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

2022-04-07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胡同文化》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第一册

《胡同文化》教案

赣州一中

张秀兰

一、设计理念:

1、抓住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高中语文新教学大纲提出“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无疑这是重视文化的熏陶浸染。

《胡同文化》从北京胡同的民居特点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即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一贯始终。语言诙谐幽默,极具张力。这篇小品文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力求渲染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求知欲,让学生进行一次文化的洗礼。

2、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新教学大纲重点提出“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设计紧扣大纲要求,以大纲为教学实践的原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维方法的训练。课型主要为讨论研讨课,先引导概括,再引起讨论,最后引发探究。

3、实践课改理念,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延伸课堂。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老师能根据实际延伸课堂,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再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胡同文化》透露出的胡同建筑形成胡同文化这一人文现象,使我联想起我们赣南的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的关系,其实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折射了建筑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一人文命题。因此,我特意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即探究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延伸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

二、设计思路

《胡同文化》是高一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第一册四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是序言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

1 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

这篇文章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北京胡同的民居特点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即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一贯始终。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文化”内容,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渲染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求知欲,实现语文人文性目标。

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其次京味的语言足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京味文学作品,所以应该好好地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文章本事蕴涵的文化底蕴以及折射出的文化现象,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深入探究这种文化深刻的成因。

2、能力目标:①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能力。

②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③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①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③拓展讨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延伸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客家围屋与客家文化)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教学迁移点是客家文化。

五、教法与学法

2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看、听、读、议,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同时,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要求,作一次探索性学习,力求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

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比较法: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讨论法:所有教学重点难点均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探究性学习。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结合。

六、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CAI课件。

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步骤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妙设导语,创设文化情景。

上课铃声过后,打开多媒体,屏幕出现“胡同文化”目录。点击“导入新课”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音乐停止,老师顺势导入:(介绍胡同知识)

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汪曾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首先,我们先来了解胡同,北京的胡同。胡同,被称为北京

3 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胡同就是我们说的街巷的巷。把巷称为胡同,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几个北方城市的一种习惯。由于在北京,把巷称为胡同最普遍,所以,胡同成为北京的一个特产。其实,胡同当时并不是北京的特产。只是因为700多年前,元朝在今天的北京这个地方建了一个新城,也就是大都,作为首都,统治全中国,自打这以后,胡同这个蒙古语的名词才在北京这个地方扎下根来,它是音译。胡同在蒙古语中的意思就是井,水井的井。因为在古代,水井很重要,在元朝建都的时候,对大都进行了规划,南北东西的建了很多巷,每个巷当然都要有井。在给这些巷命名时,蒙语就叫某某井,音译过来就叫某某胡同。这样,胡同和井、巷就这样联系起来了。发展到今天,我们说的胡同,已经不单纯指巷了,把街也包括进去了。就是说,谈到北京的胡同,就是指北京的街和巷。作为北京街巷的总称,胡同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也关系到北京城市的格局,更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托和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舞台。时代的变化,政局的代替,认识的沧桑,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几多生死,几多悲欢,伟大与渺小,光荣与耻辱,都在这个北京的胡同里不停的上演,也不同程度地在北京的胡同上留下历史的印迹。所以说,胡同是北京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二)、简介作家,张显文化风格。

汪曾祺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也是著名的京剧《沙家浜》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抒写家乡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他的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师从于沈从文,有“短篇圣手”之美誉。在介绍作家时,适时的补充,让学生对我国著名的作家们初步的了解的同时,陡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慨叹,并激发学生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之责任感、自豪感。这样一来,不仅张显了作家的文化风格,也唤起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维护之意识,让学生在铺天盖地的快餐文化中,突出重围,找到自己阅读的最佳位置。

(三)、明确目标、紧扣文化重点。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读目标,了解本文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四)、解读文本,沐浴文化阳光。(各环节内容点击多媒体课件逐步出示)

4 首先(第一环节),带领学生从中心句入手,提纲挈领的梳理文脉。设计以下四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趣味。(在这一环节主要用跳读法)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第5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2、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明确:“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胡同特点——(1—4)

胡同文化——(5—12)

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13—15)

4、那么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它怎么那么厉害,能够左右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呢?请大家引用1-5段中的关键句回答。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把握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比如主旨句、总括句、过渡句、含蓄的句子等。

明确: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胡同走向——方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称来源——趣、俗);大小数量——很多;(胡同环境——安静);(居住形式——与四合院一体)

其次(第二环节),引导学生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

1、文化含义分析:

(1)提问: 同学们,你知道“文化”有哪些意思吗?首先请比较下列两句中文化的含义

①、现在这社会,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②、北京大学有很浓厚的文化氛围。 (2)归纳文化含义:

①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②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

5 ③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独立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④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结论:“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2、胡同文化评点

(1)同学思考讨论:胡同文化的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明确:①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文化形态)

②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人际观念)

③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物质生活) ④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人际交往) ⑤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2)同学讨论,发言。

注:此题为开放型题目,不设标准答案。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讨论、辩论。问题设置为开放性,让学生们有了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也使课堂有了争鸣的学术氛围,有了创造性的课堂生成。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师生交流情感、分享思想,相互启发、补充,求得新的发现。

然后(第三环节),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本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咀嚼玩味,那就是汪曾祺那独具魅力的京味儿语言。进入第三环节,让学生或比较阅读原文和老师改写后的语言进行了文化的熏陶,进行了文化的比较,以更透彻的方式理解了胡同文化的内涵。所以,在这里,让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适当的点评。然后指导欣赏下列句子: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问学生: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煅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

6 情。)

再次(第四环节),品味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了朗读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区别了胡同文化和高楼文化的差异,认识到胡同的衰败必然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

1、名家配乐朗诵最后三段,配胡同没落、衰败图片。

2、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感性——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理性——没落的必然、超脱

3、图片:(胡同在衰败,北京在前进)

4、老师小结:汪曾祺先生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和怀旧。但他又同时清醒的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楼大厦代替了红砖碧瓦,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这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本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超脱理智的情怀。下节课我们将由此引申到对我们身边的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的探究。上周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根据“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这一研究范围,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学生自主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小组协作探究的任务。希望各小组作好发言准备。

【第二课时】

(五)、迁移拓展,引发文化反思。即探究性学习。(这一课时主要是学生在交流、展示成果,老师是一名主持人。)

 课前准备:

首先,课前一周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这一研究范围,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学生自主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小组协作探究。(课题可以是如下种种: 客家人和围屋、围屋与名人、围屋建筑经典、围屋风情、胡同文化研究等等。)

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上网等各种方式开展研究的

7 方法,由学生生在课外完成,时间为一周。期间教师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最后,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可以通过论文、报告、专题讲座的方式,也可以是图片展览的形式,还可以是放映多媒体、录象的形式让学生发布探究过程、研究成果以及活动心得等。

 课堂预设、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1)老师引言:北京对我们来说很亲切,但也很遥远。下面我们由远及近,联系一下我们家乡的地域文化——客家围屋——我们身边的民居——客家文化。客家围屋被赞为“东方的古罗马,建筑史上的奇迹”。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一周来的发现和探究的结果吧!

(2)学生(小组代表)发言。(略)

(3)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看的出同学们都很认真的准备,效果很不错。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下面希望同学们来跟我分享一下。(多媒体放映客家围屋图片)

 继续延伸,揭示建筑与文化的普遍关系。

(1)展示中国民居图。(多媒体放映中国民居图片老师根据图片介绍各地民居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无处不在,甚至自己佳丽的装修风格也体现了某种文化。

(2)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文化现象。进而使学生认识,其实在生活中,除了胡同文化,客家文化等还有很多文化现象日益被人们关注,比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鞋文化,酒文化等。

 知识补充、增加知识积累,增强文化底蕴。(老师根据时间及学生需求、兴趣选择性补充)

1、胡同的来源的三种说法

A.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建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汉人读音诈叫成了“胡同”。

B.“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井”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将此语带入中原,音译为“胡同”。

C.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汉人仍私下叫他们“胡人”,胡同为“胡人

8 大同”之意。

2、胡同的历史

1) 北京街巷胡同历史悠久,大多数始于元、明、清,若更改名称,一般采用同音、协音。综合街巷胡同的格局、变迁、名称起源、嬗替及人事沧 桑,便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北京历史。

2) 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构成北京特色。 3) 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3074条,其中胡同有1330条。因为胡同居多, 是北京街巷主体,人们便习惯把街巷统称胡同,说“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并非夸张。

3、建筑与文化的有关论说

①建筑是一首诗,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 ②历史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

③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然存在着先人们的灵魂和他们的鲜明个性。

④建筑是美学,是音乐;设计所创意出来的空间形态,在提供一种物理性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喧泄,人在空间和平面上某些行为、需求,已构成设计上的“魂”,建筑不再单单是“钢筋水泥”! ⑤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符号,是一种有国界和个性的情感诉求方式,但它可以被全世界的人认同、理解。“大杂居,小聚居”是中国多民族特征的体现,也因此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华建筑文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有文化,而动物没有文化,文本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推荐第2篇:《胡同文化》教案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欣赏的一首歌曲叫<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原汁原味的京曲,将我们带进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北京。一提到北京,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可能想到万里长城,香山红叶,故宫博物馆,**广场等。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想起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象征,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都已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逐渐消失着、没落着。为着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感,出版社专门编辑了一本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著名作家汪曾祺应邀为这一本摄影艺术集撰写了序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这篇课文。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北京的胡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学生看图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

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作家,江苏高邮人,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师从沈从文(《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

(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还有女作家霍达,她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这方土地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三、梳理文章思路。1.胡同的特点(1----4) 2.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四、研习课文

(一)概括北京胡同特点。走向——方正 名称——趣俗

数目——繁多 环境——安静

(二)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住在不同特色的民居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进而导致他们的性格特征,思维习惯等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便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比如说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等等。

2、作者为什么说是胡同文化,而不说是长城文化、京剧文化?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3、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明确:第六段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种封闭的文化呢?速读课文6——9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从四个方面来写——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封闭保守的心理) 人际关系:独门独院,过往不多。(心灵缺乏真正的交流,内心是封闭的) 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惟我独尊的优越感,拒绝了外界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东西,故步自封)

处世哲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关键词“过”“闹”过去了,在人们心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小结:北京人安土重迁,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怀旧情结;北京人易于满足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北京人安分守己又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谨小慎微,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忍”。怎样理解“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北京人的“忍”?

(1)《八月骄阳》 关键词: “顺民”,“安善良民”,“秉公守法”,“有棒子面就行” (2)电梯事件

重点品味“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活画出“忍者”的形象,置身事外,冷眼旁观,逆来顺受,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调侃的语气。

5、品味文章风味独特的语言。(1)比较阅读:

①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②“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明确:原文口语,选择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寻常食物,形象地勾画出北京市民贫苦的生活境况和知足常乐的心理。一声“嘿”,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的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理。比较阅读完之后,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叫他认错?门儿都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第 二 课 时

一、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根源

提问: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明确:

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这种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和封闭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

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北京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中心,面对皇权的威严,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北京城的老百姓只有“忍”才能让他们苟活下去,维持草民仅有的一点尊严。特定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

所以说,胡同文化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是一种民族性格。

二、探究情感

①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前景怎么样呢?

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 ②胡同和胡同文化为什么会衰落?

明确: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用课文上的一句话来表达: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示一组日益衰败的胡同照片)

③作者对这种日趋没落的文化持什么态度?

明确:留恋,伤感,无奈而又豁达。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所以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 “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三、拓展延伸

1、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形成有何共通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

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2、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两种居住氛围,你更喜欢那一种? 明确:街巷胡同消失后,作为胡同文化的替代品──高楼文化,并不能立即填补失去胡同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拥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媒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速流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晓天下大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确是彻底打碎了传统封闭文化的桎梏,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在人们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同时,与我们近在咫尺的邻里、朋友、同事之间却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朴的乡土之风、亲切的邻里之情日渐淡化,更多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孤独。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 虽然高楼文化并不是完美的文化,还有很多局限性,但高楼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胡同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不十分完美,但确实是先进的文化。我们须用坦然的心态接受它。

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吸收,不断创造,才能发展。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读了这篇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没落,正在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代替,但是胡同文化将会随着北京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明天去北京,也许你所感受到的将会又是一种新的文化气息。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或许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蛋糕,喝咖啡,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极好。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推荐第3篇: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3.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重点段落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2.讨论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依据课文行文脉络、思想内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对重点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京自古帝王都,自明代以来,它就是北方乃至中国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都市。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外,我们油然会想起老舍笔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着四合院的老北京,提着鸟笼,穿梭胡同之间,养鱼养花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他和我们黄土高原上吼着秦腔,吃着黏面的陕西人身上透着不同的气质文化气息。这种感觉得出却道不明的东西是什么呢?汪曾祺先生把他归结为《胡同文化》。胡同也是一种文化?特别吧!让我们一起走进胡同领略他的文化内涵!

