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计划

2021-02-19 来源:教学计划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株董路小学2018年上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执教者:张赛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诚信是金》 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 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诚信是金》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2.通过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去认识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并了解和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知道社会大家庭如何关爱和帮助弱势人。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爱的教育,收到美的熏陶。

3.通过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或为环境问题的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坚持写绿色日记,持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关注家乡环保事业的意思。

4.通过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了解交通发展的现状,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本单元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有趣的、今昔对比方式,了解当地交通的发展状况,感受现代交通队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以交通的发展作为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日益美好的生活充满喜悦之情、自豪之感。

5.通过第五单元《祖国真伟大》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及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方面的内容。学看地图和地球仪,从地图中认识自己祖国的地理概况,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增进对祖国的认识与了解,这不仅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普通公民必备的基本 素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诚信的可贵,帮助他们构建健康人格,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鼓励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了解当前的一些社会现实,知道有哪些弱势群体需要关怀,引导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主动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爱心行动,真正感受助人为乐,从而提升自己的内心体验。

3.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持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观察、感受交通带给人们生活的种种不利影响,用自己的方式来关注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看,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及社会责任感。

5.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及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3.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

4.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5.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6.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7.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诚信是金》 七课时 第二单元 《伸出我们的手》 七课时 第三单元 《我的绿色日记》 八课时 第四单元 《交通连着千万家》 六课时 第五单元 《祖国真伟大》 八课时

推荐第2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送走了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迎来了新的学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成功与失败并存,感悟与困惑共在,辛酸与快乐同享。面对教育改革的热潮,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需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新教育观,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为使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学生60人,其中女生

人,男生

人。学生能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本身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也影响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了影响。在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生活中讲规则、健康地生活、交通连着你我他等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规则、健康与生活、交通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1、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本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规则、健康、交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本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二单元《健康地生活》,以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自我与激发学生学会坚强的情感蕴含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中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4、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交通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

1、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健康地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识,理解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平、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将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1)转变教材观。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我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

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同时,在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我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12——15课时 第二单元

13——16课时 第三单元

12——16课时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1-1我们的约定(上)

2 1-1我们的约定(下)

3 1-2做守规则的小学生(上)

4 1-2做守规则的小学生(下)

5 1-3我做小小普法员(上)

6 1-3我做小小普法员(下)

7 2-1走进健康(上)

8 2-1走进健康(下)

9 2-2远离“诱惑”(上)

10 2-2远离“诱惑”(下)

11 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上)

12 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下)

13 3-1从马车到飞机(上)

14 3-1从马车到飞机(下)

15 3-2天南地北任我游(上)

16 3-2天南地北任我游(下)

17 3-3我做交通设计师(上)

18 3-3我做交通设计师(下)

七、业务学习

1、通过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山东省省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语文课程标准》等的学习,用自检、自查的方式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2、积极研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3、积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4、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争取评为先进。

5、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八、课题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是现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难点,本学期,我将在这一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论环境如何,不论结果如何,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相关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在素质教育响彻齐鲁大地之际,我要努力通过扎实紧凑的工作提升自我的各项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以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推荐第3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 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 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学会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2.通过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的学习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从正反体验中,感受有无诚信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对不诚不信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愤怒,对自己的失诚失信行为感到内疚和自责。了解诚信的内涵,能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讲诚信的行为进行辨别和道德评判,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在现实利益与道德冲突间选择正确的行为。知道社会生活中处处需要诚信,当今社会倡导诚信的意义,愿意为建造诚信社会尽力。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初步懂得权利与义务要相统一,能够按照公开、公平、平等的原则,行驶自己的权利,主动参

与学校的民主生活。初步了解有关社会民主生活的常识,增强社会民主意识。

4.通过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初步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和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兴趣。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载下来的,如何了解历史。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了解和探究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及保护文物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诚信的可贵,帮助他们构建健康人格,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鼓励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了解当前的一些社会现实,知道有哪些弱势群体需要关怀,引导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主动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爱心行动,真正感受助人为乐,从而提升自己的内心体验。

3.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持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观察、感受交通带给人们生活的种种不利影响,用自己的方式来关注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看,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及社会责任感。

5.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及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

的学习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

3.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5.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6.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7.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8-10课时

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6-8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10-11课时

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0-12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2、学会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

