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学设计

2020-04-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采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

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一、导入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 (设计意图:带入情境,身临其境)

二、复习检查(《诗经》基本常识问答) (设计意图:复习上次课的知识,巩固学习)

三、预习检查(齐读,字音) 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 四牡(mǔ) 骙骙( 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 雨(yù)雪 霏(fēi)霏 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岁亦莫(mù)止 (设计意图:本课生僻词较多,解决阅读障碍)

三、整体感知

1.划分句子停顿(四字句,二二停)(自由朗读划分,齐读检查)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mǔ),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听范读音频 3.齐读或点名个读

(设计意图:以多种方法、多次朗读,有助于理解情感,帮助实现当堂成诵。)

4.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第一章:作:薇菜冒出地面。

靡:无,没有。

莫:通“暮”,通假字。

启:跪。

居:坐。 第二章:载:又。

第三章:阳:十月,周代自农历四月到十月都为阳月。

王事靡盬:战争没有休止。

孔:非常。

疚:痛苦。

第四章:维何:是什么,维是句中语气词。

常:通“棠”,棠棣花,桃花的一个变型,早春开放,与桃李共争春色,显出浓郁春意。

业业:高达雄壮的样子。

第五章:小人所腓:小人,士兵。所,乘。腓:遮蔽。

孔棘:棘:通“急”,着急。

第六章:雨雪:下雪,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设计意图:疏通文章字词,读得懂诗歌内容。以理解促进诵读)

四、文本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

这六个章节给我们勾勒处理几幅画面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画面?画面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分别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1—3段写成一个镜头,4—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分单独写一个镜头。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设计意图: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

艺术手法提问:

(1)比兴——提问:

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2)重章叠唱提问:

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设计意图: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

镜头二:疆场思归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

(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

(设计意图: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

艺术手法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归家之哀

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设计意图: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

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4.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 芳。

(设计意图:扩展探究,从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几个方面组合理解本文重难点。)

五、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六、课后作业

1.再读《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如,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无论是采薇,或是十五从军行,都把战士那种思乡的急迫心情写得动人婉转,但是他们却没有写到战士们具体是在思些什么,如果你是一个战士,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古战场,眺望远方的家乡,你会想些什么?请大家把自己会想到的用三百字来描述一下,语言请尽量的优美。

2.优化设计P33,阅读《击鼓》,完成13—14题。

推荐第2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杨华当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3教学课时

2课时。

4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1)岁亦莫止(2)我心孔疚(3)载饥载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来(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鱼服(10)雨雪霏霏。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

二、

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问题探究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5第 二 课 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二、诗歌回顾渲染

学生通过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钱钟书

2、参考赏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依依惜别之情

寒冬时节,雨雪飘飞,纷纷扬扬。——伤感哀痛之情

⑵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⑶、对比

时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齐背诗歌。

五、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六、有感而发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推荐第3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表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4)

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明确:“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也展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三、延伸探究

阅读《诗经》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风·小戎》,与《采薇》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推荐第4篇:采薇 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调动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课:

同学们是否记得这首诗:

河 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而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广?苇叶可做船。谁说宋国遥远?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谁说黄河宽广?难容一叶小舟。谁说宋国遥远?半天就可走到。的确,黄河不广,宋亦不远,可我们就是不能回到故国。我们常说远离故乡或亲人叫“相隔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但真正使人不能回归故乡的原因,不是天涯海角的空间距离,而是人生的艰辛与种种追索。

那远古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如此思念故乡故国,却只是临河一望,长歌当哭,远望当归,为的是什么呢?为生活?为逃离?还是„„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采薇》,其中的主人公又何故而起故园之思呢?

二、品读《采薇》的最后一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当初我们从军征,杨柳飘拂舞东风。如今我们返回程,霰雪飘落纷零零。慢慢腾腾远行军,又渴又饥萦苦辛。我心凄凄悲满怀,无人体察我情哀!

思考:

1、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衬托。

2、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思?(前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实写景,虚写情,以景寓情,以鲜明的画面表达强烈的感情;后四句先描写行军路中的感受,然后直抒胸臆。)

三、朗读、理解诗句含义。本篇选自《诗经·小雅》,当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疆,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 1 复杂的多元感情。

听配乐朗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重复

1、“采薇采薇”“曰归曰归”的主语是谁?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什么表达作用? ――都是士兵,前者表现军粮不足,士兵生活艰苦。后者表现士兵的内心的呼唤:“回家啊,回家啊!”

2、各节的词有什么变化?这种重叠句的形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作-柔-刚:“作”写薇菜从发芽到刚刚钻出地面,是春天;“柔”描摹薇菜叶片肥嫩柔软,是夏天;“刚”是说秋天到了,薇菜老了,茎叶都变硬了。

“岁亦莫止”,“岁亦阳止”,其中的“莫”是年尾,“阳”是初冬。

这些词语的更换体现的是时光的流逝,季节的更替。但是,光阴的流逝中,没有改变的是苦难,是怀乡之心。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乡思一天天强烈。

重章叠唱,反复吟咏,使得诗中抒发的感情在回环荡漾中层层递进,让我们一步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体味他们与日俱增的怀乡之苦。

3、“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四、抒情主人公心理探究:家园之思与行旅之苦

1、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在诗中有着怎样的变化? 情感变化:焦急忧伤――慷慨雄壮――痛苦悲伤 情感基调:低缓――高亢――低沉

2、抒情主人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3、抒情主人公家园情思有着怎样的深层内涵?

