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应用教学设计

2020-07-22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前提之间因果的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课堂上我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通过设置两个表格,给于学生几个问题作为提示,通过问题带领学生,让学生在形象的数字中寻找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建立等式,然后去感悟这个比例式成立的依据进行自学,探究新知,而且通过以前学习的方法:旧知与正、反比例解法的联系与区别。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课堂上,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行驶路程和行驶时间的这两种量,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说明速度一定,因此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教师:“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之处: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推荐第2篇:《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比例尺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指出: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

出示例1:把教材第49页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 (1)、说一说方法。 (2)、改写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1㎝:5000000㎝ =1:5000000

3、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例2 出示例2,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距离为Xcm。 10:x=1:500000 X=500000×10 X=5000000 5000000㎝=50㎞ 巩固练习。 做第52页的“做一做”。指名做,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9页的练习。

推荐第3篇:比例的应用 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 樊照彬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为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构建上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和知识的运用。把通过三个相关联的量求第四个量的运算,用方程的方法呈现为比例的形式,这样从视觉上更附和了聋生的认识特点,同时也把复杂的等量关系更清晰的更简单的体现在比例的内容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比例就是在等号两边表示两组相等的比。这样的方法也是比例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技能操作的转变,使新课程理念融入于特教课堂。

二、教学方法

情趣导入法、总结法、问题导入法及指导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应用题中比例的意义,并根据比例的性质解决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求知欲。

4、缺陷补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重点:利用比例的意义确定等量关系。 难点:数量间的运算关系。

四、教学流程:

1、兴趣入题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毕业后未来的生活呢?现在我请大家为自己的将来设想一下,你准备做什么呢?”。

2、初探新知

出示根据学生的理想加工的题例。

董健昕同学经营一服装店,卖3件衣服可以盈利150元,按这样的收入计算,每月卖出80件可以盈利多少元?

让学生运用“三步”解题法,分析问题。 1看

已知条件包括:3件、盈利150元、80件 求知条件:盈利多少元? 2找

从名数看包括四种数量:件数、盈利总额、件数、盈利总额。且四种数量是两两重复的。

确定数量关系:总额与件数间的关系是除法,进一步确定比例关系,总额 :件数=总额 :件数。

等号左边的总额为150元,件数为3件,等号的右边总额为,件数为80件。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 :3= :80 3=150×80 =150×80÷3 =4000 答:可以盈利4000元。 巩固方法:

出示文本中的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让邻座的学生间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并求解。 即时小结:

比例的形式就是:比=比,应用题中的比例即为:左边的数量关系等于右边数量关系。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应用题就是看是否有两两相对的数量,并确定对应的数量间是否存在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掌握方法。

课业布置:

紧扣学生的理想出示题例二:职业课上,每天做8面国旗,要10天完成,如果每天做10面要几天完成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1看:(已知:3件、盈利150元、80件)(未知:盈利元?) 2找: (总额 :件数=总额 :件数)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 :3= :80 3=150×80 =4000 答:可以盈利4000元。

推荐第4篇:《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 设计背景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四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节课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维过程,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物物交换”是人类使用货币的开端。“物物交换”的情境蕴含着按一定的比例交换的数学关系。教科书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再次呈现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整节课“寓算于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知、学习新知、掌握新知,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具准备 练习本、课件。 过程预设

活动

(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即:淘气已知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小明有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活动

(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1/4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14÷4=3.5,3.5x10=35(本)。

方法二:10÷2=5(本),14÷2=7,5x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个), 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x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 12个玩具汽车=30本,2个玩具汽车=5本, 12+2=14(个),30+5=35(本)。

3.请学生介绍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强调尽管思路不同,但各种方法都围绕玩具汽车个数与小人书本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展开。

活动

(三)引进新知,拓展策略。

1.教师引导: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同学们能否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两句话写出比例的,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尝试列式,并说说写出比例的主要根据。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4:10=14:x。 方法二:10:4=x:14。 方法三:14:4=x:10。 方法四:4:14=10:x。

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列出比例的主要根据是什么?主要是“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戈本小人书”这两句话。

