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特征

2021-05-06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特征

教学设计特征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教学设计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思想是注重学生经历与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关注学生实验分析、讨论、交流、质疑等等应该是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摸索的;而“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意识和理念要让学生有明确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

推荐第2篇:《三角形特征》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社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组成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2、通过操作,体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能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领学生经历归纳概括“怎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基本的数学素养。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归纳概括三角形的概念,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猜测验证、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三角形、四边形框架、木条、线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和研究图形世界中的一位老朋友三角形。(出示工地图)你能找到它吗?说出他所在的具体位置? 生1:塔顶上有三角形。(课件闪烁)

生2:塔架上有三角形?(课件闪烁三角形) 生3:建筑物上有三角形? 师:还能找到吗?

生:能找到好多个三角形。(课件闪烁三角形) 师:同学们能从这么复杂的结构中找到许许多多个三角形。真够厉害呀!了不起,都有一双慧眼。

师:你们一眼就认出这么多三角形,看来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生:3条边,3个角,3个顶点。(教师板书)

师:在自己的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找出他的顶点、边和角并把各部分的名称记录在三角形上。让人一看就能看出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一人上黑板展示,教师巡视。) 生:(标出了顶点和边,不会标角。) 师:角在哪儿?该怎么画,怎么标。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解释)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情境找三角形,激起学生对三角形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通过找实物三角形,从而抽象出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共同特征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让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画三角形、标名称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真真把握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二、描述验证——概括三角形的概念。

师:我们对三角形又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你能根据画三角形的经验,用语言描述一下怎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

生1: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2:由三条边连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

3、由三条边摆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4:…….。

师:用语言告诉别人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别人根据这句话画三角形,画出的一定是三角形,不会画出别的图形。如果画出别的图形,说明这句话概括的不准确,是有问题的。根据这几句话,自己先画一画三角形,也可以用三支笔摆一摆三角形,看画出或摆出的图形是否一定是三角形,不会是别的图形。 生:(自己画图验证) 师:我们交流交流好吗。

生: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句话有问题,因为根据这句话,除了画出三角形外,还能画出不同的图形。如:(图略) 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图形)

生:这句话也不准确,也能画出不同的图形。 师:(展示学生画出的不同图形。)

生:有三条边摆成的图形还不行,也能摆出其他图形。 师:(展示学生的不同图形)

师:看来,根据这几句话都能画出不同的图形,说明我们的概括还不严密。那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下这句话,看问题出在哪里。 师: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生:直的,每条边有两个端点。

师:说明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什么图形? 生:3条线段。

师:三条边应该说成什么就准确了。 生:三条线段。

师:为什么会画出不同的图形,你觉得是那个词作的怪,说说理由。生:“组成”,因为用三条线段组成图形有好多种方法,所以就组成了不同的图形。

师:是呀!我们用三条线段画出三角形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再画一个三角形体会一下这种方法,然后把画法具体地描述出来。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把线段的端点挨着连起来。

生2:把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的头和尾连起来。 生3:每两条线段要首尾相连。

师:只有按这种方法画,才能画成三角形。看来“组成”这个词的换一换,回想一下我们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是不是有一种往一块围的感觉,把“组成”换成什么?别人就能理解成是这种方法了。 生:“围成”。

师:这个词用的很形象,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就叫做“围成”。 整理一下,完整地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小结::三条线段说清了三角形三条边的特征,围成说清了画三角形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描述“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然后按要求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思考等数学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的认识,提高了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感受到了数学概念的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通过图形位置的运动变换,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他们积累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实现了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有机结合。】

三、操作体验——感悟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我们再画几个三角形来理解理解概括的这句话。(出现基本图形三个点。)以这3个点为顶点画一个人三角形。 生:(画三角形)

师:它在三角形中起什么作用? 生:固定位置,固定大小„„。(结合学生的描述,课件体验) 师:还有有没有不同的见解?你们都认同吗?我们再来想象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一个平面中想象出三个点,再想象出以这三个点为顶点的一个三角形,看到三角形了吗?它的位置看到了吗?指一指它在平面内的位置,(生指),看到它的大小了吗?用手比一比大小?睁开眼睛吧。 师:你们能够根据三个点就能想象出三角形的位置和大小,已经具有了学好数学图形的重要品质。 师:(出示3条边,拉开点距离。课件:出示两组这样的边,边的长短不等)用这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位置不同,(旋转)后观察,形状大小相同,相对的角的大小相同。 师:它在三角形中又有什么作用。 师:你们都认同吗?

生:看来三条线段的长短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大小和角的大小。 还能找到什么图形? 师:(课件闪烁,抽取一个角。)你会把这个角变大或变小吗? 生:两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了,(课件演示变化过程。) 师:(出示教具)如果老师想让这个角固定不变,你有办法吗? 生:(想办法。) 师:(出示一条边)这条边能决定多大的角度?来,我们合作一下(做成三角形)。检验一下,这个角度的大小还变吗?(学生拉)是谁固定了这个角度的大小? 师:哪条边决定这个角度的大小?(学生指、说) 师:三个角度都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会变吗?谁来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生:(边指边说理由。) 师:他分析得有道理吗? 生:很有道理。

师:说明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 生:稳定性。

师:这个词用的好,(板书:稳定性)

师:孩子们,分享就是学习,你们在相互交流中,竟然发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本质,真让人钦佩。

师:还记得容易变形的是什么图形吗? 生:四边形

师:老师这儿带来一个四边形。(出示四边形框架并演示变形过程)。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变形的原因是四边形的哪儿在发生变化? 生:角

师:真聪明。那现在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将这个四边形固定,使它不变形呢? 生:加一条边

师:哪儿加,理由是什么?

生:对角线加一条边,就成了两个三角形。出现了两个三角形,这条边就把两个对角都固定了。 师:(出示:对角线等长的木条,让学生加边固定。)体验一下是否还会变形。 生:(拉,体验。)不会变形了。

师:大家积极思考,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了使四边形稳定的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品质是学好数学基本素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组成三角形的基本图形,体会基本图形所发挥的作用,经历图形的方位运动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加固角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进行体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渗透了数学在于求真的科学本质和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解释四边形容易变形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品质。在问题的引领下,解决使四边形固定不变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应用意识。】

四、实践应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吗? 生:(介绍) 师:老师也找了几个例子,认真观察分析一下,三角形在物体中所起的作用。(图略) 生:(解释、表达理由。)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老师相信你们总会有一天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为人类做出更有价值贡献。你们有信心吗? 师:我的班里,有一条板凳有些摇晃,你有办法使它不要晃吗?(提供情景) 生:(叙述方法和理由)这条边就能把这个角固定住?这样就不会摇晃了。 师:(结合具体情境)可是,如果是这样摇晃呢?又该怎样固定呢? 生:(说方法和理由。) 师:你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对现实物体中的三角形的作用的分析,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广泛性和价值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在具体物体中抽象出图形,又能根据图形想象出物体,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学生通过解释、讲理,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掌握。】

四、总结提升——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经验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现在我们回头反思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生:(说特征、定义,稳定性。)

师: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更为重要。回忆我们概括三角形的概念和研究三角形稳定性的过程,你一定获得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课后把这些写成数学日记和同学们交流与分享。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与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之后,梳理总结,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板书:

三角形的特性————“ 稳定性”

3个顶点、3条边、3个角(标在图上)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推荐第3篇:生物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期 陈丽红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难点: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侧重于“观察→讨论→归纳”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

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教师: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生命现象,大家一定能够利用这些生物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下课后练习。

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人也没有。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学完这节课后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生物体有共同的特征: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进行新陈代谢,可以生长和繁殖,还有一定的寿命„„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么多的生命现象。体会到观察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真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热烈的讨论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积极的归纳总结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用我们自然界中最聪慧的大脑学会学习,探索生物无穷无尽的奥秘。

推荐第4篇:单元教学设计特征

篇1: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数学单元型复习课的特点与教学设计的策略

数学单元型复习课的特点与教学设计的策略(转)

一、单元型复习课的特点

单元型复习课是在对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再学习、再认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综合和提高,通过对知识的系统梳理,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再建构.所以单元型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再现性.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学习、保持和再现.这里的学习阶段是指学生获得数学新知识的阶段,也就是在数学问题背景下的首次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过的知识必须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以便以后的提取和应用.如果学习之后不复习,那么,所学知识将随时间的变化自动逐渐向原有的观念还原.这样遗忘就会出现,记忆就不再保持,从而可能导致永久性遗忘.复习就是通过再学习,把被遗忘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把过去没有掌握牢固的知识补上,防止还原过程的出现.

