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2022-06-21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课内容。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 1 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略讲)唐朝的建立

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二)、(重点讲)“贞观之治”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接着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同步导学》(练习册)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展示女皇武则天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 (2)同步巩固:完成习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开辟了唐朝的盛世基业,但政变中他杀父拭兄,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他呢?

武则天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无字碑,她希望后人为她书写功过,如果要你书写,你打算怎样写呢? 设计意图: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一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

用歌谣进行总结:(一) 唐太宗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便于记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四、作业布置:完成导学的习题。

目的: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都成:长安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推荐第2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_教案1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吏也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那么,李渊是怎样起兵的?又是怎样建立唐朝的?

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史实,感受唐朝前期的政策与唐朝走向强盛的关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学生列举唐朝建立史实。

2.教师补充一些细节,激发学生兴趣。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唐政权建立后,只占据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重新统一中国,要进行激烈的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

1 / 3

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学生简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二、女皇帝武则天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武则天。 学生简介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曌”字为名。)

学生归纳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

学生列举,教师补充总结: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过渡: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简介唐玄宗。

列举“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

2 / 3

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总结: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3 / 3

推荐第3篇: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要求学生认识: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的一系列进步性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2)武则天是一位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3)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为什么象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老师自己完成。)

2.导入新课

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加速了农民起义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变。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吏也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那么,李渊是怎样起兵的?又是怎样建立唐朝的?这些都是本课要回答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板书〉

618年3月,隋炀帝被部将杀死。5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看P8晋祠图)

唐朝建立之初,只据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国家尚未实现统一。李渊父子采取了正确的军事行动计划,终于战胜各地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当时,统一全国是民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李渊父子完成统一任务,为日后唐朝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在统一过程中,李世民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对统一任务完成起了积极作用,李世民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二、贞观之治〈板书〉

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板书〉

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亲身经历了隋末严峻的阶级斗争洗礼,不得不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严重教训。他认识到: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君与民关系如同舟与水关系。这种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贞观年间,他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请一位同学或教师朗读课文中“君、舟也„„”。此语出自《荀子》,是唐太宗引用来教诫太子的)

2.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板书〉

能否知人善任,是判断封建帝王愚贤的一个重要标准。唐太宗以隋炀帝嫉才害能,宠信奸佞为戒,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任用贤良,不拘一格,各取所长。他自称“梦寐以求忠贤”。他曾将州郡刺史名单书于屏风记其功过,以便奖惩。所以,贞观时期忠贤满朝,人才济济。这些文臣武将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房玄龄、杜如晦即是当时名相,人称“房谋杜断”。

在我国帝王中,唐太宗是最善于纳谏的。所谓纳谏即倾听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亡家灭为鉴,鼓励群臣犯颜直谏。所以,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向唐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尤为突出,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曾问魏征帝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算暗,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非常赞成这个见解。魏征病死以后,唐太宗大哭说:人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镜,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直谏难,纳谏更难。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3.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板书〉

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见课本第10页图示)三省是协助皇帝执政机关。凡军国要政先由中书省拟出文稿,门下省讨论(可以驳回重拟),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辖六部分管人事、财政、选举、军政、司法和土木工程等事务。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唐太宗时增设宰相,这一方面是防止宰相专权,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是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由于各职权部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唐太宗还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以民少吏多大并州县,裁减冗员,从而大大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

4.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板书〉

唐代学校教育比以前任何朝代都发达。唐太宗更是重视文化教育,他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当时,中央有国学、大学,多收官僚贵族子弟或外国留学生等。地方有州学、县学。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大学视察,关心教学情况。唐朝还出现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如医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唐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唐代选官主要来自科举。科举作为一种取士制度,从隋朝开始,但到唐太宗时才固定下来。当时,考试内容很多,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录取此科,第一名称状元,视为登龙门,即可任重要官职。唐太宗扩大进士科,为一般地主提供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途径,从而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5.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板书〉

隋末以来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不断。唐朝建立后,国内仍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经济调敝。李世民为首的统治者接受隋炀帝横征暴敛,终致身死国灭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读课文中唐太宗语)这对唐初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初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采取了开明政策和措施,所以,贞观年间政治较清明,农民占有一定土地,劳役负担比较轻,生产时间有所保证,大量荒地开垦出来。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历史上誉称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板书〉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晚年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须闻之,内外称为二圣”。683年,高宗病死,中宗即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实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武则天的统治可谓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她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主张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浮巧,省力役。她免去50岁以上男子的徭役。武则天用人也不拘常规,破格重用,并诏今天下,百姓可以自举。凡有才能士人上书,只要文章写得好,就给官做(如骆宾王)。这样给一般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开解了广阔的政治前途。也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有名望事绩者,多是天后所进之人”。姚崇、宋璟即是武则天和唐玄宗二朝名相。

总之,武则天统治政策总起来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大有贞观遗风。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四、“开元盛世”〈板书〉

1.政治经济措施〈板书〉

武则天以后,唐朝一度出现动荡局面,直到唐玄宗时才安定下来。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在他统治前期,他针对当时社会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在用人方面,他选贤任能,非常注意官吏的选拔,强调以功授官。他甚至亲自出题考核官员,决择升迁;有善必赏,有罪必诛。(请同学们看课文中唐玄宗任姚崇为相图)

在经济方面,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经济繁荣,盛世局面形成〈板书〉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因这时期唐玄宗年号为开元,故称“开元盛世”。

复习巩固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同学回答,或老师小结)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促成当时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所以,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展示准备好的表格,让同学填写右边内容)

(作业)

(三)教法建议

(1)本课宜采用讲述法。在讲述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本课涉及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3)本课有许多生动的内容,故事性强,教师可酌情决定取舍。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图画,原始资料等,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以求最佳教学情境。

推荐第4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示例之一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安徽芜湖市第3中学 刘跃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要求学生认识: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的一系列进步性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2)武则天是一位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3)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为什么象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老师自己完成。)

2.导入新课

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加速了农民起义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变。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吏也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那么,李渊是怎样起兵的?又是怎样建立唐朝的?这些都是本课要回答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晋阳起兵〈板书〉

1.晋阳起兵〈板书〉

617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起兵反隋。他在隋末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势力壮大起来,李渊有精明能干的诸子相佐,特别是次子李世民,更使他如虎添翼。当时,李渊父子既有政治地位和声望,又有一套封建统治权术和军事经验。所以,在群雄中胜利者就非李渊父子莫属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板书〉

618年3月,隋炀帝被部将杀死。5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看P8晋祠图)

唐朝建立之初,只据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国家尚未实现统一。李渊父子采取了正确的军事行动计划,终于战胜各地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当时,统一全国是民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李渊父子完成统一任务,为日后唐朝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在统一过程中,李世民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对统一任务完成起了积极作用,李世民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二、玄武门之变〈板书〉

1.玄武门之变〈板书〉

唐朝建国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继承权的斗争更趋激烈。李渊有四子,除第三子早逝,其他诸子均有实力。按照封建帝王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但次子李世民“功盖天下”,自起兵以来,功劳卓著,位高权重,威胁李建成太子的地位。李建成为保住太子地位,联络四弟李元吉,企图除掉李世民。不料,李世民先发制人。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请同学们看课本P9图画)

2.李世民即位〈板书〉

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三、贞观之治〈板书〉

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板书〉

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亲身经历了隋末严峻的阶级斗争洗礼,不得不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严重教训。他认识到: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君与民关系如同舟与水关系。这种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贞观年间,他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请一位同学或教师朗读课文中“君、舟也„„”。此语出自《荀子》,是唐太宗引用来教诫太子的)

2.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板书〉

能否知人善任,是判断封建帝王愚贤的一个重要标准。唐太宗以隋炀帝嫉才害能,宠信奸佞为戒,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任用贤良,不拘一格,各取所长。他自称“梦寐以求忠贤”。他曾将州郡刺史名单书于屏风记其功过,以便奖惩。所以,贞观时期忠贤满朝,人才济济。这些文臣武将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房玄龄、杜如晦即是当时名相,人称“房谋杜断”。

在我国帝王中,唐太宗是最善于纳谏的。所谓纳谏即倾听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亡家灭为鉴,鼓励群臣犯颜直谏。所以,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向唐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尤为突出,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曾问魏征帝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算暗,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非常赞成这个见解。魏征病死以后,唐太宗大哭说:人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镜,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直谏难,纳谏更难。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3.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板书〉

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见课本第10页图示)三省是协助皇帝执政机关。凡军国要政先由中书省拟出文稿,门下省讨论(可以驳回重拟),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辖六部分管人事、财政、选举、军政、司法和土木工程等事务。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唐太宗时增设宰相,这一方面是防止宰相专权,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是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由于各职权部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唐太宗还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以民少吏多大并州县,裁减冗员,从而大大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

4.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板书〉

唐代学校教育比以前任何朝代都发达。唐太宗更是重视文化教育,他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当时,中央有国学、大学,多收官僚贵族子弟或外国留学生等。地方有州学、县学。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大学视察,关心教学情况。唐朝还出现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如医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唐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唐代选官主要来自科举。科举作为一种取士制度,从隋朝开始,但到唐太宗时才固定下来。当时,考试内容很多,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录取此科,第一名称状元,视为登龙门,即可任重要官职。唐太宗扩大进士科,为一般地主提供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途径,从而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5.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板书〉

隋末以来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不断。唐朝建立后,国内仍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经济调敝。李世民为首的统治者接受隋炀帝横征暴敛,终致身死国灭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读课文中唐太宗语)这对唐初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初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采取了开明政策和措施,所以,贞观年间政治较清明,农民占有一定土地,劳役负担比较轻,生产时间有所保证,大量荒地开垦出来。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历史上誉称为“贞观之治”。

四、女皇帝武则天〈板书〉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晚年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须闻之,内外称为二圣”。683年,高宗病死,中宗即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实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武则天的统治可谓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她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主张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浮巧,省力役。她免去50岁以上男子的徭役。武则天用人也不拘常规,破格重用,并诏今天下,百姓可以自举。凡有才能士人上书,只要文章写得好,就给官做(如骆宾王)。这样给一般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开解了广阔的政治前途。也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有名望事绩者,多是天后所进之人”。姚崇、宋璟即是武则天和唐玄宗二朝名相。

总之,武则天统治政策总起来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大有贞观遗风。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五、“开元盛世”〈板书〉

1.政治经济措施〈板书〉

武则天以后,唐朝一度出现动荡局面,直到唐玄宗时才安定下来。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在他统治前期,他针对当时社会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在用人方面,他选贤任能,非常注意官吏的选拔,强调以功授官。他甚至亲自出题考核官员,决择升迁;有善必赏,有罪必诛。(请同学们看课文中唐玄宗任姚崇为相图)

在经济方面,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经济繁荣,盛世局面形成〈板书〉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因这时期唐玄宗年号为开元,故称“开元盛世”。

4.复习巩固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同学回答,或老师小结)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促成当时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所以,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展示准备好的表格,让同学填写右边内容)

(作业)

(三)教法建议

(1)本课宜采用讲述法。在讲述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本课涉及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3)本课有许多生动的内容,故事性强,教师可酌情决定取舍。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图画,原始资料等,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以求最佳教学情境。

指导教师:安徽省教科所 盛大玉

安徽芜湖市教科所 濮继鑫

推荐第5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准备:

探索和研究的尝试。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1.、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

2、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

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教师讲述:唐朝是如何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626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唐太宗)。

2.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画像,读教材,出示问题:

(1)\"贞观之治\"形成原因是什么?

