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2020-07-14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分数应用题 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分数应用题

学校:山东省青州市东坝小学

姓名:王明胜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本例题,搜索有关分数应用题的相关知识。

二、试着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分数问题。

二、教学课题

分数应用题中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学会解决分数应用题对以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是正确判断把什么看作单位"1",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教材分析

分数应用题的事例和情节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就使教材的结构更为合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分数应用题》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分数应用题的图片,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分数应用题的相关知识和动态演示,做成PPT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

“自主”教学法: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对问题探究的习惯,并通

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出分数应用题的转换方式,使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思维方法。

“协作――交流”教学法:教师充分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网络媒体及其它媒体做好准备工作,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其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投入学习过程,通过协作、交流认识周围事物,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http://wenku.baidu.com/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收获。

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学习

六、教学反思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从中总结出“一找,二看,三判断”的解答步骤。找:找单位“1”;看: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会立足于本节课不足之处,深刻反思,力求在

以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 学校:山东省青州市东坝小学 姓名: 王明胜 职称:一级教师 电话:13053682018 电子邮件:shengwang_2009@163.com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东坝小学

推荐第2篇:分数应用题 教学设计

分数应用题

执教:桦甸市公吉乡中心小学 毛云鹤

一、导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六年数学学习的最主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头疼了半年的敌手。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就像一道无形的终极关卡——关键而艰险,今天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破解它的神秘魔咒吧! 学习目标:

二、闯关武器:

第一武器:能准确找出单位“1”;

第二武器:看单位“1”与要求题目的关系,判断用乘法还是除法;

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除法:求单位“1”是多少

三、第一关:数学中的王牌天后——单位“1”(条件中的分数属于谁,谁就是单位“1”)

(1)通常记号:在“相当于”、“是”、“占”后面的内容。(学生汇报)

1、母鸡占总数的3/5。

2、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5/6。

3、梨的筐数是苹果的3/5。

4、白羊只数相当于黑羊的4/5。(2)与谁比较,谁就是单位“1”(学生总结)

1、鸭的孵化期比鸡长1/3;

2、晨报比晚报少卖1/4;

3、这个月用电比上个月节约1/2;

4、体积相当的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少1/10;

(3)没给出明显记号的题目,要看好到底在和谁比较,谁就是单位“1”(扩句整理)

1、小飞家上个月用水约10吨,这个月节约了1/25;

2、学校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23%;

3、商场的篮球降价14%出售;

4、因泥沙堆积,洞庭湖的面积由原来4350km²缩小为约2700km²,洞庭湖的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四、分清乘除法:

能找对单位“1”的你要想过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大关还学要了解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 (1)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2)乘法习题:

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1/3,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公吉小学上个月用电200千瓦时,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1/12.这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你学会前面的2道例题了吗?如果“yes”,那么恭喜你已经过了乘法的一关! (3)除法习题: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200km,东西相距是南北的52/55。南北相距多少千米? 公吉村今年退更还林面积大约2800公顷,比去年增加1400公顷,去年退更还林面积是多少公顷?今年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

五、当堂检测

1、从食物中获取的水份占每日摄水量的45%.

3、24的1/2,是多少?

4、180减去它的20%,结果是多少?

5、公吉学校去年有学生300名,今年比去年增加了1/3,今年有多少学生?

当堂检测 姓名

1、从食物中获取的水份占每日摄水量的45%.(圈画单位“1”)

3、24的1/2,是多少?

4、180减去它的20%,结果是多少?

5、公吉学校去年有学生300名,今年比去年增加了1/3,今年有多少学生?

推荐第3篇: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 樊照彬

一、设计思路

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而且数学对于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数应用题,为聋生更好的理解分数意义,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的设计注重联系实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培养聋生的分析、理解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并培养聋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使得数学课的教学即轻松又有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应该题中份数与量间的关系,并准确的确定单位“1”,寻找到等量关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等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数快速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分数单位“1”与总量间的关系的理解,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的兴趣。

4、缺陷补偿:通过对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及明了的解题思路的概括,帮助学生确定清晰的概念及数量关系。尽可能的发展语言培养思维。

三、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及方法 难点:单位“1”与总题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聋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引导法、观察法,总结归纳等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对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并运用方程的方式变未知为已知,确实单位“1”,从而达到区分份数与量间的变化和联系。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五、教学流程

1、温故知新

我校有培智学生36人,聋生是培智人数的,求聋生有多少人?

