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教学设计

2020-11-22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三第

4、

7、9~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位置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4题。

指名学生先回答,再上台将竖式计算写出来,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7题。

(1)指名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指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2)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小组议一议,再写出答案。

(3)一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其他学生演示笔算的过程。

3.课件出示:小学四年级463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辆车可坐60人,要租几辆车?

教师要求学生读题并指出有用信息,随便抽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1)463÷60=7(辆)……43(人)

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43人。

(2)463÷60=7(辆)……43(人)

7+1=8(辆)

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肯定并向学生强调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9题。

引导学生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

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2*题。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难度并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通过练习,是可以强化计算方法的理解的,但是往往就是有许多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出现以前的法则中所描述的错误,特别是确定商的位置。问题是教材中没有文字计算法则,教学中要不要归纳?这个问题要依据具体的课程中的内容才能确定,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归纳出计算的规则。

推荐第2篇:负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教学重点: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使学生学会正负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课型:练习课

教具学具:计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读出下面各数。

-300:______

+0.2:______

+1:______

-0.735:______ 2.写出下列各数。

负三十二:______

负六分之五:______

负四点五二:______

正零点零四:______ 3.填一填。

①数轴上0右边的数是( )数,左边的数是( )数。

②数轴上从0往右数越来越( ),从0往左数越来越( )。 ③负数都比正数( )。

④如果向东走用正数表示,那么向西走用( )表示。

⑤如果向南走6米记作-6米,那么-3米表示( )。1.零下17摄氏度记作(

);零上80摄氏度记作(

),这两个温度相差(

)℃。

4.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最深的海沟,最深处低于海平面11034米,它的海拔高度为(

)米;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读作(

)米。

5.汽油的凝固点是-18℃,表示汽油的凝固温度比0℃低(

)℃。电视台播报天气预报时,画面上显示23℃,表示气温比(

)℃高23℃。

6.某天早晨的气温是-3℃,中午的气温比早晨上升了7℃,中午的气温是(

)℃;晚上的气温比中午的气温又下降了5℃,晚上的气温是(

)℃。

二、巩固练习。1.判断题。

①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 )

②-1是最大的负数。

( ) ③0℃表示没有温度。

( )

④数轴上,-2在-1的左边。

( )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2.5

-1.5

-6 3.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 -1.5 -3.8 0 -4 -10 15 ( )

4.一艘潜艇的高度是-60m,一条鲨鱼在潜艇上方25m处,鲨鱼的高度是多少?

三、小结

1.回顾本单元重点知识 2.鼓励学生活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负数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教学反思:

推荐第3篇:《位置(练习课) 》教学设计

位置(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

5、

7、8题。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

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地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 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 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3.出示教材第23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题:邮局所在的位置可以用(1,7)表示。它在学校以北700m,再往东lOOm处。

三、拓展延伸

1.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中的数学”,讲解围棋棋盘及地球上的经纬线与数对的联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数对有联系?

(如电影院座位、象棋等)

2.出示字母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字母“Q”的位置在第2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2,2)。请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l)字母M、D、J、S的位置可以分别用( , )、( , )、( , )和( , )表示。

(2)某字母的位置可以用数对(1,2)表示,其中数字1表示( ),数字2表示( )。

请你在图中圈出这个字母。

【易错点剖析】在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先表示列再表示行,这一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另外在确定第几行第几列时,也容易数错。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

四、全课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本课练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指导本课时作业

推荐第4篇:积累练习课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积累练习课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思维以及具体生动表达的能力,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倾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人的事。

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激情,营造交际氛围。

1.真情无处不在,感动无处不在。因为感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不舍,因为感动,我们对舍己为人的老班长心怀崇敬;因为感动,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挥之不去;因为感动, 6岁的瑞恩为梦想不懈努力的决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

其实,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他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妈妈洗脚。再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投影书中图片)当我们被一幕幕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2.同学们也一定被真情感动过,心里装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板书:感动的事)

二、拓展思路,丰富交际素材。

1.感动可能是别人讲的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自己看到的一篇文章,或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动还可能是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微小的举动,一次真诚的批评,一回细小的帮助„„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事吗?

2.自己好好回忆,找找自己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感动?

三、互动交流,引导具体表达

1.同学们,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

2.学生自由练习说。

3.小组相互说说。说完后互相评议:哪儿说的好,为什么?提醒说的不清楚,自己没听明白的地方,帮助他说清楚。

4.集体交流,注意评价。

四、教师总结。

感动能把我们的心融化,感动能催我们奋进,感动让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人奉献了真情,我们也要奉献真情,让他人感动。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把你们那精彩而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让我们大家分享。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习作: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板书课题)

二、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有什么要求?

(1)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令人感动)题目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是以写什么为主?(写事)有数量的限制吗?(一件)

(2)从题目上,你认为本次习作的重点是什么?(写具体事情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2.请读书上的习作要求。

(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

三、强化指导,开阔思路

1.想一想,自己准备写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抽取部分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发展顺序写,也可以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写最让你感动的那一瞬间,再顺着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3.重点指导写具体: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四、学生习作,个别指导。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五、交流赏析,指导评改。评价要点:

(1)叙述清楚有条理。 (2)语句通顺连贯。 (3)重点内容是否具体。 (第三课时)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别人,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

2、积累16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以便课堂上交流汇报,大家互相学习。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朗读对话,畅谈体会

1.自由朗读、同桌分角色读,思考: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汇报: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

(2)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多种多样:

① 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描写中。

② 直接抒发感情。

③ 借景抒情„„

二、联系课文,深化认识

1.学生从本组课文中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

情的不同方式。

──直接抒发感情:

(1)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

(2)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再见了,亲人》)

──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再见了,亲人》)

(2)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

──借物抒情: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金色的鱼钩》)

„„

2.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借景抒情、议论抒情、情景交融„„)

三、拓展课外,加深理解

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表达方法,进行佳作欣赏。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一、日积月累

1.自读,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讨论,理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说给别的同学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熟读,记忆。自读、对读、齐读。

4.补充课外类似词语。

5.巧运用:请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练习说话。

二、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思考:“程门立雪”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程门立雪”的主要内容。

3.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故事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时非常尊敬老师?

