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山水画教案模板

2021-01-0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中国水墨山水画剖析

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的足迹

——《名画百篇赏析》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与上几节课的审美内容相比是换了欣赏的角度。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7节,分别介绍了水墨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这些内容井然有序。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水墨山水绘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水墨山水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水墨山水画所表达的文人雅士的心境有一定困难。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教具准备

1 1.课时:2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王维的《雪溪图》。 问题一: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 问题二:绘画的手法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江帆楼阁图》比《雪溪图》在设色上来的更加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尊贵豪华。而《雪溪图》画面来的更加安逸、恬静、安详。

图1: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北”方系统作品比较

(1)比较: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画了系统的水墨山水作品,现在我们跟

2 水墨山水画大师的抽象作品作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先选北方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作品与李成《晴岚萧寺图》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溪山行旅图》

作者简介: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终南/太华山林之中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实面貌。善画山水,重视写生。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图》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如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作品简介: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作品欣赏: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 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3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晴岚萧寺图》

作者简介: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系唐宗室后裔。世居长安,后因避乱迁居山东益都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境内),人称李营丘。宋初,移家淮阳,依附于知州卫融,醉死客舍中。能诗文、善琴弈,以儒道自业,博涉经史,擅画山水,尤以平远寒林著称。初师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创寒树"蟹爪"画法及山石"卷云皴",为"李郭画派"始祖,又与关仝、范宽并称"三家山水"。画风气象萧疏,好作简笔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其画当时即备受珍重,四方索求,不可遽得,况且性情清高,不愿为豪门所役,曾言:"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见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画迹至北宋所剩无几,以至米芾欲作"无李论"。画风对宋元及后世山水画影响巨大。现存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轴》,系宋摹本,当与其画风相去不远,弥足珍贵。

作品简介:《晴岚萧寺图》是中国五代时期画家李成的国画作品。该画绢本设色,幅面111×56厘米,现流落于美国纳尔逊—艾琼斯博物馆。

作品欣赏:《晴岚萧寺图》是一幅较能体现李成风貌的作品,但是否是李成真迹仍存疑点。李成的作品在《宣和画谱》中著录计一百五十九件,但在民间流传绝少,一是因为其出身唐宗室贵族,不轻易为人作画。二是因为其孙子李宥作了开封府尹,大量收购乃祖遗作。到了米芾,他所见的李成真迹只有两本,赝品倒有三百本,从此侧面可以见得李成的画影响之大。不容置疑,李成在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宋代中期的山水几乎都是学李成的,因此这幅画可能正是由当时李成画派的画家所绘。

《晴岚萧寺图》面两座高峰重叠,在半山腰间有一座寺庙,山坡近处又有溪水木桥,远处一条白练垂下,整个构图颇具气势。画上钤有宋朝尚书省的印章。

(3)溯源:为什么同样是北方水墨山水,李成和范宽、关仝、荆浩的水墨

4 山水有这样的区别呢?

原因很复杂?原因之一是因为李成生长的地方不像范宽,那里没有险峻的终南山;荆浩,那里没有雄伟的太行山;他生长在山东,那里没有雄奇险峻的山峰。”

图2:北方水墨山水绘画

(三)拓展 水墨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南北水墨画的大致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水墨画发展的足迹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匡庐图》

作者简介:荆浩,是中国绘画史上带有转折性的、划时代的伟大画家。在荆浩之前,人物是画主要的绘画种类。在荆浩之后,山水画是主要的绘画种类。但我们对荆浩的生平,知之甚少。荆浩,五代后梁,字浩然,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

荆浩是怎么样一位山水画家呢?我们说荆浩是北方山水画“雄奇险峻”风格的奠基人。是王维水墨山水的推进者。

作品欣赏:《匡庐图》

荆浩的《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

5 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之说以荆浩画庐山,是作为隐士在太行山的贤者与匡裕有情感上的一致。或者说借匡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分“北”与“南”两个脉络,,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水墨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荆浩的《匡庐图》 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水墨山水画

问题二:那与之前一堂课所学的水墨画技法上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前一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北”方的山水画,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南”方的山水画。北(险峻)南(秀美)。

图3: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南” 方系统作品比较

(1)比较:南方水墨山水风格和北方水墨山水风格。哪种风格影响更深远? 学生讨论后,小结: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雄奇险峻,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平淡天真。平淡天真的风格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平淡天真的风格更能表现画家的灵魂。

(2)欣赏:《江岸望山图》,《六君子图》为什么倪瓒能登上水墨山水画的发展顶峰?

教师小结:倪瓒的作品之所以好,就好在平平淡淡。倪瓒画的山,不是崇山峻岭,“类剑插空”而是平平淡淡。倪瓒画的河,不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而是平平淡淡。倪瓒花画山水,不仅不着色,连浓墨也不着一笔,可谓平平淡淡。

教师问:平平淡淡有什么好?

平平淡淡不是肤浅、简单,而是“绚烂之极”、“天真幽淡”、“闲远清韵”,一句话,平平淡淡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明代董其昌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才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江岸望山图》

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一作(1306—1374),元代杰出画家。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牛阳馆主、萧闲仙卿,东海瓒、瓒、奚元朗、元映、海岳居士、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无住庵主、沧浪漫土、荆蛮民、曲全叟等,以云林两字最常用,人皆称为云林先生。元锡(今属

7 江苏)梅里镇人。倪家富有资财,性情狷介,自幼好学。亦有记载说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清高绝俗,胸襟淡泊。家藏古书极多,尝筑清阁,收藏古代名人书画。他善画山水,初学董源,书画秀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画法特点,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用笔善用侧锋,多画折带皴,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以淡泊取胜。他的画天真幽淡,诗文精雅,书法隽美,自然数诗书画三绝。亦善画墨竹,笔法挺拔,疏朗有致。他善用侧锋干笔皴擦的画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

作品简介:此画曾经由卞永誉﹑梁清标及安岐等鉴藏家所庋藏。吴升,《大观录》

(四)(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70),卷十七,页2117。

此画倪瓒六十三岁(公元1363年)作。山上长皴,未成折带;远树横点,神似大痴。盖云林本学董源,而又幼於黄公望三十三岁,故不能无影响也。

作品欣赏:由画上题诗,知为赠行而作,受赠者由水路去会稽,因而画舟中望两岸之景。款上称“并写江岸望山图奉送惟允友契之会稽”,惟允为陈汝言之字,但“惟允”二字,与其他题诗之字比较起来,笔迹不似,疑系后人妄改,藉以增加此画之身价。

倪氏早年从董巨入手,五十几岁时,山石全用披麻长皴;至六十岁则渐入荆关,笔简气壮。晚年则是明显的折带皴法,呈现静穆萧疏的风格。该幅画高树空亭,隔岸望山,山上长皴,未成折带,利用苔点﹑深浅皴法及留白的运用,将山石立体实感呈现而出,气势雄壮,与其晚年渴笔皴擦之冷峻坚实的山石较不同。清吴升曾评此画:“皴法全用大披麻,得巨然神髓。迂翁画大抵平远山峰,不多作树;似此高崖峭壁,具太华削成之势;大小树点叶纷披,都非向来面目,乃知此翁绘妙中扫空蹊径,有如许大手笔也。”

《六君子图》

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

8 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

作品简介:《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 用笔简洁疏放。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六君子图》因此得名。

此画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作品欣赏:此图绘坡陀上六株树木劲挺列植。湖面宽阔无波,江上岗峦遥接还空。气象萧索清旷。六株树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征意义。黄公望题诗中指谓:“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山岗坡石的画法从董源脱出,而参以方折之笔,柔中寓刚。

树木用笔简洁疏放,似不经意而骨力内含。故王铎题语中评道:“画之简者,其神骨韵气则不薄。”画幅中自题一则,述作画经过。此图作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时倪瓒年四十五岁。画幅中还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赵觐、钱云等诗。诗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题识,裱边有明人王铎,清人周寿昌、许乃普、陈荣等题跋或观款。

(3)溯源: 倪瓒之所以能登上水墨山水画发展的顶峰,除了灵魂外,就是倪瓒的绘画理论。他的绘画理论大致有两条:一是,不求形似。二是,聊以自娱。

图4:南方水墨山水绘画

2.对重点作品马远《踏歌图》的深入欣赏

为了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对马远的作品《踏歌图》进行深入分析,这幅作品既表现了反抗异族侵略的怒火,也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歌舞。

作品说明:《踏歌图》

欣赏南宋的绘画,首先要了解南宋的社会状况以及被南宋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思想情感。

背景: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东京(开封),如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靖康之变时,没有被掳走的皇族,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后来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裔丘)由宗泽等人拥戴,登上帝位,是为宋高宗。这就是南宋的开始,南宋延续了153年。

构图:马远在构图上善于采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法,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出大片空白,所以,被人称为“马一角”,被认为反映了南宋偏安的残山剩水,所谓“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这种解释是欠科学的。其实,马远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完全是美学的,而不是政治学的。当北宋画家把全景山水发展到登峰造极,南宋的山水画家要有所创造,就不能不在观照

