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2022-04-01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张中心小学 张翠平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1、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课题。

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

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我们曾学过的 ——《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 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 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 像这样 (范读全诗) , 谁再来读读? (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请同学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2、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1) 从哪个词读出了这种美?

“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2)体会“多”

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

分组读,齐读。

3、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1)体会“红”

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4、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5、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6、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7、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8、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9、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师配乐介绍)

10、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

11、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

12、看哪,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背诵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推荐第2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诵读教学设计

扬州市汶河小学

刘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诵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人们常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领悟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见证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怀念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诵读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1、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杭州最美的就是西湖,西湖,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你看——看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2、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3、指名读课题。(题目这么长,谁能读好它)纠正节奏。

相机评价:声音响亮,而且能把课题当中的四个平舌音给读好了:慈、寺、送、子。 范读,齐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从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5、谁送林子方?(杨万里)你对诗人有怎样的了解?(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南宋诗人,(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mào)、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想一想,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5、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2、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3、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2、(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花格外的鲜艳美丽。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

3、你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西湖四季图)

是呀,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而西湖的六月,比春季更富生机,比秋季更有活力,比冬季更色彩缤纷,莲叶,荷花是六月西湖最美的风景,作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由读第二句诗,说说读懂了什么?

4、a 荷叶很多。“接天”:这万顷碧绿的荷叶,这一望无际的荷塘,无穷无尽,一直连接到天边。读出荷叶的多。

b 荷叶很绿。“无穷碧”:绿到了及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读出荷叶的绿。荷叶的绿还富有变化呢,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这就是——无穷碧。

c 荷花很红,很特别。“别样红”: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却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读出荷花的别样红。

5、这“无穷碧”、这“别样红”,组成了一幅美景,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一阵微风吹来,你还闻到了什么?

6、望着美景,闻着荷香,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诗人杨万里只用了28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 出示全诗,齐读全诗。

7、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齐读诗题。

8、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配乐朗诵)

五、背诵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全体起立,齐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在心中。

六、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

出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课后请收集关于西湖的诗歌。

其实送别友人的诗歌还有很多。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推荐第3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诗情,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看短片 初识作者

3.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4.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5.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

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用比喻或者拟人手法来描绘一下?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5.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

2、去杨万里的家乡看看,更深刻的了解诗人

3、选读杨万里古诗

4、做手抄报,两两一组。

5.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推荐第4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山左口乡白石头小学

沈素娥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找朋友

诗句诗句意思连线。 5.填写诗的内容

晓出---------------送--------------- ------------------------

毕竟----------------------, 风光----------------------。 --------------------无穷碧, --------------------别样红。 6.指名填空。。

7.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寄情于景(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六、背诵古诗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 ,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

寄情于景 别样红

推荐第5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会认“晓、净、慈、寺”5个生字。

2.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知体会诗歌大意。

3.培养学生在咏唱中背诵古诗的能力,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重点:

认字、识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多样化诵读古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培养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PPT课件、识字卡、磁铁、黑板贴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知新)

出示一年级已学古诗《小池》,学生自主诵读出来。 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我们学过的这首诗吗?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

师:你们还记得写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 2.出示课题PPT《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的古诗,谁来给大家把课题正确地读出来?

生„„

二、初读新知:

1.给课题划分节奏,分析课题意思 2.师范读古诗内容

三、识字写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

1.猜一猜

师:孩子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西湖四个季节的图片,你们对照古诗猜一猜,哪幅图中有诗中的情景。

生:„„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能告诉大家吗? 生A:„„

生B:„„

师:那么,你来说一说夏天的图片跟其他几个季节的图片有哪些不相同?(提示:颜色、景色等)

生:„„

师:诗人杨万里也跟大家有相同的发现,因此他便写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诗句。(出示PPT)

师:那同学们再来仔细观察六月西湖美景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荷花、莲叶)诗人看到了什么呢?诗中是怎样写的?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找朋友(句子翻译连线) 3.欣赏西湖美景

五、诵读古诗

六、检查背诵

推荐第6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诗情,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1、准确停顿,读好诗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理解题目意思。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介绍作者杨万里:,

4、再读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

1、初读全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如果有拿不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指读,正音。

交流讨论感知诗意。(师对难理解的词语、句子诗作讲解)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在找出依据 3.交流讨论感知诗意。(师对难理解的词语、句子诗作讲解) 4.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1.抓住

