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

2022-06-01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1

主备:-- 审查:-- 2012.12.0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德育目标

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2.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掌握赋体“体物写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三、研习课文

1.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

2.具体研习第1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板书: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3)学生再读或试背课文。

3.具体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

(2)提问: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板书:阿房宫的美人、珍宝

(3)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4.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板书:由描写转为议论

(3)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

5.具体研习第4段。

(1)教师范背第4段。

(2)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3)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4)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5)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四、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1.提问: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

1、2段为第一部分;第

3、4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讨论: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

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另外,在学习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反复诵读或训练,进一步了解“赋”的语言特点,提高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抽查2~3名学生)

二、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朝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三、欣赏文章的语言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画出来。

2.结合“赋”的语言特点,师生共同品析学生画出的句子。

(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明确: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充分体现了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3)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

明确: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涨腻、雾横”等词语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4)品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

明确: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证。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跃然纸上,可谓精彩妙极!

(5)品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

明确:这句话简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始末,秦王朝灭亡的过程,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

3.根据以上对课文语言的品析,你认为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从全文看,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得最多的一种写法是夸张;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对偶、排比;从全文看,多用四字句,句式整散结合。

4.用简洁的话概括《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明确:铺采摛文,语言华丽。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仿写句子,使之与上下文衔接紧密,语意连贯。

生活,如同在沙漠中跋涉,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就是创造,需要刻苦、智慧和知难而上;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在生活的考验中,永做强者。

参考答案:

生活 如同在江河里游泳 需要过人的胆略与魄力 生活就是战斗 需要汗水、鲜血和临危不惧

五、探究阅读

1.比较《阿房宫赋》和《史记》中有关阿房宫描写和记述的不同点。

出示多媒体投影: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提问:两者有关阿房宫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不同有三:一是建宫原因不同;二是建宫时间不同;三是建宫规模大小不同。

(2)两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明确:《史记》重在历史事实的记述;而《阿房宫赋》重在文学艺术的想象和夸张,极尽“赋”体铺陈之能事。

2.重读《过秦论》,比较它与本文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领略品味了《阿房宫赋》的华美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状物散文,力求使用对偶、排比句式。

补充:对于本文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于文章出现的实词虚词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就更好了。

推荐第2篇:《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 , 体物写志也。”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体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志”。《阿房宫赋》一二两节属于“体物”,三四两节属于“写志”。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志”),再去欣赏“体物”部分,更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体物”的重要意义,从而掌握赋的特点。

另外,如果按照传统教法先介绍写作背景再研究课文,学生可能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就文中的某一相关语句而顺势抛出写作背景,效果就好得多了。

由于本文的文体特征,诵读也应是学习本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培养他们背诵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的作用和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体物”和“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

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的是《六国论》。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六国灭亡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虽然嬴政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做皇帝,但这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还是避免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秦朝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讨论)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一文中也表达了他本人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阿房宫赋》。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四、杜牧的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课文哪些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议论?是如何议论的?

研习

三、四小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逐句翻译并理解文意。

分析:

以两个反问句引发议论,从人之常情着笔,揭露了秦的奢侈荒淫。接着用一组排比的比喻句―一列举秦的纷奢。排比的句子一连用几个“多于”,秦的奢侈与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语气强烈。结论显而易见: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第三段是就秦论秦,第四段则扩展到治国方针的议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使”字句的假设进一步阐发立国之本: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千万不能骄奢淫逸。

五、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最后的警告如警钟长鸣,对治国者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介绍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是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

这类文章一般都不会为了写史实而写史实,都有其现实针对性。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被察当今为政的得失。上一篇文章《六国论》也是借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师生可以就这一类文章的这一特点共同进行探讨。

六、课后背诵

三、四两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了解“体物”与“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 .背诵

一、二两小节。

一、既然作者已经将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论述清楚了,前两节是否有些多余呢?如果不多余又有什么作用? 研习

一、二两小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诵读法来了解“赋”体铺陈的特点,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

先听录音,再请两三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声朗读。

1 .思考: 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2 .思考: 这样描写对后文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二、介绍“赋”体铺陈的特点,并介绍“体物”与“写志”之间的关系。

赋的特点是 “ 铺采攡文,体物写志 ” (《文心雕龙 • 诠赋》)。 “ 铺采?文 ” 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 “ 体物写志 ” 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 “ 写志 ” 是立赋的根本。

本文前两节不拘于具体的 “ 现实和真实 ” ,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更能充分体现秦朝灭亡的原因。

三、背诵

一、二两小节。

明确:师生合作理出第一小节的写作思路,再试着背诵。

第一小节写作思路:头两句写出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下面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写地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小节由学生独自整理写作思路并完成背诵任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推荐第3篇:《阿房宫赋》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 , 体物写志也。”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体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志”。《阿房宫赋》一二两节属于“体物”,三四两节属于“写志”。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志”),再去欣赏“体物”部分,更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体物”的重要意义,从而掌握赋的特点。

另外,如果按照传统教法先介绍写作背景再研究课文,学生可能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就文中的某一相关语句而顺势抛出写作背景,效果就好得多了。

由于本文的文体特征,诵读也应是学习本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培养他们背诵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的作用和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体物”和“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

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的是《六国论》。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六国灭亡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虽然嬴政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做皇帝,但这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还是避免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秦朝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讨论)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一文中也表达了他本人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阿房宫赋》。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四、杜牧的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课文哪些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议论?是如何议论的?

研习三、四小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逐句翻译并理解文意。

分析:

以两个反问句引发议论,从人之常情着笔,揭露了秦的奢侈荒淫。接着用一组排比的比喻句―一列举秦的纷奢。排比的句子一连用几个“多于”,秦的奢侈与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语气强烈。结论显而易见: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第三段是就秦论秦,第四段则扩展到治国方针的议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使”字句的假设进一步阐发立国之本: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千万不能骄奢淫逸。

五、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最后的警告如警钟长鸣,对治国者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介绍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是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

这类文章一般都不会为了写史实而写史实,都有其现实针对性。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被察当今为政的得失。上一篇文章《六国论》也是借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师生可以就这一类文章的这一特点共同进行探讨。

六、课后背诵三、四两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了解“体物”与“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 .背诵一、二两小节。

一、既然作者已经将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论述清楚了,前两节是否有些多余呢?如果不多余又有什么作用?

研习一、二两小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诵读法来了解“赋”体铺陈的特点,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

先听录音,再请两三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声朗读。

1 .思考: 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2 .思考: 这样描写对后文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二、介绍“赋”体铺陈的特点,并介绍“体物”与“写志”之间的关系。

赋的特点是 “ 铺采攡文,体物写志 ” (《文心雕龙 #8226; 诠赋》)。 “ 铺采?文 ” 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 “ 体物写志 ” 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 “ 写志 ” 是立赋的根本。

本文前两节不拘于具体的 “ 现实和真实 ” ,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更能充分体现秦朝灭亡的原因。

三、背诵一、二两小节。

明确:师生合作理出第一小节的写作思路,再试着背诵。

第一小节写作思路:头两句写出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下面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写地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小节由学生独自整理写作思路并完成背诵任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推荐第4篇:阿房宫赋 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在生活中,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结构。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想象、夸张、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歌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洞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

1 作了《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相关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2、阿房宫:

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室式样,再造于咸阳。将虏获的各国美女、珍宝,纳入其内。昭示自己“扫六合,混天下”之丰功伟业。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如此犹嫌不足。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壮丽无与伦比的宫殿。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人称为朝宫。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

《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换算成现代计量法,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一个标准的教室大约是56平方米,骆老师奋斗了半辈子买的集资房是120平米,我们一整个学校才8万平方米,而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有我们一个学校那么大,容纳万人绰绰有余。而在西安的阿房宫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堪称震烁古今的第一大宫!遥想其曾经的雕栏玉砌,朱粱画栋,我们真恨不得掀开历史的重重面纱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坐时光机器去拦下楚霸王那野蛮的一把火,保留下这千千万前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可惜,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透过杜牧的一篇辞赋,来寻觅其往昔的绝世风采了。

三、研习

一、二断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

2 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

1、分析第一段

Q: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A: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两句,进一步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了铺垫。

2、分析第二段

Q:这秦王很会享受,有如此豪华的别墅,还有很多供奉始皇享乐的MM。这些MM是谁?来自哪里?

