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首页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走进高中物理教案

走进高中物理

【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物理课程 【教学方式】 互动与对话 【教学内容】

我猜你们在学物理两年过程中,你们肯定会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

1、学好物理有什么用?

不用回答我,我猜肯定有人是这样的回答。 没用。

这个回答,我觉得也是对的。如果我今天不当物理老师,我觉得这些物理知识对我没啥用。这是我一直要说的观点。即便我是你们的物理老师。如有有这样回答的人,我希望你听完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你在做这样的回答不迟。 还有的人这样回答。 考大学 找好工作 完成任务

好吧,你们这些回答也太老套了。这些的确是学物理的用处之一。我原来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难道物理就这些作用?? 追问:物理到底有什么用? 学生讨论回答。

我这个人习惯用度娘帮助我回答问题。这个问题,我问过度娘,有下面这些回答。 请同学帮着跟大家分享一下,网友的回答。 学生读。

这两个网友的回答,让我想起这样的一句话,一粒橡树的种子,只要它是一粒有生命的种子,它就有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的可能。

学习物理,可以让你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力,你就像这粒种子,若你不去挖掘,它只能是一粒不起眼的橡树种子。只有你不断挖掘它,充实它,给予它锻炼的机会,他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因为人的价值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逐步挖掘、培养和锻炼才实现的。而学习物理,就是开发的初期和最快捷的途径。学习物理会让你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可以更好开发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有个同学曾问:“学三角函数将来会有什么用?”“背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将来能有什么用?”的确,这些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将来可能毫无用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关注到学习知识这一点,那我们现在的学习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但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我们连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常识都能愁得头痛,连背一篇语言和意境俱佳的散文都感到无能为力,那我们将来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我们将来怎样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呢?我们将怎样吸收信息、利用信息和自我更新呢? 上学读书,表面上看来是在耗尽时日地学习一些系统而又复杂的基础知识,但我们在掌握这些知识系统的同时,也通过大量地听课、背诵,掌握了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比如,观察、记忆、想象等;通过反复地练习、复习、测验,培养了自己吸收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和建构自己知识库的基本能力;同时我们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上课、作业、考试中锤炼了自己的意志,磨练了自己的性格,学会了时间管理,学会了自我控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挖掘了自己与生俱来、能够驰骋于社会疆场的无尽潜力。 现在的学习内容,不仅是构建我们未来知识结构的基础,而且是培养我们学习和自我能力更新的凭借,同时也是培养我们非智力因素的最佳机会。我们可以把学习比喻成检阅我们将来吸收和利用信息的演习,也可以比喻运动会比赛前的场地训练,现在的学习就是登山运动员在攀登珠峰之前的攀岩训练与行囊准备。 还有网友这样回答:学习物理,可以让你不被社会淘汰。跟上社会的步伐。 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下的一些现象。 我想我们大家谁也不想变成这些人吧。

学习物理还可以防止受骗。

例:这是李宏志在《转法轮》(第24页)中的一段话:“现在用仪器在气功师身上测到了次声波、超声波、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γ放线、中子、原子、和微量元素等成分……” 问题:

1.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2.你们知道什么是次声波、红外线、紫外线……吗?电磁波和紫外线、红外线三个概念关系如何?

3.你们已知人身上有哪些物质,能产生什么物质吗?句子中有哪些物质可以从人身上产生?

2、物理是什么?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学科,是推崇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

3、如何学好物理?

兴趣是首要的。 要会观察。 还要有质疑精神。

当然学习也不是轻松的,还要会坚持不懈。 上物理课,有这样的2个要求。

1、上课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并记笔记

2、下课独立完成作业

推荐第2篇:高中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设计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发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1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七、课前准备

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柔软铝塑板作为轨道)、气垫导轨。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1)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视频驾车飞越黄河引入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第三章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情况,第

一、二章 运动学是描述和研究物体运动规律,但无法回答物体为什么做这样的运动。所以,要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爱因斯坦增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力与运动的关系就经历这一个过程。

2.历史回顾

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

两种主要观点: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

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2

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

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思考:然后叫几个学生代表发言)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

介绍伽俐略创造的“侦察”方法:理想斜面

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

(1) 实验演示理想斜面实验整个过程(说明:主要是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

学生分组实验:理想斜面实验

(2)再用视频动画演示理想斜面实验

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

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

视频实验:气垫导轨上物体近匀速的运动

最后总结(投影):

①伽俐略理想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②介绍伽俐略其人其事,通过对伽俐略其人其事的了解,强调指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它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你,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伽俐略没有放弃。

3

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和科学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至此,我们已经对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3.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他还认为,这应该要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基础。

强调笛卡儿对伽俐略观点的提升与补充,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3.定律的学习、理解

在伽俐略和笛卡儿的正确结论隔了一代人后,由牛顿总结成整个牛顿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理学的基石。

投影介绍牛顿——“经典力学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系统中的基础。 对定律的理解指出:

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不受力时,运动会一直运动下来,静止的一直静止)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考与讨论: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物体都要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或者说,它们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但是这种“本领”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由学生分组讨论,收集各组的实例和观点,老师对此进行总结并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引导和纠正。指出:把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在此基础上,再提以下设问:

由现象得出: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巩固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由学生分析并回答)

4.定律的应用

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在学生举出一些惯性的实例后, 做个小游戏

4 第一组合第三组的听口令模拟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的动作,第二和第四组观察有人做错,

学生讨论: 汽车实验厂里的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以及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必要性

最后,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中结束这节课: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强调这节课中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九、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历史的回顾: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三、惯性与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5

推荐第3篇:高中物理教案动量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节

冲量和动量

一.冲量的概念:

1. 定义:力和力与时间的乘积叫力的冲量。 2. 表达式:I=Ft 3. 冲量是矢量:力的方向在作用时间内不变时,冲量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4. 冲量是反映力对时间积累效果的物理量。 5. 冲量的单位;N.s 6. 冲量是过程量 7. 冲量与功的区别:

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是矢量。功是力对空间的积累效果,是标量。 二:动量的概念

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叫动量。 2.表达式:P=m.v 3.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4.动量是描述运动物体状态的物理量。

5.动量的增量:末状态动量与初状态的动量的矢量之差。ΔP=2-P是矢量运算,同一条直线时引入正负号可以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6动能与动量的联系与区别

⑴联系:EK=1/2mv

2p=mv p2=2mEK ⑵区别: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大小不同。 一. 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的内容: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的增量。 2.数学表达式;I=P2-P1 3.几点说明:⑴冲量的单位与动量的单位等效

⑵F指的是合力,若F是变力,则其结果为力的平均值

二: 动量守恒定律

1. 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见课本

2. 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系统所受的外力为零,由相互作用的物体(两个以上)构成的整体叫系统。该系统以外的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称为外力,而该系统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⑴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为零),系统作用前的总动量,与作用后总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⑵

m1v10+m2v20=m1v1+m2v2 4.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⑴分析:系统是由哪几个物体组成?受力情况如何?判定系统动量是否守恒?一般分为三种情况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㈡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合外力为零,这个方向的动量还是守恒的㈢虽然系统所受和外力不为零,系统之间的相互内力远大于系统所的外力,这时可以认为系统的动量近似守恒。

⑵高中阶段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正碰:所谓正碰,既物体碰前及碰后的速度均在一条直线上

⑶动量守恒的运算是矢量运算,但可以规定一个正方向,确定相互作用前后的各物体的动量的大小及正负,然后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⑷确定系统,认真分析物理过程,确定初始状态及末状态 ⑸物体的速度都是对地的 ⑹列出动量守恒的方程后求解 二. 弹性碰撞

1.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无永久性形变,(即碰后形变完全恢复),故弹性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

2.物理情景: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个小球,质量分别为m

1、m2,m2静止在水平面上,m1以初速度V0撞m2:试讨论碰后两小球的速度?

