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

2020-11-26 来源:教学计划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进度表安排

容 1 周

2 周

1、在公共汽车上②

3 周

2、想想他们的难处②

4周

3、伸出我的手②

5周

3、伸出我的手①、

4、我们赢了①

6 周

4、我们赢了②

7 周

5、绿色小卫士②

8 周

5、绿色小卫士①;

6、我们的民风民俗①

9 周

6、我们的民风民俗②

10周

7、家乡的变化②

11周

7、家乡的变化①、

8、怎样到达目的地①

12周

推荐第2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活动,本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总结如下:1:为了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将每一个活动主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了各种问题。加深了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

2:综合学习主题,重视各知识层面的互相联系和支持。教学过程中,突出了主题间的合乎生活逻辑的联系和渗透。 3:教学不局限与课堂内,而要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了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性。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5:注重了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教学提示去整体地把握教材,尽力挖掘活动的空间。从更多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真正体现阶层的开放性

推荐第3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别人宽容。体会残障人群生活的艰辛,了解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反省自己的行为,尊重、关爱、帮助他们。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指导学生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体会真诚相待、讲信用的可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学会友善地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伙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农作物的生产过程,感受农业生产的艰辛,懂得农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了解科技进步给工业生产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四、教学主要措施:

1、通过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游戏、参观访问、讲故事、欣赏、练习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二〇〇六年九月

推荐第4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 “自我 ”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 “个人 ——人与人 ——人与社会 ”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形式,学会合理选择通信;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了解诚信的内涵 ,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3、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4、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措施: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 “活动 ”,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 ”,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 “全程参与 ”,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 “全身心 ”,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多感官 ”,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 “齐步走 ”、“一锅煮 ”的误区。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 (即发展的 “我 ”与现实的 “我 ”)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推荐第5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2.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1课时) 3.浓浓的土情(2课时) 第二单元 生产与生活

1.吃穿用哪里来(2课时)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2课时)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1课时) 第三单元 交通与生活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1课时)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1课时) 3.从古到今话交通(1课时)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1课时) 第四单元 通信与生活

1.通信连万家(1课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1课时) 3.小窗口 大世界(2课时) 4.从看电视说起(1课时)

推荐第6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彭阳县第三小学 杨平福 2018年9月1日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做守规则的人》、《做乐观向上的人》、《做自尊自爱的人》、《做聪明的购物者》。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的态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知道遵守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习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树立“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信心。

(3) 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 让学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 1 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家长挣钱的辛苦,体会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庭理财能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勇于实践,增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认识商品的各项信息,懂得它们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合理购物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 2 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推荐第7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分10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分14课完成,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分14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与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比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

走进美丽的家乡 单元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单元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 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第三单元课时

家乡,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推荐第8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一般每课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三、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推荐第9篇: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的调查活动仍很多,小组活动也很多,如何组织好课外活动,教师要考虑周到些,上课时的一些活动要分组进行,教师对每一组要照顾到,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相信学生能完成本学期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三个单元构成。

第四单元“土地养育了我们”本单元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现代的辉煌业绩,体会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本单元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从虎子、妞妞两位小主人公和生活切入,在使学生感到亲切的前提下,展示了农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介绍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通过体验和制作活动,把学生眼光拓展到现代农业生产,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到升华,提高相应的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第五单元 “穿越时空的生活”。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通讯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讯和交通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通讯和交通领域的缉捕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本单元内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绍了通讯及交通工具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探究了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使学生从中体会和理解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并对于学会安全、有效地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有所认识。

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 本单元通过调查、走访、参观、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掌握安全自护的办法,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和理解安全、健康、文明生活的意义和内容,形成珍爱生命和艰苦文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具备初步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为维护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尽自己的努力。

三、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

总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1)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有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本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四单元:

态度 :形成热爱和珍惜土地的情感,崇尚劳动。感激、尊重农业和农业劳动者的态度。 能力 : 能够对简单的农业知识进行探究;通过体验,形成简单的劳动能力。

知识 :了解农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知道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五单元

态度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养成尊重劳动及劳动者的积极态度,初步学会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生活。

能力 : 能够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和体验等活动,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学会正确地辨别良好的生活方式。

知识

:了解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传媒方式的特点,知道不同传媒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

第六单元

态度: 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树立安全意识,懂得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体验健康文明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尊重为了人们的安全健康而工作的人们,初步养成关心公共健康文明的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文明习惯。

能力 : 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能够自觉遵守安全规则,通过调查、体验、讨论等活动探究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知识

:懂得安全、健康、文明生活的基本常识。

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任课教师:张振霞

2014-2-19

推荐第10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

一、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爱护自己的生体和生命,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3、简单了解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

4、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5、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6、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7、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8、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9、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长辈。

10、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11、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

12、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二、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