10 方式和表现方法方面另辟蹊径,由“远观其势”的全景风光转向“近观其质”的边角之景。另外,刘李马夏的“院体”山水,在明代被董其昌列为“北宗”,认为其在具体画法上讲究刻画,在绘画的功能目的方面不免身为物役,所以其结果往往导致画家的损寿。董其昌明确提出,北宗“非吾曹所当学”。而作为一位文人画家,应当从“南宗”入手。所以,尽管院体山水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但在后世却始终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反对。

我们初步了解了水墨山水绘画发展的大致脉络,还有很多的优秀作品。重要的如王维的《雪溪图》、荆浩《匡如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等等,我们再拓展一下

设计意图:水墨山水众多,理清“南”与“北”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水墨山水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 水墨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南北水墨画的大致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水墨画发展的足迹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王维

王维,唐(701年—761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幼年即通音律。著名诗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17岁创作的,说明这时的他就已离家外出了。

王维是一个划时代的画家,他不仅是文人画的开山鼻祖,而且是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如用一句话概括王维诗画的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苏东坡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欣赏:《雪溪图》

王维的《雪溪图》,似乎是从高出俯眺,看那江村雪溪的一角,只见山脚小溪,蜿蜒曲折,小径直通溪边,木桥斜卧,溪边屋舍寒林。向远眺望,右键远坡村落,白雪皑皑。

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像他的山水诗一样,没有群山大壑,二十水瓶山秀,渡水鱼庄,就像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平平静静地坐在岸边,望着淡淡的远山,静静的溪水,没有烦恼,没有愤怒,没有哀伤,没有追求,没有欢欣。

对于王维山水画的平原构图,我们想不出更巧妙的词句去表述它。最形象的

11 表述就是王维自己的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读者王维的诗,好像看到了一幅幅迷人的画;看到王维迷人的画,又好像品着着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分“北”与“南”两个脉络,,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水墨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5:板书设计

推荐第2篇:山水画 教案(推荐)

山水画的意境

(二)

中国古代山水画

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3)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有表情的背诵一遍。

师: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略。

师:事实上,我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就是画的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 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学生讨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从透视、是否真实再现等方面来考虑)《渔庄秋霁图》和《干草车》相比较 教师总结:

中国山水画 西方风景画 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画面) 焦点透视(看画面) 崇高气韵生动 追求光色变化(看画面) 讲究笔墨情趣(画面帮助理解)

遵循自然真实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分,忠实再现

看图黄宾虹的《山水》讲解。西方风景画是焦点透视。气韵生动注重表观内在的精神气质,画面才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提问学生:看到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整个画面寒冷、寂静。西方风景画追求光照射到景物上的亮和暗变化。遵循自然真实,尊重客观现实。《干草车》中国山水画要求要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风景画是物我两分,忠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真实的再现。

多媒体画面出现《万山红遍》)讨论回答问题

(1)你能从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色、空白。

(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万山红遍》用全景构图描绘了自然景色,两山之间,一股清泉顺流而下。山中小村充满宁静享和的气氛。他用浓重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借毛泽东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构图:全景构图,画面给人饱满的感受。空白:而本画面中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墨色:墨色很浓,用积墨表现出山的浑厚,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画面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本画面题目是借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劲染”,歌颂欣欣向荣的时代。呈现出浓郁醇厚、宁静享和的气氛。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两幅古今作品的欣赏,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画面的构图、墨色、空白是为意境设计的。

(三)、教师当堂示范《望庐山瀑布》:画面有浓墨、淡墨、空白较多给人无限的遐想,给人一种雄伟壮丽的感受。

(四)、学会表现

作业: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播放《渔歌唱晚》音乐,画一幅表现山水意境的中国画。

七、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决定了画家的意境风格。笔墨技法是为意境而设计,画家可以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表现无限的精神空间,如李可染的“浓郁醇厚”的积墨和倪瓒的“淡雅清逸,崇尚疏简”的画法。如果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一下。

山水画的意境

(一)

中国古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博大的文化渊源,精深的艺术内涵,与欧洲绘画艺术一同成为世界绘画艺术宝库的经典珍藏。

随着配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和发展,现代青少年知道《蒙娜丽莎》的多过《清明上河图》,喜欢卡通画的多过中国古代绘画。现在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本课试图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使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刮目相看”,由漠视到推崇,由迷惑到陶醉。这确有难度,很有挑战性。但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结合古琴曲《高山流水》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氛围中。

我们听到的琴曲是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现在我们来我国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体验。

在欣赏之前先让同学们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绘画步骤。(结合音乐,教师简单示范) 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1、表现内容

中国山水画是表现自然山水景物的绘画,为什么中国画家独独锁定山和水?“山水”、“山河”、“江山”这些词汇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祖国

——中国山水画不止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空间与透视

法国国家西斯莱画的《塞夫勒道路一景》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相比较。

3、自然山水与画中山水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风光各异,名山大川各具特色。 (结合图片、课件)欣赏《游春图》、《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风雨暮归图》、《富春山居图》

4、中国山水画注重景、情、意、志的联系 (1)诗情和画意的联系

山水诗和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

欣赏分析《早春图》、《寒江独钓图》、《梅石溪凫图》、《千里江山图》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悟

中国画中表现的物象,常被画家们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有的利用诗文题跋,在文字上做些“画外功夫”,有的善用“比兴”,状物抒情,多有寓意。 欣赏石涛的《淮扬洁秋图》,利用诗文题跋,抒发着忧国忧民的无限情思。 欣赏倪瓒的《六君子图》,画前那六棵立足与贫瘠土坡、不太繁茂、相互簇拥的树,距离人间繁华是多么遥远,那一汪深水隔开了气节与诱惑。

三、图片欣赏、小结

展示图片(结合古典曲目《渔舟唱晚》) 作业:画一幅表现山水意境的中国画。

推荐第3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三、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2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3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推荐第4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上) 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源流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历朝历代涌现出伟大的画家,创造的难以数计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填为主,山石已略有皴斫。另一派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令李思训、吴道子各以嘉陵江为题在大同殿内描绘壁画。“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见吴道子独到的奔放笔法,超妙出群。从另一角度看,画家能集三百里风景于丈许壁画之内,突破时空限制,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能力的具备,本身就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所以张彦远得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结论。这个“变”,标志着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期。继吴而起,王维是在唐代山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他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在艺术上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思想。他发展了水墨山水画,描绘富于诗意的田园景色,融诗、画为一体,开始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从传为他作品的《辋川图》、《雪溪图》来看,山石画法已有渲染,尚无明显皴法。唐代另一位山水画家张躁,其作品已失传,他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流传至今,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最根本原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画的主客观关系。他的破墨法和王维的泼墨法,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吴道子后来以人物画而著称,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他的《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他是集了众长,他是诱起宋代山水画特别发达者之中的一人。”

山水画至宋代,已达到完全的成熟,是山水画空前兴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坛名家辈出,灿若群星,画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与郭熙。在风格上,董源与巨然一体,李成与范宽相近,是宋初山水画的两大流派,即“北方派”和“南方派”。北方派雄强挺拔,得秦陇山水之骨法,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南方派“淡墨轻岚”得江南山水之神气,以董源、巨然为领袖,后世认为是南宗山水之正传。董源、李成、范宽被历史上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到了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崛起,号称“南宋四家”,创水墨苍劲的新画风,把北派雄强挺拔的笔法与南派清润浑厚的墨法融为一体。 两宋的山水画犹如山花怒放,绚丽多彩,表现出画家们极大的创造才能。山水画的许多表现方法都创始于宋代。以皴法而言,董、巨创披麻皴,范宽创雨点皴,米芾创米点皴,李唐创大斧劈皴,均为后世所习用;以笔墨言,则干笔、湿笔、破墨、积墨、泼墨,诸法俱备;以布局言,则全景、边角都用。所以汤垕在《画筌》中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

山水画的理论在宋代也十分发达。荆浩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前人的理论,写了《笔法记》,为水墨山水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郭熙的《林泉高致》、刘道醇的《山水纯》,补充了荆浩理论,使之日臻完备。文人画理论的兴起,认为“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提倡山水画重意境、重神韵。这对于宋代及以后水墨山水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元代是山水画的重大转变期。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由五代以前色彩为主,经过两宋色彩、水墨交相辉映时期,至元代则水墨占了画坛的统治地位。元初的赵孟頫强调书法入画,趋向于以单纯的墨色体现色彩的效果。这一提倡,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笔意,使山水画向文人画的方向更前进了一步。代表元代山水画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从实践中体现和发展了当时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提倡作画以意为上、形为次,轻视理法,重视意趣,强调借绘画抒发个人的情怀,从师造化到法心源,这样就从思想理论上冲击了两宋以来相沿成风的旧画坛。从此,画风大变,不求形似,追求画中见我,并极力讲究笔墨情趣、诗书画印结合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文人派写意山水画,雄踞画坛先后达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明代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出现复杂纷繁的流派,显示出山水画坛的兴旺;但从内容上看,却日益空泛,画家趋向于摹仿古人笔墨,因袭成风,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前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势力最大,继承的是南宋马远、夏硅画风而无所创新;明代中期,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统领山水画坛,上师董源、巨然,下接“元四家”的衣钵,所画姑苏山水,一派古风,特别到了明代晚期,经董其昌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提倡复古,以临摹前人为能事,中国山水画艺术陷入步履古人的圈子而少有创造。影响所及,直到清初的四王(王晕、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也都是如此,“摹古逼真便是佳”。他们虽有泥古之弊,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不能说是毫无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清初以“四画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在野派画家。他们以新安江流域和黄山为据地,一扫临古之风,而开创写生之新径。他们不拘一格的画风使清代山水又出现新的高峰.他们强烈的个性及其精深理论,对近代画坛影响极大。特别是石涛,既采前人之长,又写生活之真,画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山水画。他在所著的《石涛画语录》中,提出“太古无法”、“笔墨当随时代”、“借古开今”、“一画”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一系列创见,有力地冲击了几百年山水画坛的沉闷气氛,别开一条新路。近代山水画坛,北京、上海、广东各地相继出现不少优秀的山水画家,如胡佩衡、贺天健、高奇峰、赵望云等,都曾作过程度不同的技法革新。至于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几位大师的成就,更为众人所熟知。这三位山水画家都是博学艺高而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黄画笔辣墨厚,傅画一派新趣,他们的作品不胫而走,四海同赞。而齐白石所作山水虽不多,但构图笔墨异常洗练,充满生活情趣,另有妙处。