3.物理过程的分析:小球的碰撞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⑴压缩阶段

⑵恢复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形变越来越大,m2做加速运动,m1做减速运动,当形变最大时两者达到共同速度,后一个阶段为恢复阶段形变越来越小,m2继续做加速运动,m1继续做减速运动,当形变完全恢复时两着分离,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1v0=mvv1+m2v2

1/2m1v02=1/2m1v12+1/2m2v2

2v1=(m1-m2)v0/m1+m2

v1=2m1v0/m1+m2

讨论:五种情况: 例1:实验(五个小球)

例2:质量为2m的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撞击几个质量为m的小球,

讨论:将发生什么情况? 三. 完全非弹性碰撞

1.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发生永久性形变,有机械能损失,且变热

2.物理情景:m1以初速度V0撞击m2结果两球有共同速度

方程:m1 v0=(m+M)V Q=1/2m v02-1/2(m+M)V2

例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2kg的小球以10m/s的速度,碰撞质量为3kg的原来静止的小球,则:碰后质量为2kg的小球速度的最小值的可能值为

A.4m/s

B.2m/s

C.-2m/s

D.零

例4.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着球B,另一球A以一定的速度与B球发生了正碰当A、B的质量满足什么条件时,可使B球获得最大的:

A.动能

B。速度

C。动量 例5.质量为m的小球A,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v0与质量为2m的静止小球B发生正碰,碰撞后,A球的速度变为原来的1/3,那么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值是:A.1/3 v0

B.- 1/3 v0

C.2/3 v0

D.5/3 v0

例6.质量为M的小车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0,匀速向右运动,当车中的沙子从底部的漏斗不断流下时,车子速度将: A.减少;

B.不变;

C.增大;

D.无法确定 例7: 导学,第2页⑵ 例8:人船模型

⑴船的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船长为L,开始时人和船都是静止的,不计水的阻力,人从船的一端走到船的另一端,求船的后退的距离? ⑵气球加软梯的总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开始时,人距地面的高度为H,现在人缓慢的从软梯向下移动,为使人能安全的到达地面,软梯至少多长? ⑶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压缩了框架左侧的弹簧并用线固定,木块框架右侧为d,现在把线剪断,木块被弹簧推动,木块达到框架右侧并不弹回,不计一切摩擦,最后,框架的位移为

.⑷小车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人站在车上练习打靶,除子弹外,车、人、靶、枪的总质量为M,n发子弹每发子弹的质量均为m,枪口和靶距离为d,子弹沿着水平方向射出,射中后即留在靶内,待前一发打入靶中,再打下一发,n发子弹全部打完,小车移动的总距离是

.例9.判定过程能否发生

原则:⑴动量守恒,⑵动能不增加 ,⑶不违背碰撞规律

方法:抓住初始条件利用三个原则判定结果

1.甲、乙两球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向同方向运动,已知它们的动量分别是

p甲=5kgm/s ,P乙=7kgm/s,甲从后面追上乙并发生碰撞,撞后乙球的动量变为10kgm/s,则两球质量m甲与m乙间的关系可能是下面哪几种?

A.m甲=m乙

B.2m甲=m乙

C.4m甲=m乙

D.6m甲=m乙

2半径相等的两个小球甲和乙,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若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碰撞后两球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A.甲球的速度为零而乙球的速度不为零.B.乙球的速度为零而甲球的速度不为零.C.两球的速度都不为零.D.D.两球的速度方向均与原方向相反,两球的动能仍相等

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动能为E0动量大小为P0的小钢球1与静止的小钢球2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球1的运动方向相反,将碰撞后球1的动能和动量的大小分别为E

1、P1,球2的动能和动量的大小分别记为E

2、P2,必有:

A.E1<E0

B.P1<P0

C.E2>E0

D.P2>P0 5. 如图所示,有两个小球

1、2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1、m2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球1以一定的速度向静止的球2运动并发生弹性碰撞,设球2跟墙相碰撞时没有能量的损失,则:

A. 若m1<m2,两球不会发生二次正碰 B. 若m1=m2两球只会发生二次正碰 C. 若m1<m2,两球不会发生一次正碰 D. 以上三种情况下两球都只会发生两次正碰

例10.质量为M的火箭,以V0匀速上升,瞬间质量为m的喷射物以相对与火箭的速度v向下喷出,求:喷射物喷出瞬间火箭的速度?

例11.总质量为M的热气球,由于故障在空中以v匀速下降,为阻止继续下降,在t=0时刻从热气球上释放一个质量为m的沙袋,不计空气阻力在t=

,时热气球停止运动这是沙袋的速度为

例12.在光滑的水平面有A、B两个物块,A的质量为m,B的质量为2m,在滑块B上固定一个水平轻弹簧,滑快A以速度V0正碰弹簧左端,当的速度减少到V0/2,系统的弹性势能E= 5/16mv2

例13.甲、乙两船的质量为1t和500kg,当两船接近时,每船各将50kg的物体以本船相同的速度放入另一条船上,结果乙船静止,甲船以8.5m/s的速度向原方向前进,求:交换物体以前两船的速度各多大?(不计阻力,50kg的质量包括在船的质量内)9m/s、1m/s 例14.甲、乙小孩各乘一冰车在冰面上游戏,甲和冰车的总质量为30kg,乙和冰车的总质量也为30kg,游戏时甲推一质量为15kg的木箱,和他一起以大小为V0=2m/s的速度滑行,乙一同样大小的速度迎面而来,为避免相撞,甲突然将箱子沿水平面推给乙,箱子滑到乙处时乙迅速把它抓住若不计摩擦。求甲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相对于地面)将箱子推出,才能避免相撞?(5.2m/s)l 例1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A、B两辆小车,水平面左侧有一竖直墙,在小车B上坐着一个小孩,小孩与B的总质量是A的质量的10倍,两车从静止出发,小孩把车A以相对地面的速度V推出,车A与墙碰撞后仍以原速度返回,小孩接到车A后,又把它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推出,车A返回后,小孩再把它推出,每次推出,小车相对地面速度大小都是V,方向向左,则小孩把A总共推多少次后,车返回时,小孩不能接到?(6次)

例16.两个木块A、B都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它们质量都是M,两颗子弹a、b的质量都是m,且m<M a、b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分别击中木块A、B,子弹a最终留在木块A中,子弹b穿过了木块B,若在上述过程最后a、b,A、B的动能分别为EA、Eb、EA、EB试比较它们的大小? 例17.质量为M的甲、乙两辆小车都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甲车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现在人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从甲车跳上乙车,接着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反跳上甲车,最后两车速度大小分别为V甲、V乙

求:1.V甲与V乙的比值

2比较人对两车所做功的多少 例18 .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一小车质量为M,竖直线下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将小球拉至在水平释放后,小球摆至最底点时车的速度? 上题中若将小车挡住后释放,求小球摆动的最大高度 例18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

A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互相分开。 B.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同向而行。 C.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互相分开。 D.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同向而行。 例19.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M、N两个物体,系与同一根绳的两端,开始时,绳是松弛的,M和N反向运动将绳子拉断,那么,在绳被拉断后,M、N可能运动情况是 A.M、N同时停止运动。

B.M、N按各自原来运动的方向运动。 C.其中一个停下来,另一个反向运动

D.其中一个停下来,另一个按原来的方向运动。

例20.质量为100kg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速度是2.2m/s,有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以相对于地面是7m/s的速度跳上小车,问: 1.如果人从后面跳上小车,小车的速度多大?方向如何? 4m/s 与车原运动的方向一致

2.如果人从前面跳上小车,小车的速度多大?方向如何? 1.25 m/s与车原运动的方向 相反.例2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并列的木块A和B,A的质量为500g,B的质量为300g,有一质量为80 g的小铜块C(可以视为质点)以25m/s的水平速度开始在A的表面滑动,由于C与A、B的上表面之间有摩擦,铜块C最后停在B上,B和C一起以2.5m/s的速度共同前进,求:⑴木块A的最后速度vA

? ⑵C在离开A时的速度vC? 4m/s 2.1m/s 例22.光滑的水平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木板,一质量为m的木块以V0的速度冲上木板,最后与木板相对静止,已知木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为了使木块不从木板上滑下来木板至少多长?

例23.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木版A质量是M,它的光滑水平面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B,另有一块质量为M的木版C,以初速度V0向右滑行,C与A相碰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共同速度,(但不粘连)由于C的上表面不光滑,经一段时间后,B滑行到C上并达到相对静止,B、C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⑴B离开A时,A的速度?