3、初步了解通信发展情况。

4、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6、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单元主题

主题一:通信连万家

主题二: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主题三:小窗口大世界

主题四:从看电视说起

课时安排

8-10课时

单元目标

1、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

2、从正反体验中,感受有无诚信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对不诚不信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愤怒,对自己的失诚失信行为感到内疚和自责。

3、了解诚信的内涵,能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讲诚信的行为进行辨别和道德评判,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在现实利益与道德冲突间选择正确的行为。

4、知道社会生活中处处需要诚信,当今社会倡导诚信的意义,愿意为建造诚信社会尽力。

单元主题:

主题一:请你相信我

主题二:诚信是金

主题三:社会呼唤诚信

课时安排:

6-8课时

推荐第4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同在蓝天下》;第二单元为《讲诚信 多合作》;第三单元为《幸福的生活这样来》;第四单元《我们生活在中国》。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别人宽容,了解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尊重、关爱、帮助他们

2、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

3、感受工农业生产的艰辛,懂得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工农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4、了解我国的基本情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推荐第5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四年级思品学科现状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孩子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课本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等相关学科有机的结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体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年级的孩子是喜欢上思品课的,有的孩子认为有少许课本话题无法调动学习兴趣,有的孩子则认为教师上课的形式可更为多变,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让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社会责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期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以交通工具和路线的历史演变、未来交通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感受祖国的迅速发展,并时刻注意交通安全,不但自己要注意交通安全,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本每单元的话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将学习延展到生活中

3、通过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4、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5、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切实的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观

6、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推荐第6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

一、土地养育着我们

1、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2、在希望的田野上

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二、穿越时空的生活

1、通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2、路在脚下延伸

3、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三、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

1、生活中交通与安全

2、为了法防止火灾的发生

3、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使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习态度。

3、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家乡的热爱之情,能向家乡的优秀人物学习。

4、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行为与习惯

1、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扔乱刻画的良好习惯。

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地解决生活中问题。

2、学会给自己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学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

3、了解一些家乡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有关的环保知识,能以一名“家乡小主人”的身份,为家乡的发展与建设出谋划策。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

五、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1——6周:土地养育着我们 第7——12周:穿越时空的生活

第13——18周: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 第19——20周:复习、期末考试

20

17、2

推荐第7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制定人:谢 蕾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高,主体作用发挥较好,能开展基本的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主要以湖南省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历史、家乡曾出现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了解现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引导学生学习家乡优秀人物的品质。同时,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自觉为家乡做贡献的感情。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通过让学生了解通信的种类和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的发展越来越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人们之间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小了,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邮政和电信作为通信的主要部门,辛勤工作着许许多多的热恩门,教材通过展示“众人托起一封信”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在通信部门工作的人们,并通过案例的分析,教育学生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过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我的们生活之间关系的了解,感受交通运输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乘务员辛勤工作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同时鼓励学生对交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的想象,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三、教材目标:

1、通过引“以为荣的家乡”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爱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家乡名人的先进事迹,了解家乡的民俗等。

2、通过了解通信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感受通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遵守通信道德规范。能够使用常用的通信方式与亲友、同学进行通信联系,培养观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了解和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3、初步感受交通运输和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建国以来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交通运输行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和选择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知识、特点以及发展过程,知道生活离不开交通运输设施的帮助;感受交通运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懂得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懂得怎样使用交通运输工具,懂得爱护交通设施,使学生对交通运输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五、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六、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

1.《历史悠久的家乡》3课时

2.《革命精神照后人》3课时

3.《值得骄傲的家乡人》3课时

4.《多样的风俗》3课时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

1.《通讯的种类和发展》4课时

2.《天涯若比邻》3课时

3.《感谢你们的服务》3课时

4.《爱护通讯设施,遵守通讯规范》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

1.《交通运输和我们息息相关》4

2.《乘务员辛苦了》3

3.《爱护交通设旃》3

2014课时 课时课时 课时 年2月 3

推荐第8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推荐第9篇: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7年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知道地受爱,不知道爱别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尊重,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他人.所以必须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并让他们乐于助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 (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生产与生活,(三)交通与生活,(四)通信与生活.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的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地图中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 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热情.(4)社会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通信的使用方法讲究通信道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事例感受通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生活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完成本学期教学目标须采取的主要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和诊断意识; 2.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整理、交流所收集的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3.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满感激;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暴露学生的思想困惑,坚强针对性,有效解决; 5.组织活动,选好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6.重视课外延伸,使课内的学习活动落实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评价要多鼓励,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参与实践活 动的积极性。 2017年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四上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而且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期改进措施

