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解读心得体会

2020-04-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6+1”教学模式解读

“6+1”教学模式解读

“6+1”教学模式内容:

我校借鉴采用河北精英中学“6+1”课堂教学模试,“6+1”课堂的基本形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6+1”课堂模式中的“6”,是指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六个环节,包括“导”、“思”、“议”、“展”、“评”、“检”6个教学环节;第二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1”,谓之“练”,这是在新课后或者课后自习中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为迁移运用。

(一)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6个环节:

1.导:即导入、导学,(时间4分钟)。导入就是老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或者媒介图片,开门见山,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导学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思:即自主学习,自读、深思。(时间8分钟)。学生要认真看书,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在这个环节,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确保每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紧张、高效。 3.议:即议论、讨论。(时间8分钟)。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激活思维,互帮互助。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人数根据班额大小有的班级是4-5人,有的是6-7人左右。桌对桌,面对面,以便于学生分组、交流、合作。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预习阶段,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以教学目标引导同学们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做预习笔记,为展示课做准备。预习时也有讨论,重点解决基础知识问题和寻找、确定难点问题。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则是准备展示时突破难点的方案。 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抓好学习小组建设:这是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构建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

(1)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等来优化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分上中下三层。 (2) 小组内设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3) 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 注重小组长和组员的培训。

教师课前培训组长,让他们了解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小组推选哪位同学展示和点评等。课前培训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老师们要高度重视,确保每节课前都要有培训且培训效果好。

任课教师要创新培训方式(如小纸条、课代表自主培训等),提高培训效率,少占用学生学习时问。

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培训。教师课前培训后,学科小组长要和学习小组组长一起对下一节课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形式、分工进行阐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如何讨论、如何展示、如何点评,每一个人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何检测目标的达成等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确保课堂学习中目标明确、行动迅速,保证课堂高效。 (5)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要“消失”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发展的推手,做点燃学生的“火炬手”。

4.展:即展示。(时间8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口头激情展示,要求迅速、清晰、规范、大声。通过问题展示,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盲点, 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展示交流阶段(交流):学生展示、交流自学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受到一定的启发,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展示阶段,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进行小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投入,除了接受信息之外,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其反应除了听之外更多地是赞许、补充、质疑。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同学们争先恐后争取发言机会。发言的人慷慨激昂,精彩纷呈;其他同学凝神倾听,聚精会神。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感到讲的人或听的人与自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权威可言。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的深度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展示,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通过讨论,每个人都展示了自己。除了知识、技能的熟练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动机激励理论,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所追求的主要是精神需要而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需要是最高的精神需求,

其中自我表现欲是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内容。讨论是课堂走向自主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展示内容的选取:简单的问题不展示,无疑问的问题不展示,展示的是重点问题,难点、有争议、一题多解的问题,能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二是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示。

老师根据问题汇总的情况给各学习小组分工,让各组展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的多少应根据题目的难易来确定。学生在展示、点评、质疑时,要做到脱稿或半脱稿。

在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中,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展示点评中,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点拨要“要言不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教师的点拨,一是针对展示点评,肯定值得借鉴的地方,指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展评中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老师点拨的语言要简练,点拨要直奔问题,开门见山,直击要点,点深点透;四是要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及时对个人、小组予以评价。

老师的讲被限制在20分钟内,这就要求教师非常明确讲什么、点拨哪里,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教师还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要让每堂课学生参与面都在100%以上。

5.评:即老师点评拓展总结。(时间8分钟)。这个过程是打扫战场,老师讲的是规律,讲的是思路,讲的是方法并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6.检:检就是当堂检测。(时间4分钟)。检验本节课目标落实的怎么样,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等。

7.练:定时练习,巩固所学。这是“6+1”模式中“1”的体现:

这个环节让学生更好的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的过程。利用课堂进行限时练习,时间是5分钟,(也可以是课后练习),老师全收全改,第二天老师不评或3-5分钟点评,学生若有疑问,课间问同学或老师,错题自己自觉订正,老师不定期检查。

(二)学生学习的5种方式:

1.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入,导学,认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

2.质疑:通过自学检测,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知识及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和

困惑。

3.讨论:对形成的问题及困惑,小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

4.展示:对于小组讨论形成的共性问题,或者是重难点问题,由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5.自评:学生对本节课已经掌握的内容、方法,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内在规律性予以总结,对过程中的错误着重标明,对知识的不足进行强化训练。

推荐第2篇:太谷教学模式解读

太谷教学模式解读

一、“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的含义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教师的“导”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24字”是指:①导入明标 ②自学质疑③小组交流 ④展示点拨 ⑤训练拓展 ⑥小结反思

二、“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导入明标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在课堂上应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导入可以用多媒体、故事、游戏、问题、悬念、图象、开门见山等方式。导入新课后要立即出示目标。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运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表述要明确、具体、清楚、实用,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而是用“能记住”、“能说出”、“会应用”、“能默写”“能解答”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目标可用多媒体打出,也可印在学案上,也可事先写在黑板上。

2、自学质疑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书、作批注、查资料、思考等方式自学感悟。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自己吃透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充分考虑如何科学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实用的学案,学案中要含有指导学生自学的自学提纲。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先预设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①学什么,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例如:从课本哪一页到哪一页,从哪一框到哪一框。②以什么方式自学,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式。例如:看书、做记录、观察图片、查资料、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等。③学多长时间,让学生控制好自学的进度。另外,可以根据实际对自学感悟情况进行检测,即用基础知识点组题,检测观察自学成果。使施教更能实现以学定教,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便于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3、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组长具体组织,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优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更多的关注差生,共同去讨论去思考,共同进步。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必须静悄悄进行观察,不提问不辅导不出声。

4、展示点拨,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把成果或者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上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教师起好牵引鼓励和点拨作用。此时,教师基本全面掌握了学生自学情况,明确了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快速进行课中备课并点拨精讲。本环节是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重要

环节,对于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一是精讲: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的要求,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学生能自学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合作交流学会的知识不讲,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注重 “三讲清”,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对于学生不理解难度较大的难点和易混易错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二是点拨: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再度展开讨论,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例如某个问题,个别好学生能解决,•其他同学仍不懂不会,教师可让尖子学生做\"老师\",实现“兵教兵”,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一环节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整合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耐心倾听学生展示的内容,不重复学生的展示内容。教师点拨时要求精辟、精炼,不絮絮叨叨、拖泥带水。

5、训练拓展

这一环节要着眼于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完成学生的梯队提升,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教师出示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的当堂达标检测题,这一环节的注意事项:①当堂训练题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整合课本、资料上的题目,不要照搬课本或资料上的原题。②当堂训练题要分层次设计,可设必做题,拓展题(与本节有联系的思维题,或者是下一节或以后所学知识的铺垫,起到巩固拓展所学知识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③当堂训练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同桌2人小组合作完成,组内进行互阅。学生能交流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及时启发引导、点拨纠正。④教师的反馈矫正要关注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6、小结反思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及时构建知识体系而开展的整合性认知活动。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

类链接,构建出个性化的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小结:①学生个体先自结,整合知识点,构建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网络。②组内可以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③教师适当地引导组间交流,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中使思维有更深入的延展与批判,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小结:①教师进行点评式小结。②用多媒体小结。③将课堂表现计入学生平时成绩或计入小组成绩。

推荐第3篇:“小班化”教学模式解读

麻武乡中心小学“小班化”教学模式解读

一、小班化教学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我乡地理条件限制等原因,麻武乡的人口外流比较严重,致使生源在逐年减少,从2011年开始,麻武乡学区的教育教学开始进入了每个班不足30人或者30人左右的“小班化教学”。从而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合作的机会,使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成为可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意识大大增强;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班化教学界定

小班化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学生数量,班额一般在30人以下。小班化教育教学质量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育形态。

三、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应用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或全班讨论;学会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2.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别人回答问题正确与否、表演正确与否;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找出自己学习成功和失误的原因。

3.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复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检查、学会小结、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时间等。

4.培养自学能力。按“扶——引——放”的操作程序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扶”,从领会学习到主动学习过渡;“引”,从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放”,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

(二)、分层教学,突出个别指导

1、分层确定学生组别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教师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还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A类学生多给予自学机会,教师要适当点拨。B类则由教师扶持其主动学习,让他们有较多的练习巩固机会。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分层提问和练习,小组学习,进行训练与巩固。A类学生吃的饱,B类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C类学生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精心组织下也能消化得了。

2、分层制定学习目标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目标,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证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学习目标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按自己的不同要求,可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必须提供让学生选择的条件和机会。做到“统一性”和“层次性”的相统一。

3、分层设计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要求面向中等生,发展后进生,提高优等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大面积提高质量,并给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机会。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分层次设计教学方法,而不是毫无区别地采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对基础好的学生采用优生尝试新知,培养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差的学生采取差生配臵尝试,主要是解决旧知识为新知识搭桥的问题。在学习新知前,教师通过事先了解,设计出配臵性题目,进行诊断练习,对检查出的缺陷进行补偿,扫清新授课的障碍。

4、分层设计作业练习

作业练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拔尖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至少选作一组。在每次作业的评分上,也可以做一些改革。

5、定期进行层次调整

每个学期,各科教师要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2至3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后退的,要提醒、鼓励。这样做,能激励后来居上者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可鞭策学习成绩下降者奋起直追。

要注意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对少数学生提供个别帮助和辅导。“小班化”课堂教学除重点解决上述两问题外,还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行学法的指导。

(三)、合作学习、全面提高

小班化教育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成为可能,小组教学和个别化辅导,是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小组教学,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小组主动探索,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1.小组编制方法。班级中要组建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参加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

以形式分,可分为二人互助型、四人小组型、自由组合等几种;

以内容分,可分为练习型小组、讨论型小组、互帮型小组、比赛型小组等几种;、

以表达方式分,可分为中心发言式、自由讨论式、互相检查式等几种。

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环节、效果来考虑最佳的小组合作学形式。

2.小组学习进程,一般是:(1)提出学习任务;(2)启发独立思考;(3)创设情境,导入讨论;(4)巡回观察,及时调整;(5)全班交流,相互评价;(6)围绕课题,深入学习。

3.师生合作评价。(1)变教师监管为引导参与,积极提供帮助;(2)变单纯关注任务为重视小组及其成员自身的发展;(3)变教师单向评价学生为定期组织学生评价教师和师生互评。

麻武乡中心小学

2015.03.16

推荐第4篇:语文教学模式解读

杨湾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验模式解读

一、语文“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1、语文“五环节”的“五环”

五环节就是课堂上的五个步骤,也可以说是五个板块,一堂课就是按这五个环节一环扣一环进行。其基本模式是:目标导学—合作交流—课堂展示—点拔释疑—反馈提升。

2、语文“五环节”的理念

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交后再教,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以文本为本,高效课堂。