一、二两句诗诗句,展开想像,感受其美;读诗,你读懂了什么

①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②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 无穷碧)相机板书:莲叶 无穷碧“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课件:突出接天、碧。)

③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

1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相机板书:荷花 别样红“ 映日”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课件:突出映日、红。)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2、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

3、与朱自清笔下的荷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作比较体会其壮美。

4、体会作者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为什么先写感受后写景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四、入诗境,知诗美。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诗的内容,再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首诗题中有“送”字,可诗中却一字未提,完全在写景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2.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诗的内容,再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或许也是杨万里诗风的精妙之处吧! 3.通过译文与诗的比较,感受诗的美。

四、练习

学习了杨万里的这首诗,你能写一写你家乡的景色吗? 五.布置课堂作业

1.默写本首诗。

2.收集有关“荷花”或“送别”诗,对哪首诗感兴趣,就把哪首诗背下来。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推荐第7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理解诗句,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诗人的寄情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表现送别的别样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珍爱美好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送别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诵读和理解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对离别之情的表达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课件出示诗句)

1、人们常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领悟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见证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怀念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2、读诗题,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谁送林子方?(杨万里)你对诗人有怎样的了解?(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南宋诗人,(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mào)、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想一想,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5、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全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继续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

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再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5、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我们也来试着赞美一下荷花?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讨论,试着回答)(课件出示——网络评论)

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背诵下来。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可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任选两题,完成练习(课件出示作业)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具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学习诗人的写法就更好了,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美写出来,把我们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2、扩写:杨万里在描绘西湖美景和荷花的艳丽时,只用了短短两句,好像有点意犹未尽,请同学们查找西湖及荷花的资料,对西湖美景进行扩写练习。

3、读过这首诗后,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请同学们就此诗写一篇读后感日记。

4、反馈交流。

回家同家长交流今天的学习,并且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八、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设计】

推荐第8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十册第24课《古诗两首》之一,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

⒊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你知道那儿最有名的景点吗?

出示“西湖”图片: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说成美人,无论是久居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都为它的美丽所倾倒。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用妙词佳句来赞美它。昨天我们和苏轼一起领略了它夏季的雨景。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你了解他吗?

(生答,师补充:杨万里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南宋四大家有“尤袤、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他的文章清新自然、生动逼真,被称为“诚斋体”。他自己被称之为“诚斋先生”。他一生写过二万多首诗,有一个集子,称为《诚斋集》。) ⒊理解诗题。

(二)学习新课

⒈出示要求,自读古诗。 ⑴读通诗句; ⑵ 理解诗句意思。 ⒉初读课文

⑴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古诗,自由练读,读好停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指名读,读出韵味。齐读。

⑶师:同学们,这首诗诗句简洁,意境深远。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的景色。 ⑷诗句中还有不懂的字词吗?

交流词语意思:晓出

毕竟

四时

接天

映日 (5)谁能来说说全诗的意思?

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6)我们来给古诗和解释找一找朋友。我来读古诗,你们读解释。 ⒊精读课文

⑴师:诗人杨万里所写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这时的景色有什么特别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回到几百年前的那个夏日,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⑵你看清那美丽的六月荷塘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无穷碧: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出示图片感受)

师讲解: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 ②别样红: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教师小结:这 “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结: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PPT)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把这美好的景色留在心中。 ⑶生齐读古诗。

(三)比较两诗的异同 (1)出示要求 (2)小组讨论 (3)指名汇报

(4)小结:相同点:都是写六月西湖的景色。

不同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动态多(翻、遮、跳、入、吹),是楼上所见的雨景。句句写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莲叶”和“荷花”两景,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是在寺下所见的晴天湖景。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四)总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六月西湖晴天时的风光。用大片的荷叶做背景,又点染出朵朵荷花,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六月时的西湖荷塘的赞美之情。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 ,读一读。

推荐第9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毕”这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4.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荷花或荷叶吗?(课件出示荷花.荷叶图)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5.好像缺了个头,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用“/”标出诗的停顿节奏,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并意正音(慈、毕),读出停顿。 3.齐读。

