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2020-12-09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沙云小学 李秀元

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解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并掌握这两种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一:辨一辨,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为什么? 60+23>70

8+X

6+X=14

36-7=29 50÷2=25

X+4<14

y-28=35

5y=40 (引导得出:判断方程的条件

1、是等式。

2、含有未知数。

2、复习2: 在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X+4=48

x+4 ○ □ =48 + 12 X-4=48

x-4 - 12 =48 ○ □

(引导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x × 4=48

x × 4 × 10 =48 ○ □ x÷4=48

x÷4 ○ □ =48 ÷ 6 (引导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等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 (1)根据图画列方程 (2)反馈:a、X+3=9

b、9-X=3

C、9-3=X(强调:列方程时X不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因为这样这个方程没有意义。)

(3)以X+3=9为例教学解方程

师提问:X=? 生:X=6 师追问: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9-3=6 师追问:为什么用9-3?

从而引导得出:在X+3=9中X是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是用数量关系解方程。

师:(课件出示图作引导)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去掉3,会怎么样?

生:天平依然平衡(等式的基本性质) 师板书:

X+3=9

解: X+3-3=9-3

X=6 师:这是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我们最后得到的X=6叫做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解方程。

2、思考、讨论: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方程的解:指一个具体的数值。 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任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解下列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 X+3.2=4.6

X-1.8=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推荐第2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数学第60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简易方程的解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分层练习,让学生较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理解和较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2、解方程:X+15= 48 X-3.2=2.6 解答后说一说(1)你解这两个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2)说出等式的另外一个基本性质。

(计算机分别演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注意“不为0”)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板书:解简易方程。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2。(1)出示情景图:

X元 X元 X元 18元

(2)说出图意并列出方程。(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会列方程吗?) (3)怎样用天平图表示这个方程?(左边是3个X,右边是18) (4)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的值,要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一个X,而天平又保持平衡,两边该怎样分?(两边同时平均分成3份)

计算机动画演示:天平两边各剩一份。问:每份怎样?(分别平衡) (5)反映在方程上,就是我们学过的等式的哪个基本性质呢?

(6)自主探索,试解方程并检验(会用这个基本性质解方程吗?试试看!)。 评讲(强调书写格式和自觉检验)。

2、指导阅读书P59,质疑。

3、想一想、试一试:解方程 X÷3=2.1 自己说一说解题的依据和方法。(强调口头检验)

4、小结:我们已掌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方法,你认为解方程时需要注意什么?

(下面就检验一下你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

(三)基础练习设计:

1、说出下列方程的解法。

①例 1.6X=6.4 (要解这个方程,方程两边应同时 ?)

1.6X ( )=6.4 ( ) 说: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1.6 ②抢答: X+3.2=7.1 X÷7=0.3 0.05X=1.5 X-27=53 (看来解法掌握得不错,下面看谁的反应最快。)

2、选择正确答案。(全班用手势表示) (1)X+8=30 ①X=22 ②X=38 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指出:平时解方程后都可以自觉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2)0.3X=0.21 ①X=7 ②X=0.7 (3)X=5是方程( )的解。 ①15X=3 ②6X=30 (4)X=30是方程( )的解。 ①0.2X=6 ②2X=15 (解题和检验的方法明确了,就请大家独立解答下面几个方程吧。)

3、对比练习。

(1)X+6 =7.8 (2)X-6=7.8 (3)6X=7.8 (4)X÷6=7.8 做完后请你对比4题的解法,思考:在方程的两边什么情况应该同时加,什么情况该同时减,什么情况该同时乘,什么情况该同时除?

(接下来,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解决问题。(列出方程并解答。) (1)

每个福娃X元,买5个共花80元。

(上面两个问题解决得很好,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检测性的分组接力竞赛,有信心赢吗?)

5、学习检测。(接力竞赛)

第一组: X-3=1.5 5X=4.5 X+0.9=1.7 0.8X=4.8 X÷6=7 X-42=58 第二组: X-5=2.2 8X=7.2 X+0.9=2.1 1.2X=4.8 X÷4=9 X-36=44 规则:(1)每组的信封里都有一组方程,第一位同学解答完第一题后,再传给下一位同学。

(2)后面每位同学拿到题卡后先检验上一题,发现有错可以修改。然后再解答下一题。

(3)如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位同学求出方程的解为止。 (4)最后一个同学把题卡交上来,比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看来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是的,解方程的依据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解完方程后还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一般可以用代入法进行检验。下面我们继续挑战一道有难度的拓展题。)

推荐第3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 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解 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解下列方程

(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教学新授

(一)教学例5 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 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读题,理解题意. 2.出示图片:示意图

3.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 上午 下午 一天

4.教师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5.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1) 表示4个 , 表示3个 , 一共是(4+3)个 ,也就是 . (2) 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4和3相加,就是(4+3)个 , . 6.教师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教师板书: =(4+3) =

答:这一天共运土 吨.

7.思考:上午比下午多运的吨数是多少?怎样列式? 教师提示:1个 ,可以写成 .“1”可以省略不写. 8.教师小结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 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 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 ,计算出结果. 9.练习

(二)教学例6 例6.解方程 1.教师提问

(1)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2)应该怎样解答?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解: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7×5+9×5=80,右边=80,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的解. 3.练习

解方程 3.6 -0.9 =5.4(要写出检验过程)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这类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一)解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六、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反思:

该教学设计在安排上注意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图片使学生理解算理,再通过文字题,直接算出结果。在思维过程上,有展开,有压缩,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推荐第4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授课人:张润花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粉笔盒一只。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做个游戏:用手指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能保持平衡,感知平衡。

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勤劳聪明的人类根据平衡原理制成了天平,今天我们要借助天平来学习新的知识《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 教学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 认识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操作天平:

a、一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另一边放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请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板书:50+50=100 50×2=100)

b、一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粉笔盒,另一边放100克砝码,天平平衡。粉笔盒的重量不知道,可以怎么表示?你也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板书:x+20=100)

c、让学生操作天平,出现不平衡现象,也用式子表示。(20+x>50等)

(3)出示小黑板

30+20=50 2x+50>100 80

3x=180 100+20

x-18=24 60÷20=3 x÷11=5

(4)组织学生观察以上式子。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式子,想想能不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标准。(小组讨论,写下来)

按符号的不同分成两大类:(生说师在小黑板作记号)

80100 100+20

指出:这些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

谁再来说几个等式?同桌互相说几个等式。

30+20=50 3x=180 100+2x=50×3 x-18=24 60÷20=3

指出:这些用等号连接成的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叫等式。(板书:等式)

(5)观察以上等式,你能不能再分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30+20=50 60÷20=3

3x=180 100+2x=50×3 x-18=24 x÷11=5

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方程)

①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②再举几个例子,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游戏练习: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卡片出示)是用“√”手势表示,不是用“×”手势表示。

6+x=14 3+x 50÷2=25

6+x>23 51÷a=17 x+y=18

(6)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刚才我们是从等式中找出方程的。这说明方程和等式有很密切的关系,你能画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生画,请他们黑板展示并同时说说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将书上的图与学生的图做对比,指出:有时可以借助简单明了的图来帮助理解深奥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很重要性的学习方法。

2、教学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

出示x+20=100,看了这个方程,你还知道些什么?