(二)、概括性.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它与具体的表层数学知识相比,更加抽象和概括,因此学生要理解它,掌握它,需要一个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数学单元型复习课总是适当地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点或要素进行概括和提示.比如在单元型复习中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轻松地进行数学问题解决.

(三)、系统性.数学单元型复习课在梳理的基础上要进行概括,使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这种梳理工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使这个系统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以便于储存、提取和应用.

二、数学单元型复习课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

数学单元型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

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系统掌握所学过的知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和改进教学工作.

(一)、优化知识提要的设计.教师在数学单元型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该把教材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放在首位.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进行梳理,必要时可再次引领学生亲历数学概念或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各部分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个系统,整合的形式可以是采用条目、表格和结构框图,有利于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

除了从梳理知识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外,还可以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我们知道,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诸如化归、转换、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数学模型等等.这些都是要在问题的设计中充分考虑的,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怎样具体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学到一些方法和一般原理,在设计单元型复习课教学内容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既要考虑到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又要照顾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优化数学问题的设计

数学单元型复习课中问题的设计一般采用以下两类

1、基本题型的设计

①覆盖课本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识

②有利于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应用能力等.

2、探索性问题的设计

①所设计的数学问题要包含学过的多种概念和方法,要将它们综合运用才能实现数学问题的解决

②所设计的数学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要求学生具有一个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再创造精神

③所设计的数学问题具有多种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答案等.

在单元复习设计时,还可安排一些具有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交流研讨.这些课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归纳概括,上升到更一般的认识,然后进行交流互动等.

三、优化数学单元型复习课教学方法设计

单元型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根据单元型复习课内容的差异,一般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 (一)、传授法.传授法是教师通过讲解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能力;学生则通过听、看、做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传授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为主,但不排斥教师提问学生和师生间的互

动.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心理状况,以使在上课时有的放矢地提问.讲授法还可以借助于幻灯、计算机等设备,以使在较短的时间使学生复习更多的内容.然而传授法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复习课设计时应采用传授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二)、互动法:互动法是教师有计划地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独立或者经过生生交流或师生互动,实现数学问题的解决.问答法有助于传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探究知识,也是能增进师生间互相了解,活跃课堂气氛,在单元复习课中,让学生解决教师事先设置的一系列小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

果.当然在运用问答法时教师应该事先设计好适当的问题,并且考虑好怎样提问题. (三)、合作法.合作法是学生按照教师(或学生)拟定的问题提纲进行讨论,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通常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两种形式.在复习课里,学生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按拟定的复习提纲进行研讨,人人参与、相互启发,促进知识内化,促进思维发展.这里设计讨论提纲是关键.提纲应当是引导发现而又不过多提示的一系列问题.复习课中总是希望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那么提纲中所涉及的情况就要全面防止遗漏;如果所复习的内容与将要复习的内容关联密切的,那么讨论提纲应当具有更多的启发性,引导学生去发现.

四、数学单元型复习课中注意的几个关系

数学单元复习课与新授课二者的教学目标的不同,二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新授课一般是在问题情景的背景下,对数学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复习课则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的再学习,再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建构,所以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关系 新授课是在问题背景下,对数学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解决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复习课则是在通过教师的讲授或者是师生的互动,或者是生生的互动交流,去概括、梳理、综合数学知识. (二)、注意基础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新授课是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为主线的,而复习课则是以围绕本单元重点展开教学活动. (三)、块状知识与线状知识的关系

单元型复习课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形的组织形式下展开,教师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恣态出现在单元复习型课中,通过交互协调的教学活动,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

单元型复习课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提高. 篇3: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8课时。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春》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独特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的冬天》写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深刻印象,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夏感》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独特感受,如诗如画。《秋天》是一首现代诗,描绘了三幅意境优美的田园风情画。《古代诗歌四首》选取了四首格调清远、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古代诗歌。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

6.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7、注重拓展延伸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2.单元整体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继续扩大词汇量

2、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情感

3、课外搜集关于四季的诗文名篇,注重积累。

推荐第5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时安排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91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文,整体把握。理清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一)

(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1)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

(三)至

(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

(六)至

(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

二、三”。

推荐第6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体会信息的重要性;理解信息的5个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本节课所用教材是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信息技术》,新编教材总体上更适用,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设计上也较为灵活,给教师上课以很大的发挥空间。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是一节讲授课、理论课,主要介绍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书本上是一些纯文字、纯理论的知识,虽然有许多例子,但叙述性内容较多,学生一般没有耐心去认真读、去理解它。这是一节探究课,目的是探究新教材怎样上才能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要加强化学生的活动,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讨论、感受、体会,不仅要学习知识内容,而且要提高对信息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介绍课程的基本要求

师:从今天开始由我与大家一起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用的教材主要是从我们的日常事务工作的需求出发,按照事务完成的流程引领同学们学习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并把动手实践的广阔空间留给同学们,让大家在探索、应用中学习到一套完整的原则与技术。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认识到信息技术课与以往的计算机课的不同,我们现在先进行以下几个讨论。

第二环节:大家谈经历

师:进入本环节,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学习、运用电脑的经历,同时也锻炼一下大家的口才和勇气。大家针对以下几个问题先思考片刻。

(板书)

(1)你玩过电脑游戏吗?觉得玩游戏感觉如何?是否影响到你其他课的学习了?

(2)家里有电脑吗?你上过网吗?在哪儿上的?进过网吧没有?你对网吧有什么认识?

师:谁自告奋勇,请举手示意!如何不举手,我可就随机邀请了啊!

生:3~4位同学谈,掌握时间,控制夸夸其谈。

师:谈的非常好,很坦诚,以后希望能注意克制自己,多一些时间去学习。

第三环节:一起讨论信息时代的特点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都在说我们正处于什么社会?什么时代?

生:信息社会、信息时代。

师:今天,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报纸、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等等,信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从几个讨论看一下这些变化吧!

(1)成语补充

师:在新时代人们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开始变化了。现在考虑以下两个成语补充题目。大家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我不需要具体答案,只要方法。

天( )马( ) ( )屯( )聚

部分学生:天马行空!

师:我就知道有人会这样回答,呵呵,看清了再说!再说我只要方法,即你如何去寻找答案。

生1:查成语辞典!

生2:第一个可以查“天”!把以“天”开头的成语找一找。

师:不错!第2个呢?

生:不好查!难办!„„

师:在信息时代,我们用模糊查询,这种思维与传统是不很相同的。比如我们可以使用通配符代替这个不知道的字,让它去模糊查找。只要我们在google网站上输入“*屯*聚 成语”,一下就可以搜出来了。包括解释、典故等信息。

(2)阅读

师:我们再讨论一下,信息时代的人们阅读的方法与传统有何不同。比如阅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和一些不知道的典故怎么办?又比如,我们读新闻时想了解相关的新闻,怎么办?现在让我们语文课代表的同桌来回答!

生:查字典、查资料。

师:如果我们需要太多的,甚至要一些太珍贵的,太难找的资料怎么办?

