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性质教学设计

2020-08-10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化学金属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能体现化学学科的很多特点。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以及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以及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本课题主要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应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教学过程采用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的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镁、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的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四、教学方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管、镊子、酒精灯、坩埚钳、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活动目的: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体现化学的现实性。 活动过程:展示:金戒指、镁条和铝片,观察其颜色状态,用砂纸打磨镁条和铝片,再进行观察,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归纳总结镁和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而金却不能。小结说明相同条件下镁和铝比较活泼,金最不活泼。 要想更好的使用金属,就需要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环节 实验探究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活动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运用对比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活动过程: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铝条表面,观察表面颜色变化,然后将铝条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再观察表面颜色变化。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书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问题:

1、“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2、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铝条在打磨前后或放置前后颜色会有变化?在打磨后铝能接触到什么物质而发生反应?

4、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进一步提出问题:

5、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讨论:使用铝制品应注意什么? 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励探究激情。感知三氧化二铝的保护作用并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留下悬念。

第三环节 实验探究二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设问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教师先做演示实验:镁和稀盐酸反应并点燃试管口产生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两人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两人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讨论:1.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2.如何应用比较方法? 3.如何收集并记录实验信息? 设计问题:

1、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3、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哪类金属活泼些?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

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设计问题:

1、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2、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置换反应:A+BC→AC+B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第四环节 实验探究三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实验

上述实验已经表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回忆以前做过的实验: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铁钉上会有紫红色的铜生成,而蓝色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浅,表明活动性强的铁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由此提出假设: 课堂练习: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2.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

3.如何鉴别真假黄金?你能有几种方法?看谁想的更多

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

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奇妙的金属性质

6.1奇妙的金属性质 林甸二中任林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⑶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⑷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⑶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的图片、铁架台、铁片、酒精灯、焊锡、铅、火柴等。

学生用具:大小形状相同的铁、铜,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合金的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半课”教学环节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回顾、交流 展示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交流 汇报 板书 讨论 过渡 比较 介绍 讨论 小结

巩固、转折 过渡 阅读 归纳 介绍 实验探究 阅读 拓展

“半课”预习环节

教师督促学生组长检查本小组预习情况 【学习情景】展示金属制品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的制品主要由什么材料制成? 【讲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新课引入】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板书】6。1 奇妙的金属性质

【设问】根据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你见过哪些金属制品? 我所知道的金属

我所见过的金属制品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有铁、铝和铜。

【展示】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板书】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铜、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进行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同体积不同金属块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不同金属片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它们硬度是否相同。

4、用电池和小灯泡等试试他们能否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5、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学生实验探究、完成报告、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实验

现象

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举例说明该性质的用途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实验2和实验3的结论】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实验4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实验5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热性。 【学习情景】展示细铜丝、薄铜片等。

【介绍】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教师总结并板书】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且熔点较高。 【讨论】

1、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什么要求?

2、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钨的哪些性质? 【过渡】金属不仅具有以上共性还有各自的特性。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P169表) 【学生分析比较汇报】

【介绍】金属之最(课本P169) 【讨论】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用来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总结】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转折】展示飞机图片,思考制造飞机的材料中为什么大量使用铝合金而不用纯铝? 【设疑】那么,什么是合金?合金的性质与其组分金属有何不同?合金的应用范围怎样?我们常用的合金有哪些?哪些合金最有前途? 【阅读】课本P173-176《合金》的内容。

【设问】我们应该怎样定义合金?谈谈你的看法。

【归纳】

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介绍】生铁和钢。

【比较】

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实验探究】(备注:焊锡和锡的比较课外完成)

1、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的光泽、颜色。

2、将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划,比较它们的硬度。性质比较

现象

黄铜

焊锡

光泽和颜色

硬度

结论

【过渡】合金的熔点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又有何特点呢?下面我们以焊锡为例,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将绿豆粒大的焊锡、锡和铅放置在铁片上,加热铁片的中心部分,观察,比较焊锡和组成它的纯金属锡、铅的熔化温度。 现象

结论

【总结】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存在差异,从而使合金更容易适合于不同的用途。

【讲解】

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展示】几种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课本P175)。 【过渡】合金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金属和合金一直在被不断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钛和钛合金就是近30年来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一种新型金属材料。 【板书】

4、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

【展示】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的有关资料。 【小结】课本P176。

【布置课外作业】习题

1、2 【做一做】家庭小实验——淬火与回火 第二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的反应(回忆氧气的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三、与某些金属化合物反应

上述三个化学性质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各个性质是如何探究的。

(投影)巩固练习题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感知学习的对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学习对象。 学生阅读,了解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历史。

分组探究,形成共识,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与非金属的差异。 学生通过交流、汇报,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 巩固提高

比较分析,培养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认识金属的性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并认识性质不是决定用途的唯一因素。

学生通过自学,归纳合金的定义。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 进一步认识合金

通过实验演示与探究,比较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的性质差异。 了解合金的用途及其发展、应用前景。 为下一节课做好预习,使学生锻炼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6.1 奇妙的金属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 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

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

二、合金

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存在差异,体现优异)。

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新型金属材料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

推荐第3篇:《金属》教学设计

《金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进行探究金属性质的研究

2、知道金属有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的特点

3、了解常见的金属性质,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也考虑价格、资源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它因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难点: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 时安排:一时

活动准备:学生前准备一些金属片,如铁钉、易拉罐(铝的),粗铜丝,砂纸、铁锤等。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常见金属制品

1、出示常见金属制品,说说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要用这个做?

2、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铁、铜、不锈钢„„

3、师:像铜、铝、铁等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金属”。(出示题)

4、你知道我们这个教室里哪些东西也是金属做的?、金属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厨房用具、常用工具、高雅电线、交通工具、金银首饰等,哪一个方面都少不了金属。

6、过渡:金属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本领使得它的用途如此广泛并深受人们喜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金属。

二、

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1、老师出示研究材料及工具,认识实验器材:砂纸、榔头、小刀„„

2、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做完以后,你能更好地发现金属的一些性质。你准备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做实验呢?小组讨论一下。

3、交流:可以用砂纸摩擦金属表面,看一看。

用力弯曲金属,或用榔头敲打金属。

用小刀割金属。

把金属放在热水里,过一会再拿出来摸一摸。

„„

4、学生分别取出三种金属:铁丝、铜丝、铝丝,开始探究。、师巡视指导,特别提醒注意安全,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实验方法。

6、实验后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回报收获,并推选一人把组内的成功填写在黑板上。金属的共同性质:

7、全班看板书,说说异同。

8、小结:金属的质地一般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导热、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师补充:金属还具有导电性质)

9、谈话:金属还具有其它一些很重要的性质,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了解到。

三、

金属的区别与不同用途

1、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己探究发现了金属有很多共同之处,其实不同金属之间各方面的性能也是有差别的。你知道哪种金属强度最大吗?哪种金属最贵?哪种导热最好?哪种延展性最好?

