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集合教学设计

2021-02-15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居敬小学

邬敏逸 设计理念

在语文教学当中,既要注重语言训练,保持语文课的本色,又要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是语言思维统一的原则。孩子在语言训练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思维训练中享受学习、开发智力。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

3.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激趣

1.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矛”、“盾”两个字,认识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2.指名说说“自相矛盾”的故事,并浅析其寓意。

问:如果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字理识字的基本原则是“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这里运用字理识字法和讲故事的方法学习“矛”、“盾”两个生字,生动有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分两组)

(1)第一组: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首次、长处、胜利者。

(这组词语只要求读正确即可)

(2)第二组: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作一团。

(这组词语要求边读边想词语的意思,带着感情朗读。“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去理解。)

3.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特别注意读好上面的词语,读出一定的感情来。

4.用“矛、进攻、盾、自卫、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等词语概括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不可轻视。这一环节的字词学习层次分明,由字到词,由易到难,根据词语的情况和课文的特点,做不同程度的讲解。读词也要带着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抓住关键词概括全文的内容是一种概括的好方法。】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矛和盾的这一次交锋,不再是自相矛盾,而是碰撞出了“坦克”这一新鲜事物。

1.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点?请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解答这个问题。

2.第一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联系这句话说说“合二为一”的意思。

(2)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抓住“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等词句来理解)

(3)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坦克在战场上的威猛气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大显神威”一词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品词、品句、品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过渡:坦克一出现在战场上,就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发明家是怎样想到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1.小组合作学习1~4自然段,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画出有关的词句。

2.全班交流,说说找出的相关词句,并板书出来。参考如下: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铁屋子——开小洞——伸出进攻的“矛”——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3.参考以上板书,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路和过程。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个内容不难理解,却不容易说清楚。这里采用抓住关键词语、理清顺序进行复述的方法来突破重点,读说结合,以说促读,既避免了烦琐的内容分析,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二、学习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维

过渡: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

理解重点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联系这篇课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提示:文中说到了哪些事物的长处,这些事物的长处是怎么集于一身的)

2.你还能用哪些例子说明这句话?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老师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可以从实际应用、做人学习、处理事情等方面去思考。如: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指导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时,既紧密联系课文,又不局限于课文,拓宽思路,超出文本,密切联系实际。】

三、总结写作方法,仿写课文

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章是怎么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的?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文章是借发明坦克这件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

2.仿照这篇课文,想象编写一个发明故事(如:橡皮头铅笔的发明),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道理。

板书:

25 矛与盾的集合

进攻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自卫

推荐第2篇:矛与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

大二小 侯钰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

一、集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古代矛和盾斗争的视频片段,后出示矛和盾的图片(简介)板书课题中的矛和盾,指导书写:矛:不要少了一撇。盾:下面是个目。

2、你曾经听过关于矛和盾的故事吗?说说看。(故事《自相矛盾》,说明矛和盾的关系是对立的,板书:对立)自相矛盾的故事用来比喻做事情、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们矛和盾的新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完之后你对矛和盾的关系有什么新的认识?

二、精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发明家是怎样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到一起呢?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描写矛和盾的词语圈出来。

生:雨点般、刺、左抵右挡、招架。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你的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师:让我们去紧张危急的比赛现场看一看。(播放课件:矛和盾的对战)

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就在这样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心中产生了一个想法:——

(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仔细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师: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

生:急切、迫切、埋怨、都怪盾太小啦!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引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一生读。

师引读: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的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地呐喊——一生读。

师引读: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2、自学第

三、四自然段,语言训练: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发明家在比赛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出示:①发明家发现(盾太小),这解决办法(做一个铁屋子)

师:做成铁屋子就大功告成了吗?读读课文

3、4自然段,发明家又遇到了什么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

②发明家发现(安全却不能进攻)解决办法(装上枪口或炮口。)

师:这时候,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了,(板书:集合)这样是不是就完美了呢?

③发明家发现(不会跑,)解决办法(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根据出现的问题,发明家不断地改进,到这时候,矛和盾的集合就诞生了第一辆坦克。(课件:第一辆坦克图)

3、学习第5自然段:

师:这个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庞然大物出现在战场上会怎样?(听音频写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词语:驰骋疆场、所向披靡、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师:带着你们的想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老师读前半句——生接读。

师:这样将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的坦克在战场上可真是——

生:大显神威。

师:所以说,(课件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语言训练:

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请你用上黑板上的词语来夸夸发明家。

你让矛和盾合二为一,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真了不起。

你真厉害,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

师:让我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发明家,读——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这个坦克真的就十全十美,没问题了吗?现代的坦克还在不断地优化中,(出示水陆两栖坦克图)比如水陆两栖坦克,他是靠自己的浮力飘在水面上的然后靠自己的另一套独立的推进器前进,这种坦克可以在任何水域里前进。这样优化后的坦克,就不仅仅是“陆战之王”啦!优化后的坦克还有更多的型号呢!(坦克图片展示)

师:其实不仅仅是坦克,在现代各科技了领域发展中,像这样集合矛和盾的长处的先进发明还有很多。(图片展)

小结:这些图片资料再次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作业:

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除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你还知道哪些集合了别人的长处的发明呢? 板书设计:

25矛和顿的集合 矛 盾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坦克

推荐第3篇:矛与盾的集合

25、矛与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

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矛 进攻

盾 自卫

2、请学生在插图合适的位置上写一写“矛”和“盾”。

3、校对。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合二为一 战场 大显神威 首次 乱作一团 长处 胜利者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时,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写一写”,教学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的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 进攻;盾——矛。 合二为一。

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教学反思:

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中,我以“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种信念来学习课文。从孩子的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检查两个重点语句的朗读出现问题,到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难点;从把长文读成自己的短文整体感知,到重点生字“矛和盾”的字形分析,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

推荐第4篇:矛与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

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矛 进攻 盾 自卫

2.请学生在插图合适的位置上写一写“矛”和“盾”。

3.校对。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

“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说明:课堂没有直接完整的呈现课题,而是借课文插图展开教学,逐步呈现课题,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矛”和“盾”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有一定难度,意思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和“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说明:“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合二为一 战场 大显神威 首次 乱作一团 长处 胜利者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时,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说明: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厚积才能薄发。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会变得生动、具体。对于新词,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此外,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时间分配的特点,适时组织学生抢记词语能消除大脑疲劳,以便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写一写”,教学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

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的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说明: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仅字写得越多越好,而且要讲求写字的质量。课堂上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写字,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读帖的习惯。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说明: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天地就有多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得到有机结合,使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提升,适时让学生感到课本之外还有精彩处,开卷有益。

六、作业

1.我会写

máo bān dùn

(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

chí shã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冲上( )场向敌军发动进( ),很快打( )了敌人。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说明】: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它的内涵和中心,把握全文。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 进攻;盾——矛。 合二为一。

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说明】:明理是一个过程。小悟得小道理,大悟得大道理,多悟多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是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说明】:教学不仅要举一反三,更要融十为一。紧扣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训练的切入点,将阅读的理解、语言的感悟、明理的过程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说明】: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说明】:板书的功能在于理清文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简洁、明了。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矛和盾的集合习题精选

一、拼一拼,写一写

máo dùn jí hã jiān chí zhāo jià

( ) ( ) ( ) ( )

pào huǒ tǎn kâ jī huì

jìn gōng

( ) ( )

( )

( )

二、给下面的汉字寻找词语伙伴

架 —— 驾 打( ) ( )驶 ( )车 招( )

集 —— 级 年( ) ( )体 ( )合 班( )

攻 —— 功 进( ) ( )劳 ( )夫 ( )打

三、找反义词。

长处 ——( ) 进攻 ——( )

胜利 ——( ) 安全 ——( )

四、仿照例句写句子,用上带下划线的词语

例: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

例: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

五、读下面的语段,做一做后面的练习

答案

一、略

二、打架 驾驶 驾车 招架

年级 班级 集体 集合

进攻 功劳 功夫 攻打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 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 )小洞 ( )坦克

( )轮子 ( )履带

2、想一想,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矛能 ,不能 。

盾能 ,不能 。

坦克既能 ,又能 。

3、人们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集合了某些事物的长处呢?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画一画。

车站 战斗 战场 站立

三、短处 防守 失败 危险

四、略

五、

1、开 发明 装 安

2、进攻 自卫 自卫 进攻 进攻 自卫5

推荐第5篇:《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彭勤

教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鼓励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2、通读课文,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提示读文注意点。

二、导入课题,把握主体

1、书写课题:提示“矛”“盾”“集”的写法。(故意设置错误写法,让学生判断写法正误)

2、读课题,了解“矛”与“盾”。

(1)、出示课文插图,哪是“矛”?哪是“盾”?从文中(哪些字词句可以看出)找依据。

(2)、“矛”与“盾”的作用各是什么?(板:进攻、自卫)

(3)、理解“集合”。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坦克把盾的自卫„„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合二为一)

(4)、课文写了什么?发明家发明坦克----坦克大显神威----明白道理(渗透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练习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概括)

过渡:发明家怎样发明坦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

三、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1、带问题自读课文1——4自然段。

2、朗读、感受比赛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起因?(比赛)

(2)、画出发明家与朋友比赛的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3)、朗读,谈读后感受(紧张、激烈„„)

(4)、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理解“雨点般、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5)、把握上述字词,指导朗读。

过渡:“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理解“关头”,发明家有什么想法?

3、读悟议“想法”

(1)、出示“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的想法。

(2)、“盾太小了”———“铁屋子”

读,发明家发现了什么?怎么解决的?

发现“盾太小了”,读出感叹语气;解决办法:铁屋子,“如果„„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读出高兴语气。

(3)、安全但不能进攻——-“枪口或炮口”

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盾的作用,但仅仅这样行吗?发明家又发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读文、思考、交流,填表:发现问题“安全但不能进攻”,解决问题“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适时交流引号、破折号的作用。

(4)、“还要会跑”------“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的?(生交流解决)

4、交流“发明”,观看坦克图

小结: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防守合在了一起,发明了坦克,再读1-4自然段。 出示坦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它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

四、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出示片段:“1916年„„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朗读,谈感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朗读指导。

4、观看坦克作战视频。

五、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过渡:坦克神奇吧?了不起吧?但更了不起的是?(发明家)

如果发明家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达观点)

六、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是的„„

1、出示“是的,谁„„胜利者。

2、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谈理解:

(1)、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2)、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道理呢?

(1)、举事物例子:轮子+椅子=轮椅„„(出示图,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

(2)、人物例子:学习别人的优点(集合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4、齐读“是的,谁„„胜利者。

七、布置作业:摘录这一课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坦克

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设计时我从课文预习入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初读课文,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为下一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准备。接着在出示课题时故意将“矛、盾、集”写成错别字,让学生来纠正错误。顺势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认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因为学生以前没有学过《自相矛盾》,不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知道两种兵器的作用。在结合生活与课文理解了“集合”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然后通过问题“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引导学生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通过朗读及观看坦克作战视频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通过“如果发明家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来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通过结合课文及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个设计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很好。能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能在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非常深入。缺陷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到位,缺少激励性语言的评价。还有一点值得说明,因为教学前期准备充分,所以上起课来得心应手,也使我深刻理解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推荐第6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安吉小学 周显红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寓、矛、盾、誉、吾。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交背诵。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成语包含的道理。