2、启迪新知

我校分聋生和培智两部分学生,其中聋生占,培智儿童有36人。我校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1)看:观察本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已知:聋生占全校学生数的

培智学生有36人

未知:我校共有学生多少人?

(2)找:画出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

141413

“1”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聋生+培智学生=全校学生

全校的学生数便是总量,也就是单位“1”,求单位“1”的量我们便可以把全校共有的学生数设为X。那么聋生占的量就是可以表示为X,再根据所得的等量关系表示为:X+36=X。

(3)解: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求解。 解:设全校共有学生X人。

1X + 36=X 41(1-)X=36 43X=36 4141414X=36× X=48(人)

答:全校共有学生48人。

3、方法总结

运算求得结果后,让学生观察这个方程的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发现谁以后才能求解出聋生的人数?为什么要用全校学生的人数去乘聋生的份数?

经过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发现,只有先找到总量,然后确定单位“1”才能求出占总量份数的量。

根据学生的发现总结方法:

43

(一)找到总量,确定单位“1”

(二)求出占份数的量

(三)用各部分量来表示总量(即相等关系)

4、强化巩固

总结方法后:课本25页的例4,并让学生按方法分析,并列出相等的关系式。

例4: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下15千克。买来时大米多少千克?

(1)看:

已知:吃了

还剩15千克

求知:买时大米多少千克?

(2)找:

5858

吃了+剩下=买时大米 (3)解

解:设买时大米X千克。

5X+15=X 8X=15× X=40(千克)

83

答:买时大米40千克。

5、随堂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求解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善于总结归纳的好习惯,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作业:

下面是樊老师三月份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看后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樊老师三月份预支出1000元,三月份的工资收入比支出多了,而这个月我又准备为母亲买药用去了300元,请帮樊老师算一下本月还可以剩下多少钱?(答案:300元)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

35

推荐第4篇: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68页例

4、例5,练习十七第

1、

2、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差(和)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4、渗透环保观念和终身学习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1、寻求所求问题对应的几分之几。

2、弄清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教学关键:

1、确定单位“1”。

2、找出所求问题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铺垫

1、找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1/4,还剩几分之几?

(2)实际投资是计划投资的4/5.

(3)男生25人,占全班人数的5/9.

2、口答:

(1)一堆煤,运走了3/5,还剩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占(

)的1/3.

(3)白兔比黑兔少1/4,白兔是黑兔的几分之几?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你们喜欢鸟吗?鸟类种数减少了,就意味着许多美丽的鸟类从此就永远消失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由于人类的这些行为,有的鸟类灭绝了,还有一些鸟类,尽管还存在,但数量已经很少了,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也将很快灭绝掉.丹顶鹤就是这样的一种鸟类.丹顶鹤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产鸟类,群居黑龙江省的扎龙,丹顶鹤生活特别有规律,它体姿优美文雅、风貌优秀、翩翩起舞可与孔雀开屏媲美,是长寿动物与龟并称,古人将它作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所以特别受中国人的钟爱。

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条有关丹顶鹤的信息。

出示信息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4。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2001年我国约有多少只丹顶鹤吗?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2000×1/4=500(只),求2000只的1/4是多少?)

3.如果我们把我国约有多少只?这个问题去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外国约有多少只?)

出示信息2(例4):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探讨的问题“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把信息2表达的意思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展示并口述画的线段图。

2.是把什么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1/4 )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呢?怎样解答这道题呢?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先独立解答,师巡视,再交流)

3.两名学生板演两种解法。

4.你怎样想的?能说出解题思路吗?(学生口述思路,教师在线段图上展示)

方法一: 把全世界的丹顶鹤的只数看着单位“1”,先求出我国的只数,再用总只数减去我国的只数,剩下的就是其他国家的只数。

方法二:把全世界的丹顶鹤的只数看着单位“1”,先求出其他国家占总只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其他国家的只数?

5.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1〉、相同点:单位“1”相同。

〈2〉、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用总只数减去我国的只数算出其它国家的.