4.诗,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作更多的评价。(你怎么知道的?课前查阅工具书可是一个好习惯。语言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设计意图]:诗题较长,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其意思,如果学生理解遇到困难,则通过找时间、地点的方式,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把握题意,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正确的停顿,读出对诗题的理解。在理解诗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自由的读诗句,要求做到正确、通顺,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低要求。通过指读后的评价,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学习古诗的信心。这一部分的教学着重关注学困生。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诗中着重写的是荷花和荷叶,(板书)诗中描绘了怎样迷人的风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一组荷花莲叶图。) 2.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莲叶、荷花的颜色。( )的莲叶( )的荷花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 板书:无穷碧 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绿,荷花之红。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是别样红的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出示全诗。) ☆荷叶之多---“接天”:

(1)接天,你的感觉是?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你来读一读,读出荷叶之多。 (2)教师语言描述: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多,之绿、之美。 ☆阳光映照---“映日”:

(1)早晨什么样的太阳?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2)指导朗读:读出灿烂阳光普照下荷花之红艳。 ☆特殊时节---“六月”:

(1)展开想像:出示:是啊,六月的西湖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节,这时荷叶长得,荷花开得,六月早晨的阳光,映照在荷花上,荷花就显得更,也许早晨的荷叶上还有———,荷花上还有----,

充分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你的眼前。谁说一说。

(2)指导朗读:读出西湖六月美不胜收的风情。 ☆作者心情--- 体会赞美、喜爱之情。

(1)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2)指导朗读:读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4、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指导朗读:读出美景,读出愉悦之情。 (2)朗读评价,让诗情融入学生的朗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人去学习古人的精华诗篇,尤其需要扎扎实实做好朗读指导。同时朗读的指导又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我又给与了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在揭示出关键词“无穷”“别样”后,我让学生读好后两句,体会不一样的红,特别的绿。接着通过原因的探究,又有两个词语跳了出来,引导学生突出“接天”和“映日”,读出荷花的面积之大。“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悟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后,再在“面积广”“特别绿”“别样红”的基础上,再融入诗人的心情,读出诗境,品出诗情。这样的朗读,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而达到每一步朗读都有确定的目标,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认识的一种提高,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的语言极其简练但却很传神,如何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情境?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感受诗的美,诗的纯粹,诗的境界。在教学中,我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用填空的形式可以降低说话的难度,在看幻灯说之后,其实也可以让好的学生不看前面幻灯讲,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入情入境,读写结合。

1.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谁来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配乐)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收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送别诗,感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这类诗的不同。

[设计意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别具风格的送别诗,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一点的

同时,要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共性。教材只是一种范例,在这个环节,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去读诗,去品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反思:

1.没有上出古诗课的感觉,朗读太少,没有感情。

2.大概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不能确定部分少数同学的听课效率。 3.课上有些同学做小动作、讲话,一定要及时制止。 4.整个课堂掌控欠缺,不够果断和运筹帷幄。

推荐第10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学生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第11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09级初等教育2班 60号 黄向怡

【教学内容】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年级】

五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西湖、大自然、学会欣赏美的事物。[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女儿情》(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音乐美的体验)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前后同桌四人为一组)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播放视屏A)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10、(播放视屏B,感受意境。

三、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交流讨论) (播放视频C再次体会课文的诗情画意)

四、扩展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美 莲叶 荷花

第12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

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用比喻或者拟人手法来描绘一下?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5.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学写诗句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2.让我们学习作者,采用以景寄情的手法来表达我们的喜爱之情。要写诗,让我们先来看看杨万里的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内容:选取典型景物

形式:对仗、押韵

总结: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最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对仗和押韵更好,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写美了。

3.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出示:

(一)

毕竟太仓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

毕竟中,

风光不与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反馈交流。

美美地读一读。

5.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 以景寄情

别样红

第13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5、齐读诗题。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齐读。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4、学生反馈,简介古诗大意。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

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

4、品读赏析。(1)体会“绿” 从那个词读出了这种美?

1 / 3

“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2)体会“多”

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 分组读,齐读。

5、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1)体会“红”

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6、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7、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8、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面对这艳丽、热烈的西湖美景,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10、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11、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师配乐介绍)

12、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13、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

14、这幅美景时诗人脱口而出的,谁能连起来读一读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

四、升华诗情,内化古诗

1、大家入情入境,读得如诗如画。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写友谊,没有抒发离愁。同样是送别朋友,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望着朋友渐行渐远,是那样依依不舍,他是以目相送。诗人王维在《送元二

2 / 3

使安西》中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送别朋友,他是以酒相送。这首诗是诗人以什么相送?

