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交互行为心得体会

2020-04-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课程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乃至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体育》,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中的评价的确很重要。但怎样的评价才是有效的,怎样的评价才能是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并能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体育》为我轻轻撩开了这一问题的面纱,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去做

一、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木,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课程整合”、“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引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冲破“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陈规,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第一,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对学生表现出热情与宽容,是否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都能大胆发言,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第二,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思想或教学预设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标上来。第三,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中,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拓展性,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其结果是,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知识所蕴藏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人生发展的整体关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推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课程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发布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课程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乃至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一、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木,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课程整合”、“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引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冲破“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陈规,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第一,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对学生表现出热情与宽容,是否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都能大胆发言,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第二,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思想或教学预设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标上来。第三,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中,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拓展性,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其结果是,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知识所蕴藏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人生发展的整体关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推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课程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发布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生命涌动的课堂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此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

总之,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把课标学习与《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的理论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亲自体验作品,把理解课文的权利放心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感受、品位和思索。

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生命涌动的课堂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此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

总之,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把课标学习与《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体育》的理论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亲自体验作品,把理解运动的权利放心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感受、品位和思索。

推荐第2篇: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改的出发点;对问题的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新知识学习后的运用与反思,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作业布置等是从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激励进步等方面考虑的。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和实施教学。为了改进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给教师提出一些可供操作的教学建议。

1.学习课标,明确要求

(1)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3)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4)明确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以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2.分析教材,确定目标

(1)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设计思路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整体结构。 (2)泛读本章本单元教材,了解本章或本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精读本节、本课时教材中的课题引入、新知识形成和例题的分析过程,明确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挖掘可能蕴涵的教育价值。

(4)仔细解答练习和作业中的每一道题,体会其中用到的知识、解题方法及蕴涵的学科思想。

(5)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6)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3.了解学情,把握起点

(1)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个性差异等状况。 (2)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所需的前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具备情况。

(3)用绝大多数学生熟悉的事例和能理解的问题引入新课;用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和解答的问题作为例题和练习的基础题。

(4)对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通过问题细化、分解等方法作适当铺垫。 4.呈现问题,激发思维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探索新知。 (2)从学生实际出发,呈现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学科实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3)从学科在生产、生活及其他学科中的实际应用出发,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4)通过讲学科故事、设置问题悬念、多媒体动态演示等手段,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5.关注过程,促进内化

(1)设计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科规律,经历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 (2)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计猜想、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 (3)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从中辨析概念、辨析问题、剖析思路,找到思路受阻或产生错误的原因,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法。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论结果正确与否,要让学生阐述思考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

6.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新知识学习后,让学生及时练习,体验新知识的应用,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知识运用中的易错问题,让学生辨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对例、习题作适当变式,让学生尝试举一反三。

(4)选择能直接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练习,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题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引导反思,归纳提炼

(1)活动后,引导学生反思,归纳和揭示活动中隐藏的规律。 (2)新知识形成后,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例题教学后,引导学生归纳知识要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建议,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 (4)巩固练习后,引导学生归纳应用新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中所用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5)对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特点,从中择优。 (6)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以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整理知识、提炼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的目的。 8.多元评价,有效激励

(1)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对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激励,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运用口头问答、书面测验、活动报告、课内外作业等,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肯定成绩,激励进一步发展。

(3)运用有层次的问题,了解和评价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激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4)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评价起点,允许再次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的信心。

(5)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或解答不完整时,鼓励学生自己反思解答过程,其他学生评价补充,教师引导激励提高。 9.精选作业,分层落实

(1)精选与本课时内容配套、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2)适当精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或适度开放、需要多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或需要动手实践的问题,以及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布置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既要布置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必做题,又要布置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合不同水平发展需求的选做题。

(4)控制作业的题量难度,反对机械操练、题海战术。

(5)及时检查、批改作业,指导学生积极反思、自觉订正作业错误。 (6)记录和分析作业中常见的典型错误,及时查漏补缺、改进教学。 以上建议,前三个方面属于教学准备,后六个方面是课堂中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操作性建议。望教师参考这些建议,着手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好的氛围和问题情境。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能反映学科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且是现实和有意义的问题创设情境,由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3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专题七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创新

很高兴和大家聚集在这里交流学习,今天聊专题七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创新(板书)其中有四个话题,先谈话题一

课堂组织管理行为的变化(板书)

话题一

课堂组织管理行为的变化

为了上好一节课,要让学生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维护课堂秩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施以惩罚。教师课堂组织行为又有哪些内涵,其一,它是教师的一种行为方式,教师凭借语言、动作、身姿、表情等外显行为向学生传递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次,我踏着上课铃进教室,听到一个学生喊:老师来了,同学们的嬉笑声噶然而止,当我进教室时,那位同学刚跑回座位做好,我微笑着说:哪是老师来了,分明是猫来了吗,只有老鼠见了猫才跑呢!同学们在知错的过程中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在讲董存瑞炸碉堡一节时,教师应昂首挺胸表现出一种刚毅,这是一种身姿的体现,讲《买火柴的小姑娘》中融入悲伤,催人泪下的感受,眼神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怜悯之情。其二,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参与学生的组织,在课堂中如果是自己的学生还好组织一些,外出讲课一般用不熟悉的学生进行教学,那课前的组织就非常关键,可以和学生交流:你想知道什么?谈谈你对老师的印象,做游戏等。其三,它在情境中进行,受到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又扮演着多重角色。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政治家的素养,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诗人般的激情,童话大师的幻想,相声演员的幽默,舞蹈演员的身姿,企业家的管理。不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要从中发现美好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的目标,带领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案例1】

有一次,数学老师王老师进教室上课,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大鼻子戴眼镜的人头肖像,这分明是他的漫画。这时班上发出了“咯咯”的笑声。王老师明白这是那个淘气、不用功、自尊心很强的“小画家”的杰作。他想一想,不慌不忙地对大家说;“这幅画画得不错,如果这位同学能把他的才能用到学习上,或用来帮助大家进步,那就更好了。今天我们上课正需要作图,现在我出一道几何题,大家在本子上练习,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做。”被叫到黑板上来的小画家自动擦去了人头像,跟大家紧张地按题意作图。显然,由于小画家平时不认真学习几何,他错误百出的几何图无法跟另一位同学的图媲美的。画完图之后,王老师请同学们评论谁对谁错,错在哪里。然后他只是严肃地对大家说:“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认真学习,练好几何作图的本领。”接着他仔细地讲解这道题,小画家内疚地和大家一起认真听讲和思考。从此,小画家开始用功都书,成绩很快上去了。

王老师教育之所以成功,是他运用鼓励和赞许,把画画和学习联系起来,叫小画家作图暗示擦人头像,请同学们点评几何图使他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这一连串带有创意的教学行为,给小画家留下了许多思维空间,促使他很快的改正了缺点,实现了学习目标。

对于课堂教学管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是这样认为的: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控制课堂,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先要求学生把注意力转向教师,并要他们安静地坐在位子上。就像在任何会议上一样,即便是成年人也有一些人在不停的闲聊,课堂里的学生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们并不想制造混乱,只不过是借机满足他们的乐趣。这种时候,我一般不会提高嗓门,而是紧握双手站在那里,一言不发的注视着闹事者,这样我就避免了吼叫着要求他们保持安静,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情况下,一样可以取得制止混乱的效果。再如当学生听课注意力分散时我们可以中断自己的讲课,用眼睛扫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便立即指向教学内容。当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时,不点名批评,以手示意,学生便会立即回到教学中来。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多用体态语来调节和控制,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保证教学的顺畅和圆满。

