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2020-04-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8.2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 : 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 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8-2-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图8-2-1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

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

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

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总结、扩展: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堂小结】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

 _____________或_______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  实验方法:理想实验,科学推理。

 不 受

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状态 力的性质叫做惯性

2、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 用惯性 ①跳远时助跑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物②子弹射出后继续飞行

利用惯性 — 体③足球踢出后继续飞行 受

4、举例  力

防止惯性危害:乘车要系好安全带

情况

①_____________

 受到平衡力(F合=0) 

受②_____________

力 作

用受到不平衡力(F合≠0) 物体做变速运动



推荐第2篇:《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推荐第3篇:《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五十一中

刘安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

(2)积极参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进而引申到讨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在“生活·物理·社会”中安排杂技演员走钢丝的二力平衡的实例。考虑到本章是初二下学期的最后一章,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会相应的物理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所以,在“读一读”栏目中作出了相应示范,并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数学推理的方法。 2.教学法建议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直观感性的“实验探究法”,并贯穿启发式和讨论式进行教学。教师启发引导,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2 析实验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科学猜想、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原因、归纳小结,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提高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1.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2.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具:卡片、棉线、铁架台、滑轮、潜水艇模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匀速上升 潜水艇,缓缓降落的“神舟”飞船返回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进而引导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师叙述:在上节课学习中已进一步了解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吗?(引出二力平衡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二力平衡的概念

[试一试]学生对四个场景进行受力分析。

[点拨]四个场景分别为“匀速上浮”和“缓缓降落”,两者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电灯和航天测量船虽然受力性质不同,但都处于静止状态。我们把这两者都称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小结归纳]二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 教师提示:“平衡”概念应包括静平衡(静止)和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两方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猜想]两个力平衡,它的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怎样?

3 [提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可以试着从这三个要素来考虑。

[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课本P88 图10-9),如上图。 (1)步骤1:在线端上挂上钩码,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卡片处于平衡状态?在什么情况下卡片不能平衡?(如下图)

(2)步骤2: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两上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卡片能保持平衡吗?

(3)卡片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卡片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卡片会向两侧掉下 说明两个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教师提出问题: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学生讨论,进行归 总结。

[小结归纳]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八字口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巩 固] 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就是一对平衡力(这和前面讲过的物体的漂浮和悬浮相呼应)。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当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和下沉时,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就是一对非平衡力(这样和前节所学物体上浮、下沉相呼应,又为下节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学习埋下伏笔)。

3.生活·物理·社会

让学生分析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平衡力。 4.“读一读潜水艇的浮与沉”

教师演示潜水艇上浮、悬浮和下沉。引导学生看懂数学推理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自行完成潜水艇上浮直至漂浮的数学推理过程,描述方法如下:

4 ①悬浮时,G=F浮;

②排出舱水, G↓

G <F浮,潜水艇上浮; ③漂浮时,V排↓

F浮=ρ液 gV排=G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当国旗匀速地上升时,下列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旗受到的重力和旗对地球的吸引力

B、旗对绳的拉力和绳对旗的拉力 C、旗受到的重力和绳对旗的拉力

D、旗对绳的拉力和旗受到的重力

2、下列各图中,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拓展]

1、如图所示,天花板上有一个重为9N的静止, 请你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小示受到的力。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一定

) A、保持静止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原来静止的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D、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90

T

2、

3、4

5

推荐第4篇: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第五节:二力平衡

教师:秦文

一、教学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

二、设计思想

二力平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物理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本课知识呢?这需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因此,我选择了实验加讲授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这一课。这一节课的小探究实验,实验器材简单,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器材实验,并自己总结观察到现象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本位”的精神,同时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 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 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 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② 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知道平衡,平衡力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

五、教学难点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

六、教学准备

硬纸板,细线,勾码,滑轮

七、教学过程设计

预习提示: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里的内容由学生学完本课后自己填写”

一、新课讲授:教师提出问题 1.悬挂的电灯受几个力,作用效果如何?

学生回答:两个力,灯的重力和电线对灯的拉力,电灯静止。 2.放在桌面上的书受几个力,作用效果如何?

