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心得体会

2020-04-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个信息窗

折线统计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图表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折线统计图,经历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过程,能够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各种活动,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由此,我确定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读懂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知识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于学法: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决定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我选择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到学习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一共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因此,课的开始我将用多媒体出示滨海市和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用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梳理信息,读懂图中的信息,然后教师引导根据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对统计表中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本环节通过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活动一:收集整理数据

针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用绿地面积情况,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根据数据绘制图表,绘制完成后全班进行展示交流,老师相机引出折线统计图。

活动二: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是先描点再连线。

2.总结绘制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找准数据点,并在连线时要依次连接。

3.引导学生学会初步阅读折线统计图

4.与条形统计图比较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是反映数量的多少的,但是条形统计图在表现数量的多少方面更明显;而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方面更明显。 活动三:解决问题

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用绿地面积变化情况怎样呢?

1.学生独立分析,提问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2.学生独立在教材上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必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这一环节是巩固内化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拓展数学思维,形成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感受能力的重要环节,因而我安排了完成自主练习1这样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1.根据练习再次明确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相差不是很大,我们都可以看出数量的的多少和它们的变化情况,但折线统计图在变化趋势上会比条形更直观一些。折线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能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提醒学生在统计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选择。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数学。

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角度进行总结,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让每一个学生养成归纳、自主提升的好习惯。 最后是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力求简明扼要,体现知识的重点和形成过程。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推荐第2篇: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吗,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五、教学时数:3

单式折线统计图【1】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P22页例1及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

1、

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5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 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举例: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 20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 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10

四、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

1、

3、4题

五、总结新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册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横轴

纵轴

描点连线

标注数据

填写日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2】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23 例

2、P24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

2、

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了解到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讨论讨论问题。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完成练习四的第

2、5题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回答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0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1、阅读第27页

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3、练习册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蒜叶的生长 【3】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准备 记录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板书课题) 指名回答。 5

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出示28页例题图,提出问题:

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2.观察记录:

学生交流在家记录的生长情况,完成统计图

3.提出问题: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 (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 4.记录蒜叶的生长。

(1)学生根据记录的从第6天开始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5.提出问题: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统计图: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分别计算出平均数。

30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5 板书设计

推荐第3篇: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03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知道垃圾处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么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全面。不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而且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可以整理成统计表,还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马上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马上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老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从竖条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老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况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么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么画呢?现在让你自己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可以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后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么回事——数据大于2000,省略0-2000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03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希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对不对?

(4)现在知道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非常好。现在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但是大家通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知道从多方面,综合来考虑问题,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况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理想,但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终于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多少增减变化情况

描点标数连线

推荐第4篇:折线统计图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

7、108页。

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怎样根据数据确定点,再画线段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师生谈话,由本班现在和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引出课本中学生戴眼镜人数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调查,数一数我们班戴眼镜的有多少同学。(全班数,教师统计下数据。)

师:我还想了解一下,一年级时,我们有几个人戴眼镜,请举手。 (数人数,教师板书出人数。)

师:通过这两个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现在戴眼镜的同学比一年级时多了) 2.让学生读书了解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也有一个关于戴眼镜的调查统计表,读一读,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全班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统计表统计的是六年级(1)班一到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一年级时有1人戴眼镜,二年级时有2人,三年级时有5人,四年级时有6人,五年级时有9人,到了六年级有7人戴眼镜。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少,五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多。„„)

(二)表示数据(课件出示未完成的统计图)

师: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图中圆点表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试着完成折线统计图。

生:图中的圆点表示六(1)班一到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试着完成这个统计图。 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让画的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师:谁把你完成的折线统计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图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教师让画的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

(三)分析数据

1.提出“议一议”第(1)个问题,让学生描述6年中戴眼睛人数的变化。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6年中,戴眼镜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说: ●在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少,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人数越来越多,到了六年级有所下降。

●从二年级到三年级、四年级到五年级戴眼镜人数增长比较多。„„ 2.提出第(2)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只要说的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眼睛对人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措施,使学生养成自觉爱护眼睛的意识。 生活实际,你能说一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师:结合自己的(学生可能会说: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任务增大,有的同学只顾着学习,不注意休息,忽视了保护眼睛。到了五年级,能看的课外书有很多,有时候为了看喜欢的课外书,不注意让眼睛休息,导致视力下降。还有看书姿势不正确就会导致视力下降。写字姿势不正确也会造成视力下降。到了六年级,一些戴眼镜的同学做视力矫正,随时注意保护眼睛,他们的视力恢复了正常,所以在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有所下降。„„)

学生的说法可能有很多,只要说的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如果学生只说到戴眼镜人数增加,没有说到六年级人数下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矫正视力。

师:看来眼睛对我们非常重要,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了眼睛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壮丽秀美的祖国。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扇“窗户”呢?

学生可能会说:(看电视时,不要坐得太近,时间不要太长。看书、写字姿势要正确,按照老师说的“三个一”去做。每天坚持按时做眼保健操。尽管现在戴上了眼镜,但是只要注意矫正,养成正确地用眼习惯,视力还是可以恢复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四、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时时处处要注意保护好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才能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

(一)(感受实惠)

1、要分析小明同学一个学期5个单元考试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应该选择( )比较合适。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2、要分析沙井天虹商场1-6月份某商品的销售额情况,你觉得应该选择 ( )比较合适。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3、练一练妞妞出生半年的身长、体重变化如下表,完成统计图

师:完成统计图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周围的同学互相欣赏一下,互相评价一下画得是否正确。学生互相欣赏,教师可让画得准确、美观的同学展示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画的。

(二)分层式作业

请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能力,选做一题。

1、请把你家里近六个月来

1、电费统计出来,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如果你家里有电脑,你能用电脑来绘制这张图吗,请试一试。

3、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折线统计图》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请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

推荐第5篇: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复备: 杜亚平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教学时数:3

第一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课本21-22页例1及练一练,练习四第

1、

3、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powerpoint演示文稿,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教学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完成小练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先主要复习了一下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从统计表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学生会说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然而做成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并且还可以清楚的看出最多或最少等,这主要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如果画成折线统计图又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交流发言,其实学生说的非常好,能看出增减变化的趋势,从2001到2010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总体呈上升趋势,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学生说的也很好。

然后有练习做一做,记录的陈东0到10岁的身高变化的统计表,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学生做的非常好。老师又提问了有关陈东身高增长快慢的问题,学生也回答的非常好。以及预测11岁陈东的身高大家也预测的比较合理,说明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理解的还是很好的。接着做练习二十六的第一题的练习1,把1到6年级的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学生都画得很对,只有个别同学用钢笔作图,老师再次强调一定要用铅笔作图,错了便于修改。后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的也很好。并且学生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也很好。接着的练习也都做的很好。

总之,这节课学生学得还不错,自己动手画的也很多,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 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