指出x=80,求x=80的过程在方程这部分知识中都有特定的名称,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出示思考题:①什么叫方程的解?举例说明。

②什么叫解方程?举例说明。

(三)巩固学习

我发现

1)等式都是方程。( ) 2)方程都是等式。( )

3)x=3是方程18+x=15的解。()4)3x=0也是方程。()

5)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6)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7)36是方程x÷3=12的解。

(四) 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是怎么学到这些知识?

3、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推荐第5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执教人:岑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方程与等式的意义,明白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

⒉使学生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有关名词概念,能根据四运算的关系解方程和检验解的正确性。

⒊通过严谨的方程的格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和作业态度。 教具准备:跷跷板模型、定量方块、砝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跷跷板吗?请一位同学说说它有什么特点?老师这也有个,它很小但蕴含着一个我们今天要学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新知

⑴方程的意义教学

师生来一起使跷跷板的平衡,师: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平衡?说明了:左边重量之和=右边重量之和

⒈左边放两个砝码各 x 克和 100 克,右边放一个重250 砝码。问它平衡吗?为什么?你们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师板书,指出等式的意义。

⒉师调整:左边有一个重100 克还有一个我不告诉你们。右边是一个重 250克的,跷跷平衡,你们能知道那个重多少吗?把这个式子表示出来。师板书

⒊实例观察(图略)

依图示,说说图所表达的一个意思。

尝试练习。小组交流,汇报。Χ为什么数时这个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⒋方程的意义

结合三个式子想想方程是个怎样的概念。小组交流。汇报。 ⒌小组讨论:方程与等式的联系。方程应具备哪些条件?

⒍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订正时,要求说明原因。 ⑵解简易方程的教学 学生自学课本 例 的上的内容

让学生说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 ⑶解方程 ①示例

让学生尝试做,集体订正。 师讲解检验的方法。 ②完成 页的“做一做”

完成后,组内订正,组长反映组员练习情况。 ③做练习二十六的①~③(选做) 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大家有没有其它疑问?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⑷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Χ- =

解:Χ=

Χ=

检验:把Χ= 代入原方程,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

推荐第6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安义县黄洲塘下小学

黄章林

教学内容:九义教育六年制第九册解简易方程(例

2、3)

(课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转化思路。

2、能正确、熟练解答并掌握检验方法。

3、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教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2、解方程的格式要注意什么?检验时又要注意什么?

3、改错:(错在哪,找出错误原因) ①4X=60

②0.4÷X=8

X=60÷4 解: X=8÷0.4(数量关系错)

X=15 X =20 ③43—X=10

解: X=43-10

X=33

检验:X=33代入原方程(没代入原方程)

右边=10

左边=10 左边=右边 ∴X=33是原方程的解 ④X+55=100

解:

X=100-55

X=50(解算错)

检验:把X=50代入原方程

左边=50+55=100(只是应付没检验) 右边=100 左边=右边

∴X=50是原方程的解

师小结:1解方程要注意书写格式;2根据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确定求X的方法;3检验要认真对待,不能应付了事,为了检验而检验。

二、学习新知

1、揭题:解简易方程

2、教学例2

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彩色粉笔

彩色粉笔

彩色粉笔

x枝 x枝 x枝

40枝

1先让学生看清图意后根据图意列方程

3X+4=40

如何解呢?我们可把3X看作一个加数,那么这样一来,原来二步计算,就可先转化成X+4=40来解,得 ⑴ X+4=40

X=40-4

X=36 是把3X看作一个数

也就是 3X=36

根据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X=36÷3

X=12

3师生共同进行解3X+4=40的方程 解:把3X看作一个加数

3X=40-4

3X=36 X=36÷3 X=12

检验:把X=12代入原方程

左边=3×12+4=40 右边=40 左边=右边

所以,X=12是原方程的解

4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将二步方程化难为易的(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同时各出一道类型方程,其他三个同学写出转化方案) 5下列方程先写出你的第一步转化方案

a、9.6+3X=12.6 b、85.5-4X=45.5 c、3X-11=43 d、2X+7=21

请4个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第一步转化方案,其余同学到练习本上做

集体订正教师简评

3、学习例3

解方程 6×3-2=5

分析:本题与例2比较有什么不同?看谁能说一说,又可怎样来解决呢?

思路清晰后,指名演板,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

解: 18-2X=5 先求6×3的积

2X=18-5 再把2X看作减数

没有要求书面检验的题目 2X=13 必须要进行口头检验 X=13÷2 X=6.5

4、总结: 1先由学生谈一谈

2教师归纳:

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把ax看作一个数分析这个数的解题依据,将其转化为ax= b型的方程再求解,是本节课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也是关键。

三、巩固练习:

三人演板1 6X+3=9 4X-2=10 18+15X=21 2学习P10

2、2T按照指定顺序解方程 四人演板3 3X-4×6=48 228+4X=84 X+35×3=18 9×3-1.7X=134

集体订正,教师讲评

四、作业

解方程 5X-3.7=8.5 8X-4×14=0 4X-7.2=10 68-4.4X=24

3X+2=17 7X

÷3=8.19

推荐第7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粉笔盒一只。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做个游戏:用手指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能保持平衡,感知平衡。

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勤劳聪明的人类根据平衡原理制成了天平,今天我们要借助天平来学习新的知识《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 教学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 认识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操作天平:

a、一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另一边放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请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板书:50+50=100 50×2=100) b、一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粉笔盒,另一边放100克砝码,天平平衡。粉笔盒的重量不知道,可以怎么表示?你也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板书:x+20=100)

c、让学生操作天平,出现不平衡现象,也用式子表示。(20+x>50等) (3)出示小黑板

30+20=50 2x+50>100 80

3x=180 100+20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式子,想想能不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标准。(小组讨论,写下来)

按符号的不同分成两大类:(生说师在小黑板作记号) 80100 100+20

指出:这些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

谁再来说几个等式?同桌互相说几个等式。

30+20=50 3x=180 100+2x=50×3 x-18=24 60÷20=3

指出:这些用等号连接成的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叫等式。(板书:等式) (5)观察以上等式,你能不能再分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30+20=50 60÷20=3

3x=180 100+2x=50×3 x-18=24 x÷11=5

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方程)

①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②再举几个例子,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游戏练习: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卡片出示)是用“√”手势表示,不是用“×”手势表示。

6+x=14 3+x 50÷2=2

56+x>23 51÷a=17 x+y=18 (6)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刚才我们是从等式中找出方程的。这说明方程和等式有很密切的关系,你能画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生画,请他们黑板展示并同时说说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将书上的图与学生的图做对比,指出:有时可以借助简单明了的图来帮助理解深奥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很重要性的学习方法。

2、教学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 出示x+20=100,看了这个方程,你还知道些什么?

指出x=80,求x=80的过程在方程这部分知识中都有特定的名称,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出示思考题:①什么叫方程的解?举例说明。

②什么叫解方程?举例说明。 (三)巩固学习

我发现

1)等式都是方程。( ) 2)方程都是等式。( )

3)x=3是方程18+x=15的解。()4)3x=0也是方程。()

5)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6)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7)36是方程x÷3=12的解。 (四) 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是怎么学到这些知识?