2、是呀,送别朋友不仅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还可以以画相送,以景相送。

3、师小结:同学们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西湖的别样景,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4、古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诵,牢牢记在我们心中吧,对西湖的热爱。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情感吧。自由读、背。配乐背诵,

五、拓展阅读,延伸文本

1、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互相推荐。

2、朗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

莲叶 无穷碧

西湖六月风光

映日

荷花 别样红

3 / 3

第14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教案背景 ⒈面向学生:小学 ⒉学科:校本课程

⒊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⒋教学时间:一教时 ⒌课前准备:

⑴诵读全诗,感悟诗人的情感。 ⑵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二、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十册第24课《古诗两首》之一,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

⒊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⒈教师上网搜索图片有关文字资料做成PPT课件。 ⒉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你知道那儿最有名的景点吗?

出示“西湖”图片: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说成美人,无论是久居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都为它的美丽所倾倒。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用妙词佳句来赞美它。 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你了解他吗?

【百度搜索】杨万里

(生答,师补充:杨万里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南宋四大家有“尤袤、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他的文章清新自然、生动逼真,被称为“诚斋体”。他自己被称之为“诚斋先生”。他一生写过二万多首诗,有一个集子,称为《诚斋集》。) ⒊理解诗题。

(二)学习新课 ⒈出示要求,自读古诗。 ⑴读通诗句;

⑵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⒉初读课文

⑴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古诗,自由练读,读好停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指名读,读出韵味。齐读。

⑶师:同学们,这首诗诗句简洁,意境深远。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的景色。 ⑷诗句中还有不懂的字词吗?

交流词语意思:晓出

毕竟

四时

接天

映日 ⒊精读课文

⑴师:诗人杨万里所写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这时的景色有什么特别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回到几百年前的那个夏日,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

⑵你看清那美丽的六月荷塘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无穷碧: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出示图片感受)

【百度图片】西湖荷塘

师讲解: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

②别样红: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教师小结:这 “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度图片】西湖荷花

小结: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把这美好的景色留在心中。

⑶生齐读古诗。

(三)拓展延伸

⒈师:其实这首诗所赞美的只是西湖十景之一。你知道西湖有哪十大景观吗? 【百度搜索】西湖十景

教师简介:它们分别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猜猜这首诗写是哪一景呢?

出示“曲苑风荷”图片,师描述:这时西湖十景之二——曲苑风荷,湖面生长着成片的莲荷,初夏时节,清爽的湖风袭来,荷香伴着酒香,令人不饮亦醉。花开时节,清香四溢,景色更是令人陶醉。

⒉关于西湖还有很多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从很多文人雅士的诗句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

出示描写西湖的诗句,自由读一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第15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丁家嘴小学 韦纯兵

一、教案背景 ⒈面向学生:小学 ⒉学科:语文

⒊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⒋教学时间:一教时 ⒌课前准备:

⑴诵读全诗,感悟诗人的情感。 ⑵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二、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西师版语文课本第十册第29课《古诗两首》之一,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

⒊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⒈教师上网搜索图片有关文字资料做成PPT课件。 ⒉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你知道那儿最有名的景点吗?

出示“西湖”图片: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说成美人,无论是久居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都为它的美丽所倾倒。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用妙词佳句来赞美它。

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你了解他吗?

(生答,师补充:杨万里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南宋四大家有“尤袤、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他的文章清新自然、生动逼真,被称为“诚斋体”。他自己被称之为“诚斋先生”。他一生写过二万多首诗,有一个集子,称为《诚斋集》。) ⒊理解诗题。

(二)学习新课

⒈出示要求,自读古诗。 ⑴读通诗句;

⑵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⒉初读课文

⑴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古诗,自由练读,读好停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指名读,读出韵味。齐读。

⑶师:同学们,这首诗诗句简洁,意境深远。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的景色。 ⑷诗句中还有不懂的字词吗?

交流词语意思:晓出 毕竟 四时 接天 映日 ⒊精读课文

⑴师:诗人杨万里所写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这时的景色有什么特别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回到几百年前的那个夏日,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

⑵你看清那美丽的六月荷塘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无穷碧: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出示图片感受)

师讲解: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

②别样红: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教师小结:这 “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结: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把这美好的景色留在心中。 ⑶生齐读古诗。

(三)拓展延伸

⒈师:其实这首诗所赞美的只是西湖十景之一。你知道西湖有哪十大景观吗?

教师简介:它们分别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猜猜这首诗写是哪一景呢?