唐太宗吸取隋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贞观时期推行革新的措施有哪些?

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权限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②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③在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女皇帝武则天

1.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的画像,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很多人对她褒贬不一,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她呢?

2.出示问题:

(1)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有哪些?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ア诖罅Ψ⒄箍凭僦疲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ア奂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武则天统治有什么影响?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治国又有哪些措施?

①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②实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上:注重文教(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编修经籍。

推荐第6篇:_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案例(万国荣)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案例

万国荣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要求学生认识: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的一系列进步性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武则天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难点

1、教材内容方面: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理解、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2、学习方法方面:从宏观到微观掌握知识结构、怎样在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对比中加深理解区别记忆。

3、能力培养方面:掌握章节框架结构的能力、对具体知识点的归纳提要和整理的能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隋朝建立和灭亡的时间。 (2)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2、导入新课

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加速了农民起义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之际,群雄并起 ,一些隋朝官吏也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那么,李渊是怎样起兵的?又是怎样建立唐朝的?这些都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看它包括了几个层次强调了那些知识点,并掌握提示中的两个皇帝两个盛世景象。

(2)指导学生掌握章节子目结构,把握本课线索(三皇两盛世)

(3)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玄武门之变”,了解事件三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性质并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掌握李世民的皇位是通过政变取得的。(可采用让学生讲的方法)。

(4) 指导学生阅读“贞观之治”一目。(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主要业绩。)让学生看图“唐太宗”“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并理解记忆。学生归纳、概括、总结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和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政治、经济、用人、科举几个方面)同时得出他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个大名鼎鼎的皇帝的结论,明白他为唐朝的繁荣和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史实。联系以前学过的盛 1 世景象(文景之治、开皇之治)来解释“贞观之治”。再看“唐太宗”画像加深理解记忆。 (5)指导学生阅读“女皇帝武则天”。教师出示材料:郭沫若对武则天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思考讨论:一武则天的统治有那些“贞观遗风”?二郭沫若为什么称赞她“政启开元”?(教师可作补充)指导学生看“武则天”画像加深理解记忆武则天的功绩。

(6)指导学生阅读“开元盛世”。(本课重点)学生

(7)总结唐玄宗在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学生思考:唐玄宗在哪些方面继承了“贞观遗风”?教师总结指出:一唐玄宗在开元年间,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继承、发展了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二唐朝前期,从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共114年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皇帝,鉴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教训,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强盛。

(8)小结、反馈测评。教师边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线索、框架、基本知识点,边板书并留出横线部分让学生填写。

(19)推荐作业:小论文《从隋亡唐兴看人才》 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四)板书设计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时间:618年

一 唐朝建立 人物:李渊 都城:长安 二 唐太宗

1.玄武门之变当皇帝 2.采取措施创盛世 吸取隋亡教训 轻徭簿赋发展生产

善用人重纳谏(房谋杜断、魏征) 贞观之治 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发展生产

三 武则天 承上启下 重用人才 发展生产

四 唐玄宗 开元盛世 重用人才(姚崇、宋景)

教后分析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在实际操作中也体验到一些成功的喜悦,也看到了实验的希望和前景。

1、课前五分钟“历史小论坛”。是在上学期的课前五分钟“历史小故事演讲”的基础上开展的又一项课前活动,旨在从训练学生口才提高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这是活动的第一课时,本来想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不敢发言,可是没想到学生发言还挺积极 2 有的还写了发言稿而且还很不错(我已经收集),让我真是高兴。

2、为了体现“主体性教育”,本课在教学程序上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找重点、找线索。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找得非常好(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线索:唐朝建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找重点、找线索的方法。

3、为了体现“主体性教育”,在课堂中运用“问题教学”和“探究性学习”。从“以疑启之” --到“以问导之”—到“创设问题情景”—再到“学生质疑”到达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就非常有新意(如玄武门之变该如何评价?等)。

4、课后留的讨论题:“从隋亡唐兴看人才”同学们很感性趣并称之为谈古论今,同学们在愉悦的情绪中结束本课。

推荐第7篇: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 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

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三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 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 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 3.学习“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 2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习,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 “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时间:618年。都城:6 长安。唐高祖:李渊。 (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3)“女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提出问题:武则天对唐朝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为两点:第一,继续发展生产,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武则天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开元盛世”一目,教师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的前提条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经济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贤相姚崇、宋壕,整顿吏治。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四)总结、扩展 1.教师总结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盘时期,它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走了出来。首先出现了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后又历经女皇帝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人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学们应该从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减轻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统治期间,弊政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广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这与武则天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是分不开的。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他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民,重视农业生产,开创了唐朝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相同点: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灭亡原因都因统治者残暴无度,滥用民力,使统治秩序很快崩溃,农民起义很快爆发,这都给后继的汉、唐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因此,汉、唐两代初期的统治者都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注意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唐都出现繁荣局面。不同点:时代不同,继承关系不同。秦汉处于封建制开始阶段,因此,汉初一方面继承了秦制,同时又分封诸侯。隋唐则处于封建制度发展的中期,隋与唐完全是继承关系,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亡与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矛盾尖锐即亡,矛盾缓和即兴。这是因为,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农民起义使秦、隋灭亡,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接受教训,注意适当减轻剥削程度,又促使汉、唐兴盛。这是农民战争推动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 布置作业 1.教材中课后练习题。(书面作业) 2.资料使用指导。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虚怀纳谏可以补充以下“唐太宗令众臣知而必谏”的故事: 魏征逝世后,太宗对朝中大臣们说: “我派人到魏征家中,在他的书信中发现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使者带回来,我看了看,字写的很乱,惟有前数行稍能分辨。魏征说:“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坏事。人,有好人有坏人,任用了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有的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只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的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太宗又说: “这是魏征未写完的奏章。我看了以后,想了想,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过错时,随时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2)在介绍武则天其人其事时,可引述其《腊日宣幸上苑》一诗:“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短短20个字,将武则天泼辣专断(有时又表现为创造性与勇气)的性格勾勒得再鲜明不过了。这是典型的自我写照的佳作。

推荐第8篇: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另外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文化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涉及对三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初中学生往往用好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地位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唐后和其子经过七八年的征战逐步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则达到了唐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开元盛世”,可让学生结合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均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经济措施,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掌握这一规律,由此实现重点突破。

2、关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后面课中总结。前后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3、讲述“女后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可首先提问学生:如果你知道武则天这一人,那么你印象中的这个女皇帝是怎样的呢?

然后向学生展示武则天的画像,请几位同学讲一些有关武则天的小故事,教师在介绍武则天的统治时,可让学生参考课文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难点突破方案 对于“贞观之治”,教师可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紧接着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同时介绍唐太宗其人。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思考问题:第

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

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政策的评价和感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总结。

推荐第9篇: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 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

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三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 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 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 3.学习“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 2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习,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 “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时间:618年。都城:6 长安。唐高祖:李渊。 (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推荐第10篇: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教学教案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近亲”。隋炀帝继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615年,李渊受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次年拜太原留守。(太原郡治所为晋阳,在今山西太原。) 李渊起兵的酝酿和经过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613年征高丽之役,李渊督运于怀远镇,路过涿郡,与宇文士及深夜密论时事,开始有起兵反隋夺取天下之志。616年李渊奉诏为太原留守,以王威、高君雅为副。太原是军事重镇,兵源充足,粮饷丰沛,可以“食支十年”。李渊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将长子建成留在河东,命其“潜结英俊”;携次子世民至太原,命其“密招豪友”,积极准备起兵。李世民结交晋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等暗自部署力量。617年初,李渊使刘文静伪造敕书,说炀帝要发太原、马邑等几郡民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全部当兵,年底集中涿郡,将攻打高丽。于是群情激愤,马邑刘武周乘机起兵,引突厥攻占汾阳宫。李渊借机募集新兵,并密召长子建成、四子元吉等急赴晋阳。炀帝派遣监视李渊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虽迫于非常形势同意李渊自行募兵,但眼看上万新兵云集,怀疑李渊有异志,便暗中策划晋祠祈雨大会,想把李渊父子诱骗至晋祠,伏兵杀害。晋阳乡长刘世龙得知此事,因感李渊不以其出身微细,以礼相待,立即将此事报告李渊。李渊父子决定先发制人,于617年五月起兵晋阳。旧史所说李世民暗中在晋阳部署宾客,准备起兵,而李渊不知其事。等到李世民把计划告知李渊,李渊大为惊骇,甚至要执李世民送官治罪。这是不可信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把李世民说成李唐王朝的真正奠基人,使他的皇位获得合法性。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当然,年轻的李世民见事敏速,行动大胆,劝李渊早日举兵,可能纠正过李渊行动过于迟缓的弱点。在李渊的授意下,他在组织起兵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些我们也是应该承认的。

李渊父子得知王威、高君雅“欲因晋祠祈雨,为不利。”(《资治通鉴》卷183)617年五月伏兵于晋阳宫城外。次日清晨李渊和王威、高君雅同坐视事,刘文静引开阳府司马刘政会进来,说有密状告人谋反。李渊故意示意王威取状先看。刘政会说:“所告乃副留守事,唯唐公得视之。”李渊看状,上写:“威、君雅潜引突厥入寇。”高君雅发现已陷入对方圈套,大呼:“此乃反者欲杀我耳。”刘文静等立即执王、高二人入狱。恰巧突厥数万人扰晋阳,众人以为是王威、高君雅所勾引,李渊于是斩王威、高君雅,铲除障碍,公开起兵。六月,建成、元吉等始至晋阳。

起兵后,李世民倡议北结突厥,以解后顾之忧,并凭借突厥兵马壮大声势。李渊亲笔致书突厥,卑辞厚礼,遣使驰送始毕可汗。向突厥称臣,请始毕出兵相助,约定“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突厥送马千匹来太原互市,并答应出兵相助。七月,李渊以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自己与建成、世民率领三万大军誓师南下。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机进兵关中。沿途队伍不断壮大,十一月,李渊命建成、世民四面进攻,遂克长安。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617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迎代王侑即皇帝位,是为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炀帝为太上皇。隋恭帝以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次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杀隋炀帝。五月,隋恭帝禅位,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定都长安。立建成为太子;以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元吉封齐王,唐朝正式建立了。 唐政权建立后,只据有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重新统一中国,还要经过激烈的战争。自618年到624年,七年中除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和梁师都依靠突厥贵族的庇护得以割据朔方外,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第一战是对陇右的薛举、薛仁果父子,迫使薛仁果降唐。第二战是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进攻河南的刘武周和宋金刚。第三战是对东都的王世充势力和窦建德领导的农民军,打败窦建德,消灭了他建立的夏政权;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灭亡了他建立的郑政权,为唐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期间李世民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山西太原晋祠(图画)