近半个世纪以来,山水画更有长足的发展,一大批新老山水画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之中,以不同的风格对山水画创作有着新的开拓、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创造出无数反映时代精神的画卷。例如刘海粟的《黄山天门坎风云》,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李可染的《漓江揽胜》,石鲁的《东方欲晓》,钱松嵒的《红岩》,陆俨少的《九州生气》,等等,以及几乎被埋没的陈子庄、黄秋园、黄叶村三位画家令人震撼的作品。凡此种种各具特色的画作,使中国的山水画坛呈现出一派百花竞开、姹紫嫣红的新局面。 当今的时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明朗宽松的空间,使人们对中国画的发展能够多方位、多渠道地自由探索。中国山水画理应出现更为繁荣昌盛的新景象。我们寄望于植根在中国泥土中的、与人民气息相通的、与时代脉搏一致的美术家,惟有在深入研究民族的传统的基础上,开阔视野,确立现代的审美观念,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具有现代情趣的艺术语言,从而推动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向更高更新的水平上发展,使我们祖国古老的民族绘画之树呈现出灿烂的青春光华。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下) 第二节 中国山水画分类及特点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和各类山水画具体的特点。

2、在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中,通过讲解让学生用哲学的思想去感悟山水画的意象造型原则,笔墨表现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对时空处理特殊性和诗书画印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

就色与墨的关系而言,中国山水画可分为青绿、浅绛和水墨三类。青绿山水是以色为主的一种山水画格式;在水墨上赋以赭石为浅绛山水;水墨山水即是以水墨为主的山水画。

青绿山水又有大青绿、小青绿和金碧山水之分。墨骨不显者为大青绿,在大青绿上填金底、勾金线者为金碧,墨骨显现、具有一定墨趣者为小青绿。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水画的意象造型

中国画的造型,不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以自然物象的形似为满足,明确地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从此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造型方法上的准则,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为了一幅画的神似、意似,画家甚至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段,以达到神完意足的目的。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

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

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

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

(二)山水画的笔墨表现

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笔墨的运用,如同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一样。笔墨不仅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的媒介,还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也就是说,笔墨是主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画面中山川树木的神情生气完全是通过笔墨体现出来的。因此,历代画家十分注重笔墨,而且总结出完整的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理论,讲究笔法、墨法,追求笔情墨趣之美。在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时,由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思想感情、感受不同,笔墨的表现就各不相同,就形成山水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山水画笔墨之美还表现在以书法的笔意入画的形式美。中国有“书画同源”的理论,从晋、唐时代起,画家就把书法艺术引进了绘画,使中国画的笔墨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法,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三)山水画的意境要素

山水画很讲究用笔用墨,同时也很注重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山水画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境界。意境的构成,是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结果。也就是说,是画家面对自然山川,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画景是为了抒情,用笔是为了达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流、物我两融的境界。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过程。这时,画中所描绘的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两者交融在一起,倾注于画面,体现出画家的情愫和自然景物的神韵,由此而产生的意境,才能“夺人”。

山水画与诗的结合是唐代水墨山水画家王维开创的,使山水画赋有了诗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相得益彰,使画中意境味之无穷,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山水画的赋彩特色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这个“类”即是指客观对象。同类赋同色,也是指不受客观约束,而是依据画家主观意识,因意而赋的“类型色”。遵循这个原则,山水画的设色基本上是从自然景物的固有色出发,色彩的变化一般也只是固有色明度上的变化,并通过整幅画,使色彩的配合达到相互的对比和映发。山水画的着色,虽着重平光下的固有色,不同于西洋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所发生的复杂变化,但并不完全排除自然光线影响下的环境色,在表达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时也适当地采用。但是画家更注意的却是色彩对人的感情的感染力,不拘于对象的自然色彩,而是按所表现的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创造。

山水画的用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进行,色彩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色与墨的关系上,既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还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使色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除大青绿重彩山水外,一般水墨山水着色与笔墨运用一样讲究用笔,要注意色彩浓淡干湿的变化,不宜平均填涂。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在设色上的特点。

(五)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决定了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决定了它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真实的限制,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时空处理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意象时空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天南地北的山川融为一体,也可以将水中陆地的景象巧妙地绘于同一画面;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将春夏秋冬景色置于一图,将日月星辰置于一景,让古代与现代在同一画面上共存。

“三远”及“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就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三远”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远近处理法,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灵活地处理空间关系的基础。在有些山水画的章法里,同一画面采取了三远中的几种方法来画。可以上半幅用平视法,下半幅用俯视法;也可以上半幅用高远法,下半幅用平远法。长卷等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常用“散点透视法”,即画家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突破了空间制约来处理景物的表现方法。

空白背景的处理方法――山水画在构图时,常留有大块空白,或上空,或下空,或左空,或右空,也可中间空。白可以作为云烟回荡于空间,白也可以作为水流穿行于大地。空白留得好,不仅突出了主体,并且使整个画面因此显得灵活而生动起来。

(六)山水画是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审美需求。如果一张画没有题款和印章,就像画未完成似的,总觉得有些缺憾。 题款中诗文、书法的好坏和钤章得当与否,都关系到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甚至从画中的题款和印章来审定画家的艺术修养程度。因此,历代画家十分重视题款和钤章的研究。题款是一首诗还是一句话,是一段散文还是一个题目?款题在什么地方,题一行还是两行?包括用什么字体,用浓墨还是淡墨?这些都要深思熟虑。对于印章的内容、形状、大小,是朱文还是白文,是粗犷还是纤细,盖一枚还是两枚,均要反复推敲。有修养的画家,善于题跋和用印,会给画面增添不少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题款和印章是山水画构图的需要,是立意的需要,是造境的需要,虽然诗、书、画、印都是独立的艺术品种,在山水画里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艺术功能,又相互配合、相互映衬,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形成中华民族绘画形式上的传统特色。

第三节 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2、掌握如何用笔、用墨和笔法和墨法具体的实践操作,并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内容:

(一)笔法:笔法就是用笔之法。用笔首先是执笔,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拇指向上倾斜,食指向下倾斜,两指相对捏住笔管),中指由外向内勾住笔管,无名指由内向外抵住笔管,再以小指贴在无名指内下侧,协助无名指推挡。这样笔管在手中既稳当又灵活。指实就是手指捏笔管要实在,要用力捏紧,又不可太紧。掌虚就是掌心要空灵。捏毛笔切不可像捏钢笔那样,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 在掌握执笔方法之后,还要懂得运腕方法。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小画提腕,大画悬肘。一般作画只运臂、运肘、运腕,惟极精微处可以运指。这虽属常识,但总关全局。初学者起手入门要有个高的标准,否则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难改了。

用笔的内容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

“起笔”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

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

当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画的用笔,曾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宜圆、宜平、宜重、宜留、宜变。)他阐明了中国画用笔的本质规律。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用笔要讲笔法。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

以上三种笔法,在作山水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画家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的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

(二)墨法: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只有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 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

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 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

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或是混合运用的墨法,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山水画学习方法

一、教学目的:

1、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山水画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

2、讲解山水画学习的步骤和程序,指导学生按照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三个重要步骤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山水画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学习任何一种艺术都有一个基本功的训练问题。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功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如笔墨技法、画理画论、造型能力、构图法则、透视原理、色彩规律、创作练习、生活积累以及文学、书法、艺术修养等等,都是属于基本功的训练范围。但是从山水画的特点来看,基本功作为一种手段,首要问题还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掌握。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型是通过笔墨来实现的,笔墨离开了造型就没有意义,充其量只是笔墨游戏而已。打好山水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巧的表现力,到大自然中领略绘画源于生活的道理,去创造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是学习山水画的关键所在,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山水画的三个重要步骤: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

