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徐文长教学设计

2020-06-25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聪明的徐文长》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

教学难点:

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

课时:2课时

设计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品味。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因此,教学本文时,教师的讲只能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方向。学生则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2。入景想象,会文悟情。

语言是抽象的。我们要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感。教学中,老师创设情景,再现语言环境,学生自演角色,语言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如临其境,理解感悟。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题,读题。看题你想知道什么?

2。自由读文,读文后你知道什么?

3。学生交流:本文写了徐小时候哪两件事?

4。自学生字词

5。找出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读。

2。学1_3自然段:学生读文,思考?徐爷爷出什么问题考大家?大家想出办法吗?徐想出来了吗?什么办法?

3。学4_5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思考:

徐爷爷提出问题,大家反应怎样?徐文长反应怎样?

他怎样做?找出写徐文长的话,读一读。

理解\"轻轻巧巧\"。说说徐文长怎样过桥?

找出写他过桥动作的词,表演徐过桥动作。

讨论:他的过桥办法好在哪?指名说说。

4。学第6自然段:齐读,思考:

他过桥后,孩子,伯父各表现怎样?

表演\"拍手叫好\"的情景。

伯父的礼物是什么?孩子们看到后,心情怎样?

拿伯父的礼物容易吗?从哪看出来?

孩子们没想出办法,徐想出什么办法?这个办法好在哪?

5。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办法拿到礼物吗?

为什么徐能想出办法,而其他孩子想不出办法?

6。总结。

板书: 聪明的徐文长

过桥取物

仔细思考善于动脑

推荐第2篇:三下语文《聪明的徐文长》教学设计(推荐)

三下语文《聪明的徐文长》教学设计

聪明的徐文长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以读为主,读中品味,入景想象,会文悟情。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教学难点:

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题,读题.看题你想知道什么?

2.自由读文,读文后你知道什么?

3.学生交流:本文写了小时候哪两件事?

4.自学生字词

5.找出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

二、学习课文1——3节。 1.自由的读课文,思考:

徐爷爷出了个什么问题考大家?大家想出办法了吗? 2.交流。

3.读出当时的情景。

三、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读.

二、学习课文。

1.学1-3自然段:学生读文,思考?徐爷爷出什么问题考大家?大家想出办法吗?徐想出来了吗?什么办法? 2.学4-5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思考:

徐爷爷提出问题,大家反应怎样?徐文长反应怎样?

他怎样做?找出写徐文长的话,读一读.

理解\'轻轻巧巧\',说说徐文长怎样过桥?

找出写他过桥动作的词,表演徐过桥动作。

讨论:他的过桥办法好在哪?指名说说。

3.学第6自然段:齐读,思考:

他过桥后,孩子,伯父各表现怎样?

表演\'拍手叫好\'的情景。

伯父的礼物是什么?孩子们看到后,心情怎样?

拿伯父的礼物容易吗?从哪看出来?

孩子们没想出办法,徐想出什么办法?这个办法好在哪?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办法拿到礼物吗?

为什么徐能想出办法,而其他孩子想不出办法?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聪明的徐文长

过桥取物

仔细思考善于动脑

推荐第3篇:第八次教学设计徐文琴

《第八次》教学设计

葛公镇中心学校本部 徐文琴

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外国历史故事。讲的是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失去了信心。他无意中目睹了蜘蛛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经历,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故事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启示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篇课文和后面出现的《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组合搭配,共同构成了一个故事专题。旨在引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启发教育。这是本次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组故事,在内容上与上一组《三袋麦子》《哪吒闹海》等课文相呼应,题材上又不尽相同,上一组是童话、神话故事,这一组是历史故事、科学故事。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特别喜欢读故事,特别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不过,《第八次》是一个外国历史故事,学生对故事背景普遍比较陌生。这是对学生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从题目入手,了解“第八次”表面的意义到蕴含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失败后不气馁、不丧失信心,鼓起勇气,继续努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体会布鲁斯屡败屡战不懈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课文。一读(读课文,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三思(理解课文内容)四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重点是读熟课文,了解故事背景。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文本,吃透教材。其次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和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请注意听: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他是谁,一起说出他的名字——蜘蛛。(板书)可不要小看平日里躲在角落里的这个小家伙,他竟然影响到了一场战争的结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与蜘蛛有关的外国历史故事——《第八次》。

2、生齐读课题。教师从旁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第八次干什么?为什么要第八次?怎么起这样一个题目?)

3、师述: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八次》这个故事发生在欧洲的苏格兰,朗读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地名。

2、按要求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或者做上标记与同学讨论)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

信心 失败 抵抗 战斗 招集 动员

侵略 成功 打仗 受伤 并且 磨房 (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说说你读懂的词语的意思。(学生相互交流)。 (3)分小组分节练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随机点评)。

注意:“坊、猛、仗、伤”是后鼻音。 “侵、信”是前鼻音。 多音字:几

(设计意图: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读者,拿到一篇文章,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特别是在扣题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读文本,整体感知。读书之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既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又可以扫去文字障碍)

4、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读书的收获: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梳理故事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布鲁斯七战七败——再讲蜘蛛身上受到启发——最后讲赢得胜利)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要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了列标题把握内容的方法。)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朗读。

2、说说容易写错的字和写时的注意点。

3、指导“磨”的上下笔画要紧凑。

4、在习字册上书写。

(设计意图 :加强写字指导和训练,既能让学生巩固生字词,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课后作业:

1、继续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以点辐射,读悟课文。

(一)播放课件:出示失去信心的布鲁斯形象和相关文字: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1、布鲁斯对什么几乎失去了信心?“这场战争”指哪场战争?从书上找出相关句子来读读。(相机指导朗读:要读出布鲁斯的勇敢、爱国)。

2、布鲁斯和他的军队这么英勇的抗击外国侵略军,为什么对这场战争他还要失去信心?

3、指图:这就是布鲁斯几乎失去信心的样子,谁来读课文中有关句子?

指名学一学布鲁斯“唉声叹气”?(注意:要突出“不断地唉声叹气”)

4、现在老师当一回战地记者采访布鲁斯王子:布鲁斯王子,我是报社记者,对您的遭遇我深表同情,请问此时此刻您的心情怎样?想些什么?

5、齐读大屏幕上的一句话: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把带点的那个词去掉,行吗?为什么?

6、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师述:就在布鲁斯打了七次败仗,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他看到了蜘蛛结网的情景。看到后,他的心情怎样?又有什么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其一:蜘蛛结网的故事在这篇课文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是承接了课文起因与结果的桥梁。那么,这个故事便是课文教学很好的抓手和切入点,教学伊始,直奔此重点,然后以“点”辐射全文的教学,能使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其二:小学生都喜欢表现,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他们自己猜测一下布鲁斯此时的心情及表现,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学习过程巧妙地替代了课文讲析,同时让学生“动脑、动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定会学得兴味盎然,学得深刻。)

(二)播放课件:出示布鲁斯感动的形象和相关文字: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1、学生自由读屏幕上的话。

2、谁来演一演布鲁斯“感动极了”的样子?师生合作:老师读学生演。

再次采访:尊敬的布鲁斯王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又怎样?想些什么?

3、学生寻找伙伴,配合表演。

4、老师读课文,学生站起来一起表演。

(师:老师听得出你们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师述:布鲁斯第八次抵抗,结果怎样?

(三)播放课件:出示凯旋而归、充满自豪的布鲁斯形象和相关文字: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终于成功了。

1、学生齐读屏幕上的一句话。

2、“终于”说明了什么?布鲁斯第八次成功不容易,从哪儿看出?

3、谁能“不容易”地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读。(教师随机评价指点)

4、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以朗读、表演、采访等活动形式为主,目的主要是为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本中、带入到人物中,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去碰撞人物的心,把自己的情融入人物的情,亲身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的情感一定会真实而又丰富,并且这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那么他们学得也就必然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三、引导说话,拓展思维

1、同学们,布鲁斯终于成功了,你想对布鲁斯说些什么?你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可以提醒学生:你在生活中遭遇过失败吗?你是怎么做的?今后又会怎么做?)

