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分布教学设计

2020-05-30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Site :wenku.baidu.com+题目

4.下列有关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细菌组成

B.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种类

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形成的

5.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 A.菌落 B.细菌形态 C.细菌体积 D.细菌结构 7.在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 A、酵母菌 B、细菌 C、青霉 D、蘑菇 10.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 ( ) ①高温灭菌 ②接种 ③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④恒温培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11.用无菌棉棒擦取桌面,再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 A.配制培养基B.高压灭菌 C.接种D.在恒温箱中培养

13.培养细菌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的原因是 ( )

A.将培养基高温杀死 B.将培养基中的菌类杀死

C.将里面的空气加温 D.将培养基中的水分蒸发掉

分析有关地球上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上10千米; B.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下10千米; C.水圈的大部分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D.地球的全部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材分析】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等问题却知之甚少。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分析----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 (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学生准备:

(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把手洗干净)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现请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米饭放久了,在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红色斑点。

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 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

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 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教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 学生: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学生: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学生: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然后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使方案有科学性、严谨有对照。

教师:同学们拿到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也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 2.真菌菌落

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制备配养基 2.接种

三、小结 教学反思:

应用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初步学会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检测方法,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本质区别以及细菌和真菌大都需要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条件的理性知识。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示范如何接种,然后在示范正确的方法。运用实物投影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微生物技术有比较具象的了解。用实物图片和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真实接触具体的菌落,对真菌菌落及细菌菌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两种菌落的不同。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够充分,未能让所有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细菌和真菌(除一些大型真菌外)通常用肉眼观察不到,使它们在学生面前显得很抽象,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本堂课笔者试图通过三个方法去突破难点:第一,举一些常见的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生活现象(如牛奶变质,酿酒等)让学生感受到细菌与真菌的存在;第二,展示一些细菌与真菌的图片和实物,让它们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有初步的认识;第三,也是最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或真菌可以经过一定的方法培养,使之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将“木”变成“林”,变成“森”,于是不可捉摸的细菌和真菌变得可见了,变得生动了,再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展示与讨论,学生就产生了探究细菌和真菌有关问题的强烈兴趣,产生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题,并且跃跃欲试,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完整的探究方案。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通过配制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熟悉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一般方法,观察了菌落并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我们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对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思维,并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还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1、合理调整教材内容顺序,更利于学生理解。

教材中的内容是先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再进行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根据启发式思维的认知规律,也为了方便学生从探究中来获取、总结、归纳知识,我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合理的改动,将观察实验以及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存条件都放在了最后,作为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观察指导,突出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使整个探究活动更顺畅,更合理。

推荐第2篇:《第四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反思

《第四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情境,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 课堂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菌落及细菌真菌的菌落区别、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等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注重在教学中依托教材解决问题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堂上我多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来总结出特点及操作方法。以弥补部分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应用时模模糊糊的现象。 (2)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细菌真菌分布的整个设计到实施计划都要求有“无菌”的操作。虽然我们在课堂无法达到实验室要求的标准,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3)练习意识有所提升,讲练结合。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培养的一般的方法用时比较多,导致探究实验时间仓促

(2)、探究实验可以在扩展一下,可以简单演示接种(无菌操作)

(3)、对于细菌的广泛分布的图片展示可以简单带过,以突出重点。

三、通过与教研员交流的几点心得:

(1)继续渗透“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将学生能自学的一定要放手,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的,或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老师角色从面面俱到的讲解到重点点播

(2)丰富实验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力的形成能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内化。

(3)生物教学还要更多的联系生活,把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爱上生物这一学科,积极主动的学习生物。

推荐第3篇:细菌、真菌和病毒复习课(教学设计)

《细菌、真菌和病毒》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互学、填图、表格和练习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通过看图记忆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通过自学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对学) 考点

一、细菌、真菌和病毒

1.自学小组各成员都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对学填图认识和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再通过中考题和变式题巩固知识。通过填表总结比较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特点。 点拨

①.细菌与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②.芽孢、孢子和病毒结晶体的区别:

考点

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看图记忆) 1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3 与动植物共生

点拨:腐生、寄生、共生的区别

考点

三、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 食品制作 2 食品贮存 3 疾病防治 4 环境保护

巩固训练

1.对学 《中考突破》中练习。

P125-8; P127-

5、14;P129-

4、12;P131-

7、10;P133-

5、21;2.小组代表评讲

【教学设计】

一、细菌、真菌和病毒

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推荐第4篇:生物: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推荐)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在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近事实。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要一定的条件。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 案例设计思路

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真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产生认知矛盾:怎样才能看见细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通过质疑,鼓励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①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④要进行恒温培养。

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教师建议学生先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教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皮肤表面使人得足癣、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

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教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57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推荐第5篇: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说明食品的腐败的原因。

3、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 (3)、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品尝酸奶,引出身边的发酵技术。 (2)、通过自制酸奶(或制酱,或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 (3)、通过制用沼气发酵装置,了解科学技术的关系。 (4)、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验与生物发酵技术有关的职业。

三、教学重点

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四、教学难点

1、活动: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

1、生物技术成果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2、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调味品、米酒等。

3、师生各自制一份酸奶。

4、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一份米酒。

5、收集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味精、抗生素、加酶洗衣粉等。课前学生调查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你们吃过面饱、酸奶吗?你们洗衣服时用过加酶洗衣粉吗?知道多莉绵的故事吗?通过多媒体或图片给学生展示。从而导入本章课题——《生物技术》。

出示面包、酸奶、醋等准备好的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发酵技术》。可见,了酵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可不分,有极重要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指导学生看教材114页,并勾画生物技术的概念。 学生积极回答。甜面酱、豆腐乳。。。。。

(一)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

你们还记得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特点吗? 你们家中厨房中有哪些发酵产品? 你可能品尝过多种各有特色的酸奶,但你品尝过自制的酸奶吗?其实课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每一个小组的同学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自制一份酸奶,今天老师和你们一样制作了一份酸奶,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好吗? (品尝学生自制的酸奶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品尝前一定要仔细观察酸奶的色泽和形态,确认质量合格后才能品尝)。

通过展平台或每小组一名学生进行对自制酸奶进行展示,并对每小组的酸奶进行评比。 提问:(1)你们刚才品尝的酸奶是什么味?

(2)你们能否将刚才品尝的酸奶,制作的步骤讲给大家听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15页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3)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

(4)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

(5)加入酸奶的作用是什么?

(6)为什么酸奶和牛奶的口味、形态不同?

(7)你能举出一种利用相同原理制用的食品或饲料吗?(教师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肯定的指导)。

教师小结:酸奶的制作需要乳酸菌的参与,温度适宜,没有氧气条件,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所致。四川泡菜、青贮饲料等根据同样的发酵原理。

回答:微生物种类多、代谢能力强、繁殖速度快,代谢方式多样。 味精、酱油、豆豉、泡菜。。。。。

学生品尝酸奶,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让每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制作过程。

学生回答:(1)酸奶呈酸味、微酸。

(2)一是器具和原料的消毒,二是微生物接种,三是微生物的发酵。(学生一边回忆自制酸奶的操作,一边对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3)牛奶煮开可杀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的微生物,避免酸奶腐败。

(4)煮开的牛奶冷却后才能加入酸奶的原因是高温能杀死乳酸菌或减弱乳酸菌的生活力。 (5)加入酸奶的作用是接种。

(6)不同的学生描述会不同。但是大多数同学指出酸奶的口味有点酸,酸奶是因为在乳酸发酵的过程中,利用牛奶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等物质,牛奶与乳酸的物质不同,口味就不同。酸奶是固态,像豆腐。

(7)泡菜、酸菜、青贮饲料。。。。。

(二)酿一醇香浓郁的米酒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闻一闻,是什么?(同时拧开盖知道怎么酿成的吗?

课前几天已布置同学们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制用的米酒,质量如何?让全班同学看一看你的劳动成果,行吗?(要加强学生的教育,不能饮酒,对同学们的身体影响很大)。

好的。我们来看看怎样才能酿出一醇香浓郁的米酒,请看教材116页活动: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方法步骤,让学生明白制作米酒的一般方法。 提问(1):同学们品尝了酿制的米酒和基本操用方法,酒药里有哪些微生物?在酿酒中起什么作用?

(2)酒药为什么要与米混合均匀?学生回答时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3)联系前面的知识回答,米饭表面的绒毛是什么?