学生回答:两个力,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书静止。

3.在水平路面上作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受几个力,作用效果如何?

学生回答:四个力,车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小车向前运动的牵引 和地面对车的摩擦力,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总结后提问:这几对力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进一步分析总结得出而力平衡的定义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的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学生朗读定义并牢记

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是二力平衡,分别是哪两个力平衡?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静止在地面上的人,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等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里,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平衡,也就是说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要用到那些实验的器材、装置,实验方案是什么。 按教材P25页图7-22介绍实验器材和装置 指导学生动手试验,并完成下列问题

1、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硬纸板能否静止?纸板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特点?

2、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硬纸板能否静止?

3、把硬纸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块能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学生试验后根据自己观察到得结果自己得到结论,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多名学生互相补充使其完善。要注意提醒学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教师引导:根据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总结得出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课堂练习:找出哪些是二力平衡?

据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如:人站在地面上,水平路面上作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精致的电灯和书各受到哪些平衡力。

三、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指导学生思考课本P26页的“想想议议”

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学生交流讨论,请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际上应表示测力计受物体的拉力,由于静止时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和重力是平衡力,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和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也是相等的,从而得出测力计的示数与重力的大小是相等的。由此教师还可以引申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大小时,还可以在匀速运动状态下测量。

剩余的两个题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让学生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的有关练习A、根据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1、静止悬挂的电灯G=20N,电线的拉力 F=? f=20N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m=0.25kg,桌面的支持力 N=? N=2.5N

3、匀速运动的拖车,F牵=1.5×10N, f阻=? F阻=1.5×10N 学生思考后回答

B、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1、一辆小车受到50N的拉力和30N的阻力,车怎样运动? 匀加速运动

2、一本书 G=3N,桌面对它的支持力 N=3N,书处于什么状态 静止 学生思考后回答 四.本节内容小结

一、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力为平衡力

二、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生完成预习提示,并记忆。

5

5八、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推荐第5篇:《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定稿)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青水初中:叶华春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二力平衡》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分析物体受力研究的需要与补充,是物体受力的一种特殊情况,也是物理中分析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现实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故本节教学内容是力学中的一个重点和关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的探究方法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 难点 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并由此进一步明确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中已经学习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关系,这些内容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这些错误的经验认识对平衡力理解和应用会产生思维障碍。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以复习旧课、提出新问题引入新课,再通过讨论建立平衡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建立二力平衡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力合运动的关系并学会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工具】 木板、木块、滑轮、细绳、钩码。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是如何计算的?

今天,我们就分析一种同直线两力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他们的合力是多少呢? 二.进行新课 1.二力平衡的概念。

分析讨论 :(1)静止在水平桌面的物理课本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平衡力,什么是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二力平衡应满足哪些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

实验探究:实验前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然后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对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参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自主探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分析与结论:让各小组陈述实验结果,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平衡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出问题: 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一定不受力吗?若受到力的作用,这些力一定满足什么条件?请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4.应用讨论。

问题:悬挂的电灯受哪些力的作用?若电灯所受重力大小为200牛,则电线对灯的拉力多大?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

1、

2、

3、

5、

8、

9、10

六、【板书设计】 12 - 6二力平衡 1.平衡力

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同物 ;(2)等大 ;(3) 反向 ;(4) 共线 。 3.平衡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平衡力

七、【教学反思】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把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由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推荐第6篇: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 : 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或录像片段: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 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学生探究性实验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1) 静止悬挂的电灯。2)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3) 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推荐第7篇:二力平衡

5《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二力平衡》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六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与补充,也是物理中分析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现实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故本节教学内容是力学中的一个重点和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的探究方法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

难点 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并由此进一步明确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中已经学习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关系,这些内容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这些错误的经验认识对平衡力理解和应用会产生思维障碍。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以复习旧课、提出新问题引入新课,再通过讨论建立平衡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建立二力平衡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力合运动的关系并学会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教学资源】

木板、木块、滑轮、细绳、钩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自然界是否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3.牛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在现实中物体受了力的作用仍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进行新课