⑵B、C相对静止时,B的速度? ⑶B在C上滑行的距离?

例24.平板车C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有A、B两个物体(可视为质点)分别从小车C的两端同时水平地滑上小车,初速度VA=0.6m/s,VB=0.3m/s,A、B、C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0.1 A、B、C的质量相同,最后A、B恰好相遇未相碰,且A、B、c以共同的速度运动,g取10m/s2 求:⑴A、B、c共同的速度?

⑵B物体相对地面相左运动的最大位移? ⑶小车的长度?

例2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2m的木版A,木版左端有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B,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A与B一起以V0的速度向右运动,木版与墙发生碰撞的时间极短,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求

⑴.由A开始反弹,到A、B共同速度的过程中,B在A上滑行的距离?

⑵.由B开始相对于A开始运动起,B相对于地面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 例26.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两个半径都是r的小球A和B质量为m和2m当两个球的球心距离大于L时两球(L比2r大的多)两球间无作用力,当两球间的距离小于L时两球间存在着相互的恒力斥力F,设A球从远离B球处以V0沿两球连心线向原来静止的B球运动,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

推荐第4篇:高中物理教案:碰撞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2.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 3.知道碰撞的特点和规律 4.了解微粒的散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让学生体会对未知物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敢于探究的情感与态度. (2)体会探究过程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 ★教学难点

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几个小球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间大家观看的视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是什么? 生:是碰撞。

师: 对了,碰撞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碰撞、研究碰撞。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碰撞,感知碰撞特点

师:首先,我们来个课间精彩回顾,观察碰撞,感知碰撞特点。

3、瞬间没有发生位移

师:下面大家观察这两幅图,能从中获取什么信息?班长在哪,你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生:

个隐藏的规律也同时在支配着碰撞的结果。大家想想这个隐藏的规律可能是什么?

生:可能是能量。

师:能说下你猜想的依据吗? 生:因为没有能量损失。 师:怎样看出来的?

生:系统碰撞前后的动能好像应该相等,在(1)中满足,但是在(2)和(3)中不满足。

师:好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动量守恒是我们能够确定的,而动能也相等也就是说机械能守恒至多是个假设,我们常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此,机械能是否守恒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验证。为此我们可以把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守恒作为一个假设。

三.理论分析,寻找碰撞规律

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寻求办法验证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守恒这个假设是否成立。首先要建立模型。生活中的碰撞是很复杂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利用简化思想抽象出最简单的模型。比如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速度为V0,质量为m2的小球静止,两球发生正碰,碰撞之后两小球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推导: 以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

(1) (2)

求解:

讨论:

(1)若m1=m2,则V1=0,V2=V0(这就是实验结果,两球交换速度) (2)若m1>m2,则V1>0,V2>0(用实验加以验证) (3)若m10(用实验加以验证) (4)若m1»m2,则V1≈V0,V2≈2V0

(5)若m1«m2,则V1≈-V0,V2≈0(生活实例乒乓球撞墙原速率反弹,墙不动) 师:从上面推导过程看,理论推导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一致,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刚才提出的假设是符合实际情况,可以用来解释实际情况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一类满足动能不损耗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 师:是不是所有的碰撞都满足系统机械能守恒呢? 请大家认真观察并思考下面两种情形:

情形1:一个质量m=1kg的钢球,以水平速度V0=2m/s运动,碰到一个静止的质量M=3kg的橡皮泥球。碰撞后两球粘在一起向前运动。

情形2:一个质量m=1kg的木球,以水平速度V0=2m/s运动,碰到一个静止的质量M=3kg的泥球。碰撞后两球分开,木球速度为V1= 0.2m/s; 分成两大组进行运算

(1)碰后两球的速度多大? (2)碰前两球动能之和多大? (3)碰后两球动能之和多大?

然后展示这两组的运算结果。 情形1: 碰后两球速度相等为0.5m/s;碰前动能之和为2J,碰后动能之和为0.5J。 情形2:碰后木球速度0.2m/s,泥球速度0.6m/s;碰前动能之和为2J,碰后动能之和为0.56J。

师:计算表明这两种碰撞动能发生了损耗,在物理学中称之为非弹性碰撞。情形1动能损耗最大,碰撞的特征是碰后两球粘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这种碰撞是非弹性碰撞中系统动能损耗最大的,我们称之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情形2动能有损耗但没达到最大,叫做一般碰撞。

师:碰撞分为三类,一是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二是一般碰撞,动能有损失;三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动能损失最大。总言之,无论什么碰撞,机械能不增加。需要说明的是:1.真正的弹性碰撞,只有在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粒子之间才会遇到。因为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因此微观粒子的碰撞又叫散射。

2.钢球、玻璃球、硬木球等坚硬物体间的碰撞,通常情况下动能损失很小,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当成弹性碰撞来处理。

四.归纳推广,总结碰撞规律

1、碰撞过程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碰撞过程机械能不能增加,要么不变或者要么减少

3、碰撞要符合客观实际

碰前:后面的小球1要追得上前面的小球2,要求碰后:如果两球同向:

五. 应用举例

例1.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等的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B.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C.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D.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例2.两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沿同一直线运动,B球在前,A球在后,已知MA=1㎏, MB=2㎏,VA=6m/s,VB=2m/s。则当A、B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可能是: A、VA1=5m/s,VB1=2.5m/s B、VA1=2m/s,VB1=4m/s C、VA1=-4m/s,VB1=7m/s D、VA1=7m/s,VB1=1.5m/s 六.小结

本堂课,我们分析了碰撞的相关问题,知道碰撞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且瞬间没有位移。碰撞分为三类,弹性碰撞、一般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它遵循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不增加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碰 撞

一、碰撞特点

1、作用时间极短

2、内力远大于外力

3、瞬间没有发生位移

二、碰撞分类

1、弹性碰撞: 以v0方向为正方向

(1)

(2)

(1)若m1=m2,则V1=0,V2=V0 (2)若m1>m2,则V1>0,V2>0 (3)若m10 (4)若m1»m2,则V1≈V0,V2≈2V0 (5)若m1«m2,则V1≈-V0,V2≈0

2、一般碰撞:机械能有损失

3、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大

三、碰撞的规律

1、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机械能不增加

3、符合客观实际

(1) 碰前:碰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以研究碰撞为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现象研究的思维过程。即为“观察实验→提出疑问→分析推理→总结规律”。先从观察生活中的碰撞总结碰撞特点,学生倍感兴趣和深有体会,能够在内心产生共鸣。后用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的分析,揭示了常见现象中的不寻常之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无疑是对弹性碰撞的理解,这个过程的基本步骤为“提出假设→理论推理→实验检验→总结规律”。在分析过程中,以问题为纽带,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直至最终推理得出规律。

但是,由于多媒体设备的客观问题,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意外,以致耽误了不少教学时间,导致教学内容未完成,缺少了最后一道环节,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四个方面:

推荐第5篇:高中物理教案: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教案:直线运动

【摘要】步入高中,相比初中更为紧张的学习随之而来。在此高三物理栏目的小编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中物理教案:直线运动希望能给您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帮助。

本文题目:高中物理教案: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 ,

⑴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s、t、a、V0、Vt,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

⑵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外,s、V0、Vt、a均为矢量。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Vt和a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应用公式注意的三个问题

(1)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2)注意公式中各量相对于同一个参照物

(3)注意减速运动中设计时间问题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①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sm-sn=(m-n)aT 2

② ,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 。 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 , ,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前1s、前2s、前3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s、第2s、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m、前2m、前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 ∶

④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 )∶

5、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分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和竖直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处理方法

1、公式法

课本介绍的公式如 等,有些题根据题目条件选择恰当的公式即可。但对匀减速运动要注意两点,一是加速度在代入公式时一定是负值,二是题目所给的时间不一定是匀减速运动的时间,要判断是否是匀减速的时间后才能用。

2、比值关系法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T为相等的时间间隔,则有:

①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 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

s1:s2:s3: :sn=1:4:9::n2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sⅠ:sⅡ:sⅢ::sN=1:3:5: :(2N-1)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s为相等的位移间隔,则有:

④前一个s、前两个s、前三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t1:t2:t3::tn=1: :

⑤ 第一个s、第二个s、第三个s所用的时间tⅠ、tⅡ、tⅢ tN之比为:

tⅠ:tⅡ:tⅢ ::tN =1: :

3、平均速度求解法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等于初、末速度和的一半,即: 。求位移时可以利用:

4、图象法

5、逆向分析法

6、对称性分析法

7、间接求解法

8、变换参照系法

在运动学问题中,相对运动问题是比较难的部分,若采用变换参照系法处理此类问题,可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参照系变换的方法为把选为参照物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方向移植到研究对象上,再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求解。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上升阶段为匀减速运动,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它有如下特点:

(1).上升和下降(至落回原处)的两个过程互为逆运动,具有对称性。有下列结论:

①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质点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②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经历的时间相等。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量:①上升最大高度:Sm= .②上升最大高度和从最大高度点下落到抛出点两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

(3)处理竖直上抛运动注意往返情况。

追及与相遇问题、极值与临界问题

一、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特点

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甲=t乙+t。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

2、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分析追及与相碰问题大致有两种方法即物理方法和物理方法。

首先分析各个物体的运动特点,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再根据相遇位置建立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方程;最后根据各物体的运动特点找出运动时间的关系。

方法1:利用不等式求解。利用不等式求解,思路有二:其一是先求出在任意时刻t,两物体间的距离y=f(t),若对任何t,均存在y=f(t)0,则这两个物体永远不能相遇;若存在某个时刻t,使得y=f(t) ,则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其二是设在t时刻两物体相遇,然后根据几何关系列出关于t的方程f(t)=0,若方程f(t)=0无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物体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

方法2:利用图象法求解。利用图象法求解,其思路是用位移图象求解,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

3、解追及、追碰问题的思路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的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间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

4、分析追及、追碰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追及、追碰问题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追和被追物体的速度相等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追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草图找到两物体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大有裨益。

(2)若被追及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

(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巧、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一个临界条件。

二、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

该问题关键是找准临界点

推荐第6篇:高中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定稿]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2.4 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 ★教学方法

1、以物理史实,导入目标――实践体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2、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能解决问题。★教学用具:

多媒体,牛顿管,金属片,纸片,天平,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刻度尺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二)进行新课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金属片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

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吗?

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动手设计自己的可行方案。 点评:通过实例加以分析,结合物理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自己的猜想

点评:掌握一定的历史史实,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教师总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2、它的方向如何?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符号:g 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点评: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00,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22vtv0at vtgt

11sv0tat2 推出:sgt2

2

23、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练习P(47)“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点评: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人合作,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做一做》让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必准确解答,同时强调“估算”。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比较各种不同方法,并讨论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通过课下解题并对该问题获得理性的认识。

点评:利用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 教师点评:由于照相机的曝光时间极短,一般为1/30s或1/60s,曝光量相差10%对照片不会有明显影响,所以相机快门的速度都有比较大的误差,“傻瓜”相机更是这样。故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这种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可以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建议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解出其准确值,比较两种情况下的时间差异。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

(四)实例探究

☆自由落体运动基本概念的应用

本节的易错点是对于空间下落的物体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判断时易错。在判断时,如题目直接给出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或忽略空气阻力等提示语时,可将下落的物体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对于有空气阻力的问题,若空气阻力远远小于重力,可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若只是空气阻力很小,则不能认为物体就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因为虽然空气阻力很小,但可能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差不多,故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空间下落的物体不一定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如:物体以 2m/s的初速度竖直下落就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由于v0≠0,不符合定义,但此运动可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本节易忽略之处即在于做题时易忽略自由落体运动的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自由落体解决,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1]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5倍,甲从H m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 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率比乙大 B.下落l s末,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l m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解: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因是自由下落,只受重力影响,加速度都为g,与质量无关,D选项错误。又由v=gt,知A选项错B选项正确。又由公式v=2gh可知C选项正确,故答案应选B、C。

点拨:本题中最易出现的错误是误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大,而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小,以致于错选为A、D两个答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自由下落’即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例2] 从离地面50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求小球:

(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所以最后1 s内的位移为

h10hh950040595m (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其位移为

h1012gt125m 2★课余作业

书面完成课本47页“问题与练习”中

3、4题。★“问题与练习”(P47)参考答案

1、橡皮下落的快。纸团比纸片下落快许多。因为纸片的重力较小.而在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较大(相对纸片的重力),所以纸片下落慢,当把纸片捏成纸团时,空气阻力变小,所以下落就变得快一些。

2、解析:由h121gt=45m,因为实际加速度a

3、解析:由h应为 t

4、解析:分析可知有三种方法 (1)根据h122hgt,有g2(t是从开始到落到每一点的时间), 2th(t=0.4s) t2求出重力加速度,求平均值,算出发生的时间。

2(2)根据hgt,有g利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来计算,进行平均 (3)可以先算出某两点的瞬时速度,利用g ★教学后记:

vv0计算g t

推荐第7篇:高中物理教案电容器电容人教版原创

第八节、电容器与电容(1课时)

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諓(邮编:610043)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讲解了电容的功用,通过介绍电容器的构造及使用,使学生认识电容器有储存电荷的本领,同时介绍了电容的概念、定义式,再讲解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整个这一节的内容,是后面学习LC振荡电路的必备知识,是学习交变电路和电子线路的基础,关于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电容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比较抽象,因此再教学中,可以多增设实验,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媒体展示电容器实物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的构成;

2、通过电容充放电现象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电场能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的能量转换;

3、通过多媒体展示“水容量”和“电容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并能运用其讨论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物观察与演示,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与体会,在具体练习的计算过程中理解掌握电容器的相关概念、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电容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电容

1 器两极带等量异种电荷,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中的对称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电容的概念,影响电容大小的因素 2.难点

电容的概念,电容器的电量与电压的关系,电容的充、放电 3.疑点

两极间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电量的多少是衡量电容器电容大小的标志。 4.解决办法

用充了电的电容器短路放电产生白炽的火花使学生感受到电容器有“容纳(储存)电荷”的功能。为使学生理解充、放电的抽象过程。用自制的充放电的电路中的示教电流表显示充、放电过程,为使学生理解电容器电量与电压的抽象关系,不同电压、不同电容的电容器充电再放电时的声音与亮光形象的展示这一抽象关系。运用演示实验讲授这一课,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若只停留在理论上和抽象的论证,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三、教具准备:常见的电容器示教板,带电羽的平行板电容器,静电计,介质板,感应起电机,电线,各种电容器(包括“25V 4700μF”电容一只和一个可用来拆开的纸制电容器),学生电源一个,导线若干,起电机.

四、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演示,引入新课

两块相互靠近,平行放置的金属板,如果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它们之间有没有电场?(同时板画)

两金属板间有没有电势差? 教师归纳小结:

由此可见,相互靠近的两金属板构成的装置具有储存电荷的作用,或者说它可以容纳电荷,而两板所带 2 正、负电荷越多,板间电场就越强,两板间的电势差就越大(稍作解释)。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两金属板带上正、负电荷呢? 将两金属极分别按到电源的正、负两板上(同时画出电路)。

(实验演示1)将“25v 4700μF”电容器(出示实物)充以16V电压,然后短路放电产生白炽的火花,并发出较大的声响。(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兴趣)然后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电容器可以容纳电荷”。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学生疑惑)现在我们来学习有关电容器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展示各种电容器。并做解释:这是一种能容纳电荷的容器,今天我们来先来学习它——电容器以及描述它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电容

1、电容器

(1)构造: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一个电容器(讲解:电容器中将两片锡箔纸作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两个极板非常靠近,中间的绝缘层用薄绝缘纸充当,分别用两根导线连接两极.这就是电容器的结构)。

(2)电容器的充电、放电:

[实验演示2]: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另一个极板与负极相连,两个极板上就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这个过程叫做充电。

现象:从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充电电流。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联系,两个极板间有电场存在,充电过程中由电源获得的电能贮存在电场中,称为电场能。