3、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教后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503班上时,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接着让学生自学得出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最后出示例1让学生观察比较解方程与求未知数X的解题过程有什么异同?让学生了解解方程的步骤。本节课从课堂效果上来看,不错,因为这个班是我带上来的,课堂习惯比较好,学生的思维清晰,会说。

而在502班上时,我考虑这堂课的概念多,“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而且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概念的教学想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新旧知识(求未知数x)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考虑的是方程意义的教学。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如:近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用方程解应用题”、远期的解较复杂方程或方程组时用到的“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集合”知识等。

这次,我在处理教材时,删繁就简,让学生做“分类游戏”:

① 按自己的标准把下列各式分类: 8+9 20+5=25 17-11=6 6+3

学生在分类中感知“等式”的意义。

② 进一步分类探讨:

6÷3=2 4×5=20 5>4 x+4=9

激疑“x+4=9” 归于哪类?能说明理由吗?那么, 2a=18;x=2呢?让学生在分类探索中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进行分类,在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中,分析感知“方程的意义”,同时,分类思想也渗透于教学中。因为我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已不再由教师指令性语言来主宰,把选择分类的权利留给学生,无疑是关注学生个性的表现。可课堂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课堂的习惯很不好,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课堂比较安静,课后我不断的反思:两个班的教法一个是比较传统的,而另一个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根据新课标来设计的,为什么反而前者的效果好些呢?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

“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这堂课上完,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教学时间不够,知识巩固的时间太少。有一位听课的教师帮我看了表,方程意义的教学的练习足足用了35分钟。“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教学因为练习时间不足,而不到位。课后我一直想 “这35分钟花得是否值得?怎样处理知识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关系?”。还有方程意义教学时天平的演示,一直是我在演示,学生在看,学生的自主性不够,这是我教学设计时就有的困惑,但如果让分小组学生自己操作,教学时间会更加不够。该怎样解决这个矛盾?

推荐第8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粉笔盒一只。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做个游戏:用手指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能保持平衡,感知平衡。

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勤劳聪明的人类根据平衡原理制成了天平,今天我们要借助天平来学习新的知识《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 教学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 认识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操作天平:

a、一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另一边放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请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板书:50+50=100 50×2=100)

b、一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粉笔盒,另一边放100克砝码,天平平衡。粉笔盒的重量不知道,可以怎么表示?你也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板书:x+20=100)

c、让学生操作天平,出现不平衡现象,也用式子表示。(20+x>50等)

(3)出示小黑板

30+20=50 2x+50>100 80

3x=180 100+20

x-18=24 60÷20=3 x÷11=5

(4)组织学生观察以上式子。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式子,想想能不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标准。(小组讨论,写下来)

按符号的不同分成两大类:(生说师在小黑板作记号)

80100 100+20

指出:这些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

谁再来说几个等式?同桌互相说几个等式。

30+20=50 3x=180 100+2x=50×3 x-18=24 60÷20=3

指出:这些用等号连接成的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叫等式。(板书:等式)

(5)观察以上等式,你能不能再分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30+20=50 60÷20=3

3x=180 100+2x=50×3 x-18=24 x÷11=5

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方程)

①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②再举几个例子,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游戏练习: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卡片出示)是用“√”手势表示,不是用“×”手势表示。

6+x=14 3+x 50÷2=25

6+x>23 51÷a=17 x+y=18

(6)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刚才我们是从等式中找出方程的。这说明方程和等式有很密切的关系,你能画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生画,请他们黑板展示并同时说说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将书上的图与学生的图做对比,指出:有时可以借助简单明了的图来帮助理解深奥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很重要性的学习方法。

2、教学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

出示x+20=100,看了这个方程,你还知道些什么?

指出x=80,求x=80的过程在方程这部分知识中都有特定的名称,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出示思考题:①什么叫方程的解?举例说明。

②什么叫解方程?举例说明。

(三)巩固学习

我发现

1)等式都是方程。( ) 2)方程都是等式。( )

3)x=3是方程18+x=15的解。()4)3x=0也是方程。()

5)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6)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7)36是方程x÷3=12的解。

(四) 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是怎么学到这些知识?

3、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教后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503班上时,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接着让学生自学得出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最后出示例1让学生观察比较解方程与求未知数X的解题过程有什么异同?让学生了解解方程的步骤。本节课从课堂效果上来看,不错,因为这个班是我带上来的,课堂习惯比较好,学生的思维清晰,会说。

而在502班上时,我考虑这堂课的概念多,“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而且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概念的教学想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新旧知识(求未知数x)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考虑的是方程意义的教学。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如:近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用方程解应用题”、远期的解较复杂方程或方程组时用到的“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集合”知识等。

这次,我在处理教材时,删繁就简,让学生做“分类游戏”:

① 按自己的标准把下列各式分类:

8+9 20+5=25 17-11=6 6+3

学生在分类中感知“等式”的意义。

② 进一步分类探讨:

6÷3=2 4×5=20 5>4 x+4=9

激疑“x+4=9” 归于哪类?能说明理由吗?那么, 2a=18;x=2呢?让学生在分类探索中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进行分类,在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中,分析感知“方程的意义”,同时,分类思想也渗透于教学中。因为我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已不再由教师指令性语言来主宰,把选择分类的权利留给学生,无疑是关注学生个性的表现。可课堂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课堂的习惯很不好,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课堂比较安静,课后我不断的反思:两个班的教法一个是比较传统的,而另一个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根据新课标来设计的,为什么反而前者的效果好些呢?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

“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这堂课上完,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教学时间不够,知识巩固的时间太少。有一位听课的教师帮我看了表,方程意义的教学的练习足足用了35分钟。“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教学因为练习时间不足,而不到位。课后我一直想 “这35分钟花得是否值得?怎样处理知识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关系?”。还有方程意义教学时天平的演示,一直是我在演示,学生在看,学生的自主性不够,这是我教学设计时就有的困惑,但如果让分小组学生自己操作,教学时间会更加不够。该怎样解决这个矛盾?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

(二)练习(课件演示:列方程解应用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现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 千克饺子粉.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三)教师说明:这种方法(解法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3.教师提问: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

少元?

克?

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教师板书:解:设原来有 千克饺子粉.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教学例2 (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2.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解答. 4.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三)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继续演示课件:列方程解应用题)

(四)练习

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步骤呢?

四、课堂练习

(一)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枝铅笔,每枝 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3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3

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 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二)列方程解答.

服装厂有240米花布.做了一批连衣裙,每件用布2.5米,还剩65米.这批连衣裙有多少件?

五、课后作业

1.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2.四年级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25朵,布置教室用去一些以后还剩28朵.布置教室用去多少朵?

六、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千克

5千克

7袋

40千克

解:设原有 千克饺子粉.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8.5元

4元

0.1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 元.