二、《胡同文化》写作背景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

三、作者简介

那么为什么会请汪曾祺作序呢?我们先了解一下汪老先生其人,看屏幕[出示灯片]。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正是他对北京的深厚感情给了他创作《胡同文化》的动力。

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四、了解文化的定义

1、想想我们生活之中有那些文化形式?

茶文化 酒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2、文化究竟是什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 泰勒

B、文化是一个错综是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 杜威

C、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现代汉语词典

总结: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所以胡同文化应该是由胡同和人的精神两部分组成的。

五、课文分析:

1、那么文中将胡同和人连结起来的是哪一节呢?[提问并回答]

方案一:第1节,哪一句能够说明[生读],好,我们看一看。“这种方正”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胡同是方正的吗?我们已经看过图片了,胡同是长的,那什么是方正的?北京城,所以讲了城建给人造成的方位意识,还没细化到胡同。

再看一看有没有哪一节将胡同本身的特征与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联系得更加紧密的。

方案二:第5节,它是一个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齐读此段。强调胡同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重要”“主要”注意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物质的胡同(1-4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胡同的物质部分,看看它本身具有哪些特征。

(1)[依据方案一稍做改动]首先讲了什么?[提问]首先用大镜头描写了北京的城建,什么特点?方正,而且构成胡同的细胞四合院也是方正的,看图片[出示灯片]。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北京城比成一块大豆腐,那么劈开这块豆腐的刀是什么啊?大街和胡同,它们方向性强,所以造就了人们强烈的方位意识。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人们方位意识强的?[提问]3个:拉洋车说东去西去,我们这里讲左拐右拐;老两口睡觉说你往南边去,我们讲你往里头去一点;街道特别标明是斜的,因为少,因为习惯了方正,所以才要特别对待。

这里的高叫声、埋怨声都是什么语言啊?口语,都是`市民语言,很朴实。

(2)接着就细化到胡同了。最先讲了胡同的什么啊?[提问]取名,胡同的取名有哪几种来源?[提问]计数、皇家储物地、名人居住地、行业集中地、形状相似地和不知何所取义的,来源多,只能简单归纳成6种,说明胡同的名奇[板书]。比如石老娘胡同——注意:娘在做接生婆讲时读轻声niang、大哑巴胡同、王寡妇胡同、狗尾(yi,上声)巴胡同等,后来为了改变形象,用了什么手段?谐音,有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有些胡同名还有些调侃意味,如大绿纱帽胡同,非常诙谐幽默,可以说是亦庄亦谐。

(3)接着讲了胡同的什么特点啊?[提问]量多[板书],“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4)那么第4节又讲了胡同的什么特点?

宁静。身居闹市,人们的生活很方便,也很宁静,“总是安安静静的”,我们说一水之隔似隔千里,一墙之隔隔来了闹中之静。那么为什么后文又要写到“唤头”、“惊闺”和盲人的短笛声呢?[提问]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板书]。

3.过渡:

胡同的名奇、量多、静境是胡同作为物质具备的特征,而文化的核心是人,物质承载的精神内在才是文化的根本,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总的来说是什么?封闭,是封闭的文化。第五节中说到胡同是由四合院构成的,大家看四合院是什么格局啊?四面相连,是一个封闭的民居环境,所以造就了人们封闭的思想意识,那么这种封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4.精神的胡同(6-9节)

(1)安土重迁[板书]:在第6节,他们不愿意搬家,舍不得“挪窝儿”,即使“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地根儿”什么意思啊?[提问]口语副词,根本,开始,渗透到骨子里去了。即使外面下大的,里面下小的;外面下的斜,里面下正的,房子塌了也不愿意搬离,一种敝帚自珍的心态,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普遍的怀旧心理的表现。

(2)过往不多[板书]:“独门独院”四合院相连围成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他们是不是整天就呆在院里看着高檐峭壁啊?不是的,他们也有交往,也会“随分子”“处街坊”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啊?为了“合礼数”。北京是个多礼的城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到:城外已经是炮声连天了,关起门来还要给齐老爷子做大寿,因为不能少了礼数,为了面子,为了一种从众心理,也不见得是心甘情愿的。

除了“处街坊”,还有哪些活动?下棋、喝酒、会鸟,除此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3)正是将自己关闭在小小的天井之中,少与外界交流,看不到外界的进步,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富足了,所以他们又是“易于满足”[板书]的。表现在哪里?请位同学读一下第8节。正音:熬读成ao(阴平),庠xiang(阳平)。这里都是讲的吃的方面,衣食住行之中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对食的要求最能体现他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就选取了这个角度来表现北京人。

这节中有一段描摹老北京心理的文字很精彩(师读)。有窝头行了,有小菜好,臭豆腐可以待姑奶奶这样的贵客,看过《大宅门》的同学就知道了:姑奶奶是指出嫁了的姑娘,地位是较高的。虾米皮,注意是虾米皮而不是虾米熬白菜就最好,“嘿”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啊?[提问]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无限的满足溢于言表,请把这部分齐读一下。

这一节还提到了“大白菜文化”,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祭酒是国子监的长官,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相当于教育部和北大的合体——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大白菜哪里没有啊,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提问]我们要能辨证的分析:首先知足方能长乐,但是皇城意识的惟我独尊给了他们一种优越感,由于满足,不想追求新的东西,走向了保守、封闭的极端。

(4)也因为身在皇城,看惯了世事沧桑,但尽管他们爱瞧热闹,却不管闲事。文章第9节中称学生示威游行叫“过学生”,怎么理解“过”?过就过去了,在人们脑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

从元大都开始北京城经历了700百多年的历史,战乱频仍,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吗,所以老百姓们无所适从,不敢轻易表态,咱管不起,咱还躲不起吗?不如明哲保身[板书],保住窝头和棒子面就行了。

5.文化精义“忍”的分析:

胡同里的人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明哲保身,这些现象的文化精义是什么?一个字:忍,心字头上一把刀,但这刀必须得给我封着,是安分守己,是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揭示这种精义的呢?举例子,举了3个例子说明:《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茶馆》中的王利发祖传开茶馆,善于经营,对权势他会奉承,对贫困之人他也很好,但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上吊自杀。《八月骄阳》中作者选取了一段对话,请两位同学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出点京味来。说明天下之事与我无关,咱只管好咱这张嘴就行了,随遇而安,安分首己。第3个例子是电梯事件,人们用钢精水泥建起了高楼大厦,胡同文化却并不因此而消亡,它深入骨髓。当作者要为小姑娘出气时,两个老北京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冷眼旁观,逆来顺受,忍到极至,所以作者语带嘲讽的说:北京人真有你的。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三个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为什么?[提问]

首先在内容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茶馆》描写了从清初到民国这样一段历史,《八月骄阳》写的是*时期,而电梯事件就是现在。这说明胡同文化历时很长,有历史根源,在人们心中的烙印很深,不会很快消亡的。高楼建起来了,胡同被拆除了,物质的胡同消亡了,但精神的胡同仍根深蒂固。

其次在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文中第12小节括号里说:“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那么胡同哪里去了呢?拆了,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摄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6.情感分析:

那么作者对胡同文化到底是什么感情呢?请大家先读一下13-15小节。正音:虾蟆读ha ma(均阳平)。

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提问]矛盾的:在理智上作者知道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不适应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知道它的消失是必然的;但情感上面对熟悉的照片、熟悉的生活,面对“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胡同,怀旧与不舍涌上心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四个四字短语与前文的语言风格有什么区别啊?[提问]前文都是市民语言,口语,而这里很雅致,可谓俗中有雅,亦俗亦雅,富有表现力。这里四字相连,形式整齐,一气呵成,给人扑面而来的伤感。

理智与情感形成了冲突,所以最后作者说:“再见吧,胡同。”一声长叹,这叹息声中有着几份清醒、几分伤感以及几分无奈。

小结:汪先生对这一历史的必然既能正确的认识和接受,留恋,怀古,感伤之情对于他这个老北京是人之常情。豁达的态度和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六、课堂小结

《胡同文化》通过对过去北京市民居处方式——胡同、四合院以及北京市民过去文化形态的描述,指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传统的封闭文化,这种胡同式的文化思想,即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大潮涌起而日趋消失。

《胡同文化》犹如一杯陈年佳酿,使我们品尝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了解了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和心态,体味到了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并感受到了悠闲的小品文的精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写作技巧。

七、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江南的小桥流水孕育了秀美的江南园林文化,请大家用汪先生审视文化的方法,考察一下我们当地的村落文化。文化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只要你有文化眼光。

附: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走向——正

胡同特点: 名称——俗

(物质的胡同) 数目——多

环境——静

老北京人的处世哲学: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精神的胡同)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推荐第4篇: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优秀原创教案 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

作者:王文伟

资料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8

文章录入:wangwenwei

讲课教师: 王文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

把握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 法:点拨法

学 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

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说到北京,我想如果论读书,清华、北大肯定是在座的各位同学心中的伊甸园;论旅游,故宫、长城肯定也是你们的首选。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另一别致的去处——北京的胡同。 下面一起来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幻灯片1 请学生谈谈听歌的感受(1)京腔京韵(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成了现代大都市,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幻灯片)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解题

胡同:问: 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生:(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2问: 什么是文化呢?比较一下下面两句话中的“文化”的含义。 A现在这社会,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知识)

B北京大学有很浓厚的文化氛围。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而《胡同文化》中的“文化”的含义应属于第二种 3.问:请问胡同文化是哪个阶层的文化? 生:市民阶层的文化。 问:哪里的市民? 生:北京的市民

问:北京哪里的市民? 生:北京胡同里的市民。 师:那么胡同文化就是—— 生: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种文化。

师:课文当中第5段也说到胡同文化,请大家看到第五段。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问:这个段落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过度,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谈胡同转入谈胡同文化.问: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这种特征有哪些具体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封闭的文化——表现——精义是“忍”

大家阅读5—12段,注意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谁先找到谁就来回答)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不仅是北京人,中国人都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这是北京人的人际观念,其本质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般的四合院,也不喜欢与人交往)

(我们来做个添字游戏,在“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前加一个“虽然”,那么应该加在哪一句前?

答案: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

修改后的句子强调的是哪部分?意欲说明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的什么特点呢?答案:后半部分。不喜欢交往的特点。)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按理说对物质要求不高,知足常乐是件好事,但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这句话时,天知道他们又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4)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写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问: 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 八月骄阳-----“易忍”、“易满足” 电梯事件 ----- 精义“忍” 3.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封闭的文化,精义是——忍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1-4自然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胡同的特点,有什么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谁先找到谁就举手回答) 胡同的特点 (1) 布局、形状——方正 (插入幻灯片) 【深层探究】: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拓展】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2) 名字——(有各种来源--来自生活—通俗,充满市民气息)市民气息

师:第2段提到了哪些胡同名?这些名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我现在把这些胡同改改名,把皮库胡同改成皇家胡同,把狗尾巴胡同改成凤凰街,大家比较一下改过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生:高贵,气派。以前的名字,带有浓郁的市民气息。 问:从名字的来源你能看 出什么

生: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可言

(3)数目——多 (问:数量多意味着什么---居住的人多——存在广泛的群众基础)

(4)环境——静 (问:为什么?不是距离闹市很近吗?——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的---四合院是一个盒子,独门独院---北京人的封闭,冷漠)

小结过度:北京的胡同总的来说是方正而安静的。在第一段中,作者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问: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的前景怎样呢? 生;没落,衰败,消失。

4. 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分组讨论。 批判。

关键词——封闭!