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其他国家的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总只数乘这个几分之几,就算出其他国家有多少只。

四、再次探索

1、教师引言:正如前面所说:丹顶鹤是“长寿和幸福”的象征,人们称它为仙鹤,因此我国在扎龙专门设立自然保护区又誉为“鹤的乐园”。在人们的得力保护下,近两年来,丹顶鹤的数量逐年增多,请看下面信息:

出示信息3:2001年我国约有500只丹顶鹤,2003年我国的丹顶鹤的只数比2001年的只数多2/5,2003年我国约有多少只?

2.请同学们默读信息3,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理解哪一句话对解题最有帮助? 怎样理解2003年我国丹鹤的只数比2001年的只数多呢?( 把2001年500只丹顶鹤看作单位“1”,2003年比2001年多的只数是2001年只数的2/5)

3.(师生齐画线段图)这道题有几个不同的数量相比,画几条线段图更好表示? ( 用两条线段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2001年的线段,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余到此为下部分,一人板演.(巡视)

4.展示线段图并叙述.

指线段图引导分析:我们把什么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把2003年的只数分成了几部分?哪两部分?(一部分与2001年同样多,另一部分比2001年多2/5。)

5.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师巡视,指名板演两种代表性的解法)

6.你能说出解题思路吗?

(第一种解法:先求多的只数+2001年的只数=2003的只数,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2003年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2003年是2001年的(1+2/5)倍,再求2003年的只数;也就是求500只的(1+2/5)倍是多少)

五、回顾小结

1.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以上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研究信息2和信息3这两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信息2把总数2000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我国的只数,另一部分是其它国家的只数。 信息3是把2003年和2001年相比,把2003年的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2001年的只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比2001的只数多2/5。

2.

相同点:

单位“1”的数量都是已知的。

3.没有直接告诉所求问题占单位“1”量的几分之几,解题时需要用单位\"1\"的量减去或加上它的几分之几,或者先算出要求的数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用单位\"1\"的量乘这个几分之几.)

4.指导学生看书例题5,完成课本内容并质疑问难。

六、巩固内化

1、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5/8是植物标本,其余的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2、一个饲养场养鸭1200只,养的鸡比养的鸭多3/5.养鸡多少只?

3、小红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

(1)第一天看了多少页?

(2)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3)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4)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六、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内容?(分数应用题)你学会了什么?(用两种方法解答)解答这类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第一找准单位“1”,第二要找所求问题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你还知道了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 2.课后作业:练习十七第

1、

2、3题。

推荐第5篇: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P37例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复习题,学生练习,导入新课。 2学习目标:

(1)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总结概括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思路 二:自学质疑

自学:认真自学课本37页例4,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和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按照你的思路求出答案。

质疑:请同学们将自己自学中有疑惑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 展示点拨

1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2教师学生适时点拨 四 训练拓展

1快速的完成导学案中“我会应用”的题 2小组交流并汇报 3小组讨论:

(1) 总结概括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2) 全班展示 五 小结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那几点? 师生共同小结

推荐第6篇:《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找出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式 (1)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1/3.(2)红花朵数的1/2 相当于黄花的朵数。

(3)白兔只数的 5/6是黑兔的只数。

(4)一批化肥运走3/8。

2.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师:你能算出自己体内的水分吗?(学生回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4/5=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2/3=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3.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4/5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4/5=35(千克)

4.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道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5,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2.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2/5,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 畅谈收获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推荐第7篇: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应用题》

执教人:马学华

教学内容:P34例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1/3。 (4)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1/5。

2、找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式。(1)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2/5。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3/8。 (3)男生人数的1/3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3、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解答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即: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又如何解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共同画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式

提问:根据水份占体重的4/5,可以得到什么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例1和复习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因此单位“1”相同,数量关系式也相同,都是把体重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进一步完善。

提问: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现在已知体内水分的重量,要求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引导学生说出用方程解答。)

让学生试列方程,并说出方程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把方程解完,并写上答案。

出示教材的“检验”,提问:要检验儿童的体重是不是正确,应该怎样做?(用求出的体重乘4/5,看看是不是等于水分的千克数。)

2、比较。

提问:我们再把例1与复习题比较,看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整理出: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三、巩固练习

1、做书P34“做一做”

要求学生先按照题目中的“想”说出想的过程,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订正时要说一说是按照什么来列方程的。

2、做练习九第1题。先让学生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

四、小测:(略)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单位“1”已知用什么方法解答?未知呢?

