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 教案 模板

2020-10-22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三大构成教学

“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

要:“三大构成”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到中国以后,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但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泛化、僵化、异化等教学问题导致“三大构成”在设计教育中遭遇一些不合时宜的尴尬。“三大构成”意欲重振雄风,需要特别注重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关键词:“三大构成”,教学,困境,设计教育

1919年,德国教育家格罗佩斯创建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明确提出“艺术与技术统一”的新主张,并带领伊顿(Johannesltten)等包豪斯的多位艺术家和教师从造型方法和理念着手,对点、线、面、体等抽象的艺术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形、色、质在造型关系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为“三大构成”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广州美术学院经由香港率先引进“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和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相继推行“三大构成”,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从以传统手工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教育的桎梏中走了出来。由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组成的“铁三角”教学体系的确立,对提高我国实用艺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及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也随着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不断涌入以及设计艺术自身的发展,曾经引领中国设计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三大构成”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一、欲续辉煌却难抑尴尬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必修课,30余年来,“三大构成”在中国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并“成为从抽象形态入手培养

1 设计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①,言其“辉煌卅年”应该说是实至名归。然而,“三大构成”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却又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盲目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尴尬的境地之中。

(一)泛化: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1.各专业“三大构成”教材使用一致化,教学内容标准化,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的“个性”。目前“三大构成”教材版本确实不少,但很多教材在内容上基本都是重复早期的教材,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三大构成”教材大同小异,各设计院校在使用教材时也不分专业统一征订,从而疏于考虑专业的“个性”。由于使用完全相同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标准”化了,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三大构成”的教学也就缺少了相应专业的灵活性。

2.“三大构成”课程师资边缘化、课堂规模“广场”化。虽然“三大构成”被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但并没有得到重视。很多设计院校的“三大构成”几乎成为了一种“剩”课,新来的老师、专业不太对口的老师、没有安排到别的课的老师都有可能承担起“三大构成”的教学重任。这样,“三大构成”课的师资也就难免被弱化、边缘化。另外,设计课原本为“小课”,有时甚至还是一对一的“个性课”,但任何一所学校的“三大构成”课都无法享受这样的“待遇”。一个“三大构成”的老师极有可能包揽很多个自然班的构成教学,而在安排课堂教学时,几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百余名学生挤在一个超大教室里听“大课”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泛化带来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比如说,服装设计、包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三个专业都属于实用艺术设计类别,但就其设计的对象而言,显然存在巨大的差异。虽然这三个专业均需修习“三大构成”,但是,在运用这些设计基础手法时却需要各自不同的针对性。如果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合班开课就无法紧密联系专业逐一讲解,也无法详细阐释各种构成手法在具体专业方 2 案中的运用。如此合班授课,必将抹杀“三大构成”在不同专业中应有的差异性,教师的讲解也不可避免地流于空泛的概念,学生也就难以把握如何将构成技法结合到自己的专业之中,教学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二)僵化: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中国近30年来的艺术设计教育,虽然确立了“三大构成”无可动摇的地位,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设计教育一开始就没有充分把握包豪斯“三大构成”教学的真谛。“包豪斯的基础教学课程形成了一个多样化完整的体系,强调技术与理论的合一,不是单纯求取作业效果,而是要求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从个人艺术表现转到理性的新媒介表现上来”②。创新一直是包豪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包豪斯的教学基础结构是“工作室”,每间工作室由两位教员来分担教学任务。其中,“工作室师傅”是典型的手工艺人,精通手工技艺、材料和制造工艺,而“形式导师”通常由艺术家担任,其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然而,我国现行的“三大构成”课程体系主要是以理论知识和实践制作为主,重视形式法则的训练,而不重视抽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由于只关注形式法则和实际制作,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三大构成”课程变成了图案课、手工课。学生往往满足于在经验层面模仿前人已有的相关图例,能够做成图案成品或立体造型就满足了,却很少思考其本质,这样也就难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艺术设计潜力,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也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模仿是学习“三大构成”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有帮助,但是,现行的构成教学没有调整好模仿与创造之间的关系,过于注重“形式”模仿,忽略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学生也极有可能因为这些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产生厌倦感,失去对构成课程学习的热情。这种忽略培养学生的抽象力、创造力的教学模式,误入形式主义的泥淖,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为学生步入社会后难以应付激烈竞争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埋下了根本性的隐患,这无疑严重背离了“三大构成”教学的初衷。张道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抓住包豪斯在工艺上成功的本质,而是在艺术形式上剥取了一点皮毛,不仅没有比过去向前逾越一步,相反地是种 3 后退。诚然,如果不能真正把握“三大构成”的本质,不能有效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那么培养出色的设计艺术家只能是一句空话。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在现代设计中已经被广为应用,但是,目前的“三大构成”教学并没有很好地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一优势接轨,大多数的构成课程还停留在手工构思以及手工制作的传统层面上。比如,立体构成课与设备、材料、工艺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很多院校并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即使学生有了好的设计点子,但囿于严重过时的“客观条件”,设计方案也没有办法顺利地付诸实施,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异化:与后续专业课割裂

从课程体系角度来说,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课最直接的意义还在于为后续课程的顺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大构成”并不能培养一个出色的设计师,但“三大构成”却能为培养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建立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既是“三大构成”教学的立足点,也是“三大构成”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三大构成”往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相脱节,两者之间没有形成一种“基础”与“升华”的关系,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相关人士没有真正把握“三大构成”课程的本质。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平面构成设计可能被当作黑白图案设计进行“微技术含量”的机械训练,而“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则分别被某些学生戏称为“色环课”和“折纸课”。在教学过程中,构成学老师可能只关注“构成”原理本身,并不考虑构成学原理如何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的问题,也不考虑这些构成学原理将会对未来的专业课程产生怎样的渗透作用,使学生的认识处于懵懂状态。比如说,在讲授“形态要素”时,教师只注重诠释点、线、面的构成形态以及运用后再布置相应的构成训练,至于在具体的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实践中怎样实现个性化的运用则很少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可能不清楚这些 4 构成形式在专业设计中的具体用途,训练时也就只能是利用点、线、面这些抽象的符号来进行机械地模仿和重构。“三大构成”既然是基础课,也就没必要强求它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发挥惊天动地的作用,但是,作为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最基础的支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架设牢固而通畅的桥梁,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重振雄风亟需三大改革

(一)重视专业差异,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有没有效果,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关键在于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三大构成”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现行的课程设置多是将这三部分各自独立开课。独立开课,当然有其充足的理由,毕竟是三种不同的构成。但是,是否有更好的设课方式?虽然这“三大构成”可以各自独立成体,但是三门课程的某些内容却是相互融合的,这就为课程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在教学实践中,三门课程往往是由不同的老师讲授,对于其中重复的部分不会作什么处理,这样,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浪费丁学生的时间。另外,三门课程之间的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抽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为了精简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可将“三大构成”整合为一门课程,这样便能够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统筹兼顾,便于“三大构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构成的知识链更加严密完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另外,整合之后,教学的选择性与自由度更大,更有利于综合性课题训练的实施。同一个课题,既可以有平面构成的训练,也可以有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训练,这样更容易接近于终端的设计对象。

当然,也并不是一定要将“三大”构成整合为“一大”构成,“三大构成”依然可以按照传统的模式独立设课,但是,在教学大纲编制和教师配备时一定要通盘考虑。教学大纲是教学之“纲”,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和准绳,由于“三大”构成课程之间存在一些知识点交叉或重复的现象,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就应该全盘 5 考虑,全方位整合。同时,要注重弱化纯理论知识,强调知识、原理的运用,比如在色彩构成中,宜于弱化色彩的成色原理和理论关系,把重点放在色彩的搭配以及抽象表达上。另外,三门构成课不宜平行开设在相同的时间段,而应该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如果能由同一教师连续担任则更好,这样可有效避免内容重复或要点遗漏的问题,也便于合理安排课题训练。

此外,课程设置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不同专业合班上课的问题。考虑到“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同专业的班级合班上课是可以考虑的,但是,不同专业的班级则应该避免合班上课。为了让构成学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应该安排各设计专业真正懂行的老师来担任构成教学,而且构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也应该充分体现专业的“个性”。

(二)紧跟时代步伐,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可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节省了大量的作业时间,也提高了画面的精细化程度。学生也能从简单但又繁琐的手绘钩线涂色中摆脱出来,将节余的时间用来训练设计的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三大构成”的教学不要过分纠结于传统的那种“功底”,要鼓励学生善于运用更加有效的表现手段去完成课题任务,引导学生围绕训练主题自由选择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展设计工作。

艺术设计的发展与艺术、技术、设备和材料等的进步密切相关,好的设计方案需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来支撑,为此,“三大构成”的教学也必须以先进技术、设备和材料为依托。其实,在“三大构成”的表现中,手绘、电脑表现以及模型表达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三种必备手段。就拿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来说,即使现在电脑设计大有作为,但是手绘也不能完全抛弃。在处理手绘和电脑制作的关系时,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应是用手绘构思,用电脑制作成品,这样既发挥了现代化设计手段的优势,又没有丢掉传统的功底,是一种锻炼综合 6 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更新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创造力

目前中国设计教育中的“三大构成”不能博得学生的好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模式老化。迷茫的学习目的、传统的批量灌输、老套的课题训练将学生原本激扬的学习热情浇得奄奄一息。著名的日本朝仓直已教授对“构成”有一个概念性的综述:“构成”的重点在于“造形”。“它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限制的条件,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在无数次反复的积累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创造力的育成。”③“三大构成”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有所用、学而能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三大构成”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更新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大构成”是所有设计专业共同的基础课,各大设计院校大都采用集中“讲”课的方式上课,也正是这样一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方式导致了“三大构成”教学效率的低下。“三大构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根本,“三大构成课程的创造力的培养,应该看成是设计学科创造力培养的预演和微缩”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培养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克服思维的固定模式,培养发散式思维,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解决设计思维中“一种模式、一个方向、一个结果”的“惰性”问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讨论,找出方案的局限性、不合理性,强化方案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创造力的双向提升。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观察、实践与总结训练,才能形成一套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因此,教师除了讲解基本知识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研究和表现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探索、思考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进行“三大构成”的课程设计时,善于将形式法则的讲授过渡到主题构成的训练,要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提升为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上。要善于利用课题设计调动一切感性和理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上升为创造力。

2.实施“协同教学”。协同教学首先要树立“联系教学”的观念。当前“三大构成”教学的主要症结之一是孤立,“三大构成”的彼此孤立、“三大构成”与后续课程的脱节导致了构成教学的低质、低效。因此,在“三大构成”教学中运用“联系教学法”是其走出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任课教师应该清楚自己任教课程在整个专业或专业模块中所处的地位,清楚任教课程与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并且在课堂上将这些关系暗示或直接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以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就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对“三大构成”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技巧。建立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联系,可实现“三大构成”广度以及深度的拓展,使整个课程更加系统化,为将来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协同教学还表现在学生课题训练的合作上。其实,很多优秀的平面设计、立体设计都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来完成的,而是靠一个团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而不断完善直至最终完成的。因此,在“三大构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后的作业训练中,任课教师可以布置稍微“大”一点的作业,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团队共同完成,团队成员通过互相沟通,彼此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共同提高。

注释:

① 田君.“三大构成”的引进 [J].装饰,2008,(3).

②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lO,(9).

③ 王茂林,尹书倩.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初探 [J].湖南包装,2004,(3).

④ 孙灿.从培养抽象力与创造力初探三大构成的课程改革 [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8

推荐第2篇: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三大构成

课程编码:

学分:3分

总 学 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36学时;课程设计:12学时

适应专业:动漫/图形图像各专业

先修课程:三大构成 素描色彩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明确平面构成课程的性质,明确学习习近平面构成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定义

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

第四节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第五节平面构成应用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与在具体构成中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对比与统一

第二节对称与均衡

第三节 节奏与韵律

第四节 比例与权衡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10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点线面的一般排列设计开始,逐步进入较复杂的点线面平面构成设计

第一节 点

一、点的构成;

二、点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节 线

一、线的构成;

二、线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面

一、面的构成;

二、面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节 应用点、线、面原理完成具象形到抽象形的变化

第四章 基本形与骨骼( 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对基本形进行八种形态的自由组合,骨骼在构成中的完美运用。

第一节 基本形

第二节 骨骼

第五章平面空间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构成形式的特点及构成,难点是各构成方法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基本元素的构成形式

第二节 重复构成

第三节近似构成

第四节 渐变构成

第五节 发射构成

第六节 特异构成

第七节 密集构成

第八节 空间构成

第六章肌理构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基本要素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学会创造新形态,构成形式的应用。

第一节 认识肌理

第二节 肌理的分类

第三节 肌理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

第四节 肌理在艺术设计上的应用

第七章色彩的物理理论(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

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的概念

第二节 色彩的表示方式

第三节 孟塞尔色立体

第四节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第八章色彩的分类与特征(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类型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的分类

第二节 色彩的基本属性

第九章色彩构成的内容(10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混合

一、原色;

二、加法混合;

三、减法混合;

四、叠加混合;

五、间色;

六、互补色;

七、并置

混合;

八、旋转混合

第二节 色彩的并置

第三节 色彩的节奏

一、重复的节奏;

二、渐变的节奏;

三、多元的节奏

第四节 色彩的色调

第五节 配色实例

第十章色彩与心理(6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色彩的视知觉现象的理解。以及怎样能熟练、正确地运

用色彩表现方法表现相关联的视觉现象。

第一节 色彩的感觉

一、温度;

二、重量;

三、质感;

四、面积;

五、情绪,

六、色彩搭配的感觉

第二节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一、色彩的联想;

二、色彩的心理象征

第三节 色彩的使用

一、影响色彩使用的因素;

二、色彩的使用;

三、色彩的喜好与禁忌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二、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三、立体的构成特

第十二章 立体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一、粒体构成

二、线体构成

三、面体构成

四、块体构成

第十三章 立体的构成要素(6学时)

一、逻辑要素

二、形式美要素

三、形态要素

四、空间要素第十一章 立体构成概述(4学时)

五、材料要素

六、肌理要素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与专业设计的相互关系。懂得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

法,掌握构成设计的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特性及其作用,并能掌握一定的材料性能与一定的工艺技能,完成相关各项目的练习作业与命题创作。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概论(0学时)

实验二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学时)实验三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8学时)实验四基本形与骨骼(2学时)

实验五平面空间的基本构成形式(6学时)实验六肌理构成(2学时)

实验七色彩的物理理论(2学时)

实验八色彩的分类与特征(4学时)

实验九色彩构成的内容(2学时)

实验十色彩与心理(2学时)

实验十一立体构成概述(0学时)

实验十二 立体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实验十三 立体的构成要素(4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图形图像,动漫,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4学时,实验36学时,课程设计12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

六、教学参考书

1、李洪忠等编著,《三大构成》第一版,上海美术出版社,2007年。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名称:三大构成

学分:3

周数:2周

适用专业:动漫,图形图像,

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与专业设计的相互关系。懂得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法,掌握构成设计的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特性及其作用,并能掌握一定的材料性能与一定的工艺技能,完成相关各项目的练习作业与命题创作。

三、课程设计内容

第一、期中课程设计

以所学的平面结合色彩为主,做一幅广告设计

第二、期末课程设计

以三大构成为基础,通过点线面结合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中所学的知识,做一组“我的家园”为主题的设计作品

四、时间安排

《三大构成》课程设计安排在期中、期末进行,时间2周。具体安排如下:

(1)期中课程设计

(3)期末课程设计

五、组织管理

课程设计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由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管理工作。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

1.考核内容

由教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所完成的作品、文档说明、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1)作品内容75%(1周)(1周)

(2)创意

15%(3)文档说明

2.成绩评定10%

依据上述考核内容,最后采用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推荐第3篇:《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43042001 适用专业 动漫设计与制作 总学时 学分 4 学时 72 理论学时 36 实践学时 36 开设学期 讲授+实训 第二学期 授课方式 课程类型 纯理论课□ 理论+实践课√

纯实践课□ 课程层次 院级精品课□ 省级精品课□ 国家级精品课□ 院内一般课程√ 合作 济南十翼广告传媒有课程承担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教研室 设计教研室 开发企业 限公司 审定 编写 编写 2015-04-13 2015-9-20 安文静、李燕 秦朋、李娅 审定日期 负责人 执笔人 日期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 《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 —1—

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表2-1 《三大构成》各模块应培养的能力 课程体系 培养的能力 最终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设计项目进行创意设计、平面设计的能平面构成模块 构图能力、排版能力 力、角色创意能力 培养针对不同性质的作品选对于角色颜色合理搭配的能力 色彩构成模块 择色彩搭配的能力 培养利用点、线、面、块等对展示设计、空间场景等工作项目进行创元素进行空间立体形态的创造能立体构成模块 新设计及空间合理规划的能力 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 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构成设计的概念、分类及形式美法则; 2.了解色彩的成因,并懂得用色彩进行色彩设计; 3.了解立体构成中的形状包括哪些要素、立体构成中材料的种类,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法。

(三)素质目标 1.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2—

2.具有进行排版、色彩搭配时的逻辑思维能力;3.形成对设计作品检查评价、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4.具有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课程内容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秩序构成和非秩序构成、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情感、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保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后续设计课程打好基础。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表4-1。

表4-1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 学习内容 学时分配 名称 子情境 三大构成的概念 构成概述 熟悉三大构成的概念 1 情学习三大构成的目的和意义 三大构境成概述 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构成的形式美法掌握三大构成的形式美 1 1 则 法则 构成案例分析平面构成的概念和特点 2平面构成的概述 了解平面构成概念 情平面构点的构成设计 境成的基平面构成的基本掌握点、线、面的构成设 线的构成设计 6 2 本形式 计 形象 面的构成设计 秩序构成的含义、特征 2 秩序构成 理解什么是秩序构成 重复、渐变、特异、对比 非秩序构成的含义、特征 1 情平面构非秩序构成 掌握什么是非秩序构成 境成的形空间、分割、重组、肌理构成 1 3 式 实训1:分别以密集、特异、肌理、综合练习实训练习掌握构成形式 对比、发射构成形式完成构成设计。 12 作业规格:20*20cm 熟悉色彩的成因 色彩的成因 情色彩构掌握色彩视觉生理特征 色彩的心理特征 境成的概色彩的分类 2 4 述 学习色彩的分类 色彩的分类 —3—

实训2:用色彩技法分别完成色彩调研方案策划、实施、总色彩的三要素 的纯度和明度对比练习。 4 结 加色混合 原色 减色混合 2 情掌握概念特征 色彩混境掌握空间混合方法做色中性混合 合 5 彩构成设计 色彩混合 实训3:用空间混合方法做色彩构 4成设计 色彩对比 了解色彩对比 色彩的对比 2 情色彩特色彩调和 了解色彩调和 色彩的调和 2 境性 6 实训4:掌握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色彩对比和调和掌握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艺术设计中的现实作用: 4 在设计中的应用 作业规格20*20cm 色彩个性 色彩的情感与心理 2 情色彩感觉 色彩与文化 色彩情用抽象的色块表示以下境感 色彩情感。 色彩联想 国际流行色 2 7 色彩的印象表现 主题性色彩设计 2 立体构成概念、形状 情特点 色彩 立体构掌握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境肌理 4 成概述 点以及构成要素。 8 空间 立体构成的要素 材料 线立体 线立体构成表现 面立体 4 情面立体构成 立体构熟悉半立体和立体构成 境块立体构成 成表现 9 块立体 实训5:使用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做构成设计练习。完成面材的立体10 构成设计和块材的立体构成设计。平面构成应用 三大构情成在设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中2 欣赏优秀作品 境色彩构成应用 计中的的应用 10 应用 立体构成应用 —4—

五、课程实施

(一)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知识内容方面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在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为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课程中重点、难点部分安排大量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型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表5-1 学习情境1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三大构成概述 参考学时:2 学习目标 熟悉三大构成的概念;掌握三大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三大构成的概念 1.构成概念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学习构成的目的和意义 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构成的形式美法小组讨论法 则 构成案例分析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1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准备一个流程图,让学生熟悉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准备 考虑好学生的分组和如何讲述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表5-2 学习情境2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参考学时:8 学习目标 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掌握点、线、面的构成设计。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1.平面构成的概述 三大构成的概念和特点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点的构成设计 2.平面构成的基本线的构成设计 案例分析法 形象 面的构成设计 —5—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

2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点线教学准备 面的构成设计,加深对平面设计的印象。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来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5-3 学习情境3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平面构成的形式 参考学时:16 学习目标 理解秩序构成和非秩序构成;掌握构成形式方式方法。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秩序构成的含义特征 1.秩序构成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重复、渐变、特异、对比 非秩序构成的含义、特征 2.非秩序构成 小组讨论法 空间、分割、重组、肌理构成 实训练习掌握构成形式

3.综合练习演示法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3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作业:教学准备 分别以密集、特异、肌理、对比、发射构成形式完成构成设计。作业规格:20*20cm 表5-4 学习情境4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色彩构成的概述 参考学时:6 学习目标 熟悉色彩的成因;掌握色彩视觉生理特征;学习色彩的分类。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色彩的成因 1.色彩的分类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色彩的心理特征 色彩的三要素 2.色彩的三要素 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各个部分概念、特点 考核标准

—6—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

4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作业:教学准备 用色彩技法分别完成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对比练习。 表5-5 学习情境5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色彩混合参考学时:6

学习目标 掌握概念特征;掌握空间混合方法做色彩构成设计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加色混合 1.原色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减色混合 中性混合 2.色彩混合 演示法 利用空间混合做色彩构成设计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5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在整个教学环节准备有特点的案例采用提问的方教学准备 式让学生起来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知识点。作业:用空间混合方法做色彩构成设计 表5-6 学习情境6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色彩特性参考学时:8 学习目标 了解色彩对比;了解色彩调和;掌握色彩对比和色彩调和在设计中的应用。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色彩对比的理解 1.色彩对比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 情境学习色彩对比的案例分析 色彩调和的概念理解 2.色彩调和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 色彩调和的案例分析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7—

按情境6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通过丰富的案例来辅助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开阔教学准备 学生的视野,作业:掌握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在艺术设计中的现实作用: 作业规格20*20cm 表5-7 学习情境7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色彩情感参考学时:6 学习目标 了解色彩的情感与心理;能够合理运用色彩。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1.色彩个性 色彩的情感与心理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2.色彩感觉 色彩与文化 小组讨论法 3.色彩联想 国际流行色 演示法 4.色彩的印象表现 主题性色彩设计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教学准备 按情境7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

表5-8 学习情境8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立体概述 参考学时:4 学习目标 掌握立体构成的概念、特点以及构成要素。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形状、色彩 1.立体构成概念特点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肌理 材料 2.立体构成要素 多媒体教学法 空间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8—

教学准备 按情境8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 表5-9 学习情境9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立体构成表现 参考学时:14 学习目标 熟悉半立体构成和立体构成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1.线立体 线立体构成表现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2.面立体 面立体构成 小组讨论法 3.块立体 块立体构成 多媒体教学法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9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作业:使用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做构成设计练习。教学准备 完成面材的立体构成设计和块材的立体构成设计。 表5-10 学习情境10实施内容表(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参考学时:2 学习目标 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子情境 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 1.平面构成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法 情境学习2.色彩构成应用 欣赏优秀作品 多媒体教学法 3.立体构成应用 多媒体教学法 考核标准

学习场所 多媒体教室 按情境10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准备PPT。通过优秀作品欣赏让学生复习之前课程所学的教学准备 内容,把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带到课堂上。

—9—

(二)实施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有三个基本点,重视思维的训练、过程的完整、设计效果的完美呈现。 每一个学习单元教学分六步来进行: 1.资讯,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学生收集加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2.计划,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或方案; 3.设计预案,对制定的方案进行审核选优,确定一个可实施的最优方案; 4.实施,根据设计方案开展设计任务; 5.检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检查指导实施过程,完善和提高成果; 6.评价,在工作任务完成以后,按照预先制定的标准对实施结果和实施过程进行评价,进行成绩评定。 具体实施过程以工作单引领方式来完成。 1.工作任务单。将学生分解成若干学习小组,给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下发一个工作任务单,包含具体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有什么要求,需要做什么,时间怎么安排,要达到什么标准; 2.资讯单。下达资讯单,教师通过讲述的方式做资讯引导,明确完成工作任务,要用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从什么渠道获得。学生根据资讯单的要求收集信息,具体方式包括网上搜索、案例分析、查资料、小组讨论等; 3.计划单。指导学生分组制定工作计划,通过分组讨论、计划展示的方式,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制订各小组的工作计划或工作计划。 4.决策单。每个小组的同学各自列出自己所制订的计划,分析、比较、判断各自制定计划的优点与不足,分析可执行性如何,可靠性如何,然后修改成比较合理的方案,作为实施依据。 5.实施单。学生通过按照预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过程,并且在实施过程当中对进度,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学生实时填写工作实施单。 6.检查单。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包括组内进行自查,组间进行互查,与计划对比,有无偏差,何种原因造成偏差,并制定相应的纠偏措施,保证工作任务按照计划要求,按时、按标准完成。 7.评价单。通过学生和教师两方填写,学生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要对 —10—

学生完成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单成为技能考核的手段。评价可以采取演讲、答辩、填写评价表、访谈、考核等方式来进行。 8.教学反馈单。学生对整个的工作与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习内容是否满意,任务完成情况是否满意、教学方法是否满意,小组合作是否满意,可采用小组反馈、调查问卷等方法。

六、课程考核 考核过程是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不仅只考核专业能力或知识内容,还要考核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知识考核渗透到技能考核之中,而技能考核不光是对结果的考核,还包括对过程的考核。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主要是通过对每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实践项目评价和目标评价来实施。学生的最终成绩为教学单元中的各实践项目得分的平均值。 表6-1 考核比例及要求 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 分 值(满分100分) 考核目的 到课率 10 考核学生的创造性创意构思 20 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过程考核 60分 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 10 教学单元中问题的能力;项目任务工作进度与质量 10 的执行能力。 的各实践项过程中自查、互查及纠错能力 10 目 考核学生对项目任最终效果呈现 15 务结果的展示、分析、

15 结果考核 40分 表现技法及加工工艺 评价能力,职业能力和 10 职业素养。 作品汇报

七、实施条件要求

(一)师资队伍要求 《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对设计理论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较高的审美水平。可聘请工作在企业一线的相关设计人员兼课,这样更有利于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场所要求 1.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配备传统教具、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必需设施。

—11—

2.设备要求

制图桌椅每人一套,相关制图工具和材料可统一采购并发放。

八、课程资源

(一)建议教材 本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是由史喜珍主编的、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大构成设计》。本教材主要特点是提供的资讯比较详细,案例丰富,可操作性强,本教材自2009年出版以来,已经连续三次重印,使用效果良好。

(二)参考资料 1.《现代构成艺术》,主编陈敬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版次:2; 2.《现代构成》,主编曹大勇,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版次:2。

(三)网络资源 1.Arting365——中国艺术设计联盟; 2.中国设计在线; 3.中国平面设计在线。

九、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程,《三大构成》课程标准的制定以艺术专业群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后续专业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为导向,服务于后续的专业技能课程。 课程标准的制定参考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设计类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使本课程起到艺术设计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起到对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和支撑的作用,从而推动该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12—

推荐第4篇:平面设计三大构成

解读平面设计之三大构成|无锡平面设计学校

平面设计-泛指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师可能会利用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版面等方面的专业技巧,来达成创作计划的目的。平面设计通常可指制作(设计)时的过程,以及最后完成

的作品。

看字面意思,其实讲的比较的笼统,我们在了解平面设计时,首先要了解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是形象的结构与配置方法,它是将不同形态的多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力学的观念。

一.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在二维空间中的所有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

合,从而构成理想的组合形态。

平面构成的目的:1)、主要目的:熟悉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技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创新力。2)、构成不是完整的设计,但是设计的基础,通过练习,可以从构成的角度分析理解设计作品。若把构成的反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能得到更多的启示,发现寻常事物没得形式。3)、构成是为实现目的或启示目的的一种

手段。

平面构成形式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

一、条理与反复。了解形式法则,对平面设计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平面构成涉及范围:很广,比如在企业标志、商品包装、CI 设计等。

平面构成的分类 分类:自然形态:抽象形态 有规律组合 具有节奏感,运动感,近深感,整齐划一 无规律组合 比较自由,造型上产生张力和运动感。增强视觉

上的清晰度和醒目度。

平面构成元素平面构成最基本的三大元素:点、线、面 概念:在几何学中,点只表示某一位置,而无形 等点构成、差点构成、网点构成 点 状和面积。 而在平面构成设计中, 点是以形象存在的。 也就是说: 无论点有多少, 它都是有自己的形象。 点是造型艺术中最小的构成单位。

二.色彩构成无锡平面设计培训中心 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美的色彩关系。

对于色彩构成,我们首先要了解色相:三原色(无法用其他颜色调配出来的)-红、黄、蓝。间色(两种原色混合所得出的颜色)橙、緑、紫。复色:三种原色和两种以上的间色按比例调配出来的颜色。还有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补色(色相环上直径两端相对的颜色)。

色彩构成的三属性:色相(色彩的相貌) 明度:在无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在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物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如果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纯度(色彩的鲜艳纯度)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纯度最高为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绿色纯度为红色的一半左右。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网页设计,色彩永远是最重要的一环。当我们距离显示屏较远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优美的版式或者是美丽的图片,而是网页的色彩。

关于色彩的原理有许多,在此我们不可能一一阐述,大家可以看看相关设计书籍,有利于系统地理解。在此我们仅仅想告诉大家一些网页配色时的小技巧。

1.用一种色彩。这里是指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调整透明度或者饱和度,产生新的色彩,用于网页。这样的页面看起来色彩统一,有层次感。