2、学生猜测

3、你们说的对不对呢?快看书上的表格。(看懂图示,了解不同金属的特点)

4、由于不同金属在地球上含量各不相同。“物以稀为贵”,所以它们的价格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人们在使用时除了考虑金属的性质也会考虑到它的价格。

、讨论:根据上面的资料想一想,制作下面的这些物品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锅、易拉罐、项链、斧头„„)

6、师补充一些特殊金属:汞也叫水银,它是很特别,常态下是液体的,所以一般可以做温度计中的液柱。但汞有毒。铅也是有毒的金属,也会使人引起铅中毒。

7、总结: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同它的性质和价格紧密联系的。性质决定应用。合理使用金属可以为生活带来方便,当然,如果选择不正确则有可能带来灾难。

8、补充: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后来发现,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的,而锡却莫名奇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的气温降到了—38摄氏度,这时海关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只留下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沙俄军队的锡制大衣扣也不翼而飞。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锡在—33摄氏度,会变成灰色粉末状的晶体。

推荐第4篇:《金属》教学设计

《金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铜、铁、铝的用途。教材首先提出,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紧接着呈现了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生活中铜、铁、铝制品是很常见的,学生应该也很熟悉的,除了教材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学生一定还能说出很多来。

第二部分,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教材上呈现了四幅插图分别是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还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教材上出示了一个表格,列举了材料名称栏(铜、铁、铝),做法栏只是为学生做了个示范,填写了“连接到电路上”一栏,剩下的三栏要求学生补充完整,现象栏空缺,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这种类型的表格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做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出铜、铁、铝三种物体的共同特点。

第三部分,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紧接着呈现了锌制品、铅制品、锡制品三组插图,除了教材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学生能说出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接下来,教材呈现了一段文字,铜、铁、铝以及和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人们利用金属的特点,可以制作各种工具、物品,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在这一部分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第四部分,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就是要求学生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1/4

教材上也为学生留出了写或画的方框。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设计作品,在课外完成作品。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需教师有效引导。

学习目标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2.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3.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金属的各种特点。 评价任务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铜、铁、铝等的特点,进而归纳出金属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1.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你能列举生活中的这三种金属制品吗?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回答。

3.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金属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2/4

1.下面我们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认识它们的特点。

3.引导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

4.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结:铜、铁、铝等金属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1.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2.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

3.学生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

4.小结: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教学反思

1.整体把握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金属的共同特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铜、铁、铝入手,了解铜、铁、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铜、铁、铝各有什么特点,再通过比较,找到铜、铁、铝的共同特点,然后找一找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具有与铜、铁、铝相同的特点,最后归纳为它们都是金属,所以金属的特点就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从教材编写来看,是逐步展开了不完全归纳法,从铜、铁、铝的个体特点研究开始,然后找铜、铁、铝三个个体的共同特点,再找与铜、铁、铝有共同特点的物

3/4

体(这样的物体越多越好),最后因这些物体都是金属,所以铜、铁、铝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也是金属的共同特点。

2.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电路的材料应提前检测好,避免课堂上又去为检测电路而耽搁时间;

二、教材上用加热烧杯中的水做传热实验,这样比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金属会安全得多,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是要花去较多的时间,所以,可以把这个实验改成直接把铜、铁、铝放进热水中,这样既安全,又能用较短的时间见到实验效果;

三、用小锤敲砸铜、铁、铝的实验,要注意下面要垫上一些硬的物体,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教室里上此课时,不要影响别的班级的教学。使用小锤子也要强调安全使用的问题;

四、实验记录需要教师指导,像教材上所呈现的那样的表格,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教师可以制一个相同的大表格,在学生做完一个实验后在黑板上示范填写一个,讲解记录方法,其他的由学生自己记录。

4/4

推荐第5篇:《金属》教学设计

《金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进行探究金属性质的研究

2、知道金属有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的特点

3、了解常见的金属性质,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教学重点: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准备:学生课前准备一些金属片,如铁钉、易拉罐(铝的),粗铜丝,砂纸、铁锤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今天你带来了哪些金属材料的物品呢?学生出示金属物品。金属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厨房用具、常用工具、高雅电线、交通工具、金银首饰等,哪一个方面都少不了金属。

过渡:金属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本领使得它的用途如此广泛并深受人们喜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金属。(媒体呈现生活中的金属图片)

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一)猜测金属的特点

1、师:同学们,金属有什么特点呢? 生1:比较硬件 生2:有的有光泽 生3:有的容易生锈 生4:有的易变形 ……

2、师:教师已经对金属的特点做出了猜测,你们猜测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各自猜测的理由。

4、班内交流猜测成果。

组1:我们组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金属,常见的现象。 组2:我们组是根据一些书上、网上所了解到的。 ……

(二)设计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理由对金属的特点做出猜测,那么怎样才能确定你所做出的猜测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首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学生做出补充。

(三)实验

1、老师出示研究材料及工具,认识实验器材:砂纸、锤子、小刀……

2、出示铁丝、铜丝、开始探究。

3、师巡视指导,特别提醒注意安全,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实验方法。

4、实验后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回报收获,教师随时板书。金属的共同性质:金属的质地一般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导热、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金属还具有导电性质

三、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展示的金属物品,你知道它是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特点吗?

生:金属的质地一般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导热、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金属还具有导电性质。

四、认识金属是人造材料。

1、师:根据生活经验来你能说说金属是从哪儿来的? 生1:工厂 生2:冶炼厂 生3:矿石 ……

2、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能更好地了解金属的来源。(播放铁的冶炼过程)

3、师:金属不但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还能进行节约使用、回收利用金属,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便丢弃它们,我们可以收集与利用,希望我们能节约利用好金属。

推荐第6篇:17.《金属》教学设计

《金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五、教后反思

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金属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推荐第7篇:高一化学:金属的性质总结

高一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基础提高】

1、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密度小 C.钠的硬度小

D.有强还原性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有强还原性,钠离子有弱氧化性

B.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则钠离子被还原成钠原子

C.由于钠很活泼,所以它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后面的金属 D.钠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3、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钠原子有强还原性,钠离子有弱氧化性 C.钠与充足的氧气剧烈反应生成氧化钠 D.在实验室里,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离子半径比钠原子小

B.钠在自然界里不能以游离态存在

C.钠能把钛、锆等金属从它们的卤代物溶液里还原出来 D.1个钠离子和1个水分子含有相同数目的电子

5、钠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形式为(

A.金属钠

B.NaOH

C.NaCl D.Na2CO3

6、关于钠离子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比较活泼,必须保存在煤油中

B.是钠原子的还原产物 C.比水重,一般存在于溶液的下部 D.无色

7、下列物质置于空气中只因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的是(

A.钠

B.硫粉

C.烧碱 D.食盐

8、下列离子方程式的错误的是(

A.Na投入CuSO4溶液:2Na+Cu2+2Na++Cu B.CaCO3与盐酸反应:CaCO3+2H+Ca2++H2O+CO2↑

-C.H2SO4稀溶液与Na反应:2Na+2H2O= 2Na++2OH+H2↑ D.FeCl3溶液中加入一小块Na:

-2H2O+2Na = 2Na++2OH+H2↑

-Fe3++3OH=Fe(OH)3↓

9、一块表面被氧化的钠,质量是10.8g,投入水中,完全反应得H2 0.2g,则被氧化的钠的质量是(

A.4.6g

B.6.2g

C.7.8g

D.9.2g

10、取等质量的钠分别投入足量下列物质中,放出气体质量最大的是(

A.将Na投入NH4Cl溶液中

B.将Na投入食盐水中 C.将Na投入水中

D.将Na投入CuSO4溶液中

11、把11.5克钠投入过量水m1g中得到a溶液,把12克镁投入过量盐酸m2g中得到b溶液,若m1=m2,

1 则a,b的质量关系是(

A.a>b

B.a

C.a=b

D.无法确定

12、金属钠分别在过量的O2和Cl2中燃烧,产生的现象相同点是(

A.都产生白烟

B.都产生黄色火焰 C.都不发生发热

D.都生成白色固体

1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饱和石灰水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有无色气体产生

