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心得体会

2020-04-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兰光小学

杨金莲

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最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云一般空前拓展,面对丰富和快捷,前瞻的选择或许就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我经过几年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尝试,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闷,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

1 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1、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

2 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天》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稻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 3 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3、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改变评改方式,提高评改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写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

4 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

总之,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作文引来了活水,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推荐第2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南漳县武安镇白龙中心小学 尹松刚老师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本文论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在哪里》创设情景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如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中各种昆虫的混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

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各种云的形状,但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字,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一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段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荔枝蜜》作为题目,而不用《蜜蜂》作为题目呢?他还写了哪些文章?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从作者的这篇文章或其他作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去探讨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或提示。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 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

推荐第3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恩施市特殊教育学校 蒋芸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发展。聋校教育教学中也开始使用计算机,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课堂上呈现知识的信息工具——多媒体课件,可以为聋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其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多媒体课件仅仅是工具和手段,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从教学的整体出发,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并恰到好处运用课件。本人结合一个学期的实验,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合理选择课件内容

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首先要选好课题,因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课题若选择不当,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现象。多媒体课件题材的选取,要从

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来确定,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深入研究教材,找出重点、难点,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十二章中的“能画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是考察聋生空间想像能力,聋生在这方面是比较缺乏的,对于他们是有很大的困难的,聋生很难画全,如果把它设计成动画的形式,使其直观形象地呈现在聋生的面前,便于聋生的理解,既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又不断激发聋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常规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2、把握好聋生,了解其知识、能力,使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切合聋生实际,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和发展聋生的主体性,便于聋生理解、掌握知识、培养聋生的能力,提高聋生的认识。

3、充分多媒体的特长,根据教学内容及特点,精心设计课件,使其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集图文、声像及动画功能为一体,能有效地调动聋生的视、听、说等多种感官达到教学最佳效果,如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中的课件“摆火柴棒”,原来是静态的一个正方形,通过按钮“分开观察”,把它演示为动态,让聋生直观地观察到总结到的规律,使聋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及学习数学的方法。

二、精心设计课件的呈现顺序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论到实践,归纳到演绎,这是聋生的认知规律和中小学数学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无序或不适时使用课件会分散聋生的注意力,如上面提到的“摆火棒”中原来课件的呈现秩序是点击每种方法,直接显示:4+3(X-1):4 , 4+3,4+3×2,4+3×3。在实际使用中,我作了如下修改,点击分开观察,出现分开观察图形;再点击,出现4 , 4+3,4+3×2,4+3×3;再点击出现4+3(X-1);最后点击,出现4+3×(100-1)。如此的呈现秩序,让聋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向聋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三、演示与点拨相结合,适时进行调控 多媒体教学具有对动画、图像、文字等资料有重复演示的功能,快现,慢现以及逐步展现等调控方便的特点,因此在使用课件时,应坚持演示与点拨相结合,合理控制课堂容量和进程,使聋生既能在有效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又留有观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同时,教师应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通过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点拨,把直观与抽象,视听与思考相结合,引导聋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握本质和规律,加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演示与聋生的动手操作想结合

课堂上聋生的动手实验不能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代替。实验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它能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但实验可以与课件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如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正方体的截面”,可以通过课件进行演示、观察,然后再通过实验,如动手切萝卜等进行验证,加深聋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一个优秀课件的设计和演示,应该以充分发挥聋生的潜能,促进聋生更好地学习,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聋校教师应不断地积累经验,努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4篇: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郑州市第七十八中学

摘要:那是鲁迅生活的年代,可是今天的时代就不同了,“先生们”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渠道来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这便是信息技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势;优化语文课堂;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了各个领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的目的,在此进行浅谈。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写道: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完全陶醉了,沉浸在了作品的意境中。可是陶醉的只有先生,先生有多年的阅历,积淀了多年的文学素养,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意境,而文中的“我们”都趁先生陶醉之际溜之大吉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读不懂呀,“我们”也只能“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所以先生

的课堂便出现了学生逃跑的情况。

那是鲁迅生活的年代,可是今天的时代就不同了,“先生们”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渠道来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这便是信息技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那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据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定位:“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于这种表述,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是工具,不应成为教学中的亮点,真正的亮点应该是运载的内容,真正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将现代信息技术特点、语文教学特点、学生主体性特点三者统一于教学实践中,才是合适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究竟怎样优化语文课堂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加大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还要大量地板书,板书势必会占用课堂时间。而利用电教媒体便可将这部分时间放在教师备课的时间,从而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还要大量的引证、举例,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给学生听,而在有电教媒体的课堂老师便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都起到了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可及时反馈课堂信息,促进师生互动。

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大量地批改,学生存在的问题自然是很多。但是作文评奖课堂上,老师就单用一张嘴,很难将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观地反映给学生。而在有电教媒体的课堂上老师便可以将作文中的问题提前呈现在课件中,再将此信息合理的反馈给学生,并作出正确的引导。学生们也能直观地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又怎样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呢?我个人有以下看法:

一、运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狂热,让学生加入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中去。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的听;可是如今的语文课堂如果还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就会认认真真地跑神。

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学生心中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神。学生们很听老师的话,很崇拜自己的老师。可是如今的课堂,坐满了老师所意想不到的各路“神仙”,他们可能是网游高手,可能是电脑黑客,可是老师不是。

因此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若干年前的学生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而且能力很强。老师不会的他们会,对于电脑学生有着强烈的兴趣,那么语文课堂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有现代教学的课堂中来,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班班通工程的使用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而学生对于这个新技术很感兴趣,很乐意去做,于是我们便让学生参与进来。课件的制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课件的制作中去,并定期举行学生课件展览和评比,这样一来学生们为了做好一个课件会反复朗读教材,不仅为学生的上网指明了方向,而且加强了他们对课本的阅读与学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二、利用网络开展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随着获取信息渠道的的不断增多,网上阅读已经不再新鲜,而学生网上阅读的兴趣又远远地超过了拿着一本书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便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鼓励学生多渠道阅读。并鼓励学生参与网上组织的各种作文竞赛,一想到自己的作品要被很多读者阅读与评论,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都高了。

