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设计

2021-01-23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原说明文教学设计

说明文教学设计

一、我说你猜。(2分钟)

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今天我们玩个游戏,叫“我说你猜”。谁愿意参加?(先出文字再指名说)

逐句出示文字:

1、我是哺乳动物,在水中生活,我比大象可大得多呢。(鲸) 2、一种新型玻璃,能调节室内光线,被人们称为“自动窗帘”。(变色玻璃) 3、小动物,帽缨形的尾巴老是翘到头上,自己在下面歇凉。(松鼠) 4、我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几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灰尘) 5、一种文具,半圆形的,常在数学课中应用。(量角器)

指名一个同学,你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是因为老师的描述抓住了特点或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板书:特点、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说明文及常见说明方法。对本课的习作起到铺垫作用。)

二、你说他猜。(不下座)(3分钟)

好,接下来我们也学习用这样的方法描述事物,“你说他猜”。老师出示图片,一个同学说物品特征,另一个同学猜名字,谁来挑战?(先指名背对黑板,再点图片)

逐个出示4张图片。(手动)

1、西瓜。

2、筷子?(谁来补充?)

3、粉笔。(他主要介绍了粉笔的用途)

4、电冰箱。(谁来帮他描述?)

老师:下面我说你猜“看着圆,摸着麻,包着一肚小月牙。”(橘子),你们熟悉吗?那说说你印象里的橘子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有了上一个环节做基础,孩子们会学习利用上述方法和语言学习说明一个事物,既激趣,又训练了语言,还自然导入课题。)

三、说橘子。(30分钟)

1、各自说橘子。(2分)

(设计意图:唤起孩子们对所要说明事物的生活体验。)

2、各自观察后小组互说(10分钟) 看来你们对橘子都有了一些了解,课前老师送给每个同学一个橘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橘子,请大家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它,看看橘子的这些特点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可以介绍得更清楚。(3分钟)

哪位同学再来谈谈橘子啊?(8分钟)(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们学习调用多种感官对橘子进行全方位观察体验,并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事物说明白,说具体。并通过交流丰富对说明对象的认识。)

3、各自写橘子。(15分钟)

大家观察得真细致,有的同学能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有的同学语言非常生动,也让我长了不少知识。如果我们的这些描述能按一定的顺序讲出来就更清楚明了了。(板书:有序)

接下来我们把你们观察的结果写下来,看谁写得具体有序。 师巡视指导,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个环节的交流,许多孩子对橘子的认识通过自己观察、听别人介绍、老师的点拨积累了许多知识,写起来会得心应手。)

4、全班交流。(7分钟)

(1)师选一好文来读。师:老师听出你在描写**时打比方的方法很贴切,再读读好吗?同学们,你的**是怎么写的?来读读。

四、出示范文。(3分钟)

1、同学们,老师也把橘子的特点写成了一段文字。我给大家读一读。 大家觉得老师写得怎么样?给点掌声吧。好在哪?(指名举例说)

2、如果给这段文字加个开头(板书开头、点击),再加个结尾(板书结尾、点击)就是一篇完整的说明文了。(板书:说明文)

五、布置任务,结课。(2分钟)

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出比老师更优秀的作品,想想不想挑战?好,(出示投影)。布置:入门级、挑战级、王者级。你的选择是——,好,你们都是好样的,祝你们成功!下课。

六、板书:

开头 + 特点(用途) = 说明文 (说明方法)

推荐第2篇:说明文阅读 教学设计

说明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说明文是初中语文的三大文体之一,通过本课系统地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以及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2)能抓中心句、关键词快速把握被说明文的主要特征; (3)能指出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说明方法在其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难点:

1、抓中心句、关键词快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2、辨识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体会其在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3、能指出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阅读法、问题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温习一下第三单元,看看能不能有一点新知?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以《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为例来总结一下如何快速把握

1 被说明事物主要特征?如何快速辨识不同的说明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其作用?

二、知识回顾

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一事务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等进行解释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主要目的是教给人知识,以知益人。

三、把握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1、快速浏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2、思考:有什么快捷方法或者小窍门帮助我们迅速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吗?

3、归纳补充学生答案:寻找文段开头、结尾或者中间的中心句或者抓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把握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4、巩固练习:比一比谁找的快?学生做完后交流作题方法。出示一则说明文阅读片段: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辨析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体会其在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1、常用的说明方法你知道哪些?(板书,其他在学案上写)

2、出示几个有代表性的句子,你能准确辨识他们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有什么好办法教教老师?

3、小结归纳:看标记: 举例子——“如、例如、比如、又如”

打比方——“像、是、成为”

作比较——“比……、和……相比”

列数字——数词

做引用——引号

4、以上面几个句子为例来体会一下说明方法的作用。

(1)(出示一处用到举例子的语句)一生说其作用,其他学生按考试时的分数标准给他打分并说明打分理由。

(2)共同总结得分要点: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语境点出各自不同的作用:

如举例子——具体可信;打比方——生动形象;作比较——鲜明突出;列数字——准确。

引用——有力,准确! 而且语言组织一定要完善:“使用( )这种说明方法( )地说明了()的( )的特征。”(师说完一生板书)

(3)学生自问、互问上面几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5、巩固练习:做上文出示的阅读文段中分析说明方法的题目。

6、补充:提问方法“万变”但不离“其宗”如:给划线句做批注。

四、辨析说明顺序

请指出这三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补充:《苏州园林》还有别的说明顺序吗?

小结: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一般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五、延伸总结

1、至少用一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个事物,如:笔、灯、字典……提示: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某个特征,再据此选择合适的说

3 明方法。例如:我的文具盒外形很漂亮,如同一座两层的小阁楼!(打比方)

2、学生小结收获。

3、结束语:看来温故还真能知新!那么现在可以为师了吗?其实你们能总结出这么好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已经是一名了不起的老师了!希望大家以后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常思考常总结的好方法,继续总结说明文其他方面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了。

六、布置作业

阅读文章,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出该文的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说明文目的——给人知识,以知益人

说明方法:举例子——“如、例如、比如、又如”

打比方——“像、是、成为”

作比较——“比……、和……相比

列数字——数词

引用——引号

推荐第3篇:说明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说明文阅读解题指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说明文阅读是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所占比较大。透视近年来各地说明文阅读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绝大多数是课外的,而且内容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性说明文,涉及到环保、病毒、网络、生态保护、科技发明、前沿科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在设题方面基本上也都是侧重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因此,把握好说明文的发展方向,对解答说明文阅读题至关重要。

说明文阅读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和记叙文、议论文阅读相比,难度较小,对文章提供的隐性信息的筛选较少,体现的知识性、科学性较强。常见的考点有:

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

5、对说明语言的把握,及对关键词、句的辨析;

6、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7、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特点的体会;

8、对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

1 和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要求阅读的说明文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了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了其特征——“雄伟”。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阅读说明文也要注重对说明结构及顺序的理解与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就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

2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首先,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就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表现为在介绍事物、事理时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例如《死海不死》的两部分之间就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其次,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转移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说明文阅读还要注重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复杂的过程变得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

3 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确切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说不清的事物变得更加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说明文阅读的考查还有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体会。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怎样解答说明文的阅读题呢?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我们无论阅读何类文章,都需要先通读全文,只有全面了解了文章的大意,理解才不会有偏差。阅读说明文时,也依然需要整体感知。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为的是对阅读材料内容作基本把握。力求能初步地概括主旨、辨识行文思路,并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对理解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特点、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中各个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应是说明文阅读材料应试阅读的正确程序,也体现了阅读过程的一般规律。说明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通读全文后,我们就可以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答题作好铺垫。

因为试卷所选的文段,大多都是最新的科普文,知识性较强,同学们未必了解,文中的一些术语也会令大家感到头昏脑涨。这样,在阅读时就很吃力,通读一遍后仍感觉“一无所获”,不知所云,同学们就会从头再读,既浪费了阅读时间,也降低

