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重点

2020-07-19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系统设计重点

教育系统设计期末复习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师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4个发展阶段

1.杜威和桑代克的构想是建立教学设计学思想的萌芽。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理论知识体系而建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二战后各种学术理论与媒体技术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孕育了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

3.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在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成果被吸收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使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桥梁性学科。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 4.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即是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方法论层面的规定性理论学科,又是设计科学中具有特殊设计对象的设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学科。)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3个不同层次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五、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1.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一) 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这就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从教学分析、展开及评价等方面做出一系列事先筹划,即进行教学设计 (二) 九段教学法: 1) 引起注意 2) 告诉目标

3) 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4) 呈现刺激材料 5) 提供学习指导 6) 诱发学习表现 7) 提供反馈 8) 评价表现

9) 促进记忆和迁移

(三)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2.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

(一) 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 (二) 提出建立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知识库的构想

(三) 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策略变量细分为教学组织策略(分为“宏策略”、“微策略”)、教学管理策略、教学传递策略。(细化理论ET)

(四) 宏策略:揭示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性关系

微策略:强调按单一主题组织教学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

(一) 提出了一个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

(二)

(瑞格卢斯的细化理论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为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微策略。)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a)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 识记:对先前学习过的只是材料的记忆 2) 领会: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3) 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分析: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5) 综合: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6) 评价:对材料做价值判断的能力 b)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 感知: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 2) 准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

3) 有指导的反应: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

4) 机械动作: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5) 复杂的外显反应: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悉操作 6) 适应: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

7) 创新: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情境 c)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接受或注意: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 2)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3)评价:学习者咏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

4)组织:学习者在遇到多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各人的价值观体系。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各人的品性。

(二)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1.言语信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

2.智力技能: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3.认知策略:随着学习者不断学习和发展智力技能及其他技能,他们也发展了用以自我调控其内部学习过程的方式。4.动作技能

5.态度: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三、教学目标分析的4种方法

1.归类分析法 2.层级分析法 3.信息加工分析法 4.解释结构模型法

四、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

(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包含的四要素)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 C——条件 (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 (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

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学习者认知能力特征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演阶段(2-7岁):儿童遇到问题会运用思维,但思维方式常不合逻辑

1) 知觉的集中倾向性 2) 不可逆性 3) 自我中心主义

3.具体运演阶段(7-11岁)

1) 思维具有明显符号性和逻辑性

2) 思维活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事物及过去经验,缺乏抽象性 3) 最大收获是具有了心理操作能力

4) 语言方面已能通过下定义方式货的概念,但获得和使用时需要具体支持 4.形式运演阶段(11岁以上)

认知趋于成熟的儿童逐渐摆脱实际经验支柱,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

二、学习者认知结构分析(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

2.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

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 3.认知结构的“稳固性”: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

三、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类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 内部动机: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2) 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认知驱动力: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求、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模型

A——注意力(attention) R——关联性(relevance) C——自信心(confidence) S——满足感(satisfaction)

五、学习风格的概念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六、洋葱模型 1) 最外层——教学偏好(主要关注影响学习的刺激因素)

2) 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主要关注个体吸收信息时所用的智慧方法) 3) 里面曾——认知个性风格(主要是为吸收新信息而选择个人的方法)

七、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结论)

1.对于成人学习者,更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确认成就感、寻求工作的意义以及从负担的社会责任中追求自我存在的意义

2.传统教育体制中的某些知识、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成人学习者。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取向是问题解决中心、生活中心的知识。针对成人的课程设计必须符合其学习特性的需要。

八、论述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

1.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 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 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5.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6.学习目标多样化

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二、五环节教学模式(我国各级各类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

1.激发学习动机 2.复习旧课 3.讲授新课 4.运用巩固 5.检查效果

三、九段教学策略(加涅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提出的)

1.引起注意 2.阐述教学目标 3.刺激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发学习行为 7.提供反馈 8.评价表现

9.促进记忆与迁移

四、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重点与核心)

1.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

2.对教师提出最大挑战之一是角色的转换(教师自己也是学习者) 3.步骤:

1) 创设情境 2) 确定问题 3) 自主学习4) 协作学习5) 效果评价

五、协作学习需符合的条件

1.分工合作

2.各自尽力,密切配合 3.社会互动,学会沟通 4.必要指导

第五章 学习环境设计

一、教学媒体选择的4个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学习者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

二、教学媒体选择的4个程序

1.描述对媒体的要求 2.采用合适的选择模型 3.做出最佳选择

4.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

1.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2.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新发展(2个取向,工具&方法)

1.评价取向的发展

1) 过程取向的评价 2) 多元主体取向的评价 2.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发展 1) 档案袋评价 2) 研讨式评定

3) 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 4) 缝补性评价 5) 电子化评价

推荐第2篇:教学系统设计重点

教学系统设计基本假设(5种假设):

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 系统设计的教学能够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发展

 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而阶段既有即时的, 也有长期的

 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 教学系统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

1.教与学的关系

2.教与学的目标

3.教与学的操作程序

概括来说,研究教学过程的系统程序就是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内容: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设计过程

媒体开发

教学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一)在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学科、连接学科

(二)教学系统设计也是一门设计学科,它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 教学目标的定义: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功能

控制功能

激励功能

中介功能

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①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 识记 领会 运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②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感知 准备 有指导的反应 机械动作 复杂的外显反应 适应 创新

③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接受或注意 反应 评价 组织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① 言语消息:需要学习者对相对特定的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主要涉及记忆 ② 智力技能:辨别、形成概念、使用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 ③ 认知策略:管理思维,如何学习

④ 动作技能:学习者必须要有肌肉运动达到某个结果

⑤ 态度:学习者是否需要做出选择,教学目的是否指明了方向

3.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行为领域 教学目标分析常用的方法:

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言语信息学习。

层级分析法—用于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学习信息加工分析法—用于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情感学习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式 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

1、认知/动作类教学目标阐明方法——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 (Behavior): 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2、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方法----表现目标陈述法

情感类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习者的某些态度,使他们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形成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等。

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要通过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来进行表述。

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学习需要定义:

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

(1)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3)内外结合参照需要分析法 学习目标的定义:

它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学习目标的功能:

 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 可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 供科学依据。

 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 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 学习目标的理论支撑:

• 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简介 •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 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撰写学习目标的方法:

五要素目标表述法

ABCD法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目标的编写方法

编写学习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认识、树立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情感领导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其他学习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学习目标应尽可能地包括复杂的高级认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2.编写目标应排除学校条件、教师个人因素等的影响,使其有共性,便于在校际间、教师间、师生间交流。

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特征分析: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时期):

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 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 2.前运演阶段(2-7岁,相当于学前时期):

知觉的集中倾向性(缺乏守恒)

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主义 3.具体运演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时期):

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演阶段(11-15岁,相当于初级中学时期):

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故儿童可以不很困难地答出苏珊的头发黑而不必借助于娃娃的具体形象。 发展认识论(查有梁)

直觉运演阶段(15-18岁,相当于高级中学时期) 结构运演阶段(18-22岁,相当于大学时期) 综合运演阶段(22-28岁,相当于研究生时期) 体系运演阶段(28岁以后,相当于专家时期) 学习风格的定义:

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作出相应反应 学习动机的定义: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呈现先行组织者

呈现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 扩充和完善认知结构

2.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过程模式

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3.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

激发学习动机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运用巩固

检查效果

4.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引起注意

告知目标

刺激对先前知识的回忆

呈现刺激材料

提供学习指导

诱发学习表现

提供反馈

评价表现

促进记忆与迁移 5.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学生定向 集体教学 形成性测验

矫正教学 再次测评

6.巴班斯基及最优化理论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1.发现学习模式

设置问题情境

假设——检验

整合与应用

2.支架上教学策略

搭建脚手架  进入情景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3.抛锚式教学策略

创建情景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4.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呈现基本情景

随机进入学习

思维发展训练

小组协作学习

学习效果评价 5.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诱导 探究知识的尝试

归纳结论

变式练习的尝试

回授尝试的效果

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6.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

 选择课题

 解释探究的程序  搜集相 关的资料  形成理论

 说明规则、解

释理论  分析探究过程。

协作学习的定义:

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协作学习的应用范围:

(1)备考小组

(2)家庭作业小组

(3)研究项目小组

(4)问题解决小组(5)记笔记小组(6)学习策略训练小组(7)阅读小组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形式:

实时同地CSCL

非实时同地CSCL

实时远距CSCL

非实时远距CSCL 研究性学习: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与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科

狭义: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特点:

1.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 2.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 3.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4.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5.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6.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该注意的一系列问题:

(1)寻找适合中小学生研究的问题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3)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4)制定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5)掌握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6)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教学资源 (7)跟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8)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9)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学习环境的定义:

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

• 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 • 学习环境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

•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学习环境的特征:

情境性

建构性

操作性

动态性 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情境:问题情境、任务情境和社会文化, 资源:鉴于PPT没有,亲,还是自己悟吧 工具:认知建构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等, 策略:建模、支架、教练策略等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主要内容:

1、问题:问题背景、问题的表征、问题处理空间

2、相关的个案或实例

3、信息资源

4、认知工具:表征工具、建模工具、绩效工具、信息收集工具等

5、会话与协作工具

6、社会/背景支持 教学媒体:

媒体是指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教学媒体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教学媒体的分类:

• • • • • 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

传统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 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

印刷型媒体

非印刷型媒体

按感官分类

听觉型媒体、视觉型媒体、试听型媒体、相互作用型媒体

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

光学投影教学媒体

电声教学媒体

电视教学媒体

计算机教学媒体 • • •

按技术特点分类

数字媒体

非数字媒体

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

内容符合原则

对象适应原则

条件满足原则 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

共同经验原理

抽象层次原理

重复作用原理

信息来源原理

最小代价原理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问题表

矩阵式

算法式

流程图 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描述对媒体的要求

采用合适的选择模型

做出最佳选择

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人际学习环境概述:

人际环境是指在学校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构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

民主教学

成功教学

灵活教学

双边教学

交往动机营造策略:

1.使学生懂得社会交往的意义和目的

2.教育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奉献于索取的关系 3.帮助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正确树立“自我形象” 4.战胜自卑,增加交往的积极性 5.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极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评价与测量的关系:

测量与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测量是评价的基础和手段,评价需要借助测量的结果进行判断,而测量也需要评价,评价是测量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尤其是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 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

 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依赖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互动的评价模式;

 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难以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

整体性

指导性

科学性 档案袋:

用于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档案袋的特征 :

(1) 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

(2) 作品的收集是有意而不是随意的

(3) 档案袋应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4) 教师要对档案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档案袋类型:

五形态: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以及课堂型

三形态: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 档案袋基本结构:

观察的信息资料群、作业实绩的标本群、考试信息群 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教育性 科学性 技术性 艺术性 经济性 形成性评价的过程:

制定评价计划

 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 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 确定收集信息的类型和方法以及处理统计数据的技术手段  选择被试并阐明成果的背景条件

 实施评价计划

收集评价信息

整理评价信息

处理评价结果——进行评价成果报告

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因素:

环境方面的因素

学习者方面的因素

实施人员方面的因素

形成性评价实施中的其他条件因素 多媒体教学软件:

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特点:

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

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多媒体教学软件类型:

课堂演示型

学生自主学习型

模拟实验型

训练复习型

游戏教学型

资料工具型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的一般过程:

项目定义 教学设计 系统设计 脚本编写 数据准备

软件编辑

试用评价

形成产品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课程的目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网络课程的构成:

教学内容系统

虚拟实验室系统

学生档案系统

诊断评价系统

学习导航系统

学习工具系统

协商交流系统

开放的学习环境系统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个性化

合作化

多媒体化

交互性

开放性 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过程:

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

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

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目标

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

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

7.开展教学试验,进行评价修改

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

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重点内容

第一章

1教学系统设计

指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实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区分ID1和ID2:

区分基点: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ID1:第一代ID模式的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理论基础;

ID2:第二代ID2模式标志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第二章

1教学目标: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2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将教学活动索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散打领域。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

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 4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并能在具体例子中区分A B C D A(对象):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 C(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第三章

1 学习需要的定义:指学习着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 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

(1) 内部参照分析法 (2) 外部参照分析法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主要依靠视觉,听觉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

(2) 前运演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能够运用维方式来接触外部世界,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动作,智慧技能的学习。如模仿,动作重复等。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认识方面在认识方面已逐步由简单到复杂,能够对较为复杂的行为进行学习与运用。

(4)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这一阶段的人已经具备自我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态度观,能够独立思考并完成相应的动作,技能。

4认知结构的定义:

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够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5 学习动机的定义

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6 Keller的ARCS模型

A注意力 R关联性 C自信性S满足感 7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1) 网路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2) 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 (3) 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 (4) 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5)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的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6) 学习目标多样化;

(7) 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第四章

1 教学策略的定义

指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

(1)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要比原有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含水平,并且能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

阶段一:呈现先行组织者 a阐明本课的目的;

b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

C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阶段二: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

a. 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b. 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c. 保持注意; d. 显示材料;

e. 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阶段三: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a.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b.极的接受学习;

c.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3支架式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

(1) 理论来源:这种教学策略是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2)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3) 主要步骤:

a.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b.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请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c.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d.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e.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4 CSCL的主要形式:

实地同地CSCL; 非实地同地CSCL; 实地远距CSCL; 非实地远距CSCL;

第五章

1 学习环境:

(1) 是一种场所;

(2) 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 (3) 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

(4) 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2 教学媒体的特性:

表现力

重现力

接触面

参与性

受控性 3 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和方法:

依据:(1)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3)学习者特征;(4)教学条件

方法:(1)问题表(问卷式) (2)矩阵式

(3)算法式

(4)流程图 4学习资源:

广义的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財,物,信息等。

5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主要作用: (1) 作为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 (2) 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3) 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探讨的通信工具; (4) 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 (5) 概念图工具;

(6) 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第六章

1 教学评价: (1) 定义: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地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2) 功能: 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2教学评价的分类:

(1) 按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2) 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 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3评价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1) 完整性和规范性

(2)可实施性;(3)创新性 4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6个阶段:

自我评价

专家评议

一对一评价

小组评价

实地实验以及进行中的评价 第七章

1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类型

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软件分为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和资料工具型等类型。

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 项目定义;(2)教学设计;(3)系统设计;(4)脚本编写;(5)数据准备;(6)软件编辑;(7)试用评价;(8)形成产品

3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

根据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的一般规律,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可以将网络课程的编写过程归纳为8个步骤:

(1) 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 (2) 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 (3) 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 (4) 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 (5) 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 (6) 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 (7) 开展教学实验,进行评价修改; (8) 不断充实改善,登记上网发布。

1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2.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

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5.奥苏贝尔把学习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而有意义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

6.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产品设计。(或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7.学习目标描述中马杰的ABCD法则的英文全写:A是对象、B是行为、C是条件、D是标准。

8.教学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注意、知觉、记忆和概念形成。

9.学习支持包括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情感支持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持。

10.乔纳森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所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支持包括建模策略,教练策略,支架策略。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结构的。

.支架式教学策略:这种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E-Portfolios:一个档案是对学生工作有目的的收集物,用这种收集物来展现学生某一方面或是多方面的努力进步及成就,这个收集物必须有学生参与选择内容选择的标准,评断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

ISD: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竞选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混合学习:结合基于网络的技术以实现教育目标,混合各种教学方法以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否应用教学技术,各种形态的教学技术和面对面、教师引导下的训练相结合教学设计和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 1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式。

答:

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认知注意学习理论)

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基于建模主义学习理论)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几种目标,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分为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分为接收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何异同?对教学设计有何意义?

