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教学计划范文

2022-12-31 来源:教学计划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养生精要

领悟《黄帝内经》:养生有“道”,自然长命百岁

在古代一些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对于疾病,不着重于治疗,而是着重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和治理国家一样,不是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治,而是在平时便加以防范。假如等发生了疾病再去治疗,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顿,这样做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为时己太晚了。《黄帝内经》恰恰提倡的是这种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整本书很少涉及什么病怎么治,而是在讲一个“道”,就是养生之道,如何让自己的人体更好地适应大自然,达到人体内部的和谐,及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只要领悟了《黄帝内经》的内涵,并且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就能达到天人合一,长命百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养生调摄方法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也就是说养生应做到:适应周围环境,避免外邪侵袭;锻炼身体,壮体魄;节制饮食,注意起居;保养精神,保持精气充足。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精神与形体相称协调,享受天赋的自然寿命。

中医五行:从“买东西”而非“买南北”说起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大多来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一开篇即讲到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让人们的身体顺应自然,把整个身体与大自然相联系,做到天人合一。《黄帝内经》的确是人类的宝藏,因为它它不仅涉及医学知识,还涉及一种文化,一种对大自然的领悟。

我们常常听到,也经常说“买东西”,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篮的购物者,问日:“何往?”答日:“买东西。”“为何买东西不买南北?”购物者哑然。王安石嫣然一笑,答日:

“东通于木,西属金,南为火,北为水,中间是土,提篮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日买东西。”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说金和木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着去以物换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物,

中国人骂人也是讲究文化的,为什么骂人说“不是东西”,而不说“不是南北”呢?这是因为你不是东西,那你就只能是南北,而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火”,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水”,水火是无情的,骂人“不是东西”,其实就是在骂这个人无情无义。

可见中国的有些东西是很有文化内涵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学习《黄帝内经》便能让人领悟到这种文化的内涵。

属水

西 属金

属土

东 属木

属火

拿个竹篮,可以盛金木,但是却不可盛水火,所以人们常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而骂人的时候说你不是“东西”,言外之意就是“南北”,南为火,北为水,水火无情,也指无情无义。

1 为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民间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很多人可能不解,冬天很冷为什么还要吃凉的萝卜,夏天很热为什么还要吃很热的姜呢?

冬天的时候,人体气机慢慢地开始外散,到夏天的时候,所有的阳气已经外散到了末梢,人体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寒的格局,就是说我们的五脏六腑里是寒虚的,所以夏天的时候要吃点热的东西。很多人在夏天觉得热,就会喝很多的冷饮,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喜欢喝冷饮实际上是胃里有胃寒,热出来攻这个寒,所以就形成一种燥热,而这个时候越喝冷饮就会越渴,反而喝一点温水更好。冬天吃萝卜的道理跟夏天吃姜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萝卜就是用萝卜这种比较清凉通气的东西,把内热的局面稍微通调一下,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这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另外,古代特别讲究吃东西。春天的时候,一定要吃粮食。因为春天的粮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种子,要想养春天的生发之机,一定要靠粮食种子的力量去养。《黄帝内经》就是告诉我们:只要吃好了,睡好了,不要违背自然,身体就好了。所以,冬天可以吃一些凉的东西,而夏天一定要喝温水才不会损害胃气。 急救时为什么经常要掐人中穴 当有人突然晕倒时,有经验的人往往会先掐他的人中穴,很多时候,晕倒的人就会苏醒了,这是为什么呢?

人中穴是人体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它关涉两个重要的经脉。人体前阴和后阴的中间叫汇阴穴,从汇阴穴里延伸出一条经脉,叫督脉。这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而且是最重要的阳经。从前胸正中线一直到头部也有人体的一条重要的阴经,叫任脉。人中穴就是任督二脉的交汇处,在古代这个穴位叫“寿宫”,就是说长寿与否看人中;还有一种叫法是“子停”,也就是说将来后代的发育情况如何也

在突然晕倒时掐人中穴就是通过刺激这个穴位,使其阴阳交合,从而苏醒。相面时,人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人中的深浅可以改变,但是长短不能改变。古代相面学认为,人中特长的人会做官,而且长寿,后代发育也会比较好。如果人中是歪的,就说明你的阴阳交合出了问题,会现腿痛或者脊背痛等问题,这也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诊。 为什么人们常说“男左女右”而非“男右女左”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之分,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男子性格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格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

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两干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女人为什么比男人衰老得快 研究及调查数据显示,女人比男人衰老得更快,但是女人又比男人更长寿,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中指出:女子代表阴,女子的生命节律以七为一个阶段;男子代表阳,其生命节律以八为一个阶段。其原文是:“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 2 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齿”,牙齿骨之余,是肾的表现,代表收藏。“发”是头发,是肝气的表现,代表生发之机。所以头发的长短和生机是有关的,“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二七就是女子十四岁的时候,开始有月经,太冲脉盛,乳房开始发育,这个时候就有了怀孕生子的能力。到三七二十一岁的时候,女子的肾气已经长足,生发之机也到了顶点,应该嫁人了。到四七二十八岁的时候,女子的各方面身体要素都达到了一个顶点,所以古人提倡女子在二十岁左右结婚,在二十八岁之前要生一胎,我们现在经常讲最佳生育年龄在二十三到二十八岁之间,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就是从三十五岁开始,女人就开始长皱纹了。到六七四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有白头发了。七七四十九岁就闭经了,生育功能也随之丧失。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女人从三十五岁就开始衰老了。

而男人呢,他的生命戒律以八岁为一个周期,从八岁才开始发育,到十六岁的时候青春期才开始,“能弱冠的年龄,就是刚成年,这个时候身体还比较弱,不适合结不适合结婚行房。男子最适合结婚的年纪是在四点,才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五八四十岁时,男人的身才开始走下坡路,到六八四十八岁时才开始真正衰老,到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才真正进入老年。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男人的身体开始衰老比女人晚了五年,到正式进入老年时,男人和女人之间已经有了十五年的差距,所以女人比男入老得快。但是为什么很多数据都显示女人比男人长寿呢?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女人每个月都会来月经,可以排毒。另外,男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像女人比较柔弱,难过的时候想哭就哭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相反,“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的情绪有时候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就会在体内累积成为毒素。还有,男人损耗的是精,女人损耗的是血,精是可以变现成很多东西的,损耗掉了很难补养。从心理方面来说,女人更善于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男人看来,女人很爱唠叨,其实这也是一种宣泄方式,通过对人倾诉或者唠叨,她的心理毒素就排除了,而男人很少像女人一样与别人谈论自己的生活,这也是男人不如女人长寿的一个原因。所以,从生理特点、社会角色和心理等各方面来说,女人虽然比男人更容易老,但却比男人更长寿。 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中医的整体思维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身体的各器官以及意识状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治疗疾病方面也要有整体的观念,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人们常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形容医术非常差的医生。当患者出现某种疾病的症状时,医术高明的中医会仔细观察病人,运用医学理论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例如,当我们喝冰水时,如果喝得很急,常常会造成脸部侧面的一条直到额头太阳穴的线状部位疼痛。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那条疼痛线就是胃的经络,因此这种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时会伤到胃,也就是说这种额头上的疼痛实际上是胃部疾病。 中医还强调身心互动,即人的身体和意识也是密切相关的。人患病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人祛病也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因为身心是互相影响的。 中医是讲生克的。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强大的话,也就是肝气很旺的话,那么这个人头脑就很清楚,就很有理智,所以一个人有没有理智跟他的肝好不好有一定关系。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肾好不好,现有有些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实际上说明他的肾精不足。

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神就是精气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都非常的足。而 3 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属于先天的范畴,关涉我们的本能。

中医是讲究整体的,身体的某处发生病痛,不能只关注疼痛的部位,对其他部位也要做相应检查,因为此处的疾病可能是由于别的部位的病殤变引起的。一个人有没有魄力、有没有精神、有没有意志也与他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有关,这些都是中医讲究整体的力证。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精髓之一

据说,扁鹊弟兄三人均为当时的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某日,扁鹊为魏王针灸,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道:“长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诧异。扁鹊道:“我长兄治病于病发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为人铲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医术虽高,名气却不易传开;而我是于病情发作和严重之后进行治疗,人们能看到我为患者把脉开方、敷药刺穴、割肉疗伤,我也确实让不少病人化险为夷,大家就以为我的医术比长兄高明。” 由此可见,扁鹊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使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这才称得上是“上医”。这种思想也就是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举个例子,如果得了肝病,首先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造成的。中医认为水生木,水是肾,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肾精不足造成的,所以要先把肾水固摄住,让肾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还有一点就是木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还会伤及脾脏,因为脾是土,要及时防治脾脏疾病,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内涵。

“治未病”就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扼杀它的滋长,使人体恢复健康。因此,我们应注重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会充满快乐。 人体内部的“中庸之道”

我国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是一种美。自然界讲究生态平衡,为人处世方面讲究平衡,我们的人体内部也讲求平衡,这样才能和谐,才能长久。 《黄帝内经》中又讲:“中央黄色,人通于脾。”这里的中央黄色就是土的颜色,黄色居于七彩色带的中央。在中医的五行论中,肝属木,肺属金,心属火,肾属水,分主春、秋、夏、冬。而五行属土的脾脏没有季节可主,同时又是哪个季节都主十八天,毫无偏向,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

也有一种说法讲脾主长夏。长夏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间湿热最重的那一段时间,正好处在一年的中间。这同样反映了土既在中间又在四方,不偏不倚的特点。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才能健康。

正因为人体内部有着深刻的“中庸之道”,相互约束,相互制衡,人类才得以千百年地生存下来,没有像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一样湮灭绝迹。 上古之人为何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 黄帝曾经这样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黄帝在问这样一个问题:我听说上古的人,都能活到100多岁,而且他们的动作并不显出老态;现在的人,只活到50多岁,动作就显出衰老了,这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改变,还是违背了养生之道呢? 岐伯是这样回答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岐伯认为远古时候的人,知道养生的法则,能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饮食有节制,生活有规律,不会过度劳累,所以能使

仑障形体与精神和谐统一,因此能活到应该达到的寿命。 可是现在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了,经常熬夜,作息无规律,暴饮暴食,嗜酒抽烟,过度劳累,还有的人情绪波动很大,殊不知,这些做法都会不断地消耗精气和真元。构成人体的最基本 4 的物质都被消耗掉了,还有什么精力去做事情,还有什么能力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要想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就要避开外界致病的因素,例如适当劳动而不过累,保持清心寡欲,真气和顺,将精气神固守于内而不随意消耗。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吃得适口而有营养,穿得适时而满意,住得舒服而惬意,活得开心而满足。只要处处遵循养生之道,就能健康、快乐、长寿地生活。

推荐第2篇:黄帝内经

黃帝內經

最近閱讀了《黃帝內經》及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一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對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現在作為醫學院的學生,觀念開始有改變了。這一次閱讀之後,《黃帝內經》在我面前不再是單純的醫學書籍,它更像一本養生寶典、一本哲學書,一本瞭解自然,瞭解自身,關注自身,順應自然法則,達到天人合一從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養生哲學書。也使我悟到“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的智慧。《黃帝內經》流傳千百年,是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經典,它的醫學價值和哲學價值正在不斷被後人挖掘中,我也從這本書中得到不少的啟發,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給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幫助。

我在瞭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籍,它不象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麼是壞的生活習性,什麼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麼不生病,怎麼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我深切地感到,《黃帝內經》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筆精神文化遺產,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 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為,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輕人

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不懂得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無常,飲食無度,生活沒有規律,暴食暴飲,透支健康,透支快樂,還有人以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錢就有了一切,許多人都為追求這些東西而對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長壽,而長壽並不等於健康。只有健康快樂,才是一個完滿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否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養生,這樣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會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下麵來說說我閱讀《黃帝內經》第三章“因天之序——十二時辰養生法”的讀後感。

人體是一個最無為和最自足的系統,如果我們偏離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中醫講的養生,就是我們每天要按照人體的本性去做,什麼時間做什麼時間的事。“因天之序”,就是說一定要因循生髮、生長、收斂、收藏這個順序。我們人體也是一樣。人們為什麼說某個人貪生怕死就說這個膽小如鼠,很多人會意認為只是個口頭禪而已,其實它是有道理可尋的。子時—膽經當今,而“子”在生肖中為鼠,這個時辰陽氣特別的小就象老鼠一樣。故此,“膽小如鼠”這個詞就出現在大家的口中。在這裏我就不一一列舉十二時辰的養生法和道由。《黃帝內經》就是這樣,它把事物全歸為一類是分析,為什麼豬想胖那麼

快呢,那是因為亥時就是三焦當令,從屬相上來講,這一時段的狀態就像是豬,豬怎麼跟亥時相關呢?實際上就是豬總是處於那種享受的狀態,就是什麼都不管。吃飽了喝足了就躺那兒哼哼,以次來養自己所以豬就是養胖的。從取象次類的角度來講,它是歸為一類的。豬是茅艾鬱悶情緒的,豬要鬱悶也長不胖了,所以豬的身心處於三焦通泰的狀態,就是一個身體全部通常的象。人體是一個系統,要因循身體本性的原則。

其實,養生並不難,養生無處不在,養生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生就是養護我們的生命,保養我們的心靈。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學到一點,就做到一點,長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習慣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傷害的身體能夠慢慢得到修復。只要你認識自己,能夠“恬淡虛無”,學會“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懂得規避虛邪,“不妄作勞”,善待自己,善待心靈,你就會守住自己的精、氣、神,就能遠離疾病,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10級護理本科一班 劉恒娟 學號20100501023

推荐第3篇: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读后感

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一本让你增长智慧的书,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反复复去读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 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 “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 的智慧。《黄帝内经 》 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 》 可以用三个 \" 第一 \" 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 》 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 》 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 》 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 》 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 》 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 \" 。

《黄帝内经 》 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 !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 》 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 》 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 \" 经 \" 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 》 ,第二部是《道德经 》 ,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 》 。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 》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虽然我的知识水平还没有到达研究《黄帝内经 》 的高度,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我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调节情志、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黄帝内经》 明确提出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 “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又如 “ 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 „„” 并认为 “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 „„” 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看完《黄帝内经 》 ,我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 》 说道: “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 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推荐第4篇:《黄帝内经读》

《素问》指经常被问到的关于健康与疾病的事情。具有普及性与一般性的问题。它是解答中医关于生命和对天、地与生命关系的问题。是一本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书。

《灵枢》是关于人的气和人的神灵沟通的节点。枢为门轴,为关键,是讲针灸穴位的书。认为人体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360个腧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为天地之气,人应该顺应此天地之气。

