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学计划

2020-08-02 来源:教学计划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广州市香江中学九年级政治教学计划

广州市香江中学2010---2011年第一学期

九年级政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以课堂教材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年级组的具体情况,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实施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向课堂要质量,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的教学效果等。

二、主要工作: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质量意识。

继续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大会精神,提高政治素养;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论;关注国际国内的重要时事。用更扎实的的专业素养和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关注常态教学,向每一节课要质量。

认真分析新课程实施情况,学习先进。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反思,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充分利用每一次外出教研活动机会,与兄弟学校交流,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3.做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的工作。要制定好改进教学五环节的具体要求。重视学法研究,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坚持每周至少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要落实内容、地点、人员等。1

4.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

加强对政治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加强对初三政治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利用参加区优质课评比的契机,提高业务素质。

5.加强对中考的研究。

对于2010年中考题型变化及时反映,提高中考应考策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践性。不断提高初中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一步适应近年来中考政治的新变化,结合我校初三学生学情,做出相应调整,为2011年中考做好准备。

⒍加强教师个人博客建设,为教学增添色彩。

切实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有效资源,积极探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让多媒体教学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政治课艺术水平。

三、教学分类:

教学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1、知识解读课,学习中指导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吃透课本,重视知识归纳的提升,重视知识的整合能力提高。

2、专题复习课,以知识点为载体,知识点的连接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例题的设计要体现课本知识,指导练习要回归课文,要利用教材和扩展教材,扩大学生的思维训练。

3、练习讲评课,注意精选学生的作业及试题总结;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归类,图表与漫画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审题能力、及提取学生中

有效信息能力较差进行经典材料分析;最终使学生开拓思路、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四、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周9.1-9.4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不言代价与回报 第二周9.7-9.11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第三周9.14-9.18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第一单元复习

第四周9.21-9.26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基本路线 第五周9.28-9.30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六周10.9-10.16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

第七周10.12-10.16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灿烂中华文化 第八周10.19-10.2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二单元复习

第九周10.26-10.30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

根本大法

第十周11.2-11.6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单元复习与随堂练习第十一周11.9-11.13单元复习与随堂练习

第十二周11.16-11.20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第十三周11.23-11.27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

第十四周11.23-11.2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灿烂的文明之花 第十五周12.7-12.11第三单元练习、我们的共同理想

第十六周12.14-12.18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正确对待理想和

现实

第十七周12.21-21.25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未来道路我选择 第十八周12.28-12.31拥抱美好未来、第四单元练习

第十九周1.4-1.8期末复习

一、二单元

第二十周1.11-1.15期末复习

三、四单元

第二十一周 1.18-1.22期末复习

第二十二周 1.25-1.29期末复习

五、备考目的:

1、教学中争取努力做到:

(1)熟---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复习要熟;

(2)、准---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观点;

(3)、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课文知识;

(4)、活---辅导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

2、教学中力争解决三个问题:

(1)教学选材要适中,打破单一的教学方法。

(2)从学科特点、基础、考试要求去选取案例材料进行教学。

(3)根据班情不同、学生差异、有侧重进行指导训练。

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觉悟,学好本领,准备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通过学习,师生能共同进步。

初三政治备课组

2010年7月8日

推荐第2篇:广州市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2013学年第二学期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科任:钟玉桃 江肖环、谭敏华 危彩琼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懈努力。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设计

1、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

1 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泛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以问题向学生质疑,学生通过操作来找出答案,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汇报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加以纠正和示范,学生练习巩固。

四、内容安排

本学期主要安排如下:

2月 期初对邮票资料搜集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搜集文字资料,通过采访父母,亲朋等,了解邮票的发展历史以及作用。

3月 高温问题

2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搜集文字资料,通过采访父母,亲朋等,了解高温的由来以及解决高温问题能做哪些事情。 4月 异想天开

学生主要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想象发明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物品。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知识,对现状进行剖析,对未来提出大胆的想象。

5月 学会沟通

6月 广东山水民俗 7月 手脑大挑战

推荐第3篇: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02月25日 09:55 来源:广州日报

2008年2月17日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张广宁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积极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环境优先,关切民生、解决民忧”的工作思路,依靠全市人民,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0.78亿元,同比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302美元,同比增长11.3%。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116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23.79亿元,同比增长22.6%。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都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870.57亿元,新增产值1758.17亿元,增长20%。汽车、石化、电子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4.1%,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37.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0.93,同比提高27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3.08亿元,同比增长36%。金融、物流、会展、商贸、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72.8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76%。金融业增加值280.47亿元,增长16.1%,企业境内外上市11家,数量为历史最多。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095.51万人次,跃居内地机场第二位,跨入世界大型航空枢纽机场行列;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3.4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920.36万标箱,同比增长38.3%。全市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达10996.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旅游业总收入798.15亿元,同比增长13.9%,来广州旅游观光的客人突破1亿人次大关。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广州地区进出口总值734.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出口总值37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在广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60个。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4.24%,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启动创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活动,制订节能定额和节能标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责任制,严格新建项目能耗环保审批,重点抓好110多家用能大户的节能工作。实施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引导企业在搬迁改造中实现技术升级。关闭水泥厂19家,淘汰落后产能533万吨。大力推进工业企业脱硫工程建设,全市累计形成9.8万吨/年的脱硫能力。各项节能减排指标控制良好,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8.8%,节约标煤约20万吨,节水300万吨。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制定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若干规定及配套政策。自主创新条件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一批骨干企业相继建立研发机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逐步形成,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立了“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扎实推进软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网游动漫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数字通信、平板显示器和生物医药等一批高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投产,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963.09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02%。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市专利授权量增长33.2%。

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基本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规范的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制度,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营运监管,建立了国有资产损失问责制和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加快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和重组步伐,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四)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白云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按计划推进,南沙港区二期4个10万吨泊位建成使用,广州铁路新客站建设进展顺利。7条在建地铁线路及街北高速等一批高、快速道路建设全面推进。收购东南西环高速路并停止收费,优化了道路交通网络功能,节约了土地并缓解了交通压力。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城市供水、供电和公交等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饮用净水服务人口达216.54万人,天然气置换已完成22.3万户。新建和改造港湾式公交站154座。为内环路沿线民居、医院、学校等建筑共安装67478平方米隔声窗,建成总长18公里的隔声屏障,环境噪声平均值下降0.2分贝。广州亚运城及各项亚运场馆工程和配套建设全面展开。人民防空体系进一步完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林区林带及城市绿地系统加快建设,全市新增绿地28.46平方公里,239万亩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城市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沙河涌等7条河涌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新铺设截污管线136公里,新建的4个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完成,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91.8万吨,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2.34%。大型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82.8%。新建和改建公厕130座,全市环卫公厕全部免费开放。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特别是开工建设白云湖和推进实施西江引水工程,对改善我市水环境和市民饮水质量,保证我市水资源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综合整治大气环境污染,严格实施机动车排放国Ⅲ标准;逐步推进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中心城区全面禁行摩托车;全市85%的公交车和100%的出租车已使用清洁能源。继续开展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工作,强化对各类污染源的监管。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稳定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动员全市力量,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顺利通过国家爱卫会的暗检和技术评估。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全面开展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部署,强化对食品、药品和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的监管,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较好地完成了专项整治任务,保证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五)“三农”工作取得新成绩。各项支农惠农措施得到落实,市财政共安排涉农资金37.77 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5.4亿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13元,同比增长10.6%。都市型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对15.69万亩农田、2.1万亩鱼塘进行标准化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推进,日用消费品农家店行政村、镇覆盖率均达100%,提前三年完成省下达的任务,为农村提供了7000多个就业岗位。对生猪生产给予补贴。免费对7000名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继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学杂费、课本费,继续实行“持证”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书杂费和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政策。投入超过1亿元,改造改建4所中心镇医院、20所镇卫生院和433所村卫生站,区(县级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参合率达99.4%。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共完成5.6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市中心镇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开展了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实施“两规、三清、四有、五通”工程,730条村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完成90%,防御水旱灾难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市本级共投入教育事业经费29.39亿元,占年度一般预算支出15.3%。全市12个区、县级市全部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区(县级市),我市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教育整体实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取得新进展,首批25所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已通过省的初期督导验收,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中等职业学校完成布局调整。市属高校坚持内涵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推进依法落实教师待遇工作,市属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以“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旺,杂技剧《西游记》和音乐剧《星》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双获文华大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步,文化市场执法成效明显。群众体育更为普及,竞技体育成绩突出,体育产业稳步发展。我市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奖牌和总分两项第一,成功举办40多项国内和国际重大赛事,开展了60项全市性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启动亚运城市行动计划,第十六届亚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成功承办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展示了广州的良好形象,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服务,开展了出生缺陷干预,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计划。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救灾救济、慈善捐助、优抚安置、妇女儿童、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创建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城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7%。对口扶贫工作力度加大,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合作取得新进展。“双拥”工作、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广州连续六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反走私和海防建设深入推进。外事、侨务工作成绩突出,国际友好城市达20个,我市行政首长当选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联合主席,进一步扩大了广州的影响力。统计、参事、文史、档案、保密、修志、气象、科普等工作有新的进步。

(七)民生福利不断改善。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全面实施“66条”惠民政策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大力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建立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制,实施广州生源特困高校毕业生就业扶助制度,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3%,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率为70%。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调整提高了全市50多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月基本养老金和生活补贴,人均增加253元,同比提高22%。加快解决社保历史遗留问题,在全国率先将早期离开国企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农转居人员和城市规划区内全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市已有17.96万人参保。去年市本级安排0.76亿元解决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安排1.89亿元资助社会申办退休人员缴交过渡性医疗保险金。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162万人,同比增长57%。将非本市城镇户籍职工纳入本市生育保险范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六次向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发放临时性生活补贴。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4%,低于全国4.5%和全省3.7%的水平。全面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水平,农村低保金月人均增至202元,提高1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和“平安钟”呼援系统建设全面展开。262个社区获得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称号。积极构建服务价位低、覆盖面广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出台了《广州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建立了政府对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补偿机制和大型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度,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统一配送试点工作,市区两级筹资7.62亿元,对6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建设和改造。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逐步加强。中医药强市建设稳步推进。高度重视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制定了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七条措施。加快建设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商品房构成的多层次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大住宅建设土地供应量,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全面整顿房地产市场,有效缓解了住房供需矛盾,房价过快增长势头明显放缓。去年底已全部解决了5643户2005年登记在册、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双特困户住房问题。全市2004年在册的91.1万平方米危破房改造已完成90.8%。完成21项排水改造工程,解决了群众反映突出的68个地段“水浸街”的问题。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严打整治斗争,重点打击“两抢一盗”和黑恶势力犯罪,大力整治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治安视频系统基本覆盖市区范围。加强对流动人员、外籍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出租屋安全隐患大幅减少。全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5.8%,其中“两抢”和盗窃案件分别下降37.3%和12.8%。流花火车站广场等重点地区的治安整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加强了人民调解和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法律服务、基层建设等各项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新进展。城市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妥善处置了禽流感等突发疫情。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趋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4.1%和5.3%,连续四年没有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森林山火面积同比下降78.8%。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新开通公交中(小)巴、水上公交试验线和常规公交接驳地铁专线共60条,积极推进公交地铁票价优惠改革,抓紧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方便了群众出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去年,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达40187元,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9元,同比增长13.2%。

(八)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稳步推进。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达100%,办理质量和效率逐步提高。创新立法工作方法和机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行政立法工作,完成地方性法规草案4项,审议通过政府规章14项,清理市政府规章145件,废止、修改市政府规章74项。落实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复议工作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政务服务中心加快建设。积极实施多种形式的公务员知识和技能培训,公务员综合素质有新的提高。稳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强化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廉政监察和预算执行审计,加大查处大案要案力度。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行政效能有新的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绩,是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广州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节能减排任重道远,环境保护的压力仍然比较大;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还不强;城乡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与市民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二、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一年。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广州的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面对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世界眼光,在全省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广州新的发展,努力在全省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新路子、迈出新步伐,当好排头兵。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关键,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3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0.9%和10.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5%。以内。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推动区域发展。根据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优化功能区和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加快推动东部、南部和北部三条产业带发展,增强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效应;充分发挥广州开发区和南沙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作用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番禺、花都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加大对从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大其经济总量;推动增城加快发展,开辟广州新的重要发展区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区域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从改善城市环境的战略全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继续壮大汽车、石化和电子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积极吸引符合环保要求、发展前景好、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广州,促进工业向高科技、高集聚、高附加值发展。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抓紧推进一批重大生产力项目建设。广泛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实施以质取胜和名牌带动战略,进一步提高广州产品质量水平。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逐步搬迁改造对环境影响大、资源耗用多的工业项目,腾出空间和环境容量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工业质的飞跃,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环境优化。

从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的高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把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快市属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步伐,完善金融产业政策体系,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落户广州。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更多的企业上市。建设国家级区域性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发展债券市场。二是加快发展物流业。发挥空港、海港和区域铁路枢纽优势,推进国际物流园区建设。整合城区物流市场,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水平。三是加快发展会展业。进一步优化会展业布局,做强现有会展项目,加快引入国际知名会展品牌,促进会展业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四是加快发展商贸业。发挥广州“千年商都”的优势,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按照现代展贸市场的模式,推进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商贸经济的繁荣兴旺。五是优化发展饮食服务业。加快餐饮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美食街,进一步提高“食在广州”的知名度和“美食之都”的品牌效应。六是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和体育产业。打好“亚运”牌,发展“亚运”经济,举办更多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开发更多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中外客人到广州旅游和消费,不断提高广州国际知名度。

从增强城市发展协调性的要求统筹发展内外源经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引导企业扩大技术含量高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拓展国际服务外包。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运营和采购中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在生产、销售和研发等方面实施国际化经营。落实和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培育一批前景好和竞争力强的民营工业企业,推动民营工业优化结构,加快发展。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增强全社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抓好全国首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继续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的立项审批,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抓好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工业企业节能和减排达标监管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效率。推进环境资源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环保价格体系,利用价格杠杆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抓紧制定和启动新能源计划,大力发展和鼓励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替代能源。逐步关闭常规小火电发电机组,大力推进脱硫工程,坚决实现今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控制目标。

(二)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和配套措施,紧紧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战略发展方向,加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重点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生物产业、信息服务业和数控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新材料、环保新能源、软件和创意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家庭建设。按照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国际生物岛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推进国家级电子信息、软件、网游动漫及生物四大产业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领先优势、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尽快做大做强,使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现代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整体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工程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规划和建设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和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落户广州,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基地。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活动,依法保护智力成果,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制和市场环境。

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发现、培养、引进、使用、集聚优秀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为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骨干。加快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各类人才。继续办好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完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来广州创业发展。

(三)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

调整完善城市规划布局。贯彻《城乡规划法》,按照广州城市发展战略,从增强城市发展承载力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出发,认真做好功能区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在继续抓好广州铁路新客站、萝岗新城、南沙、空港新区、从化新温泉等区域规划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四个重点区域的规划建设:一是完善以会展经济为核心的琶洲地区及作为珠江新城延伸区的员村地区的规划和建设;二是加快城市新中轴线区域和珠江新城的建设,同时做好电视塔以南新中轴线地区的规划工作;三是研究完善白鹅潭经济圈和芳村大道等地区的规划功能和布局,逐步搬迁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四是加快完善白云新城及周边地区的详细规划,打造新的商贸文化居住区。

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白云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南沙港三期和出海航道三期疏浚工程,协调广州铁路新客站建设,提升海陆空交通枢纽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地铁和城市高快速道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加快新电视塔、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建设。继续推进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体系建设。继续推进“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实施森林围城计划,加强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和城区绿化、林区林带建设。保护好万亩果林,逐步改造、建设成为果树生态公园。绿化美化城市主要出入口、主干道沿线、亚运场馆周边等重点地段,推进主要道路中间绿化隔离带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城市森林绿地系统,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继续抓好公交车、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工作,对在用机动车全面实行环保达标管理,制定限制高排放车辆行驶的措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和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积极开展防治灰霾天气研究。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加大水系治理力度,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继续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全面展开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力争到2010年把市内八区主要河涌整治好。加快推进白云湖和西江引水工程建设,确保市民饮用水质量和我市水资源战略安全。

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认真总结三年城市管理年活动经验,加快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整合管理资源,促进城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巩固扩大“创卫”成果,建立环境保洁长效机制,毫不松懈地抓好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努力实现“创卫”目标。健全食品药品监管,筹建市食品安全动态实时监控中心,规划建设广州食品物流配送基地,建立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继续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外籍人员服务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

(四)以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根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标准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基地和“专业镇”、“专业村”,完成15万亩农田、鱼塘标准化建设任务,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推进科技兴农,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力培植农业优势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保障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完善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三农”投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农业经贸合作和农产品市场开发建设,大力开发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广辟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渠道。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继续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增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中心镇基础设施,增强中心镇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覆盖面,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问题。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加大对从化以及北部6个山区镇的帮扶力度,增强山区镇自我发展能力。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按照二级综合性医院规模推进中心镇医院建设,完成村卫生站新建和改建任务,加强对现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做好对山区镇卫生院的帮扶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参合率和筹资水平。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长效机制,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改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条件。优化农村客运班车线路,方便农民出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务公开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抓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深化经济领域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提供动力和体制保障。

大力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以深化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优化和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将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统一监管,理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探索建立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市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能放则放的原则,精简放权,扩大区一级管理权限。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实现政府对水务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设置,健全岗位管理。探索建立公务员考核体系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六)大力推进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着眼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代公民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发展哲学和社会科学。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努力创建文明示范村、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人才和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网络文化建设,繁荣文艺创作,提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版权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创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高标准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和扩大创建省教育强市成果,促进我市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城区免费义务教育,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充分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作用,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协调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推动市属高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健全扶贫助学机制,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加快发展体育和其他社会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全力办好2008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和其他 国际性、全国性体育大赛。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计生工作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和宗教工作,进一步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的和谐。继续加强外事、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进一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增强国防观念,搞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做好军转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复退军人的安置工作。进一步做好档案、保密、修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全力做好亚运会筹备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办会与后续利用相结合,积极推进亚运城和运动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周边地区改善环境,促进发展。组织实施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动员、整合全市资源,全面提升各项工作水平,确保亚运会办出“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

(七)着力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继续抓好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确保当年财政超收的80%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着力改善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建立健全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继续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大力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认真做好退役士兵和在穗就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努力实现全市城镇净增就业人数20万人的目标。

积极做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贯彻分类施保、扩大覆盖、保障基本的原则,逐步构建共享型社会保险体系。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妥善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没有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民工、农转居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农民工先行参加工伤保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和基本医疗制度,实施城乡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大力倡导社会互助,加快发展慈善事业,鼓励发展民办福利机构和义工、志愿者组织。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和老龄事业,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帮扶工作,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继续抓好中医药强市建设,推动中医药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教育。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把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坚持一手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一手抓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立健全保障型住房财政投入政策和优先供地机制,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符合有关规定的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根据房地产市场情况,合理确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重点保障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适度发展限价商品房,进一步改善住房供求关系和结构,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继续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推进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坚决打击囤积土地行为,调控和维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和危破房改造,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进一步做好村镇、村庄规划,用三年时间帮助困难农民改造危破房。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菜篮子”工程基地规划建设,扶持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并加强采购,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建立和完善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发布信息,确保“菜篮子”产品价格稳定。严厉查处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行为。

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交地铁接驳,推进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努力缓解中心城区交通阻塞问题。大力推进公共交通站场、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加强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优化交通组织管理。引入社会资金开发停车场建设,重点抓好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和琶洲会展中心等地下车场建设,力争今年新增5万个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

大力推进“平安广州”建设。继续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摆在突出位置。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种黑恶势力犯罪和其他严重暴力犯罪,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推进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完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积极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强化对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和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18项工程建设任务。抓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加强消防、防疫设施和队伍建设。认真总结今年春运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城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各种应急预案,提高政府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组织编制新一轮人防工程规划,做好人防应急准备。构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八)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抓紧制定和完善政府规章,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提高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决策项目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制度,以及新闻发布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一步强化监督行政执法行为,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促进合法合理行政。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参政议政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大力加强政风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建立健全行政部门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各类行政行为。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考核、管理和监督,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进一步精简会议、文电,改进会风、文风,加强调查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发展、抓落实和为基层、为群众服务上。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以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运行为重点,不断深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政府督查工作,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和管理,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努力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广州的新发展,是时代和全市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州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附:名词解释:

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商务部发起并实施的农村市场建设工程,即在农村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商业网点,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以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2.“两规、三清、四有、五通”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两规”即新村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三清”即清卫生死角、清沟渠池塘、清乱搭乱建;“四有”即有排污处理系统、有环卫设施、有村民公园、有绿化林带;“五通”即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和通有线电视。

3.“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省委、省政府粤发[2005]19号文提出社区的平安和谐要做到“六好”,即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到2010年,珠三角地区80%的社区、其他地区60%的社区要达到“六好”要求。

推荐第4篇: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02月06日 11:39 来源:

2007年1月29日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张广宁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本届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总目标,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全市人民,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重大胜利,赢得了第16届亚运会主办权,实现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

(一)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四年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4.5%,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06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比2002年增长71.7%。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超10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超7800美元。2006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比2002年增长82.4%;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02年增长79.5%。

(二)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培育建设了一大批带动力强、高增长的生产力骨干项目,形成了东部、北部、南部三条产业带和汽车、钢铁、造船、石化四大产业基地。工业向技术密集型、集群化和适度重型化升级转型,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特别是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量跃居全国轿车产区第二。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10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比2002年增长一倍。商贸、物流、会展、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2006年实现增加值3503.52亿元,比2002年增长64.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8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增速创九年来新高。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06年增速快于全市2.4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4.6%。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1.13,比2002年提高46.6点,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降低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生产总值电耗分别比2002年降低22%和11%。

(三)推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软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18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1%,我市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建立起一批创新平台和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动漫网游产业发展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有力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四年来,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5%。

