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2020-07-01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教学步骤:

导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孤篇盖全唐”。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唐朝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与 贺知章 、张旭 、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二、熟读品味诗歌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下列知识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重在写月。这首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四、深入研读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找出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请找出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并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诗句: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理:

1、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索;

2、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

3、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表现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1)其中前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寄托?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 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2)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 落月 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昨夜闲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的青春年华。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 思归

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无限”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沉沉”也更是加深了他的乡思。

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

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a、明月:

1、

思乡

2、时空的永恒

3、蕴涵边人的悲愁

b、江水:

1、

愁情

2、

流逝的青春

时光

c、落花: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

附录:参考诗句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推荐第2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是啊,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都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着一种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一起去领略他笔下,这段春江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三、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四、教学过程

1、大家初读这首诗,就意境和情感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

春江月夜景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

2、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春、江、花、月、夜之景

壮丽空阔、宁静朦胧、幽美深远,空明澄澈

3、看到了这些美景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由月之照人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何人、何年 重读,要表现出对月的苦苦追问和思索)

4、诗人的这些思索真的就只是感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吗?比较张若虚的宇宙人生哲理与这几句诗歌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课文中的宇宙人生哲理比讲义诗句的似乎要豁达一些。)

(张若虚笔下的人不是指自己,也不是指个人,而是指整个人类。)

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由此看来,诗人的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哀而不伤”的。

5、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思归、思妇相思之情

6、作者是很直白的就描写了游子和思妇的感情吗? 写思妇之情:不直叙思念之情,而是用“月”来烘托 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可是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 写游子思归: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五、写作练习:

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思妇怀远”片段﹝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写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六、小结: 感谢张若虚,感谢他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朦胧而空灵的水墨丹青,月夜里的江花,江花下的春水,春水边的游子,游子心中的思妇,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历史沧桑,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感谢张若虚,感谢他为我们送上了一首清丽而婉转的江南丝竹,那哀而不伤的浅唱低吟中,有对自然的赞美,有对爱情的讴歌,有对人生最本质的喟叹,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甲)我坐在楼上寂寞地等待,等待他的归来。月儿怕我寂寞,忍不住用它朦胧的光罩住我,陪伴我。月光落在我的妆镜台上,我仿佛看见他为我画眉的背影。月儿,你勾起了我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我不愿再陷入悲伤,想拂去月光,拂去愁思,岂料月光依旧照着我。唉,远方的他是否还记得青枫浦上我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如此良辰美景,他会想我吗?为何我们能看见同一轮月亮,却要天涯相隔,连鸿雁、鱼儿也送不去我浓浓的相思?我真想化作月儿的一丝光辉去照在远方的他的身上啊。月儿,请带上我的话语,告诉远方的他:我的爱人,还记得我吗?不管你在天涯还是海角,不管你何时归来,我都会站在清枫浦上等你,等你,直到永远。

(乙) 昨天,他还和我在清枫浦上共放纸鸢;昨天,他还为我梳妆打扮。桌上,还放着他的纸砚;墙上,还挂着他的宝剑。但是,现在,他还没回来。我独自登上高楼,四处寻找他的身影,我独自来到清枫浦,寻找昨日的歌声。月儿最善解人意,整夜地陪伴着我,月光照在楼上,照在镜台上,映出我憔悴的脸,却不见他为我梳头、为我描眉的手„„

(丙)今夜,你看到月亮了吗?想起等你的人了吗?孤独的月儿在楼上徘徊,月光照在了我的镜台上。看着镜子里的自已,憔悴了好多,苍老了好多。我要梳妆,我要打扮,我要以最美的形象站在你面前。望着窗外,看着明朗的月亮,我知道,它的光芒也一定照到了你的身上。但是我们却不能看见对方。月儿啊,你把我的思念带给他,告诉他有人在等他。鸿雁、鱼儿,你们不是传达信息的使者吗?难道因为路途遥远,連你们也懒惰了吗?只希望月儿你把我的祝福给他,祝他平安,我还是会一直等下去,直到我们的誓言开花。

(丁)为什么思念总在有月亮时悄悄跑进心里?

为什么我的愁思剪不断,理还乱,本来是一个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却只能由我独自分享。为什么不能和远方的他见面?为什么过尽千帆皆不是?

这般美丽的银光却勾起了我们惆怅。远方的他还好吗?还记得我吗?愿这美丽的月光带去我的问候。

推荐第3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从题目入手,探究题义,学会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从容,懂得感激。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1、张若虚,扬州人。曾任衮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吴中四士”。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师: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成就千古美名。此诗被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称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这首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 1

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三、整体感知:播放配乐配画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师:大家初读此诗就意境和情感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生: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

生:感觉意境幽美而邈远,情思清苦而不沾泪。

师结: 概括准确,文辞精美。

师:《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以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词语解释:

⑴滟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⑵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 ⑶霰:雪珠。 ⑷流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⑸汀:水中的空地。 ⑹纤尘:微细的灰尘。 ⑺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⑻穷已:穷尽。 ⑼但见:只见、仅见。 ⑽悠悠:渺茫、深远。

⑾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⑿扁舟:孤舟。 ⒀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⒁妆镜台:梳妆台。 ⒂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⒃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 ⒄相闻:互通音信。 ⒅逐:跟从、跟随。月华:月光。 ⒆文:同“纹”

⒇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1)乘月:趁着月光。(22)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诗歌大意: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

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四、分节朗读并赏析

现在我们分节朗读体会本诗融景理情于一体,优美深邃、浑然天成的意境美。

1、齐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师导:我们知道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怎样整合这些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生:在诗人的眼里,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构成一副美妙的花月图。

生: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江面广阔无垠,春潮涨起,似与大海连在一起。夜幕慢慢地把整个大地笼罩,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映照下,江面上腾起的水气似雾似烟,如蝉翼轻纱,久聚不散。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将春江景物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江流弯弯曲曲绕过开满花草的春之原野,月色洒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将流霜,不见飞动,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无从分辨。此时此刻,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

师: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而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同学们的理解非常透彻,文辞描述也很优美!

生:我想说,第一句中的‘连’字不仅仅写出了江水和海水是水平地连接在一起的,更写出了它们是在同一起点上,就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一样,当哨声一响,“海潮”和“江月”就同时起跑,既第二句中的“共生”。这个字为静态向动态的过渡埋下了伏笔, 3

第二句诗中的“共”字写出海潮与江月的出现与苏轼笔下的“水落石出”截然不同,他们不是附属关系,海潮遮不住江月的光芒,江月也挡不住海潮的雄伟。

师:好!理解非常到位,而且表述生动、形象。(掌声鼓励)

师结: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我们能否用两个短语简单概述这幅画面?

短语选择概括意境:(真是)空明澄澈,美妙绝伦。

师:人不仅是感情动物,复杂就复杂在还有思想,此时此景必然引发诗人思考。谁来分析这诗节的意境?

生:诗人眺望空中孤月,思想飞跃,飞跃出前人思想的束缚,去感悟人生,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奥秘,道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哲理和咏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人生观。而我就全诗理解,诗人并不像古人那样,对人生短暂感到感伤、绝望,而是追求和热爱。

师导:是啊,在这壮丽幽美的花月夜里已自有其迷人的情韵,诗人却不知享受,且去陶醉,偏又驰骋了他的思想去惹事生非,探寻那永无答案的宇宙、人生,就此谁还有高见?或就后一句谁有什么感悟?来个胸臆自抒,个性解读。

生答:虽人生代代无穷,但就一个“何人”而言,却又是短暂的,应该珍惜! 师:对!所有的这一切都孕育了一个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诗人的“人”“月”思考呢?也就自然会有“人生无尽,江月永恒”之慨叹!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其中蕴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短语选择概括: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学生推荐一生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师:我就知道中国古代诗人的多愁善感,那种超人的“忧患意识”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自寻烦恼,再无端生出一些卿卿我我的情来,折磨我们,谁来解读一番? “

生:此时此刻洁白的月光洒满江面,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而在楼台上,孤独的思妇望着这月光思念着远方的游子。游子比作月光,天上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思妇的妆镜台。照在思妇的妆镜台上,精确体现出了游子虽然身在异乡,但心却不由自主的定格在家乡之情。“去悠悠”“扁舟子”“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体现出了对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

生:我想谈谈我对‘徘徊’的理解。诗句中的‘月徘徊’实际指思妇‘心的徘徊’。此时的思妇因为思念相隔千山万水的夫君而心中充满愁怨。因而,在她看来,悬空高挂的孤月也像她一样在徘徊,在待人。

生:对于“月在徘徊”的理解我觉得不仅仅表示在作者的心在徘徊,情在徘徊,同时也有是因为云在动,这是有关于物理上的参照物问题。

师明确:解读的好啊!“徘徊”,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还有那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痴情和缠绵。 这悠悠的“愁”,毕竟是月下清愁,绝不是那生死别绪。没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的浓烈,可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惆怅和迷惘,倒是一样的难受,“一种相思,两地闲愁”,“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女生齐读: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师:人间挚情,都愿相见相闻,不怕的是不见不闻,最挠心的是相望不相闻,那种相见的愿望抑或欲望自然难抑。诗人再搞点手段出来,偏偏让以传音信为能事的鱼雁无能为力,让你更难奈。一个“愿”字岂能了得。哪位同学根据意象简析一下诗中思妇的心境?

生: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苦)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中,鱼儿在水里跃动,跃也无用,只能激起阵阵波纹。思妇多么希望它们能够传达难耐的私情呵!却做不到,只好愿随月光照在相思人的身旁。

师评:是啊,难耐的心,难耐的情啊!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心上人吗?共望明月却无法相知,只好寄情月华,“流照君”了,“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己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唉,该死的诗人!)

男生齐读: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谁来解读一番?