2、老师送同学们三句名人名言。

播放课件:伴着古筝乐出示名人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范晔/不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钱学森/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徐老师。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读一读。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质疑:如果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又失败了,他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运用名言来对这篇课文的主题作总结和提炼。学生通过名言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的内容也促进了学生对名言的感悟,既巩固了“内涵”又拓展了“外延”。一句徐老师的名言更给这节课增添了不少情趣,这也暗示学生“名言”谁都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之光,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课后作业,想象作文

播放课件:课后作业 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1、如果布鲁斯第八次又失败了,你想他会怎么做?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第九次”为题写一段话。

2、以“第二次”、“第三次”„„为题,写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努力终于做成的一件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最终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写是读的扩延和加深,读为写积蓄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材料,读与写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同时,这一环节也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11、第八次

失败受伤——失去信心——终于成功

(设计说明: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及感情线,三级交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失败受伤、失去信心、终于成功,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推荐第4篇:大学语文课件 12 徐 文 长 传

大 学 语 文 课 件

12 徐 文 长 传

袁宏道

一、作家作品:

1、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人。

2、晚明重要的作家,文坛“公安派”领袖。

3、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

4、他在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倾向,主张诗文写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5、以小品文著称于后世。

6、《袁中郎集》。

二、翻译: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秀才,声名很大,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

生员的身份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因此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给他办理。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展身手。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权者看重,于是就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

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

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三、徐渭其人: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而平生落拓不羁,潦倒癫狂,颇有传奇色彩。

他幼年丧父、青年婚姻不幸,直至中年受知于胡宗宪,才得以展示他过人的才华。但他兀傲不群的性格也造成了他一生的不幸。

总之,他是一位特立独行,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失意的

封建文人,同时他为人行事的与众不同,“无之而不奇”,又体现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推荐第5篇:徐长霞

徐长霞同志事迹简介

徐长霞,女,1951年生人,汉族,河北省昌黎县安镇后所营村一名极其普通的农家妇女。

她带着83岁的老公爹一块改嫁。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在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在完全可以合情合理的顾全自己的个人利益的时候,毅然超越自己,冲破世俗,用脆弱的肩膀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用矢志不侈的信念坚守那颗金子般的心,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

平凡的细节更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持久的岁月更能验证出高尚的情操。“侍候老人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做一年两年容易,做一辈子难。自己的亲爹亲妈都有侍候够的时候,可徐长霞夫妇十几年如一日,从来没有走样的时候。这样的孝媳全中国都得数数,这在古代都得给立牌坊啊。”提起徐长霞,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妈们无不感慨。在徐长霞夫妇的尽心照料下,今年93岁的老公爹身体一直很好。老人逢人便热泪盈眶地说:“我前世不知积了什么德,修来这么好的儿媳妇,长霞这样的儿媳,亲生儿女都比不上啊。”

孝者存百善。尤其是当离开丈夫自己二十多年一无所有的儿子从东北跑来认他时,徐长霞这个后妈二话没说,就接纳了这个22岁的小伙子,还让自己的亲儿子带着这哥哥去认自己的亲戚,为这个儿子张罗娶了媳妇,并把仅有的五间房中的三间让给了这 1

个儿子,自己和丈夫带着老人搬进了剩下的两间房。儿子泣不成声的跪在徐长霞前面说:您是我的亲娘啊!最终让这个特殊的家庭和谐的组合在一起。

昌黎县安山镇党委书记陈宏伟说:有了徐长霞这个好典型,这一带的家风、村风、乡风都正,徐长霞就是一面镜子,照着大家的德行。徐长霞所在村村里的多年没发生一起因为赡养老人问题引起的家庭纠纷。安山镇三十几个村的村干部在解决赡养纠纷时,也常拿徐长霞做例子,遇见顽固的干脆叫他骑上车去后所菅看看徐长霞是怎样善待老人的。这样一比较,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徐长霞的贤德孝行一时间成为安山镇一带群众学习的榜样。她的事迹先后被《昌黎日报》、昌黎电视台、《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视听之友》、市电视台“今日报道”等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12频道“道德与观察”节目组还专门为她录制了长达20分钟的专题节目,感动了中国成千上万个家庭,引领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她先后被县妇联授予“敬老爱老好媳妇”,2005年被市委宣传部、秦皇岛日报评为首届“感动秦皇岛年度人物”,2006年底荣膺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市文明办、秦皇岛军分区、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8家联合授予的首届“感动港城十大杰出人物”荣誉,2004年被民政部“全国敬老助老主题教育组委会”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推荐第6篇:聪明格教学设计

聪明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聪明格四则运算篇初级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明格,掌握解决聪明格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判断、计算能力、集中注意力、忍耐力,并促进谨慎、仔细等习惯的养成。

3、通过聪明格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聪明格

看到今天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什么是聪明格? 生2:聪明格是不是使人越来越聪明。

生3:这节课课本了好像没有呀!学习它有什么好处呢? 生4„„„

师:看来同学对这节课都很好奇,其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一种很新潮,很有趣的数学游戏,它受全世界各年龄层、各行业人士的追捧和喜爱,同时也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益智游戏” 听老师说了怎么多,你想了解它吗? 生:当然想了 师:想玩吗 ? 生:那更想了

师:那让老师带领你们进行一次奇妙,快乐而有趣的旅行吧!

二、认识聪明格,通过发现之旅了解游戏规则。课件出示:发现之旅

依次呈现12× 5+ 3- 2÷

让学生说一说你能想到哪两个数的得数通过×、+-、÷得到

12、

5、

3、2? 指明学生口述。

课件出示:填完整的聪明格

12+

4 5+

3

3 2÷

2 4+ 4+

3 6×

2

4 4

3 2 3-

1 1

4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每一行,每一列的数字排列规律。和粗框内的数字和左上角数字之间的关系) 指明学生口述

根据学生的口述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

1、在方格中分别填入1~4的数字。

2、每一行,每一列都有1~4的数字

3、左上角的数字和+、-、×、÷符号分别表示粗框内所填数字的得数

4、左上角只有1个数字(无运算符号)时,该数字就在此方格中

二、完成聪明格,通过体验之旅掌握解决聪明格的一般方法

师:我们发现了聪明格里隐藏着这么多的规律,那让我们一起体验这种游戏吧!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课件出示:体验之旅 游戏规则:

1、在方格中分别填入1~4的数字。

2、每一行,每一列都要分别填入1~4的数字

3、左上角的数字和+、-、×、÷符号分别粗框内所填数字之和、差、积、商

4、左上角只有1个数字(无运算符号)时,就将该数字填入此方格中 2 5+

3 12× 2÷

3-

7+ 6×

2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完成这张聪明格。在完成的过程中总结归纳聪明格填写的一般方法

1、唯一法

2、大数法

3、矛盾法

4、分解法

三、独立完成聪明格,通过挑战之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师:竟然我们了解解决聪明格的四种方法,那通过这些方法你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份聪明格吗?

课件出示:体验之旅 5+ 3 2÷

1 4+

2 12×

2 3-

引导学生在规定完成聪明格

推荐第7篇:纵情才子 徐文长作品欣赏 (图)

纵情才子 徐文长作品欣赏

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其中最富创意的水墨花鸟画大师当推徐渭(1521—1593)。徐渭,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中年以后任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僚,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多所筹划。后胡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入狱,徐谓一度发狂,晚年生活清贫,以卖书画为生。他处在一个文人步履维艰的明代后期,终生未能得志于“功名”,还屡遭厄运,常因他事而使清名被辱,以至精神几乎失常,后因误杀妻子而下狱服刑,出狱时已年逾五十。饱经沧桑的生涯形成了他吟诗作画的狂放性格,给后世留下许多趣闻,但多属附会,未必真实。 徐渭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丰富,中年以后方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在作品中,经常题诗题句,借题发挥,抒写对世事的愤懑,他的写意花鸟画,继陈首复以后,更加狂纵,笔简意浓,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清代朱耷、原济、扬州八怪中李宗扬、李方膺都受其影响,数百年来势头未衰。

徐渭天资聪慧,四岁时,长嫂杨氏去世,他已能代长辈迎送吊客。六岁时入学读书,即可诵几百字的文章,且记忆力颇强,多年以后他还记得当时跟管士颜读唐诗,第一首诗便是岑参的《早朝》诗。后又拜过十多位老师,八岁就学做八股文章,其文思之敏捷今老师称奇。十岁,其二兄徐潞曾带他去见当时的山阴县知县刘昺,刘很喜爱他,对其文章批了不少赞美之词,并嘱其今后“务在多读古书,期于大成,勿徒烂记程文而已”。这对徐渭影响很大,故以后他曾将八股文“旷弃者十余年”。十二岁向陈良学古琴,十四岁时,不幸嫡母苗氏去世,生母因是妾,不能掌持家务,他不得不去依靠刚从北方漫游回来的长兄徐淮。与此同时,他向王政学习琴曲。十五岁又向彭应时学习剑术。其间,还拜绍兴文坛盟主陈鹤(海樵)为师,学习戏曲、绘画;向杨珂(秘图)学习书法。此外,汪应轸、萧鸣凤、沈炼等也曾是他的老师。因自幼处身于文人学士之间,对其政治思想和文学艺术皆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他二十五岁一直到他三十七岁这十二三年中,他应过四次乡试,均未取。他一生共应过八次乡试,“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到死还只是个“秀才”。他的生活这时已经相当贫困,但这并不妨碍他关心时世。除了经常往来于山阴、杭州之间读书应试外,他还结交了不少当时有名的人物。在这些名人中,谢时臣、陈鹤、刘世儒、沈仕、沈明臣等都是画家,且在文学艺术上主张推陈出新,徐渭在与这些人物交往中,自己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562年,嘉靖皇帝罢免严嵩,胡宗宪被认为是严嵩一党,被捕入狱。身为胡宗宪幕僚的徐渭生性敏感多疑,感到自己危机来临,心情十分沉郁苦闷。后胡在狱中自杀,这件事对徐渭刺激很大,他也想自杀以了其生:先以利斧击破自己的头部,“血流被面,头骨皆折”,幸而不死;又以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又不死;后又用鎚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连续自杀多次,均未果。后来,因疑心妻子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而被捕入狱,过了七年牢狱生活。徐渭此时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神经质,似乎是一些艺术家的通病,徐渭后来的一些杰作往往也常产生于某种癫狂状态中。出狱后的徐渭,心情逐渐恢复平静,被大自然所陶醉,天天偕同学生出游,写了几十首纪游诗,借自然风光来减轻心头苦楚。徐渭一生的作为极富个性,他对客观世界充满激情;在艺术风格上因而也常流露一种桀骛不驯的气息。那些吐露心声的诗句,放纵而动人的墨谑,使正直的人为他的激情所鼓舞,产生了共鸣。徐渭正是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激荡张扬的内在精神。