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微博,写写自己的心情。 传统写日记的方式我们沿袭了很多年,觉得那是平常的事情,但是学生似乎厌倦了那种方式,每周的日记上交时都有很多同学完不成,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练笔的方式,我们鼓励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来书写自己的心情。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空间、博客随时抒发自己的感受,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这种方式。

只要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合理的整合,它就会成为我们教学的助手,为我们的教学发挥着有利的作用。

因此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又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多种渠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不仅能提高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比较困难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却有着极大优势,它可以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拥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各种信息的加工、汲取,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汲取语文信息的数量及质量,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时式学习。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中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综合发展的方向。 每个人都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有一天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我们不能与时代脱节。时代需要

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努力打造什么样的人才,今天的时代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庸才。因此我们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传递时代的信息,这样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才不会被淘汰。今天的时代是个信息的时代,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给学生明确了发展的方向。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虽然给语文教学及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它毕竟只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工具,只是为学科服务,而不能本末倒置,将其凌驾于语文课堂之上,那又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总之,经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合理整合,使其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2011-5-20 6

推荐第5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歙县城关小学 刘永霞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近年来,我努力以崭新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变得易懂易学而喜欢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全面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就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谈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创设丰富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经常被认为是最枯燥的,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轻而易举地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

例如,在三年级《位置与方向》的数学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东南西

北的位置与方向,我设计了《西天取经》的数学课件,虽然学生已有了太阳东升西落的概念,但位置与方向知识仍然很抽象,它的引入效果对于今后学生正确判断图上某物所处的位置与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在刚上课时,我播放动画课件:“路在何方”音乐起,唐僧一行四人在四面环山的山地上向前行走,他们背后山坳里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定格)。我提问学生:能说说他们是朝那个方向行走吗?生1:去西方取经呗!生2:因为他们背后远处太阳在升起。说明背后是东,东西相对。所以他们是朝西走的。……

在整节课上,我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不仅对位置与方向的对应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并学会了初步的判断方法,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位置与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凭借多媒体课件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形象的画面,以声、形、像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的眼前,变抽象为直观,变难为易。因此,只要有效地开发多媒体课件,并且准确把握、巧妙运用,教学就能事半功倍,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们的长、宽、高的关系时,我播放了一副自制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变化时,长方体的体积也随之发生变化,让这一教学难点瞬间突破,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这是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再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过去,我们总是强调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很难理解,

“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长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利用课件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利用多媒体颜色线条闪烁,各种图形的边长,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用不同的颜色飞入,并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变抽象为直观,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不仅能清晰地展示实物图像,而且能通过跳跃、移动、变形、闪烁等功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发展其抽象思维的能力。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实物图像或运动着的事物所吸收。

1、利用动态,培养学生联想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 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的一系列演示动画。在演示的过程,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都得到了发展。

四、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创设学习的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体现他们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如:我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面积公式时,利用下载的课件:屏幕上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屏幕左上角有“一堆”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卡片,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将左上角的小卡片拖动到长方形中沿长摆好,每排摆5个,再拖动,沿宽摆放,可以摆放3排,再得出这个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的厘米数与宽的厘米数的积,继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积。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一种设想、一种探究、一种尝试、一种发现、一种创造的乐趣。这样的教法学法,学生喜欢学,效果较好。学到的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运用得更加灵活。

信息技术可以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它所具有的这些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推荐第6篇: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构建有效率的课堂教学

在化学课堂上,因为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凭借教材照本宣科,或者简单地利用模型和照片进行教学,也往往达不到实际效果,甚至会让学生进入误区。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每一节课,涉及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正确,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理解上的模糊或者意义上的混淆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需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构建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生动鲜明的特征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当今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很多的新鲜资讯和知识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经过教师对选材的加工,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有丰富的信息量,也保证了课堂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尤其是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楚,变客观为主动,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例如我准备的小课件里播放了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一场雷雨过后,庄稼变得更加茁壮了,是因为大自然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可见科技的魅力和大自然的奇妙。这样既生动,又有科技含量,还条理清楚脉络顺畅的小短片,最受学生的欢迎,也让学生发出了:“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惊叹,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的优势

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化学实验在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严重威胁师生的安全和生态环境,不利于动手实验。可是如果不动手的话,仅凭文字介绍或者教师口说,不能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意识,也影响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和分析,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多媒体课堂让化学过程详细、具体、直观地演示出来,一步一步都非常完善、清晰,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时间段观察其不同的变化。这样不仅让学生观察的清楚,也符合我们对于环境保护的理念倡导。对于一些复杂的,时间花费比较长的实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时间缩短,将过程缩短,只展示其最重要的几个环节。例如,为了让学生对氨气有更加详细的认知,我准备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视频、氨气分子结构动画模拟演示和氨气与酸反应的PPT,从多种角度让学生对氨气有所了解,在演示的时候,时而配有背景音乐的调节,时而有视频讲师的讲解,时而有教师进行重点穿插解说,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优势,优化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知识所包围的感觉,无形中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应及收获

正确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会让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过一些实践也证明,学生对于传统教学已经在接受方面稍感麻木,而新颖的、不拘于形式的教学方式,更受到他们的青睐。多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更加新鲜,内容更加生动,形式更加多样,这些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是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在学习,因此兴趣浓厚,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他们愿意接受知识,而且接受的速度很快,所产生的效果非常好。而且还有一点是很多教师都忽略的,就是一些动手实验的课程,有时候不能全体学生亲自试验,往往是在前排的学生看得清楚,后排的学生就不甚了了,很难看清楚试管中的景象,无法观察仔细就不能吸引注意,时间长了就会没有兴趣。多媒体照顾到了全体学生的感知,在观察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演示的可视度,让教学更加透彻、明了。

四、优化思路,拓展思维,动脑筋制作精良的课件内容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只有在课前准备充分,才能为学生带来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可是在准备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有很多教师也觉得疲于应付,要选材,要找资料,要制作动画图片等等,往往好几天才能准备好一节课,好在有不少资源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共享,结合实际选择有用的内容,对师生都非常有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相关的网络内容,也可以到贴吧、微博等互动媒体与同行进行交流,大家一起分享经验。有的教师还会利用微信等工具,与其他教师进行探讨,或者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当收集到的讯息达到一定程度后,做详细的总结,知道学生需要了解什么,哪些问题不明白,具有普遍性,然后寻找解决方案,制作出具有代表性、广泛性的课件内容,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既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又帮助学生有所提高。在化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和效应还有很多,包括情境的模拟和创设,对教材的补充,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这些辅助工具的运用,让学生在一个有着浓郁兴趣的氛围中学习,就一定会构建一个高效率、高水平的课堂。

