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2020-04-19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清城区飞来峡一中:罗水梅

学习内容: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5课。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本文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诗文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思乡旋律。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和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习:

1、重点字词的正音,划分诗歌节奏。

2、熟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数幅风筝图片。

2、导入语: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

三、朗读明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

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

四、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

明确: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3、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其他学生用准备好的纸张描绘。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图画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画。

5、提问: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

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主题归纳,领悟诗情。

诗人借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也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等,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那么,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明确: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请你代替作者写一封家书以表达其思乡之情。

八、板书。

首联——旅途之景

颔联——江水之景

颈联——江春之景

尾联——思乡之情

乡愁乡思

推荐第2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班级:八年级(10)班

时间:2012年3月 29日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

二、

四、

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1)听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五、释词明义

出示疑难词语,学生思考后投影,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1)次: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

(2)客路:指驿道,是陆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

与“舟行”相对应。

(3)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4)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5)残夜:夜将尽未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

故称海日。

(6)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时令上指残冬腊月。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

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7)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古人说鸿雁可以传递书信,

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据《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

使要求放归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

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

只好放还苏武。

六、诗歌鉴赏

(一)你从诗歌当中看到了什么?(每人写一到两个,把答案交小组长,由

小组长回答。)

示例:(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看到了月光,投射在地上就像霜一样。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我看到了夕阳在山的那边慢慢落下;我看到了黄河的水滚滚流入大海。

▲参考答案:

(1)我看到了山,河岸两边连绵的青山。

(2)我看到了水,在山和草的映衬下有些发绿的水。

(3)我看到了船,帆高高悬挂着的船。

(4)我看到了江,看不到两岸的江。

(5)我看到了风,轻轻吹着的风。

(6)我看到了天开始亮了,太阳刚刚露出来。

(7)我看到了大雁,正在往洛阳方向飞。

(8)我看到一个诗人,站在船上,看着大雁飞往洛阳,他想念家乡。。。。。。。。

▲注意:﹫注意“客路”一词,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

从陆路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二)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独立思考。

参考:古代交通不发达,船行缓慢,又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

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三)那些诗句是写景?那些诗句是抒情?(独立思考。

明确: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抒情 。

▲简单介绍诗歌的“情景交融”。

(四)名句赏析,体会诗情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独立思考。)

参考:春潮上涨,放眼望去,江面显得很开阔,似乎与两岸平了;和风顺畅,

船帆高高直起,仿佛悬挂在半空。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a)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小组讨论)

提示:黑夜未尽,太阳已从海平面露出半个头,时令还是冬天,已经能看到

春天的绿色了。(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b)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小组讨论)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一年也

将过去了,很快就到春节,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家,怎能不产生淡淡的

乡愁呢?

(五)小结《次北固山下》,过渡到对比阅读。

诗人在隆冬腊月的时令看到江南的春景,感叹时间的流逝,自己却久不能归,

引发了他淡淡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来读读这首诗,你能体会当中的情感吗?

七、对比阅读

(1)出示王湾《江南意》,朗读。

江南意

王湾

江南新意多,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2)简单解释个别词语。

伺:趁着。从来:向来。惟:只有。偏:独特。

▲(3)介绍背景知识

这两首诗写于不用的时期。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王湾在高陵县做官,

年底得到机会漫游江南。他长期生活在洛阳等地,早就希望能到南方一游。隆冬

腊月,洛阳一带一片萧条,可江南却是另一番景象,《江南意》正是写于王湾第

一次游江南途中。可是第二年,王湾又一次来到江南,这次可能是有事,逗留的

时间比较长,以致到了年关,还未能回乡,才会产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愁绪。

(4)质疑:(小组讨论,组员回答。)

a、在《江南意》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

B、“失”字如何理解?“两岸阔”和“两岸失”情景一样吗?

