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022-06-23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北国之声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第二课时:唱歌《美丽的家乡》

第三课时:欣赏《驯鹿》《冬猎》;为音乐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驯鹿》《冬猎》,让学生感受北国的美好风光,了解月琴、柳琴的基本音色和表现手法。 2.用充满欢快、喜悦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注意旋律的行进特点以及二声部的和谐。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

(二)图片、音像资料

月琴、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歌曲录音带或伴奏带、乐曲录音带或VCD光盘。 重点和难点:

1、用欢快喜悦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注意旋律的进行以及二声部的和谐。

2、熟悉月琴、柳琴的音色、表现手法。

在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二声部合唱时,声部要准确,声音要和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

二、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或者是“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笔:学生通过学习本首歌曲感受到了北京的生活气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9、可组织学生表演唱,并作评价。随笔:学生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本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总结。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 0× ×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总结。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教师总结。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随笔: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学生了解了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学唱《吹起羌笛跳锅庄》 第二课时:欣赏《瑶族舞曲》 第三课时:学唱《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吹起羌笛跳锅庄》和幽默风趣的情绪演唱《阿喽喽》。

2、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熟记音乐主题,划分段落,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的主要主题。

3、在唱、奏、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人人参与,大胆投入,相互配合。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课堂打击乐器。

(二)图片、音像资料

羌族、瑶族人民服饰图、跳锅庄的图片或录像,羌笛的图片,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阿喽喽》的演唱带、伴奏带,《瑶族舞曲》的录音带。

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本单元难点:

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用五线谱教学的班级学习l=bE的首调唱名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

《五十六朵花》这一单元从低年级一直延伸到高年级,一方面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学习音乐的角度来看,学习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实在是太有必要了。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的55个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他们中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从小就应当学习、了解它并热爱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是《吹起羌笛跳锅庄》,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这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响,歌中唱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羌族也用汉文,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世世代代从事农业生产,但在改革开放后也兴办起自己的制革、水泥、木材、化肥厂,另外,羌族的绣花和编织也是非常有名的。

同学们请看羌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唐代诗人王之焕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著名诗句。现在的羌笛都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到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羌寨里就处处响起羌笛的声音。

我们再来看跳锅庄的图片(出示图片)。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地参加进去,可见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锅庄舞的主要动作是弓腰、甩袖,边唱边舞,我们等会儿也来学几个锅庄舞的动作,请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样,高高兴兴地参加进来。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4)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5)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由学生讨论选用四种课堂打击乐器作伴奏,声音相似的可只选其中一种,例如三角铁与碰铃、舞板与木鱼。

(2)前16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 × │”,后8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 │ × × │ ×× × │”,最后3小节可与旋律的节奏相同。

(3)由部分学生(约15人左右)演奏,其余学生随伴奏带歌唱,再依次换部分学生演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1)根据录像或图片,随教师学会一两个锅庄舞的动作。 (最好将教室里的课桌撤掉,学生可以在原位学习舞蹈动作。) (2)随录音做动作。 (3)边唱边跳。

(4)男女同学各站一排,随歌声起舞,男女同学动作可以不同。 (5)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随歌声欢快地跳起锅庄舞。

5、小结: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欢乐,也初步了解了羌族,但这仅仅是开始,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羌族和锅庄舞的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在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

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

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 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

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

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5、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随笔:能顺利完成本课内容要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

这是课本上的要求,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

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

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3/4拍,课本中已经提示,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如边唱边挥拍,这四个小节应用四三拍子的图式挥拍。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男齐)你见过没有?你信不信?(女齐)你信不信?(男领)哎! (齐)你哟信不信啰?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有表情的表现本歌曲。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第三单元 母亲河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欣赏《长江之歌》;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第二课时:欣赏《黄河船夫曲》;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第三课时: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六乐章;歌曲《长江我的家》

《保卫黄河》

第四课时: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教学目标:

1、能富有感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2、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3、在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歌曲《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的范唱带及伴奏带、《黄河船夫曲》和《长江之歌》(管弦乐合奏、合唱)、《保卫黄河》的录音带。

(二)图片、音像资料

壶口瀑布、黄河船夫、三峡、长江大桥等图片,有关黄河、长江的诗词和绘画作品的图片。

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深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激昂地演唱《保卫黄河》;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本单元难点:

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的创造性、丰富多样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欣赏管弦乐合奏和合唱《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

2、在欣赏《长江之歌》时能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歌曲表现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3、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一单元的标题是“母亲河”,在中华大地,被称为母亲河的只有长江和黄河,它们一南一北,自西向东横贯华夏大地,而这两个流域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历史中的每一章节,几乎都与长江黄河有关。如今正在进行的惊天动地的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也与长江黄河有关,所以我们要热爱母亲河、关注母亲河、歌唱母亲河。 这一单元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唱歌和欣赏外,还有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连环画和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因此,我们要用四

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一单元。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要学会演唱歌曲《长江我的家》和欣赏歌曲《长江之歌》。

2、欣赏《长江之歌》

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长江之歌》是可以唱的歌曲,但是最早的《长江之歌》是管弦乐合奏,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这首乐曲既气势磅礴又委婉秀丽,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雄姿。 欣赏管弦乐合奏《长江之歌》。

我们在低年级时就曾随音乐划过旋律线,在这首乐曲中,长江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旋律线来表现的,请看首句:

其旋律进行的线条轮廓与长江上游的走向相似,大起大落,雄伟壮丽。而中部的旋律线缓缓起伏,与长江中下游的走向相似,表现了长江的柔美秀丽。我们在欣赏时应当特别注意这一点,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请随着音乐用手划出旋律线。 (复听)

下面我们来欣赏合唱《长江之歌》,这是一首先有曲后有词的“填词”歌曲,所填歌词与曲调完全吻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请同学们朗读一遍歌词。

(学生朗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防止用同一声调、同一节奏、同一速度、同一音色来朗读)

欣赏时,请学生注意旋律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哪些地方比较柔美抒情,哪里推向高潮。 (学生欣赏)

就前面的问题,学生作出回答。

请再听一遍,注意合唱与独唱的不同,合唱的气势更雄伟了,音乐表现也更加丰富了。

3、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1)欣赏范唱录音。

(2)与学生共同讨论歌词的含义:“我”主要是指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的小朋友们,“长江”已经不是单纯指长江,而是指整个祖国了。所以才有“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的词句。 (3)随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这首歌较难唱,一是大跳音程较多,音准不易掌握好;二是节奏较为复杂,有不少切分节奏;三是有几处相同的词句谱以相似的旋律,容易混淆。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练习“长江是我的家”、“长江长江是我的家”和两句旋律相似的“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

(5)再随录音学唱两遍歌词。 (6)随教师琴声学唱歌词。

3、学唱歌曲的学习效率。

随笔:初步学会本歌曲,在演唱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母亲河的伟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保卫黄河》、欣赏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保卫黄河》,并尝试进行轮唱。

2、在欣赏《黄河船夫曲》时能体会民歌与劳动的关系以及民歌的质朴、

形象和感染力。

3、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黄河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歌颂了长江,这节课我们要歌颂黄河,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情况吗?请说一说。 学生从各个方面描述黄河,教师稍加总结。

比起长江来,黄河更加雄伟,激流汹涌,在造福于九省人民的同时,历史上也曾多次泛滥成灾。近年来,黄河和长江的源头“三江源”生态日益恶化,引起了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现在,国家已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牧还草,生态环境已有所好转,让我们共同关注、爱护母亲河的生态和建设。

黄河孕育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有关黄河的诗歌、小说、绘画、音乐、戏剧作品不胜枚举,这一节课要学唱和欣赏的歌曲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我们在以后的音乐课上还要进行《黄河与长江》的音乐活动,请大家在课外先准备,收集有关黄河、长江的诗歌、散文、绘画、摄影、歌曲等艺术作品,届时共同交流欣赏。

2、欣赏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1)这是一首船夫号子,是船工们摇或撑竿时所唱,在黄河上有两类船夫,一类是运货物的船工,他们要长途跋涉在黄河上运送货物,常要与惊涛骇浪作斗争;另一类是摆渡的船夫,是为了方便两岸人民过河的,他们的劳动环境比较稳定,这首《黄河船夫曲》就是摆渡的船工们所唱,其中有一句旋律重复了五次,我们来学一下: (学生随教

师用“噜”哼唱)

(2)欣赏男声独唱《黄河船夫曲》

同学们注意到了歌词中唱到“黄河有九十九道湾”,这是民歌中的夸张手法,也有的歌中唱出“天下黄河十八湾”,“九曲黄河”。总之,黄河的弯多,所以比较惊险。

(3)跟录音轻声哼唱,并初步学会这首歌曲。

3、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1)大家可能已经比较熟悉这首歌曲了,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的歌曲,已经历六十多年的时光,如今仍在华夏大地上传唱不衰,给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遍。 (2)听赏歌曲录音。

(3)随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与学生共同讨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第一个★处),特点是节奏富有推动力,休止符处凝聚了巨大的力量,以“ ”为基点,从1到

2、3不断向上扩展,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5)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轮唱)。

(6)启发和引导学生听出歌曲中运用了“轮唱”的演唱形式,并能领悟到采用轮唱是为了更形象地表现抗日浪潮遍布中华大地、此起彼伏的壮观场面。

(7)学生尝试用二部轮唱的形式来演唱(可采用男女声二部轮唱)。 要让学生知道轮唱中的二声部要相互配合,而不是你追我赶,千万不能相互比速度、比音量。

为了使两个声部同时结束,先唱的声部可以将“保卫华北”重复一次,也可将“保卫全中”重复一次。

随笔:在演唱歌曲时学生的感情表达得很到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歌曲《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欣赏轮唱曲《保卫黄河》,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其不朽作品《黄河大合唱》,对作曲家表示敬仰之情。

2、更熟练、更富有表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3、为下节课的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做好动员。

教学过程:

1、导人

我们上节课学唱的歌曲《保卫黄河》是谁作的曲呢?(学生回答:冼星海。)

冼星海是与聂耳齐名的人民音乐家,1905年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贫苦渔民家庭,他从小就十分喜爱音乐,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读书时因参加**被迫退学。25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五年后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0年组织派他到苏联继续深造,可惜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无法回国,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短暂的一生创作了250余首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交响曲,还有管弦乐、歌剧、器乐曲等,尤其是他在延安时创作的《黄河大合

唱》,熔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炉,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我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课本上的连环画,《黄河大合唱》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师生共同阅读课本上的连环画:了解一下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为了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这一连环画的内容,有必要简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南京已经沦陷,中华半壁江山已被日军占领,抗日战争处于艰苦时期。而在延安这一革命根据地,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光未然的长诗《黄河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光未然是伟大的革命诗人,真名叫张光年,湖北人,被称为“长江的儿子,黄河的歌手”。除《黄河大合唱》外,他还写过《五月的鲜花》和《三门峡大合唱》等歌词。他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位文艺评论家,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工作以及全国人大的顾问。

但是诗歌不等于歌词,虽然有的诗歌可以直接谱曲,但大多数诗歌是难以谱曲的,因此才有冼星海建议光未然将长诗改成歌词的故事。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最好让学生记住其中四个以上乐章的题目。

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只用了六天时间,而且是抱病在窑洞里完成的。从创作完成到演出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可见当时革命根据地办事效率之高。

《 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出虽然条件很差,但合唱队、乐队个个精神饱满,演出获得很大成功,毛主席当即兴奋地站起来鼓掌,连连称赞:“好,好,好!”

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请学生找到《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资料,在课外活动时与同学们一起听赏。

3、复习歌曲《长江我的家》 (1)随范唱录音带歌唱。 (2)随歌曲伴奏带歌唱。 (3)随教师琴声歌唱。

(4)随琴声学习前16小节歌谱,学会 的节奏。

(5)按课本上的规定,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随伴奏带歌唱,领唱可先由教师担任,后由学生担任。

4、复习歌曲《保卫黄河》

(1)再次欣赏轮唱曲《保卫黄河》。 (2)随伴奏带齐唱几遍。 (3)随琴声唱二部轮唱。

(4)如有条件,可加入大军鼓和小军鼓、钹。

5、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动员

下节课,我们就要进行本单元的总结、拓展性的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面有哪些提示呢?(学生回答:“请分组收集长江、黄河的有关资料,准备参加‘擂台赛’吧!”还有“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把黄河、长江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的发源地在哪里”、“你还知道哪些表现黄河、长江的艺术作品,请与同学们交流。”)

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当然应以音乐作品为主,但为了拓展视野,也应贯通美术、文学、摄影甚至舞蹈作品。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呢?

(1)今天课后各小组召开一次小组会,商议你们小组出几个节目、用什么形式,例如齐唱、表演唱、朗诵(诗歌或散文)、舞蹈、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评价等,我们要求每个小组至少要出三个节目。

(2)各小组要将任务分好工,落实到每位同学,要求每位同学都能有参加节目表演的机会。

(3)针对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各小组都要有所准备,下节课上要进行抢答。

随笔:熟练、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音乐姐妹艺术的收集、欣赏、交流,拓展学习视野。

教学过程:

这一活动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的极好时机,可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例如小组擂台赛、游艺会、班级文艺节目展演等。

这一活动除可由教师主持外,也可由几名学生来主持,师生要共同参与,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大多节目应采用小组共同表演的形式,但也可有几个由个人表演的节目。

还更加提倡小组间的合作表演,例如一个小组舞蹈,另一小组伴唱,

一个小组朗读诗文,另一小组配音,男生唱歌,女生伴舞,一些学生表演书法、绘画,一些学生为之操琴伴奏等。总之,要尽量组织得丰富多彩,在音乐活动进行过程中,还要将课本上的问题及时、巧妙地插入其中。还应该重视利用课本中的诗词、插图(照片)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随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的体现。

相关参考资料:

1、长江

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公里,在世界上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心。这里地势高亢,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交通险阻,人迹罕至。源头地区有洁白如雪的雪山冰川,连片的沼泽地,热气蒸腾的泉群和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间有湖泊分布的大面积风积沙丘。长江源区由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组成,沱沱河流与当曲汇合在一起以后,叫通天河。通天河流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河道较为顺直,水量充沛。通天河在玉树拉纳巴塘河后进入西藏自治区与四川省交界处的高山峡谷之间,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流经著名的横断山脉区。地势自西北逐渐向东北倾斜,九山绵亘,山岭之间的峡谷呈“V”形,深达两三千米,江水如万马奔腾,穿行在深切的峡谷之中。与金沙江相邻的怒江、澜沧江,相互之间距离最近处仅七十多公里,三条江平行南流。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侧,流到四川省宜宾市。当它和北面流来的岷江在宜宾汇合之后,才称为长江。

长江年入海量近一万亿立方米,是黄河的二十倍左右,占我国所有江

河年入海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长江干流流经青、藏、滇、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和自治区,自西而东,横贯中国腹部。它的支流则南北延伸,还分布到甘、陕、豫、黔、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广达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的两倍半,约占我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丰沛的水量加上巨大的落差,使长江的水能蕴藏量达到两亿六千八百万千瓦,占我国水能蕴藏量的百分之四十。

长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也很丰富,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无论从哪方面讲,中国的长江无愧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河流。

2、黄河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流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红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过了三门峡,便进入平原地区,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蓝田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远在

五、六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现今陕西蓝田县一带生活。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加上黄土质地松疏,利于耕种,十分适宜人类居住。五千多年前,黄

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发现的遗址,不下一千多处。从发现殷墟可以证明三千年前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大国。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

但是,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乎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

3、冼星海《我怎样写》 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黄河”歌曲的创作,虽然产生在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但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救亡歌曲的新型歌曲了。

“黄河”的歌词虽略嫌文雅一点,但不会伤害它的作风。它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尤其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现阶段的需要,提出“保卫黄河”的伟大口号。他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够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的黄河历史了。 第一首《黄河船夫曲》。你如果静心去听,可以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战斗的力量。歌曲有两种情绪是值得注意的:开首的紧张情形,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他们唱“划哟冲上前!”,“乌云啊,遮满天!浪花啊,打进船!伙伴啊,睁开眼!„„”。最后一段比较轻松一点,在他们靠近河岸的时候,他们充满着愉快、希望与光明。最后的两句,象征斗争的不断性。整个歌曲,写出了一个斗争的运动过程。

《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带着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是由男高音独唱,歌声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

奔流的力量。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朗诵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歌词的内容全由三弦表达出来,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欧洲有一种歌词与伴奏相互独立的歌唱,由于沃尔夫(Wolf)的提倡而完成。但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能表达歌词的内容,而又可独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尝试。三弦的调子里,除了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还有两个曲调的蕴藏:一个是《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但只有一点,而无全曲,这是由于曲调组织的关系。

《河边对口曲》是用民歌方式写的,用山西音调。最后四段的二部合唱是用甲乙主调配合起来的。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对唱和合唱,过门比较轻松有趣。但唱的人如用动作帮助歌曲的传达,就更为生动。 《黄水谣》是齐唱的民谣式的歌曲,音调比较简单,带痛苦呻吟的表情。但与普通一般颓废的情绪不同,它充满着希望和奋斗。 《黄河怨》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音调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假如唱的人没有这种情感,听众必然没有同感的反应,这是值得注意的。

《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曲。从二部至四部轮唱,每一句都要有力地而且健康地乐观地唱出。这是全用中国旋律写的轮唱。三部至四部轮唱时,内中有“龙格龙格龙”是轮唱的伴奏。唱时要唱出风格才有趣。听来非常有趣和雄伟,一起一伏,变化无穷,只要留意不停地把旋律唱出。

《怒吼吧!黄河》是一首四部大合唱。里面有

二、

三、四部的合唱。曲调诚恳和雄厚,充满热情和鼓励,是“黄河”歌曲中一个最重要的主调。最后两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是不断地唱三四次,至听众有了同感,才转到结尾,最好用军号吹奏,主调用战鼓

第四单元 看大戏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欣赏越剧《橘树尚且性刚强》 第二课时:欣赏评剧《报花名》 第三课时:欣赏梆子《花木兰》 第四课时:学唱歌曲《看大戏》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了解流行于本地区的主要戏曲的相关知识。

2、通过实践活动──查找相关资料、欣赏、模唱、模奏等方式,感受我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歌曲《看大戏》的范唱带或CD;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豫剧《花木兰》、越剧《桔树尚且性刚强》、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评剧《报花名》、戏曲网页。

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认识、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戏曲的历史发展以及相关剧目和部分优秀演

员。

本单元难点: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了解我国部分主要戏曲的特点,同时欣赏部分唱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橘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目标:这是一节以流行于本地区的主要戏种为主题的艺术综合实践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前的准备和铺垫。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本地区主要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精神。(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流行剧种设计不同的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三段唱段,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剧种? 京剧《红灯记》选段──奶奶您听我说 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 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2)哪一个戏种是流行于我们地区的?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越剧的知识?

2、新授部分

(1)发展历史:流行于浙江省嵊州市一带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越剧的前身,是二十世纪初流传于浙江嵊县一带的小型演唱班子,它以山歌小调为基础,人称“小歌班”。在这一阶段全由男演员扮演。后来,“小歌班”吸收了余姚滩簧、绍剧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逐渐得到发展,并增加了男女合演;至三十年代,它又演变为全是女子演出。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 (2)行当: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3)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设问的问题:

▲这是哪出戏中的唱段?演员扮演的是哪个行当? ▲简单了解《屈原》的剧情。

▲此段唱腔在音乐旋律上、演唱技巧上表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 ▲欣赏范曾的作品《屈子行吟图》:画家运用怎样的绘画技巧表现屈原 “独立不倚”、“至诚一片”,光明磊落、爱国爱民的伟大襟怀的。(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 ▲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4)欣赏《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分析:两个角色分别是谁?属于哪个行当? (5)总结越剧的音乐风格特点:清悠婉丽。

3、演员介绍

提问:“屈原”这个角色是谁扮演的?

尹桂芳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尹派艺术,在演唱上特点鲜明。尹派的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观众认为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40余年来,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

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代表作有《盘妻索妻》《沙漠王子》《浪荡子》等。

4、拓展性作业

分小组自愿结合,课下收集资料,下节课向学生们分组介绍我国其他地区的剧种。

从几个方面入手:发展历史、音乐风格、主要剧目、优秀演员等。

随笔:学生了解一些越剧的知识,在音乐活动中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报花名》。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目。欣赏《报花名》进一步感受评剧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剧种类、相关知识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种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3、小组介绍:评剧 (1)发展历史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广泛流行,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天落子”的称谓。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评剧产生于河北东部的滦县农村,于1910年左右形成。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名称。 (2)艺术特点

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它的形式也相当活泼、自由,极其擅长于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3)音乐特点

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奏,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 (4)代表剧目

《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等。 (5)优秀演员

白玉霜,评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07年,卒于1942年,祖籍河北滦县。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是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她11岁从

刘某学京韵大鼓,14岁拜老艺人孙凤鸣为师改学评剧,30年代与刘翠霞、李金顺、爱莲君并称评剧“四大名旦”。

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转,音色纯正,鼻音共鸣好,中低音宽厚圆润,富于抒情性。同时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观众,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细腻地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形成评剧的“白派”表演艺术。

代表剧目:《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兰》《珍珠衫》《李香莲卖画》及电影《海棠红》等。

4、欣赏《报花名》 设问的问题:

▲这是哪出戏中的唱段? ▲简单了解《花为媒》的剧情。 ▲此段唱腔中都唱了哪些花名? ▲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介绍演唱者:新凤霞。

杰出的评剧演员新凤霞,六岁学京剧,后改习评剧。十四岁主演,三十九岁被迫离开舞台。她独特创新的演唱艺术,开一代新风,影响深远,至今为广大观众所称道和留恋,被誉为一代评剧皇后。代表作《花为媒》《杜十娘》《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等。

随笔:了解一些平剧的知识,在音乐活动中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花木兰》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3、小组介绍:豫剧 (1)发展历史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

之首。 (2)艺术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3)音乐特点

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 (4)代表剧目

《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 (5)优秀演员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学戏,后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另创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

之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l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设问的问题:

▲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 设问的问题:

▲揭示曲名:《花木兰》

▲乐曲的旋律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速度、情绪怎样?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这首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猜一猜:这首乐曲采用哪个戏种的基本音调?

6、小组介绍:河北梆子 (1)发展历史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850年)。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河北梆子这一新剧种的形成。 (2)艺术特点

高亢、激越、慷慨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3)音乐特点

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乐曲牌五十余首,管乐曲牌百余首。除在个别剧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乐曲牌)主要用来渲染剧中的环境气氛以及为人物舞蹈动作伴奏。

7、背诵古诗《木兰辞》

8、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

随笔:了解一些河北梆子的知识,在音乐活动中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唱歌《看大戏》。

教学目标:学习歌曲《看大戏》,设计歌曲的念白节奏,正确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感受豫剧的唱腔风格。

2、学习歌曲《看大戏》

(1)初听: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 (2)这首歌曲采用了哪种戏曲的音乐?

(3)哼唱歌曲旋律:注意过门、变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4)学生自主设计念白的节奏。 (5)完整演唱歌曲。

3、欣赏学生提供的音响材料

可以用听赏判断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随笔:在模拟演唱中学生能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第五单元 影视音乐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第二课时:欣赏《迎春》《纸封车》《风》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影视音乐的意义和作用有初步的了解。

2、能用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合唱时做到二声部谐和。

3、进一步提高欣赏乐曲的能力,能注意到乐曲在配合画面时相辅相成的作用,并能创造性地进行包括模拟“音效”在内的配音。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影碟机,有关乐谱及卡片。

(二)图片、音像资料

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合唱带、伴奏带,欣赏曲目录音带以及音乐活动录音带。

电影《祖国的花朵》《英雄》、电视剧《大宅门》以及部分影片录像。

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对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和曲谱的理解与掌握,演唱时需要注意声情并茂,二声部要整齐和谐。 本单元难点: 为画面配乐的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

2、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影视音乐。

2、初步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3、分声部练习二部合唱部分。

教学过程:

1、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欣赏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先来听几段音乐,听后请大家说说这些音乐曾经在哪里听过。

(2)播放录音影视音乐《英雄儿女》《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闪闪的红星》等选段,听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3)师:同学们,影视音乐可以分成歌曲和器乐曲。其中歌曲又可以分成主题曲、插曲、片头片尾曲;器乐曲可以分为情节音乐、情景音乐、配乐等。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些电影音乐与电影所描绘的剧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4)再次播放有关音乐,请同学们复听。并请同学说说有关电影的剧情,教师补充。适当介绍一下这些电影音乐的词曲作者。(见后面的

参考资料) (5)巩固练习

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请同学把听到的音响与歌曲、词曲作者一一对应起来。教师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列出文字让学生连线。 (6)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影视音乐?可以唱给我们听听吗?

2、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师: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也是一首电影插曲。因为电影拍摄的年代比较久远,我们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下面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介绍。

(3)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乐谱,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的录音。 (4)播放录音(或电影画面)。 (5)教师范唱一遍。

(6)跟着录音或教师的琴声学唱乐谱,先不教第二声部。注意弱起节奏的准确性,强调进入时的整齐。 (7)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 (8)唱熟歌曲第一段。

(9)学习合唱部分中第二声部的乐谱。然后分声部合唱,注意让同学体会二部合唱的效果。最好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两个不同的声部,要注意要求学生在演唱时要同时倾听另一声部的声音。 (10)带词练习合唱部分。 (11)完整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12)布置课后练习:学唱其余两段歌词。

随笔:初步学会演唱本歌曲,分声部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2、欣赏电视剧《大宅门》音乐选段《迎春》《纸风车》,电影《英雄》音乐选段。

3、音乐小编辑。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进一步提高学生演唱二声部歌曲的能力。

2、初步了解影视音乐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音乐小编辑,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乐曲的能力,能注意到乐曲在配合画面时的相辅相成作用,并能创造性地进行包括模拟“音效”在内的配音。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这节课我们先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请大家分成两组,分别演唱高、低声部。在演唱时,请大家注意音准以及两个声部的和谐,而且要唱得优美些。

生:演唱歌曲。

2、欣赏《迎春》《纸风车》 (1)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感受。

(2)教师介绍乐曲是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的配乐,介绍《大宅门》剧情。

(3)播放《大宅门》片段,边看边欣赏音乐。

(4)请学生谈一谈这两段音乐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以及它们在电视剧中所起的作用。 (5)教师总结。

3、欣赏《风》

(1)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感受。

(2)教师介绍乐曲是电影《英雄》的配乐,介绍《英雄》剧情。 (3)播放《英雄》片段,边看边欣赏音乐。

(4)请学生谈一谈这段音乐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以及它们在电视剧中所起的作用。

(5)与《迎春》《纸风车》相比,这三段配乐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首作品?为什么? (6)教师总结。

4、音乐小编辑

请同学自由组合,分别为这四个场景配乐,并增加模拟音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表演。

随笔:初步了解了影视音乐的意义和作用。积极参加创编活动。

相关参考资料:

1、电影介绍

(1)《祖国的花朵》

《祖国的花朵》是我国第一部正面反映校园生活的优秀影片。这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影片充满欢快清新的时代感,既是新时代小主人幸福生活的画卷,更是社会主义新中国道德风貌的颂歌,它通过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相互关怀、共同进步的故事,塑造了各具特色性格突出的孩子形象,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早期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之情。片中主题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抒情、明快,深切地体现了影片的主题和人物的思想情绪,代代传唱至今。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出品 编剧:林蓝

导演:严恭 (电影《三毛流浪记》导演)

副导演:苏里(电影《刘三姐》《平原游击队》导演)

演员:赵维勤、李锡祥、张筠英、张园、郭允泰、史林、黄素影、吕大渝、柳青、姚相、吴文敏、刘家彬、陈克然、赵维仁、赵鹤年 剧情介绍:

“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有四十几个同学,大多数都是天真、活泼、聪明的孩子。只有江林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不合群,还有不关心别人的杨永丽,他们没有戴上红领巾。“六一”儿童节,“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的同学们,在中山公园与工人叔叔联欢,杨志平叔叔注意到还有两个孩子没有戴上红领巾。临分别的时候,他嘱咐孩子们:“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互相帮助,争取做一个模范班。”

五甲班的梁惠明决心要照杨志平叔叔的希望去做。江林的功课不好,梁惠明就开始帮助他温习功课。杨永丽不合群,在班会上和大家吵架,惠明就跑去劝她。但是,她满腔热诚地帮助江林温习功课,江林却假

装肚子疼,跑出去捉麻雀;她耐心地劝说杨永丽不要和大家闹、不要撒谎,杨永丽却冲着她大喊大叫,说她领头欺负人。她伤心地哭了,同学们都同情梁惠明,都觉得对江林、杨永丽这两个人没有办法。 班主任冯老师告诉他们,一个人的坏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去掉的,一个人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要真诚地对待同学。孩子们的心亮堂了。他们找江林来做氧气试验,先引起他学习的兴趣,再慢慢帮助他培养学习习惯。当杨永丽烫伤了脚不能来上课的时候,他们帮助她补功课,使她能和大家一起参加考试。同学们真诚的帮助,感动了杨永丽和江林,杨永丽和江林开始转变了,暑假里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暑假很快过去了,五甲班全体同学升入了六年级,杨永丽和江林被接受入队了。 (2)《大宅门》

《大宅门》讲述的是自清光绪年间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及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坎坷命运,恩恩怨怨。剧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剧情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剧中主要角色的命运浓缩再现了发生在古老北京的市井阶层人物生活轨迹。一批著名导演、著名摄影师、著名演员等在剧中出演角色,使得电视剧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 (3)《英雄》故事情节

战国时代秦、赵、韩、魏、燕、齐、楚瓜分天下。秦王赢政通过残酷的杀戮吞并六国,被视为暴君,六国刺客均以杀秦王为首要目标。名动天下的三大高手:“残剑”、“飞雪”、“长空”更是秦王的心腹大患。十年来,秦王防范甚严,并下令:“有诛杀三人者,赏万金,封五千户侯,上殿十步,与王对饮!”“残剑”、“飞雪”、“长空”因不能刺杀秦王而定下苦肉计,托另一位侠士“无名”将三人首级献给秦王。“无名”得与秦王在森严大殿上对饮的机会,双方只有十步

之距,“无名”伺机刺杀秦王,但被秦王识破。“无名”彻悟,天下只有统一才得以太平,刺杀秦王后会导致天下战事更加频繁,民众更加不能安定。最后“无名”死在秦军箭下。

2、词曲作家介绍

刘炽(1921—2000)著名歌曲作曲家,他的创作有浓郁的北方特点和突出的个人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有:歌曲《翻身道情》(编曲)、《新疆好》、《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风烟滚滚唱英雄》(影片《英雄儿女》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合唱《祖国颂》、舞蹈音乐《荷花颂》等。

乔羽(1927──)著名词作家,全国第一届金唱片奖获得者,有“词坛泰斗”之称,山东济宁人,原名乔庆宝。1946年考入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曾任华北大学三部剧本创作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文化部剧本创作室创作员。1977年后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院长,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红孩子》,歌词《我的祖国》《牡丹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思念》《说聊斋》《巫山神女》《夕阳红》《爱我中华》《祖国颂》等等,广泛流传,成为人们传唱的经典之作。 赵季平(1945──)中国电影作曲家。1945年生于甘肃平凉。1970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1978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1980年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曲、副院长,中国音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现任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民族乐队交响诗《东渡》,管子与乐队《丝绸之路幻想组曲》,第一交响乐《2000》,舞剧《大漠孤烟直》,歌曲《春江花月夜》等。另外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创作音乐,代表作有电影《黄土地》《红高

梁》《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这些影视作品先后在国内外获奖。他在音乐与画面结合方面有其独特悟性,能很快根据导演意图创作出具有灵性的音乐,他创作的电影音乐不再只具有协调作用和媒介作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画面所未能表达的深层感情,使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浑然一体。

3、“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有关资料

《英雄赞歌》是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词作者是公木,曲作者是刘炽。

电影《阿诗玛》由罗宗贤、葛炎作曲。其中的歌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由葛炎、刘琼作词。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由雷振邦作曲,其中的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电影《闪闪的红星》由傅庚辰作曲。电影《铁道游击队》由吕其明作曲。

一九九四年,导演谢飞拍了电影《黑骏马》,男主角、编曲、主唱与配乐是腾格尔。这部影片在一九九五年五月份的第十九届蒙特里尔国际电影节上,得到了最佳导演和最佳音乐艺术奖 第六单元 环球采风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学唱歌曲《卡普里岛》 第二课时:欣赏《羊肠小道》《桑托尼》 第三课时:音乐活动《环球之旅》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奔放的情绪演唱《卡普里岛》。

2、能分辨管弦乐合奏《羊肠小道》的音乐结构,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通过音乐要素联想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3、能分辨电子合成器的音色,初步感受现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4、能知道一些有关美国的大峡谷、希腊的桑托尼岛、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等自然景观的知识。

5、能用学生已有的世界音乐知识,组织《环球之旅》的音乐活动。

教学准备: 图片、音像资料

有关美国的大峡谷、希腊的桑托尼岛,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等自然景观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普契尼《图兰多》、热南的长笛独奏《威尼斯狂欢节》的片段等。

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热情、奔放的情绪演唱《卡普里岛》。

2、通过欣赏《羊肠小道》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启发学生组织好《环球之旅》的音乐创造活动。本单元难点:

1、启发学生体会歌曲《卡普里岛》热情、奔放的情绪。

2、分析管弦乐合奏《羊肠小道》的音乐结构。

3、感受电子合成器与乐队《桑托尼》的现代音乐风格。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卡普里岛》。

2、反复记号:D.C.Fine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明朗的声音演唱《卡普里岛》。

2、初步了解意大利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欣赏《我的太阳》等意大利歌曲

阶段目标:感受《我的太阳》等意大利歌曲热情、明朗的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意大利吗? 生:意大利是欧洲的一个国家。 师:能说一说你对意大利的了解吗?

生:(参考答案)意大利有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有比萨斜塔等。 师:意大利是欧洲的一个文明古国,除了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之外,它的音乐非常著名,特别是他们的民歌,就像他们的人民一样热情、奔放、明朗。你们知道有哪些意大利歌曲吗? 生:《我的太阳》等。

师:除了《我的太阳》外,还有《重归苏莲托》《桑塔露琪亚》等,意大利的民歌热情、奔放,在世界流传很广,有许多世界著名的男高音都出自意大利,如被称为“世界当代三大歌王”之一的男高音帕瓦罗蒂就是意大利的歌唱家,另外两名男高音多明戈、卡雷拉斯是西班牙的歌唱家,他们演唱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音色高亢、明亮,充满激情,成为声乐的经典。现在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演唱的《我的太阳》,感受一下意大利歌曲的魅力。 生:欣赏《我的太阳》。

推荐第2篇: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春景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春水》

2、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3、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材分析:

《小鸟小鸟》是故事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悦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13小节)为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每段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音乐素材十分精炼而集中。第一乐段以每三个音构成一个活泼、欢乐的音乐动机“ ”这个主导乐汇以先上行模进、后下行模进贯穿其中,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表现了少年儿童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祖国明媚的春光里自由飞翔欢乐幸福的形象。第二乐段是副歌性的合唱,曲调在六度大跳后紧接连续同音反复和下行级进进行,并用“ ”这样的节奏,配以连贯的衬词“啦啦啦„„”一气呵成,使得歌曲的情绪更加热情欢乐,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

2、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

教学难点: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过程:

一、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2.初听《致春天》。

(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

(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3.复听《致春天》。

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

(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与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

但情绪不同。

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

(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平静、期待、热烈。

5.三度(欣赏)创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二、表演《小鸟小鸟》

1.生态环保导入。

设问:(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

(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

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

设问:(1)歌曲是几拍子?说出该拍号的含义?(复习6/8拍号)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

设问: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弱拍起唱

——第六拍起唱)

(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

a.教师范唱。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相似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用6/8拍指挥图式,跟着教师的指挥放慢速度视唱第一乐句(2小节)。

c.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其他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

d.按教材要求,画出该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

e.按曲调的起伏,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

(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

a.教师分别范唱两个声部的曲调。

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先学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2小节)。注意第一声部六度音程以及第二声部的四度音准。

c.分声部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

d.合唱合成。要求学生能相互倾听对方的声部,做到和谐。

4.学唱歌曲

(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歌。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

(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

5.表演歌曲。

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三、课后小结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

1气象知识导入: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

设问:

(1)还有哪一种天气现象?

(2)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

(3)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2.欣赏歌曲范唱。

设问: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拟声?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

(1)前面部分的8小节(包括间奏)要求二声部。

(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

4.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

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

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以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

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歌词词义讨论。

设问: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借

景抒情)

(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

有情。

二、音乐知识:切分音

1.正常的强弱节奏:

2.改变了强弱关系,产生了切分音:改写成节奏,并唱一唱:

三、课后小结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春水》

教学重点: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春水”

教学难点:按节奏谱给音乐伴奏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

1、自然现象的变化导入。

设问:春水从何处来?冬去春来,大地回春,冰雪融化,形成春水。春水又怎样活动,他们去向哪里?请听音乐。

2.欣赏童声合唱《春水》。

设问:

(1)歌曲创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合唱有几个声部?表现出怎样的情绪?

(3)春水像不像活泼、顽皮的孩子?

3.再听《春水》,边听边跟着歌声朗读歌词,并在教材的歌词上划上小节线(如一次不成,可多听几遍)。

二、儿歌与打击乐。

1、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练习徒手拍击。

2、可以两人一组练习,即一人朗读一人拍击。也可以小组与小组练习,最佳方案是个人边朗读边拍击。

3、注意速度能与歌曲一样。

4、学生为歌曲伴奏:播放歌曲录音,准确地为歌曲伴奏(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谱)。

5、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按徒手打击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6、各组展示表演。比一比哪一组与音乐配合得最默契。

三、拓展与研究。

1、设问:

能否设计其他形式表演,并说说意图。如配乐作画;小品表演;歌曲伴舞„„

2、重新设计节奏谱,并说说设计的思路与意图。

3、研究成果表演。

4、要积极表扬学生的创造性表演,表扬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课后小结

第二课、欢乐的村寨

教学目标:

1.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 “ ”,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巴塘连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歌曲为2/4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第一乐句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第2小节的跨小节切分音运用使得曲调明亮而又舒展,情绪热烈。歌词把东方的彩虹比拟成通向北京的云间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动。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祖国的多民族音乐

教学难点:切分音型的掌握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2、表演《巴塘连北京》

教学重点: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气氛

教学难点:掌握音乐的强弱韵律,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1.猜谜导入:(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

谜语: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演奏的乐队是中华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

设问:

(1)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

(2)“边寨”是什么地方?

3.熟悉各主题音调。

播放各主题音调(在课前要制作好各主题的音带片段。放某一主题,让学生在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是第几主题,并跟录音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课本上右下角的练习。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仔细聆听乐曲,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题的序号。教师可从学生的举手示意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赏水平,及时地加以指导。

5.师生讨论。

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景吗?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根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景。

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当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讯传入边寨时,他们就用歌舞欢庆喜讯,表达他们的欢乐情景。

二、表演《巴塘连北京》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

青藏高原海拨几千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工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2.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三、课后小结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迷人的火塘》

教学重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1.从地理知识上导入:我国的云南省地处西南,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彝族、傣族等。在云南西盟,沦源等地居住着另一个少数民族——佤族,他们世世代代在那里狩猎、耕耘,他们的音乐与他们的风格一样古朴、粗犷,请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

设问:歌曲表达的情绪给你什么感受?(热情、欢快)

3.板书前奏6小节曲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唱这6小节曲调。

设问:在曲调出现最多的音,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音?( )

板书最后一小节的衬词及曲调: 并在教师指导下学唱。 这是佤族的语言,表

示欢乐、友好。

4.再次复听《阿佤人民唱新歌》,在尾句时全体一起唱“江三木啰”。

5.反复聆听,学生可以即兴舞蹈,可以选择打击乐,可以拍手、跺脚随音乐拍击,如果能随音乐哼唱更好。总之形成一个载歌载舞的场面,犹如身临其境,投入地以欢乐的情绪表达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幸福生活情景。

二、学唱《迷人的火塘》

1.以民族的风情风俗导入:

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围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着欢乐时光。这是侗家的风格。

设问:你还能举出几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吗?

2欣赏《迷人的火塘》范唱:

先听音带的范唱,让学生对合唱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教师在伴奏音带的伴奏下,分别范唱第一段歌词的两个声部,让学生对每一个声部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3解决重点:切分节奏

(1)教师范唱第四乐句(即第

7、8小节)。

板书这两小节,教师分别范唱歌词与曲调。

设问:这两种节奏是什么节奏?与学过的切分节奏有什么联系?——师生讨论,复习节奏。

教师归纳并讲授新知识,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与“”属特殊的节奏型,也称切分节奏,该音称切分音。

4.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切分音的知识学唱第四乐句。

三、课后小结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2、编创与活动

3、听辨训练

教学重点: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1、齐唱歌曲复习旋律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第

一、二乐句(即第1—4小节),并能流畅地唱好。

3、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承担两个声部的演唱,由这两个组分别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分别巡视指导。

4、两个声部分别演唱,在教师的指挥下合成,由于是复调声部,如果两个声部对自己的声部都能流畅地唱好,合成时,只要能相互倾听,一般来说是能唱好的。

5、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词的意境。

6、以中速、抒情优美地演唱歌曲。

7、表演歌曲。

(1)选择打击乐器伴奏。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试做伴奏并作出评价。确定合

适的打击乐器后为营造歌曲的情景作烘托。

(2)作情景表演。

按教材图示围成两圈,内圈学生挥动红绸作火塘的火苗,外圈的学生手拉手

边唱边转动歌舞。

8、小结:欢乐的侗家村寨。

二、各族儿童联唱表演实践活动

1.在本活动的前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回家收集本地区及本民族的歌与舞。收集的

途径是多渠道的,可以向家长学习,可以向邻居、朋友学习,还可以到图书馆及网上收集,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旨在拓展性学习。

2.做组织工作,了解学生中有多少学生已收集到有关的内容及表演形式,这样活动就有的放矢,活而不乱。

3.以学生的收集内容为主,把教材中的四首作品穿插在其中,这样风格各异,五彩缤纷,就能形成一个各族儿童联唱表演,以体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是一次艺术实践活动的体验。

三、听辨活动

1.这两条曲调的音高组合是一样的,仅仅是在奇数小节的强拍节奏不一样,A是“”,而B是“”听辨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求能分辨这两种节奏型,这是本课切分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与实践的环节。

2.听辨后再跟琴唱一唱,这样不仅是听,通过唱的实践更能体验两种节奏的对比。如果班级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好,也可以不必跟琴唱。

四、课后小结

第三课 飞翔的梦

教学目标:

1.幻想是创造想像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通过《天地在我心》、《小白船》、《水星》、《让幻想展翅飞翔》等作品

学习,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通过对动画片《宝莲灯》的两首插曲的欣赏,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在聆听由电声音乐演奏的这两首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气氛中感受幻想的意境。

3.唱好二声部合唱《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在立体的和声音响声中,体验、想像所获得的美感,并对两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4.以《水星》、《宝莲灯》及两首歌曲为范例,开放式进行以“幻想”为内容的音响小品命题创作活动。

教学内容:

1、聆听:《天地在我心》、《望月节》、《水星——飞行使者》

2、表演:《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小白船》是一首朝鲜童谣。歌曲优美而抒情,描述了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在天空银河里的月亮上有小白船,桂花树,小白兔„„表现了小朋友在仰望宁静的夜空时所产生的美好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曲采用三拍子节奏,生动地表现了“船儿”在河中摇曳的形象。全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前后两个乐段均为16小节构成的规整乐段。第一乐段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稍有变化的重复乐段。整个曲调流畅、优美,节奏平稳、舒展,给人以轻舟荡漾、恬静舒适的感觉。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和谐悦耳,充满想像,进一步地抒发了人们在这美好的意境中所激起的内在情感。

合唱《让幻想展翅飞翔》

科学发明往往是以幻想为诱导而产生的。从小培养孩子“让幻想展翅飞翔”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歌曲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以“小朋友”为第一人称展开。把“彩虹”幻想成“果园的大门”、把“雷声”“想像是天上的乐队把鼓敲响了”、把“闪电““想像是云彩姐姐划火柴”„„这是多么有创意的幻想。

曲调为带再现的单三段体曲式即A B A1。快速而紧张的引子,把人们带入风雨交加、雷鸣闪电的情景之中。A段的曲调,是以一个下行的八度分解大和弦音程组成的乐节为动机发展而成,带有附点的节奏及4/

4、2/4变换的节拍,使音乐更富有动感,突出了“天上的果园”热烈欢迎小朋友去旅行的情意。B段以四个短促的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以及八个短促的八分音符同音反复的过门,绘声绘色的描述了“雷声”、“闪电”的情景,接着节奏拉宽,形象表现小朋友们整装出发去天上果园。C段是A段的变化再现,歌曲的尾声,点明歌曲的主题“让幻想展翅飞出心灵”。

歌曲以多变的节奏、富有个性的过门、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加上丰满的二声部合唱,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小朋友们的奇妙幻想。

教学重点:通过音乐和歌唱表演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

教学难点:唱好两首歌曲,用声音表达“幻想”的主题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简单介绍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体会电声音乐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

教学过程:

一、聆听《天地在我心》

1.由电影故事导入。

设问:谁能介绍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教师归纳(故事概况见本教材分析)

2.欣赏《天地在我心》童声独唱。

讨论:

(1)这首插曲是哪个角色在演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演唱的形式,其音色归属哪个声部?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

(3)叙述在演唱这首插曲时的影片画面及描述的故事内容。

3.聆听《天地在我心》。

(1)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像,说说听后感。

(2)熟悉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唱(但不能妨碍别人的聆听),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自己聆听的感受。

二、聆听《望月节》

1.以对比导入。播放录音《望月节》。

设问:这段音乐在演唱形式上及情绪上与《天地在我心》有什么不

同?它叙述了一个怎样的内容?在影片中的画面是怎样的?(在讨论中还可播放部分片段。

2.聆听《望月节》。

在聆听前,教师先提示:要仔细听伴奏,神奇的气氛是靠什么音响产生的?聆听后师生讨论:音乐神奇色彩产生的因素?