2.用两种色彩。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选择它的对比色。

3.用一个色系。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感觉的色彩,例如淡蓝,淡黄,淡绿;或者土黄,土灰,土蓝。

二.立体构成无锡平面设计培训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的构成方法。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由来,研究空间立体形态的学科,也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作用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 立体构成的设计应用

立体构成与设计是有区别的。立体构成研究的内容是将涉及到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立体因素,从整个设计领域中抽取出来,专门研究它的视觉效果构成和造型特点,从而做到科学、系统、全面地掌握立体形态。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无锡平面设计培训、无锡平面设计精英培训班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报名地址:无锡新区长江北路6号百仕达大厦6楼628室(新区人才资源旁边) 咨询热线:0510-82732803

0510-66817985

0510-82716723

0510-82715293

推荐第5篇: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总 学 时:100 理论:60 实践:40 适用专业:广告专业 装潢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之一,是艺术设计基本素质培养阶段。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设计表达基础的概念、技能、方法,了解建筑设计基础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基本美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牢固基础。 任务:讲授构成基础理论和基本设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二、先修课程:

素描、色彩

三、教学基本要求:

(一)构成理论教学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的学习,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设计原则设计符合构成要求的设计图;

(2)教学要求:讲授构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构成设计方法和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构成表现能力,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

(1)了解: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构成的基本原则、方法; (2)理解:正确理解三大构成的设计理论;

(3)掌握: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

(二)构成实践性教学环节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注意事项、创新要求; (2)教学要求:本部分讲授的是构成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构成的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设计符合构成原则的作品。

2、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练习,要求学生 (1)了解: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

(2)理解:构成练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时间,在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练习。

(3)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原则,基本设计方法。

四、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强调训练与图例相结合的讲解,循序渐进。就每一构成要素及构成法则作针对性的练习,重点在指导和讲评,逐步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能力,为今后创造性课程打好基础。

五、教学内容:

平面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概述 21.了解构成的概念 2.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 3.了解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41.理解点的性质和作用 2.理解线的性质和作用 3.理解面的性质和作用

(三)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 61.掌握律动、节奏规律 2.掌握均衡规律 3.掌握调和规律 4.掌握统一规律

(四)平面构成的形式 41.掌握重复构成形式 2.掌握渐变构成形式 3.掌握空间构成形式 4.掌握特异构成形式

色彩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色彩理论的沿革

1.了解内容色彩构成总述各个时代色彩理论研究成果

2.要求了解和掌握色彩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重要代

表人物,能达到何种设计。

3.重点与难点色彩理论发展史重要的代表人物。

4.了解什么是色立体以及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二)色彩理论

色彩的形成——认识色彩、色与光、色彩的产生、光源色 色彩的属性——无彩色和有彩色、色相环与色立体

学时

学时

学时

学时

2学时

4学时

色彩的混合——原色、光学三原色、色料三原色、色彩混合

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古代色彩科学的研究、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现代色彩科学发展(显色系统和混色系统)、色立体的基本骨架(明度色阶表、纯度色阶表、色相环、等色相面、等明度面)。

(三)色彩知觉与色彩对比 4学时

色彩知觉现象——视觉适应性、视觉惰性、色彩的错觉、色彩易见度 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

其他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色彩的肌理对比

(四)色彩的调和 4学时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类似调和、对比调和、面积调和、色彩的间隔调和 色彩的调性表达

(五)色彩的心理效应 4学时

色彩心理的表现类型——等级制度的色彩象征、宗教信仰的色彩象征、色彩的通感——色彩的音乐感、味觉感、轻重感、柔软与坚硬感、亲切舒适感、

色彩的表情

立体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2学时

基本要素:形态的基本要素,形态的分类,形态的创造。

2.立体构成的基本法

2学时

基本法:线材的构成方法,面材的构成方法,块材的构成方法,材料的综合处理方法。

3.立体感、空间感

2学时

立体感、空间感:量感,空间感,肌理,错视。

4.美感要素形式法则 4学时

形式法则:尺度与比例,稳定与均衡,秩序与混乱,单纯与模糊,形象与意境。

5.立体构成 2学时

立体构成的技术意识, 立体构成的结构分析, 立体构成的机能造, 立体构成的技术美。

6.立体构成设计制作 8学时

软质线材设计构成 硬质线材设计构成 半立体设计构成 面材设计构成 块材设计构成 综合设计构成 肌理设计构成

六、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1.《环境艺术设计手册》 马克辛、吴成槐 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2.《立体构成》 辛华泉 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3.《立体·构成材料》

4、《装潢设计构成基础》.

5、《平面设计作品赏析》 陈钦、陈赞蔚 编著 冯罗铮编著何 洁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第6篇: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

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 ——酒后、疲劳、超速驾驶

[摘 要]:本文对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分析,并作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解决我国目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酒后驾驶 疲劳驾驶 超速驾驶 构成交通事故原因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汽车以其特有的优越性给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使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方便和越来越舒适。然而,在人类社会充分享受汽车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在交通安全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道路交通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将交通安全列入重大社会问题来研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交通事故所带来的危害,以保障交通安全。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呢?经有关专家研究表明:酒后、疲劳、超速驾驶是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且危害极大,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一──酒后驾驶 (一)酒后驾驶对安全行车的危害

驾驶人酒后开车,对行车安全危害极大。酒后驾驶车辆所引起的交通事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危害程度上都是惊人的。从世界各国交通事故统计来看,酒后开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前苏联《真理报》报道:前苏联汽车检查厅负责人说:“车祸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驾驶人酒后开车,占事故总数的20%,若不采取硬性措施,此类交通事故的增长是无法控制的”。有此可见在酿成交通事故的诸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人为因素。因酒后开车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我国交通事故总数的4%以上;死亡人数,约占死亡总人数的10%。据统计美国近年来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每年都有1/2是由于酒后驾驶所致。同时因酒后开车被拘留者达一千二百万人次。在欧洲1986年因酒后开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事故的42%,死伤达67.2万人。在英国曾进行连续24小时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全部交通事故中有12.5%是由酒精中毒所引起。法国的调查占到43%。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对酒后驾驶进行严厉制裁,但仍有10%-12%的人因酒后驾驶而伤亡。日本 1 不算严重,每年因酒后开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次数占交通事故总数的2—4%,在死亡事故中,因酒后开车使他人或自己致死的占死亡总数的10%左右。而我国此类现象与日本大致相同,在我国因酒后驾驶而发生的交通事故比例较低。据北京市1981-1985年,对交通事故的统计表明,因驾驶人酒后开车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2.6%。但是,许多特大交通事故往往与酒后驾驶有关。由此可见,酒后开车造成恶果的严重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饮酒与交通事故成不可分离的问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饮酒后不准驾驶车辆。”如果违反此规定必将受到刑事或行政处分。可见我国对于酒后驾驶的现象非常重视。

(二)酒精对驾驶人的影响

饮酒对驾驶人影响甚大,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死亡的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的驾驶人的饮酒习惯虽不及欧美、日本等国,但饮酒造成交通事故大有其增加的趋势。因此,为了预防交通事故,故把饮酒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进行分析和研究。

酒精对人体的影响。酒是含有一定量的酒精。一般白酒含酒精60%左右,果酒含酒精16—48%,饮酒后酒精迅速被胃粘膜和肠粘膜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到人体各个组织之内。由于酒精对水的亲和性,因此,可以分布到体内所有部位。饮酒后,开始时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然后产生阻抑作用,严重者可以造成中毒死亡。

驾驶人饮酒肇事,一般是在酒后30-60分钟内发生,约占事故的60%。体内酒精浓度多少才能发生事故呢?浓度过低对人体影响不大,浓度过高处于高度抑状态,驾驶人昏睡不能驾驶。据日本调查资料介绍,饮酒造成事故的驾驶人,其血中酒精浓度大约在1.0—2.5毫克/毫升范围内,其中1.5—2.0毫克/毫升范围内的占35.5%。饮酒后在30—60分钟间发生事故多,是因为这段时间内,酒精浓度维持在上述较高的数值范围内。有人作过这样的测定:试验34名男同志,每人分6次引用日本酒600毫升,饮后30分钟,测量呼吸中所带的酒精浓度,发现有30人达到0.25毫克/毫升以上,60分钟以后有33人达到0.25毫克/毫升以上。同时在对另一些人做试验中发现,尽管饮到600毫升同样的酒,仍有12%的人呼吸酒精浓度在0.25毫克/毫升以下,由此看出饮酒量与个人体内的酒精浓度因人而异。

此外,饮酒后体内的浓度与体重,性别也有一定关系。如饮同量的酒,体重越高浓度

2 越低,反之就大。据对男女同志饮酒试验,女同志30分钟以后,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高峰,90分钟以后降低到微量;而男同志酒精浓度高峰到的比较晚,90分钟以后还维持着一定的浓度。

酒精对开车人的影响。酒精中毒以后使人的记忆受到一定障碍,一般表现为酒后易忘事。因饮酒忘事而产生交通事故也是存在的。例如:某驾驶人,正月初五接受了驾车运回锅炉的任务。临行前,领导一再嘱咐:“这台锅炉体积大,一定要注意安全,回来时千万不能走火车地道桥”。可是途中经过妹夫家,因正在过年期间,于是喝了几杯酒,吃完饭在行车中,怎么也想不起来领导的嘱咐。当临近地道桥时,虽然不自觉地犹豫了一下,却以50公里/时的速度冲了下去。一声巨响,车上的锅炉撞在了地道桥的钢梁上,撞坏了一孔钢梁,火车被迫停开十二小时。酿成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此外,体内酒精浓度越高,记忆力越减退,但是经过24小时以后再进行试验,发现记忆力与正常人相比并没有大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驾驶人饮酒之后,随着脑及神经组织内酒精浓度的增高,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致使心理活动发生障碍,人体各部位失去控制,于是情感和行动都出现异常。因此,酒后开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这是客观规律。

二、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二──疲劳驾驶 (一)疲劳、驾驶疲劳的定义

疲劳:疲劳是经过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致使身心机能下降的现象。

驾驶疲劳:驾驶车辆是一种熟练劳动。行车时,车速快、时间长、温度高、噪音大、振动颠簸、驾驶姿势单一。同时车外情况多,变化快,潜在危险时有出现,感觉器官及运动器官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此,驾驶人需要付出一定的生理能量和较大的心理能量。由于连续作业导致驾驶人周身酸痛、感知觉弱化、思维判断能力降低、动作反应迟钝和不准确等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调,自觉不适和驾驶作业质量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二)驾驶疲劳与行车事故

驾驶疲劳发生后,对驾驶人产生以下影响:

1.感知机能弱化:一般经过连续2-4小时连续驾驶,中枢神经就会产生疲劳,开始出现感觉迟钝、知觉能力降低。如视觉敏锐度变低,眼睛正常的运动状态被破坏(注视不合理的延长,跳动不合理的“徘徊”)。

3 2.注意功能失调:随着疲劳的发展,注意力涣散,注意范围缩小,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经常丢失重要的交通信息,反常的注意次要的交通信息。

3.记忆力变坏,思维能力明显降低。有时忘记操作规程,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走错路线。

4.驾驶动作失调。长时间驾驶,驾驶人肌肉的收缩调节机能也要下降。因此,疲劳之后驾驶动作的准确性下降,有时会发生反常反应(对于较强的刺激出现弱反应,对于较弱的刺激出现强反应)。动作协调性也会受到破坏,动作节律失调,动作自动化程度降低。

5.判断和驾驶错误增多。疲劳以后,判断和驾驶错误都远比平时增多。判断错误表现为对道路的畅通情况,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及处理方法考虑不周到等。严重者可发生手足发抖,肌肉痉挛,动作失调。

6.反应时间显著增长。据国外研究,工作一天后,与不同年龄的驾驶人对红色信号的反应时间都增长了。同时对复杂刺激的选择反应时间(同时给红色和声音刺激)也增长,有的甚至增长2倍以上。

7.困倦瞌睡。疲劳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就会导致驾驶人在行车中瞌睡。这时,驾驶人由于来自车内外的一切信息完全中断,无法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然诱发重大交通事故。

(三)驾驶疲劳的原因。

造成驾驶疲劳的因素可分为生活上的因素,驾驶中的因素以及驾驶人的本身条件等,且各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其作用是不一样的,但对引起、延缓、加速驾驶疲劳,却有极大的关系。

1.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保证驾驶人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在睡眠状态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发生变化,使得全身肌肉组织迅速放松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心脏的收缩率随之降低、动脉压下降,呼吸节律趋于均匀,肌肉的新陈代谢大大减缓。所有这一切都会对人体,特别是对大脑的充分休息产生有益的影响。

生物学家证明,一般20-50岁的成年人,所需的睡眠时间为7-8小时。每天睡眠的最佳时刻是晚23点至早上7点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人体的许多生理系统随着生物节律的循环周期而进入抑制状态。每个人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睡眠。睡眠不足和睡眠时刻不当,都会引起驾驶疲劳。因此,一般情况下,要求驾驶人一昼夜至少保证7小时睡眠。

4 2.驾驶时间──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是造成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驾驶人在长时间驾驶操作过程中,及时接收、处理频繁变化的信息,并准确地做出反应动作。大脑必须保持高度的觉醒水平,才能确保行车安全。但是,正常的血液循环难以保证脑细胞对氧气需求的供应,形成大脑缺氧,致使心理功能降低,因而出现疲劳现象。随着作业时间的增长,驾驶疲劳程度也随之加剧。另外,驾驶人的腰部和臀部长时间以固定姿势就座,开始时局部血液流通不畅,供氧不足,废料不能及时排除,因而产生僵硬、酸痛感觉。

驾驶疲劳不仅与作业时间长短有关,而且还与时辰有关。白天行车,10-11点人开始感到疲倦,午后12-15时驾驶人极易困倦入睡,约有1/6的交通事故发生在这一时段。夜间11点后,开始有睡意。驾驶人一般在午夜至凌晨5时睡意最浓,而且夜间道路照明不如白天,驾驶意识低落,人车稀少,很容易产生麻痹心理、驾驶疲劳和操作错误。

3.高速行使,车外交通情况相对增多,变化加快,目不暇接,驾驶人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另外,一些难以预料的危险情况,也随时可能出现,使驾驶人精神陷入紧张和不安,疲劳产生很快。

4.道路条件,道路线形和地形条件复杂;道路能见度低、没有交通标志、道路崎岖不平,振动剧烈,行人拥挤、自行车多、交通阻塞、交叉口红灯信号频繁、意外被超车等,使驾驶人频繁修正方向、换挡、刹车和启动,致使驾驶人产生烦恼,急躁和紧张,加重心理负担,必须付出较大的精力,所以容易疲劳。

(四)预防疲劳驾驶的措施。

1.要保证驾驶人有充足的睡眠。一般情况下,应使驾驶人每日保持8小时的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还应适当增加,因为白天睡眠效果比夜间差。此外,继续的睡眠的效果比相同的总时间连续睡眠的效果差得多。

2.要正确把握驾驶作业强度。因为驾驶作业强度大小直接影响着驾驶人身体能量的消耗。据研究认为,驾驶人一天行车时间以不超过8小时为最好。深夜行车不要连续超过两次,否则,第三天夜间应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3.应注意协调好家庭和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驾驶人的心理状态,也必然导致出现某种情绪,此情绪正常与否,对安全行车关系甚大。比如:一位驾驶人因家务纠纷,上班来迟,领导批评,路上乘客又纷纷埋怨„„最后思想不通竟生恶念,将车开进水库与乘客同归于尽。由此可见,驾驶人未能正确地控制和处理好其心理机能障

5 碍,导致了这起惨案。

4.防止饥饿、干渴,但也不能进食进水过多,过饿过渴或进食过多,也易疲劳。

三、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三──超速驾驶

速度是形成各种交通现象的必要条件。分析交通事故发生原因,速度则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汽车超速行驶常造成交通事故。因而对于一个驾驶人来说,掌握速度的有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好车速是科学行车的基础。

车速与交通安全

据美国有关资料记载,1974年美国因能源危机而宣布了55英里时速限制的规定。实施结果,这种车速限制不仅对节约能源带来好处,而且历年来呈上升趋势的交通事故也陡然下降了,可见车速与交通事故之间有直接关系。早在1952年,美国就进行过分析,发现每3起死亡事故中就有1起是因为车速高所造成的,且车速越高,死亡率越高。由此可见,车速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汽车速度越快,驾驶人的反应时间越长,车速慢,反应时间变短。从人的生理角度来看,车速越快,驾驶人的视野越窄,看不清视野以外的情况,情绪和中枢神经系统都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导致了反应时间变长。据测试,驾驶人在正常情况下,车速为40km/h时,反应时间为0.6s左右,当车速增加到80km/h时,反应时间增加到1.3s左右。行驶途中若遇险情,驾驶人易惊慌、犹豫,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随着车速的提高,驾驶人的脉搏和眼动都加快,感知和反应变慢,对各种信息的感受刺激迟钝,在会车和超车中往往会出现过低估计车速,且容易对距离估计失误。尤其在越过障碍和盲区路段行驶中对突发情况还未做出反应事故就发生了。

为什么车速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呢?这要从驾驶人的反应时间说起。众所周知,所谓反应时间是指当驾驶人由感觉器官感知危险状况时,通过大脑对危险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决定、然后采取措施的这一段时间。为了使驾驶人遇到危险情况时能及时采取措施,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缩短反应时间,比如使驾驶人的感知时间缩短,感知情报在大脑中的处理时间缩短以及车辆操作和制动机构的反应时间缩短等;二是车速不要太快,车速太快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内,车速太快,会使制动停车距离加长。因此,为了在危险情况下能采取措施,驾驶人必须控制车速。在分析交通事故时,往往发现车辆在道路弯曲处发生交通事故,什么原因呢?因为在道路的曲率半径一定

6 的条件下,要求车速要适当,特别是车速不能太高,车速太高就有翻车的危险,这是安全驾驶的基础。可见车速与交通安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以上对行车速度的分析可知,超速行驶对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是构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且是重要原因。既然知道了它的危害性,那我们又将如何采取措施来预防它呢?以下我提出关于我的几点看法:

1.采取交通管理的方法对速度进行控制 2.采取交通心理学的方法对速度进行控制 3.采取物理的方法对速度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酒后、疲劳、超速驾驶是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它们的存在将会对交通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作为一名驾驶人来说,在驾驶车辆的时候禁止饮酒,要休息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并且在行车中要控制好车速,以及作出相应的措施和应注意的事项,倘若如此便会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给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由于本人学识浅薄,以上见解,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永德主编:《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及预防》 人民交通出版社 [2].段里仁主编:《道路交通事故概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单博华主编:《道路交通心理》 警官教育出版社

[4].宁乐然主编:《道路交通工程学教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推荐第7篇:Idiot三大构成试卷及答案

《三大构成》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点:点是相对较小而集中的形。

2、线:线是具有位置、方向和长度的一种几何元素,是点运动后形成的轨迹。

3、面:面是点的密集,或线的移动轨迹。

4、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体现了在统一中呈现出的生动变化的效果。

5、重复:我们把相同或相近的形态元素进行连续有规律地、有秩序地反复排列。

6、对称:是指作品的各部分依实际或假想的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应关系,具有稳定与统一的美感。

7、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轴线或支点两侧会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稳定。

8、骨格:骨格是构成图形的骨架与格式。

9、具象形态: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概念,并可以明确指认出的存在物。

10、抽象形态:在造型艺术领域中,特指无法明确指认出的形态或形象,在生活经验中找不到具体的存在物。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2、变化与统一的法则是使用于一切造型艺术表现的一个普遍性单位特征,也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3、和谐就是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互相协调,也就是各种因素存在某种共性,似性或调和性。

4、

5、

6、

7、发射的类型有中心点发射、螺旋式发射和同心式发射等。

8、

9、

10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C)在艺术创作中是一种被充分认识和用于表达的手段。

A、艺术美B、造型美C、形式美D、创新美

2、均衡时有变化的美,其结构特点为(D)

A、生动活泼B、富于变化C、有动的感觉D、ABC

3、中国银行用古代铜钱和汉字“中”为元素,对称的结构山体现了(A)的理念。

A、和平B、活泼C、生动D、美丽

4、德国著名建筑家沃尔特?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市建立了(B)

A、卢浮宫B、国立包豪斯学院C、红楔子攻打白军雕像D、唐仕女

5、以下不属于硬线材构成方法的是(D)

A、积垒构成法B、线织面构成法C、框架构成法D、变形创新构成法

6、除了五种柏拉图式多面体外,还有一种多面体被称为(B)

A、雨果式多面体B、阿基米德式多面体C、变异多面体D、几米式多面体

7、在单位面材上进行结构的穿插、衔接,把多个单个实体互相插接。称为(C)插接

A、平面B、变化C、立体D、多层

8、伟大的艺术大师三宅一生所设计的服装极具创造力等特点。三宅一生是(A)人。

A、日本B、法国C、意大利D、德国

9、在色彩构成中,明度统调调和,在混入(B)时,色彩之间的不和谐会被削弱。

A、灰色和白色B、黑色和白色C、灰色和黑色D、白色和红色

10、本身不发光的色彩称为(C)

A、光源色B、收缩色C、物体色D、固有色

11、以一个焦点为中心,层层环绕发射称为(B)

A、中心点发射B、同心式发射C、旋转式发射D、螺旋式发射

12、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创作的《萨平妇女》的构图中,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比例为

(D)

A、1:1.35B、0.28:1.2C、1:1D、1:1.618

13、传统的中国门栓为(A)图形。

A、对称B、均衡C、相似D、装饰

14、平面构成的基本特点是(B)

A、实践性B、基础性C、趋理性D、整体性

15、具象具备(A)特性

A、明显的可识别性B、独一无二C、相似性D、创新性

四、简答题(共55分)

1、简述近似构成应注意的问题:(15分)

答:基本形态在变化时,可以有秩序地改变自身的形态特征,处理手法不要发生很大的变动,最好骨格不变,只是基本形发生微妙的变化。作品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如利用直线、弧线、块面、肌理等变形重组等,但同一副作品中要有一个主题,不要用太多的处理手法,因为这样会使人觉得杂乱无章。

2、简述基本形的组合主要体现的几种方式。(20分)

答:在平面构成中,由于基本形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① 分离:形与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② 相接:一个形的边缘与另一个形的边缘接触

③ 重合:一个形重叠在另一个形之上,产生上下、前后关系

④ 覆盖:两形重叠,后面的形被前面的形所遮挡

⑤ 透叠:形与形之间透明相交

⑥ 合并:两形交叠,彼此联合形成一个新的形

⑦ 剪切:两形相交,剪去了其中一个图形的影像成分

3、简述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的关系:(20分)

答: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态向三维立体空间进行的构成转换,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它们都属于一种艺术训练形式,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具备造型的观念意识,把握抽象语言的情感要领,培养现代风尚的审美情趣,这均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立体构成主要是研究三维度空间实体的构成,力学、数学、工艺、美学等方面的知识都在其中得以体现,它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而平面构成所研究的则是二维视角的设计,即平面的,非立体的设计元素。

推荐第8篇:平面构成教案

第一课平面构成——设计表达的起点和基础

一 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日本引进的,受到国内艺术设计院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构成”的教育理念不仅揭示了艺术设计元素的内在规律,还使感性的艺术设计得以概念化、逻辑化与科学化,有利于学生认知造型设计艺术规律,掌握艺术设计技能。 1.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是利用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图案,主要是在二维空间范围之内描绘形象。 2.构成的价值

构成是将知识与技法相结合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它的价值体现在:

(1)基础性:内容广泛,适用性强。

(2)科学性:活重训练有序思维,使学生养成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培养科学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3)实践性: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是构成教学的主要方式。 3.构成的起源与发展

平面构成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几种构成形式共同起源于造型艺术运动中的构成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俄国构成主义运动。这一时期构成主义的发展处于相对的独立阶段,对于世界的设计运动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俄国的构成主义开始向西传人欧洲各国,并成为日后设计向现代主义转化的重要刺激因素。其中,捷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受其影响最为强烈。俄国构成主义大师李西斯基1920年在波兰讲学,深刻地影响了波兰设计师亨利克·伯利维,而后亨利克·伯利维开创了称为“麦查诺—法可图拉理论”,他提倡摒弃虚无的传统三维绘画表现形式,而用基本的几何构成原理进行平面设计。亨利克·伯利维的设计带有明显的数学计算和几何构成的特点。当然,在其他的东欧国家里同样产生许多构成主义的倡导者,他们都为构成主义向今后的形态构成学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到设计中的平面构成,我们就不能不介绍包豪斯。包豪斯是1919年由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市建立的“国家包豪斯学院”,它是当时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欧洲很长一个阶段的对现代主义的探索最终在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对于平面设计来说,包豪斯所奠定的设计思想基础和风格基础也是决定性的。更为值得纪念的是包豪斯把这种总结制定成为现代主义设计教学体系,这时的构成主义摆脱纯艺术的目的,开始把想象丰富的设想同技术上的精通结合起来为生活中现实问题服务。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活动中,大量的启用了年轻的有激进思想的画家和雕塑家,他们为构成发展做出了许多有利的尝试,他们在设计中放弃了作品中的装饰因素,探求发挥结构本身的美感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构成设计原则,这时的平面构成已经初见规模了。后来,平面构成设计适时加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迎合了人们在新工业化时代求新求异的情感需要,这使在很长一个阶段的构成主义平面设计成为一种风尚。随着德国包豪斯的关闭以及设计中心的转移,平面构成设计与更多国家的设计师接触,同时平面构成设计也从其他的设计领域中汲取到营养,平面构成开始从设计的具体内容中分离出来,开始形成了指导设计形式展开的一种规律,这也是设计随着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现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改造现有自然状态的可能性,人们可以更加主观地创造设计形态,这时平面构成的成熟阶段已经到来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为平面构成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补充,如: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于1935撰写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库尔特·勒温撰写的《拓扑心理学原理》以及在艺术史论方面凯伯斯的《视觉语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鲁道夫·阿恩海姆撰写的《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第一次将视觉艺术与心理学、哲学、数学等等其他门类的科学进行综合研究,为很多以往仅仅处在感觉的构成艺术形式找到了理性的科学依据。

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引入了平面构成,并在全国高等艺术学校的教学中普及,使平面构成成为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教学活动,平面构成课程已经融入了一定的中国文化特色。可以这样说,平面构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总体认识,它是个开放的体系,可以随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不断充实完善,使之进一步趋于成熟。 4.平面构成的材料与工具 材料

1.纸张 黑(白)卡纸(裱贴纸张)、绘图纸、素描纸、硫酸纸(拷贝纸)

2.颜料 水粉瓶装浓缩黑色颜料、小支白色水粉颜料(用于细小处修正)

3.其它材料 特殊纸张材料,如旧报纸、宣纸等 工具

1.铅笔 绘图铅笔:HB、H(用于起草轮廓线)、2B(用于填涂色块看大效果)

2.毛笔 用于蘸颜料平涂色块。 小号毛笔(或叶筯、衣纹和小红毛)、扁平的小号水粉(彩)笔、中号白云笔

3.针管笔(或签字笔) 勾画自由形态、各种曲线和精细的线 型号:0.3、0.

