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书

2020-11-04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石头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石头书”的含义及用途。

3、凭借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明白石头就像一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知道地下资源,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知道大自然中蕴含着无穷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跟书有关,题目是:

17石头书(板书)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11个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3个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勘探

奇怪

聚精会神

足迹

矿物

地壳

刨根问底

2、检查自学效果。

3、指导书写生字。

4、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6、讨论:通过朗读,你们了解了什么?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多音字组词。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石头书》(老师板书)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些什么?

交流:让学生明白石头像一本书。

3、点出“书”,问:书有哪些特点?

交流,相机归纳:

(1)书:

a.有页数

b.有文字

c.有图画

d.知识丰富

(2)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书不光有纸做的,还有用竹子做的、锦缎做的……

4、那么石头有没有书的这些特点呢?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好吗?

(二)精读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细细地朗读课文。

2、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交流,相机出示:

(1)“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斝

A.这句话你读懂了吗?

B.出示图片:片状结构的岩石。

C.点出:一层一层

像厚厚的书

D.出示句子指导读:这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小结:这段话告诉我们石头书有页数:一层一层的(板书)

(2)石头书有字:

A.出示:“有啊,你们来看:这是……,叫雨痕;这是……,叫波痕;还有……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B.交流:相机点出:雨痕、波痕、矿物(板书)

C.出示:一组石头图片,让学生认识欣赏。

(3)石头书有画:

A.出示:“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B.交流:相机点出:树叶、贝壳、小鱼。出示板书:化石

C.出示:一组化石的图片,让学生认识欣赏。

(4)石头书告诉我们许多知识:

A.出示:“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密林,……有花有草,……昆虫。……大海。……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B.点出:密林、花、草、昆虫,问:我们怎么会知道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的呢?

交流:出示:密林----树叶化石图片,雨痕图片

昆虫----昆虫琥珀图片

C.点出: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我们又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出示:

鱼化石

大海

海螺化石

……

D.补充知识: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我们就以鱼化石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化石的形成过程。

媒体录像:鱼化石的形成

(5)我们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齐读:第十三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出示:

“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1、点出:“这本书”,指的是什么?

2、点出:“学问可真多呀”为什么呢?

3、点出:“读”,“读”字该怎么理解?

总结:同学们,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神秘莫测的,它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无穷的奥秘,需要同学们用智慧的双眼,勤劳的双手,去发现,去揭示。

(四)扩展延伸: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些动植物的化石,从中我们获得了什么?

(五)练习:

“这本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这本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本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该怎么理解?

推荐第2篇:石头书教学设计

石头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领悟对话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导入新课

1、大家喜欢看书吗?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书?这些书有什么特点? 板书:有字

有画

知识

2、今天呀,老和大家一同来读一本非常奇特的书——板书“石头书”。

3、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这本书在哪里?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这本书上有什么字?这本书上有什么画?这本书上有哪些知识?)

4、同学们对这个题目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这就叫“好奇”。(板书:好奇)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去读这本奇怪的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小朋友的自读情况 ① 通过课件出示词语:叔叔

勘探

矿物

煤炭

脚印

足迹

刨根问底

地壳

贝壳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后评价:读得很好。“叔叔”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出示贝壳和地壳的图片)

地壳的“壳”有两个读音,地壳的壳读qiao,地壳就是地球坚硬的壳;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词语。

② 课文插图上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叔叔是干什么的? 师介绍:勘探员叔叔的任务就是发现地壳中的矿物和煤炭。发现地壳中的矿物的过程就叫“勘探”。

③ 磊磊和川川向勘探员叔叔问了几个问题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有找,并做上问号。

三、刨根问底,理解石头书

1、(出示)指名说。我们一起来读读。像他们这样不断追问,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板书:刨根问底)。为什么说石头就像一本书?再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出几点理由(用波浪线圈画出关键词句)。

2、交流:你找到石头像书的第一个理由是—— A 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石头,就像书—— 你能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吗? 齐读.B 还从那里可以看出石头像书? 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一段话:“有哇,你们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 是石头上的字。”学生自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还有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师]雨痕和波痕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雨痕是一点一点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师]石头书上的字就这些吗?

生] 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师]指着视幕上的省略号问:这6个小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的。这些小不点儿叫什么? 生]叫矿物。

相机板书:雨痕、波痕、矿物(师简要介绍雨痕、波痕、矿物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5幅不同矿物标本照片,这些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学生纷纷回答: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态。姿态各异。) 石头书上真的有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谁愿意代表勘探员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

C、石头书上真的有画吗?有哪些画呢?自读(8——9自然段) ①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②出示课件:小鱼、贝壳等化片,简单介绍一下化石。出示: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里,经长期的石化作用,变成了像“石头”状的东西。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兰草,鱼,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虾,等等。)看到这么多的画,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学生纷纷回答: 惊讶!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③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名称,叫——? (生齐:化——石)

④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勘探员叔叔的第二段话:叔叔说:“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这一段话。(一部分同学站起来读。再指名个别读,齐读。)

3、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三段话:“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请你猜一猜:(课件)

石头书上有小鱼,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树叶,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贝壳,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 ),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了我们地壳竟是如此的变动,告诉了我们许多地壳变动的知识。一块小小的石块里,居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知识!(齐读)

4、勘探队员们从金光闪闪的矿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金矿;从色彩斑斓的各种矿物中,可以推断这里蕴藏着何种珍贵的矿藏,比如黄点告诉我们里面有铜,黑点告诉我们里面有煤炭,红点告诉我们里面有铁……