关键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例: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汪曾祺全集• 六)

5. 作者对胡同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衰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间前行的结果,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住在胡同里的汪老先生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齐声朗诵13-15节,在朗诵中体会汪曾祺先生表现和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 分析:汪曾祺先生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但他又同时清醒的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

六、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1、赞扬与喜爱:

• “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

2、伤感与无奈:

•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

3、理解与超脱: • 再见吧,胡同。

•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的。”“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全文小结:板书回顾 实际上作者写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来批判中国人身上的封闭和懦弱,这种不足既体现在建筑上,也体现在思想上。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胡同文化》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欣赏的一首歌曲叫,这首原汁原味的京曲,将我们带进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北京。

一提到北京,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想到1949年,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同学可能没有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象征,说不定它与北京的文化、乃至中国的文化还有关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去看一看。

二、板书课题。

三、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北京的胡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学生看图片、老师介绍。

四、再让我们来欣赏课文,请同学们看课文第第5一12节,思考问题: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顺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安土重迁

住四合院(盒子)

封闭

易于满足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居住方式上的安土重迁和独门独院,饮食条件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的具体内容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五、这就是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到这里我们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称北京文化为胡同文化,而不说是香山红叶文化?让我们还是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1-4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1、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胡同将四方四正的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的方块;

2、胡同的取名、宽窄和数量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并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3、胡同接近闹市又远离闹市,与闭合的四合院是一体的。

特点:方正

取名(计数、物御、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数量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网络(方便、安静)

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

六、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这种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和封闭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又被冠名为“胡同文化。”

七、如何评价北京胡同文化

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态度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八、胡同为什么会衰落

用课文上的一句话来表达: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作者对胡同的衰落持什么态度

作者和那些老北京人一样的心情:留恋,伤感,无奈

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

6 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4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来,老师提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训练辩证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吸收,不断创造,才能发展。

六、小结本课(3)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形成有何共通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性作业

对东莞旧城居住区进行考察,分析东莞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东莞市民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东莞市民文化中的优点与缺陷。

此作业可由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完成。(莞中 - 小呆)

9 拓展(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2)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

[板书设计]

胡同 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来源、宽窄、网络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毫无生气 衰败没落

日趋消失

(方正——封闭)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 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独门独院,过往不多。胡同居民易于满足,要求不高;封闭、忍爱瞧热闹,不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推荐第5篇: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上传: 360601000204280046 更新时间:2012-5-9 15:19:47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讨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深情,及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

的文化心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有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解决办法: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复杂伤感的思想情绪。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北京胡同概况。 2.朗读、揣摩、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如果有机会到北京旅游,你们最想去哪? 学生1:万里长城 学生2:故宫 学生3:北海公园 ……

教师:a、好,大家请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长城上的风光。俗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有同学想去长城,作一回好汉。

b、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广场的风景图。有些同学想到**广场去参加一次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体会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c、这一幅是圆明园。或许还有同学想去圆明园,重温那段屈辱的历史。

确实,北京这个深具文化底蕴的古城,有许多名胜古迹值得我们去回味同时引发的思考。 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北京那不起眼的胡同去。有人说,没去过北京的胡同,算不上真正的了解北京,那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汪増琪去了解地地道道的北京文化——胡同文化。

二、写作背景

《胡同文化》是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什么是他序?代为他人的著作作的序。)胡同就相当于上海的弄堂,我们这里的小巷子;“没”是什么意思啊?没落。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北京的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胡同逐渐衰败了,为了记载这一文化历史,留住永恒的一刻,拍摄了这本影集。

三、作者简介

那么为什么会请汪曾祺作序呢?我们先了解一下汪老先生其人。他是江苏省高邮人,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他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正是他对北京的深厚感情给了他创作《胡同文化》的动力。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四、课文分析

(一)进入课文:

这里的文化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知识啊?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因此胡同文化应该是由胡同和人的精神两部分组成的。 那么文中将胡同和人连结起来的是哪一节呢?

——方案一:第1节,哪一句能够说明[生读],好,我们看一看。“这种方正”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胡同是方正的吗?我们已经看过图片了,胡同是长的,那什么是方正的?北京城,所以讲了城建给人造成的方位意识,还没细化到胡同。

再看一看有没有哪一节将胡同本身的特征与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联系得更加紧密的。

方案二:第5节,它是一个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齐读此段。强调胡同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重要”“主要”注意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二)第一部分:北京胡同的特点(1----4)

1、课文首先讲了什么?首先用大镜头描写了北京的城建。有什么特点?方正。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北京城比成一块大豆腐。那么劈开这块豆腐的刀是什么啊?大街和胡同。大街和胡同外在的特点是什么?正,它们方向性强,所以造就了人们强烈的方位意识。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人们方位意识强的?3个:拉洋车说东去西去,我们这里讲左拐右拐;老两口睡觉说你往南边去,我们讲你往里头去一点;街道特别标明是斜的,因为少,因为习惯了方正,所以才要特别对待。这里的高叫声、埋怨声都是什么语言啊?口语,都是市民语言,很朴实。

2、接着就细化到胡同了。最先讲了胡同的什么啊?取名,胡同的取名有哪几种来源?计数、皇家储物地、名人居住地、行业集中地、形状相似地和不知何所取义的,来源多,只能简单归纳成6种,说明胡同名字来源之广。比如石老娘胡同——注意:娘在做接生婆讲时读轻声niang、大哑巴胡同、王寡妇胡同、狗尾(yi,上声)巴胡同等,后来为了改变形象,用了什么手段?谐音,有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有些胡同名还有些调侃意味,如大绿纱帽胡同,非常诙谐幽默,可以说是亦庄亦谐。

3、接着讲了胡同的什么特点啊?数量之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对偶。

4、那么第4节又讲了胡同的什么特点?环境之静。身居闹市,人们的生活很方便,也很宁静,“总是安安静静的”,我们说一水之隔似隔千里,一墙之隔隔来了闹中之静。那么为什么后文又要写到“唤头”、“惊闺”和盲人的短笛声呢?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板书

胡同特点: 外在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三)第二部分: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1、过渡(5节)

胡同的位正,名广、量多、境静是胡同作为物质具备的特征,而文化的核心是人,物质承载的

精神内在才是文化的根本,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总的来说是什么?封闭,是封闭的文化。第五节中说到胡同是由四合院构成的,大家看四合院是什么格局啊?四面相连,是一个封闭的民居环境,所以造就了人们封闭的思想意识,那么这种封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6-9节)

(1)安土重迁:在第6节,他们不愿意搬家,舍不得“挪窝儿”,即使“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地根儿”什么意思啊?口语副词,根本,开始,渗透到骨子里去了。即使外面下大的,里面下小的;外面下的斜,里面下正的,房子塌了也不愿意搬离,一种敝帚自珍的心态,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普遍的怀旧心理的表现。

(2)过往不多:“独门独院”四合院相连围成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他们是不是整天就呆在院里看着高檐峭壁啊?不是的,他们也有交往,也会“随分子”“处街坊”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啊?为了“合礼数”。北京是个多礼的城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到:城外已经是炮声连天了,关起门来还要给齐老爷子做大寿,因为不能少了礼数,为了面子,为了一种从众心理,也不见得是心甘情愿的。除了“处街坊”,还有哪些活动?下棋、喝酒、会鸟,除此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3)易于满足:正是将自己关闭在小小的天井之中,少与外界交流,看不到外界的进步,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富足了,所以他们又是易于满足的。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去谈?食。第8节是讲的吃的方面,衣食住行之中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对食的要求最能体现他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就选取了这个角度来表现北京人。 这节中有一段描摹老北京心理的文字很精彩(师读)。有窝头行了,有小菜好,臭豆腐可以待姑奶奶这样的贵客,看过《大宅门》的同学就知道了,姑奶奶是指出嫁了的姑娘,地位是较高的。虾米皮,注意是虾米皮而不是虾米熬白菜就最好,“嘿”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啊?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无限的满足溢于言表,请把这部分齐读一下。这一节还提到了“大白菜文化”,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祭酒是国子监的长官,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相当于教育部和北大的合体——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大白菜哪里没有啊,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我们要能辨证的分析:首先知足方能长乐,但是皇城意识的惟我独尊给了他们一种优越感,由于满足,不想追求新的东西,走向了保守、封闭的极端。 (4)明哲保身:也因为身在皇城,看惯了世事沧桑,但尽管他们爱瞧热闹,却不管闲事。文章第9节中称学生示威游行叫“过学生”,怎么理解“过”?过就过去了,在人们脑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从元大都开始北京城经历了700百多年的历史,战乱频仍,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吗,所以老百姓们无所适从,不敢轻易表态,咱管不起,咱还躲不起吗?不如“明哲保身”,保住窝头和棒子面就行了。

3、文化精义“忍”的分析:

胡同里的人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明哲保身,这些现象的文化精义是什么?一个字:忍,心字头上一把刀,但这刀必须得给我封着,是安分守己,是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揭示这种精义的呢?举例子,举了3个例子说明:《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茶馆》中的王利发祖传开茶馆,善于经营,对权势他会奉承,对贫困之人他也很好,但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上吊自杀。《八月骄阳》中作者选取了一段对话,请两位同学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出点京味来。说明天下之事与我无关,咱只管好咱这张嘴就行了,随遇而安,安分首己。第3个例子是电梯事件,人们用钢精水泥建起了高楼大厦,胡同文化却并不因此而消亡,它深入骨髓。当作者要为小姑娘出气时,两个老北京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冷眼旁观,逆来顺受,忍到极至,所以作者语带嘲讽的说:北京人真有你的。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三个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为什么?

——首先在内容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茶馆》描写了从清初到民国这样一段历史,《八月骄阳》写的是*时期,而电梯事件就是现在。这说明胡同文化历时很长,有历史根源,在人们心中的烙印很深,不会很快消亡的。高楼建起来了,胡同被拆除了,物质的胡同消亡了,但精神的胡同仍根深蒂固。

其次在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文中第12小节括号里说:“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那么胡同哪里去了呢?拆了,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摄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3、你怎样评价北京人的“忍”? ——是生存法则,明哲保身;

生活小事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和谐,深灰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社会就没有正气,该出手时就出手。

板书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易于满足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三)第三部分: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1、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北京胡同正在衰败和没落,胡同文化也在消失。

2、对于胡同的发展趋势作者怀有着怎样的感情? ——作者的感情是矛盾的:在理智上作者知道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不适应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知道它的消失是必然的;但情感上面对熟悉的照片、熟悉的生活,面对“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胡同,内心充满了怀旧眷恋之情和无可奈何之感。

理智与情感形成了冲突,所以最后作者说:“再见吧,胡同。”一声长叹,这叹息声中有着几份清醒、几分伤感以及几分无奈,表达了无限怅惘之情。 板书

理智、清醒、毅然 眷恋、伤感、无奈

五、揣摩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特色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这句用“知足”,“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 可以待姑奶奶”,“嘿”构成递进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其中“嘿”字尤为精彩,把北京人面对虾米皮熬白菜就惊叹不已的知足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2、“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这句中“睡不着眯着”的说法,把北京人遇到不如意时被动忍耐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先称赞“这话实在太精彩了”,接着拆分原句,带头解释再重复一遍,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最后用“真有你的”总结,把感叹有加的情态表露得清清楚楚。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这句采用四个四字句,节奏整齐,句内的平仄又中规中矩,读来音韵和谐,遣词造句又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渲染悲凉感伤情绪的用语,从而很好地烘托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4、“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虾蟆陵和乌衣巷都是诗词中常见的古都繁华之地,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用这两个地名类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消失的惆怅、无奈。

五、课堂小结

大家知道2008年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口号是什么?“新北京,新奥运”北京要以一个新的形象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所以将胡同拆除了一部分、保留了一部分、改造了一部分,[出示灯片]这就是改造过后的胡同和四合院,仍然是四面相连的形式但赋予了时代气息,可以说是传统特色与现代文明完美的结合,是成功的典范。胡同的物质部分保留下来了,那么精神部分呢?我们不仅希望北京以新的市容市貌出现在世界观众面前,更期待它能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当然精神的胡同能否得到应有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只能留待历史的见证。

六.课后作业 1.关于胡同文化的去留我们课后练习三也提到了,读题,我们就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关于“忍”的问题发表自

第一部分:北京胡同的特点(1----4) 整体胡同——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二部分: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茶馆》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文化精义“忍” 《八月骄阳》 物质生活——易于满足 电梯事件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第三部分: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没落 作者的感情 理智、清醒、毅然 眷恋、伤感、无奈

推荐第6篇: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到了北京去旅游,.最想去看看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北京城,北京人,一定要去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去感受北京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城已有两千多年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元朝的皇帝把都城定在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并对大都进行了城市规划,把京城建得方方正正.正中央是皇宫,象征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周围便是遍布京城的四四方方的胡同和四合院,时至今日,北京的胡同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老人的一篇文艺小品文《胡同文化》,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歌曲,看一看图片

展示Flash课件,看图片,听歌曲>,思考,歌曲唱出了北京胡同什么特点?