A:她们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注意: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原来是贵族,现在成了秦始皇的妃子。

3、小结:

课文一二段从三个方面来极力铺排描写阿房宫:

阿房宫建筑之奇(第一段):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阿房宫美女之众(第二段):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

阿房宫珍宝之多(第二段):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3 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百姓忍无可忍,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课时

研习

三、四段

1.分析第三段,疑难语句串讲

Q:如何翻译并理解“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A:翻译——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2.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 4 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Q:在原文中,比较能够体现作者这一写作意图的句子是哪句?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历史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 第三课时

一、本文的艺术特色

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至。本文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采用了大量的铺排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这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且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增强了表现力。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反对直接抒发议论的。但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很艺术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通过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开始抒发议论。其议论很有特点:其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这种把议论、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

5 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类,都是这样的。

二、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宫殿→美人→财宝

借古(方法)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讽今(目的)

【译文】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从渭南到咸阳)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向北建构,再往西转,一直延伸到咸阳。渭水和樊水浩浩荡荡,水波荡漾地流入阿房宫

6 的围墙。每隔五步(有)一栋楼,每隔十步(有)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集,屋角互相对峙。盘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天之内,一宫之中,而天气竟会如此不同。

六国王侯的宫妃、女儿、孙女,辞别本国的楼阁宫殿,乘着辇车来到秦国。早晚弹唱,成为秦王朝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乌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过;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搜求的珍奇,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旦夕之间国家灭亡,珠宝都被运进阿房宫。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纵横的栏杆,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器的演奏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

7 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教学反思

推荐第5篇:《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六)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九)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十)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这一内容,主要由教师来做。具体进程是:先指名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接着范读;最后宣布自读的要求和步骤。

关于解题的补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

1 / 7

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ī,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

四、

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1.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重点词语:

2 / 7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 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3 / 7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的解答: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解答:①两段分别从哪一方面描写阿房宫?②两方面又各从哪些方面铺陈夸饰?目的是什么?③从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简答后,教师点拨。两段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写宫殿建筑,所铺陈夸饰的一些方面,是要极力写出亡秦统治者所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壮伟,楼阁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美盛,而这一切,是不惜倾“六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奢”到了什么程度。写宫内生活,主要写宫人,其次写珍宝。写宫人,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她们来源之众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来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写珍宝,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这两段属于“体物”部分,是后面议论部分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预作铺垫,给读者以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先提示两点:①基本上按上面两段内的层次(即提纲所列要求要点)押韵,其所以不完全按层次用韵,是因为还须兼顾骈散结合相比喻、排比的运用等具体情况;②所用韵脚依据的是中古音韵,不是明、清以来的音韵,和现代语音更有区别;押韵的方法也和律、绝句诗不同,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中途转韵。

具体用韵情况如下:

第1段:“毕、

一、兀、出、日”押韵;“阳、墙”押韵;“阁、啄、角、落”押韵;“龙、虹、东、融”押韵;“凄、齐”押韵。

第2段:“孙、秦、人”押韵;“妍、蔫、年”押韵;“营、英”押韵;“年、山、间”押韵;“石、砾、惜”押韵。中间“明星荧荧”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个分句是一组排比句,迭用“也”字代韵,增强了排比一气呵成的气势。 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解答:

教师的点拨应和朗读结合起来。先点明这一段(即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

4 / 7

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舍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5 / 7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关于思路、手法的理解情况考查: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简答,然后教师点拨。简答和点拨,三言两语点明即可,不要过多阐析,要留给各个学生自己思索的余地。

问题;(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2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l)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 关于思想内容。

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6 / 7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7 / 7

推荐第6篇:阿房宫赋 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导入(5分钟)

新授(40分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介绍写作背景,初步阅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水以南营造新宫。工程开始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长期调动的民夫有七十万,直到秦朝灭亡,尚未正式完工,因此宫名没有确定,据说因为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当时人们便称它为“阿房宫”。阿房宫的规模非常巨大,仅它的前殿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汉书》上说,殿前立铜人十二,每个重十二万斤;宫中有天桥向东南通往终南山,山顶筑有阙楼;渭河上架有大桥,向北直达咸阳。公元前206年,项羽统兵进入函谷关,焚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于是被焚毁。现在的西安市三桥镇南有其遗址。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出身于高门世族,是曾做过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的杜佑之孙。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因杜牧有别墅在樊川,故名。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只是为了怀古吗?学完文章,同学们会有答案的。

二、新授

(一) 介绍赋体文章

汉赋。与汉王朝的兴盛相适应,赋在汉朝盛行一时。内容多御用或帮闲文人应制之作,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语言上极尽雕日自作艰深,而佶屈聱牙。

骈赋。南北朝时,六朝人偏安一隅,金陵更带金粉气,失去了朝的豪壮之气。六朝人写赋,工于骈偶,玩弄技巧,语言绮丽浮日却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文赋。中唐以后,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齐梁浮靡风。文坛开始出现散文式的赋体,把散文的清流注入赃中,使赋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这方面,《阿房宫赋》是超群卓立的力作,是赋的重要改造和创新贡献。为以后《秋声赋》品的涌现,提供了成功的创作经验。

(二)《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

(三)朗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师生共同完成。

(五)重点翻译第

三、四段。

串讲(35分钟)

(六)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本文的艺术美。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

二、讨论赏析

三、明确如下:

美学价值

1、结构美。全赋构思精巧,一目了然。课文共四段,前两段为描述 2画龙,议论是点睛。后两段为议论。描述是议论的铺所有的描述,如题目所示,以“阿房宫”为中心。首段,先交珂房出”的大背景,然后再作全方位的细腻的描绘。这种描 1是铺陈有序的。先写阿房宫的外观,再写宫的内景,从而使宫建筑的壮美鲜明地矗立于眼前。第2自然段,写阿房宫,女和宫藏,再现了阿房宫的宫廷生活。前两段相互映照,凸秦王朝得天下后骄奢靡费的生活。第3自然段,由描写转论,作者用富有人文性的“将心比心”的方法,把独裁者的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淋漓尽致地对比,揭示了民怨、民民变之必然,秦王朝的灭亡实在是咎由自取。第4自然段, l秦人之“灭”之“哀”的历史教训端放到“后人”的眼前,用历面镜子警示“后人”。这正是文章的最终主旨之所在。综观,构思缜密,环环相扣,有浑然天成之美。

2、形象美。强大的秦王朝顷刻间冰消土崩,留给后人不尽的思考。总结秦亡得失,古往今来的文论不计其数。《阿房宫赋》独出其右,富象美是一个重要原因。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形象的塑造,追求典型性。杜下的阿房宫正具有这样的特质。阿房宫的兴亡与秦王朝的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秦盛宫矗,秦亡宫灭,本身就具有典型性。封建王朝腐败的见证,独裁的象征,灭亡的标志。作者充分发言的“写境”与“造境”功能,使阿房宫的形象更加鲜明、饱满、突出了。

首段写阿房宫外观的恢宏,笔势纵横,着力渲染,写出了宫之高之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等句,可谓神来之笔。写宫的^景华美,则又是细笔描绘。“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尽态极妍,生动传神。写“长桥”、“复道”,变换句式,写“歌台”、“舞殿”,融入感受,比喻迭出,妙语连珠。次段,写阿房宫的宫廷生活,驰骋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典型化的加工。写宫人,笔触“妆镜”、“晓梳”、“洗漱”等琐事,极易拉杂、沉闷。但作者却用6个排比句,一连串的比喻,大胆的夸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写宫藏,“剽掠”天下之富,却“鼎铛王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何等触目惊心。至此,阿房宫形神毕现。阿房宫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艺术的载体。这里,寄托了历史的沉思,寄托了作者的情义,寄托了文章的主旨。历史上的阿房宫是真的,艺术化的阿房宫则又是美的。历史上的阿房宫已成“焦土”,

但艺术化的阿房宫永驻人间,为世代观赏。

3.题旨美。

著名诗人臧克家称《阿房宫赋》为“诗人之赋”。汉朝扬雄说过:“诗人之赋丽以则。”“丽”,指文辞优美。“则”,是诗人的情感、社会责任感,表现于文章的题旨。

秦王朝的衰亡短命,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秦最初的强大,最终的溃灭,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阿房宫赋》对此用笔极简。写强盛仅用6字:“六王毕,四海一”;写灭亡,也只用14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章的主要笔力用于描写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文章之“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当然,作者又以深刻的议论,把自己的情感、把文章的题旨鲜明地揭示出来,表达了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对肆行无忌、自取灭亡的“独夫”的鄙视,对利令智昏、再干蠢事的“后人”的告诫。作者的情感之美、理想之美,正与当时社会现实的

丑恶、统治者的丑恶形成强烈的对照。题旨美,更使全赋的审美价值不可动摇。

4.语言美。

其一,以诗入文。全赋骈散结合,前两段更重骈体,诗的语言特色十分明显。一是精炼、跳跃。例如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臧克家评为:“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来。”句式以4字句最多,约60句,也有3字句的。还有散句穿插其间,以求文势的起伏,节奏的变化。二是押韵,韵脚自如地变换,有用“ yi”、“。”旷、“uo”、“ong”等韵。