B.有金属被还原出来 C.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D.钠与石灰水可以发生反应

14、在100g HCl的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和100g HCl的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中,分别投入2.3g钠。钠全部反应后,所产生的气体(

A.一样多

B.在HCl质量分数大的盐酸中产生的气体多 C.在HCl质量分数小的盐酸中产生的气体多 D.由反应的剧烈程度决定产生气体的多少

15、少量金属钠着火时,应选用下列哪种物质或器材灭火(

A.水

B.煤油

C.泡沫灭火器

D.黄砂

16、碱金属单质与稀酸的反应与钠相似。某碱金属单质1.56g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得到氢气0.04g。该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7

B.23

C.39

D.85.5

17、氢化钠(NaH)是一种白色的离子晶体,NaH与水反应时放出氢气,其反应方程式为:NaH+H2O=NaOH+H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aH的水溶液显碱性

B.NaH中氢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氦原子相同 C.NaH中氢离子可被氧化生成氢气 D.反应中水是还原剂

18、钠与下列物质反应产物是惟一的是(

A.HCl

B.H2O

C.O

2D.Cl2

19、取一块钠在燃烧匙里燃烧,下列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金属钠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黄火四射;③燃烧后得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体物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④⑤ 20、将4.6克钠投入到95.4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A.等于4.6% B.等于8% C.大于8% D.小于8%

【提高拓展题】

1.某合金为铷(原子量为85.5)和另一种碱金属组成,取4.6g该合金样品与水完全反应后,共放出0.2g氢气,此合金中的另一种金属是

A Li

B Na

C K

D Cs 2.下列有关碱金属铷(Rb)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灼烧氯化铷时,火焰有特殊颜色 B 硝酸铷是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水

C 在钠、钾、铷三种单质中,铷的熔点最高 D 氢氧化铷是弱碱

2 3.Cs是稳定的核电荷数最大的碱金属元素,下列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铯与冷水反应,会发生剧烈爆炸 B 铯是有金色光泽的固体

C 铯的氧化物可直接与水反应生成CsOH D CsOH可以受热分解 4.焰色反应可检验

A 化合物的性质

B 元素的性质

C 单质的性质

D 离子的性质 5.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Peter Agre和Roderick Mackinnon以表彰他们在“水通道”和“离

++子通道”的研究成就。Mackinnon教授的研究内容主要是Na、K体积很接近,但在生物体内呈现的差别

++却高达1万倍,他革命性的让科学家观测Na、K在进入离子通道前、通道中以及穿过通道后的状态,可为病人在“离子通道”中寻找具体的病因,并研制相应药物。下列关于钠、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钠的密度比钾的密度小

B 钠和钾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都是过氧化物 C 钠和钾都是短周期元素

D 钠和钾的合金[ω(K)=50%-80%]在室温下呈液态

6.已知锂及其化合物的许多性质与碱金属差异较大,却与镁相似。下面有关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氢氧化锂难溶于水

B 碳酸锂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锂小

C 碳酸锂受热很难分解

D 锂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的主要产物是氧化锂

7.一定质量的Na、K分别投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在相同条件下产生氢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中a、b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投入的Na、K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 曲线a对应的反应使用了催化剂

C 曲线a代表K的反应,曲线b代表Na D 两反应中盐酸必须是足量的

8.镁、锂在元素周期表中具有特殊“对角线”位置关系,它们的性质相似,例如:它们的单质在过量氧气中燃烧时均只生成正常的氧化物。以下对锂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Li2SO4能溶于水

B Li遇浓硫酸能产生“钝化”现象

C LiOH受热能分解

D Li2CO3受热分解,生成Li2O和CO2 9.碱金属溶于汞可形成良好的还原剂“汞齐”。取某种碱金属的汞齐4.6g投入足量水中,产生2.24L气体(标准状况),并得到密度为ρg/cm3的溶液,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 (1.12/ρ)%

B (0.8/ρ)%

C (0.48/ρ)%

D (0.24/ρ)% 10.某碱金属6.28g与足量水作用时产生标况下1.8L氢气,此金属是

A Li

B.Na

C K

D Rb 11.用右图的实验装置可以进行钠跟水的反应实验,并可收集、检验生成的气体。Na的密度为0.97g/mL,煤油的密度为0.87g/m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液体物质添加完毕后,关闭活栓,打开右边胶塞,向煤油中加入一小块钠,立即塞好胶塞,反应开始前钠的位置在_____处(填a、b、c);

(2)反应后,钠在煤油层和水层界面之间上下跳动,反应平缓连续进行。试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3)写出Na跟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装置中的漏斗在反应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5)本实验除能使反应平缓连续进行、收集并检验气体外,还有一个优点是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2.制氧化钾往往不直接用金属钾与氧气反应,而是用钾还原KNO3制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

13.切割钾的方法跟切割金属钠一样,但要特别小心,新切开的表面不能跟未切割的钾的表面接触,否则会发生剧烈的反应而引起爆炸,试叙其原因。

14.某金属A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为橙红色,反应产物为B和C的固体混合物。该混合物与水反应生成D并放出气体E。E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的水溶液使酚酞变红。试确定各字母所代表的物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5.某金属A与水激烈反应,生成的产物B呈碱性。B与某种溶液反应得到C,C在无色火焰中燃烧呈黄色焰色。在C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生成,D可溶于氨水溶液。一黄色粉末E与A反应生成F,F溶于水得到B。E溶于水则得B和G的混合溶液,G的酸性溶液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放出气体H。试确定各字母所代表的物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 1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C

6、B

7、C

8、A

9、A

10、A

11、C

12、C

13、B

14、A

15、D

16、C

17、D

18、D

19、C 20、C

2参考答案:

1A2A、B3D4B5B、D6C7A、C8B9C10C

11、(1)a

(2)当Na跟水反应剧烈时,H2气流将a托入煤油层,反应停止。随着H2气流减少,Na沉到煤油层和水层的界面,反应又进行。

+-(3)2Na+2H2O=2Na+2OH+H2↑

(4)防止水溢出

(5)安全。此反应在隔绝空气下进行

12、2KNO3+10K=6K2O+N

2①如用钾直接与氧反应,往往难以控制,产物不纯;②用此法可使生成的氧化钾处于N2的保护之中

13、未切割的金属钾的表面往往有比较多的K2O2,它是一种强氧化剂,而新切开的表面是新鲜的金属钾,它是一种强还原剂,当这两者接触时,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而发生爆炸。

14、A:Li B:Li2O C:Li3N D:LiOH E:NH3

15、A:Na B:NaOH C:NaCl D:AgCl E:Na2O2

F:Na2O G:H2O2

H:O2

推荐第8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在上一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节课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按如下流程设计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利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课题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问题——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学法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五、活动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镁带、铜片、锌粒、铝条、铁钉、稀盐酸、稀硫酸、试管、烧杯、滴管、砂纸等

推荐第9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钠、铝的性质,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通过对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的学习,了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从而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与生活问题做出初步的解释。

教学方法

诱思设疑、实验探究法 教学重点

钠与氧气的反应。 教学难点

有关铝氧化膜的实验探究 教学设计

[引言] 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4/5是金属元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金属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投影板书]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

1、初中学过的有关铁的性质。

2、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学生] 回顾、思考、探究。

[思考与交流] 自然界中的元素有哪两种存在形态?金属主要以什么形态存在?

