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2020-07-16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都市樊川镇永安小学 臧冬冬

【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事,赞扬了伟大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富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诗化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导入,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学生自由读出示的一段,提出问题。

1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题目“启蒙”下加圈)

(设计意图:抓住中心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为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做好铺垫。)

二、品读生情

(一) 1.学生自由朗读1-5节,体会意境。2.交流自由朗读的感受。

3.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交流感受:读着这句话,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③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勾起孩子们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幸福感。并在体会情境中朗读。

(设计意图:从品读到美读,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体会诗化般的文字,在读中审美,在读中品味。)

4.出示:“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理解“吟唱”一词,指导读。 ②理解“深情”一词,指导朗读。

③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芳香的音韵”的理解。 5.出示诗歌格式的第四小节文本,指导朗读。 6.思考并回答:母亲的歌声还像什么?

7.学习第五小节。着重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中两个“长”的不同意思。

8.理解歌谣饱含的内容和感情,练习用“歌谣里有 ”说话。

2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理解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既是对文本的理解开发,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9.小结,教师引读“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

1.学习第六小节。结合文中的省略号,思考并交流:母亲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呢?

2.比较“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与“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两个句子,让学生理解“竟”的含义。

3.指导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对比品读,进一步展示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让母亲聪颖智慧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4.小结,并引读,内容同前★。

(三)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童谣,想像童谣所描述的画面。 2.交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3.总结童谣特点,请同座互相轻声击掌说童谣。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把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4.小结,并引读,内容同前★

(四)

3 1.学习课文10—13小节,学生自由朗读。 2.指导朗读“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设计意图:通过个性化朗读进一步强化细腻的情感体验,注重个体体验的差异和多样,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3.小结并引读,内容同前★

4.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练习用“母亲啊,您真是一位 的母亲!”说话。

5.引读最后一小节,深刻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

三、升华情感

1.出示《月光母亲》原文中的开头片段,教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用音乐、图象以及富含感召力的朗读深深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情感的波涛得以沸腾与升华。)

3.出示现在的母亲和过去的母亲的对照文本,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强烈的对比朗读再一次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母亲痴呆与聪颖形象的反差让人读来心碎、心疼,这一切都通过学生情感的朗读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体验为之更深刻。)

4.放歌曲《母亲》,出示歌词。

(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紧扣中心满含深情而又富有诗意的歌曲再一次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5.把课文最后一段改写成诗歌格式的文本,形象地指导诵读。 (设计意图: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这是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是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6.学生改写,并交流。

7.出示教师改写的诗歌《启蒙》,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搜集当地童谣、民谣。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赞美 感激

唱童谣

说谜语

【教后反思】

纵观本课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的方面: 1.诗化意境,诗化品读。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为学生营造可感的形象,深刻的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我在多处创设了诗化的意境,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教师包含感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到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诗化的意境为的是更好地重现文本的情感,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品悟、感情朗读、表演朗读释放了内心情感,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同时,教师自始至终饱含深情的语言基调,也为诗化的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感支撑。

2.中心引路,扎实训练

本课教学,我始终把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学以中心段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在一次又一次的引读中及时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了

5 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课堂中让学生补充想象母亲甜甜的嗓音还像什么,歌谣里还有什么,猜猜母亲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用一句话把作者对母亲的爱表达出来,模仿改写诗歌文本等,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

3.拓展文本,提升感悟

为了激发学生拥有像作者对母亲那样的爱,我在课堂上补充了《月光母亲》的部分原文。当多媒体课件出示满头白发,额上刻着深深皱纹而又失去记忆的母亲形象时,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师生饱含深情的对比朗读则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歌曲《母亲》的旋律中学生会由此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普天下所有给予他们生命与教育的母亲,想到所有关爱他们的人。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

推荐第2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启蒙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互动交流。

1.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字大家一定都认识。好,看老师写字。

2.(师板书:魏) 认得吗?好,认识的请举手。

3.认识的一起读——

4.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5.(生大胆的猜想)(若无人猜到,师表扬大家都很勇敢,都很聪明,然后告诉他们老师是想告诉他们老师的姓,方便同学们称呼)

6.好,上课。

7.(师生问好)(引导将老师的姓也带上) 8.同学们真精神!

(二)引题、解题。

1.同学们,老师还想写个字让大家认一认,看老师写。(师板书:蒙)

2.认识吗?认识的请举手。

3.真聪明!这可是生字呀!告诉老师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它有几个读音?会区别吗?(相机导出并板书:启蒙)

4.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词吗?猜猜看。(引导说出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关系)对,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完成课题板书)

5.介绍作者: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我们曾经学习过他写的一首诗歌,名字叫——《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他是一位著名的煤矿诗人,经常用诗描写煤矿工人的生

活,在煤矿生活十多年,写出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煤矿短歌》、《煤矿春早》等10部诗集。)

6.一位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许多理由。孙友田就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好,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7.请同学们来一起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月光启蒙

8.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想一想,把你读了课题后想说的话,想提的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聪明!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许多个问题更重要!大家都是小爱迪生!学会提出问题很重要,善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同学们能够提出问题就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课文读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想读吗?

2.提示初读要求:(课件出示:友情提示)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在一些不理解的弄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一会儿让大家来帮助你。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自读文章,思考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初读习得。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课件出示)

启蒙老师 篱笆小院 白布褂子 搂在怀里 时辰 混沌 嫦娥 凤凰 红账子 割荆草 编箔篮 筛大米 (1)指名读。 (2)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质疑解难。

4.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简要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回答出示板书: 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5.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划分段落。

由此可见,课文可以划分为几大段?拿出笔,快速默读课文,用“‖”标出来。

五、赏读课文第一部分。

1.过渡:从刚才交流的情况看,同学们都很能干!会学习!老师高兴。从刚才同学们读书情况看,正确、流利这两级台阶同学们没费力一次性就跨越过去了,有感情这级台阶,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够轻松跨越。有信心吗?

课文很长,由于时间关系,我想这节课咱们就重点来读课文

的第一部分。有意见吗?没有意见,咱们就来读吧!

2.自主练读。先准备准备,一边读一遍品味,看怎样读就把感情给读出来了。

3.赏读。

(1)谁先读?说说看,读这一段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读?(答案是多元的)

(2)学生读课文。

[○夏夜的月光下,母亲在院中搂着孩子,唱起了动听的歌谣,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美妙)美在那儿,妙在何处?夏天的月夜怎么美呢?为什么在你们眼里是“最美的时辰”?

( 夜,静悄悄的。月亮在云中穿行,母亲伴着淡淡的月光给我唱起动听的歌谣,多美啊!)

○听着你们的朗读,看着你们的表情,我看得出你们一个个都被陶醉了,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们如此陶醉吗?(月夜美、歌谣美、嗓音美)

○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如银的月光洒满了小院,真美啊!谁还想读?

○夏夜的月色真美,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出示图片)

○“搂”你体会到什么?(亲热)被妈妈搂过吗?什么感觉呢?(读)(2)想知道妈妈的感觉吗?

(师描述:你们知道吗,当儿子坐在母亲的膝上,母亲用双臂轻轻地搂着他,这时,儿子那透彻的双眸与母亲对望,并且是头靠着头,这时一种多么幸福的感觉啊!我想这就是天伦之乐吧。这种幸福的感觉是不是也让你想起了你和母亲在一起的甜蜜。)(3)别让这种感觉溜走,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芳香的音韵:这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这段文字富有浓郁的诗情,真是太美了。大家也读一读,体会体会,感受那芳香的音韵。(自由读、指名读)

○理解句子: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丰富。[历史上有“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改道”之说。这里的地理条件恶劣,黄河经常决口流经的土地难以生长庄稼。] 你还可以联系歌谣的内容谈谈吗?[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生长)五谷,却长(产生)歌谣。] 歌谣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导学生谈谈对“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理解。 刚才大家都弄不明白母亲唱歌谣给儿子听能给孩子什么启蒙,这就是“混沌”,现在读了这一节是不是和作者一样豁然开朗了? (混沌: 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 一下子就明白了 。) 明白了什么?