(四)加大城建力度,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重点建设机场、港口、新铁路客运站、地铁、高快速道路等一大批对广州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四年新增高快速道路579公里,市政道路412公里,桥梁145座,隧道25座。2006年,白云机场国际航线达41条,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超3亿吨,地铁通车里程达116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海陆空交通枢纽为基础,层次分明、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有效提升了广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饮用净水工程和天然气利用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人民防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五)加强环境建设,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完成“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工程。建成16条主干道林带、13个近郊林区、119处园林景观,完成613个采石场、采泥场整治复绿工作,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3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平方米。五大污水处理系统已经建成,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1.9%,完成28条河涌截污,对56条(段)河涌进行了综合整治,珠江广州河段及市内河涌的水质明显改善,成功组织畅游珠江,检验了珠江综合整治成果。国家建设部授予广州“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老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和重点企业脱硫工程建设,提前实施机动车排放国Ⅲ标准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中心城区限行摩托车,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91.5%。经过八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我市顺利通过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开展为期三年的城市管理年活动。查处一批违法用地,收回闲置土地346宗、618万平方米,清拆违法建设552万平方米。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02个街区成为卫生模范街区和卫生街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取缔无证照生产经营业户7万多家,基本完成289个室内肉菜市场、160个农贸市场和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改革生猪屠宰管理体制,放心肉上市量大幅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健全。建立了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提升了交通管理水平。一批货运市场迁出中心城区。加大了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一系列严打整治行动和“扫黑除恶”及禁毒专项斗争,加强对“两抢一盗”犯罪的有效打击,加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力度,刑事发案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2006年全市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10.1%,其中“两抢”案件下降29.9%,流花火车站等治安重点地区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社会保持稳定。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特种设备的监管,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形势保持平稳。

(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46.74亿元,分别比上年和2002年增长6.2%和1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788.27元,比上年增长10%。四年财政共安排统筹资金6.9亿元支持中心镇建设,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产业和人口集聚及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支农惠农的各项措施得到了落实:2004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2004年以来共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万人;资助了2125名农村贫困户子女免费入读中专和技工学校;从2005年起连续三年市、区(县级市)安排49.6亿元,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初中建设工程;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市所有镇、村,2006年参合率达86.1%;四年共投入11.91亿元推进农村“五通”工程建设,全市行政村和一批自然村实现了“五通”,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近600条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农村面貌有所改观。全面清兑了历史遗留的4.9亿元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款,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9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11户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初步构建起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国有资产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经营行为逐步规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逐步增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取消了414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和停止了14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成效明显,“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落实;全市事业单位基本完成人员聘用制工作;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工作有序推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源型经济稳定发展。2006年广州地区进出口总值达637.67亿美元,增长19.2%,是2002年的2.3倍。四年来,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05.53亿美元,年均增长22.6%。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51家在广州投资。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有较大发展。加快推进各类国家级经济功能区建设,广州开发区和南沙开发区在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75%的区和73%的镇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和教育强镇。投入23亿元推进教育综合改造工程,老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投入21亿元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市一级普通高中学位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37.5%提高到2006年的82.6%。高考各项指标连年居全省前列。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比2002年增加了13所。广州大学城如期建成,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热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广州举行,进一步提升了广州的文化品位。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扫黄打非”斗争成效明显,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版权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产业发展迅速,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上,均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2010年亚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展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救灾救济、慈善捐赠、优抚安置、妇女儿童与老年人、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出色完成了对口帮扶和安置三峡库区移民任务。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关系和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新的进展,“双拥”工作成绩突出。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统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成绩显著,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外事、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广州国际友好城市达18个。成功举办了中法文化年广州文化周、里昂文化周和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系列活动,增强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5%。参事、文史、档案、保密、修志、气象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九)积极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加大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和援助工作力度,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2年末的3.6%下降为2.1%,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4.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和残疾人等贫困群体救济力度进一步加大,低保工作实现了分类救济、“应保尽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300元调整到330元;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标准从548元增加到624元;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684元调整到780元,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从2006年7月起增加100元。筹集投入近15亿元,妥善解决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社会申办退休人员参加医保,以及“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等问题。实施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大幅度减轻了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成了220个村卫生站达标建设。加快危破房改造,四年共拆除、修缮、改造危破房76.9万平方米,使11039户居民直接受益。在全国率先实行住宅用地出让“双限双竞”政策,规划建设新社区,投入15亿元建设廉租房,为解决中低收入和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创造了条件。对全市在册的141宗“烂尾地”和57宗“烂尾楼”提出了解决方案,目前已依法处理61宗“烂尾地”、47宗“烂尾楼”,解决了涉及5.2万人利益、长期困扰的历史遗留问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达36321元,分别比上年和2002年增长7.3%和4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50.66元,分别比上年和2002年增长8.5%和48.3%。2006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四年来,全市用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56.9%。

(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绩。

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四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3460件,办复率达100%。政府法制工作不断加强,四年共完成地方性法规草案19项,审议通过政府规章34项。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制度。实行市政府领导接听群众电话和政府部门领导接访群众制度。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对口联系。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强化审计、监察工作,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推进了政府系统的勤政廉政建设。

四年来,我们在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中,始终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春视察广州时首次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紧密结合广州实际,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体会: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们始终狠抓经济建设不放松。一方面,立足当前,加强经济运行调控,有效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着眼长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战略的高度科学谋划生产力发展,推动广州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是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两手抓。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抓好环境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把改善民生,让群众安居乐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各项民心工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高度关注困难群体,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市民,促进广州的和谐安宁。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深化各项改革,努力化解各种矛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广州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我们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相互融合、互动发展。

六是坚持勤奋务实和开拓进取。我们把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作为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真抓实干的精神,不断提高统揽工作全局、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广州的稳定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跨上新台阶的四年。广州的发展,离不开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广州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国企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勤政廉政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2007年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广州的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也面对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承前启后,再接再厉,推动广州更好更快地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战略部署,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城区功能,完善社会管理,增强公共服务,繁荣社会事业,强化“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建设,把广州的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环境面貌到2010年实现 “一大变”,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姿态迎接第16届亚运会。到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迈出新步伐,再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2%;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重点要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把握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壮大汽车、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尤其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快软件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带动提升广州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具有相对领先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做大做强机械装备制造业,为广州工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推进南沙临港石化基地、造船基地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抓紧推进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国际物流园区建设,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进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专业性品牌会展,提升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地位。建设大型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整合现有批发市场,重点建设一批交易方式先进、信息化程度高、辐射力强的现代化批发市场。制定实施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创意产业大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吸引和支持跨国公司、国内著名企业和本地企业建立以广州为总部的跨区域经营体系。认真落实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珠江新城金融商贸区建设,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围绕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具有岭南特色的旅游项目,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拓入境游国际市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广州旅游。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管理和服务,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企业通过产业配套、战略合作和投资参股等形式,实现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的联接。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尤其要支持民营工业加快发展,逐渐增大其在全市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三分之一强。

(二)以十年时间建成创新型城市为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创新工作。

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广州科学城和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组织认定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选择和支持一批原始创新技术项目,实行重点突破,在高新技术领域培育竞争优势。集中力量促进一批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引进外资研发机构落户广州,以较快的速度跟踪、引进和消化世界一流技术,实现广州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广州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构建政务受理、投资服务、政务信息三大服务系统,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和镇机构改革工作。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放宽投资领域,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和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和运用水平,营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形成自主创新的人才优势。

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引入大型跨国公司、国内优势企业和社会资本,实现大中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加快有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步伐,推动更多的企业适时开展并购重组和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鼓励企业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规范的运作机制和有效的制衡机制。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经营者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妥善处理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三)继续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广州。

调整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推进城市空间布局战略性调整。统筹推进南沙新区、萝岗新区、白云新城、广州新城等新城区建设,以建设卫星城为目标,推进17个中心镇的规划建设。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疏解人口、产业和建筑密度,减轻交通负荷。整体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建设高度繁荣发达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带动城市各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区域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广州港南沙港区、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广州铁路新客运站、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穗深港客运专线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地铁工程建设,续建和新开工建设7条高快速道路、46条市政道路。继续大力改造电网和电力设施。推进饮用净水和天然气利用二期工程。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启动亚运会场馆、亚运村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生态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积极推进“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切实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巩固和推进已关闭的采石、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工作,加强林带林区、森林公园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森林围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步伐。继续推进脱硫工程建设;严格执行机动车国Ⅲ标准,从今年起中心城区全面禁行摩托车,切实控制机动车废气污染;加强餐饮油烟、建筑工地扬尘和工业粉尘、噪音等污染控制。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完成在建的6个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分期分批综合整治市内河涌,近期重点抓好29条与市民生活和亚运会主要场馆密切相关的河涌综合整治。建设白云湖,进一步改善水环境。健全气象监测网络,推进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设节约型城市。依法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强化节能降耗机制,促进企业广泛采用清洁能源、先进工艺技术和新材料,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落后生产力。实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建立GDP能耗指标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耗考核。继续推进老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对不符合安全生产和国家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和危化品仓储企业,分期分批依法依规实行整改搬迁或关闭,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在搬迁中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转型,实现新的发展。建设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完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强化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全面完成城市管理年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围绕今年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动员全市力量,深化卫生街区创建活动,大力整治市容环境卫生,尤其要突出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彻底清理卫生死角,切实解决“六乱”问题,营造整洁有序、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无证照生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市场准入、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继续推进农贸、肉菜市场升级改造,努力保证食品安全。进一步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包括外籍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健全流动人员信息化管理体系,从今年起逐步免收流动人员办理暂住证费用,全面实现流动人员信息化管理,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健全重特大事故预警和防控体系,强化对道路交通、消防、市政设施、危险化学品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在认真总结三年来城市管理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城市管理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轨道。

(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心镇建设,促进中心镇健康发展,加快构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扩大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园区基地的覆盖范围,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业对外交流与经贸合作,充分发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向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育新型农民。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耕地、林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继续推进标准化农田改造。强化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抓紧编制完善中心镇和中心村规划。扎实推进“两规、三清、四有、五通”工程,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村。加大对北部山区的扶持开发力度,改善山区发展环境。抓好重点水库、堤防的除险加固和小型水利设施的整修,全面提升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措施和农民减负增收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成年农民的技能培训,鼓励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中心镇就业落户。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切实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建设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逐步建立以农民养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要达到94.5%。严格执行建设征地“三条红线”的规定,认真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和再发展问题。

(五)提高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重点吸引外资投向软件、生物医药、物流、金融、会展等行业。认真实施《广州市鼓励外商投资设立总部和地区总部的规定》,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外资来源多元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延伸产业链条。

调整外贸发展战略。把握广交会转型的重要机遇,调整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实现出口与进口协调发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协调发展。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在广州建立采购中心,形成国内外贸易的快速通道。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出口主体多元化,支持符合国家鼓励出口政策的大企业发展。大力推动高端服务贸易,主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建立贸工互动机制,推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健全公平贸易支撑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支持和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加快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加强与国际流通集团的合作,增强对国际市场的辐射能力。继续推动境外研发和境外资源开发,加大对境外工程承包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承接国际工程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经贸往来,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国际国内友好城市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六)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力争全市各区(县级市)和中心镇全部建成省教育强区(县级市)和教育强镇。建立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普通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多形式吸纳社会资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多元化投入的教育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设好示范性重点职业学校。提高市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完善助学机制,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法落实教师待遇。

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本医疗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卫生财政保障体系,提高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帮扶关系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完善城镇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将救助范围扩大到农村。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大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促进中医事业持续发展。

加强和谐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继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以“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和公民文明旅游活动。大力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围绕2008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示范村、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活动,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抓紧建设和修缮一批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办好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音乐金钟奖等系列文化节庆活动。推进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强一批具有集聚辐射功能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全国和国际文化品牌。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的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以迎“亚运”为契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努力打造竞技体育品牌项目,提升广州竞技运动水平。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重大赛事。

推动人口与计生、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的新发展。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加强人口与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国防教育,扎实推进“双拥”工作,认真做好军转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复退军人安置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创新侨务工作方式,培育、保护和利用侨力资源。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广州”。认真做好统计、档案、保密、参事、文史、修志等工作。

(七)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进一步扩大和促进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拓宽就业渠道,继续保持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以上。加快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着力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加大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认真做好帮扶城镇“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低保家庭人员、“农转居”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等人群的就业安置工作,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工程。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管理。继续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和戒毒出所人员的帮教、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工作。

切实做好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解决社会保险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在财政支出比例上,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确保社会救助覆盖到每户困难家庭、每个困难群众。逐步提高低保标准,重点提高农村低保补差水平。巩固和完善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救济”。切实做好低收入困难家庭消费性开支减免工作,建立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生活救助应急机制。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健全社保基金稽核制度和征缴管理体系。落实“农转居”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探索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探索建立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服务平安钟”呼援服务系统。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工资分配调控机制,逐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积极落实调控土地供应和稳定房价的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大力建设新社区,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规模,不断提高住房保障的普惠度。今年内解决全市2005年登记在册、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5643户双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到2010年基本解决全市8.4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平安广州”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以及暴力犯罪,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斗争,加强“打黄扫非”工作,严格查禁赌博活动。动员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安工作,构筑群防群治网络。今年要全部完成市区的治安视频系统建设,创新警务机制,提高警务工作效能,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系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功能,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努力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大城市路网建设力度,打通交通节点,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积极推进停车场建设。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力推行公交优先和快速公交,完善各种交通接驳,实行公交车、地铁票务一体化,并给予优惠价格,方便市民出行。加强交通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认真做好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完善首办责任、领导接访、信访督办等制度,建立起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把群众反映的重大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加大对征地拆迁、重点工程建设、拖欠与截留征地补偿款、物业管理、劳动纠纷、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排查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权力。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重视政协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进一步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决策责任制。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依法实施政务公开,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法制建设。积极配合人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提高政府规章质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防止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加强政风建设。坚持从严治政,廉洁从政。广大公务员要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埋头苦干,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政令畅通。要坚持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把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上。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肩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已完成了历史任务。新一届政府的工作即将开始,新的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继往开来,为创造广州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5篇: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4月12日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

议上 市长 张广宁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扎实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好于预期。

(一)保增长成效显著。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们始终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实施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113亿元,增长11.5%,比预期目标高1.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8834元,增长10%。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56亿元,增长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3亿元,增长13%。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0亿元,增长22.3%,其中8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6%。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8亿元,增长16.2%。努力克服外需不足的困难,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外贸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全年进出口总值767亿美元,下降6.4%,其中出口总值374亿美元,下降13%。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8亿美元,增长4.2%,批准投资总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45个。

(二)调结构取得重要成果。坚持解决当前困难与促进长远发展相结合,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积极主动调整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成为调结构、促转变的过程。年末,三次产业比重为1.9�U37.2�U60.9。出台了《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重点推进五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规划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46亿元,增长13.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0.1%。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53亿元,增长29%,创近年来新高。物流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白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3705万人次,增长10.8%,货邮吞吐量增幅达31.3%。广州港货物吞吐量3.64亿吨,增长4.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120万标箱,增长1.8%,列全国第三位。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交会、广博会、留交会、国际汽车展、国际设计周等品牌会展影响力不断提升。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市旅游业总收入994亿元,增长18.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1150亿元,增长21%。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7.87%。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汽车、石化、造船、数控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与中央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481亿元,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4%。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5243亿元,增长20.3%。汽车制造业逆势而上,产值增长30.4%,年产量达113万辆。龙穴造船基地30.8万吨超大型油轮下水和东方电气生产出我国首台国产化百万千瓦级核电压力容器,标志着我市工业制造能力实现了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104亿元,增长17.3%,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8%。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市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广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新知识城建设前期工作及商务谈判进展顺利,为签约奠定了良好基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专利申请量增长18.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24.6%,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5.1%。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取消11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25亿元。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64亿元,增长12.5%,占GDP的比重达34.7%。“双转移”和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步伐加快。去年共向市外转移企业61家,停产、关闭或搬迁“退二”企业95家,淘汰落后企业270多家,利用旧厂房(仓库)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60多个。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8%以上和6.2%以上。

(三)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先行先试工作开局良好。邀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关系广州科学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组织编制了贯彻《规划纲要》实施细则,开展了主体功能区规划、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加快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全覆盖工作。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先后与佛山、肇庆、江门、云浮等市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和9个专项合作协议,完善了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广佛同城化建设52项和广佛肇经济圈37项重点工作全面展开。成功举办穗港现代服务业合作交流会,深化实施CEPA及服务业先行先试工作,不断推进穗港澳更紧密合作。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取消65个国有企业行政级别,初步建立起以产权为纽带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分类分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了公司治理机制。广州银行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和改制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潜在风险,实现了新的发展。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和增城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建和水务集团在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和水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实施《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四)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亚运场馆建设和开、闭幕式筹备工作按期推进,建成我国内地首个“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赛时交通、住宿、餐饮、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服务保障准备工作以及市场开发、宣传推广活动有序开展。亚运城建设探索出“政府主导,成片开发,完善配套,整体出让”的新模式,体现了赛时服务与赛后利用的有机结合,拉开了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成为我市大型社区开发建设的典范。围绕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目标,全力实施2010年城市环境面貌“大变”工程。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扩建和续建工程加快推进,广州南站、武广高速铁路建成投入使用。总里程32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建成通车,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150公里。一批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抓紧建设。在公交优先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探索,全程22.9公里的快速公交(BRT)试验线投入运营。新增停车泊位5.86万个,完成年度计划117%。继续推动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2%,林木绿化率44.8%,新增32个公园免费对市民开放。加快推进天然气置换工作,中心城区管网已全部置换,全市新增天然气用户36.24万户。大力推进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全市81条主干道、74个亚运场馆周边地区以及153个城市社区和片区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城市各主要出入口景观绿化升级工程。制定了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规划和政策措施,改造工作加紧推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整治121条河涌,建设3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覆盖全市32个镇(街)24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铺设1140公里长的截污管网,建设白云湖、海珠湖等调水补水工程,并对全市228处水浸街进行改造。581项治水工程全面铺开,过半项目已经完工,特别是影响和制约工程进度的征地拆迁任务基本完成,为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西江引水工程按计划推进,已完成管网铺设30公里。全力推进“空气整治50条”措施的落实,开展工业企业降氮脱硝、清洁能源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和扬尘污染控制工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查处违法案件3769宗,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或项目1546个,解决2万多件污染扰民问题。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全市20多万辆黄标车实行限行措施。积极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空气污染联防联治,空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1%,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均继续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督机制。强化城市综合执法,依法加大对“六乱”的整治力度,清除违法户外广告面积7.3万平方米,制止和清拆违法建设面积132万平方米。

(五)民生福利继续改善。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措施和17条补充意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去年,市本级一般预算安排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资金220.5亿元,占财政支出73.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45万人,占全省的2/5和全国的1/15,其中本市城镇户籍新增就业人数34.38万人,增长34%。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0.07%,上升2.17个百分点;登记失业率2.25%,下降0.07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市社会保险参保达1856万人次,增加206万人次,增长12%。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加510元,达到2057元,增幅达33%。通过阶段性调低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累计为企业和参保个人减轻负担53.4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平均220元提高到271元,增幅为23%,提前3年实现了农村低保标准为城市70%以上的目标。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平均增幅15.1%。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至每人每月521元,增长22%;失业保险金提高到每月791元,提高了15%。制订实施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办法和解决非本市户籍人员领取基本养老待遇问题的办法。医疗救助覆盖城乡居民,共资助5.2万名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12.31万人次减免了医疗费用。改建、重建了3310户农村助残安居房。慈善事业不断发展,确定每年12月12日为“广州慈善日”。居家养老、老年人优待等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84.8万老年人发放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保卡。住房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市新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14个,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为1.77万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累计解决了3.99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完成总目标任务的51.72%。建立了职工工资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610元,增长9.1%。

(六)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及12个配套文件,大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96亿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067元,增长12.6%,连续两年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完成18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和近14万亩农田、1.9万亩鱼塘的标准化建设任务,规划建设了30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0家。扶持发展区(县级市)购物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和连锁网点118个,近20万户农民受益。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成立了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54.0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4.1%。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力度加大,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45万人,转移就业7.15万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扶持培育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景点。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1139个行政村规划编制,累计对774个行政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继续推进中心镇建设,加大对北部山区镇的扶持力度。农村社保工作全面铺开,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达33万人。农村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日益增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七)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进一步巩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市本级财政对教育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达18.2%。市、区两级共投入5.3亿元,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惠及79万名学生。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加快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省市一级学校提供的学位占全市普通高中的89.1%,高考总体成绩创20年来新高。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得到加强,我市中职学生在全国中职技能大赛中名列全国省会城市总分第一名。市属高校强化内涵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落实教师待遇,解决了全市2246名代课教师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城乡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人才辈出,广州运动员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创造历史最好成绩。成功举办苏迪曼杯羽毛球赛、女子世乒赛、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亚洲田径锦标赛等54项国内外重大赛事。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继续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有效推进,完成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一批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7%。实施“健康亚运、健康广州”全民健康活动。开展“争当好市民、当好东道主――亚运广州行”等系列活动,推进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成绩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绩显著,成功举办2009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广州国际友城大会,广州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广州”建设取得新进展,电子政务便民服务成效显著,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居全国前列。对口帮扶工作有序展开。全年招收358名梅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入读市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对口支援汶川威州镇恢复重建工作,投入资金28亿元,77项援建项目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提前半年实现了中央和省关于“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固,人口和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初步解决了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一次性奖励兑现问题,受惠群众逾10万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58.6%的社区成为全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进一步加强,“房中房”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12.8%,其中,抢劫、抢夺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1.4%和24.2%。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全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7.4%和9.1%。“扫黄打非”、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走私成效明显。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海防建设以及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侨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民族、宗教、对台事务、档案、气象、参事、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市政府再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八)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改进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及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全年办理答复927件,办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的联系,落实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对口联系制度。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9个部门实行大部制,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办事机构从49个精简为40个,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59项,精简66.2%。制定了《广州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五年规划》和《广州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和管理,公务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市政务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完善,政务公开、新闻发布、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率先在全国公布政府部门预算。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实现了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境)费用以及办公经费预算“五个零增长”。坚持不懈地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加强执法、廉政和效能监察。纠风治乱专项工作深入开展。实施《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广州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推进行政问责、审计工作,政务环境不断优化。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中,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这是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广州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不足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很困难,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自主创新能力等与国家中心城市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城乡和地区间发展还不平衡,宜居城乡“首善之区”建设任重道远;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仍需作出更大努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够高,部分地区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破解难题,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201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广州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既要承载全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重托,全力以赴办好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提升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又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向全面深化转变。做好今年工作,关系当前,影响长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充分认识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知难而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六次、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的奋斗目标,坚持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亚运筹办工作,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着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福利,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城市环境面貌“大变”目标,圆满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实现“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的要求。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总值增长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7.5%和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 举全市之力做好亚运筹办工作,确保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圆满成功。