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讨论问题。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四的第

2、5题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三)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1、阅读第27页 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3、练习册配套练习。教学反思

一、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本意是想通过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画法,通过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凸显出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为新课做准备。可是这对于解决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只能是浪费了有限的课上时间。

本课在教学时有两个核心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的优势是便于比较。如果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出示一名学生七天练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后,再出示第二名学生的七天练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然后教师提问:我应该派哪一名学生参加学校的比赛呢?从而引发学生讨论,意识到要比较两个人的成绩才能做出选择。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才能直接为解决第一个核心问题服务,不兜圈子。

再比如本节课在解决第二个核心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三乱”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带着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这样处理的方式给学生的空间较小,老师引领的痕迹过重。如果能在学生找到“三乱”问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更好。

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是:

1、备课时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精准,没能找到教学的核心问题,没能把主要时间放在解决核心问题上;

2、对于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够自如,何时该放,何时该收,还欠缺一定的火候。

(二)教师提问的指向性不强

比如导入环节的提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你们想看哪个袋子里的成绩,为什么?”“两个同学成绩相差最少的是哪天?最多的是哪天?”“除了重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把两幅图和并成一幅图呢?”

我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1、提问的目的性不够强;

2、提问的方式有待提高;

3、总想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该点拨、该直接明白地提问时,也不敢清楚直接的表达。

二、对自己今后教学的思考

通过这节课发现的问题,我想自己在今后的备课和上课时应着重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1、充分把握教材意图,理解、运用教材,找准核心问题;

2、运用最有效,最简洁的教学方式来上课;

3、着重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

第三课时 蒜叶的生长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出示28页例题图,提出问题:

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2.观察记录: 学生交流在家记 录的生长情况,完成统计图 3.提出问题: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分别计算出平均数。

4.记录蒜叶的生长。(1)学生根据

记录的从第6天开始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5.提出问题: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1:]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教学反思2:]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 计图画的美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有的忘记了标明数据,还有的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教学反思3:】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 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

1、从生活中引出 折线统计图。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 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在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折线统计图很多,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因 此,课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虽然有些学生可能有一些这方面的知 识,但是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并且学生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了解一些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这样,学生通 过课前的实践活动,就会使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学成为“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比教师在课堂 传授的知识感受要深得多,而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2、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班中很多家长在茶余饭后有意无意中谈 论到股市的涨跌,孩子耳濡目染,对股市行情也非常熟悉,这为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以及制作都有好处,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 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制作的折线统计图纵轴数据分配不合理,折线只占了整个图的一小部分,缺乏美观性;也有的学生横轴上的项目名称没 有等距离等。

3、在实践中体会折线统计图。“数学实用化,让学生学习应用的数学”也是数学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本节课课后实践作业的布置, 能鼓励学生走入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向生活延伸,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课前,我还抛出一个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将数学知识与 生活经验融为一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了折线统计图,你们知道它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吗?”生1:“医生用折线统计图反映病人的体温变化情 况”。生2:“我们可以用折线统计图反映自己的身高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生3:“要反映某个同学的学习成绩是进步还是退步,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我想要充分发挥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于是将全班的平均成绩作为原始数据画出一条折线,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画出自己成绩的折线,还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折线统计图 ------这些统计图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针对性,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超越自我。

4、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学生认识事物是由 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教学观察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分了二个层次让学生思考。第一,让学生观察统计 图,能得到哪些直接信息。学生能看出图上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是表面的信息。第二,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 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月到几月?降得最快呢?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能明白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 别,分清这一点很重要;另外,让学生切实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所特有的特征这一点也是举足轻重,起决定作用的。

推荐第6篇:.“折线统计图”教学方案

.“折线统计图”教学方案

.“折线统计图”教学方案

简要提示:

本课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第94~96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使学生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见策略与方法;还要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愿意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学会在统计等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

教学流程:

流程1:谈话引进

流程2:例题教学

流程3:反馈交流

第一段:新课教学

流程4:比较

流程5:小结过渡

流程6:拓展欣赏

流程7:试一试

流程8:交流试一试

第二段:拓展巩固

流程9:小结过渡

流程10:想想做做1

流程11:想想做做2

第三段:实践应用

流程12:交流想想做做2

流程13:全课小结

第四段:全课小结

第一段:新课教学

流程1:谈话引进

师:同学们,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最近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将5月21日这一天测到的气温情况制成了统计表。请看表格:

同时出示统计表:

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

5月22日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温度

21

24

9

师:这是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流程2:例题教学

师:为了更加清晰的反映表格中的数据,也便于我们分析、研究这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同时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它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相同吗?你能从这个统计图中找到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吗?请大家先在图中找一找,思考下列问题,再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时出示: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每个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

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

流程3:反馈交流

师:大家在统计图中找到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了吗?我们来看

师:纵轴上,从0开始,每一格的高度表示2摄氏度,7时测得的气温是12摄氏度,我们找到纵轴上12摄氏度的位置,再对应横轴上的7时,这一点就表示7时测得的气温是12摄氏度。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次找到9时、11时、13时、15时、17时和19时气温所在的位置,再用线段将这些点依次相连,就成为若干段线段依次连结的一条折线。它能表示出这一段时间的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连续发生的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叫它折线统计图,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看懂了统计图上的数据,下面的几个问题就很简单了,从统计图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是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在这些数据中,13时气温最高,是24摄氏度,19时气温最低,只有9摄氏度,其中,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至11时,气温升高了5摄氏度,降得最快的是17时至19时,气温下降了6摄氏度。

流程4:比较

师:同学们,从这个折线统计图中,可以很快得出我们所要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答案。请大家比一比折线统计图和刚才的统计表,你认为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把你的想法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吧。

同时出示问题: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流程5:小结过渡

师:很显然,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那同学们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的折线统计图吗?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第二段:拓展巩固

流程6:拓展欣赏

师:其实,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在各个领域应用都很广泛,你们看,像医院里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还有气象部门、科研部门、社会的管理部门都经常用到。

同时出示相关资料:

师:确实,这样的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统计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清楚地反映数据的连续变化情况。

流程7:试一试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亲自来试一试,制作这样一幅折线统计图吧。

出示试一试:

湖光小学四年级一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情况如下表。

XX

XX

XX

XX

拥有计算机

26

42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统计表中的数据该怎样在统计图中表示?请你思考后独立完成统计图,并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然后分小组说一说。

流程8:交流试一试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是怎么制作的。

师: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纵轴上每一格的高度表示5台,根据统计表中告诉我们的数据,XX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是8台,我们在纵轴上找到8台的位置,再对应横轴上XX年,在这个位置点上一点,表示XX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是8台。

像这样,再用同样的办法分别找到XX年、XX年、XX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的位置点,然后把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起来,最后再写上完成统计图的时间。