4.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三、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

2.课外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推荐第5篇:周长练习课教学设计

周长练习课教学设计

陈碧珍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能估算和测量具体物体的周长。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理解周长的意义,经历从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这样一个认识过程。

2、经历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计算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用具、练习纸、格子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投影显示课题:

师:今天况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图形的周长练习。板书课题:周长练习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上海世博园吗?有很多同学没去过。今天由老师当导游带大家一起去看世博,好吗?世博的每个馆都要有门票才能进去,也就是每个馆都设计了有趣的活动让我们参与,我们胜利的完成活动后才能得到门票。你们准备好了吗?还等什么,行动吧。

师:我选了中国馆、德国馆、美国馆、英国馆四个馆。那我们从参观德国馆开始吧。

二、基础练习

1、复习周长的概念。

找图形:观察图片,找学过的图形。 师:海宝绕图形走了一周,走的是图形的? 生:通过观察,回忆周长概念。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求图形周长的方法(投影显示) ①复习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师:显示长方形一条长是12,能求出它的周长吗?为什么?再给出宽是8,现在可以吗?为什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也就是说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②复习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师:显示正方形一条边为10,能求出它的周长吗?为什么?(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也就是说求正方形的周长?只需要知道什么? ③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

师;显示图形一条边可以求周长吗?两条呢?为什么?

教师小结:针对实际情况,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方法计算。恭喜同学们,我们得到第一张门票了,你们想看吗?那快点跟我走哦。

2、估算和测量练习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估算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并把估算数据填入表格中,另外两人测量出课本长和宽并计算周长,也把数据填入表格中。最后进行小组汇报。

师:小结。(拿学生做的表格进行展示)

3、一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边长度和是 16cm,另一组对边长度和是10cm,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学生默读题目,师问:16指的是?10指的又是?课件图上让学生指出来。学生口答结果。

4、一个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长是宽的2倍,它的周长是(

)厘米。

学生默读题目后,独立作答。师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要先求什么?

5、抢答赛游戏

逐一显示,学生抢答,并紧扣板书内容回答。

三、综合练习

1、世博门票:长10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周长= ?

学生默读题目,师问:你知道宽是多少?学生回答并口算结果。

2、两幅同样大小的宣传画合并起来,每幅都是长3米,宽2米。周长= ?

学生读题,红色显示“合并”,师问:合并是指什么?红色边框显示合并后的图形,引导学生领会合并后的一条边是原来的宽加宽得和。最后学生回答并口算结果。

3、超级水稻展示区,长30米,宽20米。如果绕它跑5圈,要跑多少米?

学生默读题目,师问:5圈是指什么?一个周长怎样算?学生独立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4、中国馆顶部视图:红色正方形边长60米。蓝色小正方形边长15米;紫色小正方形边长 ?米。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抽个别学生说解答思路,教师做适当引导。

在本组提练习中多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解答。

5、图片欣赏。

欣赏图片,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拓展练习学习做准备。 四:拓展练习一

1、①一块长方形的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学生读题,师问:四周指的是图形的什么?让学生在课件图上指出。你会算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为下面变题做铺垫

拓展:②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红色显示 “一面靠墙”,师问:一面靠墙后,那还需要围几面篱笆呢?比以前少了一条边还是多了一条边?也就是说不是少了长就是少了?现在问题是至少是指什么?你觉得应该是少了那条边呢?

学生讨论后计算结果,教师巡视。抽个别学生做的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解答思路。

2、通过平移补充完整图形求周长的方法学习。

师:你们刚才很聪明的解决了用材料最少的问题,现在,这道题老师相信你们很快能想到办法解决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个别学生辅导,最后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动画过程后学生口算结果,知识扩充:以后像这种凹凸的图形我们可以通过评议变成规则图形。

3、巧比周长大小。

小组谈论合作完成卡片上的内容。最后小组选代表汇报。师:实物展示比较过程,同时引入世博主题学习。

五、拓展练习二

1、下面有一个格子图,每个格子的一条边是1厘米长,你能用格子图围出出几种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红色显示“周长是24”,师问:如果知道正方形方形的周长是24,你能求到什么?(板书: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那你能算出边长吗?同样的,如果知道长方形方形的周长是24,你又能求到什么呢?(板书:长+宽=周长÷2)投影显示长+宽=周长÷2 → 长+宽=12,也就是说在画时只要画长+宽=12就可以,你能画出几种图呢?

活动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卡片上的内容。

学生拿出教师准备好的格子图纸,要求每组至少画出两种。完成后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展示学生成果并表扬。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世博游得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表扬好的一组,奖励一个卡片(风景图片),以奖励的形式设计悬念,同时引入亚运文明小天使行动,鼓励学生做好东道主,为亚运增光彩。(卡片从对角处断裂成两部分,要求同学根据今天学的知识,判断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板书设计:

图形的周长计算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宽=长方形的周长÷2 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

推荐第6篇:正反比例练习课教学设计

正反比例练习课教学设计

花都区赤坭镇莲塘小学 关永谊

教学目标:

1、通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对比练习,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2、通过讨论与交流,体会正、反比例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分层次设计练习。

(一)、第一层次,基本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一个因数一定,积和另一个因数; 积一定,一个因数和另一个因数。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3)、货物的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次数。 (4)、每袋茶叶的千克数一定,茶叶的总千克数和袋数。 (5)、拖拉机每天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总面积和天数。 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们关键是看它们的什么?