二.学习1——4段,概括要点,掌握胡同特点

课文中哪些段落也写北京的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明确1——4段,从北京胡同方正, 取名,宽窄,网络几方面写出了正,俗,多,静的特点。

三.学习6——12段,突破重点,理解文化内涵

1.歌曲唱的是“北京的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种文化呢?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胡同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呢?

2.文章第几段提到胡同文化?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胡同文化?(第五段,承上启下,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研习6——9段

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第六段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种封闭的文化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9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四个方面来写:居住:安土重迁( 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封闭保守的心理) 人际:过往不多 (心灵缺乏真正的交流,内心是封闭的)

饮食:易于满足 ( 惟我独尊的优越感,拒绝了外界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东西,故步自封) 处世:冷眼旁观 ( 关键词“过”“闹”过去了,在人们心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比较阅读,展示课件(1)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原文口语,选择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寻常食物,形象地勾画出北京市民贫苦的生活境况和知足常乐的心理。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

小结:北京人安土重迁,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怀旧情结;北京人易于满足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北京人安分守己又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谨小慎微,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忍”。怎样理解“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研习10——12段,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北京人的“忍”?

(1)《八月骄阳》 关键词: “ 顺民”,“安善良民”,“秉公守法”,“有棒子面就行” (2)电梯事件 重点品味“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活画出“忍者”的形象,置身事外,冷眼旁观,逆来顺受,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调侃的语气。 四,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根源

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让学生深入探讨 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

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北京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中心,面对皇权的威严,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北京城的老百姓__一介小民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忍耐,苟安,做安善良民.只有“忍”才能让他们苟活下去,面对皇权,维持草民仅有的一点尊严。特定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

胡同文化便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是一种民族性格。 五,探究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也将最终走向没落.面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听朗读,谈感受。

教师简单点拔: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六.拓展延伸

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人又向我们展现出怎样的文化呢?那么今天的北京还是这样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吗?新时代的北京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呢? 学生畅谈今日北京。

一、教学目的: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朴实、典雅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四、授课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北京胡同的图片使学生感性认识北京胡同的特点,更深刻

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六、教学过程

(一)上课前播放歌曲《北京胡同》(有背景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语 同学们,说起巷子,我们并不陌生,而且应该比较熟悉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巷子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巷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巷子也就是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我们将一节课完成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有没有信心?(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照片)

(三)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朴实、典雅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四)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剧作家。其有“短篇圣手”之称,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等,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五)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

胡同:小弄(lòng)堂、小巷子 (点出了写作对象) 文化: 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它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多媒体展示)

《胡同文化》通过是北京胡同的特点反映北京市民的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这

也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六)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品味文章语言。1.(多媒体展示胡同照片)先让我们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子的,大家能否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一下。(狭窄 破败)

2.我们的汪曾祺先生又是如何介绍胡同的,汪先生笔下的北京胡同具有怎样的特点?快速阅读课文(1—4段),划出表现胡同特点的关键词句,概括胡同的特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请同学来给大家说说北京胡同具有怎样的特点,让另外同学补充,然后明确。 板书: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特点 方位正 取名俗 数量多 环境静

请问同学们是如何找到这些特点的? 总结筛选概括信息方法: 板书:

①化繁为简,抓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②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说明其共同点。

3.文章的题目是《胡同文化》,为什么作者要用1—4段来写胡同的特点呢,是否和文题偏离?

齐读第1段首尾两句和第5段。

明确: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指的是胡同文化。 第5段 过渡段

4.了解胡同,对胡同文化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接着就是对胡同文化有理性的认识,所以接下来就是分析胡同文化的特点。

由学生根据上面总结筛选概括信息方法找出关键词句,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主要分析第6段至12段。

(1)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它的精义是什么呢? 封闭 忍 (2)请问,胡同里的居民他们的居住心态是怎样的? 安土重(zhòng)迁

(3)同学们,胡同里的居民他们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

(4)请问,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易于满足,对生活物质要求不高

哪些句子体现出这一生活态度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极其传神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胡同“封闭”→文化“保守”→心态“满足”→作者“赞赏”。 (5)请找出,北京人的政治态度?

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6)北京人有这样的政治态度,那他们又是如何处世的呢?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哪些句子体现出这一处世哲学的?请分析品味作者的情感。 《八月骄阳》(略)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胡同“封闭”→文化“保守”→心态“忍耐”→作者“赞赏”或“否定”。

板书: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特点 市民特点 文化内涵 方位正 安土重迁(居住心态)

取名俗 独门独院(人际关系) 封闭(民族心理) 数量多 易于满足(生活态度)

环境静 不管闲事(政治态度) 忍 (民族性格)

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多媒体展示一组胡同、四合院的图片,突出并让学生感知胡同“封闭”的特点,让学生更易理解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作者用“封闭”和“忍”来概括北京“文化形态” 的内涵。两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封闭”造就了“忍”,而“忍”更加固了“封闭”。居住方式与城市文化形态是有紧密联系的,胡同、四合院对北京市民文化性格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同学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北京胡同市民这种“忍”的特征的呢?(从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和北京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来考虑)

明确:北京是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千百年来北京市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身处皇城根下、生活在天子脚下的百姓只能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忍耐屈从,长期以来就造就了他们“忍”的特性,这也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5.以上谈了北京胡同的特点以及胡同文化的内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 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概括现在胡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态度。

(多媒体展示图片)

(1)随着北京市市政建设的发展,北京的胡同走向衰败、没落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小结:语言朴实通俗,准确易懂又优美典雅) (2)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态度 留念、伤感、怀旧(感性) 无可奈何、没落的必然(理性)

6.作者为何有这种感情?(多媒体补充作者的背景介绍)

作者虽然是外地人,但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北京人是有感情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于是他对胡同百姓的易于满足的心态、胡同文化中的某些方面是理解的。因此当看到胡同没落、胡同文化衰退时,表现出伤感怀旧的情感。 但作者对胡同百姓的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处事态度和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心态是持否定态度的,“北京人,真有你的!”作者以调侃的意味含蓄的批判了北京人“忍”的心态等胡同文化中的消极方面。作者也看到,这种保守封闭的文化在如今这种信息社会中迟早有消失的一天,而作者本身也是一个豁达的人,所以他对胡同文化的消亡虽然无可奈何但还是理解接受的,所以最终含着复杂的感情说:“再见吧,胡同。”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多媒体打出现代北京高大雄伟的建筑群、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让学生体会到北京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

(七)拓展探究

1.作者所叙述的胡同文化,不仅表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共同的心态。对这样的文化形态,你怎么看?比如“易于满足”,有人说知足常乐,有人说不满足才有追求,你怎么看? 2.课后思考:我们现在的建筑有哪些特征?从中体现了现代人怎样的文化心态? (提示:现代人装防盗门、封闭阳台体现了现代人缺乏安全感的心态;对绿化面积的要求体现了现代人因远离自然而想亲近自然的心态;对运动场地的要求体现了崇尚健康的心态等等。)

推荐第7篇:胡同文化教案

1 胡 同 文 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品读,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1、跳读法。本文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白,适合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分组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氛围。

3、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集中,提高学习效果。

4、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计划:2课时 预习:

1、

2、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再读课文,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住在城市的同学们,你们住在大街旁,还是住小巷旁呢?小巷,就是北京人讲的胡同,今天我们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了解北京的胡同有的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以及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二、展开教学

本文是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过去,北京每两排院落之间必会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织成荟萃的北京城。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原因。

1、题解

什么是文化?(出示多媒体课件)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辞海》

这个定义比较广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文化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比如,酒文化······ (学生接话:吃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

文化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校园,就存在校园文化。比如,校园标语、校道的命名、校园的各种体育比赛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所以文化就存在生活之中。那么——

从狭义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课件)

北京的胡同文化又是怎样的文化,是哪个阶层的文化?大家以预习过课文,请文中找出来。(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答:“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所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第五段】)

很好,那么北京胡同文化就是——

(生答:北京市民的一种文化。)

2、分段及段落大意(课件)

第一部分(1一5)

介绍北京的胡同。

第二部分(6一12)

胡同文化的特征。

第三部分(13一15)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

3、第一部分,即第1到第5自然段

第一部分介绍北京的胡同。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胡同的,胡同有哪些特点?同学们前后位组成一组,用跳读法来快速阅读第1到第4自然段,共同讨论,找出文中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然后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回答。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

(答: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的取名奇,有各种来源。胡同数不清。胡同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的。)

总结:胡同方正、取名奇且来源多、胡同数量多、安静、与四合院是一体的。

(补充:“胡同有宽有窄。胡同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补充:“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总结: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最后总结: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

(2)、取名:奇

(3)、数量:多

(4)、环境:静

4、第二部分,即第6到第12自然段

大家已经知道这部分阐述的是胡同文化。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如果你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处世原则和价值观念?

(生答:封闭、安逸、悠闲······)

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到底胡同文化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课文来看一看。

第六自然段讲“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那这一段讲的是胡同里的人的什么观念?

(生答:居住观念。)

第七自然段讲“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从这些可看出,本段讲的是······

(生答:交往观念。)

第八自然段讲“北京人易满足,对生活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大腌萝卜”、“米虾皮熬白菜”等就知足了。那么本段讲的是胡同文化的什么文化?

(生答:饮食文化。)

第九自然段讲“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闹学生”、“过学生”,却“与他们无关”。那这些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答:胡同里的人的处世态度。)

第十到十二自然段阐释的是胡同文化的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作者是通过哪两件事来写胡同文化的“忍”的呢?

(生答: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件小事,打嘴巴事件。)

那么从以上的这些总结,可知道胡同文化包括以下内容:(出示课件)

胡同文化:(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居住观念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交往观念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饮食文化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处世态度

(5)、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课文第六段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那胡同文化五方面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其“封闭”的?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北京人的窝既不是“金窝”,也不是“银窝”,房屋大都很旧,甚至还经常坍塌。然而他们却不忍割舍。那是因为他们世代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所以才不愿搬,不愿意离开他们那一亩三分地,最终亦会是固步自封。如此思想,是保守的、落后的,是封闭的。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独门独院是很安静,但也不利于交通,不利于交往。“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从这两句可看到,他们的‘处街坊’,只是一种表层的来往,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封闭的。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北京人对饮食要求不高,追求一种自在。“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哪儿也比不上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悠闲中的那份得意劲,以及“大白菜文化”这种唯我独尊优越感,另外保守深处天子脚下什么美味没吃过的狂妄。这也是一种封闭的态度。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常有学生运动”,但“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这是他们不接受新鲜事物的表现,因而他们是封闭的。 (5)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 忍”作为北京人的生存法则,使其能够安然度过各种风浪,笑看风云变幻而安然高卧。然而又造成其逆来顺受的状态。 “文化大革命”,天下大乱,胡同里的人还是照样干嘛干嘛,“您多余操这份儿心”。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亦是一种封闭的状态。

5、第三部分,即第13到第15自然段

全班朗读最后三段,品味其中的语言,并联系前文,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

(全班朗读最后三段。)

(一)、对胡同文化:

(1)、推崇与喜爱: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

(2)、反思与讽刺:胡同文化的封闭

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二)、对胡同文化的没落:(出示课件)

(1)、伤感与无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理解与超脱:“再见吧,胡同。”

6、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1)虾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虾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其语言显示出雅致的一面。

三、课堂小结

现如今,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板书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

(2)、取名:奇

(3)、数量:多

(4)、环境:静

胡同文化:(1)、安土重迁,居住观念

(2)、独门独院,交往观念

(3)、易于满足,饮食文化

(4)、爱瞧热闹,处世态度

(5)、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对胡同文化的没落感情:

(1)、伤感与无奈

(2)、理解与超脱

五.作业:有机会去看看临海紫阳街或你们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胡同,看看有什么特点和文化内涵。 六:课后反思:

优点:本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情。重点突出。

不足:课文导入如果播放《前门情思大碗茶》,会更加符合课文情景。可惜不会没有这样导入。

推荐第8篇:胡同文化教案

小胡同里引出大文化——《胡同文化》教学案例

河北栾城中学

岳红香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 《胡同文化》是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概括要点,提取信息”,但本课的中心和段意相对而言是较为显豁的,且“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训练在前几个单元已多次进行,故这一教学任务主要采用学生自学讨论、老师点拔的方式完成。《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小品文,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很好的素材。另外本文语言上独具特色,所以品味语言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一教学重点打算以学生诵读、听朗读录音、换词对比等方式落实;《胡同文化》又是一篇有着丰富的生活文化内涵的文章,是引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了解生活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教材,所以,本课的教学也在这方面有所涉及,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文化的内涵,为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引路。另外,由于胡同属于地方性的建筑,不少学生对之知之甚少,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老师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拔法、诵读对比法。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营造气氛:上课前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二、课堂导入:同学们,首都北京,我们人人心向往之,那里吸引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就说建筑景观吧,宏伟壮丽的**,昂然挺拔的世纪坛,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残破凄凉的圆明园遗址,宏阔瑰丽的天坛,灵秀静谧的地坛等等(结合图片)。以上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还有一个也很著名的建筑景观大家可能就较为陌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出示胡同图片)北京胡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

三、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

(一)课文学习阶段: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①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书面回答下列问题。

A、课文中哪些段落写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B、哪些段落重点写胡同居民的生活?哪些话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语句概括出胡同的文化内涵。

②小组学生代表到黑板写答案,学生讨论补充。

③老师放影幻灯片,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胡同 方正 取名有来历 数量多,宽窄不一

胡同文化 安士重迁 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 封闭

特点 方便安静

内涵 不管闲事,冷漠 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精义: 忍

2、学生朗读后三段,体会作者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老师简单点拔。

3、通过学生朗读、听朗读录音、老师换词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几段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生动形象、淡雅自然、闲适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感悟文化阶段:

1、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文化”的概念和我们通常讲的“学文化、有文化”概念有何不同?