“五环节”的每一环节都要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教师就放手由学生去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语文“五环节”的特色

注重“写”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写”是有别于“说”的学生的一种“动笔”学习方式,它大致包括三方面:

⑴自主预习时做笔记,目标导学时写要点,合作探究和交流释疑时作记录,巩固反馈时做练习和达标测试;

⑵文本阅读时进行圈点标画和作批注等;

⑶依文写文,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包括概述、提纲、仿写、续写、补写、改写、评析、心得等。

注重“写”,有利于学生专心致志,增强课堂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卷面测试能力的提高;“写”减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随意性和教师的喋喋不休,有利于课堂形成“安静的思维风暴”,因此,语文课上要多“写”少说(“少说”指把教师过多的讲解和过多的提示语压缩到最低,减少“正确的废话”)。

学生上课时应准备好三个本:课本、自主学习笔记本和语文导学资料,同时准备好蓝色笔、红色笔、铅笔,便于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标画、下批语、作注解、修改记录等。除字词典等工具书外,其余教辅材料皆不需要,这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语文“五环节”的具体阐释

第一环节:目标导学。目标的设定,应由师生双方共同确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目标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的预设,二是学生预习中读出的问题疑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的预设依据《导学案》(它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设计的问题略作调整、增减即可,无须另起

炉灶。每一课的导学案,它是课文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化,解决了它,课文学习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教师在此环节应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标画批注、静静地写下答案要点。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主要通过小组的力量,解决自学中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合作探究要有序进行,小组长主持,既可一人发言,其余补充,也可轮流发言,对问题要逐个解决,同时对自己的答案修改补充。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老师提出。

第三环节:课堂展示。这一环节不同于传统的“预习成果检查”,预习检查是被动的,课堂展示主动的,要让学生主动地,自信的、充满成就感地来展示自己预习的成果,教师作简引导、点评和补充。要预习出深度、展示出风采、点评出智慧。教师不能把把这一环节简单化,只作预习检查处理,应体现“展示”的内涵,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前面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学生应带着两样东西进入本堂课的学习:预习成果和问题疑惑,成果要展示,疑惑要解决。

第四环节:点拔释疑。这一环节重在明确问题的答案,重在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和释疑解难,释疑不是教师告知答案,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寻答案。教师可以适当挑起学生的争鸣,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对体现教学重点的问题要重锤敲击,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同时理出思路,形成板书。这一环节重点是师生互动,辅以生生互动。

第五环节:反馈提升。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然后教师总结,重点是对本节所学内容梳理、归纳和强调;反馈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或指导学生依文练写以写促读,或背诵默写,或做形成性习题,或进行拓展练习;反馈测试,可以运用《基础训练》中的相关问题,也可以运用《导学案》中的预设内容。如果第二课时继续学习本文,下课时教师应布置学生课下思考探究的问题,便于下节课“合作交流”与“课堂展示”。

推荐第5篇:一二三五教学模式解读

“一二三五”实效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堂,我校本学期开始试行“一二三五”实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即一个核心,以学习目标为核心。课堂一切活动由始至终都要紧密围绕学习目标这一核心展开。学习目标要制定得具体细致科学合理,明确说明将要学习的具体知识、能力、方法、规律,符合新课标要求,紧扣高考脉络,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和认知程度。

二即二个转变,转变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教师要由课堂主演角色转变为课堂主导角色,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学生要由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不能总是充当被提问的角色,而要成为提问质疑的角色,主动展现问题寻求解决。

三即三个体现,课堂体现目标引领,体现任务驱动,体现效果评价。把学习目标落实到课堂每一个过程中,全程循序渐进、有效调控。

五即五个环节,它们分别是导、读、研、评、拓。

导指导入新课,要求导入自然,或体现新旧知识衔接或设计生活情景探究;要求导向清晰,导向紧密联系课标,严格依据考纲,明确呈现学习目标。

读指阅读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其他学习材料,有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学习目标,积极思考阅读内容,及时产生有效问题,正确表述学习感悟。

研指研讨问题,是在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倡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质疑,教师根据问题难易度或共性、个性不同采用点拨、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明确问题,指导学生解决方法,让学生独立享受积极思考、活跃争论、深入探讨的乐趣,完成有效研讨。

评指评价反馈,是通过典型习题训练评价反馈学习目标达成程度的过程。要求评价方向明确具体,紧密回扣学习目标;典型训练难易层次分明,可以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补救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遗漏,有效巩固提高学习成果。

拓指拓展延伸,拓展学习范围来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结构梳理,对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的指导,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争取将所学知识、能力、方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或链接高考,或联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提升学习目标。

总而言之,实效是课堂的落脚点,是学习的灵魂;目标是课堂的归属地,是学习的心脏。只有脚踏实地,才会走近终点。要让学习的灵魂丰满,就要让课堂的心跳有力。“一二三五”实效课堂教学模式刚刚开始尝试,必定存在诸多可能,但我们相信这尝试的意义和力量,相信我校全体教师的能力与决心,假以时日,定当给全市教育一份满意的答卷。

推荐第6篇:“一三一教学模式”解读 2

“一三一教学模式”解读

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一三一教学模式”解读

潘湛滢

一、“一三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一)基于新世纪初中教学与改革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通过变革创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使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学习活动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为学生的未来成长而奠基,新课程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当前新课改正向纵深发展,涌现出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为我们实施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有益的参考,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需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支撑。

(二)缘于对当前有效教学缺乏的探讨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的重要阶段,社会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到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总不尽如人意,许多人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以数学为例,数学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一直是神秘莫测、枯燥费解甚至高不可攀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也乏味。但是,在数学家眼里,“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数学课程的“繁、难、偏、旧”。《义务

1 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背景”部分,提到目前中小学教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是这样写的: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是“缺少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去听一听教师的推门课(即不打招呼的课),翻一翻教师日常教学的教案,就会惊人地发现,教案是“千课一式”,程式化现象严重,教学中存在“百宝箱”,那就是前苏联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臵作业。即使提法有变化,但总体精神也没有改动,可谓“换汤不换药”。这种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有太多的“教师中心”色彩,每一步都是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张奠宙教授曾经这样比喻和评价这种教学活动: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在后面走。学生必须细听讲解,而无法停下脚步按自己的要求进行观赏,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教学效果往往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上,哪里谈得上享受学习的乐趣呢?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活动确实没有从“学生的真实想法”去设计教学,只是要求学生按成人的思维模式去模仿分析,致使教学过程拖沓、繁琐,不少学生不得解题要领,老师越多讲,学生越糊涂。其实,学生对数学最自然的理解,往往就是他们学习数学的生长点。教学创新不等于“添枝加叶”,有

2 时候就是“削枝强干”。因此,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侧重技术性训练,培养的是应试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学生在机械性的劳动中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更不用说体会到数学家们所说的数学美了。”(摘自吴文冰:《什么让数学如此美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特别是寻找唯一答案的工具。

(三)源于对初中学习现状的反思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的重要阶段,社会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社会的过度关注,使初中教育过程过早功利化,教育过程隐藏了许多危机,初中教育中过度学习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学校在初三第二学期,要求学生每天演练四道与中考压轴题相似的综合题,仅数学一科就要花费中等程度学生两个小时的时间。学生每天疲于应付题目,对学习产生一种严重的冷漠与抵触情绪。《钱江晚报》曾头版头条报道了一则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新闻《一位家长喊出积郁已久的声音:救救题海中挣扎的孩子》(2004年1月7日报道)。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在全国对各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和作业进行了调查,以数学为例,调查显示:数学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调查报告表明,有55%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38%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一般,只有7%的学生答“有兴趣”。在回答“你最喜欢上的课”时,只有12%的

3 学生答是数学。在回答“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时,答“数学难学”的有45%,答“成绩不好”的有38%,答“听不懂”的有41%,答“不会做习题”的有62%。此项调查显示,学生学习数学心情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普遍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学习无劲头,对学习数学有厌学情绪,把数学看作一门讨厌的学科。其他学科的情况也不乐观。

为呼应新世纪数学教育发展这一新趋势,我们在2008年开始研究了初中教学法学生主体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2010年开始我们又着手进行了“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将学生臵于学习的主体,重视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拓宽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努力为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条件,促进学生乐意并积极的投入到自主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知识探索中放飞学生的智慧,夯实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培养其发展性学力,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成功的进行“软着落”,在八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教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

二、“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一三一教学法研究的开展,是以科学的认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则是依据了绿色的新课程教育学说、终身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为课题研究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提供了行动的路标。

4 1.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理论,特别是人的主体性的理论是“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的哲学基础。传统的选拔教育压抑、扼杀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片面发展、厌学等严重问题,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则从情感入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状态,满怀信心地投入学习,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和“反思”,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教学环境,这又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3.绿色的教育学说

关注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教育的最强者。学科教育应是“绿色”的,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产生学习体验(包括科学美学、科学文化等),形成良好的科学观。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这正是“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强调追求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意动力系统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思想作用基础。

4.终身教育理论

我们的责任是:“确定能帮助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我们要努力争取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面向21世纪,把学生作为

5 一个完整的人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共同走向。由于日益重视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相互作用”学习理论被引用到教育实践和研究中来,强调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合作,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的主旨正体现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共同取向。

三、“一三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各地新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和新课程学法实践的日益发展和深化,“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在目标取向上关注学生“三维”素质目标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培育学生自信、自尊、乐观、奋发的积极情感,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新课程教育思想,吸取它的合理内核,联系新一轮基础数学改革实践,深化理论研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论思想,对“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进行深入的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进行“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实施,确立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从情感教学着手,创设以情感、兴趣、创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学生年龄的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唤起学生自主性,对学生进行三维价值观相统一的教学思想教育,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探索培养学生具备多元教育方法。因此“一三

6 一高效课堂改革”以发展 “三维”目标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利用教材固有的知识体系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认知矛盾和冲突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积极投入到学习认知活动中去。其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

(1)愉快发展是方向。在教学上要着力于促进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意志、道德、信念、个性等方面都得到协调愉快和谐的发展。

(2)主动学习是根本。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弘扬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双基、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实现自我发展。

(3)乐教乐学是手段。教学要引入情感因素,将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认知活动,变为由操作的认知心理系统和动力的情意心理系统协同进行的全面心理活动。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情绪的愉悦感、求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功感,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内在需要和追求。

(4)生动活泼是表征。教学过程要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身心发展要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态势。这是教师以情施教,学生以情促学,在乐学氛围中主动学习的一种自然的、必然的结果。

