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教学设计

2020-10-11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

介绍了数学文化的内涵,分析了数学文化的价值,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入数学文化,提高数学素,并对如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进行数学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

数学文化 数学素养 数学娱乐 数学教学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该是精神生活的产物,因此数学属于文化的范畴。数学作为一种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某些普通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主要方面。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它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以及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因此数学是人类文化有机的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学文化”一词在1980年由美国学者怀尔德(R?Wilder)在《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一书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数学教育专家、学者开始对数学文化开展了大量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的教育的观点得到认可,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到实际数学教学中。教育部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四个地方用大段文字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阐述观点,并且在标题中使用了“数学文化”一词。

20世纪初的数学曾经存在着脱离社会文化的孤立主义倾向,并影响着中国。在中国数学教育界,曾有“数学=逻辑”的观念,学生们把数学看作“一种符号的游戏”。过去由于强调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不注意数学文化的渗透,只是单调死板的对知识进行讲授和大量练习,使很多学生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数学难、恐惧、厌烦的种子,久而久之,学生的意识里深深烙下了“数学没意思的烙印”。如今把数学放在文化的背景下加以教学,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感染,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二、数学文化的价值

数学的工具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数学不仅仅是工具,它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文学、艺术等一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一方面,数学是人类思维训练的体操,经过长期的数学学习,能让学生养成缜密严格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洞察和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严谨的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另一方面,数学对人的观念、品质、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能培养人坚强的毅力、百折不饶的精神,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不偏听偏信,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做出判断,并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头绪纷繁的各项工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人走出校园许多年后,将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了,但还能够干出事业来,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意义。曾有学生提出过“人为什么要学数学”这个问题。数学知识对很多人来说,也许一辈子都是用不上,但为什么数学还会成为全世界中小学的主要科目?并且是所花费的时间最多的科目?最重要的是数学体现的是人类的思维精华,能熏陶人的思维品质,培养人的情感态度,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数学文化素质。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要让学生获得极为重要的数学素养。

三、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学

如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体会如下:

1.注重数学史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以往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的内容从形式上是抽象和严密的,各章节的内容之间除了定义、定理的推导及证明,就是例题和练习,学生并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一些重要的数学史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数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整体认识。例如,在讲授极限概念时,可以先介绍战国时期公孙龙的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及刘徽的割圆术。刘徽的“割圆术”不仅计算出π的近似值,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极限的思想,也反映出我国数学的悠久历史;在讲微积分之前,先介绍微积分的创立,同时配合图片介绍牛顿、莱布尼兹是如何在不同的背景、方法和形式上提出并创立微积分的,还可以进一步介绍微积分发现的优先权争论;在讲积分时,介绍积分号“∫”是莱布尼兹发明的,是英文字母sum的开头字母的缩写,数学上很多符号都是他发明的,并介绍在数学史上是先有定积分,然后才有不定积分的,等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数学史上无数数学家的奋斗历程,也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强的品格。

2.让学数学成为娱乐。数学娱乐的理论是王青建教授提出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陶哲轩等也分别提出“数学好玩”和“去与数学玩”的观点,这些都反映出数学家享受数学乐趣的心情,反映了他们对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用娱乐的态度、愉快的心情引入数学概念:张奠宙先生曾谈到一个老师,引用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引入无界变量的概念,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妨引用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讲解极限的意境;通过思考阿基里斯悖论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无限趋近……”的概念;在解题过程中,借用图形来说明时,可以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让学生感到数学也可以用文学形式来描述,使数学与文化交融到一起,把数学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3.注意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数学课常常被认为是枯燥难懂、脱离实际的。为了改变这种印象,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就要注意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例如,讲数列时,从“兔子问题”和“斐波那契数列”引课,同时进一步说明这个数列还出现在很多自然现象中,“例如:植物叶子在茎上的排列,菠萝的鳞片,树枝的生长分叉,蜜蜂进蜂房的路线等”,会使学生感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例如,在讲“函数极值和最值”问题时,可以介绍我们常喝的可口可乐瓶的设计;讲概率问题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身试验抛硬币、掷筛子等,得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们计算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掌握概率的计算等;在讲单利和复利计算时,让学生亲自到银行体验存款;通过这些简单可行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在动中学,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实地反映出了趣味和乐学的重要意义。

4.提高教师素质和修养

教师作为数学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数学观念、数学能力、数学理解和数学教育价值认识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保证。因此,要进行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多读数学名著,多了解数学史、科学史、文化史、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研读数学名著会增强教师从事数学教科研活动的文化底蕴。教师要有足够深、广的知识,还要对数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全局性的了解和把握,对数学内容本质的内在联系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挖掘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借鉴、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将其精华融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中,形成最能发挥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梁绍君.数学文化及其数学文化观照之数学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127-131.

[2]吴强,李建平.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思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3):61-64.

[3]陈浩.数学娱乐与数学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王青建.数学娱乐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0,(8).

[5]杨艳萍.对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J].课堂教学.

[6]国秀香,刘秀云.论数学文化的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0.

基金项目:2009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与后续专业课相衔接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立项号4-2)。

推荐第2篇: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设计述评

------------------- 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设计述评

张维忠/徐晓芳

【专题名称】中学数学教与学(初中读本) 【专 题 号】G351 【复印期号】2008年10期

【原文出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杭州)2008年9期第247~250页 【作者简介】张维忠 徐晓芳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 321004

与数学教育界呼吁将数学文化理念渗入数学教学实践的热切态度不同,中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反应更多的是茫然。笔者曾访谈了4所中学的16位数学教师,不少人觉得:“数学文化”虽是数学教育的一部分,但在注重升学率、注重分数的数学教育现实面前,实践应用不多。至于被问到“如何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数学文化教育中遵循哪些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问题时,绝大多数教师表示由于平时多按以前的教法进行教学,所以对此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只是凭感觉上课,适当讲点数学史、数学应用等知识(有教师表示尝试的效果并不好,学生越来越懒了)。严峻的现状昭示了数学文化实践研究的迫切性!面对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课例)设计进行研究是数学文化实践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如何设计案例的研究较多,但对此的元研究却很少,导致教师虽能模仿具体的数学文化教学案例,但由于缺少反思,并不能形成数学文化教学的概观。基于此,笔者从元研究的角度出发,从多个方面对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设计进行深入的评述,同时阐明现阶段数学文化教育研究的问题与困难。

一、两种类别

近年来,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不仅许多数学教育学者结合数学文化理念设计了一些优秀案例,一批优秀教师也开始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因此和数学文化理念有关的数学教学案例逐渐多了起来。除涌现的一些案例片断外,完整地将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课一评式与专题研究式。

一课一评式,作者一般为中学教师,针对某一个数学内容设计了体现数学文化理念的一节课,文章在格式上比较统一:教师先指明设计理念、重点难点、设计思路等,然后以课堂实录的方式将详细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最后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与专家的点评,写成课后反思附在后面。例如,《课例“轴对称图形”及其点评》[1]《〈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2]《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一次尝试》[3]等都是这样的格式。当然,这其中也有微小的差别,例如有些课例只是作者的教设想,没有经过课堂实践,等等。由于许多教师对数学文化的内涵以及如何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并不是很清楚,“一课一评式”案例的出现不仅可以促进设计者本人的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以操作性强、针对性强获得了其他数学教师的欢迎。

专题研究式。例如,《构建一种新型的数学课程文化——兼析以“对称”概念为主题的案例设计与前期进展》[4]《谈构建生动的数学学习环境——谈圆锥曲线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5]《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数学史的视角》[6]等。总的看来,与“一课一评式”教案相比,“专题研究式”案例设计的特点是:设计者一般是数学教育研究学者,常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该主题可能涉及多个数学知识点,也可能只有一个,立足点较高,教学设计从全局出发,不仅将数学知识间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对于数学内容与其他文化之间的-----------------

------------------- 联系也挖掘得很充分。这样的数学文化专题案例往往创新味道十足,不仅指导理念新,设计思路、教学策略与方法也让人耳目一新。

二、多种视角

由于数学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所有符合数学文化理念的案例一般都具有多元的视角,即保留数学知识教授核心的同时,将数学课堂延伸到下面的领域:数学史、数学应用、数学游戏、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社会文化、数学美育、数学德育、多元文化数学、民族数学等,其中数学史、数学应用是体现数学文化最常用的两种载体,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作者的出发点通常是基于(一项或几项):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数学化能力、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实现数学的人文关怀,建立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数学自身系统内的知识联系、数学与外部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数学思考达到数学理解(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创造力等。另外,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学生的数学理解。