3.教师简单介绍电子合成器。

三、音乐小知识——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电声音乐是电子高科技的产物,是电子科学运用在乐器上并转化为音响,通过演奏进行音乐表现的。

电子合成器是先用电子采集各种音源,把几百种音源的分析,通过高科技合成后做成集成芯片。在演奏时通过操作键盘、键纽发出各种模拟的音响。

四、课后小结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小白船》

2、聆听《水星》

教学重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听辨练习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水星》

1、以天文知识导入:看谁的天文地理知识知道得最多!设问:太阳系有几颗行星?

(太阳系是太阳和以太阳为中心,受它的引力支配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太阳系的成员包括太阳以及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等9颗大行星、2000多颗轨道已确定的小行星、34颗卫星以及许多慧星和流星体。)

2.欣赏《水星——飞行使者》第一主题(片段)。

设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想到的情景?

3.揭题:这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以太阳系行星为题写的一部管弦乐组曲之三:《水星——飞行使者》。现在请你按作曲家的标题展示你的想像。

4.再次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自由议论:按乐曲的标题,请大家自由议论,说说你的想像。

5.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第二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开始)。

设问:按乐曲的标题从第一部分的发展到第二部分听后,说说你想到的故事?要放开你的想像。

6.跟琴看着教材上的谱例,哼唱乐曲的第

一、第二主题,以加深对这二主题的印象。

7.完整地聆听乐曲,听后要分组讨论。

问题:

(1)乐曲分几个部分?

(2)你能编个故事讲一讲吗?

8.小组讨论:每人说说自己的故事(以乐曲作背景音乐)。

9.每小组推选一位故事大王,讲“水星”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时,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讨论。如果有的小组能伴舞表演更佳。

10.教师学生共同点评选出班级“故事大王”。

11.再次完整地欣赏。

由班级“故事大王”演讲并请班级“舞蹈家”伴舞,表演乐曲。

12.教师小结:表扬学生们丰富的想像,发展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希望大家多听音乐多想像。

二、表演《小白船》

1.以天文知识导入。

设问:有谁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

的行星)

2.揭题:朝鲜童谣《小白船》就是叙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想像。

3.歌曲范唱。

设问:这是几拍子的歌曲?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板书节奏谱先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击乐器(其

中学生大部分仍是徒手)。

5.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

6.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

(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

可以先练一下平行三度的音阶:

(6)配上打击乐伴奏。

7.完整地、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

9.朗诵歌词并讨论歌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像。

10.学唱歌词。

(1)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自己的声部的歌。(第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另一声部默唱或轻唱自己的声部与之配合。)

(2)二声部合成,并配上打击乐。

(3)有感情地富有想像地唱好歌曲。

11.表演《小白船》:唱唱、奏奏、跳跳,以多种形式表演《小白船》,尽情地抒发师生的想像。主要让学生参与表演,形式由他们讨论。例如:全体歌唱→吹奏与打击乐→二重唱与伴舞→舞蹈→表演唱„„

三、听辨练习:听辨哪一首曲调带有切分节奏?

1.目的是巩固前两课的切分音知识,加强切分节奏的练习。

2.教师分别弹奏两条曲调。

设问:在这两条曲调中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跟琴学唱曲调→离琴视唱曲调。

四、课后小结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让幻想展翅飞翔》

2、音响小品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唱好歌曲的两个声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让幻想展翅飞翔》

1.谈话导入:什么是幻想?幻想是人们对未来远景的一种想像。大家来听《让幻想展翅飞翔》在唱什么,你就明白了。

2.聆听歌曲范唱,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演唱形式。

3 .音程基本训练:

4.学唱歌曲。

(1)教师分别范唱二声部曲调。

(2)学生分声部自学第一部分曲调。(到第一个反复记号为止,教师巡视指导。)

(3)二声部合成,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学成果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后,再次合成。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与美的享受。

(4)填入歌词,加入幻想进一步唱好第一部分歌曲并获得美感。

(5)学习第二部分歌曲并合成。

5.表演歌曲。

(1)完整地唱好歌曲。

(2)分组讨论:怎样表演歌曲?希望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地无限制地设计。

(3)分组展示。

(4)评价、鼓励为主,表扬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

6.小结:发展想像,活跃思维。

二、音响小品创作活动

1.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任务:表演一段音响小品,反映“幻想”的主题。

要求:

(1)设计命题及设计表现的过程与内容。

(2)运用各种现有的乐器(打击乐及各种自备的乐器)及自制非正规的乐器,同时包括人声及身体各部位能发出声音的部分。

(3)允许自由结合形成小组集体创作。

2.教师提供各种器材,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3.教师引导:以本课教材中的五首作品作为例子,让学生发挥想像,设计小品。同时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自然、手工劳动、美术等课程中的内容设计创作。

4.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到学生中间去进行指导、引导、点拔。

21

5.各组展示。

6.评价:表扬、鼓励学生们的小品创作。

7.小结:幻想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工作、生活的动力,能发展我们思维能力。

第四课 你好!大自然

教学内容:

一、歌曲《田野在召唤》、《铃儿响叮当》

二、欣赏《我们的田野》、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目的:

一、熟悉歌曲旋律,初步掌握歌曲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的能力。

教材分析:《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我们也出去春游过,你们去春游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兴奋、快乐)那你们来听听歌曲的意大利小朋友出去春游的心情是怎样的吧?

二、聆听歌曲,尤其注意聆听这首歌曲的二声部。1、先给同学们范唱第二声部,也先教学生学第二声部; 2、等学生的第二声部稳固之后,再学唱第一声部旋律; 3、请能唱第二声部的同学上台来和老师一起唱第二声部, 其余剩下的同学就演唱第一声部;

4、台下的同学一起再来学唱第二声部,巩固第二声部,或者老师唱第二声部,学生唱第一声部,然后再反过来练习,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对二声部的比较熟悉了,再强调合唱的要求,和谐,声音统一等等;

5、讲解弱起小节,要求学生学会分辨弱起小节的几种形式;

6、在第一声部能找出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2

7、两个声部都用“啦”来演唱,要求声音集中,统一,优美,和谐;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平时演唱二声部的歌曲比较少,通过这次练习,发现他们慢慢喜欢上了二声部的演唱,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不过还是要多加强二声部的训练,培养他们聆听其他声部的能力。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铃儿响叮当》、欣赏《我们的田野》、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

一、主要是培养学生聆听二声部的能力,并让学生喜欢上合唱;

二、感受歌曲的情绪,用欢快的声音演唱《铃儿响叮当》;重点、难点:感受合唱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合唱是一种最具有魅力的演唱形式,它有多个声部的和声,你能感受到和独唱完全不同的一种演唱形式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你们熟悉的歌曲《我们的田野》;

二、你们认真聆听第二声部是用轻声地“唔”来衬托的,能听出来吗?你觉得是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三、

要求同学们根据歌曲的情绪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四、

《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大家也非常熟悉了,但这首歌曲的合唱你们听过吗?

五、

下面一起来欣赏经过改编的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六、

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

七、

分成几个小组,集思广益,能听几种就几种;

八、

认真听听,看你能听出几个段落?

九、

跟着音乐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注意歌曲情绪,因为这首歌曲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就不多花时间学习,主要是掌握歌曲情绪,演唱该歌曲就行了。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几节课的合唱欣赏与学习,对合唱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逐渐的喜欢上了合唱,希望以后还能多进行二声部的练声曲的练习,加强同学们对合唱的兴趣和爱好。

23

第五课

教学内容:歌曲《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我是中国人》

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讲解京剧小知识,学唱歌曲《我是中国人》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我国民族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重点、难点:感受“中国的歌剧”京剧,让学生不要感觉京剧离他们很遥远。 教材分析:《我是中国人》这是一首根据京剧曲牌中典型的西皮流水的音调缀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短、琅琅上口,曲调的运腔十分口语化,它热情地颂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一、外国人把中国的京剧称为是“中国的歌剧”, 作为中国人,你们了解京剧多少呢?

二、通过幻灯片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京剧的有关小知识。

三、行当:生:男性正面形象。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可分为“文生”与“武生”,年轻男性称“小生”,小孩子称“娃娃生”。旦:女性正面形象。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青衣”;活泼、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老年女性称“老旦”净:性格鲜明的男性人物;丑: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也有“文”、“武”之分;能言善辩、幽默诙谐的中老年妇女称“丑旦”。脸谱:红脸: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白脸: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蓝脸和绿脸:中性,表示草莽英雄。金脸和银脸: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类者。

四、了解了京剧这么多的小知识,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京剧和学唱京剧,首先请听范唱《我是中国人》;

五、请看看这首京剧的拍号1/4拍,这个我们称为流水板,就是只有板无眼,全

24

体同学跟随范唱用手点着“板”学唱;

六、分句跟唱,老师在拖腔那里可以唱一句教一句,放慢速度演唱,并且要把拖腔的音唱清楚,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七、课堂小结:没想到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还比较浓,可能是因为比较好奇,并且对那些图片也感觉很好奇,唱起来也特别带劲,但还是很难掌握这个歌曲的风格。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我是中国人》、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教学目标:

一、在上节课的京剧知识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大家多了解一些京剧片断。

二、进行京剧的节奏练习。

重点、难点:演奏锣鼓经《慢长锤》。 教学过程:

一、先复习上节课的京剧《我是中国人》。

二、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和学唱京剧。

三、首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四、解释“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五、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老师可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眼”(弱拍)跟唱。

六、再一起欣赏《京调》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七、设问: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

八、学唱《蝈蝈和蛐蛐》设问:歌曲讲述什么内容?它给我们什么启示?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九、分段跟唱。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

十、老师当蝈蝈,学生当蛐蛐,并且要有表演的演唱;

一、分组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

十二、分组进行表演,比一比哪组最具有表演力,评选出优秀表演小组。课堂小结:学生通过这些京剧知识的学习,对京剧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喜欢唱这几首歌曲,希望以后还能多了解一些戏曲之类的音乐

25

第六课

教学内容:表演《盼红军》、表演《编花篮》聆听《牡丹之歌》、《花之歌》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编花篮》;聆听《牡丹之歌》

教学目标: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歌曲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民歌音乐和自己风格,今天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河南民歌《编花篮》;

二、认真聆听范唱;

三、讲解装饰音,唱出其效果;

四、注意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五、尤其是要唱出歌曲的地方风格,认真聆听老师的范唱;

六、请同学们进行表演唱,看看哪个小组表演的最好,最有感情和音乐表现力;

七、设问:中国的国花是什么?(牡丹),哪位同学见过牡丹,可以描述一下吗?

八、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欣山《牡丹之歌》;

九、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男高音演唱)

十、轻声地哼唱音乐;

课堂小结:请同学去搜集自己家乡的民歌,并且学会演唱,下次来一起表演表演。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盼红军》 聆听《花之歌》

教学目标:感受四川民歌的风格与特点,欣赏外国乐曲,扩展同学们的视野; 重点、难点:掌握四川民歌的风格。

26

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河南民歌,一起来复习一遍,今天我还要和大家一起来学唱一首四川民歌《盼红军》;

二、认真聆听歌曲,可以请四川的学生上来带领大家一起用四川方言念念歌词;

三、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

四、老师把难点唱给大家听听;

五、按照节奏念歌词;

六、以小组为单位,并用自制乐器进行伴奏表演;

七、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位外国作曲家作曲的关于“花”的乐器,你能从乐曲中闻到花香吗?

八、认真聆听音乐,并将主题出现的先后顺序记录下来;

九、每段的主奏乐器都是由不同的乐器演奏的,你能听出来吗?如果听出来的话,就做出这种乐器的演奏姿势;

十、完整的欣赏乐器;

课后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关于“花”的音乐,了解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关于带“花”字的歌曲大赛,分为男女两个小组,同学们很感兴趣,也唱出了不少关于“花”的歌曲。 第3课时:

总复习,音乐会表演。

27

推荐第3篇: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下面小编整理了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音乐教育面对全体学生,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编写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五年级下册总共7课,七个单元,加上游戏宫和欢乐谷,分别是《春景》、《换了的村寨》、《飞翔的梦》、《你好,大自然》、《京剧》、《百花园》、《爱漫人间》、7个单元!其中表演歌曲有:《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小白船》、《真善美的小世界》、《田野在召唤》、《铃儿响叮当》、《我是中国人》、《京剧》、《采花》、《编花篮》、《爱的人间》、《地球是个美丽的圆》14首新歌!还有16首欣赏歌曲:《致春天》、《春到沂河》、《北京喜讯到山寨》、《大气手鼓唱起歌》、《飞越彩虹》,《飞翔的女武神》、《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溪边景色》、《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京调》、《花之歌》、《对花》、《爱的奉献》、《大爱无疆》、加上游戏宫《乐翻天》欢乐谷《静夜思》、《我的音乐表现》 并配以群体的音乐活动 本册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新教材的曲目选择,在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各年级的歌曲还兼顾时代性。朗朗上口,易听易记,让学生爱唱爱听。在乐谱使用上,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兼顾世界上使用的各部分主要谱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材的最后,还有活动性的测试与评估,鼓励学生自测、自评、互评、他评,形式丰富多彩。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下册的音乐课。从整体的水平看,学生总体水平进步很快!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都有提高! 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很好,举手发言的学生较多。 在教学常规方面大有进步。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等方面有所提高,四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例如:他们已经基本认识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学习了很多内容健康、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感受了音乐的美,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在课上进行多媒体教学,加强教育科研,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还要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要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音乐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学目标

(学期总目标及单元或章节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能从音乐中感受各种精神。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唱好课本歌曲以外,能自学六首以上的儿童歌曲,并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3、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初步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

四、教学设想及措施

1.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按课时,认真写好教案。

2.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严格把握35-40分钟的课堂时间,向35-40分钟要效率。

3.充分作好课前准备,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认真上课,在课上多给学生自我表现和发问的机会。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5.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坐姿、唱姿,以及合理的发声练习曲。

6.注重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知识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7.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情绪来演唱不同的歌曲。

8.每节唱歌课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练习,教师正确处理、引导。

9.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了解一些音乐知识。

10.通过律动以及集体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

11.在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中渗透德育,深化教育改革。

12.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录音机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3.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用轻松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爱音乐课。

14.丰富课外音乐活动,以学生的爱好为主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习音乐。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要坚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精选一些妙趣横生、有趣味的教法,让学生多听多唱,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推荐第4篇:人音版本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5.6.7.8单元

第五单元:影视音乐

课题:《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影视音乐。 教学过程:

1.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欣赏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先来听几段音乐,听后请大家说说这些音乐曾经在哪里听过。

(2)播放录音影视音乐《英雄儿女》《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闪闪的红星》等选段,听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3)师:同学们,影视音乐可以分成歌曲和器乐曲。其中歌曲又可以分成主题曲、插曲、片头片尾曲;器乐曲可以分为情节音乐、情景音乐、配乐等。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些电影音乐与电影所描绘的剧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4)再次播放有关音乐,请同学们复听。并请同学说说有关电影的剧情,教师补充。适当介绍一下这些电影音乐的词曲作者。(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5)巩固练习

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请同学把听到的音响与歌曲、词曲作者一一对应起来。教师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列出文字让学生连线。

(6)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影视音乐?可以唱给我们听听吗? 教学反思:

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正确演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2、了解音乐家刘帜。

教学过程:

1、师: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也是一首电影插曲。因为电影拍摄的年代比较久远,我们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下面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介绍。

3、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乐谱,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的录音。

4、播放录音(或电影画面)。

5、教师范唱一遍。

6、跟着录音或教师的琴声学唱乐谱,先不教第二声部。注意弱起节奏的准确性,强调进入时的整齐。

7、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

8、唱熟歌曲第一段。

9、学习合唱部分中第二声部的乐谱。然后分声部合唱,注意让同学体会二部合唱的效果。最好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两个不同的声部,要注意要求学生在演唱时要同时倾听另一声部的声音。

10、带词练习合唱部分。

11、完整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12、布置课后练习:学唱其余两段歌词。

教学反思:

课题: 《迎春》《纸风车》《风》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2.欣赏电视剧《大宅门》音乐选段《迎春》《纸风车》,电影《英雄》音乐选段。

3.音乐小编辑。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进一步提高学生演唱二声部歌曲的能力。

2.初步了解影视音乐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音乐小编辑,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乐曲的能力,能注意到乐曲在配合画面时的相辅相成作用,并能创造性地进行包括模拟“音效”在内的配音。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这节课我们先复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请大家分成两组,分别演唱高、低声部。在演唱时,请大家注意音准以及两个声部的和谐,而且要唱得优美些。 生:演唱歌曲。

2.欣赏《迎春》《纸风车》 (1)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感受。

(2)教师介绍乐曲是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的配乐,介绍《大宅门》剧情。 (3)播放《大宅门》片段,边看边欣赏音乐。

(4)请学生谈一谈这两段音乐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以及它们在电视剧中所起的作用。

(5)教师总结。 3.欣赏《风》

(1)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感受。

(2)教师介绍乐曲是电影《英雄》的配乐,介绍《英雄》剧情。 (3)播放《英雄》片段,边看边欣赏音乐。

(4)请学生谈一谈这段音乐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以及它们在电视剧中所起的作用。

(5)与《迎春》《纸风车》相比,这三段配乐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首作品?为什么?

(6)教师总结。 4.音乐小编辑

请同学自由组合,分别为这四个场景配乐,并增加模拟音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表演。 教学评价

1.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2.学生能否积极参加创编活动。 3.学生是否勇于表演自己创作的作品。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环球采风

课题: 《卡普里岛》

教学内容:

1.歌曲《卡普里岛》。 2.反复记号:D.C.Fine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明朗的声音演唱《卡普里岛》。

2.初步了解意大利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欣赏《我的太阳》等意大利歌曲

阶段目标:感受《我的太阳》等意大利歌曲热情、明朗的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意大利吗? 生:意大利是欧洲的一个国家。

师:能说一说你对意大利的了解吗?

生:(参考答案)意大利有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有比萨斜塔等。

师:意大利是欧洲的一个文明古国,除了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之外,它的音乐非常著名,特别是他们的民歌,就像他们的人民一样热情、奔放、明朗。你们知道有哪些意大利歌曲吗?

生:《我的太阳》等。

师:除了《我的太阳》外,还有《重归苏莲托》《桑塔露琪亚》等,意大利的民歌热情、奔放,在世界流传很广,有许多世界著名的男高音都出自意大利,如被称为“世界当代三大歌王”之一的男高音帕瓦罗蒂就是意大利的歌唱家,另外两名男高音多明戈、卡雷拉斯是西班牙的歌唱家,他们演唱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音色高亢、明亮,充满激情,成为声乐的经典。现在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演唱的《我的太阳》,感受一下意大利歌曲的魅力。

生:欣赏《我的太阳》。

2.学唱《卡普里岛》

阶段目标:用热情、明朗的声音演唱《卡普里岛》。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意大利的民歌《卡普里岛》(教师出示卡普里岛的图片或录像)。

卡普里岛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一个美丽的小岛,那里阳光明媚,湛蓝的大海和白色的小屋交相辉映,是个优美的旅游胜地。这首歌就像卡普里岛一样充满了阳光,热情、明朗。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遍,听一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参考答案:情绪欢快、热情、明朗)。 师:你们注意到没有,这首歌曲的旋律都是上行而且是跳进的,前三个乐句还运用了八分休止符,是从强拍的后半拍起唱的,使人感到音乐更加欢快、有活力。现在我们先来视唱第一乐段的歌谱。

生:视唱第一乐段歌谱。

师:同学们唱得很好,但是,有的同学后半拍起唱的音还不够准确,你们可以先读“空嗒嗒嗒、空嗒嗒嗒”,然后唱“”,最后再唱成“”。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

生:练习(个别学生视唱,教师纠正)。

师:现在我们来完整地演唱第一乐段,然后唱歌词。

生:演唱。

师:这首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ABA),第一和第二乐段是成对比的乐段。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听一听第二乐段在音乐的构成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参考答案:节奏舒展,旋律较平稳,优美的情绪与第一乐段欢快的情绪形成对比)。

师:对比是音乐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通过对比可以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下面我们来视唱第二乐段。

生:视唱(先唱谱,后唱歌词)。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演唱完第二乐段后再反复演唱第一乐段。请大家注意课本上的音乐符号D.C.Fine。这是一种反复记号,就是唱到D.C.处从头反复,再唱到Fine处结束。

生:演唱。

师:我们初步学会了歌曲《卡普里岛》,哪位同学能像歌唱家一样为大家独唱。

生:独唱。 3.介绍意大利的音乐文化

阶段目标:初步了解意大利丰富的文化。

师:意大利是欧洲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学生介绍。

师:意大利的文化非常丰富。在建筑方面有壮观的古罗马圆形竞技场的遗迹和比萨斜塔,科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著名的地心引力的实验,从而使比萨斜塔更为著名;在文学方面有文学家但丁的《神曲》;在绘画方面有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音乐方面,有歌剧大师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图兰多》,其中《图兰多》就运用了我国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现在我们来欣赏其中一个片段。

生:欣赏《图兰多》中的片段。

师:意大利的文化不仅是意大利的也是世界的,许多音乐家都创作过以意大利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如俄罗斯柴科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柏辽兹的《哈罗尔得在意大利》、法国热南的长笛曲《威尼斯狂欢节》等。现在我们来欣赏《威尼斯狂欢节》的片段。

生:欣赏长笛独奏《威尼斯狂欢节》片段。

师:意大利的民歌在世界各地更是广为流传。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热情、奔放的民歌,最后让我们再来演唱《卡普里岛》,把对意大利文化的美好记忆留在我们的心中。

生:演唱《卡普里岛》。

教学评价

1.能否用热情、明朗的声音演唱《卡普里岛》。

2.能否说出一些意大利民歌和歌唱家的名字。 3.能否自信地在同学面前独唱歌曲。 教学反思:

课题: 《羊肠小道》《桑托尼》

教学内容:

1.管弦乐合奏《羊肠小道》。 2.电子合成器与乐队《桑托尼》。

教学目标:

1.能感受管弦乐合奏《羊肠小道》各乐段的情绪并能联想到乐曲所描绘的情景。 2.初步了解现代音乐家雅尼和他的音乐《桑托尼》。

3.初步了解美国大峡谷和希腊的小岛桑托尼。 教学过程:

1.欣赏管弦乐合奏《羊肠小道》 (1)初听乐曲

阶段目标:初步感受音乐中带描绘性的片段。

过渡语: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为什么能联想到某些情景呢?那是因为音乐模仿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声音。下面我播放几段音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音乐模仿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①小提琴模仿驴嘶鸣的音乐片段。②用椰壳表现驴蹄声音的音乐片段。③八音盒的音乐片段。④表现流水的音乐片段。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教师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联想)。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虽然大家联想的结果有所不同,但都能从音乐中联想到一定的情景。如果把这些音乐限定在特定的环境之中,那么大家的联想就可能会近似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一首管弦乐组曲《大峡谷》选段中的《羊肠小道》,听一听,这首乐曲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参考答案:好像一个人骑着毛驴看着美丽的景色,摇晃地走在小路上)。

(2)复听乐曲

阶段目标:初步记忆“行进”“歌唱”主题,能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

过渡语:音乐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特定的音乐要素表现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分辨这些音乐要素,看看他们是怎样表现那些形象的。

教师:我们先来听一听“行进”主题。为什么叫“行进”主题昵?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

教师:这是因为音乐用打击乐器椰壳奏出了模仿驴蹄行进节奏的声音。

教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歌唱”主题,想一想,为什么叫“歌唱”主题呢?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

教师:这是因为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好像唱歌一样。这首乐曲基本上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现在我们完整地欣赏全曲,听一听,这个“歌唱”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参考答案:共3次)。 (3)完整地欣赏全曲

阶段目标:能从音乐中引起一定的联想。

教师: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对音乐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作曲家在游览了大峡谷之后创作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由于各岩层质地不同,在不同时间的日光照射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的色彩。如果在月夜,大峡谷又呈现出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大峡谷》组曲共有五首,分别是日出、如画的沙漠、羊肠小道、日落和暴风雨,描绘了大峡谷变换无穷、神奇雄伟的景色。《羊肠小道》是《大峡谷》组曲的第三首,这是一首描绘性很强的乐曲,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旅游者走在大峡谷崎岖的小道上的情景。下面我们完整地欣赏全曲,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参考答案:一个旅游者骑着毛驴走在崎岖的小道上,他一边欣赏着大峡谷的美景,一边哼唱着小曲。峰回路转,眼前泉水淙淙,风景优美,他在溪边坐下,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八音盒,欣赏着那美妙的音乐。休息之后,重又骑上毛驴,向前走去)。

2.欣赏电子合成器与乐队《桑托尼》

阶段目标:感知电子合成器的音色和《桑托尼》表现的情景。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羊肠小道》表现的是美国大峡谷的情景,现在我们再到希腊的桑托尼,去领略那里的风光。请大家欣赏《桑托尼》,听一听,这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欣赏并回答。

师:这是由电子合成器和乐队演奏的乐曲,哪位同学记得,我们以前欣赏过的一首由电子合成器演奏的乐曲是什么?

生:是由雅尼演奏的《尼罗河》。

师:雅尼是一位现代音乐家,出生在希腊南部的一个海滨小镇。小时候因为家境不好,无法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他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天赋。他可以不需要任何谱子而仅凭超人的记忆,准确地记下听过的任何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他擅长用电子合成技术将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他在雅典卫城、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紫禁城举办过三场规模盛大的演奏会,把古典与现代连接了起来,他独特的创意使他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一位音乐家,被人称为是一个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这首乐曲由两个乐段组成,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遍,听一听,两个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回答(参考答案:第一乐段辉煌,好像在叙说着桑托尼的悠久历史,第二乐段很优美,好像在表现桑托尼面临大海的优美风光)。

师:我们欣赏了用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表现手段是多样的,每个人对音乐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只要我们对作品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从音乐中获得更多的感受。

教学评价

1.能否用一段话描述对《羊肠小道》音乐的联想。 2.能否感受电子合成器与乐队的音色。

3.能否大致了解美国大峡谷和希腊桑托尼的简况。 教学反思:

课题:活动《环球之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已知的世界各地音乐。 2.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主持人:同学们好,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不管你走到哪里,总会听到许多优美的音乐,不同的民族文化、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我们用《火车咔咔咔》的曲调填写了《环球之旅》的歌词。现在,请我们的小歌手来教我们大家唱《环球之旅》。

全体同学演唱《环球之旅》:“坐上火车环球跑,看世界多美妙。听欢乐的歌声,在五洲四海飘。”

现在就让我们唱着歌出发吧。第一站我们先去日本和澳大利亚,请第一组来介绍。

第一组:介绍日本和澳大利亚,演唱《红蜻蜒》和《剪羊毛》。

小组主持人:我们组准备了一个“世界音乐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1.日本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和象征性的标志?

学生甲:富士山和樱花是日本的象征。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

学生乙:樱花也是日本的象征,它是一种白色的小花,每到春天,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开满了白色的樱花。人们结伴去踏青,享受春天的气息。

学生丙:著名的民歌有《樱花》《四季歌》《拉网小调》等。

2.澳大利亚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和标志性的建筑?

学生甲:澳大利亚盛产羊毛,标志性的建筑是悉尼歌剧院,如果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张开翅膀飞翔的天鹅。她的外型就像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蓝色的大海交相辉映。

学生乙:澳大利亚的民歌有《剪羊毛》《和玛蒂达跳舞》等。 小组主持人:同学们回答得很对,和我们了解的一样,现在我们为大家演唱《红蜻蜒》和《剪羊毛》。

第一小组:演唱《红蜻蜓》和《剪羊毛》。

主持人:刚才,第一组的同学带我们欣赏了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民歌,下面,第二组的同学将带我们去看看法国和英国的著名建筑,听听他们的音乐。

第二组:介绍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和英国的大本钟。

第二组主持人:出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和英国的大本钟图片。问:谁知道这两个图是哪国的什么建筑?

学生:回答。

主持人:现在请第二组的小导游为大家介绍这两个杰作。

小导游甲: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高320米,它的独特在于铁塔全部是由露空的结构构成的,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因为它的设计师是居斯塔夫·埃菲尔,所以这铁塔的名字就叫埃菲尔铁塔。

法国的音乐在世界上流传很广,特别是有一首全世界都传唱的革命歌曲,谁知道是什么歌曲?

学生:是《马赛曲》。

小导游甲:对了,这首《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是一名喜爱音乐的士兵创作的,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法国还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杰出的作品,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比才的《卡门》等。下面我们组的同学为大家演唱法国的民歌《在阿翁大桥上》。

第二组同学演唱《在阿翁大桥上》。 小导游乙:下面由我来介绍英国的大本钟。英国的大本钟建在泰晤士河畔,是英国的象征和伦敦市的标志,从1859年建成到现在已经有150年了,中间曾经两次断裂,现在的钟声仍然清晰、洪亮,真是一个奇迹。

英国的民歌非常丰富,有民歌宝库之称。如《多年以前》《可爱的家》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英国还有一种独特的传统乐器风笛,不仅在民间而且在一些国家的仪式上都有风笛乐队的演奏。我带来了一首风笛演奏的乐曲《勇敢的苏格兰人》,请大家欣赏。

学生:欣赏风笛曲《勇敢的苏格兰人》。

主持人:风笛演奏的音乐真特别,使我联想起英国乐队行进的样子。音乐真奇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音乐,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国家的,还可以联想起那个国家典型的景物。下面请第三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俄罗斯和意大利的音乐和名胜。

第三组主持人:我们组介绍的是俄罗斯莫斯科的教堂和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出示两组图片)

我们组的介绍想变换一种方式,你们想知道什么请大家提问,如果我们解答不了,我们可以请教老师。哪位同学先来提问?

学生甲:这个教堂叫什么名字啊?

第三组主持人:这个教堂是俄罗斯莫斯科中心红场南面的教堂,它是由大小9座塔楼组成的教堂,很有特色,它的圆顶像“洋葱头”似的,在所有的教堂中独具一格,已成为红场的标志性建筑。

学生乙:欧洲怎么有那么多的教堂呢?

第三组主持人:这我可不知道了,请老师来说吧。

教师:这是因为欧洲人信奉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等,人们建造了许多教堂,在教堂里举行仪式等活动。在欧洲有许多著名的教堂,教堂的建筑不仅是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许多音乐作品都和教堂有关,如亨德尔的《弥撒曲》、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等。 学生乙:俄罗斯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呢?

第三组主持人:俄罗斯的音乐可丰富啦,如俄罗斯的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三套车》等。还有著名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我们欣赏过许多他的作品,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说到俄罗斯的音乐,不能不提到前苏联的音乐。前苏联的歌曲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灯光》等。

学生丙:意大利的威尼斯为什么叫水城呢?

第三组主持人:那是因为威尼斯城四周环海,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城市里共有2300多条水巷。威尼斯的房屋建造独特,地基都淹没在水中,像从水中钻出似的,他们的交通工具就是一种叫贡都拉的小船。由于威尼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重要的港口位置被称为“亚得里亚海明珠”。

意大利的民歌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热情奔放。如《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桑塔露琪亚》《卡普里岛》等。许多音乐家都来过意大利,并留下了杰出的音乐作品,如柴科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柏辽兹的《哈罗尔得在意大利》等。现在我们为大家演唱一首意大利民歌《卡普里岛》。

第三组:演唱《卡普里岛》。

主持人:太棒了,在短短时间里,我们既欣赏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又了解了世界各国的名胜。世界上的音乐太奇妙了,我建议让我们创作一个《环球之旅》回旋曲,大家齐唱《环球之旅》作为主部,插部分别请同学独唱《红蜻蜓》《卡普里岛》《剪羊毛》《桑塔露琪亚》等歌曲,结束我们今天的环球之旅。

学生:演唱。

教学评价

1.能否演唱一首世界其他国家的歌曲。

2、能否积极参与《环球之旅》的音乐活动。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小小音乐剧》

课题:活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小小音乐剧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将全体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故事中的一幕,利用乐器学习音乐旋律,并为下面的创作表演做好前期准备。

教学过程

1.导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我们曾经演过哪部寓言故事? 2.猜一猜

请大家看一幅画,谁能猜出这个故事的名字?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3.讲一讲

谁能够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 4.分析故事并分组

这个故事可分成5场:序幕、放鱼归海、贪婪的老太婆、愤怒的大海、尾声

5.组织学生分组利用乐器自学各段的音乐:口琴、口风琴、竖笛 6.教师巡视,并针对排练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7.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1)序幕

音乐表现了老渔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静生活。音乐速度不要太快,每个乐句的尾音要拖够拍子。

(2)放鱼归海

表现了日日辛苦却毫无收获的老渔夫的惊喜心情以及小金鱼慌张的神情、祈求放生的心理状态。音乐速度稍快些,可以设计领唱和齐唱来演唱歌曲。

(3)贪婪的老太婆

选用序幕的音乐,运用不同的速度和乐器进行演奏。为了表现老太婆的贪婪,演奏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力度会越来越强,最后所有乐器齐奏,表现了老太婆希望实现自己想当女皇的愿望。

(4)愤怒的大海

选用序幕的音乐,中等速度表现了老渔夫的无奈。当小金鱼无奈地游回大海,大海愤怒了,用打击乐齐奏表示。并把尾声的第一段放在这里演唱,表现大海的愤怒。

(5)尾声

尾声的音乐有两段歌词,第一段表现大海的愤怒,用强的力度和快的速度表现。第二段表现一切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老渔夫无奈地继续自己的劳作,音乐速度稍慢,力度稍弱。

8.总结:引导学生加紧课后排练,下节课表演。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歌曲并准确演唱三个旋律。

3、在歌曲学习过程中能否创造性地表现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创编活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创编对话、表演故事。

教学过程

1.出示五幅连环画

序幕 放鱼归海 贪婪的老太婆 愤怒的大海 尾声

2.创编活动

将全体分成五个小组,共同完成故事内容。

要求:有对话、伴奏、表演、歌唱等,还需布置一些布景、道具等。

3.学生分组设计各幕的表演内容。 4.教师巡视,并针对排练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5.引导学生利用环保材料动手设计道具和布景。

6.总结:引导学生加紧课后排练,下节课表演。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在小组排练中,“我”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小伙伴心中的位置。 3.小组集体排练中,创编的对话、歌舞、表演以及道具设计的亮点。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一。

教学目标

以小组汇报表演的形式,表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序幕、第一场。

教学过程 1.小组汇演 序幕

布景:大海边。

大海:选几名男生用蓝色的布铺在地上,抖动蓝布,表现大海的波浪。

渔夫:站在一所破旧的房子前收拾着自己的渔网。

老太婆:坐在一所破旧的房子旁做针线活。

旁白:很久很久以前,大海边住着贫穷的老渔夫和他的妻子……(用打击乐表现大海

的波涛声) 旁白:老渔夫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带上自己破旧的渔网出海捕鱼……

(老渔夫表演) 旁白:他的妻子要不断地替人家缝缝补补,才能够勉强糊口。

(老太婆表演) 老渔夫与老太婆的对话:

老太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完没了地缝补,还是……都怪我瞎了眼,找了你这么个没能耐的东西。”

老渔夫:“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没有辛苦怎会有收获。没有关系,老太婆。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有朝一日,我一定给你买那条你看上的项链。”

老太婆:“哼,等下辈子吧。你呀,就会骗我。要是我有了钱,我一定会买一个新的木盆。这个盆已经漏水了。好了好了,老头子,抓紧吧,天亮了,出海吧。” 老渔夫:“我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嘛。”

老太婆:“慢点,注意安全!”

老渔夫:“再见!”

老太婆:“早点回来!”

渔夫:手拿渔网,迈着蹒跚的步履向海边走去。

音乐响起:全体演唱音乐l 序幕结束

2.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3.小组汇演 第一场 放鱼归海

背景:碧波荡漾的大海。

旁白:老渔夫背着自己的破渔网来到海边,开始了每天的工作……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1) 旁白:一网又一网,每网都没有收获。

老渔夫:“今天是怎么了?唉,如果还是网不上鱼来,我的老太婆又会埋怨我了。不行,今天无论如何我也要捉住一条鱼。”

(老渔夫表演) 老渔夫:“嗯,有戏。”

(老渔夫表演) 老渔夫:“哈哈,终于抓住了。”

(老渔夫表演) 老渔夫:“唉,可惜可惜,太小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今天还是有收获。”

音乐响起:全体演唱音乐2 小金鱼:“我知道,您是一位善良的好心人,求求您,放了我吧,我一定会报答您的。”

音乐响起:全体分角色演唱音乐2 老渔夫:“唉,可爱的小金鱼。你还这么小,怎么就离开妈妈在外面到处乱闯。这样很危险。你的妈妈一定会很着急的。可是……好吧,再不可以到处乱跑了,赶紧回家。”

小金鱼:“谢谢您,善良的好心人。如果您需要我的帮助,就对着大海大声喊:„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就一定会出现在您的面前的。”

老渔夫:“不用,不用。”

小金鱼:“谢谢您,再见!”

老渔夫:“赶快回家!”

小金鱼:“再见!”

音乐响起:全体同学用乐器演奏音乐2 第一场结束

4.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表演组和观众组)。 2.小组创编节目中的创新和亮点。

3.在学习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中,能否认真投入,并总结出表演的优点。 4.在整个表演活动中,“我”扮演的角色能否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二。

教学目标

以小组汇报表演的形式,表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第

二、三场以及尾声。

教学过程

1.小组汇演

第二场 贪婪的老太婆

旁白:老渔夫望着游进大海的小金鱼,心里无限的欣慰。可是想起老太婆的话,老渔

夫不禁低下了头……

老渔夫:“小金鱼终于回家了。可我……没关系,大不了就是听着老太婆的唠叨。明天我一定会成功。”

(老渔夫表演) 旁白:老渔夫背着自己的渔网走上回家的路。家里,老太婆正在盼望着老渔夫的归来。

老太婆站在破房子前焦急地观望着大海的方向。 老太婆:“天都快黑了,这老头子怎么还不回来?真叫人着急。回来了,回来了。老头子,辛苦了!怎么?什么都没有?你这个窝囊废!”

(老渔夫表演) 老渔夫:“老太婆,我今天遇到一件新鲜事,我捉到了一条金鱼,而且它会说人话耶。”

老太婆:“真的?你不会骗我吧?”

老渔夫:“我骗你干吗?这是真的!它可怜巴巴地央求我放了它,并且说会报答我。”

老太婆:“那你呢?”

老渔夫:“我,我就放了它。”

老太婆:“你这个笨蛋,你没向它要好处?”

老渔夫:“我,我看它可怜就放了它。”

老太婆:“你这个废物,去找它。咱家的木盆修了无数次,已经不能够再补了。叫它给咱们一个新的大木盆,我才可以洗更多的衣服,贴补家用。”

老渔夫:“这合适吗?”

老太婆:“怎么不合适?你救了它,它自然应该报答你。你赶紧去,赶紧去。”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1) 老渔夫:“我没有办法,可我没有钱给老太婆买个新木盆。金鱼金鱼我需要你。”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没有办法,可我没有钱给老太婆买个新木盆。你就送给我们一个新木盆吧。” 金鱼点点头,摇摇尾巴,游进大海。

老渔夫表演,回到自己的家。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有了一个又大又好的新木盆。哎,不对。就这点东西就打发我了?老头子,我还要一座漂亮新房子。抓紧抓紧!”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1)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们的房子又破又旧,一到下雨天就四处漏雨。求求你送给我们一座新房子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

金鱼点点头,摇摇尾巴,游进大海。

第二场结束

2.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3.小组汇演 第三场 愤怒的大海

老渔夫表演,回到自己的新家。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有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房子。不行,老头子,我要变成一位高贵富有的贵妇人,让人人都羡慕我!赶紧赶紧!”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1)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老婆希望做一个人人尊重、人人羡慕的贵妇人。求求你,让她实现这个愿望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 金鱼无奈地点点头,摇摇尾巴,游进大海。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l,速度稍快) 老渔夫回到自己的新家。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成为一位人人羡慕、高贵富有的贵妇人。哼,我要让人人跪倒在我的石榴裙下,成为统领天下的女皇!快去快去!”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1,速度稍快)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老婆希望做统领天下的女皇。求求你,让她实现这个愿望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打击乐伴奏) 金鱼无奈地点点头,甩着尾巴,游进大海。

全体演唱音乐3的第一段。

第三场结束

4.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5.小组汇演

尾声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成为一位人人羡慕、高贵富有的贵妇人,哼,我要让人人跪倒在我的石榴裙下,让金鱼听我的指挥!快去快去!”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l,速度稍快)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老婆希望做海上的女霸王。求求你,让她实现这个愿望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打击乐伴奏) 金鱼无奈地摇摇头,甩着尾巴,游进大海。

全体演唱音乐3的第一段。

老渔夫表演:匆忙赶回家了。面对的仍是一座破旧的房子,老太婆仍旧抱着旧木盆坐在门前。

全体演唱音乐3的第二段。

尾声结束

6.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7.全体选举: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配角奖、最佳配乐、最佳旁白、最佳道具、最佳化妆、最佳音乐、最佳演唱……

8.将各组节目加工整理,全班完整排练一部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并拍DV。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钟声》

课题《风桥夜泊》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枫桥夜泊》。 2.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教学目标

1.能用连贯、自然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2.感受《灵隐钟声》幽静、悠远的情绪。 3.初步了解中国的寺庙文化。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枫桥夜泊》

阶段目标:感受歌曲《枫桥夜泊》的思乡情绪。

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播放钟声的录音)

生:这是钟的声音。

师:钟声是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但是,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歌里的钟声表现的是什么情绪?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这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谱写的歌曲,虽然诗里并没有直接表现钟声的词语,却表现了一个离家远行的人听到钟声之后的思乡情绪。现在我们再听一遍,想一想,音乐是怎样表现这种思乡情绪的。

生:第二次欣赏歌曲并回答。

2.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阶段目标:能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师:为了表现思乡的情绪,歌曲的速度较慢,运用了较多的下行旋律,在演唱上声音要连贯。现在,我们视唱第一乐段。

生:视唱第一乐段。

师:歌曲的第一乐段情绪基本上比较平稳,我们再来听听歌曲,听一听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正确,第二乐段的情绪更加激动,突出了思乡的情绪。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生:视唱第二乐段,教师注意纠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师:这首诗大家非常熟悉,哪位同学能合着音乐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配乐朗诵。

师:有人知道寒山寺吗?

生:回答。

师:(教师出示寒山寺的图片)寒山寺在苏州市城西的枫桥镇,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传说,有个叫寒山的高僧在寺内做住持,就改名为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来到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从此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也使寒山寺名扬中外。其实寒山寺是一座小寺,本身并不宏伟,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诗的书法作品和意境画更增添了这座古寺的内涵。寒山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不单单是一座古寺,使我们对悠久历史文化更加怀想和崇敬。所以,在演唱时,要更好地表现古诗的意境。现在,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

生:演唱歌曲。

3.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阶段目标:了解灵隐寺并能感受《灵隐钟声》幽静、悠远的意境。

师:我国有许多寺庙,这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寺庙的钟声给人一种幽静、悠远的感觉。刚才,我们用歌声表现了寒山寺的钟声。现在,请大家欣赏一首由电子琴演奏的《灵隐钟声》,其中有模仿古寺钟声的声音。听一听,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欣赏《灵隐钟声》并回答。

师:(出示灵隐寺图片)灵隐寺在杭州西湖的灵隐山上,又叫“云林禅寺”,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灵隐寺内古树参天,寺前清溪流水,山泉之间曲径通幽,小桥飞跨。寺的山门前有冷泉亭、壑雷亭、翠微亭等景色。唐朝诗人白居易就写过《冷泉亭记》,描述这里的景色。现在,我们再欣赏一遍,感受古寺钟声幽静的意境,然后用一句话来描述你的感受。

生:欣赏并回答。

师:在这种环境中,你的心绪就会安静下来,在绿树的掩映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那幽静的美。这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还有刘长卿的诗《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含杏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如果在《灵隐钟声》的音乐中朗诵这些诗,对音乐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古典文化,将音乐、诗词、绘画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让我们再次演唱《枫桥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吧。

生:演唱。

教学评价

1.能否用连贯、自然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2.能否感受《灵隐钟声》幽静、悠远的意境。

3、能否通过古诗或绘画作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教学反思:

课题:《打切分音的小闹钟》

教学目标

1.感受《打切分音的小闹钟》欢快活泼的情绪。

2.能听音乐记录空缺的旋律。 3.能分辨切分音。 教学过程

1.探索身边不同的钟声

阶段目标:引起学生对钟声的兴趣,知道不同的钟声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唱了《枫桥夜泊》、欣赏了《灵隐钟声》,了解了古寺中那幽静、悠远的钟声,以及听到那钟声给人带来的那种伤感的情绪。但也不是所有的钟声都是那样的情绪。有的钟声听起来会让我们感到愉快或庄严。你们说说,听到什么钟声会使人感到愉快呢?

生:新年的钟声,各种形象的钟、小闹钟、八音盒的钟声等。

师: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种不同的钟,请大家听一听这样的钟声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教师可出示几种不同的钟,并听一听不同的铃声)

生:(参考答案:听起来很欢快的,因为有的很清脆、声音比较短小。)

师: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钟,音乐也有不少表现钟声的作品,你们还记得吗?