“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倡导乐学,并非悖于刻苦治学的精神。

7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人,才能登上科学的高峰。但苦学和乐学这一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苦学指的是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倡学生学习要刻苦认真,反对懒惰马虎;乐学指的是充满愉悦感的学习心境、学习体验和学习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倡导在自觉追求中愉快学习,反对在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外界的压力下被迫学习。人们常说的“以苦为乐”,正道出了苦学与乐学的统一性。当学习者怀着愉悦的心境,以积极的情感来激励自己的学习活动,对学习活动不但滋育和生发热爱的情感,而且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陶醉于学习活动之中,他们也就进入乐学的状态——“学海无涯乐作舟”了。实践表明,在初中开展“一三一高效课堂改革”,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要讲究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生动活泼;但这决不是“玩而不学”,“乐而不教”,而是要“寓学于玩”,“寓教于乐”,是教学方法的革新和创造,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一三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一三一教学模式”的具体表述 “一”就是一个核心:以学生学会为核心。

“三”就是教学改革坚持的三个环节(预习精讲 达标) “一”就是达到一个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上学年,我校提出“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围绕目标的确定,

8 目标的完成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不少共识和成绩。“以学生学会为核心”是对“高效课堂”的进一步明确和发展。其一:我们的着眼点应该始终在学生身上。课前关注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期待,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过程、效果,课后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消化、巩固和学习兴趣的持续、提升。我们一切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学生学,是课堂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其二,是“学会”而不是“听会”。课堂不是老师“炫知识”的舞台,学习就像吃饭,要让学生吃而不是吃给学生看,研究表明,“听”会的知识只占听到知识的百分之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这知识、这道题我讲过,讲过好几遍,学生还不会”的原因,也是低效课堂的根源。如何知道学生会不会,要反馈,要检测,靠每节课的检测而不仅仅是期中期末的检测。期中期末的检测更多的意义是给学习者一个评价和结果,每天的反馈、检测才是给学习者指导、督促和提升。其三,不排斥老师的“讲”。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多长时间,讲的效果怎样。要讲那些学生学了不会老师讲了能会的知识。

(二)、“一三一”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

1、课堂(前)预习

(1)预习内容 (2)温故知新 (3)自学指导 (4)尝试练习(理) 思考问题(文) ( 5)疑难困惑 …… 该板块的时间要切实保障,目的是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真实的预习和体验过程,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现学生知

9 识的难点和疑点,了解了学生的学,老师的教才能有的放矢,学了,不会的教了,我们的教学才能高效。

2、巧点精讲

(1)互动环节。生生、师生之间分享预习成果,探究疑难困惑。 (2)点拨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排除故障,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开启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这正是点拨教学法根本之所在。用点拨法创导者蔡澄清先生的话说,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诱导”有别于“牵拽”,“点拨”更不同于“包办代替”。

(3)讲解环节。对学生“疑难困惑”的知识和问题,教师“该开口时就开口”。此环节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老师的预设,老师可根据经验做出相应的预设和准备,这是对老师经验的考验,更考验老师的是课堂的生成,不同年度、不同班级的学生都是不同的,老师的预设不可能包含一切,老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进程适时的调整。这部分的内容要记入教学反思。

3、当堂达标

达标试题要难易适中,要兼顾大多数学生,更要有梯度、有层次。试题可源自课本、练习册、教师补充。可采用选做练习册、课本部分试题,小黑板展示,油印、学生出题等多种方式。达标情况要统计,不达标学生采取适当方式追踪达标。

教案撰写不一定过分拘泥以上三板块,可根据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但三大板块的实质要领会,预习是学会与教会的前提,巧点精讲是学会和教会的重点,达标是学会和教会的保障,

10 归根结底一句话:让教学高效,让学生学会,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和归宿。

五、“一三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课改实践的主渠道,“减负增效”是教学改革中聚焦课堂的重点,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三一“是实施“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到永威、平乐、洛阳二外、洛阳二十六中等学校参观学习,把高效教育理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带回学校,传达给每位教师,帮助教师洗脑,提升理念,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课改的深体会。回来后我们采取多项措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坚持学习制度。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有关的教育报刊、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特别注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课堂教学。主要学习了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的革命》、《五环节教学法》等。通过学习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牢固确立素质教育观、课堂的主阵地观、学生的主体观和大教育观。

2、充分利用教研时间深入探讨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从如何导入、如何设计、如何设定目标、如何精讲、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如何强化课堂训练,如何保证作业当天完成等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看法、谈建议、谈体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开展说课、公开课赛讲活动,以骨干教师带动全体教师。

11 各年级、各教研组为活动阵地,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在开展观摩课评比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集中议课活动、共同探索课堂的设计思路、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课堂效益的提高。

4、组织教师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录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观看相关学科的教学录象,看后说心得、谈收获,定计划,抓落实。

在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做到:

1、按模式上课。要求所有教师严格按先进学校优秀做法并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形成的模式上课,并且不断地反思、完善。要求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课中教师重学生自学指导,重视当堂训练,重视学习任务的当堂完成,关注最后一名学生的目标达成,注重学案主导:要求导学案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通过导学案实现立足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把学习还给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思路、包容错误、鼓励创新,注重课堂的开放、开窍、开心。开放才能解放、解放才能“开窍”、开窍才能“开心”,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问题“深挖、细思、多练”, 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积极开展组与组、生与生、生与师的互动交流。

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坚持五个教学原则

(1)分层原则: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2)选择性原则:体现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 (3)先学后教原则:自学指导,自主学习,教在困惑,教在方

12 法。

(4)当堂训练原则:当堂展示,当堂训练,当堂完成。 (5)抓学困生原则: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保证面向全体的教育方针的落实。

2、坚持观课议课。本学年我们将所有学科划分成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地生、体音美六大组,开展跨年级跨教研组的观课评课活动,实行每周每组两人上课,集体评课议课,探索有效教学,评议时只提建议和意见,关注目标,重视预习,强化训练,注重作业当堂完成,关注后进生的进步,共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在备课环节上加强指导,加强检查,实行教案等级打分制度,把好教学改革第一关。

3、坚持推门听课制度。校长及领导组成员坚持推门听课,每学期每人至少听课八十节,对课堂教学改革平时坚持提前介入,参与备课说课。推门听随堂课、分包小组参加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等,通过听评议课,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同时邀请骨干教师到校授课。听课后进行课堂教学认真研讨、交流,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4、开展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学习和征文活动。本学年,我校在集体观课议课的同时,举行教师高效课堂达标活动,优秀教案、优秀学案、优秀反思、“我最喜爱的一堂课”论文即“四优评选”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有效地指导和调整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成长。

13 通过“一三一”教学模式的推广实践,我校初步形成了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良好局面。在数理化各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以预习案为主导,让学生提前介入新知识的学习,在预习案的指导下,理清知识主干,掌握基本内容,发现疑难所在,培养自学能力,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为教师的精讲圈定目标,为学生的练习和达标留下空间,为当堂完成作业提供了保障。在语外政史等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倡导多读多悟,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自学指导提纲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主动读课文,找问题,悟答案,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真正领会课文意境,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真正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我给他讲,他会忘记;我给他示范,他会明白;我让他做,他会记住,而且是一辈子”几句话已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口头禅,它昭示的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根本性改变,在“一个核心”(以学生学会为核心)、“三条基本原则”(加强预习、巧点精讲、当堂达标)的指引下,我校教师基本上抛弃了“满堂灌”和变相的“满堂灌”现象,课前教研组精诚团结,发挥集体智慧,精心编制集体教案、学案、反馈案,课堂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为主旋律,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和英雄,教师基本只充当“解惑”的角色。

六、“一三一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效果

在学校、教师反复的引导和教育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自觉学习的习惯养成。课前不预习、课堂当“瓶子”、课后抄作业的

14 现象基本不复存在。现在的情况是:课前、课堂上学生积极地按照老师的布臵认真预习,带着问题参与活动、主动学习,并在课堂上完成(或完成大部分)作业,学生的意识增强了,习惯改变了,效率提高了,自豪感增强了,负担减轻了,持续学习的兴趣更高了,由此形成良性发展。带来的效果是学生成绩的全面大幅提高。以前我校优秀学生多,但后进生的比例也很高,这一现象在近两年得以扭转。就拿去年来说,在数理化学科竞赛上,我校获省市级奖54人,高据全县第一;中招升学人数达353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

七、八年级抽考中,我校的优等生人数继续遥遥领先,平均分名次也位居榜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减轻了,师生切实享受到了高效学习的乐趣和好处,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张扬个性,进行体育锻炼。比如:这两年我校的集邮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荣获“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光荣称号;我校教师的太极拳表演队在县内小有名气,学生体育代表队多次在市县获奖。

七、“一三一”教学模式的行动目标

开拓创新领风骚,拼搏实干谋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目标是,立足教改,带动全面,实现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此现在和未来,我们正力争实现我们的理想,达到我们的目标:

1、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改变课堂教学效益低效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形成“教师人人上高效课,学生个个高效学习”的课

15 堂教学改革新局面。

2、摒弃教师“满堂问”“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使课堂达到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习主动、师生关系和谐、目标达成有效的教学状态。

3、在高效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与综合实践能力,力求高效课堂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

4、在中心校、县及市举行的课堂教学大赛中,我校力求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打造市级特色项目学校。

理念决定目标,目标决定行动;成绩只能属于过去,拼搏和奋斗就在眼前。我们将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创造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大辉煌。

推荐第7篇:要素式教学模式解读

“要素式”教学模式解读 ◆何谓“要素式”教学模式?

所谓“要素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形式、时间分配等做一些原则性规定,要求教师课上必须体现,从而保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突出、教师能有效主导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要素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要素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1、利用“导学案”组织学生课前学习,课堂教学针对“学生已经自学”来设计。

2、充分使用学习小组,全面发挥小组功能。

3、及时全面反馈学情,当堂进行有效矫正。

4、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时间。

5、恰当使用多媒体。

6、讲授时间累计不超过10分钟。

六个要素的出现不分先后,不定次数,因势而用,浑然天成。 ◆“要素式”教学模式对教师讲课要求“三讲三不讲”,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和易漏点。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小组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小学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

◆教学中我们应紧抓哪三个环节的问题反馈与矫正?

