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地道战教学设计

2020-04-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冀中的地道战

冀中的地道战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并体会分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东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包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已不是难点,但是教学时一定要提示同学讲究方法,尤其是背诵。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二)理解“如果„„„就„„„”和“不但„„还„„”的句式,然后造句。

(三)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四)了解记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三、了解记叙方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五.

(一)请同学边听边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

以“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为例组织同学们讨论分号的用法。

首先从字面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它们的关系,由此体会分号的作用和用法。

这句话前后两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关联词的用法,并造句。

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都有相应的关联词相连。

“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跑。”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句子“如果敌人放毒气,”是已经放了,还是没有放,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就„„”的句型前后是一种假设关系,句子的前一部分假设一种情况,后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的结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还有:“即使„„也„„”,“哪怕„„也„„”。

再出示一句话,请同学分析理解。“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这句话前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是什么关系?

推荐第2篇: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2.学习理清课文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导入

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 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的?

二、新授

(一)导学生字,明确学习目的。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生自由发言。

(明确: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 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 “孑口”有什么作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何理解?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予以点拨。) 3.总结段意。

学生概括后教师点拨。

(明确: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予以点拨。)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练习

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

2.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五、作业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家的庭院的结构和特点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2.了解记叙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记叙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自学。大家要发扬小组合作精神,有疑难要在小组内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二、新授

(一)把握主要内容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了解记叙方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包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了解词语用法。)

三、练习

1.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

(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四、总结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推荐第3篇:冀中的地道战

六年级语文上15《冀中的地道战》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四、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五课冀中的地道战。板书:15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勾画,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推荐第4篇: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

《 冀中的地道战》 说课稿 东沿村小学

陈玉苹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地道战”这种战斗模式打击日本侵略者。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激发学生的学国热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要把重难点讲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对课文的重难点比较难以理解,因此要采取一切办法,一切手段把课文讲透。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思路以素质教育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指导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四、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课件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八、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

(二)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1)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播放电影片段)(2)地道战的作用是什么?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分组讨论:

(1)地道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破坏?(播放电影片段)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

(3)冀中人民怎样通讯联络?(“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

3、齐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说一说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三)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欣赏歌曲《地道战》。

(四)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战的产生——为了粉碎“扫荡”

地道战的作用——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地道的特点 历史地位

推荐第5篇:冀中的地道战反思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它要求我们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同时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那么,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来说,怎样让学生全面、清晰地在头脑中形成对地道战结构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地道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特殊作用呢?

让学生自读自悟、分小组合作,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全面了解地道战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人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力。然后,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地道的式样、构造及特点。

由于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有大洞、小洞、出口、气孔、迷惑洞、孑口、厕所住人地等,构造非常奇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地道里面的构造,同时设计一个情境“假设有一队日本鬼子进村并且发现了地道,他们会有怎么样的遭遇以及村民们又将怎么样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文字描述,作简单的介绍。这样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读得是那样的仔细,边读边画,出口、大洞、小洞、岔道、孑口、气孔、迷惑洞,每一部分的位置的设定,能来源于对课文描述的仔细研究和思考。学生非常投入,再一次经历了一次实践创造“地道”的过程。小组讨论后,指派组内代表还要作详细介绍。

推荐第6篇:6、冀中的地道战

6、冀中的地道战

一、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妨碍”、“奇迹”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写作方法。

4、有表情地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本课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学会、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写作方法。

四、时数安排

本课用四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过程:

1、介绍故事片《地道战》

2、请一位看过的同学讲一讲

3、揭示课题

冀中的地道战

(三)新授过程

1、初读课文

(1) 教师示范读、领读 (2) 让生自由读

(3) 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扫除生字词障碍 (1) 指导拼读 (2) 书空练写

(3) 借助字典,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

3、指导预习

(1) 想一 想为什么说冀中的地道战是个奇迹。

(2) 把具体介绍地道式样和特点的几个自然段找出来,做上记号。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与复习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2、检查阅读情况

