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游戏教学设计

2021-04-20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数学游戏教学设计

第7节 数学游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一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 问题解决: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剪大洞”的方法与技巧。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游戏和操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掌握在一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的方法与技巧。 【教具】每个小组几张长方形作业纸、一把剪刀。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作业纸在2分钟之内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2、提问:你能在另一张作业纸上剪出一个大洞,让两个同学钻过去吗?

二、游戏活动,解决问题

1、学生初探,小组合作

学生自学教材第39页图示,自己试着动手操作,在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完成后,请成功解决该问题的小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演示剪的过程。

2、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剪不出大洞,而是把纸剪破了。

3、答疑解惑

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再跟着剪一遍。

4、学生再探

刚才剪的结果,在小组内比一比,谁剪的洞最大?为什么大?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到小组的小白板上并汇报结果。

5、小结

只要将对折后的纸分割的份数越多,即剪得越细,形成的洞就越大。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数学知识具有无穷的奥秘,只要同学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板书设计:

数学游戏

剪的起点与终点分别在(

)。 每次剪时,都(

)剪到头。 最后从(

)剪到(

)。

推荐第2篇:数学游戏教学设计

数学游戏教学设计

1、圆柱

包括三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安排了6个例题。 圆柱的认识:

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即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发现他们的特征;之后安排这样一个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并沟通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让学生快速转动长方形纸片活动,只要求学生操作、感知,不必做更深入的讲解。

本节课的难点应放在例2,即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指导展开圆柱侧面的方法,理解侧面展开后的形状。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再一次沟通从立体图形再到平面图形的转换。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先让学生摸一摸圆柱形实物,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2)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剪开侧面,再展开,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准备的圆柱体各不相同,在剪开的过程中并不是千篇1律,故可能会出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对于这些操作结果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剪的,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最后再让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最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在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做一做”让学生制作圆柱,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做准备。

圆柱的表面积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因为学生已有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经验,知道表面积是物体各个面的面积总和。所以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并不困难。例3的教学让学生将课前做好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例4的教学是关于圆形物体表面积的计算,关于例4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要注意这样几点:①圆柱形物体在计算表面积之前一定要先判断此圆柱体是几个面,什么面,再来进行计算;②圆柱形物体表面积的计算的步骤较多,学生在熟练应用公式计算之前,最好是分步进行计算,即先求出侧面积和底面积,再求出表面积。注意每一步的运算结果要写上正确的计量单位;③圆柱表面积计算结果再取近似值时,一定要注意不可乱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是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完成例4后,,做一做是一道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基本题型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后可与例4进行比较,找出两题不同之处,同样都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为什么这题要求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而例4求侧面和一个底面的面积之和?使学生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求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3、应用转化策略,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例5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例6是利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1)例5,渗透了转化的思想。首先从回顾旧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并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接着通过教具演示图说明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不要忽略操作与直观演示,也可借助多媒体。然后引导观察和推理,得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高就是圆柱的高h,并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Sh。

(2)例6之前,安排了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V=sh的内容延伸成V=。 (3)例6,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解决这个问题,先要计算杯子的容积,使学生明白圆柱形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从里面量出需要的数据后,可直接利用V=sh计算。

1.圆锥的认识。

内容主要包括: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其编排与圆柱的认识类似,教学中可参考圆柱的教学,但教师可放手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总结。 圆锥的体积

例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例3是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例2,教材按“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四个层次编排。 (1)引出问题。首先提出“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是:可以用排水法,但这种方法太麻烦。从而产生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动机。

(2)联想、猜测。学生讨论,回想会计算哪些图形的体积,思考圆锥的体积和哪种图形的体积有关?从而将圆锥和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

(3)实验探究。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学具,进一步通过圆柱圆锥相互倒水或沙子的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4)导出公式。通过试验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由此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整理和复习

课时安排建议:一课时。

1、引导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2、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回顾、总结图形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3、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数学游戏”──“剪大洞”

教材(第31页)则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图形变换的奇妙,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用数学的自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推荐第3篇:设计数学游戏

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比如在上数学活动课,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几种形式的游戏。

1.个体活动游戏。上课开始进行“比比谁最火眼金睛”游戏: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滚,看看各种几种物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球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一些特征。

2.集体合作游戏。在上“统计”活动课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没戴帽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3.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最佳默契奖”。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同时将结果写在纸条上,并同时亮出。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诸如以上的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推荐第4篇:游戏 教学设计

游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火车开啦》,并能和伙伴合作,用三声部模拟火车开动的效果。

2.聆听《火车波尔卡》,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重点、难点:

1.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火车开啦》,并能和伙伴合作,用三声部模拟火车开动的效果。

2.聆听《火车波尔卡》,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但是,他挺神秘的,他说如果你们能叫出他的名字他就出来和大家见面,听!(课件播放火车声) 生答:火车

师:(课件出示火车图片)快来和他打个招呼吧。孩子们,平常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火车? 生答:拉煤的、拉木头的、载人的等。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善于观察,谁能来模仿一下火车发出的声音? 生答:呜呜、咔嚓咔嚓等。

师提示:火车鸣汽笛的声音是:wu--;火车大轮的声音是轰隆;火车小轮的声音是咔嚓咔嚓。

2、三声部练习

师:下面让我们分组来模仿火车的声音好不好? 老师模仿火车鸣汽笛的声音,wu-;这一组同学模仿大车轮声,来试试,honglong honglong ;这一组同学来模仿小车轮声,试试,咔嚓 咔嚓。

师:这个难不倒你,下面你可要集中注意力啦,三个组合作,一定要听清老师的要求,老师先开始模仿汽笛声,然后你们看老师的手势加进来,来试试。大车轮组准备好了吗?(鸣汽笛声、大车轮声)

师:真不错,小车轮准备好了吗?和刚才一样,还是老师先开始,注意看老师的手是啊!(汽笛、小车轮),

师:哇!这都难不倒你啊!不过也先别太高兴,下面这个可真有点难度了,老师再加上你们两个组,我们三个声部一起来,好不好?老师先开始,然后你们一定要注意看老师的手势,然后也加入进来,听明白了吗?三个组一起模仿。

三、学唱歌曲《火车开啦》

师:棒极了,听,火车来啦!(课件播放《火车开啦》原唱)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车轮声、鸣汽笛声。。。。。。 师:这说明什么呢?火车是静止的? 生:火车开了

师:对,这首歌曲的名字是:《火车开啦》,请你一边小声跟着音乐演唱歌曲,一边思考:火车是怎样前进的? 师:火车是怎样前进的? 生: 咔嚓咔嚓

师:对,咔嚓咔嚓,是谁的声音啊?火车非常平稳的向前走。那开火车的司机心情怎么样啊?下面请你一边跟着音乐演唱,一边体会开火车的司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

师:老师也想当一回火车司机,行不行? 师范唱。

师:你想说什么? 生:

师:你们觉得我作为一个火车司机自豪吗?我是用什么样的声音表达我自豪的感情的? 生:

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唱? 师弹琴生跟唱。

师:你们可真是一群神气的小火车司机,我们跟着伴奏来唱一唱吧。

师:老师能把火车的声音加入到歌曲当中,你们信不信? 老师演唱鸣汽笛的声音。

师:你们想不想试试,老师还是模仿火车鸣笛声,大车轮组唱:轰隆轰隆,小车轮组呢?