生:有《钟表店》《维也纳的钟声》等。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打切分音的小闹钟》,音乐形象地模拟了小闹钟的节奏和铃声,轻快、诙谐,使我们感到非常愉快。听完后请你们说一说,为什么音乐是轻快的。

2.欣赏《打切分音的小闹钟》

阶段目标:了解《打切分音的小闹钟》表现的欢快情绪,能听音乐填上一小节空缺的旋律。

生:欣赏《打切分音的小闹钟》并回答(参考答案:有模仿钟声嘀嗒嘀嗒的节奏声,好像还有铃声)。

(1)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师:这首乐曲由带再现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音乐模仿了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节奏,使我们感到很欢快,你们再想一想,为什么叫打切分音的小闹钟呢?

生:在音乐中有切分音。

师:哪位同学能在谱子上指出来。

生:指出切分音的音符。

师:切分音有好几种,是最常见的一种,还有或是都是切分音。切分音给人的感觉是重音不在第一个音上,而是在第二个音上。下面,我给大家唱几个歌曲的片段,听一听,哪个是切分音(或是弹几组音)。

生:听音乐分辨切分音。

师:现在,我们再欣赏一遍全曲,当听到切分音的时候,请大家举起手来。

生:听音乐分辨切分音。

师:欣赏音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较强的音乐听力。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看你们的音乐听力怎么样?请大家看课本,下面我把第一主题的旋律弹三遍,看你们谁能把书上第六小节空缺的音符填上。 生:听音乐填音符。

师:现在我们来唱一唱这个主题。要唱得短小、有弹性,切分音处的强音要突出一些,更可以表现音乐欢快、诙谐的情绪。

生:演唱第一部分主题(唱谱)。

师:刚才同学们听出音乐中有嘀嗒嘀嗒表现钟声的节奏,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让我们的小闹钟唱起来吧。

生:随音乐用打击乐器伴奏。

(2)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师:乐曲的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情绪基本相似,更加活泼,特别是加进了闹钟的铃声,使音乐显得更加有生气。你们可要仔细听,什么地方加进了铃声,请你们举一下手。

生:听音乐分辨铃声。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在铃声出现的音符上作个记号。

生:边听音乐边作记号。

师:如果在这个地方加上打击乐器,你能试一试吗?

生:随音乐在铃声处用打击乐器敲击。

师:接着音乐又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下面我们来完整地欣赏一遍,在第一部分时可随音乐做模拟钟声的节奏伴奏,第二部分时,在铃声处敲击,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

生:用不同的伴奏形式欣赏音乐。

3.拓展欣赏其他表现钟声的音乐

阶段目标:通过欣赏《图画展览会》中《基辅大门》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师:音乐家创作了许多表现钟声的音乐作品,通过钟声表达了一种情感,有伤感的、欢快的,还有庄严、辉煌的。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俄罗斯音乐家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基辅大门》的钟声。这个钟声和《打切分音的小闹钟》的钟声有什么不同呢?

生:欣赏《基辅大门》并谈感受。

师:不同的钟声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文化,《灵隐钟声》幽静、悠远的钟声表达了中国古代寺庙文化的意境,而《基辅大门》的钟声就代表了俄罗斯教堂文化的特点。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文化,世界音乐才会这样丰富多彩。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课下还可以找一些表现钟声的音乐作品。除了我们课上欣赏的之外,还有李斯特的钢琴曲《钟》、比才的管弦乐《模拟钟声的曲调》、奥尔特的《钟表店》、海顿的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等。你们会发现,不听不知道,钟声的音乐真奇妙。

教学反思:

课题:《晚钟》

教学目标:

1.用较长的气息与和谐的声音演唱《晚钟》。

2.了解一些俄罗斯的民歌。 教学过程

1.欣赏合唱《晚钟》

阶段目标:通过欣赏合唱《晚钟》感受歌曲的思乡情绪。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俄罗斯的民歌《晚钟》,听一听是什么演唱形式?

生:欣赏并回答(参考答案:演唱形式是合唱)。 师:这是一首领唱与合唱的歌曲,合唱部分是起衬托作用的,表现了一种意境。现在我们再听一遍。想一想,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欣赏并回答(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念故乡的情绪)。

2.学唱歌曲领唱部分

3.阶段目标:能用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晚钟》领唱部分

师:这是一首表现思乡情绪的歌曲,从傍晚的钟声联想起故乡的往事,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枫桥夜泊》的意境有些相似,只是音乐的风格不同。现在我们来视唱领唱部分。

生:学生视唱。

师:这虽然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但它和圆舞曲的四三拍不一样,不能太突出强、弱、弱的强弱规律,速度要慢一些。如果按圆舞曲的风格来唱,歌曲的意境就被破坏了(教师通过对比的演唱,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

生:演唱。

师:这次唱得稍好一些。因为这首歌曲的速度比较缓慢,所以一定要有较长的气息支持,我们来练习一下长音的呼吸,两个声部的同学都要注意声音的平衡。

生:练习长音的呼吸。

师:哪位同学来试试,看谁的气息长,声音又平稳。

生:比赛。

师:经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的气息长了一些,现在我们再来唱一遍,相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演唱时最好两小节一吸气,如果可以的话,四小节一吸气最好。

生:演唱。

师:这次好多了,现在我们再听一听歌曲,看看我们的演唱还有什么不足?

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再演唱(首先要肯定成绩,再提出不足)。

4.学唱合唱部分

阶段目标:能用和谐的声音演唱合唱部分。

师:这首歌的合唱部分很有特点,描绘了钟声当当的宁静意境。现在我们分声部来视唱乐谱。

生:分声部练习合唱部分,教师纠正。

师:现在我们把两个声部合起来唱。

生:合唱。

师:现在我们按课本上的要求用“Hm”和“当”来演唱。

生:合唱。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领唱,其他同学合唱,注意合唱部分进入时要准确。

生:教师指挥学生合唱。

师:现在我来领唱,请同学们合唱,还要请一位同学来指挥。

生:学生指挥并演唱。

师:在结尾处要渐慢渐弱,更需要较长的气息支持,我们再来唱一唱。

生:演唱。

5.欣赏手风琴曲《小苹果》

阶段目标:了解一些俄罗斯民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师:关于这首歌曲还有个故事。这首歌虽然是表现思乡情绪的,有些哀愁的感觉,但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合唱大师阿斯维什尼柯夫把它改编成了一首无伴奏合唱,改变了原来歌曲伤感的思乡情绪,好像敲响了保卫祖国的警钟,成了一首号召人民起来战斗的战歌。你们来听一听,为什么同样的歌曲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绪呢?

生:音乐的力度、速度有了变化,所以情绪也就不一样了。

师:说得非常好,音乐是通过音乐的要素来表现的,不同的音乐要素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俄罗斯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谁能说出几首?

生:《伏尔加船夫曲》《小苹果》《雪球花》等。

师:《小苹果》是一首欢快的歌曲,被改变成许多器乐曲的形式。其中,手风琴独奏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演奏形式,最后我们来欣赏这首欢快的《小苹果》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生:欣赏手风琴独奏《小苹果》。

教学反思:

推荐第5篇:五年级音乐下册 百花园3教案 人音版

百花园

教学内容: 1.聆听《花之歌》 2.表演《编花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表演民歌《编花篮》,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教学重难点:

1.学唱河南小调《编花篮》 2.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在下节课我们开一次班级音乐会。

二、表演《编花篮》

1.设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吗?聆听范唱。2.设问: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3.(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4.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5.学生划拍自学曲调。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1 6.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涂一涂,唱一唱。 7.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 8.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 9.自我推荐表演,师生互评。

10.小结:百花园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编花篮》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听起来也非常的有趣好听,但真正要学生演唱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要么就是没感觉,要么就是唱的很死板,失去了歌曲原来的韵味,所以怎么教学生把这首歌曲的韵味唱好,首先要从吐字和发声开始,循序渐进。

推荐第6篇:五年级音乐下册 百花园1教案 人音版

最新版

百花园

教学目标:

1.表演民歌《编花篮》,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2.通过学习《编花篮》等音乐作品,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3.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难点:

1.表演民歌《编花篮》,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

2.进一步学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光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播放伴奏带

1.由植物中花的知识导入。

设问:谁见过牡丹花?能介绍一下它的形态吗?) 2.介绍《牡丹之歌》的背景及含义。 3.欣赏《牡丹之歌》。

二、聆听《牡丹之歌》

设问:你从歌声中获得什么启示? 回答问题,初听男声独唱《牡丹之歌》。边听、边阅读教材上的歌词,边从歌声中体验歌曲的意境并展开想像。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

2.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重复、模仿等手法进行创作。但千万不要把学生框住,要让他们放开创作。

三、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1.聆听范唱。设问: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2.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3.学生划拍自学曲调。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2017.3.1 最新版

4.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涂一涂,唱一唱。

5.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百花园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或试奏。

四、表演《编花篮》

1.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2.自我推荐表演。

五、小结:

学生创作第二乐句、第三乐句2小节及第四乐句。

2017.3.1

推荐第7篇:五年级音乐下册 百花园10教案 人音版

最新版

百花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白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创编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习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3.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蹈。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各地方民歌风格,进行曲调创编活动。2.聆听音乐,即兴创编舞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中有没有老家在河南的?能说

一、两句河南方言吗?

二、学唱歌曲

(一)学唱《编花篮》

1.聆听范唱,设问:这两段歌词各唱了什么? 2.复听,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3.老师简介歌曲 4.学生学唱歌谱。 5.按节奏读歌词。 6.跟音乐哼唱歌曲。

7.自由讨论如何能唱得更好听。8.完整演唱。

(二)欣赏《花之歌》

1.初听,让学生细细乐曲的旋律。

2.复听,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3.再次欣赏,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 4.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2017.3.1 最新版

5.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三、表演歌曲。

四、小结:百花园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

2017.3.1

推荐第8篇:五年级音乐下册 百花园8教案 人音版

最新版

百花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白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创编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习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3.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蹈。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各地方民歌风格,进行曲调创编活动。2.聆听音乐,即兴创编舞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歌曲

1.老师范唱,思考: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

2.复听,设问: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出来。3.老师简介歌曲。 4.学生边划拍边学唱歌谱。 5.跟老师的伴奏哼唱歌谱。

6.分角色唱,要求注意唱出民歌风格。7.按节奏读歌词。 8.跟伴奏演唱歌曲。

9.小组讨论怎样演唱才更能唱出民歌的风格。10.完整演唱。

三、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小结:

表扬以最简单的废品自制有效果的打击乐器参与表演的同学。

2017.3.1

推荐第9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京调》教案

音乐鉴赏《京调》

教学目标:

1、学生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进行介绍和交流,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2、结合欣赏《京调》及相关京剧片断,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与“四大工夫”;

3、了解京剧脸谱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能辨识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4、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课的一系列欣赏、模仿和表演等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体验京剧这一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教学内容:

《京调》是根据京剧西皮原版和西皮流水音调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领奏,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配以轻快流畅的伴奏音型,构思别具一格,表现了一种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对京剧的介绍来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整节课以京剧知识为主线贯穿全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从京剧多彩的脸谱,到精美的扮相,再到听奏,给学生一个较高的艺术享受。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一系列的音乐表演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京剧脸谱、京剧的伴奏乐器;学生课前搜集的京剧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在《京调》音乐中进教室坐好。师:刚才这段音乐是我国哪一个剧种的音乐? 生:京剧

师:对了。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欣赏、令我们骄傲的地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京剧。

二、走近京剧

师:课前我们分成4个大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京剧材料。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所了解的京剧说给大家听听。

1、京剧的四大行当

师:请第一组同学说说你们了解的是京剧哪方面的知识。 生:京剧的行当。 (1) 说一说

生说四大行当。

师:你们能不能结合课件中的图片给大家仔细说说行当的门类?

生说,师播放课件配合。 (2) 演一演

师:介绍完四大行当,想不想看看他们自己来演一演“生、旦、净、丑”?如果表演得好就给他们喝彩鼓掌,好不好? 欣赏第一组学生扮演“生、旦、净、丑”.学生评价,表现好的党员用一个动作感谢大家的认可。

师:第一组同学说得好,演得更棒。下面哪一组来继续介绍你们搜集

的京剧资料?

2、京剧的伴奏乐器 (1) 说一说

师:请你告诉我们为什么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生:(强调京剧中音乐的重要性,京剧伴奏乐器在京剧中的地位。) 师:那就请你来给大家介绍这些乐器吧。 (2) 辨一辨

师:你认识这些乐器吗?想想这两组乐器有何特点? 第一组:课件出示图片:京胡、京二胡、笛子、唢呐、月琴。 第二组:出示乐器实物如:京锣、钹等。 (3) 听一听

师:说到乐器,就让我想到京剧的音乐,脑海中便会出现那些对京剧百听不厌的戏迷们„„你在家里或电视中有没有看到过京剧迷?请你学学戏迷听京剧的样子。

在《京调》主题音乐中,请学生上台扮演戏迷。 全班扮演戏迷轻声哼唱《京调》主题音乐。 欣赏《京调》

师:看大家摇头晃脑的,手上还拍打着节奏,嘴里哼着:龙格龙格里格龙格„„”

真像戏迷。下面就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来当当小戏迷,请你听听《京调》,如果你听出了哪种乐器的声音,请模仿它演奏的样子。 师:感谢这组同学让我们了解了京剧伴奏乐器的重要性。

3、京剧的脸谱 (1) 看脸谱、说脸谱

师:大家仔细看看这些脸谱,并说说你的发现,然后请搜集脸谱资料那一组同学评评。 (生自由发言)

京剧脸谱是表现人物的面貌,提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的道具。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和丑角脸谱两大类。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的每一种颜色表现的人物性格都是各不相同的:

蓝色:表示刚强、粗犷,桀骜不驯;红色:作为主色,表示忠勇义烈,比较典型的如关羽;黄脸:象征骠悍、凶残、阴险,工于心计等性格;白脸:象征阴险、狡诈等性格,如曹操;黑色:象征刚烈、勇猛、粗率、鲁莽,如包拯、张飞。 (2) 唱脸谱

师:我这儿还有一首专门唱脸谱的歌,咱们来听听。

(带学生跟唱,并表演) (3) 戴脸谱表演

师:唱得不过瘾,那咱们就带上脸谱来扮演京剧演员。

教师为学生提供六张脸谱,请六个同学选择脸谱,并表演。请其他学生做票友,在精彩的地方鼓掌、喝彩。

被评为最佳表演者的同学用一个动作感谢大家捧场。 全班戴脸谱随着音乐(说唱脸谱)表演。 (提醒学生脸谱人物不同,表演也应该不同。)

师:这脸谱一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京剧的大舞台,你们精彩的表演让我拍手叫好。

4、京剧的表演形式

师:听说京剧不仅在角色上内容丰富多彩,并且还有形式多样的表演形式,请第四大组给我们说说。 (1) 说一说

生: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也就是京剧中的“四大功夫”。 唱——演唱;

念——念白,具有音乐性,像唱歌; 做——只表演,不出声,有节奏性,像舞蹈; 打——打斗时的表演动作。 (2)欣赏与分辨

师:请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请你说说这出戏中有几个角色?出现了几大功夫?(生答)

师:对了,有两个角色:铁梅、奶奶。铁梅应该是花旦,奶奶是老旦的角色。其中出现了唱、念、做三大功夫。 (3)模仿与表演

师:请一位同学出来,并用京剧的念白邀请另一位同学和你合作表演。表演得好请大家鼓掌喝彩。

(4) 欣赏《孙悟空大闹无底洞》中武打戏的片段。

师:在这场戏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打斗表演,人们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的精彩表演,都是在台下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

三、总结、延伸

1、谈感想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京剧的一些知识,大家是不是有一点喜欢京剧了?有什么感想?请你说说。

2、介绍京剧的发展

师: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发展。现在,除了古装的传统京剧以外,还编了许多现代京剧,像著名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但它们的唱腔并没有变。因此京剧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还有的被改编成歌曲的形式演唱,很受大家欢迎,像《唱脸谱》、《我是中国人》等,都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唱。在座的同学如有兴趣,可在课外多听、多看、多学,为弘扬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出一份力。

四、结束

播放京剧武场音乐。

推荐第10篇:五年级音乐下册 百花园2教案 人音版

最新版

百花园

教学内容: 1.聆听《牡丹之歌》 2.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牡丹之歌》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教学重难点:

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牡丹之歌》 1.由植物中花的知识导入。

设问:谁见过牡丹花?能介绍一下它的形态吗?(花大而美丽,有深红、粉红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在百花园中是最鲜艳的一种。)

2.初听男声独唱《牡丹之歌》。介绍《牡丹之歌》的背景及含义。 3.欣赏《牡丹之歌》。

设问:你从歌声中获得什么启示?(高贵品格)

二、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不给学生讲调式)。

2.要求创作第二乐句、第三乐句2小节及第四乐句。启发学生用已学重复、模仿等手法进行创作。但千万不要把学生框住,要让他们放开创作。

三、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聆听《牡丹之歌》的主要目的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创作活动这一环节我觉得很好,既可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也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

2017.3.1

第11篇: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16年---2017年第二学期)

学 校: 七个星镇中心学校

级:

五 年 级

授课教师:

1 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些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而且这些歌曲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现在流行的。还有的同学讨厌教师教谱,一唱谱就想睡觉的感觉。再加上五年级时期的学习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如一个升号的调,升记号和还原记号等,使学生学习起来确实不容易,但它又为今后的五线谱学习做好了伏笔。总统上来看,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风气浓厚,学习歌曲的速度较快。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每一课都有一个主题,每课都包含“演唱”、“聆听”“创编活动”等内容。在教材中还增加了读谱唱歌、二声部合唱比例增大,难度提升了许多。在本册中,歌曲难度、篇幅相对加大,歌曲内容较广,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风格。通过学习合唱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音乐常识有:节拍的学习,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反复记号的学习,以及了解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事。教材中的音乐童话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展现的机会,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整册教材展现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特色,使学生感受各种不同的魅力,更加热爱民族文化。

三、教学目标

1、唱歌:

(1)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齐唱或合唱。 (2)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3)能够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

2、演奏 能够用竖笛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3、听赏:

(1)不断的给学生接触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来扩大音乐视野。

(2)通过欣赏把歌曲、乐曲描写的情景展开想象、联想,分析乐曲的艺术处理等。

4、识谱:

2 (1)学习各种节拍,掌握其强弱规律。

(2)学习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反复记号等。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发声练习曲及二声部练习曲来提高演唱技巧和合唱水平,使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感受乐曲的速度、力度、强弱的变化,分辨并表现感受到的音乐情绪,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现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3

课题

春景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

2、表演:《小鸟、小鸟》

3、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材分析:

《小鸟小鸟》是故事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悦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13小节)为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每段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音乐素材十分精炼而集中第一乐段以每三个音构成一个活泼、欢乐的音乐动机这个主导乐汇以先上行模进、后下行模进贯穿其中,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表现了少年儿童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祖国明媚的春光里自由飞翔欢乐幸福的形象第二乐段是副歌性的合唱,曲调在六度大跳后紧接连续同音反复和下行级进进行,使得歌曲的情绪更加热情欢乐,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课时:二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

2、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

教学难点:表演《小鸟、小鸟》

4 教学过程:

一、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2.视听《致春天》

(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

(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3.复听《致春天》

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

(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与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但情绪不同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

(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平静、期待、热烈

以上两个书面作业,因为是在学生通过二次欣赏作品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或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完成,切忌教师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与联想

5.三度(欣赏)创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二、表演《小鸟小鸟》

1.生态环保导入

设问:(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

(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 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

5 设问:(1)歌曲是几拍子?说出该拍号的含义?(复习6/8拍号)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

设问: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弱拍起唱

——第六拍起唱)

(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

a.教师范唱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相似的地方?b.在教师指导下用6/8拍指挥图式,跟着教师的指挥放慢速度视唱第一乐句(2小节)c.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其他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d.按教材要求,画出该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 e.按曲调的起伏,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

(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 a.教师分别范唱两个声部的曲调 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先学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2小节)注意第一声部六度音程以及第二声部的四度音准有困难的班级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加唱一条辅助练习c.分声部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d.合唱合成要求学生能相互倾听对方的声部,做到和谐

4.学唱歌曲(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2)用“la”唱全歌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5.表演歌曲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学唱《春雨蒙蒙地下》聆听《春到沂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歌曲情感,并抒发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

6

2.指导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提高学生两声部合唱能力,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及音色统一。

教学重点、难点:

1.以优美抒情的歌声,抒发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

2.歌曲的处理及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3.注意掌握歌曲的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 教学方法

听唱法、练习法、自学与引导相结合、创编„„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在合唱中学会相互兼顾,相互配合。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气息练习(闻花香)

2.顿音“la”练习

3.连音和换气“hu”练习(春风的声音)

0 3 5 3 ︱ 5 — ︱ 5 6 5 ︱ 3 5 3 ︱ 1 — ︱1 0 0 0‖(加上换气记号)

二、新歌学习

1.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朵朵鲜花竞相开放,这一切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还记得我们在低年级时学过的一首有关春雨的歌曲吗?”

播放《小雨沙沙》学生跟唱

师: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关于春雨的歌,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聆听一下吧!

2.(播放《春雨蒙蒙的下》)

3.小组讨论:这首歌曲与低年级时学的歌曲有什么差别?

如果用画画的形式,你认为出现在眼前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说说)

4.读歌词

5.录音范唱歌曲

6.听音跟唱(学生可以小声哼唱,并注意歌曲中有哪些地方比较难唱,小组讨论总结出来。

7

7.处理“弱起小节”(用打拍子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弱起小节,然后唱一唱带有弱起小节的句子)

8.练习切分节奏

带上节奏朗读歌词,并让学生分析把这样的节奏放在歌曲里有什么样的效果。

9.齐唱

10.重点练习二声部的地方

要求:分声部唱,分声部奏巩固练习

11、师生讨论——处理歌曲后有感情的演唱

12.让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增添色彩

小组合作:创作节奏

一组学生用自制乐器伴奏,一组学生演唱

13.多种方法巩固歌曲

三、课后小结

课题

欢乐的村寨

课时:一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打起手鼓唱起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

教学重点: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气氛

教学难点:掌握音乐的强弱韵律,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打起手鼓唱起歌》 1.猜谜导入:(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

谜语: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演奏的乐队是中华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8

二、表演《巴塘连北京》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

青藏高原海拨几千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工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2.范唱:结合影视片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板书前奏6小节曲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唱这6小节曲调,设问:在曲调出现最多的音,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音?

三、课后小结

课题 飞翔的梦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小白船》与聆听《飞越彩虹》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优美、连贯、统一的声音唱好《小白船》。

2、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通过歌曲学习,体会、想象所获得的美感,并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歌曲的意境,发挥想象,表达优美的情绪。

9 教材分析: 《小白船》是一首在我国流传已久的朝鲜童谣。歌曲优美而抒情,描述了传说中的神话故事,表现了小朋友在仰望宁静的夜空时所产生的美好想象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对神秘宇宙的想象和探求的愿望,反映了孩子们对神秘世界的追求。这首歌以十分优美的旋律,宽广舒展的节奏,鲜明的三拍子韵律,描绘了月亮在夜空中荡漾的生动形象和美好的神奇意境。 歌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比较深沉、宁静,第二乐段为二部合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和谐悦耳,充满想象,突出了夜空的辽阔和神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欢迎来到音乐课堂,师生相互问好。

2、聆听《小小的船》,并进行简单的三拍子律动。师:同学们,你知道刚才播放的曲名是什么吗?(生:《小小的船》) 师:那“小小的船”又指的是什么?(生:月亮)

3、电脑出示月亮图,有满月,有弯月,有月亮船等。师: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或故事呢? (学生简单讲述) 例:嫦娥奔月、月下老人、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吴刚伐桂、后羿射日等等。

4、故事导入:有一位同学和你们一样天真可爱,活泼聪明。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里出现了一幅美丽神奇的图画,一只精致的小船带着他,飘呀,飘呀„„他来到神奇奥秘的天空,看到充满生机活力的宇宙,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同学们,你们想听吗?

二、新课教学

1、范唱歌曲。利用多媒体课件范唱歌曲。并出示歌曲题目《小白船》。 (多媒体课件演示)月亮船在河面上随浪花一高两低,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强弱弱的拍子。

2、听后教师提问。师:歌曲是几拍子的?(3/4拍) 师:那3/4拍的含义呢?(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 师:3/4拍的强弱规律?(强 弱 弱)你能正确划拍吗? 师:好!现在我们把3/4拍和2/4拍进行一下比较。

3、节奏练习(电脑演示)

2/4 ×× ××|×—|| 2/4 有只 小白|船— || 3/4 ×—×|×—×|×——|| 3/4 有—只|小—白|船——|| 师:同学们!你们还能用3/4拍这条节奏配上一句话吗?谁能边拍节奏边讲。(学生练习,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4、教师范唱,学生边听边思考。思考:歌曲里的“小船”指的什么?在哪里飘荡?船上有什么?歌曲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师:(歌曲里的“小船”指月亮,

10 月亮在浩瀚的银河里飘荡,船上有颗桂花树,白兔在游玩,船上没有桨儿,也看不见船帆。歌曲优美、舒展,深沉、宁静,充满想象,突出了夜空的辽阔和神秘。) 师:现在同学们想不想快点学唱这首新歌呀?

5、学唱歌曲 1)电脑投影歌谱。 师:这首歌里采用了3/4拍号,哪一句节奏与我们刚才练习的节奏相同?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看看曲谱当中有哪些知识是我们从前学过的?(圆滑线,连音线,渐慢等等)。 2)请同学们跟琴轻声演唱歌谱,体验优美的旋律。 3)听琴视唱,教师随时纠正唱错之处。 4)完整演唱,边唱边按强弱规律拍手,拍腿。

6、学唱歌词 1)按节奏读歌词(教师拍手伴奏,学生划拍)。 2)跟琴学唱第一声部旋律数遍。 3)学生演唱第一声部,教师配合演唱第二声部(第二声部在第二课时重点学习)。

7、

7、处理歌曲的情绪 请学生谈谈,然后教师再引导:蓝蓝的天空里有银河、白云、白兔、桂花树,景色真美啊!当你来到这里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让我们一起亮开优美的歌喉,用动听的歌声,尽情地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吧!

三、创设舞台,发展个性。(拓展部分):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这首歌让你想到了什么呢?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画,同学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体验想象的快乐呢?(生:想) 师:月亮代表我们的心,歌声代表我们的情,舞姿代表我们的美,绘画代表我们的爱。老师相信,你的想象将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最有创造的想象。我国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为了两位牺牲的战士,还借用了月亮的民间传说,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句呢!“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嫦娥在万里长空为烈士献舞„„这是多么美好的想象啊!让我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的唱起来,舞起来,画起来吧。 学生分小组分别练习唱、朗诵、表演与绘画。整个过程播放《小白船》的音乐,然后学生展示成果。

四、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1

1、学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聆听《飞翔的女武神》

2、能用活泼、明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感知真善美的小世界是美好的。

3、在老师启迪下,能用柔美和谐的声音演唱二部合唱,品味合唱的韵律。教学重点:用活泼、明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表现歌曲欢乐的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唱好二部合唱,品味合唱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了几首好听的葫芦丝乐曲,你们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吗?(学生吹奏高山青)

2、快乐的音乐之旅马上就要启程了,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上课)

3、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喜欢看些什么呢?(生说)有这样一些动画片,它们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影响了几代人,深受大家的喜爱,堪称经典之作,想不想看一看?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吧!

4、这些可爱的动画人物你们认识吗?他们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说:善良 可爱 幽默 )你们知道这些可爱的动画人物都出自哪儿吗?(生:迪士尼)

5、迪士尼乐园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浏览这个美丽的地方。(看视频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迪士尼乐园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有新颖奇巧、情趣各异的游艺设施,还有大家喜欢的童话人物。这里,没有虚假和凶恶,有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真诚、善良、美好的友谊。它创造了童话,同时也创造了快乐,因此是孩子们向往的乐园。

6、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带着欢快、幸福的情绪来欣赏这首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板书)

二、民主导学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活泼、明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感知真善美的小世界是美好的。(2)能用柔美和谐的声音演唱二部合唱,品味合唱的韵律。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牢记心中,看谁又快又好地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

任务一:整体听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节奏、演唱形式。

12

2、请大家认真听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的感受?(生说)

师:这首歌曲的情绪一直都是欢快活泼的吗?有没有变化?再仔细听一遍(生说:欢快活泼——优美抒情)

3、谁能按照这个情绪把这首歌曲划分一下乐段呢?(A

B)

师:这两个乐段在演唱形式上一样吗?请大家再仔细地听一听(区别:齐唱 合唱)听上去有什么不同?(生说:合唱听上去声音更饱满一些) 任务二:分段学习歌曲。

4、好,我们一起先来学习A乐段。

(1)、请大家跟着琴声用“lu”的声音轻声哼唱旋律。(学生哼唱)

(2)、这是一首2/4拍的曲子,2/4拍的强弱规律是 强

弱 每小节的第一拍要强一些,但要注意开头的弱起拍。 加上手势和歌词来一次

(3)、听着这个旋律仿佛让人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跳跃)演唱时声音要有跳跃感,要有弹性。再来一次

5、学习B乐段

(1)、仔细观察B乐段的歌谱,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分组、分声部教唱。强调学生的声音要圆滑,气息要稳定,想声音在头顶环绕的感觉。 (2)、两声部合唱,强调声音要互相包容。

6、跟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 强调歌唱的表情、情绪 任务三:用口风琴吹奏歌曲。

7、孩子们,你们唱得太好了,我们的爸爸妈妈都被你们的歌声陶醉了。除了歌唱,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呢?学生以小组自学。

三、检测导结

1、小组展示:用自己喜欢的方„„

2、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课后小结

13 课题 你好! 大自然

1、表演《田野在召唤》

2、聆听《溪边景色》

教学重点:二声部合唱时的声部间平衡

教学难点:弱起位置的附点节奏

教学过程:

一、表演《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

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 大利的少年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 设问:

(1)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 (2)歌曲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在高声部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一下,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

14 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如:低声部不用la,用其他虚词;再如配上乐器伴奏(口风琴、竖笛等),及打击乐器伴奏形式上可以A段领唱加伴奏唱、B段合唱;朗诵加歌唱;歌唱与伴舞等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3)评价与表扬

6.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铃儿响叮当》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教学重点:声部间的均衡

教学难点:分声部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大家对第一声部的曲调都很熟悉,但第二声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这歌曲的学唱,采用自由报名参加某一声部的学唱想多学一点,音准有把握的同学希望你们报名低声部,望大家考虑后回答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要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从读谱上,在五年级是没有困难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声部音准与和谐,尤其是低声部,所以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分声部唱都没问题,合成时,往

15 往低声部把握不住,教师这时要给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听,感受是惟一的办法当这8小节成功时,他们就树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 (4)学习主歌部分主歌的开始8小节没问题,是同声部,只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教师要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多种节奏型的变化,让学生去发挥,当学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自己试唱后,集体评价选出1—2改编比较好的曲调,全班进行试唱,并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节拍产生不同情绪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A 2/4拍(原型歌曲)→B1副歌部分改编的歌曲→A 2/4拍(原型歌曲)→B2„„

三、课后小结

课题

京韵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 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学内容:

1、聆听《京调》

2、学唱歌曲《我是中国人》

3、编创与活动

16 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体会“京韵”

课时:二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我是中国人》 聆听《京调》

2、编创与活动

3、京剧小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制作脸谱

教学过程:

一、表演《我是中国人》

1.“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京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

2.聆听范唱 全体学生跟随着范唱用手指点着“板”

3.分句跟唱 (1)点着“板”跟唱曲调 (2)点着“板”跟唱歌词,注意唱好最后的一个字“人”的拖腔,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4.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

5.以自豪的情感跟着伴奏带唱好京歌《我是中国人》

6.分组编排表演唱《我是中国人》

7.召开戏曲演唱会

二、编创与活动 自制京剧脸谱

1.介绍京剧人物“行当”:生、旦、净、丑及其脸谱(见教材分析后的小知识) 2.准备一部分脸谱的图案供学生自制时作参考 3.学生在课前也可收集一部分京剧的各种行当的脸谱图 4.学生分组自制京剧脸谱 5.展示会学生各自戴上自制的脸谱在锣鼓(经)点的伴奏下走着步子,在教室内走圆场 6.把课上学会的京剧选段或京歌回家唱给爸爸妈妈或周围邻居听参与社区的文娱表演活动

三、京剧小知识〔行当〕

生:男性正面形象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可分为“文生”与“武生”;

年轻男性称 “小生”;小孩子称“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形象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青衣”;活泼、

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

四、课后小结

17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能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进行介绍和交流,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结合欣赏《京调》及相关京剧片断,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与“四大功夫”,了解京剧脸谱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能辨识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课的一系列欣赏、模仿和表演等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体验京剧这一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一系列的音乐表演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1、学生在《京调》音乐中进入音乐教室。

师:刚才这段音乐是我国哪一个剧种的音乐?生:京剧师: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欣赏、令我们骄傲的地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京剧。

二、走近京剧 感受魅力

师:课前我们分成4个大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京剧材料。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所了解的京剧说给大家听听。

1、京剧的四大行当

(1)师:请第一组同学说说你们了解的是京剧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说)小组介绍收集的相关知识。

师:你们能不能结合课件中的图片给大家仔细说说行当的门类? 课件播放,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2)师:介绍完四大行当,哪个小组来扮演或模仿“生、旦、净、丑”角色? 学生活动:(演)。学生扮演“生、旦、净、丑”角色。

18 学生评价:

2、京剧的脸谱

(1) 看脸谱、说脸谱师:说说你还了解京剧哪方面的知识,然后请搜集脸谱资料同学评评。

学生活动1:介绍脸谱京剧脸谱是表现人物的面貌,提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的道具。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和丑角脸谱两大类。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的每一种颜色表现的人物性格都是各不相同的: 学生活动2:有代表性的脸谱蓝色:表示刚强、粗犷,桀骜不驯;红色:作为主色,表示忠勇义烈,比较典型的如关羽;黄脸:象征骠悍、凶残、阴险,工于心计等性格;白脸:象征阴险、狡诈等性格,如曹操;黑色:象征刚烈、勇猛、粗率、鲁莽,如包拯、张飞。

3、京剧的伴奏乐器

(1)师:京剧伴奏乐器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哪一组继续介绍相关的知识? 学生活动:(谈)说说都有哪些乐器? 学生交流:

(2)师:你认识这些乐器吗?想想这两组乐器有何特点? 课件出示图片1:京胡、京二胡、笛子、唢呐、月琴。——文场 学生活动:(辨)

课件出示图片:实物如:京锣、钹、班鼓、梆子等。——武场 学生活动:(析)与文场比较,判断乐器的类型。

(3)师:说到乐器,就让我想到京剧的音乐,脑海中便会出现那些对京剧百听不厌的戏迷们„„你在家里或电视中有没有看到过京剧迷?请你学学戏迷听京剧的样子。 学生活动:(赏)在《京调》主题音乐中,请学生轻声哼唱《京调》主题音乐。

三、学唱京剧 情感体验

师:今天全班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精心搜集、准备的京剧的各种资料,相信大家对京剧应该有更深的了解了。老师也准备了一首具有京韵的歌,和大家一同分享。

1、欣赏范唱,课件播放京剧《京调》。

2、交流与分析:

歌曲《京调》是利用传统京剧音乐素材,采用现代歌曲创作手法创作的一首“京歌”。音乐风格既有京剧传统的神韵又有时代精神。演唱它将给大家带来一种愉快而又别具一格的京剧音乐体验。

19

3、再听《京调》

思考:歌词和曲谱有什么特点?

4、听琴视唱曲谱 分声部演唱曲谱。

师:京剧的行当中“旦角”代表女性,“生角”代表男性。咱们今天就请左边的同学扮演“旦角”——高声部;右边的同学扮演“生角”——低声部,来唱唱各自的旋律。合唱曲谱,配上“旦角、生角”的表演动作。

5、自主设计表演

(1) 启发学生上台分别扮演“生、旦、净、丑”,各自设计适合各角色的动作,随音乐《京调》依次出场表演、造型。“净”和“丑”角可戴上脸谱表演。 (2) 教师进行评价,请学生做票友,在添彩的地方鼓掌、喝彩。 (3)戴脸谱表演

师:带上脸谱来扮演京剧角色,唱一唱。(提醒学生脸谱人物不同,表演也应该不同。)

四、总结、延伸

1、谈感想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京剧的一些知识,大家是不是有一点喜欢京剧了?有什么感想?请你说说。

2、介绍京剧的发展

师: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发展。现在,除了古装的传统京剧以外,还编了许多现代京剧,像著名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但它们的唱腔并没有变。因此京剧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还有的被改编成歌曲的形式演唱,很受大家欢迎,像《唱脸谱》、《我是中国人》等,都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唱。在座的同学如有兴趣,可在课外多听、多看、多学,为弘扬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出一份力。

五、课后小结

20

课题

百花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

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表演民歌《采花》、《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习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3、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蹈,聆听《对花》,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

教材分析:歌曲《采花》,是流传于四川南坪的民间小调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月序和应时花卉咏唱,使人们从中获得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语言朴素、精炼,每段仅两句歌词(第三乐句重复第二乐句的歌词)歌曲采用2/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由三个乐句组成几乎每隔一小节都出现,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这三个乐句在节奏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对各句的句幅和句尾的节奏作了微妙的变化,使之各具特点第一乐句为4小节,句末采用一字多音的拖腔,显得灵巧轻盈,这与歌词中借影抒怀、表达喜事将临的欢乐心情相吻合第二乐句节奏与上句大体相同,但句子在第4小节的强拍上刹住,使乐句少了一拍,造成不稳定感,第三乐句的句首则在第二乐句末空出的弱拍切入,同样的歌词从强拍移向弱拍,歌词节奏作了紧缩,充分表现了四川人民期待红军早是来到的殷切心情紧接着节奏比较舒展,有如人们想像着红军到来后的舒心和快慰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与表演体会“百花”的温馨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 课时:二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花之歌》

2、表演《编花篮》 教学重点:学唱河南小调《编花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1 2.欣赏《花之歌》

设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课前准备卡片,卡片的正面画上乐器图,反面写该乐器名称准备好木管、铜管、弦乐等各种乐器的卡片一套,给一组的学生听辨选择)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二、表演《编花篮》



1、设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吗?聆听范唱(如教师能用方言范唱效果更好)

2、设问: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3、(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4、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5、学生划拍自学曲调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6、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涂一涂,唱一唱

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能够积极欢快的演唱歌曲《采花》,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欣赏《对花》 2.在歌唱与聆听的过程中了解民族调式与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3.了解歌曲旋律进行特点与节奏特点,能根据其特点进行歌词的即兴创编。 教学重难点:正确的演唱歌曲《采花》。 根据歌曲特点进行歌词创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四川地区相关图片与中国地图。) 师:同学们知道图片中的场景来自于我国哪个地区吗? 学生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一同走进西南地区,聆听来自西南地区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地理方位概念,了解西南地区的民族、环境等,为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打下基础。)

22

二、学唱歌曲

1.节奏练习教师介绍几种不同形式的切分节奏,通过示范带领学生认识并反复练习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切分节奏型,为歌曲的准确学唱做铺垫)

2.聆听乐曲,感受歌曲情绪,想一想:歌曲中出现了哪几个音? 学生聆听乐曲,回答问题。 乐曲中出现了do、re、mi、sol、la五个音,这是我国的五声调式。 (设计意图:复习五声音阶,为歌曲学唱做准备。)

3.复听歌曲,跟着录音哼唱歌曲,思考:歌中讲述了什么内容?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教师范唱,学生识读乐谱与歌词,逐句学唱歌曲。 (通过教师的正确范唱,学生能更准确把握歌曲。)

5.思考:歌曲可分为几句?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后一乐句的开头音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创作手法叫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歌曲可分为三个乐句,前一乐句的尾音与后一乐句的头音是一样的,这种创作手法叫“鱼咬尾”。

6.跟琴学唱歌曲,分组表演。

三、创作表演 1.用do、re、mi、sol、la五个音创编带有切分节奏的简短乐句。 (设计意图:检验对切分节奏的掌握,发挥即兴创作能力) 2.分小组表演创编旋律。 3.依据《采花》的旋律为它创编歌词。

四、重点回顾 1.分小组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慢速表演,节奏要准确,吐字要清晰。 2.跟着伴奏欢快的演唱歌曲。

五、课后小结

课题 爱满人间

教学目标:

1、在聆听、演唱、创编和表演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和表达守望相助和互助互爱的人间大爱。

23

2、能随歌曲《爱的奉献》模唱,说出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和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

3、能听出《大爱无疆》中的两段旋律的主奏乐器,在哼唱中感悟“大爱无疆”的情感,并说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4、能用优美自然地声音演唱歌曲《爱的人间》。

5、能用亲切和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地球是个美丽的圆》,表达和平的友谊之爱,唱出歌曲情绪上的变化,并能背唱歌曲。教学内容:

1、聆听《爱的奉献》、《大爱无疆》

2、演唱《爱的人间》、《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教学重点:通过听唱和模唱的方式记忆歌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课时:二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演唱《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2、聆听《大爱无疆》

教学重点:用亲切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以作品的演唱、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一、演唱《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1、直接从歌曲产生的背景入手。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主题。

3、在听歌曲,听出相同的乐段和段落

4、在教师的琴声伴随下,试唱歌曲前面的八小节旋律。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表达主题

二、聆听《大爱无疆》

1、情景导入

2、了解背景

3、聆听乐队演奏的部分,感受乐曲的意境。

4、聆听合唱部分,理解歌词表达的主题

5、完整地聆听乐曲,精心聆听,听后说出乐曲的表现形式。

24

6、简单介绍《大地安魂曲》及曲作者。

三、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爱的奉献》

2、演唱《爱的人间》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中的友谊 教学难点:在歌唱中体会歌曲情绪的变化,唱出切分、休止等节奏,唱出歌曲温暖。

教学过程:

一、聆听《爱的奉献》

1、初听歌曲,激起学生演唱的热情。

2、再次听歌曲,比较两段不同的情绪。

(1) 第一次听,找出歌曲的高潮部分,知道歌词表达的主题。 (2)第二次听,比较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不同。

3、随歌曲模唱,说一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

4、采用分句接龙和气场的方式演唱歌曲。

二、演唱《爱的人间》

1、视频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图 (让学生感受拥有一双明眸,可以看尽世间美好景物的幸福)

2、情境体验,闭目感受盲人的生活世界。(体验盲人生活的黑暗、无助,与自己形成对比,让学生萌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与责任心,从而引出歌曲《爱的人间》)

三、新歌教学

(一)介绍歌曲曲作者及歌曲背景 (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都有所了解)

(二)反复聆听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通过听录音范唱,感知歌曲

25 的拍号、速度、情绪,感受盲童的内心世界)

2、朗读歌词 (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中,感受歌词的美,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

3、教师范唱,学生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通过反复听赏,感知相似乐段的不同之处,感受歌曲各部分不同的演唱情绪)

(三)学唱歌曲

1、随琴齐唱,找出难点。

2、解决难点 (采用划拍法、画线条法、教师范唱法、跟琴模唱法、手语代替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后十六分音符、附点、休止符,感受歌曲旋律)

3、歌曲处理,多种形式巩固歌曲。(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表现歌曲,尽情抒发学生内心的爱,提高学生合作、参与的积极性)

四、拓展

1、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段,领略残疾人的精彩人生。

2、爱的升华—感受“人间大爱”。

3、学习手语表演《感恩的心》,让“爱的人间”到处充满“感恩的心”。(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外史上残疾人力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残疾人积极乐观的高尚精神,做残疾人的朋友,培养学生心存感恩、关爱他人的情感,进一步感悟爱的主题,将本课推向高潮。)

五、课后延伸 教师寄语,号召学生人人争当“爱心使者”,建立“爱心日记”,记录“爱的故事”,分享“爱的喜悦”。(让学生在成长中常怀感恩之心,将爱延续。)

五、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26

第12篇:人音版 五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小白船》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小白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唱好二声部合唱《小白船》。

2、情感目标:幻想是创造想像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通过歌曲《小白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学唱,在立体的和声音响声中,体验、想像所获得的美感,并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教材分析

歌曲《小白船》

歌曲优美而抒情,描述了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在天空银河里的月亮上有小白船,桂花树,小白兔„„表现了小朋友在仰望宁静的夜空时所产生的美好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曲采用三拍子节奏,生动地表现了“船儿”在河中摇曳的形象。全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前后两个乐段均为16小节构成的规整乐段。第一乐段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稍有变化的重复乐段。整个曲调流畅、优美,节奏平稳、舒展,给人以轻舟荡漾、恬静舒适的感觉。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和谐悦耳,充满想像,进一步地抒发了人们在这美好的意境中所激起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点

唱好二声部合唱《小白船》。

教学难点

二声部演唱加伴奏。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很明显,专门学习节奏不仅可以熟悉歌曲的节奏,而且对节奏感的培养也有好处,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小白船》

1.以天文知识导入。

设问:有谁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的行星)

2.揭题:朝鲜童谣《小白船》就是叙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想像。

3.歌曲范唱。

设问:这是几拍子的歌曲?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板书节奏谱 先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击乐器(其中学生大部分仍是徒手)。

5.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

6.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

(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

(6)配上打击乐伴奏。

7.完整地、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

8.练习吹奏曲调(可以是竖笛,也可以口风琴、口琴。这取决于班级的实际情况)。

9.朗诵歌词并讨论歌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像。

10.学唱歌词。

(1)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自己的声部的歌。(第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另一声部默唱或轻唱自己的声部与之配合。)

(2)二声部合成,并配上打击乐。

(3)有感情地富有想像地唱好歌曲。

11.表演《小白船》:唱唱、奏奏、跳跳。(以多种形式表演《小白船》,尽情地抒发师生的想像。主要让学生参与表演,形式由他们讨论。例如:全体歌唱→吹奏与打击乐→二重唱与伴舞→舞蹈→表演唱„„)

三、下课

教后记:学生对歌曲比较熟悉,主旋律学起来很快。但是二声部的学习单声部练习的时候还好,一旦合唱就出问题,这也和他们对主旋律太熟悉有一定的关系。

第13篇:人音版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全册总备)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纪律比较好,总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接受能力不错,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五(1)班比五(2)班活跃些,学习积极性也较高。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部分的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又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乐观。这些学生在班级中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对全班同学的影响很大,给班级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些学生上课时乱叫,音不准,做小动作等。但我相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后,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

1、春意

2、欢乐的村寨

3、幻想

4、四季

5、您好!大自然

6、京韵

7、友谊

8、百花园

。本册教材更注重对合唱教学的渗透,每一个单元就有一首合唱曲,在上册教唱简单的几个音程的和声基础上,这学期开始出现旋律的合唱,难度较大。聆听与感受方面:涉及面较广,有歌曲、京剧、管弦乐等,这些聆听、欣赏的都包含了同一主题,内容丰富。本册教材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兴趣不浓的学生。它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本学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通过学习能正确的完美的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2、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3、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提高演奏能力,学习表达不同音乐情感的乐曲。

(三)、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四)、质量目标

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能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发展联想与想象,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五、教改主攻方向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六、改进教学的措施

1、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

2、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按课时,按要求认真备课。

3、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严格把握35分钟的课堂时间,向35分钟要效率。

4、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上课坚持说普通话,在课上多给学生自我表现和发问的机会。

5、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低要求,放慢教学进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好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提优补差的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2)、通过课外艺术活动。

8、方法:(1)、示范法。(2)、鼓励、表扬法。 (3)、因材施教法。

七、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艺术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2、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技能,用自己对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5、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的师生交流。

八、进度安排

二月份

第1 课 三月份

第2、3课 四月份

第4、5课

五月份

5.1节、期中考查 六月份

第6、7课

七月份

第8课 期末考查、放假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春 意

一、授课时数:

二、教学时间:

第 1 周至第 2 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2、聆听《春水》、《致春天》

3、编创与活动

四、知识与技能:

在学唱的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

五、教材重难点:

能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六、德育教育内容:

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七、教学设想与采取措施

聆听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

欢乐的村寨

一、授课时数:

二、教学时间:

第 3 周至第 4 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传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3、编创与活动

四、知识与技能:

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XX X、X X

五、教材重难点:

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XX X、X X.