认真做好场馆建设、赛事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亚运城、亚运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组织亚运场馆运行团队,建立赛时运行指挥体系,组织好测试赛、火炬传递、开闭幕式等重要活动。广泛传播“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理念,激发亚洲各国和地区公众及媒体关注、参与、支持广州亚运会的热情。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增强市民当好东道主意识,弘扬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尊重各个国家、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信仰,充分展示广州文明形象。发挥驻穗中央和省属单位、部队等各方面参与和支持亚运的积极性,促进共驻共建共同发展。以“一流的组织管理、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社会风尚”迎接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实现两个亚运“同时举办,同样精彩”。

确保实现城市环境“大变”目标。以大干促大变精神,继续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和花园城市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广州“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大力推进空港、海港和铁路等重大枢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新、南二环、广深沿江广州段等高快速路建设。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确保亚运会举办时地铁三四号线北延段、二八号线延长线及广佛线首段建成开通,全市轨道交通开通里程达到218公里,线网覆盖80%的亚运比赛场馆。高标准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推进城乡森林体系、园林绿地体系、田园景观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认捐、认种树木,增加森林碳汇,构建广州绿色生态屏障。加快落实“空气整治50条”及“新31条”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密切与周边城市的环境保护合作,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手段,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控。重点抓好工业企业、机动车、饮食企业、工地扬尘等七大类污染的综合整治,确保亚运会期间全市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基本要求。再接再厉,毫不松懈地抓好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同步做好截污、清淤、补水和两岸景观绿化工作。全面清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排污口,从严查处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行为,确保亚运前实现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全面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城市主干道、高架路沿线两侧建筑立面,亚运场馆与接待宾馆周边地区整饰工作,推进整治工作向社区深化延伸。以推进垃圾分类为突破口,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围绕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区域成片改造和10年内基本完成138条“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今年启动10个片区的旧城区改造,力争完成9条“城中村”拆除任务。改造时,坚持保护历史文化与改善环境相结合,严格执行“三条线”控制要求:“绝对保护线”内建筑不得拆除,必须严格按原状予以维修,传承历史文化风貌;“重点保护线”内建筑按“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原则进行改造;“更新改造线”内建筑可实施成片拆除改造。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和谐稳定。加大城市管理工作力度,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大力推进综合执法重心下移和数字城管建设,推广城市区域式管理和综合巡检,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好亚运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疫情监控,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源头治理,积极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坚决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亚运应急预案演练,着力提高赛时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确保赛事期间安全有序、万无一失。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加强出租屋管理和各类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有效预防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实现“平安亚运”。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促进高端发展和绿色增长为取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区要依托五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把珠江新城-员村地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商务核心区,琶洲地区建设成为国际会展商务区,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建设成为行政办公中心,白鹅潭地区建设成为国际商业中心,白云新城地区建设成为宜居新城及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科学城金融创新服务区、南沙保税港区和广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创意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国际医药港及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建设,支持建设越秀区北部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和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荔湾区十三行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区、白云区大型现代商业中心、黄埔区临港商务区。加快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步伐,积极盘活旧厂房、旧工业用地,拓宽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及总部经济,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用好用足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各项政策,加快引进港澳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集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打造“广州服务”的品牌,整体提升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心城区外围以中新知识城、南沙新城、科学城、大学城、国际生物岛以及现代化空港、海港为依托,加快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打造若干个绿色增长区。重点抓好大型装备产业基地、龙穴造船基地、飞机维修基地、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南沙核电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引导和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加强与央企及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抓紧新能源汽车和三个年产百万辆轿车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筹划和申报工作,推动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纳入全省“500强”建设规划。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优势传统产业和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壮大制造业发展实力。大力推进“双转移”,确保实现省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中国移动南方研发基地、中金数据中心华南基地、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州(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产值规模超千亿元、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着眼长远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为取向,立足我市产业特色和现实基础,研究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生物、软件和信息服务、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物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力争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使我市成为国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争取主动、把握先机。

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纲要》和《广州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力争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4%。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吸引和支持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产学研联盟。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产业提升和自主创新相融合,提高知识产权资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广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实现从“广州制造”向“广州创造”的新跨越。

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型和循环型转变。加快建设低碳产业园区,推进广州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启动千家企业清洁生产行动,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活动,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和产品,积极申报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和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创新路灯节能改造模式,大力推进全市路灯节能改造。出台鼓励支持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培养全民节约意识和低碳意识,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巩固持续向好的经济形势。

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合理增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社会投资。今年全市89个重点项目计划安排总投资775.5亿元,预期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3000亿元。把投资与迎亚运、强基础、调结构、保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改善投资服务,扩大投资需求。重点投向亚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建设、重大产业项目,以及社会民生和“三农”等工程项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重点投资项目责任管理,坚决完成省下达给我市的重点项目投资任务,并抓紧策划和储备一批新的项目,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消费的战略,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调控市场价格,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平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开展“千年商都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增强城市核心商业街区的消费服务功能。打好“亚运牌”,充分发挥筹办亚运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推动亚运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吸引海内外游客来穗观光消费。扩大家电、汽车、住房消费需求。实施“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着力培育新型消费模式,促进信贷消费,支持发展节庆消费、租赁消费和网络消费。把握武广高铁开通带来的新商机,继续开展“广货北上”等商贸促销活动,努力扩大内销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促进外经贸稳定增长。认真落实各项外经贸扶持政策,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的重大机遇,引导企业调整出口目标市场,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推动汽车、船舶、机电和电子信息等高端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引进高端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资源及原材料。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引资质量,争取更多大型企业落户广州。积极推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组织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投资广州。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创建内销品牌,扩大内销比重。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国际品牌和跨国经营企业。

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出台《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推动民间投资的良好环境。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创新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投资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以及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实施民营和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支持广州民营科技园扩区,规划建设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引导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不断增强广州经济的活力。

(四)切实办好改善民生十件实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确保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加快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推进省市共建广州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投入5.4亿元,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实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70%以上,登记在册的“零就业家庭”1人以上就业率100%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二是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并提高保险水平。年底前将76万应参保农村居民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村养老参保覆盖面扩大到70%。安排社保资金30.89亿元,进一步提高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农转居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加快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大病、重病参保人医药费用负担。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60元以上,各级财政的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 210元以上,提高参合农民医疗费报销比例,开展参合农民门诊统筹。

三是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建立低保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低收入困难家庭认证和收入核算制度。提高抚恤补助标准,健全各类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制度,确保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100%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畴。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加强孤儿救助。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到户式和一站式的社区综合居家养老服务。全年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实现每百名老人平均拥有床位数2.5张。进一步扩大老年人长寿金发放范围。落实市政府与中残联签订的协议,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

四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成市第八医院、市疾控中心和12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实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扩大村卫生站看病减免收费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全市15万儿童补种乙肝疫苗,为14万农村妇女进行“两癌”检查,为2000名贫困患者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为农村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补助。

五是完成西江引水工程,让更多的市民喝上放心、安全、优质的水。加快推进西江引水工程建设,确保亚运会前实现通水,全面置换我市西北部地区水源,使西村、江村、石门等三间水厂水质达到新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惠及越秀、荔湾、白云等区以及天河区部分区域约600万市民。

六是完成100所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按照市、区(县级市)1:1的比例,落实专项资金,优先保障用地,开辟绿色通道,全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确保年内全市规范化学校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让更多的市民分享规范、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七是加速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精神,加快完善我市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将原定于2012年底前解决7.72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的目标,提前到2011年底前实现。在抓紧推进在建的221.27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础上,计划投入45亿元,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万套,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并储备3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调整廉租房申请标准,将申请人年均可支配收入由7680元调整到9600元,提高住房保障普惠度。加快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推出限价商品房用地。实行经济租赁住房制度,通过租售并举的方式,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八是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加大道路交通建设力度,新建和续建道路188公里,建设44座人行天桥及一批步行连廊,提高车辆和行人通行效率。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及时调整和优化公交线网,完善快速公交(BRT)运营管理,推动公交地铁接驳换乘。更新1474辆老旧公交车,改造7800辆出租小汽车,改善车容车貌,提高服务质量。不断优化道路交通组织,严格占道施工管理,大力整治交通黑点,努力解决部分地区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

九是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实施“融体于绿”工程,全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带动社会力量建设500处健身路径、球类运动、休闲活动等社区体育设施,形成遍布城乡、各具特色的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年内基本建成总长480公里、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绿道”走廊。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力度,使天河体育中心等亚运场馆成为市民健身活动重要场所。

十是推进百项政府服务网上办公工程。围绕市民和企业需求,以建立工商、社保、人力资源、民政、公安、卫生、国土、规划、税务、计生、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督等网上办公与服务为突破口,推进市民网上服务和企业办事大厅建设,年内开设100项面向市民和企业的网上服务与办公事项,努力为广大市民和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五)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不断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职能关系,促进大部门体制的磨合和有机衔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完善市对区(县级市)财政体制,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基层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镇(街)综合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督察机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有关配套政策,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支持广州开发区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综合改革试点。

加快推进经济领域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机制,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建立科学的企业考核评估体系,健全企业领导人激励和约束机制,着力解决国企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强资本运作,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继续深化广州银行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上市步伐。进一步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七大投资集团在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级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探索设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积极申请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提升珠三角地区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市场定价能力和定价水平。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成果,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深化新闻媒体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和制播分离改革,推进媒体经营性文化资产重组,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加大区(县级市)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资源整合力度,全面推进区(县级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发展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创新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开展整合街道机构和人员试点工作,提高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村(居)委会建设,促进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建立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体系,探索在公益类事业单位、街道、社区以及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设置相应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

(六)继续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整合支农资金,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落实农业各项财政补贴和减免涉农税收规费等优惠政策,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减轻农民负担。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围绕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重要载体,继续抓好标准化农田建设,推广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蔬菜、水产、花卉和特色果品产业,推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科技农业等新兴业态。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广州花之都现代花卉产业基地、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从化万亩鲜切花生产与旅游综合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强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着眼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推进城镇化为抓手,继续完善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导一批符合农村地区发展要求的“双转移”产业项目向中心镇及周边工业园区有序转移,增强中心镇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完善城镇落户政策,帮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落户。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引导,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和覆盖。集中资金,选定一批村镇进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危破房改造。制定农村路灯建设计划,逐步改变农村地区长期没有路灯的状况。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加强镇一级城市建设与管理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管理水平,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多管齐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创业和就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家庭工业、社区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从事

二、三产业比例,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入股等新型流转方式,形成农民、企业、集体三方共赢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七)全力推进《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实施细则。按照实施细则提出的率先建立“十大体系”的安排,建立专项督办和评估考核机制,加强检查督促,落实工作责任,抓紧组织实施。尤其要着眼强化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知识创新中心和金融中心功能,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推进重大配套项目建设,推动广州实现新发展。

积极推进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抓紧推进中新知识城建设,努力把知识城建设成为引领广州、广东乃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汇聚全球精英人才的人才集聚高地,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抓住《规划纲要》明确规划建设南沙新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南沙的优越条件,参照国家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模式,积极争取在CEPA框架下,设立南沙穗港澳合作示范区,与香港在金融、贸易、投资、航运、中介、教育和科研等领域合作上开展先行先试。抓紧实施增城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抓住增城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契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推动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落实广佛同城化建设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切实做好相关专业规划的衔接协调,落实既定的重点合作项目。重点加强与佛山的城际分工合作,加快推进城际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促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信息等联动发展,实现区域资源共建共享。深化与深莞惠、珠中江经济圈的合作,促进珠三角一体化。积极探索穗港澳合作新方式,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层次,实现互利共赢,努力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科学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为主线,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和编制工作,为广州新一轮大发展谋篇布局。

(八)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着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大力繁荣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扎实推进各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精心办好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活动。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体制机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市民科学素养。探索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促进高中教育整体优质发展。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提高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全面实施城乡贫困家庭子女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快中职学校新一轮布局调整和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市属高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同发展。依法落实教师待遇,提高在职、退休教师的收入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取我市运动员在广州亚运会上再创好成绩。

促进社会各项事业新进步。完善和落实人口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研究,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发展老龄事业。进一步深化与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的交流合作,拓展友城关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做好对台和侨务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地质、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继续加强对汶川威州镇的帮扶援助,促进灾区的新发展。全面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坚决完成省下达给我市的任务。深入开展构建“法治广州”活动,加强市民法制教育。建立和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相衔接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法律服务和援助,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法治社会的法律需求和困难群体的法律需求。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以开展亚运志愿服务为契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新发展。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进一步改善宗教服务,规范宗教事务管理。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后续工作。全面落实优抚政策,妥善安置转业、退伍军人和移交地方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海防、人防及打击走私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九)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要求。

努力改进政府工作。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施政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和管理监督,强化公仆意识,落实行政问责制度,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问责必严。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高度重视和认真回应群众诉求。完善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进重大决策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行政权力公开规范高效运行。协调处理好公共关系,建立媒体、公众、政府的良性互动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报告重大工作事项,切实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及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完善市民听证制度和网络问政制度,制定和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健全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发挥公职律师和政府法律顾问的作用。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做好政府规章制定工作,规范行政执法和行政行为,创新行政复议工作机制,促进政府工作法制化。

大力加强廉政建设。加强以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公共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充分发挥监察、财政和审计等监督作用,规范预算管理,推进绩效审计,加强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和亚运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切实做到节俭办亚运、廉洁办亚运。加大查办腐败案件力度,依法严惩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领导下,奋发开拓,扎实工作,为促进广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创造广州人民幸福安康、和谐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双转移”: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腾笼换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措施。即将低端、落后、不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转移出去,引进处于产业链高端、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环保的产业项目。

4.“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和环境保护的措施。指引导工业(二产)退出中心城区,腾出发展空间,引导服务业(三产)进入发展。

5.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指在某一确定区域,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某几种马属动物疫病,且在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对马属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动物遗传材料、动物病料、兽药(包括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并经国家评估合格的特定地域。

6.森林碳汇:指森林系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

7.“三旧”改造: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8.低碳经济: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

9.物联网: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10.“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由国家科技部提出的,通过以LED在市政照明的应用示范工程为载体,选择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广应用LED功能照明(路灯、隧道灯,以及地铁、加油站、地下停车场等功能照明灯)1万盏以上。

11.到户式和一站式的社区综合居家养老服务:到户式居家养老服务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员上门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辅导、精神慰藉及其他养老服务。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街道、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餐饭配送、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心理辅导、精神慰藉等专业化的综合服务。

12.“融体于绿”工程:在全市的公园、公共绿地建设一批以健身路径、户外乒乓台等为主的小型多样的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全民健身设施。

13.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区等。

14.“两癌”:指乳腺癌、宫颈癌。

15.柜台交易市场:指在股票交易所之外的各种证券交易机构柜台上进行的股票交易市场,是由千万家证券商行组成的抽象的证券买卖市场,又称店头市场或场外市场。它与交易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证券交易市场体系。

16.设施农业:指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推荐第6篇: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6日 陈建华)

2012年01月20日 18:15 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11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依法行政,积极履行职责,和全市人民一道,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全力调结构、促转变、谋发展、惠民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市十三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年来,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80亿元,同比增长11%,是2006年的1.8倍。预计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5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0亿元,同比增长18.1%,分别是2006年的2.3倍和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0亿元,同比增长16.5%,是2006年的2.4倍。预计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800亿元和17800亿元,是2006年的1.93倍和2.05倍。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产业高端发展,全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1︰40.2︰57.7 调整为2011年的1.6︰36.9︰61.5。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5%,比2006年增加3.7个百分点,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凸显。汽车、造船、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预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750亿元,同比增长12.5%,是2006年的2倍。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预计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3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预计农业总产值349亿元,同比增长3%。市属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经济效益提高。

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预计2011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75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4%,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市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退二进三”和“双转移”成效明显,关停、转移、淘汰各类企业6119家。五年累计安排重大产业项目89个,投资总额5005亿元,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预计2011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以上,各项减排任务均可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5%,比2006年提高0.55个百分点。合作建设11个国家级、2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成工业技术研究院等12个产学研创新平台,形成了新型显示、节能环保、移动互联网等10个百亿级创新集群。完善人才政策,发挥留交会平台作用,引进13个国际领先科研创新团队和25名领军人才,拥有各类博士后工作站55个,比2006年增长111.5%。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8172件和3146件,同比增长25.7%和58.2%,是2006年的3.0倍和4.5倍。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946,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实现网络化,电子商务交易额居全国城市前列。2011年荣获“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外贸易平稳发展,预计201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1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是2006年的1.8倍;其中出口561亿美元,同比增长16%,是2006年的1.73倍。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吸收合同外资28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9.2亿美元,其中预计2011年吸收合同外资67.2亿美元,同比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42.6亿美元,同比增长7%。世界500强企业有224家落户我市。举办“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招商推介会,共签约400多个项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市企业五年累计对外投资23.66亿美元,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穗港澳台合作不断深化,建立了穗港澳合作协调长效机制。南沙开发区成为全省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

经济增长极带动作用增强。广州开发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增城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预计2011年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55亿元,占全市43.5%,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天河智慧城、国际生物岛等自主创新核心载体建设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空港经济区等产业功能区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

五年来,举全市之力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城市影响力显著增强。

“两个亚运”圆满精彩。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举全市之力精心筹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精彩绝伦,赛事运转顺畅有序,安保维稳万无一失,服务保障周到细致,筹办工作廉洁高效,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全市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新时期广州城市精神内涵。“两个亚运”的成功举办,全面展示了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极大提升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城市凝聚力和市民自豪感。

城市环境面貌实现“大变”。抓住筹办亚运的有利时机,以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环境面貌“大变工程”。落实“空气整治50条”和“新31条”措施,空气质量连续5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2011年优良天数达到360天,摘掉戴了10 年的重酸雨区帽子。对全市127条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建成白云湖、海珠湖,新建污水处理厂38座,铺设截污管网1234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比2006年提高16.36个百分点,珠江广州段水质从劣五类提高到四类标准。建成西江引水工程,中心城区自来水出厂水质提前两年达到国家新标准。实施交通改善措施30条,新开通公交线路263条,市民出行条件逐步改善。对1500个社区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7个“城中村”改造方案,猎德村、黄埔古村等“城中村”改造已见成效,10万村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实施《花园城市行动纲领》,推进青山绿地工程和城市绿化升级改造,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246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41.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1平方米,建成1862公里绿道网。先后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大力实施“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工作,形成涵盖城乡家庭、社区乡村、企业单位、城区街镇的多层次文明创建网络,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2008年荣获首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历经13年矢志不渝的努力,2011年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五年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明显改善。

民生水平大幅提高。制定实施“惠民66条”及17条补充意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4300元和14700元,比2006年提高14449元和6912元,五年年均增长11.6%和13.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城市居民。五年共帮扶36万名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2011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镇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467元和377元,分别比2006年提高45%和118%。五年共资助14.45万社会申办退休人员、8.15万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257万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逐步缓解。完成1.64万户农村危破房改造。城镇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全面兑现,惠及15万群众。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06年的77.88岁提高到2010年的79.04岁。

民生实事全面兑现。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2011年十件实事全面完成:一是全面开展北部山区镇、贫困村对口帮扶工作,206个贫困村已有180个村年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81%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二是市财政安排4600万元,全面落实本市户籍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等事项。三是预计2011年五大险种新增参保人数178万人次,超过新增82万人次的目标要求;全市111万35岁以上农村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四是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00元和230元,新农合实际人均筹资额371元。五是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17%至25%;建立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惠及近16万困难群众。7.7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和重度残疾人获资助参加新农保;孤儿养育标准调高至每人每月1000元,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六是筹集建设90281套保障性住房,完成目标任务的106%,提前一年解决在册的7.7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七是新建、改造城市道路81公里,新建人行过街设施27座。增设公交专用道超过70公里,在城乡结合部新开通100条公交线路,完成24个公交站场建设改造任务。八是80岁以上长者长寿保健金分段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200元、300元,范围扩大至本市户籍70岁以上老年人和驻穗部队离退休干部,免费为80岁以上老年人安装“平安通”紧急呼援服务系统。九是完成5万盏农村路灯建设任务,全市30%的农村道路实现“亮化”。十是新建240处社区健身路径、188个社区篮球场和一批健身广场,新增绿道802公里,超额完成500公里的绿道建设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84.51%,全面实现省教育强市、强区、强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建成基本覆盖城乡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广州大剧院、辛亥革命纪念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落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基本建成。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中国音乐金钟奖,文艺创作精品纷呈。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广州被评为“最中国文化城市”之一。公益法律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五年来举办国际赛事57 项,我市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勇夺2项奥运冠军和65项世界冠军,获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广州足球首夺中超联赛冠军。圆满完成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和威州镇灾后重建任务,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投入帮扶资金16.86亿元,对口帮扶梅州、阳江、茂名三市,贫困户脱贫率达98.96%。我市行政首长连续两届当选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UCLG)联合主席,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增至41个。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及优抚安置工作不断加强,连续6 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扫黄打非”和打击走私成效显著。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连续五年被授予“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国家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工作先进单位和“爱心广州”等称号。民族宗教、司法行政、妇女儿童、侨务、贸促、对台、口岸、统计、档案、保密、参事、文史、修志、气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

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深化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完成《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十区,完成珠江新城-员村、琶洲地区、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城市新中轴线地区、广州南站、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的规划编制并陆续推进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已经启动,南沙新区新一轮开发建设拉开序幕。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五年共投入2300亿元用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南沙港区二期工程,预计2011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4.47亿吨和1440万标箱,分别居世界第6 和第7位。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预计2011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400万人次,位列世界前20名。五年共新开通120公里地铁、216公里高速公路、22.9公里快速公交(BRT)线路和1860公里市政道路。广州南站建成运营,快速轨道和高快速路网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广州塔、花城广场等一批地标性建筑,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完善以区为主体、多部门综合治理的城市管理机制。整治违法用地,依法拆除违法建设和户外违法广告招牌,实施“三线”下地,加强沙井盖与泥头车管理,有效遏制“六乱”现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稳步推进,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0%。“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明显,食品供应和价格调控有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遏制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规范出租屋管理,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建立覆盖全市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社会面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各类暴力犯罪案件持续下降,市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成功化解2008年春运公共安全危机,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预计五年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272.51亿元。完成113万亩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整治“五小”水利工程285宗。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全部行政村实现“五通”。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初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和无害化处理。

五年来,重点领域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突破,科学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共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近3000项,市级审批项目精简率达66.1%。实施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推动64项事权下放。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有效解决地方金融机构历史遗留问题,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8家文艺院团全部实行转企改制,组建一批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大力推动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街道“一队三中心”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扶持培育力度不断加大。社区承担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增强。增城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认真贯彻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依法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满意度测评和专题询问。定期向市政协通报工作,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来,共组织实施17项代表议案决议,办理1792件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2500件政协提案,办复率达100%。开展“三级大接访”活动,完善市领导接访制度,畅通市长热线,开通“中国广州发布”官方微博,积极回应市民群众诉求。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工作,连续3次荣获全国普法先进城市称号。五年共完成地方性法规草案19项,出台政府规章52项,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81项,法治环境更加完善。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化政务公开,充分尊重民意,出台《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试行办法》,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不断提升。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实施百项政府服务网上办理工程。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机关作风和行政效能进一步改善。在全国率先公布政府部门预算,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实现“三公”经费零增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绩。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推动广州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会干,创造性地谋划广州的发展;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以抓落实论英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把民生幸福当作最高追求,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坚持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着力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形成建设幸福广州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增创体制新优势,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廉洁高效,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仍不够强;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违法建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服务管理还不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市民的期盼还存在一定距离;政府自身建设和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辛勤劳动、团结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广州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责任编辑:编辑

推荐第7篇:广州市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甲方):

地 址 :

职 工(乙方):

身 份 证 号 码 :

使 用 说 明

一,用人单位在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应认真阅读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履行.