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强化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

3、加强每单元课堂作业与课后观察、调查作业的检查评价;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主要内容特点及设计思路《科学》四年级下册包括《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

《电》单元包括用电安全事项、点亮我的小灯泡、简单电路、做个电路检测器、导体和绝缘体、做个小开关、推测4接头和6接头接线盒的电路连接方法、电池和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等十分丰富的有关电的内容。

4、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或几个生活问题,最后写成科学小论文,真正实现科学的生活化。

5、实行单元一练的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作业也实施星级评定。

二、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课题单元

1宣传考核评价方案(1课时)电 2《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我的小灯泡》 3《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电路出故障了》 4《导体和绝缘体》《我来做个小开关》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单元练习

6《我们选择了什么》《油菜花开了》新的生命 7《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 8《豌豆荚里的豌豆》《把种子撒播到远处》 9《萌发的种子》《动物的卵》单元练习周课题单元

10《一天的食物》《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食物 11《吃什么和还吃什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2《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单元练习13《各种各样的岩石》《进一步观察岩石》岩石和矿物 14《岩石的组成》《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15《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矿物和我们》单元练习16考核评价资料整理、考核评价资料整理、总复习阶段 17总复习1总复习2...... 18科学四下期末检测

一、学情分析

通过四上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推荐第10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整理)

一、指导思想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同在蓝天下

第5周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交通海陆空

第13周平安走天下

第14周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我们的大中国

第16周壮丽的河山

第17周海峡两岸盼统一

第18周复习考核

第11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 以教学为中心 务实创新 落实规范 提高效率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

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

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 了解家乡环境问题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 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 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 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 学会合作办小报 了解通信的发展

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 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心 进行实地调查

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 培养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之情

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

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

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 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

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

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 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

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 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 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 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 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

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五、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 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 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第 八 册 品德与社会 教学计划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1、在公共汽车上

2、想想他们的难处

2

1.知道在公共汽车上要尊老爱幼 遵守公共秩序

2.以遵守公共规则为荣 愿意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3.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

4.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规则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 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2.体验残疾人的困难 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愿意帮助残疾人

3、遇到残疾人有困难 尽力帮助

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不嘲笑、不戏弄残疾

1、教育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要发扬美德、遵守公共汽车上的秩序

2、教育学生懂得公共规则是正常有序的公共生活的保障 人人都应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

1、知道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能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

愿意向残疾人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2、残疾人的学习、生活中有困难 需要正常人的帮助

他们在精神上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尊重 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挂 图

多媒体

第 八 册 品德与社会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3、伸出我的手

教学计划

4、生死不离

5、绿色小卫士

2 2

3

1、同情生活贫困或不幸的人们

愿意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或不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知道\"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做倡导的社会公德 帮助贫困地区和有困难的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3、关注生活周围和社会上贫困和不幸的人们

4、积极参加支援灾区和\"希望工程\"、\"手拉手\"等社会救济活动

从不同的角度调查、了解生活中各种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其危害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体验人们为保护环境付出的努力 并从自己做起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重点: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 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

难点:

1、学会关心他人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献爱心

2、了解家乡一些环境问题 树立环保意识 从自己做起

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挂图

第 八 册 品德与社会 教学计划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6.我们的民风民俗

7家乡的变化

认知:知道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 我们有56个民族组成

我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情感: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

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与邻居的风俗习惯

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了解家乡的过去 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 2、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访谈、文献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重点:知道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

我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难点: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与邻居的风俗习惯

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 了解家乡的变迁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第 八 册 品德与社会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8怎样到达目的地

教学计划

9 媒体连着我和你

3

1、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2、懂得为了交通的便利

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 关注生活

关注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利的现实问题

1、体会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学习利用媒体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3、提升在现代社会中的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4、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重点: 懂得为了交通的便利 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难点: 关注生活

关注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利的现实问题

重点:认识各种类型的广告 了解公益广告的作用

难点:尝试进行广告设计

第 八 册 品德与社会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教学计划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1、怎样和他联系