c、两首诗中相同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5)师生释疑:

a隆冬腊月,洛阳一带万木萧条。可是江南却充满了新意,让他眼界大开,

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兴奋之情。

b、“失”是看不见两岸之意。 “阔”和”失“都是说春潮上涨,江面辽阔,只觉

江水滔滔,海天茫茫,景象壮伟。

c这首诗的主旨是歌咏江南新意。颈联写的是黑夜将尽未尽,太阳已从海平

面露出脸来;时令还是冬天,已经能看到春的景象了,旧的还没有过去,新事物

就出现了,这生机勃发的气象让诗人感动无比兴奋,这两句诗也反映出作者积极

向上、达观奋发的情绪。

八、课堂小结

诗人在相同的时令,不同的境况之下来到北固山,同样的景色却引发诗人不

同的感受。初游江南,一切都是新奇而独特的,他眼界大开、心情舒畅,诗中流

露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第二次来到镇江,却是因故久不能归,看到江

南的春景,竟引起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中华上下五千年,留给我们的是数之不

尽的文化瑰宝,而诗歌,是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是“我手写我心”最好的诠释。

九、作业安排

(1)堂上作业—背诵《次北固山下》。

(2)课外延伸:请你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把”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改写成一段话。

(3)示例:请用描写和抒情的方式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改写成一段话。

我在钱塘湖附近走着,各种颜色的野花东一丛,西一簇,让人在欣赏它时不

禁眼花缭乱 。骑着马儿在绿草如茵的钱塘湖畔游玩,浅浅的野草刚刚盖过马蹄,

这美丽的春景,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心情舒畅。

十、板书设计(板书在“诗歌鉴赏”环节完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江旅之景情淡

颔联---江水之景景淡

颈联---江春之景交乡

尾联---思乡之情融愁

推荐第3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诵读全诗。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立意行文 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提高欣赏水平。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次”是旅途中暂时停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它扼守在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南侧,是南来北往的船只的必经之处。王湾是洛阳人。据《唐才子传》说,他尝“往来吴、楚间”。据《全唐诗》题下小注,这首诗即写于王湾往游吴中的路上。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点名了诗的主题。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

五、总结提升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那么,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表达乡愁的诗歌吗? 参考: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乡愁》

从古至今,即使我们现在能很方便的打电话,发邮件,有了很快捷的交通方式,但思乡之 情并没有变淡,我们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让乡愁

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了解律诗的平仄

推荐第4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5、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小组交流积累的描写乡愁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推荐第5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诵读全诗。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次”是旅途中暂时停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它扼守在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南侧,是南来北往的船只的必经之处。王湾是洛阳人。据《唐才子传》说,他尝“往来吴、楚间”。据《全唐诗》题下小注,这首诗即写于王湾往游吴中的路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先天(唐玄宗年号)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作品有《奉使登终南山》等。

4、背景资料:本诗选自《全唐诗》。诗人家住洛阳,先天年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被那里开阔秀丽的景色吸引。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这一千古名篇。

5、学生默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

情怀。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

静的景色。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点出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

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照应首句,抒发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合作探究: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是一首写景诗,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是即景抒怀。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青山绿水,寻常用法,未免近于俚俗,

但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却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恰到好处。旅程介于

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产生密切的关系,颔联完全是

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因为潮平两岸即加阔,风正一

帆正挂着。颈联是即景抒情,见得海日又生残夜,江春又入旧年,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作客日久,引动归思,就结出盼望乡书欲借雁以传的思绪。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运用了即景抒怀的写法。

诗人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

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青山、绿水、一帆——山水一色、风光怡人;

残夜、乡书、归雁——惆怅顿生、思念家乡。

————即景生情、旅途思乡。

推荐第6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5、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教师小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浣溪沙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他一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官至宰相,喜好文学,一生富足,死后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体会《浣溪沙》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平淡的语言传达了深深的惆怅,体现了作者性格内敛含蓄的一面,也使全词更显意犹未尽的魅力。

名句鉴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句中夹杂着无限的眷恋、怅惘、恬淡、幽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推荐第7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主备人 :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诵读全诗。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立意行文 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提高欣赏水平。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次”是旅途中暂时停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它扼守在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南侧,是南来北往的船只的必经之处。王湾是洛阳人。据《唐才子传》说,他尝“往来吴、楚间”。据《全唐诗》题下小注,这首诗即写于王湾往游吴中的路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先天(唐玄宗年号)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作品有《奉使登终南山》等。