在今山西太原市,始建于北魏前(郦道元《水经注》已记载)。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其子燮因晋水改国名为晋。北齐时曾改名大崇皇寺,唐贞观年间仍名晋祠,以后历代多加修葺。 唐太宗 唐太宗(598—649),名李世民,唐高祖次子。李渊攻入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李渊即位后,李世民任尚书令,不久封为秦王。在统一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双方争夺皇位。最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迫使唐高祖退位,自己称帝。次年改元贞观。他在位时(626—649),出现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他还平定东突厥,置安西都护府,被突厥等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他以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发展唐蕃关系。在位时,他积极发展同日本、古印度等国的友好交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但晚年缺点暴露较多,如连年用兵,赋役加重,等等。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 这段话源出自《荀子》,是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诫,见《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吸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贞观政要》),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舟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他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以这些认识为依据而制定的。 善于用人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所以他很重视选官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重视纳谏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长治久安”。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三十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凡数十万言。刘洎、岑文本、马周等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批评。正是这些谏净,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引《旧唐书·魏征传》)。

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非常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初,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太宗除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外,还用参知政事、参议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义,任用其他一些大臣为宰相,参加议政。这样把宰相班子扩大,并且以品位稍低的他官参与议政,使之成为一个变动不居的集体,便于控制,有利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致造成宰相专权,大权旁落。同时,扩大议政人员名额,可收集思广益之效。新的宰相制度正式确立。唐太宗还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相互检查的作用。要求坚持讨论、封驳、执行相结合的原则。他一再要中书、门下两省大臣,凡是诏敕有不便之处都要论执,不要盲从。旧史称唐朝政府处决政务很少错误。

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隋末豪杰并起,割地称雄,归附唐朝后,高祖割置州县安顿他们。因之州县数目,倍于隋朝,形成民少吏多的弊政。唐太宗命房玄龄等并省中央文武官员,由2000多人减为643员。裁并州县,因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共设州府358,县1551。精简中央、地方各级政权机构,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兴学校,发展科举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

第11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www.daodoc.com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人物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

讲授新课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平定了全国。

2.

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

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女皇帝武则天

.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

武则天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行唐太宗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

3.

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讨论:你怎样评价武则天这个人物?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大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减轻劳役,鼓励发展农业;击败东、西突厥,加强西域统治。

2.

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

开元盛世唐朝的鼎盛时期。课

件www.daodoc.com

第12篇:新人教版版七下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 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 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 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 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人物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②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 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 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

(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平定了全国。

2.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 是唐太宗。

3.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 才,知人善任。

4.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 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 盛,6.

7.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 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帝武则天 1.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 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 试制度;继续推行唐太宗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 产;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

3.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 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讨论:你怎样评价武则天这个人物?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三)

1.开元盛世

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革 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人鼎盛时 期,这个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3.学生讨论归纳: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政治上(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任用①

贤能(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整顿地方吏 治;崇尚节俭。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盛世”。

② 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 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 元盛世 教师小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 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唐太 宗统治时期,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臣,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批 评和意见,从而形成了 “贞观之治”的局面,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承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 政策,下令奖励农桑,发展农业生产。还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会经济 继续发展。武则天的统治,上承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启唐玄宗的“开 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大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以进(1)

(2)

(3)

士科最为主要);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减轻劳役,鼓励发 展农业;击败东、西突厥,加强西域统治。

2.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开元盛世 唐朝的鼎盛时期。

第13篇:《开元盛世》教案

“开元盛世”

课题:

3、开元盛世

课型: 新授 内容标准: 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辅工具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先进的工具;手工业当中的高超技艺;商业的繁荣 难点:治世和盛世的关系;曲辕犁;筒车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曲辕犁、筒车等图片,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引导学生欣赏反映手工业发展成就的图片,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讨论并汇报,教师总结。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利用导言《忆昔》来导入新课,可以设计提问“诗中描述了当时的社会呈现出什么局面?哪位同学知道诗中的‘开元’指的是什么?”

2、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的社会又繁荣的何等程度?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开元之治

1、唐玄宗统治前期取得的盛世局面与其有效的整治措施是分不开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唐太宗初期改革的措施。(出示幻灯片)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三项措施当中你认为哪一项最好、为什么?

3、提倡节俭方面联系以前的内容,以前学过的统治者中还有谁在统治期间提倡节俭,并带领国家走入的繁荣?得出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成由俭,败由奢。” 过度:唐玄宗在其统治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利国利民的措施,历史上把其前期的统治称之为“开元之治”,也正是因为其前期利国利民的统治使唐朝在其统治前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盛世。下面我们就走入盛世,来看一下当时的开元盛世社会繁荣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盛世经济的繁荣

1、首先让学生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的盛世经济的 繁荣。

2、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开元时期唐朝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3、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已经对盛世经济的繁荣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三组同学开始讨论,怎样以一位当时唐朝人的身份向其他同学介绍当时盛世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的繁荣。

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在三个组中间指导,明确知识点的准确性,提示方法。 农业方面:1)兴修水利2)农耕技术的发展3)蔬菜品种的增加(胡萝卜、大蒜、黄瓜等)4)茶叶的种植5)新农具的使用(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方面:1)丝织品(花色品种多、工艺高超)利用课文中小字部分内容试着去介绍,方法让学生自己想。2)陶瓷业(青瓷、白瓷、唐三彩)介绍唐三彩。、

商业方面:1)明确当时唐朝繁华的都市有那些。2)长安城的布局有什么特点3)长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4)长安城的人口有什么特点。

1、教师总结每一组同学的发言,并操作课件为学生演示。

2、三组汇报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

过渡: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他统治的前期为“开元盛世”那他统治后期出现什么情况呢? 唐朝的衰亡

任何事情发展到了定点之后变走向衰败。历史也不例外。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败,907年唐朝灭亡。

三、总结

一个历史人物,两个历史概念,三方面成就找同学来回答。

完成课课清小卷

教学反思:

1、学生阅读讨论之前要给好标准,时间安排等,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大段的时间不能无目的的散给学生。

2、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三千丈、三彩、三人行)。

3、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明确好书中重点的位置,指导学生能做好记录。

4、书中凡是提过的以前的知识点一定要点透,可以找学生回答一下,房谋杜断分别是谁,教师要说清楚。

5、注意学科语言的使用,书中的重点学科专业词汇不可以被替代,非重点内容在有利于促进教学的情况下,慎用。

6、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和表现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标新给予肯定。

7、注意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用精巧的问题设置去体会学生其所学知识的看法,从学生的角度教师去了解其对知识的理解。

8、注意教学时间的把握。

第14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岳麓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24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唐王朝的建立

、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贞观新政

、“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

第15篇:七下开元盛世教案

第三课“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盛事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课题。 2.预习新课:

学生自主预习,完成预习题目。 3.教师提出预习问题:

(1) 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____等人当宰相,“历精为治”。

(2) 开元初年,唐玄宗进行一些改革,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____”。

(3)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____;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____。

(4)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____、____和____最为有名。 (5) ____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6)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

4.学生展示预习问题。 5.教师评价。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 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的问题:

(7) 分析“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理由是什么? (8) 唐玄宗统治后期为什么唐朝从此日趋衰落?

(9) 你的家人是否喜爱喝茶?如果有,请你向他们讲一讲饮茶的益处和你所知道的中国名茶珍品。 2.教师按四人小组分组。 3.学生展示交流问题。 4.教师评价。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教师:“盛世经济的繁荣”是重点,盛世最重要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2.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训练:

(1)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其意图是:(

) A.显示自己富有四海。B.证明那些物品毫无用处。

C.表示不再用奢侈品的决心。D.表示自己是同情人民的典范。 (2)饮茶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形成于(

) A.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时期。B.秦汗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朝时期。 (3)唐朝曲辕犁的优点是(

A.容易掌握耕作方向。

B.提高播种效率 C.便于深耕

D.便于在农村销售

(4)下列哪项内容最能说明唐朝丝织技术的高超(

A.唐朝的丝织品品种很多。 B.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C.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可透过丝绸衣服看见胸前黑痣。 D.唐朝的丝织品数量多。

(5)唐都长安城里把繁华的商业区叫做(

A.瓦肆

B.坊 C.市

D.行

(6)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全盛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其意图是:(

A.显示自己富有四海。B.证明那些物品毫无用处。

C.表示不再用奢侈品的决心。D.表示自己是同情人民的典范。 (2)饮茶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形成于(

A.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时期。B.秦汗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朝时期。 (3)唐朝曲辕犁的优点是(

A.容易掌握耕作方向。

B.提高播种效率 C.便于深耕

D.便于在农村销售

(4)下列哪项内容最能说明唐朝丝织技术的高超(

A.唐朝的丝织品品种很多。 B.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C.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可透过丝绸衣服看见胸前黑痣。 D.唐朝的丝织品数量多。

(5)唐都长安城里把繁华的商业区叫做(

A.瓦肆

B.坊 C.市

D.行

(6)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全盛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7)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共同主义的问题是(

A.轻徭薄赋

B善于纳谏

C减轻刑罚

D重视人才

(8)唐代陶瓷制品十分精美、人民赞美它“类玉’’‘‘类冰’’的是(

A刑窑的白瓷

B越窑的青瓷

C唐山彩

D景德镇的瓷器

(9)‘‘贞观之治” 和“ 开元盛世”之间的著名皇帝是:(

A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10)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唐玄宗宠爱杨贵妃

B安史之乱

C唐末农民大起义

D后梁建立 2.学生做完检测题后进行反馈。 3拓展题: 请你穿越时空,充分能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假想成一位农民,向同学们描出你一天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情况。(提示:当时你都使用什么劳动工具,种什么,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等) 4. 小结: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后期出现“安史之乱”唐朝日趋衰落、907年,唐朝灭亡。

第16篇:第3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教案(版)

第3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能力培养

(1)通过收集图片实物、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武则天、唐玄宗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一种较好的治国路线和政策来之不易,要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2)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丝织品等历史文物的工艺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3)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的对比,对学生进行迁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本课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为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主要政绩;难点是如何客观的看待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艺术作品对其评价不一。如何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客观、公正的评价武则天是一大难点。应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以事实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唐玄宗前后期的巨大变化,在分析人物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要抓住前后变化的原因突破这一难点。 教法、教具:

本课中所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武则天和唐玄宗,学生从电影,电视、小说、传说中了解教多,加上教材中的许多辅助材料及图片,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为此,应该采用谈话式或问题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增进感情。

在教具的选用上,本节图片教多,应把图片顺序加以调整,分三个系列,这样能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视剧《武则天》,请问同学们谁看过?(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郭沫若同志称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武周政治和开元盛世