1

为什么?

[学生] 思考、交流、探究。 [学生探究] 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那些化学反应?

2、分析图3-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金属在反应中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 [学生] 思考与交流。

(对于问题1,学生可能会围绕初中学过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等知识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 对于问题2,学生一般能写出方程式,并能得出金属在反应中做还原剂的结论。) [师生互动] 共同完成结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做还原剂。

[引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些金属的共同性质,我们知道大多数金属能跟氧气发生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 请同学们观察各自桌面上的仪器与药品,请特别注意金属钠的保存有什么不同?

[学生] 金属钠保存在一瓶液体中。

[思考与交流] 钠为什么要浸末在一瓶液体中? [学生] 思考与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钠会与空气反应,或是与空气中的水蒸汽反应,总之,钠保存在液体中是为了隔绝空气。)

[教师] 请大家闻一闻液体的气味,这种液体是什么物质?要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学生] 闻液体的气味,得出结论:钠保存在煤油中。

[教师] 既然大家都认为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隔绝空气,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钠,并探究钠到底能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现象如何?请同学们做课本P39 的实验3-1,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注意钠要用镊子取用,不能用手拿。

[学生] 动手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钠的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思考与交流] 通过这个实验,能否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 [投影板书] 2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密度大于煤油小于水,熔点低。 [教师] 请同学们观察钠的表面,看看与刚切开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 钠的表面变暗并失去光泽。

[问题探究]

刚切开时看到钠有银白色光泽,但很快就变暗,并失去光泽,为什么?请大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这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注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 钠与氧气发生了反应:4Na + O2 == 2Na2O 氧化剂是氧气,还原剂是金属钠。 [投影板书]

2、钠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时钠与氧气很快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4Na + O2 == 2Na2O

现象:钠的表面变暗并失去光泽。

[教师] 我们已经知道钠在常温时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那么,如果加热,钠又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下面我们把一小快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请大家做实验3-2并注意观察现象。 [学生] 实验探究教材P39的实验3-2 [投影板书](2)加热时,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2Na + O2 == Na2O2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钠燃烧时的现象,要求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0 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学生] 阅读、思考、交流。 [教师] 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

[投影板书] [科学探究] 取少量过氧化钠放入试管中,然后把水滴入试管,再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再往试管内滴加酚酞试液,又有何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 做实验、观察并归纳实验现象: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后又变无色。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

3

[教师] 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后又变无色的原因是过氧化钠有很强的氧化性,能使一些有色物质褪色,因此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学生一般不能说出溶液褪色的原因,因此教师要适当说明) [教师] 请大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 写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OH + O2↑

[教师]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 写方程式: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教师]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这两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 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两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过氧化钠。 [思考与交流] 过氧化钠有什么特殊用途?利用了过氧化钠的哪些性质? [总结板书]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都产生氧气,因此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潜水艇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过氧化钠来供氧;过氧化钠有漂白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物质。

[思考与交流] 你认为硫、氯气等活泼非金属单质能否与金属钠发生反应,如果能,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 思考、讨论并写出方程式:

2Na + S === Na2 S 2Na + Cl2 === 2NaCl

[教师] 注意反应的条件分别为研磨和点燃。

[练习] 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金属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大;

B、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金属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 ;

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D、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教师]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钠、镁、铝是三种相邻的活泼金属,我们已经知道金属钠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燃烧,生成过氧化钠,镁在空气中也可以燃烧生成氧化镁,那么,铝的情况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铝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板书]

3、铝与氧气的反应

4

[思考与交流] 铝是一种比铁还活泼的金属,铁在空气中很容易生锈,但是铝在空气中却能稳定存在,为什么?

[学生] 阅读课本、思考、交流,得出结论: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等;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表面的氧化膜等。 [教师] 镁和铝的表面都有致密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因此,在点燃镁带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更容易点燃,铝的情况如何呢?请大家动手进行课本P40 的科学探究实验,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投影板书]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 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共同完成板书: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一样。 原因:铝箔的表面有一层氧化铝保护膜,氧化铝熔点高(2050℃),铝熔化时(660℃),氧化铝并未熔化,固体氧化铝不仅包住了熔化的铝,而且还隔绝了空气与铝接触,阻碍了铝与氧气的进一步反应。

[教师] 既然铝表面的氧化膜能保护内层的铝,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可以象点燃镁带一样,先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那如果这样做,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继续课本的科学探究。

[投影板书] 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以除去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 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共同完成板书: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除去原来的氧化膜后,在空气中又很快生成新的氧化膜。 [教师] 大家能否写出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其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说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 写出方程式:4Al + 3O2 === 2Al2O3,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氧气和铝。 [思考与交流] 怎样才能使铝燃烧起来?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见解,如把加热的铝伸入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用铝粉代替铝箔以增大接触面积等)

5

[教师] 同学们都很积极,所提的见解也很有新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到实验室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投影板书] 小结:思考与交流

(1)根据金属钠、镁、铝与氧气的反应情况,结合已有的知识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推断其他金属能否与氧气反应?反应的条件、现象怎样?产物又如何?这些不同的情况与什么有关? [师生互动] 共同完成板书:

[结论]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与金属 的活动性有关,按照金属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难,反应条件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慢等。

(2)是不是所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金属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为什么?

[结论]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金属都做还原剂,因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 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 B、钠燃烧时生成氧化钠; C、钠有很强的还原性;

D、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2、下列关于铝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C、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

D、在化学反应中,铝容易失去电子,作还原剂。 作业:课本P45 第一题。

推荐第10篇:《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设计 预习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你的发现是: 2.金属活动性顺序

(1)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反映金属的活泼性.(2)金属与溶液的反应,也可反映金属的活泼性.

1.铝制品最好不用不锈钢丝球刷,为什么?

2.(生活小常识)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

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3.从你的探究和教材P9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

① 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 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 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① 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② 置换反应的定义。

③ 联想与运用: 1.多媒体展示:下列反应是否都是置换反应?

A. CO+CuO=Cu+CO2 B. Fe+CuSO4=FeSO4+Cu C. NH4HCO3=NH3↑+CO2↑+H2O↑

2.活动与探究: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反思小结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 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① 课本课后练习。

② 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① 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④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第11篇:《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

大矸中学

黄述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在探究中,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②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②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

①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②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 仪器、药品

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

【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可以从能否反应和反应的激烈程度来探究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

【设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活动1】 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提示】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 【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

A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B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展示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

【设问】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

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

【过渡】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红色的铜产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应该比铜活泼。

【讲述】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实验桌上除刚才的实验药品外还有几种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同学们可以参考刚才的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来探究。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活动2】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设问】通过实验,结合上一个探究的结果,你能得出铁、铜、银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铁>铜>银。

【过度】你们知道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用实验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活动3】

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巡视、指导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铝、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铝>锌>铁>铜>银。

【展示】金属活动顺序 【设问】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规律。 【课堂练习】 1.工人师傅在切割钢板时,常用硫酸铜溶液来划线,为什么?