生:春江花月夜,如此良宵,如此佳辰,人生能有几度逢,而诗人独自异乡,形影相吊,在此情境,诗人的思乡情愁油然而生,萦绕心头,以致在梦中寻觅故乡花落闲潭的痕迹。当诗人醒后,望那江水、斜月,愁情更是加速的滋长,她多么渴望明月能够传情。

生:把游子阵阵的无奈渲染得淋漓尽致,或许他们相逢的时候只有一方闲潭,一片落花,但对“同心而离居”的人而言,他们裸露在冰冷月光中的梦却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可怜”一词点出了他们的无奈。诗歌最后两句把所有的情感凝聚在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扣问之上。“到底有多少人能乘月而归呀?”答案是那么令人无奈。他想让月光感动,让他乘月而归, 5

但他却破碎成一片一片的碎片,溶入深深的江底,只留下阵阵涟漪久久荡漾在江面之上,这里把这种无奈定格在“春”“江”“花”“月”“夜”之中,摇落于“满江树”。

生:我认为“沉沉”二字着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师结:分析的都非常精彩!落花流春,江月西沉,却路途遥遥,天隔一方,相会无期,即使落月也会摇情。本来就已难耐的思情怎经得起诗人这一“摇”啊,情满江树的万般无奈也就不会觉得奇了!

师评: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动神迷。

小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五、拓展:中国古代诗歌不解的意象情结。

结语: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中国古代诗人,寄予春江花月夜的爱恨情仇,也正是在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之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中,渐渐从“忧患意识”中超脱出来,开始自觉人类的情感“局限”,并升华到“达观洒脱”的崇高境界。

张若虚之“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正如闻一多先生评云: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如上帝一样,他怀抱一切,洞见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没有怨恨、没有尖酸、没有诅咒。在神奇的永恒前面,诗人似乎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只有错愕与无奈!

推荐第4篇:《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之景,体味诗中诗情、理解诗中之哲理。 2.掌握诗中“春”“月”“落花”“江水”等常见意象。 3.熟读成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以《春江花月夜》乐曲导入)

二、解读诗题及作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该诗被前人誉之为“孤篇盖全唐”;近代诗人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今人不仅将此诗诵之于口,记之于心,而且还将其诗情画意披之于管弦、形之于歌舞和付诸于画笔。足见这首诗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倾倒无数不同时代的读者。

张若虚,江苏扬州(今属江苏)人。其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但从其诗风推测,他生活于初、盛唐时期。张若虚还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根据张若虚的作品推测,他长于闺情及山水风景诗的描写。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读、跟读,读准字音、节奏(配乐朗读) 2.自由诵读,理清诗路,体悟情感

3.整体感知:全诗以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过程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夜、月与花、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谛。

四、内容赏析(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感受诗歌的美)

《春江花月夜》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

1 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五、品析诗中之情(意象整理)

重点提及“月”的意象在本诗中的含义。 第

一、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再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第

二、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如“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江潭落月复西斜”等句;有代表性的还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补充资料:古人对“月”情有独钟。因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第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 2 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第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明月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表现空间之美。

关于“春”的意象

春代表的是生机勃勃、美好春光,但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故有“女子伤春”之说。这类题材可分两种,一种是借美好春光直接写这些女子的相思相恋。另一种是借羁旅异乡的男子设想家中的妻子在明媚春光中对丈夫的思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子伤春。

关于“捣衣”的意象

古代的思妇怨女常在秋末冬初为行役在外的丈夫缝制寒衣,以寄托相思之情。缝制衣物的布料大概事先要石砧是用棒槌捣洗,再染上黄紫相间的染料(称之为“硫磺”),所以在古诗中有“寒砧、捣衣、硫磺”之类字眼的一般与相思情怀有关。

其余“江水”“落花”等见课件。

六、总结归纳

1.内容及特色见教参。

2.表达技巧归纳:上下结合、远近结合,如开篇4句。

虚实结合,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句,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借事抒情。如“捣衣砧上拂还来”。

即景抒情。全篇都采用这种方式,由景入情。

拟人。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3 设问。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互文。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比兴。如“白云一片去悠悠”,“白云”飘忽,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即游子)。

用典。如“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映衬。思妇与游子的相思彼此映衬。

七、作业布置。

1、找出本诗中带哲理的诗句,并理解其“理”。

2、背诵全诗。

3、运用意象分析的方法自学《望月怀远》。

推荐第5篇:《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课教堂传统课堂与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之比较

高中新课程实验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学习的模式不同。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对知识的学习,侧重于积累,尤其是学习课本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学生往往成为接收的机器,缺乏思维的训练。新课程实验教学则强调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要主动地参与,同时,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要求更加注重民主学习和探究。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对文言文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文体知识的学习,注重字词句的训练,注重段落大意的归纳,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把语文当成工具,未能突出语文学习的审美情趣。通常情况下,只要把句子翻译出来,理解字词的意义就算完成任务。而新课程实验教学,则把语文看作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学习中,既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对文言文的学习,在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古人优秀的精神品格,让自己得到高尚的情操陶冶,从而使文言文学习更有趣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想爱之情。生明白了这诗主人公的确是客,也会产生孤独、寂寞之情,也会产生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在谈《鹿柴》这首诗时,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空山”等意象来联想,尤其是抓住“空”字来揣摩,进一步体会王维晚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的思想。

2、对《春江花月夜》的鉴赏。

先让学生听音乐古曲《春江花月夜》,然后再欣赏该诗配乐朗诵。老师从中适当讲解,让学生在听中感受月出、月升、月高悬时的感受。然后,找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同学分享。老师再点评,又把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分享。同时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探讨第一部分,体会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过程:

(1)、全体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开头----但见长江送流水)然后,学生讨论:这部分内容围绕什么来写的,诗中描绘的画面如何,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随后,从每组里找一个代表发言。师生再点评,看谁的理解较好。接着,老师总评,提出分析诗歌时要注意的几点:诗中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对象是什么?诗中的画面如何?景与情的关系怎样?再共同探讨。学生在探讨时认为,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重点写了月,这画面是随月的出现、上升及高悬的不同位置而不同。江与月的关系及周围景色的关系也产生变化。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子,探讨人与月,人与水,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理解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与宇宙万物的永恒与变化的关系。

总结本教时所学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第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欣赏诗歌,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作者的心灵里去,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领略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体会了空阔、宁静的月夜情景,也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第二教时:

要点:分析第二部分,总结全诗的艺术特点。 过程:

让学生集体朗诵《春江花月夜》,然后重点分析、鉴赏第二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思考:这部分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

学生集体讨论。然后,找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找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也要注意分析思妇的动作与心理及游子的动作与心理。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的作用。学生明白思妇与游子纯真的爱情美与人性美。

为了更好地把握内容,我着重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应的修辞方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还引导学生注意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情,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对游子的分析,我则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

最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第二部分因景生情,重点写思妇和游子的相思相望及绵绵的愁苦。而月就是游子与思妇相思的纽带。全诗悲而不伤。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如古人说的“孤篇压倒全唐”。

学生讨论,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再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景、情、理完美结合。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从人之月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却不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的、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

2、本诗具有音律美。全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以平韵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而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3、反复朗读全诗,力争在课堂上能熟读成诵。论证:

本教学设计主要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1、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关键要让学生体会语文的乐趣。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可能有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会想方设法挤时间来学习,否则,学生只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科目,从而导致偏科现象的发生。我们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与大自然接触少了,很多内容都不被学生看重,学生只会勉强地应付。这对语文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我在教授这课时,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重点让学生理解宇宙世界变与不变的永恒主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人对大自然的思考。在理解景与情的关系时,想方设法让学生学生观察,学会探究。

2、体现本单元诗歌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方法,听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则另一回事了。怎么才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学习?怎样让诗歌的学习更有情趣?这是每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我在本课教学中,运用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把现代生活的真实情境与古人的生活情趣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体会诗人的主旨及捕捉古代诗人脉搏,真正达到与作者共鸣。

3、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没兴趣,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形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以致学生常常在堂上睡觉。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学生参与的程度决定教学效果好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也可在学习中培养双基,使学生听说能力有较好的锻炼。

4、吸收传统教学的长处,落实“双基”,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在讲授鉴赏方法时,注意“温故知新”。为此,我先重温小学时学习过的两首诗《枫桥夜泊》和《鹿柴》,加深学生对所学诗词的理解,也为自己举例说理提供方便,用学生熟悉的诗歌作例子,学生更有亲切感,老师随口说出这些诗歌,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榜样,学生觉得老师都对古诗词有较丰富的积累,树立了老师的威信,学生更尊敬老师,从而对老师所教的诗歌也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新课的学习也可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5、强化朗读意识,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点。学生熟读诗歌,是学习古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实践证明,多读、熟读诗歌,既可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为写作提供很好的范例,这样,无论对写诗歌或写其他形式的作文,都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我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

推荐第6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学习,学生锻炼多诗歌情景的想象、复述能力,锻炼通过分析描景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3.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体会诗歌优美意境所蕴含的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伴随着这优美的古筝乐,我很激动的开始了和我们高二(13)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同学们,你知道听到的这是什么音乐吗?……有一首诗闻一多读了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有人说这首诗“孤篇压全唐”,这就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优美的春江花月夜,把这节课变成我们共同陶醉的审美盛宴,好不好?! 但要欣赏品味美,首先要有双能发现美的——耳朵!

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美往往具有通感的作用,美妙的音乐与诗歌能通过听觉渗透到心灵的深处,激起情感的波澜,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画面,引发视觉的审美享受。下面我为大家朗读《春江花月夜》,你可以跟着用心轻轻默读,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去听,无论我读的怎么样,都请你打开心扉,让用心感受诗歌, 置身其境,用心感悟,看看诗歌能在你的脑海中投下那些优美的画面。

老师伴乐朗诵……

二、整体感知

师:诗歌优美婉转,意境动人,请你闭上眼睛回味,看谁能描述一下诗歌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发言(提示:选取了那些自然之景?每个景色可不可以加上修饰语?) 生:春、江、花、月、夜 师:那一个意象贯穿全诗? 生:月

师:有没有变化?

生:夜月初生、孤月高悬、落月西斜 师:抒情主人公呢?

