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变化教学设计

2021-06-21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2.体验对各种观察的体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2.认识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

【导入】讲述“白纸血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一定迫切想知道在张白纸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好吧,这节课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开始,来学习这门生动而又与生活联密切联系的化学课吧!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演示并板书】 1) 2) 3) 4) 玻璃摔碎 白纸撕碎 粉笔折断 水凝固成冰

【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几个变化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1.物理变化

定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

【提问】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 【点评、提问】同学们是怎样判断的呢?

【讲解并板书】判断方法:考察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就是物理变化。例如,物质的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等一般都是物理变化。

【演示、提问】演示火柴的燃烧,让学生比较燃烧前后的火柴有什么不同。 【讲解】像火柴燃烧这样,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板书】2.化学变化 1) 火柴燃烧

【演示并板书】

2)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

3)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蓝色硫酸铜溶液。 4) 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提问】观察一下这几个变化的共同特点?

【板书】定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方法:考察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就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等现象。

【讲解】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来,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形状、颜色、状态等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化学变化中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这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板书】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演示、讲解】蜡烛的燃烧。

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先熔化成液态的石蜡油,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液态的石蜡油被吸到灯芯伤后就开始燃烧,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这是化学变化。所以说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着物理变化。 【小结】 【作业】

推荐第2篇:探索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探索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温州三中

胡玫

一、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分析

复习课旨在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温故”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回顾课标引领下教材的基本知识框架及学科基本技能与方法,就初中《科学》第五册第一章“探寻物质的变化”内容而言,知识与技能部分主要体现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所涉及的多种物质、物质之间的多种变化,以及建立在这些物质基础上的常见化学反应、反应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等等,由于本章内容与生活背景联系密切,又体现出其应用性。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着重定位在学生通过对物质变化过程中典型现象的分析,复习构建物质基础知识脉络,进一步理解物质反应规律。“知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着重于呈现知识框架构建与梳理的方法,二是科学方法的运用与启迪,三是基于知识运用与方法迁移的问题解决及方法。结合以上三点,本章内容从物质的特征出发,从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切入,探索物质的变化、归纳物质变化规律与方法,并进行应用。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重温观察实验、抽象概念、理想思维等科学方法,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运用分析、分类、归纳、演绎、实验观察、推理等具体学科方法进行知识构建与思维拓展;为了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出问题解决思想,本节课通过对情境一(化学小魔术)的充分预设,激发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科迁移能力,并给全体学生营造提供分类选择、自主发展的空间。

二、教学策略选择及理论依据

在本课题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试图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有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理论,作为科学复习课设计的理论指导,以寻求突破常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阐述为“在学习的新材料前,给学习者以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在此引领下,根据先行组织者的一些主要特征,如:(1)一组简短的文字或图解的资料; (2)包含一个例子,有助于学习者注意它与将学习内容的类属关系; (3)提供学习教材的内容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4)能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时记忆编码的过程;(5)比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包容性与概括性等等,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作为复习过程中知识点再现及问题解决之前呈现的先行组织者,这两个引领性材料中包含物质变化的实例,提供学习内容之间、问题解决背景之间相互关系,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与包容性,其中“图解资料”从引课部分的“碱的化学变化现象”,到最后演变为问题解决的新情境,可以头尾呼应;而 “简

1 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这一问题情境则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复习归纳酸碱盐、金属、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以达到知识概括与思维发展循序渐进的作用。在媒体设计方面结合“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等先行组织者背景资料的运用,选择以PPT课件形式呈现图片与文字背景,并在问题解决环节设计学生两人分组实验对三种物质进行鉴别,体现学生能力运用。

三、学生特征分析与学习评价设计

作为教学设计,应充分重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已有认知水平及相应的生活经验,本节复习课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的第

一、二章教学之后,学生对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具有了物质变化规律与方法之间的基本构架,已熟悉了科学方法的类型及应用,对物质鉴别的实验也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同时,本章内容生活化倾向明显,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学习的感性认知,因而本节课的深广度定位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在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设计尽可能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教学应答行为,作好铺垫与教师理答的预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施展时间与空间,教师自己也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尽量使得整节课比较流畅从容,既不显得仓促也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与发展性,为正节课的顺利施教奠定基础。为了有利于对本节课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评价设计一方面以目标为标准,另一方面也考虑具有可操作性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方式,所以情境四(化学小魔术变式练习)的设计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现场诊断,通过学生现场应答表现,反应出学生本节课学习学习层次性效果,并给教师提供教学补救的依据,从而有机会对过程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视,特别是有利于教学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反思与修正。