所以——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四段话:“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怪不得——川川和磊磊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是啊,石头书里的确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就是财富。我国有一位着名的地质学家,叫李四光,他通过研究 “石头书”,为我国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量的石油资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四、总结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川川和磊磊一起听勘探员叔叔上了一课,了解了石头像书,你觉得石头哪些地方像书呢?(结合板书小结 一层一层的就像书页,上面的雨痕波痕和矿物能告诉我们矿藏;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能使我们了解地质变化。)

2、石头书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那些奥秘。

分角色读课文

五、作业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比较有意思的好书:《昆虫记》、《岩石与矿物》、《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同学们课后有机会可以看看

推荐第3篇:石头书教学设计

《石头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三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⒈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22 石头书

⒉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 奇怪 聚精会神 足迹 矿物 地壳 刨根问底

⒉学生自读课文。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⑵指名解释词语:

⑶齐读生字词。

⑷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⒊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⒌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了解提示语

1、这篇课文除了第一自然段,通篇都是写人物对话的,我们现在来看看提示语的安排形式有几种。

(1)默读课文,仔细分析归类,相互讨论后回答。 (2)归纳:提示语在前共5处„„ 提示语在后共4处„„ 不加提示语共4处„„

四、精读课文 ⒈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⒉朗读第

1、2自然段。

⒊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⒋过渡: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到底在干什么?下节课学习。

五、作业:

1 练写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认读词语:

1、A组:

脚印 足迹 雨痕 波痕 矿物 煤炭 矿石 一册书 奇怪 刨根问底 聚精会神 B组

地壳 贝壳 好奇 好处 藏着 藏语 强调这是多音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上节课的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这节课,同学们一定学得更棒。来,让我们伸出小手,先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吧。

齐读一遍。

二、人物入手,了解起因

这篇课文很有意思,通过记录几个人物的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它“科学小品文”。(板书)还记得文中的几个人物吗?都是谁?哎,他们是怎么到一起的?让我们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川川和磊磊两位小朋友看见勘探队员在干什么呢?

同学们注意这个词“聚精会神”(板书)聚,能用手指做个聚的动作吗?真好,我们集中的是手指,词语中集中的是精神、注意力。太好了。真是聪明的孩子,用做动作和扩词的办法理解了这个词语。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大家的积累真丰富。勘探队员在聚精会神地看什么呢?好想知道呀!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问问他吧!

引读:川川好奇地问——一起读后面的话,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注意好奇的语气,再来一遍。(板书:看什么?)

叔叔说什么?读下来——我在读书呢。别忘了,叔叔是笑着说的。再读一遍。

2、哦!叔叔在读书。你心里的疑惑解开了吗?(没,我感到更疑惑了。)看,川川、磊磊和你一样追问了,问什么,一起读他们的话:

书?哪里有书哇?对呀,眼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大石头,没有书啊?(板书:哪里有书?)

3、咱赶紧读读勘探员叔叔的话吧!

出示: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带来的——一层又一层的石头,叔叔说:这一层一层的石头,不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吗?

4、比较句子初步了解反问句句式

他的意思就是,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看书上的句子,后面是问号,答案就在问话里,这样的句子我们叫他反问句。第二课中我们也见过这样的句子。“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反问句能加强说话的语气,这里叔叔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肯定石头就是一册厚厚的书。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着运用反问手法加强表达的语气。

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齐读

5、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认真读1-5小节,特别是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叔叔的两次对话,从中明白: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板书:厚厚的书)

三、方法牵引,精读感悟:

(一)明白 “刨根问底”

过渡:同学们,川川、磊磊就此打住了吗?对呀他们又有疑问了,请你浏览6-14小节,找一找,川川和磊磊又问了几个问题,用横线画出来。 交流问题

板书:看什么? 读书

哪有书? 石头就是书 有字吗? 雨痕、波痕、矿物 有画吗? 化石 化石? „„ 什么用?

3、小结:现在看黑板,加上刚才读明白的两个问题,川川、磊磊共问了六个问题。像他俩这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非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就是——刨根问底。(板书)

(二)细究“刨根问底”

这些问题的答案,你能从书中“刨出来”吗?其实它都在——勘探队员叔叔的话里。请你再读课文6-14小节,用曲线画出来。 下面让我们一一解决吧!

1、石头书上有什么字呢?答案在第几小节?请这位同学来读第七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石头书上有什么字?

学生边答边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现在明白了吧?雨痕就是——,波痕就是——,矿物呢?(学生边说边板书“脚印”和“足迹”)大家看出来了吗?脚印和足迹是一组——近义词。作者这样说,正是为了不重复,表达得更生动,我们习作时也要学着应用。

现在让我们齐读第七小节,牢记这石头书上的字。

2、学习石头书上的“画”

读懂了书上的字,这书上有画吗?来,一起读下来。

像这样,在石头上留下的树叶、贝壳、小鱼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化石。(板书:化石)

2、介绍化石。知道什么是化石吗?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之后,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

3、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你知道吗?在第几小节?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11小节,相信你能从中“刨”到更多知识。

你读明白了吗?勘探队员告诉川川、磊磊,这里曾经是——,后来变成了,现在又变成了——。 出示小黑板:

勘探队员叔叔从石头书上的 和 推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从石头书上的、和 推断出这里“后来变成了大海”,现在这里“ ”。

2、读懂了石头书有什么用呢?你找到了吗?对,让我们齐读十三小节。

对呀,读懂了石头书,可以找煤炭、找矿藏,只有这两样吗?(从省略号可以看出),正如第一句所说,“用处——可大了。”

3手指板书,课堂总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川川和磊磊通过前几个问题明白了石头书的样子,通过后两个问题就明白了石头书的用处。

难怪川川和磊磊最后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还不少呢!来,让我们再次高兴地读一读川川和磊磊最后的话。

四、总结深化,激发探究欲望

1、你看川川和磊磊本来是到山上玩的,不想却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许多学问。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他们一样来刨根问底------川川和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的学问的?(善于观察、充满好奇、不懂就问)

勘探队员又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知识的?(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

2、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啊!