1、女皇帝武则天

请看过有关武则天的电视剧、电影、小说的同学讲一讲武则天的故事,也可以通过看教材来完成。(出示图片:武则天像)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在唐高宗之后,于690年称帝,国号武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当上了最高统治者,必然会遭到一些人(特别是男人)的反对,你认为她应当怎样巩固其统治? 指导学生看书,结合课外收集到的史料,用具体事实来说明武周政治的概况。 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一方面,为巩固其统治,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另一方面,沿用唐初的基本国策,任用贤能之士,推行科举,发展经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千多年来,在传统史书、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争论不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就是武则天本人,也没有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是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

(出示图片:武则天的无字碑)。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武则天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则天是人不是神,在引导学生分析武则天政治弊病的同时,更应该把武则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其政治经济措施,认识武周政治为唐中期繁荣所起的作用。

2、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死后,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皇帝即唐玄宗,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极度繁荣的时期——开元盛世。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历史图片、实物、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图片,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和丝织品仔细体会开元盛世的事实。同时,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教师指出,作为一代明君,唐玄宗重用贤人,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开创了开元盛世。那么,唐玄宗后期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板书:由盛转衰)。

学生讲解成语:口蜜腹剑的典故;朗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诗句,分析其衰落原因。

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加深学生对唐玄宗前后期统治截然不同的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概述:明君与昏君(板书)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 盛世;却由于唐玄宗的纵情享乐而使大好河山毁于一旦。我们应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

第17篇:“开元盛世”_教学设计_教案

第3课 开 元 盛 世 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有: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的“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商业的繁荣及城市的发展,形成“开元盛世”等一系列史实。

2.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归纳和分析,提高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学习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变化,能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2.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 2.难点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讲新课以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忆昔》,有人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么?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所作。诗中的前三句向我们描述的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这个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开元盛世”,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溢美成分,但也不是没有根据,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开元盛世”。

导入二: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臣,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批评和意见,从而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之后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承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政策,下令奖励农桑,发展农业生产。还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向下又开启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你了解唐玄宗么?想领略唐朝前期的盛世风采吗?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一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1.“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局面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我们得先了解唐玄宗即位前的唐朝政局: 武则天死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先是唐中宗复位,而由于他昏庸懦弱,大权落入皇后韦氏及其女安乐公主手中。韦皇后于710年将中宗毒死,开始临朝听政,想做第二个武则天。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扶睿宗复位。睿宗即位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但大权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太平公主有拥戴之功,大树私人势力,当时有一种说法,“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可见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712年8月,李隆基在姚崇、宋璟等人的支持下,先发制人,太平公主被赐死于家。不久,睿宗将帝位传给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改年号为开元,李隆基即为唐玄宗,亦称唐明皇。至此武则天下台之后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唐玄宗即位前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唐朝一步步走向繁盛。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到,他是怎样做的呢?

(1)重用人才。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说明唐玄宗对人才的重视。姚崇早年为武则天提拔重用,官至副宰相。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助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

(2)除了任命姚崇做宰相外,还特别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

(3)节俭。开元初,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

因为上述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请同学比较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都善于用人,重视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戒奢从简。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史书上称其统治为“贞观之风,一时复振”。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盛世经济的繁荣

要了解一个国家或王朝经济发展情况,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入手。 农业

我国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以农为本。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

(1)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不仅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连边远山区也有。

(2)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

南方首先是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唐代的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方法是将稻种先培育成秧苗,再移植到稻田中,这种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大家想想,育秧移植栽培与以前的漫天撒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方法比起来,有哪些先进之处?育秧移植栽培推广后,农民可选择健康、茁壮的秧苗移植,保证了收获时的产量和质量。其次,唐代还大量栽种早稻,也就是一种在六七月份就可以收割的水稻。这样,在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的南方就可再抓紧时间种第二次水稻,于是出现了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当时,高梁、荞麦等并非中原的农作物也来到黄河流域安家落户,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

(3)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

唐时的蔬菜新品种有菠菜(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莴苣和食用菌等。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 (4)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就已认识到茶对人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品。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达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传播茶文化。)

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国。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

陆羽,唐朝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对茶的起源、茶的形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和水质品第的鉴定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对后世研究茶史有相当影响。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现在有许多茶楼起名叫做陆羽,也是借助他的声望。

(5)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和筒车。

曲辕犁:耕犁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它的结构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对比)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看汉代耕犁有一个又直又长的犁辕。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曲辕犁由11个部件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①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看录像)不仅转弯灵便了,还使整架犁体积变小,重量减轻,用一头牛牵引就能运行自如,改变了过去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节省了人力、畜力。另外,唐代人还对耕犁的其他细节进行了改造。②西汉耕犁已装有犁壁,唐代时加以改进,唐朝的犁壁呈圆形,可自动将土推至两侧,减小了耕犁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③曲辕犁装有犁评,可调节铲入地的深浅,便于深耕或浅耕。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改造,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辛勤劳作中摸索出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改造后的曲辕犁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犁。除了耕地,灌溉在农业生产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人民很早就使用各种水车进行灌溉。

到唐代,由于农业发展很快,不仅平原地区良田万顷,就是山地、丘陵一带的荒地也被大量开垦。为了适应那里的需要,人们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比翻车大得多。同时既节省上人力、畜力,又提高了效率。但它也有局限性,在水势平缓处它无法发挥优势。可见,古代科技是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筒车最适宜用在岸高水低、水流湍急的地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时这种水车就已传到日本。 (6)人们积极抗旱,治理蝗灾,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 手工业

丝织业:唐代丝织品的花色、品种繁多,而其精美和织造技术的高超主要反映在当时妇女们多姿多彩、精致华美的服装上。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等。

出示阿拉伯商人与唐朝官员的对话,阿拉伯商人与唐朝官员的对话中反映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唐代长安的官营丝织业作坊,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是全国的纺织中心。唐代中央政府设有织染署,专为皇室和百官大臣织造高级丝绸。织染署属下有25个作坊,负责不同的工种,可见当时纺织、印染业的分工,已经非常精细。

陶瓷业:图片。除丝织品外,中国的陶瓷器也是世界知名。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瓷器制造至此才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唐代人以陶瓷器为日常生活用品,许多精品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时出现了一批制瓷名窑。唐代陶瓷器品种很多,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它们各具特色,其中精品更令人爱不释手。邢窑产品远销海外日本、埃及、印度等地。图中唐朝的白瓷为邢窑烧的白瓷汤瓶,通体呈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

闻名于世的唐三彩也是在这时创制的,是陶器的一种。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它先以白色黏土作成陶胚,放在窑内素烧。陶胚烧成后再上釉进行釉烧,彩釉多是白、黄、绿、褐、蓝等色。化学分析表明,彩釉主要是矽酸铅,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透明无色。制作时先在白地的陶胎上涂一层无色釉,然后再涂各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进行釉烧。工匠们可以配出浅黄、翠绿、天蓝等色彩。由于铅釉高温流动的性质,烧时往下流淌,呈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融合绚丽,斑驳淋漓,成为闻名于世的唐三彩。这表明,当时工匠们对化学原料特性的认识、对火焰的控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本来陶器的特点是胎质粗糙,釉色不透明,但唐三彩却以独特的工艺而引人注目。(影片)这种精湛罕见的工艺成为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至今它仍以其明丽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而备受世人青睐。唐三彩制作精细,造型独特,很受外国人欢迎。印度、伊朗、埃及、日本、朝鲜和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都曾发现唐三彩制品。由此可见,唐三彩是唐代重要的出口货品。

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人们为获得不同的生活必需品,就要进行越来越频繁的交换,因而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也越来越兴旺。 商业

唐代繁华的大都会有四个,由西向东依次是哪里呢?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其中,以唐都长安最为富丽宏伟,而它作为一座商业城市,代表了唐代商业的发展水平。 总结长安城特点。(1)宏伟壮丽。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带有皇帝至高无上的意思。其南为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护卫皇城与宫城。是平民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住宅区名坊。商业区名市。全城南北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有东西二市。(2)坊与市分开。封闭式的坊和集中的市。(3)规划整齐。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长安城内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南北纵列11条大街,东西横列14条,把外郭城切成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全城街道两旁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树榆树,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的唐人诗句,就是对长安绿化和城市布局的描绘。(4)长安城不仅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还居住着很多来自异国他乡的侨民。这些居民在城中从事200多种不同的行业,开设店铺多达几千家,再加上往来商旅川流不息,使整个长安城兴旺繁荣。不仅白天熙来攘往,甚至在夜间也是喧闹非凡,真可以说是昼夜喧呼,灯火不灭。长安是一座宽容的城市,以她豪放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各国学者、官员、商人、僧侣接踵而来。大明宫内的麟德殿曾宴请过七十多个国家的客人,来唐的外国使者遍及欧、亚、非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万人口的长安,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万家以上。 长安城以其特有的繁荣与兴旺名闻于海内外,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国际性大都市。

善于总结继承,又做到兼收并蓄的唐朝,也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长安城由此产生了特有的都市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也影响到国外,比如日本(看日本东京平面图)。

同学们,唐玄宗时长安的商业盛极一时,文化也欣欣向荣。达官贵人奢侈享乐。但及时享乐,歌舞升平,未能掩盖社会矛盾的激化,唐明皇对杨贵妃的万般宠爱,使他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 3.唐的衰亡

唐朝的衰亡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唐玄宗统治前期,尚能励精图治,勤于朝政,但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后期的年号),渐生骄奢之心,朝政日益腐败。特别是杨贵妃入宫以后,便过起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腐败生活,不理朝政,挥霍无度(有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谁都知道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讲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浪漫故事。但这个故事以喜剧开头,却以悲剧收场。杨贵妃即杨玉环,本是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之妻。后被唐玄宗用尽手段纳为妃。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贵妃的温泉,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南门外骊山北面的山脚,距离西安市25公里,因骊山温泉而得名。华清池是历史上一座著名的温泉离宫御苑,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首先在此建汤泉宫,到唐玄宗时将其扩建为华清宫,规模宏大、辉煌壮丽。每年10月,唐玄宗和杨贵妃便来此居住,到岁末才回。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之句,即指此。)(杜牧的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由于对杨贵妃的宠爱,他把国家大权先后交给了“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外戚杨国忠。李林甫独揽朝政19年,残害忠良,堵塞言路,擅权跋扈。继李林甫为相的杨国忠,他依仗自己是杨贵妃的堂兄,身为宰相兼领40余职,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广收贿赂;无德无能却刚愎自用,胡乱处理政事,赏罚无章,致使这时朝廷的政治更加昏暗。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正当唐玄宗和杨贵妃流连于骊山华清宫的富丽,沉湎于《霓裳羽衣曲》时,幽燕边塞响起了反叛的战鼓。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乘唐朝政局紊乱,内地兵力空虚,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在范阳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后来,其部将史思明也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后西下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将士兵变,杀死杨国忠,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后继续西逃至成都。当时杨贵妃年仅38岁。(有传说杨贵妃当初没有死而是去了日本,有人在日本见到过贵妃墓,已成为千古之迷,但是,唐玄宗晚年是凄惨的,很是孤独,失去杨贵妃对他打击很大,政权又落到了儿子手中,他命人画了一幅杨贵妃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宫殿里,每天观看,正像《长恨歌》最后两句所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叛乱,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后史思明又杀安庆绪。最终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757年,唐军在少数民族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和洛阳,给叛军以沉重的打击。763年,穷途末路的史朝义自缢而死,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安史之乱使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司专权,朋党之争,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875年,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唐朝在这场农民大起义中走向瓦解。公元907年,这个强大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了灭亡。907年,被节度使朱温所灭。