“一课一评式”在数学文化渗透教学的案例设计中数学科学味较重,但数学史、数学应用、教学与诗歌这样的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的内容在课堂上所占比例远不及“专题研究式”,出现在课堂上的方式也较单一。为追求课堂效率,许多教师觉得不能在课堂上放得过开,“糖衣”是需要的,但是里面的“药”才是真正的根本。基于这种想法,他们的数学文化案例课总给人以“小心翼翼”的感觉。相对照下,“专题研究式”案例创新的尺度比较大。例如,《构建一种新型的数学课程文化——兼析以“对称”概念为主题的案例设计与前期进展》[4],作者将小小的“对称”分成了“感受对称、对称的理解、对称的拓展性理解”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加载了大量的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的数学史、数学应用、社会文化知识等等内容,还有专门的导入课、学生作业展示课,此时“糖衣”才能与“药”真正地融为一体。但这种欠缺“效率”的设计对许多中小学一线数学教师而言是很难实现的。

三、过程开放

从搜集到的案例归纳以及笔者在浙江省金华市南苑中学所进行的行动研究看,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包括“情境导入—获得新知—练习、归纳(新知)—巩固、应用—小结”这5个环节。其中,“情境导入”形式多样,有以数学史导入、以民间传统文化导入、以故事导入等,往往一开头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在“获和新知”“练习、归纳”“巩固、应用”中也有生活形态浓郁的例子。最后总结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以诗歌小结的、图画小结的、还有活动小结的„„。一节课下来,贯穿始终的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以及对学生经验的开放接纳(如图1所示)。

图1 数学文化观下数学教学的一般流程

若将图1中的“学生个人经验、学生主体”视为“是由个人或社会构成的主体(S)”,“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应用、其他学科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视为“是构成客观世界的-----------------

------------------- 各个真实部分(R)”,“新知”视为“关于这些真实的理论知识(T)”[7],则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学流程图圆满地实现了教学三因素的统整,对数学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将流程图(图1)具体到数学文化的“专题研究式”则稍有不同,“专题”的理念更体现在教学阶段(每个阶段课时不一)的设置上。例如,《构建一种新型的数学课程文化——兼析以“对称”概念为主题的案例设计与前期进展》[4]包括“感受对称阶段—对称的理解阶段—对称的拓展性理解阶段”;《谈构建生动的数学学习环境——谈圆锥曲线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5]则由“观察操作、直观感知—图形分析、形成概念—折纸活动、数学应用”组成;《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数学史的视角》[6]从教学策略上可分为“文化驱动(导言课)、核心概念统领(奠基课)、思想结构分析、双向模式转化”4个阶段。归纳起来,“专题研究式”围绕数学本质,先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经验;然后将学生经验与数学本质联系起来;最后在学生获得新知的基础上,设计活动将知识与体验升华(如图2所示)。

图2 数学文化观下的专题教学流程

四、设计“人”性化

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思路是:从数学本质(数学的文化本质)出发,通过建立数学与数学史(或数学文化史)、社会文化、数学应用、民族传统等等的联系(即创立文化关联),将数学本质与学生主体经验相联系(如图3所示)。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开放性及其向其他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性,体验到资源对其经验的支撑,领悟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于知识构建的意义,进而体验到“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从而使学习者达到对数学学习的深刻文化陶醉与心灵提升。

图3 数学文化观下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理念则是: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日益重视的今天,数学教育应回归“人性”,不仅要着眼于未来的“人性”(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要求),还应考虑现时的“人性”(即人的需求、个性、爱好、经验等等);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建构、数学地理解,同时也要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全人发展。传统数学教育中分裂的极点(“日常经验”与“学校数学”“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学习者”与“现实世界”以及-----------------

------------------- “理论知识”、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等)应该在数学文化教育下趋于融合。

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案例的相关理论基础为:数学教育家对数学文化的各种理解。克莱因界定“数学文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作为人类文化子系统的数学文化,它所涉及的是数学与其他文纯、与整个文明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数学本身作为一个文化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8];黄秦安也认为“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数学各个分支领域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对象、各门自然科学、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广泛的社会生活”[9];郑毓信认为“数学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10];张奠宙认为“数学文化应当‘文而化之’”[11]„„可以说,以上观点在设计思路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两大问题

在实践当中,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容易遭遇以下问题:一是将“数学文化”庸俗化、简单化;二是用单一的表现形态展示数学文化系统的多元性、开放性。

将“数学文化”庸俗化、简单化。譬如认为“数学文化就是文化(人文意义上的)”、或“数学文化教学就是数学史加数学应用”。在缺乏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教师按照自己头脑中想当然的方式去教,结果常常丢失了数学文化的“神”,异化了数学文化教育,由此得出“实践中行不通”的结论也就不奇怪了。例如,有此教师将数学的“文化性”理解为追求表面的热闹,却忽略了培养学生深层的数学思维,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是数学文化的基础;又或者拉着数学文化的旗帜打幌子,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数学教育理念与方式。如果学生没有体验到“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数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那么这样的数学文化教育是不成功的。

用单一的表现形态展示数学文化系统的多元性、开放性。例如,课堂上“讲”数学史太多,利用历史相似性原理指导学生“做”数学史太少;用一题多解代替多元文化数学教学太多,提供背景让学生感受各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多元文化的关怀太少„„数学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内涵,多元的切入视角也需要灵活的呈现策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数学文化教育要想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效果,没有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很难实现的。只要社会、学校、教师“唯分、唯高考”的心理状态不改变,数学文化实践之路必定艰难!

【参考文献】

[1] 吴伟英,周均华.课例“轴对称图形”及其点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版,2007,(10):15~18 [2] 金益洪,胡艳.《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07,(6):45~48 [3] 钟向军,周均华.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一次尝试[J].数学教学研究,2008,(2):21~23 [4] 吕林海,赵健.构建一种新型的数学课程文化——兼析以“对称”概念为主题的案例设计与前期进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5):1~3 [5] 董林伟.谈构建生动的数学学习环境——谈圆锥曲线概念的-----------------

------------------- 单元教学设计[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07,(10):9~11 [6] 李铁安,宋乃庆.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数学史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2):90~94 [7] 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 [8] 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张祖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3 [9] 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12~17 [10] 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55 [11] 张奠宙,赵小平.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J].数学教学,2007.(4):封底^

-----------------

推荐第3篇: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者:赵波

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名称:§1。8 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正确应用。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特殊性的计算上升到一般性的规律,得出公式,并能正确的应用公式。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a+b)2=a2+2ab+b2的几何背景。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由一般的多项式乘法向乘法公式过渡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给公式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数学思考: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或大胆的猜测;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勇气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的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准确应用。

五、教学难点;掌握公式中字母表达式的意义及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六、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的教学过程,要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归纳、应用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媒体:投影仪

八、教学和活动过程:

1、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教材“完全平方公式”内容共含两课时。本节是其中的第一课时,需40分钟完成。

2、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你会计算下列各题吗?

(x+3)2=_______________,(x-3)2=_______________, 这些式子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规律?再做几个试一试: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多项式的结构特点

(2m+3n)2= (2m)2+2·2m·3n+(3n)2 =4m2+12mn+9n2, (2m-3n)2= (2m)2-2·2m·3n+(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两数和的平方。

(2)结果的项数特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a+2ab+b; 2

22(a-b)=a-2ab+b.

4、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图形的总面积 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a+b)2=a2+2ab+b2

你能运用公式计算下列各式吗? 22

2b a a b (-x-3)2=______________, (-x+3)2=_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上面各式的计算结果: (-x-3)2=(-x)2-2·(-x)·3+32 =x2+6xn+9___, (-x+3)2=(-x)2+2·(-x)·3+32 =x2-6x+9____。 (-2m-3n)2=(2m)2-2·(-2m)·3n+(3n)2 =4m2+12mn+9n2,

a (-2m+3n)2=(2m)2+2·(-2m)·3n+(3n)2 =4m2-12mn+9n2。

你从上面的计算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完全平方公式又如何叙述?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P36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推荐第4篇: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

1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

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

2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

5、

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

3、

4、

7、

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

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50角=()元

2、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推荐第5篇:数学教学设计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圆的位置关系.2.会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3.会用两圆的性质解决问题.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能力.

2.通过探索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

1.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类比思想.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继学习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后进行的又一图形间的关系的探讨.本节课与上节课在教法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等能力,同时也渗透了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圆与圆的组合图形具有一些特殊的位置关系和性质,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工业制造方面应用较多.

