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学设计

2020-07-17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北师大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过程方法目标:

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是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四、设计理念:

1、从有趣的问题情景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进行操作、思考归纳和互相讨论,使规律、符号感得到成为学生研究的必然结果,使学生从中体味到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此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探索勇气。

五、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理论,发挥教师引导探索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以信息反馈为主线,把自学研讨贯穿始终。通过举例——观察——验证——归纳,使学生不仅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通过游戏,创设情景,使学生了解字母在生活中的运用。屏幕显示一组扑克牌,让学生找

1、

11、

12、13,根据学生的回答从而引出字母,告诉学生字母可以表示数。

引导: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扑克牌的字母可以表示什么?反过来说,数字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那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数?怎样用字母表示数?你们清楚吗?这节课,李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以学生熟悉的扑克牌游戏为情景,让学生体会用字母可以表示固定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学为主,领悟新知。

1、句子接龙,初步认知。

由“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让学生接着说。

提问:这里讲述了什么?再往下说能说完吗?那怎么办?

引出:如果用n表示青蛙的只数,那么n只青蛙多少张嘴呢?(学生自由说)

所以我们可以说“n只青蛙 n 张嘴。”这样说起来也就简单多了。

(以儿歌设疑作为教学的开始,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出问题,感悟新知:

屏幕演示:淘气的妈妈比淘气大26岁,让学生完成下表:

淘气的年龄/岁

妈妈的年龄/岁

1 2 3 „„

a 1+26 2+26 3+26 „„

a+26

引导:能否用一个式子概括出同学们的所有算式?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填表后回答:如果淘气年龄为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呢?(板书:a+26)

归纳:在这种含有字母的式子中a表示淘气的岁数,26是妈妈比淘气大的岁数,所以a+26表示妈妈的岁数是a+26岁,同时可以表示妈妈比淘气大26岁这个数量关系。

延伸:李老师比同学们大14岁,当老师b岁时,请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自己的岁数。(板书:b-14)

(让学生经历操作和思考,表达和交流等过程,运用学生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理解用字母在探究数学规律过程中的作用。)

3、数数猜猜,发现规律。

(1)屏幕演示,摆出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1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3根)那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请算一算。摆a个呢?

2×3=6(根)

10×3=30(根)

(3)归纳演示:

三角形个数

小棒根数

1 2 3 „„

a 1×

32×3

3×3

„„

a×3

(4)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①数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写为“点”或者省略不写;

②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

(5)实践:小小审判官。(判断下列各式的写法是否正确)

a×0.8写作a0.8 (

) (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

5×6写作56 (

)(数与数相乘时,乘号不能省略不写。)

a+2写作2a (

)(数与数相加时,加号不能省略不写。)

a×b写作ab (

) (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小结:数字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间的的乘号才能省略,其他的运算符号都不能省略。

(6)小结: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之后,有些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看上去更加简明易记。

(让学生经历操作和思考,表达和交流等过程,运用学生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再续游戏:你能用一句话结束 这首儿歌吗?(小组交流活动)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小结:这里的字母n是什么意思呢?它表示青蛙只数。它不仅表示了数,而且表示

了青蛙的只数n与它的嘴的数目n,眼睛的数目2n,以及腿的数目4n之间的数

量关系。

2、填表:

1只手有5个手指,

2只手有10个手指,

n只手有

个手指。

我们每76年才见到一次的哈雷彗星,在公元s年出现后,再一次出现将是公元

年。

3、归纳公式:既然用字母表示数有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为什么不将以前学过的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呢?介绍:图形中用“a表示边长(或长),b表示宽,h表示高,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

a.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板演,总结公式。

b. 通过归纳公式,再比较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清楚直观,简明易记)

4、探讨我们还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让学生课后用字母表示出来,并制作成卡片。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体验用字母表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的简明性和一般性,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发现中比较,在抽象中归纳。)

(四)梳理概括,归纳总结。

1、学生交流总结:本节可学到了什么?并通过小淘气的口吻帮助学生总结,加深理解。告诉大家像小淘气一样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2、赠言:近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决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他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通过总结,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赠言,一是对学生学业相勉,二是拓展字母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操作和思考,表达和交流等过程,运用学生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再续游戏:你能用一句话结束 这首儿歌吗?(小组交流活动)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小结:这里的字母n是什么意思呢?它表示青蛙只数。它不仅表示了数,而且表示

了青蛙的只数n与它的嘴的数目n,眼睛的数目2n,以及腿的数目4n之间的数

量关系。

2、填表:

1只手有5个手指,

2只手有10个手指,

n只手有

个手指。

我们每76年才见到一次的哈雷彗星,在公元s年出现后,再一次出现将是公元

年。

3、归纳公式:既然用字母表示数有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为什么不将以前学过的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呢?介绍:图形中用“a表示边长(或长),b表示宽,h表示高,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

a.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板演,总结公式。

b. 通过归纳公式,再比较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清楚直观,简明易记)

4、探讨我们还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让学生课后用字母表示出来,并制作成卡片。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体验用字母表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的简明性和一般性,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发现中比较,在抽象中归纳。)

(四)梳理概括,归纳总结。

1、学生交流总结:本节可学到了什么?并通过小淘气的口吻帮助学生总结,加深理解。告诉大家像小淘气一样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2、赠言:近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决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他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通过总结,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赠言,一是对学生学业相勉,二是拓展字母表示的意义。)

推荐第2篇:方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方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 第88-8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意义,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1.利用跷跷板体验平衡

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吧?(玩过)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简易的跷跷板(展示图)

假如请liu坐在左边,请xie坐在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Liu重,跷跷板liu那头朝下。)那这样好不好玩啊?(不好玩)为什么?(因为liu的重量比xie的重量重,两边不平衡。)