(一)临摹

清王麓台说:(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临摹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必修课。古代画家几乎无一不是从临摹入手而登绘画艺术殿堂的。历代画家在山水表现手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在文字里,更留在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中,只有通过临摹,才能真正地领悟古人的理法,才能真正地掌握传统山水画技法。不仅初学绘画者应从临摹开始,即使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也都从这里得到过巨大收益。 临摹首先是临本的选择。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意思是要向高水平学习,从师要从高师。临摹学习要选择古代名家、现代名家的代表作品。

对临本的学习要认真咀嚼,静心研究。不但要对临,还要背临,要反复临画,找出表现手法的规律来。要先学一家之法,在掌握一家的基本之法后,更要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在临摹时不要贪多求快,更不可粗枝大叶、似是而非、草率从事。临摹中心记最为重要,不要看一笔画一笔,要胆大心细,落墨不惧,一气呵成。这就是山水画临摹的要领。若遇到在临摹落墨时出现了败笔,应坚持画完,最后总结,切不可半途而废。

临摹是一种基本功,通过临摹练习笔墨技巧,向传统学习,同时也向现代优秀作品学习,这就叫做“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相同的,有天壤之别,有文野之分。笔墨技法和艺术修养,绝非旦夕所得。必须长期磨练,才能有所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出成果。

(二)写生

临摹只是学习山水画的手段,不是目的,从传统学来的技法,必须到生活中去印证,去衡量自己掌握技法技巧的程度,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技法的理解。传统技法不能完全适应表现现实生活的要求,只有到生活中去长期观察、体会,才能把传统技法用活。所以古人提出画山水要“饱游饫看”、“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是为了捕捉大自然山川景色的神韵,以描绘真正生动感人的作品。

写生的具体方法有四种:对景落墨、速写、默写和整理。用毛笔在宣纸上直接对景落墨,虽难度较大,但可以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描绘对象,可以把从临摹中吸取来的各种表现技法,对照生活原型有机地加以运用。长期坚持对景写生,不仅可以扎实地打下造型和笔墨的基本功,也可为今后的创作积累素材,开辟新路。速写是配合写生练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基础训练,它要求在环境既不安定、时间又很短的条件下,迅速、敏锐、简明扼要地描绘自然景象。这对于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现力来说,是临摹无法替代的。山水画还有一种特殊的写生方法,叫做记忆画,也叫默写。默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古代优秀作品,都不是直接面对物象写生的,而是通过观察记忆、默背下来的,或者依据写生、速写、记忆重新整理而成的。由于记忆画不是对景写生,因此更富有意趣,更带有任意性。当场写生的作品,一般来说比较生动,但由于作画条件限制,往往画得不够充分,一些作品尚显得粗糙。回来之后,有条件、有时间再对所画过的东西重新思索咀嚼,抑或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就是原有的立意构图,也可以在笔墨上下番功夫,在生动的基础上再画得深入一些。整理不同于创作,整理应追求写生的感受,在写生习作的基础上进行。

(三)创作

学画的最终目的是创作。创作的过程是调动、运用全部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绘画造型、技能、技巧的实践过程。它既检验了画家基本功的深浅、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对否,也检验了画家思想、阅历、知识、修养的深广程度。创作的练习和锻炼是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及笔墨功夫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山水画创作中,一般都有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种是精心构思、结构复杂的大画,另一种是从造型到笔墨都非常简练而饶有意趣的即兴之习作,一般称为小品。在学习创作的开始阶段,大量进行山水画小品练习,是学习创作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训练既是一种创作式的练习,又是一种基础训练的方法,训练和创造是紧密结合的。它对于用笔用墨的技巧锤炼和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年只画一二张大的山水画,是不可能画好山水画的。只有长期地、大量地进行小品画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山水画的各种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表现能力,获得山水画创造的自由。同时,画山水小品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和捕捉、表现美的能力。把小品画看作是大件作品的创作尝试以及进行笔墨创新的探索,也是有其实践意义的。

综上所述,学习山水画一般应采取临摹、写生、创作相合的方法,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临摹不只是单纯的笔墨继承,写生也不只是单纯的造型训练。从对前人作品的临摹中,我们还应研究前人如何把客观自然变化为艺术作品的一般规律;从写生练习中,我们也应揣摩艺术作品如何对客观自然进行加工创造的一般法则。因此,临摹和写生也是创作的一种参照。对初学者而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该写生、临摹相结合,写生、临摹交替进行,学到一定程度时,则应该以写生和创作为主。创作必须在有一定造型能力和掌握了基本笔墨技法以后再进行。所以,临摹、写生、创作既是三种学习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步骤,而且要多次地反复地进行,广采博收,刻苦锤炼,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山水画的造型规律和笔墨技法。

推荐第5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热爱祖国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中国山水画,并简单谈谈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前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片段

“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内容?是根据什么画种制作而成的?”

师生交流中国画的简要知识,如中国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等)

、关于中国画你还知道些什么?

2、发展概况: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中国画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欣赏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的一些知识。

一、导入、揭题

播放视频资料《央视宣传片——水墨篇》

“这段视频中的内容,和前看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是体现的一个国家的精神

老师小结:山水画不仅能表述一个故事,而且还蕴含了许多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文化、精神。而早期的山水画主要是呈现了真实的景物,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画家们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了其中

二、山水画知识

师: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山水树木、天地云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山水画画家们把真实的景呈现在纸上,供别人观赏,同时也在这变化莫测的山水间藏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山水画的特点

出示《溪山行旅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画中内容”“画中是怎么表现悬崖峭壁等景物的”“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立轴(又称中堂)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留白: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体现空间的灵活性,白色的雾气萦绕着整个山体,由线条勾勒的整个山体在白色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山:整个山壁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给人一种仰视(由下向上)的感觉,

瀑布:从山腰直流而下,从笔直的线条中似乎可以感受出瀑布的那种冲击力十分强大

崖壁上再输茂密,浓浓的墨团几乎占满了山头

山脚下:由近及远的山路凸显出画面的纵深感

动静结合:飞流直下的瀑布与静止的山间景色,形成动静的对比,似乎把画家看到的那刻美景存留了下来。

峻巍的山势造成动人心魄的效果,使人感受自然造物的伟大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老师这里还有一幅与《溪山行旅图》不同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赏析

出示《千里江山图》

不同点:

“从构图上讲一讲,这幅作品与《溪山行旅图》的不同之处。”长卷

“从色彩上来讲讲两幅作品的不同点。”水墨山水、青绿山水

知识点:

青绿山水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

“请同学们来谈谈你对这幅画的理解”

生:

“结合桌上的文字资料,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再评价一下《千里江山图》”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和《千里江山图》,我们在评价一幅艺术作品时,主要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着手的。

四、深入与巩固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学习到的一些山水画知识,来重新排列一下《富春山居图》

出示作品图片,学生交流、讨论、排序

2、

3、

4、

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排列

浅绛山水:以淡红赭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

五、作业

请每位同学写一段文字评价

要求:

、《富春山居图》赏析

2、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

3、文字评价在100字左右

六、评价

、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对这幅画的评价

2、请其他同学评价一下,也可以补充

3、老师小结:老师也写了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请同学们读一读,和自己写的比较一下,哪些方面是同学们没有写到的(富春两岸,峰峦坡石,似初秋景色,树木苍苍,疏

密有致地长于山间江畔,其间有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并写有平沙及溪山,远处的飞泉茂林。整个画卷有咫尺千里之势。此图技法和艺术效果上表现如下:

一、构图复杂、富于层次,无堆砌拼凑之感;二,笔墨简洁,活泼自然,无做作;

三、群山杂树,巧为概括;四,笔墨技法,披麻兼斧劈,略施浅绛,显得格外简淡天真。可见没有足够的功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艺术效果的。)

七、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了中国的山水画,并简单谈了谈自己对不同的中国画的感受。而这三幅山水画都是我校百幅经典名画中的作品,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其他的名家之作。

推荐第6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江家店镇初中

刘延海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 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

(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 (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山石、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欣赏屏幕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

1、中国画介绍

2、中国画的分类

3、中国画的发展

二、了解山水画

三、欣赏山水画

1、《江山如此多娇》《万山红遍》《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

观赏屏幕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

四、学画山水画

(一)、山石画法步骤

介绍山石绘画是中国画的基础,必须掌握山石画的基本绘画过程: 勾、皴、擦、染、点。

(二)、树的画法步骤:

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要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五、学生作品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山石、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山石、画树的技巧。

九、教学总结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并体会树的塑造。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并不是一下就能学会,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着急,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开发重在培养,过度的干涉、强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松的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通过作品图片引导,老师示范会更容易接受。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推荐第7篇:山水画赏析教案

题:山水画赏析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山水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意境美,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区别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的特点,了解山水画发展概况 教学难点: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江苏是我国山水园林、名胜古迹高度集中的省份,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湖光山色

2、提问学生游览过祖国哪些名山大川,谈谈感受

二、合作探索

1、投影显示本地风景名胜照片,并出示教师为本地名胜所创作的一幅山水画,通过比较讨论问题

(1)照片中的景与画中的景有无异同

(2)照片中的景属保种美?画中的景又属何种美?

