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

2021-05-29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秋天 教学设计

《秋天》教案

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学情分析: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我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结合本班学生大多数喜欢朗读的实际和本课的实际内容,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读代教法。独立使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的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2、自主探究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畅所欲言,领悟诗歌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内容分析:

1、放录音 ,强调节奏学生齐读(思考:作者描绘了几幅秋天的美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2、点名朗读 让好学生读 其他注意模仿 4位同学

四分钟左右学生齐读,读节奏 思考:作者对秋天的感情是怎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说明: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脉络,在创设的意境中感受秋天的美丽,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培养对秋天的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难点分析:

“农家丰收图”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

“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景物图片,音乐《秋日的私语》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1、导入部分。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个关于秋天的话题。同学们现在听到的是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有人曾写过这样一段话诠释这首曲子:“是温柔爱情与优美秋光的无限延展,是微妙心灵与广袤世界的无隙契合;情感融入了季节,思想交汇了自然。在萦萦于耳的天籁之声中,我们读懂了秋天„„”(鲁元枢《精神守望》)。是啊,秋天总是能引发人们许多的思绪,也有许多人曾经描写过秋天。那么,诗人何其芳笔下所展示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图景呢?

2、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散文集《画梦录》,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并解决生字词。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2、学生听配乐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停顿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乡村秋景?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出示课件内容)

冷雾、白霜——秋

稻香、镰刀、竹篱、瓜果——农家

蟋蟀(声音)、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景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竹篱、瓜果体现农家特色;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上的笛声远去,暗示这是在秋天。)

3、学生配音乐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

三、研读赏析:

1.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 学生畅谈,教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喻安详、奇妙之义。

2.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请同学们为诗中的三幅画面各拟一则标题。

教师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 3.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 “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4.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5.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投影: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完成1~7题。

落叶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片落去。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峋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

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份,而且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第①自然段中,作者是从 、 和神韵三个方面来描写春天的桐叶的。 2.根据上文,回答第④自然段“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片,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一句中的“往昔的回忆”所指的内容。

3.根据上文,回答第⑦自然段“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一句中的“往日的哀叹”所指的内容。(可用原句回答)

4.综观全文,概括写出“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的原因。

5.本文题为“落叶”,但作者却用许多文字描绘“春叶”,这样构思有什么作用?

6.本文以桐叶作为抒写对象,描写了桐叶由 到 再到 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经历了由

到 再到 的变化。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全文所要揭示的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

1.色彩(颜色) 姿态 2.春天桐叶的欢乐和可爱。

3.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4.法桐不管是荣是衰,都能“快乐到来,欢乐又归去”,在荣衰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5.描绘“春叶”是为写“落叶”蓄势,通过“落叶”与“春叶”的对比揭示文章的主题。

6.繁盛(繁荣、繁茂) 凋落(凋谢、凋零) 繁盛(繁荣、繁茂) 喜爱(喜欢) 哀叹 敬仰(赞叹)

7.生与死、荣与衰相互更替促成生命发展,应平静地对待荣衰得失。(或: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热闹喜庆,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清幽的淡雅的乐在其中的秋天。 布臵作业:

1、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2、熟读课文,并背诵。

推荐第2篇:《 秋天》教学设计

《 秋天》教学设计

教 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和三个偏旁,会写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教会学生认识自然段,初步了解课文段落。 4通过朗读和补充资料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5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体会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体会秋天的美丽。 教学方法

交流法、阅读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美丽的秋天》。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呢? (秋天)

3.是啊,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现在所处的季节就是秋季。今天老师就领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秋天》。

(板书课题)1.秋天(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片”是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人”为翘舌音。)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秋天、天气、走了、树木、叶子、一片、大家、飞走、开会、几个

4.认识自然段:

一篇文章有的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我们在段落的前面标上序号。(课件展示第一段。)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进秋天,感受秋天。

三、精读领悟 1.学习第一段。

(1)课件出示图片,生边观察边自己朗读这一段。 (2)秋天来了,你的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交流:

句子一:天气凉了。学习“气”,与“汽”比较。 (“气”与气体相关,“汽”和水有关。) 气 汽

(汽)水 空(气)

句子二: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①学习“树”和“叶”(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②引导学生发现“一片”和“一片片”的不同。(多了一个字,“一片片”数量更多。)

出示练习:

一个(一个个) 一张(一张张) 一座(一座座) ③出示黄叶图片,学生感受。

(3)师指导朗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本段。 (“凉了、黄了、一片片”读得轻柔些。) 2.学习第二段。

(1)课件出示图片,生边观察边自己朗读这一段。 (2)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

(那么蓝、那么高。)指导“那么”要重读。 (3)这么美的蓝天下,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大雁南飞„„)

师补充资料:大雁是一种候鸟,冬天来了,它要飞到温暖的南飞去过冬,等明年春天来了,它们再飞回来。

(5)大雁飞行时队形是怎么变化的呢?

(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你能试着读一读大雁飞行的句子吗?指导朗读。 (6)有感情地齐读第

一、二段。

强调读音: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ī)”字

3.学习第三段。

(1)秋天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这么美的秋天,你喜欢吗?师出示秋天图片。

(2)是啊,树叶黄了,落下来了,天空变得更蓝了,大雁也飞回南方过冬了。我们知

道:啊!秋天来了!(齐读) (3)学习生字“秋、了”。

(加一加:“禾”加“火”就是“秋”,组词:秋天、秋季;比一比:“了”和“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秋天的变化。

5.拓展:小朋友们,秋天来了,想一想,秋天里还有哪些变化呢?你还感受到了秋天哪些美丽景色呢?(鼓励学生大胆说,不怕出错。

6.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秋天来了,它现在就在你的身边,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的足迹吧。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并知道了秋天的美丽和变化。 (2)喜欢大自然,有了留心大自然的兴趣。

五、课堂练习1.我会写。

秋天来了,树叶黄le(了),一片片叶zi(子)从树上落下来。

2.我会变。

一片(一片片) 一根(一根根)

一个(一个个) 一幅(一幅幅)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 【板书设计】

1.秋天

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写景文章,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积累语言材料,真正做到积累应用,扎扎实实的学语文,成为我设计这篇文章的理念。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秋天》这首诗歌。这篇课文作者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低年级教学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例如“树”“叶”的教学,将部首教学与生字教学结合起来,渗透了根据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在学习“飞、大、片”时,充分发挥了字理识字的优势,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字理、字义,“大”和“飞”的字理图增强了生字在学生头脑中的整体印象。 巧妙的识字教学方式,解决了识字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通过转换学习角度,降低了识字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的熏陶下,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会越来越喜欢汉字,并能逐渐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进而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带领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

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尽管精心准备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

1.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差,还应在课堂上多种方法引导。2.还要把控好时间,不要前松后紧。 3.评价语言要恰当。

推荐第3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礼物。

(拿出一片金黄的落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出示落叶图片)

生:好漂亮的颜色,干干的树叶。

师:看到金黄的叶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

师:小小的落叶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美好的想象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

2.课件出示“秋天”,学生认读。

师:(相机板书:秋天。)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秋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禾右边是火,当禾变成禾木旁它就得给右边的火让位置第四笔捺变成了点这样他俩才能手拉手,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以前人们在收割了庄稼后要在田里放一把火这样做不仅可以烧死害虫还可以使可以使土地肥沃,请跟我一起齐读课题:《秋天》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3.师:秋天不只有金黄的落叶,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神奇的变化,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秋天的变化吧。请大家翻开语文书P54页,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童谣、诗歌不一样,老师的感觉是课文好长,你还发现了他们哪里不一样?