话题二

组织教学行为的创新

“教书”要看教师的智慧,“育人”要看教师的魅力。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既是教师智慧,也是教师魅力。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要珍爱童心、珍视童趣。还一份童真,而不能让唯一标准来框定学生的思想,不给学生想象的余地。 【案例2】

《坐井观天》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文中小鸟和青蛙围绕“天有多大”展开了争论。在我们看来,天的确无边无际,大的很,小鸟说的对,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无疑是错的。但是,如果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那就有错了。

教学中,老师提问: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学生有的说小鸟说的对,有的说青蛙说的对,还有的说他们说是都对。同学们有三种观点,教师若有所思,停顿片刻之后,向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说:“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说出来就更好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生1胸有成竹地说,小鸟说的对,因为天确实很大。学生2迫不及待的说,青蛙说得对,因为他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他说的是实话,也没错。学生3按耐不住的说,他们把各自看到的真实情况说出来了,都很诚实,应该都对。教师点头肯定,竖起大拇指说:“好!几位同学都谈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感受,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再想想,假如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棒。”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是智慧潜能能激发出来是以教师珍爱童心、珍视童趣、尊重学生的发现为前提的。我们更应从这位教师的“匠心独运”中感到鼓舞,受到启迪。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育机智,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让课堂充满温馨、和谐的气氛。 【案例3】

有位教师在教《游园不值》时,正讲到“小扣柴门久不开”,忽然,“砰”的一声,一位迟到的学生推门而入,急急忙忙地坐到座位上。老师话题一转,向学生发出提问:“小扣柴门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而不‘猛扣’呢?”大家讨论了一番,都说‘小扣’说明诗人有礼貌。这时,老师走到迟到的学生身边,弯下腰轻声问他:“你说是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呢”他脸红了,大家也笑了起来。

当偶发事件出现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掌舵人,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案例4】

刘老师刚接过一个差班。上第一堂课,她把手伸到粉笔盒里掏粉笔,突然触摸到一个冷冰冰软绵绵的东西,吓得她尖叫一声。大家一看,原来是一条中指大小的冬眠水蛇,在倾倒的粉笔盒边蠕动。全班哄堂大笑。刘老师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待笑声稀疏了,她带着余悸平缓地说:“据说,每位接我们班的新老师,都有一份大家赠送的图书礼物,比如给王老师的灰老鼠,给郑老师的大王峰……而我呢,你们送了条小蛇。”她微微笑了笑,指着那条蛇说:“我是第一次这么近看到蛇,刚才摸着它,着实吓了我一跳。不过,我觉得捕捉这条蛇的同学挺行,至少他挺勇敢,有一定的捕蛇经验…...”这时,外号叫“踏踏跳”的男生“扑哧”一声,嘴凑到同桌“卷毛”的耳根:“老师在表扬你呢。” “卷毛”不自在地摇了摇头。他原以为这节课像以往一样有戏看了,没料到老师还表扬了自己,这是他五年级以来第一次受表扬,可就是高兴不起来,只是呆呆地听刘老师讲有关蛇的小常识、有关写蛇的文章……第二天早晨,刘老师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她意外地看到,讲台的粉笔盒上插着一束野菊花,在射进教室里的阳光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教室里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扑闪扑闪地……从此这个班变了,变成了全校的先进班。变得原因,就在于刘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因势利导,将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

话题三

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

教师在组织班级活动或安排某件事情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

【案例5】

由于班容量的增大,给学生排座位成了大难事。每到开学前,我总是接二连三地收到领导、同事、亲戚朋友打的招呼,要求我在排座位时给班上某某学生以特别照顾。面对每年都有近一半学生家长托人说情的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真是一筹莫展。尽管每年排座位时,我都绞尽脑汁,但效果总是顾此失彼,不尽如人意,而且还惹得学生和家长颇有微词。

开学第一天,按照惯例,下午我要给学生排座位。当我走进教室时,发现教室的气氛有些异样,同学们一个个都做得端端正正的,每个人的目光都似乎蕴藏着很多兴奋。看到学生如此尽然有序,我本来抑郁的心情一下子明快起来。我环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说:“现在,老师给大家排座位……”话还没说完,班长举起了手:“老师,同学们有个请求,请老师允许我们自己来排座位,行吗?”我说:“同学们,排座位要有一定的规则,你们的规则是什么呢?”班长一下子拿出了他们制定好的方案:

一、要照顾眼睛近视的同学。

二、要考虑到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吃力的学生排在一起,有利于结成“一帮一”的对子。

三、男女生搭配,可以让男生注意讲究卫生。

四、让开朗的和内向的坐在一起,好动的和好静的坐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

五、没有特殊情况,按个子高矮来排。每一周大组之间轮换一次。

听着同学们的方案,我不禁有些惭愧。说实在的,这些细小的问题我平时还真是没有注意到。同时,欣慰的看到学生们考虑得真是相当周全,我心中的疑虑荡然无存了。

于是,这一次的座位就按照大家的意思由同学们自己排定了。 最后,我又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家长对座位提出异议或要求特殊照顾怎么办呢?”

同学们说:“那有什么难办的,如果家长们能说出正当理由,并征得全班同学的同意,随时可以调整呀,如果理由不充分,不管谁说都不行!”

看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们,看着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排座位,这个棘手、敏感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孩子们,谢谢!”

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目标的制定者、程序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鼓励着和评价者。因此,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能否给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正确的定位。合作学习时,给学生及时指导,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如指导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有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情绪等。这样,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有利于调控合作进程,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

合作学习的目的,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不能为创造一种学习的形式而丢失了学习内容与目的本身,

请看下面不成功的合作学习案例 【案例6】

徒具形式的口语交际课《买文具》合作学习案例 课堂上,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复述录像内容后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表演去超市“买文具”。教师的本意是创设一个模拟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a组的几名学生忙于争论谁扮演什么角色,闹得面红耳赤,直至教师喊停也未开始练习;b组的几名“顾客”抢着“购物”,“营业员”正大声呵斥;c组两名学生正站着练习,而另两名学生却正嬉笑着,在谈着其他的话题„„而那位年轻教师站在讲台那儿,显得并不着急。整个课堂热闹而嘈杂,各种声响此起彼伏。结果,当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性小组交流时,被教师叫上台的几名学生却只是楞在那儿。小组合作表演成了没有实效的形式!

案例中,合作学习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其原因在于:①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有效地操作策略,没有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②学生不会交流,没有“规则”意识。③学生既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也不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并积极响应。

在什么下运用合作学习就比较恰当。第一,当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当遇到了学生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是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可以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总之,合作学习的运用要考虑具体的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具体特点,不能千篇1律。

【案例7】

成功的合作学习:《鲸》教学案例 教师首先范读课文,让同学们思考课文中讲了那些有关鲸的知识,然后各合作小组开始进行讨论学习。

首先,这位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也是本篇课文的第一个知识点:“鲸有多大?”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她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切块分割。每个小组任选3名学生,让他们分别用数字、通过对比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位教师之所以如此设计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考虑到要针对各小组中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由易到难,让他们既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又认识到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差、中、优三类学生尽其所能,各有所获。在老师总结时,所有的学生对这段内容都已了如指掌。

其次,这位教师还根据教材的难易情况,进一步设计合作学习的讨论题。而且,在设计问题时,还充分注意到所设计问题的开放性。“鲸是哺乳动物”这一知识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由老师讲解。而以下关于鲸怎样吃食、怎样呼吸、怎样睡觉和生长的情况,则是围绕鲸的生活习性来写的,这四个方面在写法上有相近之处,所以这位教师又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分割:

⑴ 鲸用什么呼吸?说明了什么?鲸怎么呼吸? ⑵ 鲸主要吃什么食物?鲸怎样吃食? ⑶ 鲸的生长情况怎样? ⑷ 鲸怎样睡觉?

