微观经济学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课程教案

一、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二、本课时教学部分: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涵义

三、学分及授课地点:2学分

第三教学楼302

四、使用教材 高鸿业主编:《微观经济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五、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当堂测试,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学生试讲,师生互动。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七、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堂表现。

八、其它要求: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当堂测试,,课下作业占学生成绩的较大比率。施行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综合模式(平时30%,考试70%)。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涵义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定义。

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内容博大庞杂,分支众多,研究者阵营强大,因而难以有标准的定义。这里给出若干定义,以见其内涵。

1.定义一: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生产的。( 亚当〃斯密)

2.定义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事物的科学。(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3.定义三: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4.定义四: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哀,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萨谬尔森)。

5.其他含义:“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某一经济部门或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

二、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1.经济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科学分为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如物理学与各种工程技术学。经济科学也是如此,分为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等)和应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是纯粹研究经济理论的学科。这并不能说明经济学是一门枯燥的学问,恰恰相反。

2.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学科

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或者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的学科,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或者是应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具体领域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如技术经济学;或者综合应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理论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学等。

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研究目的在于提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因此,经典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更由于历史原因或历史任务所限,没研究在具体社会制度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

2.(西方)经济学

在学术渊源上,西方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外生因素)。所以,西方经济学被称为纯粹经济学,因不涉及或不研究社会政治制度,甚至不涉及道德(价值判断)。作为纯粹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在私有制和市场(自由)竞争的制度前提下和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下,资源的配置问题或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3.东西方经济学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显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宗旨的东方或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各自都是不完全的,即各自与现实和实践都不完全契合。这使其在指导社会发展中,均存在一定的失误,需要相互借鉴以求发展。

我们在改革中,借鉴和引入西方经济学原理、方法甚至政策手段。中国经济学人在转轨经济学的研究中,也试图出中国经济学。西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科斯为代表的学者也将制度和制度演变纳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四,本节思考题 1, 2, 3, 4,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本质?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不同于西方?

推荐第2篇: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主讲:柳治国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涵义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第二章

供求理论

第一节

需求 第二节 供给

第三节 均衡价格和价格机制 第三章 弹性理论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第二节 其他弹性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法 第三节 无差异分析法 第五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函数 第二节 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三节 多种要素的合理投入(1):规模经济 第四节 多种要素的合理投入(2):最佳组合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第一节 成本函数分析 第二节 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第三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法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第一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第二节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行为模式 第八章 分配理论 第一节 分配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工资 第三节 利息 第四节 地租 第五节 利润

第六节 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度量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涵义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定义

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内容博大庞杂,分支众多,研究者阵营强大,因而难以有标准的定义。这里给出若干定义,以见其内涵。 1.定义一: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生产的。( 亚当?斯密) 2.定义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事物的科学。(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3.定义三: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4.定义四: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萨谬尔森)。

5.其他含义:“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某一经济部门或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

二、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1.经济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科学分为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如物理学与各种工程技术学。经济科学也是如此,分为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等)和应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 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是纯粹研究经济理论的学科。这并不能说明经济学是一门枯燥的学问,恰恰相反。 2.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学科

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或者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的学科,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或者是应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具体领域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如技术经济学;或者综合应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理论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学等。

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研究目的在于提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因此,经典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更由于历史原因或历史任务所限,没研究在具体社会制度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 2.(西方)经济学

在学术渊源上,西方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外生因素)。所以,西方经济学被称为纯粹经济学,因不涉及或不研究社会政治制度,甚至不涉及道德(价值判断)。作为纯粹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在私有制和市场(自由)竞争的制度前提下和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下,资源的配置问题或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3.东西方经济学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显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宗旨的东方或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各自都是不完全的,即各自与现实和实践都不完全契合。这使其在指导社会发展中,均存在一定的失误,需要相互借鉴以求发展。

我们在改革中,借鉴和引入西方经济学原理、方法甚至政策手段。中国经济学人在转轨经济学的研究中,也试图出中国经济学。西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科斯为代表的学者也将制度和制度演变纳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因此,在我们的专业学习,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经济理论课程。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基本经济问题的三种不同解决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根据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定义,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率地利用他们的资源。

1.稀缺性: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

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要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够的,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与人们无限的需要,资源总是稀缺的。

但这并不否认人类的无穷欲望。没有无穷的欲望人类社会和文明就不会进步,但是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2.资源配置: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资源配置问题。

资源配置: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个定义与经济学的定义比较类似,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3.效率与最优化

要想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在生产时必须做到有效率: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称帕累托效率。

二、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资源配置是如何把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一种资源有很多用途,如钢铁,可以制造飞机、轮船、大炮等等。到底生产什么?怎样进行选择?选择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一吨钢铁生产什么,汽车还是飞机?若生产飞机,生产多少最好? 2.如何生产

用什么方法生产。如蔬菜,用大棚生产还是传统的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生产,还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也要做出选择。 3.为谁生产

是分配问题。生产出的产品分配给谁?

以上是由资源配置而产生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这三个问题如何解决,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谁来做抉择)

三、基本经济问题的三种不同解决方式:三种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此有明确的区分,经济制度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也称社会经济结构。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和。如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划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常通用,如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称市场经济为经济制度。在我国强调二者的不同是为了说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中可以有这种体制而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1.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靠计划当局的指令性计划解决基本经济问题。(分别说明三种情况)计划当局象管理一个大公司那样管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以后,管理就会出现困难,漏洞也越来越多,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了。 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摘自萨缪尔森《经济学》)

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厂商生产什么产品?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如消费者喜欢史泰龙的动作片,好来坞就要不停地的拍摄类似的动作片。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必然取代成本高的生产方法。如日本的纺织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在10美圆以上,中国的纺织工人每月只有几百上千元人民币,在日本,纺织业应少雇工人,实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而中国则适宜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最低。为谁生产,是分配问题,市场经济中,分配的原则是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不同)。 市场经济的运转是靠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实现的。与计划经济不同。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缺陷,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在最后一章我们会专门学习这个问题。 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各有其利弊,所以现实中的经济制度大都是一种混合的经济制度。 3.混合经济

既带有市场成分又有指令成分的经济制度。经济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市场价格机制,又有政府的调控和管制。如对于垄断行为,政府就要干预。如美国和中国都是混合经济制度,只不过美国的市场成分多一些,中国的计划成分多一些。

第三节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教学难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为了得到喜爱的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也喜欢的东西。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得必有失”,“效率与平等的矛盾”。 原理二:机会成本原理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当一个自变量发生变动的时候,会引起因变量发生怎样的变动呢?理性人会考虑这种变化。

原理四:激励反映原理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苹果的价格上升了,会引起果园园主摘苹果的积极性增加;个人所得税减少了,会引起人们的工作的积极性增加。

2.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个人、国家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相互贸易,从使各方面状况都变好。 原理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 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效果为大。”

这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协调发展。 原理七:“看得见的手”的原理

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促进效率和公平。 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生产率差异原理

各个国家生活水平的不同,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单位时间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差别。

原理九: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在技术水平不变得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得生产要素中去的时候,引起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当整个社会面临高的失业率的时候,整个社会可能面临低的通货膨胀率;当整个社会面临高的通货膨胀率时,整个社会面临低 的失业率;这就给政府一个两难的境地。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① 定义:

对经济中个单个经济因素行为的分析。 ② 基本假设: 第一:市场出清 第二:完全理性 第三:完全信息 第四:私有制 ③ 基本内容: 第一: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三:生产理论 第四:分配理论

第五: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第六: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2.宏观经济学 ① 定义: 对经济中总体行为的分析。 ② 基本假设:

第一: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第二: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③ 基本内容:

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四:开放经济理论 第五:宏观经济政策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两者互相补充,

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区别:

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第一,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的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如个别的消费者,工人,厂商即生产者等。宏观经济学则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如研究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

第二,二者研究目的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为单个经济单位的决策服务。如我们到商店买一件衣服,这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则可以解释为什么消费者做出这样的决策,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或服装的价格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决策又如何变化。所以它是为微观决策服务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则是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目的只是主要目的。二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经济社会,让每个人都更好地生活。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学则主要是规范分析。在第11章《福利经济学》中将学习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第四,拟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为有限的资源往往还有很大的浪费,如失业,是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宏观经济学研究在经济活动中怎样把有限的资源都充分利用。

第四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实证分析法

1.定义:在作出与 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的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结果。 2.注意

① 回答的是“是什么”

② 其结论可以通过事实得到检验,具有客观性

二、规范经济学

1.定义: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种标准的理论与政策。2.注意

① 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

② 其结论含有价值判断在里面,不能通过事实得到检验,具有主观性

三、内省法

设身处地。把研究者处于被研究者的地位。

四、演绎与归纳法

演绎:从一般到特殊。

归纳:从个别到一般。

五、边际分析法

六、均衡分析法

七、数学方法

第五节

(西方)经济学(economy)的由来和演变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教学难点:“看不见的手”润含的经济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经济:产出/投入的最优化。拜物教:最少的资源投入,得到最大的物质享受;最高境界: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快

乐或幸福。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学科)—萨谬尔森。或者,研究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支出,以取得所期望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的科学。

一、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

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Political Economy)

1.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或革命)

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2.古典经济学的分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

斯密对经济学的发展贡献很大,萨伊等人致力于分离斯密中的庸俗成分,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庸俗的经济学体系,即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体系。马克思则一方面吸收斯密学说中介的科学成分,一方面对其学说中的错误成分给予中肯的批判,创建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的政治经济学。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在不同阶级的行为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而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在马克思那里,人是阶级性的人,是社会的人,抽象的人,只有阶级性,而又具体的人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生产关系变化和发展规律,解释历史变动规律,却没能解释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

(庸俗政治)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至18世纪下半叶开始,其主要任务转到为资本主义秩序辩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上,从而形成马克思所称的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当今经济学。在学术渊源上,庸俗政治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历史的终结,因而只研究经济现象的外在联系,为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并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而将政策经济学视为政治经济学。

三、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从Political Economy到Economy,第二次综合) 1.“新古典学派”

是19世纪末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他们以局部均衡论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价值和分配理论,分析经济体系中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的过程。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的庸俗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新的庸俗经济学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1890),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其特点是:用主观心理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和“连续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方法论上吸收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和力学上的均衡概念。关于价值、价格的决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是从供给即生产费用方面进行解释的,而边际效用学派则侧重从需求即效用方面来加以解释。马歇尔将两者综合,认为商品的价值、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称剑桥学派为“新古典学派”,主要就是指在这一点上“新”于古典学派。在政策主张上,是自由放任的积极鼓吹者。 2.凯恩斯革命

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 凯恩斯的主要思想为:

1、否定萨伊定律

2、否定投资永远等于储蓄

3、承认经济社会有失业,否认传统就业理论

4、否定传统就业理论中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

四、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第三次综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谬尔森,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代表学者。其自1948年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D?诺德豪斯合作的《经济学》教科书,于1998年出版了第15版,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授书,共有40多种文字的译本。

以萨谬尔森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综合”,在坚持新古典学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其《经济学》涵括了(评述或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前沿领域,因而成为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

阅读材料: 1.亚当?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亚当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亚当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亚当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亚当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亚当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2.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1890年出版

3.新古典综合派 ? ? ? ? ? 代表人物:

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

理论特征:

(1)继承并发扬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

(2)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肯定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并把均衡方法引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

4.宏观经济学创始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年出版

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弟子,马歇尔是凯恩斯父亲的哥们,因为凯恩斯的父亲的剑桥大学的教务长,凯恩斯是学数学的,因为其母的关系,其母亲是市长,转移到研究经济、社会领域。 凯恩斯是一个全面的天才。他在数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方面都有建树。另外,他分身有术,经营 一有大的保险公司,出任英国财政部顾问,协助管理英格兰银行,编辑一本世界闻名的经济学杂志,收集现代艺术品和珍品图书,还创立了一家剧院,娶了一位漂亮的俄国最著名的芭蕾舞演员,犹其精通投资赚钱,为自己还为他所在的剑桥大学的坎斯学院赚了大钱。当然其最大的贡献是首创宏观经济学。

思考题

? ? ? ? 人是自利还是利他的?

一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产业是让别人赚钱的产业?

为什么有贸易?如果我样样都比别人行,是否样样自己做就是最好? 用机会成本解释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第二章

供求理论 第一节

需求

教学重点:介绍需求的定义,需求的表示方法,需求定理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像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需求和供给是本章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中就曾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你甚至可以使鹦鹉成为博学的经济学家,它所必须学的就是供给与需求两个名词”,足见两个概念的重要性。 一、需求的意义 l.需求的定义

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2.构成需求有两个条件:

① 要有购买欲望,即愿意购买,没有购买欲望不能形成需求。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主义者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非常高兴,他们把大批的棉布、棉纱、甚至吃西餐用的刀叉都运到了中国,却几乎无人问津,为什么? 是中国人买不起吗? 不是,许多有钱人是买得起的,但他们宁可仍穿中国传统的绫罗绸缎,也不去买那些洋布,人们宁愿用自己的筷子却不愿意用英国的刀叉,因为还没有穿洋布用刀叉的欲望,所以,不能形成需求。

② 要形成需求,不仅要有购买欲望,而且还要有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即要能够买得起。 90年代住房开发热及后来的巨大浪费,闲置住宅5000亿以上,就是因为只考虑到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却没有考虑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3.需求的种类

①按对象分:最终需求和派生需求 ②按主体分: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二、需求的表示方法

有三种表示方法: 1.需求表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的购买量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为了学习需求这个概念,让我们先看看自由市场里商品买卖的情况。假设有商品西红柿,买多少? 那得看多少钱1斤,例如,若2元钱l斤,则买1斤;若1.5元1斤,则买2斤; 1.2元,买3斤;1.0元,买4斤;0.8元,买5斤,等等,不同的价格,购买的数量也不同。我们可将这些不同价格下对应的不同数量,列成一个表:

P 2 1.5 1.2 1 2 3 4 0.8 5 Q 1

这种表称为需求表。 2.需求曲线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的购买量用坐标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图2——1

这条曲线称为需求曲线。

这条需求曲线是描述某一个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价格和数量的关系,称作个人需求曲线。若一个市场上有多个消费者,则将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沿水平方向相加,就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例如,设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A、B,各自的需求曲线为Da、Db,则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的关系可如下所示。

A 的需求曲线

B的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 3.需求函数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方程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Qd=f(p)

三、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这里又分为两类:

① 互补商品

互补商品,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欲望的商品,例如,录音机和磁带,照相机和胶卷,等等。当照相机的价格很高时,很少有人拥有,所以,对胶卷的需求较小;若照相机降价了,许多人都买得起了,对胶卷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一种商品的下降,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二者呈反向变化的关系。

② 替代商品

如大米和白面,猪肉和牛肉,等等,大米涨价了,就多吃白面;猪肉涨价了,就多吃牛肉。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二者呈正向变动的关系。 3.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

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收入减少,需求下降,对大多数商品来讲,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政府为了启动消费需求,曾经7次降低利率,但收效甚微,后来又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和汽车,仍不见效。最近,又决定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就是利用了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关系,消费最终是决定于收入的。

收入分配集中于少数富人,则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减少,对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据报道,这几年,法国名酒人头马在中国的销售量很大,甚至超过了它的本土法国,许多西方人对此大惑不解,认为象中国这么低的人均收入的国家,怎么可能达到消费这么多高档名酒的程度,实际上,这主要并不是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而是收入分配状况在起作用,它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据官方统计,199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约为0.45,非官方的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59(何清涟:现代化陷阱),而美国的基尼系数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也才只有0.44左右,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美国。

4.消费者的偏好

偏好,也可以看成是喜欢程度,主要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消费者的偏好,从而改变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许多厂商不借血本在电视、报纸上做广告,原因就在于可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增加需求。

5.人口数量与结构

人口增加,需求增加1人口减少,需求减少。这自不用说。

人口结构主要可影响需求结构。例如,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对时装的需求,增加对保健用品的需求。 年龄结构的例子,在美国,住宅开发商十分注意消费者的年龄结构,因为,这是影响住房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知道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就可以估计出某一段时间进入婚龄的人数,从而对住宅的需求。 6.政府的消费政策

例如,提高利息率,会减少需求;而实行消费信贷,则会增加需求。 7.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例如,若预期不久会找到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则会增加需求;预期商品会涨价,也会增加需求。

影响需求的因素还有很多,主要列举以上几种。

四、需求定理 1.定义

它说明商品的需求量和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和价格呈反向变化的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所以又称作需求向下倾斜规律。

对需求定理的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向下倾斜?

① 较低的价格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② 收入效应: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相当于实际收入下降,于是不得不减少购买商品的数量。

③ 替代效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其它替代品的价格相对下降,于是更愿意购买其替代品。

注意:需求定理有一个前提,“其它条件不变”,即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离开了这个前提,需求定理就不成立。

2.需求定理的例外

① 某些炫耀性商品

如珠宝,项链等的消费,是为了显示身份,财富和社会地位,这类商品的价格下降,便起不到炫耀的作用,于是,需求量可能反而会减少。

② 吉芬商品

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大灾荒时,人们用于充饥的马铃薯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种现象被称作“吉芬之谜”,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作为“吉芬商品”,它一般是低档生活必需品。

③ 投机性商品

如股票,黄金等等,价格小幅度变动时,需求按正常情况变动,价格变动较大时,则可能反过来,或者呈不规则变动。

五、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1.需求量,是某一特定价格下的需求数量,反映在图形上是一个点,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需求量。如图:

需求量的变动,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本身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点在同一曲线上的移动。 如图:

2.需求,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需求量的总称。是指整个的趋势,反映在图形上,是整条的需求曲线。如图:

需求的变动,是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的变动,是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

第二节 供给

教学重点:供给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供给及供给量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像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供给和需求是一对概念,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掌握了需求以后,供给就较易掌握了。

一、供给的意义

1.供给的定义: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

2.构成供给的两个条件 供给愿望

供给能力 3.种类

个人供给和市场供给

二、供给的表示方法

1.供给表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表格的形式表示。

2.供给曲线: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坐标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供给函数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方程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Qs=f(p)

三、影响供给的因素 1.厂商的目标 2.商品本身的价格 3.其他商品的价格

互补商品:甲的价格上升,乙的需求下降,乙的价格下降,乙的供给减少,呈反向关系。

替代商品:甲的价格上升,乙的需求增加,乙的价格上升,乙的供给增加,呈正向关系。

无关商品:例如,大炮与黄油,大炮价格上涨,增加生产大炮,由于资源一定,于是减少生产黄油。

4.生产技术的变动

生产技术提高,会使资源得到充分从而增加供给。

5.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价格下降,会使成本下降,利润增加,从而供给增加。

6.政府政策

如政府的税收政策。政府减税,会增加供给,增税,则减少供给。

7.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则增加供给,持悲观态度,则减少供给。

四、供给定理

1.定义:它说明商品的供给量和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和价格呈正方向变化的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注意:其他条件不变。

2.供给定理的例外

① 劳动的供给

起初,增加工资,劳动供给增加,但工资上升到一定阶段,工资再增加,劳动供给反而减少,呈现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所以,用提高工资的办法来刺激工人干活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工人可能反而不愿多干活了。 工作日的下降趋势。 ② 某些特殊商品

有些商品的供给量是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上升,供给量不增加,如古董文物等等。

五、供给和供给量的区别

1.供给量:在一特定价格下,厂商计划生产的量。如图: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生产量的变动。如图:

2.供给: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生产量的总称。如图:

供给的变动:在物品本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条件的变动而引起的厂商生产量的变动。如图:

第三节 均衡价格和价格机制

教学重点:介绍均衡价格的定义,均衡价格的变动 教学难点:价格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1.均衡价格的含义

在讲均衡价格以前,必须先了解另外两个概念。

需求价格: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例如,前面举的西红柿的例子,我们说过,当价格是2元时,愿意购买的数量是一斤,我们也以可反过来说,为得到一斤西红柿,我愿意付出的价格2元,那么,对一斤西红柿这么多数量的需求价格是2元。

供给价格:厂商对一定量商品所能接受的价格。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或者,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处于均衡价格下的商品数量。

2.均衡价格的形成

上面讲的均衡价格,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前面讲了需求和供给,现在我们将二者合起来分析,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

设价格为2元,此时,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1斤,而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是5斤,即在此价格下,愿提供5 ,却只卖得出去1,还有4斤卖不出去,即有了积压,(积压说明什么问题?—一不均衡)。这积压的4斤,便给价格一个向下的压力,使价格下降。(存在超额供给,生产者发现在这个价格上不能卖掉愿出售的全部商品,所以其中一些人将把价格降低。)

说明P=2是不能持久的,不稳定的。

设价格为0.8元,此时,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5 ,而厂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是1,还差4斤,(还差,说明也不均衡)这必然使有一部分消费者想买却又买不到,这些失望的消费者便给价格一个向上的压力,使价格上涨。(用表和图显示)(此时存在超额需求,不能买到意想中的全部学派的消费者将把出价抬高。

这说明P=O.8也是不能持久的,不稳定的。

不仅如此,凡是价格低于1.2元时,需求量都会大于供给量,都不均衡,从而使价格上涨;凡是价格高于1.2元时,供给量都会大于需求量,从而会使价格下降。

P<1.2,不能持久,不稳定。

P>1.2,不能持久,不稳定。

当且仅当P=1.2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和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恰好相等,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于是,价格处于稳定状态,不发生变化,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注意:掌握均衡价格这一概念,关键在于体会“均衡”的含义,会不会持久,有没有使价格变动的压力。

均衡:稳定,没有变化的趋势。

是否均衡,并不是看购买量是否等于销售量,这二者永远相等,而是看愿意购买的数量和愿意销售的数量是否相等(不相等,则有变化趋势)

我们讲的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自动形成的,这时,只有需求和供给影响价格,不存在第三种力量,若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则价格不一定稳定于均衡价格。例如,以前,我国市场上为何一方面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又大量短缺,因为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价格不仅受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还有其他力量在起作用,一方面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大量短缺,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前面讲过,均衡价格只受需求和供给的影响,所以,需求和供给的变动都可以使均衡价格变动。

l.需求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前面我们已经区分了需求和需求量之间的差别,这里我们讲的需求的变动,指的是价格本身以外的因素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即需求曲线的移动。

假定原先均衡点在E点,后来由于收入增加或其他原因,使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线右上方移动,从D变为D′ , D′ 和原供给曲线形成了新的均衡点E′,在新的均衡点,均衡价格上升,增衡数量增加,均衡点的移动,表明由于需求的变动,’旧的均衡被打破,新的均衡产生。

反之,若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到D〞,产生新的均衡点E〞,此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2.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和前面需求的变动分析类似,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E′,此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给供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3.供求定理

将以上分析综合起来,便是供求定理。

l)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衙数量增加;

2)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3)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4)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它说明市场供求变化是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

三、均衡价格的应用

1.限制价格(ceiling Price)

① 定义:是政府为限制某些商品的价格上升而规定这些商品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如果定在高于或等于均衡价格的位置,则这种限制是不起作用的,所以,限制价格必须低于均衡价格。

② 评价:

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限制价格也会产生的不利后果。 第一: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会使产品长期存在短缺现象。

第二:价格水平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缺乏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浪费。 第三:限制价格之下所实行的配给制会引起社会风尚败坏。产生“黑市交易” 2.支持价格(Support Price)

① 定义: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我国实行的农产品保护价,实际上就是一种支持价格。支持价格一般要高于均衡价格,这时会引起产品供过于求,此时一般由政府收购过剩的粮食。 ② 评价:

支持价格的运用对经济发展和稳定有其积极的意义。以对农产品实行的支持价格为例,有利的地方为:

第一:稳定了农业生产,减缓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

第二:通过对不同农产品的不同支持价格,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

第三:扩大农业投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但国家实行支持价格由国家来收购过剩的产品,从而使国家的财政支出增加,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价格机制 机制:机器与制动两个词而来,原指机器的构造及其制动原理和运行规则,后引申到生物学中,指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即内在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后又借用到社会科学中,指社会本身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

价格机制: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和规律。

l.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

简单地说,就是市场经济存在,这就要求:

① 经济中的各经济单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生产者是自由企业,(自行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使服从价格指挥成为可能;自负盈亏:使服从价格指挥成为必要)其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其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为什么要有这个条件?因为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才会受到价格支配,否则,生产者没有自主权,或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则价格上升,供给量不一定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也不一定减少,从而价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② 要存在市场

市场是交易的场所,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

③ 市场要实现完全竞争

这样才能保证价格仅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才能形成均衡价格。

2.价格的作用

关于看不见的手,斯密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的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

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无人指挥,却能能够协一致,井然有序? 为什么追求利己,却同时能够利他,而且比利他的人更利他? 所有这些,都归功于市场经济的总指挥——价格。

① 传递信息,调节供求

传递信息:

价格,作为一个指示器,可反映供求状况,市场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能知道这些变化呢? 价格便是一个最好的指示器。它的升降涨落,无一不是在向消费者和生产者明确传递市场供求变化的信息,生产者消费者根据从价格变化反映的信息,便会调整自己的生产和消费,使需求和供给趋于一致,既无过剩,又无短缺,比较协调一致的状态。(注意:通过价格)

调节需求:

消费者要实现最大满足,就要按价格的变化来进行购买,所以,价格能调节需求。涨价,能减少需求,降价,能增加需,价格的这种作用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例如,住房短缺,需减少需求,别的方法都难以奏效,只有靠价格来调节才最灵。 节约用电,用什么节约?发号召?爱国?价格!

调节供给:

生产者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也要根据价格的变化来进行生产和销售,所以价格能调节供给,能减少供给;涨价,能增加供给。价格的这种作用,也是任何其他东西所无法替代的。例如,我国的粮食生产,80年代处,实行责任制后,出现农民不愿意种粮食的现象,如何鼓励农民种粮食?曾经采取了许多办法,如签定合同,供应平价化肥等等,都不理想,最后,采取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便解决了此难题。

② 可实现最有效的生产

用什么方法生产,使用哪些资源,各种资源按什么比例组合来生产产品?