不同点:两种知识的不同功能导致了不同的知识表征形式;两种知识有着不同的类型划分;两种知识的习得过程及其条件不同;

相同点:两者在人们长时记忆中的表征特征方面虽然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对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作了同样经济的表征。并且,这种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能够被灵活地运用。 4.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1、教学媒体与教学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2、认知工具的设计

3、人际环境的设计。

5.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方式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哪些?

答: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五种策略的实施特点各有不同:前两种(“课堂讨论”与“角色扮演”)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更多一些,比较适合于以教为主的场合;后面三种更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切磋和学生自身的独立探索,因而比较适合于以学为主的场合。

8.结合具体的实例,谈谈“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具体实施?

10.什么是认知工具?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哪些?

答: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认知工具:

1、问题/任务表征工具

2、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

3、绩效支持工具

4、信息搜集工具

5、协同工作工具

6、管理与评价工具

11、请阐述开发网络课程的目的意义及设计原则。

答:目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相比,基于internet的网络课程子啊使用环境、教学功能和教学作业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优质网络课程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程的开发理论、构成要素、设计原则以及编写过程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原则:个性化、合作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开放性。

根据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教育技术的设计子范畴包含四个主要方面:(教学系统设计,学系者特征,教学策略,讯息设计) ;

“史密斯——雷根模式”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是:(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

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可以将知识分为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两个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包括(记忆,运用,发现),内容维度包括(事实,概念,过程,原理);

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教学条件变量,教育方法变量,教学结果变量);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特征,学科的特点);

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的特点是:(理论依附性,动态性,系统性);

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情境性,建构性,操作性,动态性);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知识结构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体现知识内容的关系,体现学科教学的规律,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强调目标导向,强调总体成绩作为激励)。

第一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性模式“肯普模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为(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布鲁姆对情感领域的分类主要包括(注意,反应,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组织,评价);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式教学策略,协同式教学策略);

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

学习者分析的内涵及意义 ;

试述研究性学习的几个主要组成环节;

试述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的几个方面; 阐述开发网络课程的目的意义及设计原则;

阐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

在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那几点; 计的一般任务?

选择教学媒体有哪些依据?

教学设计模式的功能?教学设

推荐第4篇:教学系统设计重点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教学及系统设计: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含义: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开发、设计的理论的简化形式,是一套程序化步骤。

3.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4.教学对象分析(audience analysis or target-population analysis)或称学习者分析(learner analysis):是教学设计前期的一项分析工作,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 5.认知发展特征: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包括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6.认知结构的概念:个体的观念的全部的或特定的内容和组织。

7.概念图:就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8.学习风格的含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9.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

10.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方式、方法、媒体等的总和),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1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12.支架式教学策略:这种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该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13.协作学习: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极力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14.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

15.学习资源: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

16.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17.混沌性:指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像疑团一样是不可决定的,所以也是不可决定的。这种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带来了事物的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 18.教学系统自动化:就是有效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系统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和教学开发过程中提供富足、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系统性、技术性、理论性与创造性、计划性与灵活性、具体性、反思性、实践性、艺术性。2.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范围:正规的学校教育、全民的社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 3.教学系统方法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最优性。 4.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功能:说明教学系统设计做什么,如何去做,主要关注的是设计问题。 5.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肯普(J.E.Kemp )模式——ID1的代表模式,狄克——柯瑞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6.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7.教学目标的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时限性。8.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控制、激励、中介、测度功能。

9.Gagne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0.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1.情感领域的目标: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性格化。

12.动作领域的目标分类:感知、准备、由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13.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基本要素:ABCD法。ABCD分别对应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基本方法:ABCD的清晰表述(行为主义观),内外结合法(认知观),基本部分与选择部分(行为不能省略),情感领域: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14.教学目标分析及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视化。

15.认知结构间的三种关系:隶属、总括、并列;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16.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以“产品”、“课堂”、“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17.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18.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动机模型。包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内容和学生需求的相关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信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

19.成人学习者和传统学习者在学习目的、学习技巧、学习要求、学习时间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实践经验丰富、自学能力较强、参与教学决策、注重教学效率。

20.教学策略特点: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21.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来源:维果斯基的“邻近发展区理论”。

22.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总体特征:长期性、跨学科性、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性

2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展示与评价、总结与提高。

24.教学媒体的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25.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和方法。选择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选择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26.注意的特性:选择性、新异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记忆的特性:组块性、有限性。

27.课堂氛围营造的策略:民主教学、成功教学、灵活教学、双边教学。28.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激励、调控、教学、导向功能。

29.教学评价分类。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按评价的功

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30.信息资料搜集方法:测验、调查、观察

31.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完整性和规范性、可实施性、创新性。

32.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原则: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

33.形成性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实验、进行中的评价。

34.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项目定义、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35.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个性化、合作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开放性。 36.混沌理论的3个关键概念:蝴蝶效应、分形、奇异吸引子

37.常见的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工具:专家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写作工具。

三、简答题。

1.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

答:1)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运用指导实践;实践充实完善升华理论,互激;教师专业化,利于搞教学科研;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交流。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设计过程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的思维方法、态度、创新能力具有迁移性;4)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化体现;5)有利于教育技术向深层次发展。 2.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答:1)应用性、桥梁性科学:多学科理论、理念、技术、方法的创新应用 2)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找到渐近目标的最佳问题解决方案 3)设计理论学科:科学、艺术、问题、决策、创新

4)规定性理论科学:描述性理论提示客观规律;规定性理论在于遵循规律,关注策略

3.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答:1)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教学是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贡献:传播过程模式与教学设计内容的关系(谁学——学什么——怎么学——产生什么效果);如何提高教学传播的效果?

2)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教学理论揭示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教学设计从指导思想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学习者的分析,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到教学评价,都是从教学理论中吸取精华。

3)系统理论与教学设计。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教学系统方法的实施过程如下:系统分析教学问题;提出多种可选方案;选出最佳方案;具体设计方案;试行评价方案;运用和推广。

4)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不同的学习理论促使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教学设计吸收了各种学习理论流派的精髓。 4.教学目标分析和阐明的意义。

答: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4)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5.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答:1)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言语信息类学习

2)层级分析法——用于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各层次知识点有不同的难度等级)

3)信息加工分析法——揭示心理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 4)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的关系结构。 6.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初始能力分析)包括那些。

答:1)对预备技能(prerequisite skills)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对目标技能(target skills)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 3)、对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如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 7.认知结构分析有什么意义?

答:1)掌握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是设计过程和资源的前提。

2)了解学习者新旧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有利于教学设计者对内容进行安排

3)了解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可以为教学设计者进行内容设计和表现提供一种参考和预设。 8.概念图的作用。

答:1)评估学习者理解知识的程度,了解其知识结构缺陷。2)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的方法。3)概念图是一种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的有效工具。4)概念图也是一种测评工具,考察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的总体特征。 9.学习风格模型。

答:1)Curry 的洋葱“模型”:

最外层——教学偏好(主要关注影响学习的刺激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

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主要关注个体吸收信息时所采用的智慧方法) 里面层——认知个性风格(为吸收新信息而选择个人的方法)

2)Kolb的学习风格理论(中间层)

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4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构成,即具体体验、抽象概括、反思观察、主动实验;学习风格:聚合者、同化者、调节者、发散者 3) 格雷戈克(Cregorc)学习风格(中间层)

个体的两种能力:感知(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排序(信息排列和存储的方式)

知觉有两个性质:抽象和具体、序列和随机;4种学习风格: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和抽象──随机四种类型。 10.评价功能的发展。

答:1)评价过程重学生的发展,轻甄别功能;

2)评价过程重激发学生学会思考,轻对知识的简单重复;

3)评价过程不仅体现学生个体的反应方式,而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11.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系统设计。

答:1)学生行为活动的分析与设计——核心任务2)、学习环境的设计3)、学习策略的设计4)、教学传递的设计5)、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12.混沌理论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启示。 答:1)、对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的根本性假说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2)、对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的线性程序产生了冲击 3)、对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决定的可预测性提出了挑战 4)、突破了传统教学系统设计的封闭系统框架 13.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研究的新趋势。 答:1)、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2)、从教学系统设计到绩效技术3)、学科教学系统设计4)、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5)、网络化教学系统设计。

推荐第5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重点研读)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重点研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欣赏课文插图(《开国大典》油画)。

2、看图说话: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3、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4、根据画面,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比较引疑:画家用他的画笔留下了历史的光辉瞬间,那么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内容?自由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整体感知大典主体部分:自由轻声朗读5—10自然段,从文章的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重点体会: 板块A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引导学生抓住“欢呼”、“欢跃”等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

1 / 4

(2)提问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朗读、理解)

板块B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质疑(站),出示背景资料写话释疑。 板块C (1)抓住某一处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语句; (2)引导找出另外的语句; (3)以读促悟。

4、观看宣布成立电影视频,随机采访学生观后心情。

5、激情朗读重点语段。

6、质疑。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单回顾,典礼主体部分场面描写的方法及人民群众的激动、自豪的心情;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2 / 4

1、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兵式或群众游行),交代学习任务。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A(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 板块B(群众游行) 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角色体验。 ③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④感情朗读。

三、课堂延伸

简单交流开国大典历史资料。

四、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五、课外作业

课外收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图片及其他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3 / 4

1、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的。

2、交流学习体会。(1)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各学校师生、各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估计总数30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参加。

(2)会场布置的语句。 简笔画感知; 抓住重点词体会; 感情朗读。

3、重点句理解:

(1)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2)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三、回顾全文

四、片断练习

1、交流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的资料;

2、观看建国五十周年录像;

3、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场面片断练笔。

4、交流、评价。

4 / 4

推荐第6篇:《落花生》教学设计(重点学习)

《落花生》教学设计 玉皇小学 乔奎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3、思考预习中的三个问题。

4、学生训练准备表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指名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说名字的含义。

2、有位作家许地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板书:落华生)你们猜猜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3、板书课题,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

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轻声读文,了解内容。

1 / 3

2、把各部分内容所在段落找出来后,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重点,自学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也就是3-15自然段。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

1、学生读文,自学课文。

2、指名汇报,了解结果。

四、师生交流,学习重点内容。

1、学习第十段。

(1)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2)看表演,你喜欢谁,为什么?

桃子:我是桃子,你们看我皮肤多好,白里透红,百里挑一,你要是尝一口呀,准会甜到心里头,老人小孩都喜欢我。

石榴:这次选美,你们可要选我当冠军,因为我长得极新鲜,红通通地,人们见了我都喜欢我,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

苹果:在说比美,应该是我第一,先别说我有营养价值有多高,光是我那一身鲜艳的红衣裳,不管往哪儿一站,都是焦点。

落花生:其实这次选美,我本不想来,因为我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想对别人有好处,可不想跟别人比美。

(3)学生发表意见。 (4)学生齐读第10段。

2、学习第12 段。

过渡:让我们看看父亲是怎么说的? (1)指名读。

3、学习第13 段。

过渡:也就是说,人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一句话回答。 (1)指名读。

(2)理解“体面”的意思。

(3)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生活中有没有不讲体面而对别人很有好处的人?

2 / 3 (5)生活上有没有既讲体面又对别人很有好处的人? (6)你喜欢哪一种人,你准备怎么做?

4、理解“落花生”的含义(板书)。

5、小结课文。

五、指导朗读。

1、小组串读。

2、小组分角色读。

3、全班分角色读。

六、拓展练习。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3 / 3

推荐第7篇:估算教学设计1重点

万以内数加减法的估算

执教:刘颖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加减法的估算。教材P9

8、P100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运用取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合理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时是用精确计算还是估算做出判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理念:联系现实,创设情境,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一、导新:

《海宝来了》这部动画片,让我们掌握了很多世博知识,今天这节课,由海宝带领我们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1、猜猜第三周收集的水瓶大约会是多少呢?1□2

2、第四周收集的大约是200个,上面哪个数肯定不是第四周收集的数量? ①219个②199元、③299元

二、新授:

1、提问题:海宝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个数学问题。

2、第

三、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和我们以前解决过了的问题有什么不同?要精确计算吗?揭示课题:估算

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一下192+219的结果会是多少? 交流估算的过程,

展示估算的方法

方法一: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个 方法二:192接近190, 219接近220,190+220=410个 ………………

4、小结:刚才同学们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都是合理的,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只是有的结果会精确一些,有的结果会粗略一些,讨论:刚才的方法哪个精确一些?哪个计算起来会简便一些。

5、500个送一回,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送一次去胡子博士这里?

