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

2022-03-09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山”行教案

“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山和山作为偏旁时的写法。

2.通过观察练习,掌握“岭、峰、岗、崩、岔、峦”六个字的特点并能规范书写。

3.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书法文化的熏陶。

4.向学生渗透互相谦让、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山字旁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汉字中的书写特点和结构规律。

教学难点:山字旁在不同结构的汉字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齐背自编《写字歌》: 提笔就是写字时,

拿起笔,要牢记: 手一寸,胸一拳, 眼一尺, 头摆正, 肩放平,腰挺直, 腿并排,足要安,

端端正正学写字,

堂堂正正来做人。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不仅背得熟练,而且坐得端正,看来大家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相信这节课一定会把字写得更加漂亮。

师:老师先来考考大家,请看这些字,你认识哪几个?(出示甲骨文、金文、小篆、印篆、隶书、行书、草书7种字体的山字)

生:上面两个是个山字。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起来像是山。

师:这是我国最早的汉字,它是用线条来描画事物的形状,叫甲骨文。

生:下面这几个也是山字。

师:对,其实上面这些字都是山字,分别是金文、小篆、印篆、隶书、行书、草书的山。老师也想来写一个“山”字,(板书:山)你知道这是什么体的吗?

生:楷体。

师:加上这个楷体的山,汉字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就完整了。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现在的简化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线条越来越简单,造型越来越美,可以说每个象形字都是一个故事,我国的文字真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山中走一走,感受大自然及书法艺术的美。(补充板书:“山”行)、

二、读山(读贴)

(一)观察独体字“山”

1.比较“山”

师:山字看似简单,只有三笔,但要写好它可不容易,仔细观察一下,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生:它的竖画长短不一样,中间的竖长,写在竖中线上,边上的两个竖较短。

师:你观察真认真,这三个竖就像几座山一样高低起伏。

生:三个竖画之间的距离相等。 师:这叫均衡美。

生:竖折写出坡度,就像人往上爬一样。

师:写出坡度这个字就写活了。 生:右边的竖要出头。

师:这样整个字更稳,在动中求稳,达到书法艺术很高的境界了。

2.总结规则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好.老师为大家总结一下,课件出示,齐读:1中竖直直居中线;2竖折上斜有坡度;3右竖向内略出头;4中右左竖依次矮;5三竖等距平衡美。

3.在手中写“山”。

师:同学们,其实山字的奥妙就在我们的手中,你发现了吗?赶快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内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的手就是一个山字。

师:对呀,大家看,我们的中指就好比山的中竖,大拇指就是它的左竖,而小手指就是右竖,既对称又平衡。来,咱们一起在手里写山。

(二)观察带山字头的合体字

1.观察偏旁“山”: (1)山字旁的写法

师:山字作为独体字,横竖安排它说了算,可是山字和其它字组合时,它却发生了变化。请看大屏幕,上面这行是(左右结构),下面这两行是(上下结构)。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给你5秒钟的时间观察,看看在这些字中山字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吗?

生:上下结构的字中山变得扁了,变矮了。板书:扁,矮 生:坡度不明显、中竖变短。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左右结构的字中山变得窄了。板书:窄 生:山字旁写在田字格的左上部。 (2)举例体会,渗透育人。

师:那山字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如果还像原来一样写行不行?(故意写个上大下小的“岗”字)

生:不行。这两部分是一个整体,小的要让一让大的。

师:同学们这个说法还真有道理,真是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向中靠)。其实我明白了写字和做人一样,不能随心所欲,和他人相处还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合作。

2.观察合体字:

师:同学们看出了山的变化,可是,要想写好这些字,仅仅写好一个山字是不够的。我们来观察一下剩下的部分,看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岭和峰的撇捺要伸展。 师:撇捺伸展方显美。板书:岭

生:峰的三个横要距离相等地,竖是悬针竖。 师:三横等距悬针竖。板书:峰

生:岗左边的竖是垂露竖,要写得方方正正的。 师:方方正正垂露竖。板书:岗

生:崩的下面是个朋,左过的月写得小,右边的月写得大一点。 师:你真会比较,它的下面是个左右同形的字,这样的字写时要注意左小右大互谦让。板书:崩

生:岔上面的八字头写得撇低捺高。 生:里面的刀字的竖要向左斜。

师: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这个字就是不呆板了。正是撇低捺高折左斜。板书:岔

生:峦上面的横要写得长一点。

师:横平竖直端正美,同学们读帖的能力真的是越来越高了。板书:峦

【评:俗话说:“写字没有巧,笔画安排好。”汉字的笔画安排、间架结构排列的平正、匀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刘老师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山作为偏旁时,应该怎样写?这既强化了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品德教育。】

三.写山(临贴)

师:刚才,同学们在分析得很透彻,相信你们在纸上一定会写得更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第二步临帖。写之前,先来说一说写字执笔姿势: 手一寸,胸一拳,眼一尺, 头摆正,肩放平,腰挺直,腿并排,足要安。保持这个姿势,在练字纸上每个字写两遍,写的时候心里要想着这些规则,而且每写完一个字都要对照字帖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争取下个能写得更好。(配乐,师巡视指导,个别纠正。)

【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刘老师指导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强化写字习惯。】

四.评山、改山。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写得特别投入,都不忍心打断你们了,但是咱们还是要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字写得怎么样?下面我们就来评一评自己写的字。

课件出示评价要求:

(1)字有没有写正确? (2)字写得是否整洁? (3)笔画写得好不好? (4)字的间架结构是否合理? (5)整体感觉怎么样? 1.自评

师:首先自评,对照评价标准,一条一颗星,看自己做到几条,能得几颗星。

2.组评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一评刚才写的字,看看你能获得怎样的评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他就是我们今天这节写字课上的“写字小巧手”。

师:谁的作品都得了五颗星?祝贺你们,没有得到五颗星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咱们课后再加把劲,争取下次也得五颗星。

3.展示评议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字展示给大家看?

师:谁来评一评,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还不够好?

