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教案

2022-04-03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记叙文教案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什么叫做记叙文。

记叙文:简言之就是把你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和事按一定的顺序记录下来。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记叙文贴近生活因此比较简单。

二、教学过程

(一)作文内容的分类

1、所看到的:事情:有趣的事情;社会、学校和家庭里发生的不常见的事情;社 会、学校和家庭里发生的说明某种问题的事情;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景物:美的景色;很少见的东西;有趣的造型。人:身边的任何值得你去写的人。

2、所做的:记录自己做的日常事情,旅行,小实验,重大事情等。

3、所想的:感想:对看到的事的感想,对自己做的事情的感想,读书中的内容的感想。心情:记录快乐、悲伤、感谢、痛苦、仇恨、看不起、羡慕、赞扬、生气等心情,以及产生这些心情的原因。

(二)如何写作。

写谁(作文对象):发生在活动场地、竞赛等事情。 写什么(作文目的):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怎样写: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说明作文的目的。

写法:叙述事件,还可以在事件中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 注意事项:作文过程中,必须坚持始终要与所写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相联系。

(三)写作技法

1、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六要素。

一件事总离不开这六要素,把这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记事作文,应以“事件”这个要素为核心。

要围绕作文的中心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做为材料,生活中有不少新鲜有趣和激动人心的事。

因此,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想生活中遇到的事。选材要新颖,在别人的作文中常出现的事要少写或不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吸引力,有新鲜感。选事至关重要,事选得好,作文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捡钱包交给老师,公交车上让座,给同学补课等等,这些都是大家都会写而且经常写的材料,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避开大家经常写的,这样才是创新。如新的材料有节假日关爱老年人,关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雷锋精神因为中国人缺精神,中国就业问题,自己的心思、内心,真实感情等等)

3、事件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

做到重点突出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

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在事件中要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生动。要突出中心,详略得当,与主题无关的事不写。

4、记叙事件中可适当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这样能使文章“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顺叙: 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倒叙: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项链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如果上帝能让我回到过去,我一定不会再做一个虚荣的女人)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例如《羚羊木雕》,插叙了万芳体育课上帮我的事,这件事体现了万芳的善良以及一心为“我”的真诚友谊,它与“我”的行为做出对比,让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主题.

5、在叙事中抒发自己的感想、认识,点睛之笔。(小橘灯散发出来的光在这个寒冷昏暗的夜里虽然很微弱,但在我心里它却是无比的明亮,照着我走过人生中每一个昏暗的地方。)

6、接下来看一篇参考范文;

音乐之声

家是我们最好的港湾。每个人的家里都会弹奏出一首首热情奔放的音乐。

早晨,闹钟“叮铃铃”地呼唤着我赶快起床。我起床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里煮早饭,突然,我听到“砰砰砰”的声音,原来妈妈正在热火朝天地帮我做蛋炒饭。爸爸伸了个懒腰也起床了。此刻,我又听到了“哧哧……”的声音。我走进厨房,发现妈妈正小心翼翼地为爸爸煮鸡蛋。我走出厨房,“碰”的一声,厨房里的门被我关上了。妈妈把早饭端到餐桌上,我们争分夺秒地吃完了早饭。接着我去上学,爸爸妈妈去上班,旋律优美,自然流畅的音乐之声,也逐渐停止了。

爸爸妈妈马不停蹄地忙了一天,终于下班了。我辛苦地上了一天学,也终于放学了。

傍晚,我“嗵嗵嗵”地走进书房写作业,节奏明快的脚步声使我其乐融融。“沙沙沙,沙沙沙……”一行行娟秀的字在练习本上出现了……爸爸一边哼着优美动听的歌曲,一边剥毛豆;妈妈一边唱着节奏鲜明的流行歌曲,一边切丝瓜。整个家庭都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家真温馨啊!

晚上,我写完作业,吃完了晚饭,就和爸爸打了一会儿乒乓球。乒乓球声“咚咚咚咚”,萦绕耳际,我乐此不彼。妈妈悠闲地看着电视,不时发出动听的笑声。

夜深人静,昏昏欲睡。温馨甜蜜的音乐之声结束了……

(四)第一类:写家里事的作文类型

(写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 参考题材

1.爸爸妈妈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得到了较高的荣誉;2.爸妈的一个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我们全家人热烈庆贺; 3.为家里人举行生日晚宴,场面非常热闹;

4.有一个亲戚从很远的地方回来了,久别重逢,全家人非常高兴;

参考题目 1.《爸妈笑了》2.《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3.《我家的双休日》 4.《我跟妈妈学家务》5.《我有这样一个家》 6.《我家的喜事》7.《我家的变化》8.《在充满爱的家庭里》 9.《我家的烦恼》10.《今天我当家》11.《我想对父母说》12.《我帮______做家务》

写家里事的参考开头

1.《我有这样一个家》的三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我有这样一个家,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第二种开头:幸福美满,这是我们家的最好的概括。

第三种开头:在我们家,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几乎总能听见全家人格格的笑声。 2.《家庭给我的______》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在我的家里,我是妈妈的“宝贝女儿”,是爸爸的“千金小姐”,他们给了我无限的爱。

第二种开头:我有一个家,一个充满了爱的家,一个充满了阳光和雨露的家。 3.《我学会了做家务》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红烧肉是我最喜欢吃的一种菜,可我从来也没有烧过。今天,机会来了,妈妈终于答应我,今天教我烧红烧肉!

第二种开头:红烧肉,你喜欢不喜欢吃?那你会烧吗?告诉你,昨天,我从妈妈那里学会了烧红烧肉。 4.《我家的双休日》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又一个双休日到了,全家到哪里去玩呢?爸爸提议去爬山,妈妈建议去划船,我果断地投了爸爸一票。于是,我们全家就决定了去爬天平山。

第二种开头:一个双休日的早晨,在通往著名游览胜地天平山的路上,有一家三口正快速地骑着自行车——这正是我们一家,今天双休日,我们要去游天平。

第二类:写班级学校的事

写班级学校的事的作文类型

1.写学校的一件事,表现学校的新面貌新气象;

2.写班级的一件事,反映出班级的班风和同学的精神面貌;

3.写发生在班级的一件事,表现班级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4.写发生在班级的一件事,表现出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

写班级学校的参考题目

1.《我们班的新鲜事》2.《这件事教育了我》3.《记一次大扫除劳动》 4.《体育课上》5.《难忘的一课》6.《这件事使我感动》7.《校园新事》18.《校园里的笑声》

写班级学校事情的参考开头

1.《我们班的新鲜事》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一个双休日的上午,我们全班同学都穿着漂亮的衣服,来到了学校——你知道我们要干什么吗?

第二种开头:最近,在我们班级里,出了一件新鲜事:大家轮流当班长!

第三种开头:老师成了学生,学生却当老师——这是我们班级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

2.《记一次大扫除劳动》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下午第三节课的时候,我们班级举行了一次大扫除劳动,我们小组的任务是清除一条污水沟。

第二种开头:一条污水沟,臭气冲天,而且还经常堵塞。班级大扫除的时候,我们小组的任务就是要将它变得干干净净。

第三类 写校园外的事

写校园外的事情的作文类型

1.通过一件事情,反映出社会的新面貌新风尚;

2.写一件在校外发生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

写校园外的事情的参考题材.1.拾金不昧,仁义值千金;2.见义勇为,挺身救群众;3.助人为乐,善小亦为之;4.路上骗局,小心中圈套;

写校园外的事情的参考题目

1.《上学路上》2.《这件事教育了我》3.《一件小事》4.《放学以后》5.《愉快的一天》

写校园外的事情的参考开头

1.《上学路上》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那天,风特别的大,把地上的落叶吹得满天都是。

第二种开头:护龙街是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的一条街,这一天,我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2.《感人的一幕》的三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春风吹拂着景德路上的杨柳树,像一位位舞蹈演员一样,杨柳翩翩起舞。

第二种开头:那天,我放学回家,经过景德路口的时候,突然前面有一位骑车的妇女摇摇晃晃,从车子上重重地摔了下来!

第三种开头:感人的一幕永远也不会使人忘记。这件事发生在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

三、小结:

老师给的只是参考,真正写好作文需要同学们用心去体味生活,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每一个细微的东西,多多阅读多多练习,相信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一定可以让文字飞舞起来。

四、作业:

1、记事:写自己受到委屈或让别人委屈的一件事。

2、将事情原委写清楚。

3、字数400字。

推荐第2篇:记叙文阅读教案

记叙文阅读教案

一、把握文章的中心。

讴歌什么?表现什么样的人生哲理或生活哲理?表达作者什么感悟?有时是揭露丑陋现象,启迪人们思考。总之是: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使人们受到陶冶和启迪,净化心灵,向善向美。 方法:

1、关注标题。

2、注意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文章开头部分的句子,结尾部分的句子,结尾常用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如:《斑羚飞渡》描写了一群被逼到悬崖绝境的斑羚,为生存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赞颂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文章中心)。

如:《猫》通过我家养三只猫的经过,特别是详细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打致死的经过,说明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悔之无及。

如:《焦急》(龙应台)揭露了故乡环境日益恶化,以前田园风光渐被吞噬的令人悲痛、悲哀的现实。(涉及了环保话题)

二、体会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斑羚飞渡》中对斑羚群的赞叹、震撼;《猫》中“我”对自己冤死无辜小猫的无比内疚、自责、痛苦。龙应台对所谓“开发”对故乡田园变垃圾场、环境日益恶化的焦虑、无奈、悲愤的感情等。

三、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作用:顺叙: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倒叙: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避免呆板、平铺直叙。 插叙: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3、深化文章中心。

4、帮助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等。

四、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2、自然环境描写。①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品质。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④有时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

五、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六、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如《我的母亲》(胡适)。

3、以事件为线索。如《散步》(莫怀戚)。《斑羚飞渡》、《最后一课》

4、以地点变化为线索。

5、物品线索。如《羚羊木雕》。《猫》(郑振铎)

6、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 《春》(盼春——绘春——赞春)

七、表现手法。

1、托物言志。借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如《爱莲说》《陋室铭》

2、借物喻人。如《开在尘土里的花》

3、对比手法。起突出、强调作用,深化主题等。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前后的表现,感情的巨大变化,突出了最后一课的非凡意义,深化了爱国、憎恨敌人入侵的主题。

4、衬托手法。如《爱莲说》中“菊”和“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莲”,突出表现和赞颂了莲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的高贵品质。

5、欲扬先抑。如《白杨礼赞》“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再如:《致大雁》:“有人说你们怯懦──是为了逃避严寒,才匆匆地离开北国,飞向南方……是为了躲避酷暑,才急急地离开南方,飞向北国……是怯懦吗?为了这样一份“怯懦”,你们将飞入漫长而曲折的征途,等待你们的,是峻峭的高山,是茫茫的林海,是湍急的江河,是暴风骤雨,是雷鸣闪电,是无数难以预料的艰难与险阻……然而你们起程了,毫无半点迟疑,毫无一丝畏缩,昂起头颅,展开翅膀,高唱着凯歌飞上蓝天……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你们作如此长途的飞行呢?是什么原因,使你们年年南来北往,从不误期呢?告诉我,大雁,告诉我……如果可能,我想变成你们中间的一员,变成一只大雁。”

6、讽刺夸张手法。

7、插叙手法。

8、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9、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

八、结构文章的方法:常见的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设置悬念;运用插叙;过渡;铺垫;伏笔”等。

九、出题角度及思考方法

(一)针对标题出题——如“体会文章标题的妙处”。

1、有时标题能概括全文------的主旨,具有深刻的含义。

2、标题有时是文章的线索。

3、有的标题含蓄蕴藉,富有诗意,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有的标题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观察标题时要注意观察修辞。先点出修辞再分析好处。

(二)注意出题的位置。

1、开头。①可能是开篇点题或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②总领下文,或引出下文对----的描写或情节的记叙。③可能是环境描写。④可能为下文----做铺垫。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照应前文或为下文作----铺垫。③是否是插叙的内容。④是否是环境描写或欲扬先抑的内容。

3、结尾。①结构上总结全文;或照应题目;或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②内容上卒章显志,点明----的主旨,深化文章----的主题。③另一种结尾方式: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三)针对中心思想出题或概括全文内容。(如“文章写了哪些-----”)要读懂作者想表达的主旨,读懂他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概括内容要逐段概括,要会找中心句,然后筛选、合并,逐条列出,避免遗漏。

(四)针对表现手法出题。(方法参照前文)

(五)品味语言。

1、词语。步骤:先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再具体分析词语在该处的作用。如:生动形象的写出或表现了----(要与表现人物性格或心情;与文章主旨;与作者思想感情相结合。)

2、句子。要先观察句子特点,判断是写哪方面的。如:是否是写人的?如果是,就从写人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的作用角度去分析。

再如:是否采用了修辞方法?是否是环境描写?是否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主旨句、过渡句、设问句等?