传统中医的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上古天真论》

《内经》在自然观、价值观上接受了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的道德是一个退化的过程。上古是人类道德水平最高和生活最合乎理想的时期。

养生的核心要义在于保持“形与神俱”的形神统一状态。

【天真】即天赋与人的真精真气。道法自然为上古天真,反之,不自然,为“伪”,即人为做作。中医是伪科学。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真伪对立。天真为无饰的真。道家人为今不如昔。时代越进步,人为的东西越多,离天真就越远。而追求那种天真的办法不是现今里去找,而是返璞归真,回到远古时代,因为远古时期的人们最接近自然。“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为此篇概括。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首,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不但建立了太平世界,还是一位讲求医药和养生之道、最后成仙得道的帝王。

因道家重视研究自然和生命,倡导养生,追求“长生久视”,故追认黄帝为道家始祖之一。如汉初的“黄老学派”、“黄老学说”。

中医作为养生保健、祛疾俞病的使用技术,其价值追求与道家由很多相似之处,故和道家一样把黄帝作为自己学派的始祖崇拜。《内经》即是假托黄帝之名所著之经典。

24个字讲出黄帝生平,精炼。

【神灵】是风动?还是帆动?总之是心动。

中国古代,心与神等同,其基点、原点为灵。西方为造物主,中国为神。神州即为神所眷顾的地方。神是天,灵(靈)为人(特殊的人)。巫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分子。“巫”字上为天,下为地,中间是能够沟通天地人鬼媒介的人,左人为活人,右人为死者。从巫者为女性,因为女人具有超常的第六感觉。觋为男巫。先有巫而后有觋。

当巫以三个口字用嘴叨念咒语祈求降雨之时,上天下雨的时刻,就是灵(靈)。意为灵验。

【生而神灵】虽黄帝为男,但生来就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能力。

【智慧】智而不慧。急中生智,静极生慧。智不动心神,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学问。而慧带心,能通神。上面为极大“丰”富,中部为“彐”,是哲学中可以转折变性的事物,如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等,具有哲理性。

【言】言者为儒家三立(立德、立言、立功)中的立言(如马三立、楚屠南),指出口成章,说出一些很经典的话。

【弱】20岁之前。

【幼】年轻时。

1 【徇齐】徇通迅,疾也。齐,速也。引申为敏慧,指思维敏捷,理解事物迅速。

【敦敏】敦者,下盘特别稳的人。读内经,应先练习道家的站桩、打坐等功夫。道家站桩,要求气沉丹田,虚其心,实其腹,离中虚,坎中满,即心火与肾水的状态。下边生根于丹田而使心虚。敦说明实腹,肾精很足。

敏指当处于敦的状态下,心很虚无的时候,感觉就会非常敏锐。此状态下容易产生出慧。人应虚心实肾,心不被蒙蔽(脑梗、心梗、脑萎缩等为心不虚致)。

【成而登天】成,修成正果。道家修炼得出神入化的一种境界。传说黄帝战胜后,修炼于山中,忽然天上下来一条龙将其乘上九天而得道成仙。而与其一起修炼之人,有攀附者,也一同上天。另有解释为登临天子之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春秋】指人的年龄。

【动作】动(動)与踵有关,指脚后跟发力。动为动脚,作为动手。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是时代不同(变化)造成的呢,还是人们违背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或者人们还没有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失之,失道。

【知道】了解或懂得自然变化的规律。

【道】千言万语说不尽一个道。中国文化就是关于“道”的文化。整个中国文化都谈道(包括儒释道)。道的本意是行走,后指道路。有路可循,故道还有规则、法则、准则以及规律等意思。

老子之于道的基本意思:

第一, 创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二, 宇宙万物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素问·气交变大论》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道者,即圣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

【道理】道是抽象的,理是可见的自然纹路。只有顺着浑然天成的玉石的纹路去雕琢,才为道。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原则之一。是古人生活、行动的根本准则,也是中医学养

2 生防病的根本原则。

法,取法、效法。道是天道,法是人为制定的。其有善法(遵循天道的法)、有恶法(违背天道的法)。按不同的取法会有不同的结果。

“阴阳”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可以标志世界上一切相互对立或对待的事物或现象,是分类和认识事物的最基本范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或“气”化生而来的。

“阴阳”对应着世界万物的万象,在自然界最主要的表现为从一天的昼夜到一年的四季寒热温凉等的阴阳转化。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气化阴阳的产物,其生命过程及规律必然是和天地阴阳一致的,必然要顺应这一规律,这是人类生存和养生的基本规律,不可违逆,否则必受惩罚。张介宾《类经》云:“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故知道者,必法则于天地。”

“和于术数”是“法于阴阳”的具体化。阴阳五行是万物普遍规律,在万物中蕴含着数量的规律,可据此规律来制定或创造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

道家讲“道、法、术、气”。术为技术层面的操作,气指有形物质或工具。术是谋生的技术或职业,应满足身心健康与糊口为条件;数有阴阳,阴阳可见,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如果自身阳气不足,则可选阴数以和之。数亦为量词。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生的重要原则。饮食方面不能“过”和“不及”,二者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即“过犹不及”。

“节”,是节欲、节制、节奏。中医与道家和儒家提倡“取乎中”,不能纵欲和节欲。健康人应按时吃饭,亚健康人则不然,按需吃饭,食应

7、8分饱。

“饥饿”,饥是胃肠空了,饿是自我的感觉。

古代讲饮水应做到“不渴不喝”,饮多伤肾,长水斑。

《素问·痹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起居有常”,起指劳作活动,居指安居休息,常是固定的或有规律的变化。起属于阳,居属于阴。人的起居应顺应自然界阴阳交替变化的规律。

“不妄作劳”,妄,字义上看指死在女人上面,指欲望与性爱过度。肾者,作强之官,主强。会休息才会工作,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

【形与神俱】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形神分离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故养生就是要维护形与神,即形与精、气、神的和谐统一状态。才能尽天年。

【天年】天赋寿命。60岁一甲子为寿(之前死掉均为夭折,寿与夭反义),80岁为中寿,100岁为长寿,120岁为尽其天年。

【以酒为浆】喝酒如喝水。酒,性热伤阴,且能乱性。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以不及乱为前提。又曰:“不为酒困。”故制定酒礼。

【以妄为常】不切实际的妄想。虚火上炎。

【醉以入房】生孩子多呆傻吃孽。陶渊明和李白之子均此状。故陶渊明说:“盖因杯中物也。”

【不知持满】不懂得保养精气使之盈满。持满,养护肾精盈实。

【不时御神】人神与天神节奏协调一致,为按时御神。否则,为不时御神。指按自然规律来驾驭自己的精神。

【务快其心】动心,刺激,也消耗能量。不应追求感官的刺激快乐。可打坐以快其心。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

3 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 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圣人】各学派有不同解释。儒家人为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合德的人。道家有“真至圣贤”的说法。《内经》承袭道家说法。

【虚邪】虚实相对。实者,眼见为实,肉眼能看见的,包括显微镜下的细菌、病毒等。虚者,是形而上的概念。是一种不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能量。六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都属虚邪。邪者,不正之气,指一切的致病因素。

【贼风】非四时之气的不正常的风淫。当人在精神放松状态下,不注意时被风所侵害。在人体的卫气回内时所受之风淫。如睡觉时,精神放松,卫气回内,因为有被子在保护着身体。但当无被子的时候,就可被风寒侵害致病。

【避之有时】春多风、夏多暑燥、秋多凉、冬多寒。正常下,人们都会应时而避开。切莫迎风而上。比如夏季骑摩托车会的风湿骨病,身热腠理开放时吹空调着凉等等。另外,在熟睡时被惊醒也是没有躲避好。

【恬惔虚无】“恬”,指不考虑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能够自我宽慰,自得其乐,津津乐道于自我的兴趣爱好中,当受人微词时,能够自我疗伤。再别人看来,是恬不知耻的行为。“惔”,无欲无求。“虚”,虚心,不追求物欲和权欲。“无”,“有”的来源,“无中生有”。

【真气从之】元神推动真气,真气推动体内脏腑的节律性运动,这种运动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如人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跳和胃肠的蠕动等。

【精神内守】不内守,就会失精失神。精和神深藏于内。遗精、滑精者为精不内守。精为神的前提,制造精液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气血能量;女性的精不内守表现在分泌阴道润滑液过多。如流失过多也为失精。无精者脸色无华、熊猫眼、面似涂灰(无精打采)。另流产、堕胎也为失精。大汗、拉肚子、盗汗、浓涕、流血等也为失精,治则宜先用补药补益住漏洞,使其截止流失。

精者,给予生命和供给生命能量的物质,属阴主静,有形可见。

气着,由精转化而来,属阳主动,无形莫见,是生命活动的直接动力。

神者,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显现,狭义指精神情志活动,神是气的表现,即气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就是神。神对于气和精有反驾驭能力。神的基本能力有二:

其一,感知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外部世界;

第二, 调控精气运转,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上述两种功能缺一不可,但也是矛盾的。

如果过度地与外部环境交流,使精神外驰,就会耗伤精气。同时异常的神志活动又会干扰体内精气的正常运转。所以主张“精神内敛”。老子主张“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庄子说:“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

失神,即丢了魂,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焦虑。“忧”指总是担心坏事将要发生,“虑”指总是期待好事的发生。失神之人,有用散瞳剂者,旨在掩饰自己的失神状态,用自视不清却人看迷离的眼神来勾引欺骗别人。

【志闲】志者,其一,指对过去的记忆。写日志,即记载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肾主志,即肾主记忆。小孩肾气最足,故背诵不忘。(前为颈,后为项)。其二,指对将来的图谋。心

4 之所之为志,即意志、志向,是内心持久的追求。

过去和将来均不是当下。志闲,指不要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与痛苦和对将来的幻想之中,放下过去和将来的东西,应该认真地活在当下、把握当下。

【少欲】少欲即节欲,非纵欲与不欲。欲者,含性欲、食欲、玩欲、利欲、权欲等。纵欲则会伤害自己。

【心安而不惧】房中置女人为安。城市选在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地方为安,如长安、临安、西安。

我们的心神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庇护的场所将其保护起来,这个结构谓之心包,又称心主,是由肉质的心脏等组成。心包为臣使之官,负责守卫心神安全(心神由心包来保护)。而心指心神,指人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形而上的东西谓之心(神)。

心安的表现,当害怕时会双臂互抱于胸保护心神;

不惧的表现,当相信与热爱时,会敞开怀抱,接纳对方的拥抱。

【形劳而不倦】形,指人体。劳,为用力,指晚上加班加点。厌,指过分,满溢而腻。“天厌之”为老天不满。倦,肌肉痉挛。

此句意为,一指晚上工作不要过度,应睡觉;二指不要累得抽筋。劳作却不知倦怠。

【气从以顺】此时的气血运行是顺应天道经络去走的。而嗝逆于便秘和女人经期出鼻血(倒经)为逆,即气血逆乱。

健康:健者为有力气,康者为通畅(康庄大道)。好比锅炉与暖气的关系。锅炉没有烧好,不产生热气为不健,而有热气暖气管道淤堵不通畅,气不顺为不康。健康的企业管理应做到企业的执行力强(健)和企业的沟通力深广(康)。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自内心的想法,健康的欲望。应该尊重个人的意愿。欲者,是身体本能的一种需要。如饮食男女、温饱、安危(居安思危:安逸久了就会去寻求一种危险的刺激)。愿者,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先言欲后言愿,先物质后精神。

个从其欲,皆得所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美其食】美是主观感觉而非客观存在的。把饭吃美,而非将饭菜做得如何精美。吃时应讲求心境、环境、意境。

【任其服】任,穿着随意。服,为穿着打扮。指穿衣要合体合身,不时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衣者,为外衣。服者,为内衣。月肉旁,指贴着肉穿的为内衣。“服不服”,指所穿内衣贴不贴身,是否舒服。好妻子如同好内衣,不感觉到其存在但很舒服。人和动物如果其气场不强,则会以裸露服饰的方式来吸引外界的。

服药,早期闻药气治病,而药物常常做成香囊挂在内衣上来闻药治病、服气治病。故服气为服药气。佩服,指古代治病的方法,佩为佩玉,服为服气。

【乐其俗】反义词为“移风易俗”。俗为一方水土所养一方之人、很久以来所养成的一种地域性的生活习惯与习性,指“风俗”。要入乡随俗,尊重风俗习惯而乐在其中。

【高下不相幕】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下区别,即使有高下,也不去攀比,不去羡慕,活得其乐。

【其民故曰朴】这种状态就是所讲的返璞归真或朴实自然的状态。

厚朴(音破),朴指直。梁山好汉所用的朴刀,指直背刀。歌手朴树。此药通利肺气和大肠之气。

【嗜欲不能劳其目】嗜欲指满足欲望。嗜是过分的喜好。动欲不见得动情。欲字为谷为欠,山谷是凹陷的,欠是缺少的。欲者为需要去填补满足的(事物)。判断男女之情法:性欲后,男人是倒头便睡,还是任然对女方情意绵绵。压制欲望的结果,可能会有恋物癖(内衣)、恋兽癖、偷窥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过分放纵自已的欲望之后,会使眼睛过劳而瞳孔放大出神,使

5 心神外越。不似闭目养神。现代人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均为心神外越的活动。

【淫邪不能惑其心】淫,指过分,如淫雨霏霏。中医指六淫。特指性生活过度。惑,挑花眼、不确定。不惑指了解掌握自己的状态而使心神确定下来,不被迷惑,不动心了。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愚者,心思或心情陷到角落里出不来,不能自拔,没出路,钻牛角尖,想不开,一根筋的人。智者,比较聪明、通达的人,较开通,有一定知识的人。聪者,听力很好的人。贤者,开慧的人,有慧,不一定具备一定的学识,甚至是文盲,但具有形而上的慧根,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开悟,不学便会懂得很多道理。如王凤仪。

肖,相像。形似为肖,神似为妙。在此通“屑”,指对物质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强烈、不去看重。惧,鸟惊状,眼睛瞪大的状态,如宣布开奖前,候选人的状态。是惊恐、惊喜等刺激后的样子,忐忑不安。恐,巩是用绳子捆住东西(巩固),心被绳子勒紧后提到喉咙的状态。惧是初级阶段,恐是深入阶段。不惧此指任何事物都扰动不了的意思。不要过分纠结所丢失的东西。

【故合于道】合,人为为伪,天地变化为道。天人合一,指所作所为符合自然地变化,是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长寿、健康、快乐。

【德全不危】道指天道,自然变化的规律。德,用心去体会天道的变化,做事符合天道即好的、符合天道的行为。人可无智,不可无慧。如农妇不识字,却知道“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个育儿既省事又奏效的道理。

名字,名者命也,父母所定,不可自行更改。字号为自己取定。只能父母长辈会自己可直呼其名,平被人应称字。

危,危如累卵。

此句意为,如果我们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能够符合自然规律即符合天道的话,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此段言明女性生理周期。

“人到了年老的时候不能生孩子的原因,是生殖能力没有了呢?还是自然的生理变化规律就是这样的呢?”