(三)、巩固练习

1.杜甫的诗句“忆昔与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武则天 2.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6.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1.A 2.C 3.D 4.D 5.C 6.D 见本课随堂练习。 参考资料

1.杜甫的《忆昔》

杜甫的《忆昔》共有两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时所作。诗里写出自己对唐肃宗、玄宗两朝旧事的回忆。第一首写的是“忆昔先皇(唐肃宗)巡朔方”、安史乱后唐朝的混乱情况。杜甫写诗时为唐代宗统治时期,所以称肃宗为先皇。第二首以充满羡慕之情回叙当年开元盛世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兴,使盛世得以重现。课本中引用的只是《忆昔》第二首开头的六句,下面尚有22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2.唐玄宗和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睿宗之子、高宗武则天之孙。睿宗朝曾参与诛杀武、韦同党,平定了武则天晚年以后的政治*。712年即位,改元开元,至742年又改元天宝。开元之治时期一般指开元年间的29年(712~742)。天宝以后由于奸臣当道,安史叛乱逐渐成为乱世,历史上亦称天宝之乱。安史乱后,756年玄宗奔逃入蜀,同年太子即位,是为肃宗。762年,玄宗在长安抑郁而死。开元年间玄宗比较重视吏治,任用贤才姚崇、宋璟为相,精减冗官;也注意发展经济,采取抑制土地兼并措施,兴修水利和组织垦荒等;还重视文教科技的发展,整理古籍,任用天文学家一行改造新历,测量子午线。同时,在和睦周边民族,安定边疆,以及对外的友好交往方面,也有贡献。 3.姚崇 姚崇为唐玄宗开元时期名相。早年为武则天所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开元初年,为唐玄宗所看重。在一次讲武检阅军队时,召进姚崇议论国是,欲加重用。姚崇却侃侃而谈,提出十项建议,史称“建言十事”。这十项建议包括:实行仁政、不贪边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参与朝政、拒绝营造佛道寺观、戚属不任台省官、对朝臣以礼相待、纳谏从善、以两汉外戚专权为戒等。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便正式拜相。姚崇为相后,兴利除弊,选用贤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开元九年(721),姚崇病故。

4.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亦满”(《元次山集》)。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开元二十年(732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口45431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5.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一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制作了《玄宗时期兴修水利表》。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 6.唐朝农耕技术的发展

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liù,水流)加灌溉。”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较长,加上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吴郡图经续记》)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7.唐朝的蔬菜新品种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

8.唐朝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认识到茶对人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三国志•韦曜传》说:吴国皇帝孙皓,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韦曜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说明当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东晋桓温招待宾客主要用茶果。

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达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祁门县境甚至“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什七八”(《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方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当时的名茶就有二十多种,如蒙顶、石花等。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

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国。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 9.陆羽和《茶经》 陆羽,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对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和水质品第的鉴定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对后世研究茶史有相当影响。据《太平御览》记载,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 10.曲辕犁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晚唐时陆龟蒙的《耒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1)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2)加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3)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11.筒车

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12.姚崇捕蝗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蝗灾。当地老百姓受迷信思想影响,纷纷烧香磕头,祈求上天保佑,满朝文武也都束手无策。姚崇向皇帝上书,引用古代《诗经》和东汉光武灭蝗的诏令,说明灭蝗才是积极的办法。他建议唐玄宗派遣“捕蝗使”,去山东灭蝗。姚崇上书受到许多朝臣反对,他又力排众议,说服玄宗迅速行动。玄宗终于同意派使捕蝗,并强调:“吾与贤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敢议者死。”在灭蝗过程中,姚崇奖勤罚惰,对那些迁延不积极捕蝗的地方官吏严加申斥,说“古之良守,蝗不入境。今不治蝗,正证明无德可言”,发牒催促治蝗。结果灭蝗取得很大成绩,仅汴州就捕蝗14万石。此后,山东再没有酿成重大蝗灾。他的治蝗行动受到高度赞扬,人们说:“姚崇为相,忧国如家,爱民如子。” 13.唐代的丝织业

唐代丝织业非常发达,丝织技术精巧,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等。

绫是以斜纹组织起花,光如镜面的丝织品。绢是用生丝织成的一种平纹织物,主要产于唐代北方。绢的显著特点是质轻,《太平广记》记载有一种轻绢,一匹长四丈,重量只有半两。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唐代绢幡,都是用一种几乎透明的薄绢制成的,挂在佛堂的过道上,不阻碍光线。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纱是一种表面布满纱眼的丝织物,亳州轻纱由于过于精薄,入手如无重量,做成衣服,真像身披轻雾。这种轻纱就是唐代贵妇“嫌罗不着爱轻容”的轻容纱。新疆吐鲁番发现的一件深红色轻容纱,菲薄精巧无比。锦是一种多彩织花的高级丝织物。益州、扬州的锦最负盛名。蜀锦绚丽多彩,精美绝伦。

唐朝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有人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了色谱分析:红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等五色,黄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等六色,青、蓝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等六色,绿有胡绿、叶绿、果绿、墨绿、豆绿等五色,连同黑白二色,共二十四色之多。 14.唐代陶瓷业

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瓷器制造至此才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瓷器也代替金、银、漆器,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器皿。那时出现了一批制瓷名窑。邢窑及四川大邑的白瓷,胎质坚致,釉色洁白。杜甫咏白瓷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清脆的玉声)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越州的青瓷瓷土细腻,胎质精薄,瓷化程度高,釉色晶莹润泽。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说青瓷釉色晶莹如九秋露水,色泽如千峰滴翠。陆羽评青瓷白瓷说“若邢瓷类银(言其白),则越瓷类玉(言其白而莹润)”,“若邢瓷类雪(言其洁白),则越瓷类冰(言其洁白而透明)”。这些评说,是抓住了名窑瓷器的不同特点。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它先以白色黏土作成陶胚,放在窑内素烧。陶胚烧成后再上釉进行釉烧,彩釉多是白、黄、绿、褐、蓝等色。化学分析表明,彩釉主要是矽酸铅,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透明无色。制作时先在白地的陶胎上涂一层无色釉,然后再涂各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进行釉烧。工匠们可以配出浅黄、翠绿、天蓝等色彩。由于铅釉高温流动的性质,烧时往下流淌,呈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融合绚丽,斑驳淋漓,成为闻名于世的唐三彩。这表明,当时工匠们对化学原料特性的认识、对火焰的控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15.唐都长安

唐朝首都长安城,在隋朝兴建时称为大兴城,但习惯上还是称长安城。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旧制,不断修建,更加宏伟壮丽。长安城布局特色:(1)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其南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平民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住宅区名坊,商业区名市,坊市分置。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显然带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这可说是宇文恺当年设计长安格局时的中心思想。(2)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东半部设万年县,有东市;西半部设长安县,有西市。东半部54坊和西半部55坊绝大部分对称,因修兴庆宫、大明宫稍有变动。(3)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长安城内的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南北纵列的大街11条,东西横列的大街14条,由这些大街把外郭城切成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二市各占两坊之地。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反映了这种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全城街道两旁都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榆,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白居易给张籍的诗中所说“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就反映这一情况。宫城和皇城内,多种梧桐柳树。(4)封闭式的坊和集中的市。坊的结构是封闭式的,各坊都有围墙,住宅的门都在坊内。除皇城以南36坊只开东西两门,仅有东西大街外,其余各坊,皆开东西南北四门,都有由一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构成的十字街。东西两市,四面各开两门,各有两条东西街、两条南北街,构成“井”字形街道,把市场分为九个方块。每方的四面都临街,店铺就设在各方的四围,同行业的店铺,集中在一个区域里,叫做行。东市有220行(有的说120行),西市“市内店铺亦如东市”。西市是长安城商业集中之地,也是长安城经济活动的中心。

16.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

长安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韩昌黎全集•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今京师之人,不啻(chì止)百万。”《韩昌黎全集•出门》:“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说长安有百万人口。《唐都长安》中说:长安、万年二县共领户8万余。按一户10口推算,长安居民为80万,加上皇族、士兵、奴仆、僧、尼、道、冠(女道士)、少数民族、外国客人,长安人口可达百万。本目标题出自上述韩愈的诗,“百万家”应是虚指,形容长安人口众多。因为如果按一家10口计算,百万家当为1000万口,与实际情况不符。 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的融洽,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人口,十分可观。仅贞观时迁居长安的突厥族人就有一万家,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有百余人。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会聚长安,使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长安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道东壁的礼宾图,生动地描绘了中外友好往来的场面。波斯(伊朗)曾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很多波斯人长期甚至世代留居长安等地。波斯人李元谅在唐朝官至尚书左仆射、镇国军节度使。波斯商人很多从事珠宝行业,大多住在西市,也有的经营普通商业。长安两市有波斯邸(专供波斯人居住或存放货物之处)、波斯酒店等。

长安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全国各地的商人和外国商人云集京城,兴贩贸易,使长安东西两市商业兴隆繁盛。仅见于历史记载的,两市行业就有铁行、肉行、笔行、大衣行、鞦(qiú,牛马后部的革带)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行、药行、秤行、绢行、麸行、鱼店、酒肆、帛肆、衣肆、寄附铺(寄卖所)、波斯邸等等。唐代后期,两市繁荣达到极盛。大小工商业在两市周围和城门附近各坊发展起来。如崇仁坊“一街辐辏(fú còu,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这说明中唐以后,长安城工商业的发展,在地区上已突破两市的范围,在时间上也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在国内国外影响很大,日本的平安京(西京)就是仿照长安建设的。 17.安史之乱

指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安禄山(?~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杂胡。本姓康,从后父安延偃姓,改姓名为安禄山。安禄山善于逢迎,他结纳李林甫,讨好杨贵妃,称贵妃为义母,骗得唐玄宗宠信。他兼领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范阳(治今北京)三镇节度使,所部兵力达十五万之众。安禄山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有可乘之机,于755年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反唐。叛军很快席卷河北。“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十二月攻陷洛阳,756年正月称大燕皇帝,接着击溃潼关守军二十万,占领长安。