5、0.7 4.绘图仪器 鸭嘴笔、硬件套大圆规 直尺、三角板、曲线板

5.裁剪工具 美工刀、剪刀 6.绘图橡皮擦

其他 速写本( 16开)

第二课 “点”的形态特征及其设计应用

1.点的众多形态

与数学概念中的点不同,造型艺术当中的点,一般指“小”的形态元素,是指一个画面中面积较小的图形。相对于线面来说,点是最小的构成单位,是设计中最小的元素,但无论多小的点都有形状、大小,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因此点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生活中,点是最常见的,它的大小是相对的。夜空中若隐若现的颗颗星星,农家小院散落的粒粒粮食,草原上远处的只只牛羊,以及显微镜下的微小细胞都是点,这些点的大小是相对的。

造型艺术中的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根据绘画工具、运笔情况的不同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样式。它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物体在画面中的再现,也可能是创作者情感迸发的一次艺术创造。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眯并创造造型艺术中的点,它分给我们大家带来无限的联想。 2.点的属性与表情

在设计作品当中,点有两种形态。一为实点,即真实的,独立存在的,边缘线比较清晰且内部充实的点,另一种为虚点。虚点是一个视觉映像点,一般依赖周围的环境而存在,如果环境改变,虚点的形状和作用也会随之变化。

实点和虚点一般独立存在,它会在画面中“争取位置”,避免被其他图形同化,并能起到视觉强化的作用。单个点是视觉的中心,也是力的中心。独立的点本身并没有上下左右的延伸性,但是具有视觉上的聚集性和心理上的扩张感,会在设计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多个点集中排列在同一个方向上会产生线的效果。无论点的形态为何种样式,只要将其纳入到线的轨迹当中,都可以产生虚线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做规律性运动,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效果。此外,点的大小渐变还可以产生速度感,空间感。生活中点集成线的例子很多。例如黑夜中路边的路灯光,有序排列的文字,都形成线的感觉。 点的面积扩大到一定程度是会有面的特征。当点密集排列到一点数量时也可产生面的感觉。此外,不同大小、疏密的点所形成的面的效果也不同。不同形态的点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点的大小、疏密、方向、位置也会是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点的这些特征,我们称之为点的表情

3.点的构成应用

〈1〉 点的有序构成

这里主要指点的形状、面积、位置和方向等诸多因素以规律化的形式排列构成,或者相同的重复,或者有序的变化。点往往通过疏密的排列形成新图形。丰富而有序的点构成,也可产生层次细腻的空间感。

〈2〉 点的自由构成

这里主要指点的形状,面积,位置和方向等诸多因素,以自由化、非规律的形式排列构成。这种构成往往呈现出丰富的、涣散的、非规律的视觉效果。如果以此表现空间局部,则能发挥其长处,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课 “线”的形态特征及其设计应用

一 线的众多形态及性格

在几何学当中,线没有粗细之分,只有方向和长度,它是一切面的边缘和面与面之间的交界。在造型艺术当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机理等造型元素。

线的形态千变万化,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直线和曲线两种。在平面构成的表现中,任何线形态都是这两种线为基础扩展和延伸出来的。

1、直线

直线有整齐、干脆、严肃的性和特征,有阳刚之美,主要分为竖直线、水平线和斜线3种。

(1) 竖直线

即垂直线,往往给人以,明确、刚毅、沉着、延伸、有力度、富于生命力的视觉感受。粗竖直线多用来表达崇高、升腾、信心;细竖直线多用于表达挺拔、秀气、信心、富于理性;而过细的竖直线一般用于表达渺小、柔弱的设计理念。

(2) 水平线

水平线有稳定感,多用于表达平和舒展之意。中国庙宇建筑多 位水平线造型,以表达稳定、祥和、尊贵之意,是永恒的象征。

(3) 斜线

斜线往往给观者以动势、冲击、飞跃的方向感。倾斜的斜线能给观者上扬的感觉,是速度和力的结合,也可以给人以下沉的感觉,给观者以消极的心理感受。

2、曲线

曲线与直线相比较,更具有动感,更富于变化,给人以柔和、优美的感受、有阴柔之美。曲线主要分为整齐端庄的几何曲线和徒手绘制的自由曲线两种。

(1) 几何曲线

主要是利用绘图工具绘制出来的圆弧形、椭圆形、抛物线等线形态,是可以复制的。相对于自由曲线而言,几何曲线缺乏个性。

(2) 自由曲线

非几何曲线,它具有两个特性,一是非直线性,二是徒手自由绘制的,具有明显的自由性和偶然性。与几何曲线相比较,更自由、更富于个性、更具自然伸展、洒脱、随意、优美、自然的个性特征,不宜复制再现。 二 造型艺术中的线

相对于点、面而言,线是最活跃、最富于变化、最具有个性的元素。线在造型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绘画艺术、建筑景观设计等一切造型艺术都离不开线。丰富而活跃的线是造型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在造型艺术中,对线的认识更为深远,对线的视觉特征、形态的分类更为详尽,并进行了各种组合的可能性探讨。线是造型艺术中不可替代的构成元素。 三 线的构成应用

1、集线成面

线如果大量密集的使用,会形成面的感觉,线越密集,越粗,面的感觉就越强烈。在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用线排列各种图形。

2、线的有序构成

主要是指通过线性、长短、粗细、位置、方向、疏密、明暗调性等因素,以重复、渐变、发散等规律化的形式进行构成。可形成体、面,也可以创造新的视觉空间和形态。

3、线的无序构成

主要是指通过线性、长短、粗细、位置、方向、疏密、明暗调性等因素,以自由化、非规律化的形式构成,以追求丰富生动、灵活多变的视觉效果。无序构成的自由化,与有序构成的规律性是相对而言的。它并不是完全追求偶然得到的效果,更不是糊涂的乱抹,无序构成往往需要更高的审美水平,要求设计者先胸有成竹,然后才能做到笔下有神。

第四课 “面”的形态特征及其设计应用

一 面的概念

面是现移动的轨迹,有长和宽两个维度。面的轮廓由线决定,在轮廓线内涂满颜色。就形成了面。在造型艺术领域,任何封闭的线都能构画出一个面。 二 面的分类和特征

1、有机面

有机面是对具体自然物象的简化概括。自然界任何具有一定面积的物体外表都可以看作面。生动自然的有机形象更具有情感因素,更容易激发观者的联想。

2、几何形的面 几何形的面也可称作无机形、人工形面,主要指利用绘图仪器绘制加工而成的面,如三角形、方形、椭圆形、梯形、菱形等这些形状体现了数学的构成方式和完美的内容逻辑性,构成效果简洁、明了、易于复制,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造型艺术当中,尤其建筑设计、容器设计等领域。

3、不规则的面

不规则的面是指人为创造的自由构成的形状,一般分为不规则的直线面和不规则的曲线面两大类。

4、偶然面

偶然面是指自然形成或人为偶然形成的形状,如滴答于纸面的墨迹,自然燃烧后的纸张。偶然面很难复制。设计师往往是在现成偶然面的启发下才能得到灵感。(扎染) 二 面的构成

面的构成即形态的构成,它涉及基本形、骨骼等概念。平面空间的面与面之间的构成关系,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面在平面空间中同时出现时,期间便会出现多样的构成关系。

概括如下:

1、分离

2、相遇,即相切

3、覆叠

4、透叠

5、差叠

6、相融

7、减缺

8、重叠

第五课 点线面的综合表达

1 教师展示图例 2 学生练习:

表达“喜”“愁”两个主题 尺寸:10cm*10cm 色彩:黑白

第六课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及应用1 自然界中的各种形式因素,如线条、形体、色彩等,都具有一定的组合规律,人们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后,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就能逐渐形成一整套的视觉经验。这些视觉经验,就是造型艺术当中的“形式美”法则。

总的法则:变化统一

需要掌握:对称与均衡,韵律与节奏,对比于调和。 变化 在构成中强调突出各元素的特点,使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即为变化。变化要有主次之分,局部服从整体。变化法则的使用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它要为画面整体效果的传达而服务。变化过多杂乱无章,无变化又死板无趣,要把握两者的统一。

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体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粗细、曲直;有方向的变化,如正反、旋转、内外;有空间的变化,如前后、上下、左右;有色彩的变化,如深浅、浓淡等,这都可产生多样化的视觉效果。

统一 统一是一种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设计者对画面整体美感进行调整和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图。我们强调的平面设计中的统一,不是对二维平面上静止状态下多种要素机械而类似的重复,而是指多种相异的视觉要素间的和谐相构。统一原理在设计构成中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设计整体美感的妥善安排上,表现在对那些复杂、富有变化的状态所构成的有秩序的组合之中。

学生练习

第七课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及应用2 对称与均衡 对称

对称是指将中心两侧或多侧的形态,在位置、方向上作互为相对的构成。对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轴对称

2、中心对称

是以一个点或面为中心,向四周发散构成,相同或相近的形态两两相对。 均衡

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力量相互牵制达到的平衡。具体到构成设计当中,均衡主要指画面中的图形与色彩在面积大小、轻重、空间上的视觉平衡,它更注重心理上的视觉体验。均衡可以使画面整体更加和谐完美,各组成部分穿插得当会让作品看上去更舒适。

与对称相比,均衡更富有变化,更自由和个性。它不想对称,只能把作品的重心放在最稳定的中心和中心线上,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均衡的形势比较自由,活泼,画面达到一种平衡的美感即可。因此,在造型艺术设计中,均衡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有较高的自由度。

学生练习。 第八课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及应用3 韵律与节奏

韵律与节奏对应于视觉流程的动态过程,借用的是音乐与诗歌的概念。在音乐中,节奏是指音乐的节拍长短,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音效。韵律是设各种常用的名词,原指诗歌中的声韵和律动。 在造型艺术中,韵律和节奏也是一种视觉心里感受。韵律是指作品整体的气势和感觉、形态轮廓和空间组织等看起来起伏变化,流畅而不平铺直叙。节奏通常指作品中的点线面空间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强弱、动静、曲直、疏密、大小、虚实之分。 在造型艺术中的韵律和节奏常同时出现,通过多个形态有规则的重复变化,使作品产生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从而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诱惑力。

学习练习

第九课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及应用4 对比与调和

对比 对比是指两个以上互为相反因素的形态,设置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效果,这会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对比的目的是为了凸显矛盾,制造紧张感。 在造型一书中,相反因素主要体现在形态、色彩、质感、大小、方向、粗细、虚实等方面。如果把这些相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会增加作品的紧张感,从而强化了比较。 在平面构成设计中,对比的形式主要有空间对比、聚散对比、大小对比、动静对比、明暗对比、质感对比和方向对比等等。

调和 调和与统一的概念类似,是指使作品的各个部分的关系和谐一致,减少对比和差异,给人视觉美感。在造型艺术中,调和是人为的,是有意识的合理搭配,不是自然发生的。调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

学习练习。

第十课平面构成基本表达形式1 基本形与骨骼 基本形

有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状组成的图形,其每一组成单位称为基本形。基本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单位,设计者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将其排列、组合已得到某种形式效果。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佳。 骨骼

骨骼与基本形,就如同房屋墙体与室内空间的关系。骨骼将基本形在空间或框架内做各种不同的编排,使之有序的排列。

骨骼分为规律性、非规律性、有作用性和无作用性几类。

1、规律性骨骼

以严谨的数字方式构成精确的骨骼线,基本形依骨骼线排列具有强烈的秩序感。主要又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和特异等构成。

2、非规律性骨骼

没有严谨的骨骼线,构成方式自由生动,主要有密集、渐变、近似构成。

3、有作用性骨骼

是指空间中的变化受骨骼线的空间范围控制的骨骼,基本形可以在骨骼单位内自由变化位置,方向,形状,大小和数量,甚至超越骨骼线。

4、无作用性骨骼

是隐藏在图形与空间中的骨骼,基本形的变化构成遮掩了骨骼的作用,骨骼只起固定基本形的作用。当基本型大于骨骼单位时,将产生基本形项链的组合变化效果。

学习练习

第十一课平面构成基本表达形式2 重复与近似构成

重复构成 重复是指在同一设计中同一造型重复出现的构成方式。它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易于给观者加深印象,产生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

1、基本形的重复 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基本型构成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

2、骨骼的重复 如骨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骼。重复的骨骼是规律性骨骼的一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

3、各种要素的重复 (a) 形状重复 (b) 大小重复 (c) 色彩重复 (d) 机理重复 (e) 方向重复

近似构成 自然界中近似形很多,如某种树的叶子,同类的小鸟等,它们的造型都有近似的性质。近似构成是基本形的形象产生局部变化,但又不失大致相似的特点的构成。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机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度很大,就会有重复感,反之就会破环统一感,失去近似的意义。

1、形状的近似

在形状近似中,一般首先找一个基本形作为原始材料,然后在这基础上做一些加减、变形、正负、大小、方向、色彩等方面的变化。

2、骨骼的近似 骨骼可以是不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骼单位的形状、大小可以有一定的变化。如将基本形分布在骨骼内,使每个基本形以不同的方式、形状出现在单位骨骼内。 在构成设计中要注意近似与渐变的区别,渐变规律性很强,基本形排列非常严谨,而近似规律性不强,基本形和其他视觉要素变化较大,也比较活泼。

学生练习。

第十二课平面构成基本表达形式3 发射与密集构成

发射构成 发射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光芒四射,水花四溅,盛开的花朵等。 以一点或者多点为中心,向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发射具有方向的规律性,发射中心为最重要的视觉焦点,所有的形象均向中心集中,或由中心散开,有事可造成光学的动感,或产生爆炸性的感觉,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发射的种类:

1、中心点发射

2、螺旋式发射

3、同心式发射 密集构成 密集是一种运动方式,主要追求疏密的节奏。凝聚、分散、排斥、吸引是物质的本性,它构成物质的内力,引起密集的运动变化。最疏或最密的地方常常是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画面中可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并有节奏感。

密集的骨骼有以下分类: (a) 向点密集 (b) 向线密集 (c) 向基本形密集 (d) 自由密集

密集骨骼中的基本形可采用具象形、抽象性、几何形等,形状可以是相同或相似的,在大小和方向上也可也有些变化,主要突出基本形排列的动向和疏密,但基本型的面积要小,数量要多。

学习练习。

第十三课平面构成基本表达形式4 渐变与特异构成 渐变构成

渐变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在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序的、有节奏的变化。

渐变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形状渐变

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型,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缺,也可又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2、方向渐变

3、位置渐变

4、大小渐变

5、色彩渐变

6、骨骼渐变 特异构成

在一种较为有规律的形态中进行小部分的变异,以突破某种较为规范的单调的构成形式,这就是特异构成。特异构成的因素有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局部变化的比例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整体与局部的对比效果。

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少数个别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所谓规律,这里是指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有秩序的构成。特异的效果是从比较中得来的,通过小部分不规律的对比,使人在视觉上受到刺激,形成视觉焦点,打破单调,已得到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

特异构成有以下几种类型

1、形状特异

2、大小特异

3、色彩特意

4、方向特异

5、肌理特异

学习练习。

第十四课平面构成基本表达形式5 空间构成

空间构成是利用透视学中的视点、灭点、视平线等原理所求的的平面上的空间形态。在平面艺术中,空间感是假象,或者说,三度空间是二度空间的错觉,其本质还是平面。

自然空间 自然空间是立体的空间,万物呈现眼前,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近大远小,前后分明。平面空间 要在平面中体现立体感,则形象的大小,位置,方向至关重要。这些因素能够在平面重视人产生立体的幻觉,体现空间感。

1、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体现空间。

2、覆盖排列。同样的形象进行覆叠处理,会有前后、上下的 感觉,从而产生空间感。

3、投影效果。给形象增加投影可增强空间的真实性。

4、弯曲变化。线的弯曲渐变,可以造成前后距离感。

5、肌理变化。

6、矛盾空间。在现实空间里不可能存在,在假设的空间里存 在,是人为在平面作品中制造出来的错视。矛盾空间的视点是矛盾的,多变的,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观看,但结合起来却无法成立,相互矛盾,时任长盛不合理的世界效果。

第十五课 构成思维的延展——图形创意

图形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语言,一般不受国家、种族、地域的限制。它是一种人类所能理解的,能够最大限度贴近人类情感的语言方式。人类的解图能力是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的。图形中的形象能迅速的引发直觉。一个表意准确、形象生动、外观优美的图形,能够迅速提高观者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 图形具有直观快捷的特点。图形以具体可视的形象来表达信息,它丰富的表现力能轻而易举的吸引大众的视线,感染观者的心理情感。图形语言和文字的补充,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它能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简洁、迅速、顺利的进行沟通交流。 图形是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因此要求设计师要能够把握图形达意的准确性,使观者一目了然。同时,如何使图形在繁杂多变的形象中脱引而出,更大限度的吸引人们的眼球,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几种常用的图形创意思维方式

1.正负形构成 2.共生构成 3.替换构成 4.图形同构 5.影异构成 6.质感再造

推荐第9篇:近似构成教案

近似构成

时间:2015.6.10 班级: 1315

姓名:李丽美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掌握近似构成的特点,能利用简单的基本形进行近似构成 2.认识生活中的近似现象,近似构成给生活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近似构成的特点:是重复的轻度变异,是非规律性的变动;重复基本形的轻度变异是近似基本形;近似形以单位形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两组图片,分析讨论总结,生活中的近似现象,从而引出近似构成课题

1、树叶

分析叶形的异同点 : 色彩、形状、大小肌理 总结:形象彼此象而不完全一样

2、纽扣、鞋柜

分析图片的特点

总结:远看如出一辙,近看变幻万千

二、近似构成的概念、以及特点

1、欣赏分析近似构成图片

2、概念:是重复的轻度变异,是非规律性变动,形象彼此想象而不完全一样。

3、特点:重复的轻度变异,是非规律性的变动,形象彼此想象而不完全一样。

近似基本形

三、近似构成方法

(1) 同形异构法 (2) 异形同构法 (3) 异形同构同趣法

(4) 切割表现

总结:规律性骨骼中,基本形作各种近似变化

四、近似构成作业步骤

1、作单位纹样

2、作规律性骨骼

3、把单位纹样填入规律性骨骼中

总结:注意单位骨骼16个以上,这样才会形成一种近似节奏感。

五、优秀近似作业图片欣赏

六、布置作业

在边长18cm正方形中,设计近似构成作业一份。要求:画面整洁规范,近似构成特点鲜明,有创意。并在边长4cm的正方形中作单位基本形一个。

推荐第10篇: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教案

从设计的角度理解立体、空间造型要素 课前导入 设计不是艺术

这里所说的设计不是艺术并不是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而是把两者的区别明确。我们可以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设计作品,也可以用艺术的思想衡量作品的设计价值,但是对于设计师而言,首先要尊重设计所能完成的功能与实现的作用。

设计绝不像艺术那样随心所欲。比如建筑,我们可以用雕塑艺术的眼光来衡量建筑的造型美感,也可以用雕塑艺术的眼光来衡量建筑的造型美感,也可以用观念艺术的思想来衡量建筑的精神价值,但是建筑的居住功能却必须符合设计的理性标准——力学、结构、空间、人体、工学等等的。

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阶段,明确设计于艺术的界限,能够有目的性地把设计的技术性学习与观念性学习分开,也许是我们学习这么课程的目的更加明确。

造型与空间并重

很多时候学生会对造型和空间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从广义设计的角度思考三维造型占有了空间以后,必然也会对空间(正负形)产生分割,空间(负型)也会随着造型产生变化。造型与空间就行形与影的关系,一个产生变化,另一个随之变化。但是从狭义的造型与空间的设计出发,在每个造型中,设计师都要考虑到立体造型的正负关系(造型美感与空间美感共生),使其融为一体。就像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一定有一个富有空间美感的建筑外观,进入室内,也必然是一个结构合理的内部实用空间。从建筑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思考,造型与空间都是共同产生、互相变化。

立体造型学习的由简至繁

在整个课程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从造型简单的方式开始,逐步加大难度。因为初学者往往会把最终的造型理解的很复杂,因为在最终结果体积不变的状况下,学生都会觉得越复杂越能弥补空间变化的匮乏。其实空间变化的丰富并不是变化的数量、体块的细节数量决定的,真是使之产生丰富效果的是空间穿插的巧妙、整体空间的对比与细节的处理美感(体积感、空间感、视觉感)。空间的丰富性往往不仅仅是复杂所造成的。当空间造型产生穿插于碰撞时,造型的美感与丰富性更容易彰显。

第一章 从设计作品中理解空间立体造型的形式美感 1.1立体构成的起源: “构成主义”中的“构成”一词与我们要谈的“构成”有很大区别。 构成”的源流,首先是来自20世纪初在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包豪斯”(Bauhaus)设计师20世纪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成立到被迫关闭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领先的人才,崭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教育思想是包豪斯成为现代设计地发源的。

包豪斯的艺术教育家们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构成教育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成为我国所有艺术院校共用的基础课程,日本的大学不仅把构成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变成为一门专业,在构成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立体构成作为研究空间立体形态关系的学科,最早是由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与雕塑、建筑、绘画以及技术等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建筑设计的发展,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建与发展使立体构成成为一门专门研究空间形态和形态空间关系的系统课程。)

伊顿是第一个创造现代基础课的人。他强调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视觉训练,对平面、立体形式以及色彩和肌理有完全的掌握。他的课程主要强调两点:强调对于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特别是二维和三维,或者平面与立体的形式的探讨与了解;通过绘画分析,找出视觉规律,特别是韵律规律和结构规律,逐步对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视觉敏感性

克利更加强调感觉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对点、线、形态都赋予心里内容和象征内容

康定斯基:分析绘画;对色彩与形体的理论。他的教学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理论开始,然后与具体设计练习起来。比如研究色彩的温度与形式的变化关系,色彩的纯度、明度、色相的调和关系,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影响。

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流派也会影响其设计风格。 1.2立体构成的由来分成下面几个阶段:

一、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用几何形体(圆柱体、锥体、立方体、球体等)来表达客观对象,即是把外部世界以一系列不同平面,在不同时空中的构成方式,进行不同视觉解析和表现。追求体积、量感,抽象的空间,拼凑形式.(图片分析)为寻求立体造型语言,他试图从非 洲木雕原始艺术中吸取养料用几 何形体的表现方式。采用木、铁、纸片、绳子以及拾来的废品材料自 由组合,拼凑装配对象。

二、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描绘运动着的人物形态,并将其进行解析、映叠重构,通过色线、色点、色束表现光的闪耀与动感。

三、荷兰风格派运动

荷兰风格派运动主张纯抽象和纯朴,外形上缩减到几何形状,而且颜色只使用黑与白的原色。

四、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

构成主义从形态关系出发,更多探索纯粹几何形态的构成性,以感觉性、自由性的方法创作作品。

五、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

包豪斯艺术学院的创办人兼校长华尔塔·格罗毕乌斯的教学,为国立建筑工艺学校带来了以几何线条为基本造型的全新设计风格。这种理性的科学设计法则奠定了立体构成教学的基础。

六、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出来的。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 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解构主义实质 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解构主义设计师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和后现代主义历史风格的过分规则化、商业化的形式皆不满意;他们对现代主义设计强调表现统一整体性和构成主义设计强调表现有序的结构感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设计应充分表现作品的局部特征,作品的真正完整性应寓于各部件的独立显现之中。其建筑在整体外观、立面墙壁、室内设计等方面,都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体空间的明显分离的效果及其独立特征。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形式,多表现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拼合,或者造成视觉上的复杂、丰富感,或者仅仅造成凌乱感。

1.3

立体构成的的概念与特征

立体构成是对各种“三维形态”的共性问题加以研究,探索立体形态各元素之间的构成法则,提高与形态相关的敏锐感觉和欣赏素养,培养高效率的立体形态创作能力。

1.3.1立体构成的概念

立体构成就是在三度空间中,把具有三维的形态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拼接、构造、从而创造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全新立体形态。

1.3.2立体构成的特征

一、自由感

这里所说的自由感是指立体形态构成不受外框的限制、约束,可以按照设计的预想在三维空间内自由地延展。

二、力量感

立体形态是依托一定的材料得以实现的。材料具有质量和重量,立体形态构成也表现出了相应的质感和量感。

三、光影感

立体造型在有光源的情况下才能看得到。而在光的照射下,必定会产生阴影,这阴影包括自影和落影,这一特点只有立体形态才具有。

典型的建筑/雕塑空间造型语言分析

从设计与雕塑作品中学习空间造型美感的创作方法,因为典型的设计与艺术作品往往已经暗含了很多作品特定的约束因素,如构造、理学结构、审美方式、人体工学等。

弗兰克。欧恩。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踏实解构主义建筑风格的倡导者。抽象的造型在盖里手中被运用的活灵活现,他的建筑也被人们称作是凝固的音乐,这也显示了看似凌乱的建筑中用细节体现韵律与秩序的关键性。他的造型语言是曲面体。

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卡拉特拉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所提出的当代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模式。他的作品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开阔、更深刻,让我们更多地理解我们的世界。他把来自动物骨骼的生态建筑结构用建筑构造的语言表现出来。在当地设计中,生态风格的设计在设计领域越来越广泛,来自生物的形态与造型,使工业化生产的产品更加具有亲和力。

扎哈哈迪德

2004年普利兹克奖获奖者。2016年3月31逝世。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这座罗马的二十一世纪博物馆是一座纯粹而空旷的艺术品营地,走廊和天桥相互叠加和连接,创造出一个有生机的动感空间。)

盖尔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从地面展开的三维连续曲线,将多功能包裹在里面。空间呈现完整一体化,没有了墙与天花。

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打破了建筑与自然的界限,整个建筑师毫无接缝的流线形,内部没有一根柱子。

迈耶,迈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

在以直线为主,不时穿插曲线的几何体中,透过比例优雅的玻璃墙面,清楚地显现出内部的景象,这些又纵深感的空间与白色实墙的交替更迭,产生了某种特殊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它们不是出自同一构图因素的多次重复,也不是出自单方面强调水平或垂直感,而是通过某种内在的呼应起作用使他的建筑充满了某种艺术的品味。

三宅一生(1938年4月22日-),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他以极富工艺创新的服饰设计与展览而闻名于世。其后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它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习俗和价值观,成为名震寰宇的世界优秀时装品牌。

他的时装一直以无结构模式进行设计,摆脱了西方传统的造型模式,而以深向的反思维进行创意。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惊人奇突的构造,同时又具有宽泛、雍容的内涵。这是一种基于东方制衣枝术的创新模式,反映了日本式的关于自然和人生温和文流的哲学。

三宅一生品牌的作品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正是这种玄奥的东方文化的抒发,赋予了作品以神奇魅力。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新”,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戴斯德兰呈斯称誉其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

在造型上,他开创了服装设计上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借鉴东方制衣技术以及包裹缠绕的立体裁剪技术,在结构上任意挥洒,任马由缰,释放出无拘无束的创造力激情,往往令观者为之瞠目惊叹。

1.4立体、空间构成元素

立体构成的主要形态要素:点的立体构成、线的立体构成、面的立体构成、块的构成、空间的构成、光的构成。 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及其语义(PPT) 构成中特征的区别(PPT)

平立面形态材料特征的区别](PPT)

立体构成的点,是相对较小而集中的立体形态。现实中的点有形态、大小、方向及位置由于地球的引力其位置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靠自身的动能或其它物体的牵引或支撑来实现。点的设置可以引人注意,紧缩空间。在造型活动中,点常用来表现强调和节奏。点的不同排列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力度感和空间感。

点的空间位置

空间中居中的一点引起视知觉稳定的集中注意。点在空间的位置上移后有飘浮感产生,反之有跌落感产生。点的位置移至下方一侧,产生的不安定感更加强烈:当点移至下方中点,产生踏实的安定感。点移至左下或右下时,踏实安定之中增加运动感。

线:立体构成上的线是相对细长的立体形。线是构成空间立体的基础,线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如最常见的面和体。不同的线形有着不同的语义,如粗厚的线刚直有力,细薄的线柔弱委婉。

线从形态上大致可分为直线(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斜线和折线等)和曲线(包括弧线、螺旋线、抛物线、双曲线以及自由曲线)两大类。

在立体构成上,虽然不同于几何学意义上的线,但只要物体的长、宽、高中有一 个尺寸明显大于其他尺寸,并且与周围其他视觉要素比较,能充分显示出线的特征的

都可以视为线。或者可以理解为,立体构成中的线是相对细长的立体形。

线是构成空间立体的基础,线的不同组合方式,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 线立体的作用

(1)连接两个或多个物体,起到连接的作用;

(2)分割空间,有助于加强面或体的性格和个性特征; (3)引导或转移视线和观察点; (4)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面:立体构成中的面,是相对于三维立体而言,具有一维特征﹙长和宽两个方向比较明显,厚度很薄﹚的形体。

面也是构成空间立体的基础之一,有着强烈的方向感。面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如最常见的体。

面从空间形态上可分为平面和曲面两种形态。平面有规则平面和不规则下面之分,可细分为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和不规则形态。曲面也有规则曲面和不规则曲面之分,可细分为几何曲面和自由曲面。总之,规则的面基本是在严谨的数理原则下产生的几何形体,要借助制图工具来完成,因此总体都带有理性的严谨和机械的冷漠感,它易于表达抽象的概念。

体块 块立体是形态设计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以三维度的有重量、体积的形态在空间构成完全封闭的立体,如石块、建筑物等。

块立体的视觉特征

(1)占据三维空间,可以产生较强烈的空间感;

(2)相对于点立体、线立体和面立体更具重量感、充实感; (3)具有稳重、秩序、永恒的视觉感受;

(4)不规则块立体具有亲切、自然、温情的感觉; (5)块立体的语义表达与其体量有关 。 块立体的作用

(1)产生强烈的空间感,丰富空间造型。

(2)产生体量感,空心块立体在具有体量感的同时,还大大减轻了实际重量。

(3)表达特殊情感、传递信息。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第11篇:《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1、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2、学时学分:72学时

3、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4、指定教材

胡介明 主编 《立体构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教学参考书

《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6.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 7.教学手段

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传统讲授。 8.考核方式

课堂发言,平时作业,课堂参与,课堂表现,考勤要求。 9.学习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欣赏国内外构成作品,来体现构成思想和造型语言在现实设计中的运用,加强课题训练,培养学生造型的构思能力,立体感觉提高表现技巧。 10.辅导答疑:随堂答疑 11.本课程的其它要求

上课时应关掉所有通讯工具;上课时不得讲话,不得低声耳语,不得迟到早退;上课时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发言、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重视当堂测试、课下作业、调研报告、市场调查、课程评论等方面的比率作用。

一、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

1、本章教学时间:4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立体造型元素,按照构成的规律和法则去组合出不同的立体造型,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材料和空间的运用上展开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3.本章教学重点:

从侧重技法训练转为培养立体感觉和表现技能并重,以提高视觉的感知能力。从美学角度出发,将立体构成的知识融入设计案例。

4.本章教学难点: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概 述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

1、构成”的源流,首先是来自20世纪初在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包豪斯”(Bauhaus)设计师20世纪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成立到被迫关闭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 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领先的人才,崭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教育思想是包豪斯成为现代设计地发源的。 包豪斯的艺术教育家们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构成教育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成为我国所有艺术院校共用的基础课程,日本的大学不仅把构成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变成为一门专业,在构成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开"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型限。

(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

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

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

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二)、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

作为一个设计师,如何创造出一个有价值的立体造型,很重要一方面是设计师本身把握造型基本要素饿能力和对这些要素及组合规律的认识程度。这一点正式立体构成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从基本形态而论,可将立体分成块立体、线立体和面立体三大类。

(三)、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立体构成课以立体造型的创作训练为主线,着重于理解力的培养和训练。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开拓思路,抛析形态的本质,发掘材料,工艺和单纯机能的造型可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立体感觉和表现能力。 ※本章概要: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本章关键名词:包豪斯、二维、三维 ※本章主要理论:

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本章要点:

立体构成课以立体造型的创作训练为主线,着重于理解力的培养和训练。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开拓思路,抛析形态的本质,发掘材料,工艺和单纯机能的造型可能。 ※本章思考题

1、构成的概念

2、平面与立体之间的区别

3、从形态来分立体包括哪三类?