4、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全唐诗》。诗人家住洛阳,先天年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被那里开阔秀丽的景色吸引。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这一千古名篇。

5、学生默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点出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照应首句,抒发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合作探究: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运用了即景抒怀的写法。 诗人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次北固山下

青山、绿水、一帆——山水一色、风光怡人; 残夜、乡书、归雁——惆怅顿生、思念家乡。

————即景生情、旅途思乡。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学重难点:

熟读、背诵,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五)整体感知: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2.译文。

(六)合作学习: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7.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七)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

《观沧海》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特点,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碣石 ( ) 澹澹( ) 竦峙( ) 丰茂 ( ) 3.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 4.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 澹澹 行 其 萧瑟 若 何 洪波 2.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提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

这首乐府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七、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曾涌现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像李白、杜甫、苏轼、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坛泰斗,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二、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初步感知课文。

三、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教师小结:

正音:枯藤(téng) 瘦马(shòu) 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5.试着背诵。

6.关于这首小令的整体感知。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

讨论结果:(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2.教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 (2)动静结合 (3)情景交融 3.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六.作业布臵: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推荐第8篇:次北固山下

七年级上册古诗整理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赤壁 作者: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浣溪沙 苏轼【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苏轼【北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湖南岳阳楼对联:上联:四面湖山归眼底 下联:万家忧乐到心头

杭州岳墓对联: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

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集句联:上联:物华天宝 下联:人杰地灵

方志敏卧室联:上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下联: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秋词 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七年级下册古诗整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登岳阳楼 杜甫【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蝉 虞世南【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孤雁 杜甫【唐】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鹧鸪 郑谷【唐】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采莲曲 王昌龄【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莲叶 郑谷【唐】

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赠荷花 李商隐【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白 莲 陆龟蒙 【唐】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沁园春 雪

一九六三年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九六一年 十二月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木兰诗 【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

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

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观刈麦 白居易【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破阵子 辛弃疾【南宋】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八年级上册古诗整理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南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己亥杂诗 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别云间 夏完淳【明代】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八年级下册古诗整理

闻雁 韦应物【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池鹤 白居易【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迎燕 葛天民【宋】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金】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题红叶 宣宗宫人【唐】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山中 王勃【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城东早春 杨巨源【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论诗五首〃其二 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九年级上册古诗整理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见欢 李煜【五代】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浣溪沙 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龟虽寿 曹操【魏晋】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九年级下册古诗整理

饮酒 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行路难 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观沧海 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山坡羊〃潼关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推荐第9篇:《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点评:教学这首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诗的内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在岁残腊尽之际怎没有思乡之愁呢?老师在导入语里已经给这首诗定了感情基调。教学中的读、品都是围绕这条线进行的。第二,从诗的形式。这其中抓了两个宇:读与品,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品字眼,也是为了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划音节找韵脚,弄清楚格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

推荐第10篇: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教案

设计:八都中学 涂新根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 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

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

“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第11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附:音乐背景《送别》)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第12篇: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在进行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这篇课文,课文上完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课前反思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六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六年级学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二、课中反思

在讲《次北固山下》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书 ,雁”,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 “书 ,雁”不放,由书,雁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三、课后反思

课后,在吴老师、李老师、王老师的大家讨论下,我总结了六个方面:

1、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6、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中,学生可以完成基本的开枝。但是在开二级分枝的时候分的没有达到原本想要的效果。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第13篇: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的景象,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最大的特点。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及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人们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新旧年交替时的江南景象。尾联部分,作者抬头见到北归的大雁,触景生情,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的意境优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抒发了诗人远在外地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流行歌曲许巍的《故乡》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渲染情感气氛。

2、学生齐读诗歌,听专业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作者的情感。

3、学生分小组讨论(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出诗歌的具体意思,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4、让学生有充分的交流表达自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诗歌的感悟教学,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出诗歌所包含的情感及意境。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播放歌曲的时候,声音有一点小,没有调整好,所以气氛渲染的效果不是很好。