二,劳动合同必须由用人单位(甲方)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和职工(乙方)亲自签章,并加盖用人单位公章(或者劳动合同专用章)方为有效.

三,合同参考文书中的空栏,由双方协商确定后填写清楚;不需填写的空栏,请打上\"/\".

四,乙方的工作岗位及其类别(管理类/工人类)应参照国家规定的职业分类和技能标准明确约定.变更岗位的范围及条件可在合同参考文本第十二条中约定.

五,工时制度分为标准,不定时,综合计算工时三种.如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实行不定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应在本参考文本第十二条中约定其具体内容.

六,约定职工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要具体明确,并不得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实行计件工资的,可以在本参考文本第十二条中列明,或另签订补充协议.

七,本单位工会或职工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可依法就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职工个人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各项劳动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约定.

八,对劳动合同参考文本条款的修改或未尽事宜,可在参考文本第十二条中列明,或另行签订补充协议;另行签订的补充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与劳动合同一并履行.

九,签订劳动合同时请使用钢笔填写,字迹必须清楚,并不得单方涂改.

(甲方)与 (乙方)双方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经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合同期限

(一)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1,有固定期限: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2,无固定期限:从 年 月 日起至法定的或本合同所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从 年 月 日起至

工作任务完成时止,并以完成

工作任务为标志.

(二)双方同意本合同有效期内的前 个月为试用期(即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二,工作内容

乙方的工作岗位(地点,部门,工种或职务):

.

乙方岗位类别确定(打\"∨\")为:( )管理类/( )工人类.

三,劳动报酬

(一)甲,乙双方根据本单位依法制定的工资分配制度,约定乙方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为 元/月;乙方试用期工资为 元/月.

(二)甲方每月 日前向乙方支付货币工资.

四,社会保险

甲,乙双方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乙方依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五,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一)甲方根据乙方的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其执行 工时制度.

(二)甲方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工作,休息,休假和劳动保护规定,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劳动条件.

六,劳动纪律

甲,乙双方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甲方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要告知乙方,乙方要予以遵守并服从甲方的管理.

七,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

(一)符合《劳动法》所列的法定条件或者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的相关内容或者解除本劳动合同.

(二)变更劳动合同,双方应当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三)乙方合同期未满而依照《劳动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解除本合同,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赔偿甲方以下经济损失:

推荐第8篇: 广州市劳动合同

广州市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限:□

1、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2、无固定期限。

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并以为标志。

4、试用期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无试用期)

二、乙方的工作岗位工作地点

三、乙方的工作时间:□

1、标准工时制□

2、不定时工作制□

3、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甲方保证乙方法定休息休假权利。

四、劳动报酬:1 乙方试用期工资为元/月。2 试用期满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元/月(元/周)。3 加班工资基数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五、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及其他:甲、乙双方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乙方依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甲方按规定为乙方提供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以及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的支付,均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行。

六、劳动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用人单位)(盖章):乙方(职工)住所地:住址(通信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居民身份证号码:年月日年月日 甲方联系人:乙方联系电话:电话:

劳动合同法策法规咨询电话:12333

推荐第9篇:广州市考察报告

关于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

为落实市“两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建工作,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市政府副市长 同志带领市建设、规划、城管、房产、园林五部门主要负责人和 分管负责人, 赴广州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考察。大家一致认为,广州市为迎接亚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进行了新一轮规划建设,加强了城市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味大幅提高,对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学习考察,大家很受鼓舞,深受启发,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为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借鉴,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 城市建设的信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州市的基本情况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 流域下游入海口。全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总人口1033.45万,其中,市区面积3843.43平方公里,常住人员899.49万人。

- 1

(一)以先进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在城市发展战略上,坚持超前理念,体现前瞻性,立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着力打造珠江新城城市新中轴线、CBD核心区、城市综合体(见图1)。在城市建设上,坚持精品理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着力打造城市标志性建筑。珠江新城周边规划建设39幢建筑,包括少年宫(见图2)、博物馆(见图3)、图书馆(见图4)、大剧院(见图5)等公共建筑,造型变化丰富多彩,成为广州地标性建筑,给人以较强冲击力(见图

6、

7、

8、

9、

10、11)。公共建筑与饱含文气息的艺术殿堂分列中轴线两侧,

图2:广州市第二少年宫 图3:广州市博物馆

图4:广州市新图书馆 图5:广州市大剧院

- 3

增添了不少人文味道。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花城广场建有三层地下空间(见图12),负一层是市政通道,与周边项目连接,并建有15万平方米的商业城;负二层是有30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与周边39幢建筑的停车场相连,加起来共有5000个停车位;

图12: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 5

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必须按程序报批;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标准、高水平进行规划和设计创作,先后采用吴良墉(参与控规编制)、Mark Hemel(广州塔设计师)(见图14)、保罗·安德鲁(新体育馆设计师)(见图15)和 David Malott(东塔设计师)等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设计方案。《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在第46届国际规划大会上获得了“国际杰出范例奖”。

(三)以大城管模式开展城市管理。理顺管理体制,2009年成立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内设15个处室,管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以市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理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实行“大城管”管理体制。加大执法队伍建设,城区共有城管执法人员3900名,占市区常住人口的万分之四,市、区执法人员编制按市与区2:8的比例分配,并配备城管执法协管员5000名,平均每个城管人员管辖

图14:广州塔

图15:广州市新体育馆

- 7

标准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见图18),整合视频监控、综合巡检、12319投诉处理、综合考评和城市管理指挥调度等功能,建有100多个远程监控点、1.7万个近程

图18: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平台

共享监控点,配有80多台GPRS卫星定位巡查车和19台CDMA卫星图像传输监控车,对全市6大类40种65万多个城市管理部件进行管理,提高了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程度。

(四)以河涌整治、园林绿化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河涌整治。2008年以来,广州市确定了“系统性治水”的路子,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从治理上清淤清污,从管理上消除乱排乱倒,同时配套推进调水补水工程,用

图19:东濠涌亲水空间

珠江的“大水”解决市区河涌的“小水”,提升河涌自净能力(见图19)。共综合整治河涌121条,整治长度388.52公里,共建成污水处理厂38座、污水管网1094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6.58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中心城区近90%。

- 910

沿街旧楼房重新装修整饰,大力实施平改坡;对遮阳篷、防盗网、空调室外机网罩进行统一改造和美化,共整饰建筑3.1万多栋、3600多万图27:穿衣戴帽工程

平方米(见图

27、28)。大力实施“光亮工程”。 成立了广州市夜景照明(光亮工程)监控指挥中心,邀请专家对珠江两岸和新中轴线光亮工图28:空调室外机网罩

程重新规划,外环以内200平方公里范围的高层商业楼宇和20层以上住宅楼、“四位一体”道路两侧,尤其是“两轴(珠江轴、新中轴)一

图29:光亮工程

中心(海心沙岛)”、花园酒店周边地区、城市主干道等进行夜景工程建设(见图29),涉及建筑3696栋,仅珠江两岸光亮工程总长度就达18公里,新中轴夜景成为一条5公里长的梦幻画卷。在照明效果上,分成节能模式、庆典模式和巡航模式三种,公共建筑选择较强烈

- 12

公里高速公路和609公里城市道路。2010年,优化和新开通165条公交线路,建成22.9公里快速公交(BRT)试验段,主要干道

都架设了高架桥(见图

32、33),有效改善了交通环境,没有发现交通拥堵现象。积极开展绿道建设(见图

34、35),建成了覆盖全市12个图32:现代化立体交通

区(市),串联234个景点、98个镇街、42个亚运场馆,集文化休闲、图33:简洁的高架桥

34、35:高标准建设的绿道

- 14

36、37)。结合迎亚运建筑物外立面整饰工作,强力整治城区内沿街建筑物、构筑物及商家门窗的乱贴乱画行为,沿街立面整体形象全面提升。

(六)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大,融资水平高。为了改善城市面貌,广州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6年来,投入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90亿元。其中,地铁建设经费547亿元,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费185亿图38:广州城投集团投资28亿打造CBD和新电视塔

元,环境综合整治经费190亿元,公益性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整治经费168亿元。亚运会后,广州市每年城建投入将保持在500亿元左右,重点是交通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了破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性投资和银行贷款等难题,广州市成立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造小组,出台了工作方案,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企业产权清晰”的原则,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市场化机制,组建了水务、垃圾处理、地铁、交通、燃气、亚运城建设、新中轴线建设七个专业性基础设施投资集团(见图38),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上市公司,扩宽了投融资渠

- 16

宜居之城。一是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严格执行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开展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搭配,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合棚户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大量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宜树则树,宜草则草。体现园林的艺术性,优化树种配置,使生态效能与绿化、美化有机结合。二是构建城市滨水生态、尺度宜人的景观。我市中心城区水资源丰富,要进一步突出滨水效果,打造亲人的岸线,要同步推进污水收集、河道疏浚、河堤护栏、休闲娱乐等工程建设,滨水区生态绿地,多植高大乔木,树下有休闲憩乐设施,让人待得下、留得住;护岸景观建设,要少用直立护岸,多用自然的水草、泥土护岸,方便近水亲水戏水,发挥城市环境的最佳生态效益。三是加强园林绿化管理。按照同城同标准、重点区域重点管理的原则,实施分级管理,逐步提高养护标准,建议将一级管理标准由3.39元提高到4.2元,二级管理标准由2.7元提高到3.4元,三级管理标准由1.8元提高到2.6元。要加强园林绿地自动滴灌系统建设,在一级管理的范围内尽快实现自动喷灌系统建设全覆盖。要强化对中心城区园林绿地养护的考核监督与检查。要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招投标管理,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园林绿化工程验收。

(三)积极推进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改善交通拥堵现状。一是适当建设高架桥(路)和地下通道,让城市部分道路向空中、

- 18

层次分明,塑造新的城市亮点。建议对主干道两侧现有建筑外立面和楼顶进行小品式改造,增强城市建筑外观的多样性和艺术性。四是精心打造古城区。注重挖掘古城区文化内涵,以我市传统的汉晋风格为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建恢复部分古城风貌区,创新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体验琅琊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真实还原老衙堂、老报馆、老药店等场景、传统民间艺术和娱乐项目,既供游人参观购买,又增加互动性和娱乐性。

(五)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市县统

一、“管罚一体”的城市管理体制。成立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临时机构,承担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考核等职能。进一步壮大城市管理队伍,按照住房建设部规定的占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的标准增配城管执法人员,按照与正式执法人员数量1:2左右的比例配备城市管理协管人员。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保洁标准。建议将沂蒙路等一级道路环卫保洁标准从目前的最高每平方米2.6元提高至3.5元,将三级道路环卫保洁标准从目前的最高每平方米0.48元提高至1.5元。加大环卫保洁机械的投入力度,大量增加机扫车、洒水车、高压冲洗车和电动巡捡车,将机械化清扫保洁率从不足20%提高到35%以上,实现

一、二级道路16小时保洁,三级道路和背街小巷8小时保洁,重点区域24小

- 20

体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管理事件处置、执法管理效率。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责任区考核制度,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综合性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并设立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以罚促管,建立奖优罚劣的城市管理责任制体系。

- 22 -

推荐第10篇:广州市劳动合同

编号:

广 州 市

劳 动 合 同

用人单位(甲方): 广州市鼎欧时尚服饰有限公司

址 (甲方):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397号TIT创意园C7-3

职 工(乙方):

1 甲方(用人单位):

乙方(职工):

名称: 广州市鼎欧时尚服饰有限公司

姓名: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身份证号码:

郑少君

户籍地址:

经济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通讯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

通讯地址:

港中路397号TIT创意园C7-3

联系人:

电话:28378666

联系电话: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和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订立本合同。

一、合同期限

(一)合同期限

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1、有固定期限:从

日起至

日止。

2、无固定期限:从 / 年

/ 月

/ 日起至法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从 / 年

/ 月

/ 日起至

/

工作任务完成时止,并以

/

为标志。

(二)试用期限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2 种方式确定试用期期限(试用期包括在合同期内):

1、无试用期。

2、试用期从

日起至

日止。

(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合同或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一)乙方的岗位及工作内容:

见《岗位职责》

(二)甲方因生产经营需要调整乙方的工作内容,应协商一致,按变更本合同办理,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的协议书或依法变更通知书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三)乙方工作地点:甲方经营场所以及业务涉及区域。

(四)除临时性工作或者短期学习培训外,如甲方需要乙方到本合同约定以外的地点或单位工作和学习培训,应按本合同第七条处理。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1 种方式确定乙方的工作时间:

1、标准工时制,即每日工作 八 小时,每周工作 五 天,每周正常工作不超过40小时,并至少休息一天。

2、不定时工作制,即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乙方所在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3、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即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乙方所在岗位实行以(填“是”):年(/)、半年(/)、季(/)或月(/)为周期的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二)甲方因生产(工作)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除《劳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外,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最长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三)甲方执行法定的及企业依法自行补充的有关工作、休息、休假制度,按规定给予乙方享受节日假、年休假、婚假、丧假等带薪假期,并按本合同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及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的计算方法支付工资。

四、劳动报酬

(一)乙方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标准(计算加班工资基数),按下列第

(三)种形式执行,并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及本单位集体合同约定的标准。

1、计时工资:

/

元/月(

/

元/周);

2、计件工资:

/

(70%以上职工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本项约定方为成立);

3、其他形式:

见《薪资信息表》

(二)乙方试用期正常工时工资基数为 1895 元/月(不得低于第

(一)款约定工资的80%或单位同一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三)甲方依法安排乙方加班的,应按《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四)工资必须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或其他有价证券等形 4 式替代货币支付。

(五)甲方与乙方可以依法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状况、物价指数情况,经过双方协商或者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工资正常增长的具体办法。

(六)甲方给乙方发放工资的时间为:每月 20日以货币形式支付乙方上月工资。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应提前到最近的工作日支付。

五、社会保险

(一)甲、乙双方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乙方依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二)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甲方应按国家和地方的规定给予乙方医疗期和享受医疗待遇,并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支付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

(三)乙方患职业病、因工负伤或者因工死亡的,甲方应按国家和省市的工伤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四)乙方的生育待遇,甲方应按国家和省市的女职工保护的规定办理。

六、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一)甲方按国家和省、市有关劳动保护规定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劳动卫生标准的劳动作业场所,切实保护乙方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如乙方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甲方应如实告知乙方,并应切实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保护乙方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二)甲方按国家有关规定,发给乙方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并按劳动保护规定每

年 (年/季/月)免费安排乙方进行体检。

(三)甲方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做好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四)如甲方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人身安全的,乙方有权拒绝,并可以随时解除本劳动合同。对甲方及其管理人员漠视乙方安全和健康的行为,乙方有权要求改正并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七、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

(一)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或者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或者解除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合同。

(二)除因乙方不胜任工作,甲方可以依法适当调整其工作内容外,变更劳动合同,双方应当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三)《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终止条件出现,终止本劳动合同。

(四)甲方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乙方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乙方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八、经济补偿金、医疗补助费的发放

解除或者终止本合同,经济补偿金、医疗补助费等发放按《劳动合同法》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九、通知和送达

甲乙双方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相互发出或者提供的所有通知、文件、文书、资料等,均可以当面交付或以本合同所列明的通讯地址履行送达义务。一方如果迁址或变更电话,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另一方。

十、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纠纷的解决办法

乙方认为甲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先向甲方提出,或者向甲方工会反映,寻求解决。无法解决的,可以向就近的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属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应当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自争议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甲方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或者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十一、本合同的条款与国家、省、市的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不符的,按新的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十二、双方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1、公司《员工手册》

2、各部门《岗位职责说明书》

3、《培训协议书》

4、公司公布通知、通告

5、《劳动合同补充协议》

6、《保密协议》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第11篇: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8日在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陈建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新型城市化为引领,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增后劲,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420.14亿元,增长1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1.79亿元,增长10.8%(按可比口径增长14.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66元,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887元,增长12.5%;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2.6%。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多措并举促进经济增长。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改善营商环境,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内需拉动明显增强。围绕重点产业和重大发展平台招商,拓展投融资渠道。举办“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投资推介活动,吸引国内外优质项目进驻。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54.55亿元,增长18.5%。组织广货展销活动,扩大消费需求。拓宽新兴消费市场,汽车消费逐步回暖,时尚消费持续兴旺,网上消费增势迅猛。推进重点商圈升级改造,优化消费环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2.85亿元,增长15.2%。

外需市场保持稳定。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认真落实促进外贸发展政策,优化企业服务机制,促进外经贸稳定发展。培育外贸新业态,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和外商投资商业保理业试点,服务贸易和境外投资发展取得突破。全年商品出口总值628.06亿美元,增长6.6%;实际使用外资48.04亿美元,增长5%;服务贸易总额567亿美元,增长41%;服务外包业务增长22%;对外投资增长1.8倍。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开展“暖区、暖企、暖项目”活动,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政策咨询、审批代办、要素保障等全方位服务。基本完成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方案制定和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出台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1+9”政策文件,实施《广州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试行方案》,优化投资环境。试点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两建”工作,完善“营改增”配套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广州三度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发展理念,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优质发展平台,提升科技含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下转A6版)

(上接A1版)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制定《广州市加快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为1.5∶33.9∶6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63.89亿元,增长13.3%。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增一批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558家,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会展业持续活跃,展览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总部经济不断壮大,新认定总部企业89家。旅游业稳步增长,总收入2202.39亿元,增长15.2%。工业发展稳中提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310.24亿元,增长12.9%,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43%,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增长16.3%。广汽集团入选“世界500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7.8%和17.1%。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认定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农业平稳发展,增加值228.87亿元,增长2.7%。新兴业态亮点纷呈,聚集52家产值超亿元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商企业交易额超万亿元。

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坚持把战略性发展平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构筑“2+3+9”平台体系。加大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投资强度,重点推进市政交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向新城区延伸。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建设启动,蕉门河中心区建设加快推进。中新知识城吸引近百个高端项目进驻,科学城功能进一步完善,生物岛建设加快推进。花都中轴线北部启动征拆,从化新城起步区完成征地工作,增城挂绿新城建设加速推进。国际金融城开工建设,海珠生态城启动十大项目,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土地征收基本完成,南站商务区核心区地下空间试验段动工建设,花地生态城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国际健康产业城、空港经济区、国际创新城、黄埔临港商务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按计划推进。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实施《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创建校地协同创新联盟,创新机制日趋完善。成功举办第十六届留交会。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运算速度世界第一。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新增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全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新增1家国家质检中心。“广州光谷”建设重启。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66家,孵化面积410万平方米。全市专利申请量达39751件,其中发明专利12156件、增长23.8%。