【老】60岁以后为老。

【材力】材是物质基础。力是能量。又指筋力。肝主筋,阴器为宗筋之聚,故筋力可代表生殖力。

【天数】天赋之数,即天癸之数。指自然地生理变化规律。肾主生殖,属水,天干之癸,故生殖之精也称为“天癸”。(雌激素)

6 中国的“中”指的是黄河与长江中间地段的安徽与河南地域之中原。黄帝生于河南新郑,所以此论依据中原一带地区的男女生理特点而述。

这一论断中所讲的生理周期,都是先讲原因,再说表现。

【岁】指虚岁。两精相搏谓之神。即受精卵初起时即为人之初,也是年龄的开端。

【发长】指黄毛变黑发。因肾精推动后才变黑。男女七八岁前是没有性别观念的。即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健康男人早晨会有晨勃现象,属正常。女子正常例假28天。

当肾气不足的时候,表现为五迟五软、发育迟缓、头大项软,为肾精不能软化为肾气。治则可用温补肾阳的药物和方法治疗。由于现代的无机饮食、情景剧、灯光照射时间过长(光化)熬夜等,会促使女孩子早熟。表现为月事提前、第二性征发育提前、小大人状。

【真牙】智齿。不长为肾气不足。

【长极】指女子到21岁时,其身高、乳房、骨盆长到极限(丰乳肥臀,是优生标准)。

【平均】肾气主生殖、骨骼、生髓外,精血足则发盛,精代为血,发为血之余。肾气能够给与身体的上述这些部位以生长之需,不偏不倚。

【筋】肌腱,有力量、有弹性。

28岁为身体达到巅峰状态。此前是积累大于消耗。此后,由于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之阳衰少后,胃和大肠不热了、不动了,则会有颜面焦、黄、黑、脆、长皱纹等现象。如果胃肠功能调整的好,则其外在表面为脸不焦、发不堕。通长脸长斑、黑眼圈、鼻翼两侧沟深(刀疤脸)以及抬头纹较多,多是胃肠功能不好的典型特征。

发为血之余,精血多余才会长发。养大肠,当处于极度焦虑状态下时,心里感觉不安全,屎便不下。如常常是到家后,内急。

心火太旺发才白。心属火,火克金,金属肺,故焦虑会影响肺气不宣。

消化,消是本质不变的物理变化。在胃内靠胃酸完成。如冰雪消融。化是性质改变的化学变化,在小肠内靠消化酶完成并被血液吸收。即猪肉变成人肉。胆和三焦分泌酶,但温度过低酶不被分泌。

牛奶只适应孩子喝。因为牛奶特阴寒,而孩子是纯阳之体,二者可中和。但成人喝牛奶,会消耗阳气,尤其阳虚之人。如果要喝,则牛奶加干姜、肉桂、荜拨等热性药物来中和之。

回龙汤治疗血瘀症。

任脉虚,则肾气不足。

更年期综合征:狂躁易怒、抑郁自杀、虚热盗汗等。因体内有淤血没有排除干净。应先去邪,活血化瘀,用赤芍、丹参、鳖甲等凉血药。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状。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脏腑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

7 无子耳。”

【丈夫】男人为丈夫。丈者,手中拿尺子的人在丈量,是掌握尺度、度量衡、权利的人。尺者,矩也,横平竖直。规者,圆也。以规画圆,以矩画方。男人是在田里劳动的人。男人拿尺子在自家的田里劳动前丈量土地。是一种权利的象征。男人拿矩,女人拿规。最早之男人伏羲拿尺子,最早之女为女娲拿规。日晷,天圆地方。女人拿规研究天象,男人用尺丈量土地。最早的历法成于女娲时代。所谓女娲补天,即指闰月所多出的那一天。古代男人干活,女人谈天。谈判用方桌,进食用圆桌。男人打仗,女人说和。

【肾气实】甜伤肾,但补脾。苦坚肾(焦黄坚果),如盐水核桃。儿童牙齿缝宽、换头发时却黄毛,应补肾,在七八岁时。男人肾气盛,表现在长喉结、长胡须等第二性征。

【精气溢泻】精为生殖之精,气为肾精所化生的能量(气为元阴与元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能的携带者),气能射精(物质+能量)。溢者,从上外出;泻者,自下放出,是人为所加外力刺激使然。

【阴阳和】指男女交合。

【筋骨劲强】筋对应劲,骨对应强。“虎口拔牙”,按虎口(合谷穴)而牙部麻可拔之。 补肾,是补其漏洞。有效方法为,撒尿咬牙,使不漏气,吃饭不说话,提肛(撮谷道),肛门排便为谷道,排尿为水道。肾司二便,有助于督脉通畅。

男人的发育过程为精化气、气化神的过程。但男人过早漏精、失精而不能化气,故不能在早年透支,应清心火、降欲。交合不能独自进行(如自慰),应阴阳互补。利用男人16岁至24岁的过渡期做好精神内守,才利于后期成长。

8

推荐第5篇: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下面是小编准备的黄帝内经读后感,欢迎阅读!黄帝内经读后感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来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来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

黄帝内经读后感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热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希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推荐第6篇: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黄帝内经读后感1

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黄帝内经读后感2

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被后世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吸引初出入中医殿堂的我。

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这比西欧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血液循环的中心是肝脏”的学说要正确,而且也要早得多。与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上了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哲学来概括、解析和提高,脏腑学说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理论基础上。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内经》在强调整体观念时,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按照各脏腑的作用性能而分归为五脏六腑,并运用阴阳统一法则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功能的主脏气,藏而不泻属阴,六腑功能主传化物,泻而不藏,属阳。根据阴阳学说的概念,阳主表,阴主里。这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灵枢》本神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种脏腑相结合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循环路线,每一经都属一脏或腑。如“手太阴肺之脉,下络之肠上膈属肺。”在生理病理上这种相合也是有事实可见的,脾和胃就是经常相互影响而致病。又如小肠有火,口舌生疮,舌为心之苗,这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实践观察和体验得到的。此外,内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来阐述和概括脉腑目的关系。

内经认为“五藏上通七窍外合皮毛血脉肌肉,外通四肢百骸”。这说明内脏与全身各组织也是相关的。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读后感3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后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后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后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后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

黄帝内经读后感4

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最后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黄帝内经读后感5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推荐第7篇:《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09生物技术2班方悦馨 13484031

《黄帝内经》 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 “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 的智慧。《黄帝内经 》 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 》 可以用三个 \" 第一 \" 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 》 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 》 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 》 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 》 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 》 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 \" 。

《黄帝内经 》 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 !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 》 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 》 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 \" 经 \" 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

经 》 ,第二部是《道德经 》 ,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 》 。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 》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虽然我的知识水平还没有到达研究《黄帝内经 》 的高度,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我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调节情志、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黄帝内经》 明确提出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 “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又如 “ 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 „„” 并认为 “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 „„” 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看完《黄帝内经 》 ,我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 》 说道: “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 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下面是我比较喜欢的,出自《黄帝内经》的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推荐第8篇:《黄帝内经》读后感

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

中国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啊。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中国的xx向人民提议要多读中国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当下。

推荐第9篇:黄帝内经读后感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 黄帝内经》 读后感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推荐第10篇:黄帝内经作业

《黄帝内经》选修课作业

20112101109 中西医临床2班 周君丽

一.试论述《黄帝内经》饮食养生的思想内容

《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因时制宜的饮食养生法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因时选食性,因时调五味,以及慎选食物种类。

因时选食性

关于饮食养生应与时令季节相结合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指出用寒凉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寒凉的季节,用温热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温热的季节,反之就会引起疾病。依据这一原理,在阳气隆盛的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应常吃一些凉性食品,如清暑、生津之瓜果,以清解暑热。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需要温补,应多食温热性食品,如高热量、高蛋白的肉类,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饮膳正要》也有类似论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禁温食及热衣服。”指出在阳气升发的春季,不可一味温补阳气,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并少吃温热食物。

一般而言,春夏季自然界阳气盛、气温高,食物应以寒凉性质者为主,少食温热生火之物;秋冬季自然界阴气盛、气温低,食物应以温热性质者为主,少吃寒凉伤阳之物。因时调五味

按照五行学说,五脏与时令季节和饮食五味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肝应于春季,酸味首先入肝;心应于夏季,苦味首先入心;脾应于长夏(夏秋之交),甘味首先入脾;肺应于秋季,辛味首先入肺;肾应于冬季,咸味首先入肾。

根据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很多中医名家都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

元代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饮食原则的理论依据,提出春季应少食酸味多食甜味,其依据是春季属肝,五行属木,脾脏五行属土,过食酸可使肝气旺,容易导致肝对脾的克伐过度,因此应少食酸味,多食甘味以养脾气。邹铉的说法仅仅是从五行生克规律的角度解释了五味与时令的关系,有些虽然符合生活实际,但其机制却并非只有五行生克那么简单。比如夏季自然界雨水多、湿气盛,湿邪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而出现食欲不振,辛味食品具有健脾开胃、化湿行气的作用,所以夏季增辛对于养生保健确有积极的意义,但并不仅仅是为了养肺气。而且有些增、减还需要辨证对待。

夏季究竟应该多吃苦味食品,还是少吃苦味食品呢?如果搞清楚了其后隐藏的道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五味的增减在本质上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通过增减五味来调整脏腑的功能。夏季减苦是针对正常情况,因为夏季心气本较盛,多食苦则心气更旺,容易克肺造成肺虚;而增苦则是针对心气不足的病理情况,因为夏季心气当令,此时进食苦味食品“同气相求”,能够更好地实现养心的作用。所以夏季究竟应该增苦还是减苦应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劳心过度、心气不足者,夏季多食苦瓜等苦味食品,不但能够益心气,还可以清心消暑;而对于体质壮实、心气有余者则多食无益。

因时择食类

春为万物生发的季节,自然界阳气萌动,饮食要以协助阳气升发为原则,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芥等温性食品,少吃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如气温较高,又需防止阳气上升太过,郁而化热,可多食清淡之菜蔬、性味甘凉的果品。

夏季暑热多雨,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宜,如绿豆汤、西瓜等,但切忌过食生冷。根据夏季高温湿盛的特点,饮食又要重视健脾、消暑、化湿,多吃苡米、绿豆、豆腐、藕、南瓜、苦瓜之类食物,少吃甜、油腻助湿之品。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夏季多吃辛味的生姜既可以辛散化湿,又能起到“养肺气”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夏季随着汗液的大量排出,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减少,水、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随汗液排出,这就需要通过饮食来补充营养。所以,在夏季蛋白质供应一定要充分,可多吃瘦肉,特别应多进食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

秋季气候凉爽而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清肺降气、润燥止渴之品为宜,可选用芝麻、核桃、梨、枣、菊花、银耳等,具有滋润性的食物。少食辛辣发散之品,民间有“八九月勿食姜”的说法,此时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

冬季是一年中阳气最虚,阴气最盛的季节,人体与自然界相应,饮食也要以补阳为主,应吃性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鱼、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桂圆肉、枣、山药、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

冬季五行属肾,肾主藏精,冬天补肾最为适宜,在与自然界五色配属中,黑色入肾,所以冬季食物应选择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黑菇、桑椹、魔芋、乌骨鸡、乌贼鱼、甲鱼、海带、紫菜等。现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颜色与其营养价值的关系极为密切,食品的天然色素越深,其营养含量越丰富,营养结构也越合理,所以冬天进食黑色食品不但符合中医理论,而且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也非常科学合理。

总之,饮食养生一定要与时令相结合,食物只有在种类、性味、寒热等方面均与时令相适宜,才能够发挥其最佳的作用,否则可能会引起疾病。

二.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谈谈大学生如何进行情志养生我国古代养生学家把人们复杂多变的情志早就归纳出来,称之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

“七情”本来是人体正常的感情活动,若是这些情志的变化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将内心的情绪表露于外,对人体是有利的;相反,这些情志过于激动,就可以使人百病滋生。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由于大学生们的情绪复杂、多种多样,划分大学生情绪的好坏,也就显得十分困难。一般来讲,人们的情绪都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包括喜爱、敬爱、兴奋、幸福快乐等等,这些情绪的出现,可以使人发奋向上、创造生活、努力工作,同时也有利于身体健康。 而消极的情绪正与此相反,羞愧、沮丧、愁闷、妒忌、哀伤、怨恨、紧张到了一定程度,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创造,而且对身体健康也极为不利。 自古以来,一笑归天者有之,一悲丧命者有之,一怒而亡者亦有之。正常人都有精神变化,情怀舒畅,精神愉悦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注意并且克服情志变化,保持心情平和、舒畅。

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正确把握 自己,学会自行解脱,时刻绽放阳光笑颜。 要想时刻保持好心情,就要积极地避免不良刺激,养精神,和喜怒,调情志。第一,是 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 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 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从这个角度

来看,我们生活 在北师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蓝天,白云,远山,净畅宁美的环境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第 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我们造成痛 苦等不良刺激, 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 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 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身体可是自己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

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这告诉我们在不能改变客观的外界时,就要试着提高自我的心理调摄能力,注重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心态,乐观面对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 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人的心理调节能力, 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 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 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 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 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 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不开心的时候与朋友聊聊天,谈谈心,多参加户外活动 及社团活动,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脱离孤僻的生活环境。 积极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以消除疲劳,增强体质,身体更健康。

另外,多认识一些跨 专业的人,并与之交流、沟通。进行心灵的沟通,放空自己,将自己从苦恼中释放出来。逐 渐培养自己的阳光思维模式: 用快乐的心态, 面对学习、生活和家庭。 时刻做到淡薄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三。对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建议

锻炼毫无疑问对身体是有益的,但不注意锻炼方法和自身身体状况而盲目进行锻炼,有时反而会损害身体健康或加重已有疾病,所以老年人一定要讲究科学锻炼。

一、晨练先饮水:人经过一夜睡眠,已从皮肤和呼吸器官散发了一部分水分,加之尿液的形成,使机体相应缺水。如果晨练前不先饮点水,因体育锻炼使呼吸节奏加快,皮肤毛孔扩张,汗腺分泌增强,引起显性或不显性出汗,可加重人体的缺水程度。因此晨练前应先饮水,有利于身心健康。饮一杯凉(温)开水、淡盐水、蜜水均可。