二、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1、本章教学时间:周6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的三大要素的特点以及灵活运用。

3.本章教学重点:1)认识形态的本质,强化空间意识,培养立体感觉。2)完整准确地表现立体形态;注重材料和加工工艺认真研究和掌握形态结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稀缺性原理及其普遍性,理论解释与实践应用,存在的原因,大量例证„„。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认识 点 线 面

1、点的特征;

点型是形态中最初的元素,也是形态世界最小的表现极限,它在空间中呈飘浮状态,有长短,宽窄及运动方向,它是由各元素相互对应,相互比较而特定的,如随着点与块的缩小与扩大,它们之间互相的转换,对形态上造型语言的不同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如角状点型,有强烈的冲击力,曲状点型则有柔和的飘浮感。其表现形式无限多,或方或圆或角或其他任何形状,还可有实心与空心的变化。

2、线的特征:

线存在于点的移动轨迹,面的边界以及面与面的交界或面的断、切、截取处,具有丰富的形状 和形态,并能形成强烈的运动感。

线从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平线,重直线,斜线和折线等)和曲线(孤线,螺旋线,抛物线,双 曲线及自由线)两大表。 A、直线

直线系立体具有直线的性格,如刚直、强硬、明朗、爽快,具有男子气慨。 垂直线、斜线。 B、曲线

曲线系立体具有曲线的性格,如柔和、秀丽、变化丰富,含蓄和活泼兼而有之。

几何曲线能表达饱满,有弹性、严谨,理智,明确的现代感觉,同时也有机械的冷漠感,自由曲线是一种自然的、优美的、跳跃的线型,能表达丰阔、圆阔、柔和、富有人情味的感觉,同时也有强烈的活动感和流动感,例如大自然中闪电形成的自由曲线。

3、面的特征:

面作为构成空间的基础之一具有强烈的方向感,面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 面在空间形态上可分为平面和曲面两种形态,平面有规律平面和不规律平面,曲面有规律曲面和不规律曲面。

圆形总是封闭的,具有饱满的,肯定的和统一的效果,能表现流动、运动、和谐、柔美的感觉 不规则面的基本形是指一些毫无规律的自由形态。

4、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

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2、关于色彩

1)物体本色的利用

2)经人为处理的色的利用

3、关于肌理

物体表面的感觉、形态,如手感、纹理、质地、性质、组织形式、凸凹程度等,概括起来叫作肌理。在造型艺术中,肌理起着装饰性或功能性的作用,不容忽视。

从人感受肌理的方式而论,股理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二类。

肌理的产生,有的是自然生就的,如树皮、木纹、石块,有的是经技术加工人为创造出来的。因此,从肌理的形成过程而论,肌理又可分为天然肌理和人工肌理二大类。

形体与肌理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肌理起着加强形体表现力的作用:

粗的肌理具有原始、粗犷、厚重、坦率的感觉;细的肌理具有高贵、精巧、纯净、淡雅的感觉;处于中间状态的肌理具有稳重、朴实、温柔、亲切的感觉。天然的肌理显得质朴、自然,富于人情味;人工的肌理形形色色,可以随人心愿地创造,以确切地表现各种效果。 肌理的实际应用例子甚多。

出于构成内容乃至实际应用的需要,人工肌理的设计与研制是造型艺术诸领域里不可缺少的项目。人工肌理的探求也当然地成为构成训练的一个内容,目的在于培养设计者对肌理的创造能力。

面对各种材料,用各种手段、处理方法、加工技术,经过艰苦的构思,可以创作出变化万千的肌理,而同一种材料也可创造出不同的肌理。

4、认识空间

空间即"负体",同样也可以参与"正体"(实体)的造型活动,空间被赋予较明确的形象。巧妙地利用"正"与"负"的联合效果,可创造出具有各种情趣的空间作品,也易于使人在心理上有多块实体浑为一体的感觉。二块主要的"正体"呈一定距离相对而立(非并列),"同体"显示出人的面孔的抽象形象。也以乘法的负空间形象构成韵味与趣味。

用哲学的观点解释空间概念为:凡实体以外的部分都是空间,它无形态,不可见。但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概念却是另一回事,它是指在立体形态占有的环境中,所限定的空间的"场",即指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相互吸引的联想环境(也称心理空间)。象平面构成中的"正形"与"负形"一样,如果把立体构成中的形体看作"正体",那么空间就是"负体",它对构成的效果乃至形象是有影响的,空间绝不等于空虚的间隙。

例如三个立体等距放置时,会使人产生它们中间有看不见的吸引力,这吸引力会使人感到它们是完整而协调的一体,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场"的作用。当间隔加大后这种心理的联系就不存在了,而是觉得它们是互相无关联的三个立体,空间"场"也显得涣散。如再把间隔缩得很小,使三个立体太接近时,反而显得太拥挤了,此时紧张感加强,如果是形状各异的立体,还会给人以混乱感。

由此可见,如何合理安排空间是不可忽视的。空间与褓一样,也存在构成问题。

空间构成的要点是比例、对位、过渡等项因素。 ※本章概要:

点、线、面、块等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的。出于构成内容乃至实际应用的需要,人工肌理的设计与研制是造型艺术诸领域里不可缺少的项目。人工肌理的探求也当然地成为构成训练的一个内容,目的在于培养设计者对肌理的创造能力。 ※本章关键名词:构成要素、肌理、正负形 ※本章主要理论:

点型是形态中最初的元素,也是形态世界最小的表现极限。线存在于点的移动轨迹,面的边界以及面与面的交界或面的断、切、截取处,具有丰富的形状和形态,并能形成强烈的运动感。面作为构成空间的基础之一具有强烈的方向感,面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 ※本章要点:

构成要素为点、线、面以及肌理和空间。面对各种材料,用各种手段、处理方法、加工技术,经 过艰苦的构思,可以创作出变化万千的肌理,而同一种材料也可创造出不同的肌理。空间即"负体", 同样也可以参与"正体"(实体)的造型活动,空间被赋予较明确的形象。巧妙地利用"正"与"负"的联合效果,可创造出具有各种情趣的空间作品,也易于使人在心理上有多块实体浑为一体的感觉。 ※本章思考题

1、构成要素有哪些?

2、不同的线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3、不同的肌理给人们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感觉?

三、立体构成的组合表达式及制作手法

1、本章教学时间:34学时(理论16 实践18 )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的形式要素各种组合表达的方法手段。3.本章教学重点:板式表达 柱式表达几何体及球体表达

4.本章教学难点:线状表达 仿生式表达 运动式表达 层积合成式表达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立体构成的组合表达式及制作手法

一、板式表达

二、柱式表达

三、几何体及球体表达

四、线状表达

五、仿生式表达

六、运动式表达

七、层积合成式表达

※本章概要:

"美"在立体构成中,成为一种实体的、感性的东西存在,是一个具有特殊规律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处处表现于具体的形式之中。 ※本章关键名词:联想、意境、多样、统一 ※本章主要理论:

"美"既指事物的内容,又指事物的表现形式。对比,是强调表现各种不同形体之间彼此不同性质的对照,是充分表现形体间相异性的一种方法。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 ※本章要点:

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处处表现于具体的形式之中,这种具体的形式是"形式美"。对称与平衡的区别是: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韵律是使形式富于有律动感的变化美。完美的造型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可以增强造型的条理及和谐的美感。 ※本章思考题

1、立体构成的形式要素有哪些?

2、对称和均衡的区别在哪里?

3、节奏与韵律的关系如何?

4、联想与意境的三种形式分别是什么?

5、变化和统一之间有何联系?

四、材料要素

1、本章教学时间:14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的不同材料的分类、特性,并能灵活运用材料的 特性创作出不同材质的立体构成。

3.本章教学重点: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特性 4.本章教学难点: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不同材料制作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四、材料要素

在立体构成中,材料也是一项主要因素,特别是立体构成所使用的材料是无特定的,不同立意的构成所选择的材料应该是不同的,应选择最能贴切、完美地表达某种立意的构成之材料。

立体构成必须涉及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材料的参与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先做出设计方案,再按方案要求物色相应的材料,另一种是先从材料入手,根据材料的属性,语言寻求表达的内容, 最终制定出造型设计方案。

一:自然材料(木材,石材,黏土等)。

自然材料给人以质朴、亲切、温馨、舒适的感觉,有极强的亲和力。 1)木材

温和轻便,易于加工,加工手法有锯割、刨削、雕刻、弯曲、结合等。 2)石材

坚固持久,常用材料。有寿山石,青田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等。 二:工业材料

(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复合等多种类型、功能性材料)。 人工复合材料是多学科,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交叉融合的产物。 1)纸材料

质地温和,价格低廉,易于加工,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可塑性。 2)金属材料

坚固持久,品种丰富,加工技术多样,视觉质感丰富,在立体构成中被广泛使用。 3)玻璃材料 透明光滑,坚硬脆弱,有较强的耐热,抗腐蚀性能。用玻璃材料构成的空间有着无限扩展的视觉感,是开放性的理想材料。

4)塑料(通用塑材,工程塑材) 三:综合材料

综合材料的使用可充分应用材料之间的对比、和谐关系,增加材质的效应。但必须把握所选材料的性能、特点,使每一种材料都能表现出自身的属性和信息,传达出作品的感受和意义。

1、材料的种类

(1) 以质地不同分类:

a、金属材料(铁、铜、锌、铝、银-----)

b、非金属材料(土、木、竹、石、布、玻璃、陶瓷---)

c、高分子材料(塑材、橡胶、合成纤维---) (2)、以物理特征不同分类:

弹性材料、脆性材料、硬性材料、塑材料、粘性材料、透明材料、半透明材料、轻质材料、重质材料、液态(流体)材料、、、、、、、、、、(3)、以基本形态不同分类:

材料-----粒材、线材、板材、块材

2、立体构成训练中的常用材料

立体构成必须涉及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材料的参与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先做出设计方案,再按方案要求物色相应的材料,另一种是先从材料入手,根据材料的属性,语言寻求表达的内容, 最终制定出造型设计方案。

在立体构成训练中,可用的材料很多,制作者可根据现有的物质条件和加工条件 ,选择最能表现构成内容的理想材料。常用的材料有:

粒材--小塑料球、皮球、玻璃球、小木块、卵石、敲打或切碎而成的各类粒材。

线材--铁线、塑料皮导线、塑料管、吸管、木条、竹子、麻绳、棉线绳、鱼网线、琴弦、金属链、车条、电镀金属管等。

板材--木块、石膏块、苯板、发泡水泥砖、粘土、石块、砖块、树根结、毛线球、皮球、鹅卵石以及用板材做的中空块体等。

2、材料力学特性

1)拉抻与压缩、2)载荷、3)正应力、4)应变、5)弹性材料—虎克dingl 6)弹性材料—杨氏模数、7)拉伸试验与材料的强度、8)延伸材料与脆性材料 9)剪应力与剪应变、10)剪切模量、11)许用工作应力和安全系数、12)载荷系数 13)温度应力、14)应力集中和应力集中系数、15)韧性、16)蠕变与疲劳

3、寻找新材料

4、不要忘记最简便、基本的材料

除以上介绍的材料范围外,每位制作者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现更适合自己作业的新材料,在选用材料时,无论是需经加工的还是取其自然形态直接用的,都要同时考虑到材料与工艺之间的配合关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材料美的作用。 ※本章概要: 在立体构成中,材料也是一项主要因素,特别是立体构成所使用的材料是无特定的,不同立意的构成所选择的材料应该是不同的,应选择最能贴切、完美地表达某种立意的构成之材料。 ※本章关键名词:

无机非金属、有机、复合等多种类型、功能性材料 ※本章主要理论:

根据计划阶段来选定材料,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等因素。将已加工好的各部分材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本章要点:

在选用材料时,无论是需经加工的还是取其自然形态直接用的,都要同时考虑到材料与工艺之间的配合关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材料美的作用。 ※本章思考题

1、立体构成技术要素包括那些?

2、如何选择立体构成的材质?

3、初加工和精加工的区别?

4、抛光材料的种类?

5、那些材料适合上色?

五、技术要素

1、本章教学时间:14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术要素,熟练应用到实际设计中。3.本章教学重点:选材、测量和放样

4.本章教学难点:初加工、精加工、成型、组接、抛光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五、技术要素

1、创意——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立体构成的形态。

2、计划——具体规定制作形态的大小、形、色及所需材料。

3、图样——把物体的大小和形绘制成图样,以便确定各部件的装配方法,验证原来的构思、尺寸等是否正确和行得通。

4、选材——根据计划阶段来选定材料,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等因素。

5、测量和放样——二者相互联系,根据不同的材料来进行测量和放样。

6、初加工——把材料加工成各种毛坯。

7、精加工——又叫切削加工,主要是使用带刃工具来切割物体,以改变物体的外形。

8、成型——在不增减物体量的前提下而改变物体的形。弯曲成型、浇注成型、塑料注塑。

9、组接——将已加工好的各部分材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10、抛光——材料分为填料和磨料两种。

11、上色——上色只适合于部分立体构成作品。

※本章概要:技术要素包括创意、计划、土扬、选材、测量放样、初加工、精加工、成型、组接、抛光、上色等步骤。

※本章关键名词:测量和放样、成型、组接、抛光、※本章主要理论:

根据计划阶段来选定材料,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等因素。将已加工好的各部分材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本章要点:

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立体构成的形态。根据计划阶段来选定材料,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等因素。在不增减物体量的前提下而改变物体的形。将已加工好的各部分材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上色只适合于部分立体构成作品。 ※本章思考题

1、立体构成技术要素包括那些?

2、如何选择立体构成的材质?

3、初加工和精加工的区别?

4、抛光材料的种类?

5、那些材料适合上色?

六、练习程序

1、本章教学时间:18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的制作过程、形态结构规律,根据不同的材质来体现设计。 3.本章教学重点:二点五维构成、线立体构成、面立体、块立体、综合构成 4.本章教学难点:其它立体练习程序 5.本章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半立体、线立体、面立体、块立体、综合和其他立体的练习程序。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六、练习程序

1、二点五维构成:

半立体构成--就是用平面的材料,通过加工使部分立体化而形成平面与立体之间的造型,它是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同样都是可以用点、线、面构成,所使用的材料有纸、玻璃、塑料、金属、石膏、陶土、木材等。

2、线立体构成 1) 硬线材构成 ① 连续构成

选择有一定硬度的金属丝或其它线性材料,做构成时不限定范围,以连续的线做自由构成,使其产生连续的空间效果。表现对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应注意的是: ② 垒积构造

把硬线材料一层层堆积起来,相互间没有固定的连接点,可以任意改变的立体构成,叫垒积构成。材料之间之靠接触面间的摩擦力维持形态。特点是易于承受向下压力,若横向受力则很容易倒塌。 ③ 线层结构

将硬线材沿一定方向,按层次有序排列而成的具有不同节奏和韵律的空间立体形态为线层结构。线层的构成形式有两种: ④ 框架结构 以同样粗细单位的线材,通过粘接、焊接、铆接等方式结合成框架基本形,再以此框架为基础进行空间组合,即为框架结构。

框架的基本形态可以是立方体、三角柱形、锥形、多边柱形,也可以是曲线形、圆形等基本形。 框架结构构成是指用相同的立体线框按一定的秩序排列或交错垒积构成。其构成形势可产生丰富的节奏和韵律。

这种框架除重复形势外,还可有位移变化、结构变化及穿插变化等多种组合方式。 2)软线材构成

软线材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有一定韧性的板材剪裁出来的线(如纸版、铜板等),这类线由于自身重量,在一定的支撑下可以形成立体构成;另一类是软纤维(如毛线、棉线等)。

轻巧有较强的紧张感。自然界中典型的软线形态就是蜘蛛网。 软线材构成常用硬线材作为引拉软线的基体,即框架。构成框架的硬线材我们称之为导线。

框架的基本形态可以是立方体、三角柱形、锥形、多边柱形,也可以是曲线形,圆形等。构成方法是将软质线的两端固定在具有一定构成的框架上。框架上的接线点,其间距可以等距也可渐变,线的方向可以垂直连接,也可斜向错拉连接,形成网状形态。框架造型控制总体,并起引导构成气氛的作用。

3、面立体构成 1)面型的语言

立体构成中的面大多是有限范围的面,独立于周围的空间,大多有一定厚度。其形状表现出一种轻薄的延伸感,侧面形象近似于线材、而在面的连续处却很像块材的表面,所以面材运用的巧妙可产生线、面、块的多重特点,给造型赋予轻快的感觉。 2) 面型的立体构成

① 层排出 :1)面型的变化。2)排列方式。3)构造技巧。4)方向变化。5)位置变化。 ② 插结构造

1) 单元形主体插接 :两片纸切割组合构成 2) 表面形插接 3) 自由形插接

③ 可展开的主体形态 (1)几何多面体

(2)柱体 :

1、柱形变化

2、柱头变化

3、棱线变化

4、柱面变化 4、曲面主体翻转构成

折叠造型、切割造型、切割折叠翻转造型:1) 直面切割与折叠 2) 曲面切割翻转、薄壳构造 1)薄壳构成 2)层面排出:

用各种材料进行层积构成,发掘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并将这种可能性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表达 3)透空柱体

4、块立体构成:

块材是立体造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是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量感的实体.体现出封闭性,重量感,稳重感与力度感.块材基本构成方式是切割和积累,在现实创作中常以这两种形式结合.追求形体的刚柔曲直、长短、变化的快慢、缓急、空间的虚实对比等,创造出你想的立体空间来.

5、线、面、块综合构成

将点限空间、线限空间、面限空间、体限空间等多种构成方式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在同一空间中运用两种以上形式,会使空间形态更丰富。

在混合运用时,当以一种形式为主,如各种形式所占量平均等,会造成混乱感。

6、其它立体构成

1)动立体构成2)光立体构成3)色立体构成

仿形是指摹仿具体的形象进行造型,类似于图案艺术中的写生变化。便在现代空间艺术范畴内,这种摹仿不是指写实而言,是针对抽象而言,运用了具象化手法的造型。这种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造型,素材极为广泛,其作品往往很富有人情味,并有雅俗赏的特征。 ※本章概要:

半立体、线立体、面立体、块立体、综合和其他立体的练习程序。 ※本章关键名词:

半立体、层排出、仿生立体 ※本章主要理论:

二点五维构成就是半立体构成,线立体包括硬线和软线,块立体和可以是单体或组合形体。仿生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造型,素材极为广泛,其作品往往很富有人情味,并有雅俗赏的特征。 ※本章要点:熟练掌握半立体、线立体、面立体、块立体、综合和其他立体的练习程序。 ※本章思考题

1、二点五维

2、线立体构成:硬线材、软线材任选

3、面立体构成

4、块立体构成

5、综合立体构成

6、仿生

第12篇: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

第一章 概述

对于概述、概论、概念、定义之类的东西在原来上学的过程中是我特别不喜欢的一个章节,我一般都跳过不看。前段时间我在看有关其他教学课件的时候发现也跳过了这个章节直接进入了平面构成的三要素。

但是由于要给你们讲课的原因,出于我个人的职业道德,我不得不仔细看了下我们这门课的概述,之后我发现其实概述部分是整本书的精华,它告诉你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将会给以后的课程奠定怎样的基础,你要做好准备将要把这段学习的过程中的知识怎样运用到你的设计中。

这样看来,概述可能有点像我们的书里“序”,但是我也不太确定,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序”这类东西。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概述,我会尽量让大家不要睡着,也希望大家珍惜我的第一次。

一、平面构成的产生

在艺术领域,“构成”这个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俄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俄国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是人们之后常常提及的“俄国构成主义运动”。

我们中学的政治学过“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发展,原来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合或者阻碍了生产的发展,这个时候就会发生变革,产生新的生产关系。

其实生产力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计,它辐射影响到了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我们在学《世界现代设计史》《艺术史》等等史论,就会了解,设计史的开端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发生的前夜,那这段时期之前在生产方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19世纪初,欧洲各国先后进入或者完成了这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为什么生产力的发展会影响到艺术领域的变革呢。我们举一个最简单浅显的例子。在中国大家就更好理解了,穷人家的孩子在放牛和种地,有钱人家的小姐在家琴棋书画,唐伯虎要是饭都吃不饱也没心情吟诗作画。

在外国的古代,具体古到什么时候我也没有研究。在那个时候,艺术、文学、甚至是数学这种有关文化的领域只有贵族才能涉及,因为穷人和当时所谓的下层阶级所有的精力都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当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天文学、数学、绘画从事这些领域的人们并不是为了实用和切身利益,主要是为了满足某种好奇心或者求知欲,是有钱的闲富人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归为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就像达芬奇, 1 他即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

转回我们的话题,在18世纪末,我们发明了蒸汽,会使用煤炭,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能满足当时的情况了,就爆发了工业革命。生活提高了,艺术家们就蠢蠢欲动了,觉得当时的艺术理论绘画风格等等等等不能满足他们了,在艺术界就爆发了“工艺美术运动”。大家不喜欢原来的学院派了,不喜欢写实了,印象派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梵高、塞尚就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的特征是追寻光与色的美,他们为什么无端端的开始追寻光了呢,因为当时发现了光有七种颜色,就是我们物理学的那个光,就是这个时候发现的。

所以说艺术的发展是奠定在科技和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

(看课件做的时间表整体回顾,最后回归到20世纪俄国俄国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产生了)

二、构成的概念

构成主义否认了艺术绘画的再现性,认为艺术的形式是抽象的几何形式,主张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半抽象或抽象的画面和雕塑,以表现自由的单纯结构及结构自身。代表人物有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弗拉基米尔.塔特林、罗金科、李西斯基等。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俄国画家,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出生于基辅附近,在基辅和莫斯科学院学习,接受严谨的西方艺术美学的教育、相继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影响,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成一起成为早年几何抽象主义的先锋,最终以朴实而抽象的几何形体,以及晚期的黑白或亮丽色彩的具体几何形体,创立这个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独舞的至上主义艺术舞台。“模仿性的艺术必须被摧毁,就如同消灭帝国主义军队一样。”这就是他铿锵有力的表白。他全心力的推展其理论,因俄国的锁国政策,终而被遗忘以至于贫困至死。为什么在艺术上有突出贡献的先驱最后都不得善终呢?

1913年,马列维奇的立体主义突然转向一种图表式形象拼凑,构成半画谜,半招贴画式的性质。这一幅《一个英国人在莫斯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幅画上,具体的形象以反逻辑方式并列,是一种前达达派的构想。画上有俄罗斯教堂、马刀、蜡烛、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等等,这些在生活逻辑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完全按画家的自由意志杂乱地并存在画面上。它们大小不均,事物间也毫无可供联想的因素。

马列维奇首创了几何形绘画,留存于世的那些作品在这么多年以后,仍以它的单纯简约而令人惊讶。他称得上是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伟大先驱。他一生以其谜一般的作品,为20世纪的艺术界勾勒出了另一片璀璨的星空,预示了从达达主义到后来的极简主义等多种艺术运动时代的来临。他为艺术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任由后来者遨游与徜徉。

至上主义是传统绘画时代终结的标志,而整个至上主义艺术团体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

2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思想影响了塔特林的结构主义和罗德琴柯的非客观主义,并通过李西茨基传人德国,对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产生影响。

三、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是利用点、线、面等视觉元素在二维的空间里,按照美的视觉效果,以理性和逻辑性的手法进行编排和组合的一种方法。

重点研究在二维空间中如何创造形象,如何运用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组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新形态。

四、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平面构成是其他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是现代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造型能力、及形态组织能力,最终为设计服务。 在之后的标志设计、招贴画设计、装饰图案、纹理材质设计中平面构成的理论和设计方法都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之前的色彩归纳和冷暖对比大家已经开始根据自己的主观态度开始设计,把花儿想象变形成少女,把花儿画成棒棒糖、风车之类,都是比较简单直接的变形,是一个好的尝试。但是为什么对于花儿这个主体物大家想的都离不开这些范围呢,这涉及到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叫做艺术心理学。

《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每年的十月伊始,人们就明显地感觉到白天越来越短,到了十一月底,太阳就彻底降到地平线以下,就这样太阳消失在北挪威的天空整整两个月,十二月和一月就是极夜了,天总是在十点半以后才露出一点光亮,而那灰蒙蒙的光亮不到三个小时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让万物彻底被黑暗笼罩。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

3 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这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为什么在平面构成课上给大家讲这么多呢,我是想让大家了解在设计领域、我的灵感和思维由什么导向、会产生什么变化。我们平时要做些什么准备,在那些领域有所深入的研究。在大一的时候奠定好基础,充实自己,在之后的课程里面才能够结合之后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出好的设计。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一、形式美

1、形式美的定义:

形式即物体的形体,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态势,包括事物外在的形态及其组合规律,形式美法则是指事物外在形态的自然物理属性(色彩、形状和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所体现出来美,是构成学中形式的视觉审美特征,属于美的范畴。

2、形式美产生的过程:

作为社会的人,原始先民开始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起初是为了表示勇敢、祈求神灵赐予力量、吸引异性等,但久而久之,这种形式的装饰脱离了实用内容,成为心灵上的积淀,当人们看到它时就产生一种非实用的愉快情感,即形式美感,这个从实用向审美的转化就是形式美的产生过程。

形式美感与人的心理、生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这些形式美感一经形成,又成了对形式美进行审美的依据,人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有继承性、共同性、也有时代、民族的差异性,它总是对着社会生活不断的演变而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化。

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

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一种基本相同的共识。例如,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高大的杉树、耸立的大厦、巍

4 峨的山峦尖峰等,它们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视觉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达、威严的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平浪静的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等感受„„这些源于长期生产、生活积累的共识,使人们逐渐发现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第13篇: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 构 成

第一章平面构成的相关基础知识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含义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形态构成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构成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的意思,是指一种建立在“解构重构”基础上的造型方法。主要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形象编排和排列的方法,是把数种以上的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平面构成是设计中最基础的训练,在构成艺术中,原理和方法主要来自于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以抽象的形态反映自然现象和主客观世界,在创作方法上,不拘于固定的格式,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采用灵活、运动的方式进行创造。由于它的形态是抽象的,因此可以进行方向上的切换,或进行切割,加以重新组合、发展,使之产生千变万化的形式和多种构成方案。

第二节 如何认识、学习习近平面构成

一、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培养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三、发展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第三节平面构成与抽象形态

一、关于形态

形态,一般是指事物的形状与表现,一切可见物的外形特征或设计中借以表达一定含义的视觉元素。(视觉元素即形的大小、色彩、肌理),可具有任何形状,大小由设计者自行决定,点线面均可。在设计中,把形态分为三大部分:概念形态、现实形态和抽象形态。在平面构成中会大量运用抽象形态。

二、抽象形态

构成不完全是抽象的,采用大量的抽象形态进行练习并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也不是平面构成的全部内容。我们要充分了解抽象仅仅是一种认识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理解形态构成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产生与发展

构成是一种造型的概念。构成艺术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德国魏玛的包豪 斯设计学院,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进到我国,实际上是三大构成的总称,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的应用广泛,如建筑设计、室内装饰、壁纸设计、建材表面纹样、图案、服装面料图案、陶瓷、漆器纹样、广告装潢、书籍装祯、染织、摄影、舞 美设计等等。

第三章平面构成基础要素

一、形态要素

1.点:表示位置,无厚度宽度,是一条线的开始或终结,或存在于两线交叉处,平面构成中点是有形的,可以是任意形,大小不能超过单位视觉点的限度,太大就成了面。在点的形象中,单个的形态没有什么表现力,但可以依靠排列使作品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其构成方式有以下几种:点的聚散、大小、疏密、形状。点的聚散是为了解决构图散乱的问题,大小可解决对比上的四平八稳,疏密对比则可以处理画面的节奏和平衡关系,形状的对比则可使点具有生命力。

2.线:线形态有两大系统,即直线和曲线,几乎所有的线形态,都是从直线与曲线,或两者混合派生出来的。在设计中,要恰当运用线必须掌握线的性格特征。在画面中线条起连接和分割作用,穿插交织、疏密排列,构成画面的丰富效果是物体抽象化的有力手段,在造型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插图、标志等都是用线来体现的。线的构成方式主要以长短、粗细、疏密、方向、肌理、形状、线型组合的不同来创造线条、表现不同线的个性,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 3.面:线的移动构成面(重复移动或不循其固有方向的变动而成面),有长度、宽度,无厚度,有方向位置,面分为直线形与曲线形。直线形又分为几何直线形和自由直线形,曲线形又分为几何曲线形、自由曲线形和偶然形。

二、构成要素

形状:可见东西的外貌,如方圆曲直。 大小

色彩:黑白灰的对比

肌理:物体表面的纹理如粗糙光滑、华丽朴素 疏密

重心:人对形所产生的轻重感及稳定感。 方向:形象的方向决定于观者的方位,也决定于形象与框架或与其他形象的关系。 位置:决定于形象与框架或骨格单位的关系。

空间:设计中某些形象有前进或后退感,在平面设计中,空间也指的深度与立体感。

第四章 骨格和基本形

第一节

骨格

一、骨格的概念

指构成图形的骨架或格式,即构成图形的框架。帮助我们编排形象,决定基本形的距离和空间。与基本形一起构成画面。 二

骨格的分类 1.按规律性分类 (1).规律性骨格:

以严谨的数学方式构成的骨格,有严格的规律,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它们都必须包括骨格点和骨格线)。 (2.)非规律性骨格

设计可随意构成,没有严谨的骨格线,基本型或其他形象按照叫自由的方式进行排列。如特异、对比、密集、矛盾空间等。 2.按表现形式分类 (1)有作用性骨格

界定基本形的空间,形必须排列在骨格线所组合的单位内,给形的准确的空间,每一骨格单位容纳一个基本形,每一单位空间就是形独立的空间,可自由改变位置方向。包括概念性的骨格和实际出现在设计中的骨格。 (2)非作用性骨格

基本形排列在骨格线的交点上(轴心)给基本形以准确的位置,不决定形象所占空间,也不决定形的方向。

三、骨格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应用时,骨格线可出现或不出现,当骨格简单时基本形可相对复杂,骨格线复杂时可由骨格直接构成画面。

第二节

基本形

一、基本形的概念

如果平面设计是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连的形态所构成,这些形可称为基本形。它可以是任何形状,用以指称一些包含所有视觉元素的东西。基本形是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可分为创造形(偶然形)和自然形,创造形分为单形和复形。平面构成中创作有相当多的是依据基本形来进行的。如基本形的组合分割等,基本形就象一块砖,当数量增加后,可以砌墙修房子,房子组合成街道,街道又交织汇成城市,在平面构成中多个基本形的组合和发展也出于一样的道理,因此,掌握基本形的构成变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基本形的构成 1.形态的种类 (1)几何形:

可以用工具完成的具有固定角度的形态,分为直线形和弧线形。特点:明快、单纯、规整有秩序感。 (2)有机形:

自然形成的以柔和的曲线为特征的形态,如水滴、鹅卵石等。特点;优美、有弹性、富于生机。 (3)偶然形、自由形:

如手撕或火烧出的形态。特点:具有人情味,有独特的情趣。 2.形态的派生与发展

(1)体量、比例关系的变化:

变化基本形态的长宽高比例关系,可以获得不同的形状。 (2)方向关系的变化:

改变组成基本形态的线条的方向角度,派生出很多不同的形状。

(3)位置关系的变化:改变各形态在限定位置关系,也可获得不同的单位形态。 (4)肌理关系的变化 (5)色彩关系的变化

以上变化均会出现不同性格不同情态的单位形态。 3.单形造形法 (1)单形:

如果设计只包括一个主体的形或包括几个不同的也与周围形态不同的形,我们称之为单形。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形,可以由较小的形连接构成。一个设计不宜出现过多的单形,以免破坏统一感。 (2)复形:

由两个以上部分所构成,各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负形存在。

基本形的设计应尽量简练,过于复杂则太突出,感觉设计杂乱。 (3)正形和负形:

形象占有空间,平面上,形象称为图,周围空间称为底。 正形:白底黑形,图在前,底是背景。形态的注目性较强。

负形:黑底白形,形感觉是平面上的一个洞,形象为底,周围空间为图。一般为底,属于第二层次。

可正可负形:图底互为补充所占空间大致相当。 4.基本形聚合时的关系:

分离:两形并列保持距离,相互不接触。 接触:形的边缘正好相触。

覆盖:一形覆盖另一形并产生上下前后的关系。 透叠:两形交叠,形具透明性,不掩盖原有轮廓。 联合:形联合成一个新的较大的形象。

减缺:一个形部分被另一形象所覆盖,被减的形比以前细小。 差叠:两个形互相交叠面减缺的另一新形象。 重合:

5.单形造形法(15)

(1)加法:几何形加几何形或有机形或不规则形,有机形加不规则形。

组合方法:连接法、联合法、分离法

(2)减法:几何形减几何形或有机形或不规则形

组合方法:减缺法、透叠法、差叠法

(3)加减法综合:用一个形减去一处补在另一处,联合成一个新形态,或减二加二法、减二加一法。

第五章平面构成形式法则

(一) 规律性骨格

第一节 群化

一、概念

用相同的基本形,不同的数量,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独立形态的方法。先选择一个理想的基本形,再做相同单形不同数量的组合。单形必须具有连续发展性,具有不同方向的形与形组合的可能性,设计时必须尽量简练和注意形的整体感。可用连接、联合、分离等方法使单形组合更富于变化。

二、具体组合方法如下:

1.基本形的自由组合:多个基本形的自由组合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形态,如果再将这个形态进行组合,可以产生另一全新形态,无止境的发展下去。

2.基本形的再生组合:将两个原始基本形,复合成一个新的基本形,然后再将新的基本形进行组合,与1不同的是基本形的原始状态发生了量变,组合后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3.基本形的分解组合:将原始基本形分解成两个部分,再重新将其组合,原始基本形发生质变,产生另一种全新的形态。

4.组合方式:对称性群化组合、基本形旋转按放射状群化组合、平行对称群化组合、变异性群化组合。几种方式可综合使用。

三、形成群化所应有的基本要求 1.基本形数量不宜过多

2.当不同基本形构成群化时,应具有共同的形式因素。3.形之间的位置关系要恰当,避免过分拥挤或松散。 4.注意群化后的外轮廓的整体性。

5.构成群花的基本形要整体,避免零碎的细节。

6.在群化构成中须注意正形与负形的关系,正形负形都要注重它的美观和完整。

第二节 重复

概念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形在骨格内反复连续排列,在各种规律性骨格中重复骨格是取常见的一种,只要将框架内的空间划分成形状大小相等的单位,就构成重复的骨格,重复的形象在视觉上的反映为整齐划一,秩序感强,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重复中的基本形

指用来构成重复的基本单元。一般以简单为主,避免过于复杂。 三 重复骨格

基本是线的组织,是以线的排列交织而形成主要为方格式、条式。重复形式有1个形反复、2个形一组反复、多个形一组反复 四 重复基本形在重复骨格中的排列 1.形按同一方向,按骨格连续排列。

2.单个形按图地关系黑白互换,正负形交替排列。3.改变基本形的方向交替排列。

4.重复基本形按不同方向组成有秩序的单元,再用该单元进行重复排列。5.重复基本形和空白重复单元交替排列。 6.重复基本形之间错位排列。 7.按作用性骨格自由排列。

第三节近似

一、概念

是指形象之间不是完全一样,而是在某些因素上有共同的特征,表现出统一而又生动的效果。是重复的轻度变异,没有重复的严格规律,但仍有规律感。 二 基本形的近似

即基本形有不同的变化而有各有相似之处,主要指形状的近似。如果近似基本形应用在重复骨格中,其大小也必须近似。

四、近似骨格

骨格在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等方面都是近似的。是一种半规律性骨格。一般骨骼单元形状上较为不规则。这种骨骼必须是有作用性的,否则近似效果不明显。还有一类是不予立骨骼线,形在框架内凭自己的感觉平均放置,每形所占空间大致相似。

第四节 渐变

一、概念

指基本形或骨格逐渐地,规律性的循序的无限变动,形成一种阶段性的调和秩序。变动时的自然节奏,韵律取胜。

二、渐变的种类 1.形状渐变 2.渐变骨格:骨格单位的形态或大小逐渐地循序变动,取得渐变骨格的方法是逐渐移动水平线和垂直线位置,构成渐变骨格。分单元渐变、双元渐变、分条渐变、阴阳渐变。 3.平面渐变 4.大小渐变 5.方向渐变 6.间隔渐变 7.位置渐变 8.疏密渐变 9.色彩渐变 10.空间渐变

11.两种骨格间的交错渐变

三、渐变的整体把握

注意渐变的始形与终形,大小比例与渐变全过程的数量以及渐变形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骨骼线有时比形更为重要,如骨格渐变节奏快,变化大,形要尽量简练。形复杂则骨格简单。 四 比例

可按照某种数列关系进行渐变。

等差数列:加法关系,数列相隔的等级是相同的数字。具有渐变的韵律感。 等比数列:乘法关系,数列中每个数均乘上相同的数字。级数变化大。

费波纳齐数列:第三位数等于前面相邻两数之和。级数变化适中,较易和谐。

第四节 发射

一、概念

是一种特殊的重复,重复的形或骨格单位环绕一个共同中心构成发射图案,具有渐变的特殊视觉效果,可说是特殊的渐变造型。有很强的放射性、刺激感、动态感。

二、发射骨格:

离心式:骨格线从中心或附近散向各方。 向心式:骨格线自各方向中心迫近。 渐层式:骨格线层层环绕同一中心。 多心式:运用多个发射点进行构成。 移心式:发射中心有秩序的逐渐移动。

三、基本形:

线:骨格线成为可见的线或各组线分别纳入骨格单位内。

基本形:非作用性骨格中,基本形可重复,也可近似或渐变。有作用性骨格中,逾线基本形被切除 发射与重复

重复骨格可纳入发射骨格,发射图案也可作为基本形纳入重复骨格内。 发射与渐变

渐变图案可纳入发射骨格,发射图案也可作为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内。2.1.3

四、发射的先决条件

必须首先确立中心。可多心可隐蔽也可移出设计之外。中心是方向变化的主要依据。

第六章平面构成形式法则

(二) 非规律性骨格

第一节 特异

一、概念

在同质的事物中,有少量异质因素存在,这些异质因素就是特异。在设计中,特异是指以重复或有规律变化的图形形象为基础,出现一小部分异质形象元素,强调对规律的突破。

二、特异的种类 1.形状特异 2.骨格特异 3.大小特异 4.方向特异 5.位置特异 6.色彩特异 7.肌理特异 8.空间特异 特异基本形之间可毫无关系,也可有重复近似渐变的关系。特异程度可大可小,可自行决定,过小易被规律淹没,过大则画面难以协调,如过于雷同则失去特异效果。

第二节 对比

一、概念

指同一性质物质的悬殊差别。将不同的图形形象作对照相互比较。在对比中要强调画面的整体统一。

二、对比的分类 1.骨格对比 2.对比骨格 3.形状对比 4.大小对比 5.色彩对比 6.质感对比 7.空间对比 8.位置对比 9.重心对比 10.虚实对比 11.方向对比 12.曲直对比

第三节 密集

一、概念

基本形自由的有疏密变化的分布在画面中。是对比的一种特殊情形,即数量很多的形在某些地方密集,在其他地方疏散,集与散之间有渐移的现象。 二 密集的骨格 1.趋近点的密集 2.趋近线的密集 3.无定的密集

三、密集应注意的问题

1.形可以一点、一线或某种简单的形象为框架构图,也可平均放置。2.基本形相同时形状应相对简单。

3.在密集骨格中一般型的面积较小,数量多才有密集效果。4.如形的形状大小悬殊时,数量应该相对应减少。

第七章平面空间

一、概念 在平面上,空间是一个视觉幻象。通过制造视觉空间幻觉的手段来表现平面中的体积的形象。

二平面空间表现方法 1.大小变化 2.覆叠 3.色彩变化 4.弯曲变化 5.改变方向 6.添加投影 7.疏密

三、平面空间的特性 1.幻觉性

2.暧昧性或矛盾性:

形象的局部结构是合理的,但整体是矛盾的。把两种以上空间知觉的形态并存于二次元的平面中,构成图形的矛盾性。平面中的立体感是依靠视觉中的幻觉性而产生的,矛盾空间是指在真实空间中说不能产生或不可能有的事情,只存在于假设的空间中。

矛盾空间的表现形式:

1.多视点空间形态的并存 1.1二组空间形态并存 1.2三组空间形态并存 1.3多组空间形态并存

2.形态交叉的并存 3.平面立体形态共存 3.1不同时空的图形组合 3.2转移规律,破坏规律

3.3平静的平面形和动态的立体形的综合

第14篇: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

设计的概念

"设计"一词源于英语Design,意思是通过符号把计划表示出来。设计是一种构思(设想)与计划,以及把这构思与计划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之视觉化的形象创作过程。设计的目的是消除不符合人类使用目的因素而满足人类生存直接需求的实用性功能。与造型艺术相比,设计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生理方面的需求,其次才是心理方面的需求。 设计的基础理论

作为设计的最基本的领域是关于形和色的研究。前者称之为形态的理论或形态学,后者则称为色彩理论或色彩学。形态又有平面与立体之分。

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可以概括地划分为三个方面:

一、平面设计

二、立体设计

三、装饰色形

设计基础的学习目的

学习设计基础的目的,主要是进行一种视觉语言的系统训练,使学者在进入专业设计之前,全面地掌握关于形象创造的原理、规则、以及掌握一种系统的形象创造思维方式。 初学设计者应持的态度

环境与时代是作用于我们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一个初学设计者来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加以细心地观察,这包括科学技术、审美时尚等各个方面。同时,初学设计者不宜固执自己的主观看法.应采取开放式的学习态度,要善于思考和发现新的东西,勤于构思和加强制作方面的练习,以培养出一种创造性的和独立的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平面设计构图是绘画的基础,也是广告设计的基础。广告构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广告的视觉传达;不同的广告构图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广告氛围;独特而有创见的构图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总之,我们处在注重设计和注重效率的时代,广告客户精益求精,设计师更要注重现代构图原理的灵活运用,提高设计的水准,这对于静态的平面广告设计而言,尤为重要。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面广告设计属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平面构成原理广泛应用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构图和编排中。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

平面构成设计是一种理性的创作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和律动等的同时,又要求讲究构图和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平面构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传达规律,视觉形象的建立和归纳,栅格的划分和组织,各种视觉元素之间的构成规律与规律的突破……,最终运用构成的原理创作出既严谨又有无穷发展变化的平面构图。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和美学的成就,扩大了传统工艺美术思想的表现领域,大大丰富了现代艺术和设计的表现手段,在现代设计基础的教学训练中,对于培养我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构图设计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1、形象视觉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直接可见的。视觉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个部分,如形状、大小、色彩等。所有概念元素如点、线、面,也都具有各自的具体形象,比如在一幅平面广告设计中,线可以是一条提示线、一行文字;面可以是一个色块、一张图片、一篇文字等。所以,在平面构成设计中对视觉形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视觉形象的分类: ①几何形

几何形是具有几何数学规律的图形,比如矩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几何形比较抽象、单纯,视觉上有理性、明快的感觉,在现代工业发展的今天,几何形被大量运用在建筑、绘画以及产品的设计中, 因为它不仅便于现代化机械大生产的批量加工,而且具有现代的美感。 ②有机形

是指有机体的形态,如有生命的动物、生物细胞等,它的特点是轮廓由圆滑而无规律的曲线构成、有生命的韵律。 ③偶然形

指我们无法刻意去创作,偶然形成的图形,如破碎的玻璃、一滩水、毛笔笔触的拖尾等偶然形成的形状。 ④人为形

指人为创造的形态,如房屋、衣服、机器、文字等。 ⑤自然形

指大自然中原有的可见形态,如云彩、初阳、山川、沙石、树木、花卉、游鱼、猛兽等。自然形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是设计题材的宝库。

A、形象的分类在平面设计中,出现于平面上的形象,包含着视觉的各个元素。因此,须认识形象状、大小、色彩、肌理等等的性质。

形象,可分自然形象、几何形象、偶然形象。而在平面设计中,又常常分之为有机形几何形象和偶然形象。当然还有其它更为细密的分类方式。

自然形象

几何形象

偶然形象

有机形象

B、形象的元素

点、线、面是形象的基本形式,形象有大小、形状、色彩、肌理、方向、位置之别。因此,形象的元素应包括形象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关系。

C、点的形象点虽有位置、大小、但没有方向,点的移动便形成线。线是点移动(运动)的轨迹的扩张移动,便形成面。因此,面是线移动的轨迹,从而组成二维空间。而体则是面移轨迹,因此,占有三维空间。

细小的形象称之为点,所谓细小是相比较而言的。一个形象称之为点,不是由它自身的大小所决定,而常常由于它的大小与框架或周围的形象所产生的比例而决定。

点有大小之别,当然也具有形状之别。理想的点虽是圆,但决不限于此,它可以是正方形、三角形、多边形或其它种种的不规则形。

点也可以相联或排列成线,或是组合而成较大的形象。

D、线的形象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是过长的形象。尽管线有粗有细,但其宽度与长度必须差异悬列方能称之为线。

关于线的形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1.线的两大系列。2.线的性格。3.线的两端。

根据线的运动方向,可以概括为直线系和曲线系两大系统。几乎全部的形象(有机形象几何形象、偶然形象)都可以由直线或是曲线或是两者混合来构成。

E、面的形象面是线的移动轨迹。所有非点非线的平面形象统称之为面。

面可以作如下分类:

1.几何形--即用数学方式构成。(图1)

2.有机形--即用自由曲线构成。(图2)

3.直线形--即用直线随意构成。(图3)

4.不规则形--即用直线加自由曲线随意构成。(图4)

5.偶然形--即用特别手段意外获得的形。(图5)

图12

图34

图5

F、正与负的形象在平面上,形象常称之为"图",而其周围的空间被称之为"底"。或称之为正形负形。

但是,图与底的关系并非都是清楚的,而常常发生混淆,这就是所谓的图底反转。如图中所示,其形象即可视为一只黑的杯,又可看成两个白色的人头。日常生活中,这类现象是很多的。

G、单形单形常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形象,可依或不可依框架而存在。单形不是一连续的单位。它可非 常简单也可复杂。

H、基本形是构成一个重复式彼此关联的复合形象的单位。基本形常常是比较单纯简练的。同样的基本形固然有其重复的组合方式之不同,但可以形成各种视觉效果的形象。(如图)是一个基本形和他的四个组合。

I、基本形的重复重复是设计中最易的方法,也是最易于获得和谐效果的手段。比如建筑中的窗和往,以及地上砌的砖等等,都是极为典型和普遍的实例。(如图)

J、重复中的变化如果基本形的形状、大小等元素始终不变,那就是绝对重复。即使如此,基本形的方向、位置等仍可有变动。以重复的最一般意义讲,基本形重复中的变化,主要是指其重复中基本形方向之变化。如:不定方向(图1);对比方向(图2);渐变方向(图3);重复方向中带有特异等等(图4)。

图12

图3图4

重复中的变化是为了在一个视觉效果统一的基础上,产生其引人注目的中心和使其构成形和形的关系:

两个以上的单形或基本形,在其组合上可产生下列几种不同的关系:

1.分离--它们之间可以保持一定距离而不相触。(图5)

2.相触--形象与形象之间,其边缘线恰好相接。(图6)

3.覆盖--就是一个或一些形象覆盖于另一个或另一些形象之上,产生或上或下或前或后的空间关系。(图7)

4.透叠--与覆盖不同,透叠不会掩盖各形象的轮廓,而且有透明的效果。(图8)

5.联合--形象组合相遇后形成一个新的形象、联合的形象常处于同一空间平面。而其色彩与肌理必保持一致性。(图9)

6.减缺--一个形象的某一部分经组合后被另一个形象所吞减,而被吞减的形象必小于未吞减之前。减缺可使原有形象变为另一新的形象。(图10)

7.差叠--是指两个形象互相叠置后所得到的减缺部分的形象。但减缺的程度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图11)

8.重合--相同的形象完全重合为一体。而绝对的重复对我们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重合与覆叠、透叠、联合、减缺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只是相重合的面积几乎是全部而已。 (图12)

图56

图78

图910

图11 图12

K、形与空间的关系在特定的画框里,形象的安排与组合,必然要涉及形象与空间的关系。这就是图与底的关系。

1.消失-一是说A与B色相同时,形成B的消失,但实际上仍存在(A、B同为黑色或同为白色)。(图1)

2.负-一是说A的上面画上B(黑底上画出白的形象)。(图2)

3.正-一是将A与B的色彩颠倒过来白底上画出黑的形象。(图3)

图1

图2图3

正与负在设计中可以互相替换,即负可为正,正可为负,黑可为白,白可为黑。

如把两个形象的关系加以变动,那么形与空间会有更多的变化。为了便于理解,现作如下图示:

方形为画面,圆形为形象;A为黑色,B为白色。组合后其结果有M:

1.消失-一形与底的色相同。(图4)。

2.减缺-一左边形象的色彩与底相同而成消失,但使右边的形象出现减缺。如形与底的色相互相替换,其结果是形的位置相反。(图 5)

3.单独-一左边形象因与底色相同而消失,右边的形象完整地保留,形成单独之形。若形与底的色彩相互替换,则形的位置相反。(图6)

4.联合-一两个形的色彩相同,便成为一个新的形象。(图7)

5.差叠-一两形相叠,因色彩之差异形成差叠,差在多为减缺。(图8)

6.透叠-一两边为透明相叠,被叠部分因素改变了原有彩色。(图9)

如果把形与底的色彩全部互相替换,则正变负,负变正。

图45

图67

图89

2、空间空间先于形象而存在,但形象决定空间的性质。形象未出现之前,空间就是一张白纸,形象出现之后便占有空间,形象之外的空白即是未占有的空间。在设计中,形象固然重要,而未占有的空间也是重要的。两者之间的比例及关系的改变,会使设计产生不同的感觉。

面的形象易使空间产生平面的感觉,而立体的形象会使空间产生幻觉的立体空间,幻觉的制造是平面设计的重要课程之一。

A、自然的空间

自然空间是现实中的真实空间。在平面设计中即使其形象是抽象化的,但因形与形、形与空间的关系是合乎现实逻辑的,故亦可以表现出自然的空间。(如图)

B、暧昧的空间

所谓暧昧的空间,即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空间,属于非真实的空间。一般暧昧的空间中总是有两个以上的视点。由于视点的变动,形象的空间关系——或回或凸,就会交替发生变化。视此为凸,则彼便为回,反之亦然。(如图)

C、矛盾的空间

矛盾的空间不是模棱两可,而是两者互不相让,形成极为强烈的空间冲突。这是矛盾空间不同于暧昧空间之所在。(如图)

D、点、线、面与空间练习

1.点的练习:限用圆点。圆点没有方向性,但多个圆点的组合便产生方向感。练习时可自由地选定点的数量,或用相同数量的点组织不同的画面,或用不等量的点组织。(图1)

图1

规律性的组织则更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圆的聚散关系、点与点之间的平衡等等,是其研究的重点。

2.线的练习:限用直线,长短与数量不限。(图2)

线的组织亦有规则与不规则之分。但线的研究以方向性为重点。非规律性组织要注重其聚散及各种方向性,规律性组织则可以从线的群化、重复等方面加以研究。(图3)

图3

3.面的练习:面的形状可繁可简。组织方式也有规则与不规则之分。练习时最好选用长条形的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练习重点是空间的虚实、对比、和面与面之重叠、透叠。减缺。 (图4)、(图5)

图4图5

E、点、线、面的组合练习

点、线、面混合的练习要比上述练习杂复一些。这项练习的重点是如何使不同的元素产生统一的和谐感。组织的方式是不规则的,所强调的是对比中求统一。

3、骨骼

所谓骨骼,就是形象的编排秩序。骨骼的作用有两种,一是固定基本形的位置;二是分割画面的空间。骨骼分规律性、非规律性,有作用性和非作用性。

对于广告设计原理而言,骨格其实就是广告版面构成中的栅格。我们在构成设计中常常借助于骨格,骨格有助于我们排列基本形,使之成为有规律、有秩序的构成。骨格决定了基本形在构图中彼此的关系。有时,骨格也成为形象的一部分,骨格的不同变化会使整体构图发生变化。

A、规律性骨骼

规律性骨骼是以严谨的数学方式构成的。这些骨骼是呈重复、渐变及发射形式的。它们包括一些骨骼点和骨骼线,以引导形象的编排。

B、非规律性

骨骼这种骨骼是比较自由地构成的,有些是规律性骨骼的衍变,也有一些是具有极大的自由性的(如图)。

C、有作用性骨骼

它是骨骼线将画面面积分割成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骨骼单位,形成多元性的空间。基本形移出骨骼单位便受到分割。这种骨骼里,基本形不一定被固定在每一骨骼单位中,且基本形的数目及方向在每一骨骼单位中可做变化。但完成后的画面必须能显示出骨骼线的存在。(如图)

D、非作用性骨骼

骨骼只决定基本形的位置,骨骼线不构成独立的骨骼单位。完成后的画面不会显示出骨骼线。(如图)

E、重复的骨骼

在各种规律性的骨骼中,重复骨骼是最常见的一种。只要平均分割空间,就会得到重复骨骼。

如果将构成骨骼的两大基本元素(即垂直线与水平线)加以变动就可得到下面几种骨骼形状。

第一种变动:

1.宽窄变动--将骨骼线的宽窄加以变动,形成骨骼各组的空间变化。(图1)

图1

2.方向变动--将垂直或水平的骨骼线变成斜线。只改变其中一种线的方向,称为单元方向变动。而将两种线同时变动,称为双方方向变动。(图2)

图2

3.线质变动--是将水平、垂直的直线变为弧线、曲线等,称为线质变动。(图图3

4.线质、方向、宽窄的混合变动。(图4)

3)

图4

第二种变动:

将骨骼的单位或合M而

一、或一分为M地联合与分离变动。(图5)

图5

第三种变动:

将骨骼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作分类的迁移的变动。(图6)

图6

F、重复骨骼中的基本形

骨骼通常决定基本形的位置,但可作灵活的变动。如基本形方向的任意变动,骨骼单位内基本形的位置的灵活采用,和基本形的大小的自由选定等(如图)。

G、骨骼与基本形相叠

有作用性的骨骼或可见的骨骼线可与基本形相叠,产生覆叠或透叠的关系。(如图)

H、练习:骨骼:重复骨骼

基本形:由半圆或任何圆弧与直线所构成基本形。基本形的形状、大小须重复。

尺寸:20公分 X 20公分

色彩:底色外只准用两色,色与色不能相混。也可用单色。 参考:

4、近

在自然界中两个完全一样的形状是不可能的,但近似的形状却很多:比如同种植物的叶子,溪中的鹅卵石,风吹过的沙丘等,在形状上都很近似。平面构成中的近似是指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的基本形构成画面,在统一中呈现出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但是如果近似程度大,就产生重复之感;近似的程度太小则破坏统一感,失去近似的意义。总之,平面构成中的近似构成要让人感觉到基本形之间是一种同族类的关系。

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形象,都可称为近似的形象。所谓近似,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所以,在使用近似时,要注意近似的程度是否适当。近似,应先考虑形态方面,然后考虑其大小、色彩肌理等诸方面因素。

A、自然形象的近似

在自然形象中,近似的现象到处可见。凡属同类的自然现象,如鸭、鱼、羊等等均可称为近似现象(如图)。

B

设计近似基本形时,可以结合拉丁字母之近似效果,进行组合、变动,而成为一种很好的构思。(图1)

图1

通常设计各种近似基本形,往往用一基本形,求出各种基本形。即把一基本形的形状稍作左右、上下的改变,或加或减,就可以得出几个以上近似的基本形。(图2)

图2

利用两个形象的相加或相减,也可以构成一定数量的近似基本形。在相加或相减中,两个形象的形状、大小都可以进行各种变动而得到近似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向或位置变动,求得不同的组合。(图3)

图3

在作用性骨骼中,近似的基本形因受骨骼线切除的关系,常常可与邻近的基本形或背景联合。此外适当的色组变动,亦可增强设计的效果。(图4)

图4

C、近似的骨骼

骨骼单位的形状、大小、方向不完全相等,但有些近似,则称为近似的骨骼。近似骨骼没有重复骨骼那种严谨性。其骨骼的结构要在有作用性的骨骼中,才能感到它的存在。(如图)

D、近似基本形的自由组合近似基本形可以不循任何骨骼的编排而作自由的组合。若基本形之间的距离大致没有多大的变化,则近似乎无作用性近似骨骼的效果。如果基本形作聚散式的组合,那就近似乎密集的观念了.(如图)

E、练习:

基本形:可自由决定,但各基本形之构成必须有不同的变化,而又能保持彼此间的近似。

骨骼;重复骨骼,可用有作用性或无作用性。

色彩:底色外只准用两色,两色之间能相混合,也可用单色。

尺寸:20公分X 20公分

5、渐变

渐变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在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顺序、有节奏的变化。渐变的程度在设计中非常重要,渐变的程度太大,速度太快,就容易失去渐变所特有的规律性的效果,给人以不连贯和视觉上的跃动感。反之,如果渐变的程度太慢,会变生重复之感,但慢的渐变在设计中会显示出细致的效果。

渐变的含义非常广泛,除形象之渐变外,还可有排列秩序之渐变。渐变从形象上讲,有形状、大小、色彩、肌理方面的渐变;从排列上讲,有位置、方向、骨骼单位等等渐变。形状的渐变可由某一形状开始,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形状,或由某一形象渐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形象。 渐变的节奏可以急缓任定,亦可急缓交错展开。

渐变的骨骼编排,可以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或从中央向四周展开,或作多元次编排。其方式是灵活而多样的。

A、自然形象的渐变

自然形象因时间性之渐变,则分秒不停地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种子之萌发抽叶,花蕾之欲放至残.人由婴儿到老年等等,皆为形象之渐次变化。

电影的记录动作,也是由一系列这一画面到另一画面的渐变过程。不过时间性的渐变不可能在同一视觉空间中显示出来。但在自然界,因空间位置之变化而产生的渐变,则是到处可见的。

B、基本形的渐变

一切基本形的视觉元素,均可渐变。

1.方向渐变--基本形具有方向性时,可作基本形排列的方问渐变。(图1)

图1

2.位置渐变--在作用性骨骼中,按基本形切除在骨骼单位中的逾线部分,而使之位置渐变。(图

2)

图2

3.大小渐变--基本形在编排中具有由小至大或由大至小的渐变。(图3)