三:学情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目标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经过三年的学习,初四学生对图形的感觉很敏感,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能力较强,但是归纳运用数学的意识、思想还比较薄弱,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都有待于加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需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重、难点、时间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了解两圆外离、外切、内切、相交、内含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以及两圆相交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采取观察、类比、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和直观的演示.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3.等圆的定义.4.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

(通过复习提问引出课题:我们知道了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那圆和圆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出示学习目标,请一学生读。师板书课题)

新授:

(一) 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欣赏视频:日全食的形成过程.(注意观察视频中有数学中的那种图形?用心体会它的运动变化。)

师问:视频中有数学中的哪种图形?视频是日全食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两圆的位置关系,我们来探究同一平面内两个不等圆的位置关系。

(二) 新课讲解,探索新知 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探究 a.同一平面内两个不等圆的位置关系

1.看一看:(动动你的眼,请你来看一看)认真观察两圆的运动过程,注意两圆的位置关系.(课件演示)

2.做一做:(动动你的手,请你来做一做)将一枚硬币逐近靠近画好的圆,体会两个圆的不同的位置关系.

3.摆一摆:(动动你的手,请你来摆一摆)请你根据刚才的观察,摆出你心中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并把它们画在纸上.(让一学生演示课件)

4.想一想:(动动你的脑,请你来想一想)根据你的操作,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你能给他们分别命名吗?

5.说一说:(动动你的口,请你来说一说)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6.分一分:(动动你的脑,请你来分一分)根据两圆公共点的个数.(生分类)

b.同一平面内两等圆的位置关系: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请看图回答问题 1.下图中的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图片课件)

2.畅所欲言:下图是反映圆和圆位置关系的一些生活实例,你还能举出另外一些实例吗?(课件)

(四)合作交流,建构新知 两圆性质的探究

(一) 1.看一看

想一想

师:圆是轴对称图形,由圆组成的图形是否也是轴对称图形?若是,请找出对称轴。(两圆的图片,友情提示:两圆圆心所在的直线是连心线)

2.轴对称演示.(为更好的理解两圆性质演示课件) 结论:(1)两个圆组成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连心线.(2)当两圆相切时,切点一定在两圆连心线上.两圆性质的探究

(二)

量一量,猜一猜,想一想

1.在纸上选取外切.内切两个图形,用刻度尺量出两圆的半径R和r,圆心距d.

2.根据得到的数据,猜一猜半径R和r,圆心距d与两圆相切位置有什么关系?两圆相交、外离、内含呢?

3.跟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猜想是否正确? 4.如何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五)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师: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得很好。出示课件、生做)

解决问题一

圆O1和圆O2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下列情况下两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 (1)O1 O2=7厘米

(2)O1 O2=1厘米

解决问题二

圆O1和圆O2相切,圆O1的半径为3厘米,圆心距d=8cm,则圆O2的半径为多少?

解决问题三(提示: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

已知⊙O1与⊙O2的半径分别为R、r(R>r),圆心距为d,且两圆相交,判定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d—R)x+r2=0根的情况.

(六)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吗?)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获得这些知识?

(七)堂清(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呀,能学以致用吗?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得很好,请同学们做堂清题)

1.如果两圆的半径为

5、9,圆心距为3,那么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2.⊙O1 和⊙O2 相内切,若O 1O 2=3,⊙O 1的半径为7,则⊙O2 的半径为_____. 3.⊙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 cm和4cm,若两圆外切,则d=_____;若两圆内切d=__ __.

4.两圆半径之比为3:5,当两圆内切时,圆心距为4 cm,则两圆外切时圆心距的长为_____.

5.两圆内切时圆心距是2,这两圆外切时圆心距是5,两圆的半径分别是______、_______.

6.两个等圆⊙O1 和⊙O2相交于A、B两点, ⊙O1过点O2,则∠ O1 AB的度数为_______.

(八)作业(出示作业、板书设计)

1.已知⊙O的半径为5cm,点P是⊙O外一点,OP=8cm.(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2.请你设计两个含各种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图案.

3.⊙A、⊙B、⊙C两两外切,且半径分别为2cm、3cm、10cm,判断△ABC的形状.(选做题)

八:板书设计

1.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2.两圆的性质: 3.解决问题3友情提示

简报二 的评价

通过学习,使我得到了很多向优秀的教师以及专家学习的机会。

研修的路上,我体会到了和专家还有同行之间智慧的碰撞,学习专家经验,和同行的交流使我获益不少.

修就是很好的平台,要好好学习研究,多多的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可要好好珍惜哦! 李新萍 2014-07-23 12:13 221.0.94.204 回复

教无定法,只要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对的。 专家的真知灼见与精辟见解,让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张庆 2014-07-23 12:13 119.178.194.188 回复

看了教育专家许广民对于“混合式课例研究”的认识,让我对于混合式课例研究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任敬强 2014-07-23 12:13 113.120.27.156 回复

磨课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与同事交流的过程,是分析学情的过程,是教法学法的最优化选择的过程。

裴宝龙 2014-07-23 12:13 218.56.153.60 回复

认真地阅读简报,确实是获益非浅,谢谢老师的付出! 高涛 2014-07-23 12:13 221.2.38.178 回复

简报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内容丰富,专家们的引领让我们茅塞顿开,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也让我收获颇多。 殷延美 2014-07-23 12:13 140.255.66.253 回复

在学习中成长 , 在成长中实践。每一次的学习就是一次实践的机会。每一次的实践就是一次挑战 ,我一定要抓住机会,让研修的思想时时刻刻在身边,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董海涛 2014-07-23 12:13 221.2.63.75 回复

课例研究的内容要从实践中来 要小 团队成员分工要合理 裴宝龙 2014-07-23 12:13 218.56.153.60 回复

专家的讲解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切中要害,为我们指明努力方向.邹芳 2014-07-23 12:13 221.2.163.130 回复

简报真的是出自大家之手,学习了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真知灼见,真的感觉成长了不少。也对我们的培训有了清醒的认识。太好了。

简报

一的评价

费文英 2014-07-23 11:53 182.35.166.145 回复 专家的精彩讲座使自己受益匪浅,课例研究使我们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李云志 2014-07-23 11:53 112.235.226.36 回复

分享的研修内容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对照内容,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获益良多。 鲍艳红 2014-07-23 11:53 27.216.93.213 回复

一定要抓住研修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让自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杨治国 2014-07-23 11:53 123.151.136.233 回复

通过简报的指导,让自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孔令永 2014-07-23 11:53 112.239.45.241 回复

学到了很多知识,对我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感谢老师的讲解 李云志 2014-07-23 11:52 112.235.226.36 回复

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我们要抓住这次机会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力求进步。

鲍艳红 2014-07-23 11:52 27.216.93.213 回复

在研修的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李云志 2014-07-23 11:52 112.235.226.36 回复

混合式课例研究应尽力向老师日常工作靠拢,让老师做工作之内的事,不让老师做工作之外的事,做与本职工作无关、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鲍艳红 2014-07-23 11:52 27.216.93.213 回复

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研修,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在研修路上且行且收获! 高玉山 2014-07-23 11:51 123.132.217.10 回复

每一次的学习,都会学到很多知识,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崔玉华 2014-07-23 11:51 123.151.136.235 回复

随着创刊号的出炉,今年的暑期远程教育研修就正式开始了,让我们在学习简报这盏明灯的指引下,与小组成员、指导老师、课程专家进行交流探讨,找出差距,不断提高自己,为自己加油吧! 秦佑春 2014-07-23 11:50 124.164.232.20 回复 通过简报的学习,让我对混合式课例研究有了正确的认识。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研修,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在研修路上且行且收获!

刘开运 2014-07-23 11:50 182.33.7.136 回复

认真学习,通过简报的指导,让自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加油。 王晓东 2014-07-23 11:50 221.215.246.147 回复

用心看完每一期简报,每次都 有新的收获。互相学习,共同提 张夫文 2014-07-23 11:50 123.151.136.234 回复

通过混合式课例的研究,通过一个团队的努力将会解决很多我们单个教师无法解决的教学中的问题。 张清柱 2014-07-23 11:49 119.176.204.176 回复

研修可以让我不断成长,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完善自己 李振忠 2014-07-23 11:49 140.249.46.36 回复

远程研修更有新意,视频和作业结合,可见研修组的用心程度 陈宏伟 2014-07-23 11:49 112.239.82.137 回复

混合式课例研究应尽力向老师日常工作靠拢,让老师做工作之内的事,不让老师做工作之外的事,做与本职工作无关、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认真研修,开拓视野,提升自己,期待本次学习有更大的收获.郇新强 2014-07-23 11:49 218.58.136.6 回复

远程研修更有新意,视频和作业结合,可见研修组的用心程度 郇新强 2014-07-23 11:49 218.58.136.6 回复

明确方向,确定目标,努力完成作业,业务能力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6篇: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三十八中学 郑敏华

19.3 梯形(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与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发展数学中的转换、化归思维方法,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探究梯形性质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情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

难点:梯形性质的实际应用以及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关键:把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通过轴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到熟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问题中去解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关梯形的图片,制作投影片,等腰梯形纸片.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

学法解析

1.认知起点: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积累了一定的几何推理经验.