二、老年人应以\"练\"为主:在身体情况允许下,可进行表演赛,但运动负荷不能过大,并要有全面的医务监督。绝不可不顾老年生理、心理特点,争强好胜,轻率拼搏。拼搏会引起老年人情绪上的过多激动,心理上的过度紧张,血液循环、呼吸、内分泌等急速改变,极易诱发事故。

三、应避免快速和变化过猛的动作:如跳跃、倒立、滚翻、冲刺等,这些极易损伤老年人的筋骨,甚至会发生意外事故。喜欢骑自行车锻炼的同志,外出应做到\"五不要\":即笼头不要太活,刹车不要太松,座垫不要太高,速度不要太快,转弯不要太急,以便应付突然出现的情况。

四、运动后注意\"三忌\":即一忌骤然降温(冷水浴等),会引起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导致神经系统失调,招来疾病;二忌倾缸暴饮,会给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增加沉重的负担,且会引起抽筋、痉挛等;三忌体温烘衣,易着凉,会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的疾病,如感冒、哮喘、腹泻等,同时也不卫生。

四.谈谈《黄帝内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的第一点叫顺其自然,我个人认为就是说的它是在讲顺其自然,那么顺其自然,什么叫顺其自然,这句话说起来很好说,但是这四个字,要想做起来就很难,所谓顺其自然,后面我加了一句话叫因天之序,所谓天的序大家一定要记住,天的序就是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从冬再到春,这就叫天的顺序,这个顺序是永远不会变的。那么你人体也要顺应这个顺序。顺其自然这话说起来太容易了,但是我们做起来就很难,现在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身体不健康,都因为我们不顺其自然,比如说顺其自然就讲,春天花开了你如果折断一支,你秋天就少收一个果,那么这就是你自己做任何事情,你都要想,想清楚这五个点,你到底在那个点位上,你如果是在春天的话,你就不要想着你明天就收钱,你这么想好像挺有为,实际上你什么也做不成。因为春天的时候就是生发,你要在生发的这个层面上,你就只想着生发,你别想着收敛。如果在收钱的这个程度上,你就只想着收敛,你就别想着生发。那么当然最好的状态,就是这个四象全有,那就是最好的。那就叫见群龙无首吉。这几个都是龙,无首,吉了。这是一点,那么这就是《黄帝内经》的第一点,就是说你在这做事做人的当中,你一定要保持着这种情志,就是你到底在那个点位上。第二点它就强调的是健康长寿靠自己,一定要记住健康长寿不靠药,不靠别的就靠自己。所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黄帝内经》在很大程度上是讲医道的一本书,所以它实际上在告诉你,健康实际上是一个积精垒气的过程,靠的是吃好睡好,这个以后我们马上要讲,靠的是吃好睡好,消化吸收都有了,人们才可能健康。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中国人实际上是把比如说万恶淫为首,它把性事什么跟身体健康相关,把情绪也跟健康相关,实际上它就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会影响人的身体,这也是我们以后要讲《黄帝内经》的时候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同时就说的是什么,其实真正的医疗保险就是精神文明,因为疾病和生活密切相关,与人,人性也非常的相关,所以要调理好生活,调理好身体,才能调理好你这个人。第三点就是天人合一,大家一定要记住,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自然法则在人身上都会有体现,也叫做有诸内必形诸外。你的内部表现是什么,外边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中医有望闻问切,看你一眼就很清楚,因为你的内部的情况,在你的身体上会有所表现。所以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人一定要跟自然和谐,它的和谐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这是天人合一的意义。所以中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天人合一。

第11篇: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素问·藏气法时论》浅析之心系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阐述了五脏之气的生理及病证的传变、转归 、预后、治法与药食五味所宜等内容。后人将其中五味与五脏相合补泻称为五脏苦欲。后世医家利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 ,也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 ”者,喜也,即需要之意。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 ;五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此,遂本脏所欲,顺其性而治者为补;逆本脏所喜,反其性而治者为泻。这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的含义截然不同。该理论从五脏特性的“苦欲”这一特殊角度,揭示了饮食调养及药物治疗的规律,对后世医家有着重大启迪。

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最先明确地将苦欲补泻理论与具体药物联系在一起。他在《医学启源》中谓:“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 ”由于张氏补充了五味补泻药例 ,从而促进了苦欲补泻理论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对后世认识和总结药物功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弟子李东垣据张氏补泻药例又结合《素问 ·至真要大论》之运气学说而有发挥,后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五脏五味补泻”均收入了张元素对苦欲补泻隅举的标准药物 ,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该理论的影响。下面我将对其中的心之苦欲理论对后世心病治疗及饮食调理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出发,粗浅地探讨一下我对该理论的一点见解。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等条文,揭示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利用药物气味之偏救补人体五脏阴阳气血之偏的治疗大法。后代医家缘此以为经,创制出了生脉散、清营汤等千古名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使用。在食疗养生方面,药食物的性味理论也是指导健康饮食的重要法则。

心为火脏,主神明。“心苦缓”。指心气苦于驰缓,心气容易涣散不收,比如《范进中举》中多次落第的范进因得知自己中举,而导致大喜过望,神气涣散而精神异常。心气驰缓主要表现于心的阳气不足,以致心悸、气短、自汗及神昏等,汗多不只伤津血,也耗心气、心神。所以治疗上不但要益气助阳,也要敛汗收气。以免气阳虚脱之变。酸味药有收敛作用可以收敛心之神气,故“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常用药如酸枣仁、麦冬、五味子、龙骨等。前面提到的生脉散,由麦冬、人参、五味子构成。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助阳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收敛心之神气,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助阳、敛汗收气、生津止渴,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本方现代除用于治疗肺系疾病属气阴两虚证者,常用于治疗冠心病 、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塞 、心律不齐 、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生脉散对心系疾病的应用正是现代对“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经旨的很好诠释。

在五行理论中,心主火,肾主水,而水克火。人之生机在于水火,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心火炎上,故宜使之下;肾水泄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心体濡润则心火得润下,“心欲软”即指心火润下,为心之所“欲”。咸在五行中归属水,水曰润下,咸味之品能润下,故补心用咸味药。心主火,心火亢盛为其常见的病变。心火亢盛,则可致刚急、坚燥之证,如烦躁、谵语、癫狂等症状,无一不是刚烈之象。对此火旺之证,可用水制之,引水克火,使心火下行,则心体可救。咸味药有水性,为心之所欲,故能补耗散之心气。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磁朱丸,磁石味咸,入肾,滋肾水,使水火交济,则心火下行,诸症自除。再如清·吴瑭《温病条辨》中治疗温邪深入下焦的三甲复脉汤,其证表现为热深厥甚,心中憺憺大动,心胸疼痛等心气耗散之象。其中的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名为三甲)均为咸味药,三药共凑调补心气之功,力猛而专,临床中对证使用,疗效确切。

以上是我对心之苦欲补泻理论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脏腑发病及其用药原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而五脏苦欲补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五脏苦欲补泻的原则,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至为重要,正如《医学必读》说:“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要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五脏有苦欲,药物有五味,各随脏喜恶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所以医者不仅要掌握药物的性昧,还须了解药物的归经和功用。

参考文献

[1]方光平.五脏苦欲补泻之探析[J].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2002,23(2):43-45.[2 ]陈勇.蒋麟,张廷.试论《内经》“苦欲补泻’’理论对中药学的指导意义[J].中医杂志,2005, 1,46(1):63-65.[3]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0 :4 16.

[4 ]杨德平.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意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6(4).26-27.[5]刘春阳.《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欲理论探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 2 (3)8-9.[6]郑洪新.张元 素医学全书.医学启源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6 .

第12篇: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一)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老师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关于《皇帝内经》的专题讲座,她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把我带领到《黄帝内经》这部奇书中来。以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总以为自己不懂医,会读不懂,因此对它不感兴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领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的法宝。《黄帝内经》养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浅。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我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不少启发,也希望它能给我及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读后感

(二)

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一本让你增长智慧的书,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反复复去读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读后感

(三)

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第13篇: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内经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在医学方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更是一部养生宝典,一本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经过一年的学习,虽然学习的内容不多,但内涵丰富,下面我就从《黄帝内经》的“素问”第一章就两三个方面联系我的学习浅谈一下心得体会。

大家都知道,《黄帝内经》它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对古人以致现在的人们,在繁衍生息,修身养生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我要讲的是《黄帝内经》的上册素问中的第一 篇“上古天真论”,它一共分为四个部分,而每一个部分又各有一个小的主题。第一部分是用24个字创造、介绍了皇帝这一人:然后是第二部分:正文,用对比的手法讲“上古的人”与“今时之人”的不同,从生活行为上讲述上古圣人教下的养生之法是怎样的。“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而究其原因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今天我要谈论的第一个话题:通过“上古”与“今时”的人们比较,再观现在的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应该所注意和改变的生活习惯。

在古文里歧伯的对曰中我们可以知道:上古时期(即元年之前),的人们洞悉道生方法、法则,能效法“阴阳”的转换变化规律,生活作息都有正常的规律,即能顺着生命的自然生长去生活,不费神劳累,所以能够身体健康,精神熠熠,轻易活到百岁,这是“上古之人”的养身之道;而“今时之人”恰巧与“上古”之人相反,不注重身体健康,一再放纵自己的内心欲望,生活在各种不好的行为习惯中,为自身欲望所惑,“殚精竭虑”,身心受到破坏,元气大泄,所以身体不好,寿命不长。这些都是我们的前人们的一些生活场景,再看看现在的我们,又何其不是“今时之人”呢?用上古之人的养生要求做参照,现在的我们是怎样的呢?现在,在科技和社会生活急速发展的状态下,大多数的人们都适应或开始了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不注重生活节奏,生活作息不规律,熬夜加班;爱吃快餐食品,爱喝各种碳酸饮料,暴饮暴食。有些人视就如命,醉酒伤人伤己;有些人纵欲过度,害人害己。如今的多数人随意挥霍自己的健康,只是求得短暂的快乐,得不偿失。在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用正确的生活习惯来养护我们的身体。在作息上,少熬夜加班,按时就寝(最好在11点之前睡着),准时起床(“太阳升起时起床,太阳下山时休息”),不让自己太劳累;在饮食方面,按时进餐,吃当季食物,少吃或不吃反季节蔬果,吃适量,不暴饮暴食,也不节食少吃。过度的劳累和不适当的饮食都会损耗我们的“真气”、“元气”,而我们身体中的“真、元之气”呢并不是无穷尽的,在我们的生长过程中,它会慢慢消耗,如果我们不去补充和保养它,让它继续消耗,我们的身体会逐渐衰竭,不能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不能保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生活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在寿命上就不能长寿,往往才年过半白就已经身心俱损,神行憔悴。所以,养身第一课:注重生活行为习惯各方面,有节有律。

第二个话题:心理层面的养生。 说到心理养身之法,就是由内而外,从身体内部养护身体。养身仅仅在外部行为上是不够的,心理层面的养生是为了避免一些“虚邪”对身体的伤害。心理养生是为保养元气而进行养生。人若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自然不会有过多的索取和欲望,欲望减少,心理会慢慢平静,真气、精力的消耗就会减少,;内心没有沉重的负担,不焦躁,无恐惧,真元得到保护;对于身体的内部五脏六腑,顺应真气的流转,能正常工作,身体健康。以上几点对于真元的护养都有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反之,这些会影响身体健康,器官衰竭,易生病,不长寿。只有把真元养护好,使它们一直处于盈满状态才能在“虚邪”来袭时,是身体不受到伤害。

是以,在平时多多了解一些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和一些滋养方法,对保养我们的身体也是很有用处的,保护好我们的人体功能。人体功能若没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没有丧失的危险;人体各种功能存在而不丧失的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种运动能够不断进行,因此,保真固元十分重要。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对话:魏文王问扁鹊说:“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谁最好?”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有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未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病情初期,而我治病则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因此,一般人都看不到长兄和中兄的治病才能,而只看见我在经脉上针灸,用针管来放血,在躯体上动刀、敷药等大手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而得名,其实错矣。”由此可见,扁鹊认为防病或养生才是最重要,最好的。《黄帝内经》中的“上古天真论”在我看来,实质上也就是通过养护好身体从根本上防病长寿。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中医对体液(阴液)动态平衡系统有了更深的认识,东垣在其著作中,曾引用《素问·经脉别论》以上的一段原文来论述和说明正常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即水液入胃,经过脾的转运,将精微布散全身,并上输于肺通过肺气肃降,通调水道,而输注于膀胱。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膀胱中之津液,经肾的气化,将其中之浊者化为尿液而排出。这种代谢过程,还必须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阴阳的升降出入,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断进行平衡调节,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即水液代谢之理。

综上所述,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为要,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过程,破坏水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或津液大量丢失等病理改变。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丢失而伤津化燥,甚则阴液亏虚,乃至脱液亡阴,其治宜滋液生津、滋补阴液、敛液救阴。津液停聚则为湿、为饮、为水、为痰,其治当以发汗、化湿、利湿(尿)、逐水、祛痰为法。例如:

一、从水液代谢来看治病“巧于开表”。水肿:水肿乃水道不得通利,水饮痰湿停聚为患,治疗水肿之患不论表里内外各部,皆从调理三焦气化入手,肺气得宣三焦气化自利矣,不论其表里、寒热、虚实皆当巧于宣肺,巧开表闭。癃闭:癃闭一证亦乃由于三焦气化不利,肺气不得宣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功能失常。当此之时,亦然应当开人体之表,使肺气宣达水道通利,三焦气化自然恢复正常,小便之苦可解。

二、从水液代谢来看消渴(糖尿病):脾主运化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脾阴、脾阳的协调作用来完成,从而起到运化、升清、统摄之功,具有维持机体活动和化生津液气血的重要功能。脾阴与脾阳的不足,在消渴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治疗重在治脾等

《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睥,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总结了人体的津液代谢过程,提出了人体的津液代谢与肺、脾、肾3脏紧密相关,为后世的津液代谢及津液的病理、治疗的论述提供了依据.后世在治疗关于水液疾病的问题上,多以此为依据,收益颇多。当然内经中的经典远不仅止于此,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推敲、理解。

第14篇:《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原文: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感悟:冬天是个阳气潜藏的季节,不宜过度扰动阳气。过度扰动筋骨的活动,达到大汗淋漓的程度,就是过度扰动阳气。