其二,大量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例如“檐牙高啄”、“蜂房水涡”等象性。

排比。例如第2自然段,写宫人的生活,由“明星荧荧”至“杳不知其所之也”,6组排比句,增强了气势和节奏感,并方便了铺陈,诸多画面,络绎奔会,令人耳目一新。

夸张。例如,把“长桥”比作龙,把“复道”比作虹,把“妆镜”、“晓鬟”比作“明星荧荧”、“绿云扰扰”,都有大胆的夸饰,奇特的想象,最见作者的才华横溢。

对比。例如第3自然段,把“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作对比,并更具体地展开,形成“使负栋之柱,多于南卣之农夫”等6组对比。使人看到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效果强烈,揭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原因。

反问。例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谁得而族灭也?”句式变化,促人深思。

通感。例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把听觉、听觉化作了感觉,使人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中。 小结(5分钟)

练习指导(5分钟)

四、课堂练习:试背第

三、第四段

五、小结: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认识导本文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与《赤壁赋》作一些比较。

推荐第7篇:阿房宫赋教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阿 房 宫 赋

[唐]杜牧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预习要求 1.作者介绍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因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又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晚唐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他的诗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如《过华清宫》《泊秦淮》等诗歌)。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来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背景介绍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3.掌握下列字词

缦回màn 囷囷焉qūn 不霁何虹jì

焚椒兰jiāo 辘辘lù

杳不知其所之也yǎo 摽掠piāo

妃嫔媵嫱pín yìng qiáng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chuán 鼎铛chēng 逦迤lǐ yǐ 锱铢zīzhū

1 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在庾之粟粒yǔ sù

横槛jiàn 呕哑ōu yā 参差cēncī

4.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①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秦亡的教训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②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三、课堂问题探讨

1.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迅速灭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2 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3.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明确: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朝如果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小结:《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四、文言知识积累与应用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1)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 今义:行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建筑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天气(雨雪阴晴) 今义:一个地区经过多少观察所得的气象概况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 经营 精英 古义:收藏的金玉珍宝,此处动词活用为名词 今义:专指经营办理经济事业

古义: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比喻金玉珍宝

今义:常比喻各行各业宝贵的人才

今义:收集保藏

古义:原意为筹划营谋,此处动词活用为名词,苦心积累的金玉珍宝(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使人怜悯;可爱

今义:怜悯,值得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2.解释下列虚词: ..(1)其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它,指(皇帝的)宫车,第三人称代词,译为“它”) .

3 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②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它,指阿房宫) .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他们的,表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译为“他们的”.或“它们的”)

④使六国各爱其人(他们的) .(2)焉

盘盘焉,囷囷焉(用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3.解释下列实词: ..(1)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喜欢)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2)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掉) .(3)走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动词,趋向) .(4)望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动词,盼望) .(5)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动词,宠幸) .(6)辞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动词,辞别) .(7)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动词,让)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表假设关系的连词,译为“假设,假使”) .(8)负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动词,承载) .(9)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形容词,顽固)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放在了谓语的位置,活用为动词,译为“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北”,名词,处于省略主语“阿房宫”和..谓语动词“构”之间,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西”同)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宽缓的缯缦一样,名词“缦”处在状语的位置) .(4)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像春光那样) ..

4 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5)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像风雨那样) ..(6)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像宽缓、徐的缯缦一样) .(7)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坐着辇车,表明“来”的方式) .(8)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像明星一样) ..(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当作) ....(10)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矗立) .(11)杳不知其所之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远) .(1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掉) .(1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活用为动词,化为焦土) ..(1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以„„为鉴)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像明亮的星光一样晶莹闪烁,那是打开了梳妆镜。主语后不用“者”表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句式)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省略句,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于”引导的状语放在了谓语“多”的后面,因此称之为“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即“让那承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 6.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译文:啊!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人的心。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起义军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啊一片焦土。 (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译文:假使六国各自爱惜自己的人民,就足以抵抗秦国。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秦国人来不及哀怜自己,只有后人来哀怜它;后人哀怜它而不借鉴它,又该让后来的人再来哀怜后人也。

5 江苏省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推荐第8篇:《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这篇作文让杜牧在高考中获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此文甫出,震惊朝野,长安学子文人争读《阿房宫赋》,一时洛阳纸贵。今天,我们手捧《阿房宫赋》,还可以感受到“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盛景。不过,我读此文,常要问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常常听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可见汉赋是一代风流,但我们今天还有几人读汉赋?为什么汉赋不传而《阿房宫赋》不朽?二是《阿房宫赋》一篇骂人文字,却是字字珠玑,锦绣辉煌。现在我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你们,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相关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2、阿房宫简介

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室式样,再造于咸阳。将虏获的各国美女、珍宝,纳入其内。昭示自己“扫六合,混天下”之丰功伟业。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如此犹嫌不足。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壮丽无与伦比的不世之宫。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人称为朝宫。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

这是一座怎样的宫殿啊!《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换算成现代计量法,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一个标准的教室大约是56平方米,骆老师奋斗了半辈子买的集资房是120平米,我们一整个学校才8万平方米,而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有我们一个学校那么大,容纳万人绰绰有余。而在西安的阿房宫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堪称震烁古今的第一大宫!遥想其曾经的雕栏玉砌,朱粱画栋,我们真恨不得掀开历史的重重面纱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坐时光机器去拦下楚霸王那野蛮的一把火,保留下这千千万前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可惜,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透过杜牧的一篇辞赋,来寻觅其往昔的绝世风采了。

三、课文预测

1、教师设问:文题一共四个字,一个“赋”告诉了我们什么?阿房宫是宫殿,是建筑物,如果叫我们写“鸟巢”,你会写些什么呢? 一般人可能就这么写“鸟巢”的,但大师不会这么写。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岳阳楼记》《醉翁听亭记》,看看它们是怎么写的?

2、教师设问:那么这篇文赋写了什么?

3、教师设问:作者想写什么?

四、整体感知

1、学习本文的生字词

缦回 不霁何虹 妃嫔媵嫱 焚椒兰 辘辘 杳不知 尽态极妍 摽掠 鼎铛 迤逦 锱铢 架梁之椽 在庾之粟粒 横槛 呕哑 参差

让学生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将疑点画出,以备质疑。

2、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习

一、二段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阿房宫建筑之奇(第一段);阿房宫美女之众(第二段);阿房宫珍宝之多(第二段)。

1、分析第一段

问: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 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答: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2、分析第二段 问:这秦王很会享受,有如此豪华的别墅,还有很多供奉始皇享乐的MM。这些MM是谁?来自哪里?

答:她们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注意: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原来是贵族,现在成为了秦始皇的一个妃子。

3、小结: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阿房宫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意在。”

三、研习

三、四段

1、分析第三段,疑难语句串讲

问:如何翻译并理解“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答:翻译——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2、分析第四段,疑难语句串讲

古人喜欢卒章显志,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文尾。

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有点费解,如何理解? 提示:从下文看能否找到答案? 答:秦不爱其民。

问:从前文来看,哪些事情反映了秦不爱其民?

答: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奢侈无度,是为“穷奢”,阿房宫就是一个例证。②广罗女色,是为“极欲”③搜刮珍宝,弃掷逦迤,亦不甚惜,极为浪费。古人总结出帝国王朝灭亡的铁律:“成由勤俭败由奢。”

问:我们想象一下,当人民看到秦始皇这样骄奢淫逸,内心有什么反应?

答:秦始皇骄奢淫逸“使天下之人,不敢怒而敢言”,你从“不敢”二字读到了什么信息?(暴政)人民的内心就像沸腾的火山,它的爆发之日就是阿房宫化为尘土之时,也是秦王朝轰然倒塌的之时。

小结:一般的文人,想到阿房宫,就会驰骋文采,夸赞其辉煌壮丽,流露出无限羡慕之情,但杜牧立意高奇,洞察伟大建筑后面的悲剧,并揭示其悲剧的原因。

问:“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哀”和“鉴”是后人对待历史的两种表现,“哀”是因为悲剧而悲哀,而惋惜甚至痛惜,但是“哀”只是停留在感情层面,它是不能阻止悲剧重演的,唯有拿起理性的明镜,才能清醒看到悲剧的原因,才能避免悲剧重新上演。唐太宗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问:杜牧文章写得好不好?道理有没有说明白?唐人是不是读了这篇赋?那么,唐朝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是不是唐朝的灭亡不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那为什么唐朝还是灭亡了呢? 答:所以,杜牧是伟大的,他似乎感到唐朝也会重蹈覆辙,他似乎还感到唐朝后面的“后人”一样会重蹈覆辙,而且循环下去,这仿佛是封建王朝的一个宿命。所以,你再读读那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看看,是不是感觉到无奈,是不是觉得它好像在诅咒?是不是感到这句话余音袅袅,一直缠绕着我们的历史?那么这道咒语,我们这代人能躲得过吗?

小结:这篇文赋奇就奇在杜牧不仅揭示王朝灭亡的原因,还在于他说出了一道魔咒,让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学子文人读到这篇文赋时,仿佛杜牧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篇神奇的赋才刚刚完成,墨迹还未干,还湿润润的呢。所以文章的高下由识见决定的,是由文章的立意决定的。《阿房宫赋》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字字珠玑,更在于文内存有这么一点魂魄!