师:对,歌词就是唱的小车轮的声音。准备好了吗? 三声部演唱歌曲。

三、聆听《火车波尔卡》

师:真是太精彩了,有关快乐火车的作品有很多,除了《火车开啦》之外,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施特劳斯的一段有关火车的乐曲,请你仔细听,这首乐曲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火车?播放《火车波尔卡》。

师:乐曲听完了,你想到了怎样的火车? 生:高兴、开心

师:是不是静止不动的火车? 生:不是,在快速行驶, 师:坐在火车上的人在干什么? 生:唱歌,哼着小曲,跳舞。

师:为什么乐曲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啊? 生:音乐速度快,活泼、欢快。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会聆听音乐的小耳朵。你们听出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了吗?老师提示一下,拍手(

一、二)。这是一首管弦乐曲,名字叫《火车波尔卡》。下面让我们一起乘上火车去旅行吧。 师:跟老师一起拍手。

四、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非常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感受到火车带给我们的快乐,希望你们永远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下课。

推荐第5篇:[论文]数学教学中的游戏设计

数学教学中的游戏设计

教学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思想性,激励性

游戏必须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竞争精神,树立为祖国争光的学习动机。如游戏“攀登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两侧贴上题卡,选两队队员当“登山队员”分别从两侧向顶峰挺进。其他学生当裁判,哪队答对一题就插上一面红旗表示前进了若干米,哪队先到达顶峰,哪队夺取山上的“先锋号”红旗。在游戏中,参赛队员像登山运动员那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裁判员们默默地抢先算出答案以便正确评判。全体学生愉快地在游戏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借此了解一项我国的世界之最,渗透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感,激发昂扬奋进的精神。

2.多样性,情趣性

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拍大数”;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问号旅游”;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小鸟回家”;结合地理知识教学的“火车开往北京城”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3.直观性,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举起卡片“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4.针对性、启发性

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数学接力赛”可以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如分析应用题:“桃树有8棵,梨树比桃树多3棵,梨树有多少棵?”请4名同学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层任务。第一棒:从“梨树比桃树多3棵”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梨树和桃树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棵数多?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梨树的棵数多,梨树的棵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桃树同样多的8棵,另一部分是比桃树多的3棵。)第三棒: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6+3=9(棵)答:梨树有9棵。如此一来,一人只说一句话,突出了思维的程序,渗透了思维方法,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对分析能力尚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又如“猜一猜”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训练优良的思维品质。如“老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背后,让学生猜老师左手拿几根,右手拿几根?”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的组成,显然要比让学生反复背诵好得多。

数学游戏,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互帮互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优化学习过程。是互相竞争的小战常游戏式的教学除了要遵循以上的原则外,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全过程,教学游戏要简单易学省时高效率。

推荐第6篇:人教版 六年级 下册 数学 数学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39数学游戏。 学习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在一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剪出大洞的方法与技巧。 3.感受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培养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在一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剪刀、作业纸或彩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你们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拿来了吗?拿出来展示给同学看。

生:拿出自己课下准备的剪纸作品并分组展示。

师:你们个个心灵手巧,真是太棒了,老师有个难题,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下? 生:能。

师拿出一张彩纸,出示给学生看。

师:老师的难题就是在这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大得让两个同学都能钻进去。这节课,你们想想办法,帮老师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二、游戏活动,解决问题。1.学生初探。

师:直接在这张纸上剪个大洞,能钻个人过去吗? 生:不能。

师:这就需要你们再寻找别的办法了。

打开课本39页,学生自学39页图示,自己试着动手操作,在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

2.合作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剪出一个大洞的过程,同时并讨论为什么组内的同学有的剪不出洞,而是把纸剪破了。 3.答疑

师:刚才有的同学很迷惑,为什么自己剪不出来洞呢?现在找同学来演示一遍,你们也一同动手,再剪一遍,看看能否剪成一个大洞。 学生边说方法边演示,下面同学跟做。

第一步:把作业纸对折起来。从折痕上的A点向对面剪,不要剪断。 第二步:再从对面向折痕方向剪,不要剪到头。 第三步:像这样来回的剪。

第四步:最后从折痕上的B点向对面剪,也不要剪到头。 第五步:从A到B把折痕剪开。 学生再一次完成游戏。

师:现在,你知道怎样剪才能保证剪后的纸连通不断了吧。再找学生说剪纸注意点。 4.学生再探。

刚才剪的结果,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剪的洞最大。为什么大? 学生交流、总结经验。 5.小结

只要将对折后的纸分割的份数越多,形成的洞就越大。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数学的知识具有无穷的奥秘,只要同学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就会有意想不动的收获。

推荐第7篇:谈数学教学中的游戏设计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思想性,激励性

游戏必须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竞争精神,树立为祖国争光的学习动机。如游戏“攀登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两侧贴上题卡,选两队队员当“登山队

员”分别从两侧向顶峰挺进。其他学生当裁判,哪队答对一题就插上一面红旗表示前进了若干米,哪队先到达顶峰,哪队夺取山上的“先锋号”红旗。在游戏中,参赛队员像登山运动员那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裁判员们默默地抢先算出答案以便正确评判。全体学生愉快地在游戏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借此了解一项我国的世界之最,渗透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感,激发昂扬奋进的精神。

2.多样性,情趣性

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

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拍大数”;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问号旅游”;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小鸟回家”;结合地理知识教学的“火车开往北京城”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3.直观性,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举起卡片“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4.针对性、启发性

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1)“数学接力赛”可以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如分析应用题:“桃树有8棵,梨树比桃树多3棵,梨树有多少棵?”请4名同学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层任务。

第一棒:从“梨树比桃树多3棵”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梨树和桃树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棵数多?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梨树的棵数多,梨树的棵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桃树同样多的8棵,另一部分是比桃树多的3棵。)第三棒: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6+3=9(棵)答:梨树有9棵。

如此一来,一人只说一句话,突出了思维的程序,渗透了思维方法,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对分析能力尚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猜一猜”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训练优良的思维品质。如“老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背后,让学生猜老师左手拿几根,右手拿几根?”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的组成,显然要比让学生反复背诵好得多。

(3)提供“小擂台”、“点将台”等游戏,可以激励学生互帮互学,是互相竞争的小战常游戏式的教学除了要遵循以上的原则外,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全过程,教学游戏要简单易学省时高效率。

推荐第8篇:人教版 六年级 下册 数学 数学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39数学游戏。 学习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在一张作业纸(彩纸)上剪一个大洞。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剪出大洞的方法与技巧。 3.感受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培养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在一张作业纸(彩纸)上剪一个大洞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剪刀、作业纸或彩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剪刀和彩纸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强调安全问题。

师:经过了解,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你们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拿来了吗?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拿出自己课下准备的剪纸作品并在班里展示。

师:你们个个心灵手巧,真是太棒了,老师有个难题,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下? 生:能。

师:老师对你们很有信心。 师拿出一张彩纸,出示给学生看。

师:老师的难题就是在这张彩纸上剪一个大洞,大得让两个同学都能钻进去。这节课,你们想想办法,帮老师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二、游戏活动,解决问题。1.学生初探。

师:认真动脑,用自己的方法剪个大洞,能让两个人钻过去。 学生认真动脑,亲自动手剪纸。 展示学生剪纸成果。

大部分学生虽然剪出了洞,但是洞很小,钻不过去人。 2.合作探究

师:这就需要你们再寻找别的办法了。

打开课本39页,学生自学39页图示,自己试着动手操作,在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

学生自学并根据步骤动手操作,有部分学生没有成功,出现不同的错误。 3.答疑

师:刚才有的同学很迷惑,为什么自己剪不出来洞呢?现在找同学来演示一遍,你们也一同动手,再剪一遍,看看能否剪成一个大洞。 学生边说方法边演示,下面同学跟做。

第一步:把作业纸对折起来。从折痕上的A点向对面剪,不要剪断。 第二步:再从对面向折痕方向剪,不要剪到头。 第三步:像这样来回的剪。

第四步:最后从折痕上的B点向对面剪,也不要剪到头。 第五步:从A到B把折痕剪开。

师:展示刚才出错的作品,这些同学为什么没剪成?他们错在了什么地方?