比如说,到了冬天的晚上,有些人练长跑、跳劲爆的广场舞、在健身房暴走等等,以致达到大汗的程度,是对身体健康不利的。

其实其他三个季节,在晚上还要剧烈运动,也是沒有好处的,因为一日之中的晚上,相当于一年的冬天,阳气也是收藏的,应该无扰乎阳,晚上的剧烈运动属于以妄为常。

按跷,就是按摩导引活动或者运动。本来,按跷是好事,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但是,冬天过度的按跷,以致汗出,达到这个程度了,就不好了,汗出,就是扰动了阳气,偶尔一次,倒也沒什么,但反复汗出,肯定不利于健康。

由此,我想到了,冬天过度的保暖,达到大汗而出的程度,还有,冬天进行汗蒸,使人大汗淋漓,同样是扰动了阳气。

扰动了阳气会怎样呢?来年春天就可能发生鼻子出血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可能发生胸胁部位的疾患,长夏就可能发生里寒泄泻的疾病,秋天就可能发生风疟,而再至冬天就有有可能发生四肢僵硬的痹症、寒厥症,泄泻和汗出过多的疾病。这些都是冬不藏阳造成的。

冬不藏阳,未必即时发病,但由此种下的病根,一有条件,人体就会出现上述疾患。

所以说啊,冬天要适量运动,以微汗为好。宜去寒就温,就温就不是过度保暖,正所谓酒要微醉,花要半开,达到中的程度,是最好的了。

第15篇:《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界对体液(阴液)动态平衡系统就有所认识,虽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与现代的认识比较是不完善的。《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段可谓是对人体水液代谢的经典论述。

东垣在其著作中,曾引用《素问·经脉别论》以上的一段原文来论述和说明正常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即水液入胃,经过脾的转运,将精微布散全身,并上输于肺通过肺气肃降,通调水道,而输注于膀胱。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膀胱中之津液,经肾的气化,将其中之浊者化为尿液而排出。这种代谢过程,还必须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阴阳的升降出入,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断进行平衡调节,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即水液代谢之理。

综上所述,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为要,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过程,破坏水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或津液大量丢失等病理改变。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丢失而伤津化燥,甚则阴液亏虚,乃至脱液亡阴,其治宜滋液生津、滋补阴液、敛液救阴。津液停聚则为湿、为饮、为水、为痰,其治当以发汗、化湿、利湿(尿)、逐水、祛痰为法。

以下是几例水液代谢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从水液代谢来看治病“巧于开表”。水肿:水肿乃水道不得通利,水

饮痰湿停聚为患,治疗水肿之患不论表里内外各部,皆从调理三焦气化入手,肺气得宣三焦气化自利矣,不论其表里、寒热、虚实皆当巧于宣肺,巧开表闭。癃闭:癃闭一证亦乃由于三焦气化不利,肺气不得宣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功能失常。当此之时,亦然应当开人体之表,使肺气宣达水道通利,三焦气化自然恢复正常,小便之苦可解。

二、从水液代谢来看消渴(糖尿病):脾主运化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脾阴、脾阳的协调作用来完成,从而起到运化、升清、统摄之功,具有维持机体活动和化生津液气血的重要功能。脾阴与脾阳的不足,在消渴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治疗重在治脾。

三、从水液代谢来看痰饮证:饮证属于阳虚阴盛,本虚标实,其产生主要是脾虚而涉及于肾,进而导致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制水无权,肾阳虚不能蒸腾气化,水液蓄积而成。故治饮当以温阳利水为原则,消逐水饮为目的。而痰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有关,气行则血行,气血流畅则脾气散精,水道通调,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痰无以生。所以治痰必须治气,最终而杜绝生痰之源。 从《内经》\"饮入于胃…\"学习中引发的思考:

《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睥,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总结了人体的津液代谢过程,提出了人体的津液代谢与肺、脾、肾3脏紧密相关,为后世的津液代谢及津液的病理、治疗的论述提供了依据.后世在治疗关于水液疾病的问题上,多以此为依据,收益颇多。

第16篇:读黄帝内经有感

读《黄帝内经》有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其医学理论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黄帝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天,死亡在冬季。《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

“天人相应”观 ,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黄帝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当代医学模式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过渡,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的整体观,不仅对医学,而且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医学心理思想《黄帝内经》指出心理活动不是虚构的而是由人体产生的。它认为心理活动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主张脏腑还是情绪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黄帝内经》以脏腑作为心理器官是不科学的。但《黄帝内经》把心理活动植于脏腑形体之上,同灵魂学说相比较有历史进步意义。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发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感病因。《黄帝内经》对此作了广泛的论述,指出情感失调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内因。《黄帝内经》认为感情活动与五脏一一对应。五脏所属的情感活动一旦过激,就会引起相应脏腑的病变,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是人们长期处于节奏快速,应激频繁的状态之中,心理压力过大,情绪适应不良导致的,这正是与《黄帝内经》的关于情感与五脏关系的论述有相通之处。另外,情感刺激的强度不同,致病的结果也不同,指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可以致疾病急起,甚至死亡。类似病例比较突出的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喜乐异常,使他突然得了癫狂。而对渐进性的精神刺激对身体的伤害也有明确的论述,如“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可见,渐进性的精神刺激所致疾病多、起病缓慢、病程长、治疗难。《黄帝内经》对情感致病的机理有所认识,指出情感除直接损伤脏腑外,还通过气机引起其他身心病变。如“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虽然《黄帝内经》对情感致病机理的认识与现代身心医学观点有些出人,但不能苛求。

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明确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医生应当根据病人的身心特点,去辨证施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会促进和提高疗效。说明《黄帝内经》关于医患关系的论述是富有科学性的。

另外,《黄帝内经》也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如望诊、问诊、切诊等,通过询问病人(心理等),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等来帮助诊治疾病。《皇帝内经》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诊治疾病时,应尽量做到对病因、病史及相关情况细致了解掌握,才能有助于准确诊断治疗疾病。《皇帝内经》重视语言疏导,“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它从人“恶死而乐生”的本能出发,告诉患者不遵医嘱的危险,讲明遵从医嘱的好处,诱导患者创造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条件。着重通过医生的说服教育转变患者对医治疾病的态度和认识,取得患者的配合,以提高疗效。这也是现代心理治疗应遵守的原则。《皇帝内经》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说明用一种情感去纠正相应的情感,可以调节情感过激引起的病变。从《续名医类案·郁证》记载:韩世良在治疗一个“思母成疾”的女患者时,暗中让女巫告诉患者,她母亲在阴间准备报复克命之仇,患者大怒,“我因母病,母反害我,我何思之!”事例虽极端,但患者“病果愈”。这是“怒胜思”的成功病例。“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治愈。祝由是对疾病求助于“神”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患者祝说疾病的由来,用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疾病是可以用精神疗法控制的,事先了解疾病的病因,可适当选用“祝由”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当然,在针灸疗法在《皇帝内经》也有相应记载,“神有余者写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元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有余就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不要深刺,以免伤大经,这样神气才能平和。可见,针灸具有平复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现代临床实践证明,针灸仍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常用方法。

《皇帝内经》对养生学有突出的贡献,他强调整体观及从“防未病”思想出发,指出应“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强调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养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外在的“虚邪贼风”,应及时回避,对内应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做到“恬淡虚无”,正气充足则疾病不会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少私寡欲 《皇帝内经》认为欲望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指出欲望无穷,最终会影响健康,所以养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即要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惧,现代身心医学证明,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少私寡欲”,以求心理达到平衡,则会有利于身体健康。

另外关于锻炼形体方面,《皇帝内经》从“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出发,认为形与神有机相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指出养神与养形可相结合,通过动形可以恰神。须应调神其基本原理就是适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升降沉浮,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目的。“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强调根据春夏秋冬之寒热温凉的变化适应“生气”、“长气”、“收气”、“藏气”,而进行调养。并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一日之内阳气亦有所变化,如同顺应四季变化养生一样,也应顺“一日四时”进行养生。这就与现代人体存在“生物钟”的认识不谋而合。顺时调神也是“天人相应”的观点延伸。《皇帝内经》的上述养生心理思想含有积极预防的意义,对今天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对养生学的重大贡献。

《皇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它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外,同时是一部经典的哲学典籍,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深奥智慧,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当然,其在医学、哲学方面的极大贡献和成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清楚的,此文只是将个人之愚见,以及网络中的他人见解加以编纂整理,了以成文,窥其一斑而已。

第17篇:黄帝内经尔雅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

(一) 1 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艺文志》 D、《新唐书》 正确答案: C 2 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 A、《伤寒杂病论》 B、《金匮要略》 C、《温病》 D、《脉经》 正确答案: A 3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 B、《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温病条辨》 C、《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金匮要略》 D、《难经》、《中藏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正确答案: A 4 《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A、《史记》 B、《脉经》

C、《汉书 艺文志》 D、《七略》 正确答案: C 5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八十一难经》 正确答案: B 6 以下可以作为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黄帝的依据,除了()。 A、该书中的官名 B、修辞用法

C、书中使用的历法方式 D、有真实的作者考证依据 正确答案: D 7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正确答案:× 8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正确答案:√ 9 《黄帝内经》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正确答案:√ 10 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都是产生汉代以前。() 正确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

(二) 1 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 A、224 B、216 C、220 D、196 正确答案: B 2 下列选项中,包括在《汉书·艺文志》“七经”之列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金匮》 D、《玉机》 正确答案: A 3 ()被任命整理《黄帝内经》等书籍。 A、刘向 B、班固 C、司马迁 D、班超

正确答案: A 4 ?刘向编撰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A、《旁篇》 B、《神农本草经》 C、《金匮》 D、《玉机》 正确答案: A 5 《黄帝内经》一书主要总结了()时期的医学成就。() A、汉代 B、秦汉及其以前 C、上古 D、春秋战国 正确答案: B 6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一共()卷。 A、53 B、54 C、55 D、56 正确答案: C 7 早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已经存在并为扁鹊所用。() 正确答案:×

第一次发现《黄帝内经》是在班固编著《汉书》时期。() 正确答案:× 9 刘向父子编著《七略》之前,没有发现《黄帝内经》的存在。()正确答案:√ 10 《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正确答案:×《黄帝内经》概论

(三) 1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了《素问》、《九卷》和()。 A、《金匮要略》 B、《脉经》

C、《八十一难经》 D、《黄帝内经》 正确答案: C 皇甫谧把()、《九卷》当作《黄帝内经》。 A、《伤寒杂病论》 B、《素问》 C、《金匮要略》 D、《神农本草经》 正确答案: B 3 ()写的《针灸甲乙经》。 A、张仲景 B、华佗 C、皇甫谧 D、刘向

正确答案: C 4

刘向刘歆父子依据古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将有关医学著作进行整理分类,其中《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主要反映()地区。 A、北方和游牧民族 B、沿海地区的医学文化 C、西部和农业民族为主 D、无从考证 正确答案: C 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 A、《九卷》

B、《八十一难经》 C、《胎胪药录》 D、《阴阳大论》 正确答案: C 6 《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论文集。() 正确答案:√ 7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见到的第一部针灸著作。() 正确答案:√ 8 《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反映的是当时沿海地区的医学文化,其为诊脉的方法开辟先河。()

正确答案:× 9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正确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

(四) 1 ()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 A、夏目漱石 B、村上春树 C、山田庆儿 D、渡边淳一 正确答案: C 2 《黄帝内经》的内容不包括()。 A、哲学观 B、养生观 C、诊法 D、面相

正确答案: D 3 清朝张志冲的两本著作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 A、《黄帝内经太素》 B、《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C、《黄帝内经素问》 D、《类经图翼》 正确答案: B 4 《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运六气的内容是由唐代医学家()重新编纂《素问》加进去的。() A、孙思邈 B、陈藏器 C、岐伯 D、王冰

正确答案: D 5 根据《黄帝内经》中篇目论述内容的不同划分的五个医学流派,其中少师和()被合称为前期二派。() A、黄帝派 B、伯高派 C、岐伯派 D、少俞派 正确答案: A 6 在现行流行的四种《黄帝内经》版本中,能够较好反应原书面貌的是()。 A、《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B、《类经》

C、《黄帝内经太素》 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正确答案: C 7 《黄帝内经》里面的观点没有矛盾。() 正确答案:× 8 中医学又被称为“歧黄之术”。() 正确答案:√ 9 岐伯所说的手太阴肺经与《雷公篇》所述的手太阴肺经,二者走势相同。() 正确答案:× 10 《黄帝内经》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各家学派有关经络学的立场,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书中理论相互矛盾的原因。() 正确答案:√ 上古天真论

(一) 1 现在我们对《上古天真论》的理解需要借助()思想。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正确答案: C 2 “天真”的意思是()。 A、归 B、朴 C、俗 D、道

正确答案: B 3 朴、璞和()的概念相似。 A、玉 B、素 C、纯 D、原

正确答案: B 4 《黄帝内经》又被称之为《素问》。()正确答案:√ 5 天真的具体表现为“德”。() 正确答案:√ 上古天真论

(二) 1 女子的生命表现是以()为一周期。A、6年 B、7年 C、8年 D、9年

正确答案: B 2 男子的生命表现是以()为一周期。A、6年 B、7年 C、8年

正确答案: C 3 妇女身体衰落是从阳明脉开始。()正确答案:√ 4 男子身体衰落是从肝气开始。() 正确答案:× 上古天真论

(三)

1 术是指()。 A、武术 B、道法 C、技术 D、法术

正确答案: D 2 天以六为劫,地以()为制。 A、七 C、九 D、十

正确答案: C 3 ()是指绝对的精神上的乐趣自由。 A、生乐 B、极乐 C、至乐 D、快乐

正确答案: C 4 五脏六腑中的“脏”属阳。() 正确答案:× 5 数字的思维来自《周易》。() 正确答案:√ 上古天真论

(四) 1 ?只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才能避免虚邪贼风。 A、各从其欲 B、心安而不惧 C、避之有时 D、气从以顺 正确答案: C 2 长寿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精神内守,二是避免()。 A、不惧于物 B、虚邪贼风 C、嗜欲

D、愚智贤不肖 正确答案: B 3 心安而不惧,“惧”的意思是动。() 正确答案:√ 4 只有做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才能达到天真。() 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一) 1 《生气通天论》集中讲述了()思想。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仁义礼智信 C、天人合一 D、养生

正确答案: C 2 其生五,其气(),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 A、一 B、三 C、五 D、七