图3

4.色彩渐变--用色彩由深至浅的渐变。

5.形状渐变--是形的增减而得的渐变效果,也可以基本形的分裂或迁移而成的各种渐变基本形。同时,也可以由一种形状渐变为另一形状的移入渐变。将一种自然形象渐变为另一自然现象,将会产生特殊的渐变的效果。(图4)

图4

C、渐变骨骼

取得渐变骨骼的通常方式,就是逐渐的移动骨骼的垂直线和水平线的编排秩序及位置。

1.单元渐变骨骼--组线仍是等距离,而另一组线产生渐变。(图1)

图1

2.双元渐变骨骼--水平线和垂直线同时产生渐变。(图2)

图2

3.分条渐变骨骼--每一骨骼单位之分条的宽窄渐变。双元的分条渐变,更为精细繁复。(图 3)

图3

4.等级渐变--水平线或垂直线产生宽窄的分条变动,每一行是分条的重复,形成台阶似的渐变效果。(图4)

图4

5.阴阳渐变--将骨骼线的粗细扩大成面的感觉,无须再承纳基本形,双元阴阳渐变,可加上线的方向变化、线质变化或分条变化。(图5)

图5

渐变骨骼的骨骼线,比基本形更为重要。因此基本形的形状要尽可能地简练。一般地讲,如果渐变骨骼的骨骼线数量较多,疏密对比较大时,则基本形应尽量简练。如果基本形渐变较复杂,则骨骼渐变宜尽量简练。

有些渐变骨骼不纳入基本线,那这样的线要有粗壮、有面的感觉,使骨骼线之编排有强烈的疏密变化,以求得特殊效果。(如图)

E、练习:[/img][/img] 骨骼:重复或渐变。

基本形:任选。

色彩:最好用单色,或用两色。

尺寸:20公分 X 20公分

参考:

6、发射

发射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形状。花瓣的结构、水面上的涟漪等都是发射状的。发射具有方向的规律性,发射中心为最重要的视觉焦点,所有的形象均向中心集中,或由中心散开,有时可造成光芒四射的动感,或产生爆炸的感觉,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

发射是渐变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射是由有秩序性的方向变动形成的。

发射的前提,是确定发射中心。虽然中心有时有几个或更多,或是移出画面之外等等。中心,是方向变化的根据,方向变化应有一定的规律,而中心的编排是规律的主要部分。 A、发射骨骼与自然现象

许多植物的生长方式,如树木与花卉等等,常具有发射结构。所谓发光体都具有发射骨骼。自然界的 中心发射现象,只要留心观察,是艰容易寻找的。

B、发射骨骼种类1.离心式--由发射中心向四周发射。骨骼线或直或曲,或弧线型,或发射线不连接,以及中心迁移与多发射。(图1)(图2)(图3)(图4)

图1图2 图3图4

2.向心式--骨骼线由各个方向朝中心迫近,其实它正是向离心式发射的反转而已(图5)(图6)(图7)

3.同心式--骨骼线层层环绕中心。骨骼线可以是曲线、方型、螺旋型等等(图8)。

图5

图6 图7图8

C、发射与重复

重复骨骼可叠入发射骨骼。发射也可成为一种基本形而重复,或渐变地纳入重复骨骼内。相同的发射基本形可彼此覆盖,透叠或联结。(图1)(图2)

图1图2

D、发射与渐变

渐变骨骼可叠入发射骨骼,发射也可成为基本形而纳入渐变骨骼中。(如图)

任何规律性的发射骨骼,都可以渐变为不规律的较自由的发射骨骼。

E、发射骨骼中基本形

基本形纳入发射骨骼,其性质可分为四种:

1.用线作基本形--即骨骼线成为可见的线,或各组线分别纳入各骨骼单位里。(图

1)

图1

2.非作用性骨骼中的基本形--非作用性骨骼线引导各基本形依次排列。基本形可以重复、渐变或近似。(图2)

图2

3.作用性骨骼中的基本形--作用性骨骼除确定各基本形位置外,并将背景分割或逾线的基本形切除。(图3)

图3

4.特大的基本形--如基本形面积过大,超越任何的骨骼单位,甚至盖住发射中心,则此类基本形可由非作用性骨骼编排其位置及方向。(图4)

图4

F、练习:

发射骨骼,可自由地选择骨骼与基本形。 色彩:单色或两色。

尺寸:20公分 X 20公分 参考:

7、特异

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所谓规律,这里是指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有规律的构成。特异的效果是从比较中得来的,通过小部分不规律的对比,使人在视觉上受到刺激,形成视觉焦点,打破单调,以得到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应当注意特异的成分在整个构图中的比例,如果特异效果不明显,不会引人注目,而过分强调特异则破坏了统一感。

特异依赖于秩序而存在,必须具有大多数的秩序关系,才能衬托出少数或极小部分的特异。特异的目的在于突出焦点,在于打破单调重复的画面。

任何元素均可作处理,如形状特异、大小特异、色彩特异、肌理特异、位置特异、方向特异等等。

A、基本形的特异

基本形的特异,能消除画面的单调感。在使用特异时,特异的基本形只要有一项或两项视觉元素不合大体的规律,就会起到特异的效果。

1.大小特异--规律与特异之基本形有大小的比例差。(图1)

图1

2.色彩特异--用色彩加强特异的效果。(图2)

图2

3.位置特异--把较明显的位置作为特异的基本形部分。在位置特异中也可以结合基本形大小、形状色彩的变异。(图3)

图3

4.形状的特异--设计中出现两种基本形,一种是规律性的,另一种性特异的。(图4) 基本形的特异,能使设计中的画面产生焦点作用。

图4

B、骨骼方面的特异

骨骼产生特异的部分,可以从一种规律性骨骼经转移点进入另一种规律性骨骼,然后或转入原来的规律骨骼中,(图1)或是再转入第三规律中。(图2)此外,也可以在规律性骨骼中,故意用破坏规律获得特异效果。(图3)

C、练习:

以重复基本形及重复骨骼构成设计。设计中应纳有一个或多个特异的基本形,以突破规律。基本形之形状、大小可自定。

尺寸:20公分 X 20公分

色彩:单色或两色 参考:

8、密集

密集在构成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组织画面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最密或最疏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图面中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像磁场一样具有吸引力,并有节奏感。密集也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在密集构成中基本形的面积要小,数量要多,以便有密集的效果,基本形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或近似的。在大小和方向上也可有些变化。在密集的构成中,重要的是基本形的密集组织,一定要有张力和动感的趋势,不能组织涣散。

基本形不循严谨的骨骼而作自由性的结集,有时趋于点,有时趋于线,或组织成面,这些不同方式的聚合,构成密集。

用作密集的基本形,面积不能太大,数量不能太少。

A、自然形象的密集

密集,在自然界中极为常见。如山上的森林,海滨的卵石,天空中的白云和星星,都是生动的例子。随手将小豆撒在桌面上,是寻求意外性密集构图的一种方法。我们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许多美妙的现象常在我们的周围发生。

B、密集骨骼

“密集”常指骨骼方面,密集骨骼可分三类:

1.趋于点的密集--以点状位置为中心的基本形趋附于这些点的周围。(图1)

2.趋于线的密集--概念的线在画面内构成骨骼,基本形趋附于这些线的周围。(图2)

3.无定性密集--设计可随意构成。(图3)

点与线的密集均得以规律性骨骼来引导设计的构成,其结果较接近规律方面。点的密集近似重复与发射,线的密集近似渐变。在使用无定性密集时,应注意统一感。

图1 图2

图3

9、对比

对比又称对照,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异,形状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干湿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达到的。它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世界观。对比法则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

形象与背景、形象与形象之间,皆因有异之点而形成对比的关系。从广义上讲,任何视觉元素之间都存在着若干对比成份。从范围上讲,设计的构图可以从特殊的对比观念出发。上述特异与密集两章都是对比观念的一部分。而本章要讲的是每项元素在对比方面的使用。 A、自然形象的对比

自然界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对比现象:山峦与丘陵;平原、大地与江河、溪流;繁花与野草等等,不胜枚举。选择自然现象做对比安排,要注意的是其对比所产生的情趣与象征。

B、基本形的对比

1.形状的对比--形状对比有多种方式,如简与繁、角与圆、直与弧、规则与不规则等筹。(图图1 2.大小对比--同一形状的大小,其对比会更明显。(图2)

图2 3.色彩对比--色彩的明与暗,鲜与晦及对比色等均属对比。(图3)

图3 4.方向对比--相反的方向或是成直角的方向,都有对比的感觉。(图 4)

1)

图4 5.位置对比--位置的对比须籍框架和骨骼线才能显示其上与下、左与右的对比关系。 (图5)

图5 6.肌理对比--肌理的对比指不同材质表面纹理之对比,如平滑与粗糙等等。(图 6)

图6 7.空间的对比--平面上形的前后而成空间的对比。空间的对比还包括虚与实等的对比(图7)。

图7 8.重心对比--指稳定与不稳定的对比。形的轻重感也属重心对比。(图8)

图8

C、骨骼的对比

设计可以完全不靠任何规律性骨骼构成,因此骨骼的对比,实际上不依靠骨骼自身的规律,而是通过形象的编排方式,以及形与框架的空间关系来体现。

1.虚与实的对比--画面中的形通常以实的部分称为实,而画中的空间部分,则称为虚。虚与实的感觉不同,故可以产生多种虚实的对比。(图1)

图1

2.疏密对比--是指形与空间的疏密关系,同时也包含着形与形的集中与分散的排列对比。(图2)

图2

3.宾主对比--指形的密集与分散之间的比例而形成的多者与少者的对比。多者为主,少者为宾。位置显者为主,位置次者为宾。(图3)

图3

4.显晦对比--因突出与不突出而决定其显与晦的对比。(图4)

图4

图5

D、统一

使用对比时,须注意在画面中的某些因素具有统一其它诸因素的作用。以减少各种因素不必要的竟争。

一般而论,达到统一有两种:一种是以多数驾驭少数达到统一;另一种则以特异而引人注目,产生能控制整个画面的作用而具有统一感。这两种方法并不一定相互抵销,有时常可相辅相成。

E、练习:

基本形:取直线型与弧线型两种形象,两种形可作近似变动与大小变动。两种形可独立使用,也可相互加减而成新的形。

骨骼:运用各种对比,造成自由性骨骼。

尺寸:20公分 X 20公分

色彩:单色或三色

参考:

10、肌理

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

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是理想的表面特征。人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我们称它为视觉质感。

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肌理给人以各种感觉,并能加强形象的作用与感染力。 A、视觉肌理

视觉肌理是指眼睛所看到的肌理,无须用手摸而能感觉到它的特征。实际上,视觉肌理是一种平面的视觉图案。

第15篇: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课程内容:平面构成——点线面

教学目的:分析讲解设计中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的构成及形式规律问题,培养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视觉语言的基本能力,开拓视野,丰富思维技巧。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范例讲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

2、学生能够对平面构成三要素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

从广义上来看,“构成”其实体现的就是一种创造行为。它在本质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形成、造成:比如我们说眼镜由镜片和镜架构成的,或者我们说某个违法行为情节轻微,还没有构成犯罪。那么,这里的构成就包含了形成、造成的意思;还有一个含义是结构:比如我们说研究所目前的人员构成不尽合理。在这里,它就包含着结构的意思。

这个是从广义上来看的,那么,在艺术领域,构成应该如何来理解?它是指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说得通俗一点,艺术中的构成,就是对于艺术形式的创造。不管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还是影视艺术中,都存在着构成的形式。

其实,所有的这些构成行为都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这些要素也都是作为构成的基础材料而存在的。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点、线、面就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三要素。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是可以把这个点线面,当然还有形状、色彩等等作为设计表现时的基础材料。

再把这个构成说得简单一点,主要就是掌握两点:第一,基本要素是什么?第二,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至于这个表现的好坏就看你有没有创造性了,刚才定义中也一直都在强调这个创造性。

好了,下面我们就给今天所要讲的平面构成来下一个定义?

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一个理想的形态,或者是将一个既有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新的理想形态的过程。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在平面构成中,有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最基本的形态要素就是点、线、面;构成要素有大小、方向、明暗、色彩、肌理等。以这些要素为条件,将他们进行组合构成,就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造型。

任何物体,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工造物等,这些具体的形态,都有它的外轮廓。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很感兴趣的人,肯定会去观察她的脸型,还有整个身体的曲线等等。这个就是外轮廓。当然,这里所指的轮廓线还包括各个点、线、面、色彩等等。所以,我们要表现好它,就必须要研究它的特征。然后,再用它们去表现其他物体。

平面构成最基本的三要素看起来是非常简单,但是却是现代设计的基础。要学得好,用得好也不那么容易。点线面之间的不同运用与组合,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空间视觉形象,决定着构成设计的美感。因此,深入了解和把握点、线、面的性质与表现力,是创造设计形态的根本。

接下来,我们就对基本的形态要素——点、线、面的特性、作用及应用一一进行讲解。

第一节 基本要素之一——点

1、点的定义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右边这张图是一个印刷网版的图像,它是以不同大小和疏密的网点所组成的。

在几何学的定义里,点是只有位置而没有大小的。点是线的开端和终结,也可以是两根线的相交处。但从设计的角度,我们不能这样来理解。设计中的点,必须是要有具体的形象存在,它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

来看一下它的定义:细小的形象叫做“点”。所谓细小,是指在设计的画面中视觉上显得细小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圆、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或者是某个具体的形态、物体等等,都可以成为“点”。但是这个点的大小绝对不允许它超越当做这个视觉单位“点”的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它就有可能被剥夺作为点的权利,就有可能成为“线”或“面了。当然,要具体划分它的差别界限,还必须由它所处具体位置的对比关系来决定。

就像看到这幅画面中的这艘船,实际上它的体积是很庞大的,但是在这个画面中,把它放到了这么浩瀚的大海中,它就具有了点的性质;又比如:地球这么大,但是把它放到银河系中,它就呈现出点的性质。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做过电脑视力测试,一般的场景就是在一片宽广的田野深处站着一个人,这个时候远处的这个人就成为了一个“点”,也就是我们所要聚焦的中心点。可见,由于点的环境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也就随之而改变了。这些都突出了点的特征。

2、点的性质和作用

从点的作用来看,点是力的中心。当一个画面中只有一个点的时候,人们的视线就集中在这个点上,它具有紧张性。因此,点在画面的空间中,具有张力作用。它在人们的心理上,有一种向外扩张的感觉。

在设计中,点由于具有张力作用,就可以发挥它占据空间的功能。比如:看到这两幅耐克的宣传海报,耐克的标志就被放在了画面的右上角,虽然标志很小,但是起到了占据空间的作用,平衡了整个画面,而且又突出了商标的形象。这就是点所起到的张力作用。

又比如:这一张中国花鸟画,在画面的上部,这一大大片的空间里,作者放上了一只蝴蝶,起到的就是点的作用,使整个画面看上去感觉比较充实,而且,更能够显示出它的空间感。

当空间中有两个一样大的点,各自占有一定位置的时候, 点的张力作用就表现在连接这两个点的视线上。在心理上产生吸引和连接的效果。空间中的三个点在三个方向平均散开时,点的张力作用就表现为一个三角形。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这个“北斗七星”就是由于它的形象跟一个勺子的形状很像,而且这些点跟点之间能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连线的效果,所以这七个点就很容易被人们发现,也容易记得住。

如果画面中的两个点是不同大小的时候,一般观察者的注意力,首先会集中在有优势的一方,就是比较大的一方,然后再向另一个方向转移。

还有一种情况是点的排列,这些点以相同的间隔排成一条直线,就可以产生虚线的感觉,这在设计中也是经常应用到的。

比如:我们看到的这张海报中的说明文字的排列,就呈现出一种线的效果。 如果再把这些虚线往上下或者左右方向延续的话,就会产生一种虚面的感觉。这种视觉效果,在设计的构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这些说明文字的排列,在整个构图中,可以起到块面的效果。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必须把这些说明文字,作为整个构图的组成部分,来统一安排。这些虚线和虚面在构图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对比效果。

3、点的错觉

所谓“错觉”,就是感觉与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形象。点所处的位置,会随着它的色彩、明度和环境等等条件的变化,产生一种远近、大小的错觉。

我们看到在黑底上的白点,比同样大的在白底上的黑点感觉会更大一点。白点给我们一种扩张感,而黑点有一种收缩的感觉。

同样大小的点,由于周围点的大小不同,会使中间的两个点也产生有不同大小的错觉。像这两幅图中间的点是一样大的,但是由于第一幅周围的点比较大,产生了对比作用,所以会感觉中间的点比较小。相反,第二幅图中间的点就感觉比较大。

在一个两条直线的夹角中,同样大小的两个点,由于位置不同,距离角尖端的远近不同,就会产生靠近角尖的点比较大的感觉。

同样大小的两个点,由于空间对比关系的作用,贴近外框的点,比离外框远的点感觉更大。这个原理主要是跟周围空间的对比所产生的错觉。

这幅图是两个完全对称的图形。但是由于圆点的大小不同,点跟点之间的距离也不一样,所以看上去给人的视觉效果也是有差异的。如:黑底中右上角的那个白点,因为这个白点更接近正方形的边框,所以受到了来自边框所产生的吸引力,有一种被拉过去的感觉,因此感觉会更贴近边框。相反,在白底图中左上角的黑色圆点,就不存在这个边框的问题,所以自然就不会有吸引力的效果。从这里也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图形与边框的关系,在设计中也要慎重考虑。

4、点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直接用点来表现的。比如我们看到左边这张图是盲人所使用的文字,它就是用凸出圆点不同的位置来进行辨别的。

右边这幅作品以字母为点的载体,用字母勾画出了一个人的轮廓,并且传达出了一定的信息,既有点的感觉,又有线的流畅,既简洁,又突出。

这两幅图都是点在海报中的运用。左边这幅图是汶川地震时的公益宣传海报,它用大小不同的心形,制造出了一种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空间感,代表着爱心的不断涌现。右边这张图是用黑白圆点相衬的手法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跳跃性,再配上看起来不是很清楚的文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既表现出了一定的形式感,又很好地宣传了自己的口号。

接下来看到,左边这幅图是一家电器公司的广告,正中的是红黄绿三个圆点,将点进行扩大化形成面的作用,这是我们刚才讲过的,点的形成取决于它在所处环境中的对比关系。在这个画面中的点,就是中下部形成块状的文字,以点来构成虚面,使整个作品看上去很充实。右边这幅图是神奈川艺术节的招贴作品,它是用很多大小不同的圆点组成的一个新的形态,整个形态很有韵律感,统

一、美观,也体现了很强的秩序感,是一个很好的构成设计作品。

第二节 基本要素之二——线

1、线的定义

在几何学的定义里,线是只有位置和长度,而不具没有宽度和厚度的。它是点进行移动的轨迹。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窄长的形象叫做“线”。所谓窄长,是指形状的长度与宽度具有比较极端的比例。而且,这个线必须是使我们能够看到的,因此,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位置、长度和宽度。

线有两种,直线和曲线。当点的移动方向一定的时候,比如从这个点顺着这个方向保持不变进行移动,那么,它就成为直线;当这个点移动的方向经常变换的时候,也就是移动方向不固定,忽上忽下的,忽左忽右的,那么,它就成为曲线。

线,对于刻画形象和在构成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东方的绘画艺术中,它的主要表现手段,就是各种不同的线。归结起来,可以说就是直线和曲线,以及两者的结合。这两幅图,一幅是中国的工笔画,一幅是构成作品。中国的工笔画很工整、很细致,线描也很精细,各种线条像行云流水,变化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看到画面中物体就是由各种长短、粗细不一样的线条来组成的。当然,在构成中,线条也是灵活多变的,可以创造出很多不同的形态。

2、线的性质和种类

在设计中,线比点具有更强的感情性格。它的重要性格,主要是表现在长度上。而这个长度是由点的移动量的多少来决定的。除了移动量之外,点的移动速度也支配着线的性格。比如:速度的大小,决定线的流畅程度,能表现出线的力量强弱。加速、减速或速度的不规则变化,以及移动方向的变化,都会有各种性格的产生。

线的性格,一般来讲,直线表示静,曲线表示动,曲折线有不安定的感觉。 线的种类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直线,一种是曲线。

①直线,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单明了、直率的性格。它能表现出一种力量美。其中:粗直线,表现力强、比较粗笨;细直线,表现秀气、有点神经质;锯齿状直线,有焦虑、不安定的感觉。

从线的方向上来说,不同方向的直线,也会反映出不同的感情性格,它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灵活运用。

比如:垂直线,具有严肃、庄重、高尚等性格;水平线,具有静止、安定、平和的感觉;斜线,则有飞跃、向上或冲刺前进的感觉。这种心理效果的产生,往往跟人们在生活中所形成的视觉经验是分不开的。对于垂直线,视觉反映到人们头脑里,会联想到端庄、肃立的形象。而水平线,则会联想出风平浪静的湖面,或者是人们卧床休息的一种姿态。对于斜线,又很容易跟短跑运动员的起跑,或者飞机脱离地面腾空而起,或者是溜冰的姿态联系起来,它将力的重心前移,有一种向前冲的力量。所以,这种感情性格的产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一种视觉经验在心理上反映。

直线表现在空间上的视觉经验是:粗的、长的和实的直线,有向前突出,给人一种比较近的感觉;相反,细的、短的和虚的直线,就给人一种向后退,比较远的感觉。这是由于自然景物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在我们头脑中的一种反映。这些规律我们在学习绘画的时候应该也是经常用到的。

②曲线,一般是比较女性化的象征,它比直线更有一种温暖的感情性格。曲线具有一种速度感,比较有动力、有弹性的感觉。它会使人们体会出一些柔软、幽雅的情调。

3、线的错觉

线的错觉,我们归纳了一下,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两条一样长的水平直线,由于线的两个端点加入了斜线,就会产生不一样长的错视效果。上边的直线比下边的直线感觉稍短,下边的直线,由于斜线与直线的成角超过90度,占据了直线以外的空间,所以看上去好象比上边的直线稍长一点。

②一样长的两条直线,垂直方向的直线比被分割成两段的水平直线感觉长。

③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由于它周围造型因素的对比,会产生错觉。对比越强,则错视效果越大。就像这里面,上面中间的直线由于跟周围的直线对比比较强,所以看上去比下面中间的那根直线会稍长一点。

④一条斜向的直线,被两条平行的直线断开,这条斜线会产生不在一条直线上的错觉。实际上它们是在一条直线上的。

⑤在一个用直线组成的正方形周围,如果加入曲线的因素,会使正方形的直线,产生变形的错视效果。在方框内曲线的影响下,它的方框直线会产生向外弯曲的感觉;相反,右图的方框直线,则有点向内弯曲的错觉。

在设计中,我们应该灵活地运用上述这些错视原理,有时可以加强它们的对比关系,利用这种错视效果,使画面更加活泼;但有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避免这种错觉所产生的不良效果。比如我们讲到的垂直线会比被分割的水平线稍长的错视效果,就可以用来分割画面构图,加强画面横向跟纵向的对比关系。

4、线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广告、包装或者标志等等的设计中,有些作品可以直接用线的构成来表现,也能够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看到图中的这些标志设计的作品就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线的错视以及空间来表现更多的内涵。

再看到这个标志,这个是原创于意大利的创新品牌——汤斯敦的标志,汤斯敦的中文含义是“钨”的意思。就是钨金的钨。钨是金属中的钻石,很保值,所以设计师采用了钻石的外形,又利用了直线的坚强等性格作为支架,反映了钨质地坚硬的品质。再加上钨的颜色是黑色的,因此采用了黑色作为标志的标准色,这里还有一个有特殊视觉效果的地方,就是线跟线连接处的小圆点,不管你盯着哪一点看,你总会感觉边上有黑色的小点一直在闪个不停。

这幅画面结合了女性和海水所共通的柔美特征,设计师用了比较绚丽柔美的曲线迎合了人物的动态,表现出了很强烈的效果。

这幅图用了很多五彩缤纷的线条来表现夜幕中的灯光、烟火,很好地反映出了物体的形态特征,跟宁静的黑色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现出了很强的视觉效果。

这两幅图都是电影海报设计,画面都是以人物形象为背景,同时,在画面中穿插了不同长度、宽度的点和线,再用这些元素配上不同的肌理和颜色,形成了很华丽的画面效果,极大地吸引了人的眼球,这也正是突出了电影海报商业性的特征。

第三节 基本要素之三——面或形

1、面的定义

面,在几何学中的含义是线移动的轨迹。垂直线平行移动可以成为方形;直线进行旋转移动可以成为圆形;倾斜的直线进行平行移动可以成为菱形等等。在设计中,所有非“点”非“线”的平面形象叫做“面”或“形”。面或形具有长跟宽两度空间,它在造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2、面的种类及其性格

平面上的形,大体可分为四类:即直线形、曲线形(几何曲线形)、自由曲线形和偶然形。这些不同的形,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也各不相同。

①直线形:具有直线所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正方形,最能强调垂直线与水平线的效果。它能呈现出一种安定的秩序感。在心理上具有简洁、安定、井然有序的感觉。

②曲线形(指几何曲线形),它比直线形柔软,有秩序感。特别是圆形,能表现几何曲线的特征。但是,由于正圆形过于完美,所以有呆板、缺少变化的缺陷。而椭圆形,比正圆形更有变化,更富有美感。在心理上能产生一种自由整齐的感觉。

③自由曲线形,这种曲线形能较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的个性,所以是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造型,它也是女性特征的典型代表。在心理上可产生幽雅、柔软和带有人情味的感觉。但是要是搞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一种散漫、无秩序、繁杂的效果。而且如果用得不好,会给人一种收不住的感觉。

④偶然形,它是不能随心所欲产生的图形。例如用手撕开纸张所产生的形,比较自然而具有个性。再如,把墨汁随意地喷洒在纸上,或将颜料涂在纸上进行对印,这种自然形成的图形,也具有不同的个性。这些图形都可以应用在设计中,有些也可以给设计者进行思维的启发。

3、图与地

任何“形”都是由图与地两部分组成。要使形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地将其衬托出来。在一幅画面里,成为视觉对象的叫图,它周围的空虚处叫地,也可以称作负形。图,一般具有紧张、密度高、向前进的感觉,并且能够突出形体;地,使形显现出来。这个理论的发现,是1920年由一个叫芦宾的人研究出来的,所以这个图形被称作“芦宾之壶”,又叫作“图地反转”。

在这个图中,首先给人看到的,是方框中的黑杯,但是,再进一步认真地观察,就可发现在黑杯左右两侧的黑白部分,又是由两个对称的侧面头像所组成。在这里,白地往往是容易不被人注意的。这种现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不是的。我们要认识一个图形,必须同时注意到它与地的关系,处理好地的部分,才能使画面更完整,才能更好地将图衬托出来。

在设计中,要强调形的突出,同时还要注意地的变化。如图是一幅重复构成的作品,它的整体创作来源是宝马汽车的标志,只不过是以黑色代替了宝马的蓝色。整个作品黑白互相映衬,图地作用明显。因为宝马汽车的标志本身就比较严谨。所以整体画面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因此,在构成中既要做到形的完整,同时,又要使负形完善,这才能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

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一般要突出形的条件,有以下几项:

①居于画面的中央部位,或处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形,比较容易成为图。如刚才看到的黑杯,是处于画面的中央部位,所以,容易被人们所注意。

②被封闭的图形,比周围开放的图形,更容易显现出来。这幅图是一个被封闭的三角形,它与外面这一个缺少三个角、不太完整的大三角形相比,被包围的小三角形,容易成为图。

③小的形态,比那些大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

④在一定领域中,不同性质的图形比相同性质的图形,更容易显示出来。这幅图是在一组以圆点重复排列的图形中,特殊出现了三个菱形,就产生特殊感,能够在画面中突出出来。

⑤形的群化,或对称的图形,也就是把一些相同因素放在一起,有秩序的排列,因为具有一种类似性,所以容易成为图。

⑥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容易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印象,所以容易成为图。比如在北方冬天的时候玻璃上有时会结很多冰花,乍一看上去会感觉出有些部位像棵树,另一部位像个什么动物等等。我们看天上的云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视觉经验在观察事物时所产生联想的结果。

5、面在设计中的应用

这幅图是面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不同颜色、不同宽度的面构成了标志的形,红色的十字块与工作室的名称相对应,很容易就可以让人记得住。

左边这幅图也是图地关系的经典案例。这个被称作是合理的设计。老鼠挖洞嘛,很容易联想到的,只不过这个地洞是用了老鼠的形象本身,很合理也很突出地利用了画面的物体形象。

右边的这张海报也是利用到了负形的空间效果,两个人物形象黑白映衬,一下子就把画面的视觉中心拉过去了,再用文字做面状处理,整张海报主题鲜明突出,又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稳重的感觉。

这是一张较早的书籍封面设计作品,树叶相交叉形成的四个小树叶,代表了钢琴的琴键,可以给人一种节奏感。

这两张都是西联汇款的宣传海报。画面中心简洁突出,用了形与文字的联想,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这幅广告作品应该说是同时用到了点、线、面三要素,大块的面形成了中心,小块的点和线形成了向外发射的感觉,再加上画中人物呐喊的表情,给了人们“够兄弟”的感觉。

这个是IPOD的宣传广告,女主人公的享受表情,以及整体形象被用了很暗的调子统一到了一块,跟后面的黄色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画面的下部,又把主题产品放到了黑色的面上,并且用白色加强了对比,突出了形象。

第16篇: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

一.本课程的渊源

色彩构成在视觉艺术中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一门学科的应用得追溯到20世纪包豪斯学校。包豪斯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强调形式和色彩关系的研究,例如研究色彩的温度与形式变化关系;色彩的纯度.明度.色彩的调和关系: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等。通过严格的教学方式进行逐步的引导,是学生完全掌握色彩与形式的理论,并能够得心应手应用在设计上。 二.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了解色彩构成在整个设计领域的地位与作用,能用科学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上的量与质的可变性,按一定的色彩规律去调和和构成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空间,理想的色彩效果。 三.主要教学内容