生:„„。

师:看过《哈利波特》了吧?他的魔法书多好,用魔棒一点,里面就出现了相关的影像介绍,这样的书现在也很多,那就是光盘图书,比如大百科全书光盘。信息时代阅读的最关键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超链接”。比如,新浪网站上从“体育”链到“NBA”再链到“姚明在NBA的最新表现”„„超链接就像很多条链子把各种信息联系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跳转,有选择地阅读。

生:也不是随心所欲,还比不上魔棒啊!

师:大家说得好!信息技术正在继续发展,你们要好好学习,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你们能够实现魔棒这样的超链接。

第四环节:大家讨论信息特征

(一)信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依附性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要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

1.观看一段录像:烽火(花木兰的片断)

师: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生:„„

师:那么信息需要依附于什么来传递(它的载体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生:„„

2.[体验二]:比划、猜游戏

要求:一个同学上讲台猜,当教师给出内容后,台下的同学不允许讲话,举手经教师同意后站起来比划,一人只准比划一次,动作不能重复。

[投影]:图片(大象、汽车)、文字(照相、打篮球、周杰伦)

[归纳]:信息的传递不仅可以通过声音,还有很多种形式(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肢体语言)

3.看投影并分析的例子

A.早晨闹钟响了,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依附于什么传递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B.晚上看课表,准备第二天的书籍,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的载体是什么?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二)信息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共享性

师:没打铃之前,投影仪上放的图片是什么?

师:我放映一幅图片为什么会有多个同学回答我?

[总结]:信息的交换使得大家都享有了被交换的信息。

师:读肖伯纳的名言。

提示:苹果代表的是物质,交换之后不会再生,每个人手里就没有原来的了,而思想代表的是是信息,交换之后会多加,可以同时存在。

现场找实物作比喻。

(三)信息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时效性

1.师[讲故事]: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2.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质,而日历代表了信息,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渐渐失去效用。

3.举例让学生讨论回答:

交通地图、中奖兑奖、天气预报。

(四)信息的第四个基本特征价值的相对性

师:比谁举的例子多?(当场进行分小组)

[提示]:

相对性:旅游信息、田忌赛马、油价信息、中考信息。

可伪性: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银行自动取款机上的温馨提示。

(五)信息的第五个基本特征可伪性

师:刚才我们亲眼看的图片都可以欺骗我们的眼睛,造成视觉上的差异,大家都很快乐,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们被虚假的信息欺骗了,还会快乐吗?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伪信息,会使我们的财物受到损失,精神受到伤害,要提高我们的警惕意识,学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方法。

[总结]: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不真实的信息,不但不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错误,其价值可能为负。

第五个环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习了它的五个重要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并不想给学生非常科学的概念,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活泼、宽松,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学习更加民主化,活动更加主动。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深化概念的理解非常有益处。

推荐第7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衡南县北斗星实验中学 蒋俊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信息及其特征”是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好的开始会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地位十分重要。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探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 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b) 了解信息的含义; c) 掌握信息的传播过程; d) 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

2、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b) 给出例子,培养学生从例子中发现或归纳出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信息的认识 ,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缺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在本节课中,适当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综合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本节课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

学法: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网络机房。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否喜欢探险,如果有一天我们去野外进行探险我们应该带些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 教师:到底我们需要带些什么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中的生存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做下铺垫。

2、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一、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 师提出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为什么?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学生4名同学一小组自由组合成立探究小组,然后抽3个小组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 钢刀能获得物质,火石能获得能量,指南针获得信息。

教师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活动探究

二、了解信息,感受身边的信息

谈话导入,引出问题:是么是信息?学生观看视频“孙膑庞涓斗智”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非常想了解信息是什么,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觉得上课原来可以看电影啊,这样积极就更高了。 看完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孙膑使用什么方法取得了胜利?

②在故事中,通过什么载体,反映了什么信息? ③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出信息的概念,让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回答还不全面,不准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教师紧接着展示一组图片

古人结绳计数,雷电,随处可见的交通指示牌

设计意图:说明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多种多样,体现了信息的普遍性特征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通过学生活动说一说信息,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身边的这些东西都是信息啊,原来我还以为是短消息呢!从而让学生觉得信息无处不在,在脑海中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3、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之前的学习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思考:书是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信息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依靠载体才能存在。语言,文字、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4、案例分析,师生互动

案例一:淘宝网上购物,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真伪性

案列二: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价值性 时效性

5、综合应用,合作提升

(一)综合练习:“目前我们国家许多统计年鉴(综合性统计资料工具书)都是反映前一年的情况,数据和情况总是滞后„.. 如何用信息知识科学分析这一这段话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运用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二)总结提炼:

教师:同学们举例说一说身边的信息都具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分析、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环节巩固提高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6、课堂练习

连线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讨论:当代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信息?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入德育教学,情感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7、课堂小结

信息的含义、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的基本特征

作业:通过因特网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可识别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可传递性、可处理可加工性等特征。

五、教学反思

优点:开局运用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魅力无穷的信息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导入、分析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由于时间关系,这个说课稿是直接从教学课件改过来的,在设计排版上有所欠缺,不太美观。另外,如何实行分层教学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推荐第8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

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 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

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 ②第二幅:滕王阁。(绿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有雕梁画栋,房顶还有动物雕塑。)

③第三幅:蓬莱阁。(有雕梁画栋,柱子上有楹联。) 师:看到楹联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个特点,下一个学生,严妍。 ④第四幅:黄鹤楼。(黄顶,红木支撑,每一层还都有回廊。) 导引:接下来看一个四合院,听着解说看大屏幕。

解说: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探究课文

检测学生理解程度

1、导引:梁思成先生向我们讲了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把这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大屏幕出现问题) 概括需要注意全面、准确、精炼。(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2、导引:时间到,我请两组代表回答问题,男生代表一组,女生代表一组。虽然总说“女士优先”,但冲锋陷阵的时候当然是男子汉大丈夫挺身而出了。

(男生:①②③是中国建筑的构成,④⑤⑥中国建筑的结构,⑦⑧⑨是中国建筑的装饰

女生:①②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③④⑤属于结构特征,⑥⑦⑧⑨属于装饰特征。)

3、导引:抛开男女生的立场,平心而论,你更赞成哪一组的说法?(赞成女生回答的人数多),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赞成女生的归纳。

那位女生能再巩固一下我方的观点,批驳一下对方的见解。

①的中心句应该是“个别的建筑物,一般的主要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②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一节一些练习性的建筑物,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这都是从不同角度总括中国建筑的特征。 ③的重点讲的是“立柱”“横梁” ④是“斗拱” ⑤是“举折”“举架”

这是中国建筑构成的主要部件,也可以说是主体结构的部件。所以总结为主体结构特征为好。

问:那么,为什么认为它的分析好?(她先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句、关键词总结概括。)

4、导引:接下来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问: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

(小结: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从装饰到位置,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5、导引:一篇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好处也是很多的。最后,我们来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说说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师:回答问题的模式请看大屏幕: ①把……比喻成……

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回答模式相应变成: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①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①以“帷幕”比喻墙壁,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①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②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五、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目标,(看大屏幕)

1、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特征

2、锻炼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导引: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从结构特征,从装饰特征。

总体上:有台基、房屋本身、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构成;一所房子有回廊、抱厦、厢、耳、过厅、庭院或天井组成。

从结构特征上看:木质,有柱、梁、斗拱、举折、举架等构成。

从装饰特征来看:瓦面弯曲、红为主色、有彩色绘画图案、浮雕,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

怎样概括文段呢?(抓中心句、关键词 )

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如何阐释?(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

六、作业

试比较《谈中国诗》和该文的异同。

推荐第9篇:《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生物的特征

一、课题:生物的特征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通过观察、讨论,理解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②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会比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能力目标:在观察、讨论和分析的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

维、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了解我国生物资源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家乡、珍爱生命的情感和逐渐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鲤鱼1条、花1盆、石头1块、黑板擦1块、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物特征的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请每名学生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能重复)。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跃气氛)

2、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特征?你们是怎样区分它们的?