生:儿歌短

课文长

儿歌开头不空格,课文开头空了格。

师:出示课文自然段指导:课文是由一个一个自然段组成的,每个自然段前面都会空两格,表示一个自然段的开始,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在每个自然段开始的空格处标上序号,这样可以快速的帮助大家找到课文内容。一边标注一边数课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

4.师:标好了自然段,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秋天吧。现在请大家尝试自读课文,左手压书右手指字,读到哪里手指指到哪里,要求: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5、师:读完的同学请用坐姿告诉老师你应经通读了课文,我要奖励速度快,坐姿端正的同学。下面我要检查大家的阅读情况,看看你们是不是会读了,老师这有一些课文里的词和词组谁能来读?

出示:天气

凉了

树叶

叶子

一片片

大雁

南飞

一会儿

师:凉了的了是轻声,在它的韵母上没有上调,了两笔写成一笔横撇,起笔在左上格的中间位置,撇落在横中线以上刚好碰上竖中线,二笔弯钩压在竖中线上和横撇连接的地方要稍稍出头。

师:课文里还有一个字和了很像,你们发现了么?你是什么方法学习子

的,了加一横变成了子,长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稍稍倾斜,落笔稍稍高于横中线。写字评星:一星横撇书写正确

二星弯钩书写正确

三星笔画位置正确

四星横写在横中线上。

师:秋天不仅天气凉了树叶也黄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识字方法来教大家学学树叶这两个字,树---左右结构左边树字旁,右边是对,当树变成了树字旁它也要给左边的对让位置才能愉快地手拉手,树可以组什么词?叶---左右结构,左边口字旁右边十。

师:秋天到了,树叶不仅黄了,叶子还一片片落下来。老师要和大家做个小游戏,我说一片叶子,你们说一片片叶子;一朵菊花---一朵朵菊花;一棵大树---一棵棵大树;一个汉字---一个个汉字,一片、一朵,一棵,一个都表示单数,一片片、一个个、一朵朵、一棵棵表示很多个,我们今后要多用这样的词,语言就会更生动有趣。

师:秋天不仅树叶有变化,大自然里还有些事物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说大雁,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年的秋天都要经过长度跋涉从北方飞回温暖的南方过冬,等到来年春暖花开在飞回北方。

谁能模仿下大雁是怎么飞的?(出示象形字),谁能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说?一会儿……一会儿……

会是上下结构的字,用我们学过的识字方法,谁来告诉大家会字该怎么学?

生:上下结构人加云就是会,谁可以来组词?

师:在课文里会的后面带了个儿字,这是会要读成儿化音一会儿,指名读。

师:让我们把这些词放回课文里,再次感受秋天的变化。

出示:第一自然段,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来读?

师:评价读得通顺,声音洪亮

师:老师也想来读读这一段,老师和他读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了读得轻,黄读得重,一片片读得长,落下来读得轻。

师:评价,了是轻声,没有声调要读的短而清,再请一个名同学来读读这一段,记得该轻的地方轻一点,需要重读的地方语气重一点,这样读句子才更美。

师:

老师在句子上加了魔法棒,看到魔法的地方我们就稍稍停一停,带着刚才的语气和情绪,谁再来读读这一段话。(想象一片片树叶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轻轻的

慢慢的从树上飘落下来)。

出示填空:天气(

),树叶(

),一片片(

),从树上(

)。

师:这样的句子,你还会读么?

师:让我们尝试着背背第一自然段。

推荐第4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我: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课件演示)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

天(

) (

)水 空(

) (

)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出示多媒体课件) 导学: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导学: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了解“片”的字理。 出示“片”的古文字,“片”的古文字就像一分为二的木片,所以“片”的本义是平而薄的物体。我们还可以说“一片”什么?

课件出示:一片(

) 一片(

) 一片(

)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身边的景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导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雁飞行时的样子吧!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 (6)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8)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个:运用数笔画或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个”。“个”一般用做量词,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一个(

)。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导学: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吧。(配乐朗读课文)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学习生字“秋、了”。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4.齐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环节设计,在随文识字中,将识字教学置于一定的课文情境中,通过字理识字、加一加、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过程中落实了“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看课文的插图,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积累丰富的词语,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机会。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扎扎实实落实本课新认识的笔画书写,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整体书写。学生通过观察生字的结构,加深生字书写的整体印象,从而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为下一节课的“画秋天”“说秋天”做铺垫。

推荐第5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秋天的基本特征。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说一说课文

我们前边学过的课文都是诗歌,课文还有一种是自然段的形式。有的课文是由一段段自然段组成的。怎样找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都要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每一个自然段是由一句一句话组成的,怎样找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就要找这个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号“。”,几个问号“?”,几个感叹号“!”,几个省略号“„„”等。今天呀,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开始找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同学们可要细心呀。

三、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播放视频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四、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个)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课文里有3个开头空两格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有1个句号。) (3)天气怎么样了?(凉了) (4)树叶怎么样了?(黄了)

(5)一片片树叶怎么样了?(从树上落下来)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1)让学生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有2个句号。) (3)天空什么样?(那么蓝,那么高) (4)天空上有什么?(一群大雁)

(5)它们怎样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 (6)大雁为什么南飞?