2、在学生分小组讨论(同桌互译诗句)环节,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当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交流。

3、对课堂的宽松、活跃氛围营造不到位,所以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气氛。

4、课堂小练有点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深入思考。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有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授课老师:胡少川)

第14篇: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整体把握诗的内容;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三、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第15篇:《次北固山下》教案

二、学法指导


话说当年曹丕对曹植苦苦相逼的时候,曹植曾语惊四座,写下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诗作是什么?对,是《七步诗》。
本学期的古诗学习,我们也来个《七步来学诗》。不过此七步非彼七步。这七步是读古诗要过的七关:
文字关
文意关
文理关
文趣关
文采关
文学关
文化关

三、学习新课


(一)读背第一首《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嫉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七关:

【文字关】


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青山:指北固山。

5.绿水:长江

6.前:向前航行。

7.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8.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9.风正:风顺(而和)。

10.悬:挂。

11.海日:海上的旭日。

12.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13.旧年:未尽的一年。

14.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15.乡书:家书(家信)。

16.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7.边:唐代口语,义同“处”,泛指某处。

18.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文意关】


1、文面的解析: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2、背景的探求


(1)作者为什么客行他乡?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2)这种背景下的思乡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次北固山下虽是写羁旅乡愁,但只有淡淡一缕,更多的显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

【文理关】


全诗各句与“思乡”有何关系?

1、文题与思乡 次:

2、分析首联与思乡的关系

(1)首联的重点词语是第一句中的“客”与第二句中的“行”。关于这二句,自古就有这样的句子:
①“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客行长苦辛”(《春过函谷关》 唐 于邺 几度作游客,客行长苦辛。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岁远关犹固,时移草亦春。何当名利息,遣此绝征轮。)
③“客行朝复夕”
(始平晚息 王勃 观阙(亦可见城阙非长安)长安近,江山蜀路赊。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由此可见,一个“客”字饱含着羁旅他乡之苦,一个“行”字道尽作者漂泊无定的怨思。
自然侧面写出了思乡之切,同时也为下文写思乡做了最充分的铺垫。

(2)首联另一组重点词语是“青山外”和“绿水前”。
①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

②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③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④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小结】
诗人们喜欢以“青山”意象入诗,其原因除了山性的深隐旷达、山色的亘古不改,也不排除他们对“青”字本身的喜爱。在汉语表示颜色的词汇中,“青”是最抒情、最富于诗意的颜色之一,甚至在很多时候被用来暗示一种缠绵哀婉的情感:“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绵绵表草牵惹起离人绵长的思念,以致于梦魂萦绕;“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经•小雅•苕之华》),凌霄花嫩叶青青,自己的青春生命却在苦难中虚度,诗人甚至痛苦地希望自己从未出生!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其中就常用来暗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
绿水,大体相同。

3、分析颔联与思乡的关系。

朝平二岸阔,风正一帆悬。


[起承转合] http://blog.sina.com.cn/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起”就是开头,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承的方式大致可分为顺承和转承。顺承是指随着上句或上联所述意思的发展延伸来承接。“转承”是指选择服务于主题而又区别于前边所述的内容来承接的方式

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相对于起承的转变)

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合是突出主题、深化意境、晓喻事理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转的三种类型]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转的要求]
在转中要注意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定要选择不脱离主题而又要服务于主题的内容来转,形象的说,就是不要刀断式转,而要藕断式转。否则,就会与上联脱节,与主题背道而驰,写成不知所云的作品了。另一方面就是在什么地方转。律诗一般认为是在颈联转,但这也不是固定的,根据思想内容表述的需要,既可以在颔联转、边转边承,也可以在尾联转、边转边合。绝句皆在尾联转,词的转折均在下阙进行。

【文趣关】

据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

第16篇:次北固山下__教案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同学们小学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吧?(请同学齐声背诵

该诗)诗歌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思乡之情)

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次北固山下》。 方案二:

以回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 先学:

(一)简介律诗文学常识。

(二)简单介绍作者。

(三)多角度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四)理解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意思。后教:

(一)略。

(二)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其作品存世不多,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却成为千古名句,为天下人所传颂。

(三)略。

(四)提示: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该环节由老师边读诗边讲解,并与学生互动学习)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意:旅客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延伸,“我”正在绿水中行船向前。

提问: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劳苦。)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常用来形容社会安定繁荣)

诗意:春到江南,雪消雨降,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风顺而平和,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天空。

提问:“阔”字好在哪里?