生:生根据刚才所学指出出错的地方。 师强调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注意起来。

师:现在,你知道怎样剪才能保证剪后的纸连通不断了吧。再找学生说剪纸注意点。 4.学生再探。

刚才剪的结果,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剪的洞最大。为什么大? 学生交流、总结经验。 5.小结

只要将对折后的纸分割的份数越多,形成的洞就越大。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师感谢同学们帮忙解决难题。

师:数学的知识具有无穷的奥秘,只要同学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 就会有意想不动的收获。

推荐第9篇:一年级数学《填数游戏》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填数游戏》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填数游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填数游戏》是一年级“数学好玩”中的一个内容,是根据“数独游戏”改编的数学游戏。“数独”的意思是“单独的数字”或“只出现一次的数字”,它是18世纪的瑞士数学家欧拉发明的。本课完成的是3×3和5×5格的填数游戏。本课旨在通过简单的填数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这一类型的知识,但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是能完成的。并能在简单的3个数和5个数的填数练习中,经历“理解题意”“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填写出正确的结果对于学生并不困难,但怎样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还缺乏语言支撑,所以本课教学中教师将重点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习目标:

1.经历填数游戏活动,掌握填数游戏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完成简单的填数游戏(3×3和5×5)。

2.能正确理解游戏规则,并合理的进行推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已知两个数填出第三个数。根据行、列的相关数据,确定空格中的数。)

3.能较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5.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掌握填数游戏的基本方法,学会合理的推理。 学习难点:结合多种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淘气和笑笑想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会有很多游戏关卡,同学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游戏闯关吗?闯关成功的小朋友将会获得数学王国赠送的智慧星!

二、游戏活动,探索规律

游戏一:判断位置,区分行列。

l 介绍行和列。(想一想,自己在哪一行,哪一列?)

l 听老师的口令,指定的那一行(列)起立。

【设计意图:认识行和列,为填数游戏做准备。】

游戏二:填数游戏,合作闯关

1.理解游戏规则

出示游戏规则:(1)每个空格中只能填1,2,3中的一个。

(2)每一行、每一列的数字不能重复。

你知道这个游戏规则是什么意思?下面的填数符合规则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规则。渗透检查的方法。】

2.探究方法

(出示例1)

(1) 这么多个空格,你打算先填哪个?

【明确填数游戏的方法一:寻找突破口,优先填写只有一个空的那一行或列。(即先填能够确定的数)】

(2)按照这个思路,你能接着往下填吗? 自己独立完成,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同桌互说、全班汇报、检查)

【指导学生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练一练

掌握了这个方法,你们能完成下面的填数游戏吗?

(独立完成,学生交流)

小结:同学们很会认真观察,填数时懂得找出只有一个空格的行或者列开始填数,很好。

游戏三:填数游戏,更上一层

(出示例2)能自己尝试填一填吗?

你觉得和刚才的游戏比有什么不同?有困难吗?

这一行和这一列中都有两个数不知道,怎么办?和同桌交流一下。

【明确填数游戏的方法二:当空格中的数字无法一次确定时,应该同时考虑行和列的其它数据,根据规则判断结果。】

小结:当有几个空不知道的时候,既要看行,也要看列。

三、巩固应用

抢答游戏(9×9)

说说你填哪个空?为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掌握填数游戏的基本方法,由于数据更多更复杂,采取全班抢答的形式,提高兴趣,降低难度。】

四、全课小结

刚才我们玩了那么多的填数游戏,谁告诉我玩好填数游戏,有什么秘诀?

五、介绍数独 其实填数游戏,我们还可以把它叫做——数独游戏。(介绍数独、欣赏图片)

推荐第10篇:谈数学教学中的游戏设计

谈数学教学中的游戏设计

教学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

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思想性,激励性

游戏必须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竞争精神,树立为祖国争光的学习动机。

2.多样性,情趣性

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3.直观性,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4.针对性、启发性

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1)“数学接力赛”可以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如分析应用题:“桃树有8棵,梨树比桃树多3棵,梨树有多少棵?”请4名同学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层任务。

第一棒:从“梨树比桃树多3棵”这句话里

知道了谁和谁比。(梨树和桃树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棵数多?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梨树的棵数多,梨树的棵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桃树同样多的8棵,另一部分是比桃树多的3棵。)第三棒: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

如此一来,一人只说一句话,突出了思维的程序,渗透了思维方法,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对分析能力尚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猜一猜”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训练优良的思维品质。如“老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背后,让学生猜老师左手拿几根,右手拿几根?”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的组成,显然要比让学生反复背诵好得多。

(3)提供“小擂台”、“点将台”等游戏,可以激励学生互帮互学,是互相竞争的小战场游戏式的教学除了要遵循以上的原则外,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全过程,教学游戏要简单易学省时高效率。

第11篇: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

摘 要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普世价值的基础性学科,本应对中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然而,众多中学生面对数学时表现出来的不感兴趣,着实让人担忧。与此同时,更为糟糕的是,面对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迷恋上了各种游戏。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现状,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试图将游戏和数学结合,进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初中数学游戏课设计的理论依据。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的学科特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游戏的特点及价值四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第二部分,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和实施原则。从其类型和实施原则两个方面阐述;第三部分,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小游戏及一个具体的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进一步的表明游戏和数学结合的可行性。本文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方法,希望借助于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的同时,更是对其各方面能力的深层次培养。

关键词:数学;游戏;数学游戏课

The Teaching Design of Junior Mathematics Game

Cla

Yue Lia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Mathematics,as a basic disciplin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universal values,it should be has a great attraction to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However,the fear is that man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mathematics.Meanwhile,to make matters worse,in the face of information age,more and mo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a crush on the all kinds of game.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describe from three parts,and trying to mak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 teaching design that combined game and mathematics.The first part,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 teaching design.It from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mathematics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value of mathematics games four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The second par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 typ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From two aspects of its type and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 in this paper.The third part,case analysi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Through a game and a specific cas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further shows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 the game and mathematics.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methods of observation、experiment and collecting information,hope with the help of the mathematical game cla teaching design,not only attract the students,about the depth of its various aspects ability training.

Key words:mathematics;game;mathematics game cla

目 录

摘 要..............................................................................................................................1 前言................................................................................................................................1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设计的理论依据......................................................................1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1

(二)数学的学科特点.........................................................................................2 1抽象性...........................................................................................................2 2特殊性...........................................................................................................2

(三)初中生的心理特点.....................................................................................3 1初中生的认知发展.......................................................................................3 2初中生的心理需求.......................................................................................3

(四)数学游戏的特点及价值.............................................................................4 1数学游戏的特点...........................................................................................4 2数学游戏的价值...........................................................................................5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及实施原则..................................................................5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5 1故事游戏课...................................................................................................5 2游戏道具制作课...........................................................................................5 3游戏竞技课...................................................................................................6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实施原则.....................................................................6 1主体参与的原则...........................................................................................6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6 3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6

三、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分析..............................................................................6

(一)火柴棍小游戏.............................................................................................6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具体案例—一笔画图形的学习.....................................7