生:我觉得岔写得特别好,上面的八字头写得撇低捺高。(老师用红笔圈出)

生:我觉得山写得好,写出了三个竖的高低变化。(老师用红笔圈出)

师:还有哪个字不够好,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峦的结构不太好,山字底写得太大了。(教师用红笔现场批改)

师:这样一改就好看多了。

师:同学们,这就是学习,我们在夸奖他人的同时,吸取他的优点,在指出缺点的同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评:对学生进行写字评价,是对训练情况的定性反映。教师列出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找到了评价标准的点。采用自评、组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写字起到了直接促进的作用。】

4.修改

师:请同学们对照这五点要求,再来修改自己的字,每个字写一遍,力争比前面的都好。

5.再展示评议。

师:谁愿意把自己修改过后的山字给大家看看。

师:老师发现咱们同学修改过后的山字更加高大挺拔了,其它字也更规范美丽了,进步很大。

师:下面隆重地推出我们这节课上的“写字小巧手”,恭喜你们获得了“写字小巧手”光荣称号,你们的写字档案袋里又多了一份荣誉。

师: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写字小巧手的作品?展示欣赏。 师:他们的字写得真漂亮,课后可以向他们请教一下。 【评: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再进行改正,会将此字写得更加端正美观,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6.其它山字旁的字

师:在我们学过的字中,还有很多带有山的字,回忆一下有哪些? 生:峻、峭、崇、嵩、岩、仙

师:咱们可以运用所学的规律练习这些字,只要我们找到规律,持之以恒地练习,我们一定能写一手正确、规范、美观的字。

【评:拓展性的出示带有山字旁的字,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自主练习,真正做到了扎实于课内,拓展于课外。】

五、赏山

1.欣赏山景

师:写累了,我们来放松放松,欣赏一下山景。(课件播放各大名山的图片,少音乐伴奏)最后停留在四幅有代表性的图片上。

师:泰山巍峨雄壮,华山秀美险峻,庐山云雾缭绕,桂林山水相映生辉,大自然中的山真是千姿百态的。

2.欣赏书法

师:一个简单的山字,在历代书法家的笔下也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课件出示)看,这是颜真卿的楷书——欧阳通的楷书——王羲之的行书——黄庭坚的草书。

师:在这些山中,你对哪一个情有独钟?为什么呢?

生:欧阳通的山写得很潇酒,就像一名英俊的战士一样高大挺拔。 生:王羲之的山很精神。

师:很有神韵,真是气韵生动,笔断意连。 生:颜真卿的山就像泰山一样雄壮。

师:是呀,颜真卿为人忠厚,诚挚,他写的字和人一样,真是字如其人。

生:黄庭坚写的山就像是一幅画,有山有水。

师:他把大自然的美景与书法融为一体,真是出神入化。这些书法家写的山字美不美?

生:美! 师:是啊,这些山有的端庄秀丽、有的雄浑大气、有的行云流水,有的酣畅淋漓,在变化当中体现了汉字的美,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

【评:本环节为一亮点,教师巧妙地将祖国的“山”景与名家的书法“山”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书法无穷魅力,提高了学生对书法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3.拓展

师:其实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在纸上,也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这是什么标志?(出示山东电视台的台标。)

生:它是山东电视台的台标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是由山字变化而来的

师:书法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创造美。

【评:此环节与上一教学环节紧紧相扣,由书法家所写的“山”字演绎到山东电视台的标志,突出书法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正应了那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四、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读山、写山、赏山中找美,悟美,创造美,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会了山的写法。

生:我学会了山作为偏旁时怎么写。

生:我觉得书法家的字写得真漂亮,我也要好好练习。 师:说得真好。 2.总结

师: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真是不虚此行啊!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望大家课后继续徜徉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品味汉字的方正之美,做一个笔正、心正、身正的人吧!

【评: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进行了概括,发散性的思维让学生充分说出本课的收获所在。总结性的语言将精深的书法艺术联系到了做人的道理:笔正、心正、身正。】

[总体点评] 写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方面,一直被老师有所忽略。因为它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本节课教

学设计新颖,刘老师按照入山——读山——写山——评山——改山——赏山——拓山这一线索来安排各个环节,因此课题定为《 “山”行》,融入书法和语文的双重含义。尤其在“读山”这一环节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写好“山”字的各条要令。对于山字旁的字,则进行归类教学,先观察山字旁的写法,再细看每个字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每个字都编了一句顺口溜便于理解记忆。在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逐步提高读贴的能力。同时,结合字的结构对学生进行互相谦让、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对于其它山字旁的字,课堂上只是蜻蜓点水地带过,写字课上只要把方法学会了,练起字来就事半功倍了。本堂课的设计,尽量使写字的指导与书法文化的熏陶融为一体,努力创设一种浓郁的书法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避免了写字课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产生兴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写字,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

在学校举行的写字教学研讨会中,我执教了《“山”行》一课。可能因为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学校的书法校本课程,本学期又负责为全体老师指导钢笔字,为此曾经查阅了很多资料,这在无形中帮了我的忙,使我对写字教学有较深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本堂课的设计,尽量使写字的指导与书法文化的熏陶融为一体,努力创设一种浓郁的书法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避免了写字课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产生兴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写字,提高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课题定为《 “山”行》,融入书法和语文的双重含义。另外,在板书设计上,也是按照“山”字的造型来设计,使本堂课处处不离“山”。在写山部分中,我重视教师的范写,重视写字与执笔姿势的指导与纠正,同时配以优美的古筝曲,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字是一种享受。写后采用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在评价时给予学生明确的评价标准,让他们知道怎样评价判断字的好坏。改山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字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进行修改,就是画龙点睛之笔了,效果特明显。最后,学生谈收获,真正做到了“不虚此行”,与课题相呼应。

讲完课后,领导和老师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我深知这是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其实由于时间太仓促,课背得不是很熟练,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有待改进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件制作不够精致。由于自身计算机水平有限,平时又不常制作课件,到了真正用的时候,才发现以前学的那点知识都忘光了,根本不够用,真是心用余有力不足。讲完课后,我又针对课件中的缺陷,作了相应的修改,不懂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终于弄明白了。真是吃一暂长一智呀。

二、写字指导有待探索。虽然自己写的字还过得去,但写是一回事,指导学生又是另一回事,在这方面,我还缺少经验,有待在以后的写字教学中继续研究,不断提高。

三、评价不到位。不管是我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学生对字的品评都不如人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向其他教师请教,提高自身能力和学生写字水平。

推荐第2篇:山行教案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相关图片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4、全班朗读古诗

师:大家根据后面的汉字拼音表,给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然后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众生有异议)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1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

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略

(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略(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略(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鼓励同学)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

2 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 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有哪些诗句是赞美二月花的吗?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大家在读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嗯,对了,诗人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略)坐:因为

师: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诗中又说到“枫林晚”,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师:好,大家能不能结合字的意思来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大家想一下,等会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略

3 师:(根据情况而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生:略

师:视情况引导 (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4、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不是

师:那又是什么呢?