3

1、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体会报刊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关系 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2、了解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 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信息 学会合作办小报 在合作中感受快乐 分享活动成果

1、让学生了解通信的发展 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 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 感受

2、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 学会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 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了解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 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信息 学会合作办小报 在合作中感受快乐 分享活动成果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第 册 教学计划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第 册 教学计划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第 册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教学计划

第 册

周 次 教学计划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四.具体教学安排

三、教学程序(附教学进度表) 周次 章节

主题活动设计 教学时 数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在公共汽车上》

《想想他们的难处》

《伸出我的手》

《我们赢了》

《绿色小卫士》

《我们的民风民俗》

《家乡的变化》

《怎样到达目的地》

五一放假

《媒体连着我和你》 《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怎样和他联系》 复习

考查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采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

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对话中激情、明理

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心

进行实地调查

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生感兴趣地春游实践活动 培养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之情

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 2

2 2

2 2

2 2

2 2

平时收集资料

?? ?? ?? ??

『不可能』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

第12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224 更新时间:2013-2-24 15:52:41| 收藏本文 ] 【在线投稿】【信箱投稿(qqs18@163.com)】 【背景:

字号:大 中 小】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 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习习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习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教学进度表

四年级下册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的乡土情组成。

二、教学目标:

1、本单元在使学生具有家乡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使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2、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3、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对小学低年级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

2、本单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6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产与生活由

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概念,从而建立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观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3、了解生产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变化的相互关系,并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农业和工业方面整合为一个单元,目的事使学生立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

2、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大家对生活中各种物品越来越要求多样化和便利化。

3、本单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交通与生活由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3、从古到今话交通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变化。

3、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让学生认识交通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了解车站、码头、机场有哪些是为旅客服务的机构,乘车、乘机时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随着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汽车噪音、尾气带来的污染,以及发展交通带来对耕地的占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问题。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8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信与生活由

1、通信连万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小窗口大世界

4、从看电视说起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3、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课程标准中通信与传媒两个要点的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课内容主要侧重于通信,三四两课内容侧重于大众传媒。由于通信和大众传媒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本单元在编写时注意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贴近,力求让同学认识到通信、传媒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2、半单元注重将社会常识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注意针对当前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的现实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8课时

第13篇: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四、重点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2月份:第一单元:诚信是金

1、诚实,不需要理由

2、拍手拉钩不要变

3、诚信就在身边 3月份: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

1、同在蓝天下

2、生活因爱而美丽

3、我们的爱心行动 4月份: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

1、流过家乡的小河

2、我们时刻在呼吸

3、大自然中的朋友

4、呵护绿色家园 5月份: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

1、马路修到家门口

2、交通海陆空

3、平安走天下 6月份: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1、在世界的东方

2、我们的大中国

3、壮丽的河山

4、海峡两岸盼统一

谭仙娥

2013.2

第14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材料)

文 章来w.5 Y k J.Co m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009—2010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二、学生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教学工作计划《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文 章来w.5 Y k J.Co m

第15篇: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在上学期的统一质量调研中,品社成绩名列全县中游。通过教学质量调研,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课标教材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活中讲规则,分别介绍我们的约定;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第二单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进健康;远离“诱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单元交通连着你我他:从马车到飞机;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设计师。

三、教学目标和任务。

l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l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l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平、安全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四、实践活动课安排

1.我做班级小主人主题班会。

2.“小小公民学法律”实践活动;模拟法庭。

3.健康生活小档案调查;

4.“珍爱生命,远离诱惑”倡议。

5.我做交通设计师成果展。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六、教学进度:

周 次教 学 内 容备 注 1我们的约定——1.1-1课

2我们的约定——1.1-

2、3课

3做守规则的小学生——1.2课

4我做小小普法员——1.3-

1、1.3-2课 5我做小小普法员——1.3-3课

6走进健康——2.1-

1、2.1-2课

7走进健康实践活动调查

8远离“诱惑”——2.2-

1、2.2-2课

9、远离“诱惑”实践调查,发倡议。10阶段性复习

11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及分析

12健康生活每一天——2.3课

13“健康生活小档案”活动调查

14从马车到飞机——3.1-

1、3.1-2课 15天南地北任我游——3.2-

1、2课 16我做交通设计师——3.3-

1、3.2-2课 17期末总复习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第16篇:一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计划