[实验演示3]:把充电后的电容器的两个极板接通,两极板上的电荷互相中和,电容器就不带电了,这个过程叫放电。

现象:从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放电电流。放电后,两极板间不存在电场,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3 问题1:电容器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什么?待学生讨论后总结如下:

【板书】充电——带电量Q增加,板间电压U增加,板间场强E增加, 电能转化为电场能

放电——带电量Q减少,板间电压U减少,板间场强E减少,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问题2: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 的本领?(且听下面分解。)

2、电容

与水容器类比后得出(动画演示)。说明:对于给定电容器,相当于给定柱形水容器,C(类比于横截面积)不变。这是量度式,不是关系式。在C一定情况下,Q=CU,Q正比于U。

(板书)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公式:CQ U是无限的么?如何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单位:法拉(F)还有微法(F)和皮法(pF)

1F=10-6F=10-12pF (4)电容的物理意义: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由导体大小、形状、相对位置及电介质)决定的,与电容器是不是带电无关。

例1.某电容C=20PF,那么用国际单位表示,它的电容为_________F. 练习:

1.两个电容器电量之比为2:1,电压之比为1:2,则它们的电容之比(

) 对于一个确定的电容器的电容正确的理解是(

) A.电容与带电量成正比

4 B .电容与电势差成反比

C .电容器带电量越大时,电容越大

D.对确定的电容器,每板带电量增加,两板间电势差必增加.用两节相同的电池给两个电容器C1和C2充电,已知C1<C2,当达到稳定状态时,两电容器的电势差分别为U1和U2,则(

)A.U1>U2.

B.U1=U2 C.U1<U2.

D.无法确定U1与U2的大小关系用两节相同的电池给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电容器C1和C2充电,已知C1<C2,当达到稳定状态时,两电容器每板的带电量分别为Q1和Q2,则(

)A.Q1>Q

2B.Q1=Q2

C.Q1<Q2.

D.无法确定Q1与Q2的大小关系对于给定的电容器,在

描述电容量C、带电量Q、两板间电势差U的相互关系中,下列图1-16中正确的是( )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1)、[实验演示4]感应起电机给静电计带电(详参阅教材)

说明(多媒体演示):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与一个导体相连,把它的金属外壳与另一个导体相连,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可以量出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势差U。平等板电容器由两块平行相互绝缘金属板构成:①两极间距d;②两极正对面积S.

(2)、量度:

,Q是某一极板所带电量的绝对值.

(3)、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① .

② .,( ,(

、、

不变),d越大,偏转角度越小,C越小。 不变),S越小,静电计的偏转角度越大, U越大,电容C越小;

③.保持Q、d、S都不变,在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板,静电计的偏转角度并且减小,电势差U越小电容C增大。说明插入比不插入电介质时电容大.

为介电常数,k为静电力恒量.这里也可以用能的观点加以分析:电介质板插入过程中,由于束缚电荷与极板上电荷相互吸引力做功,电势能减少,故电势差降低.

(4)、结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与介电常数ε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

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真空 CSS

介质 Cr 4kd4kd例3.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继续保持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d,那么,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两极板间的场强E各如何改变?

1.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大d,则U、Q、E各如何改变?

4、常用电容器(结合课本介绍P135),出示常用的电容器

(1)介绍固定电容器. (2)介绍可变电容器. (3)介绍击穿电压.

(三)、典型例题讲解

1、(幻灯展示)

2、(幻灯展示) 例3.(幻灯展示)

(四)小结:对本节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幻灯展示)

五、巩固新课:

1、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与练习。

2、阅读教材内容。

(幻灯展示)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物理教学情景的设计上打乱了书中的教学结构,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以增加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电场能”、“电容”概念的理解,运用实验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效果比较明显,从学生作业的反馈来看,作业的正确率达到了93.5%。

2.本节课在多媒体、实验的运用上,相互补充,克服了单一媒体运用对课堂教学呆板的形式,整合了课堂教学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本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如果学生生源层次较差,这一教学设计,可能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可将本节课分为两节来让,第一节只讲“电容”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讲“电容”概念的运用和“平行板电容器”,这样可克服这一不足。

4.对教学的设计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新课改的精神,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力水平。

推荐第8篇:高中物理教案选修31 2.3欧姆定律

教学设计:高中课程标准.物理(人教版)选修3-1 主 备 人:赵兴泉 学科长审查签名:赵兴泉

2.3欧姆定律

(一)内容及解析

1、内容:本节主要介绍欧姆定律的基本知识。

2、解析:这一节概念初中学过,要进行复习,讲述的重点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这一节内容关系到后面闭合电路的学习,要加强对这一节的练习。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知道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知道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2.知道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什么是电阻及电阻的单位.4.会用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思考题1.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思考题2.为什么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呢?

思考题3.在I——U曲线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解析:导体内有自由移动的电荷,这些带电粒子做无规则移动时不会形成电流,电荷有正和负,因此规定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初中知识没有学好或遗忘,在实际进行电路计算时容易出现问题。

2、在电子发生转移,使物体带正、负电荷结合到化学知识,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学习也存在着困难。

3、应用U—I图像分析具体问题时,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问题上。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要对初中电路进行复习,对化学的有关知识也要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

概述本章内容→本节学习要点→欧姆定律→图像讨论→练习、小结

2、教学情景

问题1形成电流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知道导体中存在电流的条件是两端存在电压 问题2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设计意图:电荷分为正、负 电荷两种。

问题3电流的定义式是什么?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知道电流的大小和单位

问题4 公式 I=U/R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

问题5电阻的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知道电阻的意义和单位 例题1.现有四对电阻,其中总电阻最小的一对是(

) A.两个5Ω串联

B.一个10Ω和一个5Ω并联 C.一个100Ω和一个0.1Ω并联

D.一个2Ω和一个3Ω串联 点拨:根据两个电阻R

1、R2并联总电阻的计算公式

由这公式可知,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R1,同例可证并联电阻也小于R2,即并联总电阻小于组成并联电路中的任一个电阻,所以答案C的总电阻比0.1Ω还要小,是本题所选之答案.【变式】欧姆定律的表达式为

,在电压U一定的条件下,导体的电阻R越小,通过导体的电流I越

。两个电阻R1和R2(R1>R2)串联接入电路中,通过R1的电流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通过R2的电流.

例题2.如图所示的两导体AB、CD串联在某一电路中,若它们组成的材料和长度相同,粗细不同,则( )

A、.AB的电阻小,通过BC的电流大

B.、AB的电阻大,通过BC的电流小

C、.AB的电阻小,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

D.、AB的电阻大,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

点拨: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粗细、温度有关,现在AB、CD材料相同、长度相同就是AB细,BC粗,所以AB的电阻大;另外AB和CD串联,串联电路里的电流处处相等,所以答案为:D 另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AB两端的电压大于BC两端的电压

【变式】把甲、乙两段电阻线接在相同的电压下,甲线中的电流大于乙线中的电流,忽略温度的影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

A.当它们材料、粗细都相同时,甲线长乙线短

B.当它们材料、长度都相同时,甲线粗乙线细

C.当它们长度、粗细都相同时,两线的材料一定不同 D.甲、乙两电阻线的材料、长短、粗细不可能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复习电路的电阻串、并联接,电阻定律

(六)、目标检测

1.对于金属导体,还必须满足下列哪一个条件才能在导体中产生恒定的电流?(

) A.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B.导体两端有电压

C.导体内存在电场

D.导体两端加有恒定的电压 2.关于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越多,电流越大 B.电子运动的速率越大,电流越大

C.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D.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3.有四个金属导体,它们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电阻最大导体是(

A.a

B.b

C.c

D.d

设计意图:检测目标完成情况 A组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导体导电,电解液导电,电离后气体导电,或者是晶体二级管,晶体三极管导电

D.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2.对于有恒定电流通过的导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 B.导体是个等势体

C.导体两端有恒定的电压存在

D.通过导体某个截面的电量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都相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练习B组题

1.白炽灯的灯丝随温度的升高导电性能变差,则白炽灯不通电时灯丝电阻R1与正常发光时电阻R2比较应是

A.R1>R2

B.R1<R

2 C.R1=R2

D.无法判断

2.导体中的电流是5μA,那么在3.2S内有______ C的电荷定向移动通过导体的横截面,相当于______个电子通过该截面.3.如图2所示,甲、乙分别是两个电阻的I-U图线,甲电阻阻值为______Ω,乙电阻阻值为______Ω,电压为10V时,甲中电流为______A,乙中电流为______A.