安禄山身体肥胖,大腹便便,下垂过膝,体重300斤。自起兵反唐以来视力衰退,又有疽病,因此性情极为暴躁,左右服侍,稍不遂心,动辄鞭打,甚至杀死。他称帝后,深居宫中,学唐玄宗的享乐,声色歌舞,骄奢淫逸,难得接见将领,凡事都通过幕僚严庄传话。严庄虽然受到重用,也难免挨打。小宦官李猪儿被打的次数更多。安禄山想立爱妾所生的幼子庆思做后嗣,严庄便和安庆绪勾结,指使李猪儿刺死了安禄山。757年正月,安庆绪即位。

史思明原是安禄山亲信,突厥族人。安禄山叛唐后,他南下攻占河北13郡,被安任命为范阳节度使,统兵8万人。安庆绪杀父安禄山称帝,他不服,降唐。不久再起兵反唐,759年正月杀死安庆绪,还归范阳,称大燕皇帝,出兵攻占洛阳。761年被儿子史朝义杀死。

安史之乱对人民是一场浩劫,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资治通鉴》),“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旧唐书•回纥传》)。“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流域,几乎一片荒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这诗句描画了由于战乱,广大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 18.唐末农民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起于875年,止于884年,由王仙芝、黄巢领导。875年,王仙芝、黄巢起兵反唐。第二年,二人分兵作战。仙芝战死,黄巢自称黄王,号冲天大将军,众至十余万。黄巢起义军流动作战,曾转战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诸省,号称百万。879年,起义军大举北伐,发布讨唐檄文。880年攻克唐朝东都洛阳。881年初西破潼关,进入长安,受到百姓夹道欢迎。黄巢向群众宣告:“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同年,黄巢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不久长安为唐军包围,供应困难。882年,起义军大将朱温叛变。883年,义军退出长安。884年,黄巢退兵至泰山狼虎谷,兵败被杀。

七、视野拓展

1.茶树的栽培和茶叶采摘加工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传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汉代及汉代以前,中国西南地区四川一带即已成为茶业的中心。不仅有以茶命名的地名,而且还出现了茶市。但唐代以前所饮茶叶,主要以是采集野生茶为主,栽培可能尚不普遍。就连《茶经》中也很少关于茶树栽培的记载,而仅仅提到“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但是在《茶经》之后,茶叶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唐朝全国产茶地已有五十多个州郡。除南方老茶区之外,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区也都有茶叶生产。这些新发展起来的,或是即将发展起来的茶叶产区急需了解有关的茶树栽培技术与经验,于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出版的韩鄂《四时纂要》一书中有“种茶”和“收茶子”两节的出现,对茶园的选择、茶树的种植、茶园的管理和茶子的收藏等作了翔实而又较为全面的记述。 《四时纂要》认为,茶有二个特点,一是“畏日”,是一种喜阴作物,因此,适合种于“树下或北阴之地”,所谓“树下”,即“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北阴之地”,即背阴之地。但不定是指山坡的北面,因为在《茶经》中已指出:“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摘,性凝滞。”二是“怕水”,“水浸根,必死”,因此适合于种植在“山中带坡峻”之地,因为山坡上排水良好;若在平地建茶园,则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茶经》中也有同样的看法,“其生者,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把这两个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就是茶树适合于种植在背阴的山坡上,即《茶经》所说的“阳崖阴林”,向阳且有树木荫蔽的山坡是种植茶树最好的生态环境。《四时纂要》介绍的种茶法是一种“区种法”。先是开坑,每坑圆三尺,深一尺,坑间距二尺,每亩二百四十坑,在整地施肥之后,每坑播子六七十颗,覆土厚度是一寸。第一年不要中耕除草,而要注意防旱,要求“旱即用米泔浇”;第二年,则在中耕除草的同时,还要注意施肥,但肥不能施得太多。平地茶园还要注意开沟排水。第三年,则可能采摘了。茶子受冻,不得生发,因此,收藏时必须注意防冻。方法是“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之。”《四时纂要》“种茶”和“收茶子”两条记载,是已知有关茶树栽培和管理方法最早最详细的记载,后世一些农书或茶书有关茶树栽培的记载都未超出本书的内容。

话要说回来,《茶经》虽略于栽培,但对于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却非常在意。陆羽认为,“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之累也”。陆羽所记主要是指长江流域的春采,即

二、

三、四月间。采摘时间,晴天“凌露采”。采摘标准为“长

四、五寸”的粗壮嫩芽(带梗)。还要根据土壤状况来决定采摘,“生烂石沃土,长

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如果生长在土壤瘠薄的乱草丛中,“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还要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陆羽提到的是饼茶的加工方法。这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茶叶加工方法。此前茶叶的服用方法是将采集来的野生茶叶放入水中煮沸后,连叶茶水一同食用,就象吃蔬菜一样。而饼茶是采来茶叶后,先放入甑中蒸,再用石臼、木杵捣,拍打成饼,焙干后,用荻(芦苇)和蔑(竹条、竹片)穿起来封存。即陆羽所说的:“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陆羽还将加工出来的成品分为八个等级。唐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茶叶加工方法,即散茶法,将茶叶微蒸之后,摊晾,用手揉捻、烘干、饮用时随时冲泡。这种方法也就是今天最流行的方法。 2.农业生产的兴盛

隋唐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隋、唐初期所实行的土地政策“均田制”,检括人口,减轻徭役等措施,也在客观上为农业生产的兴盛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还鼓励垦殖,把增加人口,发展农业生产作为考核地方官吏,并进行奖惩的标准。这一切都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隋朝建立仅十二年时,就已“库藏皆满”。“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今山西太原)库布帛各数千万”。以致唐朝建立二十年后,隋朝所留库藏尚未用尽。唐朝农业生产继续得到发展,开元、天宝年间“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政府仓储粮食约达一万万石。唐政府因而不断修筑和扩大隋代所兴建的仓窖。以含嘉仓为例,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探查,该仓的粮窖259个之多。最大的窖,窖口直径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直径亦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在己发掘的6个窖中,其中一个尚留存有大量炭化的谷子,据此推测,此窖储粮在50万斤左右。由这些可看出含嘉仓所储藏的粮食之多,也反映了隋、唐农业生产的盛况。

安史之乱(755年)以后,中原动荡,北方人民大量南移,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安史之乱前,南粮北调的局面就已形成,时称“北运”。安史之乱后,北方最重要的农业区河北、河南两道大部分地区处于分裂割据与半割据状态,战祸连绵,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当时朝廷所能有效控制的地区,主要为关中、淮南、江南东西、剑南、山南、岭南等道,而在这些地区中,只有江南东西道、剑南道等地区比较富庶,因而南方开始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贞元八年(792年)权德舆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湖南、江西诸州,也“出米至多,丰熟之时,价亦极贱”。湖南的“潭、桂、衡阳,必多积谷,关辅汲汲,只缘兵粮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沦波挂席,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难怪当时就有“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说法。到了唐末五代之后,南方农业生产已稳定地超过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态势在农田水利的兴修上也得到了反映。 3.三彩工艺的形成有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1)以单色釉到三彩釉的发展

这是三彩工艺发展的主要过程,这个过程从汉铅釉陶发明到唐三彩出现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自两汉至隋唐,单色铅釉陶均作随葬明器,即使在三彩最流行的武则天到玄宗开元期间,唐墓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单色铅釉陶明器。 绿釉羊圈

变色釉──铅绘陶技术会一度中断,到北魏时才恢复。和汉代相比,技术已有改进,能将各种颜色和釉施于一器。或黄、绿、褐三色并用。这种工艺以一种色釉为底,再在底釉上加彩,和唐三彩以多种色釉融合辉映的施釉方法不同,但无疑为唐三彩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前提。 黄白釉骑马乐俑

三彩釉──三彩釉实际是多彩釉,用黄、绿、白、红、蓝、黑等釉同施一器,经交融、流串和晕散呈现千变万化的瑰丽画面。 三彩牵驼胡俑

(2)从单色釉彩绘到三彩釉彩绘的发展 唐三彩的主要用途是做随葬明器,明器中的三彩俑又脱胎于彩绘陶俑,因此唐三彩中的各种俑都保留着身体施釉,局部彩绘或彩绘贴金的方法。 单色釉彩绘──这种方法初唐时已见。

变色釉彩绘──这是随变色釉的采用而出现的方法。器物先按需要在不同部位施釉,然后在釉上彩绘贴金。

三彩釉彩绘──在整个三彩发展的鼎盛期,釉上彩绘或贴金的方法仍在运用。目前所知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的是公元698年独孤思贞墓的三彩器。 三彩女侍俑

(3)从釉彩装饰到胎体装饰的发展

唐三彩俑、三彩动物之类本身是雕塑作品,是胎体和釉彩装饰的结合。另一类器皿,在釉彩装饰的基础上,逐步采用胎上帖花、暗花和模印的方法。这里仅从唐三彩装饰发展的过程来看贴花、印花和模印。

贴花──在胎上贴模印的纹饰,然后施釉彩,这种方法八世纪出现,南方的长沙铜宫窑也有同种方法。

暗花──唐三彩的暗花是以刀刻或模印而成。三彩的暗花装饰对辽、宋的三彩产生很大影响。

模印──造型奇特纹饰又复杂的器皿采用模制的方法。模压纹饰精制丰满,凸出如浮雕,经三彩釉色的衬托,更显得高贵和华美,成为唐三彩的经典之作。 4.唐朝

武德元年(618),李渊受禅代隋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曰: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又增二州六县。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州县数殆同贞观,然羁縻州郡,不在此数。开元二十一年(733),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为十五道采访使。复于边地置十道节度使、经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五府。其盛时疆域东至安东府(治今朝鲜平壤),西至安西府(治今新疆库车),南至日南郡(治今越南清化),北至安北府(治今蒙古哈拉和林)。安史乱后,河西、陇右陷于吐蕃,至大中(847~860)、咸通(860~874)始复。乾符(874~879)以后,天下大乱,至为衰败。天佑元年(904),朱全忠迁唐都于洛阳。至四年,哀帝李逊位于梁,唐传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论者以为,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中国历史自战国时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汉,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在第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当时在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超迈西汉“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他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刚刚确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十二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是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其次,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但隋朝毕竟祚短,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形成和繁盛,就成了李唐王朝的历史任务。有唐历时几三百年,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

复次,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国,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再次,唐朝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时社会变化的中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文化环境,给传统的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冲击,产生了许多新的因素,世家大族衰颓没落,一般地主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势力空前发展。与此相应是各项制度不断的、全面的变革更新。唐朝后期出现的很多萌芽状态的新事物,对此后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的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而是中国古代税制由税丁到税产的滥觞。宋代的“二税”、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唐代两税制的继续和发展。中唐时期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了先河。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础,写古文之风一直持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夕。由此可见,从唐中叶开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间酝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许多新事物都萌发产生于唐代。在这个历史转折阶段,既有旧时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时代来临的曙光。 总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国际地位超迈往古,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唐朝后期的发展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开了先河。唐代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第18篇: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说课

本节课选自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这是一次课前说课。

(一)说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要求的内容对应到本课,为“知道隋朝统一的史实,灭亡的原因”以及“知道唐朝贞观之治的表现”。