纸本水墨 纵120.6厘米 横58.4厘米

徐渭画法学米南宫。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极佳妙;笔简意赅,善于概括事物的形象,实开明代以来水墨写意一画的新风格。此幅墨韵气势,奔放横溢,为徐氏不可多得的杰作。徐渭的写意画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笔墨和造型,显示出其于花鸟、蔬果、走兽、鱼虫、人物、山水等无所不工,令人耳目一新,其特点更在于他以笔墨形象寄予浓烈的思想感情。

《山水花卉人物图》 纸本水墨 十六开 每开纵26.9厘米 横38.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册作品,风格粗简恣肆,痛快淋漓。用笔枯淡浓湿、疏密虚实,俱在法度之中,此所谓“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显示出作者的才华与性格。在中国绘画史上真正做到“似与不似”而又名实相符的,当以徐渭为典范。

《黄甲图》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幅画上,画家以奔放精练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此画画在生纸上,作画时在墨中加了胶水,这样可以避免水墨渗散,徐渭时喜用此法。蟹的造型,虽然是寥寥数笔,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其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具足。覆盖在上面的荷叶,用笔阔大,一气贯成,偃仰有致,在点画之外更具无尽的秋意。

明代徐渭──三友图轴

明 徐渭

纸本,墨笔, 纵142.4横79.4厘米。

图绘松、竹、梅岁寒三友与湖石为伴,松树老干苍苍,新枝昂扬郁茂,翠竹挺拔玉立,梅枝挺秀,银花怒放,更显凌寒的性格。用笔湿润洒脱,墨色华兹,意趣盎然,别具一格。

徐渭,生于1521年,1593年卒,明代画家,字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老人,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擅长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并能诗、文、词、曲,运笔纵横奇肆,不拘绳邑与陈淳并称为明代两大写意花卉画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推荐第8篇:徐文长传

一天傍晚我坐在陶太史楼上,随意抽下书架上的书,拿到一卷诗集《阙编》,纸质低劣,刻工粗糙,烟煤染黑了书页,稍微有点字的形状。稍稍靠近灯下读它,读了没几首,不自觉地惊跳起来,马上叫周望:“《阙编》是什么人写的,是现在的人,还是古人?”周望说:“这是我同乡徐文长先生写的。”两人跃起,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好),叫了又读,童子仆人睡下了也都被惊醒。嗨,我活了三十年,才刚刚知道海内有个文长先生。噫,这相识是何其晚也!因此,用我从越人(绍兴)那里所听到的事情,依次略加编写,写成《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的秀才,声名盛大。薛公蕙在绍兴主持考试时,非常惊奇徐渭的才华,把他看作国家的杰出人才。然而徐渭却命运不好,遇事不顺,屡次科考总是失败。中丞胡宗宪听说他后,请他到他的幕府中做幕僚。文长每次去见胡公,都穿着隐士的粗布衣戴着隐士的黑头巾,放任地谈着天下之事。胡公非常高兴。这时,胡公指挥管理着几支边防军,威振东南,普通士兵(在胡公面前)跪着说话,匍伏着往前走,不敢抬头,而文长以一个胡公手下秀才的身份狂傲地对待胡公,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与杜甫。胡公恰巧得到一头白鹿,嘱托文长写一个表(一种文体,呈给皇帝的表章)。表递交上去后,永陵皇帝看了很高兴。胡公因为这个而更加惊叹徐渭的才华,一切惦记奏章,都出自徐渭之手。

文长自负自己的才华,喜好出奇怪的计策,谈用兵之道大多被他说对,看当时的士人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然而竟然遭遇不顺利。文长既然已经在做官方面不得志,于是就放浪于酒,纵情于山水,游遍齐、鲁、燕、赵之地,看遍北方的沙漠。他所看到的山崩海立,沙起云飞,风鸣树倒,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的形状,一一都写入了诗。他胸中又有不可磨灭的勃勃生气,英雄无用武之地,投靠无门的悲愤,所以他写的诗,如怒如笑,如水在峡谷中鸣叫,如种子出土,如寡妇的夜哭,如旅行在外的人夜半冷了起床;虽然有些诗技巧也有不好的,但匠心独出,有诗国君王的气派,不是那些有妾妇之道(女人气)而替别人做事的人所能写出来的。文章有不凡的见识,沉得住气而写法严谨,没有因为模拟而损伤他的才华,也没有因为议论而伤害了文章的格调,与韩愈与曾巩是同流的。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潮流合拍,当时所谓诗坛的主要风云人物,文长都骂他们,认为他们是奴才,因此,他的名声出不了绍兴,可悲呵!他喜欢写字,笔意奔放像他的诗一样,苍劲中透中妩媚姿态,就像欧阳修所说的“艳丽美好的女子老了自有余韵”。有时候还有余力,还兴趣旁溢画些花鸟画,都超然飘逸有情致。

最终因为多疑而杀他的继妻,关到监狱要被处死。张太史元汴全力为他辩解,才得以出监狱。晚年愤懑越来越深,假装疯狂也越来越厉害,达官贵人到他家,他会拒绝不让他们进门。时常带着钱到酒店,招呼仆人与他一起饮酒。有时拿着斧头击破自己的头,血流满面,头骨都折断,揉上去有声音。有时拿尖利的锥子锥自己的两耳,刺进去一寸多,竟没有死。周望说:徐文长晚年的诗更加奇特,没有刻本,集起来后藏在家里。与我同年科考的人在绍兴做官,我托他抄下来,现在还没有拿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两种而已。然而,文长竟然因为当时不得志,抱着愤怒而死。

石公说:文长先生一生不幸不止,于是变得疯狂;疯狂不止,于是被抓到监狱里。古今文人牢骚不满穷困苦难,没有像文长先生一样的。即使如此,胡公是稀有的豪杰,永陵皇帝是英明的皇帝,在幕府中胡公对文长不同于对别人,是胡

公理解文长呵。表上奏给皇帝,皇帝高兴,这是皇帝对文长的理解呵。可偏偏文长没有显贵起来。文长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诗文的贫乏肮脏习气,百代之后,历史自有定论,为什么他那么不顺利呢?梅客生曾寄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奇,他的人比他的诗还奇。”我说文长没有什么是不奇的。没有什么不奇,所以什么也就不顺利了。可悲呵!

《徐文长传》参考译文

徐谓字文长,是山阴县的秀才,名声很大。薛蕙

先生在浙江主持考试时,认为他的才能是少见的,把他视作国内最杰出的人士。然而他命运不好,屡次参加考试总是失败。都御史胡宗宪听到他的名声,聘请他作幕僚。文长每次见胡宗宪,总是身穿布衣,头戴黑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十分高兴。当时胡公统领几省的边防军,权势显赫,威震东南。那些披甲戴盔的将领,在见胡公时都是匍伏向前跪禀,不敢抬起头来。可是文长作为部下的一名秀才却傲视他。有人议论

他,把他比作品格高尚、不事权贵的刘真长、杜少陵。此时,恰好遇到有个地方抓获罕见的白鹿进献朝廷这件事,胡宗宪吩咐文长作表章庆贺。表章进呈朝廷,嘉靖皇帝看了很高兴。胡公因此更加重视他,一切疏表奏记,都是出于文长的手笔。

文长自以为有才能谋略,喜欢提出奇特的计策,

议论军事大多切中要害,看今世人士没有一个满意

的。然而始终遇不到机会。不久,文长因为在官府不得志,就放纵地喝酒,忘情地游山玩水,在齐、鲁、燕、赵等地游历,最远游览到北方的大沙漠。他所见到的逶迤的山峰,咆哮的海洋,移动的沙丘,飘荡的白云,呼啸的风暴,倒地的大树,幽深的峡谷,繁华的都市,各式的人物,多姿的鱼鸟,所有令人惊愕的情景,一一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积郁着不可磨灭的豪气和英雄穷途末路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所以他写的诗,如发怒如嘲笑,如急流在峡谷中轰鸣,如种子顶立厚土发芽,如寡妇在深夜哀哭,如游子在寒风中彷徨。虽然他的诗格调有时卑弱,但独运匠心,有王者的气象,不是那些像妇女那样侍候人的作家所敢企及的。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识,气势雄浑而法度严整,不因为模拟古人而损伤才情,不因为议论而破坏格调,可与韩愈、曾巩的文章相媲美。文长因从来不与盛行的文风合流,对于当时那些所谓的诗坛盟

主,文长都加以斥责,并把他们视为奴才,所以他的名声不能超出浙江,真是可悲啊!他还喜欢书法,笔意和他的诗一样奔放,苍劲之中闪现出秀丽的姿态。正如欧阳修所说‚美女迟暮,仍保存着风韵‛。有时以他剩余的精力,另外从事花鸟画的创作,这些画都超逸而有风致。后来因为疑心后妻不贞而将她杀死,

被关进监狱处以死刑,经太史张元汴竭力解救才得以出狱。

晚年他悲愤越深,更加故作狂态,显贵的人到门

口,有时拒不接纳。经常带着钱到酒家,招呼下人奴仆与他一起喝酒。有时自己拿斧头打破头,血流满面,头骨都折断了,摸上去有骨头碎裂的声音。有时用尖锥刺自己的双耳,深入一寸多,居然不死。周望说:‚文长晚年的诗文越加奇妙,没有刻本,诗文集藏在家中。‛我的同榜进士有在浙江做官的,就托他抄录徐文长的诗文集,至今没有收到。我现在所能见到的,仅有《徐文长集》《阙编》两种。文长最终因为在当世不能施展抱负,怀着满腔忧愤而去世。

石公说:‚先生不断遭受厄运,于是变得狂傲偏

激;不断地狂傲偏激,于是成为囚徒。古今文人都是牢骚满腹处境困苦,但没有像先生这样的。先生的诗文在当代崛起,一扫近时文坛荒废杂乱的状况,百世之后,自有定论,怎么能说先生生不逢时呢?梅客生曾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奇,他的人比他的诗奇。’我说文长无处不奇。正因为处处不平凡,才处处倒霉,可悲啊!‛

推荐第9篇:徐文长的故事03(题画改诗)

徐文长的故事03

题画改诗

明朝成历年间,会稽山下有座古寺,寺里有个当家和尚,他生得把头大耳,人们都称他头和尚,久而久之,连他原来的法号也无人知晓了.