4、以此积累词语,进行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聆听、想象等能力及语言创新能力,启迪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词义,弄懂寓意,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达。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讲授、讲解、讨论、模仿、运用、回顾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十五课内容,短小有趣,借买矛与盾的故事讽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耐人寻味。文本资源与现实联系点较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开展思维和语言训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一定赶过集,见识过集市上的生意人做买卖时的吆喝吧?谁能来给我们模仿几句?(真是一群精明的生意人!)今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3、(观看动画:矛与盾)

4、师:知道动画里那个生意人卖的是什么东西吗?他们有什么用处?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范读。 2.模仿范读,自由把课文读一读。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4.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

1、2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生读此句没能读出楚人的窘态)

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教师补充事例)

6.师: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读吧。 分角色读。 “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四>、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1、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类似的事情?

2、讨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是不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3‘帮那个楚国人想个办法,把矛和盾都卖出去!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2.师: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听。 (2)设计一段广告词(产品自己选)。 (3)自读《郑人买履》。

推荐第7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教学后记:

推荐第8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矛与盾》

教学设计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布隆吉乡中心小学 吴春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能借助译文及工具书了解语言的内容,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悟,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字义,明白寓言的内容。

2.在体味古文语音韵律美的同时,感悟其深刻的寓意。3.掌握学习文言的方法,体会寓言的具体情境,并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吗? 2.说说寓言故事的特点。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韩非的寓言故事:矛与盾(出示课矛与盾图片)

3.了解作者。

二、新授 1.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古文的方法)

2.第一个学习目标,小组内互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3.展示读文

4.第二个学习目标:对照译文,借助工具书,读懂句子,弄懂课文内容,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5.展示交流。

(1)出示连一连,点小组完成。 (2)看图复述课文 6.讨论:

(1)卖矛又卖盾的那个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三、总结

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说一说你今天要学到哪些知识?

四、拓展(续写故事)

当围观的人都走散了,这个楚国人会怎么样,续编故事。

推荐第9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

东束馆小学

栗书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理解全文内容,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古文深刻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感知寓言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了解《韩非子》。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则寓言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抓住字眼解释等学习方法来明白全文大意,明白寓言所说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读自悟,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字义,明白两则寓言的意思。

2、在体味古文语言美的同时,感悟其深刻的寓意。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寓言的具体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板书

寓言二则

坚————物莫能陷

利—————于物无不陷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弗能应———自相矛盾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刻舟求剑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刻舟求剑》的图片。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故事,它属于哪一类故事呢?

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谁又能告诉大家“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呢?(学生自由发言)

2、讲解寓言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以冲突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二则》,看看这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深刻道理。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和盾》。

(二)、学习新知

1、老师诵读寓言

老师:通过老师的诵读,我们知道这是一则古代的寓言,是用文言文写成的。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想一想学习这则寓言用什么方法好?(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了解作者及《韩非子》。

3、自读课文——读通。

自读课文,自主清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明白字义,读通句子。之后借助译文,初步了解寓言的大意。然后再读课文,练习把语句读流畅,并注意正确地断句与停顿。老师指名让生诵读,并及时纠正学生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研读课文——读懂。

(1)解题: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课件出示矛盾的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2)结合课后译文,深入揣摩句子的意思。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字义并尝试说出句意,之后,老师分别出示各句古文,让学生随老师的引导逐步理解并回答相应问题。)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够穿透它。”)

他是怎样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是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B.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楚人夸矛和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吗?(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无不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C.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或:有人。以子之:用您的。何如:怎么样? D.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不能回答)

其:代词 这个人。弗:不。应也:回答。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述)

5、品读课文——明理。

(1)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来呢?(学生讨论发言) (2)你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6.说一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

如:

1、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2、最著名的是广告词: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3、一个卖“生发灵”的药贩正在绘声绘色地推销产品“生发灵”:“我的‘生发灵’无论怎样的秃头都可以使其长出头发来,半个月见效!”正当他将自己的产品吹捧得天花乱坠之时,突然一阵风将他的帽子吹掉了,原来他本人就是个秃头!顾客便问:“你的生发灵那么灵,你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头上长出头发来呢?”一番话,把药贩问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

推荐第10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挂图.看,咱们班的两位天才小画家画的是什么?(板书:矛 盾) 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确切地说,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刺,进攻),盾用来(挡,防守)。] 连起来,矛盾是什么意思?(说话前后不一致)。

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板书 与)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描述的《矛与盾》这个故事去看个究竟吧。

二、自读自悟: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文言文的朗读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师范读)

3、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的诀窍。下面同学自己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节奏和重读。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语句。

[①你可真会学习!一边读书还一边看插图,图文对照是个好方法! ②这个同学把注释直接标在文中相应字词的旁边,学起来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聪明!

③大家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

现在,将自学所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不懂的地方与组内的伙伴们商量商量。

三、讨论交流,读书理解

下面我们来逐句交流一下。全文几句话?

1、看第一句,谁读懂了?

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自由练读,指读

[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生夸)

2、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炫耀,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3、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做准备掏钱动作)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生:不能买,因为……]

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注意要说模仿的是谁。(老师可参与模仿)

4、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

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咱班同学,平时见到我会面带微笑,尊敬地喊我刘老师。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一样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嘲笑)

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愚蠢,可笑在那里?你能不能帮他总结一下教训?

3、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1有一次买鞋的过程中,卖鞋的人一边夸他的鞋结实,一边还说买鞋赠一瓶胶,这不就是自相矛盾嘛;2还有的学生答:老师在讲完数学题时,通常问大家,你们都明白了吗?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可是当老师让他说解法时,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说……)

4、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生讨论)

我代表哪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5、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全文(指读)。

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理解意思、多读)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试背

6、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那么你们能不能把它给演一演呢?分小组演故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小组展示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学习了《矛与盾》。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古人那样自相矛盾哟!