问:我有一个疑问,阿房宫不是秦朝的吗?为什么作者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要牵连起六国来?(因为六国不爱其民而亡,而秦人没有看到这一点,秦人错在不借鉴历史,吸取前人灭亡的教训)文章前面有没有铺垫?

答: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六国和秦人一个货色!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铺垫?

答:有。课文开端就种下一粒种子:“六王毕,四海一。” 问:为什么不说“灭”而说“毕”?

答:因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小结:这就是玲珑剔透的文心,明里在写阿房宫,在写秦人,暗里跟着一条“六国”之线,若隐若现,似断似续,直到最后才出来谢幕。总结秦人的灭亡的教训,带上六国,文章就更有说服力。当然我们也惊叹作者高超驾驭文字的能力。

四、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Q:在原文中,比较能够体现作者这一写作意图的句子是哪句?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历史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

五、概括艺术特点

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至。本文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采用了大量的铺排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这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且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增强了表现力。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反对直接抒发议论的。但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很艺术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通过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开始抒发议论。其议论很有特点:其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这种把议论、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类,都是这样的。

六、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六国论》比较,两篇有何共同特点,各自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②《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

附板书

《阿房宫赋》

杜牧

课文重点图解:宫殿→美人→财宝

托物(基础)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目的)

推荐第9篇: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

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2、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1 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 2 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5、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其体始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

四、六言为主。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诠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享。赋在其后不同时代的发展中,从古赋到徘赋到律赋到文赋,形式上不管怎么变革,却始终沿着散文化的轨道行进,并没有回到诗的故乡。说“赋者古诗之流”,只有在说明赋还保留着某些骚体诗的外部形式特点时才算是正确的,若是用以说明赋是诗的一个支派,那就是大谬特谬了。诗,总是喜欢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寻找着形象。赋,则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开其叙述、描写、议论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分注重文章的说服力量。而说服力量的达到,往往具体表现为对文章气势的追求。“以赋视诗,较若纷至沓来,气猛气恶”。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揭示出赋和诗在对气势要求上的这种不同点,可谓一矢中的。

——竹亦青《〈阿房宫赋〉的生命力》

3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二)指导学生自读。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 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

四、

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1.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

4 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重点词语: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

5 “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的解答: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解答:①两段分别从哪一方面描写阿房宫?②两方面又各从哪些方面铺陈夸饰?目的是什么?③从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简答后,教师点拨。两段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写宫殿建筑,所铺陈夸饰的一些方面,是要极力写出亡秦统治者所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壮伟,楼阁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美盛,而这一切,是不惜倾“六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奢”到了什么程度。写宫内生活,主要写宫人,其次写珍宝。写宫人,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她们来源之众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来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写珍宝,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这两段属于“体物”部分,是后面议论部分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预作铺垫,给读者以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先提示两点:①基本上按上面两段内的层次(即提纲所列要求要点)押韵,其所以不完全按层次用韵,是因为还须兼顾骈散结合相比喻、排比的运用等具体情况;②所用韵脚依据的是中古音韵,不是明、清以来的音韵,和现代语音更有区别;押韵的方法也和律、绝句诗不同,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中途转韵。 具体用韵情况如下:

第1段:“毕、

一、兀、出、日”押韵;“阳、墙”押韵;“阁、啄、角、落”押韵;“龙、虹、东、融”押韵;“凄、齐”押韵。

第2段:“孙、秦、人”押韵;“妍、蔫、年”押韵;“营、英”押韵;“年、山、间”押韵;“石、砾、惜”押韵。中间“明星荧荧”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个分句是一组排比句,迭用“也”字代韵,增强了排比一气呵成的气势。

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解答:

6 教师的点拨应和朗读结合起来。先点明这一段(即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舍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7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8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 关于思路、手法的理解情况考查: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简答,然后教师点拨。简答和点拨,三言两语点明即可,不要过多阐析,要留给各个学生自己思索的余地。

问题;(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2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l)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

9 关于思想内容。

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三)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宫。(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步一座亭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纷繁不断,欢乐悲戚丛生)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公主、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搂阁宫殿,被辇车送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色似)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漂满粉脂的洗脸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椒兰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响,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辗辗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幸临,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

10 到过(皇上)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甚至)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终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入关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瞅!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强秦;如果秦(在统一全国后)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还能灭掉(它)呢?奏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推荐第10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命意,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二、教学总思路: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两步:

(一)由比较分析引入第

3、4段,体会作者命意;

(二)诵读第

1、2段,具体感受赋体特点。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三、前置作业:

1.根据提示,找出课文中有关的描写和议论,背诵全文(参看课后练习一) 2.比较《过秦论》与《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在第二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5.归纳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导入新课: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还写过一篇赋,同样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这就是被称为“诗人之赋”的《阿房宫赋》

[说明]联系旧知导入,帮助学生接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信息通道,形成正向迁移。同时,利用学生对旧知的兴趣来形成学习新知的动机,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学习活动的牵引。

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自读提示中有:“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什么手法?--借古讽时。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建阿房宫为题讽唐之今事,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二、比较分析,发现作者命意(讨论、展示前置作业2)

2.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杜牧提出的见解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段。

三、过渡:杜牧为文,固然主张“先意气而后辞句”,但也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他把表现形式服从思想内容比喻为“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

1、2段。

四、诵读

1、2段,感受赋体特点(讨论、展示前置作业

3、4)

文体简介: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这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至于什么是赋呢?赋是介于古韵、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 (《文心雕龙·诠赋》)(铺陈文采,摩写事物,抒发情志)。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赋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这样几个阶段。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五、归纳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点(结合课后练习

二、三)

六、延伸:模仿我们开头提到的杜牧诗《江南春绝句》的三四句,拟两句诗总结全文。[总评]文言文教学要突出学生训练,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故设计从作者命意和赋体特点这一“神”一“形”两方面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自读的情境,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第11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阿房宫,随着“楚人一炬”,已化为焦土,现实中的阿房宫我们再也无法感知。但是,唐代文人杜牧用他的大手笔,为我们构建了一座永恒的阿房宫,让我们观赏,让我们沉思。

二、检查预习

1.从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方面,检查学生对课文语言知识掌握的情况。 2.学生熟读乃至背诵课文,特别注意品味骈偶句所造就的表达效果。

三、重点问题研讨

“赋”是一种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特征,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式特点,即注重铺叙,词藻华美,浓墨重彩。

(一)比较鉴赏,了解赋“铺采摛文”的特征。

1.引导学生回忆必修教材《赤壁赋》中有关语段,再认赋“铺叙、夸张、渲染”的文体特征。

指名学生背诵《赤壁赋》中的有关语段,比如: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名学生对此进行评点:

作者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极力描写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诵名诗,品美酒,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极力铺叙泛舟而游之乐。

2.研读课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写建筑,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二)比较分析,了解赋“体物写志”的特征,探究作者写作意图。

1.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

引导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本文写作的目的。

2.这是什么手法?必修教材中我们学过哪篇课文也运用这种写法?

明确: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过秦论》。 3.比较《过秦论》与《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什么?

明确:贾谊的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杜牧的结论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三)结合全文,探究作品阐释主题的途径,看作者是如何深入分析秦人招致自我灭亡的原因的?

引导分析:

杜牧写作《阿房宫赋》的时候,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因此,关于该文的写作目的,一般人都认为,“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但是,我们细读原文,就可以发现,全文600余字,“人”字在文章中出现达15次之多。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作者描写阿房宫只是一个浅表的引子,深层次是对“人性”的关注,是对秦朝统治者摧残“人性”的批判和揭露。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揭露秦王朝践踏人性的呢?

1.“宫女如花满春殿”――视宫女为玩物,表现宫女人性的被践踏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宫女人数之众,令人咋舌,成百上千的宫女去伺候一个秦氏皇帝,这难道不是对宫女人性的漠视吗?关于宫女的描写,还有两处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宫女的身份和来历,“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她们原是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原也是金枝玉叶,可她们亡国破家,形同奴隶!另一处是“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些宫女离乡背井,如果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或许还是亡国破家之后的一点安慰。但是,藏在深宫,为谁妆扮为谁逞笑?阿房宫中,宫女的物质生活可能是富足的,但是,精神却是寂寞的,她们的曼舞中该有多少无奈?轻歌中该有多少凄凉?她们只是供秦始皇享乐的工具,“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她们欲做奴隶而不得,她们的性格似乎已被扭曲!