六、布置作业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 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能找出关键句,并根据关键句说出相对的数量关系式。为孩子创造“做”数学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获取新知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同时又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在学会的过程中达到“会学”的目的。

再根据题目的条件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来解答;并学会了怎样验算。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结论仅是一个终结点,而探究结论、揭示结论的过程则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线”、“面”、“体”,在探究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学生很可能获得超出结论自身的价值的若干倍的数学知识。

小测: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1、六年一班有三好学生9人,正好占全班人数的1/5,全班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2、

小测: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1、六年一班有三好学生9人,正好占全班人数的1/5,全班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3、一瓶油吃了3/5,正好是300克,这瓶油重多少克?(用方程) 一瓶油吃了3/5,正好是300克,这瓶油重多少克?(用方程)

数量关系式: 列式计算:

推荐第8篇: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复习、例l、例2及做一做的习题,

练习九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见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通过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探究乘、除法应用题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PPT课件、直尺,学生每人准备小尺. 教学重难点: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

·

(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

(4)汽车的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

2.出示课本复习题,要求学生先独立解答,完成后同桌互相说说,回答下面问题,再集体订正.

(1)把谁看作单位“1”?

(2)单位“1”的量知道吗?

(3)已知单位“1”,怎样求它的是多少呢?

(4)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揭示课题.

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又如何解答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l.

(1)读题并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示意图并由图分析数量关系。

①是哪个数量的?以哪个数量为标准把它看作单位“l”?

②单位“l”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③单位“1”的

是谁?在图中怎样表示?逐步完成线段图.

④谁能根据题意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式?

板书等量关系式: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⑤怎样解答呢?

(3)解答过程,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自己列方程解答,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并口述检验的方法。

(4)比较复习题与例1,两题在结构和解法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学生分小组讨论,反馈后归纳小结:

结构上:相同点:叙述的事情和数量关系都没变.

不同点:已知条件和问题互相交换.

解法上:相同点:都要先确定单位“1”的量.

不同点: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

例1中单位“l”是未知的,可用方程解答.

(5)教师强调.解答分数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确定好单位“1”,然后分析它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从而确定用什么方法解答。

(6)练习.第34页“做一做”,学生自己解答,订正时请2~3名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教学例2: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一件上衣多少钱?

(1)启发学生自己画线段图.

①题中有几个量?根据题意,如果用线段图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几条线段?

②先画表示什么价格的线段?为什么?

③表示裤子价格的线段应画多长?根据是什么?

④根据老师的提示共同逐步完成线段图.

(2)学生分小组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4)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5)练习第35页“做一做”,先画线段图,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说数量关系式. 3.阅读课本第34~35页的内容,着重看书中想的部分.

教师强调:

例1中的表示的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只要画一条线段即可。

例2中的表示一种量是另一种量的,要画两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的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分小组讨论,说说把谁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怎样,再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九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把思路说给同桌听,集体订正时,指名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3.独立作业,练习九的第八4.5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单位“1”已知用什么方法解答?未知呢?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推荐第9篇: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

1、例2。(教 科书34-3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分数法除应用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分组讨论,观察分析和比较,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提高。

(3)通过过师生交流总结,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教

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

应用题)。

没学新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可以吗?(生答略)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2.小明的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把答案讲给同学们听,说一说你怎样想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解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方法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这个方法去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法应用题怎样解答好不好?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师:同学们研究出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那么你愿意不愿意用它帮助一下遇到困难的小明呢?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谁愿意帮助小明?在本上写出你的答案,谁想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解:设上衣的价格为x元。

x ×2/3=75

x=75÷2/3

x=75×3/2

x =112。5 说一下你的想法

3、比较例

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

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投影出示做一做

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2/5,单位“1”是黑兔,数量关系式:黑兔的只数×2/5=白兔的只数(

)。 ②

黑兔只数的2/5是白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是单位“1” (

)。

苹果树占果园总面积的4/7,果园总面积是单位“1”,苹果树占地面积×4/7=果园的面积。(

2、①林庄果园占地面积是840公顷,苹果树果园总面积的3/4,苹果树占地多少公顷?

②林庄苹果树占地360公顷,占果园总面积的3/4,果园总面积有多少公顷?

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4/5。今年共植树多少棵?

