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案说课稿

教科书第63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

4、5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画有如例2的众、横轴的方格图的练习纸、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认识了成正比例的量)

2、追问: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看他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3、强调: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要有意义

二、学习新知:

(一)理解横轴、纵轴表示的含义

1、谈话:像例1的表格中的数据有时候也可以用图像的形式来表示。

2、请同学观察黑板上的只标有横轴和众轴的图。

提问:图上的横轴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时间)横轴上的每一段表示多长时间?(都表示1小时)纵轴呢?(路程,每一段都表示80千米)

4、提问:例1表格中第一列的数据应该在图上的哪一个位置?你是怎么想的?

追问:表示3小时行的路程的点肯定在哪一列?5小时呢?7小时呢?

(二)独立制图

1、谈话:请同学们找出例1其它几列数据在图上的位置。

2、学生独立作图

3、展示学生所作的图,并让学生说说图上各点所表示的意思。

(三)根据图像,类推判断

1、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所描出的点,这些点的排布有没有什么规律?(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请同学们将自己所描的点用直线连起来验证。

2、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必要时指导:

(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

(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 (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练习十三第

4、5题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 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反思

《正比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2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xy=k(一定),从而给出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二、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复习三量关系,为本节内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总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力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使学生认识结构不断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做到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借助事物表象,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索规律的积极性,重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练习设计,具有坡度,深化拓宽了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推荐第2篇:说课稿教案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荷叶 母亲》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们不仅能唤醒学习者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篇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借助音乐,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有自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⑵、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同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热爱、亲近文学。(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⑴、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⑵、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

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知识能力状况:本课为散文诗,在这以前已学习过部分诗歌,对诗歌已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理解诗歌的绘画美。

(二)教学方法

说教法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彻底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非常重要;结合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创设法: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感氛围,为理解诗歌的情感打下基础(课前的歌曲《母亲》,及诗歌朗读的背景配乐)。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讲授法:教师可以利用师范技能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4讨论法: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突破重难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说学法

叶圣陶 先生曾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正确引导。

(1)品读法:“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中悟悟中读,走进诗文情感。(《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阶段目标二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质疑,探讨研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阶段目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勾画圈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法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的主体阅读体会,达成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碰撞心得,质疑并初步解决疑难,最后的成果汇报和教师适时的点拨达成对文本主旨的升华——走进文本的感悟为走出文本获得自我情感的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好的为学生结合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情感,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所用提供了平台.三: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首先播放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曲。然后顺势导入到新课。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母爱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 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2、

简介《繁星•春水》及作者。(多媒体出示,突出“母爱,童真,自然”)出示课题

3、

研读赏析

(1).学生自由读 ,感知文章

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2)、配乐读体会情感的变化:教师泛读一部分,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分角色或男女生

(通过自己的配乐范读和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温馨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审美情感的陶冶。让学生在柔和的音乐氛围地带动下,细细体味母亲那涓涓细流却又连绵不断地爱)

(3)对老师,学生朗读进行点评

自主阅读,小组合作:

(一):用笔圈点勾画作者四次看红莲的心情、环境,红莲的表现,分别用〈〉、()、[]表示,并通过小组合作: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读给组内听,教师进行指导。

(二)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A、在 “雨中荷叶护花”这一极富诗情画意却又感人至深的语段上,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象征”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倾侧”、“勇敢慈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B、动情的朗读最后一节,与之前朗读形成对比,释疑“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人生的挫折、困难)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从中体会到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问题一到四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4、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5、课后作业

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我们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如同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课堂小结

冰心的这篇《荷叶 母亲》犹如平静的春水里繁星的倒影,晶莹璀璨,而又耐人寻味。 她以“荷叶”为题,托物抒情,吟唱了一曲母爱的颂歌。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获得一把

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让我们展望未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幸福!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推荐第3篇:日出教案说课稿

日出

刘白羽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想感情脉络。

2、理解作者怎样将自己的情思与日出景象相融合,从而形成壮丽的意境的。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寓情于景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学生体会、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

刘白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大家。

(二)、正文

1、梳理脉络(学生讲述)

(1) 第

1、2节:向往——无缘

(2) 第

3、4节:书上——海涅,屠格涅夫 (3) 第

5、

6、7节:擦肩而过 (4) 第8节:如愿以偿

2、线索

在这里贯穿全篇的始终是作者渴望、钟情于日出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这样渴望去看日出(第二节解答)?他是怎么样来表达自己的这份感情的?

分析: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不记日出,反而写日落,用古诗句对落日的描写,引出“萧瑟之感”,用日落反衬日出,在还没亲眼看到日出景象前,凭着作者的热情,对日出作了一番想像和概括。

日落

日出

萧瑟

火、热、生命、光明一起来到人间

4、由于这种向往的强烈,而又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只能先退而求其次,从书本上得到暂时的满足。(读海涅、屠格涅夫描写日出的语句)

5、后来为了看日出还费尽周折,曾经专程去胜地科摩林海角,专程登黄山看日出,但结果均未能如愿,倒是最后在不经意中,在万仞高空看到了日出(读语句)。

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想像力,身处印度南端的科摩林海角,所想像的日出很是鲜明“那雄浑的天穹„„壮观”;在黄山狮子林着重写 “峰顶高峻”处看日出的优胜地势,本来可以说是满心期待的,已经调动了读者的想像热情,但两次都急转直下,满心期待已经到了最高点,但最终落空了。

6、最后“峰回路转”千呼万唤总算出来了(读刘白羽笔下的日出景象体会,作比较) 赏析:这一部分作者实写日出,是全文的主体,作者先是总写“我却看到了依次最雄壮„„我的眼前了”,接着具体描述,写壮美奇伟的日出之“境”,写观日出而产生的高兴喜悦之意,写象征祖国勃勃向上的赞美祝愿之情,构成了壮美的意境,作者按时间顺序采取了独特的视角——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居高临下地看日出。根据视角的上下移动,写天空和大地的不同景象和日出过程“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微明”“你乍看上去„„光芒”。用黑夜淡出的环境来烘托日出的无比光焰。 日出过程:(板书)一线微明——扩大成红云红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矗起——如沸腾的溶液抛线——直向上冲我,迸射,冲破,飞跃——太阳出来了,云层滚滚流开,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以上的描写反映了日出时的动感,光和太阳的和谐感以及日光和云彩的流动感和距离感,渲染了一个气象万千的生命与光明在火与热中诞生的伟大景色。

7、日出本是一个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刘白羽为什么会以饱蘸欣喜和赞美的笔触描写这个自然现象的?

分析:刘白羽是一个经受过战争锻炼的作家,他善于摄取能振奋人心的素材,他目睹旧中国的崩溃,新中国的诞生,这犹如从“黑暗”而“黎明”再“日升”,作者将社会的进程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萦绕着庄严的崇高的战斗情丝,赋予了深刻的这里思索,提炼了一个深邃的主题,将祖国在火与热中获得生命和光明和自然界的日出景象化为一体。在气势磅礴的场景中融汇了作者自己的主观色彩,内情与外景相呼应,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了“这晨光与黑夜相交替的时刻„„时刻”“„„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一刹那”“醒来时„„航行”这些句子所表达的象征意义就是散文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万仞高空所见日出的瑰丽景象就是新中国欣欣向荣、勃勃向上的写照,我们新中国正处于晨光与黑夜交替完毕时刻的东升旭日,光照世界。

8、小结:作者的富有哲理的议论正是建立在这内情与外景融汇的基础之上的,使深刻的哲理赋予磅礴景色中,与作者汹涌的激情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充满了高昂激越的时代气息,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心力——挖掘主题的笔力——奇特的想像力——细致的观察,使作品具有深远的意境。

五:教学后记:

推荐第4篇:孔雀东南飞教案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及课本剧的研究,使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刘兰芝、

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深刻认识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以及人生观。

2、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教学重点: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深刻认识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以及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讨论,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补充介绍: (1)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3)“比兴”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比喻,“兴”是由一事物引出另一事件。这种手法后人写诗常用,且“比兴”可合用。本诗说的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被焦仲卿母活活拆散,最终造成的悲剧,开头用“比兴”手法落笔。这种手法在《诗经》的首篇《关雎》中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为雎鸠鸟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关关地鸣叫,美丽贤惠的姑娘啊,是君子的好匹配,作者用雎鸠鸟互相鸣和,引出男女相爱。

(4)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二)内容整理:

1、第一段:用孔雀东南飞,每五里便徘徊不进的现象,暗示夫妻离散,恋恋不舍。

2、第二段:写刘兰芝自述痛苦的心情,仲卿为兰芝求情,却遭焦母拒绝。

3、第三段:(两情同依依为止):兰芝告别焦家,夫妻发誓互不相负。

4、第四段:(郁郁登君门为止)写兰芝汇价后有媒人来求婚与哥哥的逼婚。兰芝口头上答应,而实际已决定自绝。

5、第五段:兰芝与仲卿以死殉情,并以此作为对封建礼教的抗议。

(三)、学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诗文的自行请归和夫妻话别场面。这几位同学的朗读把一对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大家想没想过:好好的一对恩爱夫妻,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局,是谁之过?下面大家就以下问题分组讨论。 讨论题目: 1.刘兰芝的人品:性格如何?