1.二力平衡的概念。

分析讨论 :(1)静止在水平桌面的物理课本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平衡力,什么是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二力平衡应满足哪些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

实验探究:实验前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然后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对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参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自主探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分析与结论:让各小组陈述实验结果,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平衡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出问题: 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一定不受力吗?若受到力的作用,这些力一定满足什么条件?请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4.应用讨论。

问题:悬挂的电灯受哪些力的作用?若电灯所受重力大小为200牛,则电线对灯的拉力多大? 三.课堂小结

12 - 6二力平衡 1.平衡力

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同物 ;(2)等大 ;(3) 反向 ;(4) 共线 。

3.平衡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平衡力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推荐第8篇:《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2012年.9月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推荐第9篇:《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四个具体的例子,采用小组讨论,大组汇报的方法由学生分析总结出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结论,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这是本节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辅以联系生活实际,如:用相同大小的力拉静止在地面的同学,得知:二力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关于这一点大多数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为了完整地认识二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应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状况。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通过力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去分析受力情况,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本节课,我通过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习好的先掌握,然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生帮生”提高更多学生的参与。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并通过例子,结合力的示意图去理解掌握,我只讲10分钟,然后留下25分钟的时间去探究分析。但在练习题的安排上,备课时还要做到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总体感觉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是比较满意的。

推荐第10篇: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

【导入】[课前叫一位同学上来表演“单脚站立”,看他能坚持多长时间,一会儿,该同学失去了平衡]

【师】刚才这位同学失去了平衡,什么叫平衡呢? (静止状态)

【师】你在匀速行驶的公交车上能表演“单脚站立”吗? (能)

【师】如果汽车速度不变,转了个弯,你还能维持“单脚站立”吗? (不行)

【师】谁来说说物体的平衡状态包括哪两种状态?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很好。还是回顾一下牛顿第一定律,但第一定律说物体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以维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不受外力的情况下)

【师】那刚才这位同学单脚站立时有没有受到外力呢? (受到外力了)

【师】你能说出他受到了哪些外力吗? (重力,地面给他的支持力)

【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为什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物体运动状态反而不变呢?

(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互相抵消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称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师】在受力的前提下,一个物体提要保持平衡状态,至少需要几个力? (两个力)

【师】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力的平衡。

【师】那物体受到两个力是不是一定就会平衡呢?

(不一定,两匹马拉一架马车,马车的速度改变得更快)

【师】那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两个力的大小应该相等)

【师】很好,这样力的作用效果才有可能抵消。 (应该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师】有道理,如果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力的作用效果肯定是不能抵消的。 (方向应该相反)

【师】是不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方向相反就一定会平衡了呢?

[教师也是我方向盘时的动作,一只手握在方向盘的左边,另一只手握在方向盘的右臂,两只手用力大概相等,方向相反,方向盘却转动了起来,并没有维持在平衡状态] (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

【师】很好,两个力必须同时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才能使力的效果完全抵消,当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同时作用在重心上,相当于两个在同一直线上。因此我们猜想两个力要互相平衡,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但这还只是我们的经验之谈,要将它上升为科学结论,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那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呢? 【师】首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的思想? (我觉得可以采用对照的实验思想,通过破坏我们要研究的平衡条件,再看物体能否继续维持在平衡状态)

【师】有道理,那如何设置对照组呢? (可以进行前后对照)

【师】如何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呢?

(在原先平衡的基础上,每次只破坏一个条件)

【师】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使之能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

(学生讨论,活动)

[学生实验方案预测:在力的大小的改变和控制上,肯定有的同学会想到用弹簧测力计,教师要循问他们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控制力的大小一定;在受力物体的选择上,肯定有的同学会想到用小车;在如何改变力的方向问题上,学生会有困难,教师要加以指导] 【师】下面请各小组代表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设计。 (学生汇报,教师指点)

[教师拿出实验室验证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仪器]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实验室验证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仪器,同学们看他是如何改变和控制力的大小的? (通过增减钩码)

【师】看,是不是很方便。当然研究力的方向是否要在同一直线上时,如何破坏呢? (可以扭转小纸片,这样力的方向就不在同一直线上了)