五、《诗经》中的思乡作品

击鼓(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扬之水(王风)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东山(豳风)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 2 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六、补充介绍《诗经》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七、练习:完成“导学”上的练习。

推荐第5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2.体会士卒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的心情。

3.进一步了解《诗经》的一些传统的表现手法、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赋、比、兴;重章叠句、反复歌咏;叠字的使用,并体会这些手法的艺术效果。

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2.体会士卒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的心情。

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汉时期的郑玄是个大学问家,据说有一次他在责备一个婢女时,婢女的申辩让他十分生气,于是就让婢女跪到外面的泥水中。这时另一个婢女过来,问受罚的婢女:“胡为乎泥中?”(你为什么跪在泥水中呀?)受罚的婢女回答:“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我想给主人解释清楚,谁知正赶在他的气头上)。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两个婢女用来问答的语句都出自于《诗经》,可见《诗经》在当时的知识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同学们肯定比那两个识文断字并不多的婢女强多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吟诵一些《诗经》中的诗句来证明呢?(学生回答)显然,有些同学对《诗经》中的诗篇还不够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诗经》中的诗歌。

二、关于《诗经》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可以先让学生用两三分钟时间自学“课文导读”和注释,然后合上书由教师课堂提问。提问如下: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它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叫“诗经”?(没有明确的作者,但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它原本只称《诗》,被儒家列为“五经”之一,因此又称《诗经》。) 4.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5.这些诗歌是如何分类的?(《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6.《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即叙述;比,即比喻,兴,是由它物引出所咏之物,即起兴。)

三、赏析《采薇》

(一)学生齐读,掌握字音与停顿 1.注意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法

岁亦莫止 玁狁之故 载饥载渴 王事靡盬 我行不来 .......彼路斯何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 雨雪霏霏 ......2.归纳断句技巧:以“二二拍”为主,这也是四言古诗诵读时最常用的断句方式。

(二)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弄清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提问:诗歌一共写了几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内容的? 明确:三部分。

第1——3章:抒发对家乡思念,介绍无法归家的原因。 第4——5章:描写战争生活场景。 第6章:介绍归途情景与内心感受。

就整首诗而言,采用了倒叙手法。前五章是回忆,回忆了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以及战斗间隙对家园的相思之情。第六章是写实,描写了战后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三)录音范读,内容赏析 (播放录音)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试举例说明。

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由此而来的凄苦感伤,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对战争的厌恨之情,如“靡室靡家,人所腓”。

提问:全诗所表达的最主要情感是什么?既然诗歌中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但为什么在描写我方战士整齐的军容(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时又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呢?

参考: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痛恨。主人公痛恨战争却又赞美军队训练有素和装备精良,说明主人公虽然厌恨无休止的战争,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军队的自豪。为了抵御外侮,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抛下家室加入到军队中,他以保卫国家为己任,为自己的军队而自豪。然而频发不息的战争让归家变得遥遥无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也一天强似一天,最终化为对敌人、对战争的怨恨。爱国与恋家难以两全,内心的矛盾、痛苦我们是可以想见的,这也正是诗歌感人至深的原因所在。

小结:诗歌不仅表现了思乡的凄苦心情,也表现了士兵对战争的厌恨之情,同时也掺杂着对军队内部不平等现象的愤恨情绪,因此诵读时要根据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改变语气语调。就诗歌整体而言,朗读时语音应低沉、压抑,但不可违背《诗经》“哀而不伤”的基本原则。

(四)诵读感知,品评名句

设问:这一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诗句最为感人,最精彩?

教学设计: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行。教师指导时,可以重点解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提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晋人谢玄就曾称此句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该句用春风拂动的柳枝渲染依依别情,以纷飞的雨雪表现归途中的艰难和黯然的心情,景中含情,寓情于景,含蓄而悠远。杨柳依依,柳枝摇曳,征人眷恋着家乡;而在浓烈的思乡之情下,征人又饥又渴,冒着风雪挣扎于途,他的心头充满了悲伤与愁苦。

(五)总结

这首诗歌通过一个戍边战士对军旅生活的回忆,展现了战士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对战争的厌倦痛恨之情。

(六)拓展训练:将古诗《采薇》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

设计:学生以五六人为一组,分组进行改写。当堂诵读,师生共评,最后评选出最好的

狁之故。不遑启居,

狁之故”;对苦乐不均的怨恨之情,如“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君子所依,小集体诵读。

参考: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

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桠。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七)作业 背诵全诗

推荐第6篇:《采薇》教学设计

盈江一中2010年秋季学期高一语文学科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26日

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2

《采薇》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张家本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采薇》写一个出征战士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的主人公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很痛苦,不过,他在战争中毫不懈怠,并对2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和保卫国家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2、解析:《采薇》是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诗经》两首中的一首。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知道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

(2)知道《采薇》的内容和主人公的情感。 (3)知道文中重章叠句的结构及艺术效果。

2、解析

(1)通过让学生看文中的注释和教师讲解。来让学生知道重点字词的意义。通过练习来巩固。

(2)根据注释,知道《采薇》的故事情节,教师补充讲解。逐步分析诗歌的内容来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丰富情感。

(3)通过诗中的前三节,来引导学生掌握重章叠句的结构,再通过练习来巩固。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诗歌有较为详尽的注释,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会有一些难度,教师要从具体的诗句入手。让学社个反复诵读,逐步来体会出主人公征战杀敌和思家心切的负杂感情。重章叠句的写法要让学生读,然后通过三节对比来体会。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条件支持:录音教学

六、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情境

1、情境导入

问题

1、你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知道的思乡诗句,在思乡的氛围诗中进入诗歌。

师生活动: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23 盈江一中2010年秋季学期高一语文学科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26日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特别是在战争年代,在远方征战的人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刻骨铭心。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思乡诗句,教师补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

2、诵读

师生活动:录音诵读或教师诵读,让学生注意节拍和字词的读音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节拍和读准字音。学生集体诵读。教师简单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

3、诗歌内容分析

问题2:诗歌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内容

师生活动:学生划分,两人口头翻译,然后回答。

教师明确:可分为三部分。

1、

2、3节:采薇。

4、5节:作战。6节:回家。

4、诗歌情感分析

问题3:

1、

2、3节采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掌握重章叠句的手法和主人公的情感。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重章叠句的写法就是: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致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词。重章叠句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有奇特的表达效果。诗句分析:‚采薇采薇‛重复,让人觉得士兵总在采摘薇菜,足见军粮不够,生活艰苦。‚曰归曰归‛重复,可以感觉戍边的士兵发自内心的呼唤:回家啊,回家啊。‚作‛‚柔‛‚刚‛做了更换,‚莫‛‚阳‛做了更换,让我们感到时光流逝,季节更替,但苦难没有改变。面对艰苦的军旅生活,由‚玁狁之故‛,变成‚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可看出乡思一天天强烈。所以重章叠句,使诗中抒发的情感在回环荡漾中涔涔递进,突出主题,让我们一步步体会到戍边士兵生活的艰苦和思乡之苦。

问题4:

4、5节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战争场面?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进一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战马高大强壮,步伐整齐,精良的装备,军威赫赫,写出一个宏伟的战争场面。传达出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再加上‚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

24 盈江一中2010年秋季学期高一语文学科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26日

棣花,给血腥的战场平添了一分优美和柔情,折射出士兵乐观向上的情怀。、,就像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

问题5:用自己的话描绘第六节的画面。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体会诗中主人公在回家途中的伤悲之情。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能理解我的孤独和伤悲。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写出了主人公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战争的艰苦和悲壮,换来如今的归途,但陪伴自己的只有这雨这雪,家人生死未卜,心中是百感交集,凄怆难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老,沧桑、孤独的身影,留给我们无尽的伤感。

5、目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不遑启居(

我戍未定(

) ....靡使归聘(

王事不盬(

小人所腓(

...四牡骙骙( )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

3、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25 盈江一中2010年秋季学期高一语文学科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26日

配餐作业 A组题

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世外桃园

即来之,则安之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倍出 C.兵慌马乱

戍马倥偬

仓慌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设计意图:掌握字形

2、.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C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犭严 狁孔棘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设计意图:知道诗歌中的通假字 B组题

3、阅读

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雄性的鸟兽,其反义词是牝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牝鸡司晨、牝牡骊黄、牡牝不分。

设计意图:掌握反衬手法和“牡”词语含义 C组题

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

⑦⑧⑨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

26 盈江一中2010年秋季学期高一语文学科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26日

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D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1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巩固重章叠句的手法

27

推荐第7篇: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

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高一新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在此方面学生鉴赏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耐心引导,细细分析。

重点难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活动2:

复习:你记得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活动3:解题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活动4:朗读,扫除字词障碍。

活动5:全班分为六个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你所选段落用口语化诗歌的语言把他翻译出来,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讲解每节的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活动6:谈一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了归途中的戍卒对战争的回顾,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第一部分(第1—3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部分(第4—5章)直接描写战事。 第三部分(第6章)写戍卒归途中的心情

活动7: 诗歌欣赏

1、诗歌流露出戍边士兵复杂的内心情感,试结合诗句赏析。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争的不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

2、本诗前三章写采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何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A、以采薇起兴,再现行役之苦。

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暗示时间的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流露出痛苦无奈的心情。

B、重章叠句,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3、主题: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活动8:

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2、注重细节:通过对战车、战马,象弭、鱼

服,劳累奔波,饥渴难当的描写表现战争的残酷。

3、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4、反衬手法: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就是反衬手法。

5、重章复唱: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

推荐第8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组

刘婷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手法

2.让学生从《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中,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3、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与品味,理解诗中主人公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由言溯情,赏析诗句,进一步了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1、字词检,为加点字词注音并释义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

2、请一位同学介绍《采薇》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三、初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齐读,思考诗歌哪一章节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其他各章节大不相同? 明确: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请联系全诗分析此节中“我”的形象。

明确:戍边御敌、保家卫国、思念家乡的士兵。

3、结合诗句分析士兵戍边御敌时的生活与心情。明确:结合前三节分析,前三节写士兵们远离家乡,没有安居的时地,生活艰苦,饥渴交迫,又归期遥遥,且无法与家人互通消息,表达主人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再读,把握主人公内心情感

1、小组讨论,理解情感

最后一节主人公已踏上回家之路,为何长叹“我心伤悲”?请结合全诗分析。 明确:(1)“雨雪霏霏”、“载饥载渴”可看出回家路远且艰辛;

(2)“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多年音讯阻隔,家乡或许人事皆变;

(3)“不惶启居”、“载饥载渴”、“不遑启处”可见士兵们流离奔波、生活艰难,加上归期遥遥,还要忍受思乡的煎熬,痛定思痛,战争造成的伤痛回想起来也令人心有余悸,何况战事只是暂时结束,作为一介士卒,也许不日将再次踏上征程。

附:

1、《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五、品读,突破难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请试分析理由。 (1)、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附:(1)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2)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六.咏读,探讨写法特点

与初中所学的过《关雎》和《蒹葭》相对照,重章叠唱的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前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推荐第9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⑴ 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⑵ 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⑴ 话题和情境设计:

①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②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③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① 乡愁即家园之思

②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③ 漂泊、远游、战争。

⑵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①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②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③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④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⑤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①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②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③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④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⑤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推荐第10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品味诗句意境。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艺术美;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感受古代戍边生活的艰辛,培养热爱新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采薇即采野生豌豆。原诗共六段,本课选取的是其中的一段。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采用原诗首段的开头二字。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从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形式。它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曾经孔子整理删定。原本只称《诗》,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史称“诗经”。

2、学习生字:

雨雪(yù) 霏霏(fēi) 载渴载饥(zài) 莫(mò) ....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一词既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沉重抑郁的心情。

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抒写了士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

4、“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扣人心扉,戍卒的无限悲伤顿时弥漫纸上。

四、合作探究:

如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明确:写戍卒在归途中抚今追昔,充满着痛定思痛的悲哀,同时对于生还,也不无喜悦的情绪。诗人回忆起昔日从军时,正值美好的春天,万条杨柳,迎风飘拂;今日归来,却遇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已踏上归途,归路漫漫,还要忍受“载渴载饥”的生活,抚今追昔,想到战斗中的出生入死和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谁知道“我”的劳苦忧伤呢?诗人的忧伤还有一层,虽未明言,也是不言而喻的潜台词,那就是忧念家人的情况。常年从军,与家人音讯阻隔,又怎知家人的情况如何呢?“莫知我哀”四字,状写征人的忧伤之情,以少总多,真是累千百万言所难表达。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用“赋”和“兴”的手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主要表现了戍卒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其思乡之情。