推荐第7篇: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祥云县祥城镇银冠希望小学 李永兰

体育作为比较特殊的学科,其教学的特殊性也较强,因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突出它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整合,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构建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新的更高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和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人们已经从过去所认为的体育只能造就“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转变成“少年强则国强”的感悟。因此体育课以成为学校里的重要课程。但由于教师或学校出于担心学生的人生安全,怕自找麻烦,所以体育课一直被禁固在单调的跑、跳、掷及简单的球类教学中。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体育课的价值。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体育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教育的深刻认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掌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发挥网络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2、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不能忽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不能忽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思维遇到障碍、学习受阻、学生不能自控时,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有效的引导,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个别化学习

3、信息技术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有些老师对信息技术过分依赖,认为体育课上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俱备了。缺少了应有的讲解与练习。这样往往使学生只注意到了课件上新鲜的内容而没有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因此信息技术只是在适当条件下辅助课堂教学,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动作练习,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强有力手段。

4、信息技术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在得用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时,我们要选择那些为学生所喜爱的如鲜活的图片,简短的动画,悦耳的声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材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因此内容要简洁清晰,以提高课堂效率。

推荐第8篇: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多年来,幼儿教育大多以传统的简单玩教具、幼儿画册和录音机教学模式为主,久而久之,使幼儿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和幼儿的身心健康。信息技术教育媒体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新颖、生动、直观的特点给幼儿带来生动形象的体验,增强了感染力,诱发了幼儿学习的动机,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下面,笔者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呈现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悦耳的音乐,模拟真实场景,创设学习情境,丰富视听内容,为幼儿艺术欣赏、艺术学习、艺术创作搭建了舞台。信息技术媒体视听震撼,画面逼真,动感性强、活泼直观等特点非常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可以顺利让幼儿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为幼儿进一步学习和欣赏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有效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学《雨点沙沙》歌曲时,这是一首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教学前,老师根据音乐活动《雨点沙沙》要呈现的情景制作成课件,有意识的添加“细雨纷纷”的场景,教学时适时播放。五花十色的雨伞伴随着细雨沙沙的音乐,激发了幼儿无限的想象。此时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在音乐的背景下,在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幼儿都会随着多媒体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动作。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呈现歌曲的意境,而且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唱兴趣,同时增强了幼儿急于表现的欲望,充分体现了以幼儿活动为主的教育理念。

二、信息技术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应用在幼儿园科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开发幼儿的想象空间,降低幼儿学习的难度,帮助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例如,花儿长出花骨朵———含苞待放———开花竟放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能观察到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使是生长很快的竹笋,其生长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观察整个生长过程的。此时,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快放、慢放和倒放的功能就可以为幼儿再现花朵长出花骨朵———含苞待放———开花竟放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情境再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还可以让幼儿了解各种生物的繁衍历程,更好的体验到生命的本源。又如,在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的时候,如果只是用图片或是挂图,尽管老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讲出个所以然,语文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至于达到成人的理解度,所以,枯燥的讲解乌云、水蒸气、蒸发等问题,幼儿只是眨巴着大眼睛,对下雨的知识不易理解。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将雨的形成知识制作成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后,逼真的画面,加上有趣的动画,再加上动听的音乐,幼儿不仅看到起劲,还能从动画中明白了雨滴是怎样的形成的。

三、信息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语言教学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如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形式封闭,教学过程呆板,教学手段单调,要么带幼儿逐字逐句朗读诗歌,要么看图问答,或借助图片、录音进行教学。这样要比机械地学说,或是盲目的想象,效果要好的多。借助形象生动、鲜明动听的多媒体进行语言训练,为幼儿创设想说、愿意说、越说越爱说的练说环境,既有利于烘托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景气氛,又有利于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小班早期阅读活动《好饿的毛毛虫》中,老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以下这个动画片:月光下,一个虫卵“啪”地裂开,然后因为肚子饿,不停地爬着,找各种不同的食物吃。教师此时引导幼儿:“小朋友们,这只毛毛虫饿了,我们帮这只毛毛虫找点吃的好吗?”。这么一说,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把小手都举的高高的,生怕老师看不见。即便是平时不爱讲话的淘淘、胖妞也都举起来小手。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说出自己帮这只毛毛虫找的最好吃的,一个比一个说的好。从教学中,我们会深深感到在幼教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为幼儿创设一个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语言环境,同时也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信息技术下的教育媒体呈现色彩鲜明、声情并茂的视频画面,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真实再现活动场景,为幼儿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境界,是幼儿获得丰富体验的最有效的载体。例如,教学诗歌《云彩和风儿》时,借助多媒体动画画面创设情景:云儿在风的吹拂下一会像个小山,一会像个大海,一会又像棉絮飘荡……,期间播放舒缓的音乐,把幼儿带入一个近似于真实的意境中,大屏幕播放中感受作品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展开联想、想象,并用肢体、语言和绘画等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诗歌的内容,或是进行诗歌创编。

四、信息技术在社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幼儿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要关心尊重他人,引导幼儿了解行为规则或游戏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的教育,以及诚实守信教育,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内容本身很抽象,可以说是幼儿教育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除了言传身教以外,借助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可以化解这个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开展《节约用水》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理解水的珍贵和节约用水的意义,活动前,我制作了这个课件:首先展现风景秀丽的大草原、青山绿水、山清水秀以及风景秀丽的公园,然后转入场景画面,干枯的河流、枯萎的秧苗、沙漠风暴。在这样对比的视频背景下打出字幕:水是生命之源!借助多媒体产生这样强悍的情感下,让学生体验节水的意义。接下来在青山绿水的背衬托下,一滴晶莹的水滴在泉水叮咚的音乐声中,从山泉中分离,慢慢滚动到枯萎的花根旁,滋润泥土,花儿舒展着身子,叶子变绿了,花儿开了;它一会儿跳到干枯的果树下,果树枝繁叶茂,结出硕大的果实;很多这样的小水滴汇聚到一起形成小溪,干枯的小溪骤然变得溪水潺潺,河岸上绿树葱葱,生机一片……。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水与我们的密切联系,使幼儿从小就明白了节约水的意义。这要比老师干巴巴的说讲效果要好的多。总之,在幼儿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身心愉快、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拓宽幼儿获取信息的渠道,强化了记忆,促进了思维想象力,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推荐第9篇: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结构复杂多音多义字较多。低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能为识字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构造一个人机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层次互动的良好环境,从而使学生有效提高识字效率,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乐于识字的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与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会让学生终生受用、取之不尽。现代社会强调的是终生教育,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多角度思维,在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互相吸取他人之长,在比较、选择中,灵活掌握新知,掌握学习方法,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