价格制度可使人们最节约地使用资源,用最有效率的方法进行生产。例如,设有劳动和土地这两种资源,若劳动较丰富,而土地较稀缺,则劳动价格较高,这就会使生产者在生产粮食时使用较多的劳动,较少的土地,即实行精耕细作的方法,而不是广种薄收的方法进行生产。因为这样成本较低,从而效率较高。

③ 可决定谁获得多少产品

这个问题实际是生产要素价格问题,所以由价格决定,通过价格机制解决。

以上所讲的价格的三种作用,也就是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经济问题。

3.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胡萝卜加大棒

猪肉和牛肉的例子

汽车的例子

第三章

弹性分析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教学重点: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类型、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教学难点: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讲了需求量和价格是反向变化的关系,供给量和价格是正向变化的关系,即, 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 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 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但是,这里的关系,只是指出了各变量变化的方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我们还需知道,这些变量变化的具体数值之间的关系,即我们不仅要知道,当价格上升时, 需求量减少, 而且还要知道,当价格上升时, 需求量相应地会下降多少? 是下降一点点,还是下降很多?即, 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灵敏度 )如何。 若价格的微小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很大变化, 则反应很灵敏,反之,则不灵敏。知道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非常重要。 同样的价格变化,反应程度不同,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例如,许多人都以为,涨价就能多赚钱, 果真如此吗?不一定。假设某商品价格为1元钱一件,在这个价格下,每天能卖10件,收入是10元。 设价格涨到1.5元一件, 若需求量只下降一点点, 比如说,只下降2件, 每天可卖8件,则每天的收益是12元, 即涨价多赚了。可是,若需求量下降较多, 比如说,下降6件,每天只能卖4件, 则收益是6元, 即涨价反而少赚了。又假设,价格下降到0.7元, 这时, 若需求量大增, 比如说,每天可卖20件, 则收益为14元; 即降价反而多赚了。 若需求量增加不多,比如说,只增加2件,每天可卖12件,则收益为8.4元,即降价使得少赚了。所以,价格变化后,是比原来多赚了还是比原来少赚了,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有很大关系, 同样的涨价(或降价), 需求量反应程度不同,结果大不相同。

象这一类涉及反映程度的问题,就是弹性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弹性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下应该降价,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什么时候应该涨价,实行高价少销的策略.为什么丰收了,农民反而会遭受损失。经济危机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销毁的是哪类商品。 需求弹性反映了需求量和它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种商品受本身价格的影响,需求量对本身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叫做需求的价格弹性; 同样,需求量还受收入的影响, 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映程度,叫做需求的收入性,需求量还受其他商品的价格的影响, 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叫做需求的交叉弹性。下面就分别介绍这几种需求弹性。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需求弹性中最重要的一种,所以,一般都简称为需求弹性,它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用需求弹性系数 Ep衡量。

即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例如,设经过市场调查资料,猪肉价格上涨10%,需求量减少20%, 则

一般,我们并不能收集到变动的百分比的数据,而只能知道变动的绝对量,故需将绝对量转换成相对量。

例如, 前例中,P = 1 , Q = 10 , ΔP = 0.5 , ΔQ = - 2.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 1.完全无弹性

无论价格怎样变, 需求量都不变,

即 ,所以,

反映在图形上,需求曲线为一条铅垂线。如急救药。

2.完全有弹性 在某一既定价格下,需求量为无穷大,有多少买多少,Ep ?∞ 此时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政府收购黄金、军火可认为是其例。

3.单位弹性

需求量和价格按同样的比例变动,Ep=1,此时需求曲线为一条双曲线, 有人认为,服装的需求接近于单位弹性。

以上三种情况,是三个特例,在实际中比较罕见, 我们讨论需求弹性,主要还是讨论另外两种类型.

4.缺乏弹性

价格较大的变动只引起需求量较小的变动,即0<Ep<1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此时,需求曲线是一条较陡的曲线。 一般认为,生活必需品的弹性较小。

5.富有弹性

价格较小的变动可引起需求量较大的变动,即1<Ed<∞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此时需求曲线是一条较平坦的曲线。 一般认为,耐用消费品,奢侈品的弹性较大。

三、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1.弧弹性法

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描叙的是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有误差,需对其进行调整,采用中点法 可以用公式:

该公式可以消除误差,所以我们计算某种商品的弧弹性时,一般采用该公式。 2.点弹性

需求曲线上某点的弹性系数的大小。描叙的是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价格变动趋向于0时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公式为:

注意:前面在将弹性的分类时,我们用一条较陡的曲线表示缺乏弹性,用一条较平坦的曲线曲线表示富有弹性,许多人往往会由此产生误解,将弹性和斜率混为一谈,认为斜率大(曲线较陡)则弹性小,斜率小(曲线较平坦),则弹性大,其实不然,看看弹性系数的公式,就可知道,弹性不仅和斜率有关,而且还和比值P/Q有关,对于直线,斜率是不变的,但比值P/Q则还随直线上的位置而变,不同的位置,P/Q不同,从而弹性不同。 例如,前例中,当 P=1.5时,Ep=3

P=1

Ep=1

P=0.5

Ep=1/3

一般地,越靠近直线上部,P/Q越大,则弹性越大;越靠近直线下部,P/Q越小,则弹性越小。

ΔQ

斜率,是两变量绝对变动之比,

ΔQ/Q

ΔP

弹性,是两变量相对变动之

比,

ΔP/P

故,单位弹性,即在任一点都有Ed=1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双曲线,而不是一条直线。我们用较陡的直线表示缺乏弹性,用较平坦的直线表示富有弹性,只是为了大致区别二者,而不是具体精确计算弹性数值,并不能认为曲线较陡,弹性数值就较小,曲线较平坦,弹性数值就较大。

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替代品的多少和替代程度

若替代品较多,或替代品很相近(替代程度高),则弹性较大,反之,则弹性较小.一种商品有无替代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种商品所下的定义,例如,若定义为粮食,则没有替代,所以弹性很小,若定义为大米,则有白面等替代,故弹性变大,若定义为某一品种的大米,则弹性更大,等等。 2.需求程度的大小

对生活必需品,弹性较小;奢侈品,弹性较大.3.用途是否广泛

用途越广,弹性越大,用途越窄,弹性越小.例如,粮食和水都是生存不可缺少的,但粮食用途较窄,只能用来吃,所以弹性较小,而水,用途很广,可用来喝,洗脸,洗衣,浇花等等,所以水的弹性较大,当水非常贵的时候,只用来喝,降价了,可用来洗脸,再降,可用来洗衣.为什么安装了水表后,居民用水节约很多?为什么许多城市缺水严重? (水价太低,有限的水资源无法配置到每一种用途上。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价格配置资源的作用,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99年长沙市缺水的例子。 4.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

例如,盐,火柴,肥皂等等弹性较小,因为用于它们的钱很少,

推荐第3篇:《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授课周数: 16周

周课时 :

3课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课程属性: 专业核心基础课

使用教材: 《微观经济学》, 中国财政出版社 参考书目:《经济学的世界》,高希均,上海三联出版社

《经济学》,萨缪尔逊,中国发展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曼昆,三联书店

《微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雷诺兹,商务印书馆 《应用微观经济学》,曼斯菲尔德,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教学难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产生

二、经济学的定义

三、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经济学

二、规范经济学

三、理论表述方式(实证经济学)

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3、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何意义?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弹性理论;蛛网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均衡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三、政府对价格的控制

第四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弧弹性和点弹性

二、需求弹性

三、供给弹性

四、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不同?

3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它们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4什么是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5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6运用供求定理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7、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8、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价格?干预市场价格会导致什么后果?

第三章 效用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要求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教学重点: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基数效用理论

一、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消费者均衡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二节 序数效用理论

一、无差异曲线

二、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

三、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收入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第四节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二、不同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五节 个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

一、从个人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二、消费者剩余

讨论题:比较分析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异同 思考题:

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各采取何种分析方法?

2、举例说明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第四章 生产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厂商作为经济人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如何选择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和最优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教学重点: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教学难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和技术约束

二、几种常见的生产函数

第二节 一种投入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二、生产阶段的划分与生产的合理投入区 第三节 两种投入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线和边际技术替代率

二、生产的经济区域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一、等成本线和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二、生产扩张线

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与替代弹性 第五节 规模收益

讨论题:结合1958年大跃进案例讨论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思考题:

1、在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合理投入区?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解释这一规律存在的原因。

3、在两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生产的经济区域?

第五章 生产成本、收益和利润最大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机会成本。成本曲线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成本的性质

一、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1、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

二、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1、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2、经济成本

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短期成本

2、长期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

一、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总成本

1、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2、总成本

二、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1、平均成本

2、边际成本

三、短期成本与短期产量

1、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2、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 第三节 长期成本函数

一、长期成本曲线

1、长期总成本曲线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3、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二、成本弹性与函数系数

第四节 成本的动态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效应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二、范围经济

三、学习曲线 第五节 收益函数

一、总收益和平均收益

1、总收益曲线

2、平均收益曲线

二、边际收益

1、边际收益曲线

2、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均衡的条件;厂商为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决策和产量决策。 教学重点:厂商的产量决策;完全竞争厂商供给曲线的推导;四种市场的特征和均衡。 教学难点:不同市场经济效率的比较、寡头垄断模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完全竞争的市场和厂商的需求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2、完全竞争市场的供求曲线和厂商的需求曲线

3、厂商的收益曲线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和短期供给曲线

1、厂商的短期均衡

2、厂商的短期供给决策

3、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4、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厂商的长期均衡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4、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四、竞争性市场的效率和生产者剩余

1、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2、短期生产者剩余和长期生产者剩余

五、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及其政策的损益评价

1、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2、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及其损益评价

3、政府的税收政策及其损益评价

4、贸易限制及其损益评价 第二节 完全垄断的市场

一、垄断市场的特征和市场进入障碍

1、垄断市场的特征

2、市场进入障碍与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

3、自然垄断

二、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2、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1、厂商的短期均衡

2、厂商的长期均衡

*

四、垄断厂商定价的基本法则和策略

1、定价的基本法则与侵占消费者剩余

2、价格歧视

*第七章 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博弈论的一般理论和运用博弈论进行决策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纳什均衡、占优策略均衡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厂商的策略风险和博弈论

一、厂商的策略风险

二、博弈论概述

第二节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一、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

二、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区别。

2、什么是优势策略?为什么说优势策略均衡是稳定的均衡?

3、什么是纳什均衡?解释纳什均衡的意义。

第八章 生产要素市场

教学目的: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如何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确定要素的需求量,推导要素的需求曲线。掌握要素供给者为实现效用最大化决定要素供给的最优数量,推导要素的供给曲线,分析每种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

教学重点:要素需求的原则;要素供给的原则。

教学难点:边际产品价值;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垄断性的生产要素市场。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一、要素需求的性质

1、需求和引致需求

2、需求的相互依赖性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和要素需求的最优条件

1、边际收益产品

2、从边际产品价值导出需求曲线

3、要素需求的最优条件

三、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和要素供给的最优条件

1、要素所有者及其行为目标

2、要素供给的原则或最优条件

3、要素供给曲线

四、供给和需求决定要素价格 第二节 竞争性的生产要素市场

一、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特征

二、竞争性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和要素的市场需求

1、单一要素可变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2、多种要素可变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3、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

三、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供给和要素价格的决定

1、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2、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率的决定

3、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率的决定

四、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1、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2、要素市场的均衡

3、经济租和准租

第三节 垄断性的生产要素市场

一、垄断性生产要素市场的特点

二、卖方垄断的生产要素市场

1、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2、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3、市场的均衡

三、买方垄断的生产要素市场

第九章 资本和资本投资决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在考虑时间因素和风险因素的条件下如何进行资本投资决策等问题。 教学重点:利率的决定;资本的现值。 教学难点:投资的净现值法则。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资本投资和资本收益率

一、厂商对资本的需求

二、储蓄和资本的供给

三、利率的决定

第二节 存在风险条件下的投资决策

一、可分散的风险和不可分散的风险

二、对风险的调整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货币的时间价值?

2、如果把投资的未来收益折为现值,投资者应如何选择贴现率?

3、什么是投资的净现值标准?怎样计算投资的净现值?

4、实际贴现率与名义贴现率之间的差额是什么?在计算投资净现值时,什么时候使用实际贴现率?什么时候使用名义贴现率?

5、简述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十章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建立在局部均衡基础上的一般均衡理论,理解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掌握帕累托最优标准、实现最优的条件,以及证明只有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经济效率。

教学重点:瓦尔拉斯定律;帕累托最优;

教学难点:一般均衡数学推导。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两个相互依存的市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

2、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二、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1、模型的基本假定

2、模型Ⅰ:居民对产品的需求和要素的供给

3、模型Ⅱ:厂商对产品的供给和对要素的需求

4、模型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一、经济效率和帕累托标准

1、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

2、帕累托标准

二、交换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1、交换的效率

2、交换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3、竞争性市场中的消费者均衡

4、效用可能性边界

三、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1、生产的效率

2、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3、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中的生产者均衡

4、生产可能性边界

四、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1、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2、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垄断的存在,都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为政府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市场失灵的成因

教学难点:市场失灵的诸多原因;信息经济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造成低效率

二、寻租理论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三、反托拉斯法 第二节 外部性

一、定义与分类

二、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三、外部效应的特点:

四、对策

第三节 公共物品(外部性的特例)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

二、公共物品的决定程序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一、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

三、对策——加强信息信号的传递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果农与养蜂人的故事; 案例二,科斯的灯塔。

思考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有哪些?

2、非对称信息为什么会导致市场失灵?

3、为什么会出现逆向选择?可以用哪些措施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4、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5、试述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消除外部性的对策。

6、什么是科斯定理?根据科斯定理,通过明晰产权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吗?为什么?

推荐第4篇:高鸿业,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 效用论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应用; 3.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4.消费者均衡的确定;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效用的概念

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效用的概念来描述。 一 什么是效用

效用 (Utility) 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二、效用的特征: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主观的;

同一种商品的效用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不能进行比较;

同一种商品对同一各消费者也是不同的,会随着消费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商品效用对同一消费者可以进行比较;

三、效用的衡量----序数效用与基数效用

基数论者认为,效用可以象长度,温度一样加以具体的衡量并可加总求和。 序数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无法具体衡量,人们只能区分不同商品的效用等级。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与边际效用分析

一、基数效用论者的效用分类 总效用(Total utility):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时,所获得的总效用量的增量。

MUTUXMUdTUdQ

(表3--1)某商品的效用表 λ=2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随着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逐渐递减的。

三、边际效用为什么会递减?

1、心理与生理上的原因:人对外界的重复刺激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2、物品的多用途性:人们在使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时,总是按用途的重要性来安排。 例如:水——饮用、洗澡、冲地

是否所有的物品消费过程中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

四、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的概念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对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效用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时的状态称为消费者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既不愿意多购买,也不愿意减少购买。

(二)、均衡条件:

在消费者货币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已知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相应的价格之比相等。

均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P1X1 + P2X2 ….+ P n X n = I MU1 /P1 = MU2 /P2 = …..= MU n /P n = λ 其中λ代表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

(三)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的理解

如同其他商品一样,货币也具有效用。消费者花钱买东西,实际上就是用货币的效用交换其它商品的效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一般情况下,基数论者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例:当MU1 /P1

说明同样一单位货币,在购买商品1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小于购买商品2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减少商品1的购买。

例:当MU1 /P1 >MU2 /P2时:

说明同样一单位货币,在购买商品1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大于购买商品2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减少商品2的购买。

五、边际分析的应用

1.钻石与水之谜

2、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距。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与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1 完备性: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组合,消费者能作出偏好的准确判断 2 传递性:任意三个商品组合,偏好具有传递性

3不满足性:较多数量组合的偏好大于较少数量的组合偏好

二、无差异曲线及特点

1、无差异曲线

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能带给消费者相同效用的那些组合点的轨迹。 与无差异曲线对应的效用函数:U=f(X1 , X2)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斜率为负值;

(2)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 (3)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

3、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X) 的消费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Y) 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X 对商品Y 的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Y 的变化量/X 的变化量

MRS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YX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为什么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为什么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发生作用! 由于A、B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TU00MUxxMUyyyMUxxMUy

4、几种典型无差异曲线:

完全替代品(替代率为常数)

完全互补品

不完全替代

三、消费者的预算线

1、预算线的含义

在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2、预算线的方程: I=P1X1+P2X2 M=100, Px=4, Py=5

预算线斜率:

pxpy

1、预算线的变化 收入和价格变化的影响 (1)收入变化

当收入发生变化时,预算线将会发生平行移动。

(2)价格变化

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预算线的斜率将会发生变化。

四、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替代率)MRS12=P1/P2

均衡条件的几何意义: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

五、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

1、收入变动的影响

收入—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 Curve) 恩格尔曲线(Engel Curve) ①恩格尔曲线的由来 ②恩格尔曲线的形状

收入—消费曲线与恩格尔曲线

2、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 Curve):当商品价格变动时,消费者均衡点移动的轨迹

个别需求曲线的导出

推荐第5篇:高鸿业,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七章

第七章 完全垄断市场产量与价格决定

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垄断市场的条件

1、定义: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叫垄断市场。

2、主要条件有三点:

(1)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 售商品。 (2)该厂商的产品没有任何相似的替代品。

(3)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是极为困 难的或不可能。

二、垄断的成因

1、厂商独家控制了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的供给;

2、自然垄断。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需在一个很大的规模上才能有效益,以至于只需一家这样的厂商生产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

3、政府特许。

4、发明和创新(厂商独家拥有生产某项商品的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当存在垄断势力的时候,市场机制受到破坏。

三、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由于整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所以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意味着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来控制价格。

2、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由于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此在不同的销量下其市场价格是不同的,因此其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密切相关。

表7—1 某垄断厂商的收益表

从表中可见,商品的市场价格P随着垄断厂商的商品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

设为直线方程,P = a - bQ 收益曲线:TR=P Q = aQ – bQ2; AR = TR/Q = PQ/Q = P ; MR = dTR/ dQ = a – 2bQ ;

与完全竞争厂商相比: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线斜率为负;MR与AR不重合;MR的斜率大于AR,MR曲线较低,下降速度更快。

3、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的特征的适用范围

以上我们对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所作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其它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只要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的厂商的收益曲线就具有以上所分析的基本特征。

四、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均衡条件:MR = MC 短期内,厂商无法调整生产规模,即代表生产规模的成本曲线的位置无法改变。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来改变产量与价格,并最终达到MR = SMC。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赢利)

2、垄断厂商在短期的赢利状况

(1)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并非总能获得利润。

垄断厂商在MR=SMC的短期均衡点上,既可能获得最大利润,也可能获得最小亏损。 (2)造成垄断厂商亏损的原因:既定的生产规模成本过高(成本曲线位置过高);

市场需求过小(需求曲线位置过低)

(3)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亏损)

(4)垄断厂商短期均衡的四种情况:

五、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实现是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来实现的。垄断厂商排除了其他厂商加入的可能性,因此不存在行业内的厂商数目调整。

由于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因此,如果垄断厂商存在利润,则可以在长期内保持这一利润。

1、垄断厂商在长期内的三种可能结果

1)厂商在短期内亏损,而在长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规模达到盈利的状态。

2)厂商在短期内,已经有盈利,而在长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规模获得了更大的利润。 3)厂商在短期内亏损,在长期内也无法获得盈利,从而最终退出这一行业。

2、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

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上,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与LAC曲线相切,相应的SMC曲线、LMC曲线和MR曲线相交于一点。因此,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 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点上可以获得利润。(原因:规模调整、进入壁垒)

3、垄断带来的社会净福利损失

六、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与寻租

1、差别定价(price discrimination,又称价格歧视),即一家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质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或对销售给不同的购买者的同一种产品在成本不同时索要相同的价格。

2、实行差别价格的条件

(1)市场存在不完善之处(信息、分割等)

厂商成功实行区别定价格必须具备特定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并且这些不同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就使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第二,不同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相互隔离。这一假定是要排除中间商在低价买进商品转手高价出售商品从中获利的情况。

3、差别价格的类型

一级差别价格——当垄断企业对每一消费者购买的每一单位产品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收费,并据此确定每一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

二级差别价格——企业对消费者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商品按不同的价格收费。(购买数量)

三级差别价格——垄断厂商能以某种方式把消费者区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需求的团体,并对同种商品收取不同的价格。(如地理位置)

1)一级区别定价

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来出售,这就是一级区别定价,又称为完全区别定价。

上图所示,销售第一个单位产品Q1时,按出价最高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P1定价;销售第二单位产品按出价次高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P2出售。依此类推,厂商依据市场需求线给出的价格和数量关系,直至销售量为QM为止。这时,厂商总收益和生产者增加;消费者福利几乎消失;并且如下图表示,均衡产量由于MR线改变而增加。

2)二级区别定价

一级区别定价假定卖方掌握所有市场信息,而买方则对自身偏好以外的信息完全不了解。这样绝对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与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接近实际的情况是区别程度较低的二级和三级区别定价。

二级区别定价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价格。例如,当游客购买1——4张公园门票时,单价为15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单价为13元。消费者买单件衣服时,价格为30元1件,3件以上单价降为25元,等等。

福利和配置影响与一级区别定价类似:厂商总收益和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福利减少(但减少程度较少);均衡产量也会上升。

3)三级区别定价

三级区别定价对同一种产品和服务在不同购买对象或时间规定的不同市场上收取不同价格。例如,电影院为白天和晚场电影规定不同价格;铁路和航空公司为大学生或老年人提供较低价格而其他旅客则要支付较高价格;出版社为新小说的精装本和平装本规定了相差几倍的价差等等,

实行三级区别定价同样也为了增加利润。在一级和二级区别定价场合,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定价规则基本上是随着销售量单位和批量增加而降低价格。三级区别定价时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出售,厂商如何分配不同市场销售量并确定价格,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呢?回答是厂商这时要遵循不同市场边际收益相等并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实施含义是对需求弹性较低的市场制定较高价格,而对需求弹性较高的市场制定较低价格。

对分割的两个市场依据MR1= MR2 = MC原则定产量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就不同市场而言,厂商应当使它们的边际收益相等。因为只要各个市场边际收益不相等,厂商总可以调整不同市场之间销售量来增加总的利润。例如,当MR1大于MR2时,厂商可以通过减少第二个市场边际销售量和增加第一个市场边际销售量来增加利润。反之亦然。这类产量在不同市场分配调整过程一直持续到MR1=MR2。第二,厂商应当是生产边际成本等于不同市场上等同的边际收益。只要二者不等,厂商就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来增加利润。这样的产量调整一直进行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不再可能通过调整产量来增加利润为止。

对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D1定价较高为P1,对弹性较大市场定较低价P2。边际成本取决于总产量。注意选择Q1和Q2使MR1= MR2 = MC条件满足。

注意:差别定价水平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

由于MR = P(1-1/「Εp」),且当在两个子市场上实行差别定价时,MR1 = MR2 即P1(1-1/「Ε1」)= P2(1-1/「Ε2」), 则P1/ P2 =(1-1/「Ε2」) / (1-1/「Ε1」)

可见,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子市场上,应该索取较低的价格。

例如,设Ε1= -2 ,Ε2= -4,则P1/ P2 =(3/4)/(1/2)= 1.5,即第一子市场的价格是第二子市场价格的1.5倍。

实际不一定要求计算不同市场需求弹性来采用三级区别定价,商业实践有许多通过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判定识别机制进行三级区别定价的办法。

超市的一些食物等商品在包装外面附有打折赠券(Coupon),下一次购买时出示赠券可以获得不同程度价格打折(即低价)优惠。(例如英国超市货架上单价2英镑的一袋玉米片(Cereal),打折赠券可以为下一次购买节省30便士)。为什么厂商采用赠券而不是直接降价方式来促销呢?这实际是一种三级区别定价办法。研究表明,只有20-30%的购买者经常不厌其烦地剪下赠券,收藏起来并实际利用。与不愿花时间收集和积攒赠券的消费者相比,上述行为本身说明他们对价格变化比较敏感即需求弹性较高。通过赠券方式,厂商能够有效地消费者群体分割成需求弹性和受价水平不同的部分,对他们收取不同价格,从而增加厂商利润。

回扣(Rebate)促销也具有性质。国外购买胶卷时,消费者填写一份表格,并提供过去购买了3卷胶卷发票,就能够在购买下一个胶卷时获得1.5美元回扣。这也是区别定价办法。因为只有对价格比较敏感的顾客才会填写表格和保留收据,对时间机会成本比较重视因而对价格不太敏感的顾客则通常认为不值得为一点回扣而费时费力。于是,填写回扣单起到了识别不同消费者需求弹性,从而成功进行区别定价的作用。

七、垄断市场结构的弊端

1、资源配置效果非常低。(均衡时P>MC)

2、社会分配不公平。(垄断企业可以长期维持超额利润,而这一利润并非与投入相关)

3、容易引起腐败。(由于部分垄断与政府有关,垄断企业将会通过“寻租”行为来维持垄断地位)

碍社会进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垄断会扼杀竞争)

八、垄断的管制

1、反对垄断,如反垄断法。

2、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

(1)边际成本定价:即政府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相交的水平上,此时厂商仍有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最佳;(因为边际成本线相当于行业供给曲线)

(2)平均成本定价:即政府把价格定在平均成本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相交的水平,目的是消除超额利润,但效率不高,相当于存在最高限价。如果企业有自主权,将会减少产量到政府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低于边际成本定价时的产量。

(3)回报率管制:即政府管理部门根据一个合理的资本回报率决定垄断厂商的价格。这可以避免估计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的困难,但确定成本基数和回报率却有困难,企业降低成本的积极性降低,如电力公司。价格听证制度。

(4)成本递减行业与两次收费:在成本递减行业,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很高,边际成本很低且位于平均成本下方,使平均成本不断下降。此时,垄断厂商的均衡价格过高,产量太低;平均成本定价也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能力;边际成本定价则使企业陷入亏损;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按边际成本计量收费,以便扩大产量;同时企业亏损总额(即AC与MC之间的差额乘以总产量)平均分摊给消费者,征收“注册费”。如电话初装费和通话费。

课堂讨论:

有关中国现阶段建立反垄断法的争论 正方意见:

反垄断法是维持正常市场秩序的基本法规之一; 垄断所带来的低效率是有目共睹的; 竞争是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 反方意见:

从国际竞争需要出发,中国应该促进大企业的发展,而反垄断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企业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垄断是国家垄断,是国家控制关键领域的需要;

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一种市场组织。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1、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着有差别的同种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这些产品之间具有较强替代性。

2、厂商的数目较多,每个单独的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引起其他厂商的任何反应。是价格的影响者。

3、进入、退出这一行业比较容易。

4、“产品差别”的含义,是指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该生产集团内各厂商的产品略有差别。

这种差别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的物质或物理的属性具有细微的差别;二是销售条件的差别。

垄断竞争广泛存在于零售业、服务业和一些生产性行业中。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1、一方面,由于产品存在差别,因此厂商的需求曲线就不会象完全竞争厂商那样是一条水平线,而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需求曲线比较平坦 (即,弹性较大),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