四、教学环节设计意图分析

问题1:你知道下列常见的食物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

葡萄、柑橘类、茶叶、香蕉等。

设计意图:葡萄、柑橘类、茶叶、香蕉等是酸性的,但摄入人体后,被胰液、胆汁、肠液等反应,再被吸收入肝中,味道虽酸,其中含有的有机酸被分解后,留下许多矿物质如钾、钠、钙、镁等,故反而显出碱性反应,如柠檬、橘子等。其实食物的酸碱性,决定於食物中所含矿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多寡比率而定,所以葡萄、柑橘类、茶叶、香蕉等属于碱性食物。在学生生活经验里以上食物是酸性的,所以会回答这些属于酸性食物,这就混搅了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以此为课题导入,一是提示酸碱性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误区,引起学生兴 2 趣,同时从葡萄、柑橘类具有酸性,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碱性食物作为引课思路,带出本章内容主题“探索物质的变化”。

问题2:你能描述这些变化发生时的现象吗?这些小魔术主要表现了哪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课件:

情境一

化学小魔术

设计意图:先行组织者可以一幅简单图画的形式出现,以读图方式唤起学生视觉上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前认知,通过现象的再现,给学生提供了复习归纳碱的共性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重温碱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现象分析比较抽象出物质化学性质。并为一下环节物质间反应现象的文字描述形式应用做好铺垫。

问题3:以下哪几点描述表现了酸的性质?从中找出哪些属于酸的共性,哪些表现出某些酸的个性?

课件:情境二

现有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描述

1、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2、CuO粉末在稀硫酸中逐渐消失

3、硫酸滴入氢氧化铜中,蓝色沉淀消失

4、碳酸钠遇到盐酸产生气泡

5、锌粒加入硫酸中,锌粒周围产生气泡

6、硫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

7、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8、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附着红色铜

9、浓硫酸使蔗糖碳化

10、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雾产生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12、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设计意图:奥苏贝尔强调,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学习者学习新内容之前,在其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而这种功能促使学习者对将要学习的较细节性和较分化性的内容加以更稳固地结合与保持。问题三的设计充分关注复习课中知识结构的再现与构建方式,采用“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作为“先行组织者”,从前一环节的读图过渡到阅读文字材料,从碱的性质的复习到酸碱盐及金属、有机物的之间反应现象的综合呈现,学生在进行阅读分析与分类比较中,归纳出酸的共性与个性(浓H2SO4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浓盐酸挥发性)、体现科学方法的运用,从另一个角度给学生提供知识归类与方法运用的平台,避免知识点复习“炒冷饭”现象的出现。

问题4:请从情境二的现象描述中找出有关盐、金属及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课件:

盐的化学性质

4、碳酸钠遇到盐酸产生气泡(盐与酸反应)

6、硫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盐与盐反应)

8、锌粒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附着红色铜(金属与盐反应)

12、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盐与碱反应)

金属的化学性质

5、锌粒加入硫酸中,锌粒周围产生气泡(金属与酸反应)

7、镁条在氧气中燃烧(金属与氧气反应)

8、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附着红色铜(金属与盐反应)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9、浓硫酸使蔗糖碳化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设计意图:逐步增加对知识点理解的难度,在让学生归纳酸的共性与个性基础上,以此问题为例子,学生通过方法的演绎分析归纳出盐、金属及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并以课件演示进行整理,进一步加深对酸碱盐性质与变化规律的认识。

问题6:请根据情境二的现象描述写出(3)(5)(6)(8)所描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说出其反应类型(两位同学板书)。

课件: 置换反应中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n

4 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四种情况及发生的条件:反应生成水或沉淀或气体

设计意图:第三次运用情境二的十二个反应现象,不断加深学生对典型现象的印象,为有关物质变化的问题解决夯实基础;从物质性质分类到物质变化反应式书写,对学生知识落实从动口到动手,不断演练;此处还体现情境二作为本章的物质化学变化反应方程式及反应基本类型复习的先行组织者作用,学生在(3)(5)(6)(8)反应类型框架下,进一步完成其他反应式及其基本类型分类,教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归纳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规律。

学生实验:现有三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2CO

3、NaCl、Na2SO4溶液,请用所提供的AgNO

3、BaCl

2、HNO3试剂将它们进行鉴别。

设计意图:国内不少研究表明,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学习科学兴趣,复习课也需要实验增趣,同时此实验并作为问题解决情境,创设了基于实验的抽象思维空间,学生通过两人交流讨论运用物质变化规律完成物质鉴别任务;由于鉴别方法的多样性,本环节还提供给学生层次性的发展机会,体现促进更多层面学生发展的思想。