8.5-4 =0.1

4 =8.5-0.1

4 =8.4

=8.4÷4

=2.1

答: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教案点评: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针对新的解题思路不易接受的特点,紧紧抓住基本概念,在区别比较中,概括已有的思路,对比归纳新的解题思路。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分析,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该教学设计采取了由易到难的设计方案。例1的等量关系与复习题目相同,根据例1改变的练习,基本数量关系没变,重点是把15袋饺子粉的重量看作一个整体,为学习例2做了铺垫。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1

(第53~76页)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包括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和稍复杂的方程三部分内容。

关于方程和解方程的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一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学习方程和解方程打下了基础。

本节的学习内容,既包括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所依据的原理(等式基本性质),又包括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较简单的方程,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适当的数,就能求出x的值。稍复杂的方程,则需要两次变形,才能求出x的值。

如果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那么学习方程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与学习解方程一样,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与学生在这之前所采用的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以四则运算和常见数量关系为基础,都需要分析数量关系。它们的区别主要是思考方法不同。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列式费思考,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局限性较大。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能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所以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适用面广。但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所以教材在每个实际问题的解答中都列出了用文字、运算符号与等号表示的等量关系,但只要求学生学会这样思考,不要求学生解题时都书写出来,因此围以虚线框。 教学建议

1.重视概念与原理的教学。

建立方程的概念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虽然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教材只作描述,不下定义,但这并没有削弱理解概念对于掌握方法的作用。比如,只有理解了“方程”的含义,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有可能明确,所谓解方程,实际上就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当x取什么数值时,能使等式成立。类似地,只要理解了“方程的解”的含义,也就明确了应当怎样去检验某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同样道理,为使等式的基本性质成为解方程的认知基础,就应当重视对它的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感悟怎样才能使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学生理解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就能有效地避免解方程时的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 2.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由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思考过程比较直接、简明,能使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化难为易。所以有利于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利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由于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所不同,从而能使学生在掌握新的解决问题思考方法的过程中开阔思路,这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应着力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进而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注意掌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本节的教学内容,从方程的概念到天平平衡的原理,再到稍复杂的方程及其应用,内容本身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在确定各课时的教学目标时,应依据《标准》,并参照课本、参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应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特别是补充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实际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不能过于复杂,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由这些问题所得到的方程,形式一般不宜超过教材。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欲速而不达。 4.本节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方程的意义

showElementsTop(0); (第53~56页)

1.方程。

编写意图

(1)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教学方程的概念要从等式引入。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2)“做一做” 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其中只有5x+32=47与6(a+2)=42是方程(a在这里看作未知数)。

在小学,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3)“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早的方程,记录在古埃及的纸草卷中。最早的方程组则记录在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用自制的天平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不必用精密的天平来演示,因为仪器小,学生不易看清,也不容易取得平衡,反而浪费时间。)有些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天平,应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说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保持平衡,以及天平平衡时指针应该指在什么地方等。然后可按以下步骤演示。 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第二步,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使水色鲜艳些),这时天平出现倾斜。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仍然是杯子和水重。教师提议,设水重x克,那么杯子和水比200克还重,可以用式子表示:

100 +x > 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提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

100 +x < 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提问: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了?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

100 +x = 250

教师提议,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给它起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由此引出“方程”。

接着,请每个同学都试着写出一个方程,再打开课本看看插图中的小朋友们写了哪些方程。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2)“做一做”的判断练习,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打“√”打“×”。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是方程”或“不是方程”的理由。

(3)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学生如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可让他们自己去查参考书或上网搜索。

2.等式的基本性质。

编写意图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用天平做过游戏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四幅插图描绘了利用天平进行实验,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前两幅图描绘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或拿走同样的物品,天平仍然平衡。这实际上揭示了等式的一条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后两幅图描绘了把天平两边的物品翻倍或只取它的几分之一,天平保持平衡。这实际上揭示了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这几幅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有必要指出,教具演示能使学生看到动态的过程,获得实实在在的真切感受。但演示过后,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只剩最后的结果状态。而连环画式的插图,没有实物演示那么生动,但可以保留初始状态和结果状态,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教材没有出现“等式基本性质”的名称,也不给出概括性质的文字。这是因为,在本单元中,等式的基本性质(称之为“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 ),只是作为解方程的认知基础。教材的编写思路是:

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1==>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也就是说,教学中可以把“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作为导出解方程方法的认知基础或“拐杖”来处理。因此,尽管从理论上讲,其实质还是依据等式基本性质,但至少在教学中不出其名称、不用文字概括其内容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学中教师不能使用这些语言。如果教师认为,与其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等式的不变规律”之类语言来称呼它,不如直接了当使用更确切的名称,并概括两条性质的内容,都是可以的。事实上,教材的编写,也为这样教学留下了余地。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先按课本提示设问、再开始演示。也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天平左边放上茶壶,右边放上两个杯子,保持平衡。然后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再进一步提问:往两边各放1个杯子,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演示加以验证,得出1个茶壶加1个杯子的质量等于3只杯子的质量。接下去,继续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把茶壶呢?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一一演示验证。

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上面的过程可以表示为:

a=2b

a+b=2b+b

a+2b=2b+2b

a+a=2b+a

这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一般只要意思表达对了即可。

第二幅插图的内容,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边提问边演示。

然后,启发学生把两幅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比如,可以归纳为: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也可以归纳为: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

事实上,按插图的箭头所示,第一幅图,从左看到右,是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反过来,从右看到左,则是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双向观察,那么第二幅图可以看作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第二个例子。 (2)第

三、四幅图的内容,也可以这样教学。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2 1.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

编写意图

(1)前面在引入方程时,曾通过实验得出杯子重100克,设水重x克,则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即100+x=250。这里,教材利用这个例子通过让学生尝试找出x的值,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教材给出了学生可能想到的四种思考方法。其一,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其二,观察、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其三,把250看成100+150,再利用等式基本性质从两边减去100。其四,直接从两边减去100。

作为教师,应当清楚“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演算过程。所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者是有区别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初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能正确运用就行了,不必在概念的文本上过于咬文嚼字。

(2)“做一做”要求学生将已知的x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它们是不是方程的解。这对理解概念和掌握验算的方法都有好处。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再现前面出现过的用天平称一杯水的情境,并写出方程100+x=250,使学生明确,所谓解方程,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问题:求x的值是多少时,方程左右两边才能相等?

明确了问题即解题的目标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并交流。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不仅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应该启发他们说出这样推算的依据。

在使学生通过验证确信x的值是150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像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人们给它起了个名称,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回答后,让大家看书,找到答案,同时引出解方程的概念。教师可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2)“做一做”可让学生口头陈述检验过程,教师还可酌情补充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口答。 2.例1。

编写意图

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图示,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小。本题的图示是一盒x个皮球,加上3个,一共有9个皮球。教材首先提示:可以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解方程。然后借助三幅天平演示的插图,展现了解这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最后,由小精灵给予提示,并介绍了验算的全过程。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先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第一种变换情况。在此基础上给出例1,并明确指出,从今天起我们将学习怎样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解方程。然后出示天平,用木块代替皮球,表示x+3=9,让学生看着天平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学生容易想到从两边各拿走3个,天平仍然平衡,进而再把这个变换过程反映到方程上来,就是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

也可以直接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复习引出解法。即提出问题:把天平两边同时拿走相同的物品,天平仍然平衡的道理,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以x+3=9为例加以说明。教师还可追问:为什么要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减去其他数?在这过程中,有必要特别强调解方程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最后引导学生验算x=6是不是正确答案。

(2)教师可结合解题过程的板书,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包括验算的书写格式。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以利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应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逐步省略。

(3)由于数据小,一出示例题,不少学生就能口算出x=6。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教师可强调这种思考方法以后到中学解更复杂的方程时一直有用。为此,这里应有意识地避开算法多样化的讨论。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2以3x=18为例,讨论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其思考方法与解形如x÷a=b的方程是一致的。