谁来用“自相矛盾”说句话?

2、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于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3、作业:

①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②为矛和盾设计广告词

③自读文言寓言《刻舟求剑》

矛→锋利

矛--锐利刺矛与盾 ↓ 陷→ ? 矛与盾  盾--坚硬结果--? 盾→坚固

第11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冲突》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落下被世人笑话的悲剧,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设计思路】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现文本的扎实解读;力求在真实的质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乐于创新等能力;力求在朴实的教学流程中,灵活体现“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主旨,最终较好地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义、句义,能讲述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指导自主、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注重个性化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进而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寓意,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2.理解寓言故事,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课前准备】

自制教具:矛和盾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确立学习目标。

1、同学们,有一种故事内容虽然短小,但能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这是什么故事? 生回答(寓言故事)。

你都知道哪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指名回答。(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 师补充介绍: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形式。常运用比喻、象征、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原来不易为人理解与接受的道理寄托在具体、形象的故事当中,使得故事既通俗易懂,又道理深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在世界寓言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篇幅短小,艺术风格多样,大多突出讽刺作用,具有说明道理和劝诫的寓意。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并提醒学生注意“矛”字和“盾”字的写法。)

3.出示矛和盾,并请学生指认出矛和盾。

师:老师手里的这俩件物品,大家认识吗?谁能为大家介绍介绍? 4.了解作者及出处。

这则寓言出自《韩非子》,读课本上的小资料。 5.读了课题,同学们有哪些疑问? 学生质疑。

6.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出示两个重点问题) 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整体回顾,并明确本节课的探究重点,快速进入自探环节。)

二、复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明确要求

1.师: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很多文言文,谁能说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生交流,师归纳总结,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停顿和断句;借助译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细读品味,悟情明理,熟读成诵。)

2.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矛与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将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生字及难读字音。指名读:鬻 誉 陷 弗能 3.指名读课文,并请学生评议。 4.师配乐范读。

师:文言文不但要读通读顺,还要注意节奏和停顿,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读课文。(课件出示配有音乐、标出重音和节奏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 6.同桌互读,互评。 7.指名读。

8.齐读。(找一生读叙述语言,男生读誉矛和盾的句子,女生读旁人问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也体现了语文课要多读的理念。)

四、小组合作,读懂故事。

1.师:文言文不仅要读通顺,更要读懂。接下来同学们借助译文和工具书,一句一句地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句意,了解寓言故事的大概内容,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3.通过同学们的自学,合作学习,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理解的差不多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

(1)课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生说意思。

师: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板书:盾 物莫能陷),你从哪个词读懂他在夸耀呢?(师回答“誉”)

师:谁来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学生试读。

师:听你们这么一夸,我都想买了,这个楚国人可真会做生意啊!不信,咱们再往下读。

(2)课件出示: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生说意思。

师:这个人的盾坚固无比,天下无敌,这矛也要好好夸一夸了,要不可没人买。谁来夸夸这个矛?

生夸耀读。(板书:矛

于物无不陷)

(3)师:听了这个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并说出句意,师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问这话的人可真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你能用书上的话再问问他吗?该用怎样的语气问?(生交流:讽刺、嘲笑)生读。

(4)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师课件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再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学生读。

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师:故事我们已经读懂了,谁能给老师准备的这个无声动画故事配音,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师播放动画,生讲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懂原文,了解故事内容)

五、情境表演,探究明理。1.四人一组,练习表演故事。

师: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故事,我们借用自己课前准备的矛和盾道具,进入情境之中来体会。

课件出示表演要求:

(1)小组合作,分配好角色。 (2)观察课本插图,合作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的变化,进行合理想象。

(3)文言文形式、现代文形式自主选择。 2.指名上台表演。 3.深入探究,明白道理。

师:看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笑了。现在就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1)这个人可笑在哪里?请你给他讲讲道理,告诉他到底错在哪里。

(2)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交流。师小结: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理解内容,明白寓意,凸显个性阅读。)

六、质疑再探,迁移延伸。

1.同学们,理解了原文,读懂了故事,那个楚国人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肯定会灰溜溜的走了,可是他的矛和盾还没有卖出去呢。现在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一想:(课件出示)如果你是这个楚国人,你打算怎样卖出自己的矛和盾呢?

学生各抒己见。师小结:老师代表那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 2.我们在生活中遇见过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例说说。学生交流。师小结。

(设计意图:质疑探究,引人深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寓言故事《矛与盾》,领略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故事短小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凝练精彩,仅仅53个字,就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们收获大吗?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深化主旨,升华情感。)

八、布置作业,运用拓展

1.把《矛与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聆听他们的体会。

2.任选一题: (1)扩写《矛与盾》。

(2)结合自己的所见,写《矛与盾》故事新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体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大语文观,使学生思维得以扩展;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凸现阅读教学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的完美结合。)

九、板书设计

盾 物莫能陷

矛与盾 【教学反思】

矛 于物无不陷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时间被做不完的习题,背不完的笔记占用的所剩无几。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虽也有着对于考试成绩的压力与无奈,但我更想寻找一种“鱼”和“熊掌”兼得的途径——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矛与盾》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三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译文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结合译文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利用工具书重点解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译文,揣摩句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分角色表演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

在这节课上,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

第12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永城市第三小学 郑文静

教材分析:

《矛盾》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则寓言,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如查阅资料、熟读课文、做批注等等,也已经具有合作探究、合作表演的能力。 设计理念:

教材选编文言文,旨在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凝练精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从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读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领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背诵课文。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寓言成语,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一些寓言,那么谁说出一些有关寓言的成语?