1.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活泼好动,特别喜欢有趣的游戏。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辅助性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上课一开始就觉得语文课非常有意思。二年级上册的《识字4》一课,教学内容为三组成语,如果只是让学生熟读词语,识记生字,或者是教师给孩子们一个一个地分析成语的意思的话,这堂识字课将是索然无味的。在课前准备时,我让孩子们上网收集有关成语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当中,巨大的成语素材库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个个饶有趣味的成语故事更让孩子们着谜,在有感而发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重点难点得到非常轻松地突破。在相互交流资料的热闹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沸点。

1.2以动画引发兴趣,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识字。色彩鲜艳的插图,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容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一些象形字的教学,图片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比如:“禾”“人”,等象形字的教学中,短短几分钟“Flash”动画的播放能让孩子们了解这个字的演变过程,能非常轻松地记住这个字,还能了解“禾”是什么。

2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识字空间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辅助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可以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可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活动中学会语文,会学语文,会用语文。“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可以有效地缓解识字与阅读之间的矛盾。

2.1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读物识字。多媒体教学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识字教学需要课本,但识字仅仅依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所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课外,把引导学生读语文教材外的书籍当作一项重要活动来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查找学习资料,自我准备。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前都要花较长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作好准备,一回生二回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在学生接触到的大量生字使学生的识字量在无负担的情况下得到了提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2.2利用网络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生活是知识的大舞台。提倡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识字本身的需要,也是现今社会多元化教育的需要。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他们的学习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会在社会上,在家长和同学问,在各种图书、电脑、网络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识字,做一个识字的“有心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3运用信息技术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随着兴趣结交各种字朋友,学生对汉字有了主动了解、接近的内动力,产生了积极的学习状态,为识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出示声旁,繁衍新字。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忆也快的特点,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举一反三的练习来解决这一问题。

3.2相近字比较。汉字中许多相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所以必须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如:“渴、喝”两字,极易混淆。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先随图出示“喝”字,让学生明白喝水要用口来喝,闪动偏旁“口”,加深刺激,再让学生组词。接着随图出示“渴”字,让学生明白是缺水了,闪动“宁”,让学生组词。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说说要用“喝”字还是“渴”字。这种由图到字,再应用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3.3寻找错别字。中低年级学生在写话、作文中错别字的数量多得惊人。尤其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字小学生写错字,有一些字是因为还不会写,另外就是受其它字的影响,如桌写成卓,找写成我,亮写成高。小学生写别字,多用音近字或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针对小学生犯错的原因,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做寻找错别字的“啄木鸟”的过程中,正确书写、合理用字。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根据识字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整合,对于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和加强识字的能力,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第10篇: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乐曲里面的各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每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每种乐器从形状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变化不大,教师往往采取先介绍作者、背景、乐器、然后就是听赏每一段后分析情感这个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还能勉强听,到课后能说出点东西来的还不多见。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来学习呢?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浏览性欣赏与增大课堂容量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课例《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教师在欣赏了本课曲目后有让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学生上网搜寻曲目时,必须指定网站并指定内容。如:古典音乐。由于学生平时上网听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手可拣的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让学生欣赏精品音乐,唯有指定范围。这样同时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另外,在欣赏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把一些非造型的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这样不仅歪曲了音乐,同时更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体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视听教学模式而给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

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中的运用的确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既要用好信息技术,又要注意信息技术可能给教学带来的弊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更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思路,不断学习琢磨,才能在长期的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时正确的把握好“度”使之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以此实现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音乐教学流光溢彩。

第11篇: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计算机和网络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它大大拓展了教育教学资源,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读、写、算的学习方式已经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式教学的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应努力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为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充分运用做出努力。对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加以研究,有助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占领现代教育教学的制高点;有助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纠正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提初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形成中学历史现代教育教学观,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课改脚步的加快,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集视、听、触多种感官作用于一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从而使其学习更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使“死”去的历史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第12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声情并茂。

二、信息技术促进思维的羽翼翱翔。

三、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四、信息技术改变师生关系。

五、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大家提供一种视角,请同行指出不足之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三角形

教学

运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恰当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在一起,为教学服务呢?本文谈一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促推思维的羽翼翱翔。

在班级人数多达五十人的今天,谈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或许只是理想的追求。但信息技术的介人,却使得这一理想很快成为现实。

例如:在“在三角形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设制“起跑线”、“加油站”,这些极具挑战性的“冲浪”,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对话。计算机充满人性化的即时判断,让每个孩子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了然于胸,以便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调节:或一路闯关,满面怀信心接受新的挑战;或寻求来自教师、电脑等的帮助,扫除障碍,继续前进。在这种新型的人机交互环境下,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传统的大班教学中全班整齐划一地练习,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一切都得听从老师的摆布,一切都得服从大局。在课堂上,单靠一个人的力量,面对五十双渴求得到不同发展的眼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信息技术所独具的交互特性,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开拓思路和学习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按不同方式与屏幕显示内容进行沟通,提供反馈。

二、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声情并茂。

在上“三角形”一课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呢?随即播放教师制作的演示文稿,画面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徐徐展现:蓝天中展翅翱翔的双翼飞机,暮色中的埃菲尔铁塔,灯火通明、川流不息的杨浦大桥……孩子们屏息凝视,感受着三角形稳定性的广泛应用,陶醉在这个色与声交织、音与形交融的世界里……