2、揭题

我们可以应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联系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3、根据已知条件,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成为用正或反比例解答的应用题,并列式。(口答)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15人,站了12行,( )?

(2)、100克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照这样计算,( )?

4、对比练习:

(1)解放军战士刘刚从兵营骑马去马场,每小时行60千米,要3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72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马场? (2)解放军战士刘刚从兵营骑马去马场,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

(2)师:现在我们运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这两道题,首先看第一题,请同学们找一找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逐步出示数量关系式——对应关系——列出等式。 (3)按照第一题的讨论方法思考第二题。

(4)比较: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

(5)小结。板书: 判断比例关系

找出对应数值

列出等式解答

5、只列式不计算:(用比例知识解,写清解设„„)

(1)读一本故事书,小红每天读25页,要读12天;如果要10天读完,每天应读多少页?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3)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需要用面积是9平房分米的方砖96块;如果改用面积是4平房分米的方砖要多少块?

(4)安装一条下水管道,15天安装了120米;照这样计算,20天能安装多少米?

(5)100克蜂蜜里含有34.5克葡萄糖;照这样计算,1.5千克蜂蜜里含有多少千克葡萄糖? ( 二)、第二层次,综合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1.5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长是1.2米,(1)同时量得学校旗杆的影长是6.4米,学校旗杆高多少米?(2)量出自己身边一个物体的高度,你能不能求出它的影长?

2、知识间的联系

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高的 。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分米,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问:“ 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高的 ”还可以怎么说? 思考: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你能有几种方法解答?

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3、变式训练,加深拓宽

(1)选择正确的解法:仪器厂现有5台机器,每天可生产1800个零件;如果用8台同样的机器,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A.8X X=1800X5 B.1800:5= X:8 同桌讨论:(1)为什么选择B?(2)用A解为什么是错误的?(3)它是什么关系的应用题? (2)如果将上题改成“„„如果再增加8台这样的机器„„”,求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3)改上题问句为“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4)假如把上题条件再改为“„„用8台这样的机器,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三)、第三层次,创造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按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要行驶7.5小时;实际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这样行驶完全程要几小时?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然后指名反馈。 同桌学生讨论各个算式。 师生集体讨论。

2、在含有铅375克和锡 237克的合金中,增加铅多少克,可使铅与锡的比为5:3?

二、拓展练习

1、4人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反比例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最后由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2、学以致用。

(一)、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

(二)、选择.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 ),成反比例关系是( ).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 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 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的次数.

(三)、思考. 如果 , 和 成( )比例,则 ∶ =( )∶( )

四、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规律:如:涉及加减关系、平方关系、立方关系不成比例等。

2011年4月12日

推荐第7篇:比例尺练习课教学设计定稿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 比例尺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方面:.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2)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应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南京到上海的距离有300多千米,而一只蚂蚁从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比例尺有了初步的认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例尺。

二、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知识。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知 识 梳 理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通过学习你知道关于比例尺的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知识和你的学习伙伴进行交流。

你觉得在解决比例尺相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

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3、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4、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三、基础巩固。(自信伴我行!)

1、名数的改写。

1千米=(

)米1米=(

)厘米 1千米=(

)厘米4千米=(

)米 5千米=(

)厘米200千米=(

)厘米 1000厘米=(

)米3000000厘米=(

)千米 60000000厘米=(

)千米

(设计意图:在比例尺的计算过程中,名数的改写,学生能够顺利计算的前提,通过本体的练习,清除了学生在利用比例尺的意义进行计算的难点)

2、你知道这些比例尺表示的意义吗? 比例尺:1:200 比例尺:1:100

比例尺:1:1000000 (设计意图:

1、进一步认识数值比例尺的特点。

2、通过此题的练习,为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实际应用中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一张交通地图上,用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千米,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3、看线段比例尺,回答问题。

(练习线段比例尺,通过填空是学生对线段比例尺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认识到比例尺的形式有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能够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能够通过线段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对比例尺的知识掌握的很好,那么,大家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吗?

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你得到了那些信息?你呢不过说出比例尺的意义吗?

根据你的理解,应该怎样解决以上问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 刚才我们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下面我们进行快乐闯关,我想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大家有没有信心。

四、快乐闯关。我是小官

1、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4例尺是一个比

5、把实际长度扩大200倍后画在图纸上,这幅图的比例尺是200:1(

6、比例尺的前项一定小于后项。

)。

二、细心填一填,你真棒!

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 表示实际距离(

)米。

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 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

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 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 的(

)倍。

4、在一幅地图上,用6厘米的线段表示30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5、长3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9厘米,图纸的比例尺是(

6、一幅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那么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米。

三、择优录取你真行!

(1)用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千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

)。

A 1∶900000

B 1∶90000

C

1∶900 (3)

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

)千米。

A

650

B 1300

C 1950 1∶240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是(

)千米。 A

24

B

240

C

2400 (4)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

A

70∶3.5

B

20 ∶1 C

1:20

D

70:3.5

四、活用知识点,展现你风采!

1、乡修一条水渠长25千米,在一张地图上量得长50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是1:8000000的地上,量得沈阳和重庆两地相距6厘米。如果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3、出示教室平面图,引导学生计算实际面积。

4、我们学校操场的长是100米,宽是80米。

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操场的平面图画下来吗?