推荐第3篇:记叙文写作教案

记叙文写作教案

生动的描写——让你的人物丰满亮丽

写作目标

1.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神态)

2.锤炼语言,提升作文意蕴(修辞手法、细节、正面和侧面、想象)重点难点

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2.如何让语言贴切

教法学法

1.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先仿写短文,再写整篇文章

2.寓教于乐,以活动促写作,让学生体会写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

1.了解常见的各种描写手法(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神态、修 辞、、正面和侧面、衬托、想象)

2.用各种描写手法扩展句子,描写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我们的人生成长历程中,有多少人值得我们去铭记,有多少事值得我们去回想,有多少情值得我们去珍惜。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声音在响起:拿起你的生花妙笔,记下你人生中的每一个精彩时刻吧!于是,我们开始了最常见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写作。

二、知识回放

1、含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写作四大要领:

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

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

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

如果我们把文章比作是一棵大树,单纯的记叙只是勾勒出了大树的枝干,在记叙的基础上加上生动的人物描写,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一棵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的树。由此可见,生动的人物描写在写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三、实例分析

让我们大家先来看一幅图画(展示图画)。请老师和同学们猜猜这幅图画上的人物:他的年龄是多少。(大家竞猜) 这是快50来岁的武打巨星——李连杰。为什么近50岁的李连杰,看起来只有二三十岁的样子了?这是因为经过了包装和打扮。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经过包装、打扮,人漂亮了年轻了。但要怎样包装打扮才会漂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作文里的人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些方法。

板书课题:

生动的描写——让你的人物丰满亮丽(点出课题)

那么有哪些主要人物描写?请同学们阅读下列句子,指出它们的描写手法。

1.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朱自清《荷塘月色》)。注:“拍”写出妻的安详,动作轻;“哼”写出妻的随意。

2.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与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鲁

迅《药》)。

3.(夏四奶奶)惨白的脸上,现出写羞愧的颜色(鲁迅《药》)。

4.他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

来了(孙犁《《荷花淀》)。

5.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马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发朗!”(莫泊桑《项链》)。

6.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祝福》)。

学生归纳

1.动作2.心理3.神态4.心理5.动作语言6.肖像

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上述句子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实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描写手法使自己做作文中的人物活龙活现。

四、学练结合

(一)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下面一幅照片

1.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

她叫苏明娟。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 深入大别山地区考察“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所小学里,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来求学的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他发现一个女孩子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年龄最小,但却十分坚强。虽然她每天上学走

的是蜿蜒的山路,还要经过一座大水库,但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从来都没有迟到过。小姑娘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当小姑娘抬起头凝视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就是这双大眼睛,让无数真诚善良的人落下了滚滚泪珠。在照片展览的10天时间,数万人蜂拥而来,他们拥挤在展板前,流连忘返。许多人边参观,边擦泪水。人们主动捐款,由于没设捐款箱,捐款者就把钱放在地上。还有一万人为影展签名助威,对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希望工程”真诚的道义支持。

2.请同学们观察照片,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

(专心、忧郁、清澈、美丽、乌黑透亮、渴望读书)看到这双大眼睛就让人思绪万千。\"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这是一双充满求知欲望的大眼睛!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加上一些修辞主要来描绘一下这个小女孩的眼神和心理活动。

例句:

①.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②.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二)心理描写(在众多的写作手法当中,最能揭示人物精神世界、丰满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莫过于心理描写。

一名学生在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的心理活动 :

例:内心独白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了,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手下留情,你让我过了这一关,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练习:奶奶给了我无尽的快乐,也使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童年。我在心底默默地对奶奶诉说:。(补上内心独白) 答案:奶奶,您就是我口渴时的一杯清水,也是我困倦时的一个枕头,更是抚慰我心灵的一缕春风。您的爱无边无际,无时无刻萦绕着我。无论今后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会笑对一切,快乐的生活。因为,我知道,有您的爱陪伴着我直到永远。

四.方式方法

(一)运用添加法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这我们可以运用添加法。首先让我们来看

一组句子。)

1.老师说:“你又做错了!”(指做错了题目)

我无地自容。(“你”指学生)

这组句子写了二个人物,但我们读完后,对这二个人物有何印象?没有任何印象!请同学们添加老师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检查同学们的习作,请两三个同学朗读自己的大作后,教师评价。然后欣赏老师的下水文段。

瘦瘦的杨老师就像一株红高粱站在我的面前,左手抓着试卷,右手在我面前用力的点了几下,双目圆睁,盯了我约二分钟,然后一字一句的说:“怎么又做错了,你?唉„„”杨老师长长的一声“唉”就像一块长石头重重地压在我的身上使我喘不过气起来。我偷偷瞥一眼杨老师手中的试卷,!最后一到二十分的题上面,一把烧红的铁火钳烙的我面红耳赤,我无地自容!我还以为自己这次考满分了!“唉,”又是一次滑铁卢!我何时才会迎来诺曼底登陆? 我不敢正视杨老师的眼睛一手接过试卷,转身像老鼠一样的溜了。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下水作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二)修辞使描写更加生动

比喻、排比、夸张„„

五.总结和作业

1.小结:如果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能够细致的观察、抓住特征、合理想象、运用方法、适当扩展,这样我们作文中的人物一定会丰满亮 丽,活起来。

2.接下来布置作文:请描写班上的某位同学或某位课任老师,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整篇作文。题目自拟。

附板书:

生动

描写细致观察

抓住特征

合理想象

运用方法

适当扩展人物丰满亮丽

推荐第4篇:记叙文阅读教案

记叙文阅读教案

第二讲

理清结构,领会思路,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阅读指导

1、阅读记叙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各段的叙述重点有什么不同。段与段之间内容联系紧密,意思接近的归纳为一部分。这样由段到部分,由部分到全篇,就能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领会作者的思路,即作者行文的思想轨迹。分析思路应该由文章的结构入手,结构的考查主要是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的考查。理解记叙文的结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从顺序上分析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叙述事件、表现中心的; (2) 从线索上去分析的。

3、准确概括段意和层意,掌握划分层次的基本方法: (1) 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 (2) 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分; (3) 按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

(4) 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在划分时,要综合考虑,把握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4、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归纳中心思想。

5、理解详写、略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精题选讲 家思

在离家住校的这段日子里,我害怕看到家人的灯光,那闪闪烁烁的灯光会映出我少年时频生过的家思。这家思原来是有羽翼的,几度载着我在梦里回到只有咫尺之遥的家。

家中也有几盏与他处相同的灯,也与他处的一样,在这夜幕被拉下来的时候点亮。只有这几盏在我心中,光韵更加柔和。

幼年丧母的哀痛使我心灵的小船不断的摇曳,回来也因此突然少了一支大桨,在这浩渺的大海中飘荡。幸而父亲坚实的手臂在这无情风浪中撑起一片帆,用力划着一支寄托着生命与希望的桨。

父亲拖着这艘沉重的船,风雨里也不曾迟疑过艰难而孤独的步履。在这十几年里,我们从来也没有见到父亲的脸上闪过一点愁绪。而今天,当我们终于在他粗糙的手里长成健壮的青年时,却看见那双饱含艰辛的眼里闪起晶莹的泪花。

或许是他要平安的放下重担的慰藉,对生者,也对那先去了的;或许是不忍看长大了的小鸟儿就要先后离去,十几年来,我们毕竟是他老人家的希望。

匆匆地,秋霜染白了父亲的双鬓,岁月雕刻了他的双手,但十几年来,他那已见微驼的脊依然是我们依靠的土地,他那深藏着厚爱的目光依然是照耀我们家——这个不冻港湾的灯光! 于是少年的家思便是思念那片土地,那双被岁月雕刻过的粗糙的手。 当我们在风浪中掌舵的手不再稚嫩,我们便以年轻的志向和蓬勃的力量,慰藉父母那颗期盼已久的心。

忽然间又想起了那些幼年的伙伴,是否都有一片风浪中撑起的风帆呢?那少了桨的船,是否就那样搁浅了!在每处灯光荧荧的窗子里都是不冻的港湾吗?

看着人家的灯光,便油然地生出屡屡家思,而心中却依旧祝愿这些灯光再亮些,再柔和些,也再长久些。

(1)找出文中“家”的另一种说法。指出文中最主要的一种修饰。

2、“岁月催人老”,请用比喻的说法把这句话形象地表达出来,试说两句。

1.指出文章第五自然段是对哪句话的阐述。

2.说说“灯光”在文中的作用。

3.谈谈倒数第二自然段的作用。

能力训练 摆渡自己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1)万念俱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怨自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家庭作业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玫瑰树根

地下痛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那里有黑黒的蠕虫,黑色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一番话:“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只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直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滑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的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渡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眼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汲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光彩艳丽;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回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吧。”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做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的时候,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什么了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的特别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土地: “天啊,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1、读到第3自然段,若将加线的“据说”两字删掉,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后来当他看到美丽的玫瑰树时,闻到香甜的玫瑰花味时,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用原文原句回答)

3、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4、细流与树根的对话写得生动形象。请续拟一段流水与鲜花的对话。(不超过30个字)

推荐第5篇:《记叙文阅读》教案

《记叙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2010中考说明语文记叙文及考查要点

2、掌握记叙文阅读基本解题思路和答题的一般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学生准确、规范解答题的能力。

2、提高阅读记叙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如果把记叙文阅读比喻成一把锁,解题思路和方法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智慧应对记叙文阅读。(板书:记叙文阅读)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目标:(出示幻灯)

1、2010中考语文记叙文及考查要点

2、掌握记叙文阅读基本解题思路和答题的一般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过渡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考说明中有关记叙文阅读的考察要点。

(二)、中考记叙文(散文)考察要点:(出示幻灯) 记叙的要素;描写方法与作用;

续写结尾;补写文中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归纳某段落的内容及作用; 表达方式与作用;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分析;

个性化阅读:对选文中人物、事件的感悟、评论与质疑。

过渡语:有了中考说明的指挥棒,接下来我们就结合09中考试题,探寻记叙文阅读主要设题方式及解题思路。

(三)中考真题回放:(教师范读)

例析:19.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 解题思路:在把握文章的整体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有关语句,进行概括提炼出准确的词语。 高兴极了—>(有点心急 )-->(心情也就淡然)—>(欢喜欲狂) 例析:20.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解题方法:分析有无修辞手法,若没有,则应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 第一步:运用的修辞方法;第二步:结合内容分析;第三步:修辞方法的作用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 资料:修辞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2)拟人:赋予人的性格、思想、感情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2)夸张:突出了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3)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 4)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

5)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内容。

例析:21.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 解题分析:掌握记叙文的各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选择。