1.色彩理论 2.色彩的属性与表达方式 3.色彩的混合 4.色彩的设计方案 5.流行色与设计色彩的应用。

第一章 色彩的理论

第一节 色彩的物理原理 1 光与色

光:就物理属性而言是一种电池波,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不是所有的光都是色彩,只有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才有色彩,成为可见光。其余波长的电磁波是人眼见不到的,长于780纳米的叫红外线,短于380纳米的叫紫外线。七色光普通过三棱镜是不能再分解的,固称为单色光。

注:纳米是长度单位,就是10v-9米(10亿分之一米),即10v-6毫米(100万分之一毫米)。

光源碰到物体的时候,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剩下的被反射到人的眼睛里,这才使我们看到颜色。

光的物理性质有广博的振幅和波长两个因素决定。波长的长度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色相就有明暗的差别。 2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

光源色:

所有物体的色彩总是在某种光源下产生的,同时随着光源色以及环境色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中以光源色的影响最大,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将呈现不同的色彩。 物体色:

每一种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选择性吸收.反射或透视的特性。以物体对光的作用而言,大体可分为不透光和透光两种,即透明体和不透明体。

对于不透明的物体,他们的颜色取决于对波长不同的各种色光的反色和吸收情况。入股一个物体几乎能反射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那吗它就是白色的。如果几乎能吸收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那吗该物体是黑色的。 固有色:

由于物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具有相对不变的色彩差别,人们习惯把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出来的色彩效果总和称为“固有色”。 第二节 色彩生理原理

1.视觉的胜利构成 2.色彩的错觉与幻觉

当人的大脑皮层在对外界刺激物进行分析.综合中发生困难时就会造成错觉:当前知觉与过去经验发生矛盾时,或者思维推理出现错误时就会引起幻觉。 3色彩的心理

第二章 色彩属性与表达方法

一.色彩的分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黑色.白色及黑白两色相溶而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系列。 2.有彩色系

有彩色系是指包括在可见光谱中的全部色彩,它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为基本色。 二.色彩的属性

在有彩色系中,只要有一块色彩出现,这个色彩就同时具有三种基本属性。 第一个属性是色彩的明暗性质,称为“明度” 第二个属性是区别色彩的面貌,称为“色相” 第三个属性是表示色彩的浓度,称为“纯度”。 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对光源色来说可以称光度;对物体色来说,除了称明度之外,还可称亮度.深浅程度等。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色相的明暗变化,同一颜色加黑.白以后产生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色的明暗变化,每一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如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 色相

色相是指色彩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确切地说是依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色相是色彩最重要的特征,使之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色相的面貌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为基本色相,并形成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以色相环的形式体现的,成为纯色色环。 纯度

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度,也称艳度.彩度.鲜度或饱和度。它是表示颜色中所含某一色彩的成分比例。纯色的色感强,即色度强,所以纯度也是色彩感觉强弱的标志。通俗的纯度分法用高.略高.中.略低.低五级来标示。改变纯度有四种方法:加白.加黑.加灰.家互补色。 四.色彩表示方法与体系 牛顿色相环

牛顿将太阳白光分解后以后产生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光头尾相接,想成一个圆环,并定名为色环,以后人们称为牛顿色环。

三原色中任何一种原色都是其他两种原色之间色的补色;也可以说,三件色中任何一种间色都是其他两种间色的补色。除此以外还有色立体色环.伊顿色环.车氏色环等。 第三章 色彩混合

一.色的混合 1.三原色

所谓的三原色,就是说着三色中的任何一色,都不能用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有这三色是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或三基色)。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蓝紫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品红).黄(柠檬黄).青(湖蓝)。

色光混合变亮,被称为加色混合 颜料混合变暗,被称为减色混合。 2.加色混合

从物理光学实验中得出:红.绿.蓝(蓝紫)三种色光是其他色光无法混合而得的。而这三种色光以不同的比例的混合几乎可以得出自然界所有的颜色。所以红.绿.蓝(蓝紫)是加色混合最理想的色光三原色。

加色混合可得出:红光+绿光=黄光;红光+蓝紫光=品红光;蓝紫光+绿光=青光;红光+绿光+蓝紫光=白光。

如果改变三原色的混合比例,还可得到其他不同的颜色。 如红光于不同的比例的绿光混合可以得出橙.黄.黄绿等色; 如红光于不同比例的蓝紫光混合可以得出品红.红紫.紫红蓝; 如紫光与不同比例的绿光混合可以得出绿蓝.青.青绿。 3.减色混合

趋近色料混合种类愈多,白光中备件去吸收光愈多,相应的反射光量也愈少,最后将于黑浊色。这就是减色混合。

理想的色料三原色应当是红(明亮的玫红).黄(柠檬黄).青(湖蓝) 用减色混合法可得出:品红+黄=红;青+黄=绿;青+品红=蓝;品红+青+黄=黑

二.空间的混合

空间混合,也课程并列混合.色彩的并置,其明度是被混合色的平均明度,因此也称为中间混合.中兴混合。 空间混合规律

1.凡互补色关系色彩按一定比例的空间混合,可得到无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灰。

2.非补色关系的色彩的色彩空间混合时,产生二色的中间色 3.有才色系色与无才色系色混合时,也产生二色的中间色

4.色彩在空间混合时所得到的新色,其明度相当于所混合色的中间明度 5.色彩并置产生空间混合是有条件的。 空间混合的特点

1.仅看色彩丰富,眼看色调统一

2.色彩有颤动感.闪烁敢,适于表现光感

3.如果变化各种色彩的比例,少套色可以得到多套色的效果 三.色彩推移 明度推移

明度推移是指一种色彩在纯度和色相不变的同时,仅明暗发生逐渐变化造成的色彩构成。 色相推移

色相推移是指色彩通过连续的逐渐变化,从某一色相推移到另一色相。 纯度推移

纯度推移是指某一纯色向无彩色逐渐变化造成的色彩构成。 冷暖推移

冷色极限为蓝,暖色极限为红.橙.黄等。可以选用中性色为中介色进行推移构成,中介色也可以选用与冷暖极限色同明度的中性灰色或金属色。

第四章 色彩的色及方法

色彩原理对色彩实践的理论指导,其实就是在色彩应用时如何组合好色彩,使其产生美感。色彩组合所产生的美感虽然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处理好对比与调和的关系。 第一节 色彩对比

色彩的对比,就是色彩之间存在的矛盾。各种色彩在构图中的面积.形状.位置和色相.纯度.明度以及心理刺激的差别构成了色彩之间的对比。这种差别越大,对比效果就越明显。色彩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 一.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利用个色相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 1.邻近色

邻近色相差很小,色彩对比非常弱。如红于橙红,绿于黄绿等,虽然是不同色相,但是相似于同一色相的配合。 2.类似色

类似色是红与橙.橙与橙黄.黄与黄绿.绿与蓝绿.蓝与紫蓝.紫与紫红等在二十四色相环中相隔30度至60度左右的色相对比。 3.中差色

中差色是黄与红.红与青紫.青紫与绿等在二十四色相环上色相环上间隔90度左右的色相对比。 4.对比色

对比色是二十四色相环上间隔120度左右的三色对比,如品红——黄——青.橙——红——黄绿——蓝.橙——绿——青紫.黄橙——青绿——紫等。色相环上的品红——黄——青为三原色的对比(或称第一色对比)。色相环上橙——绿——青紫是由第一次色混合而得的间色(或第二次色)的对比。 5.互补色

互补色是在色相环上距离180度左右的色相对比,是最强的色相对比,如红与绿.黄与蓝紫.绿与红紫.蓝与橙黄。 二 明度对比

明度对比是色彩敏感程度的对比,也称色彩的黑白度对比。明度对比是色彩构成的最总要的因素,色彩的层次与空间关系主要依靠色彩的明度对比来表现。

如果用黑色和白色按等差比例相混合建立一个9的等级的明度色标。根据明度色标可以划分为3个明度基调,1为最深,9为最亮。低明度调(暗调)具有沉着.厚重.强硬.压抑的特点;中明度掉具有柔和.含蓄.明确.庄重的特点;高明度调具有明亮.兴奋.高雅.柔美的特点。

在明度对比中,如果其中面积最大.作用也最强的色彩或色组属高调色,色的对比属长调,那么整组对比就称高长调;如果画面主要的色彩书中调色,色的对比属短调,那么整组对比就称中短调。一次类推,便可划分10种明度调子:1高长调,2高中调,3高短调,4中长调,5中中调,6中短调,7低长调,8低中调,9低短调,10最长调。第一个字代表画面中的主要明度调子。 三.纯度对比

纯度对比是指因纯度差别而形成的对比,是指教饱和的纯色与含有黑.白.灰的浊色的对比。纯色对比可以是纯色与含灰的色彩的对比 ,也可以是各种不同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各种不同色彩倾向的灰色间的对比,还可以是纯色之间的对比。

我们把一个纯色和一个同明度的无彩色灰色按等差比例相融合,建立一个9个等级的纯度色标,并根据纯度色标,可以划分为3个纯度基调,1为最低,9为最纯。

纯度对比的强弱取决于色彩的纯度差别跨度的大小,与明度对比为构成的色调相似,我们暗色界分为。

纯度若对比(低彩对比) 纯度中对比(中彩对比) 纯度强对比(高彩对比) 艳灰对比 (1)纯度若对比(底彩对比)

——是指村纯度间隔3级以内的对比。 (2)纯度中对比(中彩对比)

——是指纯度差间隔4.5级的对比,纯度中对比具有温和.稳重.沉静.文雅等特点,但由于视觉力度不太高,容易缺乏生气。 (3)纯度强对比(高彩对比)

——是指纯度差间隔5级以上的对比,是低纯度色与高纯度色的配合,其中以纯色与无彩色黑.白.灰的对比最为强烈。纯度强对比具有色感强.明确.刺激.生动.华丽的特点,有较强的表现力度。 (4)艳灰对比

——如果同一画面中占主体的是最艳的高纯度色,其他色组有接近无彩色的低纯度色组成,即称为艳灰对比。 四。冷暖对比 冷暖对比

利用冷暖差别形成的色彩对比成为冷暖对比。

从色彩心理来考虑,我们把红.橙.黄成为暖色,把橙色成为暖极;把绿.青.蓝划为冷色,把天蓝色成为冷极。

在五彩色系中,吧白色成为冷极,把黑色称为暖极。 五.面积对比

面积对比是指各种色彩在构图中占据量的对比,这是数量的多与少.面积的大与小的对比。色彩感觉与面积对比关系很大,同一组色,面积大小不同,给人的感觉不同。

第二节 色彩的调和和构成

虽有色彩调和的结果都要归结为调和。色彩调和是指两个以上的色彩,有秩序.协调统一的组织在一起,能使人心情愉快.喜欢.满足等的色彩组合就是色彩的调和。

进行色彩调和的方法:共性调和.面积(比例)调和.秩序调和.主色调调和.隔离调和。 一.共性调和构成 (1)色调统调调和

色调统调调和就是在对比色各方中同时混入同一色相,是对比色的色相逐步靠拢,形成具有共同色素的调子。 (2)明度统调调和

明度同调调和就是在对比色各方混入白色或黑色,明度都会提高或降低,绝大部分纯度会降低,色相虽然不变但个性被削弱,原来色彩间的过分刺激的对比也被削弱。 (3)纯度统调调和

纯度统调调和就是在对比色各方混入同明度.不同量的灰色。是原来的个对比色在保持明度对比的情况下,纯度相互靠近。 二.面积调和构成(比例调和构成)

他通过对比色之间积增打或缩小来调节色彩对比的强弱,并得到一种色.量的平衡与稳定的效果。

德国色彩学家歌德认为色彩和谐对对比双方成为一种相互烘托的有机整体时的面积与色彩的明度有关。他为纯色定下的明度数字比例如下:

黄:橙:红:紫:蓝:绿=9:8:6:3:4:6 没对互补色的明度平衡比例为: 黄:紫=9:3=3:1=3/4:1/4 橙:蓝=8:4=2:1=2/3:1/3 红:绿=6:6=1:1=1/2:1/2 每对互补色的和谐的面积比例如下: 黄:紫=3/4:1/4 橙:黄=2/3:1/3 红:绿=1/2:1/2 三.秩序调和构成

秩序调和是对比强烈的色彩可采用等差.渐变等有序的.有规则的交替出现,是画面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方法有叫色彩渐变。

秩序调和构成包括:色相秩序构成.,明度秩序构成.纯度秩序构成。 (1)色相秩序构成

色相秩序构成是指按照光谱序列的构成,其构成形式有类似色相秩序构成.对比色相秩序构成.互补色相秩序构成.全色相秩序构成。 (2)明度秩序构成

就是将某种纯明度秩序构成是指按照明度序列的构成。明度秩序构成是最富有色彩的层次感。色分别混合白或黑制作15级以上明度差均匀的明度色标,然后按照明度高低秩序进行构成。 (3)纯度秩序构成

所谓的主色调,是指色彩形成的气氛和中的倾向性,具体的讲有淡色调.浓色调.蓝色调.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灰色调等等。 五.隔离调和构成

为了协调和缓冲色彩的去强烈对比关系,在色彩构成时,可采用间隔的方法。即在对比色之间插入与各方都不发生厉害关系的无彩色系黑.灰.白或金.银光泽色,或作底色或用作勾勒外轮廓,从而使其色彩边缘因对比引起的尖锐矛盾被缓冲。

第17篇:立体构成教案

立 体 构 成

目的: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了解立体造型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提高设计能力。

要求:

1、了解不同材质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材质的构成规律。

2、充分运用不同材质的不同特征设计制作有创意的作品。

作业:

1、线材(软、硬)、面材(板式、柱式)、块材(石膏、苯板等)练习

2、不同材质组合设计制做(装潢:庭院沙盘或小区沙盘设计制作 服装:服装立体造型设计制作)

概述

立体构成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是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基础,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及美学规律,阐明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按照构成材料的形态分为: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第一章 线材构成

线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分为软质材和硬质材两种。 构成特点:是通过线群的积聚表现出面的效果,多个面的组和形成一定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

表现效果:具有半透明的形体性质和较强的韵律。 构成方法:以框架为基础。 第二章 面材构成

面材是长、宽两度空间的素材,从结构上分为:板式结构(包括仿生结构)、柱式结构、几何形单体结构(包括多面体的变异结构)、群聚结构(包括单体集聚结构、面群结构)。

构成特点:

1、将面材加以刻划、切割和折屈,形成面材包围的空间立体造型,是一种折面构成。

2、将类似形的面材重复叠加形成的造型为面群结构。

表现效果:具有平薄和扩延性。 构成方法:折屈和切割、粘合和插接。 第三章

块材构成

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立体量块实体,按素材分为石膏、苯板、雕塑泥等。

构成特点:最有效表现空间立体的造型,具有量感。 构成方法:添加法、削减法。

概述

立体构成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是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基础,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及美学规律,阐明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按照构成材料的形态分为: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基本形态及感情特征

一个物体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这就是它所占据的三度空间。立方体是最基本的形体之一,此外还有更为复杂的组合体,其形态有圆有方、有平有滑、有凸有凹等,归纳有如下几种:

1、平面几何体

以四个以上的平面,以其边界直线互相衔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封闭空间;或立方实体,皆可谓平面几何形体。如三角锥体、长方体…… 表现特征:形体表面为平面,棱线为直线。简练、大方、庄重,稳定性强。

2、几何曲面体

是由几何曲面构成的方块体或回转体。如圆球、圆台…… 表现特征:秩序性强,严肃端庄又有曲线变化,是家用器皿等设计的理想造型。

3、自由曲立面体

其立体造型包括:自由曲面体和自由曲面所形成的回转体。如电熨斗、异型酒瓶等。

表现特征:既有优美活泼,又有较强的秩序。

第一章 线材构成

线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分为软质材和硬质材两种。

构成特点:是通过线群的积聚表现出面的效果,多个面的组和形成一定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

表现效果:具有半透明的形体性质和较强的韵律。 构成方法:以框架为基础。

一、软质线材及框架

线与线的交叉构成,由于方向和交叉角度的变化,可产生各种丰富的构成效果。交错关系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接近于垂直的交叉,效果呈方格状;另一种接近于平行的交叉,产生一种逐渐变化的条形网格效果。

二、硬质线材的构成

用木条、金属条、塑料管、玻璃柱等条材组合而成的立体造型。如灯具、展台等

分为:

1、直线形透明柱体组合

2、单体造型组合:从小到大排列,表现构成群体的韵律美。

3、转体组合:构成扇形等,再进行重叠、交错,形成各种造型。

4、框架组合 第二章 面材构成

面材是长、宽两度空间的素材,从结构上分为:板式结构(包括仿生结构)、柱式结构、几何形单体结构(包括多面体的变异结构)、群聚结构(包括单体集聚结构、面群结构)。

构成特点:

1、将面材加以刻划、切割和折屈,形成面材包围的空间立体造型,是一种折面构成。

2、将类似形的面材重复叠加形成的造型为面群结构。

表现效果:具有平薄和扩延性。 构成方法:折屈和切割、粘合和插接。

一、面材构成的基本加工手段

面材是一种平面的素材,要将平面转换成立体,就必须将平面的某部分拉出来脱离该平面,造成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

1、折屈加工:将一块平面的板纸进行折叠,把其中一部分折成立面。造成一个深度空间。可进行单折、重复折、反复折或多方折。有瓦楞折、方台折等。

2、压屈加工:主要在柱式结构棱线部位变化。将突出棱线的局部压成凹入的棱形曲面。

3、弯曲加工:将平面素材沿平行的方向进行弯曲,粘合端部。有柱形曲面弯曲、圆台形弯曲、几何曲线形弯曲、自由曲面弯曲。

4、切割拉伸:是平面转换成立体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切掉面材中多余部分,从而转化为立体。

二、面材构成的结合方式

1、平接粘合

2、立式插接结合

3、带式插接结合

4、旋插结合

5、压插结合

三、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之——板式结构

板式结构是用平面素材经过折屈或切割加工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浮雕特征的板式立体构成。

板式结构构成第一步确定板基的造型,这去加工的基本要求,并保持在总体上达到平面的效果。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的手段加工,如凸凹加工或切割拉伸等变化。

1、直线折屈构成:刚直、明快。

2、曲线折屈构成:优雅、活泼。

3、切割构成:经过折屈后,在凸出的棱线上,进行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切割。

注意大小变化、聚散、疏密、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使造型与空间形成一定的对比,还要注意前后有秩序的穿插排列,互相呼应。形成一种发展动势,增强韵律感。

4、板式结构的集聚构成:通过基本形的集聚构成,组合新的立体造型。

5、装饰框匣:为了保持立体造型画的成型和装饰效果的完美,可制作装饰框匣将画嵌入其中。

四、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之二—柱式结构

柱式或筒式结构是在平面的卡纸上进行重复折屈或进行弯曲构成,如三角柱、六棱柱……其造型变化有:

1、柱端变化

2、柱面变化

3、柱棱线上变化

4、主体的构成:直线折屈、压屈加工;直线压屈加工;曲线压屈加工;柱面折屈转体造型;棱线部位切割折屈及压屈构成;柱体切割压缩构成;移位转体造型;切割转体加工。

五、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之三—几何形单体结构

是平面多面体的基本造型结构。特征是:由等边等角、正多角形组成的球体结构。基本造型有五种:

1、正四面体的造型结构

2、正六面体的造型结构

3、正八面体的造型结构

4、正十二面体的造型结构

5、正二十面体的造型结构

6、几种常用几何形的绘图方法

六、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之四—多面体的变异体结构

变化的基本原理是:将各平面多面体的原型,切掉顶角,原来顶角所占有的位置,便可形成新增加的平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凸凹加工变化,或进行曲线折屈和透雕造型。

1、切去顶角的加工变异构成

2、不等边结构及经过修正加工的造型

3、凸凹变异结构造型

七、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之五—单体集聚结构

是用单体的立体造型,按照设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带有独立性存在的造型。

1、单体积聚构成:在单体积聚构成中,主要是重复形或近似形的排列,出现统一的秩序,和谐一致。

2、集聚形成:圆盘式组合、片状组合、管状组合、块状组合。

八、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之六—仿生结构

1、仿生结构种类:人物、动物、植物、景物。

2、制作要点:夸张归纳、富有装饰味。

九、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之七——面群结构

面群结构造型变化,有许多近似的面材造型相集聚而形成的一种渐变的曲面效果,具有较强的韵律效果。

第三章 块材构成

块材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立体量块实体,他能最有效地表现空间立体的造型,具有很强的量感。

一、块材的特点及性质:材料有石膏、塑板等。二、块形体塑造方法:添加法、削减法。

三、块材构成:

1、设计程序:平面几何体、曲面几何体、自然形体。

2、形体切割:直线切割、斜向切割、曲线切割。

3、形体组合:可重叠或挖切,形成大小、高低、疏密、曲直或重复等造形变化。

第18篇:《色彩构成》教案

《色彩构成》教案

涞源职教中心

武光远

第一单元色彩的物理理论(自学) 【知识要点】 1.色彩产生的原理 2.色彩的表示方式 ★ 孟塞尔色立体 ★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科学地理解色彩产生的原理。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辨别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

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绘画创作和设计中熟练地利用色立体上的颜色标号进行设计。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绘画创作和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

第二单元色彩的分类与特征 【知识要点】 1.色彩的分类 2.色彩的基本属性 3.色彩的混合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 能对色彩的分类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2.从新的层次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 3.理解色彩混合的几种类型并能熟练运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绘画创作和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具体内容: 千变万化的色彩带来了形色各异的世间万象。各种不同的色彩之间充满了细微的差别,但正是这些差别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在本章中讲述了有关色彩分类的方法及知识,并对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色彩美,学会色彩搭配的理论,并在实际需要中加以合理的利用,美化生活。

第一节 色 相 环

第二节 同 种 色

第三节 类 似 色

第四节 对 比 色

第五节

补 色

1、色相环

当牛顿把太阳光分解以后的光带尾相接,将红、橙、黄、绿、蓝、紫六色依次排列成环状,即为六色色相环,也称牛顿色环。以后发展成12色色相环和24色色相环。

在色相环上距离小的色,对比较弱;角度越大,对比越强。 15。左右为邻近色对比, 45。左右为类似色对比, 120。左右为对比色, 180。左右为互补色对比。

2、同种色

同种色是同一色相因其明度不同而区别的各色关系。如浅红、红、深红,再如粉绿、草绿、翠绿橄榄绿、深绿及各种绿灰色等,同属于绿灰色。

3、类似色

类似色也称相邻色。在色相环中相邻的各色关系,如:红、红橙、橙、黄等,再如黄与绿,绿与蓝绿等统称为类似色。

4、对比色

对比色也称相对色,即原色和不包含这一原色成分的各色关系。如:红和黄绿、绿、蓝绿等。

5、补色

补色也称互补色,是指在色

相环中绝对相等的各色关系。如:

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互

补色是色彩对比现象中最突出的。

从颜色的混合来讲,凡两种互补色混合产生黑色;

从物理学来讲,两种互补色光相混合,就会产生白光。

第三单元色彩与心理 【知识要点】

⒈ 色彩的视知觉现象。 ⒉ 色彩的情感与思维。 【能力目标】

⒈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对比、色彩的适应、色彩的稳定性、色彩的易见度、色彩的膨胀与收缩、色彩的前进与后退、色彩的错视现象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⒉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绘画和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色彩的视知觉现象的理解。以及怎样能熟练、正确地运用色彩表现方法表现相关联的视觉现象。

色 彩 的 感 觉

本章概要

第一节 温度感 第二节 涨缩感 第三节 距离感 第四节 重量感 第五节 兴奋感

第一节 温 度 感

A、温度感既色彩的冷暖感觉,通常称之为色性。色性的产生主要在于人的心理因素,在于人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长期接触和认识,积累了生活的经验,由色彩产生了一定的联想。如由红联想到火与寒冬的太阳,能感到温暖;由蓝色联想到海洋与冰雪的阴影,产生了寒冷感等。

由蓝色联想到海洋与冰雪的阴影,产生了寒冷感等。

B、色彩的调子,主要就是按冷暖区分为两大类,一般来说, 在光谱中近于 4

红端色的颜色为暖色。如:红、橙等。

自然界中的暖色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枫叶、日出、日落等 接近紫端区的颜色则为冷色如:蓝、紫等。 绿是冷暖的中性色

C、色彩的温度感与明度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明度高的 为暖色,明度低的为冷色。

橙蓝红明度不同而温度感不同

D、在具体色彩环境中,各色的冷暖感觉并非是绝对的。

例如黄色与蓝色互比,黄是暖色;而与红、橙互比,黄又偏冷了

第二节 胀缩感

A、明度的不同是形成色彩胀缩感的主要原因。明度强的色彩具有膨胀感;同一色相在明度增强时显得膨胀。

明度强的色彩具有膨胀感

B、色彩的冷暖与涨缩感也有一定的联系。暖色具有膨胀感,冷色具有收缩感。

C、色彩的涨缩感又与各色穿透大气的能力不同有关:穿透能力强的色光,色彩观感强,觉得它膨胀,否则,便觉得它收缩。

第三节 距离感

A、明度高的色彩,易产生近感;明度低的,易产生远感。六种标准色的距离感按由近而远的顺序排列是:黄、橙、红、绿、蓝、紫。 红为近色, 绿为远色, 但暗红与明绿相比则明绿进为近色,暗红退为远色了。

B、色彩的距离感与纯度也有关系。纯度高的为近色,纯度低的为远色。 C、色彩的距离感又受色性的影响。暖色较有前进感,冷色较有后退感。如白与淡黄色相比,虽白色明度高,但淡黄较白为暖,因而感觉淡黄为近色,白为远色了。

D、色彩的面积大小,对于色彩的距离感也起作用。一般说来,大面积的颜色具有前进感,小面积的颜色具有后退感。

第四节 重量感

色彩的重量感与色彩的明度有直接的关系。明度愈低的色彩,愈具有重感,明度愈高的色彩,愈具有轻感。白色最轻,黑色最重。

我们从色彩得到的重量感,是质感与色感的复合感觉。例如两个体积、重量 5

相等的皮箱(如图)分别涂以不同的颜色,然后用手提、目测两种方法判断木箱的重量。结果发现,仅凭目测难以对重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可是利用目测木箱的颜色却能够得到:轻重感,浅色密度小,有一种向外扩散的运动现象,给人质量轻的感觉深色密度大,给人一种内聚感,从而产生份量重的感觉。

明亮的色彩显得轻,幽暗的色彩显得重。淡蓝、绿色使人感觉轻,黑 色、红色使人感觉重。人们为了使\"压路机\"更具沉重感,铸铁碾滚外观仍保持了黑 的本色。电熨斗为熨平衣服,自身需显示一定的重量感,因此往往在熨斗部分多用火红色。 以淡绿色代替黑色作为包装箱的装饰色,可使装卸工人感到轻松些,工效也会有所提高。

第五节 兴奋感

A、有兴奋感的色彩,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兴奋,引起注意。色彩的兴奋沉静感与色相、明度、纯度都有关,其中以纯度的影响为最大。色相方面,红、橙色具有兴奋感,蓝青色具有沉静感。

色彩的兴奋程度与明度强弱有关;明度最高的白色,兴奋感最强。明度较高的黄、橙、红各色,都是兴奋色,明度最低的黑色各色都是沉静色。

B、暖色具有兴奋感,以红橙为最;冷色具有沉静感,以蓝色为最。 冷色具有沉静感,以蓝色为最。

在纯度方面,纯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纯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 强对比色调具有兴奋感,弱对比色调具有沉静感。 色相种类多显得活泼热闹,少则令人有寂寞感。 色相少则令人有寂寞感。

第四单元色彩构成 【知识要点】 ⒈ 色彩的对比构成。 ⒉ 色彩的调和构成。 ⒊ 色彩的调性构成。 ⒋ 色彩的采集重构。 【能力目标】。

⒈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对比构成的几种类型,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绘画和设计中。

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调和构成的几种类型,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绘画和设计中。

⒊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调性构成的几种类型,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绘画和设计中。

⒋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色彩的采集重构的特点,能熟练地把色彩的采集重构的每一种类型的理论运用于创作和设计。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创作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色彩的对比构成、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调性构成、色彩的采集重构的每一种构成理论特点的理解把握,以及在实际的设计中的运用。

第五单元色彩构成在绘画创作和设计中的功能 【知识要点】

1.静物写生中的色彩功能 2.风景写生中的色彩功能 3.人物写生中的色彩功能

4.绘画创作中的色彩功能(国画、油画、水粉、水彩) ⒈ 广告设计中的色彩功能。 ⒉ 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功能。 ⒊ 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色彩功能。 ⒋ 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色彩功能。 ⒌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静物写生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风景写生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人物写生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 7

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绘画创作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⒈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⒊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⒌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功能作用,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理解色彩在不同类型的绘画和设计中的功能作用,准确地把握每一种设计种类中对色彩运用的要求和特点,以便于在设计中做到灵活运用。

第19篇:构成教案(立体)

【教学目标】

立体构成是艺术领域中研究三维造型活动的共同基础学科。通过本章的学习,利用抽象的材料和模拟构造,创造纯粹的形态造型,从而引导学生从形态要素的立场出发,熟练掌握三维形体的造型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立体感觉和空间构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6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立体形态概论