六、德育教育内容: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促进民族大团结。

七、教学设想与采取措施

1、聆听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2、表演中感受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单元

一、授课时数:

二、教学时间:

第 5 周至第 6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聆听《天地在我心》、《望月节》《水星——飞行使者》

2、表演《让幻想展翅飞翔》、《小白船》

3、编创与活动

四、知识与技能:

1、在表演唱中对两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2、以《水星》《宝莲灯》及两首歌曲为范例,开放式进行以“幻想”为内容的音响小品命题创作活动。

五、教材重难点:

感受幻想的意境,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

六、德育教育内容: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七、教学设想与采取措施

在聆听由电声音乐演奏的这两首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气氛中感受幻想意境。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第四单元

一、授课时数:

二、教学时间:

第 7 周至第 8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聆听《四季歌》、《秋收》

2、表演《童心是小鸟》、《一把雨伞圆溜溜》

3、编创与活动

四、知识与技能:

发展联想与想象,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五、教材重难点:

进行曲式试验创作活动。

六、德育教育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七、教学设想与采取措施

从乐曲的主题变化、粒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象,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

您好!大自然

一、授课时数:

二、教学时间:

第 9周至第 10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聆听《我们的田野》、《铃儿响叮当》

2、表演《田野在召唤》、《铃儿响叮当》

3、编创与活动

四、知识与技能:

进行曲式试验创作活动。

五、教材重难点:

在本课教学中,进行旋律视唱。

六、德育教育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生活的美好,热爱大自然。

七、教学设想与采取措施

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初步体验音乐的变化发展带来美感。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第六单元

一、授课时数:

二、教学时间:

第 11周至第 12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聆听《京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3、编创与活动

四、知识与技能:

体验实践二黄、西皮的唱腔。

五、教材重难点:

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六、德育教育内容:

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学习英雄人物。

七、教学设想与采取措施

通过听与唱体验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第七单元

一、授课时数:

二、教学时间:

第 13周至第 14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

2、表演《手拉手》、《可爱的苹果》

3、编创与活动

四、知识与技能:

1、感受友谊的美好和温暖

2、为儿歌谱曲

五、教材重难点:

唱好二声部合唱的歌曲。

六、德育教育内容:

教育学生珍惜友谊。

七、教学设想与采取措施

通过学习主题鲜明、情绪热烈的作品,进一步体验友谊永存。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第八单元

百花园

一、授课时数:

二、教学时间:

第 15周至第 16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聆听《花之歌》、《牡丹之歌》

2、表演《盼红军》、《编花篮》

3、编创与活动

四、知识与技能:

1、用自制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

2、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五、教材重难点:

用自制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听辨乐器音色。

六、德育教育内容:

感受音乐的赞颂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

七、教学设想与采取措施

通过学习四首作品及进行音乐会活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园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第一单元

春 意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春水》

2、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3、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材分析:

《小鸟小鸟》是故事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悦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13小节)为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每段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音乐素材十分精炼而集中。第一乐段以每三个音构成一个活泼、欢乐的音乐动机“ ”这个主导乐汇以先上行模进、后下行模进贯穿其中,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表现了少年儿童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祖国明媚的春光里自由飞翔欢乐幸福的形象。第二乐段是副歌性的合唱,曲调在六度大跳后紧接连续同音反复和下行级进进行,并用“ ”这样的节奏,配以连贯的衬词“啦啦啦……”一气呵成,使得歌曲的情绪更加热情欢乐,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课时:三课时

《小鸟小鸟》

一、生态环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都很喜欢小动物,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生答略)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词语?

二、学习歌曲《小鸟小鸟》

1、聆听范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拍子、拍号及情绪。

2、学唱曲调:

(1)老师范唱曲调: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

(2)学唱第一部分、复习6/8的指挥图式。 (3)学唱合唱部分曲调。

3、学唱歌曲

(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跃、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歌。 (3)填入歌词要唱的更有感情

4、纠错:注意指导合唱部分的和谐;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休止符。

5、表演歌曲: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

三、老师小结。

《致春天》

一、复习歌曲《小鸟小鸟》

1、分声部演唱歌曲。

2、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欣赏《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导入: 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3、初步聆听,想: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

4、复听: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表情或微小的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5、全曲完整地聆听,再次感受音乐的美妙。

三、完成作业

1、画出第三部分的饿图形谱,说明第一与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但情绪不同。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象在图形谱上填加其他的图画等。

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饿平静、期待、热烈。

四、学生小结。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目标

1.掌握歌曲中的弱起节奏;

2.通过欣赏童声合唱,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和爱好。教学重难点

掌握歌曲中的弱起节奏。 教学过程

一、气象知识导入:

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还有哪种天气现象?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它能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二、欣赏歌曲范唱

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刷刷刷刷”是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三、老师指导,练习模仿下雨声。

四、师声接唱: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部分。

五、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1)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老师随即纠错。

(5)用小快板的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六、学唱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理解歌词的含义 (3)再次有感情地演唱。

七、表演歌曲。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播放音乐1)

2.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1=D

1=E

4\\ 4 1 3 5 6 5 6 5 3 ︱ 1 3 5 6 5 6 5 3 ︱ 1‖ lü

ya mi

ma 要求:(1)气息深入,声音轻柔、连贯而圆润。

(2)重点练习母音转换。指导学生用唱“lü”和“mi”的高位置感觉来唱“ya”和“ma”。

1=E

1=G

2\\4 1 5 5 5︱6 5 3︱5 4 2︱ 4 3 1︱1‖

ma ha

hou ha

hou

ha hou ha ha ha

要求:

(1)用轻柔的头声唱,注意气息的控制,唱好跳音。

(2)两声部的声音要和谐、均衡,唱低音时,要采用唱高音时的头声感觉来唱。

三、视唱:(播放课件) 1= 2\\4

朝鲜民歌

5.5 6 5︱ 1 3 2 1 6 5 ︱3

.3 2 1 ︱ 5- 0︱

1.1 6 5 ︱ 1 .

2 3 3 ︱1

.2 2 1

6︱5- 0‖

步骤: 1.听琴击拍;

2.附点四分音符练习;

3.全曲练习:用“鲁”音唱,注意根据旋律的走向进行力度变化。4.分组练习。

四、复习歌曲《春雨蒙蒙下》

要求:声音轻快,吐字清晰干净,感情投入。

《春水》

一、以自然现象的变化导入:

同学们,春水从何处来?冬去春来,大地回春,冰雪融化,形成春水。春水又怎样活动,他们去向哪里?请听音乐。

二、欣赏童声合唱《春水》

(1)初听乐曲,思考:歌曲创设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表现出怎样的情绪??

(2)复听音乐,思考:合唱有几个声部?春水象什么?

(3)再次聆听《春水》,边听边跟着歌声朗读歌词,并让学生在教材的歌词上划上小节线。

三、儿歌和打击乐

(1)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练习徒手拍击。 (2)两人互相练习。

(3)指导学生注意速度要与歌曲一样。

四、徒手为歌曲伴奏。

五、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按徒手打击的方法为歌曲伴奏。

六、音乐活动:

(1)思考:能否设计其他形式表演,并说说意图。 (2)重新设计节奏谱,并说说设计的思路与意图。 (3)成果展示。

第二课《欢乐的村寨》

教学目标: 1.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阿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以及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连唱实践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的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切分音懂得民族音乐的唱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理解乐曲各段的情景内容;

2、理解各段音乐的表现手法;

3、感受出乐曲的音乐特点。教材分析:

郑路与马洪业于1976年10月创作的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以充满激情的笔触,生动的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作者曾多次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他们善于吸取当地群众所流传的对歌、对舞、载歌载舞、一领众和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民间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人们欣赏此曲可感受到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略)

二、游戏、节奏练习;(节奏感与协调性训练)

三、乐曲欣赏: 显示教学目标(齐读)。 了解创作背景: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

第五课您好!大自然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1.按音与子拍的拍号划分小节线和改写旋律,培养学生的节拍感。2.根据不同拍号的强弱规律进行节拍节奏训练,通过:跳橡皮筋”的游戏进一步发展学生听辨音高的能力。

二、认知

1.通过欣赏歌曲《我们的田野》,让学生初步体验各声部表现的丰富、和谐和音响效果和“鱼咬尾”式的旋律发展手法。

三、情意

1.通过欣赏歌曲《我们的田野》,引导学生从优美婉转的旋律和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祖国秀丽的山山水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将来把祖国山河装点得更为美好的感情和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巩固拍和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并能根据拍号改变旋律;复习巩固8个唱名的音高音位。

突破口:通过按拍号为旋律划分小节,边拍强弱规律边视唱,来感受不同拍号的节拍感觉。 教具准备:

计算机、录音机、磁带、串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我们的田野》

1.第一遍欣赏,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色彩表达心中的感受。

2,读歌词,听第二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美感。 3.完成课后练习。 4.听录音轻声哼唱。

第四课四季

教学目标: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在课中的四首作品正是四季生活、学习、工作中缩影的一方面反映。

2、聆听青海民歌《四季歌》及陕西民歌改编的《秋收》,从乐曲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象,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3、表演《童心是小鸟》、《一把雨伞圆溜溜》,体验儿童们在四季中的欢乐情绪,并进行创作表演。在学唱过程中从歌曲模仿创作手法中初步了解其特征,进行曲式试验创作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演唱歌曲,体验欢乐情绪,进行曲式创作活动。

2、欣赏乐曲,体会音乐的变化,发展联想,提高三度创作能力。教学时间:四课时

《童心是小鸟》

一、歌曲范唱

设问: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情绪是怎样的?

二、你怎样理解歌名?

三、听老师再次范唱,请你找出与第一乐句相同或相似的乐句,说说它们热闹系统与相似之处并唱一唱。

四、跟着老师的伴奏唱曲调。

五、把歌词按节奏朗读。

六、完整地演唱歌曲。

七、设问:你能否在歌谱上标上力度记号,表达你对欢乐“童心”的处理想象?

八、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演唱。

九、歌表演。

十、小结。

《四季歌》

一、复习歌曲《童心是小鸟》

二、欣赏《四季歌》

1、介绍青海民歌《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季开什么花为开头,所以称为“四季歌”。

2、初听有小提琴独奏的第一段音乐,感受青海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

3、再次复听这一段,请学生看谱跟唱,体验青海“花儿”的风格。

4、欣赏全曲,设问:《四季歌》的曲调共出现几次?它们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请用力度记号把她记录下来。

5、再次聆听全曲

(1)全曲在音色上有什么变化?能说出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及形式吗?

(2)从力度于音色的变化上,你能否体验出每段的情绪变化,从而与“四季”联系起来,说说你的想象。

6、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谁能最完整地把《四季歌》的曲调哼唱出来,谁就是优胜者。

三、总结。

第14篇:人音版五年级音乐农家乐教案

第二课 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表演《苹果丰收》

教学内容:学唱《苹果丰收》;聆听《快乐的农夫》

教学目标:1.本课内容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教学中难点:利用绳子扮乐器,并分声部听辨演奏。跟音乐打击节奏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来学习一首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歌曲,我们来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乐情绪) 2.范唱 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歌谱与歌词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表达这种感情。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聆听《快乐的农夫》

导入:

同学们都希望自己能弹奏一种乐器,班上谁能演奏钢琴的同学请你为大家演奏一首曲子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第二课时 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学重难点: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打击乐伴奏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1. 导入:出示彝族、藏族、苗族的服饰,风景图片(同时播放代表歌曲) 师:你知道他们是哪几个民族吗?

2.放录音《赶圩归来啊哩哩》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唱歌谱:几个音的位置由低到高排列,唱准。学生找出“la do re mi Sol ”的位置听唱、模唱、教师指导:视唱开始的两小节听琴完整唱谱 3.学唱歌词:听琴直接唱词;变幻演唱形式 4.打击乐伴奏 5.完整表演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教学内容:聆听《丰收锣鼓》;创作活动

教学目标:1.感受农家生活的乐趣,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学中难点:乐曲分析

教具: 多媒体 钢琴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第三课 足迹

第15篇: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 一 課 時

一、聽《晨景》

1、聽樂曲《晨景》,你聽聽這一段音樂描繪是什麼? 要求:邊聽邊對照教材中の三幅圖,你認為這三幅圖能否反映音樂所描繪の晨景?你能畫出更好の圖來表示嗎? 2.再聽一次主題並看譜哼唱一次。說說教材中用三種形式記錄了這段音樂:線條圖形譜、線條字母譜、簡譜。這三種形式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3.重點聆聽《晨景》第一部分(連續聽兩遍)。

要求:如果還可以の話,請在這三幅圖下寫出一句恰當の文字說明。(如“晨曦微露”、“初顯陽光”、“太陽升起”)

4.欣賞全曲 5.小結:

(1)簡介格裏格生平。 (2)器樂曲表現早晨の一例。

二、表演《清晨》

1.這是一首校園歌曲,在演唱風格上要通俗樸素,像說話似の歌唱。2.聆聽範唱,對歌曲整體有所了解。 設問:(1)歌曲表述怎樣の內容? (2)歌曲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3.學生自學第一樂段16小節曲調。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視唱;可以個人自學;可以合作自學。 4.在教師指導下學唱第二樂段曲調。指導の重點是音准:

“ ”這一樂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個fa(4)音要唱准。5.在教師の口風琴伴奏下,歡樂地唱好全曲曲調(教師の口風琴伴奏為學生の伴奏作一示範)。

6.歌詞4段較長,建議唱第

1、

3、4段歌詞,第2段歌詞留給學生自己學唱。這樣也不影響歌曲の完整性。省下第2段の教學時間用於唱好歌曲,處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樂段與第二樂段の對比要表現出來。

7.打擊樂伴奏練習。充分發揮學生の想像力與創造性。 8.小結:這是聲樂表現“早晨”の一種形式。

三、編創活動:《早晨》

表現早晨の內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達の就是發生在早晨の活動。管弦樂《晨景》也是對景色の描繪。請學生把早晨の活動思考一下,然後表現其一個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の上學路上”、“早晨醒來”等等,都可以運用各種形式加以表達。

第 二 課 時

一、聆聽《漁舟唱晚》

1.聽了外國の“晨景”,現在看看中國古代の漁村晚景。——欣賞《漁舟唱晚》第一部分。 2.設問:從音樂聲中你能想像這是怎樣の景色? 3.哼唱一下這一段音樂の主題曲調,畫出圖形譜。 4.欣賞《漁舟唱晚》第二部分。

設問,從這段音樂中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5.哼唱這段音樂中の主題曲調,並把每小節の第一個音連接起來唱一唱。6.聆聽全曲。

要求:聽完後能根據音樂の發展順序編講一個故事。 7.小結:這是古代中國豐衣足食の農村晚上一景。

二、聽辨活動:4/4拍還是6/8拍 1.先聽教師彈奏一遍,想一想? 2.聽一聽,劃劃拍,試一試。 3.邊唱邊劃拍檢驗一下。 4.在括號內填上拍號,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風》

1.教師談話導入:本課主題是朝夕,唱好了“晨”,現在唱“晚”。《晚風》是一首俄羅斯歌曲。聽聽晚上の景色美不美?——聆聽範唱。

2.複習已學過の三種指號:2/

4、3/

4、4/4。這三種拍號の單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晚風》の拍號是6/8拍,它の含義是什麼?

3.再聽範唱《晚風》,並邊聽邊劃6/8拍の指揮圖式,設問:是否聽出有兩句の曲調基本是相同の?

4.全體劃拍(以八分名符為一拍),注意強弱節奏,跟著教師の教棒點譜視唱第一樂句(4小節)。

5.在第一句能准確視唱の基礎上,學生自學第

二、三樂句の曲調(注意每句の弱起拍,節奏要唱准)。

6.請一位學生指揮大家流暢地唱好全曲。

7.本歌の難點是二聲部合唱,其基礎是二聲部曲調要唱得和諧、均衡。平行三度の二聲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聽覺上の輔助練習。

(1)學生唱第一聲部,教師唱第二聲部,要求相互都能傾聽。

(2)聽伴奏帶或教師伴奏(教師の伴奏必需是不帶旋律の伴奏)學生學唱第二聲部。 (3)教師唱第一聲部,學生唱第二聲部。 (4)學生二聲部曲調合唱。

8.在二聲部曲調較穩固の基礎上,再唱歌詞,注意力度記號,以輕柔の聲音唱出其晚景。

農家樂

▲教學目標

1.由反映農家生活の中外作品四首組成本課內容,這是人文性在音樂與社會關系上の體現。讓我們從音樂

中體驗農業豐收帶來農家樂,從而促進社會の安定與發展。

2.了解民族管弦樂隊の組成常識。

3.選擇合適の音組填空,為旋律創作活動做鋪墊練習。

▲教學重點:歌曲演唱

▲教學難點:二聲部の演唱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唱《蘋果豐收》,聽《快樂の農夫》。

第二課時:唱《趕圩歸來啊哩哩》;創作活動:選擇合適の小節填空。

第三課時:聽《豐收鑼鼓》;命題創作活動。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聆聽《快樂の農夫》

1.初聽全曲。

2.設問:這首鋼琴獨奏給你什麼感受(快樂?雄壯?悲傷?)。

3.學唱主題4小節。

4.為這主題4小節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別按書上節奏用拍手與拍腿為主題曲調伴奏(教師彈主題)。

(2)一半學生唱主題,一半學生分二聲部用拍手與拍腿伴奏(交換一次)。

5.複聽全曲。

全班為鋼琴獨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學拍手(高聲部)、拍腿(低聲部),一部分同學用打擊樂器(皮革類——低聲部,木質類——高聲部)。

6.小結:簡介樂曲背景,也可作為農家一樂(雖然作品與農夫無關)。

二、表演《蘋果豐收》

1.教師範唱,使學生感受作品の整體效果。

2.學習第一樂段,四個樂句,每句2小節。把每個樂句分組,一個小組,規定時間2分鐘自學,然後四

個樂句接唱,能接上の為勝者(慢速度)。

3.教師重點指導不能接唱の小組,集體幫助。再接唱並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應達到の速度。同樣是競

賽,跟不上速度唱錯為敗者。從競賽中激發學習學譜の積極性。

4.歌譜與歌詞都可分兩部進行學習,學好第一部分(樂段)再學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樂段

の學習:分高低聲部進行,把全班分為二部分,各承擔一個聲部。教師先分別示範兩個聲部の曲調;

教師巡視,重點指導低聲部。(同樣先慢速度學唱)

5.合成時,由第一樂段の最後一句接二聲部合唱,因第一樂段の最後一個音“do”就是低聲部開始の音

高,這樣幫助低聲部能找到自己の音高位置。

6.按歌曲の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歡樂の情緒。

7.配上伴奏。

8.請幾個學生伴舞(朝鮮舞基本動作)。

9.完整地表演朝鮮人民蘋果豐收時の歡樂情景。這首歌表現朝鮮人民獲得蘋果豐收時の歡樂情緒,因此,

速度較快,尤其是第一樂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難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暢,才能表達這種感

情。

第 二 課 時

一、表演《趕圩歸來啊哩哩》

1.解題:“趕圩”,在彝族地區就是趕集,“啊哩哩”是襯詞,是當地人民常用の襯詞,表示很高興の心

情。因此歌名の意思就是——趕集回來很高興。

2.聆聽範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調の風格及姑娘們邊唱邊跳の歡樂情緒。

3.難點練習。由於該曲采用大量の十六分音符節奏,所以有一定の難度,因此,在學曲調時宜放慢速度,

當熟練流暢後逐漸達到歌曲應有の速度。另外為了降低難度,可分為二段學唱,先學唱4小節,待熟練後再學唱後4小節。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節奏。學習曲調時要提醒學生用4/4の指揮圖式劃拍,並做到勻速。可采用小組與集體交替唱,個人與小組交替唱等方式互補互學。要唱出活潑歡快の情緒。

4.歌曲表演時可采取前4小節女領眾和,即在“啊哩哩”處眾和,後4小節齊唱。還可以邊唱邊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の難點,先排練打擊樂與人聲,最後再加上音高樂器。

6.完整の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發揮其特長,合作和諧,表演好《趕圩歸來啊哩哩》,表現彝族同

胞の農家樂。

二、“選擇合適の音組填入空白小節”練習

1.這一練習の目の有兩個:墊。

(2)這一練習,也是音樂語言の結果,感受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是識譜の訓練。

2.熟練地把譜唱好,並進行試填入。

3.在反複地唱完整曲調中,判斷組合の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の練習成果,並進行評價。

5.小結:把最佳の練習展示、試唱,並進行表揚。

(1)從填空活動中,讓學生獲得組成流暢曲調の感性認識。為學生自己の創作活動作鋪

三 課 時

一、聆聽《豐收鑼鼓》

1.導入:人們在喜慶の日子裏,往往要敲鑼打鼓來慶賀。中國の鑼鼓經世界聞名,非常有中國特色。中國

管弦樂器也有別於西洋管弦樂器。

2.欣賞樂曲第一部分。

設問: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麼一個場面?你從音樂聲中感受到了怎樣の情緒?

3.欣賞樂曲第二部分。

設問:這一部分與第一部分對比,情緒上有什麼變化?

4.聆聽全曲。

(1)看著書上の譜例,隨著音樂の發展,舉手指出、示意是第幾段?

(2)合著音樂の速度和情緒,作模仿該段主要樂器の演奏動作。

(3)出示相應の民族管弦樂隊の圖片,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模仿演奏の動作,三結合立體の欣賞全曲,把學

生の聽覺、視覺、動覺想像都充分調動起來,投入到音樂中去。

5.師生交流(有時間可允許再複聽一次)。

6.小結:豐收の喜悅場面是非常熱烈の。感受從豐收中獲得勞動成果の歡樂。

二、主題創作活動

1.圍繞著“歡慶”の主題自由命題,創作一段音響(音樂)。

2.課前提出創作要求,如大家自帶些自制の樂器等。等去表現該主 題。

4.此項創作活動旨在學生の參與,不求規範、正統、只要能反映出主題の情緒就應給予鼓勵。因此創作の

過程是重要の,而創作の作品水平不是主要の評價對象,當然有好の作品更好。

▲教學目標

1.革命歌曲留下の曆史足跡,使我們不忘過去,這就是音樂の社會功能。讓我們在革命歌曲の音樂中,牢記革命傳統,懂得今天の幸福生活來之不易の道理,這是進行以德育為核心の好教材。

2.到圖書館尋找資料,在課內進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設計等活動,加深對革命“足跡”の認識,使課內外の封閉式與開放式教育相結合。

3.在唱歌實踐中,掌握裝飾音知識與唱法。▲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聽《紅星歌》,唱《雨花石》。

第二課時:聽《紅梅贊》、《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三課時:唱《我怎樣長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備の資料。

▲教學過程:

3.對有樂器演奏能力の學生,鼓勵他們把家裏の樂器帶來自己創作旋律,夥伴們配上打擊樂

第三單元

足跡

第 一 課 時

一、聆聽《紅星歌》

1.課前先請個別學生准備《閃閃の紅星》故事。在欣賞前給全體學生講故事。

2.欣賞全歌。

設問:歌曲講述了什麼內容?反映の是什麼時期の鬥爭。

3.再聽全歌。

設問:音樂分為幾個部分?哪部分の曲調是相同の?當再次出現相同の音樂時請舉手示意。

4.複聽全歌。可以隨音樂哼唱歌曲。

設問:歌曲の體裁是進行曲,還是舞曲、搖籃曲?

5.小結:這是反映工農革命時期少年兒童積極參加革命鬥爭の足跡。

二、表演《雨花石》

1.簡介書上插圖“南京雨花臺烈士群像雕塑”。

2.由於這首歌の曲調節奏較複雜: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這首歌曲不宜讓學生識譜視唱,主要通過聆聽範唱,範唱曲調從聽覺中加強學生の模仿記憶,有了基本旋律の輪廓後,讓學生看譜唱曲。為了加強其記憶,可分為二部學習。第一部分為前四樂句,第二部分為後四樂句加尾聲。有困難の小節,必需是以樂句の單位進行指導。

3.在曲調開始學唱時先不加裝飾音,當基本唱熟後再加上倚音,並簡單講解倚音の寫法與作用(寫法:左上角;作用:裝飾性)。

4.在曲調唱得很流暢の基礎上填上歌詞,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現出“雨花石”の崇高品質。

5.在學生充分理解歌詞深刻含義の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四句歌詞設計四個造型為歌曲做背景,並充滿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 二 課 時

一、聆聽《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兩個故事,我們都請同學講,這個故事我請錄音機講,請你們聽仔細——播放本歌錄音。

2.設問:誰聽清楚了這個故事?能複述一遍嗎?

3.再聽一次:記著歌曲の情節。歌曲中の主角是誰?配角是誰?有幾個場景。

4.師生討論:歌曲の人物及場景。

5.在教師指導下布置場景、分配角色。注意:要發動學生設計與自薦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學扮群眾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錄音,根據歌曲の敘事過程學生演小品。

7.小結:這是抗日戰爭時期革命の小英雄留下の足跡。

二、聆聽《紅梅贊》 教學基本要求 2.欣賞全歌。

設問:歌名《紅梅贊》の含義是什麼?

3.再聽歌曲:

設問:你從歌曲の情感與風格中領悟到什麼?

(提示:書上插圖是江姐の形象)

1.課前請個別學生准備歌劇《江姐》の劇情故事。在欣賞前給全體學生講這一故事。

4.小結:這是反映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先輩留下の“足跡”。

第三 課 時

一、表演《我怎樣長大》

1.這首歌の歌詞看來很簡單,但卻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理解其深刻の含義。結合前面作品中表現の英雄足跡,對學生進行以德育為核心の素質教育。

2.這首歌の曲調是三拍子,學唱時要求學生用三拍子の指揮圖式邊唱邊劃拍進行。放慢速度分兩個樂段學習,一般不會有太大困難。

3.二聲部合唱有一定難度,教學時要慎重處理。如有困難,可適當降低難度,如每句の第一音把三度改為同度,可能會容易些。

4.在歌曲の表演時,注意歌詞の語氣,如疑問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の流暢性及二聲部の和諧。

5.在學生理解詞義の基礎上討論,說說自己應“怎樣長大”?

二、編創與活動

1.根據歌曲《紅星歌》、《紅梅贊》、《歌唱二小放牛郎》說說革命の曆史足跡。用線連一連。

2.展示各自准備の資料、CD、VCD、圖片、故事,比比誰の資料最生動。

第四單元 可愛の家

▲教學目標

1.本課五首中外反映“家”為題材の作品,其音樂の風格、題材、體裁,均各有特點,我們可以從中感受音樂の人文性,“家”の可愛,“家”の樂趣。

3.學習豎笛の長音吹奏練習,並進行二聲部吹奏實踐。▲ 教學重點: ▲ 教學難點: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表演《外婆の澎湖灣》,聽《天黑黑》。 第二課時:聽《可愛の家》、《回家》,豎笛吹奏。 第三課時:唱《牧場上の家》;複習本單元內容。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聆聽《天黑黑》

1.這是一首以現實生活為內容の家庭裏所發生の一個小故事——欣賞《天黑黑》。2.你聽懂了嗎?如果還聽不清楚,再聽一遍。 3.你能說一下這個小故事嗎?

4.師生探討——設問: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說說你自己の看法?

2.改編也是一種創作活動,我們從改編《牧場上の家》中獲得創作の經驗。

(家庭裏發生の瑣碎小事不必下結論,可以各說各の)

5.再複聽一遍,請按書本上の要求選擇合適の形容詞。(答案:詼諧) 6.小結:這樣家庭既詼諧又親切可愛。

二、表演《外婆の澎湖灣》

1.這首通俗歌曲較為流行,學生都較熟悉,所以在範唱の啟示下較容易學唱。2.在曲調の學唱中,有些節奏通過聽唱,指導學生學唱,不必講解樂理の名稱如等,能合著教師の鋼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の第一部分是主人翁の“懷想”帶有敘事性,所以在演唱時,把發生の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處理重點也按排在此段。演唱の力度上較第一部分要有變化。 4.本歌教學の難點是伴奏。

打擊樂の加入是編創活動,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の情緒,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想像,進行編創。

5.小結:這是家庭中隔代之間の溫馨之情。

第 二 課 時

一、《可愛の家》

1.介紹歌曲《可愛の家》の創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以引起學生の興趣。 2.範唱《可愛の家》,讓學生哼唱。讓學生熟悉內容和主旋律。 3.初聽樂曲。設問:樂曲主題の主奏樂器の名稱你能聽出來嗎?

4.複聽樂曲。設問:主題重複了幾遍?表達了怎樣の情緒?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5.小結:家庭是溫馨の、可愛の。

二、《回家》

1.初聽樂曲。設問:這首樂曲是什麼樂器演奏の?

在西洋樂器の分類中屬哪一類? 2.複聽樂曲。

設問:這首樂曲與上一首《可愛の家》在內容與情緒上有什麼相同與不同?奏一奏。

4.在樂曲の伴奏中,唱自己編の詞。5.小結:家是可愛の。

第 三 課 時

一、表演《牧場上の家》

1.這是美國兒童對自己在牧場上家の贊美。2.教師範唱時要注意弱起拍の節奏及換號處。 3.學唱曲調。

(1)在看譜聽教師範唱曲調(或鋼琴單音彈奏曲調)中,找出曲調中の相同樂句。

3.請你為這首曲調配上歌詞,歌詞の內容與“回家”の標題是一致の,試一試,唱一唱,

在教師指導下學唱第一樂句8小節,及第三樂句の8小節,要求學生劃3/4拍指揮圖式唱譜。

(3)學生自學第二樂句の8小節,劃拍把握好節奏の長短。注意弱拍節奏。

(4)在教師完整の彈奏曲調後,准確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の強弱感,並隨著曲調起伏唱出力度の漸強、漸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對牧場家の愛。第三樂句是全曲の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強。

二、改編練習

1.非常熟練唱好前8小節曲調。2.掌握4/4拍或6/8拍の特征。 3.學生自由選擇兩種拍號進行改編,如:

4.改編展示:學生試唱自己の改編曲。教師要多加鼓勵學生の改編曲。 5.小結:改編也是一種創作,但由於不同の拍號,所以情緒也不盡相同。

▲教學目標

1.本課與前課是同一主題の內容。因為“故鄉”是“家”の擴大,是大の家。讓我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の做人基本素質。並通過聆聽表演、畫畫、寫寫、講講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故鄉の愛。

2.繼續唱好二聲部合唱。

3.了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

4.從實踐中初步接觸變奏の創作練習。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聽《誰不說俺家鄉好》、《鄉間の小路》、《思鄉曲》,做變奏創作練習。

第二課時:唱《如今家鄉山連山》;畫、寫故鄉等綜合表演。

第三課時:唱《故鄉小路》,聽《鄉間の小路》,“唱唱自己家鄉の歌”。

第 一 課 時

一、聆聽《誰不說俺家鄉好》

1.課前請幾位同學在網上或圖書館尋找關於影片《紅日》劇情の資料,在課上簡單向大家作介紹。

2.把歌曲或歌詞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聽歌曲。

4.師生議論歌曲內容:對家鄉の贊美,對解放區の贊美。

5.複聽歌曲。

師生可隨錄音輕輕哼唱,體驗人們對家鄉の愛。 6.演唱歌曲。

把錄音の人聲聲道取消,放音樂伴奏聲道,由教師或學生(鼓勵學生唱)看譜演唱。

第五單元 故 鄉

小結:解放區の人民對家鄉の愛。

二、聆聽《鄉間の小路》

1.直接導入:初聽歌曲。

設問:這是什麼地區の歌曲?(臺灣校園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麼內容?(青少年對故鄉の熱愛)

2.把歌曲(至少是歌詞)通過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邊看歌曲邊聽錄音,以加深對歌曲の印象。允許同學輕聲隨錄音哼唱。

4.師生議論歌曲給自己の感受。

5.小結:走在鄉間の小路上是多麼の瀟灑,讓人流連忘返。

三、聆聽《思鄉曲》

1.導入:由介紹《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作者馬思聰→《思鄉曲》創作背景。

2.學唱內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曲調,並要求能背唱(該曲調即教材本曲の主題)。

3.初聽樂曲。設問:當你聽到內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曲調時,請舉手。

4.複聽樂曲。設問: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給你什麼感受?

5.小結:樂曲表現了遠離故鄉の人們對家鄉の思念之情。

四、活動與練習

1.三首反映故鄉の音樂作品在情緒上有什麼不盡相同之處?

(《誰不說俺家鄉好》——贊美;《思鄉曲》——思(懷)念;《鄉間小路》——歡樂、樂觀。)

2.唱唱自己家鄉の歌(最好課前先請部分同學准備好,鼓勵學生即興唱歌)。

第 二 課 時

一、表演《如今家鄉山連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の描述,表達少兒對家鄉の贊美。所以演唱時要把這種歡樂の情緒、天真可愛の形象淋漓盡致の表現出來。

2.歌曲の學習可以用多種形式。

(1)第

一、二句の曲調學習,通過聽辨相同與不同小節進行識譜學唱。

(2)二聲部合唱4小節,可作為發聲訓練。頓音要唱得有彈性,表達一種開懷大笑の情緒。

(3)最後二句の曲調采用聽唱與視唱相結合手段學唱。

(4)當曲調熟練後,先可用襯字“啦”唱(在合唱時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歡快の基礎上再唱歌詞,並唱好語氣の起伏。

(5)在對歌曲曲調唱得較有樂趣、熟練の基礎上,分組自編表演唱(教師到學生中去分層指導)。

(6)各組展示。

(7)小結:純樸、可愛、天真の故鄉情。

二、創作活動

1.拓展藝術の領域,以畫、詩歌、短文等綜合藝術の手段表現對故鄉の眷戀。

2.“畫”主要是寫意,所以要求簡潔,不必太複雜精細,意到即可。

3.短文有條件の可以進行采訪,一段情況下以收集為主,到圖書館、或家裏有電腦の上網

4.以上兩項活動重在過程、重在參與,教師要鼓勵、表揚積極參與者

第 三 課 時

一、表演《故鄉の小路》

1.直接導入:我們自己來表演對故鄉の思念之情。2.聆聽範唱。提出三個要求:

(1)歌曲の內容是什麼?

(2)有幾個聲部組成?

(3)隨範唱劃指揮圖式,有什麼發現?

3.討論以上三個問題,不清楚の可再聽範唱。

4.聽一遍曲調範奏,學生再進行劃拍練習。

5.結合曲調講解變拍子(詳見右邊)。

6.學唱前8小節曲調。要求打出每小節の強拍。(每小節強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節唱得非常熟練の基礎上,把全班分為二個聲部。分聲部各學唱自己の聲部曲調。(因為這部分節奏與前8小節一樣,所以必需在前8小節熟練の前提下再學習第二部分。)

8.弱起小節不必從理論上去講,而是從歌調の重音布局去闡述,如“我那故鄉の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這樣學生很自然把弱起小節唱好。

9.歌曲の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の重點與難點。要以對故鄉“彎彎小路”與“路旁小花”の思念之情作傾訴の歌唱,以主人翁“我”の身份投入到歌聲之中去表現。

10.設計打擊樂伴奏,注意4/4與3/4の交換。如:

二、變奏練習:創作活動

1.不講變奏の概念。

2.從本書上の“例”開始練習。3.完善書本上の“例”,

學生自己作變化發展。不要受書上の“例”限制,可以自由創作變奏曲,不僅是同一拍號,還可以是變拍子の。

三、音樂知識:變拍子

1.變拍子の樂理知識結合歌曲《故鄉小路》の教學順帶進行。

2.教學時不從理論上講解,而從譜の現象上去切入。

設問:這首歌曲每小節の拍數是否一樣?除第1小節是不完全小節外,每小節の拍數有幾種類型?

歸納:歌曲由兩種拍子組成,這就是變拍子。

3.複習音名變音記號,比較“4”與“#4”の音高關系以及“4”與“#4”の手勢。唱准“

3、

4、

5、#

4、

6、

5、3”。因此“#4”の教學也結合歌曲《故鄉の小路》進行。

第六單元 歡樂の少年

▲教學目標

1.本課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個主題——歡樂の少年。由於不同の地域、不同の文化背景,所以音樂の表現也不盡相同。我們應以不同の風格與形式,去表現不同層面の少年活潑歡樂の情緒。

2.在前面幾課曲調填空、改變等練習の基礎上,進行曲調最後2小節の創作,感受曲調の結束感。

3.在歌唱實踐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聽《羅馬の松樹》;《雛鷹之歌》。

第二課時:唱《叮鈴鈴》;聽《可喜の一天》。▲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表演《雛鷹之歌》

1.教師談話導入:20世紀90年代初團中央發動の《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少先隊教育活動,旨在把全國少年兒童培養成江總書記提出の“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の五自少年,做跨世紀の接班人。本歌就是在這樣背景下而創作の歌曲。

2.教師範唱、錄音範唱歌曲,多聽幾遍範唱,加深印象。

3.學唱這首歌曲。

分為二部分學習。

4.學唱曲調,暫不唱滑音記號,當曲調基本學會,並能流暢地按規定速度唱譜時,才把歌詞配上。

5.在唱歌詞時,適時按要求加上滑音記號,歌曲の風格更濃鬱,順帶講下滑音記號、唱法。

6.該歌曲帶有新疆地區の特征,所以打擊樂器按“ ”節奏為歌曲伴奏,使歌曲の風格性更強烈。

二、聆聽《羅馬の松樹》

1.設問導入:你們是否想了解歐洲南部の少年兒童們是怎樣玩耍の?

2.視聽《博爾蓋塞別墅の松樹》(不告訴曲名)

設問:你們能從音樂聲中想像這一群少年兒童在幹什麼?(學生們議論)

3.介紹作品名稱、創作背景。

這是作曲家創作の一套描繪羅馬風景人物の音樂組畫——《羅馬の松樹》第一段“博爾蓋塞別野の松樹”,描寫一群天真活潑の少年在羅馬の遊覽勝地博爾蓋塞別墅の松林裏跳舞“打仗”、玩耍の情景。

4.聆聽舞蹈の場面音樂——第一主題。

5.聆聽第二主題旋律。設問:這是描寫什麼?(“打仗”)

6.複聽全曲:完成聽音樂排序等要求。

7.小結:歐洲意大利少年兒童們歡樂の活動。

二 課 時

一、聆聽《可喜の一天》

1.以史地知識導入:

設問:俄羅斯の地理位置在哪裏?在20世紀初,著名の十月革命誕生了什麼國家?(蘇聯)

談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由蘇聯軍隊攻克柏林與英、美、法盟軍會師,取得決定の勝利。本歌就是前蘇聯影片《攻克柏林》の插曲。

2.聆聽歌曲,並介紹歌曲の時代背景與內容。

3.朗讀一遍歌詞,旨在進一步體驗歌曲內容。

4.再欣賞一遍歌曲。

5.師生議論從歌曲中獲得の感受。

6.完成課本上の練習:歌曲分幾部分?(兩部分)用圖形表現歌曲の不同部分。7.小結:蘇聯少年兒童幸福の生活和美好の理想。

二、表演《叮鈴鈴》

1.以聆聽前奏導入:

設問:這兩小節你能聽出是什麼聲音?——鈴聲——哪裏來の鈴聲。請聽——

2.聆聽範唱。

歌曲表現了什麼內容?二段歌詞,兩種鈴聲,你能說一說嗎?他們各表現了少年怎樣の心情與情景?

3.學習歌曲曲調。

(1)歌曲の前4小節是全曲の主題音調,學好這4小節至關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視唱,唱好這開始4小節。

(2)從第5小節到第12小節讓學生自學視唱歌譜。然後流暢地唱好齊唱部分曲調。

(3)二聲部10個小節,可分聲部讓學生自學。這兩個聲部節奏與旋律,學生基本能視譜唱出。

(4)這曲調要唱好の關鍵是要唱出湖南民歌の風格。這裏包括裝飾音、滑音、“#5”等技術上の處理。

4.學唱歌曲時,襯詞“啰”等要處理好,另外在頓音、漸強、漸弱處要唱出這一群少年活潑歡樂の性格。

5.在較熟練地唱好歌曲の基礎上,按教材上の伴奏要求,為歌曲伴奏。裏拉琴這一記號所對應の樂曲,可以用口風琴、口琴,也可用豎笛等旋律樂器來演奏。

三。創作活動:完成曲調最後2小節の創作,唱一唱,奏一奏。

1.該創作活動旨在讓學生創作の最後2小節要有結束感。從音樂の技術上講就是調式感の問題,但與學生不講調式問題,僅僅是感性上要求有結束即可。

2.從曲調の發展來看譜例1應該是“do”結尾,譜例2應該是“la”結束。但必需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獲得,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

四。聽辨練習

1.先用鋼琴(或其他鍵盤樂器)分別彈奏這兩段曲調。要求聽辨這兩段曲調の相同與不同之處。

2.跟著鋼琴模唱一遍,說出這兩段曲調相同與不同之處。(節奏相同,曲調也基本相似。不同之處是第二小節の“4”升高半音為“#4”)

3.用豎笛吹一吹,進一步鞏固“#4”與“4”の音高關系。

雨 花

▲教 學 目 標

1.“雨”是大自然中の一景。音樂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現各種各樣の雨景:沙沙の小雨,嘩嘩の大雨,乃至狂風暴雨……它帶給人們無限遐想,我們則從音樂中感受到各種各樣の聯想與想像,獲得精神上の愉悅。

2.用自制樂器等創作自己の音樂作品——主題為“雨”。

3.進一步唱好二聲部合唱。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唱《踩雨》;聽《踩雨》。

第二課時:聽《雨滴》;唱《雨中》。

第三課時:聽《暴風雨》;創作“雨”の命題音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表演《踩雨》

1.夏日の雨聲——沙沙沙;赤著腳丫踩在雨中——叭叭叭。這聲音能構成美妙の音樂嗎?請聽歌曲《踩雨》。

2.聆聽範唱。

誰能模唱開始の兩小節“沙裏格沙”?說明他既非常認真地聽,又代表他の記憶力非常強!

3.我相信全體同學能自學唱出前面12小節曲調,注意輕聲唱,不要影響周圍同學。

4.聽鋼琴彈接下去の8小節。尤其是這8小節中の最後兩小節曲調,有些難度,有一個什麼節奏?

5.把歌曲の20小節曲調連起來唱一唱。

6.最後8小節曲調很容易,但注意有兩小節稍有變化,要看仔細,唱准確。

7.要帶著歡樂、活潑の心情,表現在夏天の雨中玩耍の情景,唱好這首歌。並用自制の下雨音響為歌曲伴奏。

8.誰在夏天の雨中踩過雨?說說你當時の心情?

9.我們大家想像一下當時の情景,作為一次藝術實踐活動,輕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結:“沙沙沙、叭叭叭”這是多麼美妙の音樂呵!

一、聽《踩雨》

1.這首歌曲與本課表演の《踩雨》是同一內容,(同一詞作者)但由於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の構思、風格也不一。如果說前者是幾個人在玩踩雨の話,那麼這首歌則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賞《踩雨》。

設問:歌曲表現出怎樣の情景?什麼地方能產生回聲?

3.再次欣賞《踩雨》。

談話:聽了兩遍《踩雨》,也唱過了另一首《踩雨》,能說出他們の同工異曲之奧妙嗎?