大雁南飞: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7)雁群为什么总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伍飞行呢? 这是因为大雁飞行的路程很长,它们除了靠扇动翅膀飞行之外,也常利用上升气流在天空中滑翔,使翅膀得到间断的休息空隙,以节省自己的体力。当雁群飞行时,前面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膀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雁为了利用这股气流,就紧跟在前雁膀尖的后面飞,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就排成了整齐队伍。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1)让学生说一说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有2个感叹号。) (3什么季节来了(秋天)

(4)为什么说秋天来了呀?(天气凉了,树叶黄了,落下来。天空又蓝又高,大雁南飞)

6、老师总结:天气凉了,树叶黄了,落下来。天空又蓝又高,大雁南飞是秋天特有的特征。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五、灵活朗读

接力朗读:三个人一小组,进行接力朗读。

六、背诵课文

1、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找学生背诵课文。

七、考一考你

( )群( )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 )”字,一会儿排成个“( )”字。

八、课文升华

1、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

2、看图,发挥你的想象力,你可以说一说吗? 秋天来了,苹果红了,一个个那么香甜。 秋天来了,稻子熟了,笑着笑着弯了腰

秋天来了,桂花开了,绽开了它金黄的笑脸。

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她们穿着五彩缤纷的衣裳。

3、说说画画

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什么样,再画一幅画,把画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九、小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推荐第6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刘春华

2018.11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和人字头;会写“了子、人、大”4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结合生活观察,能用“秋天来了,什么怎么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会有许多发现,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播放图片)

2.你知道刚才看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生:秋天。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我觉得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师:你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 3.喜欢秋天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这篇课文。师板书课题。 师:小手伸到半空中。 生:老师写字我书空。

师拿出生字卡片(秋),秋姑娘来了,你认识吗?秋姑娘想让大家记住她,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秋是由禾和火组成。

师:你可真厉害,禾和火就是秋,这就是加一加的识字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认识好多字呢!你能给秋找个好朋友吗?

二、闯关识字,朗读课文

1.课文究竟是如何写秋天的呢?老师非常喜欢这篇课文,想读一读,大家认真倾听。

师:小耳朵 生:认真听。 配乐范读。

你想像老师这样读吗?

2.我们要进行一个闯关游戏,只要你闯关成功,就能像老师读的一样,还会比老师读得更好呢?

3.第一关,生字宝宝来了,(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你会读吗? 我们来开火车读

师:小小火车开起来。 生:快快开到我这来。 师:我就开到你这来。

请一组学生读,齐读。去掉拼音还会读吗?(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①“秋”字我们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它,看看这些生字,你觉得还有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树是木加对,树是木字旁,木字变成部首时,最后一笔捺变成了点。叶是口字旁,口加十组成叶。“会、个”这两个字,我们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人+云=会,人+1=个,这两个字都是人字头。

②出示“气、了、大、片、飞”这些生字你还认识吗?认识哪个字就读这个字,还可以给它找朋友,组个词。

生字宝宝全来了,我们一起喊出它的名字。恭喜大家,第一关闯关成功。 4.第二关(出示词语)

一(yí)片片叶子 一(yì)群大雁 一(yí)会儿(huìr)

排成个“一”(yī)字 凉了(le) 黄了(le) 叶子(zi)

你会读吗?指名读,齐读,聪明的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一字的读音不同。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这是“一”字的不同读法。

生:了和子读轻声。

师:这两个拼音上没有戴帽子,就读轻声。一会儿的“儿”在这里读儿话音。汉子可真神奇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5.第三关(出示课文)

①大家又一次闯关成功,我们进入最后一关,请同学们来看,(出示课件,秋天全文)师: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或两个在的位置),在自然段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点击课件,出示红色的“1”)请同学们标出课文的其他自然段。

②学生找,在第

2、3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师:你标对了吗?(师点击出现

2、3)第一次找自然段就标对了,真棒,表扬自己。课文一共三个自然段,请三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小朋友用小耳朵认真听。表扬读的正确的学生。你的声音可真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读的很正确。请同桌互相读一读,老师和大家一起读。6.小结。孩子们可真了不起,恭喜大家闯关成功,我们来休息一下,跟着老师做课中操。

伸伸手,弯弯腰,我们来做课中操。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拍拍我的左肩,拍拍我的右肩,举举我的左手,举举我的右手,摸摸我的左耳,摸摸我的右耳。

三、模仿表达,练习说话

1.秋天来了,天气、树叶、天空都发生哪些变化?从课文中找一找,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①生: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师出示黄色树叶图)下面出示秋天来了,天气凉了,秋天来了,树叶黄了,师: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大自然这些奇妙的变化。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如果把“一片片叶子”改成“一片叶子”行不行呢?为什么?类似这样的词语还有:(课件展示)

②生:天空那么蓝,那么高。(出示天高云淡图)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真是一个美丽、舒适的季节!

③生:一群大雁……“一”字,(出示课文插图秋天来了,大雁南飞过冬)师:大雁南飞,它们要去南方过冬啦!大雁是怎么飞行的呢?(课件展示: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大雁南飞的样子真有去呀!

④师:(出示课文插图)出示秋天来了,小松鼠在干什么呢?生:秋天来了小松鼠准备过冬的粮食。

师:此时此刻,我们明白了:啊!秋天来了!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秋天的景色你想说点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吗?

2.孩子们,秋天来了,你还发现了什么?(出示秋天来了, 。)

学生交流:生: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师:五颜六色的菊花在秋天开放。生:秋天来了,小动物要准备过冬了、、、、、、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秋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有4个生字宝宝也想让你记住它们。师出示课件(写在田字格里的了)。请你认真观察,你觉得怎么写更漂亮?生:写在田字格中间。师:“了”是独体字,由两笔组成,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弯钩,请你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小手伸到半空中,生接,师示范,边示范边说,起笔稍重,折时顿笔,往左撇时轻。

2.提示握笔姿势。(课件出示顺口溜)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请你先描红,再书写。师提醒写字姿势。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这个星期天,请爸爸妈妈带你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秋天的美丽,你们说好吗? 板书设计:

1、秋天

了 子 人 大

天气凉了 树叶黄了 落了

天空蓝 高 大雁南飞

推荐第7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陈正荣

学习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诗歌优美 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作家作品: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 。《 秋天》选自其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用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二、检查预习

1、读读记记

肥硕( ) 枯涸( ) 丁丁( ) 清洌( ) 寥( )阔 青鳊( )鱼 梦寐( ) 乌桕( )背篓( ) 栖( )息

2、积累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含义:

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归泊(bó):(渔船)返回,停船靠岸。 寥阔(liáokuò):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hé):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liè):水清。 梦寐(mèi):睡梦。 鳊鱼(biān):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头小而尖,鳞较细。 乌桕(jiù):也叫桕树。落中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

三、朗读 整体感知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乡村秋景?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 露珠、冷雾、白霜——秋 稻香、镰刀、竹篱、瓜果——农家 蟋蟀(声音)、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景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竹篱、瓜果体现农家特色;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上的笛声远去,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描绘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边朗读边思考,朗读划分节奏;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第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鱼图”、“少女思念图”

四、品读诗歌

(一)品读:农家丰收图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间接表现出丰收的景象,反映了收获者愉快的心情。 手法 + 表现 + 表达

1、这一节诗中哪些词写出了“丰收” ?写出了什么内容? “饱食过稻香” “肥硕的瓜果”

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和农民的丰收之乐。 2.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饱食过稻香”: “饱食”,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拟人,把秋天人格化,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因秋收的丰硕而兴奋的感情,创造出了喜悦、轻松、宁静的氛围。

3.仔细观察一下这一节诗的用词,它是从哪些感官来写农家丰收的景象的? 听觉:伐木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 嗅觉:稻香。写出丰收之景 视觉:肥硕的瓜果。写出丰收之景

(二)自品:“霜晨归鱼图”

1、第二节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秋天的早晨? 冷雾 :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乌桕叶(落叶) 白霜:写出了秋的朦胧。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2、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把乌桕叶比喻成青鳊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桕叶婀娜多姿的情态,体现了渔人悠闲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拟人,把秋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活泼,表现了渔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三)细细品读“少女牧羊图”

1、第一句中的“寥阔”是什么意思? 草野为什么在蟋蟀声中更寥阔?