总结:酸、碱、盐性质与变化

从物质变化现象——寻找变化证据——归纳出物质的性质 揭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

设计意图:在整章知识构建基础上,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背后的方法、方法背后的思想,逐步引导形成相应的科学课程价值观。

问题7:请同学们根据“化学小魔术”中描述的现象填写出相应的反应物(答案不止一个)。 情境四:化学小魔术变式练习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一 “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已作为作为复习过程中物质性质

5 与变化的知识点再现的先行组织者在问题2的设计中发挥了作用,此处将此情境变式为知识归纳与问题解决的综合性要求的先行组织者,以图示现象为框架,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内容,分类归纳物质变化规律,同时又铺设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解决情境变式题,为学生思维发展营造了起点低落点高循序渐进的问题台阶,体现尽可能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设计思想,由于涉及的问题情境伸缩性较强,为教师把握教学时间提供了相对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推荐第3篇: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 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1、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变化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所有的物质都在变化,现在你能自信地告诉大家,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变化?

板书: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2、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又是化学变化?

(有些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成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改变状态、形状、大小

3、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板书: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二、整理归纳物质变化

1、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记录表,想一想:这些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是什么?属于什么变化?都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一下,并填写好记录表。

2、学生填写记录表,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3、指名汇报,相应出示课件。

三、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1、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生产中,还有哪些物质在发生变化?它们属于什么变化?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板书:与我们

2、同学交流

3、由此可见,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的所有生产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现在我们再看一看课本中都介绍了哪些物质变化,它们都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

5、谁来说一说?

四、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刚刚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物质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着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2、我知道同学们都很爱喝饮料,今天老师就要请大家喝杯柠檬汁。同时请同学们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柠檬汁是怎样做成的?

3、教师演示:制作柠檬汁

4、指名上台尝试

5、属于什么变化?

6、制作柠檬汽水:再往柠檬汁里加点小苏打,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属于什么变化?这就是柠檬汽水了。

7、想不想亲自做一个橙汁饮料,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希望同学们回家做一杯橙汁饮料,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喝!

推荐第4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能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理解化学变化的特征,会判断变化与性质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因此,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新课教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学习化学必须要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演示实验[1-1(1)]、[1-1(2)]、[1-1(3)]、[1-1(4)]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完成课本实验记录。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

分析: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实验(1)、(2)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分析: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实验(1)、(2)没有新物质生成,像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如: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讲: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1)、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1、是不是具有放热、发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呢?

2、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过渡: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那么什么是物质的性质呢?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助燃性、可燃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讲:如,实验

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学生活动:

讲: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也是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那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叫什么呢?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都属于物理性质。

讲: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提问:变化和性质有没有联系呢?

分析: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能、会、可以、易、难等关键词,在变化中加上以上关键词就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如:

(1)酒精挥发——物理变化 酒精易挥发——物理性质 (2)食盐溶解于水——物理变化 食盐能溶解于水——物理性质 (3)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4)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5)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简单介绍

熔点、沸点、密度。 演示[实验1—2] 讨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提问: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

分析:物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可以决定该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用途,如铜丝具有导电性,可以用来做导线;反过来,从物质的用途也可以体现该物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如:氢气可以作为高能燃料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等等。

性质与通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课堂小结

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1)、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助燃性、可燃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都属于物理性质。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对多种物质变化的观察、思考,运用分类的观点,以“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为分类依据,进而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认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通过提问,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讨论形式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区别方法,教会学生认识和观察化学反应的方法,探究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推荐第5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纸。

五、教学过程

推荐第6篇: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教学设计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了解物质具有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描述,总结物理变化及物理性质的概念。

2、通过类比的手法总结化学变化及化学性质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现象的描述,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的能力。

2、通过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的概括,学会应用类比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三、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师活动】

由教师演示蜡烛燃烧的实验,请学生们观察现象,并在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总结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待到实验结束后总结实验现象。 【教师讲述】

1.取一段蜡烛,可以观察到外表呈乳白色、圆柱状、固态。2.点燃蜡烛,可以观察到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 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4.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去一小段粗玻璃管,置于火焰中,可以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说明火焰中存在着石蜡的蒸气。

6.吹灭蜡烛瞬间,可以看到“白烟”。蜡烛熄灭后,随着温度的降低,液态石蜡重新凝固。

在上面的实验中,石蜡受热融化,由固态变成液态。随温度的降低,液态石蜡又重新变为固态。那么像这种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教师活动】

实验表明,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在发光、发热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那么,仿照上面物理变化的概念,同学们能总结出化学变化的概念吗? 【学生活动】 通过思考,同学回答自己总结的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