選擇打擊樂器及自制樂器,邊欣賞歌曲邊輕輕為歌曲伴奏。

5.小結:不同人群の“踩雨”,不同の樂趣所在。

第 二 課 時

一、聆聽《雨滴》

1.主題名稱導入:我們用歡快の歌聲,表現了雨花,鋼琴是怎樣描繪雨滴聲?

2.初聽樂曲の第一主題片斷。

你能聽出鋼琴彈奏の雨滴聲嗎?

3.誰願意到鋼琴上來試試彈奏這雨滴聲!

4.欣賞樂曲第一樂段。設問:這一樂段給你什麼感受?

5.欣賞樂曲第二樂段。

設問:這中間樂段在情緒上與第一樂段對比起什麼變化?

6.介紹肖邦創作背景及生平。(見樂曲分析)

7.聆聽全曲。如果班級中有學生能演奏此曲,請她(他)來演奏,效果更佳。

8.小結:雨滴帶給人們遐想……。

二、表演《雨中》

1.這是一首帶有通俗音樂風格の校園歌曲。

2.看著歌譜聽一遍範唱。

3.用不同の顏色把相同の節奏與相同の曲調塗上,這樣便於學唱。

4.再聽一遍範唱。要求各聲部の同學跟錄音の範唱哼唱自己聲部の曲調。

5.分聲部自學曲調。

(1)把全歌分為兩個部分:前16小節為第一樂段,其餘是第二樂段,分樂段自學。學好第一樂段,鞏固第一樂段。再學第二樂段。

(2)跟伴奏音帶唱二聲部曲調。教師可參與第二聲部給予支撐。

6.因為歌曲是表現學生自己の生活,學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學生以身臨其境の感覺,輕松活潑、風趣地表現歌曲,

第 三 課 時

一、聆聽《暴風雨》

1.複習四年級(上)《羊腸小道》の第一部分。

設問:這段音樂你們聽到過嗎?它の名稱是——?內容是——?

師生回憶四年級(上)《回聲》中及聆聽過の《羊腸小道》。

2.出示教學標題——暴風雨。

這段欣賞曲是繼四年級聆聽の《大峽穀組曲》の第五樂章。

3.初聽第一部分。

從樂曲の旋律中聽到了你熟悉の主題嗎?

從本樂曲の標題名稱中,你認為這段音樂是描寫了怎樣の場景?(暴風雨前の寧靜)

4.初聽第二部分。

從這段音樂の音響中,你想像是怎樣の場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

5.聆聽全曲(第五樂章)。

要求:邊聽邊用神態動作……表現你對音樂發展過程の感受。

6.小結:這與《踩雨》、《雨中》就不一樣了,是暴雨了,但還是表現了雨の主題。音樂の表現變化無窮。

二、創作活動

1.根據本課內容學到の“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夥伴或單獨發揮自己の想像,創作音樂——命題創作。

2.構思:從命題出發構思內容框架。根據框架選用素材進行創作。

3.因為是命題の自由創作,所以各種形式不限。

如:用各種音響の先後交織出現,組成一幅《狂風暴雨》;再如:用數首表現“雨”の歌曲串聯起來,加上打擊樂器、串聯詞等。還可以小品形式、藝術造型、舞蹈等等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創作。

▲教學目標

1.冬雪給大地帶來嚴寒,雪景給我們帶來銀白世界の歡樂。這一自然現象給音樂文化提供資源。雖然祖國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觀其美景,但我們可以從歌曲、樂曲、京劇の音樂聲中去尋找體驗、去獲得樂趣。

2.初步學習模進方法創作旋律。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唱《堆雪人》;聽《乘雪橇》。

第二課時:唱《雪花帶來冬天の夢》;聽《踏雪尋梅》、《打虎上山》。

▲教學過程;

第一 課 時

一、表演《雪花帶來冬天の夢》

1.解題導入:“雪花”、“夢”有關系嗎?

這裏の“夢”由誰在做?是小朋友?還是小動物?做什麼“夢”?這就是本歌要告訴你の內容。

2.聆聽範唱。聽完範唱,對歌名能理解了嗎?

雪花-夢-小動物-春風-夢醒。

3.再聽一遍範唱,在“告訴小××”の間奏處,請大家輕輕隨音樂拍手(XX)。

4.解決兩處難點: “#2”の音高要*近“3”,這樣“#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の節奏,用劃拍法唱准。

5.自學歌曲の曲調。

6.歌曲表演時,注意兩個樂段の對比,第一樂段注重敘述性,平穩而口語化,尤其是四個“告訴”,要體現對小動物の保護の環保意識。

第二樂段是全曲の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現對小動物の親切和熱情。

7.討論:設問:

(1)歌曲告訴了我們什麼知識? (生物科普知識——冬眠)

第八單元 冬 雪

還有哪些動物也冬眠?

(知識の拓寬與延伸)

8.帶著生態平衡、環境保護の意識,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9.小結:冬雪帶給我們の益處——生態平衡。

二、聆聽《踏雪尋梅》 2.欣賞《踏雪尋梅》。

1.這是我國近現代作曲家黃自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の一首歌曲。簡介黃自の生平。

邊聽邊看書上の歌詞,如能將歌譜也同時展示,效果會更好。

3.討論歌曲表現の內容。(歌曲抒發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尋梅、勤奮讀書、追求好時光の心情。)

4.再次聆聽。鼓勵學生看著歌譜,輕輕哼唱。

5.小結:這是20世紀30年代以描繪雪景為題材の歌曲。

三、聆聽《打虎上山》

1.初聽《打虎上山》。

介紹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劇情中の《打虎上山》唱段の背景。

2.聆聽引子音樂,體驗“莽莽林海、廣闊雪原”の壯麗景色。

3.複聽全唱段。學習楊子榮の英雄氣概。

4.小結:這是京劇描繪の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滅匪徒の豪情壯志。

第 二 課 時

一.表演《堆雪人》

1.對於沒有見過冬雪、沒有玩過堆雪人の孩子來說,只能從圖片、動畫片中去想像,但歌曲《堆雪人》

給我們帶來了音樂の體驗與感受。

2.聆聽範唱,找出相同節奏の樂句。 3.學唱第一樂句の曲調(3小節)。

4.在掌握第一樂句曲調識譜の基礎上,自學第

二、第

三、第四樂句(每句3小節),並找出其中の規律。

(每一句の第1小節除節奏相同外,旋律の行進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の第2小節の第一拍都是弱起“ ”,

每句の3小節都含有切分節奏)

5.完成歌曲の練習:線條圖形の連接。

6.如果第一樂段の四個樂句能流暢地唱好の話,第一樂段の低聲部兩個樂句也迎刃而解了。

7.歌曲の表演有兩個難點:奏,要吹奏好

伴奏譜,要花一定時間排練。當然合唱の和諧也不是很容易能唱好の。

8.在流暢地唱好の基礎上,可以啟發學生按詞意排練、構思表演唱,這樣一定可以更好地表演歌曲の 情景。

二、創作活動

首先是要唱出輕松活潑の、歡快自豪の情緒,具體是唱好襯詞“啦啦啦”。其次是伴

1.在找到歌曲第一樂段の四句曲調の規律の基礎上,教師歸納出這就是曲調創作上の一種模仿進行の 發展手法。

2.按教材上の要求,做“模仿”の創作練習;素材是:

模仿創作の第一個音是規定の,這樣很顯然其創作の曲調應該是:

三、聆聽《乘雪橇》

1.由祖國各地の冬季引入本課欣賞內容の標題——《乘雪橇》。

2.對全國の少年來說,直接有乘雪橇の感受の是不多の,但我們可以從音樂中去想像其中の情景與樂 趣。

3.初聽全曲。設問:這是什麼地區(國家)の音樂風格?為什麼?

(美國,爵士音樂風格足以證明。)

4.根據教材中の圖形譜及簡譜譜例,熟悉樂曲の主題音調(或唱或奏或哼)。

5.複聽全曲。

設問:這一主題音調全曲共出現幾次?每次出現有哪些變化,表達了怎樣の情緒與情景?

6.再次複聽,邊聽邊作圖形譜表示你對樂曲の過程の理解。

三、拓展——祖國各地の冬季

1.展開中國地圖の掛圖。

2.找出課本中の“黑龍江、海南、昆明、西藏”の地理位置。

3.同樣是冬季,為什麼在中國土地上冬景不一樣?

4.讓學生談談在寒假中到過祖國の哪些地方,或從書本知識、影視媒體、網絡上獲得の各地冬季の風 景。

5.請體驗過冬雪の同學談談其感受。

第16篇: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

第1课

朝夕 教学内容

1、通过钢琴和伴奏带教唱学生《清晨》和《晚风》两首歌曲。

2、对比歌曲欣赏描绘早晨的《晨景》和描绘夜幕的中国筝曲《渔舟唱晚》.

3、创造性地表演及编配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

2、通过欣赏外国的晨景,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学唱俄罗斯歌曲《晚风》,感受中国器乐描绘夜幕的音乐风格。

3、对比国内、国外描绘早晨和夜幕的不同音乐风格。

4、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合唱表现能力

5、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清晨》因四段歌词太长,所以选择

1、

3、4段唱,第2段由学生课后自己学唱。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清晨》第二乐段的曲调,重点是音准

3、《晚风》第一小节的弱起部分,低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以及全曲6/8拍的强弱对比。

4、歌唱为主,欣赏为辅。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的主题仅在五声音阶范围内活动,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乐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乐曲的第二部分清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行于当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而扁平,琴体面板的音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

五声音阶排列。筝的传统奏法是用右手弹奏琴弦,掌握音高和节奏,左手则在音柱左侧用按、滑、揉、吟等手法来调节弦音变化,美化音色,装饰旋律,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音色美妙、韵味浓郁的音乐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

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

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 课程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 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 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1、引言:

今天,我们请四位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一小段情景剧,是关于清晨我们起床之后的故事。无论你怎样描绘清晨,但一定要特别,最好不要和其它同学表演得一样。(选择性格活泼开朗,

大方的同学。时间控制在3分种以内)。

学生表演

同学们表演得真不错,通过刚才的表演,同学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定会感到好奇,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音乐节奏,去歌曲中的清晨感受吧!

2、带着问题完整的聆听一遍范唱

设问:歌曲表达的内容和我们心中所想象的清晨一样吗?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跟着钢琴用“LU”哼唱歌曲(2遍)

4、朗诵一遍歌词(充分理解歌词的内涵。) 清晨听到公鸡叫,喔喔

推开窗门迎接晨曦到, 花香鸟语春光好,喔喔, 今天又是一个艳阳照。 春天的草原对我笑,那绿油油的秧苗在山脚, 丛丛的山村在身旁,那白茫茫的云雾在山腰。 5、加上唱歌词歌唱《清晨》

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把握通俗朴素,要想说话似的歌唱。唱好之后,注意处理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之间的对比表现。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处理得稍强一点。

6、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乐器给《清晨》伴奏

伴奏的节奏由表演者自由加进,但是一定要是具有美感和和谐的音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对比欣赏《晨景》与《清晨》及《渔舟唱晚》,对比国内、国外描绘早晨和夜幕的不同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1、引言:

师:请问同学们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太阳都是同一时间升起来的吗? 各国的晨景是否都是一样的呢?(同学讨论)

教师做总结 2、复习一遍歌曲《清晨》

再次体验感受描绘中国的早晨的音乐《清晨》。

3、欣赏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

感受外国的早晨。在欣赏之前,提出教师的问题,两种音乐风格你更喜欢哪一种音乐描绘方式。并请同学们构思一下要让你去表现清晨,你会用什么方式去表现。

4、讨论两种风格你更加喜欢那种描绘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做好总结。 5、再一次欣赏管弦乐《晨景》

为这首管弦乐配上书上的三幅画,你认为这三副画应放在乐曲的什么地方。

6、第三次欣赏管弦乐《晨景》

将同学分组进行表演。

结合学生自己对清晨的联想,在音乐中表现出来。 7、欣赏《渔舟唱晚》

现在我们一块来欣赏一首非常好听的中国古筝曲《渔舟唱晚》,在欣赏的时候请同学们多从内心深处的感受去体验,可以把眼睛闭起来欣赏。欣赏完请同学们说说对比欣赏了三首曲子,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8、充满感情及表情地演唱一遍歌曲《清晨》

对比欣赏了这么多的曲子,感受早晨和晚上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唱唱《清晨》,愿我们生活每天都朝气十足!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学唱歌曲《晚风》,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合唱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唱高声部:

1、引言:

我们前几节课都感受了描绘早晨的歌曲和乐曲,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一下描绘晚上歌曲。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唱一首外国的小夜曲。那老师今天想给同学表演一下。

2、老师演唱一首小夜曲。

强调和介绍我们要学唱的歌曲有相似的感觉,都具夜晚宁静的柔美气氛,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一首歌曲和我们即将要欣赏到的乐曲有什么样的相同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感觉,节奏,速度方面去进行对比。

3、欣赏范唱歌曲《晚风》

对比感受小夜曲和《晚风》带给我们的感觉。

4、跟钢琴学唱歌曲《晚风》

课堂预想:学生在注意弱拍起的地方,肯定不能够把强弱表现得很好,所以这节课还要把强弱规律教给学生。另一方面,该唱够的地方一定要把节拍唱满。

5、讲解六拍子的强弱规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用手势来表示它们。

6、带着强弱规律的感觉去唱《晚风》

7、结合教师的指挥,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晚风》

二、学唱歌曲《晚风》的合唱 导入:

刚才我们学唱了歌曲的旋律声部,大家都唱得很棒,但这是一首很美很美的合唱歌曲,我们只有唱好了两个声部才算完美,大家有信心吗?

1、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用LU来哼唱低声部的旋律2遍。

2、把低声部的旋律声部唱熟了之后,就请同学们闭上嘴巴,用哼鸣的音去唱低声部。

3、请同学们加进歌词慢唱一遍。在唱的时候心里的拍子一定要稳。提醒同学们要把拍子拖够,并且注意到换气符号的地方。换气之后的那个音一定要轻唱为后面的一个音做好铺垫。

4、歌曲里面有两句当晚霞映红了天边的地方音高关系是不一样的,要唱得有对比,第一句比第二句要弱一点。

5、请同学们跟老师合作。由老师唱旋律声部,由同学们唱低声部。同学们在唱低声部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唱,第一次合唱时,可以选择学生不唱歌词,用“啦”代替歌词

6、将同学们分组为A,B两个大组演唱这首歌曲。在一个组演唱完之后,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另一个组的学生要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要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和评价。 A组唱旋律声部,B组唱低声部。 A组唱低声部,B组就唱旋律声部。

7、选出一个低声部唱得好的组出来,强化训练一下低声部的歌词,再和高声部合起来。带着感情轻轻地演唱这首二声部歌曲《晚风》。 课后反思:

第2课 足 迹

教学内容

1、聆听《嘎达梅林》《歌唱二小放牛郎》

2、演唱《雨花石》《我怎样长大》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

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红星歌》,唱《雨花石》。

第二课时: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三课时: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认识马头琴、欣赏《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

3、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很多家长来到我们班,希望咱们大家好好表现,咱们一起度过欢乐的“音乐四十分”。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是: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1、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

2、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

3、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

二、新授部分:

(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吃:以肉食为主,多吃肉块、炖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 奶食以马乳为主。

穿:四件套(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圆形为主,冬暖夏凉。易于拆建。 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学家规范的蒙古文。

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蒙古笔举行那达慕“娱乐游戏”之意。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

歌舞:传编的有马刀舞、盅碗午、鄂而多斯舞。 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乐器:马头琴。 宗教信仰:喇嘛教。

(二)认识马头琴

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4、谁知道马头琴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放牛娃。一天,他看到路边有一匹刚生下来的小白马,非常可怜,就把它抱回家去养着。小白马一天天长大了,他们就象一对好朋友,一时一刻也不分开。有一年,苏和带着他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草原上的赛马会,并得了第一名。王爷要苏和把小白马卖给他,苏和不肯,狠心的王爷赶走了苏和,抢走了小白马。小白马想念苏和,跑了出去,被王爷命人乱箭死。苏和日夜思念着小白马,一天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回来了,轻轻对他说:“我的小主人,我真想你啊!你拿我身上的东西做一把琴吧!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苏和含着眼泪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琴杆顶上雕刻了马头。从此,苏和天天拉琴,就象小白马在唱着歌。就这样,马头琴传遍了整个草原,成为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

一种乐器。

5、简介马头琴:

追溯马头琴的历史,非常久远。元朝初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5月就到了内蒙古多伦县。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弓子不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6、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马头琴独琴,体会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三)欣赏《嘎达梅林》

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请同学们电影片断)

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 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1、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电影《嘎达梅林》。就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宁根据这动人的故事而创作的。整个电

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

2、你还知道《嘎达梅林》的哪些音乐表现形式?

3、作曲家辛沪光,以《嘎达梅林》这首民歌为素材,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3、简介交响诗

这首交响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第三部分民歌主题。我们欣赏音频:

[草原主题]:乐曲一开始仿佛把人带入那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紧接着双簧管吹出了一段抒情而优美的草原主题。但在快结束时,这个主题失去了原有的抒情,而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为什么?因为这毕竟是在被封建奴役下的草原。

[斗争主题]

①第一次战斗:一声刺耳的音响,预兆王爷要出卖土地——人们被惊醒,愤怒、紧张——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反抗的战斗场面——再现草原主题意味战争初胜。

②第二次战斗:欣赏前先提问:发挥你的想象并回答,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告诉你战斗失败了?欣赏完后讲解:叛徒的出卖——嘎达部队被包围——战斗更激烈——一声沉重而漫长的音响,英雄倒下了——奏出哀乐。

[民歌主题] 最后欣赏民歌主题,请仔细欣赏并回答问题。这首民歌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这首民歌主题为何要重奏多遍?

4、当然,老师这里还有以《嘎达梅林》民歌改编的舞蹈以及蒙古族人民去年2008把马头琴喜迎奥运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

有关《嘎达梅林》的题材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我们下节课学唱歌曲。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蒙古,认识了马头琴,也看到了我们英雄的《嘎达梅林》,英雄可以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不朽。让我们一起颂读对他的怀念吧:

嘎达梅林是一首诗,一首用音乐凝成的诗,是一首赞歌,一首英雄的赞歌,让我们记住英雄,歌颂英雄,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唱响这首优美动人的颂歌!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雨花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对先烈的敬仰、对祖国的爱恋。

2、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 雨花石 》 。

3、在唱歌实践中,准确把握歌曲节奏,能较到位的表现歌曲中的断连区分,并能正确演唱切分音和前倚音。教学重点:

通过歌曲的学唱,学生能用抒情优美、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表现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歌曲的节奏, 掌握倚音的唱法和概念,并能正确演唱切分音、休止符。 教学用具:

1、录音机、磁带、节奏卡、电子琴

2、雨花石。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学生听《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红星歌》。设问:《闪闪红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发声练习

师弹奏《红星歌》前四小节,要求:声音要统

一、气息要流畅、口型要正确。并通过添加前倚音的练习来引出前倚音的知识点: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将发声与歌曲结合起来,避免了以往训练中的枯燥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新课教学

(一)情景导入

教师谈话引出课题:今年的10月1日刚好是我国成立62周年的日子。你们去过的地方中,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哪儿?你们去过南京雨花台吗?(显示雨花台图片)在南京建立了烈士雨花台,有许多烈士都葬在这里。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美丽的石头,请猜猜它们的名字? (雨花石) 师:这些美丽的雨花石都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在老师少年时代有一部以雨花石为题创编的电视剧《红红的雨花石》,它是一部很好看的电视剧,剧情记录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旧

社会里,受尽苦难,最后在地下党孙大叔的指引下,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终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战士。剧中主题歌的歌词朴实而形象。也使得‘雨花石’成了中国人民缅怀先烈的一种象征。在赞美雨花石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寓意深刻地告诉人们:应该做一个;老老实实、一心为公、平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今天,雨花石还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雨花石》。

(二)感受歌曲

1、边听歌曲边赏析图片(战争场景、南京雨花台以及雨花石),初步感受歌曲。提问:你对歌曲的感受是怎样的?(抒情优美的、深情的,旋律纯朴、委婉)

2、出示歌谱,让学生看谱再次聆听感受歌曲,体会歌曲情感,并分析歌曲(主要内容)。①提问:歌曲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揭示歌曲的主题“缅怀先烈,珍惜现在!” ) ②学生随音乐有感情朗诵歌词(有感情、按节奏),并说说有哪些地方要注意(提示重难点)。

(三)学唱歌曲

1、欣赏教师范唱,学生轻声哼鸣,并注意歌曲节奏。

2、①用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表情表现这首歌最合适? ②随伴奏用“啊”来唱,可以用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③引导学生唱曲谱。

3、引导学生填入歌词轻唱歌曲,“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轻唱歌曲 ,好吗?”(教师稍大声唱,学生小声唱) 之后请学生看看有没有易唱错和掌握不好的地方(教师相机提示休止、延长并教授倚音知识)。

4、教师示范演唱节奏难点。

5、教师分析歌曲,并示范教唱。

①歌曲为2/4拍,a小调,二段体结构。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第一、二乐句旋律重复,在第

二、第四乐句“静静地”、“深深地”运用了两个切分节奏,寓意深刻,它表现了雨花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而又满怀革命理想的崇高品质;亲切而又感人。

 第二乐段的乐句采用了同尾换头,把“ ”变为“ ”,五度、四度上下音程大跳,把激扬而又充满乐观的心情推向高潮。尾声在高音“ ”的长音上结束,把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

情,深深地埋藏在心中。

教会学生用轻声演唱最后的“啊”。

②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③“雨花石”的品质是什么?(歌曲借“雨花石”来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的默默奉献。)

④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6、教师伴奏,师生同唱歌曲,之后请学生评评唱得怎么样(强调吐字与情绪)指导学生用稍慢的速度,深沉思念的情感去抒发少年儿童那种对革命先烈无限敬仰之情;以更好的表现歌曲

7、要求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满怀深情的歌唱。

8、画出这首歌的旋律,看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它的音区是高还是低?旋律的起伏是大还是小?

9、跟伴奏,进行表演唱,教师指挥。

10、师生互动:歌曲接龙 两遍 师生交替演唱不同乐句(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欲)

教唱时,教师用深情并茂的范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细心地听辩、模唱,在表现音乐艺术形象的过程中突破难点。

(三)拓展歌曲

1、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

2、积极参与“雨花随想”的创造活动,结合历史文化,“我想做一颗什么样的石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心中的想法和情感。

师:同学们唱的很好,谁来告诉大家歌曲哪些词体现出雨花石的平凡、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做平凡而又踏实的新世纪的建设者,加深对先烈的敬仰,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加深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生:静静地 深深地 小小的石头 师:哪一句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生: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 师:你想做一颗怎样的石头? 生:讨论并解答

小结:愿在座的各位缅怀对先辈的敬仰珍惜自己的生命,都能做一颗平凡朴实而又不失华贵的小石头为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四)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在歌曲《歌唱祖国》中结束本节课。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演唱《我怎样长大》

教材分析:

本歌曲是故事片《烛光里的微笑》的主题曲。由吴天忍作词,徐景新作曲。影片描述了一位女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迹,塑造了“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这首充满儿童情感的歌曲,风格清新、流畅,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渴望长大的愿望。歌曲的曲调优美动听,三拍子的节奏特点使得歌曲在优美的同时富有动感,学唱时引导学生回忆三拍子的节拍特点和指挥图式是这节课我将考虑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

2、在音乐实践中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的协调。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表演歌曲《我怎样长大》,通过学唱歌曲雨花石,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烈士为了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教学具准备:钢琴

课件

录音机

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本课主题是足迹,看看在身后留下了什么?本节课的目标是--(出示,齐读)要想达到目标,得大家自学,大家有信心吗?请打开课本。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音乐节奏,去歌曲中感受吧!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完整的聆听一遍范唱 1.歌曲中我的愿望是什么2.你喜欢吗? 先学(第一次)

自学前四乐句,视唱曲谱,感知节奏 三.后教(第一次)

跟着钢琴用“LU”哼唱歌曲,注意口型的正确

出示自学指导2

要想学好这首歌,我们首先要学好歌曲的节奏,请同学们齐读节奏。 ×.×

× ×

× ×

练习节奏型三次

学生自己练习三分钟 五.先学(第二次)

出示节奏普,学生打节奏,并检测学生自学效果,;齐打节奏,在抽查两组学生来演奏。 六.后教(第二次)

突出节奏中的疑难问题, ×.×,单独练习三次,乐句中练习三次。 按节奏朗诵歌词 齐读表现,教师点评

请三组,每组各三名经行抽查。 七.出示自学指导3

请同学们自学歌曲副歌部分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的旋律练习完整准确流畅准确的演唱歌曲。

八.先学(第三次)

两行一组练习乐曲 九.后交(第三次)

纠正错误的音准 十.当堂训练

1.学生伴奏教师完整的范唱歌曲

2.学生分为四大组,一边唱一边听辨,两次后交换。

3.分小组演唱歌曲

4.表演歌曲 边唱边表演 选择乐器伴奏

3)以小组为单位精心创编,并且进行表演,师生点评 十一.课堂小结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什么节奏呢?

2.今天我们学的歌曲是什么呢?是什么题材的歌曲?

今天大家在歌声笑声还有努力中完成了我们的课程目标,让我们用这首欢乐的歌《我怎样长大》结束今天的欢快音乐之旅!

第三课时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梅赞》 教学基本要求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第3课 农家乐

教学内容

1、聆听《丰收锣鼓》《打猪草》

2、表演《丰收的节日》《苹果丰收》 教 学 目 标

1.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难点:城市孩子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对乐曲风格上的把握。 教材分析:

1.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

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主题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全曲可分四个部分。 2.《打猪草》

黄梅戏《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3、《丰收的节日》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4.歌曲《苹果丰收》

介绍朝鲜族的相关文化。“我国的朝鲜族同胞主要集聚在长白山脚下,不但那里的景色秀丽,那里人的服饰更是清雅,朝鲜族自称白衣同胞,素衣民族,喜欢穿白色,素色的衣服,看上去十分的朴素大方。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轻快、活泼、和谐的声音,演唱合唱曲中的一个声部。

2、边唱边做新疆舞蹈的动作,表现出新疆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复习歌曲 3.学唱主题4小节。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二、新歌导入

1、播放新疆瓜果丰收时和新疆人民欢庆节日载歌载舞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了解少数民族庆丰收的特有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国家新疆地区丰收和欢庆节日的场景,今天了解新疆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塔塔尔族,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啊?(播放歌曲塔塔尔族舞曲)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这是塔塔尔族最有名的一首民歌,老师这还有一首很好听得歌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播放《丰收的季节》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怎么样?你们想不想来唱一唱。

三、新歌学唱

1、听歌曲,说情绪

2、教师弹琴范唱

3、生跟琴哼唱旋律

4、听伴奏读歌词

5、生学习一声部歌曲

6、生学习演唱二声部

7、师生合作分声部演唱

8、师纠正错误,对歌曲进行处理

9、师生听伴奏演唱歌曲,师引出新疆舞的动作

10、生完整演唱歌曲

四、创编

1、学习新疆舞的几组动作

2、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3、加入小打击乐为歌曲进行伴奏

4、生发挥想象力,完整的对歌曲进行创编表演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黄梅戏曲调清新婉转的特点。

2、学习用“填词”的方式改编戏曲,并能尝试为新词创编带有戏曲特点的动作。

3、萌发幼儿喜爱黄梅戏的情感教学过程: 表演《打猪草》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用轻快、和谐的声音演唱合唱歌曲《苹果丰收》,体会果农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2、初步感受朝鲜族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表演《苹果丰收》

1.引入:通过前边的学习,大家一定对新农村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我们今天要来感受一下朝鲜族的果农们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范唱欣赏)

2.在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后,放慢速度学习歌谱与歌词。先慢后快。

3、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课后反思:

第4课 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外婆的澎湖湾》 教学难点:改编歌曲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第二课时: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二、《回家》

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

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5.小结:家是可爱的。

第 三 课 时

一、表演《牧场上的家》

1.这是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 2.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 3.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或钢琴单音弹奏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二、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5课

故 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1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重点:.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难点: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第二课时:唱《小村之恋》;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 一 课 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2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 二 课 时

一、表演《小村之恋》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歌曲的学习可以用多种形式。

(1)第

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

(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

(6)各组展示。

(7)小结: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二、创作活动

1.拓展艺术的领域,以画、诗歌、短文等综合艺术的手段表现对故乡的眷恋。

2.“画”主要是写意,所以要求简洁,不必太复杂精细,意到即可。

3.短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采访,一段情况下以收集为主,到图书馆、或家里有电脑的上网者,可将网上资料下载即可。

4.以上两项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教师要鼓励、表扬积极参与者

23

第 三 课 时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6.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如:

二、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2.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3.完善书本上的“例”,

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三、音乐知识: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设问:这首歌曲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唱准“

3、

4、

5、#

4、

6、

5、3”。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24

第6课 欢乐的少年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听《嬉游曲》;唱《雏鹰之歌》。

第二课时:唱《叮铃铃》;听《缆车》。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表演《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江总书记提出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而创作的歌曲。

二、寓教于乐。

1、聆听歌曲录音范唱。

要求:歌曲的演唱顺序是怎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跟教师按顺序和节奏坚定、自信的朗读歌词。

3、再次聆听范唱。

要求:认真看课本,注意书中的符号怎样演唱,起到什么作用。 A认识下滑音记号;

B了解下滑音作用:活拨诙谐。较多的下滑音记号,其作用是为了加重歌唱语气,使歌曲听起来更加有力、坚定。

4、学唱歌曲。

第一乐段:听旋律唱歌词,注意歌唱语气;注意“越过高山,飞过丛林”

25

要唱出艰难的感觉,从而着重讲解本乐句的节奏难点。学会曲调后,四个乐句分四个小组比赛演唱,比比哪组演唱的最自信。

第二乐段:听旋律唱歌词,注意歌唱语气;注意“少年啊,少年啊”,着重讲解本乐句的节奏难点。将“雏鹰雏鹰”处唱弱,将“搏击着风云”处唱强,注意结束句演唱,表现出少年儿童对美好的明天充满热情。

5、合钢琴伴奏完整演唱。

6、聆听范唱,注意前奏进入,并加上“XX”拍手伴奏。

7、合录音伴奏加拍手伴奏自己完成演唱。

三、拓展训练。

1、学习带有新疆地区特色的节奏“XX X X X”。并合录音范唱练习节奏。

2、合录音伴奏演唱,发铃鼓为歌曲伴奏。

四、小结:

1、雏鹰——雄鹰。

2、德育渗透:要做勇敢的雏鹰,不畏风雨,勇往直前。

五、聆听《嬉游曲》

1、简介嬉游曲,

嬉游曲(divertimento)为西方古典音乐常用曲式之一,是一种流行于十八世纪的轻组曲。在当时主要用在上层阶级与宫廷生活(主要是在奥地利)的娱乐、社交、庆祝场合,相对于小夜曲是用于室外的演奏,嬉游曲主要是用在室内的演奏。 嬉游曲的语源来自于意大利文的\"divertire\",有使人欢乐、消遣的意思。作为小型室内合奏器乐曲,它的乐器组成、乐章数目以及曲式都十分自由。合奏人数通常在三到八人之间,通常由三到十个小乐章构成,每个乐章的体裁通常以舞曲(尤其是小步舞曲)、进行曲、变奏曲、奏鸣曲式等为主,并没有严格限定。

2、聆听弦乐四重奏《嬉游曲》。

3、说一说这首乐曲属于哪一种类?

进行曲

舞曲

摇篮曲

4、学习编创音乐片断填入( ),并唱一唱。(课本43页) 第 二 课 时

一、聆听《缆车》

1、欣赏书上的插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听第一遍时,能感受男高音独唱高亢嘹亮的音色,并与童声、女声音色加以区别。

2.介绍歌曲两部分不同的表现内容与情绪。听第二遍时,想象这两部分的音乐形象。

26

3.请乘坐过缆车的同学讲讲自己那时的心情与所见所闻。

4.听第三遍,感受歌曲的风格,并用动作来表示歌曲中的力度变化,轻声哼唱旋律。

5、完成课本45页练习题

(二)认识 拍拍号及其强弱规律、指挥图式。 1.学习音拍的含义、强弱规律与指挥图式。

2.看谱视唱

一、视唱三,用拍手与拍腿表示强弱规律。3.听歌曲录音或用钢琴演奏,帮助学生巩固 拍有关知识。

二、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入:

设问: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三、创作活动:完成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唱一唱,奏一奏。

1.该创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创作的最后2小节要有结束感。从音乐的技术上讲就是调式感的问题,但与学生不讲调式问题,仅仅是感性上要求有结束即可。

2.从曲调的发展来看谱例1应该是“do”结尾,谱例2应该是“la”结束。但必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四。听辨练习

1.先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分别弹奏这两段曲调。要求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

27

处。

2.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这两段曲调相同与不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也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第二小节的“4”升高半音为“#4”)

3.用竖笛吹一吹,进一步巩固“#4”与“4”的音高关系。

第7课 冬 雪 教学目标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听《迎来春色换人间》。

第二课时:唱《堆雪人》;听《乘雪橇》。

教学过程; 第一 课 时

一、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这里的“梦”由谁在做?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这就是本歌要告诉你的内容。

2.聆听范唱。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

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3.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4.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近“3”,这样“#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6.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

28

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7.讨论: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生物科普知识——冬眠)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8.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9.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二、聆听《迎来春色换人间》

1、播放一段(VCD)现代京剧的唱腔选段《智取威虎山》中的《迎来春色换人间》。

2、出示课题,提问:“通过欣赏这段京剧,你能感受到京剧艺术有那些特点吗?”

3、组织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归纳。

(京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其中最基本的是诗歌、音乐、舞蹈3种因素,体现了京剧的综合性;所有这些综合的艺术手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创造舞台形象、表现剧情内容服务的,这体现了京剧的戏剧性,具体体现为:音乐人物性格化、行当化和戏剧情节化;京剧与各地的民歌、歌舞、器乐、曲艺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京剧演唱又是相当专业化的,必须由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能表演,这体现京剧的民间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

4、启发学生:“你们还想了解有关京剧更多的内容吗?还想了解京剧的那些方面的内容?”

5、学生之间提问、交流,确定研究专题(京剧发展的历史背景、行当的划分、脸谱颜色的代表、唱腔的特点、著名的代表人物、伴奏乐器的种类„„)。

三、聆听《打虎上山》

1.初听《打虎上山》。

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听引子音乐,体验“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3.复听全唱段。学习杨子荣的英雄气概。

4.小结: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第 二 课 时

一.表演《堆雪人》

1.对于没有见过冬雪、没有玩过堆雪人的孩子来说,只能从图片、动画片中去想像,但歌曲《堆雪人》

给我们带来了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2.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29

3.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3小节)。

4.在掌握第一乐句曲调识谱的基础上,自学第

二、第

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每一句的第1小节除节奏相同外,旋律的行进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的第2小节的第一拍都是弱起“ ”,每句的3小节都含有切分节奏)

5.完成歌曲的练习:线条图形的连接。

6.如果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能流畅地唱好的话,第一乐段的低声部两个乐句也迎刃而解了。

7.歌曲的表演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要唱出轻松活泼的、欢快自豪的情绪,具体是唱好衬词“啦啦啦”。其次是伴奏,要吹奏好

伴奏谱,要花一定时间排练。当然合唱的和谐也不是很容易能唱好的。

8.在流畅地唱好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按词意排练、构思表演唱,这样一定可以更好地表演歌曲的情景

二、创作活动

1.在找到歌曲第一乐段的四句曲调的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这就是曲调创作上的一种模仿进行的发展手法。

2.按教材上的要求,做“模仿”的创作练习;素材是:模仿创作的第一个音是规定的,这样很显然其创作的曲调应该是:

三、聆听《乘雪橇》

1.由祖国各地的冬季引入本课欣赏内容的标题——《乘雪橇》。

2.对全国的少年来说,直接有乘雪橇的感受的是不多的,但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去想像其中的情景与乐趣。

3.初听全曲。设问:这是什么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为什么?

(美国,爵士音乐风格足以证明。)

4.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

5.复听全曲。

设问:这一主题音调全曲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6.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三、拓展——祖国各地的冬季

1.展开中国地图的挂图。

2.找出课本中的“黑龙江、海南、昆明、西藏”的地理位置。

3.同样是冬季,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冬景不一样?

4.让学生谈谈在寒假中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或从书本知识、影视媒体、网络上获得的各地

30

冬季的风 景。

5.请体验过冬雪的同学谈谈其感受。

31

第17篇: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春天》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表演《嘀哩嘀哩》,聆听《春到沂河》,感受歌、乐曲所表现的春天的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听辨《春到沂河》中柳琴的音色特点及各段落的不同速度,并能随音乐即兴用动作表现乐曲速度的变化。

3、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美,感受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模仿并表现十六分音符。

课前准备:音响设备、课本、笔。

教 学 过 程

一、感受并表现歌曲《嘀哩嘀哩》。

1、聆听歌曲《春晓》进教室。

2、启发谈话:

[师]:小朋友,还记得这首歌吗?(记得,是《春晓》)记性真好。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曲一下把我们带入了春的世界。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它又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树叶儿变绿了、小花儿开放了、小鸟儿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咦,你们知道有哪些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呀?(小燕子、布谷鸟、小黄鹂……)哦,这么多!那谁能模仿小黄鹂的鸣叫声?(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哩……)真好,让我们一起有节奏地叫一次!

(学生划拍齐读)

3、揭示课题,并初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悦耳的旋律和充满童趣的歌词。

[师]:让我们听听歌曲中小黄鹂唱歌的声音。

4、认识、了解十六分音符,并通过练习听辨和模仿十六分音符。

①以分饼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十六分音符名称的来历和它所占的时值。

②师生一起练习读读,教师随机提醒四个音符的时值应一样、平均。 ③比较读读节奏:╳╳╳ ╳╳ | ╳╳ ╳ |

╳╳╳ ╳╳ | ╳╳ ╳ | 感受前十六和后十六不同的感觉。

④完成课本第7页上的练习。

5、巩固练习节奏╳╳╳ ╳╳| ╳╳ ╳ |→加上后半句节奏 ╳╳╳ ╳╳| ╳ —— |→反复进行两边→加上词练习→随琴声慢速跟唱歌曲17至24小节。

6、复听,也可无声地对口型,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绪。

7、再听歌曲,尝试轻声地跟唱。

8、师生一起学唱有困难的乐句。

9、尝试用欢乐的声音演唱歌曲,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爱。

10、学唱歌曲的曲调。(聆听→模唱→视唱)

(这一练习可集体、分组相结合进行)

二、聆听、感受并表现乐曲《春到沂河》

1、导语。

[师]:春风把春景、春意吹到这里,吹到那里,瞧,这会又吹到了山东的沂河两岸。你们听!

2、初听乐曲第一段,说说曲调带给你什么感受?

3、初听乐曲第二段,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变化?

4、了解柳琴的形状和音色特点。

5、复听乐曲,尝试用动作表示乐曲速度的变化。

6、讨论说说乐曲共有几段?每段的速度是怎样的?(随机书写在书上)

三、结束:

1、引导:看,我们的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让我们和小黄鹂

一起,再次唱起《嘀哩嘀哩》吧!

2、再唱歌曲,随机离开音乐教室。把春意带回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春》,充分感受春的意境,尝试用色块表现感受到的音乐所描绘的情景。

2、聆听、表演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并选择打击乐器参与伴奏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美的赞颂。

教学重点:感受、表现描绘春天的歌曲和乐曲。

教学难点:模仿表现节奏型╳╳ 0╳ | ╳ 0 | 课前准备:音响设备、课本、彩笔、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教学

聆听歌曲《嘀哩嘀哩》进教室。

二、聆听、感受并表现乐曲《春》

1、由歌曲《嘀哩嘀哩》导入,设问:歌曲《嘀哩嘀哩》讲的是什么主题?

2、聆听乐曲《春》的主题音乐,说说你能从这段主题音乐声中感受到哪个季节?音乐一会儿强一会儿弱,你仿佛又感受到什么?

3、分别聆听插段音乐,讨论感受每个插段表现的内容。

4、完整聆听全曲,边听边看课本上的图形谱和插图,

尝试用彩色笔涂色块,表现音乐的情绪变化与发展。 聆听、感受并表现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1、谈话导入:大自然里有各种美妙的声音。有春雷的声音?春水的声音?春雨的声?春风的声音?(教师随机暗示学生用人声模仿)。这些声音组成了春天

的音乐会——课题揭示《春天举行音乐会》。

2、听录音范唱,说说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

3、尝试有感情、有节奏地自由吟读歌词,感受极富想象力的歌词和节

奏型╳╳ 0╳ | ╳ 0 |。

4、一起读读、唱唱带有╳╳ 0╳ | ╳ 0 |节奏的歌词,提前解决难

点。

5、复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动听的旋律和╳╳ 0╳ | ╳ 0 |节奏。

6、再听歌曲,尝试跟唱,教师随机提醒╳╳ 0╳ | ╳ 0 |节奏处 的演唱。

7、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

① 指名选择。你觉得用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比较合适?为什么?

②各自选择,分批伴奏,教师、学生随机评价。(乐器是否合适、节奏是否合适、表演得怎样等等)

8、随着美妙的歌曲声,学生离开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聆听、表演本课的四首音乐作品及其它展现“春”的歌曲,再次感受春的意境、春的美丽。

2、展开想象、联想,与同伴合作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教学重、难点: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课前准备:音响设备、课本、钢琴、创作所需的物品。

教 学 过 程

一、再次聆听、感受《春》和《春到沂河》。

1、聆听乐曲《春》进教室,随机跟着音乐即兴表演,(表演小朋友们在一起嬉戏、玩耍,或表演春姑娘热情报春的情景),再次感受春天脚步声的来临。

2、复习听听《春到沂河》,能随音乐画图谱、哼唱主题旋律、即兴表现乐曲速度的变化。

二、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1、启发引导谈话。

[师]:本课所欣赏的、学唱的音乐作品,都集中表现大自然的春天。表

现春天的音乐作品有成千上万,这些都是作者对春天的有感而发。我们

小朋友也度过了九个、十个春天,你们是否也尝试一下创作呢?课本上

有四幅表现春天的图画,我们的小画家可以用彩笔画出更多美的图画;

欣赏的作品是用柳琴和钢琴表现,我们的小演奏家可以用打击乐器或自

制的乐器表现;当然,热爱表演的孩子还可以用你的舞蹈动作表现春 天……。创作活动你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加油吧,充分

发挥你的想象去参与创作吧!

2、尝试创作,教师巡视、帮助。

3、分组展示,集体评议。

三、听听、唱唱,再次感受并在心里留住 “春”的美

1、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嘀哩嘀哩》和《春天举行音乐会》。

2、教师引导:小朋友,我们除了这一课接触到的四首歌曲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春”的歌曲。

3、学生一起回忆、说说。

4、用钢琴伴奏,一起唱唱,演演。

5、每一位学生对春天说一句心中的话。(背景音乐《春晓》)

6、随机结束音乐活动。

第二课 《可爱的动物》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学唱《顽皮的杜鹃》,学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鹃的音乐形象,并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低音“5 6 7”,掌握“5 — 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听辨“

5、7”的音高。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鹃的音乐形象。

2、掌握“5 — 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

教学难点:用模唱、表演来表现小杜鹃的动态形象。

教学准备:钢琴、音响设备,“杜鹃手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狮子进行曲》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1、初听乐曲,当你听到杜鹃鸣叫声时用肢体语言表示。

2、学学“杜鹃”鸟的叫声,评评“口技大王”。

3、再听乐曲,师生讨论:

(1)描绘乐曲里想象中的森林景色。

(2)这是一只怎样的杜鹃鸟。

4、复听乐曲:请学生用喜爱的表情、动作,简笔画来表现自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三、视唱与听辨。

1、出示“音乐高楼”的卡片,认识三个新朋友“5 6 7”,并聆听、练唱。

2、“音乐高楼”之旅:随琴练唱“5 — 5”。

3、听辨并填写音符“

5、7”。

4、跟琴唱准全曲的同时进行校对。

四、学唱《顽皮的杜鹃》

1、初听歌曲录音,练唱杜鹃的叫声“5 3”

2、视唱比赛:出示歌曲前4小节的曲谱,比一比谁唱得最准确。

3、完整地随琴轻声视唱全曲。

4、学唱歌曲。

5、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即兴表演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感受歌曲的情绪与内容,并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欣赏乐曲《赛马》,观察探究其不同演奏方式而产生的不同音乐形象与音响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热爱。

3、试用“5 — 5”八个音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

教学重点:

1、感受、表现歌乐曲的不同音乐形象。

2、即兴创作简短的曲调。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编写曲调;创造性地设计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钢琴、音响设备、二胡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顽皮的杜鹃》,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认识民族乐器——“二胡”

1、以猜猜民族拉弦乐器的形式导课并认识二胡。

2、探索“二胡”。

探索二胡的演奏方法与用二胡模仿其他声音。

3、感受“二胡”。

老师(或擅长演奏二胡的学生)来演奏最形象的“拨奏”片断,请学生说说模仿的是哪一种动物奔跑的声音?

三、欣赏《赛马》

1、用“马”和“赛马”的相关问题导入。

2、欣赏全曲。

(1)乐曲开始,想象草原上是一派怎样的景象。

(2)乐曲结尾,骏马们好像在干什么?