5 了阅读效率。为此,在阅读时,我们就要掌握一些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譬如,给文章标上段号、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标出段落的重点信息等。再如,可以先把题目浏览一遍,然后再回头读文章,这样阅读的目的性就增强了,答题效率也会提高。这些虽是细微的工作,但却可以为答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源,为同学们省下不少时间。

二、认真审题,筛选、把握文章的重点信息

认真审题,筛选、把握文章的重点信息,同学们都可以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当然,信息材料的筛选、整合以符合试题要求为原则。信息的筛选、整合,是阅读过程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关涉到筛选的目的、意图。筛选和整合信息要注重如下几点:

①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至几段乃至全篇。

②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归纳、整合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6 ③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如某地考卷《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的第4题:“文中列举了三处‘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请选择其中的一处简要说明它的表达作用。”从题干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如下信息:①范围是分散在全文的三处;②只能选一处,不能多答;③回答的内容是“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的表达作用。如果不审清题干信息,就会徒劳无功。再如某地考卷《运动的新发现》的第1题:“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此题干告诉我们,答题范围是全文,角度是科学的说明。

三、前后对应,在文中寻找答案

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如某地考卷《南极无雪地区》的第2题:“第⑦段画线句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看法?”题干给我们的信息是“上文中的什么看法”,我们只要溯文而上,和原文仔细对应一番,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可以直接在第⑥段中找到。再如某地考卷《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第2题:“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此题已经标明“用原文回答”,那我们只要利用自己在通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即可作出

7 答案。

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为此,同学们就应该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同学们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或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四、思维灵活,巧妙应对开放性试题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开放性试题难以回答,面太广,不够具体,无处落笔。其实,开放性试题也是最容易回答的题型。说它容易回答,也就是因为它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形式大多也是自由的,只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均可。但关键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思维要灵活,要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如某地考卷《生命与气候》的第4题:“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此题答案是多元的,不具有唯一性。此时,就是体现同学们创新精神的时候了,你可以充分调动日常积累的知识,拓展思维,大胆设想,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理作答。但要有自己独到的创见,亦不可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地发挥。

推荐第4篇:写简单说明文教学设计

写简单的说明文

训练目标

1.练习准确、通俗的说明语言。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训练过程

第一课时 (写作指导课)

一、导入新课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是阐述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类说明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作者抓住那些奇怪现象的光、声现象的本质,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解释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作者为了说明花红的原因及其色彩变化规律,使用了“设疑、解释、总结”的顺序,条理非常清晰;同时作者按照严格的逻辑推理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推理的严密性使文章的说明真实可信。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活板》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叫三声夸克》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序,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

写事理说明文,先要把所要说明的事理弄清楚。如果要说的事理连自己都没有明白,就没有办法给别人讲清楚。这就要下一番功夫,除深入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外,还必须进一步调查、请教别人、查阅文献资料,从多方面搜集材料,透彻了解事理。

其次,把所要说明的事理弄清楚之后,就要注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理解问题的顺序,抓住事理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理说得有条有理、清楚明白,解说的概念要准确,判断要正确。为了解说得通俗易懂,就要尽量利用人们熟悉、承认、能够明白或接受的东西来说明。可以用分类、举例、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二、知识引路

学生自学知识短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说明文主要是说事物的特征;

(2)对事物特征的要求主要是“说清楚”;

(3)说清楚的标准有两点:一是准确,二是通俗; (4)准确、通俗的主要凭借是语言。 2.怎样做到说明准确?

一要用词准确;二要判断恰当;三要分类合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确揭示事物的特征。 3.怎样做到说明通俗?

(1)什么是“通俗”?语言浅显易懂。 (2)怎样才能做到说明的通俗易懂? ①三个“化为”:

化生疏为熟悉,是指用熟悉的事物去说明生疏的东西;

化抽象为形象,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去阐发抽象的道理。 ②四个“善于”:也就是四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是举例说明,“联系人们日常生活和平时见闻中的实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了说明沙漠里的“鸣沙”现象,举了作者自己和五六个同志“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的事例。

二是比喻说明,“使用新鲜贴切的比喻”说明事理。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将银河系比作“铁饼”“美丽的环”和“天河”。

三是比较说明,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异同。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作比较,说明人工选择在培育新的花色品种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

四是数字说明。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介绍星球体积、星球表面温度和星球之间的距离都用了数字加以说明。

4.阐述准确通俗说明的价值。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进而突出准确通俗的说清楚事物特征的价值:准确通俗的解答,使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课文提出的问题。

三、写作技能讲解:

写简单的说明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要写好简单的说明文,需要:

1.熟悉说明的事物。动笔之前要花大功夫搞调查研究,多渠道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如有条件,进图书室,上互联网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鼠标一点,海量信息滚滚而来。对这些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加工、思考,熟悉说明事物的机理、功能、特点、性质,以己昭昭,才能示人昭昭。同时要力求内容写出新意。我们不能把笔触局限在一些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陈年旧事上,而应该主动地去挖掘探索那些人们尚未知道或知之甚少的领域,让人读后有收获、受启迪、感兴趣。试想《克隆羊的诞生》与《羊》这两篇说明文,哪一篇读者更喜欢?

2.选用通俗的语言。说明文的目的在于把事物、事理说明白,让读者以最省力的方式理解有关知识,因而,说明文要求语言浅显、简明、平实。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对人物、事件或环境的形象描绘、渲染,感情的细腻抒发;也不像议论文那样对事物作深入的剖析和“复杂”的逻辑推理,而是越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干净利落、质朴无华越好。当然为吸引读者,说明文在语言上也要注意生动形象,注意表达上的趣味性,甚至也要讲些“艺术技巧”。 3.注意说明的条理。为把事物、事理说明白,让读者易于接受,说明文也最注意条理性。一般不应像记叙文那样讲究技巧,在结构上搞些“花样”,也不应像议论文那样征引发挥,或在论证上搞些什么“手法”,说明也有不少方法,但一般都较简单。说明文更应注意的是按事物固有的条理和读者便于接受的方式,清清楚楚地将事物说明白,结构越简单越好,手法越简化越好,尽量避免人为的复杂化。

4.选择恰当的方法。说明方法服务于说明内容,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化生疏为熟悉,化复杂为简易,化抽象为形象。你可以穿插生动的实例,你可以打比方,你可以用启发性的设疑,你可以引用诗句或典故,以做到行文有起有伏,以实现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四、思路点拨

题目1:你认识下面这个标志吗?它是绿色食品的标志图。它的上方是太阳,下方是叶子,中心是蓓蕾。这是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作物生长图。以“谈谈绿色食品”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以“谈谈绿色食品”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点拨:

谈得具体些、深入些。可以对绿色食品这一概念作阐释,也可以专门介绍绿色食品的特征;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可以介绍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包括绿色食品上市情况,以及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态度,也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发展的趋势;等等。

题目2: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点拨:

题目是“××的自述”,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我”,介绍某一对象,一般要求文笔比较活泼,富有情趣。但还必须遵照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内容要讲究科学性,语言要讲究准确性,思路要讲究条理性。

“自述”介绍的一般是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非人类,所以要用拟人的方法。运用拟人化方法,既要注意自述物的特点,又要兼顾人类的特点。 写作思路:

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如空气、土地、水果、生活用品等等,按照自述式作文的一般思路去写,即通过自报家门、自述遭遇、“家”史、变化、愿望等,告诉读者有关知识。其一般思路或写作步骤如下:

①首先是自报家门,告诉读者是什么,归属及名称的判断或由来。

②接着介绍“自己”的“家属”或同类,一般采用分类说明和诠释说明,要求简洁明确。 ③再接着是介绍“自己”的特征,包括形状、色彩、大小、本质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 ④然后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或说明介绍功能价值;或介绍发展史变化;或介绍生存利用的条件与方法;或介绍“自己”受到的遭遇与将形成的后果;或向人类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愿望。

⑤最后也要对上述事物的自我介绍作总结,或点明自我介绍的动机。

以上这些方面,具体说明介绍时,应当根据说明的对象和主旨、动机,突出重点,详略结合;或者有所增减。介绍说明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这一思想与感情要尽量体现在自述的过程中,也可在首尾有所点明。 具体写作要求:

①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②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③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要通俗易懂。④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安排好结构;安排结构必须在写作前编好作文提纲);⑤字数在550字以上,不得抄袭。

题目3;在你的家乡,有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作物、果木、水产、禽畜或食品?试选定一种,以“××(作物名)的种植”“××(果木名)的栽培”“××(水产品)的养殖”“××(禽畜名)的饲养”或“××(食品名)的制作”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点拨:

此题的选择面较广,家乡的作物、果木、水产、禽畜或食品,可任选其中一种来写。选取的原则是应写自己感兴趣的、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选定之后,还要向当地的农民、果农、食品制作工人、家中老一辈的人作了解,充分掌握有关写作对象的知识,这样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五、中考真题链接

(2006·浙江莆田)如今,在社会上或家庭生活中,带“电”的东西可真不少:电灯、电视、电话、电脑„„

请你凭借自己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考认识,任选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写一篇文章:或记叙,或夹叙夹议,或说明,或抒情„„

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

本题文体不限,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在大家在潜意识里拒绝说明文时,它其实就成了一个可以出奇制胜的“奇兵”。 建议采用“自述”体说明文的写法,注意: 1.审清题目。准确把握要求。“×××”,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明确了说明对象。“自述”,即“现身说法”,必须使用第一人称,采用拟人说明法,否则就是走题。 2.抓住特点。介绍某一事物,要抓住它的主要特点详加说明,次要性状简略说明。如写青蛙,对它是两栖动物应略写,对它善于捕捉害虫的特点应说写。

六、例文展示 电脑的自述 浙江一考生

嗨!朋友们,大家好!对于我,大家一定并不感到陌生。对了,我叫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

我,诞生于20世纪这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能为您服务,我感到万分荣幸。你瞧,我长着一个大大的脑袋——显示器,一个长方形的身子——主机,一只大脚丫——键盘,还有一线牵的手掌——鼠标。这模样虽不怎么漂亮,可是我的用途可大了。不是我自吹,要是没有我,人类将无法进入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呢!

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可真是\'胖\'得叫人吃惊:高达30多吨的庞然大物,要150平方米才装得下我。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的我可不同啦,运算速度也比刚出生时提高了几千几万倍。近年来,我又有了新的“减肥”纪录,我们家族的成员有的\'苗条\'得只有一本普通笔记本的大小了。现在的我,你可要刮目相看喽! 我们电脑家族的成员奋斗在社会的各条战线上,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作出贡献。人们又把我们安装在卫星上、飞机上„„让我们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坐在我们面前,你只要通过国际王联网络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和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交友谈天。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人类做梦也无法想到的。利用我们,人类可以在互联网上购物交易,轻松而又快捷。只需轻松一按,你就能随心所欲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电脑的优点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亲爱的朋友们,在信息时代即将腾飞之际,我们更期待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用你们的双手把我们改造得更先进更完备,使我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吧!

这,就是我——电脑的自述。 技法点评:

作者的构思十分新颖,他采用拟人的方式,用第一人称向读者介绍了电脑发展的过程,语言轻松生动,饶有趣味。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多种多样。用打比方的方法把电脑的构造形象地介绍出来,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把电脑的发展经历、发展速度准确形象地摆在读者面前。作者对电脑深入的了解,是本文成功的关键。

七、创新作文训练

1.创新方略:说明文活泼语言小技巧 ①恰当引用谜语、谚语或诗歌、故事。

“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是课文《蜘蛛》中首段引用的谜语。这样的开篇新颖别致,不仅把蜘蛛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描述出来,而且使全文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看云识天气》一文引用了“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风趣生动地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密切关系,这些谚语的恰当引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再如科学小品文《时间的脚印》,开篇引刚了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时间

贯穿全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日本平家蟹》、《死海不死》分别引用了传奇故事和神话传说,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②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 说明文顾名思议,它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但是否因此而拒绝其他表达方式呢?很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不然说明文真变成干瘪的“木乃伊”了。事实上课本早已为我们提供丁很多范例。

如《苏州园林》,作者用了许多描述性的句子,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主要特征。

再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不仅大量地运用了描写,而且文中运用了叙述,文末还运用了议论和抒情,这样一来,说明文就变得有血有肉,丰满异常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像《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文字》、《气候的威力》、《时间的脚印》等课文那样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趣。 2.创新佳作示例

2010年的新型图书使用说明 天津一考生

2010型图书经过多年研制,成功问世。它体积小,容量大,能自由调节字体、使用方便等。它的所有功能均可通过按键选择来完成。

(A键)用于选择图书涉及的领域,如文学、美学、科技、建筑等。每按A键一次屏幕上会更换一个领域,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B键)用于图书的详细情况索引,可用B键选择作者或作品名称。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C键)用于查找书目,可按作者姓名首个字母或图书名称首个字母按确定键,然后从书目列表中选择您想读的图书。

(D键)用于调节字体及语种,如英语,汉语;字体包括宋体,黑体,楷书等二十多种;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E键)用于控制文字大小,有20种大小模式供您选择,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F键)用于翻页。

(G键)用于记忆,如果您在关掉书本前需要记忆您的阅读篇目与速度,只要按下此键及确定键那么下次再读书时,屏幕会自动显示您读了一半的内容,省去查找的过程。 本产品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即自动接收新作,每天新出的作品都会自动传输到本书中,供您在第一时间阅读。

此外,随书附赠播音器一个,它可以为您朗读您想要阅读的书籍。您既可在屏幕上阅读,又可以轻轻松松地享用精神食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富兰克林

本公司所有员工衷心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带给您全新的阅读感受。

作者附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相信,不久以后,书籍也会有新的发展,轻便多用途的书籍会走进我们的生活。或许,到了2010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本文中介绍的图书。 技法点评:

文无定法,尤其是对宽泛的话题作文更是如此,本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读起来却令人饶有兴趣。课外的广泛涉猎,是作者丰富想象的来源。其次,本文的文体特色也颇为鲜明,充分显示出小作者对于说明文体的驾驭能力。

八、写作素材积累 1.绿色蔬菜

绿色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

1、B2,还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及多种微量元素。绿色蔬菜给人的感觉是明媚、鲜嫩、味美。这些蔬菜对高血压及失眠者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并有益肝脏。拿芹菜来说,它富于营养,据营养学家测定:每一百克芹菜中含蛋白质2.2克,钙160毫克,磷6毫克,铁8.5毫克,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等,其中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瓜果蔬菜高一倍,钙和铁含量比西红柿高20倍,芹菜由于富含纤维素,同时还含有一种发挥发性芳香油,可增进人们食欲,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具有降血液中粘稠度,降低血压,保护血管以及增强免疫的功能。可辅助治疗血压,动肪硬化,神经衰弱,失眠,便秘等多种疾患,堪称老少皆宜的时令佳蔬。芹菜不仅可食还可药用,自古就有“药片”之誉。芹菜性味寒凉甘苦有清热止血,平肝祛风清利湿浊等功效。绿色蔬菜还含有酒石黄酸,能阻止糖类变成脂肪,所以肥胖者应多吃绿色蔬菜。 2.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特定的包装装潢和标签规定。

九、单元原创题目:我来秀一把

阅读材料,以\'跑步\'为题写一篇文章,说明跑步锻炼的益处、要领、方法等。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山岩上就刻下了这样的名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跑步的益处主要有:跑步可以保护心脏,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跑步是一项全身性运动,能够加速周身血液循环,调整全身血液分布,消除淤血现象;改善脑功能;跑步可清除杂念;跑步不仅锻炼身体,更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 ☆跑步的要领:准备活动,缓慢地伸展肢体;在开始跑的时候先慢慢走一段;两手应该放松,不要握拳;呼吸要自然;跑完后,不要突然停下来,做短时间的轻松散步和一些在跑步之前做的那种伸展运动;选择棉线织品或毛织品的袜子。

十、课内写作:实战演练

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第二课时

(学生修改文章、誊写作文)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推荐第5篇:说明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说明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王明珍

设计思路:说明文是初中语文的三大文体之一,通过本课系统地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以及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2)能抓中心句、关键词快速把握被说明文的主要特征; (3)能指出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说明方法在其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难点:

1、抓中心句、关键词快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2、辨识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体会其在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3、能指出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阅读法、问题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温习一下第三单元,看看能不能有一点新知?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以《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为例来总结一下如何快速把握被说明事物主要特征?如何快速辨识不同的说明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其作用?