“三角形的认识”所展示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上网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制成幻灯片进行交流。这使得远在天涯的美妙景象近在咫尺,一幕幕生动形象的画面在眼前展现,既看得见,又听得到。三角形,不再是老师口中念叨的一个抽象的图形,而是演变成为一个个生动的、立体的、眼光可触及的活生生的事物,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下,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三角形的世界是美丽的,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劳动竟然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奇迹!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一切,都是来自活生生的三角形世界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薄薄的教科书就是学生的唯一世界,黑板加粉笔主宰了一切,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受“教师——课本”这种单一传递模式的限制,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只能处于较低的水平。空洞的说教,乏力的语言,学生的体验是浅层次的,感悟是不深刻的。

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广袤的世界成为了学生多彩的书本,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手段呈现,教学内容以其无穷的张力,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态度、价值观伴随知识得以同生、共长。

三、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观,光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显然已经远远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而借助信息技术屏幕切换、及时反馈等功能却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就使得这一操作较之常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因为它缩短了“学生练习——教师批改——集体订正”的周期时间,使得反馈更及时,也更具人文性。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兴趣盎然,也更好更快地掌握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

四、信息技术改变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师生关系由原来的不平等趋向平等,然而这种平等极易引发新的不平等——生强于师。就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教学相长。信息技术,创造了一种平等和谐不断发展的师生新关系。

五、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果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回归,我们不难想像这种场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漫无目的地漫游而一无所获,在讨论区中自由地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这样放任自流导致的后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连规定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因此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在学生自由快乐地冲浪的同时,教师积极地旁观,加强了指导与调控,辅导、点拨,让学生走好每一步。

当然,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一步步展开深刻思考,则信息技术整合就失去了灵魂。信息技术为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和表演道具。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这句话在信息技术整合的今天,我们仍应积极地倡导主导作用并且身体力行。

第13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四川省遂宁市西眉中学校:傅美华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性高的学科,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精神; 互动学习;优势 ;作用

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如何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以上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谈谈对结合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教师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作为数学教师还应学习和掌握

一、二种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如《几何画板》、Authorware等。只有熟练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⒈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于一体的特点,它可以利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这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教学平行线时,可以通过动画展示火车铁轨这一直观的平行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用两列火车平行行驶来象征平行线,可以提出假设如果铁轨相交了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并用火车展示列车相碰的动画、碰撞的声音,这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平线是不能相交的,没有交点这一性质。

⒉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可以方便的为数学教学虚拟现实情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猜想,从而发现定理和结论。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分组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每组学生均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又因为是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的结论,记忆往往更深刻。

⒊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方便的化静为动,动态的展示教学要点,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往往能轻易的克服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非常的直观,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很轻易的理解各种情形的三角形全等这一重、难点,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有这样的效果,往往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相同的效果。

⒋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便于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化,老师可以指引学生分多种情况去探究,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点,做到了举一反三。

⒌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精神

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为数学教学建构一种理想的平台,即互动式学习。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在教学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老师可以在教师机上对学生机个别指导,也可以对某个学生的解答予以转播。这时受到肯定的学生倍感骄傲,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精神更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一定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4 [2]、胡晋宾《谈怎样用几何画板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数学通报》2003.1 [3]、信息技术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2004年第29期 [4]、我们是信息技术教研员[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期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M].2004年12月.李朝军牟艳娜阮滢刘向永于丽华

第14篇: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建立素材资源库和课件制作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直观,还可以模拟出许多实验室无法完成或看不清楚过程的实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现代化的要求,以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IT)已经在中小学教育战线上普及开来。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教学整合运用,是普及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构建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新教学模式呢?对于这些问题,我结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谈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建立素材资源库和课件制作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探讨。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很多以观摩课、优质课和公开课等形式开展,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自己在制作课件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要做数十小时的准备,而且自制课件的水平可能又不高,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在市场上虽然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并不多。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建立素材资源库和课件制作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探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

1、素材资源库的建立和课件制作相结合的整和思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建立素材资源库。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素材资源库,并将资源进行分类。教师能自如的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制作的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为课堂教学所用,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也解决了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上和使用上相互脱节的弊端。

2、资源共享的整和思路。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并且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因此,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技能。

现在一些资源性网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试卷、教案、课件和素材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这些资源是全国千千万万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这些资源被上传到网站和其他教师共享。拿物理学科来说,形成了网上物理学科资源库,物理学科联盟,教师联盟,真正的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就从物理课件的共享来说,不同的教师通过下载这些课件和素材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课件来,适应自己的教学需要。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既解决了教师自己独立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困难,也解决了自制课件的水平可能不高的问题,从而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普及的软件困难。

3、共同探讨的整和思路。如今很多教师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论坛、博客和空间等等。把自己制作的课件、编写的试卷、撰写的教案和论文等放在其中,其他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通过互联网来访问这些网站、论坛、博客和空间,进行物理的探讨和交流。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发起问题讨论,交流教学心得,物理教学改革讨论,寻求帮助等等。互联网的出现使教学的共同探讨的参与人数达到了最大化。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利用好这一点,积极的参与到这个大讨论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中作用越来越突显重要,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把更多时间用来引导学 生分析理解重点知识、关键词等内容,同时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的教学过程,推动新课程改革。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的兴趣广泛而强烈。大部分普通 学校的物理教学设施、仪器相对匮乏,还不可能完全对学生开放。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网络 技术进行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理情景学生难以见到。如果单凭现有的教材和老师的口授,学生仍然觉得枯燥抽象,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生动直观的物理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同时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利用视频展示身边的物理情境、利用视频展示身边的物理情境。

2、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复杂物理过程

3、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教学。

4、运用信息技术快速处理实验数据, 运用信息技术快速处理实验数据, 物理实验中,经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在处理数据时,需要进行繁琐的数学运算,花了大量的时间,不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而 EXCEL 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图表功能,能进行复杂公式运算,能把数据快速准确地用图表的方式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来,为分析物理实验提供便捷的途径。如新教材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用图像法求加速度,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中探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都能用 EXCEL 软件快速处理实验数据,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直观,还可以模拟出许多实验室无法完成或看不清楚过程的实验。