五、总结全课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来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我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推荐第10篇: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海陆分布特点及比例 教学难点

1、理解并归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准确找到题中的那个量被看做单位“1”.

3、理解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找出单位“1”。

①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5倍。

②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三分之一。

③白兔只数的 六分之五是黑兔的只数。

④红花朵数的二分之一 相当于黄花的朵数。

二、新课讲授

例5 小瓶果汁有600毫升,小瓶的果汁是大瓶果汁的三分之二,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 ① 谁是单位“1”? ②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 ③ 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④ 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师:小瓶的果汁是大瓶果汁的三分之二,谁是单位“1”? 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应该怎样列式?(大瓶的果汁量× 2/3=小瓶果汁的量)。大瓶的果汁量的2/3就是谁的量?(就是小瓶果汁的量)这道题中大瓶的果汁量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可以用 x来代替。 解:设一大瓶果汁有x毫升。 X*2/3=600 2/3X=600 X=900

答:一大瓶果汁有900毫升

⑤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把X=900代入原方程,左边600 ,右边是600,左边=右边,所以 X=900是原方程的解。)

⑥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根据小瓶的果汁量是已知的,大瓶的果汁量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练一练

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5/8 。一件上衣多少钱?

①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②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

③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④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x元。 X*5/8=25 5/8X=25 X=40

答:一件上衣 40元。

⑤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直接有2除以5/8

⑥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它们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四分之一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2.幼儿园买来 10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1/4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要求学生先进行分析,再独立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练习九

2、

3、4

第11篇: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嵇海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45452=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3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

4545452。一件上衣3

方法解答吗?(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 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2525252,正好是160米,这538

第12篇:《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洪湖市乌林镇胡范八一希望学校甘忠文 教材与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的重、难点之一,因为学生在往后的解决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往往难以判断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这类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因此,教材借助比体重的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反馈时学生会出现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对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同学,要借助线段图帮助理清解题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能借助线段图的分析,以及关键句子的描述,学会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巩固练习达到熟练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弄清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可以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1/3。 (4)汽车的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1/5。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1)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 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

4/5 。

(3)男生人数的

5/6

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电脑ppt课件呈现课文例题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4/5”; “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

“小明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5”; (2)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 小明体重多少千克?

师:用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整理成一道应用题。 生:小明体内所含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多少千克? 分析数量关系.A、分析:题目中的4/5表示什么?(水分占体重的4/5); B、哪个信息是“单位1”的量;哪个信息是未知量; C、画线段图。 体重的4/5

28千克水 体重?千克

D、写出关系式。

小明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列式解答。

※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解:设这个儿童体重x千克。 x ×4/5=28 x =28÷4/5

x =35 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用除法算式解答。

体内水分的重量÷4/5=小明的体重

28÷4/5=28×5/4=35(千克) 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第二个问题:

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用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整理成一道应用题。

生: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体重的7/15.小明体重35千克,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分析数量关系: A、哪个信息是“单位1”的量; 哪个信息是未知量; B、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千克 爸爸:

爸爸体重的

7/15

小明: 35千克

C、写出关系式。

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②列式解答。

※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解:设爸爸的体重是x千克。 7/15 x =35 x =35÷7/15

x =75 答:爸爸的体重是75千克.※用除法算式解答。

小明的体重÷7/15=爸爸的体重 35÷7/15=35×15/7=75(千克) 答:爸爸的体重是75千克。

2、教学小结: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答方法和技巧。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的量 对应的量÷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3、做一做。

⑴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⑵汇报解答情况。 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

全部图书数量×2/5=科普书数量 故事书数量×4/3=科普书数量

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第1~3题。 过程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分别写出每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式。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第一题: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 这本书的页数×5/7=看了的75页 看了的75页÷5/7=这本书的页数

四、总结全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板书设计。分数除法应用题

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体内水分的重量÷4/5=小明的体重 解:设小明体重为χ千克。

χ×4/5=28

28÷4/5=35(千克)

χ=28÷4/

5 χ=35 答: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小明的体重÷7/15=爸爸的体重 解:设爸爸的体重是x千克。

7/15 x =35

35÷7/15=35×15/7=75(千克)

x =35÷7/15

x =75 答:爸爸的体重是75千克.