五、小结: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评价:你认为哪一位同学或哪一个小组表现最棒,好在什么地方? 4

推荐第8篇:小数除法练习课教学设计

小数除法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回顾小数除法的算理,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循环小数的概念,

理 解商的近似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

2、能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列式求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

2、能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列式求解。教学难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纸 学生准备:计算器、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导入:下面我们就以闯关的形式来对小数除法进行一下练习(板书课题:小数除法的练习)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生独完成P36-37

3、

4、6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二).独立完成P36 5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1)用商不变定律,扩相同的倍数 (2)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3)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5)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循环小数定义: 有限小数定义: 无限小数定义:

循环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关系图: 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被除数(不变)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被除数(不变)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口算练习

6.3÷7= 1.8÷2= 4.8÷6= 7.2÷8= 2.7÷30= 3.2÷0.4= 0.63÷0.09= 49÷0.07=

判断,错的,要说出理由

(1)小数可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 (2)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3)无限小数是循环小数() (4)3.456456„可写成3.456()

(5)两个小数相除商是小数,两个整数相除商是整数()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用竖式计算(除不尽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0.54÷4 44.28÷0.9 24.46÷3.8

2.脱式计算:

8.56÷8+33.6 9.07-19.38÷3.4

3.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他是个勤劳的孩子,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妈妈让他到可乐给客人喝,一瓶可乐1.25升,每个杯子只能装0.2升,小明要准备几个杯子呢? 小明有点犯难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呢? 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使用建议。本教案是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

3、需破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

冯卯镇辘轳小学

侯贺珍

推荐第9篇:(确定位置)练习课教学设计

《确定位置》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2、逐步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节数学课。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用数对可以很方便地表示一个同学的座位、一块瓷砖的位置、一张平面图上某个地点的位置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确定位置”的练习。(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整理、建立知识网络图:

1、复习列和行。

1 师: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列?什么叫行?先说一说列吧(生回答并用手势表示:竖排叫做列,师板书:|列)它是怎样排列的?(生回答,师说明以观察者的角度板书:从左往右排)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行”。

师: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班的班长是在我们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谁来说一说?(生举手回答,师请班长站起来验证)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为了简便我们可以怎样表示班长的这个位置?(生上台板演) 师:这样表示在数学上叫什么?(生:数对)

师:对,这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3、游戏巩固。

师:下面我们玩做个小游戏,老师说数对,符合老师说的就请站起来,好吗?看谁的反应快且对。

师:(1,1),(1,2),(1,3),(1,4),(1,5),(1,6)你发现了什么?(列数相同,站着的人必定在同一列,反过来说同一列的数对第一个数字必定一样)

2 师:(1,6),(2,6),(3,6),(4,6),(5,6),(6,6)你发现了什么?(行数相同,站着的人必定在同一行,反过来同一行的数对的第二个数字必定一样)

师:(3,5),(5,3)数字不是一样吗?怎么有两个人站起来(2,7)怎么没人?

师:看来难不倒大家,换个方式,难点的。谁有办法只说一个数对就能让几个同学同时站起来?生可说(5,x)或(x,5)或(x,x)

师:为什么第5列或者第5行的小朋友全部站起来了? 生:因为X这个字母能代表1,2,3,4„„ 师:这两个x意义一样吗?

师:那能不能出一个数对让所有的同学都站起来呢? 生:(X,y) (a,b)

师:太厉害了同学们,刚才我们玩的都是用数对表示出同学们的位置,你们觉得简洁、方便吗?而且一个数对和一个位置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有没有一个点表示一个数的呢?

4、三维概说。

师:请看课件。四个点表示什么数?表示一个点只需几个数 ? 师(小结):我们把这叫做一维空间或线形空间。在一维空间里一个数表示一个点。课件出示二维图。

师:请看,这是一个平面图形,表示一个点需几个数?

3 师(小结):我们把这叫二维空间或平面。在二维空间里两个数或数对表示一个点。课件出示三维图。

师:请看,这是一个平面图形,表示一个点需几个数? 师(小结):我们把这叫做三维空间或立体空间。在三维空间里三个数表示一个点,这个知识要到高中或大学才会学习。(将上面三个图组合在一起)

师:“确定位置”这部分知识内容不多,难度不大,要求同学们在更大的视角里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应用延伸。

师:那么,在平面上确定位置有哪些应用呢?或者说说你在哪里见过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呢?(让学生分别说说,教师课件出示下面几个例子)

1、出示应用国际象棋盘。

师:国际象棋的棋盘就是平面的,请你找一找与我们数学上规定的区别。(师介绍它记录棋谱的方法)

2、出示应用二:围棋盘。

师:围棋的棋盘也是平面的,请你找一找与我们数学上规定的区别。(师介绍它记录棋谱的方法)

4 师(补充小常识)在围棋盘上最多可放多少枚棋子?361枚,它是19的平方啊!有个知名的服装品版叫361º,想起它就能记住了。

3、出示应用三:中国象棋盘。请你找一找与我们数学上规定的区别。(师介绍它记录棋谱的方法)

4、出示应用四:地球全图。

师(详细介绍纬线定位法):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怎样在地球表面确定位置呢?科学家将它平均分成东西两个半球,在东半球用南北间的垂直连线即经线分为180度,在西半球用南北间的垂直连线即经线也分为180度;人们又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再用一圈一圈的纬线将地球分开,赤道为0度,北极为90度,北半球即为北纬,南半球即为南纬。

师:我 们中国在东半球,也在北半球。老师间编过一个顺口溜表示中国的位置与大小:亚洲东部看,太平洋西岸,北半球中纬,九百六十万。

(1) 补充小知识一:不可逾越的“三八”线。

师:说起经纬线,我想起了我上学时男女同学间的“三八线”,谁知道是什么意思?(介绍五十年代朝鲜战争的历史:“三八线”本来是1945年二战后美苏两国为接受日军投降而临时划分的界线,朝 5 鲜民族永远的痛)现在有人用这种民族隔阂来比喻男女同学间的隔阂。这是世界上唯一用纬线命名的分界线。

(2) 补充小知识二:《22度观察》

师: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看一个电视栏目——《22度观察》(深圳卫视)?为什么叫《22度观察》呢?因为深圳市在北纬22度线上。

师:中国象棋的棋盘也是平面的,

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横、竖比一比,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说说学校会议室地面中花色地砖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

说说你发现花色地砖位置的规律了吗?