2.不法商贩常常用铜锌合金冒充黄金坑害消费者,请你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

3.请选用一种试剂除去铜粉中含有的镁粉。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总结】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

【布置作业】

课本197页第3题、6题。课本207页第11题

【板书设计】

课题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一、金属与酸反应 镁>锌>铁>铜。(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

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铁>铜>银。(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

三、金属活动顺序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列)

金属活动顺序应用规律

四、自我评价(我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第12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

文登区教研中心 韩晓梅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 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标分析: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中的内容。金属是我们身边重要的化学物质,通过学习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规律,进一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同时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金属因为其原子结构的共同点,因此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而原子结构的不同点,导致其化学性质有差异,并通过实验,探究出其差异性规律,学会应用其差异性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化学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归纳出金属的化学共性。

2.通过探究学会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能记住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应用其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

3.通过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归纳出置换反应的概念。【重点知识】: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核心内容】认识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差异性及其规律 【需要发展的基本观念:】物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镁带、铁丝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铁与硫酸铜能反应事实,但这些知识是零碎不系统的,本节课应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金属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并认识不同金属活动性有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归纳出其活动性规律,并应用此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调查学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材料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身边有哪些物品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学生】交流 【教师】铝制品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除了因为炼铝成本降低,与其它金属相比,具有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强等优良性质,密度小是,抗腐蚀性能强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由此可见,我们要想更好的应用金属中,还必须全面的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的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它们的化学性质有没有差异?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答案,请认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金属如铁镁等是什么什么微粒构成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3号)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是?(2号)根据结构我们可以推测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你熟悉的金属都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学生]交流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镁、铁等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请同学交流一下这两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学生]

[教师]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镁能在空气中燃烧,铁能在氧气中燃烧,我们再来看一下铜在高温下与氧气的反应,由此可见,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否相同,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差异,三种金属的活泼程度即活动性为:

铝是我们广泛使用的金属,猜想一下铝能不能与氧气的反应呢?

[教师]实验证明,铝在常温下也能和氧气反应,和哪种金属的活动性接近?试着写出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教师]正因为铝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学生] [教师]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剧烈程度是不一样的,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是不是也是的这样呢?实验室可以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其他金属能不能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呢?我们选择镁、锌、铁、铜四种金属作为代表进行研究。

【学生】观察,对比现象

【教师】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不同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请在导学案上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写方程式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置换反应概念,打比方,我代表镁单质,这两位同学坐在一起,分别是氢和氯,我发现氯好可爱,我想和氯在一起,于是呢,我就把氢置换出来了,氢变成单质氢气,我和氯结合生成了氯化镁,给这个反应起个名字,叫置换反应,下面哪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金属与稀盐酸,稀硫硫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活动性越强的,置换出氢所用的时间就越短,反应越快,什么样的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呢?如果在这个活动性顺序中排上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应该把氢排在哪个位置? 【教师】归纳,我们可以根据金属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教师]铝与酸能反应,反应速率比镁慢比锌快,铝的活动性应该排在。。。 银与盐酸不反应 ,银的活动性?

[教师]如何比较铜银的活动性顺序呢? 在前面我们学过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这个反应的类型是?根据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这个反应为什么能发生呢,是不是都是这样呢,通过实验验证一下,铜能不能置换出硫酸铝溶液中的铝?由此可见,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利用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也可帮助我们确定金属活动性。 【教师】我们如何比较铜银的活动性顺序? 【学生】提出方案 【教师】我们可以利用铜与银的化合物溶液之间的反应来判断铜银的活动性。可选择铜与硝酸银溶液或银与硝酸铜溶液来进行实验 【教师】演示铜与硝酸解溶液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银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教师】化学家就是这样,通过实验利用置换反应比较出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将其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总结出了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最强的是,最弱的是,,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谚语,真金不怕火炼,沙里淘金,你能用金属活动性解释一下吗?

带领学生读,记,站起来记,记住的坐下。教师检测。 【归纳】在金属动性顺序中,越是排在前面的活动性越强,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溶液间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硫中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将这三句话简单归纳就是,前强后弱,前换后(或强换弱)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可以与氧气、稀盐酸、稀硫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等多种物质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同金属的原子结构有差异,导致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我们通过实验排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可以应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回扣目标你学会了吗? 检测一下。

第13篇:金属的冶炼教学设计

《金属的冶炼》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在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同人类的生活有着日益紧密的联系,教材从金属矿物以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两个专题,阐明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上的作用。本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2、掌握金属冶炼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铝热反应及其应用。

4.能写出冶炼金属方法中对应的常见金属冶炼的有关化学发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通过对案例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2、介绍我国古代在金属冶炼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钟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以便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探究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结合实验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大都都以矿石的形态存在。比如我们的家乡——大冶就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和铜矿。引导学生观看常见几种矿石的图片。 【质疑】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

【讲解】大多数金属比较活泼以化合态存在,少数以游离态存在

【板书】

一、

【介绍】 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讲解】 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金属单质或合金,因此必须把化合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单质-金属的冶炼。 【板书】

二、金属的冶炼

【设问探究】 我们该如何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单质呢?根据什么原理?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复述)冶炼金属的根据是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经过三个步骤。冶炼的步骤:

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

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板书】

1、金属冶炼的实质

【分析探讨】金属离子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全都相同?这与什么有关?

【讲解】 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活性的金属离子就必须采取不同的还原方法进行冶炼。 【板书】

2、金属冶炼的方法

【分析】 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 Hg、Ag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Hg、Ag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 (1)、热分解法 2HgO 2Hg+O 2 ↑2AgO

2Ag+O 2 ↑

【分析】 位于活动性顺序表中前端的金属如 K、Na、Ca、Al等金属,我们知道其还原性很强,容易失去电子,而其对应的阳离子则氧化性很弱,很难得到电子;一般的还原剂都无法把它的阳离子还原出来。我们只能使用通电分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冶炼。 【板书】 (2)、电解法 2Al2O3(熔融) 2NaCl(熔融) MgCl 2(熔融) 4Al + 3O2↑(用冰晶石作助熔剂) 2Na + Cl2↑ Mg+Cl 2 ↑

【讲解】冶炼铝用的是其氧化物而不是氯化物,结合必修一化学键的知识知道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不能导电,所以只能是电解氧化铝。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学习金属铝时还有一个小实验,将一块铝箔放在酒精灯上灼烧时的现象。学生可以回答出内层融化的铝不会滴落,那是因为外面包裹着一层氧化铝,而氧化铝的熔点很高,达2000多

易,此外氧化钠熔点较高,加热熔化前已经分解产生钠和过氧化钠;氧化镁熔点很高,要使其熔化需要的能力较多,所以综上所述不同的金属电解时选择不同的熔融物。 【分析】 对于大多数金属,如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间一段的金属所对应的离子,得电子能力较强,其化合物又不能通过受热分解得到金属单质,必须使用还原剂还原金属阳离子。常见的还原剂有焦炭、一氧化碳、氢气。一些活泼金属也可作为还原剂,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板书】 (3)、热还原法

① 常用还原剂:焦炭、CO、H 2、活泼金属(如Al)等

【练习】 必修一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写出该反应。(要求学生黑板演练)

【板书】Fe2O3 + 3CO === 2Fe + 3CO2

WO3 + 3H2 ==== W + 3H2O(高温) Fe2O3 + 2Al ==== 2Fe + Al2O3

【讲解】以最后一个反应为例,以金属作还原剂。以铝作为还原剂时,这样的反应叫铝热反应。

【板书】铝热反应:铝和金属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剧烈化学反应(反应放热) 【观看实验视频】 实验 4—1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发言 ,给出实验现象

【教师总结】镁条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纸漏斗内剧烈反应,纸漏斗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

【板书】Fe2O3 + 2Al ==== 2Fe + Al2O3(高温)