四、总结....................................................................................................................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其定义决定了其高度的抽象性和特殊性。作为中学学习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何让学生喜爱上数学,如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对教师、对学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作为“学习共同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最为重要的部分。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当他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他才会全身心的、汇集全身力气的并且快乐的进行这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的进步和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什么才是他最感兴趣的呢?答案是游戏。学生内在的心理特点使得游戏对其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作为外在因素的市场,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等智能化设备的进一步泛滥,游戏的影响力正成爆炸式的增长。基于此,我们应该进一步的探讨游戏的魔力何在,且能不能将这种魔力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缓解了学生的游戏瘾,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游戏课的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可行性方案。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R·柯郎在《数学是什么?》中指出,数学教育“正在出现严重危机。不幸的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此应付责任。数学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能力,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忽视应用,忽视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这种状况丝毫不能说明形式化方针是正确的;相反,在重视智力训练的人们中必然激起强烈的反感。”[1]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曾提出: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所谓有意义的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发现了传统数学教育的弊端,纷纷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尝试。基于此,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也在做着相应的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 1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同时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3]这一系列的新课标要求无不透露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思考的空间,这正是给数学游戏课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数学的学科特点

前面已经提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通观整部数学史,数学就是一本对量的研究史。但是,数学对量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否则就不会出现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数学史表明,数学对量的认识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由量的表层到里层,由量的浅层到更深层的认识过程,使得数学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阶段性。同时,数学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研究对象(量)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说,数学对象在数学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殊性,或者说,量在数学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各有其特殊性。既然数学是研究量的科学,那么量到底是什么?这里,就引出了数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抽象性。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为数学的两大特点——抽象性和特殊性。

1抽象性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量,但是数学研究的量并不是具体的量,而是抽象的量。例如,自然数、实数、三角形、圆、常量、变量、结构等。它们是对客观事物的量及其关系的抽象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是看不到的。谁能看到数1呢?人们只能看到具体的1个人,1栋房屋,1辆汽车。但是,“1”这个概念又是不同事物所具有的量的共性的抽象反映。所以,数学对象是抽象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它不能为感觉所知觉,只能为思维所把握。

2特殊性

数学必须从该时代所揭示出来的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中,概括出反映该时代数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回答该时代数学是什么的问题。例如,亚里士多德把古代数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数量,说明古代数学是研究数量的科学;恩格斯把近代数

[4]

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说明近代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布尔巴基学派把现代数学研究对象概括为结构,说明现代数学是研究结构的科学。这些概括反映了该时代数学研究的特点,回答该时代所提出的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正是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和特殊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数学时不能仅仅依靠讲授法来进行讲解,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对于理解数学的抽象性是及有帮助的。

(三)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1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并且到了初中二年级,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5]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会有很大的发展。

1.1感知觉的发展

首先,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其次,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在观察力的发展上,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等均在不断地发展。

1.2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随着教学的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另外,有意注意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1.3思维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1.4想象力的发展

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和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及现实性成分在不断的增加。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

2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3

游戏对于儿童乃至成人有着天生的吸引力。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满足愿望的一种活动······儿童在玩耍时,其行为就像一个作家,因为儿童在玩耍时,儿童能创造出一个自己的世界,能用使他快乐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6]言下之意,游戏能满足儿童的某种心理需要。关于这一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做了详细说明。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7]如图1所示。

图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也就是说,在初中生这一阶段,学生是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的,他们不满足于机械重复的做某件事,而是想寻求另外一个出口,游戏就成了他们宣泄的方式。

(四)数学游戏的特点及价值

1数学游戏的特点 1.1愉悦

游戏是自主、自愿的活动,它不受理性的约束和外力的控制,能使游戏者能动地创造和驾驭活动的对象,能够在最轻松、请自由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发现自身、超越自身。

1.2自由

加达默尔曾说过:“属于游戏的活动不仅没有目的和意图,而且也没有紧张

4

性。它好像是从自身出发而进行的。”这种自由恰恰正是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的温床。

1.3对话

游戏本身具有目的性、开放性和无限性,这些特性要求学生在进行游戏时,必须进行相应的交流和对话。这种对话要求双方在游戏的框架内,彼此敞开、相互交流、视界融合等,这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班级的和谐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2数学游戏的价值

数学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游戏是数学内容获得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种数学内容是在大量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具有直观、易获得及理解等特点。比如折纸的游戏。折纸的对象是一个正方形的纸张,通过大量折纸实验的折痕,我们可以得到诸如:相似、轴对称、全等、比例等等特性。对于空间想象力类的内容,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2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比如上文提到的折纸小游戏,就是能够使数学抽象思维得到很好地培养。这类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体验,更是成为学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的有力桥梁。

2.3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出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尝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等思维能力及习惯,这正是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态度和能力。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及实施原则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

1故事游戏课

结合有关数学史的教学,通过活动的形式,欣赏网上一些数学故事。包括数学家的生平轶事,重要公式定理的发展与演变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游戏道具制作课

顾名思义,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教学用具,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获得大

5

量的直观经验,加深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各种几何图形的制作等等。

3游戏竞技课

通过增加数学游戏的竞技性,在让学生获得趣味性、知识性的同时,更是提高其反应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益智活动。比如算24点,数学问题的猜想等等。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实施原则

1主体参与的原则

新课标最重要的变化,即是从以前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进行数学游戏课设计时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以学生为中心,吸引他们参与和思考。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

传统数学教育模式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其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实际,而新课标的改革明确提出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贴近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不仅吸引学生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显得更有现实的价值。

3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

新课标的活动理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全盘讲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自己的探究学习。教师提供情境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问题解决思路、途径、方法的探究。

三、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分析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有趣”,就必须挖掘教材中的游戏因素。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理解和应用,广泛地接触事物,尽量地感知事物,从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一)火柴棍小游戏

活动目标:1利用火柴棍的图形变化,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较复杂的图形变化应用,平面到空间的思维发散培养 活动过程:1用火柴棍做出房屋,现在移动两根火柴使房屋改变方向,如图 6

2.1所示。

图2.1 图2.2 图2.3

2总共12根火柴棍摆成的形状,移动5根火柴棍,做出三个正方形,如图2.2所示。

3用如图2.3所示四根火柴棍,再加上5根火柴棍,使它变成100.总结归纳:通过火柴棍的摆动,锻炼思维的同时,欣赏数学的美。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具体案例—一笔画图形的学习

1设计理念

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笔画图形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了解一笔画图形的特征,会判断哪些是一笔画图形,会画一笔画图形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知识在旅游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笔画图形的基本特征由奇点个数决定

教学难点:一笔画图形的奇点个数是0个或2个的推导过程 4教学方法:情境探索 5教学手段:借助电脑多媒体 6教学过程

6.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外国一个美丽城市去旅游,欣赏一下那里的美丽风光。”出示哥尼斯堡的美丽风光图片,哥尼斯堡的地理位置,提出问题:18世纪时哥尼斯堡成的普莱格尔河上有7座桥,将河中两个岛和河岸连结,游人和居民经常沿河过桥散步,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一次走

7

遍7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最后仍回到起始地点。(注意桥只能通过一次,岸与岛可以经过多次,出发点随意)如图3.1.生:深深地被风光图片所吸引,开始主动去思考这个有趣的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发现很难一次性的走遍七座桥,但又不能肯定是不能完成的任务,陷入了沉思······

图3.1 图3.2

师:我们把七个桥看成七条线,两岸和两岛看成四个点,七桥问题就转变成从任一点出发是否能一笔画出这个图形,且回到出发点。即把哥尼斯堡七桥的情景转化为一个图,如图3.2.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一笔画”游戏。引出课题。

6.2探索规律

从生活中的简单基本图形出发寻找一笔画图形的规律。

师:下面这些图形你能够看出来哪些图形可以一笔画出来,哪些不可以吗?如图3.3.