4.图3所示为两个电阻的U-I图线,两电阻阻值之比R1∶R2=______,给它们两端加相同的电压,则通过的电流之比I1∶I2______.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库仑定律的巩固 C组题

1.电路中有一段导体,给它加20m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为 5mA,可知这段导体的电阻为______Ω,如给它加30mV的电压时,它的电阻为______Ω;如不给它加电压时,它的电阻为______Ω.2.某电解槽内,在通电的2s内共有3C的正电荷和3C的负电荷通过槽内某一横截面,则通过电解槽的电流为______A.

3.在彩色电视机的显像管中,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在加速电压U作用下被加速,且形成电流为I的平均电流,若打在荧光屏上的高速电子全部被荧光屏吸收。设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进入加速电场之前的初速不计,则t秒内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数为多少?

设计意图:使部分学生有拓展的空间

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易学会,基本上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稍有提高。

推荐第9篇:物理教案

《电压》教案

作者:温县北冷乡初级中学 王丽青

知识目标:

1.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会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情感目标: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电压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电压表的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演示法 探究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电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学们听到过“电压”这个词吗?比如同学们最熟悉的手电筒里的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V;其实我们家里的每个用电器都有电压,那么到底什么戚电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概念。

新课教授

教师提出问题,水流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水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也就是说水只有高度差才能流动。

电压的形成与水压的形成很相似,下面我们看一下【视频1】水压的作用。

【实验】教师演示:将小灯泡、开关先后和1节和2节电池连接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问题讨论:

1、如果没有电源,灯泡会发光吗?

2、想想实验中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3、两次实验灯泡为什么亮度不同?

结论: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电压的符号用字母U表示;

电压的国际单位是伏特,用字母v表示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V=10 V 1mV=10 V 1μV=10 V

学生阅读课本P5,了解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学生阅读P6中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回答P5中的问题。学生观看视频“电压的使用”。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巡回辅导。

总结: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2.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允许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但不能超过量程。

教师出示电压表,教学生如何在电压表上读数。 教师强调:

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布置作业:

3-3

-6

推荐第10篇: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教案

§13——2液体压强

李润莲

一、教材分析:

压强知识是继密度知识后深入学习的相关内容,也是学习浮力的一个铺垫,本节内容是在了解固体压强以后再学习液体压强的知识,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了解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感性知识较小,解答问题时学生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注意加强实验教学,多引入例子,从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进一步学习抽象的核心部分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Δ知识与技能

了解液体内部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的压强,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如连通器。

Δ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操作,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现象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提高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四、教学方法:

分组分享教学法(分九组进行探究)

五、教学准备:

连通器一个、U形压强计、水、圆筒水槽一个、橡皮膜和胶管、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引入:分九组实验,看投影片、看看想想议议。教师提出问题:潜水艇的铜板为什么造得这么厚?

(一) 分组分享活动1:

每个小组都分发一只自制的可乐瓶,底部和侧壁用橡皮膜封好,把可乐瓶加满水,各组各自分析和讨论,教师让学生归纳结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二) 分组分享活动2:

认识压强计

教师口述,液体对容器壁和底部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我们可用U形液体压强计测出。用手压橡皮膜,让学生观察U形管液柱的高度差,让学生知道,如果对橡皮膜有压强,U形管就会有高度差,对橡皮膜的压强越大,高度差越大,让各组学生自己操作两次,用手压橡皮膜感受一下。

(三) 分组分享活动3:

A、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实验时先把探头置于空气中,记录好高度差,再把探头沉没在液体中,观察U形管两边示数变化情况。

B、认识液体内部在同一深度上各个方向压强关系。提示学生,怎样可以固定深度不变(把连杆固定在容器壁上),让学生自己设法改变探头的方向,记录方向和数据。

C、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关系,让学生自己改变深度两次测出三个不同高度差的值。

D、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密度的关系。教师提问,要研究液体压强跟密度的关系,必须要哪些条件一定?让学生讨论后在操作,(加食盐和调节深度,再让学生重复以上实验记录各方向的高度差)

(四) 组分享活动4:

(1) 学生对上述四组实验分析归纳结论:分组讨论,看哪组归纳得最准确。

(2) 论刚才所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方法(控制度量法)

(五) 分组分享活动5:

认识连通器。让学生自己对连通器加水,并把连通器左右不平摆放,观察各容器的水位,学生分组归纳结论(当水静止时,各容器的水面相平)。让学生分组讨论,连通器结构有何特点?(上端开口下端连通)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子,并讨论船闸的原理。

(六) 分组分享活动6:

讨论书本上的潜艇外钢壳为何这么厚,为什么堤坝造得上窄下宽?

七、板书设计:

§13——2液体压强

一、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二、认识U形压强计

三、归纳结论:

Ⅰ液体内部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Ⅱ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Ⅲ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四、液体压强跟深度和密度有关(控制度量法)

五、连通器

当同种液体静止时,各容器的液体相平,应用例子有:

八、作业布置:详见《课程探究》本节内容

第11篇:物理教案

第二章恒定电流

第二节电动势 ——赵明维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电源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电动势的的概念

2.对电动势概念的应用

难点:1.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 五.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电源”的概念。

在教材图2.1-2中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源能够不断地将电子从A搬运到B,从而使A、B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势差;电源能够使电路中保持持续电流。 教师:电源P在把电子从A搬运到B的过程中,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从另一个角度看,电源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子的电势能增加了。电源为电路提供了电能。

教师: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电源为电路提供了电能,必然会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减少,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角度,你认为电源是个怎样的装置呢?

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电源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过度:电源又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不同的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一样吗?这个本领用什么来描述呢?

(二)新课教学

1、电源

教师:(投影)教材图2.2-1(如图所示)

教师:(1 )用导线将电源连成最简单的电路,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2)导线中的电场是什么电场?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特点如何?为什么?

学生思考,选出代表回答:(1)电路由两部分组成,电源外部能看得见的部分,称为外电路;电源内部看不见的部分,称为内电路。 (2 )导线中的电场是恒定电场。导线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电源正极向负极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教师:自由电子在导线中定向运动,电场力做什么功?电子的电势能如何变化? 学生:正功;减少。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对,概括地说,在电源外部,电场力对自由电子做正功,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这个过程中消耗了电能。这些电能又是哪里来的呢?

学生:电源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根据前面的分析,大家讨论一下,电源是如何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回答:在电源内部也存在电场,电场方向也是从正极指向负极。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源必须把自由电子不断地从正极搬运到负极,自由电子必须克服电场力做功,这就需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电子。这个“非静电力”是电源提供的。也就是说,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了。

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建立起电源的概念: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教师:举出干电池、手摇发电机的例子。提出问题:干电池、手摇发电机都可以做电源,这些电源中的非静电力相同吗?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干电池中的非静电力是化学作用,手摇发电机的非静电力是电磁作用,前者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者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非静电力虽然不同,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他们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点评:再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电源有好多种,他们在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相同吗?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手电筒、家用照明电灯、汽车上的照明电灯等,亮度不同。

教师:在物理学上,该如何描述电源的这种本领呢?(承上启下,过渡到下一问题)

2、电动势

教师:引导学生从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电势能增加的角度建立起电动势的概念。 思考问题:是不是静电力对电荷做的功越多,静电力做功的本领越大?该如何描述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的多少与电荷的数量有关,不能用做功多少来反映做功的本领。 静电力把相同数量的电荷从电源的一个极搬运到另一极,做功越多,电荷获得的电势能就越多,可以用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的比值来反映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教师:电动势也是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请把电动势的定义完整地说出来。并写出电动势的定义式。说明给物理量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学生思考,得出电动势的定义,并写出电动势的定义式。 .