郭家湾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整体看他们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一)学期教学目标

1、在介绍家庭成员,回忆甜蜜往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激发学生爱生敬长、热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通过开展生活小故事的讲述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初步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不依赖父母,并掌握正确的保健常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使学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热爱劳动也是爱父母的表现,学会一些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5、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

乐于爱,不仅爱人,还要去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

6、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了解夏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识、生活常识,了解昆虫的一些基本知识。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地和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增强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

7、通过暑假生活中安全、健康、欢乐、有意义活动内容的安排和选择,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增强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知道自我保护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适应社会的常识的技能。

(二)学期教学重点、难点:

1、学文明理,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意识及能力。

2、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学的品质。

教学难点:

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2、按照激情---明理---导行---反馈的思路教学。

3、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4、采取跟踪调查,联系家长等措施,促进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

第17篇:四年级下册品德教案

第一单元:哺育我成长的家乡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知道自己家乡的名字、名字的(演变)来历。

2.学会使用图例、方向标、比例尺等工具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及相邻省份。

3.通过访问、调查家乡的来历等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2.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甘肃省地图。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手机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 省 市 县

”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教学反思: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知道自己家乡的名字、名字的(演变)来历。

2.学会使用图例、方向标、比例尺等工具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及相邻省份。

3.通过访问、调查家乡的来历等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2.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甘肃省地图。 教学过程:

一、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在书中的小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画出来,然后贴上彩色纸。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4.学生上台展示。

二、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三、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4.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家乡人的努力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为家乡做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教学难点:

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从而建立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教学准备:

1.《我的家乡》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等。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图片,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三.本课时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4.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家乡人的努力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为家乡做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教学难点:

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从而建立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教学准备:

1.《我的家乡》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等。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3.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二.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你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有哪些人吗?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三..活动:我是小导游。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家乡的四季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多种途径,了解家乡气候的主要特征。 2.知道在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同。 教学准备

1.中国气候分布图一幅。

2.气象卫星云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

1.出示中国气候分布图,教师简单介绍我国的气候特征。

2.小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季风气候显著。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4.小结: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方和北方普遍高温。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这样的气候,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5.请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一些气候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活动二:我是小小气象员

1.课前一周请学生记录本地区的天气。

2.学生做小小气象员.介绍自己记录的某一天的天气。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来谈具体的例子。)

4.小结: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教学反思:

第三课:家乡的四季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同。 2.体会气候特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

2.收集家乡四季变化的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三:介绍家乡的四季

l.课前学生收集自己家乡一年四季的平均气温。

2.结合前两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自己收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家乡气候的特征。

3.小组交流:家乡的四季。

4.在教材第12页上记录自己家乡一年四季有哪些主要特征。

5.展示记录结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活动四:小调查:不同季节的生产生活

1.了解不同季节的生产活动。先请学生观察教材第13页的四幅图,然后谈谈图上的内容,自己了解的农业生产活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产活动不同?

3.分别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教材第13页上的四幅图画内容。

4.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图上的活动。

5.指导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查找资料、询问大人等多种途径了解:在自己的家乡,人们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有哪些不同。

6.将调查结果填入教材第14页的表中,谈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明白四季的气候特征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 教学反思:

第四课:家乡物产知多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家乡的主要物产有哪些。

2.体会家乡物产与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收集我国有名的物产的资料。

2.准备家乡名优特产实物。

3.布置名优特产展台。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说说家乡的物产

1.让学生观察教材第15.第16页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几个地方的物产,使学生明白,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物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先将自己知道的家乡的物产列出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各个同学列出的物产进行归类,最后总结出家乡的物产有哪些。

3.小组归纳统计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说出物产的名称、特色、用途等。 活动二:小调查:家乡的物产

l.教师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开展以调查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的内容是自己家乡有哪些物产。

2.提问: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调查?

小结: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可以上网,可以询问家长,可以去产地参观、访问等。

3.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指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分类去调查。

4.调查后,将结果填入教材第17页的表格中。

5.各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家乡物产知多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家乡物产与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的关系。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三:讨论会:为什么自然环境不同,物产会不一样

1.教师:通过前儿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地方,物产不一样。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为什么自然环境不同,物产会不一样?