教材仍然凭借天平演示的图示,引导学生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

然后,通过“想一想”的提问:“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引导学生将例1和例2的思考方法,推广到解形如x-a=b,x÷a=b的方程中去。

最后,由小精灵提问:你学会解方程了吗?和同学们讨论一下,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小结解方程的思考方法、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2)“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所图示的方程分别与例

1、例2相同,要求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第2题有6个方程,排成两行,分别配合例1和例2。其中有与例题相同的方程,也有可类推求解的方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先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第二种变换情况,然后演示例题并用天平表示,要使学生明确,这个方程是已知3个x等于18。要求一个x等于多少。然后提出问题:怎样变换,能使方程保持相等,又能得出x等于多少?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本例2中的填空,并自己验算。交流时,让学生先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用天平演示加以验证,再汇报填空结果与验算过程。

接下去,可以让学生先练习解一道与例2相同类型的方程,再思考“想一想”中的问题,并以x-3=9与x÷3=18为例加以说明。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结解方程的思考方法、解题步骤,书写要点,并说说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2)“做一做”的两道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哪几题是在方程两边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哪几题是在方程两边乘上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

(3)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决定例1与例2是集中在一节课内学完,还是安排两节课教学。如分开教学,则“想一想”的问题与“做一做”的习题可拆开,分别配合例1和例2。

4.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3取材于江苏洪泽湖抗击洪水的事情。例题采用播音员播报新闻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并提出问题。

教材上先给出学生已学过的算术解法,再引导学生将未知数设为x,列出方程解答。按照题意,警戒水位加上超出部分就等于今日水位,把字母或数代入这个数量关系式,就列出了方程。或者根据今日水位减去警戒水位等于超出部分,也能列出方程。教材中写的是前一种等量关系,因为一般来说,同一等量关系,用加法表示比用减法表示,更容易思考些。

学生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将所求数量设为x,对未知数参加列式,都会感到不习惯。为了分散难点,这里暂不要求写设句。

(2)教科书第61页“做一做”是一道有关测量身高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与例3类似。 教学建议

(1)教学例3前,可先复习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李强原来的跳高成绩是1.05米,现在达到了1.12米,李强的跳高成绩提高了多少米?

(2)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出例3时,可适当介绍: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周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达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根据播音员播出的水位信息,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大坝水尺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今日水位、警戒水位与超出部分的关系。如: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3)在理解题意,搞清了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作出解答。学生想到的一般是算术解法。如果有学生列出方程解,可以让他讲讲是怎样想的,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没有,则由老师引导学生先设未知的警戒水位为x米,再根据前面分析得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至于解方程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同时提醒学生别忘记验算。 (4)完成“做一做”时,可以明确提出列方程解答的要求,让学生独立解答。

5.例4。 编写意图

例4以节约用水为题材,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给出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从问题出发去寻找所需条件的分析能力。有了例3的学习基础,这里直接介绍列方程的解法。根据题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水量 或者

半小时滴水量÷每分钟滴水量=30

半小时滴水量÷30=每分钟滴水量

根据第三式,可以列出算式,根据前两式,都可以列出方程。一般来说,同一数量关系,用乘法表示比用除法表示更容易思考。因此教材选用了第一种形式表达的等量关系,并据此列出方程。但由于未知数的单位与已知条件的单位不一致,故列方程前要先统一单位。

与例3相比,例4同样不要求学生自己写设句,并继续提醒学生别忘记验算,但解题过程中留有较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填写。 教学建议

(1)教学例4前,可进行一些根据问题寻找条件的练习。如: 要知道一本书还剩多少页没看,需要知道什么?

要知道自己每分钟能跑多少米,可以怎样获取必要的信息?

(2)教学例4时,不妨先提出问题:要知道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会浪费多少水,可以怎么办?让学生各抒己见,再介绍教材中一位少先队员的做法:拿桶接了半小时,称得共接了1.8kg水。然后讨论:①每分钟滴水量、30分钟与半小时滴水量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②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可以提示,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它与已知条件“共接水1.8kg”,单位不统一怎么办?

学生列出方程后,可让学生在各自的课本上完成解题过程的填空,再与同桌同学相互口头交流验算过程。

6.关于练习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其中出现了含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即二元一次方程。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概念,明确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等式,含有未知数,缺一不可。

第2、3题。为列方程的练习,共6题。其中加减关系、乘除关系各占一半。练习时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但如学生列出用已知数表示未知数的方程,或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第3题的第三小题,列成2.8÷7=s或28÷s=7,则有必要在肯定其正确的同时,建议学生将它们改成乘法形式的方程7s=2.8。理由简单地说来,就是2.8÷7=s实际上是原来已经学会的算式,把2.8÷s=7改成7s=2.8,是因为“以乘代除”解方程更简便。 第4题,让学生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判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第5题,解方程的练习。共8小题排列成4行,每行一种类型。学生练习时,教师可让学生注意小精灵的提醒。

第6题,用图画表达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题目已经设定用x表示未知数,可以促进学生把未知数x与已知数放在一起分析和列式,对学生逐步习惯于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很有帮助。练习时,应提醒学生看清图意,如一盒笔有12枝。

第7题,给出了四组方程,每一组方程的形式相同,未知数分别为a、b、c、d。要求学生不计算,找出数值最大的字母。如第一组,和相等,则已知加数越小,未知加数就越大。 第8~11题,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取材面较宽,富有知识性。每题都配有插图,增加了题目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可让学生独立阅读审题并解答。允许学生选择适当的解法。如第11题,求大纸面积,可直接用乘法计算。第11题的第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翻开课本封面,找到版权页,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交流自己的发现。

稍复杂的方程

showElementsTop(0); (第65~73页)

这部分内容共有三道例题。它们的共同点是每道例题都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 1.例1。

编写意图

例1的题材源于足球的构成,即一个现代足球是由12块正五边形的黑色皮和20块正六边形的白色皮制成的。这种完美的球形结构,令一些数学家、建筑学家和化学家着迷。教材呈现给同学们的问题是:已知白色皮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问黑色皮有多少块?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容易想到的有以下三种形式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比较而言,前两种形式的数量关系,更容易理解,而且都能引入形如ax±b=c的方程,有利于达成既学列方程,又学解方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教材的解答,选用了第一种形式的等量关系,即把黑色、白色皮的块数关系看成一个数的几倍与另一数比大小的关系。与其相应的顺思考问题,就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

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通常不作教学要求。这里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从这里开始,教材要求学生自己写出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的设句。

列出方程之后,怎样解这样的方程呢?实际上,形如ax±b=c的方程,是由ax=d与y±b=c综合而成的。因此,教材介绍的解法,先把ax作一个整体,求出ax等于多少,再求x等于多少。

最后,提示学生交流不同解法,并继续提醒“记住验算”。 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以组织两个内容的准备性练习,为新授做好铺垫。一是针对几倍多(少)几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的练习。如:

公鸡x只,母鸡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二是解方程的练习。如:y-20=4,2x=24等。

(2)出示例题后,首先引导学生审题,识别哪些信息是解决“求黑色皮块数”这个数学问题所需要的。然后分析白色皮块数与黑色皮块数之间的关系,如有必要,可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然后提问:

①怎样把x表示什么写清楚? ②怎样列方程?