一是预习中的问题反馈与矫正。二是探究中的问题反馈与矫正。三是检测中的问题反馈与矫正。

推荐第8篇:五环节教学模式解读

“五环节”教学模式解读

所谓“五环节”教学模式即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练习检测、总结拓展。

1.自主预习

建立预习卡,教师把重点、难点及主要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出示在预习卡上,让学生自主预习,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授课前,教师通过提问抽查,检测预习情况,巩固预习成果,发现教学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2.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有针对性提出问题,学生分组,组间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辅导和知识启发。即可以是教师辅导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辅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探讨研究,解决疑难问题,概括提炼学习内容。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教师设计问题是关键,要有一定的梯度,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提出研讨的问题。

3.展示交流

学生自我展示学习效果,给学生营造展示自我和张扬个性的平台。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我们经常采用同桌之间展示交流——小组内成员之间展示交流——小组之间展示交流——班内展示交流,通过层层展示交流,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

4.练习检测

根据课堂内容,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内完成。问题要精当、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适于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落实。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落实的效果进行测评。

5.总结拓展 课堂上的总结是画龙点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重点,巩固知识点。拓展延伸,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是知识得到自然延伸的过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诱导学生从班情、学情出发,将所学知识对内延伸, 对外拓展, 让学生感觉学犹未尽,“忆”味无穷,学无止境,奥秘无限。

推荐第9篇:六环节教学模式解读

英言中心校

“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一、“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六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六个基本环节:

1、示标。

2、自学。

3、展示。

4、释疑。

5、检测。

6、小结。

它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师生双赢而实践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释疑;更倡导教师以“伴游”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学习、探索、体验、发现、释疑。是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享成功、共同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它立足于“伴”和“学”。 所谓“伴”,就是指教师的角色是“伴游”而不是“导游”。“导游”是你“导”我“游”;你“行”我“随”;你“讲”我“听”,在主导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与释放。“伴游”是为了共同的 “胜景”而同进共享,是在互帮互助中学习、探索、奋进。在双主体的协作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与释放。所谓“学”,就是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不仅指知识问题、方法问题,而且指情感问题、价值观问题。

二、“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示标。以课标为目标,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以师生为主体,共同制定课堂“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习目标,共同拟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共同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倡导国家课程校本化、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扩充、延伸;它关注四种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使师生一看便明、一望便知;具体表述时要明确、具体、清楚,可用“请识记”、“请说出”、“请应用”、“请默写”等可测的明确用语。

2、自学。

自学内容,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可以是教材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师生搜集的内容。

自学方式,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可看、可读、可记、可查、可画、可诵、可做等。

自学时间,解决学习速度的问题。让学生养成“课堂就是考场,考场就是战场”分秒必争的习惯。

它倡导概念问题化、问题生活化、生活情景化。

3、展示。

展示就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自学的过程、方法、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同学展现。它倡导讲演、版演、表演等多种形式,它希望真诚、暴露更希望耐心、包容。

4、释疑。

此环节是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它倡导“引而不发”、“点而不破”,它主张在“自省自悟”的前提下“兵教兵”“师教生”,反对“开门见山”一语道破。它强调精点而不是精讲,点规律、点本质、点联系,使学习者在思考中获得“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一种感觉一种享受。它需要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高效的策略。

5、检测。

它倡导生活化、情景化、阶梯化、螺旋式习题,反对并列式堆放式习题,使学生能够步步为营渐入佳境。它主张检测就是考试,强调时效与规范,反对放任自流、没有时间限制、相互参照的假检测。

6、小结。

它倡导不仅要结知识点、结知识体系、结知识网络而且要结过程、结方法、结感受。它希望小结内容不仅要生生交流、生生借鉴、生生补充、而且要师生交流、师生借鉴、师生补充,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它更希望下课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问题的生成,希望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探索欲望。

三、“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方法。

“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中心校为教师提供的一个参考模式,是一个基本框架。在具体运用中要科学地理解其内涵,与学科结合、与课型结合、与现代媒体技术结合,创新应用。

推荐第10篇:四环八步教学模式解读

龙头中心学校“四环八步”教学模式解读

“四环八步”教学模式是一个立体教学结构。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信、收获快乐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彰显自我,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学生自主、自信得到了真实的体现。“四环八步”的课堂教学是条线科学构架,他们的课堂是活而不乱,动静结合,井然有序,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力。真正地做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要在充分预习下(预习学案)组织课堂教学;史地政生可以不用预习,课上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方面:

学习流程四环:自主预习------自学展示------合作探究------检测评价。

课堂45分钟向课前、课后延伸,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为一体的大课堂。

课前:预习自学。 课前学生预习教材,自己疏通一遍教材内容;通研导学案(预习作业),在导学案的引领下与生活经历挂钩,进一步理解教材,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小组长做好组织管理,确保每个成员充分预习,并找出需要课堂讨论的问题。

课中:高效课堂。 每个学习小组针对自学中发现的问题,确定讨论目标,合作探究解疑;课堂结束,小组长对每个成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分、总结。

课后:训练拓展。课后拓展、预习,小组长自主确定时间,带领全体成员按要求分层达标,限时完成,向老师反馈交流。

学习方式:独学、对学、群学。

独学: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疑难。

对学:以小组为单位,同等学力的同学进行讨论。 群学:在组长的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方面:

课前备课: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导学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活动为主轴。围绕“学”,重在“导”,导是手段,学是目的。问题为主线: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 “拓”“挖”“思”“悟”,既要抓住问题,认真探究,又要做到不厌其烦、“无限”放大、不彻底解决问题誓不罢休。活动为主轴:包括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一切围绕 “学”而动,在组与组、生与生、生与师之间互动交流。

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课堂流程:八 步

导入新课→预习检测(明确目标)→问题导航→自主研学→分层展示→合作探究→拓展提升→效果反馈

1、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导课三言五语,简洁明了。

2、预习检查:

课上检查学生对新课的预习情况,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如小组代表板演式、学生汇报式、集体订正式等。

明确目标:

课堂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开始本节课学习。

3、问题导航:

4、自主研学:学生自主研学,通研教材,思考启发性问题,自学任务完成后,完成当堂导学题目,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查不足。

5、分层展示:

6、合作探究: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学习小组长组织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将要展示的内容、自学中遇到的困惑;

7、拓展提升:老师深入小组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发现问题,组织教学进程。点评、质疑是深挖教材、生成目标的关键,可点评思路、总结规律,可质疑不同思路、不同方法。

8、效果反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为此进行当堂检测。通过这一环节检验学习效果,为小组打分评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把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都变成对学习小组打造的过程,同时为下节课做准备,形成循环大课堂。

教学模式把课堂话语权还给了每一个学生 ,“合作”和“展示”环节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展示更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因为每个人都有被人尊重需要,特别是被同伴尊重的需要。这个展示的舞台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因而化成了学生的行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

培养了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会听: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地听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精力集中;勤思: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的解答情况,要在学习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边观察边思考;敢说:上课要大胆发言,敢说话,敢大声说话,敢于反驳别人乃至老师的观点;善问:没听懂的内容和在练习反馈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要善于问。

第11篇:双向五环教学模式解读

“双向五环”教学模式解读

内涵解读

“双向”是指课堂遵循教学过程的递进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边,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既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的育人效果。

“五环”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五个相连的基本环节。即学生预习·教师导学,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探究·教师引领,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双向五环”是一种把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内在精神,作用于学生多元智能开发上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融合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质是以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活泼发展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 模式呈现

“双向”是沿着教与学的发展方向设计内容的。学的一方是: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教的一方是: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

“五环”是按照教学过程对内容进行构建的。即学生预习·教师导学,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探究·教师引领,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如果说“双向”是按纵向构建设计教与学的内容,其核心是发展;那么“五环”就是按照横向构建设计内容,其核心是结构。“双向五环”组合在一起,就使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纵成线横成面的网络化结构。

第一环: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学生预习: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独立思考、温故而知新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预习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问题标注法、温故知新法、尝试练习法。

教师导学:教师课前要依据教材和“学情”,认真研制编写融教案与学案为一体的导学案,构成“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等一条明晰的学法线。另一方面教也要沿着“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的方向研制一条与学法相应的导学线。

第二环:学生合作·教师参与

学生合作:首先关注小组建设,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其次要研制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同质“对学”力求解决“对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异质“对学”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

最后组内群学统一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

教师参与:教师首先参与学习小组的组建、小组长的培训和小组管理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其次,要观察了解与指导各学科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探究、对子帮扶。再其次,教师要注重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及学生中去,细心观察、认真听取、准确了解信息,及时进行指导点拨。同时,也要及时发现有独特、新颖见解的学生,并给以鼓励。

第三环节:学生展示·教师激励

学生展示: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而不是统一答案。展示要突出“三性”,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展示分两种,一种是组内展示(小展示),另一种是组间展示(大展示)。

教师激励:教师要通过“激励、唤醒、鼓励”等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应该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第四环: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学生探究: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形成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在三环的基础上使用“问题生成表”,引导学生自主生成探究问题。3.重视独立探究,倡导合作交流。4.探究过程中要大胆设想,提出问题。5.多向交流,有效探究,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

教师引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不断鼓励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向深层次问题迈进,产生质疑对抗。3.鼓励学生拥有独特见解,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4.引导学生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善于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5.教师要及时点拨与小结,在学生探究的疑难点问题上做出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困惑。

第五环: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学生达标:这是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验收与评估,即学生自行整理导学案并完成当堂的达标检测。导学案整理有两种方法:一是改错修订批注法,二是总结反思提炼法。检测达标必须遵循“分层测评,人人达标”,让最后一名也过关。

教师测评: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重点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测题。其次,在测评过程中巡视、观察、个别指导做到“三关注”——关注A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型点,关注B类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率,关注C类(潜能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再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恰当评价,让潜能生也能体验到“学有所获”的快乐。

第12篇:七环节教学模式解读

新窑中心学校关于

“七环节教学模式”的解读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改变的力量。重大的成功莫不来源于变革,穷则变,变则通。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也要随着时代不断的变革。我们所面对的孩子已经从心理层面变化了,所以我们的教学思想也要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以原来的成功来拒绝今天的必须的变革。

拥有正思维,抱正念,得正解,方能精进。没有正思维,只是能看到别人的缺点,自己学习不到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首先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为此,我们在新窑乡“七环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对“七环节教学模式”变通解读如下:

1、情境导入

导入的设计运用是否恰当,决定着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设计导入环节,充分利用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目标示导

仅有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要有让学生看得懂,可操作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也是为什么要对目标进行解读的原因。问题设置要适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量度与梯度。

3、自主学习

注意是自主,根据出示的学习目标自己学习本课需要掌握的新知识。这一点很重要,这和我们传统课堂的预习是不同的,不同点就在于,预习没有方向,需要自己找,没有体现老师是主导,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效果不会太高。

注意是自主,就是自己先学。学然后知不足,这就是先学的好处。知不足然后能自省,能够更有目的地去学习自己没有学会的地方。当年洋思中学蔡林森带着十几个老师听魏书生的课半个月,晚上会到宾馆一起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之后根据这个原则回到学校搞课改,洋思成功了。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应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有具体的学习目标