2.知识线索

3.学习方式: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方式理解概念,•合作交流的方式应用梯形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复习提问: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教师活动:将收集来的有关梯形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究它们的共同特点

2.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寻找其共同特性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领会它们叫做梯形. 之后,研究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让学生观察有关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图片,进行识图.

学生活动:在众多梯形的图片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认识: 1.梯形的上底、下底、腰、高(图a); 2.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图b).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图c).

教师板书并归纳: 梯形知识结构图: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P117 “观察”

学生观察与分析: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观察探究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采用出示等腰梯形的纸片,将其对折,让两腰重合.再展开,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对教具等腰梯形的操作,发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中点的连线段所在的直线.

教师启发:大家已经发现了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请你归纳一下等腰梯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先合作交流,再踊跃发言,归纳出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在归纳性质时,让学生论证其正确性,让学生明确梯形的知识的推导往往是需要应用到前面的几何知识,.如三角形全等,轴对称性质等.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设计意图】采用观察、发现、分析、交流的方法解决本节课重点和突破难点等问题.

验证性质:(课本P118“思考”)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并拓展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探讨不同的证明思路,踊跃上台演示.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过辅助线做法如下:(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对课本P118“思考”的处理可以再大胆的拓展一些,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常见轴助线交到学生手上,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三、应用所学 巩固新知

例1(课本P118)

教师活动:示例1,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从中领会几何思路.

学生活动:在教师分析指导下,弄清等腰梯形性质的实际应用.

课堂练习

1: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高为10cm,求出它的中位线长.•(答案:10cm)

思路点拨:由于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因此用常见辅助线:平移对角线,将问题归结到Rt△和平行四边形问题去解决,就容易了.(如下图)

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AD=7cm,BC=10,AB=8cm,DC=9cm,E、F、G、H分别是AD、BC、BD、AC的中点,求四边形EGFH的周长.(答案:17cm)

思路点拨: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

教师活动:出示“习题1,2,组织学生演练,巡视、引导,•关注“学困生”.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演练题,再争取上讲台“板演”.通过训练,学会梯形有关性质的应用.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P119 “练习”1 P120习题19.3 2

2.合作探究

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AD+BC,E为CD的中点,求证:AE、BE分别平分∠DAB、∠ABC.

思路点拨:在已知条件中有AB=AD+BC这一条件,通常有下面两种思路.•其一是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也就是说在AB上取一点P,使AP=AD,则BP=BC,然后去证明△ADE与△APE全等,本题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比较困难,其二是延长AD到M,•使AM=•AB,•证明△ABE≌△AME.即,在已知AB=AD+BC这一条件下或在AB上取一条线段等于AD,或在AD•上加上一段等于AB,使得已知条件充分发挥作用.

证明:延长BE交AD延长线于F.

∵AD∥BC,∴∠C=∠EDF,又CE=DE,∠BEC=∠DEF,

∴△BEC≌△FED,∴BC=FD.

∴AB=AD+BC=AD+DF=AF,

且BE=EF,∴AE平分∠DAB.

同理,BE平分∠ABC.

五、总结 扩展

1.梯形定义: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梯形也是一类特殊的四边形.

2.等腰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的垂直平分线,它只有一条对称轴. 3.等腰梯形性质:

(1)等腰梯形不平行的两边相等;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3)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4.直角梯形:有一条腰垂直于上下底,另一腰不垂直上下底边的梯形.

研究直角梯形的性质与边角之间关系,常常可通过作辅助线把直角梯形分成一个矩形与一个直角三角形,或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去解决. 5.凡是梯形问题通常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去解决.

六、布置作业,

课本P120习题19.3 1,4,5,9

七、课后反思

推荐第7篇: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上传: 谢永梅

更新时间:2012-6-4 21:23:13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

4、5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目标

1.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课 堂生成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25+7512×416+4+2325×4×2100-25-10

35+2560-2440+2018+22

2.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

1.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学习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1.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教学预设

课 堂生成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小精灵儿童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38+65-45120-80+72

师:这几道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5÷424÷6×1448÷12×9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

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教学预设

课 堂生成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2.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150+33=183183-75=108

274-52=222222+63=285

200÷4=5050×3=150

28×2=5656÷7=8

3.判断并改错

155-34+46240÷40×3

=150-80=240÷120

=75=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总结思维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六、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P1

2.完成书上P8练习一:

1、

2、

3、4题

推荐第8篇: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完全平方公式(—) 教师:陈鹏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15.2.2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完全平方公式

22.教学思考:探索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引入完全平方公式(a±b)=a2±2ab+b2让学生体会教学中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3.解决方法: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以及幂的意义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计算方法。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生观察、类比、发现等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难点: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3.关键:从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入手,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利用几何模式和割补面积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四、教具准备

制作边行为a和b的正方形以及边长为(a+b)的正方形和长为a,宽为b的纸板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出示边长为a、为b、为(a+b)的三个正方形,请问它们的面积各为多少

、、生1:a

2、b

2、(a+b)

2 师:请问边长(a+b)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a,b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哪个大,大多少?

生2,边长为(a+b)的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a+b)2-(a2+b2)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问题一起来学习15.2.2完全平方公式

(一)

(二) 出示学习目标

师生一起齐读学习目标:1:、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

2、会应用完全平方公式

(三) 探究:完全平方公式

1:、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x-3)

2(x+y)2

(m+2n)2

(2x-y)2

师:好,咱们就6人一组(每组中有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组长给组员分题,并检查组员,统一答案后,有各组代表板演到黑板上。

解:(2x-3)2=4x2-12x+9

(x+y)2=x2+2xy+y2

(m+2n)2=m2+4mn+4n2

(2x-y)2=4x2-4xy+y2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个等式,并组内讨论,你有什么发现,组长将组员的发现进行归纳总结。

生:归纳如下:

组1:

等式左边是和的平方或差的平方,右边是三项,都是二次项。

组2

右边第一项是左边第一项的平方,右边最后一项是左边第二项的平方,中间一项是它们两个乘积的2倍。

组3 左边如果为“+”号,右边全是“+”号。左边如果是“—”号,它们两个乘积的2倍就为“一”号,其余都为“+”号

师:(微笑) 对学生进行表扬

请同学们利用多项式乘法以及幂的意义计算

(a+b)2与(a-b)2

生:

(a+b)2=a2+2ab+b2

(a-b)2=a2-2ab+b2

师:

这就是完全平方公式,(a+b)2与a 2+b2哪个面积大? 生:(a+b)2的面积大 师:谁能用语言叙述,(有意识看着学困生)

生:(基础较差,不自信,声音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的积的2倍

师:(激励的眼光)你总结的很好,你能在大声叙述一遍让大家加深印象吗?

生:(胸有成竹,声音洪亮)叙述了一遍 。 师 :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班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 (微笑着)老师这里有一个完全平方公式的口诀

板演:

(a±b)2=a2

±

2ab +b2

(首±末)2=首2±2首末+末2

首平方,末平方,首末2倍中间放

生:

兴趣很高 ,

气氛很热闹

2、几何拼图验证

师:请同学们拿上你准备的三种规格的硬纸片,请你根据二次三项式a2±2ab+b2

选取相应种类和数量的硬纸片拼出一个正方形,并研究所拼出的正方形的代数意义。小组合作在互动中完成拼图游戏,比一比,哪个小组拼的快

生:小组内进行拼图:(学困生也在认真的拼图)很快完成了拼图。

师:对学困生进行表扬

3、看例题:

师:2分钟时间看例题,看清楚看明白的举手。

生:2分钟内学生全都举起了手

师:很好,那能不能将p155的练习题第一题准确、快速的做起。看谁是第一名。

生:(齐声)能, 投入紧张的做题中

师:进行巡视并指导点拨学困生,并奖励做题又快又准的学生

等绝大部分学生做起后,小组之内互纠错,由组内学生汇总错误原因,组长辅导学困生

师:很好,总结的错误要记牢

4拓展训练

(-2x-3)

2 (2x+3)2

(2x-3)2

(3-2x)2

师: 先计算,在观察结果,有什么发现?