胡同文化里的文化指的是什么?

老师明确:

文中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里的群体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思想观念。是一个大文化概念。

2、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举出生活中其它文化的例子。比如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快餐文化、棋文化、生肖文化、年文化等。

(三)延伸训练:

1、给出“民居”“服饰”“足球”等几种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让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讨论,课外搜查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写一篇表现其文化内涵的短文。

3、课堂小结,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汪曾祺其它作品。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大文化的概念,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附:课前发给学生的相关资料: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语录:

1、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

2、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意要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 …… 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到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都不练,就练“买菜功”。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做菜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盘盘见底。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来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化。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在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市中地区,特别是英语班的同学,能依据我的指导去寻找符合课本的资料,有关胡同资料,赤水九宫十八庙的资料,尽量做到:

1、明确本课的实施原因以及它应达到的效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和帮助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根据学校的《创新设计》进行,解决了每节课要为学生讲解的生字、新词而浪费教学时间问题,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考虑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联系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对于文化这一概念,课前已布置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文化,这对学生了解胡同文化起到了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1、选材处理不果断,重点不够突出

胡同文化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胡同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学生读后,就可以从文中摘取精要,概括出胡同的特点和北京市民的心态,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北京市民心态的理解上,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觉得最好的片段,但在处理这两部分内容时,即使学生回答是正确的,我也逐条进行分析,就怕学生不理解,两部分平均用力,没有把握好时间,没有侧重,因而,没能很好的突出重点,没有多余时间让学生拓展和深化思维,因此,今后上课,应突出在重点上 多下工夫,不要面面俱到,要将要害之处讲深讲透。

2、没有充分让学生有发问的空间

本文教学之前,我虽然设置了许多问题,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上时间紧,对学生的发问不够,有的问题干脆放在了课外,让学生去思考,这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里力。

3、反思三:关于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①关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反思

教学中只采用师问生答的方式,我觉得应该更好的采用多中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研究性学习“赤水的九宫十八庙”应该结合得更好一些。《胡同文化》与赤水的九宫十八庙相比,差别较大,学生对身边的文化很有兴趣,因此,课文的外延相同,使学生的成果得到了较好的展示,再联系到文章中对胡同的的没落,衰败,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理解文章感情和传统文化的消亡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态度,这堂课的效果比较好。

②关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我今后的教学应该如何走出课堂,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将当地的一些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才能如虎添翼。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超脱理智的情怀。其实在生活中,除了胡同文化,还有很多文化现象日益被人们关注,比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鞋文化,酒文化等。要求学生课后做一些研究和调查,写一篇随笔,反思中国的各种文化,感受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总之,本堂课努力遵循着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再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北京文化,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文化的旅程,语文课堂,就该还它以文化的本色。原生态的文学课堂,是我一直的追求,不变的梦。

推荐第9篇:胡同文化教案

《胡 同 文 化》教案

荆门技师学院 陈雄

一、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查找并陈述如下相关资料:胡同、胡同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作家的经历、思想、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出的感情,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特点的概括基础上,找出文中朴实雅致、表现力的语句,通过诵读体味调侃、讽刺的语气);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2.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培养文化眼光。 难点:1.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2.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流露的复杂感情。3.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三、教时与教法

两课时。讲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设想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需要具备相当的分析、综合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归纳、抽象能力。它涉及文章的整体,也涉及局部。概括的是内容,需要理解的含延及语言、结构等方面。最终以把握作品写作意图为目的,并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述。

本课中心意思的表现比较含蓄,内容要点不易概括,但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或语句的共有含义,先概括段落的要点,然后梳理段落间的关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全文要点。

从标题看,“胡同”是表象,“文化”是内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胡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它对“胡同居民”的影响。最后,还要品咂作者对有着“胡同”色彩的心态的审视和批判,完成本文要点概括的思维步骤,并用尽可能精当的语言加以表述。

五、教学资料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通过《胡同文化》一文的学习,我们不妨好好体会作者的散文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汪曾祺《散文应是精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曾学习过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景泰蓝。大家已经知道,中国的“景泰蓝之乡”在北京。如果说,景泰蓝是北京传统文化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是北京传统工艺领域的一个代表,那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胡同文化》,则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提起文化,我们会联想到很多文化,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那么,人们习以为常的“胡同”也有文化吗? 对于“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甚至熟视无睹了。《现代汉语词典》对“胡同”的解释是“巷子,小街道”。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总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文化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作家汪曾祺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北京胡同文化的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随作者漫步于北京的胡同,去品味北京的胡同文化吧。

(二)题解与作者

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作者汪曾祺( 1920-1998) ,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能书能画,多才多艺,19岁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受教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先生。他不仅深谙经史子集,而且专攻中国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此外还接受了一些“现代派”的东西,因此他从气质和造诣上都高于一般作家,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特殊的艺术风格。

汪曾祺的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受戒》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发表于1980年,以平淡素雅的色彩,朴素活脱的语言描绘了小和尚海明和农村小姑娘小英子之间纯真的友谊和美好的爱情,歌颂了人世间的人情美、人性美。因为这篇小说,汪曾祺才为文坛所推重,被称为“大器晚成”。《大淖记事》赞扬了潜藏于劳动人民心间的生活意志、战胜邪恶的崇高信念和深沉而笃重的爱情。汪曾祺为什么对北京的胡同那么情有独钟呢?原来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

(三)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四)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五)在完成上述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总结概括要点的规律,如勾画关键语句、从具体材料中分析写作意图等等。

第二课时

(六)本文思路

一部分(1-4):写胡同特点:正、俗、多、静。 二部分(5-9):写胡同封闭性的表现:安土重迁;独门独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政治方面封闭。

三部分(10-12):剖析胡同文化的封闭性源于“忍”。 四部分(13-15):北京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没落,融入,改变。

(七)板书

1、用简短的话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1)布局——四方四正。

(2)取名——各有来源。 (3)大小——宽窄不一。 (4)数量——繁多。 (5)环境——安静封闭。

主要特点:方正,安静

2、胡同文化的内涵有那些? (1)安土重迁。

(2)虽讲究礼数,但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

(4)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精义)

总特点:封闭

3、如何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关系?

方正:安土重迁 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 物质要求不高

安静:置身事外 冷眼旁观 不爱管闲事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忍——封闭)

4、作者流露的感情:

对胡同的消失——怀旧、伤感

对胡同文化——调侃、讽刺、批判

(八)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九)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七、课后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习题册本课习题

推荐第10篇:教案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风味独特的语言。2.了解北京的胡同及其文化内涵 .3.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教学重点 :

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语言风格,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明确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提问法等。 教

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提到北京,我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故宫、长城、颐和园。今天我要介绍一处不同的人文景观——北京的胡同。下面我们先来听一首歌,伴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的北京民风。(放音乐,《北京的胡同》。)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来找寻答案。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

三、课文梳理

1.大家先快速浏览下第1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用简要语言概括下北京胡同有什么特点?(布局方正;取名各有来源,生活气息浓;数量繁多; 环境安静。)

2.明确第5自然段的过渡作用

3.北京的胡同总的来说是方正而安静的。在第一段中,作者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大家齐读第6自然段到12自然段,注意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封闭的文化,精义是——忍)

4.阅读第13至15自然段。思考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的前景怎样呢?(没落,衰败,消失。)

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批判。)

四、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二)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作业: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

第11篇: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分钟)

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

明确: 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感知 (30分钟) 1.积累词语

嫌 喧闹 安土重迁 挪窝 摞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烦躁 凭吊 衰草离披 无可奈何 席卷

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提示: 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15段,“再见吧,胡同”。

文章第十

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3.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三、具体分析胡同及胡同文化 (35分钟) ㈠ 关于文化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㈡ 胡同特点

那么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呢?请浏览1~4段,思考:1~4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那些特点? 明确:正、奇、多、静 ㈢ 胡同文化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它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

胡同文化有这么多的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请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明确:

1.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 2.“处街坊”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3.北京人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一个“忍”。 4.满足――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读读。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

明确: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嘿”字不能按常规读去声,应把音拉长,并把声调向上提。推荐一个学生再朗读。全体学生再朗读体会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明确: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比较阅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5.“忍”

你怎样评价北京人的“忍”?

明确:是生存法则,明哲保身; 生活小事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和谐,深灰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社会就没有正气,该出手时就出手。 全体同学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

(四)体验感情

1.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明确:最后三段

2.学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3.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探讨:

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明确: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明确:“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 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效果完全不同。是口头语,但无京味儿,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学了汪老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你有什么启发或感受? 明确:雅俗共赏,他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 (4)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中找出三个词语。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汪老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面对现实,他也有超脱理智的一面,改革之后,新思潮新文化将会兴起的。

(5)我们准确的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请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应用中速朗读。

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字中常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例如“东去!”“西去!”“唤头”“惊闺”“挪窝儿”“处街坊”“待姑奶奶”“闹学生”“过学生”等等。

四、小结、扩展 (10分钟)

汪曾祺的这篇书序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读这篇文章,并不使读者觉得累,而是从中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增长见识;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与北京胡同市民相类似的感觉;散淡、平和、自足;作者确实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练习册的同步训练。

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书》 教后小记:

第12篇:《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分析当地的民居特色和民居文化,为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任务驱动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分三组布置任务:

1.第一组网上搜集北京胡同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北京的胡同》ppt文件,课上展示。2.第二组搜集关于“胡同文化”的相关文章,提炼观点,准备课上发言。 3.第三组调查当地的民居特色、民居文化及保护现状,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

课件显示──北京**图片,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为中心展开联想。谈谈自己对“现代北京”的印象。

(二)播放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几张有关“老北京”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氛围。

(三)老北京之韵──北京胡同。第一组展示《北京的胡同》ppt文件。

(四)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一)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二)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谈“胡同文化”的相关语句。然后用多媒体呈现相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一)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 1.布局──方正 2.名字──市民气息

3.数目──多 4.环境──静

(二)齐读5-12自然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封闭的文化,精义是──忍。

关键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明确:课文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在这种封闭的文化氛围中,作者剖析了人们的心态:一是说北京人平常日子过往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二是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的自我满足的心态。三是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所以,作者用一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这种封闭文化的核心──“忍”。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忍者”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睛微微闭上装睡。作者对胡同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衰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间前行的结果,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住在胡同里的作者又是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齐声朗诵13-15自然段,在朗诵中体会作者表现和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分析:作者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但他又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所以作者结尾时在“胡同”之前加了“再见吧”三个字,幽默地表达了一种乐观超脱的态度。

(四)对于“胡同文化”还有其他的论述吗?你又是怎么看的呢?请第二组同学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考虑问题。