(2)明确科学的时间。 (3)要深入同学,帮助学困生。 (4)要注意学生的投入情况

(5)让同学先自主思考,不能一开始就依靠查资料找答案。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习提升,互相补充,共同

1

进步的有效形式。有不会的、不明白的问一下会的同学。有独到见解的同学拿出来和同学分享, 是教与学两方面在学生中的具体体现。兵教兵,兵练兵。这个在《学记》中也有体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方式 一对一、一分为

二、集中式、讲析式。实质就是把大课堂变成小课堂,把大班变成小班。 (2) 需要注意的问题: A、没有实质性的问题。

B、个别学生不参与。这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能基本学会,不想和其他同学交流,认为浪费自己的时间,没有合作意识。首先是小组长要引导他,慢慢地影响他,逐渐融入其中。如果仍无改观,那就需要老师出面做通工作了。告诉学生即便你成绩不错,也要参与交流,这不但是奉献与分享,更重要的是巩固了所学成果,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再交流中也梳理了自己的思路。再一种情况就是学不会,自卑不敢交流。首先组员要主动帮扶,老师在自学时重点指导,让他自学有成果。在提问展示环节给他展示的自己的机会并鼓励赞赏,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最终打消他的自卑心理。这个问题的前提在发现,关键在解决。

C、一放就乱。老师要加强巡视,在交流完后表扬那些秩序好的小组,增强各小组的荣誉感。对那些说闲话的同学,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说影响了本组的交流和荣誉。加强小组长的作用。一放就乱的现象不是新课堂模式造成的,并不是不放就不乱。 这是老师自身组织能力的问题,也是有没有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事实证明,那些自制力差的同学,在小组交流时候往往释放了自己,比没有小组交流更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组织能力不足的老师因为多了组长管理这个环节,对这些学生的课堂秩序管理反倒更能起到更佳的效果。

D、深入小组中间。全面掌握各小组交流进度与效果,进行个别辅导,点拨瓶颈问题,并且密切关注秩序。还有就是对于学生错误的交流要指出来,或启发或点拨,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不能继续就这个错误任由交流发展下去,造成浪费时间没有效果。

E、必须就交流问题提问展示。往往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会忘记设计提问展示这个环节,比如让学生一对一练习背诵,或者互相提问。语文、英语练习读课文。之后不提问就直接进行其他的内容了。这个是个错误,学生用心交流活动得那么认真,为的是什么啊,还不就是为了能在展示的时候一显英姿嘛。老这样下去,学生白忙活了,就不会再认真地去交流去活动。

5、精讲点拨

在自学及交流的基础上,根据预测及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检查先行学习效果,进行精准教学的环节。就是有目的地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和上三个环节是承接关系。

(一)、学习成果展示

掌握好的学生渴望展示,掌握不好的学生害怕展示,同样推动以后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认真进行。同时好的展示又是在教还没学会的同学,兵教兵,兵练兵,又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环节。

提问展示环节有以下形式:

(1)指定回答。任何问题都必须是先指定某个学生回答。

2

(2)主动回答。就是在指定同学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完整,或者有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学生主动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答案。课堂中经常有学生主动站起补充答案,纠正错误,或者说自己有更好的方法等等。

他们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精彩纷呈。一个同学的答案错误或者不完整时候,会有很多同学主动站起要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求在组内编号为大号的同学报号。听到大号同学报号,其他同学就会自动坐下,把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大号也就是成绩较差的同学,培养了学生礼让的习惯。

因为学生能主动发言,也就是在课堂上有了什么想法,可以马上说出来。所以经常会出现老师意料之外的看法、方法。有的甚至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好方法。自由的氛围是创新的天堂。

(3)质疑。就是学生有了什么疑问,在课堂上随时说出。可以是对同学的看法有疑问,有时候是对老师的讲解还有迷惑,或者是对本课的内容还有不理解。很多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尖锐,都超出了老师当场能解决的程度,还需要老师课下请教或者再钻研甚至要拿到教研组上去讨论。

(4)表演。表演往往容易在文科课程上设置,尤其是英语学科,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锻炼口语,经常设计课堂表演。再就是语文中的课本剧也是经常的上演。如果是表演性很强的话,往往需要提前准备,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调剂课堂,只能是偶尔为之。否则就是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5)小老师。首先,小老师和其他学生是同龄人,思维方式和习惯相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也一样,他们更懂得同学需要什么。

再就是他们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更能让听者接受。

第三,就是变化。宋祖英色艺双绝,如果每天让她给我们唱同一首歌,别说几年,就是一个月恐怕大家都不愿意听了。变换主讲人,吸引学生。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是否成功,最终的考查对象还是学生,所以谁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谁就是做到了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发动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放手给学生去做,锻炼他们,相信他们。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凡是提问都必须是先指定学生回答,否则肯定乱。 (2)提问方式多样化,力求形式变化多样,不能一成不变。

(3)要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提问面积要大,大面积参与,大面积快乐,大面积成功。不要忽略大号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

(4)感觉学生会了才提问,根据具体问题具体确定对象。尽量给学生成功的机会。 (5)有多人主动回答,要会处理。一放就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逃避。在实施课改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类似的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坚持解决的思路,而不是否定课改。比如一开始会影响教学进度,因为老师和学生都不熟练。新课堂和传统课堂,就好像拖拉机和板车的区别。

3

(6)注意多赞赏学生,鼓励学生。

(二)、点评精讲。

这是画龙点睛的环节。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做到: (1)不要重复学生答案。

(2)相信学生。学生能讲的老师不讲。

(3)启发诱导而不是直接说出答案,并且学会等待,给其他同学主动回答的机会。 (4)讲必有问。先提问,后讲。

(5)语言简练,不拖泥带水,要富有变化,注意表情语调,多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6、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既是对以后检测考试的前期训练,也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成果验收,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应注意问题:

(1)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训练检测的题型、内容。 (2)训练为自主进行,不准交流,如同当堂考试。 (3)及时巡视发现问题,漏洞。 (4)最后有结果。全面的验收不可缺少。

7、总结反思

这一环节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所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做到:

(1)共性问题解决:先学生、再小组、再老师。

(2)个别学生存在问题,可以给他找对子,找学生辅导;也可以找时间教师进行单独辅导。

总之,七个环节要做到:情境导入有趣味,目标示导有方向,自主学习有目标,合作探究有问题,精讲点拨有针对,达标检测有结果、总结反思有措施。这七个环节都是教与学的过程。自主学习是独学,合作探究是互学,提问展示、精讲点拨是群学。七个环节可灵活交叉使用,可以多某个环节,可以少某个环节,也可以随机插入,不能一成不变。

三、课改可能带来的变化

首先是课堂的变化。安静变活跃,死气沉沉变快乐高效。让我们感受到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思,在快乐中成长的欣喜。实现了动与静的结合,主导与主体的结合,快乐与思维的结合。提高素质与升学率的结合。

再就是学生的变化。小傻瓜变阳光少年。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竞争与谦让的意识。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河北师大实验中学马校长的评价:农村孩子的朴实,城市孩子的张扬,西方孩子的创新。

第三,就是成绩的变化。宁不要成绩也要课改,话是这样说,但是衡量课改成功与否还要看最终的教学成绩。

第四,就是老师的变化。首先是老师咽炎这种职业病没了,说话少了啊,不能超过十分

4

钟。再就是老师累了,除了备好授课内容外还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形式,整节课不能走神,下了课还要进行反思补救。

改革并不是否定原来的一切,而是力求变中取胜。课改的方向是对的,如果没有成功,不是课改错了,而是细节上我们没有处理好。比如,怕课改影响了成绩,我们不要怀疑方向,而要解决问题。

最后还是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愿各位老师能投身于课改当中,为学生造福,为学校争光,为国家担当。

新窑中心学校

2013年9月

第13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习张志勇厅长E5教学模式学后感

张志勇厅长E5教学模式各学科针对自身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力争做到“惜时增效,轻负高效”,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我们语文学科设计的是预习课和展示课双课型教学模式,通过一周来的实践运用,我觉得新模式有以下方面的优越性:

一、可以展示教师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怎样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怎样点拨合作学习中的疑难,怎样进行反馈测试,给每一位教师提供很多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环节。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三、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四、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是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五、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广泛吸收教学名师的课改经验,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是教师的成功之路,优势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本周是我校“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提炼周,通过不断听课、评课,对这种模式在语文学科的应用反复修改、完善,觉得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可取之处:

首先,可以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了。教师需要把握好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我在课堂教学中,改掉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建立以“自主、合作、反馈”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并实践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

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人的一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学生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去吸收新东西。可见,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给学生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现代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而学生灵活运用传授的方法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扩大积累、培养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我采用的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我针对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辅助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想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评选小小演讲家、朗诵家,古诗诵读会、成语接龙,将优秀作品张贴展览,把优秀作文打印装订成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能力,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运用“自主——合作——反馈”模式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第14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导学测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一、理论追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规范课堂教学行,追寻理想课堂,是我们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广泛开展有导学测互动教学模式研讨活动。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开展导学测互动教学模式教学研讨现场会,我研读了中心校推荐老师研读的十篇学科教研论文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斯苗儿的《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和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六大趋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兴化市教育局基教科整理的《杜郎口模式摘要》、西郊中心校张峰云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西郊中心校陈粝的《课改,我们在路上》、李中中心校朱学群的《自主创新以人为本》、《杜郎口教学模式》、摘自《当代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等书籍,并溯源至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这与我们的理论研究具有相通之处,值得研究与探究。

二、建构体系:

1、导学测互动教学模式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 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为学服务的理念进行具体化、规范化、程序化,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至一个前所示有的业务理论的高度,为今后课堂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基本框架:

一是以课时作为基本单位,把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科学化,以课堂训练达标作为控制的教学过程。二是程序化,将课堂有限的40分钟里教师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科学分工,对必须达成的目标进行钢性规定。即课堂教学模式是四个模块:

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2、呈现目标,自主学习;

3、互动(合作)探究,拓展提高;

4、当堂检测,点评反馈。并且规定每个模块的目标必须达成。

3、以导学提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导学提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里强调了教师应将精力主要放在备课上,对课堂的发展进行提前预设,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实施时进行有效的即时调控,以保证课堂目标能够达成。

4、以导学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讲授,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导学提纲及学生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形式。

5、分层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及优等生,对于学困生,着力于从坡形学习目标的最底层,努力使他们基本掌握知识、技能,实现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对于优等生,着力于学习方法与解题思路提点指导,实现思维飞跃与学习思路方法的创新。

6、当堂检测。在课堂知识教学结束时,用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对课堂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检测,及时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练习题题型设计要求教师在课前多方参考,精心设计,层次清晰,基础为主,面向全体,适当拓展。