3、需求曲线:表示当某一个厂商改变自己的产品价格时,在其他的厂商也采取同样策略的情况下,该厂商的产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由于我们选择的是代表性企业,若它的某项产量变化计划是有利可图的,集团内所有的企业都会采取同样的行动,因此,D需求曲线是厂商实际上面临的需求曲线,因此又被称为有效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是表示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单个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的实际销售份额的。若生产集团内有n个垄断竞争厂商,不管 全体 n个厂商将市场价格调整到各种水平,D需求曲线总是表示每个厂商的实际销售份额为市场总销售量的1/n。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短期均衡的条件:MR= SMC

2、短期内厂商是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价格和产量的同时调整达到这一均衡条件的。

垄断竞争厂商达到均衡的过程具有特殊性:在这个过程中均衡点是变动的。

3、垄断竞争市场代表性厂商的短期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含义:只有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竞争厂商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产销量正好等于市场按比例分配给他的产销量,实现短期均衡。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长期内厂商不仅可以调整生产规模,还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生产集团,新企业加入(或退出)使厂商数目N增加(或减少),每个企业的D需求曲线会向左(或右)移动,而主观需求曲线也会向左(或右)移动。

只有当生产集团内厂商数目不变时,单个厂商才能实现长期均衡,因此在长期均衡点上厂商的利润必定为零,即d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

垄断竞争市场代表性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MR= SMC=LMC d = D = LAC = SAC

在长期均衡点上,垄断竞争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且存在一个d需求曲线与D需求曲线的交点。

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产量与价格决定的比较

五、垄断竞争厂商的竞争策略

垄断竞争厂商除了可以通过调整销售价格(和相应地调整销售量),即采取价格竞争策略来实现利润最大,还可以通过展开品质竞争和广告竞争等非价格竞争手段来谋取更多的利润。

1、品质竞争

品质竞争:是通过产品自身的品质变异(Product Variation)来增加其差异性,以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品质竞争的手段: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性能、精心设计包装、改善售后服务、随产品赠送礼品等方式。

品质竞争的后果:品质竞争能够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减轻竞争对手的威胁。一旦自己的产品有了明显的特色,消费者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忠诚和信赖,其他产品难以替代它,从而使需求曲线变陡。

2、广告竞争

广告竞争:通过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从而增加其需求。

广告分为信息类广告和说服类广告。前者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增加了潜在消费者的数量,将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后者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消费者对某种品牌的忠诚(Brand Loyalty),使得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

一、寡头市场概述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由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寡头垄断是接近于完全垄断的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结构,如西方国家的飞机制造业、汽车业、钢铁业等等都属于寡头垄断行业。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1、市场上的企业数极少,只有若干家企业控制了产品的极大部分供给。各家企业相互影响,他们都不能决定价格,都是价格的探索者或寻求者(Price Searcher)。

2、品同质或异质。

3、进出市场都有障碍。

4、信息不完全。

三、寡头的成因及分类

1、成因

(1)规模经济(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相当大的规模上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2)专利权或特许经营权

(3)行业中几家企业对生产所需的基本资源具有控制力。

(4)地方市场分割(如利用关税、配额等限制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限制外地产品进入)

2、寡头的分类

按产品是否有差别来区分:纯粹寡头和差别寡头。 按厂商的行为方式可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寡头和独立行为的寡头。

四、寡头厂商价格产量

1、决策的特殊性—相互依存性

由于寡头厂商的产量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乃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行动前,都必须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反应,并据此采取最有利的行动。所以,每个寡头厂商的利润都受到行业中所有厂商的决策的相互影响。

2、寡头厂商的价格产量决策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对寡头厂商而言,不知道竞争对手的反应方式,就无法建立价格产量的模型。或者说,有多少种关于对手反应方式的假定,就有多少种价格产量的模型。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寡头市场模型。

3、勾结(Collusion)

由于寡头垄断行业中,相互竞争的卖者很少并相互依存,所以寡占者通常把相互勾结协调行动作为减少竞争和不确定性以及限制局外人进入该行业的一种有效手段,以便保障利润或增加利润。

但寡头厂商的相互勾结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而且由于受利益驱使,并不能稳定和长久。

五、寡头市场模型

1、古诺模型

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古诺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双头模型)。

他们的生产成本均为零。每个厂商都清楚地了解他们所共同面临的线性的市场需求曲线。每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手的产量情况下,决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古诺模型 (天真的寡头) 假设两个厂商生产同样的产品并都知道市场需求。在作出产量决策时,各厂商必须考虑它的竞争对手。

特征:各厂商将它的竞争对手的产量水平当作固定的,然后决定自己生产多少。 产量确定过程: 厂商A认为厂商B什么都不会生产,在此条件下确定最佳产量Q0 ;

厂商B认为厂商A将生产Q0,在此条件下,厂商B确定最佳产量Q1;

厂商A认为厂商B将生产Q1,在此条件下,厂商A确定最佳产量Q2; ……………

古诺均衡与反应曲线

每个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竞争对手产量的减函数

例 已知双寡头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

Q1+ Q2),两厂商的边际成本都为零。确定市场均衡产量。

厂商1:

,Q为两厂商的总产量(Q =

厂商2:

当以上两条曲线相交,可以确定均衡产量:Q1=Q2=10 根据厂商2的反应曲线, 可得:

结论: 先行者是有利的,因为先行者造成了一种既成事实,后做出决策的竞争者必须以此为前提来做出决策。

2、斯威齐模型

由美国经济学家Paul Sweezy于1936年提出,用来解释一些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Price Rigidity)现象。 基本行为假设: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则行业中其他厂商不会采取同样的行动(考虑为什么)。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则行业中其他厂商也会将价格降低到同样的水平。(即跟跌不跟涨)

曲折需求曲线模型

问题:为什么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 假设:当一家企业降价时,其他企业跟着降价;

当一家企业提价时,其他企业不跟着提价;

价格刚性:由于MR曲线间断,在生产成本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的产量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案例:皮革制品的价格刚性

在丹麦的皮革制品行业中有一个价格刚性的有趣例子。在与丹麦企业的经理们就他们的价格政策进行访谈时,一位经济学家发现,有一家企业对染色的制鞋用革的定价要比黑色皮革高。这种价格差别自1890年以来就一直存在,因为当时染色皮革的制作成本比黑色皮革要高。但是,在访谈时,染色皮革的成本已经下降。在问到为什么定价政策一直未变时,企业经理答道:“也许我们应适当提高黑色皮革和降低染色皮革的价格,但我们不敢这样做。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的竞争者也会降低染色皮鞋的价格,我们就会冒卖不出黑色皮鞋的风险。” 经理的解释是与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一致的。他认为,黑色皮鞋涨价,竞争者不跟着涨价,就有可能失去大量销量。相比之下,染色皮鞋降价预期会导致竞争者也降价,因此,销售量只能增加极少一点。因此,黑皮鞋和染色皮鞋之间的价格差别一直保留下来,即使相对成本已经变化。

3、价格领导模型

在反垄断法的限制下,相互竞争的企业不能进行协商。 企业处于两难境地:涨价可能丧失竞争优势,降价可能引起价格战。

解决办法:通过达成默契来协调价格。由一家企业(价格领导企业)率先调整价格,其他企业(价格跟随企业)跟着调整。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充当价格领导企业? 可能是实力最强的企业,也可能是效率最高或信息灵敏的企业。

价格的确定过程:已知市场需求曲线D、价格领导企业边际成本MCL、价格跟随企业边际成本之和

4、卡特尔模型

卡特尔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间一种公开的协议,共同来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操纵市场。

OPEC是卡特尔模型的典型案例

卡特尔以全体企业的总利润最大为目标来确定各企业的共同价格和产量,然后按照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分配产量限额。

卡特尔模型:理论上看,卡特尔模型的运作原理与一个垄断厂商在几个工厂之间分配产量的决策完全一样。这就是:

(1)估计卡特尔总的市场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 (2)估计每个厂商各自的边际成本曲线;

(3)把每个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水平相加,得到卡特尔总的边际成本曲线; (4)根据整个卡特尔总的MR=MC确定整个卡特尔利润最大的总产量和价格水平; (5)按照等边际成本原则在各个厂商之间分配产量。

卡特尔模型实际运行的主要困难在于:受到法律限制;产量分配与利益协调;各厂商不守信用的冲动和可能。

卡特尔的不稳定性:同一行业的企业由相互竞争转而联合成卡特尔,能提高各企业的利润,但是卡特尔往往是不稳定的。卡特尔不能持久的原因除了可能是由于许多国家通过反垄断法禁止企业间串谋或组建卡特尔外,关键在于其内部的不稳定性。

一方面,各成员在如何分配产量、利润方面总是矛盾重重,即使达成了协议,违背协议、扩大产量对每个组成卡特尔的企业都有极大的诱惑。

另一方面,卡特尔的高利润又会吸引新的企业进入市场。如果卡特尔无法阻止新企业的加入,卡特尔限制产量的结果是使新企业占据了其余的市场份额,最后卡特尔也会失去其垄断地位。

案例:彩管限产,彩电限价

六、博弈模型

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之间高度依存,每个企业在决定采取每一个行动之前必须对其他竞争对手的反应有自己的估计,并相应制定下一步的行动。企业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博弈论与策略行为:囚徒的困境

下面支付矩阵表示著名的“囚徒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游戏。从博弈论因为对角度看,这是一个存在支配均衡的博弈:囚犯A,B来说,无论对方如何选择,“坦白”都是各自的最优选择。

虽然从两名囚犯共同利益看,最好的选择是合作,即同时选择保持沉默,然而,由于猜忌,试图获得更大好处(3个月刑期)等竞争性动机阻碍了它们达到更好的互利选择,它们面临“囚徒的困境”。我们将看到,寡头垄断厂商经常面临类似的困境。

结论:它说明了一种不合作的博弈,即两个人分别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选择的结果。

推荐第6篇:高鸿业,微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PQTC

为什么有些企业即使出现亏损也继续生产?

为什么有些企业明知降价没有好处,却仍然选择降价?

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是决定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本章重点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及其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的经营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市场结构及其分类

一、市场

具有交易关系的卖方和买方的集合。 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二、市场结构

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属性。

三、市场结构的分类:

1、四种典型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 Perfect Competition )

垄断性竞争市场(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

寡头垄断市场( Oligopoly )

完全垄断市场(Perfect Monopoly )

2、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从卖方分析)

生产者数目:生产者数目越少,垄断程度越高; 产品的类型;产品的差别化程度越大,垄断程度越高 市场进入壁垒;进入壁垒越高,垄断程度越高;

3、四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

市场结构 厂商数目 产品类型 进入壁垒 企业控价能力 完全竞争 多 同质 无 无 垄断竞争 较多 异质 低 低 寡头垄断 较少 同质或异质 高 一定 完全垄断 独家 无替代品 极高 强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

一、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1)市场上充斥着为数众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而且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 而不是控制者。

(2)不同厂商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

(3)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这一行业。

(4)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完备的信息。

2、完全竞争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厂商需求曲线

(1)市场的需求:消费者对整个行业所提供的产品的需求量。(即:行业所面临的需求量)

(2)厂商面临的需求(厂商的需求曲线):消费者对单个厂商所提供的产品的需求量。 (3)市场需求曲线与厂商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图中的D线) 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

3、厂商的收益

(1)厂商的收益:即厂商的销售收入。 (2)厂商的收益可以分为: 总收益平均收益 边际收益

收益(Total Revenue),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以P表示既定的价格,以Q表示销售总量,则有:TR(Q)=P · Q

4、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

5、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由于完全竞争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在每一个商品销售量水平上,厂商都按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商品,因此有:TR=P·Q AR=TR/Q=P MR=dTR/dQ=P 则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为: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厂商的均衡: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相对静止的状态。

1、短期及相对应的成本曲线

2、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

(1)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应该选择的最优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

完全竞争企业产量决定的数学表达:MR=MC (2)数学证明。

设: = TRdTC/dQ = 0 即: MR = MC ,又 dPQ / dQ = P; 所以:P = MC = MR (严格来说,还需要二阶条件证明一阶条件确定的利润水平是最大化而不是最小化。二阶条件为d2 / dQ2 = d2TR / dQ2MC’

3、厂商短期的均衡条件

•只有MC=MR相交的E点处,利润最大,如图中面积S所示; •在E点之左,每增加一单位产量,MR>MC,有利可图;

•在E点之右,MR

短期,完全竞争环境当中,一个有正利润企业的产量决定

4、MR=MC与企业的赢利状况

虽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是MR=MC,但这并非意味着只要满足了这一条件,企业就一定获得利润。因为:=TR-TC=AR · Q-AC · Q =Q(AR-AC)

因此,只有当AR >AC时,企业才能获得经济利润;当AR=AC时,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获得正常利润;当AR

MR=MC的准确含义,MR=MC被称为企业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的均衡条件。

5、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生产中,不仅市场价格P是既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投入量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厂商不能改变生产规模,只能通过可变要素投入来调整产量以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短期均衡图示

(2)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五种情况

1)AR>SAC 获得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

2)AR=SAC 称为盈亏平衡点(Break Even),获得正常利润。

3)AVC

4) AR=AVC 停止营业点或关门点。 5) AR

6、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MR=SMC,而AR=MR=P,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可以写为:P=SMC 上式表明,在短期均衡点上商品的价格和厂商的最优产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Qs=f(P),而且商品的价格P与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Q的组合,都出现在SMC曲线上等于或高于AVC曲线的部分。该部分即为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厂商在长期内,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进行调整,以实现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LMC。

对生产要素的调整包括两方面: 进入或退出这一行业 对生产规模进行调整

2、长期产量决定- 均衡分析的几何表达

3、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因此其均衡条件为: MR = LMC = LAC = SMC = SAC 其中,MR = AR = P 此时,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

四、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价

1、完全竞争市场的优劣 产量大、成本低、价格低。 竞争激烈。 有剩余。 效率? 差异?

2、长期均衡与资源配置效果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代表了社会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市场达到长期均衡,商品市场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2)行业内的全部企业都以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佳规模、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组织生产;

(3)没有超额利润,也没有亏损,所有资源都得到了应得的报酬;(利润平均化) (4)消费者付出的价格达到了最低水平;

推荐第7篇: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稀缺性: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具有客观性)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不具有客观性,与一定的价值判断结合) 第二章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个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是指商品需求数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需求的变化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影响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 ,如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货币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价格等等的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供给是指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与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供给量是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供给量的变化是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对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化。

供给的变化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变化,而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弹性理论!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用来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对它的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程度. 销售收入与Ed的关系:Ed>1富有弹性,销售收益与价格反方向变化; 0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Ei>0,为正常品(>1为奢侈品,

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会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问题(供给,需求曲线的移动)

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支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市场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多余部分必须由政府收购。限制价格引起过度需求,商品短缺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得以解决,只能通过配给制解决。引起排队,抢购,黑市交易。

征税时,哪一方对价格变化相对缺乏弹性,就会承担更多的税(供给,需求曲线越平缓,价格弹性越大。

第三章

基数效用论 在一定时间内,某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现象,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实现先用最大化的均衡原则:MU1/P1=MU2/P2 序数效用论 无差异曲线:表示的就是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或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

特征:1.无差异曲线图中任何两条曲线不能相交。 2.无差异曲线向下倾斜,斜率为负。 3.良好形状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4.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大,而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小。

预算线,及其变化: 价格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影响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即

收入消费曲线表示的是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系列的最优商品组合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而移动所形成的曲线。用收入消费曲线能够推导出一种商品的需求与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恩格尔曲线。

价格消费曲线:在消费者偏好、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与某种商品不同价格相联系的消费均衡点的轨迹。

(会画图并说明) 第五章

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定的投入与可能得到的最大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 区别 短期:存在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长期:不存在固定投入,只有可变投入。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边际产量走向。

合理的生产区域 2 区。临界点是AP和TP的最大值。

长期

等产量线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可以生产出相同产出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称为等产量曲线。也称为生产的无差异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企业在保持同一产出水平时,减少一种要素投入的数量与必须增加的另一种要素投入的数量之比。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 等产量线的形状。

等成本线:在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时,用等量成本所能购买到的各种生产要素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也称为厂商的预算限制线。

最优要素使用原则:MPL/MPK = w/r 。

规模报酬 1.如果a+b>1,规模报酬递增;a+b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短期的七个成本之间的关系及与产量曲线的对偶关系

长期D点之前规模经济,D点规模经济不变 D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也可能是亏损的最小条件) 第七章

完全竞争企业拥有一条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且该曲线与AR线、MR线重合。AR=MR=p 完全竞争市场短期

供给曲线是平均变动成位于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计算题??)

在最优产量水平上(MC=MR),厂商是盈利还是亏损,则取决于平均成本与市场价格的比较。 长期

供给曲线是LMC在LAC上面的那部分

均衡时利润为0.生产者剩余:厂商出售一定产量实际得到的收入和他愿意得到得最低收入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代价与他实际支付的代价的差额。) 第八章

如果将MR(Q)= P(1- 1/|Ed|)=MC(Q)重新排列,可得:(P-MC)/P=1/|Ed|,(P-MC)/P度量价格中超过边际成本部分的比例,被称为价格加成指数、勒纳指数,记为:L=(P-MC)/P=1/ |Ed|,勒纳指数用来测量市场的垄断程度。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为:MR=SMC(在短期均衡点上可以获得最大利润,也可以利润为零,也可以蒙受最小亏损。)长期均衡条件

:MR = LMC = SMC。因为存在进入壁垒,垄断厂商可以在长期中维持高额利润。

!三级价格歧视的计算!1)总产量的确定(MC=CMR)。2)总产量的分配。(MRa=MRb=CMR=MC)

3)各市场价格的确定{MR(Q)= P(1- 1/|Ed|),MRa=MRb} 例题。已知某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该厂商在两个分市场销售产品,两个分市场的需求函数为别为: 如果该厂商实行价格歧视,试求利润极大时两个分市场的价格、销售量和厂商总利润。

一级价格歧视掠夺全部的消费者剩余;二级价格歧视掠夺部分消费者剩余。 论述题;;;七八两章结合起来评论市场效率或市场结构

一.试比较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与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说明为什么垄断会造成低效率。

二.什么是自然垄断?为什么说完全垄断条件下存在着低效率?政府对自然垄断厂商应采取哪些措施以使其提高效率?

自然垄断: a.从生产成本来看,一个企业生产比多个企业生产更有效率。 b.需求原因 1. 增强竞争: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anti-trust law);拆分企业2. 政府管制价格。 边际成本定价:P=MC平均成本定价:P=AC 三.试从资源配置、价格、产量、社会净福利等方面比较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

对利润最大化厂商来说,均衡条件始终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上经营,而完全垄断厂商是在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地方经营;完全竞争厂商总是在平均成本最低点处进行生产,而垄断厂商却经常在平均成本尚处于递减的阶段进行生产。完全竞争厂商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最优效率;垄断使社会福利减少,造成无谓的效率损失。 第九章

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条件:MR=SMC(可能有亏损);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MR=LMC=SMC ,AR=LAC=SAC(利润为0) 掌握古诺模型的计算

    假设市场需求曲线为P=a-bQ=a-b(q1+q2)。

假定两厂商的边际成本相等,且等于零,即MC1=MC2=0(R=Pq,再求MR,MR=MC)

得出 q1=a/2b-q2/2 q2=a/2b-q1/2

解得:q1*=q2*=a/3b Q=q1*+q2*=2a/3b P=a-b(q1+q2)=a/3 第十章 博弈论

纳什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给定的条件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占优策略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任何策略选择来说,其最优策略都是唯一的。(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优均衡,占优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第十一章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 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使用原则

短期中MR=MC为产量决策原则;P•MPL=W,为要素使用原则。 为什么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  替代效应:工资率上升即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就变得更昂贵了,导致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减少,即以收入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闲暇的替代效应是负的。

收入效应:工资率上升增加了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就会增加,此时劳动供给减少。闲暇的收入效应是正的 。

工资率上升带来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反方向的,那工资率的提高究竟增加还是减少劳动供给,就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了。

一般说来,在工资率比较低的阶段,闲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此时工资率上升,人们会减少闲暇,所以劳动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工资水平之后,工资率进一步增加,闲暇的收入效应占了上风,即劳动者觉得收入已经颇为可观了,宁可少工作多休息,所以劳动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下降。 第十二章

帕累托效率: 如果改变某种资源配置后已经不可能在不使一些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使另一些人境况变好,这种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有效的。

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边际替代率

生产的一般均衡条件: 边际技术替代率

(配置)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下,存在帕累托最优?

完全竞争市场下,P=MC,所有决策者面对同一组价格。所以三个条件得到满足。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影响而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中。政府解决外部性的办法:数量控制;税收和补贴;排污权交易;企业合并;产权方式。公共产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免费搭车:是指某些个人不付费也可以同享公共产品的好处,完全依赖于他人付费。在这种情况下,愿意支付代价而消费的人必将大幅度减少。

选择题!!给出例子会判断。逆向选择:劣品驱逐良品。例如旧车市场、保险市场解决办法:发送信号(如果市场上信息多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将信号传递给信息少的一方。)道德风险:是指在协议达成后,信息多的一方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例如保险市场 。当一方当事人即委托人雇用另一方当事人——代理人——代表委托人完成某些任务时,代理人可能不以委托人所请求的方式行为,且委托人不能直接监督代理人的行为。这就是―委托–代理问题‖。

推荐第8篇:微观经济学,

泥瓦工工资与大学生工资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泥瓦工的工资高于大学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根据供求理论解释,大学生人数过于多,其次是泥瓦工的工作过于劳累,作为大学面对着现象,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认真学习,因为大学生的工资低于泥瓦工只是一开始的,大学生的工资可以根据经验的累加提高的,而且泥瓦工过于劳累,一般大学生根本受不了的。从长远考虑,还是大学生获益的。

关键字:供给理论,工作劳累程度,文化水平

最近网上盛传一份民工工资表,显示泥瓦工日工资为220元,最高日工资是队长的350元。目前用人单位针对本科应届大学生,开出的月薪基本不超过3000元,但据南京师范大学一位老师计算,大学生每天上学的成本为282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活了二十年左右了,几乎从懂事开始就在不断的学习学习,每天早起晚归的学,学到了现在,到了大学,想的为了以后能更好的生活,为了拿到文凭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现实是毕业后的我们面临的是就业的压力,工作无处可找,找到的也是写工资不高的岗位,月工资却远不及那些没什么学位的泥瓦工。这看似非常的不公平,也令人费解,而且读个大学,花的学费不少,学生就是一个消费者。那大学生的月工资远不及泥瓦工月工资的原因出在哪里?

首先,我认为这跟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有关。在马歇尔的供给理论中,谈论的是需求量与需求价格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马歇尔的供给理论来分析这个现象就能理解了。现在的社会,大学生可以说是“泛滥成灾”,有种说法说在大街上随便抓几个人问问,其中一定有大学生,说明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那样稀有,上大学已经不算是一个梦想,一般的人都可以上大学了,而泥瓦工呢,这活是又脏又累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这样一来大学生的供求量过多,泥瓦工的供求量过少,自然而然,供不应求的“商品”的“价格”就会提高。而供大于求的“商品”的“价格”就降低了。举个其它类似的例子来说,民工荒,也是可以根据供给理论来说明的。近几年,民工的工资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不高,而且,不同的地区民工的工资也是有明显的差距的。原因在哪?还是供给关系。在“长

3

三角”地区的民工工资比在“珠三角”的民工工资多,民工工资不高的原因在于首先民工的数量较多,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民工的工资就不会高,“长三角”地区的民工工资高于“珠三角”地区民工的工资的原因也是如此,“珠三角”地区的民工数相对多,而且“珠三角”地区所需要的民工数又相对较少。所以就出现了上述的情况。

其次呢,泥瓦工的工作有苦又累,很多人都不愿意干的,泥瓦工工资虽然高,但他们所花费的劳力是相当大的,而大学生的工作都是些比较轻松舒服的工作,这样一比较,所花费的精力不同,工资拿的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者,泥瓦工很多福利保障都是没有的,所以说,泥瓦工的工资多于大学生的工资也是情有可原的,是有其原因的。

既然大学生的工资不及一个普通的泥瓦工,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否会想一个泥瓦工的工资都比我们高,我们上大学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直接去做个泥瓦工来得实在,现在在学校,花的学费,生活费都是一大笔的开支······要是这样想,那作为一个大学生,你的想法也太短浅了,也太想当然了。第一,不考虑其它的,就泥瓦工这个工作来说,就算给你每月这么多工作让大学生来做,大学生是能受得了吗?每天过着舒服日子的大学生让他每天风吹日晒的,他能坚持做吗?做不到的,人家泥瓦工拿的全是血汗钱,虽然没有动什么脑力活动,但所花费的体力劳动是不可估量的,还存在不小的风险在内的。往长远的方面考虑,泥瓦工能做几年呢,他们在得到高薪之外,还付出代价的,每天风吹日晒的工作能坚持多少年,这些泥瓦工在进入老年期时,必定在身体上留下一些后遗症的。他们的未来是没有保障的,只有趁年轻多赚钱。而我们大学生呢,一开始的工资是不高,但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工资可以一点一点的增加的,一般的工作也是有很多福利保障的,工作也不像泥瓦工那么的累,从未来考虑,大学生还是有其优势的。

数据显示的是平均工资,不代表每个大学生的工资都是低的,要是你学的好,有本事,有技术,那么,这些大学生的工资不会比泥瓦工低的,就算一开始低,但过不了多久,工资会不断增加的。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该考虑的是如何能使自己学的更多,更好,在将来能找份较好的工作,只有学得更好,将来的工资才会更多,每一个岗位都是给那些又能力的人准备的,也是给有能力的人获利的。

参考文献:

1.陈良璧,1981.马歇尔的经济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出版社.

2.向宏志 ,2012.西方经济学.东林大学出版社.

推荐第9篇: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案例之海尔的品牌战略

关键词:海尔 品牌 偏好 启示

一、案例分析

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由当时担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的张瑞敏出任厂长。张瑞敏仔细分析市场形势后发现,尽管市场上中国自己的冰箱品牌不少,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牌冰箱”。从此,“名牌战略”成了贯穿海尔整个发展之路的核心战略。“质量高于利润”成了海尔为贯彻“名牌战略”而采取的经营理念。

经过几年呕心沥血、脚踏实地的奋斗,张瑞敏决定扩建海尔的规模,并提出了“联合舰队”的组织管理模式。1991年12月20月,青岛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处境艰难的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

海尔集团自1998年9月8日发起以定单信息流为核心的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到2004年已精心打造了六个年头,通过再造,海尔建立了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扁平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市场链结构,建立了对市场和用户需求敏捷的反应机制,锻造了每个员工直面市场的管理体系,加快了与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零营运成本“三个零”目标的实现。

海尔集团经过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海尔的对品牌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如今,海尔给品牌做了一个“三性”的定位--时代性、国际性、超值性。

二、研究问题

1、海尔品牌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海尔品牌战略的实施对消费者偏好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3、如果海尔集团是完全竞争企业,那么海尔集团的市场价格如何变化?