例:1.毫无疑问,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传统,传统的东西自有其生存、发展的理由。当然,我们说胡同文化是良莠不齐的,理应抛弃其弊,保护弘扬其优。

2.北京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胡同,正面临着消失,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究竟要留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需要我们思考。北京胡同里有许多独特的艺术成就,有许多创造性的杰作,它至少能为一种已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重视胡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宝,将它们保护好,传递给我们的子孙,是我们的责任。

3.其实老北京的历史并不都在博物馆里,胡同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藏着很多故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发掘了,所以在北京老胡同即将被现代文明侵蚀殆尽的今天,保护北京老胡同,保护胡同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请第三组谈自己的调查情况,并为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

例:如何既保留民居文化,又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情况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常常陷入一种简单的争论之中,我们为何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是用开发商的推土机的思维方式”,我们可能就会发现“保留胡同与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是可以并存的,并不是黑白对立”。

五、作业

(一)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又雅致,还有浓郁的北京方言,口语感强,极富表现力。课下反复阅读,仔细品味。

(二)拓展性练习

考察家乡人们的生活形态,探究其中的文化意味,指导学生仿照本文风格写一篇文化探究的短文。可以集中一点来写,如赶集文化、摆渡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第13篇:《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2、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难点】

■教学安排:2时

■教学步骤和主要内容:

●导语: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它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并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让我们翻开本,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文本探讨:

、北京胡同的特点:

寻找出文中叙述、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

【正】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俗】胡同的取名,有各种。

【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正(方正,整齐);俗(通俗,普通);多(无以计数);静(没有喧哗)。

2、胡同文化的内涵:

先找出点明胡同与文化内在联系的关键句子——

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快。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式。

由此得出结论——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和言行举止完全可以诠释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北京人的特点入手,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文中找出表现北京人特点的词句——

【守旧】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一住住几十年……

【封闭】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知足】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本分】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实际上,作者在文中,已经十分精辟地圈定了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守旧】【封闭】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知足】【本分】

3、语言特点赏析: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将针砭锋芒藏于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的文化随笔。

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具体特点是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

第2自然段对胡同名字的谈论,看似信手拈来,却很典型,具体而实在,除了口语化,还有字里行间的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倘若将这些通俗朴素的话语再往深处想想,甚至还可以从中省悟出北京人平静、随和的心态(不就是个地名吗?好记就行,实在不雅,改个谐音,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特意去命名)。

第8自然段中的“嘿”,第11自然段中的那段对话,将北京市民自我陶醉,易于满足和明哲保身的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4、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作者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又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是一辈子当顺民的心态。

再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最后说:再见吧,胡同!

从这些话中,我们已经不难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而且作者也肯定“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问题中的“复杂”二字呢?

一是不舍。不舍的原因有二:①老人的怀旧——生活在北京大半辈子,胡同文化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已经非常了解,非常熟悉,也非常习惯了。②喜欢胡同文化的精华——作者认同、留恋,甚至推崇胡同文化中的一些精华,譬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等,不愿意看到它们的消失。

二是不得不舍。不得不舍的原因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文化终究是消极的,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下,在衰败,没落,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所以,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不一味地肯定,也不沉迷,却又为它的正在衰亡多少有点伤感。不过,我们从文最后一句话“再见吧,胡同!”已经不难体会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有点不舍的复杂感情,应该只是希望胡同文化中的那些精华可以传承下来吧。

●拓展研究(略)

学习研究了胡同文化,是否也可以探究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定义;内涵;形成、发展与传承。

海派文化和胡同文化……

■小结和作业

、强调抓住关键词句,准确体会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民间语言,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利用剪报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注重积累。

4、完成“思考与练习”。

、部分同学还可以利用随笔,撰写探究胡同文化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的小论文。

■教学补充资料: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年教授写作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到北京京剧团(后改名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胡同:hútòng巷,小的街道。

●安土重迁:āntǔzhòngqiān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难,不轻易。形容留恋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出典】《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示例】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辞海》对“文化”的释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互联网“百度百科”对“文化”的简述(选编):

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如华夏文化、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第14篇:《胡同文化》学教案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胡同文化》学教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以及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 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学习重难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知识储备

1、写作背景

《胡同文化》是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什么是他

序?代为他人的著作作的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胡同就相当于上海的弄堂,我们这里的小巷子。“没”是什么意思呢?没落。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北京的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胡同逐渐衰败了,为了记载这一文化历史,留住永恒的一刻,拍摄了这本影集。

2、作者简介,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

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正是他对北京的深厚感情给了他创作《胡同文化》的动力。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请你进行课前冲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同 安土重迁 处街坊 腌白菜 国子监 伺候 熬白菜 房檩........你认为还有哪些字形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写在下面吧。

2、查资料给大家说说什么是文化?

1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哪些段落介绍北京胡同的特点?哪些段落介绍了胡同文化的内涵 ? 汪老先生带着怎样的感情告别胡同文化?勾出相关句子

二、交流研讨

(一)导入:(2分钟)

北京自古帝王都,它是北方乃至中国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都市。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外,我们油然会想起老舍笔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着四合院的老北京,提着鸟笼,穿梭胡同之间,养鱼养花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北京,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二)检查交流预习导航 (5分钟)

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知识储备部分可找一朗读较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课前冲关部分的字词可以采用小组间互相提问的形式,

2、3可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三)研讨文章重点内容(各小组分组讨论并汇报交流展示)(25分钟)

朗读1-4段,思考: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北京胡同的特点?你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写胡同文化有何作用?

(胡同的形式多样;胡同的规模不统一;胡同的数量;胡同的名称来源广泛各具特色;胡同的作用安静便利。作用:由表及里由物质到精神由人人看得见的胡同归纳总结出胡同文化的特点,逻辑性很强。)

速读第五段思考:

2、联系上下文来看,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由上文写胡同的特点转入下文介绍胡同文化的特点,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读6—12段思考:

3、胡同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

(封闭,不大愿意搬家;讲究独门独院,日常过往不多;生活物质要求不高,易于满足;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提倡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胡同”与“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你可以想想为什么生活在海边的人心胸宽广?

2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这种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和封闭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胡同的格局久了,对于生活在胡同中的人就产生了影响,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事原则,日久天长,胡同文化就形成了。)

5、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你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喜欢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于满足这一点,我觉得人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工作等方面,要不断的追求上进,而不必过于追求吃穿等物质方面的享受。我不喜欢封闭这一点。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要,过于封闭只能导致自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阅读课文最后三自然段思考:

6、你觉得胡同的前景如何?

(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旧城被改造,胡同逐渐消失,胡同文化也将会逐渐消失。因为这种文化封闭、知足、守旧,不适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其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因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说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7、面对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的,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许多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文化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正合作者清心淡泊的性格。但他并没有因为胡同文化日趋没落而痛心疾首,相反以一种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时世交替。不保守、不顽固,与时俱进,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四)教师小结 (1分钟)

本文犹如一幅朴素的风景画,向我们展示了方正、封闭、物质的北京胡同,形成了居民精神的保守、封闭、知足,而高楼大厦的兴起,人们的思想也在变,我们应高兴的告别胡同与胡同文化!

三、拓展延伸---- 散文阅读训练(12分钟)

老屋已经很老了,它确切的年龄已不可考,它至少已有一百五十多岁了。修筑它的时候,遥远的京城皇宫里还住着君临天下的皇帝,文武百官们照例在早朝的时候,一律跪在天子的面前,霞光映红了一排排掀起的屁股,万岁万万岁的喊声惊动了早起的麻雀和刚刚入睡的蝙蝠。就在这个时候,万里之外的穷乡僻壤的一户人家,在鸡鸣鸟叫声里点燃鞭炮,举行重修祖宅的奠基仪式。坐北朝南,负阴抱阳,风水先生根据祖传的智慧和神秘的数据,断定这必是一座

3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吉宅。匠人们来了,泥匠、瓦匠、木匠、漆匠,劳工们来了,挑土的、和泥的、劈柴的、做饭的。妇人们穿上压在箱底的花衣服,在这个劳碌的、热闹的日子里,舒展一下尘封已久的对生活的渴望,孩子们在不认识的身影里奔来跑去,在紧张、辛劳的人群里抛洒不谙世事的喊声笑声,感受劳动和建筑,感受一座房子是怎样一寸一寸地成形,他们觉出了一种快感,还有一种神秘的意味,村子里的狗们都聚集到这里,它们是冲着灶火的香味来的,也是应着鞭炮声和孩子们欢快的声音来的。它们,也是这奠基仪式的参加者,也许,在更古的时候,它们已确立了这个身份。………哦,土地的节日,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 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座房子开始生长。

我坐在这百年老屋里,想那破土动工的清晨,那天大的吉日,已是一个永不可考的日子。想那些媳妇们、孩子们、匠人们、劳工们,他们把汗水、技艺、手纹、呼吸、目光都筑进这墙壁,都存放进这柱、这禄、这窗、这门上,都深埋在这地基地板里,我坐在老屋里,其实是坐在他们的身影里,坐在他们交织的手势和动作里。

我想起我的先人们,他们在这屋里走出走进,劳作、生育、做梦、谈话、生病、吃药,我尤其想起那些曾经出入于这座房屋的妇人们,她们有的是从这屋里嫁出去,有的是从远方娶进来,成为这屋子的“内人”,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纺织、缝补、洗菜……她们以一代代青春延续了一个古老的家族,正是她们那渐渐变得苍老的手,细心地捡拾柴薪,拨亮灶火,扶起了那不绝如缕的炊烟。我的血脉里,不正流淌着她们身上的潮音?

我坐在老屋里就这么想着、想着,抬起头来,我看见门外浮动着远山的落日,像一枚硕大、熟透的橘子,缓缓地垂落、垂落。

我的一代代先人们,也曾经坐在我这个位置上,从这扇向旷野敞开的门口,目送同一轮落日。

暮色笼罩了四野,暮色灌满了老屋。

星光下,我遥看这老屋,心里升起一种深长的敬畏——它像一座静穆的庙宇,寄存着岁月、生命、血脉流转的故事……

1、第1段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1)老屋之老。(2)老屋奠基仪式的隆重。

2、文中说“我坐在老屋里,其实是坐在他们的身影里,坐在他们交织的手势和动作里。”又说:“她们那渐渐变得苍老的手,细心地捡拾柴薪,拨亮灶火,扶起了那不绝如缕的炊烟。”结合上下文,说说对老屋内涵的理解。(3分)

老屋是先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凝聚,是古老家族生命的延续。

3、分析“我看见门外浮动着远山的落日,像一枚硕大、熟透的橘子,缓缓地垂落、垂落”这句话的效果。(3分)

以硕大、熟透的橘子比喻缓缓垂落的落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老屋的依恋和感伤之情,凸现出老屋的沧桑之感。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收束全文,揭示主旨,抒发作者对老屋的敬畏之情及原因。

第15篇:胡同文化教案N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二、解题

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三、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第三、四课时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第1~4自然段为一层,第5~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第一段: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二段: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大小、数量。

第四段:写了胡同是勾通大大街的网络。 小结胡同的特点。

五、学习第5-12段

1、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

2、学习第5-12段:

第五段: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第六段: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他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忍”字从何而来?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3、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六、学习第13-15段

1、

思考并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

强调重点字词,并明确: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须的。

七、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虾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感觉到北京人容易满足。

2、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不愠不火,雅俗杂糅,带有浓浓的北方方言味儿。

3、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不仅尽情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色,而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

八、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胡同文化》习题

一、整体内容巩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中国现代作家,江苏高邮县人。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____________,现代京剧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________________写的序。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用几个成语说说课文的语言特色。答案:

1、汪曾祺

《受戒》

《沙家浜》

2、《胡同之没》

3、封闭 (保守)、易满足、冷漠、忍

4、娓娓道来,雅俗共赏,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等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同(

宅(

)门

房檩(

伺(

)候 惊闺(

凭吊(

储(

)存

低徊(

约鸡蛋(

) 安土重迁(

国子监(

处街坊(

答案;tónɡ

zhái lǐn cì

ɡuī

diào

chǔ

huái

Yāo

zhòng jiàn chǔ

三、解释下列成语。①安土重迁:

②置身事外: ③冷眼旁观:

④逆来顺受: 答案:①安于故土,不愿轻易迁居异地。②把自己放在某件事情之外,形容只顾保全自己。文中略含贬义。置,放。身,自己。③原形容冷静地在一边观察。课文中指对身边事毫无热情,含贬义。④指遇到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也顺从地忍受,丝毫不抗争。逆,不顺;顺,顺从

第16篇:胡同文化新教案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它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并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让我们翻开课本,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二.学习1——4段,概括要点,掌握胡同特点

课文中哪些段落也写北京的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明确1——4段,从北京胡同方正, 取名,宽窄,网络几方面写出了正,俗,多,静的特点。 【正】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俗】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正(方正,整齐);俗(通俗,普通);多(无以计数);静(没有喧哗)。 三.学习5——12段,突破重点,理解文化内涵

1. 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种文化呢?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胡同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呢? 2.文章第几段提到胡同文化?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胡同文化?(第五段,承上启下,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研习6——9段

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第六段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种封闭的文化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9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四个方面来写:居住:安土重迁( 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封闭保守的心理) 人际:过往不多 (心灵缺乏真正的交流,内心是封闭的)

饮食:易于满足 ( 惟我独尊的优越感,拒绝了外界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东西,故步自封)

处世:冷眼旁观 ( 关键词“过”“闹”过去了,在人们心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2)比较阅读,“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原文口语,选择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寻常食物,形象地勾画出北京市民贫苦的生活境况和知足常乐的心理。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

小结:北京人安土重迁,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怀旧情结;北京人易于满足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北京人安分守己又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谨小慎微,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忍”。怎样理解“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研习10——12段,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北京人的“忍”?