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的想法可能是两句话中玩具汽车与小人书之间存在相同的比例关系,也可能是前后玩具汽车个数的倍数关系与前后小人书本数的倍数关系是一致的。写成比例的形式就是汽车1:书1=汽车2:书2或汽车1:汽车2=书1:书2。

4.学生独立解比例。

4:10=14:x 10:4=x:14 10:4=x:14 4:14=10:x 解:4x=140 解:4x=140 解:4x=140 解:4x=140 x=35 x=35 x=35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教师重点追问,不管哪种思路都能转化出“4x=140”,这一步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体会运用“两个内

2/4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活动

(四)专项练习,巩固新知。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尝试解比例。 解下面的比例,与同伴交流。 24:0.3=x:0.4

2.组织交流。第一小题说出每一步骤的依据,再次明确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转化成方程解决。第二小题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求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内项的积、外项的积”实际上只要“对角两个数相乘”即可。然后,再引导学生把戈的值代入比例进行验算。

3.教师小结解比例的基本方法: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活动

(五)课堂作业,深化认识。第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两个小题。

2.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不管怎样变换思路,都要清楚列出的比例是否合理。 6:2=15:x,x=5。

该题鼓励学生结合情境再次经历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2题

1.让学生根据情境直接写出比例,并求未知数; (1)1:4=x:84,x=21; (2)4:10=x:250,x=100。

2.反馈时,教师改变其中一个比的前、后项,让学生辨析是否合理,进一步明晰列比例时要符合比例的意义。

第3题

解比例的基本练习,强调转化成方程的依据以及验算的方法。 (1)x=1.6 (2)x=6 (3)x=

第4,5题是让学生用比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先要假设,再根据题意列出比例。 第4题第5题

解:设笑笑收集的邮票有x张。 解:设模型的高度是xm。 3:5=36:x 1:300=x:600

3/4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x=60 x=2 活动

(六)回顾梳理,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实施要求

1.将解比例的学习融人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课主要学习解比例的方法,但没有纯粹地为了学方法而教方法。而是创设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物物交换”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在学生经历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再介绍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新知在学生体会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生长”。为此,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更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根据哪几句话列出比例,这样的比例又是怎么想到的,“理”说清了,“法”也就自然生成。

2.解比例的前提是正确列出比例,关键是“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应用。 将解比例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前提就是学生能否正确列出比例。之后解比例的关键是“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应用。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说理训练,不管是比的形式还是分数的形式,都要讲清楚根据什么将含有未知数的比例转化为方程。完成解答后,还要加强代人法验算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出题时要明确两个比是相等的,不需要学生先判断两个比是否相等的过程。

4/4

推荐第5篇: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说说它的具体内容吗?

2.请你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且说明理由。

5:7和8:13

1/2:1/3和1/4:1/6

2、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几:

14:()=35:5

():5=4:10

二、导入新知

我们知道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呈现情境图,解决实际问题。

⑴呈现情景图。

⑵你如何理解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⑶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⑷学生交流。

(5)尝试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尝试解答。 学生交流,形成方法。 解: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 4:10=14:x 4x=14×10 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教师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板书:解比例。

2、比较、小结。

(1) 提问:解比例的方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2) 方法小结: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其实,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他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1.解比例。

5 :8 = X :40 X/9 = 7/3 1/2:X = 1/6:2/5 1.5:0.6=x:0.4 2.按下面的条件组成比例,并求未知数的值。

(1).12和5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X和1/3的比等于4 :3。

3、拓展延伸。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乘积是最小的质数,已知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多少?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2)现在你们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另一个作用是什么了吗?(用来解比例)

五、作业。第20页 练一练。

推荐第6篇: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 • 数学》(北师版)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之间的关系。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答得好的,要注意适当表扬;答得不好,要注意引导鼓励)

3、怎样确定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本节课我们将应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课题),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

三、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淘气和明明用玩具汽车换小人书的图片。

2、教师谈话:这道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说说解的理由。(同桌合作,交流解答方法)

3、指名学生说解答过程,其他同学举手补充。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的方法解,要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并引导学生归纳其解法;若没有学生用比例解,则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4、用比例知识解

(教师谈话:如何用比例知识来解呢?我们在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找出哪几组对应量?

(2)谁和谁成什么比例关系?