2.焦仲卿的性格特点怎样?你对他的态度如何? 3.如何看待刘兰芝再嫁?她是否对爱情不忠贞? 4.婆母为什么遣走刘兰芝?她是怎样一个人?

5.既然焦仲卿、刘兰芝能以死明爱,为什么不一起出逃?假如你是他的话你会怎么做?

(四)、学生争辨、教师引导 第一组:刘兰芝的人品性格如何?

一类:刘兰芝是个好媳妇。她形丽貌美(第9自然段);聪明能干(第2自然段);善良友爱(第10自然段);坚贞不屈、忠于爱情(第

1、10自然段) (从诗句中提醒)

二类:刘兰芝不太好。她表面温顺,实则倔强,是用于软办法气婆婆,还敢在婆婆面前自行请归。婆婆和她心里有结,也不开诚布公的谈开,被休,自找的。

教师引导:虽说刘兰芝是嫁到焦家的媳妇,可她必竟是人呀,人是有尊严的。她为什么敢自行请归?用\"忍无可忍\"这个词语概括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

第二组:焦仲卿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你对他的态度如何?

一类:软弱无能。虽爱妻却怕母,说话不算,在刘兄逼兰芝改嫁之前还没把兰芝接回。在兰芝再嫁之前还讥讽她。

二类:是个好人。既孝顺母亲又疼爱妻子。没接回兰芝,只是还未想出更好的办法。

对焦仲卿的态度可能会有同情、可怜,甚至气愤的。

教师引导:焦的性格是有懦弱的一面的。这和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极大关系的。

第三组:如何看待兰芝再嫁,是否她对爱情不忠贞?

嫁不嫁根本不由她。她答应再嫁,也并不能说明她对爱情不贞。 原因:

1.兄长逼迫。受封建思想教育的她,不便违兄命,何况她那时寄人篱下。

2.表面答应内心绝望。从她的言行可见:“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晻晻日欲冥,愁思出门啼”,“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这正表现出刘兰芝的外柔内刚,忠贞于爱情,宁死也不屈服于焦母、刘兄等人的逼迫。

第四组:婆母为什么遣走刘兰芝?她是怎样一个人?

她专横霸道,无人情味。她是一家之主,一切都是她说了算。对于儿子的媳妇,她喜欢就娶,不喜欢就休。如果不是她硬要拆散这对恩爱夫妻,这一对夫妇也不会有命归黄泉的结局,可见他是亲手杀死儿子、媳妇的刽子手。当儿子以死暗示她时,她仍不思悔,可见她的封建家长思想根深蒂固,所以说她是亲手杀死儿子的真凶。

遣走刘兰芝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中难免有摩擦,婆婆逐渐地不喜欢她。 2.小夫妻恩恩爱爱,老太婆妒忌。

3.刘兰芝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不讨老太婆喜欢。

第五组:既然刘兰芝、焦仲卿能以死明爱,为什么不一起出逃?如果你是他的话,你会怎么做? 那时的社会,那样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受的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教育。一是他们不会逃,二是他们要逃的话能逃到哪里去,哪里会容得下一对具有叛逆精神的人?他俩只能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现在可不同了,因为时代不同了„„

五、联系《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宋朝大诗人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总结导致封建社会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在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的爱情是不易的,因为他们会受到封建势力的种种干涉。要追求幸福必须斗争!现今的社会打破了封建枷锁,青年们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且受法律保护。

学生两大组辩论 问题一:

女生是检察官,认为焦母、刘兄是杀害刘兰芝、焦仲卿的凶手,要求判处他们死刑。 男生是焦母、刘兄的辩护律师,为他们辩护,争取减刑。 小结:

1.焦母、刘兄表面上看是杀害刘兰芝、焦仲卿的凶手,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2.拆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并非其本意,他们主观上的愿望还是希望维护自己亲人终身幸福,但是,客观上他们失败了。

3.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兰芝、仲卿毕竟是通过他们的手直接害死的。他们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

4.这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问题二:

你是赞成刘兰芝、焦仲卿私奔,还是赞成他们殉情,请分别阐述理由。(同时打出幻灯) 学生辩论后,教师小结 小结 :

1.私奔有其合理性。毕竟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既保全了性命,又得到了爱情,何乐而不为。 2.殉情也有其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私奔者恐怕很难有美好的结局。

3.殉情能坚守住爱情的誓言,能赢得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尊敬,成为后代反对封建礼教、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

4.殉情能获得文学上和美学上的悲剧意义,成为流传千古、永垂不朽的艺术形象。

问题三:

假如你在恋爱时遇到焦母、刘兄式的人物,爱情遭到横加指责时,你将怎幺办?

对第一个问题,分男女两大组,对第二个问题,分赞成私奔和不赞成私奔两大组,对第三个问题,分选择爱情、选择父母、选择爱情和父母三大组。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研究。

推荐第5篇:争吵教案说课稿

《争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体会父亲的话。

(一) 找到“我”和克莱谛吵架的有关段落,认真读一读。

(二) 当“我”和克莱谛吵架时,“我”的心情怎样?心理怎么想的?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1、抓住重点语句,自主讨论交流: (1) 我火了,骂了他一句。 (2) 于是我想报复他。

2、师生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三)体会父亲的话。

1、父亲的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从文中标出来。(小组交流)

2、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3、小组自主交流:

(1)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 (2) 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3) 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是该多好! (4) 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5) 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6)师生交流:

“我”不安、后悔、矛盾。

4、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1)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此时他们在想什么?俩人想的一样吗?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讨论交流)

(2) 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我心想:“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 (3)“终于挨到放学”为什么是“挨”?从中体会到什么?

5、当父亲知道整个事情时,父亲的表现怎样?从文中标出来读一读。

讨论:

(1) 父亲为什么把戒尺折成两段,扔向墙角? (2) 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生交流:

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6、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

三、小练笔:

在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曾遇到过文中出现的这种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和同学发生过的事情写一写。 板书设计:

争吵

我----- 朋友 -----克莱谛 宽容 友爱 理解

《争吵》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a、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c、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重点、难点: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三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小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说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学生探究,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

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五、说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调查事件——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是我们生活的故事,所以上课伊始,就跟同学说:同学之间常有争吵,而事后老师往往通过调查处理,今天你们也帮老师处理一件争吵事件,行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三年级孩子的好奇,探究的欲望。

调查争吵事件。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作业,本身就是很有创造性。通过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课堂自主探索的主题。采用多次调查的形式,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和进步。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我的一些弱点:爱瞎猜、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也看到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重点:理解父亲的两句话对我的帮助,同时感悟父亲第三句话对我今后的影响。知道是我的父亲教育了我当好一个好孩子应如何去面对自己。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后悔、难过、得意的语调读我对争吵后的感受和和好后的高兴,用不是滋味的语气读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我报复克莱谛后的感受。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首先判断父亲的话,对我来说是合理的吗?