生:(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从霜叶的精神上回答(生命力顽强等) 师:现在大家再齐读这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四)扩展知识:白居易《和杜录事题红叶》,想想在白居易这首诗中的红叶又是怎样的?

《和杜录事题红叶》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十.板书设计

山行

首联:寒山 石径斜

景色优美 颔联:白云深处 人家 颈联:停车 坐

喜爱枫叶 尾联:二月花

推荐第3篇:《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2、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三、教学难点:

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型:

诵读

五、课前三分钟:

诵读诗词: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二)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三)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四)学习诗文

1、诵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2)通过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根据工具书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3、交流总结,教师重点指导:

(1)字词方面: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2)指名让学生根据词义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4、精读赏析,品味美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4)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五)小结: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推荐第4篇:山行教案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序号: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 。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6、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推荐第5篇: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行”,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相关图片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么,都去过哪?同学纷纷回答。我们跟着大诗人一起去旅行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4、教师范读,然后全班朗读古诗

师:大家根据后面的汉字拼音表,给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然后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1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

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略(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略(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鼓励同学)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 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2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嗯,对了,诗人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略)坐:因为

师: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诗中又说到“枫林晚”,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师:好,大家能不能结合字的意思来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大家想一下,等会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师:(根据情况而定)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师:视情况引导 (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4、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不是

师:那又是什么呢? 生:(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从霜叶的精神上回答(生命力顽强等) 师:现在大家再齐读这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四)扩展知识:白居易《和杜录事题红叶》,想想在白居易这首诗

3 中的红叶又是怎样的?

《和杜录事题红叶》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十.板书设计

山行

首联: 寒山 石径 颔联: 白云 人家 颈联: 枫叶 尾联: 霜叶

4

《山行》教学反思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3.“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推荐第6篇:《山行》教案

山行

杜牧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山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揭题:有一位诗人,他也喜欢秋天的景物,他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山行》(板书课题:山行),这位诗人就是杜牧。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诗篇。有一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这首诗就是《山行》。

2、初读感知

(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呢?

翻开课本到45页,自由朗读《山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学生自由朗读约5分钟)

(2)指名朗读,请两位同学朗读。 (3)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3、精读感悟

(1)诗中有哪些景物? 板书: 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枫林晚、霜叶红 请同学们欣赏课件,看看图中有没有这些景物。

(2)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去欣赏这些美景 (用一体机出示古诗)

①(结合课件)诗人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 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寒山”呢?

若学生不能理解,则引导: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山上草木枯黄,阵阵秋风向诗人吹来,诗人会有何种感受? 石径就是石头小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意:山间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②诗人抬头看,又看到了什么?“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句诗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的词语?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看图,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虚无缥缈,就先人间仙境) 人家又在什么地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③诗人这时突然叫道:“停车。”这是为什么呢?“停车坐爱枫林晚”

同学们现在都是坐着上课的,但是这里的“坐”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不一样,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因为它比较特殊,所以同学们像这样,用笔在书上记一记。

④这样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太喜欢这景色了,以至于发出一句感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人为什么说“霜叶”啊?引导: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的景物。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就是“霜叶”。

二月花就是春天的鲜花,请同学们有一个词语来形容二月花。如学生无法回答,我会提示:老师会用漂亮来形容二月花,也会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二月花。 二月花是如此的美丽,但是诗人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艳,诗人将霜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可见霜叶是有多美啊,诗人是多么的热爱这景色啊!同学们带着喜爱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诗。

4、现在你们就是作者,用你的话向我们介绍这些美景。指名回答。 游戏:老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老师说诗句,学生说诗意。

5、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些美景。

五、作业

背诵全诗

推荐第7篇:山行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山行》(2课时)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 。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6、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推荐第8篇:山行 教案

山行 (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林秋色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秋景的赞美之情。

2、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霜叶的喜爱,并理解诗人喜爱霜叶的原因。

3、学习霜叶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林秋色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秋景的赞美之情。

2: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感情及霜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查阅杜牧的生平,现在谁能来给大家说说?(板书:杜牧 唐)同学们都有完成老师的作业,那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板书:山行),读课题。

2、“行”什么意思?(走)“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1、现在就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1)、指名读,请同学评,结合学生朗读评价。

(2)、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那现在谁来试着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 (3)指名读,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再读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一)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1、同学们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诗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寒山”、“霜叶”可以看出是深秋的景色。)

2、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然我们再仔细读读这首诗,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3、谁来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色?

4、解诗意,点明“生”、“坐”等词的意思。

(二)体会前两句,想象描绘的美景,有感情的朗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同学们,是能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色?

2、从寒、斜、生处理解诗句。

3、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的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说说理由。

(“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4、指导朗读: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第一句。

5、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像,读出诗句中的画面来。

(三)读后两句,想想枫叶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喜爱之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很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三四句,思考这个问题。

2、读完三四局,你觉得诗人最心动的是什么?

3、指名(枫叶、霜叶),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停车坐爱) 是啊,诗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片枫林,才停下车静静欣赏。

4、那同学们,从这个“晚”,你又能看出什么呢?

5、是啊,傍晚的枫林让诗人喜爱不已,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6、听到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喜爱呢。我们读诗就应该这样,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最后一句,感悟情感

1、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也看到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诗人也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2、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同学们,你们见过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对,焉了。可是枫叶呢?反而红于二月花。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霜叶顽强的精神使人敬佩,所以诗人喜欢它。)

3、对,诗人敬佩霜叶的顽强。老是想给同学们读一段资料:杜牧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

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

4、读了这段资料,你认为作者是仅仅在赞美霜叶吗?(不是,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激励)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霜叶的敬佩,读出诗人的不懈追求!再次齐读。

五、小结,联系自身,学习枫叶的精神

同学们,学完了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看到的美景,更是感受到了枫叶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希望同学们能像这霜叶一样顽强,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好吗?