4、下面是实验小学所在街区的平面图

(1)请学生分别在图上用数对表示各场所的位置。指名交流

(2)图上的(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说说通过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图书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小强家的位置在(2,7),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家到实验小学的路线吗?

5、下面是某校集合时各个班级在礼堂里的位置图

(1)说说各年级二班所在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注意要把各个班一个一个写清楚。

(2)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x,5),可能是哪个班?说说x可以哪些数?为什么?

(x,5)可能是哪几个班?

(3)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5,y),可能是哪个班?

小结:像这样的数对表示方法,只有一个数是确定的,另一个数没确定,它所表示的位置就是不确定的,可以某个整列也可以是某个整行。所以在用数对表示的时候一定要分别写清楚两个数据。

6、在操场上设计摆放10盆鲜花和3盆绿色植物的位置。

说说: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摆放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把摆放好的位置,用数对一一表示,你有什么发现?

7、(1)用数对分别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指名交流

(2)把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后,画出该三角形,并用数对表示三个顶点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3)把三角形绕C点每次顺时针旋转90o,一共画4次,看看最后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4)顺次连接4个顶点,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8、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

1、

2、

3、

4、

5、

6、

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推荐第10篇:小数除法练习课教学设计

小数除法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小数除法的算理,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循环小数的概念,理解商的近似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

2、能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列式求解。教学重点:

1、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

2、能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列式求解。教学难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 课前准备:

对学生进行分组,同时选出组长,并下发星级小组评价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关羽—关云长吗?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非常的英勇,现在,老师也给同学们设置了重重关卡,同学们能否像关云长一样闯过重重关卡呢? 下面我们就以闯关的形式来对小数除法进行一下练习

在闯关之前,同学们要先找到手中的法宝。那么什么才是我们闯关的法宝呢?(学生回答:笔、练习本......)知识,知识才是我们的法宝!

我们首先先来回顾一下小数除法都学习了什么知评价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关羽—关云长吗?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非常的英勇,现在,老师也给同学们设置了重重关卡,同学们能否像关云长一样闯过重重关卡呢? 下面我们就以闯关的形式来对小数除法进行一下练习

在闯关之前,同学们要先找到手中的法宝。那么什么才是我们闯关的法宝呢?(学生回答:笔、练习本......)知识,知识才是我们的法宝!

我们首先先来回顾一下小数除法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翻开你的课本,我们最先学习的是小数除法的计算,其中包括小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小数,再后来学的是商的近似数,接下来是循环小数,最后是解决问题。(同时多媒体出示框架图)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之内进行交流,结核框架图总结一下我们在小数除法这一章中所学的知识,包括:小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如何求商的近似数?什么是循环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与无限小数有什么关系?一会让同学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总结小数除法的知识点,同时深入学生,对学生在总结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非常的认真,有那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呢?教师让学生说,同时在黑板上作必要的板书)

三、沙场点兵: 第一关:小试牛刀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一关:小试牛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题目,我们以抢答的进行,全做对者在你的星级评价卡上画上一个星,同时自动进入下一关,有错误的将不能进入第二关,最后还要接受老师的二次过关。下面的几关依此类推!口算练习

6.3÷7=

1.8÷2=

4.8÷6=

7.2÷8= 2.7÷30=

3.2÷0.4=

0.63÷0.09=

49÷0.07= (二次过关练习:

口算:0.54÷9=

0.45÷15=

2 ÷4=

72.72÷72=) 第二关:初显身手

师:同学们大都非常顺利的闯过了第一关,俗话说得好,真金不怕火来炼,究竟同学们是不是真金呢?下面你就要接受第二关的考验! (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式子,让学生猜一猜这是要干什么?学生大都以为要列竖式进行计算,教师明确:现在,我们不列竖式,只要求同学们说出除数、被除数的小数点是怎么移动的,最后变成了谁除以谁)

(学生完成之后,多媒体直接出示下一组练习题) 在下列正确题的括号里划“√”在错误题的括号里划“×” (1)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2)2.8÷0.9的商是3,余数是1。(

(3)1.998精确到百分位约是2。(

(4)无限小数一定比有限小数大。(

第三关:小有成就

师:同学们在前两关表现得游刃有余,但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咱同学们到底是不是真把式呢?下面咱们就让同学们露一小手。

(学生在下面完成,同时从各组中找几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练习。).列竖式计算

25.2÷0.3=

30.1÷33=

57÷32(得数精确到百分位)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黑板上的同学的做题情况进行校正,并对同学们的做题情况进行点评,同时对于出错的题目让学生当个小老师,到黑板上给予更正。 作对两道记一颗星,不足两道者在课下进行二次过关 (采取相同的措施对脱式计算进行练习) 2.脱式计算:

6.8×0.75÷0.5

13.75÷0.125–2

1.53+23.4÷7.2 第四关:大有作为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老师发现同学们是真把式,可是同合修一条长790米的路,同时各从一端开修。第一队每天修路13.2米,第二队每天修路14.8米,可是多少天才能修完这条路呢?

两个工程队的队长犯难了,同学们能不能帮帮他呢?