生:月下徘徊,思绪万千。(幻灯)

师: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色就是借境抒情,情景交融, 对于诗歌的欣赏我们要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幻灯)

很显然,作者笔下的景不仅美丽而且富有变化,缘景明情,就是根据景的特色去感悟诗人情的特色,而景的变化可能就预示着情的变化,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品赏作者笔下富有动态的诗境,并感受随着景的变化,诗人情感的走向。下面就让我们想象自己也置身那优美的春江之畔,皓月之下,花林之边,感受诗人的那时而清悦,时而低回的情绪。

三、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夜月初生

师:诗歌是在一个怎样的画面中展开的(看前四行),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歌开头的画面。(提示:找出意象,简单组合,重构画面)

1 生: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开满了鲜花、长满了碧草的原野,升腾的水气中带来阵阵芳香,月光照射在开满鲜花树林上,像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所有的花儿都变成白色的了。

师:江水婉转

春潮涌动 月色如霜 花林怎么样?艳丽?……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人月色下的花朵植物比做什么?

生:刚出浴的美人——花林沐月

师:诗人面对这样一幅图景,感情应该是怎样的呢?先不要直接说出来,哪位同学用朗读来表现出来?读前四行。

学生试读\\评析 师:你读感情的是?

提示:喜悦、高亢,因为面对的景是富有生机之景:季节——春之勃勃;月潮共生——气之朝朝,还有美丽的花林诗意点缀。

范读、合读。

2.孤月高悬之宇宙人生

师:在这美妙迷离的春季月夜,诗人临江而立,看月共潮生,初生之月渐渐……(升起),很显然,诗人笔下之景富有动态,我们来看诗的4-8行,诗人的眼中的景象(月)发生了怎想的变化?

生:初生的月亮渐渐升起,挂在半空,如霜的月色变得更加皎洁明亮。 (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语言组织的更有美感)

师:很好,不过注意我说的是诗人的眼中,所以你一定要注意作者的用词,除了更高更亮,诗人还强调说月是……孤月!

师:那谁能从诗人眼中之景的变化入手结合4-8行,谈谈随景的变化又引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思绪? 生:空旷的天地之间,孤月照孤人,很自然引发了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师:是什么情绪?伤心?悲哀?还是其它? 通过对比,引发学生思考

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面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说“信可乐也”,但想到“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人生短暂时,发出的感慨是——“生死亦大亦”“岂不痛哉”的无可解脱的悲哀。

还有找到解脱的苏轼:面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发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旷达之语。

那么面对宇宙无穷,同样想到人生短暂的张若虚找到解脱没有?

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想似。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代代相传无穷无尽,让人欣慰。 虽然有无奈,但却站在超越个人的人类高度找到了安慰,哀而不伤。 师:能不能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起来应该是:平缓而绵长 示范,合读。

3.孤月高悬之深沉思恋

师:诗人在这长江滚滚、朗月孤照之下,除了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命题还引发了什么思绪? 生:思念

师:是的,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总是把月与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月的圆缺,因为月光的纯净朦胧,夜晚伫立,素月斜照,情何以堪(幻灯)?请读诗的9-12行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吧诗人月下思念的情景再现一下?

生:白云随风悠悠飘走,面对悠悠江水,就更使人生发出不堪忍受的强烈的离愁别绪。皎洁的月光之下, 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 ,想象家乡的伊人楼上望月生愁,楼上徘徊月光所到,如她的愁绪弥漫,无可寄托。

师:从哪些词中你感受到了这种浓浓的思念呢?

2 生:男子:悠悠、不胜、女子:徘徊、卷、拂。

师:这一部分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究竟是男子思念女子,还是女子思念男子?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以上两组问题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重置顺序或分解,并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对谁在思念不清的问题凸显出来,从而导出虚与实的问题)

师:象这样自己思念别人写成别人思念自己的写法古诗词中长有。 类比举例: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对面着笔,使感情一份变成了两份,强化了思念离愁的浓度,类似的还有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师:思愁如此深重,诗人有没有想办法解脱呢?又解脱了没有?

生:借月传情,鱼雁传书,当然不能实现:“此时相望不相闻,原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师:很好哪位同学通过朗读9-14行把这种低回哀怨的离愁和有情而不能传达的无奈表现出来? 学生试读,评价指导,合读。 4.落月西斜

师:一轮孤月引发了诗人无限又无可解脱愁绪,青春的美好、生命的温度面对离别总显得那么无助,而月满人圆、月传人情本就是个善意的千载谎言,任他万般柔情,那清冷的素月怎能温暖梦醒之后的凄寒!

情到深处,无言可表,无论梦境还是现实作者只能把无尽的孤寂寄托于自然之中,我们来看诗歌的最后四行,作者通过写哪些景物来寄托情感。

生: 花落闲潭(梦境) 虚实相生 春尽月落

归路遥遥 意味悠悠 (无奈 希望 羡慕 思情悠悠)

(重在品味意味之悠长,以美读来带动学生情绪,读出悠悠之味。)

四、拓展训练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该诗:“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探究:你认为诗中有憧憬吗?如果有,诗人在憧憬什么?你认为诗中有悲伤吗?请谈谈个人看法。 (幻灯)

春潮涌动、月共潮生 欣赏良辰美景 赞美自然 孤月高悬 思索宇宙人生 积极人生 抒发离愁思念 讴歌爱情

西斜落月 渴望归去团员 表达希望 哀而不伤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分析欣赏了这首优秀的诗作。诗人临江而立,面对眼前之景,发出了动人的吟唱:即使是伤感与无奈也是源自于思念,源自于对生命中美好东西的追寻及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可谓哀而不伤。最后再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共同吟诵这首《春江花月夜》!

推荐第7篇: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三维目标:

1.流畅诵读,感悟诗歌。

2.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

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导入示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3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学做思一:文章题目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导学:

1、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2、学生朗读。播放范读。 导思:

3、思考问题:文章题目点出几种意象? 导做: 春:

送春而血泪满腮,悲秋而红颜惨目。 ——陈继儒《小窗幽记》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

春日迟迟,„„女心伤悲

——《诗经·七月》 江: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思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

——李后主《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 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辞》

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月: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菩萨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学做思二: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意象?图命名? 导学:感知全诗, 划分层次

导思:1、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春江花月图——画面美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2、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

3、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

(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2)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3)意境——幽美恬静

学做思三:这首诗包含了什么哲理美? 导学: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导思:

1、、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遐想?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哲理美

2、名句赏析——哀而不伤

3、请找出承接上文与启发下文的文字。第三部分: (2)思妇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1、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 “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小结

(一)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三)融情于景。(开头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团圆,后面写“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游子思念的载体)

(四)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推荐第8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一、诵读品悟《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知诗的声美、景美、理美、情美。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把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到的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用幻灯片展示出来,通过交流了解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宋·朱敦儒《临江仙》)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代·李煜《虞美人》)

(从“月亮”这个意象导入,自然引出诗题《春江花月夜》,也暗示本诗的中心意象是“月亮”。有关“月亮”的名篇名句交流,既是对必修课的继承巩固,又是选修课的拓展提高。搜集资料、展示幻灯片、交流感悟都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是根据选修课的特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板书课题

月光下的遐思与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

(出示powerpoint,在“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下加着重号,明确本课学习目标。采用诗化语言作诗歌欣赏的标题,能让学生尽快“置身诗境”,这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入境法。不直接板书诗题《春江花月夜》,而采用诗歌欣赏的标题,也是选修课教学拓展提高的一种方式。)

三、乐画入境

请一位喜爱民乐的女生,在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乐曲和FLASH动画时,对该乐曲作些声情并茂的讲解,其他同学对照课文,边看边听边想,感悟诗的优美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本,至今已流传130多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诗、画、乐融为一体,既是拓展提高,也是诗歌教学很好的一种文本入境法。)

四、知人论文

请一位同学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出示powerpoint)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不详。唐玄宗开元时在世。他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属陈隋乐府旧题。这首诗因成就卓绝,被后人评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由于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介绍较少,根据需要老师继续补充介绍:(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知人论文是诗歌理解欣赏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地为诗歌理解欣赏作铺垫。而师生共同活动,正是体现合作探究的选修课教学方式。)

五、整体感知

提问:在“乐画入境”和“知人论文”的听、看、悟、介之后,同学们根据诗歌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提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诗展现的优美意境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明确:月光下的景美、理美、情美。

师生共同逐句梳通诗意,根据诗歌意象讨论景美、理美、情美的具体内容,然后归纳如下:景美,首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理美,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情美,后二十句,想象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

(整体感知是为后面的品悟作铺垫,因为只有宏观把握诗意,才能在微观上准确理解诗意,进而走进诗歌鉴赏的再创造的艺术天地,这是诗歌欣赏的规律。选修课应在“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上搞好继承、巩固、拓展、提高,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六、板书图示

月光下的遐想和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

景美:春卷-江画-花容-月貌-夜色:意境

理深:无限-有限-人生-宇宙-遐想:联想

情长:爱情-亲情-思妇-游子-情思:想象

(在进入诗歌鉴赏创造之前,教师通过板书图示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课文,然后进一步具体地去理解诗意,这是保证下面鉴赏成功的前提,因为诗歌语言跳跃性大,内容把握较难,此道工序必须做。诗歌鉴赏有三部曲:理解-鉴赏-创造。这首诗因为内容比必修课学的古诗深和难,所以第一课时只完成理解诗歌内容这第一部曲。)

第二课时

七、诵读点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诗词,第一重要的是诵读感悟。下面先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用上下句对读形式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正确的音节。然后分别请同学们静静地自由朗读这首诗和集体朗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的内容。然后再请音色不同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单独朗读,通过比较体味诗的格调韵味。然后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读,体味诗的感情基调。最后放配乐普通话朗读录音带,请同学们静静地倾听,想象诗的优美意境。朗读结束后,师生共同点评。得出这首诗应读出的“声美”韵味和节奏是:月之初上的迷离美妙(高亢)-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为了增加感染力,老师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歌唱得好的女同学演唱这首诗进行比较,体味歌诗的不同韵味。

(在同学们朗读时,教师可以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增加感染力。朗读是学诗的基本功,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要加强这项训练。能够把诗味诗韵读出来,理解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春江花月夜》语言跳跃性大,更应加重朗读分量。)

八、品悟诗美

提问:通过诵读,你认为诗中哪些词或句子写得好?谈谈自己的理解。要求在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联想和想象进行解读,每人只谈一例。师生共同进行点评,从景美、理美和情美三方面去评论。