现在,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读出对霜叶的敬佩,读出诗人的不懈追求!读出我们的绝不低头的决心!

下课

板书: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 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感觉美

枫林、晚、霜叶、红

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

钦佩、向往

推荐第9篇:《山行》教案(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2、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出示《山行》。读读课题,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山间行走)

介绍作者杜牧。

杜牧在山间行走,会看到些什么呢?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诗吧。

二、正字音,读韵味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师范读

4.学生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明诗意,想诗境。

请小组合作,然后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1、解释红色字含义

2、说说诗句的含义

3、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品字词,悟诗情。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诗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深秋呢?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1)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2)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石径斜”

(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

(1)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

(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3)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如何?

“霜叶红于二月花”

(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五、拓展延伸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天净沙 秋思》

3、

作业设计

★美美地背诵古诗,说说意思

★★请你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推荐第10篇:古诗《山行》教案

《17 古诗两首 山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

黄 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第11篇:山行 古诗 教案

 

设计意图:

山行

《山行》这首诗描写出深秋山林迷人景色,尤其是诗人对枫林晚景的惊喜之情难以抑制,通过看图片理解诗句,能给幼儿启迪和鼓舞,使孩子轻松地理解诗句内容。

活动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

活动准备:

活动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活动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古诗《山行》视频,幼儿初次感受诗中意境。

师:小朋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诗的名字叫《山行》,老师将带你们一起走入诗中,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二、理解活动

出示《山行》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内容,并引出诗句。

附古寺: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小朋友,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引出诗人:杜牧)以上内容源自第一幼儿教育儿童网

师:小朋友,小路是什么样子的?伸向了什么地方?

小结:远处的高山上的路是弯弯曲曲的。

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2、图中住着人家,请你找出这几户人家在哪里?

小结:白云飘浮的地方有人家。

引出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3、诗人乘车为什么停了下来。

小结:诗人停下来看枫叶。

引出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4、枫叶真漂亮呀。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枫叶在什么时候才会变红?

小结:秋天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漂亮。

引出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阅读活动

1、带领幼儿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跟老师一起完整朗诵古诗。

3、幼儿集体朗诵古诗两遍(播放古典音乐,增加意境)。

四、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山行》对于某些幼儿来说,已经在家里和家人学习过了,因此比较熟悉,但是绝大多数幼儿并不理解古诗内容,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所以在本次活动课中的教授中,重点让幼儿在理解中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所以课堂氛围比活跃

第12篇: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有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山行》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

教学难点: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音乐,出示课文插图)

1、深秋,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见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树林。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能说说诗题山行的意思吗? (山行:在山上行走。)

3、你对诗人杜牧有哪些了解?

(简介杜牧: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读古诗,比一比看谁的字音读得准。

2、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听他读,你有什么建议? 斜:正音斜(xiá)

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3、同桌练读,互相评价。

4、默读古诗,画出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的景物。

5、诗人杜牧乘着马车,看到了哪些景物? (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6、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意,想一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

四、感悟诗情,吟诵全诗

1、深秋,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伸向远方,白云深处可见隐隐约约的人家。一片比二月花还红的枫林跃入眼帘,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不得不停车观赏!同学们,此时的你是否也感受到秋天的美,请你来吟诵这首诗吧。

2、学习了这首诗,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恰当?

补充资料: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

3、古人常借诗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因此诗中描写虽是深秋,却没有秋的悲凉。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假如你就是诗人杜牧,来吟诵一下《山行》吧。

4、《山行》是一首凝炼的诗,又是一幅精美的画,能试着背一背吗? (配乐背诵。)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找、背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第13篇:山 行

《山 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色。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品读诗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紧扣诗题,先写山行途中远望所见、仰望所见: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出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远景图,意境高远,幽深寂静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了山行途中停车的原因:夕阳晚照下的枫林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那霜染的枫叶红艳艳的,简直胜过二月的春花,集中笔力写出了这幅图画的静景。诗人以细致的观察、绚丽的色彩、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建议1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一、看图引入,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板书课题,读题。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范读全诗,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自己试读课文,读通诗句。

2.抽读,检查。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4.同桌互相读读,讲讲。

5.讨论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再读全文,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让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读好节奏。

3.教师配乐,学生随音乐朗诵诗歌。

4.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5.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朗诵。

6.练习背诵。

四、探究学习,扩展知识

1.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你想做些什么?

2.你了解作者杜牧吗?你还知道他哪些诗?请推荐给同学们背一背。

第14篇:《山行》

活动名称:《山行》 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山行》,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

2、愿意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准备:

图片、背景音乐、字卡 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图片)

1、小朋友,请你们睁大眼睛看一看。这幅美丽的画面上有些什么?请你用好听的话来讲给我们大家听哦。

(有高高的山、红红的枫叶、漂亮的小房子、弯弯曲曲的山路、的太阳、云朵)

2、你感觉这是一幅什么季节的图片,为什么?

(这果然是个好办法,因为到了秋天枫叶就会变红;到了秋天,树叶就会飘落下来。)

3、你们觉得这幅秋天美丽的画面好看吗。请大家一起动动脑筋,想一句好听的话来赞美它,好吗?

(陈老师,先来想一句赞美它。夕阳把白云染红了。请你们也来想一句好听的话。和好朋友讨论一下。) *秋风把红艳艳的枫叶吹了下来。 *白云把漂亮的小房子遮住了。

山里秋天的景色可真美,我们小朋友想的赞美的话也十分好听。

二、欣赏理解古诗《山行》

陈老师今天请来了一位从很远的地方,乘着马车的客人来欣赏这么美丽的风景。他也被吸引住了,走出马车来欣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可是我们古代的大诗人——杜牧。

大诗人杜牧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之后呀,猜猜他要做什么?(他也想和小朋友一样,要用好听的话来赞美它。你们想不想听?)

