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面积二教学设计

2020-04-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圆面积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及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圆面积演示学具

2、课件

3、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4、剪刀若干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播放孙悟空为唐僧画保护圈的视频。

2、让学生为老师画一保护圈。老师扮演唐僧,学生扮演孙悟空(进行演示)注:唐僧与孙悟空分别拿金箍棒的一端进行画圆。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视频与演示,说说从中你能发现数学知识吗? 学生观察并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大家说说这个圆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师: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唐僧画的保护圈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圆面积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圆片,用手摸一摸圆的表面 你发现了什么?

师:下面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比一比圆片,看看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圆有大有小,请看课件(展示课件),同时想一想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什么叫做圆的面积吗?

生:圆所围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教师板书,让学生齐读一遍。)

2、尝试转化,推导公式(学习圆的面积公式) (1).确定“转化”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尝试“转化”。

请大家看屏幕(利用课件演示),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

师:(教师配合课件演示作适当说明)如果我们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6份(如图三),其中的每一份(如图四,课件闪烁其中1份)都是这个样子的。同学们,你们觉得它像一个什么图形呢?

师:是的,其中的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三角形。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近似三角形这一条边(教师指示) 跟圆形有什么关系呢?

师:如果我们用这些近似三角形重新拼组,就可以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它图形了。同学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已经等分好了的圆形,请你们动手拼一拼,把这个圆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开始吧!

(3).探究联系。

师:同学们,“转化”完了吗?好,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们“转化”后的图形。

师:好,各个小组都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把一个圆形“转化”成了现在的图形之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请小组内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师:是的,没有改变,就是说: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师:虽然我们现在拼成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是如果把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一直这样下去分成很多很多份,拼成的图形就变为真正的长方形(课件演示,如图八)。 (4).推导公式。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这个长方形。同学们,如果圆的半径为r,你们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现在请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

师:好,同学们,谁能首先告诉老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r)

师:那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呢?(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明)这个长方形是由两个半圆展开后拼成的,请大家看屏幕,这个红色的半圆展开后,其中这条黄色的线段就是长方形的长(如图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继续演示如图十一,半圆展开后再还原,再展开,),这个长方形的长究竟与圆的什么有关?究竟是多少呢?(πr)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图十三),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那圆的面积呢?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

面 积=πr×r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的板书。

师:你们真了不起,学会了“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3)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的直径是4厘米,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 2).教学例4。

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B、分析题意。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求圆形花坛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必须知道圆的半径。

生:那么圆的半径题中直接告诉了吗? 生:没有。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生:圆的周长。

师:那么怎样来求半径呢?你能告诉大家利用哪个公式吗? 生:利用r=C÷π÷2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集体订正。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这个条件,当题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时,应先求出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请看基本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做一做”

1、2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当圆的半径题中没有告诉时,一般应想求出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练习

师: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用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

推荐第2篇:圆面积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圆面积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化泉小学 张垚杰(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修改)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9~70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结合课件出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2.课件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精美的雕窗。

【设计意图】由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导入课堂,自然地引出例题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实践操作(课件出示教材例3中的雕窗插图)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设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1:左边的雕窗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右边的雕窗外面是圆的里面是方的。

师:我们可以将上述特征分别概括地称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预设2:都是由圆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组成的。

师: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组合图形)你能用学具组合出这两个图形吗?

学生操作,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组合与位置关系,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产生。与此同时,激活了原有的关于组合图形的认识,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 2.解决问题

(1)阅读与理解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

预设1: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2: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

师:只告诉你这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你能计算出这两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尝试练习。

(2)分析与解答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的?

预设:正方形的面积是2×2=4(m),减去圆的面积(3.14 m),等于0.86 m。

师:你是怎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

2

22

师:在右图中你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吗?(不能)该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呢?

预设1:可以把右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

追问: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相当于什么?(底是2 m,高是1 m,相当于圆的直径和半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预设2:也可以看成四个三角形。

师:这样一来,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呢?相当于什么?(底和高都是1 m,相当于圆的半径。)

师:那么,圆与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练习,分析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得出公共边以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达成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只用几个简单的设问,引出的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展示。

三、回顾反思,理解算法

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左图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左图:

师:像这样,你能计算出右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练习,反馈讲评。

右图:

师: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1 m代入上述的两个结果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预设:和之前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一般的数学规律是本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利用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

四、课堂练习,强化认识 1.基础练习

(1)有一块长20米,宽15米的长方形草坪,在它的中间安装了一个射程为5米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它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是多少?

师:求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就是求什么?

(2)一件古代铜钱的模型(如图),已知外圆的直径是20cm,中间正方形的边长为6cm。这个模型的面积是多少?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2.拓展练习

在每个正方形中分别作一个最大的圆,并完成下表。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汇报展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正方形面积为 ,圆的面积为,面积之比为。

师:如果是在圆内作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就作为今天的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的设计在于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强调对结果进行验证的意识。拓展练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进一步揭示了圆与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推荐第3篇:“用圆面积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圆面积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 灵活应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用平移、旋转等数学方法。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变换(平移、旋转),实现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教具:多媒体课件、茶杯垫等。

设计思路:

本堂练习课本着“数学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进行设计。通过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探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一,强化基础。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讨论并计算“茶杯垫”面积,有效复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半径一圆面积;直径一半径一圆面积;周长一半径一圆面积)。第二,变式练习。通过计算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感受生活中“圆”的美,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将不规则图形变为规则图形”,灵活运用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第三,思考与发现。通过尝试验证,感悟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强化练习

展示情境:今天某制造厂来了一位客户,他要求厂方为他们公司赶制一批圆形茶杯垫。但是他没有给出杯垫的具体大小,而是带来了样品,要求按照样品来制造。工人们很为难,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1 出示样品。

师:老师把茶杯垫样品带来了,要生产出这种茶杯垫需要用多大面积的材料,这要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师生小结:圆面积的计算。)

2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活动)。你能用直尺、彩带等工具,按照大屏幕上的样品计算出这个圆形杯垫的面积吗?教师先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要计算这个圆形杯垫的面积自己是怎么想的。如,需要用到哪些数据,怎样得到它们,会测量吗?

(教师巡视,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发现问题,启发或指导学生讨论解决。)

3 师生小结:只要知道圆的半径、直径或周长中的任一条件都可以计算出圆的面积。

二、变式练习

师:同学们,这个制造厂还设计了其他款式新颖的产品,他们想知道做这些产品(阴影部分)各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也请同学们帮他们算一算。

1 每组任选一题,完成后集体订正(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订正时挑学生讲讲第(2)题的思考方法、计算过程与结果,其余两题核对结果。)

课件出示:

2 师:遇到这样的题目,要先从整体上观察,然后运用平移或旋转的知识,变不规则为规则,使计算更合理、简洁。

三、拓展训练

1 设疑。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发现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比如说(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蒙古包、水桶、碗、太阳伞、茶杯、锅)这些物体上都有一个面是圆形的,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物体的面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

2 验证。

(1)师:老师想用6.28米的绳子分别围成圆形、正方形与长方形,你认为围成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在学生述说自己想法的基础上,提示:A.6.28米分别是三个图形的什么?B.不论如何围三个图形的面积都是唯一的吗?C.长方形的周长即使不变,但长、宽改变了面积也将随之而变。长、宽的大小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请4人小组合作计算验证。

(2)各小组汇报交流。

(3)结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围成的三个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

出示图形,巩固并深化认识。

师: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些物体的横截面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了吗?