生:(-2x-3)2=(2x+3)2

(2x-3)2=(3-2x)2

4.学生做题学生改。

师:离下课有10分钟,做得最快又都正确的同学可以给别人的同学批改习题。 5分钟后,有一些学生已经做起,并让老师评阅后,成为小老师,在教室以流动的形式,现场批改,给他的伙伴批改,讲解。

师:在一边辅导和帮助,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及时纠正,最后归纳疑点和难点,在板书和讲解。

1, 计算

(4x-y)2

(3a+b)(-3a-b)

(x+

12 1)

(x-)2 xx2,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1022

(2)992

(3)49.92 3, 怎样改正 (1)(a+b)2=a2+b2 (2) (a-b)2 =a2-b2 (3) (x+y)2=x2+2xy+y2

教学反思:

实施有效课堂

怎样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洋思模式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就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素质教育目标放到了实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节课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一堂真实的教学案例。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推荐第9篇: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一、复习

1.70-30

42-20

79-6

85-40

67-

31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小结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

99-8=

70-40=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例1 65-3= 6

2 例 2 65-23= 42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推荐第10篇: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93。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第一次接触分数,学生们可能既感觉好奇,又感觉陌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分数“几分之一”并了解“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分数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分过)

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课件。

1、(课件出示4块月饼和2个小朋友)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月饼呢?(2块)

2、(课件出示2块月饼和2个小朋友)现在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月饼呢?(1块) 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中叫什么?(平均分)

3、(课件出示1个月饼和2个小朋友) 师:只有一块月饼,能平均分吗? 生:能。 师:每人分得了多少呢?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二、引入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师:请同学们看课件,电脑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师: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一半是2份中的(生:1份)。其中的一份是1/2。

师:这叫二分之一,学生们齐读:二分之一。

师:刚才电脑是怎么写的?生:先写-,再写2,最后写1。

师:观察的很仔细,师一边板书(1/2),一边讲解。-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月饼的另一半是不是1/2?生:是。

师:也可以用1/2来表示。

师: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让学生读出平均分的重要性。 课件显示:把一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1/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把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谁的1/2。 2.动手操作。

每人拿出自己手中的纸(长方形),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斜线画出来。 全班交流讨论: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 的? 汇报成果。

发现问题:不同的折法,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 探究答案: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

(二)发现分数

师:我们学习了1/2,还想学习几分之一? 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拿出纸(正方形)想折出几分之一,就折几分之一。把其中的一份用斜线涂上颜色。

全班交流,让学生们说说: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个()的几分之一。

师:生活中,可以()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个()的几分之一。

三、知识拓展

大家都知道小叮当有个神奇的口袋,真可谓无所不有。瞧,它连装修漂亮房子的木头都有!(课件出示:露出同样长的一局部,第一根标上1/2,第二根标上1/3)猜猜看,哪根木头长一些呢?

生1:第一根。生2:第二根。

师:不着急,先独立考虑,还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同学考虑,讨论。汇报交流。

师:你认为第几根长?

生:我认为第一根长。

师:为什么?

生:1/2比1/3大!

生2:不对,我认为第二根长。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它们露出的都一样长。第一根表示1/2,肯定是平均分成了2份,露出了一份,藏着1份。同样第二根肯定师是平均分成了3份,藏了2份。所以我认为第二根长。

师:你们同意谁的观点?都同意吗?想看看到底哪根长吗?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今天我们认识的分数分子都是1,有没有其他的分数呢?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到书中去找找答案,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研究。

第11篇:数学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内容。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组成比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

2、请5个小组,每一个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来任写一个比例。 (为本节课比例的基本性质的验证做铺垫)

二、教学实施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34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2.4 : 1.6 = 60 : 40 (外项) (内项) (内项)(外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2)验证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特点呢?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来计算刚刚上课时的5个比例来进行验证)

(3)归纳

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4)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5)强调

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1)1.2: 和:5

(2):和: (3)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1.2: 以吗?

和:5能否组成比例可(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六(3)班智聪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动静结合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发展,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渗透假设、验证、有序思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3:4=12:16 2.4:1.6=60:40 2组:12:9=4:3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3组:15:3=5:1 两个外项的积是1.6×60=96 4组:1.8:0.3=6:1 总结:比例里边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5组:32:16=8:4 ——比列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比例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比的各部分名称、比的基本性质。2.注意将比和比例进行对比,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给学生自主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请同桌互相检验。4.将比例写成分数、除法的变式,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比例,可以为接下来的解比例学习打下基础。

第12篇:数学教学设计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能灵活地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教学重点:熟记口诀进行计算,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揭示课题。

(课件)1.你能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10+10+10= 5 + 5 + 5 + 5= 3+3+3+3+3=

2、根据乘法算式 4 × 3,圈一圈,填一填

圈了(

)个 (

),

表示(

)个(

)相加。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表示,也就是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出示课件,看看图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5x4=20(个)

4x5=20(个)

请学生分别说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

①.先独立完成,列出算式。(如遇到困难或疑问可求助学师或组长) ②.再组内订正,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③.准备小组展示

3、出示课件。

我写的和你们同样多,我们一共写了多少个大字?

“同样多”是多少?一共写了多少个大字?(估计会有两种可能:一用乘法算式,二用加法算,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简便)

4、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看图,整理信息。

① 想一想要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最后怎样?将自己的想法说给组内同学听一听。

② 然后列式计算,准备展示自学结果。

5、出示课件。还要拔几个萝卜?

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统一讲评。

三、温馨提示(总结)。

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弄清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四、这节课你的收获是:

第13篇:数学教学设计

《6和7的认识》教学设计

大洼子小学 钱立珠

一、教材分析

《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二、设计理念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各种生活情景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活动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

6、7的概念;知道7以内的数序,能够正确读写

6、7。

2、经历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丰富

6、7的概念,获得数感的发展。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能熟练的数出6和7。

2、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五、教学重、难点: 正确数出

6、7的物体个数;会读写

6、7;会比较

6、7的大小。

六、教具准备: 小卡片、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儿歌,喜欢吗?

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没找着,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2)师:同学们,你们从儿歌中能找出几只小松鼠呀?

师:那谁想来当这5只小松鼠啊?

师:可是老师还想再要一只松鼠,谁来?(那现在有几只松鼠?)(6只)。

师:那老师最后再要一个松鼠好不好?那现在有几只松鼠?(7只),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6和7。(导入课题)

2、书写:同学们会写6和7吗?(生答)

师:非常好。知道6像什么吗?(生答,师提示像哨子 )它是一笔写成,从右上角起笔,下半部像零,要写圆滑。

师:那7像什么呢?(师提示像镰刀)。7同样也是一笔写成的,从左边起笔,快到竖中线的时候转,横要短而平,折要斜而直。

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看,1只小松鼠可以用一个小圆圈表示,2只小松鼠可以用两个小圆圈表示,那6只小松鼠可以用几个小圆圈表示? (生答)7只小松鼠又可以用几个小圆圈表示呢?(生答)

3、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数字6和7 师:我们的7只小松鼠可爱吗?

师:那你们准备了什么礼物送给小松鼠吗? 师:老师准备了5个苹果送给7只小松鼠,够分吗?

师:那老师再给一个,谁来贴上?现在是几个了?那6是怎么来的?(5添上1就是6)

师:老师再给一个苹果是几个了?那7是怎么来的?(6添上1就是 7)

师:那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2)教学

6、7的数序和比较大小

师:我们的小松鼠看到小朋友们送了这么多苹果可开心了,又从树林中跑出

来了,小松鼠快出来!小松鼠这一蹦啊跑啊,又把顺序给弄乱了,大家能帮它们重新排队吗? 师:嗯,同学么太棒了,下面我们就要和小松鼠们一起做游戏了。我们先看小松鼠是怎么表演的?(如果他们表演对了,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表扬一下,如果他们错了,那我们就请同学来说说他们哪里错了?好不好?)

师:现在开始表演了,我们请前6只小松鼠蹲下。(对了吗?)

师:下面请第6只小松鼠向前迈一步。(对了没有?)

师:好,我们再请前3只小松鼠拍一下手。(他们做对了吗?)

师:最后请第7只小松鼠跳一下。(很好)同学们能理解几个和第几了吗?(前6个就是从1数到6,指前面这6个总的同学,第6个就是数到6,指的只是一个,第6个这个。)好,小松鼠表演完了,我们请小松鼠回到座位上去。

师:下面轮到我们表演了!老师想请几个同学上来贴几朵花,谁愿意来? ①从左边数第5朵花是什么颜色? ②从左边数第6朵花是什么颜色? ③从左边数第7朵花是什么颜色? ④谁能上来在前6朵花下面画横线吗?

⑤老师最后问一个问题了,从右边数第6朵花是什么颜色呢?

师:非常好。那告诉老师这七朵花颜色一样吗?(不一样)

师:老师觉得颜色不一样的太丑了,把黄色和蓝色拿掉,还剩几个?(生答)因为老师今天剩下的花太多了,所以老师再贴几朵分小朋友们欣赏一下。(在下面贴上6朵)那我们再来比一比什么颜色的花多?

师:下面有几朵?上面有几朵?是6大还是5大?(就是6大于5,反过来说也叫5小于6)

师:那老师要变了,那我们再来比一比什么颜色的花多?黄色有几朵?红色有几朵?是7大还是6大?(就是7大于6,反过来说也叫6小于7)

(同学们太棒了,太聪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练习,答对了的小朋友,老师下课后就把这些小花分给他。)

八、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

①出示水果图。

从左数第6个是什么水果? 从右数第7个是什么水果? 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它排在第几?