师:那要怎样才好玩啊?(要两个质量差不多的人一起玩才好玩) 师:就是两边的重量要相等,跷跷板才会平衡,对不对?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在游戏中也有数学知识。通过玩跷跷板可以比较轻重。你们真棒 师:那如果我们让liting坐在左边,让yingxue坐在右边,这时候跷跷板平衡了,说明了什么呀?(说明liting和yingxue一样重)

师:你能用数学语言叙述一下吗?(liting的体重=yingxue的体重)

2、通过天平感受等量关系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谁呢?(天平)

师:在天平上有根指针,看到了没有?这根指针的作用可大了,有人知道吗?(当指针指着中间的时候,天平是平衡的。)这说明什么呢?(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成是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 呢?(是)

师:真聪明!你能开动脑筋想想,如果用你学过的一个数学符号表示这种情况,你会用什么呢?(等于号)

二、共同探究新知,发现体会方程

(一)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方程

师:这是一个简易天平,请看屏幕。这时候天平的状态是(平衡的)。刚刚我们说,天平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

师:是的,那如果给这些砝码标出它的质量,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还能怎么说?

(左边的1个40克的砝码?+ 1个20克的砝码=右边的一个60克的砝码) 师:左边的两个砝码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说?(40+20)那总的是?(40+20=60) 师:是不是也是表示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啊?(板书40+20=60)我们在表示的过程中,从左边含有物体的质量=右边含有物体的质量,到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有什么感觉呢?越来越…简洁了。但是却又都能表示出左右两边的相等关系。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天平游戏,再来写出一个相等关系。现在我们每个同学都是一个天平,这边是左盘,这边是右盘。

首先往左盘放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候,天平怎么样啦?(往左边斜了) 再往右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这时候,天平怎么样啦?(往右边斜了)

再往左盘放一个30克的砝码,最后再往右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这时候该怎么样啦?(平衡了)

师:是的,最后平衡了,现在我们通过大屏幕来看看这个天平,左边一个10克一个30克,右边两个20克,现在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想一下,这时候我们能用什么式子表示呢?有一种是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那还可以是什么式子呢?(10+30=20+20)你们同意吗?(板书10+30=20+20)

师:10+30表示的是?(左边盘里的砝码的质量)20+20表示的是?(右边盘里的砝码的质量)

那我能够写成40=40吗?(可以)

写成40=40也是一样的吗?(是)也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对吧? 但是我说40,你知道是一个砝码两个砝码还是三个四个吗? 那你觉得40好呢?还是10和30好呢?

如果用一个40你知不知道这里是两个砝码?而且知不知道它是10克的和30克的? 用40能够表示出图上左盘的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吗? 同样的,右边能不能换成40?不能。

这两边虽然都是40,但是它具体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左边的质量是10克+30克,右边的质量是20克+20克。

1、学习樱桃图

师:有一个天平,它不是平衡的,让你在天平上放你喜欢的东西,使天平平衡,你会怎么放?(在天平左边放10克的东西,使天平平衡)

师:真不错!老师现在给天平左边放了一颗樱桃,天平怎么样了。(平衡了)你能用数学语言叙述一下吗?(天平左边的樱桃和5克砝码的质量=右边10克砝码的质量)(5g+一个樱桃的质量=10g)

师:大家都很准确,都找出了这里的相等关系。樱桃的质量不知道,没告诉我们,我们把这样的数量叫做未知数。如果让你用一个你喜欢的字母表示樱桃的质量,你会用什么呢?(X、Y、Z……)是的,这些都可以,都能表示一个未知数,表示这个樱桃的质量。

师:用了喜欢的字母以后,你能看出天平左边用什么式子表示呢?(5+x) 师:右边是什么呢?(10)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东西一样重)

师:你能列出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吗?(5+x=10)

(板书5+x=10)

师:我们刚才写了几个这样的式子,它们都表示的是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我们就把这样的式子叫作等式。什么是等式呢?表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式子,我们就叫作等式。 师:那这几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呢?它们左边和右边的质量都相等。那这个式子为什么要有一个x呢?前面为什么没有呢?奇怪了,不是都是等式吗?是因为在这个情景中,有一个数量我们不知道,有了未知数我们用x表示。这上面都是已知数量,所以。。。 2.出示月饼图

师: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去年中秋节的时候,老师在一个商店里边买了一些月饼,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4个月饼的质量等于380克)那这里有没有一个像前面那样的相等关系呢?(每个月饼的质量×4=380g) 师:我们求出四块月饼一共是380克,除了知道块数是4块外,还需要一个什么信息?(一块月饼的质量)

师:真棒!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个月饼的质量,同学们能写出一个等式来吗?(4y=380) 师:当字母与数字相乘时,可以省略乘号,数字放到字母前边。 3.出示水壶图

师:愿意跟老师一起向高难度挑战吗?

师:老师在生活中搜集了一幅复杂的图片,看看,东西挺多的,有一个能装2000毫升水的水壶,有一个能装200毫升水的杯子,有两个热水瓶,它们的盛水量之间还有这样的关系: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热水瓶和一个杯子。你发现这里面的相等的关系了吗?请同桌互相说一说,把你找到的相等的关系在纸上写出来。(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一个水杯的盛水量=一个水壶的盛水量) 师:你能说出这里边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

(已知:一个能装2000毫升水的水壶,一个能装200毫升水的水杯) (未知:热水瓶的盛水量)

师:要是让你用一个字母Z表示一个热水瓶的盛水量,你能根据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写出等式来吗?试一试,在纸上写一写。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等式是什么?(2Z+200=2000) 师: z在数学里为了和2相区分,书写时一般要在中间加一点。