应当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

教师选择2x-20=4讨论它的解法。强调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然后让学生自己检验。

接下去,就可以请列出不同方程的学生说出自己所列的方程,如2x-4=20,或2x=20+4。这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陈述解方程的过程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解的过程中,发现它们“殊途同归”,都能转化为2x=24。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2.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题,练习解形如ax±b=c方程。最后一小题4x-3×9=29略有变化,一般学生能自己解决。对确感困惑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先算3×9。

第2~10题都是实际问题,其中第

3、

4、

5、

6、

9、10题,虽然题材各异,但它们的数量关系都与例1类似,都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多(少)几,都是求作为比较标准(即看作“一倍”)的那个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练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它们的共同点,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6题,其中亚洲的面积(包括岛屿)约为4400万平方千米。

第7题,题材与表现形式富有趣味。题目中提供了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可以说成华氏温度比摄氏温度的18倍还多32度。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代入关系式解答,再引导他们用几倍多几的语言表达两种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2题与第8题的数量关系相类似,都是某一总数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为两个数的积。 第11*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可以这样想:(36-4a)÷8是一个除法算式,当它的结果是0时,说明被除数是0,即36-4a=0;当它的结果是1时,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即36-4a=8。这样的方程前面尚未出现过,可以利用加减法关系,推得4a=36与4a=36-8。

最后一题为思考题。容易看出,和的最高位是

1、即t=1,代入原式,得

个位上a+1=1,说明a=0。观察十位与千位,v+s=11,因此百位上v=1+1+1=3,代入v+s=11,得s=8。

3.例2。

编写意图

例2创设了购买两种水果的现实问题情境。如果撇开各数量的具体内容,就它的数学意义来讲,可抽象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而且,理解了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在例2中组成两积的四个因数,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可以根据分配律,得到含小括号的方程。这些都使例2具有举一反三的典型意义。

教材给出了两种方程,其一为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其二为含小括号的方程,介绍了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并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解完。 教学建议

(1)教学例题前,可以先复习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如:

妈妈买了2 kg苹果和3 kg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出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2)教学例题时,可以先把复习题改为:妈妈买了2 kg苹果和3 kg梨,共付13.2元钱,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学生容易看出前后两题的数量关系没变,只是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并解答。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3=13.2

然后,出示例2,即把梨的数量由3 kg改为2 kg,让学生审题后,教师可提出问题:除了像上题那样列方程之外,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不难想到:

(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并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接下去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小括号内的2.8+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8+x=?,剩下的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3)作为补充练习可以给出一个方程,如:(26+x)×3=150让学生口头编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练习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这一数量关系广泛的现实意义。

4.例3。

编写意图

例3的内容是关于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计算。它的特点是问题含有两个未知数,一般通常用两个已知条件说明两个未知数的关系。如给出两个未知数的和与差,或给出两个未知数的倍数关系与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

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在算术中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若用算术方法解,思路特殊,需要分别教学。改用方程解,都可归结为解形如ax±bx=c的方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学会其中之一的解法,其他几种就很容易类推解决。

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问题。特别是当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用分数、百分数表示时,这样的问题就更常见了。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在本单元之前,学生还没接触过。但它与学生以前学过的不少内容有关。比如,已知两数,可以求出它们的和、差及倍数关系,这是小学低年级的小学内容。现在,从两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中选取两项作已知条件,反过来求两数各是多少,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可见,所谓的“和差”、“和倍”、“差倍”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两数,求它们的逆思考问题。

在小学中年级,曾出现过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却要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舞蹈队有男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舞蹈队共有学生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这类问题的特点是选取两数之一作一个条件,再从两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这三个量中选取一个为另一个条件,然后求三个量中的其他两个量。不难看出,例3也是这类两步计算问题的逆思考问题。

解答例3,首先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设未知数。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求什么设什么”。现在面临一道题中要求两个未知数各是多少,究竟设哪个为x,另一个又怎样表示?这是必须突破的一个难点。就数学本身来说,和差倍关系的两个未知数,任选一个设为x都是可行的。同样,另一个未知数的表示方法也有两种,即选用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表示。比较而言,在各种解法中,把作为比较标准的未知数设为x,则用含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就比较容易。

教材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根据两个量的倍数关系这个条件表示海洋面积,再根据另一个已知条件(两部分面积的和即地球表面积),列出方程。

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形如ax±bx=c的方程。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合并同类项等术语,而是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将原方程转化为学生已会解的形式(a±b)x=c。这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求出陆地面积后,接下去怎样求海洋面积?有两种选择。即任选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教材以两个同学互相交流的形式,对两种算法都作了介绍。 教学建议

(1)教学例3前,可以采用口答形式进行一些写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填空练习。如: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是女同学的3倍,男同学有( )人,男女同学一共有( )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人。还可以给出复习题: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让学生列式计算出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作为新授的铺垫和过渡。 (2)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并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暂不标出“x” )。再让学生说出所求问题,明确要求的未知数有两个。然后利用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先设哪一个未知数为x,根据已知条件,另一个未知数该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线段图上标注x和2.4x。然后引导学生想:一个条件已经用来表示第二个未知数了,还可以根据哪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由此列出课本介绍的方程。然后将方程和复习题的算式进行对比:

1.5+1.5×2.4=5.1

x+2.4x=5.1

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如果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可酌情加以比较,如:

让学生观察这些方程,容易看出解方程都比较麻烦。如果学生求出陆地面积后,怎样求海洋面积,有两种方法。学生喜欢用哪一种都可以,不必强求一律。

(3)例3的检验,应予以重视。可以提出问题: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验算方法?学生一般能够想到,验算两个得数的和与商,看是否等于已知数。教师可以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样验算比先检查方程,再把x的值代入方程检验,更有效,也更简便。 (4)引导学生小结时,可以着重明确以下三点:第一,两个未知数怎么办?可以先选择其中一个设为x,列方程解,再求另一个;第二,两个已知条件怎么用?可以把其中一个用来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另一个用来列方程;第三,怎样验算?可以通过列式计算,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5.关于练习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练习解含有小括号的方程。熟练之后,允许学生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如:

x= 11.4

x=11.4

第2题,数量关系为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已知四张门票共11元。从插图中可以看出,成人票、儿童票各2张。

第3题,数量关系为两积之差的实际问题。如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有必要作些说明。如水表有什么用处,收取的水费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还可以从已知的101室入手,先让他们列式计算,101室第二季度的水费是不是80元。即 2.5×2788-2.5×2756=2.5×(2788-2756)=80(元)

然后再设102室上次读数为x吨,并列出方程,这样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第4题的数量关系仍为两积之和,但两个积都含未知因数x,所以列出的方程形如ax±bx=c。把它作为例2与例3配套练习的过渡比较合适。 第5题,练习解形如ax±bx=c的方程。熟练以后,允许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如:

解5.4x+x=12.8

6.4x=12.8

x=2

第6题,含两个未知数,已知条件是两数的和与差(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差是1),它与已知“和倍”、“差倍”关系的问题略有不同的是,设两个数中的任何一个为x都可以,不存在解方程时简便或麻烦的问题。

第7题,为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题中的隐蔽条件是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由于鸡兔数量相同,所以列出的方程形如ax+bx=c。 第8题,含两个未知数,已知条件为两数之差与倍数关系。可以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出方程。

第9、10题都是两积之和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而且两个积中都有相同的数,所以都能转化为或直接列出含小括号的方程。区别只是第9题的相同因数是未知数,第10题的相同因数是已知数。

第11*、12*题为选做题。两题难度都不大,一般学生都能解决。第11*题只要把□里填入的相同数设为x,就转化为熟悉的方程24x-15x=18。第12*题可先从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x,即得2x=100。

最后一题是思考题。设一共取了x次,也就是乒乓球、羽毛球都各取了x次。由于乒乓球、羽毛球的数量相等,得方程

5x=3x+6

解:x=3。

所以原来乒乓球有5×3=15(个),羽毛球也有3×3+6=15(个)。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练习十三第4~8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类比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学校科技组的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 )人;设男同学有x人,女同学有( )人。

(2)学校航模组的男同学人数比女同学多18人。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 )人;设男同学有x人,女同学有( )人。

比较两种设未知数的方法,选择哪个量设为x,另一个量就比较容易表示?