寥阔:高远空旷

秋季天高气爽,田野收获后显得更空旷,在入秋的蟋蟀叫声中,草野显得更加“寥阔”了 。

2、“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

那是放牛郎在夏夜吹响笛声,洋溢着芳香和热情。

3、这里是谁在问“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是牧羊女!

4、“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一词好在哪里? “梦寐”,拟人,将秋天拟人化,赋予秋天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女陶醉于美丽的秋景, 遐想着夏天”笛声”的情态.表现了秋天如诗如画的意境和牧羊女如痴如醉的情态。

四、归纳

1、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①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

②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春、夏、秋、冬、早、午、晚)。 ③地点转换顺序。也成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2、本诗通过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秋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小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秋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

六、看谁填得好

春初春的脚步还很矜持

之韵

春天缓缓地来了 带着凉爽和温柔 花朵一瓣瓣地绽放 艳红的腮上还挂着笑

是树枝上的一个嫩芽 是花坛里的一颗花苞 是旧燕归春一声清脆的啼响

小草儿披上了 青绿的霓裳 一颗颗 一片片 像原野上碧绿的波涛 小小的春雨

七、积累与拓展

在轻盈婉约地舞蹈 柔柔的 透明的 像织成了一块透明的布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9、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八、作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试着去写一首有关“秋”的诗;

3、选取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散文,150字左右;

4、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2-4题任选一个写在你们的随笔中)

推荐第8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实践这种学习方式还是受意识、习惯、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还得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本课作为现代诗歌教学,教师应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明向、得法、有感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我”该怎样去学习诗歌。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再结合诗歌语言、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点,提供有得于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感受美——表现美——品味美——创造美。感受美就是学生自主感知诗文美的内容和美的情感;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对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揣摩、探究的热情,同时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感情的理解。在此基础理论上,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体验,抓住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将画面内容和意境描绘出来,达到初步赏析的目的。最后,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意自由地同作品交流、再现。这可以说是作品的,又可以是他们自己受之启发的新的创造。如据诗意作画,进行秋的创作等等,从而将文本学习的外延扩至学生的生活领域。

二、学情分析 《秋天》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设想 实验教材注重朗读,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样化的朗读可以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配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还可以设计新颖的活动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意境,理解感情。

1、重视朗读训练 分清朗读的层次,讲究朗读的形式。

2、教学由五个环节构成:启导美——感受美——表现美——品味美——创造美。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美读,体会诗情意境,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培养学生学习现代诗文的兴趣和能力。

五、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启导美 今天借课前演讲的时间,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世界名曲《秋日私语》,同时献给大家一篇精美的写秋短文,一同感受音乐和文字的美。(师配乐朗诵)从音乐和文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可以看出每个同学都独具审美的眼光。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何其芳的审美世界看看诗人用优美的诗句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秋景图。

(二)朗读诗读——感受美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①、希望大家发扬老师朗读中的优点,改进老师朗读中的不足。 ②、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景物,尽量使自己融入到景物中。

4、学生齐读诗文 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嗯,感情很到位,我都忍不住要被陶醉了。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你觉得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试试看能不能用比较优美精练的语言把它归纳出来。) 板书:农家丰收图 渔船归泊图(渔家打鱼图、晨霜归渔图) 秋天牧羊女图(少女思恋图)

(三)探究诗歌——表现美 诗人用生动优美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秋景图可谓各具特色。在每一幅画面中都不乏极富表现力,饱含情感的词语。如:“饱食”一词用拟人手法写出丰收之景,表达收获的喜悦。再如:“稻香”一词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感兴趣的一节诗歌,对能突出此节诗画面特点的词语进行赏析。(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要求: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诗,再进行赏析。 第一节:飘 饱食 肥硕 栖息:清幽而有喜悦 第二节:冷雾 满 轻轻 游戏:清冷而的闲情 第三节:寥阔 满流 香与热梦寐:清静而有香甜

2、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四)欣赏诗歌——品味美 诗歌的语言相对比较凝练,它往往通过组合的画面表现一些事物特征,我们在理解它时就必须对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①在一幅画内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出言外之景;②在画与画之间展开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组成一幅完整构图。)

1、教师示例:

2、大家也试着来写一写我们理解的诗中秋天景象。可以象老师这样对全诗进行再现,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展开描写。(学生创作)

3、小组中相互交流,选出写最好的全班展示。

(五)自主探究——创造美 请大家从对这首诗歌学习的环节中交流一下学习诗歌的方法。

(六)作业: 根据本诗意境自己创作一首写秋的诗歌,搜集十首写秋的诗文、对联,或者画一幅秋景图(任选其一) 板书: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渔船归泊图 秋天牧羊女图 教后反思: 从教学环节来看,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供学生参与;重视了诗歌学法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诗歌阅读能力;在层次分明的诗歌朗读要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时间把握上不够好,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两个问题。 学生在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这一点上感到有难度。当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生动的直观到具体的抽象,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还不够发展。但是,如果教师在这里多想方法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降低难度。而不是操之过急,在教学环节中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效果会更好。 学生在探究“抓关键词语赏析诗歌”上做得较好,但在体会诗歌境界上做得不够。我分析原因是:

一、是课文多描写的是农家的、渔家的、原野的秋天,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直接经验不足,间接经验又不够,理解起来自然困难。为了攻破这个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尽量采用动态的视频让学生真切的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中,还要利用调动学生已知的间接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比如,可以请去过农家、渔家、原野的同学描述在那见过的秋景,借此带学生间接体验课文中的优美意境,进而理解诗歌的感情。

推荐第9篇:秋天 教学设计

第十四课 秋天 何其芳

教学目标:

1、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2教会学生找关键词和融情想象两种方法来品味诗歌。

3、引发学生品味诗歌,激发创作愿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背诵诗歌,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秋天的生动情景。