(3)不知道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的页数该怎么办?(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可以列出什么样的比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5)学生独立解答。

(6)小结:怎样解比例?(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

5、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24:0.3=x:0.4

x3.5=47

四、巩固练习

1、作业本上的6个小星星可以换2面小红旗。淘气的作业本上已经有了15个小星星。

(1)15个小星星可以换多少面小红旗?说说你的想法。

(2)假设15个小星星可以换 面小红旗,你能列出比例并解决问题吗?

2、写出比例,并求出未知数。

3、解方程。

4:9=x:3.6

927=x18 111:=x:6412

4、淘气和笑笑收集的邮票张数的比是3:5。淘气收集了36张邮票,笑笑收集的邮票有多少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题签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解: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

4 : 10 = 14 : x

4 x =140

X = 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比例的应用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应以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为基础进行教学。其基本思路是:复习——探索——归纳——实践。因此首先应全面复习比例的有关知识,为学生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作好充分准备,然后以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的例题进行教学,并让学生交流多种解法,充分表达各自的解题思路,接着弄清根据什么列比例后,放手让学生解答并订正,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要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作业实践。

本节课的特点 :

1、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意学习兴趣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鼓励学生寻找不同解法,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4、以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的例题为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推荐第7篇: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1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二)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个?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通过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全面应用,使学生加深了正、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感到正、反比例关系就在自己的身边。

探究活动

鱼池有多少条鱼?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活动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活动题目

养鱼场有很多鱼池,要知道一个鱼池有多少条鱼.渔业人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先在一个鱼池里捞起30条鱼来,给每条鱼做个记号,然后把它们放回鱼池里.鱼回到水里,向四面八方游开了,过了几天,这30条鱼就平均分布在鱼池的各个地方.渔业人员又在这个水池里捞起50条鱼来,如果其中有2条带记号的鱼,就可以算出这个池里大约有多少条鱼.为什么?

活动过程

1.学生分小组讨论原因.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讲述生活中应用比例知识的事例.

参考答案

解:设水池里面共有 条鱼.

= 750

答:水池里面共有750条鱼.

推荐第8篇:比例应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3、比例的应用 第一课时:比例尺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48页及49页的例1 ;练习八的第l一3题。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能力目标:掌握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关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看地图、平面图,渗透爱祖国、爱学校教育。 学习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的平面图。 教材分析:在教学例1之前,教材着重介绍了以下知识内容: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不同表示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及其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的方法(原实验教材以例1的形式编排);沟通比例尺与分数的关系;除了用比例尺表示把实际距离缩小画在图纸上,还介绍了生活中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情况等。其中,教材强调在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时要特别注意单位的统一,再化简成最简成数比;另外,在用数值比例尺表示时,为便于计算,对一般的表示形式也做了特别的说明,即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之后的例1教学,就是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介绍了比例尺的求法:利用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先统一长度单位,再相比、化简。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我们可以把地图和国旗画在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的住房缩小后画在纸上,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通过制图,认识比例尺。

1、师:同学都知道我们教室地面长8米,宽6米。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

[生:有!]

2、师:好!谁来读一下学习要求? (电脑出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看了你们的杰作,老师知道大家非常聪明!(指着图上距离)这些都是在图上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图上距离。(指着实际距离)这些都是实际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实际距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吗?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

5、教学例1。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看你们会不会求比例尺? (电脑出示)一张地图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1000米的距离。求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练习(口答):一块黑板的长3米,画在图纸上的长是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

)。

6、认识比例尺特征。

(讨论)当你看到比例尺1:6000000时,你想到了什么?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生:前项是1。] 师:对!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般都写成前项是1的比。

三、研究精密比例尺。

1、认识精密比例尺。师: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如果用1:10呢?1:1呢?2:1呢?

师:用2:1的比例尺化的平面图和原来的学校操场相比,结果怎么样?(放大了)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平面图吗?(不会)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的情况呢?(有,比如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

2、区分数字比例尺。

师:我们刚才学习的比例尺1:300,1:50,20:1......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字比例尺。那么,1:300和20:1有什么区别呢?

四、认识线段比例尺。

1、你看到过比例尺吗?在哪看到过?