有一种很神秘的水果,它就排在从左数第四,从右数第四的位置,它是什么水果啊?

②出示尺子图。 6的前面是多少? 6的后面是多少? 6的相邻数是多少和多少?

九、布置课后作业

第14篇:数学教学设计

十几减

5、

4、

3、2

张铭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

5、

4、

3、2,让学生能够选择一种较熟练的方法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熟练运用“想加算减法”,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几个层次的计算练习,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合作、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 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

5、

4、

3、2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工具

主题图、课件、数字卡片、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课件动态出示)复习题:

(一)口算

请一个小组轮流进行口算报答案,其余学生评价。教师可以从中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计算方法。

(二)填数

学生自己完成,记录答案。同伴交流,分享智慧,全班汇报。 教师: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探究新知

一、例1:(课件出示)例4计算题 12-5=□

11-4=□ 12-4=□

11-3=□ 12-3=□

11-2=□

(一)尝试计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各列,记录在本上。

(二)汇报思考过程

1.课件出示的问题: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汇报,个别提问计算时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 “破十法”:根据学生语言表征,教师可相应板书算式;

“想加算减法”:学生说出会算加法算式的加数,利用减法的关系,得出结果;

“熟练直接背出答案”:看到这个算式中的被减数和减数,就能直接说出差是多少;

“一个一个数”:从总数里一个一个减,得到结果。

2.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算法,对于“直接背出答案”和“想加算减法”两种方法有相同点,在加法算式中会求一个加数,转化成减法算式就能想到要求的加数现在变成了减数,利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这样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体现简捷。

(三)算式比较,引入课题

教师:这两列算式与什么特点?与之前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针对每列算式中减法的变化,减数分别是

5、

4、

3、2,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十几减

5、

4、

3、2的退位减法。引入课题并板书。

(四)尝试出题,同伴互查 1.教师:你能出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位学生尝试在本上出2题,让同桌计算,同伴互查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各自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出题,教师可以在每列原题基础上补充算式。如:12-6=、12-7=、12-

8、12-9=

(五)题组比较,渗透思想

教师:比较例4中的两列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从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来说,无论学生从什么角度观察,教师适当给于肯定。

二、再次讲解,巩固理解

例2:课件出示例题图(喜羊羊图片)

师:仔细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学生同桌讨论,互相交流。请一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生:灰太狼还剩多少个苹果?教师板书。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14-5

教师板书。

师:怎样解决呢?

师生共同探讨计算方法。

破十法、连减法、想加算减法分别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最后得出:14-5=9(个)

例3: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聪明机灵的小老鼠和可爱的小兔子,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太阳真好,小老鼠跑去和小兔玩,看见小兔子正在采蘑菇呢!

1.提问:仔细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答:1.共采了11个蘑菇。

2.灰蘑菇有6个。

3.蓝蘑菇有5个。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6+5=11

(2)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灰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几个? 11-6=5

(3)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蓝蘑菇有5个,灰蘑菇有几个? 11-5=6

2.合作探究

(1)11-5,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一:5+6=11

11-5=6

方法二:10-5=5

5+1=6

方法三:11-1=10

10-4=6 (2)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3.新知应用

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后,列式计算。

3道看图列式计算题,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练习提高。 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做一做” (1)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自主完成“做一做”的填数。

全班汇报,指名回答。教师追问:大家填数的速度都很快,你有什么好办法? (2)分析关系,创造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把上下两个算式为一组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发现。突出体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在计算时多以“想加算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熟练程度,使学生逐步达到由加法算式直接想出减法得数的要求。

(3)快速抢答,内化提升

根据学生对“做一做”题组的理解,加强学生用“想加算减法”的练习训练,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教师增加类似题组,让学生快速抢答。小组间相互出题,轮流抢答,掌握减法计算如何简捷。

2.课件出示练习四第1题

(1)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能列个算式解决一下吗? (3)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4)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3.课件出示教材17页的“思考题”

在进行分类整理以后,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观察,如15-6=17-8,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中除了十位上是1,其他几个数都不相同,这样的算式还有吗?

引导学生对集合圈里的算式进行观察,是否有符合要求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可能会出现集合圈里已有算式进行的重组: 17-9=13-5

11-7=13-6

12-6=11-5 可能还有学生自己想到如类似“12-4=14-6”这样的算式,请学生判断这个算式出现2个4是否符合要求,应如何修改。

课后小结

本课内容是学习十几减

9、

8、

7、6之后一课时,是同学们经历了大量的练习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学们的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方法基本熟练。我们提倡多样算法,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多多练习,提高计算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书

第4节 十几减

5、

4、

3、2

例1:

12-5=□

11-4=□

12-4=□

11-3=□

12-3=□

11-2=□ 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应用“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连减法”进行计算。 例2: 灰太狼还有几个苹果?

14-5=9(个)

例3:

(1)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6+5=11

(2)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灰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几个?

11-6=5

(3)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蓝蘑菇有5个,灰蘑菇有几个?

11-5=6

第15篇:教学设计数学

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1、2年级)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 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历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备课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我们面临的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小学的学习生活还不了解,加上学生的学前教育各不相同,又面临城乡结合部,学生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一开始面临的困难有不好。

首先,要让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会上课,会听课,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其次,让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能主动的获取知识。 再次,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拜托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和同学友好相处。 最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 教学准备: 教师:

实物图画卡片、识字卡片、符号、图形卡片,口算卡片。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数的组成练习卡片,计数器,绒板,钟面,方木块,小棒,数位表。 学生:

多媒体课件、练习本、学具袋、数字卡片、口算卡片。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4、联系儿童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儿童接受的练习题。

5、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6、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适当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教学策略:

数形结合策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策略,情境教学策略等。 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四、认识图形

(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

2.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

8、

7、6加几……………………………………………………… 2课时 3.

5、

4、

3、2加几…………………………………………………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九、总复习…………………………………………………………… 4课时 全册结构图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二单元: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第一单元 准备课 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的主题图,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到自己已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学生数数的内容,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的各数。通过数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数数,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教与学做初步准备。

教科书第2--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的认数、读数的情况。 教学策略:

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策略。 教学重点:

会数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能用数字说一句流利的话。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幻灯机。 学具准备: 练习本、学具袋。 课时安排: 1课时。 单元结构图: (第一周) 准备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2—4页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分类,练习一第1题。 教材分析:

人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往往要数一数有多少个。“数一数”也是认数和计数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对某些物体个数数一数的过程中,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数数的已有基础,便于确定数学教学的起点。教材选择儿童乐园场景图,图中物体或人的数量分别可以用1-10各数表示。从儿童喜欢的场景入手,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场景图下面的10幅小图,是以1-10各数的顺序出现的儿童乐园里的人或物,并用点子图表示出数量,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分类数数的方法,逐步培养数数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习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观察并数出图中的人和物的个数,或按方位数出周围物体。

2、学习物体分类,并把同一类物体圈起来。

3、学习指物数数,认相应的数字。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学习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做到指物数数,培养数数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为学生介绍数学知识的用途,渗透教学目的教育。

2、结合观察图画,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四)经验目标:

使学生掌握数数是从小到大的数,并且每个数量代表的就是哪个数的经验。 教学重点: 1.进行入学教育。

2.引导观察图画,数图画中人和物的个数。

3.学习分类,初步知道什么是同类物体,把同一类物体圈在一起。教学难点:

1.按一定顺序指物数数。2.理解物体分类。

3.学习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准备:

1.放大的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教科书2—3页的开学图。

2.教学“分类”用的实物图,幻灯片或电脑软件和认识1—10数字及相应的整体图画。教学设想: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纪律、按时到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2)通过学生计数图中人和物的数量,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观察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奠定基础。

(3)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保留对学习的新奇感,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学习、喜欢上学。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从你们迈进学校大门那时起,你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学习很多知识,其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知识用途很广,从数物体个数的

1、

2、3……;买东西要花钱,汽车行驶的快慢,工厂生产的机器零件及产值,农业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学家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原子弹、导弹及航天飞机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这说明,世界虽大,但到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书的封面,下方中间最大的两个字就是“数学”,上面的图画中三只小鸭子与小朋友抱着的一只小鸭子之间就含有不少数学知识,图画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摆方法,里面藏着很多数学秘密。这说明学习数学很重要,也很有趣,我们现在就从这本书学习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二、引导观察,指物数数

出示图画,引导数数。(指图)这幅图画是一所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校环境很美,你们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看图无序观察。

学生看什么说什么。(有学生、老师、有的浇花,有的踢球,有树、有小鸟……) 2.引导有序观察学说完整话。

(1)边指边数出数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师,一面五星五旗,一个足球)

(2)边指边数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浇花,两把喷壶)

(3)边指边数出数量是

3、

4、5……10的人或物。(3个同学在踢足球,4棵葵花,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6朵花,天上飞着7只小鸟,楼旁边有8棵树,一共有9个学生,一位老师,一共有10名师生。) (4)按顺序数一数画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师谈话:通过看这幅图我们知道,学校到处都有数学,而且这里的老师、同学互敬互爱,整个校园充满着团结、欢乐的气氛。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数字产生兴趣,并初步感知数的概念。 3.观察周围物体指物数数。学生互相讨论。

(1)数一数教室有几个门?几个窗?每个窗上有几块玻璃?有几盏灯?教室墙上挂着几张画?…… (2)横着数,一排有几张桌子?竖着数,一行有几张桌子?