三、背景分析

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这家刚成立的电冰箱厂几乎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生产定点厂家。当时,国内电冰箱生产企业林立,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挤满了市场,其中不乏“省优”“部优”产品。

1989年,原材料价格失控,其他冰箱品牌纷纷降价促销,而海尔逆其道而行之,给自己的冰箱提价12%。在其他品牌的冰箱严重滞销,许多冰箱厂关停并转的情况下,海尔冰箱却始终畅销不衰。京津、西安等地还出现了消费者凌晨排队购买的情景。

然后,2010年上半年报告显示,中国冰箱品牌占据了国内冰箱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海尔冰箱以25.2%的市场占比遥遥领先其他品牌,成为中国市场的冰箱销量冠军,且份额超过了第二名与第三名的市场份额之和。这已经是海尔连续20年夺得市场销量冠军。在这二十年中,其他家电产品的行业冠军大都多次易主,而海尔冰箱稳扎稳打,一直占据着冰箱市场销量第一的位置,创造了行业奇迹。

四、问题讨论

1、“名牌战略”的核心是产品的高质量。在商品化经济中,“高质量”的内涵已远远不是仅仅符合工厂或国家规定的标准即可,而是适应市场的需求,并利用高科技来创造市场引导消费。同时,名牌应该由消费者来评,而不是由政府部门来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产劣质产品等于砸自己的饭碗。因此,“质量高于利润”成了海尔为贯彻“名牌战略”而采取的经营理念。为此,海尔集团在“用户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用户永远都是对的”这些服务理念的指导下,订立了“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星级服务目标,设计了“售前、售中、售后”的星级服务内容。

2、①品牌偏好:品牌偏好是品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某一市场中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喜好程度,是对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意愿的了解。消费者在采取购买行动之前,心中就已有了既定的品味及偏好,只有极少数的消费者会临时起意产生冲动性购买。整体而言,就算消费者的购买是无计划性的、无预期性的,仍将受到心中既有的品味与偏好所影响。事实上,品牌与品牌之间的战争,说穿了就是一场由营销传播与促销所构建成的消费者心理战,每个品牌都竭尽所能的想击败对手,获取最高的品牌偏好与忠诚度。

海尔集团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消费者最高的品牌偏好与忠诚度,从而对消费者的偏好产生了影响。

②需求联想:20年代期间,当俄国心理学家巴夫罗夫的“Claical Conditioning”理论首度在美国发表后,很快即被美国的广告主应用到实务操作上。该理论的精髓很简单,建立品牌偏好只要同时将产品或品牌名称及特别需求表现出来,并不断地提醒消费者,即能水到渠成。

在提高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如文中所提到的海尔集团在1996年夏天推出了容量仅为1.5公斤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它以其“体积小、及时洗”的优势,成功地填补了机洗和手洗的空白。

③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集(consumption set)X也可称为选择集(choice set)X,通常假定集合X是k维实数空间R k中的一个非负子集。如果行为主体对集合X中的选择束具有偏好关系,而这些偏好关系又能满足完备性、自返性、传递性和连续性的假定(事实上,这些假定已经包含在“理性人”的预设中),则偏好关系就可以用一个连续的效用函数来表示:即存在一个函数u:X→R,使得x1>x2 ,当且仅当u(x1)> u(x2)。如此,我们就可以把行为主体内含的偏好关系转化为一个函数关系:U = u(x1,x2,…,xn)

我把上述函数称为“广义效用”函数,因为其选择集X中的偏好项xi可以用来表示包括经济偏好、道德偏好(我们可以把“纯粹利他偏好”包括在“道德偏好”中,因为“纯粹利他”是道德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情感偏好、审美偏好、甚至宗教偏好和信仰偏好在内的所有偏好,只要这一偏好是相对稳定的、可观察的。

“消费一服务一生产”的这一结构已成为当今世界先进经营秩序的基本框架,服务在其中起着沟通消费与生产的中介作用。而这一点恰恰使海尔满足了消费者偏好。

3、

由于生产规则为MC=MR,完全竞争企业在MC=MR处生产,且MR等于企业出售产品的价格。假设生产成本不变且成本曲线不移动,只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不变,单个企业面临的需求和价格也不变。如果市场需求和价格增加,那么企业的需求和价格也会增加。 如图现实了曲线是如何移动的。原始的市场需求D1使得市场价格为P1[图a],右侧推导出单个企业面对的需求为d1[图b]。然后,企业根据d1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来最大化利润。此事,企业生产q1的产品。

当市场需求增加到D2时,价格升高到P2,单个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增加到d2。在这个更高的价格下,边际收入更高,完全竞争者可以承受一个更高的边际成本。企业产量会从q1增加到q2。同理,如果市场需求增加到D3,那么企业产量也会增加到q3。

五、结论与启示

海尔的经验品牌加规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从海尔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作、合资等手段,迅速由单一冰箱产品进入白色家电领域、黑色家电领域、米色家电领域又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进而盘活闲置资产,擦到在最短时间内把海尔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

与此同时,海尔认为企业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可分为三种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海尔借助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一个同一的形象,对提高海尔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海尔认为最重要的是品牌内涵,即每一个员工,每一台产品,每一项服务都让用户感到真诚,提升其自身的信誉度,美誉度。

海尔的经验告诉我们,从文化提升品牌价值,不仅要选择适合企业的一系列文化资源,同时,结合时代精神、消费态势通过与消费者沟通而构建的一种价值观念。这些都需要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发展的哥哥环节中,成为发展企业全过程的指导思想。首先,要符合品牌定位。并注重挖掘品牌精神,体现品牌个性。品牌精神就好比企业精神一般,是战士给消费者的一种风貌和姿态。在广告中一声:“海尔:中国造”,不但在消费者面前展示了海尔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创业精神,也使消费者完全相信它会在创业中把中华商业文化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融入到品牌的光环之中。

六、参考文献

《MBA 微观经济学》 理查德·B·麦肯齐 《营销学》霍尔·布朗

《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 G.《张瑞敏 决策海尔的66金典》 迟双明

推荐第10篇:微观经济学

1.为了表彰克鲁格曼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天宣布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克鲁格曼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理论:从长期看,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很多商品和服务都将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他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而小规模的适用于当地市场的生产方式将被大规模的全球式的生产模式所取代。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相应的产品。比如说瑞典既是汽车的生产国也是进口国。这种贸易模式的结果是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规模化生产,最终可以降低产品价格,同时提供更具有多样性的产品。

成就:因研究自由贸易获奖

曾预测97年亚洲金融风暴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

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

2.亚当·斯密(1723~1790)是的主要创立者。主要理论

分工理论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货币理论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价值论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分配理论

四、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资本积累理论

五、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赋税理论

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3.郎咸平,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

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郎咸平用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 著名观点论题

[6][6] 2012年郎咸平“郎氏观点”盘点:[6]

一、未来3年到5年,民营企业将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

二、民营企业应知所进退 藏富于民是真谛

三、中国的房地产比美国的房地产保值

四、花了买房的钱,却得到了租房的效果

六、请证监会砍掉左右手

七、印度阻挡不了中国制造

八、中国再度出现GDP亩产万斤神话

九、日本人为何偷不走中国茅台

十、中日货币直兑或引发大灾难

[6] 十

一、中国人的生活为何伪幸福[6] [6] [6] [6] [6] [6] [6]

第11篇:陈迅教授 微观经济学教案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课程负责人:陈迅

学时与学分:64学时

适用专业:经管学院所有专业 课程教材:黎诣远,《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参考书:

1、黎诣远,陈迅,《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 3、斯蒂格里茨(美),《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 4、Mankiw,N.G.经济学原理(第3版英文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5、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版〃第1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2 开课单位: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课程目的、性质和任务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建立经济学理念;第二,培育经济分析思路;理解和熟悉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能具备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

第一篇 概 论 第一章 经济学

学时分配:4学时

本章从经济学的任务、发展、分类、内容等方面,概述经济学的ABC。 经济学是在一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条件下,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可供选择的有限资源,以求人类无限欲望的最大满足。

从方法论看,经济学可以分为制度经济学与数量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综合经济学与分类经济学。

一、知识点

〃经济制度:狭义上,经济制度是指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制度的本质。广义上,可以按照生产方式、生产方法、交换方式、交换范围、生产要素、经济成长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这些不同分类也在我国广泛采用。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两者未必——对应:一种经济制度可以采用不同的经济体制,一种经济体制也可以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进行资源配臵的一种经济体制。当代的市场经济可以分为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政府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种类型。

〃稀缺性: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既有的资源都是稀缺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选择性:资源虽然是稀缺的,但具有多种用途和用法,应当进行选择,使资源配臵最优化。可以说,经济学就是选择的科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技术条件下,一国资源能够产出的最大边界。如果多生产一单位某产品,就必须少生产若干单位另一产品。少生产的另一产品产量,是多生产一单位某产品的机会成本。少生产的另一产品产量与某产品单位产量之比,叫边际转换率。

〃政治经济学:从研究家庭财产发展到研究国民财富以后,经济学就称为政治经济学。我国通常说的政治经济学,是指主要研究生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泛指以资本主义为既定前提,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臵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括制度经济学与数量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二、重点

〃经济社会与经济学:以市场为基础配臵资源,又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机制上基本相似。

〃三大基本假设:传统西方经济学有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完全信息三大基本假设,一般均衡理论就是基于这三大基本假设论证资源配臵的最优状态。但经济学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人们未必都是理性的;竞争更多是不完全的;信息根本不可能是完全的。

〃五大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五个: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谁做决策。这五个基本问题决定一国资源配臵的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研究生产力。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从个体入手,以个量分析研究一国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学从总体入手,以总量分析研究一国经济运行。总量并非个量简单合成。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规范经济学研究经济应当如何运行,两者目的不同,但难以截然分开,必须相互结合。

三、难点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由于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具有天然联系,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联系,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两者能否结合已争论百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市场经济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两者在方法上基本相似,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技术基础,都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臵。

第二章 市场供求原理

学时分配:4学时

供求原理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贯穿全书始终。

本章首先研究需求、需求法则和需求曲线,然后研究供给、供给法则和供给曲线,最后研究需求与供给如何形成市场均衡,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供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政府管制对市场均衡的制约,以及均衡价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一、知识点

〃需求:需求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量 = 愿意购买能够购买。

〃需求法则:在特定时间内,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成反向变动。

〃需求曲线:以纵轴表示价格,以横轴表示数量,消费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对某种产品需求量的轨迹。 〃供给:供给是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能够并且愿意提供的数量。供给量=能够销售愿意销售。

〃供给法则:在特定时间内,生产者对某种产品的供给量,与其愿意售出的最低价格成正向变动。

〃供给曲线:以纵轴表示价格,以横轴表示数量,生产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对某种产品供给量的轴迹。

〃均衡价格: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又称结清价格),所有愿意以需求价格购买这种产品的买者都能买到,所有愿意以供给价格售出这种产品的卖者都能卖掉。

〃均衡变动:如果需求、供给或两者同时发生变动,市场均衡状态将相应发生变动。

〃管制价格:运用政府权力,直接规定某些产品的价格及其浮动范围,以保持物价稳定。

二、重点

〃市场机制:市场供求就像一把剪刀的两个刀刃,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市场价格,反过来,市场价格又可以调节市场供求。市场的这种调节功能叫市场机制。

〃市场均衡:市场供求相等,既无短缺,又无过剩,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和数量将保持稳定的一种状态。

〃供求变动与供求量的变动:供求变动是指,价格以外其他影响供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导致整个供求曲线的移动。供求量的变动是指,仅仅由于价格变动导致供求量沿着既定供求曲线发生变动。

〃价格机制与管制价格:价格机制是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市场价格决定供求的自发调节功能,而管制价格则是以稳定物价为目的,以政府权力限制价格机制的自觉调节功能。

三、难点

〃供求决定价格与价格决定供求:从市场供求原理上说,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价格,反过来,市场价格又决定市场供求,两者互为反函数。但从几何图形上看,数学以横轴表示自变量,以纵轴表示因变量,而经济学与数学上的习惯相反,以纵轴表示自变量,以横轴表示因变量。显然,两轴的定义不同,供求曲线变量的性质、截距和斜率也不同,切勿混淆。

〃均衡价格论与劳动价值论:均衡价格论仅从市场现象描述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第二篇 家庭经济行为 第三章 家庭需求

学时分配:4学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是重要的经济主体之一,具有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三重身份,在收入、价格、偏好等约束下,追求需要满足最大化。

本章先分别研究产品自身价格、有关价格和收入时家庭需求的影响,即需求价格函数、需求交叉函数、需求收入函数及其弹性,然后综合研究家庭需求预测的性质、方法和常用的线性需求预测。

一、知识点

〃家庭:家庭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首要的经济主体。它不仅是产品市场的需求者,也是要素市场的供给者,具有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三重身份。

〃需求价格函数: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仅仅由产品自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某种产品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交叉函数: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仅仅由有关产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某种产品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收入函数: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仅仅由家庭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某种产品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弹性:需求的决定因素发生相对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即需求量变化率与需求决定因素变化率之比。根据需求函数的性质,可以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

二、重点

〃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市场需求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除产品自身价格、有关产品价格、家庭收入以外,也与个人偏好、心理预期、时期长短密切相关。要根据实证分析,找出某种产品的主要决定因素。

〃常用线性需求函数:需求函数实际上都是非线性的,但非线性的数学处理比较困难,因此常用的需求函数都是线性的,或者通过对数进行线性化处理,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等弹性对数线性需求函数。

〃需求弹性的计算:需求弹性的定义是明确的,但需求弹性的计算却并不简单,有点弹性与弧弹性(中点公式、低点公式、对数公式),线性与非线性函数弹性、短期与长期弹性之分。

〃需求弹性的应用:需求弹性在需求预测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弹性不同,决策有别,效果迥异。

三、难点

〃需求曲线的斜率与需求曲线的弹性:不能将需求曲线的斜率混同需求曲线的弹性。从需求弹性公式可以看到:需求弹性是需求曲线斜率的倒数与需求曲线测定坐标的乘积,即: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需求弹性越小;需求曲线的坐标不同,需求弹性不同。

〃需求预测: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很重要,也很困难。这是因为:模型变量有限,不得不舍弃某些次要的但并非不重要的变量;统计资料不全、不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误差;模型的理论假设和估计方法,也可能不尽科学。由于模型不完全符合现实经济,预测结果也可能与经济现实存在距离。

第四章 消费选择

学时分配:7学时

消费理论研究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

消费选择有两种方法:边际效用分析法以基数效用为基础,以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为前提,提出边际效用均等法则;无异曲线方析法以序数效用为基础,以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为前提,研究既定收入下的最大满足或既定满足下的最小支出。

边际效用分析法是传统方法,无异曲线分析法是现代方法,两者异曲同工,目前各有用处。它们不仅是消费选择的最优化方法,也为经济决策建立了一套最优化方法体系。

一、知识点

〃效用:效用即使用价值,有主观效用与客观效用、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之分。

〃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种商品而获得的效用总量。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每追加一个消费单位所增加的总效用。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代价,超过他实际付出代价的余额。

〃无异曲线:即无差异曲线或无差别曲线,是具有同等总效用的各种商品组合的轨迹。

〃预算线:即价格线,是以一定收入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的轨迹。 〃商品边际替代率:在既定效用水平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价格消费曲线:在既定家庭收入下,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随产品价格而变动的轨迹。

〃收入消费曲线:在既定产品价格下,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随家庭收入而变动的轨迹。

〃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是衡量贫富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重点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又称戈森第一法则。

〃边际效用均等法则:当消费者以一定收入消费多种产品时,一定要使最后一元所得的边际效用彼此均等,才能使总效用最大,又称戈森第二法则。

〃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在既定的无异曲线上,一种产品能够替代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随着这种产品的增加而减少。

〃消费选择最优化:以无异曲线分析法进行消费选择时,无论是既定收入下满足最大,还是既定满足下支出最小,条件都是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例。

三、难点

〃无异曲线的性质:正确理解消费者偏好公理的次序性、传递性、单调性,深入掌握无异曲线为什么斜率为负、凸向原点、互不相交,是正确应用无异曲线分析法的重要前提。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希克斯、斯勒茨基对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虽然比较抽象,却将马歇尔的消费选择理论大大推进一步,在经营决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五章 家庭理财

学时分配:1学时

运用消费选择理论所建立的最优化方程,研究作为劳动者和投资者的家庭经济决策,包括就业与就业、工作与休闲、消费与储蓄、储蓄与投资等问题。家庭理财是古代经济学的主题,也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方面。

一、知识点

〃教育:传统经济学将教育作为消费项目,现代经济学、特别是知识经济学将教育作为投资项目,即人力资本投资。无论家庭、企业还是国家,教育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休闲:休闲是指上班工作以外的睡眠、家务、学习、健身、娱乐等活动。工作有收入,休闲有乐趣,两者都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可相互替代。

〃倒S型劳动供给曲线:作为劳动力所有者,家庭对劳动的供给符合供给法则,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但由于工资过低必须保证基本生活水平,或者工资很高而可以追求更多的休闲时间,也会出现工资提高供给减少的现象。所以,劳动供给曲线呈倒S型。

〃储蓄: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家庭往往会将一部分现期收入存入银行,以便取得更多的未来消费。

〃投资:投资是为了未来取得报酬而购买资产的行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家庭投资成为家庭经济决策的重要方面。

二、重点

〃就学与就业:进入劳动力年龄以后,每个人都面临着就业与就业的抉择。由于劳动市场化和办学多样化,也为这种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工作与休闲:就业以后,是更多地工作,以便取得了更大的收入,还是保持必要的休闲时间,保证身体、学习、生活全面发展,也是每个家庭成员面临的重要问题。

〃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可以相互替代,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寻求一个最佳组合。

三、难点

〃投资组合:我国目前家庭投资方式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银行储蓄外,还可以购买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资产。各种投资方式的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不同,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寻求一个最优的投资组合。

第三篇 企业经济行为 第六章 现代企业制度

学时分配:1学时 知识点

本章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之一企业的有关知识进行介绍。 厂商的概念:厂商是以赢利为目的,雇佣和使用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和销售的组织。经济学将厂商作为生产和销售的主体,为市场提供产品供给。

企业与厂商的概念基本是一致的,没有严格的差别。但是现代经济学使用企业的概念来研究企业内容的结构、制度和治理问题。

企业的种类:有不同种类的企业分类,基于企业的产权形态可以将企业分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三种类型。

企业的性质:企业的性质主要回答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是否存在边界(企业规模大小)的经济学原因。经济学以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解释。

交易成本是在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日益复杂,为达成协议和完成交易所耗费的除生产成本以外的成本。

市场与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臵方式:市场交易通过众多经济主体的大量合约进行,由价格机制从外部进行调节;企业则将市场交易“内部化”,由企业家运用权威在内部进行协调,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市场风险。如果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便应运而生。因此,企业是组织内部资源配臵方式,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现代企业制度:即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制度。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的结构、决策机制、治理方法及其效率。其中委托-代理关系中其中重要理论之一。

企业行为目标的基本假设:经济学分析主要是建立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一假设是合理的,也是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具体化。 企业行为目标的其他方面:在企业的实际活动中,除了利润目标之外,还存在以下的目标:销售收入最大化、顾客满意化、创造顾客等,这些目标对企业行为具有直接的指引作用。

企业环境:指决定或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成效的因素总和,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环境的分析构成企业发展战略问题。

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产权形态、资源状况、企业家才能、企业文化等;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制度、技术等构成的一般环境和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环境。

二、重点

关于企业的种类问题 企业种类纷纭复杂,形形色色,但是如果将企业作为一个从事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经济组织,其核心的问题是选择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生产要素,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获得销售收入,并分配给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以为其提供有效的激励。因此,重要的是企业产权问题,它是生产有效组织的保证。也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教材一般只介绍企业产权形态上的企业分类。经济学原理分析企业行为,就是在产权明确、充分竞争、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收入分配的原则展开的。

关于企业行为假设的问题

在经济学原理的课程中,一般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行为分析的基本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的产量、价格和投入决策。例如,如果对比企业的经营实际,追求利润还是追求市场(份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市场份额,利润就无从谈起,因此追求市场份额就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市场条件下的企业选择。但是,利润必然是企业长期和最终的追求,而追求市场仅是一种竞争策略而已。

关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 简单地说,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一种公司制,具体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公司制激发了财产所有者的投资热情,也扩大了企业的融资能力,扩大了企业规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比较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核心的问题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制度之下,企业产权如何明确、如何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三、难点

关于企业性质的问题

什么是企业?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传统的看法是企业是一个生产组织。但是,并不能将所有的生产组织都定义为企业。比如,一个工厂中的车间和班组是生产单位,但不是企业。

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生产单位,其功能是把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是分析这种投入产出关系的基本工具(见第七章、第八章)。至于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存在不同规模的企业,古典经济学并没有专门论述,而只是从分工合作的好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技术经济范畴中得到某些推断,因此不能说明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的区分,不能说明企业的经济本质和企业边界问题。

1937年,经济学家科斯(R.H.Coase)发表了《企业的性质》等开创性论著,引入交易成本和制度因素,深入考察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市场的关系。 关于不同产权形态企业的优缺点问题

对于三种产权形态企业类型的优缺点,教材已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第七章 生产理论

学时分配:5学时

生产理论就是从物质转化的角度,使用生产函数的工具,揭示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是资源配臵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知识点

生产要素:可以用于企业组织生产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学分析中一般考虑四种生产要素即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在现代经济中,关于生产要素的概念有新的发展,例如在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中有知识和教育、人力资本等。

投入:企业用于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及其数量。投入和生产要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实际或者计划用于某一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种类和数量,而后者是泛指可以用于生产的各种经济资源。

生产: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并使其转化为预期产品的过程。

产品:企业通过生产创造出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有形物或者无形物,也称为物品或者服务(劳务)。如果该产品是直接满足消费需要的,就是消费品;如果能够反复使用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就是资本品;如果一次性地转移到其他产品中的,就是中间品。资本品和中间品都是用于生产的产品。有时在经济学分析中,产品仅指消费品。

产出:是对应于一定的投入的产品,是指一定产量的产品,包含着数量的概念。

技术:生产投入量和和产出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约束,也就是说,既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组合只能生产出特定的产量,经济学称这种约束为技术。也可以说,技术表明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物质转换关系。

生产函数:是在一定技术水平下,表示生产要素投入量与最大的产出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式。在技术一定的条件下,各种投入水平下都有一个最大的产出水平,构成生产集的边界,它是一条曲线,表示这条曲线的函数是生产函数。

技术系数: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技术系数固定的生产函数称为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其技术称为固定投入比例的技术。技术系数是变化的生产函数称为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其技术是可变比例的技术。

固定要素和可变要素:企业生产中固定投入的、不能随时调整的要素是固定要素(fixed factor);如果生产要素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随时进行增加或减少的调整,则是可变要素(variable factor)。不变要素在生产函数中表现为固定投入(fixed input),可变要素在生产函数中表现为可变投入(variable input)。

长期和短期:根据要素投入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可变性划分的。短期(short run)就是指存在固定要素的情况,而长期(long run)则指不存在固定要素,所有的要素都是可变要素的情况。对于生产函数来说,短期生产函数中存在固定投入,而长期生产函数中不存在固定投入。固定要素意味着:无论生产多少,即使不生产,企业也要为此要素作出支出。因此,短期具有局限性,将制约经济效率的实现。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 TP)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变动投入L与一定量的其他固定投入相结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平均产量(AP)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平均每单位可变投入所生产的产量。边际产量(MP)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单位可变投入L的变化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对于任何一种投入要素,都可以分别计算这三项指标。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当其他投入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的数量以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趋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研究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的配臵以及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基础,具体体现在边际产品递减上。

一种投入变化时的产出变化规律: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边际产品首先达到最大并开始递减,之后平均产品达到最大并开始递减(此时边际产品等于平均产品),最后总产品达到最大并开始递减;边际产品曲线、平均产品曲线和总产品曲线都呈现倒U型变化。

生产的三阶段:在平均产量达到最高(此时MP=AP)以前,称为生产的第Ⅰ阶段,从平均产量最高到总产量最高(此时MP=0)称为生产的Ⅱ两个阶段,总产量最高之后称为生产的第Ⅲ阶段。

基于一种投入变化时的产出变化规律的生产决策:生产的Ⅱ两个阶段称为生产的合理区间。

等产量线: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等量产品的两种变动投入所有可能的组合。其特点是(1)距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则低。这是生产函数单调性的反映。(2)在合理的生产区域内,等产量线斜率为负,凸向原点,其原因是边际产品递减。(3)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只要在一点相交,则两条等产量线将重合。等产量线是分析具有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及资源配臵关系的基本工具。

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等产量线上一种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比例的负值。由于技术的单调性,一种投入的增加必然伴随其他要素投入的减少,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正。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的任一点,劳动投入L对资本投入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该点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产品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高,其边际技术替代率越大;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高该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低。由于边际产品递减,所以,任何一种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脊线与生产经济区:在等产量图中,将分别代表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等于0的投入组合点联结起来的曲线,称为脊线。在脊线之外的等产量线,斜率为正值,企业要获取同等产出必须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脊线之间所包括的区域称为生产经济区。因此,脊线是生产经济区与非经济区的分界线,或者说,脊线界定了有效生产与无效生产的范围。

产出弹性: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投入要素按某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变动的程度。

生产力弹性:又称生产函数弹性,是指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动程度。

替代弹性: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投入比例的相对变动。 规模报酬: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的相对变动。注意经济学上将全部投入要素同时变动的情况称之为生产规模的变动。产出的变动快于规模的变动时,是规模报酬递增;产出的变动慢于规模的变动时,是规模报酬递减;产出的变动与规模的变动同步时,是规模报酬不变。

qALK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C-D函数,其表达式为,其中A为技术因子,A>0。α为劳动的产出弹性(0<α<1),β为资本的产出弹性(0<β<1)。