(4)如果酿酒的时间拖长,味道会发生什么变化?

(5)同学在酿酒的过程中注意了哪些问题?

归纳小结:酿酒时酒药与米饭充分混匀,酒药的质量要合格,发酵的温度要适宜,创造无氧的环境。

曲霉、毛霉酵母菌

淀粉——————葡萄糖———酒精 30℃无氧

学生边看边,作吸气状。好香,有酒香味。学生相互交流着,我们能像制酸奶一样自己酿酒吗?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计论酿酒的方法步骤。

让每一个小组指定一名学生进行对对方的米酒进行评价。

回答:(1)酒药中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微生物。可用米饭作为原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2)酒药与米饭混合均匀的目的是使酒药生物更充分地利用米酒作为原料,加快发酵的速度。

(3)米饭表面的绒毛是霉菌的菌丝。

(4)如果酿酒的时间拖长,有更多的糖被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所以米酒的甜度会减少,酒味变浓。

(5)注意酒药的质量和米饭充分均匀混合,温度不能太高,适宜的温度,米饭要煮熟煮透等。

三建议活动: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

指导学生看教材117页建议活动: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讨论发酵酱的一般过程有哪些? 制作发酵酱和制豆豉时,需要微生物的参与吗?制曲过程中为什么要将原料蒸熟?

在制内过程中却需要适量的食盐水,其目的是为什么?

归纳小结:制作面酱的原料是面粉,需要米曲霉素进行发酵;制作黄豆酱的原料是面粉和黄豆,主要需要米曲发酵;制作豆豉的原料是黄豆,主要需要米曲霉、毛霉、黑根霉等进行发酵。

回答:原料处理,制曲,发酵制酱、晒酱。

都需要微生物的参与,发酵微生物的参与,发酵微生物来自空气。制曲过程中将原料煮熟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

主要是抑制腐败微生物的活动,使产品咸味更适口。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分析某农业村的结的结构示意图

利用媒体:“某生态农业村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分析该农业村是怎样处理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杆的?(教材第102页某生态农业村结构示意图)。

提问:生态农业村的做法有什么优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

你们知道沼气是怎样产生的吗?

那在什么样的条件和设备中才能产生沼气,我们一起来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学生回答;将生活垃圾、粪便、秸杆进行沼气发酵;农作物的秸杆没有焚烧,是经过发酵产生沼气,作能源利用了,这样不会污染环境,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回答:利用了农作物秸杆中的能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主生沼气,杀灭粪便中的病菌,减少燃烧秸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提高了阳光利用率和农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转化率。

回答: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

准备实验装。

五制作发酵装置

六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课前准备好制作的沼气发酵简单装置的器具和发酵原料。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120页“制作沼气发酵装置”的内容,教师要及时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小组活动:注意公工协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发酵一段时间,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因为课堂时间短,让学生课外观察)。 提问1:在沼气的发酵过程中,池塘污泥的作用是什么/

2在沼气的发酵过程中,植物秸杆和猪粪的作用又是什么?

3、在制作装置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橡皮塞塞A和B的瓶口?

4、你能预测实验装置中发生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表明沼气发酵的过程开始了。

5、发酵一段时间后,应从哪个部位采用哪种措施检验是否有沼气的产生呢?

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了沼气发酵装置,并对实验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的意见很好,那么沼气发酵的原理是什么呢?沼气发酵有何作用呢?你认为沼气发酵在生态农业中有何重要的意义? 归纳小结:(1)沼气发酵的原理:杆及人畜粪便等在厌氧的条件下,温度保持在25℃需要甲烷细菌的参与,经过发酵产生了甲烷,可以燃烧、照明等,沼气渣可以作饲料、鱼料及畜禽饲料。

(2)利用沼气发酵能够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酸奶、沼气、米酒等是传统的发酵技术,还有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如在生活中运用的味精、加酶洗衣粉等是工业化的产品。

指导学生看书,书中介绍了哪些工业化的发酵产品,生产方式及用途是什么?

讲解:国科学家巴斯德揭示了微生物在发酵中的作用,使发酵技术有了理论基础后人们开始利用微生物工厂生产各种产品,从而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这些工业化的产品早已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想一想,它们用在哪些方面呢?

认识发酵装置的器具及其作用(有学生看见发酵原料有恶心感,但教师的鼓励下,能顺利进行下面的实验。

制作沼气的步骤:一是将猪粪70克,粉碎的植物秸杆20克,池塘污泥50克,清水350毫升,混匀放入在A瓶中。在B瓶中装入少量的清水,水面封住玻璃管口。二是照教科书中的装置图进行制作装置。三是用凡士林涂抹接口处。四是把整个装置放置在25℃上条件下,将止水夹挟紧进行发酵。

1、沼气的发酵主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池塘污泥中含有沼气发酵所需要的厌氧微生物,尢其是产甲烷的细菌。

2、植物秸杆为微生物提供含碳的有机物,猪粪为微生物提供氮、磷等养料。

3、因为产生沼气的甲烷菌是厌氧微生物,要在无氧的条件下发酵产生沼气,所以要将瓶口塞紧。

4、学生观察。

5、将教材装置2处的止水夹打开,使气体自尖嘴玻璃管口徐徐流出,以燃烧排出的气体如果看到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就说明有沼气产生。

学生看书后回答:(1)有抗生素,能够治疗许多疾病;(2)氨基酸,广泛运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3)甜味剂,广泛用于饲料、果冻等;(4)食用有机酸,广泛用于饲料、糖果等;(5)酶制剂,广泛运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以上这些工业化产品均是微生物发酵产品。 回答:略

七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作用

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调查,同学们做得怎样呢?请各小组一名学生进行汇报调查结果。 微生物发酵技术产品应用于生活的有哪些呢?

如果没有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小组代表分别介绍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用于食品和食品加工业等。 食品单一,味道不好,没有鲜味;影响疾病的治疗等。

七、板书设计 第25章生物技术 第一节发酵技术

一、身边的发酵技术

(一) 发酵食品

1、认识发酵食品。

2、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3、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4、制作发酵酱。

(二)、沼气发酵

1、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沼气发酵的原理。

3、沼气发酵的应用。

4、沼气发酵的优点。

二、发酵工业产品。主要有抗生素,氨基酸、甜味剂、食用有机酸。

推荐第6篇: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五节,主要了解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对于人和动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处。但是,对于正确认识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同学们了解的还不是很多,本节重点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难点】

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一周安排给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实践分组制作甜酒、酸奶或浆水;收集有关食品保存的资料;收集各种抗生素的说明书及其有关的疾病防治的资料;收集利用细菌进行环保资料。分组准备

一组准备:白糖、干酵母、饮料瓶、小气球、泡菜、酸奶、面包、酒、醋、酱油、面酱、豆腐乳及收集有关食品制作的资料,制作甜酒、酸奶或浆水。

二组准备:几种食品包装袋或者包装的食品及收集有关食品保存的资料。 三组准备:收集各种抗生素的说明书及其有关的疾病防治的资料。

四组准备:收集利用细菌进行环保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试管2个、试管架、1根玻璃导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揭示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导入:我们可以利用细菌真菌在哪些方面为人类造福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可以利用细菌和真菌来制作各种食品。 学生讨论回答,导入课题

教师板书: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自学课本,讨论交流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可以利用细菌、真菌制作食品呢? 哪些食品是利用细菌真菌制作的呢?