2、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是的,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矛盾》。不过我们今天换一种学习方法,好不好?老师知道,你们平时都非常喜欢玩游戏,因为玩游戏每冲过去一关,总是让人有一种成就感。其实,爱玩是你们的天性,玩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玩有所成,玩出成就!今天我们就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一共有四关,在闯关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会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中的故事。

3、我能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

三、现在进入第一关:搜集资料关。(课件出示)

a、交流矛与盾的资料 b、交流作者的资料

1、矛和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2、师课件出示“矛”及“盾”的各种样式。

3、那么这则寓言的作者是何方高人呢?谁来介绍一下?

4、学生介绍韩非子的资料,师相机出示课件韩非子的资料。

四、第二关:朗读课文关

过渡:这则有关矛与盾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去看看吧。现在进入第二关:朗读课文关。(课件出示过关要求)

a、初读课文,正确、流利,语速适中。 b、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决窍。请打开课文,自由读文,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句子要多读几遍。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大家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2、生读,师评。问:谁还想读?

3、生再读。

4、强调:鬻(yù)

5、全班齐读。

6、师范读:文言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一读,好吗?怎样?

7、读给同桌听。

8、想读的一起来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二)品读课文:

过渡: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现在咱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出示课件)

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 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 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2、品读第一句: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1)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指生读) (3)通过同学的读,我们知道了这面盾坚固到什么程度呢? (物莫能陷也)

(4)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男生读、女生读)

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夸,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3、学生交流反馈第二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指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 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2)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 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

“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指生读。

(3)师:瞧我们这位卖东西的人,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

(4)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5)师: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

1、2句。

4、品读第三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过渡: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指生回答)

(1)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

(2)齐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一下就听出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 吗?

(3)指生读这一句话。

(4)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预设: 生①读。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 生②读。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 生③读。师: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 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

(教师引读)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小结过渡 (教师引读前三句)

5、品读第四句:“其人弗能应也。

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你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指生回答。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指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生读此句没能读出楚人的窘态)

师:楚国人这样的窘态,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6、齐读最后一句话。

7、齐读全文。

五、第三关:体会寓意关

过渡:我们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现在进入第三关:体会寓意关。(课件出示过关要求)

a、领悟正确

b、能结合实际或准确运用

1、作者借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师相机出示课件)

2、学生先自由讨论,再指名说一说。

3、老师归纳总结。

4、拓展: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吗?

六、第四关:表演关 (课件出示过关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朗读,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表演一下呢!那么现在就进入第四关:表演关。因为你们的努力学习,在表演之前,老师先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播放《自相矛盾》)

1、在小组中,分角色演一演。

2、哪个小组愿意上前面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表演呢?

3、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

师: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带我们走进这热闹的集市。 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学了《矛盾》并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以楚人为鉴,不要做现代版的“楚人”,课后找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读一读,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矛 盾

利 坚

于物无不陷也 物莫能陷也

自相矛盾

第13篇:《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镇康县勐捧镇岔沟完小――普秀莲

教材:“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矛与盾》是一篇蕴意深刻的古代寓言,且是一篇文言文,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文字特别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托寓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在教学时,借助注释供应,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的词语、句式运用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

1 法。首先要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时,要加强指导,寓言的朗读,除了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最后,引导学生从学习寓言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举出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4、能复述这则寓言故事。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1、同学们在以前学过哪些寓言?

(学生自由回答,《亡羊补牢》、《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2、哪个同学能把“亡羊补牢”的故事复述给大家听一遍?(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3、听了该同学的复述,还记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点)

4、哪位同学能说说,以前我们学过的寓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字眼“知道一个有趣的小故

2 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5、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25课,观察讨论一下两则寓言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合作,发表见解,教师板书“现代文”、“文言文”)

6、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背诵《学奕》、《两小儿辩日》)

7、谁能提醒大家学习文言文应该怎么做?(学生自由回答,发表见解,教师指导读通读准字,看注释,弄明白意思,知道一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读,注意停顿、节奏……)

三、把握文本,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用上刚才某同学的方法,自由读一读。(学生用开火车的方法,读文言文)

2、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再读文章看看读懂了什么? (学生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句意,充分发表自己读懂的意思,说给在家听,教师指点)

3、你听别人读后觉得满意吗?

(个别同学读,其他同学听,哪一句读得好,觉得满不满意,教师找出重点句子让学生领会意思后读,带有语气读。)

4、全班同学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5、看图后以不同的人的语气读文言文,有感情的读。

五、进入角色,体验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

(男生扮演卖矛又卖盾的人,女生扮演旁边的围观人,用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来读课文,感悟其中的道理,)

2、现在请同学们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读后想想你明白了什么?大胆地告诉老师和同学。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指导他们明白“自相矛盾”的道理,教师做特别指导,让学生感悟出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请同学们对着文言文用现代文复述一遍课文。

4、谁愿意对着插图,把故事叙述给大家听一听,比一比哪个小组叙述得更好?