师:同学们是不是这样绘制的呢?仔细观察,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吧。

流程9:小结过渡

师:同学们,绘制折线统计图,是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的需要,所以,大家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表示一定要准确,连线时要依次连接,注意,还不能忘记标上绘制统计图的日期。

第三段:实践应用

流程10:想想做做1

出示想想做做1:

师:我们来看这幅统计图,这是小红跳绳前后每分钟心跳情况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小红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你知道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流程11:想想做做2

师:剧烈运动会使人的心跳加快,运动结束后,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心跳。像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只要研究需要,我们都可以制成统计图。如同学们逐年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等等。请看

出示想想做做2:小明在6~12岁每年的生日测得身高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6岁

7岁

8岁

9岁

10岁

11岁

12岁

身高

116

121

128

130

133

136

142

师:这是小明6~12岁每年的生日测得的身高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大家能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观察后,独立绘制,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里的虚线部分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流程12:交流想想做做2

出示完成后统计图: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是不是这样绘制的呢?我们来看,这个统计图省略了一部分刻度,是因为小明的身高数据集中在110~45厘米之间,这样,可以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更清晰明了,而且可以使统计图更美观。

第四段:全课小结

流程13: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让我们更清楚、直观地看到数据的变化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推荐第7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条形统计图侧重于数量的大小,折线统计图侧重于变化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条形统计图转变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体会到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学生正确读取折线统计图上的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明确了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如在例2的教学中,陈东0~10岁的身高统计图绘制后,让学生预测陈东10岁的身高情况,学生会知道陈东的身高会呈上升趋势,到成年时不变,到老年时回下降一些的变化趋势。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这节课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并制作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这一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搜索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预测。

本节课我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理想之处,主要原因是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没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了解好他们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回应没做好预设。我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更高的角度出发,不是只看到眼前的效果,而是从学生长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 篇2: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周我进行了了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教材是以2003年发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非典”这一令世人关注的事件来引入的。统计图都记录了4月26日至5月31日每5天新增病人人数的统计数据,在比较中说明了条形统计图更能形象、直观地看出某一时段新增病人的人数,但“非典”病人人数在未来的时间究竟呈增加还是减少的趋势从条形统计图上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了折线统计图,她这样安排不但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还使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有了需求,成了必然。进而引导学生知道横向和纵向的数据代表什么,横向和纵向数据的单位长度各表示多少,将各个日期与对应人数的相交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在课堂活动一①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叶数量的变化。②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估计,用手势比划出题目涉及的数量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这些学生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形象描述数量的上升、下降以及变化的平缓程度,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进一步形象地感知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和程度,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有兴趣来参与。

课堂活动二的内容,某商场7月—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折线统计图上升或下降趋势判断哪一件是毛衣销售统计图,哪一张是衬衣销售统计图。在描述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时,重点要对最高点、最低点以及折线变化过程中倾斜度大的部分、最平缓的部分进行认识,并结合天气变化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按不同的时间考虑衬衣和毛衣哪种多进一些,哪种少进些;作为消费者,又可以考虑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会有比较大的选择,在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可能会比较便宜等。这样的处理是很成功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把数学还给了生活,从而使整节课显得充实又灵活。 篇3: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总之,教师不惜花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是为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推荐第8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四(2)数学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推荐第9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数量和最低数量,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我继续追问,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推荐第10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陈素微

统计教学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折线统计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画折线统计图,并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画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呢?围绕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凸显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和对比

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迁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比如,在导入阶段,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学习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二、注重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的,思维也是由浅如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了解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分析的需要,正确选择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能,将书本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内容,为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看线段升降的几种不同情况变化看出统计图的变化情况,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将升降中的5种不同情况突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折线越陡,变化越大”,突出了教学难点,化解了教学重点,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业,必须让学生运用真实的材料,从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引入,再用孩子们熟悉的身高以及体温最后分析学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整节课采用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让孩子们经历统计活动,体会数学的价值,并从中有机的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当然,课堂是动态的,教师事先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课堂掌控和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11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反思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关注每位学生,捕捉课堂资源

为了形成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需要从原来封闭的控制式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换,开放的教学核心是对教学中“人”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敏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计图画的居中。

2、沟通两个世界,延伸学生思维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统计的教育价值。我让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事先让每个学生去收集资料,制作成一张统计表。学生收集的内容是丰富的,有的走进花店,统计了花的出售情况;有的统计了自己的身高、体重,有的统计了家里的水、电、煤的使用情况,有的借助父母的力量统计了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比如手机、苹果等。通过调查,让学生学会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并能制成图表。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并能把学到的新知识加以运用,通过图表反映收集到的数据,从中获取信息,并做初步的分析。比如:有的学生通过调查花店的销售情况,对花店的老板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学生通过调查自己的身高,预测出自己

一、二年后的身高大概是多少。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统计的教育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预测的能力。

二、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和重建: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

第12篇: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科书第117~120页上的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2、读懂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变化规律,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实际问题,能进行合理的判断与推测。

3、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的初步绘制单式统计图。

4、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小学生观察、判断、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绘制和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绘制单式统计图 【教具准备】

有关奥运的统计图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1、师: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国的奥运年,那么在刚刚闭幕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赢得了多少枚金牌?(51枚)我国代表团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成为百年奥运史上最强东道主!

2、师:那么你们知道我国在前几届的奥运会中各获得多少枚金牌吗?老师课前进行了调查整理,仔细看(课件: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的条形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师:看来大家已经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读出数学信息。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很直观、很形象。老师也对近几届奥运会我国的金牌获奖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4、师:这还是刚才的条形统计图么?它又该叫什么名字呢?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强化特点

1、初步感知

师:大家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能)真的?请问在这幅统计图中,这条横线叫什么?(横轴)表示什么?(时间)这条竖线呢?(纵轴)表示什么?(金牌块数)纵轴中的每个小格代表少块?(10块)折线统计图除了有横轴、纵轴,和条形统计一样,它有标题、绘图日期几个部分组成的。

2、深入探究

(1)关于点:从折线图中,你能看出各届金牌获奖情况么?你是怎样知道的?点的作用是什么?

(2)关于线:线是什么意思?(引导看23-24届、24-25届、25-26届的变化)线是做什么用的?(板书:数量增减变化)线是怎样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引出变化的特点:平、缓、陡。

师:整体看折线的变化情况(手势演示折线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想?(如有预测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成绩的,可以适时点拨)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大家能通过折线图读出信息并谈感想,很了不起!

4、对比强化特点:

师: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呢?(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图) 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更突出的特点是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

5、现实应用:

师:现实中你见过哪些折线统计图?