3、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一些普普通通的人,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别忘了,这些学问可只属于那些善于观察、不懂就问,属于那些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哟!

17、石头书

川川、磊磊

勘探队员

刨根问底 聚精会神

看什么? 读书 哪有书? 石头

有字吗? 雨痕、波痕、矿物

有画吗? 化石

化石?

什么用? „„

充满好奇、不懂就问 知识丰富、研究投入

推荐第4篇:石头书教学设计

石头书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石头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非常有趣的课文。

二、整体感知:

1、师述:

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川川和磊磊感到非常好奇,向叔叔提了很多问题。

2、快速朗读课文,找找川川和磊磊问了几个问题?

3、(显示:6个问题)(只要读引号里的对话内容)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目的就是要把一个问题弄明白,探个究竟,什么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指名读读

过渡:做学问都应该这样,下面请大家也进入“石头书”的世界去“刨”个明白,把你认为能找到“为什么叫石头书”的自然段好好读读,或者做个记号。

三、学习课文:

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节

交流(板书:一层一层)

(从外形上看,书是一页一页、一册一册的,石头是一层一层的,很像)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你们看,„„厚厚的书吗?”这是一句反问句。

叔叔这样说是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3、齐读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1、交流:书上有字,石头上也有字(板书:字)

2、指名读第7段,评价读书(来啊,是比较兴奋的语气)

3、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雨痕、波痕、矿物

这里的省略号里让你明白了什么?(矿石还有其他的颜色,说明石头书上的字也是很多的)

4、师生分角色读

6、7两节

第九自然段

1、找到这一自然段的同学起立读读。

2、说说理由:书上有画,石头书上也有画(板书:画)

3、“树叶、贝壳、小鱼”都叫---化石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你在前一周的恐龙化石展里看到了哪些化石?

欣赏其他化石

4、分角色读

8、9两节

5、师引导质疑:看到了这些化石,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

师:我们有一个问题能解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十一自然段

1、指名当勘探员叔叔读11节(读好“很久很久”慢些)

(1)显示:

___________________化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石头书上的雨痕和树叶判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根据石头书上的波痕和贝壳、小鱼判断出后来这里变成“大海”,现在又变成高山。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地质时期的特点。)

(2)联系

7、9和11两节先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练说

(3)交流:这里怎么能说明石头是书?(它也能让我们获得知识。石头能告诉我们地壳变化这一知识。)板书:获得知识

(4)齐读11节

十三自然段

1、石头书上还有什么学问?

(1)“„„”省略号说明什么?(石头书上的知识十分丰富啊,比如我们都没有见过恐龙,但恐龙骨骼和牙齿的化石是我们了解恐龙生活的主要线索。

2、从叔叔的回答中川川和磊磊知道了很多,他们是多么高兴呀!

生齐读14节

四、总结:

1、石头就是书,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而大自然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同学们更要学会读这本身边的无字的书。

2、自己浏览各网站,把你找到的关于石头书的知识发在网上。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推荐第5篇:石头书教学设计

篇1:石头书教学设计

《石头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许亚萍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书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你们真会思考,课文中的川川和磊磊也和你们一样充满了好奇,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2)用“ ?”标出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

勘探队员 叔叔奇怪 一册 矿物 煤炭

趴在 读书 光秃秃 聚精会神 刨根问底

(勘探队员:负责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的专业队伍) (趴在:请同学做动作) (矿物:待会到课文中去解决)

(聚精会神: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跟他很像,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老师还有几个词,请同学们来读

◎贝壳 地壳

◎脚印 足迹

谁来读?你能说说放在一起的原因吗?

三、再读课文

1、通过刚才的初读课文你明白了吗?课文写了石头书是不是说石头做成的书啊?(不是)而是说石头(像书)。石头哪里像书呢?同学们看老师这里带来的书,有什么特点呢?板书(一页一页,有字,有画,知识多)那石头哪里像书呢?老师这里有一块石头,老师觉得它光秃秃的,奇怪,哪儿像书呢?同学们能不能帮帮老师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石头哪儿像书呢?拿出笔来,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石头像书,在这个自然段前面用三角形做上一个记号。

你从哪儿知道的呢?能给大家读读吗?

3、还有哪儿像书呢?石头上面有字。

4、雨痕是什么呢?波痕是什么?矿物就是那些小不点。

小点的就是铜矿石,这个有着灰灰的亮亮的小点的是磁铁矿石,这晶莹透亮的是水晶矿石,这黑黑的是煤矿石,这些五颜六色的矿石里面都含有矿物。

出示:叔叔说:“有。

石头上的画指的是什么?(板书:化石)叔叔在这石头上发现了树叶、贝壳、小鱼。

书上有字有画,石头上也有字有画,这些都很像,还有吗?