一、立体构成的涵义

二、立体构成的概念

三、立体构成的起源

四、立体构成的三个条件 第三章 立体形态基本元素

一、形态的本质分类

二、形态的空间意识

三、形态的构成元素 第四章 立体形态材料构造

一、立体形态材料加工

二、立体形态制造工艺 第五章 立体形态形式感觉

一、立体形态感觉

二、立体形态形式

第六章 立体形态综合造型

一、几何形体构成

二、抽象形体构成

三、装置观念构成

第一章 立体形态概论

一、立体构成的涵义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如何才能尽快理解并掌握这门课程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它的实质内涵,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学习这门课程的重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 首先,它是以抽象的形式语言去表现社会现象和自然形态。在现代艺术美学中,这种构成的抽象美是传统艺术具象美的升华,是人类在总结了历史美术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产生的;

2) 培养三维立体感觉,把握物体的体积量感。对各种形态的造型进行“简化”,以最简单的方式简化到几何形块中去,用立方体、圆锥体、球体、矩形体等形状来塑造实践。 3) 掌握立体形态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的造型手段。因为任何形体都可还原到点、线、面的构成中,并且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地去变化进行。既可表现形态造型实体,又可表现实体中的空洞虚体,

4) 运用综合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把握形态传递方式。从而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5) 从造型审美形式拓展到装置观念设计。甚至还可以向造型之外更为广阔的领域渗透,融进数学、力学、文学、哲学、宗教、戏剧、音乐、电影等各种门类之中。

二、立体构成的概念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规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构成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通过材料、结构将形态制作出来,这与产品设计相同。立体构成只要变化一下材料本身就可成为产品。立体构成的原理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设计、展示设计、环艺设计、包装设计、POP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

三、立体构成的起源

20世纪初,在印象派画家塞尚的方块风格和高更的原始主义神秘感召之下,一批反叛之士拉开了现代艺术的序幕。他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艺术观点,并强调个人内心世界联想,颠倒时序和空间,形成了一股现代意识潮流。其中最初的艺术流派是:原始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达达主义和风格主义。

四、立体构成的三个条件

立体构成的因素,就宽泛意义而言,可分为视觉基本特征(关系因素)、环境条件(必要因素)、形态本身(对物像——条件因素)这3个方面。

1、视觉的基本特征

任何造型都是服务于人的。人的视觉条件具有特征性,涉及到视觉效应,而视觉效应往往与人的生理、心理、情绪、文化背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之所以能辨认某形状的存在,除了物体本身的外在因素外,全凭借人有着功能健全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器官将形象反映于视觉中枢。但由于人的视觉器官的晶体结构并不完美,也使人在辨认形态的过程中,会有盲点、错视及错觉的现象发生,致使人所见的形态与物体本身的真实面貌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视觉的生理组织往往影响到视觉现象的准确性,因而成为辨认形态的表象的关键因素。所以探讨立体构成必将涉及人的生理与心理问题。

2、环境条件

在环境条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为光、色彩、明暗、距离、大气等,它们都会影响视觉的判断。

光线与色彩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因素。它不仅是视觉辨认的主要媒介,而且也是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生理、心理的机能因素。人们看到的色相,是物体受到光线照射反射的结果,没有光线也就没有色彩的存在,同时也由于光线反应的强弱而有“明度”的差距。为了使人能知觉出浮现与背景的物象,形态本身的色彩、明度、应该和背景的色彩、明度有着最起码的差距,这样才能观察其存在、事实证明、光线、明暗、色彩与形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3、形态本身

我们常说的对象物,主要是只形态。而想台的内在本质的因素,主要指形态自身所具有的机能、结构哦、

组织、内涵等,这些都是物体外在的现象成立的条件因素。

在立体构成的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形态的分类、造型的发展、中华民族自身在造型上形成的特点、这一特点与西方民族在造型创造上的区别,较为基本地掌握立体构成的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有把握这些关系,才能由感性入手升到理性的分析。 第二章 立体形态概况

一、现代构成雕塑 1.超现实主义(Superrealism)二战之后,现代雕塑中超现实主义就像是黑暗之后的黎明曙光,引亮了艺术界。众多的艺术家憧憬着神秘的诗歌、梦中的世界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境界。这些作品的特征大致是没有五官表情,朦胧状态和骨架式的构成。

2.集合艺术(Aemblage)美国的构成雕塑、废品雕塑在20世纪50年代起成为主要方向。评论家们把这种用现成品和废旧的材料,通过组合装配而成三维作品,称为集合艺术。

3.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ion)取用战后废弃的金属材料雕塑造型的另一流派是抽象表现主义,抽象的艺术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文化的主流。艺术评论家肯定了这种纯形式美的价值并称之为“前卫艺术”。

4.动态艺术(Kinetie Art )作为工业时代的回应,在金属构成雕塑的大潮中,动态雕塑也是其中一员。他们追溯继承40年前的未来主义、机械美学。对新的工业文明、速度、空间、材料和运动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5.波普艺术(Pop Art) 由于抽象艺术的文化垄断已成为新的权威,针对这种抽象中的“自我”概念,波普艺术诞生了。

6.极少主义(Minimalism)它和波普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取消抽象艺术中的“自我表现”,也都用现成品来表现,强调作品中的“客观性”。唯一不同的是,波普艺术使用的是社会提供的图像,而极少主义拒绝社会图像在作品中存在。

7.大地艺术(Earth Art) 后极少主义艺术的另一个流派是大地艺术。他们将艺术搬出画廊和社会,安放在空旷的大自然中,使之成为巨大的、固定的地景。把艺术搬到荒野去的目的意义,首先是改变了以往艺术行为只是在博物馆室内封闭的空间里的观念,其次目的是由现代世俗的社会,联想到原始宗教行为的神秘领域,意义在于呼吁挽救环境和挽救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二、后现代装置艺术 如果说立体构成与现代构成雕塑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它和装置艺术也有着间接的联系。

装置艺术(Instal Art)又称“环境艺术”,在当今西方的艺术中已成为艺术家们热衷于表现的形式。它广泛存在于公共环境和室内建筑中,又展示在美术馆、画廊和许多媒体上,还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上占据重要位置。它不受艺术门类限制,拥抱兼容造型之外,去表明人类的思想观念,已成为后现代艺术的象征。而今,我们学习立体构成这门课时,如拒绝发掘装置这个“宝藏”,似乎是一种损失和遗憾。

第三章 立体形态基本元素

一、形态的本质分类

立体构成中,形态元素的研究很重要。形态不等于形状,它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由无数个角度、体面形成的形状,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概念体。如果对自然界各种形态详加注意,从微观到宏观,还涉及到造型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形态关系。形态的分类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方面

二、形态的空间意识

什么是形态的空间意识?立体构成中除了造型形态的实体之外,还有一种虚拟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几乎涉及一切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就十分强调“空”、“无”的美学观念,认为“无”形比有形更富有表现力。中国古典建筑中最讲究通透,这种内外合一把建筑的实体与空间自然融合的方式,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和对景物的情思。

三、形态的构成元素 1.点的元素

点是立体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点的空间表现: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 2.线的元素

立体构成中线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就线的形态而言有粗细、长短、曲直、弧折之分;断面又有圆、扁、方、棱之别;线的材质感觉上有软硬、刚柔,光滑、粗糙的不同;从构成的方法看有垂直构成、交叉构成、框架构成、转体构成、扇形构成、曲线构成、弧线构成、乱线构成、回旋构成、扭结构成、缠绕构成、波状构成、抛向构成、绳套构成等。 3.面的元素

面的形态元素,在几何学中是线的移动的形态,也是由块体切割后而形成。面的感觉虽薄,但它可以在平面的基础上形成半立体浮雕感的空间层次,如果通过卷曲伸延,还可以成为空间的立体造型。 第四章 立体形态材料构造

在三维立体造型中,对材料的研究与使用非常重要。材料的种类很多,各种材料的材质、性能、形状会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

材料的构成可唤起时代的联想,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钢铁时代、塑料时代与合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材料还在不断出现,丰富的材料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使材料的构成具有造型的生命力。既可在构思计划后去寻找符合需求的材料,也可先有材料,采取“相面法”审视材料,在玩赏之中得到灵感的升华。尤其是对现成品和废品材料的使用上更是如此。

一、立体形态材料加工

将各种材料按线、面、块 分类,然后进行加工制作。其造型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步骤:

1.破坏与解构是对原型原材料的初加工,也称“减法创造”。 这是人的有意识行为,形成一种特殊效果,给人的视觉新刺激。 2.组合与重建

将简单形体或是破坏、拆散后的材料重新连接组合,创造一个新的整体造型。这种手段也称“加法创造”,

3 .变形与扭曲 这是将规则的实体造型或原材料进行异化变形处理,使单调冷漠的形体变成复杂生动的形态,使平面形态变为曲面形态、凹凸面的形态,使立体造型更为丰富。

二、立体形态制作工艺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同时,材料又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肌理等视觉效果。下面列举几种比较适合在课堂中加工的材料,具体如下: 1. 纸类材料

纸是最方便、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定形性和可塑性,价格便宜,工艺简单,是学习立体构成的理想材料。纸的工艺有折纸、纸雕和纸塑三种。 2. 泡塑材料

泡沫块是立体构成练习中最方便的材料。 3.布绳材料

各种布绳材料都是软性材质,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软雕塑”造型来。表现手段有:折叠、镂空、包缠、剪切、抽纱、编织、系结、缠绕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手段,可以体现出二点五维半立体浮雕感和三维立体的装饰造型。 4.竹木材料

如果说纸、布是人工的造型材料,那么竹、木、藤则是天然的造型材料。其优点是加工容易,质量轻,既有硬性,也有柔性,拉伸强度大,外表美观。但由于竹、木是有机体,会扭曲胀裂、变形,因此加工时要注意适应材料特性,并可上蜡或油漆以防腐 5.泥石材料

这里指在立体构成练习中,使用较为方便的一些材料,如雕塑泥土、水泥、石膏粉、滑石粉,还有砖、瓦、沙、石等材料。这些材料除了本身的加工成型工艺之外,还可以与其它材料混合使用,使立体构成的造型充分体现出综合材料的表现力。 6.金属材料 金属造型的形式变化丰富,也精致美观。这是因为金属有光泽、有磁性、有韧性、有较强的视觉感。金属的种类很多,但一般在立体构成与雕塑的联系中常以钢、铁、铜、铝、铅为主。金属材料的成型是以线、棒、条、管、板、片等形状。加工的工艺由于条件设备所限,基本上是五个方面,即切割、弯曲、打造、组接、抛光。而且由于教室场地狭窄,作品尺寸一般不宜过大,追求的是小巧精致,如同雕塑小样 7.废旧材料

废旧材料指现代工业中的各种垃圾,如:包装盒袋、各种瓶罐,竹、木、布、绳、碎玻璃、塑料的边角料及废五金材料、废机器零件等等。除此之外,还指各种废弃的轻工业产品、生活用品和现成品。然而,就是这些垃圾,却成为立体构成、雕塑装置中的“宝贝”,成为后现代艺术里的经典“垃圾文化”。因为,各种垃圾的形态结构、材料肌理和视觉语言都能触发我们创作的动机和灵感,所以,我们在进行这门课程时,首先要到废品收购站或铁工厂去,寻找材料,寻找灵感。有了这些废旧材料,通过“相面法”创作构思也就随即而来。

第五章 立体形态形式感觉

在立体构成与雕塑、装置的造型中,怎样才能体现出美的感觉?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心理的感觉,二是形式的法则。心理感觉就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由感觉所受的刺激引起视知觉的兴奋传导,并且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对象的。比如:对点线符号的心理感觉,音乐家从中感觉到乐感,舞蹈家看到的是动作舞感,而雕塑家感觉到的则是造型中的美感。这说明了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知识,才能在符号的刺激感应之下产生心理感觉。

一、立体形态感觉 1.量感

立体构成中的量感,从物理现象上看,可以理解为体积感、容量感、重量感、范围感、数量感、界限感、力度感等。而物体的大小、占据的空间、秩序与方向、单一与整体、聚合与分散等这些问题,会使我们在构成的感觉中,要“量力而行”。比如说,在杂技中走钢丝、顶碗、顶坛、叠椅倒立等,这些在表演之前都有“掂量”的适应感觉过程,有了这种量感,才能将表演发挥得极至。量感的另一方面受心理因素影响。 2.运动感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在人们的感觉中总把那些不可视的运动缓慢的物体当作是“静止的”。正因为如此,艺术家的兴趣与追求,就是要去表现那些“静止的”形态中的潜在内力变化关系。通过对物体材料的变形变质,去强调物体运动变化的本质。 3.空间感

我们多处谈及到空间表现问题。我们已知,在实体内的通透形式叫内空间,在实体外部与空虚的环境表现方式叫外空间。在这里主要指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这种空间心理感觉是来自于形体向周围的扩张而产生的。 4.肌理感

肌理感在造型的表现中也很重要。它可以丰富造型,加强立体感和质感,尤其是在装置构成表现中,可以使物体形态达到以假乱真的逼真效果。造型中肌理表现,有天然属性的本质肌理,也有人为加工的肌理。肌理按造型特点,又可分为以看为主的平面视觉肌理和以摸为主的凹凸触觉肌理两类。 5.错觉感

错觉不单指视觉上产生的错误感觉,还产生在触、味、听和心理的错觉。“瞎子摸象”的故事就是在触觉中所产生的错觉。一提起魔术或立体电影,人们知道这是一种错觉的反映,但还是被深深地吸引着,这也是错觉感的功效。在立体构成和雕塑装置中,同样也可以让错觉感发挥其魔幻般的魅力。比如:利用光影、重叠、视点变动、空间进深、静止和运动等这些手段都能产生错视。 6.色彩感

色彩感在立体造型和环境装置里是否存在?重不重要?应该说,他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仍然不可忽视。比如,从一件小小的工艺品造型上,除了观赏造型图案之外,往往其中的色彩也会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在大的装置构成中,更是需要色彩的变换,它可以增强心灵的感受,调节不同的气氛和意境。 立体造型中的色彩不同于色彩绘画和色彩构成设计,它是在普通的色彩学基础之上,因为它存在于三维空间中,要受到空间环境、光影效果、工艺技术、材质本身等多方面的制约影响。它不但在物理学方面对形态的表现起着作用,还在心理学、生物学方面对形态的感觉也起到相当作用。所以,在造型天地里色彩有着相应的审美感觉和独特的规律性。

二、立构形态形式 1.比例美

有关比例美的法则,经许多哲学家、美术家、数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在国际上一致公认为:古希腊时期所发明的黄金率1∶1.618长度比例关系,具有标准美的感觉,并还证明许多造型物体与空间,只要近似于这个数字,在视觉心理上就能产生部分与整体的比例美感。因而黄金分割率的实际应用为2∶3,3∶5,5∶8的近似值比例,即,矩形中短边与长边的比例为短边(a)∶长边(b)=b∶(a+b)。在整体与局部大面积比例上,也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即,a大面积,b小面积,c整体,公式是c/a=a/b。

2.单纯美

单纯的含义是指构造材料少,造型结构简洁明朗,并非是简单和单调的意思。因为简单和单调的形体缺乏造型语言和内涵,而单纯美的形态能创造出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变幻莫测的立体造型。这就是追求单纯美的价值。如:包浩斯时期设计的几何型简洁化的产品,为什么至今还受消费者的欢迎?“IKEA”(宜家家居)的产品造型,就是延续这个单纯美的意旨设计的。

单纯美的原理一是将复杂的结构简洁化、秩序化,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心理比较容易识读秩序化的形态,二是将主要的结构特征突出化、强调化,这样可以引人注目,增强视觉感,这也是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 3.平衡美

所谓平衡就是稳定的意思。在多种平面设计中都要求体现出这种美感。在立体造型中更是要强调这种法则,因为不单是在视觉上要有平衡感,在现实中还要有安全感和稳定感,所以在立体造型中平衡美的意义是双重的。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即对称、均衡(稳定)。 4.节奏美

节奏在音乐中就是节拍,有一种律动的美。在立体造型中就是秩序,有规律性变化美。

“节奏如筋骨,韵律似血肉”是指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有序的曲调,在节奏的强化之下产生情调,唱之润之,琅琅上口,形成“韵律的美”。

5.韵律美

在造型视觉艺术中,线条的疏密、刚柔、曲直、粗细、长短和体块形状的方、圆、角、锥、柱的秩序变化、形式感和一致性则意味着“押韵”的概念,同样也产生“韵味”。音乐上有大调、小调之分。大调庄重、激昂,表现雄伟、壮丽的主题情调;小调轻快、欢悦,表现优雅、抒情的主题情调。由此看来,在造型视觉艺术中,大调稳定的符号在形体上表示方形、柱形、正圆形,在线性上表示直线与粗线的含义。小调不稳定、跳跃、变调的符号,在形体上则表示锥体、多面体和有机体,而在线性上则表现为曲线、斜线。由这些点、线、面、体的符号形象,在节奏的约束之下,造型中表现出静态、动态的趋势,也就形成了“旋律”的美感。

6.对比美

是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抗,在相对的矛盾中相异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的美感。

在立体造型中,为了使形态生动、活泼、个性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的法则。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等。在各类设计方面运用对比法就更多。然而,有时过于强调刺激缺少调和,形体空间就会显得杂乱。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比产生调和,矛盾的双方,越相近则越调和,越对比则越刺激。调和可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产生联系,彼此呼应、过渡、中和。因此,我们在造型中,当突出对比时就要注意调和的一面。当过于调和、形态呆滞、缺乏生气时,又要辅以少许对比,使之真正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7.强调美 强调含有夸张的意思,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重点,让视觉一开始就注意到最主要的部分。运用强调手法要有节制,只能突出夸张一个重点,不能滥用,否则会喧宾夺主,以致失去审美价值。 8.统一美

统一与调和的法则有相同之处,都是将矛盾对立的双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然而,统一可以理解为更完整,更确切。它使各种多样复杂的因素统一在一个完整、明快、圆满的意境之中,是完成作品的动力。统一除了在视觉上对造型的结构大小、色彩强弱、材料组成的整体风格分辨之外,还要在复杂的“感觉效果”上形成统一。这种“感觉”是由各种要素的特殊个性形成的,把这些复杂的个性要素统一在一个格调之中,这就是统一美的秩序原则。 第六章 立体形态综合造型

一、几何形体构成

在抽象形态中,几何形体块的造型是最基本的构成法。立体几何形的单独体可以分为: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方柱体和方锥体等几种基本形体。可以是实心的单独体块,也可以是体现空间的空心体块。如果加以物理外力作用,进行拉伸或挤压,使这几种基本形态变形,便可以产生具有多种生命力的造型。让几何体块的增值或消减,再加以重构,是变形的又一种手段。如把这些相同的和不同的单体、综合体加以组合,将能变化产生出丰富的造型形态。 1.球体构成

立体造型中的球体,是圆点的放大,自然形态里的原始符号,它的美学价值象征着美满、团圆和凝聚力量。球体构成是自然形态向艺术造型的飞跃。 2.立方体构成

立方体有六个面、八个角点、十二个根边线。根据这种形态的基本元素,可以从中进行变形、分割、组合获得更多造型的构成形式。 3.柱体构成

柱体的造型有圆柱体和方柱体,又可以看成是放大的线和圆弧形的面。顶端平切为圆形,斜切为椭圆形。圆柱体的长短及不同的构成有着较大的潜在能力。 4.锥体构成

角锥体形状很容易让人想起原始石器时代的利器、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和埃及的金字塔。锥体的造型特点尖锐刚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二、抽象形体构成

造型上除了几何形体的组合构成外,还有其它各种形态的综合构成。这些构成表现丰富、形式多样,还融合了造型之外的光学、力学、材料学、心理学等领域。所以,本章节把这些构成形式统称为“抽象形体构成”。

1.动态构成

现代立体构成中,动态构成是根据物理学中的动力因素构成。采用动态的造型方式很多,它可以依靠电力、机械力,风力、水力推动,还可以采取光的跳跃闪动。具体形式可以归纳为三类:a.支撑力臂式,b.盘旋滚动式,c.悬挂风动式。

2.力学构成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力学构成现象随处可见。它以各种稳定、平衡的模式体现,尤其是在建筑上,如:打桩地基,悬空的平台,圆形的拱门,大桥的斜拉索等。这些都是通过各种重心力、支撑力、拉力、压力、夹力来使建筑物稳定的,同时也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一种“惊险”的视觉美感。

3.空洞构成

在现代构成雕塑中空洞、空间的造型形式是一种虚拟形态的表现,技法上从实体向虚拟空间的转换突破。“空洞”是在实体中钻孔打洞,构成“有无相生”的造型。“空洞”又是实体向外延伸的心理界定范围,并且可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的构成体。这种虚空的存在,充满着活跃的生命力。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的“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就是对虚空境界美的崇尚。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明代也有诗“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窗外寂无人,春风自吹入”的妙句,都是虚空里想象生命力的虚构体现。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他的雕塑风格演变过程也是在这虚空的造型艺术领域里不断探索追求。 空洞的大小、位置形状能产生多种视觉心理因素。在具象模仿的构成中,空洞的概念可以是一个挖空的乳房,一个注视的眼睛。在抽象的虚拟构成中,它又是意象的产物,包容着种种联想的内容。 4.空间构成

空间在立体构成的形式表现上,向外伸延拓展的部分称外空间,是以实体的界定空间和视觉容括的感觉空间二者合一的体现。 5.仿生构成

它是对自然界、生物界的一种模仿形式,经过夸张、简化、变形和秩序组合等创作手段,可以构成各种装饰美的人工形态。 6.软雕塑构成

所谓“软雕塑”,就是与硬质材料团块造型截然不同。它是以纺织品材料及各种化纤软性材质构成,造型表现的方式除了编织之外,还可用缠绕、扎系、折叠、包裹等种种手法创造。

“软雕塑”的形态是室内理想的装饰。它可以作为立体雕塑立放中间或是悬挂空中,也可以作为壁饰挂在墙面,还可以装饰布置整体空间。选用的硬性材料有:铁丝、钢丝、竹条、藤条、柳条等。软性材料有:毛线、布条、麻绳、线绳、塑料等。 7.光立体构成

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发展,光立体构成的现象也越来越引起艺术家与人们的关注。从城市夜景,室外的霓虹灯、建筑、街灯到室内商场、宾馆、舞厅的装饰照明,从节日欢快中的彩灯组合、烟火,喷泉水柱的激光交叉光束构成到清静悠闲的灯光、灯笼、星火构成,所有这些光的构成表现,虽然没有造型中的硬质和重量,但我们同样可以把它看成是材料元素,去把握构成三维立体的造型形态。当今世界,一些灯光、烟火设计大师,也正是运用其构成美的原理,才表现出光的种种神奇魅力效果。日本的朝仓直已教授曾有过《艺术效果的光构成》专著。 光立体构成,它有大小、形状、位置、形式的变化和色彩变化,另外,还有光与影的动感变化。所以,为了能认知解读方便,我们也将其归为两类:一类称光体固定构成,意指发光体依附造型本身,固定不动。另一类称投射动感构成,使光体以发射、交叉形成,并带闪烁动感变化。

三、装置观念构成

它代表了后现代艺术文化象征,也包括了构成艺术的形式原理。因为它是在形态构成之上,综合了各艺术门类及众多学科,是人的内心感觉视觉化,将真实的物体和真实的空间抽象地表现出来,并赋予了当代人的社会状况、精神状况和心理状况。装置艺术者的职能已不单是艺术造型者,还是一位能将废品“点石成金”的巫师,借助物体形象来传播思想观念。因此,由于时代文化发展的影响,艺术潮流的更新,本章节中特地融入了装置构成和设计构成两部分内容,目的为使我们在研究基础造型同时也在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都得以锻炼提高。 1.成品装置构成

2.室内装置构成

装置构成的形式多样,可以实体造型,也可以利用空间构成,可以是室内整体构成,还可以在户外环境整体装置构成,甚至是“艺术造街”。

3.户外装置构成

户外装置可以结合地景与环境现场去考虑,也可以是行为艺术的表现。

第20篇: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 案

课程名称:立体构成教学班级:视觉传达授课教师:王赟授课时间:20 1303班

14—2015年度第一学期01-02周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第一章

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和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熟悉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掌握立体构成与现代设计的形态知识与构建基础。 【教学重点】

1.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

2.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3.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4.立体构成与“包豪斯”理论。5.立体构成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教学难点】

熟悉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

一、视觉和构成感觉方面。

二、形态要素的学习研究方面。

三、综合表现、功能、人文、社会、技术方面。

第二节

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

第三节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形态要素

二、结构要素

三、材料要素

四、空间要素

五、形式要素

第四节

立体构成与“包豪斯”理论

一、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是一个不可分的统一体。

二、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而不能只注重产品。

三、产品的设计在功能上、美学上符合社会的需要与时代结合,不能落后于时代。

四、造型的原始母体为单纯的几何学基因。

第五节

立体构成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思考题】

1.收集自己自己感兴趣的自然形态、形象,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将其分解成单纯几何形状,并按生长结构重新组合,组合后再作简化概括(平面即可)。2.熟知现代包豪斯的设计作品,总结作品的构成元素。

2 第二章

立体构成中材料与技术的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立体构成中材料与技术的运用。了解材料的种类与特性,认识材料的属性和加工法。掌握基本加工工艺操作方法,提高对材料敏锐的造型知觉。熟悉材料语言各自独特的表现性。 【教学重点】

1.材料的种类与特性。2.材料的属性和加工方法。

【教学难点】

不同材料的加工方法与独特表现性。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材料的种类

第二节 材料构造的属性和加工方法

一、自然材料的构造属性和加工方法。

(一)木材

(二)石材

二、工业材料的构造属性和加工方法。

(一)金属材料

(二)塑料

(三)纸材

【思考题】

1. 熟练掌握纸材的加工方法,并用纸材模仿制作动物头像及自然形象。

2. 多观察生活中的构成实例,以两种材质以上构成的实例为主,研究材质与材质间的对比关系,加工方法和统一手段。

第三章

立体形态的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认识“立体”的这一形态概念,了解立体形态的本质,通过学习认识形态与造型元素的关系,造型的形式法则规律,了解立体构成中的物理心理与现象。 【教学重点】

1.认识平面与立体的区别, 2.强化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 3.培养立体感觉。

【教学难点】

了解造型元素的关系体现立体构成中的物理与现象。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 第二节

强化“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

第三节

培养立体感觉

一、量感

(一)创造对外力的反抗感。

(二)创造生长感。

(三)创造——体感。

(四)创造速度感。

二、空间感

(一)制造紧张感。

(二)强化进深感。

(三)创造空间流动感。

三、肌理感

四、错觉感

(一)特定视点的造型。

(二)隐藏终端的造型。

(三)透视错视的补救。

(四)光影造车的错视。

(五)重叠造成的错视。

【思考题】

1. 从平面图形想象立体形态。

2. 利用体量的组合穿插形成空间,表达空间的层次感。

3. 选择适当材料作立体形态肌理练习,并分别表现硬、软;糙、滑;热、冷,干、湿等肌理现象。

4 第四章

立体形态设计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立体形态的基本造型元素,研究构成中的美感规律。掌握对比、秩序、调和、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在构成造型中的应用关系。 【教学重点】

1.立体形态的基本造型元素。2.造型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秩序、调和、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进行基本元素造型。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立体形态的基本造型元素

一、点元素

二、线元素

三、面元素

四、体元素

第二节

造型的形式美法则

一、造型的单纯化

二、秩序性

(一)节奏与韵律

(二)比例

三、视觉上的平衡

(一)对称的平衡。

(二)不对称的平衡

四、对比与统一 【思考题】

1. 线、面、块构成。

2. 用单元形体的组合创造一个富有秩序和变化的空间形态。 3. 选取一段交响乐乐曲,创造富有节奏感的形态。

5 第五章

立体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线、面、体的立体形态构成方法。了解立体形态的组织方法。掌握形态、立体、空间造型的构成原理、构成形式和组合关系,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关系和共同表现性关系。

【教学重点】

1.线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2.面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3.体块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4.综合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

用线、面、体块、综合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进行立体表现。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线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线的形态要素

二、线立体的构成方法

第二节

面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面的形态要素

二、面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单面体构成

(二)几何多面体构成

第三节

体块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体块的形态要素

二、体块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 分割法

(二) 变形法

三、体块形体的立体组合构成

(一)积聚组合

(二)排列组合

第四节

综合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结构骨架

二、空间方法 【思考题】

1. 用8cm×8cm的白卡纸(或绘图纸),中间切一条缝隙,利用该切缝将纸折叠成半立体形态或立体形态。

2. 在16开的绘图纸上(或白卡纸)上画一平面图形,通过切割(不能全部脱离纸面)、折叠而构成高浮雕形态。

3. 将A4大小的硬卡纸折成三棱柱形,并事先在硬卡纸上绘制好平面图形,在作局部切割(不能切掉),切割的部分折叠后制作一件立体台历。

第六章

立体构成应用实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图例,结合立体构成在建筑、雕塑,景观等实例中的应用,了解构成元素在立体及空间按设计中的一些元素,认识“构成”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魅力。 【教学重点】

4. 景观与雕塑 5. 日用产品及其他 6. 灯具

7. 建筑及局部 8. 空间与展示

【教学难点】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雕塑或产品造型设计。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景观与雕塑 第二节 日用产品及其他

第三节 灯具 第四节 家具 第五节 建筑及局部 第六节 空间与展示

【思考题】

1.用单元形态的组合创造一个富有秩序和变化的空间形态。

《三大构成 教案 模板.doc》
三大构成 教案 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