2、再结合父亲前2句话的理解,感悟父亲话的内涵。

推荐第6篇:《元素周期律》说课稿教案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教案

教案栏目:化学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

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

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

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

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

实验验证

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5、

概括元素周期律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

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

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

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

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 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建议学生思考:如果将1mol/L 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3mol/LNaOH溶液中,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01页第

一、三大题

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元素周期律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安排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承前启后

2、基础理论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1)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逻辑推理能力

(3)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量变引起质变,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提问方式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结合电学知识推测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5、概括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五、布置作业

推荐第7篇:孔子教案说课稿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的贵族,殷王室后裔,因避乱而迁居鲁国。所以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他的父亲叫叔梁纥,是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但是他身高十尺,力大无比,骁勇善战,在当时是全国闻名。这个叔梁纥喜欢儿子,所以他娶的第一位妻子因为一口气生了9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他再次娶了一个妾,你别说,这回生了个儿子叫梦皮,但是这个孩子命不好,一生下来脚就有毛病,过去有规定,叫病足者不能祭祀宗庙,这样叔梁纥就决定迎娶他的第三位夫人,就颜徽,当时她才16岁,这时的叔梁纥则66岁,古时候认为,年过六十四岁结婚就不合礼仪,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把这二人的结合叫做野合,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孔子是个私生子,不管怎样,叔梁纥高兴啊,终于有儿子了。可是好景不长,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要说孔子命也确实不好,他的母亲因为长期遭人白眼、歧视阿,所以积劳成疾,才30多岁就离开了人世。这时的孔子才17岁,从此孔子开始他的坎坷一生。成了孤儿的孔子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发奋读书,竭力想在社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可是一直没有得到机会,孔子36岁时,因为逃避鲁国的内乱来到齐国。这个齐国的国君倒是很买孔子的帐,想重用孔子,我们说孔子命苦啊,眼看要升官了,遭到一个人的反对,谁呢就是晏婴。这个晏婴就说了:说这些新流行的儒士只会说漂亮话,靠着说骗吃骗喝的,就会说不会做,这个齐国国君一听也对,于是就开始疏远孔子,孔子看到自己所推崇的“礼”在齐国推销不出去,也就只好返回到鲁国去了。其实孔子的仕途顶峰是在他51岁,这时他在鲁国当过中都宰,中都是个地名,宰是什么?不是宰相,相当于一个市长,也不知道走什么好运了,这官是一路飙升阿,一年以后升为大司空不久升为大司寇。从政四年帮助鲁国干的热火朝天。世事就是不可预料,这时的齐国一看这鲁国最近发展不错啊,于是看不下去了,齐国的国君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一计:美人计。齐王是精心挑选了八十名年轻娇媚的女子,来诱惑鲁国的国君。嘿,这招还很管用,鲁国国君沉迷于美色和靡靡之音中“三日不听政”。于是,孔子一气之下不干了,炒老板的鱿鱼了。不过,孔子这样负气的一走,做官的前途也就从此走尽了。大家看我们补充教材,曾经游历过齐、卫、陈、宋、蔡、楚等国。

孔子在国外飘泊了14年,68岁时落叶归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照理说,孔子的晚年应该是很受尊敬的,生活起来应该很舒适,但是我们说孔子的一生是很坎坷的,就在他回国的前一年他的夫人病故,孔子和他的夫人结婚将近50年,由于他一直以事业为重,所以长期分居,最后连个永别都没有,可谓终身遗憾。

回国两年以后,孔子唯一的儿子叫孔鲤也去世了,古代把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称为人生三大不幸,孔子全都占上了,孔子71岁时他最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又去世了,孔子万分悲痛,哀叹:说老天要亡我啊,这样的晚年生活是孔子万万没有想到的,他爱他的弟子甚于爱他的妻儿,所以在公元497年4月11日孔子终于与世长辞了,这时他73岁。这是孔子坎坷的一生

(二)礼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孔子的思想就常常被一个词所代替,就是礼。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也就是礼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条件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内心的私欲,恢复和平的社会秩序。用什么来恢复呢?孔子选择了周礼,并且加以创新改进。周礼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礼仪来规定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具体位置。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比如君主就要像个君主,臣子就要像个臣子。这是很严格的,比如论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有个季氏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家里举办宴会,要跳舞。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的规矩来说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64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说了一句话叫”八佾舞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继承了周礼,但是又加以创新。他指出礼本身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过去人们都用麻料来做礼帽,后来说丝料比麻料节省,孔子说俭,吾从众,意思就是说他同意大家的做法,改用丝料,这实际上是承认礼的因时而异。

孔子认为礼的形式和内容应该统一。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就是一个人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有的人走极端,要不很谨慎,但是过於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有的人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比如看见别人就会鲁莽惹祸;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就很鲁莽,孔子经常教育他。孔子说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伤人,这让我想起我看过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脾气不好,一生气就大吵大闹,都口无遮拦,让人听了很难受。于是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说你一想骂人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的,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不懂礼法,乱发脾气了,男孩告诉了父亲,父亲说好啊,你把钉子都起出来的吧。拔完之后这个父亲握着他的手,说:“孩子,你看看那些围栏上的钉子留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回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有时候说的话就象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都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放语的伤痛就象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所以一个人恭敬、谨慎、勇敢、直率,但是如果不受礼的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很明显,孔子论礼到这里,已经把礼当成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规矩原则,接人待物的合理方式,这个内涵似乎离我们现代人更为接近。

那么我们来看这个仁和礼有什么联系呢?其实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内容,礼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仁礼二者体现了人的内在思想和外在形式必须相一致的观点。

推荐第8篇:气质教案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劳动版《保育员》第十章幼儿个性的发展里面的第一节幼儿的气质,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保育员》第十章幼儿个性发展里面,本书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按照标准、教材、题库相衔接的原则组织编写,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推荐指导用书。主要介绍了各级别保育员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适用于师范类以及中职教育类学生。

二、学情分析

随着意识的成熟,学生对于自我认识的需求也愈加迫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如何看我”、“我的性格怎样”、“我适合什么样的职业”等内容成为学生思考和议论的话题,学生开始关注自我。不正确的自我认识对学生学习和成长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在本章节中学生将进行自我思考,同时也做了气质类型的测试,本节主要讲解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以及了解幼儿气质的特点,并且能熟记这些特点为以后的实习工作中指导幼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我把教学目标整理为两个方面, 1.掌握气质的概念,类型以及特点。

2.了解幼儿气质的发展,能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跟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 教学重点:1.掌握气质的概念,类型以及特点。 2.气质无好坏之分。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

教学关键点:气质的类型及特点以及针对幼儿的气质进行不一样指导

五、教学准备

功欲其善,先利其器,因此课前先预习了解相关知识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六、教法学法

我以讲解法、举例法、讨论法、提问法来完成我的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老师讲解一些人格方面的知识,并描述一些具体特征。举例法让学生通过一些案例更加了解实际,讨论法让学生加深巩固,提问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加深理解。

七、教学过程

根据我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教学引入-教学深入 -课堂小结。(教学引入10分钟、教学深入7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

(一)举例法教学引入

有四个小伙伴去看戏结果迟到了,A会与检票员争吵起来,甚至企图推开检票员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埋怨说戏院的时钟走得太快了,他不会影响任何人。B知道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因而不会与其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寻找另一个适当的地方观看演出。C知道检票员不会让其从检票口进入,他想反正第一场戏不会太精彩,还是暂时到小卖部等一会儿,等幕间休息再进去吧。D则会说自己老是不走运,偶而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干脆回家吧。

问:同样是看戏迟到,为什么这四个人的反应不一样呢?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总结:同学们所说的脾气、秉性与心理学所讲的气质意义相近。)

(二)教学深入(25分钟)

1.教师概述气质的概念(板书提醒学生进行笔记)

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即我们生活中所讲秉性、脾气等。

2.教师通过讲解法让学生了解气质的种类,以及各个类型的特点(板书气质类型)

3.讨论与分析总结(让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气质类型特点结合自己来用词语概括气质类型特点,板书概括气质的特点)

其中气质的概念,类型,特点为本节的难点。 4.思考 把开头看戏的人对号入座各气质类型。

5.举例说明气质无好坏之分(同学讨论、并发言举出一些名人) 6.幼儿的气质与特点。

难点: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进行教育。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保育员应该注意分析每个幼儿气质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因为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幼儿都存在着向某些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应注意帮助他们发扬气质中的积极方面,克服、改造气质中的消极方面。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3.课外作业

分析西游记中师徒的气质类型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推荐第9篇:高中英语说课稿 教案

高中英语全英文说课稿模板(精品) Interpretation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It’s my great honor and pleasure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on with you.

I have been ready to begin this representation with five parts.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studying methods, and the teaching procedure.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The content of my leon is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___ Unit_______.This unit is about____________________ (topics).By studying of this unit, we’ll enable students to know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develop the interest in___________________.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____________________ (functional items).From this leon, it start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tructures).(As we all know, reading belongs to the input during the proce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The input has great effect on output, such as speak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is unit.If the Ss can master it well, 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m to learn the rest of this unit. Part 2 Teaching Aims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and after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are the followings: 1.Knowledge objects (语言目标: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1)The Ss can master the usage of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ions.

(2)The Ss can use the __________________ (grammar) in the proper situation.

(3)The S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on, talk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 (information) and get their own idea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bility objects (技能目标:听,说,读,写)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guide Ss to set up effective studying strategies.

(3(3)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especially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ability.