2、引导学生体味诗歌情缘、娴静的意境美。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秋风如雾,秋水似梦。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组秋的画面。

越过溪水的欢歌,飞过秋鸟的啼鸣,走进秋天,走进一个幽静的世界;走进秋天,迎来一片丰收的岁月;走进秋天,回味一个思念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聆听秋的诉说。

(板书文题)

2、学生自由吟诵一遍

师:同学们翻开书,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师:不错,同学们都读得很好,但要注意一下‚洌‛的写法。

二、体会情味

1、师:朗读不仅是声音技巧的完善,更是真实情感的表达。大家记住:我口诵我心,要读出自己的感悟。

你们听一听,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齐读

师:大家先酝酿一下情感,然后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师:谁能将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用自己精炼的语言归纳出来。(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农家丰收图、渔船归泊图、少女思念图。(板书)

2、师:由此可见,三个画面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乡村秋景图‛(板书)

3、作者抓住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以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喜爱、赞美(板书)

四、飞扬神思

1、师:带着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我们分角色再来朗读课文。

2、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娴静的意境美。

大家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请你们谈谈最喜爱的哪一节或哪一行?如‚我最喜爱‘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两句诗,诗句让我想象出了一幅极美的画面:古木参天的幽谷中,微风轻拂,早起的农人来到这幽谷中,丁丁的伐木声振荡山谷。‛

3、小组汇报,教师与学生互评

第一节:放下过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秋天农家的状况,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第二节:‚撒‛与‚收‛写出了捕鱼的动作,‚轻轻‛悠闲自在的神态,‚满载‛写出丰收的喜悦。

第三节:‚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梦寐‛是睡梦,可见牧羊女在梦中都在思念牧童。

五、小结

学习了全诗,诗人赋予了‚秋天‛人的思想与行为,她青春活泼、宁静致远、调皮可爱、朦胧迷离,这是一个多么明媚、快乐、温馨的秋天啊!

我想在大家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这一课,再次感受秋天之美。大家齐读。

六、作业设计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描绘家乡美丽的秋天然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七、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写景文章,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积累语言材料,真正做到积累应用,扎扎实实的学语文,成为我设计这篇文章的理念。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秋天》这首诗歌。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

低年级教学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例如‚树‛‚叶‛的教学,将部首教学与生字教学结合起来,渗透了根据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在学习‚飞、大、片‛时,充分发挥了字理识字的优势,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字理、字义,‚大‛和‚飞‛的字理图增强了生字在学生头脑中的整体印象。 巧妙的识字教学方式,解决了识字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通过转换学习角度,降低了识字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的熏陶下, 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会越来越喜欢汉字,并能逐渐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进而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带领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

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推荐第10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了、子、人、大”四个字。

2、能正确、顺畅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知道秋天的一些变化。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顺畅地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知道秋天的一些变化。 学情分析:

秋季共有三个月的时间,在秋季开始时安排这一主题单元的学习,有助于指导学生在今后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观察方法认识自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1 / 6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天( ) ( )水 空( ) ( )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

导学: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2 / 6 导学: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了解“片”的字理。

出示“片”的古文字,“片”的古文字就像一分为二的木片,所以“片”的本义是平而薄的物体。我们还可以说“一片”什么?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身边的景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

3 / 6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导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雁飞行时的样子吧!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

(6)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8)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个:运用数笔画或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个”。“个”一般用做量词,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一个()。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导学: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吧。(配乐朗读课文)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4 / 6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学习生字“秋、了”。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4、齐读第3自然段。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5 / 6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6 / 6

第11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到秋天的美。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会用“渐渐”说一句话。

教学难点:

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课秋天,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

板书:秋天

二、出示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为什么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画卷?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三、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

想: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秋天的什么?

板书:天

树叶

菊花

果子

庄稼

四、细学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指名读。

问:

这节有几句话?你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二节,指名读

1、问: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你感觉怎样?

2、板书:高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节,各自轻声读

1、秋天的树叶怎么样?有什么变化?

板书:红

“慢慢”“渐渐”各是什么意思?

2、谁会用“渐渐”说一句完整的话?

归纳:第一句话得很具体“慢慢”“渐渐” 发红“变黄”秋风一吹,就、、、、、“用词到三正确准确、写出树叶的变化。

3、读比喻句:

(1)问:把飘落的叶子在做什么?

(把落叶飘下来的样子比做蝴蝶飞舞)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句子,也就是说把什么比做什么叶做比喻句。

(2)这样写写出了落叶的什么?

(3)落叶这样美我们应该怎样读?

(4)指导读句子

老师,指名读

它们/像一中时蝴蝶/在空中/飞舞

(四)、学习第4节,提名读 1、菊花有什么变化?

板书:

2、风一吹怎么样?

3、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5节,指名读。

1、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苹果

柿子

2、各写了苹果,柿子的什么?(颜色

形状)

3、你是从哪些词里看出来的?

4、“笑”是写人的表情的,作者写苹果“笑红了脸”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拟

人)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出了人们的什么心情?

6、计“柿子”的句式?

问:这是什么句式?

把什么比做什么?

“一个个”说明什么?指满是什么意思?

7、指导朗读

范读

指名读

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

(六)学习第6节,指名读。

1、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2、从什么地方看出庄稼熟了?

板书:稻子

玉米

豆子

金黄

3、理解:一片金黄

过渡:秋天,天高气爽,树顺有红,有黄,菊花五颜六色。果子,庄稼都丰收了,所以说秋天是什么季节,什么画卷,我们一起读第7小节。

(七)齐读第7小节。

1、问:为什么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为什么说秋天是美丽的画卷?

2、指导学生观察插科。

小结:本课以天空,树叶、菊花、水果、庄稼在秋天的特点,描绘出一幅秋天的美景,使我们了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画卷。

(八)、指导朗读全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课文的样子,练习读出自然段停顿。

综合板书:

2秋天

树叶

丰收

菊花

黄 白

美丽

果子

苹果

柿子

庄稼

稻子

玉米

豆子

金黄

第12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

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

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课件。

学情分析:授课时正是金秋十月,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较深刻,能谈出体会。但对诗歌的赏析缺少必要的能力,不知从何下手。能理解但缺少规范的语言组织能力。教材的内容浅显,语言优美,适合从低起点培养赏析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出示几幅漠河秋景图片,让学生感受秋之美,秋之韵味。请学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对秋的认知。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眼中的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a.检测预习,投影字词,学生完成注音 b.简介作者:投影出示,学生适当整理。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如何理解下列诗句的妙处: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你认为还有哪些优美的语句谈谈,与大家分享。学生自由谈,教师适当点拨

2、合作探究: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三、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四、联系写作,体验延伸

1、以家乡的秋天为生活舞台,写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学生动手写后交流。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写漠河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板书设计:

说 秋 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有侧重进行了教学导入、提问的设计。课堂导入简短适宜,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问题设计,教师先准确、合理提问,让学生小组研讨完成,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再让学生质疑、提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主提问,独立解疑,是这节课的亮点。课上通过说、读、品、写,让学生着实过了一把“秋”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能循着这一主线,对文本进行了细腻的品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拓展。正是由于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融合,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快乐的音符。这一切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新课程的学习收获多多,不仅轻松,而且富有情趣。

第13篇:《秋天》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

《秋天》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这个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领略课文的诗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经典的诗文语句。由于初一学生年龄小,欣赏水平有限,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层建瓴的美学探究,只要求对课文作浅近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因此有如下设想: 首先感知课文美情美意。既然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我们首先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做感知和品赏美的过程。

其次赏析课文美的语言。这本身就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赏析语言美来进行。现在的语言教学目标定为语言的美,或美的语言。而且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有要求背诵的题目。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诵读。应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感悟优美的文学语言,并通过品味优美的动词、形容词以及修辞手法等,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并且内化而形成语感。因此设置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品味秋天。 再次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课程标准”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 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习优美的诗文,注重情感体验,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对“情 境和形象”的感知、感受,即是发挥联想和想象。不仅要善于体验,还要能说出来 。所以我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我设置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想象秋天。

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诗句品味,学写一首写景或抒情的小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方式】

朗读指导 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

诵读法 合作交流法 联想想象法 揣摩品味法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片、诗文,课文配画情境朗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几幅秋景图

师问:同学们,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什么季节?

生答:秋季。

师问:你是如何发现的?

生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叶。/果实成熟,一片丰收的景象。

师:是的,秋天是层林尽染、绚丽多彩的季节,秋天也是瓜果飘香,粮仓满溢的丰收时节。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去捕捉秋天的神韵,绘写出了秋天迷人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体味那动人的秋魂。(出示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代表作有诗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著名诗作有《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

三、合作交流,课堂探究

(一)朗读秋天

师范读,生示范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要读好诗的 节奏、重音、语速、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二)感受秋天(整体感知)

1.预习提示上说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

稻香、镰刀、竹篱、瓜果—体现了农家特色。

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清冽—秋天之景, 暗示这是秋天。

2.这首是描绘了三幅画面,每节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表现了既流动而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乡村秋景图。请结合这三幅画各取一个整齐漂亮的名字。

讨论并归纳:(1)农家丰收图(2)霜晨归渔图(3)少女思恋图

3.诗中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三)品味秋天(品味语言)

找出诗中优美的语句,朗读、体会、分析感情,体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师提示:品味语言可以从修辞的角度,从词语的运用上,也可以从感官的角度去品味。语言的生动传神,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选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师示范: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山谷。——“飘”字用的好,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山谷的幽深、宁静。

学生合作交流:

“饱食”——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

“稻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肥硕”——绘出了丰收之景。

“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家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喜悦、娴静的氛围。

“轻轻”——显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游戏”——运用拟人的手法,虚实相生,写出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悦、轻松、悠闲的心情。

“梦寐”——是朦胧的意思,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但她却在盼望着听到放牛郎的热情的笛声,她的心里微颤着喜悦与梦想,写出了牧羊女似喜似羞的情怀。

(四)想象秋天(体会意境)

选取三幅图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你说喜欢的方式(如散文、绘画、音乐等)来表达对画面的理解和体会。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点评,老师补充。

以散文形式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晨曦。露珠从叶间悄然滑落,掉在泥土里,安静地嗅着泥土的清香。 3

露珠的耳边传来了丁丁的伐木的声音,农夫披着蓑衣出来干活了,他们的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受他们的感染,变得复苏而又鲜活起来。稻田里,金黄的稻浪此起彼伏,果园里,瓜果飘香,沁人心脾,农夫割完稻,又来摘果子,背篓里装满了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夕阳西下,余辉伴着收获的农夫慢慢走在乡间小路上,走向自己的小院里,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在薄雾笼罩的江面上,渔网在空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轻轻飘落在江面上,平静的江面荡起了阵阵涟漪,随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渔人收网了,水中的鱼和江面乌桕树的叶子一齐被装进了网中。那一个个轻轻移动着的小芦篷,是打渔归来的小舟。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夏天已经走了,但草野里的蟋蟀仍在歌唱,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那曾伴着花香的笛声呢?他走了吗?他跟着夏天走了吗?难道,他只是夏天的精灵,匆匆地在我的生命里飞过?

四、小结

全诗通过描写幽谷、农舍、渔船、牧羊女,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营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秋天景物的诗句呢?(学生交流后教师展示) 2.模仿《春天在哪里呀》的歌词,结合诗歌的内容,写一首《秋天在哪里呀》的歌词。(学生交流后教师展示自做的歌词)

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

秋天在那农家的小院里,

这里有稻香呀,这里有瓜果,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麻雀。

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 秋天在那渔夫的小船里,

这里有红叶呀,这里有鱼虾,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麻雀。

嘀哩哩哩哩„„

秋天在牧羊女的眼睛里。

六、作业

1.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不是喧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2.课外读一些脍炙人口的写秋的诗。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欣赏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秋韵。

【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秋天——朗读秋天——感受秋天——品味秋天——想象秋天——拓展秋天等几个环节,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相结合,从书本走向生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口头表达、写作能力。

附 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

秋天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喜爱赞美 5

第14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形式诵读,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流利有感情,进而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2、变式比读了解诗歌的结构美,概括想象感知诗歌的绘画美。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示范导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说秋入题(3分钟) 有一首歌叫《春天在哪里》,同学们一定都听过吧!歌中唱道: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你知道秋天在哪里吗?欣赏老师提供的图片并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得具体些)

有人喜欢用相机拍摄秋天,有人喜欢用画笔描绘秋天,也有人喜欢用诗歌来吟咏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他会给我们的问题提供一个诗意的答案!

二、诵秋入情(15分钟)

1、读准字音

(1)现在老师先来播放这首诗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注意字词。(播放录音) (2)听的效果怎样呢?我们来检测一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词语。(屏显)读一读。 (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1)好,要想把诗读得抑扬顿挫、有音乐美感,还要注意停顿,也就是诗的节奏。现在听教师读第一节,同学们边听边找停顿的规律。

(2)总结停顿规律:一个词语或者是意思联系紧密的在一起。 (3)跟老师读二三节。

3、指名朗读:读给大家听,鼓励评价。教师指导后体会再读。

4、轻声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音乐美。(配乐)

5、变式比读:

(1)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在哪里呢?(屏显图片) (2)你能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的规律吗?