1.可以直观展现抽象的物理知识。物理课程中涉及较多抽象的概念,如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电流的形成、平抛运动等。常规的教学中运用挂图、幻灯片、模型等静态教具,缺乏准确的感性效果。而信息技术不仅可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色彩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可以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从而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例如讲分子动理论知识中的扩散现象,通过学生观察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再观察信息技术模拟的分子运动,彼此进入对方来直观展现抽象的知识,充分的让学生能理解和认识扩散现象;同样的讲本节知识中“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等都可以用同样手段模拟,把微观的变为宏观,让学生更具体的认识。再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由于实验中的小球在空中运动太快,学生对此看得不太清楚,教师通过先做实验,学生观察,再看电脑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小球运动的轨迹图像,借此演示平抛小球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就显得轻松容易了。

2.可以呈现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中的超链接功能,灵活便利地呈现各种形式的教学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可以将板书内容、物理例题及相应解题过程、必要的物理板图等制作成电子教案,把讲课用的视频资料、例题、条件分析、解题步骤、板图等,存储成不同的画面或单元,再用超链接的方法链接到需要的部分。当教师讲到相关部分时,用鼠标点出,就可以方便地调出需要的内容了。信息技术的引入,特别是习题教学和实验专题的复习课教学,将更体现出“省时、高效”和课堂的“大容量”。

3.可以展示学生难以见到的生活中的物理情景。物理课中的很多内容很难通过语言讲解而表达清楚,也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情景、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场景学生很难见到,更不可能都身临其境,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为学生展示这些物理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宇宙的演化、闪电、光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等多媒体资料显示,让学生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4.可以为学生提供仿真实验室和营造理想化状态下的实验环境。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但针对有的物理实验会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物理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用仿真物理实验来探究物理实验,与我们在物理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例如《仿真物理实验室——电学》是一个全开放性的电学实验仿真平台,与常规的物理教学软件大不相同。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针对自己的要求亲自动手创建出自己所能想象的所有电子实验,比如自由的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测路端电压、惠斯通电桥精确测量电阻等,让学生有了更自主的动手和体验空间。

还有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理想气体”、“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状态模拟出来,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探究这种理想化的现象。

5.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学生需要的相关学习资料或优秀网站链接放在个人主页上,引导学生融进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快、灵活等特点,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超时空开放,加上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内容更新快,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总之,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的广泛运用,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全体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从理论上、实践中去认真探索和研究。物理课程是实验性的教学学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操作技能等为最终目的,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放松常规的实验教学活动。只有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才能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掌握好信息技术在其它学科教学中的整合,更好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效益,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第15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昭仁中学 曹红艳

我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用同一本教材要给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恶性循环导致差生越差;中间部分的学生要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呢?面对着这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够尽量兼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层教学模式就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采用的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在实施分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课的学习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1、有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好,这样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顺利。相反的,有些学生从未接触电脑,对电脑没兴趣,一切都要零开始。

差能

2、学习态度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乐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布臵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求知欲望。

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以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层次。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高层:这部分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对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中层: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主动性。

低层:这部分学生对电脑没兴趣,接受能力较差。根据以上这三层标准,在开学,我把各个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臵,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低层向较高层次递进。

二、如何确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准确、恰当地设计一个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三、如何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高层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四、如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扩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在练习中用“一锅煮”、“一刀切”的办法势必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所以,课堂教练习上的分层至关重要。分层练习能使每位学生经常获得在成功的体验,品尝收获的甘甜,同时,又巧妙地把“竞争机制”利用“猜中彩”的形式引进课堂,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互相竞争,开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信息技术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每一模块后,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的综合性练习或作品的制作。

作业要求可分三个层次:一种是就只布臵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给另一种学生布臵稍微有点难度的作业,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多进行思考;还有一种,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种分层练习,不论操作程度的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个个都有发挥的空间,更有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练习中。

五、分层评价

实施新课程教学最大的不同是要特别注重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学生就要实行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要从不同的过程和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前途。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鉴”,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某种价值观念,学会自

我“诊断、治疗”,在“自我反馈调节”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实现自我完善。通过形成性测验的一个阶段的教育过程,可以使学生确认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已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产生成功的满足感,更积极的参与下一单元的学习,未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有哪些基础知识或能力未能掌握,明确努力方向,进行矫正。在分层教学理论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体现层次性,以其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的进步或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还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总之,通过这种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更主动了,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些平时比较缺乏自信的同学,在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的同时,也树立了信心。而且这种以好带差,以片带面,以体现自身能力为主要教学方式,其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师一味的传授知识。 因此,在分层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组织和引导的角色,让学生能在探索中不求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合作中得到主动发展,使信息科技学科上得更生动、更活泼、更有乐学魅力,使电脑能真正成为我们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的工具。

第16篇: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吴瑞军 吉林省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使每位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地更新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相比,可以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学习环境,它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已成为我们体育教师必修课题。我浅谈一些自己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心得,与同行交流。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少年儿童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比较敏感、乐于接受,而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恰恰满足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等特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使用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体验。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仿佛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当学习一些技术动作时,以往的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单调、枯燥无味。我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信息技术后,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深厚。

例如:在进行短跑的蹲踞式起跑教学时,我自己制作了课件,先剪辑了博尔特在奥运会上得 100米冠军的镜头给学生看,学生一看是博尔特,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注意力马上被集中了。通过慢镜头显示,博尔特的起跑在比赛队员中是最快的,让学生认识到了短跑中起跑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蹲踞式起跑。在进行技术教学时,我制作了flash动画,把各就位、预备、跑三个动作分别用flash动画显示,动作清晰明了,形象生动。特别是预备姿势做好后,枪声一响,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学生身如其境,认识到起跑对短跑成绩的影响,认识到非常有必要学好蹲踞式起跑。然后,我进行蹲踞式起跑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改变了以往技术教学时,学生出工不出力的状况。现代信息技术那新颖的形式、计算机的神秘、设计的独特、栩栩如生的动画效果、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讲解示范。上课时,学生精神百倍,劲头十足,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体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突破,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动作的目的。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重点强调,一堂体育课中要重复多次。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解每一个动作细节。体育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的分析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可加深学生对内容的感知和总体把握。充分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面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泛化过程,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要领,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互动,学生能更主动的获取知识,对动作过程有更深的理解。 例如:向学生们介绍跪跳起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怎么理想。因为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与前面的动作一一对应,但是学生较难将这种一一对应很快在脑子里建立起来,因此较难掌握动作要领。如果在上课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跪跳起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跪立——摆臂、臀后坐——展髋、进腰制动——脚背、小腿用力压垫——身体向上腾起——迅速提膝,收腿起立。”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并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于是在这样的直观教学中,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一定会理解的更加彻底。之后,师生再一起到室外,就能练习的更加顺畅、更加理想。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体育课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直观生动的模拟演示,能把理论讲解与动作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训练中有效时间的利用率,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方法、步骤看得见、记得牢、理解得快,有助于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使学生处于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态度之中。我在上体育课时,善于对学习的复杂部分采用重播等方式,组织学生提问设疑,分析比较,相互评价动作技术,这样既能使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动作要领,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教学目标不断得到优化,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直观,以教师示范演示为主。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一些动作技巧稍微复杂的项目学生很难掌握,老师做示范的时候,由于动作需要连贯性,所以重难点很难突出,教师反复示范,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这时,通过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讲解五年级《跨越式跳高》一课的时候,我先通过自己做示范,然后让学生练习,练习过程中进行指导,然后纠正。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时我得用手机对准横杆,没有成功的学生和我一起通过看慢放,告诉他们应对的措施,很快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自己重复练习,每个学生都能轻松的跨越横杆,这节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运用信息技术,恶劣天气上课不再难

