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

2020-11-20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囚绿记教学设计

2、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

恋绿(1 —7 )

囚绿(8 —11)

释绿(12—13)

念绿(

14 )

3、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生命 希望、向往光明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 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三、拓展延伸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四、课堂小结

《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如果是朱自清,写“绿”不稀奇,因为他是一个古典的文人,多愁善感,喜欢花花草草。当把这篇散文的作者陆蠡的人生历程和“绿”放在一起看,就会引发很多的联想。陆蠡是一名烈士、为了自由和民族,遭到日寇的屠杀。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烈士、战士都该是铁血汉子,粗犷,充满豪气,而不该有朱自清似的“温柔”。而陆蠡选择了写“绿”,这种不和谐原因何在呢?我觉得,这正深刻地写出了血性男儿心灵中真实的另一面:他的生活中不但有斗争,还有和睦,有对美的热爱。战斗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和平安逸才是他内心真正的需要。从他对绿叶的描写看,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你看,多么细腻,多么温柔,“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只有诗人才会写出。一个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当一种东西侮辱了他的精神的时候,他的内心会逼他去抗争,他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无憾。也许通过陆蠡,我们能思考出为什么那么多文人会投身革命,为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裴多菲,拜伦,柔石,郁达夫„„这一串光辉的名字,仿佛在诠释着什么才叫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武夫为革命献身,值得我们尊敬,一个文人献身了,更值得我们尊敬。联想到如今的许多作家对社会的阴暗面漠不关心,失去了文人的骨气,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垂青于他,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三者组成了和谐的美的整体。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附板书设计: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 物 抒 情

推荐第2篇:《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2、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

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三、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推荐第3篇: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模块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一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够激发人对自由、生命向往的“绿”,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作为语文教学阅读和鉴赏的总要求。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单元要求及课文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⑵ 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⑵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一篇以此为话题的小作文,这一目标在课外能够实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音韵和谐,情感真挚而且长于变化,必须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魅力,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解决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运用“复述法”和“圈点法”,复述作者“囚绿”的过程,圈点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再由老师总结。

文章用笔细致入微,全文围绕“爱绿”展开,所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以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解决这一问题我运用讨论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总结,提出文章的主题。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即有涉猎,学习中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就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在学习第一模块古代散文和现代诗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因此,对现代散文更易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同时,有关“绿”的散文他们在平时的课外拓展阅读中也读过不少,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绿》等等,这些知识储备为感受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气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一定的介入和点拨。

【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拨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讨论不仅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也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的点拨则在关键处点燃思维火花,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学生思路,画龙点睛。

3、启发体验法。阅读是从感受和体验开始的,但学生的阅历有限,体验比较浅,所以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师一定的启发。

【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在这一课中我首先以朗读带动课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绿”后对“绿”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主要用讨论点拨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爱绿”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题。再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法联系他们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相似的经历或者体验,谈一下他们对于这种“爱”的感悟。下面我就本文的这一课时谈谈教学的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秋日美景的回顾导入本课,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学生还沉浸在北国清净、悲凉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导入对本课北平夏日之“绿”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顺其自然,学生的审美感受也比较容易调动,这也完全符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识字辨音:

涸辙(hé zhé)

移徙(xǐ)

淅沥(xī lì)

猗郁(yī) 纤细(xiān)

婆娑(pó suō)蕈菌(xùn jùn)

瞥见( piē)

2、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情感”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他们看得见、听得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蕴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个体性活动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

3、理清思路:注意把握以下四个问题。⑴ 文中的“绿”具体指什么?

⑵ 文中哪几段写了“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3)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作者最终彻底把“绿”囚牢了吗? (4)离开了“绿”,作者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初读课文,一般只能对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过以上四个思考题,就能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听读,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内容。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首先自己发表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而学生的归纳不免零散,需要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并作为板书,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1-7段,找出表现作者爱“绿”的关键语句,谈谈你的感受。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爱意 逐步加深 由爱到囚

2、自由诵读8-12段,找出被“囚”前后表现常春藤生长状况的句子,并概括出它的特点。它生命力旺盛,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

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3、齐读13-14段,找出有关背景的语句,结合背景,分析“绿”的象征意义。象征光明、自由、和平、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 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人民; 日寇铁蹄下的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四、拓展延伸

重新审视“囚绿”这一部分,看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深刻的启示。(如可以从常春藤被囚后总是朝着窗外、作者囚绿的举动等方面进行思考。) (1)、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的误区,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往往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

五、课堂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六、布置作业

1、再读全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2、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你是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你会想到什么呢,你会对当年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七、评价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结构全文的。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空间的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板书设计】

1-7

爱绿

欢喜、留恋、爱

8-12 囚绿 被囚前:苍翠 生命力旺盛

坚贞不屈的精神

被囚后:向阳 朝着原来方向 13

放绿 14

怀绿

具体物——抽象的精神、概念

象征

推荐第4篇:《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杨华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读写赏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那抹绿”

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

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教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走进“那抹绿”

看名家范读视频,检查预习,解决字词后,讨论。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关键句子赏读。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关键句子赏读。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关键句子赏读。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课文思路是怎样的?

课文中真正写“囚绿”的只有第8 段到第12段。“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两个字概括,并标明段落。

内容

寻绿

观绿

囚绿

放绿

怀绿

段落

1-

34-7

8-1

213

1

4三、赏析“那抹绿”

自由诵读课文一遍。

合作探究: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

探究一:文中“绿”的形象特点

示例要点: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 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探究二: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过程

示例: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

探究三:从修辞的角度探究写“绿”的方法

示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探究四:联系写作背景,探究“绿”的深意

示例: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将它囚。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可以说,绿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常春藤柔弱的外表下有着固执的性格,作者文弱外表下有着铮铮铁骨;绿是国家艰难处境,被欺凌命运的写照。被幽囚的绿犹如被欺凌的民族;绿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是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绿是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写照,宁可为自由壮烈地死,也不苟且地活。

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四、拓展“那抹绿”

1、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2、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

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五、抒写“那抹绿”

课内练笔(课件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结构)

蓬勃、向阳、固执(物象)

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意蕴)

托物言志,排比、比喻、拟人、反复(手法)