有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学生活动】

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水的三态变化 2.汽油的挥发 3.煤油的燃烧

4.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教学情境】

上面我们学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一对新的名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么什么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 【教师讲述】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等都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练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消夜要,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 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课后作业】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相关练习题。

推荐第7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过程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课

型:新 授 课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导入新课】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谁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生】倾听、思考、举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1-1,1-2,1-3,1-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 2.反应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学生】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了解变化的基本特征,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培养科学观察的能力、规范表达。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师提问】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

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果并回答: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归纳】 1.物理变化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设计意图】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提问】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

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讲解】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学生】2.识记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特征并举例 【展示】图片: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学生】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演示文稿】课本第10页

1、2,逐题提问 【学生】口答,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知。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铜能生铜绿,碳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学生】理解记忆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学生】举例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学生】倾听记忆、理解。自学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教师演示】实验1-5 【学生】观察现象,尽可能多的描述物质的性质。并试着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理解及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及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教师】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学生】结合P9最后一段实例理解。

【课堂练习】出示POWERPINT演示习题:课本10页3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

【教师归纳】变化描述的是过程,性质描述的是物质本身的一种“能力”,是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是、会、可以、难、易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两者的本质区别。另外,要能初步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通过多做一些练习,理解巩固。

布置作业 :课本10页

1、4 板书设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例: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铜能生铜绿,碳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 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3.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例如:

三、变化与性质区别

变化描述的是过程,性质描述的是物质本身的一种“能力”,是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是、会、可以、难、易等。

教学反思:

推荐第8篇: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推荐第9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生活中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识别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化学实验为媒介,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分。 难点 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3. 教学用具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正确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下面我们来观察几个小实验。

二、推进新课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2) 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1-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1(4)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师:实验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1—1(3)、1—1(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 (比较各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 [结论]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蜡烛(纸张、木材)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页关于物理性质的内容)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3.实践活动

[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结论]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

[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怎么区分它们,并将自己的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推荐第10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2.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应用。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并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2.物质的性质和物质和变化之间的区别。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题引入】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都哪些教学设备?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都是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盖房的木料、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下面我们就来观察几个变化,看看有什么不同。

【演示】实验

一、水的沸腾 实验

二、胆矾的研碎。实验

三、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

四、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应注意的事情。认识各物质的状态,颜色等的变化。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学会由现象分析本质。

【比较】实验后,引导学生填写下表:(见课本) 【问题】

1.总结两变化的重要特征 2.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种类变化

【指出】水变成水蒸气只是状态的变化,胆矾只是由块状变为粉末而物质本身没有变化,但另两种却是有新物质生成。

【板书】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他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板书】2.写出化学变化的反应式(文字表达式): 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提问:1.两变化有什么区别吗?请例举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这两种物质变化形式很多时侯不易区别。请做课后习题

1、2 【指出】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现象 分析引导学生

【过度】通过以上四个实验,大家应该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的现象(阅读教材P7)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1.概念不同

2.是否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而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回答】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运用李商隐的诗“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说明蜡烛燃烧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解释:泪:蜡烛是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灰:是蜡烛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导入主题:物质的有些性质是我们能够通过感观系统直接认知的;或通过仪器测出。而有些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才能表现出来。

实例:水变为水蒸气,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这些变化就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这属于物理性质。而镁的燃烧。碱式碳酸铜的分解只有发生了化学变化后我们才能认知它们的这此性质。这属于化学性质。

板书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稳定性等)

随堂练习:1.下列选项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酒精挥发 B.酒精燃烧 C.酒精易挥发 D.酒精能燃烧

2.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有什么区别? 解释: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一种能力,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能力的一种体现。 小结:本课题主要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他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等)

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稳定性等)

第11篇:九年级《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在描述材料的性质时,可以初步区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并可以识别差异和不同性质; 过程和方法:

初步研究采用分析,比较,分类,归纳,归纳等方法获得信息处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进入化学变化的物质世界,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和谐世界,生活和自然在化学变化和好奇心的现象的发展,探索激发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强烈动机的欲望培养形成对化学的热爱,尊重学习的化学。

教学难:

教学重点: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困难:区分材料变化和性质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材料可以经历不同的变化,因为材料具有自己的不同性质。对我们最常见的水,例如,你可以谈谈水的什么特点?

【健康】无色无味透明,液体,0℃可冷冻,100℃可煮沸

【教科书】水无色无臭液体冰点沸点

我们每天吃的盐的特点是什么? [白色]白色 颜色咸固体,溶于水 [黑板]盐白色咸固体可溶于水

世界上最大的年生产金属铁的特点是什么?