技术进步:在经济学上泛指既有生产中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变,表现为生产函数的改变。创造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旧产品的工艺改进都是技术进步,必须使用新的生产函数来反映它们。

资本使用型、劳动使用型和中性技术进步:在一定的资本、劳动比例下,如果技术进步的结果使资本边际产量的变化率大于劳动边际产量的变化率,即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称为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又称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技术进步的结果使资本边际产量的变化率小于劳动边际产量的变化率,即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增,称为劳动使用型技术进步,又称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技术进步的结果使资本边际产量的变化率等于劳动边际产量的变化率,即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变,称为中性技术进步。

二、重点

在基本原理方面,本章的重点是在理解生产函数以及关于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投入变化引起产出变化规律、多种要素投入之间替代关系及其对生产决策的意义。

边际产品的递减规律及其影响的原因和意义

正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建立消费者行为理论和需求规律的基石一样,边际产品的递减规律是建立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建立一系列生产规律的基石。

边际产品的递减规律研究的是在生产中不断增加某一种要素投入数量而保持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该可变投入量与总产量的关系、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这种变化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之间配合和充分利用的问题。

首先人们可能发现的是总产量终究会下降,即增加的投入使总产量降低了,因为这样的结果比较直观。从数学上来说,该投入的边际产量这时就是负值。但是人们不能相信一开始就是这样,所以可以推测边际产量有一个从正值变为负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边际产量递减的过程。边际产量递减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固定投入的超额负担或者过度使用,以及可变投入缺乏固定投入的有效配合,而更多的可变投入争抢与固定投入的配合产生“拥挤现象”。

其次,如果观察一种可变投入从0开始逐步增加的过程,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在开始增加该可变投入时,总产量的增加速度很快,在数学上就表示为边际产品递增。这种现象是比较容易解释的,即可变投入应该与固定投入有一个合理配臵和充分发挥固定投入作用的机制。当达到并超过某个投入数量时,边际产品递增变为递减。因此边际产品有一个最大值,此时表明固定投入使该单位的可变投入发挥了最大的利用。

第三,平均产量表示全部可变投入的有效利用问题。如果边际产量递增,平均产量当然随之增加。即使当边际产量递减时,由于边际产量比某些边际产量(开始投入可变要素时)高,因此平均产量不会在边际产量最大时达到最高,数学上可以说明,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继续增加可变投入时边际产量递减将导致平均产量递减,这时平均产量得到最大。从可变投入的整体上看,这时得到充分利用。所以,经济学上将平均产量最大的点,称为有生产效率的生产点。 以上的过程决定了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它表明,在存在固定投入的条件下,不断投入可变要素,将出现总产量递增、最大、递减,边际产量递增、最大、递减,平均产量递增、最大、递减的不同情况,因此,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可变要素投入的数量有合理选择的问题。例如,即使不考虑要素的市场价格,在边际产品递减为负值、总产量已经开始递减的情况下,继续投入可变要素就是不合理的选择。

两种要素投入的产出变化规律和要素投入的合理配臵

经济学使用边际技术替代率研究两种以上投入在生产某种产品中的关系。在等产量线上,增加一种投入时,其他投入保持不变,说明该投入对其他投入没有替代性,边际技术替代率为0。在产量线上,增加一种投入时,必然需要减少其他投入,说明该投入对其他投入有替代性,边际技术替代率大于0,投入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研究两种以上要素投入变化引起产出的变化规律,是基于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前提。

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一种要素对其他要素的替代能力将下降,边际技术替代率将递减,也就是说,要节省单位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需要增加某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将越来越多,直至边际技术替代率为0,这就是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基于该规律,过度投入某种生产要素,就可能是不合理的。在等产量线图上,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0的点分别构成两条脊线,脊线围成的区域从实物生产的角度看都是合理的,称为生产经济区。

三、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生产函数概念、边际技术替代率概念、规模报酬与边际报酬的区别、技术和技术进步的概念。

生产函数的概念和使用

理解生产函数,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理解:

1、生产函数表示企业组织生产中的实物投入和产出关系,因此投入、产出都是实物量。从边际产品和平均产品的变化中可以看到,平均产品有一个最大值点,单从实物的角度看,该点就是生产效率最高的点,企业投入量达到该点,资源配臵是有效率的。但是,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还面临市场上供需关系、市场结构的约束,在该点生产并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只有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在长期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2、生产函数本身就是表示一种有效率的生产,是任何要素投入组合的所有生产可能性集合的最大边界构成的曲线。为了取得生产函数,往往使用经验数据进行估计,比如说根据一个企业的时间序列资料或者不同企业的横剖面资料都可以进行估计。实际上,企业的生产可能没有在这样的曲线上,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根据企业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来估计生产函数,并不是理论上最优的投入组合,而只能是一种近似。

3、生产函数是假定技术不变条件下对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但是任何企业的任何时间上,技术几乎都是在改变的,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改变,只不过是改变程度不同而已。这样,使用生产函数说明企业实际的投入产出关系时,并不见得要求技术不变这个条件。

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概念

理解该概念,需要明确以下三点:

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概念是建立在技术不变、边际产品递减和等产量线存在的基础上的,它表明了生产的可选择性,即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可以使用不同的投入组合,但是如果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量,就可以节省其他要素投入,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表示这样的关系。至于如何选择才是最合意的,要视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以及要素的市场价格而定。这个内容在第九章介绍。

2、在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表达式MRTSLK中,表示的是劳动对资本的替代率,

KMRTSLKL即增加一个劳动投入可以节省资本投入的数量,因此计算公式是或者MRTSLK=-dK/dL。资本对劳动替代率的计算公式正好相反。还需要注意的是,边际技术替代率一般是正值,因为增加某种要素投入,而保持产量不变,一般可以节省其他要素,这样提供了投入选择的空间,如果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而保持产量不变,还要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这种选择就没有任何意义。

3、边际技术替代率和边际产品的一致性

MPLMRTSLKMPK,通过公式推导可以得到表明一种要素投入的替代率与本要素的边际产品成正比,与其他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成反比。从逻辑关系上是容易理解的,如果劳动的边际产品多,当然增加一个劳动投入就可以节省更多的资本投入。但是在企业决策中,还手其他两个条件的制约,一个是要素的价格,如果资本价格很便宜的话,企业将宁可不使用边际产品高的劳动力;另一个条件是由于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所以即使价格还可以接受,但是劳动投入增加到一定数量时,边际产品大的优势将丧失。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别

区分这两个判断的基本是它们研究不同的问题和具有不同的前提条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见教材第七章第二节)讲的是一种要素投入时的总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的是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投入之间配合关系是否有效以及变化规律的问题,其核心是固定要素何时得到最充分利用的问题,揭示是一种普遍规律;而规模报酬递增是生产中所有要素投入同时变化(称为规模变动)与总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是大规模生产情况下的产出效应,揭示的是各种要素之间合理配臵问题,是规模变动时总产量变动出现的一种情况(其他的情况是不变和递减)。

技术和技术进步概念的理解

技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是一种自然和客观的约束,表示某种特定的投入组合只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产品。在生产函数中表示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换关系即函数关系。

在经济学研究中,一般假定技术具有以下特性:(1)单调性。如果具有至少相同数量的投入,那么其产出也至少相等。如果x2>x1,则:f(x2)f(x1)。(2)凸性。如果有两种方法生产同样的产出量,那么这两种投入的加权平均数的投入量也至少可以产出这个产出量。它说明等产量线凸向原点。用生产函数表示就是:

xx2y1y2f(1,)f(x1,y1)f(x2,y2)f(x,y)f(x,y)221122如果,则。 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学中也有一些方法解释技术进步,将包含时间因素的技术因子包含在生产函数中,考察技术进步引起各种要素边际产量变化的差别以及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利用余值法估计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

生产和消费是经济的最重要环节,生产最终服务于消费,而消费必须要有生产,因为生产创造了消费的对象。经济学上讲生产,是一个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品的产出过程,而且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是在各种投入的作用下,创造出新的产品的过程。研究这个过程的工具是生产函数。使用生产函数这个工具,可以分析出生产过程中一系列的经济规律,有助于作为生产的组织者企业进行决策。同时,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投入决定的问题也正是资源配臵问题,所以研究生产过程,为实现有效率资源配臵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八章 成本理论

学时分配:4学时

生产理论是从实物的角度研究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关系,而在现代经济中任何投入都表现为货币成本,并体现在企业决策中。成本理论就是通过研究生产过程中表示产量与生产要素投入的货币成本之间的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的经济规律,为企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成本理论的基本工具是成本函数。

一、知识点

成本:即生产成本,是企业组织生产而投入生产要素的货币价值。

机会成本:企业将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而放弃的将该资源用于其他产品生产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包含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前者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也就是会计成本、历史成本,后者是指应当支付而没有支付的企业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经济学中的决策分析使用机会成本概念,相应的利润称为经济利润。

成本函数:在按照既定的生产函数进行生产的条件下,表示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方程。成本函数是由企业的生产函数和要素价格所决定的在要素价格给定时,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之间是对偶关系。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企业生产中为取得和使用可变投入而支付的成本,是变动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为取得和使用固定投入而支付的成本,是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在短期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分,而在长期则没有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分。短期可以核算的成本有7种,即总成本TC、平均成本AC、边际成本MC、固定成本FC、变动成本VC、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变动成本AVC,长期内核算的成本有3种,即总成本LTC、平均成本LAC、边际成本LMC。

短期成本函数和短期成本曲线:表示按照短期生产函数进行生产,各种短期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短期成本函数,有7种短期成本函数。短期成本函数的几何表示,就是短期成本曲线,表示各种短期成本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共有7种短期成本曲线。

短期成本函数的变化规律:(1)边际成本先递减,达到最小值后递增。边际成本递增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并决定了其他成本函数的变化规律。(2)平均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先递减,后递增;(2)固定成本保持不变,而平均固定成本递减;(3)总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先以递减的速度增加,之后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1)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呈U型;(2)固定成本是一条平行产量轴的直线,平均固定成本是产量轴的一条渐进线;(3)总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先以递减的速度增加,之后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的曲线。

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1)边际成本曲线通过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即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其相交;(2)平均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上方,位移是相应的平均固定成本。(3)总成本曲线位于变动成本曲线上方,位移是固定成本。(4)边际成本曲线由总成本曲线上各点的切线的位臵决定。

长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曲线:长期成本函数是表示按照长期生产函数进行生产的成本和产量之间关系的方程,有3种长期成本函数;长期成本曲线是长期成本函数的几何表示,也有3种长期成本曲线。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长期总成本是企业在任何产量上的最低短期总成本,总成本曲线就是所有产量上最低的短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是任何产量上最低的短期平均成本,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所有产量上最低的短期平均成本。长期总成本和平均长期成本是基于某个产量上的同一个短期生产函数,相应的短期边际成本就是长期边际成本。如果存在连续的生产规模(即连续的短期生产函数),则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洛线。

二、重点

在基本原理方面,本章的重点是理解边际短期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的关系、长期成本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的关系,各种成本之间关系,以及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的关系

短期成本函数企业按照短期生产函数进行生产,生产各种产量所需要的成本与产量之间函数关系。例如对于短期生产函数Q=f(L,K0),L是可变投入,K0是固定投入,要素价格是PL、PK,对于不同投入L,将有相应产量,所以产量就是L的函数,而总成本TC=LPL+K0PK就是短期总成本即使L的函数,也是产量的函数。其他短期成本函数也是这样推导出来的。

正是由于短期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对偶关系,使短期成本的变化和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的变化密切相关。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正是平均产量的最高点(对于这个关系,教材已经给出数学上的证明),而边际成本递减是因为边际产量递增,边际成本递增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因此,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边际成本递减规律。

对于长期成本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的关系,与短期的道理相同,区别在于长期内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都是可变的,所以在某一个产量上,生产将按照总成本和平均成本最低的投入(可以视为一个短期生产函数)进行,而该成本至少不高于按照一个固定的短期生产函数进行生产的成本。

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短期,存在7种成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TC=FC+VC;AC=TC/Q;MC=d(TC)/dQ=d(VC)/dQ;AC=AFC+AVC;AFC=FC/Q;AVC=VC/Q;MC=0时,TC增加的速度由慢变快;MCAC时AC递增,MC=AC时AC最低;MCAVC时AVC递增,MC=AVC时AC最低。当然,这种关系也直接反映在各种短期成本曲线图上。之所以出现这种关系,可以直接看成是边际成本的变化引起的,但是从根本上说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

在长期,只存在三种成本LTC、LAC、LMC,其关系与TC、AC、MC之间的关系相同。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

短期是指企业来不及调整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项目,而只能调整流动资产,这样就使企业生产决策受固定投入的限制;长期是指企业能够对全部的生产要素进行数量上的调整,而调整的原则当然是相对于各种产量下的最低成本,也就是与各种产量对应的最低短期成本。因此,长期成本是对各种短期成本选择的结果。下面分别考察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与相应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1)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是在长期中生产某一产量所需要的最低短期总成本。每个不同的产量的最低总成本可能是不同的短期生产函数和短期成本曲线决定的,而长期成本曲线就是由每个产量对应的最低短期成本构成的轨迹,即短期成本曲线的下包络线。

(2)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每个产量对应的平均成本,是该产量上所有短期平均成本中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包络线。

(3)边际成本。长期边际成本是由长期总成本决定的,与短期边际成本没有直接关系,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不是短期成本曲线的包络线。不过,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相切的地方,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正好与短期边际曲线相交。

三、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不同的成本概念及其应用以及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其中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关系已经作为重点进行了讲解,下面主要阐述各种成本概念及其应用。

机会成本的的概念和使用 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第九章 企业生产决策

学时分配:4学时

本章在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企业依据资源组合优化决策原则进行生产决策(投入决策和产量决策)的基本原理,也包括制约一切生产行为的经济原则,主要是最优投入组合原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曲线。

一、知识点

企业决策是市场约束和投资约束:所谓市场约束,指市场对企业产品需求的约束。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仅考虑自身的生产函数的技术约束,还要考虑需求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企业可以生产任何数量的产品,都可以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就是没有市场约束;所谓投资约束是指企业本身融资能力对企业购买生产要素数量的约束,一般企业只掌握一定的资金和其他的投资手段,并不能任意购买任何数量的生产要素。假定企业有资金能力购买任何数量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这时企业就没有投资约束。一般企业决策都是在技术约束、市场约束和投资约束下进行的。

边际产品价值(VMPL):定义要素L的边际产品价值VMPL,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产生的边际产品的市场价值(VMPL=PMPL)。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品下降,边际产品价值也随之下降。

无投资约束和市场约束条件下一种可变投入的决策原理: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投入数量应该是使该要素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的投入数量,例如对于劳动投入满足VMPL=ω所决定的要素投入数量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最优选择。在投资不足或者市场需求小于最优投入的产量时,只能生产较少的产量。

等成本线:在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企业以一定的货币支出所能购买的两种要素各种可能的组合。等成本线表示的是一种投资约束。

两种变动投入最优组合: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MPLMRTSLKMPr;或一种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成本所增加的产量,与另K比率,一种投入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成本所增加的产量相等,即单位货币投资用于两种要

MPL素投入的购买时获得的产量应该相等,中,该条件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

扩张线:也叫扩展线,是指在要素价格不变条件下,与不同总成本约束相对应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的轨迹。企业在长期中沿着扩张线发展,要素组合最优,投入成本最低,因为它解除了投资约束和市场约束。另外,扩展线表示了长期成本函数或者长期生产函数中的投入、产量和成本关系,因此是一种高效率生产,也代表了一种最优生产决策选择。

成本弹性(EC):在技术水平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总产量沿扩张线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总成本的相对变动,它是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之比。当EC<1时,投入的比例增加引起产量的较大比例增加,即规模报酬递增;当因而EC>1时,投入的比例增加引起产量的较小比例增加,即规模报酬递减;当EC=1时,投入的比例增加引起产量的同比例增加,即规模报酬不变。

支出弹性(EX):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总成本沿着扩张线的变动时,按照企业投入的最优组合,各种要素投入对总成本变动的相对变动。如果EX>0,X为正常要素,企业按生产扩展线扩大生产规模时,投入要素X也随之增加;如果EX=0,X为中性要素,企业生产扩大时,随着总成本增加,投入要素X不变;如果EX<0,X为劣等要素,企业生产扩大时,随着总成本增加,其他要素投入增加,要素X投入反而减少。

替代效应和产量效应:在企业总成本不变条件下,任何一种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必然破坏原有要素最优组合的均衡,如果企业仍想维持最优要素组合条件下的生产,就必须对要素的投入进行相应调整,以便形成新的均衡。由于L的价格下降,它与K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企业将增加L的投入,这就是替代效应;由于L价格下降,在原来的成本约束下,可以生产更多的产量,从而增加L的投入,这就是产量效应。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的经济现象,规模不经济则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不断上升的经济现象。

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范围经济是指多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单一产品企业产出的总和,即联合生产超过分别生产,这些企业通常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生产和成本的优势;相反的情况称为范围不经济。

学习曲线:平均成本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经济现象。学习曲线来源于“边干边学”,是经验和革新不断积累的结果。

盈亏平蘅点:使企业盈亏平衡的产量,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总收入等于总成本。一般来说,如果市场需求小于盈亏平衡点的产量,生产计划就不可行,否则可行。

盈亏平衡分析原理:盈亏平衡分析也称为产量-成本-利润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产量将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在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不同的产量将使企业处于不同的平均成本水平和利润水平位臵。由于市场需求不同,将影响企业规模的选择。

二、重点

在基本原理方面,本章的重点准确理解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组合(生产者均衡)的概念及其条件,并能应用该原理分析实际问题,认识和比较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曲线这三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MPKr;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图生产者均衡和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组合

生产者均衡来源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实现所需的条件,表示为各种要素投入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不表示各种投入的唯一数量。但是根据该均衡条件,在给定产量或者给定成本约束的条件下,就可以确定投入数量。

生产者均衡有三种表示方法:(1)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图中,该条件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或者说两条曲线的斜率相等。(2)单位货币投资用于

MPLMPKr。一般在解题的时候常两种要素投入的购买时获得的产量相等,即用该公式。(3)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MPLMRTSLKMPKr。该公式是说,必须调整要素的投入量,使要素的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率时才达到生产者均衡。这个公式在分析一般均衡时将使用。

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组合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原理,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往往必然地遵循着这个法则。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费罗夫说:古希腊时许多人已经通晓了一些简单的原理,包括蒸汽机再内的学多机器和装臵原本在古希腊时就可以出现,但是这些机器和装臵并没有出现。原因之一就是奴隶的劳动比制造新机器更廉价、有效和经济。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组合表明,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但是是否使用机器替代劳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替代,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价格比例关系。如果劳动力价格很低,而资本的成本很高,人们就没有经济动机去使用资本代替劳动力。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曲线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曲线是企业长期发展中出现的重要经济现象,也是重要的经济规律,对于指导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是,规模经济往往存在于一些可以大规模制造或者提供大规模服务的行业之中,例如汽车制造、电话服务、电力生产和提供等。在规模经济的驱动下,往往导致企业的横向兼并(同行业兼并)。范围经济往往存在上下游产品的联合生产中,当然也包括不同行业的联合中,例如银行业务和生产企业之间。在范围经济的驱动下,往往导致企业的纵向兼并(上下游相关行业兼并)和混合兼并。

学习曲线是在企业生产中,随着重复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增加,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熟练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形成“技术诀窍”,发现的工艺问题得到不断解决,新的工艺和技术得到应用,最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表现为平均成本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学习曲线表明了生产中经验积累和“干中学”的重要性。

盈亏平衡分析原理及其适用条件

盈亏平衡点产量(也称为保本产量)的计算公式是Q=F/(P-V),其中F表示固定成本,P表示产品的市场价格,V表示平均变动成本。可见,在市场价格给定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的产量是由不同规模企业的固定投入规模和平均变动成本决定的,固定投入越大,保本产量要求越高;平均变动成本越小,保本产量越低。因为固定投入大,需要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去,才能使平均成本降低,最终获得经济利润,所以保本产量要求高;而平均变动投入越小,成本补偿的速度就越快,保本产量将越低。

一般来说,固定投入大的企业,需要的单位可变投入成本必然小。这样,就有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情况的不同生产规模的选择。市场需求越大,企业就可以建立更大的生产规模,如果市场需求小,企业就只能建立更小的生产规模。 还应该注意的是,盈亏平衡分析一般假设市场价格给定,单位变动成本不变,实际上可能是有变化的。产品价格固定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才是合理的,而对于垄断企业,由于市场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更多的产量将带动价格下降,保本产量将比固定价格条件下的更高。而平均变动成本一般也是呈现U型的,而企业总是在平均变动成本上升阶段进行生产的,这样按照不变的平均变动成本估计的保本产量也偏低。

三、难点

本章的难点理解企业决策面临的三种约束,辩明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概念的区别,理解企业的多元化和多角化战略的区别。

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

在理解教材关于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概念的基础上,这里集中讲解4个方面的认识:

1、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都强调规模变化。这里规模是指生产规模,在生产实际中可以理解为整个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及投入的数量如设备的生产能力、职工的多少。但是,经济学分析中的规模变动是指全部投入的同时变动,而且为了便于分析,假定同比例变动。在实际企业实践中,并不一定要各种投入同时变动或者同比例变动才是规模变动。用经济学的概念说,规模变动是企业长期生产决策问题。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是否有利可图?研究企业生产函数中存在怎样的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即随着投入增加企业产量如何变动,就是企业决策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在概念内涵上有重要的区别。规模报酬是随着规模变动导致的实物产出的变动,即产量变动,主要研究企业规模扩大时,产量增加的速度比规模增加的速度是快、慢还是同步,如果快,说明更大规模生产在实物产出上有经济效应;如果慢,说明更大规模生产在实物产出上产生了负的经济效应;如果同步,说明更大规模生产在实物产出上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反映随着生产规模变动,企业生产成本(一般用平均成本表示)的变化情况。如果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降低了,就是规模经济;如果增加了,就是规模不经济。因此,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在于实物变动(产量变动)和价值变动(成本变动)。

3、规模报酬是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在不增加其他额外成本和投入的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规模报酬必然产生规模经济,因为规模报酬使同样的投入被更多的产品分摊,平均成本必然下降。

4、规模经济存在规模报酬之外的原因。比如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利用现有人力和设施,降低分摊成本,是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但是没有产生规模报酬;再如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可以获得财务上的利益,例如购买原材料上的优惠、低利率贷款、成本低的证券融资等,这些经济效应直接体现在财务上,而不是体现在实物上。

第四篇 市场竞争结构 第十章 完全竞争市场

学时分配:6学时

从本章开始,将把消费者的行为与生产者的行为结合起来,考察市场价格(包括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本章主要考察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来看市场价格的确定,但这种考察只限于单个产品的市场价格,实质上只是研究单个行业的价格与产出量的决定,即所谓的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分析。

一、知识点

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的个体行为,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市场均衡是全体参与者决策行为的共同结果。第二,市场没有任何进入或退出壁垒,生产要素的流动完全自由的。第三,市场上的产品和要素具有同质性,在交易者眼中没有差异。第四,买卖双方对市场拥有充分而对称的信息,能够借此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五,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时,不存在交易成本。

 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它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发出的水平线。

 总收益:它是指厂商按照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收入。 平均收益:它是指厂商在平均每一个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 边际收益:它是指厂商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 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CMR)是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

 收支相抵点:当MRSMCSAC时,厂商的利润等于0,即既无利润,也无亏损,该均衡点就是收支相抵点。

AVC时,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也叫 停止营业点:当MRSMC做停止营业点。4

 成本不变行业:它是指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 成本递增行业:它是指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对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 成本递减行业:它是指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会引起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 生产者剩余:它是指 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 消费者统治:它是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依据货币选票的情况安排生产。

二、重点

在基本原理方面,本章的重点是在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及其相关的性质,以及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的相关规律。

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只是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的边际成本曲线。这是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在给定的价格下,厂商会按照边际成本曲线上相应的数量提供产出,但有理性的生产者决不会在不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在长期,由于厂商能够调整生产规模,进入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符合MCMR原则,厂商利润最大化。

 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简称厂商的需求曲线,指一条完全弹性的水平线,但并不是说厂商所面临的价格是不改变的。它仅仅意味着单个厂商的行为不会影响现行价格。如果一个完全竞争行业中的所有厂商或大多数厂商同时增加或减少其产销量,市场价格就会发生变化,但对单个厂商而言,每次变动后的市场价格都是一个既定的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它表示:完全竞争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且,在每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单个厂商总是可以把它愿意提供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卖出去。或者说,在一个厂商面对市场众多的消费者的情况下,在这个厂商的眼里,市场上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是无限大的。

 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也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所以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第二,生产技术状况;第三,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联合性与派生性,决定了它的需求比产品的需求复杂得多,在分析生产要素需求时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第一,产品市场结构的类型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这点在以后各章的表现极为明显);第二,一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整个行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联系和区别;第三,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变动与多种生产要素变动的情况。第四,生产要素本身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还是不完全竞争的。在本章中都只是研究完全竞争的情形。

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即:MCMRP。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价格是不变的。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或者这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就是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因此,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也是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整个行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各个厂商需求之和,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三、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短期内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和长期内完全竞争行业供给曲线的确定。

 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它是利润最大化这个一般原则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它可以简单的表述为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W,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所谓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述为:VMP=W或者MPP=W。当上述原则或条件满足时,厂商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使用的要素数量为要素最优数量。如果VMP>W,则增加使用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就会大于所引起的成本,于是厂商将决定增加要素的使用以提高利润。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要素的价格不变,而要素边际产品从而边际产品价值将下降,从而最终使VMP=W;反之,如果VMP<W,则减少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损失的收益就会小于所节省的成本,因而厂商将决定减少要素的使用以提高利润。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减少,要素的边际产品从而边际产品价值将上升,最终也将达到VMP=W。总起来说,不论是VMP>W,还是VMP<W,只要二者不相等,厂商都未达到利润最大化,现有要素使用量都不是最优数量,厂商都将改变(增加或者减少)要素的使用量。只有当VMP=W,即边际产品价值恰好等于要素价格时,厂商的要素使用量才使利润最大化。

 短期竞争均衡条件下厂商的供给曲线的确定:在短期内,对竞争性厂商来说,价格是给定的;且已经知道,在这种情况下,PMRAR。已知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条件是,PMRMC。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实际上是边际成本曲线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的那一段上升的部分,可以使用数学进行推导:因为厂商产量不为零的条件是,生产时得到的利润大于不生产时的利润,即:

TRVCFC>FC,从而得到,P>AVC。此式表明,只有当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生产时的平均可变成本,即市场价格高到收益足以抵补生产所需的变动成本时,厂商才能提供正数量的产品。请记住,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大于最低平均可变成本的那一部分。

 完全竞争下行业供给曲线的类型:长期行业的供给曲线无法以简单加总的方法得到,因为产业的扩张、收缩会引起厂商投入要素价格的变化,而且厂商自由进出使不知道对那些厂商的供给进行加总,因而采用另一种方法分析行业的长期供给问题。其基本思路如下:在完全竞争下,如果对产品的需求增加会有新的厂商进入,但由于需求增加和由此而产生的供给增加所导致的最终市场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原来的均衡价格,或者保持不变。实际上的这种价格变化将取决于相对于需求的供给增加。通常,一个行业中厂商的进入不仅影响行业的供给,而且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而影响全行业厂商的成本。由于长期中所有厂商肯定赚取不到超过正常利润的经济利润,长期市场价格就必然等于这个产量的长期平均总成本。而这一较高产量的长期平均总成本可能不同于原来的平均总成本值。因为,平均成本除了受厂商自身规模的变化的影响之外,有时也随着行业规模的变化增加或减少。当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是作为行业发展的结果而出现时,就说有规模外部经济。当长期平均成本的提高是作为行业发展本身的结果而造成的时候,就说有规模外部不经济。因此,按照需求和供给的增加究竟让均衡价格保持不变,或导致价格下降还是使价格上升,可以把完全竞争行业划分为成本递增行业、成本不变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三类。

第十一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学时分配:2 学时

一、知识点

超额需求:一般均衡分析中,如果市场中某种物品所需要的量超过所供给的量,便说该种物品存在超额需求。

in瓦拉斯定律(Walras’ law):在交易经济中只要效用函数u(x)在定义域R上是连续的,严格递增,并且严格拟凹,则必有全社会超额需求的价值之和为零。瓦拉斯定律仅仅指整个市场上所有商品超额需求的价值为零,并不意味着市场上所有实物商品供求是都是相等的

瓦拉斯均衡:是指在整个市场中,若存在一个价格向量p*,使各个商品市场超额需求的市场价值为零,即每一个市场各自达到供求相等,则称该价格向量p*为瓦拉斯均衡。

瓦拉斯均衡配臵:在瓦拉斯均衡情况下,每个消费者对于n种商品所需求并获得的商品数量,称为瓦拉斯均衡配臵。它是一个需求矩阵,是消费者在各个市场供求相等时,所需求并获得的商品数量。 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福利经济学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以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为目标,并以一定的伦理的价值判断为前提。

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为代表,建立在基数效用基础上,把社会经济福利理解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以基数度量的效用总和。包括两个命题:一个是国民收入总量,总量越大,则经济福利越大;另一个是国民收入分配,收入分配越均等,则社会经济福利越大。

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基础上,把“帕累托最优状态”作为社会经济福利的检验标准。新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探索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边际条件。

消费的契约曲线:两组无差异曲线间切点的轨迹,其上各点是满足交换条件的交换均衡点。它是消费资源最优配臵点的轨迹。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消费者双方用以交换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生产的契约曲线:两组等产量线间切点的轨迹,其上各点均表示满足生产条件的生产效率点。它代表生产资源在两个行业间的最优配臵的轨迹。生产契约曲线以外的任一点,生产资源的配臵都不是最优的。

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 Optimum):是指当社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使用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经济资源的任何重新配臵,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换言之,社会已经达到这样一种情况,即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经济福利有所增进,而不使其他人的经济福利减少。这就意味着生产资源的配臵已达到最优状况。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经济学中,如果社会资源的重新配臵,至少使某一成员的境况变好,而其他成员的境况没有变坏,这种经济状态的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如果社会资源的配臵不可能在不严格损害某些人利益的前提下使另一些人严格获益,则该配臵便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有效。换言之,帕累托有效就是当经济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时所达到的状态。

外部性(externalities):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

根据外部性的影响,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根据外部性的时空结构,可以分为空间上的外部性和时间上的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的额外经济利益,也称外部收益。

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蒙受的额外经济损失,也称外部成本。

科斯定理:这一术语的首创者乔治〃斯蒂格勒将该定理简洁地概括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将会相等”。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臵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

私人品:是指那些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达到资源优化配臵的产品。

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臵的产品。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公共品又被进一步划分为纯公共品、准公共品和公共资源。

纯公共品:指那些既无竞争性又无排他性的产品。

准公共品:指那些仅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产品。其特征包括:(1)在一定范围内无竞争性,即增加消费者并不加增加使用成本,而达到某一消费数量以后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2)可以有效地做到排他。

二、重点

在基本原理方面,本章的重点是在理解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关系、帕累托最优状态和公共物品的性质基础上,掌握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关系

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独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承认供求与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存在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条件下,分析各个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条件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从而决定所有市场实现均衡状态的问题。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都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和供求论基础之上的,都存在均衡的存在性问题,但二者作为不同的分析方法,又存在着区别。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的主要区别主要有:

(1)假定条件不同。这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由此导致二者不同的分析路径与结果。局部均衡假定其他商品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而一般均衡打破了这一条件,即假定其他商品市场不一定都处于均衡状态。

(2)研究对象不同。局部均衡研究的是单个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而一般均衡分析的是所有的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并将其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加以研究。

(3)研究方法不同。局部均衡分析将所要考察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市场体系中单独抽出来加以研究,在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仅仅被看做是其自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市场商品的价格则假定为不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特定单一市场价格与产量的决定,属于比较静态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则认为每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商品的价格,是价格体系的函数,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决定,一般均衡更强调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

(4)结论不同。局部均衡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该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或者说,在该商品市场上存在一个均衡价格,在此价格上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恰好相等。一般均衡理论则致力于证明供求相等的均衡可以存在于所有市场。

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福利经济学评价个人福利和社会总体福利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标准。所谓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资源配臵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无论怎样改变资源配臵,如果不使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下降,就不可能使任何别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帕累托最优是由一组“边际条件”来定义的,而且必须在满足这一组“边际条件”时才达到了帕累托最优。这组条件保持包括:条件之一,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生产的所有商品的生产中都相等;条件之二,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人来说都相等;条件之三,在生产与交换两者之间,任何一对商品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人的边际替代率。满足帕累托效率条件的最优资源配臵并不唯一。在福利经济学看来,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在市场机制中形成的,帕累托最优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能自动使市场趋于瓦拉斯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的一组边际条件,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

公共品及其性质

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臵的产品。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显著的特征。

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品的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趋于零。

公共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不论一个人是否支付这种产品的价格,他都可以使用这种产品。也就是说,这种产品提供给全社会所有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益。公共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可以允许公众共同消费,而且要采取收费的方式限制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消费,都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品。

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那么边际收益也应为零。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决定公共品不适宜由私人生产,因为不能排他,使收费变得十分困难,“免费搭车”在所难免,生产者的收益难以保证。因此,公共品的特性,使其较难通过市场由私人提供,需要政府介入。

三、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瓦拉斯均衡的概念、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和科斯定理的概念。

瓦拉斯均衡

瓦拉斯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证明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下,总是存在一组价格(或价格向量),使得经济中的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恰好相等,即存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当一般均衡存在时,各类市场既不存在超额供给,也不存在超额需求,每一个市场都可以自动出清,所以,瓦尔拉斯定律又可以表示为:只要效用函数是连续的、严格递增的并且严格拟凹的,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上的超额需求的价值之和等于零。在一般均衡存在时,市场交易者都能获得最大化满足,即效用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说明,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行为人不需要知道别人的偏好,只要依据自己所面临的价格决定需求或决定供给,竞争性的市场将会达到瓦拉斯均衡,而这种瓦拉斯均衡必然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的配臵。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是第一定理的逆定理。它表明,帕累托有效配臵可以通过瓦拉斯式的竞争均衡实现。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臵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如果产权是明确界定的,而且谈判协商的成本为零,则无论初始由哪一方拥有产权,经济当事人只要通过市场交易的途径,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资源配臵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这种使资源配臵达到最优效率的结果与产权的安排是无关的。这一论点后来被称作“科斯第一定理”。

但是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是不多见的。科斯第二定理阐述了在市场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产权的安排必然影响资源配臵的结果。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不可能通过相互协商而得到资源最优配臵。不同的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臵效率,产权制度是决定经济效率的重要内生变量。

第十二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学时分配:14学时

本章重点介绍了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两种部分垄断的情形。同时,理解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价格与产量如何决定;在此基础上扩大到要素市场中完全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实现的过程。熟悉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和要素的定价方式。

一、知识点

完全垄断(monopoly):是指某种产品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控制的状态。 完全垄断的特征:整个行业仅存在唯一的供给者,企业就是行业;完全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完全垄断企业的产品没有替代品,即需求交叉弹性为零;完全垄断行业存在进入障碍,其他企业难以参与竞争。

完全垄断的形成条件包括专利制度;市场特许权;规模经济,等等。

完全垄断产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厂商就是整个行业。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就是一家厂商的需求曲线,即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边际收益不等于平均收益:由于完全垄断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随着销量增加而减少,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并不相等。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指对不同的消费者或同一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索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只能在非竞争市场上实现。

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有的行业规模经济明显,以至整个行业产量只有由单个企业提供,才能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由一家企业供给最有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形成自然垄断。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一种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一般来说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市场上存在众多企业;产品具有差别;进出市场比较容易。这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状况的市场结构。

产品集团(product group):在垄断竞争理论中,将生产相近产品的企业划分为产品集团。

垄断竞争产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有两条:一条是垄断厂商自己的产品价格变动时,别的厂商不会跟着行动所存在的需求曲线,可称为主观需求曲线;另一条是客观上面临的一条产品集团中所有企业价格同时变动的需求曲线,可称为客观需求曲线。

产品差别(product differentiation):垄断竞争的每个企业都力图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差异性,形成某种特色。但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首先是同类产品,其次才是差异性,产品间需求交叉弹性很高,比容易替代。产品间的替代性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

非价格竞争:由于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生产者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常常采取的通过改变产品品质特征、营销广告等非价格手段来达到扩大自己的市场销售份额的目的。

寡头垄断 (oligopoly) :寡头垄断指某行业大部分产品被少数企业所控制的一种市场结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只有少数几个企业,每个企业对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彼此竞争十分激烈;产品可能有差别也可能没有差别;行业进出障碍较大。 古诺均衡:古诺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质商品的企业,彼此独立决策,双方都推测对方不会改变原有产量,两个企业同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称为古诺均衡。古诺均衡可扩展到市场上n个企业的情况。

共谋均衡:双头垄断市场上的两家企业相互勾结,行为类似完全垄断企业,他们首先寻求能使利润达到最大的联合产量,然后再瓜分这一产量和利润,叫共谋均衡。

斯威齐模型:称为“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该模型假定寡头垄断厂商追随削减价格而不追随提高价格,根据这个假定,寡头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是拐折的,弹性不同的需求曲线形成两条MR曲线,这两条MR曲线在与拐折点相关的产量上会出现不连续区域,只要MC和MR曲线相交于该区域,寡头厂商不需要改变产品价格,都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

卡特尔: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一个行业的少数企业为了瓜分垄断利润,在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等方面达成公开或隐蔽的联合协定而建立的组织,称为卡特尔。

双边垄断(bilateral monopoly):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不完全竞争的极端情况,是要素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和一个买主,通称双边垄断。

成本加成定价法:企业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在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按平均成本计算的百分比r,即得销售价格AC(1+r)的定价方式。

两步收费法:对某些产品,垄断企业可以将价格分为两个部分:先预付一笔费用购买使用权,再按实际使用情况收取使用费。

内部报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投资预期报酬的贴现值等于投资的重臵成本的报酬率。一般将市场利率叫外部报酬率,只有内部报酬率大于外部报酬率,企业才会进行投资,这个差额越大投资越有利。

级差地租:市场价格与边际土地以上土地平均成本之间的差额,就叫级差地租,是地主出租土地的报酬。

经济租:企业利用厂房、机器及其他耐久性设备的固定要素,以较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取得较大的超额利润,这种企业的总收益与其变动成本的差额,即固定成本与超额利润之和,称为经济租。

垄断管制:各国政府针对市场势力种种追求超额利润的垄断定价进行的不同程度的管制,其措施有:垄断产品价格管制、实施保证收入与工资津贴、制定反垄断法。

谢尔曼法(Sherman Act):美国于1890年颁布的第一部反垄断法。该法规定:(1)禁止任何破坏公平交易的契约、联合及勾结;(2)禁止任何垄断交易的行为或企图。

二、重点

在基本原理方面,本章的重点是在理解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及其相关的性质,以及三种类型的价格歧视、古诺模型的性质等对现实决策中的重大意义。

完全垄断市场短期均衡: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可以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居于完全垄断地位的厂商也要受市场需求状况的限制,厂商仍然根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来决定产量。故,垄断厂商短期均衡也有三种情况:

P>AC, 垄断厂商获得超额利润; P=AC,垄断厂商获得正常利润; P

完全垄断市场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调整生产规模或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长期需求的变动,并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全垄断企业长期均衡必要条件是MR=SMC=LMC。

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发生于边际成本等于主观需求曲线的边际收益,这时主观需求曲线与客观需求曲线相交。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也取决于价格和平均成本的对比。

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在长期中,由于市场进出障碍很低,垄断竞争企业只能得到正常利润而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实现的条件是P=LAC=SAC,且MR=LMC=SMC。

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是最早出现的寡头垄断模型。它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质商品的企业,彼此独立决策,双方都推测对方不会改变原有产量,两个企业同时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生产。在这样情况下,二者的产量均等于市场最大需求量的1/3。如果该行业有n个这样的企业,则每个企业的均衡产量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1/n+1,总产量则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n/n+1。偏离古诺均衡,两个企业便不可能同时达到均衡,至多只能有一个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价格歧视

完全垄断企业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可以采用差别定价的方法来获得利润最大化。按照价格歧视的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它是指完全垄断企业按照不同消费者购买不同数量产品所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分别定价,即按需求价格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垄断企业占有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非线性定价,是指完全垄断企业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数量等级的产品,但购买相同数量等级产品的消费者以同样价格支付。这是一种不同产品数量等级间的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又称为局部价格歧视。它是指完全垄断企业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或对不同市场的消费者,根据各分市场的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分别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实行这种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不同市场可以完全分隔,不存在市场间套利行为的可能性。(2)不同市场需求弹性不同。在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以较高价格销售,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以较低价格销售。

三、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寡头垄断竞争的特点、斯威齐模型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确定。

寡头垄断竞争的特点

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 由于生产者的数量很多, 每个生产者的产量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都很少, 每个生产者相互之间在生产和价格决策上没有依赖性。在寡头垄断市场中, 少数具有垄断地位的生产者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因而当每个寡头生产者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时, 都会因为影响到整个市场而使其他生产者的利益也受到影响, 形成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使决策时不能不把竞争对手的反应考虑进去,而这种考虑的后果是事先难以确定的。因此,寡头垄断者可能彼此独立性动,也可能相互勾结;可能进行价格竞争也可能进行非价格竞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寡头垄断的均衡产量和价格难以有一个确定的解。 斯威齐模型 该模型假定,寡头垄断企业推测其他竞争者对自己价格变动的态度,是追随削减价格而不追随提高价格,因此寡头垄断企业通常不采取竞相压价方式展开市场竞争,而是常常通过非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根据这个假定,寡头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是拐折的,拐点以上的需求曲线比拐点以下的需求曲线更平坦,弹性不同的需求曲线形成两条MR曲线,这两条MR曲线在与拐折点相关的产量上会出现不连续区域,不连续部分的长度取决于拐点上两条需求曲线弹性的差异程度。只要MC和MR曲线相交于该区域,寡头厂商都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而不需要改变价格。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一种情况: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在此情况下,企业的要素供给曲线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既定不变的水平线,要素需求曲线是劳动的边际生产价值曲线MVP,即边际生产收益曲线MRP。由于边际生产力MP递减,MRP向下倾斜。由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1)产品价格P随产销量q而变动,且高于边际成本MC。(2)由于产品价格随产销量而变动,边际生产收益小于边际生产价值。

第二种情况: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在此情况下,由于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由市场决定的产品价格P既定不变。企业面对着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边际生产价值曲线MVP即边际生产收益曲线MRP,是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这个模型有以下几点不同:(1)产品价格P既定不变,因而P=MR,MRP=MVP。(2)要素价格w,r随雇用量增加而增加,因而ME>AE。(3)要素价格w,r低于其边际支出MEL,MEK。

第三种情况: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供给曲线是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的供给曲线ME,要素需求曲线是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时的要素需求曲线MRP。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不完全竞争的极端情况,是要素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和一个买主,通称双边垄断。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打破价格不变的假定,研究决策主体可以完全控制和部分控制市场价格情形。当决策主体能完全控制市场价格时,称其为完全垄断企业。此时,市场上只有一家供货者。所以,完全垄断企业的决策行为有两种:以较高出售较少产品和以较低价格出售较多产品。此情形刚好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另一极端。而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市场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常见。其决策主体间行为是互动的,只能部分的,不能完全控制市场价格。

第十三章 外部性与公共品

学时分配:4学时

从微观上研究外部性对资源配臵的影响及其处理,特别是公共品的性质及其提供。

一、知识点

〃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外部因素,外在效应,溢出效应,相邻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在技术上对其他经济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从货币上体现在以价格为基础的市场交易中。正的外部性导致其他经济主体增加额外收益或减少现有成本,负的外部性导致其他经济主体减少既有收益或增加额外成本。 〃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个人成本是经济主体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直接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是社会总体从这项经济活动中直接和间接支付的成本。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导致资源配臵不佳。

〃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 个人收益是经济主体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直接获得的收益,社会收益是社会总体从这项经济活动中直接和间接获得的收益。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导致资源配臵不佳。

〃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竞争性是指,经济品的边际成本递增,生产这种产品就只能放弃另种产品,彼此具有竞争关系,必须二择一或任择一。非竞争性是指,具有外部性的经济品,边际成本趋近于0,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可以任意供给,彼此不存在竞争关系。

〃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排他性是指,“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支付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方能取得相应的经济品,否则,就会被排除在外。非排他性是指,由于经济品具有外部性,不需要支付任何价格即可获得,而且无法或很难加以排除。

〃公共品 公共品(又称公用品,共用品)与个人品相对。个人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优化配臵。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难以通过市场优化配臵。

〃准公共品 准公共品又称半公共品,与公共品有两点区别:(1)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超过一定范围便具有竞争性。(2)具有排他性,必须支付一定代价方能获得。

二、重点

〃外部性与资源配臵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边际个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个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发生差异,导致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均衡不等于社会收益最大化的均衡。当边际个人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个人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收益时,个体均衡产量将超过社会均衡产量;当边际个人成本高于这际社会成本,或边际个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时,个体均衡产量便会低于社会均衡产量。两者都达不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臵。

〃外部性内部化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将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转为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使技术上的外部性变成货币上的外部性,将外部性内部化,以便同时做到个体最优和社会最优。具体做法有:征税和补贴,企业合并,产权界定。

〃科斯定理 一种在交易成本学说基础上形成的产权理论。所谓交易成本,是使市场交易正常进行而必须支付的成本,包括获取信息、签订合约、履行合约的费用。科斯第一定理是说,不论产权的初始分配是否合理,只要产权清晰,交易成本为0,就能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得到有效配臵。科斯第二定理是说,如果交易成本大于0,则产权的初始分配是否合理,就对资源配臵影响很大,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三、难点

〃公共品的提供 如何提供公共品,是当前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重大问题。(1)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进程,合理确定公共品与私人品的边界。公共品过少不好,过多也不一定好。(2)由于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如何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成本补偿,也是一个难题。(3)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共品,未必就由政府直接生产公共品,要区别政府提供与政府生产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公共资源保护 由于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竞争性,往往导致过度开采、砍伐、猎殺、捕捞、排放等悲剧,必须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完全竞争市场隐含着这么一个假定:所有产品都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因而可以独立核算个体的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及其均衡。实际上,许多产品都具有外部性,从而具有非竞争性和(或)非排他性,必须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角度研究其优化配臵。

第五篇 不确定性决策 第十四章 风险论

学时分配:课下选读,课上0学时

本章首先介绍风险的量化,便于在不同的决策之间比较,然后研究了不同的风险偏好,以及人们如何处理这些风险。本章引入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概念,也为后面章节对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分析问题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点

概率:由于存在风险的条件下,决策者不能确定经济行为的最后结果,需要用概率来描述某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是指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用0到1之间的某个数来表示。在对风险的描述中,概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概念,可以利用概率衡量一项决策行为的收益期望值及其风险波动性。

期望值:期望值衡量的是,结果不确定的事件所有可能性结果的加权平均数,权数就是经济主体的主观概率。计算期望值的一般公式为:如果经济中有n种可能性结果X1,X2,…,Xn,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1,P2,…,Pn,则其期望值为

E(X)=P1X1+P2X2+…+PnXn。

方差:方差是实际值与期望值之差平方的平均值,它可以用来衡量不确定事件发生结果的波动程度。利用它来判断某一决策行为的风险性,方差越大,风险越大。

风险爱好、风险规避与风险中性:对同样程度的风险,不同的决策者会做出不同的抉择。有些决策者热衷于冒险、投机,称为冒险者或风险爱好者(risk-lover);有些决策者相当谨慎,在期望收入相同的不同经济结果中,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加确定的项目,称为避险者或风险规避者(risk-averter);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是风险中性(risk-neutral)者,他们对于期望收入相同的工作不加以区分。

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背离,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各种投资的总风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系统风险,即普遍影响所有投资机会的共同因素,如经济周期、经济政策、政治危机、自然灾害等,这是难以避免的。另一部分是非系统风险,即分别影响有关投资机会的特殊因素,如项目的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盈亏状况乃至人事更迭等。

二、重点

在基本原理方面,本章的重点在于能够辨别不同的风险偏好,掌握风险分散的几种基本方法。

风险偏好的辨别

不同的消费个体对同样风险的主观态度都有所差别,通过风险爱好、风险规避和风险中性对不同的决策者进行区分。在经济学中,判断不同类型决策人的标准是通过观察该决策者所具有的效用函数。如果效用函数是凹的,就说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躲避的,反之若效用函数是凸的就说明决策者是喜好风险的。而线性的效用函数表示决策者对风险呈中性的态度。

进一步,还可以通过阿罗-帕拉特(绝对)风险规避系数来对不同个体的风险偏好程度进行刻画和比较。该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UwRawUw

对于风险爱好者,该值是负的;而风险中性者的风险规避系数为零;如果该值为正数,则说明该决策者是一个风险规避者,且该值越大说明决策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越高。

风险分散的几种基本方法

尽管近年来,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在经济个体的风险决策中,风险爱好型行为有上升的趋势。但就考虑的广泛情况而言,大部分经济个体都是风险规避型的,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通常会采用三种方法来分散风险,即投资类型多样化,对不缺定性因素保险以及试图获得更多的相关因素。

投资个体可以通过在证券(主要是股票)市场上对资产的证券化和证券在证券市场上的自由转让来分散化投资类型。

风险规避者会愿意以一定的代价购买保险这样就可以将其风险出卖掉。这是由于,如果不同人的风险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这些个体作为一个集体可以帮助个体承担一定的风险。保险公司就是通过每个投保人所支付的保费,对于个别发生损失的个体进行偿付。所以通过保险,个体的风险实际上由每个投保人共同承担了。保险市场有效运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参与投保的个体之间的风险必须是独立的;其次,不存在“道德风险”(将在下章讲到)。

三、难点

本章的难点在于,如何在风险和报酬之间进行选择的决策问题。 风险和报酬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前面的论述中,一直假定价格、收入及其他一些变量都是准确可知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很多在进行很多决策之前往往是面临不确定性的。本章就着重论述在进行决策时如何把这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考虑进去。

第十五章 信息论

学时分配:2学时

现实世界并不像完全竞争模型描述的那样,在完全竞争模型中假定市场参与者具有关于商品买卖的充分信息,但是在商品市场或劳务市场上交易双方通常都具有不对称的信息。经济学家通过将不完全信息结合到经济模型中,说明市场经济处理信息问题的方式。信息问题将会对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厂商管理等问题都有影响,许多最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都至少部分地与信息问题有关。

一、知识点

信息的性质:虽然对于信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可以确定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必须要有以下几条性质:模糊性,动态性和排他性。

信息市场:由于有需求,信息也存在相应的交易市场,并具有相应的价格。但与一般产品市场和要求市场不同的是,信息市场是很不完善的。

逆向选择:如果卖者在合同签订之前隐藏某些信息,企图卖个好价钱,结果不仅卖不到应有的价钱,甚至根本卖不出去,导致事与愿违,称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这种事先隐藏信息的行为,不仅出现在卖方,也出现在买方。逆向选择会使低质量产品驱逐高质量产品,最终破坏市场正常运作。

信号传递:信息不对称能够导致逆向选择、市场失灵。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人们提出此信号传递的方法,将一方的信息传递给另一方。常用的信号传递途径如:广告宣传、质量凭证和分类合同等。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不同,如果一方人在合同签订之后隐藏某些行为,使另一方的利益面临风险,称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道德风险广泛的存在于保险市场和其他一些其他行业。同逆向选择一样,道德风险的存在也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作。

激励机制设计:为了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人们总是在事前设计种种机制,激励对方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并将自己的风险在不同程度上转变为对方的风险。通常有以下几种办法:市场解决法、合同解决法和信誉解决法。

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凡是某些人的行为将影响另一些人的利益,都被视为委托代理关系,掌握信息多的一方称为代理人(agent),另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cipal)。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也是委托—代理问题。

二、重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掌握信息的性质以及信息市场与一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区别,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以及现代公司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市场与一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区别

信息市场同其他市场相比远不是完善的,这与信息自身的性质有关,在其他要素市场或者产品市场你可以对你希望得到的商品尝试使用,但是一旦信息作为一种产品,这种可试用性就不存在了。在信息得到之前,存在对该信息的臵信度问题,买主会对想得到信息的真实性的充满怀疑;然而在信息作为商品得到之后,买主就没有动力为该信息提供支付了。正因为信息具有模糊性、动态性和排他性这三个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性质,决定了信息市场同其他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较是非常有限和不完善的。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危机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如果一种产品的卖者拥有比买者更多的信息,这样在市场上,质量低劣的产品将会把质量好的产品挤出市场,最后导致市场上只剩下低劣产品,这样就会导致市场失灵。要这种市场失灵,卖者可以提供标准产品、产品质量保证书或保修证书等,或者通过签订分类合同等其他措施来为商品提供一个良好的信誉。