推荐第5篇:《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⒈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 ⒉概括出作者爱绿的原因,归纳本文的写作意图。 ⒊多形式诵读文章,体会赏析抒情散文中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 概括出作者爱绿的原因,归纳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体会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

展示课件作者简介,教师补充讲述: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2.词语积累

四、学习课文

(一)听范读录音

刚才我们已与作者相识,走进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课文朗读课文录音。听读过程中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1 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二)整体感知。

1.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来记叙,除了写“囚绿”之外,还写了哪些有关“绿”的意念和行动?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并用象“囚绿”这样两个字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学生交流后明确:文章紧扣一个“绿”字,写了赏绿、囚绿、释绿、念绿,每一个意念和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热爱,曲折有致地表现了喜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默读课文,勾画最能触动你心弦的、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如“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明确:作者情感变化:

2 喜悦满足——爱绿至极——感动敬佩——惦念牵挂 简单小结

(三)再读课文,深入思考

(1)给大家4分钟时间快速跳读课文, 请勾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段,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在书上做上旁批。

(2)作者笔下的常春藤的有何特点?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讨论后明确:“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 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外形美:柔嫩 纤细 茂绿

如:“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 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 ”

内在美:蓬勃、向阳、固执 追求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节,用波浪线画出作者喜爱绿的句子。

明确:如: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4)合作探究:你知道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吗?

明确:因为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因为绿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四、挖掘作品主题

通过以上的品析,我们对作者为何如此挚爱绿枝条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爱国

3 青年,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1)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侯到了。离开北平一年了。……”……的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叶生存的背景。正如了解作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一样,明确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文本。

补充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2)面对敌人的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的就没“别有用心”吗?请大家结合作者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联想思考一下,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特点和命运有何言外之意。

(3)教师总结作品主题:《囚绿记》作者在通过窗前的一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

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五、品味语言

(1)介绍品味写景状物散文语言的方法一般有:

1.诵读 ——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 ; 2.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 ; 3.背诵——获得更加强烈的感动和启悟。

(2)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用心品味本文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结束语

《囚绿记》是一篇“美文”,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语言含蓄优美是这篇散文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进行表情朗读并积累优美句段。

4

附板书设计:

囚绿记 赏绿(1-7)——喜悦满足 囚绿(8-11)——爱绿至极 释绿(12-13)——感动敬佩 念绿(14)——惦念牵挂

借物抒情:常春藤——追求光明

陆蠡

永不屈服于黑暗5

推荐第6篇:《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A、教学策略

本文是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一篇具爱国情感的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的特色写出了景物的灵性,是一篇优秀的咏物抒情之作。 在授课过程中,我拟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提升梳理归纳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借鉴课文写作手法。

B、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字词等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结合象征手法,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总结文章值得借鉴的写作特色;

4、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印发自主学习提纲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课文基础知识;

2、通过自读引领式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文章写作特色,了解文章情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识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结合象征手法,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2、能力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文章值得借鉴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情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C、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的色彩,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不管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都显现出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

在现代,散文家陆蠡也对绿做了赞美: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今天,就让我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去看一株因被人喜爱而遭囚禁,最终又被人释放的常春藤的经历,一起欣赏散文《囚绿记》,共同走进陆蠡的情感世界。

二、解题(板书《囚绿记》)

师:囚绿记中“绿”指的是什么? 生:“绿”指作者公寓窗口的常春藤。 师:“囚绿”又是怎么回事?

生:指作者通地窗口的碎玻璃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故称囚绿。

师:记是一种文体,通常记事,写景,状物。本文是属于记事的散文,记叙了作者“囚绿”这件事。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时定标题一定要注意题目的概括性,同时要让其具有吸引力。

三、引导学生感知课文

播放背景音乐,抽学生情读课文。

朗读指导:这是在叙述一个故事,因此要用舒缓的语气娓娓道来。

四、引导学生协作梳理文章思路。

师:本文既然是记事的散文,那么这件事肯定有一个过程,也就是作者为什么“囚绿”,怎样“囚绿”, “囚绿”之后又怎样?

(学生遇到难点时教师以自读引领的方式提示)

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如:

1、师:北平的一家公寓房间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选定“这”一间?(小小的理由是什么?)

生:作者欢喜阳光反照下的常青藤的“一片绿影”――识绿

2、师:识绿之后作者直接把它给囚禁起来了吗?中间有个怎样的过程?

生:没有直接囚禁,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观绿

3、师:作者观绿之后有了囚绿的举动,那囚绿还有别的举动吗? 生:作者写囚绿之后还写了释绿、怀绿。

生:因此,文章思路:识绿――观绿――囚绿――释绿――怀绿

师:这就是文章的思路,清晰明了。所以我们在写作时看到题目一定不能急于下笔,应先想一下整体思路是什么?先例一个简单的提纲再下笔。这样一来,既能使行文流畅,又能避免跑题。

五、精读以探究 “绿”的象征意义。

1、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也就是说,他对绿的感情是怎样的?作者的哪些举动可以证明?

生:作者对绿的感情是欢喜,喜爱的。

证明的举动有:

① 租房时,房间狭小、炎热,作者仍因有绿而选择。 ② “我望着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③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④ 我天天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婆娑的摆舞。

师:作者为什么如此爱绿?在文中能否找到句子表现? 生:①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②它使作者“并不感到孤独和陌生”,“忘记不快”

师总结:因此,对作者来说,绿在这里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希望,并给作者带来慰安和鼓励。

2、师:作者为什么要把“绿”囚住?

生:“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师:常春藤被囚之后,生长状况如何?