2、内容体系

第一单元珍爱生命。本单元旨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

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本单元的出发点是,儿童初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阶段,需要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念需要具备一定的消费常识和技巧。第四单元关系你,热爱他。

3、教学重点、难点

(1)、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课前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获得体验,还可搜集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例,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受其感染。

(2)、珍爱我们自己的生命。

(3)、结合本地实际有侧重地开展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有所收获,能够知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

(4)、知道家庭的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

4、教学资源

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6人,从上学期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合作意识较强,学习成绩比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如表)

本学期共29课时,分4个单元,通过13周的教学来完成。详情见附表。

六、教学评价方案

1、评价标准

行为能力的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通常与考察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起来进行。

2、评价方式和方法

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平日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及时评语、评议等方法。评价形式采用书面检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应小学生道德与认识的行为表现,应与履行小学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

保安希望小学 闫永利

2012年8月30日

第11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同在蓝天下》第二单元《讲诚信 多合作》第三单元《幸福生活这样来》第四单元《我们生长在中国》

(2)教学目标:

1、通过《同在蓝天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第二单元《讲诚信 多合作》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幸福生活这样来》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我们生长在中国》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第12篇: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第八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教师:潘菊芳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现将本学期思品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精神,以现有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为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成为能建设新世纪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才为目的。 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读本》《文明礼仪教育影视教材为依托,落实《小学生一日常规》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十项要求》,开展“学习礼仪、宣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学习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四、计划学时

共17课,每课2课时,共34课时。

五、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2.教材特点:

(1)教材呈现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选择儿童自己能感受到、较为熟悉的各种场景,图文并茂,呈现了许多典型的生活事例、有趣的故事、经典的名人名言。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氛围。

(2)教材内容注重回归生活,注意综合性与范例性、基础性和有效性,融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于一体。如第一单元《诚信是金》及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通过活生生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3)教材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活动性和开放性。活动设计多种多样,每课中都设计了一些拓展性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等活动,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不断积累知识或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

六、学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地理环境、家乡的风土民情、家乡的故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和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

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家乡。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七、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家乡。

2.注意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3.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教学中注意问题

1.认真钻研教材,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创设和谐学习环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利用书中插图,挂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充实教学内容,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 4.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注重与家长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6.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八、改进教学的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6、教师平时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力争采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相统一。

7、善于走进学生当中,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征服每一位教师。

8、定期对学生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工作进行整改。

9、组织学生到社会中、生活中体验,使他们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10、结合学校“主题教育月”活动开展系列化的文明礼仪实践体验活动。

九、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诚信是金

第一周

1.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二周

2.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三周

3.诚信就在身边

第二单元

伸出我们的手

第四周

4.同在蓝天下

第五周

5.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六周

6.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三单元

我的绿色日记

第七周

7.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八周

8.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九周

9.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十周

10.呵护绿色家园

第四单元

交通连着千万家

第十一周

11.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十二周

12.交通海陆空

第十三周

13.平安走天下

第五单元

祖国真大

第十四周

14.在世界的东方

第十五周

15.我们的大中国

第十六周

16.壮丽的河山

第十七周

17.海峡两岸盼统一

第18---20周

复习

2013-2-26

第13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期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执教老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2、教学目标:

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5、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月17日

第14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新元小学 刘美华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爱我的祖国》;第二单元为《消费与生活》;第三单元为《生产与生活》;第四单元为《交通与生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五、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六、教科书基本特点

1、综合性

(1)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

(2)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

2、开放性

(1)教材内容的选取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便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开阔其视野,深化其生活和情感体验。 (2)各学习主题的设计,从学习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3、情感性

(1)教材力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2)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3)教材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泼

形式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为体现以上三个特点,增强教科书的可读性、趣味性,我们在呈现形式上也力求活泼、富有情趣: (1)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这就有别于以往教材单调的呈现模式,符合现代儿童的审美需要和思维特点

(2)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既富于变化,能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又使他们读来轻松有趣。

(3)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设计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等,使教材富有亲切感。

七、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八、教学安排:

第一周:我的祖国多辽阔

第二周:江山多娇

第三周:各族儿女手拉手

第四周:祖国江山的保卫者

第五周:家庭小账本

第六周:合理的消费

第七周:购物场所我知道

第八周: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第九周:吃穿用哪里来 第十周: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第十一周: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第十二周: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第十三周: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第十四周:从古到今话交通 第十五周: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第十六周:复习总结《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

第15篇: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到本课堂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与人相处中尊重、体谅他人。相信城市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对坦荡正直的人心怀敬佩,愿意成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愿意为之约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2、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愿意主动与家人沟通,尊重、孝敬老人。关心家庭生活,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的意识,初步形成合理的消费观。

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体验拥有朋友的快乐和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4、感受信息技术对推出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各种传媒和多媒体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各种新信息手段怀有好奇心,并愿意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懂得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要在充分享用它所提供的便利时也能自觉遵守各种共同的规则。