【讲解】像这样铝和铁的混合物叫铝热剂,铝在这个反应中作还原剂。根据实验提出问题,镁条和氯酸钾分别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适当引导学生正确回答 【教师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问题】 对于根据这个反应,推测铝热反应在生活生产上的应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两个应用:①焊接钢轨 ②制备高熔点金属

【结论】铝是常用的还原剂,在一定的条件下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把其中的金属还原成单质。

【学生活动】 教师写出其他的铝热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相关反应 【板书】教师指正,给出正确答案 3MnO2 + 4Al === 3Mn + 2 Al2O3(高温) Cr2O3 + 2Al === 2Cr + Al2O3(高温) 3Co3O4 + 8Al === 9Co + 4Al2O3(高温)

【分析】 不同的金属根据其活泼性有不同的冶炼方法,对于同种金属根据其反应物及用途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冶炼方法以铜为例,有三种冶炼方法: 热还原法:CuO+H2 = Cu+H2O 火法炼铜:Cu2S+O2=2Cu+SO2(高温) 湿法炼铜:Fe+CuSO4 === FeSO4+Cu 【小结】 金属冶炼的方法:(投影)

地球上的金属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再生,而且金属的冶炼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能量,金属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我们要学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矿物资源,有效地利用金属产品。

【阅读指导】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讲述】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归纳。 有效利用金属资源的途径:

1、提高金属矿物的利用率

2、减少金属的使用量

3、加强金属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4、使用其他材料代替金属材料

【小结】 指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练习】1.2.3 【板书设计】

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二、金属的冶炼

1、金属冶炼的实质

2、金属冶炼的方法 (1)、热分解法 (2)、电解法 (3)、热还原法

① 常用还原剂:焦炭、CO、H

2、活泼金属(如Al)等 ②铝热反应

③铝热反应的应用: a:野外焊接。 小结:金属冶炼的方法:

第14篇: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关集中心校七年级数学组导学案专用纸 主备人:胡伟 审核人: 使用人:

第11周 讨论时间: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重点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三个性质.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运用.解决办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导出,采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观察、归纳猜想结论、验证等环节来突破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期达到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讨论、探究、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或小黑板 教学设计流程

问题:等式有哪些性质?(学生交流3-5分钟)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对已学过的等式性质内容的记忆,及叙述语言的准确性; (2)学生对等式性质得出过程的回顾.探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读文8-10分钟后,研讨并解决下面问题) 如果a>b,那么,在数轴上表示a的点A位于表示b的点B的右侧,画图表示.

(一)做做

1.请你在上面的数轴上画出表示a+3和b+3的点来,哪个点在右侧?并用不等号连接下面的式子: a+3______b+3.类似地,应有 a+c______b+c.2.如果在a>b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结论? 让学生多举出几组数据,结合数轴来比较出两组数的大小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如果a>b,那么 a+c>b+c,a-c>b-c.就是说,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二)探究

1.根据8>3,用“>”或“

8×2_______3 × 2; 8×(-2)_______3×(-2).8× _______3× ; 8×(-)_______3×(- ).8×0.01______3×0.01; 8×(-0.01)_______3×(-0.01).2.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 3.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 4.你有什么发现?再举几例,验证你的结论.通过多组数据,观察、思考、一起探究两组数的大小关系.学生在填空的基础上分组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并倾听学生的讨论.此次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得到不等式的性质,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时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并继续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对比,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如果a>b,并且c

(三)例题

例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2; (2)2x20.学生独立完成,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填写答案,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性质.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说出填空根据的是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 (2)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的掌握情况.解:(1) x-l>2,

x-l+l>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x>3.(2)2x

2x-x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x20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xa或x

(四)教后检测

1.如果a”或“a或x8x+1;(3) x>-4; (4)-10x

(五)当堂训练

1.在下列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基本性质. (1)若a-3<9,则 a ______12;

(2)若-a<10,则a______ -10; 答:(1)a<1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已知a<0,则

(1)a+2 ______2;

(2)a-1 ______ -1;

(3)3a______ 0; (4)a-1______0;

(5)|a|______0. 答:(1)a+2<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3a<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a-1<-1. 又已知,-1<0,所以 a-1<0.

(5)因为a<0,所以a≠0,所以|a|>0.

(本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基础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 是非负数等.) 3.判断下列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口答) (1)因为7.5>5.7,所以-7.5<-5.7; (2)因为a+8>4,所以a>-4; (3)因为4a>4b,所以a>b;

(4)因为-1>-2,所以-a-1>-a-2; (5)因为3>2,所以3a>2a.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5)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2) 当 a=0时,3a=2a.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3)

(学生在回答本题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

4.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 (1)由-2<-1,两边都加-a; (2)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 5.用不等号填空:

(1)当a-b<0时,a______ b; (2)当a<0,b<0时,ab ______0; (3)当a<0,b>0时,ab ______0; (4)当a>0,b<0时,ab ______ 0; (5)若a ______ 0,b<0, 则ab>0;

(六)教后反思

第15篇: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及应用意识,初步掌握作辅助线的规律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2、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在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2、教学难点:问题的证明及等腰三角形中常用添辅助线的方法。

三、教学用具

三角板、圆规、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等。

四、教学过程 课的导入:

(一)、三角形按边怎样分类?

(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腰和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二)、什么叫等腰三角形?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顶角、底角.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三)、一般三角形有那些性质?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四)、图片展示等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新课讲解

(一)、动手实验,发现结论

请学生折叠事先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观察除两腰相等外,它的两个底角还有什么关系?

(二)、(电脑或几何画板演示)结论:折叠等腰三角形或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后,两底角之间依旧保持相等关系。

(三)、证明结论,得出性质

1、性质定理的证明。

(1)学生找出文字命题的题设、结论、画图,换成符号语言。 (2)引导学生寻找辅助线、如何添加辅助线。 (3)电脑显示证明过程。

(4)阐明“等边对等角”的作用。

2、推论1的证明。(1)进一步启发学生得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2)阐明这条性质的作用,总结等腰三角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电脑演示)一般三角形不具备这条性质。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一:

1.△ABC中,AB=AC.

(1) 若∠B=50°, 则∠C=______,∠A=________. (2) 若∠A=100°, 则∠B=______,∠C=________.

2.(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9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其它两角时, (a) 若已知角为钝角或直角,则它一定是顶角;

(b) 若已知角为锐角,它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五)、运用性质,得出推论

提问:上面定理的证明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后,还可以证明那些对应元素相等呢?

对 应边:BD=CD---------------AD是BC边上的中线

对应角: ∠BDA=∠CDA,

又∠BDA+∠CDA=180°

从而∠BDA=∠CDA=90°----------------- AD是BC边上的高

(学生探讨回答,并归纳得出推论1)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推论1用几何语言表示:

在△ABC中,(1)∵AB=AC,AD⊥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AC,AD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一般三角形是否具有这一性质呢? (几何画板演示)

提问:等边三角形的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角为多少度?(学生回答,并归纳得出推论2)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六)、深入实际,举例应用

例题: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檐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首先用多媒体给出学生熟悉的人字梁屋架,然后分别介绍顶架上房屋的屋椽(两条椽相等)、横梁、立柱(垂直于横梁),而后把顶架结构抽象成数学模型,寻找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推论1(“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中经常用到的辅助线

六、布置作业

课本73页 第 2,3,5,8题。

第16篇: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铁岭市昌图县育才实验学校

杜丽君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中有关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教科书设置了4个实验和4个现象记录及分析表,配置了5幅图片,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述,为师生探究二氧化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生分析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或环节有了一定的体验。在对二氧化碳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很可能成为“最近发展区”。

3、通过上预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展示课对重点内容能够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太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

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2)强化保护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设计理念

1.改变教师的角色,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充当指导者、组织者,而且充当合作者、促进者。

2.创设探究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勇于表达和交流。

3.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

一、猜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大家再猜一个谜语:“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这种物质又是什么呢?引入新课

情景

二、观看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图后提问,能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去掉吗?