六、教学反思。

第13篇:分数对比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对比应用题》教学设计

青冈镇中学

刘 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乘法的对比应用题,更好地掌握这些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据整理使学生关心生活,并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

通过以上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最终拥有一种能力、拥有一份兴趣,能像老师那样潜心研究数学,终身享用数学,达到这一点我们就成功了。

教学重、难点:

明确分数乘法对比应用题的区别,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分析下面的信息

(1)用去了一根铁丝的 4/15

(2)上半年生产了全年的3/5 (3)一批蔬菜,其中有1/4是白菜

2.判断下列各题中应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①一块布做上衣用去 3/4

②花布的米数比白布长 1/6

③一本书,小红看了2/5 ④摩托车的速度比汽车的快1/5

1 让学生会准确地找到单位“1”

导入语:我们在前面学习了解答分数乘法的应用题,老师发现一些同学在审题和解答时还有混淆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比较弄清这几种类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有什么区别。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例1 为举行校庆六一班要做180面小旗,已经做了1/6,已经做了多少面小旗?还有多少面没做?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规律

类型一:单位“1” ×几分之几=比较量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用去了几分之几后,余下几分之几是多少 单位“1” ×(1-几分之几)=比较量 例2.1999年世界人口达60亿,预计2013年将 增加 1/6。2013年世界人口将达多少亿?

(对比)学校九月份用电 3500 度,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了1/5,十月份用电多少度?

让学生分别列出算式,进行比较,总结规律。 类型二: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是多少? 单位“1” ×(1±几分之几)=比较量

对比练习:

一件西服原价180元,现在的价格比原来降低了

2/5 ,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一件西服原价180元,现在的价格比原来上涨了1/18,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训练

例3 一桶油10 5/6千克,用去了3/5,用去了多少千克?

一桶油10 5/6千克,用去了3/5千克,剩下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两道题的区别?从题中提炼重要的部分,你是怎样理解的? 类型三:

只有分数表示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份 分数后面有单位的表示一个量。 对比练习:

一堆大米有6吨,吃了 2/3 ,还剩多少吨? 一堆大米有6吨,吃了 2/3 吨 ,还剩多少吨?

并让学生反复铭记,这两种题型的区别,应该怎样理解? 练习

2.丹丹看一本故事书,共300页,第一周看了全书的 1/5 ,第二周看了全书的1/6,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学校食堂买来面粉和大米共1000千克,其中大米占7/10 ,

这两道题操作性强,学生从已学的知识出发,分析各种问题的方法,不断地尝试、试验或根据老师的引导,最终回答几种问法。这样会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对应用题的掌握的更牢固。

三、小结

让学生进行总结

3 类型一: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单位“1” ×几分之几=比较量

一个数用去了几分之几后,余下几分之几是多少

单位“1” ×(1-几分之几)=比较量

类型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是多少?

单位“1” ×(1±几分之几)=比较量 类型三:只有分数表示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份

分数后面有单位的表示一个量。

四、作业:

每个类型题自已编一道

第14篇: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莫忌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 (3)一条路,已修了 。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 (5)甲数比乙数少 。

2、口头列式:

(1)32的 是多少?

(2)120页的 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 ,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 (1)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1)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

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

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

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

7、

8、

9、题。

10

第15篇:《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习收集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让学生共同画线段图、尝试列式计算。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课件)

四、教学活动:

一、复习铺垫。

1. 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3×2/9 7/15×3/14 25×3/5 2/9×3 5/12×6/7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梨的筐数是苹果的3/4。

(2)梨的筐数的3/4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白羊只数的4/5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4/5。

3.教师给上面的第2题每个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再要求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解答。 3(1)有40筐苹果,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

34(2)梨的筐数是和苹果的筐数相等,有40筐。( )

44(3)有40只白羊,白羊的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

54(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有40只黑羊。( )?

5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2/3。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指名读题,说也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线段图。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学生回答: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作为

15 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引导回答: 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2/3”,把小华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3份,再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2/3。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线段图。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引导回答: 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2/3”,把小华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3份,再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

教师画线段图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从已知条件或从问题分析,说出要求小新储蓄的钱数,必须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因此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①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18×5/6=15(元) ②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③该怎样列综合算式,?16×5/6×2/3=10(元) (4)检验,写答语。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下的“做一做”,先画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后,进行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3.小结。

从上面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看,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6、7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你有那些体会? 解答这类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五的第8~10题。

第16篇: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设计资料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够画出较复杂应用题的线段图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类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投影出示如下习题:

1.读题列式并按要求改编题:

①一本书100页,读了60页,读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学生读题:

如果把问题改成读了百分之几应如何解答?