以上设计,针对各合作小组学生的特点提出,让优生做较难的题目,差生做最容易的题目。然后组成“专家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将自己分到的题目得出正确答案后回原组交流。这样,小组的所有成员就有机会掌握全部内容。 在“专家组”讨论时,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为最后的课堂小结和课后分类辅导收集信息。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高潮时可以组织角色表演推波助澜。讲解一个词语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做做动作;讲一段对话,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演。用模拟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里扮演角色,有助于消化知识,加深理解。

【案例8】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讲《草》时,提问:小朋友们,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草》被给妈妈听?同学们都想背。好,现在我当你的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1: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您听听好吗?(生背)

师:女儿真棒!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听?,现在我当你的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2:哥哥,我背一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师:哪一首?生:《草》师:这首诗我也学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师: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师:哦,都有个白字,我搞错了,还是弟弟记心好。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3: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听好吗?师:好,背什么古诗?生:《草》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哇!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到第二年又张出了新芽。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生:这句话就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窟窿? 生:是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师:看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那有钱上学啊!

这个教学高潮形成由易到难的三个层次,全面检查了教学效果,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欢乐地氛围中进行,很耐人寻味。

话题四 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创新 有人说:“教师的一句话,能扼杀一个天才,也可能扶起一个伟人。 【案例9】

例如,一名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女学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高兴地让她发言,可是这位学生在站起来后,一紧张,什么都忘了,急得哭了起来。老师立即批评她,“不会就不要举手”。女学生只好委屈的坐下。这样面对学生的失误或错误,教师采取的不是宽容而是严厉的训斥,还会有这位学生的第二次发言和成功吗?肯定不会有了。要使学生发展,只有宽容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换一种方式评价,我们可以鼓励她说:“你能主动回答问题,非常好。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我相信下一次你肯定能成功。”在随后的提问中,我们再多次通过目光暗示或鼓励这名学生大胆发言,这位学生一定会成功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赢得同学们的掌声。

对于学生,他们在胆量、语音、表达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吹毛求疵,而应细心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如在朗读课文中,学生经常有添字、减字的现象。当他们出现了这种现象,我们要说:“不要紧,第一次读错是正常的。”第二遍还错,我们要说:“这遍没读好,还有第三遍,第四遍。”其中要不断鼓励:“别紧张,慢点儿。”“大家都在耐心地听呢!”一直到学生读对时,我们再说:“了不起,你成功了!”

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 【案例10】

在一次预考中,一个男生的语文得了59分。他找到教语文的张老师说:“老师,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一分吧!就一分。求您了”张老师说:“作文绝对不给加分,我可以把你的总分改成60分——我借给你一分。不过你可要想好啊,这一分不能白借,要换利息的,借1分还10分,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就不借了。”男生咬了咬牙说:“我借。”结果,在后一次段考中,他语文得了91分,都掉10分,净剩81分。

张老师是一个教育的高利贷者,她通过大胆的借贷,使学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语言的首选。 【案例11】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一次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位学生朗诵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于老师笑了笑说:“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都笑了,该同学也会心的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的又读了一遍,这次不出了效果。教师一句令人俊不禁的风趣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巧妙的评价,这显然要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读要高明。

这样的幽默评价能融洽师生关系,调节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做“真人”,首先自已做“真人”。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评价学生应做到: 1.评价要“发自内心”

我们要满怀真情来对待学生、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才会感动学生。缺乏针对性的表扬,如:“不错”“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形式的表扬没有针对性,不如:“你读对了”“你都认识了”“你记字可真快,有什么窍门吗?”“除了一个字外,其他的都很准确”“你读得很认真”“你学得真用心”等这种有针对性的表扬让学生有学习的方向、识字的榜样。同样,盲目的批评也不可取。应鼓励学生改正不足,如“你读得都很准确,就是声音小了点儿,再试一次,大点声”等等

2.评价要“准确公正”

我们的评价要准确、公正,要有针对性,不要流于形式而使学生茫然,不要给学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不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怀疑态度,从而对我们产生信任危机。例如:我们许诺奖给学生的物品,就一定要兑现;又如课上我们既然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那么就应真正给学生发言提问的机会,不应该挑三拣

四、说三道四,过多地限制学生,即使出现一些意外的或荒唐的回答或做法,也应该宽容学生,不应该指为大相径庭、大逆不道;不要把课堂当做虚假的演戏,而应把课堂看做真实的生活;也不要说些实现不了的话或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如“如果你有机会到我们学校去,我带你去看看那里的景色”等等。

3.评价要尊重学生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学生以后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教师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例如:在阅读《捞月亮》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问孩子们“猴子捞月亮的做法好不好?”当孩子们说不好时,我高兴地评价:“对,小猴子的这个办法不好,遇到事情不动脑筋,我们可不能像他们那样。”孩子们边听边点头,这时还有小手举起,我赶紧让他站起来说:“小猴子的办法好,他很勇敢,敢自己动手去做。”听他说完,我马上带头鼓掌,并给予这样的评价:“这位小朋友说的棒极了!小猴子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阅读教学评价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埃利奥特说:“真正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固定的标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发展的天敌”。因此,我们的评价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面向全人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施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基本素质的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目的也在于此。

推荐第4篇: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行为研究已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得到普遍重视。本文通过考察教学行为的内涵和定义,了解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框架和范式,从而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教学行为、内涵、研究框架与范式、问题与思考

教学行为问题自古就借助于其他教育问题,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教学研究之中。但一直未在独立领域得到专门的研究。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课堂教育行为问题才从其他教育问题中浮现出来。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行为研究已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所以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形成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基于教学行为的发生得以实现的。

一、教学行为的内涵和定义考察

(一)教学行为的内涵考察 基于教师教学效能的研究。关于教学行为的研究,早期没有一个专门研究领域,20世纪

六、七十年代,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特点是:一是通过探讨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寻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玉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对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为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提高[1]参考。(2)基于师生互动的研究。英国学者文雪黎等人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2]教师中心式反映的是师生之间控制与顺从的关系;学生中心式反映的是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知识中心式反映的是师生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特殊伙伴关系。(3)基于教师角色的研究。教师角色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将教师角色行为置于角色规范、角色期望和角色冲突等常用的角色观念下进行的,并且这些研究几乎都与教学效能关联[3] 在一起。

(二)教学行为定义的考察

施良方教授等人的研究认为,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把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的主要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4]广义的教学行为泛指教或学的行为。狭义的教学行为指教师“教”的行为。那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它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指向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使上述行为得到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现在所说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个性、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表现出的教学行为操作方式。

二、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框架

(一)影响教学行为因素的研究 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是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具体应用。而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直接体现,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必然影响到教学行为。因此,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可以以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直接决定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影响教学行为的方式和教学效果,对教学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教师素质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体现课程和教学理论,另一方面以自己的经验、智慧和反思来提升教学行为的针对性、有效性。(2)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有效教学行为发生的基础。(3)教学情境。和谐生动的课堂有利于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教师通过控制教学节奏,创设教学情境,完成教学任务。(4)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行为策略。