1、预习交流:通过预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请同学讨论,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交流巩固,然后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回答。

2、确定目标:本节课的目标,大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温室效应,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重难点是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

3、分组合作:第一组、第二组课堂上制取二氧化碳并收集,根据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第三组进行实验探究一倾倒二氧化碳(教科书实验6-4)。根据蜡烛燃烧情况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证明密度比空气大?第四组进行实验探究二(教科书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怎样得出结论的?生活中是否有实例?第五组进行实验探究三变色花的原理(教科书实验6-6),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第六组进行实验探究四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第七组探究人工降雨的奥秘。第八组探究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各组对题目要进行交流,每组到黑 2 板前面把探究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4、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实验及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5、穿插巩固:各小组根据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6、达标测评:大屏幕展示习题,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第17篇:高中化学金属氢氧化物的性质总结

高中化学金属氢氧化物的性质总结

总结如下:

白色:NaOH、Mg(OH)

2、Al(OH)3 Zn(OH)

2、Fe(OH)

2、AgOH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提问】这些金属氢氧化物对水的溶解性规律是什么?请总结之。

ⅠA和部分ⅡA金属氢氧化物都易溶于水,如NaOH,KOH,Ba(OH)2。Ca(OH)2是微溶性的。

其它的都是难溶性的,如Mg(OH)

2、Fe(OH)

3、Cu(OH)2 【提问】请分析总结这些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规律是什么。 可从下面几点去思考,回答。 (1)加热是否分解 (2)与强酸(H+)反应 (3)与强碱(OH-)反应 (4)与氨水反应 (5)是否容易被氧化 (6)是否能被还原 (分析,回答) (1)热稳定性

2AgOH Cu(OH)2 Ag2O+H2O

CuO+H2O

2Fe(OH)3 Fe2O3+3H2O

规律:①金属活动顺序“Mg”以前的金属氢氧化物稳定性好,难分解。 ②“AgOH”常温下易分解。

③“Mg—Hg”的氢氧化物常温下难分解,受热或灼烧易分解。 (2)与强酸(H+)的反应 Mg(OH)2+2H+=Mg2++2H2O Al(OH)3+3H+=Al3++3H2O (3)与强碱(OH-)反应 Al(OH)3+OH-=AlO2-+2H2O

规律:只有两性氢氧化物才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4)与氨水作用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 * Zn(OH)2+4NH3·H2O=Zn(NH3)4(OH)2+4H2O 规律:易形成氨络合物的金属氢氧化物能与氨水反应。 (5)与氧化剂反应

4Fe(OH)2+O2+2H2O=4Fe(OH)3 规律:低价金属氧化物具有还原性。

【小结】金属氢氧化物所发生的反应,总结起来,主要有:

①热稳定性 ②酸性(H+) ③碱性(OH-) ④络合剂 ⑤还原性

【投影】右图试样X由氧化亚铁和氧化铜组成,取质量相等的两 份试样如右图所示进行实验:试回答在题右的两个问题。 (读题、审题并形成解题的思路)。

(1)请写出步骤③中所发生的全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若全部的溶液Y和全部的粉末Z充分反应后,生成的不溶物W的质量为m,则每份试样X中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用m表示)。

思路引导A:根据试样X在

①和②的反应以确定出溶液Y和粉末Z的成分。

思路引导B:溶液Y和Z发生的反应③,只能是Fe和CuCl2和过量盐酸之间的置换反应,进而引导分析试样中CuO的质量关系。

进行如下的分析:

在反应①中,会发生如下反应: FeO+2HCl=FeCl2+H2O CuO+2HCl=CuCl2+H2O

在反应②中,会发生的反应有: FeO+CO CuO+CO Fe+CO2 Cu+CO2

那么,溶液Y中含FeCl2和CuCl2,粉末Z中含Fe和Cu: Fe+Cu2+=Fe2++Cu Fe+2H+=Fe2+H2↑

由于反应后溶液强酸性,且不会有Cu2+说明Z中Fe完全溶解了。不溶物W全部是金属铜,应是两份试样中的CuO转化生成的Cu。则每份试样中CuO的质量为:

答案:(1)方程式从略。

【投影】已知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检验CuO经H2还原所得到的红色产物中是否含有碱性氧化物Cu2O。要求只从下列试剂中选择:浓H2SO

4、浓HNO

3、稀H2SO

4、稀HNO

3、FeCl3。溶液及pH试纸。

实验方案。

①首先应理解题目给予的信息:

即:2Cu+ Cu+Cu2+

给我们提示,应该选择酸溶液为鉴定试剂。

②CuO经H2还原所得的红色产物可能是Cu和Cu2O的混合物。其中不溶于稀H2SO4,但能溶于浓H2SO

4、浓HNO

3、稀HNO3和FeCl3溶液,其结果都会生成Cu2+;CuO是碱性氧化物,可溶于酸,同时又会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③最后可确定稀H2SO4为鉴定试剂。

【答案】取少量红色产物加入稀H2SO4充分搅拌,如溶液呈蓝色,则证明有Cu2O,反之没有。

【投影】Fe3O4可以写出Fe2O3·FeO,若把Fe3O4看成是一种盐,又可写成Fe(FeO2)2。根据化合价规律和化学式书写方法,把Pb3O4用上述氧化物形成表示,其化学式为________;若看成是一种盐,化学式为____________。又知,高价Fe不能把HCl氧化,而高价Pb能把HCl氧化成Cl2。试分别写出Fe3O

4、Pb3O4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回答:

①铅(Pb)是ⅣA族元素,化合价只有+2价和+4价。根据Fe3O4写成Fe2O3·FeO形式,+4价P:b的氧化物写在前,+2价的氧化物写在后,则有:PbO2·2PbO。

)2则不符合规律。

③Fe3+不能氧化HCl,所以Fe3O4与HCl反应生成两种盐,属于复分解反应;而Pb4+有强氧化性,能把HCl氧化成Cl2,这时会生成Pb2+Cl2的盐。

【答案】

PbO2·2PbO;Pb2(PbO4); Fe3O4+8HCl=2FeCl3+FeCl2+4H2O Pb3O4+8HCl=3PbCl2+Cl2↑+4H2O

第18篇:认识硬币材质 探究金属性质

认识硬币材质

探究金属性质

认识硬币材质 探究金属性质

硬币是一种用金属铸造的货币,金属硬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硬币都是合金制作的,认识人民币硬币的材质,探究金属的两种性质。

母题: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硬币从1999年开始发行,一元币为钢芯镀镍(Ni),伍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一角币为铝合金或不锈钢。

⑴铸造以上硬币用到的材料都是 (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⑵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填序号)。

A.金属的导电性 B.金属的耐腐蚀性

C.金属的硬度 D.金属价格与硬

币面值的吻合度

⑶以上硬币涉及到Fe、Cu、Al、Ni(镍),已知金属镍Ni能够发生如下反应:

Ni+ H2SO4= Ni SO4+ H2↑;Fe+ Ni Cl 2= Ni + Fe Cll2 。这两个反应的基本类型都是 。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