师:你还能用不同的字母说出等式吗?((2000-200)/2=z) (2000-2z=200说出相等关系)(2000-200=2z说出相等关系)

(二)经过抽象总结,认识方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相等关系列出了这么多等式,请你认真观察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同桌讨论下(都有未知数,都有相等关系,都是等式,都有等号)这些等式都一样吗?(不一样,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它们都是等式,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板书:方程)说说,什么是方程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师:开卷有益: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有一组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记载。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意识到了,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师:那到底是怎么列方程呢?我们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找出相等关系;第二步:找出未知数量;第三步:列出方程。

三、通过多样练习,理解方程

师:刚才同学们紧紧抓住天平两边平衡的原理学会了列等量关系式,通过这些关系式还认识了方程,真了不起!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发现、理解、体验的过程。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去闯一闯智慧屋吗?那我们来看看第一关:火眼金睛。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师:同学们真棒!找得真快!说得真好!那我们接着来闯第二关:我是小法官。想一想,下面两句话对吗? 师:那还有没有信心继续第三关呢?那好,第三关是看图列方程。

四、总结课堂,巩固方程

同学们回忆一下本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你掌握的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推荐第3篇:北师大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厢黄旗小学王丽

教学内容: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67—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摆一摆”、“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组角、活动角。

学具准备:三角板和长方形、三角形纸片、塑料小棒、做活动角的硬塑料片。

教学过程:

一、创情引题,初步感知。

课件显示:美丽的树林里有一座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构成的小屋。小兔们正在乔迁新居。

师:小朋友们,兔子家的小屋漂亮吗?谁能在小兔的新房上,找到我们学过的图形吗?学生回答后,电脑逐步抽拉出小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其实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一种新的图形,请看大屏幕(电脑演示)像这样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自然生成

(一)欣赏生活中的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课件分别显示:剪刀上面的角、钟表上面的角、红领巾上面的角。

(二)体验角的特征

1、摆角

师: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两根小棒摆出一个角。

学生摆完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边摆边说出是如何摆的。

2、摸角

师:刚才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了一个角,另外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带有角的物品,请同学们玩一玩这些角,你来摸一摸会有什么感觉?从中能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先摸角,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尖尖的、直直的)

3、认识角

师:我们把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叫做角的两条边。(师在一个角上标出)同时教学角的写法和读法。

4、判断下面各图是不是角。

5、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除了这些角之外,你还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到过角呢?现在就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找一找、说一说、看一看哪个小组找得准,找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寻找身边和周围物体上的角。)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成一个活动角。

(2)让每一个学生活动手中的角,发现有什么特点?(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发现活动角可大可小。

(3)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全班讨论交流发现活动角的特点:(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2、比一比(老师出示自制学具)

(1)出示一组可以直接判断大小的一组角。

(2)出示一组比较接近的一组角,让学生判断讨论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

(3)比较两个边长不一样,但大小一样的角,从而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练一练

课件出示几组角进行比较大小。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一填。

(1)一个角有(

)个顶点(

)条边。

(2)角的两边(

)越大,角越大,与 (

)的长短无关。

2、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3、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几个角?

4、巩固新知,出示角的歌谣。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

要看张口不看边。

六:板书设计:

边 ╱

角的各部分名称:角:

顶点

————

推荐第4篇:北师大《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内容:鸡兔同笼问题(课本第95—96页的教学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举法、作图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假设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2)师:你们愿意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教给你们方法你们做?

好,那就请你们小组合作交流,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一比,看看那个组想出的办法多,方法巧。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汇报时,师生、生生质疑,评价)

A、师:谁愿意展示你的方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先假设有8只鸡,0只兔子,腿就有16条。腿太少,然后又假设有7只鸡,1只兔子,腿还是太少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3只鸡,5只兔子。

师:学生说出“7只鸡,1只兔子”,问“怎样计算出的腿数?”7×2+1×4=14+4=18 问“结果就是3只鸡,5只兔子吗?怎样可以知道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是的,可以用算式来验证:3×2+5×4=6+20=26(条) 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能再讲讲吗?

师:追问“有些同学在填表时写出的腿数特别快,让我们采访一下有什么秘诀?” (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反之依然,所以列表列得特别快。)

师:“像你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也称为“枚举法”

师:他们是先考虑鸡,还可以怎样列表呢?假设有8只兔,0只鸡,又假设有7只兔,1只鸡,„„这样做和刚才的道理一样,也是可以的!

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吗?

小组3:从中间确定。如果没有教师介绍。受到这些同学的启发,我是这样做的:假设鸡兔各有4只, 4×4+4×2=24,少了。就增加兔子只数,减少鸡的只数。5只兔子,3只鸡。5×4+3×2=26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B、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2)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8个头,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安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问: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C、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还有什么方法吗? (3)假设法。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演示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并演示。

师:实际上,你们刚才的这些方法都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你们知道是什么思想么? 师:真好,你们发现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假设思想。如果我们学会了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啊,那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很多问题,是不是啊。

(4)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5、另辟蹊径、发散思考、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发现课本上的假设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现在大家换一种假设法来思考。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生:是什么样的假设法,让我们先睹为快!(几个学生已经有些迫不及待。) 师:是这样的,如果让每只兔子都立起两条腿,这时,鸡和兔的脚数是相等的,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师:4人小组,进行讨论。

生:每个头有两条腿,20个头是40条腿。(54-40)少了14条腿,正好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14除以2等于7。.生:鸡的只数为:20-7 = 13(只)。 师:还有别的做法吗?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讨论。不一会儿,学生也找到一种解题的办法。 生:老师,这样解答可不可以? 师:怎样解答?