(三)教学行为的归类研究 基于教学行为的复杂性、个体性和情境性,进行分类加以研究是必要的。(1)从教学行为的发生机制上看,教学行为可以分为三类:1常态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常规操作行为。2动态教学行为,指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下,教师根据课堂即时情况,采取灵活应变的教学处理行为。3教学机智,指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机智地处理偶发教学事件并赋予特殊教育意义的行为。(2)从表现形式看,教学行为可分为主教行为、辅助行为、管理行为和反思行为。

三、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三种范式

从1986年克雷茨的研究开始,到目前为之,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先后经历了三种范式:(1)过程结果范式。该范式是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第一范式,核心任务是探查教师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寻找最有效的教学行为。(2)认知—对话范式。它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第二代范式,核心任务是探查教师认知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并试图通过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来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3)情境一生态范式。该范式是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第三代范式,主要任务是从生态学的视角考察真实情境中课堂教学行为的组合方式和演化特征。

四、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

(1)对课堂教学行为认识的片面性。国内的研究也把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师行为等同看待,忽略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其他要素的研究,更没有以整体上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全面地探讨,寻找出课堂行为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彼此分离的状态。虽然由于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已经有个别学者开始关注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的现状。调查上仍处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起步研究阶段。(2)研究方法与课堂教学行为特点不相宜。出现国内研究则往往采用经验总结和简单的现象描述的方法,既缺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又缺乏理论的实践验证,难以对实践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二)个人的思考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具有高度实践品质的问题,是一个随内外教学情景而变化的问题。个人认为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看待,对于学生来说,是否喜欢这门课程以及授课老师等问题也会对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老师方面来说,教师的素养和品质、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技能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行为。之前听过一个讲座,是关于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他讲到了如何来教它的语文课。他教学的方式主要是民主和科学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他说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助教,把教学的各个内容都交给学生,学生最后不会的再问老师,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的科学方面和民主方面,研究学生的起点以及学生的可接受,他不强迫学生,让学生做自己能够做的事,事事让学生自己商量解决对策,从而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第67-69 [2]陈奎熹.教育社会学研究.台北:师大书院有限公司,1992.155-156 [3]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教育研究.2005(3)

[4]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49页

推荐第5篇: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1.讲评课上学生“爬黑板”无目的。

解读:讲评课课前在黑板上公布选择题答案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讲评课中间,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的答案,那就是纯粹为“爬黑板”而“爬黑板”。学生爬黑板,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环节,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这条错误的提出,就是要求老师们明确让学生“爬黑板”的目的,预先确定好“爬黑板”的学生的层次和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好“爬黑板”的预设与生成。

2.课堂上满堂灌、集中讲、集中练,讲练比例失调。

解读:这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三个极端行为,是抵触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典型表现。

一堂课连续讲授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我们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有讲有练、边学边练,讲与练有机结合”,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有的学科适合讲一条练一题,而有的学科就不能这样,它需要经过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感悟之后才能练,况且,课堂练习也不能只练选择题,应该兼顾各种题型才好。

3.假问题充斥课堂。

解读:那些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一个90%的学生能很快回答的问题是假问题;那些老师领着学生自问自答式的问题是假问题。假问题充斥的课堂看起来师生互动很活跃,但实质是低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经过思维,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假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对问题教学的目的不理解,二是教师备课不充分。

另外,“对不对”、“是不是”对有些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语言习惯,但这种习惯一定要彻底改掉。

4.课堂教学结构松散。

解读:有的老师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课堂导入,上来就讲,问题与问题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过渡语言,也不给学生揭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有的老师没有课堂小结,即使有,也只是手指板书提纲重复一番,没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地概括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没有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自主”、“合作”环节貌似有了,老师讲得也少了,训练题目也跟上了,看似什么也不缺了,实际上却没有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明确、完整的知识结构。

5.片面追求“自主”与“合作”,没有处理好“自主合作”与老师讲授的关系。

解读:有的老师仅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

“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既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或者“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让学生按照这个“目标和标准”去“自主”、“合作”。学生“看看、背背”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前后、左右同学泛泛地“讨论”一番也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我们强调“自主”、“合作”,不是削弱老师的讲授功能,重要问题老师还是应该讲透彻,重要的知识,还得需要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加以概括、归纳,形成有规律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其实,老师也是“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6.机械地硬性规定主观命题的答案要点。

解读:文科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讲评题目或试卷时,将主观性题目的参考答案或者制作在课件上,或者抄在黑板上,或者印发给学生,这些做法本身没有错,但有的老师往往还会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背过。这样做,纯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不利于文科成绩的提高。

对于文科的主观性命题来说,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仅是参考性的,它要求的是主题明确、要点准确,允许学生在基本的答案要点之外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不同的命题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因而答案的表述也就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在进行文科主观性试题的讲评时,除了要让学生把握该题的主题思想、理解必要的答案要点外,还要指导学生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7.剥夺学生思维,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

解读: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担心授课进度,担心课堂秩序,一些重要问题虽然也进行了提问、引导,但还没有经过学生思考回答,或者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老师也不再进一步启发引导,就迫不及待地将答案讲了出来。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秩序不混乱,但是,它没有帮助学生真正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在这里,老师既是思维的主导,又是思维的主体,唯独不见学生,他丢掉了课堂秩序最关键的东西——课堂思维秩序,因而,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而事实上,老师控制课堂秩序的标准,是看学生的思维秩序是否展开、活跃、有序、有实效。良好的课堂思维秩序,关键在于处理好学生思维的“等待时间”与教学进程的关系。用“真问题”组织教学时,要给学生留足两个“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等待全体学生都能产生思维结果,教师不能用自问自答式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维空间;第二等待时间:学生表述思维结果时,老师要耐心倾听,直到学生讲完为止,允许异想天开和稀奇古怪,允许正确与错误并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问题的答案逐步趋于完善,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结果强行拉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更不能越俎代庖。两个“等待时间”是课堂教学中老师还给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真正体现。

8.没有掌握学情的讲评。

解读:考完试(包括学生做完练习题),阅完卷,人们习惯上关注分数。学生如此,老师如此,学生家长更是如此。而对于考试中的“失误”和“失分”却往往重视不到位。

考试后的分数固然重要,它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智能的发达水平,而知识的漏洞、技能的缺陷、智力的不足,却体现在成绩之外——“失误”和“失分”上。在检测性考试或诊断性考试结束后,师生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失分”上而不是在“得分”上。统计发现,考试中因失误而失分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每科平均失分在10分以上的学生约占30%,5—10分的约占60%,5分以下的约占10%,不失误的学生基本没有。失误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有的学生因审题不缜密,曲解题义而失分;马马虎虎,眼下误、笔下误,眼高手低,“会”而失分;对知识一知半解最终得不出结果或回答不全面而失分;书写潦草、答卷不规范而痛失步骤分或卷面分;还有的是因为对上次考试的“失误”、“失分” 不细研究、没吸取教训而重蹈覆辙,再考再失分,等等。

以上的损失,有学生的原因,亦有老师的原因。对“失”的原因,师生要共同研究,仔细探讨。每次考试后,只要大家都集思于“失”上,就能大大减少以后的“失误”、“失分”,杜绝重复失分现象的再次发生。事实提醒我们,考后工作要重于考试过程。要采取具体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认真地、有区别地、有步骤地认真对待。作为教师,要详细地统计好错题和“失误”、“失分”情况,以及失分人数和失分率等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以引起下段教学的注意。若为班主任,工作量会更大一些,可要求学生对各科进行全面地分析、统计,分析失误的原因,统计失掉的分数,包括单科失多少分,总共失多少分,并且制订出下次考试的目标分数。这样的统计分析,定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失误”、“失分” 感到震憾。