2、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数字比例尺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打开地图册找一找。

3、学生反馈

4、师: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字比例尺。

五、巩固练习:

1、填空。(1)把千米数化成厘米数,要在千米数后面加上(

)个0,把厘米数化成千米数,要在厘米数后面去掉(

)0。

(2)某一种零件的长度是8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4厘米,那么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2、现在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为什么?

要想知道每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量出房间的长与宽)那么每一个房间到底有多大,请同学们在课下试着研究研究,有关这方面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研究。

六、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之处: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推荐第9篇:《比例的应用(一)》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

寿阳县东关小学 刘海凤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 具: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12 :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 “要我们做什么?”(板书)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 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厘米: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2.教学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

3、教学例6。

出示例6,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题做完。

4、练习

(1)比例尺=( )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 2.5米=( )厘米 0.00006千米=( )厘米 0.032米=( )厘米 350000厘米=( )千米 (2)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3)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三、巩固练习。

(1)第6页的“做一做”。

(2)做第 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推荐第10篇:比例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青冈四中

梁艳艳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在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采取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

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3、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习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第11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比例的应用)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P19--20解比例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10:1.5和8:12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淘气和明明用玩具汽车换小人书的图片。 师:你知道淘气能换几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由问题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通过独立猜想、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在进行“物物交换”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生:要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学生在组内交流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并说说想法。 学生展示

当学生出现14:x=4:10时,师:怎么来解这个比例呢? 引导学生想比例的性质,把它转化成4x=140,然后独立完成。

师: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应用

学生试解比例,小组长担当辅导员。

教师说明:(1)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2)当解完方程要会验算,并给学生介绍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4.P20“练一练”的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20

1、

2、

4、5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2.把两个比值都是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3.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4:10=14:x 解:4x=140 X=140÷4 X=35 答:可以换35本小人书。 教学反思:

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第12篇: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二龙小学 王 昊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课堂上,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张奶奶家的用水量和水费的这两种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知道了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之处: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第13篇: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第14篇: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前提之间因果的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课堂上我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通过设置两个表格,给于学生几个问题作为提示,通过问题带领学生,让学生在形象的数字中寻找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建立等式,然后去感悟这个比例式成立的依据进行自学,探究新知,而且通过以前学习的方法:旧知与正、反比例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课堂上,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行驶路程和行驶时间的这两种量,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说明速度一定,因此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教师:“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之处: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堂课对于我来说太平淡,对于学生来说,对于全班同学来说,缺少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第15篇: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一)

比例的应用是学生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回

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懂得,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断定成什么比例,根据什么断定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渗透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入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惯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断定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懂得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6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学生完全自学,但最后注重了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二)

练习时,运用“做一做”直接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题说一说这两量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懂得往返顾本次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良和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课前的画面情境的引渗入渗出,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我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比例与实际联系起来,懂得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地逐步地渗入渗出,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我想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

三、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比例的应用”关键是断定题中不变量,特别是变量的比例关系,如果不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础思路还是含混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第16篇:小学数学六下:《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比例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初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构建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的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

(3)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

(4)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1、介绍唐山农民义务救灾小分队事迹:

我国南方罕见的特大冰灾雪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河北省唐山市农民宋志永平时做些小生意,家境并不富裕。从电视上看到灾区断水断电的情景,他毅然从家中存折上取出3万元钱,并联系了本村12名村民,备上铁锹、铁镐,租了辆中巴车,大年三十下午4时毅然南下,赴湖南郴州参加救灾。

2、出示题目:

救灾小分队汽车2小时能行驶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共行驶30小时,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80÷2×30

=40×30

=120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80:2=x:30

2x=80×30

2x=2400

x=1200

b学生解答。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出示题目:

救灾小分队汽车从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如果按正常速度每小时行驶80千米,15小时可以到达,但由于道路受冰雪影响,每小时只能行40千米,从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需要几小时才可能达到?

(1)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2)、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四、归纳与巩固

(一)师生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了两道应用题,一道是正比例应用题,一道是反比例应用题,这两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共分为四个步骤??

(1)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χ,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4)检验,并写答句。

3、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用比例的知识解应用题要注意什么?