母亲唱着歌谣,在不知不觉间培养了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的情感。这就是——启蒙教育,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就是用这样动人的歌谣,为我——引读: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3)请同学们一起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总结谈话。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他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一生爱她;有一种爱,她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的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地爱,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

(五)布置作业

1.我们也爱我们的妈妈,从小到大,我们也读过许许多多的儿歌,请你回忆一下,把你印象最深的几首推荐给大家。

2.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与大家交流。

七、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唱歌谣

月光 讲故事 唱童谣 启蒙

猜谜

嘎什根乡学校 邰敏

推荐第3篇:月光启蒙_教学设计

时间:2015.5.8 授课人:王丽

授课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18.《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的意思

2、品读课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题目是“月光启蒙”,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写谁在月光下给予“我”启蒙?(投课文插图,感受意境)母亲在哪些方面给予“我”启蒙了?(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指板书说:作者回忆童年的夏夜,在院子里听母亲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课文。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板书:打开文学宝库)并讨论: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什么情感?(板书:感激、怀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 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回忆妈妈对自己的爱,此时此刻自己打算为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3、总结:

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感谢母亲的启蒙教育,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吧。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 (总结点明文章主题。)

(五)作业布置: 收集地方歌谣童谣。 板书设计

18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感激怀念

推荐第4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师巡视,相机点拨。)

3、学生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洁,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

(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

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指导读好母亲笑着说一句。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满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下面课堂写话练习:

当我,您,使我;

当我,您,使我;

„„

母亲,您是我的启蒙老师,

母亲,感谢您!

3、生朗诵。

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母亲

唱童谣

启蒙“我”

猜谜语 作业设计: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 )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2、文中有一处“„„”你知道省略了什么吗?请写一写

3、用“﹏﹏”画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 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从这句中的一个“竟”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推荐第5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启蒙”“混沌”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积累描写月景的语言。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抄写纸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叙事散文,生读题。

2.请大家伸出手和我一起写课题。

(注意,启的一撇要撇出去,字才舒展;蒙,是个多音字,里面是两横,下面的撇较多,写的时候注意长短有致,简致匀称),一起来读课题。

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启迪,启发,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因此,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同学们,月光是那样的柔和,再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课前预习你们将课文读了几遍了?

现在请大家打开书,将你感觉难读的地方再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举手示意。

2.出示:褂 俺 颖 落 豁

笆 辰 澡 搂 凤 割 筛 轿 帐

师:课文读顺了吧!我们来看,这是本课绿线格里的生字,你能够不看拼音直呼出来吗?谁来读?

这是本课田字格里的生字。谁来读?相机纠正字音。

这些含有生字的词语,谁来挑战?(真厉害,这么多生字读的是字正腔圆。)

3.篱笆 时辰 洗澡 搂着 凤凰 割荆草 筛大米 坐花轿 红帐子

师:放到词语里请你读。强化轻声。一起读一遍。这些词语中你有哪些词语比较陌生?

(“筛子”离大家平时的生活比较远。以前的筛子是由竹子做成的,圆形,里面有小洞。把大米放在里面筛一下可以去除杂质。所以“筛”这个字是竹字头,下面是个“师”字。)

再仔细看这几个词语,待会儿我们来默写它们。

chen

fèng

shāi

jiào

时(

) (

)凰

)大米

坐花(

师:谁能又对又快又好地将这四个词语写完整?开始动笔。提笔就是练字,注意写字姿势。

师:展示其中一位同学的作业纸,这些字写得对不对?写得美不美?真好,送你一颗五角星。

生字“筛”上下结构,上小下大;“轿”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注意到了穿插,真不错,结构匀称美观。再送你一颗五角星。

咱们看这个“辰”和“凤”是两个半包围结构,笔画最少,要写好可不容易!这个“辰”,这两横。半露半藏;“凤”还有一个小腰呢。咱们一起把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再写一遍,伸出手,跟老师书空,书写“辰”:撇出去,半露、半藏,捺要舒展。“凤”这个字要注意了,腰部略收又靠上,中宫紧凑字稳当。在本子上再写两遍。)

出示:莲花落 混沌

师:这一课还有两个多音字,一生读,齐读。

师:“莲花落”又叫“数来宝”,以前叫花子乞讨时唱的民间曲艺,常用竹板打节拍。

师:“混沌”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以前在《开天辟地》这一课中见过,请你读。(ppt出示: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放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师:在这里“混沌”是什么意思?(古代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状态。)

师:在这篇课文中,用混沌写什么?到文中找出含有“混沌”的句子。(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这里的混沌又是什么意思?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师:糊里糊涂,不明白的样子就叫混沌。在没有词典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也是理解新词的一种方法。母亲让我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师指课题板书,生:启蒙。)

三、理清脉络,朗读歌谣。

1.母亲不识字,又是怎样来启蒙我的呢?请大家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难度大)

谁来说?母亲先是用什么方式来启蒙“我”?你说,老师来写,大家认真看。

生:母亲是用唱歌谣的方式来启蒙我的 师:(板书唱歌谣)接着呢?

(师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师:你真了不起!浏览了一遍课文,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

2.刚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读到歌谣时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了。这篇文章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这些明快、风趣的歌谣、童谣,作者花的笔墨也最多,再来读一读!

出示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指导读:别急,母亲在柔和的月光下,搂着我,深情地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请你再读第一首。 (生读) (师评)多舒缓啊! 母亲在月光下,月亮很明亮,把衣服照得白白的,这其实写得就是他们的生活啊! 请你接着读。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读歌谣不仅仅要读得流畅,还要读出甜甜的感觉,读出那份深情。 师:凤凰在为他们盖楼房,这是母亲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出示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不错,很流畅,来,老师给你打着节奏,再来一遍。——多有趣啊,请你接着读第二首)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这三首童谣很有趣,读的时候,可以拍手打节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3.在那宁静、柔和的月夜,母亲就是这样搂着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那么多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伴着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这些歌谣、故事、童谣、谜语,有赋予我诗情和想象,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飞向了诗歌的王国。这就是母亲赋予我浓浓的爱意,这就是母亲给我的——启蒙。(指板书总结。)

四、关注月景,品味语言。

1.读叙事散文,不仅仅要关注作者描述的事情,还要关注作者描写的景物。文中的开头有这样一句描写景物的句子,认真听老师读两遍,用心记住。(第二遍,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画面。)

2.睁开你的眼睛,谁记住了?谁来说?你真了不起!咱们一起说一遍。

3.这优美的句子值得我们背诵积累,拿笔写下来。注意开头空两格,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4.这位同学写得又快又好,大家看写得对不对?写得美不美?

ppt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暑热散去,星星出齐,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

师:一起读这句话。

师:老师去掉了这个句子中四个重复的“了”,请你再读,大家有什么感觉?

师:从音韵的角度看,再听听,每一句收尾声音往下降,给人什么感觉?

师:几个轻声“了”字一加,多舒缓,多柔和,就像母亲吟唱的歌谣一样!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推敲运用,飞向语言文字的王国!

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母爱

猜谜语

推荐第6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18、月光启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题。

同学们,有一首描写母亲恩情的诗《游子吟》,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背《游子吟》)母亲与儿子之间总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有一位名叫孙友田的诗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后来在诗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都离不开童年时母亲的启蒙,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他写下了《月光启蒙》。(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这篇文章走进他的童年,走进月光下的启蒙。

二、由词深入

师:首先,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的效果,文中有两个多音的生字,你们发现了吗?

(课件出示:莲花落 混沌,指名读词语,提醒“落”“混”读音。) 师:把“混沌”这个词语送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混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懂,迷迷糊糊”的意思。

师:是的。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 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指板书),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师:《月光启蒙》这篇文章挺长,生字比较多,有信心读好吗? 生:有!