当学生对自己的“失误”、“失分”有了充分的认识后,老师应当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要求:审题不缜密的,平时要在审题时精读细研;会而失分的,要注意在知识掌握的扎实性和牢靠性上下功夫;被扣卷面分的,平时要注意书写训练,加强卷面规范化,等等。也可以举行优秀试卷展评活动,通过让学生

4 作总结、谈体会等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同时,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建立健全错题本、纠错本等,在每个失误的地方写下点滴体会,并且组织好二次过关考试,以使学生达到“满分卷”。

对于布置学生课后做的习题,老师一定要在全部批阅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提前备课,进行分析、归类、归因,找准讲评的侧重点以及为解决该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等。对于在课堂上随时所做的巩固练习题,老师应该利用提问、访谈、抽查等形式预先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情况,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有代表性地讲评、点拨。

9.漠视课堂生成,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课堂教学。

解读: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做题,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是正常的事情。对于类似的错误,有的老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是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备课不充分,即使理由是怕影响教学进度,也是不可原谅的。这样简单的处理方式,既不能给学生解决问题,又浪费了其他学生的时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效优质课堂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但不能给学生遗留困惑的问题。对于发生在课堂上的上述现象,老师应该立即抓住典型错误,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找出避免类似错误的方法和规律。这样既可以使犯错的学生“刻骨铭心”,也可以使其他学生受到“警示”,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事实上,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解决问题,避免错误,这也是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出彩”的地方。

10.课堂提问不规范。

解读:课堂提问要指名道姓,这既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又能使学生感到都有被提问到的可能,全体同学就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准备回答问题。课堂提问不规范的典型表现有:

⑴仓促提问。课堂提问的正确程序应该是:创设情景→教师设问→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就是说,课堂提问时,老师一定要先提出问题,给每个学生都留出思考的空间,然后再找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

5 问题上有所收获。然而,有的老师是先提问题,后叫学生,这不但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扰乱教学秩序,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为对于被提问的学生来说,突如其来的提问会使他心慌意乱,无法进入思维状态。

⑵强迫提问。课堂提问应该在积极主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提问的学生过于集中,从表面上看,课进行得很顺利,但易被假象所迷惑,许多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将被掩盖(这其实是涉及到受教育的均衡问题)。因此,课堂提问要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当学生对提问不能做答时,教师如果强行点名提问,也会将被提问的学生陷于被动难堪的境地,把教学秩序导入混乱。

⑶穷追猛问。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说明其听课思维积极、注意力集中,教师应该努力保持学生的这种思维活跃状态,珍惜和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当学生的回答不全面时,不可过分苛求学生,不必“还有呢,还有呢?”穷追猛问到底,非得要学生回答得像老师设计的那么圆满不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提问其他学生或再启发诱导或自己补充等方法来解决。否则,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以佼佼者的形象站起来,结果以失败者的姿态坐下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发言和交流的积极性。

⑷低级提问。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备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其难易程度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过难或过易都达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向学生提问思维含量不高的问题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容易引起反感。 学生回答之后的点评也要注意改进。有的老师不论学生回答什么,都是“很好”、“不错”,表面看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但却没有告诉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标准;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接着提问其他学生再答,使学生无法判断自己回答得准确与否;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一听到学生回答得不对,就立即打断,也不给学生分析错在什么地方。

11.自主学习无的放矢。

解读:“把时间还给学生”,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有的老师往往以此为借口,在无任何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整堂课读

6 书、背诵、做练习等,浪费课堂时间。学生是有差异性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已。如果将这个理念引申为“只有考上大学,学生才是学得好、老师才是教得好”的话,实在不敢苟同。因为从升学的角度看,确实就是有大量教不会的学生存在嘛!应该承认,人在智力上的差距是要比体力上的差距大得多的。因此,要研究和搞好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与检查反馈也不应该一刀切。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没有要求地将课堂放给学生,就会导致有的学生在这段时间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甚至干脆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将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哪一阶段给学生,怎么给学生,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老师该做什么、学生该做什么设计好。在课堂上,我们如果做到了“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还给学生,用思维的时间开掘思维的空间,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会用“过程”产生知识、形成技能,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才会真正成为智慧形成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除了单元考试外,老师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做练习题。老师应该采用“做题(读书)——检查——讲评(点拨)——巩固”这样分段循环的方法来处理一般的习题课,以便能够更好地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12.关于教师板书和教学语言。

解读:有的老师板书字迹潦草,书写较差,有的老师板书比较随意,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中看不出这位老师的板书是否有过“设计”,还有的老师在没有导入新课之前,板书提纲就早已写在黑板上了,这势必导致讲课过程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罗列,问题之间、环节之间缺少过渡语言。

严谨、逻辑、规范、凝练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课堂上要多用引导性、点拨性语言启发学生思维。但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罗嗦、语速过快、带有口头语,甚至还有一些不符合学科特点的语言。

譬如说:提出问题以后,不要轻易地缀上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这首先表明了这位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思维含量不高,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提问,不仅无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7 反而还会容易引起反感。

其次,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形成思维惰性,因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很多学生就可能不再慎思、深思,削弱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力,甚至干脆不去思考而开了小差,形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无语局面。

第三,假如有同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可能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即使这个同学会回答对了也不能引起共鸣,因为老师有言在先,“这个问题很简单”,回答对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二是假如某个同学回答错了,或者表述得不圆满,那么,这个同学必然心慌意乱,叫苦不叠:这么简单的问题自己还回答不上来,确实没面子呀!余下的时间他如坐针毡,并决心以后再也不回答这个老师的提问了,以免“上当受骗”。

开滦一中教师五忌讳: 一忌:问“是不是,对不对” 二忌:剥夺“等待时间” 三忌:问“还有呢?还有呢?” 四忌:表面看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 五忌:说:“这个问题很简单”

推荐第6篇:课堂教学行为负面清单

课堂教学行为负面清单

学院为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列出了负面清单。

具体内容如下:

一、不备课就上课。

二、在校期间不讲普通话,用方言与学生交流。

三、汉字书写不规范。

四、穿着不合宜(拖鞋、背心、短裤等)。

五、没有执行候课制度,上课迟到。

六、擅自离开教室做私事。

七、不到下课时间提前离开教室(早退)。

八、拖堂,影响学生课间休息。

九、上课接打电话或玩手机。

十、坐着讲课。

一、酒后上课。

二、上课期间将学生赶出教室或因迟到将学生拒之门外,随意停学生的课。

三、课堂上播放与教学无关的视频。

四、未经教务处批准、登记擅自调课。

五、个别学生违纪,全班学生停课挨批。

六、利用教师身份,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和教授违背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内容或者对社会不满的牢骚以及道听途说的网上传言。

七、课堂上过多关注优等生,对于学困生缺乏关注。

八、室外课“放羊”式教学或者让学生自由活动(需要自学时,教师必须提出自学要求并进行指导),致使学生脱离老师视线。

九、上课期间截留学生在办公室或其它地点写作业或帮老师做其它事情。

十、上(下)课师生不相互问候。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逐条进行解读和学习,同时强调,教师要严于律己,照章办事,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务处要严格督查考核,发现问题,限时整改。课堂教学行为负面清单,从制度层面上管理和规范教师行为,使学院管理更规范,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更具理性。

推荐第7篇:交互设计师

交互设计师(国际站)

职位责任:

1、了解商业需求,给出产品的原型设计方案,并保证其基本的可用性;

2、通过分析和讨论,用户研究,不断改进产品原型的设计;