(二)巩固练习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五、应用与提高

(一)综合应用

(1)一根木料锯成5段要用36分钟,照这样的速度,如果把这根木料锯成8段,要用多少分钟?

(2)用边长是15厘米的方砖给一间教室铺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25厘米的方砖,只需要多少块?

(二)布置作业

1.练习八

1、

3、4

第17篇:新北师大版《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学会解比例的方法,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学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新知探究

人们有时候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按一定的比例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1)自己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3)选代表汇报。(4)教师精讲点拨。

方法一 方法二

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作业本上的6个小星星可以换2面小红旗。淘气的作业本上已经有了15个小星星。

⑴15个小星星可以换多少面小红旗?说说你的想法。

⑵假设15个小星星可以换 面小红旗,你能列出比例并解决问题吗?

2.练一练第2题。写出比例,并求出未知数。

四、小结解比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课后反思】

比例的应用(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熟练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3.学会验算解比例。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准确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准确解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新课。

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新知探究

x3.5=24:0.3=x:0.4 4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3题。解方程并验算。 927111:=x:=4:9=x:3.6 x18 641

22.完成“练一练”第4一5题。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

四、小结解比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课后反思】

第18篇:“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案例

《比例的应用》实际应用教学设计

---校本研修“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案例

课例背景

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

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 千米.

2 x=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

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x=70×5

x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二)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个?

第19篇: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用比例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58-59例5.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主探索,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感受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环保教育。教学重难点是: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相等关系列等式。 【关键词】自主 独立 方法

一、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节新课,你准备怎样表现自己? 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师:看样子,同学们都想展现自己的学习风采,老师一定把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记在老师的教学日记里。那么我们进行第一回合的风采展示:口算,我最棒。

【设计与思考】课前5分钟的口算是我们学校课题实验中的一个突破口,我的口算设计避免了单纯的为计算而算,是以口算的形式巩固学生已学的计算算理、计算技巧、几何计算公式等等,这学期的主要内容就是“圆柱和圆锥”和“比例”所以我的口算分成四块即圆柱的侧面积、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比例、简便计算。通过口算的形式经常性地复习巩固梳理知识,为今后的整理复习奠定基础,减轻学生整体复习的压力,我的口算是随新课内容的前进而改变,每个阶段的口算内容和形式不一样。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给自己记下精彩的表现。现在我们第二回合的精彩比拼:我会读,我会想。学习委员引导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设计与思考】这个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有了自己更精彩,不仅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班级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能引导同学们去学习自己就是班级学习的领袖。 学生朗读教师打开电脑

师:你能准确地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那么我们进行第三回合的抢答比拼:我会想,我会表达。(抢答要求:举手证明你有勇气,你会做,你没有抢答到但是你的手势判断正确,你仍然是最棒的。) 出示第一张幻灯片:5道正反比例的判断。

【设计与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不能因为抢答成为优生的专利,也不让学生因为没有抢答到而挫伤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学习激情。

二、探究新知

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看样子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学习正反比例到底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来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设计与思考】学习目标不仅教师自己了然一胸,学生也应该十分清楚,在学生读学习目标,体会目标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初步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当时何鑫的体会交流让我体会到这个环节设计的意义得以发挥。

过渡语: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读李大妈的话进行体会,主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李大妈叙述的两个条件挖出隐含条件每吨水的价格以及水费和用水吨数之间的联系,感受水的单价一定)

师: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算术方法来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最先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

师:除了算术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了? 生:比例

师:通过大家的表情,好像老师不用教,大家都敢尝试。大家敢不敢自己试试?(相信学生,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是为了不教。) 呈现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3)根据你判断的比例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吗? 学生交流自学结果,相互补充,教师呈现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 过渡语:同学们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李奶奶把大家认真学习,帮助她解决问题的事情告诉了邻居王大爷,李大爷正为上个月交了19.2元的水费但算不出用水都少吨而犯愁,就急匆匆地赶过来向大家请教,大家愿意帮帮他吗? 出示对话情景。

师:观察帮助要王大爷的问题和帮助李奶奶的事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的交流中逐步认识到水费:用水吨数=每吨水的价钱(一定),在两道题中是一个相同的条件,不同的是一个已知用水吨数求水费;另一个已知水费求用水吨数。

师:这次还需不需要老师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提示?