(4) To train the Ss’ abilities of studying by themselves and cooperating .3.Emotion or moral objects (情感目标:兴趣,自信,合作,爱国,国际视野)

(1)By completing the task, the Ss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in ____________________and set up self-confidence in _____________________.

(2)Teach the 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study.Part 3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yllabus.

The important points 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ch as ______________.The difficult points 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example_____________.Part 4 Teaching Methods

As is known to us all, a good teaching method requires that the teacher should help Ss develop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For achieving these teaching aims,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aims,) I will use the follow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oci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theories(现代社会交际教学理论) . 1.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教学法)

2.Whole Language Teaching(整体语言教学法) 3.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教学法)

4.Total Situational Action (情景教学) a “scene — activity” teaching method , it establishes a real scen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s.At the same time, CAI (电脑辅助教学) can provide a real situation with its sound and picture, it can develop the Ss creativity in learning English.Part 5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Lead-in.(_____m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rpose of my design: (1) to catch Ss’ attention about the cla/topic/paage.

(2) To set up suspense/develop interest in _______________.

Step 2.Pre-reading

Task 1.(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Let 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2.(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w, let’s see what happened to the____________/ let’s check whether it is right or not.Purpose of my design: (1) to ge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_________________.(2)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___________________.Step 3.While-reading

Task 1.(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Skimming: Ss should read the material fast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topic sentence for each paragraph.

Para 1 ___________________

Para 2 ___________________

Para 3 ___________________ „

Task 2.(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Scanning: Listen to the tape part by part to fini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3.(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Scanning: Guide Ss to read the material carefully and take some important notes,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ask 4.(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Scanning: Ask Ss to read the material carefully and find out the correct answers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chart.

Purpose of my design: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given material better by using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And proper competition can arouse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 will be well trained.Step 4.Post-reading

Task 1.(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接task3)Ask Ss to close books and finish the summary according their notes.

(接task4)Retell the story /Sum up the paage in Ss’ own words according to the chart.

Task 2.(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 work; _____min) Disc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and then choose a reporter to share their opinions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ith the whole cla.

Purpose of my design: I think If the Ss can finish this task well, they will benefit a lot in their spoken English.Most Ss can take their parts in the activities, especially for the Ss who have trouble in English study.

Step 5.Homework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rpose of my design: Homework is so important and neceary for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after cla.It will check whether the Ss achieve the teaching aims.

英语说课稿(英文版)

8B Unit 3 Online Travel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Good afternoon, everyone.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3 Reading Part A.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on from three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 Status and Function

This is an important leon in this book.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ociety sense.It can help students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Therefore this le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3.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二)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Mos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computer games.So this topic can greatly attract their interests.It can accelerate them to learn English and geography well.After learning this leon, they will know English and geography are as important as computer .Without much knowledge ,you won’t be able to learn computer well.

(三)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To understand the aim of an educational CD-ROM and what the character can do To infer meaning from keywords, context and existing knowledge.To master the Paive voice.2.Ability objects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To train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ir own words to expre their ideas.Ability objects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2) To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pairs.

(3)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 by learning the useful structures.

3.Moral objects (1) Through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to make students be interested in study.(2) Dare to expre their opinions in English.

(3) Love to know more knowledge about Olympic Games.Make an effort to contribute to Beijing Olympics.

(四)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1.Key points To review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To learn the Paive voice.To tell more about the CD-ROM.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age and answer teacher’s questions 2.Difficult points: The Paive voice.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Key points:

(1).Be able to expre words,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English.

(2).Know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s and amazing Olympic athletes.2.Difficult points:

Be able to talk about Olympics in oral English.

(五) Teaching Equipment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Software: PowerPoint and so on.They will be needed in this leon.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So in this le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To use these methods are helpful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Part Three: Studying Procedures

Step 1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by telling them that they are going to read about a new educational CD-ROM.Explain that the game is se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nvolves a tour around the world Step 2 Tell students that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age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to the game .Listen to the tape.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What’s the name of the new educational CD-ROM? What can it help you to do? Who is the designer? Step 3 Tell students that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age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How old is he? What does he like doing? What was he doing when he fell asleep? Step 4 Tell students that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agraphs of the reading paage, on page41, explain how the game is played.Ask them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reading paage on page 41 Step 5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How can you earn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 How many levels does the game have?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finish the game? What do the questions test? What will you see on the screen when you reach a new place? 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when you reach London? What will you see when you pa a level? What happened to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Step 6 Read the whole paage and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in 5steps) 1 See a golden cloud with instructions on it 2 See cloud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places; See cloud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3 Get a point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correctly 4 A cloud will come down and carry you off to a new place 5 See a world map.The old place is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If poible, ask students to discu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aage.(with their own words) Step7 Use the following keywords to try to retell the paage.Paragraph1.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Come out, interesting, at the same time, be designed by, the all-time favorite CD-ROM Paragraph2. Main character, love traveling, lie on the gra, fall asleep Paragraph3.be written on, different color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earn enough points, come down, Carry off Pargraph4 Play the role of, take „an hour to finish, travel around, Test your knowledge of,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Paragraph 5 Be the best , get it in sold out Step 8 Homework 1 Translating the following phrases: 2 Try to recite the text.

Design of the blackboard

1)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A new educational CD-ROM has just come out.When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Carry you off to a place you have never visited before.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2) The Paive voice.It is designed by Nancy Jackson.These words were written on it.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in bright purple.Get it now before it is sold out Part Four Teaching steps

I’ll finish this leon in six steps.Step1 Warm-up

Play a song about Olympics, lead in cla.Talk about the title “Higher, Faster, Stronger.” Free talk about questions:

Have you watched the Olympics on TV? What’s your favourite Olympic sport? Do you think the Olympics are important? Why or why not?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Draws out this cla study content with the song, stimulates th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Step2.Presentation

Learn new words in groups:

Places: Greece, Athens, Sydney, Mexico City, Los Angles Time: ancient, modern, BC, AD Medals: gold, silver, bronze

Sports and events: race, sprint, long jumping, shooting.

I’ll use CAI to present the whole text.I’ll write the key points on the Bb while they are watching.After watching, I’ll teach them to read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on the Bb.Make sure they can read them well.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o present the text by CAI is much easier for the Ss to learn and grasp the meanings.CAI can provide a real situation with its sound and picture and it mak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s better.Step3.Practice

First play the tape recorder.Let the Ss listen and imitate the text.Pay attention to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Then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the computer.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his step is employed to make the Ss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s have a chance to practice their listening and spoken ability.Step4.Play a gueing game.Divide the cla into several large groups.In each group students will take turns miming a sports activity and the other students will take turns gueing.Instruct the groups to choose a timekeeper and scorekeeper.Answers should be specific and both give the name of the game and describe the action.Purpose of my designing: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form a better English learning surrounding for the Ss by imitat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ary to provide situations to review learned knowledge.Step5.Knowledge development

The 2008 Olympics had been succefully held in Beijing.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emblem of Beijing Olympics? What does it stand for? Show CAI and watching.

The emblem of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The emblem has a single Chinese character on a red seal and means \"Chinese seal-dancing Beijing.\"Below it, there are the words \"Beijing 2008.\"The character in the emblem is \"jing.\" It means \"capital\" of China and it is also like a runner or a dancer.The running figure of the emblem shows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faster, higher and stronger.Purpose of my designing: Raises student\'s feeling of national pride.Step6.Homework:

Give the homework with the song 《阳光体育之歌》 playing.

(1).Search for more information of the Olympics on the Internet.

(2).If you’re a volunteer of Beijing Olympics.What can you do for our country?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Realizes the textbook and the life link, develops student\'s study space.Part Five Blackboard Design

Leon One Higher, Faster, Stronger

Places: Greece, Athens, Sydney, Mexico City, Los Angeles Time: ancient, modern, BC, AD Medals: gold, silver, bronze

Sports and events: race, sprint, long jumping, shooting.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Presents the text key content clearly on the blackboard, favors the student to knowledge grasping.