3、检查预习情况

(三)新授过程

1、讲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疏通句子。 (2) 教师导读 (3) 师串讲

冀中地道战产生的时间

原因

作用

(4) 归纳:主要讲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2、讲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1) 默读

(2) 说说地道有哪些特点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熟读 详细理解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与复习

1、检查阅读

2、说说冀中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三)新授过程

1、讲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1) 默读 (2) 师讲读

地道的总体结构:“地道”、“洞”、“气孔” 地道的出口

冀中人民通过地道用各种办法粉碎敌人的破坏

地道里通讯联络的办法

2、讲读第八自然段 (1) 梳理句子 (2) 老师导读

找出与第一段相呼应的句子 理解句子的意思

(3) 归纳:主要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2、做思考与练习

第四课时

练习课

(一) 读读写写

横 妨碍 嫌 纺车 理 搁 漏 迷惑 智慧 奇迹 教学过程:

1、读读词语

2、想想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用“妨碍”、“奇迹”造句

(二)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妨( ) 访( ) 纺( ) 防( ) 仿( ) 防( ) 教学过程:

1、辨别同音字

2、区别不同意义

3、组词

(三)“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联系你学过的电影、电视,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教学后记:“地道有哪些特征?”作为教学重点,更进一步了解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写。

板书设计: 冀中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原因、原因。

地道战

地道的总体结构:“地道”、“洞”、“气孔” 地道里通讯联络的办法

推荐第7篇: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

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

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是本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的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一部分说明冀中的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地道战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课文中间的重点部分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情感目标: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认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全文的叙述顺序和具体描写地道式样及特点的叙述顺序)。

二、说教法、学法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决定不采用从段到到篇的程序教学,而是抓住教材内容,运用“以读代讲”、“点拨议论”的方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这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记叙了什么事,具体介绍了什么”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把它写具体的”这些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展开讨论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并使用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描写古代战争的《赤壁之战》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2、解题:冀:河北简称,冀中:河北地区中部,指冀中平原。地道:在地下挖洞,形成通道。

3、简介背景知识,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在抗日战争中,我国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分不清哪是正规军,哪是游击队,哪是老百姓,因此,他们就采取了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把我抗日力量铲尽除绝,所以叫“扫荡”。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变地进行还击,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因为我国河北省中部是平原地区,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敌人,又有力地保护了自己。

4、提问: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指名读读生字新词。

3、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1)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地道的?(3)作者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4)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指名说说课文描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2、全班讨论:全文的重点写了什么?重点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弄清全文的写作顺序。(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是全文的重点;最后对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3、引导学生在交流时画出描写地道式样和特点(地道的式样,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和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的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

4、讨论: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让学生知道是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写的。) ②这样的表达顺序的好处是什么?(使学生知道这样的表达顺序,使复杂的冀中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让人读了以后对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5、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两点,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智慧:分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里指对付敌人的办法。无穷无尽:没有终点,没有限度。尽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结合体会自由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找机会看看《地道战》这部电影。

推荐第8篇:《冀中的地道战》习题

一、给下列句子中蓝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透:(1)渗透,穿透;(2)暗地里告诉;(3)透彻;(4)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5)显露

1.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 )

2.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

3.这朵花白里透红,美极了。

虚:(1)空虚;(2)空着;(3)虚假;(4)虚弱;(5)虚心;(6)因心里惭愧或没有把握而勇气不足

4.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

5.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6.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惧,敌人只能虚张声势。

二、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 )敌人来了,我们( )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

2.人藏在洞里,( )不气闷,( )不嫌暗。

3.( )进了活道,敌人( )过不了关口。

4.在地道里( )有警戒洞,( )有迷惑洞。

三、在括号里填适当的词。

粉碎( ) 创造( ) 发现( )

坚持( ) 打击( ) 封锁( )

四、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1.敌人尝到了地道战的厉害。( )

2.为了解决这项技术难关,他们尝试过多种方法。( )

3.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 )

4.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也就踏实了。( )