同学们是通过读勘探队员和川川、磊磊的对话知道的。

四、总结全文

我们今天读了一本书,叫石头书。了解了石头里许许多多的学问,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像石头一样有学问的东西。

五、布置作业

像 板书:石头 书

一层一层一页一页

波痕

字雨痕 字

矿物

画 :化石 画

学问大 知识多 篇2:《石头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善扶善放 注重实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头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解

《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层次清楚,构思精巧,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目标预设:

基于三年级年段目标要求,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这两个方面:

2.通过找文中的对话,梳理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是通过对话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

三、教学重难点:

四、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五、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结合平时见过的书说说读书的好处。揭示课题后,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当你第一次看到这课题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提炼板书:样子?字?画?作用?这样的导入一下就抓住了关于石头书的实质性问题。 3.识字辨音释义,扫清阅读障碍

因为是第一课时,读正确读流利是最基本的任务,加上有些相关地质的知识是个理解的难点,因此这一板块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

抓住“刨根问底”,引出问题:川川和磊磊刨根问底,问了哪些问题呢?叔叔又是怎样的回答的?让学生默读课文,动笔勾画批注。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大概,初步认识石头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谈话:(出示一本书)同学们,这是一本——(板书:书) 2.老师知道大家都喜爱读书,能说说读书的好处吗?

3.是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书中能学知识,长见识,增长才干。 4.老师想问问,你第一次看到这课题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样子、字、画、作用

(二)自主学习,交流反馈

一读课文 1 请看,这是老师对大家提出的读书要求,谁来读一读?

4.引导交流反馈:

二读课文

三读课文

1 2. 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3. 引导交流反馈:

⑴引导: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哪个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

“矿物”和“矿石”,重点理解“矿物”,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图片,同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铅笔笔芯,原材料就是一种矿物——石磨。

“刨根问底”,相对来说,学生在查字典的基础上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可补充近义词(如“寻根究底”)和歇后语(打破沙锅——问到底)进一步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渗透。学生有可能只是照搬词典上的解释,不一定能真正理解。

四读课文

1

⑴川川和磊磊一共问了哪几个问题?

出示整理的6个问题。你们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就叫——(刨根问底)。

那么,在这些问题中,你觉得哪几个问题最重要,最有价值?

①样子:你觉得那个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词?

板书:一层一层

②字: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说说什么是石头书上的字?

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③画:石头书上的画有哪些?

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④作用:读懂了化石又有什么用呢?

【设计意图:凭借对话展开教学。

四读课文

5.留置悬念:学到这里,老师想问问,你觉得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设计意图: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在老师指导下,学会理清文章、段落的条理,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设计: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2.推荐:中国化石网/retype/zoom/1971fee6524de518964b7db5?pn=5&x=0&y=85&raww=462&rawh=30&o=jpg_6_0_______&type=pic&aimh=30&md5sum=ef9023aa184241a6806c9f68963e8b89&sign=e92ebdd728&zoom=&png=590-&jpg=60794-\"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篇3:石头书教学设计

石头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

一、质疑揭题,导入新课

1、大家喜欢看书吗?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书?这些书有什么特点? 板书:有字

有画

知识

3、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这本书在哪里?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这本书上有什么字?这本书上有什么画?这本书上有哪些知识?)

4、同学们对这个题目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这就叫“好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小朋友的自读情况 ① 通过课件出示词语:叔叔 勘探 矿物 煤炭

脚印 足迹 刨根问底

地壳 贝壳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后评价:读得很好。

② 课文插图上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叔叔是干什么的?

师介绍:勘探员叔叔的任务就是发现地壳中的矿物和煤炭。

三、刨根问底,理解石头书

1、(出示)指名说。我们一起来读读。像他们这样不断追问,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板书:刨根问底)。

2、交流:你找到石头像书的第一个理由是——

a 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石头,就像书—— 你能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吗? 齐读. b 还从那里可以看出石头像书? 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一段话:“有哇,你们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

生]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

师]雨痕和波痕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

师]石头书上的字就这些吗?

生] 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师]指着视幕上的省略号问:这6个小点表示什么?

相机板书:雨痕、波痕、矿物(师简要介绍雨痕、波痕、矿物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5幅不同矿物标本照片,这些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学生纷纷回答: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态。姿态各异。) 石头书上真的有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五彩斑斓,多姿多彩。

c、石头书上真的有画吗?有哪些画呢?自读(8——9自然段)

①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②出示课件:小鱼、贝壳等化片,简单介绍一下化石。

(学生纷纷回答: 惊讶!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态。

④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勘探员叔叔的第二段话:叔叔说:“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这一段话。(一部分同学站起来读。

请你猜一猜:(课件)

4、勘探队员们从金光闪闪的矿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金矿;从色彩斑斓的各种矿物中,可以推断这里蕴藏着何种珍贵的矿藏,比如黄点告诉我们里面有铜,黑点告诉我们里面有煤炭,红点告诉我们里面有铁„„

四、总结课文

2、石头书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

推荐第6篇:寄书 教学设计

寄书(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此类题型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小数加减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妙想同学参加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星期天她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去了两包书,邮递员告诉了她每包书需要多少邮费,可妙想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帮帮她吗?

投影出示情景图。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通过观察情景图,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妙想了寄的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1.6元和12.8元。 生2:我还知道:妙想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邮费?