小结:正因为在周长相等的条件下,圆的面积是最大的(等周定律),所以圆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推荐第4篇:圆面积教案

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郭兴源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二.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

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历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三.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 2

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推荐第5篇:圆面积教案

一、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P103-105例

7、例8和例9,“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1题。

二、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安排的,圆是曲线图形,推导它的面积公式比直线图形困难得多。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初步学习应用圆周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三道例题,例7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在求图形的面积时,经常使用数方格的方法,虽然有时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对这里的图形,数方格不仅能知道面积大约是多少,而且对探索面积公式有启发作用,这些都是例题的编排意图。分别以边长4厘米、3厘米、5厘米的正方形的边为半径画一个圆,数方格求圆的面积,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圆的1/4在正方形里面,3/4在正方形外面,只要数出1/4个圆的面积,再乘4就得到整个圆的面积。既省时省力,又能避免数错。二是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相等,正方形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相等。因此,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倍数关系就是圆面积与它的半径平方的倍数关系。后者正是圆面积公式的内涵所在。为了引起学生对圆面积与半径平方的关系的注意,教材设计的表格里,把半径这一栏放在正方形面积和圆面积的中间。通过填写半径的长度,体会它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从而联想边长乘边长相当于半径的平方。在计算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

几倍之后,由“大象”卡通提出“圆面积与它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体会圆面积与它半径的平方可能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并带着这个悬念教学下一道例题。

例8把圆等积变形成长方形,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特点:一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空间经验和图形知识,通过形象思维体会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隐含了极限思想;二是组织学生比较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交流中充分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三是展开了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思维全过程,突出了用πr替代长方形的长,r替代长方形的宽,以及把πr×r改写成这三个关键点。

例9应用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怎样写算式和怎样运算是教学重点。算式314×是依据面积公式列出的,读作三点一四乘五的平方。算式里的平方应该先算,这里没有把它作为一条运算顺序教学,仅指导学生先算3.14×里的是多少。“练一练”里已知圆的直径是8厘米,求圆的面积。可以分步列式,先用8÷2=4(厘米)求得半径,再用3.14×求圆的面积。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3.14×,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为8÷2添上括号,保证先算圆的半径,不可以列成3.14×8÷。

三、设计意图

1.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首先呈现一个圆,让学生说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以此过渡到对圆面积初步的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呈现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

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圆面积的大小与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关。再通过猜想、演示、观察、小组合作验证(数一数、算一算)、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步发现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关系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为进一步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2.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充分经历操作、观察、想象、推理、反思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过程,使学生明确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发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中通过运用电脑演示、动手剪拼、多次想象、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

3.给予学生尝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完成“练一练”,再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新知的学习与生活进行联系并适度拓展,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有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个圆。 师:这是什么图形?(圆)

关于圆的知识你已经了解了多少?(圆心、半径、直径、圆的周长) 2.在出示的圆内填充颜色。

师:你能求出圆中涂色部分的面积吗?

师:我们把圆的曲线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课件出示圆面积的概念)

师:你知道怎样求圆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 (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对圆面积进行形象认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开展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合理猜想

初步探索 教学例7 1.引发猜想。

①谈话:你认为圆的面积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学生猜想。 ②课件展示:分别以3厘米、4厘米、5厘米长线段画出三个圆并涂色,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并说说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所以这里让学生展开有根有据的猜想,既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又可以培养他们合理猜想的意识。 2.引导探索

①师:圆的面积和半径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现在老师来想个方法帮助大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课件出示图片:

A:出示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B: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出一个圆并涂色。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得出圆的半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小正方形的边长用r来表示。所以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s=)

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面积的几倍?有什么关系? C:出示正方形内的方格。 ③引导验证

谈话:那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圆的面积的几倍,我们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师先数出一整格的,

1、2„„一直数到10。非常接近一个整格的,按一整格计算。余下的这二小格分别补给其他几格,是二格半,也就是12.5。

小组合作:请同学们运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算一算,把结果记录到下来。(学生小组内用数方格的方法合作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学生汇报) 师:只用一个圆,还不足以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数一数、算一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合作完成,并汇报结论)

讨论交流: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比较几个圆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具体感知圆的面积与半径或直径的长短有关。通过猜想、小组合作验证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步发现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关系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为进一步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三)操作想象 探究方法 教学例8 1.圆的面积究竟是的多少倍呢?圆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些什么思考?

2.你还记得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时的推导过程吗?(请学生介绍一下,课件同时演示)

小结:我们是运用了转化的方法,从而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转化) 师: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利用电脑课件的演示,达到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明确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3.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8份,(想象一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再进行展示、演示,说说拼成了怎样的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4.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16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会有怎样的变化? 电脑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5.再次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呢?电脑演示。

6.进一步想象: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得出:如果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7.推导公式。

(1)师:我们在剪拼转化的过程中可以知道这个长方形是圆分割的小块转化而成的,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呢?请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2)汇报讨论结果:这个用圆分割成的小块拼成的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宽就是圆的半径r,长就是圆的周长的

一半,也就是2πr÷2=πr。

(3)师:你能根据长方形与圆的关系,推想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 板书: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课堂教学实录

整理:海安县白甸镇中心小学 李秀红

课 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拉开序幕

师:同学们,知道我今年多大了?猜猜看 . 生:38岁。 生:34岁。 生:三十几岁。

师:你怎么没有认为我今年是六十几岁,或者更大呢? 生:六十几岁的人头发都白了,你头发没有白。

师: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球,8个红球,5个白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生:可能是红球,也有可能是白球。

师:可能摸出一个黑色或黄色的球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没有黑色或黄色的球。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可以看出,我们在进行猜想时不能凭空想象,而应靠直觉、经验、推理来进行.科学家牛顿,因为猜想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并且探索出了圆的周长公式.圆的半径用r表示,圆的周长怎样表示? 生:c=2πr (教师板书) 师:圆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 生:圆周长的一半=πr (教师板书) 师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桌布.

师:如果给这块桌布的边缘缝上花边,是求什么? 生:圆的周长。

师课件出示一幅“拴在树下的马在草地上吃草”的情景画面。 师:马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什么形状? 生:圆形。

师课件演示马吃到草的形状。

师:“如果绳长2米,这个范围到底有多大?”

师:这个范围到底有多大,就是求半径为2米的圆的面积,你会吗?