(这里的“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诗意: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东方碧空与海水相接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提问:这句诗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提示:①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语言上炼字炼句)

②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时间过得真快,美好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事情总会向前发展。) ● 拓展

诗句与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抒思乡之情) 诗意:思念家乡的舒心,不知现在到达什么地方了?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提问:此时此刻诗人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心中十分惆怅。正好此时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于是诗人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了。在此,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乡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华。)

四、小结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包含着自然的理趣。

五、作业设计(四选二)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搜集五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3.课后研讨与练习一(2) 4.赏析颈联。

第17篇:《次北固山下》教案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daodoc.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18篇:《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 钟焕斌

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乡愁是山林如练的晨雾;乡愁是绵绵如丝的长长的铁轨,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愁是羁旅途中扬起的灰尘,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它在岁月的心河中愈酿愈香。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尝这一香醇佳酿,下面的案例为我们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唐代律诗。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我校语文组针对课标实验开展了系列教改活动,“单元整体感知”和“单元整合与反思”是最常规的学习活动。在“单元整体感知”学习中,我自行设计了一次以“思乡”为主题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他们分组搜集的资料包括:1,关于“思乡”的感人的故事;2,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3,吟唱游子思乡的歌曲,并学唱其中的一两首。

课前,根据学习难点,我有目的的通过长途电话请教了江苏镇江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其间,适逢一同学于镇江出差,时值岁末,嘱其亲临北固山,以证实并描述“潮平两岸阔”之实景,释“海日生残夜”关于写景虚实之疑。

另外,在备课时,根据我对“风正一帆悬”的理解,我怀疑书中插图关于“帆向”的错误。我在长江边长大,父亲是这方面的行家。于是,我多次打电话向一辈子都未离开过江水河水的父亲请教,请教桅杆所在的位置,请教帆的悬挂技巧及升扬降落旋转的原理,请教风向、帆向与船行方向之间的关系。在自己这一结论得到证实后,我欣喜万分。然后,与学生一起找到了几只作为艺术品的帆船,其中有一个模型令我非常满意,因为它的桅杆悬挂与我父亲所讲的一样,帆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旋转的。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这次课堂学习活动的六个流程进行的。

情景导入,以歌煽情

课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当歌曲前奏刚刚开始,许多学生都争相喊出了歌曲的名字——《流浪歌》。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都跟着录音机唱起来。一个片段以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并将音量慢慢扭小。以这段缠绵哀愁的乐曲为背景,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拉开了本次学习活动的帷幕: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陈星多年前演唱的《流浪歌》。《流浪歌》刚一出世,就唱遍了长城内外,席卷了大江南北。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轻吟低唱

“同学们,当年和《流浪歌》一起走红的许多流行歌曲,都如同夜空一瞬即逝的流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可为什么《流浪歌》却能如此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呢?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以“乡愁”为话题,顺势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了诗歌《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读中现情

首先,我结合自身处境,调动情绪,满怀激情的朗诵了课文。然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等形式朗读了几遍课文。律诗十分讲究形式,律诗的朗读自然也要注重形式。在与学生讨论时,我们结合课外背诵过的《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几首律诗的特点,适时在屏幕上出示了诗歌节奏的划分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文字。然后,又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几个轮回下来,学生的朗读也已有几分滋味了。

赏析诗歌,领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言。

生:乡书是家信,诗人漂流在外,很想家,所以写信。

师:他现在何处?家在何方?