(1)《八月骄阳》 关键词: “ 顺民”,“安善良民”,“秉公守法”,“有棒子面就行”

(2)电梯事件 重点品味“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活画出“忍者”的形象,置身事外,冷眼旁观,逆来顺受,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调侃的语气。 四,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根源

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让学生深入探讨 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 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北京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中心,面对皇权的威严,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北京城的老百姓__一介小民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忍耐,苟安,做安善良民.只有“忍”才能让他们苟活下去,面对皇权,维持草民仅有的一点尊严。特定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 胡同文化便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是一种民族性格。 五,探究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也将最终走向没落.面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作者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又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是一辈子当顺民的心态。 再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最后说:再见吧,胡同!

从这些话中,我们已经不难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而且作者也肯定“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问题中的“复杂”二字呢?

一是不舍。不舍的原因有二:①老人的怀旧——生活在北京大半辈子,胡同文化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已经非常了解,非常熟悉,也非常习惯了。②喜欢胡同文化的精华——作者认同、留恋,甚至推崇胡同文化中的一些精华,譬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等,不愿意看到它们的消失。

二是不得不舍。不得不舍的原因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文化终究是消极的,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下,在衰败,没落,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所以,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不一味地肯定,也不沉迷,却又为它的正在衰亡多少有点伤感。不过,我们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见吧,胡同!”已经不难体会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有点不舍的复杂感情,应该只是希望胡同文化中的那些精华可以传承下来吧。

教师简单点拔: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教学补充资料: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年教授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到北京京剧团(后改名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胡同:hú tòng巷,小的街道。 ●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g qiān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难,不轻易。形容留恋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出典】《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第17篇:《胡同文化》教案2

《胡同文化》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二、继续训练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掌握通过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各部分内容。

三、品味作者的语言。

[教材分析]

一、重点:概括北京胡同建筑和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句子。

二、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包括人和物)

一、关于学生和老师: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在现代文明下产生了现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他们时尚、前卫、锐意革新、容易接受并喜欢新鲜的事物……。然而,对于曾经存在的或者还在存在但已经在逐渐消亡的事物,他们的情感似乎已经圆钝,他们表现得漠然。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去对以往或正在成为以往的事物进行灵魂的触摸,进行认识和思考。

现在在大力提倡和进行素质教育,老师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大胆思维的能力。学生自己学习并不代表放任学生而老师撒手不管,而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本课让他们用上一课总结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自己总结要点。其次培养学生的大胆思维能力。让他们自由发表看法。最后老师提出老师的认识和大家探讨。不能仅看到老师是主导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学生是主体;也不能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而忽略老师是主导。两方面都重要。

二、关于课文的分析:本文是一篇自读文章,而且脉络清晰,学生可以根据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筛选重要信息。同时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比如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对自己所喜欢的句子、段落的选择……。本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时数上面已经分析。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为主,讲授法为辅。

[教学设想]

《胡同文化》的教学目标有三点。第一点是继续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第二点是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三点是品味作者的语言。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也不能忽视老师的主导地位。

所以:

完成第一个目标。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出示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思考,作答。教师仅仅总结。

▲设计意图:根据国内外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简言之,即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等。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把一定的成就看作赢得一定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通俗的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能力,这也符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论。

完成第二个目标。历史是前进的,在前进的历史中,事物发生着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变化。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衰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间前行的结果,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作者对胡同的没落和四合院的消失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这要让学生去体味,学生体味时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仅仅是供学生参考。(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情感表达的流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锻炼,还有情感的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学称情感领域的学习为品德学习。在学习心理学里则称之为态度学习。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先认知,再内化为情感,最后外化为行动。这也符合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而且现代生活使人们的感情越来越粗糙,缺乏了细腻和温情的思索,这使学生学会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千生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外化为语言的能力。

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进行朗读品味。

▲设计意图:作者的文字表达是一种美。学生还需要得到美的熏陶,符合教育包括美育的观点,也就是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同时也使学生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能够适时地学习汪老先生的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阐述]

运用电脑,自己设计课件。软盘一张。软盘内容展示顺序按教学过程设计进行。如下:先是三张旧北京图片展示;接着是作者简介图片展示;然后是图片展示题目;再然后是图片展示作者简介;接下来是图片现出第一个问题:胡同的特点有哪些?然后图片按文中叙说的次序展示答案;随后是图片显示什么是文化;接着图片显示问题:什么是胡同文化,有哪些具体特点,精义是什么?然后图片按文中叙说顺序显示答案;紧接下来是从视觉上欣赏九张旧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图片;然后图片显示问题:作者的情感怎么样?再用图片显示老师的观点;再接着图片打出文章最后的与胡同说再见的一句话;再下一个是品味语言,图片显示要求;最后是图片出示作业。

这里面共有图片二十四张,图画十四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时间飞驰,也许你们还记得你们儿童时的故事,少年时的情怀,但是,现在你们已经不复再是从前的你们,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时间的前进使你们发生了有形和无形的变化。你们说说时间使现在的你们和过去得你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老师总结:时间的前行不仅使人产生变化,很多的事物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我们的首都北京。

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幅图画,这些图画是旧北京城区的图画(电教图片展示,共三张),但如今的北京却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老城区正在不断被改造,新城区在不断扩大,北京的胡同在没落,四合院在消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没事偷着乐》?这部电影也浓缩了北京市民由四合院,胡同搬迁到商品房的大时代背景。那么,这些搬迁的人们面对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消失,表现出的情感我们在影片中可以得知,汪曾祺老先生在胡同里住了四十年,他对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消失,表现出什么态度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摄影艺术《胡同之没》写的序《胡同文化》。感受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感受作者的情感。(电教图片展示题目: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电教图片展示):

学习汪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汪曾祺先生的一些大概情况:

汪曾祺,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曾任中学国文教师,历史博物馆职员等。1940年开始发表文章,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等。他的文章有一种\"水性\",和沈从文的文章有相似点,大家课后有时间有机会可以读读他们两个的文章,然后比较。(简单介绍一下《受戒》)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同时也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过渡语):

下面让我们随着汪老先生的笔墨走进北京,走进北京的胡同,看一看,瞧一瞧北京的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

三、教师语:同学们,请大家阅读课文1-5节,看看北京胡同的有哪些特点?运用我们上次总结的寻找重点的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电教图片出示问题)

(分组讨论,各个组派代表发言,各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同目标一的设计意图,并且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就的知识要和新的知识同化,也就是融合在一起。新知识的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我们这次新知识的学习是下位学习,也就是原有的知识处于上位,可以包容新的知识,即用学过的寻找重点方法在本课中寻找重点。分组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使学生锻炼了小组协作能力。

板书

方正 四方四正

取名来源多

量多且宽窄不一

网络状,安静,方便

和四合院是一体的

(板书位置可以随学生答案变化,每个答案说出时,要用文中的文字叙说举例。比如取名来源多,要距离说有哪些取名,某些胡同取名的原因等等。)

(再用电教图片按文中描写胡同的顺序出示答案)

四、教师语:这是我们在汪老先生笔下所感觉到的北京胡同的特点。汪曾祺先生在文中还说:\"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因为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的,所以胡同文化也称四合院文化。刚才我们已经总结了北京胡同的特点,那么北京的胡同文化又是什么样的文化呢?在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电教图片展示答案)

▲设计意图:为下文老师的情感感受提供理论依据。 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它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那么北京的胡同也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现象,胡同文化和一定的历

史阶段相适应,那么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有哪些具体

特点?其精义是什么?

(电教图片出示问题)

(分组讨论,各个组派代表发言,各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同目标一的设计意图,并且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就的知识要和新的知识同化,也就是融合在一起。新知识的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我们这次新知识的学习是下位学习,也就是原有的知识处于上位,可以包容新的知识,即用学过的寻找重点方法在本课中寻找重点。分组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使学生锻炼了小组协作能力。

板书

封闭 自私,渴望独门独院

易于满足 精义:忍

冷漠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板书位置可以随学生答案变化,每个答案说出时,要用文中的文字叙说举例。比如易于满足,要说出表现在哪儿等等。)

(再用电教图片按文中描写胡同文化的顺序出示答案)

五、教师语:我们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领略了北京胡同的风貌和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让我们再用视觉感受一下北京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电教图片展示胡同和四合院,共九张)

▲设计意图:用直观图片增强学生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受。为下面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提供直观依据。

六、(过渡语):这就是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历史随时间的流驶而不断向前发展,历史终会成为历史,胡同在没落,四合院在消失,它们也仅仅是一个或一段历史时期的产物,面对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消失,住在胡同里的汪老先生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齐声朗诵13-15节,在朗诵中体会汪曾祺先生表现和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图片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并自由发言)

老师评价学生发言,并说出老师自己的对作者感情的认识。仅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同目标二的设计意图。

明确:汪曾祺先生作为一个文化老人,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文人大都有一种怀旧情绪,汪曾祺先生也不能例外;但他又同时清醒的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一个时代有属于一个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汪曾祺老先生的情感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徘徊。

所以,从感情上:文人大多有一种怀旧情绪,萦于心怀,挥之不去。对逝去的或即将逝去的,有一种理不清道不明的留恋。作者也不例外。

从理智上:时间的前行,总会带走一些,带来一些;时代的发展,终会逐渐抹杀很多的曾经存在的人或物事。也许会留下一点痕迹,也许什么也不会留下,只有空白。作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电教图片展示老师认识)(说明仅是老师的认识)

但理智还是战胜了情感, 因此,作者在课文最后说:\"再见吧,胡同?quot;(电教图片展示):

七、教师语: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笔端。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描写使用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相互结合,富有表现力。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味道的语言或最精彩的段落,然后自由站起来朗读自己认为最为精彩的部分。(电教图片出示问题)

▲设计意图:同目标三的设计意图

评价:同学们有的喜欢典雅,有的喜欢朴实,有的两个都喜欢。其实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我们选择我们最喜欢的。

八、作业: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

▲设计意图:作业有课内和课外的,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是为了使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18篇:胡同文化 高中语文教案

冰山来客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欣赏的一首歌曲叫<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原汁原味的京曲,将我们带进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北京。 一提到北京,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

想到1949年,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同学可能没有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象征,说不定它与北京的文化、乃至中国的文化还有关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去看一看。

二、板书课题。

三、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北京的胡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学生看图片、老师介绍。

四、再让我们来欣赏课文,请同学们看课文第第5一12节,思考问题: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顺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安土重迁

住四合院(盒子) 封闭

易于满足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居住方式上的安土重迁和独门独院,饮食条件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的具体内容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五、这就是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到这里我们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称北京文化为胡同文化,而不说是香山红叶文化?让我们还是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1-4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1、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胡同将四方四正的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的方块;

2、胡同的取名、宽窄和数量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并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3、胡同接近闹市又远离闹市,与闭合的四合院是一体的。#特点 方正

取名(计数、物御、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数量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网络(方便、安静) 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

六、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这种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和封闭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又被冠名为“胡同文化。”

七、如何评价北京胡同文化 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态度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八、