2.“役夫敢伸恨”――视百姓为草芥,表现民工人性的被摧残

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美仑美奂,巧夺天工。但是,这豪华雄伟建筑的背后,该汇聚着天下百姓多少血和泪!从“蜀山兀”到“阿房出”,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蜀山砍光了,这是怎样浩大的工程?搬运木材,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要葬送多少人的性命?“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作者用人的数量来比照阿房宫建筑材料的数量,也是大有深意的,可以说,阿房宫有多少栋柱,有多少钉头,有多少栏槛,就用了多少的劳力!秦始皇是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当年修筑长城,劳命伤财,孟姜女哭长城是对秦始皇的控诉;而修筑阿房宫,我们虽听不到哭诉,但百姓不是没有怨恨,而是秦始皇太残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秦始皇对人性的压制到了何等程度!

3.“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从暴殄天物看人性的被践踏

《世说新语》记载晋人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屋上涂赤石脂,石崇在屋上涂香椒泥;王恺得到珊瑚树高3尺,自谓无比,石崇手执铁如意一举将其击碎,拿出自己的珊瑚六七株,皆高三四尺。斗富者大多少有人性,石崇每每宴请客人,常令美人劝酒,如果客人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必推出美人一斩而后快。这个石崇,也是杜牧讽刺的对象,《金谷园》中有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秦始皇与石崇,异代不同时,但是,在暴殄天物上是相通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宝鼎当成了铁锅,美玉看成了石头,黄金看成了土块,珍珠当成了石子。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是“几世几年,剽掠其人”,物质财富是人创造的,对物的糟蹋,实质是对人的践踏。因此,作者为“人”而呐喊:“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小结:秦始皇漠视人性,摧残人性,秦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更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也指向唐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多行不义必自毙!

四、课外拓展,专题研究

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以下篇目,以“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为话题,写一篇评论文章,在班级交流。 1.李白《越中览古》。 2.苏洵《六国论》

3.欧阳修《伶官传序》

第12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自然段。

一、导入,明确学习要求

二、

复习文体知识——赋(以前学过《赤壁赋》)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平仄,多用对称整齐句式,多用铺陈手法。赋的种类及演变:骚赋(辞赋)(战国,屈原,楚辞)——汉赋(汉代)——骈赋(徘赋)(魏晋南北朝)——律赋(唐代科举)——文赋(唐代末)。本文属于“文赋”)

三、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二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我们读过杜牧的诗歌:(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 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郁心的。他在《上知已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四、朗读全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缦回

不霁何虹(

妃嫔媵嫱 (

)(

)(

焚椒兰(

)辘辘 (

) 杳不知(

)尽态极妍(

剽掠(

) 鼎铛.

迤逦(

)(

)锱铢(

)(

架梁之椽.(

) 在庾.之粟.粒(

)(

横槛.(

)呕哑..

)(

参差..(

)(

五、自主学习。指导自读课文1两段。

1、自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

2、解释词语。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骊山北构而. 西折 , 直走. 咸阳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③各抱. 地势

抱:适合,随着。

④盘盘焉.

焉:„„的样子。

⑤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⑥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⑦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⑧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⑨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3、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③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背诵

六、当堂训练。

七、翻译句子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第

二、三自然段。

一、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合作理解下列字词(第2段)

①辞. 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②辇. 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③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④为. 秦宫人

为:成为。 ⑤绿云.. 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⑥雷霆乍. 惊

乍:突然。 ⑦杳.不知其所之. 也

杳,深远;之:动词,往,到。

⑧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⑨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⑩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⑾而望幸.焉:

二、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三、合作翻译第2段

四、背诵第2段

五、指导自读课文3段

1、补充注释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2、注释词语。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②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⑤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⑥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⑦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2、分析第3段的内容和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共分三层。

①“用之如泥少”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②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③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2、合作翻译第3段

3、背诵第3段

当堂检测 填写名句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八、;

九、,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十、。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第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

一、检测

二、自读课文,合作理解下列字词 ①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使.六国各爱. 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 君

递:传递。为:做。

④谁得. 而族灭也

得:能够。

⑤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三、合作翻译第4段

四、合作探究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第

一、

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2、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3、背诵第四段

五、欣赏文章的结构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

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

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3、作者想通过文章讽喻统治者什么?

戒奢爱民;勤政爱国;居安思危

4、与《六国论》比较,两篇有何同异?

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感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以为戒。不同点:①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 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逻辑推理严密。②《阿房宫赋》是一篇“赋”,先描写,后议论,不用逻辑推理,而是以形象说明。③《六国论》据史为论据,《阿房宫赋》大胆地进行情景想像。

5、请从本文举例,谈谈你对“赋”的文体理解。

语言精美,富于文采;有时骈散兼行,于整齐中有变化;有时比喻贴切,生动形象;有时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充沛,还兼押韵。

六、课内知识梳理 重点实词,学生解释 六王毕,四海一.:

北构. 而西折:

秦爱.纷奢:

直栏横槛.:

函谷举.:

可怜.. 焦土:

3、找出下面词语的活用,并解释

四海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廊腰缦回:

蜂房水窝: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

辇来于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族秦者,秦也

4、古今义

直走咸阳:

钩心斗角 :

几千万落: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七、当堂练习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逦.迤(lǐ)

骊.山(lí)

妃嫔.(Pín)

剽.掠(piào)

B.横槛.(jiàn)

椒.兰(jiāo)

秀妍.(yán)

突兀.(wù) C..媵.嫱(yìng)

涨腻.(nì)

横.祸(héng)

鼎铛.(chēng) D.椽.子(chuán)

发生口角.(jiǎo)

不霁.何虹 (jì) 2.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

B.辇.来于秦

C.燕赵之收藏..

D.鼎铛.玉石.

E.楚人一.炬

F.族. 秦者秦也

3.选出与“而或长烟一空”中“一”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六王毕,四海一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用心一也

D.古今一也 E.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河约束 4.选出对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曹军破,必北还

④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 A.①④/②③⑤

B.①③⑤/②④ C.②④⑤/①③

D.①②/③④⑤

第13篇:阿房宫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二)教案——“历史的回声”专题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 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 “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 文章

一、二节

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 第一步总体把握:全文分为两部分,即“体物”部分,包括1、2两段;与“写志”部分包括3、4两段。

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 第三步细致研读“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彼此之间及与前一部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一步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 【教学难点】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课时安排】 计划使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

设计: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杨永钢

-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二)教案——“历史的回声”专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

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 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设计: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杨永钢

-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二)教案——“历史的回声”专题 【板书】

雄伟壮观

统一建筑 宏伟瑰丽 宏大宽广 美人之多 描写

的阿房宫 阿房宫内美人珍宝 由描写

阿房宫赋

议论

珍宝之富 对比事例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戒奢爱民 转为议论 总结教训警示当世

铺采摛借古 文

体物言讽今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错了。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有听没有懂,连带的,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于是,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 设计: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杨永钢

- 5 -

第14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主备人:梁 勇

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2、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3、积累掌握“一”“爱”“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教学重难点:

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朗读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导入:清代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辉煌壮丽,可堪称是 “东方凡尔赛宫”。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了,如果要我们描绘出昔日圆明园的胜景来,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然而阿房宫被焚千年之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通过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昔日阿房宫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楼阁宫殿„„描绘得生动传神,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

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朝万年人(今西安),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继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杜牧在这篇文章里,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因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四、解题:

阿(ē)房宫,由秦始皇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原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还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地名叫“阿房”,故称“阿房宫”。 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五、

一、二段的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

一、二段,疏通生字词。

2、学生自读

一、二段,并结合注解尝试翻译

一、二段。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当堂指正翻译有误处。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5、学生自我巩固该堂课的知识点。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重要内容。

二、

三、四段的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

三、四段,疏通生字词。

2、学生自读

三、四段,并结合注解尝试翻译

三、四段。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当堂指正翻译有误处。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5、学生自我巩固该堂课的知识点。

三、通过练习巩固文言词句的重要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雨雪阴晴或气温,环境气氛;今:一个地区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气象概况)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积蓄、聚敛;今:筹划并管理;计划并组织)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或可爱;今:值得同情、怜悯,)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钩心指各种建筑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特殊句式:

A、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 D、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状语后置句)

E、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反问句) F、明星荧荧,开状镜也----宫车过也;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

3、一词多义现象。

使负栋之柱。 六王毕,四海一。

使六国各爱其人。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晋陶渊明独爱菊。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承接)

或师焉,或否焉。 不敢言而敢怒。 (却)

焉 且焉置土石? 而 谁得而族灭秦也?(连词,连两个动作)

焉用亡郑以陪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并列)

风雨兴焉。 学而时习之。 (递进)

奈何取之尽锱铢?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杳不知其所之也

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节

理清思路: 文章结构的划分。

首先回忆“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根据赋文的特点,可将本文划分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2】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 【3-4】对阿房宫的议论。

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铺排描写了阿房宫的?又对阿房宫有哪些议论?带着以上两个问题精读文章。研习全文: 具体研习第1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本段主要写什么? 本段主要写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雄伟壮观。

3、本段是如何具体描绘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A、“六王毕---阿房出”这四句写什么?