雨天室内体育课,则可以更好的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来为体育教学服务。在“雅典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体育欣赏课上,学生通过观看比赛的过程,聆听教师适时的讲解,不但了解排球运动有发展、比赛特点、规则等情况,还让学生通过对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欣赏,对运动员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和精神风貌的欣赏,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战术的运用和临场发挥的欣赏,对运动员良好身体素质的欣赏,对比赛中裁判员的水平与作风的欣赏,把学生带入忘我的境地;在帮助学生了解篮球知识和竞赛规则时,我设计了“NBA年度总决赛”欣赏课,在课堂上播放几段 NBA 的精彩片断辅助教师的讲解,学生们被录像中的扣篮、精彩配合等场面深深所吸引,对篮球的兴趣空前高涨。课外活动时许多学生主动模仿练习,并且在年级组织的篮球赛中能够作出精彩的战术配合。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对体育战术的学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看了录像后,眼里流露的不仅仅是惊叹,还有兴奋好奇和跃跃欲试,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这时他们已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在讲解判罚规则时,我结合flash动画,讲解判罚的条件,加深了学生对足球规则的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欣赏体育比赛,使学生有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对体育比赛的了解也产生强烈愿望,这对培养学生欣赏体育内在魅力的能力,培养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起了很大的帮助。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整体功能,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锻炼,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是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和形式。它不仅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典型事例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引人入胜的特点,能够提供各种生动、逼真的声、像材料,把真理体现出来,易于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多媒体声音与形象具有生动性和感染性,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励学生勇敢、坚毅,不怕困难、进而去沿着正确目标探索、实践。如:在电视台转播奥运会节目时,我们可以把一些重大赛事录制下来,利用室内体育课时间为学生播放,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我国运动健儿的勇敢拼搏和为国争光的顽强作风,并以此来增强学生热爱我们祖国的思想感情。另外还可以插播一些运动员的训练场面,让学生了解一名运动员成绩的获得是多么的艰辛和来之不易。通过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养成做任何事情必须要有毅力、有恒心,还要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品质。

总之,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势必会起到传统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但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提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平时要多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想意识,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网上获取和利用体育信息资源的能力,才能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做一名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师。

第17篇:信息技术运用心得体会

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认识

龚家大庄学校

龚殿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已成为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并就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讨。

现代教育的教与学,强调主动发现,主观认知主体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有利学生成材的条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发散创新思维,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智力开发。

一、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迫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带着学生走向书本转变为带着书本走向学生,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锻炼,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多做投影片、多媒体课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由“时间+汗水型”的教学向“效益+灵活型”的转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所以,数学教师除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数学以外,还应该熟悉多媒体技术。

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1 .多媒体应用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生,其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在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机的促使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为了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就制作一组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组成各种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象什么?如:鸡、船、树、狗、交警、亭子等。使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在大脑中想象出来并说出用什么图形,表示物体的哪一部分。接下来让他们自已拼,看谁拼得多,拼得好。有的小朋友就拼出了机器人、鱼、汽车、坦克、不倒翁等。这样就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 .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面积,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智慧爷爷”出的思考题:把一个正方形裁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裁成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之和与正方形周长有何变化?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又有何变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想象,然后再电脑演示。演示过程中,画面不断闪烁,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周长的变化。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多媒体教学也可应用于巩固练习,以此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生动有趣地复习巩固了新识。

三、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材设计中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则是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教师应注重掌握教学节奏。

1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

道了。”

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2 .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这一重点,电脑演示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通过动画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的体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圆柱的底面积、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求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做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第18篇: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的类型非常多,按照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类、问答类、演示类等11类,教师在开发信息技术微课时应充分考虑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选用适合的微课类型。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课型都需要微课,如理论性知识及作品评析更需要教师亲自对学生讲解,师生互动交流会有更好的效果;操作性知识的新授课则更需要结合微课来进行讲解,在微课中学生可以重复查看某个操作,从而完全理解和掌握操作的步骤。

通常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实用的微课类型主要有:讲解说明型(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讲授为主)、操作演示型(具体的实例需要演习其具体操作步骤尤其需要强调细节)、主题活动型(分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讲解探究方法)、解题推理型(对某个程序任务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等)。教师应该根据实际课程内容的需要与一节课中各环节的需求选择制作微课的类型,让微课在辅助课堂教学时发挥更好、更大的实效。

微课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要想开发实效性强的微课,必须规范开发流程。有学者认为微课的开发过程一般经历:确定教学内容、细分知识点、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微教案和微课件以及微练习、撰写视频录制脚本、教学活动实施及拍摄过程、微视频后期编辑、微教学反思、形成微课资源包上传微课平台、微课教学应用、微学习和微反馈、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反馈、完善等环节结合起来,微课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研中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的开发设计应该从单个知识点往微课程的开发设计转变,微课程一般由几节微课组成,具体的节数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而这几节微课之间应该是连续的,有层次的。微课本身是碎片化的,单个知识点就能做成一节微课,但只有系列化、联系性、层次化的教学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将一个知识分散,进行梳理和分类,做成几个有层次、连续性的单个微课,对每个微课都进行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制作、微练习等资源的设计开发,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的专题微课程。