生1:他现在在北固山下。

生2:他的家在洛阳,这从“归雁洛阳边”可以看出。

我当即出示中国地图:“大家看,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河南洛阳在这,当时作者可能行船向东去办事,因为在唐朝殷番的《河岳英灵集》中,该诗题目为《江南意》,诗的首联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江苏镇江与河南洛阳两地相隔千里,作者可谓是‘人在他乡’啊!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说明这一点呢?

一阵紧张而安静的思考后,学生们马上纷纷回答:

“从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可以看出来,‘客路’是旅途的意思,‘行舟’也说明作者还在他乡途中。”

“题目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也说明是在路途之中。”

学生的回答比我预料的要好,在他们的发言过程中,我适时给予点拔与鼓励。至此,我引导学生已经挖掘出了诗歌感情的第一个层面:思念洛阳,思念家乡。

如果说“思念家乡”是诗情的第一个层面,那么“思念亲人”则是本诗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引,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又一洞天。

“行舟客路,人在他乡。王维有这样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我动情的拉长了语调。

“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们很默契的齐声咏和。

“一些重大的节日是中华民族家庭团聚的日子。那么,本诗所反映的时令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时间呢?”

“是秋天,因为有大雁。”一位急性子学生脱口而出。部分学生在底下暗自窃笑。

“刚才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值得表扬。但我发现有些同学似乎有不同的观点。”我微笑地看着窃笑的学生,“难道说‘秋天’不对吗?”

“是春天。”一个学生肯定地说。

“因为春天到了,大雁才会飞回来。”另一个学生好像生怕功劳被别人抢走,“唰”地一下站了起来。

“言之有理。”我指着地图说,“从地理上看,洛阳在北固山的北边,春天,天气变暖,候鸟才会从南方飞回来。所以作者才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同学们,向刚才两位同学学习(带头鼓掌),他们敢发言,肯动脑。大家想想,还有哪此词句说明了当时的具体时间呢?四人小组可以讨论,待会请选出中心发言人。”

学生讨论两分钟后,各中心发言人纷纷要求发言。

生1:“江春入旧年”说明当时春天快到了。

师:“江春入旧年”是什么意思?

生1: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从书上的注释看到的。

师:不错,看来你们小组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大雁南归,旧年未过,但我国有一传统的节日却要来临,这个节日是——

生(齐):春节。

我平静地扫视全班,若有所思的停顿几秒,用缓慢深情的语调说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满怀真情的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学生齐声背诵,教室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我暗示学生继续发言。

“当时是春天到了,冰雪融化,水涨起来了,所以作者说‘潮平两岸阔’。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春》就说‘春天来了,水涨起来了’。”

我带头鼓掌,学生跃跃欲试,气氛更加活跃了。

“当时还是早晨,作者看到了海里升起的太阳。”第三个中心发言人停了停,似乎明白了什么,“是从‘海日生残夜’看出来的。”

我颔首微笑,在引导学生弄清“海日生残夜”是什么意思后,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里升出来。作者真的看到了太阳从海里升起来吗?”

一个学生说:“可能是因为当时江面开阔,连接大海吧。”

另一个学生说:“可能是作者看到太阳,想像它是从海里升起来的。”

“刚才两位的发言,一个说是看到的,是实写;一个说是想到的,是虚写。你们同意哪一种意见呢?”我的话音未落,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就争论了起来。

到了是该出手的时候了。

“现在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刚好有一位同学去了北固山。”我扫视了全班学生一眼,“他是到镇江市出差的。受我的委托,他是特意去北固山为我们实地考察这一问题的。大家愿意请教一下他吗?”

“愿意——”

“他现在正等着我们的电话呢?谁来听这个电话?”我拿出电话,将话筒插入录音机的扬声器里,“不过,可要注意礼貌用语哟,我的同学姓鲁,也是老师。”

“班长!班长!”

班长在掌声中走上来,其余学生伸长脖子,凝神注视。我拔通了早已储存的号码。“嘟——嘟——”的声音在教室回响。

鲁:喂,你好。

班长:喂,您好,是鲁老师吗?我是钟老师的学生,您在北固山吗?