推荐第10篇:《位置》教案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前后》说课稿

抚宁县牛头崖镇南戴河小学

宋红莲

一、说教材:

我采用的教材是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一年级数学下册,这册书包括九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位置》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维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所讲的《前后》这一课就是这一单元的内容。同时,我把这节课的内容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我校从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学会开、关机与鼠标的使用后,不是学习键盘和指法,(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大写拼音,这部分我打算到二年级时和语文教学整合来学习。)是从图形、色彩入手来学习WIN里的画笔,本课利用图形的复制、粘贴、移动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对象是单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等因素,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前、后位置关系的过程。 (2)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结合身边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用前后、左右等描述平面上某个物体的位置。

(4)学习在WIN画图里对图形的复制、粘贴和移动。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在WIN画图里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计算机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2.利用WIN画图里的复制、粘贴、移动等对物体的位置进行操作。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三、说学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电脑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利用计算机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四、说媒体

1、学习材料和资源:Flash课件、网络课件。

2、备设:带有“TOOP2000”多媒体教室。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5分钟)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5分钟)

(三)解决质疑,突破难点(3分钟) (四)反馈练习,巩固升华。(15分钟)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2分钟)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5分钟)

以生动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导入课题,然后指其中的两幅图提问:“龟兔赛跑时,刚开始兔子在乌龟什么位置?”“后来兔子在乌龟什么位置?”“从

2 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道理?”由学生的逐一回答,引出课题《前后》(front behind)

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认识“前、后”两个字外,还教他们认识这两个英语单词,以此激发兴趣。从而逐步实现双语教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5分钟) (1)生活中数学信息:(5分钟)

出示图(公共汽车运行场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并用前后描述乘客上下车规则、车中乘客位置以及各站点的位置,通过对多种事物、多个事物的位置情况的观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这部分教学我不是采用问答式,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把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趣味的数学信息(5分钟)

出示课件,通过操作演示,把公鸡的前边复制、粘贴出另一只公鸡,然后移动图形到合适的位置,接着布置任务:

“同学们,大家亲自动手,打开桌面上趣味题2,把小猴的后面再复制出一只来,如果有不会的可以自己打开桌面上‘我来帮你’文件,如果再不会,小组同学互相帮助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复制、粘贴命令。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身边的数学信息(5分钟)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下图,然后学生先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接着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在学生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座位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从而揭示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组,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排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解决质疑,突破难点(3分钟)

学生自由说出学习、操作过程中的困难,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四)反馈练习,巩固升华。(15分钟)

3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书上第5页的练一练);2.变式练习(结合信息技术); 3.升华练习(结合信息技术) 第一种类型是想一想:(5分钟)

第一题,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再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第二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发现不同的位置关系,既可以用左右描述两组的位置,也可以用前后、左右描述每个运动员的位置,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观察后发现的位置关系。

第二种类型是做一做(5分钟)

这两道题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受到前、后位置的相对性,从而熟练掌握WIN画图里的复制、粘贴和移动。

第三种类型是想一想(5分钟)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用计算机操作,就很直观地解决问题。 这些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从不同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2分钟)

这一环节重点是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然后作出恰当的评价与反思。

五、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突出了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现在有人误认为整合就是“CAI + 学生活动”,只要用了课件就是一节整合课。而我设计的这节课以信息技术做为工具,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学习计算机的操作知识,使两者真正的达到了整合;

2、改变学习方式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地学习;

3、在教学中渗透英语教学。

第11篇:师说教案说课稿

师 说 韩愈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 师说 (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讲读课文

①译 ②分层 ③概括层意 〖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 (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 【教学步骤】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 ②生译 ③分层 ④说层意 〖板书〗 结果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 〖小结〗

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

“古之圣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

“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 3、背诵本段 4、抽查小测

解释加点的字:

耻学于师 圣益圣 从师 师之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

三、四段,总结全文,完成习题。【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背诵

一、二段。2、讲读

三、四段

①译 ②读 ③析

第三段:

〖板书〗

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问: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

例: “圣人无常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照应: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贵无践„„”

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第四段:

【板书】

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问: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

“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

“学于余” (从师学习)

“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 3、总结

写作特点:

①见提示┌整散结合,气势雄壮

②语 言│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段三层对比后的议论句) └运用顶真,气势通畅(师、惑、吾、师) 4、讨论问题 怎样认识作者讲的从师的道理?

┌首次明确老师职责

精华│强调学而知之 (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

└择师标准突破等级观念

┌厚古薄今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糟粕│

└轻视劳动人民 (阶级偏见)

一说,“君子不耻”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其可怪也欤”,是对“君子”的讽刺,非自己感到奇怪。

道:儒家之道。业:六艺经传之业。──与今不同。 5、完成习题。 6、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卒年57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他认为一切文辞、一切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物,那么,所谓古文,就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响的。当他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来观察问题,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陈腐的儒家正统思想的羁绊,因而他的创作和理论出就放射了动人的光辉。 韩愈的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清代人编选的《古文观止》(共240多篇,而韩愈一人就选了24篇,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散文作家中独占鳌头。(其次为苏轼17篇;《史记》14篇;欧阳修13篇;柳宗元11篇。)其重要作品除《师说》外,其余的简介于下:

《原毁》: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丑恶淡薄,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

名句: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严格而详尽) (宽容而简约)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尽,苛刻) (低廉寡少)

《杂说四》(《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进学解》以自嘲为自夸,用反语讽刺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

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焚膏继晷 补苴罅漏 回狂澜于既倒 含英咀华

舍屈聱牙 动辄得咎

《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的嘴,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作了尽情的刻画和揭露。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场丑态,令人啼笑皆非。叙述用对比法,流畅而有气势。苏轼很欣赏它,夸张地认为是唐代第一篇文章。

《蓝田县丞厅壁记》实际是为“种学绩文”(勤学能文)的崔立之鸣不平,同时也揭露了腐朽的官僚制度他还在许多书信里,为自己或朋友鸣不平,实际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控诉和抗议。

《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文)记述许远、张巡、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事变绘声绘色,可歌可泣。

《祭十二郎文》(抒情散文)是前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名篇。文章结合家族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悼念亡侄 的悲痛,感情真实,恰如长歌当哭,动人哀感。 韩愈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他是我国古代运用语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生动、鲜明的特点,词汇丰富而句式灵活多变。他新创的精炼的语句,有不少已经成为成语,至今还在人们的口头流传

第12篇:化学平衡 教案 说课稿

化学平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化学,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XXXXXX》。 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的建立。教材在介绍蔗糖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g)在1L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通过分析讨论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旧(溶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方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四、重点、难点

因为对化学平衡的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理解,还可以为下一课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奠定基础,所以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

而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要从微观分子反应的数量和快慢过渡到宏观的反应速率及组成成分的含量,内容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程序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举一些熟悉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

[教学设计]给出可逆反应H2(g) +I2 (g ) 2HI (g )引导学生总结出: (1)可逆反应包含“二同”,即“同一条件下”和“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 存在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即化学平衡,并由此自 然导入新课。 蔗糖的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就建立了溶解平衡状态。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当水箱进水的速率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加深对动态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设疑]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是否也会建立起一个平衡状态呢?试以CO + H2O CO2 + H2 反应为例,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如何建立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 ①反应开始时,反应物CO ,H2O(g)的浓度和生成CO

2、H2的浓度如何?正逆反应速率如何?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怎样变化?(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得出:在t2时,V正=V逆 ) ③当V正=V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得出:从t2开始,外界条件一定时,各组分浓度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

速度与平衡的关系

1、

2、

3、,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不移动。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的标志是:①

;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含量保持不变。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设疑] 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有何共同之处呢?化学平衡有哪些特征呢? [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有: ① 逆: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 ③等:V正==V逆

④定:各组分的浓度保持恒定

⑤变: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会改变

同:在外界条件一定时,相当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间,不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 课堂练习加深理解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 X(g) + 3Y (g) ↔ 2Z(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C )。

A.Z生成的速率与Z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 a mol X,同时生成3a mol Y

C.X、Y、Z的浓度不再变化

D.X、Y、Z的分子数比为1:3:2 (三)、小结

小结时着重强调在平衡状态时存在的关系:

(1)现象与本质(V正=V逆是达到平衡状态的本质,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变为表面现象); (2)动与静(正反应和逆反应不断进行,而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3)内因与外因(条件改变时,V正≠V逆,平衡被破坏,外界条件一定时,V正=V逆,平衡建立)。

(四)、布置作业:课本41页练习一和练习二。

四、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1、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标志是: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是对同一反应物或同一生成物而言。对某一反应物来说,正反应消耗掉反应物的速度等于逆反应生成该反应物的速度。

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等价标志

所谓“等价标志”是指可以间接衡量某一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与等价的标志

。 ①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如: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速率,如:

③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④化学键断裂情况=化学键生成情况。对同一物质而言,断裂化学键的物质的量与形成化学键的物质的量相等。对不同物质而言,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分子内的化学键多少有关。如:对反应则该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

,当有3mol H—H键断裂,同时有

键断裂,(2)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①质量不再改变:各组成成分的质量不再改变,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再改变(不是指反应物的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②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改变,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如:

除外]

③对气体物质:若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气体,且化学计量数不等,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恒温、恒容)、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恒温、恒压)保持不变。[但不适用于

这一类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

④反应物的转化率、产物的产率保持不变。 ⑤有颜色变化的体系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⑥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当各组分(不包括固体或纯液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时,则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第13篇:秋水教案说课稿

秋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品味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对比手法。

2.了解和积累不同的文言句式。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可以把反复阅读作为突破口,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都听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更给我们深远的启示: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现在对知识一知半解,还不虚心求教,只能做井底之蛙;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其实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那么有没有同学对庄子有所了解呢?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有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在“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然而,庄子的孤独是最伟大的孤独,他因孤独而悲悯、因悲悯而博大、因博大而襟怀天地与宇宙!