生:不会,还没有学。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三、合理想象,初步探索

师: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课件演示大小不同的圆.) 生:圆的半径. 师:为什么呢? 生: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圆的面积和半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 师: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半径。

生:正方形的面积是圆的半径乘以圆的半径。 师:也就是说正方形的面积=r×r=r2 师:猜一猜,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也就是r2的几倍到几倍之间?(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

生: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面积的4倍. 生:圆的面积大于正方形面积的2倍. 师: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生: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大于2r2,小于4r2,可能是r2的3倍多一些.

师: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我们的猜想. (课件出示方格图)

师:数方格时注意不满整格的数法,非常接近满格的可以看作满格,其余不是满格的可以互相之间大约凑成满格.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算算. 师:正方形的面积是? 生:16平方厘米. 师: 个圆的面积大约是? 生:12.5平方厘米. 师:圆的面积大约是? 生:50平方厘米.师: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得数精确到十分位.生:3.1倍.

师: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计算并填写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生数格子,填表并计算) 交流归纳

师: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生: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平方的π倍。

四、验证猜想,深入探索

1、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的是什么方法?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是沿着一条高把它剪开,把左边的图形平移到右边,转化成长方形。

生:在研究三角形面积的时候是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在研究梯形面积的时候是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课件演示三种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师:也就是说我们以前在研究一个图形面积的时候都是将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同学们,我们能否将圆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2、教学例8 师:看看老师是怎样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的.

(课件演示把圆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请同学们把已等分成16份的并剪开的图形拼一拼. (指导学生把已等分成16份的并剪开的图形拼一拼.) 师:请同学们观察,拼成的图形像什么图形?

生:像平行四边形。

师:为什么说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因为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师:请同学们想像,如果接着分下去,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

生:比刚才更像平行四边形了。

师: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等份,128等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着眼睛想一想,随着份儿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如果平均分的份儿数足够多,那么拼成的图形就是一个长方形了. (课件出示推导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圆,你发现了什么? 生: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生: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生: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

师: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应怎样表示? 生:长方形的长就是πr,长方形的宽就是r。

师: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

S=πr2)

师:请同学们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我们从猜想到初步探索,再到深入探索,知道了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 生:π倍。

师: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生:圆的半径。

3、做练一练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道题。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求这两个圆的面积。 生:第一个圆的面积是3.14×32 师:在计算圆面积的时候我们先算r的平方,在这道题里就是先算32,请你接着说。

生:3.14×32=3.14×9=28.26(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圆的面积是先用8÷2=4(米) 3.14×42=50.24(平方米) 师:这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第一题知道了半径,第二小题知道了直径。 师:第二题知道了直径,是怎样求面积的? 生:先求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师:看来如果已知圆的半径,我们可以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直接求出圆的面积;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我们应先求出圆的半径,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求出圆的面积。

五、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出示例9。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道题。 师: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

师:请同学们看自动喷水器旋转喷灌图,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 生:圆形。

师:那这个圆形的半径是多少呢? 生:5米。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自动旋转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面积? 生:3.14×52=3.14×25=78.5(平方米)

答:这个自动旋转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面积是78.5平方米。

六、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填空

师:请同学们看这道题。

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形,这个图形的( )相当于圆( )的一半,它的( )就是( ),所以圆的面积公式是( )。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填?

生: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形,这个图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所以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2。

2、判断

师:请同学们看这几道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直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 生:错,直径是2厘米,半径就是1厘米,它的面积是3.14×12=3.14×1=3.14平方厘米。 (2)圆的半径越大,面积也越大。 ( ) 生:对的,半径越大,面积也越大。因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2,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 生:对。 生:错。

师:究竟是对还是错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看看。假设圆的半径是1厘米,它的面积就是3.14×12=3.14×1,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就是3.14×32=3.14×9,

现在你知道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几倍了吗? 生:9倍。

(4)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面积也一定相等。 ( ) 生:对的,圆的周长相等,半径就相等,半径相等了,面积也一定相等。

3、马吃到草的最大范围到底有多大?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开始上课时看到的马吃到草的最大范围吗?现在你能告诉我这匹马吃到草的最大范围吗?

生:马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3.14×22=3.14×4=12.56(平方米)

七、回顾总结,加深认识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怎样求圆的面积。 师:怎样计算呢? 生:根据S=πr2来求。

生:我知道了推导圆的面积也是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生:我知道了已知圆的直径,先求圆的半径,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去求。

师: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化曲为

直”、“化圆为方” 的方法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圆的面积,以及帮助学生感受极限思想呢?我认为教学中我们最好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下面结合教学过程具体谈谈我是怎样让学生经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课始,我提出了“马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什么形状?”以及“这个范围到底有多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圆面积的欲望。

二、问题指引、合理猜想。

“圆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圆的面积和半径有怎样的关系?”“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几倍?”这些问题,层层推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经历猜想、推理的过程,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提供准备,激发学生的探索需求。

三、回忆旧知、顺利迁移。

“圆的面积”是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方法。因此,在引导学生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时,先让学生回忆以前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并举例说明.教师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温习旧知识,明确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和面积计算方法的相互联系。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有效强化图形转化的数学方法,为下面的新知学习的顺利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做好充分的铺垫,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

究。

四、重视操作,主动参与。

由于圆与以前学习的直线图形性质有很大不同,对“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都是一种挑战,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转化”的方法,教学中我巧妙地引导、示范、演示,一步步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关键的“化圆为方”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促使学生的思维由量变到质变,同时课件演示活动中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想象把分割过程无限细化,渗透极限思想。

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缝花边、马吃到草的最大范围、自动旋转喷水器都是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通过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学生既体验到活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马吃草问题,自动旋转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面积,引发了学生对视而不见的生活现象的“数学思考”。同时马吃草范围的圆,看不见摸不着,需要学生想象力的参与,在思维层次上加深了一步,有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

六、运用媒体,形象直观。

运用课件形象演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变换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体现了构图美和动态美。观看这样的动画,既能获取知识,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从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考有序。整个学习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探究不断深入、知识不断建构。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6篇:圆面积教学反思白文元

《圆面积》教学反思

甘肃省通渭县西关小学

白文元

743300 圆是最常见的图形之一,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初步感知当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时,这个正多边形就会越来越接近圆。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借助直线图形研究曲线图形,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从“以旧引新”中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从“动手操作”中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从“探究演变过程”中,渗透极限的思想及猜想与实验验证的思想方法。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经验,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新的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在操作中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找到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一、以旧引新,渗透“转化”思想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通过对比复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圆的面积怎样推导。学生猜测后,再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三角形和梯形。学生动手剪拼好后,选择其中2~3组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极限”思想渗透的最好体验。三角形和梯形可以让学生自己下课后推导。再对比圆形和这个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剪、拼图形和原图形的对比,将圆与拼成图形有关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拓展到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题“一个放羊娃将一只小山羊用一根绳子把它拴在木桩上。请问小山羊最多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呢?”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结合课本中的例题,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第三,综合练习既联系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知圆周长,先求半径,再求圆的面积),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教师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立体呈现。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计算机具有声、光、色、形,综合表现能力强,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是活泼好动的,追逐事物的新奇,自控能力差。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只要一点击鼠标,大量的演示通过颜色的对比,图象的闪烁,声音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不仅准确展现了变换的过程,更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作出了提示。这样,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主动地探求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课还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剪拼转化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转化的数学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亲身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教具,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把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这样既使学生“学会”, 又使学生“会学”,让他们在学习中领略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7篇:模块二教学设计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5的乘法口诀