有一年,一位老秀才路过寺院,天色已晚,就到寺院求宿,大头和尚盛情相待,使这位秀才很过意不去,老秀才自幼擅长画像,为了酬谢大头和尚的美意,临别前特意为他画了一幅像,大头和尚很高兴.但一想,有了画,总得配首诗,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专程来到城里请徐文长题诗.

徐文长和大头和尚也有交往,见大头和尚拿了画像来要他题诗,当然答应.他略一思索,提笔蘸墨,在画上题了这样四句话:

相貌堂堂,

挂在禅房.

若问此人,

大头和尚.

大头和尚十分高兴,请人装裱后,就挂在禅房里,每天做罢功课,都要自得其乐看上一阵,不入,临近寺院的和尚闻得他请人描了真容,都赶来观赏.但是奇怪的是,来人看了以后,往往一笑就走.大头和尚感到纳闷.最后还是一位知已给他揭开了这个谜,原来这幅画画得虽好,就是把大头和尚画得过于年轻了,倒有些像大头和尚的阿弟.

大头和尚想想也有道理,因此,又上城来找徐文长.见了徐文长,他顾不上客套,就如此这般地说一遍,徐文长考虑画上已经写上的诗句不好涂改,于是他沉思片刻,说声\"有了\"就拿起毛笔,在原诗的每句话后各加了两个字:

相貌堂堂无比,

挂在禅房笃底.

若问此人是谁,

大头和尚阿弟.

大头和尚千谢万谢告别了徐文长,就差人把像送到他弟弟那里,他想:弟弟收到这幅像一定会很高兴的,可是,没想到弟弟嫌画得过分苍老不像自己,第二天一早,就叫小和尚把原画送还回去,这下大头和尚为难啦,他左思右想,没个主意,只好卷起这幅画像,再求徐文长帮忙.

徐文长问明情由,说:\"区区小事,何须发悉,师父且稍坐片刻,等我再加上数字,包你满意.\"

说完就提笔在每句诗下又加了两个字:

相貌堂堂无比威风,

挂在禅房笃底当中.

若问此人是谁尊容,

大头和尚阿弟之兄.

而且笔力遒劲,看去浑如一气呵成,乐得大头和尚眉开眼笑.

后来当人们在大头和尚禅房里看到这幅画像的时候,莫不称赞徐文长博学多才.

推荐第10篇:聪明的牧童教学设计

《聪明的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2、

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并能作出简单的评价。

3、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谜语,谜底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四件宝贝。大家猜一猜,是哪四件宝呢?

学生猜谜语,给出答案。(出示课件第2张)

2、

小结谜语,引出课题(出示课件第3张)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聪明的牧童吧。

(牧童就是放牛放羊的孩子)。

《聪明的牧童》(齐读)

二、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阅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第4张)

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读完后,想想他为什么被称为聪明的牧童?

2、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提问:读完后,想想他为什么被称为聪明的牧童?(出示课件第5张)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

牧童那么聪明,国王给他出了哪几个问题呢?

(出示课件第6张)

学生朗读课文第2——12自然段。在文中找出国王的三个问题。

请同学读出国王的三个问题。(出示课件第7张)

4、

牧童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出示课件第8张)

同学们在书中找出牧童的答案。

(出示课件第9张)

5、

国王的问题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牧童的回答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答?

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再找喜欢的搭档来配合朗读国王的问题和牧童的答案。

6、

你觉得国王的问题怎么样?牧童的回答怎么样?风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找同学来概括。(出示课件第10张)

7、

牧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答了国王的问题,那么国王又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第11张)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8、

概括主题

(出示课件第12张)

三、

随堂练习

填上合适的量词(出示课件第13张)

指定学生回答。

四、

拓展延伸

延伸阅读《立鸡蛋》。看阿凡提是怎样巧妙的解答难题的。

教师读,学生认真听。

板书

聪明的牧童

国王

牧童

海洋有多少滴水?

把所有河流堵起来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跟纸上的小点子一样多

“永恒”有多少秒钟?

等金刚石山被磨掉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线,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思”,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从而实现读出意思,读出智慧的教学构想。学生在一次次独立的读文中,细细咀嚼着语言文字,品评感悟着其中的内涵,并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到牧童回答之巧妙所在。

第11篇:《聪明的使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梢、使命、许配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聪明的使者是怎样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使者是怎样动脑筋,用智慧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

学生:搜集、阅读有关五难求婚使、文成公主和亲的资料或书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智慧故事:《聪明的使者》。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2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使者遇事是怎样积极动脑,了解他的绝顶聪明和非凡的智慧吧!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自己试着用工具书解决)

2学生自主识字,理解词语。

3小组内交流识字、解词情况。

提个醒:哪些生字易写错?如:配左边不能写成西。哪些生字易读错?如:蕃读bō,不读fān;拴读翘舌音。

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课文里指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许配:由家长做主,跟某人订婚。课文里指唐朝皇帝把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大家相互帮助正音。

5同桌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通顺,不加字、不减字。

6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皇帝向使臣们出了哪三个问题?分别在课文哪些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这是一个传说故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知晓它的前因后果。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交代了事情起因:唐朝皇帝嫁女赛智慧,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2.学习

二、

三、四段。

(1)齐读课文

二、

三、四段。

(2)分组讨论学习。

①故事中一共有三个小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按学生的回答把喜欢相同小故事的编排在一组,四人一小组。

②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师引导学习方法:先读文,然后勾出描写皇帝出题的句子及禄东赞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句子。最后讨论发言:禄东赞的办法好在哪里?你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和想法说给伙伴听听,小组长要注意综合大家的意见。

③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长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按顺序,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地汇报)

师要注意引导、点拨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禄东赞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抓住关键环节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从而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如:第二段分辨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其他的使臣从表皮入手,而禄东赞抓住动物的本能属性,孩子饿了就要去找妈妈吃奶。

第三段是分辨木头的头和梢。这是个物理问题,别的使臣束手无策,而禄东赞凭着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分析判断,用水的浮力分辨出了头和梢,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第四段是丝线巧穿玉石洞眼。别的使臣凭着常规方法怎么也穿不过,而禄东赞却用蚂蚁和蜂蜜解决了这个难题。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感受禄东赞的机智聪明。

3.学习第五段。

过渡:是呀,面对唐朝皇帝一个又一个难题时,其余的使臣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无能为力,禄东赞却显得是那样胸有成竹,结果怎样呢?

(皇帝想:禄东赞这么聪明,赞普松赞干布也一定聪明能干,就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许配给了他。)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讲了一位聪明的使者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善于动脑筋,急中生智,圆满地解决了三个难题,促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美好的姻缘。通过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动脑筋,做个聪明的孩子。

五、交流拓展,课外结合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五难求婚使及文成公主和亲资料,再次体会禄东赞的聪明智慧。

2课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赛智慧

1智辨马驹和母马

2分辨木头的头和梢

3巧穿玉洞聪明的使者

第12篇:《聪明的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滴、恒、秒、尼、亚、磨、肩”。读准 “永恒”等字音;记住“滴”、“肩”等字形;理解“永恒”的意思。

2、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的停顿,读好问答的语气

3、创设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对给出的句子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并通过释疑初步体会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了解内容。

1、借助图片,了解牧童。

(出示:牧童的照片)这个孩子以放牛、放羊为生,我们称他为(牧童)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聪明的牧童

板书:

34、聪明的牧童

3、反馈预习。

师: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故事中还写到了谁?

板书:国王

4、自学课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按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读通句子。

想一想国王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5、反馈:

(1)游戏:辨认双胞胎(形近字组词)

(2)交流板书:提出问题

聪明的回答

(3)借助板书,简单说说故事内容。

二、整体感知对话内容。

国王的问

1、国王提了哪三个问题呢?读第2节,用直线画出国王的问题。

出示:“世界上??水?”

“那??星星?”

“永恒??秒钟?”

2、理解“永恒”(近义词)。

(在“永恒”词卡下将“永远、永久”两个词语翻出来,并引读加深印象。)

3、引读:国王问了牧童3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海洋无边无际,而且海水不停地流动,怎么能数得清有多少滴水呢,但是国王却问??;夜晚,当我们仰望天空,可以看见满天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的星星,可是国王却问??;我们知道永恒就是??“永久、永远”的意思,怎么能用秒来计算呢,然而国王又问??你们发现没有,他提出的问题都是??