2、先进行估算。

师:小红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1) (2)

同桌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小红所需邮费不会多于15元,不会少于13元。

做练习题:学生板演,师小结。交待本节学习“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师提问: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展示本组的解决方法。第一种:1.6元=16角 12.8元=128角 16角+128角=144角=14.4元

第二种:1元+12元=13元 6角+8角=14角=1元 4角 13元+1元4角=14元4角 第三种:1.6+12.8=14.4(元) 元 角

1.6 +12.8 ----------- 14.4

2、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2)、妙想付了15元,应找回多少元?

1、让学生独立去做,然后同桌学生讨论,师巡视。展示做题情况。 2.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投影出示该法则。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2、提高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收获。板书设计:

寄书(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6+12.8=14.4(元) 15.0-14.4=0.6(元)

元 角 元 角

1.6 15.0 +12.4 -14.4 ----------- --------- 14.4 0.6 答:一共需要14.4元。 答:应找回0.6元。

推荐第7篇:《那书》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

草庵九年制学校 佘小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 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

王鼎钧)

(二)走进作者,注重积累

1、展示作者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

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

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思考:

(1)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

(3)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几件事?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提示,师生交流,共同明确。)

4、体味关键句,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

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有怎样的感受?)

(3)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四)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叙述“蚂蚁国”里的事情?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提示,师生交流,共同明确。)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为什么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

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

然和谐相处。

(六)课外练笔:

请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环境冲突”为话题写一篇300---500字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

那 树

王鼎钧 早期

——庇护,造福人类

近期 托物寓意

现时 ———— 惨遭杀戮 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推荐第8篇:《手工书设计》教学设计

时: 1

型: 设计.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手工书设计的相关知识,学习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对书籍设计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习手工书的设计要素,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能用有创意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进行手工书设计和制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的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书籍的情感。

教学重点:手工书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手工书的设计过程。

具:多媒体课件、不同造型的书(自制)

教学流程:激情导入、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师生释疑、系统知识、师生互动、实践体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小结拓展。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纸”上谈兵)

播放视频。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拿出几本不同造型的书)你更喜欢哪本?为什么?

小结:一本吸引人的书除了拥有内涵以外,书籍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既然大家爱读书,那一定对书的结构很了解吧。(学生拿起书指着各部分结构说出名称:只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封面、封底、书脊等主要结构即可)

二、发展阶段:(书归正传)

稍加评价后,问:那你知道一本书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播放视频:《一本书的诞生》)

一本书的制作要经过这么复杂而艰辛的工作,太麻烦了。看老师给大家变个小魔术(一张纸一本书),然后写上书名和内容,对封面和封底、书脊加以装饰就是本完整的书了。这是咱们现在的书的样子,那有谁知道书的发展演变过程,

小组讨论作答后,请学生看屏幕:竹片书、卷轴书、线装书、册页书、现代书。刚才老师用一张纸就做了一本书,你还能有哪些办法做出一本书来?

(小组讨论)选两个小组悄悄告诉老师讨论结果。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但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呢?你们的创意能变成现实吗?

我好期待啊! 进入下一环节:

三、体验实践:(纸板也奢华)

请同学们开动想象,将创意变为现实。

1、同学们制作前我来抛砖引玉。(播放微视频:成品书欣赏)

2、制作要求:

a、方法不限,内容自定,用准备好的工具材料制作一本手工书。 b、根据书籍内容设计恰当的装订形式和外部形态,具有创造性。 c、工具材料的使用注意提醒。 d、作品要力求细致。

3、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视频:制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和手工书作品欣赏)

4、作品完成后,进行小组作品展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评选优秀小组,教师将自制书籍赠与学生作为鼓励。

四、课堂小结:(书不释手)

手工书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更要用心去感受。要用创新的思维、发现的眼睛去完成一件收手工书作品。让我们从“做一本书”到“认识书,爱上书,爱上阅读”,做到书不释手。

五、课后拓展:

课后注意观察,收集图片和文字,还可以贴上自己的藏书票,将自己的手工书制作完整。

推荐第9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 释 渠 :指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2) 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

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推荐第10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花园九年制学校

卜俊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3.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 通过揣摩 ﹑品读,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2、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品味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很美的山水小品文,篇幅短小却很有意蕴。对于学生来说也很好理解,文章的重点在于美字,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品味美。在课前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并自主的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在理解课文上就变得简单一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识陶弘景

1、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2、走进作者陶弘景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 写给谢中书 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 初读课文,走进美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听课文录音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朗读,也是理解文意、品味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字词及停顿,同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注意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1、重点字词:

四时(四季)歇(消散)鳞(鱼)自(从);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2、小组合作解释划线的字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翻译下列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注释,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找问题共同解决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老师一人讲解的效果要好。

四、与陶弘景一起赏景

1 欣赏图片朗读课文,品味山水之美

(1) 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哪一个字总领全文?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2 短文中的山水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 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教师小结: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

3 体会感情

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明确:自豪,得意之情。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所以所设置的问题很关键。我所设置的问题连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让每一学生都能理解 动以学生为主体,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主发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背诵的情境,再次体会文中美景,及作者志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设计意图:小结时再一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特点,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培养。

八、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语言,描绘自己认为最美的一处景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来发现美,描绘美。

九、板书:

答谢中书书

仰视:高峰入云 山水相映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 四季 色彩搭配之美平视:两岸石壁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

动静相衬之美 夕日欲颓

得意 ,自豪之情

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的板书让学生对课文有清晰完整的印象。

第11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第12篇:《石头书》教学设计2

《石头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读懂课文,理解“石头书”的含义,初步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点:读好对话,了解石头书的内容及价值。