6、你还能提出用估算解决的问题吗?

第四周比第三周大约多收集了多少个?这是用估算解决的问题吗?

7、小结:估算时要把这些数看成整

十、整百、整千数来估算。

三、巩固练习:

1、书本P98做一做

估算:集体订正

2、先估算,再把鱼放进正确的鱼篓里。

349+226

720-112

6 19-203

863-243

525-239

419+201

106+438

258+117 比500大

比400小

其它

3、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

①飞机票:620元

火车票:147元

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会便宜

元。 ②一本书237页,贝贝已经看了143页,她大约还剩

页没看。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我们要怎样估算呢?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考试重点[定稿]

1)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1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系统包括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创设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2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各个系统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各个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的应用于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育学系统。

3)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DP,梅瑞尔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CDP.4)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教学结果。教学策略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教学传输策略。、

5)梅瑞尔认为的知识维度,行为维度:记忆,运用,发现。内容维度:事实,概念,过程,原理。

6)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在学习理论方面它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作为其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以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

7)ID1的代表肯普模式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8)史密斯—雷根的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9)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正规的学校教育,全民的社会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工业,农业,金融,军事,服务等行业,各部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

10)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11)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匹配,是决定教学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以便为后续的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12)原有观念与新观念的三种关系: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并列组合关系。

13)学习风格的定义: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学习需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14)学习需要分析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5)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描述。

16)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目标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

17)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18)编写教学内容的原则:1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例,不断分化2确保从已知到未知3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4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19)教学内容的分析方法: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使用卡片法。教学媒体的选着方法:算法式,矩阵式,流程图,问题表,工作单。 20)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法,方式,媒体的总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大题

21)教学策略的步骤:1学生定向2学习方法指导3实施教学。示范--模仿教学策略步骤:1动作定向2参与性练习3自主练习4技能的迁移。

2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23)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5强调引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支持学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24)自主学习的策略主要由以下几种:1支架式教学策略2抛锚式教学策略3随即进入教学策略4启发式教学策略5自我反馈教学策略6基于internet的探索式学习策略。

25)CSCL根据学习者时间空间的位置关系分为:实时同地CSCL;非实时同地CSCL;实时远距CSCL;非实时远距CSCL.26)协作式教学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27)主导--主体模式教学设计流程特点: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状况灵活选着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最佳效果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4便于考虑请按因素的影响,在情境创设框或选着与设计教学媒体框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 28)大题,设计网络课程

推荐第9篇: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假设:

1、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系统设计的教学能够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发展

3、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而阶段既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

4、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5、教学系统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系统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系统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5、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一)在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学科、连接学科

(二)教学系统设计也是一门设计学科,它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 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

(一)学习教学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学习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科学

(三)学习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科学态度

(四)学习教学设计可促进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学习需要的含义: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要分析的含义:学习需要的分析有时也称为“前端分析”、“学习需要的评价”。它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学习需要分析的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系统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 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学习需要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需要(即学习者的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

2、获得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地反映学习者和有关人员的状况,它包括现有的和将来应该达到的状况。

3、注意协调参加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包括学习者,教育者,社会人士)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对期望和差距尽可能接近的看法。

4、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而不是用过程(手段),要避免用方法或手段找问题,避免确定问题之前就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5、需要分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要经常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和进行检验。

(可参考)1.学习需要要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分析对象,切实按照学生的具体要求设定教学目标。

2.应该在学习需要中不断地反映社会发展和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

3.一定要深入实际,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4.要经常进行学习需要分析,以保证所得到的学习需要是有效的。

5.注意协调参加分析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对期望值和差距的一致看法。

6.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避免在确定问题前就跳跃到寻找解决的方案的阶段。7.学习需要分析的作用仅仅是确定教学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8.需要分析要经常在实践中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问和作出检验。

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地位:学习需要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学习需要分析有助于理顺问题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

控制功能

激励功能

中介功能

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a.认知学习领域目标

b.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c.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a.言语消息:需要学习者对相对特定的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主要涉及记忆 b.智力技能:辨别、形成概念、使用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 c.认知策略:管理思维,如何学习

d.动作技能:学习者必须要有肌肉运动达到某个结果

e.态度:学习者是否需要做出选择,教学目的是否指明了方向。

3、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1、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2、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

3、信息加工分析法(程序分析法):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以揭示顺利完成该目标所具有的外显和内隐的过程,把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

4、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

1、认知/动作类教学目标阐明方法——ABCD模式: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 (Behavior): 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2、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方法----表现目标陈述法

情感类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习者的某些态度,使他们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形成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等。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要通过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来进行表述。

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通常要分析、阐述的是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即课时目标。在设计课时目标时,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总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保证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2、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在设计和阐明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设计出具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之间集,并准确的进行分析和描述。

学习目标的定义:它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学习目标的撰写:

五要素目标表述法: (1)学业行为的情景(situation)

(2)习得能力的类型(type of learned capability) (3)学业行为的对象(object)

(4)运用习得能力的具体行为(action) (5)与学业行为有关的工具、条件或限制(constrains) ABCD法:教学对象(Audience)

行为(Behavior)

条件(Condition)

标准(Degree)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避免了ABCD法只考虑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学习目标的含糊性。

结合的具体做法:在陈述学习目标时,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明学习目标,以反映学生理解、应用、分析、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列举出一些能够反映上述内在变化的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也能够观察与测量。在列举行为的变化时,仍然要采用前面所讲的ABCD法。 大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由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并能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细节特征;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立性更为加强;注意更为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在情感方面已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学习动机倾向于信念型。社会参与意识很强,深信自己的力量能加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我调控也已建立在日趋稳定的人格基础上。 成人学习者的一般特征:①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

②实践经验丰富

③自学能力、自律性独立性较强

④参与教学决策

⑤注重教学效率

初始能力(从学习者角度)的确定:

1、预备技能: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目标技能: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学习者学习态度:对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疑虑、偏爱或误解 教学起点的确定(从教的角度):

1、了解学习者对学习的关学科内容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2、了解学习者对目标技能已掌握的程度

3、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 起点水平分析包括下述三方面:

1、对预备技能(prerequisite skills )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对目标技能(target skills)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

3、对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如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 学习风格的含义: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作出相应反应。

分析场依存型和场独立性学习者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场依存: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性。(外部定向者) 场独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性。(内部定向者)

优势

劣势

场独立型:

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

倾向于冲动、冒险、容易过分主观

喜欢学习无结构的材料,喜欢 个人独自学习,不太容易受外 界的影响,对于他人的评价有 自己的看法,不受外界环境的 干扰,偏爱自然学科

场依存型:

善于把握整体,善于学习系统化、

表现较为谨慎,不愿冒险,但受到批

条理化的材料,喜欢与同伴在一

评时,很容易受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起讨论或进行协作学习,注意环

下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学习境的要求,很容易适应环境,受

欠主动,受外在动机支配 大家的欢迎,偏爱社会学科。

冲动型和沉思型的学习者的优势、劣势:

优势

劣势

冲动型:

倾向于迅速完成,能抓紧时间

容易考虑不周

遇到问题不懂就问,常向他人请教

缺乏对问题深究细问 沉思型:

态度填重,做比较有把握的选择

速度比较慢

善于独立思考

不愿提问

情绪稳定,能按计划学习学习动机的定义: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前绩效)

②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③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

④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网络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策略:

1、尽量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不适应

2、关于学习策略缺失或不当的策略

3、对于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策略

4、非认知方面的适应问题的对策

5、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6、网络学习情感交流对策

7、构造虚拟学习共同体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区别: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教学方法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且是为教育者熟知的一些教与学的方式,任一种可取的教学方法都可从中体现出某些教学原则的渗透。而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通使用,它的稳定性相对来说不足,而更具有灵活性。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要获得新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要改善已有的知识的认知结构 ,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应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素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2、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过程模式:

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他的学生修改:预备、提示、比较、总结、运用

3、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运用巩固

检查效果

4、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1、引起注意

2、告诉目标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发学习表现

7、提供反馈

8、评价表现

9、促进记忆和迁移

5、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的步骤:学生定向

集体教学

形成性测验

矫正教学

再次测评

6、巴班斯基及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

(1)教学任务的具体化;

(2)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

(3)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

(4)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

(5)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

(6)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7、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步骤—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

8、示范——模仿教学策略:步骤—动作动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1、发现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有的知识。

步骤:设置问题情境

假设——检验

整合与应用

2、支架式教学策略: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步骤:搭建脚手架

进入情景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3、抛锚式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步骤:创建情景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4、随机进入教学策略:以随意的不同途径、方法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取同一事物和问题的多方面认识。

步骤:呈现基本情景

随机进入学习

思维发展训练

小组协作学习

学习效果

5、启发式教学策略:步骤--启发诱导

探究知识的尝试

归纳结论

变式练习的尝试

回授尝试效果

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6、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步骤--选择课题

解释探究的程序

搜集相关的资料

形成理论

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分析探究过程

有四个基本要素:问题、资料、提示、反馈 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

课堂讨论:教师通过问题和主题进行引导

角色扮演: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能促进自己的学习竞争:多个学习者或小组针对同一内容进行竞争性学习协同: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伙伴:多个学习者一起完成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与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科。

狭义: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

以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设计的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突出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九个问题:

(1)寻找适合中小学生研究的问题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3)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4)制定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5)掌握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6)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教学资源 (7)跟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8)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9)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活动要有效,努力做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优势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而不是仅仅为了传递书本知识

4、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的要求

第五章

学习环境的定义:

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学习环境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学习环境的特征:情境性

建构性

操作性

动态性 学习环境的组成要素:情境:问题情境、任务情境和社会文化

资源:多媒体信息、网上信息等

工具:认知建构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等 策略:建模、支架、教练策略等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1)构造仿真世界的学习环境;

(2)着重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3)教师成为教练和策略分析者;

(4)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多种表征和观点; (5)教学目标应该协商而不是强加;

(6)评估应该成为自我分析的工具; (7)提供工具和环境帮助学生用多种观点阐释世界; (8)学习活动应该由学生自我控制和协商。

教学媒体的含义: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教学媒体的发展:语言媒体阶段

文字媒体阶段

印刷媒体阶段

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传统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 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印刷型媒体

非印刷型媒体 按感官分类:听觉型媒体、视觉型媒体、试听型媒体、相互作用型媒体 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光学投影教学媒体

电声教学媒体

电视教学媒体

计算机教学媒体

按技术特点分类:数字媒体

非数字媒体 新型教学媒体:多媒体、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虚拟现实—特征:沉浸感、交互性、想象

流媒体 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目标控制原则

内容符合原则

对象适应原则

条件满足原则

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共同经验原理

抽象层次原理

重复作用原理

信息来源原理

最小代价原理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问题表--问题表就是列出一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从而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某种教学情景的媒体

矩阵式--矩阵式通常按两维排列,如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教学功能和其他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判尺度可用“适宜”与否、“高、中、低”等文字表示,也可用数字和字母符号表示。

算法式--算法型通过模糊的数值计算决定媒体的取舍、一般首先对备选媒体使用的代价、功能特征和管理上的可行性等诸因素都各给予一个定值,然后按某些公式加以运算,比较备选媒体的效益指数,从而确定优选媒体。

流程图--流程图建立在问题表模型的基础上

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描述对媒体的要求

采用合适的选择模型

做出最佳选择

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设计:

课堂氛围营造的一般原理:教师要“了解自己”

教师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了解目标”

教师要“了解从何开始”

课堂氛围营造的策略:民主教学

成功教学

灵活教学

双边教学 交往动机激发策略设计:使学生懂得社会交往的意义和目的

教育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奉献于索取的关系 帮助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正确树立“自我形象” 战胜自卑,增加交往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课堂问题行为调控策略设计:

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下的问题行为的调控策略: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明了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循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及调控策略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调控,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第六章

教学评价的定义: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极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评价与测量的关系:测量与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测量是评价的基础和手段,评价需要借助测量的结果进行判断,而测量也需要评价,评价是测量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尤其是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 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依赖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互动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难以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学习档案袋的含义:也称为成长记录袋,用于存放学生的学习作品。用于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档案袋的特征:(1) 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

(2) 作品的收集是有意而不是随意的

(3) 档案袋应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4) 教师要对档案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

与教师因素有关的指标:教学能力方面;教学方法方面;教学内容方面

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学生认知、情感及动作技能方面的达标程度;学生课堂上的表现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教育性

科学性

技术性

艺术性

经济性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评价的内容

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的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总结和帮助

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 创新性

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

1、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

2、对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智能教学以及对利用探索、发现、竞争、协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3、评价对象广泛,不仅仅对传统教学系统的四要素进行评价,还对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4、实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无缝组合

5、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的周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于及时调整教与学,而且降低了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的技术要求,降低了费用

6、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要依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取不同类别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

1、每个人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2、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

3、这些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

4、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5、存在其他智能的可能性。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 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

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建构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七章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定义: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特点(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

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一般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项目定义

2、教学设计

3、系统设计

4、脚本编写

5、数据准备

6、软件编辑

7、使用评价

8、形成产品 网络课程的定义: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课程开发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个性化

合作化

多媒体化

交互性

开放性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

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

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

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

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

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

7、开展教学实验,进行评价修改

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 我国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够

(2)培训机构问题

(3)培训者素质低下:

(4)培训内容体系不完善 (5)教师个人问题:经济、时间、动力等。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校长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应是道德的领导、价值的领导、思想的领导,应是先进理念的提炼者、传播者、践行者。

个体反思、群体合作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反思课程、反思自身的角色;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等多种主体合作的结果,合作精神本身是教育目标之一,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只有在平等、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产生。

校本发展机制的建立——学校有自我评价、反思的机制(自评与反思);学校有自我设计、规划的机制(理念与规划);学校有自我发展、完善的机制(组织与管理)。

推荐第10篇:中学教学设计复习重点

第一章

【1】六大理念:

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③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 ④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⑤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⑥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2】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① 初步学会看天气预报,简单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出行等 ② 学会运用地图 ③ 学会在野外确定方向 ④ 初步知道根据各地的农时,安排各地的农业生产 ⑤ 知道主要旅游胜地,初步学会旅游地及线路选择 ⑥ 知道我国各地基本特征,了解其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 ⑦ 知道自然灾害的类型及预防 ⑧ 了解人类与地理的关系,树立基本的地理观念

【3】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核心是学会生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争取生存的权力,二是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力、

【4】地理对人终身发展的意义: ① 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能力是人生活的基础 ② 具有迁移价值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业:如政史地的联系 ③ 地理学研究具有区别与其他科学的思维方法 ④ 地理观念:“三观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 ⑤ 养成良好的人为精神与审美情趣:周游世界

【5】改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广义:知识经济;中义:民族复兴;狭义:地理知识的有用性

【6】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① 学习的主动性:内驱力

学习兴趣

我要学 ② 学习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

我能学 ③ 学习的独特性: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④ 学习的体验性: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感受

愉悦 ⑤ 学习的问题性:好奇心与探究能力

“问题”伴随学习的始终

【7】自主学习:

1、定义: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的转变。基本特征: ① 师生关系 ② 教师角色 ③ 学生地位的转变 ④ 媒介作业的转变 ⑤ 教学过程的转变

2、什么是自主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 ①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我要学

需要 ② 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我能学

信心 ③ 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能够学

自我控制

3、基本问题: ① 自学能力特别是其中的阅读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②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③ 计划性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④ 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4、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①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② 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学” ③ 加强学法知道,让学生“会学”(学会确立学习目标、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调控、善于总结) ④ 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坚持学”(毅力、信心和决心)

5、引导自主学习五戒律: ① 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不讲 ② 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不教 ③ 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结论的,就不操心 ④ 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就不代劳 ⑤ 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就“免开尊口”

【8】探究学习:

1、定义:指学生以类似或模仿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是指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2、基本模式:

①“创设情境—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模式 ②“遇到问题—收集问题—论证探究”模式 ④ 综合模式

3、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① 营造开放、民主、融洽的良好探究环境,使学生乐于、敢于探究 ② 善于捕捉产生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找好探究的切入点 ③ 尽可能展开探究过程,激活学生,使学生充分参与探究过程 ④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顺应学生,推进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4、基本程序: ①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② 学生获得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问题的证据和材料 ③ 学生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④ 学生自我评价

5、基本特征: ① 参与性 ② 实践性 ③ 开放性 ④ 创造性 ⑤ 过程性

6、意义和作用: ① 探究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 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③ 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④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必然要求

7、注意问题: ① 为探究而探究,探究教学形式化 ② 探究问题无实际意义 ③ 只重视过程,忽视结果

【9】合作学习:

1、定义: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学习基本要素: ① 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② 要有一种合作意识 ③ 尊重与欣赏他人 ④ 宽容的心态与彼此的信任感 ⑤ 积极互赖,相互支持和配合

体现集体智慧

2、几种方法举例: ① 小组分层记分法(STAD) 能力异质4人组 ② 小组促进教学法(TAI) 原有水平4人组

3、意义: ① 为学生提高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② 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 ③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

4、注意问题: ① 抓好合作的时机,避免流于形式 ② 提倡合作与独立并重 ③ 确定适当的合作问题和内容 ④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5、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① 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多种形式,小组学习模式;团队调查模式 ② 科学划分小组:异质分组 ③ 明确合作目标:合理分工与合作 ④ 掌握合作技巧:社会交流技能

6、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① 课程目标的开放性(结果性目标,是评价课程效果的标准;表现性目标,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②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新观念、新科研成就、新技术、新研究思路) ③ 课程资源的开放性(人力资源、物质与场地资源、社会资源(博物馆、研究所)信息资源) ④ 课程形态的开放性(选修、必修;国家课程、乡土课程;综合学科或单独学科的形式;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 ⑤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10】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主要功能: ① 提供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② 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学习③ 提供反馈相信,提示学校的办学效果

【11】新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与形式: ①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 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③ 过程的评价 ④ 注重个体差异的评价 ⑤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⑥ 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12】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时空性、战略性、预见性、实践性等。 【13】地理课程的性质:综合性(真、善的有机结合)、基础性(提高素质)、应用性(有用的地理知识)、科学性(严谨、客观)、时代性(现代气息)、开放性(过程与结果)

【14】地理课程的价值: ① 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②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③ 建立健全地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④ 培养良好的人为精神与审美情趣

【15】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通过课程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它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 大目标: ① 教育目标:国家制定 ② 培养目标:教育部制定 ③ 课程目标:课程专家制定 ④ 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制定

小目标: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过程和方法)、思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6】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

(一) 总目标

(二) 分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方面 ② 过程与方法方面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④ 三个维度的关系()

【17】课程标准的分类目标: ①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适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② 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性目标动词、机能性目标动词、情感性目标动词

【18】教学大纲的结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附录

【19】教学大纲的简要评价:

① 在教学内容方面,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② 在教学知识点方面,大纲规定过细,统的过死,缺乏弹性 ③ 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④ 规定了教学最高要求(天花板要求),束缚了教学的发展

【20】课程标准的内涵:是对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21】课标的含义: ① 课标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 ② 课标要求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做出要求,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③ 课标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④ 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⑤ 课标在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22】课标的作用: ① 指导教材编写,编写者 ② 指导教学,施教者 ③ 指导课程评价,管理者

【23】大纲改成“课标”的背景: ①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②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③ 国家进一步下放课程管理权力,实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国家课程是课程的最低要求(地板要求);地方课程反映出地域差异;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特色)

【24】“课标”是对“大纲”的超越: ① 目标要求的出发点与着重点不同 ② 更加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两种类评价方法:过程性、终结性 ③ 从关注教学(教师)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学生) ④ 教学大纲以学科为中心,而课程标准以学生和社会需要为依据来确定教学内容 ⑤ 课程标准提供了多元评价建议 ⑥ 课标的内容更丰富,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25】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体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26】学习方法: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所使用的一切可行手段及其运用程式。具有相对灵活性的特点。

【27】为什么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

(一) 问题的提出:学生对学习地理有兴趣吗?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① 让学生对地理“一见钟情” ② 让地理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③ 给学生开启地理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做到“三会”(会想问题、会表达问题、会解决问题)

(二) 地理学习方式的现状:被动接受型、主动接受型、模仿再现型。

【28】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 ① 从哲学的观点看,主体与客体; ② 从构建主义观点看:主体的积极建构

【29】地理学习方式的引导与构建: ①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差异,不要“一刀切” ② 实施匹配策略,构建高效的学习方式:匹配策略,情趣相投型;错位失配策略,优势互补型

【30】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实现学生发展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

【3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2】教学设计的基本类别:

①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连结-认知”理论为基础,研究如何帮助教师备课。优点:有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利于组织教学; 缺点:制约或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 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基本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学习环境设计。

【33】导入方法: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原有知识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

【34】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区别: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实现学生发展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

备课的指钻研大纲,研究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学方案。其教学方案的主要内容有,确立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小节反思、练习和板书设计等。

两者的差别体现于:理论基础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教学目标的起点不同。

【35】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① 确定教学目标 ②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③ 设计教学内容呈现顺序 ④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⑤ 制定教学策略 ⑥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优化教学媒体 ⑦ 进行教学评价,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

特点:传统教学设计具有较为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较强的可操作性,为规范教学,促进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过于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轻“学”。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6】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步骤: ① 确定教学目标 ② 创设情境 ③ 设计信息资源 ④ 设计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⑤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问题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⑥ 设计学习效果评价 ⑦ 强化练习设计 【37】写教学目标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① 目标要全面 ② 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③ 目标的大小要适中

【38】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教学环境(物质、文化)被称为第五要素)

【39】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特点是: ①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是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者 ② 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③ 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④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写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40】一般教学过程设计项目: ① 研究课程目标 ② 研究教材 ③ 分析和研究学生 ④ 制定教学目标 ⑤ 确定教学策略 ⑥ 设计教学过程(编写教学方案) ⑦ 准备教学媒介 ⑧ 实施教学方案 ⑨ 教学监测、反馈与矫正

【41】新授课的设计:

1、组织教学(一分钟)

2、导入新课(3~5分钟): ① 问题导入(学生关注的,与问题相关的) ② 复旧引新(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引起质疑) ③ 从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 ④ 情感渲染导入 ⑤ 直接导入法

3、教授新课(30分钟)

①“灌输式”模式的基本程序(讲授式)

明确教学主题;围绕教学主题,教师讲解教学内容;针对教学主题,学生复习巩固教学内容 ②探究模式的基本程序:提供情境材料、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小节与整理知识、应用与发展

③互动模式的基本程序:确定主题、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整理提升方法、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4、效果检查,提问(2~3分钟)

5、教学小结:突出目标、突出重难点、铺垫下节课

6、布置作业(能力拓展)

7、铺垫下一节新课

【42】常见地理教学事件: ① 教学疑难 ② 自身失误 ③ 学生学习不良行为 ④ 教学媒介失灵

【43】处理教学事件的原则: ① 爱字当头,严中有爱 ② 细心观察,防患于未然 ③ 以强化适当行为为主,惩罚不当行为为辅 ④ 沉着冷静,避免滥罚

【44】处理教学事件的方法: ① 因势利导 ② 随机应变 ③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④ 用幽默的办法处理一些事件 ⑤ 随机调整

【45】地理教学媒介可分为:地理图表、地理标本与模型类型、地理电化设备类。

【46】教学媒介的原则:服务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47】“三板”(板书、板图、板画)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① 增强教学刺激,引发学生注意 ② 体现动态,强化学习,加深了解 ③ 培养观察、读图、绘图、用图能力 ④ 增强想象,活跃气氛 ⑤ 符合学生4知心理活动规律

【48】多媒体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一) 功能与作用

1、创设逼真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2、增加教学内容

3、利于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二) 多媒体应用中的误区

1、多媒体仅仅只是教学媒介

2、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教师开发与运用的技术水平低

4、作秀现象比较普遍

【49】地理教学方法: ①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法) ②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③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板图法、示意图法) ④ 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探究法)

【50】谈话法:是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可分为问答式谈话法,启发式谈话法(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它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教学) ① 创设问题情境 ② 提示出矛盾,设置悬念 ③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大胆进行传统教育薄弱的求异、发散创新思维的训练)

【51】“谈话法”要注意哪些技巧: ① 谈话的语言要亲切、简洁、幽默 ②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③ 问题的设计难易要适当,注意先易后难,层层递进 ④ 问题的设计要有较强的启发性 ⑤ 要注意及时的评价、归纳、总结

【52】讲授法:指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成功的关键是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形象生动的语言能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饱含激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克服疲劳,增强记忆,简洁明快的语言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提高概括能力,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帮助学生理解。

(一) 优点 ① 讲授法能将地理信息,简洁、快速地传授给学生 ② 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 ③ 好的讲授法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学生,提供思维方法的示范

(二) 不足及改进 ① 过长时间的讲授也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 ② 讲授法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③ 要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的方法辅助讲解

【53】纲要信号图示法的特点: ① 直观,帮助记忆 ② 系统化,利于掌握知识体系 ③ 逻辑性强,便于知识的顺利传递 ④ 学生逻辑性动手,强化记忆

【54】板图法:获得地理信息、用图来展示成果 【55】示意图法:图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56】好课的基本特征:

① 教学目标追求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和谐发展,并把目标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境之中。 ② 科学使用教材,恰当设计教学内容,恰当体现地理教学内容的发展性、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与应用性等地理学科特点。 ③ 恰当设计教法,将接受式学习、直观想象学习、体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有机整合,真正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④ 学生学得好,学得主动积极。 ⑤ 注意有效学习方式与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 ⑥ 重视课堂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 ⑦ 适时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提出学习困惑,提出教学建议。 ⑧ 建立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 ⑨ 以激励性为原则,恰当评价学生表现。

【57】地理教师素质评价: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共事能力、反省与计划性、身体素质

【58】教师评价的方式: ① 教师自评 ② 他评

【59】教师的角色: ① 教书育人 ② 教会学生终身学习③ 研究者 ④ 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 ⑤ 集体的领导者和团队的管理者 ⑥ 心理辅导者

【60】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评价建议(地理课程标准) ① 评价学生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② 评价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③ 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④ 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61】评价方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 克服五种不正常的现象 ① 注重书面测试(纸笔测试),也注重其他测试手段 ② 注重容易量化的目标,也注重不易量化的目标 ③ 注重记忆,也注重形成性评价 ④ 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起点和进步 ⑤ 注重分数名次,也注重起点和进步

(二) 注重演绎法,也注重归纳法。注重灌输,也注重问题意识。

(三) 克服三种严重的后果。① 缺乏创新能力——具有创新能力 ② 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实践 ③ 荒废杰出人才——培养杰出人才

第11篇:《穷人》教学设计(重点讲解)

《穷人》教学设计(重点讲解)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嗯”,正确读写“抱怨、魁梧、倒霉、严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1 / 3

四、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第

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怎么看出来的?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为什么这样想?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

2 / 3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3 / 3

第12篇:使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重点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激励学生继