图3.3

生:努力尝试,并很快确定哪些是一笔画图形。

师:提议分组讨论一笔画图形的规律。(在这之前提出奇点和偶点的概念,奇点:与这个点相连的线的数目是奇数条。偶点:与这个点相连的线的数目是偶

8

数条。)

十分钟之后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发表,面对不同的见解,教师给予最大的肯定,鼓励他们多发言。通过发言讨论,教师发现同学已经很接近最后的规律。即有的同学就发现了当图形上都是偶点时就可以一笔画。

6.3发现规律

把一笔画图形上的点分成起点,终点,中途点等三类点。对于中途点而言,有进去的必定会出来,所以进去和出去必定是成对出现,所以中途点永远必定是偶点,对于起点和终点分两种情况讨论:若起点和终点重合,则出去后终究要回来,所以这一点也是偶点,此时图形上所有点都是偶点,即奇点个数是0个;若起点和终点不重合,则起点终究有一条路是出去不会来的,终点终究有一条路是进去不出来的,所以此时起点和终点都是奇点,整个图形就有两个奇点。综上所述,一笔画图形特征是有0个或2个奇点,对于这样的理论描述学生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必须结合上面的基本图形予以对照解释。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七桥问题,你们知道结论了吗?

生:不可能有这样一条路,因为这个图形有四个奇点,不可能一笔画。 师:那么这个结论是谁提出来的呢?介绍一下欧拉的生平。

6.4应用规律

题:利用奇点个数去判断一笔画图案

不难发现,只有(3)的奇点是4个,不能一笔画,其它的都可以一笔画。学生很容易说出以上结论,说明他们对一笔画的规律已经掌握。 7教学反思

华罗庚曾说过:“造成数学目前学习的窘境是脱离了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丧

9

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课中,通过旅游的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观察、探索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总结

游戏和数学的结合是有其天然优势的。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数学方法、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数学游戏课正是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同时,对其创造性、发散性等思维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以学生为中心,将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融入进去,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和社会生活的数学活动游戏课。

10

参考文献

[1] [美]R·Courant著,汪浩,朱煜民译.数学是什么[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3.[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林夏水.数学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58.[5]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 冯秀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8.[7] 范方仕.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7(1):16. 11

第12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这个情境,让学生会解如ax±b=c的方程,会简单的应用。

2、在玩“猜数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解方程的思路,并掌握方法。

3、通过游戏,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会解ax±b=c,并会简单的应用。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数导入,基情引趣

1.今天我和同学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板书猜数游戏) 2.你们心里想好一个数,把它记录在本子上。 3.你想的数是17?

你想的数是21?

是39吗?

(三) 这样猜是猜不出的,我得拿出我的秘密武器了!把你的数乘2再加20,算算等于多少?

(四) 你想的数是25是不?

二、探索新知

1.我也想好一个数,你猜猜是什么?

100 2.真不错你们也会算了,请几个同学把自己猜的过程记录下来好吗? 3.说说你们都是怎么想的呢? 4.如何检验呢?

三、课堂练习

1.解方程(请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猜数游戏探索了解方程的方法,并能正确求解。

五、课后作业

1.解方程

学生记录自己心想的数字,一名学生合作游戏 如:把你的数乘2再加20,算算等于多少? 是40 (100+20)÷2=40 老师想的数×2+20=100 解:设这个数为x 2x+20=100

2x=100-20

2x=80

X=80÷2

X=40 把x=40带入原式算一算,等号左右相等,计算正确。 3x+6=15 解:

3x=15-6

3x=9

X=9÷3

X=3

0.5x-2=24 解:

0.5x=24+2

0.5x=26

X=26÷0.5

X=52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

解:设这个数为x

验算: 2×40+20 2x+20=100

=80+20

2x=100-20

=100

教学反思

2x=80 X=80÷2 X=40

第13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2—7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猜数游戏”这个情境,让学生会解如ax±b=c的方程,会简单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在玩“猜数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解方程的思路,并掌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游戏,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

会解形如ax±b=c的方程,并会简单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数导入,激情引趣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板书:猜数游戏) 师:你们心里想好一个数,把它记录在本子上。 师:你想的数是17?

你想的数是21?

是39吗?

师:都不对,要是这样猜下去,一节课我也不一定能才出来啊! 看来我得拿出我的秘密武器了!把你想的数乘2再加20,算算等于多少?

生:70 师:你想的数是25,对吗?(生答对)

师:怎么样?我的秘密武器厉害吧!谁还愿意和我来做猜数游戏?(指名游戏)

师:把你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算一算等于多少。 生:等于80 师:你想的是30,对吗? 生:对了

师:还想来吗?(指名游戏)把你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算一算等于多少。

生:126 师:你想的是53。大家想知道老师的秘密武器吗?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师: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结果等于80.你能列出一个等式吗? 板书:

心里想的数×2+20=80 我们来观察这个等式,心里想的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x)好的,现在就可以列出一个方程了:

2x + 20 = 80

2、师:观察方程并仔细思考一下我是怎么“猜”的呢? 现在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说说吧。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书写的格式 解:设这个数为x。

2x +20=80 2x+20-20=80-20 (说依据)

2x=60 2 x÷2=60÷2 (说依据)

x=30 也可以这样写:

解:设这个数为x。

2x +20=80

2x=60 x=30

3、师: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呢?

检验,把x代入原式:2×30+20=80,等式左右相等,计算正确。

师:现在你知道我是怎么猜出你所想的数了吧!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师生做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2、完成课本73页“练一练”第2,3题。

四、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

解:设这个数为x。

2x +20=80 2x 2x+20-20=80-20 2x2x=60 x2 x÷2=60÷2

x=30

解:设这个数为x。+20=80 =60

=30

第14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设计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设计

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思想性,激励性

游戏必须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竞争精神,树立学习动机。如游戏“攀登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两侧贴上题卡,选两队队员当“登山队员”分别从两侧向顶峰挺进。其他学生当裁判,哪队答对一题就插上一面红旗表示前进了若干米,哪队先到达顶峰,哪队夺取山上的“先锋号”红旗。在游戏中,参赛队员像登山运动员那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裁判员们默默地抢先算出答案以便正确评判。全体学生愉快地在游戏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借此了解一项我国的世界之最,渗透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感,激发昂扬奋进的精神。

2.多样性,情趣性

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拍大数”;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问号旅游”;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小鸟回家”;结合地理知识教学的“火车开往北京城”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3.直观性,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举起卡片“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4.针对性、启发性

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15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游戏公平教学设计

“游戏公平”教学设计

美洋小学 陈剑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能分析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2.能设计出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重、难点:

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

骰子、硬币、课件、盒子、记录纸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吧?这节课我们先玩一个转盘游戏,好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数学中关于公平的问题:游戏公平(板书并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1、师:同学们下过棋吗?比如说:象棋,飞行棋,围棋„„

2、小明和小华特别喜欢下棋,你们看,(课件出示) 活动一:

师:笑笑也采用了“掷骰子”的方法。她是这样确定谁先走的。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大于3点,小明先行;小于3点小华先行。 活动二:

师:刚才有同学说是用抛硬币的方法,淘气就采用这个方法来确定谁先走? (课件出示)淘气掷硬币游戏规则是:正面朝上,小明先走;反面朝上,小华先走。

活动三:

师:刚才还有同学提出了“石头、剪刀、布”的方法,你们平常有用过这个方法吗?(课件出示)

三、知识的应用与解决。

(一)设计转盘。帮老师设计转盘规则,并玩一玩,确定奖品。

(二)设计规则。设计数字转盘规则。

四、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一、“游戏”公平,需要呈现出游戏的趣味性

本课的教学内容,探求的是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公平性(可能性)问题。让孩子在活泼生动的游戏中发现数学的活泼生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不公平规则的游戏引入,让学生感受游戏规则的必要性;以不公平的游戏无法进行,让学生发现游戏公平原则的重要性;本节课以开放性非常强的掷色子剪刀石头布等游戏,让学生确定比较公平的游戏规则。整个过程以游戏为主线,让他们真实地玩游戏,切实地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感受游戏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游戏“公平”,需要突出游戏中的可能性