课前第一组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请他们交流收集的资料 第一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1、调查内容: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 2:调查对象:超市、家中

3、调查方法:网上查阅资料,向家长请教,实地调查

4、调查内容展示:

(一)追根求源:(发酵原理) 甲生表演小魔术:(发酵现象)

向温水中加糖,加酵母菌,在瓶口上套上气球,就可以把气球鼓起来。(展示课前做的鼓起来的气球)你看到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 质疑:

(1)为什么加水,可以是冷水吗? (2)为什么加糖? (3)气球中的气体是什么? (4)酵母菌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气球中的气体是什么。

小魔术师进行下一个魔术表演,石灰水变浑浊。并设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闻气味,有酒精产生,冒气泡是二氧化碳。总结发酵原理:

酵母菌 葡萄糖 ——→ 二氧化碳+酒精

(二)制作甜酒:

过渡:我们还亲自利用发酵菌种制作了甜酒和浆水,有请其他组的同学分享、品尝、评价制作的甜酒和浆水 A、乙生交流甜酒制作: (1)内容:制作甜酒 (2)方法:与父母合作 (3)菌种:酵母菌和霉菌 (4)制作过程:

①浸泡

取新鲜的糯米约500g(一斤)淘洗干净,放在清洁容器中,用水浸泡(水淹没米面即可)。浸泡时间:夏天2-3h,春秋天6-8h,严冬季节需8-10h。浸到米粒完全涨开后,倒进淘米篮里再淘洗一下,捞起来沥干水分。

②蒸饭

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洁净的白布,烧水至沸腾。然后,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铺平,盖好锅盖,置于旺火上蒸熟。通常需蒸20-25min,至米粒松软。可以自己尝一尝糯米饭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如果没有垫上蒸布,糯米会将蒸屉的孔堵死而难以蒸熟。

③淋饭

将蒸熟的米饭盛到淘箩里,用凉开水冲淋(用水要尽量少,不能用生水,防止细菌、霉菌污染),冲至粒粒分开,可用筷子翻动以加快冷却。用手触摸微热(30℃)的时候,将水分沥干装入清洁的容器中(小口坛子、酒坛、砂锅均可)。也可以这样淋饭:将蒸好的糯米饭端离蒸锅,冷却至室温。在桌子上铺上几张铝箔,将糯米饭弄散摊匀,用水要尽量少。

将酒曲粉末(若酒曲呈块状,须将其碾成粉末)洒在糯米饭上,用洁净的筷子迅速将酒曲与微热的糯米饭均匀的搅拌在一起,然后将糯米饭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最后淋上一些凉开水。

④保持温度进行酿制

将容器之余30℃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24-28h,如果米饭变软,表示已糖化好;有水有酒香味,表示已有酒精产生,此时可停止保温。最好再蒸一下,以杀死其中的微生物和酶。这样,米酒就制作成功了。

由于家里通常没有恒温箱,因此要把容器加盖密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冬季可用棉被等捂紧保温或放在暖气旁或火炉旁,以提高温度;夏天可用布盖好,并将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

⑤实验结果

冬天经过2-3天或更长,夏天经过12-24h,即可酿出米酒。也可将米酒用双层干净卫生纱布过滤,将滤出的米酒用干净的盐水瓶或螺纹口罐头瓶装好,拧紧瓶盖,可保存较长时间。

师生共同总结

制作甜酒应该注意的问题:

1、器皿清洁,油腻影响酵母菌的生长。

2、酒曲与糯米的比例合理等。原理:酒曲中的酵母和根霉等微生物,把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简单的糖类以及酒精和二氧化碳。

B、丙生交流浆水的制作: (1)内容:制作浆水 (2)方法:咨询家长 (3)菌种:乳酸菌 (4)制作过程:

收获、体会:做了好几次才成功,这让我明白了发酵时必须给细菌、真菌提供合适的条件。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成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真菌生长繁殖需要水、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生长条件 自学课本总结交流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 第二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 调查对象:超市

调查方法: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调查 调查内容展示 (1)食品腐败的原因 (2)保存食品的方法和原理

师生共同总结

食品腐败的原因:有适宜细菌真菌生长的条件,有机物,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 食品防腐的原理:把食品里的细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 调查的收获、体会:

(1)要辩证的看待细菌、真菌的作用,它们虽然引起食品腐败,但却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想想看如果没有细菌、真菌我们地球会是什么样

(2)保存食品的方法很多,有些方法运用不当会危害健康,我们要用我们学的知识健康的生活。

学生质疑:

1、防腐剂有哪些种类

2、我爱吃方便面,可我妈妈说方便面里有防腐剂一包也不让我吃,有防腐剂的食品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吗?

其实食品的保存还有很多方法,请第二小组交流他们收集的资料 观看第二组学生的演示文稿,倾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实物)你能说说这些食品用了什么保存方法,依据什么原理? 教师引导:你对食品的保存还有什么疑问吗? 自学课本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 第三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1、调查内容: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

2、调查对象:医药超市

3、调查方法:实地调查、访问,上网查询

4、调查内容展示:

(一)抗生素 A、视频

B、实地调查:各种抗生素(照片)

访问医生:抗生素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C:实物:抗生素杀死的细菌种类

(二)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 师生共同总结调查的收获、体会:

抗生素原意就是由真菌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广义指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其以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现在对利用细菌生产药品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开发,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过渡: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选择安全食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健康成长。 健康是我们期盼的,但偶尔生病是难免的,很多病都是由细菌、真菌引起的,它们在防治疾病方面是否是有百害无一利呢? 学以致用:

1、)你能说说为什么不能滥用抗生素?

2、)当前流行的甲流使用抗生素有疗效吗?为什么?

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如形成超级细菌。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

自学课本细菌和环境保护 第四组交流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细菌和环境保护

2、调查对象:家庭沼气池

3、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法、上网查阅资料

4、调查内容展示: A、视频

B、自拍录像:家庭沼气池

5、调查的收获、体会:

这次调查之后我们觉得细菌、真菌的好处可能更多,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罢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的科技发展和不断研究,细菌、真菌将会有更大作为。 师生总结

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形成甲烷气体,用于照明、做饭。

生:我认为他们的调查很新颖,让我们知道了细菌不光有害,它在环保中有这么神奇的作用。 生: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细菌生产生物塑料,可以消除我们环境中的白色污染了。 谈自己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总结收获,进行表达与交流。

畅想未来:如果将来你有条件进行科研,你会利用细菌、真菌在哪个方面造福人类。

推荐第7篇: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学设计

邢台县路罗中学 杨须文

教学目标

1、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推理总结发酵作用的原理。

2、尝试利用发酵作用制作食品。

3、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4、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5、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再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来体验知识、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2、难点:发酵作用的原理、举例说明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1、有关发酵演示实验的材料:透明的瓶子,干酵粉,红糖,温水。包装袋。

2、学生制作的发酵面团、或其他发酵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在学习本章前,同学们曾经进行了一次情感投票,大多数同学认为细菌和真菌对人类还是有很多用途的,那么大家可否推荐几种细菌和真菌,让我们把他们的名字公布在光荣榜上? 学生:踊跃提出各种细菌和真菌。 (二)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做了很多事情。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先\",细菌真菌和食品的制作有很大关系。其中经常用到的是酵母菌。

1 演示实验: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

教师设问:如果到入开水可以吗?

学生: 如果倒开水,酵母菌就烫死了。

教师:同学们说的对。其实实验到这里就是继续做下去也没有用了。如果将只加了水的酵母菌倒入饮料瓶,开始套气球。

学生:没放糖。

教师:对,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需要糖作为营养物质。将饮料瓶放在室外的窗台上(北方的十月,气温较低。) 学生:太冷了,冻冰了。

教师:对,发酵作用需要一定的温度。过一会儿气球会鼓起来吗?

学生:会,(猜测)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教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证明你的猜测呢?七年级时,我们曾经检验过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的。

学生:用石灰水或者点燃的火柴。

教师:发酵作用需要活的酵母菌、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物质,产生了二氧化碳,我们是不是能够推论出发酵作用其实就是酵母菌的什么生理作用呢? 学生:呼吸作用。

教师:发酵作用除了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了别的物质吗?让我们闻一闻。

学生:酒味。

教师:对。我们的饮料瓶是密封的,里面氧气充足吗? 学生:不充足。

教师:酵母菌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我们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酿酒。想实验吗?学习制作酿酒。

教师: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 ,酵母菌呼吸作用会产生什么呢? 学生:展示添加了酵母菌的面团和没有酵母菌的面团。

教师:面团为什么鼓起一个个小泡泡? 学生:产生了二氧化碳。

2 教师:为什么摸起来和不加酵母菌的面团不一样? 学生:产生了水。

教师:对。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我们用它的这种特性来制作松软的馒头、面包、蛋糕和饼干等。

教师:想想家里的冰箱和橱柜,里面还有哪些食品是细菌、真菌帮助我们制作的呢?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配合出实物):酸奶、醋、酱油……