出示“曲苑风荷”图片,师描述:这时西湖十景之二——曲苑风荷,湖面生长着成片的莲荷,初夏时节,清爽的湖风袭来,荷香伴着酒香,令人不饮亦醉。花开时节,清香四溢,景色更是令人陶醉。

⒉关于西湖还有很多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从很多文人雅士的诗句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

出示描写西湖的诗句,自由读一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五、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六月

西湖

荷叶

碧绿

荷花

红艳

第16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深度备课 至关重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胥燕 龙都小语联盟

送别诗一直是我喜欢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成功,这时, 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 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平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天师生的课堂\"疑点\",正准备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可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是的我一时语塞。我到底在怎样备课呢?这真深钻了大纲,研读了教材吗?

小语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而我和文本很好对话了吗?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让我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浅薄而汗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能力了。 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

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而且通过反思我再次震撼在\"学生无尽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之中。他们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探究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丰满\"的哈姆莱特呀!我庆幸我及时保护了这一个个充满灵性,满怀探究求知欲的孩子。 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在教室里踱着方步。再次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情’\".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17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 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鉴赏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第18篇: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翻译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注释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作品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2]

简要评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诗的后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第19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实录与点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实录与点评

一、猜诗句,营造氛围

师:同学们,花开四季,留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的花的世界。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此写下了一句句千古传诵的佳句。(幻灯片出示“梅花图”)看到这株傲雪的梅花,你会想到――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背得语速快,语调比较平白)

师:古诗在诵读的时候要有韵味,你再试试。(生诵读有进步,注意了停顿和语调的变化)

师:看到这枝出墙的红杏,(幻灯片出示“杏花图”)你会想到――

生:“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看到这满树的梨花,(幻灯片出示“梨花图”)你会想到――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花开花谢,在文人笔下有了千古传诵的佳句。(画面切换到一张荷花的图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是和荷花有关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看着这个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在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

生:他们是在早晨送别的,因为诗题中有“晓出”,“晓”就是早晨的意思。

师:你看,短短的诗题中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但少写了谁呢?

生:少了诗人,就是杨万里。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生:早晨,诗人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友人林子方。

【点评】教学伊始,老师首先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出示了一幅幅精美的花朵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一首首描写这些花朵的佳句,并要求学生能吟诵这些佳句,从而在积累中营造一种诗情画意,这也是与本首诗中荷花这一主题相呼应,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文本。

二、多角度朗读,明晰诗意

师:同学们课前借助前置性学习任务初步了解的古诗的意思,现在就以四人小组来交流和汇报一下。

生1:(介绍字义)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毕竟:到底。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接天:与天空相接。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六月中:六月中旬。

生2:(介绍诗意)诗句的意思是:到底是西湖的六月中旬,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生3朗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他们小组的朗读?

生:我觉得她还可以在“无穷碧”那里读得慢一些,这样才能显示出荷叶很多很多的感觉。

【点评】教师借助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课前先学,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把学习的感悟与同学分享,把知道的表达出来,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认识,这很好调动了学生感知、表达欲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形成了课堂生生的对话,让对话成为一个学习活动。

师:在理解了古诗意思后,谁能再来读好这首古诗?能不能让听者眼前仿佛出现诗描写的画面。(生读)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物?

生:莲叶、荷花、西湖湖水、照着湖水的阳光。

师:请用文字将你仿佛看到的景象描写出来。(请学生动笔写话)

生:水上的莲叶碧绿碧绿的,荷花特别的美。

师:你只看到一种碧绿吗?还看到了什么绿?

生:刚展开的,翠绿色的。

生:张开的大大的荷叶是墨绿。

师:绿得各不相同,接到了――(生接)天边。

生:我看到了荷花格外红艳。

师:(出示图)你觉得荷花红得怎样?