(3)学校书法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2.5倍。男同学有( )人,男女同学一共有( )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人。 (4)2.5x+x=( )x;2.5x-x=( )x。 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口答。

根据下面的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通常,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有:

(1)海洋面积约有多少亿平方千米?

(2)海洋面积约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让学生把第(3)个问题算出答案: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1.5+1.5×2.4=5.1(亿平方千米)

二、教学例3 1.引入例题。

出示例3的条件:

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教师:现在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出例题。

2.比较例题与求地球表面积的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回答:数量关系相同,条件与问题交换了位置。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2.4 3.讨论: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 ①怎样设未知数? ②怎样列方程?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酌情参与讨论。 4.交流各种解法。

引导学生从便于思考、便于解方程两方面进行比较。 5.重点讨论下列解法。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设海洋面积为x可以吗?哪个更方便?)

那么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这是用了哪个条件?)

x+2.4x=5.1 (这是用了哪个条件?)

(1+2.4)x=5.1 (这是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让学生自己把方程解完,得x=1.5。

提问:另一个未知数怎样求?根据是什么?

5.1-1.5=3.6(利用和的关系)

2.4x=1.5×2.4=3.6(利用倍数关系) 6.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提问: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可以怎样验算?

验算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和是否等于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5+3.6=5.1 验算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倍数关系是否等于2.4:

3.6÷1.5=2.4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列方程(单位:棵)。同桌互相口头说出方程。

2.课本练习十三第

4、

6、7题。要求不抄题,用方程解。 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核对。

四、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决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你认为解答时应注意什么? 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小结。 ①两个未知数怎么办? ②两个已知条件怎么用? ③怎样验算?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三第

5、8题。

推荐第9篇:解简易方程2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2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解简易方程(2)

教学内容:数学书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强调验算)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推荐第10篇:五年级《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五年级《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五年级《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2、会对具体的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3、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多种方法解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一、复习导入

1、判断以下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①4+6=10, ②4+8x=40, ③16—7x, ④x÷5=8,

⑤9.2+3x=4.8, ⑥x-17<34, ⑦0.5x=1, ⑧ 8㎡,

⑨6a=30, ⑩a+b+c=17

2、解方程,并检验。复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

①x+10=15 ②x﹣63=36 ③20+x=75

指名板演,交流方法,检验解是否正确。总结解方程应注意的事项。

设计参观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的大情境,贯穿新授,练习,拓展环节。

一、新授

1、课件图片展示:三年级有12个班,每班x人参加“好吃俱乐部”社团,该社团共48人。

请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12x=48

2、课件图片展示:12个小组成员品尝美食,已经有x个小组尝过了,还剩9个小组在等待。

请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12﹣x=9

3、尝试用多种方法解以上两个方程,女生完成第一道,男生完成第二道,各自独立完成。

4、教师巡视,选取不同方法的解方程方式,要求学生板演。

5、汇报交流,总结,解方程的两种方法:

① 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

② 可以利用等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

二、纠错

1、“我爱数学”社团的孩子正在进行一场解方程比赛,老师收到了几份这样的答卷,请你做小老师,给每道题一个合适的评价。

2、课件出示三到五份相同手写答卷,有一份全对,其他每份都有不同的错误,请学生判断,评价。

3、总结,解方程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书写格式:写“解”,等号要对齐;

②正确处理未知数与等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③检验,以保证方程的解的准确无误。

四、拓展练习。

1、“手工制作”社团的三个小组本周共同完成了60个作品,已知三个小组各自完成的作品数分别为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2、“数一数二”数学社团在进行趣味测量:一段木头,不知道它的长度,拿一根绳子量木头的长,把绳子拉直,绳子多4.5米;如果将绳子对折过来量,绳子又短1米,问:这段木头有多长?

第11篇:解简易方程的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设计

林川乡中心学校 东有仁

教学内容:数学书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二)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三)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四)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试着解方程:x-2.4=6 x÷9=0.7(强调验算)

(五)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林川乡中心学校

东有仁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 3、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针对“ 方程的意义 ”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我设计了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上课开始,我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天平,天平是平衡的,再引导学生看屏幕进行演示: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两个50 克的物体,天平不平衡了。在天平的右边放 10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又平衡了,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50+50=100 ,并点明这是一个等式。表示等号两边的数量相等。这样,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在学生建立等式概念后,我把天平的左边换掉一个重x克的物体,天平发生了倾斜,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不相等,引导学生用算式50+x>100来表示,及时说明这是一个不等式,表示左边的重量大于右边。这时在往右盘增加砝码100克,天平又向右倾斜了,引导学生列出不等式:50+x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方程的概念(像 50+X=150、2X=100 等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四人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 “ 方程 ” 与 “ 等式 ” 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等式 ” 与 “ 方程 ” 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接下来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我先设计了对方程概念理解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强化重点;再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等式与方程关系的理解,强化难点。

最后,我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小结,请同学们说一说感受,谈一谈收获等,这样不但把知识进行了巩固,也很好的对整节课进行了评价。

第12篇: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再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组,每组8人,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Х=8,等到解方程时才发现利用天平的原理没法继续。于是我在全班学生面前强调:一旦出现这样的形式一定得改变成开如x+b=a或bx=a的方程,不然无法用天平的原理求解。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如:(2.8+X ) X2=10.4,

(2.8+X ) X2÷2=10.4÷2 2.8+X=5.2

2.8+X-2.8=5.2-2.8 ……

这样的过程,等式似乎在越变越长。等式长会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数量过多的信息处理能力弱。在上述变形中,等式长、数字多的特点,会使得小学生因为书写过程复杂而导致分心,抄错数字、简单计算出错等等现象就会接踵而来。现在的家庭作业中不少同学总是反映说,作业写得慢,错误率也较高.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第13篇:解简易方程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 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 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 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第14篇: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 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第15篇: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第16篇: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第17篇:解简易方程(二) 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 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理解这类方程的格式。

3.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格式。

教学重点

掌握解 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方程的意义。

1.什么叫方程?

2.什么叫解方程?

(二)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与4的和等于40.

2.的3倍等于40.

3.的3倍加上4等于40.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2

例2.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图意,找等量关系。

3.教师提问

(1)观察图形你都知道了什么?

(2)3盒零4支和多少相等?

(3)怎样列方程?

4.列方程并解答。

(1)教师板书:

(2)教师提问:要想求每盒彩色笔多少支,应当先求什么?解这个方程要先算一步?

(3)教师说明:要把 看作是一个数。即; ,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那么 .