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并运用等可能性来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对于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因此,这节课把目标定位于在游戏中用已有的可能性知识,解决游戏中的不公平问题,验证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分析,利用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分析设计公平的游戏和规则,把游戏中的可能性这一数学问题突显出来。

第16篇:水墨游戏教学设计

 《水墨游戏》教案

德州市石家园街小学 乔理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一课,这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本课以水墨画为题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尝试水墨的工具材料和多种表现形式,感受笔和墨的变化,体验创造表现的乐趣,以此触发学生学习水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不再满足单纯的大胆想象,探索创新、动手实践的欲望更加强烈,但学习活动也还没有脱离低年级趣味性、游戏性强的特点,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生活经验已有相当的积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变化多端的用笔游戏、墨与水的游戏、大胆创作三个活动实施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水墨的多种表现形式,感受笔和墨的变化,体验创造表现的乐趣,以此触发学生学习水墨的兴趣,激发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体验、游戏、创作的学习活动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中国画的特性,尝试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运用水墨画的方法,尝试进行创造表现。

3、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尝试工具材料的使用。

2、了解、尝试不同的笔法与墨色。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检查学生所用材料、工具并进行调配。课前小游戏。

二、欣赏导入

1、出示我国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一幅中国画,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初步认识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

2、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设计意图:】以著名国画大师的画导入,初步认识、了解中国画以及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不知不觉进入学习内容。

三、合作探究,了解水墨画的特性 以教师的作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了解中国画的特性:墨色有浓淡的变化,笔法有中锋、侧锋等运笔方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的绘画作品,符合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了解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变化在生宣纸上可以生成许多不同的笔墨趣味,从而对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四、游戏体验:变化多端的线条

在了解毛笔执笔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中锋、侧锋的画法。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中侧锋的笔法。

【设计意图】针对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毛笔和宣纸等材料作多种尝试,教师的示范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体验中锋、侧锋的画法,解决教学重难点。

五、游戏体验:墨与水的关系

请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对照知识窗一起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自主探究墨与水的关系。

【设计意图】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鼓励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了解和体验调墨色的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

六、水墨小魔术,激发学习兴趣;师范画小刺猬

教师将刚才的小练笔通过添加变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教师示范《小刺猬》,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去。

【设计意图】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七、创设情境,鼓励创作

创设 “庆国庆”水墨画展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创作过程中的难题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播放背景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大胆创作,体验水墨画带来的快乐。

八、水墨作品展评

采取师评和生评相结合,通过交流、讨论,谈自己对同学水墨画的评价、想法,巩固本课知识的学习,体会中国画独特的美。 【设计意图】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既关注了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同时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

九、拓展和作业

中国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据题材还可分为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和国画花鸟,希望大家课后多多年欣赏优秀作品,多多动笔练习,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收拾好物品,有秩序的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使学生通过对中国画的深入了解,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逐步形成热爱、学习、继承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组织学生清理卫生,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十、板书设计

水 墨 游 戏

笔法:中锋 侧锋 墨色:浓 淡

第17篇:《游戏泥土》教学设计

《游戏泥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泥土是孩子天性最愿意接触的玩具之一,利用泥土开展的游戏活动会让无数孩子着迷、沉醉。在玩泥的过程中,孩子凭借自己对原始材料的天然处理能力及游戏式的创作方式,将智慧通过手传达到泥土上,感受泥土的芬芳,体验创作的乐趣。孩子对泥土的探索与表达,最容易也是最直接展现出孩子的想法和内心世界。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离孩子越来越远,孩子亲近泥土的机会也越来越少,鉴于此,我们开展了《游戏泥土》美术校本课程活动。通过玩泥游戏,引导学生感受泥性,培养学习泥塑的兴趣,同时渗透团、揉、捏、压、堆等泥塑的制作方法。

二、主题内容:体验泥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授课对象:一年级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泥土,了解它的用处和特征。

2.能力目标:学会和泥做游戏,探索泥土的玩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3.情感目标:培养泥塑学习的兴趣并养成爱探究的好习惯。

六、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泥土的玩法。

难点:把握泥土的粘稠度。

七、教学准备:

(学生)泥、一只小盆、一只泥工板。

(教师)用泥捏成的物品若干、课件资料。

八、教学过程:

1.认识泥土,了解它的用处。

(1)用三块布分别包住铅球、垒球、泥球,让学生摸一摸、抱一抱、闻一闻,猜猜是什么?

(2)猜到后请3位小朋友给大家介绍它们的不同

(3)观察泥土,提问:泥土是什么颜色的?泥土有什么用处?(长花、草、树木、蔬菜、粮食等)

(4)揭示课题:《游戏泥土》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提问法,用我和孩子双方玩具对比的方法引出泥土,引起孩子玩泥的兴趣。)

2.观察感受泥土,探索其玩法。

(1)请一位孩子上台摸一摸泥球,说说这泥球给你的感觉。

(2)孩子自由玩泥,初步探究玩泥的多种方法。(拍、堆、压、揉、团……)

(3)在自由玩泥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讨论泥巴的特征。(软软的、松松的、粘粘的……)

(在本环节中,我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尝试、探索,事先不做示范,而是让孩子们感到他们有新发现,主动建构知识经验。)

3.体验泥土,学会和泥玩游戏。

(1)提问:小朋友都玩过橡皮泥对吧?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做哪些东西呢?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这种泥来做东西呢?现在就让我们来试一试。

(2)学生小组合作,自由尝试,总结玩法(堆小山、写字、画画……)

(3)部分孩子发现泥太干,我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让孩子一点一点加水,和匀,而且加水时要控制住量,让孩子轻松把握泥的粘稠度。

(4)教师和孩子利用泥土开展游戏:“小手在哪里”在泥巴上压上自己的小手印。

(本环节中我准备了泥土,让孩子在捧一捧、堆一堆、拍一拍、画一画的操作中获得感知。)

4.游戏泥土,教师巡回指导。

(本环节让孩子在操作活动中充分感知泥土的可塑性,体验玩泥的乐趣。)

5.总结认识、制作一些泥制品。

(1)出示教师事先做好的一些物品让孩子欣赏。(泥塑、陶瓷制品)

(2)师:小朋友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吗?

师总结:它们看起来不像泥,是因为聪明的工人叔叔在制作的时候,加入了一些别的材料,再加上高温等很多特殊的工序,才做出这么漂亮的工艺品来。

6.活动延伸。

(1)让孩子在家里找一找,哪些物品是用泥土制作的;

(2)搜集相关资料,让孩子初步了解制陶工艺。

一、教材分析:

花瓶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器皿,多为陶瓷、玻璃、塑料、木头制成,名贵者有水晶等昂贵材料制成用来盛放花枝的美丽植物。花瓶作为生活装饰的一部分,在造型上也十分多样,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本课以花瓶为载体,通过风格各异的花瓶欣赏,丰富学生的视觉形象,并让学生以陶泥为材料,以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一个立体造型的花瓶。本课特别强调对花瓶的结构表现、立体表现和装饰表现。强调把花瓶的口、颈、身等的主要特征加以组合的立体表现,并在花瓶上装饰图案,构成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取得较佳的造型外观,增添花瓶的艺术光彩。

二、主题内容:体验泥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授课对象:一年级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花瓶的造型,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

2.能力目标:学习简单的花瓶造型设计及纹样装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泥塑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制作陶泥花瓶,培养学生的立体美感和装饰美感。