教师重点点拨明确: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②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识。)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亲情永恒。)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乡。)⑧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不做标准答案,提倡个性化解读,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选修课的拓展提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九、审美创造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和美妙诗境是:从月之初上的迷离美妙,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到楼上思妇的愁情,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同学们在诵读和品析的基础上,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用诗化的文学语言来描绘这首诗如梦似幻的优美意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可以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片段进行书面写作,写作时也可以加标题。老师先请一位硬笔书法写得较好的学生在黑板上用粉笔竖写这首诗的部分原文,创造氛围。其他同学边看边在下面进行书面写作,然后展示创作成果。老师也参加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点评。

(学生在课堂上当堂描绘和再现诗的意境,既检测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写作进行再创造也是选修课的拓展和提高的一种形式。师生同频共振,将教学推向高潮。师生共同获得发展是选修课课程的理想目标。)

十、背诵交流

这首诗语言流畅优美,易于背诵,经过诸多教学环节的反复咀嚼,学生背诵并不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试背,然后指导背诵窍门,最后全班同学集体试背。如果没有背会,可以课后完成。

一、迁移创新(任选一题)

1.《春江花月夜》MTV创意设计。

2.《永恒的情结》(诗歌)

3.《千秋明月照古今 月解重圆星解聚》(文学评论)

推荐第9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春江花月夜》,熟读成诵。2.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2.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并体会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发展最辉煌的时期,而曾经有一首诗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它甚至被闻一多先生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欣赏的《春江花月夜》。 多媒体展示: 春江花月夜

“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背景展示: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杭州而引发的所见所闻所感,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足迹去体会诗中的人生况味。

三、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并作重点提示。2.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四、赏析诗歌:

1.自主学习:诗歌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对应的文本内容。明确:美体现在风景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2.合作学习:分为三大组,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含义,具体体会诗歌的风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明确:①风景美:诗人首先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壮丽恬静优美的月光图,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整个世界都被月光染成了银灰色,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 重点赏析词语:“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为何不用“升”?

②哲理美:诗人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不禁想到了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这易逝的年华留不住永恒的自然,诗人是否就此陷入了哀怨与绝望呢?不,“人生代代无穷已”,个体虽然短暂,但人类却因这渺小的个体而无尽无穷,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又是多么令人欣慰啊?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

③情感美: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感情,诗人以细腻的心思道出了男女相思之愁,他的细腻触及了女人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他不直说悲和泪,而借徘徊之月传达无尽的相思,“卷”“拂”写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3.思考:诗中的景情理是否是独立的?如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明确:诗人站在江边,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本该珍惜当下而普天之下又有多少游子思妇,在重复着千百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之愁?

五、总结:

这首诗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哲理诗以及抒发儿女情长的爱情诗,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景色,讴歌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了一种景情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意境,是对人类心灵的洗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愿我们的人生路上永远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旷达的胸怀相伴。

最后,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诗,结束对它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许多如张若虚那样的文人墨客在自然面前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课后请搜集整理其他诗人对人生思考的诗句。

提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勃《滕王阁序》

李白《把酒问月》

七、板书设计:

推荐第10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 刘宏伟 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袁 丁

【授课年级】初中九年级 【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的“大同乐会”将其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如同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其中运用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发展手法,如:鱼咬尾、换头合尾等。

《春江花月夜》由十个乐段组成: 1.江楼钟鼓 2.月上东山 3.风回曲水 4.花影层台 5.水深云际 6.渔歌唱晚 7.回阑拍岸 8.桡鸣远籁 9.欸乃归舟 10.尾声演奏时通常省略其中部分段落,教材中提供的版本为省略第

二、

四、八段。【教学目标】

1.能熟记、熟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旋律,感受作品其古朴、典雅之美。2.认识并有兴趣了解与作品相关的音乐知识,如琵琶的主要弹奏技法:弹、挑;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旋律发展手法“鱼咬尾”、“换头合尾”等。

3.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做出积极响应。【教学重点】

欣赏【江楼钟鼓】和【渔歌唱晚】两个乐段 【教学难点】

有韵味地模唱《江楼钟鼓》乐段的旋律;认识和理解“鱼咬尾”和“换头合尾”的旋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以聆听、吟诵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 1.课前欣赏(略)

2.吟诵唐诗《春江花月夜》片段,导入新课。3.板书课题《春江花月夜》及各乐段小标题。

二、新课

(一) 引子与第一段[江楼钟鼓] 阶段目标:学生能感知琵琶的音色特点,知晓琵琶的主要演奏技法(弹挑、滚奏、轮指),并在听、唱、思、议、记等教学活动中熟记、熟唱主题旋律,为欣赏全曲奠定基础。

1.初听[江楼钟鼓] 设问:听听这段音乐中主要由哪些乐器演奏? 学生回答问题(略)

归纳:这首作品的演奏形式为——民乐合奏,它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曾被改编成舞蹈等其它艺术表演形式。

2.中国古典舞欣赏

(1)欣赏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片段。

(2)讲解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主要元素“提、沉”,并带领学生随音乐进行练习,感受音乐中的“呼吸”和起伏以及旋律线的走向。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归纳:舒缓、起伏的旋律给人以古朴、典雅之美

(3)再次聆听[江楼钟鼓]乐段,要求学生随音乐边做“提、沉”边轻声哼唱主题旋律,加深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

3.乐曲及琵琶技法简介

(1)《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曲名为《夕阳箫鼓》,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2)“琵、琶”原是指琵琶的主要演奏的技法指法——弹、挑,弹跳的快速交替即为琵琶的另一种演奏技法——滚奏。(学生模仿练习)

4.欣赏

欣赏视频[江楼钟鼓],提示学生注意观看琵琶演奏的基本技法——弹挑。 5.[江楼钟鼓]乐段旋律教唱

教师以模唱和视唱相结合的方式教唱主题旋律,在教唱的过程中反复引领学生模仿琵琶演奏的韵味进行练唱;

出示主题旋律的末乐句旋律谱例并进行视唱练习,提请学生对该乐句的注意,为后续讲解“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做铺垫。

(二) 第

二、四段[月上东山] [花影层叠]乐段

阶段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琵琶左手的主要演奏技法——揉弦及推拉弦。 1.欣赏[月上东山]、[花影层叠](连续演奏)

提示学生在欣赏注意聆听和感受琵琶左手的主要演奏技法——揉弦、推拉弦以及独特的风格韵味。

2.分析旋律

引导学生找出这两个乐段末句之间的联系,归纳出

二、四段结尾乐句是由第一段主题最后一句演变而来,继续为后续讲解“换头合尾”的民间创作手法埋下伏笔。

(三)第六段[渔歌晚唱] 阶段目标:学生能感受到该段音乐在速度、力度上的变化,能以敲木鱼、捻指等方式参与欣赏。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及评价,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该段音乐的特点。

1.初听[渔歌晚唱]乐段

⑴ 将打击乐器木鱼发给学生进行敲奏练习,为后续的参与活动做准备。 ⑵ 欣赏[渔歌晚唱] 欣赏提示:该段音乐在速度、力度上有何变化?你能听出木鱼敲击的声音吗?木鱼敲击的声音有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小结该段音乐在力度、速度上的布局以及木鱼敲奏的节拍位置。 出示谱例,找准木鱼出现的节拍“位置”。 2.再听[渔歌晚唱]乐段

设问:你能听着音乐,在木鱼出现的节拍上一同敲奏吗?

学生以敲木鱼、弹舌或捻指的形式参与欣赏,要求学生能随音乐准确进入。 3.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悠然自得的音乐形象。

4.分析旋律特点

⑴师生以“接唱”旋律的形式找出每句句首和句尾音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各乐句间的首尾都为同音连接的创作方式为“鱼咬尾”。

⑵引导学生分析该段末句与

二、四段末乐句相同,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换头合尾”的句法特点。

(四)第七乐段[洄澜拍岸] 阶段目标;认识琵琶扫弦的演奏技法,感受其塑造的音乐形象。 1.聆听[洄澜拍岸] 设问:你能听出这段音乐琵琶用了什么技巧演奏吗?能想象和模仿演奏一下吗? 2.观看琵琶演奏

简介琵琶的另一种演奏技法——扫弦 3.练习

指导学生随音乐模仿琵琶演奏的——扫弦,体验浪涛拍打江岸强有力的音乐形象。

结合欣赏,检验和反馈学生对“换头合尾”的理解和听辨能力。

(五)第九乐段 [欸乃归舟]与尾声

阶段目标:学生在律动参与欣赏的过程中能感受到音乐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体验作品所表现的百舸竞争的音乐形象。

1.活动

学生随音乐模仿摇橹的动作,感受音乐速度、力度和情绪的变化。 2.学生讨论(略)

3.归纳:速度由慢到快、节奏由疏到密,形成全曲的高潮。

(六)第十段 [尾声] 阶段目标:学生能根据音乐进行联想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1.欣赏第十段 [尾声] 设问:尾声乐段主要由哪些乐器演奏?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学生讨论(略)

归纳: 该乐段主要由箫、琵琶和二胡演奏。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三、课堂复习及小结

阶段目标:回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1.点题:“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所传递了哪些信息?你能从音乐中获得这些信息和感受吗?

2.学生随伴奏有韵味地模唱主题旋律(含教材提供的填词歌曲演唱)。3.学生以演唱、表演等形式归纳本节课所学过的音乐知识,如“鱼咬尾、换头合尾等。

4.结束语(选自教学实录)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由琵琶曲《浔阳箫鼓》改变的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这首中华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古朴、典雅之美,知晓了有关琵琶的一些演奏常识。更高兴的是,你们能有韵味地模唱这首作品的主题旋律,我想这是因为你们已经把储存在你们的记忆之中了,但愿它能给你们带来更多更美的享受。

本文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杂志》

第11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赏析示例课文。本单元的鉴赏方法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本单元教学重在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 【设计思路】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在唐朝蔚为壮观的诗歌创作中,《全唐诗》仅录存了张若虚的两首诗,其一便为《春江花月夜》,然而他的这首诗却能以一抵百、以一抵千,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欣赏这首诗要反复诵读、吟咏,运用联想和想象去体会诗歌的“美”:独特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动人的情思、深远的哲理。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有限,多数学生在欣赏这首诗歌时可能只停留在景象和情感的层面,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反复吟咏,感悟该诗之美。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想象和联想,置身诗境,赏析并体会该诗景、情、理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优美意境。

2、缘景明情,深入理解并体会诗人对宇宙深远的思索以及对个体深切的关怀。

【教学重难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该诗景、情、理是如何有机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浩瀚的诗文中,有无数文人墨客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文:“波心荡,冷月无声”我们感受到了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恬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相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们感受到了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我们感受到了神奇梦幻„„在如此浩瀚璀璨的诗海中,有一位诗人因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古美名,他就是唐代的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春江花月夜》,去感受那一轮月亮的光华吧!