板书:无法回答

2、学生质疑(国王为什么要问这些无法回答的问题?)

3、自读第1小节,找找答案。

出示:别人??闻名。

引读:这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聪明地回答,意思就是??(指名说),国王却(不相信),因此把他叫到王宫里来,向他提出了3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牧童的答

1、面对国王提出的问题,聪明的牧童是怎样回答的呢?再读第2节,用曲线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

2、学生借助提示朗读长句,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并且正确停顿。

3、同桌合作,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

5、师生配合读对话

三、重点朗读体会牧童回答的聪明

过渡:对于国王提出的无法回答的问题,牧童却给出了聪明的回答,那么他的回答聪明在哪里呢?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课文。

第一个问题:

引读:国王问牧童世界上的海洋中究竟有多少滴水?牧童回答??

出示:

牧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借助提示说一说。

出示:如果国王您能( ),我就能( )。

引读:牧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国王您能??,我就能??言下之意是(出示)因为国王您 ,所以我 。(出示后让学生练说,从指名说到齐说)是呀,尽管牧童没有直接告诉国王准确的答案,但是他用了一个假设,巧妙地回答了国王的提问,国王听了满意地笑了。

第二个问题:

1、引读第二次问答。

师:接着他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天上有多少颗星星?)牧童先(要了一张很大很大的白纸,在上面画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随后说(天上的星星就跟这纸上的小点子一样多,请您数数吧)。那纸上的小黑点(细小得几乎看不见,谁也没本领数清楚)。(引读中随机将关键词翻红)

2、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白纸,请你数数上面的黑点,你能数得清吗?(请2个同学)

3、国王望着纸上密密麻麻的黑点,心里会怎么想呢?请你联系牧童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来说说,特别注意翻红的词语。(前后讨论)

出示:国王望着白纸上密密麻麻的黑点,心里想:( )。

4、小结:其实牧童是用纸上密密麻麻的黑点来代替天上的(星星),白纸上的黑点数不清,更何况那漫无边际的天空中的星星呢?牧童就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比方又一次给出了国王(聪明的回答)

第三个问题:

过渡:国王见难不倒牧童,于是又提了一个更难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问题。

1、他问牧童(永恒有多少秒钟?)牧童马上回答(波尼美亚有一座金刚石山),金刚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矿石),这座山(高大无比),每一百年才有(一只鸟飞到山上来磨它的嘴壳子),等到(整座山都被磨掉的时候),永恒的第一秒钟才刚刚(过去)。(引读中将关键词翻红)

2、这回牧童的回答又聪明在哪,请你们小组里再读一读,根据泛红的词语和补充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3、小结:聪明的牧童就是用了这样一个例子,回答了国王提出的??无法回答的问题.四 总结:

引读:国王与牧童间交锋了三个回合,上至天文,下至湖海。牧童每次都能给出(聪明的回答),这正是应证了一句话(别人无论问什么,牧童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答案,因而远近闻名。)这牧童果然名不虚传。难怪国王听了他的回答会点点头,拍着他的肩膀说(妙,妙极了!从今以后,你就住到我的王宫里来吧)。

出示:1、3节

板书:

提出问题(无法回答)

34、聪明的牧童 国王

聪明的回答

第13篇:詹天佑教学设计徐

《詹天佑》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会写“修筑、设计、阻挠、控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能在朗读中体会詹天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3.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能理清段落层次,知道本文是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文章结构。

重点:通过对詹天佑言行、想法等词句的研读,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准备:课前搜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时代背景资料及中国各行业之父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准备:制作一份课件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詹天佑言行、想法的词句,进行认真研读,配合朗读以突破重难点。

学习流程:

(一).出示资料,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是谁?(袁隆平)中国的航天之父是谁?(钱学森)中国的石油之父是谁?(孙建初)(同学们懂得真多!)那中国的铁路之父又是谁呢?(PPT出示詹天佑的图片和“铁路之父”)看老师工工整整地写写他的名字(板书:詹天佑。边写边指导书写)一起呼喊他的名字。(读课题)

我想:你们肯定跟我在想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会被称为铁路之父呢?相信你们都搜集了不少关于詹天佑的资料,谁能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些呢?【2位同学】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关于詹天佑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出示詹天佑的资料】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昨天,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请你们从文中找出你觉得难读的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2、看来你们预习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一段总的介绍了詹天佑及课文主要内容。

【小组合作】 学生交流第一段内容,同学们的目标很明确啊。谁来说说课文的主人公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

⑴画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个别读】 读着这句中心句,同学们的脑海里马上迸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肯定会围绕“杰出”“爱国”提出问题。】

⑵请你带着疑问,仔细找找课文中有哪几个事例具体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华?

(四人小组讨论:简单地汇报 ,要求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1.勘测线路2.开凿隧道3.设计“人字形”线路】【板书】比如说遇到嘲笑不放弃,测量要求没有一点差错等等)这三个事例具体表现了詹天佑接受任务后的杰出才华及爱国精神,那詹天佑接受任务之前所遇到的困难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来?

【重点突破:接受任务前遇到的困难,从困难中提炼出“爱国”“杰出”,】 默读第

2、3自然段,【詹天佑在接受任务前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三、抓重点词,精读感悟

1.得知清政府要修筑京张铁路时,帝国主义是什么态度?用课文中的三个词语概括当时情况。(阻挠 要挟 嘲笑)【板书】

(帝国主义的阻挠)怎样阻挠?“要挟”什么意思?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那么在这里,帝国主义是利用我们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呢?帝国主义仅仅只是采取了阻挠、要挟等卑鄙的手段吗?他们还公然(嘲笑)中国人民。

2.帝国主义怎样嘲笑中国?

⑴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这句话我们能看出什么?【在他们看来,中国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他们的话也暗含着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的恶劣,工程十分艰巨。这样写更能衬托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

⑵ 为什么外国人的气焰如此嚣张,竟敢这样侮辱中国人民?【PPT】这究竟是条怎么样的路?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我们一起看看“京张铁路”,(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这足以说明京张铁路修筑工程将会遇到无法估量的艰难困苦。【理解修筑的困难,指导感情朗读。】外国人正是因为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所以敢嘲笑中国人无法完成这项任务,那么,

⑶ 还能从课文的哪个句子看出这点?(“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外国人瞧不起中国技术人员,分明是说中国人没有能力修筑自己的铁路!真是太不把中国工程师放在眼里了!看不起的仅仅只是中国工程师吗?看不起的是所有中国人,看不起整个中国。请你带着愤怒的心情读一读。) 3.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⑴然而,我们的铁路之父詹天佑为了保全国家和民族的声誉,遇到困难,遇到嘲笑,他是怎么做的?请你们从文中找到这句话,出示这句话:“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PPT】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正是这样无比坚定的信念让我们感受到詹天佑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啊,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真让人佩服!

⑵ 詹天佑主修京张铁路的消息一传开,全国人民的反映如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轰动)【中国拥有自己的铁路工程师了,不用再靠外国人,将大大减少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侵略】 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詹天佑真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啊!)

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殷切希望铁路修筑成功)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激发感情

1、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及修筑的困难,詹天佑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为中国人争了光,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感情朗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第

4、

5、6自然段,了解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重点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2、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藐视中国的丑恶嘴脸。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呢?课文的哪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二、学习第

4、

5、6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4、

5、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可以同桌互相探讨一下。 请一位同学来讲讲。

(请学生板书: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

2.你能对以上板书提几个问题吗?(先对第一个“勘测线路”)梳理并出示:詹天佑为什么要勘测线路?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怎么勘测的?怎么想的?哪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划找——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探讨

品读举例:“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失掉信心。”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前后两句的关系,指导感情朗读。 通过阅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詹天佑? 交流并板书:为国争气的爱国思想

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对“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教师梳理:文中“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 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一起画,也可以单独完成。结合课堂作业本第二大题。

教师巡导,并指定几个画得比较好的同学拿上给大家参观。 人字形铁路课件展示。

这两段中哪些描写让你看到了这位杰出工程师的形象? 品读举例:“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水„„”

你关注到了哪几个词?想象画面 通过阅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詹天佑? 交流并板书: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 勇于创新的智慧才干

4.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衬托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

小结: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只有弄清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

四.补充拓展,练笔抒情

(一)詹天佑主持造铁路的四年,碰到的困难远远不止这些,课件出示资料补充。(慈禧太后不愿出钱、汇丰银行拖欠工钱帝国主义率众闹事要求改道,好友坠入深涧牺牲,女婿被绑架女儿身亡„„)就这样,詹天佑忍辱负重,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才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给予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要读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豪的感情。并思考,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句和课文哪个部分照应?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和“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照应) 此时此刻,你对詹天佑是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拿起笔写下来: 詹天佑,我想对你说:———————————————— 狂妄的帝国主义,我要告诉你:———————————— 交流评议

三.总结

出示詹天佑的口号: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齐读结束

推荐文章《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说明

活动的布置在课堂上,学生完成时间可利用家庭作业时间,在活动中,应注意提醒学生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对资料的收集及整理,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删减找出自己最需要的部分,不要只是完成了资料的堆积;第二,要注意收集资料的途径的多样化,不要仅仅拘泥于一两种资料收集方式。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活动完成后,用一节课展示,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展示方式,由老师评出奖项,对学生进行鼓励。

六、完成课堂作业本,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1.师生齐读综合性学习要求,思考: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生自由谈自己最希望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与班上同学结队,并进行分工。 4.师提出建议。 A 表格式