写秦统一天下的气势【“毕”“一”】和阿房宫的建成【“兀”“出”含蓄说明阿房宫的建成,取尽天下财物】。

B、“覆压”„„“直走咸阳”这几句写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

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摸。夸张。是从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物之高两个方面来写的。 C、“二川溶溶„„不知西东”这几句将视角转移到哪里?写了宫内哪些事物?写出了宫内什么特点?突出这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通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两句的过渡,将视角转到宫内。

楼阁密集,走廊和屋檐的形状,楼阁间的相互勾连互相环绕的气势,还写到宫内的长桥和复道。

突出这庞大建筑群的错综复杂,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夸张、比喻【都是化动为静的比喻,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故作疑问。 D、“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又写什么?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宫中人物活动----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通感,夸张。

小结: 本段是从四方面描绘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雄伟壮观。

3、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背诵该段。

二、具体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

2、第2段主要写什么?又从几方面来?

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 本段从三方面来描写。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说明歌舞者的由来。【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夸张、比喻兼排比句,写宫人之多以及其梳妆打扮,来阿房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这一层写宫人,实际上就是写皇帝,因为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的美女都集中到阿房宫中,满足他一个人的声色欲求,可见秦始皇的荒淫生活。】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从珠宝的来源、陈设写阿房宫的奢华。揭示秦始皇的奢侈浪费无度。

3、写阿房宫的珠宝的来源、陈设采取的是什么写法?与第一段和第二段前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采取的是直叙其事,而第一段和第二段前部分分别运用的是比喻和夸张。 这样写即对阿房宫的奢华的揭露越来越直接,又取得变化多端,毫不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到直接的引渡作用。

4、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三、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本段由描写转向夹叙夹议,将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天壤之别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又自然写到暴秦的灭亡。点明了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排比句,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简要交代秦王朝的灭亡:“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3、在本段之中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

“秦爱纷奢”文字前两段铺排的是它,后两段议论的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两段的铺排,又引领了后两段的议论。所以说它是本文的文眼。

4、第二层是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究竟是怎样突出它的气派? 连续运用了六个排比句,并且这六个排比句中的每句都是以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为对比的对象。一方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苦的劳作,这种巨大的反差已经预示了秦王朝的危机。

5、“秦爱纷奢”结果怎样?

6、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

四、具体研习第4段。

1、集体朗读第4段。

2、这一段讲了什么?分几层讲的?

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的历史教训。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3、“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

“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即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前文已经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又灭了秦王朝。但是中心论点却说,六国的灭亡不是秦所为,秦的灭亡也不是天下所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就不能不使人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朝灭亡呢?把人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更加注意。

5、“嗟夫”后用的是什么语气?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嗟夫”后用的是假设语气。

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爱民。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 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世戒奢爱民,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7、这里“哀”是不是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

并不是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旨在说明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

五、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第

3、4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第

3、4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3、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

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4、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而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 (1)、均先铺叙,后议论。(2)、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 (3)、《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4)、《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 板书设计:

统一的气势阿房宫的建成

阿房宫的宏伟规摸。

阿 宫 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1-2】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 宫中人物活动

歌舞者的由来

宫人 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

房 宫宝 珠宝的来源、陈设写阿房宫的奢华

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暴秦的灭亡 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

【3-4】对阿房宫的议论。 交代秦王朝的灭亡

宫 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根本原因

历史教训

赋 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第15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

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作者杜牧简介:

2、背景。

3、赋。

三、指导自读课文

1、2两段。

1、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2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

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②疑难语句。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四、研习第一段

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③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五、分析第二段

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第

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二、指导自读课文

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三、赏读第三段

分析第3段的内容和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共分三层。

①“用之如泥少”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②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③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四、赏读第四段

分析内容。

①“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②“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第

一、

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④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欣赏文章的结构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

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

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文章的第

3、4能否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

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六、比较阅读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明确: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课堂小结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16篇:阿房宫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2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

了解“赋”这种文体。3. 体会课文运用的比喻、排比、铺陈、夸张等艺术手法。4.

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手法。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2.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受“赋”这种文体的特。问: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学生大致会说“感觉像一篇文”,“有很多对偶的句子”、“读起来很有气势,又很琅琅上口”“词藻很华丽”之类) 明确:本文的文体是“赋”,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它的一个特点就是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

问: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这篇赋主要在写什么? 第三环节: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3.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明确: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

行文思路:建宫背景——总体规模——细写内部——(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歌舞盛况

4.作者在这一段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这一座宏伟的建筑,他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和夸张。 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比喻很多,如写“长桥”“复道”用“龙”“虹”作比喻,非常的形象、生动。 第一段中使用夸张手法的句子:

“蜀山兀,阿旁出”,“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

问:作者如此大量地使用夸张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作者通过夸张,写出阿旁宫的规模宏大,令人咋舌。这也充分符合了“赋”这种文体在描写事物时极尽夸张之能事的特点。 问:作者在此为什么要极言阿旁宫的规模之大呢?

明确:一座如此壮丽奢华的阿旁宫,必定要耗费无数劳动人民的辛苦与血泪。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为了自己享乐而“大起宫室”的行为,是建立在劳民伤财的基础上的。作者在夸张的描述中,包含了自己强烈的爱憎。

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对偶句,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读起来朗朗上口。 5齐读第一段,然后按照黑板上的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第二部分:第二段、第三段“燕赵之收藏„„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问:阿旁宫造好了,它的用途何在?你能从刚才读的那两段中找出答案吗?

明确:第二段:养美女——供统治者纵情声色。

第三段:藏宝物——供统治者奢侈挥霍 4.第二段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以及这些宫女的生活。

行文思路: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齐读并赏析第二段描写宫女们梳洗打扮的句子。

明确:“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四组句子使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分别从妆镜、头发、化妆品、香料四个方面,绘声绘色地渲染了阿旁宫内美女之多,生活之侈。

而作者这样采用华丽的词藻从各个角度铺陈宫中美女生活的细节,再次凸显“赋”这种文体“铺采摛文”的特点。

问:作者为何极言阿旁宫内美人之多、生活之侈? 明确:突出阿旁宫建造者秦王的骄奢淫逸。

第二课时

5.齐读第三段“燕赵之收藏„„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明确:此处写阿房宫珍宝之富。而这些珍宝,都是秦王豪夺所致。 问:哪几句话形象地写出了秦王对待珍宝的态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挥霍无度 6.小结 从开头至第三段的“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是属于课文的描写部分。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写得条理井然。所运用的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排比和对偶。描写的文段文辞华美、比喻丰富,并且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从“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至课文最后。

3.分析“赋”这种文体“体物写志”的“写志”部分。

“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我们在上节课已经了解了“体物”的部分,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在体物的基础上“写志”,看看杜牧是怎样直接对秦始皇、对秦王朝的灭亡进行评议的。

齐读第三段“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至“可怜焦土”。 明确:由此处开始,作者由描写转入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秦始皇却不懂得体谅人心。

齐读并赏析“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明确:六个句子句式相同,表意也基本差不多,从各个方面采用排比、夸张

的句式极言秦始皇的奢侈、挥霍。排比的气势正反映出作者代替人民对秦始皇所发出的义正言辞的血泪控诉。

“天下人”的“不敢言而敢怒”与“独夫”的“日益骄固”矛盾冲突中,阿旁宫化为了一堆焦土。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总结了历史教训,认为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明确:不爱其人,不爱人民百姓,失去了民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我们再来看看杜牧写作本赋的缘由:“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的举动与秦始皇何其地相似!作为一名关注社会现实、匡时济世的封建知识分子,君主劳民伤财的行为不能不引起他深深的忧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杜牧在这里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晚唐敬宗,勿使悲剧再度重演。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借古讽今

问:除了本赋之外,你还能列举出杜牧其它使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作品吗? 明确:《泊秦淮》、《赤壁》等。这也反映出杜牧是一个对国家、民族命运有着深切关注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在一起。面对统治者无视国势衰微继续贪图享乐的现实,作为一个文人,杜牧只能采取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对统治者提出劝谏。这也放映出他匡时济世的情怀和理想。

第三部分行文思路:“嗟乎”议论秦始皇不体谅人心——铺陈秦始皇的奢靡浪费——百姓愤怒、独夫骄固——下场——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研习新课 1.诵读第1段。

提问: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2.诵读第2段。 提问:

(1)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在第二段中找出。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其中用了多少个对比?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c、“得”与“失”,“难”与“易”、“有限”与“无厌”。