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了解一下庄子和庄子的思想。(放幻灯)

(1)、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哲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10五篇,杂篇10一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学(后来道家)的作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2)、庄子的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不必有所作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哲学是用瑰丽的散文写出,我们从他的这些哲学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深刻的揭露了人间百态,同时倡导一种超脱而又未免消极的人生。他所崇尚的不是统治万物的神,而是有着玄妙智慧,飘然欲仙的人。后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受到了他的哲学和艺术思想的深刻影响。庄子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展现着无穷的魅力。

了解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庄子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具体来学习《秋水》。

2、、教学

(1)疏通字词句:

请同学先自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内容。

①泛读 ②请几位同学跟着伴奏朗读课文

疏通字音、词义。

③请同学来读课文并翻译

通假字:泾,通“径,直。

辨,通“辨”,分辨。 (分辩:辩解。分辨:辨别。)

重要实词 “百”,虚指多,众多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实指;

“川”,河流;

“河”,专指黄河,现词义扩大,泛指所有河流(与此类似的还有“江”,专指长江;

“菜”,只指蔬菜,现在还包括鱼肉) 涘:水边、岸。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仰视的样子。 旋:掉转。 殆:危险。

大方之家,有修养、有学识的人。

古今异义:

百川灌河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东面而视 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方位词,东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面目:古义,脸,面部。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北海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大方之家 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子之难穷也 穷:古义,尽;今义,贫穷。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活用为状语,“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流”)东后面省略了流,因为古人用竹简

写字,需要比较精炼。)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面向东面”)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少”—“小看”)

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轻”—把谁看轻—“轻视”) 特殊句式

以为莫己若(否定句宾语前置)莫,否定词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且是发语词,夫也是发语词,凑足语气,没有实际意义。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者,……也, 表判断)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为……是”)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2)理清脉络

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这篇寓言

请同学们看一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

提问:黄河的景象如何?(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

提问:那河伯的心情如何?表现如何?(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他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这是一个过渡句,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

提问:大海的景象如何?(不见水端 难穷)[板书] 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个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提问:那河伯此时的心情又如何?表现如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做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就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何伯认为自己的浅薄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板书] 黄河

北海

景象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难穷

雄壮 开阔

广阔浩淼

河伯 欣然自喜

始旋其面目

表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望洋向若而叹

夜郎自大 责己狂妄、批己浅薄、贻笑大方

(3)问题:

1思考、讨论: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延伸: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2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除了设喻说理外,有没有用别的手法?

讨论、明确: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 “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六、结语

《秋水》这篇课文虽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

我们习惯于用„冰山之一角‟来说明某事物的博大,如果用“文化冰山”来形容庄子可能一点不为过,可对于博大精深、汪洋恣肆的庄子而言,课文《秋水》是否可以算作庄子这座文化冰山的一角呢?(学生或摇头或茫然)显然不是,它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水分子。庄子这座文化冰山太庞大了,可见其文化含义之深远。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有些人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少了他们,这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就少了最原始的动力,例如孔子,如果少了他,我们就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积极入世的勇气;又如孟子,如果少了他,我们就少了充盈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还有我们今天学的庄子,如果少了他,我们就少了不为世俗名利所累的„闲福‟,就缺失了以高洁的精神来坚定地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补充资料

庄子非常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庄子的几个小故事。

1、相传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看来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2、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3、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这个故事我觉得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第14篇:《狼》教案+说课稿

《狼》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

(二)过程目标

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三)情感目标

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四)法制教育目标

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搜集关于狼的成语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你说出与“狼”字有关的成语或谚语。2.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 3.介绍作家作品。 二.教学步骤:

(一)说描叙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借助注释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老师或已掌握的学生帮助解决。

3.分组合作,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故事情节。(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二)说评析文,把握形象: 1.解读作者笔下的“狼”。

(1)狼是本文的主角,你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

(2)你能从课文哪些文句中看出狼具有“黠”这一本性?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应引导学生抓住“似”“甚”“洞”“攻”这些词,充分认识狼的狡猾本性。)

(估计学生在找体现狼“黠”的性情时,会出现一些偏差,如“缀行甚远”“两狼之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教师应相机引导,为下一教学环节作过度。) (3)狼除了“黠”这一本性,还有哪些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a.缀行甚远、仍从──→贪 b.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贪 c.两狼之并驱如故──→贪 d.眈眈相向──→凶 小结狼之本性:黠、贪、凶 2.解读作者笔下的屠夫。

(1)面对既贪又凶又黠的两狼,屠夫有过怎样的心理?你觉得可用文中的哪几个字来形容表达?开始的害怕,继而困窘,最后决心一搏。惧─→窘─→持

(2)换位思考。请同学们将自己假想为此境中的屠夫,用“与其„„不如„„”的句式,说说屠夫最后选择一搏曾有的心理活动。

(3)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

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E.乃悟前狼

注意:ABC表现了屠夫的勇;DE表现了屠夫的智。 课堂小结: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龄的两则狼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板书设计:

遇狼 狼:缀行--------贪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1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2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存在任何幻想,勇于斗争。

4 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狼》说课稿

一、说教材简析

《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和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

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

(二)过程目标

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三)情感目标

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三.说法制教育目标

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四.说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五.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搜集关于狼的成语等资料 七.说学情

初中生的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对文言文艰涩难懂有些畏惧,但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字词较易理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这之前对文言字句的积累,在诵读中较易梳理词句和翻译课文。

八.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激趣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2.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自主疏通课文时,提出学习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组组交流,加以点拔,从中悟出规律方法。

第二方面,针对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

九.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你说出与“狼”字有关的成语或谚语。2.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 3.介绍作家作品。

(二)说描叙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借助注释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老师或已掌握的学生帮助解决。

3.分组合作,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故事情节。(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三)说评析文,把握形象: 1.解读作者笔下的“狼”。

(1)狼是本文的主角,你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

(2)你能从课文哪些文句中看出狼具有“黠”这一本性?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应引导学生抓住“似”“甚”“洞”“攻”这些词,充分认识狼的狡猾本性。)

(估计学生在找体现狼“黠”的性情时,会出现一些偏差,如“缀行甚远”“两狼之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教师应相机引导,为下一教学环节作过度。)

(3)狼除了“黠”这一本性,还有哪些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a.缀行甚远、仍从──→贪 b.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贪 c.两狼之并驱如故──→贪 d.眈眈相向──→凶 小结狼之本性:黠、贪、凶 2.解读作者笔下的屠夫。

(1)面对既贪又凶又黠的两狼,屠夫有过怎样的心理?你觉得可用文中的哪几个字来形容表达?开始的害怕,继而困窘,最后决心一搏。惧─→窘─→持

(2)换位思考。请同学们将自己假想为此境中的屠夫,用“与其„„不如„„”的句式,说说屠夫最后选择一搏曾有的心理活动。

(3)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

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E.乃悟前狼

注意:ABC表现了屠夫的勇;DE表现了屠夫的智。

(四).课堂小结: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龄的两则狼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十.说板书设计:

遇狼 狼:缀行--------贪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十一.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1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2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存在任何幻想,勇于斗争。

4 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第15篇:荷花淀 说课稿+教案

荷花淀说课稿孙犁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荷花淀》,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秀小说。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誉为“诗体小说”。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 “诗体小说”的特点。

3)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设计依据:小说的三要素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本单元的重点就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而作者主要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她们的,因此,我把这个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 “诗体小说”的特点。 设计依据:在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孙犁作为“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独具艺术魅力。《荷花淀》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截然的区别。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因此本课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和情感构筑起来的美妙的语文世界。

1)朗读法: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对话中潜藏的深层含义,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2)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碰撞,并且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练习法:学以致用,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性的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