资料:描写:用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议论:对记叙的内容进行评论,发表意见。 抒情:抒发情感

说明:说明事物的情况和道理。

第8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链接材料运用的是说明。 22.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解题方法: 从两方面来回答,运用句子和段落所处位置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来分析。

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资料:段落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

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结构上的作用:A、从结构上:

1、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3、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23.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解题分析:文中最能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议论性的句子。

答: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三、实战演练:

最自豪的母亲

26岁那年,我生下了儿子乔治。他刚出生时满头黑发,一双大大的蓝眼睛,还有我所见过的最长的睫毛。9个月的时候,乔治就开始说话;10个月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走路;2岁的时候,这孩子已然学会了滑雪。

乔治8岁的一天,当他起床后,发现自己的一只脚突然不会弯曲了,只能用脚后跟走路。腿部畸形的症状很快从一只脚传到了另一只脚。在无数次会诊后,医生得出结论,乔治有扭转性肌张力障碍,这种病与大脑性麻痹相类似。医生说,他可以继续活着,可是,在不断的疼痛和抽筋的过程中,即使他的肌肉不完全失控,他也会失去行走能力。

从此,当我们一起走在街上时,人们要么目不转睛地盯着乔治看,要么很快看上一眼这孩子,接着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很多时候,我都不敢看着孩子,他的身体被扭曲得实在太厉害了,看起来有些狰狞。有时,我甚至会气急败坏地向他尖叫,让他学习直着走路。无论我的脾气如何暴躁,他却总是微笑着对我说:“妈妈,我正在努力。”

有一天,当我看到乔治试图将自己扭曲的双腿放到他心爱的溜冰鞋里时,我的心都碎了。我把它们放到鞋柜里,说:“孩子,等你病好了我再和你一起去溜冰。”

每天晚上,当我坐在乔治床边为他读故事的时候,他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妈妈,如果我们很努力地去祈祷,你认为,我在醒来的时候,还可以重新走路吗?”

“不,我不这么认为。”我不想欺骗孩子,说出了心里话,“不过,我觉得我们应该坚持每天都祈祷。”

“可是,妈妈,小朋友们都叫我跛子,他们都不跟我玩儿,我没有一个朋友。”听到这里,我心如刀绞。

几年后,渐渐地,乔治对自己的疾病习惯了。他很少抱怨,这让我多少有些释然。和他上街,我再也不会感到尴尬。我接受了这个现实,孩子长大后和别人会不一样,可是他会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坚韧,更多的勇气,更大的志向。

乔治十几岁的时候,药物治疗终于有了效果,他的手和嘴巴都可以正常动弹了,可是他的腿仍然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运动,还需要拐杖帮忙。不过,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滑雪。滑雪杖就成了他的拐杖。他从..雪山上飞驰而下,就像在空中翱翔。乔治以他卓越的表现入选英国残...............疾人奥林匹克滑雪队。我想,尽管他不能走路,可是,他会滑雪。

乔治1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一只脚可以正常行走了。他立刻扔掉了一个拐杖。之后的第二个月,他又扔掉了另一个拐杖。尽管他走路的姿势还是一瘸一拐的,但他不再需要拐杖或者轮椅的帮助了。乔治有空就会回来看我,我在门口远远地看着他,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孩向我走来。

“嘿,妈妈,”他常常笑着说,“想出去跳舞吗?”

最近,我高中的同学们举行了一次校友联谊会。在会上,我的同学都在讲述自己孩子的成就:

“我儿子是一个音乐家。” “我女儿现在是医生。”

到我发言时,我自豪地告诉所有人:“我儿子非常优秀,因为他现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走路!”

19、选文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解析: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概括,联系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这一段简要介绍了乔治幼小的时候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与后文写他的残疾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0、选文中划直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解析:这句话不是对乔治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周围人们看他的反映来写。是对上文乔治的残疾的补充。

补充:侧面描写的作用: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答:侧面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乔治残疾的严重性。

21、选文中划波浪线的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4分)

解析:第一句分析母亲的语言,连用两个否定词,就表示非常的肯定,意思明确,第二句抓住“不过”“应该坚持”又表明了母亲的信心。

答:第一句话写母亲明确地告诉孩子,他的残疾是严重的,不会很快恢复;(2分)第二句话表明“我们”对未来的康复应当充满信心。(2分)

2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比喻;(1分)表现了乔治身残志坚刻苦训练滑雪的矫健的姿态。

23、读完全文后,你认为母亲和乔治,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3分)

解析:看文章题目,文章内容,反映的主题,根据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 答:示例①:母亲是主要人物。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含辛茹苦地鼓励、培养自己的儿子乔治,况且题目是“最自豪的母亲”;

示例②:乔治是主要人物。文章题目虽然是“最自豪的母亲”,但是文章主要写的是乔治身残志坚、积极治疗、刻苦锻炼的事迹。母亲是一个陪衬人物。

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2010年的记叙文考查要点,通过09年中考阅读题的讲解及相关的练习,我们学习了记叙文阅读基本的解题思路并掌握了答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记叙文阅读中。 教师寄语:

中考在即,英雄弯弓,箭在弦上。同学们,请拿出你们的智慧,拿出你们的勇气,用你们那颗永不服输的年轻的心,向着生命中的第一座山峰攀登。只要你们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你们胸中就自有雄兵百万。胜利一定属于你们!

布置作业:完成阅读《请给我一分钟》

请给我一分钟 耿学成

①2008年5月14日,美国亚特兰大世界展览中心,一年一度的英特尔国际科学展正在火热进行。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学生科学竞赛,获胜者除丰厚的奖学金外,还有奖品、学费补助、暑期工读及考

察补助等。因其特殊地位和影响力,争夺异常激烈,来自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1557名优秀的参赛者,将一万多平方米的展览中心挤得满满的。

②在其中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展位前,怯怯地站着一位黄皮肤的...女孩子。她叫苏意涵,今年17岁,是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二年级学生。置身异国他乡,又是首次参加如此规模的赛事,她的展位前冷冷清清。而她的对面,就是去年得到首奖的美国学生,被评委和参观者围得水泄不通,人数足有她的10倍!,

她参赛的选题是“均相沉淀法制备CZA触媒之探讨”,借由高活性催化剂改善甲醇改革的反应,以便更有效地产生氢气。这项研究对于改善混合同构型金属、加强原料电池的应用及缓解石油能源危机都有可贵的借鉴意义。为了完成这项研究,她整整费了11个月的心血。

③她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价值。但看着空空的展位,她心里感受到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害怕——在这样撑下去就完了!

④情急之下,她kuachuzhanwei ,大声拦住路过的一位评委:“您有五分钟时间吗?”她被拒绝了!要知道,参与总决赛的评委个个是顶尖的专家。她不得不回到展位。几分钟后,她又鼓足勇气出去拦,还是被拒绝。就这样,她一连被拒绝了5次!

⑤终于,等到第6个评委说“YCS”时,她铆足了劲儿介绍:“我.....叫苏意涵,来自中国台北,我做的题目主要是要探讨燃料电池的触媒转换效率。。。。。。”一口气,他讲了五分钟。

⑥到了下午,他继续用“五分钟拦截法”,最后她干脆改口问“可以给我一分钟吗”?她知道评委一人一票,有更多人了解她的实验,开会讨论时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就这样她又多“缠”到十几个评委来听她的实验。

⑦38个小时之后的颁奖典礼上,逐一宣布得奖学生。让她没想到的是,她不但抢下英特尔国际科学展化学类首奖,最大奖项“青年科学家奖”得主竟然也是她!她因此获得了

5、8万美元的奖金一台英特尔双核笔记本电脑······而历年的36位大奖得主中,仅有6名不是来自美国,她是亚洲人中的第二个幸运者!

⑧在分析拿下大奖的原因时,她的辅导老师这样说,除了良好的选题,还得益于她在极短的时间内能让评委全面了解自己实验的表达能力,更离不开她敢于在关键时刻跨出展位向评委说“请给我一分钟”的胆略!

(摘自《读者》2009年第2期)

1、请概括选文所记叙的事件: 答:中国台北高中生苏意涵,在美国亚特兰大英特尔国际科学展会上主动拦截评委介绍自己的发明,从而获得化学类首奖,和“青年科学家奖”。

2、请写出选文所叙事件的起因:苏意涵在美国亚特兰大英特尔国际科学展会上,展出自己的发明“探讨燃料电池的触媒转换效率” 经过:开始无人问津,情急之下主动拦截评委介绍自己的发明;结果:获得化学类首奖,和“青年科学家奖”;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①在其中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展位前,怯怯地站着一位黄皮肤的女孩...子。

答:表现了人物紧张、不被人重视的情景。 ② 她铆足了劲儿介绍:“我叫苏意涵,„„” .....答:表现了人物勇气、信心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4、选文第⑤段中的省略号,省略掉的是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

答:省略的是的苏意涵发明“探讨燃料电池的触媒转换效率”的科学原理;因为这些对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关系不大。

5、你怎样理解选文的题目?答:选文的题目选取了人物的语言、再现了事件的关键情节,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6、你阅读选文后,得到哪些启示? 答:围绕人物主动拦截评委介绍自己的发明的勇气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即可。

推荐第6篇:记叙文阅读教案

《记叙文阅读

(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所给语段,了解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特点。2.归纳记叙文阅读考点。

3.掌握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二、重点、难点

1.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正课 1.揭题

近几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考记叙文阅读或者是散文阅读,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复习《记叙文阅读》。 2.例一

(1)首先我们看一下上次月考的一篇记叙文阅读《只是一个普通人》,它考查了同学们以下几个题目。

16.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17.选文第1段“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句有什么作用? 18.请结合选文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9.听完孩子的话,车里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请根据全文内容,合理想象,描写其中两位成年人的表现。(不少于80字)

请同学们思考并概括它考查了我们那几个方面:

16.标题的含义 如果是事物应该是他本身的内容加作者赋予的含义。 17.环境描写的作用 如果是事物应该是突出了他的„„的特点 18.赏析关键字词的作用 19.拓展延伸。

补充:预习的基础上说说除了这几道之外我们记叙文还会考查我们那几个方面 举例:作者在月夜探访了那些对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归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 (2)解题指导 总结:

1.记叙文的考点: 内容

中心(含义、思想感情)

赏析(环境描写、关键字词、句子) 拓展(文章对你的启示) 2.表现手法的运用 对比:事物前后变化的对比,不同事物的对比,作用是突出主要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衬托:渲染表现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作用是:用某些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或事件的意义;用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 托物言志:将个人的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事物上。

借景抒情:作者心中的浓情渗透到赏景、写景的活动中,借助对眼前的景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写,表达心中或喜或悲的情来。比如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象征: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挺拔向上,象征了顽强不屈的北方抗日军民。

总结:表现手法相对于全文或者某一点来说的。答题时不能笼统回答。 3.例二

《总复习教学案》课堂检测。 小组讨论 教师讲解

1.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具体含义。(2分) 既指摧残胡杨的自然界的西风(或恶劣的自然环境); 也指人类摧残胡杨的行为。

2.文章第①段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①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

②突出胡杨坚韧的品性和令人震撼的壮美; ③警示人类要保护胡杨,保护自然环境;

④为写胡杨坚韧、悲壮的特点作铺垫,增加文章的历史感(或“厚重感”等)。 3.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濛濛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①对胡杨由衷的赞美和喜爱;

②对人为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或“人类文明的流失”)深沉忧虑;

③期望人们能关爱胡杨,拯救人类文明孕育者,使人类文明连绵不息(或“持续发展”等)。

4.“胡杨的精神还在”,联系全文,分条概述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3分) ①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坚韧顽强; ②不贪虚名,无私奉献; ③宁死不屈的气节。(答出“坚韧顽强”,“无私奉献”、“宁死不屈”即可)

5.胡杨这一形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慨和思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慨或思考。(4分)