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地貌地形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特征不同,适合生物生长的条件就不同。如平原地区,有广大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源;山地,给我们生长了大量的森林,贮藏丰富的矿产等等。

3.辩论:能不能把南方的香蕉拿到北方来栽种?首先根据教材第17页中女孩提出的问题出示辩论题,正方:能把南方的香蕉拿到北方来栽种。反方:不能把南方的香蕉拿到北方来栽种。

教师对优胜者给予鼓励。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五课.民居与饮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民居的特点,探究房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画出家乡独具特色的民居。

2.了解家乡饮食的特点,实地品尝独具特色的家乡小吃,知道它的特点。

3.通过学习,探究家乡的民居、饮食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家乡。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全国各地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民居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等。

2.课前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传统民居和饮食方面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3.收集我国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调查各地饮食的不同特点。

4.品尝并归纳家乡风味小吃的特点,尝试学习制作某一种小吃。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传统民居大聚会

1. 首先要求同学们将事先收集的有关祖国各地民居的图片资料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2.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交流学习收获。 活动二:探究房子的秘密

1.将学生收集的各种家乡传统房子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并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2.举办“夸夸家乡的房子”汇报交流活动。教师要注意相机引导和指点。

3.请学生自由以图画的形式,将本节课所收集的家乡住房展现出来。 教学反思:

第五课.民居与饮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民居的特点,探究房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画出家乡独具特色的民居。

2.了解家乡饮食的特点,实地品尝独具特色的家乡小吃,知道它的特点。

3.通过学习,探究家乡的民居、饮食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家乡。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全国各地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民居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等。

2.课前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传统民居和饮食方面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3.收集我国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调查各地饮食的不同特点。

4.品尝并归纳家乡风味小吃的特点,尝试学习制作某一种小吃。 教学过程及活动:

活动一:天南地北话吃饭

1.教师导人:同学们,你们都爱吃什么饭?

2.学生交流,教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倾听。

3.教师引导:你们刚才听到同学们说到爱吃的饭时,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

4.引导学生了解饮食的地域差异。

5.提出学习的重点内容:今天我们来共同交流祖国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请大家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说说各地饮食有什么不同?

6.学生阅读课本,联系收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表格的填写。

7.师生交流,明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造就了人们饮食习惯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主要食品及其形成原因。活动二:风味小吃“品尝会”

1.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活动,从下列三种方式中任选一种,进行课前准备:

(1)每人准备一个卡片,收集整理一个地方名小吃的介绍资料。

(2)学会制作一种地方风味小吃,亲手制作一种家乡风味小吃带到学校来。

(3)在了解记录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购买一种家乡的风味小吃带 到班级来。

2.“风味小吃品尝会”。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家乡的方言

教学目标

l.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进行各地方言的了解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方言资料。

2.学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

3.家乡地方戏曲或方言节目录音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明确利弊

1.教师播放用家乡方言表现的各种节目录像导人,引导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交流谈话:同学们,我们是哪里人?是否喜欢家乡的方言?谁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大家说方言时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体会家乡方言的特点。

4.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方言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家乡人与方言的关系。

6.引导学生交流说方言在生活中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7.师生共同归纳:方言不利于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与外地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交流不便,耽误事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活动二:辩论会:方言与普通话哪个好

1.对比方言与普通话

2.小小辩论会

(1)辩论会将学生按照见解的不同分成小组,小组合作进行辩论。分别阐明己方见 解。

(2)归纳明确:普通话与方言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 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家乡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活动三: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课外)

l.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在班上交流。

2.将其与普通话对比,让自己学好普通话,说一口流利的标准的普通话。

教学反思:

第七课

多彩的民间艺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方戏剧、曲艺和各种民间文艺,学会欣赏这些民间艺术,在欣赏中感悟家乡人的心灵手巧。

2.在了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感悟其美妙和艺术性,培养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3.激发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力争初步掌握一种民间艺术。

4.树立要为继承和发扬家乡的民间艺术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整理家乡地方戏剧、曲艺资料,教师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家乡地方戏剧、曲艺文字、图片资料,并学习其中一种,做好表演的准备。

3.师生收集家乡民间工艺的各种实物、图片、文字资料。 4.准备自己制作工艺品的材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欣赏民间戏剧、曲艺

1.教师导人:课件播放各种民间戏剧、曲艺声像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受到艺术熏陶。

2.学生将自己欣赏的感受谈出,感悟其魅力所在。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各种民间戏剧、曲艺资料。