(预设:学生回答反映股市行情图、心电图等也用到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折线图。(课件出示一些折线统计图)

6、课堂活动: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想体验这种变化的过程吗?好,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

(1)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3)九寨沟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三、动手绘制,形成方法。

1、明确制图步骤:

师:想不想自己亲手完成一幅折线统计图呢?让我们看看九寨沟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师:要想完成折线图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生回答略)

强调:找准点,标准数,线要直。并按顺序连接。

2、尝试绘制。

师:请同学打开数学书,翻到122页,试着画一画。(教师进行指导。)

师:完成了的请举手,画好的同学想一想,你觉得画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3、赏析

师:(展示学生作品)这位同学画得怎么样呢?谁来大胆地评价。 师:下面请把你的作品和同桌一起相互评价,相互欣赏一下。

4、强化

师:你认为我们在画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呢?

5、口答问题。

师:请你从画好的折线中图找一找: (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是几月? (2)月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下的月份有哪些?

(3)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到几月?下降幅度最大呢? 师:如果温老师计划去九寨沟旅游,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建议? 生:想看雪景选择什么时候 ………

师:由此可见,它对人们的帮助非常大.

四、实践应用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出示)

师:请观察,这两张统计图。猜一猜哪张图表示毛衣的销售量?哪张是表示衬衣的销售量呢?

为什么?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有什么考虑?

师:大家想想看,我们之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都靠谁帮的忙啊? 生:折线统计图

师:没想到吧?小小的两张统计图,居然是进货的依据之一,也能对消费者带来启发。真是太有用了。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点:数量的多少平—-没变化

线:上升――增加 增减变化情况

下降――减少 缓――变化小 陡—-变化大

第13篇:《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折线统计图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 引导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统计意识。

3. 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查看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 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2. 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 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 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 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 小结。

讨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 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如果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 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 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 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 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 出示:南京市2001~2005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要求学生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 出示:南京市2001~2005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长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己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己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出示:中国儿童标准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和标准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第14篇: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五年级P104~105的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我所上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方面在于让学生充分感知折线统计图的2个特点:一是可以用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二是还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2、会看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量变化情况,并能做简单分析和预测。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知道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4、进一步渗透统计的思想,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1、会看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量变化情况,并能做简单分析。

2、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师:前段时间我们泗泾二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读书节的活动,老师了解到我 1

们学校的李丽同学是一个喜欢看书的孩子,下面是有关于她这几年藏书数量的一些数据。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李丽同学2009年——2014年的藏书数量情况:2009年40册,2010年55册,2011年55册,2012年45册,2013年80册,2014年90册。

师: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能将这些信息更清楚,更直观地表示出来? (用统计表(课件演示)、还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张条形统计图,它由哪些要素组成? (有标题、横轴、纵轴、项目名称、数据刻度、单位、直条)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你是怎么直观地知道2014年的藏书量最多的?

师:对啊,条形统计图是通过直条的高低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这也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师板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除去关注数量多少以外,老师还想知道这几年李丽同学藏书的数量总体是怎么变化的?谁来说一说

(藏书的数量越来越多了。)

师:是啊,给我们的总体印象确实是藏书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同学们再仔细地看一看,每一年的变化情况一样吗?

(不一样。)

师:你能用手指的动作比划出每一次的变化情况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试着比划出每一次的变化情况,请一位同学演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

(全班一边比划,一边描述:从40册到55册,再到55册,接着到45册,又到80册,再到90册。)

师:用手指比划变化情况,你感觉怎样?(有意思,好玩)

师:猜想一下,如果老师将我们刚才用手指比划的过程画出来,会是什么样 2

子呢?大家可以闭上眼睛先想象一下,睁开眼睛看看屏幕,是否和你的想象一样呢?

师:原来,我们画出了一条有起有伏的折线啊! 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你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师: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呢? 除了这些,你还想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齐走进折线统计图,去研究它。 3.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点的含义。

师:在这张统计图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仔细观察,你们有信心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横轴表示什么?(年份) 纵轴表示什么?(藏书的册数)

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册?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2)李丽2012年的藏书册数是多少?

师:你是怎么找的?(先在横轴找到2012年,再找到2012年与折线的交点,最后找到这个交点的纵轴刻度就是2012年的藏书册数)。

师:谁能根据老师这边的提示,再来说说你找的过程。

(先在横轴找到2012年,再找到2012年与折线的交点,最后找到这个交点的纵轴刻度就是2012年的藏书册数。)

师:再找出2014年的藏书册数。 (2014年的藏书册数是90册。)

(3)李丽哪一年的藏书数量最多,是多少册?哪一年的藏书数量最少,是多少册?

(2012年的藏书量最少,是40册;2014年的藏书量最多,是90册。) 师:你是怎么找的?

(先找到最高的点,再找到这个点在横轴的年份就是藏书量最多的年份,最后找到这个点的纵轴刻度就是最多的藏书册数。同样,先找到最低的点„„)

师:看来,通过看点的高低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与少。所以,折线统计图中点的高低就决定了——

(数量的多少。)

4.小组合作探究“折线”的含义

师:折线统计图中的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那么点和点之间的折线又表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好好研究这些折线?

师:先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用手势比划着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条折线? (5条。)

师:这5条折线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又能反映出什么呢?让我们先从倾斜方向研究起。接下来请大家带着老师给的2个问题进行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

①根据折线的倾斜方向,把这些折线分成了哪几种情况? ②这几种情况分别反映了什么?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的思考结果,我们全班一起来交流一下。 ①可以把折线分成3种:上升的,下降的,平的

②折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折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线段平平的表示数量不变。(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有3条折线是上升的,那同样都是上升,李丽( )年到( )年的藏书数量增长的幅度最大呢?

(2012年到2013年增长幅度最大。)

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找的?(我是算出相邻两年之间的藏书数量的相差数来判断的)

师:有不是用算的方法找出的吗?

(2012年到2013年的这条折线最长,并且倾斜得最厉害,说明增长幅度最 4

大。)

师:那李丽( )年到( )年的藏书数量增长的幅度最小呢?(2013年到2014年)

师生总结:在数学中,像这样很陡的上升称为——大幅上升

把这样很平缓的上升称为——缓慢上升

师:跟着老师,我们一起用手势比划一下大幅上升,缓慢上升。 师:那谁再来比划一下大幅下降和缓慢下降?(生演示)

师:老师把刚才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折线进行了罗列,他们分别是?„„(5种折线)

师:在这些折线里,有的比较陡,有的比较平缓,有的是平平的,当折线越陡时,数量变化得就越怎么样呢?你有什么发现?

(折线越陡,数量变化得越大。)(板书)

师生总结: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折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折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折线平平的,表示数量没有变化。折线越陡,变化越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那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通过什么来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的呢?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板书)

5.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刚才我们仔细地研究了李丽2009——2014年藏书数量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并知道了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的升降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那么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些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你有什么发现? 仔细观察这些折线统计图横轴上的数据,看看它们都表示什么?