一、概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1页及相应的练习题。

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乘法口诀,把乘法口诀和乘法的意义结合起来,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变成法口诀,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认识“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差。由于年龄和自身认知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生活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设计教学:一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游戏,编口诀,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二小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言语和形象较容易接受,喜欢色彩艳丽、活泼有趣的视觉画面。我在教学中重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形象感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数学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2)动手操作策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1(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卡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2+2+2+2=□×□7+7+7+7=□×□5+5+5+5+5=□×□8+8+8+8+8+8-8=□×□5+5 =□×□ 2.先读下面的算式,在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4×33×35×23×5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来就会又对又快。

2、教学例1.(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共摆5把。 (2)数一数你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5+5+55()()()() (4)编5的乘法口诀。

师讲解:①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5×1 (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②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5×2=10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

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

③摆3把、4把、5把小伞各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出他们的口诀。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生:3把雨伞,是3个5,乘法算式是3×5或5×3, 口诀是:三五十五。

生:4把雨伞,是4个5,乘法算式是4×5或5×4, 口诀是:四五二十。

生:5把雨伞,是5个5,乘法算式是5×5, 口诀是: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根据学生的回报,完成板书。

+5+5+5+55 → □ → □ → □ → □

1×5=5一五得五5×1=52×5=10二五一十5×2=103×5=15三五十五5×=154×5=20四五二十5×4=205×5=25五五二十五

④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1×

5、2×

5、3×5……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师: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汇报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师:对啊,这样很有顺序的,我们记口诀就容易多了。汇报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师:所以这些都是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汇报3:每一句口诀的得数都增加5。

师: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多了5。(引导学生从口诀的意思说)

3.熟记口诀。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时间,把这五句口诀记住。(自由读背、全班背、指名背、开火车)

4.师生对口令游戏。

三、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2、把口诀填完整。

一五()( )( )( )一十四五( )( )三五()( )( )( )二十五二五( )( )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指名填写。

3、看算式,谁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并知道使用那句乘法口诀)5×3=1×5=5×2=5×4=5×1=5×5=4×5=2×5=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有较浓的积极性。

四、课后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眞棒,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强调)

今天我们学了5的乘法口诀。熟记5的乘法口诀,算5和几相乘时才能算得又对又快。课间或回家,可以和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做拍手对口令的游戏来熟记5的乘法口诀。既轻松玩耍,又练习了口诀,你们愿意吗?

教学设计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帮助和总结

5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形成乘法基本计算能力的第一个知识版块。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在设计时大体分了三个环节:第一,激趣导入 ,孕育口诀。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调动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第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从学生熟悉的手出发,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使口诀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第三,快乐练习,深化巩固。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自编口诀的基础上汇报口诀,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又通过分析口诀来记忆口诀。在巩固练习中,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使5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学有价值的数学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可体现出学习数学的价值。所以我最后又设计了一个发展应用的环节,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6

推荐第8篇:二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二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二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

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原因,掌握政权性质分析方法,制作辛亥革命的大事年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二、教材要点分析

[武昌起义]

本子目主要介绍了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兴中会的成立

兴中会成立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并得到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提出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实行民主共和的主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之意即“振兴中华”。兴中会是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同盟会的成立

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充分暴露,是人民意识到应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地域性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都主张利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是他们团结起来的条件。因此,中国同盟会应运而生。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是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七十多人,在日本东京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有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孙中山后来回忆说:“不期年加盟者逾万人,支部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于人意表者亦!”

武昌起义的成功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策划了黄花岗起义,由于敌众我寡,起义失败。事后,殓烈士遗骸72具,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革命党人频繁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人民群众也不断展开斗争。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规模最大的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

本子目主要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内容。

、中华民国的成立

脱离清政府统治的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建立中央政权,进行了频繁的活动。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判断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应该看这个政府人员的组成和它采取的措施。南京临时政府采取“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九个次长中八个是同盟会的骨干。在从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来看,都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本目的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主要内容是: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学说,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谁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复辟帝制,也没有人敢公开的实行专制。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本子目主要介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对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始终持观望、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为维护在华的侵略利益,帝国主义不约而同的扶植拥有实权并媚外的袁世凯。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灭亡了。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届书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一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闸门。教材当中的知识链接就是为了说明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教材没有谈到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教材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导入

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教学

(一)同盟会的建立

、兴中会的建立

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时间:1894年

口号:振兴中华

影响: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2、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史料链接:

孙中山说:“自今日(指同盟会成立日)始,吾等非清朝人亦!”孙中山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清朝人?

(二)武昌起义

、黄花岗起义

时间:1911年4月

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2、四川保路运动

原因: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

作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3、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显示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

形势: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问: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概况: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3)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问: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可从政府组成人员、颁布的法令措施等角度)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内容: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内阁制。

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君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史料链接: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未必就要杀头,大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林伯渠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条件: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拥有实力及个人的权术;资产阶级的软弱;

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评价辛亥革命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反映辛亥革命成功或失败的文史资料,整理成文。分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追求观点的最终统一。

四、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中国同盟会

A、1894年成立于檀香山

B、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c、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D、领导了武昌起义

2、武昌起义

A、为四川保路运动创造了条件

B、革命的主力是农民

c、孙中山指挥的武装推翻清政府的起义

D、起义军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3、南京临时政府

(1)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2)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3)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4)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1)(2)(3)

B、(1)(2)(4)

c、(2)(3)(4)

D、(1)(2)(3)(4)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包括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3)实行责任内阁制(4)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A、(1)(2)(3)

B、(1)(2)(4)

c、(1)(3)(4)

D、(1)(2)(3)(4)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6、清王朝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A、武昌起义

B、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大臣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宣统帝正式下召退位

7、《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其本质意义在于

A、使人民获得广泛的权利

B、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c、否定了君主政体

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8、关于袁世凯

(1)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2)赞同共和是他的夺取政权的幌子(3)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A、(1)(2)

B、(1)(2)(3)

c、(2)(3)(4)

D、(1)(2)(3)(4)

9、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已无药可救

B、袁世凯比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的“国内秩序”保护其在华利益

0、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

A、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二、问答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推荐第9篇:忆江南教学设计二

忆 江 南 教 学 设 计

桃源县实验学校林峰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准备】

1、课件

2、其他两首词及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图,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风景如画的江南。

2、课件欣赏江南美景,配乐播放江南有特色的风景图片。描述:这里有古镇小城, 曲径回廊,古曲园林,古桥流水,田园村舍,细雨如丝,莺啼柳绿,红花胜火,江南风情,别有韵味。

这就是 “人间天堂”——生读:江南。

板书:江南

这就是闻名的水乡——生读:江南。

3、揭题,简介词及词牌名。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 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解释一下什么是“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

大家说得真好,看来课前预习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

二、读通词句感受节奏。

1、读准字音,读顺词文 (出示词课件)

一位特级老师曾说:“学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读,读,就像练武功,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大声读,反复读,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开始!