五、缩句。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2.冀中人民创造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介绍任丘的地道是按( )、( )、( )的顺序来具体介绍的。地道中的洞有五个特点:( )、( )、( )、( )、( )。

2.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想出了许多妙法,粉碎了敌人的破坏。如:( )可以防备敌人的火攻;( )可以粉碎敌人的毒气攻;( )可以对付敌人的水攻。

3.地道的作用一是( );二是( )。

4.冀中的地道战是我国( )的一个奇迹。

答案:

一、1.(1)2.(4)3.(5)4.(1)5.(5)6.(6)

二、1.如果......就 2.既......又 3.即使......也 4.不但......而且

三、粉碎(阴谋);创造(奇迹);发现(问题);坚持(斗争);打击(敌人);封锁(消息)

四、1.尝:经历 2.尝:试 3.踏:用踏踩 4.踏:安定,稳定。

五、1.冀中人民挖了地道。2.地道战留下了奇迹。

六、1.地道、洞、气孔。洞顶牢固、数量多、用途广、大、生活设备全。2.洞口准备土和沙;孑口上装吊板;把地道和枯井暗沟连接起来。3.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推荐第9篇:语文教案冀中地道战

语文教案-冀中地道战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发明力,认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三、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荫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深邃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荫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荫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播放情景朗读。

四、总结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必定顺序写的方法;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明白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探究活动

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比如《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鸡毛信》《王二小》等等,召开放事会。

推荐第10篇:语文《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东沿村小学

陈玉苹

《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记实文章,介绍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求我们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同时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利用课件和电影片段辅助教学。在读课文时,采取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读自悟,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习要求。为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先指导学生弄清整篇文章的结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最后一部分对其作出高度的评价,中间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战的样式和特点。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抗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敌情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的易守能攻,设计周密,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使复杂的冀中地道很有条理地表现出来,使人读了对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体会冀中人民的智慧。最后让学生明白冀中的地道战作用: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这是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的奇迹。进一步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第11篇:冀中的地道战语文教案

18*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并从中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描写古代战争的《赤壁之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冀中”指什么?(河北地区中部,冀,河北简称。)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或书中谈谈自己对地道战的了解。)

二、教师简介背景知识。

三、提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思考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冀中地道的?

(2)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点,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3.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式样多,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及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学生交流时,可引导他们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4.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丑)个人画。

(2)选择画得好的在班上展示。

5.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12篇:《冀中的地道战》创新教案(优秀)

《冀中的地道战》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弄清翼中地道的结构,作用,体会它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战争的智慧。

2.培养学生借助课文语句练习表达,学做“小导游”。

教学过程: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知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冀中的地道战

学生交流:

课文首先写了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然后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以及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最后强调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板书: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二、品味语言,感悟文本

过渡: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地道的式样、特点怎样?冀中人民又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道:“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最后自然段又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两个“奇迹”首尾呼应。

“奇迹”是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奇”表现在哪里?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什么特点?你能发现地道“奇”在哪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道式样多:一百多种;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四尺;有许多洞:大洞、小洞;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搁东西、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板书:结构特点

地道

式样

大小

功用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的“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迷惑

、“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到。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的险与窄。)

板书:出口

隐蔽

陷阱

口内

活道

死道

学生默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小组讨论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是从哪两方面写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火攻

水攻

毒气攻)集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进攻的?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也说明了地道的“奇”。)

板书:防御

火攻——土、沙

水攻——连接枯井暗沟

毒气攻——吊板

联络

有线

无线

小结:

(1)冀中人民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地道战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斗形式

奇迹)

板书:前所未有

奇迹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借助示意图练习作小“导游”,介绍冀中的地道战。

三、掌握写法,学以致用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那么这篇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呢?

(先讲地道战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及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课文叙述非常有条理,我们要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内化吸收

1.写一篇《冀中的地道战》读后感。

2.把你家房屋及院落的结构及特点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地道

式样

大小

功用

出口

隐蔽

陷阱

口内

活道

死道

结构特点

水攻——土

防御

水攻——连接枯井暗沟

毒气攻——吊板

联络

有线

无线

前所未有

奇迹

第13篇:18《冀中的地道战》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如何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

2、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地道战是个奇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42-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修筑封锁墙,封锁沟,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二、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说段意

(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

2.板书:地道战的产生是为了粉碎“扫荡”。

3.这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地道战的情况?