生:①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好。

②作者发现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师:这象征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生:象征着向往光明、执著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④“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妖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3、师:作者释绿时对它“致以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知人论世,体会这句话的深意。

当,时,泸沟桥事件发生了,作者不得不离开烽烟四逼的北平,而在他的心里一直存着爱国情怀,因此,他虽离开了,仍不忘对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致以祝福。

因此,在这里,绿又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对敌人奋起抵抗的民族精神。

4、师引导总结:作者表面写绿,实际赋予了绿三层含义,即:

绿象征着生命、希望,并给作者带来慰安和鼓励;象征着向往光明、执著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对敌人奋起抵抗的民族精神。

师明确:这种表现手法叫托物言志。

六、总结本文值得借鉴的写作特色:

①托物言志,运用象征手法。

②首段与末段前后呼应,结构上回环往复。

七、拓展延伸

面对现实的困境,有许多不应凋零的绿叶,他们没能度过难关。

如老舍、三毛、海子、莫泊桑、凡高等 也有许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人

如司马迁、张海迪、周婷婷、海伦.凯勒等。

(可引导学生讨论总结,从而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八、布置作业: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

红色,火一样的颜色,代表活泼热情;

金黄色,秋天的象征,丰收的象征,它装满了成功的喜悦; 粉红色,可爱的颜色,像少女的脸;

紫色,梦幻般的颜色,写满神秘与成熟;

蓝色是永恒的象征,代表沉稳,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

„„

请任选一种颜色作为描写对象,并赋予它象征意义或托物言志。字数不得少于400字。

推荐第7篇:《囚绿记》教学设计

2、囚绿记 ――陆蠡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二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阅读全文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好好品味一下。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后随想:

推荐第8篇: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2010-10-24 18:54:08| 分类: 九上教学实录|字号 订阅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ww.5 Y k J.COm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绿——囚绿—— 绿—— 绿 (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 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 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绿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

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给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教师出示陆蠡资料和写作背景。 ①陆蠡其人: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②陆蠡其时其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四、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3.能从多角度对文章进行美点赏析。

4.能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赏析课文;从比较阅读中体会不同作家不同的“绿情”。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我”与绿藤

1.情境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选择一个镜头,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

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回忆课文,以第一人称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

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述。师生共同评价。

二、美点追踪:探寻文章之美

(一)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也有人评价:“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美的享受。”请你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角度进行美点赏析。

(用规定或习惯符号,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圈点勾画作好批注。) 1. 语言表达角度:

①文字美:从清词丽句探寻语言之美。如:攀、固执、舒开等

②句子美:从矛盾心理的语句感受语言的含蓄之美。(结合课文练习三) 2. 思想内容角度:

①结合背景探究“绿”的多重象征含义。

提示:“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②从“囚”字看文章的取题之妙。 3. 情感态度:

①从对绿的称呼变化看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

②从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结合课文练习二) 4. 写作手法:

①从托物抒情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②从修辞角度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

教师巡视,学生圈点批注,交流评价。

(二).请你仿照《绿》这篇文章文后的“总评”,给本文写一段总批。

三、比较阅读:品不同的“绿”,悟别样的“情”

1.古往今来,许多作家描写的绿都让我们心醉神往,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有关“绿”的诗句或文章。引导思考:那么多的作家(包括陆蠡)同样写绿,为什么每个人笔下的绿都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明确:这和作者的性格、命运、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极大的关系,也源于不同作者的写作艺术。)

2.阅读下面三个片断,思考:三位作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绿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出示:

(一)朱自清《绿》描写梅雨潭绿的片断:

那醉人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些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二)老舍《济南的冬天》描写济南的水绿的片断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三)陆蠡《囚绿记》描写窗前的绿的片断

„„它(绿藤)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学生探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多角度描写绿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归纳明确:

(一)描写梅雨潭绿:由远到近,连用比喻,从各个角度去写:裙幅——静态;处女的心跳动——动态;明油——亮度;蛋清——质地;碧玉——色泽,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二)描写济南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水藻、水面柳影的绿,衬托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赞扬了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赞美感情。

(三)陆蠡笔下的绿:攀住绳索顽强生长着,被囚后总着朝窗外的方向。赞扬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教师总结:三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绿”,抒发了自己的爱绿情怀。不同的是朱自清和老舍的“绿”描绘了绿的外在美,而陆蠡则刻划了绿的内在美质。在绿满神州的今天,我们怀念陆蠡,更留恋于凝聚着他心血和智慧的那一片绿色。在历经绿的涤荡之后,让我们也为自己心灵的净土铺就一方圣洁美好的绿吧!

四、关注生活:寻觅“身边之绿”

同学们,绿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课外,请大家去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绿色,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片树林,用你的笔将它收藏起来(尝试多角度观察、多角度描写),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让我们时时享受绿色之美。

推荐第9篇:《囚绿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武陟一中 冯红霞 教学目标: 1.形:结构、选材

2.神: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 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

(提醒学生如果能参照课文标题的格式“囚绿”来概括,既简洁又艺术。)

师:很明显,全文紧紧围绕“绿”展开。说到散文的特点,人们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你觉得散吗?不散,内容集中,而且作者把一件小事讲的波澜起伏,可谓尺水兴波。所以,本文的结构其实是很精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一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造的一般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课件展示)从选材上来讲,一枝常春藤,你觉得选材是大还是小呢?

那么陆蠡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呢?有什么寄托呢?要把握散文的神,就需要进入读书的第二环节:细读涵泳。(课件) 1.默默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 2.随手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提示:

挑两处让你心动的句子,说说心动的原因。

找出“文眼”,理解其言外之意。

三、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课文,做批注)

(一)心动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让你心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学生提出心动句,并简单分析原因。老师点拨时,注意落脚到“真性情”,并注意带领学生朗读。 应该提醒学生关注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整齐的句式,如歌如诗的语言,感情浓烈,直抒胸臆,将作者对绿的爱恋表达的淋漓尽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对比和比喻,可见作者对绿的渴盼)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我和绿对语,我们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好友)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赋予常春藤以人的性格气质,他会攀援会摆舞,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多么真切!让人都不忍心触碰,仿佛看见陆蠡用双手小心翼翼捧过这浆液丰富的柔软的绿藤)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⑴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二 )文眼句

过渡:还有很多同学想和大家分享心得。看来本课让我们心动的句子很多。这些句子为什么会动人呢?因为他饱含了作者的真性情。对绿的爱和尊重。(板书)为什么会尊重一枝常春藤呢?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尊重常春藤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意图呢?那么这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现在大家来共同寻找本文的文眼。谁找出来了?