样列式计算?

③如果把一本书的页数当成问题,如何编题?怎样列式计算?(板

2.补充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_______________?

可以求什么?从最基本的想起。

学生读题后补充问题并列式:

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②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③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④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可以求什么?从最基本的想起,

学生读题后补充问题并列式:

①女生有多少人?

②全班共有多少人?

③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④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3.回答问题。

师述:大家做一个比赛,看谁想得多?(学生自己在本上独立完成。)

③甲是甲乙差的4倍。

⑤乙是单位1。

4.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了分数、百分数的哪些类型应用题?它们各自的解法是什么?

(二)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投影出示如下练习:

1.录音机每台降价30%后,售价350元,这种录音机原来售价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

②学生自己画图列式;

③订正画图;

④指名列式。为什么不是350(1-30%)?

⑤那为什么也不是35030%?

2.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修了200m,第三天修的是前两天的总和,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一根绳子截去20%后,再接上6m,结果比原来的绳子长了30%。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4.一根绳子截去20%后,再接上6m,结果比原来的绳子长了1.5m,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三)综合练习

1.题组训练(只列式不计算)

共多少吨?

箱重量正好相等,原来两箱桔子各有多少千克?

老师用投影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理解题意。

学生课后完成。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一类应用题。通过补充问题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进行复习,并且打开解应用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是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这部分的应用题具有典型性,要求学生能够画图进行分析,通过线段图找准量和率的对应关系,能够顺利地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第三部分是深入理解三种应用题的解题思想,综合应用知识。这部分应用题比较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散思维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第17篇: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2、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P17页的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情感与态度

感悟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53 (1)20的 是多少?(2)6的 是多少? 207

2、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③找出题中的关键句

师:从关键句中可以看出,是那两个量在比较?

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世界人均耕地面积这两个量在比较 师:哪一个量是单位“1”呢?

生: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单位“1”

2师:“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这句话该如何5

理解?

生: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看做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了其中的2份2500平方米

?平方米

师: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2500的5是多少?

师: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2500×5=1000(平方米)

师:谁还有不同的算法?

生:2500÷5×2=500×2=1000(平方米)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做?

生:2500的5就是把2500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了其

中的2份

,可以先算出1分的,在算出2份的。

三、练习

1、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的量

①一条路长18千米,已经修了3

②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5③白兔的只数的3是黑兔的只数 ④实际产量相当于计划产量的8

2、教材上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师:①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的量,然后用分数乘法计算,②解题规律可归纳为:单位“1”的量×所求量的对应分率=所求量

五、作业

练习四的第

2、3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500平方米 ?平方米5

方法一:方法二:2500÷5×2 2500×5=1000(平方米)=500×2=1000(平方米)

解题规律可归纳为:单位“1”的量×所求量的对应分率=所求量

七、教学反思:

第18篇:分数除法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⑵ 会列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步应用题。

⑶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兴趣平,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1/3。 (4)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1/5。

2、找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式。(1)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2/5。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3/8。

(3)男生人数的1/3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3、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解答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即: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35×4/5=28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又如何解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共同画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式

提问:根据水份占体重的4/5,可以得到什么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例1和复习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因此单位“1”相同,数量关系式也相同,都是把体重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根据学

45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进一步完善。

提问: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现在已知体内水分的重量,要求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引导学生说出用方程解答。)

让学生试列方程,并说出方程表示的意义。 X×4/5=28 让学生把方程解完,并写上答案。

出示教材的“检验”,提问:要检验儿童关键字: 儿童体重是不是正确,应该怎样做?(用求出的体重乘4/5,看看是不是等于水分的千克数。)

2、比较。

提问:我们再把例1与复习题比较,看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整理出: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三、巩固练习

1、做书P34“做一做”

要求学生先按照题目中的“想”说出想的过程,说出数量关系式,

45再列方程解答。订正时要说一说是按照什么来列方程的。

2、做练习九第1题。

先让学生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单位“1”已知用什么方法解答?未知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第19篇:(no.1)《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赣榆县厉庄山北小学 韩宝书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开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应用题中对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2

5 是多少? 25(3)多少米的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节课就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5

35(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杨树多少棵?