电动势 (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被移送的电荷q的比值叫电源的电动势。

(2)定义式:E=W/q (3)单位:伏(V)

(4)物理意义:表示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非静电力做功)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电动势越大,电路中每通过1C电量时,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数值就越多。 【注意】:① 电动势的大小由电源中非静电力的特性(电源本身)决定,跟电源的体积、外电路无关。 ②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③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电量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

3.内阻

电源内部也是由导体组成的,也有电阻,这个电阻就叫做电源的内阻。

板书设计

一. 非静电力

在电源内部将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的作用力。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工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 电动势

1.定义: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将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与电荷量的比值。2.定义式:E=W/q 3.单位:伏特(V)

4.物理意义: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描述电源内

部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的大小。 E=1V等于移动1c的电荷非静电力做的功为1J.三. 内阻

电源内部也是由导体组成,也有电阻,这个电阻就叫做电源的内阻。

第12篇:报告首页

编号:JCE-200034-04

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

江苏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上海证券营业部

装饰工程施工邀请招标标底

主送单位: 江苏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项目范围: 本标底编制为上海证券营业部装饰工程

工程结构: 框架

依据: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有限公司设计的装饰工程施工图、

施工招标文件、答疑纪要、甲供材料暂定价、甲方提供的取

费表、江苏省室内装饰工程预算定额、缺项用江苏省建筑装

饰工程预算定额、有关文件及市场指导价。

标底价:第一标段1111856.99元

第二标段850736.22元

第三标段945273.89元

编审人:复核人:

签发人:咨询单位:

报告书日期:2001年2月24日

共印:5份

第13篇:教案首页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2018-3-7 使用班级

机电17-

1、机修17-1

授课时间

2018-3-7 使用班级

电气17-1

授课时间

2018-3-8使用班级

机电17-

2、通信17-1

授课时间

2018-3-8 使用班级

电信17-

5、6 课题名称:第2讲:半导体及二极管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掌握半导体、本征半导体、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的概念、PN结的特性、半导体二极管的特性。

教学重点: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的概念、PN结的特性。

教学难点:PN结的特性、半导体二极管的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

作业:PN结有什么特性?

教案实施效果追记:刚开始内容较简单,学生学起来较容易。

第14篇:教案首页

毕节地区工业学校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10级

1、2班)

教师:闵宇航

教 案 首 页

第 1周2月 29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1.1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教学目的要求: 基层处理要干净,高低不平处要先凿平和修补, 基层应清洁,不能有砂浆、尤其是白灰砂浆灰、油渍等,并用水湿润地面。

铺装石材、瓷质砖时必须安放标准块,标准块应安放在十字线交点,对角安装。

重点: 基层处理要干净 难点;基层处理要干净

教学类型:课堂教学

教具:施工图纸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 1周3月2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1.2安装下部和侧边边框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前续课程建筑识图与制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构造程学习时对该图纸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程学习时,主要是从图纸项目的建造角度均采用典型项目图纸(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单层排架预应力屋架结构)驱动教学,到本课来阅读和认识。

 重点: 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难点;

教学类型: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第

1、

2、

3、

4、

5、

教 案 首 页

第1周3月 5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1.3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土方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土方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土方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土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土方工程的质量检验,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到“干中学,学中干”。

重点: 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土方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土方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2 周3月 7 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1.3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土方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土方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土方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土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土方工程的质量检验,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到“干中学,学中干”。

重点: 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土方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土方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2 周3 月 9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2.。1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土方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土方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土方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土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土方工程的质量检验,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到“干中学,学中干”。

重点: 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土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土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2周3月 12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2 。2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地基基础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 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基础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基础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3 周3月 14 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2.3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地基基础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 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基础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

难点;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3 周3月 16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2.3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地基基础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检验。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基础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第

1、

5、

7、

8、9

教 案 首 页

第3 周3月19 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3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 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难点;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4 周3月 23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3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 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4周3月21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3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 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第

2、

3、

4、6

教 案 首 页

第4周3月 23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3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 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

难点;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5 周3月26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3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 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

难点;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5周3月 28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4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 掌握一般建筑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 难点;掌握一般建筑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5 周3月 30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4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结构安装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结构安装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6周4月2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4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结构安装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结构安装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6周4月 4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4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结构安装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结构安装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6 周4月 6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4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7周4月9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4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7周4月 11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4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视距测量原理;经纬仪测绘法地形图的方法;地形图的应用。

难点:视距测量原理;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7周4月13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4

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本图纸项目工程施工需要选择相关施工技术知识,根据建筑施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选择和制定该项目合理的施工方案,查找资料和完成该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编写该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根据校内和校外施工实训场进行工程的质量检验。

重点: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结构安装工程的质量检验。

难点: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结构安装工程的质量检验。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教具:

作业:第

1、

2、

3、4

教 案 首 页

第8周4月16 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4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学难点在于课本直观性差,学生难于理解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和时空、组织关系。本课程采取以下办法加以解决:

重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8周4月 18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4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学难点在于课本直观性差,学生难于理解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和时空、组织关系。本课程采取以下办法加以解决:

重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程合理的施工方案;

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 作业:

教 案 首 页

第8周4月 20 日

1、

2、

3、4节

授课章节

§ 4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学难点在于课本直观性差,学生难于理解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和时空、组织关系。本课程采取以下办法加以解决:

重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

难点: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

教具: 作业:

教 案 首 页

授课章节

重点:

难点:

教学类型: 作业:

第9周4月23日

1、复习

2、

3、4节

教 案 首 页

授课章节

重点:

难点:

教学类型:作业:

第9周4月复习

课堂教学

25日

1、

2、

3、4节

教 案 首 页

授课章节

第9周4月 27日

3、4节

考试

第15篇:首页(成本会计)

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师学院

教案

课程/模块名称:成本会计班级:会计081

时间: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人:刘燕栋

职称:讲师

第16篇:劳动合同首页

劳动合同书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住所: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联系电话:

乙方(劳动者)姓名:

性别:

住址:

居民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印制

第17篇:绩效考核首页

周矶办事处村级公共卫生绩效考核细则

考核单位:负责人:时间:

应得分:实得分:得分率:

考核人员签字:

被检单位签字:

第18篇:[高一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第四节

平抛物体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

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 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⑵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平抛物体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上附图5-17"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或对平抛运动课件的分析 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从而培养新的研究方向的创新能力、猜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⑶ 思想、方法教育目标: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 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 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 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平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⑷ 情感、德育目标: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 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 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是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质点)的位置、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轨迹是 如何形成的;

2.平抛物体运动是怎样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的?这是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器材】

1.平抛、竖落轨迹演示器(包括电源、三个钢球);平轨轨迹描绘仪(包括小车和绘 图笔)

2.平抛、自由落体与水平匀速实验器(包括两个不同颜色、同样大小的小球、小锤、支架等);3.平抛物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课本图5-17)、刻度尺、铅笔;

4."飞机投弹"课件

1、平抛课件2(能分析演示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5,"猎猴"课件3《能演示第一册p.89习题(3)描述的现象》。 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应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 以是曲线运动,一个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渗透迁移原则、激励逆向思维》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一种新的运动,请看实验演示:《小粉笔头沿水平桌面弹出》、《小球水平抛出》、《小车沿水平轨道抛出》这是一类什么运动? 《贯彻序列原则、期待原则》 【板书课题】平抛物体的运动 进行新课

㈠ 师要求〖观察现象,初步分析〗

由上面观察的现象分析运动特点及其原因?(由同学们互相讨论或独立思考完成).《生生互动3分钟》

生:被抛出小球具有以下特点:1.水平抛出,2.抛出后的小球、小车、粉笔头只受重力 (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由于初速与合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轨迹必是曲线.由上述分析可知: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㈡ 引导(学生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行)〖猜测〗

平抛物体的运动可能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㈢ 师生共同(互动10分钟)对猜测进行〖实验验证性研究〗

观察演示实验:⑴平抛、竖落轨迹演示器.平抛、竖落轨迹演示、⑵.平抛物体运动和 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课本图5-17)