(学生找文眼,并阐述理由。如果学生找的不是老师预先设想的,首先要肯定学生,因为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他找到的句子往往是和主题相关的,或者是可以做文眼的注解的。进一步提醒他,是不是有些句子更重要?在同学能准确找到文眼后,集体研读后两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写作背景,短短几句话,便反映了北中国在日军铁蹄践踏下山河沦亡,百姓流离的情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的敬佩和尊重,他是因为他是永不屈服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也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祝福)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不仅是怀念这圆窗和绿友,而是惦记着烽烟铁蹄下的北中国山河。)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不会。因为我们是志趣相投的友人,同样都向往光明,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归结出本文的主旨:以一枝常春藤来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归结出把握主旨的办法,找文眼。(课件:如何找文眼)

归结本文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课件)

(三)师生共同研读“我”

找到了文眼“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抓住这句话,就突破了主旨,就读懂了文章。但是还不能说读透彻了。因为我们离陆蠡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只知道陆蠡是一个有着民族责任感的作家,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还是粗线条的,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来研读一些句子,亲近陆蠡。(课件展示这些句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心 灵淳朴,充满诗意,追求精神,胜过物质。)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观察细微,用词精准,色彩之变,如画家调色。文字背后,有一双清澈的凝视的眼睛,有一颗饱含爱怜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灵。你有这样清澈的眼睛吗?你曾经这样凝视过自然吗?) 学生归结出“我”:乐观、淳朴

老师补充:还要加上一条“坚贞不屈”。这篇文章写于沦陷区上海。上海沦陷后,陆蠡是坚守上海孤岛的革命作家之一。1942年,陆蠡的杂志社被查封,陆蠡前往日本宪兵队交涉。日本人问他: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陆蠡答:不能!日本人又问:日本能实现大东亚共荣吗?陆蠡答:不能!陆蠡最终受尽酷刑,死在日本宪兵队的监狱。

这就是陆蠡。他是乐观的淳朴的,也是坚贞不屈的。他从浙江天台山高雾绕的盆地里走出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追随幸福和自由的幸福的绿影。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他踏踏实实严肃认真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苍翠青绿的34岁。

至此,我们再来端详这张发黄的旧照片,我想,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归结出“散文中的我”。(课件)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形散而神不散”只是散文创造一般原则,而不是一定法则、唯一法则。散文的形,也可以谨严巧妙。

我们了解了本文选材小、意义大的特点,也知道以小见大是现当代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陆蠡。一个有着璞玉一般心灵的青年作家、革命烈士。我想,你会记住他。记住他在细雨中凝视常春藤婆娑摆舞的清澈的眼睛,记住他坐在小圆洞前和绿叶痴痴的对语,记住他用心灵描摹自然,从心底生发出来的那些清丽的词句。

五、作业

也许你想谈谈读陆蠡的感受,也许你受到陆蠡文字的触动,颇有描景状物的信心和冲动,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我读陆蠡

要求:200字,用到比喻、排比的修辞。 2.课后第三题: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

附:板书:

囚绿记

寻绿 形:结构巧、选材小

观绿 神:爱、尊重;民族气节

囚绿 我:乐观、淳朴、坚贞不屈

释绿

怀绿

推荐第10篇:《囚绿记》教学设计[优秀]

《囚绿记》教学设计

篇1:《囚绿记》优质课参赛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释题

看标题,“绿”是一种色彩,作者是如何囚住“绿”?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一株常春藤)“囚”就是囚禁的意思,那题目就是记述囚禁绿色常春藤的经过。

三、圈点、把握情节

为什么要囚绿呢?文中有交代吗?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带着这样的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圈点出疑难字词,或结合书下注释,或同学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标注段落节次。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绿意念和行动的句子。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讲析课文

1、寻绿(1~4段)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寻绿——热切追求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

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

“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篇2:《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 绿 记

一、导入: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 绿色给人带来舒畅的心情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

生机

桃红柳绿那是春的象征青山绿水那是景的美丽莺歌燕舞奏响

绿色的旋律

绿色是希望之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

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古诗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背几句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贺之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

绿色:春天、生机、希望

二、字音字词:

陆蠡(lǐ)涸(hé)辙 婆娑(pósuō) 猗(yī)郁 囚系(xì)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⑵涸辙:干涸的车辙。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三、题目解释: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

什么?

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的是绿色的常春藤。

作者为什么“囚绿”?请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落。

写作思路:寻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思绿(14)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寻绿(1~4) 喜悦满足

赏绿(5~7) 快活

留恋

欢喜

囚绿(8~12)喜悦

可怜

恼怒

放绿(13)尊敬

祝福

思绿(14)怀念期盼

四、我为什么要囚绿呢?

“我”喜欢绿色。

为了与绿枝条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

出于一种“魔念”(私心)。

五、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找出表原因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 (纵情歌唱)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怀念至极)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心灵对话)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深情感悟)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痴爱行动)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要囚住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喜爱至极)

六、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 “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的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阳光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七、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囚绿”?

这是作者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但另一方面,也表现作者对那份绿的渴求、喜爱,对光明的向往。

八、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放绿?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被常春藤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着精神所感染,或者说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故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九、绿的象征:

顽强:希望、生命;向阳:自由、光明;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绿”象征什么? 象征: 生命、希望、幸福、理想

执着、顽强、向往光明、自由的精神

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十、理清主旨: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展示作者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感悟生命:

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不应凋零的绿叶

1.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2.现代文学巨匠---老舍*中不堪迫害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 3.傅雷,现代翻译家、学者。 “*”初不堪残酷迫害,1966年9月3日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用绳套住自己的脖子?? 4.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5.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上 ?? 6.中国最有影响的朦胧诗人---顾城, 在新西兰的一座小岛上,这个思想偏执的天才与疯子将斧头高高举起,砍向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妻子?? 7.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8.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因债务和疾病的袭来,精神陷入崩溃。1916年11月21日,他在卧室内给自己注入了过量的吗啡,永远地睡着了?? 9.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高喊“日本因经济繁荣而得意忘形,精神却是空洞的,你们知道吗?” 然后用刀准确地刺向自己的小腹?? 10.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甜甜地吸着煤气,成就了他所认为的“最高的艺术”?? 11.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永不凋谢的绿叶

1.海伦·凯勒 :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2.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3.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

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海迪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多年来她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4.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今年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近日她已奔赴这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中国的“海伦·凯勒”