二、知识回顾

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一事务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等进行解释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主要目的是教给人知识,以知益人。

三、把握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1、快速浏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2、思考:有什么快捷方法或者小窍门帮助我们迅速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吗?

3、归纳补充学生答案:寻找文段开头、结尾或者中间的中心句或者抓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把握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4、巩固练习:比一比谁找的快?学生做完后交流作题方法。

出示一则说明文阅读片段: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辨析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体会其在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

1、常用的说明方法你知道哪些?(板书,其他在学案上写)

2、出示几个有代表性的句子,你能准确辨识他们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有什么好办法教教老师?

3、小结归纳:看标记: 举例子——“如、例如、比如、又如”

打比方——“像、是、成为”

作比较——“比„„、和„„相比”

列数字——数词

做引用——引号

4、以上面几个句子为例来体会一下说明方法的作用。

(1)(出示一处用到举例子的语句)一生说其作用,其他学生按考试时的分数标准给他打分并说明打分理由。

(2)共同总结得分要点: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语境点出各自不同的作用: 如举例子——具体可信;打比方——生动形象;作比较——鲜明突出;列数字——准确。

引用——有力,准确! 而且语言组织一定要完善:“使用( )这种说明方法( )地说明了()的( )的特征。”(师说完一生板书)

(3)学生自问、互问上面几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5、巩固练习:做上文出示的阅读文段中分析说明方法的题目。

2

6、补充:提问方法“万变”但不离“其宗”如:给划线句做批注。

四、辨析说明顺序

请指出这三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补充:《苏州园林》还有别的说明顺序吗?

小结: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一般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五、延伸总结

1、至少用一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个事物,如:笔、灯、字典„„提示: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某个特征,再据此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例如:我的文具盒外形很漂亮,如同一座两层的小阁楼!(打比方)

2、学生小结收获。

3、结束语:看来温故还真能知新!那么现在可以为师了吗?其实你们能总结出这么好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已经是一名了不起的老师了!希望大家以后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常思考常总结的好方法,继续总结说明文其他方面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了。

六、布置作业

阅读文章,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出该文的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说明文目的——给人知识,以知益人

说明方法:举例子——“如、例如、比如、又如”

打比方——“像、是、成为”

作比较——“比„„、和„„相比

列数字——数词

引用——引号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推荐第6篇:中考说明文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说明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说明文阅读

一、复习目标

1、

2、梳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检测、熟知。

通过阅读训练,培养筛选整合及规范答题的能力。

二、复习重点

通过检测、训练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

三、复习难点

通过检测训练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四、复习时间:一课时

五、复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

活跃气氛,让学生轻松常态。

(二)、说明文知识梳理(采用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1、

2、

3、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4、说明顺序:空间 时间 逻辑

5、说明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三)、以上表没有涉及的①概括说明要点;

②拓展探究

两个考点为内容做训练。

1、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①、读文章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带着问题再读文章,使阅读具有明确目标。

③、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 ④、答题时,反复研读相关段落,若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阅读题的五种答题意识 文本意识:以文解文

文体意识:用文体知识来解决问题,答题时使用语言规范 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句、过渡句、中心

句等,准确深入理解

要点意识:要点全,抓关键词,分条理简洁作答 分值意识:先看分值,分析分值后答题

3、方法提示:

①、细读题目找准“题眼”后,带着问题再读文章,用笔把找答案、找依据得到的有效信息作圈点勾画。 ②、筛选、整合后条理清晰的表达

(四)、范例展示,强调方法、规范。

1.筛选信息 2.解题分析 3.解题步骤

(五)、总结:同学们,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熟视无睹、知难而退的态度。

因此,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复习中,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更能积极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共同努力,冲刺中考,衷心祝愿同学们在中考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推荐第7篇: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形、类别、来源、成因、功能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

二、说明文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三、说明的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四、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五、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2.理清说明顺序。 3.了解说明方法。

六、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1、列数字: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

例: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举例子

通过列举事例对事物进行具体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 例:我国的名胜古迹很多。诸如泰山、故宫、黄河、孔府、香格里拉等。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

①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②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 4.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例: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作用:将_________比作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5.下定义: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出规定性的说明。

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

推荐第8篇:说明文教学

摘要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重视。但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以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呢?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说明文情趣教学兴趣探微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又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又必须引起重视。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 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多一些创意举措,激活说明文教学。本文谨以下列几种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参与说明文教学

一、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

每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充满兴趣,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会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

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得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教学便有了成功的开始。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如被传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中国石拱桥》的课例:教师首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使用这一做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一种兴奋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而我在教学《生物入侵者》时,先出示了一幅“食物网”图,让学生对图进行说明,然后设计一外来生物入“网”的动画情境,让学生想象其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到了各种危害,很自然地切入到课文内容,达到了“未读课文,先知三分”的效果,巧妙的开头带 1

给学生学习的轻松。说明文知识性强,学生求知欲旺,教师若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趣味因素,说明文教学将比其他文体更显轻松。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制作了一个课件“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水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一下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立刻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我国园林的建筑美。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美的同时,一边惊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并从心底产生了共鸣。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针对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一表格归纳,课堂气氛沉闷。而我在教学时,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就在广阔的大自然,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讨论中学生并且还用“云交云,雨淋淋”等谚语来归纳有关的天气情况。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识性很浓的说明文,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

四、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在生活中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笔者教《向沙漠进军》上接第114页)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关于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再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补充二十四节气歌,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农谚。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

渴求知识学问的学生需要说明文,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需要说明文。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文教学不应该忽视情趣教学,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语文教学和生活才能贴的更近。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方范智,赵志伟.走进初中语文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推荐第9篇: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基本题型及答案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理论与实践结合,适时点拨,由浅入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总结中寻求规律,体验成功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5、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

二、考点提示: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主要信息。

2、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理解与把握说明结构及其顺序。

4、辨析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品味说明语言。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7、感悟与评价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三、阅读指导

1、明确说明对象。考察方式:

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找出中心句。

2、抓住事物(或事理)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

3、归纳说明方法。考察方式:

考察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①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例)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理清说明顺序。(1)概括要点。 (2)看说明的对象。

5、体会说明语言。考察方式: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6、分析说明结构。

(1)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2)总体结构:

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3、开头作用有: 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引出说明的内容。 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四、实战演练

1、练习点拨:完成阅读材料——练习方式;自主练习——合作探究——交流点拨。

2、巩固提高:独立完成阅读材料。

《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泰来县克利镇中心学校大榆树中学

姜国岩 2011年6月30日

推荐第10篇:《写简单的说明文》教学设计

《写简单的说明文》教学设计

1、熟悉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明方法。

3、能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

4、能用准确、通俗的语言说明事物。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知识短文提要

学生自学知识短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说明文主要是说事物的特征; (2)对事物特征的要求主要是“说清楚”; (3)说清楚的标准有两点:一是准确,二是通俗; (4)准确、通俗的主要凭借是语言。

2、怎样做到说明准确?

一要用词准确;二要判断恰当;三要分类合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确揭示事物的特征。

3、怎样做到说明通俗?