二、因声求气,读出诗韵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听配乐朗诵,注意各部分的语气语调、轻重缓急,初步感受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3、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在诗歌之中,携着诗人的情思,带着自己的感情,读出这首诗歌的味道。(课文赏析完以后在学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整体感知

问题:题目《春江花月夜》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几个意象中,哪一个意象统领了所有的景?

明确:在众多的意象中,“月”是整首诗歌的中心意象并贯穿整首诗歌的始终,整首诗歌围绕着“月”的变化过程展开,从“月生”到“月升”再到“月落” 描绘了月下的风景、月下的情思以及月下的人们——游子和思妇。诗歌前几句写景,后面是景而引发的情思。

(二)品读诗文,感受诗美

下面,我们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一起走进张若虚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美妙的春江花月夜景图。

1、品美景

这首诗歌中“月”统领了所有的景物,那诗人描绘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合作交流、展示后,明确:

(1)“月生”图:诗歌前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选取“春江、潮水、明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连天、月潮共生、波光与月光相辉映,处处春江处处月的雄浑开阔的画面。

(2)“月升”图:“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六句,选取“月下江流、芳甸、花林、流霜、岸汀、白沙”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月光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天一色、澄净空灵的图画。

(3)“月落”图:“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几句诗写了落月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西斜藏海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茫无尽、凄清朦胧的画面。

小结: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得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优美恬静。同学们在鉴赏写景抒情诗歌时,要深入文本,细细品味,从诗文中的意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板书:迷离的美景)

2、品哲理

过渡:闻一多先生曾经评价《春江花月夜》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问题1:闻一多先生所评价的“强烈的宇宙意识”,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后,老师明确:

①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天一色,澄净空灵,诗人望着空中的孤月,不禁情思连绵、感慨万千:“是谁在这江畔看见明月,这明月又是何时开始照着人们?”人生代代无穷无尽,而这江月却年年相似,不知道这月亮在等待着何人,只看到江水滚滚而流。这八句话,就传达出了宇宙永恒、江月常照而对个体而言,生命却如此短暂的感慨。

②但张若虚对于宇宙、人生的感慨是别开生面的。对于宇宙、人生奥秘的探索,古而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这些古人的诗歌大多抒发的是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慨叹,他们的关注点只是停留在个体层面。而张若虚面对浩荡的江水、永恒的江月,不落窠臼,发出的却是人生短暂但人类却繁衍不息的慨叹。他的关注点已由个体扩展到整个人类,其情感基调“哀而不伤”,这就使他的境界比其他人略高一筹。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诗,去感受诗人的深厚迥远的宇宙意识和哀而不伤的情感。

(在这一点,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鉴赏分析能力有限,对于分析诗人这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哀而不伤”的情绪有难度,为此,我会出示相应的诗歌与该诗做比较;其次,有人评价说“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回响”,我认为诗人这种深远厚重的宇宙意识和哀而不伤的情绪是受唐代诗歌风尚影响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我为学生准备了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一段文字:这便是唐人的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的很广。他们的步履是放达的„„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板书:迥绝的宇宙意识)

过渡:诗人在“永恒与短暂”、“无限和有限”的矛盾与冲突中,把自己的目光由宇宙转到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是什么“情”?是被宇宙意识升华了的爱情,是思妇与游子的纯洁的爱情。

3、品情感

(1)问题1:从哪一句看出作者转向了对个体人生的观照?

明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中的“待”字,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自然而然的引到下一个画面。

过渡:请同学们齐读“白云一片去悠悠”到文章结尾。齐读结束,总结。这一部分的结构是总分结构:“白云”一句到“何处相思”一句是总写,总写游子和思妇的相思之情;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的相思之情;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结尾,写游子的情感。

(2)问题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几句是如何表达相思之情的?

明确:“白云”飘忽不定、“扁舟”四海漂泊,象征羁旅在外的游子;“一片”写出了游子的孤寂;“青枫浦”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隐含感伤离别之意。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这个分手的地方,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漂泊不定的旅愁,于是想到了远方的妻子在某处明月楼上思念自己。从结构上来说,是总写,游子思妇之间的离愁别恨。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此所谓“一种相思,两种闲愁”。

(3)问题3:诗歌是如何来表现女子的相思之情的?(提示:“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可抓“徘徊”之月“、卷“”拂”动作描写揣摩思妇的心理。)

学生交流回答后展示总结: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可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她怕见这恼人的月光,于是思妇卷起玉户帘,拂净捣衣砧,可卷起玉户帘,却卷不走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写给游子缝制寒衣。诗人借“卷“”拂”两个动词表现了思妇看到月光触景生情,反而相思又深,烘托了女子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月色可恼,可思妇又痴想能追随月光,跨越时空和游子相伴,“我寄愁心与明月”,追月照夫君当然不可能,“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那我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可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我又何时才能见到夫君啊!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

(4)问题4:那诗歌又是如何体现游子的相思之情的呢?(提示: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让学生自读相关文字,画出意象,体会情感。

学生交流展示,总结:花落了,春去了;月落了,夜更深了。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道路绵长,相隔天涯,相聚无期啊!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木。

诗人通过写“闲潭”、“落花”、“流水”、“落月”、“海雾”等意象,营造了惨败黯淡凄清的氛围,烘托游子的思归的孤寂、惆怅、凄苦之情。 另:为学生补充“落花”“流水”在古代诗歌中的寓意。不息的流水、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古人以落花流水为媒介,来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

教师提升: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是多么的感人、多么的深刻,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因为有了这些动人情感而显得可爱和无价,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有价值的。相比之下,宇宙和自然的永恒是虚无的,相思虽然很苦,但却很美。

(板书:纯洁的爱情)

(5)问题:有人说张若虚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上升到了天下的离人思妇,你怎么理解,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展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诗人用“谁家”“何处”的互文方式,表现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都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要表现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代。

过渡:正因作者要表现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代。所以诗人在最后四句抒写由爱情辐射出来的无限的同情心。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四句。

教师总结提升: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普天下的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能有几人乘着月华归来,他们大概和我们一样只得无奈吧,对所有离人充满了无限的同情。“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你我他的心上。

(板书:无限的同情心)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这首诗歌,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江花月之丽景,美不胜收;万物灵长之人类,生命虽短暂,却代代相承,这是人生的精彩之美;相思与爱情是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母题,想到世间有一人与我心意相通、彼此惦念,虽等待绵长、相思苦涩却心怀希望,这何尝不是一种美?诗人由宇宙转向个体,又由个体转向群体,他同情天下相爱却两地分离的爱人,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时代,这是人间大爱,是人间大美。这些就是诗歌的美。

(板书:美)

那下面请同学们携着作者的情思、带着你的深情再读课文,将这首诗歌的美读出来。 【作业】

1、背诵全诗。

2、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散文。【板书】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迷离的美景 迥绝的宇宙意识美 纯洁的爱情 无限的同情心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校:烟台十四中

姓名:高龙飞

第12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河北师大附中 张德池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是对教材的一种补充。一是“补”教材对一些传统经典篇目的忽视,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补”教材对于人生永恒与短暂、生命与消亡的矛盾冲突思考的缺失。这首诗歌在我的大学时代(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次读到时就深深打动了我,因此成为我对每届学生开课前首讲的篇目,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生动教材。

(二)学生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一直是理科重点班,学生重理轻文现象较为严重,缺少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这首诗歌文辞优美,音韵和谐,作为开启中学语文三年学业的第一课,能够引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展示语文课神秘而又博大精深的魅力;现在中学生埋头学习,对于人生的思考相对缺失,而此诗能够引发学生的一些思考,补上成长过程中缺失的这一环。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意在让教学对象“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歌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学会用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双重认识观去欣赏作品,把握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读出重音、节奏、语气,体现出课文文气的急切舒缓、文意的抑扬变化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四)教学资源

古筝同名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月亮,千百年来一直是迁客骚人笔下吟咏的对象,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丰富而多彩。她皎洁美好、摇曳多姿,造就了的千姿百态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朋的思念。游子在外,思家之时,总会吟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苦闷孤独时,要感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更引发了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盛唐初期,有位诗人张若虚就因吟咏这样的一轮明月而“孤篇横绝,竟成大家”,成就了诗坛的千古美名。

现在,就让我们走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老师配乐朗读) 二、初读感知

1.认真听范读,给疑难字词注音。

2.提问:同学们听完后对诗歌的感受,可以谈内容、语言、写法等各方面的印象。(这是学生的初读体验,是最原生态的东西。)

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说美,那就以此为突破口,一起去赏析诗歌有哪些美。 三、精读赏析

1.欣赏诗的景致美:诗歌起笔就点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景图。

请同学们齐读集中写景的诗句。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老师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幅图景描绘出来,请大家听一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幅图景。

春江的潮水涌动,江面更加宽阔,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升起。月光照在江潮上,泛起粼粼波光,绵延到千里万里之外,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郎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原野,月光下,花林中的花朵像小冰珠一样闪着银光。空中的月光好像天降流霜,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月光落在江边的平地上,与白沙融成茫茫一片,不见踪影。 指名朗读写景的八句,说一说,这是一幅怎样的春江月景图? (清幽、静谧)

诗人如何描绘这幅月景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明确小结如下:

写月着重于描绘月光,采取了多变的角度,写到了初生于海上的月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写月景,则敷以斑斓的色彩,以水月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

齐读写景的八句。

2. 领悟诗的哲理美(下面的诗句中出现了人的身影)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又情不自禁地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齐读言理的诗句

思考:面对浩瀚江天、皎皎明月,诗人有何领悟?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对月追问,由月观人,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月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人间的悲欢离合。这无数个有限的人生组成延续不断的人类与月同在,与宇宙同在,而个体的人生却如流水匆匆而逝。诗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促。

体味诵读言理的诗句。 3. 感受诗的情感美

(读读下面的二十句,看看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诗人笔下的人生不只短促,还有缺憾。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思绪也随之飘到了遥远荒僻的水边。

请大家自读下面的二十句诗歌,体味这缺憾是什么?