师生总结:折线统计图通常是用来统计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发生变化的同一个统计量的统计图。

三、数据分析,实践应用: 1.基本题: P49页书上题目。

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组基本练习,看看大家对刚才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怎样?

2.应用练习:区分在什么实际情况下使用条形与折线统计图。

下面,让我们进入商店的电器销售区去看看,小明是个有心的孩子,他搜集了这个商店2月份 部分电器的销售数据。(出示统计表)

根据这组数据,小明制成了一张条形线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先选,选完之后,让学生讨论下)

师:那么你觉得电器商场里怎样的一组数据才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呢?

总结:统计同一种商品随着时间销售量发生变化时,一般用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根据这个商场1—6月份空调销售数据,制成了一张折线统计图。 师:根据图上折线的走势,你能合理地预测下7月份空调的销售数据吗? 师:为什么这么预测?

总结:看来,我们还可以通过折线统计图上折线的走势,合理地进行预测。 师:根据这张折线统计图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假如你是这个电器销售区的老板,你会怎么做?(搞促销,多进货) 师生总结: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才能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3.师:你能说一说,折线统计图和以前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生讨论

师生总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但条形统计图中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但关键的是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升降还能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是条形统计图所没有的特点,也是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所在。

师:那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我们什么时候选择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数据呢?

师:表示数量的变化选择使用折线统计图,而只要表示数量的多少我们就选择使用?

(条形统计图)

师生总结:以后在进行数据统计时,我们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统 6

计图。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吗?

教后反思: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自己的几次试教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磨课,我觉得自己有以下3点在基于课标的课堂行为改进方面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1、教学中对教学素材的重组。

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如果学习素材过难,学生就会有畏难情绪;而学习素材过于简单,学生又会毫无兴趣。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一课教材提供的范例有些细节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些困难(如例题折线统计图中的上升幅度最大的折线,学生很难把2条折线都找出来。而且这2条上升幅度最大的折线跟其他几条上升折线的倾斜度也比较接近,学生不大容易分辨)。因此通过第一次试教之后,我对教学素材进行了优化重组: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校中举办的“读书节”,其中一名学生近几年来的藏书数量来贯穿整个教学。学生对数量的上升、下降、保持不变有着深刻的感受,这也为学生突破折线的作用这一难点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可能。把原本教材上的例题,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题目放在了本节课的练习部分,教学效果较好。

2.教学中教师要扶、放有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由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己建构知识的体系。”

对照试教前后的教学设计,第一次试教时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处理老师主导的太多,学生被动地、按部就班地学习新知。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老师先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每一次的变化情况,再让学生们想象,最后以动态的形式呈现折线统计图。这样的设计使得折线统计图的形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突破重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又将感知折线统计 8

图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认识点,让学生知道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2.让学生将折线根据倾斜方向进行分类,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3.引导学生思考:表示数量增加的折线中,又有着怎样的不同,让学生自主体会缓慢上升、大幅上升以及缓慢下降、大幅下降的特点,并在学生的交流中自然过渡到:折线越陡,数量变化越大。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认识、自己去完善片面的认识。从教学实践来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及组织学生深入学习的效果远比教师一厢情愿地牵着学生鼻子走效果好很多,这样最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意识及能力。

本节课的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了3个层层递进的练习,通过这3个练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数学数据分析的意识和能力。第一道题是引用教材上例题稍作改编的基本题,看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第2题采用了选择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本质。第3道题是在第二道题目的基础上设计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的整体走势,对后面未知的数据进行合理地预测。让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还有预测的功能。本节课的练习不是光看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而是在解决这种基本题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看折线统计图主动获取信息并进行合理分析,预测的能力。并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以下不足方面:1.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组成要素的理解有偏差,如果研究的深入一些的话,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以及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折线应该也要算作组成要素。而我在教学的时候,照搬教参,缺乏深入思考。2.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缺少关注,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一些优等生在回应我。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予以重视和改正,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能够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能够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

第15篇: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08页—109页第七单元《统计》例1及练习十九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作出预测。教学难点: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幻灯片1)

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科技馆参观过吗(没有)老师去年就到北京科技馆去参观了一次(点幻2),科技馆里的东西可有趣了,有许许多多的新型汽车,(点幻3)还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课件出示主题图及图片)每年都有很多像同学们这样的中小学生到里面去参观,下面就是1998年——2003年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统计图(点击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这个统计图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同学们还认识它吗?谁来说说它叫什么名字?(条形统计图)用你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

师:(1)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2)条形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引导学生回答:①标题,日期②横轴、纵轴③直条④数据。

(3)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口答)(板书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过渡语:对呀,我们的老朋友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其实还有一种统计图也可以清楚、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同学们想认识它吗?(想)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折线统计图(板书)。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就是我们的新朋友——折线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2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指名学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点击课件6)解说:这是产量统计图;(点击课件7)解说:这是股票分析图;(点击课件8)这是医院常用到的心电图;(点击课件9)解说:这是天气变化情况统计图;同学们,生活中用到折线统计图的地方可多了,那你想学着画吗?(想)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画折线统计图。

2、尝试画折线统计图。(1)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第一个点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问:这是什么统计图?现在我们把里面的条形去掉,如何把里面的条形换成折线呢?

师:同学们请看,1998年去科技馆参观的人数是多少万人?(3万人)那3万人这个点我们应该怎么确定?是这儿吗?这儿吗?(用教鞭故意点错)你看老师都不知道点在哪,谁来帮帮老师?(指名)同学们,你们同意吗?那我们请他来说一说为什么点在这儿,好吗?(引导:要对齐3还要对齐1998年)说得真棒,老师为你感到骄傲!看来这个点不好描噢,为了描点方便,老师把它画上一些格子,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现在同学们都知道3万人这个点在哪了吧?(在3万人和1998年的相交点上),很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同时课件出示3万的点)这就是画折线统计图很重要的一步,描点。(课件出示并板书:描点)。从1999年到2003年的点你能找出来吗?(能)把你们小组的纸片拿出来,互相合作,描上剩下的点。(教师巡视)

(2)学生尝试描点

3

(3)同桌交换看一看。(剩下的点都描好了吗?把你的作品和同桌互相交换展示一下,把你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告诉你的同桌)

(4)全班汇报,集体描点或指名回答。(如:4万人这个点,横轴对准4万,纵轴对准1999年……)

(5)连线

点描好了,折线统计图画好了吗?还要做什么?(课件出示并板书:连线)说得真棒!为了统计图的美观和顺畅,要用直尺把这些点连起来,而且用铅笔画,笔尖不能太粗了,这样画出来的折线统计图才漂亮美观。

(6)标数据

折线统计图画好了吗?(如:指着4万这个点,问:这个点表示有多少万人去参观?(4万人)所以我们最后还应该把数据标上。)

4、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的新朋友—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画好了,在画折线统计图时,我们要先描点,再把这些点用线段按顺序连接起来,并标上数据。