二、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将不同的生物区分开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生物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展示实物:鱼(在鱼缸里)、石头、花(带有枯叶)等。

2、提出问题:

观察并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总结出生物所具有的特征吗?

3、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人是生物吗?珊瑚虫是生物吗?菊花的桔枝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

(4)说一说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观察和分析插图,独立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识图、学会观察、学会联系实际归纳总结。

4、解疑合探

学生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点评要点:

(1)、有生命的物质称为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如……;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如……;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 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3)、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进行呼吸、排泄、生长和繁殖,对刺激做出反应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4)、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的方法有: 肉眼观察;

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观察;

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观察; 有时还需要测量。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实验结果;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学习,开阔视野,共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结合实际归纳总结能力。

5、质疑再探

文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不能很好的解释,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疑惑: 教师为质疑做准备:

如: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1) 生物是一个物体的集合,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

非生物

对刺激有明显反应

对刺激没有明显反应 能生长

不能生长 需要营养

不需要营养 能繁殖后代

不能繁殖后代

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不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没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般由细胞构成

没有细胞结构 (3) 生物的特征

1、有共同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2、有新陈代谢现象

3、有应激性

4、有生长,发育,生殖的现象

5、有遗传变异的特征

6、能够适应一定环境和改变环境

7、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8、生物能进行呼吸

9、能够排除体内废物

10、对外界刺激有所反应

6、运用拓展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D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 C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D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B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二、拓展题

1.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老树 昏鸦 瘦马 人 曲中的非生物有: 枯藤 小桥 流水 人家 西风 夕阳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生物的生长

。 (2)猫生小猫属于 生物的生殖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生物的遗传

。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生物的变异 。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三.阅读并分析下列材料:

①一粒桃树种子能发育成一棵很大的桃树,并结出许多桃;一只蝌蚪能发育成一只青蛙。

②将从同一棵向日葵上取下的两粒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都是向日葵,但两棵向日葵总是有一些形态特征不一样。

(1)材料①说明生物的 生长,发育,生殖现象 。 (2)材料②说明生物的 遗传变异现象 。

四、引导学生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排除身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课本练习参考答案

1.机器人和钟乳石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物的特征,它们不是生物。2.(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虫才是生物。

(2) 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推荐第10篇:三角形的特征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初步学习了三角形性质之后,继续深入的探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以后对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本课属于探究性的课程,在学习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因此授课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在下半年他们就要转入到五年级,同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已经对生活有一些基本的体会,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我们要将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同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同时突破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那边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的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概念。

2、熟练运用这个特征来解决一些问题

3、在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中掌握概念,并在合作中体会数学的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准备

纸条

ppt课件

尺子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那么谁能和老师来分享一下什么是三角形呢?

生:由三条边线段组成的图形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很好,那么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那么这三条线段又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随便的三条线段啊?谁知道啊?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来引出新的知识,同时回顾旧知

生:三条线段必须要一样大

师:三条线段不是一样的大就连不起来三角形吗?

生:不是的,有些就是可以的

师:老师看有些同学不太信,那我们来试一试,看看三条边不是一样长得能不能连的起来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三条边不是一样长的也是能组合成三角形的。

生:老师,我知道了,三条线段不管怎么样都是可以组成三角形的。

师: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师:老师这里有三条线段,他们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你们看他们能不能组成三角形啊?谁来上来试一试

生:我来

师:怎么样啊?能不能拼的出来三角形啊?

生:拼不出来

师:看来你的这个猜测也是不对的,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啊?

生:只要是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够拼成三角形

师:真的是这样子的吗?我们能不能够来验证验证啊?

生:我们可以来拼一拼

师:好的,那么我们现在来拼一拼,来验证验证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对的。

师:老师给你们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四组纸条,你们拼一拼哪几组纸条是可以拼成三角形的。

师:拼好了之后找找你们能够发现什么呢?

师:老师刚刚下去转了一下,发现基本上的小组都已经拼的差不多了,那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交流交流呢?

师:好的,你来

生:我们小组发现1 和4是能拼成三角形的,而2和5是不能拼成三角形的

师:其他小组有意见吗?

生:没有

师:那么你们从能够拼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数据中发现了什么啊?

生: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两条边之后大于第三边

师:你们都发现了吗?

生:是的,我们发现了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来找到拼的三角形的要求,同时通过对在拼的过程中找寻规律,加深印象。

师:那么在第三组的数据中,3和10相加的和不是也是大于6的啊,那么为什么这组数据却不能够组成三角形啊?这是为什么啊?

生:虽然是3加10大于6,但是3加上6却比10 小,但是在其他的两组数据中不管那两个数据相加都是大于另一个数据的,所以那两组数据能够组成三角形 师:很好,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那么其他能够组成三角形的两组数据,是不是随意的两条边之和都是大于第三边的啊? 师:大家快速的口算一下,是不是这样子的呢? 生:是的

师:那么第二组数据有为什么不能组成三角形啊?,在这组数据中4加上5和9相等,为什么这三条线段也不能组成三角形啊?

生:因为两边之和没有大于第三边,他们只是相等的,所以他们也是不能够组成三角形 师:那么我们在这拼三角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啊? 生:我们发现了,要拼成三角形必须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这样子够了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够拼成三角形了吗? 生:不够,是要任意的两边

师:那么任意的两边是怎么样的啊?

生:就是随便哪两条边之后都是要大于第三边才行

师:很好,我们在这个的过程中发现了,要拼成三角形必须要任意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我们在拼三角形的时候得到了这个概念,那对于已有的三角形这个概念是不是成立的呢?

师:我们看黑板上的这几个三角形,看看他们的任意两边之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呢? 生:是的

师:很好,我们今天又得到了一个三角形的特征,那就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难点突破,让学生们理解任意二字,同时得出结论 师:那么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拼成三角形 师:那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拼成三角形呢?

生:就是任意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师:很好,那么如果不是任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这种的能拼成三角形吗? 生:不能

师:很好,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接下来同学们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3+10>6 5+4=9 3+6<10

任意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不成立

→不成立

第11篇:《三角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

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 (2)订正: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出发,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3)课件出示:

教师:大家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为什么?(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 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这样相连的三条线段就是“围成”。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教师:你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标在图上。 (2)汇报:

教师:大家画的三角形样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3)教师: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 3条边:AB、AC、BC; 3个顶点:A、B、C; 3个角:∠ A、∠ B、∠ C。 3.三角形的高和底。 (1)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三角形除了有3个顶点、3个角和3条边以外,它和平行四边形、梯形一样,也有底和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底呢?请打开教材阅读第60页上的内容。

教师指定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2)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在刚才画的三角形内,画出一条高,比一比,看谁画得最规范。 订正:画好了吗?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画的。这样画对不对?

教师:正确的高怎样画呢?谁愿意画出黑板上这个三角形的高?边画边说怎么画。

学生:以BC边为底画一条高,先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BC边重合, 另一条直角边通过A点,然后从A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用虚线表示,标出直角符号,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标出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标出底。

教师:仔细观察你画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互相垂直)

教师: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

教师:还能在你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的高吗?还能通过哪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画高?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说说你画出了几条高?

预设:锐角三角形有3条高,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只有1条高。

教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还有高吗?

预设1: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课件演示),所以,直角三角形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边上。

预设2:钝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还有两条高的垂足落在钝角两边的延长线上(课件演示),所以,钝角三角形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面。

教师:三角形有几条高?