教师:我很喜欢吃的酱豆腐,也是由真菌帮助制造的。有人知道王致和酱豆腐的来历吗? 学生: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个卖豆腐的叫王致和,家里很穷。这天他豆腐没卖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放在坛子里,放了些盐哪、花椒什么的,打算泡一泡再捞出来晾成豆腐干。可是后来有事出门忘记了,等回家想起来,赶紧过去掀开坛子,一股臭气扑了出来。王致和想,坏了,这么多东西全糟蹋了,这可赔大了。可他又舍不得扔了,就伸手抓出了两块尝了尝。觉得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儿,还真好吃。他又把隔壁的几位老街坊都请了过来一块儿吃了起来,大伙儿都说味道不错。王致和因做臭豆腐出了名,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连宫里的慈禧太后也爱吃。于是王致和豆腐店的门匾上头就刻上了个龙头,这表示这家的东西是皇家享用的贡品。可是慈禧太后嫌\"臭豆腐\"这个名字太不雅,就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青方\"。相对的,酱豆腐就被叫成\"红方\"。

教师:我们为什么要让细菌和真菌帮我们制造食物呢? 学生:好吃! 教师:除了好吃以外,细菌和真菌可以改变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比如:牛奶是很有营养的,但是中国人有七成以上的成人喝牛奶反而不舒服,是因为中国人大多数都缺乏一种酶,所以消化不料牛奶里的乳糖。乳酸杆菌能够把乳糖变成分子比较小的乳酸,营养价值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更容易消化。

教师:有时细菌、真菌也会帮倒忙。这个苹果还能吃吗? 学生:不能,烂掉了。

3 教师:防止食物腐烂的方法都有哪些?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放冰箱里--冻的肉和鸡

学生:真空包装--烧鸡

学生:巴斯德消毒法--牛奶

学生:用盐腌起来--咸菜

学生:干燥--脱水蔬菜…… 学生:糖腌制法

教师:那现在同学们能说出食物腐败的原因及防腐的原理了吗? 学生:原因,细菌和真菌在食物中的生长和繁殖。原理,杀菌或抑菌。

教师:大家对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保存中的作用都有了新的理解,那么细菌和真菌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还有其他作用吗?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好不好?

推荐第8篇:翟爱霞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Word 文档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单位:九三管理局直属中学

姓名:翟爱霞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姓名 翟爱霞 单位 九三管理局直属中学 邮编 161441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对教材作以下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内容从宏观方面呈现了细菌和真菌的知识,通过观察和区别让学生知道如何辨认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使教材知识得以较好巩固和延伸,使让学生懂得多关注环境,珍爱健康的重要性。基于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方案。

2、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3、目标分析: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通过学习可使学生获得菌落,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培养方法,探究细菌真菌分布的方法等知识,知道了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推理能力,比较的能力;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和相互交流的能力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心研究,细心观察的科学精神;实是求是的学习态度。

4、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细菌真菌已有一点的了解,但又是一种朦胧的认识,对问题的分析和动手能力也比较欠缺,然而他们又具备了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就能高效地,创新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丰富生活经验。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特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3)通过本章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2、教学方法设计

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采用先思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式。

教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课堂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体现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合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教学手段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方法的确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本课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整合教学,还使用了身边的教学资源(如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4、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简单概括:我们已经学习生物学中植物、动物。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类特殊的生物,绝大多数长得很小,眼睛看不见的生物。

教师展示长“毛”的馒头、面包,腐烂的水果,木耳、香菇等,提出问题看到这些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分类?原因?引入新课。

(2)探究学习,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内容 活动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细菌真菌的分布情况。本节课你想再知道点什么?

活动二:菌落区别

你想怎样认识细菌和真菌呢?你想到了吗?请看书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看书,提取信息 概念,菌落

区别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

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师生共同认可怎样区别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

你想知道老师的这个培养基是怎样制作的吗?请看书 活动三:细菌真菌培养方法

学生先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再合作学习归纳细菌或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学生质疑,教师解疑。(课件展示)

注意事项如,培养基的配置,接种的要求,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要进行恒温培养等。

学生交流、质疑培养方法的一些细节问题。

推理出细菌真菌生活的一般条件(课件展示)认同细菌真菌广泛分布。举例进行证实,生活中如果不注意食品,水果,衣物,粮食等的保存,细菌真菌可以说随时都有可能看到,我们应该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

活动四:设计探究方案

教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我们教室的各个角落有细菌吗?那个地方的多?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师提示: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什么?本节课我们重点练习那个环节?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57页的提示,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教师提供环境手、钱币、门把手等,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3)知识反馈与总结

引导学生依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

推荐第9篇: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贵阳第二十一中学 秦丽君

教学目标

①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②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③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④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⑤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⑥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⑦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真菌引起农作物患病的标本;CAI课件。

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地衣。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五章 思考老师所提出的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细菌和真菌在生问,立刻融入到本节设问:假如没有细菌和真物圈中的作用。 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第一节 细菌和①各小组展示探究请小组展示交流探究结真菌在自然界中“细菌、真菌使食品果。提问(1):你观察到的作用。 生霉、腐烂”的结果。什么问题?(面包和水果作为分解者参与争相回答思考题,其为什么会腐烂?) 物质循环 他同学可补充。 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②观看大屏幕(观察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P66图)组长带领组员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讨论,并回答,组内用)提问(2):细菌和真成员可补充。细菌和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用?对回答给予鼓励和提分解者的作用。 示。 ③细菌和真菌利用现提问(3):想一想,细菌成的有机物为食。 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引起动植物和人①观看大屏幕。对细大屏幕展示细菌、真菌使患病 菌和真菌给人体带来人患病的图片,(扁桃体的危害感到震惊。列炎、丹毒、足癣等)提问:举自己生活中的有关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实例。如扁桃体炎、式有关吗? 脚癣等。 引导思考:①我们能否利积极思考,争相回答。 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 ②学生列举出利用细②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菌和真菌可产生出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抗生素”,而抗生素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生活方式。 (展示药盒) ③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③观察本地农作物患带来哪些危害?(请同学病的标本图片。对真列举)提问:能否利用细菌、细菌的危害作用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感到震惊。学生展示害? 在贵州省农科院收集指导学生阅读“以菌治的病害农作物标本。 虫”。向学生渗透STS教认识农作物农药如春育。 雷霉素、庆丰霉素等。认同“以菌治虫”的优点。 与动植物共生 技能训练 教学反馈 ①观看大屏幕:观察①讲解地衣(播放学生野地衣的生活环境和形外观察采集地衣的录像)。态,初步理解“共生”。讲解“共生”的概念。 学生介绍野外采集和②讲解根瘤菌的固氮作观察地衣的活动,增用。请学生讨论P69练习强同学们对生物学科1。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固的兴趣。 氮”的优点? ②观看大屏幕:观察③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细豆科植物根上的根菌与动物的共生,提示维瘤。理解根瘤菌的固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人氮作用。小组讨论回体有何益处。引导学生思答思考题,总结出生考有关细菌、真菌在其他物固氮的优点:环保、方面的利用。(为下节课作高效、节能、收益大铺垫) 等。 ③看书了解细菌与动物的共生。 提问:想了解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人体有何益处? 各小组讨论P69“评价指导学生评价、及时鼓励。实验方案”。各小组选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代表交流,组内其他老师评。 成员可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各学习小组认真讨提出思考题。组织学生积论、解答。 极思考。思考:①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②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寄生在动植物体内,使它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也能与动植物共生。那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呢?

推荐第10篇: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章 节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题目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它使学生知道了我们平时吃的很多东西以及它们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接触的都是它们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因此,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本课时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发酵实验、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其二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2、学生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5班,属于初二年级的中等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方面有点欠缺,课外知识也不够丰富。但是,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能够和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助,不断的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

难点: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

(1) 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从“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让学生体验知识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分组查阅、整理资料,有助于他们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亲自动手制作发酵实验、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学汇报结果,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整个过程都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

新授课型、小组讨论与探究

五、教学媒体选择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通过回忆细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绝对的有害而无利呢?

2. 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说一说他们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对学生回答做总结,导入新课。(板书题目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倾听问题,齐声否定。

回答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作用:如可以酿酒、制造食品、制药、净化污水、利用它们进行冶金等。

过渡句:正如刚才同学所说,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板书)

1.提问:利用他们制作食品时,主要根据什么原理呢?

2.对学生的暗示给予表扬,肯定食品的制作与发酵有关。

(一)演示发酵实验(板书)

1.询问各组“发酵实验”的完成情况。

2.选一组作代表到前边展示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3.结合实验,提出问题:

l 根据你们的推测,气球内充的是哪种气体?

l 这种气体是怎么产生的?