征人离家踏上征途之时,正值桃红柳绿的丽春,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丽春美景,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无相见之日。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写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

再试想一个从军出征的战士能够活着回来,而且已经踏上归途,不久将和家人团聚,这岂不是天大的喜事?但在归途中偏偏又遇上了“雨雪霏霏”的坏天气,还要忍受途中的饥寒,真是好事多磨。以哀景写乐,增强了哀、乐的鲜明对比,所以又有倍增其乐的艺术效果。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采薇

回忆往事——杨柳依依;今日归来——雨雪霏霏; 归途艰难——载渴载饥;直抒胸臆——我心伤悲;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思乡之情。

第11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史正桃

【教学目标】

1、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进一步学习《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2、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把握本诗的重章叠唱的章法结构。

3、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难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 【教法指导】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老师示范引领学生写作,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

3、通过合作探究诗文章法、句式特征,把握古代诗歌的语言样式。

一、导入

哀而不伤,也是那样的典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采薇》,也有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1、《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2、《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

1

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三、分析思考

1.本诗的主人公是什么身份呢?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离乡出征的普通士兵 2.朗读全诗,找出能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忧” 3.注意描写“采薇”的词语,看看在诗歌中“采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薇亦作止 薇亦柔 薇亦刚止

四、赏析探究

1.根据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当时的特殊背景创设情景,展开想象,以《我是一名归途的士兵》为题,选择一章或者几章内容写一段文字。

我先做个示范,我选择诗文中的第六章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不违背文章的原意的基础上,我扩写如下:

想起了我当年服役离家的时候,孩子亲密地拉着我的手,瞪着一双大眼睛询问着我的归期;妻子为我精心打点好了行囊,送了一程又一程;年迈的双亲相互搀扶着,呆呆地站在村口,成了我心中永恒的风景。

最终我还是咬着牙,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仿佛又听到了孩子深情的呼喊,我仿佛又看到了妻子眼中的泪水、父母眼中的期盼。这一去啊,生死难料;这一去啊,归期何时!“人生自古伤离别”,那春风中轻拂的杨柳啊,道不尽我内心依依惜别的深情和满腹的无奈。

2.选出自己喜欢的章节(一章或几章)说明喜欢的原因。

( 预设问题 ①前三章: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②第四第五章: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③第六章: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说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3.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请找出来,说出自己的迷惑。

预设问题:①《采薇》开头写采薇与本诗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

②王夫之说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是否同意?明确: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

主人公此时之所以充满了哀伤,还因为在他刚得以摆脱战争的苦难,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现在他眼前,这就是对家人命运或者自己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

第12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

张謇为通州师范撰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注:庠序,古代学校)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 兴,培养联想能力。怨,学得讽刺方法。

这副对联是由大家非常熟悉,南通人引以为荣的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先生为他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新式师范学校——通州师范撰写的。张謇先生希望师范生能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要他们掌握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改造社会、造福民众学习实际顶不住。张謇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那就是《论语》中孔子的话。孔子高度评价了《诗经》,劝勉他的学生去读《诗经》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诗经》,《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许多多的营养。即使单从语文的角度来看,也有许多经典的诗句值得我们反复口味。有人批评现代人的语言过于贫乏无味,比如现代人表达思念时仅仅是“我很想你”,表达爱恋时仅仅是“我爱你”而已,但看看古人,表达思念时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爱恋时则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对啊,这是多么典雅而动人的表达啊!比起现代人贫乏的语言不知要强多少倍呢。其实就是大家学过的《关雎》和《蒹葭》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回忆一下《关雎》中表达思念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蒹葭》中主人公爱慕的“伊人”找到了吗——没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哀而不伤,也是那样的典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采薇》,也有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在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百余年间的作品。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与我们所说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不 ,“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义的具体解释: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这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是就不同的音乐而言的,赋、比、兴是就不同的表现手法而言的。《关雎》和《蒹葭》都属于“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属于小雅。此外,《诗经》中的诗歌还具有什么样的章法特点?——重章叠句,在一唱三叹中增加了音韵上的美感,又强化了所咏之情。

下面大家把《采薇》读一遍,把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再看看赋、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章法在本诗中是否有体现。

处理不理解的字词

找出重章叠句的诗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

将使用赋、比、兴的诗句找出来——第一至第三章的开头两句是兴,其余为赋

第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也是兴

一至三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采薇,还有薇的生长过程,由“作”到“柔”到“刚”

由“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时间很久 什么时间?——戍守边关的时间 这在一至三章的赋中有没有相呼应的内容?——岁亦莫止

岁亦阳止 戍守时间之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玁狁之故

那些戍卒的生活状况如何?——靡室靡家

不遑启居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王事靡盬,不遑居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能不能归纳一下?——生存条件很艰苦,与家人音讯不通。 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戍卒们的内心会怎样?

——讨厌、怨恨战争,思念家人,想早点回家

(板书:章

一二三

戍守之久

玁狁之故

怨战

条件艰苦

音讯不通

思归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第四第五章。

第四章兴的内容是什么?——常棣花开得很盛

由常棣花之盛起兴,反复咏唱的是什么内容?——马很高大、强壮,还有他们的武器、装备

这两章为什么要咏唱这些内容呢?

大家不理解就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看看第四第五章还写了什么?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日日戒备,不敢定居,说明了什么?——战事频繁 我们再回过头来考虑一下为什么要咏唱战马、装备?