7、此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情况,如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进行微调,但一定要保证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师生、生生互动时间保证在1015分钟,当堂训练保证在10分钟左右,以达到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其操作流程及基本要求如下: 基本

理念三大流程八个环节师生活动实施策略

教师

(主导)学生 (主体)

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导入预习(基础、准备)导纲预习精思目标 提点学纲依纲预习

记录问题具体化学习目标, 注重知识和能力。 学法指导应明确, 导学练习有层递。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集中注意提高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任务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充分明确激发意图。 导入形式可多样化, 调动学情启发思维。 导学是教学的主线,

互动是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导学互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 学习)呈现目标针对学情 呈现目标阅读理解

明确目标目标设计要明确,针对性强,易实施。一般不要超过3个

自主学习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自己学习寻找重点,围绕导纲解答问题。运用评价,督促学习。 巡视提点,关注全面,了解并解决学困生问题。

互动探究激发讨论,

重点讲解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成果。互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 精讲:点拨疑惑,针对性强。

拓展提高引导探究,

方法指导梳理知识提炼精要,关联前后形成思维线索及知识网络。教师巧妙引导: 精练板书理清思路。 学生归纳:

融汇学习技能与方法。

测试是有效教学行为检测的重要依据,可以为下一次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当堂训练 (巩固、延伸)导学训练精编习题,

检查反馈当堂完成训练习题,消化巩固反馈信息。训练:方式灵活,突出重点。 评价:面向小组,明确任务,促成合作。

点评反馈对学生知识掌握、练习正确率情况准确把握明确错误所在, 巩固纠错。呈现学习成果,当堂点评,点拨启发,总结方法,适当评价。

第15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53 团二中

杨梨花

近年来,农三师各学校都在开展新教学模式的探讨,我校经过六年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已在全校展开。“情境互动”模式的实行,更是注重了师生的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说说我对实行这种模式的一点体会吧。

一、情境互动模式的实行,要求老师在备课上也是要有充足的准备,不紧要备文本,而且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备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与理解得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搜集资料,课堂上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得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习变得轻松,能畅所欲言,展示自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大多数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积极性高,上课听课认真,气氛较浓,发言质量较高,作业完成和学习材料准备及时认真。二是学习行为习惯良好。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方法科学,能坚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变得宽广,认识、理解、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增强。

三、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首先,在讨论合作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其次,合作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再次,合作学习完之后必须有一个总结汇报的人员,这样才可以及时准确的反应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就必须明确组内的分工。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更认真的学好这种教学模式,更好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第16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近几年,我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实施了有本校特色的四大模块,八大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我们几年来的努力专研,现在,我们都可以很流畅的把我校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了,当然,在这几年的专研中,我也有了自己的体会,现在,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模式

对于一个新的事物,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了解它,新的教学模式也是这样。这学期,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多次学习,深入了解新模式的内涵、原则及实施细则,并组织我们通过数多次的教学研讨课,让我们真正了解这种模式的操作方法。不管是讲座还是听课教研,我都积极参加,积极与同行进行研究,认识到了新模式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于是,我就积极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努力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高效课堂。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每节课上,我都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放手,还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通过谈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讨论解决。”有了这样的意识,课上,学生活动的机会多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有了,学生合作的机会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上,我只挑关键性的问题、共性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尽情地

展示自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谁都想表现自己,谁都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学习效果有了提高。

三、把课前的准备做充分

每节课的教学,都需要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我们的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哪怕就是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我刚开始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预习,学生不知道该怎样下手,所以,手把手地教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我不怕耽误课堂时间,亲自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的每一步进行指导,比如,我告诉学生要通过自己拼读音标来学会读单词,要通过英汉互译来熟练掌握单词。我还要亲自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写预习笔记,如此反复,虽然学生的预习还是不能完全放手,但是,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自主地预习下一单元时,我还是感到很欣慰,毕竟小进步也比原地踏步强。

针对这几年的英语教学,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

一、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初中学生还是应

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目前在中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中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三、中学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

一向以来,人们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

算机驱动器)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当然,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也有些困惑,譬如说学生由于作业量的增多而忽略了预习,导致课堂上不下去课的情况,我想,学校会为我们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很好的条件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变成我们自己的模式, 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第17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236”高效课堂教学心得

作为一名“双新”教师,既新参加工作,又恰逢新课改,刚出校门又进校门,环境虽无重大变化,但身份却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由学生转变为数学教师。在这短暂的半学期里,我既兴奋又激动。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践行我校“236”高效课堂模式,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我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现将本学期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236”高效课堂模式的具体要求

“2”是指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两大关键:一是学习小组的建设,二是导学案的编写。 “3”是指学生学习的三个定位:即自主,探究,合作。“6”是指高效课堂的六个环节:即检测导入→明确目标→合作(或讨论)交流→展示点评→总结升化→达标检测。

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认真备课,虚心求教。

这学期我负责高二三个班的生物课,作为一名新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看学习习题集,经常从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习,还争取机会多听课。平时我认真虚心的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他们的经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并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学习新课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之前我都上网查阅各种资料和图片,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突破难点,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时常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教学环节。上课时认真讲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让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认真编写教案和学案。 优化设计教案的各个环节,每一个教案内容都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前自主探究预习、易错点讲解、图表解读、典型例题、课时精炼几个环节。每节课之前由学生填写学案课前预习部分,让学生按照预习提纲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了解重难点,发现疑难问题,然后通过小组汇集后反馈。

3、注重教学过程的监督和评价。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通过组内检查上报,另一方面是上课时教师检查和提问。

4、注重发挥案例的引导作用和问题引导方面的教学。

在案例教学中或者是课本上的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计逻辑推理性强,过程推演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辩论的形式做到资源共享,从而锻炼思维能力。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他们的各种学习活动虽然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但作为个体有其独立的人格空间、心理空间和活动空间。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5、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融洽师生关系。

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和协调发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作性,体现出一种师生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随时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法和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时,发现有少数基础好思维敏捷的学生讨论积极,发言频繁,成为教学课堂上的发言明星,而其他大多数学生仍在思索,到后来一进行分组讨论,其他学生就等着这几个人发言,成了坐观演出的观众。60多人的课堂变成了几个人的课堂。

2、问题设计时把握不准,会出现范围过大、问题太难或过空洞的现象。

3、组内角色分工不明确,效率低。出示一个问题和背景资料后,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监督,缺少配合。

4、时间的安排问题。分组讨论时,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导致讲不完或者拖堂,或为了避免拖堂,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偏短,学生正在思考就匆匆结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争取多听,多思,多写,多交流。

2、经常向资深教师学习,在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

3、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经验与技能。

总之,我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还有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教学中要继续努力,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第18篇:3D模式解读

“大展示、大单元、大读写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大展示、大单元、大读写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天卉中学教改四年,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模式的创立阶段,在“临帖”杜郎口“三三六”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三型六步一论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二是模式的优化阶段,在模式确立之后,根据高效课堂的特点,对影响高效课堂效率的各个元素进行优化,实现真正意义的高效。

任何事情都有模式,一种优秀的模式一旦创立,具有相对稳定性。再就模式本身做过多的文章是不必要的。比如汽车,最早的汽车是三个轮子,一部发动机。很快被完善成了四个轮子,一部发动机。这种基本模式至今没有变化。但模式本身不代表高速和安全,它只是为高速和安全提供了可能。汽车的发展不必要再在模式上做过多的文章,而应当对构成这个模式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于是人们从增加发动机的动力和加强四个轮子的安全性方面进行改进。生产出了现代最高时速可达435公里且安全舒适的汽车。

在构成模式的各个元素上下大力研究,使之得到优化,同样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当走的路。杜郎口模式创立的意义,就像第一辆汽车那么重要,为课堂的高效提供了可能。但模式本身不能代表高效,它只是为课堂的高效提供可能性。要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必须对构成高效课堂的各个元素进行优化。

在四年的教改实践中,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至今形成的“大展示、大单元、大读写新高效课堂模式”,是我们对这些探讨的一个总结。

“大展示、大单元、大读写新高效课堂模式”,简称“3D新高效课堂模式”。“3D”,一方面是三个“大”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另一方面代表着多维立体。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我们的体会是只有实现了大展示、大单元、大读写,才能真正实现“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大展示——给学生构筑自我表现的广阔舞台,解决学生不愿学的问题。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广告语。这是激励人们要胸怀世界,放眼天下,做到心胸开阔。但每一个人的“心”不可能是天生就“大”,而是一点点由小变大的。这个过程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我们必须给孩子搭建广阔的舞台,让孩子在舞台上锻炼胆量,磨练意志,启迪心智。

1、展示是孩子生命的需要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仔细分析,要想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必须让他们在学习之后,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其实合作探究的过程本身就需要展示。让展示成为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生命之火的手段;让展示成为孩子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最高价值的目的。学生在为“展示”而学习,要展示就得自主学,要展示的精彩,就得认真准备展示的内容。真正让展示成为学生生命的最高需要,那么你还担心孩子们不学习吗?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本来就是人生命的最高需要。

2、展示是实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最有力手段。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这个核心的最有力的手段那就是“展示”。所以我们提出“大展示”的概念。高效课堂的几个基本的学习环节是独学、对学、群学,我们相应地提出“独展、对展、群展”三个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展示。独学为对学做准备,对学为群学做准备。“独展”为“对展”做准备,“对展”为“群展”做准备。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们越能激发学生展示的欲望,学生就会越认真地准备。准备越认真,学习也就越认真。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方法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学习的第一技法。所以解决了学生不愿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不会学的问题。

究竟如何评判高效课堂的效果?我们认为不能只看“课上”,学生“课下”的表现更能说明“课上”的效果。“课上”是为“课下”服务的。因此,我们将高效课堂的展示延伸到课堂之外。我们为展示的定位是,课内展为小展,校内展为中展,校外展为大展。

我们学校的教室里、楼道里、教学楼前到处是黑板,学生的课桌本身就是能写字的玻璃板。我校的每个班都有自己的板报,正在筹划办班级周报、年级半月报、学校月刊,目的就是为学生展示提供更大的舞台。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班级博客等等都是我们为学生搭建的展示平台。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口头到书面,从平面到电子,我们不放过任何一次让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展示

无处不在,是我们的重要教育理念。当然,所有的展示都紧跟着“评价”,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我们保证展示效果、保证学习效果的法宝。因此我们的评价也同样无处不在。有时候展示本身就是评价。