(三)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等功能建设为着力点,把优化环境作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推进“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完成平台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22个功能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1142个村庄规划编制,构建了新型城市化规划体系。“三规合一”成效显著,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规模128.8平方公里。开展节约集约用地量化评价,实施城市生态用地差别化管理,亿元GDp消耗土地减至0.83公顷,比2011年下降58%。开展国土管理改革试点,节约建设用地80多平方公里,拓展了发展空间。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获省委、省政府“四年大发展”考核验收第一名。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一轮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基本完成新建或在建的284公里地铁、208公里高速公路征地、借地和拆迁任务。推进白云机场扩建工程,第三跑道和第二航站楼开工建设,开展机场噪音区治理,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200万人次,居世界前10位。加快建设南沙港区三期工程,广州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31万标准箱,居世界前列。加快推进贵广南广铁路、穗莞深城际铁路建设,广州火车北站、南站和新塘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加紧推进。地铁6号线首期开通运营,在建的6条地铁进展顺利,新建的7条地铁前期工作全面展开,海珠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开工建设。海珠桥维修工程完工。凤凰山隧道、花城大道东延线、猎德大道北延线等项目有序建设。新投放公交车500台和出租车1500台,新开通公交线路50条,新建公交专用道50公里,优化开通新水巴航线12条,完成25个交通拥堵点治理,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电网工程、天然气利用工程顺利推进。儿童公园、儿童医院、老人院、福利院等惠民设施加快建设,176家社区金融服务站顺利完工。南汉二陵博物馆、大小马站书院街、南粤先贤馆、海事博物馆等建设全面展开,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历史城建项目工程结算扎实推进。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实施花城绿城水城规划,新建成300公里绿道和156公里景观林带,3个岭南花园和2个森林公园对外开放,完成19条高快速路、国省道的95个出入口和7条铁路景观整治。广州荣获全国“十大绿色建筑标杆城市”称号。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稳步提高;石井河截污、猎德涌改造、荔枝湾涌三期、东濠涌二期等河涌治理工程顺利推进,番禺金山湖、花都湖一期、南沙湿地二期建成开放,增城挂绿湖、天河智慧东湖、凤凰湖、广州北江引水、北部水厂一期、琶洲湾公共沙滩泳场、西郊沙滩泳场二期、海珠湿地二期、广州水博苑等工程加快建设。增加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供应量,天河区建成无燃煤区。推进空气污染综合防治10大行动,控制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挥发性有机物和扬尘污染,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60天,比上年增加4天。

城市更新管理加强。按照“政府主导、利益共享、储备优先、成片开发”的原则,推进“三旧”改造,审批19个改造项目,总面积1.82平方公里,新增经营性用地和公益性设施用地1.4平方公里。“幸福同德围”、“美丽金沙洲”建设取得进展。115项烂尾楼、烂尾地、城市建设历史遗留项目基本得到解决。完成农村泥砖危房改造10118户和城市零散危房改造9.88万平方米。加大查处违法建设力度,拆除违法建设140万平方米、违法户外广告招牌12万多平方米,查处违法施工1926宗。推进新一轮314个幸福社区创建工作,推广越秀区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经验,加强黄埔区“综合化、网格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民生为先、底线思维,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市本级用于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经费462.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6.2%。全力兑现十件民生实事,医疗卫生、养老保险、住房保障、食品安全、文化惠民等事项超额完成。破解垃圾围城取得进展,一批收集、运输、处理、综合利用设施设备投入使用,资源热力电厂规划建设取得突破。

民生保障水平提高。着力保障就业,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6亿元,帮扶22.09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7.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5%。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待遇,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府资助标准每年320元以上,社会保险参保人数2913万人次,比上年增加近130万人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每月130元提高到150元。新增申领社会保障卡440万张。全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540元,农村平均低保标准提高到505元,“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的70%,为20万困难群众购买重大疾病商业医疗保险。动工兴建1.2万张养老床位,新建成40个日间托老机构。落实中央和省房地产调控措施,筹建保障性住房18110套,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3418户。设立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机构,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平安广州建设,深化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全市受理刑事、治安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8.1%,广州荣获全国综治工作“长安杯”称号。全面推进“食得放心”城市建设,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立案查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4672宗,破获食品药品类犯罪案件657宗。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强化。

社会事业取得进展。加快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发展,公办幼儿园占比超过30%,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超过50%。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公办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1028所,覆盖率为99.9%。大学城提升计划进展顺利,广州教育城一期加快建设。开展新一轮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重点文物修缮工作抓紧推进。举办广州艺术节、第六届中国国际漫画节、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取得好成绩。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1类37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现街道全覆盖,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成。开通全市统一的“12320”卫生公益热线,广州地区 38 家大型医疗机构接入统一预约挂号系统。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不断优化。新建一批体育设施,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和优惠人数约550万人。广州职业足球夺得亚冠联赛冠军并蝉联中超冠军。举办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与温哥华、伯明翰、里昂、布里斯托尔、法兰克福、汉班托塔等友城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我市行政首长连续3届当选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联合主席。

城乡一体扎实推进。规划建设8个现代农业园区,成立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30家。建立“菜篮子”最低保有量制度,建设3个蔬菜标准园、5个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场、4个年出栏10万头以上养猪场,国家华南亚热带良种奶牛繁育中心落户从化。市、区财政投入7.5亿元建设14个美丽乡村。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保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9万亩,实现全市集体土地登记全覆盖。在430个贫困村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站、“三资”交易平台建设基本完成。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民普法、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加强。梅州、清远、湛江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面启动。对口支援帮扶新疆疏附、西藏波密、贵州黔南等地区成效明显。国防动员、打私和海防、双拥和优抚安置、民族宗教、司法行政、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侨务、对台、贸促、口岸、应急、气象、地震、民防、审计、统计、参事、文史、档案、保密、修志、仲裁、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围绕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大力转变工作作风,行政效率进一步提升。

办好议案决议和建议提案。坚持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认真执行人大议案决议,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全年办理1005件,办理质量不断提高。继续推进2012年两件议案决议的办理落实,加快“珠江黄金岸线”建设和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工作。认真落实市人大2013年1号议案决议,制订《广州市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办法(试行)》。

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推进行政立法工作,完成地方性法规草案5项,审议通过政府规章9项和规范性文件30项,清理行政处罚职权3138项、行政审批职权391项,办理行政复议1112宗。推进3705项市本级行政权力清单公开。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市政府召开全体会议4次、常务会议48次、市长办公会78次。在全国首创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网络直播和市规委会议事现场直播,建立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咨询监督制度。开展依法行政考核,加大对政府合同的审查力度。加强复议规范化建设,强化行政层级监督。广州分别被《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3》、《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能力评估报告》评为第一名。130户市属国有企业全部纳入市国资委统一监管,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工作基本完成。

大力转变政府作风。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全市性会议比上年减少37.5%,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厅发文比上年减少16.7%,考核检查评比表彰项目减少71%。设立机关作风“曝光台”、“回访台”和“排行榜”,在10个民生部门开展公共服务廉洁工作,促进政风行风好转。坚持厉行节约,严格预算审查制度,率先在全国实现三级政府“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压减部门公用经费5%、经常性专项经费30%,努力建设阳光政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不懈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和衷共济、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广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不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产业层次不高,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不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风险等问题仍然突出。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民生工作离群众期望还有差距。城乡之间和城区两个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转变职能不够到位,一些工作人员履职能力、勤政廉政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务必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一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政策利好增多,有利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革攻坚,砥砺奋进。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以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引领,增创发展新优势,抢占经济制高点,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增后劲。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功能,更加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创新社会治理,更加注重办好民生实事。坚持为民,用心做事,认真落实100项重点工作和100项重点工程,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低碳、智慧、幸福广州。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商品出口总值增长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2%、1%和1.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全面实施《中共广州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努力增创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优势、产业竞争新优势、城乡发展一体化新优势、社会发展新优势、文化发展新优势和生态城市建设新优势。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经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大国资”监管模式,优化国资布局,加快市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国企活力和竞争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推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坚持增收节支还债建设并重。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企业股权交易、金融资产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和航运交易市场,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完善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体制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整合卫生与计生、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等机构。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改革和完善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法定机构试点。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和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铺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企业投资备案制,提高行政效率。

深化治理机制改革,推行政民协同善治。坚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推行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制度。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健全重大社会决策稳定风险评估体系。推动村居治理创新,推进幸福社区建设。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居民代表议事制度和自治章程治理制度,推进社区居委会直选。完善“村改居”社区管理机制。强化村民自治制度,推动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事务三分离。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培育、监管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机制。

学习先进城市经验,扩大开放合作领域。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争取服务业对外开放先行先试,推进中新知识城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放开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推进外贸结构调整,培育外贸新业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加强与友城交流合作,办好第二届“广州奖”和中国国际友城大会暨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大会,提升广州国际影响力。完善穗港、穗澳合作机制,加快南沙新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依托航空枢纽、高铁和高速公路,拓展桂、黔、湘、赣、闽腹地,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发挥省会龙头作用,加大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力度,加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合作,深化广佛同城、广佛肇经济圈合作,加快推进广清一体化进程。加强与梅州、清远、新疆疏附对口帮扶工作,做好对湛江、西藏波密、贵州黔南等地区的挂钩扶贫工作。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争取国家、省重大项目落户广州。大力推进136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年度投资1090亿元。推进汽车新项目、液晶显示、电子商务、互联网、通信导航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投资领域探索设立负面清单,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改善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1+9”政策文件,提供全方位政府公共服务,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分中心或代办机构,遴选一批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纳入重点库,促进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为民营企业开展股权登记、托管、查询等服务,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民营银行,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广州基金投资运作,运用市场化方式筹措资金。出台鼓励工业设计、融资租赁、健康服务、游艇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优化消费环境,打造16个都会级商圈,提升16个区域级商圈功能,开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道,力促广货“中扩北上西进”。 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市级公共信息管理系统框架。

全力发展重点产业,突出重大平台招商。认真落实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全力发展汽车、精细化工、重大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十大重点产业。加强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引导和统筹协调,创新产业集群招商、联合攻关、聚集发展思路。加强平台招商,创新开发模式,实施分类扶持政策,引导重点产业向重大发展平台集聚,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2+3+9”平台的基础上,增加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和白云综合服务功能区。瞄准全球1000家行业龙头、国内1000家知名企业,建立招商引资目标库,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广州。加大资金、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十大重点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链整合,力争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3800亿元。加快萝岗日化和黄埔石化产业基地、南沙中船海洋工程装备、番禺和花都南车轨道交通装备、白云机场飞机维修基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发挥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支撑作用,推动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和云安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生物岛、广药白云基地一期和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建设。抓紧引进广州民营科技园新材料龙头企业。加强“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制定碳排放交易实施办法,加快太阳能和天然气分布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带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推进大罗珠宝城、狮岭皮革皮具城、新塘牛仔城等升级改造。优化琶洲会展区规划设计。加快广州民间金融街三期建设。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服务外包、时尚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推动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沙保税港区、广州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创造条件申报自由贸易园区。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R&D占比。改革科技服务与管理体制机制,发挥校地协同创新联盟的作用,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质检中心、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达到70个。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争新增20家创新型企业和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发展计划,争取孵化器数量达85家、面积500万平方米。加快中新知识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推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和“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推动高技能人才精工项目和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抓手,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以自主关键技术为核心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加快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广州质量”、“广州标准”的影响力。

(三)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善政惠民维护公平正义

对照先进城市标杆,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巩固提升华南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中心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促进学前教育健康规范发展,推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优质发展,落实大学城提升计划,推进广州教育城建设,推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做好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弘扬传承岭南文化。办好“一区一品牌”民俗文化活动。建设“四馆一园”等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华侨博物馆、粤剧博物馆、西关泮塘建设。试点建设街(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成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改造。组织文艺院团送戏下基层。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培育国有骨干文化单位和领军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巩固创建工作成果。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市第八人民医院二期项目等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扶持民间资本发展医疗服务业,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完善落实基本药物和全科医生制度,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推行基层首诊,建立基层医生与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完善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推进母婴安康行动计划和优生促进工程,落实国家和省“单独二孩”政策。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推进创建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物业管理和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推进小区业主委员会建设。开展“六五”普法,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加快气象现代化,强化气象为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双拥、海防、打私、侨务、对台、应急、地震、民防、参事、文史、档案、保密、修志等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确保底线民生。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提升就业援助服务精细化水平,加强失业形势动态监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对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资助力度。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加大养老机构建设统筹力度,实施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轮候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实行政府补贴,支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实行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完善工伤和生育保险体系,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和扩大对来穗人口的公共服务,落实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政策。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善和落实科技兴农政策,鼓励农村金融创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快速发展,推进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加快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抓好5个万亩蔬菜产业化生产基地、10个蔬菜专业村、1个现代化奶牛场等市内“菜篮子”基地建设。推进市外“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对农村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做好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继续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集体经济规范管理。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配套政策出台和流转试点工作。完善农民宅基地制度,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征地补偿安置机制。推进解决从化、增城历史留用地欠账问题。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坚持发展成果惠民。一是保持就业稳定。帮助16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举办300场次就业专场招聘会,组织5万名以上本市持培训券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万以上,广州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二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新建和筹集保障性住房11000套,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300户。三是加强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完成1000家中小学校(职业中专、技工院校)和幼托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四是加快清洁能源改造。新增管道燃气用户30万户。完成1000台燃煤燃重油锅炉的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五是改善公交出行。新增投放公交运力500台、公交线路 25条、公交专用道 50 公里。六是整合政府非紧急类服务热线为12345。实现热线平台与政务服务中心实体大厅、网上办事大厅互联互通,打造“政务咨询、民生诉求、政民互动、投诉举报、效能监察”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七是改善老人、妇女和儿童福利条件。改造和新建 400 个农村老年人活动站点。免费为全市农村妇女提供宫颈癌、乳腺癌检查。推进“1+12”儿童公园建设,一半以上儿童公园(一期)建成开放。八是实施特殊教育普及和质量提升计划。研究开发特殊教育专用教材学材1套,建设随班就读指导中心2个、随班就读资源室24间。为各区12所特殊教育学校各配置特殊教育专用教学器具、仪器1套。实现残疾儿童义务阶段教育“零拒绝”。九是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建设30个小型足球场。推进36个街镇“一站两点”(文化体育工作站、国民体质监测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试点工作。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和优惠时段分别由每周10小时增加到14小时。十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免费安排群众文化活动1500场、艺术进校园20场及发放惠民文艺演出、节展及展览等文化活动门票10万张。推进市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实现广州市广播、电视第一套节目在行政区域达到90%以上的覆盖率。

(四)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调整完善城市功能

强化规划功能引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提升一个都会区、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扩容提质三个副中心,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区控规的实施,应用“三规合一”成果,推进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和生态用地保护,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优化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严格落实产业用地标准,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支持政策,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城市更新,坚持与产业升级、土地节约集约和储备、住房保障、文物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完善和用足用好用活“三旧”改造与城市更新政策,集中开展成片“三旧”改造,加快推进国际金融城、广钢新城、大坦沙、黄埔临港商务区等项目建设。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改造总体规划、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推进“三线入地”,推进水、电、气、消防等公共基础设施城乡均等化。积极推进“珠江黄金岸线”建设,加快“幸福同德围”、“美丽金沙洲”建设,启动罗冲围综合整治,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大执法力度,遏制违法建设。

强化交通功能引领,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白云机场第三跑道、第二航站楼建设和噪音区治理,开展商务机场前期工作。加快南沙港区集装箱三期、深水航道拓宽、散货码头等工程建设,推进南沙疏港铁路建设。完成贵广、南广铁路广州枢纽工程。加快地铁5条续建线路、6条新开工线路建设。完成海珠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推进大广、广明、凤凰山隧道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推进同德围南北高架路、洲头咀隧道、流花湖隧道、空港大道二期、花城大道东延线、猎德大道北延线、黄埔疏港道路、海珠环岛路等市政项目。加强城市交通综合治理,建成2个公交站场和100座公交候车亭,完成15个交通拥堵点整治,加强公交与地铁、brT线路衔接。强化中心区与高快速路网、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推进3座50万伏变电站等电网工程落地,加快输气工程建设。

(五)继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美丽生态广州

建设花城绿城水城,展现城更美水更清。加快岭南花园、森林公园、生态景观林带和碳汇林建设,新建绿道300公里。落实省政府水环境治理目标,开工整治石井河、流溪河、白坭河等19条广佛跨界河涌及市区部分河涌,开展对已整治河涌的复查和治理。完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建设东濠涌深层隧道试点工程。抓紧推进石榴岗河水闸、北部水厂一期、石井净水厂和广州北江引水等工程建设。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天河智慧东湖、凤凰湖、增城挂绿湖、西郊沙滩泳场二期、琶洲湾公共沙滩泳场、海珠湿地二期、广州水博苑和长洲岛新担涌水闸工程建设。划定生态控制线,完善经济补偿机制。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市民身体健康。按照珠三角大气环境治理要求,加强空气环境治理。全面使用国Ⅳ标准车用柴油,淘汰营运黄标车7000辆,高污染汽车限行范围扩大到528平方公里,严控冒黑烟和排气超标车辆上路,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执法检查。推进燃煤电厂技术改造。加快新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加大车辆使用新能源力度,发展电动汽车。强化对餐饮业油烟的排放控制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控,严肃查处违规排放企业。

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运输。完成第二批垃圾压缩站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多功能中转站。推进生活垃圾计量收费试点,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健全建筑废弃物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建筑废弃物前段源头减量、过程监督控制、后端循环利用的一体化综合管理。加快落实资源热力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和填埋场等设施建设。

建设文明美丽乡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成第二批27个市级美丽乡村试点创建和验收任务,开展第三批创建点选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管理体系建设。

(六)用心做事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为民提供优质服务

坚持务实依法行政,建设阳光法治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决定,落实重大决策之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定期通报办理情况。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落实《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扩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参与。坚持依法办事,严格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执行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建设勤政廉洁政府。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加强政府应急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体系。扩大行政决策公开领域和范围,探索推行执法投诉和执法结果公开制度。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等系列要求,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压缩行政运行成本。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加强监督检查,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强化重大项目经济责任和绩效审计。加强预防和惩治腐败制度建设,开展廉政风险防控,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提高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梦想创造奇迹,奋斗铸就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广州,必须志存高远,奋发图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广州人民的期待和梦想,为建设低碳、智慧、幸福广州而倍加努力工作!

名词解释:

1.商业保理业:是指提供商(债权人)将其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保理企业,由商业保理企业为其提供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等综合性商贸服务。

2.“1+9”政策文件:“1”是指1个主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穗字〔2013〕9号);“9”是指9个配套文件,即:《关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的实施意见》(穗工商企〔2013〕257号)、《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发展的意见》(穗府〔2013〕16号)、《广州市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穗财工〔2013〕244号)、《关于民营企业申请有关扶持资金及政策支持指引》(穗财工〔2013〕175号)、《关于促进广州股权投资市场规范发展的暂行办法》(穗府办〔2012〕36号)、《广州市促进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试行办法》(穗人社发〔2013〕65号)、《关于民营经济倍增计划的实施意见》(穗经贸〔2013〕9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前置审批用地公开出让及前期投入补偿有关问题的意见》(穗国房字〔2013〕421号)、《关于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实施意见》(穗国资〔2013〕29号)。

3.“2+3+9”平台:“2”是指两个新城区,即南沙新城、东部山水新城;“3”是指三个副中心,即花都、增城、从化;“9”是指九个发展平台,即广州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花地生态城、黄埔临港商务区。

4.“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1”是指优化提升一个都会区,“2”是指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3”是指扩容提质三个副中心。

5.“三规合一”:“三规”指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工作目标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衔接,从规划内容、信息平台、协调机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顺“三规”关系。

6.“三资”交易平台:各区(县级市)、镇(街)设立的公共资源交易场所,负责各自辖区内的村(经济联社)、组(经济社)等各类集体经济组织出资的建设项目、物资采购和资产资源的发包、租赁、抵押、拍卖、出售、出让、转让等交易行为。

7.负面清单: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

8.“城市矿产”:是指各类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包括可直接回收利用的废旧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橡胶等工业垃圾;可加工再生成建筑材料的废旧混凝土、砖瓦、灰渣、余泥、陶瓷等建筑垃圾;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料的餐厨垃圾和生物垃圾;可回收利用的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皮革、布碎等生活垃圾,以及可用于焚烧发电的其他固体废弃物。

9.“四馆一园”: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广州文化馆和岭南大观园。

10.珠江黄金岸线:是指从白鹅潭起至南海神庙的珠江前航道沿岸地区。

第12篇:广州市乡

【发布单位】81905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6-10-06 【生效日期】1986-10-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州市乡

(镇)财政管理试行办法

(一九八六年十月六日广州市人民政府)

为促进本市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调动乡(镇)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管好财政支出的积极性,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乡(镇)财政的决定精神以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制订本办法。

一、

一、市属各县、白云区、天河区、芳村区、海珠区、黄埔区(以下简称区),建立乡(镇)财政必须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与地方、全民与集体,以及国家、集体、群众之间的关系。各乡(镇)财政机构是国家财政部门的组成部分,又是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受乡(镇)政府和县(区)财政部门的双重领导,负责统管国家财政和乡(镇)财政的收支,行使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职能,各级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支持乡(镇)财政的工作。

二、

二、乡(镇)财政的职责范围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规和各项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

(2)负责组织与管理乡(镇)级财政范围内的各项财政收支,以及乡(镇)政府各项预算外资金和国家规定的自筹资金的筹集、分配和组织管理工作。

(3)协助乡(镇)企业建立和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搞好经营管理。

(4)严格执行国家财政预、决算制度。按期编制预、决算,报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并报县(区)人民政府批准。

三、

三、乡(镇)财政的收入由国家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组成;乡(镇)财政的支出也相应由国家预算内部分、预算外部分以及乡(镇)政府用自筹资金安排的各项支出组成。收支的划分,必须正确处理县(区)财政与乡(镇)财政之间的关系,具体收支范围,由各县(区)人民政府根据财政部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作出规定。

四、

四、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可实行以下形式: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定;定收定支,收入上交,超收分成(或增长分成),支出下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年一定;定收定支,收支包干,定额上解(或定额补助)一定几年。选用哪种管理形式,由各县(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五、