【师】如果我要改变力的方向,使他们朝一个方向时,该怎么做? (将纸片向下拉,这样力的方向都朝上了)

【师】如果要研究是否一定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该怎么办? (用剪刀将小纸片剪成两段)

【师】同学们看这个实验是不是设计的很精巧,很便捷。接下来我们就来用这个仪器探究一下。

(教师演示各个条件的探究过程)

【师】经过了实验的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就上升为科学结论:两个力要平衡,必须满足哪三个条件? (①大小相同,

②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③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师】简称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师】提到等大,反向,共线,同学们能不能想到前面学习的哪一种力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相互作用力)

【师】很好,你能举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例子吗?

(火箭对空气产生一个向后的推力,空气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力) 【师】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相互作用力和二力平衡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师】很好,相互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而平衡力则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只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讨论他们之间是否能够平衡,而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是不能讨论他们能否平衡的,这是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之间的最根本区别。 【师】那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呢? (相互作用力是伴随着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是伴随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的;而构成平衡力的两个力,是由不同的施力物体提供,一个力发生变化,另一个力不一定随着变化)

【师】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之间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同学们在分析力的问题时,千万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到思考与讨论,将一只笔筒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你可以从中发现哪些力的存在呢?

(笔筒受到了重力,笔筒对桌面的压力,桌面对笔筒的支持力) 【师】你能判断出其中哪些力是平衡力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学生判断:笔筒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笔筒的支持力是属于平衡力;而笔筒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笔筒的支持力属于相互作用力)

【师】最后我们谈一谈知道了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什么用呢?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在一次运动状态时求力的大小)

【师】很好,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熟悉的弹簧测力计,从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读出来的其实是弹簧的弹力,为什么它可以代表作用在弹簧上的拉力呢?

(弹簧在那里作用下,静止时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拉力与弹力大小相等)

【师】很好,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制成的。在比如当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哪两个力互相平衡? (牵引力和摩擦阻力)

【师】如果已经汽车的牵引力大小,那么就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出阻力的大小。

【师】反过来当知道了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比如当物体受一对平衡力作用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第11篇: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和反思

《二力平衡》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凤翔县职教中心

肖红江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初步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的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二力平衡”安排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力”后,考虑到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衔接,本设计从如何指导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开始,延伸到学生自主探究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设计中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突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是中职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力的学习和机械运动的学习,已经对力和机械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将力和机械运动联系起来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受力关系的探究。初学者在概念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过程应细致,探究活动应到位。

三、设计思想

整体上以实验和实验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在学习摩擦力时,对“弹簧测力计应沿水平匀速拉动物体”的不解引入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采取设问让学生发现问题和引导学生设计、观察、探究、分析讨论的教学策略,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探究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领略物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魅力。通过小组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体现物理学科特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知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相互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学法指导:研究物理问题,常从最简单的事物入手,逐步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本节是从最简单的二力平衡入手进行研究。

五、重难点分析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教学的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首先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建立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然后通过科学探究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因此设计过程要把做好探究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在规律的基础上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的选择: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自制“二力平衡”实验器材等。

八、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名言引入课题

【新课】①建立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让学生赏析图片并讨论:图中四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共同点?及四个物体的受力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围绕“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一是根据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求另一力的大小和方向;二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并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总结交流】让学生讨论并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利用图表简单呈现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困惑。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探究规律教学课型。学习是一种能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能力才你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教师要转换角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当指导者、学习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才能有效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学到方法。但要注意避免流于形式,方可保证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在思维和方法上都有所收获。

第12篇:《二力平衡》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知道物体的两种平衡状态.

3.知道平衡力的概念.