2、读清句子,读出语气。

大家读得很专心,很投入,读书就要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词?

这首词虽然很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它划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分呢?

你为什么这么划分?

三、四两句有点特别。发现了吗?第一,字数相等;第二,上下相对。古诗中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仗。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这两句的节奏。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相信自己,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评价:读得怎样?听了他的读,有意见发表吗?你认为他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你来给他提提建议。(提建议之前可以先肯定他的好的方面,这样你会拥有更多朋友。)

3、齐读全词

三、品读词句感悟诗意

读词不仅要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读出诗意。现在请你静静地默读,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看看你对这首词都有多少了解?

1、出示提示,学生自学。(课件)

⑴ 自由读词,想一想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⑵ 品读词句,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⑶ 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内互相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⑷ 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的同学开始动笔了,圈一圈,点一点,最好写写批注,说明你的感觉找到了落脚点。

2、全班交流,感悟诗意。

⑴ 释“忆”,了解作者。

我看大部分同学有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接下来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① 作者为什么要忆江南呢?

(江南的风景好,江南的风景他非常熟悉。)

② 词中告诉你,他对江南很熟悉了吗?(谙)(课件:谙:熟悉。)

有谙熟于心这个词知道吗?就是对事情非常熟悉。比如:这个字我都写了十几遍了, 已经谙熟于心了。

③ 关于作者有谁了解呢?

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也就是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

④ 师生读词

我们来读这

一、二句。

生读。

师读。

⑵ 悟“好”,想象美景。

①读着这个“好”字,同学们会想起了江南的哪些美景?

②读着这个“好”字,你还会想起哪些歌咏江南的诗句呢?

③如果我们把这个“好”字换成另一个字,你会换成那个字呢?

(美、佳、棒、妙„„)

“江南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那就换成江南“美”,不更直接吗?

(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这就是经典诗文用字的精妙。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诗人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非常熟悉。

④ 江南的美景赞不完,江南的诗词诵不完„„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 多妙的一个“好”字啊!一个“好”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好”字就是是一首诗。

好,再一次用朗读来品味这两句词。

师——江南好,

生——风景旧曾谙。

师(加重语气)——江南好,

生——风景旧曾谙。

⑶ 读词,领悟意境。

① 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②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请同学闭上眼睛,听——

(师配乐朗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解释意思)

④ 多美啊,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 眼前正是

日出之时,花儿艳艳,胜过熊熊火焰,男孩子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到之季,江水碧绿,如同蓝草侵染,女孩子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多好啊,你就是追忆中的诗人,请你们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⑷ 析“?”,体会思情。

① 这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多美的画面啊!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学生接——读能不忆江南?

(课件:能不忆江南?)

② 生读。

③ 同学们,其实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是没有标点的。这标点,是现代人加的。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句加标点,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为什么?

(叹号、省略号、反问、反问与感叹连用?!)

大家加得都有道理,但是,国学大师们给这句词加标点的时候,一致认为,加问号是最合适的。这是为什么呢?

(最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强烈的思念。这是一个反问句,谁能把它的句式改一改,但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④ 让我们再次体会作者对江南的思念。

江南好!(全词)——能不忆江南?

四、拓展了解,体悟深情。

1、忆诗人

在我们看来,这江花,这江水,是很平常的江南景物啊,为什么白居易却如此深深地眷恋呢?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江南。

屏幕出现——资料链接: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三年已满,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 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

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4年,离开 杭州已经整整10年了,在北国洛阳,白居易写了一首寄往杭州的五言诗,说:“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又过去3年,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想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 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直到离开人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2、读诗句

诗人仅仅是忆江南的景吗?

⑴ 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白居易,你能不忆江南?(课件)

江南的人民我深深地思念你:分读全词——

江南的春色我如此地眷恋你:分读全词——

⑵ 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诗人白居易,让我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齐读全词——

3、悟深情

当诗人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时。已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⑴ 生自由读

⑵ 你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汇报

师:这是诗人对江南的感情。(板书:情)一种江南情结!怪不得诗人如此感慨:能不忆江南?(课件)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那浓浓江南情,再读《忆江南》(一首)。

老师想和大家合作来读,行吗?师读一句,请你们重复每一句的后三个字。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五、总结

1、“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播放歌曲《忆江南》)

2、音乐未完之时结束语:

同学们,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我相信大家再次感受了诗王白居易对江南的爱与思念。回首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面他又感到甜蜜和幸福,因为他庆幸,庆幸自己曾去过江南,并为江南的人做过许多的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分每秒。

同学们,让我们也学会珍惜,珍惜与同学、朋友、亲人的相识,相知,相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让幸福永随回忆!

【板书设计】

忆江南人珍惜

推荐第10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二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二

↘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②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a.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b.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 檐 瞻 qǐnɡ qínɡ 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②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①练习分段。

a.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b.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②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③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②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11篇:《嫦娥奔月》教学设计二

《嫦娥奔月》教学设计二

fntsize=\"6\">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8

第二教时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复述文。

能力目标:

精读文,感受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情感目标:

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从图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读美丽的民间故事——(读题)《嫦娥奔月》。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

里就会出现一幅画。什么样的画?

2、(出示)看,引说:蓝蓝的——天,圆圆的——月,衣带飘飘的——嫦娥。感觉怎样?

(美)

3、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幅画面,能找到吗?

4、读一读。读文字有什么感觉?(同样“美”,板书)(激发)向往美的同学一定争着读;心

中拥有美的同学一定渴望读)

、老师也想读:(老师读,不同,我们来对照读一下,到底有什么差别。)

飘飘悠悠——飘悠(更轻更柔、有一种飘荡的美感)

碧蓝碧蓝——碧蓝(喜爱的情感在里面)

二、揣摩人心

1、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送回里去,把文整体读一

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

2、学生轻声读文。

3、人更美:心地的善良。能具体说说吗?先默读,把一些支持你想法的语句用线画下来。

学生读画后:同学们一定把自己的认识化为了智慧的波浪线了,我们来交流。

先从总体上把握。体会在两点上: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二是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

一切吞下仙药。

(1)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

例: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了,孩子们围锅台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村西的李三家又添了一口,孩子是生了,却一块布来包裹,嫦娥知道了,就立即…

这种给以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接济”,像这样事例说也说不完,所以乡

亲们都——十分喜欢她。

(2)第二事情是关键,这事是因一个人而生,那个人就是——逢蒙。那是一个奸诈贪婪

的小人。“奸诈”(虚伪骗人)体现在哪儿?“贪婪”呢?(“把仙药交出来!”)面对逢蒙的威逼

,嫦娥是怎么做的?读。

“周旋”,什么叫“周旋”呢?这样,我们来演一演,我来演那个奸诈贪婪的逢蒙,

谁来演嫦娥?