——诗并没有正面写作战的情景,而是通过战马、装备间接透露出战斗的激烈,反复咏唱就是说明战事频繁。

战斗激烈、战事频繁,就进一步流露出戍卒们的——怨战和思归 板书:

四五

常棣之盛

马、装之盛

战事频繁

思归 我们再来看看第六章写的是什么?——归途中戍卒心情 板书:

归途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多么典雅动人的诗句。关于这四句诗,老师给大家看一些资料。

相关评说: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侔:相等。

“昔我往矣„„”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谢玄没有说为什么喜欢,但王国维先生看到了这几句诗妙在“感情真”,真感情写出了真景物:依依的杨柳和霏霏的大雪。王夫之则从修辞角度,看到了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初我出行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悲伤和不舍,可身边的杨柳却轻柔拂动,是那样的婀娜多姿,明明是美景,却用来写悲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现在能够回家了,路上却下起了寒冷的大雪。其实,这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什么修辞手法?——反衬

这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手法在我们古代的诗歌中经常用到: 行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乐景写哀情,红花让人感到生命的活力,但行宫的寥落是一片衰败的样子,白头宫女的青春也已不在。红花来衬寥落行宫和白头宫女,表现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和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

“闲”是无聊的样子,与红花相对,红花美景与无聊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一首小诗中三处乐景写哀。

刚才说的王夫之人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思考一下,说说你的观点。

哀:“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心似箭,但由于大雪天气,归程被耽误了,而且又饥又渴,所以内心充满悲伤。

戍守的时间比归程的时间长多了,而且戍守时也提到载饥载渴,所以归途中的这些遭遇比在戍守时好多了。之所以回家还感到悲伤,主要是第五章提到的“猃狁孔棘”,作为一个爱国的战士,敌人并没有被完全击败,还有那么多的战士“靡室靡家”,所以虽然自己马上将有室有家,但心里也并不快乐。

乐:路途虽不便,载渴载饥,虽然敌人还没有被完全打败,但自己毕竟能回家跟亲人团聚了,这样的欢乐可以冲淡一切,实实在在的哀景写乐情。

我认为戍卒的心情是复杂的,有一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感觉,既有归家之乐,又有归途不顺、战争没有结束之哀,所以不能用简单的哀和乐来概括。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层,不敢问来人

诗人为什么近乡情更卖劲,而不是情更“切”

——因为:岭外音书约,经冬复历春。很长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了,心里有一种担忧。

那么大家再看看《采薇》,能不能体会主人公的那句“莫知我哀”中其他的含义呢? 主人公的哀伤原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要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原因:时时思念着归家 ,却很久没有和家人通音讯了,等到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涌上心头——家人还好吗?面对自己的将是什么状况?那是对家人命运、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的用至不祥的预感。而这一切都源于战争。

再读,体会主人公对回归的思念,对家人的担忧,对战争的怨恨。

第13篇:《采薇》教学设计

《小雅·采薇》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感知课文,能翻译课文。

3、了解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句等艺术特色,把握诗歌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体会诗中融情于景、重章叠句等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诗经》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重点词语解释)

三、课文讲析

1.“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薇菜采了又菜,薇菜冒出了芽尖。说要回家了要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因为和玁狁打仗的缘故。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因为和玁狁打仗的缘故。

2.“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多么鲜嫩。说要回家了要回家了,心中多么忧闷。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又饥又渴实在难忍。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3.“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已经又老又硬。说要回家了要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休息。心中是那么痛苦,我生怕此行回不了家。 4.“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5.“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威武的靠立在战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行列整齐、动作熟练,(士兵们身上挂着)象牙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袋。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玁狁之难很紧急啊!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四、思考:《采薇》 一诗表达了普通士兵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诗经》相关知识)

二、回顾重要文言字词

三、结构梳理

第一章至第三章: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

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问题探究(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采薇》一诗表达了普通士兵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是“起兴”的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的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2、诗歌前三章诗句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

内容上:关键词语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发了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随着服役期限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思乡之情越来越浓。 音节上:反复咏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3、朗读

四、五两章,思考:

(1)这两章写了些什么?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运用了细节描写。

(2)从这两章中,你还能读出些什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通过对比,写出了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

4、佳句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明确:征人离家之时,正是桃红柳绿的丽春,面对美景,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杨柳依依,正含着不忍与亲人分别的依依之情。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死离别的哀愁。(以乐衬哀)

苦尽甘来,能活着踏上归途,不久将和家人团聚,但偏偏遇上坏天气,还要忍受途中的饥寒,以哀景写乐,增强了哀乐的鲜明对比度。

5、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悲和哀,可见戍卒归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长久的戍边生活; 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五、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叠词的运用

叠句、叠词(言情、状物)叠句-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菜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叠音词:烈烈—表示内心忧思的炽烈;

业业、骙骙、翼翼—形容战马高大雄壮、行列整齐; 依依—描绘柳枝迎风飘拂、柔软袅娜的姿态; 霏霏—摹写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的图景;

迟迟—形容士兵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情形。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比兴手法的运用

4、注重细节描写

5、和谐铿锵的节奏韵律

六、作业

1、熟读《采薇》

2、完成“课时同步练测”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1—3):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直接写战争。

(6):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教学反思】

《采薇》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就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得力,希望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第14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

教学目标

1、疏通诗意,积累名句;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情思、独具魅力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情境对话,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诵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清诗意。

二、导入

前面我们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上节课学习了《卫风 氓》,这节课来学习小雅中的一首《采薇》。

三、初读正音、正形

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â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ç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感知诗歌情感基调及诵读节奏

(1)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讨论: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它?(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3)《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请同学们用铅笔分出本诗的节奏。

(4)根据节奏再读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及写作思路

(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课前预习已经完成,课堂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解读全诗,课件展示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2)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

明确: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3、品读诗歌,探讨主题

(1)齐读第1节,诗歌从“采薇”写起,和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薇”是指家乡的一种野菜,自然唤起思乡之情。

(2)诵读

2、3节,这两节都是写军旅生活之苦,为什么需要两节来写?有什么不同?