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资料助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PPT课件 剪辑视频 【时 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彩色图片)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认识图片上这座高大、巍峨的建筑物。这是耸立在首都北京**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那么雄伟庄严,令人肃然起敬。那么这座纪念碑有多高、用什么建造、又是为了纪念什么人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周定舫,一同去瞻仰、了解这座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初读文章 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积累生字词 (1)生字注音

瞻(zhān)仰 (yǎng) 矗(chù)立 奠(diàn)基 砌(qì)墙 伟绩(jì)

天堑(qiàn) 镶(xiāng) 嵌(qiàn) 发髻(jì) (2)、解释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2、学生谈论自己的读后感受

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文主要介绍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还存在 着哪些疑问等。要求语言努力做到简明、流利。(教师给予适当鼓励)

三、研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1、阅读1---3自然段,思考:

(1)、哪几个词体现了作者对纪念碑总印象、概括总特征。(学生在文 中找出关键词语) 巍峨、雄伟、庄严

(2)、搞清纪念碑的位置及说明顺序。

a、学生划出关键词,结合资料,画出纪念碑的方位简图。(学生交 流后展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回答应给予肯定) 位置:“广场南部”、“和**遥遥相对” 多媒体展示广场平面图:

b、顺序: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3)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那些内容? 学生根据课文回答,教师板书:

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 碑身的规模 (用具体数字与**比较) 建碑的特殊材料 (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 建碑的重大意义。

2、阅读4—6自然段,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结合资料思考这一部分的说 明顺序。

学生根据课文回答(展示纪念碑各部分彩图) (1)结构图示:

四周 汉白玉栏杆 正面 题词 碑身背面 碑文 纪念碑两侧 花纹 小碑座 雕刻 碑顶

大碑座 10幅浮雕

归纳: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纪念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2)分析说明顺序:

a、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 西两侧上部——碑顶

b、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

c、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整体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3、阅读6—10自然段,简要介绍大碑座四周十块浮雕的内容,结合多媒体资料介绍,学生标出十幅浮雕的具体位置,并分析说明顺序。

(1)东一:“虎门销烟” (2)东二:“金田起义”

(3)南一:“武昌起义” (4) 南二:“五四运动” (5)南三“五卅运动” (6) 西一:“八一南昌起义”

(7)西二:“抗日敌后游击战” (8) 北一:“群众支援前线”

(9)北二:“胜利渡江,解放全国” (10)北三:“人民欢迎解放军” 明确顺序: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即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4、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浮雕的画面

学生可根据图片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选择其中一幅进行讲解,如遇不了解的,教师不必当堂讲解,可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找适当时间进行交流。

交流后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学生可结合历史知识畅所欲言。

明确: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来介绍浮雕,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与碑文相呼应,突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四、课堂拓展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十幅浮雕都是解放前重大历史事件场景的历史再现。如果需要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一幅反映解放后重大事件的浮雕,你会怎么样设计呢?

学生可根据自己储备的知识进行设计,先在小组内交流,每一小组选择一幅最好的在全班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作者是以一个瞻仰者的身份来说明的。本文既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及它的结构特点,又介绍了它的修建过程及感受,作者之所以能做到有条不紊,是得益于在说明顺序中,采用了以活动顺序为主,以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的组织材料的方法,使我们清晰地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外,通过学习,我们也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青少年一代要学习先烈们的献身精神、继承

课堂教学设计 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六、课外练笔 运用一定的顺序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主 要建筑,重点突出说明顺序。 【教学说明】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教学的指 导思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展开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精神,并 且在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加强爱国教育。 人民英雄纪念碑,对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仅凭读课文, 学生也可能不会十分形象直观地想像出纪念碑的形象。对此,教师认真备 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纪念碑的图

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大家得到 充分感知,学生了解纪念碑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在了解纪念碑 的结构和说明顺序时,利用影像资料结合图示给了学生丰富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与此同时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 学生画平面示意图、讲解历史事件、设计现代纪念碑,使学生充分参与到 语文课堂活动中来,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 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不断主动把握学习机会,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 队合作精神。 课件配着音乐,纪念碑庄严,雄伟的特征也得到充分展示,学生仿佛 也跟着作者一起瞻仰了纪念碑,加深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反思】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说明文,而学生学习说明文往往会觉得 枯燥无味。怎样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 6 课堂教学设计 极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 参与性。努力地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2、多媒体课件,将说明对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广场的平面图、纪念碑的各部分结构、花纹、色彩,大碑座 的历史事件以及说明的顺序在图片、视频中直观的体现出来,使学生更 容易把握。在音乐声中,纪念碑庄严、雄伟的特征也得到充分展示,学 生接受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3、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过程中中,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环节:学生画平面示 意图、讲解历史事件、设计现代纪念碑,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 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都可以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他们可 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不 断主动把握学习机会,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初中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表现的机会,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和气氛,让学生心无旁忌,自由热情地把自己的才华都展现出来,在展现 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表现时,多表扬,少批 评,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配合语文 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新形势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 7

课堂教学设计 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 语文学科能力。 8

第13篇:山师《教学系统设计》学习重点

2010级《教学系统设计》学习重点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1. 教学设计的概念 2.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3. 瑞格卢斯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

4. 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模式的含义及其功能 6. “肯普模式” 7. “史密斯—雷根模式” 8. 狄克——柯瑞模型及其评价 第二章 评估需求 确定教学目的

1.学习需求的含义

2.在学习需求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 第三章 教学目的分析

1.布鲁姆的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法 2.辛普森的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3.海希尼的心理动作领域的分类目标 4.克拉斯沃尔的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5.罗米斯佐斯基的人际关系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7.布卢姆和加涅两种认知学习分类系统的比较 第四章 确定从属技能和入门行为

1.确定从属技能的方法及其示例分析 2.起点能力的概念 3.起点能力分析的层面 4.确定入门技能的方法 第五章 分析学习者和环境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3.学习风格的含义 4.学习风格的特点 5.学习风格的类型

6.关于认知方式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 7.控制点的概念及其控制的分类 8.美国克内克的响个体学习风格的因素 第六章 编写绩效目标

1.学习目标的概念

2.ABCD阐述学习目标的方法 3.加涅的五要素学习目标表述方法 4.格伦兰折衷的陈述教学目标 5.情感态度领域学习目标的编写法

第七章 开发考核量表

1.标准参照评价的涵义 2.标准参照评测的方法和类型

3.标准参照测评方法开发的原则量表编写的基本

操作

第八章 开发教学策略

1.什么是教学策略 2.教学策略的特点

3.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4.教学策略的类型 5.开发教学策略 6.加涅的“技能层级顺序” 7.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策略” 8.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 9.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 10.态度的教学策略 11.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 12.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 第九章 教学媒体的选择

1.教学媒体的一般教学特性 2.媒体选择的依据 3.媒体选择的单维分类模型

4.加涅的“媒体教学功能表”——两维矩阵 5.媒体选择的最优决策模型 6.媒体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十章 开发教学材料

1.选择现有教学材料的原则 第十一章 设计并进行形成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2.形成性评价的重点 3.形成性评价的参与者 4.形成性评价的三个基本阶段 5.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因素 第十二章 修改教学材料

1.分析工具 2.整理数据的顺序

第十三章 设计并实施总结性评价

1.总结性评价的概念 2.总结性评价的时机 3.总结性评价的对象

4.总结性评价的专家评价阶段

5.总结性评价的实地试验阶段

第14篇:教学系统设计考试重点汇总

2010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期中考试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一、名词解释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

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二、简答

1、为什么教学系统设计是理论性与创造性的结合。

首先,设计活动是一种理论的应用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学系统设计必须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次,高度抽象的理论和具有丰富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距离,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理论不可能预见所有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需要创新性地运用理论,甚至对理论进行改造、扩充、重建,以适应原有理论未能预见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理论性与创造性的结合。

2、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对你的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有哪些?

①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②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③ 有利于科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④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3、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主要启示。

①格式塔的学习观—完形说(顿悟说)

★ 学习不是行为的联结,而是组织一种完形。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所实现的。

★ 学习是由顿悟实现的。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所以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顿悟说”。 ②托尔曼的认知论

★学习是有目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

★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③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他强调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强调学习一般原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探索新情境,提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他提倡发现学习,主张教学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而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

4、系统方法对教学系统设计的指导意义?

⑴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

⑵教学系统设计综合了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给教学系统设计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思想,是目前的教学系统设计所采用的最基本方法和技术;

⑶系统理论的发展使人们开始重视审视教学系统,将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大大拓宽了教学系统设计研究的视野,不仅关注教学系统内部的结构,而且将教学系统与具有提供学习资源潜在可能性的社会系统联系起来。

5、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①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说明了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②传播理论揭示出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联系,并告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传播过程。

③传播理论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④传播过程要素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其相应领域如传播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体分析、效果分析等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程度上为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所吸收。

6、比较加涅和梅瑞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加涅(九五矩阵)和梅瑞尔(CDT)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相同之处在于:这两种理论都是从认知主义的角度出发的,他们的基本假设是相同的(即存在不同的学习结果,而且有不同的学习条件以满足不同学习结果的要求)。

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强调的重心不一样,加涅的教学设计思想比较丰富,其核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又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就是在加涅看来,看来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这就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从教学分析、展开及评价等到方面做出一系列事先筹划,即进行教学设计;且它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是在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及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基础上,把重心放在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上,他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面三刀维分类(行为维度:记忆、运用、发现;内容维度:事实、概念、过程、原理),它给出了每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即能提供微观水平的教学“处方”。

7、解释教学系统设计过程“肯普模式”。

① 理论基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② 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应该学到什么?(教学目标);教学如何进行?(教学策略);效果如何评价?(教学评价)

●十个教学环节

●强调了十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要素采取的决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决策。 ●要素之间没有线条连接,表明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不考虑某一要素。

●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在这种环形结构模式的中心,说明它们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与归宿,各个要素都应围绕它们而进行设计。

●表明教学设计是个连续过程,评价和修改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的活动与所有其他要素相联系。 ●教学设计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从任何地方开始,并且可按任何顺序进行。

8、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

①教学目标分析 ②学习者特征分析

③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④学习环境设计 ⑤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9、简述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⑴以教为主ID的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⑵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⑶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3方面分析)

10、简述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

①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②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其他教学策略只作补充。

③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④便于考虑情感因素的影响(情境创设、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学习效果评价、修改教学等环节都可考虑情感因素)。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1、辨析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三个概念。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2、用案例阐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⑴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⑵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

⑶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克拉斯伍等人制订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他们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五级,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简述教学目标阐明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①有利于课程的规范 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④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局限性:

①有悖于发现法的学习

②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难以阐明 ③容易忽略创新精神 ④费时间、费精力

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图”的含义。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

 概念图就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 概念图是一种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2、用自己的话解释“认知结构变量”的含义。

奥苏贝尔提出的影响迁移的三个主要认知变量:

一、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即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知识的原有观念,这样才能产生有意义学习。

二、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 ——指新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程度。

三、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指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是否稳定巩固。

3、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有哪些新特征?

①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②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成权威的心理却在消弱。 ③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 ④学习者在网络中的认知策略发生变化。

⑤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⑥学习目标多样化。

⑦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1、用自己的话定义教学策略这个概念。

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成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2、简述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情景-陶冶教学策略的概念及步骤。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步骤: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情景-陶冶教学策略也称暗示教学策略,由洛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步骤: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

教学策略类型定义掌握教学情境-陶冶教学示范-模仿教学示范-模仿教学过程与学生在一定的与现的个别需要和学实生活类似的习特征相结合情境中学习•学生定向•集体教学•形成性测试•矫正教学•再次测评形成性评价个别化教学•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教师、学生、情境阶段过程•动作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动作技能 教学条件主要领域规模较小的班级教学和个别化教情感与认知学

3、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较大,课堂教学起点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次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4、比较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的共性和不同点。

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策略比较共性支架式教学不同点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围绕学习主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框架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5、简述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传统教室环境中的协作学习的不同点。

①突破了范围的限制 ②CL交互的可控性 ③附属角色的隐藏 ④复杂低层工作的简化 ⑤全面展现问题情景 ⑥在线资源 ⑦教师的角色转变

6、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①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同统一.②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 ③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④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⑤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⑥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7、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开放的、学生感兴趣的; ②分析问题的形式要多样,要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方法指导;

③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设计,对其实施方法的指导; ④成果展示及评价:教师要注意评价标准的设计。

8、列举你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存在的问题:太简单或复杂、脱离教学目标、容量太小、教学环境的支持等。 对策:

1、活动要有效,努力做到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应寓教于乐,不要本末倒置,不能纯粹为了游戏或让学生动起来进行设计;

2、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优势;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而不是仅仅为了传递书本知识;

4、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要求。

第五章 学习环境设计

1、阐述学习环境的含义。

①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

②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 ③学习环境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 ④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2、简述物理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教室空间设计和教室文化建设三大方面是物理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室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室内外的空间、场地的设计,它属于一种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的“隐形课程”。

教室空间环境设计主要涉及对空间大小、桌椅排列的形式、桌椅与墙壁的颜色、通风、采光、装饰、器具陈列布局以及向同一学习场所不同功能区的划分等。

3、简要评述自己所在学校的物理学习环境。

物理学习环境设计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教室空间设计和教师文化建设三大方面(各个分析)。

4、举例说明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学习者特点、教师态度、技能方面的因素,还有来自管理方面的因素,如实施教学的地点、对象、时间、资金及可行性等因素。

5、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如何正确地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模式与策略以及教学条件。此外,还要从整个教学过程出发,综合考虑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要素。教学媒体选择模型主要有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和流程图。

6、认知工具、学习资源、课堂问题行为的含义。

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现代学习环境中的认知工具:主要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的计算机工具;

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人、财、物、信息);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7、分析学生在教学中交往动机不强的原因,并提出激发学生交往动机的策略。

原因:略。 策略:

★使学生懂得社会交往的意义和目的

★教育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帮助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正确树立“自我形象”

★战胜自卑,增加交往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8、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原因:略。 策略:

(1) 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①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请到教室外吃完再进来。”“请到教室门口喊‘报告’”) ②促进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

③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整洁、有序、优雅;把握情绪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 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①鼓励和强化问题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②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①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

②观察、了解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③选择适宜的方法矫正,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④遵循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奖励多余惩罚;与家庭、大众媒体等因素联系起来,保持与相关人员行动的一致性;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⑤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观察——深入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判明性质及严重程度——制定矫正目标、措施和方法——改正问题行为——评定改正的成效——追踪和强化,稳定良好行为)

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1、何谓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2、列表比较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为什么要对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进行评价?它包括哪些内容?