学校教育需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本课主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为1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老师再用优美的语言导入课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基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 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本文没有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等,而是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来描写人物丰富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栩栩如生。因此,通过品味人物的对话,让学生把握作品人物形象。

文章精彩的对话有好几处,老师通过精讲“话别”这一段,然后通过诵读法,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

“话别”这一段,先分角色朗读,然后让学生来评价他们读得如何,是否把人物的语气,人物的感情读出来了。通过讨论评价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然后再播放视频,让学生看教学电视片中演员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集体朗读(女生扮水生嫂,男生扮水生,老师读旁白)

关于“探夫”前的一段对话,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法来揣摩。其他的对话则由学生课后去品味。

设计说明:在对语言的品味的基础上由学生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总结出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法。

四 品味鉴赏,把握特征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

1、对于“月夜编席”的描写

设计理由:通过分析,得出文章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选择了优美的景物,运用了富有韵味的语言,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即景物美、语言美、意境美,使孙犁的小说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描写清新雅丽,婉约流畅,富有诗歌的韵致。

2、学生分小组分析“伏击前的景物描写”

设计理由:现学现用!学生根据前一段的分析,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一段是如何体现景物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

五 总结课文,加深理解

设计理由:通过总结,了解《荷花淀》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本文所设定的目标。

六 课外练笔,能力迁移

教案

【教学目标】上文【教学重点】上文【教学难点】上文【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式】 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课文,创设情境(2分钟)

明确: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 检查预习(4分钟)

明确:能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基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 品味语言,把握形象(20分钟)

(一)朗读品味夫妻话别的对话,用心感受水生嫂表现出的性格情感。品味重要语句

1 “怎么了,你?”VS “你怎么了?”——品味出倒装句式的恰当运用,使水

生嫂表现出关心、敏感、聪慧。

2 “你总是很积极的”。——骄傲自豪,思想进步

3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支持、依恋

4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明理、坚强

5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关心、体贴。

6“他们几个呢?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细心、敏感。

(二)朗读商量探夫,探夫不遇,战斗感受三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女人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1 阅读“商量探夫”的这段特色对话

明确: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这些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或聪明伶俐,直率开朗,或谨慎稳重,心直口快,更有羞涩可爱,都跃然纸上。2 探夫不遇(简略分析)

3 战斗感受

(1) 女生齐读,共同感受

(2) 通过抓关键词来理解

明确:战斗让女人们增长了见识,唤醒了觉悟,战争让她们不甘落后,乐观勇敢,自尊自强。

四 品味鉴赏,把握特征(10分钟)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

1、对于“月夜编席”的描写

明确:通过分析,得出文章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选择了优美的景物,运用了富有韵味的语言,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即景物美、语言美、意境美,使孙犁的小说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描写清新雅丽,婉约流畅,富有诗歌的韵致。

2、学生分小组分析“伏击前的景物描写”

明确:学生根据前一段的分析,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一段是如何体现景物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

五 总结课文,加深理解(3分钟)

明确:通过总结,了解《荷花淀》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本文所设定的目标。

六 课外练笔,能力迁移(1分钟)

第16篇:将进酒 说课稿+教案

将进酒说课稿

李白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古代诗歌,是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在学习将进酒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歌。所以对李白的诗风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已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所以对于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处理要灵活一些,不能只是按部就班一课一课地讲解,而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更加注重了其“实用性”。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洒脱飘逸的性格与诗风。

2、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及对李白诗歌的鉴赏能力。

3、理解诗歌中反映出的诗人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关注现实人生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理解诗歌情感变化,掌握诗歌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中反映出的诗人的复杂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设计理由:新课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要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教法学法 1. 教法:

设计理由:《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 注重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1、美读法:自读、范读、齐读

2、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

3、多媒体教学法:丰富教学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2. 学法: 设计理由:《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讨论探究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合创新意识,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史铁生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谜语“酉时下大雨。”打一酒字。

设计理由:用“酒”这个元素导入李白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读一读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用之前学习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 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 听名家诵读

⑤ 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设计理由:落实《新课标》对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的要求。

三、赏一赏

提问:通过刚才的多次诵读,请同学谈谈李白在这首诗中的那些情感变化,并试着结合诗句做具体的赏析。

1、悲 ——君不见„„暮成雪

2、欢 ——人生得意„„三百杯

3、愤 ——钟鼓馔玉„„恣欢虐

4、狂 ——主人何须„„万古愁

5、愁 ——与尔同销万古愁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把握住诗的脉络。了解诗人围绕一“酒”字,感情的发展分了(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愁苦)五个层次。

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

起兴、夸张、比喻:黄河——不复回、青丝——暮成雪

用典: 曹植《箜篌引》“中厨办酒宴,烹羊宰肥牛。”

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夸张: 会须一饮三百杯

借代: 钟鼓馔玉不足贵

夸张: 同销万古愁

五、悟一悟:

提问:让学生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

设计理由: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板书设计:

读 感知思想内容 矛盾苦闷 赏 把握诗歌脉络 悲欢愤狂愁 品 解读艺术手法 起兴夸张 悟 感悟诗仙魅力 诗仙酒仙

教案

【教学目标】上文【教学重点】上文【教学难点】上文【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式】 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谜语“酉时下大雨。”打一酒字。(1分钟) 明确:用“酒”这个元素导入李白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读一读 (10分钟) ①齐读。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用之前学习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 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 听名家诵读

⑤ 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明确:帮助学生一步步正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和内容。

三、赏一赏(10分钟)

提问:通过刚才的多次诵读,请同学谈谈李白在这首诗中的那些情感变化,并试着结合诗句做具体的赏析。

1、悲 ——君不见„„暮成雪

2、欢 ——人生得意„„三百杯

3、愤 ——钟鼓馔玉„„恣欢虐

4、狂 ——主人何须„„万古愁

5、愁 ——与尔同销万古愁

明确:帮助学生把握住诗的脉络。了解诗人围绕一“酒”字,感情的发展分了(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愁苦)五个层次。

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 (10分钟)

起兴、夸张、比喻:黄河——不复回、青丝——暮成雪

用典: 曹植《箜篌引》“中厨办酒宴,烹羊宰肥牛。”

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夸张: 会须一饮三百杯

借代: 钟鼓馔玉不足贵

夸张: 同销万古愁

五、悟一悟: (9分钟)

提问:让学生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

明确: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板书设计

第17篇:面试教案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体育舞蹈基本功——仰身爬》的学习,对于此课程,我主要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与分析等六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依据《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和终生体育的意识。通过其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校园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的开展,符合2011年九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课外活动》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本课程教学内容为“仰”的正确姿势与行进技巧,通过其动作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在今后舞蹈教学中更加快捷,顺利的学习舞蹈基本步伐和姿态控制,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为规范今后舞蹈动作起到关键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掌握仰身爬基本动作要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舞蹈动作更加洒脱有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舞蹈的热情。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仰身爬行进技巧和姿态控制,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行进过程中正确的手脚配合与替换。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在正确姿态控制下,正确掌握仰身爬的行进技巧,部分学生能做出标准的仰身爬动作,姿态优美,而且行进过程中有很强的节奏感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学习掌握仰身爬行进技巧和姿态控制难点:行进过程中手脚的正确配合与交换

五 教学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示范法,引导法,点评法。学法:模仿探究学习方法,分组练习和团结互助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与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准备部分: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教师宣布学习内容)2 热身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做行进间直推走进行热身,使学生的关节和肌肉得到充分活动。

二 基本部分:套路学习1准备姿势,身体后仰,两手支撑地面,手间距略等于肩,手脚垂直与地面,腰部收紧。 2行进方法,以左脚为例,左脚向前迈步,同时右手跟随向前移动,然后是右脚左手,以此类推。教师活动:1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对新动作进行详细讲解。2教师讲解的同时,给予学生示范,让其对动作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3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并提出改正方法,发现做的好的同学出来示范,并指出优点之处。4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之间互评,教师点评。

三 结束部分:1 放松练习:教师带领学生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调整呼吸和身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2课堂总结: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说出优缺之处,给予学生表扬或鼓励。3 教师布置作业,并宣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4 师生再见。(教师安排学生归还器材)

本次说课我主要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和老师。

第18篇:信息技术说课稿教案

信息技术说课稿教案-表格的装饰说课稿

——表格装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表格装饰是科学出版社第三册上第八课内容。本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会表格制作、表格修改后,学会对表格进行一定的装饰,使表格更加美观。教材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装饰表格使表格变的更加美观、大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最后的小结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并在练习中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装饰表格的方法 让学生能将表格和文本进行相互转换

技能目标: 使学生学会“自动套用工具”的使用

使学生学会使用“边框颜色”、“底纹颜色”等工 具手工修改表格 情感目标: 使学生更好地色彩的配置和选择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掌握装饰表格的两种方法 难点:表格和文本间的相互转换

四、教法与学法

教师设置情境,将任务融入情景中,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完成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3’)

出示课件,揭示主题——DIY对对碰图形

二、小试身手 --- 大展身手(尝试制作)

1、说说: (1)你觉得应该从哪里入手?