(3)数一数,你左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前边一排有几个同学?后边一排有几个同学?

设计意图:互相讨论使学生放松对课堂的紧张,并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增长对数的理解。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成功,又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交流的好习惯。

三、组织室外活动,认识学校。

1.课上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可组织学生从学校门口开始,参观认识学校,边看边引导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校牌、花坛、教学楼、办公楼、树木、操场上有老师、同学……)数一数有多少棵树?……。

教学设想:安排学生数身边的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都学习了什么?(看图数数,分类,数数,认数字。)

教学设想:先对本节课数数活动进行总结,然后将数数活动延伸到课外。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学了什么?

2.观察周围物体数一数个数,说说哪些属于同类。

八、教后记。

第16篇: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一)猜谜语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猜猜吗?我们来看(媒体出示:小小骏马不停蹄,嘀嘀嗒嗒不休息。告诉我们按时起,提醒人们争朝夕)想想看是什么?(钟表)恭喜你们,你们都答对了,这就是钟表。

(二)找生活中的钟表

那你在哪里见过钟表呢?(学生回答)

(三)欣赏钟表

1 小朋友们在这么多的地方见过钟表,钟表的样子可多了,今天老师就带你们欣赏一下(媒体出示钟表图)

(四)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

这些钟表漂亮吗?那同学们知道钟表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小朋友们说得真好 ,钟表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只有认识了它,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初步认识钟面

1、认识12个数字和12个大格

现在请小组长拿出你保管好的钟表模型,和你们小组成员一起看看你们的钟表模型和大屏幕上的钟表模型(媒体出示钟表模型),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巡视,引导学生)(学生汇报有数字,有针……)那它有多少个数字?是从几到几?你能从小到大数一遍吗?(媒体演示1-12个数字,并板书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首尾相连围成一圈。12至1之间是1个大格,1至2之间也是1个大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大格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媒体演示12个大格,并板书有12个大格)

2、认识时针和分针

还有两根针:分针和时针。又细又长的针是分针,(媒体出示)又粗又短的针是时针(媒体出示)(板书:分针又细又

2 长,时针又粗又短)那你们能在你们的钟面上找出时针和分针吗?现在找一找,小组内同学一起说一说。(巡视)

3、学习针的运动方向

现在小组长收起你们的钟表模型。老师还有一个发现,时针和分针会做运动,你们想不想看看?那就一起来看看(媒体出示时针和分针运动)赶快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学学(分针和时针朝同一个方向不停地转动,这个转动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

(二)认识整时

现在我们来看看琪琪起床的图片(媒体出示琪琪起床的图片),我想问问你们,琪琪起床的时刻是几时呢?(学生回答:7点)7点,7点整,咱们在生活中经常这样讲,数学上我们可以试着说说7时(媒体出示7时),大家一起说说(7时)你是怎么知道是7时的呀?(学生回答)这个钟面表示的时刻是7时,因为它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 老师这也有3个钟面,你能读出这3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吗?有谁知道这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依次读、写出第

一、

二、三个钟面),刚才你们说的这些时刻我们都把它叫做整时(板书:整时)当钟面表示整时的时候分针都指向了几?(指向12)那时针呢?第一个钟面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第二个钟面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就是3时;第三个钟面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那小朋友

3 能不能根据刚才说的这些,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看整时呢?首先要看什么针?(分针)分针要怎样?(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板书: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老师很想听听你们的声音,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次,看看谁的声音最好听,准备好了吗?好样的(分针,预备,起……)真不错,再来一次……你们的声音可好听了。

(三)学习拨钟表

1、老师拨,学生说

现在你们会认整时刻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请看好,你知道我现在拨的是几时?(5时)为什么?现在是几时?(9时)为什么?

2、老师说,学生拨

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拨一拨,现在拿出你们小组的钟表模型,一起来拨一拨,拨出12时,(老师也拨,与学生对比)你们和老师拨的是不是一样?当你拨出12时时,你发现了什么(分针和时针都指向了12,分针和时针重叠在了一起)。请你拨出6时,(老师也拨,对比)当你拨出6时,你发现了什么?(分针和时针成一条直线)

3、学生说,学生拨

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说个整时,让大家拨?(拿话筒)

(四)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现在小组长把你们的钟表模型再次收起,让它们休息一会。

4 刚才你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并且学会了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整时(指黑板),这就是文字表示法。现在我们接着学习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方法——电子表示法,它是用数字来记录的,8时用电子表示法怎么写呢?我还是先写上8,在8的后面写两个小圆点,再在小圆点的后面写两个零,还是读作8时。谁来说说3时用电子表示法怎么写?(学生答,老师写)读作(3时)。6时呢?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一)小明的一天

老师有一个好朋友,他的名字叫明明,他每天的生活特别开心,我们看看到底为什么?(媒体出示小明的一天)这是明明的一天,这里共有6幅图。咱们来看看第一幅图,谁来说说明明几时在干吗?(明明7时在刷牙)所以旁边分别用两种方法写下了7时。剩下5幅图的时刻你也能用两种方法把他们记录下来吗?请你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那张白纸,写一写。(教师巡视)好,你们是这样记录的吗?(媒体出示两种表示方法)现在看第2幅图,说说明明几时在干吗?(明明9时在读书)再看第6幅图,说说明明几时在干吗?(明明9时在睡觉)咦,奇怪了,明明9时在读书,明明9时又在睡觉,这是怎么回事呀?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一个是上午,一个是晚上)这位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看来一天当中9时会在钟面上出现两次。那6时一

5 天当中会在钟面上再现几次呢?(两次)也就是说任何时刻一天当中都会在钟面上出现两次,对吗?

(二)送信

邮递员叔叔看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想请小朋友们帮他送几封信,你们愿意吗?(贴信箱)谁来做回小邮递员?

(三)过一小时是几时

邮递员叔叔为了对小朋友们表示感谢,他在这一时刻给老师打来电话,(出示媒体),邀请咱们到他家去做客,邮递员叔叔是在什么时刻给老师打来电话的呢?(3时)请问,过一小时是几时?(4时,媒体出示),再过一小时是又是几时?(5时,媒体出示)

时间就是这样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流走了,就像老师现在和小朋友们认识钟表的这个时刻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明白了吗?

四、引导总结,提炼升华

今天的学习有了琪琪和明明的做伴,你们开心吗?(开心)那到底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通过今天学习,老师觉得你们都是自信的孩子,最后老师想送给你们一首好听的歌(媒体出示歌曲)……就像歌中所唱的,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一刻不停地向前跑,所以呀,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好我们的时间,做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小朋友们再见。

6

第17篇:数学 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十八里镇柘树小学 蔡松莉

设计说明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以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伊始的故事导入以及新知识的情境创设都能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学习氛围中。

2.通过操作、观察、猜测、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量、算、剪、拼、折等活动证实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使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量角器 直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 直尺 各种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三角形的家庭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但今天,三角形的家庭内部却发生了争论,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比你们的角都大,所以我的内角和最大。”一个锐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子比你高,我是大三角形,你是小三角形,所以我的内角和肯定比你大。”一个直角三角形说:“不能只看一个钝角大就说内角和大,也不能只看个子,这样不公平。”其他的三角形也跟着争执不休,都说自己的内角和最大。这时,家庭里的王者来了,听了它们的诉说,也糊涂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生共同小结: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这三个角就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课件闪烁三个内角)。这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导入:到底谁说得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1)] 设计意图:由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故事提出问题,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2.量一量,算一算

(1)出示活动要求。 ①在练习本上画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②用量角器测量所画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2)小组合作,量一量,算一算。

(3)交流汇报。 师:观察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提出猜想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测一下: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学生猜想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4.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180°也叫什么角?(平角)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你能利用这些三角形,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一个平角吗?