(3)请学生创造性地选择音色相近的物品表现。

四、学唱《花喜鹊和小乌鸦》

1、以谜语导入:“小鸟俩同穿黑黑衣,一个报喜不报忧,一个说话不惨假。

2、听录音范唱,教师表演。

3、教师范唱,学生表演。

4、唱唱。

5、探究活动:讨论该选择哪些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6、综合表演

学生用舞蹈、演唱和为歌曲伴奏的多种形式表观歌曲。

五、创编曲调。

1、随琴模唱“5 — 5”的音阶。

2、出示节奏卡片:“×、××、×××、×—”并念一念,拍一拍。

3、老师宣布创编要求,学生开始自主创编并记录。

4、唱一唱自己创作的歌。

5、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我们的歌”精品曲集。

第三课 《童趣》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 教学目标:

1、学会唱并即兴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掌握反复跳跃记号。

3、通过学唱歌曲、即兴表演体验其童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的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一、组织教学

1、随《一只短笛轻轻吹》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

1、师:课外,你最喜欢玩哪些有趣的活动?

2、学生自由说。

3、出示课件图片(傍晚,小男孩背着书包吹着笛子在山坡上赶着羊儿的画面)请学生说说小男孩喜欢在做什么。

4、引出新歌

5、课件出示歌谱歌词,学生边听赏边打出节拍。

6、再次感受,根据歌词自由创编动作。

7、那位小男孩吹出的笛声好听吗?引出难句(带衬词的那两句)

8、跟琴学唱这一句,并指导学生唱得短促、轻快。

9、老师与学生合作演唱第一段,学生唱所有带衬词的乐句,其余的老师唱。

10、即时纠正错误。

11、学生跟琴演唱第二段。

12、认识反复跳跃记号,在演唱中讲解实践。

13、图色快表示曲调顺序巩固

14、各种形式巩固练唱

三、创编表演

1、分组讨论,自选道具,设计表演唱。

(笛子、羊头饰、书包、鞭子等)

2、各小组展示、评议。

四、结束部分

随《一只短笛轻轻吹》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

2、节奏问答并创编。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体验其童趣。

2、通过节奏问答活动,培养学生节奏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中速度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情感

教学难点:创编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一、组织教学

1、师弹奏不同的速度《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随音乐表现不同的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表演《木偶的步态舞》

1、课件放一段木偶戏

2、学生模仿木偶的动作及走路。

3、说说木偶的形象

4、揭题——《木偶的步态舞》

5、课件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学生在座位上边听音乐边无声地做脸部表情和动作)

6、再次聆听第一部分(学生离开位置,互不交流,听音乐走合拍的步子)

7、教师评价。

8、聆听第二部分的音乐(学生还是听音乐合着拍走)

9、说说两部分音乐速度的变化,表达的木偶的形象。

10、完整地聆听乐曲(学生随音乐发展变化模拟木偶动作)

三、节奏创编

1、师:同学们刚才把木偶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老师想问问大家 木 偶/ 怎样 的/,请你回答的节奏与老师问的节奏一样长。

2、学生答。

3、继续问:你是 怎么/ 表演 的/

4、学生继续答。

5、学生问老师答。

6、同学之间相互问答。

四、聆听《猜调》

1、老师问: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上卖?哪样长长在你跟前?想知道谜底就请仔细听。

2、欣赏《猜调》并出示歌词。

3、学生间说说刚才的谜底。

4、分析歌曲演唱形式及速度变化。

5、布置课外收集谜语。

五、结束部分。随《猜调》出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摇船调》。

2、猜谜活动交流。教学目标:

1、学唱并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

2、通过收集谜语,把谜语修改创编成《摇船调》的歌词。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把谜语改编歌词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谜语、白纸、笔等

一、组织教学

1、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音乐做摇船动作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新歌

1、我们一起摇到了外婆桥,外婆请小朋友猜谜语。(老师打扮成外婆的形象)

2、课件出示:什么圆圆在半天?什么圆圆街上卖?什么圆圆在河边?什么圆圆在眼前?

3、学生猜。

4、出示课件第二段歌词,并且老师弹琴范唱。回答刚才的谜语。

5、这首《摇船调》跟我们上节课欣赏的哪首曲子一样的形式?是怎么样的?

6、学生说。(一问一答对歌的形式)

7、课件播放,再次感受歌曲,随音乐做摇船动作。

8、学生随琴学唱,即时纠正错误。

9、男女生相互对唱。

三、创编歌词

1、我们唱完了外婆给我们出的谜语,一起来猜猜我们自己的谜语吧!

2、交流收集的谜语。

3、小组合作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4、教师巡回指导。

5、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表演。

6、评议。

四、结束部分

唱着新编的《摇船调》出教室。

第四课 《音乐会》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苗岭的早晨》、《游击队歌》、《那不勒斯舞曲》、舞曲》(第五号)

教学目标:

《匈牙利

1、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切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

2、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熟悉乐器的音色及种类

课件准备: 课件图片等

一、导入

1、播放《游击队歌》和《苗岭的早晨》的第一名音响。

2、设问:你能听辨出两首作品的片段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揭示作品的名称及演奏器乐的名称。

二、听《游击队击歌》

1、简介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贺绿汀。

2、聆听歌曲,出示歌谱。

3、复听歌曲。

三、听《苗岭的早晨》

1、出示《苗岭的早晨》的图片。

2、课件播放乐曲。

3、介绍乐器、口笛。

四、欣赏《匈牙利舞曲》

1、出示图片。

2、初听乐曲。

3、听师介绍三角琴。

4、复听乐曲。

五、欣赏《那不勒斯舞曲》

1、讲述有关《天鹅湖》的故事。

2、初听乐曲,想想:主奏乐器是什么?“吹、拉、弹”属于哪一种。

3、课件展示。

六、听辨练习

1、浏览播放四首乐曲。

3、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嘹亮歌声》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嘹亮歌声》。

2.在演唱的过程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情绪。

3.完成活动与练习

(一)。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轮唱的基本演唱形式。

课前准备:课件、节奏卡片等

一、新歌

1、导入:我们去山上的山谷中玩说话有什么声音(回声)。

2、模拟回声练习:

师: 你 — 好 — |吗O O O| O O O O‖ 生: O O O O |你 — 好— |吗O O O O‖

3、演唱形式轮唱的说明。

4、播放《嘹亮歌声》。

5、分别范唱一声部和二声部。

6、播放歌曲《嘹亮歌声》,范唱歌曲二声部。

7、再次播放歌曲的一声部。

8、教唱二声部的最后一句歌词。

11、听师范唱“歌从远山——啊歌声哟”

13、师生合作唱唱歌曲,师唱一声部。

15、一学生分别分成A组、B组唱歌曲(一声部、二声部)。

16、师指挥。

17、教师评价。

二、活动与练习

1、师范唱一一一民歌(第五册第二段《草原上》)。

3、设问:这首歌可以轮唱吗?

4、师小结:常见的可以有这样两种:

⑴隔两小结进入

⑵隔一小节进入

7、点评:表扬有创新的小组。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我是小小音乐家》、八分休止符;活动与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表演《我是小小音乐家》,完成活动与练习(二)。

2、在演唱过程中,进行编创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趣。

3、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

教学重点:学习演唱《我是小小音乐家》

教学难点: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课前准备:图片课件等

一、新课教学

1、你有自己的理想吗?

2、我们来听一听美国的孩子是干什么。

3、设问:在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是哪几个国家?哪几个城市?他们各演奏什么乐器?怎样演奏。

4、边听音乐边出示各组图片。

5、教授奖励的礼物,节奏舞。

6、再次播放音乐,并作点谱唱。

7、用动作暗示弱起处。

8、讲解音乐知识:八分休止符。

⑴ 出示 × ○ ⑵ 出示 ×

⑶ 出示 ○

11、提出创作要求。

13、评价。

二、活动与练习(二)

2、在四分音符上标上 ×○ ×○ 在四分音符上标上 ○× ○× 4.小结

第五课 《牧童之歌》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风光碟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一支短笛轻轻吹》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一、欣赏《牧童短笛》

1、师引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边吹笛子边进教室,你的心情如何?

2、生反馈(开心的、悠闲的……)

3、师言:你们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作曲家贺绿汀把这一幕用音乐来表现,请听音乐,听后说说你的想象与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4、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5、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6、师言:刚才我们聆听和哼唱了第一乐段,乐曲还有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聆听第二乐段)

7、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8、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9、师生讨论完成问题。

10、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二、学唱《剪羊毛》

1、师引言: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4、为歌曲取名(揭示课题《剪羊毛》)

5、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6、解决难点:符点和休止符。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拓展情境

1、师: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为了突出这一部分,我们能不能试着加上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学生分组讨论,为第二乐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

3、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随机)

4、(下课)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和《剪羊毛》,进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重、难点: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

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剪羊毛》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入境激情

1、师引言

2、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

3、将歌中的“X.X”节奏改为“XX”唱一唱,比较感觉如何?

4、学生自主感受改变后的节奏,反馈各自的感觉

5、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动。

二、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

1、师引言:我们剪完羊毛后,还会怎么样呢?(引到羊儿要回家)

2、出示课题,提问: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3、聆听歌曲,感知歌曲的内容、速度和情绪

4、学唱曲调:

(1)听一遍教师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X;X;X—;”。

(3)新授全音符X———。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X———出现几次?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

(6)完整地唱全曲。

5、学唱歌曲与处理: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

(2)师生讨论《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不同处:地区风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情景不同:黄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毛劳动场面。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 (3)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4)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5)分组讨论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 拓展情境

1、师言

2、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

4、(下课)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2、曲调接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再一次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音乐之声》影片 创设情境

1、师生边聆听歌曲《雪绒花》,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入境激情

一、游戏:曲谱接龙

1、出示曲谱,讲解游戏规则

2、开始游戏。按组接龙。

3、师小结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师引言:刚才我们进教室时所听到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歌名?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影片《音乐之声》的剧情

4、播放影片《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聆听英语版《孤独的牧羊人》)

5、教师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提问: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6、再次欣赏(中文版《孤独的牧羊人》)

7、教师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8、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结束

1、师小结

2、(下课)师生再见。 第六课 《爱祖国》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2、在音乐作品和历史影片的感染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好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难点:把握高音区的正确演唱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设备、投影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情

1、谈话导入: 太阳和月亮有个妈妈,它叫——光明

长江和黄河有个妈妈,它叫——海洋

藏族和汉族有个妈妈,它叫——中国

2、请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中国

3、欣赏中国风光,教师作一定的介绍,音乐《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

桂林山水——黄山迎客松——草原——海南——沙漠——天坛——兵马俑——长城——上海等

三、学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1、聆听、教师跳藏族舞

2、再次聆听,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速度等

3、边听边律动

4、跟录音哼唱,指出难点

5、学习1——12小节曲调 A、跟琴唱唱歌谱 B、按节奏朗读歌词 C、演唱歌词

6、学唱13—尾曲调

A、教师范唱“啊”(要求喉头放松、不要压)学生试唱。

B、学唱结束句 C、演唱歌词

7、整体演唱

8、再次聆听——感受录音机唱的情感、表情

9、学生跟伴奏演唱

三、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感受不同速度,情绪所表现的情绪,并能创编出适合的动作。

2、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都是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

影片《开国大典》、VCD、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欣赏《红旗颂》

1、看影片《开国大典》升国旗片段,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2、谈话: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它火红炽热,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今天,我们来欣赏一歌《红旗颂》

3、哼唱“红旗”主旋律

教师在小黑板中写出歌谱,学生哼唱。

4、整体聆听,说说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情绪怎样?

5、分段欣赏

A、引子(问:乐曲一开始的音调熟悉吗?)

B、第一部分(问:从标题出发,你想到什么?)

C、第二部分(问:音调是什么曲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在哪里,不同在何处?)

D、唱唱主题的两种不同情绪

第一部分抒情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

6、完整地聆听,学生可以用颜色、用线条、用动作来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二、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1、欣赏《开国大典》片段,感受十月的和喣阳光。

2、谈话:因为有了1949的10月,才让我们有了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十月的阳光

3、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感受不同的情绪、速度。

4、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的爱国热情。

5、再次聆听,小组讨论

①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

②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

6、各组汇报、各人表演

三、拓展

1、课后收集一些歌颂祖国的歌曲,听一听,学一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只怕不抵抗》,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

2、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海星,感受音乐家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队列进行的音乐特征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西安事变资料、磁事、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欣赏《救国军歌》

1、实物投影,看抗日战争时的图片(游行时被日本鬼子枪杀,人们生活水深火热等)

2、师:这时,有很多有识之士起来各起反抗,像张学良将军(教师讲“西安事变”的故事)

3、师:除了张学良,还有很多音乐作曲家,也创作了许多歌曲,也创作了许多歌曲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救国军歌》

4、聆听《救国军歌》,请说说音乐上的特点。

5、自由朗读歌词,说说要用怎样的语气。并且理解为什么说“枪口对外”?

6、再次聆听,学生作进行步伐操练。

7、再听,学生做队列方整队伍行进。

8、实物投影介绍冼星海。

二、学唱《只怕不抵抗》

1、师:冼星海也为我们少年儿童创作了一些歌曲,我们来听一听。

2、聆听歌曲,说说歌词和歌曲情绪。

3、教师范唱,学生按歌词想动作。

4、边听边律动

5、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

6、学生学唱歌谱

7、完整演唱歌曲

8、再次聆听,进一步体验歌曲情绪,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三、综合表演

1、小组活动:组织本单元的歌曲进行唱、演、动的表演。

2、评选最佳小组

四、小结

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应以什么行动表现我们对祖国的爱? 第七课 《老师的歌》 (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时学习,体现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掌握比较常用的单纯音符、休止符的时值,及听辨曲调,为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打下基础。

3、采访自己的老师并互相交流,感受老师的辛苦,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一片热情。

教材组合:

第一课时:

1、学唱《每当我过走过老师窗前》。

2、音乐知识——单纯音符。

3、布置课外采访任务。

第二课时:

1、学唱《甜甜的秘密》。

2、聆听《飞来的花瓣》。

3、听辨练习。

第三课时:

1、采访交流。

2、聆听《我爱米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感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掌握已学过的单纯音符和休止符。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学难点:

1、一字四音的“啊”的演唱。

2、倒数第八小节的正确演唱。(敬 爱的) 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放音机、一张纸、剪刀。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教学

1、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伴奏音乐中,学生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1、导入与衔接。

2、看歌词,聆听歌曲的录音范唱。

3、按学生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词,有感情地朗读。

4复听歌曲,找一找最能体现歌曲情感的一句话:“啊,每当想起您……”并学唱这一部分歌曲:

(1)学唱这一部分歌谱。

(2)用“啊”进行歌曲模唱。

(3)难点的练习与纠正。

5、跟琴模唱歌曲。1—16小节用“呣”,后一部分用“啊”来模唱。

6、听老师范唱歌曲,同时用笔圈出一字多音的地方。

7、跟琴轻轻填词。

8、选出领唱同学,按教材要求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音乐游戏:分蛋糕

1、导入。

2、游戏过程:

(1)复习已学过的单纯音符:

5、5-、

5、5---、5

(2)把单纯音符的时值和蛋糕的大小挂上钩,(全音符=一个完整的蛋糕)。

(3)用白纸代替蛋糕,四人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进行讨论与比较。

(4)归纳得出:5--- = 5- + 5- 5- = 5 + 5 5 = 5 + 5 5 = 5 + 5 (5)全班抢答:

一个全音符等于几个四分音符?

一个全音符等于几个十六分音符?

四个八分音符等于一个几分音符?

……

3、探究延伸:

(1)、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单纯音符有怎样的规律?

(2)、想一想,休止符的规律是不是相同的?

四、结束部分

1、课堂小结。

2、课外作业:采访自己的老师,并把采访体会写下来。

3、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声中,学生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演唱《甜甜的秘密》。

2、聆听歌曲《飞来的花瓣》,感受全社会对老师的爱戴。

3、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甜甜的秘密》。

教学难点:歌曲中八分附点的正确演唱。

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放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伴奏音乐中,学生轻唱歌曲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飞来的花瓣》

1、从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说起,导入歌曲的聆听。

2、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

(1)谈谈对歌曲最基本的印象(旋律、曲调特点、情绪、速度……)

(2)用自己的话说说歌曲名字的含义。

3、复听歌曲。

提问:

(1)你是怎样理解这首歌曲的?

(2)长大以后,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4、再一次听歌曲,请学生跟着录音轻轻唱。

三、演唱歌曲《甜甜的秘密》

1、导入:请学生说说与老师之间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

2、初听歌曲,说说歌曲说了一件什么事?

3、学唱歌曲曲谱:

(1)提示:观察一下,在歌谱的学习中,我们应当注意什么?(休止符号)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谱。

(3)指导学唱1——4小节。比一比谁能唱好5——8小节?

(4)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乐段的歌谱。

4、学唱歌词。 (1)跟老师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用笔圈出一字多音的地方。

(3)听歌曲录音,找一找自己认为唱不好的地方,让大家帮帮忙。并练一练。

(4)教师范唱歌曲。

(5)完整、正确在演唱歌曲。

5、分小小组讨论歌曲的演唱处理(包括律动),并比一比哪个组唱得最好,最有感情。

四、听辨练习

1、学生看谱,听老师弹奏各条旋律1——2遍,心里记住每一条旋律的不同点。

2、合上课本,老师弹奏其中的一条,学生用手势来回答。

3、看谱视唱各条旋律

五、结束部分

1、课堂小结。

2、师生道别。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每当我走过我师窗前》。

2、聆听《我爱米兰》。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3、交流采访结果,从身边的老师身上体会师生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聆听《我爱米兰》。

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放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伴奏音乐中,学生轻唱歌曲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我爱米兰》

1、导入:如果把老师比喻成一种植物,你想到了哪一种,为什么?。。。

2、初听歌曲,谈谈歌曲中为什么把老师比喻成米兰?请见过米兰的同学介绍一下这种植物。

3、复听歌曲,说说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对老师的爱)你认为歌中哪几句特别能表达这种情感?并把那几句话唱一唱。

4、再听歌曲,老师范唱第二声部,体会与录音带中第一声部的区别,理解“二重唱”的含义。

5、再一次完整复听,学生跟录音轻唱。

三、采访交流

1、承上衔接。

2、各小小组自行交流,把本组成员的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和完善。

3、小组交流,由小组长汇报本组的采访内容。

4、谈谈交流感想,体会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四、复习歌曲

1、有感情地朗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词。

2、选出领唱同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老师也加入演唱)

五、结束

1、单元小结。

2、师生告别。

第八课 《爱和平》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歌曲《小小白鸽》

2、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教学目标:

1、能用坚决的声音演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通过练习让学生自由编排轮唱的演唱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2、通过聆听《小小白鸽》了解小白鸽的象征意义,并能使学生通过随音乐律动感受世界和平的美满与幸福。

3、通过音乐活动了解世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们,激发学生帮助他人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每人伸出一只手》,体现出愿意帮助他人的坚决性,用轮唱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鸽子的画,灾难性事件的影音、文字等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1、欣赏美术作品毕加索的《鸽子》

2、说说鸽子的作用?

3、师讲述鸽子象征和平的故事。(播放音乐《小小白鸽》) 聆听《小小白鸽》

1、完整聆听《小小白鸽》

问:小白鸽在歌唱什么?

2、观看课前收集的资料(有关当今世界发生的灾难性事件)

3、再听音乐《小小白鸽》

(1)、跟师随音乐律动

(2)、生自由发挥想象进行表演

让自己变成小白鸽,张开友谊的翅膀去帮助和关心需要帮助的人们。 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一、导入:有句名言,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中国有多少小朋友?全世界有多少小朋友?据统计中国有二亿中、小学生,如果中国的人口占世界1/2的话,那么全世界有多少小朋友呢?如果每人都伸出一只手,那这股力量有多大呢?

让我们慷慨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学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完整聆听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说说歌曲中唱到了几种不同颜色的手?

(2)、各种腹色又代表那些国家和地区的人?

2、再听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歌曲分几部分? (2)速度又什么变化?

3、听教师范唱全曲

问:为什么每人伸出一只手,能推着地球朝前走?

4、分角色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掌握节奏 ×.× ××︱ ×× ×︱)

6、对歌曲第一部分进行轮唱练习

(1)、复习《两只老虎》 (2)、学生分组练习

鼓励学生可以拖延不同拍数进行演唱,注意先唱声部最后重复结束与第二声部的结束要重合。

7、分组表演歌曲第一部分

8、分组为歌曲第二部分设计动作,并在最后创编造型

学生对其他组的动作编排与造型设计进行评价

9、全体同学完整表演歌曲 结束部分

听唱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并对歌曲进行表演。

教学目标:

1、会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能用形式多样的自制乐器,自编动作等表演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了解小小银球对世界人民友谊所作出的贡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和平友谊的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创编表演歌曲。

教学准备:自制乐器、头饰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歌曲《每人伸出一只手》

1、听音乐入室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学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 导入:

(1)、同学们如果我们都能伸出一只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那样我们的友谊将遍及全世界。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把我们的爱心带到世界各地。

1、完整聆听歌曲 《友谊花开万里香》

边听歌曲边跟老师律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编配的动作)

2、再听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

(1)、说说歌曲描写的是一种什么场合?

(2)、小银球指的是什么?

3、跟琴轻声慢唱歌曲

4、分组分句唱全曲

5、用稍快的速度唱全曲(注意咬字的清晰)

6、分组用欢快活泼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7、学生对其他各组的表情进行评价 创编与表演歌曲 导入:

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表现的是世界各国乒乓健儿欢聚一堂,通过体育活动加深各国人民友谊的场景。我们是否也应该以我们自己的方式体现各国人民心连心的美好气氛呢?

1、分组用自制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强调乐器的节奏尽量配合歌曲的速度与节拍,节奏型可以自由创编。

2、分组为歌曲编排舞蹈动作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进行表演

3、全班用载歌载舞加乐队伴奏的形式进行表演 结束部分

1、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2、随音乐《友谊花开万里香》出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歌曲《欢乐颂》,知道人声的分类。

2、自编歌词与旋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欢乐颂》与音乐活动知道在歌唱中人声可分童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等。

2、了解《欢乐颂》是一首歌颂团结和平的歌曲,熟悉《欢乐颂》的旋律。

3、学会根据主题进行简单的写词与谱曲。

教学重点、难点:听辨音色,感受音乐对心灵的震撼,写词与谱曲

教学准备:口风琴、不同版本《欢乐颂》音乐

导入

分辨人声的类型

1、讨论人声的种类

2、对不同声音进行模仿 聆听《欢乐颂》

1、听童声版的《欢乐颂》

说说儿童声音的特点

2、再听混声合唱版的《欢乐颂》

说说音乐中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声音

3、播放各声部的音色片段

(1)、师分别简单介绍各声部

(2)、|对各音色进行模仿

4、复听混声合唱版的《欢乐颂》

联系歌词说说音乐带给你的感受。

5、师简要介绍作品《欢乐颂》及创作背景

6、生用口风琴吹奏旋律

7、大屏幕投影回顾非典、海啸、伊战

8、用自己的声音哼唱歌曲《欢乐颂》 创编活动

导入:歌曲《欢乐颂》激发着人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品行,鼓舞着我们团结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接下来让我们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祝愿世界和平,朋友间团结友谊的话。

1、创编歌词

如:“友谊花开万里香”

2、用“

1、

2、

3、

4、

5、

6、7”等音名为歌词谱上旋律。

3、对创编进行师生评价 结束部分

1、师小结

2、唱《每人伸出一只手》出室、

第九课 《家乡美》 (三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黄土高坡”、“洞庭鱼米”、“山”、“水”、“阳光”、“全都认识我”,因为我们爱家爱乡爱祖国。让我们以火热的激情体验歌颂家乡美,并自豪地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2、认识高音“

2、3 ”。用已掌握的从低音到高音十三个音列及各单纯音符时值的组合,自由创作4至8小节自己的歌。 教材分析:

1、歌曲《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泛指包括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在内的荒凉的黄土高原地带。在那里少见青山绿水,少有高楼大厦,放眼望去但见漫漫黄土,低矮的窑洞。大风骤起,裹挟着沙尘漫天飞舞。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依然爱着他们的家乡,爱着这片土地。他们怀着这份永不磨灭的爱,顽强地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用滴单位滴汗水浇灌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歌曲《黄土高坡》就是表现了黄土地上的儿女们对家乡所怀的执著的爱。

歌曲的歌词通俗、质朴、非常口语化。旋律具有歌唱和叙事的特点,由于吸取了陕北民歌的音乐素材,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歌曲为徵调式。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2、歌曲《洞庭鱼米乡》

 洞庭湖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那里,千里平原,土地肥沃。广袤的田野上金灿灿的谷穗随风摆动;水天一色的湖面上百舸扬帆,张网捕鱼。好一幅水乡美景!农民们喜上眉梢,乐在心中,怎让人不放声歌唱?

 歌曲作者曾在湖区工作,凭借亲身的感受,运用渔歌的音乐素材,历经3年才完成这首歌曲。歌曲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歌唱者运用民间的高腔唱法,以声表情,以情带声,感情并茂。这一切都使歌曲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表现了深远的意境。  全曲分三段。

 第一段是速度较慢的山歌,音调高亢,跌宕起伏,开阔优美,好像是远眺湖区百里全貌,富于诗意。

第二段是速度稍快的号子,仿佛置身于船队、田园的劳动场面,朝气蓬勃,热气腾腾。

 第三段回到第一段山歌,歌声渐渐隐去,白帆远影的湖光景色,湖区人民的纯朴乡情,尽在歌声之中

3、歌曲《乡下的阳光》

每一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把家乡看作为最美的地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家父老乡

亲,都会令人刻骨铭心,永难忘怀。听,孩子们不正在夸耀自己家乡的阳光吗?在那充满稚气的歌声里,散发着浓浓的乡情。 歌曲由引子和三个乐段组成。

4、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 这是一首赞美家乡的儿童抒情歌曲,它表达了山里的孩子热爱家乡真挚的情感。

歌曲的曲调较多地运用了切分节奏和旋律的

三、四度跳进,使得曲调欢快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歌词的质朴的语言,不仅使人闻到了泥土的芬香,也让人感受到山里孩子对家乡日新月异的景象所表达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歌曲的第

9、10两小节节奏略紧凑,使得曲调更为欢快跳跃,富于动感,与前面舒展流畅的旋律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它既保持了旋律的流畅,又是欢乐情绪的真实表现。紧接着音乐的情绪又转为热情而舒展,第

12、13小节间的四度跳进把曲调推向高音区并形成高潮。眼望家乡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把山里的孩子爱家乡的欢乐喜悦的情感得以充分的抒发。

5、歌曲《全都认识我》

这是一首曲调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特点的创作歌曲。歌曲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表达了农村的孩子们热爱家乡纯朴真挚的情感。歌曲为3/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开始的二个乐句每句由5小节构成。以清新流畅的旋律,通过对“青山坡、小草、茶林、小黄牛”等描绘,融咏物、写景、抒情于一体。特别在“认识我”处运用了两个四分休止符,唱出了孩子们对家乡的山山水水赞美之情。紧接着第三乐句的五度大跳使情绪推向高潮,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区,使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地抒发。最后乐句在曲调上运用了模进的方法,并多次重复“全都认识我”这一主题歌词,酣畅地表达了农村孩子对家乡眷恋的情感和深切的情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全都认识我》。感受歌曲明快的曲调和浓郁的民歌风特点,体验孩子对家乡眷恋之情。

2.、聆听《乡下的阳乐》,从充满稚气的歌声里感受歌曲散发的浓浓的乡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歌曲体验对家乡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难点:感受《全都认识我》的三拍子韵律。 教学过程:

(一)学生随《全都认识我》进教室 ,师生问好。

(二)聆听《乡下的阳光》

1、你的家住哪儿?师:我们大部分同学住在乡村,你能说一说你住的乡村吗?(生回答后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听一首歌曲《乡下的阳光》)

2、初听歌曲《乡下的阳光》。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

3、出示歌词,让学生看着词再听一遍。讨论问题: (1)“乡下的阳光好”好在哪里? (2)它的演唱形式你能说说吗?

(三)表演《全都认识我》

1、由于从小在家乡长大,所以有特殊的亲切感,因此草、树、牛、水全都认识我。好像你家养的猫、狗认识主人一样。

2、聆听教师范唱 ,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调。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一次曲调。

(2)分组分句学唱曲调。全曲分成四大句:第1—5小节;第6—10

小节;第11—16小节;第17—20小节;第11—16小节;第17—20小节。其中第二句最难。以学生自认为主,教师分配为辅。 分组后教师巡视,重点指导第

二、四句的学生组。

(3)分组接唱曲调。相互纠正错误之处,教师要指导、要学生唱出每小节的强拍,标●。表扬唱得好的小组。

(4)分组交换学唱乐句,直至全班学生都能唱全曲。

4、学唱歌曲:

(1)填上歌词(注意三拍子的强拍要唱好)。

(2)讨论用什么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

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要讲而且要唱几句来表达。

(3)教师归纳学生的意见:用亲切地自豪地情绪来演唱。

5、推荐与自荐相结合,请个别学生独唱。(每人一段,或二人唱一段)评出最佳独唱奖。

6、分组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完整地表演歌曲。领唱、齐唱用打击乐伴奏。

(四)教学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唱唱、画画、说说自己家乡的资料,在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表演《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感受歌曲孩子热爱家乡真挚的情感。

2、认识高音“

2、3 ”。用“5—3”十三个音及各单纯音符的组合,自由创作4至6小节自己的歌。

教学重点:表演《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教学难点:

1、学习自己创编简短乐曲。

2、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随《全都认识我》进教室 ,师生问好。

(二)表演《山里的孩子山爱山》

1、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有说不尽的眷恋之情,因为这里有养育自己的土地。我们来学一学另一首爱家乡的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2、听教师范唱。设问:为什么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学唱第一乐段。

(1)朗读歌词。设问:可分为几句?(四句)

(2)分句跟唱歌词(2小节一句),严格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试着跟琴唱连起来唱第一乐段,及时纠正存在不足。

跟琴默唱曲调,找一找有没有不认识的音,(引出“2 3”的认识)

师讲解:高音的音符“do”用“ 1”来表示,同样方法,高音的“re、mi”也是在音符上面加上高音点即可:“ 2 3”。它的手势也是“re、mi”的高一层的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出示“5—3”的音阶图,边做手势边跟琴唱一唱。

4、学唱第二乐段: (1) 听唱曲调,分句学唱。(2)填入歌词。

5、完整地唱好全歌。

6、分组讨论演唱形式:齐唱、领唱、对唱、分组唱、分男女声部唱……

7、分组表演,评出最佳方案,给予表扬。

8、创作活动:用“5--3”十三个音及各单纯音符时植的组合,自由创作4至6小节自己的歌。

题后,分组活动,学生们相互可交流,创作的曲调可以 唱, 也可以奏,相互试唱试奏、修改。

每组选送作品,唱唱、奏奏,集体评议,以鼓励为主。

(三)教学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黄土高坡》、《洞庭鱼米》,感受同是赞美家乡的两首歌曲不同的风格。

2、综合艺术活动。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重点:感受同是赞美家乡的两首歌曲不同的风格。

教学准备:CAL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

(一)学生随《乡下的阳光》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聆听《黄土高坡》、《洞庭鱼米乡》。

1、引入:我们生活在江南,你有没有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我国黄土高原?出示地图,找一找黄土高坡的位置(在我国西北)

2、在《黄土高坡》背景音乐下,展示CAL课件中的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的图片:

(1)漫漫黄土,低矮的窑洞。(2)沙尘漫漫飞舞。(3)人们在劳动。

3、师:是啊,虽然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依然热爱他们的家乡,热爱他们的这一片土地,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歌《黄土高坡》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4、刚才我们到了黄土高坡,现在我们一起去有“鱼米之乡”的洞庭湖吧。一起在地图上找一找洞庭湖的位置。(在我国中南)(课件播放洞庭湖区秀丽风景和人们张网捕鱼的图片。(同时播放《洞庭鱼米乡》背景音乐。)

5、师:好一首水乡美景,人们怎能不喜上眉梢,放声歌唱呢?让我们一起欣赏《洞庭鱼米乡》。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6、两首歌曲比较听赏,讨论两首歌曲风格有什么不同。

(西北—粗犷,豪放;

中南—抒情,细腻。)

7、找一找课本上的图形谱,唱一唱歌曲第一句。

(三)综合艺术活动: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

1、师: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我们小朋友也一样,上节课让大家寻找与家乡有关的资料,现在,让我们来赞美自己的家乡。

2、可个人准备,也可分组合作,

个人按特长能唱则唱,能演则演,能画则画,能说则说。

3、展示,集体评一评哪个节目好。

(四)教学小节。

第18篇: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久》,学唱《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久》

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认识古琴导入,聆听《关山月》

(1)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2)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诵时,教师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3)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

1 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三、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教师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

2 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和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花非花》,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引入本课的学习。

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同样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请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教师用C调为学生伴奏,适当降低音高。

指导学生学吹竖笛。

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

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6、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唱歌曲《花非花》。

第二课

月下踏歌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和《火把节》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并能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和速度、力度变化的段落。

3、能听出《火把节》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能用动作、节奏拍击和打击乐器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4、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5、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do、mi、sol”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

6、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的分类。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感受浓厚的儿童情趣和鲜明的彝族风格特点。

2、认识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并配合实践聆听,加强对乐器音色类别的听辨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阿细跳月》,学唱《转圆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乐曲《阿细跳月》:

1、导入:聆听《快乐的罗嗦》或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人手,请学生回顾彝族的民族风俗风情,然后进入乐曲主题的聆听。

2、聆听主题,熟悉主题。通过唱、奏、跳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记忆,然后说一说:主题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4个乐句,1小节为1个乐句)

(2)跟老师学一学“跳月”的舞蹈基本舞步,边听边跳,感受乐曲的韵律。动作为:前三拍走三步,后两拍空中蹬脚两下,蹬脚时边拍手边喊“嗨嗨”。走的方向为:左右、

4 前后。

3、多次聆听乐曲,听出主题重复的次数和变化。引导学生从音色、速度、力度和音区等要素中,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4、再次聆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的乐段和情绪越来越热烈的尾声。启发学生:当听到弹拨乐器出现时,随音乐模仿弹奏的动作;当听到乐曲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时,随音乐的节拍用拍手、摇手腕等动作表现越来越热烈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转圆圈》

1、导入:

(1)复习演唱歌曲导入歌曲的学习。

(2)从本课的发声练习入手,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2、播放歌曲,听后谈谈歌曲的意境和前后部分不同的情绪。

3、学唱前八小节,表现与体会歌曲的意境之美。此部分在演唱时要注意音量不宜太大,唱好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以及延长音记号的地方,通过教师的指挥手势,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和表现。

4、学唱歌谱,感受歌曲的特点。歌曲主要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音型重复多,识读乐谱较为容易。因此,在识读乐谱时,教师稍加分析和引导,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

(1)听教师唱旋律,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主要由哪几个音组成?每一个乐句所表现的意境是不是一样的?在分析时,结合歌曲的三个组成音“do、mi、sol”,介绍彝族歌曲的特点。

(2)分乐句视唱歌谱,边唱边请学生划出乐句的旋律线,感知旋律的走向。简谱版做复习变换拍子,请学生出现的小节左上角标出相应的拍号,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拍子的变换。

(3)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先把高声部掌握,并用有趣的象声词帮助读节拍的办法,先把变拍子的强弱规律掌握,注意突出强拍。把歌曲变拍子的节奏练好,再换成旋律唱一唱。由于歌曲变拍子的难度,二声部不唱,以降低难度。用分组和分声部自学的办法学唱。

5、学唱歌曲,处理歌曲。学唱歌曲应着重于歌曲的意境表现,要把撒尼儿童在银色的月光下欢快的歌舞场景表现出来,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唱好这首歌曲,请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按歌曲提示的力度与速度记号来演唱。在演唱时与学生一起复习旋律中

5 出现的音乐记号,如:反复跳越记号、力度记号(渐强、渐弱)等。

(2)用徐缓的速度、柔和的声音和小快板的速度、轻巧的声音来表现两个不同情绪的乐段。

(3)歌曲除变拍子外,多用听唱和模唱的方法唱好倚音。

(4)由于速度的变化与延长音记号的运用,指挥将是统一歌声的重要手段。

6、熟唱歌曲后,请学生手拉手站成排,随乐句的进行,摆动双手边唱边做律动,体验撒尼人民月下踏歌时的意境。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火把节》,学唱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管弦乐《火把节》。

1、从民族风情导人。课前请学生查找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如:火把节、泼水节、三月三等,课上进行交流分享。教师设问:你认为要表现“火把节’’上热闹欢腾的场景的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上会怎样的表现?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听后让学生谈谈所想象的热闹场面。

3、重点聆听第1段。

(1)第1遍,请学生边听边用节奏拍击,为音乐伴奏,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绪。

(2)第2遍,听出此乐段演奏的乐器有弦乐组和木管组。引导学生听出轻快、灵巧的中间部分是由短笛主奏和铃鼓伴奏的,启发他们仔细聆听铃鼓的音色,并合着“x 0 ∣ 0 x”,节奏型拍击。

(3)第3遍,要求学生当听到重音出现时,做擂鼓的动作;当铃鼓音色出现时,和着节奏拍击。分男女生做,如:男生做擂鼓的动作,女生做拍击铃鼓的动作。

4、聆听第2段,感受乐曲抒情优美的情绪。聆听时,请学生听出此乐段由双簧管主奏,想象音乐表现的场景,然后再哼唱或吹奏主题,熟悉旋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

器,如三角铁,在乐段的长音处上奏一奏。

5、完整聆听乐曲,表现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启发学生边听边用乐器伴奏、身体律动和哼唱主题等形式来表现。

(二)演唱

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

1、复习演唱《转圆圈》导入,聆听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的范唱,引导学生谈谈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2、初听歌曲范唱,说出歌曲演唱的顺序。聆听前先复习一下反复记号,然后请学生边听边在歌曲中找找反复记号。

3、多遍聆听,用听唱和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学唱歌曲。

4、这首歌曲是变换拍子,学生在演唱时不好掌握节拍的变化。在学唱时,让学生在节拍变换的小节前标注拍号,边唱边为歌曲划拍,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

5、启发学生从速度、力度和演唱形式上进行歌曲的处理。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课

银屏之声

教学目标

1、能听出歌曲《爱是一首歌》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说说最感动自己的是哪一段。

2、用嘹亮的歌声随音乐哼唱《两颗小星星》,唱出歌中主人公的自豪。

3、能视唱《滑雪歌》其中一句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并与同伴一起设计表演形式来演唱歌曲。

4、能用明亮、自信的声音背唱歌曲CDO RE MI》,并与同学分角色表演。

5、能编创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在学吹竖笛二声部练习曲中,复习巩固双吐、三吐的吹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滑雪歌》和《DO RE MI》。

2、初步体会到主题歌曲在塑造电影人物性格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爱是一首歌》、学唱《滑雪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歌曲《爱是一首歌》

1、展示动画片《小鹿斑比》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看过这部动画片的学生讲讲其

中的故事。

2、初听歌曲,听出歌曲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聆听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人声的分类和学过的演唱形式有哪些,并把这些知识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在聆听时对照。歌曲先是由男声领唱,接着是男女声合唱。

3、复听歌曲,听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哪一段最能感动自己。引导学生从歌名和歌词中谈谈对歌曲的理解,结合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与合唱”所体现的效果,体会歌曲最令人感动的部分。

4、再次聆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甜美与温馨。

(二)学唱《滑雪歌》

1、从对比聆听动画片《雪孩子》中两首歌曲入手。先复习演唱歌曲《堆雪人》,然后播放歌曲《滑雪歌》,请学生感受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

2、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听后,请学生在歌曲的伴奏音乐下,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3、视唱歌啦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

(1)视唱“编创与活动”中的旋律,请学生唱后在歌曲中找出这一句旋律。 (2)请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用慢速、轻声地试唱歌曲的旋律,并为歌曲划分乐句。抓住歌曲弱拍起唱的典型节奏、基本上是四小节为一句这些特点,启发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曲乐句划分的规律。

4、学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曲的旋律优美舒展,所表现的银色世界让人感觉恬静甜美。在演唱时,注意气息和音量的控制,把歌曲的意境表现出来。歌词中有不少的词语重复,教师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去演唱,给歌曲的演绎赋予更多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与体会歌曲为影片渲染“雪花飞舞的银色世界”所起的作用。

5、为歌曲设计情景想象、律动与造型等表演形式,边唱边表演。

6、表演唱歌曲《滑雪歌》。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DO RE MI》,分组和分角色表演歌曲;欣赏《两颗小星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DO RE MI》:

1、导入:这是一首经典英文歌曲,很多学生对歌曲旋律并不陌生,本节课我们一起学唱歌曲《DO RE MI》。

2、鼓励学生视唱或用竖笛吹奏歌曲的旋律。采用分组、分句自学,或者师生接龙的形式来唱(奏),带有变化音的乐句教师要多做示范,让学生先聆听后模唱。

3、复习巩固“d0、re、mi、fa、sol、la、si”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从音阶的排列中,感知歌曲采用旋律模进上行的创作特点。

4、用饱满、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尝试用英文来演唱。

5、观看影片中的片段,鼓励他们模仿片中的演唱形式及简单的合唱效果。

6、分小组合角色进行表演唱,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表演更精彩。

7、复习聆听过的影片中的另一首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请学生分享自己会唱的其他插曲。

8、全班分角色表演《DO RE MI》,复习歌曲《滑雪歌》。

三、聆听歌曲《两颗小星星》

1、从复习演唱歌曲《小小少年》人手,简单回忆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的故事情节,并让学生谈谈对主人公海因切的印象。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教师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节奏型与一字一音中,感受主人公海因切的自信与自豪的性格特点。还请学生听出不同情绪的两个乐段,为后面编创活动做铺垫。

3、再听歌曲,请学生随音乐哼唱,体会主人公海因切的自豪心情。让学生边唱边用动作来表现。如:手握空拳随音乐的节奏来挥动,以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自信。抒情段落时,把握拳的手张开,随乐句划动。

4、鼓励学生尝试编创2—4小节的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教师启发学生模仿歌曲的节奏型来编创旋律,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四课

美好祝愿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龙腾虎跃》热烈欢腾的情绪,听出乐曲主要演奏的乐器。

2、能用热情、活泼的情绪背唱歌曲《拍手拍手》,并编创拍手的节奏和新歌词,以增加歌曲的气氛,表达对文明友爱的美好祝愿。

3、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并能根据歌曲内容设计表演形式,与同伴一起表现。

4、认识“民族乐器分类(二)”,能听辨并说出乐器的名字和所属的乐器组别;会自制小乐器。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友谊与未来的美好祝愿;学唱歌曲《拍手拍手》唱出了少年儿童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

2、使学生在多种节奏的复习和歌词的编创活动,进一步提高合作能力与歌曲表现能力,在歌声中情感世界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龙腾虎跃》,学唱歌曲《拍手拍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乐曲《龙腾虎跃》

1、由于乐曲较长,采用先分段后整体的欣赏方式进行。

2、从曲名入手,如设问:“龙腾虎跃”这首乐曲是用西洋乐器演奏的还是民族乐器演奏的?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的角度来谈谈,从而进入对乐曲的聆听。

3、初听乐曲片段,感受乐曲的情绪并听出演奏的乐器。截取乐曲第一部分的片段,听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龙腾虎跃”的理解,谈谈乐曲所表现的喜庆、欢乐的情景。学生基本能听出乐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有:鼓、唢呐、镲以及二胡后,请学生边听边模仿乐器演奏。有条件的学校,听后提供相关的演奏视频给学生观看,直观了解演奏的乐器。

4、聆听乐曲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对比聆听主题1和主题2的不同情绪,熟悉主题旋律。聆听中,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如:(1)鼓励学生分组编创短小的节奏,拍手或敲鼓为主题1伴奏。由于乐曲的速度较快,因此,节奏型不宜过于密集。(2)请学生哼

11 唱或用竖笛吹奏主题1和2。

5、聆听乐曲第二部分。此乐段是鼓的独奏,也是鼓的多种奏法的展现,聆听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鼓的不同奏法、鼓点的变化以及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中,去感受和想象乐曲所表现的场面。

6、聆听乐曲的第三部分,听出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旋律。

7、完整聆听全曲,简单介绍作者。

三、学唱歌曲《拍手拍手》

1、“知识与技能”中的发声练习,然后从重音记号和“拍手”进入本歌的学习。

2、初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请学生从歌名和歌词内容中,谈谈歌曲对“文明友爱是每个公民的道德素养”等思想内涵的理解。

3、再听歌曲范唱,边听边随音乐在“×

×”的处用拍手表达对文明友爱的赞美,并引导学生编创出不同的拍击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的“×

X”还以作怎样的节奏变化?