开放性题,答案不唯一。从人应有胡杨的素质和品格、社会进步需要像胡杨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等方面写出感慨,或对照胡杨反思自身的缺憾(2分),结合文中对胡杨的具体描写和自己的体验阐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4.课堂总结

记叙文阅读的注意点:

一、读懂主旨

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快速把握情节

二、读懂题意 关注题目的考点 留心分值的设置

三、解题指导 环境描写 表现手法

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

推荐第7篇:记叙文阅读教案

记叙文阅读教案

教学内容: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重点、难点: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和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考点总结: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学习内容: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一般分记事为主的、记人为主的、写景为主的三种)

一、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显而易见的不必要赘笔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二、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1、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2、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3、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四、记叙的线索: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的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

(1)以时空转移为线索;(2)以一人(或人的感情等)、一事、一物为线索(一般贯穿文章的始终)。如《藤野先生》明线为对藤野先生的崇敬的怀念,暗线为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五、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1)叙述: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如人物的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进展、环境的摆设等。常与描写交错使用。叙述的手法(或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2)描写(见考标28页)对人物、事件、环境等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3)议论:对人或事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人或事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两种

六、记叙的详略

对记叙文的阅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记叙的要求、人称和顺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做交待。

2.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句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5.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6.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7.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内容。对于侧重记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写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这就要在分析每个人物、每件事情的基础上,把握人、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出中心意思。

七、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

(一)记叙文简单的文体知识: 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1、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3、记叙的顺序:顺叙 倒叙 (同一件事) 插叙(另一件事)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记叙的线索: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线索要贯穿整篇文章。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6、表现手法: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

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 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7、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8、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

(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二)阅读步骤:分以下几步:

第一:要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第二:精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第三: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细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

第四:对拓展延伸的题目,要审清题意后再认真回答.

(三)阅读题答题要点:

答题原则:

1、明确文体(文体知识扎实)

2、联系主题

3、语言准确,言之有物 具体方法: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

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文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

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文的整体感知与记叙的六个要素密切相关,当然,有时候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了,而经过又不能多说,所以记叙文的整体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

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进行品析理解。

(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

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 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 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这需要在充分理解这句话内容以外,还必须弄清原来位置的语言环境。

(4)能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1)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2)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做出准确理解。

5、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⑨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八、小说的基本知识:文学作品可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

(1)“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的发展过程:(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可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4)小说的分类: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及小小说。

(5)小说的人物是作者虚构的。

九、散文:

(1)按表达方式的侧重点的不同可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2)特点:形散而形不散(或形散神凝)。

(3)散文的“贵散”和“忌散”

推荐第8篇:记叙文写作教案

记叙文写作教案(人物描写)

生动的描写——让你的人物丰满亮丽

写作目标

一.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神态) 二.锤炼语言,提升作文意蕴(修辞手法、细节、正面和侧面、想象) 重点难点

一.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二.如何让语言贴切 教法学法

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先仿写短文,再写整篇文章 二.寓教于乐,以活动促写作,让学生体会写作的乐趣 教具安排

一.如有条件,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二.录音机、磁带,漫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常见的各种描写手法(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神态、修辞、、正面和侧面、衬托、想象) 2.用各种描写手法扩展句子,描写人物 教学过程

1 一.导入课文

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大家先来看一幅图画(展示图画)。请老师和同学们猜猜这幅图画上的人物:他的年龄是多少。(大家竞猜)

这是快50来岁的武打巨星——李连杰。为什么近50岁的李连杰,看起来只有二三十岁的样子了?这是因为经过了包装和打扮。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经过包装、打扮,人漂亮了年轻了。但要怎样包装打扮才会漂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作文里的人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些方法。

板书课题:生动的描写——让你的人物丰满亮丽(点出课题) 那么有哪些主要人物描写方法了?请同学们阅读下列句子,指出它们的描写手法。

二.学生阅读,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1.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朱自清《荷塘月色》)。注:“拍”写出妻的安详,动作轻;“哼”写出妻的随意。

2.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唐弢《琐忆》)。

3.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与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鲁迅《药》)。

4.(夏四奶奶)惨白的脸上,现出写羞愧的颜色(鲁迅《药》)。5.他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

2 来了(孙犁《《荷花淀》)。

6.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马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发朗!”(莫泊桑《项链》)。7.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祝福》)。 8.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后又掸去衣服上的尘土(欧·亨利《警察与赞美事》)。

学生归纳:

1.动作 2.动作 3.心理 4.神态 5.心理 6.动作 语言7 肖像8.动作 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上述句子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实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描写手法使自己做作文中的人物活龙活现。这我们可以运用添加法。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句子。 三.运用添加法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1.老师说:“你又做错了!”(指做错了题目) 我无地自容。(“你”指学生)

这组句子写了二个人物,但我们读完后,对这二个人物有何印象?没有任何印象!

请同学们添加老师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检查同学们的习作,请两三个同学朗读自己的大作后,教师评价。然后欣赏老师的下水文段。

3 教师下水文段:

瘦瘦的杨老师就像一株红高粱站在我的面前,左手抓着试卷,右手在我面前用力的点了几下,双目圆睁,盯了我约二分钟,然后一字一句的说:“怎么又做错了,你?唉„„”杨老师长长的一声“唉”就像一块长石头重重地压在我的身上使我喘不过气起来。我偷偷瞥一眼杨老师手中的试卷,!最后一到二十分的题上面,一把烧红的铁火钳烙的我面红耳赤,我无地自容!我还以为自己这次考满分了!“唉,”又是一次滑铁卢!我何时才会迎来诺曼底登陆?

我不敢正视杨老师的眼睛一手接过试卷,转身像老鼠一样的溜了。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下水作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四.修辞使描写更加生动,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下面一幅照片(展示照片)。

1.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

她叫苏明娟。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 深入大别山地区考察“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所小学里,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来求学的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他发现一个女孩子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年龄最小,但却十分坚强。虽然她每天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还要经过一座大水库,但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从来都没有迟到过。小姑娘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当小姑娘抬起头凝视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就是这双大眼睛,让无数真

4 诚善良的人落下了滚滚泪珠。在照片展览的10天时间,数万人蜂拥而来,他们拥挤在展板前,流连忘返。许多人边参观,边擦泪水。人们主动捐款,由于没设捐款箱,捐款者就把钱放在地上。还有一万人为影展签名助威,对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希望工程”真诚的道义支持。

2.请同学们观察照片,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

(专心、忧郁、清澈、美丽、乌黑透亮、渴望读书)看到这双大眼睛就让人思绪万千。\"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这是一双充满求知欲望的大眼睛!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加上一些修辞主要来描绘一下这个小女孩的眼神和心理活动。

例句:

①.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②.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简单评价学生习作 五.总结和作业

1.小结:如果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能够细致的观察、抓住特征、合理想象、运用方法、适当扩展,这样我们作文中的人物一定会丰满亮

5 丽,活起来。

2.接下来布置作文:请描写班上的某位同学或某位课任老师,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整篇作文。题目自拟。 附板书:

细致观察生动抓住特征合理想象人物丰满亮丽描写运用方法适当扩展

推荐第9篇:记叙文教案剖析

记叙文教案

一、初中语文基本文体常识

1、常见的文学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其他文体集录;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文章体裁(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2、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

抒情: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议论: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不讲)

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以小见大、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不讲)

5、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学生举例子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他饿得可以吃下一头大象。

他太重了,摔倒在地上,两个人都 拉不起来,要超重机才能吊起来。)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5、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敢於這樣做的人,難道不是一個英雄嗎?

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看啊!那边走来了一群红领巾!)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快过来!快过来!)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怎么造句你都不会,你语文 学得真是太好了.) 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 考点:

一、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针对中考考点,这节课重点复习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目标: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屏幕显示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3.常见的叙述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例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简析]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二、第二环节:讲解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不讲)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题: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做,提醒注意勾、画、圈、点 。

例题

4、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答: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总结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三、第三环节,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考点精析: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我们以一个语段为例,请看例题5,

精典例题:

5、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答案]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简析]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人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干了些什么,再加上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写成完整的句子,层意就完整了。

2、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学生做练习5第3题。考点为概括层意。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例题6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坐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五、检测题: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2.用文中词语填空。

⑴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活时的-------------------。 ⑵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 ----;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的?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解析:参考答案: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地点:北京,老王家中人物:老王。2.⑴絮絮叨叨⑵漫不经心、不耐烦;赶紧截住。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5.对比的写法。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六、结束语:今天,针对记叙文的考查重点,我们一起复习了记叙文的几点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复习当中,不断实践,以提高解答阅读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笨男孩与纽扣

他是个笨男孩。对1/2与1/3谁大谁小的问题,一见就发晕。上了中学,老师曾多次给他父母暗示,读书不会在他身上发生奇迹。高考那年,全班落榜3人,其中就有他。 父母决定让他跟一个师傅学裁剪,他学得很认真。师傅说,他将来会成为一个好裁缝,因为10个学员中,他钉的纽扣最结实。

他确实是个不错的裁缝。他不仅纽扣钉得牢靠,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用主义者。他在裙腰的内侧加小口袋,让穿裙子的人有地方放BP机和零钱。他把T恤衫的领子去掉,他把童装的口袋移到胸前。总之,学徒期间,他把老板滞销服装给改造卖光了。师傅说他是天才。

两年后,真有一个“天才服装店”诞生了,它在广场的一角。那个笨男孩跟师傅一样,既剪又卖。顾客起初是亲戚和邻居,由于他的纽扣钉得总是很结实,后来又发展到亲戚的邻居和邻居的亲戚。

一天,几个退休老人在广场上扭秧歌,扣子掉了,笨男孩自告奋勇,义务服务。后来老人的队伍扩大,发展成秧歌队,他成了秧歌队的义务工——免费钉纽扣,免费做秧歌服。老人为了感谢他,每次晨练,都挂一面“天才服装秧歌队”的旗子。

老人秧歌队成为广场上的一道风景,先是被围观,后是被电视台采访,再后来是作为市里的形象使者到省里到首都参加文化节。随着秧歌队的扬名,天才服装也声名远播。笨男孩开始雇人,开始成立公司。

现在天才服装公司已是一个资产超过3000万元的私营企业,它的商标是一枚纽扣。 ⒈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⒊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文主要采用了:

4、“笨男孩”人生的转折点是什么?

5“笨男孩”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一个人生真谛,请简要回答。

笨男孩与纽扣

⒈“笨男孩”不笨,他踏实,善良,肯动脑筋。⒉学生时代,学徒时代,开店日子,免费钉纽扣,开公司当老板。⒊记叙。⒌裁缝师傅的鼓励,自己的认真做事。⒍可以从老师、父母的角度谈如何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也可以从“笨男孩”的角度谈一个人的称长应具备什么条件,也可以从创业的角度谈及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信任的境界

1944年的圣诞夜,两个迷了路的美国大兵拖着一个受了伤的兄弟在风雪中敲响了德国西南边境亚尔丁森林中的一栋小木屋的门,它的主人,一个善良的德国女人,轻轻地拉开了门上的插销。家的温暖在一瞬间拥抱了三个又冷又饿的美国大兵。女主人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圣诞晚餐,没有丝毫的慌乱与不安,没有丝毫的警惕与敌意。因为她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只是战场上的敌人,而不是生活中的坏人。美国大兵们静静地坐在炉边烤火,除了燃烧的木柴偶尔发出一两声脆响外,静得几乎可以听到雪花落地的声音。 正在这时,门又一次被敲响了。站在满心欢喜女主人面前的,不是来送礼物和祝福的圣诞老人,而是四个同样疲惫不堪的德国士兵。女主人用西方人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同胞,这里有几个特殊的客人。今夜,在这栋弥漫着圣诞气息的小木屋里,要么发生一场屠杀,要么是大家一起享用一顿可口的晚餐。

在女主人的授意下,德国士兵们垂下枪口,鱼贯进入小木屋,并且顺从地把枪放在墙角。

于是,1944年的圣诞烛光见证了或许是二战史上最为奇特的一幕:一名年轻的德国士兵慢慢蹲下身去,开始为一名年轻的美国士兵检查腿上的伤口,尔后扭过去向自己的上司急速地诉说着什么。人性中善良的温情的一面决定了他们的心情是紧张、兴奋的,也注定了他们的感觉是奇妙而美好的,没有人担心对方会把自己变成邀功请赏的俘虏。第二天,睡梦中醒来的士兵们在同一张地图上指点着、寻找着回到己方阵地的最佳路线,然后握手告别,沿着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茫茫的林海雪原中。

⒈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事,请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件事的内容。

⒉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是: 地点是: ⒊是什么原因使战场上的对手友好相处?