3、分析商业需求和技术可行性,在有限的项目资源内,给出双赢的解决方案;

4、通过设计,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界面问题,确保最终的用户体验;

职位要求:

1、有丰富的交互设计的经验者优先考虑;

2、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原型、流程图、线框图,清晰的表达设计方案;

3、优秀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准确的挖掘用户需求,结合商业目标,快速调整设计方案,并获

得最终的认可;

4、良好的视觉设计能力,Photoshop、Dreamweaver等设计工具熟练运用,能给出高保真度的

原型,熟悉XNTML、Javascript、ActionScript者优先;

5、基本的程序开发知识,确保在前期设计时能综合开发成本并给出高效可行的设计方案;

6、人及交互,软件工程,工业设计,视觉传达,或相关设计学科的学历;

英文读写熟练,能阅读专业资料,能应付日常工作中和外籍同事的交

资深交互设计师(中国站)

工作地点:杭州

职位描述:

1、参与网站产品前期的规划构思,完善产品概念。

2、根据产品需求制定交互方案,输出产品原型和设计说明文档。

3、对产品进行持续的设计优化,提升用户体验。

职位要求:

1、对交互和用户体验设计有深刻理解,具备自己完整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掌握基本的UED设计方法。

2、4年以上互联网体验设计经验,熟悉网站设计流程,至少独立完成过一个大型完整项目中的交互设计工作。

3、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擅于说服和达成共识。

4、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对用户习惯有研究,具备一定的设计前瞻性。一定的视觉设计和html技能。

5、工业设计、计算机、视觉传达、心理学、信息学相关背景;资深网虫。

推荐第8篇:交互设计师

岗位:交互设计师

人数:2

学历:本科及以上

薪酬:面议

职位内容:

1.负责公司产品的交互设计工作,参与产品规划构思和创意过程,并把关产品的用户体验

质量;

2.分析业务需求,并加以分解和归纳出产品人机交互界面需求,编写界面交互设计说明书;

3.设计产品的人机交互界面结构、用户操作流程等;对现有产品的可用性测试和评估,提

出改进方案,持续优化产品的用户体验;

4.负责用户需求采集和分析,分析竞争产品,并输出有说服力的结果;根据需求和用户研

究的结果,完成界面的信息架构、流程设计和原型设计;

5.结合可用性测试结果,完成界面交互行为和功能的改良,提高产品的易用性;跟踪和评

估产品体验改进;

6.参与公司前瞻性产品的创意设计;

职位要求:

1.大专及以上学历,交互心理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

2.1年以上负责或主导大型网站UI设计经验或3年以上网页设计经验;

3.热爱互联网,熟悉各种互联网交互规则,对人机交互有敏感的触觉;

4.掌握人机交互设计理论知识,掌握Photoshop、visio等常用绘图软件,熟悉交互设计

规范,对网站界面的可用性有独到的见解;

5.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力,较强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

力;

6.做事细心、严谨、踏实,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

应聘必须附上个人作品。

推荐第9篇:教学交互

论教学交互

摘要:教学中的交互现象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教学交互的规律对教学活动,特别是对以计算机为基本教学媒体的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育传播的角度对教学交互现象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各种型态的教学活动中的交互现象的分析,得出了设计教学交互的一般性原则。

关键词:教学交互本质特征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434

交互(interactive)原本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指系统接收来自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返回到终端的过程,也即人机对话。交互是计算机赖以工作的基础,没有交互,计算机便无法完成哪怕是最基本的工作。交互性成了计算机区别于其它媒体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所以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把交互性列为最重要的一种特征,近来又形成了一个所谓“交互式教学”的概念。以致造成了一种误解,以为只有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才存在着交互,才需要交互。实际上,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交互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交流,因而在各种形态的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交互,交互其实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只是在不同的教学形态中,交互所呈现的方式和特征有较大的差别而已。由于各种教学模式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不同,因而对交互的要求不同,交互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当然也不同。在以建构主义和认知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基本教学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中,由于强调和重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因而教学交互的意义和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对教学交互的深入研究就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教学交互的本质特征

如前所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交互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交流。所以教学交互的本质是教学信息在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双向流动。这里所说的教学信息包括二大类信息:一是知识信息,也就是教学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二是状态信息,就是关于教学情况的信息,包括教与学双方的反馈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是评价信息,也就是所谓的KR(knowledgeofre_sults)反馈信息。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教学信息有二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信息量严重的不对称,即从传者流向受者的信息量远大于受者流向传者的信息量。这一点,对远程教育设计与实施交互的影响非常之大,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将在下面详细讨论。二是信息流向复杂。在一般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流向有二个:一是从传者到受者,这是主要传播信息的流向;二是从受者到传者,这是反馈信息的流向。而在教学系统中,除了上述二者之外,还有一个KR信息的流动,它是从传者再到受者的。学习的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学生必须要知道学习的结果。因而对学习者来说,这第

三句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学生要根据KR反馈信息来确认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建立起新的认知意义来。所以这KR反馈信息的流动,就成了教学传播过程区别于一般传播过程的最明显的特征。它也是教学交互的最关键之点。这一点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有着直接的意义。

二、教学交互的目的与作用

在不同形态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交互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其目的却都是一样的,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环境的作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意义的过程,因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无数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最可靠保证,而交互则是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在不同形态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交互所起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通过交互维持教学活动得以一步步正常进行。这一点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前所述,交互是计算机得以持续工作的前提,在CAI的课件设计中,大量的交互,如上下页的翻页,菜单的提示,对话框等往往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而只是为了使教学活动能沿着事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步展开;

2、交互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通过交互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控;

4、通过交互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对下一步的学习作出必要的调整;

5、交互可以强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加深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频频发问,并希望立刻听到学生的回答,这种交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教师立场的作用。在1998年召开的内地与香港教育技术理论研讨会上,香港教育传播学者任伯江先生在作学术报告时,一再表示希望立刻听到台下听众的回声,无论是赞同的掌声还是反对的声音。结果是台下听众热烈的反应反过来强化了演讲者的立场,任先生更加神采飞扬,演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例子说明交互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很好的强化作用。同时由于交互的存在,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反应,不能眼空无物地自顾自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

从而加深了教师参与教学过程的深度与广度。

上述五点不过是一个综合的归纳,在不同的教学形态中,教学交互的作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三、教学交互的分类

从参与交互的对象来分,教学交互可以分为三大类:

1、“人人”交互。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特别在课堂教学中,参与交互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由于参与交互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而这类交互具有灵活机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特点,而且由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这类交互对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其它类型的教学交互所没有的。在群组学习中,“人人”交互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当然,师生之间的交互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在作用与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

2、“人机”交互。这类交互主要是指学习者和作为媒体的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人机”交互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3、“人机人”交互。这种交互多见于远程教育,其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空间上远离,教学信息都必须通过媒体远距离的传输,这种交互不同于“人机”交互,由于媒体的居间,师生之间不仅在空间上是远离的,而且在心理上也是拉开距离的。尽管在通信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现在已经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人机人”交互,但实际上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最好最合理的方式,有些方式在技术上可行,但从教学的角度看未必管用,一切都还探索之中。

从交互发生的时间来分,教学交互可以分为二类:

1、实时交互。交互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生,与教学同步;

2、非实时交互。交互滞后于教学过程,与教学不同步。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学交互基本上是实时交互,而在传统教学和远距离教学中,既有实时交互又有非实时交互。一般来说,实时交互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实现实时交互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都努力追求目标。