六、重点难点

重点: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立体的花瓶造型。

难点:对花瓶的造型和纹样装饰的独创性表现。

七、课前准备:

(学生)陶泥、一个转盘、一个小盆

(教师)陶泥、一个转盘、做好的泥塑花瓶若干、课件资料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拿出课前准备的泥塑花瓶。问: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个新颖的花瓶。(看到老师所带的泥塑花瓶,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被调动从而导入到新课中来。)

(2)我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今天带来的这几个泥塑花瓶,都运用了我们以前介绍过的哪些方法完成? (预测学生回答: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手捏成型法、泥板拼贴法。)

(3)小结:每一种成型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做出来作品也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就尝试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做一个立体的新颖花瓶。

2.欣赏花瓶,探究特征

(1)通过欣赏花瓶图片,初步感知花瓶的造型。

(2)通过比较欣赏花瓶图片,了解花瓶的共同结构特征,认识花瓶由口、颈、耳、肚、底等部分组成。

(3)通过深入欣赏和分析,了解不同花瓶的外形特征(几何对称形和动物均衡形)和装饰花纹(植物、动物、人物、几何形体),而这些装饰花纹都装饰在花瓶的哪个部位?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花瓶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观察花瓶图片,分析得出花瓶的共同结构,不同外形特征和装饰花纹,为下面制作环节打下基础。)

3.探究方法,学习制作

(1)学习造型步骤:

①老师出示课前所带的泥条盘筑法做的泥塑花瓶

②提问:同学们,欣赏了上面的图形,我们知道了花瓶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我们用泥条怎么去做呢?

③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示范制作步骤:取一小团陶泥,用手搓成一长条;以转盘的圆心为中心,将陶泥条盘紧成一个圆,再用手掌轻轻敲扁,作为瓶底;瓶身则是,再搓几根长泥条,从瓶底的外缘开始一层一层向上盘,一根盘完了再接上一根,直到想要的高度;用手指轻轻地将最上面两圆陶泥向外翻出,捏扁后做成瓶口。搓两根短泥条,做成2个环状。在环的接口处包上一小块泥,沾水,粘在花瓶的两侧。

④提问:老师刚才演示的只是一种花瓶造型,你是不是能想出更好更富有创意的花瓶造型呢?

制作步骤:

(本环节,通过观察和教师的演示,让学生基本掌握泥条盘筑法去制作花瓶,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加入自己的创意。)

(2)学习装饰手法

①提问:同学们,老师的花瓶的造型已经完成了,现在还缺少什么呢?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花瓶的装饰花纹演示:搓一长条陶泥,并按图样折成花边,将花边里侧沾点水,粘在花瓶的底部;将陶泥条装饰花,可按图样盘,也可根据自己的构思去盘。把装饰花粘在花瓶的两侧,我们的艺术品就完成了。

③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出更有趣的装饰花纹呢?接下来我们也试试看做一个花瓶吧!

(本环节,在教师的演示陶泥花瓶花纹的装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的思考设计装饰花纹。)

4.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1)要求: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一个造型新颖的花瓶。小组合作,组内研究花瓶的造型及装饰花纹的样式,产生自己的设计思路。

(2)教师参与,给予指导。学生小组分工,进行创作。

5.欣赏作品,互动评价

(1)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陶艺作品

(2)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其它组的创意花瓶

(3)教师评价:同学们,今天大家亲手设计并制作了一个魅力的花瓶。有的创意上特别突出,有的在制作技巧上特别精致,还有的装饰手法上特别的漂亮,可以说我们每个组都是非常的棒!

第18篇:《染色游戏》教学设计

《染色游戏》教学设计

刘慧丽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较强,本节课根据染纸艺术富有童趣又极具创造性的特点,通过纸艺术的色彩美、图案美,让学生去欣赏、感受民间工艺——染纸的美,同时,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设计·应用,染纸是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种,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利用宣纸的吸水性强,结合多种方式的折叠后,采用浸、点、染等方法,使纸面色彩变化而有规律,色与色之间渗透自然而富有变幻。体会染色游戏的同时,将自己的作品装饰到生活中,感受了用美术来创造生活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选用吸水性强的纸,将其折一折、浸一浸、染一染颜色,学习将白纸染出美丽花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水粉颜料可加水调和并容易上色的特点以及宣纸的吸水特性,用纸浸染的方法染制美丽的花纸。并联系生活加上自我的创造力,将染制的美丽花纸制作成美观的作品。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染色游戏千变万化的乐趣,感受水粉色彩带给我们生活绚丽多彩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染纸制作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学习纸的不同折叠方法,将折叠过的纸在水粉颜料中浸染,形成美丽的花纸。

教学难点:纸张折叠的方法、浸染时水份的控制以及浸染颜色和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效果。

解决措施:通过教师示范和不同制作方法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折叠方法和浸染颜色和位置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帮助、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水粉颜料、水粉笔、宣纸、纸盘若干、水桶、抹布。 学生准备:水粉颜料、水粉笔、宣纸、纸盘若干、水桶、抹布、剪刀、固体胶。

六、课时:1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识宣纸: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纸吗?你们知道这种纸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小结: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画纸,是吸水性很强的纸,是用来画国画和写书法的。

2、宣纸的特点

试一试(教师示范):将几种水粉色分别滴在宣纸上,水粉色被宣纸充分吸收并晕染开,形成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圆点。(学生观看老师示范,感受宣纸的晕染效果。

小结:这就是宣纸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染色游戏”。 板书:染色游戏

二、探索新知

1、比一比:将刚才直接滴染的示范作品与折叠后进行浸染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两幅作品。

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你更喜欢哪一幅?

学生表述观察、比较的结果。(直接滴染的作品,图案大小不一,颜色少。折叠后浸染的作品,图案排列整齐,颜色丰富。折叠后浸染的作品跟更美观一些。)

2、折叠

出示四幅不同的折叠示意图,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种折叠方法。图片:“田”字折叠 “井”字折叠 “十”字折叠 “米”字折叠 提示: (1)折叠方法:先折实线,后折虚线。(不同小组成员根据折叠示意图探究不同折叠方法。)

(2)纸不能折得太厚,并注意折平整。

探究成功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上来教大家一种折叠方法。

3、浸染 教师示范

(1)将折叠好的宣纸放入水粉色的盆子中进行染色,注意手要捏住纸,从边或角开始染色,一个颜色染透后再换另一个颜色。可在同一张纸上染上不同的色,色彩要清楚而且要变化,为了使颜色染得清晰,可用水粉笔蘸上颜料帮助染色。 (2)染色可以用同一色进行,也可以用多种色彩,为了使色彩变化丰富,操作时要注意用色深浅的搭配。不要太多的白色。

(3)不能染得太湿,避免影响染色效果,并且不易展开。 学生观看老师示范,学习染色方法步骤、颜色搭配和注意事项。

4、展开

(1)小心地展开染色的“布”,注意动作轻,避免撕破。

(2)请学生相互欣赏展开后的作品,交流一下作品中颜色是否产生了变化,怎样变化的,从中体验色彩变化的美。

(3)找一找:出示四幅染纸作品,请大家找找看,这四幅作品分别是根据哪种折叠方法制作的?图片:四种不同折叠方法制作出的四幅染纸作品。

学生观看教师的示范,学习展开时的注意事项。并交流所感受到的颜色变化与美感。

5、创作引导

(1)提问:大家想一想,这些漂亮的染纸作品能用来做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能包书、做头饰……) 小结:染纸作品能用来装饰生活。 (2)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欣赏作品,发现花瓶穿上了染纸的花衣。漂亮的染纸作品变成了精美的剪纸蝴蝶。图片:染纸花瓶、用染纸制作的剪纸蝴蝶(学生作品) (3)说说自己的创意,想制作什么样的染纸作品?