因为教学系统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形成优化学习的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说要促进学习以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主要包括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学设计结果的形成性评价。

4、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其问题,你认为教学评价在其功能、取向和方法上应该怎样发展?

问题:

功能上:重甄别,轻发展;重知识重复,轻学会学习;重个体反应形式,轻学会合作; 价值取向上:重目标,轻过程;

评价主体上:重教师,轻学生;重学校,轻社会; 评价方法上:重纸笔测验,轻学习现场和过程测验 教学评价的新发展: 1评价功能的发展

(1) (2) (3) 评价过程重学生的发展,轻甄别功能 注重激发学生学会思考,轻对知识的简单重复

评价过程不仅体现学生个体的反应方式,而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2评价取向的发展

(1)目标取向的评价

把评价视为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与预定的课程目标相对应的过程。 (2)过程取向的评价

试图挣脱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范围。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其是否与教育目标相符,都应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3)多元主体取向的评价

真正的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此外还要建立一个社会参与评价的平台,使家长、社会相关人士都参与评价。

5、列表分析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的特点。

一对一评价与小组评价的比较不同的评价方法参加的学习者人数选择学习者的要求评价的过程对评估人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一对一评价3个或3个以有一定的随意评价人员始终和学习者处于互动的状态强调交流能力确定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明显错误,并从学习者那里获得对教学内容最初的使用数据和反馈。8到20典型的代表组成学习小组评价人员尽可能少地去干预学习者强调数据信息的分析水平①确定在一对一评价后所做的改动是否有效。②确定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否能适用真实的目标群。小组评价

第15篇:教学系统设计 复习重点(推荐)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重点概念及问题(填空、简答)

1、教学系统设计: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设计学科,它具有系统性、具体性、设计活动的理论性与创造性以及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等特点。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是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它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

4、主导 —— 主体教学系统设计:在兼取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在我国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也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

5、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6、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的三个层次: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7、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后能够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更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8、教学目标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

9、对于行为目标描述所使用的ABCD模式表示在描述行为目标时需要从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方面来描述。

10、知识和能力基础分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清晰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基础之后,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编制预测题、访谈和观察是确定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的有效方法。

11、分析学习者对所学习内容的认识水平、态度以及对教学传递的态度,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影响。

12、ARCS模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动机模型,分析影响动机的四要素: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有助于在教学前发现学习者的真实感受。

13、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4、成人学习者和传统学习者在学习目的、学习技巧、学习要求、学习时间和师生关系方面有很多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15、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分析时需要重视的一般特征包括: (1)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

(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 (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5)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6)学习目标多样化 (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16、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起始能力特点进行分析时需要重视的方面:

(1)有多种多样的学习起点(2)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方面的差异

1 (3)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方面的差异

17、教学模式: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18、教学方法:通常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19、赫尔巴特学派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环节包括:

(1)激发学习动机 (2)复习旧课 (3)讲授新课 (4)运用巩固 (5)检查效果 20、发现学习模式:

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发现学习模式的主要步骤包括:

(1)问题情境 (2)假设 —— 检验 (3)整合与应用

21、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

探究式学习由布鲁纳提出,由萨奇曼进一步发展。指在教学中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Internet可以帮助搜集相关的资料,促进问题的解决。主要步骤:

(1)选择课题 (2)解释探究的程序 (3)搜集相关的资料 (4)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5)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6)分析探究过程

22、CSCL的特点:

(1)突破了范围的限制 (2)CL交互的可控性 (3)附属角色的隐藏

(4)复杂低层工作的简化 (5)全面展现问题情境 (6)在线资源 (7)教师的角色转变

2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1)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

(2)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为研究的专题 (3)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4)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5)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6)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24、教学活动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活动要有效,做到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优势。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4)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的要求。 (5)活动流程清楚。

25、物理学习环境设计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教室空间设计和教室文化建设三大方面。

26、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模式与策略以及教学条件。

27、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主要包括:

(1)描述对媒体的要求 (2)采用合适的选择模型 (3)做出最佳选择 (4)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28、合适的学习(教学)资源通常来自三条途径:选取现成的、修改原有的和编制尚无的。

29、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主要在以下类型: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交流和协同工作工具、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30、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调控主要包括重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注重课堂常规训练及利用网络教室管理软件等方面。

31、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搜集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有着信息资料;二是根据信息资料所反映的教学情况做出即时反馈。

32、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中的反馈有三种:校正性反馈、鼓励性反馈和帮助性反馈。

33、一个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劣,可以从完整性和规范性、可实施性和创新性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但要真正实现对教学方案的全面、准确的评价,还必须通过实施,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

2 面进行综合评定。

34、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 (1)自评(Design Review) (2)专家评议(Expert Review)

(3)一对一评价(One – to – One Review) (4)小组评价(Small – Group Evaluation) (5)实地试验 (Field Trial) (6)进行中的评价(Ongoing Evaluation)

35、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因素主要包括:

(1)环境方面的因素 (2)学习者方面的因素

(3)实施人员方面的因素 (4)形成性评价实施中的其他因素

36、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关注教学设计的结果,通过收集教学系统设计实施过程中、实施后的数据和信息,以证明教学系统设计的有效性及不足。

37、Blended Learning即混合学习,是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它给教学系统设计的启示是要认识到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教学系统设计各自的优缺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模式的发展方向是“混合”式的,即主导 —— 主体教学系统设计。

38、活动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它给教学系统设计带来的中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以活动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系统设计基本包括学生行为活动的分析与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策略设计、教学传递设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等。

39、常见的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工具有专家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写作工具等。

40、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研究的新趋势主要有绩效技术、学科教学系统设计、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等方面,这些新的研究领域不仅拓宽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视野,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第16篇: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教学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教学准备:;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书中的范画,你有什么体会?;师: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宋代画家范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书中的范画,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的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维鲁维斯的人》时达?芬奇在和罗马建筑师维鲁维斯研究人体比例所绘,用以说明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例关系。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建与1163年。它正面每一层的高宽比例是按黄金分割律设计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总体效果协调统一,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的建筑。今天,我们学习美术中的比例关系,它有助于我们探寻美的奥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

小资料:把一条线条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得名。

三、讲评上节课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正确?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

2、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吗?

4、选择简单、典型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学生描绘。

5、在绘画上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处的色彩颜色亮一点、鲜艳一点,远处的颜色灰暗一些。

四、学生做画老师辅导

五、作业展评

第7课偶戏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5课偶戏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教学重点:

收集一些布袋偶戏的资料。

教学难点

偶戏道具的装饰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线绳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偶戏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偶戏的种类较为丰富,有提线偶、仗头偶、布袋偶和皮影等。偶戏的表演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5课偶戏

2、讨论交流

课前我让同学们本地区的偶戏和偶戏的历史。下面请各小组把你收集的偶戏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二、新授:

1、欣赏课文图片

请同学们看书,和同学讨论课本上的偶戏这几幅图片都是什么偶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发言。

2、了解一些制作木偶的方法。

师:看!有那么多的装饰方法,偶戏我们也来试一试吧,每个小组装饰一个小纸偶,组长作好分工,看哪个组能在五分钟之内装饰好并且拿到讲台上来。

生:(按组装饰小纸偶。)

师:噢,上来了那么多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你有更好的方法去装饰它吗?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环节说明及反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把自己探索t得出的装饰方法和材料马上应用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评价进一步探究纸偶装饰的一些要素,如:颜色的搭配、和谐、符合角色形象等等。更进一步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同学们已分组编好了童话剧,还根据角色分工做好了初步的纸偶。现在,开始装饰我们的纸偶。注意要美观,要符合角色形象,做好的小组就可以表演童话剧了。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现在开始。

生:(分工装饰小纸偶。)

五、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童话剧表演,好吗?你们除了看表演,还要观察纸偶是怎样装饰出来的。

六、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装饰了我们的小纸偶,并进行了童话剧的表演。只要用心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的装饰方法和材料。除了用纸偶表演童话剧,还可以用木偶、皮影、手袋布偶等表演童话剧,请大家欣

赏它们的装饰。(放录象)

第8课提线纸偶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己的创作意图。教学重点:

纸偶的装饰,提线纸偶

教学难点:

纸偶的装饰方法。

教学准备:

彩纸、各种各样的纸偶提线纸偶。

教学过程:

一、欣赏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

二、新课

1、出示小纸偶,问,它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 它是用什么方法装饰的?(板书:方法)还有一个问题是考考你们聪不聪明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把它装饰得更好吗?

2、课件展示: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

用五颜六色的糖果纸装饰,用粘、绑的方法。

用彩色的易拉罐装饰,用剪、贴的方法。

用五彩的毛线装饰,用编、缠、粘的方法。

3、讨论: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材料:布、电线、包装纸、棉絮提线纸偶

方法:绑、粘、剪贴、编、、、、、、。

三、小组合作

请与小组同学合作编个故事,进行角色分工后,提线纸偶用各种彩纸制作纸偶,并准备简单的背景、道具。然后,演给其他组的同学看。

学生表演纸偶戏。

四、小结

让同学们用互评的方式评出优秀小组。

第9课创造绿色的生活

一、教学目标:

1、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会设计活动方案。

二、教学重点、难点:

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课型:探究型课 (课桌排成“品”字型,每六人一小组)

1、创设探究情景:

(1)、背诵一首诗歌:“枯藤老树昏天,小桥黑水人家,路旁钢厂吱哑,断肠人是大家。”

提问:这首诗反映了什么问题?

追问:诗中写到哪几方面的污染问题?

教师补充: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地区,还存在着许多的污染问题,如,食品污染、光污染、固体污染等。

2、时代背景:常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于2001年就作出重要决策: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为常州市民,应该为“创模”作一点贡献。所以,我们准备组织开展一次“创建绿色家园”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能使活动有序、顺利地开展,这堂课将进行这一活动的方案设计。

(2)、设计方案:

(一)、选择探究(研究课题)

前几天,老师布置大家分小组调查家乡的有关污染情况,现在每小组选派一位代表来交流一下:你们一小组选择哪一方面的污染源作为整治的目标,并作为这次活动的研究课题?要求阐述理由。

(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方案设计要求”。(见后)要求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按照“要求”设计。

2、教师出示“活动方案示例”。(见后)

(因是第一次设计活动方案,教师要提供范例。但要强调,这只是方案设计中的一种,欢迎有更好的方案设计。)

3、教师参与到一组学生的讨论中去。

(老师想加入到你们的讨论行列中去,同学们,你们希望我加入哪一组?)

(三)、交流方案

(四)、评出最佳方案

(五)、教师点评:

1、赞扬同学们在活动中的表现。

2、指出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方案已经制定,但这只是活动的开始,下一步,我们就要切实、有效地按照方案开展活动。当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种种困难,甚至阻力,相信同学们能克服重重困难,早日解决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和收获?

2、你从其他小组的表现中学到了什么?

3、你觉得自己在思维方式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对照“方案设计要求”和教师的点评,完善方案设计。

第10课色彩的色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色彩,认识色彩,表现色彩。色彩的色相色彩的色相体验不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感觉

2、学习色彩的知识,认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

大胆运用喜爱的色彩,培养运用色彩的能力。

3、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

教学重点:

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

教学难点

调配时水和色彩的分量

教学准备: 颜料,水,毛笔,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美妙的。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世界是彩色的,色彩的色相有千变万化的色彩。(出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学生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色彩。)

观察过自然中的色彩,观察学生的衣服、学习用品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说自己了解的色彩。思考一下,生活中的色彩有哪些,有多少种?

二、新课。

1、复习三年级开始的色彩知识: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三间色,红黄蓝这三种颜

色是色彩中的“老祖宗”,有称三原色。三原色两两相配,产生三间色。

2、什么是色相?

色相,顾名思义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如大红、普蓝、柠檬黄等。色相是色彩的

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

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色彩的色相的。所有的颜色都有自己的相貌,这叫色相。

3、欣赏课本中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

(1)、挑选自己喜欢的色相,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色相在生活中的应用

(3)、自己准备用哪些色相不同的色彩画一幅什么样的画。

4、小组交流发言

三、学生作业

创作一幅色彩画

四、小结

第11课色彩的明度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美认识同一种颜色的特点。

2、用深浅不同的颜色作一幅画。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明度变化。

教学难点

作画时明度对比的利用。

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颜料、毛笔、铅笔

此课教授2课时:第一课专门练习色彩的调制;第二课专门练习色彩的装饰应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单色画

二、新授

1、复习学生的色彩知识。

第17篇:会计制度设计重点

第一章

1.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与单位内部会计制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他机关授权机构制定的,用于指导和约束核算会计实务、规范会计管理行为、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约束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这类会计制度适用面广、规范的事会计业务处理的共性问题。

单位内部会计制度是指会计主体根据统一会计制度、结合自身特点自行或委托中介机构设计的会计制度。这类制度一般仅适合单位使用,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强。

2.会计制度的分类

1) 按规范内容分:综合性会计制度、业务性会计制度、会计人员制度 2) 按设计权限分: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单位内部会计制度 3) 按适用单位分:企业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

3.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包括那些?