⒋题目为什么叫“信任的境界”?

1.1944年圣诞夜,一个德国女人接待了战场上的对手美国和德国士兵,并使他们友好相处。2.1944年12月24日夜;德国西南边境亚尔丁森林。3.女主人唤醒了人性中善良的温情的一面。4.因为故事所表现出的善良温情的人性是信任的重要内容。

每个修辞手法造句

推荐第10篇:记叙文写作教案

记叙文写作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2、掌握写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3、重点掌握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写作技巧

4、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交流)

二、复习记叙文的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记叙文的6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3.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时间线、地点转换线。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6.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7.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三、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例文赏析

1.分组讨论文章值得借鉴的地方 2.师生小结: 写人应注意:

①抓住人物特点,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等描写,写出人物个性。 ⑵善用比喻 ③侧面衬托

④合理地找准线索,围绕线索选材 ⑤进行景物描写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四.写作练习

1.片断写作:用今天学到的方法,选取本班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写出他的个性特征。300字左右。 2.大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在你的生活中,谁对你影响最大?这个人怎样影响了你?怎样牵动着你的情思?你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请你在方格中留下最真最美的文字。

请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五、课后反思:

第11篇:记叙文标题教案

记叙文标题

1、标题的作用(好处):

(1)全文的线索;(如《三袋米》)

(2)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如《13元“遗产”》)

(3)一语双关。(如《雪后的阳光》)

(4)突出主题,点明主旨;(如《我们是一家人》)

(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内容;(如《表哥驾到》)

(6)反映作者情感;(如王蒙《青春万岁》)

2、标题的含义

一般就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

3、明确四种基本题型:

1、这个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2、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3、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4、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 研究第一种题型:标题的作用

经典课文标题的作用回顾:《羚羊木雕》

标题的作用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 研究第一种题型:标题的含义

经典课文标题含义回顾:《爸爸的花儿落了》

1、联系表层含义:从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着手: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花落了

2、体会深层含义: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爸爸死了,对爸爸的怀念

 研究第三种题型:标题的好处(或标题是否可以互换)

综合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方面来答

 研究第四种题型: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

(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作题目:《为人发服务》《走向生活》;

(2)用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短语作题目:《草船借箭》《鲁滨漂流记》;

(3)用贯穿全文的线索作题目:《灯光》;

(4)用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定时间、地点作题目:《在仙台》《景阳冈》;

(5)用文章所写的主要人物、事情、物品、地方的名字作题目:《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女孩》《桂林山水》;

此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本课总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做这类题目,要联系文章内容(环境、人、事),联系主旨,联系整篇文章的结构。这类题只要细细揣摩,看清要求,相信一定能迎刃而解。

第12篇:记叙文复习教案

记叙文复习教案

课题:一般记叙文的复习

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课时:1课时

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内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考点:(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读一下。 考点: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针对中考考点,这节课重点复习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目标:(大屏幕显示),读一下。 目标: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对于目标,显示完后,让一学生复述,以检测他们的听课效果。如正确则欣赏其精力集中,否则提醒注意力,思维跟上。

指导与训练

一、第一环节,教师讲解,要素、顺序和线索,要求学生适当做笔记。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考点精讲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屏幕显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屏幕显示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3.常见的叙述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

- 1

2 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3、“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回答对则肯定他已经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了,否则提醒。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题: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做,提醒注意勾、画、圈、点 。

例题

4、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答:

3分钟后问,能回答的举手,如多数举手则表扬已经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了;如有不正确的,则指导。

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总结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屏幕显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 3

4 例题6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种后提问,如多数举手,则肯定,如少数举手,则让合作小组进行交流。结束后再提问。教师提示。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四、

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记叙文阅读中要素、顺序和线索的梳理,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段落层次的划分,中心内容的概括等,另外,象记叙文的祥略,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作品的形象,对作品内容、感情、写作方法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等也都是考查的重点,因时间关系,本节课就不做重点介绍。、

以上所复习的内容,谁还有疑问?有则师生探讨,无则进入下一环节。 下面根据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做一下练习。

五、检测题: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

- 56

第13篇:初中语文 记叙文复习教案

记叙文复习教案

课题:一般记叙文的复习

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课时:1课时

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内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考点:(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读一下。 考点: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针对中考考点,这节课重点复习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目标:(大屏幕显示),读一下。 目标: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一、第一环节,教师讲解,要素、顺序和线索,要求学生适当做笔记。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考点精讲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屏幕显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屏幕显示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3.常见的叙述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教师讲解完毕,下面请同学们看例题1,一生读文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做1题和2题。 3分钟后,问做完的举手,让学生回答,如全对则给与表扬,掌握的很好,有错误则帮助分析。 检测题

[例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小结:基本理清了记叙的要素、线索和顺序,知识整体感知的一个步骤,要把握内容,还要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要联系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人物形象、写作背景以及上下文去品味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和句子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包括词语句子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进入第二环节。

二、第二环节:讲解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3、“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回答对则肯定他已经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了,否则提醒。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3、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题: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做,提醒注意勾、画、圈、点 。 例题

4、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答:

3分钟后问,能回答的举手,如多数举手则表扬已经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了;如有不正确的,则指导。

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总结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屏幕显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三、第三环节,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考点精析: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我们以一个语段为例,请看例题5,

精典例题:

5、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答案]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简析]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人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干了些什么,再加上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写成完整的句子,层意就完整了。

2、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学生做练习5第3题。考点为概括层意。 交流答案,学生说明概括的理由。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请看例题6。

例题6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种后提问,如多数举手,则肯定,如少数举手,则让合作小组进行交流。结束后再提问。教师提示。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四、

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记叙文阅读中要素、顺序和线索的梳理,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段落层次的划分,中心内容的概括等,另外,象记叙文的祥略,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作品的形象,对作品内容、感情、写作方法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等也都是考查的重点,因时间关系,本节课就不做重点介绍。、

以上所复习的内容,谁还有疑问?有则师生探讨,无则进入下一环节。 下面根据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做一下练习。

五、检测题: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意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2.用文中词语填空。

⑴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活时的-------------------。 ⑵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 ----;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6.渎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7、给短文加一个标题

解析:这篇记叙文阅读,共有六道试题,均为主观题。测试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有词语、记叙的要素、句子的含义、写作方法、文章内容等。应答时,先要了解测试的综合性特点,不能简单地孤立地去做某道试题,要有一个总体的梳理。然后要一题一题确定测试的知识类别和应答角度,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将试题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一并考虑。同时,还要注意试题间的联系和互相间的启示意义。参考答案: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地点:北京,老王家中人物:老王。2.⑴絮絮叨叨⑵漫不经心、不耐烦;赶紧截住。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5.对比的写法。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六、结束语:今天,针对记叙文的考查重点,我们一起复习了记叙文的几点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复习当中,不断实践,以提高解答阅读题的能力。

第14篇:语文记叙文讲评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取景器里的人》

张华

教学设想: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必考题。一模考试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率较低。规范答题是一个增分点。

教学目标:

1、针对学生的失分和得分情况讲评试卷11题到14题。

2、总结归纳方法,规范答题,举一反三。教学过程:

一、快速浏览文本,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人?都是属于取景器里的人吗?(关注标题)

生回答: 师追问,生回答:第一小节提示和关注主旨,得出白领除外。

二、讲评试卷题目

1、请学生先看第13小题。作者的取景器里摄取了哪几类人?请分别概括他们在面对镜头时的心理。(5分) 此题平均得分3.38,得分率0.67 考纲要求:分析综合 C 师问:审题注意点。生:“概括”。并回答问题。(“乞丐”概括不到位。“心理”不完整)学生评分。 师出示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l)有乞讨者、拾荒者和民工三类人。(1分)(2)乞讨者有时平和安详(1分),有时警觉、害怕,甚至是愤怒、憎恶的(1分)。拾荒者面对镜头时有一点局促不安(1分)。民工面对镜头时大多是坦然的(1分)。

2、请学生看第11题。第(3)节和第(6)节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请选择一小节分析其主要表达技巧及作用。(6分) 此题平均得分2.9,得分率0.48 考纲

要求:鉴赏语言表达的艺术和内容的思想性。 D 师问:审题注意点。“分别”“选择以一小节”。

此类的答题规范模式:是什么,为什么 效果怎么样? 生回答。生打分。问为什么扣分? 师点评。出示答案,评分标准。

11.第③小节:主要运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1分)作者根据经济地位、„生活状 况将乞讨者和城里人分别比喻(类比)成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和周边不远处徘徊的狮子、猎豹,(2分)形象地刻画出乞讨者恐惧不安的心理,表现出贫富悬殊和情绪相悖的现实状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3分) 第⑥小节: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以美丽的花墙反衬垃圾桶旁拾荒的妇女,(2分)逼真地刻画了贫富悬殊的现实状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 同情,对社会现状的担忧。(3分)(如表现手法答为“细节描写”并作能恰当分析亦可)

3、请学生看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6分)

(1)知道他害怕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

(2)在按下快门的同时,第一次体会到背景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势利。

此题平均得分1.8分,得分率0.3 考纲要求:重要句子的理解,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D 此题是这部分得分最低的题目,主要是用词不恰当。语境意不强。

师:注意审题:作者的感情。

解题步骤:

1、在原文中找到划线句,在第五和第九小节。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追问:为什么害怕?如果你是那个作者,在那种情况下那样做(摄取镜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会不会害怕?为什么?学生回答:怕伤害他人自尊,内疚。

3、学生齐读第八小节,师接着读第九小节“在按下快门的同时,第一次体会到背景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势利”。

问:这句话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生:城市与民工的隔阂和距离,对民工的拒绝,不让他们融入城市。 师追问:注意审题干要求“作者的情感”。

生: 愤怒。师给出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对伤害老人自尊(或“人格”)的愧疚之情;(“伤害老人自尊”1分,“愧疚之情”2 分)(2)对现代文明(或“城市文明”、“城市人”)拒绝建设者(或“民工)融入的愤怒之情。 “拒绝建设者融入”1分,“愤怒之情”2分;如答“不满”,给1分)

4、请学生看第14题。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节提到的“特别的意义”的内涵。(6分)

此题平均得分2.24分,得分率0.37 得分率较低。

考纲要求:探究 F

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感悟和体验文本。

解析步骤:

1、把“特别的意义”放回语境:(1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伸出手来,绘一条路,将让我们人类的一些动作拥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2、什么的“特别的意义”? 生:一些动作。师:什么动作?生:伸出手来,绘一条路。师:什么路?怎么絵?生:点到心灵的路。取景, 摄像,感动,同情,帮助,关注。。。师:请生齐读第10小节。

3、重新审题:结合全文,伸出手来絵一条从点到心灵的路(帮助同情关注弱势群体)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4、生回答。

5、师给出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关注、同情、帮助弱势群体将会:(1)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2)消除隔阂、歧视和对立;(3)促进社会和谐;(4)提升自身的心灵境界。(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三、小节反思。

1、审清题干语言,试卷命题者设计题目题干是明确的,考生做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语言,就是抓住关键词。如:

2、关注题目考点,中考记叙文考题仅5到6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存在一定适度,也存在一定梯度,因此我们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考纲要求准确答题。

3、留心分值的设置,也不失为一个答题的方法,

4、学会依赖原文归纳总结答案,如:题22基本都是成品答案,在文中找到关键词语,然后串联起来即可。

1、请学生看自己的答卷,哪些地方不应失分,为什么?