1.在"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上用铅笔画几条竖直线和水平线,并且过小球的球心,用 刻度尺测量这些小球之间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再用学过的知识计算一下,得出在相等时间里前进的水平距离相等,可以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这说明竖直方向的运动也不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

2.由平抛、竖落轨迹演示器演示:平抛的小球与自由下落的小球同时落地。

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先后使平抛小球以大小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小锤打击的力 度不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平抛初速度大小不同,但运动时间相同。

推理:平抛运动的时间与初速度大小无关,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 运动。

分析验证:从课本所附图5-17"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上可以看出,同时开始自由下 落和平抛的小球在同一时间下落相同的高度。 实验表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的运动.㈣ 引导同学自己推导〖得出规律〗(体现领悟、强化和激励原则)(约10分钟) 明确: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沿初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从抛出时开始计时,t时刻质点的位置P(x,y), 如图1所示。

(1)

(2)

由于从抛出点开始计时,所以t时刻质点的坐标恰好等于时间t内质点的水平位移和 竖直位移,因此(1)(2)两式是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

①由(1)(2)两式可在xOy平面描出任一时刻质点是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sOP

1x2y2(v0t)2(gt2)2

2ygt

x2v0②求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t时刻质点相对于抛出点的位移的大小 位移方向可用s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α,α 满足下述关系。tg③由(1)(2)两式消去t,可得轨迹方程 上式为抛物线方程,"抛物线"的名称就是从物理来的。

如图2所示。平抛运动的速度公式

t时刻质点的速度vt是由水平速度vx和竖直速度vy合成的。 vx=v0 vy=gt vt的大小

vt的方向可用vt与x轴正方向夹角 β来表示, 满足下述关系

㈤ 教育学生要进行〖重复实验,鉴别结论〗(指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

在科学发展中,只有当不同的研究者从重复实验中得出相同结果时,科学结论得到 鉴定,才能被公认为成立。

㈥ 下一步才是〖追求统一〗(指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在科学史上,凡是在某一具体领域得到物理规律,科学家总是要把它与己有的基础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当得 到平抛规律后,自己要想到它与牛顿运动定律的统一:水平方向F=0,a=0.匀速运动;竖直方向F=ma,a=g.自由落体运动.可见:平抛运动规律与牛顿运动定律是统一的.巩固演示(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培养想象能力)

1.飞机投弹"课件1.《结合课本第87页例题描述的现象》 2."猎猴"课件3《能演示第一册p.89习题(3)描述的现象》。 布置作业(适时进行物理学史教育)

1.练习三第⑴、⑵、⑶题课外思考并《讨论1》平抛物体飞行时间与什么有关?水 平位移与什么有关一。《讨论2》伽利略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说,一颗石子从船上一根桅杆顶上落下时,不论船是静止的还是匀速航行的,它都将落在桅杆的脚下,并亲自做了这个实验。请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释这一现象.并能举出生活中相似的实例。

2.练习三第⑷、⑸、⑹、⑺题做在练习本上。【教学说明】

1."引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求知欲,都有 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己知到未知,是一般的引入方法,话语应简洁且具有启发性."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所需的准备知识是:运动的合成、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直线运动的一些知识。所以,在引入时只需简单几句话就能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标,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2.做好演示实验和分析好闪光照片是新课学习的关键.从实验事实出发,观察现象初 步分析、进行猜测、而后再实验研究得出规律、之后还需重复实验鉴别结论、最终要追求统一。这是一条研究物理科学规律的一般方法,也是本课教学主线.教师应给予特别重视..3.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科研的方法.这既有 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所以本教案在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推导规律阶段都交给学生自主完成.4.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平抛运动为什么可 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材己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提供了素材.因此,我们既要做好演示实验和演示课件,还要注意理论上的简单分析.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这种理论分析可以在生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进行.5.在学生明确平抛运动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后,对于平抛运动的计算公式,如飞行 时间、水平距离等,可引导学生日己分析推导得出,并可依据公式画出它的轨迹,而不必死记硬背.有可能时,讨论中应明确下述几个问题,对巩固本课更为有益

⑴飞行时间由竖直分运动即自由落体运动决定,因而飞行时间t决定于高度h,而与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无关.也就是说,无论以多大的水平速度抛出的物体(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只要高度相同,都将同时落地;水平飞行距离与水平初速及飞行时间都有关系.本节课例题和练习三的第

1、

2、3题都是这方面的讨论题.(建议留着课外思考巩固).⑵平抛运动在任一时刻的速度是它的两个分运动在这一时刻速度的合成.它的大小和 方向需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得出,它的方向时刻变化.平抛运动的速度不能直接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出。

第19篇:物理教案 3.7

教案

第三

章第 7

节题目:眼睛与光学仪器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目的和要求: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教具:书、笔石块,杯子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照相机

教学过程:

时间

一:导入: 1老师:

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书、笔、石块,杯子等,每摸一样,说是什么?老师拿着让同学摸。之后问为什么不用眼睛也知道它的形状、大小、凉热呢?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是因为我们有触觉。除了用手摸,我们用眼睛一下子就看出来 了。它帮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特定的属性,那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吗?学生讨论交流。

二、看课本图3-6

3、3-64 老师讲解:1眼睛主要构造:角膜,晶状体(凸透镜),视网膜(底片),瞳孔,,,, 2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老师讲解:人的眼睛是靠调节晶体状的平凹程度,改变焦距而获得清晰的像的。 3什么是近视眼,远视眼。

4近视眼,远视眼都可以用配戴合适眼镜来矫正视力。

三、活动一:研究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1根据73页的活动1内容

1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比较不同。 1画图:图3-65,3-66 2老师讲解: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3学生讨论为什么? 4老师解说:

四:影像的保存 1了解照相机

2照相机能使影像保存 活动二:认识照相机

根据74页的活动2内容老师讲解

五、眼睛的好帮手---------显微镜和望眼镜 活动3:认识显微镜

根据75页的活动3内容,老师讲解显微镜结构

六、活动4:认识望眼镜

根据76页的活动4内容,老师讲解望眼镜结构

四、知识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3显微镜和望眼镜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预习第8节 3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

七:实习生课后小结:要清晰直接简单画图,图文并茂的方法,能深入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矫正的知识

第20篇:物理教案变压器

物理教案变压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知道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理想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基本问题.

5、理解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变压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单的变压器的电流关系问题.

6、理解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原因.

7、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物理观察能力和正确读数的习惯.

2、从变压器工作规律得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及总结概括能力.

3、从理想变压器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和谐、统一美.

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及辩证统一思想.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在学习本章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变压器不能改变恒定电流的电压.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理解互感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明白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时刻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只与匝数有关.这样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就可以改变电压了.

2、在分析变压器的原理时,课本中提到了“次级线圈对于负载来讲,相当于一个交流电源”;一般情况下,忽略变压器的磁漏,认为穿过原线圈每一匝的磁通量与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总是相等的.这两个条件,都是“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内容.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变压器原理,原线圈上加上交变流电后,铁心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在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则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电能(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转换成磁场能(铁心中的变化磁场),磁场能又转换成电能(副线圈对外输出电流).所以,变压器是一个传递能量的装置.如果不计它的损失,则变压器在工作中只传递能量不消耗能量.

要使学生明白,理想变压器是忽略了变压器中的能量损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在解决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在初学时,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不做统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这类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

3、学生对变压器原理和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的关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认真讨论章后习题,对学生澄清认识会有所帮助.

4、变压器的电压公式是直接给出的.课本中利用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升压变压器和什么是降压变压器,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记住电压关系公式.利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输人功率相等的关系,得到了.建议教师做好用输出负载调节输入功率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逐渐增多时,原、副线圈上的电压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原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增大,副线圈中的电流也逐渐增大.

5、介绍几种常见的变压器,是让学生能见到真实的变压器的外型和了解变压器的实际构造.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找一些变压器的给学生看一看.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

6、电能的输送,定性地说明了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采用变压器进行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这里重点描述了输电线上的电流大小与造成的电热损失的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采用高压输电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

2、难点:

(l)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

(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3、疑点:变压器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

4、解决办法:

(l)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

(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

(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高中物理教案首页模板.doc》
高中物理教案首页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