B 自己设计图形,将内容放入图形中,如画一棵大树,将树的枝丫上放上收集到的资料,并注明收集资料的方式。 C 小图册形。 D 研究报告式。 E习作展示式。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将其以其它形式展示出来。

板书: 詹天佑

为国争气的爱国思想 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

勇于创新的智慧才干

第14篇:《转化》教学设计(徐)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射阳外国语学校 徐亚玲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画图、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原有的知识储备来探究转化的策略,并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若采用数方格的方法,却看不清方格线,即便是画上方格线,也不易数准确。若运用公式计算,两个图形又是不规则的。由于“数”不准、“算”不行,只有另辟蹊径,引出“转化”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教材又安排了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与代数图形几何方面应用转换的事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强调出转化这一策略,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不过在今天学习中作为单独的名词提炼出来。接着通过“试一试”、“练一练”等探究环节,让学生形成转化的策略,体会转化的策略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提高灵活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过来推算等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明确体验转化策略

1、出示例1:

(1)谈话:这两个图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的吗?看图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提问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引导: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一样吗?它的面积会不会一样呢?生猜测。

(2)独立思考:你猜测它一样(或不一样),你能自己想办法证明吗? 友情提醒:可以利用图片,折一折、剪一剪、数一数等方法去研究。 (3)合作学习:将你独立思考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试试看能说明别人吗? 友情提醒: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的反思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呢? (4)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进行小组奖励。

一生完整复述“转化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动态演示转化的过程。 图形一的转化: 图形二的转化:

结论:这两个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长是5格,宽是4格,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都是20格。

小结:我们把两个复杂的图形转化成两个简单的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转化的策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求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知道,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手段:如平移、切割、旋转、由加法转化成减法等,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孩子们感受了转化的价值,原来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经过等积变形后,竟然都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形,比较起来是那么轻而易举,同时体会到了转化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感受了转化的方法,原来利用学过的知识就可对新问题进行转化。】

2、回顾旧知,感受转化的价值

谈话:同学们,其实“转化”的策略并不神秘,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就曾经很多次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你能回想出哪些呢?

(1)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出现思考提示:同学们可以从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分数计算方法的推导等方面去思考。

(2)合作交流,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在组内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同时从别人的发言中丰富自己的认识。

(3)小组汇报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师课件演示。 ①三角形(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②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 ③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④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

除了学过的数学知识,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如:曹冲称象的故事。(投影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

(4)小结:“转化”的策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积极使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已有旧知的再现,引入“转化”策略的提炼,提取了孩子们记忆中的诸多信息,再现了当初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原来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再体验和升华,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其实转化并不遥远,也不神秘,我们曾经运用它解决过许多问题,它在我们的学习中应用十分广泛。从而做好教学的衔接与迁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三、挑战自我,深化理解转化策略

1、出示练习1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学生独立思考后,请学生上台演示。

2出示练习2 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转化的方法, 寻求结果后在组内交流。

可以引导学生将左右两图进行对比联系。 学生汇报,完成评价。

3、出示练习3 学生上台演示转化过程,自己讲解解题方法。 师生共同小结: 刚才的两个不规则的图形,通过你们自己的操作都转化成规则的图形。

4、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是异分母分数加法,一般怎样计算?(通分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同分母分数)

启发:还有不同的转化吗?(可以化小数求和)

你对这种转化有什么看法?(化小数反而麻烦)

老师这还有一种转化的方法,请看图,看了图,你知道这题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吗?

汇报:1-1/16 中的1和1/16各表示什么? 如果再加上1/32呢?加上1/64呢?

2、小结: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很多时候可以将文字或数字转化成图形后再解决就简单多了。刚才这题,我们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用1减空白部分。

5、出示练习5:(投影出示足球对阵表)

(1)学生数一数,得出结果。(15场)

(2)交流简便思路,学生最初可能有两种情况。 生1:用“顺加”的方法:8+4+2+1=15场。 生2:用“倒减”的方法:16-1=15场

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只是猜测,需要通过举例去证明。 (3)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后汇报。

(4)教师讲授: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这题的解题方法转化为求被淘汰的队伍的个数,只要去掉一个冠军就是要打的场数。学会从反面思考,渗透灵活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总结,拓展新知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还有哪些疑问?

五、检测反馈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看图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下面算式的结果?

1+3+5+7+9=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练习中引导孩子们主动运用所学的转化策略去解决问题,体会转化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转化的魅力,轻松解决了实际问题,完成了从初步认识到主动应用的内化过程。】

六、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不规则→规 则 复 杂→简 单 未 知→已 知

[资料链接]

所谓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的问题通过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思想体现了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类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以上三种思想方法都是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具体体现.各种变换法、分析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法等都是转化的手段.所以说转化与化归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

2012年射阳县小学数学

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参 评 教 学 设 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徐 亚 玲 工作单位:射阳外国语学校 电

话: 18961960058

第15篇:徐良《坏女孩》——聪明的傻瓜

徐良《坏女孩》——聪明的傻瓜

她是一个温柔可爱的好女孩,特别像一个小萝莉。男孩特别喜欢她,也特别关心她,每天都送早餐给她。她也特别喜欢男孩,经常送他一些小礼物。两人两情相愿。男孩和她很优秀,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男孩长得很帅,看上这个帅哥的女孩子数不胜数。

后来,一些不务正业很坏的女孩子知道她和男孩走得近,于是嫉妒心失去了理智,并冲昏了头脑,偷偷合伙在女生寝室把她……“撸鸡巴”了,并用上过甲片的指甲划伤了阴道,为的就是破了她的处女膜。三天后,全校都知道她被破处了。

她心地善良,一向随和男孩,因此男孩并不在意流言的真假。

紧接着,那些不务正业很坏的女孩子看他们俩还走得那么近,于是串通黑道上的不良青年把男孩揍了一顿。这时,男孩才知学校的流言是真的,并且知道了那些不务正业的女孩子是怎样蹂躏她的。男孩心想:“我的名声全毁了,这下子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之后,男孩无奈之下向她提出了分手,“保重!”她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哭了良久。男孩善意的谎言道:“我喜欢坏坏的女友,我喜欢刺激的感受!”男孩心如刀绞,并善意的安慰说:“你很温柔,可是你单纯太过。”

后来,两人再也没有见面。男孩总觉得以前跟她走过的大街有种一言难尽的失落感,感觉名列前茅的成绩不那么稳了,一时好,一时糟糕的。成绩糟糕的时候可能跟联想到了她有关吧。

后来,室友见他有时闷闷不乐,就跟他说:“我听说XXX酒吧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陪酒女,要不咱哥儿几个到那儿找找乐子去。”男孩推辞说:“我还要预习功课呢!”结果室友六个,五个同意,男孩没办法,只好一同前往。

在酒吧的房间,舞池里跳动着音乐,推荐到酒吧找乐子的那个室友往前指了指。男孩瞠目结舌,心想:“这么熟悉的侧脸,这不是她吗!”男孩主动向她打了个招呼,“喂。” 迷人的笑脸吸引视线,慵懒的靠在陌生的肩。黑色的眼线,她那上了甲片的黑指甲。男孩看不下去了,心里不免有些心酸,“她不上学了!”怪不得男孩自从跟她分手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她。

她看男孩的视线有些轻蔑,还跟他风骚地说:“在谁的怀中会有感觉,被爱的深夜我在想念,明明是为你才会改变,却回不到从前。”男孩无奈,只得掩面叹息。

哥儿六个走时,她把男孩叫住了,其他五个哥儿们很是羡慕。她什么都没说,只是送给了男孩一双包装完好的浪莎牌黑色长筒丝袜。

男孩感到莫名其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悄悄地打开包装看了看,硬纸板上写道,“我记得你曾说过的话。现在的我,是一个‘坏’女孩!!!”男孩感动极了,并不顾一切地怀念她曾经的纯真。

男孩后悔当初所说的话了,她竟信以为真了!

男孩流泪了!

作者:蒋 鹏

2014年4月4日

中华民国一百零三年肆月肆日

第16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校:新庄小学

执教:张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聒这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的诵读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充分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词的内容,关注词中人物的场景,体会作者的那份乡愁。

2.激发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词的思乡之情,进而升华至热爱祖国。 教学准备:

《长相思》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齐读课件呈现的标题《从《静夜思》读起》。《静夜思》,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那么,《静夜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指学生回答:思乡)

是的,思乡,我们把身在异国的人们想念家乡的情怀称作:乡愁。(出示电子课件)

让学生齐背《静夜思》。 《静夜思》老师诵读。

是的,那么诗仙笔下的《静夜思》,诗仙笔下的乡愁,真的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吗?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真正的面纱。 出示课件《山月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除了那轮明月之外,还有重重叠叠的山脉,正是这山脉阻隔了他回家的难度。所以李白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一轮明月,一色无尘;一轮山月,阻隔思念之人。

是的,所以李白的那份乡愁不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而是,一轮山月下的故土。山,高大雄伟;山,连绵起伏;山,重重叠叠。阻隔了思念人的回家路,只能把思念寄托在那轮山月之中。

二、教学过程

1.初读《长相思》

这是李白眼中的乡愁,这是诗人中的乡愁,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词人眼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长相思》。

大家开始自由读《长相思》,看看词人眼中的乡愁都有那些景,哪些物。

让学生齐读《长相思》。

分别指定学生来讲自己心中的词景、词物。 那么这些字能表达怎样的情?又是如何体现的? 再齐读《长相思》。 2.分层感悟《长相思》 (1).精讲《长相思》上片: 是谁走过了“山一程”,又是谁渡过了“水一程”? (指明学生答:纳兰性德) 真的是纳兰性德吗?