4.肯定同学的回答,讲述酵母菌体内有多种酶,能够将糖类分解成葡萄糖,在无氧的条件下,会发生下面的反应,(出示flash,其中一种生成物是未知的,)让同学描述反应过程。

5.请同学打开气球闻一闻,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6.用课件展示发酵原理反应式:

7.询问各组实验都成功了吗?

引导同学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同时对勇于承认失败的同学提出表扬,并激励其他同学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8.提出问题:同学知道利用发酵原理可以制造哪些食品吗?

9.出示面包,提出问题:

l 老师带来了利用酵母菌制做的面包,他们很松软,里边有很多小孔,为什么?

吃一口面包没有酒的味道,这又是为什么?(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

马上联想到课前做的发酵实验,有些同学举起了发酵实验装置向老师暗示。

各组组长举起装置示意,表示课下已完成了“发酵实验”。

小组讨论、回答

l 气球里充的是二氧化碳。

l 酵母菌分解糖时产生的。

观看、思索、回答

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其它一种物质。

打开,闻有酒味,肯定产生的另一种物质是酒精。

观看,记忆。

如有未成功的组,他们讲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其它组同学帮助分析原因。

利用乳酸菌可以制酸奶和泡菜,利用酒曲制酒,利用多种霉菌制酱油,利用酵母菌制面包和馒头。

学以致用:

l 制作馒头或面包时,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松软。

面团中所含的酒精在蒸烤过程中挥发了,所以没有酒味。

过渡句:我国南方有着悠久的自制甜酒的历史,甜酒的制作依据的就是发酵的原理。

(二)制作甜酒(板书)

课前,第二小组已经为我们精心制作了味美醇香的甜酒,下面请他们组给我们介绍一下。

1.让一个同学品尝,提出问题:

甜酒真的是甜的吗?为什么?

2. 总结,我们制作甜酒用的是酒曲,酒曲的主要成分是真菌中的一种曲霉,它能将淀粉分解成糖,所以味道是甜的。

教育:其他同学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尽你的一份孝心,给家人制作出美味的甜酒。不过要记得提醒家人,饮酒过量对身体是有害的,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喝酒。

品尝,思索,回答

甜酒真的是甜的,推测可能是酒曲将糯米分解成了糖,所以是甜的。

异口同声的回答:有害,不应该。

过渡句:甜酒固然好喝,再加上泡菜不是更好呢?

(三)制作泡菜(板书)

第三小组已经为我们准备了泡菜,大家一起看看他们的作品吧。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泡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吗?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一圈水来封口,而且经常在凹陷处加水呢?

3.评价、鼓励。

回答:利用乳酸菌将蔬菜中的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乳酸,因此,泡菜酸溜溜的。

制泡菜利用的是细菌中的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将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过渡句:第四小组也是利用乳酸菌制作了一份食品。

(四)制作酸奶(板书)

请第四组的代表上前展示。

1.提问:为什么要将鲜奶煮沸呢?

2.提问:根据甜酒、泡菜和酸奶的制做,请同学总结,人类在把细菌和真菌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时,应该给他们提供怎样的条件呢?

是为了消毒,以免其他的细菌和真菌使酸奶腐败。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适宜的温度、现成的有机物、潮湿的环境。

过渡句:我们平时吃的食品中有机物含量丰富,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大量细菌和真菌在其中生长繁殖使食物腐败,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板书)

要想使食物不腐败,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呢?第五小组同学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出了多种保存食物的方法,请欢迎他们介绍一下。

1、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最终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2、建议:加防腐剂的目的是将食物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但是近年来,科学家证实,一些防腐剂对人类健康有害,因此,我们尽量少食含防腐剂的东西,在购买食品时,要注意看包装说明,尽可能选择安全食品。

3.请同学讨论p73的观察与思考

4.用课件出示食品(名称及对应图片)和保存方法

有些方法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有些方法将细菌和真菌杀死。

听讲,并将老师的话铭记在心,使其在生活中具有指导作用。

小组讨论各种食品的保存方法。

将各种食品和对应的保存方法用线连起来。

情感升华

请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感受。

谈感受,主要体现出合作、探究的快感,同时体验到了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产生热爱生物学科的热情。

课下作业

用课件出示作业

从甜酒、泡菜和酸奶中选取其中一种,做给家人吃,算是我们对家人的回报。

3、板书设计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1. 演示发酵实验

2. 制作米酒

3. 制作泡菜

4. 制作酸奶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对本节课由始至终都充满着很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表达交流的能力等;培养了相互协作的精神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了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的激情。 不足之处:学生最后谈论对本节课的体会时,由于时间有限,有些同学很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是未能如愿以偿。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阅资料、共同探究、动手实践、课件制作、表达交流等工作,由此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课下交流和同学课上谈的感受可知,很多同学体会到:

(1) 生物学科虽然不是中考课目,但在实际生活中确有用武之地。

(2)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之间有了更多合作的机会,为促进同学间和谐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3) 这种教学方式给同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求知和实践的空间,有利于挖掘同学的潜能。 (4)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原本其他科成绩较差的同学却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以后在教学中会多多采用该教学方法。

第11篇:《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细菌和真菌与其它生物共生的现象;

2.描述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的过程;

3.认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引起疾病;

4.区分并掌握细菌和真菌营寄生和腐生的营养方式。

过程与方法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入手,一步步分析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的作用;

2.进一步学习如何评价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与体会观

.用辩证的思维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从细菌和真菌能引发动植物患病的各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引起学生思考如何做好个人卫生,避免病菌的传染。

二、教学思路

本从正反两面来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以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作为暗线,即“腐生——共生——寄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

2、评价实验方案

难点:

、学习评价实验方案

2、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时安排:一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些是什么生物?(演示几种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我们的身上有这些微生物吗?观看视频后给出本导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除了寄生以外,细菌和真菌还有另一种营养方式,那就是——腐生。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这就是腐生。

观察与思考:

(1)水果腐烂与什么生物有关系?

(2)水果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了什么物质?

(3)请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看图讲解:

我们以二氧化碳为例,来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的作用。

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而当动植物死亡后,遗体中的这些有机物正是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重新回到环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

如果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某条链断了,比如细菌和真菌没有了,会出现什么现象?生物遗体将堆积成山;另外,生态系统也会失去平衡。

(二)与动植物共生

介绍奇怪的生物:冬虫夏草。在这个例子中,真菌生活在幼虫体上,属于哪种营养方式?寄生。细菌真菌与其它生物生活在一起都是有害的吗?

分析

、地衣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是如何共生的?

2、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u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如何互帮互助?

u为什么种豆科植物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3、与动物共生

在牛羊的肠胃中,有一些细菌,可以帮助它们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在我们人体中,有没有共生的一些细菌呢?比如,有些细菌虽然寄生在我们肠胃中,但是它们能制造一些微量的维生素,对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帮助。

共生:

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三)引起动植物患病

寄生在生物体上的细菌和真菌,大多数都会引起疾病。

、引起植物患病

(1)水稻稻瘟病

(2)玉米瘤黑粉病

2、引起动物患病

(1)寄生在人体体内,由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腥红热

(2)寄生在人体体内引起:足癣和甲癣(灰指甲)

患上这些疾病,和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吗?只有保持好个人的卫生,环境的卫生,我们的身体才不受病菌的侵害。

这是某个大学生宿舍的一角,卫生情况怎么样?你能给住在这个宿舍的同学提一些卫生建议吗?