生:把每只鸡的翅膀看成是两条腿。这样每只头对应的是4条腿。共有80条腿,多出26条腿,多出的是13只鸡的腿,那么,兔的只数也可以求出来。

师: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

(这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发挥的非常到位。老师上的很轻松,学生的感觉非常愉快。我感觉这就是有效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6、再次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课堂延伸。

1、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如:龟和鹤共有6个头,一共有16条腿。龟和鹤各有几只?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

2、学生乒乓球比赛,有8个球桌在进行单打、双打比赛,一共有22人正在比赛。单打的球桌有几张?双打的球桌有几张?

3、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邮票共花5元,分别买了多少张?

4、现有2元和5元的纸币共10张,一共38元,你知道2元和5元的纸币各有多少吗?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五、作业布置。

推荐第5篇:北师大版《拔萝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拔萝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退位)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热 爱劳动、热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

教学用具: 挂图、计数器、国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谣导入

1.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幼儿园时学过的有关“小白兔”的儿歌吗?我们共同来回忆。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小白兔爱吃萝卜,它的哥哥小黑兔也爱吃,不信你们瞧!(课件出示白兔、黑兔图) 2、师:白兔黑兔可真勤劳,看他们拔萝卜多来劲啊! 板书:拔萝卜

师:请学生为白兔配音:我拔了23个萝卜。 黑兔配音:我拔了36个萝卜。

师:听了兔子的话,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36+23=59(个) 白兔比黑兔少拔多少个萝卜? 黑兔比白兔多巴多少个萝卜? 36-23=13(个)

师:他们的计算是正确的,但计算结果对不对呢?我们来用计数器验证一下吧! 生:十位 30+20=50 十位30-20=10 个位 6+3=9 个位6-3=3 50+9=59 10+3=13 师:我没有用计数器也能对这两个算式进行验算,你们知道我是怎样算的吗?________列竖式计算。 36 + 23

5 9 数位对齐(板书)

师:你学会了吗?用竖式试着做减法。

二、练习巩固

1、森林医生。师:森林医生啄木鸟又来给树木治病了,你能帮助啄木鸟医生给这四棵树诊断病情吗?看看谁的医术最高明!

(小组讨论,确定治疗方案,并做好纪录这里应对

+ 53

93 这道题的两种治疗方案

40 + 53

+ 53

57

93给与肯定和鼓励。

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我们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就可以自己医治了。 2、师:出示大学生运动会会旗,你知道这是哪届运动会的会旗吗?

这是十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会旗,2001年在北京召开。获金牌前三名的国家如下表,从金牌榜上你发现了什么? 中国54 美国21 俄罗斯14 生:中国第一。

师:我国是体育强国,我们不但要锻炼身体为国争光,还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振兴中华。

师:你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同桌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外作业

师:你还知道哪些有中国参与的运动盛会? 中国在其中的排名怎样?金牌数十多少?

推荐第6篇:《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学会本课生字。

2.知道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能复述“补天”的过程。

3.能体会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手段

课文插图投影、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

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

三、揭题,释题。

1.板书题目:女娲补天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听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wa bài huò ? nàn shì guō róng yè shā 娲 败 祸 难 誓 锅 熔 液 杀

2.听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学习课文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

a、女娲为什么补天?

b、女娲怎么补天?

C、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a、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B、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C、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4、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A .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B .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C .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5、学习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A .大声自由读文。

B .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我从她原以为费多大力气这儿看出她原来找石头费了很大力气。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这句话中也看出女娲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生:有她找啊找啊这句话也可以看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a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b 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C 导朗读这两段话。

6、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危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7、课文小结

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

不顾艰险为民造福。

六、作业:

1、把女娲补天故事讲给父母听

2、给每个生字组词

七、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 灭火

人们又安居乐业

起火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

推荐第7篇:北师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看图和涂色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习惯。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图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复习口算

教师出示卡片:2+4 1+5 6-1 2+2 7-4 3+2 4+3 6-3 7-2 6-5 学生抢答,答对的奖励一面红旗。

(二)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小明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他们下课的时候在玩什么 好吗?(生兴奋回答:好 )

(1)出示跳绳图。

师: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什么呢?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有几个人在跳绳? 生:有几个男孩子?

„„

(2)汇报交流加法算式

师:这张图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那么,就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答呢?(举手汇报,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问题。)

①生:有2个同学摇绳子,6个同学跳绳,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师:你能不能帮自己的问题列出算式呢? 生:2+6=8,6+2=8 师:你真厉害,一口气能列出两个算式!

②有4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4+4=8 ③跳绳的同学中有3个人穿裙子,5个人穿裤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3+5=8,5+3=8。

④有1个人戴帽子,7个人没戴帽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1+7=8,7+1=8 (3)小结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都可以解答这道题,我们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得到8的组成。1和7可以组成8,2和6可以分成„„ 师:刚才咱们列出了这么多算式,是不是有点乱呢?聪明的你能不能帮他们排排队呢?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呢?

(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排,课件出示整理好的结果)

(4)汇报交流减法算式

师:你能提出减法问题吗?试一试。

先在小组内小声说一说,再指名汇报。例如:

(1)操场上有8个同学在跳绳,有4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

(2)操场上有8个同学,有2个同学在摇绳子,有几个同学正在跳绳?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减法算式。试一试

(二)涂一涂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看图提问题,还会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我们的大象朋友想请你帮一个忙,你愿意吗?(生:愿意。)

师:你看看,大象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画画,已经涂了一个格了。

师:大象伯伯正在装修房子,他想把这九块瓷砖涂上颜色,本来有几格,他涂了几格,还剩下几格?

生:本来有9格,他涂了一格,还剩下8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彩色笔来帮帮大象好吗?大象他想用两种颜色画格子,已经画了一格蓝色的

1)这是谁?