五、实行县(区)和乡(镇)财政分级包干后,由市财政转借和下拨的各种周转金和各项专款不作为包干基数包给乡(镇)财政,但乡(镇)财政有权监督和管理这部分资金的分配、使用和回收。

六、

六、国家预算内资金的使用,必须按照国家财政的有关规定安排,如有结余,可结合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由乡(镇)政府统筹安排,但应分别记帐和结算,并向市、县(区)财政部门报送有关报表。对于从事乡(镇)财政工作的专职干部,市、县(区)各级财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和业务学习。

七、

七、乡(镇)财政不设立乡(镇)一级金库,库款的解缴和拨付仍按现行的办法执行。

八、

八、各县(区)应按照乡(镇)规模大小和经济情况设置财政所。每个乡(镇)财政所按人口密度和经济状况、财政任务配备专职干部。具体人员编制,由县(区)编制部门核定。

九、

九、建立乡(镇)财政后,由于政策调整、发生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对各乡(镇)财政收支影响较大的,除有规定外,一般不再调整乡(镇)的收支基数和专款结算。农业税减免指标仍由各县(区)财政部门掌握,以便于调剂,但不搞平均分配。

十、

十、各县(区)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并抄送市财政局备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13篇:广州市人民政府

我区召开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

毒影响大会

4月11日,我区召开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大会。区委书记赵军明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苏小澎主持并通报了我区《关于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的工作实施方案》,传达了广州市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等重点工作督导动员会议会精神。广州市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第九督导组副组长、市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副主任代泽英到会指导。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潘文捷、区政协主席袁东华出席。

会议强调,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指示要求的重要保障。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四个意识”,深刻认识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要决定上来,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流毒影响。 会议强调,要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坚定自觉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防止“七个有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防范“家长制”和“一言堂”,持续整顿“圈子文化”“好人主义”。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动白云发展的磅礴力量。牢牢扭住正确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强化选人用人监督,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纠正“四风”突出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动向新表现,强化区委巡察监督、区纪委派驻机构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会议强调,全区各级党组织要把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扛起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层层压实责任,强化督导问责,形成整体合力。严格执行方案,准确把握原则、重点和方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从严从实与依法依规相结合、坚持肃清流毒影响与巡视巡察反馈整改相结合,认真抓好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肃清流毒“回头看”等重要工作,及时辨别、彻底清除流毒影响,不折不扣完成肃清工作任务,营造更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政治生态环境,为广州市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当好排头兵打造白云品牌、作出白云贡献,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上新水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第14篇: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1日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万庆良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克服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办亚运、惠民生,“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全市经济以年均13.5%的速度快速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10604.48亿元,同比增长13%,比“十一五”预期目标增加110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预计人均生产总值超10万元,比“十一五”预期目标增加1万元以上,比2005年增长74%。财政总收入3348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72.65亿元,同比增长24.2%,分别是2005年的2.23倍和2.35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3953.96亿元和16284.31亿元,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集中力量筹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五年。我们成功举办了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亚洲文化体育盛会,实现了“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的目标,谱写了亚运史上的辉煌篇章,有力促进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市民素质明显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极大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的五年。《规划纲要》赋予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广州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空港、海港、铁路港、信息港等现代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201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跻身世界前15名;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4亿吨和1200万标箱,均居世界前6名;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37公里,地铁运营总里程达236公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发展承载能力大幅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形象显著提升的五年。我们以“敢想、会干、为人民”的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广州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获得世界水资源论坛水环境治理奖第一名和国际可持续交通奖,实现了“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目标,赢得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国内外来宾的广泛赞誉。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升的五年。通过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和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管理、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2010年,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突破700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38.25%,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一千亿美元,广州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共投入2539.3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十五”时期的2.35倍;新增就业人数341.6万人;城乡“五险”参保人数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建设保障性住房8.07万套,惠及24万多城镇居民。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76元,分别比“十一五”预期目标增加5658元和2876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67.6%和79%。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下转A6版)

(上接A1版)

(一)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出台关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三促进一保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期末的2.5︰39.7︰57.8调整为1.8︰37.2︰61。引进建设一大批高端产业项目,五年累计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41个,投资总额达340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加强与中央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3000亿元,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经济主体地位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464.79亿元,同比增长13.2%,是2005年的1.96倍,对经济的贡献率达61.2%。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市新增金融机构15家,总数达191家,比2005年增加71家,金融业增加值达615.54亿元,同比增长8.2%,是2005年的3.09倍。现代商贸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6.38亿元、商品销售总额21204.27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倍和1.9倍,获“福布斯2010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名。广交会、广博会等品牌会展影响力不断扩大,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实现增加值843.45亿元,同比增长13.6%。旅游体系建设和产品开发成效明显,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2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1.35倍和2.01倍。汽车、造船、石化、精品钢、核电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加速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转型升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4721.47亿元,同比增长17.6%,是2005年的2.13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970.2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汽车产量达135.84万辆,实现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2878.4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3倍和2.2倍。特别是首款自主品牌乘用车“传祺”下线、30.8万吨超大型油轮下水和国内首台国产化百万千瓦级核电压力容器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市自主研发和工业制造能力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4%,比2005年提高0.75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突破2万件和1.5万件,比2005年分别增长88.8%和163.6%。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5%,超过“十一五”预期目标8.5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4056.05亿元,同比增长13.5%。产业“退二进三”和“双转移”步伐加快。2008年以来,全市关停、搬迁企业(项目)5699家(个),向市外转移企业175家,淘汰落后产能1425万吨,在全省“双转移”工作考核中并列第一。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有效。“十一五”期间,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4%,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9.3%,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从14.9万吨和13.7万吨下降到8.5万吨以下和11万吨以下,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减排目标。

(二)举全市之力筹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

自成功申办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精心筹划,严密组织,夜以继日,扎实工作。特别是2010年,筹办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我们以一流的组织指挥、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安保措施、一流的社会风尚,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奋力冲刺,夺取了筹办工作的全面胜利。一是开闭幕式精彩绝伦。亚运会开闭幕式,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创意无限,气势恢宏;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突出“大爱感人、自强不息”的主题,充分展现了广州包容和谐的城市精神。二是赛事运行圆满顺利。亚运指挥部和各工作团队运转高效,各项赛程转换有序,确保了赛事顺利进行。三是服务保障优质高效。在迎送宾客、交通住宿、信息通信、电力供应、饮食安全、医疗卫生、宗教礼仪等各个方面都作了周到细致的安排,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食品安全零事件、礼宾接待零失误、接待服务零投诉、运行保障零疏漏。四是安保维稳万无一失。5万多名部队官兵、3万多名公安干警、近万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和8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亚运安保维稳。整个赛会期间,全市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实现了“平安亚运”的目标。五是社会氛围热烈祥和。充分发挥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营造了良好热烈的舆论氛围,宣传报道亮点突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亚运风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特别是58.5万名亚运志愿者以“一起来、更精彩”的理念踊跃参与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广州人民空前高涨的主人翁精神。两个盛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进一步推进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将彪炳史册。

(三)全面推进城市环境面貌实现“大变”。

一是强化城市规划的引领控制。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和发展,优化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推进十区控规全覆盖,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强化旧城保护与更新,推进珠江新城、亚运新城、白云新城、萝岗新城等新城区建设,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凸显。广州城市战略规划荣获国际杰出范例奖。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一五”时期,共投入2133亿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南沙港区

二、三期工程加快推进,广州南站建成投入使用;新建177公里地铁线路、210公里高速公路和609公里城市道路。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三是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实现水环境、空气环境、人居环境、交通环境和无障碍环境“大变”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大规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新铺设1094公里截污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3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6.58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5%,中心城区近90%。对121条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白云湖、海珠湖,主要河涌和珠江水质持续好转。整治水浸街227处,城市排水系统进一步完善。铁腕治污,落实“空气整治50条”和“新31条”,重点治理工业企业等七大类污染源,公交车、出租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中心城区全面禁行摩托车,对黄标车实行限行措施。201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81%,比2005年提高6.85个百分点,连续5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升级改造177条共483.63公里市政道路;整饰建筑31190栋共3600多万平方米;对160个社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推进绿化美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5%。“三旧”改造步伐加快。大力改善交通环境,2010年,优化和新开通165条公交线路,建成22.9公里快速公交(BRT)试验段,交通拥堵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盲道1129.34公里、坡道11827个;在500个红绿灯路口安装盲人过街音响信号装置;投放961台无障碍公交、出租车辆;对321座环卫公厕进行无障碍改造。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大变”目标全面实现,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四是加强城市管理。理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完善以区街为管理主体、多部门综合治理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开展为期三年的“城市管理年”活动,尤其是结合迎亚运工作,严格执法,重拳治乱,依法拆除133万平方米违法建设,清理拆除户外违法广告招牌近5万块,有效遏制了“六乱”现象。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食品药品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加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治安形势明显好转,2010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10.3%。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2010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2005年分别下降47.29%和41.75%。

(四)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教育支出累计达107.8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35.49%。100%的区(县级市)和镇成为省教育强区、强镇,普通高考连续21年处于全省龙头地位,中等职业教育保持全国领先,高等教育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广州塔等20多个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全市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率达到95%以上,98%以上行政村建有标准篮球场,广州籍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建成我国内地首个“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圆满完成汶川威州镇灾后重建等对口支援任务,援藏援疆工作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深入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连续六次荣获全国、连续七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人口计生、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少年、助残、侨务、对台、统计、参事、文史、修志、档案、气象、民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进步。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出台“惠民66条措施”和“17条补充意见”,让广大市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0年,市本级财政投入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资金达317.2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5%。2010年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一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7万人,超额完成新增就业20万人的目标。二是新增社会保险参保人数225万人次,超额完成年度扩面任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达到2229元,农转居人员养老金月人均达到567元。三是再次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和农村平均低保标准分别达到398元和303元。四是市第八人民医院第一期、市疾控中心、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免费为18万名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为18.1万名农村妇女开展“两癌”检查。五是如期完成西江引水工程,直接惠及600万市民,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六是基本完成新增100所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任务,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比例达79.3%。七是新开工建设4万套3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累计解决6.83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完成总目标的89%。八是新建和续建一批城市道路,新建6个公交枢纽站,更新1907辆老旧公交车,翻新改造6673辆出租车和4312辆公交车, 新增6.13万个停车泊位,市民群众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九是建设500处社区健身路径等体育场地,建成1060公里的绿道,超额完成省下达的526公里建设任务。十是政府部门共有143项面向市民和企业的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超额完成既定的100项任务。

(五)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0年市属经营性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7.25亿元,同比增长54.5%。组建七大投资集团,在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属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取得历史性突破,广州银行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跨区域经营。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取得新进展,2010年新增12家上市公司,全市上市公司累计达70家,是2005年的2.2倍。特别是国有企业上市步伐加快,21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比上年增加一倍,净增1100亿元。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办事机构由49个精简为40个,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关系。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816项减少到275项,五年累计减轻群众及企业负担49.3亿元。启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改革,全市3579家事业单位共14.5万人实现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方式。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重组取得突破。

(六)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

对外经济贸易稳步发展。2010年,广州地区进出口总值10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5.3%,是2005年的1.9倍;其中,出口总值483.8亿美元,同比增长29.3%,是2005年的1.8倍。实际利用外资40.81亿美元,同比增长5.3%,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1.96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43.6%。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74家落户广州。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广佛同城化83项重点合作项目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37项主要工作顺利推进,国内首条全地下城际轨道交通广佛线建成通车,医疗、通信、金融、环保等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省实施《规划纲要》珠三角九市考核中名列第一。加强与港澳台在经济贸易、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南沙保税港区和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南沙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准为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组团参加“台湾·广东周”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穗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国际友好城市和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增至36个。我市行政首长成功连任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UCLG)联合主席,大大提升了广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体现了当今世界对广州的高度关注和认同,为我市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大外事”格局初步形成。

(七)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农村发展。2010年市本级财政投入涉农资金59.05亿元,增长12.78%,五年累计投入248.98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1.3倍。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全面完成1142个行政村“五通”工程。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城乡防御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1100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建成29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68个村开展农村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以中心镇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五年累计投入55亿元,推进17个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镇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明显增强。在全省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行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累计完成146万亩标准化农田和15万亩标准化鱼塘建设,蔬菜、畜禽、花卉、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23.4亿元,同比增长3.5%。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五年累计培训本市农村劳动力30万人,转移就业32万人。壮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乡村旅游,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五年来,农民收入增幅有四年超过城镇居民,提前实现人均纯收入一万元的目标。

(八)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贯彻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定期向市人大、政协报告、通报工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17件、政协提案2570件,办复率达100%。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五年共完成地方性法规草案23项,出台政府规章43项,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73项。2010年出台或提请省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10部亚运保障相关法规和规章,为成功举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市政府被国务院法制办确定为规范性文件管理示范点。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对领导干部问责力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加强对亚运筹办工作监督检查和跟踪审计,亚运城及各项设施建设共节省资金10.3亿元,实现了“廉洁办亚运、节俭办亚运”的目标。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机关作风明显转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困难巨大,挑战巨大,付出巨大,收获巨大。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推动广州科学发展,一是必须注重抢抓机遇,增创优势,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勇于先行先试,主动应对挑战,促进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二是必须注重转型发展,加快结构调整,落实“三促进一保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必须注重科教引领、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发展;四是必须注重优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绿色发展;五是必须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先行先试,加强制度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六是必须注重改善民生,富民惠民,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感。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有力监督和支持,归功于全市人民的辛勤劳动。尤其在亚运筹办期间,全市人民充分理解,克服困难,全力支持,广泛参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我谨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广州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层次不够高,特别是传统服务业比重大,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研发投入长期低于京、沪、深等城市,研发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资源和环境约束突出,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诸多挑战;人口总量快速扩张给城市管理带来新情况、新考验,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亟待提升;城乡发展还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工作有待加强;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作风建设仍须努力。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与合作同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勇于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意识,把广州的发展置于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和世界先进城市的坐标体系中来谋划部署,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广州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规划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亚运后续积极效应,按照“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要求,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向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宜居城乡建设取得重大进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十二五”期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重点在“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全面推进”上下功夫:

“三个重大突破”:一是战略性基础设施要有重大突破。重点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沿海主枢纽港、铁路主枢纽、城际轨道交通、地铁交通、公路主枢纽、能源保障和枢纽型国际化信息港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撑力和承载力。二是战略性主导产业要有重大突破。整合各项扶持产业发展资金,力争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40亿元,5年共安排200亿元资金,凝聚力量,形成拳头,重点支持对我市产业高端发展起重要引领作用的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汽车、石油化工、重大装备、生物和新材料等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整体提升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战略性发展平台要有重大突破。按照东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南部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中部建设中央现代商务和文化产业带、北部建设生态经济产业带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谋划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新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空港经济区、天河智慧城和白云国际健康产业城等战略性发展平台。各区(县级市)也要谋划建设2至3个对全市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载体,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五个全面推进”:一是全面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营商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商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高端商务等功能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全球辐射力的国际商贸中心。二是全面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岭南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日益活跃,初步建成开放、包容、多元的世界文化名城。三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主体活力明显增强,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与国家中心城市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四是全面推进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化枢纽型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国际航运中心功能进一步强化;城市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我国南方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核心门户。五是全面推进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建设。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花园城市基本建成。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2011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关于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亚运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和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突出“六个重点”,即突出转型升级,突出自主创新,突出惠民优先,突出城乡统筹,突出改革创新,突出开放合作;切实抓好以下“八项重要工作”:

(一)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确保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强化重点项目带动作用。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推进101个重点项目建设,特别要发挥60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特大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力争全年重点项目投资826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约3600亿元。进一步调动和发挥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抓好100项民营投资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加强重点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思路,切实做好重大项目的引进、储备工作。积极开展面向大型央企、全国500强民企及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组织“新广州、新商机”主题招商推介系列活动,策划科技专项招商。优先引进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项目,重点吸引跨国公司、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总部企业投资落户,形成“建成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机制,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增强消费拉动力。鼓励多种形式就业创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着力建设白云新城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商贸集聚区,构建“社区商业10分钟便利消费圈”,不断改善和优化消费环境。建设和改造提升广州美食园等一批美食集聚区,擦亮“食在广州”金字招牌。组织开展“广货北上、西行”和“家电下乡”等活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积极开发后亚运旅游产品,推进北京路广府文化和西关商贸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打造旅游新品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到广州旅游消费。

积极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发挥资本市场的放大功能和裂变效应,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构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推进企业上市“双百工程”,力争今年新增15家企业上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市场,争取广州高新区列入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园区。加快广州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推进广州交易所集团国际合作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

保持进出口平衡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全力巩固传统市场,稳步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出口。加快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外贸市场,参与境外投资。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外包发展水平。推进南沙保税港区和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建设,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二)以发展壮大核心产业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核心产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打造核心企业,培育核心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百强工程”,集中优势资源,扶持具有行业比较优势的100项重大产业项目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培育大型商贸龙头企业,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打造高端机床、轨道交通、船舶制造、核电装备及输变电设备等国家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基地。全力推进8.5代液晶平板显示器、高亮度大功率发光芯片和新岸线CPU芯片产业化基地、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工业胶新材料生产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品牌响亮、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业集群。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市本级财政安排20亿元资金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抢占经济与科技制高点。把握我市列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和广东启动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的契机,加快发展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半导体照明、环保装备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形成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积极申报国家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区。

壮大发展民营经济。从今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实施“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民营投资产业导向目录,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支持广州民营科技园扩园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国家民营科技示范基地。抓好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一批进入全省百强民企行列的大型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双转移”和产业“退二进三”步伐。抓住“三旧”改造的有利政策和时机,加大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力度,启动第

二、第三批“退二”企业搬迁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规范和提升“五小企业”发展,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环卫设施升级改造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推进建设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厂、固体再生资源中心等项目,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电子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在政府机关带头推行低碳绿色办公,开展低碳宣传教育,引导市民群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建设低碳广州。

(三)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中的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编制实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动计划,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力量,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开展核心和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入创新驱动轨道。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大力加强专利、商标、版权等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创新工作,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的企业品牌。积极支持优质企业推进国际质量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行业认证,支持企业推出技术标准。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示范工程,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以创新型企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构筑国际人才高地。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充分发挥和提升“留交会”等平台作用,完善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为广州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优化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加快完成《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编制工作,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由外延拓展向内涵优化提升转变,加快形成人口、产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市空间格局。重点打造“一条中轴线、两个新城区、三个片区中心”。城市新中轴线以建成高品质城市核心带为目标,加快商务金融、商贸会展、行政办公、旅游观光等现代综合服务高端要素的集聚。东部新城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和增城开发区,打造山水新城,成为广州东部重要的创新中心和综合性核心城区。南沙新城以南沙港为依托,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新城。花都新华、增城荔城、从化街口要率先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建设白云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第二航站楼及综合换乘枢纽,构筑功能完备的航空物流中心和空港商务中心。加快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南沙粮食及通用码头工程、南沙集装箱码头三期和南沙疏港铁路、黄埔疏港道路体系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功能。积极支持配合国家和省加快推进贵广、南广、广深港等高速铁路建设,加快启动穗莞深和佛莞城际线广州段建设,推进地铁

六、

七、九号线和广从轻轨项目建设。完成广河高速公路广州段、广深沿江高速广州段建设。切实抓好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巩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按照“巩固、完善、优化、提升”的原则,推进后亚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涉水环境和水务设施管理,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率。推进珠江综合整治,实施河涌生态修复工程,努力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洁净水体系。继续开展空气环境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深化降氮脱硝工作,推动企业实施集中供热或改燃清洁能源。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国Ⅳ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实施“宁静工程”,狠抓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和饮食服务业等噪声监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协调周边城市建立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污染联防联治长效机制。巩固和深化“立面整饰”、“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工作,提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水平。继续推进“青山绿地”工程,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建设“花园城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城乡一体的森林绿地体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行为。继续推进“三旧”改造,今年新增改造面积不少于10平方公里。

加强城市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着眼建立后亚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格局,健全城市管理应急快速反应体系,规范城管综合执法行为,推动城市管理由治脏、治乱、治差向做细、做优、做靓转变,逐步建立起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泥头车”无证运输、洒漏污染等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出租屋管理,规范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面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下转A7版)

(上接A6版)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运行管理和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着力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光纤入户、三网融合和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启动超级计算机中心项目建设,实施“天云计划”,建设国际云计算中心平台,推进云计算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部分市级机关对外办事大厅,以及部分社区、商业网点、公园、旅游景点、图书馆、人才市场、医院候诊大厅、白云机场候机楼等公共场所和大中专院校,为市民群众提供免费无线宽带网络服务。扩大政府服务事项网上办理范围,提升政府在线服务水平。推进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城管、智能家居以及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岛、黄埔智慧港等示范试点工程,加快建设智慧广州。

(五)继续推进先行先试,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富县强镇、简政强镇和简政强区为主要内容的事权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区(县级市)的积极作用。深化大部门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好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增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改革试点工作。

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上市步伐,力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增长30%以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建设,完善企业领导人选拔任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长效激励和绩效考评机制。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推动国有资本加快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高端环节和优势企业集中,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我市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与国家行政学院合作开展创新社会管理和文化管理重大课题研究。在部分街道开展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和改善社区管理服务。整合街道机构人员,优化基层管理结构,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实施社区\"五个一\"工程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加快推进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建设,积极拓展与港澳台在经贸、科教、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认真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继续推进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统筹做好交通、水利、信息、能源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重点协调地区同城化综合试验。加快提升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和产业协作水平,努力在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继续做好援疆援藏等对口支援工作。

拓展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我市作为UCLG联合主席城市的优势,积极利用其会员网络庞大、覆盖广泛的全球平台,加强与世界城市间的交往合作,争取与更多国际城市发展友好关系,不断提升广州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知名度。

(六)大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农村安居、污水治理、路网体系、供电网络、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重大项目,逐步形成覆盖到村、延伸到户、城乡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一批名镇名村。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以“两规、三清、四有、五通”为主要内容的村庄卫生保洁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提高农村低保水平,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农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推动城区优质公共资源向镇、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