1、教师示范朗诵古诗《山行》(音乐)

提问: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古诗里讲到哪些好看的景色。请小朋友带着这2个问题再来欣赏一下,看看谁的耳朵灵。

2、分段理解古诗大意 (1) 怎么样的山呢?寒山(秋天里的山叫寒山)“远上寒山石径斜”(深秋时,我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山) 请小朋友跟着老师来念一遍。 (2) 请小朋友想一想“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话什么意思?(发现白云漂浮的地方隐约地露出了几户人家) (3) “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我爱上了这傍晚的枫树林,于是停下车来欣赏) (4)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经过风霜的枫树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二、学念古诗《山行》

1、教师和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第一遍听;教师念一句小朋友念一句;幼儿朗诵)

2、比一比谁念的好听。

三、延伸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赞美秋天的古诗,发现秋天里的景色可真美。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美丽的秋景呢?

第15篇:山行

《山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 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异客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看过或听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 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 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 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 (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

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

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铅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逃家小兔》

教学目标:

1、师生共读,感受语言文字和图画的魅力,在享受快乐阅读的同时激起阅读的欲望。

2、引导学生学会用发挥想象力、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2、师总结: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学者也很爱读书,写下了许多读书的名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真是举不胜举!

今天,我便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本有趣而有耐人寻味的好书。大家想看么?(出示图书封面)请不要小看了这本出版于1942年的图画书。美国杂志曾把它评为“1966至1978年„好中之好‟童书”。

3、观察封面封底,引发想象

?(出示封面图)请大家看看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看图应按顺序看,先看文字 文字:题目《逃家小兔》,什么叫逃家?(这是一只逃离家的淘气的小兔子) 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插图(克雷门.赫德)

翻译者(黄迺毓)本书是由他有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让我们都能看懂。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图画?再看看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对母子。他们在那里干什么? ?小兔子和兔妈妈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你瞧,他们在说什么呢?

4、看完了封面,咱们来看封底,这里有两段文字, 第一段文字将带领我们走进这个故事。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部经典之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吧!

二、学习交流故事

(一)精心指导阅读第一次变化。

1、有一天,小兔突然要离开自己的家了,小兔说“妈妈,我要跑走啦!”

(1)小兔说完,妈妈会怎样?她可能会怎么想?(跑到哪儿我都能追到、为什么要跑呀?家里不好吗?爸爸妈妈不爱你吗?)

师评: 这一切来得是如此的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可是,兔妈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微笑着说:(出示)“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就这样,一场幻想中展开的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就开始了。

2、小兔逃走了,妈妈当然要去——追,可妈妈追不到它。仔细看看这幅图,这只小兔把自己变成了什么?这条鱼全身都是白的,它的背鳍是黑色的,叫鳟鱼。

3、小兔为什么要变成小鳟鱼呢?我们来看看小兔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如果你来追我,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请你学着小兔子的样子,自己练习读读这句话。

4、自由练读

5、请你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指导读

?你为什么读得这样高兴?终于能离开妈妈自由地玩耍了,小兔此时当然非常高兴。 ?谁再开心地读读?

?除了开心,小兔还会有什么心情?(舍不得、想念妈妈) ?你能再读读吗?带着这种不舍与想念

7、这淘气的小兔子变成小鳟鱼游走了,兔妈妈也要大变身了,你瞧,他变成了什么? (出示没有文字的第二幅图。)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兔妈妈走向一面墙,那儿挂着一只鱼篓、一只网兜和一根鱼竿,靠墙的地面上则放着一双黑色的长筒胶靴)是的,兔妈妈做好了一切准备,要去做一个捕鱼的人。她说:

(出示:“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谁来做一回兔妈妈。

8、瞧,妈妈这位渔人可有意思啦!大家再看(出示彩图) ?有意思吗?哪儿最有意思? ?为什么用胡萝卜来钓小兔?

?是的,妈妈知道小兔永远最爱吃的都是胡萝卜,用胡萝卜一定能把小兔这条鱼钓上来。一般的捕鱼人会把鱼食挂在鱼钩上来钓鱼,你们说这个胡萝卜会用鱼钩钩住吗? (不会)为什么?

?对呀,妈妈想得多周到的!

9、你们愿意来演一演这淘气的小兔和细心的兔妈妈妈?同桌两个小朋友试试。?(分角色读)刚才我看到你们组读得最认真,老师就给你们带上头饰,你们俩来读一读吧。多有趣的母子俩啊!

?(男女生分角色读)我请男生做小兔,女生做兔妈妈,来读读这个对话。多可爱的母子俩啊!

(二)放手阅读全书,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1、小兔不甘心就此跟兔妈妈回家,它又变化了。大家猜猜,小兔会作哪些变化呢?

?下面我们轻轻地打开书本,看看这只小兔逃家的故事。(出示要求)老师提醒?大家放声来读,?不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留心一下小兔共做了几次变化?分别变成什么?(生自由读故事)

1、交流

?小兔共变化了几次?(七次)

?第一次变化我们已经学过了,那后面分别变成了什么?妈妈又是怎么变的呢?谁来说第二次?

?可不可以这样说?(出示:小兔说:“我要变成大石头。”妈妈说:“那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2、下面就请同学从后面的5次变化中任选一次也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一说。看谁说得清楚简洁。(出示:小兔说:“我要变成 。”妈妈说:“那我就变成 , 。” (自由练习说)

3、谁来选择一次说一说?

4、小兔一次又一次失败了。此时此刻,如果换了你是小兔,还会生出新的出逃主意吗?请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再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小兔和兔妈妈相互较量的对话。

(三)重点指导学生感悟画面和文字。

过渡:看来你们都被这个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用心感受这个故事,找找最令你感动的画面,在小组里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交流:

一、爬山图

1、说得很好,大家看,你注意到妈妈的神情了吗?(眼睛一直注视着前方)此时,她的心里在想什么?(指名)

师:是呀,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兔妈妈始终不会放弃逃家的小兔。

2、一路上兔妈妈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

师:路上的艰险数也数不清,淘气的小兔子还在不断的向上逃避着妈妈,不如知难而退,就此放弃把!(不),你瞧,妈妈已背上行囊,做好了长途跋涉的准备。这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困难只有兔妈妈自己知道!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3、周老师也被兔妈妈的这种坚强的意志所感动,想和小朋友们合作读一读,好吗?

二、园丁图

1、妈妈用什么来培育小兔这朵花?是浇水施肥? 而是给小兔吃有营养的食物。

师:妈妈是多么用心啊!做每一件事都想到小兔,怪不得他说“如果你变成小花,我就变成园丁,还是会找到你!”