5、学生画的和课件对照,学生改错。

6、分析图中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小组讨论: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课件出示)

学生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小结:

4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逐年增加。

我的感想是:现在的科技展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看科技展了。)

(4)引导学生预测、教师自己预测。

师:2003年是10万人,那么同学们,你们预测一下2004大约是多少万人?(指名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师:老师认为2004年大约是12万人,因为从1998年开始,大部分都是每年增长2万人,所以我认为2004年大约是12万人。

7、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新朋友折线统计图,再加上我们的老朋友条形统计图,现在我们把它们俩个全请出来(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来对比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相同点:都有标题、日期、横轴、纵轴。横轴都表示年份,纵轴都表示人数。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用每个直条表示人数,而这个统计图是用点表示人数,还把点顺次连接成线段。

特点的异同:

条形统计图:直观、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既能直观、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数量

5

的增减变化情况。(在原来的板书上板书:既…………,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当我们只是想知道数量的多少,我们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当我们既想知道数量的多少,又想知道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合适?(课件出示)

考考你:

(1)当我们只想知道三小每个班人数的多少,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2)当我们想知道这一个星期以来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我们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请同学们打开书108—10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看一遍,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把它提出来。

看完的请举手,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折线统计图,其实折线统计图和同学们的关系可密切了,只是同学们平时不注意罢了,同学们不信就请看大屏幕,这是图书室的老师对喜欢看科普读物的学生人数作的统计表,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吗?(课件出示统计表)

学生动手画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有困难吗?(没有)那把你画的和老师的对比一下,看看和老师的一样不一样?(学生对照)

6

难点:不在相交点上的点怎么描点。

同学们没有困难了,可老师有个疑问,26人这个点应该怎么确定?谁来帮帮老师?

(如:26人这个点应该怎么确定?我们知道纵轴要对准二年级,横轴要对准26人,可是没有26人怎么办呢?(指名回答:在20人和30人的中间上去一点点。)

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呀?(天气预报图),对,在气温变化方面我们就常用到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这是某地2004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你能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回答书上的问题吗?

3、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同上)

同学们,这是某地区1997—2003年每百户家庭彩电平均拥有量统计图,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交流回答问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作业

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五、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7

画法:①描点②连线③标数据

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又可以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第16篇: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08页---10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体会教学来源于生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调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今天教师想和大家一起去科学宫参观科技展,大家知道吗?每年去参观的同学都非常多,这里老师收集了从1998年到2004年参观科技展览人数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出示课件)

二、合作学习

1、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数据进行再整理,画出统计图。看这是什么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2、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获得哪些信息?(生回答)

3、提出问题:①哪两年参观人数相同?(答:2001年、2002年相同)②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多?(答:2004年)③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少?(答:1998年)

4、师:其实根据这个统计表除了可以画出条形统计图之外,还可以画出其它的统计图。

5、现在我们还是用横轴表示年份,用纵轴表示人数,把表示年份和人数的线段制成这样的方格。(出示课件)

6、根据每一年人数的多少在方格图中描出相应的点,例如:1998年参观展览的有3万人,我们就要先找到表示1998年的那条线,再找到表示3万人的那条线,它们的交点就是我们要描出的点,这个点就表示1998年有3万人参观,还要在这个点上标上数据。

7、会标了吗?那咱们就来标一标试试。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那张纸,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方格图上标出所有的点,看谁标得最准确。

8、展示学生的结果。(1)出示一个没标数据的。

师:同学们看,他标对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2)出示有数据的。

师:那这个呢?标对了吗?同学们仔细看,你能看明白吗?这个点表示什么?(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回答)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

(3)师: 这也有个8万,这两个8万一样吗?(生回答)你是

怎么看出来的?(生回答)也就是说这个点表示既要看横轴也要看纵轴。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大家,前面的点都是整数,这个点(2004年参观的13.6万人)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

师:很好,现在你们已经把各个点都找出来了,能依次把这些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吗?动手试一试。(生活动)

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同学们创作了一种新的统计图,你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生回答)

三、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1、启以引导:看看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学生说:折线统计图有格子;有点,还有一段一段的线。(课件出示: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方法不同,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到每一部分的变化趋势,还能看到整体变化的趋势。)(板书: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的方法不同。)

2、师: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陈东妈妈记录的陈东0 ~10岁的身高统计表。(课件出示)

3、你能根据这个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吗?

4、请同学们完成教材110页统计图。

5、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课件出示3个问题)

③如果想要了解一下咱们学校这几年招生人数的增减变化的情况,最好选择哪一种统计图?

(生回答)

师:为什么?(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小结: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这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分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呢?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些你喜欢的数据分析一下,把你获得的信息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下。然后今天的家庭作业是:

1、完成111页的做一做。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最后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第17篇:《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宣汉县育才小学

周轩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例1,课堂活动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折线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2)结合实例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其变化规律,回答实际问题;并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2.过程与方法

(1)将实际生活事例与课堂教学的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2)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讨论等学习方式体会和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本课教学要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和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2)应用生活实例进行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感爱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生活

谈谈今年的猪流感(甲型H7N9流感病毒)疫情状况,引到2003年“非典”疫情。 (出示“非典”相关图片)

第页 1 共 6 页 (教师出示):北京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情况:(一组数据)。

提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谁能说说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统计表能很快了解到具体的数据,条形统计图能很快比较出数据的多与少。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师:这些数据,除了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统计图来表示。请看

(一)集中观察实例,找出图形特点

1.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揭示课题。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2.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对比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图)

(1)相同点:有标题和制作日期;横轴上的数据代表日期,每个单位长度都表示5天;纵轴都表示新增病人的人数;每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是20人。(好眼力!)

(2)不同点: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来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

(二)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1.讨论能从折现统计图中获取哪些信息? 2.说说折线统计图上的各个点表示什么?

(闪动第一个点)比如(第一个点)表示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请2-3个同学说说)

提问:相同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初步感知回答:(预设)

1、简洁,画起来方便。

2、折线统计图还能通过线段的起伏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除了画图简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 指导看书:好,请打开书119页

第页 2 共 6 页 3.根据折线统计图分析问题:

师:请同学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并说明你是怎样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来的。 (1)新增病人在( )月( )日最多,达到( )人。以后人数在逐渐( )。 5月1日的人数是最多的,达到122人。因为5月1日的点与其他点比较是最高,所以人数最多。因为在5月1日以后的折线都在不断下降,所以人数在逐渐减少。

随机提问:新增病人在( )月( )最少,有( )人。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怎样是增加,怎样是减少吗?