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自己的创意。

三、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 作业要求:

运用先折叠后浸染的方法制作染纸作品,并发挥创意将其变成其他工艺品。 作业步骤:

1、折叠,选用一种折叠方法或自行探究一种折叠方法,将宣纸进行折叠;

2、浸染,将这好的宣纸,在水粉颜色中浸染,注意水份控制和颜色的搭配。

3、展开,小心地展开染色的“布”,注意动作轻,避免撕破;

4、创作,将染好的花“布”制作成工艺品。教师巡视、帮助学生。

四、作业讲评

组织学生的作品,展开自评、互评。

1、介绍“我”用了什么样的折叠方法,或“我”的创意是什么?

2、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本课总结:多色染纸出现五彩斑斓、色色俱全的效果,是一种美;单色染纸出现质朴明快、朴素简洁、清新自然的效果,也是一种美。我们每一位同学今天都从中感受到了染纸艺术的魅力。

五、拓展

民间印染工艺与很多种,其中扎染工艺和我们今天学的染纸艺术最为接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图片:扎染的制作和作品,用扎染自制的T恤。(感受民间印染工艺的美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第19篇:游戏作文教学设计

游戏作文作文

教学目标:

1、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观察好习惯。

2、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并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

3、从片段描写入手,把片段描写写具体。

(点评:目标清楚,从培养学生好习惯入手,注重写作的指导,同时降低写作难度,着重指导片段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对作文易于接受。)

教学重点:1调动所有感官进行观察。

2理解游戏的道理,有所感悟。

教学难点:运用观察理解把文章写具体。有一定的深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游戏。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上课,可能是听课的老师太多了,我发现大家有些拘束,紧张,那放松一下,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二、游戏活动

1、做游戏当然要有游戏规则,大家一定要注意听老师说的游戏规则哟!请听清要求,并记在心里。(板书:听)

我们做的游戏名称叫做“画方圆”,请大家同时用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2、请一名学生上台来进行游戏表演。大家要注意看清他在游戏的过程中的动作、表情与神态。(板书:看)大家要认真观察。(如果完成,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他的问题,没按要求同时画)

请人简单说说你观察到该名同学游戏的细节。

3、他没有成功,在坐的有没有不服气,想挑战的啊??请男女生各一名上台来进行游戏比赛,看谁画的好,表现好的还有奖励哟。你们看也要认真的看,注意观察两位参赛选手比赛全过程。

采访:你们现在上台来心情如何,对自己能成功完成游戏有信心吗?(点评:老师及时给予点评并鼓励他们)

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谈谈游戏比赛失败后的简单感想。(点评:为后面学生作文做了铺垫,还有心理安慰)

4、我想班上肯定还有好多同学不服气,觉得自己可以完成。现在,我们全班一起在自己的位置上来做这个游戏好吗?(板书:玩)同样我给同学们准备了小奖品,,看谁画得最好。(点评:用小奖品进一步激趣)

5、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同座比赛,画完了可以相互交换作品。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评价。

6、游戏是做完了,但是老师的小奖品却还没送不出去,现在只有物归原主了。游戏比赛没得到奖品,但是大家在下面的活动中努力,你们同样有机会得到,大家加油啊!(点评:有幽默感)

三、游戏中我看到大家都很高兴,但也不免有些沮丧和失望。是不是?生答。

1、大家都非常努力,想把自己的方圆画好,但是大家有没有细致的思考自己为什么没能很好地完成游戏的要求呢?

大家认真看看自己的绘画作品,这是什么原因?这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呢?(板书:思)

2、请学生回答:(注:学生可能会有许多的答案,老师不能要求一致化,说出一定的道理就行,比如:一心不能二用等)

大家说得都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喜欢开动脑筋的聪明孩子。为什么我不把我们说的用作文的形式写下来呢?(游戏作文)

3、今天的游戏活动,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那么每人写的角度也就不同,首先请同学们考虑给作文命个什么题目好呢?

学生发言,可能有许多的题目,老师适当地引导,让学生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游戏。(游戏本身,游戏过程,游戏感悟等,参与游戏者可以从自己的心理等方面命题)新颖:一次失败的游戏经历;不按规矩,能成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心不能二用;快乐的游戏课等。(点评:老师的预设不错)

四、作文题目出来,那么怎么围绕自己的主题来“构思”写作文呢?(板书:构)

1、这就需要大家理清自己作文的思路:首先要确立作文的主题,再合理进行选材,确定文章结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清主次,抓住侧重点进行详细的叙述。

这次作文是开放的,大家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写成应用文(书信,游戏简介),还可以用儿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

2、下面请大家认真构思,然后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点评:突出了开放性思维)

3、请学生说说自己选择的内容,打算怎么写。

可以抓住一个场面;可抓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情;可以抓自己心理变化;可以抓游戏给你的感悟。(师注意点拨)

五、心动不如行动,有这么多想说的,赶快用自己的神笔把你想说的写出来,画下来吧。大家在写的过程中只需要抓你们感兴趣的片段来写,写出简短的感悟。(板书:写)

1、可以写提纲,可以写一个场面,还可以写心理的变化等。

2、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看学生的作文情况,记下典型的不同类型学生)在其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还要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要怕作文。(点评:运用了心理辅导)

六、刚才我看了同学们写的情况,同学们都很认真,而且我感觉大家也没有原来那么怕作文了,下面大家把自己的作文读给自己听,读给同座同学听吧!(板书:读)

我还想请几个同学大胆起来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其余的同学注意听,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指名朗读自己的作文。(师听学生作文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师注意评价语言:你对游戏的过程记叙得很清楚,但是没抓住细节和重点。你的想法很大胆,很有新意,说明你很喜欢动脑筋。

你说得这么好,如果你刚才不举手,你不是就失去了一次很好展现自己的机

会了吗?

说得不错,能根据游戏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你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观察很仔细,你真是个信心的孩子。(点评:又一次运用了心理辅导)

七、同学们写了片段,但是不够完善,还需要修改,下节课我们继续把不合理、不具体的地方进行修改再誊写。

小结:今天的作文课上我看到了同学们童贞的笑容,大家在游戏作文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其实作文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勤于思考,把自己听见的、看见的、想到的进行合理的整理,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就行了。

只要我们努力,坚持,我想大家也都会喜欢上作文的。

板书设计:

游戏作文

画方圆

听看玩思写读

第20篇:纸飞机游戏教学设计

《纸飞机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折纸符号,自制纸飞机,并探究纸飞机飞行和投掷方向、飞机形状、重量、纸的种类是否有关。利用不同的纸张设计纸飞机。

2.通过小组实践、合作探究纸飞机飞行和投掷方向、飞机形状、重量、纸的种类是否有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飞机飞行和投掷方向、飞机形状、重量、纸的种类是否有关。 教学难点

小组实践、合作探究纸飞机飞行和投掷方向、飞机形状、重量、纸的种类是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预设:纸飞机)你们玩过吗?谁愿意来玩一下,(找两名同学上前面来玩)你们喜欢玩吗,(预设:喜欢)那会折纸飞机吗?今天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就来玩一玩纸飞机游戏。

二、游戏活动

1.看图折纸飞机,并试飞,填写飞行记录。

2.小组实践、探究

(1)飞行方向和投掷方向有关么? (2)飞行与形状、重量有关么? (3)飞行和纸的种类有关么?

三、创新实践

利用不同纸张折飞机,样式自己设计

四、展示评价

五、总结

请学生欣赏我们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飞机。

六、板书设计

纸飞机游戏 东方广场小学

刘佳慧

2017年4月26日

《数学游戏教学设计.doc》
数学游戏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