总结: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三)巩固练习1.填一填。

(1)由三条(

)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

)个顶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

)条高。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四)终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征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三角形的高有3条。

第12篇: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

长阳龙舟坪中学 李金桂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

1、以教材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首先总结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反过来如果有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与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学习者的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特征。

(2)、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直线平行。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理。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两直线平行的特征之前,学生已经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理。本节课的目的是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对应的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

2、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或计算。

3、平行线的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

(二)、知识与技能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特征并解决一些问题。

(三)、数学思考: 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的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动手实践,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1 2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课件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1)同学们,前面两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直线平行的条件,哪位同学给大家叙述一下,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呢?

(2)大家观察上面三组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3)那反过来如果有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二)解读探究

(1)做一做

如图所示,直线a与直线b平行,测量一组同位角的大小,他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其它的同位角吗?它们有什么大小关系?换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 (2)分组探究

大家任画一组平行线,然后进行测量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最后分组比较;也可以剪下一组同位角中的一个,把它贴在另一个上面,观察两个角是否重合。得出平行线的特征: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3)动画演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学以致用 如图(见投影),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 (1)∠

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1 3 (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四)课内练习(见书) 如图,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

(五)学习小节

(1)内容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方法归纳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感想?

(六)目标检测 课本P73习题第

1、2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算不上难点,但在本章中是个重点。它为学生初中的几何学习奠定了基础。要求学生会运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平行的条件和特征的综合运用,要能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然后逐步训练,为第五章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4

第13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内容为该教材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中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共1课时。本节课是教材的开篇章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到信息的重要性、归纳出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与上机操作课相比显得相对枯燥,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 学情分析

新疆皮山县高级中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为双语学校,民族学生占98%以上,汉语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大部分学生地处偏远的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求学和文化氛围差,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不高,但对于了解新事物的渴求强烈。学生刚进入高中,好奇心较强,“信息”一词在生活中也不陌生。学生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不够,甄别信息的意识不强,对信息特征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本节课要设计得新颖,让学生学得有趣,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课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判断例子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哪种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和探究,体会信息是一项重要资源;结合案例分析,学会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培养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体验古诗词的美,增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决心。

●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及难点:信息的含义;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突破依据:通过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含义;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一起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信息基本特征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突破重难点。

● 教学策略

初来皮山,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尽快融入学校及学生生活,我先听了所带班级的几节课。为了在上课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喜欢我的课,我在听课时拍了一些照片和视频。巧的是,数学教师临近下课时请两位学生跳了一段新疆舞,成了我上课时的一段素材。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材中案例、古诗词等资源,拓展学习视野,挖掘丰富内涵,以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古文化知识。

● 课前准备

课前检查教室内的一体机,调试运行课件。提前要了一份班级的座次表,方便提问。

●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信息

(1)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PPT播放3个片段:A.同学们的图片和跳舞视频;B.黄山风景宣传片;C.老师和家人一起旅行的照片。

师:你对老师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

生:老师一家有三口人、有一个男孩、喜欢拍照片、老师家在安徽,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通过片段A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活泼,能歌善舞,老师喜欢拍照,也喜欢大家;片段B,老师来皮山时,坐在飞机上看到了咱们新疆美丽的雪山,在老师的家乡也有一座美丽的黄山。播放黄山宣传片给大家欣赏,大家可以得到“黄山有迎客松、安徽人非常欢迎大家来玩”等信息。片段C告诉我们,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遗憾的是,临近中秋节了,老师今年不能与他们一起度过了,但老师有你们大家,这必将成为老师一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中秋节。

知识推进: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词和信息的五类呈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理解和掌握。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祖国大好河山,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让学生们从片段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讨论,为学习信息、信息的呈现形式做铺垫。

2.分析案例,体会特征

(1)教师活动

教师播放如下案例。

A.交通信息既可以通过红绿信号灯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来传递;文字信息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和浏览。

B.通过“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信息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人类离不开它。军事情报、汽车GPS导航、股市信息等,都说明信息的重要性。

C.看到已经过期的“象棋”通知,想参赛就没有机会了。

D.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师:探讨信息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师生共同分析: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具有价值呢?是不是所有过时的信息都“无效”了呢?

师:请同学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说一说,它反映了信息的哪种特征?手机上收到的一些诈骗信息,又反映信息的哪种特征呢?

(2)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回答问题,并对信息的四种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了解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请学生讲故事,分析和讨论故事,体会信息的真伪性和不完全性等特征,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和学生应用信息基本特征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案例分别说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炼信息的特征,从而提高问题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通过讲故事,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汉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训练,创新提高

(1)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下面的名句,对学生不理解的句子进行讲解。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效性)

B.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共享性)

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依附性)

D.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价值性)

E.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不完全性)

师:请同学们分析、体会每一句诗所体现的信息的基本特征。

(2)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所展示的名句主要表现了信息的哪种特征。

针对学生读不懂的句子,师生共同分析其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对一些名句的分析、欣赏,加深对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补充了学生们的汉语言文化知识。

4.理解应用,牛刀小试

(1)教师活动

师:请两位同学朗读教材第5页的“资料1”和“资料2”,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两则资料说明了信息的哪些特征?②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练习,小试牛刀。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形成清晰认识,同时学以致用,深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习题进行归纳的方式是其他学科最为常用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尝试。

5.课后拓展,提高创新

拓展任务:下面的每个句子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哪种基本特征?

A.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B.真假难辨。

C.老皇历看不得。

D.一叶知秋。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本班学生的舞蹈视频,展示民族学生的能歌善舞,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播放祖国大美山河的视频,以及自己与家人一起旅游的照片,一方面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让同学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了解信息的含义;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汉语言水平不高,我充分利用了PPT进行展示,并尽量让学生共读和回答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做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古诗句”、“军事情报”、“幸福生活”等,不但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爱国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14篇:信息及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特征

一、学情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我校学生的主要来源是边疆少数名族地区的学生,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没有正常开过信息技术课;当然,也有的学生小学和初中一直都在上信息技术课,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首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热情,有了热情学生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加以老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1、信息的具体含义

2、信息案例的理解与运用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对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社会”这些名词应该不陌生,那么什么是“信息”,“信息有哪些一般特征”,“信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 多媒体投影“丛林历险”案例内容和要求

丛林历险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两千克;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千米的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每个队员应带哪三件物品比较合适?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在1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供同学们选择的物品有军刀、打火机、指南针、枪、水、干粮、帐篷、睡袋等等)

学生活动: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学生的热情很高,场面气氛非常好)

教师活动:好!请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一起来寻找比较合适的答案:军刀、打火机和指南针(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必要材料,能量资源为我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动力,信息则为人类学习和各个领域的生产提供了素材和知识来源。)

在老师的提示下(师生一起探讨),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都能理解,但关于信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学生理解就只是停留在表面了,不能深入。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转移学生的视线,调转学生的思路,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多媒体投影“感觉剥夺实验”内容和要求。

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感觉剥夺实验”。该实验要求被测试者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非常安静,被测试者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被测试者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被测试者移动。总之,尽量剥夺被测试者的所有感觉信息。实验开始时,被测试者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被测试者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吹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互相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被测者每天 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是这也难以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坚持3天 。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在没有信息的环境中生活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除了必要的物质和能量外,还要有信息。信息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也是基本需求。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丰富多彩的信息

教师活动:同学们先来看看这张图片,大家从图片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投影出运动会的一幅图片。

学生活动:请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点评补充上面的问题。

教师活动:想一想,今天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学生活动:起床的闹钟铃声、早餐的味道、今天的课程安排、上课下课的铃声、教师讲课的内容等(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师生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凡是通过眼睛、耳朵、舌头、手等感觉器官感受到的事物及其变化,都是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简而言之: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关于信息的理解 活动一【讲授】载体依附性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也有自己共同的特性,下面我们就把它们的特性找出来。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信息依附于纸张,物体的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没有。

师:同一种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而存在吗?