正确答案: B 3 养生的最高原则是()。 A、补药 B、掌握方法 C、锻炼身体 D、顺应自然 正确答案: D 4 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正确答案:√ 5 “天人合一”思想概念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学家王阳明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二) 1 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关系。 A、不相同 B、相同 C、不同步 D、同步

正确答案: D 人体与自然万物同受()法则的制约。 A、阴阳 B、自然 C、五行 D、进化论 正确答案: A 3 人与天地相参,与()相应。 A、春夏 B、秋冬 C、日月 D、阴阳

正确答案: C 4 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 正确答案:√ 5 人的生理周期也与月亮圆缺有着重要关系。()正确答案:√生气通天论

(三) 1 在《素问·脉要精论》里,夏的代名词是()。 A、规 B、衡 C、矩 D、权

正确答案: C 2 春脉表现为()。 A、下浮 B、沉脉 C、浮脉 D、脉骨

正确答案: C 3 现在最流行的诊法是()。 A、十二经脉遍诊法 B、独取寸口法 C、人迎、气口诊法 D、三部九候诊脉法 正确答案: B 4 “冬至”阳最为充盈,而阴气才开始产生。() 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四) 1 六十甲子表,以甲子年开始,以()年结束。 A、庚申 B、癸亥 C、辛酉 D、壬戌

正确答案: B 2 如果一个人高烧,他在下午三点以后体温会升高。() 正确答案:√ 3 按照中国古历法,一年总共有365天。() 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五) 1 在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前提下,()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A、经脉 B、阴气 C、阳气 D、意念

正确答案: C 2 阳气代表()。

A、人体的功能、热量 B、身体强壮 C、呼吸之气 D、美丽

正确答案: A 3 只有保持阳气的稳定,才能有()。 A、闭九窍 B、外壅肌肉 C、卫气解散

D、平和安定的心态 正确答案: D 4 阳气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扩散出去。() 正确答案:× 5 如果你起居不规律,阳气就会外浮。() 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六) 1 ()时期强调阳气的重要作用。 A、汉朝 B、唐宋 C、元朝 D、明清

正确答案: D 2 《伤寒杂病论》是以《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为基础写成的。 A、暑 B、湿 C、寒 D、气

正确答案: C 3 黄芪具有凝血的作用。() 正确答案:× 4 浮肿、水肿是由两种不同的病因造成的。() 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七) 1 “四维”是指()。 A、空间 B、时间

C、支天的四柱 D、思维

正确答案: C 2 风邪伤人,会导致()。 A、浮肿 B、发热 C、伤筋膜 D、出汗

正确答案: B 3 ()中的《脉解篇》对煎厥的解释为“善怒者”。 A、《黄帝内经》 B、《类经图翼》 C、《伤寒杂病论》 D、《温病》 正确答案: A 4 煎厥和薄厥都是由内因导致的疾病。() 正确答案:√ 5 “厥”的本义是指突然昏倒。() 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八) 1 煎厥和()是中风病的两个类型。 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B、薄厥 C、脑出血 D、脑血栓 正确答案: B 2 由于夏天出汗过多,引起汗腺发炎,皮肤表面生出来的小红疹,叫做()。 A、疮 B、渣 C、疿 D、痤

正确答案: C 3 半身不遂是偏瘫的俗称。() 正确答案:√ 4 偏枯不会伤及人体健康。() 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九) 1 “疟”的意思是()。 A、苛刻 B、严重

C、寒冷交替的疾病 D、无法忍受的痛苦 正确答案: C 2 “疟”多发生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正确答案: B 3 阳气在()是最盛的时候。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D、深夜

正确答案: B 4 风疟就是指疟疾。() 正确答案:√ 5 疟疾导致人出现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症状。()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九) 1 “疟”的意思是()。 A、苛刻 B、严重

C、寒冷交替的疾病 D、无法忍受的痛苦 正确答案: C 2 “疟”多发生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正确答案: B 3 阳气在()是最盛的时候。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D、深夜

正确答案: B 4 风疟就是指疟疾。() 正确答案:√ 5 疟疾导致人出现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症状。() 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十) 1 ()是健康根本。 A、气色好

B、有益的生活方式 C、身心无疲 D、阴阳平衡 正确答案: D 2 “凡阴阳只要,阳密乃固”,其中“密”的意思不应理解为()。 A、固密 B、凝聚 C、静谧 D、宁静

正确答案: A 3 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阴气。() 正确答案:× 4 黄芪不可以加强阳气。() 正确答案:×

生气通天论

(十一) 1 经常吃饱,容易出现肠澼和()疾病。 A、肠炎 B、胃缺血 C、胃溃疡 D、痔

正确答案: D 阴阳应象大论

(一) 1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关于阴阳概念起源的说法出自()。 A、《道德经》 B、《周易》 C、《老子》 D、《庄子》 正确答案: B 2 人类最基础的生产是()。 A、农业生产和手工作坊生产 B、审美活动和家族繁衍 C、觅食和繁衍 D、劳作和觅食 正确答案: C ()在研究《周易》时提出八卦里的阴阳符号是古代对男女生殖器官的一个效仿。 A、钱玄同 B、王国维 C、陈寅恪 D、郭沫若 正确答案: D 4 “远取诸物”意思说的是阴阳是古人们根据对()相背的认识而提出的一个相对的概念。() A、日光 B、天地 C、月光 D、万物

正确答案: A 5 阴阳学说的核心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斥 C、阴阳相吸 D、阴阳相克 正确答案: A 下列选项中属阳的是()。 A、静止 B、内省 C、下降 D、运动

正确答案: D 7 中医察色按脉离不开阴阳。() 正确答案:√ 8 “近取诸身”的阴阳起源说意为阴阳是在古代中国的生殖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殖文化的升华。() 正确答案:√ 9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刚柔和阴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确答案:× 10 《庄子》中把气称为太极,又叫做混沌。() 正确答案:× 11 天为父地为母所生的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正对的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

正确答案:√

阴阳应象大论

(二) 1 “见乃谓之象”一语出自()。 A、《老子》

B、《庄生·梦蝶》 C、《易传·系辞》 D、《韩非子·解老》 正确答案: C 2 中医学中,将“为象思维”的思维方式称之为()。 A、取类比象 B、适当联想 C、见物成象 D、由表象及里象 正确答案: A 3 应象以()为基本象。 A、万事万物 B、阴阳之象 C、活的事物 D、内生的事物 正确答案: B 4 “比拟、类比、模拟某种事物形象”在中医学中称为()。 A、对立 B、转化 C、互根 D、应象

正确答案: D 5 《黄帝内经》中的“象”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事物存在在自然界中的所有的表象,一个就是指所谓的“应象”。() 正确答案:√ 6 中医学中的“阴阳”之说其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正确答案:×

阴阳应象大论

(三) 1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了《素问》、《九卷》和()。 A、《金匮要略》 B、《脉经》

C、《八十一难经》 D、《黄帝内经》 正确答案: C 2 皇甫谧把()、《九卷》当作《黄帝内经》。 A、《伤寒杂病论》 B、《素问》 C、《金匮要略》 D、《神农本草经》 正确答案: B 3 ()写的《针灸甲乙经》。 A、张仲景 B、华佗 C、皇甫谧 D、刘向

正确答案: C 4 刘向刘歆父子依据古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将有关医学著作进行整理分类,其中《黄帝内经》和《皇帝外经》主要反映()地区。 A、北方和游牧民族 B、沿海地区的医学文化 C、西部和农业民族为主 D、无从考证 正确答案: C 5 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 A、《九卷》

B、《八十一难经》 C、《胎胪药录》 D、《阴阳大论》 正确答案: C 6 ()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 A、夏目漱石 B、村上春树 C、山田庆儿 D、渡边淳一 正确答案: C 7 《黄帝内经》的内容不包括()。 A、哲学观 B、养生观 C、诊法 D、面相

正确答案: D 8 清朝张志冲的两本著作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 A、《黄帝内经太素》 B、《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C、《黄帝内经素问》 D、《类经图翼》 正确答案: B 9 《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运六气的内容是由唐代医学家()重新编纂《素问》加进去的。() A、孙思邈 B、陈藏器 C、岐伯 D、王冰

正确答案: D 10 根据《黄帝内经》中篇目论述内容的不同划分的五个医学流派,其中少师和()被合称为前期二派。() A、黄帝派 B、伯高派 C、岐伯派 D、少俞派 正确答案: A 11 在现行流行的四种《黄帝内经》版本中,能够较好反应原书面貌的是()。 A、《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B、《类经》

C、《黄帝内经太素》 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正确答案: C 12 《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论文集。() 正确答案:√ 13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见到的第一部针灸著作。() 正确答案:√ 14 《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反映的是当时沿海地区的医学文化,其为诊脉的方法开辟先河。()

正确答案:× 15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正确答案:√ 16 《黄帝内经》里面的观点没有矛盾。() 正确答案:× 17 中医学又被称为“歧黄之术”。() 正确答案:√ 18 岐伯所说的手太阴肺经与《雷公篇》所述的手太阴肺经,二者走势相同。() 正确答案:× 19 《黄帝内经》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各家学派有关经络学的立场,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书中理论相互矛盾的原因。() 正确答案:√

阴阳应象大论

(四) 1 和火相比,水属()。 A、阴 B、阳

C、半阴半阳 D、少阳 正确答案: A 2 身体中“精”的产生要以()为食粮。 A、味 B、形 C、气 D、味和形 3 五脏的基本功能是()。 A、藏精气 B、藏食物 C、藏虚气 D、藏阴阳 正确答案: A 4 “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出自于()。 A、《六节藏象论》 B、《灵枢》 C、《五脏别论》

D、《素问·经脉别论》 正确答案: D 5 味厚的药物属()。 A、阳 B、阴 C、阴之阳 D、阳之阴 6 ()药物可用作发散药物。 A、辛味 B、甘味 C、酸味

D、A、B两项 正确答案: D 7 阳气不足,胃的腐熟能力就会下降,汲取和散布的精气就会减少。() 正确答案:√ 8 临床用药时常用气比较厚的药物来作为发汗的药物。() 正确答案:× 9 “少火”为正常之火,是身体的正常机能。() 正确答案:√ 10 “壮火”是亢盛之火,表现为阳气过盛,机能亢进,阴液耗损。() 正确答案:√ 阴阳应象大论

(五) 1 “病,疾加也”是()对“病”的解释。 A、《黄帝内经》 B、《说文解字》 C、《周易》 D、《医林》 正确答案: B 2 《素问·注正发微》的作者为()。 A、黄帝 B、王兵 C、马莳 D、岐伯

正确答案: C 3 “寒伤形,热伤气”的说法源起于()。 A、《周易》 B、《医林》 C、《五脏别论》 D、《黄帝内经》 正确答案: D 4 ()药物用多了会伤阴经,导致发热等症。 A、辛甘味 B、酸苦味 C、咸味

D、A、B两项 正确答案: A 5 ()药物用多了会损阳气,导致胃寒等寒症。 A、辛甘味 B、酸苦味 C、咸味

D、A、B两项 正确答案: B 6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甚至会引起功能障碍的是()。 A、虚肿 B、浮肿 C、臃肿 D、漫肿

正确答案: C 7 “气伤痛”的临床表现为()。 A、气的拥滞 B、气的逆行 C、气的混乱 D、A、B两项 正确答案: D 8 阴阳之间有偏盛偏衰之分。() 正确答案:√ 9 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意义相同,没有区别。() 正确答案:× 10 一般情况下,浮肿多属本虚,臃肿多为实症。() 正确答案:√

阴阳应象大论

(六) 1 《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人的“神”包括与生俱来和后来的心理活动两个方面,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与生俱来的“神”的是()。 A、神 B、魂 C、魄 D、意

正确答案: D 2 《黄帝内经》中把“并精而入”的东西称之为()。 A、神 B、魂 C、魄 D、智

正确答案: C 3 人的身体中负责身体的本能发挥的系统是()。 A、植物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 C、五脏六腑系统 D、心脑系统 正确答案: A 4 中国古代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器官是()。 A、大脑 B、心脏 C、肝 D、肺

正确答案: B 5 《黄帝内经》中的“神”本身指的是生命的活力。() 正确答案:√ 6 《灵枢·本神》中对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有特别细致的描述。()正确答案:√ 阴阳应象大论

(七) 1 中医把气的运行称为()。 A、气机 B、气运 C、气行 D、气散

正确答案: A 2 “百病生于气”出自()。 A、《素问·宣明五气篇》 B、《灵枢·本神论》 C、《素问·举痛论》 D、《五脏别论》 正确答案: C 3 下列选项中属于由“悲”引起的气机的紊乱的是()。 A、“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B、“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C、“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D、“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正确答案: B 4 下列选项中属于由“恐”引起的气机的紊乱的是()。 A、“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B、“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C、“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D、“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正确答案: C 5 下列选项中属于由“惊”引起的气机的紊乱的是()。 A、“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B、“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C、“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D、“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正确答案: D 6 “六淫”中的“淫”意为()。 A、荒淫 B、太过 C、淫乱 D、淫邪

正确答案: B 7 六淫邪气中不包括()。 A、风 B、寒 C、雨 D、暑

正确答案: C 8 过度的情绪会导致气的变化。() 正确答案:√9 风为阴邪,容易伤阳气。() 正确答案:× 阴阳应象大论

(八) 1 五行最早记载在()。 A、《黄帝内经》 B、《周易》 C、《老子》

D、《尚书·洪范篇》 正确答案: D 2 银翘散中淡竹叶的作用是()。 B、除湿 C、发汗 D、排毒

正确答案: A 3 五行中()在中央。 A、金 B、木 C、土 D、火

正确答案: C 4 五行中()为白色。 A、金 B、水 C、木 D、火

正确答案: A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的是()。 A、相生 C、相侮 D、相融

正确答案: D 6 一般把过度的相克关系称为()。 A、相生 B、相乘 C、相侮 D、相融

正确答案: B 7 下列选项中,是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所写的书籍的是()。 A、《医林》 B、《脉经》 C、《类经图翼》 D、《针灸甲乙经》 正确答案: C 8 五行中所表现的“因势利导”思想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治疗思想,体现在中医治疗的方方面面。() 正确答案:√ 9 临床上治疗大寒症通常给热药,并嘱咐病人热服。() 正确答案:×

阴阳应象大论

(九) 1 在阴阳的天地之象中,属阳的是()。 A、地 B、女 C、左 D、水

正确答案: C 2 有清代文字学者认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中的“能”是()的意思。 A、胎 B、能力 C、技能 D、机能

正确答案: A 3 ()是统帅八纲辩证中其他六纲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基础。 A、表里 B、阴阳 C、寒热 D、虚实