(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方法,并点评。此题注意:组后对结果的处理要用进一法。)

四、回顾总结

结合星级评价卡首先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并在班上提出表扬。同时对未过关的学生下发二次过关题目,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二次过关。

(结束语:对学生的表现提出肯定,并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是同合修一条长790米的路,同时各从一端开修。第一队每天修路13.2米,第二队每天修路14.8米,可是多少天才能修完这条路呢?

两个工程队的队长犯难了,同学们能不能帮帮他呢?

(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方法,并点评。此题注意:组后对结果的处理要用进一法。)

四、回顾总结

结合星级评价卡首先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并在班上提出表扬。同时对未过关的学生下发二次过关题目,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二次过关。

(结束语:对学生的表现提出肯定,并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第11篇:《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

《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民路小学刘长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简便算法中,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感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理解简便算法的算理。

难点: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们知道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介绍高斯是如何解决1+2+3+…+100 的。

问: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让学生明白只要勤思多想,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提出问题,探索方法。

1、出示问题:25 7 4 问:如果按照计算顺序,会先算什么?简便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25和4是什么关系?25×4 =100 。所以可以列式为: 25 7 4 =25 4 7 =100 7 =700 25和4是一对好朋友,还有哪些数互为好朋友?125和

8、2和5。我们把这种方法命名为:找朋友法。 练习:125 5 2 8

2、出示问题:

567+55 -67 问:哪两个数之间有关联?可以先算。计算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放到一起,就是给数字搬家。此法叫:搬家法。 练习:123+65+267+35

368—49+32—51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共同探索方法: 123+65+267+35368—49+32—51 =(123+267)+(65+35)=368+32—(49+51)

=390+100 =400—100 =490 =300

3、出示问题:137+98 问:98接近哪个整百的数,还差几?可以如何列式。加100会多2,就应该减去2。

137+98 =137+100-2 =237-2 =235 讨论:这种计算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可以给它命名为?(借来还去法。)

练习:999+99+9

4821-998

4、出示问题:

16125 讨论:125的好朋友是8,这里有8吗?

小结:可以把16拆成82,这样计算就会很简便。 16125 = 28 125 =2 (8  125) =2 1000 =2000 你会给这种方法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吗?拆分法。 练习:25  32

810÷ 18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和获取数学信息的过程,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趁热打铁,加深巩固: 你会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吗? 123+456+877

573 +699 490 ÷14

1259 8

(四)联系实际,走进生活。

小明一直想要一个滑板、一双耐克牌运动鞋及一把玩具冲锋手枪。妈妈到商场咨了一下,这三样东西的价钱分别是17

3、38

2、18元,你能帮小明妈妈算一算,要想买到小明的所爱,得要多少钱?

【设计意图: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示。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简便计算给你的生活会带来什么帮助? 【设计意图:回忆本课所学知识,发现不足,认识自我。】

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找朋友法搬家法 借来还去法拆分法

教学反思: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基于以上的理解,这节课我确定了“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简便计算作业纸

1、)

125 5 2 8

2、) 123+65+267+35

3、)999+99+9

4、) 25  32

5、综合) 123+456+877

490 ÷14

368—49+32—51

4821-998 810÷ 18

573 +699

1259 8

第12篇:解比例练习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

《解比例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解比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经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3.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运用比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 法】:情境创设,引导探究 【学 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带一帮”练习【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侦探柯南之神秘脚印”,引出问题。2.说说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习解比例,并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解比例练习课)

二、基础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 : 10 和 9 : 15 ( ) (2)20 : 5 和 4 : 1 ( ) (3)15 : 10 和 6 : 2 ( ) 2.解比例

1111.20.6: (2) (1)x: 4524x 指名讲解板演。小结解比例的方法, 3.按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2和5,两个外项分别是X和2.5。 提问:为什么列出的比例式有所不同,但x的值却是一样的?

三、达标练习

1.汽车厂按1:20的比生产了一批汽车模型。

(1)轿车模型长24.3cm,轿车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2)公共汽车长11.76m,模型车的长度是多少?

2.科学研究表明:人体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7:1,柯南在案发现场测得犯罪嫌疑人的脚印长 25 厘米,请你帮忙算一算: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是多少?

四、“一带一帮”检测:先独立完成,然后在一带一帮互相订正,提出疑难点,集体讨论。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比例练习课

1111.20.6(1)x:: (2)

4524x111x 解 :1.2x40.6 解: 24511x 1.2x2.4 220x11 x2.41.2 2021x x2 10

第13篇:分数除法练习课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第

4、

6、

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⑵能熟练的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演练结合的过程,体验推理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自主学习的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突破方法:演练结合,及时反馈

难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提供案例,引导分析,发现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教法:质疑问题,演练结合。

学法:分析发现,归纳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⑴口算.(师出示卡片,生口算)

332132÷3 ×2 + ÷ 57554313111÷3 3÷ ÷ 6× 25323⑵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

334÷3=( )×( ) 3÷=( )×( ) 1 ÷=557( )×( ) 6÷=( )×( )

3=( ) ×( ) 823355÷=( ) ×( ) ÷

71414⑶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对。

53282014155÷10

21÷

×

÷

÷ 67392715193835+ 46

二、指导练习。

⑴完成教材练习八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⑵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观察所作习题,发现了什么?那几题商大于被除数,那几题商小于被除数?说说理由。 ⑶完成教材练习八第9题。

提问:1分钟等于多少秒?半秒等于多少秒?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⑴算算比一比。

1234412÷25 8× ÷8 10× 3×5 35555+5 34÷2 4÷13 ⑵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整数。

()11÷3=733 ()5×3() 59÷()4=()27 ⑶完成练习八第8题。

独立做题,集体订正。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提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八4-9题。 课后反思:略

第14篇:分数乘分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分数乘分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继续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方法,并能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图示下列算式的意义:

45×=

2113×=

52学生板式,汇报交流。

二、完成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

5、6题

师: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解答

抽生交流,共同订正。

2、自主练习第7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这是一组判断题,呈现了学生在计算市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及原因并进行改正学生做完后相互交流核对。

3、自主练习第8题是较复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师: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答

生1:可以先算每个月各吃了多少千克大米,然后进行比较

生2:可以直接比较

14和的大小

83 师: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自主练习第9题是一道通过计算、比较找规律的题目。

师:独立计算,算完后观察两个数相乘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之间的关系 生交流:两个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就比两个因数大;当其中一个因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另一个因数;当其中一个因数比1小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

2、自主练习第第10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与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师:观察统计表,仔细清理统计表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列式计算

抽生交流。

第15篇: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20---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1、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第16篇:“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摘 要 练习课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在“用数学”这个教学内容里,如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好所学知识,本教学设计有效的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从而培养了能力,体验了用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练习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160-0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用加法计算和用减法计算两种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正确掌握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4.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不知道同学们掌握得怎样,今天我们先来个小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第21页第3题)

2.从口算题中得到数学信息。

师:题目中减法有几道?加法有几道?一共有几道题?

3.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三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4.学生思考后汇报,引出课题“用数学”。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新旧题型对比,明确正确的解题方法。

师:小兔子们见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想参加我们的学习,欢迎吗?

出示题目:

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指几名学生进行题目的叙述:

问题1:左边有7只小兔子,右边有8只小兔子,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问题2:白兔有9只,黑兔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第2次提问前在主题图中加上“一共有15只小兔子”,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3:一共有15只小兔子,左边7只,右边有几只?

问题4:一共有15只小兔子,黑兔6只,白兔几只?

学生思考:这两题的问题和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分别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后反馈。

生1:问题

1、2中两个小问题都是求小兔子的总数,而在问题

3、4中小兔子的总数变成了已知的条件。

生2:问题1求小兔子的总数,就包括左边的小兔子和右边的小兔子;

问题2求小兔子的总数,就包括白兔和黑兔。

生3:问题3小兔子的总数是15只,除了左边是7只,剩下的就是右边小兔子的只数。

问题4小兔子的总数也是15只,除了黑兔,剩下的就是白兔了。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汇报。

(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兔子们学习了一会,觉得肚子很饿,于是派了两只小兔去拔萝卜。出示题目。(第21页第2题改编)每人要拔15根萝卜。引导学生看图,弄清题目意思,通过对话引出需要的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订正反馈。

师:小兔们吃饱后,有几只来到了森林玩,遇到了它们的好朋友的小鸭们,你们瞧:

出示情景图。(第22页第7题改编)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减法的呢?会解答吗?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在小组内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答出来。

全班汇报,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集体评议各组表现。

(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用生活中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棒,许多小朋友都能积极的举手,积极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生:我的计算更快更准了。

生活当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知识真有用。

作者简介:梁静(1981-),女,重庆,汉族,现职称:中小学一级,学历:本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第17篇:《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课 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二第5—11题,教材第14页“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2)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二第11题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

26+8= 7+25= 17+7=

5+57= 42+30= 30+52=

(2) 举例说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3) 指名板演

29+54= 36+45= 76+18=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 独立完成第9题

(2) 完成练习二第5—8题。

① 第7题,指名板演。

② 请你当医生

③ 独立完成第

6、8题。

(3)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1题情境图。

(4) 完成教材第14页“思考题”。

三、积累运用

(1) 练习二第10题。

(2)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四、总结提高

通过练习总结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

课后反思

归纳与总结是一个内容学完后的必要工序,应该认真对待。

第18篇:比的应用练习课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50~51练习十二有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后而进行的综合练习,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按比分配问题有不同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份数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现在教材一般用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的检测评价功能,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激励功能,因为练习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是要注意发挥练习的思维训练功能。思维训练离不开数学的学习,

第 1 页 而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训练,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初步掌握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但对这类问题和分数应用题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晰,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由初步掌握到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分析信息等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感知“黄金比”的广泛应用过程中,了解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美。

4、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的。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应用”,大家懂得了这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解法,本节课我们要进一

第 2 页 步理解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二、重视专项练习,重现知识结构。

1.根据下列提示说一段话。

(1)本班男生:女生=4:5。

(提示:男生占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等。下面两题相同) (2)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是21:78。

(3)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和底角的比是1:2。

2.看图说话。

蜂蜜:┖─┚

水: ┖─┴─┴─┴─┴─┴─┴─┴─┴─┚

(让学生说出: 蜂蜜和水的比是多少、蜂蜜占水的几分之几、蜂蜜占蜂蜜水的几分之几等。)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学生汇报,教师适当摘录,板书。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3.将上面第2题添上条件:一个杯子的容积正好是200ml,要冲兑一满杯这样的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 (即

第 3 页 P.50练习十二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解答,看谁的思路清晰,解法最多。允许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解法,做完后小组交流各自的解法与检验方式。教师突出强调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解法。) 【设计意图】

专项练习(根据关键句说一段话的训练)是练习中的重要环节。没有扎实的专项练习,学生很难举一反三,也很难做到解题思路流畅,方法灵活合理。将“专项练习题”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改编成一道基本练习题。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唤起对“按比分配应用题”基本结构和基本解法的回忆,这种回忆又为后而的高层次练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设计中运用线段图呈现“蜂蜜”和“水”的比,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使学生解题时能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为后面改编和解答应用题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

三、强化综合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一)让学生阅读P.51阅读材料“你知道吗”,了解“黄金比”的美,了解数学文化。

师:当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之间的比大致符合0.618:1时,这个比被称为“黄金比”,会给人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黄金比”在建筑、摄影等生活中的应用。