三、大树图

1、原因:是呀,即使是可以高高飞翔的鸟儿,也总有倦了需要停下歇息,或是回巢的时候,那么这棵大树便该是最好的休息场地了吧。

2、哪些细节让你感动?

兔妈妈正展开双臂热情的呼唤着小兔回到妈妈温暖的怀抱,好像在说:——

3、师总结:大树是鸟儿温暖的巢,妈妈的怀抱永远都是小兔温馨的港湾。

四、帆船图

1、兔妈妈变成了风多用力地吹着小兔子这条帆船呀!兔妈妈干吗要这么用力吹?

2、兔妈妈想把小兔吹到哪里? (妈妈想要他去的地方)

师:妈妈多么期待小兔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啊!不管孩子走到哪,妈妈永远形影相随,那是什么力量驱使妈妈这样毫不犹豫,奋不顾身? 那是妈妈的爱啊!

3、女孩子们做一回兔妈妈,把这一群顽皮的男小兔们吹到你们想要去的地方吧!

五、马戏团

1、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很佩服兔妈妈,他很了不起。

2、走钢索快乐吗?危险吗?那根细细的钢丝根本无法站立,可兔妈妈为什么还要去呢?

3、妈妈的爱就是如此深不可测,知道孩子正面临危险,所以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去保护孩子,即使自己面对再多再大的危险,也都无所畏惧了!那根细细的根本无法站立的钢丝,就是母爱的最高形容和象征。

4、你有没有被妈妈的举动所感动呢?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

六、回家图

1、你瞧,这画面多温馨啊!小兔子一位在妈妈的怀里多么的幸福啊,不由得让人羡慕。母子俩在幸福的交谈着什么?猜猜他们说些什么?

2、师:不管你有多淘气,妈妈时时刻刻,形影不离的追随着你,没有一句怨言,有的只是加倍的细心与呵护,妈妈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缘于一个字——“爱”!

3、让我们深情地读读兔妈妈的这句话!“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我真好就是你妈妈,我会张开手臂好好抱住你。” 师:这本书有很多画面和句子都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讲了,大家课后可以再来继续品读体会。

(四)提升阅读体会。

1、没有办法不崩溃了。小兔尽管绞尽脑汁,可是逃来逃去,他发现最终还是没有逃得了妈妈的追赶。怎么办呢?伏在草丛里,他一动也不动了。他好像累了。又似乎是在喘息。他在想什么呢?(出示伏在草丛中的图)

过渡:现在你知道这只小兔最后离开家了吗?(没有) ?它是心甘情愿留下的还是逼于无奈逃不了呢?

(它是逼于无奈逃不了了。)(它是心甘情愿留下的)

师:作家彭懿是这样认为的:小兔子并不是出于叛逆或受了什么委屈,故事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一场爱的捉迷藏,小兔子只是想知道妈妈有多么的爱他! 现在你认为小兔是逼于无奈还是心甘情愿留下来的?

答案揭晓了,经历了这么多考验之后,小兔子终于屈服了,他被妈妈的那浓浓的爱感动了,她要回家了,他大声对妈妈说:(出示:“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妈妈的爱在小兔眼里就是那温柔的风,那清甜可口的胡萝卜,那宽阔而又舒适的怀抱,那温暖而又惬意的臂弯,怪不得,小兔说:“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2、妈妈此时一定十分高兴,故事的最后也很有意思,瞧,妈妈是怎么说的?(出示:“来根胡萝卜吧!”)

3、妈妈为什么这么说?妈妈的理解与关心,让小兔倍感温暖,小兔知道妈妈的爱如海水般滔滔不绝,像天空般无边无际。让我们替小兔再次大声喊出来吧:“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是啊,小兔是如此的幸福,那是不是只有小兔的妈妈爱自己的孩子呢?(不是) ?其实世界上所有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 ?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当你饥饿寒冷时,妈妈说—— 当你伤心无助时,妈妈说—— 当你生病难过时,妈妈说—— 当你淘气顽皮时,妈妈说——

3、此时此刻,你想对妈妈说————

这些话虽然简单,但一定代表了大家此时的心声。

?现在,老师要送给你们几句歌颂母爱的名言。(大声地读出来) PPT出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生齐声朗读

五、总结

世界上最神圣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让我们应该珍惜这份伟大的爱,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回报这份伟大的爱吧。

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歌声中结束本堂绘本阅读课。

六、作业

1、改编故事《逃家小猪》、《逃家欢欢》等等都可以。

2、推荐阅读

《阿文的小毯子》、《猜猜我有多爱你》、《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第16篇: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

青州市海岱小学

石福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古诗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2、对重点词语深入体味,能结合自身实际说出各自的理解。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有特色的解释古诗。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生处”、“晚”两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自制课件 小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对诗比赛”。)

一、导课

1、从刚才的游戏中听得出同学们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晚唐时著名的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有关山的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杜牧)。

2这节课就让你们这些小学生和我这个大学生合作起来,共同动手、动脑,去发现诗中的宝石,好吗?

3、好,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以前你们学习古诗都是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2个)好,这节课我们除了用上这些方法以外,

1 还要学习运用一些新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9页,自己把这首诗读几遍,注意 ① 读准字音,一边读一边想,② 看你能从诗中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自己读)看一看你了解到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划出来。

1、找一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诗。(2名读)(师正音或表扬)

2、说一下,你从诗中了解到什么?(6——7名学生说)(作者、景物、景色、季节)

3、你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学生充分回答)自学

(一)下面,我们就以那些读懂的为基础,带着这些不明白的问题,到小组中学习讨论,同学们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字典,老师发给你的资料,同学们自己带来的资料学习研究,把你自己弄明白的问题,告诉本组或其他小组有困难的同学,好吗?下面就进行小组学习吧!(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教师参与到每组中去帮助指导)

师:好,同学们我发现大部分小组都弄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下面请你们再逐句讨论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诗意的理解。

(生再讨论)

(二)下面就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1、看这儿(出示课件)A、哪一个小组来说一下你对这句诗中有关词语的理解?哪一个小组来补充一下?