鲁:受老同学委托,我今天特意来到北固山的。

班长:您在那儿能看到海吗? 鲁:你们钟老师也问我这个问题。我在这里是看不到海的,这里离大海有好几百里地哩,“海日生残夜”是作者想到的吧。但是现在江面开阔,抬头望去,对岸遥不可及,远远看去,还真有“海天相接”的感觉,太阳从远处的水天相接处升起来,自然会让人产生“海日”的感觉,这样,理解为实写似乎也可以。你明白吗?

班长:我明白了,谢谢鲁老师,再见。

我连忙接过电话,大声的说了句“谢谢老同学”,说实话,老同学那声音飘飞在风中,绝对能够把人的思绪带到那碧水迂绕的北固山前。

一陈掌声之后,教室里平静了下来,我再次扫视全班,用深沉的语调说道: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子过得真快,一天未过,新的一天又来临了;旧年未去,新年的脚步却又近了。漂流在外的诗人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啊。

“独立船头,仰望长空,一行大雁,从南方飞回,诗人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见到我可爱的爱人啊„„

我发现,在学生朗朗书声中,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咏叹。

大胆质疑,挑战权威

这一环节,我首先请学生质疑,把还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结果,许多学生的问题都聚焦在“风正一帆悬”上,——而这正是我预料之中的。

“首先,我想请问大家,当时江面上的风大吗?”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后,教室里又炸锅了,有的说风大,有的说风小。

在讨论分析时,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帆船模型,从“风正”入手,让学生认识到,风的方向与船行走的方向完全一致;接着,我又问学生,能不能说成“风顺一帆悬呢?”让学生结合“悬”来区分“风正”与“风顺”的意思,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不能用“风顺”,因为帆没有鼓起来,当时风不大。

此时,我将船托在嘴边,以风吹帆,问道:“‘风正’时帆该悬挂在什么方向?”

“朝船头的方向。”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并不难。

“那你们看看书中的插图,发现了什么问题没有?”

“画错了!画错了!帆的方向画错了!”不少学生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你们真不简单,居然能挑出专家的毛病!”我顿了顿,提高了音量,“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是能发现很多真理的。不迷信权威!做学问就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诗境再现,配乐朗诵

在哀愁的《二泉映月》中,我让学生闭目静听老师的朗读,然后,请他们描述自己脑中想象再现的画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这首二胡曲为背景,兴致盎然的进行了一次配乐诗朗诵的表演赛。

拓展共鸣,交流资料

以“乡愁”为主题,各组依次展示了自己的收获。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来自网上、书籍、报刊与杂志,内容广泛,有传说,有诗词,有歌曲:从李白的《静夜思》到泰戈尔的《母亲》,从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到费翔的《故乡的云》„„

最后,在《二泉映月》的乐曲中,在学生朗朗的背诵中,我们结束了这一课的学习。但我知道,学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这节课后,我们语文教研组及时地进行了研讨,大家认为:这堂课的学习活动围绕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注意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体现了课程标准改革精神。

同事们的意见,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以“学案”代替“教案”,活动的设计处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挑战权威的精神。其中最精彩的是引导学生根据对“船向”“风向”“帆向”的分析,发现了课本插图中的错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本课学习活动的诸多环节体现了教师这一精神,如导入等多处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其中“电话采访”还具有不可重复操作的独创性。

3.善于运用教学评价手段,保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放纵”了学生的情感,在学生获得独特学习体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品质。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发言,尊重他们的参与,尊重他们个人独特的学习感受。

4.注重了知识与能力训练中的层次教学原则。为了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课堂以“思乡”、“思亲”、“情景再现”三环节进行,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艺术(配乐朗读)”为诗歌学习梯度,抓住了教学重点。

在给我鼓励的同时,老师们也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认为,这堂课的容量还可以再大一些。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在本次活动设计与实施中,除课本、教参外,我还请教了江苏省镇江市教研室的同志,请教了自己的父亲,并与出差镇江的老同学取得了联系,个人的经历与内心“思乡”的体验也成为本次学习活动的资源。

从广义上讲,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这次“电话采访”活动的设计关键其实就在于引导一种思想。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第19篇: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

教学流程:

1、导入: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我们在小学学过他的诗歌有《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等等。那你喜欢哪一篇?