通常保险市场是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多的地方,首先由于投保人对自己的情况比保险公司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保险市场经常会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这样只有面临风险较高的人会选择保险,而风险较低者则不会去投保。除此以外,保险市场上也同时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投保人在投保后比投保前会减少对保险损失的当心。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指的是一个参与者(委托人)想使另一个参与者(代理人)按照前者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外一些变量。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以非价格手段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他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活动。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主要包括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即如何对企业经营实施激励和监督的问题;第二个是企业经营者与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即如何对企业职工的选择和激励问题。

对于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一个道德风险的问题,因为经营者作为代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以及决策的适当程度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尽管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是这会通过利润的概率分布对企业赢利能力产生影响,但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对于经营者是否好好工作这点上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必须设计合理的激励体制来使委托和代理人都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当代的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理性行为分析证明了,即使经营者有大量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假定企业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也是接近实际的。委托人必须设计出合理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保证代理人能够带领整个企业努力为利润最大化而工作。

对于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除了道德风险的问题外,还存在着逆向选择的问题:经营者打算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雇用高素质的工人,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不了解工人的私人信息,提出的工资偏低,高素质的工人不来就业,结果雇用了低素质的工人。

三、难点

本章的难点在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这里就分成制度模型进行进一步延伸并介绍委托代理基本模型的一般框架。 四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属于现代经济理论发展部分内容基本介绍,重点不是具体内容的掌握,而是建立信息不完全的基本思想,并对其基本分析方法和思路有概念性认识。教师在授课时应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和思路,展示给学生更加广阔和富有魅力的经济研究空间。

第十六章 对策论

学时分配:2学时

对策论的应用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发展,本章将介绍对策论的部分内容,并说明它能怎样被用于理解市场的发展和运作,而决策人又应如何考虑他们不断面临的决策问题。本章要求在学习之后能够掌握有关对策论的一些基本概念。重点在于能够掌握对策的几条基本性质和要素;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对策;对简单的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对策能够求出其均衡解。本章的难点在于对进化对策的理解,及简单的进化对策均衡求解问题。

一、知识点

对策论(game theory):又称为博弈论或游戏论,它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及其均衡问题,也就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理论。

局中人(player):是指参与对策的直接当事人,他是对策的决策主体和策略的制定者。在不同的对策问题中,局中人的含义是不同的,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体或集团。 策略集合(strategy set):是指局中人可能采取的全部策略的集合。每个策略集合至少应该有两种不同的策略。

收益函数(payoff function):表征了局中人从对策中获得的收益或效用水平,它是所有局人中策略的函数。收益函数通常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一种是用实物或货币收益的绝对数值或相对数值,另一种是用局中人的效用。

信息(information):对策的信息是指局中人有关对策的全部知识,包括局中人的特征和行动。

信息集:是局中人在对策进行到某一点时,对于不同变量取值的全部知识之和。

结果:指的是局中人在对策完成之后,分析者所感兴趣的所有要素的集合,如均衡策略组合、均衡收益组合等

均衡(outcomes):是所有局中人最优策略的组合,一般记为S(s1,...,si,...,sn),即对策中n个局中人都选择对他自己最优的策略。由均衡所得到的结果,叫做均衡结果。

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按照局中人之间能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对策可分为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如果在一个对策过程中,局中人之间的协议、承诺或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并能够强制执行,称为合作对策。否则称为非合作对策。

静态对策与动态对策:按照局中人决策时是否存在时间的先后次序,对策可分为静态对策与动态对策。如果局中人同时进行决策选择,或者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则称之为静态对策。当考虑时间因素,对策需要多阶段或重复地进行下去时,就称为动态对策。

完全信息对策与非完全信息对策:按照局中人事先是否拥有其他局中人决策方面的信息,对策可分为完全信息对策与不完全信息对策。在完全信息对策中,每一位局中人都拥有所有其他局中人的特征、策略集合及收益函数方面准确的信息;在不完全信息对策中,局中人只能了解上述信息中的一部分。

二、重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掌握对策论的性质和发展,以及对策的基本要素并能够正确理解对策中的理性问题。

对策论的性质和发展 同传统微观经济学不同,在对策论里,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考虑了人们决策的相互影响。而传统微观经济学中的家庭决策是在给定市场价格和个人收入的条件下,使其效用最大化,因此,既不考虑自己的决策对他人决策的影响,也不考虑他人决策对自己决策的作用。在传统微观经济学的领域,寡头垄断是一个例外,而这正是对策论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现在对策论已经几乎贯穿整个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中,在环境、劳动、福利等其他经济学的分支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正是因为对策论异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性质。现在经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对抗性和竞争性也在加强,因此人们将更多的关注里放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上,重视竞争者和合作者在市场上的反应,因此对策论理论近20年来实现了高速的发展。

对策的基本要素

在课本中曾提到要表述一个完整的对策问题,至少需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局中人,策略集合,收益函数。此外,还包括信息、结果与均衡等要素。此外另外再补充一个要素,即进行对策的次序(order)。在一些对策中,特别是存在多个独立的局中人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局中各方同时选择相应得策略,有时候需要对策各方先后作出决策,因此这就涉及到一个次序的问题。因此在有的对策中,如果局中人行动的次序不同,对策的结果也相应得不同。

对策中的理性问题 理性是指:局中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所在,在对策中总是采取最佳策略,以实现其效用或收益最大化,但是在现实的对策冲突中,丧失理性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并且当人们面临复杂的对策局面时,思维能力的限制也会使人们无法理性地采取行动。除了“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之外,还应该重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区别。经济学中常用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决策者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这种就被称之为“个体理性”,但是有时候现实中存在部分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还需要考虑到集体的利益,这种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也被称之为“集体理性”。存在集体理性是因为,允许在对策中还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这样当个体所采取的策略有利于集体利益但是不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时,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是否存在这种“有约束力的协议”可以作为区别合作对策和非合作对策的标志。但是考虑的较多的还是非合作对策,因为竞争比合作要更普遍一些,主导人们行为方式的主要还是个体理性,而且集体理性更高级,更复杂,更难找到分析的方法。

三、难点

本章的难点在于对重复对策的理解,以及进化对策中的最优反应动态和复制动态的区别。

第12篇: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商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对方知道的信息。(双方可以替代为多方) 均衡: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弹性:一般来说,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化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第三章

消费者偏好: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偏好的完全性: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任意两个组合,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偏好程度。

偏好的传递性: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传递性。

偏好的不饱和性:消费者对数量多的两种商品组合的偏好永远大于数量少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效用函数:某一种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

等效用函数: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

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 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

预算线:又称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之比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诗,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第四章

生产者(厂商、企业):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成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短期:只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劳动的总产量TP:对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对应的最大产量。

劳动的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该要素增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所以,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递减的特征。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等成本线:既定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

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第五章

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会计成本:生产过程中企业所发生的各项开支,作为已支出的货币额,反映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上。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因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已获得更高利润)。

经济利润: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短期固定成本(FC):厂商在短期内支付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价格,它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短期变动成本(V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量对可变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量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AFC=FC/Q,其变动规律是:一直下降,产量越大AFC 越小,下降幅度是先快后慢。

平均变动成本(AVC )是指厂商在短期由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量。 长期总成本(LTC ),LTC 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当产量为零时,也就没有总成本,其变动趋势也是随着产量增加,开始增加较快,以后增加较慢,最后又增加较快,(这与短期总成本一样)。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MC):厂商长期内增加一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内在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再生产规模二十斤绩效已得到提高。

规模不经济(外在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是经济效益下降。

第六章

市场: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市场分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 行业: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

完全竞争市场:一种不收任何因素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销售收入:厂商的收入。

总收益(TR):厂商按一定价格出手一定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AR): 厂商在每一单位产品销售商所获得的收入。 边际收益(MR):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成本不变行业: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价格产生影响。

成本递增行业: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成本递减行业: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第七章

垄断市场: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等产品。

生产集团:市场上大量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

理想的产量: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

生产能力: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

非价格竞争: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竞争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家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的市场组织。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的最优策略就是它的占优策略。

博弈均衡: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所有的参与者的占优策略所构成的均衡。

纳什均衡: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

静态博弈:在一种一次性的博弈中,一旦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定,整个博弈的均衡结局也就确定了,每个参与者不可能再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动态博弈:反复进行的博弈。

重复博弈:一个结构相同的波已被重复多次。是动态博弈中的一种。

第八章

生产要素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

引致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西方学者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完全竞争厂商: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

边际产品价值(VMP):在完全竞争下厂商增加一使用单位要素的边际收益。 边际要素成本(MFC):成本增量与要素增量之比,即成本对要素的导数。

边际收益产品(MRP):表示卖方垄断厂商曾加以单位要素使用量而增加的收益。

卖方垄断厂商: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买房垄断: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劳动的供给曲线:只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自用资源”:全部既定资源除去供给市场的生产要素外余下的部分资源。

价格扩展线:预算线绕E(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旋转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几何,又称曲线PEP.

闲暇时间:除必须的睡眠时间和劳动供给之外的全部活动的时间。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消费闲暇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的收入从而对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

利息率利息率:是厂商使用资本的价格,这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所提供\" 服务\" 的价格。

资本: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生产要素投入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作为与土地和劳动并列的一种生产要素。

租金:具有固定供给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准租金: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率) 经济租金:对于一些要素而言,如果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一部分并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即由于需求的增长,能使生产要素供给者取得超过保留该要素被攻击而至少支付的费用余额。

洛伦兹曲线: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平均分配的曲线。

欧拉定理:在完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不多不少。这一定理亦被被称为分配净尽定理。

基尼系数:根据洛伦兹曲线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其他市场的情况不变,单独分析某一市场(或经济单位)的价格和供求变动的一种分析方法。

局部均衡: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个产品市场或单个要素市场存在的均衡。

一般均衡:经济中所有经济单位及其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

瓦尔拉斯定律:当把所有的市场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时,无论商品的价格是多高,经济中所有的支出总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收入总和。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技术和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系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所形成的集合,也称为产品转换曲线。

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情况。

帕累托改进:指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的结果。

契约曲线: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

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现实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即自由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

价格管制:假定政府对垄断行业只实行价格管制,即规定一个低于垄断市场价格的管制价格或最高限价,垄断企业会获得一定量的超额利润,但这一利润额低于垄断厂商自主定价时决定的超额利润,政府规定低于厂商自主定价的最高限价,一个适当的选择是按市场需求等于厂商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管制价格。

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所谓自然垄断是指在行业中,规模经济在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存在,以致于相对于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范围而言,随着产量增加,厂商的平均成本逐渐减少。

排他性:指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

非竞争性:竞争性是指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私人产品大都具有竞争性

外部影响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公用品的悲剧: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指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拥有更多的信息。

寻租: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益的活动,这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

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

道德危险:指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情形,即在契约签订后,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采取自利行动是交易的另一方面临危险。

逆向选择:指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情形,即在契约签订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来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选择。

第13篇: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2、课程代码:

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4、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院各专业(本科)

5、课程学时:54(46+8)

6、学

分:3.5

7、先修课程:“微积分”

8、开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9、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研究对象是消费者、厂商和政府等个体经济单位及其构成的市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的特性与运行特点,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框架,并能熟练运用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及企业各项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 并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从微观层面建立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为学习宏观经济学以及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探索和创造性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2、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由于课时有限,本课程主要讲授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对劳动市场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前言部分只作简单介绍。

3、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3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内容:经济学十大原理

掌握内容:机会成本

边际量

市场与政府 教学重点难点:机会成本

边际量 教学内容:

1.1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2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第2章

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经济学如何分析经济现象

理解内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掌握内容:生产可能性边界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生产可能性边界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教学内容:

2.1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2.2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2.3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内容:贸易的好处

掌握内容: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教学重点难点:比较优势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3.1 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3.2 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 3.3 比较优势原理的应用

2 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 市场的含义

理解内容: 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 掌握内容: 需求和供给的含义

供求定理

市场均衡和均衡变动 教学重点难点:供求定理

均衡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教学内容:

4.1 市场与竞争

4.2 需求

4.3 供给

4.4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5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内容: 如何计算需求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和供给弹性 掌握内容: 各种弹性的经济含义

弹性与销售收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弹性与销售收益之间的关系

运用弹性分析现实问题 教学内容:

5.1 需求弹性 5.2 5.3 供给弹性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应用

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

教学重点难点: 政府价格控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

6.1 价格控制

6.2 税收(并入第八章教学)

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2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内容: 市场效率

掌握内容: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3 教学内容:

7.1 消费者剩余 7.2 生产者剩余 7.3 市场效率

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 理解内容:无谓损失的含义

掌握内容:弹性与税收的归宿

税收变动以后对无谓损失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弹性与税收的归宿

税收变动以后对无谓损失的影响 教学内容:

8.1 税收的无谓损失 8.2 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

8.3 税收变动时的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 第10章

外部性(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福利经济学

理解内容:科斯定理

掌握内容: 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外部性的含义

科斯定理

如何解决外部性 教学内容:

10.1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10.2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10.3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共有资源(1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物品的分类 理解内容:公共物品的含义

掌握内容: 产权的含义

产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运用产权分析公地悲剧问题 教学内容:

11.1 不同类型的物品

4 11.2 公共物品 11.3 共有资源

第13章

生产成本(☆)(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长期成本

理解内容: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

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掌握内容: 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几个短期成本的含义(可变成本、固定成本、边际成本) 教学重点难点: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短期成本的含义

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3.1

什么是成本 13.2

生产与成本 13.3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 13.4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 竞争的含义

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理解内容: 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竞争性市场的长期均衡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掌握内容: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竞争性市场的短期均衡

教学重点难点: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竞争性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教学内容:

14.1 什么是竞争市场

14.2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 14.3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第15章

垄断(☆)(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理解内容: 垄断产生的原因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垄断导致的福利损失 掌握内容: 垄断厂商的定价策略——价格歧视 教学重点难点:垄断厂商的定价策略——价格歧视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垄断导致的福利损失

教学内容:

15.1 为什么会产生垄断

5 15.2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15.3 垄断的福利代价 15.4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15.5 价格歧视 第16章

寡头(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理解内容:寡头市场的特点

寡头市场如何达到均衡 掌握内容: 博弈论的含义

囚徒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囚徒困境

寡头市场如何达到均衡 教学内容:

16.1 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 16.2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 16.3 博弈论与合作经济学 16.4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第17章

垄断竞争(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 垄断竞争厂商的竞争策略

理解内容:

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掌握内容: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垄断竞争市场的社会福利损失 教学内容:

17.1 有差别产品的竞争 17.2 广告

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 需求曲线的推导

理解内容: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及特征

预算约束

掌握内容: 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教学重点难点: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教学内容:

21.1 预算约束:消费者能买得起什么

6 21.2 偏好:消费者想要什么 21.3 最优化:消费者选择什么 21.4 三种应用

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言(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内容:行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理解内容: 如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掌握内容: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教学内容:

22.1 不对称信息

22.2 政治经济学 22.3 行为经济学

五、课程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小组讨论+模拟实验)

六、考试与成绩评定方法:

1、考试时间:采取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

2、考试方法:采取闭卷(期末)、分小组讨论和搜集案例、分小组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等方法。

3、成绩评定: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等)占40%+和期末考试6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经济学原理》

曼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经济学基础》

斯蒂格利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经济学》

萨缪尔森

华夏出版社

1999年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

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4篇: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学位基础课 学分课时:3学分,54课时

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经济学原理 授课教师:齐天翔副教授

授课对象: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生 所属院系:金融学院货币经济系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占10%,作业及课堂讨论1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占80%,。 出勤要求:学生缺勤不得多于总课时的四分之一,否则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答疑安排:星期一下午1:30~4:30,博学搂907 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本科《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上,采用从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局部均衡分析到一般均衡分析,从流量分析到存量分析,从完全竞争分析到不完全竞争分析,从市场效率分析到市场缺陷分析等方法,运用数理方法对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最新发展进行阐述。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博弈论、一般均衡理论、信息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数理解释,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前沿,并运用它们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微观经济问题。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偏好与效用

1、偏好关系

2、效用函数 第三节 消费者问题 第四节 间接效用与支出

1、间接效用函数

2、支出函数

3、间接效用函数与支出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消费者需求的性质

1、相对价格与实际收入

2、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3、一些弹性关系

第二章 消费者理论专题

第一节 对偶性:一个细致的考察

1、支出与消费者偏好

2、凸性与单调性

3、间接效用与消费者偏好 第二节 可积分性 第三节 显示性偏好 第四节 不确定性

1、偏好

2、冯·诺伊曼——摩根斯特恩效用

3、风险厌恶

第三章 厂商理论

第一节 主要概念 第二节 生产

1、规模报酬与可变比例 第三节 成本

第四节 生产中的对偶性 第五节 竞争性厂商

1、利润最大化

2、利润函数

第四章 局部均衡

第一节 完全竞争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

1、古诺寡头

2、伯川德寡头

3、垄断竞争 第三节 均衡与福利

1、价格与个人福利

2、竞争结果的效率

3、效率与总剩余最大化

第五章 一般均衡

第一节 交换均衡

第二节 竞争性市场体系中的均衡

1、均衡的存在性

2、效率 第三节 生产均衡

1、生产者

2、消费者

3、均衡

4、福利 第四节 核与均衡性

1、复制经济

第六章 社会选择与福利

第一节 问题的性质

第二节 社会选择与阿罗定理

1、一种图示性证明

第三节 可度量性、可比较性与一些可能性

1、罗尔斯形式

2、功利形式

3、可变的形式 第四节 公正性 第七章 博弈论

第一节 策略性决策的制定 第二节 策略式博弈

1、占优策略

2、纳什均衡

3、不完全信息 第三节 扩展式博弈

1、博弈树:一种图示的表达

2、取拿博弈的一个非正式的分析

3、扩展式博弈策略

4、策略与支付

5、完善信息博弈与逆向归纳策略

6、不完善信息博弈与子博弈完善均衡

7、序贯均衡

第八章 信息经济学

第一节 逆选择

1、信息与市场结果的效率

2、信号显示

3、信号甄别

第二节 道德风险与委托——代理问题

1、对称性信息

2、非对称性信息 第三节 信息与市场绩效 第九章 拍卖与机制设计

第一节 四种标准拍卖 第二节 独立个人估价模型

1、第一价格密封投标拍卖中的竞价行为

2、荷兰式拍卖中的竞价行为

3、第二价格密封投标拍卖中的竞价行为

4、英国式拍卖中的竞价行为

5、收益比较 第三节 收益等价性定理

1、激励——兼容直销机制

2、效率

第四节 收益最大化:机制设计的一个应用

1、个人理性

2、最有销售机制

3、对最有销售机制的细致审视

4、效率、对称性及其与四个标准拍卖的比较

参考书目:

1、《微观经济理论——数学方法》,詹姆斯·M·亨德森、理查德·E·匡特,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平新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杰弗瑞·A·杰里、菲利普·J·瑞尼,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微观经济理论》,Andreu Ma-colell、Michael D.Whinston和Jerry R.Green,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Hal.R.Varian,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第15篇:微观经济学心得体会

读微观经济学心得体会

记得你之前和我们说过读经济学的书的话可以选择梁小民的书,他的书的语言容易理解,所以我进了图书馆就去搜寻梁小民,但遗憾的是,怎么找也找不到,所以,我找起了其他经济学的书,最终,经过比较,我选择了王昕主编的《微观经济学》。

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把经济学归结成这么多成熟的理论确实是一件神奇的事情。要说有什么感受的话我现在也不知道说什么,但我想把我学到的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知识先总结一下。

首先,在书的刚开始,就会看到经济学产生和存在的原因,那就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而如何将这些稀缺的资源满足人们的需要,经济学正是为了研究这一基本问题而产生的。而此时要解决三个问题: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才要做出选择,这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进行最优选择,我学到了一个叫机会成本的概念,把某一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布到可供选择的用途,生产出以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不同物品。这就是资源配置。 而微观经济学就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而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单个经济单位,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源配置问题。核心理论就是价格理论,而它的理论是以一定的假设前提为基础的,即: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出清。由此包含了大致6个内容。

1、需求与供给(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弹性理论)

2、消费者行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

3、生产与成本

4、市场均衡理论

5、博弈论与信息不对称

6、生产要素市场

7、一般均衡与帕雷托最优

8、市场失灵与政府调控

看到这,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它的理论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基础的,而这些假设我感觉都太绝对,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出清,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它在此假设得出的理论又如何令人与现实相适应? 但是,我说这些并不是说我对它的理论不认同,事实上,它的理论都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它每一个理论都有相应的事例来证明,这也是它让人信服的理由其中之一。它以需求和供给开始,如何影响价格,而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他又从市场入手,分析消费者,企业,生产者各自是如何实现均衡的。而在这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效用理论,消费者把既定的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和劳务消费上时,其效用并一定是看实际收益的多少,而是看他是对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满足程度。还有就是引入了生产与成本的概念,,这就提到了开始说的机会成本,在经纪人假设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做出最优选择。而在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如何相处,这就联系到了市场均衡理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他根据生产者与消费者,如何实现这个市场的稳定,以及如何使利益最大化都有理论支持。

下面吸引我眼球的就是博弈论与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竞争不光靠的是实 力,政策,他也是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一场博弈,这就带有一定得不确定性。而在这种不确定性当中如何实现最优的选择,这就是吸引我的地方。还有其他的一些理论,生产要素市场和一般均衡理论等等,它主要是以市场通过价格改变供求关系来调整资源配置。而当这种机制出现问题时,怎么办,这就需要政府来通过制定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

总之,通过微观经济学这本书,在学习的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有了理论解释,好多事例想一想确实就是那么回事,觉得生活中

确实存在着一些规律,而我也应该自己主动去思考,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从各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我不仅学到了关于经济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觉我体会最深就是它考虑问题的方式,角度,也许我写的不够多,但并不代表我得到的收获不多,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应该看更多的书来丰富我的考虑问题的思维,完善我的世界观,使我变得更有思想,更有素养,更成熟,更要有自己的价值行为判断能力。

第16篇:微观经济学要点

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满足无限欲望的一门社会科学。P3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P10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P15 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P16 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化的关系。P20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P22 影响供给数量的因素: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它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P23 供求规律:P32 1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2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3 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和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 4 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其价格变化率的比值。P34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收益:P40 第一种情况:当Ed>1时,降价可以增加收益,涨价会减少收益。 第二种情况:当0

第四种情况:对于完全有弹性的商品,其在既定价格之下收益可以对需求量无限增加。不适合降价也不适合涨价。

第五种情况:对于完全无弹性的商品,收益将于价格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商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替代品的数目和可替代程度;商品用途的多少;考察时间的长短。P41 谷贱伤农:参照学习指导 P24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P42 供给的价格弹性:又简称为供给弹性,它的弹性系数等于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的比值。P44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消费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他从每单位商品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P59 消费者均衡:在现行的商品价格和既定的货币收入条件下,消费者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实现了效用最大化,他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一种商品的购买数量,这种状态就是消费者均衡。P59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既定时,消费者应当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既消费者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P60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付出的代价与他实际付出的代价的差额。P65 无差异曲线: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的同等效用指数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P69 边际替代率: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满足水平不变的前提下,1单位的商品X能够替代的商品Y的数量,这个比率叫做边际替代率。 消费者均衡:P78 总产量:只投入一定量一种可变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量。P131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可变要素所生产的产量,即总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量之比。 边际产量:指增加1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 三者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P131-P134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其边际产量增加到一定点后最终会趋于递减。

等产量线:等产量线是指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要的两种投入的各种有效组合的轨迹。等产量线给出了厂商进行生产决策的可行空间,它意味着厂商可以使用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生产等量产品。P137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用一种投入替代另一种投入的比率。P138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沿着等产量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时,劳动对资本的编辑技术替代率递减。

规模报酬:分析的是厂商生产规模变动对产量的影响,即如果所有的投入都同时变动同样的倍数,产出将如何变动。P149

机会成本:指把既定的稀缺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生产时,必须放弃的该资源用于其它用途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P155 沉没成本:已经花费而无法补偿的成本。P157 短期成本函数:P159-161 短期总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最低成本。P160 可变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成本。 固定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成本。平均固定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每1单位产品平均分摊到的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1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1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成本。 短期边际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1单位产品是所增加的成本。 收益:是指厂商销售产品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P172 总收益:指厂商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是指厂商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销售收入,平均收益等于总收益除以总销售量。

边际收益:是指厂商增加1单位产品销售所得到的总收入的增量。 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P173 完全竞争市场:是完全非个性化的市场,所有厂商都认为市场价格与自身产量无关,只能以均一价格销售,所有消费者都以相同价格购买同样的产品。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市场中买者与卖者数量众多,均为既定市场价格接受者;所有卖者出售的产品均为同质产品;市场中不存在进入、退出壁垒;信息完备。P180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P184-188 厂商实现长期均衡的条件:P=MR=LMC=SMC=LAC=SAC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销售一定数量的商品,按照市场价格获得的总收入与其生产这些商品每1单位边际成本总和之间的差额。P199 完全垄断市场:是不含有竞争因素、市场被一家厂商控制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特征:市场中存在唯一卖者;市场中的产品没有非常相似的替代品;市场中存在进入壁垒。P203 价格歧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垄断厂商有时会对生产成本相同的同一产品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P211

为什么完全垄断市场配置效率低?(跟完全竞争市场做比较,说明原因)·参照学习指导P158 垄断竞争市场:是以竞争为基础,又兼有垄断成分的市场结构。特点:市场中厂商数目众多;产品存在差异;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较低;厂商对价格具有某种影响力。 产品差别:指同类商品本身存在的差别。P221 垄断厂商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 AR=LAC=SAC.P227 ※ 四中市场类型的经济效率比较P242-244 参照老师给出的图 通过研究矩阵判断纳什均衡。P252 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主体却没用因此付出代价或因此而获得补偿。

正外部性:也称经济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而受益者却无需为此支付费用。

负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蒙受额外经济损失,而造成危害的主体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P327 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P330-331 公共物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P336 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P337-338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动。P345

第17篇:《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课程代码:H0207934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标准学时:56 课程类型:理论课

《微观经济学》就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是一门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微观经济管理方法的学科。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的学位必修课程,也是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市场营销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等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社会福利达到均衡、市场失灵措施等。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更具体化,为了更好的掌握这门课,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基本理念

1.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经济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见到的各种经济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模型,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供求关系进行验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宏、微观经济基本性质、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完善体系,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本课程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述该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注的设计思