2 B、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对这句诗的理解?

2、(出示课件3)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这一句,你们理解得很好,再看后两句。

3、(出示课件4)A、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对这句诗中的一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B、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谁能换一种说法,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朗读体会

通过小组学习,同学们解决了刚才提出的疑问,基本上理解了诗意,带着这些理解,我们再来把这首诗读一读,想象出诗人笔下描绘的景物,读诗讲究抑、扬、顿、挫,如何才能更好地把诗读好呢?我试着给这首诗加上了停顿符号(出示课件5),带着这种节奏,同学们练习读一读,体会体会。

1、谁来读一读?读得不错,读出了节奏。

2、学习到这儿,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3、研究古诗的学者历来对诗中两处的理解有争议,你们想不想知道?

4、你们觉得诗中哪一处景物最美、最好? (生说感觉,教师随机补充)

总:是啊,“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枫叶”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秋色图,难怪作者停下车来欣赏,你们喜欢不喜欢这里的景色呢?

四、想象体会

3 好,下面,我们就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物,体会出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出示课件7]

1、首先,请同学门配着音乐来大声把这首诗来朗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情来,注意把握住节奏,再读(生读)

2、下面在请同学们配着动听的琵琶曲,小声地读几遍诗,自己在心中体会出诗中描绘的美丽景物。

3、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中,心中默想诗词,张开想象,此时,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总:同学们心中的那幅画,怎样用语言描述给大家听一听呢?先在心中想一想。

4、谁来完整的把你心中的那幅画说给大家听一听?[出示课件8](生说,师补充)

六、辨析体会

同学们心中的那一幅幅画,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丽,课本上给这首诗配上了这样的一幅插图,同学门看一下,这幅插图和你心中想象的那幅画有什么不一样,怎样画会更好?(生说)课下请你把心中的那幅画画下来,相信一定非常美丽壮观。

七、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想象,深入地理解了诗意,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可以说同学们都挖到了属于自己的宝石,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主动研究的学习方法,掌握更多的知识。

第17篇: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中“坐”、“爱”、“于”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师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初步感受作者写作的特点。

2、精读感悟环节,通过感悟诗句重点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大意,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

3、借助课堂小练笔,训练学生描写秋景。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课下收集的有杜牧的资料。 教师: 生字卡片。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三)“放手”自学

三、四句。

(四)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板书设计:

二、以诗解诗,让诗情画意展开

1、从刚才这句诗我们知道贾岛写诗时注重字的斟酌。其实他写诗不仅体现在用字的斟酌上,在谋篇的构思上也独具匠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出示: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老师读句子,请你想想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说说这些字词的意思:

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 言:回答,说。

4、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5、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悟人物形象

1、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

问答式(一问三答),谁问谁答? 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指名回答。 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

2、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这首诗最妙的还在于抒情的含蓄。

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3、再读诗句,想想作者要寻访怎样的人?

(1)、关于隐者:品德高洁,不肯做官,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这首诗的隐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采药为生,济世救人,品格高尚) 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隐者的高洁呢? 松——品格高洁,刚毅 药——济世救人,品格高洁 山——远离世俗,世外高人 云——云雾飘渺,神圣高洁

诗的抒情借助艺术形象,挺拔的青松,飘渺的白云,与云山深处的隐者的身份相符,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隐者的崇拜仰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品格和志向。

4、作者对隐者的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再读。体会作者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松下问童子——(作者爬山涉水来到,见到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失望) 只在此山中——(这还不好找,萌生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5、齐读古诗。

6、背诵全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

2、学生写作。

3、同位交流、补充

4、简评,鼓励。

五、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贾岛

松下 问 童子

师父呢 言师采药去

在哪采药 只在此山中

在山何处 云深不知处

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对隐者的理解和对诗人心情变化的体会是个难点,教学中我采用以文品人,凸显人物的风格;吟诵结合,感悟作者的情感;写作训练,让学生学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绪。不足之处是学生读诗的感情不充沛,因而不能深刻地感悟古诗的情感,以后在教学中,我还要多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见》教学设计

冯卯镇中心小学 李明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 “骑”、“振”、“蝉”3个字,理解“林樾”、“意欲”、“鸣”、“捕”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理解《所见》中儿童活泼机灵的形象及夏天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对生字读音、词语意思、朗读古诗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想象、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拓展练习,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具准备:

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教师:课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

1、看书中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

2、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

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指名读生字,组词。

3、学生描红。

4、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5、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读第

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

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理解“捕”、“闭”。)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B、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拓展训练

借助这首诗的意思,想象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 活泼机灵、可爱顽皮

闭 教学反思:

《所见》这首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古诗中,天真烂漫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就这一点,我处理的还不到位,没有完全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中。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第18篇: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 ,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 ,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 “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 读懂诗意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

三、问题探讨:

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早春。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3、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但 “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

4、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颔联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

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 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相生。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 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补充

羁旅诗的常见特点

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 (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  巩固练习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巩固练习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答:实景:白雪、牧马、明月、羌笛、戍楼;

虚景:梅花、关山。

2、整首诗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答:此诗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表现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3、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 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作者从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19篇:我的《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朗诵、音乐渲染、串联诗意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景,乐观面对人生

的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中描绘的秋色,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共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揭示课题,初识文意:

课前教师板书《山行》全文

(一) 儿歌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不仅能通过读、画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唱来展示。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古诗编成的儿歌,一边听一边想: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你从课本或者其他地方读到过这首诗吗?

播放儿歌《山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首古诗《山行》

请同学们看教师板书课题:山行;全班齐读一遍课题

(二)揭示课题,认识作者,了解文意

(1)通过理解诗题,初步了解全诗内容:同学们应该已经预习过这首古诗了,那题目“山行”是什么意思?谁在山路间行走? (2)师生交流诗人生平:现在,有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杜牧的生平? (杜牧生平:(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被后人成为“小杜”,以区别杜甫,他和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唐时国家内忧外患,他虽出身于高门世族,关心国家和百姓,但因为人耿直,受到排挤,生平坎坷)

总结语:通过诗题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写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在山间行走时的见闻。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杜牧的脚步,一起去欣赏山间的景色吧。

二、新知的教学

(一)读顺古诗,理解字词, 解决疑难 过渡语(1)自由朗读,把握音律: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读,强调难点: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教师根据该学生的朗读,指导全班同学注意诗中易读错的字词。 *重难点字词:“斜”字,在这首诗中读xia,而不是读xie。因为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在这首诗中,为了让“斜”与“家”、“花”押韵,所以读xia。

(3)全班齐读:大家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

默读古诗,划出难解字词: 现在,请同学们再小声地默读几遍这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把你不理解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来。

(4)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文内容

*重难点字词:寒山、石径、斜、生处、坐、爱、晚、霜叶、于 *从“寒,霜”推断出诗文写的是深秋景色,从“白云”、“晚”推断出诗文分别写了白天与傍晚的景色,

(二)创设情境,串联诗意,融入意境

过渡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这首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都弄清楚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自己串联这首诗的意思。

(1)播放古筝曲,指名描绘情境:哪位同学能把这首诗描绘的场面口述出来?