5.学生独立解答。

6.集体订正,板书全部解题过程。

解: (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根据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3×12+4=40,右边=40,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7.小结:解这样的方程,关键是要把 看作是一个数,先求出 ,再求出 得多少。

8.练习:

(二)教学例3

例3.解方程

1.思考

(1)例3与例2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小结:解这一类方程,要先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把方程中包含的计算算出来,再

把 与因数的积看成是一个数,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步步求出解。

4.练习:解方程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的解方程与以前所学的解方程有什么不同?

四、巩固练习

(一)口头解下列方程,并说出每一步的根据。

第18篇:解简易方程(三) 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 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解 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解下列方程

(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教学新授

(一)教学例5

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 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读题,理解题意。

2.出示图片:示意图

3.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

上午

下午

一天

4.教师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5.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1) 表示4个 , 表示3个 , 一共是(4+3)个 ,也就是 .

(2) 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4和3相加,就是(4+3)个 , .

6.教师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教师板书:

=(4+3) =

答:这一天共运土 吨。

7.思考:上午比下午多运的吨数是多少?怎样列式?

教师提示:1个 ,可以写成 .“1”可以省略不写。

8.教师小结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 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 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 ,计算出结果。

9.练习

(二)教学例6

例6.解方程

1.教师提问

(1)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2)应该怎样解答?

2.学生独立解答。

第19篇:《解简易方程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2、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解简易方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理念: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如:3+6.5=9.5、7-4.2=2.

8、3.6× 0.5=1.8、3.5+x=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x 3.2=

8、11x=36

3、x+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 ÷7=

5、2x=0、3.5x=

4、11.2-x=11.14等都是等式,但35÷ 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1)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32是方程x-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6 解: x=6 ÷4 x=1.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 怎样进行验算 ? 解方程的依据:

A、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 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B、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应注意: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一)、对号入座.

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

2.被减数=差( )减数,除数=( )○( ).

3.求( )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小明买5支钢笔,每支a 元;买4支铅笔,每支b 元.一共付出( )元.

5、3x÷( )=18÷( )

(二)、当回裁判长.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2.4x+5、6x=8 都是方程.( )

3.18x=6 的解是x=3.( )

4.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

(三)、择优录取.

1.下面的式子中,( )是方程.

①25x ②15-3=12 ③6x+1=6 ④4x+7<9

2.方程9.5-x =9.5的解是( ).

①x=9.5 ②x=19 ③x=0

3.x =3.7是下面方程( )的解.

①6x +9=15 ②3x =4.5 ③14.8÷x =4

(四)、巧解密码(解方程)。

1.52-x =15 2.91÷x =1.3

3.X+8.3=10.7 4.15x =3

(五)、我会解决问题。

松树和柏树共7500棵,柏树棵树是松树的1.5倍,柏树和松树各有多少棵?

(六)课堂总结

第20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第三次备课)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设计 (第三次备课)

青州王府赵河小学

王立全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四《珍稀动物》信息窗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又一次接触初步的代数思想,应重视引导学生实现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概念。通过天平的道理和等式的性质学会解方程的初步解法及检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解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概括,感知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初步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的基本方法。(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解法)。 (3)掌握检验的方法,培养检验的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4)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解简易的方程的基本方法;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解简单方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 讨论交流 归纳概括 等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现在世界上有好多珍稀动物频临灭绝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如我国贵州的金丝猴(出示课件)读信息

据央视台国际频道2004年6月1日报道贵州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黔金丝猴数量已从1993年的600只增加到860只。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预设:金丝猴增加了多少只? 谈话:你会解这道应用题吗?

预设:860-600=260

600+ⅹ=860

谈话:这是算术式,

这是方程

算术法 只有已知数参与运算。 方程是把未知数和已知数同样对待,让未知数也参与运算。

谈话:我们先分析一下应用题: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 预设:已知条件是

93年金丝猴600多只

2004年增加到860只

未知条件是:增加了多少只

谈话:数量之间有什么相等关系?

( 93年600多只 )+(增加多少只 )=(现在的只数860

未知数(增加了多少只)可以用字母ⅹ或其他字母表示,我们就设增加了ⅹ只金丝猴

谈话:根据数量间相等关系,就能列出方程

600+ⅹ=860 (用方程解应用题,题目内容怎么叙述就怎么列方程,一般是顺向思维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怎样解方程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解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

借助天平秤,理解等式的性质。

谈话(1)等式具有什么性质呢?下面我们先观察演示 :天平上ⅹ=20 是等式吗?

等式ⅹ=20的两边都加上10,等式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等式左边是ⅹ+10右边是20+10 天平仍是平衡的)。 (2)讨论交流

概括演示过程。

预设: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谈话:真棒,我们再来看看下边这个等式

(ⅹ+50=50+50+50)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50, 等式会有什么变化呢? (左边-50是ⅹ,右边减50还有50+50) 等式变为ⅹ=50+50 谁把演示的过程概括一下?

预设: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谈话: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的性质,方程也适用

四、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谈话:好,下面我们来解这个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就象要解开装在袋子里的一个秘密,要先解袋子,所以要先写“解”。

列方程就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金丝猴增加了多少),让它参与运算,用那个字母表示呢?要先设(未知条件):金丝猴增加了ⅹ只。 师生合作

解:设大约增加了ⅹ只金丝猴。

600+ⅹ=860 预设:用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方程两边都减去600)

板书

600-600+ⅹ=860-600 ⅹ=260 谈话:我们求的未知数的值对不对呢?我们来检验一下 师生合作 检验:方程左边=600+260

(ⅹ=260代入方程)

= 860

=方程右边

所以,ⅹ=260是方程600+ⅹ=860的解。

答: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只。

谈话: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位置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是解方程的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谈话:关于检验,题目要求检验的必须写出过程,除此题目之外也都应进行检验,在形式上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五、巩固拓展,应用新知

(1)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 2004年白鳍豚大约有多少只?

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004年的只数) +

(多300只) =

(1980年400只)

(注意格式)

学生解题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随时订正 谈话:(2)你会解下面的方程吗?

ⅹ-9=15

预设生口述,师板书:

解:ⅹ-9+9=15+9

谈话:为什么要加9?

预设: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ⅹ=24 谈话:会检验吗?

预设: 检验:方程左边=24-9 (把=24代入方程) =15 =方程右边

所以,ⅹ=24是方程ⅹ-9=15的解

谈话: 好,大家真棒,下面我们来做练习(课件)

自主练习(3)解方程并检验

ⅹ+300=400 ⅹ+8=13 ⅹ-40=15 ⅹ-1.6=1.4 巡视检查(发现问题随是订正) 练习4谁是方程的解

43+ⅹ=62 (ⅹ=105 ⅹ=19) ⅹ-56=37 (ⅹ=19 ⅹ=93) ⅹ-1.02=3.98 (ⅹ=5 ⅹ=2.96) ⅹ+109.7=211.3 (ⅹ=321 ⅹ=101.6)

六、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大家表现的真棒。

请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学会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学会了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七、板书设计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解:设大约增加了ⅹ只金丝猴。

600+ⅹ=860

600-600+ⅹ=860-600

ⅹ=260

检验:方程左边=600+260

= 860

=方程右边

所以,ⅹ=260是方程600+ⅹ=860的解。 答: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只。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doc》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