教学难点:了解“石头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勘探”、“地壳”、“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书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谁能说说读书的好处?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共同来读一本书。板书:石头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课文,就会弄明白这些问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用“ ?”标出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

1 / 6

2、检查读书情况。

(1)开火车读课文(同桌问答),相机正音,指导读通课文。 (2)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帮助解词,注意指导方法。 第一自然段:勘探(查字典) 第七自然段:足迹(文中找近义词) 第十一自然段:地壳 第一自然段:刨根问底

(3)同桌互读课文,相互评价。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读了课文,你对石头书有哪些了解?从什么地方知道的?相机再读课文。

2、找出文中表示川川和磊磊感情变化的词语(好奇,奇怪,高兴),同桌练读。

3、质疑。

四、练习钢笔描红。

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上的生字,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写“勘”、“叔”。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探( ) 矿( ) 刨( ) 煤( ) 深( ) 扩( ) 炮( ) 谋( ) 壳 ke ( ) 好 hao( ) qiao( ) hao( )

2、熟读课文。板书: 外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 / 6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勘探队员为什么把岩石称为“石头书”,体会石头书的内容及其作用,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教学过程:

一、检复:

1、板书:石头

2、你是怎么理解“石头书”的?(结合上节课的质疑)

二、精读理解:

1、勘探员叔叔为什么把石头称为书呢?(外形;内容——字,画;价值)

2、你认为其中哪一条最重要?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组研究。

4、指导方法:读(课文);说;表演;实物展示„„总之,要想办法让别的同学接受你的观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老师求助。

5、集体交流: 外形:

(1)实物展示。(一页一页)

(2)读好第五自然段叔叔的话:“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字:

(1)读课文。

(2)“足迹”何义?为什么不直接用“脚印”?(避免用词的重复) (3)指名再读叔叔的话,其他同学提提建议。 (4)多媒体展示。 (5)小组齐读。 画——化石 (1)指名说。

(2)分角色朗读,评议。

3 / 6 (3)多媒体展示化石。请一名代表到台上演叔叔,其他同学扮演川川和磊磊,可举手向叔叔提问。

(叔叔回答不出来的,其他同学可以相机补充。) (4)听了他的介绍,你们有何感想?

(5)想象、设计石头书里的其他内容。(画一画) 价值: (1)指名说。

(2)引导“刨根问底”,“„„用处可大了„„”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联系上文,回读前文,帮助理解。

6、小结:经过研究、讨论,你们对自己刚才的观点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几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请你把这些看法连起来说一说。

7、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

(1)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你从石头书中读懂了什么?

(2)既然石头书里有那么多学问,你怎么去读这本书呢?(读——研究和考证) 我们应当向勘探队员学习,不仅要经受野外风餐露宿的辛苦,还要从小打好基础,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读懂“石头书”。 (3)感情朗读。

三、拓展迁移。

1、勘探员叔叔说:“既然你们这么喜欢‘石头书’,我就把这两本‘书’送给你们吧!”他俩捧着石头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路上,遇到他们的同学,猜猜可能会说些什么?

2、川川把石头捧回家后,爸爸、妈妈不许他把石头带回家,请你帮川川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说服他们? (任选一话题,进行说话训练)

四、总结延伸:

1、石头书是一本( )的书。

2、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竟然蕴藏了这么多学问呢!

4 / 6 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石头的知识吗?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所学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要多读课外书,到大自然中去,看懂大自然这本“无字的书”。

四、作业:

搜集关于化石的资料。 板书: 外形

字——雨痕、波痕、矿物 石头书 内容 画——化石 用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石头书的用处,懂得如何去读石头书,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石头书的外形是 ,看上去就像 。、、

是这本书上的字,、、等化石是这本书上的画,所以我们叫它“石头书”。

二、深化理解:

1、石头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再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2、分小组练习表演。

3、指名表演、评价。

三、拓展延伸:

1、关于石头书,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说说自己从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其他同学谈感受。

5 / 6

3、你认为怎样才能学会读这本书? (结合实际,讨论交流)

4、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四、作业:

读一读有关石头的书。

6 / 6

第13篇:回乡偶书 教学设计

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师生交流 引入情境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介绍背景。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出示诗人图片)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做官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二、质疑点引 明确目标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自主研究 经历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

a.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齐读生字新词。

b.指名读诗、范读、生画节奏

c.分组读诗 d.齐读古诗

四、合作交流 观点整合

⒈学习第一句(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 (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 (指名读、齐读)

( 7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创设情境:

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4)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五、体验感悟 延伸发展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3)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3、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4、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这首古诗时采用了,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的,你能不能采用这样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赠汪伦》呢。课下自己试着学习第二首古诗,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14篇:比热容1教学设计书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第十六章 第3课时 比热容1 教学设计

——何婷婷

一、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本节教材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最后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查阅解读比热表,懂得比热容的影响因素。 (3)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2)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教学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2、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法:这种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使他们对比热容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在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后,让学生利用比热容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事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烈日当空海边的图片 提出问题:当你在烈日当空在海边游玩时, 你会发现:岸上的沙子

热得烫脚

, 而海里的水

凉凉的

。这是为什么?