扶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推进农业经营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加快和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或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整合提升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配送和连锁经营业务。健全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万亩蔬菜设施栽培基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农村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七)促进社会事业新发展,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提升文化软实力。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广州人”等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亚运志愿者奉献精神,创新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继续抓好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整体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素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好亚运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级示范区和全国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先行点。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抓好群众性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擦亮广府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事业。

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实行“五个压缩、一个增加”,即:压缩党政机关办公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出国经费,增加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切实做好充分就业工作,全市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其中本市生源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健全完善农民工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解决我市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制度的并轨衔接问题。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参保人医疗保障待遇。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继续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提高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创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推进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基层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完善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倡导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人才培养,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培育大型品牌体育赛事,统筹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加强市场引导和监管,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动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城乡一体化,稳定低生育水平。发展老龄事业,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宗教事务管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做好对台和侨务工作,维护台胞和侨胞合法权益。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地质、防震减灾工作水平。认真做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各项扶贫措施落实到位。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做好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加强国防教育,推进“双拥模范城”建设。全面落实优抚政策,妥善安置转业、退伍军人和移交地方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海防、民防及打击走私工作。认真做好统计、档案、保密、参事、文史、修志等工作。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以我市北部山区8个贫困镇及其206个贫困村为重点,对全市379个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确保到2012年底,所有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以上。二是免收贫困家庭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学费。从2011年秋季起,对定为贫困家庭的本市户籍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费全免。三是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五大险种参保人数比上年增加82万人次,增长3.94%。其中新农保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三年全覆盖任务,35岁以上农村居民全部纳入社保体系。四是提高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将新农合筹资标准从年人均260元提高到300元;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待遇,切实减轻市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五是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17%至25%;资助8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和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农保;孤儿养育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00元。六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继续推进在建的6.87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4.3万套保障性住房,年底前全部解决登记在册的7.7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七是改善市民群众出行条件。新建、改造23条约81公里城市道路,新建人行过街设施27座。实施亚运后缓解交通拥堵方案,编制智能交通规划;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设约70公里公交专用道,建设和改造24个公交站场,完善公交、地铁及其他运输方式的接驳,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八是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将长寿保健金发放范围扩大到本市户籍70岁以上老年人;提高本市户籍80岁以上老年人长寿保健金标准,并为其免费安装“平安通”紧急呼援服务系统。九是推进农村道路“亮化”工程。建设5万盏农村路灯,使全市30%的农村道路实现“亮化”。十是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场所。新建240处社区健身路径、188个社区篮球场和一批全民健身小广场;新建500公里绿道,形成10条绿道休闲旅游精品路线。

(八)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及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新闻舆论监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做好后亚运城市管理立法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等行政执法行为,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的作用。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完善行政问责制,强化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优化审批流程,推进跨部门并联审批,推动行政审批透明、规范、高效。大力弘扬亚运精神,增强全体公务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进取意识。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全面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坚持廉洁办各项事业,建设节约型政府。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认真总结\"廉洁办亚运\"经验,开展对亚运资产处置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和审计,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领导下,继往开来,奋勇前进,为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五险”:指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2.“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和环境保护的措施。指引导工业(二产)退出中心城区,腾出发展空间,引导服务业(三产)进入发展。

4.“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通过推动“双转移”工作,达到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5.CEPA: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英文简称。包括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6.企业上市“双百工程”:争取在两年内我市上市公司数量接近或达到100家,未来5年内,争取再新增100家企业上市。

7.“三旧”改造: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8.“两癌”:指乳腺癌、宫颈癌。

9.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区等。

10.UCLG:即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nited 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的英文简称,是目前最大的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会员包括136个国家的1000多个城市会员和112个全国性地方政府协会,有“地方政府联合国”之称。广州市于2004年5月以创始会员的身份加入UCLG,是其世界理事会成员。

11.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即广州经济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12.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

13.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14.LED半导体照明:(LED是发光二极管的英文简称)是一种新型的固态光源。半导体照明已被世界公认为一种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大尺寸液晶电视背光源、汽车、商业和工业用照明已逐步成为LED主要应用领域。

15.控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简称,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16.“五小企业”:指小工厂、小作坊、小商店、小市场、小餐馆。

17.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18.物联网: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19.云计算:是按照用户的动态需求,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IT资源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式,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引擎。

20.“天云计划”:广州发展云计算的行动计划。以天河软件园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云计算产业基地。通过实施一批云应用重大示范工程,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风险投资,发展面向市场的云应用服务,打造广州云计算产业链。

21.社区“五个一”工程:每个社区都建有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个小公园、一个群众娱乐场所、一个社区治安视频监控中心。

22.设施农业:指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23.“两规、三清、四有、五通”:新农村建设工程。“两规”即新村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三清”即清卫生死角、清沟渠池塘、清乱搭乱建;“四有”即有排污处理系统、有环卫设施、有村民公园、有绿化林带;“五通”即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和通有线电视。

24.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可以改善目前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

第15篇: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政治教学计划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中学

2009学年第二学期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全 莉

一、学情分析:

上一学期花都区进行的期末统测中,优秀人数严重缺乏,落后面则比较大,可以说本次的考试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从考试中反映出来的情况表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弱,很多属于识记和理解的知识点都答不出;对于主观题的回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条理性,分析题目和组织答案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失分比较多。

本学期的14周理科班将要进行广州市的学业水平测试,我们高二政治备课组的奋斗目标是力争A、B、C、D的通过率能够达到广州的平均水平线,完成学校的任务。针对广州市的水平测试着重以考基础为主,而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主要存在问题,我认为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二、教学计划安排:

(一)、写好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按照进度有序进行;

(二)、备好每一节课,讲课时要突出重点和基础;

(三)、狠抓基础,只要时间允许,堂上要进行一定量的小测,以巩固学生的基础;

(四)、落实课后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巩固基础;

(五)、单元结束后,要尽量进行单元测试,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后期的复习要结合考纲考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精练;

(七)、政治科具有时政性强的特点,因此复习时要关注时事热点,结合时事设计题目进行练习;

(八)、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后 1

进生的辅导工作。

三、时间安排:

文科班:

(1)第1至第6周完成《生活与哲学》第

三、四单元的新课讲授及第三单元的测验工作

(2)第7至第10周复习《哲学生活》模块四个单元的内容,准备期中考试

(3)期中考试后,文科班开讲《国家与国际组织》,剩下时间进行期末考试。 理科班:

两步走,课堂抓好新课的讲授,课后根据考点印发对应的练习让学生课外完成。具体安排:

(1)第1至第7周课堂完成《生活与哲学》第

三、四单元的新课教学,课后完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两个模块对应考点的复习。复习卷由备课组成员事先准备好,然后按照计划发到学生手中,进行自我复习。

(2)第11周至14周即5月底,进行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备考,参加6月初的考试。在这个过程中,加强难点、易错点的练习和讲解,抓好后进生的辅导,组织学生参加校和区的模拟考。

2010年3月

第16篇: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

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

(1995年7月17日) 劳部发〖1995〗289号

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计划委员会;国务院有关 部、直属机构劳资、教育部门;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生产管理部、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劳动局: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劳动部从1990年开始,在山东、江苏等省试办了11所高级技工学校,取得了成功经验,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实践证明,发展高级技工学 校,有利于加快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培育和发展劳 动力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经济发展对高级技工的需 要,在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的基础上组建高级技工学校。现就申办高级技工学校有 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级技工学校是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基地,主要承担培养高级技术工 人、技师、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其他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任务。

二、高级技工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所需 基本建设投资应列入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年度计划,招生数量列入国家和地方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职业技能鉴定《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

三、高级技工学校名称根据其所在地区和行业类别确定(如××省(市)高级 技工学校、××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

四、高级技工学校专业设置应与本地区、部门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相应。办学 规模一般不少于900人(每年培养高级技工一般不少于200人)。

五、高级技工学校招收技工学校及其他具有中级技术水平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或 在职职工,学习期限2-3年。

六、高级技工学校应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仪器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习工 厂必须保证学生训练工位,并应选择1-2个技术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学生定点实习基地。

七、教师队伍必须与办学、专业设置相适应。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应占教师总数的25%以上(包括从社会上聘请的兼职教师)。

八、经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毕业生发劳动部印制的高级技工学校毕业证 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获“双证”的毕业生工作满两年可申报考评技师。

一、高级技工学校是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基地,主要承担培养高级技术工 人、技师、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其他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任务。

二、高级技工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所需 基本建设投资应列入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年度计划,招生数量列入国家和地方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三、高级技工学校名称根据其所在地区和行业类别确定(如××省(市)高级 技工学校、××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

四、高级技工学校专业设置应与本地区、部门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相应。办学 规模一般不少于900人(每年培养高级技工一般不少于200人)。

五、高级技工学校招收技工学校及其他具有中级技术水平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或 在职职工,学习期限2-3年。

六、高级技工学校应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仪器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习工 厂必须保证学生训练工位,并应选择1-2个技术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学生定点实习基地。

七、教师队伍必须与办学、专业设置相适应。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应占教师总数的25%以上(包括从社会上聘请的兼职教师)。

八、经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毕业生发劳动部印制的高级技工学校毕业证 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获“双证”的毕业生工作满两年可申报考评技师。

第17篇: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

【发布单位】81904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7-06-20 【生效日期】1997-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

(1996年12月18日广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1997年5月31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1997年6月20日公布

1997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制定政府环境保护任期目标及年度实施计划,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四条 第四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组织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论证。

第五条 第五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应当优先安排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科研课题,鼓励推广、应用环境保护科研成果。

第六条 第六条 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环境监理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各自职能对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环境保护管理职责分工

第七条 第七条 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和监督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二)拟订和监督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计划;

(三)组织对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重大决策的环境影响论证;

(四)监督检查防治污染设施的使用情况、行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权、对征收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实施监督管理;

(五)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和宣传教育工作;

(六)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故,调解环境污染纠纷,查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七)协调、督促、检查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八)依法进行其他监督管理。

第八条 第八条 市环境监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受理排污申报登记,查处申报登记中的违法行为;

(二)征收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查处缴纳排污费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三)办理排污许可证的登记、调查、核定工作,并报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

(四)监督检查限期治理项目、限期整改项目的实施情况,查处逾期不完成整改任务的违法行为。

第九条 第九条 公安、交通、铁道、民航、市容环境卫生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土地、农牧渔业、林业、水利、矿产、园林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条 第十条 下列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以下分工履行环境保护职责:

(一)计划部门应将环境保护规划、计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应落实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鼓励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三)财政部门应当将环境保护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予以落实,并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定期检查;

(四)城市规划部门在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中应落实环境保护规划的有关要求;

(五)市政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下水管网的规划、建设、改造和管理;

(六)商业主管部门应拟定强制回收的废品名录;

(七)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本市生产、销售的产品的环境指标实施监督管理;

(八)商检部门、海关应分别对进口货物的环境指标实施技术监督、监管;

(九)城乡建设、工商、文化管理部门应做好建设项目和有关污染源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十)卫生管理部门应对生活饮用水源卫生实施监督管理;

(十一)教育部门应制定本系统环境保护教育计划和检查、监督计划的实施;

(十二)科技管理部门应把重大的环境保护科研项目纳入科研规划和计划,组织科技攻关。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所规定的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接受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并向其通报环境执法监督、管理情况。对不履行法定环境管理职责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其履行,仍不履行的,报同级人民政府处理。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行政监察部门应依法加强对政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工作情况进行执法监察,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监察建议和处理意见。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协助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检查;受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征收个体工商户的超标准排污费和排污费。

第三章 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本市环境功能区划定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和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

各类环境功能区域范围的划定和变更,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依法经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按照以下原则划分: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为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适用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二)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以外的区域,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适用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地面水环境功能区,按照以下原则划分:

(一)根据地面水水域的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划分水环境功能区,同一水域兼容几类功能的,依照最高功能划定;

(二)按照不同的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保护范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相应水质标准;饮用水源保护范围的水质,应不低于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

(三)规划水源地应划定新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区,在水源上游应划定水源涵养区。新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区、镇级饮用水厂的吸水点、水源涵养区、饮用水补给水源的水库、一般渔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的水质,应不低于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

(四)一般工农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的水质,应不低于国家地面水四类标准。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按照以下原则划分:

(一)疗养区、风景名胜区、文教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管理机构集中区、公共广场、公园,以及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环境良好的住宅用地等区域,适用一类区环境噪声标准;

(二)商业、服务业、集贸市场、文化娱乐设施等比较集中的繁华区域,工厂、仓储、居住用地混合交叉的区域以及工业集中区内达到一定规模的工厂生活区、居民住宅区,适用二类区环境噪声标准;

(三)工业集中区和规划确定的工业用地,适用三类区环境噪声标准,但适用二类区环境噪声标准的区域除外;

(四)城市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公共交通汽车总站、大型停车场及码头区、穿越市区的铁路和河道两侧区域,适用四类区环境噪声标准。

第四章 建设项目与城市建设的环境管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建设过程或者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迁建、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下称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和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由项目的建设单位负责。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载明该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选址、定点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并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构筑物使用功能;

(二)符合产业政策规定,不得建设国家禁止生产和严格限制生产的污染环境的产品的项目;

(三)不得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和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

(四)国家规定应予综合利用的项目,必须同时建成综合利用设施;

(五)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必须同时治理,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指标;

(六)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其污染物的排放,应当稳定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的审批、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由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分类管理规定办理。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未经批准的,不得定址;建设项目的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设计未经批准,不得动工建设;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未经审查同意,其主体工程不得投入实物试运行或者投产。

试生产或者试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同时试运转;污染物排放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应当采取措施改进,严重污染环境的,应当立即停止试生产或者试使用。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其他各有关审批机关不得批准建设或投产使用,金融机构不予以贷款。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区域开发项目在开发建设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经批准该开发区建设的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作为制定开发区的总体规划、确定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划定环境功能区域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南湖国家旅游渡假区、从化温泉自然保护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居民集中区、文化教育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禁止建设产生污染的工业项目,并严格控制其他产生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项目和设施的建设。已建成的,必须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达不到规定标准或者指标的,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责令限期治理或者限期关闭。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北起北环高速公路、东起东环高速公路、西南至荔湾区、芳村区以及海珠区与南海市、番禺市的行政区域分界范围,不得新建、扩建有污染的工业生产项目。现有的工业区必须调整和逐步改变功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工业生产项目,应分批限期治理、转产或者搬迁。

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海珠区(不含新■镇)行政区域,广州大道以东、华南路以西、广(州)深(圳)铁路以南、珠江河以北的区域,不得新建和回迁工业生产项目。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新设的燃煤发电机组应当配备脱硫装置。对现有的燃煤发电机组,应限期建成脱硫装置。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资金、用地。

新城区建设实行雨污分流,旧城区排水管网逐步实行干管截污。

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人口二万人以上的城镇、工业区、居住区,生活污水必须集中处理;新建的居住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应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或建设独立的生活污水综合处理设施,使污水经处理后符合排放标准。

第五章 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设置污染防治设施,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设施运转档案,定期监测运转、使用效果,并按照规定向环境监理机构报告运转情况;

(二)建立维护保养、检修、更新、零配件备用和检测等制度;

(三)将污染防治设施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四)建立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配备取得岗位资格证书的操作管理人员;

(五)排放的污染物符合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核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污染防治设施,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或者部分拆除、闲置。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填写《污染防治设施停用申请表》,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产品、工艺、设备改变,原有污染防治设施不需要使用的;

(二)污染防治设施更新、改造、更换、扩容的;

(三)因易地改造或搬迁,需要停用污染防治设施的;

(四)季节性生产或间歇性排污的;

(五)污水经批准进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应在15日内批复;对申请拆除污染防治设施的,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批复。逾期不批复的,视为同意。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污染防治设施因事故停止运行、使用的,应当采取措施,立即停止污染物的排放,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在污染防治设施恢复运行、使用之前,需要排放污染物的,应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章 环境监测与监理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广州地区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实施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状况。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是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经市环境监测机构考核确认的部门、单位环境测试机构,在规定范围内出具的监测数据,也可以作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

当事人对监测数据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监测数据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测机构申请复核;对各部门、单位的环境测试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有异议的,向市环境监测机构申请复核。

市环境监测机构根据技术监督部门的委托,对在本市销售的工业产品的环境保护技术指标进行测试。经测试不合格的产品,不得销售。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向指定的环境监理机构如实申报污染物排放情况,领取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

需要改变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方式、去向的,必须在改变前30日办理变更申报登记手续,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改变。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应按规定缴纳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在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内的排污单位,其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排污许可证》所核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对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严重污染环境而需要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由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决定。对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可以由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内授权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在用的机动车辆以及在本市生产、装配、维修、销售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其废气和噪声排放必须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不得行驶、出厂或者销售。排放废气经检测不合格的,应安装符合要求的废气净化装置。

在用的机动车辆、在本市生产、装配、维修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经检测废气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合格证书。

进口机动车的单位,在签定合同时,应订明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必须符合我国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如出口国标准严于我国国家标准的,应执行出口国标准。进口机动车辆排放污染物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进口。

公安部门应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抽查检测。对应当报废的机动车,收缴牌照,强制淘汰。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未按规定取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技术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从事下列生产、经营活动:

(一)生产环境保护工业产品;

(二)承接污染治理工艺和设备的设计、施工和安装;

(三)承接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或者处置。

经认证取得的资质证书,不得转借、涂改、出让。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研究、开发、推广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公布限期淘汰的产生严重污染的落后工艺、设备的补充名录。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食品容器的包装材料应当使用可回收利用、无毒、易处置、易降解的物质。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或难以降解的塑料餐具。其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七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土地、水、森林、矿产、野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和城市风貌、自然遗迹、历史文化遗迹等人文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县级市的保护利用规划,应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开发和利用资源,应当遵守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禁止掠夺性开采和破坏性开发。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有利于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以及节约其他各种资源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鼓励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开发自然资源在向资源管理部门申报时,应同时提交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开发自然资源时,应同时采取措施防止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开发结束后,应采取恢复植被及其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权限给予处罚:

(一)建设项目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定址(定点)、动工建设或者污染治理设施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同意擅自投入主体工程实物试运行或者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延长试运行时间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按建设项目投资额处以罚款:投资额50万元以下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投资额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投资额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处以2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罚款;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处以50000元以上200000元以下罚款。超过5万元的罚款,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建设项目在开发、施工活动中,不按规定采取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措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建设项目验收时达到排放标准,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不能稳定达标的,责令其停止排放超标污染物,并报请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

(四)未按规定申报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使用情况或者弄虚作假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五)在本市生产、装配出厂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其废气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对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处以相当于售价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罚款;经整车大修、发动机总成大修、二级维护及防治废气污染的专项维修出厂的机动车的废气排放达不到规定标准,经确认属维修质量造成的,对维修单位处以相当于维修费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六)未按规定取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技术资质证书或者不按照资质认证范围从事第三十五条规定的经营活动或者向他人转借、出让资质证书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土地、森林、水、矿产、渔业、野生生物等资源破坏的,由有关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对有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的,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排除污染危害的责任,并向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对单位的污染防治规定,适用于个体工商户。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1997年9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18篇:广州市南海中学

广州市南海中学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

初步反馈意见

受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广东省教育厅教育发展评估中心委派,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组一行11人,于2009年12月14日至16日对广州市南海中学进行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几天来,评估组依据《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开展评估工作,先后听取了赵小成校长的自评报告,荔湾区教育局江智涛局长的推荐意见,查阅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学科教学的有关档案资料,进行了部分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召开了学校行政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 55节(20节推荐课,优秀率30.9%,优良率78.2%),覆盖了全部的十五个学科,并在体育等学科进行了学生学业状况抽查测试,察看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及各功能室。对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组全面考察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一、基本评价

广州市南海中学,是一所创办于1904年的完全中学,有着105年的悠久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1953年曾易名为广州市第十一中学,2006年新建了占地1.7万平方米的高中部,并恢复现名,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以高初中分离和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之中,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评估组一致认为:“广州市南海中学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环境优美,有明确的办学目标,教师队伍团结务实,素质较高。教学质量 1 不断提升,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历史积淀深厚,而又具现代气息,是一所焕发着青春活力的百年老校”。

(一)注重历史传承,理念引领发展

南海中学高中部经过三年来的不断完善,学校校园建设基本完成。尽管是新建校区,但传承了学校百年底蕴,继承了创办初期“任重致远”的校训,并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提炼,提出了“任重致远,育才育德”的办学理念。在理念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确定了“优教优学,知行并重”的教学理念。逐步培育出了一种“弘毅弘志,求真求实”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校风,“厚德博雅,尚勤尚严”的教风,和“乐学善思,至诚至理”的学风。将“培养有责任感的人”作为自己的育人目标。

(二)加强制度建设,激活学校管理

学校不断改革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来激活学校管理。近年来,本着多劳多酬、优质优酬、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来加强对工作的全程管理和评价,努力形成以绩效考核为核心导向的管理模式,不断激活学校管理。

学校不断加强班子建设。通过“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就是责任”的管理理念,来提高为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通过竞聘上岗选拔中层干部,不断优化干部结构。学校被评为“广州市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星级单位(三星级)”。“团结进取、求真务实、率先垂范、廉洁高效”的团队建设目标基本达成。

(三)积极推进课改,促进学生发展

一是落实新课程方案,努力规范课程开设。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基础 2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课程委员会。制定了《南海中学课程规划》,明确了学校课程改革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实施步骤。制定了《南海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南海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南海中学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法》等有关制度。课程开设逐步规范。

二是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建设。学校先后与广州市红豆粤剧团、荔湾区南源街社区、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76160部队教导队等结为共建单位;与梅州市新城中学结为兄弟友好学校,学校还被定点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社会实践基地。这些资源在学校必修课、选修课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基础型必修课程,研究型校本课程,兴趣型选修课程”相协调的三级课程体系。同时,狠抓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开齐了各门课程,开发了体现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的《历史长廊解读》、《心理导航》、《西关文化》、《毽球与校园的体育发展》、《“论语”品读》等校本课程。