理解“奇迹”(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4.课文从哪儿看出地道战是个奇迹?

规模作用(1)保护人民(2)坚持生产(3)打击敌人

三、过渡:

这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下文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说明地道战是个奇迹。

1.指名读第二步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地道的式样,并试着把它画出来。

2.投影显示,对照课文内容,看画的对不对。

3.说说这种构造的地道有哪些好处。

a.不同用处的地道在固定的地点,便于辨别。

b.地道既隐蔽又不妨碍种庄稼。

c.大洞既牢靠,又能容纳很多人。

d.小洞用处多,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

e.气孔设置,隐蔽又透气,透光。

总结: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保存自己,正常生活,坚持生产,足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4.再读第3节。

四、地道不仅能保护人民群众,同时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御敌结构。

1.自读课文第5节,找一找地道中设置了哪些御敌结构。

(陷坑警戒洞迷惑洞孑口)

2.设想:一群日本鬼子进了村,他们发现了一个地道口,请大家读一读第5节,想一想这群鬼子的下场会是怎样的。

3.可用“一...就...”来说话,体现地道结构的巧妙。

“就算...也...”

总结:这样的结构,使地道能攻能守,具有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特点。

五、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毒气攻呀,大家又是用什么妙法来防备的呢?

引读:

敌人用火攻——

敌人放毒气——

敌人用火攻——

六.那么人们呆在地道里是否就一无所知了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请两位同学介绍无线电和有线电。

总结:

文章从奇迹开始,到奇迹结束,展现了地道的一系列巧妙设计,从而说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反映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第14篇:(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冀中的地道战》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以地道的特点为线索,有序地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奇迹,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这篇文章可分三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说明冀中地道战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其作出高度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感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条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教学准备:

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整体上理清条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播放《地道战》片段)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齐读。

(2)会认字:强调“厕”是平舌音,“棘”不要读成“辣”。“任”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rén,另一个读音是rèn。

(3)会写字:注意“妨”的部首是“女”,不要写成“纟”;“栓”的部首是“木”,不要写成“扌”。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板书:不计其数(形式多,数量多)

敌来我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 2.思考课后练习一。 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是个奇迹)

不计其数(形式、数量多)

敌来我走(粉碎扫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有四个意思。第一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讲地道的位置和高度;第三讲地道里有许多洞,功用各别,生活设备齐全。第四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

(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每一段都有“孑口”。)

“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险与窄。)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火攻、水攻、毒气攻)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4)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一个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

(5)“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分析课文,质疑解难,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

(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主题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构造和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怎样进行通信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

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第15篇:冀中的地道战》同课异备3

《冀中的地道战》同课异备3(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清条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战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揭题

(播放《地道战》的歌曲)听,多么雄壮有力的歌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吗?(生:地道战)那你们看过《地道战》的电影吗?还记得地道战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说一说,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

2、释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冀”是什么意思吗?(生:“冀”是河北省的简称)那“冀中”呢?(河北省的中部)

冀中是一片广阔的大平原,美丽而富饶。冀中的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当年的冀中平原,一起去看一看冀中的地道战吧!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大意。

2、课件出示生字词:堡垒庄稼妨碍厕所任丘拐弯

吆喝荆棘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扫荡

指名读,正音。

强调:

会认字:“荆”不要读成“jin”,“任”在本课读二声(学生用“任”的另一个读音组词)

会写字:“妨”的部首是“女”(学生找出“妨”的形近字如:防、纺、芳、仿、坊„„)指导识记生字。

学生齐读生字词。

3、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介绍了地道的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地道的产生及作用;地道的式样、特点;在抗日史上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课文的哪些段落介绍了地道的产生及作用?(生:1–3自然段)

指名读1–3自然段,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指名介绍地道战的时代背景,学生根据资料及课文有关句子了解地道战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理解“扫荡”的意思。)

2、你对地道战有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形容。根据学生地回答,课件出示句子“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你觉得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句话?(生:对冀中人民智慧的赞美)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生:简直)学生练读、指名读。这句话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课文从几方面分述“地道战是个奇迹”呢?根据学生回答师随机板书:不计其数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3、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根据介绍地道的式样及特点的相关段落画地道示意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回答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是什么?