2、总结答题方式,答题模式。当堂检测 课后反思:

1、第14题因时间关系,只解释了一下题干,得出关注帮助弱势群体的特别含义是什么?就给出了参考答案。欲速则不达,把一篇文章好好消化胜过匆匆读完一本书。 要慢慢引导。

2、让学生知道评分标准很重要。结合评分标准让学生给同学回答的答案打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得分意识,有利于规范答题。 附讲评部分试卷: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取景器里的人 李梅

(1)在常人眼里,乞讨者脸上流露出来的大多是卑微哀求的表情。那表情的背后是什么?我不禁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2)一老妪在乞讨的空档,坐在花坛的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与一老翁聊天。两人不知 聊些什么,但我的镜头中老妪一脸的平和安详。仿佛是坐在自家地头上,说着田里的青苗瓜果,让你能闻到泥土的芬芳。

(3)许多在路边的乞讨者,都像是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草类动物羚羊,弱者的地位使得它 们的警觉神经尤为发达,像是一个永远在岗哨的士兵。那根比发丝还纤细的神经,被撕成两条,一条用来正常的活动,一条用来警戒。或许在乞讨者的眼里,我们这些在周围走来走去的城里人,就如同羚羊眼里看到的在周边不远处徘徊的狮子、猎豹。危险时刻在潜伏中。

(4)步行街出口处,一位白发老者经常坐在那里乞讨。他举着钱缸,带着哀求的目光不停地向过往的行人作揖。

(5)一心想拍近景特写,想清晰地拍出他那种无助哀怜的目光。小相机的焦距有限,一步步地走近,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他害怕地看着我,我也害怕。知道他害怕什么:堡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他的眼神被恐怖淹没,刹那间,忽地从地上爬起,朝我抡着拐棍,那架势就是在乡村通常所见的打狗架势。一脸的怒不可遏,完全不是刚才的卑微委琐状。

(6)垃圾桶旁边的围墙上,开满了红红粉粉的蔷薇,公寓的楼房被鲜花环绕,长长的花墙堆积无数的娇艳,美丽得几近奢侈。几个头戴围巾的农村妇女拿着大大的蛇皮袋来到这里,她们把桶里盛垃圾的塑料袋一个个拿出来,抖掉垃圾,积攒起来。然后,她们在垃圾桶里翻拣一些认为合适的东西,放到蛇皮袋里。转脸间看到我的镜头,赧然。以花墙为背景,拍下了在垃圾桶旁拾荒的妇女。

(7)那天走在步行街,路过一豪华写字楼,湖蓝色的玻璃幕墙,大理石廊柱的拱形门厅。这样的写字楼在城市里不胜其数,让我停下脚步的是,廊柱门厅台阶前,几个民工或立或坐在吃着盒饭,偶然间传来一阵笑声,他们有着明亮的快乐。

(8)写字楼前的步行街上,每到白领们午餐后“放风”的时间,常常会看到一些衣冠楚楚的职业男女。可是,在写字楼前的门厅台阶上,看到这些吃饭的民工,突然就有了异样的感觉。巍峨气派富丽堂皇的写字楼,一下子就无情地把这些民工与一座城市剥离开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边缘另类。他们虽然在这里做着与那些白领同样用以维生的活计,但他们的笑容不属于这里,就像他们的普通话无法扎根城市的方言。 (9)在按下快门的同时!第一次体会到背景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势力。

(10)相机是我们的一双眼睛,忠实记录下我们瞬间看到的内容。但瞬间只是一个点,一个具有发散性的点,许多镜头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都在那个点之下延伸发散着,直抵心灵的最深处。我们能看到许多的点,却往往无法看到由点到心灵之间的路。

(1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伸出手来,绘一条路,将让我们人类的一些动作拥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11。第(3)节和第(6)节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请选择一小节分析其主要表达技巧及作 用。(6分) 1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6分) (1)知道他害怕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

(2)在按下快门的同时,第一次体会到背景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势利。 13.作者的取景器里摄取了哪几类人?请分别概括他们在面对镜头时的心理。(5分) 1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节提到的“特别的意义”的内涵。(6分)

一、以《我的农民父亲》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回答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一)、小组讨论,解决能讨论解决的问题。

(二)、师生共同回顾现代文阅读三读法:

一读,整体感知。 辨析体裁,快速了解文章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主旨是什么。

二读,深入文本,带着问题跳读课文,从文章中筛选文后问题的答案。 三读,总结完善,组织语言。在二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析答题内容,合理组织语言,准确表达。

(三)、提出有困惑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⑴、关于记叙文的线索: A、知识辨析:

线索是贯穿全文、组织材料的脉络,有的文章一条线索,有的文章两条线索,即明线和暗线。明线是叙事线索,暗线是感情线索。 B、典型举例:

比如《藤野先生》一课,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为明线,以“我”的爱国热情为暗线。《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这些课文中,线索的使用都非常典型,有代表性,遇到考查线索的问题,应该想到这些课文中的名篇进行比照。如果拿这些课文比照一下,第8小题的答案就非常明白了:明线是父亲到我家的行踪,暗线是我对父亲的感情。 ⑵、关于人物刻画的方法及作用分析 A、题型辨析:

此类题答题有规律可循,一般3分,答出刻画人物的方法1分,答出作用2分。作用分析又包括结合文本内容的分析和一些套话,所以一个完整的答题内容应该是:刻画人物方法+内容分析+套话,三部分中较难的是结合文本的分析,灵活多变且需要深入阅读,需要反复强调。以第10小题为例,先答出第一部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然后结合文本说作用:生动形象的揭示了父亲为儿子一家不辞辛苦、任劳任怨、胸襟博大、体贴入微的真挚情感,最后再说些套话: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富。或者说使人物更生动、更感人等。 B、举一反三:

说明文阅读中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议论文阅读中对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均与此相同。 ⑶ 难点追踪:

关于“行文”作用:让学生明白,“行文”即结构,“行文中的作用”即结构上的作用。

(四)、师生归纳答题注意事项:

1、审读题干的语言。试卷命题者设计题目,题干语言一般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2、关注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一般5—6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

3.留心分值的设置。根据分值大小确定答案也不失为一个答题的方法。

4、要学会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依据原文归纳组织问题的答案。如第9题,基本是都是成品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关键字词,然后串联起来即可。

5、总结规律:

端正态度 深入文本 筛选信息 组织语言

(五)、反馈练习:

《说明与检测》27页的记叙文阅读《不要欺负那个爱你的人》

第15篇: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

阅读技巧一

紧扣记叙要素,梳理情节内容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记叙的要素,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格式

1、根据记叙的两个主要要素:人物(主要人物)和事件,即“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的意义,也可一并概括出来。

三、方法

1、提取法。即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作为概括性的文字。

2、组合法。即组合文章中的关键性句子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3、自写法。即运用自己的语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概括。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阅读技巧二

整体感知文章,明确主题思想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记叙文的目的一般是抒情明理,在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仔细朗读文章,从整体感知,明确文章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记事为主;目的是抒情,还是明理。

二、格式

1、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2、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3、写景状物:采用了„„方法,借助„„描写,赞扬„„

三、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概括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

2、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思想,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4、从分析议论句、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图。

5、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6、从联系作品背景入手。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不少的作品,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可能深切的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阅读技巧三

分清记叙顺序,体会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

一、知识要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不是字词的随意堆砌,而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记叙文大多采用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行文的,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四种类型。

1、顺叙:即按时间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其作用: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其作用是: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述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其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就是对前边说的人和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其作用是:补充交代故事情节,让情节更完整,让人不会产生疑问。

二、答题方法

1、提取标志性词语法。尤其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章中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叙述顺序。

2、辨析开篇段落法。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在开篇的段落都会有所暗示,这类方法对于倒叙的文章尤为适用。

3、抓住关键段落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插叙和补叙的文章,因为插叙和补叙的段落一般都会独立成段,与其他段落有较大的区别。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阅读技巧四

线索至关重要,贯穿文章始终

技巧点拨

一、知识要点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彩线。在记叙文中,线索极为重要,它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能将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时线,是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2、地线,是以空间、地点的转换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3、物线,是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或事物为线索。

4、人线,是以文章中的某一个人物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5、事线,是以文章的中心事件作为文章的线索来贯穿全文。

6、情线,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来贯穿全文。

二、答题方法

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等几件事,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五 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品质特点

技巧点拨

一、要点

所谓分析人物形象,就是在感知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实质,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并对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格式

1.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理解。2.立足全篇,领悟人物精神内涵。 3.分析文章对人物进行的描写方法。 4.结合具体的语境对人物作出客观的评价。 5.综合性阅读,提炼概括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方法

1.抓住具体的时间做出整体分析。因为作者的褒贬全在对具体事件的陈述和对人物的描写之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作品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无一不是为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服务的。

3.抓住文章重点评价性词句展开分析那位这些词句往往暗示出作者的描写方向和写作意图。

4.注意文章叙事的详略、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任务的性格特点。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六 揣摩环境描写,作用牢记心中

技巧点拨

一、要点

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类。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的组合。自然环境描写内容包括人物活动的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二、格式

这句话或这段话写出了„„的环境,有„„的作用。

三、作用

1.社会环境。主要作用是交代时代背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如都德《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社会背景;鲁迅的《孔乙己》是以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生活为背景。 2.自然环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 渲染气氛。

(4)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 突出、深化文章的主题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七 选好赏析角度,品味语言效果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优美的语言往往最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因此,语言赏析类的考题在各类考试中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赏析文章的语言,就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语言运用的妙处。

二、格式

1.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意。2.比较、品析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3.品析词语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

4.品析成语、俗语等的精炼准确及其表达作用。5.品析句式的变化及其表达作用。

6.品析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7.鉴赏段落及全篇的语言特色。

三、方法

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记叙类文章一般用有着较强生命力的词语,来表现人或物的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语境仔细揣摩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怎样表现人或物的特征的。 2.修辞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或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对比、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语句的赏析,应表述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3.主旨句的赏析。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点名中心主题、总结全文)句子本身的作用、说的事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悟等方面谈起。

4.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赏析。有的文章运用反语或者贬义褒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的感情。 5.语言风格的赏析。不同作家因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不同,他们创作出来的文章的语言风格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文字朴实无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诙谐幽默„„赏析时一定要注意体现文章语言风格的特点才行。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八 句子段落作用,找准所在位置

技巧点拨

一、要点

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会在文中设置一些句子或段落,使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更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旨。在分析这些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时,要把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二、格式

这篇文章在“„„”这些句子(段落)中,既“„„”,也写出(表达)了“„„”。

三、方法

1.开头部分。记叙文开头部分的句子或段落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如:有的开头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有的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有的交代背景,明确社会环境;有的开篇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有的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尾部分。记叙文结尾的形式也很多样。如:呼应开头的结尾;形象含蓄、发人深省的结尾;交代故事结局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结尾(卒章显志);抒情议论,深化情感主题的结尾。

3.中间部分。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等。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九 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句

技巧点拨

一、要点

在记叙文阅读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至关重要,这是在阅读训练中十分有必要掌控的内容,在各类考试中也是屡见不鲜。

二、类型

1.在记叙文阅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 (1) 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2) 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3) 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

(4)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5) 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