生:红得迷人。

生:我看到了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还看到岸边的柳树轻抚河水。

师:同学们想象中的画面有声有色,色彩丰富。谁能将这些景物组合成一幅画面,来说一说呢?提示一下,在说不同绿色的莲叶时,可以模仿《荷花》一课中的句式,用上“有的……有的……有的……”。

生:早晨,我来到西湖边,看到水上的莲叶有的刚刚展开,嫩绿……嫩绿的叶子(师:嫩绿的叶子显得――)多么可爱;有的都展开了,叶子变得墨绿墨绿的,这些绿得各不相同的莲叶无穷无尽,一直延伸到天边。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师:这样清澈的湖水里,你会看到――),小鱼在莲叶下嬉戏。荷花差不多都开放了,在风中轻轻摇摆,(师:就像――)就像仙女跳起了舞蹈。阳光照耀下,荷花显得特别红艳……

【点评】“诗中有画”是古诗的一种意境美,只有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再将这画面由学生的语言进行表述的时候,学生才能根据这样一次“言――意――言”的转化,将文本语言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理解,甚至是自身言语表达的习得。因此,在理解古诗后,教师首先让学生能结合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的景物,然后让学生结合景物,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最后让学生完整说说整幅画面。在由局部到整体的描述训练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丰富画面的颜色和动态之感,学生在层层推进的言语训练中,言语品质得到很好地培养。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丰富想象中,这画面描写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美。正是这一红一绿,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作者的诗句中,是这样描述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种简约的对仗,也体现了文字的美。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由读正确、有节奏,到在交流合作朗读中读懂古诗的意思,再到最后在想象画面中,读出古诗的画面美和古诗文字的对仗美。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学生也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以读促悟,品味文字之美,挖掘了语言文字的深度。

三、拓展中辨析,丰富诗的内涵

1.拓展诗人杨万里写荷的诗。同是荷花,在同一个诗人的笔下,能展现出不同的美。

师:是呀,诗人杨万里特爱夏季,爱荷。他一生特别爱荷,而且爱荷爱到痴狂的地步,老师能查到他描写荷的诗作就有二三十首,难怪人们称他是“全方位描写荷的第一人”。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同样写荷花,在同一位诗人的笔下会有什么不同吗?请对比读读这两句诗,想一想。

生:第一首诗句中,荷叶没有张开,荷花没有盛开。第二首诗句中,荷叶很多,荷花也开了很多了。

生:第一首诗句中,只写了一两片荷叶和一支荷花,第二首中写了很多荷叶和荷花。

师:画面也更壮观。

生:《小池》一诗中还描写了蜻蜓。

师:既有静态的荷叶和荷花,也有动态的蜻蜓,动静结合。

师:同样写荷,景色不同。(师生配合读)

2.拓展送别诗。同样是送别诗,不同的诗人表达情感之不同。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从“送”字,我们知道了这是一首送别的古诗。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寄托在诗文中。你还知道哪些送别名句?告诉老师,诗中哪里藏着依依惜别的感情?

生:《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其中“深千尺”体现了友情深厚。

生:“天下谁人不识君”,临别祝愿友人。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了就不会有我这样的朋友,不忍分别。

师:在这首诗中能找到依依惜别之情吗?

生:好像只看到描写景物。

师:是呀,那是不是说明诗人和友人感情不深厚,分别就分别,没有什么不舍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他们志同道合,离别之际,又怎会舍得分别呢?其实要体会他们之间的不舍之情,还得看看该诗的写作背景。其实杨万里还作了几首诗送林子方。请看下面一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师:请对比读读诗句和诗意,你能找到那份依依惜别之情吗?

生:诗句中说,走到南山来绕回到北山,绕来绕去的,说明不舍离别。

生:时间上也可以看出,这首诗句中讲乘着晨曦送别,从“月尚残”到我们诗句中的“映日”,可以看出从早晨出来相送,一直到中午时间,大家都不舍得分别。

师:原来,诗人与林子方一路欣赏美景,一路依依话别。诗人作诗太巧妙了,他把离别之情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两个词语中了。

师:同样是送别诗,有的诗人情感奔放如李白,但有些诗人的情感比较含蓄,会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我们在阅读时适当拓展背景,就能体会背后内藏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这首古诗,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那份深情。(生齐读)

【点评】以上两个层次的拓展,丰富了课堂内容,突破文本情感体悟这一难点。在学生拓展资料与文本对比辨析中感悟到,同一诗人写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笔下的事物能呈现不同的语言美。而同一题材的古诗,不同的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相同。在辨析中,不仅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在拓展中挖掘了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然后抓住一个“送”字,在师生拓展送别诗和诗人的资料中,引导学生品悟诗句中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惜别之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了对古诗内涵的学习体悟。

(冯洁,太仓市经贸小学教师;王晓春,江苏省特级教师,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校长)

第20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今天我们学习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描绘这副画面的诗。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 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配乐背诵古诗。

2、试着诵读一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doc》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