(2)新增病人数减少最快的时间是在( )月( )日到( )月( )日,减少了( )人。怎样发现的?(善于观察比较的孩子。)

新增病人减少最快的时间是在5月1日至5月6日,减少了52人。我发现从5月1日到5月6日的线段下降得最快来找到的。

(相邻两个点的人数相减再比较可以知道。)(看那个时间段线段斜的最厉害减少得就最快。)(相邻两点竖着比减少的格子越多,人减少得就越快。)(两点间的线段越陡,说明人减少得就越快。)

提问:通过线段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提问:折线统计图除了画图简洁以外,它还有什么作用?

师:我们通过点的高低可以知道数量的多少,通过线段的倾斜程度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3)根据变化趋势,预计6月初的新增病人数会怎样变化? 我觉得6月初的新增病人的人数,预设: A 会很少了,没有了。

师:做出这个预测有道理吗?依据是什么?

生:如果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折线越来越向下降,所以可以估计6月初的新增病人会更少。)

师:怎么理解?

生:就是看折线一直往下降的趋势。 师:看“趋势”来做预测,很有道理! B 会很多。

“非典”疫情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诚成的抗击之下最终得到了全面的控制。

页 3 共 6 页 请同学们看书第120页,把表述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句子勾一勾,小声的读一读。 及时完成板书:(简洁,易画,能清楚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4.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出示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 5.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想体验这种变化的过程吗?好,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

(1)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拿起手来,先找到起点,准备,春天发芽了,一直长到夏天,很多,很茂盛,秋天开始落叶了,落,冬天落完了。(不错,大家很认真)

(2)出示九寨沟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可从宜宾一年四季的平均气温比划中引入)

请看这个,能比划吗?大家一起试试。我来说月份,你们来比划。 1月到2月,3 月„12月。

你们说,生活中像这样呈一定变化趋势的数量,最好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呢?

三、操作应用,体会特征。

出示九寨沟月平均气温折线统计图,学生口答问题。 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是几月? 2.月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下的月份有哪些?

3.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到几月?下降幅度最大呢? 4.如果想去九寨沟看雪景,选择什么时间?

四、多层应用,拓展深化。第一层次:分析选择

1.要分析小明同学一个学期5个单元考试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应该选择( )比较合适。

2.如果要对小明一次半期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五科成绩制成统计图进行分析对比,应该选择( )比较合适。

第页 4 共 6 页 3.妈妈记录了钟毅0岁到10岁的身高,如下表(课件出示)。

4.为了参加某次体育比赛,体育老师量得学校运动队的六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如下:(课件出示)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第二层次:辩析深化

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先出示三个地方的图片,再出示三个折线统计图。(出示南极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这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请认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你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得更具体些吗?

师: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既然图(1)、图(2)分别说的是南极、吐鲁番。那图(3)就是宜宾了。你能联系宜宾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吗?

第三层次:知识延伸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出示)

请观察,这两张统计图。猜一猜哪张图表示毛衣的销售量?哪张是表示衬衣的销售量呢?为什么?

预设:(1)第一张下半年的销售量是越来越多,说明是毛衣。第二张是越来越少,是衬衣。(对,师生一起说:随着下半年天气越来越冷,毛衣的销售量总体是越来越多,而衬衣是越来越少。)

(2)10月份多的是毛衣,10月份少的是衬衣。

(请看:师生一起说:随着下半年天气越来越冷,毛衣的销售量总体是越来越多,而衬衣是越来越少。)

如果你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有什么考虑? 如果你是消费者,又什么打算呢?

小小的两张统计图,居然是进货的依据之一,也能对消费者带来启发。真是太有用了。想想,两张统计图,都表示下半年衣服的销售量,能不能再改进一下,画成一张可以吗?请看,象这样的统计图见过吗?这就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他有什么优势呢?我们共同期待,今天就学到这里。

第页 5 共 6 页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说一说。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还有什么收获?你还有问题吗?

六、课后作业。

1.收集自己本期语文或数学的单元成绩,制成折线统计图,分析自己的成绩状况。

2.书上练习二十四第

1、2题。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大家学习的心情能永远呈上升趋势!

板书设计:

折 线 统 计 图

点 + 线段 (简洁)

表示数量的多少 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 ........

页 6 共 6 页

第18篇: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

下册)》114~11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预测发展的过程。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2.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应用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变化,并能读懂图意,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行预测和推断。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提问:课前老师搜集了近几年到岛上旅游的游客数量。看着这些数据,什么感觉?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这些数据看起来不乱?

观察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思考:如果我们想更直观的看出每年游客的数量,可以用什么表示?

提问: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一眼看出什么?怎么看出来的?还记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吗?

3.思考:刘公岛的管理者想更清楚、更快的看出10年到17年游客

数量的变化情况,再用条形统计图就不合适了,你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

提问:你是在哪看到的?能用手势大体比划一下它整体的样子吗?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折线统计图?

思考:仔细观察这些折线统计图,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设计意图】兴趣是导向,是学习的动力。教师从现实素材入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头脑中有关统计的经验和对新知的思考。

二、动手操作,交流画法。

1.小组内初步交流画法。2.绘制折线统计图。 3.交流展示

作品一:我们一起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画的怎样?请小老师为大家讲解一下是如何绘制的?

作品二:你有什么想说的?所以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作品三:你想说什么?你对大家的提醒是?

在探究画法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下面我们跟随电脑回顾一下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微视频)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是来源于生活的,让学生说三幅折线统计图共同点的过程中,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的过程,然后小组通过交流、观察、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三、探究特征,分析数据

1.提问:在绘制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点用来表示什么? 思考:仔细观察,点的位置与数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2.提问:线呢?根据线段的走势我们可以分为哪几类?

思考:不同类型的线段各表示什么?你能说一说哪一年到哪一年数量增加了、减少了、不变?

小结:说到这,老师想起了,在音乐课中一个个音符串联起来变成了美妙的旋律,这个线啊,把一个个表示数量的点连接起来,化静为动,让我们看到了数量之间的变化。

3.提问:同样是上升的线,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幅折线统计图中,线段的长度、角度与数量变化的幅度有什么关系?你能找到哪一年到哪一年数量增长幅度最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4.提问:刚才我们是一段一段来分析的。从整体上观察,刘公岛的管理者看出了什么样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从整体而言,让学生感悟到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从而作出预测和决策,这就是折现统计图的价值所在。

预测:大家预测一下2018年游客数量可能会是多少?哪种可能性更大? 5.来刘公岛旅游的游客数量越来越多,我们的经济收入也越来越高,这是好事啊。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工作,确保游客们不虚此行?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的作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这些点可以告诉我们什么?这些线又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6.小结:同样一组数据,可以用统计表、条形图统计图表示,还可

以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你觉得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如果老师更想看出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什么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梳理相同的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形式统计。让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并从中获得价值体验,也为接下来的“选一选”做了铺垫。

四、拓展运用,加深理解

1.提问:咱们就来选一选,老师这儿有一组官网上的数据,请你说一说,你想让大家看什么?你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来呈现这组数据?