景是现实美,画是艺术美。现实美较之艺术美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但它缺乏艺术美的高度集中性高度和高度理想性,所以才有“西湖风景美如画”

散点透视即透视没有固定的视点、视向、视域,取景作画不局限于视点、视向的束缚

2、比较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和倪瓒《幽涧寒松图》 讨论两幅山水画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重点语:青绿山水画属中国画中工笔重彩画范畴之内的画种,是把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性颜料涂在经过勾皴的山峰与坡脚形成主色调,使山水处于浓郁的青翠之中 水墨山水画的水墨为主进行勾、皴、擦、染、点来表现山石树木等,其中包括用不同的植物颜料渲染的没色山水画

3、通过画家创作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的录像,强化学生对这两种山水画的感知效果

4、分组讨论《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清凉环翠图》、《淮扬清秋图》,对它们的技法特征、画面布局、艺术效果畅谈自己的感受,每组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教师小结时,交代山水画发展的简要脉络、代者的师承关系、画家身处的轶闻趣事等,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品味我国古代山水画杰作,从而产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的热爱的健康心理

三、感情体验阶段

1、《千里江山图》属何种山水画?其美何在?

2、《溪山行旅图》与《富春山居图》主要区别是什么?

3、《清凉环翠图》表现的是何方水土?你知画该地现在变成了什么状况?

4、清代四僧指的是谁?他们共有种怎样的情感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请举一例说明 重点语:宋初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师,写实为本,《溪山行旅图》以“景真”“情真”为美,令观者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感。画家作画讲理法,布局严谨,使山水画更加浑厚而生气韵。元朝绘画主流是以表现性为特征的文人画兴起,艺术表现不再像宋画那样讲究理法刻意求工,趋向“空灵”风格。画家用豪放苍劲的笔墨借山石表现平和、宁静而冷漠的气氛。他们追求绘画的文学性,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四、归纳巩固阶段

1、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表现有何不同?

2、北宋的绘画在谁的直接参与下有了很大发展?他们的绘画称做什么绘画?

3、元代的山水画更注重表现什么?他们的绘画称做什么绘画?

五、课后拓展

1、选择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一幅(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写一篇赏析短文

2、你喜欢哪一个地方的风光?能画出来吗?请你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出个好主意 板书 山水画赏析

一、青绿山水

二、名作赏析

三、清代四僧

教学后记:要把欣赏课上得有声有色,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把教材放在大文化背景中细细品味,提取精华作为主攻方向,抓住学生兴趣所在,克服一言堂、满堂灌的静态教法

推荐第8篇:学画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学画山水画)

河南新郑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冯建红

1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学画山水画)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调试多媒体设备,组织教学;学生准备学具。

二、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我们来学画山水画。

首先看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就一副山水画(历代画家或自己的作品)说出该画的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

2、知道“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最高的审美标准。

3、能试画“斧劈皴”、“披麻皴”、“硬折”、石、“树分四枝”。

4、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诗词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5、喜欢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山水画。

为了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先来欣赏几幅中国山水画。

顾恺之(魏晋南北朝)所创作的《庐山图》,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幅山水画。 范宽(北宋)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

2

马远(南宋)的《寒江独钓图》,可以使我们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

咱们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形式也美,如果我们自己能动手画画,那该多好呀!无论做什么,方法很重要,学画山水画也是如此。山水画中离不了山、水、石头和树,接着我们来看看山、水、石头和树怎么画!

三、看视频,学技法

(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视频,边试画,自己不能试画的同学请在小组内解决)

1、山的画法(斧劈皴、披麻皴、硬折)

2、石头的画法

3、树的画法(树分四枝)

4、水在哪里?

知道了山、水、石头和树的画法,我们怎么把它们组织在一张纸上,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在一张纸上构图,也就是章法呢?我们看看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借鉴借鉴吧!

3

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构图方法,也可以自己组织画面。快动手试试吧!

四、我创作,我行

要求:根据老师提供的诗词,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或回忆你到过的名山秀水之处,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或根据我们美丽的校园,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

3、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 《登鹳雀楼》)

4、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提醒:

1、运用笔墨时要注意墨的多少、用力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线的刚柔、曲直,毛笔的干湿、浓淡的变化,别忘了用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2、题款(署名、诗词、印章)。

五、展示,评价

1、能否就一副山水画(历代画家或自己的作品)说出该画的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2、是否知道“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最高的审美标准。

3、能否画“斧劈皴”、“披麻皴”、“硬折”、石、“树分四枝”等。

4、能否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5、是否喜欢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山水画。

六、全课结

这一节我们掌握了山水画的技法,创作了自己喜欢的、有意境的山水画。常言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大自然瞬息万变,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我们才不会画出千篇1律的画。随着科技的发展,绘画工具和材料也会不断增加,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绘画材料和机会,希望同学们去发现、去运用,更好地表达祖国的山山水水。

推荐第9篇:山水画美术教案

五年级美术《山水画》教学设计

授课者:徐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师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旅游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愉悦身心,今天老师带大家进行一次特殊的旅游好吗?(生:好!)请看大屏幕。(播放PPT-1至7)

2、师:欣赏了祖国秀的山水风光,同学们你们开心吗?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生:想!)那么老师今天就来教大家学画中国山水画。(教师板书)

二、讲授新课:

1、了解中国山水画特点

师:课本上有一段关于中国山水画的文字描述,哪位同学给咱们读一读呢?(教师指名读)师:是的,中国山水画不是简单描绘自然风光,而是借景抒情,表达画家对自然、艺术及人生的感悟。

2、欣赏明代沈周的《吴中山水图》,简介沈周。

师:这是一幅描绘吴中地区山水风光的画作,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整个画面给人感觉山势雄浑,树木苍劲,意境深远。作者沈周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江苏苏州人。他一生不参加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3、欣赏齐白石的《柳桥独步》,简介齐白石。

师:这幅山水画是齐白石老人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其笔墨率直、雄健、大胆,整个画面充满生机,齐白石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擅长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

4、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景色?远中近分别画了哪些景物?

(2)两幅画中用用色、用墨的浓淡、虚实是如何变化的?

(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并板书。

5、实践: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笔法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学生创作

七、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八、小结

推荐第10篇:学画山水画教案

学画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

2、过程方目标法: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3、情感态目标度: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对国画课有所体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来学画山水景色。

难点是: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郭熙《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郭熙的《早春图》轴,堪称其经典之作。

《早春图》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水墨。画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钤有“郭熙笔”长方印。

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

由此可见,严冬已经过去,春雪消融,大地转暖复苏,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

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

郭熙(1020至1109),北宋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神宗(1068至1085)时为御画院艺学、待诏。宋神宗尤其喜欢郭熙的画,将他的画在宫中到处悬挂。

但神宗去世后,他的画不再受重视,遭受冷落。郭熙著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著,叫《林泉高致》,他在里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理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 郭熙常论山的画法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这幅《早春图》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全卷画面上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

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千里江山图》后来被当时的宰相蔡京收藏,他在上面的提拔记述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收他入翰林书画院的经历,王希孟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去世,关于他的史料很少。《千里江山图》后在清乾隆年间收入宫中,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从此,黄公望的名字与美丽的富春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摇篮,而他也为美丽的富春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卷,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这幅山水画长

富春山居图赏析(局部)[5] 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历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如今,它的前段珍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藏于台湾。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着祖国的统一,盼望宝图早日珠联璧合。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尖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为了描写华北一带,被砂砾覆盖的花岗岩石,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后用浓淡层次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着石块结组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树木的画法亦然,树干粗壮,盘根错节,枝桠参差,生动的表现出生长在坚硬的岩石表层,饱经风霜的老树的自然生态。范宽的作品,着重骨法,用墨比较深重,从这件作品中即可看出。

这幅画双拼绢本,淡设色,历来收藏者对于此画出于范宽,是确信不移的,所以董其昌在诗塘肯定的题上:「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字。在画幅右角的树阴下有「范宽」二字款。此图在明代以前的流传历史已无法查考(近来有学者考证宋代曾经钱勰(1034-1097)收藏),明代初年收藏在宫中,后来流入民间,大鉴赏家董其昌在诗塘上观后题字,清初经收藏家梁清标之手,转入乾隆皇帝内府,以至于今。

范宽北宋画家。名中立,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称为“范宽”,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常往来汴京、洛阳,天圣(1023-1032)中尚在。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所作落笔雄健凝炼,喜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皴笔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见有势,山顶多植密林,水边置大石,屋宇笼染黑色,表现出秦陇间峰峦浑厚峻拔之景象。亦擅画雪景。评者以为“得山之骨”。与关仝、李成并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代表,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还有《雪山阁楼图》(波士頓美术馆藏)、《雪山萧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图。

第11篇:山水画。花鸟画教案

山水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搜集中国山水画中有近景、中景、远景的作品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展示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副色彩照片和一副中国山水画。

问题:

说说两古作品有什么不同?欣赏比较后回答问题。彩照再现了生活中的景色。中国山水画用中国人传统的工具和材料——生宣纸、毛笔、墨、水、色表现了生活中的景色,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欣赏评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小组合作学习。

三、授新课

欣赏教材中画家的作品,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沈周的作品描绘的是冬天的景色,齐白石的作品表现的是春天。

相同点:

两幅作品都是中国山水画,都有近景、中景、远景,都画有树、山、桥、房屋和人。

不同点: 沈周的作品是水墨表现,齐白石的作品是用墨表现后又着色。沈周作品用淡墨画水和天空,齐白石作品的水和天空是留白处理。沈周作品除近景有树,中景也有树,房屋也有7间之多,齐白石作品中景没有画树,房屋只有1间。沈周的作品有点苔,齐白石作品没有。

(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

两幅作品中的树、房、桥、船、及沈周作品的远山都是用中锋表现的。山石的擦染及齐白石的近景土坡,远山,染墨、色用侧锋表现。

(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喜欢沈周作品的古朴典雅,喜欢齐白石作品的生动鲜活。

(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五、继续在实践中创新,绘中景: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学生创作

七、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八、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课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是学生难于掌握的。要让学生了解近实远虚、近浓远淡,再分析墨汁的成分中有骨胶,浓墨时不洇,稀释后要特别控制水分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由于班级的孩子比较多,中国画所需的工具又很多,生宣纸又不能太小,因此,桌子显得不够大。学生作画时显得非常局促。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参考教材中的作品或学生作业临摹、组合。教师也要多加强示范。

花鸟画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研究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

2、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和创作一副花鸟画。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中国花鸟画的绘画技巧,在探究中积累和创新。 教学难点:

用笔和用墨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众多花鸟画的题材中,梅兰竹菊被认为代表高雅品质的“四君子”。

3、出示课题——花鸟画。

二、讲授新课:

欣赏吴昌硕的作品《菊花》

面对自然界中的花鸟草虫惊醒创作时,中国的花鸟画家的表现物象的同时更重视缘物寄情。

三、组研究:

1、对比自然界中的花鸟,欣赏和研究一副花鸟画,想一想画家是怎么用笔和用墨的?

2、游戏:请你对照黑板上的菊花图片(中锋勾花,侧锋勾叶),分别尝试以下几种笔法:

侧锋画麻雀头——点、抹

中锋画翅、尾——短线

四、分析: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胸腹灰白,活泼可爱。在画麻雀之前,先要理解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蛋形组成,这样画麻雀就方便多了。

五、临摹一副花鸟画作品,可以大胆的对原作进行添加和创造。

六、展示: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说说哪里好。

七、小结 教学反思:

《花鸟画》是继上一节国画课之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和研究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和创作一副花鸟画。让每位学生去仔细品味浩如烟海的艺术精品,认真感受每位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教师的演示作用很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

第12篇:《写意山水画》教案

《写意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

2.让学生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提高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欣赏山水图片和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片为导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文人墨客都为祖国的锦绣山河所倾倒。画家们走遍三山五岳、大江南北,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以至于山水画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与花鸟画、人物画形成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中国的山水画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景观美,同时又包含着画家对大自然的审美选择和情感寄托。诗人和画家们善于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人被描写和描绘的对象之中,追求诗和画的意境,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欣赏

黄宾虹的《溪山深处》,画家以浑、厚、华、滋四字来体现造化的内美,即把大自然画得雄浑、厚重、华美、滋润,以此透露内在的生生不息之意。此画山石树木融为一体,同时又觉浓密之极,厚重之极,层次非常丰富,仿佛深层之中蕴含着一种意象。学生在欣赏时,着重感受画面的朦胧美,注意品味中国山水画的用墨既分明又融洽的笔墨特征。画家独到的笔墨,实现了传达造化“内美”和“神韵”的理想,同时也把中国画的笔墨特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另一幅写意山水画《山村飞瀑》是画家李可染的作品。李可染是继黄宾虹之后最具当代性的山水画家,他的卓越之处在于用传统笔墨形式表现崭新的精神气象,是能够同时兼顾传统与写实的当代画家。《山村飞瀑》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用浓厚的墨形成基调,一股清泉瀑布飞流直下,急促撞开沉I;司的墨色,探索“光”与墨的变化。画面构图饱满,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画家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绵绵密密的山峦并深人到画面的每一个角度。他的写意山水画的特点不但画“所见”,而且画“所知”、“所想”,从写实的“写意”跃入重在理想的境界,让人体验画山有骨、画水得韵、重墨不薄、苍笔不枯、润笔不浮和笔墨层次的变化,以及整体气势和生命的节奏感。

第二课时

一、展开讨论

以“我看到的山水和画家表现的山水”为题展开专题讨论,通过对比,认识、了解画家是如何用笔、用墨表现山水的,从而达到认识、了解、学习中国画勾、皴、染、点等技法特点的目的。

二、技法示范

勾,用不同浓淡墨勾出山、石的轮廓;皴,用淡墨皴出山石的结构,表现山石的凹凸起伏的质感;染,用淡墨渲染山石的立体感;点,用不同的墨点丰富山石的结构。写意山水注重意象,在研习古人山水画传统时多一些理解和意会,山水画动人的意境离不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树木、云、溪等)。

教师可以演示山水画用笔方法,如中锋、侧锋、逆锋的运笔效果。表现云和水多用中锋,’画出的线条轻盈流畅。而表现树木则多用逆锋,画出的线条则苍劲、雄健。要画出一幅好的山水画,线条一定要刚柔相济,有质有韵、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表达主观的精神。质是描绘客观对象的真实写照。

在强调用墨方法时,可以让学生先体验破墨法,即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的效果,也可用泼墨法来体现水和墨浓淡相宜的层次。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妙趣。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回忆、欣赏临摹体会用笔方法,达到从技能学习提升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运用绘画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促进祖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学生体会

四、评价

1.学生能否认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绘画形式、内容和特点。

2.学生能否通过欣赏写意山水画,评价传统中国画魅力所在;是否具备一定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赏析。

3.学生能否用简单的勾、皴、染、点等山水画技法,体验笔墨趣味。

第13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5、《中国山水画》教案

1、创设情景

课件展示祖国各地风光,从名山大川的雄伟到小桥流水的秀美,从滚滚江水的磅礴到江平如镜的娴静,从枫叶如火的热情到枝叶凋零的萧条。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给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

2、讨论分析

课件展示多种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速写、中国画、水彩、水粉、油画、摄影等)。教师抓住时机展示西方的风景画、中国的山水画,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西方的风景画成熟阶段,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的代表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闪烁的阳光,广阔的天空中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忠实于自然是西方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法,上段是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景为近景,坡丘上几棵稀疏的枯枝,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一片空旷孤寂。(教师介绍倪瓒的身世,让学生体会画家借景抒情。)

同样是山水风景画杰作,却各具不同的风貌。一个是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一个是焦点透视;一个崇尚气韵生动,一个追求光色变化;一个讲究笔墨情趣,一个遵循自然真实;一个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个物我两分,忠实表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即在于对“气”和“光”的侧重不同。

3、探索发现

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以此为题,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教师准备的山水画作品展开研究。 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而真正高明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

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画面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但却突出地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渺漠,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的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广阔而富有的诗意的意境。这正如柳宗元的诗《江雪》所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万山红遍》李可染,用浓重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色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秋天的迷人景色,借毛主席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4:小结:

中国山水画正是通过构图,空白,墨色的运用来寄托画家的人生理想和品格追求的,讲究诗情画意,这就是山水画的灵魂,即画中的意境。

4教师结合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示范山水画的作画步骤。

5、作业:

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用已经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表现山水画意境的中国画。(播放古筝名曲)

6、评价,总结。

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第14篇:《学画山水画》教案

《学画山水画》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知道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技法,并能运用水墨的形式来完成一张山水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书本范画和技法点击,增强学生对山水画技法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运用山水画技法完成一张水墨山水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勾皴点染的技法完成一张水墨山水画。 教学准备:课件、毛笔、墨、水、生宣纸、毛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课件展示几幅中国山水画名画图片学生欣赏。

(二)、同时创设情境:展示中国风建筑图片提问:“假如同学们的家都是这种风格的,你们会不会选这样的画装饰自己的家?”

(三)、继续展示山水画图片提问:“这是什么绘画?漂不漂亮?喜不喜欢?大家想不想自己画一张这么漂亮的作品?”

二、新授:

(一)、欣赏图片,直观感知。

通过山水画作品欣赏观察,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

1、山水画给我们哪些感觉?

2、找一找画面里面有哪些东西?是怎么画出来的? (二)、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和联想: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场景、风景?这说明了什么? (三)、教师总结讲解:

1、山水画特点。

2、出示山水画技法点击图示,讲解山水画技法:勾皴点染擦、留白法。

3、画山水画要观察自然、注意写生。(四)、示范讲解:

1、出示技法点击图示,提问:山水画的作画步骤是怎样的?