师:出示自读题提示。(

1、请大家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月光下,母亲用哪些方式启蒙我的”语句,也可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点滴感受。

(学生自由读课文,个别学生请教老师) 师:谁来说说,母亲用什么方式启蒙我的?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生: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生:民歌民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 (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这就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 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

师:多么美妙的歌谣啊!谁愿意再来吟唱一下这两首歌谣? 师:其他同学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母亲给我唱歌谣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

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搂着“我”坐在草堆上吟唱着歌谣。 师:此刻,我们的眼前一定都有这样一幅美妙的月夜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美不美?

师:是啊,童年的夏夜十分美妙,其实更美的是—— 生:更美的是母亲的歌谣,是在母亲怀里听歌谣的那种感觉。 师:此刻,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母亲那甜美的歌声。 多媒体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这是写母亲嗓音的一段话,谁来读读。 (学生朗读) 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生: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像花的芳香一样充满整个小院。 生:其实不是真正的芳香,而是母亲的嗓音甜美—— 生:作者沉浸,陶醉 其中。

师:你的感悟真好!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一样,突出了这种“音韵”给孩子的心灵感受。 (生点头)

师:我们来推荐班上嗓音最甜美的同学来读这段,好吗? (一女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也带入到那美妙意境了。

师:刚才,我们学习“唱歌谣”部分,同学们抓住了重点词句,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母亲不仅为我唱歌谣还为我唱——(童谣)接下来,我们就要利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 多媒体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bó)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这是文中的三首童谣。谁给大家读一读,好吗? (生读,教师相机正音) 师:同学们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喜欢肯定有你的理由。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很风趣。

生:读起来很押韵。

师:朗朗上口,是吧!要读出童谣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要带着一颗童心来读。

生:还可以配上动作读。

师:是的,还可以拍手读等等。总之,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试试看!

(学生尝试多种形式读童谣)

师:谁给大家展示一下?(一生站起)想展示哪一首?

生:第二首。

(全班打节拍,生趣味读童谣)

师:你瞧,多有意思的童谣啊!正是这些童谣让作者的童年生活更加幽默风趣。

师:民歌民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 当我硬是解不开妈妈的谜语时,妈妈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师:谁能边想象着母亲说这句话的样子边读一读吗? (一女生读,把“笨”字字音拉长,很有感觉) 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

师:咱们也请个男生试试。

(一男生读,感觉比较温柔)

师:你瞧,多么慈爱的感觉啊!你要是长大后成了父亲,对孩子肯定比他妈要来得温柔。(众大笑)

师:还剩下一个“讲故事”部分,谁来 读读相关的句子。

生读——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课件出示: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怎么理解?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生:母亲的样子就像玉石雕像,感觉很美。

生:作者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来形容她的美丽。

师:回答得真好。

师: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指板书)就这样,母亲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母亲到底都把什么伴着月光给了“我”呢? 生:幽默风趣的童谣、故事、歌谣、谜语 师:这些都饱含母亲对孩子的—— 生:爱(板书:爱)

师:母亲用爱为“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我”已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母亲满怀什么样的情感呢?谁来深情地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体会一下。(感激、敬佩之情)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被文中母子情深的场面打动了,一定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请同学们回忆成长历程中母亲对你的付出与关爱,准备在下节课和老师同学交流。

多媒体出示作业:

回忆成长历程中母亲对你的付出与关爱,准备在下节课和老师同学交流。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附板书:

唱歌谣

讲故事

19.月光启蒙

唱童谣

猜谜语

推荐第7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交流,指导把歌谣读正确,读出节奏。

2、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给我唱歌谣,对我进行启蒙的呢?

(出示课文插图。)当母亲唱起歌谣时,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想象。

交流,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谁能把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齐读第一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3、课前我们说到,孙友田老家离你们徐州非常近,谁能用你们徐州方言把这歌谣读一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4、你们想做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唱一唱吗?多媒体播放清唱歌谣的音频。

听了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他的感受的。出示句子: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作者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轻声读,联系上下文说说体会。

点出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作者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写出母亲唱歌谣给人的美妙感受和对孩子的挚爱,我们以后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指导朗读句子。

小结:母亲的歌声是甜美的,是深情的,是充满着爱意的。这芳香的音韵不仅飘在小院,也飘进了我的心里。就这样,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就在这美妙的月夜里,母亲给我送来浓郁的诗情,就在这如水的月光下,母亲用智慧启迪我的想象,就在这动听的歌谣中,母亲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让我受益终身。同学们,作者不仅写母亲给我唱歌谣,还写母亲给我——(唱童谣、讲故事,说谜语。)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多媒体出示作业:

1、阅读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抄写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板书: 月 光 启 蒙

母亲 讲 爱

推荐第8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通州区金乐小学生本课堂五年级语文学教案

2014年 4 月

25日

18、月光启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旧知,了解作者

1、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你还记得这是谁写的哪篇文章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了解孙友田吗?

3、交流并了解孙友田。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回忆母亲的文章——《月光启蒙》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莲花落”。理解“混沌”等词语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

1、提示自读要求 通州区金乐小学生本课堂五年级语文学教案

2014年 4 月

25日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

2、交流主要内容:

(1)学生发言,随机评点:(板书: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2)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3)理解什么是“歌谣”、“童谣”

3、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5~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五、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第一板块 品味歌谣魅力 (大屏幕月夜画面 月光启蒙)

1.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点击课件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师:这首歌谣讲的是他们的生活,母亲用歌谣教会了作者要勤劳,要热爱生活。母亲还唱了三首童谣 (出示童谣)。你喜欢哪一首?学生自由交流谈理由。可引导学生用家乡话说童谣。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童谣句式短小生动.语言简单易懂。童谣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自然活泼,讲究押韵。语言幽默.而且还蕴涵着道理。想象奇特)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通州区金乐小学生本课堂五年级语文学教案

2014年 4 月

25日

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点击课件

教学第二板块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刚才是同学们读歌谣谈感受,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点击课件播放舒伯特的 《小夜曲》。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点击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师:同学们的感受多丰富啊,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生:朗读。师指导: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芳香的音韵了。想想怎么读,才能飘满小院呢? (生读,声音轻柔、甜美)

(2)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不着急,好的词儿,特别的词儿。是需要慢慢去品的。联系刚才的感受,联系母亲那一首首歌谣再想想。

师: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3)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4)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生答)

师: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再读句子。)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用笔圈圈画画是个好的方法。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点击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的“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

师: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 “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

(生齐读句子。) 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通州区金乐小学生本课堂五年级语文学教案

2014年 4 月

25日

7.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点击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读出母亲的圣洁美丽吗? 9.月光下的母亲是那么圣洁,“我”对母亲充满着敬佩之情!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点击课件(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教学第三板块 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点击出示:补充原文片段)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点击出示: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 想起一 想起一 3.学生练笔,交流。

作业

1.课后阅读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 (《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

2.寻找你的月光,写下你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月光,它唤醒了我们懵懂的心灵,让我们从混沌中豁然开朗。让我们用饱蘸真情的笔触表达你的感恩之心吧,因为写作时做好的感恩方式。

教学反思:

推荐第9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下的轻轻吟唱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通州市实验小学(226300) 蒋红艳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月光启蒙》第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以诗情画意的语言记录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以美妙、神奇的童谣伴随作者孙友田度过一个又一个月夜,在歌谣中蕴以人生道理教育作者,对作者的人生道路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课的重点除了贯穿全文的童谣以外,就是通过其他段落中的语言文字感受母亲所给予作者的爱。 全文语言质朴中带着柔美,字里行间渗透着母亲的关爱,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在爱的吟唱中缓缓流淌。

三、【设计理念】

1、古人云:“批文入情”。语文是情感的语文,本课中师生努力追求诗意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触摸语言文字,感悟文本内容,从而构建文化的、和谐的语文课堂。

2、《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读为主,本课中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多种方式读书学习,在品味语言、感情朗读和个性表达中,提高语文素养。

3、教师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努力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和体验,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儿歌童谣、孙友田的其它作品

七、【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了解作品风格。

我们学了《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知道它的作者是(孙友田)。

孙友田是一个从黄河岸边走出来的煤矿工人,又从煤矿工人成长为著名的诗人,有一本权威的诗歌杂志《诗刊》这样评价他和他的作品说:“孙友田有着被亲情点燃的最亮的一颗诗心。他的诗想像奇特而又贴近生活。”

从这个评价中,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初步感知作者作品风格,未成曲调先有情,让学生对孙友田的作品产生兴趣。]

(二)导入新课,理解课题含义。

1、是什么样的亲情点燃了他的诗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月光启蒙》。自读课文,课文哪一段概括写了月光启蒙对我一生影响的?(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教师引读):

月光启蒙就是—— 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设计意图:“文由情生,声由心生”。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理解课文作好了感情铺垫。]

(三)诵读课文,感悟诗意画面。

1、多么富有诗意呀!再读课文,看看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歌谣童谣、故事、猜谜启蒙我)读课文。你喜欢哪些画面? (1)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歌谣童谣)板书。

(2)同学们,在诗人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的歌谣一定不计其数,最喜爱的有哪些?