正确答案: B 4 下列选项中属于阳症的是()。 A、腠理闭 B、身常清 C、汗出

D、能夏不能冬 正确答案: A 5 下列选项中属于阴症的是()。 A、齿干以烦冤 B、汗不出而热 C、腹满死 D、数憟而寒 正确答案: D 6 “能冬不能夏”中的“能”字是()的意思。 A、忍耐 B、机能 C、功能 D、体能

正确答案: A 7 “六经辨证”的方法是由()提出的。 A、黄帝 B、张景岳 C、张仲景 D、王兵

正确答案: C 8 在人体中,阳代表了我们的功能活动,阴代表了我们脏腑的物质基础。()正确答案:√9 阴阳辩证是临床辩证的基本大法。() 正确答案:√ 10 张景岳把疾病分为三阴证和三阳症。() 阴阳应象大论

(十) 1 下列医书中是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是()。

A、《经络》 B、《医林》 C、《类经图翼》 D、《黄帝内经》 正确答案: A 2 下列书籍中,哪部书特别强调“执简驭繁”的思想?() A、《老子》 B、《周易》 C、《中庸》 D、《道德经》 正确答案: B 3 《黄帝内经》很多地方提到的“阴阳”二字其实是跟性生活有关的。() 4 天地环境中,地势低的地方阴气比较强。() 正确答案:× 5 五行的颜色和中国土地上东西南北中土的颜色是相应或者偶合的。() 正确答案:√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 1 《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提到的针刺的阴阳法则体现了一种()观点。 A、阴阳相克 B、阴阳相生 C、阴阳互根 D、阴阳相引 正确答案: D 2 《素问·缪刺论》中“缪”是()的意思。 A、谬误 B、交叉 C、计谋 D、机智

正确答案: B 3 下列和听声音诊断有关的症状中病因属于中气不足的是()。 A、说话语无伦次,不避亲疏,胡言乱语 B、声音沉闷,其声不扬,说话瓮声瓮气 C、说话声低微,有气无力,断续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C 4 诊脉理论中腕横纹往下一寸处称为()。 A、尺肤

B、寸口 C、腕寸 D、寸肤

正确答案: B 5 临床上感冒常开银翘散,银翘散的方子由()味药组成。 A、4 B、6 C、8 D、10 正确答案: D 6 银翘散方子中薄荷可以让病邪通过()排出。 A、尿 B、汗 C、粪便 D、呕吐

正确答案: B 7 邪气是由表及里(由阳入阴)侵犯人体伤人的。() 正确答案:√ 8 胳膊腿的穴位弄错了会出现大的医疗事故。() 正确答案:× 9 用五音系统来判断五脏疾病情况是很多中医著作中的内容,但现在来讲基本已经失传。()正确答案:√ 藏象理论

(一) 1 藏象理论中讲五运六气的是篇章是()。 A、《灵兰密典论》 B、《五藏生成篇》 C、《六节藏象论》 D、《五藏别论》 正确答案: C 2 拿五脏和五行象类比,()象木。 A、心 B、肝 C、肺 D、脾

正确答案: B 3 拿五脏和五行象类比,()象土。

A、心 B、肝 C、肾 D、脾

正确答案: D 4 拿五脏和五行象类比,()象水。 A、心 B、肝 C、肾 D、脾

正确答案: C 5 肾开窍于(),其是肾病理现象的外在表现之一。 A、耳 B、口 C、眼 D、鼻

正确答案: A 6 《医林改错》是下列哪位医家的著作?() A、张景岳 B、王兵 C、王清任 D、张仲景 正确答案: C 7 藏象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 正确答案:√ 8 藏象的概念最早源于《五藏别论》篇。() 正确答案:× 9 清代著名的医学改革家王清任认为《黄帝内经》对脏腑形态的描述是不正确的。()正确答案:√ 藏象理论

(二) 1 古中医学中把既不属于藏也不属于腑的器官叫()。 A、奇恒之府(腑) B、别类府(腑) C、中焦之府(腑) D、第七腑 正确答案: A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五脏的器官是()。 A、心 B、肝 C、脾 D、胆

正确答案: D 3 下列选项中属于奇恒之府(腑)的器官是()。 A、膀胱 B、大肠 C、三焦 D、肾

正确答案: C 4 我国古人对脏腑区别的认识是基于()。 A、古书记载 B、原始的解剖 C、国外的发现 D、凭空臆想 正确答案: B 5 藏(脏)的功能是()。 A、储藏精气 B、传化饮食物 C、制造经血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A 6 府(腑)的特点是()。 A、藏而不泻 B、泻而不藏 C、藏泻并举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B 7 现代解剖学中还无法对应上的器官是()。 A、肺 B、脾 C、肝 D、三焦 8 中医的藏象学说完全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确答案:√ 9

《五脏别论》出现之前,古代对脏腑区别就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说法。() 正确答案:× 10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很好的肠吻合术。() 正确答案:√ 藏象理论

(三) 1 藏象理论所包含的几篇内容中,()把人体脏腑以社会各层官职比拟,给人体内脏封官,以此来比拟脏腑的功能特点。 A、《灵兰秘典论》 B、《五脏别论》 C、《六节藏象论》 D、《灵枢》 2 藏象理论中,把()称为将军之官,主管谋虑。 A、心 B、肺 C、肝 D、胆

正确答案: C 3 藏象理论中,把()称为中之官,主管决断。 A、心 B、肺 C、肝 D、胆

正确答案: D 4 藏象理论中,把()称为仓廪之官,负责人体营养的的供给。 A、脾胃 B、膻中 C、大肠 D、小肠

正确答案: A 5 ()负责人体悲喜的上传下达,又被称之为心包。 A、脾胃 B、膻中 C、大肠 D、小肠

正确答案: B 6 从《黄帝内经》开始把我们的脏器称为“官”,这为现在应用的“器官”奠定了基础。()正确答案:√

7 现代医学已经对胆有了清楚明确的研究和认识。() 正确答案:× 藏象理论

(四) 1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出自()。 A、《灵枢·胀论》 B、《灵枢·本神》 C、《素问》 D、《五脏别论》 正确答案: A 2 下列选项中,()主要讲的是运气学说。 A、《灵兰秘典论》 B、《五脏别论》 C、《六节藏象论》 D、《医林考错》 正确答案: C 3 “生之本,神之变也”说的是()的基本功能。 A、心 B、肺 C、脾胃 D、肾

正确答案: A 4 “气之本魄之处”说的是()。 A、心 B、肺 D、肾

正确答案: B 5 皮肤干燥粗糙,毛发比较脆,属于()不足。 A、肺气 B、肝气 C、脾气 D、肾气

正确答案: A 6 ()是人能够耐受疲劳的根本。 A、肺气 B、肝气 C、脾气 D、肾气 正确答案: B 7 “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是对一年中()的描述。 A、春三月 B、夏三月 C、秋三月 正确答案: C 8 《素问考注》是日本学者对《素问》所做的注。() 正确答案:√ 9 心是人能够强有力的根本。() 正确答案:× 10 五气和五味是五脏六腑包括人体生命活力的来源。()正确答案:√ 藏象理论

(五) 1 下列不属于对三焦功能的比拟的是()。 A、雾 B、沤 C、渎 D、注

正确答案: D 2 中医学上把三焦的一整套功能称之为()。 A、气化 B、腐熟 C、发散 D、排泄

正确答案: A 3 《素问》认为三焦是没有相应的脏为表里关系,它是只是个孤腑。()正确答案:× 4 张景岳认为三焦是人的整个体腔。() 正确答案:√ 5 中医脏腑的概念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脏器的概念是一样的。() 正确答案:× 藏象理论

(六) 1 “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出自于()。 A、《脾胃论》 B、《五脏别论》 C、《六节藏象论》 D、《灵兰秘典论》 正确答案: A 2 “气以壮胆,邪不可干,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出自()。 A、《脾胃论》 B、《五脏别论》 C、《医参》

D、《六节藏象论》 正确答案: C 3 胆“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于此也”体现的是()对胆的认识。 A、张景岳 B、张仲景 C、王兵 D、黄帝

正确答案: A 经脉中,()经过人的头部,走前胸。 A、足太阳 B、足阳明 C、足少阳 D、足太阴 正确答案: B 5 阳为表,阴为里,半阴半阳为少阳。() 正确答案:√ 6 有人认为胆的经脉布在人体的背部。() 正确答案:× 藏象理论

(七) 1 下列选项中,可以反映肝的气血盛衰的是()。 A、指甲 B、手臂 C、眉毛 D、双脚

正确答案: A 2 ()主肌肉,人肌肉是否丰满与其有直接关系。 A、心 B、肝 C、脾 D、肾

正确答案: C 3 ()主骨,其气可以补骨髓。 A、心 B、肝 C、脾 D、肾

正确答案: D 4 ()味吃的多了容易造成脉中气血凝滞。 A、甘 B、咸 C、酸 D、苦

正确答案: B 5 肝主筋,筋如果出了问题往往是肝血不足造成的。()6 内脏下垂是肾气虚导致的。() 正确答案:× 7 肾的光华表现在头发。()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

第18篇:《黄帝内经》学习心得四则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四则

南方中药港 2008年5月26日

一、《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

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术数新解

术数者,历代医家多理解为医术与方法。如马蒔注:“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而原文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者,万事万物之规律,体现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消长律。即经之养生法,强调“法”字,是因为其重要,万物之灵也必须严格遵守之,否则必遭疾灾,甚则丧生。然而如何识而知之——自然和人体之道,须以“术”御之。何谓“术”,方法手段而已,如医术(方法,包括养生术等),天体运行之术,气术(自身律等)之类。“数”者,计数也。此言人体养生法非言共性而强调个体之数,因人而异。古人言“数”而不言“量”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法和古代中国人认识也界于西方不同。“道法阴阳”是总则,阴阳生化论是阴阳=2n,而认识过程变量2n=阴阳,其核心点在于以阴阳定性为主线,以层次作为定量指标,故为总纲也!此“数”当理解为变化之不同,量体裁衣,此“术”适于情况变化而随之变化,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之义,演伸而论当属个体化防治疾病之先河。再者,中医所谓定性而量,强调“数”之变化,诊断、治疗无一不注重

之,只是非如现代医学那样去认识而已,其虽欠清晰,但直接而具体又胜于彼,有其合理的科学内核。因此,定数中医学应在本世纪很快诞生。

三、虚邪新义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当属四时不正之气,引申为邪义。但经中尚有:“邪气盛则实”邪当为实,何以冠称“虚邪”,又称“精气夺则虚”。笔者以为此“虚”是与“贼”同义,形容词义。虚贼于内是引邪内入或内乱致病的前提与条件,虚贼之因当责之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之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为明注,也是体现《内经》强调人体的正气的突出地位。为何要“避之有时”?中医另一学术观点十分强调正邪斗争,正与邪相对而言,常则为气,病则称邪。邪有内外之别,外来者众,人人皆知,孰不知内外伤人才是根本之途,现代微生态学研究证实人体机体细胞数为1013,而寄生在人体内细菌细胞数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键在于机体情况而非仅局限于致病菌,中医治病之理也,非立足于斯也。我们在任继学教授的带领下抢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着中医学辨证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变的,4天炎症吸收达70%,西医教授对此佳效茫然不解,我们根本不晓得何药去杀SARS病毒,而只立足于“病人”。内邪理论与外邪理论截然不同,当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另“虚”字当理解为机体卫外功能紊乱为是,非谓“精气之本”,外感病证皆然。对邪风要加以“斗争”,而非回避,言“有时”即含此义,此也是锤炼人体“正气”御邪能力的体现。

四、气脉常通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述生殖问题谈及,然而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有必要述而挥之。年老之人“气脉仍然通畅”,加之“肾气有条”可保持生殖能力,然而对于人类的健康必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气”应泛指而不能局限于气血,呼吸之气的畅达,气机的有序,气化的正常承制亦当包含其中,脉指血脉,包括大经,细络,血脉等,近世活血化瘀研究为明证。(来源:39康复网)

第19篇:黄帝内经 养身俗语

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

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 :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14.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15.古人曰“读书也是保健的方法”。读书养生:“病须书卷作良医”陆游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体气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读之,亦足以养病。”

16.《黄帝内经》养生五难: “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此为五难;五难绝,寿自延。”康熙皇帝养生经:“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十常即为:齿常叩,津常咽,鼻常揉,耳常弹,面常搓,足常摩,肛常提,肢常伸,十常运动。四勿:吃饭勿言,睡觉勿语,喝酒勿醉,色勿迷。[4]

第20篇:黄帝内经讲稿2

2、中医与日常生活

好!上次我们讲到,就是在北京城的北面,实际上开了两个门,一个叫安定门一个叫德胜门,那么实际上在北京城的过去这九个门,每个门实际上要走的是不同的车,都是要求得很严格的,都是从中国文化的那个角度去安排的。比如说走崇文门的车,只能是一种车出入,就是酒车。那么酒车,酒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边,它意味着生发。那么宣武门只许走另外一种车就是刑车,因为它这边守的是肃杀之气,它是按照它的气机去运行的,那么在安定门和德胜门,这两个北门一般的来讲,从风水学上来讲,北门是不可以开的。为什么呢?因为北方主收藏,收藏就是要藏得住,我们原先讲,就说的南方的疏布是做慈善,然后到了北方就是收藏,收藏的基本上都是你的心爱之物,是你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拿出来给别人看的,是要藏得住的东西。类似于我们的肾精,我们的肾精藏得越足,我们的本钱越足的话,我们向外散的东西就会越多。可是恰恰北京城的北面开了两个门,一个安定门一个德胜门,那么这两个门在两种情况下开启,平常是不允许开启的,开启的时候,这个是出兵打仗的时候,出征的时候开的是安定门,所以我们都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什么能够使它,就是它要出去打仗的话,它首先要心神非常的有定力才可以,那么什么可以使人有定力,就是出征打仗的车,再反过来想,这是得胜凯旋回来走的道是德胜门,就是回来的时候走德胜门,出去走安定门,有出就得有进。大家看这是北方的含义,北方的含义就是说,你这儿藏是一定要藏的,但是万不得已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出有进,不可以只出不进,这是北方的内涵。