二、深入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哪些段落介绍了地道战的式样及特点?谈一谈你读后的最大感受?(4–7自然段,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

2、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小组合作探究要求,指名读。

要求:

1)、四人一小组选择喜欢的段落合作学习;

2)、用小组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地道示意图或进行表演;

4)、精读课文,将重点句背诵,依据示意图练习作小导游。

3、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各段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地道、地洞、气孔三方面介绍,了解这一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好处;第五自然段结合示意图理解“孑口”的意思及它的作用,进而理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第六自然段指导朗读“敌人尝

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学习句式“如果„„就„„”了解句型前后的关系并练习说话(播放地道战电影片段理解第六自然段)第七自然段理解“有线电”和“无线电”(学生制作“土电话”通过表演理解这一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情感升华

师:正是因为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的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呢?(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来,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师:是啊,“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课件出示《地道战》片尾: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群众之中,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读,学习句式“不但„„而且„„”了解句型前后的关系进一步指导朗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那份自豪,那份骄傲!

第三课时

一、自由朗读全文,重温课文内容

二、练习概括课文主题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三、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3、人民群众还用哪些巧妙的方法和敌人进行斗争?

四、小练笔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五、优秀作品推荐朗读

第16篇:(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冀中的地道战 2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弄清冀中地道的结构、作用,体会它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战争的智慧。

2、培养学生借助课文语句练习表达,并能结合画面或片断,学习做“小导游”。【教学准备】

1.电影《地道战》画面剪辑(可跳跃式播放电影《地道战》,取其中对地道的介绍部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好地道剖面图,播放设备,小广播或话筒。(城区学校可用)

2.布置学生学习根据课文画地道剖面图,小木棒,用卡纸做成小广播喇叭。(农村学校可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参观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不是壮观辉煌的古代建筑,也不是名胜古迹,但它同样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这就发生在1937-1945期间的八年抗日战争时留下的战争遗迹——冀中地道。

2.不过,大家因为都读了课文《冀中地道战》,所以,今天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自己要参观这个地方,更重要的能够把我们所知道的冀中地道,向身边的人介绍,向比我们小的同学知道,甚至向全世界的人介绍,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根据具体的实物和图或者电影片断,来向别人介绍,大家知道担任这项工作的人叫什么——导游,对今天,我们就人人都来当回小导游,我们要介绍的是什么?冀中地道。

二、为了能够做好小导游工作,我们再一次地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浏览、阅读课文。

1.冀中地道哪些地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说一说。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吗?

三、出示地道剖面图或播放片断,学生练习介绍。

(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结合画面)

1.教师示范:欢迎你来到河北省任丘参观,当年,这里是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冀中人民为了打击的日本侵略者,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发明了地道战。地道既能有效安全地保护自己,还能狠狠地打击敌人,这些村村相连,洞洞相连的地道,在抗日战争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用黑板或幻灯打出这段文字,出示图1,师示范导游。

2.看,这些地道离地面有几米深,长十几公里,是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有的连接到村里的水进,有的连接到村里的地里,游击队员们依靠这地道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指导学生结合图练习“导游”。

3.分别出示地道剖面图

1、图

2、图3„„,让学生自由练习介绍。

四、重放电影片断、剖面图,让学生到台前试讲(带上小喇叭,指示棒)。

1.指名学生一个片断或一幅图讲,大家评析,再练习讲。

指名讲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A.提示学生注意,说话的人要力求让别听清楚,听明白,争取有感染力。