相爱的人却不能长相守,水天相隔而音讯难通,只能长相思。这种思妇游子的相思离愁真是人生的缺憾。 思考:这一部分诗句未见一思字,却让人感到思念深重。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诗人是如何摹写这种相思离愁的?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句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怎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这又平添了思妇心头几多愁苦啊。

小结:明写月光,暗写离愁。写出了两地相隔、望月相思的哀愁。从月光徘徊写到落月西斜,从思妇怀人写到游子想家,缠绵凄恻,哀婉动人。

四、总结提升 探究:

1.写景的作用:诗人将陈旧的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放入春江花月夜的幽美背景之中,将感情升华到一种优美动人的境界,哀而不伤,情随境迁,达到了情景的完美融合。

2.如何理解抒写离愁与领悟的哲理之间的关系?

相爱的人却不能长相守,水天相隔而音讯难通,只能长相思。这种思妇游子的相思离愁真是人生的缺憾。人生不只短促,还有缺憾。但在诗人的笔下,缺憾也是如此的美妙,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正因了这短促,这缺憾,人生才更加美好,更令人珍惜。诗句末尾“几人归”的发问,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礼赞自然,礼赞生命,礼赞美好的情感,这应是诗歌的主题。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年龄太小,对人生的思考还相对幼稚,不能完全而充分地把握诗人的情感。看来,这一课还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才能完成。

第13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红星中学

高健 教学目标:

1、

借助想象联想,置身诗境,体会春江花月夜美景。

2、

能体会诗歌传达的哲理和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3、

欣赏这首诗 “情景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并欣赏诗歌艺术之妙。 重点:

不仅能表达对诗句的理解,还可以对重点词语、艺术手法等作出欣赏。 难点:

欣赏这首诗 “情景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并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月之畅想

这首诗的标题五个字,你们看看,究竟哪个意象是最核心的意象?

古往今来,歌咏月亮的诗篇不计其数。在诗歌里,月亮带给我们美景——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亮寄托我们的思念——比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激发我们探寻,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今天要走进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一个静谧的夜晚,寻味一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的诗”的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体会这一轮月亮的非凡魅力。

先请听朗诵,思考诗歌写了哪些内容。

二、欣赏——月之变奏

理清文章内容和所对应的月亮变化,体会诗歌的“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一)月之景 欣赏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每一句诗所形成的画面,分别用哪些意象来衬托月亮、表现月色?

2、这些月景具有什么特点?会引起你什么样感受?

(二)月之情 欣赏第三部分: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从意象上区分出表达思妇和游子的诗句,并赏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结合第一部分写景,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乐景开头,为什么哀情结尾?

(三)月之理

欣赏第二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结合前两部分感受,谈谈你从最喜欢的一句中读出了什么。

2、分析为什么哲理感悟部分会承担过渡作用(在情绪和内容上)

3、为什么要在“月到中天”,产生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小结——品月知音

我们在品读中,是随着诗韵诗意变化,任凭情绪滑落到低谷,还是感悟到什么呢? 教师小结。

四、作业——月落余辉

1、鉴赏诗歌艺术

提示:

1、怎样将“情景理”巧妙贯穿的?

2、怎样写景造境的?

3、诗中出现“月和人”“游子和思妇”相对应来写,你怎么理解这种特殊手法?

2、学校举行中秋诗歌朗诵会,请你为诗朗诵《春江花月夜》写一个串词。

项羽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

授课教师:马鞍山二中

周文福 授课地点:红星中学

授课时间:2009年9月16日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因此教学时应该定位于“欣赏”。欣赏人物的形象,欣赏诗文在塑造形象时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诗歌的语言、意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的距离较大;散文更加具体逼真,更贴近事物的本来面貌。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二、传统教法分析:

浏览网上许多有关本课的教案,一般分为三课时。通读课文,从字词教学入手,逐段分析,特别强调对项羽动作的分析,认为突出了项羽的风采。诗歌的对比放在文末。

三、个性特质分析:

公开课是一节课,必须要在一节课中体现个性特质,体现选修课的特点。因此就必须要灵活地处理教材,以体现对文本的独到处理和展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对策:文本学习前移,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和要求,以疏通文本,节省时间。《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结合文本注释,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情节结构容易把握,人物形象也容易感知。

对项羽的分析避开常见的逐段字词分析的方法。第一段通过诵读感知。第二段分析“三胜之”中的“三”以提挈文段的分析,作者对项羽的赞赏是通过几个虚词来表现的,引领学生品味。再通过“三叹”的分析深入。

把诗歌和三个故事情节的散文结合比较赏析,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特点。通过影视作品的改编和经典文本的比较、讨论,更能激发学生对经典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第14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鱼咬尾”和“换头合尾”变奏法。

(二)能力发展目标: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件演示】课前展示课件封面,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

在上两节课,我们领略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河北吹打乐曲,感受了它们不同的音乐风格。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首用中华民族乐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

(二)、新课《春江花月夜》 【课件演示】

1、向学生展示配有背景音乐且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写有《春江花月夜》标题的页面。

2、简单介绍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课件演示】边介绍边幻灯展示与乐曲情境相关图片的多媒体页面。

3、鉴赏《春江花月夜》:

(1)、音频演绎,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乐曲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思考题】 ①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哪些中华民族乐器?

②比较乐曲每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 先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之后播放音乐及与乐曲意境相关的视

频,伴随着画面的切换进行欣赏。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揭示音乐结构特点。

① 江楼钟鼓:

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琵琶、洞箫、古筝、二胡等中华民族乐器。【 给出这些乐器的图片】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试唱下面曲谱: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② 聆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

乐曲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每一段的结尾都是一样的,而前面却有 所变化。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这就是中国传统乐曲中常用的“换头合尾”变奏法。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或主题。

(3)、熟悉音乐主题 ,描述音乐形象 。

这首乐曲一般分为八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今天我们来了解八个乐段。 听录音【课件演示】

① 记下所感受到的画面。

② 学生描述后教师出示乐曲结构图:

【 另外两乐段为风回曲水和桡鸣远籁】 ③ 拓展练习, 视唱曲谱

思考:这首渔歌有何特点?

【每一句的旋律都是宽—紧—宽,中间弱起部分把渔翁丰收后摇橹歌唱的悠闲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课外创作:请为这首渔歌创作合适的歌词。

4、欣赏整曲,【课件演示】课件配以吻合意境的画面,更整体地理解曲子

再次感受乐曲的创作特点,并从许多音乐元素(作于课件之中)提示和引导去理解作品。

四、总结

【轻轻地以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作背景音乐】

《春江花月夜》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从中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

第15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宝鸡中学 樊宝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情、理 过程与方法: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情感和哲理,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意境(画面)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感受中国诗歌的语言魅力,培养热爱并传承古典文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自学法、群学法、对学法、诵读法、联系比较法

一、导入:

盛唐的诗坛,群星璀璨、光耀千古。无论是李杜、高岑、还是元白、王孟,提起任何一位诗人,我们几乎都能道出他的生平故事,然而说起张若虚其人其事,我们却所知寥寥。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代《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就是这样一位连字号都没能留下来的诗人,竟然因为一首《春江花月夜》而被称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究竟是怎样的作品,竟有如此魅力。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

二、诵读

(一)读准 读准以下字音: 霰(

汀上(

纤尘(

青枫浦上(

....扁舟子(

捣衣砧(

不胜愁(

复西斜(

....鱼龙潜跃(

碣石(

) ..

(二)读顺

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朗读,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更好?为什么? 预设到答案会是“读得感情到位”。

请大家用一个字来概括你诵读之后的感受。 【提示】这个概括要全面。 “美”

诗歌美在何处?请每个小组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方法点拨:小组内交流赏析,推选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讲解展示,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三组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三)

1、语言美

生动 活泼 典雅 空灵

此诗象是一首或一组小夜曲,开头二韵八句,春、江、花、月、夜次第点出,极有层次地融汇成神秘、宽广、恬静、光明的意境。一个“生”字,好在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好在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景象壮观,气势宏伟。“空里流霜”两联将梦幻般的月光描绘得如此充分和传神。霜是凝结于大地的有形,月光是弥漫天空的无形,但在诗人的妙笔之下,凝结变成了飞动,无形也这样化成了有形,在诗人俯仰间刹那的艺术直觉中,月光好似真得在“流”、在“飞”、在“徘徊”。那柔情的月光,如流霜,如薄雾,似飞霰,似寒水,滤尽尘嚣,浸彻广宇,将天上人间化作通体透明的光明的宇宙、诗的宇宙。在妙合无痕的承转后,“江畔”数联转而为哲学式的沉思。此数联虽不似前几联那样对月光进行具象的描绘,却构成了全诗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诗艺术魅力的重要所在。当诗人面对月光下无限空蒙的宇宙沉思和叩问的时候,当诗人追溯人之初、月之初、宇宙之初的时候,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的心随诗人一起飞升、清飏!如果没有这几联对时光的追溯,那么前几联所描绘的月光世界便没有了渊源和维系,而没有上述空间,此数联便没有了根基,而无所归依。“白云”一联使诗人的笔触由天上的月转向人间的情,在这里我们所听到的是相思曲和青春咏叹调。月光下的离别、愁思和嗟伤都是淡淡的,诗情画意的。最后二韵八句,与开头八句恰成极为完美的关合和对应,春、江、花、月、夜渐次归结与收束。尾联笔调摇曳,余韵悠悠,令人回味无穷。全诗十五个月字,从月华东升一直写到斜月西沉。全诗弥漫和流动着的,是银色的月光、淡淡的忧思和静静的春江水。 -