2.在记叙文阅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句子: (1) 能揭示文章主旨的重点句。

(2) 对文章起总起、总结作用的句子。 (3) 表达含蓄而又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方法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方法。

(1) 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所认为最恰当的词语。 (2) 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词语的作用。 (3) 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样贯穿文章始终,在分析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尤其是仅靠其前后的内容,捕捉与其相关的信息。

(5)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需要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方法。

(1) 根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2) 根据句子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 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者总起全文,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并引起下文,概括句揭示下段内容。 (3) 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关注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重要的信息。 (4)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常常能破解一些的句子的目的。 (5) 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记叙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解释文章主旨的作用。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十 斟酌文章标题,确定设计类型

技巧点拨

一、要点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通过标题,可以把握文章所述之事,可抓住文章行文的线索,可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等。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文章的标题不止一个作用,所以在分析时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

二、格式

这篇文章的标题“„„”极为醒目,它既“„„”,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方法

1.概括文章所述之事。很多记叙文的标题是对文章所述之事的概括,抓住了文章的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如《最后一课》,标题就概括了故事的中心事件: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2.表明文章行文线索。以文章的行文线索作为文章标题的记叙文也很常见。文章的标题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这篇记叙文的标题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如《背影》就是以付清的背影作为文章的线索的。

3.点名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记叙文就是以文章的中心作为标题的,抓住了文章的标题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就是中心:赞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有的记叙文是以人名作为标题的,其标题就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5.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如《掌心化雪》就蕴含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含义。再如《倔强的仙人掌》,以物喻人,表面写花,实则象征卖花老人。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十一 写作手法多样,掌握特点作答

技巧点拨

一、要点

写作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在记叙文中,作者为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表情达意更加准确,避免平铺直叙,常常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实现。了解这些,对我们分析文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格式

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采用“„„”的手法,作者通过„„使文章写得„„示例: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使文章疑云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借此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茅盾《白杨礼赞》)

三、方法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其作用首先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其次使文章委婉含蓄,借助眼前之物,寄托深渊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起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些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面做比较。其作用是鲜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其作用时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其作用是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文章行文有波澜。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某些性格、品行和技能,使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正面和侧面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十二 生发评价感悟,紧扣文章主旨

技巧点拨

一、要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阅读一篇文章后,不同人地感受也迥然不同。在记叙文的阅读中,不乏生发感悟类的题型,在做这类题时,最重要的时看清题目要求,解答符合题目的要求。

二、格式

此类题目的设问类型大多要求学生“谈谈你地看法”“你以为„„”,只要符合文题的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表达时最好有标志性语言。如“我认为„„”“比如„„”等。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人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三、方法

1.感悟主题型。主要是围绕中心,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示。解答此类题时,只要抓住文章主旨,看清要求,就可以顺利解决。

2.人物评价型。要求是对文中的人物行为做出评价,是赞同还是反对。做这类题时,只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3.续写文字型。此类题目常常会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一个具体的情节,然后根据要求续写一段文字。做这类题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和叙述角度,如根据语境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等。 4.选择判断型。此类题目一般会给出几种说法或选项,然后根据要求做出选择。这类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行了。

阅读训练

第16篇: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记叙文阅读

考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旨

3、找准文章的线索

4、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5、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6、分析人物形象

7、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8、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

9、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0、赏析记叙文的语言

11、了解记叙的顺序

12、区分写作手法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常见问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答题思路:

1、分析文章的标题: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句式:“通过„(事情),表达(赞扬、抒发)了„的感情(精神、品质)。 答题技巧: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将标题适当补充一下,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经历。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事件是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课上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课文实例:《背影》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父亲在送行时,攀过月台为我买橘子。 答题公式:

答题时一般采用“人+事+结果”的形式,注意要紧紧扣住核心事件来作答,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写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把握文章的主旨 常见问法:

1、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题思路:

1、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我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把握记叙文的主旨: (1)联系写作背景;

(2)分析文章材料。看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出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3)抓议论抒情句。

2、把握记叙文主题的方法有: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答题技巧:

(1)归纳主旨:

A.要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B.抓住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 C.掌握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各类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

a.本文记叙了----表达了(赞颂了)----精神(品质)(批判了----)(写人、记事类)

b.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类) c.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寓言、童话类)

(2)谈感悟及收获:先把握好中心,然后将其升华或深化,或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现实谈一谈重要性、必要性等。 课文实例:《背影》表现了怎样的主旨?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答题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即:通过描写----歌颂、赞美,批判、讽刺-----或表达了作者------感情;蕴含了-----哲理。

(三)找准文章线索 常见问法:

1、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作用?

3、某事物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 答题思路: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的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一文的第二部分就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而伟大的一生。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说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具体而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3)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以“我”(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以一事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一物为线索。“一物”:一事指作品中说描绘的具体的物。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情节是围绕“紫藤萝瀑布”展开的,“紫藤萝瀑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紫藤萝瀑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中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中以“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为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文实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线索。问题中“从----到----”是一种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文章也以此分为两部分。所以本文的线索应是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

答题公式:文章以---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四)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常见问法:

1、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2、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文中某一句话,和哪里相照应? 答题思路:

记叙文常用的层次(部分)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时空转移划分。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时空转移分为两部分内容。(2)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例如:《最后一课》a上课前;b上课时师生;c下课后。(3)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例如:《散步》分为a散步、b分歧、c统一三部分。

(4)按画面变化划分。(多用于散文)例如:《春》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 (5)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紫藤萝瀑布》赏花—忆花—悟花。

(6)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课文实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构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二部分(9—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经历。

答题公式:按时空转移划分,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按画面变化划分,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等。

(五)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问法:

1、某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表达效果?

3、给文章加题目或换题目。答题思路:

标题含义:可能会有表层义和深层义,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 (1)指出修辞,抓住特征,说明作用;

(2)联系中心,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3)挖掘表层、深层含义。 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走一步,再走一步》; (2)充当文章线索《背影》;

(3)充当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童趣》;

(4)新颖、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变色龙》; (5)引发读者思考;

(6)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紫藤萝瀑布》《背影》 课文实例:

《爸爸的花落了》题目的含义:

一方面写爸爸养的花凋落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也离开了人世。

题目的作用:拟题巧妙新颖,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答题公式:标题含义:表层义是---深层义是----,要注意联系文章的中心。 《爸爸的花落了》标题作用:作为文章的线索;或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揭示文章中心或概括文章内容;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六)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题:

1、文中某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全文分析某某的形象。答题思路: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中心思想主要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在概括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学会从事件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定要概括全面,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是多方面的,在文中也会表现为多面性;另外不要忽略了人物的基本特点,例如家境、职业、外貌等。应注意: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答题技巧:

(1)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件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 (2)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课文实例:

《皇帝的新装》人物形象分析

皇帝:是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胆怯、自欺欺人的人。

“诚实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自私、虚伪、愚蠢、胆怯、自欺欺人 。他们共同的特征是自私、虚伪、愚蠢和欺骗。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了他们年龄、身份、地位的不同,准确、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特别是人物心理,表现了每个人物的异与同。 答题公式:

----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七)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常见问法:

1、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社会环境描写: 例:《最后一课》中,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做好铺垫。 自然环境描写: 例:(1)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买下伏笔(做铺垫,反衬----)例:《羚羊木雕》“我一个人慢慢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烘托了我内心的凄凉。

(2)设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例:《最后一课》中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的唱歌——环境衬托,烘托人物的性格,从侧面写出小弗朗士的贪玩。 (3)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生动、形象、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等。例:河北中考《小扇轻摇的时光》中: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4)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揭示环境的象征意义。例:《仰望一棵树的姿势》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析:描写高原贫瘠、荒芜、狂风呼啸的恶劣环境,为下文描写小树做铺垫,衬托小树的坚强 课文实例:《走一步,再走一步》环境描写: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些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天已经很晚,渲染了一种荒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情。 答题公式: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自然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与-----照应;升华主题;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 最常见的作用:

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的气氛,烘托出----的心情。

(八)分析句子的含义 常见问法:

1、结合全文,谈谈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2、请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答题思路: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a.用做文章标题的句子;b.有深层含义的句子(通常与中心有关)c.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d.过渡句;e.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f.景物描写句(见景物描写的作用);g.人物描写句(见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 基本答题技巧:

A.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

B.抓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 C.根据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D.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E.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联系;

F.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G.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 解题思路:

这类题侧重答原因,可以遵循直接原因——深层原因这个思路,其中深层原因要结合主题分析。理解句子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到深层含义。双关句解说双关语义;比喻句还原修辞本意;哲理句解析蕴含的哲理;深奥难懂句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化难为易。 例:重庆市中考《为我唱首歌吧----》地15小题:如何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解析:“最美的声音”是因为这声音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最后的声音”是因为伊丽莎白已失去听力,六个同伴已长眠地下。 课文实例: 《散步》:你如何理解文章末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含义?

这句话寓意深刻。它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一个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体现了家庭责任感,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答题公式:首先要提取句中关键词语,分析运用这些词语的目的及达到的效果,联系文章写作的背景,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九)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问法:

1、某个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某个段落可否删去,为什么?

3、说说某个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思路:

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人物与主旨的关系,三看语言特点。

(1)结构上的作用: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做铺垫、引出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的作用: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代环境背景;在中间,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在结尾,常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3)语言上的作用:结合修辞与句式分析。例:《背影》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课文实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南京拒绝合平,都很泄气。”在文中有何作用?(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一方面突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强,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合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其军队没有斗志的军情。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

答题公式: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三看语言特点。

(十)赏析记叙文的语言 常见问法:

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揣摩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3、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4、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你觉得那句好?请说明理由。答题思路: 首先要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用语、遣词是否准确传神巧妙;

2.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从什么角度描写,如听、嗅、味、触觉等;

4.含义是否深刻,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指出其特定作用(即表达效果).具体思路:

a.解释词语的含义

b.运用某种修辞,体现词语的生动性;

c.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形象生动贴切地写出了---- (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4)排比: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感强;(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6)设问: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使句式富于变化;(7)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8)反复:强调突出。做题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答题公式:-----等词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去写),表现了人物----的感情。例:《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攀”“缩”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过铁道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课文实例:《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词语“偷偷地”和“钻”有什么妙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答题公式:本意+语境义;是否用修辞;感情色彩是否变化;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传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作者)----思想感情;突出强调-----

(十一)了解记叙的顺序 常见问法:

1、文章运用了那种写作顺序?

2、文章插入某一内容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步》。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例:《背影》。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例:《羚羊木雕》中在爸爸妈妈逼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 补叙:对全文情节进行必要的补充。例:《智取生辰纲》中结尾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用药过程,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明了题目。 答题技巧(公式):(1)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如:《背影》(2)插叙、补叙——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如:《羚羊木雕》。

课文实例: 《羚羊木雕》文中在爸爸妈妈逼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万芳是一个仗义的孩子,写出了两人之间纯真的友情,表现了自己的为难心情)

(十二)区分写作手法 常见问法:

1、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2、文章某一情节的设置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写作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手法:整篇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局部段落:对比、衬托、设悬念、动静结合、伏笔和铺垫、多角度多感官。

2、常见写作手法的作用:

(1)象征: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如:《行道树》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例如:《爱莲说》以菊、牡丹衬莲的高洁品格。《孤独之旅》以杜雍和的孤独衬杜小康的孤独;以鸭群的孤独衬杜小康的孤独恐惧。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的----特征。

(4)借景抒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如《蝉》。 (6)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使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精炼。直接和间接相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口技》。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以小见大:如:《最后一课》。 (12)卒章显志: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 课文实例: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文章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晴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美它是个“宝地”。 答题公式:运用了---写法,-----地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作者----情感。

第17篇:1记叙文写作教案

记叙文写作专题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提高学习写记叙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分类

1、以写人为主

2、以记事为主

3、以写景或状物为主

三、基本要求

(一)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根据实际情况在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回答出来。

(二)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

1、什么是记叙的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的顺序。

2、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1)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叫顺序。顺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组织材料的方法。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写在后面,这种写法叫倒叙。

(3)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叙部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4)补叙

在一件事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简称“补笔”,它可以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三)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1、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作文的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和一切原始素材。

2、什么是中心?