(2)融入情境,感受美景: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在轻柔的《高山流水》音乐声中,仔细感受他说描绘的景色。

(3)带着对美的感受朗诵全诗:同学们,他刚才描绘的秋景图美不美啊?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美景的感受齐读一遍古诗。

(三)品读古诗,赏析景物,体会情感

过渡语:老师从大家的朗诵中,体会到了你们对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的感受。那么,在这幅秋景图中究竟有那些景物呢?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景物。

1、赏析景物,勾勒图景,体会喜爱之情

(1)找找景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诗人描写的景物,把它们圈出来 (2)描绘场景,探寻景物,板书景物:美丽的秋景图中究竟有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的。

“白天,诗人乘坐马车行走在山路间,向远方望去,他看到的景色有……诗人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边走边看,直到傍晚。在傍晚,他又停车观赏,这时他看到的景色有……”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写白云用了一个“生”字。“生”是出现生成的意思,表现了白云的升腾缭绕,说明白云是静的还是动的?其他景物是静还是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一边说,一边板书景物: 白日远景:(静)寒山 石径 人家

白云(动) 傍晚近景:枫林

霜叶 (3)师生交流,串联景物,揭示诗人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 在这幅秋景图中,有白天的……有傍晚的……有远处的……有近处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这所有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副秋景图?看到这样一幅……的秋景图,诗人会有怎样的情感?

正是这样一种……的情感,使他认真的观察眼前美景,用诗歌从……六个方面描绘出了这幅深秋美景图,从而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4)带着喜爱之情朗诵全诗: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再有感情地朗诵这篇古诗。

2、深度品读,对比感悟,理解霜叶寓意

过渡语:听完大家的朗诵,我感觉深秋的景色真美,诗人已经完全沉醉其中。那么,在读完全诗以后,你们觉得,诗人最喜欢的是哪些景物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1)齐读

3、4句诗,思考: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霜叶?你认为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让诗人如此喜爱?

(2)对比“霜叶”与“二月花”,体会寓意 a.气候与环境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是……春天的气温是……,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深秋的动植物……春天的动植物……这说明,枫林霜叶的生存环境比二月花要……

b.提问引出枫叶品质:可是,为什么被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霜叶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花还要红艳?这说明霜叶具有怎样的品质?

c.联系生平,思考寓意:我们常说,诗人在古诗中多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首古诗中是否也运用了这种手法?联系诗人的生平的坎坷经历,想一想,诗人与枫林霜叶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诗人借霜叶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揭示寓意:诗人顽强乐观地面对人生

3、感情朗读,练习背诵,加深情感体会

(1)朗诵训练:请同学们带着你从杜牧和这首诗中体会到得情感,自由地朗读全诗。

指名读:谁能让我们体会一下他对这首诗的感情,站起来读一读?

*教师通过几位学生的朗读,指出朗读中要注意的地方。如读出“斜”的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的轻盈缭绕,对于“红于”要读重音等。

(2)背诵古诗: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情。那你们能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吗,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全班背诵这首古诗。

三、交流拓展, 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1)拓展思维,交流心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想想,学习了这首诗,你觉得杜牧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2)总结全文:一首简短的诗歌,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几样平常的景物,寄托诗人真挚的感情。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美,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诗的简洁凝练、意境深远。

板书设计:

6.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对自然秋

白日远景:(静)寒山 石径 人家

(动)白云

景的喜爱

傍晚近景:枫林

→寓情于景

霜叶

⌒ ⌒ 乐观顽强地面对人生

第20篇: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4课中的第一首古诗,还记得诗的题目吗?一起来说说,(学生回答:《赠刘景文》),是呀!通过学习,我们对秋天多了一份喜爱,因为秋天是个丰收季节,其实秋天还是个美丽的季节, 天高云淡,景色宜人, 就在这深秋的一天,有一位诗人他乘着马车,顺着山路缓缓前行,山中的景色吸引了他,特别是那火红的枫树林激起了他的灵感,于是便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板书课题《山行》)

2、解诗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谁在山中行走?

生:杜牧

3、知作者。

(1)、谁能说说你对杜牧的了解。 (2)、学生汇报。 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过渡: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测预习情况: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读一读 A、全班齐读。 B、听朗读划节奏。

C、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D、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单个读。(比赛)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能从诗中找到这些景物吗?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把这些景物圈起来。

生:汇报(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品读第一句:

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句。

(1)、“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吗?

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深秋)你从哪看出来?(寒,枫林、霜) (2)、“石径斜”什么意思?

a、小路,这条路是不是用水泥铺成的?(石头做成的)

b、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这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哪里呀? (3)、有人家是指有一户人家?(不是,应该是山上有几户人家)

(4)、为什么古诗要说是“白云生处”呢?(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高了) 总结: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 路伸向远方。抬眼望去,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地住着几户人家。

3、品读第二句: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他看到了什么呢?(枫林)

(2)、枫林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枫叶似火)

(3)、这么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读:“停车坐爱枫林晚” A、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看枫林) B、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枫林美景让作者如此流连忘返呢?你从哪个词知道的。(晚) C、D、此刻,诗人被这美丽的枫林景色所吸引住了,他会怎么说? 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枫林之美。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愉悦,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5、指导朗读。

总结: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傍晚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三、想象意境,吟咏背诵 1.课件展示深秋美景。

2.播放音乐,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3.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画面读出来。4.指导背诵。

四、作业超市。(任选两道完成)

1、背一背:背诵古诗给家长听。

2、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3、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4、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山行教案.doc》
山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