第 4 页 (引导学生说出:拍摄照片中主要景物与画面的大小比符合黄金比,主持人站在舞台上位置符合黄金比,电视机屏幕的长宽比符合黄金比等。)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不拘泥于各种常规练习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揭示周围事物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充分体悟数学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二)在现实情境中,设计开放性练习

1.师:其实,我们教室黑板上面的国旗,在制作中也运用了“黄金比”的知识。国旗为长方形,长与高之比为3∶2。

2.学生活动:算出2÷3=0.667,非常接近0.618。

3.题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这组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方法) (1)一面国旗的周长是960厘米,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本题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一般练习,但比基本练习题稍复杂一些,同时本题有多种解法。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究此题解法并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渗透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2)一面国旗的长是240厘米,你还能得到哪此信息? (本题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开放性变式练习,学生可以得到国旗的宽、周长、面积等信息,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

第 5 页 信息的意识) 4.学生活动:比较这组题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

就这组对比题设计而言,它们涵盖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变式,防止学生陷入简单的对例题模仿当中。同时,对比题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把学生置于发现者的位置,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愉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理念。

用神圣的国旗作为练习探究的内容,既是上环节介绍“黄金比”的自然延伸,又使学生初步了解《国旗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受到思想教育。

四、适度拓展延伸,加强知识联系。

1.某校六年级三个班人数统计图: (1)你能得到哪此信息?(例如:一班、二班和三班人数的比是46:44:50) (2)如果学校把栽种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组内交流) (3)如果一班栽树23棵,请你算出全级要栽树多少棵?二班、三班各栽多少棵? (加强按比分配应用题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第 6 页 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50第4题。

【设计意图】

这里把“统计与概率”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中,使学科中不同的知识(如“比”与“统计”的知识)互相渗透。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这里的设计体现了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这一思想。

五、全课小结,情感交流。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你们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比的应用”知识,希望大家不断观察,看看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分配”的知识来解决,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1页第5题: 用120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2、教材P.51页第6题(如下图): 【设计意图】

第1题综合了长方体的棱的知识,第2题综合了分数乘法的问题。这两题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解决问

第 7 页 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发掘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让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本的练习题是例题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也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融入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题组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3、重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的评价。

第 8 页 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使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和谐。

第 9 页

第19篇:“年、月、日”练习课教学设计

“年、月、日”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一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 幻灯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1

2

3124 60

60

7、

4、1) 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 (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主要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

)个月 1日=(

)小时 1小时=(

)分 1分=(

)秒 讨论

1年=( )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

8时

22时30分 5时13分 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

早晨3:20

下午 2:2

5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

4、

5、

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 生报生写 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 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 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第20篇:乘法公式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乘法公式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陈秉艺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乘法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转化”“整体”等数学思想。教学重点:乘法公式的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逆运用 教学准备:口算条、课件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直接导入新课。

二、组织练习

(一)、单项练习

1、口算:(a+2)(a-2)

(-a+2)(-a-2)

(a+2)

2(a-2)2

(a+2)(2__)=4-a2

(-a-2)2=a2____+4

2、比较

(1)、指明说出两个乘法公式的字母形式。 (2)、比较两个公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小结:他们都是二项式相乘,但平方差公式有相同项与相反项,结果消去中间项得到二项式;而完全平方公式都是相同项相乘,所以结果合并中间项得到三项式。

3、判断

(1)、1分钟口算练习。 (2)、订正。

(3)、找出错误的原因。

(4)、小结:要想计算的快而准确,必须先进行“判断”。判断能用公式计算吗,判断用哪个公式计算。

(5)、练习一:判断能用公式计算吗?(用哪个公式计算。)

1、(-7x-1)(-7x+11)

2、(-7x-1)(-7x+1)

4、转化

(1)、判断练习二:判断能用公式计算吗?(用哪个公式计算。)

1、(-x-y)(x+y)

2、(0.2x-0.2y)(x+y)

(2)、观察这组题特征。

(3)、小结:当不能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时要进行“转化”,转化为可以用公式计算的。

5、整体

(1)、判断练习二:判断能用公式计算吗?(用哪个公式计算。)

1、(a+b+c)(a+b-c)

2、(a+b+c)2

(2)、观察分析着组题的特征。

(3)、小结:当不再是二项式相乘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看作“整体”。

(二)、综合应用

(1)、练习

1、(m+n+p)(m-n-p)

2、(a-b)(a+b)(a2-b2)

3、(a+b-c)2

4、(x-0.5y)2(x+0.5y)2 (2)、订正。(说明计算方法)

(3)、小结:这些题目都是公式的综合应用。

(三)、公式的逆运用

(1)、指名说出计算方法。

1、(-2m___)(____-3n)=4m2-9n

22、x2-4xy+4y2=(x___)2 (2)、观察这组题的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题目都是公式的逆运用。 (4)、练习:

1、9x2+mxy+16y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_____

2、已知:x2-y2=15,x+y=5,则x-y=___

(四)、课堂检测 小卷内容:

一、填空

1、(-2x-2)(-2x+2)=______

2、(m-n)(2m+2n)=_______

3、(-a-b)2=__________

4、(x-y)2+(x+y)2=_______

二、选择

1、在① (x-2y)(2y+x) ② (x-2y)(-2y+x) ③ (x-2y)(2x+4y) (-x-2y)(x+2y) 中能 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果:m-n=0.2,m2+n2=2.04,则(mn)2008=(

)

A.1

B.-1

C.0

D.无法确定

三、计算

1、20082-2007×2009

四、解答

1、已知:(x+y)2=8,(x-y)2=4,求,

五、选做题:若a﹥0,b﹤0满足(a+b)2-4ab=4,a2-b2=8,求a+b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课教学设计.doc》
练习课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