4.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的辨证思想。

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

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提问引入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都受到____力的作用,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二、新课教学

【自学指导】

1.阅读课本第一段,了解一下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尽管受到力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_,所以相当于不受力。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判断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放在桌面上书B.正在起步的汽车C.悬吊着的电灯D.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

2. 二力平衡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如图6.6-1所示,进行实验。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回答下列问题:悬挂的电灯受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电灯受到的重力是5N,则电线对它的拉力是____N;放在桌子上的书受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这本书重3N,则桌子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N;在水平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的________和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牵引力是5×104N,则它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N;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已知人和伞总重为700N,则他受到的阻力是_____N.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1.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

2.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

三、巩固练习

1.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当国旗匀速直线上升时,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旗受到的重力和绳对旗的拉力 B 旗对绳的拉力和绳的旗的拉力

C 旗受到的重力和旗对地球的引力 D 旗对绳的拉力和旗受到的重力

2.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 )

A 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B 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C 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D 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

3.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汽车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 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的合力为零

4.起重机臂下吊一个质量为5t的重物,下列情况中钢丝绳所受的拉力T应为( )

A 只有静止时,T=4.9×104N B 匀速上升时,T>4.9×104N

C 匀速下降时,T

5.下面关于二力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一定平衡

B 若两个力的合力为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C 若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D 用一水平推力推水平放置的木箱,但没推动,其原因是推力小于摩擦力

6.用手握住一个瓶子,瓶身保持竖直,如果增大握力,则( )

A 瓶子受到的重力增大 B 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C 瓶子受到向下滑力减小D 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和重力不变

7.直接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100N的物体,所需的拉力的大小是_______N;如果改为沿水平面匀速拉物体,物体与水平间的摩擦力为20N,则所需的拉力的大小为_____N.四、总结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做做”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

1、条件:a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b大小相等 c方向相反 d在同一直线上

2、应用

第13篇:《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

教师用:演示用弹簧秤,铁架台,滑轮组; 学生用:每组(四人)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所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图1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电脑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 1.力的平衡

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并在投影片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同学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板书1]:“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建议同学们用实验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于提供的实验器材感到不能满足的,还可提出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实验过程,并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电脑演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用电脑显示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图3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F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图4 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板书2]:“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思考:根据学过的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回答:此时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板书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3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板书4]:“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举例并分析。

4.反馈练习

A组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B组

1.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

2.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

C组

1.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2.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三.课堂小结

[电脑展示]:本节课整体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第14篇:二力平衡教案

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二、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重点

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用具

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法1: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实验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三、课堂反馈与矫正

四、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15篇:《二力平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习多力平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平衡状态。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平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平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②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一对平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③通过了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平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平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平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平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第16篇: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 (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力的平衡

1、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阿阿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1) 猜想: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3)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4)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5)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阿阿阿阿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A、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B、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C、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静止---平衡状态 D、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平衡

E、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练习:

(1) 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2) 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3)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平衡”吗?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判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两种情况: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也可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拓展:“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七、板书设计: -、力的平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第17篇:《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2.难点:a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b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

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所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2.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3)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反馈练习

a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______或_________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b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______(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c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______。

第18篇: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西屯中学

巩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识别两种平衡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2、理解二力平衡条件,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演示

滑轮、钩码、细绳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回顾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板书:不受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生活中你发现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吗?(请学生例举一些) 提问:他们受到力的作用吗?

学生回答:受到力的作用。(请学生说出受到了哪些力?) 提问:牛一定律说不受力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在现实中物体受了力仍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受力——静止或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是怎么会事?你想得通吗?

(二)新课教学

原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状况下,而在现实中我们把物体受了力仍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所受力称为平衡力。(板书)

现在请大家说出你身边的平衡力。(学生先讨论,后抽学生回答)平衡力中二力平衡是最基础的,既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我们先研究二力平衡,即: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做一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前期准备:实验器材、活动记录单。)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器材,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第一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大小关系。 第二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方向关系。 第三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第四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 抽1-2个小组同学说出方案。 学生做实验,收集证据。

2、学生汇报刚才的实验情况,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提问:刚才的实验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

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三)拓展:(教者总结点拨) 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力的比较 【练习巩固】:

1.