2)出示:

师:你们看它多辛苦呀,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大象伯伯呢?如果由你们来替大象伯伯涂色,你们想怎么涂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一根油画棒,自己动手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列出算式,针对同桌涂色的情况,想一想你都能列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呢?

3.组织全班交流。 (三)试一试

1.出示:

7+2=□ 9-4=□ 4+4=□

6+3=□ 8-5=□ 8+□=□

5+□=8 □-4=5 □=1+8

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针对重点题目进行指导。如:5+□=8 □-4=5 □=1+8 (四)练一练(第35页)

1.说一说,填一填。

看图说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列式。

全班订正。

2.口算第35页第2题。

学生都能算对。

3.数学游戏:凑成9。

每组准备1~8八张数字卡片,拿出卡片,找朋友,两个数能凑成9的卡片放在一起为好朋友。

4.数学故事:八戒吃瓜。看图讲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列出相对应的算式。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我围绕教材安排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几个环节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

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案例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标准》的新理念,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练习中,教师利用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有趣的练习形式,不仅使学生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练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荐第8篇:北师大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建瓯市实验小学 范玉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

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1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 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 解得x=13 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2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推荐第9篇:北师大版《体育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体育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36—37页的内容。

设计意图: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对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一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组织学习材料时,我们考虑的不是新、奇、异的素材,而是重在创设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情境,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认识估算的意义,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归纳估算的方法。为此,在课中,我们依靠北京奥运主会场的图片,弥补学生对大型体育场馆认识的不足;通过估算可称重的人数,帮助学生认识估算的意义;利用体育场、班生数、报纸、大豆不同等素材,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环境中经历不同的估算过程,体验不同的估算方法。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有机整合,凸显课堂教学主线,体现教学的实效。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估算教学中,算法的多样性是很好的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素材。为此,在课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对算法的多样性进行探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在归纳整理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组织性。

三、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待,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既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拥有与人交流的权利,也能在交流活动与他人共享成果,还能进行置疑评价,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XX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推荐第10篇:北师大《鸡兔同笼》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课本第99—100页的教学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假设的方法解答“鸡兔同笼”的问题,比较各种列举法的特点,并让学生体会怎么样列举更简便。

2、能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同类实际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假设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来一块做个游戏,看谁的反应快:“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老师有个简单的问题问大家,一只兔子几条腿?一只鸡呢?两只兔子加三只鸡一共有多少条腿?你是怎样计算的?简单吗?可别小看了这个问题,这源于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数学趣味题。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出了一本著名的数学名著,叫《孙子算经》。这本书里记载了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同学们想学习这种题的解题方法吗?

今天,我们就用尝试与猜测的方法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

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9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9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汇报:(汇报时,师生、生生质疑,评价)

4、那同学们就跟老师一起,按顺序列表试一试。师:谁愿意展示你的方法? 学生挨个说,老师板书;

最后得出结论:鸡有5只,兔子有四只。

5、寻找规律,认真看一看这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回答

6、归纳并引导: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逐一举例法,只要按照这个步骤数下去,不管头数和腿数是多少,都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7、那同学们还记得《孙子算经》中那道鸡兔同笼的问题吗?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表格

老师这里有6个题卡,每个小组拿到题卡共同合作完成表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

1、

2、教师巡视,对合作的小组进行疑难问题的解答。展台展示学生的表格,并派一名代表进行讲解。

(数字是如何调整的,调整时有什么发现?)

(数据有什么特点,根据特点取个名字)

3、教师小结:刚才大家探究出了逐一举例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和取中列表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都要先假设鸡或兔有多少只,在慢慢调整数据,直到找到合适的答案,所以“鸡兔同笼”问题也叫假设问题。

三、解决实际、课堂延伸

1、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如:龟和鹤共有40个头,一共有112条腿。龟和鹤各有几只?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快的方法解决。 学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2、同学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吗?我们一块来了解一下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五、作业布置

第11篇:北师大版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1: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 )+( )36+( )=64+( ) a +700=() +( )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37+26+6

3、37+(26+63) 59+38+732和59+(38+732)

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 )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三、小组展示 1.学生先汇报 a.口头列式:(88+104)+96 88+(104+96)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 得出(88+104)+96=88+(104+96)

2.提问: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1)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三、练习

1.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 10+(20+30)+40 2.简便计算。273+352+648 64+36+81+19 3.五(1)班有学生51人,四(

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37+26+63=37+(26+63) 59+38+732=59+(38+732)

(88+104)+96 88+(104+96) 加法结合律:(a+b)+c=a+(b+c) 篇2: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新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 - 2 - 篇3: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 )+( )36+( )=64+( ) a +700=() +( )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37+26+6

3、37+(26+63) 59+38+732和59+(38+732)

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 )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 千米?

三、小组展示 1.学生先汇报 a.口头列式:(88+104)+96 88+(104+96)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 得出(88+104)+96=88+(104+96)

2.提问: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1)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四、练习

1.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 10+(20+30)+40 2.简便计算。

第12篇: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 1.形近字组词。

囚(囚犯)

棺(棺木)

敝(敝帚自珍) 因(因为)

官(官司)

敞(宽敞) 2.辨析多音字。 热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2)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3)人:坚定的革命者。 (4)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5)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6)活棺材:监牢。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三、初读诗歌,了解背景、诗题 1.了解作者生平。

(1)师:《囚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呢?(叶挺) 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2)指名回答。 (3)教师简介作者。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叶挺是广东惠阳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2.解题。

(1)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诗歌读一遍,想一想,课题中的“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 (2)指名回答。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3.师: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里还能写下这么激昂的诗篇,到底作者是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囚歌》 1.指名朗读诗歌

二、讲读第一节

1.生自由读一读第一节。

师:想一想,叶挺同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请把它们划出来。

2.师:这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3.师:读完这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过渡:

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第二节诗告诉了我们。

三、讲读第二节诗 1.指名读第二节诗。

2.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出怎样的回答?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3.师: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诗: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真正的自由。) 4.师: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过渡:

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诗歌中哪里告诉我们?(第三节诗)

四、讲读第三节诗 1.全班齐读第三节。

2.师: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交流、汇报。

(1)“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2)“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4.师: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自己连活棺材一齐烧掉,让自己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五、指导朗读 1.确定停顿处。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全班读。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囚歌》。 2.预习《晏子使楚》

第13篇:小数乘法教学设计北师大

篇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第48-49页。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 6×8=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3= 5×0.01= 3.2+2.3=10-5.5= 2.5×10=32.6÷10=3.25×0=4.8+1= (提问:0.2×3= 2.5×10= 怎么算的?5×0.01= 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 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 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的多少吗? 2 .6扩大到10倍2 6 × 0 .8扩大到10倍 × 8 2 .08缩小到1/1002 0 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3)、看老师列竖式: 0.8 5 × 2.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 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书中第44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 (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 .3 60 .7 8× 0.8 × 0 .0 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直接得数。

0.6×0.7=0.9×0.1=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 ②因为8×2=16,所以0.8×0.2=1.6。()

③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0.56。( )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

4、用竖式计算:

4.8×0.25= 0.32×1.2=9.8×0.5=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篇2:北师大版四下小数乘法二教学设计

课题:小数乘法

(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44—p45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性质。为本课中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基础。在本课学生要探索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初步进行实际应用,浙江为后续的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的混合运算做准备。

教材首先通过包装纸和彩带这一实际问题情境引出本课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问题,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试一试一方面是对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巩固,一方面渗透了估算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计算小数乘法时,养成先估算再进行计算的习惯。练一练则是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特别是之前学习的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对本课的学习能起到正迁移作用。但是学生的思维仍然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理解算理上还是有难度的。同时,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也尚不完全,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

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培养估算习惯以及发展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情感与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计算问题的成功体会。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 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算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引新知 (1)口算:

0.2×3= 5×0.01= 2.5×10=32.6×10= (集体口算,并提问学生0.2×3= 5×0.01=是怎么算的? ) 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2.提供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情境:包装(课件)

师:从主题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题吗? (部分学生不知如何编题)

师出示课件,题问: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3.列式计算,引出新知。

师:学会列式,在本子上写写看?(找学生板演)

二、尝试练习,探究算理。1.初步估算

师:同学们先估算看看,这个结果大约会是多少? 可能的结果: 2×0.8=1.62.6×1=2.6 3×0.8=2.4 3×1=3 师:想想看正确的结果会是在哪个范围呢? 2.尝试计算

师:那么两位数都是小数该怎么样去计算呢? 师:大家在本子上算算看(巡视) 2 .6 2 6 × 0 .8 × 8 2 .08 2 0 8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计算过程,但发什么小数点错位,或是因竖式对不齐而错位)

师题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先看成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3.明确算理

2 .6 2 6 × 0 .8 × 8 2 .08 2 0 8 师:观察着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可以先看成整数乘整数,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4.课件出示: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师:谁来列式?(0.85×2.4=) 师:看老师列竖式: 0 .8 5 × 2 .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师: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师: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师: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师: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知识,发展思维 1.基础练习2.综合联系 3.提高联系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乘法的计算,可以先看成是整数乘整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末尾有0时可以省略。(课件出示)

篇3:数学四年级小数乘法北师大版教案

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文具店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教学重点: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1、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2、3×4 的表示什么意思?

0.2×4 表示什么意思? 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参与指导解释疑难问题)

三、点拨升华

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

和的简便运算。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

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五、当堂训练 1.算一算。 0.4×5= 0.2×5=0.6×5= 0.3×6= 0.2×7=0.6×9=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六、拓展提高

笑笑看见远处的闪电以后,经过6秒才听见雷声,如果雷声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4秒,那么笑笑离闪电有多远? 先独

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

5、3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0.2×4表示4个0.2相加 0.2元=2角 2×4=8(角) 8角=0.8元 0.2×4=0.8元

教学反思:

小数点搬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乘、除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法。

教 法:引导、发现法

学 法:小组和做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1、预习检查

蚂蚁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

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他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1.00)。过了一会,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

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1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家吧” 小数点又往左

再搬了一次家(0.01).山羊的快餐点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

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是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变化呢? 以故事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小数点的移动引起的变化的理解。

2、同时利用上面的故事引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观察下列数中小数点位置的变化: 0.01 0.1 1 小数点向右移动

向右移一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两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向右移三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三、点拨升华

小数点不管是向左移,还是向右移,位数不够时用0补。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组内交流,有难度的在全班交流。

五、当堂训练

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数扩大( )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 )移动( ) 位。

2、把下列数由大到小排列

2.3 12.32.42.33 1.9 学生独立做,后组内交流。

六、拓展提高

有比3.5大并且比3.6小的小数吗?如果有,有多少个?请写出

两个这样的数。 先独立做,最后班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36页“练一练”的第

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点搬家 0.01元=1分

0.10元=1角 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 1.00元=1元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

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得到的数是他的10倍 2 100 3 1000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针对学案预习中的错误进行点评。各小组汇报问题。

二、出示目标 直接出示本节课的练习目标 开门见山

三、练习过程

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数扩大__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移动 位。

2、将小数点向左移动数变小:

向左移一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向左移两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分之一

向左移三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分之一

3、p37页第

4、7题

(先独立做,最后集体订正)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四、点拨升华

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缩小,向右移动小数就扩大。 独立

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1.414×10 = 18.1×100=53.8×10 = 43.21×1000=0.12×100= 0.01×100=

六、拓展提高

某品牌餐巾纸一提(10卷)的批发价是28.5元,一卷的零售

价是3.00元。该品品牌餐巾纸一卷的零售价与批发价相比相差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班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37页“练一练”的第

3、

5、6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0.1是1的11 0.01是1的 10100 1 10 1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是他的 100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他的

教学反思:

街心广场

教学目标 :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初步沟通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推导过程。

第14篇:北师大版《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

教学用具

课件《惊弓之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2、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10课,齐读课题《10惊弓之鸟》。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师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讨论:更羸看到大雁后作出了什么判断,这个判断是怎样一步一步作出来的?