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沙漠里的生命

悬崖边的树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篇3:《囚绿记》教学设计教案

囚绿记

陆蠡

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语文组制作 寇晓华

学校审验人: 张瑞瑜

建明秀

预习提示:

1、搜集有关“绿”的诗句,准备课堂展示。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陆蠡 嵌着

急不暇择

婆娑

囚系纤细 瞥见

抑郁移徙

涸澈

3、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环境,

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5、用 圈点批注的方式标出关键词语、重要句、佳妙句、重要

语段。参照《绿》一文“读书动笔示例”,在草稿上写批注的文字。

6、在自己有疑难的地方做标记。

学习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学习重难点:

教学目标

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预习检测

1、把自己认为需要掌握的生字出示到黑板上。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学习提示: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标记。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交流明确

(1)、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2).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3、品味语言

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

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五、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1、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2、各组选一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

第11篇:《囚绿记》教学设计教案

囚绿记 陆蠡

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语文组制作 寇晓华

学校审验人:

张瑞瑜

建明秀

预习提示:

1、搜集有关“绿”的诗句,准备课堂展示。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陆蠡

嵌着

急不暇择

婆娑

囚系

纤细

瞥见

抑郁

移徙

涸澈

3、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环境,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5、用 圈点批注的方式标出关键词语、重要句、佳妙句、重要语段。参照《绿》一文“读书动笔示例”,在草稿上写批注的文字。

6、在自己有疑难的地方做标记。学习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学习重难点:

教学目标

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预习检测

1、把自己认为需要掌握的生字出示到黑板上。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学习提示: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标记。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交流明确

(1)、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2).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3、品味语言

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 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

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五、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1、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2、各组选一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

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六、课下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选择生活中你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写一段200字左右短文。

七、板书

《囚绿记》

线索:恋绿择居 ——

囚绿赏玩 ——

释绿祝福—— 思绿情怀 象征: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练习题:

一、写出古诗文中,带“绿”字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一山郭酒旗风。

——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二、

词语积累:

瞥见

了截爽直

涸辙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简陋

烽烟四逼

三、课文暸望:

《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作者由于恋绿,将长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辛福。”他还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作者借对绿色常春藤的赞美,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与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

四、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绿》、《囚绿记》比较阅读

(甲)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 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乙)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

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

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

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两选文作者对“绿”的感情都是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作适当的批注。

2、两选文对“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都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各选一例并简析。

3、对“绿”的感情是一致的,但二者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它们分别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应怎样做?为什么?

4、仿写句子“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若能

答案:

1、喜爱 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批注略。

2、比喻,示例: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把绿比喻成小姑娘,赋予绿以生命。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写出了绿的可怜。

3、甲文是爱绿而保护绿;乙文是因为爱绿而损害绿。

第12篇:《囚绿记》名师教学设计

《囚绿记》名师教学设计

育才中学曹文抗

陆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确实,他作品中进步的爱国爱民思想,是通过独特的美学处理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效果,与作品把对事物的朴实而简约的叙写和深挚的哲思融为一体,与作家让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从而构成一种深远而浓郁的意境,均不无关系。《囚绿记》的叙述是自然朴实的,描写是简约质朴的,情感也是诚挚而朴素的。作品朴实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淳厚淡远而又瑰丽的文笔里渗有和谐真醇的诗意。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个为祖国和人民的光明、幸福和自由而呐喊的崇高形象和圣洁灵魂,在作家的娓娓叙写中领悟到了深长的意味和浓郁的情思。而这些,正是作者散文作品艺术魅力之所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要抓住事物的典型“表现”并抽象出具有本质意义的“表现性”。

既然是《囚绿记 》,自然要关注 “囚绿”的行为: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把绿藤牵进小屋这一“表现”与绿藤发生病变这一表现,两者联系在一起 ,那么读者从这些表现中看到了什么。“表现性”这就是——当爱异化为占有欲时,就会构成伤害。爱,过了头就会产生悲剧。当然,文章更深的意蕴并不止于此,让我们继续解读绿藤被 “囚”之后的表现 : 每天在早晨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文章在摹状被囚的绿藤之表现时,有两个状态副词值得重视,那就是 “总”和“都”,还有时间词 “ 每天”。这些词在修饰动词“朝”的时候 ,其强烈的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一种有规律

1 / 7 地整体反复出现的情形,这就更有力量地表达了绿藤顽强的生存性格 。 这个 “表现”的“表现性”是,当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压抑或控扼时,外力只能压抑、控扼它的躯体,但不能屈服这个生命体按照自己的生存本性去生存的本性。这是本文核心价值之所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这样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正如美国艺术理论家阿 恩海姆所说:“一种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发掘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 一般的能力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日常生活 事件和普通的事物以尊严和意义,并为艺术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王思宇

这些诗句中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而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人与人之间,再友好,也会有一定的恰当的距离,给对方一个独立的空间,也会让自己有一个自我的空间。“刺猬群聚”状态是生物现象,也是“距离要求”,这也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平等而尊重。平和而不轻慢;亲和而不轻浮;亲密而无狎戏,是纯正的友情友爱。

在“欲望列车”奔驰的当今社会,当我们的是非观,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没有完

2 / 7 全成熟的时候,往往会误以为生理发育的成熟,年龄的增长,就是长大,就是人的成熟,忘了自己仅仅是“初级阶段”的长大,正在成长的道路上。——应该懂得:尊重别人,更多的是尊重自己;真挚的朋友,多是诤友。许多同学错把友情当“爱情”,买错车票上错车,伤害别人,耽误自己!还要高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错把友爱当情爱,肚子饥饿,别人关心,一个面包,便东想西想,产生幻想;受委屈,“被打击”,别人关心,两句宽慰,便东说西说产生幻觉!无数早恋导致“18岁悲剧”的根源,便是不能认识“真爱”。

人的灵魂,正邪交锋,美丑搏斗,往往是看不见而硝烟弥漫,但是,灵魂的自我搏斗,让人自觉校正,使“我”灵魂归于纯洁,精神走向升华。 我们看到了一位因爱而伤害生命“绿”意的“我”,认识了一位深沉思考,深刻忏悔得青年文化工作者形象,见到了一位能够自我反省,自剖,自我批判的大写的人!人的自我反省,常常是人走向自我更新的起点,是能够自主走向成熟的标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愧言刘和珍是自己的学生”;巴金先生对小狗“包弟”检讨自认“无耻”,可以懂得:人的伟大,在于自我更新,在于自我超越;自觉自悟,严厉自剖,在我们,精神的历练是一辈子的任务!