微课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学资源。学生的差异是必然的,课上要面对全班的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教师有责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一节课一般包括课前复习、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知识拓展、小结与练习等五个环节。在新课讲授环节,可以针对本节课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运用微课让学生观看问题的详细解析。知识拓展环节,可以选择一些反应社会发展、具有前沿性的课外知识放进微视频中,让学生观看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如作品制作课时,将制作重难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可以自己控制观看进度,基础技能较好的学生角块能掌握制作技巧,完成后还能观看到一些有创意的能开拓自己眼界的资料;而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重复、缓慢的学习每个操作,让其快速、更好的巩固基本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现代网络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使学生除了课堂上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中还未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就不再那么被动。微课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甚至在移动设备上都能进行观看学习,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就能实现“教师”在身边指导,真正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目前,国内外出现了几个著名微课网站,如可汗学院、全国首届微课大赛官网等,这些平台能够更智能、更高效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产物,当然微课在国内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无限,不仅可以在学校课堂内使用,而且适合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微课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学,却要注意不能为了形式而使用微课,本末倒置。它能推动教师培训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微课这种手段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的快乐更高效。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信息资源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对知识点的讲解透彻等特点。科学合理地使用微课教学能使小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注意力集中,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以明显地提升。事实上,微课教学也同样适用于小学各学科,通过展开进一步的工作,深入探索其更广泛的应用。

第19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特殊学科,天文地理,无不涉及,而单靠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完全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网络来弥补不足,网络也恰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发争论,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第20篇:信息技术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几何教学

[摘 要] 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电脑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优势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几何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几何易学,使学生乐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见”即视、听感官的利用,信息技术正是为了满足学习过程的心智需要,利用可供学习者观看、体察的教学媒体,创造感知条件和环境,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及流畅性,产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从而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创设感知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在小学几何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刺激物(刺激信号的形状、色彩、密度)和当量(节奏、强度、时间)等的控制,创设情境,诱发儿童大脑了皮质相应区域的兴奋,使人的思维活动中枢及语言中枢处于“优势兴奋中心”,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在头脑储存丰富的表象,展开丰富联想,感受求知的乐趣,激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电脑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优势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几何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几何易学,使学生乐学。

1、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几何。

人们只有清楚的观察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准确深入的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而在丰富的表象中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概念。几何概念的形成也不例外,很多几何概念都是动态的发生概念,如直线这一概念就很抽象,而利用CAI课件可生动的展示出向两端无限延伸的动态效果,伴随由近及远的飘渺声音,线条闪烁延长,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圆这一重要几何概念,特别抽象,而且内容多,传统教学往往教具一大堆,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师生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学生却对圆的认识模模糊糊。但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却显得轻松愉快,学生掌握圆的概念清楚、准确。教学时:(1)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钟面、车轮、交通标志、呼啦圈等),问学生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然后点击鼠标,每个图形变成不同大小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象。接着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进一步拓宽表象。(2)然后揭示圆的形成,屏幕出现动画:一只小牛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牛绕着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小牛跑动的轨迹,动态的展示出曲线,回到A点形成一条封闭的曲线就是圆,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出圆的形成,过目难忘,基本建立了圆的概念。(3)电脑展示用圆规画图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然后学生尝试画图,通过手、眼、脑各种感官的参与进一步认识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4)电脑动态展示圆各部分,圆心、直径、半径,这样就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

通过以上的实例可以说明,在几何概念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几何概念,通过声音、图形、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2、利用CAI课件,把教学模拟实验引入几何的教学中。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中除自然课有实验外,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实验,很少听说有数学实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些定理和公式,几何事实的发现过程被削弱了,从而阻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因为学生面对新的几何定理和公式,发现这些所谓旧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利用CAI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智能化操作平台,可以把很多数学实验引入几何教学中,将几何知识产生的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例1: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通过剪切、平移将平行四边形拼合成与它面积相等且等底等高的长方形,通过CAI课件提供的虚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整展示在学生面前,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习中的妙用。为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推导实验打下基础,并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过程中接受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同时形成一种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

例2:在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利用“几何课件”进行实验,更显示出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效果,学生在“几何课件”的操作窗口中借助画圆工具,拖动鼠标能轻易的画出大小不同的圆,软件提供的度量功能可以快速的显示所画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数值,调用比值计算工具能自动生成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圆周率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本课难点不攻自破,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的展示出来。

实践表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的深化改革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提供感知材料,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在人的感知系统中,视觉接收的信息量占80%,观察是人们认识的开始,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借助视听研究成果把现代光学技术、电子技术、表现艺术融为一体,为数学教学提供的视、听教材内容广泛、充实、具体。在具体运用上,遵循人体感知规律博采从长,扩展和强化了人的感知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电脑演示将一个圆分别等分为

16、

32、

54、128……等份,再拼成的图形越来越逼近长方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时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

(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 (2)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 (3)依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样通过媒体提供的感知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规律,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三、适时感知铺垫,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在生疑---发现问题,思疑---寻根问底、分析问题,释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巧设疑难,为学生创设更多创新的思维空间。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是创新的起点。教学中不仅要设置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质疑,更要为学生主动质疑,积极质疑铺路架桥。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有的学生敢于也善于质疑,有的学生不善于质疑,更缺乏勇气和自信。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打破常规,勇于开拓,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巧妙设置疑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求异性、敏锐性,提高了创造性能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关系到学生能否对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分析、思考,较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地给予形象、直观的感知铺垫,带领学生同题异思,发展求异思维,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及流畅性。

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利用人少机会多的办法克服有限时空所带来的弊端。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他们自学,能通过讨论达到理解的,尽量让学生讨论。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设计好CAI课件,并把学生分为2-4人一组,由学生在计算机上自行操作,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将某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补、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在比较、讨论中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恰起来,从而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一个好环境。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得到的是互帮、互爱、互相理解,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宽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的空间,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分享成功的乐趣。

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的一代新人。

(文章约3200字,已通过E-mail发送电子文档到syqjy2008@163.Com,标题为:金沙县平坝乡中心完小程榜会投稿文章。同时寄来文本稿件一份)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心得体会.doc》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