、胡同为什么会衰落

用课文上的一句话来表达: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作者对胡同的衰落持什么态度

作者和那些老北京人一样的心情:留恋,伤感,无奈

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

6 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4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来,老师提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训练辩证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吸收,不断创造,才能发展。 六.小结本课(3)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四、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形成有何共通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五、研究性作业

对东莞旧城居住区进行考察,分析东莞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东莞市民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东莞市民文化中的优点与缺陷。

此作业可由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完成。(莞中 - 小呆) 9 拓展

(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2)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 [板书设计] 胡同 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来源、宽窄、网络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毫无生气 衰败没落 日趋消失

(方正——封闭)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 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第19篇:胡同文化教案11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内涵的要点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出感情和个性化语言的品味 教学手段:课件辅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声像,直观渲染

课前播放京韵打鼓伴唱歌曲《故乡是北京》(附歌词一段:“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唱不够那红墙碧瓦太和殿,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只可那紫藤古槐四合院,便觉得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京腔京韵自多情。”)同时,屏幕播放老北京胡同的图片(自动切换画面:形式多样的胡同)使学生对“北京胡同”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同时又将“胡同文化”置于帝都广阔的背景中,为学生理解课文作感性的渲染。

听完刚才播放的歌曲,一股浓厚的北京韵味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我们同样可以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让我们跟着他(屏幕出现“汪曾祺简介”幻灯片),一起走进北京胡同,就像欣赏美妙歌曲一样去领略古老胡同建筑的风格,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京调伴奏,观看一组“走进胡同”的镜头)

二、导读:问题引路,概括要点

1、一张张古老的胡同照片,如同一位文化老人在向我们叙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胡同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历史,是一位时间老人,北京市民的“生活剧”,都在这里上演。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最能体现文化的气息。那么,世世代代住在这胡同里的老北京人,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状况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分析课文的 生来谈谈“胡同的封闭”对“胡同文化”的影响。 学生发言摘录:“北京胡同“封闭”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封闭”的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封闭守旧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

再让学生看一段材料(屏幕展示节下选自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中的一段文字):“” 概括:文化具有“地域性”,北京胡同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

2、关于“忍”

如何看待胡同文化的精义:忍?

由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 学生:我觉得作者对胡同文化并不是一味的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有所反思的。比如,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那当然不是褒扬,也不是中性,而是怀有一点批评的态度;另外文中所写到的胡同市民对学生运动的态度,也不见得是作者所同意的;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从现在来看,更有它的消极意义。正因为这些内涵都不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难免走向消失。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表达了无奈的同时给予了理解,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总之,他在感情上是怀着伤感,但理智上却知道它走向终结是必然的。

老师: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上述内涵是作者所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是特定阶段的胡同文化,它并不能也不可能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君不见,在“2008年奥运会”成功申办的过程中,北京城里许许多多年过花的老爷爷、老奶奶办起或走进了外语培训班,他们不正给古老的胡同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吗?

学生:其实,我倒觉得汪曾祺先生大可不必如此伤感、无奈,在开放的中国,开放的北京,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北京的胡同文化不仅不会没落、衰败,反而会以其更丰富的底蕴、清新的气息,展现在世人面前。北京胡同文化,我为你自豪! 老师: 冯骥才说:“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有些事物的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这位同学很有一种文化人的眼光。

五、品味:比较朗读,特点归纳

胡同文化独特的内涵和作者所流露的情感,被他那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呢?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喜欢她的理由。 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佳句,并畅所欲言。

屏幕展示出这样一句:“有窝头,就知足了(还好)。大腌萝卜,就不错(较好)。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更好)。虾米皮敖白菜,嘿(最好)! ”

老师:我把划线部分换用一般评价性的词语,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大家看看效果有何不同?

听完

第20篇:胡同文化教案2

>优秀教案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下午 07:09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一. 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1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板书] 二.写作背景

《胡同文化》是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什么是他序?代为他人的著作作的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大家看屏幕,这就是胡同[出示两张灯片]。胡同就相当于上海的弄堂,我们这里的小巷子;“没”是什么意思啊?没落。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北京的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胡同逐渐衰败了,为了记载这一文化历史,留住永恒的一刻,拍摄了这本影集。

(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三.作者简介

那么为什么会请汪曾祺作序呢?我们先了解一下汪老先生其人,看屏幕[出示灯片]。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正是他对北京的深厚感情给了他创作《胡同文化》的动力。

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四.课文分析 1.进入课文:

这里的文化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知识啊?不是,而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因此胡同文化应该是由胡同和人的精神两部分组成的。 什么是“文化”呢?

(屏幕展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那么文中将胡同和人连结起来的是哪一节呢?[提问并回答] 方案一:第1节,哪一句能够说明[生读],好,我们看一看。“这种方正”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胡同是方正的吗?我们已经看过图片了,胡同是长的,那什么是方正的?北京城,所以讲了城建给人造成的方位意识,还没细化到胡同。 再看一看有没有哪一节将胡同本身的特征与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联系得更加紧密的。

方案二:第5节,它是一个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齐读此段。强调胡同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重要”“主要”注意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物质的胡同(1-4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胡同的物质部分,看看它本身具有哪些特征。

(1)[依据方案一稍做改动]首先讲了什么?[提问]首先用大镜头描写了北京的城建,什么特点?方正,而且构成胡同的细胞四合院也是方正的,看图片[出示灯片]。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北京城比成一块大豆腐,那么劈开这块豆腐的刀是什么啊?大街和胡同,它们方向性强,所以造就了人们强烈的方位意识。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人们方位意识强的?[提问]3个:拉洋车说东去西去,我们这里讲左拐右拐;老两口睡觉说你往南边去,我们讲你往里头去一点;街道特别标明是斜的,因为少,因为习惯了方正,所以才要特别对待。 这里的高叫声、埋怨声都是什么语言啊?口语,都是`市民语言,很朴实。 (2)接着就细化到胡同了。最先讲了胡同的什么啊?[提问]取名,胡同的取名有哪几种来源?[提问]计数、皇家储物地、名人居住地、行业集中地、形状相似地和不知何所取义的,来源多,只能简单归纳成6种,说明胡同的名奇[板书]。比如石老娘胡同——注意:娘在做接生婆讲时读轻声niang、大哑巴胡同、王寡妇胡同、狗尾(yi,上声)巴胡同等,后来为了改变形象,用了什么手段?谐音,有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有些胡同名还有些调侃意味,如大绿纱帽胡同,非常诙谐幽默,可以说是亦庄亦谐。

(3)接着讲了胡同的什么特点啊?[提问]量多[板书],“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4)那么第4节又讲了胡同的什么特点?

宁静。身居闹市,人们的生活很方便,也很宁静,“总是安安静静的”,我们说一水之隔似隔千里,一墙之隔隔来了闹中之静。那么为什么后文又要写到“唤头”、“惊闺”和盲人的短笛声呢?[提问]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板书]。 3.过渡:

胡同的名奇、量多、静境是胡同作为物质具备的特征,而文化的核心是人,物质承载的精神内在才是文化的根本,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总的来说是什么?封闭,是封闭的文化。第五节中说到胡同是由四合院构成的,大家看四合院是什么格局啊?四面相连,是一个封闭的民居环境,所以造就了人们封闭的思想意识,那么这种封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4.精神的胡同(6-9节)

(1)安土重迁[板书]:在第6节,他们不愿意搬家,舍不得“挪窝儿”,即使“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地根儿”什么意思啊?[提问]口语副词,根本,开始,渗透到骨子里去了。即使外面下大的,里面下小的;外面下的斜,里面下正的,房子塌了也不愿意搬离,一种敝帚自珍的心态,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普遍的怀旧心理的表现。

(2)过往不多[板书]:“独门独院”四合院相连围成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他们是不是整天就呆在院里看着高檐峭壁啊?不是的,他们也有交往,也会“随分子”“处街坊”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啊?为了“合礼数”。北京是个多礼的城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到:城外已经是炮声连天了,关起门来还要给齐老爷子做大寿,因为不能少了礼数,为了面子,为了一种从众心理,也不见得是心甘情愿的。

除了“处街坊”,还有哪些活动?下棋、喝酒、会鸟,除此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3)正是将自己关闭在小小的天井之中,少与外界交流,看不到外界的进步,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富足了,所以他们又是“易于满足”[板书]的。表现在哪里?请位同学读一下第8节。正音:熬读成ao(阴平),庠xiang(阳平)。这里都是讲的吃的方面,衣食住行之中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对食的要求最能体现他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就选取了这个角度来表现北京人。

这节中有一段描摹老北京心理的文字很精彩(师读)。有窝头行了,有小菜好,臭豆腐可以待姑奶奶这样的贵客,看过《大宅门》的同学就知道了:姑奶奶是指出嫁了的姑娘,地位是较高的。虾米皮,注意是虾米皮而不是虾米熬白菜就最好,“嘿”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啊?[提问]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无限的满足溢于言表,请把这部分齐读一下。

这一节还提到了“大白菜文化”,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祭酒是国子监的长官,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相当于教育部和北大的合体——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大白菜哪里没有啊,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提问]我们要能辨证的分析:首先知足方能长乐,但是皇城意识的惟我独尊给了他们一种优越感,由于满足,不想追求新的东西,走向了保守、封闭的极端。

(4)也因为身在皇城,看惯了世事沧桑,但尽管他们爱瞧热闹,却不管闲事。文章第9节中称学生示威游行叫“过学生”,怎么理解“过”?过就过去了,在人们脑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 从元大都开始北京城经历了700百多年的历史,战乱频仍,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吗,所以老百姓们无所适从,不敢轻易表态,咱管不起,咱还躲不起吗?不如明哲保身[板书],保住窝头和棒子面就行了。 5.文化精义“忍”的分析:

胡同里的人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明哲保身,这些现象的文化精义是什么?一个字:忍,心字头上一把刀,但这刀必须得给我封着,是安分守己,是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揭示这种精义的呢?举例子,举了3个例子说明:《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茶馆》中的王利发祖传开茶馆,善于经营,对权势他会奉承,对贫困之人他也很好,但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上吊自杀。《八月骄阳》中作者选取了一段对话,请两位同学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出点京味来。说明天下之事与我无关,咱只管好咱这张嘴就行了,随遇而安,安分首己。第3个例子是电梯事件,人们用钢精水泥建起了高楼大厦,胡同文化却并不因此而消亡,它深入骨髓。当作者要为小姑娘出气时,两个老北京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冷眼旁观,逆来顺受,忍到极至,所以作者语带嘲讽的说:北京人真有你的。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三个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为什么?[提问] 首先在内容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茶馆》描写了从清初到民国这样一段历史,《八月骄阳》写的是*时期,而电梯事件就是现在。这说明胡同文化历时很长,有历史根源,在人们心中的烙印很深,不会很快消亡的。高楼建起来了,胡同被拆除了,物质的胡同消亡了,但精神的胡同仍根深蒂固。

其次在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文中第12小节括号里说:“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那么胡同哪里去了呢?拆了,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摄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6.情感分析:

那么作者对胡同文化到底是什么感情呢?请大家先读一下13-15小节。正音:虾蟆读ha ma(均阳平)。

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提问]矛盾的:在理智上作者知道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不适应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知道它的消失是必然的;但情感上面对熟悉的照片、熟悉的生活,[出示两张灯片]面对“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胡同,怀旧与不舍涌上心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四个四字短语与前文的语言风格有什么区别啊?[提问]前文都是市民语言,口语,而这里很雅致,可谓俗中有雅,亦俗亦雅,富有表现力。这里四字相连,形式整齐,一气呵成,给人扑面而来的伤感。

理智与情感形成了冲突,所以最后作者说:“再见吧,胡同。”一声长叹,这叹息声中有着几份清醒、几分伤感以及几分无奈。 五.课堂小结

大家知道2008年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口号是什么?“新北京,新奥运”北京要以一个新的形象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所以将胡同拆除了一部分、保留了一部分、改造了一部分,[出示灯片]这就是改造过后的胡同和四合院,仍然是四面相连的形式但赋予了时代气息,可以说是传统特色与现代文明完美的结合,是成功的典范。胡同的物质部分保留下来了,那么精神部分呢?我们不仅希望北京以新的市容市貌出现在世界观众面前,更期待它能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当然精神的胡同能否得到应有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只能留待历史的见证。 附:板书设计

走向——正

胡同特点 名称——俗

数目——多

环境——静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文化教案.doc》
胡同文化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