出示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3)学生一起读。

(4)我们来听听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的?(播放录制的歌谣)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A、把这段话轻声读读。 B、读懂了什么?

C、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2、其实母亲的歌谣里还包含着许多不易觉察的东西,自由读读歌谣,看你能不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作者的一家生活在贫瘠的黄河边,艰辛的付出,换来的还只是“清苦的日子”可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你能体会到歌谣里所包含的东西了吗??

(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觉得日子会越过越好。 ) (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3、就是在这种贫苦的日子里,母亲唱着这样的歌谣,顽强地生活着。这就是对作者生活的启蒙。这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母爱。(板书:生活的启蒙) ( 生再读句子。)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歌谣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歌谣里所包含的东西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6)如果说动听的歌谣里有母亲对儿子深情的吟唱,那么欢快活泼的童谣里就有母亲天性的乐观。

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三首童谣,可以自己拍手读,也可以和同桌击掌读,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方式,也行。

这些童谣,念着有什么感觉?

(有节奏、有趣,很幽默。)

把童谣里的幽默有趣这种味道读出来。

(指名读

男生读)

[设计意图:抓住语言文字细细地品味,让学生走入文本的语境中,调动生活积累,融入自己的情感波澜,感悟母亲美丽、勤劳、聪明、疼我爱我的形象。]

(四)课外链接,感怀母爱深远。

1、不仅给孩子在美丽的月光下唱歌谣童谣,还给他讲故事,猜谜语,月光下的启蒙对孙友田的成长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这是他的散文《黑土地》中的三段文字。

出示《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在集体宿舍里写诗怕影响工友休息,就到门口借着月光或路灯写,衣袋里装一盒龙虎牌万金油,写累了,就用它在太阳穴上抹一抹。

“芦荡里飞出的太阳鸟,/把最苦的歌儿唱得最甜。”

“红的伞,黄的伞,/像春天摇落的花瓣。/绿的伞,蓝的伞,/像秋水漂起的浮莲。

——孙友田《黑土地》) (生自由读。师激情朗读)

2、仔细读读,联系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老师的激情朗读,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似乎在告诉所有的人:我们一生都在受着母亲的恩惠,天下最崇高,最神圣,最无私的爱是母爱。这样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

3、正是母亲的歌谣童谣的滋养,才使孙友田成长为著名的诗人。读读另外两篇文章,你体会到什么?(介绍孙友田亲情三部曲中的其它两部作品)

4、可惜的是,一生爱着孩子的母亲,忽然间便失去了记忆。而且,很快便撒手人寰。那天是1988年1月11日,那三个“1”字就像三支流泪的蜡烛,每一支都和母亲一样,默默地燃尽自己,那时孙友田只有一个愿望:让劳累一生的母亲安静休息吧。

5、此时此刻,面对你仍然健康的母亲,你想说些什么?(感恩是淡淡的爱,爱是深深的感恩。

出示毕淑敏的话: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作业本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含者体温的一枚硬币``````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呀!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学生读。

6、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但母爱会永存,记忆中的歌声会永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孙友田亲情三部曲中的其它两部作品以及对毕淑敏作品的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和作者一起进行情感的共鸣,深化我在月光下思念母亲的情感,然后由此及彼,在歌声中感悟自己的母亲。]

(五)情感延伸,书写亲情感言。

作业: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搜集有关描写母亲的文章进行阅读,或者写写身边的母亲故事,然后把它们装订成咱们班的亲情集,让我们共同守望这份美丽的感情:(生齐读)

母爱是默默的关注 母爱是丝丝的牵挂 母爱是远方的惦记 母爱是无边的思念 母爱是无私的奉献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编辑亲情集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自我评点】

《月光启蒙》这一课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篇引领学生感受母爱,体察母爱的典范之作。我在本课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整个教案设计紧扣“母爱”,以“感受母爱”贯穿全课,从“理解课题含义”、“ 感悟诗意画面”、“ 感怀母爱深远”到最后一个环节“书写亲情感言”,整个教学过程给人一个感觉就是“母爱无言”。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和体验,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

二、研读文本,感受母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课教学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精神实质,完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1. 自由阅读,静心入文。 新课标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自主朗读儿歌、多种方式诵读童谣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是何等重要。

2. 品读文本,体悟形象。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这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本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感悟理解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读风趣的歌谣,让学生读描写母亲的句子,让学生读母亲对我影响的句子。在富有个性的情感朗读中,学生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独特的感受,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学生完全浸润于母爱的情感体验中,对母亲形象的体悟逐渐丰富、完善,一个能说会唱、天资聪颖、勤劳、美丽、爱孩子的母亲形象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3. 感受母爱,水到渠成。

课堂上,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于相互碰撞中形成新资源,扩大个体研读成果。学生在对文本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用一段声情并茂的讲述拨动学生心中的一根弦,让真情回归课堂。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明白“月光启蒙”实则是“爱的启蒙”,可谓“水到渠成”。

四、巧用原文,反哺感悟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有灵魂的教学,丰实学生的精神家园,引发学生的人生感悟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品读完课文后,再将孙友田原作开头那段“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这一段精彩描写引入课堂,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给予学生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将课堂的感情推向高潮。“轻歌细语慈母爱,品苦思甜赤子情。”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由此, 拓展母爱主题,让学生走入了情境:“假如此时此刻,面对你仍然健康的母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用真情表述着自己由衷的感谢,完成了终极教育——感恩教育,感动学生,感动老师,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

整堂课,我始终以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月光启蒙的情境,然后“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人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

推荐第10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庐江县岗湾小学

孙丽

二0一七年三月

18.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认识 “落”“混” 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 “芳香”“混沌”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内涵,感受民歌童谣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内涵,感受民歌童谣的一些特点。

难点:学习抓住重要的语句,领悟文章在表达方面的巧妙,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视频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谈话:同学们,在你们小的时候,妈妈有没有教过你一些儿歌或童谣呢?谁来试试)

(一)图片导入

1.(出示ppt) 师: 图上画的是什么?猜猜她们在干嘛。

师:图中的小男孩就是著名作家孙友田。还记得上学期学过他的诗歌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启蒙”是什么意思?“启”就是打开,“蒙”呢?什么头?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对,它最早指的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有遮盖的意思。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该怎么讲?(打开,使原来遮盖的东西看得见。)

4.质疑:月光怎么能启蒙呢?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

2.ppt出示词语,检查学生掌握情况。(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重点掌握、理解两个多音字组成的词语: “莲花落”、“混沌”。

“莲花落”放在句中,让学生猜一猜,指什么?师补充: “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是一种民间曲艺。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二人演唱,每段常用“莲花落,落莲花”一类词语作托腔或结尾,俗称落子。 “混沌”把它放到句子里去读一读,“豁然开朗”指的是——(一下子明白过来),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么意思?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

3.师:文中是谁,用什么方式,让作者得到了启蒙?用文中的话来回答。4.母亲除了用歌谣“启蒙”,还用什么方式启蒙了“我”?快速浏览课文,画出重点词语,寻找答案。

交流,板书:唱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

5.咱们把课文读薄,用一句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Ppt出示:(

)的夏夜,母亲在(

)下,为我唱(

),讲(

),唱(

),猜(

),使我获得(

)。

(三)享受美妙,体会启蒙。板块一:夏夜之美妙 师:在作者的心中:“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呢? Ppt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1、生自由读。

2、师:读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过渡:“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吗? 板块二:歌谣之美妙 Ppt出示两首歌谣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师指导。(其实,生活中的歌谣,歌者也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要轻要慢,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4.生齐读。

5.同学们读得不错了,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唱一唱?