逢蒙:快把仙药交出来?

嫦娥:仙药?什么仙药?

逢蒙:别装蒜了,你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得到的,那天,你丈夫把药交给了你,是

你藏起来了,说,藏在那儿了?

嫦娥:你一定听错了,那天是他采的草药卖了钱当我藏起来的。逢蒙兄弟,你缺钱吗

?我送你一些。你先坐下,喝口水,我来给你拿。

逢蒙:哼,别跟来这一套,我不会听错的。(接着翻箱倒柜搜起来)

与扮演嫦娥者交流:你为什么要与逢蒙周旋呢?(照应文中的“心想”)当周旋失

败后,你又为何一口吞下仙药?(进一步强化“心想”)

多善良的嫦娥啊,谁来将第自然段来读一篇,再现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4、(接着学生),嫦娥吃了仙药,突然身体就变轻了,飘飘悠悠飞了起来……(读那段文字)

、现在我们感觉这段文字美,是不是又多了一个理由,那是——因为嫦娥的心美。

6、嫦娥的心是美的,但嫦娥此刻的内心你能体会到吗?你愿意成为的嫦娥的知音吗?请你用一

个词语描述嫦娥此刻的心情。

(1)欣慰——可以让乡亲们少受到伤害,救了乡亲

(2)遗憾——不能再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了

(3)留恋、不舍——留恋人间的生活,这人间有他的丈夫,那位勇猛无比的后羿。

7、如果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个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曾经与乡亲生活

过的村庄,越飞越高,心中涌起的最强烈的情感应当是什么?这幅图有个细节是不是改一改更适当呢

?(出示修改后的图)——我们是不是也把这段文字改一改。(泪眼朦胧,不时回转头来遥望大地。

三、升华情感

1、嫦娥深爱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呢?你从文里哪些细节得知的?读7小节,我不想听你说,

我想听你读。(放音乐)

2、、后羿对嫦娥的情感,也是天地可鉴。“嫦娥!嫦娥!”这是文中后羿唯一对嫦娥说的话

,其实,后羿的心中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啊。但万语千言,一切均浓缩在这连声的呼唤声中,全体男

生读。

3、同学们,嫦娥奔月就意味她与丈夫……意味她美满的家庭将……意味乡亲们再不能……现在

再读这段话(第六小节),你的心情怎样?(交流后)让我们带着对嫦娥的敬意,带着美好事物破裂

带给我们的无奈、伤痛再来读这段话吧。

4、因为这样的美好情感,也就产生一个美好的节日,那就是——读最后一小节。

四、引疑探究

其实,《嫦娥奔月》有许多版本,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嫦娥应

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指名学生讲偷药的故事。

讨论: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纯洁的月亮,纯洁的嫦娥——美)

师:我也喜欢,但文的故事里,我也发现了问题(指导自相矛盾处),我曾经跟大家讲过

,编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圆其说,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编得更完美呢,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

后完成。

(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嫦娥奔月)

第12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二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的做法:(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3)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第13篇:《尊严》教学设计二

《尊严》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识记:

1、自主识字若干,积累“骨瘦如柴”、“狼吞虎咽”、“惬意”

等词语。

2、积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狼吞虎咽”的意思。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领悟“人拥有尊严,就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的道理。

运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照样子,把补充完整。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狼吞虎咽”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领悟“人拥有尊严,就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的道理。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领悟“人拥有尊严,就会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投影、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叫“膝下有黄金”,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从中懂得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对,一个人活着就要有尊严,尊严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有尊严的人他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获得别人的赏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9课尊严。

4、出示课题,读课题。

二、故事引入,学习课文。

(一)创设情境、进入文本。

1、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于是,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马上烧火做饭,款待他们。面对久违了的可口饭菜,有一个年轻人却是那样地与众不同……

2、年轻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别忘了不动笔墨不读书)

3、指名个别读书

4、简单评价、纠正错误读音并交流。

5、出示:

外貌描写: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与众不同 饥饿不堪、身体虚弱、急需食物充饥)

尽管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

6、齐读句子

(二)深入研读,理解“尊严”。

依据学生交流,随机落实以下词句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语言和动作描写:

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失望杰克逊大叔没有派活儿给他,年轻人非常需要食物,做人的尊严战胜了饥饿)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尽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总结:这是一个饥寒交迫但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沃尔逊人的款待仍不失尊严的人。他时刻牢记不能不劳而获,要用劳动去换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三)理解关键词句。

1、教师引导:他的言行博得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和尊重。

2、指名读课文。

3、师:所以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可是,这和其他逃难者的那种“狼吞虎咽”地吃含意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有关句子:

1)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4、先在组内交流一下

5、交流:(前者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得说,说明他们实在是饥饿至极;后者同样饥寒交迫,即使在再困难也不忘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这样才吃得心安理得,吃得有尊严,吃得坦然。)

6、教师小结:尊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面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尊心,一种价值观,一种责任感,是一种不依附于他人自立于人世的奋斗精神。它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精神瑰宝,难怪杰克逊大叔说他是个富翁。(读句子)

板书:最大的财富

7、师问:你认为哈默有尊严跟他后来成为石油大王有联系吗?为什么?

8、师小结:尊严是人的立身之本,他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样的人生一定会更充实更美丽。

五、小结与拓展。

1、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尊严一定有了更深地理解,同时也被哈默的这种捍卫尊严的方式而感动而钦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收集身边的这些和尊严有关的名言、捍卫自己尊严而让我们同样感动和钦佩的人物、故事。

2、学生交流。

第14篇:丑小鸭教学设计二

丑小鸭教学设计 根据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课文所编,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故事的积极意义,体会到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只要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逆境是会改变的。

知识目标:朗读体会丑小鸭在家的孤单以及离家后的不幸遭遇,朗读感悟变成白天鹅后的复杂心情。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领会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

学习准备:辅助课件;相关的补充资料:冬天昏迷、作者简历。

一、复习词语,初悟文情

(一)课件出示词语,采用多方式读词语。

目的:低段词句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学习新课前理应进行词语的复习。

(二)用丑小鸭与天鹅连起来说话。

目的:简单回顾课文写了什么,整体感知文意。

二、感知课文,披文入情

(一)学习第

一、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鸭出壳的画面,配上轻音乐,教师根据画面内容引读课文。

瞧,鸭妈妈正在孵小鸭,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怎么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呢?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一个小家伙从里面钻出来了,咦,怎么这个样子?他的毛___,嘴巴__,身子__,难怪大家叫他___。(画线部分由学生读)

目的:感悟小鸭的独特模样,明白人们为什么管它为丑小鸭。

(二)学习第

三、

四、六自然段

1.家,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幸福,就是温暖,然而,这只小鸭子因为模样,来到世界上,在家里过得会怎样呢?请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交流时预设:找孤单;根据文本语句感悟小鸭的孤单;回味自己是否有过孤单的感觉,并和小鸭进行比较;如果你就是这只孤单的丑小鸭,心里会想些什么;丑小鸭的苦、痛,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你们能把这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目的:逐层地引导学生品味丑小鸭在家生活得究竟有多么孤单,并通过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鸭,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以及多方式(试读、课件助读、指名读、范读等)的感情朗读激起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自发地为小鸭所悲、所痛、所想。