二、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1.落实基础知识。采用诵读、听写等方法,帮助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落实。

2.品味精彩语段。通过字、词、句分析法,从炼字、修辞等角度赏析精彩语段,并要求熟读背诵法,加强语言的积累。建议在背诵的基础上加强语言的模仿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3.探究主题情感。本文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分析“绿”的象征意义,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赏析景物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4.辅以资料助推。知人论世,介绍作者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字背后深沉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此教案要求学生对散文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生活的真谛。

2.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 / 7 (2)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3)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教学难点)

3.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和发展脉络。 (2)提问法。以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透过文字体会深情。 (3)合作探究。小组协作的方式,加强团结意识,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你为一件东西所深深地吸引,你最想怎么做?(拥有)拥有或者说占有,是不是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呢?我们试着在一篇散文《囚绿记》种找找答案。

问题探究1:疏理文章思路

恋绿(1—7) 绿影 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8—12)绿色 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放绿(13) 绿囚 珍重祝福 念绿(14) 绿友 怀念

问题探究2:“绿”有什么特点?囚绿的原因?

(1)美。“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2)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意思理解);

(3)柔弱。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

(4)倔强的、坚贞。“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问题探究3:“绿”是指“常春藤”,除此之外,文中的“绿”还有哪些象征义?(小组讨论)

“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要透彻理解作品中“绿”的多重象征含义,先要弄清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作品中作者对绿

4 / 7 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有没有微妙的变化呢?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作者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作者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作者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作者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让他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所以在作品中,“绿”首先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然,如果作者对“绿”的认识到此为止,也就毫无新意。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忽然,作者心中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作者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作者开始恼怒绿的不亲近,不快于“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但当看到“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当作者开始对绿产生怜悯之心时,他一定认为,是他掌握着这绿的命运。绿在他心中的形象是大大打了折扣了,作者对绿的感情由高峰转向低谷。

当作者临行来开释这片绿时,他看到这片绿仍然顽强地生长着,这时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所以他是“珍重”地开释这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

由开始对绿的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喜爱,到后来对绿的曲解、同情,到对绿的崇敬,作者完成了对绿本身的感情升华,展示了“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文章情感又起了一个波澜,由谷地冲向高峰。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1937年8月13日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1937年11月上海除了租界以外全部被日军占领;同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同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导致花园口决堤放水,豫、皖境内17个县成为一片汪洋,140万人无家可归,数十万人被淹死。

5 / 7 作者和绿的那段交往是在1937年夏,即卢沟桥事件爆发前后,但文章却写在一年以后,那时,作者已经回到上海。可见作者和绿的交往虽深,但对绿的认识的最后升华,却是日军铁蹄践踏北中国之后,作者把“绿”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屈的精神结合了起来,从而展示了“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作者正是这样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

问题探究4:本文托物言志,试探究文章主题。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象征对光明、和平的向往。意蕴: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主题二:爱的误区。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爱绿,爱长春藤,爱我喜欢的事物,这没有错。爱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囚绿记》“渐

6 / 7 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吗?却形象而理性的警示我们:爱不是占有,爱是放手。爱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这是《囚绿记》对人性误区的深刻揭示。

主题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往往无视自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后感悟哲理,而陆蠡当属后者。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发,“我”与“绿”之间的僵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主题四:发现美的历程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和“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

课时小结:《囚绿记》以一段往事,以小见大,揭示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脉络:恋绿(1—7)

主题: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8—12) 爱的误区

放绿(13) 人与自然的关系

念绿(14) 发现美的历程

7 / 7

第13篇: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过渡:同学们,在大千世界姹紫嫣红的斑斓色彩中,你们喜欢什么颜色?(学生畅所欲言)有一位作家却对一枝不起眼的常春藤情有独钟,他就是青年散文作家陆蠡。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陆蟸: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蠡的散文《囚绿记》

3. 写作背景: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二、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哪几段写的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1、同学回答

2、师生共同归纳: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

(1-4) 寻绿

(5-7) 赏绿

(8-12)囚绿

(13)放绿

(14)

怀绿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感情步步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囚禁的对象锁定为“绿”,而不是其它,在“绿”身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你喜欢“绿”的哪一方面,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找出直接写“绿”的句段。讨论,各组代表发言) 要求:找学生5-7名回答(找出并说明原因)

我们品读了描写“绿”的众多语句,作者之所以把它写得如此细腻是为了突出“绿”什么特点?请你根据上述语句加以概括总结。

明确:蓬勃、朝阳、固执

四、点明课文主旨:《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五、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及蕴含的启示。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蕴含了什么样的蕴意?

1 点拨:我们在找的过程中,要学会圈画批注这个方法。

A. 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明确:是什么原因爱屋及乌呢?留下悬念引人深思。

B. 我疲惫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明确:采用比喻的手法鲜明而又生动地表达了对绿的渴盼。

C.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截我的语言一样。

明确: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环境的追求。

D. 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明确:为什么作者要了解渡越沙漠者和冒险家的心情呢?因为作者也是这样的心灵充满了饥渴!表达了作者恋绿的欢喜之情,绿色在作者逃难的波折生涯中是他精神的慰藉和生命的向往。

E.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拿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明确:因为爱之深而囚之切。 表达了作者了恋绿的自私心态,作者希望通过囚绿来抚慰自己黯淡的心境。

F.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明确:表达作者对生命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多产生的喜悦。

G.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

明确:向这永不屈服于黑暗者致敬。(尊敬)

(板书:向往光明,自由)

H.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明确:表达了作者眷恋中不满的心态,这倔强的绿色并没有因为作者的囚禁而屈服,也象征了生命力以及对光明的向往是无法被人为囚禁的。

J.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于永不屈服,向往光明自由的绿的崇敬之心,眷恋之中深含赞赏。

K.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明确:怀念是对至爱的诠释。

4.小结:

本文的情感变化,从作者对“绿”的喜爱和留恋到无比的喜爱与爱恋,再到一种尊敬与祝福,到最后的怀念与期盼,这一情感的线索,与之相对应的每个情感背后的故事——从“恋绿”到“囚绿”再到“释绿”到最后“念绿”的过程,思路很清晰。

六. 质疑探究

1.为什么本文题目要称为“囚绿记”而不称“赏绿记”或者“喜绿记”?文中不是更多地在表达他如何地喜欢绿色吗?