生:(齐)可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必须依附于某一媒体才能进行传播;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具有可传递、可存储的特点。常见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因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师生小结:(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的特点。

活动二:价值性(推销员的故事)

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的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最终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 师:从以上事例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获得的信息? 同一个信息对不同的人,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生:信息对人们是有用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所获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师生小结:信息是有价值的,要以积极开拓的心态去使用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信息的价值只有被人们使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相对性;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读书以明理);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信息提高了军事能力)。比如:旅游信息、油价信息、中考信息这些信息都具有价值的相对性。

活动三:时效性(事例两则)

[事例一]: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质,而日历代表了信息,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渐渐失去效用。

事例二: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为什么呢?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分析: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时效性比较强的信息有:交通地图、天气预报、通知等。 活动四:共享性(假设两则)

师:假设小王有一个苹果,小明有一个橘子,他们互相交换一下,小王有什么,小明又有什么?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面的物品有没有增多?

生:小王有一个橘子,小明有一个苹果。他们手里面的物品没有增多。 师:我们再来假设小王和小明同做一道数学题,小王有一种解题方法,小明也有另一种解题方法,他们互相交换解题方法后,他们每个人有几种解题方法?有没有可能他们每个人知道的解题方法会更多。

生:他们每个人至少有两种解题方法。他们的解题方法有可能增多。

展示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

师生小结:信息具有共享性是信息区别于物质的一个重要特征。物质交换后,交换双方拥有了对方的物质,自己不再拥有原来的物质。而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个信息,而且可以被多人多次重复使用,不会损耗和消失。 活动五:真伪性(诸葛亮的“空城计”)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一半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儿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诸葛亮很聪明,利用信息的真真假假打了一个大胜仗。 ……

分析: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总结]: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不真实的信息,不但不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错误。

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都是反映信息真伪性的例子。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2题全班同学一起做;

3、题由前面两组同学做)

1、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2、“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体现了什么?(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3、案例:张三拿了一张1998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 ) A、传递性 B、时效性 C、价值相对性 D、真伪性

二、分析下面事例,反映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前三句全班同学都做,后两句由后面的几组同学做)

1、真假难辨(信息的真性)

2、老黄历看不得(信息的时效性)

3、一传

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性)

4、玉不琢、不成器(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5、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信息的共享性)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习了它的五个重要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八、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P4实践(1)表1-1。

第15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

科任教师:王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普遍性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相对性。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共享性 萧伯纳名言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4.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5.信息的真伪性

传递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差和扭曲。篡改、捏造、欺骗、夸大、假冒等手段制造伪信息。

6.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可以增值;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第16篇: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种群的基本特征。 (2)说出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3)举例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 (4)简述种群四大特征的内在关系。 (5)列出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

2、能力目标:

(1)尝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应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3)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4)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3、情感目标:

(1)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 (2)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3)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02

教学重点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03

教学难点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证实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04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05

教学手段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学。 06

教学过程

基本思路: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引申,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的思维状态进入群体水平的思维状态。围绕保护藏羚羊就要了解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这一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来研究种群的特征。从了解现有藏羚羊种群数量,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及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讨论;通过对不同季节同一地区藏羚羊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不同,引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讨论;通过要预测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引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讨论;最后对种群的几个主要特征进行总结,指出它们之间内在关系。

(1)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个体都是通过自身生命活动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单个独立存在的吗?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和异种生物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只研究生物个体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果站在更高层面上,我们还需把生活在一起的所有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就是我们在第4章,种群和群落将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这节课我们先探讨,以种群为研究单位能发现哪些新的问题。

(2)教学环节二: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明析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

提问:

同种生物的个体都称为一个种群,此话对吗?

可见,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助、斗争、交配等特定的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板书: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3)教学环节三:说出种群密度的概念,模拟调查种群密度实验,证实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的科学性,明白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播放影视片段,高原精灵——藏羚羊受到威胁。藏羚羊现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假设你是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要去西藏进行藏羚羊的保护工作,你最关心有关藏羚羊种群的什么情况?

可见种群数量是种群的主要特征。

藏羚羊种群主要分布在以可可西里为中心的60 多万平方千米的区域。这么大的范围我们怎么来调查它的数量呢?

板书: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如某公园的草地上,每平方米内蒲公英的数量,西丽水库中每百立方米水体中鲤鱼的数量等。 如果我们知道了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密度,再根据其分布范围就可推算出整个种群的数量。所以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那我们怎样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呢?先做一个实验。 估算水槽中黄豆的颗粒数。

1、从水槽中取出50粒黄豆,换上50粒黑豆,然后将50粒黑豆放入水槽,充分摇动,使两种豆子混和均匀;

2、闭上眼睛抓豆子,每次抓1粒,放入小烧杯中。依此方法连续抓取20次;

3、数出小烧杯中黑豆数(m);

4、按照下列公式计算黄豆数(N): 50:N = m: 20 ;

5、重复测算3次,求平均值;

6、数豆子总数。将水槽中的豆子倒出,数清所有豆子数。将步骤5测出的平均值与这个数值作比较,看是否相近。

这一实验结果,给了你什么启示吗? 这就是所谓的标志重捕法。

在可可西里的卓乃湖周边随机选取一个区域,捕获一部分藏羚羊个体,将这些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藏羚羊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藏羚羊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做标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标志物要无毒,不能影响被标记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否则会因毒害死亡,而降低了被重捕的机会,从而影响调查结果。

2、标志物不能对被标记生物的天敌有吸引力,否则就会增加被捕食的机会,降低被重捕的机会,从而影响调查结果。

3、标志要牢固,不易损坏。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计算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密度。

不久前,有科学家对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为100平方千米,第一次捕获并标记9只藏羚羊,第二次捕获10只,其中有标记的藏羚羊3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100平方千米)。(30只/100平方千米)标志重捕法不仅适用于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也适用于像鲤鱼、鸽、野兔等这样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我们要保护藏羚羊,不仅要关注藏羚羊种群的数量,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食物状况,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所以必须调查可可西里地区牧草的种群密度。我们知道,植物不同于动物,是相对静止的,那我们能否用更为简单的方法获取某种牧草的种群密度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前放在桌上的图纸。假设这幅图表示的是一块面积为100平方米的草地。图中每个黑色圆点代表一株牧草,白色圆点代表其他植物。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里牧草的数量。(同桌的同学两两讨论进行估算)

请学生说出估算结果,并说出估算的方法。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之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样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种群密度估算方法。既然是估算,那结果就会有一定的误差?

怎样才能减少误差,使我们的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呢?

1、要多选几个样方,然后再取平均值。因为样方数量太少,统计结果的误差就可能较大。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就越接近真实值,但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就能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多个样方我们如何选取呢?

2、应随机取样。因为我们通过样方计数所得的结果,是用来估计整个种群密度大小的,所以我们要让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相等。这样才能保证通过样方法所估算的值更接近真实的值。

随机取样是取样的关键,不能掺入任何主观因素,否则,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常用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近似正方地块),等距离取样法(长条形地块)。

刚才你在数样方内的牧草的株数时,是怎样数的? 展示模拟样方。

3、计数方法要科学。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即计两边及其夹角。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比标志重捕法更简便。能不能用样方法,调查藏羚羊等这样运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为什么?不能,只适用于调查不活动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很小的生物的种群密度,如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蚯蚓等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4)教学环节四: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如果在夏天和秋天去可可西里的卓乃湖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结果是否会一定相同呢?为什么?