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 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心里害怕↗

板书:

听到弦响↗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

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

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探究活动。

受过伤的大雁听到弓箭的响声就变得惊慌失措,掉了下来。你有没有遇到过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呢?开个小小交流会,谈一谈,人在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应如何克服恐惧?

板书设计:

18、惊弓之鸟

观察:

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心里害怕↗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掉了下来

第15篇:整理房间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整理房间 小学数学

北师大2011课标版

评论(0) 1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

3.初步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评论(0)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在实践中体会分类的方法、含义及作用。 评论(0) 3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评论(0) 活动1【讲授】整理房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笑笑和淘气的房间图,引导学生观察。

2、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感受体验整理的必要性。

3、板书课题:整理房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由对一个物品摆放整齐的房间和一个物品摆放不整齐的房间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分类欲望。】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1、说一说笑笑房间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引导学生体会整理房间是需要对具体的物品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

2、请帮淘气整理一下房间。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寻找被归为一类的物品具有什么样的共同属性。】

3、同桌两人合作:拿出老师为同桌准备的学具袋,一边讨论一边整理,比一比那个组整理的又快又好。

【学生将整理笑笑房间所用的方法主动迁移到整理淘气的房间。并利用学具和多媒体,在自主操作和交流中,亲身经历分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到分类的含义,获得分类的数学活动经验,并感受到分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二)、课件出示淘气的房间整理前和整理后的图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在观察和交流中帮助学生再次感受分类的必要性。】

三、、应用拓展,在情景和游戏中进一步巩固联系 1.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先说一说有哪些动物,那些会飞,哪些不会飞。用彩色的笔给会飞的小动物穿上花衣裳,涂上喜欢的颜色。把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在展示仪上展示,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类。】 2.水果画√,蔬菜画○ (出示水果和蔬菜的图)

四、分一分。

【学生在手势、语言和图示中,直观体会到了在分类中部分与整体的结构关系,初步渗透了集合思想和几何直观的意识。通过情境图片的播放,打开学生的视野,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学习的必要性。】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做了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教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梳理、概括,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对分类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回家后请对自己的书包进行分类。

《整理房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7页。

《整理房间》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第一课新授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整理房间”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以及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分类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是学生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以及认识统计图都有很重要的迁移作用。因此,学生掌握好本节课内容非常重要。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编写首先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使学生能对物体进行分类,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摆放的理由,让学生懂得分类需要一定标准。为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地认识分类,掌握分类方法,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安排的物品也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环节,教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并掌握分类的思维方式。最后整理自己房间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分类的过程,互相交流整理和分类的方法。教师可以对学生适时地渗透热爱劳动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在实践中体会分类的方法、含义及作用。

【设计思路】

本课《整理房间》虽然是一节新授课,但学生对于本节课即将接触的知识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很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让学生亲历整理房间物品分类的过程,自主探索体验分类的方法,并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在课堂中渗透热爱劳动的品德教育。

第16篇:北师大版数学《比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比较》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比较》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比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

(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 ,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E、认识 =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 4 =4 读作:4等于4

等号

③指导书写=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①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比较》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比较》教学设计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怎么比?

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2)、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名字叫什么?(大于号)

这个式子怎么读? 35(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有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教学设想: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 3 ○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 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6 =□ □ =8 □〈 9

总结:(略)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第17篇:《珠宝》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领悟作品的讽刺意味。 2学习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朗丹及夫人的形象。 3学习小说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提问、探究、讨论、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从中感悟人生哲理。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而《珠宝》这篇文章又是一篇情节简单、有趣的小说,学生通过阅读能把握故事情节并且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的学习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分析朗丹夫妇的形象,体会作品的讽刺意味。 2学习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

自主预习1重点字注音

堕()落薪()水阔绰()嗜()好谦逊()皮匣()子滑稽()鳏()夫账簿()疑窦()害臊()彬彬()有礼颤()巍巍擤()鼻子大模()大样侍()候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彬彬有礼: 阔绰: 嗜好: 走投无路; 鳏夫: 疑窦: 若无其事: 3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写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写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故事高潮,写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故事结局,写________________。 活动2【导入】

前几天我们刚刚学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今天我们要学莫泊桑的另外一个短篇《珠宝》,几乎是一样的题目,能否写出不一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这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是如何编写这个故事的。 活动3【讲授】

2.你觉得朗丹夫人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划出文中描写或评价朗丹夫人的句子,并进行朗读。3你认为朗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朗丹性格的语句进行品读。结合这两个人物身上的共同点,说说本文表达了什么主题?

4学完本文之后,关于自尊与享乐这个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4【活动】

小组讨论(议)

以小组长为核心,将问题的答案加以汇总和完善。 激情展示(展)

以小组为单位,把每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

第18篇:北师大版人民币兑换教学设计

篇1: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民币兑换》教学设计

《人民币兑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币兑换(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求积,商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切入主题

出示情境图:美国小朋友玛丽给小红寄来一本6.7美元的故事

书。 引导学生: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美元是什么意思? 换成人民币是多少钱呢? 怎么换成人民币呢?