4、学唱歌曲。歌曲节奏感强,拍手的掌声贯穿全曲,充满活力,学生爱唱也容易掌握。在学唱时注意:

(1)齐唱部分采用分组分句自学曲调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特点。 (2)合唱部分借助课堂乐器竖笛或口风琴把握音准,注意两声部的和谐。

5、完整地、充满热情地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为歌曲增添热烈的气氛。

6、鼓励学生为歌曲编创歌词,并唱一唱。引导学生从文明礼仪、赞颂美好事物等方面进行编创。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1、通过展示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导入本课的学习,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曲作者罗大佑。

2、聆听歌曲,让会唱的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听后请学生谈谈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3、启发学生发现和找出歌曲多次出现的节奏,并复习回顾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节奏的名称,拍一拍、唱一唱。引导学生运用几个节奏,用拍手或拍腿等为歌曲伴奏。

4、反复聆听歌曲,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学唱歌词时,除了要注意歌曲中出现以上节奏的地方外,还要唱准、唱好一字多音、连音线以及变换拍子的地方。

6、跟着教师的琴声视唱歌曲前四小节的旋律。

7、提供群星演唱的和童声演唱的两个不同版本给学生聆听,感受不同人声演唱的效果和歌曲的处理,为下一环节的活动做感性的体验。

8、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设计表演的方案,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处理歌曲,并完整地表现。演唱形式设计为:第一乐段的第

1、2段歌词分别由男、女生齐唱,第3段领唱,第4段全班齐唱;第二乐段采用齐唱、轮唱或合唱。

9、全班表演唱《明天会更好》。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

第五课

快乐的阳光

教学目标:

1、体会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的情绪,能说出歌曲旋律进行的方式。

2、感受埃及民歌《光辉的太阳》的情绪,并在聆听中回顾学过的外国民歌,感受与比较外国民歌的不同风格和情趣。

3、能用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把雨伞圆溜溜》,表现歌曲欢快、诙谐的情绪,并设计表演形式随音乐表演。

4、能边划拍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榕树爷爷》,并能说说二声部合唱的特点。

5、能用不同的音色、速度和力度表现编创的旋律短句。

6、懂得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学会吹奏竖笛曲《沂蒙山小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的情感在音乐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生活态度。

2、使学生感受与体验不同的音乐要素所造成的不同音乐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编创旋律的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学唱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发声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内容。聆听前,设问:歌名中的“一片阳光”指的是什么?听后,教师从歌词中“充满生机,充满希望”、“新的冲击,新的色彩”等词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和高潮部分。请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你认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哪儿?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听后,学生交流回答。歌曲的第一乐段采用领唱与齐唱(第1遍领唱,第2遍齐唱),高潮部分是第二乐段“守住这一片阳光„„”,采用了合唱的演唱形式,突出了歌曲的主题。

3、跟着音乐哼唱,分析歌曲旋律的进行方式。与学生回顾旋律进行的三种方式:

14 上行、下行和波浪式进行,然后请学生分别用“Lu”和“La”哼唱第

一、二乐段,边唱边用手随旋律的走向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进行方式。歌曲的旋律走向,基本上是第一乐段上行与波浪式相结合,第二乐段以乐句下行为主。

4、跟着音乐唱一唱歌词,体会歌曲的情绪和表达的情感。请学生采用领唱、小组齐唱和全班齐唱来演唱,加深对歌曲的体会。

(二)演唱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

1、教师通过多种聆听法,帮助学生熟悉歌曲,加深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为唱准、唱好歌曲作铺垫。如: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描写的情景;听歌曲,说出并唱唱歌曲中表现嬉戏快乐的心情的歌词(衬词“啦”)等。从容易唱准、唱好的地方人手。

2、学唱歌曲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整体韵律,并从歌曲的意境和情感中,引导学生用明亮的、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歌曲所表现的雨中欢笑之情趣,以及同伴风雨共伞、一往无前的情感。另外,还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1)这首歌曲的歌词演唱重音与平时演唱的歌曲不同,多个重音出现在弱拍、弱拍中的强拍或跨小节弱拍上,不容易掌握。教师先请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突出个别弱拍上的字,帮助学生掌握好歌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学唱时,教师多作示范和带唱,以帮助学生唱好、唱准。

(2)歌曲中出现跨小节和连续切分的地方,让学生用边划拍边唱的方法辅助解决。多用模仿的办法唱出节奏特点。

(3)歌曲中多处出现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跳,教师多用琴声和范唱辅助学生唱准音程。

3、歌曲轻快活泼,诙谐有趣,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启发学生在歌曲中休止符出现的地方,做拍手或跺脚(踩雨)的动作,完整地演唱歌曲,以增添歌曲的情趣。

4、鼓励学生分角色设计表演形式或创设情景,随音乐表演。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榕树爷爷》;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变声期嗓音保护;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演唱歌曲《榕树爷爷》

1、歌曲的旋律抒情优美,节奏简单,易学好唱。学唱前,先请学生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听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部分。

2、歌曲的引子部分和尾声部分是相同的,只是引子部分的主旋律在低声部,而尾声部分再现时主旋律在高声部。先学唱此部分,请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学唱歌词。教师要抓住这一部分的特点,从乐句的长音节奏和衬词“呣”中,引导学生用连贯、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把歌曲生动地模拟孩子们热情呼唤榕树爷爷和榕树爷爷轻柔“回答”的意境表现出来。

3、歌曲的主要乐段曲调流畅,节奏规整,采取学生分组、分声部自学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边唱边为歌曲划拍。学唱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跳跃、活泼的声音演唱低声部的补充音衬词“啦”,唱出孩子的稚气与俏皮;从歌词“虽然你老啦,却总喜欢和青藤一样攀崖”、“虽然你老啦,却总喜欢和小鸟一起玩耍”中,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各声部熟练后,再两个声部合成,要注意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声音的和谐。启发学生用领唱或小组齐唱的形式来演唱前两个乐句,突出与榕树爷爷的对话。

4、尾声部分用渐弱的力度和渐慢的速度来演唱,表达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榕树爷爷的依依不舍。

5、完整演唱歌曲,请学生边唱边为歌曲划拍。鼓励学生争当小小指挥家,比一比谁划拍最准确。在划拍的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思考与分享:二声部合唱有什么特点?(用拟人化手法,描绘了孩子们深情呼唤榕树爷爷、向榕树爷爷表达即将毕业要离开榕树爷爷依依不舍的情感,二声部用模拟榕树爷爷轻柔地应答的效果。)

三、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

1、从复习聆听学过的外国歌(乐)曲导人,如:播放《樱花》、《噢,苏珊娜!》、《迪克西岛》等片段,请学生说出是哪个国家的作品。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聆听一首埃及民歌,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人文知识,简单谈谈对埃及的印象。

2、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情景。聆听时,启发学生想象:当太阳光芒照耀埃及这片土地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教师补充介绍:歌曲描写的是

16 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埃及人民,用歌声唱出美好的希望,用汗水换来丰收好时光。

3、再次聆听歌曲,结合音乐中特有的鼓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请学生听出歌曲中的伴奏音型,并用拍手、拍腿或击鼓,边听歌曲边伴奏。

4、回顾学过的外国民歌,请学生听一听、唱一唱,感受它们不同的风格和情趣。

四、变声期嗓音保护教学

1、发声练习此条发声练习是歌曲《不老的爸爸》中的一句,主要是配合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的学习,训练学生用短促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中一连串的衬词“啦„„”。练习时提示学生注意唇、口的肌肉不要紧张,发“ba”音时要放松、灵活;练习从“ba”音过渡到“La”。

练习的音域建议在1=bE至1=B之间进行。

2、变声期嗓音保护

教师结合人体喉部解剖图向学生简单介绍变声期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懂得基本生理常识,明白保护嗓音的重要性。

(1)变声期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因为歌唱困难而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要嘲笑因处于变声期而歌唱困难的同学;

(2)要避免在各种场合大声喊唱、喊叫;

(3)在生活中注意对嗓音的保护,避免过冷、过热或刺激、辛辣的饮食,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睡眠等等。

五、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六课

神奇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聆听民族管弦乐曲《瀑布》片段,听出表现瀑布飞泻的乐器。在聆听中认识民族管弦乐队的排列。

2、聆听电影音乐《海德薇格主题》,感受乐曲魔幻、神秘的气氛,懂得音乐要素在乐曲表现以及电影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3、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准确演唱变换拍子歌曲《火车来了》,并自制简易乐器与同伴合作表演歌曲。

4、能富有激情地演唱歌曲《飞天曲》,表达“豪迈与自豪”的歌曲情感,独立视唱歌中四小节旋律。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学唱与表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与联想,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其音乐体验,体现音乐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2、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其情感体验,同时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海德薇格主题》,学唱歌曲《飞天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

电影音乐《海德薇格主题》

1、导入:

从介绍《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电影及电影配乐的影响力作为话题来引入。

2、简单介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故事梗概和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

3、初听乐曲片段,感受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聆听后师生交流、思考:音乐对影片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启发学生把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影片的名字和故事内容相联系来谈谈。

小结后,再次播放此片段,让学生闭目聆听,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电影画面。

4、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1)第一遍听,听出主题出现的次数。(3次)

(2)第二遍听,听出主题在音色和力度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听出主题由钟琴奏出,后加人弦乐嚣、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在力度上不断加强。也许学生对钟琴的音色记忆不深,教师与学生回顾《糖果仙人舞曲》当中的片段,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第三遍听,边听边哼唱主题,感受与体验主题在音乐要素上的变化。请学生在钟琴和铜管演奏主题出现时,分别用“ding”和“du”或“beng”来哼唱。

5、完整地聆听乐曲,整体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魔幻、神秘的印象和气氛。

6、再次聆听全曲,听后请学生谈谈乐曲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乐曲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来营造这种气氛的。

(二)演唱歌曲《飞天曲》。

1、导人:

从复习聆听《木星——欢乐使者》片段人手,回顾乐曲所表现的意境,然后导人本课的学习。

2、学唱歌谱。结合“编创与活动”中的识读乐谱活动进行。

(1)出示两条节奏,听辨出老师拍击的是哪一条。

(2)学生练习拍击以上两条节奏,熟悉掌握歌曲的节奏。第一条节奏是歌曲的引子部分,第二条节奏是歌曲第二乐段的第三句,歌中的三连音节奏改成学生容易拍打的节奏。

(3)播放歌曲《飞天曲》,请学生边听边找出这两条节奏在歌曲中的位置。教师边弹奏这两句旋律,让学生边听边拍击,同时用“啊”哼唱旋律。

(4)分组独立视唱下面的旋律,提示学生注意唱准两处八度大跳。

(5)完整地跟教师的琴声哼唱歌曲的旋律。自于歌曲采用的节奏较多,如:附点八分节奏、切分音、跨小节切分以及三连音、后半拍起等,学生不易掌握其节奏和时值, 教师要求学生边划拍边哼唱旋律,换气记号的地方提示学生换气要快,旋律中标有延长音记号“冬”的地方先不要作延长,待唱熟练或学唱歌词时再作处理。

3、学唱歌词。学唱时,教师应结合歌词内容和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用自信、豪迈的歌声来表达。另外,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1)唱准几个八度大跳的音准和三连音的时值;唱好带“一”的地方,此处时值很短且又在弱拍上,不要为了唱出装饰音而加重音、拖长时值,要唱得短促、灵巧。

(2)第二乐段的第三乐句较长,旋律一气呵成,乐句中间换气记号的地方、跨小节切分音延长以及其后半拍进入是歌曲演唱的难点,演唱时要注意保持其乐句的连贯性。

(3)歌曲中延长音的地方,其时值根据演唱的需要,做适当的时值延长,演唱时看老师的指挥或边唱边划拍来掌握。

4、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选择合适的力度变化,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

第一乐段,领唱或男女生小组唱;第二乐段,全班齐唱,按歌谱中标记的力度记号演唱;第三乐句的扩充句在反复时,旋律上行至歌曲的最高音,此处用渐强的力度,唱得坚定、有力,表现出中华儿女“为人类创造新文明”的豪情壮志。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火车来了》;聆听乐曲《瀑布》片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演唱歌曲《火车来了》

1、从复习聆听乐曲《火车托卡塔》人手,回顾乐曲中模拟火车的汽笛声和车轮的滚动声,以火车的印象引入本课的学习。

2、初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聆听前,教师简单地介绍一下歌曲的时,代背景。

3、歌曲速度较快,情绪欢快热烈,是一首四

二、四三拍反复变换的变拍子歌曲,不易掌握。在学唱前,教师采取多听范唱来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与节拍,通过一些感受变换拍子的小游戏来辅助学习。

(1)听范唱,听出歌曲中模拟火车行进时的隆隆声。歌曲在前奏和间奏同音反复的地方都模拟了火车的隆隆声,让人身临其境。

(2)听范唱,随音乐用人声模拟火车的声音。

(3)听范唱,分析歌词部分开始的十小节旋律,并请学生在每小节的左上角标出相应的拍号。复习变拍子的知识。

4、学唱歌曲:

(1)根据各班学生的识读乐谱的能力,采取先识谱再唱词或直接学唱歌词的方式进行,视唱旋律时,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划拍视唱,把握好拍子的变换;要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注意启发他们以情带声,把握好演唱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欢快、兴奋的情绪。

(2)歌曲中出现了许多表情符号,如保持音、装饰音(上滑音、下滑音)、速度变化(渐快、稍慢)以及力度变化(

(3)学唱歌词时,从歌词中启发学生理解“铁路修到新疆,火车开进新疆,新疆人们载歌载舞,从此幸福生活万年长”的喜悦心情,唱出歌曲欢快、兴奋的情绪。

(4)衬词及上滑音、下滑音要唱得自然而富有民族风味。教师介绍新疆柯尔克孜族

的民俗风情,以及歌词中提到的本民族特有的乐器——“库木孜”;学唱时,指导学生

21 多听范唱、多模唱。

5、自制几个小型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与同伴一起合作表演歌曲。用橡皮筋、纸盒等身边材料,自制简易乐器,参与到前奏、间奏的伴奏中;也用人声模拟火车前进的声音,以烘托演唱的效果。

(二)聆听

民族管弦乐《瀑布》片段

1、先复习聆听乐曲《晨景》或《雪花飞舞》等描绘大自然景象的音乐片段。

2、初听乐曲,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意境。聆听前设问:听到这首音乐,你会联想到什么样的大自然景象?学生听后自由回答,然后教师再揭示曲名,简单介绍:乐曲是指挥家阎惠昌创作的交响音画《水之声》的第一乐章,描绘了山泉由少到多、最后终于汇成瀑布一泻千里的壮观情景。

3、再听乐曲,听出表现瀑布飞泻的音乐和演奏的乐器。(先是弹拨乐组与打击乐组以极弱至极强的力度,奏出犹如泉水暗涌的音调。随后,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组也运用此音调加入其中,伴随着这些音调的出现,定音鼓、小鼓、钹、锣等打击乐器由弱至强的演奏。

聆听前,教师借助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或图片,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设计一些活动,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如:

(1)当听到瀑布飞泻的景象时,请学生用动作来表现。

(2)听后,请学生说出有哪些乐器表现了瀑布飞泻的景象。

(3)再听时,请学生用人声模拟瀑布飞泻的声音,或用模仿乐器演奏来表现。 (4)鼓励学生用图谱或连环简笔画,画出所听到的“瀑布印象”。

4、复听乐曲,请学生谈谈:哪一部分的音乐给你印象最深?你能说出这一部分的音乐是用了哪些乐器演奏的吗?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2

第七课

放飞梦想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和平颂》,能说出主题多次出现时的变化,并为主题旋律编创歌词,表达对和平的赞颂。

2、感受《欢乐颂》热情饱满的情绪,听出主题出现的次数和演唱的形式,以及在重唱时依次进入的人声。

3、学唱两首歌曲《永远是朋友》和《我们是朋友》,与好友一起用歌声和动作表达彼此的友谊;背唱《永远是朋友》。

4、认识音乐家贝多芬;做改变旋律的节奏和节拍的练习,在唱唱、奏奏和比较中,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唱,激起学生回忆这六年中与同伴一起度过难忘的学习生活,感受友情的可贵。

2、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心灵的洗礼,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好题材,同时也是对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以及民族管弦乐队等相关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和平颂》,学唱歌曲《永远是朋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管弦乐《和平颂》片段

1、播放一组“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同胞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你知道这一惨痛的历史吗?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什么时候吗?接着,教师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简单介绍作品《和平颂》的创作背景。

2、初听乐曲,熟悉主题。聆听前设问:你是否能听出乐曲中那熟悉的音调呢?学生听后回答,并哼唱或吹奏主题,唱一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感知乐曲的主题与民歌音调的关系。

3、多遍聆听乐曲,听出主题出现的次数与变化。主题以合唱与乐队的形式,通过

23 音色、力度和旋律的变化。反复出现了五次,把乐曲推向了高潮。聆听时,教师结合主题的表现手法和曲名《和平颂》,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上的作用,加深对“和平颂歌”的理解。

4、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尝试为旋律编创歌词,表达对和平的赞颂。

(二) 演唱歌曲《永远是朋友》

1、从有关朋友的诗句、名言或歌曲导入。如:请学生吟诵一段诗句或唱一段相关的歌曲,然后谈谈对“朋友”的理解,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一些有趣、感人或难忘的事情,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情感共鸣。

2、聆听范唱,感受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教师结合歌词中“以诚相见,以心相许”、“天高地厚,山高水长”等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和懂得友情的真挚与珍贵。

3、再听范唱,说出歌曲分成几个乐段。教师从乐段的节奏、音区和情绪的对比上作启发。还请学生为这两个不同乐段设计不同的节奏型,边听边伴奏,熟悉歌曲。

4、学唱歌曲。复习反复记号,找一找教科书中的反复记号,说说不同反复记号的用途。学唱时,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唱好、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注意带有休止符如“寻”和“相见”的地方,要唱得“声断气不断”,把一字多音唱清晰。教师要结合学生即将毕业,同学将要分别的现实,激发他们用深情的歌声来表达同学间的友情,用真情抒发“永远是朋友”的心声。

5、学生自由组合,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歌曲。

三、全课总结。

谈谈学习了这节课的感受。

24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我们是朋友》,聆听《欢乐颂》,认识音乐家贝多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演唱歌曲《我们是朋友》

1、把歌曲的前四小节发声练习,然后导入歌曲的聆听与学唱,为后面歌曲演唱上的处理做铺垫。

2、聆听歌曲范唱,请学生听后谈谈歌曲的情绪,并结合歌曲内容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在小学阶段的师生之情和同学之情。

3、鼓励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学唱第一乐段,启发他们发现这一乐段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休止符的地方,编创拍手的节奏等,以突出“伸出你我的手,我们做朋友”的主题,增添歌曲热烈、欢快的气氛。

4、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分声部学唱第二乐段,合唱能力强的班级,采取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借助课堂乐器辅助掌握音准。演唱这一乐段时,要把歌谱中的力度变化唱出来,以表现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表达对友情的呼唤与珍惜。

5、完整地演唱歌曲,边唱边用动作相互交流,表达情感。根据歌词的内容编创动作,如拍手、挥手以及围着圈,手拉手前后摇摆等动作;用前四小节为歌曲增加引子和尾声,如引子用慢速、弱的力度演唱两次,表现对友谊的呼唤,结束句用半音上行转调、渐强的力度演唱三次,最后以渐慢的速度、强力度结束,把歌曲推向高潮,突出“我们是朋友”这一主题。

6、比较《我们是朋友》与《永远是朋友》两首以友谊为主题的通俗歌曲,引导学生在节奏、旋律和情绪上作对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 聆听交响乐《欢乐颂》片段

1、导入:

(1)复习聆听乐曲《溪边景色》片段导入,认识音乐家贝多芬。 介绍音乐家贝多芬

音乐家贝多芬,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贝多芬的资料(生平简介、

25 音乐作品及创作背景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从聆听学生熟悉的贝多芬的作品,如:《欢乐颂》、《献给爱丽丝》等人手;还讲述贝多芬的童年故事,或者结合学生学习的课文《月光曲》进行导入,配以形象的图片;结合教科书上呈现的贝多芬的形象,让学生初步认识贝多芬,为进入中学后深入了解贝多芬打下基础。

2、随教师的琴声演唱或吹奏《欢乐颂》主题,理解歌词所表达的“自由、平等与和平”思想内容。演唱时,注意唱准、唱好有连音线的地方,并提示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崇高的情感和高亢有力的声音来演唱。

3、初次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热情、饱满的情绪。教师结合贝多芬与命运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热情、饱满的情绪中所包含的乐观、顽强精神。

4、再次聆听乐曲,听出《欢乐颂》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与演唱形式。《欢乐颂》的主题,分别采用了独唱、重唱与合唱的演唱形式,主题先后出现了三次;在重唱时先由女中音、男高音和男中音演唱,后加入了女高音。聆听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人声的分类和演唱形式的相关知识,并在反复聆听中充分感受人声及合唱的魅力。

5、模拟《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请学生用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演唱《欢乐颂》主题,表达对“自由、平等与和平”的赞颂。先让学生自己展开讨论:用怎样的音色和力度能更好地表达赞颂的情感?然后给学生时间尝试。教师还启发学生采用前两句领唱,后两句齐唱的形式来演唱,如:第

一、二遍分别由男女声领唱与齐唱,第三遍全班同学起立齐唱。

6、再次完整聆听乐曲,简单介绍《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深远影响。

三、全课总结。

谈谈学习了这节课的感受。

26

第八课

蓉城音画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芙蓉花》,感受歌曲的不同情绪。

2、背唱歌曲《成都是个好地方》 ,编创歌词唱唱自己的家乡,表达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背唱歌曲《成都是个好地方》,编创歌词唱唱自己的家乡,表达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芙蓉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聆听歌曲范唱,请学生听后谈谈歌曲的情绪。

2、鼓励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学唱第一乐段,启发他们发现这一乐段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休止符的地方,编创拍手的节奏等。

3、完整地演唱歌曲,边唱边用动作相互交流,表达情感。根据歌词的内容编创动作.

4、引导学生在节奏、旋律和情绪上作对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5、再次聆听,感受歌曲A、B段的不同情绪。

6、为歌曲的B段画图形谱。

7、自编动作随歌曲表演。

三、全课小结。

谈谈学习了这节课的感受。

27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背唱歌曲《成都是个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范唱《成都是个好地方》,请学生听后谈谈歌曲的情绪。

2、鼓励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学唱第一乐段,启发他们发现这一乐段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休止符的地方,编创拍手的节奏等。

3、完整地演唱歌曲,边唱边用动作相互交流,表达情感。根据歌词的内容编创动作.

4、引导学生在节奏、旋律和情绪上作对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5、再次演唱歌曲,将歌曲中完全相同的曲调用相同的颜色勾画出来,模仿其同头换尾的方法编创旋律。

6、编动作随歌曲表演。

三、全课小结。

谈谈学习了这节课的感受。

28

游戏宫

放飞理想

教学内容: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回顾。 教学目标:

1.熟认常用的音乐记号;

2.说出中外音乐家的国籍和代表作; 3.背唱2-3首歌曲;

4.用指挥手势指挥同学演唱歌曲; 5.比一比谁会唱的歌多。 教学时间:3课时左右 教学过程:

一、“梦想,从这里起航”

把活动设计为:每个学生都是“七彩梦之舰”的成员,开启“梦之舰”驶向目的地,途中经过航标时,需领取每处航标上的梦想礼物,礼物可以是参照教科书游乐宫“放飞理想”中提供的相关复习内容,答对的队员就可以顺利地领取礼物,最后看哪一队“梦之舰”的成员领取的礼物最多,最快驶到目的地,哪一组为胜。整个活动教师只为活动命题,活动的具体工作则由学生自己来策划、组织。如:学生的

29 分组、竞赛的题目、礼物的准备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创造性。教师主要起协调作用,使活动开展得更顺利和有序。

二 “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音乐会

音乐学科的评价要突出学科特点,应结合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内容与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情况的总结和评价。

给学生拟定班级音乐会的系列主题,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音乐才能、相互交流与激励中完成学科期末的测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长过程通过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可为学生留下“我的成长档案”。

三、音乐展示活动.结合当下较为流行、较有影响力的音乐活动形式,开展“班级好声音”、“我是歌手”、“歌声嘹亮”、“最强记忆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娱自乐”活动汇报中,总结和交流本学期的学习成效,完成测评工作。

30

第19篇: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 《一二三四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一二三四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

2、能用饱满、有力、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认识曲作者,并简要了解他的其他作品,从中感悟军旅歌曲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歌曲《一二三四歌》

难点:了解进行曲音乐节奏、结构特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一二三四歌》 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进部队

1、听《当兵的人》,并请学生关注音乐中描述的是什么人物形象。(军人)

2、师:今天就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当军人的滋味。(将学生分成三组海军、空军、陆军,教师当总司令。)

3、师:海、路、空三军的新战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部队,初步体验一下战士们的军旅生活,请你参观后,说说你的感受。

(观看《一二三四歌》视频,学生感受部队生活,感受军人精神饱满的状态)

二、新课教学——我是军人

1、师:作为你们的总司令,今天我特地准备了一首歌曲送给你们,欢迎你们加入我们的队伍,请观察一下我所演唱的歌曲的情绪,根据歌曲的情绪、旋律、节奏,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第一乐段: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了解放军战士坚定勇敢自信的坚强性格。 第二乐段:歌曲采用了先密后疏的节奏,说唱兼有,给人以活泼乐观豪迈的印象。 第三乐段:短小精悍,有呼有应,火热的军营生活,以及战士自豪感。 (师范唱《一二三四歌》,生关注歌曲的情绪与结构,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情绪饱满、铿锵有力的特点)

2、分段学习歌曲 (1)学习第三乐段:

A、师范唱,生观察这一部分的不同之处。(加入说唱) B、生学习说唱的部分

一 0 二 0 | 三 0 四 | 一二三四 | 一.二三四 0 | 0 X 0 X|0 X 0 X|0 X 0 X | 0 XX 0 X | ①指名念节奏,引导发现最后一小节的节奏变化 师示范指导念0 XX 0 X ③齐念节奏 ④边念边拍 C、师唱生拍念 D、生生合作拍念 E、学习高声部。

① 视唱曲谱——填词演唱,指导高音的演唱。 ② 完整演唱第三乐段

(2)学习第

一、二乐段(学唱第一乐段时能否进行“轮唱”这一合唱形式的学习,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A、视唱曲谱。

B、朗读第一段的歌词,要求声音饱满富有弹性。

C、填词演唱(师生接唱——生完整唱,引导学生唱出军人的精神面貌干脆利落) D、情感处理:同学们都说战士的歌声是坚定有力的,其实他也有温柔的一面,歌曲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这一面呢?(引导学生用连贯流畅的方法演唱第二乐句,其他部分用饱满、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3、完整演唱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提醒学生用慷慨激昂的情绪,饱满有力、坚定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表现军人果断刚强的豪迈气概。)

4、学生讨论编排演唱形式

三、拓展延伸——了解军歌

1、认识曲作者,臧云飞:这首歌曲由石顺义作词、臧云飞作曲,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珠穆朗玛》你们听过吗?也是臧云飞做的曲,他的作品还有《当兵的人》、《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

2、依次播放《当兵的人》、《东西南北兵》、《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让学生猜猜曲名,会唱的同学可以跟唱。

3、揭示聆听的曲目,并简单介绍臧云飞的其他作品。《军中姐妹》、《女兵》、《珠穆朗玛》

4、师生探讨军歌的特点:(人民军队的雄壮与豪迈,是唱给战士的歌、反映战士生活,富有战斗气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习解放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什么样的品质?(热爱祖国热爱军营生活的高贵品质)

真像音乐家贝多芬说的:“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军旅歌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将军人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小军人们,让我们也用歌声将军人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大家看看吧!(唱《一二三四歌》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一二三四歌》是一首反映部队生活的群众歌曲,全曲铿锵豪迈与抒情相结合,将解放军战士坚定、勇敢、乐观、自信的精神十分巧妙的表现出来,旋律朗朗上口。 歌曲典型的军营生活让学生很感兴趣,由于对军人的崇敬,在学习时也能感觉到作为军人的那种自豪之情,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所以学习的效率很高,在表演时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自己缺乏足够的激情来引领学生走向更高境界的艺术殿堂,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还不够。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不断摸索。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教学设计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 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使学生了解到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② 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到此曲中的附点节奏、

切分节奏以及休止符的运用,使此曲节奏感强,雄壮有力的情绪,表现当代军人那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特点。

③ 通过对阅兵式片段的欣赏,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了解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②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其旋律中的同音重复、旋律的重复与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使此曲便于传唱,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

难点: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此曲中休止符运用的妙处。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跟随着《军队进行曲》步入音乐教室,并伴随着音乐原地踏步。师生问好。(情景教学)

二、导入(为新课铺垫)

1.根据课前所放的《军队进行曲》,提问同学的步伐整齐是因为什么原因? (踩着音乐的节拍行进)

2.说说《军队进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 (二拍子、强拍在第一拍上)

3.伴随着音乐走进教室时,你听到音乐后的感受是什么? (节奏感强、雄壮有力、激昂)

4.把刚才分析的《军队进行曲》的特点合在一起,就是进行曲的特点,导出进行曲。

5.众多进行曲中,你所熟悉的进行曲都有哪些?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等)

三、新授

1.放一段带有阅兵式画面的录象,引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引导学生观看军队队列行进视频,充分感受进行曲的特点。) 2.师介绍作者郑律成。

3.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师::这首乐曲是由管乐队演奏的,这就是管乐队里主要的四件乐器,他们分别是:圆号、小号、长号、大号。(引导学生关注管乐队中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并能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

师:谁能听出歌曲是几拍的节奏?(2/4拍) 跟老师学画指挥手势

师:谁来说说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答: 威武雄壮) 师:最后一个问题是乐曲的作者是谁? 4.赏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① 欣赏此曲后的感受(振奋人心)

② 欣赏后给你留下最深刻的是哪段音乐(最容易哼唱的部分)? (开头: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③ 分析开头的旋律:同音重复(只有一个音ⅰ组成)

不加任何节奏的演唱和加人附点和切分节奏的演唱,比较二者的区别,感受加上附点和切分后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具有号召性,节奏铿锵,振奋人心) 全曲大量运用了附点和切分节奏,目的是想表现什么?

(音乐丰富了,表现力强,更能表现军人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 ④ 填歌词,找出旋律的特点

(重复和变化重复、旋律位置比较低,旋律语气化,便于记忆、传唱) ⑤ 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有两处最为精彩的地方(老师示范演唱),哪两处能引起你的注意?(“听”)

比较“听”的后面用休止符和变成用拖拍,其音乐效果有什么不同?

(让听众能有更好的空间去想象各种场面,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听众,摒住呼吸,此时无声胜有声!)

⑥ 把学生分组,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后,给大家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进行曲表现出来。如边唱边拍手、指挥、正步走等。

四、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接触了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并欣赏了由著名的作曲家郑律成所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是我们更好的掌握了进行曲,了解了为什么好

歌、经典曲目可以流传至今,广为传唱。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以后欣赏乐曲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赏析。会欣赏更会分析。 【教学反思】

在上这堂课时,由于这首进行曲的旋律学生们比较熟悉,所以不能按照一般的进行曲来分析,而是分析一下这首进行曲的细节,妙处所在。通过我的启发和分析,学生在听了一遍之后就能把这首进行曲的前段和高潮部分哼唱了出来。

另外,休止符的运用也是这首进行曲的妙处所在。通过休止符的运用,使整首进行曲听上去干净利索,表现军人的那种雷厉风行的气质。学生通过我的讲解,也从中体会到了这一点。其次,我还让学生观看了**广场阅兵式录像,人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会进行曲的魅力所在,明白进行曲的节奏鲜明和规整的特点。

第一单元 行进之歌 《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分析、理解管弦乐《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解进行曲的特点,体验进行曲带给我们快乐的情绪。

二、听辨乐曲的主题旋律,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三、拓宽学生欣赏视野,激发欣赏音乐的兴趣。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幽默、诙谐的情绪特点。 教学难点:

复三部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准备:

一、鼓励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手段、查阅相关资料。

二、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军队进行曲》进教室。

二、导入

1、进入教室时听到的音乐节奏感觉怎样?

2、播放管弦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问:这首曲子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曲?歌曲的情绪和节奏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曲子被称作为进行曲?

(进行曲:以行进的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作品,一般在队伍行进时演奏,用来统一步伐和意志。)

三、新课教学

1、介绍作者老约翰.斯特劳斯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作者?

(老约翰.斯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的音乐作品共有252首,其中圆舞曲152首。此外还有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当属《拉德茨基进行曲》。)

2、初步欣赏乐曲

播放多媒体课件《拉德茨基进行曲》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版,引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感受乐曲,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1) 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轻松、幽默、诙谐。) (2) 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欣赏时拍手的加入、乐曲共分三个大段。)

3、分析理解乐曲 (1)介绍曲子的由来。

(乐曲原本是为了歌颂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但他本身是个非赏有争议的人物。后由于这首曲子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能获得很好的剧场效果,人们渐渐忘了拉德茨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喜欢起这首曲子来。)

(2)分段欣赏、分析曲式(教师分段播放乐曲,引导学生逐步画出曲式图)。 欣赏A段音乐。 ① 视唱主题音乐。 a主题: 1 = D 2/2 3#2 | 3 3#2 3 3#2 | 30 20 10 3#2 | 30 3#2 30 3#2 | 30 60 50

53 | 4 6 5 52 | 3 6 5 53 |2 7 — 6 | 0 5#4 5 6 5 4 | 3 3#2 3 3#2 | 3 2 1 3#2| 30 3#2 30 3#2 | 3 6 5 53 |#4 3 2 — | 5 2 1 — | 7.6 54 32 | 1 1 1 0 || b主题:1 = D 2/2 6 — — — — | 6 — — — — | 5 — — — — | 5 — 0 5 | 5 — 4 6 | 6 — 5 1 | 7 76 5 4 |6 6 5 4 3 | 5 — 4 6 | 6 — 5 1 | 7 7#5 6 1 | 7 7#5 6 1 | 3 3 3 3 33 |3 3 3 3 3 3 | 3 0 0 0 || ②聆听A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1)问:A段音乐可以有几小部分组成?这段音乐描写了拉德茨基怎样的形象?(A段描写拉德茨基在马上的威武形象,分a、b、a三部分。) 2)复听A段音乐,用自己的身体当乐器为歌曲伴奏。 欣赏B段音乐,视唱主题音乐。 a主题: 1 = A 2/2 53 3 — — | 53 3 — — | 53 3 3 3 | 3 — — 3 | 44 2 — 1 | 7 6 6 6 | 51 3 3 3|3 — — — |53 3 — — | 53 3 — — | 53 3 3 3 | 3 — — 33 | 44 2 — 1 |7 6 6 6 |53 3 4 2 | 1 — — 0 || b主题: 1 = A 2/2 3 | 4 2 — 1 | 7 6 6 6 | 51 3 3 3 | 3 — — 3 | 4 2 — 1 | 7 6 6 6 | 5 5 1 3 5 4 3 | 2 1 7 6 5 4 3 2 || 1)问:B段有几个小部分组成?这段音乐拉德茨基怎样的形象?(B段:描写拉德茨基慢步奔跑检阅队伍时既严肃又轻松,分a、b、a、b、a五部分。) 2)复听B段音乐,并想一想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段音乐。 (3)师生完整演示歌曲。

(4)引导学生用“啦”唱出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并利用身体以及打击乐器为主题旋律边配伴奏,试着跟音乐一起完成。

4、知识拓展

1、分组活动,把学生分成A段音乐组、B段音乐组和打击乐器组进行合作表演。

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收集其他表现形式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四、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老约翰.斯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知道了复式三部曲的构成,对进行曲这种体裁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音乐都是进行曲体裁,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不同风格的进行曲,以后我们在再一起交流。

五、听《拉德茨基进行曲》离开音乐教室。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欣赏内容是进行曲,为了更好地达到让学生喜欢歌唱与聆听进行曲,愿意深入总结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振奋精神,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生活这一目标,我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又增加了丰富的进行曲,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是每首都能听完的,所以我就从进行曲的特征、形式、种类、作用这四方面引导学生欣赏学习。根据实际情况有的听、有的知道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想给学生传递信息。

第二单元 影视金曲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长江之歌》、欣赏《祖国颂》体会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2.能够主动参与分析《长江之歌》的曲式结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长江之歌》。 教学重点: 学唱《长江之歌》。 教学难点:

三段体的理解及在歌曲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创作练习

(1)聆听《长江之歌》的旋律。

教师:请听一段旋律,这段旋律的节奏、旋律是什么?(教师弹奏《长江之歌》的旋律)

学生:节奏比较平稳、宽阔,比较舒展,旋律起伏比较大。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从情绪上你的感受是什么?(师生共同唱《长江之歌》歌谱) (2)为旋律创作歌词

教师:下面我们以“祖**亲”或者老师为题,为这段旋律填词。你可以按照原来的节奏填词,也可以自己设计。分成4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教师:我们听一听各组同学的歌词,一起来唱一唱学生的创作。 学生创作:

“你是历史古国,经过风雨的洗礼,你是东方巨龙,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你是辛勤的园丁,浇灌祖国的花朵,百花茁壮成长,装点伟大的祖国。” 2.学习歌曲《长江之歌》 (1)练习演唱歌曲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以“长江”为主题的歌曲,大家一起唱一唱。 (教师出示歌篇,师生一起练习演唱) (2)介绍歌曲

教师:这段歌词形象地描绘了长江从雪山走来,一泻千里,奔腾咆哮,波澜壮阔景象,这段音乐史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 (教师板书:《长江之歌》王世光曲、胡宏伟词)

教师:《话说长江》摄制组从众多的词作品中选中了胡宏伟的此。它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波澜壮阔的景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请同学们思考:歌曲从情绪上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它分为几个部分? (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片段)

教师:请说说歌曲从情绪上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我觉得很开阔,很有气势,通过跌宕的旋律表达了亿万儿女对祖**亲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分析歌曲结构 教师:这首歌分为几部分?

学生:全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是你的气概”,第二部分从“你用甘甜的乳汁”到“挽起高山大海”第三部分是从“我们赞美长江”到“你有母亲的情怀”最后尾声。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部和尾声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如果我们把第一部分称为A段,歌曲中有没有和它基本相同的地方? 学生:有三段。

教师:我们把它叫做再现段,中间的叫B段。这首歌的曲式结构是带在线的三部曲式。请同学注意,A段与再现段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教师唱A段和再现段的结尾。

请同学们把再现段在唱一下。(师生共同演唱歌曲片段)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学唱B段,请同学思考:B段的旋律从节奏上、旋律上和A段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演唱、比较)

学生:它的旋律比较平缓,附点音乐比较长音明增加,起伏不大。 教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非常优美。抒情。

教师:下面请同学再把B段歌词唱一下,请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 学生: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师生共同演唱)

教师:如果B段用甜美的声音演唱、A段、再现段用什么样的声音?

学生:A段用徐缓平稳的声音来赞颂长江的宏伟壮丽,再现段应该是包含激情,表现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

教师:下面我们完整地演唱一遍,并注意歌曲的弱拍进入。(教师弹奏伴奏,学生演唱全曲) (4)歌曲结尾

教师:除了你们刚才唱的一种结尾,还可以有一种结尾,你们喜欢哪一种?(教师演唱两种歌曲结尾)

学生:我们喜欢第一种,结束在“mi”音上,可以使人感觉回味无穷。 学生:我觉得第二种,音乐能使我们感受到长江汹涌澎湃、奔腾如海的那种宏伟气势,而且预示在改革的大潮中,中华民族儿女必将崛起成为东方巨人,成为世界的巨人。

教师:可以说两种尾声都不错,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 (5)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教师:长江养育世世代代炎黄子孙,我们由衷地赞美着她。请大家思考:这三段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情绪和声音演唱?

学生:第一段饱含深情,用饱满的情绪演唱,第二段声音要甜美一些,第三段应该更加激情地演唱。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唱长江歌曲的教室,以学生唱歌为主线,属于音乐教学领域。根据新课程标准以音乐美学为核心的基本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爱上音乐,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音乐中包含的音乐作品,与自己音乐启发学生的共鸣,用自己的歌曲,语言和行动将传达给学生。同时,在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内容的音乐练习活动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气氛中获得美学的乐趣。

第二单元 影视金曲 第二课时 《伴随着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聆听并赏析《伴随着你》,分析音乐的表现要素,知道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哼唱《伴随着你》主题A部分,并分组讨论、即兴创编歌词自演自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影视主题音乐产生继续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对影视主题音乐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重难点

1、重点:聆听并赏析歌曲的音乐基本要素

2、难点:在哼唱主题A部分的基础上即兴创编歌词并自演自唱

三、教学资源及技术实现:

1.学生:课前分4组查阅资料:“影视音乐”、“久石让”、“宫崎骏”、“天空之城”

2.教师:音频、视频、PPT课件等。

3.数字媒体:使用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以播放MP

3、MP

4、PPT等格式的音像资料;使用电子白板以作板书;使用电子琴以弹奏伴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

教师组织学生有序进入教室,欣赏动画电影《天空之城》视频片段

2、提问学生:

教师请学生聆听三段音乐片段,为动画电影《天空之城》选择最佳配乐 教师:这部动画电影叫《天空之城》。电影离不开音乐,音乐是电影的灵魂,主题音乐更是影片的形象和标志。那老师想考考你们,以下三段音乐,哪一段最适合为刚才的动画电影做主题音乐呢?

A《SUMMER》B《伴随着你》C《太阳照常升起》

3、导入新课:聆听与欣赏影视音乐《伴随着你》

(二)新课学习:

1、初听音乐:

请学生完整地聆听与欣赏《伴随着你》,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 (教师播放《伴随着你》音频,学生划出前4个小节的旋律线。)

教师: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这段音乐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并请你们以水平线为“6”音位置,划出前4个小节的旋律线。

2、再听音乐:请学生再次聆听与欣赏《伴随着你》,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教师播放《伴随着你》视频,学生分组分析乐曲的基本要素)

教师:请你们四个小组分别来分析一下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

(第一组分析速度,第二组分析力度,第三组分析节奏、第四组分析节拍)

3、观看音乐视频:

欣赏片尾曲《伴随着你》视频,比较主题音乐和片尾曲的不同。

(教师播放片尾曲《伴随着你》视频,学生比较主题音乐和片尾主题歌的不同。)

教师:请你们欣赏一下片尾主题歌《伴随着你》,比较一下主题音乐与片尾主题歌的不同。

(主要从速度、体裁、力度、情感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4、主题音乐一共在影片当中出现了三次。(1)片头以管弦乐演奏形式完整出现

(2)中间作为场景音乐片段形式出现 (3)片尾以歌曲形式完整出现

5、知识论坛:

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宫崎骏、久石让、影视音乐以及《天空之城》。 (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教师:虽然《伴随着你》的主题音乐和片尾曲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它们的主题、旋律和节拍是相同的,这些都是在表达人们对天空之城的向往和追求。那么你们是否了解《伴随着你》的相关知识呢?请各个小组展示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 A宫崎骏——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动画师,代表作有:《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幽灵公主》、《风之谷》、《龙猫》等。

B久石让——日本著名作曲家、歌手、钢琴家,为《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菊次郎的夏天》、《坏孩子的天空》等电影配乐。

C影视音乐——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的配乐和歌曲。主题音乐和主题歌起到了高度概括影视内容的作用,是影视作品的灵魂;场景音乐和插曲起到铺垫、烘托和渲染的作用。

D《天空之城》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于1986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原作、监督、脚本和角色设定都是由宫崎骏来担任,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宫崎骏的理念。

(三)新课拓展:

1、哼唱音乐:

聆听与欣赏吟唱版《伴随着你》,跟随音乐哼唱主题A部分。 (教师播放《伴随着你》吟唱版,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主题A部分。)

教师:《伴随着你》由于旋律优美、动人心弦,深受人们的喜爱,被改编成多种版本,现在请你们欣赏一下《伴随着你》吟唱版,请你们跟着音乐哼唱主题A部分。

2、创编活动: A:小组创编: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伴随着你》即兴创编歌词或动作,并自演自唱。 (教师播放《伴随着你》为背景音乐,学生分组讨论、创编,教师给予点拨、启

发。)

教师:当我们自己哼唱这段旋律的时候,内心一定有很多的想象。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为《伴随着你》即兴创编歌词或动作,来表达你们的心境。 B:小组表演:学生分组表演,展示自己即兴创编的音乐作品。

(教师当音响师,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评价,教师再加以小结、点评。

(四)课堂小测:聆听三段影视音乐,将音乐、电影和体裁进行连线。(教师播放三段音乐片段,学生进行思考、连线,教师再加以点评。)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我们聆听与欣赏了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音乐《伴随着你》,以及《伴随着你》的多种体裁形式,并了解了各种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能够多了解一些优秀的影视音乐,然后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宽容与爱心的基础之上的,是存在于施教者和受教者心灵间平等的交流中的,真正的教育会像温暖的阳光一样始终照耀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引领他们走向成功。

《伴随着你》深受人们的喜爱,被改编成多种音乐版本,有着极为丰富的音乐素材,对于学生进行作品音乐要素分析,有着很大的帮助。从影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上,又有着较强的环保意识,它昭示着:人类和文明只有依赖自然才能得以生存。

第二单元 影视金曲

第三课时 《穿越竹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知道场景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2、通过对本节课所接触的音乐进行了解与感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并乐于参与讨论相关话题。

二、难点与重点

1、重点:通过聆听、分析等,了解影视音乐之场景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2、难点:理解影视音乐之场景音乐与影像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谈李安执导的武侠片《卧虎藏龙》(视频播放《卧虎藏龙》背景音乐。)

看过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觉得影片最引人入胜的是武打设计,最精彩的是人物对白,而最感人的则是其中的音乐。影片没有一般武侠片那种笑傲江湖的豪气,取而代之的是寻找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深沉思索与含蓄。在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奖中,电影《卧虎藏龙》获得10项提名。最终拿到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乐大奖。

今天,就让我们以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两首音乐为例,来了解和感受场景音乐的魅力。

二)场景音乐赏析之一 —— 《夜斗》

1、——播放《夜斗》 思考:1)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2)请描述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与影片故事情节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

影片中最叫座之处大概要数俞秀莲和玉娇龙夜斗这一场,青冥剑是影片的重要符号之一,它贯穿全片,是挑起矛盾、制造冲突的重要道具,片中的首场打戏便是因它而起。传统的中国鼓点一声紧似一声。两人在鼓声中凌空打斗,绝地奔走,鼓声所传达的意境竟是一个“打”字所不能达到的。 1)打击乐——(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打斗场面的气氛。) 2)随着激烈的打斗场面,鼓声的速度、力度不断加以发展变化,充分烘托出紧张刺激的武打气氛,增强了动作的节奏感和力量感。 那么,什么是场景音乐呢? {课件出示:影视音乐之——场景音乐:场景音乐是指影视进行过程中使用的音乐。(除去片头和片尾音乐外)场景音乐是对某个具体故事情节或人物感情发展变化进行的铺垫、烘托和渲染,具有营造戏剧性高潮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其作用:

1、描绘作用。主要用音乐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与气氛;

2、推动剧情发展作用。

在这部电影中,于秀莲和玉娇龙的打戏在玉娇龙抢的青冥剑后,在于秀莲家两人第二次大打出手。随着激烈的打斗场面,鼓声的速度、力度不断加以发展变化,充分烘托出紧张刺激的武打气氛,增强了动作的节奏感和力量感。让我们来欣赏。 3)——播放视频

(二)场景音乐赏析之二——《穿越竹林》

1、导语:有人这样来形容音乐和电影画面的关系——音乐与画面调情,调情两字虽用的不怎样雅致,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两者的亲密关系。让我们来欣赏场景音乐之——《穿越竹林》。

2、让我们先来聆听箫的音色。(音色古淡而神秘,轻灵的节奏配合激斗的场面渲染气氛。)

3、播放《穿越竹林》音乐 ——思考: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回答后师小结: (箫的舒缓柔美、哀婉惆怅;人声的虚幻神秘、渺远空灵;大提琴的感叹、无奈。)

4、聆听、视唱箫演奏的旋律,感受其舒缓柔美、哀婉惆怅的情绪特征。

5、聆听、视唱大提琴演奏的旋律,感受其情绪特征。大提琴奏出的感叹、无奈的旋律,体现出人物情感与行为间的矛盾、犹豫。

6、复听《穿越竹林》音乐,在图谱上绘出人声吟唱的部分。

7、学生回答,师订正(要着重引导学生聆听这段场景音乐中,人声、箫、弦乐器多层次的音乐织体所产生的意境。

四、对比分析:两段不同风格形式的配乐在烘托气氛、增强故事表现力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

(《夜斗》 音乐使打斗的气氛更加激烈,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穿越竹林》音乐体现出两代人对爱情的态度及人性中欲望和自我戒律之间的矛盾冲突:玉娇龙骄纵任性;李慕白隐忍压抑。)

五、欣赏电影片段《穿越竹林》:结合音乐欣赏影片,感受音乐和画面的配合。(音乐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影片的情绪会带来变化)

六、回顾上节课内容,学生总结概括影视音乐的分类及作用。

七、小结:

电影音乐中的场景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场景音乐来烘托,因此可以说,影片的场景音乐为整部电影情节的设计、气氛的烘托、内容的彰显、主题的表达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我们在关注电影情节的同时,来关注电影音乐。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聆听并欣赏了《穿越竹林》,知道场景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及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结合剧情和画面来进行二维立体的欣赏,以充分感受音、画关系,认识影视音乐的功能和地位。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感受这些经典影视音乐中,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审美修养得到丰富、加强和提高。

第三单元 天山之音 《青春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用恰当的速度、情绪、音色,自信的演唱《青春舞曲》,并能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三种不同演唱版本的《青春舞曲》,让学生来感受音乐、学习音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深层理解,树立珍惜青春、不虚度年华的人生观,培养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 教学重点: 学生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自信的演唱《青春舞曲》,并能通过欣赏《青春舞曲》三种不同风格的演唱,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音乐创作、表演活动的开展。 教法与学法:

1.主要采用“音乐小主人”制和“组长导演”制,以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音乐创作活动的积极性,以区别于老师教、学生跟着唱的常规教学设计。

2.视听结合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激励评价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简单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铃鼓、沙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达坂城的姑娘》。

2、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初步感受新疆歌曲的风格。

设计意图: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新歌做好情感铺垫。

3、提问: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是哪一个地区的? (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辨别是新疆民歌)

4、问:大家还知道有哪些新疆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汗》等。)教师进行即兴演唱。

设计意图:教师的即兴演唱能把学生带到新疆歌曲美妙的意境之中,点燃学生学唱新歌的激情,同时也让学生对新学期音乐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服感。

5、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一首动听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二、师生换位

学唱新歌

1、多媒体播放歌手周笔畅演唱的《青春舞曲》,整体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感情气质。

(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歌手,这样的设计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唱歌曲的热情。)

速度

A、中速稍慢 B、中速稍快 C、进行速度

节拍

A、2/4 B、4/4 C、3/4

情绪

A、欢快 B、悲伤 C、雄壮 D、抒情 E、庄严 F、柔美

意境

A、宽广辽阔 B、整装待发 C、流畅优美 D、活泼热情

2、欣赏前提出问问题:请同学们感受歌曲的速度、节拍、情绪、意境,分别是怎样的?