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之前都没有追究过为什么,在这里老师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二)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新课讲授

1、从生活走向物理

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一壶水加热到50℃,另一壶水加热到80℃,哪个需要时间更长?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得出: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递进提问: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提示: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当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作出猜想: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

2、实验探究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1)实验目的: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实验方案并派代表说出实验方案:

A、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让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比较加热时间。

B、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的度数。

(3)方案确定后,小组讨论:1)实验过程中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小组怎样分工合作? (4)进行实验(两人为一小组) (5)记录实验数据

(6)分析实验数据 (7)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A、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时水比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多。 B、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热量时,食用油比水升高的温度大。

教师引导总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

探究目的: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学间交流评估,互助提高,最终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3、比热容

根据实验的结论,教师提问学生“为了表示物质吸热本领这种热学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什么概念,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符号:c (3)比热容的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 (4)单位的符号:J/(kg·℃)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在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过程中,提示学生要记住水的比热容,并以水的比热容作为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定义。

(5)让学生观察表格,学会分析表格,获取有用的信息。

4、生活、物理、社会

“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汽车发动机为何用水来冷却?

(2)冬天的散热器(俗称暖气片) 为何用热水供暖?

(3)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回到开课前所提到的问题

当你在烈日当空在海边游玩时,你会发现:岸上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里的水凉凉的

。这是为什么? (4)为什么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的大?

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符合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课堂总结

1、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符号:c (3)比热容的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

单位的符号:J/(kg·℃)

六、教学资源: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八、练习与作业(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比热容》第1课时是第十六章的第三节课, 经过精心的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比热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较深的内涵、较广的外延,弄清比热容与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个概念间的关系,能结合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成功之处:

(一)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烈日当空海边的图片为开端,根据生活经验学都知道沙子惹得烫脚而海水是凉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之前都没有追究过为什么,在这里老师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因利势导继续提出两个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一壶水加热到50℃,另一壶水加热到80℃,哪个需要时间更长? 根据生活学生谈论得出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教师再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猜想出物体吸收热量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从而顺其自认的把学生引导到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上。

(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要充分展示控制变量法,①为什么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②铁板的作用是什么?③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不用铁板可以吗?④书中选用铁板的目的只是为了均匀加热吗?⑤要比较温度还需要哪些器材?要比较质量呢?⑥怎样设计记录表格?⑦在什么条件下比较吸热能力的强弱?⑧比热值大只说明吸热能力强吗?让学习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书中的实验原型,融会贯通理解比热容的含义。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比热容的含义,纠其原因主要是实验用的时间太多,没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利用比热容的概念对生活的实际问题解答,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但中,感觉时间有点仓促。

第15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目标:

屏山学苑街

邓 荣

1、以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客、何”,会写“客、何、音”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进行想像,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 。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小朋友们我们一年级时学过一首古诗,诗人看见月亮而想起了家乡,是哪一首,还记得吗?课前背《静夜思》。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写的思乡之作《回乡偶书》。出示课题。

2、读题。《回乡偶书》

贺知章。 指名读,齐读。

3、简介作者。

二、初读。

1、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 a、正音:鬓毛衰。开火车读该词。

b、抽生拼读生字。

去拼音摘桃子指名读。

2、让学生集体读诗后听教师范读全诗。

问:其实要想读好诗首先就要注意朗读的节奏。我们来看看本诗的朗读节奏。出示节奏。学生自由读全诗两遍。

三、研读感悟。(抓线索“客?”)

1、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记住那才能干呢。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扩词,书写指导。

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1)不是客:学习第

1、2行。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诗句中看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a、理解诗意。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

离----回 (贺知章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父亲去求学。求学期间,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在三十多岁时他离开了家乡去京城当了官。在他八十五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50多年呀!)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指导读第1行以及第一行诗的意思。

b、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5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呢?理解“鬓毛衰”,摸摸两鬓在哪里。(两边的头发都白了,人老了) 可是什么却没有改变?理解“乡音”。“乡”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 指导读第2行。学习生字“音”,扩词,书写。

当年贺知章离开杭州到长安去,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也一定要叶落归根呀! c、用自己的话说说第

1、2行诗意。指名说,同桌互说。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

d、指导朗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 “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5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杭州了!心中怎能不激动呢?再齐读。

问:那么为什么诗人年纪那么大了最后还要回来呢?(想念家乡,想见家人朋友)

板书:想念家乡

(2)是客:学习第

3、4行。

既然贺知章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谁认为他是客人呢?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同桌交从诗句中看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

还可以从插图中看,骑马,有行李,是客人。

五十多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贺知章当做客人,笑着问,这位客人,你从哪儿来呀?诗中哪两行说的是这个意思。(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说诗意。指名说,自己说。

看图,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你猜猜他们在说什么?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他们还会问什么? 瞧这群孩子多天真呀!他们怎么能理解贺爷爷终于回到家乡的激动与感慨呢。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学习生字“何”。扩词、书写。

三、朗读并背诵全诗。

1、带感情读。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诗人久别家乡,现在又回到了家乡,心里可以说既是高兴的,激动的,也是忧伤的,悲哀的,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2、多形式朗读全诗。(分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

3、把古诗背一背吧。学生自由背、齐背。

四、拓展。

1、释题:回到家乡,遇到了这件事,他心里很有感想,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再读课题,这就是这首古诗题目的意思。

2、后来,村子里为了纪念他,将他回乡后为村子修建的一座桥改名为“思家桥”,把村子改名为“知章村”,当地的小学命名为“贺知章小学”,这些名字一直延用到现在呢。有兴趣的同学以后可以去萧山寻找贺爷爷的历史足迹哦。

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描写诗人思念家乡的,我们以前也学过想念家乡的诗,复习古诗。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 客

少小

离 ↓

↓ 游子

老大

第16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鸬鹚中心完小 唐初红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学生背诵古诗)