【设计意图】华为手机的销售情况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刻画,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优势,感悟对数据关注的角度不同,选择统计图就不同。

2.提问: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思考:面对国产手机的销售量在逐年增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德育渗透:手机的发展只是中国发展的一部分,我们现在的中国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路、中国桥的制造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看,一幅折线统计图可以让我们有这么多的感受,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应用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思考:猜猜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可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将折线统计图去情境化,留下更能反映其本质的线,鼓励学生在寻找与之匹配的情境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生活经验。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节课,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经历了统计的完整过程,由课前的收集数据、通过各种方式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分析数据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回过头来看,这节课我们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探究了画法、并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折线统计图能更好的的反应数据的变化情况,最后应用新知,做出合理的预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又何尝不是一幅折线统计图,老师希望同学们的学习如同这幅折线统计图,稳步上升。

2.统计学的乐趣及书的推荐。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将数学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在拓展中感受数学所独具的魅力。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点 数量多少 线 数量变化

第19篇: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式折线统计图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及特征;

2、会看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分析;

3、初步感受在具体情境下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制作。教学重、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1谈话:

师:同学们,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喜不喜欢机器人?知道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吗?这里是一幅2006年-2012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统计表,你能根据这个统计表绘制成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吗?

2、课件演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说出它有什么优点? 师:观察老师比划过程中手指的运动路线。

3、揭示并板书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思考并讨论:

(1)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纵轴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支参赛队伍? (2)纵轴上0~390这部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这两种统计图。

(1)比一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优点?(4人小组合作完成)

(2)生讨论交流,师巡视了解;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①“条形统计图”主要是反映数量的多少;

②“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有能根据线的起伏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根据这个统计图,你发现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数量有什么变化?从这些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数据反映了什么趋势,你能预测到什么?

3、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1)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 (2)师展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小结: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通过点的高低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根据线的起伏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发现数量的发展趋势。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分析折线统计图

问:你读懂了什么?这里的这条横线表示什么?

(2)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第105页的“做一做”。

师:折线统计图的用处很大,也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那么是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它来表示呢?

2 ①如果要统计某几个同学的身高情况,你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吗?

②如果要统计某一个同学入学以来的身高情况呢?(生回答后,尝试绘制) 小结:

实际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20篇: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例1和“做一做”——单式折线统计图。 重难点: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图中有条理地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学习目标: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大家去过科技馆吗?想去吗?瞧!科技馆里多热闹啊!

为了清楚地了解科技馆每年的参观人数,老师特地收集了有关数据,并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课件出示)

请看表头,这是一张什么统计表?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呢?相信大家可以看出每年的参观人数。

为了更清楚地呈现每年的数据,咱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瞧!(课件出示)

由统计表到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看看统计表中的每个数据都能从条形统计图中找到吗?咱们举个例子,2013年统计表中是多少人?统计图中呢?.不看数据,只看条形的长短,哪一年参观的人数最多?哪一年最少?

那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势呢? 大家说的真好,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从条形的长短看出每个数据的多少,而且可以方便我们比较这组数据的大小。

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的整体变化情况吗?

1、效果预期

看来大家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掌握得都很扎实,这也正是我们学好本节课新知识的基础和保障,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得更好!

2、导入课题

今天咱们再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瞧!(课件出示)

这组数据也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你知道这叫什么统计图吗?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你知道为什么叫折线统计图吗?

3、揭示目标

关于折线统计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指名回答)

(评价语:你是个有想法的孩子;这个问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你很善于思考;这个问题提得好;你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特点、画法

好,我们刚才一起制定了今天的学习目标——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下面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研究吧!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任务呈现

大家想不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是怎么来的呢? 请看大屏幕,可要仔细观察哦——(动画演示) 数据有变化吗?

同学们,刚才咱们把条形统计图变成了折线统计图,是不是说明这两种统计图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呢?既然有了条形统计图,那为什么还要有折线统计图呢?折线统计图是不是有着条形统计图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呢?

请大家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你组内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

对比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势呢?

2、自主学习

学生观察思考后以组交流。

3、展示交流

以组展示。(教师适时评价点拨。)

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观察得真仔细,居然发现了真么多折线统计图里的秘密,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咱们知道了折线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点)对,点越高,说明数据越(大),点越低说明数据越(小)。

(板书)点:

折线统计图还可以通过什么来反应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线)线平了表示数据(没有变化),线不平表示(数据有变化),角度越大,说明变化得越(快)。

(板书)线:

大家整体来看这些折线,这组数据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呢?如果是这样(手势),说明这组数据呈现(上升)趋势,如果是这样,说明这组数据呈现(下降)趋势。

(板书)整体:

同学们,这也正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呈现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更直观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正是由于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特点,才能方便我们更好地对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并做出合理地预测,请你结合实际预测一下,2017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指名回答)

同学们,数学学习如果和生活联系起来就更能体现它的价值了,你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吗?你在哪里见到过?(指名回答)

瞧!老师也收集了一些: (课件出示)

这是股票走势图,利用折线的变化情况可以帮助人们分析股市行情。

这是1992年到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统计图,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想法呢?

这是近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整体来看,全球平均气温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任务二:运用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分析折线统计图。

1、任务呈现

同学们,到现在,我们的研究已经深入了,数学学习就要不断地接受挑战,敢不敢接受更高的挑战?那就让我们用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吧!

学校准备举行一分钟踢毽子比赛,要求各班选一名同学参赛。

(课件出示)这是五2班两位同学一周来的训练情况,如果你是教练,觉得选谁代表本班参加比赛更合适呢?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组内的同伴说说吧。

2、自主学习

学生观察思考后以组交流。

3、展示交流

以组汇报。

大家分析的都很详细,用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看来呀,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数学就是这样——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任务三: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孩子们,想想我们先前制定的学习目标,研究到这里,你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了吗?那接下来我们该研究什么了?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1、任务呈现

这是咱们榆次本地一天中12个小时的气温情况数据,咱们能不能把这些数据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呢? 听清楚要求:

画之前先看一看: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格代表多少摄氏度? 想一想: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有哪些?应该注意些什么? 画完后和你的小伙伴相互检查检查,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要求清楚了,那就开始吧,比比看,谁画的又好又快。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以小组在投影仪上展示。

说说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有哪些?在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对,我们应该先找准点的位置,要看清横轴和纵轴,注意纵轴上每格代表的数据,描好点要在旁边标上数据,然后再把点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让我们再次回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这两个目标咱们都达到了没?

我想考考大家,拿出检测题卡,请你在3分钟内快速准确地完成。 开始—— 停,时间到!

2、结果反馈

来,以小组对照大屏幕相互检查一下,有什么问题吗?

3、总结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的是什么?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回顾一下本节课:(课件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在小组内说说吧。

《折线统计图教学心得体会.doc》
折线统计图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