(各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参赛,教师作指导。)

四、课外延伸 开拓视野

1、同学们学了这篇文言文,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请说得好的同学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2、最后要求同学们把这篇文言文背下来,并且把这个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同学听一听,看谁讲得最流利。

课后反思:

4

1、本课教学,以训练同学读后感知的阅读方法,达到读有深度,学生经历了不同层次的读,从感知性的读到理解性的读,再到品味性的读,层层深入,感知课文内涵,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表达色彩,表达风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本课教学,读、讲结合,启发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各抒己见,教师作必要的点拨,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带着凝问,自读自悟,在交流汇报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插图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着插图进行故事复述,增强记忆。

第14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

按图猜成语“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上课

一、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故事,板书课题

书写:跟老师一起写。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 再来看这个“盾”字,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知道“矛”和“盾”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进攻、自卫

师: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教师将课题写完整。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出示: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3、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盾的( )和矛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

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

二、了解“集合”起因

1、发明家是怎么想到利用矛和盾各自的长处,把它们合二为一,集合在一起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场比赛吧! 出示比赛段落。“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指名朗读

2、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用笔画下来(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我们也来一场这样的比赛。我是发明家,你们的矛呢,我们比赛喽。来,你们的矛如雨点般向我刺来,我左抵右挡,还是招架不住。

我们来换一换,现在你们是发明家,我是你的朋友。这是我的矛。开始刺了,上、下、左上、右上、右、左……

随机采访 生的感觉

(理解难以招架)

4、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了,能不能读出来。学生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集合的过程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在这么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办法? 生回答

师板书“盾太小

铁屋子”

2、出示“铁屋子图片”发明家躲在铁屋子里,如果这一回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会怎样?生回答

想到这样的办法,发明家实在是太高兴了,让我们高兴地来读一读发明家的想法。生读句子。

3、做成了铁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发明家接下来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默读课文3.4两个自然段,完成表格。学生填表格 发现( ) 办法(

) 交流

理解“矛”

这里的矛指的是什么?理解双引号的作用。破折号的作用

板书:无法进攻

枪(炮)口

4、现在,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了一起,这样发明家还是觉得不满意。他又发现了什么问题?生回答

想出的办法是? 板书 不会跑

装轮子安履带

出示履带图片,简介功能。

5、发明家就是从这场比赛中得到了启发,一步步思考,最后发明了坦克。因为他看到问题,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结果就与众不同了。现在也请你们做做这位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发明家。端起你们的书,老师和你们合作读2—4段。师: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之时,他突然想到--- 生读。想到这个办法,他实在太高兴了,可是---生读。做缩头乌龟可不行,这可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又有办法了----生读

6、讲讲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四、集合结果 大显神威

1、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怎么样?学生说

“大显神威”

2、自由读第五小节,边读边画出能表现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生回答。这就是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样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想不想看看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一段坦克作战的录象

4、厉害吧!你现在特别想说什么?

5、坦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威力无比,很是了不起。最了不起的是谁?

6、夸夸发明家吧!

7、想一想这个坦克真的是十全十美,没有问题了吗?

8、出示水陆两栖坦克

夜视仪坦克

9、正如我们课文最后一段写的……学生一起接上读最后一段。说得多好呀!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五、拓展 生活中的例子

第15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本课内容,通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感悟发明家遇到困难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的读书方式,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的过程,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并感悟出发明家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以疑入课,引发思考

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默读课文,找到答案。

二、深入学习,了解发明过程。

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由学生的见解,引读第二段第1句话。

出示投影,句式对比。

引导学生读出紧张、危急。

发明家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去掉关联词如果就,假设想象变成了现实,发明家会是怎样的心情?

然而,有了铁屋子就够了吗?发明家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桌二位同学配合读,读出发明家心情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理解发明家在盾的自卫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矛的进攻,并装上了轮子和履带,发明出了坦克。

出示投影,通过填空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出坦克的,下面就让我们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来回顾一下吧。

三、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感悟发明家的优秀品质。

1、出示坦克图片

2、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

3、播放影片

那么,就让我们用朗读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样子读出来吧。

4、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合而为一发明出了坦克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你觉得发明家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

四、揭示课文讲述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补充说明。 课文通过描写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合在一起发明出坦克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根据学习助手泡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类似的发明。

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有不少好的词汇,你想积累哪些呢?

(机动:通过学习课文,除了明白了最后一段所讲述的道理,你还有什么收获?能否试着也用是的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学生发表意见。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进行自学。

学生发表见解。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通过抓重点词,体会发明家正身处于紧张危急的情境之中。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紧张危急的情景。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学生读句子,体会仅仅发挥了盾的自卫作用是不够的,并读出心情变化。

同桌二人配合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谈感受。

学生填空。

学生与老师相配合朗读。

学生对坦克的外形进行描述。

学生读课文,谈体会。

进一步感受坦克强大的威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抒发情感。

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谈体会。

学生通过复习和思考,谈感受。

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合作讨论,发表观点。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能力。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汇报、交流。

开始深入学习课文。

品读、感悟发明家遇到的问题是急待解决、刻不容缓的。

通过不同的读书方式,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体会庞然大物的含义。

体会大显神威的含义。

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引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后所发明的坦克威力强大。

巩固所学知识和内容。

感悟发明家的品质。

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补充说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积累词语。

第16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牛寺中心校 韩晓芬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文眼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予和质的集合》,请同学们看课题,结合课文插图,告诉老师,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是古代用来打仗的。

师:对,是用来刺杀敌人(师做刺杀动作),是进攻性武器。那么,图上那两个人左手拿的,上面画着一只鹰的是什么?