不一定相同。因为藏羚羊种群会不断地产生新的个体,也会不断地有个体在死亡,有迁入也有迁出。

所以研究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就得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我们先探讨

板书: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藏羚羊的出生率和家蝇的出生率是否一样?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家蝇的出生率比藏羚羊的出生率要高很多倍。 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数量增长就快。 虽然我们对大熊猫、东北虎等动物采取人为保护措施,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而田鼠、蝗虫,尽管我们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主要是和这些生物的繁殖能力的差异有关。

如果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增长,反之种群数量就会下降,如果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基本不变。可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外界环境对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没有影响呢?请举例说明。

如在1937年至1949年间,我国由于粮食不足,缺医少药,人口数量减少,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在不断降低,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控制人口怎么办?增加死亡率,不人道,且违法,只能控制出生率。因此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从现在情况来看,我国人口增长较慢,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就是计划生育取得的实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受到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对于藏羚羊种群,除了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如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每到夏季就有很多雌性个体迁徙到卓乃湖等湖周围产羔,而到秋季又回到越冬地。

板书: 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你所熟悉的生物中,有迁入迁出行为吗?请举例说明。 秋天,大雁南飞。 如果要你预测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将来3年是增加还是减少,你还需获取什么数据?

板书:年龄组成。

前不久科学家对西藏的三个不同地区的藏羚羊种群进行了调查,把不同年龄的个体数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如下3个年龄组成图,请思考与讨论:

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为什么?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盗猎者经常在雌藏羚羊从产羔地回迁到越冬地的途中,进行猎杀,这会对藏羚羊种群数量产生什么影响?

可见,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影响。 所谓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我们能否将这一原理应用于生产实际呢?怎样做?请举例说明。

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大大降低出生率,从而使该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

(5)教学环节五:种群数量特征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主要适用于植物或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很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标志重捕法主要适用于运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这几项特征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层次之分。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他几项数量特征都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参数,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6)教学环节六:观察图片,指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无论哪一个种群,无论其个体数量是多是少,他们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由于其生存受到无机环境、同种个体、异种个体的影响,因此种群中个体在空间分布上可谓多种多样。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展示图片: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请同学们观察三幅图片,说说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

第17篇: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鲤鱼1条、花1盆、石头1块、黑板擦1块、多媒体课件。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自然界有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将不同的生物区分开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生物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展示实物:鱼(在鱼缸里)、石头、花(带有枯叶)等。

2、提出问题:观察并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总结出生物所具有的特征吗?

3、设疑自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人是生物吗?珊瑚虫是生物吗?菊花的桔枝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

(4)说一说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观察和分析插图,独立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识图、学会观察、学会联系实际归纳总结。

4、解疑合探

学生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最后教师点评总结。点评要点: (1)、有生命的物质称为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是: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如„„;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如„„;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3)、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进行呼吸、排泄、生长和繁殖,对刺激做出反应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4)、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的方法有:肉眼观察;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观察;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实验结果;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学习,开阔视野,共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结合实际归纳总结能力。

5、质疑再探

文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不能很好的解释,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疑惑。教师为质疑做准备:如: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1) 生物是一个物体的集合,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生物的特征

1、有共同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2、有新陈代谢现象

3、有应激性

4、有生长,发育,生殖的现象

5、有遗传变异的特征

6、能够适应一定环境和改变环境

7、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8、生物能进行呼吸

9、能够排除体内废物

10、对外界刺激有所反应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排除身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第18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潜能成了本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课的特点是:简短、抽象,没有操作内容,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有的教师按照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采取“宣读教材”的方式来教学,结果是:课堂无味,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大大降低了,对后续的学习也没有心理期待了。可以说“不好的开头等于整个课程失败了一半”。

所以,教师必须创新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打响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第一炮奠定基础。鉴于本课内容的特点,也不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经反复思考,笔者采用以下设计:

1. 创设情境。尽可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活动,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今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2. 引导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中,积极思维,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逐步意识到信息文化的形态和作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做好心理准备,逐步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1.1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对每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和重视,能够真正的理解信息,正确的分析和使用信息,主动有意识的培养个人的信息素养。

二、教材分析

我们所选用教材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本节是第一章《绪言》的第一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也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

1 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是后面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知识准备。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能够说明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体验认识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四、教学策略设计

1、主要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 (2)引导思维。

2、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

(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感觉剥夺实验

教师:用投影显示“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者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 2 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学生:进行讨论,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然后提问学生。 总结:人是离不开信息的,信息很重要。 【活动二】情景模拟

教师: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同学们以前后左右座位组合成探究小组(6人一组),在1分半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两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可能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等。

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具有挑战、体验过程、富有创造,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教师引导点评,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容易理解维纳的观点——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感受信息的重要性。 【活动三】

如果让你住在一个清幽的山洞中,那里设施齐全,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看电影、做运动、培育植物、唱歌或自言自语……除了与人交往,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在这里没有世俗的纷扰,甚至没有汽车嗽叭的噪声,有的只是你自己,你愿意吗?

通过蒙塔尔的实验告诉学生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 【活动四】猜猜看

1.小飞虫,尾巴明,黑夜闪闪像盏灯,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打一动物)

2.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打一动物)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同学们根据萤火虫和蜜蜂的特征信息猜出了答案,也就是说我们根据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达到了对这个事物的认识,从而消除了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便更容易理解香农定义的“信息是用来消除人们对信息所描述事物的不确定性。”

【活动五】分析分析

教师:分析以下文字,其中包含哪些信息?

苹果的落下 天体运动 一叶知秋 看云识天气 气象云图

学生:回答

教师: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也就是说凡是表述了事物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的现象都是信息,信息包含了自然界或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 【总结】什么是信息?

从信息的本质来看,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资源;

从信息的作用来看,信息是用来消除人们对信息所描述事物的不确定性; 从信息的内容来看,信息描述了事物的运动状态与方式。

(二)引导思维,分析信息的特征

(1)普遍性

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信息。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普遍性

教学意图:通过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出信息的特征,使用事例,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信息的特征。

(2)载体依附性

教师:将士点燃的烽火本身不是信息,它里面所包含的意义是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而烽火只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载体。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

教师:投影显示: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3)共享性

4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结论: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享的。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共享性 (4)价值性

教师:用投影显示 “啤酒与尿布”的故事。“啤酒与尿布的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沃尔玛超市中,沃尔玛的超市管理人员分析销售数据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于理解的现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啤酒”与“尿布”两件看上去毫无关系的商品会经常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中,这种独特的销售现象引起了管理人员的注意,经过后续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出现在年轻的父亲身上。

在美国有婴儿的家庭中,一般是母亲在家中照看婴儿,年轻的父亲前去超市购买尿布。父亲在购买尿布的同时,往往会顺便为自己购买啤酒,这样就会出现啤酒与尿布这两件看上去不相干的商品经常会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的现象。如果这个年轻的父亲在卖场只能买到两件商品之一,则他很有可能会放弃购物而到另一家商店,直到可以一次同时买到啤酒与尿布为止。沃尔玛发现了这一独特的现象,开始在卖场尝试将啤酒与尿布摆放在相同的区域,让年轻的父亲可以同时找到这两件商品,并很快地完成购物,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商品销售收入,这就是“啤酒与尿布”故事的由来。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价值性 (5)时效性

投影显示故事: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点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为什么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时效性 (6)真伪性

5 投影显示“空城记”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时效性 小结信息的特征

(三)课堂练习

出示选择题

六、教学总结

案例中教师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喜悦中探索新的未知世界。在列举案例的时候,尽量采用学生在生活中已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注意挖掘案例的思想性、知识性、丰富性和文化性等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类整理和归纳工作,使之系列化、有序化。

第19篇: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的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我想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生物学,它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而这个生机勃勃的生物圈主导者是:生物。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征”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初中生物学的第一单元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可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因为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并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才能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教材内容的按排也独具特色,首先,通过简单明了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征都配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分析,以及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辩认具体事例,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的各种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作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法,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教学法 。在这些教学法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与同学一起共同理解了什么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多媒体课件呈现《超震撼----毁灭世界的力量》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了自己生存家园的毁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体课件呈现本校园景色,老师叙说,我们美丽的校园,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分生物圈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生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来说,把自己校园当成情景引入课堂,使他们感到非常的亲切,同时让同学们感知到,生物学离我们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说起,学生容易从脑海中提出生活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校园的生物有:人、树、鸟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块等,并根据这些丰富的表像推导总结得出:像人、鸟、树这样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并且这些问题是在与同桌讨论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结论: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三)生物特征的学习