甲:《赠汪伦》,因为它传达了李白和汪伦的深厚情谊,令你十分感动。

乙:《静夜思》,因为它写了在外漂泊游子的孤独愁苦,抒发了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思乡之作,在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许多多。那么,当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漂泊在外的诗人王湾会有怎样的感概?我们今天通过《次北固山下》来倾听他的心声。

2、老师泛读。(我们都说题好一半文,其实古代诗歌也不例外,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能从诗题上获得哪些信息)

动词:次,停留;名词:北固山下,江苏镇江之北(地点);主人公:王湾 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件: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

3、学生大声朗读(思考: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他总有事做。那么请同学们归纳出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

所见(客路?,青山)(行舟,绿水)(潮,岸)(风,帆)(海日,残夜)(江春)

所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所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从新整合: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的所见、所感、所思。 整体感知:那么作者的心情是高兴、喜悦还是愁苦、失落了?

4、古代诗歌体裁了解。(这首诗歌属于什么体裁,同学们不知道,那么老师给

同学们补充介绍)

形式上:

1、古体诗:以五言、七言居多。特点,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太讲平仄,用韵自由。

2、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律诗,包含五言、七言律诗,其中每首律诗共8句。单句为出句,双句为对句,合起来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局叫尾联。其中,颔、颈两联一般讲究对仗。 绝句,包含五言、七言绝句,每首共四句。

(不仅要记住这个顺序,还要注意颔和颈联的写法)

其次,老师再补充一下5字诗句的停顿,要么是2/3,也可2/1/2,还可2/2/1,当然一首诗歌也可同时采用这3种停顿

5、活学活用,现学现卖。

次/北固山下(无言律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尾)

(学生再次朗读,去体验划分的停顿节奏)

6、诗意梳理。(自由朗读,4个小组讨论,推荐1个代表说明疑惑之处,每个小组梳理2句)

①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②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③ 旧年:过去的一年。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④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旧年”。

老师展示:

行客前进的路在青山之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回的家书不知到达何处,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7、诗句赏析。(学生分角色朗读,前4句女生,后4句男生)

问题设置:A、文中共有三联写景,一联抒情,请找出。

B、你喜欢文中的哪一联,请做简要分析?

首联,虽然作者想象客路在青山之外,但是青山与绿水以及行舟都是实在的,具有画面感,它们构成了一副美丽的青山绿水图。

颔联,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副美丽壮观的大江行船图;其次,就是感觉特别工整,读起来容易上口。(老师补充)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为啥特别工整,读起来容易上口。引入对仗:它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它体现了诗歌工整、均衡相互映衬的美感。)[对颔联的对仗解析给学生看,示范]

潮与风名词,平与正形容词,两与一数量词,岸与帆名词,阔与悬形容词。并且对应之处平仄相反。

引申:文中除去颔联以外是否还有对仗?(有,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让学生分析对仗)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说你觉得这句最好,为什么?)

答案设置:

1、一是正如刚才强调的对仗的作用,工整、音韵和谐。

2、启下的作用。“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正是因为时间推移,才让孤身在外的诗人产生愁绪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生”与“入”字的巧妙运用。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残夜生海日,旧年入江春”,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突出了蓬勃的生机。

D、尾联,因为运用家书、归雁等意象,点名了主题,升华了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本诗中,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诗句,请再次朗读全诗】

8、本诗思想主题:(先引导学生总结,老师在归纳)

在外漂泊的游子在初春来临之际,经历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的所见、所感、所思之后产生的孤独愁苦之情以及对对家乡和亲人浓烈的思念之情。

9作业要求。A、以“我在远方”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关于表达对家乡思念的文章。

B、背诵并默写本诗。

第20篇:《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王湾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内容并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 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 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

1、请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位同学起来说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五、思考讨论:

(1)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七、背诵课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doc》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