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多次获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形成特色。跆拳道队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学生跆拳道锦标赛,获高中竞技团体冠军以及精神文明奖。毽球队勇夺广州市中学生毽球比赛高中女子组第一名。学校艺术团参加广州市中小学艺术团展演所有节目均获一等奖,被评为广州市优秀艺术团;合唱《荔枝颂》以总分第一名夺得广州市首届南腔粤调乡土歌曲合唱赛金奖;黄莹同学作为广州市唯一选手,与来自北京等地的5名同学一起成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正式比赛开幕式国旗护旗手。2007年“第六届羊城小市长”选拔赛,叶嘉琪同学光荣当选为“第六届羊城小市长”。

(四)拓展德育课程,落实培养目标

学校从加强责任感教育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通过“学生主体意识教育”、“健康促进教育”,开展“对自己负责”系列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通过推进“对他人和集体负责”系列教育,培养学生尊重、接纳、合作、奉献意识;特别是通过“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教育,培养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远大胸怀。

学校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及开展讲座、展览,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加强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学校通过课堂主渠道渗透绿色环保教育,并将之渗透至校园文化建设、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方面。不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学校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办学至今,涌现出了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学校从校史教育切入,“抓好常规、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培养了一批批有责任感的学生群体。

近三年,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合格率均为100%,优良率达95%以上,后进生转化率为90%以上,违法犯罪率为零。学生责任感明显增强。

(五)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

一是从团队建设入手,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科组建设,打造出了以语文、数学、政治、历史、体育、艺术为代表的优秀学科。语文科组秉承百年老校的优良传统,积极进取,不断创新,荣获广州市“青年文明号”、广州市优秀语文科组光荣称号,是荔湾区四星级品牌科组;数学高三级备课组荣获“市、区高考突出贡献集体奖”;政治科组是广州市教育局的先进科组,政治高三备课组获得广州市高考突 4 出贡献奖,是荔湾区“三星品牌学科”。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都成长为学校的品牌学科。

二是走科研兴校之路,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首先是加强了重点课题的引领作用。以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子课题“优质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课题,引领学校各学科进行相关研究。三年来,学校主持或参与的各级教育科研课题近20项,曾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一等奖;其次是在校本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五步行动研究法”(第一步,选择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问题,选择相应的指导理论;第二步,设想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步,按照方案行动;第四步,评价行动效果;第五步,根据评价调整问题、设想以及行动),学校校本教研呈现出了“六个基本特征”(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备课组、科组、级组为基本的研究单位,以行动研究为基本形式,以课堂教学典型案例为基本载体,以全员参与为基本要求,以改进教学、和谐共进为基本目标)。

三是抓师德建设,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学校将“师德高尚、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严格考核管理,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四是通过强化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学校建立起了“学校—科级组(课题组)—个人”三级校本培训模式。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校本培训取得良好成效,是广州市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示范单位。

(六)重视教学研究,打造有效课堂

一是注重信息化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数字化平台与教学资源库。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教师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

二是积极进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改革试验。各学科能够在常规教学 5 中渗透学法指导。学校开发有《高中生学法指导》校本课程。同时加强了学法研究,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都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各学科积极探索和完善学案教学,课堂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是加强了教学质量的监控。学校制定了较系统的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并通过听课、教学检查、奖惩评比和过细的思想工作促进管理细则的落实;加强了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的研究和调控;健全了测评后的“三会”制度(年级组质量分析会,班级任课教师质量分析会,备课组学科质量分析会)。努力实现以质量监控来促进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学校的高中教学水平稳步提升,高考成绩得到提升,2007年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二等奖,2008年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三等奖,2009年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估一等奖、荔湾区高中毕业班工作特殊贡献奖。

二、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保障新课程实施,形成办学特色 硬件建设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希望区委、区政府一如既往地支持关心学校的基础建设,支持学校如期完成学生饭堂扩建等场室建设项目;希望区政府对学校“长艺术特色、促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从协调艺术特长生招生,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入手,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科研力度

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努力培养名师,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科研教学交流,开拓视野,提升教师素质;要注重教师以及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提高某些薄弱学科的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注重教育科研和常规教学的滚动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新课程体系建设

6 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的质量评估和监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解决。要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开足、开好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

组 长:

副组长:

组员: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19篇: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

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

毕业实习管理暂行规定

毕业实习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组织学生到各个企、事业单位及不同的技术管理岗位,在实习单位及学校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从事一定的工作实践或生产操作对学生进行特定的技术、技能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专业学习过程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锻炼,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做准备。为了加强对实习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学校毕业实习管理架构

1、成立学校毕业实习管理领导小组,指导和监控毕业实习工作,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由正校长任组长,校党总支书记任总监,副校长任副组长,组员包括:教务科长、学生科长、招生就业指导科长、各专业教学部主任、教育中心培训部主任。

2、下设毕业实习管理工作小组,负责相关具体组织和管理。由主管教学校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校长、招生就业指导科长任副组长,组员包括:教务科长、学生科长、各专业教学部主任、教育中心培训部主任、实习就业干事和实习年级级长等,负责毕业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二、毕业实习管理程序

(一)毕业实习准备工作

在每届学生即将毕业实习之前(在实习前一个学期的期中阶段),教务科、各教学部、实习教研组及相关专业教研组制定好毕业实习教学工作计划和安排,各专业教学部制订各个专业的毕业实习任务书和指导书,做好实习前的专业指导工作,并组织确定好实习指导教师,下达实习教学工作任务书;由招生就业指导科及各教学部共同派人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小组;学生科和招生就业指导科协同各教学部实习教研组共同做好学生实习思想及安全教育的动员工作。

(二)毕业实习过程管理

学生必须按照学校的毕业实习计划和要求参加并完成实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参加实习,违反规定者,取消实习成绩评定资格。

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各个实习单位巡点,指导和了解实习情况,处理实习中出现的一般问题,及时向相关教学部实习教研组长、学生科实习年级级长汇报重大问题,并通知学生所属班主任。各教学部、教务科及招生就业指导科要经常检查实习指导巡点教师的工作情况,定期召开实习指导教师工作会议,了解实习进程,向毕业实习领导小组提交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执行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的处理决定。

1、毕业实习考勤纪律

学生在实习期间应从“自强、自尊、自爱”出发,尊重实习单位领导和实习指导师傅,与工人师傅要和睦相处,听从安排,服从分配,安心在各种岗位实习工作,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业务,提高实践能力。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中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习期间不忘学生身份,维护学校、实习单位的声誉。

实习学生还应随时与所属班级班主任、学生科实习年级级长、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研组长保持联系,及时汇报实习情况。

(1)自行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更换实习单位或找到就业单位的,必须马上将新单位接受实习或招聘的就业单位证明,及时交(寄)回给班主任,由班主任交招生就业指导科备案。

(2)申请由学校安排实习单位的学生,必须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到班主任处登记,并由班主任统一将相关资料交到招生就业指导科备案和安排。登记后必须服从分配安排,原则上学校只安排一次实习单位。实习期间,原则上不允许中途退出原实习单位。如因身体或其它特殊原因需要离岗,必须经实习单位和学校批准方可离岗;禁止擅自利用正常上班时间自行离岗寻觅就业单位;没有按以上规定而擅自离岗者,将视为旷工处理并取消实习成绩评定资格。

(3)实习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将实习单位回执证明交(寄)回给所属班级的班主任,由班主任统一收集后交实习年级级长,并由级长转交招生就业指导科备案、整理汇总,再交与实习教研组备案和衔接相关工作。实习过程中凡更换了实习单位的都必须及时将回执交(寄)回给班主任。凡不按规定时间交回或回执未按要求盖公章及填写不真实等,实习成绩将降级,情节严重的将按不及格处理。

(4)实习学生如有以下情形者,学校将按学籍管理条例及相关校纪校规作出相应处理。

① 未经招生就业指导科和实习教研组批准擅自变动实习单位的。 ② 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 ③ 严重违反实习单位规章制度的。 ④ 与社会上不良份子勾结违法乱纪的。

⑤ 给学校、他人、实习单位声誉、财产造成损害的。 ⑥ 违反国家其它法律法规的。

2、毕业实习学生请假审批手续

实习学生应严格遵守所在实习单位的考勤制度,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如有严重违反实习单位考勤制度,有旷工和多次迟到、早退等严重违纪现象的,学校将从严处理。

实习单位和学校对于实习学生办理请假手续实行双重审批。 (1)病假:两天以内凭区、市级医院门诊开具的病假证明,向所在实习部门或工地主管经理请病假,三天及以上的病假,除必须经得主管经理批准以外,实习生还必须通知班主任,班主任上报实习年级级长和实习教研组长批准,并由实习教研组长备案及通知实习指导教师。 (2)事假:

① 一天之内的由所在实习部门或工地主管经理批准。

② 两天之内的除经所在实习部门或工地主管经理批准外,还必须上报学校班主任批准,由班主任上报实习年级级长和实习教研组长备案,实习教研组长通知实习指导教师。

③ 三天之内的除经所在实习部门或工地主管经理批准外,还必须上报学校班主任,由班主任上报实习年级级长和实习教研组长批准和备案,实习教研组长通知实习指导教师。

④ 三天以上的除按以上程序办理之外,还必须由学生科长或主管校长批准并备案。

注:所有病、事假经批准后由实习教研组长备案,并知会招生就业指导科实习就业干事。 (3)旷工

未经批准的病事假或擅自离开实习单位岗位的学生,一律视为旷工处理。旷工一天实习成绩按降级处理,情节严重者作不及格处理。

3、实习安全管理

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应当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实习单位及施工现场的安全规范条例,明确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注意上下班的交通安全和治安环境安全,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三)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各专业教学部负责制订《毕业实习》科目考核标准和办法,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教研组长根据考核标准和办法评定学生的毕业实习考核成绩,并按规定时间交与招生就业指导科;招生就业指导科综合实习年级级长、班主任及实习就业干事的反馈意见,评定毕业实习总评成绩。

毕业实习成绩单独列入学籍册,作为毕业的重要依据。

按照实习大纲、实习目的的要求,实习学生要爱岗敬业、理论联系实际,按要求完成各项实习内容,并认真填写毕业实习考核资料,积极探讨专业上的有关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争取思想上有长进、技术上有提高,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毕业实习考核资料包括《毕业实习鉴定报告》和《毕业实习总结》。

1、《毕业实习鉴定报告》 (1)工种小结

必须由实习生自己填写实习操作过程、实习效果以及心得体会,再由实习单位主管或工地师傅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评定等级。 (2)考勤鉴定表(含评语)

每天由实习单位的带班主管或师傅负责登记考勤和填写评语。注:工种小结和考勤鉴定表必须盖所在实习单位公章方为有效,否则视为无效材料,毕业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2、《毕业实习总结》

(1)主要内容包括: ① 实习单位和岗位的概况。 ② 所从事的工作和内容过程。

③ 个人的收获和总结:对在实习过程中所从事的专业或岗位过程中,提出和阐述某些独特见解的问题,或参与了某项较先进或复杂的技术工作过程,可以写出专题实习总结(具体要求以各专业要求为准)。 (2)规格要求:

① 字数必须达到两千字以上,A4纸规格,可手写或电脑打印。 ② 毕业实习总结须附有封面,封面上须注明毕业实习总结或自拟总结题目字样、专业、姓名、班级、学号(封面可按示范本,也可自行设计)。

3、实习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将毕业实习考核资料(即《毕业实习鉴定报告》和《毕业实习总结》)及时交(寄)回给班主任,由班主任统一收集后交实习教研组长备案和考核评定成绩。凡不按规定时间交回或资料未按要求填写、盖公章等,毕业实习成绩将按不及格处理。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正常办理毕业证。

4、毕业实习成绩不及格者,如申请补考,需向教务科提出书面申请,并按学校教学要求的实习周期重新进行实习,由实习教研组长审核且实习成绩评定及格的,报请教务科长和招生就业指导科长复审批核(情节严重者还需向主管校长审核批准),才能向国家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毕业证书。

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

二○○九年四月

第20篇:广州市劳动合同范本

劳动合同是用来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各自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及应当享有的权利的一种协议。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广州市劳动合同范本,欢迎阅读参考~

广州市劳动合同范本

1甲方:

住所:

联系电话:

乙方:

住所:

联系电话:

风险提示:

企业的招聘工作完成后,就进入了用工阶段,在用工前,企业一定要在员工入职一个月内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否则企业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一是,企业将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的双倍工资。如:企业超过一年未签劳动合同,企业就得多支付员工11个月的工资。

二是,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限超出一年,将致使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条件成立,只要没有出现法律规定的条件或者双方约定的条件,企业就得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无法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州市劳动合同条例》,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的原则,经协商一致,同意签订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第一条、合同期限

1、有固定期限合同。期限_______年,自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至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2、无固定期限合同。自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起。

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本合同自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起,至工作任务完成时终止。

风险提示: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法》中对试用期长短的限制根据合同期限的来规定,如:

1、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2、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

3、劳动合同期限三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违反以上规定进行约定的,若被员工投诉,会被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如果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单位还要向员工支付赔偿金。

第二条、本合同的试用期自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第三条、甲方因工作需要,按照诚信合理的原则,向乙方说明情况后,可以调动乙方的工作岗位。

第四条、乙方所在岗位执行_______工时制,具体为: _______。

第五条、甲方建立健全生产工艺流程,制定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及其标准。甲方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应当向乙方履行告知义务,并做好劳动过程中职业危害的预防工作。

第六条、甲方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以及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并依照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有关规定向乙方发放_______用品和_______用品。

第七条、甲方应根据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对乙方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技术,劳动安全卫生及有关规章制度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乙方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水准和职业技能。乙方应认真参加甲方组织的各项必要的教育培训。

第八条、本合同的工资发放形式

1、计时形式。乙方的月工资为_______元(其中试用期间工资为_______元)。

2、计件形式。乙方的劳动定额为_______,计件单价为_______。

第九条、甲方每月_______日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乙方的工资。

第十条、本合同履行期间,乙方的工资调整按照甲方的工资分配制度确定。

第十一条、甲方安排乙方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在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工作的,应依法安排乙方补休或支付相应工资报酬。

风险提示:

缴纳社会保险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即使是员工自己同意不缴纳社保,还签订了相关的协议,这也不能规避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保的义务。因此,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是企业必须而为的行为,否则,当员工以此通过法律程序维权,用人单位就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十二条、甲方应按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为乙方参加社会保险。

第十三条、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其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等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乙方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的工资和工伤保险待遇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甲方应依法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甲方应将各项规章制度告知乙方或者进行公示。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变更后,应及时告知乙方。

第十六条、乙方应遵守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爱护甲方的财产,遵守职业道德。乙方违反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甲方可依据本单位规章制度给予纪律处分,直至解除本合同。

第十七条、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并以书面形式确定。

第十八条、经甲,乙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第十九条、乙方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________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1、乙方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甲方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本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本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二条、乙方的竞业限制期限自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竞业限制的范围为______。在竞业限制期间甲方给予乙方一定经济补偿,具体标准为______,支付方式为______。

第二十三条、乙方违反本合同约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对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损失的程度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本合同一式____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________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签字):

签订地点:

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

乙方(签字):

签订地点:

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

广州市劳动合同范本

2甲方(用人单位):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劳动者):

身份证号码: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风险提示:

企业的招聘工作完成后,就进入了用工阶段,在用工前,企业一定要在员工入职一个月内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否则企业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一是,企业将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的双倍工资。如:企业超过一年未签劳动合同,企业就得多支付员工11个月的工资。

二是,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限超出一年,将致使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条件成立,只要没有出现法律规定的条件或者双方约定的条件,企业就得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无法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合同。

一、合同期限

(一)合同期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____种方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1、固定期限: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2、无固定期限: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至法定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从___________起至_________工作任务完成时止。该工作任务完成的标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试用期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______种方式确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合同期内)

1、无试用期。

2、试用期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风险提示: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法》中对试用期长短的限制根据合同期限的来规定,如:

1、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2、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

3、劳动合同期限三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违反以上规定进行约定的,若被员工投诉,会被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如果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单位还要向员工支付赔偿金。

二、工作任务

(一)乙方生产(管理)工种(岗位或部门)_________

(二)乙方完成甲方正常安排的生产(工作)任务。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_____种方式确定乙方的工作时间:

1、标准工时工作制,即每日工作____小时,每周工作___天。

2、不定时工作制,即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批,乙方所在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3、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即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批,乙方所在岗位实行以______为周期,总工时______小时的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二)甲方因生产(工作)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除《劳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外,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最长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三)甲方按规定给予乙方享受法定休假日、年休假、婚假、丧假、探亲假、产假、看护假等带薪假期,并应按本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四、劳动报酬

(一)乙方工资分配形式、标准:

1、甲方按照政府有关企业职工工资,特别是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制定本企业工资制度,确定乙方工资形式和工资标准。

2、乙方试用期工资_________元/月;试用期满乙方起点工资定为__________元/月。甲方可按企业工资制度调整乙方工资。

(二)甲方每月如期发放货币工资。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

(三)甲方安排乙方加班,平时和休息日加班无法安排补休的,按不低于国家(含省、市)规定的标准发给加班工资。其中:

1、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甲方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加班工资,如加班时间在22时至次日6时期间的,支付200%的加班工资;

2、休息日加班,支付200%的加班工资;

3、法定休假日加班支付300%加班工资。但乙方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其工作时间应以一定周期综合计算,属加班时间部分,应按加班工资计发。

(四)非因乙方原因所致的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甲方应按本条第

(一)项标准支付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甲方按不低于本市规定的失业救济标准发给乙方生活费。

(五)乙方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以及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计划生育假、女职工劳动保护假期间,甲方按不低于本合同确定的乙方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六)如甲方克扣或无故拖欠乙方工资,拒不支付乙方加班工资,低于本市最低标准支付乙方工资的,均应予补发,并应按国家规定支付乙方经济补偿和赔偿金。

五、保险福利待遇

风险提示:

缴纳社会保险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即使是员工自己同意不缴纳社保,还签订了相关的协议,这也不能规避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保的义务。因此,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是企业必须而为的行为,否则,当员工以此通过法律程序维权,用人单位就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一)甲、乙双方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乙方依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二)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甲方应按国家和地方的规定给予乙方医疗期和享受医疗待遇,并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支付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

(三)乙方患职业病、因工负伤或者因工死亡的,甲方应按国家和省市的工伤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六、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一)甲方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规定和标准,包括有关女职工、未成年工(16周岁至未满18周岁的职工)的劳动保护规定,切实保护乙方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

(二)甲方按国家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对乙方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法规教育和操作规程培训以及其他的业务技术培训。乙方应参加上述培训并严格遵守其岗位有关的安全卫生法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甲方根据乙方从事的工作岗位和有关规定,发给乙方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按劳动保护规定定期免费安排乙方及进行体检。

(四)乙方有权拒绝甲方的违章指挥,对甲方及其管理人员漠视乙方安全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并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七、劳动纪律及奖惩

乙方应遵守甲方依法制订的《职工守则》等各项管理制度,甲方有权对乙方履行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考核和奖惩。

八、续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

(一)本合同固定期限届满即自然失效,双方必须终止执行。如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续订合同。

(二)如甲方因生产经营情况变化,调整生产任务,或者乙方因个人原因要求变更本合同条款,经合同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并由双方签字(盖章)如甲方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即告终止:

1、乙方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2、乙方被批准自费出国留学或出境定居的;

3、甲方被依法撤销、解散、歇业、关闭,宣告破产;

4、本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事件)已经出现。

(四)本合同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解除劳动合同:

1、乙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乙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及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

3、乙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乙方的行为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5、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胜任工作的;

6、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届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的。

如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达到残废标准一至四级的,应同时按规定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停工医疗期计算,按甲方制定的不低于《广州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标准执行。

7、劳动合同期虽未满,但甲方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以及破产或濒临破产处于法定整顿期间,确需按有关规定裁减人员的;

8、其他符合国家、省、市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内;

2、经国家有关部门确认,甲方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恶劣,没有相应保护措施,严重危害乙方安全健康的;

3、甲方不能按劳动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

4、甲方不按规定为乙方办理缴纳退休养老保险等社会劳动保险金的;

5、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6、甲方故意不履行劳动合同,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侵害乙方其他合法权益的。

如乙方依据上款第2项至第6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均可追究甲方违约责任。

(七)乙方非依据本合同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但不免除乙方应依约承担的责任。

(八)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1、乙方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医疗终结期内,或医疗终结后经市、县级医务劳动鉴定委员确认属大部份丧失劳动能力的;

2、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或医疗期虽满但仍住院治疗的;

3、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在孕期、产假期、哺乳期内的;

4、乙方经批准享受法定假期,在规定期限内的;

5、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

(九)除试用期内或职工被违纪辞退、除名、开除及本合同另有其他特别规定等情况外,甲乙双方解除本合同,必须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对方。提前时间不足者,按相距的实际天数,以乙方当月工资收入的日平均数额计算补偿给对方。

(十)甲方应按规定为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办理填发《职工劳动手册》、转移档案等有关手续,为乙方办理待业登记、领取失业救济金提供方便。

(十一)甲方租赁、出售给乙方居住的房屋,双方应签订住房合同。甲乙双方因各种原因解除或终止本劳动合同时,有关住房问题按住房合同规定办理。

(十二)若本合同终止或解除,乙方应将合同履行期内甲方交给乙方无偿使用、保管的物品、工具、技术资料等,如数交还给甲方,如有遗失应予赔偿。

(十三)乙方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含提前退休)条件,甲方应按规定为其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本市有关规定管理。

(十四)甲方在合同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按《广州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规定发给乙方经济补偿金、医疗补助费。属试用期内或因乙方被作违纪辞退、除名、开除导致劳动合同解除的,甲方不发给补偿金。

甲方(盖章):

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乙方(签名):

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广州市教学计划.doc》
广州市教学计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