2 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材编写建议。

2.设计依据与原则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依据: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了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现实经济案例”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标准应以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经管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3.设计方向

此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注重学生对经济关系的分析能力,联系实际,主要培养学生认知、系统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

认知主要表现在对本课程理论框架熟悉,准确理解基本原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系统归纳主要表现在微观经济消费者、生产者、市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系统分析内外部环境,归纳相应的关系模型。

逻辑推理主要表现在经济模型的正确使用以及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等方面。 4.注重实效,是学习气氛更浓,职业训练更真实

本课程通过构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经管类专业未来从业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在内容标准中对各单元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雪上积极主动地获取构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案例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构造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构造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微观经

3 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微观经济运行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资源稀缺性、生产可能性曲线、经济学与经济制度;熟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机会成本和选择;熟练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工具、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2.了解价格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要求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并能较熟练地运用需求定理、供给定理;要求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以及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重点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掌握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重点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掌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的其他决策;重点掌握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了解企业理论;重点掌握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长期成本概念,了解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4.重点掌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与自然失业,掌握货币数量论,了解各种经济增长模型;重点掌握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掌握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与原因,了解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重点掌握总需求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掌握消费函数理论,了解投资函数理论。

二、技能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项目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实际经济关系的处理能够利用所学原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进行,体现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三、素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筑企业经济关系发生的分析、讨论,养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渗透素质教育,时期领会各经济参与方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热爱本专业,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使其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4

一、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概况,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重点掌握需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掌握供给理论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了解价格政策;重点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掌握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重点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掌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的其他决策;重点掌握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了解企业理论;重点掌握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长期成本概念,了解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重点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掌握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了解围绕垄断的争论;重点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掌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了解收入分配的一般原则。

二、授课课时:56

三、学习内容

第一章 引论。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本章是微观经济学的重点篇章。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特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市场均衡价格等概念,学会供求图的分析;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以及弹性理论的运用。

第三章 效用论。本章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主要介绍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替代和收入效应等概念和原理。

第四章 生产论。本章是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主要介绍生产函数、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分析,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分析;等产量曲线、规模报酬等概念和原理。

第五章 成本论。本章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主要介绍短期成本、长期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机会成本、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等概念,以及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本章分析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如何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决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包括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本章介绍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介绍博弈论基本模型问题,包括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和静态博弈模型。

5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本章主要介绍收入分配的决定,包括各种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原理,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社会分配问题和有关政策。

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本章介绍交易、生产以及交易与生产同时均衡的条件以及社会福利问题。

第十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本章讨论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及政府干预政策。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实践性,进行各方面的教学改革:

教学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能力训练、支撑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态度养成能力整合;以每次上课两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案编写。课程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实际项目训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评价考核建议 1.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际问题,可以写作小论文形式消化吸收经济原理或理论。

2.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根据考勤、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占70%,然后两个成绩相加就是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教案编写建议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下,编写适合轻松掌握基本技能的教案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教案的编写必须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相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要一致。

2.教师积极了解行业动态,这使得本课程在内容上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教案在内容上随时更新、补充和完善。

6 3.必须要有包含上述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讲稿(讲义)或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教案。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该课程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在强调学生自主性、个别化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讨论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与经验,提出问题大家相互探讨,遇到困难相互鼓励 。学习本课程建议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3.教学辅导。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面授辅导应不超过总学时数的 1/5 。其他辅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则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以及学习时怎么把握重点等进行辅导。

4.作业。本课程学习要求完成不少于5次作业。教师可根据《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酌量布置5-10次作业,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 ,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并据以评定平时成绩。

第五部分 附录

一、术语解释

需求价格弹性——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大就越富有弹性,反应越小就越缺乏弹性。

二、案例

中新社上海八月二十一日电 ,日本国家旅游局上海事务所所长铃木克明表示,中国赴日游客平均每人消费十六万日元(约合一万四千元人民币),已位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铃木克明是在此间举办的“中日妇女迎世博城市创意旅游经济论坛”上透露这一数据的。他称,其他国家游客人均在日消费八万日元,而中国游客的消费额是其他国家游客的两倍,前几年电器是中国赴日游客最喜欢购买的物品,而近来服装、化妆品有取而代之的势头。

铃木克明说,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影响中国人赴日旅游的热情,2008年赴日中国游客创纪录地达到一百万人。2009年六月甲型H1N1流感爆发,中国赴日游客与其他国家相比下降幅度是最低的,进入七月份以后“下降势头更是趋缓”。

7 日本2009年7月开始对中国游客开放个人旅游签证。

问题:运用有关经济学原理说明中国已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的原因。

。。。。。。。。。。。。。。。。。。。。。。。。。。。

编写人:

编制时间:审核人:

批准时间:8

编制单位:

第18篇:微观经济学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

第一章 导言

1 经济学的含义: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人们社会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包括消费和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在宏观层面上,研究社会经济如何增长、稳定和发展。

2 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稀缺资源)

3 研究方法:实证和规范

实证经济学: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行为后果的一种方法,力求说明是什么。具有客观性, 结论可以被检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前提,提出行为标准,探索符合行为标准的理论和政策,力求回答应当是什么。(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

4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

个量分析方法,又称个量经济学。

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即均衡价格理论。

宏观: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总量分析方法,又称总量经济学。

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5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①单个消费者如何运用自己有限的收入通过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本通过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②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如何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作用而决定。

③所有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如何通过各个市场的相互作用而同时决定。

6 微观经济学四大基本理论:

价格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

生产者行为理论

分配理论(即生产要素的价格理论)

第19篇:微观经济学习题

1、经济学上对某产品的需求意味着人们希望拥有市场上的该产品。×

2、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多于影响需求量变化的因素。

3.正常情况下, Qs=a+bP可以用来表示某产品的供给函数(a和b均为大于0的常数) ×

就Qs=a+bP而言,如果P=0,则Qs=a,显然这是不合常理的.Qs=-a+bP的形式可以用来表示某产品的供给函数

4、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相关产品的价格上升会促使某产品的供给增加。×

.(如果A与B是替代品,A的价格上升会促使B的供给增加; 但如果A与B是互补品,则A的价格上升会促使B的供给减少)

5、如以横轴代表需求量Q,纵轴代表价格P,则dP/dQ是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6、若需求曲线为直线,则曲线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之绝对值都是相等的。×

7、若产品一定幅度(百分比)的价格下降会导致该产品同等幅度(百分比)的销售量增长,则生产该产品的厂商的收益不变。× (譬如:10元×100公斤≠5元×150公斤)

8、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必定为负值,但理论分析上一般取其绝对值。×

9、某产品的替代品越多,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

10、某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产品的需求会上升。

11、一般而言,供给弹性大的产品,其需求弹性较小。×

12、需求增加和供给减少必会导致产品的均衡产量减少,但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苹果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

A.生梨价格上升

B.桔子产量减少

C.对苹果营养价值的广泛宣传

D.消费者收入的下降

2、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冰箱生产厂家的产品供给曲线右移?C

A.冰箱价格下降

B.冰箱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

C.该厂家的生产规模扩大

D.全行业的产品库存增加

3、直线型供给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之值也不变。这一说法B

A.正确

B.不正确

C.可能正确

D.某些前提下正确

、若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A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依切点所在位置而定

5、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会使C

A.销售收益增加

B.销售收益不变

C.销售收益下降

D.销售收益的变动不确定

6、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A

A.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新房子需求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D.新房子需求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7、两种商品中,若当其中一种的价格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则二者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A

A.负

B.正

C.0

D.1

8、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汽车的均衡价格下降?B

A.汽车消费税降低

B.公路建设滞后

C.汽油价格下降

D.汽车生产成本上升

9、汽油价格上升和汽车生产成本下降会使汽车的B

A.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提高

B.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不确定

C.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不确定

D.均衡产量提高、均衡价格不确定

10、政府把产品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

C.

A.产品积压

B.产品供给丰富

C.黑市交易

D.B和C 11.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高等教育的需求曲线B

右移?

A.师资质量提高

B.学费降低

C.入学考试难度下降

D.文凭更受重视 (学费降低只会导致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

12.设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为线性,在曲线上的A点,价格和销量分别为6元和4 只,并知该点的点弹性为-3,则可知需求曲线的斜率为:C

A.-

2B.-4.

5C.-0.5

D.-4.5/2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

在上一章,我们分析了需求与供给如何决定价格,在本章将进一步分析需求,探讨决定产品需求的消费者行为,说明需求曲线的理论依据。 判断题

1、从消费者均衡理论中可引申出的结论是,为使消费所获得的总效用最大化,消费的产品必须多样化。

2、低档商品一定是吉芬商品,但吉芬商品不一定是低档商品。×

3、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而作为低档商品的A的价格不变,则消费者对A需求会减少。

4、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而作为低档商品的A的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对A需求会增加。

5、高档消费品的恩格尔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

6.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都会同时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单项选择题

1.消费者剩余意味着B

A.消费者得到了实际货币利益

B.消费者支付的货币额比他愿支付的数额小 C.消费者获得的效用超出他原本预期的效用

D.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比他原本打算购买的多 2.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斜率的绝对值代表了D

A.消费者为了提高效用而获得另一些商品时愿意放弃的某一种商品的数量 B.消费者花在各种商品上的货币总值 C.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

D.在确保消费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比率 3.消费者均衡意味着C

A.消费者花费的货币额最小

B.消费者购买了其希望购买的全部商品

C.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购买了给其提供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D.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购买的各种商品都分别是市价最低的

4.X的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对X的消费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则A

A.X不是吉芬商品

B.X不是劣等商品

C.X不是正常商品

D.X吉芬商品

5.预算线以同横轴(代表X商品量)的交点为轴心,按顺时针方向运行,说明C

A.X价格下降;

B.X价格上升;

C.Y价格下降;

D.Y价格上升。

6、设某消费者仅消费X、Y两种商品,其价格分别为8角、2元,已知达到消费者均衡时消费的X为5件,第5件提供的边际效用为28单位,则这时消费的最后一单位Y提供的边际效用为C

A.20

B.

4 C.70

D.25 (据

7.以TU和Q分别代表消费效用和消费品数量,则根据经济学的通常假定,一般存在C.

A.

dTU/dQ>0,

d2TU/dQ2>0;

B.

dTU/dQ<0,

d2TU/dQ2<0;

C.

dTU/dQ>0, d2TU/dQ2<0;

D.

dTU/dQ<0,

d2TU/dQ2>0; 8.、哪种曲线表示收入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联性?D

A.预算线

B.价格-消费曲线

C.收入-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9.设PE、PF分别表示商品E、F的价格,M表示消费者收入。下列哪一需求函数表示E与F属于互补商品关系并且E属于奢侈品?

D.

A.

QE=200-10PE+8PF+9M

B.

QE=250-12PE-7PF-5M

C.

QE=300-0.03PE-10PF+9M

D. QE=350-10PE-8PF+5M 10.哪一表述是错误的?C

A.有些正常品甚至奢侈品可能会演变为低档品。

B.有些低档品也可能会成为正常品。

C.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某年的商品房交

易量却明显萎缩,对商品房的购买锐减,房价下降。

这说明住房属于低档品。

D.同种商品在某些区域或群体中属于正常 品,在

另一些区域或群体中又可能属于低档品。

住房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又是人们的投资对象,具有奢侈品的特征,不可能是低档品.房价的下降和对商品房购买的减少往往是对前几年过度炒作的矫正或其它原因所导致,与收入提高之间没有本质性的必然联系.) 教材上的计算题演算及答案:第6题:

(1)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10,

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

则Y=50

从而预算线斜率:

b=

=5

则:Y=50-5X (2)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20,

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

则Y=50

于是:Y=50 -

X

=50-2.5X (3)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20,

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

则Y=100,

于是:Y=100-5X 第7题:

第四章

40-5X=3(30-Y)……………①

另可得预算线方程:Y=40-5X……②

将式②代入式①,得:

X=3

Y=25 生产与成本

第20篇:微观经济学练习题

1、稀缺存在于: (B、富有国家中)

2、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B、稀缺性)

3、基础有线电视服务的价格从1983年的每月15美元上升至1999年的每月35美元。在同期,CPI上升70%。有线电视服务的实际价格:(A、上升)

4、如果在某一特定时期,巳知汽油的实际价格下降,那么,下列哪一项是成立的(C、若汽油的名义价格上升,CPI上升的百分比更大)

5、如果汽油的名义上升,那么(C、没有进一步的信息无法确定汽油实际价格的变化)

6、若汽油的名义价格上升得比所有其他物品和劳务价格更多,那么(A、汽油的实际价格肯定上升)

7、以下哪个表述是实证分析的结果(C、高收入家庭会比低收入家庭购买更大的家用住房)

8、以下哪个选项属于规范表述(C、最低工资太低了)

1、随着橙的价格的上升,(B、葡萄柚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2、随着橙的价格的上升,(C、橙的需求量减少)

3、随着汽车的价格的上升,(A、自行车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4、随着橙的价格的上升,(C、橙汁供给曲线保持不变,但沿着供给曲线变动到较高的价格)

5、下列哪个因素能最好地解释高尔夫俱乐部价格的最新上升?(B、高尔夫更受欢迎)

6、假设豪华汽车市场正处于均衡状态。消费者收入的大幅下降对这个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会下降)

7、若汽油市场存在过剩,那么下列哪一项表述最可能是正确的?(C、自行车价格将改変,但没有足够的信息无法确定改変的方向)

8、汽油的需求在长期比在短期更有弹性,因为在长期,(A、消费者比在短期有更大的能力更换其驾驶的汽车)

9、若在家用个人电脑和电视游戏机的交叉弹性是正的,可以得出结论:(A、这些产品互为替代品)

10、假设在最靠近的网球俱乐部对一听网球(含有三个)的月需求可表达为Q=150-30P。在每听3美元的价格(P)处,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多少?

(A、‘-1.5)

1、在以下情况中,实现了消费者均衡的是

(C、MUX/PX =MUY/PY)

2、某消费者逐渐增加商品的消费量,直至达到了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D、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减少)

3、玛丽和苏珊都吃苹果和巧克力。每个人都以同样的价格购买每种物品,两位女士都说处于均衡之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C、玛丽和苏珊都有苹果与巧克力的相同的边际替代率)

4、如果布什的食物(F)和衣服(C)的效用函数可写为U=F*C。如果每单位食物的价格是4美元,每单位衣服的价格是2美元,他将如何配置40美元的预算?(A、10单位衣服和5单位食物)

5、预算线纵轴截距代表(C、用在纵抽上衡量的那种物品表示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

6、如果对于里昆来说,鸡肉对牛排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 If Leon'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of chicken for steak is 2),那么我们可知(B、为多得到一单位的鸡肉他原意放弃2单位的牛排)

7、假设布什喜欢咖啡(C)而厌恶茶(T).下列哪一效用函教最好地表达了他对咖啡和茶的效用函数? (B、U = C/T )

8、约翰从食物和衣服的消费中获得效用。他的效用函数可写为U=F*C。若约翰现在消费10单位的食物和8单位的衣服,他的无差异曲线U=? (B、80)

9、左鞋和右鞋的无差异曲线是(A、L型)

10、由于下列哪项假设,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C、偏好是可传递的)

1、价格消费路径(曲线)通过……而推导得到 (D、随着一种物品的价格変化,连掊所有相切)

2、假设两种物品的无差异曲线是凸的,隨着一种物品价格的下降,消费者将总是 (A、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3、假设食物数量以横轴衡量,衣服数量以纵轴衡量。当食物价格变化时,替代效应可通过比较……所购买食物均衡数重而找到 (D、在原预算线和与原无差异曲线相切、与新预算线平行的一条线上)

4、假设食物数量以横轴衡望,衣服数量以纵轴衡量。如果食物的价格消费路径是垂直的,那么 (C、食物雷求是完全缺乏弹性的)

5、山姆愿意以不低于5000美元的价格出售他的旧车。鲍伯喜爱这部车并原意最高以8000美元的价格购买它。在长时间的讨价还价后,双方同意以7000美元成交。作为这笔交易的结果,鲍伯得到的消费者剩余等于… (B、1000美元)

1、汤姆明年的收入无法确定,假如他的期望效用小于其期望收入的效用,那么他为:(B、风险规避)

2、玛撒愿意支付300美元去避免有1/4的可能性发生的8000美元的损失,她为:(C、风险偏好)

3、一位风险中性的投资者将会开两家体育用品商店,假如好天气出现的概率:A、大于1/2

4、假如坏天气出现的概率为1/2,那么一位风险规避的投资者将会开" (B、一家录像店和一家体育用品商店)

1、假设在竞争性市场的一家公司了TC=20+10Q+Q2,Q为产星,卖价P=90。为使利润最大,这家公司将生产多少产量?(提示:MC=10+2Q。AVC=10+Q) :(C、40)

2、假设TVC=100Q-18Q2+2Q3,并且TFC=50。若价格P=100,厂商最大的利润是 B、166

3、假设在竞争性市场的一家公司TC=20+10Q+Q2。这家公司要生产任一产望所必需的最低价格是多少?(B、大于10)

4、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下列哪一项是最可能发生的? (B、当现存公司获得经济利润时,新公司进入)

5、假设在竞争市场上,A公司拥有的资本比任何其他公司所拥有的资本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在竞争性公司之间的资本生产率的这种差距将异致:(C、A公司较高的机会成本)

6、假设短期竞争市场的一家厂商TC=100+2Q2。若在这一市场上有1000家同样的厂商:那么市场供给曲线可写为(A、Q = 250P )

7、假设短期竞争市场的一家厂商MC=10+2Q。若在这一市场上有100家同样的厂商:那么短期供给曲线可写为 ( D、P=10+0.02Q)

S、当一个行业扩张时,如果投入价格上升,那么长期供给曲线将是 (D、正向倾斜的)

9、假设竞争市场的每一厂商,当产量是200单位时,在每单位价格1美元处LRAC达到最小。对这种物品的市场需求是P=101-0.01Q。若这是一个成本不变行业,长期均衡时厂商数量是多少?(A、50 )

1、生产函数是投入的某一特定组合和……之间的一种关系 (B、由其所产生的最高产重水平)

2、为描述特定的生产技术,短期的最好定义是

(D、只要至少一种投入不变)

3、如果……:托马斯?马尔萨斯的预言就将已经实现

(C、食物生产技术变革没有发生)

4、某企让的经理知道:劳动的边际户品等于6,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30。该企让正要多购买一单位的资本。如果该企让想要保持产出水平不变,那么,经理必须(B、减少雇佣5单位劳动)

5、劳动以横轴衡量,资本以纵轴衡量。如果在资本和劳动的某一组合上等产重线相对平坦,我们可知:(A、劳动的边际产品小于资本的边际户品)

6、某一工厂注意到劳动和资本的下列组台产生同样水平的产出:(L=l,K=20) (L=2,K=15) (L=3,K=11) (L=4,K=8) (L=5, K=6) (L =6,K=5>这表明(C、等产置线是凸的)

7、当你沿著一条凸型等产量曲线移动时,下列哪一项不变?(D、产量水平)

8、某一生产函数可写为Q=F(L,K)。在使用了不同的投入组合后,得到了下列结果:1000 =F(120,6)2000=F(200,10)3000=F(300;15)4000=F(400;20)5000=F(500;25)6000=F(700,35)。在哪一产出范围出现规模收益递增?(C、只到3000产出单位)

9、如果出现规模收益递减,那么,如果所有投入都增加10% (D、产出将增加少于10%)

1、杰克是一名高中毕业班字生,想成为一名经济学研究助理。吉尔刚刚大字毕业,正在寻找作为经济字研究助理的工作。对谁来说大学学费是机会成本?(A、只有杰克)

2、布朗医生刚刚从医字院毕让,将自己开家庭诊所。他将开始偿还学费贷款。就他的新诊所而言,偿还学费贷款的款项代表(B、沉淀成本)

3、假设短期总成本函数是TC=50+12Q。在所有的生产水平上,下列哪一项陈述是正确的?(B、MC = AVC)

4、假设短期成本函数可写为TC=250+10Q。边际成本等于(A、10)

5、假设短期成本函教可写为TC=250+10Q。平均固定成本等(D、250/Q)

6、在长期,一家具有凸型等产重线的企业,在生产某一产量时,如果已经使其总成本最小化,那么,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B、MRTS=w/r)

7、设L和K是芫全的替代品,Q=10(L+K)。若w =5,r=10,公司将(B、全部雇用劳动,不使用资本)

1、假设天然气的需求为Q=30-6P,供给为Q=10+4P,Q的单位为billionmcf,P的单位为$/mcf。假设政府设定1$mcf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的净变化是多少?(C、消费者受益$12.67billion)

2、假设天然气的需求为Q=30-6P,供给为Q=10+4P。Q的单位为billionmcf,P的单位为$/mcf。假设政府设定1$/mcf最高价格,社会的无谓损失是多少?(B、$3.33billion)

3、既不具有竞争性又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是(A、公共物品)

4、市场失灵是指(C、以市场为基础的对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以市场为基础的对资源的低效率配置)

5、假设全国范围内牛奶的需求为Q=100-20P,供给为Q=30P,Q的单位为million of gallons per week,P的单位为$/gallon。假设政府设定3$/gllon最低价格,生产者只生产刚好的重来满足需求,社会的损失是多少?(D、$16.67million)

6、假设天然气的需求为Q=30-P,供给为Q=10+4P,Q的单位为billion mcf,P的单位为$.mcf。假设政府设定1$/ mcf的最高价格,生产者的净损失是多少? (D、$16billion)

7、假设天然气的需求为Q=30-P,供给为Q=10+4P,Q的单位为billion mcf,P的单位为$/mcf。假设政府设定1$/mcf的最高价格,消费者是否受益?(B、是的,因为消费者剩余增加)

1、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市场中,下列哪祌情)兄下厂商将扩大其产出水平?(D、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

2、垄断厂商拥有控制市场的权力’这意味着 (D、以上都对)

3、1.XYZ公司是一种增加智商新药丸(a new IQ-enhancing pill〉市场的一家垄断厂商。这种药丸的雷求是Q=2000-(1/2) P。XYZ的边际收益函教是 (D、MR=4000-4Q)

4、11.当日,垄断势力的勒纳指教上升(B、需求变得更缺乏价格弹性)

5、9.一家垄断厂商的产出的需求价格弹性是-3。若这家垄断厂商以每单位$5的边际成本生产其产出,它将定价多少?

(B、$7.5)

6、在一个小镇,水的需求是P=112-Q。当地垄断水的公司的成本函教是TC=1000+2Q.若政府管理部门想要使水的产出最大化,而又要保证水公司台埋的报酬,那么水价将定在 (A、102 )

1、如果市场被实施一级价格歧视的垄断者控制,消费者剩余的水平将等于(D、以上都不是)

2、假设老年人队电影票的需求可写为P=10-QS,并且所有其他消费者的可写为P=12-QG。如果电影院能够以零边际成本提供电影票,并且能够査证购买者的年龄,定价将会是多少? (C、老年人付$5,其他人付$6)

3、优惠券是卖者的一种手段

(D、基于价格弹性的不同划分消费者)

4、3.若一家厂商实施一级价格歧视,那么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C、消费者剩余最小化)

5、二级价格歧视对自然垄断企业具有意义,因为(A、售出的额外单位产品以较低的成本生产)

6、XYZ出版社以每本$35的价格新推出一部精装版间谍小说。一年后,同一本书的简装版以每本$12的价格面市。出版社的这种行为可用下列哪项得到最好的解释?(D、精装版买者比能够等待简装版买者具有更小的价格弹性)

7、假设高尔夫球运动员具有同样的需求曲线,可表达为P=100-Q,其中P是每轮高尔夫的价格,Q是每年的轮数。由于维修场地的原因,一家当地的乡间俱乐部每轮的边际成本是$20。如果这家俱乐部每轮收取$20的价格,使俱乐部利润最大化的会员年费是多少? (C、S3200)

1、在长期,垄断竞争企业净得零经济利阅,原因是 (A、自甶进出)

2、2.垄断势力说的是企业的能力 (C、定价高于边际成本)

3、在长期,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区别在于:垄断竞争企让有

(B、过剩能力)

4、在主导厂商模型中,主导厂商是价格领导者,因为(A、它的成本比竞争性外困的其他企让低)

5、现买世界的寡头经常可见的一个特征是

(D、价格刚性)

6、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只有两个加油站.如果每家都定高价,他们各挣得$50.如果每家都定低价,他们各净得$25。如果一家定低价,而另一家定高价,定低价的企业挣得$70,而定高价的企业净得$10。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最可能 出现两家企让都定高价?(C、价格每天都改変)

7、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只有两个加油站。如果每家都定高价,他们各挣得$50。如果每家都定低价,他们各挣得$25。如果一家定低价,而另一家定高价,定低价的企业挣得$70,而定高价的企让挣得$10。如果两家企让独立地而又同时地定价,决策一旦作出,将导致什么结果?(B、两家企业都定低价)

1、在美国军队中的熟练技术人员的短缺可用下列哪项得到最好的解釋:(C、薪水结构将工资与服务年资而不是熟练程度相联系)

2、在下列何种情况下,劳动获得的租最大? (B、劳动供给完全缺乏弹性)

3、劳动供给向后折弯,原因是:随着工资上升到一定水平(B、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4如果一特定类型劳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对干某一厂商劳动的供给曲线是(B水平的)

5、在长期,劳动需求比短期更有弹性,这是因为:在长期随著工资的上升( A、厂商将购买更多的资本)

6、假设链齿工厂工人的市场是竞争性的,链齿市场也是竞争性的。如果链齿行让被垄断著所占领,垄断者会(A、雇佣比行让为竟争性时更少的劳动)

7、假设MP=10/L。如果厂商以8美元的价格在竞争性市场出售产品,若每单位劳动的工资是5美亓,厂商将雇佣多少劳动? ( D、16单位)

8、如果一特定劳动市场是完全工会化的,那么,下列哪一项是肯定正确的? ( C、工资大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

9、假设一法律条款规定:一旦雇佣,你的大字教授将永不得在任何其他大字申请教职。结果,现在的大字教授的薪水将

( C、低于本来应有的水平)

10、一买方垄断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正向倾斜的,原因是:

B、如果垄断者要吸引更多工人,必须付更高的工资

1、下列哪一项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D、以上各项均为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

2、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 (C、生产者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罡提高了总产量)

3、如果有A和B两个消费者,对于A消费者来说,以商品X代替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为5;对于B消费者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军为3,那么A和B之间会发生的交换情况是 ( B、A用Y和B交換X )

《微观经济学教案模板.doc》
微观经济学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