1) 会计组织系统设计: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岗位设置、岗位职责配备、会计人员配备、会计管理制度设计。

2) 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会计科目设计、会计凭证设计、会计账薄设计、会计报表设计、会计核算程序设计。 3) 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设计、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设计、对附属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

4) 其他方面制度设计:会计电算化制度设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设计、责任会计制度设计、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设计、特殊行业会计制度设计等。

4.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1) 组织准备阶段:明确会计制度设计任务、组建会计制度设计小组、提出设计会计制度要求、确定会计制度设计人员分工、确定时间进度和费用预算、检索文献、学习研究文献资料 2) 调查研究阶段:根据设计任务确定调查内容和范围、企业基本情况调查、会计制度设计现状及其实施情况调查、各类业务处理程序调查。

3) 具体设计阶段:制定编写方案、进行起草编写工作、小组讨论进行总纂定稿。

4) 实行修改阶段:试点运行、现场评价、总结缺陷、修改完善。

5.设及会计制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共8个:合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内部控制原则、借鉴国际惯例体现全球趋势、前瞻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综合运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成本效益原则。

6.企业跨级制度设计的表达方法一般有哪些?

1) 文字说明法:使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和说明会计制度的有关内容。 2) 表格法:用表格形式来反映会计制度设计的有关内容 3) 流程图法

7.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结构是怎样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结构:

1) 从规范内容看:有会计核算方面的法规、有会计监督方面的法规、有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方面的法规、有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法规。

2) 从制定主体看:会计法规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来自不同的指定机构。比较权威的是有关会计方面的立法如《会计法》等。财政部作为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权力机构,是制定中国会计法规的主要机构。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还必须遵循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相关规章,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等。 主要内容:《会计法》等法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等,会计准则,其他会计规章

8.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结构设计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1) 基本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

2) 具体会计准则及其运用指南: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财务报告准则 3) 会计准则解释公告

9.会计制度设计人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与素质要求‘

6个:

1) 较高的理论水平与宽厚的经济管理知识 2)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3) 熟悉有关法令、政策和规章 4) 熟悉国际惯例、了解前沿动态 5) 坚实的文字功底 6) 熟悉电脑操作技术

第二章

10.大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第三章

11.会计组织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岗位设置、岗位职责配备、会计人员配备、会计管理制度设计。

12.我国宏观、微观会计管理体制。

宏观:分级管理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财政部统一管理全国会计事务,县及以上各级财政部门管辖本区域事务。 微观: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小型企业单位负责人负责制。

13.如何设置小型企业的会计机构?

小型企业经营规模小,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简单,在经营管理上一般采用简单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即厂部——>车间——>班组——>岗位。小型企业的管理职能部门集中在厂部,而会计只是厂部管理组织中的岗位设置,会计机构内部不必下设只能小组,只是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做些岗位分工,如出纳、总账、明细账会计等。会计主管既可单设也可兼职总账会计。有些小型企业甚至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是在本单位有关机构中设置专职的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小型企业会计机构虽然不设内部职能小组,甚至只设会计人员不设机构,但在运行过程中仍应遵循基本的会计操作程序。

14.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有哪些特殊之处?

1) 单独设置存货岗位、固定字长岗位、出纳岗位

2) 出纳岗位要依据产品类别下设不同的分类,如:鞋帽手淫、白家电手淫台等。

15.常见的会计工作岗位有哪些?出纳岗位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常见的会计工作岗位: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如果会计与财务机构分设,还应设置财务主管)、出纳、稽核、总账报表、税务、合并报表、内部结算、存货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债权债务明细账、薪酬明细账、成本费用明细账、采购明细账、销售明细账等。

出纳岗位职责:

1) 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

2) 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编制日报表,及时清查未达账项; 3) 保管库存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有关印鉴、空白收据和支票; 4) 定期核对外埠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并督促有关人员办理结算; 5) 不得兼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作及稽核工作、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第四章

16.会计科目编号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

原则:简单明了;层次分明;便于记忆;留有余地 方法:数字编号法、文字编号法

必须结合会计对象和葛会计要素的特点

既要符合对外提供信息的需要,又要考虑管理和控制的要求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做到统一性欲灵活性相结合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做到完整性与排他性相结合 会计科目设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会计可么的名称要力求简明扼要、内容确切

17.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 阐明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与范围 2) 说明会计科目的基本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 3) 说明所述明细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 4) 撰写主要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举例

18.在设计了固定资产科目后,为什么还要设计累计折旧科目?

答:满足管理要求和固定资产使用特点。 累计折旧属于固定资产的抵减账户。固定资产应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记录是原始价值,而累计折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折旧价值,要获得固定资产折余价值,就要从固定资产账户余额减去调整账户累计折旧的余额。因此,累计折旧对固定资产以抵减方式进行调整。

19.调整科目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

20.原始凭证设计应该包含那些基本内容?有什么区别?

反映业务活动的内容的要素:

1) 凭证的名称 2) 填制的日期

3) 业务执行的日期或时间

4) 接收单位名称或个人名称及地址 5) 基本业务内容、业务计量 反映业务执行责任的要素: 1) 填制单位的公章 2) 凭证有关人员的签章 3) 凭证的编号

4) 凭证编制的依据 区别:反映业务活动的内容的要素,主要是为了利于全面详细的反映经济业务活动情况。反映业务执行责任的要素,主要是为了加强对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与监督。

21.单式记账凭证与复式记账凭证相比,各有何优缺点?

单式优点:便于按科目汇总,有利于分工填制和记账。

单式缺点:未在一张凭证上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出现错误时不易查找;人工记账时编制记账凭证的工作量较大;记账凭证使用数量多,原始凭证依附不便。

复式优点:能够清晰的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和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便于检查和审核

复试缺点:不方便人工记账的分工;凭证汇总也没有单式记账凭证方便

第六章

22.分类账簿设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内容: 1) 分类账薄外表形式的确定:企业应根据核算与管理的需要,以及账页格式的特点,确定各类账簿所适用的外表形式。

2) 分类账薄层次的设计:通常分为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两个层次。 3) 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格式的设计。

23.设计不同格式的总分类账各有什么特点

分户式总账:使用比较灵活;记账和查阅比较方便:分户提供的信息具有连续性。

集中式总账:在一页(或两至三页)总账上能了解企业全部会计科目的增减变化及其结余情况;

可按月横向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但提供信息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24.不同格式的明细分类账各有什么特点?

1) 三栏式:主要适用于只要求反映金额的经济业务

2) 数量金额式:适用于既要求进行金额核算又要求实物数量的明细核算,账页上方设有储备定额等栏目,以适应定额管理的需要。

3) 多栏式:在借贷两栏或单栏增设专栏,已提供分析资料或编制明细账表的资料

4) 特殊明细账:在有些账户中,由于其业务特性及管理上的需要,在设计明细分类账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一些栏目,进行特殊设计。

25.会计核算涉及到哪几种账簿,有什么作用,有哪些格式?

序时账簿:对经济业务进行序时登记,完整的反映经济活动对的情况 分类账簿:分门别类地提供各职能更经济信息以满足管理需要

备查账簿:对某些在日记账和分类账等主要账簿中未能记载的业务或事项进行补充登记

会计账簿按外表形式: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重要的账簿和具有控制作用的账簿,采用订本式。记录频繁,由多人分工记录的明细账,采用活页式。对于使用时间较长,可跨年度的采用卡片式。

26.现金明细账设计格式和特点?

第七章

27.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本格式及其特点

资产负债表有两种格式:

(1)报告式:又称叙述式或上下式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将各项指标从上到下依照一定顺序逐一排列。其优点在于便于编制比较资产负债表,缺点是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间的平衡关系不够一目了然,并且因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项目太多,使报表上下太长不便于编制使用。

(2)账户式:又称对照式或左右式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将资产类指标列在一方,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指标列在另一方,两边的指标形成对照关系,双方合计相等。其优点在于能使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一目了然,尤其易于比较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数额和关系,但不便于编制连续几年的比较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有两种格式:

(1)多步式:通过对当期的收入、费用、支出项目按性质加以归类,按利润形成的主要环节列示一些中间性利润指标,如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分部计算当期净损益。

(2)单步式:将当期所有的收入列在一起,然后将所有的费用列在一起两者相减得出当期净损益。

28.利润表设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利润表表头的设计

(2)利润表表体的设计:包括指标设计和格式设计

29.内部会计报表有哪些特点?内部会计报表设计有哪些要求?

特点:灵活性、及时性、针对性、保密性、指标多样性

要求:报表应重点突出,体现针对性;报表指标应具有实用性和相关性;报表编报应迅速及时

第18篇: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教学设计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教学设计

(哲学生活)

敏 莉

陕西省黄陵县黄陵中学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㈠本框的主要内容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中的第二框。本框共有两个目:第一目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出发,引出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第二目分析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的含义、地位及意义。 ㈡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学习的“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通过本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属方法论的要求,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鉴于本框节知识容量较大、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大,所以本节课我只选取第一目和学生进行探讨学习。

二、设计思想

本课在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念指导下,以“推进有效教学、建立快乐高效课堂”为目标,

1、遵循“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坚持“推进有效教学、建立快乐高效课堂”为目标,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运用哲学,最终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适当处理,考虑到难度问题本节课只选取第一目,而且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渗透在主次矛盾、主次方面的学习中。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矛盾的含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能力基础: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但实践运用能力普遍较弱。

3、学习难度:本节课实际上是对“矛盾含义和特殊性”的再现与深化升华,可以采用探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本框所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念极易混淆,学生较难理解。而且本框内容属方法论要求,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上还比较薄弱。所以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①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②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辩证统一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情境唤起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现实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辩论。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④比较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和经验出发,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比较,归纳出不同知识点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通过探讨式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② 通过对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4、手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材料、问题给学生通过: ①情境探究法

创设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②问题探究法

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难点: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辅助课件;②制作学案;③收集有关学生生活的材料; 2.学生准备

①课前预习;②了解生活中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体现。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片播放 :“走进洛川中学”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走进洛川中学”,从生活出发创设形象情景,引起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新课展开

1、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情景设计:学校发展要再上台阶,实现质的飞跃:

需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提升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后勤服务工作,为师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善后勤保障);需要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用文化的发展引领学习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展洛中 感悟哲理】

(1)如果你是校长,你认为最重要的要抓好哪件事?为什么?

(2)学校工作中,改善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管理的问题为什么不可以置之不理?

(3)通过对学校发展的探讨,对我们以后做事情有什么启示?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展错、纠错、补充、完善、生成知识。 教师:引导、评价。(略)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分析,引导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感悟、归纳“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领悟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两点论重点论统一 多媒体展示:展示手机图片。 【看自己 感悟哲理】:

(1)谈谈你对中学生拿手机的认识?

(手机该拿:利大于弊? PK 手机不该拿:弊大于利?)

(2)通过对中学生拿手机问题的探讨,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事物?

学生:,交流互动,展示观点,纠错、补充、完善、总结生成知识的理解。 教师: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归纳,渗透德育,形成理念。

【设计意图】:将课堂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通过通过学生辩论,明确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轮要求,并使学生的情感价值升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总结:发展学校、看自己告诉我们:(略)

(三)【大家来找茬】:知识检测与巩固(略)

(四)二次知识构建

学生:总结、纠错、补充、完善。 教师:总结归纳。

(四)板书(略)

(五)课后作业:

【举一反三】:请你课后了解洛川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方法为洛川经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第19篇:广州海珠区重点小学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

广州海珠区重点小学 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起引入文:

1、谈话:同学们,我想你们一定不能忘记去年 10月15日,还记得那是个什么日子?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2、对啦!那可是举国欢腾的好日子,咱们中国的飞船终于升空了,不容易啊,整整40多年的拼搏啊!所以咱们都称航天员杨立伟叔叔为——

(生:航天英雄!)

3、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英雄啊?

——很有本事的人。像杨立伟叔叔这样的。

——了不起的人!

——勇敢的人!

4、你知道哪些英雄?

战斗英雄:黄继光,董存瑞。

“抗非英雄”。

岳飞是抗金英雄。

5、对,岳飞!南宋的爱国名将,精忠报国!抗击金兵!我们都称他为民族英雄。(板书)

6、民族英雄和我们刚才说的那些英雄有什么不一样?

生交流

7、记住了,只有抗击外国或其他民族入侵的战斗英雄才叫“民族英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板书)

8、来!齐读课题。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可能同学们对他已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我相信,只要大家打开书,把《郑成功》这篇课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你对他肯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在巡视中边听个别学生读书边示意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了一遍课文,谁有话要说?

生交流。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尽情而简单的谈读书的收获。

3、我们刚读了一遍课文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实课文中有一段话,已经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读读看,找到了吗?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4、谁来说说看,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主要讲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件事。

三、再度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读课文,看书中哪些地方是写“收复”台湾的?哪些地方是写“建设”台湾的?好好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部分内容,其实等于再读全文。)

2、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总是表述着作者一定的感情。我要问一问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你们感受到了课文中浓浓的情感吗?说说看,什么感受?

——气愤。

(师:对!我也是觉得怒火中烧!能不气愤吗?荷兰侵略者无端地侵略咱们的台湾,真是欺人太甚!除了气愤,还有别的感受吗?)

——痛快

——开心!

——激动的。

„„

四、细读品位

1、读一遍文章,只要你是用心去读了,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受。我觉得刚才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下面我想看大家拿出证据来,课文的哪些词句让你气愤?让你痛快?让你开心?让你激动?为什么?来,快速读读课文。

2、生自由快速读课文。

3、交流。

(一) 气愤”

1、学生交流。

2、随即出示第二节:

“明朝未年,荷兰侵略者„„。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3、引导学生继续交流气愤之情。随机理解

“奴役”这个词——那么什么叫“残酷地奴役”呢?