第2节,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第3节,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

(3)前三节,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么的联系?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4)朗读第

3、4节,思考这部分写战争的场面为什么不写战场上厮杀,而写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等等? 从侧面表现战争频频,不直接写战场厮杀,减少了血腥味,体现文学作品的特点。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课堂讨论)

明确:以哀景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的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乐”。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6)带感情再读《采薇》,在脑中构想主人公的形象。

总结: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情感是深沉的。

4、美读诗歌,感悟艺术魅力

前面已经对诗歌进行了细细品读,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细节描写。如:第

4、5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2)情景交融。如:最后一节。

(3)旋律协调,一唱三叹,韵味十足。

5、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余光中《乡愁》,并与本诗作比较阅读。

6、板书设计

第15篇:采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参看字幕上的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

岁亦莫(mù)止

玁狁(xiǎn yǔn )之故

不遑(huáng)启居

载(zài)饥载渴

靡使归聘(pìn)

王事靡盬(gǔ) 维常之华(huā)

彼路斯何(Lù)

四牡(mǔ)騤騤(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雨(yù)雪霏霏

三、指定学生诵读:

四、讲解重要词句:

1、古今异义词:

君子

小人

2、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

雨雪霏霏

3、通假现象: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玁狁孔棘

4、重要文言实、虚词:

五、诗文结构:

思归:

第一章: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战事:

四、五章:写战事。

归途:

第六章:对比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第二节

一、精析全诗:

1、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诗文的词句的意思,那么《采薇》这首诗主要写了什

么内容呢?

这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家途中所赋之诗,诗中叙述了军旅生活之苦,表 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那么这首诗表达的是不是只有思乡之情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进一

步探究这首诗。

A、这首诗从“采薇”写起,“采薇”是什么意思呀?

“采薇”:采集野生的薇菜

B、采薇菜有什么作用呀?

边地粮食不续的时候,士兵只好以它充饥。

C、这说明边地战士的生活怎么样啊?

边地战士的生活非常艰苦。

D、我们来看看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采用了什么手法呢?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E、前三章一共三次写到薇菜,那么所写的“薇”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呢?

第一章“薇亦作止”:薇菜刚刚冒出地面,绽出嫩绿的芽尖,这应该是春天的薇菜;

第二章“薇亦柔止”:薇菜的叶片肥嫩,夏天;

第三章“薇亦刚止”:薇菜的茎叶变老了,秋天。

F、那么将士们看到这些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写薇菜

的变化是属于什么变现手法?

思念家乡

薇菜由嫩变老,季节从春到秋,说明时光无情的流逝了,一年将尽,随着

戍边时间的延长,战士的思乡之情也日益深重。

比兴手法。

G、可见运用重章叠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H、士兵戍边,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在原文中找答案。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I、

四、五两章具体描写了边关战事。那么

四、五两章都写了与战斗有关的哪些

情况呢?(请大家联系具体的诗句来描述一下)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战车高大威武;

“君子所依”——将帅指挥若定;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战马雄健整齐;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士兵纪律严整、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J、战马雄健整齐,战车高大威武,出征的军容强大壮盛,可以说是雄纠纠气昂

昂,那么身处这样的队伍中的战士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会为军队的强大壮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流露出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

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K、

四、五两章描写边关战事,是由什么引起的?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以开得很繁盛的棠棣花起兴,边关战事引出。

L、大家结合诗句,说一说战士们是以怎样的态度戍守边防的呢?

“岂敢定居” ——部队南北转战,不敢安居;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

说明玁狁的进犯十分猖獗,局势紧张,战斗频繁。

战士们意识到是玁狁入侵造成了自己国家的不安定,所以他们认真戍守

边防,积极对待战争,在战斗中同仇敌忾。

M、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认真积极呢?

因为他们有一腔爱国的热忱。

N、认真戍守边疆就不能回家了,这与前几章表达的浓浓的乡愁不矛盾吗?

不矛盾。虽然戍边生活紧张艰辛危险,战斗频繁,还要忍受思乡之苦,

但为了抵御玁狁的侵扰,为了实现边境早日安定,战士们还是坚守了下来,

恰当地处理了个人思乡之苦与保卫疆土的矛盾。

O、那么最后战争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

胜利了。也就是说主人公终于踏上了归途。

P、主人公踏上了归途,心情怎样?

悲凉。

Q、“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是经典的寓情于

景的句子,那么这四句诗是如何体现哀伤之情的呢?

四句诗描绘出两幅画面,主人公的复杂情思就蕴含在这两幅对比强烈的

画面之中:一幅明媚,画的是暖春柳条飘拂的美丽景象,表明主人公当初离

家奔疆场时心情是轻松的,因为要去保卫国家了,满怀着爱国的热情;

一幅阴冷,画的是寒冬雪花纷飞的凄清景色,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

非常沉重。 这位士卒经历常年的征战,如今可以回家了,心情应该是“乐”的,为什么会沉重呢?因为他已与家人音信断绝好久了,他对家里一直牵肠挂肚,担心家里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怕回到家中可能会看到庭院荒芜,怕魂牵梦绕的亲人已化作累累坟冢的情景。所以这位士卒此时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二、拓展提高:

1、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什么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

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

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

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

句。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

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

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2、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第16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福建省福州市华侨中学 葛莉茜

【教学目标】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3、进一步了解《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

4、了解《采薇》篇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二、研读诗歌

1、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解读1~3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翻译: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将近的时候了。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侵犯。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柔嫩。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沉。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驻守的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4、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三、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第17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阅读、吟咏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体会《采薇》的“苍凉之美” 【教学重点】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审美境界下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于粮草不续,士兵们只好靠采野菜充饥。春天,薇菜绽出嫩芽;夏天,薇菜叶片肥嫩;秋天,薇菜茎老粗硬„„连“君子”的马都吃得“业业”“骙骙”,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薇菜,这是士卒生活待遇的“商标”。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2、《采薇》故事中的戍卒,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抗击严狁(xiǎn yǚn),士卒们有家难归,由于驻地不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薇菜由嫩而老,事实上是一种象征、一个隐喻。它是戍卒人生命运的真实写照——因“严狁(xiǎn yǚn)之故”、因“王事靡盬”,士卒们吃野菜的生活遥遥无期,征战的生活遥遥无期„„他们从青春年少一直到年老体衰。