活动二:我来演一演

1.教师引导学生课余学习家乡民间戏曲。

2.师生共同创设“家乡民问戏曲会演”的场景,请学会各种家乡戏曲的学生进行表演。

3.向他人学习:引导学生相互学演、学唱家乡戏曲。(可延伸到课外。) 活动三:家乡民间工艺展示会

1.师生共同布置教室:将教室中间布置成一个大展示台。

2.师生一起将课前收集的各种家乡工艺品摆放其中。

3.教师应用多媒体播放家乡工艺声像资料课件,引导学生欣赏。

4.引导学生相互参观、品味、欣赏展示台上的工艺品实物。

5.全班交流:

(1) 向全班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工艺品。

(2) 邀请收集人介绍他最喜爱的一种工艺品。

(3) 谈谈自己收集、欣赏、交流的感受。

6.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通过展示活动,你了解了什么?感悟到什么?有什么体会? 教学反思:

第八课

家乡的民俗探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各种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民俗的形成、流失与演变情况。

2.列举家乡民间特色活动。列举本地现实存在的陈规陋习,分析其对人们的不良影响。

3.了解迷信的骗人本质,认识迷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行动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学会用科学战胜迷信。教学准备

l.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民俗活动的声像、文字、图片资料。

2.准备模拟民俗活动的相关用具。

3.走访身边老人,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一些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资料,并做好资料的整理记录。

4.观察记录身边的迷信活动。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

1. 教师导人:大家都喜欢过年,请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过年?

2.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师生共同归纳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明确这些习俗是传统的习俗,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

3.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各种传统节日的不同习俗,体味这些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二:探索民俗的秘密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家乡习俗质疑: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习俗?激发学生探究习俗秘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进行探秘活动。 教给学生制订探秘方案的方法:

A.确定探秘的目的;

B.寻找探秘的方式:调查、询问他人,上网,查阅图书资料; 活动三:用科学战胜迷信

1. 认清迷信的嘴脸 2. 揭开迷信的外衣 3. 用科学战胜迷信 4. 积极行动,反对迷信 教学反思:

第九课 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名人,知道他们的事迹,懂得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业绩的道理。

2.学会小组合作、调查和访问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也方法表达出来。

3.喜欢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以他们为榜样。 教学准备

收集家乡名人的资料、照片、事迹。

准备一个采访本。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夸夸我的家乡人

1.阅读教材第49页资料,引出自己家乡的名人。

2.按照学生所收集到的人物,将同一个或同一类分成小组,先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然后选派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完毕,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填在教材第50页的表格里,主要事迹可在进一步完善后粘贴或写在下方的空白处。活动二:名人就在我们中间

课前安排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周边寻访著名人物的事迹。可以通过以下步骤:

1.成立访问小组。

2.确定寻访人,制定访问计划。

3.双方约定访问次数。

4.做好访问前的准备,小组分工。

5.进行访问。

6.整理访问材料。

7.进行交流。

活动三:我们是家乡未来的骄傲

可以写一篇小作文,也可以开一个座谈会。

谈谈自己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为家乡做贡献。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发展中的家乡 第十课

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家庭生活、家乡环境、家乡人的观念的变化。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特点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调查问题的方法,并能与大家交流调查结果,分享学习成果。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5.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新旧生活用品的实物或图片。

2.学生从长辈那里了解自己家庭生活情况的变化(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来了解)。

3.学生能够调查家乡道路交通的变化情况(包括铁路、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立交桥、公交线路等)。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介绍“我的家”

1.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大家到我的家里去做客,你们想去吗?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照片或者自拍的短片,给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家。重点介绍自己家的住房结构,家庭陈设,家人的起居生活等,为后面学生的介绍做一个范例。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图片,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

4.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介绍。 活动二: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

1.导言: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你知道你们家过去的生活情况吗?让我们去问问爷爷奶奶吧?