4、师:是啊!他们挖空了心思,用尽了所有卑劣的手段,用尽了所有折磨人的酷刑,把罪恶的魔刀伸向了无辜善良的台湾人民。也许,我们能从一些电影电视里的有关镜头体会到这种残酷的场面。但历史的真实更会让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义愤填膺!痛恨不已!请看大屏幕。

5、(大屏幕映示补充材料,学生自由阅读。

荷兰侵略者在台湾的统治长达38年。在这38年中,他们真是丧尽天良,惨无人道。1622年,17艘满载荷兰士兵的战舰在澎湖的马公岛登陆。侵略军一上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将手无寸铁的居民赶到一个地方集中,然后架起大炮轰击,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台湾人民稍有反抗,他们就进行血腥镇压,对起义者残暴蹂躏(róu lìn),严刑拷打,任意杀害,甚至施以“车裂”、“五马分尸”等残暴刑法,有时是整个部落地进行屠杀。这在当时,就连荷兰远征队统帅宋克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中国沿岸的掠夺行为,激起了全中国的愤怒和反抗,他们把我们看成是谋杀者、暴君、海盗。我们对付中国人的手段确实也太过刻薄和残酷了。”

6、读了这段话,你心里头有什么感受?谁有话要说?

7、你体会得很深刻!一切侵略者都是丧心病狂的杀人恶魔!就连当年荷兰侵略者的指挥官宋克,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在中国犯下的罪恶太过分了!所以台湾人民——

生:恨透了这伙强盗!

8、、什么叫“恨透了”?

9、对!就是非常非常地恨!恨到不能再恨了!那么,你能体会到这种仇恨吗?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它体会出来?

10、指名读——评读——齐读

11、假如你就是当时被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的台湾同胞,你会对侵略者怎么说?

(二)体会“激动”

1、过渡:好!咱们暂且把仇恨埋在心里。谁再来说说哪些词句让你感到激动不已?

2、学生交流,随机出示:

“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岛屿„„台湾!”

(1)这说明郑成功十分痛恨荷兰侵略者,他决心已下,一定要赶走他们,收复台湾。

(2)理解——“慷慨激昂”

(3)我们一起慷慨激昂地读一读好吗?

(4)生齐读郑成功的话。(铿锵有力!)

继续交流。

3、“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1)这句话也感到很激动。这说明大家都盼望着能早一天赶走荷兰侵略者,早一天收复台湾,早就等不及了。

(2)那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3)体会“终于”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大家昐望早日收复台湾的心情。还有台湾人民那种“恨透了”的心情。还能看出郑军官兵必胜的心情。

4、小结: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而且读书也很有方法,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读书就要这样,对于文中恰当而传神的词句就要细细地品味,好好地学习。其实,像前面的“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这些词语,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在于作者高超的遣词造句水平。一个词用得好,一篇文章就活了!就有生气了!这和“画龙点睛”说的是一个理。好!我们一起把这一部分读一读,体会体会。

5、生齐读“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三)体会“痛快”

学生交流,随即出示第五节

1、扣句:

“随着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碎片,飞向天空。” 敌人的弹药库爆炸了,真是大快人心! (1)小结揭示:这是典型场面的描写。

“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

——郑军官兵作战勇猛,把敌舰包围了,他们的大炮也没有作用了,这样,他们就只有等着挨打了,台湾同胞总算出口气了。

“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我从这里感到很开心!很痛快!这些荷兰侵略者,他们作恶多端,今天这是罪有应得!恶有恶报!他们被迫投降,郑成功终于收复台湾了。

追问:哪个词让你痛快?

“统统举手投降” “惊恐万状”:他们终于有这一天!这就是他们的末日!早知如此,他们何必当初呢?

(2)小结揭示:这是对敌人的描写。

2、从典型场面和敌人惭样的描写中,除了看到敌人的狼狈样感到痛快之外,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郑家军的英勇善战,奋不顾身)

3、认真读读课文,找出描写郑家军的句段,体会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他们的勇猛和奋不顾身? 学生交流,出示句段:

“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架着舰船向敌人冲去。” 这里有个“冲”字,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悟: (1) 现了官兵的奋不顾身。 (2) 体现了郑军的军事战略才能 感情朗读句子:

(3) 小结揭示:用词准确。

4、这一节重点描写了收复台湾的战斗过程。运用了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敌我双方的描写和典型场面的描写,表现了郑军勇往直前,同仇敌忾的大无畏气概,刻画了敌人落花流水,惊恐万状的狼狈样。

(四)交流“开心”

1、你们说,后面的四小节,读到哪一节最开心?

生:第六节。

2、哪些词句让你开心?

——读到“喜出望外”我很开心。因为郑成功的军队到了,台湾又回到了我们的手里。读出“喜出望外”

—— “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我读到这里觉得特开心!胜利了,再也不受侵略者的奴役了,我们自由了!读出欢庆胜利的喜悦

3、引读:说得多好啊!我们胜利了!我们自由了!所以台湾同胞个个喜出望外。他们把——(接着读!)

生:读“他们把粮食„„高山族的酋长也送来„„郑成功„„表示谢意。”

四、总结提升

1、假如没有郑成功挺身而出,率领千千万万个郑军官兵去收复台湾,台湾人民还会这么喜出望外吗?——不会。

还能这样载歌载舞吗?——不能。

还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吗?——不能。 还能开办学校,学习文化吗?——不能。

2、是的,没有郑成功,这一切都不可能。郑成功的伟大就在这里,所以人们称他为——

生齐读:民族英雄!

3、引读:所以我们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

生: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4、师激情概述提问:是的,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谁又怎能忘记呢?面对这样一位36岁抗击荷兰侵略者,多年抗战胜利后,却又与世长辞了的英雄,台湾同胞怎能忘记?每一位中华儿女又怎能忘记?请看大屏幕:(映示几个网页:①郑成功塑像②郑成功陵墓③郑成功纪念馆④郑成功诗句⑤两岸共庆郑成功诞辰80周年⑥郑成功邮票„„)

(最后画面定格在“郑成功塑像”。)

5、师:面对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

6、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生读:民族英雄郑成功。

反思:

尊重生命,彰显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学本课,为了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活力。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体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共振,语言与精神的共振

首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变成双方相互“敞开”“接纳”和“分享”;变成了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建构关系。立根树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学生自我对话„„使学生的感悟始终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地徜徉,努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其次,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精神教育;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学生的精神在成长,教师的精神也在成长!《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因此面对文本,教师、学生都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文本阅读,将语言的感悟、实践与积淀潜移默化地转变成为一种人文情感内在熏陶与互为感化。

二、尊重独特感受,彰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主要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各个不同,存在着鲜明差异。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对课文的词句有不同的体验,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个性得到彰显。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才能充分激活思维,有效进行思维碰撞,对话才能不断深入。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中,我抓住文本的内在情感线索,先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表达各自的感受,在学生分别说出“气愤”“激动”“痛快”“开心”的不同感受后,即围绕重点词句如“残酷地奴役”“慷慨激昂”“终于”“喜出望外”等深入品味、体验课文的内在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我自始至终做到紧扣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做到有根据说话,有条理发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三、适度延伸拓展,注重提升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在阅读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延伸拓展,能丰富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情感,有效提升对话的层次。本堂课中,我安排了两次拓展,力求时机适宜,程度适当,内容适切。(1)书上对荷兰侵略者残酷地奴役台湾人民的情景写得极为概括,仅一笔带过,我及时抓住这一空白点,组织第一次拓展。在学生凭借“奴役”“残酷地奴役”两词初步感受到内心的气愤之情后,教师顺势出示了一段反映荷兰侵略者在台湾实施暴行的补充资料,让学生当场阅读,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进一步得到激发,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2)在回归整体时,我通过深情描述“面对这样一位36岁抗击荷兰侵略者,多年抗战胜利后,却又与世长辞了的英雄,台湾同胞怎能忘记?每一位中华儿女又怎能忘记?”,随即映示相关网络图文资料,升华学生情感,至此,郑成功这一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头脑里就完全建立起来了。

第20篇:重点课的教学设计与优化

重点课的教学设计与优化

本课程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大量生动实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案例,重点讨论“培养学习兴趣”及“增强学生实践意识”的问题。在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基础上学习物理知识,是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学生对具体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认识经验,也影响他们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教师通过学习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带着问题来研究课堂教学。例如:“用漏斗吹乒乓球”,乒乓球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吹,乒乓球都不脱离漏斗,“低压沸腾”、“水中的火焰”、“吸管笛子”“开心果入瓶”等等都配有视频录像。本课程从物理实验、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科技热点、学史故事、魔术表演、信息技术归纳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 7 个方面的例子,直观性强,易于操作。

物理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践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初中物理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研究,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就必不可少了。在物理课上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要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实践课题让学生去操作、去观察、去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 》、《杠杆》、《声音的特性》、《压强》课例 是以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的课型。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设计与操作”等方面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有具体的动手实践内容,有完成动手实践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获得物理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本课程的特色在于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计、讲述了物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 增强学生实践意识的大量教学课例,生动易懂,便于操作,直接与课堂教学接轨。不仅仅提供案例视频录像,还对每个案例做出详尽的分析解释。明确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式及怎样在教学中实施,对于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有评估。重点在于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桥梁。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明确“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头等大事”及“重视教学联系实践,增强学生实践意识”的重要性,使物理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

2.学习与回顾黄恕伯老师在《关注学生基本素养,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中重点谈到的四个方面:优化教学需要有顶层设计的思路;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头等大事;重视教学联系实践,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3.通过学习本课程,观看课例及教学案例分析,掌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一般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认真查找和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将暂时兴趣转化为可长久保持的持续兴趣。 学员自行选择两个课题, 完成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物理情境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意识。在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中进行教学设计的交流、修改和完善。为本教研组各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做出评议,选择 2—3 个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在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中从多种形式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演示、探究活动的设计的组织等方面,比较不同形式的优势和差异,分析研究那种方式更适合于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4.将本课程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勤于探索、重在实践。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明确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式及怎样在教学中实施,对于预期的教学效果也要有评估。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创造条件。由 1-2 位教师完成校内研究课,根据学生的情况, 重点在于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活动的教学实施。主讲教师写出教学反思。并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交流。校本教研活动中可从本课程参考资料提供的文献及学习材料中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书籍、课件开发新的学习资源。

重点课的教学设计与优化

(一)

彭前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 主任)

王颖(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物理教研室 主任)

今天我们将围绕“重点课的教学设计与优化”这个话题研讨物理教学实施中一些问题。黄恕伯老师在 《 关注学生基本素养,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课程中重点谈到四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需要有顶层设计的思路;

(二)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头等大事;

(三)重视教学联系实践,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物理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通过学习物理课程能够体验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标修订时适当减少了内容要求的条目,但在“过程”目标却有一定程度的加强。物理知识和训练技能是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实施教学时必须考虑到的重点。

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要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黄老师在专题中分析了多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的教学案例,对老师们有很大的启发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就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 知规律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我们教学中深有体会的。

在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基础上传授物理知识,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学生对具体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认识经验,也影响他们的思考和概念形成。认识的经验越丰富,形成的概念也就越精细、详尽和准确。例如,学习大气压强时,可让学生先做一做“瓶吞鸡蛋”、“注射器提重物”等实验。在做这些实验之前提醒学生观察实验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这时学生兴趣高涨,又有亲身体验,自然而然地切入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 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物理学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各个教学阶段,尤其是在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培养起来的兴趣,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展现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实验现象最直观地引起学生视觉冲击,刺激学生的感知,唤起思维。其优势在于现象明显、排除干扰、可重复。八年级教材第一节“绪言”课中,设计多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力、热、电、光的现象,并动手操作简单的仪器,在学生眼前揭开一个崭新的世界。许多新奇的问题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转化为探求科学知识的持久兴趣和饱满热情,即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

例如:“用漏斗吹乒乓球”,乒乓球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吹,乒乓球都不脱离漏斗。这样的实验现象,在给学生“震撼”视觉感的同时也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产生好奇心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出发点。

很多时候我们是 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有一定的观察、体验、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寻找归纳物理现象的共性,从而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建立新的物理概念,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的良好思维品质和习惯。当观察到的现象与生活经验相冲突时,学生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已不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这时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

例如:“低压沸腾”。撤去酒精灯后烧瓶中的水不再沸腾,然后浇上凉水,按学生的生活常识,水的温度继续降低就不可能沸腾了,但是看到的现象却是水再次沸腾。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疑问的产生就启动了一段新的学习活动。 上述教学案例都要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出发,联系新的知识,使新的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获得深层意义,将新认知纳入知识结构中的适当部位,产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这就是教学心理学中的同化。 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衔接使学生的学习有基础、有动力,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学习情趣。比如,《 功率》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甲同学把重 100N 的 A 物体,匀速提到 6m 高的 3 楼用了 60s ;而乙同学把重 50N 的 B 物体,匀速提到 9m 高的 4 楼用了 30 s ,甲、乙分别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学生:甲做功 600J ,乙做功 450J 。

教师:甲、乙在 1s 内分别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学生:甲在 1s 内做功 10J ,乙在 1s 内做功 15J 。

教师:甲一共做功 600J ,多于乙;但是甲在 1s 内做功 10J ,却比乙少。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启发):“速度”概念是运动物体在 1s 内(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也就是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物体在 1s 内(单位时间)所做的功反映了物体做功的快慢。

教师:把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联系学生实际,用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事件作为任务,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习活动 。

比如,关于《 密度》一课的教学设计 。

教师:在学校运动会上,咱们班获得了团体金牌,这块奖牌是不是用纯金来制造的?如果哪位同学能够鉴别出来,这块奖牌就由他来保管。(学生提出比较颜色、软硬、声音等,但又觉得不能确定。)

教师: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不同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物块的质量与体积,记录数据。) 教师:注意研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计算、交流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教师: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定值,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定义一个新的物理概念 --- 密度。

《教学设计重点.doc》
教学设计重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