2、教师示范山水画画法:灵活运用勾皴点染擦,先画近景、再画远景、再添树叶、树干等。

3、出示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学生欣赏。

三、练习:

完成一张山水画作品,用水墨和四尺对开生宣纸,画自己熟悉的风景。

四、展示与讲评:

练习完成后收集全班学生作业,从中选出三幅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自己来评价,画面中的技法运用有什么特点。最后教师根据几幅代表作业对整个学习进行总结评价。

五、小结:

用拓展思考的方式进行小结:可用水墨加上色的方式,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第15篇:《学画山水画》教案

一、课题:

《学画山水画》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山水画的热爱之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提高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并能表现一定的自然风光。

2.难点:如何灵活的运用用笔并控制好水和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山水画。

五、教学准备:

1.学具ū省⒛、纸、砚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以及自己喜欢的风景图片等。

2.教具急钢泄山水画范作、音像课件、示范用具等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1)课件展示几幅中国山水画图片让学生欣赏。

(2)播放\"一滴墨\"的变化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初步感知山水画的特点。

(3)用导入语创设情境:提起美丽的大自然,大家都非常的熟悉,相信大家也同老师一样,希望把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山水画就是记录这一美好形象的一种方法,今天就让老师来带大家走进意境优美,犹如人间仙境的山水画世界里。

2.新授

(1)欣赏图片,直观感知

教师用PPT展示中国山水画和西方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提出问题请学生联系实际回答:

a.中国山水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b.西方山水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c.你更喜欢哪一种绘画风格?

(2)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与联想:说出中国山水画和西方山水画给自己的感受,并用语言描绘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3)教师总结讲解

a.中国画给人的感受——水墨效果、写意具有韵味,有一种不可描绘的意境美。

b.西方画给人的感受——色彩丰富、写实。

多媒体展示:中国山水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及西方写实山水画家的作品,讲解其中不同,重点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4)示范讲解

a.出示斧披皴与披麻皴等作品对比并提问: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b.教师示范皴法的技法:笔的方向、染的层次及水墨晕染效果的变化。

c.出示不同的用皴法完成的的学生作业欣赏。

3.课堂练习

以水墨形式完成一幅山水风景画,用笔墨和八开纸作画,画面的内容不限。

4.展示与讲评

练习完成后收集全班学生作品,以长龙的形式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以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谈自己在作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最后教师根据几幅代表作业对整个学习进行总结评价,并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肯定和表扬。

5.小结

用拓展思考的范式进行小结:仔细观察自己见过的山山水水、人家、田野等,大胆的运用笔、墨创作出一幅具有水墨意境的画面。

第16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 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

(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2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3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树的技巧。

九、教学总结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并体会树的塑造。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并不是一下就能学会,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着急,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开发重在培养,过度的干涉、强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松的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通过作品图片引导,老师示范会更容易接受。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第17篇:美术水墨教案

《美术》第一册

《水墨游戏

(一)》教案

教材分析:

水墨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课是小学第一次接触水墨画,所以本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水墨画的工具,初步感悟水墨的特性,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掌握水墨工具的性能,初步尝试用笔、用水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对水墨艺术的兴趣。

因为面临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本课是以游戏的方式呈现,主要内容是用笔和用墨两个方面,以及文房四宝和中国画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用笔这方面又分直线运笔、侧锋、滚笔和点笔等多个层次,力争从简到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有序地进行游戏,根据本课使用的相关材料和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的知识,我分别把四组分成云纸组、香墨组、清水组、神笔组进行组织和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体验中国画的绘画特点和工具的使用。 2.通过尝试练习,体验中国画用笔和用水的特性。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的工具和尝试水墨的特性。 教学难点:毛笔、水份的控制。 教学准备:

教具:毛笔、墨汁、宣纸及其他各种纸影视文件、脸盆、范画等 。

学具:毛笔 墨汁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工具。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老师也喜欢玩游戏,今天这节课就是游戏课,今天的游戏不光是你、我,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朋友——毛笔、墨水、宣纸、水,这些朋友虽然不会说话,但都很有本领,大家在游戏中要仔细观察并记住它们的本领。老师一一介绍墨水、毛笔、碟子、宣纸等材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为了看看那个组在游戏中最遵守游戏的规则,老师把我们四个组分成云纸组、香墨组、清水组、神笔组,老师将表扬好的组。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方式,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要仔细观察并记住它们的本领”,提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有序地进行游戏,根据本课使用的相关材料和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的知识,我分别把四组分成云纸组、香墨组、清水组、神笔组进行组织和教学) 师生探究:

1、老师示范蘸墨技巧。取出毛笔,轻轻放入墨水中,取出、再在碟子边添一添,画不同的线,让学生观察画出的线有哪些变化?(粗细、干湿的变化)教师示范,试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毛笔先竖直了画,画出的线很细,用力按下去,毛笔接触纸面面积变大,所以就变粗;毛笔越画笔里含的墨越来越少,所以就越来越干)学生练习。

2、毛笔除了可以竖直了画线外,还可以斜着画、滚着画、点着画……教师示范不同运笔,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老师的示范,将新授的内容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得以体现,从蘸墨——添笔——画线——再蘸墨——侧着、点着、滚着、逆着画,有简单的直线到“斜着画、滚着画、点着画……”尝试不同运笔,这也是本课的重要内容,有简到繁,层层递进。)

3、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与我们刚才画的图片有什么不同?墨的颜色有深浅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又是这样出来的呢?(加水)

4、教师示范:在毛笔中加水、再加水画线、画点……甚至可以在原来不同墨色上重复着画,一层又一层,学生练习,感受水墨变化。

(设计意图:在单色用笔的基础上,学习加水后的用笔变化,拓宽和丰富内容,有层次、有变化,把专业的中国画用笔、用墨、用水、积墨、破墨等的知识分解开来,让学生容易接受,进一步感受水墨画的神奇)

5、教师试问:刚才我们了解了毛笔、墨水、水的本领,你觉得宣纸有什么本领?柔软、吸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毛笔、墨水、水、宣纸功能的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既是本课内容的小结,又是导入环节的呼应。始终让学生处于自主、主导的地位)

6、学生练习:运用不同的方法,充分发挥宣纸、毛笔、墨水、水的本领,分小组自由练习,看看谁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前面是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而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放手创作,学生的练习,是对这课内容的小结,又是创作激情和情感的迸发)

7、宣纸、毛笔、墨水、水的本领很大,其中笔墨纸砚是传统水墨画的文房四宝。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练习、总结铺垫,自然引出文房四宝的知识,新鲜而不突兀,容易接受,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

8、今天的游戏结束,谁来给今天的游戏取个名字?——水墨游戏。谁能用学过的拼音把这四字写出来。学生写过后,老师用汉字楷书揭示课题。并小结:水墨不仅可以画画,还可以用来写字,这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

(设计意图:给游戏取名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性,也是本课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先先让学生尝试用拼音写课题,老师再示范书写,既新鲜又能自然引出书法的内容,层层铺垫,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9、欣赏水墨作品,水墨不仅可以画线,还可以进行造型。鼓励学生课后尝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学的重要环节,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等方面的评价,激励学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游戏的方式,将传统的水墨技巧情趣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接触水墨画的工具,初步感悟水墨的特性,本课的设计主旨接近儿童的审美特征和心理特征,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掌握水墨工具的特性,初步尝试用笔、用水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对水墨艺术的兴趣。注重兴趣的培养,情趣的形成,让学生在快乐和自由的活动中自由表达和体验。特别是给课题取名字、师生分别用拼音和汉字书写课题,符合、贴近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学生兴趣高涨,把书本知识进行很好延伸和拓展,效果很好。所有的知识、体验都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完成,让学生形成浓厚的水墨新趣,大胆表达,在活动中体现出愉悦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功。

第18篇:水墨人物画教案

1.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目标,开始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急噪,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的毅力,遇到困难易退缩,消沉。

2.由于学习上得不到关注,长期受冷落,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3.在家庭学校里得不到关爱,使他们的性格变的孤僻,冷漠不愿与别人交流,缺乏十几岁孩子

应有的阳光的性格。水墨人物画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及其艺术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2.引导学生在欣赏、分析、感受的基础上,研究与尝试用中国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人物,初步掌握水墨人物画基本的表现方法与步骤,表现出人物的生动特点; 3.提高学生的水墨表现能力和对水墨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对于水墨人物画特点的了解与表现方法的掌握; 难点:学生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掌握及墨色关系的处理。

一、引入

1、玩水墨:体验墨色变化

(两支毛笔,一支笔全蘸满墨,另一支笔先蘸饱水,笔尖再蘸墨。)

请两位学生上来,根据老师提示来画:画一个点,把笔斜过来在旁边再画一个长点,再快速的连画两笔, 对比两个同学画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一个墨色有浓有淡的变化,一个是全黑没有变化) 这就是墨色的浓淡化,

同学们,两位同学同样的拿笔方式和画法,怎么会有这种不同效果?讲解蘸墨的方法。

有水有墨,才叫水墨。原来水墨这个名称是这么来的。

2、小结:水墨画是非常讲究墨色的浓淡变化。板书:浓淡

二、学习

1、出示《泼墨仙人图》学习墨色变化 (1)介绍历史背景

南宋画家梁楷的着名作品,是现存的最早的泼墨人物画,寥寥数笔,概括飘逸的画法,对明清及现代画家有着重要影响。

(2)学生说感受,说说这幅画与平时的人物画有什么不同?(表现手法和墨色两方面,这幅没有细致刻画,只是概括的画出人物的整体效果。就像是用墨泼上去一样,这种画法就是泼墨法。) 板书:泼墨写意 浓淡干湿

(3)小结,自己欣赏,(这幅《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泼墨人物画,寥寥几笔就把仙人的神韵)此图画了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憨态可掬。一双小眼醉意朦胧,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使仙人超凡脱俗又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 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作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把仙人的自然洒脱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2、揭题:水墨人物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墨人物画”。

3、出示《曲木家的小客人》学习技法

(1)刚才欣赏了《泼墨仙人图》,了解了水墨画的墨色,再来欣赏另一幅。 问:欣赏了画想说什么?