1.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出示课件),“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3、读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上周老师叫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可能有些小朋友会读,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朗读整首诗,注意每句的节奏(二二三停顿)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偶然 乡音

鬓毛 衰老 客人 何处”开火车读准“鬓衰”。)

2.生字我们都认识了,现在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听听应该怎样读这首诗,你们能不能也读的这样好听?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导朗读)

三、根据图片和注脚理解诗意

1.刚刚同学们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这首诗,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2.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

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2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背景音乐)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八月十五的夜里,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而诗人正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思念自己的家乡,这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示课件)

体会作者悲的心情再读一读。

◆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指导书写“音”字第二横长些)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你最想朗读哪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

◆ 当诗人回到家乡想想还会有人认识他吗?你怎么知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指导书写“客” –宝盖头不要写的

3 太宽,撇捺要伸展开,“何”—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起笔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3.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4.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三、感悟诗情,读出感情

【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4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 (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生思考并回答:

4 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 回乡偶书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2.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齐诵)

五、板书设计

25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少小离 老大回 乡音无改 儿童不识

思乡情

第17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二年级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范县第二小学 崔东利

教材简析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应该“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据此,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应用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将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情境导入——朗读感悟——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并读一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静夜思》,谈话:李白在思念谁?(家乡、亲人、朋友……)

2、是啊,“月是故乡明”,所以,每当看到天上的明月,李白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吟诵起——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谁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公元744年,一位86岁的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时,距离他中年离乡已经有50年了。五十年了,踏上故乡的土地,他思绪万千,随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回乡偶书》。

4、简介作者,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板块二:朗读感悟 1.范读。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书写“客”、“何”。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板块三: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又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二)。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板块四: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李白的心里,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乡音无改

热爱家乡

第18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朱自清的《春》给大家描绘了一幅幅春的美景,尤其是春花一部分更是引人入胜,大家观看这幅图片领悟春的勃勃生机也回顾一下那一段优美的文字,及写景的方法。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四)讨论写景方法

1、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 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3、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五)布置作业

1、欣赏配乐图片,发挥想象联想,写一段景物描写。(注意写景顺序,写景方法)

2、梳理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

写景 四时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晨昏之景 猿鸟乱鸣 (动态美)

总:

抒怀 欲界之仙都

课后反思:

1、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2、挖掘文本不流于表面,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

在教“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深入挖掘、感悟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感受作者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3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

第19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掌握作家陶弘景的文学常识及“书”的文体知识。

2.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能够准确翻译课文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3.了解文章的意境,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能够准确翻译课文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2.了解文章的意境,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正如现代人出去旅游,遇见美景,首先拍照,发个朋友圈,抒发自己的喜悦情感一样。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知识链接】

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3.背景介绍: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

三、【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2遍,特别读准课文下面的字、词有注音的字。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其奇者(

2.师范读一遍,生齐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朗读节奏:(生在书上标注节奏)

3.生尝试背诵课文(5分钟),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总写的句子:

四季之景:

分写

晨昏之景:

总写

抒怀:

4、文言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

(2)四时俱备:时:

俱: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

(5)沉鳞竞跃:

(鳞:用鱼身的一部分代替鱼这个整体,属借代修辞手法)

(6)与其奇者:

四、【合作探究】

1.

组内合作,结合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2.

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赏析探究】

(1)语言美:四字骈句、整饬生动、清丽明朗(再朗读一遍课文)

1.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从什么角度描写出怎样的景象?

明确:对偶。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山林的一日之美。

(2)结构美: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首尾两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景之美。

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首句中的“美”字,统领全文。使文章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3)意境美: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赏析:写景的角度、境界的特点、点睛之词)

明确:1.山水相映之美(仰视、俯视)

2.色彩配合之美

3.晨昏变化之美(由早到晚,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4.动静相衬之美

(4)情感美: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教师点拨: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同道合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同时传达出作者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

七、【本课小结】

本文通过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让我们再次美美的诵读课文。

八、【作业布置】

板书:

第20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 语文

3.学生课前准备:(1)上网查阅,了解朱熹 。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3)自学课文,理解感悟诗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

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泊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初识作者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我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指

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名言(出示名言,生自由读)

知道这些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3、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生默读:【朱熹,南宋著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

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heep://baike.baidu.com/view/1262.htm

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来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齐读课题。师:何谓观书?何谓观书有感呢?

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是与众不同。想读书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吧!【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人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

(1)字正腔圆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2)有板有眼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名的节奏?

(3)富有感情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你们自然就会了。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古诗的韵律美,达到“会读”的地步)

三、抓住“诗眼”,理解诗意

(1)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板

书:方塘)。

(2) 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

(3) 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徊)

(4)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你认为应该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理解“开”: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的帮助,还可以联系句子、观察图画。 “开”字怎么理解?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师:他们一边照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5) 如果你是朱熹你会怎么赞美小池塘?指导书写。会有谁?请同学们闭上眼晴,听老

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描绘)

(6) 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亮,你

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写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女声

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配乐读)

(7)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8) 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诗的意思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此,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民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9) 我们可以想象:远处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

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10) 连起来说说这两名的意思。

(11)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预设: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就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小池塘来说多么的重要啊!

(12) 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水断流进,水如此

清澈,怎样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四、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板书:心智:明----读书】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配乐诵读,学创名言 http://mp3.baidu.com/m?word

1、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书:景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

巧妙,让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2、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教学设计书.doc》
教学设计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