(1)什么是“通俗”?语言浅显易懂。 (2)怎样才能做到说明的通俗易懂? ①三个“化为”:

化生疏为熟悉,是指用熟悉的事物去说明生疏的东西; 化繁杂为简易,是指用简单容易的事理去解释繁杂的事物; 化抽象为形象,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去阐发抽象的道理。 ②四个“善于”:也就是四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是举例说明,“联系人们日常生活和平时见闻中的实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了说明沙漠里的“鸣沙”现象,举了作者自己和五六个同志“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的事例。

二是比喻说明,“使用新鲜贴切的比喻”说明事理。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将银河系比作“铁饼”“美丽的环”和“天河”。

三是比较说明,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异同。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作比较,说明人工选择在培育新的花色品种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

四是数字说明。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介绍星球体积、星球表面温度和星球之间的距离都用了数字加以说明。

4、阐述准确通俗说明的价值。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进而突出准确通俗的说清楚事物特征的价值:准确通俗的解答,使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课文提出的问题。

二、写作指导(思路窗)

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1、指导:

题目是“××的自述”,要求用第一人称“我”,介绍某一对象,一般要求文笔活泼,富有情趣。但必须遵照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内容要讲究科学性,语言要讲究准确性,思路要讲究条理性。

“自述”介绍的一般是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非人类,所以要用拟人的方法,运用拟人化方法,既要注意自述物的特点,又要兼顾人类的特点。 写作思路:

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如空气、土地、水果、生活用品等等,按照自述式作文的一般思路去写,即通过自报家门、自述遭遇、“家”史、变化、愿望等,告诉读者有关知识。其一般思路或写作步骤如下:

①首先是自报家门,告诉读者是什么,归属及名称的判断或由来。

②接着介绍“自己”的“家属”或同类,一般采用分类说明和诠释说明,要求简洁明确。

③再接着是介绍“自己”的特征,包括形状、色彩、大小、本质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

④然后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或说明介绍功能价值;或介绍发展史变化;或介绍生存利用的条件与方法;或介绍“自己”受到的遭遇与将形成的后果;或向人类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愿望。 ⑤最后也要对上述事物的自我介绍作总结,或点明自我介绍的动机。

以上这些方面,具体说明介绍时,应当根据说明的对象和主旨、动机,突出重点,详略结合;或者有所增减。介绍说明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这一思想与感情要尽量体现在自述的过程中,也可在首尾有所点明。

2、要求:

①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②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③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要通俗易懂。④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安排好结构;安排结构必须在写作前编好作文提纲);⑤字数在550字以上,不得抄袭。

三、写作

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第11篇:说明文教学环节

在一般人的眼里都有这么一种看法,教语文是最好教的一门学科,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语文不像理科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只要你会说,可以天南地北的跟学生聊,其实不然。语文教学在有的时候也是相当的难上,例如说明文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说明文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是很头疼的一件事,原因在于说明文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它没有小说那么有故事情节性,也没有诗歌、散文那样有优美的语言,学生对于上说明文课,都是抱一种无聊的、没有兴趣听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让学生正确的对待说明文,如何在课堂上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语言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说明文课堂注入的一股“活力”,如何提高说明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的运用要在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众所周知,各学科教学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手段,那学生还要不要花时间去读书呢?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才能将语文课讲“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大家十分倡导在语文教学中研究语感,培养学生语感。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语感训练多在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形象性强、理趣性重的文体教学中受到重视,在说明文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这一环节:一是因为在观念上认为朗读不重要,与考试无关;二是认为就算需要朗读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说明文轮不上。三是说明文文辞相对枯燥,不容易融入情感,调动兴趣,往往教师自己都觉得读起来会索然无味,所以厚彼薄此就不足为怪了。事实上,说明文貌似容易读,而实际上与其它文体相比要难读。于是就导致了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分析讲解,完全省略了“读”这一环节,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都占用了,多媒体课件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但是若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象、课外资料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加大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吸收知识的时间越来越少,整个课堂充斥着技术的要素,反而使语文课的特点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尤其是说明文,如果老师备课时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生物课、地理课和历史课。其实,在教学说明文时,如果教师不能范读,也可以先借用录音磁带引路,再由学生集体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一篇说明文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语体感等。如教《苏州园林》时,在观看录相后,可以让学生听读和自读时注意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这样,不少学生就能在诵读后概括出文章中用以说明介绍园林、描述形容景物、议论分析原理的写作特点。因此,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的数字化信息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人们开始动员身心感官,来回应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作为集中体现书写文化特点的语文课,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在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保持自己

的特色并进一步发展,说明文教学亦是如此,授课时依然不能忘了要扣紧语言的要素。

二、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

自从语文学科引进多媒体技术后,教师所设计的课件就变成了教师使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教学素材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讲,多媒体课件替代了传统的图片和传统的黑板的功能,但这仅使传统的语文教育换一个面孔,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又有何本质的区别,无非是比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省时而已。所以我们依然要注意到教材才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备课时教师必须先体会大纲要求,理清教学程序,摸清学生心理,然后制订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树立整体观念,弄清这篇文章在整个知识序列中的位置,明白文章在能力培养上所起的作用,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处理好疏密关系,在此基础上制作课件,而不能让制作课件的过程来代替备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实际效果。记得我在制作《苏州园林》这课的课件时,一开始,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设计成了幻灯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待做完之后自己回过头一看,感觉步骤繁杂且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明确说明文的抓住说明对象特征层层深入的行文特点以及说明方法,重新制作课件,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删掉了原先一些非重、难点的内容,而突出了重点的问题。在授课时,学生既了解了常识,又学到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再如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文,其生动性、条理性是本文的特点,教学中,可以通过优美的配乐朗读及其丰富自然景观的视频画面,让学生感受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可以展示层次清晰的课文内容的投影,引导学生理解说明的条理性;同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自我感受大自然的美。 另外我们还可以大量收集相关的气候知识和地理图片资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量,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说明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网络调用下载教学资源来完成语文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而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一味地都配上多媒体课件。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说明文内容简单,注重科学性,缺乏趣味性,远不如其它文体那样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反映出对说明文单元的反感,这都造成了说明文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难点转化为形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现代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信息的传递、感知材料的呈现,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 首先,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导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教《月亮上的足迹》时可以先让学生玩一个接龙游戏,教师可以先起个头:“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太空寻找着外星生命。你透过舷窗,看到了美丽的景象——”学生就七嘴八舌地接上这个故事,在大家都发挥了想象力之后,再引导他们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和大家接的文章作个对比,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提高了能力。

其次,将生活体验引入课堂,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看云识天气》是一篇

科普著作,课文讲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的方法是本文的目标之一,在上完这课之后可以让学生做个关于云的谚语的课外搜集,并拿到课堂上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又增大了大家的信息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身体会,既训练思维,更全面、深切体会到说明文语言传达信息的作用,其效果是滔滔不绝地讲析所不能达到的。

再次,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我听过一节课,教师在完成《生物入侵者》一文教学任务并作了简单小结后,大屏幕显示若干则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危害的报摘材料。让学生快速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为消灭这一入侵者献计献策,或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有关“环境保护”的想法。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踊跃发言,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联系本地实际,写一篇小论文。这样,在多媒体向学生快速传递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新认识和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提取有用的信息,构成自己的认识结构,变成自己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基础举措就是要构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模式:教师不再是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过程也由一味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参与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努力创造学习者的环境,使学生精神振奋。 另外,氛围活跃的课堂也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机智、抑扬顿挫的语调、寓教于乐的幽默、求“新”猎“奇”的创造,都有助于我们营造和谐、有生气的课堂氛围。

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就拿初中教材来讲,修订前说明文不到20篇,修订后增到40篇。在各种文体中增长率最高,这样加大说明文的教学量,它符合了语文科工具性和实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也清楚表明了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记叙文、议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蝉》、《眼睛与仿生学》、《语言的演变》、《中国石拱桥》、《死海不死》、《机器人》、《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因此,说明文教学笔者认为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于是,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四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笔者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眼睛与仿生学》这一课,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仿生学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同时还温习了初中课文《松鼠》。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课后,笔者干脆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笔者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笔者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四、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比如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从上述四点教法可以看出,它们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初步概括为下列三点:

第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这四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要就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它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第二,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四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作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能从学生的心理实际考虑。依照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求知氛围中,使课内课外气氛活跃,使学篇2: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课前导入时,先让学生谈一谈:在你的心目中,谁的本领最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孙悟空,有的说如来佛,还有的坚持不同的看法。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结合平时上课的经验,我认为采用想象、猜谜和成语接龙等小游戏,这些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开始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只有在神奇召唤的情景下,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好奇心,修渠注水

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写作顺序”这些内容,他们一点就通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激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

潜水艇等现代高科技产品,孩子们马上联想到这些发明和发现与我们人类祖先的千里眼、顺风耳等幻想联系起来。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中感叹到“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蝙蝠与雷达》这一课,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飞机雷达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蝙蝠夜间飞行特性的启示。在教学时,学生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生动、鲜活的实例,使学生明白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课后,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动植物有关的科幻式的小习作。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隐形服装的,有写小蚂蚁与人类机枪大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蟋蟀的住宅》中蟋蟀的习性,写了题为《蟋蟀与地下密室》。孩子们的练笔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空间,授予学习方法

四、启迪思维,无声胜有声

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比如我教《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科普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使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20 世纪,已经成了历史,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科学技术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肯定21世纪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有人认为月球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还有人预测空中也能够种上绿色的植物。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了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了能力,对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篇3:说明文教学模式

常说: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课本中,说明文是学生必学的文体之一。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又较抽象、枯燥。

我们在进行这种文体的教学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优选、提炼、概括,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为逻辑起点,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为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读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一)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这一步骤中,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新课开始,导入要注意主动性,而且形式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往往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

导入的方法很多,有情景导入法、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猜谜导入法等等。

如:《中国石拱桥》,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桥的资料,并把它画下来。上课时,学生的“作品”通过视频展示仪在屏幕上显示:有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广州海印大桥等。这些桥都气势雄伟,具有现代气息。这时我们可以说:同学们,这些桥都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他们应该是都属于哪类型的桥呢?这类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文章------《中国石拱桥》。这样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入境,自主学习的欲望就油然而生了。激情导入不宜过于烦琐,以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时间在3-4分为宜。

2、初读课文,确定目标。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初读课文,一方面积累有价值的字、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二是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三是根据文章特色确定学习目标或学习重点。确定学习重点的方法一般有两种:①目标筛选法:让学生根据文体的特点、文章的特色思考:本文需要掌握哪些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进行筛选,确定重点。②目标讨论确定法。当学生确定的学习目标游离学习重点时,教师要适时点拨,相机引导,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征求学生的意见,共同讨论确定。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粗读或浏览课文。

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有利于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学生浏览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来整体把握全文。

(三)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或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师的结论,学生精彩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彩段落的诵读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首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或感兴趣的文段,或全篇或某一段;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细读课文,可朗读、默读,可自己读、小组齐读。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读时一般分两步走:①自主阅读。学生围绕目标自读课文,可以随时总结收获,可以提出疑问;可以赏析,可以批注,给其留出较大的阅读空间。时间一般控制在 15 分钟左右。②合作交流。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回到学习小组中,按照分工交流。记录员把组员的收获和最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选择、回答,遵循“无错误”的原则让学生自由、大胆的发言。同时教师要相机引导,及时点拨,思路跟着学生走,勇于推翻原来的教学设计。例如涉及到语言时,要引导学生赏析;涉及到说明方法时,能举例并分析其作用??当学生的思路偏离学习重点时,要善于点拨、引导;当学生思路不畅时,要善于牵线搭桥。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发言权、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逐渐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提高自己读、说等语文综合素质。

(四)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加深内容理解。

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质疑,甚至提出改写的意见。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望能讨论解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这一环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讨论学习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自读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赏析。

这一步骤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或熟读记诵,或深入赏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时迁移??这一步骤中,可以是学生的继续“发现”,也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比前“四读”时有更为明显的“获得”。

(六)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 1、回读课文。让学生自由的读,把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针对全篇或其中的某一片断,再读,读出文章的内蕴,领会其实质。运用涵泳、辨析、揣摩、体察、训练等方法,使学生对文本做更深层次的剖析、感悟。例如学完《中国石拱桥》后,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学生不

是把小拱放在远离大拱的两端,就是画在大拱的正上方。然后再打开课本,结合图来体会“两肩”的准确和形象,为什么不能用“两端”或“两边”。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必将获得较大长进。

2、拓展迁移。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不一样,对材料的理解感悟也不同,那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映。如对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或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或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等等。一方面巩固了知识,一方面使语文学习与学生自己的个性相联系,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谈在写作上的启示等等。我们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 当然,以上六个步骤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六个个步骤也允许交叉和渗透,如在“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中也可以“质疑评价”。在“品读课文,自主欣赏”中也可以谈收获和进行评价,切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七、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小结不仅是帮助学生总结刚学过的内容,也可以是让学生回顾他们的行为,记下他们所喜欢的或下次要改进的。下面几种供参考:

①总结语:回顾刚学过的内容,用我“学到了 -------- ”,“我发现了 ------ ”的格式把它写下来,然后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句。

②思想感情卡:学生通常以不具名的方式写下各自的思想与情感。这样做,可给学生提供发泄感情的机会,随后以清醒的头脑进入下一课程;也可以促进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

③检查评估法:回顾他们课堂上的行为,记下他们所喜欢的以及下次要改进的。我一般采取两种句式。一是“我喜欢 ------ (做事的方式)”,二是“下次,我也许会 ------ (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改正)”。

小结或反思后,老师可根据本课的学习重点或学习中的不足推荐一定数量的作业,一般要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其感兴趣,乐做、愿做,能各尽其能,各有所获!

教师在对教学模式的运用时,首先要“入格”,即走进模式,在学习和模仿中,逐步掌握精髓,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然后再“出格”,即走出模式,将模式的基本要求与自己的教学特长融会贯通,充分驾驭和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入格”与“出格”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再认识。因此,希望教师不要机械模仿,在选择运用时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大胆改造。

第12篇:说明文教学反思

说明文知识

教学反思:

说明文阅读是三大文体阅读中考点也不少,难度最浅的现代文阅读。但总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开始技能训练。在学习中修正学生的答题思路。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累。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学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五)进行阶段专题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第13篇: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摘 要: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于是,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几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一、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写作文时,笔者让学生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笔者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笔者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笔者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四、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比如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上述三点教法可以看出,它们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初步概括为下列三点:

第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这几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要就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它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第二,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几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作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能从学生的心理实际考虑。依照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求知氛围中,使课内课外气氛活跃,使学生精神振奋。

第14篇:说明文教学论文

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几点尝试

凉水河总校 陈海燕

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说明文没有曲折情节——吸引人,没有鲜活形象——影响人,也没有浓郁情感——感染人。如何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乐趣,课上得有情又有趣,那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厌学”变为“乐学”,才能说明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由此我,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轻松开场,激发兴趣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我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让学生猜谜:“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你对地球有哪些了解?因为地球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气氛顿时轻松活跃起来。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导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

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科学真知对人的吸引力。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会大大增强。

《蝙蝠与雷达》这一课,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飞机雷达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蝙蝠夜间飞行特性的启示。在教学时,学生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生动、鲜活的实例,使学生明白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

三、借助语言魅力,调动学生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与一般科学说明文不同,文中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但在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生硬地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抽象的概念一个个强加给学生,结果导致语言被分析的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失去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对比赏读,对“可爱”动情读说,对“破碎”沉痛表述。如第一节的教学实录:

师:默读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地球的美丽之处,用直线划出。 生:(交流)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师指导:你读得既正确又清楚,请看屏幕(媒体播放地球图片) 师:(逐个问生)你们想说什么? 生:地球太美了! 生:地球太可爱了!