(课件演示) (2)需要设置什么?

2、两人合作, 使图形初具规模

温馨提示: 你可以观看课件录象,了解制作流程 你可以参考书本第5 要 求: 请你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能解决和不能解决 的),一会儿和大家讨论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表格和边框”工具栏在哪里?

(2)装饰单元格时不能按自己的需要装饰 (3)框线类型是怎么回事?怎么设置?

3、解决困难,学生继续完成作品 困难的解决方法:

(1)请教其他学生,让学生解决

(2)教师解决学生普遍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 装饰表格有两种方法:自动套用格式和手工绘制

对熟练的学生的要求:

(1)想一想,是否还有另外的方法来制作 (2)请帮助其他还有困难的同学

4、学生作品展示——“请大家来欣赏我的作品”,教师评价

三、游戏——大家来找碴

1、要求:找出两幅画的不同之处,并使它的底纹、边框为红色 评价:速度的快慢与对错分 初学者、珠宝鉴定专家、国政大臣、神之手

2、你能解决“碴”吗?

四、小结(3’)

通过这节课,想一想,我们还可以DIY什么?

第19篇:社会活动教案 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孩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未来的社会是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是社会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必备的要求。“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发展也是很重要的。《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让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所以我们在幼儿时期就重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是很重要的。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也需要幼儿的主体配合。而本次活动就是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初步理解合作的意义,探索合作的方法,并感受合作带来的乐趣。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从情感、态度、能力、认知等方面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具体的目标为:

1、初步理解合作的意义,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合作;

2、探索合作的方法,感受合作带来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初步理解合作的意义,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合作。难点为探索合作的方法。为突破难点,教师引导幼儿在合作前先小组商量,再进行详细分工。

三、说活动准备:

身临其境地学习能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幼儿动手操作能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1、小电影《合作力量大》

2、各种合作的视频,不是合作的视频

3、各色吸管若干,画好轮廓的白板纸、双面胶、小框、剪刀若干

四、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观者幼儿不守规则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和人们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一些活动场景。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幼儿对交往合作理解和认识的更加透彻。

2、提问法: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幼儿了解合作的方法,并能主动探索怎样与同伴合作。

3、操作法: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实际进行合作,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并体验到合作带来的乐趣。

四、说学法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交往合作的方法和技巧。

2、交流讨论法:活动中多次让幼儿交流谈论,能更好地拓展幼儿思维,解决问题。

3、尝试法:陶行知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不。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操作,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五、说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以电影中的巧虎宝宝(手偶)来到我们班和大家做朋友引入活动,幼儿一定会很感兴趣,然后观看巧虎演的电影《合作力量大》,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进入活动主题,初步理解合作的意义!

2、自由探索什么是合作。幼儿通过讨论、发言,总结出自己对合作的看法,说一说什么是合作,最后教师总结,让幼儿明白合作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努力做一件事情。

3、联系现实生活,找找生活中的合作,知道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幼儿通过观看教师搜集的一些生活中合作和不是合作的视频,找出哪些是合作那些不是,进一步理解合作,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合作不可少。

4、实际操作体验活动:合作吸管画。为了让幼儿感受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合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我请幼儿分组合作吸管画,在合作前提醒幼儿先进行商量、分工,自由探索合作的方法,并从此环节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5、结束活动:幼儿合作表演《拉拉勾》

第20篇:语言学说课稿教案

《语言是符号系统》说课稿

课题名称:语言是符号系统

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概论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以后学习其他语言理论课程打下基础。本门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叶蜚声、徐通锵先生主编的《 语言学纲要》。全书共九章。《语言是符号系统》是第二章,揭示了语言的本质,是本门课程的基础。此外,这一章对以后各章的教学做铺垫,起着总纲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本门课程教学要求以及本课特点,依据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符号;掌握 符号和征候的区别,熟悉语言符号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及“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这是因为语言学是一门科学,与文学相比严谨有余,趣味性不足,有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重难点分析

依据本章的地位和作用,重点确定为: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及其特点。要把握这两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符号与征候的区别以及符号的任意性这一特点。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这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掌握必须与现实生活现象以及语言现象紧密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提问法以及启发法等。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能让学生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 环节1 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入课题。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直观导入的方法引入概念。由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引入符号这一概念比如信号灯、文字、包装箱上“小心轻放”的标志以及对号、错号等。让学生明白如果甲能够代表乙,甲就是乙的符号。这一部分要让学生明白符号在身边无处不在,明了符号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意义,从而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还应该让学生注意到,不同国家的符号有所不同。 环节2 讲授

(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要用符号来交际? 1.为什么要用符号来交际?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符号作为交际工具?为什么不能用实物来直接交际呢?符号有很多,为什么用声音来作为语言符号的交际工具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2.符号的种类:

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这三种方式,让学生对所说符号进行归类。然后提问:语言符号属于哪一种。这是因为语言符号是重点内容,所以必须要强调。

(二)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 1.观察归纳——对比符号和征候

教师说常见的现象比如,早上开门看到到处都是湿的,可以说明昨天晚上下雨了;春天走到名贵园闻到一阵花香,说明花开了等。这些现象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让学生总结跟符号相比有什么不同,进而对比符号和征候的区别。(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和事物之间有自然的联系) 2.符号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形式是以人们可以感知到的物质形式存在的。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说信号灯、文字、警笛的形式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进一步提问: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在这一部分还需要明白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教师结合具体的现象讲解。比如信号灯红灯代表停,绿灯代表通行,这正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三)结合语言现象讲解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

和语言现象联系比较紧密,应该结合常见的语言现象来理解。 (1)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

由问题导入:为什么汉语中是“baba”、“mama”,而英语中是“father”、“mother”?“玫瑰”这种植物为什么叫做“玫瑰”能不能讲出道理来?这说明语言的任意性。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语言符号的音和义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什么样的音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讲不出道理。

老师讲授语言符号音义结合任意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同样的音,不同的语言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语言用相同的音。在这一环节,教师举例和学生举例相结合,以增强课堂互动。 (2)一旦进入交际,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

任意性是就语言创制之初而言的,但是一旦约定俗成,进入交际语言符号就具有强制性。比如“苹果”在现实生活中就不能称为“梨”等。提问:情人节送玫瑰已成惯例,那么如果你把“玫瑰”叫做“白菜”,别人听到以后会怎么想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留学生偏误,并让学生解释原因(今天我在路上见到一张兔子一双裤子)。教师总结这都说明在具体的交际中,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然后由一个故事说明违反语言符号强制性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在广告中、电影中、歌词中存在语言变异的现象。比如:欺“狼”太甚、你王菲所以我王菲等。可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从而体现出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3)教师总结任意性和强制性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2.线条性:

语言符号只能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也不可能说出两个符号来。

结合实际情况讲授,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如“吃饭”只能先说“吃”,然后说“饭”,不能同时说出“吃”和“饭”这两个音节。

引导学生将语言符号跟其他符号进行对比。信号灯是立体的,而“小心轻放”的标志是平面的。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个表格,把以平面呈现的表格转换成线条性的语言,以对线条性这一特点加深理解。 环节3 练习,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语言学最重要的功用就是解释语言现象,因此作业要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练习: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讲的笑话: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刚接触外语,前有一个老太婆刚接触外语,觉得外国人说话非常没有道理,这明摆着是水,英国人偏偏儿要叫它“窝头”(water),法国人偏偏儿要叫它“滴漏”(de l\'eau),只有咱们中国人好好儿的管它叫水。请运用学过的有关语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四、板书设计

语言符号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

二、符号具备的条件 1.定义(信号灯、旗语、文字等

1.符号和症候

2.为什么选择声音来交际?

征候:自然联系

符号:无必然联系 简便、容量大、效果好

2.符号的构成:形式和内容

3.符号的种类:

语言符号

声音和意义(约定俗成) 视觉符号

三、语言符号的特点 听觉符号

1.任意性

触觉符号

2.线条性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说课稿教案模板.doc》
说课稿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