大单元——促使教师拓展更广阔的教育视野,解决课堂学什么的问题。

学生被点燃了,由原来课堂上老师一个人的激情澎湃的讲变成了几十个学生生命的狂欢,其容量的加大必然带来课堂上时间的不够用。老师由原来给自己准备教案,到现在要给学生准备学材,老师必然考虑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知识,学过的知识当中哪些对即将要学的知识有直接的作用,如何对知识进行整合才能使学生更加顺利地将新知识学会。等等。但是课时、学期计划、课程编排还死死地束缚着教师的手脚,教师对课堂内容、课时安排没有任何的选择权,磨灭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站在三年的高度,打破学年界限,打破课时界限,打破教材顺序,把三年的课程,做为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跨年级整合教材,最大限度削减重复的知识,实现知识系统的“二度整合”,以三年为整体,按“就近发展区理论”,重新划分“大知识单元”,再在“大知识单元”里实现“授课单元”,使教学内容实现高度浓缩,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在这种思考和背景下,我校适时提出了“大单元教学”思路。

大单元教学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其次才是一种教学方法。把学科教学,从“小单元”中解放出来,以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面,建构新的教学系统,把学科教学纳入一个大的教育系统,使之与其它学科纵横相连,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更趋于完美,更趋于合理,更能高效。

教学内容上:改变了传统的“点式教学”安排,打破年级界限,打破课时界限,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视为一个“小单元”,把一个学年的内容视为一个“中单元”,把三年的内容视为一个“大单元”,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原则,重新整合教材,把三年的教材贯通起来,按一个大的知识系统,重新划分结构单元和授课单元,而不是围绕知识点进行划分。高站位,不停的审视当下的教学内容在三年的知识系统中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教学组织架构上:传统教学的教学安排是“点式安排”,每个教师把一科从头到尾,从初一到初三,一贯到底,教师对教学安排没有选择,很容易造成教学资源配备不均衡,使学生在小单位内造成教育的不公平,而大单元教学从教学组

织架构上是从教师的整体情况出发,根据教师的特长,发挥每个人在学科上的强项,实现教师间的“强强组合”。让教师发挥强项,避开弱项,优势互补。让学生能享受到最大的教育公平。

大读写——全面提高学生在高效课堂上所需要的能力,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高效课堂要实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这“三高”的目标,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即表达力、思维力、生成力。在传统课堂是不需要这些能力的。传统课堂上,只有老师需要表达力,学生虽然也需要思维力,但由于大部分知识已经由老师“嚼碎”,学生需要自己咀嚼的东西很少,所以思维力和生成力几乎不需要。学生只要有“听”的能力即可。而高效课堂则不然,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的过程都需要表达力(听说读写),独学的过程是以“读学”的方式进行,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越强,其吸收信息的速度就越快,提炼和概括有用信息的效率就越高,为课堂节省的时间就越多。对学的过程是以“研学”的方式进行,学生交流独学成果,研讨遇到的问题,这更是需要较强表达力。群学的过程需要展示,在展示中学习,我们称之为“展学”,展学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表达力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我们再分析一下思维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谈不上思维。无论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还是具体化,这些思维的基本过程都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只有语言能力提高了,思维力才有了提高的基础。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以人类的思维,就是语言的思维。各个学科自然都有自己的提高学生思维力的方法,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提高学生思维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生成力——生成需要土壤、种子和水分。学生的生活阅历(直接经验)和头脑里的大量信息(间接经验),就是生成的“土壤” ;新的信息、新的需要、新的问题、甚至一个新的错误,都可能成为生成的“种子”;外来的点拨、独立的思考则是生成所需要的“水分”。“种子”一旦埋入土壤,这些信息在头脑里融会贯通,加上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时所得到的点拨和发生的碰撞,一种新的“创造”才会生成。因此学生要大量阅读优秀的书籍。使自己用于“生成”的土壤更丰厚,更有营养。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提供给高效课堂公用的最直接的能力就是语言能力,语

言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提高高效课堂效率、效益、效果的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们提出了“大读写”的概念。

1、提高独学(读学)能力,

引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效阅读”课题,让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在1300字左右。阅读效率达到75%以上,优秀的达到90%。普通中学生的阅读速度一般200——300字左右,阅读效率30%——60%左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三年的阅读量是260万字。按一分钟读1300字计算,只需34个小时就可读完。每天如果读30分钟书,读39000字,一共67天就读完了。三年1095天减去67天,还剩1028天,要读多少书啊!

训练课上,内容由简到繁,由文科到理科。形成语文教师为主,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高效阅读训练体系。

课上训练的越扎实,课下阅读的效率就越高。课上的学习小组也是课下的读书小组。互相鼓励,互相督促。有统计、有检查,形成读书的氛围。这对提高高效课堂独学的效率不言而喻。

2、提高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对学和群学效率。

聘请河北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教授任我校的朗读和口语教师。每月对全体教师进行朗读和口语训练。各班每周开设一节朗读课,让琅琅书声响彻校园。

朗读是孩子对很多名篇熟读成诵,孩子如果能够背诵大量文章,他的表达力肯定低不了,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这就为高效课堂的“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表达力越强,交流效率越高,群学对象的效果就越好。

朗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提高人的想象力,人的任何心理过程,无论是简单的或复杂的都离不开想象。它在人的意识、主观世界形成上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列宁在强调想象的作用时有一句名言:“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列宁全集》第33卷第282页)

没有创造想象,生产劳动、技术发明、科学创作、艺术作品,一切创造活动都无法进行。

想象力提高了思维力和生成力也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这对高效课堂整体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提高写作能力和书写(写字)能力。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引入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感知作文”项目,以“大展示”为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每个班主办《班级作文周报》,每个年级办《年级作文半月报》,学校出版《天卉家园》月刊,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发表展示平台。

我们抓写作,不是单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个会阅读的人不一定会写作,一个会写作的人一定会阅读。我们牵写作这个“牛鼻子”的目的是为了牵动阅读这头“牛”。

大读写的所有内容都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 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读三年教育专著也不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了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意义上拿起笔来反思的人一定是一个会阅读的人。阅读往往会被“同化”,写作则是要表达自己的“独特”。你想成为名师就要有自己的“独特”。

从课改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师生共同拿起笔来反思。教学楼的走廊里,每个年级有一块教师的反思板,每两个班级有一块学生的反思板。每个学生、每个教师每周都要写一次反思。反思成了一种校园文化,我们学校的《反思集》即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板书已经不是老师的专利,现在写的最多的是学生,高效课堂对学生写字的速度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电脑普及,学生不愿写字,写不好字,甚至不会写字的大趋势下,我们把学生的写字基本功作为他们在高效课堂上的基本能力之一来抓。并在考试的卷面上以“卷面分”进行考核。

“大展示”是动力系统,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单元”就是安全系统,它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读写”则是操作系统,通过有计划的读写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在高效课堂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有了这三大系统,高效课堂就会真正体现出多维立体、畅达高效的特点。学生在高效课堂上才能真正提高综合素质,真正全面发展。

第19篇:解读中国模式

解读中国模式

摘要:中国模式”代表了一种特殊而且出色的利益平衡形式。中国模式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中国模式直接源于六十年的“试错”,但其基础是中华百年奋斗史、三千年王朝史、五千年文明史,还特别包括被消化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外来文明。中国模式可以分解成三个子模式。由四个支柱构成的“国民”经济体现独特的经济模式;由四个支柱构成的“民本”政治体现独特的政治模式;由四个支柱构成的“社稷”体制体现独特的社会模式。社稷、民本、国民“三位一体”,十二大支柱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

关键词:经济模式;模式政治;社会模式;以人为本;社会稳定。

正文:从实践中一路走来的“中国模式”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改善民生成为中国未来五年的改革主旋律。人大会议聚焦贫困和贫富差距,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住房、食品安全和通胀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转向是世界经济均衡的关键”.①(《纽约时报》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转向是世界经济均衡的关键。)这句话表明中国的经济模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经济模式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模式是在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从经济四要素(劳力、土地、货币、企业)出发,中国经济模式可如此概括。

我国的经济模式由四大支柱组成:(1)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和民间的有限土地使用权;(2)国有的金融和大型企业及事业机构;(3)(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劳动力市场;(4)(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商品-资本市场。

中国经济的四大支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国”,一部分是“民”。“国”与“民”两部分互为支撑,因此称为“国民”模式。

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就是土地国有。实际情况要复杂一点,农村耕地集体所有,但集体所有的耕地受国家控制,不能随意转换为非农用地。中国土地公有私用。私人和企业可以购买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

中国的金融业主要是国有的,至少是国家控股的。国家通过各种大型金融机构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内外金融风险。国家还拥有少量但从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资料开发的大型企业,如石油,铁路,电力,通讯,道路,航空,自来水,等等。中国还组织国有的“事业单位”,主要指教育、科研、医疗、体育、文化等机构。这些机构基本不盈利,但基本自负盈亏。医疗机构一度成为盈利机构,但与“国营”②(“国有”与“国营”不是一回事)。一样不可能持久。疾病越多,赚钱越多,难称“正当”生意。健康的国民是国家根本。

中国拥有高度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国企业的主体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家庭企业和社区集体企业。这类中小工商企业占中国工商局注册企业的99%以上。这些企业的用工属于世界上最自由的一类。不仅如此,自由的劳动用工市场迫使国有企业也只好实行竞争型的劳动用工制度。

4)中国拥有高度竞争的商品市场,自由的资本市场也在迅速形成之中。中国的中小企业是商品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所以商品生产的竞争烈度非常高。同时,高度竞争的商品市场也在刺激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育。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国的开放没有意识形态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我国业界原以为西方资本市场非常开放,但近两年才发现其开放具有很多技术和政治限制。十几年后,将出乎今日大多数观察家的预料,中国会成为世界自由资本市场的旗手,正如十几年前几乎没人预料到中国今日会取代美国,成为自由贸易的旗手。道理很简单,自由的商品市场必然催生自由的资本市场。

大部分学人看到了“民”有经济两大支柱的功能:

自由的劳动力市场有如下功能:(1)保障广大劳动者获得相对平等的就业机会。(2)保障劳力的低成本暨国际竞争力。(3)家庭和社区集体企业雇佣了中国大部分劳力,是百姓经济生活的主干。

自由的商品和资本市场有如下功能:(1)保障竞争效率,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基地。(2)保障供应弹性,以适应市场风云变幻的需求。(3)保障社会平等,维持“富不过三代”的非阶级社会传统,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平均化。

但只有不多的学人看到“国”有经济两大支柱的功能:

国家对不可再生的土地暨生产资料的控制权有如下功能:(1)通过耕地和房基地的平均分配维持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2)维持了全国人民对生产资料占有的相对公平。(3)维持了工业经济的低税率。[3][3](4)维持了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成本