2.在家里,丑小鸭孤独极了,谁都欺负他,讨厌他。他再也忍不住了,他终于离开了家。然而,离开家的丑小鸭会不会更让我们担心呢?请拿起笔来,在文中画出你最替丑小鸭难过的地方。

交流时预设:交流课本第四自然段内容;孤单、可怜的丑小鸭只会来到树林这一个地方吗?想象一下,丑小鸭还会来到哪里?将会遇到什么;丑小鸭来到这么多地方,他在寻找什么,他最希望得到了什么(朋友、温暖的家、伙伴、自由、幸福);然而他不但什么都没得到,反而有更大的遭遇在等着他!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可怜的丑小鸭面对的又是什么呢?(学生读天气越来越冷,湖水结了冰。可怜的丑小鸭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丑小鸭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你们知道吗,在丑小鸭冻僵前,他也曾经勇敢地奋斗过,[出示课件(画面,文字材料),配上音乐(舒伯特:《小夜曲》)]教师激情吟诵补充材料:冬天越来越冷!为了不使自己被冻僵,他不得不在湖面上使劲全身力气地游来游去。然而他游动的范围依然越来越小。最后,丑小鸭只好用他的双脚不停地划动,他多么希望湖面能给它留下一小块啊。可怜的他再怎么努力,也还是被冻僵了,跟冰块结在一起了;引读

四、六自然段。

目的:品味丑小鸭在外生活得孤独、悲伤与苦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尤其通过精辟的课件展示、让人震撼的扩充资料,让学生初步感知尽管他依然那样地热爱着生命,但还是逃脱不了一切所带给的遭遇,进而体验丑小鸭的莫大不幸、极其孤单。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即使这样恶劣的环境,丑小鸭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地努力追求,依然那么执着地热爱着生命。教师深情叙述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天空飞翔的天鹅):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他惊奇什么,又羡慕什么?并读出这份惊奇与羡慕。

目的:观看课件,体会小鸭的心理,理解惊奇羡慕,感知丑小鸭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地追求。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终天来了,丑小鸭也长大了。原来他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如果你也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那就请你放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三次引读课文

当丑小鸭看到湖面映出的影子,他想:(齐读最后一句)

原来自己就是美丽的天鹅,他怎不高兴,怎不激动。(齐读最后一句)

让我们的心也和丑小鸭一起跳动,生齐读最后两句。

3.你们愿意通过背诵来表达你对丑小鸭的祝福吗?那就请你们练习背诵这一个自然段吧。──抽生背诵。

目的:观看课件,感受丑小鸭历经磨烂终于变成天鹅的激动与欣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升华情感。

(三)拓展延伸,升华移情

1.经历了一番磨难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受人欢迎的白天鹅,我们真为他高兴。你知道安徒生为什么要写《丑小鸭》吗?

课件出示资料学生自由读: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小时侯很贫穷, 11岁父亲死后, 生活更加贫困。安徒生从小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14岁告别家乡到丹麦首都,下决心要当个艺术家,却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

1829年,安徒生创作的一部喜剧在皇家影剧院上演的那一天,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一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听着观众的喝彩,他的眼里不禁流出一行行热泪。

十年前,他几次想在这个剧院里找到一个小小职位,都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那是一段多么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

2.在舒伯特的《小夜曲》中,教师引领学生深情地讲述:

师: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

生齐答:白天鹅!

师(动情地):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十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当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那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此时此刻,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生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啊!

师(饱含深情地):当他听到观众的喝彩,一行行热泪情不自禁地流淌着。他最想说的一句话一定是:

生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啊!

师(富有激情地):安徒生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他却是那么努力地追求新生活,那么执着地热爱着生命。作品中这只了不起的丑小鸭多像他呀!小朋友们,站起来吧,你们就是白天鹅,扬起有力的翅膀,再次发出幸福的呼喊吧!

生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啊!

师:愿你们这一只只小天鹅长大了更美丽,扬起有力的翅膀,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目的:利用课外资料(安徒生的经历)让学生感悟到作者为什么写《丑小鸭》,从而暗示学生,无论条件多么险恶,我们也不能放弃对美好生活地努力追求,依然要执着地热爱生命。

第15篇:教学设计二12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设计

作者;路绳彬

一、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④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有关克隆、DNA、基因的资料,四种颜色的硬卡片。

学生:有关克隆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教师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教师组织学生 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教师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

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身边的信息及其存在的载体;并组织学生观察DNA的结构;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教师从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学生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学生大致了解三者的关系并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基因和克隆的材料。

第16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二)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二)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

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 1.主要内容

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

2.实质与作用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

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的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成立。 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师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 2.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理解康梁维新派力量弱小,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策略;光绪帝不是维新派的皇帝)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

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的思路) 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2.积极作用

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

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 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4.教训

师:由此我们得出什么教训? 生:(总结教训)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第17篇:园地二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教学重难点】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运用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写作。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习作

一、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自主空间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交流了解的节日风俗以及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

2、学习《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3、体会标点的妙用。【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第18篇:园地二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名人故事‛口语交际训练,做到表达注意清楚、大方,语言通顺。听故事做到专心,不打断别人的话,培养听说能力和搜集有关资料的能力,并在了解名人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其优秀品质。

2.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提高观察与表达能力。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强化形近字的音形义和同音字的形义区分,收集积累名人名言,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获得熏陶。

4.通过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感受、积累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准备:

搜集准备讲的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表达注意清楚、大方,语言通顺。听故事做到专心,不打断别人的话。

一、谈话导入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对于年幼的你们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有些人,却时刻伴随着我们成长,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再到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他们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永远活在大家心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了解名人。

这些人的故事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人,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会受到很大的启发。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师:故事会就要开始了,请大家想象,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故事会开得圆满成功?请大家献计献策。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1)挑选

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2)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声音是否响亮、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师:这样精彩的故事讲完了,你觉得在刚才的讲述中,‘故事大王’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板书设计: 名人故事会

讲清楚 听明白

讲生动 提问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之前,我们在《思品与社会》课中举行‚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很多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人的特点。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有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勇敢正直;有的勤劳简朴;有的幽默风趣……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交代任务,选材构思 1.出示要求

◎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

◎用一件事来写;

◎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大组交流

◎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孩子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

◎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在写人物时要多写神情、动作、语言、心里描写。要大胆地想象。

三、提供范例,打开思路

1.朗读学生地的优秀日记《我的爸爸》 让学生边看听思考: ①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③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交流归纳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他使全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 2.动草起笔。教师巡回指导。

五、修改誊写。

1.写好后自行修改。

2.教师面批后,誊写习作。 附:写作资料表 1.我最熟悉的人

我最熟悉的人是( )。 2.令我最难忘的事: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的经过:

3.镜头回放(写得越细致越好):

(1)最令我难忘的举动是: (2)最令我难忘的话语(神情)有: (3)当时,我的内心感受: 4.我最想对最熟悉的人说的一句话(也可以用诗歌、名言等表达自己的心声) 板书设计:

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小伙伴

一件事:语言、动作、神态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2.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3.进行形近字比较、识记。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幻灯片,学生交流发现。 (1)指名读句子。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1)齐读句子、体会。

(2)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比一比,再组词 填空——交流——补充

四、完成语文《课作本》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能激发学生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摘录成语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初步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能力。

一、猜猜成语,激趣导入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最近,老师发现咱们班有许多同学对成语特别感兴趣,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很多。你看,老师这儿有许多精美的画面,你能猜一猜它是出自哪个成语的呢?