53,松树多少棵?(3)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

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时要注意什么? 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数量】

提问:从上面可以看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找数量关系【板书:基本关系:对应数量÷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单位“1”的指出:我们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般根据含有“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这句话确定单位“1”的量和题里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答算式,

(3)做“练一练”第3题第(1)、(2)题。 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4)做“练一练”第3题第{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学生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这两题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数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学生改编应用题,老师依次出示。提问:你能从改变后的条件看出求小麦面积的数量关系各是怎样的吗?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 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 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 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

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

10、11题。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你进一步明确 了些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力求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

一、创造性地组织了复习内容。

引导学生从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课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自现实生活.如“春游时购买矿泉水”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十分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整理和复习,理应关注“双基”,但在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通过对问题情境和现实背景下的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理解巩固与探索创新的有机结合。通过猜一猜剩的水占这瓶水的几分之几、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应用题等,引导学生自己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结合复习内容设计的计算矿泉水生产、销售中“合格产品的数量”、“优惠了百分之几”等环节,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利用提供的信息设计矿泉水的购买方案。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新鲜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本节课我认为上的比较成功,但今后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学习,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更加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理论知识,增加教学理论储备。认真领会和掌握其中的原理,运用这些原理去指导教学实践。

第20篇:分数除法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光泽文昌小学 凌秀莲

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应用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34页的例

1、例2以及练习九的第1~5题。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进行教学的。它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逆解题。教学时先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在这基础再教学用分数除法来解答。有利于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怎样判断单位“1”的数量,分析它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明白其中的数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理念:

学习数学知识就要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例1涉及到儿童人体的组成部分的内容;例2涉及到儿童日常生活中衣服价格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求知欲,能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2、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

3、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1)故事书本的2/5 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 7/8

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

3。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

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习,为学习新知作过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 χ× 4/

5=28

χ=28÷4/5 χ=35

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5)让学生自己检验,分两步检验

①把χ=35代入原方程,左边=35× 4/5 =28,右边=28,左边=右边,所以χ=35是原方程的解。

②35千克的 等于28千克,正好是水分的重量,所以35千克符合题意。

(6)说说解题思路。

[新的教学理念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找条件、问题、对比线段图理解题意,能激起学生欲望和学习兴趣。]

2、迁移类推,尝试学习(教学例2) (1)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 (2)引导题意和线段图对比。 ①题中有两个量相比较,需要画两条线段来表示两个量的数量关系。

②题里的已知条件“裤子是上衣价格的 ”明确把上衣的单价看作单位“1”。

③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怎样表示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上衣的价格× 2/

3=裤子的价格 ④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点拨。

[尝试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

三、巩固练习:(要求画线段图)

1、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教师点评。

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修了35千米,占全长的 5/8

,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3、兴丰小学六年级有女生25人,正好是

三、四年级女生人数的 1/4 ,

三、四年级女生有多少人?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少而精,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解题能力。]

四、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的学习内容都是单位“1”的量没有告诉我们,可以用设χ的方法,把χ当作已知数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后并检验。同学们能根据题意用算术法解答吗?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全程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有益知识的积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数除法应用题例

1、例2教后反思

光泽文昌小学

凌秀莲

这节课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和前面的内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联系紧密。应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先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量率对应关系及解题方法。准备题也紧紧围绕这一知识点进行,自然引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而且从复习到新知识都重视学生从线段图入手,找准对量关系去解题。使学生画图规范、正确理解题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教学例题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由学生自己画图、找量、率对应关系,而且重点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老师指着学生画的线段图问:“你是怎样画的?”(帮同学理清思路)。引导同学向板演同学提问,一生问:“35为什么标在的下面?”通过这一重点问题的提出、讨论,使学生明确求单位一的这类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准量、率对应关系,从而正确解题。教学中还注重创设情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概括,学完新知后学生自己总结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题的关键所在。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紧紧围绕新知识并有一定梯度较好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

1、复习引入时间过长,题型类似,缺少变化;

2、“分数除法的意义”渗透不足。应让学生围绕例题多说量率的对应关系和算理,增加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加深记忆,更好的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

3、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 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

2 验。

《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doc》
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