(四)本小节: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有害: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五)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

讨论:

、除了无细菌不同外,其他条要相同。

2、保持潮湿是利于细菌生长。

3、甲均为对照组,乙为实验组。

4、方案

3。因为,严格控制到只有一个变量。

第12篇: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doc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能力目标:

提高课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真菌引起农作物患难与共病的标本;CAI课件。

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根瘤、地衣及采集过程录像。鉴于本课课前准备内容较多,因此,决定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头进行。

五、课时分配: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一开始,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由主持人说开场白: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提问:谁能展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其他同学或提问或思考或补充。首先弄清以下两问题: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你会想到什么问题(面包和水果为什么会腐烂?)从而探究出细菌、真菌与水果生霉、腐烂的关系。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技能训练:为了能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请你来评价一下哪个方案更好,这样很自然地开始技能训练。在这里,我把技能训练提前到此进行,是我认为这个时候进行技能训练,与前面知识有联系,比上完全部内容后单独进行要显得自然,有意义。既有知识的连贯,又能训练技能。

组织安排:同学仔细阅读者P69“评价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思考题,并作记录,然后选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组内其他成员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设计本训练关键在于通过对3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让学生领悟到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讲座让他们难免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可不完善的道理,这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分解者)?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观看大屏幕,分组讨论并回答。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那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的疾病。下面,就由学生把各自从不同途径(网络、报纸、实际生活,)获取的有关资料(实物、标本、实例、报道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物展示、讲小故事、谈体会感受、经验介绍、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呈示出来。通过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课前探究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教师或主持人利用课件呈示相应的图片标本以补充并把各类疾病分类归纳:人(扁桃体炎、猩红热、痢疾、丹毒、足癣、臂癣)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引导思考: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列举“抗生素”如安比仙(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展示收集的药盒,介绍该种抗生素的治疗范围。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示: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如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应遵照医嘱,根据病因、病情、合理使用)。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粉病都是真菌引起的)提问: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使农作物患病,那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帮助农业生产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列举微生物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素、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庆丰霉素等,另外不可利用细菌和真菌制造除草剂,它们都具有环保作用,值得我们大力推广。指导学生阅读P70“以菌治虫”各向学生渗透STS教育,理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三)与动植物共生

师: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还能与动物或植物共生在一起,那什么是共生呢:P68仔细默读,找出关键词。指导学生看书。

呈示地衣和根瘤,播放学生观察采集地衣的录像,请一位兴趣小组的同学结合录像介绍地衣的生活环境和特征,并请其他同学观察桌上的地衣标本,欢迎其他同学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再次强调共生的概念。

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说说豆科植物的根瘤的共生现象与地衣有何不同,思考P69第1题,小组讨论回答,现在化肥生产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用这种“生物固氮”的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呢?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还知道哪些植物有共生现象?天麻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没有密环菌,就不能形成天麻。开麻可治头痛、眩晕、抽搐痉挛、小儿惊风等病。

细菌和真菌不仅与植物共生,有的还能与动物共生,阅读P69第一段,提出疑问。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恶习性贫血,维生素K有凝血功能。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如何选用细菌和真菌为人类服务,下节课我们还将详细学习,请同学们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为下节课作铺垫。

教学反馈:提出思考题1: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思考题2:P69第2题: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寄生在动植物体内,使它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却能够与动植物共生,那么,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呢?(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的生物,一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有利,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不利,还有些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第13篇:新人教版生物八上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①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④要进行恒温培养。

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教师建议学生先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教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皮肤表面使人得足癣、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

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教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57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第二节 细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 一)、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课本58页~59页,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3)指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

(4)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3)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5)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6)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戏剧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三)、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 (2)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②芽孢的形成过程;③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学生观看后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讨论: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3)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第三节 真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真菌的细胞结构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4.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

5.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6、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真菌的细胞结构以及生殖方式的特点(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3)观察能力的训练 2.教学难点 (1)《观察与思考》的组织教学(2)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用橘皮、馒头、面包片培养青霉和曲霉,新鲜的蘑菇,几种食用或药用真菌的形态挂图,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准备有关真菌的知识图片或录音,酵母菌结构挂图。

四、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的蘑菇、腐乳、木耳等都是真菌;我们经常看到物体发霉现象,这也是由真菌中的霉菌引起的。那么,你最想了解有关真菌的什么问题? 2.组织探究,指导观察与思考

教师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新鲜的蘑菇,并展示青霉、曲霉、酵母菌和蘑菇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以下问题(投影)

①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 ②你们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 ③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④与细菌相比较,真菌在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之处? ⑤酵母菌的结构是怎样的?

⑥你能说出真菌的细胞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特点吗? 3.探究真菌的繁殖方式,学以致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孢子印,并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 ①蘑菇孢子的位置,数量,形态及作用是怎样的? ②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

③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④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观察、讨论、表达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第

一、二题。4.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回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以课本64页练习题的第4题进行本章的小结。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请学生结合课本的练习第3题,查阅资料,制定“养殖食用菌”的方案。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

能概括出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3.与动植物共生

六、教学过程:

导入:从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通过了解细菌和真菌的结构特点:都无叶绿体,因此不能制造有机物。所以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大都是:异养。只有少数细菌是自养 1.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所有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不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一些简单的物质,而这些简单的物质如水和无机盐就会进入土壤中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而二氧化碳又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进而能更好和制造出有机物来。因此,细菌和真菌的第一个作用是以分解者(腐生)参与了物质循环。 2.细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疾病:

如:给动物带来的疾病有鼠疫、霍乱杆菌引起的霍乱等

如:给人类带来的疾病有链球菌(细菌)引起的扁桃体发炎、猩红热、丹毒等;还有真菌侵入表皮引起的灰指甲、臂癣、足癣。

有些真菌还能使植物患病如: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等。 患病的植物会严重减产,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 虽然细菌、真菌会导致动植物和人患多种疾病,但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呢?(不是)如: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链霉素等都是真菌当中提取的一些物质而制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就是从青霉菌中提取的。可用于由于细菌、真菌引起的一些炎症进行消炎。

总结出“以菌治虫”的优点: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3. 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① 地衣:是一类由真菌和藻类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而真菌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② 豆科植物的根瘤:大豆、花生一类的根瘤中有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使这些氮气能固定为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的氮肥,从而使土壤中的氮肥含量高,促进豆科植物的生长,也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植物也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③ 天麻:也是由一种真菌(密环菌)和植物的共生体,没有密环菌就不能生成天麻。

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很普遍,例如:在牛、羊、马的草食性动物的胃肠中,有些种类细菌可以帮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又为这些细菌提供有机物和生存场所,它们彼此依赖,共同生活。而我们人体的肠道内也有大量的细菌,其中有些细菌如大肠杆菌能合成我们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如果缺乏会导致恶性贫血或凝血困难等。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如使动植物患病;也有有利的一面,如与动植物共生等等,所以我们应该辩证性的看问题。

七、目标检测

第五 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 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3) 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 难点:甜酒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选择。

三、教学准备 老师:,自制的实验器具,准备的面包。学生:自制的演示发酵实验装置、自制的甜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通过回忆细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绝对的有害而无利呢?

2. 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说一说他们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对学生回答做总结,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演示发酵实验(板书)

1.询问各组“发酵实验”的完成情况。

2.选一组作代表到前边展示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3.结合实验,提出问题:(l)根据你们的推测,气球内充的是哪种气体? (2)这种气体是怎么产生的?

4.肯定同学的回答,讲述酵母菌体内有多种酶,能够将糖类分解成葡萄糖,在无氧的条件下,会发生下面的反应,让同学描述反应过程。 5.请同学打开气球闻一闻,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6.用课件展示发酵原理反应式:

7.提出问题:同学知道利用发酵原理可以制造哪些食品吗?(面包)

(二)制作甜酒(板书)

课前,第二小组已经为我们精心制作了味美醇香的甜酒,下面请他们组给我们介绍一下。 1.让一个同学品尝,提出问题:甜酒真的是甜的吗?为什么?