再问一句,又是谁“身向榆关那畔行”? 是谁的身?此时的身又在何方?

要了解这些问题,得先看看后一句“夜深千帐灯”。此句告诉我们,时间是深夜时分,本应睡觉,再加上白天“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水水山山,脚下的每一块石头,水中的每一道波纹,前行者都经历了,是那么的劳累,但是,帐下灯火通明,并且是千帐,那么,这千帐之下,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又是“夜深千帐灯”,可见,这身,不是一个人,是千帐内的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不是不是纳兰性德一人之愁,是每个帐下不同人的同样之感——乡愁。“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历了山山水水,劳累了一天,本应该是帐内每一个人熄灯早眠,可是每个帐下的人儿,无法入睡,仍然点燃着灯火,此时的这灯,照的不是光明,照的是帐内人儿的心情。

此时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另一首词《如梦令》,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万帐穹庐人醉”这句了得,此句无灯火,但是要强行入睡,只得饮酒,一来助眠,一来消愁。这场面更为宏大。这一灯一醉,耐人寻味。

此时,再读,就不是那么单一的了,李白的乡愁是一个人的独思,而纳兰性德的词,表达的那是许多人的愁,许多人的思。

让学生齐读上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精讲《长相思》下片: 这盏灯,还没有熄灭,为何? 你听“风一更”,你看“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嘈杂,身寒意冷,外面吵得这样了,这是外表,睡不着的根本在哪里?

“聒碎乡心梦不成”,这是根本。 这心不在这儿,在哪里? “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

这就又联系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那一首词《如梦令》,“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巧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句都运用了两个字,什么呀?

“梦”和“碎”,这个水讨厌至极,这一群远离故土的人们,刚刚借酒人醉,适才进了梦乡就又让这水吵醒了。梦中故国,就这样被叫醒了。醒了之后,更是睡不着,那么,此时的惊梦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故园无此声”。

这梦中的故园是何样? “故园无此声”,这“此”指的是塞外的风雪之音,那么,那每个人的故国,

有的是什么声音?每个人心中的故国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写故国的声音和样貌) 3.升华感悟

(一)《长相思》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山的阻隔,水的阻挡,那就是:山一程,水一程。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亲赴赶往山海关的行程,那就是:身向榆关那畔行。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夜景下塞外营帐中的灯火,那就是: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风雪交加的凄凉之音,那就是:风一更,雪一更。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辗转反侧后的难眠心境,那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是众多征夫对故园无此声的久久回忆。 同学们:

李白的乡愁是那一轮山月下的故土,

王安石的乡愁是那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张籍的乡愁是那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 纳兰性德笔下众人的乡愁是什么呢? (指生回答)

夜深千帐灯。是众人的乡愁。 4.升华感悟

(二)《故乡》

乡愁的延续,经历了好几百年,乃至好几千年,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现代的乡愁之音,杨牧的《故乡》。(出示《故乡》老师朗诵)

乡愁的不断扩大,不断升华,就演化为一种最高的情感,那就是:爱国。 (出示课件)升华至爱国。乡愁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爱国。

三、总结课堂。

(教师口头小结课堂)

歌声中的祖国。

让我们从《静夜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唐的乡愁, 让我们从《长相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清的乡愁, 让我们从《故乡》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祖国的乡愁, 三个时代,三种时期,三种乡愁的无限扩大, 思乡与爱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热爱我们的故土,热爱我们的祖国。

四、作业

书写祖国。

请同学们写一写心中的故乡,心中的祖国。

板书设计

知识新授:

课堂流程:

1.重读《静夜思》——思长相思

身在征途

空间对比山水榆关图

景物对比塞上风雪图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

眼前

正面描写

心系故园

故园 故园无此声梦中故园心中侧面描写 乡之祖

2.精讲《长相思》生字:聒

3.现代诗《故乡》课文《梅花魂》思乡——爱国

4.歌声中的祖国

5.书写故乡、祖国

第17篇:《有的人》教学设计长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2,在引导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哲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领会诗歌表达方法,谈对诗歌的理解及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 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板书课题)

2、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课件范读全诗

三、再读课文,理清诗歌脉络

1、同桌互相朗读诗歌。

2、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诗的第1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

2、

3、4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

5、

6、7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四、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文中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意义有何不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3、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4、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再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全班集体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2、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六、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七、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自嘲》和《野草·题辞》,感悟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写《有的人》读后感。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上完本课之后,有几点想法

1、了解鲁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鲁迅热”。同学们响应我的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

1、

2、

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第18篇:长歌行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时间:2012年10月9日

备课地点:会议室

备课年组:五年组

备课人:臧远双

参加人:宋福群及本组所有教师

备课内容: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8个生字,能够熟读这首诗,并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知道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的,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猜得对,(有关时间的谜语)。由此引入新课。

2、导课,板书课题:《长歌行》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生字。

2、放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学生在读课文。(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同桌互读,并交流认字情况。

5、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6、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读后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读生字,并组成词语。

(3)做猜字游戏。

三、图文对照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观察图画。

2、小组讨论:途中的一老一少在看什么?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3、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4、师生总结: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

四、课堂小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背课文

板书设计:

长歌行

川 何 复 归 努 徒 伤 悲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读会写本课7个生字,能用字组词,能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让学生珍惜时间,并能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会写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中、差生)

二、朗读背诵练习。

1、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老师指导朗读古诗。

3、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4、让学生背诵课文。(可分小组进行比赛,看谁背得快)

三、学写生字。

1、小黑板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2、让学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位置。

3、小组讨论生字的笔顺。

4、师指导“川”,中间竖要写直。

5、学生书写练习,师巡视指导。

6、小组内展示自己写的字,并相互评价。

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篇2:《长歌行》精品课教案

《长歌行》

教学目标:

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是呀,古诗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多彩。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有的使我们体会到优美的意境,有的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 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试试吗?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老师向你们推荐几首诗,请大家读一读,(出示课件)

8、教师请同学朗诵,其他同学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9、教师小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11、大家把这几首古诗背诵下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其他的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篇3:长歌行 教学设计

《长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长歌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板块“珍惜时间”第一课。本板块由汉乐府的《长歌行》、朱自清的《匆匆》和一个“表达”构成。向我们展示了古今惜时的名篇佳作。

《长歌行》节选自汉乐府中的名篇《长歌行》。全诗共10句,前四句写景,表现出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5、6两句以“常恐“过渡,想象悲秋将至,万物都将衰败枯萎,一派清凉景象,暗含了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一去难回的感慨,为后四句抒发作者感情作了铺垫。诗的后四句以“流水到海一去不复回”来打比方,起兴抒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全诗的主旨句,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青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后悔。全诗借助朝露易逝、花草易萎、百川归海等自然现象警示人们: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人生短促,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徒然叹息。全诗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将侧重引导学生自学自悟,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根据以上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读中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本诗中的过渡句和前后四句之间的联系。

(四)、教法:自主探究。读中感悟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格言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象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的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所描绘的雄壮优美的 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形式的诗——《长歌行》(板书) (根据学生以往所学,在学习新课前引导学生记忆搜索,回忆以往所学,并且是自己喜欢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为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介绍诗歌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有叫“歌”或者“行”的有长歌行、短歌行等

2、自由读这首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

学生先自由读诗、想象,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

(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渗透自主识字的方法,并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学生的读上,鼓励学生试读、互读,真正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

1、这首诗描写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了解,请大家根据学习向导自学古诗。

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小组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找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2、给足自学时间,小组合作时要真正体现互动。

3、学生根据学习向导汇报自学情况,汇报形式不限。(这一环节教学侧重在学生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所查找的资料、工具书,在这环节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学生年龄特点,自己理解这首诗歌不是很难,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有难度。因此设计小组合作目的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考考你

1、同学们汇报的都很好!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1)、解释加横词,说出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戒诗)

五、借助课件,指导朗读

1、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画出重音和停顿。

3、指名配乐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本节课我注意指导朗读的层次性。课文开始我引导学生自由读体会,在这一节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我设计让学生欣赏图画随着音乐声赏读,在读中感悟。)

六、总结

1、诗中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3、这是一首劝戒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劝戒人勤奋好珍惜时间的诗句、格言等?谈一谈自己的感想体会。学生自由汇报,谈感想

4、改写古诗 少壮不努力, 要篇4: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程《长歌行》教学设计

《长歌行》教学设计

寨后小学 陈志红

一、教材分析:

《长歌行》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十三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时间”为主题,告诉学生要树立时间意识,珍惜时间。本篇课文是节录自我国古代乐府诗中的名篇《长歌行》,讲的是时间如流水,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是许多人少年励志的座右铭。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处在听力强、记忆力强的黄金时期,能很快地背下一首诗。但同时他们也表现出自制力较差,缺乏时间意识。如果要摘出诗中生字,他们大多不认识,对诗意也基本一无所知。而且背起来像小和尚念经似的,缺乏诗韵。这样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应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了解诗意和感知诗的韵律美上。

三、设计思路:

对本篇课文的教学处理,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本校是所内山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的现实,充分利用一些传统的教具,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朗读比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图文结合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已有的识字、写字的基础上,通过“认识新朋友”等游戏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词。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书写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读懂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 猜谜激趣,质疑揭题,图文结合,自读古诗。 (2) 自学展示,读通诗句,把握节奏,理解内容。 (3) 练习巩固,指导背诵,识字学词,练习书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懂得珍惜时间。

六、教具准备:

《长歌行》教学课件。

七、教学用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质疑揭题,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1、出示课件,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着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时间)

2、学生猜出后,教师借机板题:时间

3、质疑:你们知道时间是什么吗?有没有听过关于时间的故事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二)、图文结合,自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1、出示课件,朗读。仔细观察;出示小黑板,讨论:(1)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

(2)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边看边说,小组讨论。

3、组织在班内交流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与同桌赛读,展示自读成果。

(三)、训练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课件出示标明停顿。

2、学生根据停顿,练习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3、朋友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老师过渡:小朋友们越读越好了,那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

5、出示译文,学生自读。

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努力,到年老时再伤心后悔就来不及了。

6、将译文与诗句相结合,逐句说意思。

7、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四)游戏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认识新朋友”游戏,看谁认的朋友多——扩词、造句。

3、把“新朋友”带回家——写生字:川、努、力

(1)川:第一笔是竖撇,中间竖较短,最后一笔竖长。

(2)努:上方“奴”写紧凑,下方“力”居中写。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歌行》,认识了本课生字,还书写了3个生字;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珍惜时间 从小努力)篇5:长歌行的教学设计

《长歌行》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读中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本诗中的过渡句和前后四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象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的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所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诵下

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形式的诗——《长歌行》(板书) (根据学生以往所学,在学习新课前引导学生记忆搜索,回忆以往所学,并且是自己喜欢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为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介绍诗歌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有叫“歌”或者“行”的有长歌行、短歌行等

2、自由读这首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

学生先自由读诗、想象,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

(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渗透自主识字的方法,并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学生的读上,鼓励学生试读、互读,真正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

1、这首诗描写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请大家根据学习向导自学古诗。

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小组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找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2、给足自学时间,小组合作时要真正体现互动。

3、学生根据学习向导汇报自学情况,汇报形式不限。(这一环节教学侧重在学生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所查找的资料、工具书,在这环节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学生年龄特点,自己理解这首诗歌不是很难,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有难度。因此设计小组合作目的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考考你

1、同学们汇报的都很好!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1)、解释加横词,说出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戒诗)

五、借助课件,指导朗读

1、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画出重音和停顿。

3、指名配乐朗读 六、总结

1、诗中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3、这是一首劝戒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劝戒人勤奋好珍惜时间的诗句、格言等?谈一谈自己的感想体会。学生自由汇报,谈感想

七、作业

背诵诗歌

八、板书设计

长歌行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要

第19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完成背诵。

2、品味意象,把握情感。

3、鉴赏诗句,因题悟法。

【重点难点】

1、找出意象,把握情感。(重点)

2、鉴赏诗句,因题悟法。(难点)

【预习案】

一 、知识链接

要求:认真阅读“知识链接”的内容,边读边拿起笔标记勾画重点内容。

1、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作为相国纳兰明珠的爱子、康熙皇帝宠信的一等侍卫、文人名士爱重的大才子,纳兰一生极尽富贵荣华。18岁中举,22岁考上进士,文武双全,名闻天下。他的家世、地位、才情、风度,无疑是当时窈窕淑女心中的偶像。可是纳兰一生并不快乐,向往平淡祥和的生活,翻开《饮水词》泪、恨、愁、伤心、断肠、惆怅……触目皆是。他有过如花美眷,可是诗意的生活只有3年,妻子便香销玉殒。他有过红颜知己,可他的这位绝色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他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2、了解词牌及写作背景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随从康熙出巡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二、预习自测

1、正音

聒( guō )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3、反复诵读,白话词意:

明确: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4、词人身向何处?心系哪里?表达何情?

明确:词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思乡之情。

三、学生自评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一(自主探究)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是哪里的景物?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是边关景物;表达了词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以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咏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探究二(合作探究)

2、王国维·《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试赏析句子“夜深千帐灯”的妙处。

明确: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深夜的画面;此时夜已深,四下无人,只听见呼啸的风,放眼望去,只看见军帐内忽闪而微弱的灯光,如果这是在家乡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寒冷,也会觉得温暖,可惜词人却身在异地,在现实明亮的灯火中,感受着相思之灯的凄凉,促使词人遥想起家乡之灯,顿觉孤寂。“千帐灯”之广大与征途寂寥之心,形成对比,更见其孤寂。表达了词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拓展】

(1)“灯”意象——灯以其光明、温暖的外部特征,成为历代诗人广泛歌咏的对象,也以其充满悲剧色彩的内蕴成为丰富情感的载体,即心暖则灯暖,心寒则灯寒。

(2)“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嘈杂的风雪呼啸声,震碎了我思念家乡的心,我终夜未眠,当我身在故乡时未曾听过这么嘈杂的声响。边关的一情一景让我不得不想到故乡的一花一木,思乡情更切。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一程山峦一程歌,一路流水一路情,山水相叠,翻山涉水,一路奔波,两个“一”字,写出了路途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一个“那”字,清晰地点出了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想着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想念故乡的时间也硬生生地被拉长,离愁萦绕心头。

探究三(合作探究)

赏析句子“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深刻内涵。

明确:风声雪声吵得人无法入睡,连个家乡的梦也做不成。(描述诗句)本句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 :“聒”字使得风雪拟人化;“乡心”破碎,更是夸张之语。(解释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浓浓深情。(表达情感)

“身”------“风一更,雪一更”----人在征途------聒噪

“心”------“故园无此声”-----------心在故园------碎

思考:作者想念故乡的什么?为什么?

纳兰的“身”不得不随从护驾,这在世俗看来的至高荣誉,事实上,只是皇上的保镖,并不能纵马扬鞭,指剑沙场,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畅快。在纳兰心里“身”在经历“风一更,雪一更”的聒噪,而“心”早已飞回“故园”,故园里有什么呢?故园可能更像是一个象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因为那里可以安放自己梦想与追求。漫漫征途中自己对父母、妻儿的思念也可以在故乡得到寄托。此刻此地的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山一程,水一程”的漫漫征途,黄沙漫天,寒暑不定,枯燥无聊,凸显了身心的分裂,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距离,让他在扈从生涯中惆怅不已,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

爱情和友情占据了纳兰生命主题的一大部分,对爱情的执着,对朋友的坦荡,让纳兰的情感和内心如此饱满,如此充盈。而现实生活的颠沛流离、仕途生活的不如意,让他的身心处在煎熬之下。在写给严绳孙的信里,他说: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从前壮志,都已隳尽,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酒一杯”,此言大是。生在康熙之世,纳兰之家,一颗心却漂泊如此,疲惫如此,对生命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思考也更加的深刻。最终得出结论,自己“冷出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身处富贵,心游喧嚣之外,历经尘世悲欢起伏,自谓我是人间惆怅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如此深情之人,但愿有一天可以实现他自己的梦想:构成茅屋三间,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训练案】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1、本词为亡妻卢氏而作。2、被酒:醉酒。3、赌书泼茶:李清照赵明诚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刻寓意?

明确:当时只当是寻常情景。//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只到失去后才知道后悔,可今天再也无法挽回。//表达了作者的怀恋、追悔、伤心、无奈与惆怅之情。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课后作业】

1、完成教辅资料相关题目;

2、背默全词;

3、推荐背诵: 【木兰花令】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第20篇:《长城长》教学设计

《长城长》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长城长》,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能力目标:感受歌曲的意境,用语言和歌声表达情感。

3、情感目标:体验歌曲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情绪的感受,激发爱国热情。【教学重点】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 【教学难点】体验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1、课前预习歌曲的创作背景。

2、相关链接:万里长城

二、导入:

师 :每一首歌曲都是时代的产物,这些激越的战歌一经传唱就迅速流传开来,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给正在进行积极抗日的各界层人民极大的鼓舞。今天,仍然能激荡起我们的爱国热情。下面我们来听另一首关于长城的歌曲《长城长》,它唱响了新时代的长城精神。

三、欣赏歌曲《长城长》

1、播放歌曲,学生聆听。

2、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受呢?生:......

3、复听歌曲,引导学生抓住核心,即歌中的“长城”比喻的是人民子弟兵,注重刻画的是军人的奉献精神,人民解放军就是绿色的长城。

4、师生共同有感情地配乐朗读歌词,通过歌曲旋律线的变化,朗诵情绪要张弛有度、抑扬顿挫。

5、播放歌曲伴奏,教师有感情的范唱。

6、随录音哼唱歌曲,体会歌曲A段的亲切动人;B段的激动和热情。

7、再听歌曲《长城谣》与《长城长》,再一次体会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师:你觉得情绪上和《长城谣》有什么不同?内容上又有什么不同呢?生:······ 师:对了,今天的长城不再象征着苍凉与悲壮,而是伟大与坚强,它给人们带来了信心与自豪!

8、完成练习:《长城谣》的情绪是( )的,《长城长》的情绪是( )的。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以长城为题材的两首歌曲,知道了由于年代的不同,所表现的内容和情绪也截然不同,但我们相信,永恒不变的那是--象征中华民族巨龙的长城将和自尊、自强的中国人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不朽的诗篇!

《聪明徐文长教学设计.doc》
聪明徐文长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