(3)你能挪动中心句的位置,使诗歌形成新的结构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读一读,交换意见后比较哪种结构更精巧。体会结构美、绘画美。

三、品秋入境(20分钟)

1、诗中三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你能给这三节诗概括出整齐漂亮的名字吗?(学生概括,教师板书)

2、正是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美的秋景、美的图画,必然要诉诸于美的文字,尤其是诗中一些关键而传神的词语必能将大家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去,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板书:传神的词语)。

(1)示范赏析学方法

下面就请大家看大屏幕,您能将第一诗节补充完整吗?(课件展示不完整的第一诗节)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

出幽谷。(板书:感官的运用) 放下

的镰刀,(板书:贴切的修辞)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

的瓜果。 秋天

在农家里。

学生补充品析批注后,小结学习第一节诗歌的方法:品词、朗读、想像 (2)自主合作用方法

下面请大家通过刚才学到的诗歌学习方法,结合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自主学习诗的第

二、三节,把自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并提出自己认为最难理解的词句。

(自主学习诗的第

二、三节,边读边作批注,小组交流) (3)合作交流破疑难

学生提出难理解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3、何其芳的《秋天》以传神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丰收的喜悦、归渔的悠闲、牧羊女的思恋之中,请大家再读一遍全文,注意把自己理解到的感情融入其中。(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四、写秋入文(7分钟)

不同的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感受: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每个人写出的秋景、秋情以及秋天中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何其芳能写出这样一个令人充满喜悦、惬意、难忘的秋天来呢?

这可能跟何其芳曾经的农村生活体验有关系。何其芳是四川万县割草坝人,这首诗出自于他早期的作品集《预言》,丰富的农家生活体验才让他有了一份对于秋天的独特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选择秋天某处景物仿写。秋天(

)在(

)。 最好根据中心句续写一节诗。

抖落了身上沾染的晨露, 桂花香悠悠地飘满了校园。 捡起已经泛黄的枯叶, 用它来做美丽的书签。 秋天漫步在校园里。

闭上眼睛享受秋天带来的惬意, 昂首遥望被雨洗净后天空的湛蓝。 心被群雁带向温暖的南方, 聆听果树林与田野里传出银铃般欢快的笑声。 秋天酝酿在微凉的空气中。

田野在瓜果香中更迷人了, 歌声因丰收景象更嘹亮了。 树枝上可爱的百灵哪里去了, 那满载着秋天的声与彩的笑脸? 秋天洋溢在人们幸福的脸上。

五、作业超市

1、背诵并抄写《秋天》,把这首诗歌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自选四季中的意象,勾画一幅图,学写一节诗。

六、板书设计

(正板书) 秋天 何其芳

丰收图 喜悦 归渔图 悠闲 思恋图 朦胧 (副板书)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www.daodoc.com

第15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设计者:肖营子初级中学 王 淑 娟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渔民满载而归、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

本诗具有灵动的语言、优美的画面,作者描绘了三幅秋天图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学生自学,就能品味出文中的清静、明媚、快乐。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五、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下发导学卡,师对导学卡自主学习部分做批改。 教师:

1、搜集资料,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唱《春天在哪里》(小学时应该学过,温习即可。

3、与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为课堂学习中做到旁征博引做准备。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比较法。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人。

1 (多媒体展示多幅秋天万物凋零的画面,师用名人诗句加以配合) 师: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失落的忧郁的季节,清代女诗人秋瑾有“秋风秋雨秋煞人”的名句;唐代的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秦观在《浣溪沙》中又说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落第的张继也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的浓浓秋意。(板书课题)

(二)音画范读——听秋

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师指导朗读,生扫清障碍。 [要求] a.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 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三)学生练习——读秋

1、生自由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小组合作:一人朗读,其他人点评得失。然后小组内推选一名同学在班内举行朗读比赛。

3、指名读。

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

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以培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4、全班齐读。

(四)合作感知——看秋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露珠、冷雾、白霜;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等,暗示这是在秋天。

提到农家:稻香、镰刀、秋虫低鸣等。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

2 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本文中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精读探究——赏秋

1、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谈理由。师对赏析句子做复习指导。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美句赏析参照:

①、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②、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④、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⑤、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⑦、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2、全班齐读这些句子感受其中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唱秋

依据《春天在哪里》的谱子改写本诗为歌曲《秋天在哪里》,并且唱一唱。

(七)课堂小结——忆秋 1.概述课文内容

《秋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各幅小画面,以及画面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柔的特点无一不达到极致。诗不长,只有三节,每一节独立构成一幅画面,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多景致皆收于笔下。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写作技法

(1)语言生动、形象、凝练 (2)构思新奇、虚实结合

(八)布置作业——写秋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一段精美的景色描写。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第16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体会诗的意境;体会炼字的传神。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3.写作目标:诗歌的改写、仿写练习。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炼字的传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三、教学方式:自主、探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 诗词导入; 提到秋天,人们有不同的感受,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他的《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现代诗人何其芳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 初读诗歌,感受内容:

1.昨天让同学们预习,现在老师想听听同学们读得怎么样。朗读诗歌要读准音,还要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读出你理解的感情。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

2.请学生朗读诗歌,纠正字形、字音,指导学生写“寐、寥”。(三)

赏析诗歌:

1.齐读诗歌,诗中哪些是写秋天的诗句呢?边读边思考。

2.诗中描绘了几幅画?请给他们命上整齐、好听的名字吧!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小组讨论概括,之后全班交流。3.换词赏析:

(1)自在飞花轻似(

)(云、梦、纱) 无边细雨细似(

) (针、线、愁)

选哪个字更妙呢?为什么?请学生分析交流,教师总结。 (2)教师领学第一节:

将“飘”换成“传”,请大家出声朗读这两句,比较原句妙哉哪?学生交流意见。 (3)总结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通过删减换词语,比较体会诗歌的美。

4.第

二、三节书中给了一幅插图,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同桌间说说,哪幅好?学生讨论后交流。引导学生从画中结合诗的词语理解诗歌。 5.配乐朗读诗歌:

齐读诗歌、配乐个别学生朗读诗歌,读两遍。

(四)拓展训练:

1.给秋天的景命名。

教师出示秋天景物的图片,请学生起名字。 2.拓展阅读:《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等。 3.写作训练:

请以“秋天”为主题,选择一幅或几幅秋天的画,恰当应用修辞手法写几句诗。

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赏析,师生给予修改建议或评价。

(五)布置作业:

将你的小诗中你喜欢的一节改写成散文。

(六)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渔夫归渔图

牧羊女思秋图

第17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栖息、寥廓、枯涸、清冽、梦寐。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秋天》。

3.品味本诗意境,赏析本诗美句,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4.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设计思路]

一、诗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 “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廖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代表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散文集《画梦录》。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二、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学生齐读,每个词读2遍) (1) 丁丁( ) ..(2)肥硕( ) .(3)栖息( ) .(4)寥廓( ): .(5)枯涸( ): .(6)清冽( ): .(7)梦寐( ): .