(3)、问:引用古人的话来进行论证观点,这是一种什么论证方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证法,作用:既对上文的论证起到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的收束全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4)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诵读第3段。 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提问:(1)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作者对齐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a、“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b、“五国既丧”c、从“与赢”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2)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 明确:a有赞扬,有批评。B赞扬以武力对抗的政策。c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d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E智力孤危(3)问“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两句话是照应第一段的哪一句? 明确:“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4)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 明确:a“三国各爱其地„„良将犹在”。B,这是一个假设论证,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小则能办到的。c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作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也说明六国有打胜秦国的可能。4.诵读第4段。 提问: (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如何解释? 明确:“恐”:恐怕,这里也是假设论证,表现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2)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3)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段末句是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4)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5.诵读第5段。

提问: (1)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中的“天下”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 “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 明确:a、“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当时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 b、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2)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

明确: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3)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 明确: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四、难点、重点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第一段 弊在赂秦 故曰: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1、得与失的对比 —— 弊在赂秦

第二段

2、难与易得对比 至于颠覆 赂者灭亡

3、有限与无厌得对比 理固宜然

4、引古人名言印证,比喻论证

1、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 ——反面

2、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正面

赵国: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段

3、齐人勿附,

刺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 良将犹在。

第四、五段:提出策略,借古讽今

第17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教案

淮阳中学张强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教师设问:开头四句读后,很有特色,同学们可以从五方面来欣赏?(表达方式、音韵、句子内在关系、内涵、气势、用词) 教师评点:①四个短句是叙事,但叙事中有褒贬,笔里有春秋,正所谓春秋笔法。 “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④“兀”字很醒目,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触目惊心。“蜀山兀”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举蜀山以概秦陇之山,这种传达方式信息量很大,以一半带出一半,像杜甫的《月夜》最后两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就是在暗示前文作者的眼泪。这种信息密度大的语言,往往给人许多想象。这一句让人想象联翩,我们可以看出这中间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正是这些信息量大的句子的排列,让人感到开头四句起势雄健,气势恢弘。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教师设问:这两句写了阿房宫赋的什么特点?“覆压”二字能不能改为“连绵”? 教师明确:规模广大,高耸于天。不能。“连绵”只是表现阿房宫的绵长,不能给人阿房宫规模广大的印象,而且“覆压”二字有力度,是“连绵”的轻柔所不具备的。

3、“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教师设问:这两句用什么来写阿房宫?用的是什么手法?“走”字好在哪里?“溶溶”课本底下注释是“水流缓慢的样子”,从作者用意来看,这样解释你满意吗? 教师明确:以山写宫,以水写宫,衬托手法。“走”字化静为动。“溶溶”可以理解为“水盛的样子”,这样可以衬托阿房宫的庞大。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教师设问:“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出了楼阁的什么?不用“尺”而用“步”,这有什么不同?体会“腰”“牙”“啄”“抱”“心”“角”这些词语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什么?

教师明确:“步”字是用身体部位来测量,给人宫中漫步、身临其境之感。这些词语都是用写人或动物的词语来写阿房宫,将阿房宫写活了。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教师设问:这几句写桥和复道,笔法和写楼阁有异,你感到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桥和复道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这里用反诘句来表现比喻内容,故作疑问,仿佛真的看到了“龙”“虹”一样,形象地描绘出阿房宫里桥梁和复道的奇丽壮观,衬托出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

6、“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教师设问:前两句描写什么?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人什么感受?如何理解“气候不齐”?这几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暖”“冷”以触觉写听觉,是为通感;“台”与“殿”互相补意,是为互文;让人觉得阿房宫是处处轻歌曼舞。一宫之间,天气阴晴冷暖不同,足见阿房宫的广大,也暗示宫女悲喜不同的生活境遇。在结构上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7、“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名家(霍松林)评点:不直说美人众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其手法已很高明。但还不止此。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既写了美人,又写了阿房宫。下临渭水,高插青霄的楼阁,像蜂房似的布满空际的窗户,以及当窗晓妆的美人,都历历如见。而写美人,又正是为了写秦始皇。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教师设问:这两句如何理解?体会这种语言结构。 教师明确:这种语言结构特点是二句全为名词排列,留下空间让人揣摩它们之间的关系。

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教师设问: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请体会这种语言结构的好处。

教师明确:对比。这不是一般的对比,而是两句各自向极端方向推进,一方极力往小里说,一方极力往大处讲,以此形成极大的反差,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10、“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教师设问:这里采用铺排的手法,多方联想,比喻奇特,想想看,这种比喻奇特在哪里?

教师明确:本文写作对象是阿房宫,目的是揭示强秦灭亡的原因——不爱其民,但又不能强行撇开阿房宫而抽象议论,这就必须在阿房宫和人民之间找到形象的联系,所以它把阿房宫的“柱”“椽”“钉”“瓦”比作农夫、工女、衣服、粮食相比,形象地告诉人们,供秦人享乐的阿房宫正是建立在人民的脊梁上,这样的意象及其关系后来被温和地改写为舟与水的意象及其关系,远不如杜牧笔下的这个意象赤裸与惊心。 名家(霍松林)评点: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一句句喷薄而出、层层推进,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全盘托出。再用“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从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举”的局面,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终于埋葬了统治者。而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

第二课时

1、学生齐读,教师设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有点费解,如何理解?

教师提示:从下文看能否找到答案? 教师明确:秦不爱其民。

2、教师设问:从前文来看,哪些事情反映了秦不爱其民?

教师明确: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奢侈无度,是为“穷奢”,阿房宫就是一个例证。②广罗女色,是为“极欲”③搜刮珍宝,弃掷逦迤,亦不甚惜,极为浪费。古人总结出帝国王朝灭亡的铁律:“成由勤俭败由奢。”

3、教师设问:我们想象一下,当人民看到秦始皇这样骄奢淫逸,内心有什么反应? 教师明确:秦始皇骄奢淫逸“使天下之人,不敢怒而敢言”,你从“不敢”二字读到了什么信息?(暴政)人民的内心就像沸腾的火山,它的爆发之日就是阿房宫化为尘土之时,也是秦王朝轰然倒塌的之时。

教师小结1:一般的文人,想到阿房宫,就会驰骋文采,夸赞其辉煌壮丽,流露出无限羡慕之情,但杜牧立意高奇,洞察伟大建筑后面的悲剧,并揭示其悲剧的原因。

4、教师设问:“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有什么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哀”和“鉴”是后人对待历史的两种表现,“哀”是因为悲剧而悲哀,而惋惜甚至痛惜,但是“哀”只是停留在感情层面,它是不能阻止悲剧重演的,唯有拿起理性的明镜,才能清醒看到悲剧的原因,才能避免悲剧重新上演。唐太宗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5、教师设问:杜牧文章写得好不好?道理有没有说明白?唐人是不是读了这篇赋?那么,唐朝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是不是唐朝的灭亡不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那为什么唐朝还是灭亡了呢?

教师发挥:所以,杜牧是伟大的,他似乎感到唐朝也会重蹈覆辙,他似乎还感到唐朝后面的“后人”一样会重蹈覆辙,而且循环下去,这仿佛是封建王朝的一个宿命。所以,你再读读那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看看,是不是感觉到无奈,是不是觉得它好像在诅咒?是不是感到这句话余音袅袅,一直缠绕着我们的历史?那么这道咒语,我们这代人能躲得过吗?

教师小结2这篇文赋奇就奇在杜牧不仅揭示王朝灭亡的原因,还在于他说出了一道魔咒,让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学子文人读到这篇文赋时,仿佛杜牧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篇神奇的赋才刚刚完成,墨迹还未干,还湿润润的呢。所以文章的高下由识见决定的,是由文章的立意决定的。《阿房宫赋》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字字珠玑,更在于文内存有这么一点魂魄!

6、教师设问:我有一个疑问,阿房宫不是秦朝的吗?为什么作者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要牵连起六国来?(因为六国不爱其民而亡,而秦人没有看到这一点,秦人错在不借鉴历史,吸取前人灭亡的教训)

7、教师设问:文章前面有没有铺垫?

教师明确: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六国和秦人一个货色!

8、教师设问:还有没有其他的铺垫?

教师明确:有。课文开端就种下一粒种子:“六王毕,四海一。”

9、为什么不说“灭”而说“毕”?