2.总结,我们制作甜酒用的是酒曲,酒曲的主要成分是真菌中的一种曲霉,它能将淀粉分解成糖,所以味道是甜的。

过渡句:我们平时吃的食品中有机物含量丰富,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大量细菌和真菌在其中生长繁殖使食物腐败,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要想使食物不腐败,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呢?第五小组同学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出了多种保存食物的方法,请欢迎他们介绍一下。

1、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最终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2、建议:加防腐剂的目的是将食物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但是近年来,科学家证实,一些防腐剂对人类健康有害,因此,我们尽量少食含防腐剂的东西,在购买食品时,要注意看包装说明,尽可能选择安全食品。

3.请同学讨论P73的观察与思考

4.探究各种食品(名称及对应图片)和保存方法

三、板书设计

第五 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第14篇:《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反思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反思

美台中学 王学云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是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通过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酸奶等食品,提高动手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内容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素材。高效课堂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在高效课堂中的参与度。

授课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活动环节,看到了学生的反应积极踊跃,兴趣浓厚,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经验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由此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下面几个方面处理的较好:

1、在教学中,我把“发酵现象”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了改进和拓展,教学效果很明显。分组实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意识。并且我对书上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把装好材料的瓶子放在保温桶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40 ℃左右, 1

让学生更快看到实验现象,提高了课堂的实验效率。而且拓展了实验,把气球收集的气体通向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成分,并请同学闻一闻产物的气味。通过上述处理,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 “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相关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甜酒的制作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课前把这一制作过程录成了教学短片,而不是利用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源,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甜酒的制作过程加以解说、品尝甜酒,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并且鼓励学生课下亲手制作酸奶,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3、本课把生物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从课题引入、实验演示照片,自制的甜酒制作视频等,幻灯片张数不多,但恰到好处,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使学科课与信息技术较完美结合,起到了理想的辅助教学作用。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

首先,自制的制作甜酒的视频由于设备和技术问题,剪辑效果一般,整个甜酒的制作过程感官上不够连贯,但还没有影响到教学效果。

其次,前半部分占用教学时间稍长,导致练习时间较少。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每一节课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作为教师我们自身应该积极创设条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寻找方法,体验过程,使生物教学成为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活动,使学生尽情享受生物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第15篇:《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反思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是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通过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酸奶等食品,提高动手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内容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素材。高效课堂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在高效课堂中的参与度。

授课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活动环节,看到了学生的反应积极踊跃,兴趣浓厚,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经验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由此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下面几个方面处理的较好:

1、在教学中,我把“发酵现象”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了改进和拓展,教学效果很明显。分组实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意识。并且我对书上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把装好材料的瓶子放在保温桶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40 ℃左右,让学生更快看到实验现象,提高了课堂的实验效率。而且拓展了实验,把气球收集的气体通向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成分,并请同学闻一闻产物的气味。通过上述处理,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 “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相关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甜酒的制作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课前把这一制作过程录成了教学短片,而不是利用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源,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甜酒的制作过程加以解说、品尝甜酒,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并且鼓励学生课下亲手制作酸奶,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3、新旧知识的联系。本节知识性内容不多,但与前后知识联系很密切。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了这一点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制作甜酒的内容时,紧密围绕前边学过的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内容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在“发酵现象”的实验中,我设置了演示对照实验,增强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认识,加深了学生探究中对照实验的进一步理解。

4、本课把生物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从课题引入、实验演示照片,自制的甜酒制作视频等,幻灯片张数不多,但恰到好处,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使学科课与信息技术较完美结合,起到了理想的辅助教学作用。

5、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学习,学生们一起完成探究活动的全部过程,这样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敢于相互的去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和想法,进行交流讨论。小组间形成竞争意识,课堂在竞争中变得无限精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面向全体学生在这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

首先,自制的制作甜酒的视频由于设备和技术问题,剪辑效果一般,整个甜酒的制作过程感官上不够连贯,但还没有影响到教学效果。

其次,前半部分占用教学时间稍长,导致练习时间较少。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每一节课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作为教师我们自身应该积极创设条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寻找方法,体验过程,使生物教学成为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活动,使学生尽情享受生物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第16篇: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张春仙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的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前一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学习三方面内容: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其中安排一个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内容。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作了初步的介绍,所以本节关于基本要领和原理的内容并不多,但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本节的内容却相当丰富,为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节的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因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的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其认识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这是本节的一大重点内容.而本节的

难点则是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因为共生这一概念是一个完全新的名词,如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细菌,真菌与动植物间共生便成为本节的一大重点.

三、学情分析:

本校初二年级的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较高,大部分同学的基础均不错,具备了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因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情感目标:

1、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2、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多媒体演示法、分组实验法、观察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思考并讨论问题:“假如没有真菌和细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

1、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腐烂、生霉的水果和面包边观看课件,并结合教材第67页讨论题2,积极讨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阅读和观察文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的作用。

(明确: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能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举出所熟悉的细菌和真菌致人患病的例子,并分析某种疾病是哪种微生物危害所致。

2、观看课件展示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内容和图片,进一步了解患病的例子。

3、观察本地农作物患病的图片,认识农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细菌和真菌使农业害虫致病的例子,认同以菌治虫的观点。学习任务三:了解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现象。

1、观看大屏幕,观察地衣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然后请你描述一下什么叫“共生”。

2、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的根瘤,小组讨论根瘤的固氮过程。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

3、列举菌类与动物共生的例子。学习任务三:尝试评价实验方案。

阅读教材提供的“评价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哪一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三、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小组内进行交流。)

四、尝试应用:

1、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法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晴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

2、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计生在动植物体内,使他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也能与动植物共生.那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五、诊断评价:

1.判断题: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2)枯草杆菌能使梨和香蕉等水果腐烂 ( )

(3)地衣属于真菌 ( )

(4)有些细菌和真菌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无联系,叫共生(

2.臂癣、甲癣等是由( )引起的。

A.寄生虫 B.真菌 C.链球菌 D.病毒

3.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是(

A.腐生细菌 B.寄生细菌 C.病原菌 D.螺旋菌

4.细菌和真菌对环境的作用是(

A.破坏

B.保护

C.调节物质 D.无作用

5.一般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一般的庄稼是长不好的,但是豆类作物却往往生长很旺盛,这是为什么?

第17篇:细菌分布说课

初中生物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接下来我就从以下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能力目标:

(1).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2)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2)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教学难点:

(1)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二、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直观教学、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

3、学生参与完成培养细菌的过程进行教学反馈。

三、说学法

细菌和真菌微小、抽象,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理解困难,特别是细菌。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概括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为主。明确他们的分布特点。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形象地分析、记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场所、条件。指导学生学会思维迁移,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巩固各种环境中的细菌分布的知识体系。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通过设计“演示实验”情景,学生回答出菌落的形态,引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内容。

2、根据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可将教材内容做如下调整:

(1)、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 2.真菌菌落

(2)、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制备配养基 2.接种

(3)、反馈调查:通过精选题的练习,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以利师生查漏补缺。 结束: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杨成利

第18篇: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五章 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内容。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作了初步的介绍,所以本节关于基本要领和原理的内容并不多,但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本节的内容却相当丰富,为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前一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学习三方面内容: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其中安排一个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7、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真菌引起农作物患难与共病的标本;CAI课件。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根瘤、地衣及采集过程录像。鉴于本课课前准备内容较多,因此,决定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头进行。 课时分配:一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引言:一开始,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由主持人说开场白: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提问:谁能展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其他同学或提问或思考或补充。首先弄清以下两问题: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你会想到什么问题(面包和水果为什么会腐烂?)从而探究出细菌、真菌与水果生霉、腐烂的关系。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技能训练:为了能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请你来评价一下哪个方案更好,这样很自然地开始技能训练。在这里,我把技能训练提前到此进行,是我认为这个时候进行技能训练,与前面知识有联系,比上完全部内容后单独进行要显得自然,有意义。既有知识的连贯,又能训练技能。 组织安排:同学仔细阅读者P69“评价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思考题,并作记录,然后选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组内其他成员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设计本训练关键在于通过对3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让学生领悟到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讲座让他们难免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可不完善的道理,这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分解者)?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观看大屏幕,分组讨论并回答。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那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的疾病。下面,就由学生把各自从不同途径(网络、报纸、实际生活,)获取的有关资料(实物、标本、实例、报道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物展示、讲小故事、谈体会感受、经验介绍、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呈示出来。通过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课前探究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教师或主持人利用课件呈示相应的图片标本以补充并把各类疾病分类归纳:人(扁桃体炎、猩红热、痢疾、丹毒、足癣、臂癣)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引导思考: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列举“抗生素”如安比仙(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展示收集的药盒,介绍该种抗生素的治疗范围。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示: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如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应遵照医嘱,根据病因、病情、合理使用)。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粉病都是真菌引起的)提问: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使农作物患病,那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帮助农业生产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列举微生物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素、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庆丰霉素等,另外不可利用细菌和真菌制造除草剂,它们都具有环保作用,值得我们大力推广。指导学生阅读P70“以菌治虫”各向学生渗透STS教育,理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三)与动植物共生 师: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还能与动物或植物共生在一起,那什么是共生呢:P68仔细默读,找出关键词。指导学生看书。

呈示地衣和根瘤,播放学生观察采集地衣的录像,请一位兴趣小组的同学结合录像介绍地衣的生活环境和特征,并请其他同学观察桌上的地衣标本,欢迎其他同学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再次强调共生的概念。