一名同学在电子白板上做,其余在下面做,形成一个竞赛的形式。演板的同学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做题过程,教师进行鼓励和评价。 【设计与思考】鼓励学生逐步从自学交流中转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争做自己学习的领袖,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养成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逐步明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师:通过大家亲身实践,你感受到用比例解决问题需要几个步骤? 出示:表达是我的强项,让学生从学习提示、独立解决问题中逐步提炼归纳出自己做法,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真是很棒!通过自学能够感受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次老师想考考你们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你们敢应战吗? (教师拉出缩小对话框:“食堂买3桶油用15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 【设计与反思】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怎样运用比例解决问题,在学生对比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这是可以说真正明白的学生的比例并不大,急需一个针对性的练习,这道题出示在四个步骤的对话框下面,就是模仿针对性的练习,逐步使学生那种模糊的表象通过实际的实践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象,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师:同学们掌握很不错!那么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对比发现超越自我。

幻灯片出示两种比例形式让学生进行判断并写出比例。

【设计与思考】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在这组题目中是一道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另一道是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到怎样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有力的铺垫。

师:同学们,掌握的的确很棒,接下来老师考考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题目让学生从下面的6组算式中去选择正确的比例式,不正确的说明错的原因。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我的作业最漂亮。 教学反思:

构建以课题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学习性课堂教学,培养班级学习领袖。“学习性”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具有良好的学风和学习集体。这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设想口算(整理复习,新课铺垫)→学习委员引导复习(学生主持课堂,进一步加强新旧知识链接)→出示学习目标(复习中感知新知目标,找准新知切入点)→创情境激趣提纲自学(抓基点、出示自学提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后创景独立思考(自学提示是扶的过程,独立思考完全放手的过程)→总结步骤提炼思想(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基本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步骤,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对比练习超越自我(正反比例的对比,学生初步感受到自己也会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感受成功喜悦)→我的作业最漂亮(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答题习惯)。学习性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学习,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够自学中逐步总结学习方法,学会独立学习。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我结合这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1、采用多样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方式以听老师讲授为主,通过其它方式自己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较少。但我们在孙老师的课上却欣喜的看到了这样的一些学习方式。 (1)学生互学:课前由学习委员引导全体学生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自己就能引导同学们去学习,自己就是班级学习的领袖,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这样的方式,更让他们感到轻松,更易于他们接受,我认为效果好过由教师来引导复习。

(2)学生自学:“自学”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已不陌生,但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在新知教学环节,就给学生创造了很好的自学环境,他没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解答,而是给出一份自学提纲,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的尝试自学。这样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学会学习。

2、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方向。

每节课之前,作为教师心中要明确“教”的目标,那么学生是否也应该明确学的目标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时,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之后,教师问道“学习正反比例到底有什么用呢?”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目的的思考,接着教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读一读学习目标,体会体会目标,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处理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更使每个学生明晰了本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达成目标的信心。

3、循序渐进的知识建构,让学生有方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但其目的远不只是掌握知识和解题那么简单。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之后安排了“表达是我的强项”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回忆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鼓励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学生在回忆整理、概括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对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同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所以数学教学中不在乎解决问题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解题前的分析、探索和解题后的反思。正是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才能建构一个清晰的数学模型, 从中吸取解题的方法、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第20篇:解比例教学设计

解比例教学设计

石灰小学 六2班

彭富美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题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我知道什么叫解比例。

2、我会字解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 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重点: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求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难点: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知道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什么叫做解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4∶8 = 5∶10 X∶4 = 1∶2

2、导入新课。

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 14∶21 = 2∶( ) 15∶3= ( )∶1 我们知道比例中共有四个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什么是解比例和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板书课题:解比例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2、指导学生审题,根据题意说出两个相等的比。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说你想怎样解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再汇报)

4、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板书。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 =1∶10

10 X =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0X=320 X=320÷10 X=32 答:这座模型的高度是32米。

5、小结

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无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它与解方程是相同的。解比例时,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按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三、巩固运用

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2题。

《比例应用教学设计.doc》
比例应用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