本课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居于开篇,处于启下的地位,本节课主要讲述隋唐鼎革,以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任帝王为主要线索,讲述开皇之治、隋末大乱、贞观之治,向人们展示出这两大治世的繁荣稳定。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魏晋南北朝那段动荡的时期,认识到了分裂*对国家发展的不利作用,通过学习隋唐的统一与发展,了解基本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

以四任帝王为线索,用故事讲授来讲述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使学生更能全方位的了解,知道隋朝统

一、开皇之治、隋朝灭亡、唐朝统

一、贞观之治,在学习中,通过对隋炀帝、唐太宗的人物评价初步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强盛时代,培养民族与历史的自豪感。

本节课重点为贞观之治的内容,难点为三省六部制的表现和意义。

教法以故事讲述、内容讲授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

我的板书将在我的教学中有所体现:

一、隋朝

(一)统一 文帝 杨坚 开皇 1.提高行政效率 2.重视农业生产 3.轻徭薄赋

(二)灭亡 炀帝 杨广 大业 1.功绩:修运河、建洛阳、开进士科 2.过错:不恤民力,拒谏

二、唐朝

(一)统一 高祖 李渊 武德

(二)繁荣 太宗 李世民 贞观 1.纳谏

2.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 3.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4.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5.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6.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本节课旨在有意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和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同时,采用问答式和故事讲授,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但是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讲课,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出入,应当在实践中多多磨练和修改。我的说课结束,下面开始我的讲课。

二、讲课

(一)隋朝

1.统一 文帝 杨坚 开皇

六世纪末北方再次统一,占据了北方的北周成为最有希望统一的势力,宇文家的小皇帝是由外戚杨坚辅政,而杨坚是一个不甘人下的人物,有由大臣变成皇帝的想法,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继承北周的衣钵,隋朝于589年灭亡南方的陈朝,统一天下。此次统一的意义结束了两三百年的分解*局面,其意义仅次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国家的统一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与稳定的前提条件。

589年完成的统一的隋文帝,俯视整个天下,这两三百年以来又一个统治全中国的帝王,已经是全天下的第一人了,现在,杨坚的目标就是,青史留名,皇帝想要在历史上留下名声要么是太平盛世,要么是乱世,隋文帝选择的方式就是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隋文帝杨坚锐意进取,治理国家: (1) 提高行政效率

隋文帝很勤政,就是每天在朝堂上处理政务,这么大一个国家,每天的事情堆积如山,有记载说当时隋文帝,早上就起来做事情,做到太阳偏西快落山了才结束,一整天都忙,休息的很少,工作狂。 (2)重视农业生产

看课文小字,讲述隋朝当时天下安定,灾害较少,当时在今天的河南陕西等地方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储存粮食。说明什么?粮食产量高,而且余粮多吃不完,就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1969年,考古发现了隋朝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含嘉仓。在其中一个窖里,发现北宋时放进的50万斤谷子,大都颗粒完整,也就是说类比到隋朝,为了放那么多的粮食才修这么大的粮仓。一个粮仓可以储量如此丰富,从侧面说明隋朝储量丰富。

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黎阳仓的考察,仓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东西约260米,南北约280米,总面积约78800平方米,黎阳仓总储量约3360万斤,可供8万人吃1年。

以上这两个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史书上记载的隋朝时农业发展繁荣,储粮丰富。 (3)轻徭薄赋

前面几点都很好理解,轻徭薄赋是什么意思?徭就是徭役,就是古代百姓给官府服役,免费的,什么时候呢?一般是冬天,古代农业是春季夏季播种耕作,秋季收获,冬季就是农闲了,但是要给官府服役,徭役兵役,是无偿的。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民众日子过得苦,负担很重,所以说有智慧的君王都明白,不能扰民,不能把老百姓逼得太紧,要知道爱惜民力,假设一下,如果君王不体察民情会怎么样,让民众一年到头春季夏季秋季忙于农活儿,冬季又是做不完的徭役,还不给报酬,那谁有忍受得了,肯定就会起来反抗,就像前面讲的,君王视我如手足,我视君王如腹心,君王视我如土芥,我视视君如寇仇,所以古代的官府,朝廷必须要善待百姓善待民众。隋文帝杨坚就是这样的,明白下层的民间疾苦,所以要减轻徭役,减轻百姓的负担,以免激化社会矛盾。另一个字,赋,就是赋税,就是古代百姓给官府缴纳的粮食、丝、绢之类的财物。

轻徭薄赋,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一方面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缓和社会矛盾,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隋文帝终于治理出了一个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2.灭亡 炀帝 杨广 大业

隋文帝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治理出了一个盛世,但是,接下来,大隋天下却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最后灭亡,怎么回事呢?

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隋文帝,去世了,老皇帝驾崩了,古代皇帝去世不称死,而称为“崩”,山岭倒塌了,皇帝去世就像一座山倒塌一样,震动非常大,现在谁来继位呢?皇帝驾崩了,当然是太子继位,当时的太子杨广继承了皇位,这就是隋炀帝,隋炀帝继位之后,改年号为大业。

隋炀帝的历史名声比他父亲大多了,不过是恶名,看课文,设置新仓,开凿大运河,重新开通丝绸之路等等,这个人也是有一个伟大理想抱负的人,从年号就可以看出,大业,伟大的功业,意思也就是像历史上的那些皇帝前辈那样,至少要像他父亲杨坚那样,他也想弄一个大业之治,只是很可惜,做了这么多的大事,最后却因为过度的挥耗,使国家陷入困难,弄成了天下大乱。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老师曾经评价过隋炀帝:“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这一项他就比不上他的父亲隋文帝了,轻徭薄赋,他却是滥用民力,不恤民力,而且还拒谏,就是听不进别人给他提意见,自认为很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反抗,隋末农民大起义,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中,那么隋朝在何时被灭呢?618年,在江都,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

1.统一 高祖 李渊 武德

前面讲,隋末农民大起义,隋朝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中,隋炀帝被部下杀死在江都,隋朝灭亡,现在皇帝驾崩了,一个庞大的王朝灭亡了,皇冠掉在了地上,谁都想去捡起来戴在自己头上,成为皇帝,于是就有了群雄并起,天下纷争。

许多小说电视剧都有很多这些反映,隋末群雄都有哪些呢? 瓦岗军,翟让李密,中原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南方的杜伏威等等大大小小的分裂割据势力,大家都想当皇帝,“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谁的拳头大拳头硬,谁就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群雄中谁最强大呢?李唐,论经济实力论军事实力都是最强的,李唐的君主是李渊,李渊是谁呢?他原本是隋朝的大臣,同时也是隋炀帝的亲戚。

北周将军独孤信有两个女儿,四女嫁给了李昞,生下了李渊,七女嫁给了杨坚,生下了杨广,也就是说杨广和李渊是表兄弟,李渊的儿子又是李世民。618年,表哥隋炀帝在江都驾崩,也就是同一年,表弟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几年后,李唐终于消灭了其他势力,李渊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2.繁荣 太宗 李世民 贞观

李渊已经统一了,现在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就要靠唐太宗李世民了。要讲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讲玄武门之变。

本来按照正常的继位顺序,李世民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太子是李建成,他是秦王,太子接班人,轮不到他,于是发生了玄武门之变。这个对唐朝前期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事件,有许多电视剧都有反应,很多都说太子李建成是嫉贤妒能,嫉妒他的弟弟,还想害李世民,让人带兵杀李世民,然后李世民反抗,反杀了。这个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疑案,争议很大,一方面,太子和秦王都想做皇帝,两方势同水火,武德九年这一年,出事了,突厥入侵唐朝了,秦王李世民说我还是出征吧,最后太子争到了出征的主帅,任命他的死党,齐王李元吉为元帅,并且要李世民的部下,秦琼尉迟恭等将领做将官,一起去出征突厥,秦王明白,这是在削去他的兵权,把身边的武将都调开了,太子和齐王以后肯定不会还了,没了兵权,怎么争,于是,秦王就决定索性破釜沉舟,在被削去兵权之前反抗,于是写了一封奏折给皇帝李渊,说太子齐王要在出征前的践行宴会上谋杀他,这个显然是编的,太子马上就要成功了,没必要做谋杀这么下作的手段,奏折递上去,李渊就下令让几个儿子去皇宫里当面对质,一对质肯定就可以发现秦王在撒谎,于是太子齐王就去了,不清楚一对质就能戳破的谎言,为什么秦王还要撒谎,其实秦王就等着他们入宫,就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早上,太子和齐王入宫,要从玄武门入宫,那时,玄武门上,李世民带着将官埋伏在那里,看着太子和齐王走进包围圈,这是,齐王说,周围怎么没人,气氛不对,还是先回去吧,这时,李世民出现了,“太子,不要走”,一箭射出,正中李建成,杀自己哥哥这么顺手,太子当场就被射死了,齐王大惊,张弓射秦王,本来齐王的箭术很好的,结果事发突然,太紧张,两次都没射中,就骑马要跑,秦王冲上去射他,刚准备射箭,马惊了,被摔在了地上,于是齐王上去就用弓弦勒,想勒死秦王,这时尉迟恭冲过来,杀了齐王,这场流血的政变结束,李渊的嫡子三个,就只剩下秦王一个了,于是李渊不得不立秦王为太子,之后不久禅位,李世民成为了皇帝,改年号为贞观,这就是唐太宗。

就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情上,李世民有重大的人伦缺陷,杀兄逼父,但是我们看到历史人物,不能光从到的品质上来评判,还要看到他的历史贡献。历史人物德才兼备自然是最好的,品德缺陷就看才能,总的占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有能力,历史贡献很大,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君王,他治理出了一个贞观之治。下面我们来学习贞观之治的内容: (1) 纳谏

纳谏,就是听取臣子的意见建议,皇帝作为决策者,有可能在决策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时就必须有敢于给皇帝提意见的臣子。贞观朝非常著名的谏臣,就是魏征。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还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征去洛阳,路上的州县送上了一些供奉,吃的用的,太宗嫌成色不好,想责问当地官员,魏征就说:“陛下,当年隋炀帝就曾经因为这个事情骂过人,结果之后他巡游,地方官就想方设法的送珍奇异宝想讨皇帝欢心,压榨老百姓”这是把他和隋炀帝比较,语气很冲,太宗想了想,魏征说话冲,但是说的对,我不能当暴君,要当明君,于是听从了他的话。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2)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

看到课文的课后阅读,贞观朝著名的贤臣,治国能力很强的房玄龄杜如晦,一个善于想办法,同一个问题能想很多方法来解决,就在做题能想出很多种解法一样,思维活跃。杜如晦善于决断,能从许多种方法中选出最好用的方法,效果最好,就是决断力超强。他们一起合作就能够很妥善的解决很多问题。