1、创设情境,激起疑问

通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教室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以教室里的学生和课桌为例) 设计意图:学生和课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学生是生物,课桌是非生物。但是让他们找出区别,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人会动而桌子不会动。为此我又列出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所以此环节把学生带入疑惑之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过渡语:你若要准确地判断桌子是不是生物?还得进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过渡语,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征这知识点的学习。

3、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点

学生根据老师以及学生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生物实物、以及大屏幕展示的插图,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讨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学的思维发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学过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等基本特征,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像,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伏笔。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回答问题,后仔细观察多媒

4、逐一理解生物的各种基本特征。(1)、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提名小组代表发言,举例说明生物圈中的生物要生存需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随后利用多媒体呈现:人为了生存要吃饭等食物,食肉性动物要以其它动物为食;食草性动物如:马、牛、羊要吃草等植物才能维持生命。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及动画,再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设计意图:体呈现的相关图片,动画。特别是植物吸收无机物,创造有机物的动画演示,使植物的生存也需要营养物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现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学生面前,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概括得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这样层层推进教学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2)、理解生物能进行呼吸

首先全班学生玩憋气游戏,看谁坚持得更久。如果卧室放很多植物有什么危害?分析原因小组讨论。然后多媒体展示植物呼吸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人必须呼吸才能生存,随后的动画演示以及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不仅动物要呼吸,植物同样也要进行呼吸,最终在头脑中汇总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

(3)、理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提名小组代表回答:你自己通过什么方式把体内的废物排出?植物又是如何排出废物的?随后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植物排出体内废物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以上问题,以及对多媒体课件图片的观察,认识到动物通过出汗、呼吸、排尿等方式排出体内废物,而植物是通过落叶把体内废物带走,从而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生物能把自己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4)、理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老师轻拍一位学生的头,学生抬头,问:“他为何抬头?在展示一些关于动物和植物对于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眼前情境,实物演示, 学生在这些教学资源的引领下,自然而然总结出: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5)、理解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老师提问:你们一生下来就这样大吗?随后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红狐的成长过程;菜豆的生长、鳄鱼的产卵等图片学生观察,然后小组讨论这些生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设计意图: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自身说起,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不易觉察的多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使这些微观的生命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视野,从而理解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这一基本物征。 (6)、理解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老师提问:想一想自己与父母有哪些地方长得相似,又有哪些不同?随后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猪的一家、一株玉米长出的不同颜色的籽粒。学生观察,然后小组讨论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用生活谚语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和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让学生分析这几句谚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首先联系学生自己,从学生自身说起,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而且又没有注意观察的一些生物现象,从而找出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一些生活谚语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这两概念。

5、总结:生物的特征

6、补充 (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案例1:水葫芦的过度繁殖引起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 案例2:人类的过度砍伐导致大量野生动物灭绝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与同桌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然后全班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呈现什么是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特征等知识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使知识条理化,利于知识的构建,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五)、巩固练习

1、多媒体课件重新呈现珊瑚与珊瑚虫图片,再次让学生判断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

2、以自己或选一种生物,与同桌说一说,自己或其它生物是否也有这些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所学内容,体会到学以至用的乐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六)、课外拓展

课后,学生思考或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其它特征。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视野,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课外同样也能进行。

第20篇: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生物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张本长

成员:苏英、李海

第1课时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师准备:(1)一只活泼的小鸟。

(2)一盆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生长的植物。 (3)有多种生物画面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2.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生物实物或标本。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你们知道三十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那是一片荒芜,寸草不生。而今天我们的星球如此美丽,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得如此美丽吗?

(花、草、树木,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 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才构成了美丽的、奇趣无比的大自然。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吧!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学生自学,完成《探究在线》本节“预习导学”习题。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请学生准备好纸和笔,观察一段多媒体片段。要求学生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并鼓励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

(多媒体演示)画面中有茂密的森林,森林中有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追逐嬉戏的梅花鹿;有潺潺的流水,有突起的山石。有广阔的草原,草原中有奔腾的马群,有悠闲吃着牧草的牛、羊,还有冒着炊烟的蒙古包,蒙古包前停着的马车和水槽。有蔚蓝的大海,大海上有扬帆起航的船儿,不时从海面掠过的海鸥,在水中游弋的鱼儿、海蜇,还有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珊瑚虫„„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及时评价)先从数量上了解情况: (1)如记录了10种生物的同学请举手。 (2)15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3)20种以上的请举手等。

然后请2~3名同学谈谈记录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教师引导,怎样把生物和非生物区分开来的呢? (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引导启问:生命有哪些特征呢?

教师(出示小鸟):这是一只小鸟,我们看看小鸟有一些什么特征?再想想是不是其他生物也具有这些特征。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标本或实物,对照小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进行热烈的讨论):小鸟要吃东西、需要营养;人和其他动物也需要营养。(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某组的讨论) 教师点拨: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也需要营养吗?

学生思考回答:植物也需要,我们为植物浇水、施肥就是为它们提供营养。 教师进一步引导,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是为了什么?(植物需要营养) 过渡: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生长。生物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思考回答:小鸟需要呼吸,如果没有氧气会憋死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点拨: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

并举例:小学自然课里讲菜窖里有大量的CO2,这就是蔬菜进行呼吸时释放出来的。 教师强调:生物需要呼吸。

引导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发现的问题:小鸟要排废物。

点拨:人和其他动物也可以通过排尿、排汗、呼吸将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激疑:植物呢?植物也出汗、排尿吗? (多媒体画面) 画面上一棵小树,点击一片叶子,叶子变黄,叶片飘落下来。同时画外音:“落叶归根,我带着这点废物先走了。”

学生:哇,原来植物可以通过落叶,也可以通过呼吸排出废物的呀。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用小鸟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小鸟受到惊吓就会飞走;打苍蝇时苍蝇也会飞走;小兔听到声音会逃走。 教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什么是应激性呢?就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教师引导激疑:植物有没有这种特征呢?

(出示向一侧生长的植物)点拨:这就是植物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

并再举例(向光生长):其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如果放在窗台或阳台上的花不经常移动,就会长成这个样子。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

要求学生举出植物应激性的例子。

学生: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会合起来;向日葵的花会随着太阳转动„„ 教师再激疑:生物体还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1:小鸟会生蛋,蛋可以孵化出新的生命。生物体可以繁殖的。 学生2:还有生物体都是可以长大的。

教师点拨: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但是不同的生物繁殖的方式不同。例如,玉米植物产生种子进行繁殖;而土豆等植物却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鸟类产卵繁殖后代;哺乳动物通过产仔繁殖下一代。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生物体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正是生物体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教师补充: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提问:我们了解了生物的这些特征,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它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看一下珊瑚、珊瑚虫和钟乳石,哪个是生物?为什么?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讲解: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虫才是生物。钟乳石不属于生物,它是由无机盐慢慢堆积形成的。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引申:从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生物有许多特征,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能提出许多的问题,我们会从中受益无穷。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

分析点拨教材第2页“观察”的相关内容。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可借助一些工具。

3.观察过程要有耐心,并要如实地记录。 4.还要和别人交流。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请学生完成《探究在线》本节“互动课堂”习题。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么多的生命现象,体会到观察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真、全面、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导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热烈的讨论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积极的归纳总结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用我们聪慧的大脑学会学习,探索生物无穷无尽的奥秘。

六、深化练习,拓展新知

请学生完成《探究在线》本节“课时作业”习题。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需要科学有生命的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观察物体→特征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教学设计特征.doc》
教学设计特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