中心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即文章的灵魂。

(四)根据中心确定详略

1、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详写,就是为了使中心思想鲜明突出,把所要表现的人物、事迹或所要说明的问题写得具体些、详尽些。

略写,就是为了顾及全篇,突出中心,把那些和中心思想关系不十分密切,表现力不是很强的内容写得概括些、简略些。

2、写记叙文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

在一篇记叙文中,不要对所有的人物或事件都平均用力一一写来。也就是说,记叙应当有详有略。一般地说,记叙文的开头、结尾部分较简略,而中间部分较详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出身来历等叙述较简略,而对其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或事件的具体经过等描写较详细;对不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文章中心的事件,叙述描写时比较简略,而对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表达文章中心的事件,叙述描写则比较详细。就人物而言,详写的是其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就事件而言,详写的是具体的经过。一人几事的记叙文,详写一件事,略写其他;几人做一事的记叙文,详写一人而略写其他。这样,才能详略得当平中有奇,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五)合理安排文章的线索

1、什么是线索?

线索就是记叙文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文中的场景、人物、事件、情感、思想等连接起来,形成贯穿全文的整体。一般一篇文章一条线索,也有多条的: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等。写作记叙文,往往先确定线索。

(六)合理运用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的运用应做到以下两点:

1、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写记叙文应有一个最起码的认识,就是文章的叙述性要强,叙述能力要高,这种叙述不能是平铺直叙的,不能是干涩无味的,也不能是直白空洞的,应学会完整生动的叙述。

描写对于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来说,主要指肖像要神似,动作应传神,心理需真挚,语言必个性;对于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来说,则离不开场面描写;而对于所有的记叙文体来说,细节描写用的好,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后练习

以“美陪伴着我”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第18篇: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叙文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学会写较高质量的记叙文。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教师导入

记叙文这种文体,我们是非常熟悉的。记叙文有哪些类型?(写人,写事,写景状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写人叙事类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二、记叙文写作要点:

1、巧妙的开头引人入胜。

文章的开头可用开门见山式,设置悬念式,高潮展现式,也可引用名言、警句、歌词等。

2、跌宕的布局令人折服。

同样一篇文章,有人写的精彩,有人写的无味,原因在于精彩者能够巧妙运用写作顺序。同时,为了使文章更加有波澜,吸引人,还要学会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注意文章首尾照应,使之浑然一体。这样文章读起来自然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3、余音绕梁的结尾令人回味。

记叙文的结尾如同“豹尾”,一定要收束有力。同时,适当地运用议论、抒情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挖掘具有时代气息的主题,让人回味无穷,会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

三、根据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欣赏一篇例文《答卷 》,学习本文叙事如何生动具体。

让学生明确叙事要生动、具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交待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2、对场面要进行观察、描写。

四、开头、结尾训练:

1、让学生给例文添加开头和结尾。

2、学生交流。

3、范文欣赏(开头 结尾) 。

五、作文训练

题目: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

要求: 1、字数在 600 字以上。

2 .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

3 .叙述事件要生动、具体。

4 .书写工整。

课例教研反思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已经走了很多年了,虽说我们同组的老师经常

听课评课,教学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总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还是不高。这次市教研中心组织的课例大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在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看不到时髦、前卫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听课老师感觉到亲切轻松。整堂课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感觉这是两堂实实在在的,没有任何作秀成份的课堂。像以往那种“热闹”的课堂,学生少有收获;只有平实、扎实的课堂才能提高效率。也只有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自主时间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这是两位老师的课给我最深的感触。 两堂课让我认识到:语文学科重在熏陶,它肩负着思想教育的功能,但这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创设课堂情境,选择教学内容,甚至老师的一个眼神、微笑、一个细小的动作对学生将来都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利用音画等多媒体手段和教师鼓励、赞许的目光,亲切的笑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方面,刘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果说这两节课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还是少。关于阅读,语文课标里有这样一段阐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认为老师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读书机会,不吝啬时间。在读的过程中,注重情感熏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读出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绵绵情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19篇:写人记叙文教案

2013年10月月考写人记叙文作文讲评

王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写人记叙文的一些重要要领:用心观察,找准人物的特点尤其是主要特点;有心裁剪,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文章主题的材料;匠心独运,避免平铺直叙,围绕主题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与描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行文有波澜(欲扬先抑、欲抑先杨、巧设悬念)„„

2、过程与方法:首先阅读13篇经典的写人篇章,在此基础上师生互相讨论、从写作的角度总结方法、心得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心观察人、事、物

二、教学重点:

掌握细节描写这一手法

三、教学难点:

认知到好的细节描写应当是传神地表现了所要表现的人、事、物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

五、教学时数:四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要刻画好一个人物形象首先要找准人物的特点尤其是主要特点,其次学会围绕人物主要特点选材布局。学会记叙文中记叙与描写的区分,以及记叙与描写的各自作用。学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

第三课时

阅读除教材之外的一些名家名段,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学习对比、衬托等刻画人物的手法

第四课时

一、导入

同学我们这一周的作文周,我们都徜徉在写人记叙文中,我们通过阅读那些写人的经典名篇名段,通过分析自己的作文我们对写人记叙文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要刻画好一个人物形象,首先要用心观察,找准人物的特点尤其是主要特点;其次要有心裁剪,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文章主题的材料;然后匠心独运,行文避免平铺直叙,围绕主题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与描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行文有波澜(欲扬先抑、欲抑先杨、巧设悬念)„„

我们现在的对写人记叙文的认知肯定和月考前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我们月考的作文,我以两位同学的作文为例,这两位同学不约而同的刻画了咱们班同一位同学,请同学们做老师来给这两篇文章做一个诊断分析。(2分钟)

二、请同学们迅速的看两篇描写同一同学的文章,然后做出点评(6-10分钟)

三、引导同学感知细节描写的重要性,认知到何谓好的细节描写:能传神突显人物神韵的细节描写才是好的细节描写,而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

1、有细节描写的段落还能不能提升(同学可以先讨论)(5分钟)

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2、老师启发:(5分钟)

好的细节描写语言一定是精炼的,不是啰嗦,好的细节描写一定是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

名家名段展示: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展示学生优秀段落:

王禹涵:军训时,我们的宿舍获了不少内务评奖。我和小伙伴们常惊异的很——我们都是懒散之人啊,何以获奖?不难想到这是张君的功劳。每日早上,或是中午,他总先收拾完内务,而后踱着步挪动他那壮硕的身体清扫寝室的每个角落,书桌下的凹槽是极狭小的,他便躬下腰撅着屁股,手握扫把极努力地向里探着,从旁边看活像上下涌动的肉山。我已完全被张君感化了——之前的隔阂积怨早已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对他恪尽职守而平易近人的敬重与喜爱。

展示学生问题段落:

我们的故事要从可爱的老刘说起。军训第一天,大家都很累,尽管我仍想打起精神和伙伴们聊聊天,但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星空,我还是睡着了。半夜里突然醒来,发现大家都已睡去,正欲翻身继续睡,我突然听见一阵奇怪的声音,我起身环顾同学们,发现老刘床上人影晃动,我大惊,再仔细看来,老刘正躺在床上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双手在空中乱舞,两腿有节奏地踢来踢去,过了一会儿,似乎累了,倒在那儿一动不动,鼾声大起 。我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自觉得这新同学着实可爱。

细节描写没有体现“老刘”的可爱

四、巩固落实:全班同学当堂修改一个段落(10分钟)

五、交流点评(10分钟)

六、作业

1、修改月考作文

2、思考今天所讲的细节描写对于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有帮助么

第20篇: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技巧。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教师导入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不错。然而,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并有步骤的进行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必要的。记叙文这种文体,是我们经常写作的。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写作记叙文首先要了解记叙文应具有的特质 ,在把握记叙文特质的基础上再去精巧的构思内容。

首先要体现“记叙”性质。

即记人或叙事。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所以,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

其次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行文缺乏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描写。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个细节来完成的。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

再次要挖掘典型意义。 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

最后要突出中心。

记叙文的写作必须围绕中心叙事,因为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贯穿全篇的始终。动笔之前,要先确立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选择组织材料,文章的每一段、每一节都应紧扣中心。

(二)学习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有很多的技巧,本节课我们从开头和结尾,中间写作内容构思,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学习。

1、凤头豹尾法

“凤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开篇要新颖,使用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开篇的方法有:可以设置悬念,吊起人们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拔动读者的心弦;可以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力避矫情、堆砌、言之无物。

作文的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结尾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启迪人心的结尾。在结尾处写出肺腑之言,或充满激情地呼吁,或给人富有哲理的启迪。二是诗情画意的结尾。在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抒写自己的情怀。三是促膝谈心式的结尾。在结尾处,告诉读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语言要力求亲切感人,朴实自然。四是照应开头的结尾。这种结尾,结构圆合,因为前后呼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冰糖葫芦法 在作文的谋篇布局阶段,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棒),那么众多的材料(葫芦)就能很快串连成章。这种方法之所以快速,是因为构思时思维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只要找到能贯穿全文的“小竹棒”,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需要多层次、多角度思维,就能把全文的布局安排好。文章的线索种类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以时空为线索。

就是按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和空间转移次序,或以时间、空间交错转换作为线索。如孙犁的《荷花淀》就是按时间与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线索的。

二是以问题为线索。指按事物的不同内容或问题的不同性质为顺序来安排线索。

三是以因果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安排线索。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如鲁迅的小说《药》写华家小栓因痨病得不到正确冶疗难免一死的结果。从深层看,写夏瑜等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由于没能发动群众,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之因,而导致牺牲失败为其结果。这是双层因果关系的层次安排线索。

四是以情感认识为线索,按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走向或认识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叙事写人。杨朔的《荔枝蜜》是很典型的按作者情感和认识线索来叙事的。

那么如何确定文章的线索呢?

一要能联系文章各部分,即线索能完满地表达主旨,忠实地传达作者意图,把组织材料和表达主题统一起来。二要选用使用起来顺手,不牵强的线索,能把不易联结的材料勾联起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三要选择能有始有终的线索。

3、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在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是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4、抑扬生变法

所谓“抑扬生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例如《琐忆》一文,文章旨在通过对有关鲁迅关怀青年的几件小事记叙,歌颂鲁迅的伟大人格。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写了自己“不敢去接近他”,因为之前作者道听途说了许多关于鲁迅的议论,如“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等等。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记叙自己与鲁迅交往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作者得出的结论正好与道听途说的相反,鲁迅恰恰是一个心胸广阔、人格伟大的人物,他对青年无限关心和爱护,对敌人无限仇恨,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体现。文章采取这种“欲扬先抑”的叙述方法,既更好地凸现和歌颂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又增添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摇曳多姿。

在正确运用抑扬生变法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从整体上着眼,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例置,喧宾夺主。二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转换不自然,就可能虚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5、烘托艺术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 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三)写作中注意事项 学会了以上方法,我们还要掌握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1、结构文章要有一个统率全文的线索。线索把文章中的所有内容组合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集体。

2、要有记叙文的特点,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这个深度靠议论、抒情来得以落实。记叙是记叙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升华,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在记叙文中,往往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文学艺术感染力。

3、要综合调动多种写作技法,从形象的刻画,到语言的使用都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学表现技巧来。

三、作文训练

题目: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

要求: 1、字数在 600 字以上。

2 .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

3 .叙述事件要生动、具体。

4 .书写工整。

《记叙文教案.doc》
记叙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