3、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这里,诗人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味之无尽。“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

四牡(mǔ)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 载(zài)渴载饥 霏(fēi)霏 骙骙( kuí ) 玁狁(xiǎnyǔn)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维常之华(huā )雨(yù)雪

(2)通假字

彼尔维何

莫——暮 mù

岁亦莫止 玁狁孔棘 棘——急jí

2、诵读校正 (1)反复吟咏 提示诗歌节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示范朗读 (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诗句,理思路 (1)看注释,疏诗句 ①重点

君子之车 君子,指将帅 忧心孔疚 孔,很 疚,痛苦 不遑启居 遑,闲暇

小人所腓 小人,指士兵 腓,遮蔽 ②疏诗句,把握情感

三、文本探究

在诵读诗歌文本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再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生发出一种内在的情感,并对其艺术魅力似乎有了话说„„那么我们每个人想说什么呢?《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场景或者画面,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场景——把各段组合成一个镜头,并归纳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场景复述及讨论一:采薇生活 可能性的准备:

士卒们的戍边生活是一种悲凉,而当这种悲凉遥遥无期时,它便是一种苍凉。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诠释昆曲艺术之美时说:“同是悲情,悲壮是高昂的,激扬慷慨;苍凉是无奈的,而余韵深远。苍凉能够唤起我们一种辗转于心、不绝如缕的激荡,就在于它表现出来的是命运深处的一种无奈。”士卒这种“采薇”维持生命的边塞生活还远远不是他们的痛苦,让他们痛苦的还有更多的心理煎熬,这就是苍凉!

描述读出的情感——分组拓展,力求完备 可能甲一:痛苦忧伤、家园之思 可能乙二:生活劳苦,不得归家 悲伤厌战,民族仇恨 艺术技巧提问:诗作调动了哪些艺术技巧,你想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准备要运用什么?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可能性一:比兴——提问:哪些是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主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大家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微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或者说目的?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可能性二:重章叠唱提问:哪些是同样的话,[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场景复述及讨论二:边关思归

可能性的准备:有鉴赏者根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个著名的句子,草率地得出结论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这是一个活生生远离“苍凉之美”意境的遗憾。而这样的结论会被诗歌本身所推翻——戍边生活并不是一年,而是好多年!诗歌首章“岁亦莫止”是说“眼看一年又完啦”!第三章“岁亦阳止”是说“转眼十月又到啦”!诗中还说周王的征役没有休止!显然,这样的日子是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天的征战是刺激,一月的征战是恐怖,一年的征战是疲惫,一生的征战是苍凉„„

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兵们疲于奔命、长年不得回乡,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渐渐地丧失了“悲壮”的自豪之感,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得耗尽毕生去体味这“苍凉”的人生呢?是“严狁(xiǎn yǚn)之故”,是“王事靡盬”。他们痛恨严狁越来越残酷的侵略,他们苦于周王无休无止的征役啊!

当你面对着一个必须接受的结果,无助交织着无奈,凄凉隐忍着不甘,但又只有接受,这就是苍凉。

描述读出的情感——分组拓展,力求完备

可能性甲: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艺术技巧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技巧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场景复述及讨论三:归家之痛 可能性的准备:

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苍凉有时候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有时候是一段国家历史的,有时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这是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这种价值的破灭酿成了悲剧的产生。在戏剧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悲剧。苍凉,实际上是人在历史中与命运相抗衡之后得到的一个无奈而又不甘的结果。

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可能性甲: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相关内容预设:(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技巧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末[章之美 [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和本人的论文做出比较阅读、交流 悠悠千古咏“苍凉” ——《诗经·采薇》章的“苍凉之美”

会宁二中

裴学庆

13830033467

阅读、吟咏一首诗,能够得到“个中三味”中的“一味”,能够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已经是一种理想的结果了。《诗经·采薇》章的“苍凉之美”便是其中“一味”,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境界。

让我们先从戍卒的“采薇”生活看——前三章用复沓重叠、一唱三叹的形式,歌咏了士卒们苦难的戍边生活。由于粮草不续,士兵们只好靠采野菜充饥。春天,薇菜绽出嫩芽;夏天,薇菜叶片肥嫩;秋天,薇菜茎老粗硬„„连“君子”的马都吃得“业业”“骙骙”,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薇菜,这是士卒生活待遇的“商标”。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士卒们的戍边生活是一种悲凉,而当这种悲凉遥遥无期时,它便是一种苍凉。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诠释昆曲艺术之美时说:“同是悲情,悲壮是高昂的,激扬慷慨;苍凉是无奈的,而余韵深远。苍凉能够唤起我们一种辗转于心、不绝如缕的激荡,就在于它表现出来的是命运深处的一种无奈。”士卒这种“采薇”维持生命的边塞生活还远远不是他们的痛苦,让他们痛苦的还有更多的心理煎熬,这就是苍凉!

让我们再从戍卒的征战生活看——“薇菜”还是士卒悲惨命运的隐喻。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上“采薇”,是为了不食周粟,他们二人只是表明了一种姿态,一种政治姿态。他们不需要思乡、不需要打仗。他们只凭这种姿态,就被士大夫们讴歌了几千年。

哪里象《采薇》故事中的戍卒,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抗击严狁(xiǎn yǚn),士卒们有家难归,由于驻地不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薇菜由嫩而老,事实上是一种象征、一个隐喻。它是戍卒人生命运的真实写照——因“严狁(xiǎn yǚn)之故”、因“王事靡盬”,士卒们吃野菜的生活遥遥无期,征战的生活遥遥无期„„他们从青春年少一直到年老体衰。

有鉴赏者根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个著名的句子,草率地得出结论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这是一个活生生远离“苍凉之美”意境的遗憾。而这样的结论会被诗歌本身所推翻——戍边生活并不是一年,而是好多年!诗歌首章“岁亦莫止”是说“眼看一年又完啦”!第三章“岁亦阳止”是说“转眼十月又到啦”!诗中还说周王的征役没有休止!显然,这样的日子是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天的征战是刺激,一月的征战是恐怖,一年的征战是疲惫,一生的征战是苍凉„„

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兵们疲于奔命、长年不得回乡,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渐渐地丧失了“悲壮”的自豪之感,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得耗尽毕生去体味这“苍凉”的人生呢?是“严狁(xiǎn yǚn)之故”,是“王事靡盬”。他们痛恨严狁越来越残酷的侵略,他们苦于周王无休无止的征役啊!