3、师生共同完成所提出的问题。

4、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学生再次感受歌曲。(及时进行德育渗透,珍惜青春,不虚度年华。)

设计意图: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及时的进行德育渗透,可引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多媒体展示传统民族唱法的《青春舞曲》,以教唱法学习歌曲。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而且对歌曲旋律的难点部分要给以正确的引导。)

6、鼓励学生做音乐小主人,师生换位学唱歌曲。

(“音乐小主人”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传授知识的乐趣,成功的乐趣,但教师不应该是局外人、旁观者,而是把自己置于参与者和服务者的“地位”,把一切“教”的活动落实在“学”的活动中,有心做孩子们的合作伙伴、观众,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教”与“学”的快乐,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7、以组为单位进行唱歌比赛。(教师进行积极的鼓励性评价)

8、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青春舞曲》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唱法的不同演唱风格。

三、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我参与、我体验、我快乐)

问:“除了刚才我们的演唱方式,大家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 (根据学生的建议,可采用独唱、对唱、表演唱、舞蹈、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歌曲。)

1、采用“组长导演”制,分小组进行讨论、创作。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自己当导演,小组合作,共同组织、实施音乐创作表演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每个小组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用集体的智慧来展示各自小组的魅力。

(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战胜自己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张扬个性的空间。) 2、学生进行才艺展示。

(1)分男女组演唱。 (2)抽同学领唱再齐唱

(3)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4)请同学们为歌曲《青春舞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5)教师弹琴,让学生击掌为《青春舞曲》做伴奏。

(以学生为主题,体现学生是“音乐小主人”这一主旨,激发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音乐课堂发展学生可塑造的各种能力及潜力。) 3、激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评价时,除对表现好的学生或小组给予鼓励性的表扬外,还要对某些表现不够完美的学生或小组给予鼓励性的表扬,从而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下一次活动,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标。

四、重温歌曲

感悟青春

教师组织学生齐唱歌曲,再度感受《青春舞曲》的旋律、意境和内在的哲理,并说出本节课的结束语,留给学生无限的思索空间:“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青春是什么?青春是靠你我共同来谱写的一曲永恒的乐章。希望同学们把握青春,珍惜美好时光,共同来唱响属于我们的青春舞曲吧!”

五、下课:

学生在歌曲《青春舞曲》的旋律中,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同学们背唱了歌曲《青春舞曲》,通过唱歌、表演、创造与合作,更好的表现了歌曲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本课给我体会最深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必须抓住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寓教于乐。

第三单元 天山之音

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赛乃姆》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新疆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歌曲的艺术美。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祖国统一。

2、感受、体验、探究、表现作品情绪、情感。

3、了解维吾尔族的传统大曲木卡姆,愿意探索与其有关的音乐文化。教学重点:

1、了解新疆的民间歌舞曲,培养学生对新疆音乐文化的兴趣。

2、感受冬不拉乐器的魅力,了解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大曲木卡姆艺术。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新疆民间歌舞的兴趣。

2、学会聆听、欣赏、分析音乐,感受民间艺术之美。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音乐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歌舞,今天请随着老师的导领,我们作一次民族音乐风情游。

(通过从学生感受极深的歌曲导入欣赏,使学生对少数民族歌舞产生浓厚兴趣。)

二、欣赏冬不拉弹唱《我的金色阿勒泰》

1、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 了解阿泰勒:阿勒泰,因山得名,蒙古语为“金山”之意。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贯穿阿尔泰山的“千里岩画长廊”至今仍释放着远古文明的信息;“草原丝绸之路”给这里留下一部文明交汇、碰撞的传奇史和众多的文化遗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驻足于此,踏上西征的行程。 (简单介绍阿泰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清朝就开始了黄金的规模开采;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阿勒泰,被誉为“地质圣坑”的可可托海3号矿,诉说着阿勒泰矿业的辉煌历史;全国第二大铜矿--阿舍勒铜矿等一批矿山企业的崛起,昭示着阿勒泰矿业发展的灿烂前景。

这里有古朴的草原风情。哈萨克族是当地主体民族,至今仍保存着世人已不多见的季节性游牧方式。每年春天,皑皑白雪尚未化尽,勤劳淳朴的哈萨克人便

离开居住了半年的“冬窝子”,奔向大山深处的夏牧场,与曰月相伴,逐水草而居,尽得天地之精华。(学生情境陶冶、参与讨论,学生参与体验、学生知识发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2、教师播放歌曲,思考:

(1)乐曲的情绪、乐曲的特点?(歌曲旋律节奏较为简洁,句式结构比较自由,赞颂了阿勒泰群山下美丽的牧场和家园。)

(2)运用的乐器是什么?(冬不拉,是一种二弦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

3、再次欣赏乐曲:

(1) 让学生画出这首歌曲的旋律线,看看是否呈延绵起伏的山峦形状。 (2)提问并讨论:观看冬不拉乐器,哈萨克族少年边弹冬不拉边赞美家乡的歌,对你们有什么触动?

了解弹拨乐器——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 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

(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欣赏及教师讲解使同学对冬不拉弹唱这一民歌有所了解,加深 学生对冬不拉弹唱音乐的理解便于更好地学习理解歌曲。)

三、欣赏歌舞曲《赛乃姆》

1、乐曲分析: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大乃格曼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它歌舞皆并形式自由,乐器有弹布尔、热瓦甫、独它尔与手鼓。

(欣赏分析《赛乃姆》,介绍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学生从中感受民族音乐的发展与维吾尔族的生活风俗。)

2、再次欣赏歌舞曲《赛乃姆》

了解传统大曲《赛乃姆》:《赛乃姆》是我国传统大曲《十二木卡姆》选段,木卡姆是我国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大曲,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由于它有12套之多,因而又有“十二木卡姆”之称。十二木卡姆属于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个,通过讨论、探究了解相关音乐知识。)

四、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祖国的一员,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各民族人民手牵手,心连心,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曲,对冬不拉乐器弹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知道了木卡姆这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在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歌舞的同时增进了民族团结。在以后的欣赏中,我尽可能的采用 “画音乐”的形式来进行欣赏教学,鼓励学生尽量要画出自己听到的内容,用你认为最合适的图形表现。“画音乐”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之中,虽然这这仅仅是一个起步,我相信学生在今后的锻炼中一定会画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的。

第四单元 美洲乐声 第一课时 《红河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河谷》,启发学生用舒展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

2、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唱好《红河谷》弱起小节。

2、启发学生理解欧洲音乐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教学光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一处自然景观,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老师画的是什么?(国旗)是哪个国家的?

(师提示:枫叶国旗,枫树是这个国家的国树,这个国家有枫叶之国得美誉。多媒体课件展示加拿大风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正确答案——加拿大)

2.简介加拿大:

移民国家,英法后裔;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渔业、新闻纸等。

师总结:加拿大位于北美洲,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它的面积居世界第二,而人口只有3000多万。加拿大风景非常优美。加拿大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并学唱一首优美动听的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一系列问答,使各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红河谷》,让学生想一想歌曲的旋律进行是平稳的还是跳跃的?(平稳)表现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还是优美抒情的?(优美抒情)

2、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音乐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听一听《红河谷》这首歌曲之中都唱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师:简介歌曲:《红河谷》是流传在北方红河一带的民歌,它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红河一带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它回顾了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师:现在我们看这首歌曲是什么拍子?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强、弱、次强、弱)

师:最后一拍是弱拍,这首歌曲第一小节只有一拍,在小节线的左侧也就是最后一拍,而最后一小节有三拍,首尾相加是一个完全小节,这叫弱起小节。 师:让我们用弱起的感觉“啦”来模唱这首曲子。

师:大家模唱的不错,下面我们把歌词加入到旋律中,听老师的伴奏,请大家试着来演唱歌词。

(学生填词演唱。边唱边纠正错误的地方)

4、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怎样的速度来演唱这首歌曲? (稍快或稍慢) 师:两种速度我们都来体验一下。首先用稍慢的速度来演唱。

师总结:怀念、深情,讲述了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那种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用稍慢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一个乐节一吸气的方法和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

师:下面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唱。同学们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表达又有什么变化?(活泼欢快)

师总结:活泼欢快、健康向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用稍快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通过这两次对比,总结出: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它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也是有差异的。)

5、师生合作演唱:

下面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演唱这首歌曲,大家欢迎吗?那么老师来唱第一段,同学们演唱第二段。

(课堂中的评价,师生、生生互动,情感交融。通过合作、竞争,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

6、师:《红河谷》既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现在我们一起带着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用中速、抒情地)跟着伴奏完整的演唱一遍。

三、创造表现

1、师:通过学习《红河谷》这首歌,我们知道,加拿大是一个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期待着世界各国朋友的光临。那么我们就用当地语言英语来演唱一下歌曲。

2、拓展延伸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是加拿大民歌,欣赏的墨西哥的民歌,那请同学们也来说

一说我们自己国家的民歌,好吗?

生: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师补充:江苏民歌《茉莉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湖南民歌《浏阳河》、河北民歌《小白菜》、陕西民歌《信天游》、蒙古族民歌等。)

四、课堂小结:

师: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家园,报效祖国!今后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音乐是最具有情感的,而《红河谷》更是从情感出发的一课。怎样才能把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受的形象来触动学生“爱乡”的心弦呢?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应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歌曲所描写的情景,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作品中流露出的爱乡之情。

2、应突出学生主体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升华情感。并引导学生自编自演,提高创作实践能力,在创作体验中,也升华了自己的爱乡、爱国的情感。

第四单元 美洲乐声 《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听明白凯皮拉的小火车这首乐曲的内容,了解作品的结构。

2、感受乐曲中速度、力度、节奏变化在音乐上的表现作用,并能以语言、动作或打击乐器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音响表现火车印象,表达快乐的情绪。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2、3。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同学们,今天老师像带大家去巴西做客,因为那里的凯皮拉在欢迎我们。咦,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了,什么是凯皮拉啊?凯皮拉:农场工人。我们再地图上找一

下巴西在哪?噢,在这,好远啊!不过不用担心,凯皮拉已经派了一辆火车,但是这辆货车需要我们自己去发动它。(出示巴西地图) 现在老师将全班分成三组:

车轮滚滚 :2/4 ×× ×× ︱ ×× ××︰‖ ka ca ca ca ka ca ca ca 预设:用敲击桌凳的音响——火车奔驰的车轮声,突出强拍。 汽笛声声:2/4 × — ︱ × — ︰‖ wu wu 预设:用人声:模仿火车的汽笛,要求节奏、气息。 排放蒸汽 :2/4 ×× ×× ︱ ×× ××︰‖

Cu„„ Cu„„

预设:用纸张、沙球、人声等——模仿排放蒸汽的音响。

2、分段聆听音乐

播放音乐(引子部分)要求(请大家根据音乐快速做出反映)模仿车轮滚动。提问: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出了什么?速递和力度上是怎么体现的? 生:火车启动项远方奔驰。渐快。渐强。

师:看来大家都感受到了火车启动的画面,其实我们刚才听到的火车行进时车轮在轨道上发出的有节奏的哐哐声,飞驰的火车与风摩擦声,蒸汽机发出的嘶嘶声都被巴西体鸣乐器贴切的模仿出来,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介绍几样巴西乐器。 竹响板:表面带槽的中空竹棒,用棍刮擦来发声。 响葫芦:管状金属乐器,内装石子,一摇就发出声音。

卡巴萨:表面带槽且镶嵌许多珠子的中空圆葫芦,旋转时,表面的珠子发出声响。 巴西铃鼓:与普通铃鼓相似,但是鼓帮较深切镶嵌有更多金属小圆片。 师:就是这些乐器演绎了神奇的火车启动声,那刚才同学说了火车是渐快的,你能随着音乐模仿一下吗?

继续播放引子部分,在进入主题前提示,前方即将到达巴西农场,你听,凯皮拉在奏乐欢迎我们(ppt) 提问:在这段音乐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这时候的速度和力度又是怎样的?

(巴西农场美丽的风景和凯皮拉的热情,快速,强。)

凯皮拉如此之热情,当我们到达农场时,热情的凯皮拉之声就响起来了,那这热情的旋律出现了几次?两次演奏的乐器一样吗?子啊音乐中找出来。 第一次 火车声 第二次(音色威武,隆重) 铜管(音色舒适悠长)长笛,小提琴。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仔细地听一下凯皮拉音乐《采果人之歌》(播放主题) 刚才我们穿梭在美丽的巴西农场,那农场的路是怎样的,它是笔直的还是曲折的,我们跟着音乐一起画一画。(播放采果人之歌)

3、介绍作者

作曲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出这首作品?

据说,一次,作曲家乘火车行使在美丽的巴西国土上,体验着火车车轮在铁道上快乐飞奔和汽笛有力的长鸣,看着窗外绿色的森林与田园。作曲家产生了创作激情。写下了这首作品。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了具有典型巴西音乐风格的民歌作为音乐主题,就是刚才大家听出的《采果人之歌》的旋律。

罗波斯,是一位爱国的巴西作曲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的使用了巴西的民族音乐元素,选择了典型的巴西民族打击乐乐器来为乐曲配奏,包括我们今天聆听的这首管弦乐作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巴西,欣赏巴西的音乐。

师:象这样以逼真的音响模仿,描绘出事物动态场景的音乐,人们把它称为“描绘性音乐”。作曲家给这首曲子还起了另外一个名字:“托卡塔”。

托卡塔——原是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键盘器乐曲,同波尔卡、摇篮曲、小夜曲、进行曲等一样旋律具有自己明显的风格特征。托卡塔具有即兴创作、自由奔放的特点。这首《凯皮拉的小火车》正好体现了这些特点。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听明白凯皮拉的小火车这首乐曲的内容,了解作品的结构。在欣赏中感受乐曲中速度、力度、节奏变化在音乐上的表现作用,并能以语言、动作或打击乐器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音响表现火车印象,表达快乐的情绪。

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无锡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江南民歌《无锡景》,欣赏并了解与之有关的音乐,增强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喜爱。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聆听中体验江南音乐的风格。并通过歌唱、交流、互动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品味江南文化。

3、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小调及民族五声调式,能用歌声表现歌曲的风格和情感。教学重、难点:用歌声唱出《无锡景》亲切温柔、细腻秀美的风格;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2.了解五声调式。3.模唱五声音阶。

二、学唱新歌《无锡景》 1.听听《无锡景》

A 关注歌词内容,介绍了江苏名城无锡的哪些特色?(用了哪些语气衬词?) B 关注旋律特点 ,歌曲的结构,乐句旋律的走向怎样?

师生讨论:旋律---“音串” 曲折下行的模进。“小桥流水”形象的音乐化身。 结构---四个乐句,起承转合。一曲多段词,分节歌形式。 歌词---多语气衬词“呀”“末” 。柔和的语调让听者倍感亲切。

(《无锡景》歌词有很多版本,大体都是生动地介绍无锡城的历史、风光、特产与城市发展新面貌的,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 2.唱唱《无锡景》

A 视唱歌谱。(击拍学唱)

难点解决:曲谱当中的装饰音记号倚音、波音,以及切分节奏的唱法。 B 普通话学唱

难点解决:十六分音符一字多音的唱法。

要求:歌唱状态;用轻柔的声音学唱,要有气息的支持;女生用轻假声,男生低八度,鼓励男生用假声唱。

3.品味《无锡景》 A欣赏吴方言演唱

问:欣赏了方言演唱后,听觉上有什么不同感受? 讨论:苏州方言的特点,并举例:“我”“让”

B学习小调知识:定义,产生,江南小调的音乐特点。

江南民歌曲折婉转,清丽流畅。而软、糯、甜、媚的吴方言的演唱更让他具有温柔、含蓄、缠绵的音乐特质。人们把这种小腔调,小结构的歌曲称为“小曲”、“ 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是民歌一种典型的体裁。地域性强,常用方言演唱。 C 模仿吴方言演唱,至少会唱一段方言歌词。(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D 分组反馈,即时评价。 (教师弹奏琵琶为学生伴奏。)

三、小调弹唱与苏州弹词 1.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弹唱

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因为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和加工,从而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小调与弹词。高博文弹词唱小调

《无锡景》俗称《侉侉调》, “侉侉调”促成了约在明初建文年间,中原一带“弦索”的形成。因此,小调也经常江南的曲艺艺术——苏州弹词融合在一起。(琵琶、三弦等伴奏的弹唱形式) 教学反思:

江南的民歌和音乐体现了锦绣江南的风貌,表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今后多去接近和了解民间歌曲,民间音乐,领略其中无穷的魅力!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聆听中体验江南音乐的风格。并通过歌唱、交流、互动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品味江南文化。

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并演唱《沂蒙山好风光》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

2、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好风光》,体会歌曲的美感。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学唱歌曲体会歌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用箫演奏《沂蒙山好风光》。

师:老师先给大家演奏一首乐曲,大家听一听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 生:《沂蒙山小调》。

师:《沂蒙山小调》又叫做《沂蒙山好风光》。

2、介绍沂蒙山以及《沂蒙山好风光》的创作背景。

师:你们有谁知道沂蒙山在我国的哪个省?我找一位同学来回答。我给你们几个选项:A.四川 B.山西 C.山东D.河北 (你可以求助现场同学,也可以让我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生:山东省

师:非常好。有没有同学去过沂蒙山?给我们介绍一下沂蒙山。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那么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沂蒙山。

沂蒙山是著名的革命胜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沂蒙山上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有层层的梯田,一间间石头垒成的小屋子,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情。

(这首作品作于1940年,这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困难的阶段。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是群众基础好,而且隐蔽、安全。当年山东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还有文工团也驻在这个村里。《沂蒙山好风光》就是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

生:什么是“黄沙会”?

师:好,有同学问了“什么是黄沙会?”。

(这个黄沙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指使,利用迷信活动猖狂破坏抗日根据地活动的反动组织,为了消灭这股反动势力,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了与黄沙会的斗争,文工团也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参加这场斗争。团员自己写词,利用山东卖唱人的曲调经过加工而成。这首歌曲共分为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 )

3、同学朗读原《反对黄沙会》的歌词。

师:我这里有原来这首歌的歌词,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朗读歌词: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

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

自从起了黄沙会,大家小户遭了殃。

牛角一吹嘟嘟响,拿起刀枪上山岗。

硬说俺的肉身子能挡枪炮,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

装神弄鬼把人害,烧香磕头骗钱财。

八路神兵从天奖,要把那些害人虫消灭光。

沂蒙山的人民得解放,男女老少喜洋洋。

师:这首歌曲一经传出,很快就传遍了各地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喜爱。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后来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新的精神。建国后,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这首歌的曲调和前两段歌词,又增加了歌唱党的领导,歌唱新生活的内容,便成了今天广为流传的《沂蒙山好风光》。

二、欣赏、学唱《沂蒙山好风光》

1、唱谱子

师:下面我们先来唱一唱谱子,体会一下这首歌曲在旋律上一共分为几句?

生:唱谱子,分为四句。

2、老师范唱

师:下面再听老师范唱第一段歌词,你来体会一下这首歌曲在歌词上又可以分为几句? 生:2句、4句.师:分4句的同学你看一看“人人都说沂蒙山好”能分开吗?“人人”主语,“说”谓语动词,“沂蒙山好”宾语,主谓宾全有,是完整的一句,所以说不能分开。两句旋律对一句词是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二。

3、学生演唱

师:我们来唱一唱第一段词,大家模仿一下儿化音和滑音。 生:唱第一段词。

(我们刚才说“人人都说沂蒙山好”不能分开,那么老师在说这句词的时候少了什么?) 师:那么省略了衬词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省略了衬词旋律就不优美了„„

师:衬词是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三。我们再唱一唱第

二、三段,体会我们上面所概括的特点。生:演唱。

师:你们刚才唱的时候两句词的最后一个字唱了几拍? 生:6拍,5拍。

师:这叫做一字多音,一字多音的拖腔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也是我们这首歌曲的特点之四。下面你们听老师唱一遍谱子,看看有没有变化? 生:结尾少了两个音。

师:这首歌曲每一句末都有一个以尾音为轴的环绕进行,这是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五。这样的进行使歌曲更具抒情性,更加委婉动听。

4、分组演唱

师:下面我们分4组来演唱一下,一个组演唱一段词,我们比一比哪组唱的有山东风味儿。

生:演唱。

5、汉字接龙游戏

师:我们今天欣赏并学唱的这首歌曲是非常优美的,我们就以“优美”为第一个词来做一个汉字接龙的游戏。

生:优美——美丽„„

师:我们玩的这个游戏有什么特点?

生:首尾相接。

师:那大家看一看我们的谱子和我们做的这个游戏有什么联系?

生:也是首尾相接。

师:这样的首尾相接在音乐中有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鱼咬尾”,这也是民间音乐的一种长见的旋律发展手法。这是我们这首歌曲的特点之六。

6、完整演唱 教学反思:

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它,热爱它,使之弘扬和发展下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好风光》,并且能够体会歌曲的美感。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 更激发了同学们对沂蒙山的热爱之情。

第20篇: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1课

春天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聆听《小燕子》,表演《布谷》,表演《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3、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4、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杜鹃圆舞曲》。

2、聆听《小燕子》。教学过程:

1、完整聆听全曲,问: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4、完整地聆听歌曲《小燕子》。

问: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5、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6、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7、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布谷》、《小雨沙沙》。 教学过程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

让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 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录音,分小组拉手: 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 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 第三段反之,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4、课后小结。

第2课

放牧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牧童到哪儿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方法和姿势。

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教学内容

1、表演《牧童》;

2、认识三角铁、双响筒;

3、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表演《放牛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和《牧童》。 教学过程: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歌中唱出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4、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5、随着音乐录音轻轻地敲击双响筒。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唱歌曲《牧童》和《放牛歌》。 教学过程:

1、学唱《牧童》。(!)启发学生看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学唱《放牛歌》。

(1)

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

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

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

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3、小结。

第3课 手拉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表演《一对好朋友》;

3、编创与活动;

4、聆听《鸭子拌嘴》;

5、表演《数鸭子》。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学唱《一对好朋友》、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1、完整地聆听全曲《让我们手拉手》。

问: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自编动作表演。

二、学唱《一对好朋友》。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教师可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歌儿学得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鸭子拌嘴》,表演《数鸭子》、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鸭子拌嘴》。

1、聆听《鸭子拌嘴》,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鸭子的叫,哪里表现老鸭叫?

3、想象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对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

二、学唱表演《数鸭子》、编创与活动。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3、编创与活动。

三、课堂小结。

3 第4课

长鼻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3。能够准确地拍击

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教学实间:4课时

第一课时

1、欣赏管弦乐《小象》、《大象》。

2、学唱歌曲《小象》。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象》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象吗?说说对象的了解。

2、用手指指点小象的脚印。

3、听听乐曲《小象》。

4、你感到乐曲使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小象叫了几次?

5、再听乐曲,学学叫声,模仿表演。

二、欣赏《大象》

1、初听: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

2、再听: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三、学歌曲《小象》

1、听听录音的范唱。

2、学唱歌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小象》,学会三拍子的打拍。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二、学歌曲

1、唱歌谱

齐唱——比赛唱——指名唱

2、跟录音唱歌词

3、轻唱

4、多种形式比赛唱

5、演一演

三、编创活动

分小组编创歌词:选其他动物,找出它们的特点编唱。

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两只小象》,巩固三拍子的打拍。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二、练唱《小象》

三、学习《大象》

1、学唱歌谱。

师范唱——跟琴唱——跟录音唱——轻唱

2、唱歌词

听录音——跟录音唱——比赛唱

3、演一演

分小组编创——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美感。

2、巩固学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唱《小象》

1、轻唱歌谱。

2、唱歌词。

3、演一演。

二、唱《两只小象》

1、轻唱歌谱。

2、跟录音唱歌词。

3、演一演。

三、欣赏歌曲《小象》和《大象》

第5课

游戏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火车开啦》

2、聆听《火车波尔卡》

3、编创与活动: a、开火车的游戏

b、编创节奏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有关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2.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填写节奏,并能整齐地读出三声部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火车开了》音乐拍手做律动:

二、歌曲教学:

第一步:听《火车开了》的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师:你坐过火车吗?你能描述一下火车的样子吗?

生1:火车会发出“呜”的声音。

生2:火车的轮子是这样运动的(边说边用双手模仿轮子运动)。

生3:火车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第二步:激发兴趣 编创歌词

1、师:哦!你们真细心!现在请小组合作,自由创编一组动作。我们马上举行一个开火车的比赛,看看哪列火车开得最精彩!

(背景音乐继续播放,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教室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动脑创编:有的自己当上了导演为“火车”添上“钻山洞”的情节,有的给歌曲创编了第二段歌词。)

2、每个小组上台展示:

生:轰隆、轰隆、轰隆、轰隆,火车开啦!

轰隆、轰隆、火车开得多么好!

穿过高山,跨过大桥,

轰隆、轰隆、轰隆、轰隆,多么快乐!

„„

„„

第三步:视听结合 演唱歌曲

1、课件展示歌曲画面,按节奏跟读歌词。

2、学生跟唱,注意唱词要清晰,情绪要快活。

3、跟琴唱词,可以加上自编动作表演。

4、引导学生唱自编的歌词,并予以鼓励。

第四步:动手动脑 编创节奏

1、启发学生回答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各种声响,学出来给大家听,讨论“火车的叫声、大车轮转动的声音、小车轮转动的声音填写哪个音合适?”

2、出示节奏,让学生填写完整。

wu

hong long hong long hong long hong long

Ka cha Ka cha Ka cha Ka cha

3.学生仔细看教师手势分三组依次读出,再读两组(叫声、大轮声)(大轮声、小轮声),再三组( 叫声、大轮声、小轮声)一齐读出,形成三声部的效果。

4、让学生分组设计“火车开来了,又开走了”的情景,设计读节奏的方法,看哪一组表现的形象、生动。

5、将“火车”三声部节奏与歌曲《火车开啦》演唱连接起来,使歌曲更有趣味性。

第五步:游戏活动 张扬个性

1、以“火车开啦”为背景音乐,作“开火车”的游戏:

大家一齐唱“火车开啦”的歌,从一个站向另一个站“开”去,到了一站,读拍歌谣,然后再向另一站“开”去。要求读拍歌谣准确、清晰。达到要求者给这个车站起名字,然后再继续游戏。

2.让学生参与设计游戏,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投入。要求每一组都可以有不同的游戏方式,看哪一组游戏编创的好。

3、四个组进行游戏比赛,教师进行奖励。

三、欣赏《火车波尔卡》:

1、教师简单介绍乐曲极其背景。

2、初听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火车的鲜明形象和欢快的音乐情绪。

3、复听音乐:请同学随音乐自由动作,体会不同的音乐情绪。

四、在游戏中结束该课:

小朋友们的小火车开得多快呀!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载着欢乐到操场上开起来吧!

再次播放《火车开啦》音乐,孩子们随音乐跳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躲猫猫》

2、聆听《捉迷藏》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捉迷藏》、表演《躲猫猫》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组织进行音乐游戏

教学手段: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练习:

播放《躲猫猫》的音乐,学生随音乐自由动作。

二、歌曲教学:

第一步:听《躲猫猫》的录音,感受歌曲的风格。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歌曲中都唱了什么?

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拍手感受。

1、听教师范唱歌曲,熟悉歌词。

2、学生跟节奏读词。

3、注意歌曲中的难点。

第三步:教师弹琴,学生学唱歌曲。

1、学生听琴边拍手边唱歌。

2、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3、注意歌中“快”“来”等一字多音处指导学生唱准。

第四步:聆听《捉迷藏》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生动活泼的情绪。

提示: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到了什么?什么乐器在演奏?

2.复听时随着乐曲做动作。

提示:这首乐曲适合表现课本上的哪一幅图?

第五步:播放背景音乐《躲猫猫》,进行音乐游戏:

1、教师口述游戏规则: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每组请一个同学担任“找”的任务。

 游戏开始全体唱歌,互相串座位“躲起来”,让一个同学“蒙”上眼睛。歌声结束,全组同学加两声“哦”用高位置喊出。只有熟悉同学们的声音,找到“藏起来”的每一个组,游戏才结束。然后换组进行。

2、学生也可编创游戏,共同商议游戏的方法,使大家在创编中活动起来。

三、在游戏中结束该课:

躲猫猫的游戏好玩吗?教师里的地方太小了,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玩一玩吧!再次播放《躲猫猫》音乐,孩子们随音乐跑出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 教具准备:

编选几条旋律短句和语言短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活动导入:师生问好(这次要注意有节奏)。

三、活动开始: 1.节奏拍读练习:

(1)让学生模仿出图中动物的叫声,再拍一拍。 (2)老师将书中的五组节奏分别拍出来,让学生说出图中哪个动物的叫声像这种节奏。

2.节奏模仿练习:

(1)歌唱歌曲《火车开啦》,说明:歌中的“11 31 | 55 65 |”的节奏本来就是运用了火车行驶的节奏。你能模仿出火车行驶的节奏吗? (2)启发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

3.运用准备好的语言短句,说明有的音乐节奏来自语言。 4.练习课本中的例子。

5.老师弹奏课本中的谱例,让学生拍出节奏。

四、活动结束并小结。

五、思考:

1.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今后你能将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用节奏拍读出来吗?

9 第6课

美好的夜

课 型:综合课

道 具:教材、录音机、磁带、电教设备

一、听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

二、学唱歌曲《摇篮曲》

三、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

教 材 分 析

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是一首摇篮曲。二四拍。曲调优美抒情,词曲结合紧密,描绘了静静的夜晚,天上的星星、月亮,地上的鸟儿、虫儿都进入了梦乡,小宝宝也在悠荡的摇篮里,听着妈妈甜美的歌声,渐渐入睡了的情景。

这首《摇篮曲》是由戈特作词,弗利斯作曲。曾一直以莫扎特作曲而流传。自弗里德伦尔在汉堡的图书馆中发现“戈特的摇篮曲,弗利斯作曲”的最早版本之后,始知并非莫扎特之作,新的莫扎特全集已不收本曲。德国作曲家弗利斯比莫扎特小10岁。

歌曲《闪烁的小星》是一首曲调流畅、轻快从容的法国民歌。优美而平稳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宁静晴朗的夜空中星星熠熠闪烁景色,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2、通过聆听中外两首摇篮曲,体会本课主题“静静的夜”

3、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4、用不同的方式演唱歌曲,表达不同的情绪。

第 一 课 时

一、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1、师生问好!

2、师弹琴生按节奏拍手。

二、学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1、师小朋友在睡着前听妈妈唱过歌曲

生回答。

2、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唱一首和睡觉有关的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3、听范唱(可以边听边拍手)(出示课件)

4、跟师按节奏念歌词。

5、跟师的琴轻声唱歌曲。

6、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要求小朋友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聆听弗利斯的《摇篮曲》和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

1、师老师这有两首歌曲一首是《摇篮曲》一首是《小宝宝睡着了》这两首都是非常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好吗

2、欣赏《摇篮曲》和《小宝宝睡着了》

A、欣赏《摇篮曲》 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画。出示课件 师这个小宝宝在干什么 生在睡觉。

师这是一首外国的《摇篮曲》也是一首很有名的摇篮曲我想小朋友一定听过我们一起来欣赏。

要求学生在听时可轻轻地摇动身体用心体会歌曲安宁、舒适的意境和母亲真挚的爱心。

B、欣赏《小宝宝睡着了》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外国的摇篮曲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中国的摇篮曲。

生欣赏《小宝宝睡着了》出示课件

10 听第一遍时要求小朋友在听的时候跟着音乐摇动身体让学生跟着歌声轻柔地拍节拍。让学生体会静静的夜。

听第二遍时要求小朋友做律动。第一拍双手拍腿第二拍双手四个

指头轻触第三拍拍头向右偏右手衬头同时左手托右肘做睡觉状。 动作要轻柔合拍注意启发学生体会妈妈哄孩子睡觉时的情感。

C、用碰钤为《小宝宝睡着了》伴奏。敲击的力度要轻柔。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歌曲。

四、课堂小节

因为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所以在教唱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通过律动来加强学生对三拍子的感觉。

第 二 课 时

一、音乐游戏——体验音的强弱

1、听鼓声律动进教室师用“强、弱、快、慢”四种变化击鼓。

2、游戏“吹泡泡”说说听鼓声游戏“吹泡泡”应怎么玩

学生围成圆圈听鼓声,强时圆圈变大,最强时破裂,并用不同的动作造型。

二、创编节奏——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1、出示一颗大星星、一颗小星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大小星星。

2、出示一条2/4拍的星星图式。师:你能在看到大星星的时候用强的声音表示,小星星用弱的声音表示吗?

三、体验音乐形象

1、播放乐曲《龙咚锵》《摇篮曲》。

要求听到强烈的、热闹的音乐时站起来拍手听到弱的、抒情的音乐时坐着用动作表现。 你觉得听完这两首音乐有何感受

2、学生说出感受。

3、引导学生把美丽的夜空带到我们的教室里。

把老师奖的小星星贴到到黑板上。

4、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与星星问好。

四、歌曲教学

1、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师:小星星啊越聚越多,満天都是小星星,它们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你听它们还在唱歌呢!

学生看图谱,初听歌曲,整体感知。(出示课件)

2、用“la”哼唱旋律。

3、自由选择二拍子节奏为歌曲伴奏。

4、分组合作学习探索身边的事物为歌曲伴奏。四人小组探索表现歌曲的强弱。

5、图谱结合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6、创编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静静的夜空小星星们排着队伍出来了------ 小朋友们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摇一摇睡着了,小星星也在哄我们睡觉呢。 这时夜空里的小星星啊开始了它们------

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速度、节奏、强弱表现歌曲。

五、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夜晚大自然中的美好景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表现歌曲。

2、分组展示、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用唱、跳、画、演等不同的方式,感受艺术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11

第7课 巧巧手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2.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2.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感受劳动的快乐。 3.唱好歌曲《粉刷匠》中的第三乐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制作品、手风琴、打击乐、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按规定坐好。2.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谜面是:十个小朋友,你有我有他也有;十个小朋友,五个在左五个在右;十个小朋友,只会做事不会开口。(生答:手)对,就是我们的这双手。我听说,在昨天的美术课上,同学们用一双小手制作了许多漂亮的手工作品,老师真想看看。昨天通知你们今天音乐课带来展示一下,大家都带来了吗?(生答,同时拿出作品)哇,真不错,看了你们的作品,老师真佩服你们,因为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巧巧手》。(出示课题:巧巧手)(课件1) 2.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1)感受音乐,参与创编

师:同学们,我们的手除了剪纸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提出要求)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告诉我歌曲中小朋友的手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放音乐,出示课件2)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歌曲中的小朋友的手都做了些什么呀?(生答:会洗衣、补袜子、缝纽扣、还会修桌子、补图书、栽花种树等)说得真棒!同学们再想想,歌曲中小朋友的手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把它表现出来:比如洗衣服、洗手娟„„(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音乐再听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根据自己刚才创编的动作把它表演出来。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学生表演) (2)思想教育: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谁能说说,这首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劳动最光荣,劳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我们从小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我们一起来想

12 想,在生活中你们的这双小手还能做什么呢?谁来说说?(生答:会穿衣服、整理书包、扫地等)你们真棒,一双小小的手能做出这么多的事情来,真让我羡慕,同学们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也露一手,好吗?(好) 3.学唱《粉刷匠》

(1)学唱歌曲,体验快乐。

师:下面就让我弹一曲,同学们来评一评,老师的手巧不巧,给我打个分儿。(教师弹唱《粉刷匠》)老师弹得好不好,能打几分呀?谢谢同学们的夸奖。我发现刚才我在弹唱的时候,有的同学也跟着唱起来,看样子,有的同学在幼儿园、学前班就学过了这首歌,那太好了。谁来说说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生答:《粉刷匠》)(对)(出示课件3)谁愿意上来唱给大家听?(叫2名同学唱)唱得真好,让我们鼓励他一下。(学生鼓掌)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新本领,学唱这首歌的歌谱,看看谁学得又快又好!(生学唱)大家学得真不错,能不能自己演唱一遍给我听,行吗?(生演唱)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学会了,真是太聪明了。不过刚才同学们演唱的时候,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把第三乐句唱错了,我们现在把这一乐句再学学。(生学唱)(解决难点)很好,把旋律再视唱一遍。(学演唱)接下来请大家把歌词朗读一遍,(生读歌词)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小粉刷匠的小鼻子为什么变了样呢?(生答:因为在劳动时,不小心弄脏的)那他怕不怕?(生答:不怕)是的,因为他用他那双勤劳的小手把房子刷得漂漂亮亮,并得到了大家的夸奖,你们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是的,我们大家要向小粉刷匠学习,劳动时要不怕脏不怕累。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把歌曲演唱一遍。(学生演唱)我真高兴,同学们唱得越来越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边唱边跳,大家能行吗?(行)(学生表演) (2)动手操作,参与实践。

师:老师知道,在美术课上同学们还学过折帽子,是不是?那么现在我就要给同学们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用老师手上的手工纸来折一顶帽子,看看哪位同学的手最巧。希望同学们能用比以前更快的速度折好并把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样子,(学生动手操作)啊,不一会儿的功夫,我们都变成了粉刷匠,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粉刷匠。(放音乐,让师生一起歌表演) (3)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师:在你们这双小手的辛勤劳动下,我们的房子变得更漂亮了,你们开心吗?为了更好地体现我们劳动的快乐,我们配上这些打击乐,(出示打击乐)让我们载歌载舞地再表演一遍。拿到打击乐的同学,不要担心,虽然我们还没学过,但只要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就行。

4、总结

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不仅懂得了从小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用你们的这双巧巧手为歌曲创编了许多的动作,使得你们的这双手变得更加灵巧了。我相信今后同学们一定能像歌中所说的那样:样样事情自己做,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播放《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让同学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第8课

时间的歌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聆听《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早上好》、《小麻雀》 要求:边唱边表演

三、聆听《在钟表店里》

1、导入:请小朋友们听一首乐曲,听后烁烁这段音乐,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好象看到了什么?

2、初听音乐 听后讨论

师:你听到了哪些钟表的声音?你知道那些细、高、轻、短、快的声音表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杜鹃报时钟、小闹钟

师:那些低、粗、长、慢的声音又表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大钟

3、复听音乐

要求:听到相同的音乐举手表示

师:你觉得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4、学生讲故事。

四、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1、导入:小闹钟有病了,不能按时叫醒它的主人了,于是小主人开始修理这个小闹钟,他修好了,心里美孜孜的,你们听,他修好了吗?

2、听录音

要求:学生随着课本上的图形谱按节奏用手指点。

3、师:你发现小闹钟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朋友再听一边,听到后都用手点出来,表示你听到了。 复听音乐,学生用手指点。

4、师:铃声响了几次? 学生讨论回答

师:请你把小闹钟走动的声音画在课本上,看谁画的次数准确。

5、再听音乐,学生用笔画。讨论后再评价。

五、小结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表演《时间像小马车》

2、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粉刷匠》

边唱边表演

检查背唱

三、新歌教学

1、导入:幻灯出示图片

师:图上画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常说时间像小马车?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

师: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听听歌中是怎样说的。 听范唱录音

学生自由说

师:在同样的时间里人们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一事无成。

2、师:你会做骑马动作吗? 指名做,师:还有哪些动作? 学生表演扬鞭、甩鞭动作。 放歌曲录音,学生做动作(两边)

3、朗读歌词

4、学唱歌词

听录音跟唱,边唱边用手按课本上的示意线做旋律的走向动作,感受音的高低。 重点练唱“哒”。要求用舌尖动作,吐字清晰,唱时有力。 注意节拍重音,字头清楚。 跟老师的琴唱一边。 跟录音唱。

5、分组听录音编创歌曲动作,教师做适当指导

6、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讨论:选择哪些打击乐器伴奏比较合适呢? 串铃、双响筒、铃鼓、响板

提示:哪一件乐器像马铃声?哪一件乐器像马蹄声? 小马车奔跑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声音伴奏? 怎样变换力度敲击更加合适?分组活动

7、分组汇报

一组学生表演,一组学生唱歌、一组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把学生分成二批,让每组学生自由选择。

四、小结,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表演《这是什么》

2、用打击乐器伴奏

3、拍电报游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时间像小马车》 边唱边表演,指名学生背唱

三、新歌教学

1、导入: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听后说说歌曲中唱的是什么?为什么?

2、听录音:自由诉说,并用画画出来。

3、听录音,画钟表

4、听教师范唱,随着教师的歌声轻轻拍手、拍腿

5、朗读歌词

小声跟着老师的琴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6、学唱歌词

轻唱歌词,教师弹琴,学生唱词。 重点:“滴答”唱得整齐轻巧。 “当当”相对要强,连贯。

7、连唱,用轻松而有弹性的声音清楚地咬字唱歌

8、分小组表演歌曲,听听他们的歌词唱得是否很清楚? 学生评价

9、用打击乐器伴奏 提示:怎样敲最合适? 看书上伴奏谱练习。 重点:二声部处

教师弹旋律,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1、探索生活中的声音

师:请小朋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能发出声音?

学生自由说。

出示水桶、玻璃杯、易拉罐、木梳等物品

师:怎样使他们发出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 学生讨论

探索,发现自己身边的物品,敲击声音,列举自己探索到的高的、低的、长短的声音。

敲出来给同学们听。

五、小结,师生再见。

《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
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