[健康]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可以导电,可以发热,会生锈 [黑板]铁银白色固体可导热传导会生锈

[部门]我们看看水,盐,铁的字符描述可以如何分类?你的分类是基于什么?什么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直接感觉?什么可以直接通过仪器测量?

颜色,气味,冰点状态,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

这可以直接感觉或用仪器测量,不需要改变化学性质可以表示为物理性质。相反,像铁会生锈这种特性是铁锈生产过程中需要表现的是化学性质。

请阅读第8页的教科书第二,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相互讨论,解释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判断财产是物理还是化学?

【】

你生锈和生锈吗?

【健康 】不一样,一是化学变化,一是化学性质

蜡烛能燃烧,蜡烛能燃烧吗?

[健康]不一样,一是化学变化,一是化学性质

水和冰可以冻结吗?

[健康]不一样,一是物理变化,一是物质本性

你如何区分教师?变化的描述和性质之间有什么区别?

[自然]是句子改变的性质更多的意志,可以,可以,可以,与,容易,困难等关键字

【行使】

阅读第二页第八页的文字,最后一段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性质

了解这些物质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使用这些属性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视频]木材燃烧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氧气可以支持木材的燃烧,随着燃烧的燃烧;所以我们在野生烧烤时使用这个属性的风扇来烧炭;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木材,没有燃烧,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性质来燃烧。除了酒精可以燃烧,我们用他做燃料;具有导电性的石墨可用于制造电池等,这些都反映在材料中 用途由其性质决定。因此,我们的化学研究材料的变化和性质可以使人类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挖掘他们的潜力,为人类生活创造更高的价值贡献。

第12篇:《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记忆本单元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培养学生的整理、分类、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整理、分类,并保持较高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整理、分类、综合,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教学准备】

记录纸、答题卡、碘伏、卡纸条。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师:孩子们,很开心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早上和你们交流后老师就特想送你们一句话,猜一猜,会是什么呢?把用淀粉写好“我最棒”的白纸贴在黑板左上角(请2名学生进行猜测)。师:他们的猜测对吗?现在老师帮你们揭晓答案,拿着碘伏均匀地喷洒在白纸上,原来老师送你们的这句话就是……学生接着读出来。师:老师就把这三个字送给你们,相信大家在这节课能表现出最棒的自己!(设计目的:用淀粉与碘伏进行反应,有神秘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复习:回忆再现知识,整理、分类

师:原本看不见的字为什么后面看见了,请说出其中的奥秘。抽生说,其实这三个字的变化老师运用了我们所学《物质的变化》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进行复习。(贴课题)师:物质的变化分为哪两类呢?(课件出示)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贴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出示)生: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师贴上没有产生新物质和产生新物质。师: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了物质纷繁、复杂的变化,才有了我们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课件出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现在就以小组的形式先交流、讨论,然后完成记录表。师:交流讨论前认真阅读活动要求。(幻灯片出示)

1.各小组分好工,明确好各自的职责。

2.先认真交流、讨论,再做好记录。

3.小组讨论应轻声,注意纪律,不影响其他小组同学。

4.小组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开始前完成知识要点记录表。

学生汇报(出示汇报要求)

1.各组推荐一名汇报,其他补充。

2.其他组补充,但不重复内容。

3.记录重要知识点。

三、总结

师:你们的汇报很完整,也很精彩,不愧是最棒的!通过你们的搜集整理,老师也帮大家归纳了以下几点:出示知识要点。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5.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6.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7.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学生齐读记忆,再给一分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忆。

四、巩固、检验

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知识检测,你们有信心挑战吗?

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对上面这些题,哪些已经记忆了,哪些难记忆,为什么,为下一节课设疑。)

编辑 谢尾合

第13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5.教学设计框架

教学设计流程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实验

1、水的沸腾

实验

2、胆矾的研碎

实验

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

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携带实验仪器走进学生,拉近距离,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实验主要由教师完成;同时教师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近距离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

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

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

学生思考判断

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

认真听讲

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

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第14篇: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修正版1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会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组实验:沙子、豆子、筛网、筷子、白纸、纸盘;长柄金属汤匙、一小包白糖、蜡烛、火柴、金属圆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物质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物质变化有的快有的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东西,看看它们是什么?(黄豆和沙子)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黄豆和沙子混合后的现象进行观察,来研究物质混合后会发生什么。

2、实验研究问题,记录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来读读手中的混合沙和豆子实验记录单。