(二)能力

1、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确地面对错误,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调整自己的言行,做

1 一个诚实的人,学会一些与人坦诚交往的方法,对不该做的事学会拒绝。学会生活中的挫折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常识想办法加以解决。

2、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主动关心家人、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好习惯。初步学会统计家庭收支情况,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学会一些与父母和家人沟通的办法。

3、学会宽容地对待他人,能欣赏和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平等地与小伙伴合作交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生活出谋划策。

4、学会用电话、书信等现代通信方式与人交流。养成规范书写信件的习惯,注意通信、通话的文明礼仪,不私自拆阅别人的信笺和撕取别人信件上的邮票。遇到突发事情会正确拨打应急电话。能有节制地、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不沉溺于看电视和玩网络游戏,自觉抵制、远离不健康的书报影视以及不健康的网站。能利用交往工具进行交流、沟通、合作,利用传媒、网络获取信息,初步养成看好书,读好报的生活习惯。

(三)知识

1、知道诚实守信是美德,敢于承认错误同样是诚实的一种表现。了解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理解、体谅他人是解决和避免冲突、与人愉快相处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

2、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开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

3、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知道自己是集体的小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懂得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按规矩办事。

4、了解邮政、电信、传媒、网络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邮是一项健康、高雅的活动。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行为。明白乱拨应急电话的后果。懂得传媒、网络是两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影响甚至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知道写信和打电话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4、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第16篇: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有50人,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 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白小

4、1

20

13、

9、3

第17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教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年级共有二个班。根据了解,大部分学生文明守纪,勤奋上进,天资聪颖。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自觉性差。还有些学生纪律观念薄弱,自制力极差,不遵守课堂纪律。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 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 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第一周 9月1日—9月7日 《可爱的家乡》

第二周 9月10日—9月14日 《富饶的物产》

第三周 9月17日—9月21日 《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四周 9月24日—9月29日 《我为家乡做贡献》

第五周 10月8日—10月12日 复习写作业

第六周 10月15日—10月19日 《家庭的日常消费》

第七周 10 第八周 10 第九周 11 第十周 11 第十一周 11 第十二周 11 第十三周 12 第十四周 12 第十五周 12 第十六周 12 第十七周 1 第十八周 1 第十九周 1 第二十周 1 第二十二周月22日—10月26日 月29日—11月2日 月5日—11月9日 月12日—11月16日 月19日—11月23日 月26日—11月30日 月3日—12月7日 月10日—12月14日 月17日—12月21 月24日—12月29日 月2日—1月4日 月7日—1月11日 月14日—1月18日 月21日—1月25日 月28日—2月1日 《学习选购商品》 《做文明顾客》 《尝试买与卖》 复习、写作业 《家庭生活的安全》 《学校生活的安全》 《活动场所的安全》

《交通安全宣传日》 复习、写作业 复习复习复习考试

《各种各样的商业场所》 《交通安全你我他》 1

第18篇: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九个班,平均每班学生52人,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地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为了让儿童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本单元纳入一些新的消费理念,向学生传授消费技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消费的理念。本单元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主题“家庭小帐本”,让学生对收支情况有个基本了解,为后面的主题做准备。同时,让学生通过了解家庭收入的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理解父母的消费观。第

二、

三、四主题,分别从怎样花钱,了解购物场所、购物注意事项等展开,培养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消费技巧。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由“多彩的民族节日”“家有喜事”和“异国习俗”三个主题构成,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人们在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关于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在此单元主题下,共设有三个活动主题:“交通安全每一天”“从119谈起”和面对突发事件“,主要通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整理资料等不同的活动形式,体验感受安全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在不安全的环境中的自护自救常识。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鉴于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教科书采用了数量比较多的照片和图画,目的在于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的技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掌握初步的面对突发事件地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适应社会,喜欢学校生活。

教学难点:学会辨别商品的真假伪劣。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习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能力目标:

1、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第三单元

《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法制观念。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第19篇: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品德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2.安全的生活,远离危险场所,当危险发生时懂得如何科学应对。3.学会花钱,懂得如何科学的花钱购物,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4.关心你,爱护他,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学会团结,与家人、朋友、同学、邻居、等和?? 睦相处。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珍爱生命。2.懂得安全的重要性,帮助家人同学远离危险。。 3.学会科学消费,帮助父母节省资金。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爱护家长,爱护同学。

三、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注意安全,远离危险。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科学消费,帮助家长节约资金。

4.《关心你,爱护他》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五、教学进度。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三单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四单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第一课 美丽的生命

第20篇: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为:《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学困生帮扶措施: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 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七、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超市购物活动。

2、开展一次“我家喜事”交流会。

3、收集生活中有关交通安全的实例,开一次“交通安全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

八、教学进度安排。每课二课时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doc》
四年级品德教学计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