2.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成语。 3.你们真行!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同桌可以先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汇报知道的成语。

4.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成语,你可知道吗?这些成语可是咱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学瑰宝呀,它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而且很多成语的背后还蕴藏着生动、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读一读这些成语故事吗?

二、自主学习,读懂故事

1.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小故事,让我们来一起念一念故事的题目。 《闻鸡起舞》

2.要学懂这两个小故事,你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建议你可以把这个故事认认真真地读一读,你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的! 3.生自由读故事,反馈自学情况(随机交流)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对祖逖说什么?读了这个成语,你有什么收获?) 5.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三、赛读故事,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还想读吗?为了满足你们的需求,你还可以从你自己带来的《成语故事》书上(课件出示:学习建议)

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故事,认真地读一读,读完以后,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1)能用自己的话有声有色地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谈谈你读了故事后的感受,能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评价。

(3)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给它造个句子。 (4)可以续编故事。 2.学生自由准备。

3.把你的收获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师及时评价。(学生边说边把学会的成语写在黑板上) 4.摘录成语,丰富积累 听了你们精彩的汇报,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非常能干!如果平时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能适当地用上几个成语,那么文章就显得生动多了。要是我们把刚才学的成语摘录下来,深深地记在脑子里,我想对于今后的写作肯定是有所帮助的。拿出你的本子,赶快行动吧!

5.学生摘录成语。

其实,摘录成语的方法有很多,像你们这样摘也可以,不过老师建议你们也可以进行分类摘录,你看那么多的成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实物投影仪出示:分类摘录表),你可以在课外慢慢地去完成这张表格。

四、学生小结,提出希望

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呀?

2.今天,我们在这节课上猜成语,说成语,读成语,还了摘成语,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外能把这本《成语故事》书认认真真地读完,把你学懂的成语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到学习中去。

五、拓展活动

综合实践课:成语大比拼,材料另附。

教学后记:

第19篇:牛二教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一直以来,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原理不完善长期困扰着中学物理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想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个较为完善的实验,以准确地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状况,而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而要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努力使课堂学习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本节课希望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做一些有效的尝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3)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观察和正确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 Excel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掌握思维方法;

(2) 通过组织探究和验证实验过程,训练学生掌握观察、总结以及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方法;

(3) 让学生经历科学规律探究过程,认识探究意义、尝试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探究和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参与意识;

(2) 通过运用相对简单的仪器验证比较复杂的物理规律, 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契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读取数据,从而有说服力的归纳出a与F合和m的关系,即可顺理成章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式。因此,熟练且准确地操作实验就是本课的关键点。难点是讲清实验装置、原理,使学生体会到通过实验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达到掌握方法、提高素质的目标。

四、教学资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是省级示范高中的一个优秀班级,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整体素质较高,理解、分析、动手能力较强。 (2)教学方式

采用探究式教学,师生互动,通过定量研究,观察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规律,最后提出假说并验证总结规律。 (3)教学媒体

气垫导轨、数字记时器、滑块、托盘天平、小铁片、刻度尺、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Excel软件、铁架台等

五、教学策略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演绎归纳而让学生掌握定律内容的,因此本节课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认识仪器,掌握原理,最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实验步骤。第二步即实验操作,先后请两组(每组四名同学,其中三人操作,一人记录)在讲台上按照固定滑块质量研究a与F合的关系及固定F合研究a与滑块质量的关系实验,教师此时应起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导台上的同学规范操作,一方面是指导下面的同学应重点观察的地方。实验所得出的数据记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再由Excel软件作出两组数据的曲线图。第三步即可由所得的曲线图结合数学知识得出定律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只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物体就有加速度;我们还知道,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因此,那么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所受的合外力都关系。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不过,我们将采取不同于课本的实验方法来探究。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创新方案设计

为了减小摩擦力的影响,我们采用气垫导轨来实现。

- 2实验得出在四组不同合外力时对应的加速度,作出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图象。观察可得,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F合。

第二步:F合一定时,研究a和m的关系 质量的改变可以通过加铁片来实现。 m1=m=200g m2=m+1m/8=9m/8=225g m3=m+2m/8=10m/8=250g m4=m+3m/8=11m/8=275g 为了保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变,必须同时改变导轨斜面的高度,只要保证了质量与高度的乘积为一定值,即可达到要求。

可令 h1=h=10cm h2=8h/9=8.9cm h3=8h/10=8.0cm h4=8h/11=7.3cm 利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1/m。

3、定律导出

(1)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可以写成数学表达式:a∝F合/M或者F合∝am 上式可写为等式F合=kma,式中k为比例常数。如果公式中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单位,就可以使k=1,则公式更为简单。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定义的,使质量是1kg的物体产生1m/s的加速度的力为1N,即1N=1kg·m/s。

可见,如果各量都用国际单位,就可以使k=1,那么公式则简化为F合=ma,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公式。

故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完整的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公式是:F合=ma。

4、例题讲解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两个力互成 120度角的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

- 45 -

第20篇: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

喷泉小学 刘永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解决问题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生已经知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解题思路,教材通过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解题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学生自己通过对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认真分析,画出线段图,写出数量关系。再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已知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求单位“1”的量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已知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求单位“1”的量是多少”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会熟练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

3、使学生感悟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写出等量关系。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画图工具(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复习题:航模小组有20人,美术小组人数比航模小组人数多1,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1、指定一名学生口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回顾“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人数多1”的意义,全班同学画线段图。

42、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线段图。

3、教师课件订正线段图的画法。

4、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

5、学生根据等量关系独立解答,并投影展示。

6、提问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和思路。

7、课件订正各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8、小结: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9、导入新课。

通过刚才的复习回顾,同学们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已知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求单位“1”是多少的应用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例题: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人数比航模小组人数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与复习题对比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然后请学生叙述画法,学生边叙述教师边课件出示画线段图的步骤,以订正学生画出的线段图。

(3)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并试做。完成后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最后教师课件出示算法,以订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学校足球队一共有30人,比篮球队人数多,学校篮球队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然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类型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解答?

14153 学生回答后,教师一一出示,以订正。

五、布置作业。

第39页练习八第

7、8题。

《圆面积二教学设计.doc》
圆面积二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