(1)这张记录单里面有物质的名称、豆子、沙,还有? (混合前物质的特点、经过筛网分离后物质的特点、新发现) 请同学们花

30秒的时间将你们刚刚发现的混合前沙和豆子的特点用简单的词语或者简短的句子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板书:混合沙和黄豆

3、如果你要来做这个实验,你打算如何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进行试验。(制定试验计划) A、将沙和豆子倒进同一个杯子里面,使其充分混合(用木棒搅拌一下)为了公平我们要使倒入的尽可能沙和豆子一般多,观察在混合沙子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和豆子的特点。 过渡:怎样才能观察的更清楚呢?(学生会说放大镜,教师可以提示:如果我们把他们在分开,能不能看得更加清晰呢?)

B、:为了使我们的观察更清楚,可以用筛网把杯中的混合物分离出来。将混合物倒进筛网中,把筛网的下面放一个纸盘,轻轻的抖动筛网,使豆子和沙子完全分离。观察分离后纸盘中的沙子和筛网中的豆子的特点,将观察到的情况如实的记录下来并将实验器材整理好,放在指定位置。

C、分析实验数据,(将用筛网分离后的沙和豆子与混合前的沙和豆子进行比较,它们变化了吗?)

D、:得到新发现。

4、猜想一下,混合后的沙和豆子与原来的沙和豆子相比会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若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若没有,说说你的理由。

过渡:同学们的小脑袋真聪明,好啦,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4、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将最先填写好的实验记录单贴在黑板上。实验结束后,把试验器材整理一下放到旁边,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5、(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每粒沙,每粒豆的形状、大小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沙、都是豆子。(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从本质上的变化比较,把握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沙还是沙子吗?豆子还是豆子吗?)混合后我们没有观察到它们的本质有明显变化,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也就说,混合后它们没有产生新物质。在科学实验中,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和观察到“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请没收收拾好实验器材的小组画30秒,把实验器材收拾好,放在一边。)

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三、糖的加热实验

过渡: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物质,用透明密封袋装着。大家互相传着观察一下,猜猜这是什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让我们再看下面这个实验,白糖加热会怎样呢?

1、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手中的白糖加热的实验记录单,这张记录单里了包括哪些内容?看谁反应迅速。(观察角度、加热前、加热后、新发现、蜡烛等)请同学们将30秒刚才你发现的加热前糖的特点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板书:白糖加热

2、现在若请你来做这个实验你你打算如何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试验(制定实验计划)

第一步:将刚刚观察到了白糖的特征如实的用词语或者符号或者简短的话写在记录单中 第二步:加热白糖。点燃蜡烛,滴一滴蜡烛液体将蜡烛固定在铁片上,将杯中白糖的一半放进铁勺中,握住铁勺顶端,将铁勺放在蜡烛的外焰上进行加热。观察白糖的变化,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的用词语或者简短的话写在记录单中。注意:在观察时眼睛不要离的太近,避免受伤。观察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三步:当白糖不在有变化发生时,实验结束。将铁勺放在铁片上,吹灭蜡烛。注意:当加热结束后大家不要去摸勺子的加热部位,避免烫伤。做好实验记录。

3、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将最先填写好的实验记录单贴在黑板上。实验结束后,把试验器材整理一下放到旁边,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师总结:白糖加热后由:

固体的白糖--液体状白糖--糊状-固体状 白色--淡黄色--褐色--黑色 无味-------焦味

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物质还是原来的白糖吗?

板书:(固体的白糖--液体状白糖--糊状-固体状)--没使用PPT时

产生了新物质

5、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的小功臣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固态蜡-液态蜡-黑烟 黑色的碳,蜡烛变短)这黑烟还是蜡烛吗?

板书:固态蜡-液态蜡-黑烟 新物质(黑色的碳)--没使用PPT时

四、交流讨论,引出科学概念

1、沙和黄豆混合与白糖加热的变化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沙和黄豆混合没有明显变化,而白糖加热变化明显)

2、而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沙和黄豆混合没有产生新物质。

3、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

4、总结:我们把白糖加热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像沙子和豆子混合,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沙子还是沙子、豆子还是豆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板书: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5、我们如何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本质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6、现在大家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吗?口说无凭,咱们来做个抢答游戏来证明一下自己好不好?师举例说变化:铁定生锈、易拉罐压扁、折纸、火柴的燃烧、筷子折断

五、课外延深

1、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结论: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是物理变化,有的是化学变化,有的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继续观察并思考周围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五、课堂作业,材料员整理材料入盘放回规定处。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混合沙和黄豆: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加热白糖:变成炭