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说说豆科植物的根瘤的共生现象与地衣有何不同,思考P69第1题,小组讨论回答,现在化肥生产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用这种“生物固氮”的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呢?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还知道哪些植物有共生现象?天麻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没有密环菌,就不能形成天麻。开麻可治头痛、眩晕、抽搐痉挛、小儿惊风等病。 细菌和真菌不仅与植物共生,有的还能与动物共生,阅读P69第一段,提出疑问。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恶习性贫血,维生素K有凝血功能。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的生物,一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有利,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不利,还有些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作业:

思考题1: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思考题2:P69第2题: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寄生在动植物体内,使它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却能够与动植物共生,那么,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而且细菌、真菌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一个重点,也是把整个的生态系统进行串联,将所学内容进行衔接的很好的一个点。而细菌、真菌使动植物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则相对要简单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预习、课件展示与教师的重点讲解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的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想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知识的补充者,在课前也应提前布置学生进行知识的预习。

第19篇: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六单元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刘美君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内容。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作了初步的介绍,所以本节关于基本要领和原理的内容并不多,但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本节的内容却相当丰富,为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前三节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学习三方面内容: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其中安排一个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7、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真菌引起农作物患难与共病的标本;CAI课件。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根瘤、地衣及采集过程录像。鉴于本课课前准备内容较多,因此,决定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头进行。 课时分配:一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引言:一开始,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由主持人说开场白: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提问:谁能展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其他同学或提问或思考或补充。首先弄清以下两问题: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你会想到什么问题(面包和水果为什么会腐烂?)从而探究出细菌、真菌与水果生霉、腐烂的关系。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技能训练:为了能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请你来评价一下哪个方案更好,这样很自然地开始技能训练。在这里,我把技能训练提前到此进行,是我认为这个时候进行技能训练,与前面知识有联系,比上完全部内容后单独进行要显得自然,有意义。既有知识的连贯,又能训练技能。

组织安排:同学仔细阅读者P69“评价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思考题,并作记录,然后选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组内其他成员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设计本训练关键在于通过对3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让学生领悟到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讲座让他们难免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可不完善的道理,这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分解者)?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观看大屏幕,分组讨论并回答。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那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的疾病。下面,就由学生把各自从不同途径(网络、报纸、实际生活,)获取的有关资料(实物、标本、实例、报道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物展示、讲小故事、谈体会感受、经验介绍、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呈示出来。通过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课前探究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教师或主持人利用课件呈示相应的图片标本以补充并把各类疾病分类归纳:人(扁桃体炎、猩红热、痢疾、丹毒、足癣、臂癣)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引导思考: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列举“抗生素”如安比仙(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展示收集的药盒,介绍该种抗生素的治疗范围。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示: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如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应遵照医嘱,根据病因、病情、合理使用)。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粉病都是真菌引起的)提问: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使农作物患病,那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帮助农业生产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列举微生物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素、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庆丰霉素等,另外不可利用细菌和真菌制造除草剂,它们都具有环保作用,值得我们大力推广。指导学生阅读P70“以菌治虫”各向学生渗透STS教育,理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三)与动植物共生

师: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还能与动物或植物共生在一起,那什么是共生呢:P68仔细默读,找出关键词。指导学生看书。 呈示地衣和根瘤,播放学生观察采集地衣的录像,请一位兴趣小组的同学结合录像介绍地衣的生活环境和特征,并请其他同学观察桌上的地衣标本,欢迎其他同学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再次强调共生的概念。

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说说豆科植物的根瘤的共生现象与地衣有何不同,思考P69第1题,小组讨论回答,现在化肥生产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用这种“生物固氮”的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呢?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还知道哪些植物有共生现象?天麻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没有密环菌,就不能形成天麻。开麻可治头痛、眩晕、抽搐痉挛、小儿惊风等病。

细菌和真菌不仅与植物共生,有的还能与动物共生,阅读P69第一段,提出疑问。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恶习性贫血,维生素K有凝血功能。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的生物,一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有利,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不利,还有些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作业:

思考题1: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思考题2:P69第2题: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寄生在动植物体内,使它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却能够与动植物共生,那么,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呢?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

刘美君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而且细菌、真菌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一个重点,也是把整个的生态系统进行串联,将所学内容进行衔接的很好的一个点。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通过图表、观察与思考、表达与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进而明白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而细菌、真菌使动植物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则相对要简单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预习、课件展示与教师的重点讲解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的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想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知识的补充者,在课前也应提前布置学生进行知识的预习。

第20篇: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课稿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二、教材分析: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是在学生认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基础上展开,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让学生参与多项实践活动及探究,使学生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旨在体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表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食品的保存和疾病防治,以及细菌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其中关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容较少,而从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却相当丰富。首先,“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部分,为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问题,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部分,是让学生知道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应当怎样去保存食品和识别安全食品的方法。随后,又谈到细菌、真菌对人们在治疗某些疾病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进一步体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和生产及促进人们身体健康中的应用。最后,又介绍了细菌在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积极利用好细菌和真菌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学生课外知识不够丰富,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方面需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且探究问题的兴趣较强,能够和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助,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对于人和动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处。但是,对于正确认识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同学们了解的还不是很多,认知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⑵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学会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⑶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说明细菌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⑴通过探究发酵现象、观察和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学生尝试制作甜酒,酸奶等发酵食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⑶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同人类与细菌、真菌的密切关系,养成热爱自然科学,关注社会的情感。

⑵关注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正确认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

⑶学会用辩证地眼光看待问题,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学会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2.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六、教法分析: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内容科普性比较强,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直接讲授不能让学生的能力等到提升,也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提升认知。

七、课前准备和课时安排 课前布置学习任务:

1、让学生分小组提前做发酵现象实验。

2、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甜酒。

3、查阅发酵食品及相关细菌、真菌的资料。

4、分组竞赛收集保存食品的方法,并选带几种。

5、收集抗生素药品说明书。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3、资料剖析,扩展引申

4、真实写照,情感旅程

九、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说起细菌和真菌,我们可能只想到它们的害处,其实,很多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很有益的。” 然后请学生一起观看一段广告。接着提问:味全优酪乳里有什么?对人体有什么益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细菌和真菌还有哪些益处?

这个环节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生活经历出发,使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并为后面引导学生尝试自制酸奶作铺垫。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采用“实践——问题——讨论——认知”的教学模式。

学生展示发酵实验,并用澄清石灰水和重铬酸钾检验气球中收集的气体和瓶中产生的物质。然后设问“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学生理解发酵原理的应用过程,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然后让学生展示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甜酒,交流心得。再引导学生尝试课后自制酸奶。 接下来,让学生展示小组食品保存的收集成果,同时对学生的收集情况进行评价。然后设问:“同学们收集的食品种类繁多,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也各有区别,你知道这些食品的保存方法吗?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达成共识:保存食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利用杀菌以及抑菌原理基础上的。

通过学生动手做发酵实验和甜酒,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并对发酵现象所产生的物质进行检验,使学生理解发酵原理,从而突破本节难点。布置课前资料收集竞赛,刺激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收集和辩析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会学习”。

3、资料剖析,扩展引申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一提起细菌人们总认为应该避而远之,因为它是给人类带来疾病的代名词。事实上是这样吗?”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和课后读物“抗生素今昔”,交流课前收集的药品说明书,然后给以判断和解释。

随后又问:“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但是,人们是否就可以随意使用呢?”学生结合课后读物“抗生素今昔”思考,从而明确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结合教材和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学会用辩证地眼光看待问题和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4、真实写照,情感旅程

让学生观看污水处理过程的视频,了解细菌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然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本镇的生活污水处理有何设想和建议。进而呼吁人们应该保护环境,确立“人与生物圈”应和谐相处意识。 考虑到农村学生对这个内容了解甚少,首先通过视频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然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由设想触发情感认知。

十、板书设计(略)

十一、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用广告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发酵现象由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检验发酵现象产物并解释发酵过程来突破本节难点;通过收集、讨论和交流食品保存方法竞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选择污水净化过程视频弥补学生的认知缺口;对本镇生活污水净化献策训练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是我设计中的亮点。 “学习源于生活,学习服务生活。”这是生物学科教学追求的目标。总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与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一道彩虹,让他们“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细菌和真菌分布教学设计.doc》
细菌和真菌分布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