当你面对着一个必须接受的结果,无助交织着无奈,凄凉隐忍着不甘,但又只有接受,这就是苍凉。

最后,让我们从“采薇”故事结局看——“采薇”的生活是结束了,征战的生活是结束了。按理说,从征战第一年开始的盼望将会得到实现,长年的思乡之苦、积久的征战辛劳会有一个结束。无数次的胜利会让他们带着一种“荣耀”,精神焕发地享受凯旋归来的愉悦。可是,这些都没有。

诗歌最后一章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这里,诗人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味之无尽。“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苍凉有时候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有时候是一段国家历史的,有时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这是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这种价值的破灭酿成了悲剧的产生。在戏剧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悲剧。苍凉,实际上是人在历史中与命运相抗衡之后得到的一个无奈而又不甘的结果。

原来,诗人是在歌咏一种悲情,一种苍凉。而我们也从中听到了一首来自远古的“苍凉之歌”„„

五、布置作业

第18篇:《采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八年级语文下册节选了其中一段。《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本所选一段则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设计理念:

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 学生分析:

对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接触了一此古代诗歌,但对古体诗歌了解不多,因而课堂上老师将引导他们,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最广阔的施展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生2: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生3:“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歌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的地点是? 生:归乡途中。 师:谁能再说说?

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4、自主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疏通词句,掌握主要内容。

(教师请三名同学疏通词句,从而使学生了解文意)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5、合作探究

(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杨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状。 生2:这一句也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师:说的很好。 生3:“雨雪霏霏”句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师:天气怎么样?

生4:不好,下雨,下雪。

师: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师:古人对这两句诗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吗? 生5: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生6: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生7: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师:其他几句呢? 生8:“行道迟迟”一句书写了戍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 生9:最后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抒发了悲痛的心情。

师:前三句既是写景写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境,情与景与境交融,相映成辉。

6、探究艺术特色

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7、交流延伸

⑴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⑵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⑶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第19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轻叩诗经的大门

一、导入新课

1、诵读小诗

美哉,诗经

跨越千年的文明,

聆听那揉进琴瑟的飞歌流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箴言,绵亘千古;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谆谆教诲,悠然回荡。

无论放浪,还是婉约, 无论高歌,还是浅唱, 纯粹得就像远古的天空, 无邪得宛如源头的活水。 这样的美无须修饰, 这样的美不会凋零, 她,便是《诗经》—— 尘封记忆中永远的歌。

1、范读

2、自由读

3、师生承接读

4、漏空背诵

2、简介《诗经》

课件出示: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首。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

3、出示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轻叩诗经的大门,欣赏她历久弥新的美丽容颜。诗经中的“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本节课要学习的《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出示课题《小雅.采薇》节选)

齐读课题

“薇”野豌豆苗。采薇,穷苦的人采摘野豌豆苗充饥。

二、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

yù fēi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介绍诗作

(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4、齐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三、学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描述情景读

师:追忆当年离别时,那情那景犹在眼前 生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天子有命,不得不去,辞别亲人,离开故园,心中满是不舍情

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面对未知的将来,此番远去,何日归来,无限惆怅涌上心头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四、学习《采薇》前三章

1、师:如今征夫归来,迎接他的漫天的飞雪 生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过渡):一昔一今,一往一来,征夫的思念洒满了漫漫征途,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3、理解征战岁月的漫长和对战争的仇恨 出示: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1)师生承接读:

师: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生: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师:采薇采薇,薇亦柔止。生: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师:采薇采薇,薇亦刚止。生: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2)理解含义读:

师:要归要归,始终未归。春季到来,豆苗出土 生: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师:要归要归,始终未归。夏季到来,豆苗柔嫩 生: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师:要归要归,始终未归。秋季到来,豆苗变老 生: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师:春去秋来,秋去春来,薇菜嫩了又老,老了又嫩,思归的战士啊,为什么,为什么,有家难归?

(3)出示:“猃狁之故”

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猃狁xiǎnyǔn后来的少数民族匈奴,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滚雪球式诵读(急促) 女:猃狁之故 男:猃狁之故

齐:猃狁之故,猃-狁-之-故—— 师生承接读: 师:猃狁之故—— 生: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师:猃狁之故——

生: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师:猃狁之故—— 生: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师小结:都是因为外敌的侵扰,无数的将士别离故土,风餐露宿,征战沙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家难归啊!他们对故乡悠长而痛苦的思念融进了猎猎战旗上,消散在声声号角中。

四、学习“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描述情景想象读

师: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漫漫回家路,艰难又险阻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师: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生:(出示课件)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男女渲染气氛读 男:归去来兮,满心欢喜

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男:归去来兮,满心忧愁

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男:归去来兮,满心伤悲

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齐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退潮式诵读

齐读: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2组读: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组读: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师读: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升华情感读 师:凯旋而归的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他抚今追昔,低头哀吟——

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他心如冰雪,仰天长叹——

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总结: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样的诗篇就如瑰宝一样,镶嵌在我们古老的文明史册上;这样的《诗经》奏响的是远古先民们真实的生命乐章!

附:《采薇》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第20篇:采薇教学设计(优秀)

教学目标: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者的观点,当堂成诵

2探讨鉴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导入新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七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词。《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分《大雅》、《小雅》,编者可能是把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雅诗编为一集,称《大雅》,共三十一篇;把时代较晚的民歌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编为一集称《小雅》,共七十四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二、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总结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采薇教学设计.doc》
采薇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