产生了新物质

——化学变 本质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第15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设计流程 :

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实验

1、水的沸腾 实验

2、胆矾的研碎

实验

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

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

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思考判断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 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 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 学生思考判断 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 认真听讲 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 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后反思: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3、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点评: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赵燕宁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一.重视通过实验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16篇:课题1_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设计流程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实验

1、水的沸腾 实验

2、胆矾的研碎

实验

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

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

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

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思考判断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学生思考判断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

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后反思: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3、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点评: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一.重视通过实验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17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洛南县祖师中学 何爱琴

教材分析

本节课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一些化学现象的认识比较模糊,但学生对学习化学有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化学在人类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课型 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氢氧化钠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大理石,稀盐酸

教学过程 (举例)举化学在人类历史上的用途。

(引导)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

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学生):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

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 ⑵打碎玻璃 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

⑸不结冰

⑹镁带燃烧

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⑷镁带具有可燃性

⑸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课堂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的区别与应用。

(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

2、化学书1.2.3.

板书设计

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演示实验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与区别

二 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

2 物理性质的描述方面

3 化学性质的描述方面

三 辨析以下概念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好引导作用;不足的方面是课堂内容太多,学生不易接受,教学效果差,如果以后再上这节课时,应分2课时。

第18篇:《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雍守喜

实验内容: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

(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

(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 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加观察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

教学环境及实验准备

学校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玻璃杯子、沙子、豆子、筛网、搅棒、白纸;长柄金属汤匙、一小包白糖、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教师出示几种物质图片,看它们发生怎样的变化。(图1)

2、导入:今天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发现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动机

二、探究与归纳

探究活动

(一):

观察沙子和豆子的混合

1、[出示沙和豆子] 在桌子上我给大家准备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都认识吗?我们要用它们完成一项探究活动——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

观察沙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预测:你们觉得会发生变化吗?

2、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3、混合实验(图2)

(1)把沙和豆子倒在白纸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记录在表格内。 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感官进行观察。(看、摸、闻„„)

(2)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子中进行混合,轻轻搅拌。 观察:在混合过程中,沙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3)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

4、实验后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5、总结提升;我们发现,混合后沙和豆子发生了细微变化。但是豆子还是豆子,沙还是沙,没有变成其它的新物质,这是一个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探究活动

(二):

加热白糖实验

1、刚才我们做的实验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大家可能有些失望。下面,我们接着做一个更有趣的实验——加热白糖

2、讨论、想想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3、观察预测:给白糖加热,白糖会有什么变化?·请小组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作业本的实验记录单的预测栏中,并把观察到的白糖特点写下来。

4、教师讲解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1)糖要少些。

(2)加热的同学最好戴上手套,手持汤匙最外端,用外焰加热。

(3)观察时不要凑得太近。

(4)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汤匙放回盘子里冷却,小心烫手。

5、学生实验(图3)

(1)分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讨论汇报(白糖颜色、气味等方面的变化)

6、归纳小结

通过实验,白糖经过了以下的变化过程:先是由透明的颗粒熔化成液态(透明的液体),继续加热颜色变成黄红、褐红,直至变成黑色,并且可以闻到有焦糊味,再接着加热,黑色的物质就燃烧起来。

【设计意图】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三、巩固辨析、拓展延伸

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我们把白糖加热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像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物质,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那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2、出示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说依据。

3、出示一些常见的活动。自由选择实验、判断。汇报、交流。

4、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总结: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去观察身边的变化属于哪种变化,对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一步去观察。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板书展示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混合

沙和豆子

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加热

白糖

糖浆

变黄

黑色糊物质

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

实验反思

1、整个教学实验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实验效果良好。

2、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实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

3、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实验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热情。达到了引导学生尊重实验现象,养成他们细心观察良好习惯的目的。

4、这节实验课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的评价,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以及课程的延续性上还有待改善,但是就“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尊重科学的实证意识、尊重课堂的时效实效”等方面来说,做的比较到位了。做一个朴素而真实的科学教师,给学生一个安全而自由的探究空间,把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这将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5、由于平时实验课上的较少,在本节实验操作中,看到了个别小组的学生在搅拌沙、豆子时动作不到位,学生不够大胆,放不开手脚,合作意识不够强。这还须我们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加强训练和指导。

2012年5月25日

第19篇:物质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复习

凤州初级中学

白小玉

[引言]学生多了要分班,知识多了要分科,生物多了要分种,物质多了要分类。因此,物质分类是研究化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物质的分类”。

[板书课题] 复习“物质的分类”

一、展示“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分类的方法。

2、理解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注意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3、了解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会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带来的快乐

[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默读一遍。 (明确复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二、构建“物质的分类”概念图

[过渡]分类标准不同,物质的类别也不同。初中化学对物质进行分类是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一标准。今后,我们还会学到其它的一些物质分类方法。

(掌握初中化学物质分类的依据;知道物质分类有不同的标准) [说一说]初中化学课本上关于物质类别的概念有哪些?