师: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生闭目,播放歌谣)

6、师:听完,你有什么感觉?用书中的话就是------

7、师:我们知道声音是无形的,作者是怎么来写出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皮肤、耳朵、鼻子)

师: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写法上,就叫做通感。

8、过渡:同学们,这动听的歌谣不仅给作者带来了听觉的享受,还拨动了他的心弦,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明白了许多道理,你们也听出来了吗?

师: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谁打开楼门洗衣裳?白天劳动,晚上还洗衣裳,你觉得母亲怎么样?她唱歌谣给我听,是希望——

师:那第二首呢?母亲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古语说:“凤凰非梧而不栖”,现在还有“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说法。意思是家中有好运,有好兆头。而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

师:这是我和母亲现在的生活吗?他们渴望过这样的生活吗?

9、母亲这么勤劳,为什么生活还这么清苦?

ppt出示第五小节1.2句

师: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改道,曾经黄河就从作者的家乡安徽省北部流过。九曲黄河万里沙,导致黄河故道黄沙沉积,泥土十分贫瘠,自然就长不出丰盛的五谷来。

师: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字,第一个“长”,作什么讲呢?第二个“长”也作生长讲吗?那是什么意思呢?(产生、创作、编、流传)

10、师小结:故乡的土地是贫瘠的,但故乡的人们对那片土地依然充满了热爱。他们用歌谣表达着对故乡的爱。母亲通过歌谣,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勤劳的人,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人······) 板块三:童谣之美妙

师:“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母亲除了给我唱动听的歌谣,还为我唱了——(幽默风趣的童谣)一起来看:

Ppt出示三首童谣

1、自由读童谣(可以拍手,可以跺脚,也可以拍桌子打节奏,觉得怎么畅快就怎么读。

2、指名读

3、这些童谣,读着有什么感觉?(引导内容、韵律方面思考)

4、师归纳:童谣与歌谣不一样,歌谣应是柔和、舒缓的,而童谣却是活泼而明快的。

5、师生打节拍,齐读童谣。

四、小结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小院的景色宁静安详,母亲的歌谣悠扬动听,童谣幽默风趣,还有哪些是让作者念念不忘的?(故事、谜语……还有就是教会我这一切的母亲。)

下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感悟夏夜的美妙,感悟亲情的美好。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唱 歌谣

童谣

母亲

讲 故事

猜 谜语

第11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18、月光启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月光启蒙”。

3、理清课文脉络,懂得母亲启蒙的方式。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月光启蒙”。

2、理清课文脉络,懂得母亲启蒙的方式。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理解课题(2)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老朋友,还认识吗?(板书:孙友田)。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诗歌。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板书:月光启蒙)蒙

注意看中间有两横,上横短,下横长。指名读课题。 齐读课题。月光要柔和一点,再读课题。老师感觉到了。

二、检查预习,通文解词(15)

1、同学们,这篇文章你们预习了吗?有没有信心来闯关。先看生字词(出示词语)。相信你们肯定能把这些词语读好。听好要求,要读准,读响亮,听的同学要听仔细,有错误及时纠正。

(篱笆

时辰

洗澡

搂着

凤凰

花轿

帐子 割荆草

筛大米)

褂子

俺娘

凤凰

莲花落 混沌 割荆草

我们看这个字,出示“澡”,他有很多兄弟姐妹,出示:燥、操、噪、躁,谁来组下词,说说原因。我们再看这两个字“辰”“晨”,谁来为他们找朋友。辰表示某一段时间,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晨表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上面是日字头。

2、我们字词掌握的不错,想不想闯一闯课文关?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听你们读,老师抽查几小节。

3、第1小节,谁先来读?评:你读得很好,读出了月光之美,老师要奖励你,请你点一名同学来读读第5小节。评:注意两个多音字,莲花落

混沌

有几种读音? 出示词语:

“莲花落”:听说过“莲花落”吗?(讲解:“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来读。评:同学们,词语、课文都掌握得很好,看来,充分的预习对我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三、围绕题目 步步加深理解(15)

1、那么,题目中的“启蒙”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先说“启”是什么意思?生:开启、开导、启发。师:那你想想,“蒙”是什么意思?师:打开了,那么,原先遮蔽的东西会怎样?生:看见了。师:对,原来被遮蔽的东西被打开了。这只是字面意思,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启蒙”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句话和哪一段告诉我们“启蒙”的意思。把相关的句子和段落标出来。让学生回答。

出示(1)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什么是“混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童心是纯真的。如同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豁然开朗怎么理解?豁和开都是表示打开,敞开。心里一下敞亮了。我从糊涂到明白,从无知到理解,从蒙蔽到敞亮,这就是启蒙。齐读这句话。那么,启蒙具体在那一段告诉我们了呢?

出示:(2)“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启蒙”就是——(生齐)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启蒙”就是——(生齐)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应该知道是谁了吧?板书:母亲。母亲在月光下给我了启蒙。她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启蒙我的呢?请同学们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仔细默读课文,然后自己概括一下。 (1)发现母亲用哪些方式启蒙我了吗?板书 (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说谜语)

出示:在夏夜的月光下,母亲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方式给了我启蒙。 这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故事、童谣和谜语对于“我”来说是多么重要,但她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课件出示)所以,我会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四、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母亲是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说谜语这些方式启蒙我的。下节课我们再来解决更深的问题: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题目?下面让我们再回归生字。出示生字。

五、生字指导(5)

1、读生字,观察字形

2、说说识记生字的好方法。左右、上下、半包围结构。

3、学生描红,书写,评价。

六、布置作业

1.我们也爱我们的妈妈,从小到大,我们也读过许许多多的儿歌,请你回忆一下,把你印象最深的几首推荐给大家。

2.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下节课与大家交流。

七、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唱歌谣

母亲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第12篇:月光启蒙 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说课稿

张 丽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一直重在培养班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上课听讲效率,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根据《课标》要求、本课教材特点及学生特点,教学中,我运用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我还设计了指名读、默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感悟,以读动情,以情促读,以读启智。

六、教学思路:

根据《课标》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和写作特色(最突出的是本文自始至终贯注着浓郁的母子亲情,真挚感人),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的意思

2、品读课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题目是“月光启蒙”,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写谁在月光下给予“我”启蒙?(投课文插图,感受意境)母亲在哪些方面给予“我”启蒙了?(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指板书说:作者回忆童年的夏夜,在院子里听母亲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课文。

(此导入旨在与上节课学习内容的相互连接,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板书:打开文学宝库)并讨论: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什么情感?(板书:感激、怀念)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

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回忆妈妈对自己的爱,此时此刻自己打算为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这么安排是让学生从现实走进课文,又从课文回到现实。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纯洁的亲情。他们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3、总结: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感谢母亲的启蒙教育,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吧。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 (总结点明文章主题。)

(五)作业布置:收集地方歌谣童谣。

(语文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只有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充分领悟语文学习的必要性和深刻性。本环节设计在于培养学生积累、收集语文信息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18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唱童谣

猜谜语 感激怀念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13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做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联系上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做课题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的作者是——孙友田。你知道吗?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你想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友田的散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指名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词我会读:

出示:篱笆时辰割草莲花落混沌启蒙褂子搂着洗澡

(1)、指名读,评价(2)、齐读(3)、解答什么是“启蒙”

2、思考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三、精读课文:

(一)、14自然段

1、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飞向诗歌的王国。(1)、指名答。

(2)、师引读:最后一段 (3)、指导朗读。

2、出示读书要求一:母亲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指名答,师相机板书:歌谣、神话、谜语。

(二)、熟读歌谣,感知音韵。

1、出示读书要求二:课文一共写了5首歌谣,请你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多读几遍,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学生自由吟诵童谣,品味童谣,理解启蒙。

3、交流感悟: 如:童谣三:

出示: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①指名读;

②教者渲染引导:——(学生齐诵)(赛读、打拍子读等)

4、师小结:是啊,那时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作者这样写道:(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指导理解“长”之意。

四、升华情感:

1、请你写下对母亲的感激。

2、生练笔,师巡视。

3、指名答。

4、师小结(齐读)母亲啊,谢谢您!