2、把握节奏。(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读,评)

震落了/ 清晨/满披着的 / 露珠, 伐木声 / 丁丁地 / 飘出幽谷。 放下 /饱食过稻香的 / 镰刀,

1 用背篓/ 来装 / 竹篱间/肥硕的 /瓜果。 秋天 / 栖息在 / 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 / 撒下 / 圆圆的网, 收起 / 青鳊鱼似的 / 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 / 满载着 / 白霜, 轻轻/摇着 / 归泊的 /小桨。 秋天 / 游戏在 / 渔船上。

草野 / 在蟋蟀声中 / 更寥廓了。 溪水 / 因枯涸见石 / 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 / 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 / 夏夜的/香与热的 / 笛孔? 秋天 / 梦寐在 / 牧羊女的眼里

三、再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地点,季节)

2、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寥廓,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四、三读:品味情感,读出重音和情感

解读文本:(小组合作)

1、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

品读第一小节:

(1)这一节诗中哪些词写出了“丰收” ?写出了什么内容? “饱食过稻香” “肥硕的瓜果”

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和农民的丰收之乐。 (2) 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饱食过稻香”: “饱食”,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拟人,把秋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

2 出了农家因秋收的丰硕而兴奋的感情,创造出了喜悦、轻松、宁静的氛围。 (3) 仔细观察一下这一节诗的用词,它是从哪些感官来写农家丰收的景象的?

听觉:伐木声。 嗅觉:稻香。 视觉: 肥硕的瓜果。

2、自己品读第

二、三节诗,按照品读第一节的方法,同学之间自己研读,一起交流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找同学读,评,男女生赛读,齐读,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震落了/ 清晨/满披着的 / 露珠, 伐木声 / 丁丁地 / 飘出幽谷。 放下 /饱食过稻香的 / 镰刀, 用背篓/ 来装 / 竹篱间/肥硕的 /瓜果。

秋天 / 栖息在 / 农家里。

(读出轻松、喜悦)

向/江面的冷雾 / 撒下 / 圆圆的网, 收起 / 青鳊鱼似的 / 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 / 满载着 / 白霜, 轻轻/摇着 / 归泊的 /小桨。 秋天 / 游戏在 / 渔船上。 (读出悠闲、惬意)

草野 / 在蟋蟀声中 / 更寥廓了。 溪水 / 因枯涸见石 / 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 / 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 / 夏夜的/香与热的 / 笛孔? 秋天 / 梦寐在 / 牧羊女的眼里。

(读出清甜)

五、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先写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具有清静的氛围;

接着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故具有清远的氛围;

最后写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情感,所以具有了清甜的氛围。

总起来说,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六、看提示,背全诗(投影仪展示提示)

七、课后作业

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第18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到秋天的美。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三、教材分析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着名女诗人秋瑾诗中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在我国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凄婉的,令人惆怅的。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着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4.指名朗读。

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

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以培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然后小组内推选一名同学在班内举行朗读比赛。

(三)、问题探究,品味赏析

(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4)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谈理由。

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四)、课堂小结 1.概述课文内容

《秋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各幅小画面,以及画面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柔的特点无一不达到极致。诗不长,只有三节,每一节独立构成一幅画面,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多景致皆收于笔下。 2.写作技法

(1)语言生动、形象、凝练 (2)构思新奇、虚实结合

(五)、学生展示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2、.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7、.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八、反馈矫正

第19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赏析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中的美景,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把这种意蕴表现出来。2.品味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说秋天

一年四季各具风韵:春天生机勃勃,夏天热情如火,秋天轻柔雅致,冬天稳重深沉。我独爱秋天,和我志趣相投的同学请举手。……我有这么多知音呢!提到秋天,你想到什么?

秋天是什么?秋天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现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秋天》,共赏何其芳笔下的秋日风情。

(二)、导读与训练

1.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准备好了吗?把你整理的信息赶快发布出来。2.处理字词

(三)、读秋天

闭上眼睛,一边倾听示范朗读,一边在脑子里想象诗中的相关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味。

朗读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并体会诗中的意境。 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诗歌中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

(四)、品秋天

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按诗歌小节给画面加小标题?展开课堂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1.农家丰收图 2.霜晨归渔图 3.少女思恋图

配对游戏:多媒体出示三幅图片学生给图片拟小标题

(五)、悟秋天

1.现在请同学们找找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先在自己组里交流看看,还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然后说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去品味。

2.通过这些词句,你看出作者对秋天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六)、咏秋天

在生活中,展开想象,用一两句话来赞美秋天;也可以化用《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把春天改为秋天,然后唱出来),原歌词为: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绿色的田野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七)、课堂小结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境。

(八) 课外积累

古诗中的“秋”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五首》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我认为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至用,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熟练方法;老师可以马上从学生的练习中了解他们方法掌握的程度,及时予以调整和帮助。

品诗的方法诸多,但我认为一课一得,在一堂课上能够引导学生明确一种品诗写诗的方法,也是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帮助的。诗歌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所以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陶行知说:“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因此,我希望当学生学习了《秋天》这个“点”之后,应该能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能主动地去阅读并能较深刻地理解现代诗歌。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而应该是更多的。它可以把我们引向更广袤的语文天地!

第20篇:《秋天》教学设计

1.《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2、认识三个偏旁,会认十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3、初步认识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感受秋天景象的美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一幅图画看谁的眼睛最亮,知道这幅图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大家一起说。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画生字

3、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秋天、天气、树叶、天空、一片、南飞 (注意叶是整体认读音节,直呼出来)

4、去掉拼音读词语。

5.学习这一课需要认识的生字宝宝 秋 气

个 (

1、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认识“木”字旁和“口”字旁和“人”字头。强调它们作为部首时书写的变化。)

三、再读课文

1、认识自然段

教师介绍自然段:一篇课文通常是由几个或者一个自然段组成的。自然段是一种段的表现形式,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也就是两个字的位置,这样的段就叫做自然段。可以在第一句话的前面标明序号来分清自然段。教师展示标第一段,学生尝试标后两段。

2、分自然段朗读

(1)齐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里面有好几个词语下面老师来给大家画一画(天气

树叶

一片片

叶子

落下来)把每个词语读两遍。然后连起来把这一段读出来看看它讲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练读,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读。

(2)齐读第

二、三自然段。先练习,后指名读。(句子画节奏间隔读)交流、理解第二自然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延伸至秋季丰收的景象。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学生拼读字音,齐读生字。

(2)、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笔顺。

(3)、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4)、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教师指导书写。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去大自然中寻找秋天的变化。下节课汇报交流。

《秋天教学设计.doc》
秋天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