还有提高行政效率,就是三省六部制,看表,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具体执行就交给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管决策,就是一个问题报上来了,皇帝就和中书省的宰相一起商讨然后写一个草稿,圣旨的初稿,然后门下省管审核,看这个草稿,提出意见,有什么不对的就改订,如果问题大就直接封驳,就是退回去退给皇帝,重新想办法,如果问题改正了,就通过。经过皇帝中书省门下省三方的一个过程,最后出来的就是圣旨的定稿,这是个决策的过程。

现在谁来执行呢?尚书省来执行,圣旨给尚书省,尚书省在分给他部下的六部来执行。吏部(人事调动)户部(户籍赋税)礼部(祭祀教育考试)兵部(军队)刑部(刑法)工部(工程)。 我们现在拿一个《旧唐书》上的例子来看看这个决策过程,贞观十年春天,朝廷把很多皇子皇侄封为亲王郡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首先皇帝和中书省左仆射,就是中书省的正宰相——温彦博一起商量,要怎么封,封哪些人,中书省草拟诏书,就是圣旨的初稿,然后门下省的侍中,也是宰相——侍中魏征来审核,指出来,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改的,有问题就改,最后三方,皇帝中书省门下省都同意的一个方案,写成圣旨的定稿,交给尚书省的左仆射,尚书省的宰相——房玄龄来执行,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在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架构之下,有两个重要的历史影响:第一,决策的人增多,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正确的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也就是说宰相由秦汉的一个是变成了至少三个人多了,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

一样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轻徭薄赋,缓和社会矛盾。 唐朝还有一种徭役制度的创新,就是租庸调制。租,就是粮食,调,就是丝绸绢帛等等纺织品,庸,不愿服役的男丁,可以拿娟或布代替徭役,就说用财物来换徭役。比如今年冬天一个人要给官府服徭役,修路要修一个月的路,不想去,怎么办,就可以把一定量的纺织品交给官府,就不用服徭役,一方面可以用换来的时间织更多的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唐太宗将以前的重刑都减轻了,并且制定了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贞观律》。

(5)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教育的发展一直就是国家的重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在现在,我们国家就关于教育提出了“科教兴国”足以说明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唐太宗在教育方面的做法是,大力兴办学校。在中央设立国子学、太学。并且,他常到学校视察,增招生员。 (6)民族政策上,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大家朗读课文,唐太宗说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什么意思?各民族平等,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扶之,逆则过之”,投降我就和平相处,和我打仗我就打败你再让你投降,采取笼络安抚的政策即“羁縻政策”。唐太宗实行的宽松、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

通过以上诸多措施,唐太宗治理出了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最后我们做一做课后的练习题:

1、隋文帝的年号(A)

A开皇 B武德(唐高祖) C贞观(唐太宗) D大业(隋炀帝)

2、隋朝和唐朝均建都(B)

A洛阳 B长安(西安) C晋阳(太原) D江都(扬州) 本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第19篇: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第1课时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隋朝的同意,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探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领悟国家同意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贞观之治‛

二、难点:

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导入:

教师设计问题:

1、北魏孝文帝统一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的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2、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三国时候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2)南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3)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生产。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2)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社会相对安定;(4)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教师归纳:第

一、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受到高度发达的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融合,同汉族的差别越来越小。同时,南北政权之间使节来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第二、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汉人南迁,促使南方经济发展,到隋朝统一前,南北经济差距已大大缩小。南北经济的发展,要求冲破南北对立的政治格局。

三、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人民渴望南北统一。

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发挥个人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之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北方政治、经济得以发展。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大大超过了南朝,形成了北方统一南方的态势。

引入教材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

3、学生阅读教材p2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的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①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意义?

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历史上把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叫什么,叫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什么?

生:‚开皇之治‛,原因是:隋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

1、在政治方面:只要是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在地方改为了州县两级制,为了选拔人才初创科举制。)

2、在经济方面:一方面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另一方面减轻赋税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隋文帝提倡节俭,在开皇年间,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即‚开皇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二目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然后回答教师提问:

1、隋文帝死后,统治隋朝的哪个暴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灭亡的时间是什么?

生:隋炀帝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2、建立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教师归纳:隋朝官员李渊及其儿子李世民起兵反隋,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三目‚贞观之治‛

学生阅读,思考老师问题:

1、唐太宗叫什么名字,他的年号是什么?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李世民,年号贞观,都城在长安。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请大家再从书上找找他登上皇帝宝座经过的故事。

大家看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唐太宗是怎么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的。请大家接着把p4的第一自然段看完回答老师的问题。

2、唐太宗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可以从什么故事中表达出来?

生: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训,基本上作到了广开言路。促成了当时良好的政治风气的形成,这在封建社会是少有的。

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

师:同学们很聪明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出答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唐太宗到底是用什么政策来使自己治理国家的时代成为盛世的。请同学们看p4-p6的教材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是什么?

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1、政治方面,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

2、经

济方面,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

4、教育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5、在民族政策方面,实行恩威并重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2、你认为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略

师: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的道理。因此,他经常与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四是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3、你这样评价唐太宗?

生:略

师: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小结本课:师生一起利用议一议来小结

隋朝和清朝有什么相似之处;以实物代替徭役对农民有什么好处?然后结合本课重点‚贞观之治‛来进行小结。

第20篇: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小箐中学齐奇

课题:“贞观之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可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个片段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接着学习我国的古代史,隋朝灭亡之后我国古代最繁荣的一个朝代——唐朝,在学习唐朝之前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PPT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段),然后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看完视频之后,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所表现的重要人物是谁?

2、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3、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唐朝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第2课 “贞观之治” 》

师:在刚刚的的问题中,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回答。老师了解到同学们都知道唐朝的建立者并不是视频中所表现的重要人物,那么唐朝是谁建立的呢,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个子目——唐朝的建立,通过学习来解开心中的疑惑。

一、唐朝的建立(简要了解唐朝建立的史实,唐太宗李世民其人及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九页唐朝的建立这一子目的内容,然后找出唐朝建立的背景、

时间、开国皇帝、都城。

生:唐朝建立的背景是隋灭,618年李渊建立,定都长安。

师:同学们对课本知识归纳的很好,下面老师补充一下有关唐朝建立的史实。 背景: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

陷于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灭亡。 唐朝建立时间:618年(隋炀帝死后的同一年) 开国皇帝:李渊(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年号武德 都城:长安(现在的西安市)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唐朝建立的过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贞观之治之前,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贞观之治是谁统治时期形成的,他是唐朝的第几任皇帝以及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

生: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登上皇位。

师:回答得非常对,看来同学们都有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同学们的预习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知道了是李世民继承了皇位,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他是通过玄武门事变登上皇位的,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玄武门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生:讲述略

历史知识补充: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帮助父亲稳定了新王朝,被封为秦王。

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功名日盛,盖过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意识到李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所以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双方展开了夺位之争。最终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引发了玄武门之变。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流血政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上将这次流血政变成为“玄武门事变”。

师: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完成了对唐朝的统一。但是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期却发扬光大,虽然李世民继位的过程在古代有违常理。但他在继位后励精图治,带领唐朝走向繁荣与昌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位明君,他在继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局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子目“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重点讲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即开明思想的影响和唐太宗治国的主要措施,以及贞观之治的最终形成。

(一),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师:每一任皇帝治理国家,必定有一个主流思想进行指导,那么唐太宗在哪种思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先来看看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思想。

1、开明思想的影响

师:出示文献资料请同学们理解回答(结合第8页注释,谈谈自己的看法)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唐太宗因为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所以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关系。贞观年间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制定的。

师:那么在这种开明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制定了那些具体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

2唐太宗治国政策和措施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从经济、政治、用人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阅读课本以及小组讨论,我找一位同学来说说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做了哪些措施?

生:唐太宗在经济上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我们通过课本第八页中间绿色小字故事来看看唐太宗是如何从自身做起,落实“戒奢从简”的。这个故事讲了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拒绝臣下在宫中建暖阁的奏请。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唐太宗从自身做起,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那么他在政治上有做了哪些措施,再请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唐太宗政治方面的措施有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对,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使得官吏减少,官吏减少之后,财政收入支出就会减少,农民所缴纳的税收就减少,所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国家安定。

师:唐太宗他一人肯定无法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那么他是如何任用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治理国家的呢,再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在用人上,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对,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通过读课本中唐太宗与魏征的小故事以及你自己平时的课外了解,来给大家讲讲他们之间动人的故事。

生:讲述魏征直言不讳,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虚心纳谏,最终以其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在唐太宗治理下唐朝社会的发展情况,也就是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形成 师:请同学们阅读以下两段史料

资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资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理解了是正确的,上述两段史料分别记载了唐太宗治理前后社会现状的不同。通过资料一可以看出,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了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的景象。资料二与资料一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资料二可以看出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庄稼大丰收,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师:通过资料二以及课本内容,我们知道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欲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因为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学们在这里要注意一下, “贞观之治”不是贞观年间就已经存在的说法,而是后人对贞观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盛况的一种赞称。) 小组讨论环节: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唐太宗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分小组,然后谈谈在你们的心中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该如何评价他?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对,评价都比较客观,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席纳谏,以农为本,减轻徭役,是一位明君。

师:我们学习了在唐太宗治理下唐朝形成了一种繁荣昌盛的局面,那么在唐太宗逝世后,唐朝又进入到了怎样的一个发展状况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三个子目——女皇武则天

三、女皇武则天

师:我想同学们都知道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在当时一种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下,武则天是怎么登上皇位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九页内容,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的回答,老师来补充讲述一下,武则天登上皇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唐太宗逝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治,继位为唐高宗,但他体弱多病,很少理政,大部分政事都由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来处理,武则天在理政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实权,最后在晚年时候称帝,改年号为周。这就是武则天成为女皇帝的一个大致经过。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经艰难才登上皇位,我们来看看她登上皇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师:用PPT展示图片《无字碑》,这是武则天死后所立的无字碑,其用意是:她的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给这个众说纷纭的女皇一个客观公平的评价。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内容然后思考,归纳武则天主要有那些政绩。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老师讲武则天的政绩总结如下:(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选拔贤才(讲述第十页绿色小字故事,从事实出发,体现了武则天重视选拔人才);(3)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师:学习了武则天在位时的政绩,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下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问题,结合我们所学的内容给她一个公平,客观的评价。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你的观点。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对武则天的看法有褒有贬,通过同学们回答,老师认为我们评价武则天应该从政治以及她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当代文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武则天的,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从政治上来看,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通过本节课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我想同学们学会了从客观史实以及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历史人物。

四、小结

师:最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二课 “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获得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益良多,老师非常高兴。也希望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通过历史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

板书设计:

第二课 “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建立背景:隋朝灭亡

2、时间:公元618年

3、开国皇帝:李渊,年号武德(唐高祖)

4、都城:长安

5、第二任国君:李世民,年号贞观(唐太宗)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1、开明思想的影响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2、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

经济: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政治: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用人: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二)、“贞观之治”的形成

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欲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因为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政绩:(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选拔贤才(讲述第十页绿色小字故事,从事实出发,体现了武则天重视选拔人才);(3)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doc》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