四、指导书写:

辰: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有两横,注意起笔收笔,占格位置等。

1、生读帖。

2、师范写。

3、生描红、仿写。

4、评价、反馈。

五、作业设计:

1、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童谣,吟诵给家人听,与他们交流交流。

2、采访长辈或村里老前辈,搜集一些民谣童谣,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歌谣 神话 谜语 母爱如月

阳谷县阿城镇齐店完小王静

第14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启蒙之中浸透了母亲对“我”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的启蒙,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则为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7个生字及其新词。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4.学习抓住重要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在表达方面的朴实与巧妙。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文复印件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读懂“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体会蕴含在启蒙之中的挚爱真情。

第二课时:品读第五自然段和最后一段,了解歌谣、谜语等民间文学对“我”的 滋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联系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切身经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初品课题 1.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2.初品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探究 1.布置学生自读。

2.扫清字音障碍。根据学情,相机解决初读障碍

(相机初步感受课文重点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把握主要内容。 4.引导质疑,梳理问题。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1.布置静读任务。

母亲到底是怎样启蒙“我”的呢?默读课文,动笔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抓住重点词句好好体会,还可以把你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2.互动交流。(以下内容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安排) ▲柔美的月色,温馨的氛围──感受童年夏天月夜的美妙 多媒体出示: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①指名读,学生想象画面,引导抓“永远”、“美妙”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②结合插图,渲染情境,指导朗读。

▲质朴的歌谣,甜美的歌声──感悟母亲带给“我”的美好想往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品读写母亲歌声的语句,并根据课文的描写,指导学生朗读歌谣。 ▲风趣的童谣,轻松的气氛──感谢母亲赐予“我”天真活泼的童年 ①读通读顺童谣。 ②尝试读出童谣的韵味。

▲神奇的故事,圣洁的形象──感怀母亲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 重点引导品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好玩的谜语,爱意的嗔骂──感激母亲给了“我”思维的启迪 重点引导品读: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3.练笔。

多媒体出示:母亲把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梳理小结,提炼主旨。

四、拓展存疑,布置作业 1.梳理问题,再次存疑。 2.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学词复习,重温母爱的温馨

1.指导本课生字词,并借“豁然开朗”等词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2.回顾课文,谈印象最深的画面。

二、补充背景,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1.走进孙友田童年的清苦生活。

师生介绍: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边上,全家就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孙友田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每年春秋两季给大户人家当短工,做些农活;到了冬天,只好跟着他堂哥做叫化子,唱着莲花落沿街乞讨。

2.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歌谣的生长土壤,感受孙友田家乡人民清苦中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引导学生适当交流课前收集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三、诵读积累,表达感激之情 1.品读最后一段。

2.诵读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母亲感激与怀念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体会情感。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

四、再品课题,练笔补白

1.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再次感受作者的行文之妙。 2.补充原文,练笔补白。

长大后,孙友田成了一名煤矿工人,生活也很苦,但他白天干活,晚上坚持学习写作,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着自己对“爱”的理解。

多少年过去了,母亲的那熟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畔,响在孙友田的心中。可是,同学们知道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请看原文的开头:(师深情诵读,配乐《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歌》)

多媒体出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面对着恩重如山的母亲,面对着曾经如此疼爱自己的母亲,面对着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的母亲,面对如今只是也只能对着我傻傻微笑的母亲,作者泪流满面„„此刻,孙友田的内心一定无法平静,那么,他的心底到底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诉说呢?拿出你的笔,展开你的想象,把它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

多媒体出示:

母亲,虽然您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练笔,学生深情诵读。

五、拓展阅读,畅谈感悟

1.学生畅谈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的感受。

2.联系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切身经历。 课文

月光启蒙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第15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天长市城南小学 董秀清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内容,文章以“启蒙”为线索,条理清晰,语言优美,读来耐人寻味。作者通过回忆童年夏日的夜晚,母亲伴着明月星光为他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猜谜语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1、努力追求诗意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触摸语言文字,感悟文本内容,从而构建文化的、和谐的语文课堂。

2、充分与文本对话,多种方式读书学习,在品味语言、感情朗读和个性表达中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童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母亲对孩子的启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民歌童谣,体会母亲对作者的启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竞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正确,(2)、有所思, (3)、会质疑。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时辰、莲花落、聪颖、混沌、箔篮等)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启蒙、黄河故道、莲花落、混沌、豁然开朗等) (3)、质疑问难。

3、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思考

1、思考: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2、汇报交流。

3、熟读母亲唱的民歌民谣、讲的故事、猜的谜语,并体会其中内容。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品味诗情

1、创设夏夜美妙的情境,播放母亲轻轻吟唱的歌谣。

2、学生谈听完歌谣后的体会和感受。

3、品读描写母亲歌声的段落。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教师范读。

(2)、“三月的和风”和“小溪的流水”有什么特点?指导朗读,读出母亲嗓音的特点。

(3)、赏析“芳香的音韵”。

“芳香的音韵”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母亲的歌声是“芳香的”?联系母亲的嗓音特点品读。 (设计意图:美妙的夏夜、动听的歌谣,引领学生走进了温馨、亲切的语文课堂。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情境的创设,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语言提供了桥梁和纽带。)

二、诵读歌谣,了解特点

1、自由读母亲吟唱的其他民歌童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向大家推荐。

2、找出文中形容民歌童谣特点的词语,感知民歌童谣的特点,根据特点诵读。

3、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方式展示其中的一首民歌童谣。

4、了解母亲讲的神话故事,并发挥想象力,补充其他的故事。

5、抓住关键词,读演母子俩猜谜语的情景。

(设计意图:民歌童谣、故事谜语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的大门。通过自主诵读、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表演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民歌童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

三、亲近月光,感悟启蒙

1、默读有关段落,思考母亲会唱歌谣、讲故事的原因。

2、汇报交流。(天资聪颖、家庭熏陶、环境影响)

3、理解“黄河留给家乡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中“长”的不同含义。

4、研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1)、理解“混沌的童心”和“豁然开朗”。

(2)、思考:如果你是月光下的孩子,听着母亲的歌谣,你会明白什么?

5、赏析“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想一尊玉石雕像。” (1)、选择词语形容玉石雕像。

(2)、讨论: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

6、精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翔诗歌的王国。) (1)、自由读,选择有关语句说说:为什么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2)、改用“谢谢您,母亲”的句式说话,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多种方式朗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紧扣“月光”和“启蒙”两个词语,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对文章进行再度开发,让学生深切感悟母亲对作者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四、感恩教育,拓展延伸

1、补充原文资料,教师深情朗读。

2、读写结合:望着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 ,我想起了 ,我想起了 。

3、再次播放母亲吟唱的歌谣,进行感恩教育。

4、作业: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设计意图:补充原文资料,加深理解和体验,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此基础上,进行练笔训练,让学生倾吐所感所思。最后进行的感恩教育,力求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16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 兴隆小学 戚曼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难点: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回答“启蒙”的含义。(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指名回答是谁启蒙谁?

2、回答母亲通过什么方式启蒙作者的。(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歌谣

1、课件出示歌谣,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的不够好时,多找学生读,对于读的好的学生给他掌声鼓励)

2、指名说体会。

(交流:体会到母亲看到劳动成果后的喜悦心情,仿佛看到了晒的白白的衣服)

指名学生带着喜悦的心情读第一首歌谣

3、课件出示第二首歌谣,学生先读,交流感受

(体会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去云南过上幸福的生活)

4、指名带着情感去读第二首歌谣

5、播放录音,听文中母亲是如何申请吟唱的,听完后,谈感受 (母亲唱的非常优美,声音甜美,充满了对孩子的爱)

6、交流作者的感受,重点理解“芳香”二字

(芳香是说花很美很香,这里是说母亲的声音很甜美)

7、学生配乐齐读歌谣,再感受歌谣童谣带给我的体会

(二)学习童谣

1、引读童谣。

(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读童谣,用适当的语气,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童谣带来的乐趣及语言特点)

2、说说童谣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押韵,幽默风趣,给人带来快乐)

3、思考母亲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唱童谣?