师:推荐我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你觉得美吗?)请把这种美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

师:你不仅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老师告诉你,这层水蓝色纱衣不仅美,而且作用也很大。它叫臭氧层,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紫外线侵害。知道了这些,你再读,会读得更好。

生再读。 师:读得越来越好了。 (生齐读,配乐)

对第一节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体验地球之“可爱”,对第四节的教学,则引导学生体验地球的“易碎”,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气愤、不满、焦急和告诫。这种对比赏读,既让学生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艺术形象,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效果非常好。首先在一曲优美的乐曲中,展现在太空拍摄的有关地球的图片,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蓝色的纱衣”这样的句子;在感知“地球是可爱的”这一部分是,展示了大量的地球优美的自然风光,在他们一边欣赏独特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一边惊叹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效果不言自明。

五、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中,我为学生展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成就以及人来污染给地球带来的危害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还能提起学生对课内学习的兴趣;还有我在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科普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使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20世纪,已经成了历史,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科学技术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肯定21世纪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有人认为月球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还有人预测空中也能够种上绿色的植物。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了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了能力,对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然,提高说明文教学效果的途径还很多,笔者在本文中只是从精彩导入、探求真知、语言品味、教法更新、知识拓展等角度谈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摸索,探求新的途径,使说明文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第15篇:说明文教学反思

不做搬运工

——说明文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科组

唐运芳

1、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3、体会本文的说明方法。

较低层次为“再现知识和复习知识”。就是把以前的旧知识在新的文本上再“过”一遍,再“应证”一遍。实际上做的基本上是搬运知识的工作。

中等层次为“应用知识”,就是灵活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让旧知识成为一种工具,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较高等层次为“创造知识”。在这堂课上,形成了新的知识,形成了新的能力训练点。

一般而言,一堂课,三个层次的知识都应该有所体现。一般而言,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再现知识和复习知识”层面的语文课,给人的脑力激荡会比较少,味道会不够。一般而言,如果在“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上有所探索的语文课,学生会有比较扎实的收获。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

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可怜的知识外,能够给予老师们作为教学工具的,着实太少。老师们没有工具,只好在教学中做搬运工,每一篇说明文,都拿这些东西去套。如果处于说明文教学的起始教学阶段,这样教尚可,但是如果到了初二初三还这样教,就无什么趣味了。有些老师会说,但是中考会这样考啊?事实上,考试研究者们也意识到了这样死搬说明文知识的害处,也开始进行改革了。起码在北京的中考中,几乎不再出现死考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试题了。至于那些穿靴戴帽的答题模式,更是耗子过街,人人喊打。我看,它们很快就会被清理出考试的。

有些老师问,那怎么办?如何才能有突破呢?

我说,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说明文知识体系的不完善。意识到了就要主动去改变。主动去改变就是要去研究课文,研究文本特质,发现“这一个”说明文文本的独特之处, 努力跳出“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桎梏,要有自己在这一个文本的语言上的创造性处理。

说明顺序也是如此。同样是教逻辑顺序,你可以进入到不同的层面:一是判断,这是最简单的。二是应用。在知道了是逻辑顺序的前提下,让学生灵活用。比如抽出一个段落,让学生判断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打乱一些段落,让学生重整。三是创造。就算是逻辑顺序,事实上也有多样的排列组合,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比如《生物入侵者》一文,如果把“危害”放在开头,我看也很精彩,并不是非要从概念和定义说起。当然,这些并不是都要教给学生,而是教师自己一定要先独立思考,要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教法,更有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做语文老师,必须要做一个课程开发者,教学内容开发者,否则,会活得非常无聊。

说明文即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说明文历来又是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因此,在教学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现将针对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兴趣培养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成功大门的最为有效的一把钥匙。”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的《核舟记》(这篇文章比三四单元的说明文先讲授)时,我便提前一个星期找了两位画画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和平时比较爱动手制作的同学,提前让他们明确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梳理了文章的大意,要求其在周六时画一幅《苏轼泛赤壁》的图画,并制作一个“核舟”的模型。这样,在教授课文时,这幅图画和核舟模型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让学生快速地了解了核舟的特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背诵课文,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学习说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说明文的要点

在阅读一篇说明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猜想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等,对说明对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细读文章,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然后将自己猜想的与细读后的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点易于进行梳理与分析了。比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先让学生思考怎样介绍我们的教室,比如可以采用哪些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征进行介绍等。在学生对教室的介绍有了初步感知后,再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故宫”有总体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起枯燥的说明文时,也会觉得很有兴趣。

三、知识与技能结合法

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便可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我采取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说明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感觉我有些过于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说明文,怕学生不能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每当提问问题学生无动于衷时,我便代替了学生,枯燥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些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对每篇文章都满堂灌。既想把说明文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想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能够自主地对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由于对学生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16篇:说明文教学之我见

说明文教学之我见

说明文教学之我见

长武县地掌中心校

崔亚兰

说明文较之其它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弄清文中介绍事物的特点,还要了解相应的说明方法,并尝试将这些说明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因为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他们往往对说明的物体本身感兴趣,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索,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完成: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激趣法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为后面的学文作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

(二)探究学习,自由感知

一篇说明文往往是介绍了几种同类事物或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为了克服学生读文的盲目性,教师可将“通读全文”变通为“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阅读”。读的数量减少了,同时也有了针对性,质量就有所提高。此时,教师可点拨学生不仅要知道“特点”,还得知道“写法”,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运用的说明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各取所需,交流提高,实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交互式教学目标。

(三)综合训练,内化语言

语文教学要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对文中介绍事物的特点及文章表达方法有了清晰的了解、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安排以复述为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在《鲸》一文教学中设计“鲸的自述”;《新型玻璃》一文教学中设计“新型玻璃展销会”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潜移默化地将书中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

(四)课外练习,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课堂结束语要富有激励性,要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最大限度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鲸》一文学完后,可让学生从不同途径搜集资料,运用学到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当然,对于这类科普性较强的文章,我也处在摸索阶段。如何让学生既学到有趣的知识,又不失语文学科的特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17篇:历史说明文教学

论历史说明文教学

张书林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事物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可以平实,有的可以生动活泼。由于说明的对象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以上是说明文的一般知识,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我们可以分为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来谈谈历史课上的说明文教学。

历史说明文阅读

目前,历史课本上可以见到的历史说明文,有以下几种:

1.课本编写的说明。一般在教材的前面,说明编写的指导思想、目的、体例、作者、新旧教材变化等。教师在开学之初,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历史教学的目的,掌握教材的编写方式、特点、必需掌握的章节重点。

2.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介绍本章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本章内容的概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一般是一章教学开始的时候让学生浏览,一章教学结束的时候复习回顾。

3.插图说明。现在历史教材上的插图没有详细的说明,只有一个简单的标题,有的加一句话,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插图《广州海珠炮台,1857年12月,被英法联军占领》。教材插图的阅读,要结合教材文字叙述来进行。

4.注释。一些相对重要的历史名词,课本选择进行了注释。如太平天国运动说到洪秀全1843年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翻阅以前在广州得到的《劝世良言》,因而创立“拜上帝教”,下面对《劝世良言》作了注释,说明内容、作者、卷次等。注释只是给学生提供参考,避免增加学生的查阅量,学生知道就行了。

5.说明。一些重要的历史名词,如人名、文献等,很多在小字部分加一段话进行介绍。例如“新思想的萌发”讲到《康輶纪行》一书,在小字部分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及其体现的思想。这类说明的阅读必需认真对待,因为它一般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知识。

历史说明文,历史教材里面还没有真正选择成篇的说明文,仅仅是涉及一些历史知识的简单说明,将来有可能选择一批有价值的历史说明文,作为学生课外历史读物。

历史说明文写作

历史教学中,有很多时候必需运用到说明文的写作。

历史书籍阅读说明。市场上有很多历史小说、文化史普及读物,指导学生去购买阅读,然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阅读的历史书籍,这是目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历史书籍的介绍,可以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是最普通的方法;可以选择书里最精采的一部分来作推介,能够引起其他人的阅读兴趣;可以同相类似的书籍的比较中突出特点来说明;还可以联系作者的研究来说明。

历史插图的说明。历史插图种类繁多,可以分以下几种来训练学生进行写作:

1.历史地图说明。历史地图是历史知识在地图上的集约化、直观性反映。历史地图说明的写作,就是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地图简约地写出来,让不懂历史的人,一看地图及其说明,就能快速地掌握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历史地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个时期的政区图,联系当时的总体情况来进行说明,一般按地理方位说明,当然要突出重要城市、边疆、要地、政区变更等地方。如《中华民国形势示意图(1917年)》,东北有黑龙江、吉林、奉天,奉天就是现在的辽宁,黑龙江与吉林的分割和现在不同,三江平原现在基本上是黑龙江的范围;华北有热河、察哈尔、绥远、山西、直隶、山东、北京,热河后来主要并入辽宁、河北,察哈尔和绥远主要并入内蒙古,直隶就是现在的河北,天津当时是河北的一部分;华东有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上海当时是江苏的一部分;华南有广东、广西,广西当时没有入海口,并且海南省当时是广东的一部分;西南有贵州、四川、云南、川边特别区域,川边特别区域后来叫西康省,解放后并入四川和西藏;西部有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阿尔泰区域,阿尔泰区域后来民国8年并入新疆,甘肃后来一部分分出来形成宁夏、一部分并入内蒙古;北部是外蒙古,1946年独立;中部有陕西、河南、湖北、湖南。重要城市如山东历城、山西阳曲、新疆迪化、陕西长安、安徽怀宁、江苏江宁、浙江杭县、福建闽侯、广东番禺、广西邕宁等,是与今天的地名不同的。这幅地图所反映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疆域与政区变化情况,它必需与清朝后期的政区图进行比较,才能说明这一时期的政区特点,同1908年清朝政区图相比,民国三年(1914年)4月,从四川省析出川边道及金沙江以西原昌都府等地区,设置相当于省一级的川边特别行政区(治康定),民国三年(1914年)7月,清末原拟设省的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区,设置相当于省一级的热河特别行政区(治承德)、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借治万全)、绥远特别行政区(治归绥),热河辖热河道及内蒙古地区的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察哈尔辖兴和道(原山西省辖)及内蒙古地区的锡林郭勒盟、察哈尔部的左右翼八旗及牧厂等处;绥远辖绥远道(原山西省辖)及内蒙古地区的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民国三年(1914年)8月,阿尔泰办事大臣辖区,改设置阿尔泰(游牧)地方(治承化寺),直隶中央;至民国八年(1919年)6月,裁撤阿尔泰地方,将其划入新疆省。说明还可以同今天的政区图进行比较,然后编写说明。这种地图的说明,就是将政区按照某一个方位顺序进行说明,说明政区之所以是这样的来龙去脉。

一种是历史事件的形势示意图,联系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当然要注意重大事件在地图上的反映。如《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这一幅地图的说明,首先要从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说起,这有两次东征统一广东,成立国民政府,改编广东的革命军队,李宗仁统一广西后归顺广东国民政府,然后再说奉系和直系联合进攻革命军,这样就有湖南唐生智归顺国民政府请求支持,于是有叶挺独立团进入湖南援助唐生智,然后是1926年7月9日蒋介石总司令誓师北伐,北伐战争正式开始;指向武昌的箭头就是北伐前期的主攻方向两湖战场,左边的小箭头就是李宗仁的军队和归顺国民政府的其他军队如湘西的贺龙部,这一路有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歼灭吴佩孚的主力;右边一个箭头指向南昌,这是打击孙传芳的两江战场,这一支部队和歼灭吴佩孚主力后东进的部队汇合,主要战役有两次南昌战役、南京解放;最右边的箭头指向上海,也是打击孙传芳的,但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共领导下,三次发动武装起义,最后在北伐军临近上海时起义成功,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这当中有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但是,武汉和南京两个国民政府都面临奉系和吴佩孚、孙传芳的

残余势力组成联军的巨大威胁,因而有两个国民政府的继续北伐,南京国民政府攻下战略要地徐州,武汉国民政府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会师郑州。这里又要说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受到奉系和段祺瑞政府的压迫,被迫退到绥远,为了保存实力,宣布下野,到苏联去考察了一段时间,获得苏联的帮助,还聘请了一批共产党员到国民军工作,在1926年9月五原誓师,南下解西安之围,继续东进,与武汉的北伐军会师,将奉军赶到黄河以北。这样的地图,就是按照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的经过来进行叙述,说明地图中的种种图形是什么含义。

2.历史插图的说明。历史插图主要有绘画和照片两种。

历史绘画。历史课本里面,尤其是照相术发明以前,选择了许多历史绘画,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如《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要对这一幅绘画进行完整地说明,必需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逐渐巩固自己的地位,统一国家,打击东突厥,进攻西突厥,武功赫赫;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经济逐渐繁荣;而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也逐渐统一,成为与唐朝并立的强大政权;松赞干布为了巩固自己和吐蕃政权在周围民族政权中的地位,需要与唐朝建立比较牢固的关系,而联姻又是最为可取的一种方式。于是,就有禄东赞的唐朝之行。说明了历史背景,还要说明绘画作品反映的历史事实。画面有唐太宗由宫女用步辇抬着,宫女那种吃力的样子,加上唐太宗一副巍然自得的样子,反映出唐太宗既是明君,又是奢侈腐化的贵族;而禄东赞瘦长,弯着腰,一副必恭必敬的样子,反映出吐蕃要求和唐朝和好的虔诚;体会阎立本这么画的意图,不外乎显示唐朝的强盛和威名远播,借远方的“蛮夷来朝”宣扬国威。除此之外,还要说明这一幅绘画反映的民族和好的深远影响。另外,还可以说明阎立本的历史。

历史绘画中有一种不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而是背景类似的漫画。如《五卅运动宣传画》,标题是《军阀与帝国主义压迫下之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被捆住手脚,帝国主义揪住中国人民的头发和耳朵,军阀则用绳子勒住中国人民的脖子,中国人民痛苦地惨叫着。对这种漫画的说明,一是描述漫画的画面,二是说明漫画反映的历史状况。

历史照片。历史照片有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照片,有历史遗址、遗物的照片,历史人物的照片。 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照片的说明方法与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的说明方法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历史事件当时的照片客观性强,而绘画往往有夸张的地方。

历史遗址照片的说明,主要是说明历史遗址形成的过程、历史遗址的内容、照片本身反映的内容、历史遗址对今天的意义。我们以《北京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照片为例,首先说明圆明园的建筑过程及其特色,然后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之后的暴行,着重说明火烧圆明园,然后说明本幅照片所容纳的内容,最后说明圆明园遗址保留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历史遗物照片的说明,与历史遗物本身的说明一样,其一是遗物出现的背景,其二是遗物反映的历史内容,其三是历史遗物的历史意义。

历史人物照片的说明有所不同,主要是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最后点明本幅照片反映了该历史人物什么时期的什么事件。

历史照片的说明还可以增加作者说明及其技巧。

第18篇:说明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说明文即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说明文历来又是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因此,在教学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现将针对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说明文的要点

在阅读一篇说明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猜想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等,对说明对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细读文章,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然后将自己猜想的与细读后的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点易于进行梳理与分析了。比如,在学习《“水滴”船》时,我先让学生画画鲸,以此深入讲解,比如可以采用哪些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征进行介绍等。在学生对教室的介绍有了初步感知后,再深入讲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学起枯燥的说明文时,也会觉得很有兴趣。

二、知识与技能结合法

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便可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我采取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说明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些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对每篇文章都满堂灌。既想把说明文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想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能够自主地对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由于对学生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19篇: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教学反思《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第20篇: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课前导入时,先让学生谈一谈:在你的心目中,谁的本领最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孙悟空,有的说如来佛,还有的坚持不同的看法。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结合平时上课的经验,我认为采用想象、猜谜和成语接龙等小游戏,这些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开始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只有在神奇召唤的情景下,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好奇心,修渠注水

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写作顺序”这些内容,他们一点就通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激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

- 1世纪,已经成了历史,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科学技术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肯定21世纪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有人认为月球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还有人预测空中也能够种上绿色的植物。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了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了能力,对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说明文教学设计.doc》
说明文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