[小节并投影]属于物质类别的概念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金属、非金属、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酸、碱、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塑料、纤维、橡胶、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溶液、乳浊液、悬浊液、合金等。也可让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把这些概念板演出来。

(回顾知识,筛选信息,为知识建构做好铺垫;用化学的眼光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构建概念图]教师引导学生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一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画出“物质分类图。

[适时板书或投影]“物质的分类”概念图:

三、典型例题剖析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剖析3道例题。

[投影例1]下列各组物质中,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前者从属于后者的一组是( )

A.酸、碱 B.单质、化合物 C.混合物、溶液 D.氧化物、纯净物 [讲述]此题思维量比较大,主要考查几类重要物质的内在联系;如果熟悉物质的分类概念图,掌握了有关概念的从属关系和等级关系,那么问题就能解决。

[思考]学生对照物质分类概念图思考:4组物质中,哪组是从属关系?哪组是同级关系?如果属于从属关系,前者从属于后者的是哪组?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他人交流;接下来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

[小结]运用概念图的目的不是要把相关的概念背下来,而是要借助概念图去理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灵活运用概念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投影例2]我们身边的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乙醇 B.纯净水 C.自来水 D.冰水混合物

[讲述]此题主要考查氧化物的概念。由于提供的物质名称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思考]氧化物是不是纯净物?题给4种物质哪些不是纯净物?在纯净物里,哪种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

[小结]对一些物质的非化学名称,如商品名称(纯净水)、别名(冰水混合物)等,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现象看清化学组成,这样才能准确判断物质的类别。

[投影例3]从给定化合价的

、、

、和

这6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并将其化学式填入相应的空格中:一种重要的氧化物(

) 一种重要的酸(

)一种重要的碱(

) ,一种可做杀菌剂的盐(

) ,一种可做氮肥的盐 (

)。

[小结]用给定化合价的元素,按要求书写物质化学式时,不仅要考虑物质的组成元素,还要考虑元素在该物质里的化合价,以确保化合物里化合价的正负代数和等于零。像本题中,一种重要的酸不能写HNO3,只能是H2SO4,因为氮元

素是-3价;同理,一种可做氮肥的盐不能写NH4NO(,只能是(NH4)3或NaNO3)2SO4。

四、随堂演练

(1) 下列容器分别盛有不同物质,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字母)

A氧气和液氧

B氧气和臭氧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D冰和水

E过氧化氢和水

(2) 选择H

C CI O 五种元素中的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化学式填在空格中;

1·能还原铁矿石的氧化物--------------------- 2·用于填充探空气球的单质气体--------------------- 3·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4·实验室中常用的挥发性酸- 5最简单的有机物------------------------------

(3):请按下列线条提示,画出Fe、Cu、S、H

2、HCl、NaOH、H2So

4、Ba(OH)

2、NaHCO

3、K2O、CuO、NaCl 的树状分类图:

第20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反思

研究物质性质的时候,例如水,学生已经知道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让他认识更多的性质,我们可以让物质发生一些三态变化。

问:水变了吗?前面通过让学生鉴别,利用学生已知的物理性质,如软硬、溶解性、发生形态变化,让学生知道要让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可以让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认识物质的物理变化就有了功能,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接着问:还想研究什么?学生一般想不到化学性质,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就给他一个人为的操作,给他展示一个奇妙的现象,例如让镁与温水反应,再问:水变了吗?让他去解释。只有在解释的活动中,他才会有一种动机,想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因为这个物质有这样的化学性质,所以它才能表现出这样的事实。那么这个化学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再给他化学变化。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它说明了这个物质的什么特点?这种物质的性质在生活有怎样的应用?这些都是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了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而进行的变化,到最后我们才概括出来,反思一下我们刚才经历的变化到底有什么不同?化学上认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这样我们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维度建立一级框架,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化学变化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性质的,因为我们要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我们要让它发生变化,让他有初步的联系,这是核心认识发展的任务,就是关于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建立一级认识框架。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他们关心物质更多的性质,继续进行镁与盐酸的反应,镁条的燃烧,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再让学生思考镁条的燃烧及联系前面的“暖宝宝”,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检验生成物进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生成新物质,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物质变化教学设计.doc》
物质变化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