2、意境(画面)美

清新、高雅、宁静、纯洁

概括一下诗歌描写的内容: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画面: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以上八句诗,将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到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看吧!春江的潮水涌起,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气势磅礴,这时一轮明月伴随潮头冉冉升起,明月与江潮互相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为一体,白茫茫的一遍。这是皓月当空光照江天一派空明的幽美景色,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引发人们对赏心乐事的向往,真是“月白风清,花好月圆,如此良夜何”?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景物美中,有着浓郁的情思。

诗人一开篇即就题生发,兴致淋漓地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壮丽而奇妙的画面\"嫩绿的春色!宛转的江流!半开的花蕾!银色的月光!静谧的夜晚,构成了一个澄碧晶莹的!美妙无比的月光世界\"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都被月光涤荡成梦幻一般的银灰色,春江花月夜因此显得格外幽静恬美\"这种空间的全景式展示,一月印万川的全方位布景,营造出通体晶莹澄静的审美意境,也更突出了月所处的中心位置,月是如此美景生发的活力源头\"月光下的世界绰约迷离,别有光辉,呈现出更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老子说:致静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静观是中国哲学追求进入自由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哲学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与此对应的审美追求即刘勰所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这种艺术境界恰似晶莹澄静的月色\"月亮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阴柔的美学风范\"一切转入安静澄澈\"月照乾坤,辉映苍穹\"月光如水将尘世一切烦恼和躁动洗涤得干干净净\"审美主体经月光清洗过后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静静荡漾,人心也随之晶莹剔透\"这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讲的/异质同构所产生的效应\"以此心静观明月,心静与月静相契

合,创造出晶澄静幽的审美境界,这正是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宗白华先生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论述:/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是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因此月光照耀下的诗篇月华闪烁!兴象玲珑,呈现出冰清玉洁般的阴柔美质\"

3、情感之美

细腻、唯美、缠绵、伤感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明确:“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由一对游子思妇的离情,写到了普天下游子思妇的离情,写得缠绵悱恻,温婉感伤却又色彩斑斓。作者将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又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能引发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美而不艳,愁而不哀,高雅而纯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前一句写游子,后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思维跳跃的幅度大,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是专就思妇方面来写的。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当然,也可以说这里是客观角度写思妇,而主观情感上写游子,写游子飘泊在外时心中想象的思妇的生活情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里可以说是写思妇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说是写游子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说是兼写游子与思妇双方。一轮明月光照两地,你在望着月亮啊,我也在望着月亮,你在思念着我啊,我也在思念着你,真的好想随着月光来到你的身旁,可是就是善飞的鸿雁也无法跟上光的速度,水中的龙鱼潜跃传信也只泛起一阵波纹而已。这里既写到了两人分居的客观生活状态,又写到了他们思念对方的情感心理,虽然远隔天涯,却是心心相印,灵犀相通。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思乡。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是客观上写游子,写出了游子长期客居他乡的痛苦生活,也从主观情感上写出了思妇因游子的久别而思念成梦的愁苦心理。“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里又从对游子思妇的生活情感的描写转为对外在美丽景色的观照,从梦境回到实境,但也包含了时光流逝青春难在的感叹。作者由此及彼,把眼光投向普天下的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于是写到“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这整夜的相思,这梦中仍在的离愁,该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一个在碣石,一个在潇湘,远在天涯,不知道今夜有几人乘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笔者认为最后的两句由一对游子思妇的离愁扩展开去,写到普天下的人们,由此而来使诗的情感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获得了质的飞跃。因为它从个人的狭小天地走向了广阔的世界,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别人,希望自己花好月圆人亦团圆,拥有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就希望别人也有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这样,本诗就彻底脱离了宫廷诗的窠臼,走向了市井,走向了江山,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 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

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4、哲思之美

哀而不伤、深邃高远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孕育了一个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诗人情不自禁地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也就自然会有“人生无尽,江月永恒”之慨叹!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其中蕴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深入探究、自由发言】对比学习:写出用 “江水”“明月”抒发哲思的诗句,体会本诗在理趣上有何过人之处。

写“月”的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写“水”的诗句: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春江花月夜》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苦苦追寻着人生的要义,感慨并思索着人生之须臾与宇宙之无穷的对立统一,如屈原的《天问》,到王羲之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从阮籍的“人生若朝露,天道邈悠悠”,到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 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其精神而言,无疑是以站在时代的巅峰,遥遥地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迢迢地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诗人从自然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哀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哀而不伤”,是盛唐之音的回响。

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自学与交流,我们鉴赏到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和哲思之美。我们找到了这首诗像明月一样高高悬挂于中国诗歌的天空,亘古明亮,永恒典雅的根源。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再一次体会诗歌的魅力。

第16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xxxx 授课班级:八年级7班 授课时间:2016年9月13日

一、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营造音乐气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创设情境,使学生欣赏音乐达到“身临其境”之感,逐渐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手法——“鱼咬尾”,“换头和尾”。

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哼唱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

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四、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EN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勃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设计,创设艺术体验与实践的空间,突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点复习导入 【问题设置】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民族管弦乐队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吗?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入课题。

(二)新授内容

1.作品介绍

2.初听乐曲——视频欣赏

【问题设置】欣赏乐曲,展开联想,描述你联想到的画面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视频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情绪及意境。

3.哼唱“主题”

【问题设置】师:同学们在哼唱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在某些乐句的结尾和下一小节开头的音是一样的呢? 4.音乐知识讲解 A.“鱼咬尾”

(1)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画笔功能,在乐谱当中明确的勾画出“鱼咬尾”的部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点。

(2)运用电子白板的浏览器功能,搜索名词解释“鱼咬尾” B.“换头合尾”

(1)举例讲解

(2)回归乐谱学生自主学习

(3)教师概括

5.复听乐曲

【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聆听乐曲的同时把你此时所思所想用其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古代诗歌、山水画、简笔画或是即兴的诗作等等。

【画面联想】运用画面联想法,欣赏乐曲,教师在此过程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解……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①江楼钟鼓②月上东山③凤回曲水④花影层台⑤水深云际⑥渔歌唱晚⑦回澜拍岸⑧桡鸣远濑⑨欸乃归舟⑩尾声 6.课堂反馈

(1)学生分享自己所联想到的中国古代诗词 【课件演示】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配乐诗朗诵。 (2)运用实物展台展示个别学生的绘画作品 (3)请一位学生在电子白板画布作画

【熟悉主题】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再次播放乐曲主题部分,不断重复,达到“听赏”记忆的目的。

【设计意图】拓展探究,创作升华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挑选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阐述创作思路,之后进行评价。

(三)升华

分别欣赏钢琴独奏和琵琶与交响乐团合奏版本的《春江花月夜》 【问题设置】聆听不同形式的《春江花月夜》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哼唱和创作等环节,了解到乐曲通过变奏,不仅描绘了“傍晚”、“小舟”、“箫鼓”等江上秀丽的晚景,表现微波荡漾、温馨恬静的春江景色,借景抒情,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无限赞美的深厚情感。还使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充分展示了我们民族器乐的魅力,使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乐器在世界之林中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成出新,发扬光大。

第17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肖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第18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最全汇总>>>河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2016河北教招:《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通过最新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抒情写意的文曲风格,感受雅致优美的旋律所描绘的良辰美景,进一步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的欣赏与哼唱中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感受作品展现的唯美意象。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背十个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 【难点】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的作曲手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播放《渔舟唱晚》并提问: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听到它同学们觉得心里是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古筝曲,叫《渔舟唱晚》,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音乐听起来使人感到心情愉悦、悠然自得的情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中国民间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同样是表现江南水乡的美景,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乐曲。

(二)新课讲授

1.感知:教师播放乐曲,同学们整体感受乐曲有没得旋律,提问:这首乐曲共有几段?都有什么民族乐器?同学们听到这首乐曲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器乐合奏曲是G大调,乐曲共分十段。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主题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和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乐汇表达丰富乐思。

2.学习:(1)朗诵《春江花月夜》诗词,帮助大家进行想象和联想。(2)分段落播放乐曲,请同学们进行分组学习乐曲的主旋律。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招考点大全

最全汇总>>>河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主旋律进行哼唱,介绍“换头合尾”的手法。 (4)播放多媒体画面,为大家展示江南水乡的良辰美景,整体赏析音乐作品。 (5)教师弹奏《春江花月夜》主旋律,同学们集体哼唱。

3.拓展:播放与乐曲,教师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原是一首明清时期的琵琶曲,原名是《夕阳箫鼓》。,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如同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4.小结与作业: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描绘了唯美的自然景色,悠扬的旋律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实际上,生活中我们到处可见这样的美景,苏杭的湖堤、云南的洱海都是我国的美丽景致,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请同学们自选段落,分组练习配乐诗朗诵。

五、板书设计。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河北教师招聘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河北教师考试网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河北教师招聘真题邀请您一同刷题!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招考点大全

第19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选修

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师:哪位同学解释一下张若虚?

生: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一生补充:曾任兖州兵曹。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师: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成就千古美名。他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好,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幸运诗人的成功之作,被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称为“孤篇压倒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

三、整体感知:播放配乐配画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师:大家初读这首诗就意境和情感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生: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

生:感觉意境幽美而邈远,情思清苦而不沾泪。

师结: 概括准确,文辞精美。

四、分节朗读并赏析。

现在我们分节朗读体会本诗融景理情于一体,优美深邃、浑然天成的意境美。

1、齐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师导:我们知道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怎样整合这些意象

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生:在诗人的眼里,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构成一副美妙的花月图。

师:准确!

生: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江面广阔无垠,春潮涨起,似与大海连在一起。夜幕慢慢地把整个大地笼罩,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映照下,江面上腾起的水气似雾似烟,如蝉翼轻纱,久聚不散。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将春江景物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江流弯弯曲曲绕过开满花草的春之原野,月色洒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将流霜,不见飞动,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无从分辨。此时此刻,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

师: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而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同学们的理解非常透彻,文辞描述也很优美!

生:我想说,

师结: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我们能否用两个短语简单概述这幅画面?