师:美元就是美国的货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

比如美国的美元、日本的日元、泰国的泰铢??为了便于各国货币之间的流通,其他币种和人民币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比率进行兑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兑换人民币”。

二、引发思索,探究方法

(一)美元兑换人民币

1、6.7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多少元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知

道什么呢?

2、课件出示2012年10月某天中国银行公布的关于其他币种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从这个表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1美元兑换人民币6.31元,那么2美

元就是2个6.31元??

4、借助比率,独立试做。列式:6.31×6.7

5、组内交流:为什么这么列式?积最多应该是几位小数?

6、总结: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

(二)人民币兑换美元

1、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出示问题2情境图: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到银行兑换多少美元?

2、回忆学法,完成上题时,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3、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三)求积、商的近似数

1、对比两道题的结果,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点:都保留了两位小数;不同点:一个是乘积,一个是商。

2、总结求积、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积取近似值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取近似数;商取近似值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

2、3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第14页第4题。 [课堂总结] 出示2005年9月某天中国银行人民币兑换比率,对比2012年的人民 币汇率,你想说点什么?你学会兑换人民币了吗?怎样兑换? [板书设计] 人民币兑换

篇2:北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教案人民币兑换

人民币兑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7页—第68页的内容。

知识与技能: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法学法:课上从调查了解学生的经历入手,通过对话和交流,自觉地获取更多地关于各国钱币和兑换地有关知识,通过对两个问题地解决来突出重、难点。

篇3: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民币兑换精品教案 (38) 人民币兑换

【教学目标】

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中国银行2003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1×1.07,不到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 第3题:这是欧元换

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第4题:这是求近似值在其他问题中的应用,在这里不能四舍五入,而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因此,本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第19篇:北师大二年级分桃子教学设计

课题:分桃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的活动,体会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着重理解“平均分”,为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每小组8个圆片,1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在森林里住着两只可爱的猴子兄弟,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他们合作摘了8个桃子,回来后就开始分桃子。

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问题探究

(一)小猴分桃子

1.(出示课件)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吃几个好呢?(猴哥哥吃几个?猴弟弟吃几个?)

2.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合作,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来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巡查学生分的过程。

3.小组汇报自己小组的分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对应课件) 4.汇总分法(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的分法都有道理,刚才分的这几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公平呢?为什么? 板书:一样多

(二)小猫分鱼

1.师: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小猴的邻居小猫。

课件出示“小猫分鱼”,要求分得同样多, 小猫们辛苦地钓了一天鱼,可它们满心欢喜的看这锅里的鱼,却犯愁了,你们想帮助小猫吗?

课件演示完毕后,让学生读题目找信息。

2.师:在题目当中,我们知道什么?要求我们做什么?(有12条鱼,要分给4只小猫,而且要求每只小猫分的同样多,问每只小猫可以分到几条鱼)

3.师: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用小棒试着摆一摆、分一分。

(1) 学生摆小棒

(2) 全班交流汇报结果以及分的方法,出示对应课件 4.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师:每只小猫都分到了3条鱼,他们分到的鱼同样多。在数学世界里,通常把分得一样多的方法叫做“平均分”。(出示课件: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5.我们刚刚都知道什么是平均分,那现在老师就想考一下同学们!出示课件,师读:下面几种物品的分法,哪一种是平均分,在( )里画“√”。

(三)小狗分骨头

师:你们知道吗?在森林里,不但住着小猫,还有小狗呢,小狗最爱吃什么?(骨头)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题。

师引导理解题意后(注意是平均分,什么意思?)学生独立解答课件显示结果。

三、体验感悟

现在我们一起走近生活来体验平均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3页。 1.练一练第1题师引导后生圈一圈完成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上台实物演示 3.问:一个奥运会标志需要几个圆环。生:5个

出示课件,这些圆环可以拼几个五环。同学们独立完成生指名回答,说清:一共有20个圆环,可以拼4个五环。

4.师出示 8本本子奖给近阶段表现好的同学4位,第二次9本本子奖给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4名)请全班同学帮老师想想平均每人可以分几本?还剩几本?

针对(2)题,问:剩下的1本还能不能再分? 5.独立完成第4题。

在我们学校运动会的气球队也出现了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问题,想不想去帮帮他们。

6.同学们很有爱心,用自己的聪明帮助了别人。我们再去帮帮小蝴蝶。出示课件

问:一半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几只,这里的一半是几只,还剩的一半是几只?

四、实践应用

.下课后,请同学们细心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事物,和你的家人,朋友说一说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分桃子 一样多、同样多

平均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从这节课的活动看出学生能自己导出“平均分”,能领会平均分的含义。但对还剩几个的问题还是很模糊。这个问题要在下节课着重讲讲。

第20篇:北师大版 中学语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热爱诗歌的热情,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训练联想和想象力。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教学设想:

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

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

二、前提测评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展示以下生字: 阙(què)琼(qióng) 绮(qi) 胜(sheng)

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导学达标

(一)、导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你能说出几句吗?

(二)、初读课文呈现课题:>

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1、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

2、划分朗读节奏

3、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

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三)、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四)、品味、赏析词的内容.( 重点)

整体感悟:

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2、听王菲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现画面, 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

4、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

5、重点赏析

1、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2、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3、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C、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D、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活动形式: 小组讨论, 选派代表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六)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 (事先布置预习作业)

例: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

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七)能力迁移。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

2、天涯共此时

3、举头望明月,

4、低头思故乡

四、目标 检测

背诵和理解这首词

五、.布置作业.1、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 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4、背诵这首词。

5、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六、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1、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

2、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六、备课后记 :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较紧凑,结尾匆促,日后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北师大版教学设计.doc》
北师大版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