1、下列情况,两力平衡了吗?为什么

F1=5N

F2=5N F2=5N A F1=5N C

F2=5N F1=5N D

F1=3N B F2=5N 2.某工人用100N的水平推一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没有推动,则木箱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N;改用150N的力推也没有推动,木箱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N。

3、起重机以1m/s的速度匀速吊起一个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6000N。若起重机吊着这个物体以2m/s的速度匀速下降,这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 (

A、12000N

B、6000N

C、3000N

D、无法判定 六.作业:想想议议,P138

1、

2、3

第19篇: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5.3 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4、用实例了解平衡的种类以及稳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用实验探究方法推理多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2、学会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基本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尝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教学设计方案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提问:什么是共点力?(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教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以及相关知识。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教学

1、呈现平衡状态的一些图片(蘑菇石、山西悬空寺、芭蕾舞、自动扶梯等)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生活、艺术等不同领域存在的平衡之美;同时初步感知从物理学的角度所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讨论交流

呈现实际例子,反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分析下面实际例子中,物体在全过程中的哪些阶段,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

实例1:飞机从起飞,到一定的速度平稳飞行,再到降落,最后停留在机场的停机坪上。 实例2:观光电梯从一楼静止开始运动到39楼停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表述

3、注意点:

1、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时与静止是不等价的,这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将物体竖直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其瞬时速度为0,但物体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向下运动。

2、物理中的缓慢移动可认为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有多小,故可认为其移动速度趋于零,因此,习题中出现“缓慢移动”都可理解为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教学

1、理论推理

学生回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教师引导: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中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是不可能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时与不受任何外力是等效的。 师生推理1:平衡状态的条件为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即F合=0 师生推理2:从加速度的角度分析,平衡状态的条件。(只能从运动学角度分析,不能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分析。) 小结:平衡状态的条件为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说明:平衡状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v=0,物体的加速度 a=0;另一种是动态平衡,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v≠0,物体的加速度 a=0.

2、实验探究

器材:钩码(50g)若干,细线,小钢丝环,弹簧称两个(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视具体情况) 探究过程:

(1)探究二力平衡。如图1操作(可以改变钩码个数)

(2)探究三力平衡(研究对象为重力忽略的小钢丝环)。如图2操作

作图探究1:学生据实验数据,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探究小钢丝环的平衡条件。

作图探究2:学生据实验数据,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探究一条规律: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跟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统一条直线上。

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有系统连贯的感性认识。

分析推广:n个力平衡: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与第n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拓展教学:(视学生情况取舍)其实,当物体在多个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如果通过平移力的作用线,使之首尾相接,必然会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我们根据能否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来探究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展示平移的过程,对“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理解。 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应用教学

例题:用绳子将鸟笼挂在一根横梁上,如图所示,若鸟笼重19.6N,求绳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 详细解答见教材

教师:注意解题规范和思路分析过程。 引申教学:(据教学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①用分解法求解。②用正交分解法求解 变式教学:(据教学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变式1:三段绳子的最大承受力相同,当鸟笼重力越来越大时,哪段绳子先断?

变式2:将OB绳子移到水平位置,OA的方向不变,求这时绳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题意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结点作为研究对象,通常用隔离体法将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

第二步进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这一步是解题成败之关键,务必细致周到,不多不漏.(判断分析的力是不是正确,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条件法来处理) 第三步应用平衡条件。根据物体平衡的充要条件列出平衡式子(或方程组),运算求解.对结论进行评估.必要时对结论进行讨论.

三、平衡的种类和稳度 物体平衡的种类教学

教师演示:用带凹槽铝塑板做成轨道,演示如图实验。 从观察现象得到结论:

1、不稳定平衡:如A球,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一点,重心位置下降,就会失去平衡,且不能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这样的平衡叫不稳定平衡。

2、稳定平衡:如B球,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一点,重心位置上升,就会失去平衡,但能自动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继续保持平衡,这样的平衡叫稳定平衡。

3、随遇平衡:如C球,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一点,重心位置既不降低也不上升,物体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样的平衡叫随遇平衡。稳度教学

制作“平衡针”来演示,说明物体重心越低,支持面越大,物体越稳定。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重心和稳度 实验内容和现象:

把一根细铁丝从软木塞的中心穿过.在针的一端插上一个泡沫球.再另外取一根细铁丝,穿过软木塞,并将细铁丝弯曲,在这根细铁丝的两端各插上一个橡胶瓶塞,见上图.注意伸出软木塞的一端不宜太长.将此端放在任何一个凸出点上,该系统都将对支撑点保持平衡. 演示1:如果向上移动软木塞,将使系统失去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若将软木塞下移,特别是使系统的重心低于系统的支撑点的位置,则会显著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也是赛车的底盘为什么尽可能安装得越低越好得原因.只有这样,赛车在急转弯时才会紧贴地面而不至翻倒. 演示2:如果向上移动软木塞,将使系统失去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若将接触点处的毛衣针折成一个“类似V形的底盘”,则会显著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就是为什么高大建筑物通常建造成上小下大的原因。 作业:教材P93

5、

6、8题

实践作业:教材“迷你实验室”看谁垒得好 教学建议

1、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使学生全面理解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通过理论推理和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以及在实例中的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如何依据平衡条件画受力示意图与列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

3、通过本节例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受力分析方法;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出解题基本思路小结.

第20篇:《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根据课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凝问,从而促使学生进一地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的课后学习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和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精髓,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熟悉而陌生的力基础上的升华。学生通过对力的概念及弹力、重力、摩擦力、力的合成知识的学习,为学习力的平衡学习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知识的学习是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探究浮力及简单机械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多力平衡、力矩平衡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因此,力的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能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够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分析和讨论生活中物体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作图分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平衡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认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

两端有滑轮的长方形小桌一个、正方形硬纸片一块、金属钩码一盒、棉线两段、挂盘两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在自然界中,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并非都不受力的作用,例如:教室里悬挂的电灯、平直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小骄车;而有些受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可以改变;例如:上体育课时,同学们用力将铅球投出,铅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那么,物体在不受力作用的时候,为什么有的可以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有的却不能呢?物体所受的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新科教学

1、力的平衡

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的?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物体受力的作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能见到。例如:在平直铁路上匀速行驶的火车,水平方向上受牵引力和阻力的作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平衡状态: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物体的平衡状态。即物体的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在两个力的作用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把这两个力称为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请两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记录教材图7-21实验,说明硬纸片水平方向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当两个拉力不相等时,硬纸片是否保持静止,观察硬纸片向哪个方向运动?(纸片将向拉力较大的方向加速运动);当两个拉力的大小相等时,把纸片转动一个小角度,观察两个力是否在同意条直线上?放手后纸片将怎样运动?(两个力不在同意条直线上,纸片将发生转动);当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观察纸片是否运动?(纸片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完成实验后,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满足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两个力的大小相等、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然后进一步提问其他同学:当两个力平衡时,它们的合力是多少?方向怎样?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判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为40千克的木箱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求木箱受到地面的支持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并画出木箱所受力的示意图。

分析:由于木箱处于静止状态,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它们是一对平衡力,求出重力就知道支持力的大小,由于支持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所以,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解:G=mg=40kg、10N/kg=400N 因为支持力与重力是平衡力,所以:F=G=400N 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作图(略),答:(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时,物体可能处于加速运动状态或减速运动状态。

例如:汽车匀速行驶时,水平方向牵引力和阻力是平衡力,竖直方向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当牵引力大于阻力时做加速运动,牵引力小于阻力时做减速运动。 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用力把一个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使其静止,请画出物体所受摩擦力和重力的示意图。

拓展: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平衡力:两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二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两个施力物体,两个受力物体,二力分别作用在对方物体上。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1、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

4、二力平衡条件有哪些应用:

二、布置作业:第138页1—3题。板书设计:

第三节:力的平衡

一、平衡状态: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这两个力称为二力平衡。

三、力平衡条件:

1、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4、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平衡的体验和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充分利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网上资源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作图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特别让学生亲自完成实验,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和操作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发现二力平衡需要满足的条件,自主发现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突破本节知识的教学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具体的方法是:请同学们站立起来,对自己进行受力分析,并说出受哪些力的作用?同时分析支持力的作用点在哪里,自己对地面压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分析重力、支持力和压力的大小关系及方向。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学会受力分析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力学知识学习作好知识的铺垫。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doc》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