(拍手的方式,让学生同桌之间用拍手的方式读童谣)

4、说说自己小时候熟悉的一首歌谣

(老师先说一首,让学生说自己听过的,其他同学跟后读)

5、思考母亲拍着孩子讲童谣,给孩子什么样的感受? (指名回答,交流)

(三)引导学习故事、谜语

1、引导学生说母亲讲的故事,母亲就是用这些故事启迪着我的想象,引出谜语。

2、体会最后母亲笑着说的那句话 (不是真怪,不是真说“我”笨) 体会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

(四)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做题的深刻含义

1、找出文中对于月光的描写。

(指名读,引导学生用美的语气来读一读,深化主题)

2、总结用“月光启蒙”做题的深刻含义。

3、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化主题。

(五)激发情感

1、出示作者在原文中的话,同时出示课件,感悟母亲深深的爱。

2、指名说说如果自己是作者,此时此刻想对母亲说的话。(学生交流)

(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体会自己母亲的爱,然后写下想对母亲说的话。(指名交流)

三、总结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身在何方,身边总有母亲的牵绊,母亲是这个世上最爱我们的人,她的一生都在为我们付出,而我们却不知何时才能回报母亲给我们的一切,但是,我们要理解母亲,要少让母亲操心,最后,让我们一起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妈妈,我爱您。

四、作业

写下你想对母亲说的话 板书设计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启蒙

唱童谣

猜谜语

第17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嘉峰小学

李静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趣质疑

1、同学们,孙友田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为作者 “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作者一生。

二、研读课文1-5自然段

1、童年的夏夜怎么美呢?

(1)请到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2)指名读;

(3)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如银的月光洒满了小院,真美啊!谁还想读?

2、这歌谣到底怎样动听,文中哪一段描写母亲声音甜美?。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读了这段话,你觉得母亲的歌声有什么特点? a、歌声很轻

b、歌声很甜、很美

4、芳香的音韵是什么意思?(诗人听着母亲吟唱就像闻到花儿的芳香一样舒服,是一种全身心的享受)

美妙而宁静的月夜,甜美而深情的歌声,多么富有诗意,咱们班哪位同学的嗓音很甜美,请她给咱们读一读。(你的朗读让我们的教室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5、朗读两首歌谣

母亲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你们想读一读这些歌谣吗? (1)指名读

(2)谁来说说他读的怎么样?

(3)这两首歌谣都与月亮有关,第一首写月亮出来时洗衣裳,可见母亲?(母亲爱劳动)从第二首歌谣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她向往美好的生活。)预习课文时,有同学问我,母亲唱歌谣给孩子听,能给孩子什么启蒙呢?

(4)读读这句话,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想作者从母亲的歌谣中明白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母亲在美妙的月色下唱的歌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这就是——启蒙教育,(板书:启蒙)

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就是用这样动人的歌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三、研读课文6-13自然段

1、母亲唱歌谣使孩子受到情感熏陶,那么她讲故事又给孩子什么启蒙呢?

(1)看看第四自然段开头部分,母亲都讲了哪些故事呢?

(2)母亲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呢?(盘古开天辟地、八仙过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吴刚伐桂„„)

这也就是故事给我的启蒙。她既激发了我的想象,又让我懂得要爱什么、恨什么,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母亲用这些故事,滋润着我的心田,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讲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为我——引读: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2、夜渐渐深了,不知不觉明月已至中天

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A、此时在作者的眼里,母亲像什么呢?“玉石雕像”你看过吗?(很美,很纯洁,很高雅)

B、作者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因为,月光衬托下的母亲刚刚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作者眼她是那样的美丽、圣洁。)

C、那你觉得母亲美吗?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3、听,美丽勤劳的母亲又在给孩子唱童谣了!

(1)自由读一读7——9自然段,你觉得这些童谣有什么特点呢? (充满童趣、幽默、风趣、明快、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种童谣如果我们合着节拍来读,你会觉得更有趣,我们一起来边打节拍边唱童谣。

第一首:女生读;第二首:男生读;第三首:集体读。

正是这些幽默风趣的童谣让作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使我——引读: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4、听着这幽默风趣的童谣,孩子还会有睡意吗?他们又玩起了猜谜语。

(1)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注意母亲的话要读出什么语气?(和蔼、慈爱)

(2)说说从母亲说谜语中我得到了什么启蒙?

小结:每个夏夜,我都沉醉在母亲动听的歌谣、幽默的童谣、美丽的神话和有趣的谜语中,渐渐进入梦乡。母亲最初就是凭借这些民歌民谣表达了她对儿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作者受到了最初的启蒙,使他爱上了生活,爱上了文学,正是这种爱,照亮了作者一生的道路。

四、再读结尾,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已经消失在记忆的长河中,可是这一幕却宛如昨天。当作者再次回到乡下看望自己的母亲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这是母亲现在的照片,这是原文的开头,

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此时此刻,看着母亲木然的神情,想起母亲给我的最初的启蒙,作者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诗人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千言万语难以言表,作者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母亲。(板书:感谢)

2、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无比感激之情齐读课文结尾部分。(齐读)

4、其实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和关爱,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让我们一齐来感谢天下所有的母亲,齐读:母亲啊!感谢您!

第18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修改稿)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再轻柔些,展现月夜的美好,宁静。

二、紧扣“启蒙”,回环品读

(一)吟唱民谣

1、玉石雕像般的母亲为什么是我的启蒙老师?在美妙的月夜里,母亲到底为我做了哪些事?(板书:唱民谣民谣、讲神话故事、猜谜语)

2、上节课作者告诉我们:母亲能唱故乡所有的歌谣,母亲也为我吟唱过无数的歌谣,四十年后有这么两首歌谣总是萦绕在我耳旁,不曾忘怀,谁来读一读歌谣;(课件出示:歌谣)

3、你读得很美,那母亲吟唱的美吗?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一生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4、你认为美在哪?(点击:甜甜的,轻轻的,深情)

5、想听吗?听——(慢),篱笆小院里传来了母亲的歌谣!(播放民谣音画)

6、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好甜,好柔)

(出示段落)是啊!母亲就是这样甜甜、轻轻地为我吟唱,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提示:甜甜、深情、轻轻)(你再读,谁再来读一读)

7、啊,母亲用轻轻的、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如此深情,以致让我产生了幻觉,觉得这声音就像——生接读:三月的和风,像——生接读: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生接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读着这段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院里明明飘满的是母亲的声音,为什么作者说成是“芳香的音韵”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作者说,母亲的声音像——

(点击:三月的和风)三月的和风就是春风,同学们,你们想想啊,当三月的和风吹过,大地会迎来怎样美丽的景色啊?(引导生想象:花、草、鸟„„三月春风会吹红桃花,吹黄迎春花,吹绿了草儿,大地到处花红柳绿,芳香四溢)

你们想象得真美!母亲的吟唱就像这三月的和风,吹开了花红柳绿,到处是春意盎然,让我们闻到了浓郁的——(点击)芳香

谁能读出这两个词的味道?太香了,让我们将这浓郁的芳香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吧! (2)啊,芳香的气息真让人陶醉!那母亲的吟唱又像小溪的流水(点击),小溪的流水声是怎样的?(叮叮咚咚„„) 母亲的歌谣就像这小溪的流水,充满了清脆,婉转,动听的

——(点击)音韵!