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最安定呢?用中医的角度来讲,只有肾精足才能够有定力,如果你肾精不足,你的定力就不够。比如说我非常,就是有一些老板,有一些企业家特别有意思,他们在锻炼员工一种精神,是什么呢,他在培养员工,说你们一定要练出来,泰山崩于前而不乱,这个境界太高了,这个老板简直是很厉害,他非要让他的员工一个个遇到事以后镇定自若,可是要真想练出泰山崩于前而不乱,你们试想谁能做得到,应该来讲我们在座诸位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到,这在古代在老子的书里说,有一种人能做得到,就是婴儿,但是你们,这个以后我们会讲,你们会认为婴儿是不懂,不是这样的,是婴儿的精气特别足,所以他不会乱,而你早就吓得哇哇大叫了,那么你的肾精不足的话你就根本做不到泰山崩于前而不乱。现在我们的人,门响一下,哐当一下,你都能吓一跳,拍拍桌子你都吓一跳,你还别提泰山崩于前而不乱,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一点也可以做到,就是说可以做一方面的一个练习,叫做什么呢,中医里边讲一句话,叫做习能胜恐,就是习惯,我们恐惧,我们不安定,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内心恐惧,而我们的恐惧从哪儿来,是由于肾精不足而来。那么中国中医学里边讲,习惯可以战胜恐惧。这个老板就有可能要做一件事,就是天天从那儿啪啪啪拍桌子,员工听得久了,今天他进来,他拍一下,把他骂一顿,明天再拍一下,把他骂一顿,慢慢的员工真的就不怕了,进来他都有心理准备了,一进去他就啪桌子,我就不用怕了,这叫习能胜恐。而实际上我们以后会讲到就是人只要闻木声则惕然而惊,你听到一点响声就害怕的情况下,那就是我们的胃肾病,是胃气不足和肾精不足的象,所以这是安定的问题。那么得胜你要想得胜的话,关键的问题也是要精足,精不足的话,肾精如果不足的话,你靠什么来得胜。这都是打仗,这是走这两个门,同时还有一点,在这个地方,这边还属于什么呢? 春,所以大家都能联系在一起,春、夏、秋、冬,然后中土是长夏,就是它运化四方的,长夏就是夏天过后有一个季节,它正好是把开花的过程,变成结果的过程,那个过程叫做中央脾土。它要能把开花变成结果,这就是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化这个功能能够做到,通过脾的运化功能来做到,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我们既然是在山东,大家都一定要清楚,我们山东比如说有个泰山,其实大家仔细想一想,那么在秦皇汉武的时期,都有一个国家很重大的一个事件,就是真正伟大的帝王一定要封禅泰山,那么这个封禅泰山是从哪个意义上讲呢,就是说泰山实际上在五岳当中并不是最高的一座山,对吧,可是为什么都要封禅泰山,为什么不跑到西岳去,或者跑到中岳去,我们中国不是讲中土的吗,你干嘛不跑到中土去,中岳去,不是这样的,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他封禅泰山,实际上作为国君,他要掌握的国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国家的生发之机的问题,所以这也是东方的含义,也是为什么要封禅泰山的含义。比如说中国古代连打仗都是这样,因为鼓声是主生发的,嘭嘭嘭敲鼓。所以记着打仗的时候,刚开始一定是敲鼓,敲鼓就能够振奋士气,打仗开始前敲鼓,嘭嘭嘭敲鼓振奋士气,让他的肝气上来,然后让他可以往前冲,然后同时这边到该收兵的时候,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什么,鸣金收兵,鸣金收兵一定是吹号,就开始收兵。实际上鸣金收兵就是要收了,收敛了。因为西方属金要收敛,所以你要把这个东西懂了,实际上就是《黄帝内经》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开篇全都是在讲东西南北和春夏秋冬。

《黄帝内经》这本书,真的是很奇怪的一本书,它在很大程度上,它并不是讲怎么治疗一个疾病,而它讲的是,它更像一个老师,它在引导着我们,告诉我们,怎样去顺应自然的力量,那么所谓自然的力量,自然它是有这么一个顺序在里边。另外一点大家去想一想,就是说其实从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可以感悟出很多很多的东西。

比如说大家去想一想,我们人体的中部在哪里,按说人体的中部,很多人都会说就是说在肚脐,其实肚脐叫做神阙穴,那么它实际上是连接着先天和后天的一个很根本的一个地方。但是它并不是人体的中部,肚脐是神阙穴,它已经先天的这个神,当你剪掉脐带以后,它这个地方,先天的神明已经缺失了,所以肚脐是叫神阙穴,而且肚脐这个穴位是只

1 可以灸法不可以用针刺的,你不可以再刺伤它的这个地方。那么到底人的中部在哪里呢?大家仔细想一想,所以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大妙处,实际上我们人体有一个很奇怪的穴位就叫做人中,这才是人的中部,为什么?反过去你们去想现实生活当中你们好像都懂点中医,都会说人昏倒了要掐哪儿呢?掐人中对不对?可是为什么掐人中呢,我问过很多人,很多人都说掐人中,说那是强刺激。那么要是假如说是强刺激的话,我打你一棍子也是强刺激,我扇你一个嘴巴子也是强刺激,我干嘛非得掐这个地方?而且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人中?这个地方太高了,它在这个地方,那么它怎么能叫人中呢?实际上这个只有中医的理可以把这个解释通,就是说它实际上是我们人体里边最大的两条经脉的连接点,哪两条经脉呢?一个就是督脉,督脉是起于会阴,会阴就是我们的前后阴的正中间那个,其实不是在那个点上,是在那个点的里边,是在我们身体的内部。它督脉是起于会阴,然后沿着我们的一支是从少腹往上走,一支就是从长强穴从我们背后的尾椎骨的最后一个穴位一直上头,一直是这样下来到人中。人的脊柱,那么这条经脉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它主气。那么督脉在很多程度上它对男人来说是决定他的生殖,因为它也上脑,它也决定他的生殖,决定他的脑髓,决定他的肾要腰脊、脊柱、脊髓,这些方方面面都是由督脉来决定的。所以说男人能不能生孩子要看督脉,另外一条经脉就是任脉,任脉是在我们人体前部的一条正中线,那么它一上来以后呢,到最后,大家看旁边这个小图,实际上它是到嘴唇的这个里边,也是从人中这儿交汇的。那么现在大家都知道,任脉是主血的,它是人体最大的一条阴经,这两条经脉都算奇经,奇特的奇,是属于奇经八脉里边的东西,那么所谓奇经,十二正经是人体的正常的生理的一个现象,而奇经八脉可以说是人体的一种很特异的方面的一种能量,甚至可以说它是元气的储存地。那么像在这种地方,它基本上是可以决定你人生很重大的一些事情。比如说生育胚胎,所以任脉妇科病要不好治的话,妇科病的治法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任脉,就是女人的生育也是由任脉所主,而男人的生育是由督脉所主。那么我们的人中,恰恰是任督二脉的交汇所,所以在这儿交汇,所以为什么人昏倒要掐人中呢,所谓你昏倒实际上是《易经》卦象里的一个卦,就叫阴阳离绝卦,就是阴气在下面,阳气在上面,就是你的阳气唰地走了,阳气在上,阴气在下,这样就属于阴阳离绝。那么这种情况下,我必须通过强刺激人中这个穴位,把你这个阴阳再重新和合,我通过压迫它,然后你的气血再重新调上来,这个卦象叫什么呢,这个卦就叫做否卦。而我通过掐人中以后,我重新给他转过来的象,是什么呢?就是泰卦。这就是属于阴阳合和卦,因为阴气是下降的,阳气是上升的,这样阴阳合和的话,人体就能够清醒过来,所以人中这个穴位,在人身当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什么说它重要呢?就是说它关系到我们人体的两大经脉的一种交合,就是阴阳的交合。所以人中的真正的象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人中应该以深、长、宽,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人中就是我们阴阳二脉的交通的沟渠,如果你阴脉和阳脉交通的沟渠又宽又长又深的话,说明你这个人的气血的交通的能力特别强,你如果这个气血的交通的能力特别强,那么它就关系到两个方面,所以人中另外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寿宫,一个叫子庭,就是说你人中,你这个阴阳交合,气血交合的能力强的话,人的气血旺盛,你的寿命就长,如果你阴阳交合的能力强的话,你的精就足,你就能够生育后代。所以从人中这个象,就可以看出你的寿命和你后代的问题,所以这在古代相书里人中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相,就不用再去查你的长寿基因,实际上就看你这个相就可以,这也是中医之道,它会告诉你,你要怎么去通过外部来看你内部,这也就是说我们人体的内部情况一定会在人的体表上有所表现,你看到了外部表现,你就知道它的内部表现是怎么样的,这就是人中的意义,就是看你的寿宫和子庭。大家不要担心,不要回去一看,说,我这个人中太短了,我很短寿或者怎么样,不要有这种想法。那么可能你生命会很短,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人中的长、宽、深,它跟一个东西有关,就是如果你最近非常要命的糟蹋你自己的身体,你的人中自然会变的扁平,就会变平了。如果你真的很养自己的话,知道自己去养生的话,那么你的人中慢慢慢慢地会变得深一些。因为你这样把你的气血养足了,它这个渠道不就通了起来,这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呢,你不仅可以从天地之象去看待我们人体和人体内部的一些变化,甚至包括我们人体的外象,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我们身体里边的一些问题。所以有一句话就说,这个人中啊大家一定要看,这个人中在泰卦里实际上就是这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以人中为界,我们的下边三根阳爻,就是我们的前阴,我们的嘴巴和我们的后阴,嘴巴,前阴,后阴是三根阳的单穴,然后上边是两个鼻孔,两个鼻孔两个眼睛两个耳朵,这是双穴。所以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还有一点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还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的夏天,因为阳气全浮跃在外,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一个格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夏天反而要吃一些温热的东西,夏天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是消化能力最弱的,所以我们夏天要吃一些姜类的温暖的东西,宣发的东西。那么等到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内敛,所以在我们的人体内部,脾胃就要形成一个内热的格局,反而冬天我们可以吃一些滋补类的东西,同时吃萝卜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保持一种清凉和通畅,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可以往下顺,所以这是从日常生活当中,都是可以认识到方方面面的东西,这也是《黄帝内经》教给我们的一种养生之道。

那么下面就要讲一下关于中医与日常生活,我们几乎都讲了,还有一个仁义礼智信的问题,我们刚才讲了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讲仁义礼智信,实际上也是从这个图里来的,仁义礼智信,那么东方,东方为生发之机,所以包括我们的这个仁义礼智信,也是从身体当中来,比如说仁就是东方,就是你一点点善念,你生发出来的一点点善念,你这一点点善

2 念将来就可能影响你的很多东西。然后义是什么呢?义,所谓义气大家去想一想,义气就是我不要的东西,我白送你的东西,我替你两肋插刀,对吧,我不要求你回报,所以义就主散,就是散,就是我白送你东西。然后礼呢?礼就是西方,礼就是约束,说我们要如何约束人性,也是人性的收敛。然后智,所谓智慧都是从哪来的呢,智慧是肾精的外现。那么信,是中央脾土,大家看信这个字,实际上就是人言为信,什么叫人言为信?就是人说的话要真实,要可靠,它就像什么,就像土地一样真实可靠,土地是从来不骗人的,你只要撒下了种子它就发芽。所以这也是仁义礼智信的这个概念。那么另外一点就是说,我们以后还会讲到,肾实际上还主这个志,就是肾的神为这个志,我们原先说过,就是假如你志气的大与否,志气大不大,智力高不高,实际上都跟我们肾精足不足有关。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经常会发现,小孩子的志气就特别高远,妈妈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宇航员,现在让你去当个宇航员,你自己心里都哆嗦,我上去行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这里边的感觉,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就说的小孩子为什么志向大,小孩子精足,我们在座的诸位,为什么现在就想着赚钱,实际上我们的志向已经不想去当科学家了,我们已经没有很高远的志向了。我们就想维持生计,就想觉得我再多赚点钱,再比别人好一点就可以了,实际上这已经显出你肾精不足的象了。那么到了老了以后呢,我们会经常怎么说,老了以后就说能活着就行了,对吧。我什么也不求,精几乎快没了,精快绝了这个象。所以记住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就会把这些东西理解了,把东西南北理解了。然后我们生活当中,心肝脾肺肾这些都慢慢都可以会理解。

好,下面讲一下《黄帝内经》到底讲什么,实际上《黄帝内经》的第一点叫顺其自然,我个人认为就是说的它是在讲顺其自然,那么顺其自然,什么叫顺其自然,这句话说起来很好说,但是这四个字,要想做起来就很难,所谓顺其自然,后面我加了一句话叫因天之序,所谓天的序大家一定要记住,天的序就是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从冬再到春,这就叫天的顺序,这个顺序是永远不会变的。那么你人体也要顺应这个顺序。顺其自然这话说起来太容易了,但是我们做起来就很难,现在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身体不健康,都因为我们不顺其自然,比如说顺其自然就讲,春天花开了你如果折断一支,你秋天就少收一个果,那么这就是你自己做任何事情,你都要想,想清楚这五个点,你到底在那个点位上,你如果是在春天的话,你就不要想着你明天就收钱,你这么想好像挺有为,实际上你什么也做不成。因为春天的时候就是生发,你要在生发的这个层面上,你就只想着生发,你别想着收敛。如果在收钱的这个程度上,你就只想着收敛,你就别想着生发。那么当然最好的状态,就是这个四象全有,那就是最好的。那就叫见群龙无首吉。这几个都是龙,无首,吉了。这是一点,那么这就是《黄帝内经》的第一点,就是说你在这做事做人的当中,你一定要保持着这种情志,就是你到底在那个点位上。第二点它就强调的是健康长寿靠自己,一定要记住健康长寿不靠药,不靠别的就靠自己。所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黄帝内经》在很大程度上是讲医道的一本书,所以它实际上在告诉你,健康实际上是一个积精垒气的过程,靠的是吃好睡好,这个以后我们马上要讲,靠的是吃好睡好,消化吸收都有了,人们才可能健康。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中国人实际上是把比如说万恶淫为首,它把性事什么跟身体健康相关,把情绪也跟健康相关,实际上它就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会影响人的身体,这也是我们以后要讲《黄帝内经》的时候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同时就说的是什么,其实真正的医疗保险就是精神文明,因为疾病和生活密切相关,与人,人性也非常的相关,所以要调理好生活,调理好身体,才能调理好你这个人。第三点就是天人合一,大家一定要记住,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自然法则在人身上都会有体现,也叫做有诸内必形诸外。你的内部表现是什么,外边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中医有望闻问切,看你一眼就很清楚,因为你的内部的情况,在你的身体上会有所表现。所以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人一定要跟自然和谐,它的和谐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这是天人合一的意义。所以中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天人合一。好,谢谢大家,今天就到这里

《黄帝内经教学计划范文.doc》
黄帝内经教学计划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