点拨:同学们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里面蕴含着作者情感的强烈与否。

明确:文章的脉络中唯有“囚绿”最能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因此,作者以此为题。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的经过,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对绿的无比喜爱之情。

2 2.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在北平生活艰苦的日子里作者为何对一枝不起眼的常春藤清有独钟?在大千世界万紫千红的斑斓色彩中,为何独爱并不绚烂的“绿色”? (常春藤有何特点?绿象征着什么?)

点拨: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常春藤的特点与作者的心灵达成一种共识。

明确:常春藤的特点是蓬勃,向阳,固执。蓬勃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向阳则代表着追求光明和自由,固执则代表着一种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点明了文章的写作时代背景——抗日战争年代,使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常春藤的性格特征与作者的心灵都有着一种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对光明与自由的执着和向往的精神。作者那种向往光明,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与常春藤的秉性是息息相通的。

七. 课堂小结

《囚绿记》作者在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附板书设计:

寻绿 →赏绿→囚绿→放绿→怀绿

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向往自由和光明

第14篇:《囚绿记》

课题名称:《囚绿记》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散文单元中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本文语言朴素清新,写景优美,感情浓郁,很适合通过诵读来体会其文魅力。本文文质兼善,情感与景物意象完美融合,所以应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文中写景及抒情性文句,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情感。理解一系列\"绿\"这一这意象所激发的对白由、爱及生命的追求这一主题。进入文本,触摸作者心灵,从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并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圈点批注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其人,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象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同时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语言,抓住文本核心,理解文章结构,同时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拔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白\"绿\"的象征意义。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1、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今天我们将近的作家——陆蠡。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回答、思考参与、进入课题。

(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对学习本文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

2、整体把握

1)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1) 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

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字词学习。

2)理清思路。

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 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绿——囚绿—— 绿—— 绿

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学生小组讨论,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明确:

1、提示学生注意正音,积累字词;

2、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3、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3)进一步探究绿的象征含义

提示:①陆蠡其人②《囚绿记》写作背景

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归纳本文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

明确:作者借怀念常春藤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借对常春藤的关切,来表现对抗战中人民生命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永向光明和顽强抗争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义。

2、拓展迁移

(1)茅盾《白杨礼赞》(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2)(唐)齐己《早梅》: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文学创作中常常会使用这样一种手法,通过对某一特定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以表现某种事理的特殊意义。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爱莲说》中的“莲花”都是作者笔下借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特定的具体事物。

这种手法:象征 关键:以物示义

这种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并且贯穿于全篇的写作中的写作手法,就叫借物抒情。

(本环节主要通过拓展迁移让学生理解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人论世,联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3、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后,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述《庄子·至乐》的故事:鲁国国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侯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昵?这只海鸟目眩心悲,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4、老师总结:鲁侯按人的习性养鸟,不用养鸟的习性养鸟,没有站在鸟的立场去替鸟想一想,鸟自然会郁郁而终。而在现实中,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白己狭隘的眼光来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5、布置作业

1)积累有“绿”古诗句的。 2)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我” 寻绿 —喜悦而满足 赏绿

—欢愉

囚绿 —固执

释绿

—对光明和自由的呼唤

怀绿

—对抗争精神的赞颂

生命的蓬勃

“绿”

抗争的执著

第15篇:囚绿记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课时)

太白中学

沈晓娟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和写作手法。

3.体味作者行文曲折的生动表达出的向往光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学习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和写作手法。 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完图片的感受(PPT常春藤)。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等。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

)绿——囚绿—— (

)绿——()绿 (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悟“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资料补充: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赞成南京政府(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政府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析“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见PPT) ①陆蠡其人: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②陆蠡其时其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写作意图: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四、拓展延伸

1.本文给了你哪些深刻的人生启示?

教师点拨: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求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比如:司马迁、邰丽华、周婷婷) 2.写写眼前这只笼中之鸟(PPT)

指导:抓住外形、神态、心理进行描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试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0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第16篇: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文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重点)把握文章感情线索,透过文章对绿的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主旨。(重点、难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文章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培养学生在合作和交流当中,进行品味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本文的深刻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把握文章感情线索,透过文章对绿的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评论,导入新课

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板书 题目 作者)

二、走进作者

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介绍一下我们并不熟悉的作者陆蠡。(学生自由发言)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临死时,他依然是保持着他那崇高的灵魂,我们看一段他与日敌的对话——

课件展示: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伪政府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

第17篇:囚绿记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

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欢一段。读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第18篇: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1.进入新课学习。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

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

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

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

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

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

望”,等等。

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

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

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

散文的意境。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

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

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

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

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

房间”?

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

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

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

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

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

觉?

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

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

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

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

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

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

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

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

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

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

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

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

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

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

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l生和破坏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

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

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

原因。 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写作特点。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 1 .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

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

节所学的内容。

上节课的知识。

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

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

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

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

生讨论)

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

情?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

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

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

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学生活动

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

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

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

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过程:喜爱——留恋——囚绿——开释并祝福

作者为什么“囚绿”,又为什么让“绿囚”恢复自由

绿囚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囚的象征意义: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散文的学习一直讲究个人的深切感悟和想象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加以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日后的散文阅读和鉴赏中学会如何迁移,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给下面加点字词注音

陆蠡( ) 涸辙( ) 揠( )苗助长

淅沥( ) 猗( )郁 蕈( )菌

2.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答案与提示: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

“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3.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与提示: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

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 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4.联系上下文,说说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深刻含义。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答案与提示: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个性练习设计

1.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绿”,并指出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2.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

答案与提示:“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

3.如何理解“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与提示,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4.阅读下面的一段话,结合对这段话的理解,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种程度,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补充资料

陆蠡(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

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 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第19篇:囚绿记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囚绿记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感情线索。

理解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内容,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理会含蓄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陆 蠡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白人,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因文笔清丽,质朴清新,幽静如一潭凝碧,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写在\'异族的欺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时候,作者那时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抗日书籍,字里行间洋溢着\'寂寞\'和\'激怒\'的感情,表达了要挣脱黑暗的幽囚,追求自由与光明的思想。 学习过程: 个人预习:

1、作者简介:

2、生字正音。

涸辙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纤细 猗郁 蕈菌 镶嵌 陆蠡 渐染 似的 葱茏 揠苗助长

3、词语解释。了截爽直 —— 急不暇择 —— 抑郁—— 葱茏—— 攀援—— 幽囚—— 囚系—— 烽烟—— 揠苗助长___ 猗郁__ 4、文章题为\'囚绿\',\'囚\'字的含义是什么?