(1)小组合作,操作探究。

(2)学生汇报探究方法。 ①剪拼的方法。(三种三角形依次实验) 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开,然后把三个内角的顶点重合,依次拼接在一起,正好拼成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折一折的方法。(三种三角形依次实验) 先把三角形的一个角折向它的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然后把另外两个角相向对折,使它们的顶点与这个角的顶点重合,也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课件演示拼一拼、折一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 6.小结 通过拼一拼、折一折,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了一个平角,由此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7.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师:现在你知道故事中谁说得对了吗?说明理由。 (说得都不对,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设计意图: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折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巩固深化,加深理解

1.在能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后面的( )里画“√”。 (1)90°;50°;40°。( ) (2)50°;50°;50°。( ) (3)120°;40°;30°( ) (4)128°;39°;41°。 ( ) (5)60°;60°;60°。 ( ) (6)88°;47°;45°。 ( )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的安排上,注意层次性,逐步加深,形成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教材25页

2、3题。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1) 拼一拼: 折一折: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第18篇: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88页~98页教案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具、学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并绘制成标价牌。2.测量身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学生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 元 角 分

4. 5 0 4元5角 0. 7 0 7角 0. 6 5 6角5分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元___角___分。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5.学生类推。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补充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 )8( )9( )

4.54米=4( )5( )4( ) (2)填适当的数

0.56米= 米 =(

)厘米 0.89元= 元=(

)角(

)分 6.18米=( )米( )厘米=( )厘米

比较小数大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经历使学生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体会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准备: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结实了一个新朋友,小数。你们能利用自己的学具来具体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说出来。 学生汇报

看来小数也有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比较小数大小,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

1、出示课本例题

到底谁的成绩最好?请同学们隔一他们排出名次。

2、小组讨论、比较

请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书上。

3、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方法

比较小数大小 的方法可以用我们以前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先从小数点左边开始一位一位的比较。

大家一起来记住比较小数的方法,记录在书上。

三、巩固联系,自我超越。

1、看图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做一做

2、P94 9比较生活中三种茶叶的价格。

3、小组自己量出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进行记录,按从长到矮的顺序排列。

4、P94 10结合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让学生提问题,感受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四、小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 28+5= 37-5= 12-6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8)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元 角 分

0 .6 + 0 .8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习:列出2.8+2.1 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 角 分 1 .2 - 0 .6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3.6-0.5 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巩固练习: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 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三、巩固发展 1.计算训练 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练习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2.用数学。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生活中的数学。

六、布置作业

小数计算一份

第19篇: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手段、方法

多媒体课件、情景讨论法、课堂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教材分析

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则在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文化继续,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框主要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在逻辑上,是对第

三、四课的文化的传播、继承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为下为第三单元打好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高擎中华文化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达到发展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爸爸去哪儿》开启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时代,各种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占据荧屏。以明星老少搭配穷游欧洲为特色的《花儿与少年》,延续亲子热、大秀明星父子私生活的《爸爸回来了》,还有去年开播的《奔跑吧,兄弟》,一经播出,收视率节节走高,带领着全国观众进入火热奔跑季。这种没有脚本、彩排,采用纪实手法的录制方式,让人们耳目一新。然而遗憾的是,很多节目如一阵热风,刮过之后很快就冷却,寿命不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跟风严重、缺乏创新,这是电视剧市场多年不治的顽疾,也是国内综艺节目的通病,急功近利的电视荧屏跟风并不能如愿换来长久的高收视率。

所以,文化要有生命力、要长久,必须创新,那么文化创新源自何处,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环节二:基础梳理,新知自学

【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看书,完成学案基础梳理部分,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4、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哲学上讲的发展和实践指的是?

【学生回答】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归纳】非常好,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创新,那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板书)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板书) 【教师总结】一些影视节目迅速刮起一阵热风之后却销声匿迹,被观众遗忘,就在于一味模仿抄袭,节目本身缺乏创新,节目要想长久地保持高收视率必须创新。所以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板书) 教学环节三:结合材料,重点探索

【展示资料】

材料一:莫言作品走向全世界的原因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作品的评语是: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年轻时代的个人经历。(小学5年学历、农民、临时工、当兵等)。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 。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 ,它们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 材料二:莫言不同时期作品简介: 《檀香刑》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 《红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

《丰乳肥臀》讲述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 《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题材 【学生思考】

1、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材料二表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回答】略

【归纳总结】(1)莫言进行文化创作,离不开他的个人经历,离不开家乡的各种文化素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板书)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状况,分析了不同的社会问题。正是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为莫言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推动了文学创新之路。 动力(板书补充)

【继续探究】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完当代文学,我们再来回顾感受一下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之美。首先请同学来朗诵一下这两首诗词:

山居秋暝 唐代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词俊秀,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教师提问】请哪位同学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谈一谈当时文化繁荣创新的原因?

【归纳总结】隋唐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也不断改善和提高,这都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依然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所在。

【过渡】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又有什么作用呢?

三、文化创新的作用(板书)

教学环节四:合作讨论,突破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事业迅猛发展

【展示数据】1978年经济数据 2014年经济数据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2、这些部分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

3、总结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得出结论: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得出结论】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板书)

辩证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和服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启发再探】当前欧美文化抢滩登陆、日韩文化强势来袭,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受到空前的挤压,每个有文化自觉的人都应当认真思考,我们的民族文化怎样才能突出重围呢?也许我们能从下列材料中获得启发:

【展示图片资料】我国中药萃取技术获重大突破、女子十二乐坊日本演唱会、听“宝”字辈儿艺术家聊相声、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向市民开放参观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50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中医药技术的突破、女子十二乐坊的走红、传统相声的形式创新、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荣有何启示? 提问、回答

【总结】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板书)

教学环节五:提炼升华,实现意图

【承上启下】文化创新意义深远,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传媒体系的建设,积极发挥现代传媒的强大传播、沟通功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并采用更多的创作形式和手段;不断完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表明我们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那么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事情?还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谈到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时,莫言表示要感谢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对于今后自己的创作方向,莫言称将继续脚踏实地,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思考】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要遵循什么要求?

四、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板书)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应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虚心想人民学习,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又能反过来指引和推动社会实践,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文化创新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发挥作用,尤其是当代文化工作者,更要向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学习,实现文化创新。

作业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板书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三)文化创新的作用

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四)、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1、文化创造的主体

2、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洛阳市高中优质课比赛

参赛课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参赛选手 28号

第20篇:瓷器文化教学设计

瓷器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瓷器发展史、瓷器文化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学生查找资料,对我国瓷器发展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瓷器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形象代表,在世界文明史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瓷器发展的历史 难点:瓷器的文化价值 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介绍一则时事新闻,2010年被一些爱好者称为“天价之年”,并展示了一组相关瓷器实物图片: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万寿延年的长颈的葫芦瓶等图片,让学生猜猜他们的价格,最后公布实际拍卖价格机专家对该文物的评论。

一、瓷器发展的历史

瓷器的故乡是中国,瓷的美丽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那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瓷器的历史。

活动: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分组介绍 归纳发展过程

(1)发展过程:新石器时代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景德镇市全国的“瓷都”,制瓷技艺进一步提高,量大质好。

教师小结:在中国,陶瓷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由陶到瓷,再陶瓷并驾齐驱的发展历程,这种采用手工绘画,手工制作的高温瓷,是在逐渐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改变并影响世界史,被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二、瓷器的魅力

教师:火与土是人类进化的基础条件,中国的瓷器这一“土与火”的艺术是中国人大智、大悟、大巧、大美的智慧结晶。 播放视频“火与土”的艺术(介绍瓷器的制作) PPT演示:历朝历代的精美瓷器图片展。

师:中国瓷器的发展在实用的前提下,经过完美的艺术形成,达到一种和谐、高贵、华丽之美,中国瓷器艺术的魅力在造型、釉色及其装饰性能方面也表现出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大型器皿有着阳刚伟岸的雄姿,把玩之物在于其精巧玲珑的娇美。翡翠美玉般的青瓷,绚烂之极的彩瓷,景德镇瓷器既表现着国画工笔描绘了空灵与神采,也显示出了集刻、画、雕、印之法的写意与装饰工艺。 演示PPT:瓷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瓷器从唐代起走出国门,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畅销亚非欧各国,形成了面向外国客户的订单生产。当时各国的上流社会无不以拥有中国的这种特色商品----陶瓷收藏为荣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这个时候的中国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思考:为什么瓷器如此有魅力?

小结:首先是技术惊人,其次是艺术价值,最后是文化价值。

三、瓷器的今天

拓展:目前中国瓷器在世界排名第

六、七位以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饭店根本不用中国瓷器,很多器物 只能在国外地摊上卖,无论是工艺、原料都落后,现在国外用动物骨头做原料,我们配上瓷土,既白又轻,图案新颖,细腻精美,好的一只盆子值我们一桌青花瓷的钱。

探究问题:读了这段材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数学文化教学设计.doc》
数学文化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