进行要结合“导游”说的要求进行,言辞清晰,语句流利,有感染力。

B.注意图的内容,可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讲。

书本中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尽管自由地使用。

2.全班学生跟着练讲,自由练讲。

3.四人一组,各人选自己绘制的一幅图或几个片断,练习讲。

五、活动小结。

冀中地道,既是当年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冀中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地道中,冀中人民还有许多了不起的发明,比如地道的通讯等。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了冀中地道,也明白了当年我中华儿女,在遭受外敌侵略的情况下,是怎样同敌人进行浴血奋战的,这些地道将永远地载入中国革命斗争的史册。

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样做好小导游?

指名说,然后小结:要想做一名好导游,知识要丰富,语言通顺、流畅、熟练。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做小导游的形式,进一步了解了当年在战争的硝烟中中原儿女用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地道战,了解这些地道的式样、结构、用途等,体会了当年冀中人民浴血奋战于敌后战场的英勇顽强,你们愿意做这样的小导游吗?回家后请结合你们自己画的几幅图,练习给身边的人做小导游,行吗?

关于冀中的地道和当年的地道战,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可以去读有关的课外书,或者上因特网查询。可以使用“地道,冀中,地道战”字段进行搜索。

第17篇:(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冀中的地道战 3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后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冀中”?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中部平原。)

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语。

牢固:坚固、稳定。

防备:做好准备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毒辣:心肠或手段恶毒残酷。

吆喝:大声地喊叫。

扫荡:用武力或其它手段扫清敌人。本课指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口:本课指地道里小得只容得下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纺车:手摇或脚踏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的工具。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不计其数: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牢固:坚固、稳固。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岔道:分岔的道路。

转移: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里的构造。

第5自然段: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通道。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结果。

2.课文主要内容: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3.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演示表现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二)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交待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封锁墙地道战)

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

(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层。)

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天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口)

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

学生齐答:奇迹。

(四)学习第三段。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内容。

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

学生读收,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有线电——拉铃)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在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五)学习第四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教师提出问题。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呢?

(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请同学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前后互应的作用。教师板书。

(板书:

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

简直是个“奇迹”——留下惊人的“奇迹”

(六)总结板书,进一步理解课文。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七)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18篇:地道战

《地道战》观后感

最近,我迷上了战争题材的影片,《平原枪声》《闪闪的红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一部部激动人心的影片把我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年的金戈铁马依稀回荡在耳边。中华儿女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斗争诗篇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无数战士把自己留在一个个战场,无数英魂守卫着祖国的土地。看着看着,我觉得热血沸腾!特别是《地道战》,让我百看不厌。看着影片,我时而揪心紧张,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欢呼雀跃。冀中人民的勇敢智慧令人振奋,他们谱写了动人的爱国篇章! 《地道战》这部影片讲述了1942—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扫荡”,施行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以搞垮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高家庄的乡亲们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同心协力,创造了新的战斗方式——挖地道。他们在平原的地下开凿地道,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地上地下连为一体,为鬼子布下天罗地网。地道可神奇了,可以防水淹,防毒气熏,要是哪个地道被敌人发现了,那它就变成了敌人的坟墓——敌人一进入地道,不是掉到深深的水坑被淹死,就是摔落到插满锋利竹签的土坑被刺死,或是被埋伏在旁洞的游击队员杀死,那个场面真是让人好开心。

看了影片,我想说,冀中平原下那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地下巷道是我们抗日战争时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最有力的见证。它们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敌后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辛劳的结果。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一锹一锹地挖,一担一担地挑,一寸一寸地推进,硬是在地下创下了如此宏伟的抗敌工程,这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明知强敌当前,明白敌人装备精良,但他们却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力量给敌人予以迎头痛击。

影片中智勇双全的高全宝,一片忠诚的老钟叔,还有那个民族败类汤司令以及那个穷凶极恶的日本山田队长,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电视中的情节牵动着我的心,有时激动紧张,有时放松开怀。印象最深刻的是冀中人民用墙上的小洞眼左打一枪,右放一炮,鬼子们在十字路口窜来去窜,我和家人捧腹大笑。此刻,我恨不得钻进屏幕,亲手扛起枪,把鬼子打个稀巴烂,好好过把“打仗瘾”。

一个个勤劳淳朴,手无寸铁的庄稼汉,在战火的洗礼下,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把自己塑造成一位位坚强勇敢的钢铁战士。在影片中,我看到了敌人的残忍,看到了团结的力量,知道了正义必定战胜邪恶!更感受到了可贵的民族魂爱国情!