2.指名学生讲述: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生活。

活动三:大搜寻行动

1.组织学生从长辈那里了解过去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并做好寻访记录。

2.学生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集体汇报交流,家乡道路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 活动四:争当小小导行员

1.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指定起始地点,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本地交通现状的了解熟悉情况设计出行方案。

2.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出行方案,可以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可以走不同的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四通八达的交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活动五:小记者行动:放眼看家乡

1.请学生们看看他的家乡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他家附近都有什么新的变化?新建了哪些公园、绿地、购物场所、娱乐场所等?请他记一记、画一画、拍一拍。

2.说一说,议一议:

(1)这些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活动六:放羊娃的故事

教师讲述教材第65页《放羊娃的故事》。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让家乡环境更美好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 “为什么会这样”讨论会

1.老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插图及文字说明,使学生明白,我们周围有许多污染环境的现象存在,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2.学生交流自己关于环境污染产生原因的观点。

3.自由组合: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环境问题组成调查小组。

4.交流确定调查表的前三项内容。

5.指导学生,按照调查表的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进行填写。 活动二:调查结果发布会

1. 教师导入: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影响我们生活环境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调查,下面我们就以发布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吧!

2.各小组发布自己的调查结果。

3.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4.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活动三:环保资料交流会 活动四:家乡的环保行动

活动五:我为家乡环保提建议(交流会)

1.交流会:学生交流自己的好建议。

2.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总结本次活动。

3.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好建议写在教材第73页空白处。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家乡的明天什么样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2.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畅想家乡美好未来,愿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激发起学生为祖国、为家乡的美好前景而奋发图强的光荣使命感。

4.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自己所在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目前正在实施的规划情况和资料,可以是规划图。

2.为歌颂家乡、歌颂祖国的飞速发展变化排演小节目。

3.学生准备彩笔和纸张。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家乡的未来

1.教师为大家展示自己家乡的未来规划图或纪录片,并加以讲解。

2.请学生谈谈:你看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信息交流会

1. 收集信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自己家乡的未来发展规划,获取信息。 2. 信息交流。

3.小结:我们的家乡正发生着飞速的变化,可以想象家乡的未来将会是多么的美好,作为家乡的主人、祖国的主人,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要从小立志为家乡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三:金点子交流会

1.家乡的大发展,关系着你我他;祖国的大发展,大家想办法,我们来为家乡发展献一计。希望大家结合信息交流会的收获和自己平时的观察思考,开动脑筋,努力创新。我们来比一比,谁设计的点子最好,最有价值。

2.学生自己设计金点子。

3.小组讨论交流金点子。

4.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要求发言的同学围绕自己设计的点子,做两三分钟的发言,切合实际,有说服力和可行性。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做好评价准备。

5.评价各小组的点子,从中选出金点子、银点子、铜点子各若干条。

6.将学生设计的金点子交送有关部门。

活动四:我为家乡绘蓝图

1.尽情畅想:你希望家乡的未来是什么样?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家乡的美好明天,可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等。

3.全班交流你为家乡绘制的蓝图。

活动五:我们大家一起唱

1.分小组编排歌颂家乡、歌颂祖国的小节目。

2.在班内表演小节目,全班欣赏,激发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积极情感,畅想家乡的美好未来。

3.欣赏并共同演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教学反思:

第18篇:四年级下册品德试卷

2014年春季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2分)

1.看地图上的方向是上()、下()、左()、右()。

2.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盆地。

3.我们可以用家乡风光()和制作()手册等图片和文字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

4.我们是在浓浓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

5.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美食,你的家乡在柳州,人们最喜欢吃(),北京有名的是()。

6.来自农村,通过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是();来自工厂,通过对原材料加工而成的是()。

7.《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像鲁班一样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的(),也一定能创造出很多有用的东西。

8.交通运输一般是指用()、()、()等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

9.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大社会的公害。

10.汽车污染主要是()的污染和()污染。

11.冒领、隐匿、毁弃、私自开拆或者()他人邮件的,处五日以下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12.古代的人们是利用()、()设置()等来传递信息的。

13.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被称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我们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全是靠那些名垂史册的大人物的努力。()

2.工厂的任务是不用根据人们需求,重复生产旧产品也可以。()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出主意,想办法。()

4.小明说看电视对学习有帮助,所以他总是看够了电视才去做作业。()

三、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考虑运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对通信进行检查?

第19篇: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峡口镇左溪小学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2014年2月15日

第20篇:春季学期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4年春季学期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个月

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二个月

第二单元

《生产与生活》

第三个月

第三单元

《交通与生活》

第四个月

第四单元

《通信连着你我他》

那构小学

王明 2014年3月3日

《四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计划.doc》
四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计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