教师明确:因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教师小结3:这就是玲珑剔透的文心,明里在写阿房宫,在写秦人,暗里跟着一条“六国”之线,若隐若现,似断似续,直到最后才出来谢幕。总结秦人的灭亡的教训,带上六国,文章就更有说服力。当然我们也惊叹作者高超驾驭文字的能力。

第18篇:《阿房宫赋》复习教案

《阿房宫赋》复习教案

关注文本

一.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二. 检查学生复习情况

解决学案

一.文学常识。 二.见课本 三.古今异义

⑴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⑵直走咸阳( 趋向 )

⑶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⑷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 ⑸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四.词类活用

⑴六王毕(形作动 灭亡)四海一( 数作动 统一 )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

⑶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名作动 飘来云彩;出现蛟龙;出现彩虹) ⑷辇来于秦(名作状 乘辇车 ) ⑸尽态极妍(名作形 姿态的美好) ⑹鼎铛玉石,金块珠(鼎 玉 金 珠 名作状 把宝鼎、把宝玉、把黄金 把珍珠)( 名作动 当作铛 石 块 砾 )

⑺族秦者秦也(名作动 灭族 )

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 ⑼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⑽朝歌夜弦( 名作动 唱歌 弹琴) ⑾廊腰缦回(名词“腰”、“缦”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⑿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⒀奈何取之尽锱铢(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取尽) 五.一词多义 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一肌一容(每、一说全部,副词) 而:

1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 ②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转折)..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

④秦人不遐自哀而后人哀之

(连词,表承接) 之:

①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

②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

③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④ 秦人不遐自哀而后人哀之(代词,代秦人) 焉

① 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②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末语气词) 缦

① 廊腰缦回

名词作状语 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②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形容词 通曼 久 长 六.文言句式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以“„„者„„也”表示判断。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为„„”表判断。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也”表示判断,说明原因, ④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 ⑤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状语后置 ⑥函谷举

被动句

⑦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省略介词“于”,从) ⑧复道行空

(省略介词“于”,在) 七.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八.重点语句翻译

2 ⑴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 ⑵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 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⑶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⑷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⑸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

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九.课外拓展

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梦溪笔谈》)

1.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玮知镇戎军日

知:主管。

B.牛羊无用,徒縻军 縻:束缚。

C.比其复来

比:等到。

D.几行百里矣

几:几次。

2.比较下列每组红色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我不欲乘人之怠

┏乃止以待之

┗若乘锐便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A.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①颇失部伍 ②少选决战

A.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B.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C.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D.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4.①歇定可相驰矣

②人气亦阑

A.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B.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C.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D.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曹玮用兵智慧的一组是

①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

②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

③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④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⑤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⑥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驱赶缴获的牛羊辎重缓慢地返还。

B.曹玮部下为此忧虑,认为应抛弃牛羊而使军队整齐地返回。

C.敌人还军来袭击,离得很近时,曹玮派人告诉已行近百里疲劳的敌人休憩再战。

D.敌军歇定后,双方鼓军而进,敌人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逃回去了。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几:接近。)

2.D(两个“乘”是“趁着”之义,两个“以”都是表目的连词“来”。)

3.B(失部伍:不成行列。少选:片刻。)

4.C(歇定:歇息好了。阑:残尽。)

5.B(第①⑥句不能表现曹玮用兵智慧,所以有①⑥句的项不能选。)

6.D(抛弃了牛羊,是曹玮胜利后做的事。)

【译文】

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人正苦于疲劳极了,都很高兴,使军队严整地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第19篇:阿房宫赋教案完整版

《阿旁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掌握本文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包括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文言句式以及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目标

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了解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三、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修辞:渲染夸张,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

四、关于阿房宫

(一)传说中的整体情况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二)传说中的修建情况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 巨石大如山。 渭水河啊甘泉口, 石落水断流。”

(三)传说中的名字的由来

(一说)

某一日,秦始皇忽然觉得咸阳的人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操陕西方言说:“阿房”。阿房并不是一个实际地名,它的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秦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取名“阿房宫”。

(二说)

阿房宫早在秦始皇曾祖父惠文王时就开始修建了,原名阿城。阿的意思是高大的丘陵,言其宫殿很高。惠文王死,工程就停下了。直至几十年后的秦始皇,才又接着修。因为在高大的丘陵上修房,故名阿房宫。

(三说)

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

(四)传说中的覆灭情况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点拨:那么23岁的杜牧为何要写《阿房宫赋》?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

五、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

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六、初步感知

1、学生朗诵,注意正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

(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对阿房宫总体的印象是什么?[奢华、宏伟]好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阿房宫,感受它的奢华、宏伟)

七、文本研习

1.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划分文章层次。

一(1—2):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二(3—4):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2.具体研习第1段。

(一)补充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4 盘盘焉

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小组讨论)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三)学生再读或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

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提问: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三、具体研习第3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

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三)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课文。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3、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4、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小结: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六、主旨归纳

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七、艺术特色

(1 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第三课时

总结全文

一、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二、名家评析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

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然而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规模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写它,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类似“宏伟”、“壮丽”、“巍峨”、“高耸”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细描绘,又难免繁琐,失之于罗列现象。《阿房宫赋》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他既不作自然主义的铺陈,又不流于空疏,笔墨不多,却把阿房宫的形象、规模、气魄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请看他的描写是如何的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先给人一个雄伟的感觉,然后作者就展开具体的描写,参差错落,用十个句子写出了阿房宫里楼阁之胜:“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接下去,作者凭他的如椽大笔,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极尽描绘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连接,一连写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在这里,作者分别用两句话状写一个景,而写法又都是第一句写实,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来写,以加强第一句的印象。最后两句还以感叹抒情的意味对前四句作了一个小结。再往下当我们读到“歌台暖响……而气侯不齐”这样的一些句予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一齐涌来,令人心胸开阔,榆神爽快,忍不住耍为它拍手叫好。

——臧克家《诗人之赋——读杜牧的〈阿房宫赋〉》

文言知识补充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毕,完阿结,指为秦国所灭;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骊山,从骊山 ,名作状)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名词作状语。铛、石、块、砾,看做铁锅,看做石头,看做土块,看做沙砾。名词作动词。)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10.廊腰缦回(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11.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12.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13.蜀山兀(兀,形容词作动词,山高而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14.日益骄固(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15.秦人不暇自哀(哀,为动用法,为……哀叹)

16.奈何取之尽锱铢(尽,使动用法,使……尽)

1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18.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被动句

1)输来其间

2)函谷举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定语后置

(1)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2)钉头磷磷

(3)瓦缝参差

(4)管弦呕哑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7)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省略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剽掠其人

3)可怜焦土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

④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

⑤几千万落(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⑥直走咸阳(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今义:行)

【一词多义】

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 (全都。)

5、用心一也 (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北麓建构,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夫:

1、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第20篇: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到了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古文,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他的诗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2.关于“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

1 保存一定的诗意。

3、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4.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三、学生自读

(一)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

(二)听录音,正音。

四、文章研析

(一)明确结构

问题一:《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就其内容看,主要包括几部分?

明确:包括“体物”和“写志”两部分。

“体物”:摹写事物,“写志”:抒发情志。“体物写志”即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问题二:由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哪些是“体物”,哪些是“写志”? 明确:本文明显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1、2)是“体物”:描写阿房宫。

第二部分(

3、4)是“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

(二)文章研析

第一部分

问题:描写阿房宫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由外到内,由物到人。

2 第一段是写阿房宫本身是什么样的,是外部。 第二段是写阿房宫内住的是什么人,是内部。 那么阿房宫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分析每一段。 研析第一段

1、疏通文章(投影)

2、思考赏析

问题一:开头一句话写什么,有何特点?

写阿房宫的来历。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

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问题二:体会各句写阿房宫的什么特点?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写阿房宫的“大”、“高”。此句是总写。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阿房宫的地理位置。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阿房宫的宫殿之“多”。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写阿房宫的宫殿的建筑之“巧”。利用自然、巧夺天工。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写阿房宫的宫殿的建筑之外形与“多”。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写阿房宫的宫殿的建筑之“美”。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写阿房宫的宫殿的布局之复杂。

“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写阿房宫内的歌舞之盛,

问题三:概括一下阿房宫的特点? 宏伟壮丽

研析第二段

(一)引入本段:

问题:第二段写阿房宫内部,主要写了哪几类?

(二)那么,“人”和“物”具体各指什么?疏通文意。

(三)问题研讨

问题一:本段写了阿房宫的什么“人”,有何特点和用意?

3 写了阿房宫里的美人。这些美人来自六国。宫内的美人的特点是:

“多”: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掠,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美”: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悲”: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里写了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问题二:本段写了阿房宫的什么“物”,有何特点?

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四)总结:本段写阿房宫的美人、珍宝

(五)学生集体朗读本段文字。

(六)总结第一部分: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

第二部分

研析第三段

(一)疏通文意。

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二)解析结构 本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用之如泥沙”,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第二层: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第三层:最后四句是,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三)总结: 由描写转为议论

4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四)学生自读

研析第四段

(一)疏通文意。

(二)问题

问题一:“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

“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问题二:“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问题三:“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问题四: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四、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一)文章的结构特色

1.问题一: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

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2.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

5 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一)文章的语言特色

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明确: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充分体现了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3、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

明确: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涨腻、雾横”等词语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4、品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

明确: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证。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跃然纸上,可谓精彩妙极!

5、品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

明确:这句话简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始末,秦王朝灭亡的过程,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

6、根据以上对课文语言的品析,你认为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从全文看,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得最多的一种写法是夸张;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对偶、排比;从全文看,多用四字句,句式整散结合。

4.用简洁的话概括《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明确:铺采摛文,语言华丽。

《阿房宫赋教案.doc》
阿房宫赋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