八(2)马晓梅

第19篇:地道战

我家的抗战故事

《地道战》观后感

联系电话 15903705277 指导教师 逯春景 夏邑县郭店乡第一初级中学七一班 夏雅宁

那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抗日战争影片《地道战》。当那“地道战,嘿!地道战„„”这首结束曲响起的时候,我不禁再一次回荡在那战火纷飞的时代――

在冀中平原上活跃着一支毛主席领导的敌后游击队,他们在根据地领导着广大农民群众,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利用地下巷道,巧妙地利用有限而又低劣的战斗武器――红缨枪、铁锹、锄头、火铳把用大炮、机抢武装着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那些地下巷道真是神通广大、神出鬼没;那一个个的“烟盖”的作用更大了,当发现敌人往地道里放毒烟时,地道盖子一下子全都盖上了,敌人放了烟也是白放的,丝毫伤不到里面的群众,而且那些烟还会自动往回倒流,从而让敌人自讨苦吃。地道的作用并不只有这些,它还具有战斗力呢!你睢,若是哪个地道被敌人发现了,那它就变成了敌人的坟墓――敌人一进入地道,不是掉到深深的水坑被淹死,就是摔落到插满锋利竹签的土坑被刺死,或是被埋伏在旁洞的游击队员杀死,那个场面真是让人好开心!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古代人民留给后人的琦丽的瑰宝,那么我们可以说冀中平原下那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地下巷道就是我们抗日战争时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最有力的见证。它们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1 结晶,是敌后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辛劳的结果。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一锹一锹地挖,一担担地挑,一寸一寸地推进,硬是在地下创下了如此宏伟的抗敌工程,这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这些抗日前辈们英勇的打败了一群又一群的鬼子,他们的精神感染了多少人!值得思考的是,而作为一名新世纪中学生的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怎样把这种精神放到现在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呢?

记得《地道战》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位年长者发现鬼子进村,便急忙跑到村头大树下去敲钟,不顾鬼子的威胁与枪口的子弹,毅然地以敲钟的方式告诉大家鬼子的到来!这是什么精神?是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们在现代学习生活中也要发挥这种精神,在学习上帮助别人,在生活上帮助别人,哪怕只是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只有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请为社会的和谐尽一份力吧!

其实,《地道战》中的勇士们也不只会硬拼,他们在平常也会学习。不学只打,是什么仗也打不胜的。更何况在这个知识经济型的社会中,经常学习是一个人的必备条件!我们不仅要课内学,也要课外学。就说咱历史课吧,只是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看教育题材的电影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外补充。另外还可以看书,看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今天”等等。总之,一句话:课内为主,课外为辅。

我们还可以从《地道战》这部电影中明白很多,闭目反思,在当今各种物资充沛、设备齐全的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里,我们的国家面对周边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我们的民族又该怎样面对着世界烈强的窥觑?钩鱼岛的纷争、台海的风云无一不在警示着我们的国人绝不能

2 安于现状,而要像冀中平原根据地的群众们那样居安思危,要不断增强国力,加强国防力量,绝不能让历史重演,要让我们的祖国矗立在世界之巅。

回想起《地道战》中的一幕幕,再联想现在的国际风云,我觉得自己的担子好重好重„„

第20篇:地道战

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群众谋利益写在党的旗帜上,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有了群众的参与,我们国家才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群众路线”是我们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更要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群关系是血肉联系、鱼水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对群众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今天,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冀中地道战教学设计.doc》
冀中地道战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