国家拥有金融和大型企业和事业机构有如下功能:(1)使国家金融体系稳定、专注地服务于工业生产,防止金融部门异化为独立的吸金帝国,甚至被外部的金融帝国操纵;还使国家拥有了实施市场宏观调控的有效杠杆。(2)国有工业部门专注建设昂贵的、民营部门难以承担的工业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及国防工业,并建设和掌控拥有天然垄断性质的民用基础设施以维持其价格稳定,还因此获得与西方巨大的寡头企业竞争全球资源的能力。(3)组织建设了教育、科研、卫生、体育、文化等民营部门难以承受的非盈利部门,使之迅速发展和繁荣,远胜于其他欠发达国家

如此,四大支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占经济规模四分之一左右的国有部门,另一部分是占经济规模四分之三左右的庞大民有部门。“国”与“民”两部分功能不同,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协调发展,是为“国民”经济模式。

因此,中国不存在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问题,只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技术性调整。 中国经济模式是独特的。国民模式不是苏联式的“产品经济”,因为不依靠“全民所有制”。国民模式不是英美式的“市场经济”,因为不以私有产权为基础。国民模式不是西北欧的“社会市场经济”,因为不支持高税率、高福利。国民模式更不是德国和日本史上的“国家资本主义”,因为中国经济没有被少数大型私有企业主导,大型私有企业也不是中国劳动力的主要雇主。中国经济是“国”与“民”相互支撑的经济,官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模式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中国“民”有部门历史极为悠久;“国”有部门至迟始于西汉的“盐铁官营”。在西来的工业化浪潮和计划经济推动下,“国”与“民”两大块演变成了现代的“国民经济”

国民模式不是偶然的,而是具体的国情条件使然,是长期试错的结果。国民模式上承中国两千多年的自由小农经济,下继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开创的国有和集体经济,还汲取了当代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是在六十年的痛苦实践中磨合出来的。这个模式是“形成”而非“设计”的

中国的国民经济模式已经成型,是走向胜利的模式。这个模式不仅成功而且已臻成熟,除技术调整外,不存在照别国标准变革“体制”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官民分工协作的“国民经济”模式?我认为“政治模式催生经济模式“.中华社会在以往的百年中经历了从家庭自耕农社会到半殖民地社会,又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政治体制伴随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变迁而演化,还未完全稳定、成熟。但就发展趋势看,一个继承了中国政治文明传统和消化了外来政治文明成就的独特政治模式已初具规模。发现中国政治模式,旨在理解中国经济模式,理解整体的中国模式,还旨在抵制民主与专制两分的新蒙昧主义,延续适合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独特政治文明。

国独特的政治模式为中国六十年的成功提供了首脑,即政治保障。它由四个支柱构成:(1)

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2)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制;(3)先进、无私、团结的执政集团;(4)独特的政府分工制衡纠错机制。

四大支柱有机地连在一起。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指导核心执政集团,核心执政集团领导绩优选拔制,绩优制支撑特殊的分工制衡制度。抛弃了民本观,后面三个支柱就会相继垮掉。 从结果看,尽管民本模式有很多缺陷,我国政府六十年来相当出色地满足了“百姓”的三类六种需求,即眼下和长远的需求,部分和整体的需求,以及又要发展又要安定团结的需求。就我国政体而言,“民心”仍在,“天命”犹存。

社会模式是中国模式的内核,是政治模式的直接原因。

经过六十年的磨合,当代中国的社会模式已初露端倪,可概括如下。

“社稷体制”由四个支柱构成:(1)分散流动的家庭,而非个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2)与西式分层的“市民会社”不同,(以家庭为单元的)平等的社区和(工作)单位构成了中国的社会网格。(3)(社区和单位构成的)社会网格与(“条条、块块”构成的)行政网格天然重合,在基层彼此嵌入,相互依存,形成弹性、开放的立体网格。(4)家庭伦理观渗透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的逻辑。

与西式分层的“市民会社”不同,(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区和单位构成了中国的社会网格。

中国的家庭当然是组织起来的。但中国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不是 “市民会社”,而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城乡社区及工作单位。换言之,中国社会不是市民会社的集成,而是社区和单位的集成。

中华社会最高的理想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这理想明显衍生于家庭伦理。较之宗教观、契约观,较之人造的意识形态,家庭伦理要自然和牢固得多。

第20篇:欣赏课模式解读

音乐欣课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2、提出有效问题,带着问题欣赏乐曲;

3、在欣赏过程中体现双基知识;

4、完整欣赏感受乐曲。

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解读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音乐欣赏课是凌驾于倾听艺术之上的教学手段,好的欣赏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响形式之美更能让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来影响学生,将其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我们认为欣赏课一般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境;提出有效问题,带着问题欣赏乐曲;在欣赏过程中体现双基知识;完整欣赏感受乐曲。

一、创设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有足够的兴趣去探究去体验,所在的每节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教室中的椅子、头饰及小乐器等多种教学设施,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从身边感受音乐,寻找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音乐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提出有效问题,带着问题欣赏乐曲:教师不断提出有效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集中到最佳方案上来,或者是把几种方案综合成一种最佳方案,欣赏教学课是研究从听觉入手,培养学生整体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在欣赏课《快速波尔卡》中,是由欣赏作品的片断到整体,让学生感受火车快速前进的场面,并将课堂设计成火车

轨道,让学生分组进行即兴创作,在快速波尔卡的背景音乐伴奏下,引导学生用各种手段来表现火车快速奔跑的场面,学生用图画、舞蹈、打击乐器等手段来表现他们所欣赏的乐曲内容,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才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展示了才华。

三、在欣赏过程中体现双基知识:音乐课中,只有将双基教学落到实处才是一节真正的好课,而在欣赏一首乐曲时要求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熟悉教材,这样才能化难为简。在欣赏《天堂》一课时,学生们对此曲再熟悉不过了,而本首歌曲最典型的节奏— | X — |就是此曲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此节奏,体验此节奏,最后学生们深感此曲的美丽迷人之处,也在各种活动中熟悉地掌握了这种节奏型。

有些乐曲或者歌曲中的部分旋律如果适合演唱或演奏,那么这部分旋律就可以进行演唱或演奏学习。

四、完整欣赏感受乐曲:任何一种知识都要有整体感受的过程,欣赏课也不例外,学生们从粗浅的了解之后,随着情境的创设,有效问题的提出对乐曲有了逐步的了解之后,又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了音乐中所关联的知识,那么想必一定会有更高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此时的完整感受环节就尤其的重要了,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教学过程中最后的完整欣赏虽然不是点睛之笔,可是足有首尾呼应的功效。

《森林狂想曲》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到过原始大森林吗?(集体回答)你们喜欢大森林吗?如果能让我们亲身去感受原始大森林的神奇,亲耳倾听大森林的美妙声响,那该多好啊!可是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老师在内,恐怕这个机会都不多。今天为了弥补这个小小的遗憾,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它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这首美妙的乐曲,表现了在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丰富、奇异而和谐的鸣叫声。希望这首乐曲能给大家带来一种身处原始大森林的神奇感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乐曲。

二、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

在欣赏之前,老师要提出三个问题,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出示问题) 第一:乐曲的情绪怎样?

第二:乐曲中录制了很多动物的叫声,也就是“音效”。请大家把你听到的动物的叫声记下来,看谁听到的最多,而且最好能模仿其中的一种。

第三:要认真听一下这首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主旋律,也把它记下来,好吗?

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欣赏中认真思考,正确的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大家有信心吗?(师贴出三段旋律)

2、提问:

(1)老师从每位同学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大家都在认真倾听。看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你是否找出来了。

第一:乐曲的情绪怎么样?(板书:欢快、优美)

(2)那么你都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叫声呢?(提问4-5名学生,并请学生模仿其中青蛙、知了的叫声。师根据生答依次贴出蟋蟀、青蛙、小鸟、知了、猫头鹰,并适时给予鼓励)刚才这两位同学模仿得不错。

(3)乐曲简介:你们的表现令老师非常满意。所以我再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有关《森林狂想曲》的简介,想不想听?这是一首数码音乐作品,它的曲作者吴金黛来自我国的宝岛——台湾。大家知道吗?台湾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位于北回归线的鸟类集聚地,森林的生态资源相当丰富。这部以《森林狂想曲》命名的专辑共包括8首乐曲。我们刚才欣赏的是第一首,也是最好听的一首。这部音乐作品

中动物的叫声是录音师花费5年的时间在原始森林中采录的。乐曲中共出现了一百多种动物的叫声。这张专辑的最后一首乐曲的名字叫《树蛙之歌》,由十几种蛙类的鸣叫声组成的。确实,这部音乐作品来之不易呀!

(4)言归正传,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没回答。回忆一下,这首乐曲中有哪些乐器参加了演奏?(提问1-2名学生。有竹笛、小提琴、吉他。)

我们都知道乐器可以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那上面的乐器各属于哪一类

呢?竹笛是属于(中华民族乐器)那小提琴、吉他呢?(西洋乐器)一中一西两种乐器组合在一起有没有给人一种特别不和谐的感觉呢?(没有)反而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学生先说,耳目一新的感觉)

3、好,请同学们坐好,刚才我们欣赏的过程中,你是否听出这首曲子有几个乐段组成?(3个)这么欢快、优美,令人陶醉的乐曲,想不想学会?那好,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这首乐曲来哼唱A、B段主旋律。

4、再听乐曲(每次反复AB乐段的时候,教师提示学生用“LA”哼唱旋律)。

(1)如果用竖笛来演奏这首乐曲,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教师示范吹奏A、B两个乐段)。你们认为好听吗?(好听),那么请同学们也来吹奏一下如何呢?先来看A段的旋律。

a首先师指旋律,师生一起打节奏。

b接着,生用竖笛吹奏旋律(自由练习几分钟)。

c最后,齐吹、演唱旋律。(师弹奏旋律)

d大家观察一下,A段中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

(只有结尾的音不同,其余完全相同。)对,吹奏和演唱的时候大家要注意。 e个别学生到台前演奏和演唱。

(2)自学B段的旋律。

a大家演唱的非常好,看来A段难不住大家,那好,下面大家运用学习A段旋律的方法来自学吹奏和演唱B段,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b生按照学习A段的方法吹奏和演唱B段旋律。

c检查自学情况。

4、巩固AB各段的旋律。

刚才每位同学学习的都很认真,老师为大家高兴。

5、完成练习:

a现在老师要考验大家一下,打开课本,看一下课后有这么一道题。这次测验如果谁能通过就说明你是最棒的!

b完整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填充)。

音效—A—A—B—A—B—C—A—音效—A—B—A—B—C—A—音效。 (全部填写的A的同学请举手)

三、小结:没想到有这么多同学表现这么棒!同学们还可以在课后把C段学会,大家可要加油呀!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再见!

《教学模式解读心得体会.doc》
教学模式解读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