1

5、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本文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这一点给本文分一下结构层次。

2、“绿”是指什么?

3、“囚绿”是怎么回事?

4、作者为什么“囚绿”?

5、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

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探究及交流内容。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找出第一部分的修辞手法,并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反思:

2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囚绿记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品味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

理解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内容,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理会含蓄优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个人预习:

1、背诵第一课时的解词

2、作者“囚绿”的意图最初是缘于什么?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

3、“囚绿”后为什么放绿?

4、放绿后为什么怀绿?

5、课文既然划分为赏绿、囚绿、释绿和怀绿四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6、概括主题:

7、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探究及交流内容。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涸辙gù

淅沥xī

揠苗助长yà ...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ēn

猗郁qī

毫不犹豫...yù D、蕈不屈服yǒng .xùn菌

囚系.jì

永.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葱笼

淅沥

攀缘

怜悯 B、莫生

脉络

纤细

繁茂

C、公寓

喜悦

常春藤

诚心诚意 D、猗郁

琼浆玉液 直接了当 简漏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年华。 .... B、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 C、我不得不变更的计划……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 猗郁: (2)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婆娑:

5.本文以 为中心,指出绿是 ,赞美了绿“ ” “ ”的精,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综合园地

6.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3)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

4 草的茎叶的欢喜。(

(4)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

(2)门虽然是常开着的,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软,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

(4)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 ( )

8.《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 ) A 囚绿——恋绿——释绿——念绿 B 囚绿——念绿——恋绿——释绿 C 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D 恋绿——念绿——释绿——囚绿

9.陆蠡酷爱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谈谈你喜欢或厌恶哪种颜色,理由是什么?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5

2.“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从下文“囚绿”的内容来看,我真的了解绿吗?

3.“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4.这几段文字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反思:

6 2.《囚绿记》

1.D A 中“涸”应读“hé”;B 中“娑”应读“suō”;C 中“猗”应读“yī”。2.C A 中“葱笼”的“笼”应为“茏”;B中“莫生”的“莫”应为“陌”;D中“简漏”的“漏”应为“陋”。 3.A 应是“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4.略5.囚绿 生命、希望、慰安和快乐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永不屈服于黑暗 光明、生命与自由 6.(1)排比(2)比喻(3)反复(4)反问

作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7.(1)抒情(2)议论(3)描写(4)记叙8.C 9.示例:我喜欢红色,火红的太阳、鲜艳的花朵,给人以活力。

课内阅读

1.写“我”享受房间的绿色。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格安宁、平和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的内容来看,我并不能真的了解绿。

3.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人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

4.示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绿的强烈的热爱。

5.《囚绿记》中作者借常春藤的精神,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绿》赞美梅雨潭的绿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7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20篇:囚绿记

《囚绿记》教学设计

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初中

陈路遥

教学目标:

1.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释绿”的原因。 3.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主旨(即绿的象征含义以及作者借绿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的话:

由《绿》引入本文: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绿》,感知了朱自清先生对绿色的由衷赞美。那么,同学们,

1.你们喜欢绿色吗?

2.你们又是用什么样的行动表达你们对绿色的喜爱的呢?

3.有一个人,他对绿色的喜爱与你们一样强烈,可是,他的表达方式却与你们迥然不同。他又是如何对待绿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囚绿记》

二、整体把握

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预案: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囚绿的内容,体现在文章的那些章节中?(8—11节)

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请快速浏览课文,作出概括。

预案: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 这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线索(可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章节) 教师的话: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三、感受“绿”之美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被囚之前,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预案:青翠茂盛,枝叶舒展,舞姿婆娑。(可找出原句第

4、7节)

2.“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

预案:租房时尽管房间低矮狭小,炎热简陋,因为有绿,陆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

窗。”“我希望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话。”

“我快活地坐在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舞姿。”

3.面对这样的绿色,作者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1—7节,圈划文中具体语句,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

四、体会囚“绿”之情

1.听了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文中的绿原来这么美,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请仔细阅读文章8至11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

预案:

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等。

原因二:“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具体语句有“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原因三:出于一种“私念”。具体语句有“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要借这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 要求: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 预案::

原因之一:常春藤渴望阳光的执着。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

原因之二:常春藤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原因之三:自己的南归。“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愿它繁茂苍绿”。

教师的话: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五、探究“绿”之魂

1.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 ,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绿记》改成《困绿记》?(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2.出示资料,加深理解 注:由教师介绍

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

预案:

不能换。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表达了作者对绿的敬重和深情。 (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囚人”“绿友”来证明。)

3.那绿被作者拟成什么人,从文中找出表达的原句。表现在哪里? 预案:第13节:“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4.他有什么样的表现? 预案:表现在第10节:“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 4.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囚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预案:执着地追求光明、自由。

5.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你认为“绿”(常春藤)具体指哪些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预案:

作者、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人、在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这是一种象征的写法。(可复习关于象征的知识)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六、拓展运用

1.常春藤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预案:克复困难笑对人生。

2.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克复困难笑对人生?

预案:史铁生、张海迪、海伦·凯勒等(可让学生补充、评价)

七、作业布置

发挥你的想象,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一下这株被“囚禁”多日的长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2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爱绿 追求光明

囚绿 永不屈服于黑暗 追求自由 的中国人

释绿 追求民族独立

思绿

《囚绿记教学设计.doc》
囚绿记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