生:盾,是防御性武器。

师:是啊!矛是进攻性武器,盾是防御性武器,于是,发明家就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发明了 ----

生:坦克。

师:这就是发明家的聪明,这就是发明家的智慧,他能取矛和盾之长,集坦克于一身,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二.活化战斗情境

1.同学们,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画出来!(根据回答,出示课件)

课件一: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这里的“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

生:集合。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板书:大显神威)

师:请全班齐读这句话。(强调“威”的语气)

2.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根据回答,课件出示)

课件二: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1)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a.“庞然大物”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个词的庞大气势吗?(生1:又高大又笨重的武器;生2:又坚固又威武的武器;生3:是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生4:是一种令人心惊胆寒的武器)

b.“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不停地叫什么呢?(生1:“直”是不停地意思.他们可能在叫“哇,这是什么怪物,吓死人啦!生2:我的娘啊!怪兽来啦,兄弟们快点跑吧,不然就没命了!生3:求求你,我的上帝,饶我一命吧!……)

c.“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哭天喊地﹑失魂落魄﹑丢盔弃甲)

d.对,这些成语就是形容德国兵当时的惨状,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让我们一起读读。(课件出示)

课件三:落荒而逃

溃不成军

抱头鼠窜

哭天喊地

丢盔弃甲

魂飞魄散

(2)总结朗读: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生:齐读“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坦克从发明到现在已经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可至今它们仍是陆战之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师总结:这就是坦克的神威,这就是集合的力量。因为—

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件出示四)

三.洞察发明之思

1.这就是坦克的神威,这就是集合的力量。可是,发明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又是怎样集合的?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根据回答,课件出示)

课件五: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看到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抵挡。生2:我仿佛看到对方的矛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抵挡。生3:我仿佛看到对方的矛刺向左方,他立刻用盾抵挡。生4:我仿佛看到对方的矛刺向右方,他立刻用盾抵挡。)

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生: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1—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根据回答,出示课件)。

课件六: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③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回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

B.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师:是呀,自卫,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攻呀!)。

C.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

3.再次回顾重点句。

⑴.课件出示坦克图:让我们来看看坦克图,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个重点句吧!

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学生:大显神威。补充板书:矛+盾→坦克)

⑵: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勤于思考﹑肯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师总结:是啊,他这种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四.品味作品之道

师: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课件出示)。

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交流后再次齐读)

师: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支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可以擦,笔的优点—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交流点评)。

师: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师结: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有兴趣的你们课外可以再去找找,希望你们天天有奇思妙想,人人成为小发明家。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盾 → 坦克

进攻+自卫 →

大显神威

第17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发现你们个个精神饱满,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图猜成语,大家喜准备好了吗?

师生看图猜成语:(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自相矛盾) 师:我们的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古代的两种兵器,分别是——(生齐答:矛和盾)(课件插图上写上矛和盾)

师:真是知识丰富的孩子,请伸出小手,跟我复习这两个字。

(板书范写“矛,盾”)边讲解:矛字横撇,点不要丢了,盾字平撇要写平,里面一个十加上目。

师:知道矛和盾分别有什么作用吗?(板书:进攻,自卫)。

师:(课件出示)一个进攻,一个自卫,有点针锋相对的感觉,今天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板书:+、箭头)看看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补充课题:集字上面是“隹”部,比住多一横,下面木字横写长,把上面托住,木子撇捺裙摆张开。) 齐读课题——《25矛和盾的集合》

二、复习生字词, 课文大意

师:老师要检查一下课文中的这几个词语,看你还记得它们不。PPT 师:声音洪亮,读的又对,很自信。增加点儿难度大,有没有信心挑战?

师:还是这些词语,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些词语连成一段话,自己先小声试试看。 生:找两人

师:真善于思考,这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三.学习课文。

(一)认识坦克。

1、过渡: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老师要介绍一个朋友给你们认识,看——(PPT)这是? 生:坦克!

2、师:看到这辆坦克,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他? 生:高大、威猛、庞然大物„„

3、师: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吗?(生找,幻灯出示PPT)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老师教过大家,读书要边读边想象画面,才更有趣味,更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来,自己读读这句话,看你能看到哪些画面?

5、生读,汇报想象的画面,师相机引导:你从哪个词想象到的?听到德国兵喊什么?看到德国兵后退时是什么样的?„„

6、师:恩,你们真会读书,能从课文给出的这些词语(庞然大物、首次、头一回、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想象画面,体会出德国兵的害怕,能将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指两人)(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惊慌的样子;我看到他们吓得连滚带爬地落荒而逃了„„)想象了画面体会读就是不一样!

7、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看看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吧!(放视频)

看样子,坦克在战场上可真是威力无比啊!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读出坦克的神威来! (齐读)

过渡:这个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庞然大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

(二)学习1,2自然段

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来源于一场比赛,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把描写比赛场面的句子告诉老师吧!

1 出示句子PPT: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3、你能看出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生:紧张的、激烈的、有趣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读出这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呢?(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

师:你读句子时,看到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了吗?我要找两位同学演一演,下面的观众一会儿给评价一下哦!

师指导表演,引导学生评价出矛应如雨点般刺得快(看样子这可不是春天的雨点,要快而有力),演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样子。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们的盾来,有吗?(学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赛”师手指当矛,生手掌当盾)

师:我左一下,你往什么地方挡?(左)我右一下,你往什么地方挡?( 师: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刚才你们演的情景就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手指让生说) 师:演得好一定也读得好,来试试!(指名读)男女生分别读 三.自学坦克发明过程,完成表格

过渡:正是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产生了想法,由此发明出了坦克。可是发明坦克可没想的那么容易,在发明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呢?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发明家想法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生自由回答,盾太小了,要钻进一个铁屋子就可以了。

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 师:从第一个“!”中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着急),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开心,喜悦)

师: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评价,再读,齐读)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原来,发明家发明坦克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 生:盾太小啦

师:解决方法是?谁能用文中的话归纳一下。

师:像这样,在文中找到发明坦克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的句子,概括归纳后用自己的话填入表格中,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学三四自然段。

(三)自己学习3,4段。

出示自学要求:师读,生自学。

合作学习:师:不少同学都想好了,现在,跟前后四个同学一起交流你刚找到的语句,并讨论一下这张表格怎么填。

师:好,谁来说说,发明家接着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 生:安全不能进攻。

师: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第三)你给我们读读(出示) 这里的“固然”谁能给它换一个词?(虽然)