【解析】⑴金属材料;⑵A;⑶置换反应;Al> Fe > Ni > Cu。

【变式1】材料一:2011年5月13日,媒体曝光了一则“五角硬币制作手镯”的骗局,不法商贩宣称五角硬币的材质是纯铜且能重新熔铸成手镯。

材料二:现行五角硬币材质实际为“钢芯镀铜”,表面层主要成分是铜,内芯材质主要成分是铁;不法商贩所卖手镯的材质实为铜锌合金。

⑴在不损坏五角硬币的前提下,请你用最简单的物理方法,用于证明手镯不是用五角硬币熔铸成的 。

⑵五角硬币表面镀铜有效防止了

内部铁材质的腐蚀,请你列举一种日常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具体做法是 。

⑶铁、铜、锌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锌>铁>铜,若比较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你还需要选择的试剂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变式2】我国发行三种金属人民币。一元币为钢芯镶镍,镍白色。五角币为黄铜合金,金黄色。一角币为铝合金。而1955年版的1分、2分、5分硬币其材质均为铝镁合金。请结合初中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金属币中提到的“合金”属于 物(填“纯净”或“混合”);在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相比,合金的优点一般有 (填序号)优点。①强度更低;②硬度更高;③熔点更高;④抗腐蚀性能更好。

⑵根据你的理解,能选作金属人民币的金属具有 性质。人民币上的磁性金属丝,其主要目是验钞机辨别真伪的主要工具,它是稀有金属吗 。

⑶5角硬币的外观呈金黄色,它是

铜和锌的合金,市面上有人用它制成假金元宝行骗,若需要用一种试剂揭穿了骗局。下列试剂一定不会用的是( )

A.硫酸铜溶液 B.硝酸银溶液 C.盐酸 D.硝酸钠溶液

【参考答案】变式1:⑴使用磁铁靠近镯子,不能被磁铁吸引;⑵镀金属、刷油漆等;⑶硫酸铜;Fe+CuSO4═FeSO4+Cu;变式2:⑴混合物;②④;⑵光泽好、耐磨、耐腐蚀、易加工等;不是;⑶

第19篇: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教学设计

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化学第八章课题2,学习金属的活动性及置换反应的意义,要求

学生在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础上,应用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判 断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与酸及盐溶液的反应逆推金属活 动顺序.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这需要 教师引导他们,并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个小组,鼓励他们自主交流与合作学习, 引导他们主动进行实验、讨论、观察和归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初步),并且初步学会使用常 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够通过探究实验初步掌握金属能和酸溶液、盐溶液反应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 关信息;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 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稀硫酸、锌粒、铝片、铁屑、镁条、铜片、带支管的试管、烧杯、橡皮管、导管、钟表、氯化铝溶液、硝酸锌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托盘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研究不同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具有实际的意义。例如,在实 验中,用活泼金属跟稀硫酸或稀盐酸作用制取氢气的反应,既不能太快,又不能 太慢,必须选择快慢适宜的反应,否则,就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怎样研究锌、铝、铁、镁、铜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呢?

(二)、探究新知

1、猜想假设

思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金属的活动性表现在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速度快慢或能否跟某些盐发生置换反 应等方面。

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证实呢?

2、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 方案一:

收集资料: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反应越剧烈,产生的气泡越快,则该金

属的活动性越强。 实验设计:在五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或稀硫酸),

分别在试管中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洁净的铁钉、1根镁条,铝丝,锌片和铜片,观

察反应现象。

镁、铝,锌、铁,铜跟稀硫酸反应的快慢顺序:镁,铝,锌、铁、铜(不反应)。

方案二:

a把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然后取出,观察铁片表面是否发生变化,并用 天平测出溶液的质量有无发生变化,如有,则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b、以上述同样的方法,控制相同条件,尝试把锌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铝片插 入Zn(NO3)2溶液,镁条插入AlCl3溶液,看它们的表面有无发生变化。这样就 可知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得出结论

结论:活动性顺序为:Mg>AI>Zn>Fe>Cu

4、思维延伸

然后,请分别用不同方案的学生简单表述自己的方法和结论,让全体同学在积极 地探索过程中,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能证实这五种金属的活 动性顺序都是:Mg>Al>Zn>Fe>Cu

学生思考讨论:两种方案的结论是否一样?为什么?请分析原因? 讲述: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顺序。 板书: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金属活动性自强到弱幻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 液里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动性就越强:排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 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提问: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的实际应用很重要, 酸的第二条通性,就可改成:酸能跟什么性质的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四)、目标练习

1、下列容器能盛放盐酸的是( ) A、铁锅 B、铝瓢 C、铜罐 D、银材;

2、X、Y、Z三种金属及化合物间可能发生如下反应: Y+ZCl2=Z+YCl2 X+ZC12=Z+XCl2 Y十2HCI=YCl2+H2 X十HCI————不反应

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3.课后习题

第20篇: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包括与氧气的化学性质及与酸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几种金属与不同物质反应的总结置换反应的概念。那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怎样写?下面给大家分享《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置换反应,那么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置换反应,大家来判断一下产物是什么。

Zn+H2SO4=_______________

Cu+H2SO4=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锌与硫酸生成氢气和硫酸锌。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可以知道铜与硫酸不发生反应。

【教师引导】既然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可知金属的活泼性是不同的。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学生实验】①铁与硫酸铜的反应;②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为什么?

【学生回答】铁比铜活泼,因为铁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有气泡产生,而铜与盐酸不反应,并且铁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铁更活泼。

【提出问题】通过这两组实验,你能说说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吗?

【学生回答】第一种方法是让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根据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第二种方法是让金属与酸反应,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

【教师引导】现有镁、铜、锌三种金属,利用上述实验方法,你能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镁、铜、锌三种金属谁的活动性更强吗?

(药品:镁条、铜丝、锌粒、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镁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

(小组讨论5分钟)

【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愿意说一下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

【学生回答】

小组①:将镁条、铜丝、锌粒分别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活动性强弱。

小组②:将镁条、铜丝、锌粒分别与MgCl2溶液、ZnSO4溶液、CuSO4溶液两两反应,观察是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活动性强弱。

……

【提出问题】请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且根据实验现象思考镁、铜、锌三种金属的活泼性是怎样的?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安全。)

【学生回答】

小组①: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并且镁与酸反应程度较锌与酸反应程度更剧烈,所以活泼性顺序为Mg>Zn>Cu。

小组②:镁能够置换出ZnSO4溶液、CuSO4溶液中的锌和铜;锌能够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铜,和MgCl2溶液不反应;铜不与MgCl2溶液和ZnSO4溶液反应,所以活泼性顺序为Mg>Zn>Cu。

……

【教师引导】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我们说它们比氢活泼;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我们说它不如氢活泼。那么,氢应排在哪个位置呢?

【学生回答】氢排在镁、锌的后面,排在铜的前面。

【教师讲授】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提出问题】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看,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1)在金属活泼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泼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泼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泼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环节三:巩固提高

1、请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

(1)铁和稀盐酸

(2)铝和硫酸锌溶液

(3)铁与硫酸铜晶体

2、由此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解析:

1、(1)反应;(2)反应;(3)不反应

2、由之前的实验可知,所有的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能够得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适用于溶液。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金属活动性顺序。

布置作业:有一种“黄铜”又称为“愚人金”,实为铜、锌合金。“黄铜”外观与黄金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能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来鉴别金与“愚人金”?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你能说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别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根据刚才的实验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金属性质教学设计.doc》
金属性质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