(2)这幅与《仙人图》有什么不同? (

(内容不同,方法不同《仙人图》时泼墨的方法,这幅是用勾写结合的方法) 板书:勾写结合

4、出示《流民图》学习内容

(1)看到了什么?(强调画面上的内容)如很痛苦,很悲惨情景。没错这个内容画的特别有意义。内容表达深刻 (1)介绍背景:

《流民图》,是蒋兆和作于民族灾难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北平。除去残酷的现实,焦灼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艺术家的心,促使画家用自己的笔写下无声的反抗。同时《流民图》在艺术上,更是对当时衰弱到极点的中国人物画起了振耳发聩、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与前面两幅又有什么不同?(表现技法不同,好像很写实) 板书:勾线设色, 画的内容:情节故事

(方法不同,先勾线后设色,是勾线设色法。)

5、小结:

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与泼墨写意、勾写结合、勾线设色的技法结合起来名作就诞生了。 泼墨写意 勾写结合 勾线设色

三、欣赏作品(大师作品) 指导说:他是用哪种方法? 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有背景的 说说感受?

四、示范(注意边示范边讲)

这里先检查学生用笔、用墨方法,用笔:中锋 侧峰 逆锋 卧锋,用墨: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及毛笔蘸墨的方法。

1、在纸张上先定位置(在这张纸上画画在哪个位置,画多大先在心里想好),

2、画人先画脸,可以用淡点的墨色,而脸又最先画眼睛,如果他有戴眼镜,就先画眼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定要细心,

接着画眉毛,能反映人的情绪, 嘴巴也能反映人的情绪,

然后是脸的轮廓,要注意用笔的握法来控制轮廓线的墨色变化,最好做到一笔画完,除非你有特殊要求。 接着是头发和耳朵,先画哪个,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来定,现在先画头发,看头发墨色要浓点的,这时候更要注意用笔方法,头发可以用卧锋,刷刷几笔就把它画出来。 最后画上耳朵。 头就画好了。

3、接下来就简单了,只要用很简单的大笔来画出身体,(刚好昨天比赛的薛彬老师给我们上了戏剧人物,怎么画人得身体动态,就是用大块色来画人的动态,没有画表情。

4、身体可以概括,但是手也是重点,要画好,关键是把手的关节画好,手就会好的。

5、上色彩,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效果来选颜色,我选的是朱膘当人的皮肤的颜色,因为我想表达的是高兴开心的人。(如果是想表达愤怒的就用三绿的颜色,用颜色时可以先在旁边的纸上试试。)

6、调整,就是画上背景,背景画的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最后别忘了落款,就是写上是谁在什么时候画的,再要加上自己的印章。

注意讲墨色的变化、表现方法。

五、欣赏学生作品

六、创作

七、展示点评

第19篇:水墨园林教案

课题 第九课 水墨园林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张屹 教学目标

1、学习水墨园林画法,感受祖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2、学生通过欣赏与绘画,能够体会园林艺术丰富的造型及空间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美感。能够理解在园林艺术的造型美和所具有的。

教学重点:

1.学习水墨画中国园林的方法。2.提高学生水墨表现的技艺水平。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水墨画表现园林的能力。2.激发学生对传统水墨画艺术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师 教学课件、挂图、教师范画,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示范用水墨画工具等。 学生 绘画水墨画的工具一套,毛笔、宣纸。 教学程序设计(课件应用流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课件:写生是画好水墨园林的第一步,是搜集素材的重要手段。

二、新授内容:

1.学习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画家们常常直接用水墨对景写生,回到画室再进行艺术加工和进一步取舍,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右边两幅相同的《谐趣图》一幅是画家到颐和园对景写生,一幅是根据写生进行的水墨画创作。通过比较,你能找出它们有哪些不同,重画的一幅有哪些高明之处吗?你能从中得到启发,学会怎样提炼加工吗?

画面墨白处理更强烈,加重了画面的份量。

画面拉开了近景和远景的大小对比,更有层次感。

画面舍去了左下角的建筑,用柳树代之,使水变活,避免湖面圈得过于严实。 增加了题拔,写出作画的过程,加大远山,使画面由原来的方形变为立式长方形,更符合传统国画的规范。

2.走近名家:

欣赏傅抱石、钱松岩以园林为主题的水墨画作品,提高对水墨画的认识水平。 傅抱石(1904-1965),出生于南昌市。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尤以山水画见长。是新金陵画派主要创始人。

钱松岩 (1899 -1985),江苏宜兴人。他和傅抱石一起为创建“新金陵画派”立下了汗马功劳。 创作以山水著称,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致力创新,形成了浓郁清新的艺术风格。

3.图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包含基本要素 :建筑布局、连通配合、景物映衬、花草树木文化气息。

三、作业指导:

1.教师讲授:教师示范绘画步骤。①铅笔起稿 ②水墨勾画 ③着色定稿 2.学生活动:

欣赏书中图例:这里真是别有洞天,粉墙隔开了街市的杂喧。亭台楼阁,游廊画轩,花木繁茂,池鱼戏莲,叠石成山,气象万千,展开一幅迷人的水墨画卷。 3.作业要点:

①游览欣赏家乡的园林或公园,谈谈你的感受。

②选择你最喜欢的园林景物,画一幅铅笔写生,然后回去画成水墨园林。

③充分利用水墨的浓、淡、干、湿,用笔的点、线、皴、擦,画出园林景物的丰富和美丽。

④节假日也可以带上水墨工具,到园林去作水墨写生。 4.作业形式:

水墨园林作业画面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可以制成方形、圆形、扇形等形状。 5.学生作品欣赏:

欣赏学生水墨园林作品,说说哪幅画自己最喜欢它的用笔、用墨、用色、构图、内容等方面特点。

四、作品展评:

1、举行“我爱家乡”主题水墨画作业展,在黑板上张贴学生作业,评出最具魅力奖、色彩迷人奖、景物精致奖。

2、名作欣赏:欣赏以中外园林为主题的水墨画作品,围绕评选学生作业的标准,谈谈你喜欢哪位名家作品,为什么?

第20篇:水墨荷花教案

水墨荷花教案

余江韬奋学校

吴 炜

教学目标:

1、学习祖国传统绘画,传承民族精神,陶冶美好的情操。

2、通过国画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与才能。

3、学习用泼墨法表现荷花,感受国画中的笔墨情趣。教学任务:

1、能控制毛笔的水份,并用不同层次的墨色来作画。

2、能借助毛笔和水墨的功能来表现自己心中感兴趣的事物。

3、能大胆的挥豪作画,并加入自己的见解。

一、课前准备

1、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盘、水桶、书画毡等。

2、教学相关资料及教师示范用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以诗歌导入荷花,让学生在背诵与荷花有关的诗句中,感受诗人诗歌里,描绘的荷花美。

B、让学生欣赏一些荷花的图片,感受现实生活中摄影家眼中荷花的美。

C、通过欣赏古今国画大师的荷花作品,让学生感受画家笔下的荷花的美,重点介绍张大千、齐白石、八大山人的画,对他们的风格、题材及用笔用墨进行比较,感觉国画托物寄情的功能。

(2)发展阶段

A、教师黑板上示范作品,展示泼墨写意荷花的绘画过程,让学生体会写意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及构图。

B、学生自由练习,老师随堂辅导,画时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古典美的意境,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绘画中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自由、轻松的绘画。

C、作品完成后,将学生的部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明白自身画作的优缺点,从而更好的学习国画。

拓展:

1、通过欣赏历代国画大师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国画作品,揭示国画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画的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生课后自行完成2—3幅泼墨荷花作品。

3、查找、搜集与荷花及梅、兰、竹、菊相关的作品,体会画家的托物寄情的意境,并试着临摹一幅喜爱的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让我得到了锻炼,收获了很多。由于平时上惯了野课,课堂较为闲散,从没有注意过教法教态教法,所以一到正式场合就上不了台面,虽然脑子中将课构思的如何如何,但语言组织上却终是跟不上。因为没有底气所以声音较小,上课同事们说我好像是讲给自己听,以至于部分教师建议我这位男老师上公开课时带上 扩音器,想来真是有损我身为一名男教师的阳刚形象,只好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写下来背课。想来真是可悲啊!那是对‘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感触特别深。相反学生在这堂课上的表现,却让我从此对他们刮目相看,我的示范过程,四年级的小学生居然能如数家珍的给我归纳下来,让我自己说也说不到那么好,看来我对学生的能力还是很缺乏了解。学生的绘画作品十分新颖,他们并不拘泥于中国画的条条框框,而是加入了许多他们自己的画法习惯及见解,用他们稚嫩的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幅美妙生动的画卷,让我惊叹不已。

通过这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积累了我的国画教学经验。同时也对我自身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触动,端正了我的教学态度,提高了我对自身的要求,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很大的进步!

《水墨山水画教案模板.doc》
水墨山水画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