7、同学们,母亲吟唱歌谣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其实,母亲吟唱歌谣还有含义呢,现在谁能模仿母亲的声音甜甜地来诵读这两首歌谣?(再次出示歌谣)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母亲通过歌谣想告诉我什么呢? (要勤劳的母亲,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二)吟唱童谣

(指着板书)

1、啊!这就是母亲的歌谣给我的启蒙,启迪着我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那她唱的那些幽默风趣的童谣,又将为我带来什么呢?

出示:童谣“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师范读,拍着手边读)

呵呵,童谣除了可以像老师一样拍手打节奏外,还可以找个好朋友玩对拍,跟同桌一起来试试吧,来读第二首,齐: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我们还可以一边表演一边读哟,一起来吧:“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我看得出来你们很喜欢这些童谣,对吧?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呢?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王国。

3、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一起来读一读,齐:

(三)讲民间故事3

1、天资聪颖的母亲给予我的不只是民歌民谣,(指名读)谁来读

出示: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出示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母亲给我讲故事的月夜,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们注意到图中母亲和我的表情了吗?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2、师:你听到母亲在讲什么故事?(再次出示句子)仅仅是这两个故事吗?你怎么知道?(生:文中有省略号,说明不只这两个故事)

3、师:省略号中又藏着哪些故事呢?

4、听着听着,此时你仰望星空,在这高深莫测的夜空中看到什么?(生尽情说)

5、夜空变得如此的热闹,你惊喜吗?(出示话)这段话中哪个字看出了作者与和你一样的惊喜?

(点击:竟)竟是什么意思?居然,竟然,没想到。,

6、我没有想到什么?多么令人惊喜呀,你来读读这句话! (我听出了你的惊喜。谁能读得更惊喜些吗?谁还愿意读?)

7、师:是什么让高深莫测的夜空变成了神话的世界?

8、师:(指板书)太了不起了,母亲!您讲的故事不仅给我带来惊喜,还启迪我的想象,让我浮想联翩。来!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惊喜吧!出示句子

(四)猜谜语

1、在这如水的月光下,我们还听到了这对母子的一段有趣的猜谜对话呢!

(师生互动,分角色朗读“猜谜语“)我来当母亲,谁来当孩子?其他同学来读一下旁白。

2、猜谜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慈爱,智慧,富有才华)

3、(指板书)其实母亲让我猜谜语也是要启迪我的想象和智慧啊!

4、啊!如水的月光下,童年的我,有了这样一位拥有智慧与才华的母亲相伴,怎能不充满着无尽的幻想和快乐呢?所以尽管母亲不识字,我依然深情赞颂到:生读——

(课件出示)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三、深情倾述,升华情感

1、这就是我的母亲,这就是勤劳、智慧的母亲,在我还是混沌无知时,是她用民歌民谣,神话故事、谜语,为我打开文学之门,让我爱上了文学,成为一代诗人,否则现在我也只能是一名平凡的人了。所以想起这些,作者饱含深情说到——

(出示:文章最后一段,一生读,让我们记住母亲的恩情吧!来,拿起书本,我们再来深请读读(第1句、

1、2组读,第2句第3组读,以下类推)

2、四十年后,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想亲手送给这位天资聪颖的母亲时——,

(出示课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A、出示练习:

孩子们,虽然母亲已经忘记了一切,但是

一想到母亲,我就会想到 ; (同学们,静静地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3、现在你们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将母亲给予他的启蒙叫做《月光启蒙》吗?

是啊,在作者心里,皎洁的月光就像那慈祥的母亲,高贵的母亲就像那纯洁的月光,童年的一幕幕美好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定格在那个美妙的月光中,因此这份启蒙被称为——(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4、月光启蒙,我将终生难忘,感恩母亲!感恩永远!孩子们,就让我们深情地向母亲表达我们永远的谢意吧!

感谢您,母亲!(指名开头) 您虽然不识字, 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感谢您,母亲!(全体女生) 是您用一双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感谢您,母亲!(全体男生) 您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谢您,母亲!(全体学生) 您在月光下唱的那些

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

感谢您,母亲!

6、播放:《天之大》 孩子们,有首歌就唱出了这月光之下的母爱,老师很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就是《天之大》

师: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啦,妈妈,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孩子们,其实我们的母亲与作者的母亲是一样的,她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的孩子,她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的心,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孩子这一生最初的,最宝贵的启蒙!让我们代表作者大声地对母亲说一声——感谢您,母亲! 让我们也对自己的母亲道一句——感谢你,母亲!

课即将结束,但爱与感恩将延绵不断!回去后,请认真读一读冰心奶奶的文章:《往事》、《红莲》;写一篇关于母爱的读后感。(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深刻的感想) 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唱民歌民谣

母亲 讲神话故事

启蒙老师

第19篇:18.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18.月光启蒙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启蒙”的含义。

4.通过朗读,体味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5.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难点

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的意蕴感情,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 轻声读。

B 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

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母子之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学生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洁,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6)是啊!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

(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 (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候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满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课堂写话练习: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母亲 唱童谣 启蒙“我”

猜谜语

教学反思

第20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文档

《月光启蒙》

第二课时

路美邑小学 槐 屏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2.了解母亲的特点,感知母亲启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煤矿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2.(屏幕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勾起你怎样的回忆?交流齐读

3.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孙友田童年的夏夜又是如何美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去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二、精读课文

1.(显示画面:月色中,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

教师范读第一小节(显示第一小节内容)

这就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在夏夜淡淡的月色中,篱笆小院就是如此温馨,如此美妙,(显示填空)而的情景(学生说,教师板书),更是令作者难忘。

2.指导朗读体会唱歌谣

自由读书上的几则歌谣。(显示歌谣)

(1)指名朗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学生读歌谣。

(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

(3)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

a、母亲很勤劳

b、向往美好生活

3.妈妈白天非常劳累,但还要在月色下给孩子唱歌、说明什么?

(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

她希望什么?

(希望孩子们热爱生活)

能体会吗?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歌谣、莲花落等民间艺术。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它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二人演唱,每段常用“莲花落、落莲花”一类语句作托腔或结尾。俗称落子。

总结: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深深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我”,在她的歌谣声中,我开始懂得要爱什么?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4.慈祥的母亲,唱完歌谣讲故事,她让我陶醉在月色里,陶醉在故事里,想象的翅膀也越飞越远,而此时,母亲讲完故事,又开始唱那风趣幽默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

(1)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童谣歌谣,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最记得。

(2)母亲的谜语我解得开吗?这时,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如果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在这浓浓的月色里,你享受着夜的宁静与清幽,享受着这如水的月光,月亮吐洒着它的清辉,洒在我们的篱笆小院上,也洒在妈妈的身上,我们就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她那甜甜的歌声,引人遐想的神话故事,风趣幽默的童谣,启发思考的谜语,这该是多么美妙的夏夜啊!

5.上学期,我们就学过孙友田的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对,现在的他已经是颇有名望的诗人、作家,此时再回想当年的情形,再细细地回味回味,母亲到底给了他哪些启蒙?仅仅就是(指板书)这童谣歌谣,故事和谜语吗?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么有才华的大诗人、作家却说母亲,这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什么?(学生答,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自由读这段话。

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了课文,当我看到这位在月光下不顾劳累给孩子唱着歌谣的母亲,我从心底里被感动了。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好吗?

师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因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是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是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目:月光下,母亲给了我启蒙教育。点明中心:感谢、怀念母亲。)现在你知道文章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了吧。

三、感情升华

1.正因为这月光下的启蒙教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启蒙》为题,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板书)通过此文在告诉我们:虽然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虽然我的生活贫穷而清苦,但我的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虽然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1)勤劳的母亲、聪明的母亲你能联系课文说吗?(学生读课文)

(2)善于和孩子沟通的母亲;非常爱自己孩子的母亲;这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

3.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令作者骄傲、自豪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时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感动。(出示原文,师读)

《往事如歌----月光母亲》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

„„„„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4.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

而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点出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四、真情流露

1.同学们,母亲给了作者无私的爱,回想起母亲,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他认为“是母亲为我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所以他特别感激母亲。

感谢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感谢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感谢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了你哪些帮助?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写下来。放学后就去对你的妈妈说或者将你写的给妈妈看。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doc》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