师:是啊,虽然安全了却不能进攻,发明家们,这样行吗?(不行)来,读——读出担忧。 师:怎么解决呢?(出示第4自然段)能不能再把语言简单一些。能不能只说重点的词句。 生:装上枪口或炮口

师:这样坦克就造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生:不会跑,还要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这就是履带。为什么还要装上“履带”呢?履带有什么作用? 师:现在你能告诉我,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身上,“矛”在哪? “盾”又是它的什么部位? 师:是啊,发明家就这样让(来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 过渡:这个发明坦克的人就是英国人厄内斯特·斯温顿。 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发明家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

划线部分的句子让你想到了哪个词?(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品是运用了“集合”两种东西的优点与一身的吗?老师举个例子

生汇报。

师布置拓展: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用心思考,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把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装进自己制作的“奇思异想袋”或“我的小发明”记录袋中。

总结: 其实生活中,我们在做人做事很多方面都应该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取长补短,自己才能有更大收获,更优秀!

第18篇: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了解文章一至四段的语段结构顺序,进行仿写。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介绍矛、盾的样子及用途。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立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划下你认为好的词语。2.给课文自然段标出序号。 3.检查:

(1)字词。(2)指名学生汇报划下的认为好的词语。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了解课文大意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的\"集合\"意思一样,你找到了吗?(板书:合二为一)是什么意思?这里的 \"二\"指什么?\"一\"指什么? 矛和盾是怎样结合的呢?请你读读1-4段,划出有关句子。

四、学习课文1-4段,理解\"合二为一\" 讨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

1.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现在你就是发明家,表演。随机理解 \"如雨点般\"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2.这个时候,发明家产生了一个想法?指读。

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3.这样的盾很安全,安全之余又有困惑了,文中是怎样说的? 自由读。

4.发明家又有自己的办法了,自己读读第四段。

出示坦克图。你看,这就是坦克,仔细看看图,找找,\"矛\"早哪里?什么是坦克的\"盾\"?

师介绍坦克:坦克的底部装有履带,能行走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到攻击;又装有炮

口,能随时攻击对方。由于它进退自如,攻守灵活,一上战场就发挥了巨大作用,名震天下。

回归中心: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现在你知道了吗?课文中的\"合二为一\"是什么合二为一?(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集合在一起)

五、指导书写。1.生字。

2.读一读:左抵右挡

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一至四段,理清课文一至四段脉络。

1.发明家真不愧是发明家,遇到问题能积极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来,捧起书本,我们来体会体会。

引读: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呢?生读。 他是怎样解决这个困难的?生读。 有了这个想法,又遇到了什么困惑?生读。 他是怎样解决的?生读。

课文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写清楚的,和你的同桌分着读一读,体会。 2.坦克就这样造起来了,现在你能介绍坦克的发明过程吗?

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可是,----------对了,----------

二、学习课文

五、六段,理解\"合二为一\" 1.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

1961年德国兵头一次见到这个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如果你是德国兵,头一次看见坦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再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为什么要用这个例子? 2.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为什么会这样大显神威?

3.对,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句子)一起读最后一段。

三、课外延伸:

1.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来做做这里的趣味数学题。 课件出示:矛+盾=

橡皮+铅笔=

矛+盾=坦克

橡皮+铅笔=橡皮铅笔 2.日常生活中怎样的发明呢?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轮子+椅子=轮椅 镜片+镜框=眼镜

3.请你用这个算式写一段话,模仿课文一至四段的写法,写清思考过程,并举个例子说明新产品的作用。 板书设计:

合二为一

矛的进攻

合二为一

盾的自卫

矛、盾的长处

合二为一

第19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本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2、理解、体会由坦克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认识两个大字。(出示课件:矛、盾的金文)

猜猜这两个是什么字?你是怎样猜出来的?我们来看看矛、盾两个字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

看样子就能才出来的字叫象形字,象形也是一种造字方法。象形字是祖传的,但文字也有进口的,如:坦克。矛、盾、坦克之间有何联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课题中有三个新朋友,你认识吗?这也是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请举起你的手和我一起认真地写吧。

读读吧!(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三分钟的时间读通课文,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

读一读你画的词语,其他同学听听哪些词语和你画的相同,看看哪些词语的人气最旺。

我呢也找了一些好词语,请你读一读。(课件出示)

三、由重点句引发思考,激起探索欲

文中有个句子把矛、盾、坦克都用进去了,请找找这个句子。 根据生的回答(课件展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坦克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一”指的是什么?“二”指的是什么?

“合”就是课题中的集合。

四、洞察发明之思

1、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是怎样结合的呢?请读第1—4自然段,画出矛进攻厉害,盾自卫的句子。(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矛的厉害?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 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还真是—— (学生:难以招架)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补充)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3、这样的盾很安全,可安全之余又有了困惑,是什么困惑呢?(生齐读第3自然段)

4、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

5、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发明家的思考和发明过程。(课件出示表格)

6、你们能介绍坦克的发明过程吗?(按课件提示回答)

7、坦克发明出来了,我们来看看坦克。(课件出示坦克图,简单

介绍)

五、抓住“大显神威”理解课文

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生补充)

2.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

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

(生回答)

真可谓是:(课件出示词语)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总结朗读:同学们,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六、品味作品之道

1.矛和盾在一起为什么没有自相矛盾,反而变成了大显神威的坦克?(生回答)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交流后再次齐读)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 —可以擦,笔的优点—— —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矛\"+\"盾\"的发明呢? (交流点评)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 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4、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取长补短显神威,强强联手走天下。以此勉励!

第20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3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首先我在揭题时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结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留下伏笔: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组读读

2、

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最后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反思:

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

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矛与盾集合教学设计.doc》
矛与盾集合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