生讨论作答。

短语选择概括意境:(真是)空明澄澈,美妙绝伦。

2、师读,生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不仅是感情动物,还有思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此时此景必然引发诗人思考。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师:人不仅是感情动物,复杂就复杂在还有思想,此时此景必然引发诗人思考。谁来分析这诗节的意境?

生:诗人眺望空中孤月,思想飞跃,飞跃出前人思想的束缚,去感悟人生,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奥秘,道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哲理和咏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人生观。而我就全诗理解,诗人并不像古人那样,对人生短暂感到感伤、绝望,而是追求和热爱。

师导:是啊,在这壮丽幽美的花月夜里已自有其迷人的情韵,诗人却不知享受,且去陶醉,偏又驰骋了他的思想去惹事生非,探寻那永无答案的宇宙、人生,就此谁还有高见?或就后一句谁有什么感悟?来个胸臆自抒,个性解读。

生答:虽人生代代无穷,但就一个“何人”而言,却又是短暂的,应该珍惜!

师:对!所有的这一切都孕育了一个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诗人的“人”“月”思考呢?也就自然会有“人生无尽,江月永恒”之慨叹!面对相似的江月虽

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其中蕴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生讨论以短语概括本诗节意境。

短语选择概括: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学生推荐一生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师:我就知道中国古代诗人的多愁善感,那种超人的“忧患意识”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自寻烦恼,再无端生出一些卿卿我我的情来,折磨我们,谁来解读一番? “

生:此时此刻洁白的月光洒满江面,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而在楼台上,孤独的思妇望着这月光思念着远方的游子。游子比作月光,天上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思妇的妆镜台。照在思妇的妆镜台上,精确体现出了游子虽然身在异乡,但心却不由自主的定格在家乡之情。“去悠悠”“扁舟子”“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体现出了对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

生:我想谈谈我对‘徘徊’的理解。诗句中的‘月徘徊’实际指思妇‘心的徘徊’。此时的思妇因为思念相隔千山万水的夫君而心中充满愁怨。因而,在她看来,悬空高挂的孤月也像她一样在徘徊,在待人。

生:对于“月在徘徊”的理解我觉得不仅仅表示在作者的心在徘徊,情在徘徊,同时也有是因为云在动,这是有关于物理上的参照物问题。

师明确:解读的好啊!“徘徊”,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还有那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痴情和缠绵。

这悠悠的“愁”,毕竟是月下清愁,绝不是那生死别绪。没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的浓烈,可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惆怅和迷惘,倒是一样的难受,“一种相思,两地闲愁”,“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女生齐读: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师:人间挚情,都愿相见相闻,不怕的是不见不闻,最挠心的是相望不相闻,那种相见的愿望抑或欲望自然难抑。诗人再搞点手段出来,偏偏让以传音信为能事的鱼雁无能为力,让你更难奈。一个“愿”字岂能了得。哪位同学根据意象简析一下诗中思妇的心境?

生: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苦)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中,鱼儿在水里跃动,跃也无用,只能激起阵阵波纹。思妇多么希望它们能够传达难耐的私情呵!却做不到,只好愿随月光照在相思人的身旁。

师评:是啊,难耐的心,难耐的情啊!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心上人吗?共望明月却无法相知,只好寄情月华,“流照君”了,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己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唉,该死的诗人!)

男生齐读: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谁来解读一番?

生:春江花月夜,如此良宵,如此佳辰,人生能有几度逢,而诗人独自异乡,形影相吊,在此情境,诗人的思乡情愁油然而生,萦绕心头,以致在梦中寻觅故乡花落闲潭的痕迹。当诗人醒后,望那江水、斜月,愁情更是加速的滋长,她多么渴望明月能够传情。

生:把游子阵阵的无奈渲染得淋漓尽致,或许他们相逢的时候只有一方闲潭,一片落花,但对“同心而离居”的人而言,他们裸露在冰冷月光中的梦却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可怜”一词点出了他们的无奈。诗歌最后两句把所有的情感凝聚在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扣问之上。“到底有多少人能乘月而归呀?”答案是那么令人无奈。他想让月光感动,让他乘月而归,但他却破碎成一片一片的碎片,溶入深深的江底,只留下阵阵涟漪久久荡漾在江面之上,这里把这种无奈定格在“春”“江”“花”“月”“夜”之中,摇落于“满江树”。

生:我认为“沉沉”二字着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师结:分析的都非常精彩!落花流春,江月西沉,却路途遥遥,天隔一方,相会无期,即使落月也会摇情。本来就已难耐的思情怎经得起诗人这一“摇”啊,情满江树的万般无奈也就不会觉得奇了!

师评: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动神迷。

小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五、拓展:中国古代诗歌不解的意象情结。

结语: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文心雕龙·物色》有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般而言,人们的心理与自然的物色是同步同态的。对于“美好”的“春天”,人们并非只有“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之类的肤浅之感。对于情深感锐的文人,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触动他们心中那根高张在似倾危柱上的哀切急弦!此正如苏轼《水龙吟》所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早在《诗经·七月》之中,便有“春日迟迟,„„女心伤悲”的佳句。 “伤春”、“悲秋”,可说是中国古典艺术中一个亘古的主题。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所说:“送春而血泪满腮,悲秋而红颜惨目。” “伤春”、“叹花”之诗咏,业已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杜甫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欧阳修《蝶恋花》有 “泪眼问花花不语”。晏殊《浣溪纱》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而那无尽的江水又是中国文人伤春叹花的绝好伴侣。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古代乐府诗《前溪曲》“花落随流去,何见著流还”。春如流水,逝而远去。“春江”之川流,更使人嗟叹不已。李煜《虞美人》则是绝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正是以其超越古今的口吻,滔滔无尽的气象,震憾着无数骚人墨客的心灵,成为失魂落魄之人的哀叹!

满目春江,在诗人眼中,是离人泣血之汇成的无尽哀愁;遍地落红,在诗人眼中,是雨横风狂之夜摧杀的狼籍尸骸。李后主《相见欢》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思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在中国文人看来,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

《红楼梦》

中国古代诗人,寄予春江花月夜的爱恨情仇,也正是在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之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中,渐渐从“忧患意识”中超脱出来,开始自觉人类的情感“局限”,并升华到“达观洒脱”的崇高境界。

张若虚之“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正如闻一多先生评云: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如上帝一样,他怀抱一切,洞见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没有怨恨、没有尖酸、没有诅咒。在神奇的永恒前面,诗人似乎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只有错愕与无奈!

七、作业:背诵全诗,以优美的文字再现诗前十句的画意诗情。

第20篇: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感情。

2.分析诗歌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学习重点:

描绘画面与揣摩相思之情。 学习难点:

揣摩理的理解与比较。 学习方法:

诵读,描述,练习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它是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亲友间的怀念:然而在失意者笔下又成为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成为永恒的象征。但我们遥望明月的时候自然有无限的遐想,自然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就是因为一轮明月成就了诗坛千秋美名的诗人张若虚的典型代表作《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出示学习目标。

二、作者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歌的大体背景,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初步预测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三、古今评说

阐示诗歌的重要地位,给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酝酿学习诗歌的氛围。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自读,听录音泛读,正音,学生泛读,点评。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五、结构分析

大体了解的诗歌景、理、情的结构。总括解释三部分即春江月夜的美景,江畔月下的沉思,因月而起的沉思。

六、品读与赏析

(一)多媒体出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学生齐读

2.大家找一下都用了哪些意象?(学生找,学生说) 3.归纳并且多媒体显示“春江花月夜”

4.观看春江花月夜的具体画面现代文概括景象并概述其特点和作用。(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5.景色概括:

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即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景物美)

景色特点: 朦胧 幽美 恬静 壮阔

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过渡:面对花好月圆夜,并置身于这壮阔的空间中,每个人都会有所思。你会想到什么?那么我们共同看一下作者想到了什么?

(二)多媒体展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学生齐读。

2.作者的思考: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3.根据画面找一下这种感觉,从而想到: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透露出生命有限的感伤。 •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4.作者的观点:人类(代代无穷已)——月(年年只相似)

作者的态度:积极人生观,哀而不伤。 5.为什么会有积极而不是悲观的态度呢?

学生共同练习背景回答,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环境决定。 作为游子,还会想到什么?自身的处境。

(三)多媒体展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学生齐读。

2.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人们对

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3.诗歌显示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扁舟子)游子和(明月楼)思妇

相思 愁。 我们紧接着仔细分析一下思妇和游子的愁,首先看一下思妇:

(四)多媒体展示: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女生齐读。

2.对于为什么是描写思妇怀人给学生进行解释。

3.刻画思妇时,有些字用的活灵活现,十分典型。请同学 们讨论一下那些字? 明确:

徘徊

拂 逐

光不度等

过渡:相思是两方面的,思妇如此在外的游子呢?

(五)多媒体展示: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男生齐读。

2.比较前后意象的变化特点,想想意在表明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春江

流春(春半)

花林

落花

明月

斜月(落月)

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中的沉沉,无限,藏意在表明什么? 明确:距离遥远。

(六)概述诗歌:

1.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2. 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3. 通过月将春江月夜(景),宇宙人生(理),思妇游子(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4. 贯穿全文的月字,月不再是月而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5. 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月是永恒的代表宇宙的无穷尽,人生命的短暂,同时他又是人情感的载体,将人的悲欢离合,融于其中。咱们共同从空间意象,时间意象和情感意象来共同分析一下。 6. 空间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7. 时间意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8 情感意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月的意象总结:月代表着永恒,从而衬托了人生的短暂。与此同时,月亮还是相思的载体,代表着离人的相思从而进一步阐明了作者的愁思,同时还是悲壮雄浑的代表,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而本文用了它的什么意象,用什么手法表达出来的,与此同时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本文在哲理阐述中引用了他的永恒,宇宙的无穷尽,而在情感的阐述中将月是情感的载体,是愁思的象征描绘的淋漓尽致。作者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惆怅,失落,孤寂的情感跃然纸上。

(七) 课上练习

盛唐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是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着 从个人角度观察月亮,以“遥望月亮”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五分钟学生书写) 两个学生朗读个人的小感怀,教师总结。

(八) 学生齐读,共同体验情感。

(九)课后思考(作业):

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是

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 与本诗对照,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doc》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