四、教学交互与教学调控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教学系统,都应该是一个可控的闭环系统。因而反馈信息对保证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交互所传递的信息中对教学调控起重要作用的正是这必不可少的教学反馈信息,如前所述,教学反馈信息有二个流向,一是从学生流向教师,这是学生对教师所发信息的回应,这一反馈信息是教师调控教学的主要依据;二是从教师再流向学生,这是教师对学生的回应的回应,即所谓KR信息,它包含了更多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信息,这一反馈信息对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

的教学模式中,调控教学的责任主要在教师,教师对第一种流向的反馈信息比较重视,学生由于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KR反馈信息的作用往往发挥的不够充分,在很多时候它反而成了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学反馈的定义与传统教学中的定义稍有不同,在CAI中,把计算机针对学习者的回答所给出的信息称之为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调控教学过程的任务落到了学生肩上,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计算机针对学生的回答所给出的反馈信息其实就是前述的KR反馈信息。学生要根据这一信息来决定下一步怎么学,学什麽,同时这一信息包含着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因而对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非同小可,所以对CAI来说,教学交互是至关重要的。交互的设计往往成了教学成败的关键。

五、不同形态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交互分析

1、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除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语言的交互之外,教学交互的主要形式是体态语言的交互和师生感情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的表情,点头、摇头、微笑、眼神,无一不传送着肯定、否定、听懂、没听懂、有疑问,会意等丰富的教学信息,善于察言观色的教师,会及时捕捉这些信息进行教学调控。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感情交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交流是一种互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我们在电视教材的制作中就发现,教师如果只是对着摄像机而下面没有学生,那他是无法讲课的,就是这个道理。掌握了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师,通过这种交互可以把课堂教学气氛搞的非常热烈,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种面对面的交互是课堂教学最具魅力的地方,所以,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把实现面对面的交互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目标,看来是有其合理性的。在课堂教学中,这种体态语言的交互和师生感情的交流,是一种实时交互。这种交互的存在,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和学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把课堂教学理解为单纯的灌输,是片面的。从教学交互的角度看,体态语言的感情交流所传达的教学信息比较含糊,不是很明确,因而这种交互具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的学生,他不可能过多地和某一个学生交流,所以,从整体上说,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比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只是一个单向传输知识信息的教学形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也可以做到有较多的教学交互,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加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也许有人会问,教师已经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了,还有什麽参与课堂教学不足的问题?事实上,那种不管学生的反应自顾自一口气讲下去的课堂教学屡见不鲜,不把课堂上的教和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把课堂

仅仅作为教的场所,把学生只当作一个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教师其实已经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但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交互,主要要靠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精心设计,则是毫无疑问的。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交互,主要有答疑、质疑、作业批改、测验、考试等。答疑质疑是面对面的实时交互,效果比较好,作业批改、测验、考试等则是非实时的交互,这种交互不可能和教学完全同步,但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则交互效果就比较差,即便是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可能已成昨日黄花,于事无补了。

2、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学交互是典型的“人机”交互,但在不同的运用场合,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在助教型CAI中,人机交互主要发生在教师和计算机之间,且交互主要是程序性的交互。其它则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别不大,当然由于计算机的参与,教学将更加生动活泼,效率也将大大提高,教师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学生进行更充分的交流,所以教学交互的效果较之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提高。在助学型CAI中,交互发生在学生和计算机之间,这是最典型的人机交互,而且是实时交互。我们通常所说的交互式教学,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由于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调控教学的责任和交互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自己,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将得到极大地发挥,学生将会找到完全符合自己条件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学生将会学的更快、更好。然而这一切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实践告诉我们,能否达到这种理想化的状态,关键在于课件的设计,而交互的设计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交互的设计主要应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交互来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着计算机学习,在最初的新鲜感消失后,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而这和交互的设计有很大关系。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智能化程度不够高,因而交互显得比较笨拙,不如“人人”交互灵活机动,另一方面,计算机只是模仿了教师的部分教学功能,不可能取代教师,人机交互缺乏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一个明显的缺陷。计算机显示的信息,都显的很“中性”,即便是肯定的评价,也是冷冰冰的,很难激起学生成功的喜悦。因而,如何通过交互界面的设计,应答方式的设计,经常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感,调动并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交互设计的重大课题。在这一方面,我们似乎应多借鉴一下游戏软件的设计思想。在交互设计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交互的频度。我们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学得似乎比较快,但忘得也很快。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恐怕是二个:一是信息量过大。计算机能够储存并在短时间内输出大量信息,这是其优点,但教学对信息的要求是少而精,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如何处理好信息量与少而

精的关系,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要注重的一个问题。二是交互过于频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遗忘得快,说明所学的知识只是表面上学懂了,尚没有从短时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知识信息从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移并不是简单的移动储存位置,而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新的知识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同化或者顺化,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和意义。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果交互过于频繁,在短时间内,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学生根本来不及消化,而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遗忘是必然的。更何况学生如果只是跟着计算机沿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一问一答评价地一步步走下去,没有机会进行积极的思维,新的认知结构建立不起来,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根据麦克卢汉“媒体是器官的延伸”的观点,计算机可以看作是人脑的延伸,但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人脑的记忆功能,更不可能代替人思维。所以,交互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需要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作出评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导航策略的运用。学生要学的内容,必然是他不懂或不熟悉的东西,往往抓不住重点,不知道下一步该学什么,尤其是面对超文本结构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经常会处在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迷航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导航策略的运用就显得非常必要。笔者曾看到一个课件,层层设置热字,甚至热字里套热字,其原意是为学生提供帮助,解答疑难,但由于设置不当,结果学生在热字的引导下,很快就偏离了主航道。导航策略的运用,必须以保证教学过程始终能沿着主航道前进为原则。

3、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教与学在空间上远离,但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其最大的弱点。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教学交互也是各有特点。在上个世纪远程教育的主流是广播电视教育,教育规模可以扩的很大,但教学信息是单向传输的。教与学缺乏直接的交互,教师与学生更谈不上感情的交流,跟着电视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所以有一个时期电大的教学实际上是以教学点的面授为主要形式的,严重地走样了。互联网出现之后,网上教学开始兴起,网上的教学交互也比较容易实现,如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WWW等,这些交互方式是典型的“人机人”交互,而且都是非实时的。不能实现同步教学。因此,人们现在更倾向于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即所谓外交互式的远程教学,课堂教学信息主要由卫星电视下传,课后的交互则通过互联网进行。但是网上的交互,由于媒体的居间,师生双方不仅在空间上远离,在心理也是远离的,相互不了解,更谈不上感情的交流。熟悉因特网的人都知道有一幅著名的漫画:“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许多网民对这幅漫画津津乐道,认为它形象地概括了Internet的本质特性,即Internet消除了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人种、肤色、性别、年龄、

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等差别,甚至生物物种的差别!只有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正是它最大的缺点之一。我们知道,传者的地位、人品、权威性等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师生之间没有紧密结合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是无法搞教学的。所以如何加强师生间的联系,缩小二者的心理距离,实现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是远程教学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人们通过各种现代通信手段,努力营造一个“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环境,但至少在今天,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有些方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用于教学却又不太管用。比如可视电话,交互双方都可以“看”到对方的面孔,但这种方法更适合一对一的交互,对于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的教学来说,实际上无法进行有效的交互,更保况目前可视电话传送的影像每秒只有十帧左右,效果不能尽如人意。相比之下,视频会议系统似乎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但从我们的实践看来,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这种方式模拟了课堂教学的环境,师生双方“面对面”,在一定条件下,学生之间也能“面对面”,但由于教学信息流的严重不对称,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信息主要是从教师流向学生,更由于是成百上千的学生同时上课,学生回答问题或互相讨论的机会微乎其微,高昂的经济投入(设备的投入和租用通信线路的费用)只换来少量的教学交互,其经济性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师生虽然“面对面”,但实际上大家面对的都是屏幕,和课堂教学的身临其境完全不同,因此在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上究竟有多大效果,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远程教学的教学交互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通信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有效的教学交互方式出现,比如实现三网合一以后,教学交互的灵活性及效果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不论技术怎样发展,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不能只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不能把实现远程教学的教学交互当作是新技术的展示机会。在目前的条件下,似应采取几条腿走路的方针,即把现代的和传统的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求得最大限度的交互效果。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点:

1、在各种形态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而且可以实现有效的教学交互;

2、教学交互的目的是调动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实现有效的教学交互,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在“人机”交互和“人机人”交互的环境中,媒体的交互功能只是实现教学交互的前提,二者不能画等号的,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交互,仍然是达不到有效的教学交互目的的;

4、在以人机交互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交互要有合适的频度,

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新的认知意义的建构。

重视和强调教学交互是贯彻现代教育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教学交互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推荐第10篇:《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的心得体会

学习《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有感

马婧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在学生面前取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甚至内心要经历痛苦的工作。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面前,用自身的言行宽容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和帮助他们,这个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每个人都长处和短处,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全面、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本人通过学习《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言行对学生 的影响。

一、影响因素 1.教学基本功。①普通话。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教师知识信 息的传递,还让学生习惯性地接受那些错误的读音,更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钢笔字、粉 笔字的水平。板书直接影响学生的视觉记忆和学习兴趣,钢笔字、粉笔字的水平影响着学生 的写字习惯和生活习惯,乃至生活态度。③口语表达能力。良好的口才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使知识言简意赅、清晰透彻,学生乐听勤学。而干巴巴的言词,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减,昏昏 欲睡,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为降低。④应变能力。教师的应变能力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能力 和速度,影响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2.知识水平。优秀教师 在众多学生面前,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应该是一座四季常青的高山大川。深厚的知 识功底,渊博的知识,是一个好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的知识水平对学生的求知欲有着巨大 的影响。

3.教学技能技巧。课堂上有声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教师丰富的体态语言有 时显得更为重要。体态语言包括坐姿、站姿、行姿、手势、表情等。教师的眼神和手势动作, 也可以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水平、教育理念。 4.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教师的各个方面的突出能 力的凝聚,也是教师众多显著成绩的凝聚。教师的威信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上进,能让学 生信心十足地跟随教师完成学习任务。

5.业余爱好。学生是极易受教师影响的,教师的某些 业余爱好都容易让学生佩服而效仿, 从而使学生也在某些方面形成有特长的爱好„„这一切, 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都会效仿教师的行为去做。

二、实施影响的方法

教师在全方位地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1.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把立足点放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 动。有的教师对那些学习好、听话、反应快的学生格外器重,而对那些不够顺从,反应较慢,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愿多交往、多接触,甚至对一些所谓学困生表现出厌弃或鄙视的态 度。其实,那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体贴,需要教师与他们多接触,多交往,多沟通, 以消除他们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和抵触,与他们建立起一种没有歧视和压抑,没有嘲笑与斥责 的环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思想觉悟与行为的转变。

2.以教师的人格去 影响学生。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具备品行高尚,学识 渊博,通晓教育,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无私奉献,仪表庄重,举止文雅,兴趣广泛,善于 设身处地体察 2

学生的思想感情,以自己完善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感化,促使其形成 健康的心理。

3、教师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寻找到闪光点。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有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来说是属于优等生,但在发展方面却是处于中等生或甚至更低的水平。”所以,现在我们不能用老眼光来评价一个学生了,而应用合理和发展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一好应百好,一错变百错。对待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这个孩子不足的一面。所以很容易戴着“有色眼镜”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却很少拿着放大镜努力地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论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

4、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特别是学生犯的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宽容是处理一些事物关系的艺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严格要求不能实现的境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确,一个正直善良,胸襟坦荡,公正为人的好教师必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他本身就是活的教材。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需树立起这样一个信念:“用崇高去培养崇高,用真诚去换取真诚,只有宽容的土壤才能培育出富有爱心的灵魂。”用教师自身的言行,去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去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这才是一名教育者最大的成就。

5.多与家长沟通,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通过“电话热线” “家校联系卡”等各种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互相了解孩子的行为表 现,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可以说教育无小事。教师要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健全的 人格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得

到全面发展。

第11篇:《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的心得体会

学习《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的心得体会

教师是花园里精心培育幼苗的园丁;是细心雕塑人的心灵的雕塑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手执金钥匙打开儿童心灵大门的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在学生面前取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甚至内心要经历痛苦的工作。如果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当作一种指令性、改造性的工作来做,流于简单甚至粗暴的形式,不仅会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做人的信心,而且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或仇视的心态。还可能会让孩子们从中接受到这样一个错误的信息:我也可以用老师对我的方式来对付令我周围的人。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可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啊!换一种做法,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面前,用自身的言行宽容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和帮助他们,这个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每个人都长处和短处,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全面、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教师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寻找到闪光点。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有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来说是属于优等生,但在发展方面却是处于中等生或甚至更低的水平。”所以,现在我们不能用老眼光来评价一个学生了,而应用合理和发展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一好应百好,一错变百错。对待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这个孩子不足的一面。所以很容易戴着“有色眼镜”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却很少拿着放大镜努力地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论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

二、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特别是学生犯的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宽容是处理一些事物关系的艺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严格要求不能实现的境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确,一个正直善良,胸襟坦荡,公正为人的好教师必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他本身就是活的教材。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需树立起这样一个信念:“用崇高去培养崇高,用真诚去换取真诚,只有宽容的土壤才能培育出富有爱心的灵魂。”用教师自身的言行,去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去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这才是一名教育者最大的成就。

第12篇:浅谈交互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交互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靖江市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周锐 邮编214527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一个崭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技术与日常课堂教学应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相对于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一定的优势,并逐步实现了广泛运用在中小学教学中,同时也深受老师与学生的喜爱,可以说是多媒体教学中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多媒体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利用投影机将电脑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利用特定的定位笔代替鼠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可以运行任何应用程序,可以对文件进行编辑、注释、保存等,在计算机上利用键盘及鼠标可以实现的任何操作。对于白板的认识,我们所有老师便开始了摸索其中的奥秘,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为了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现代技术的目的是让课堂更有效,这才是信息技术进入寻常课堂的根本途径,这才是信息技术能为大多数一线教师所接受的真正办法。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自动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根本性突破的是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所带来的课堂的高效性。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怎样的有效结合才能使课堂丰富起来?下面,我仅就我的白板教学课的实践来谈谈我的思考。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认识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说是当前课堂教学环境中技术的最佳集成者。交互式电子白板明显地比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媒体教室的装备更胜一筹。而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还可以安装在各类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实验室、电教教室和电子图书馆等处,可以大大加强这类基础设施的教学功能。交互式电子白板生动的模式让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还记得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中的一条就是:“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是的,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我们所有老师都会绞尽脑汁,为的就是“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让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感到快乐,在学习的时候同样也能感到快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它配有独特的软件Notebook应用。为此,我便开始学习运用Notebook软件来制作课件,从中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诸多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此我感到新奇,我开始摸索这些功能,并思考这些功能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吸引小朋友的眼球和注意力等等。

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诸多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方便、生动、有趣等特点。例如其中的魔术笔可以用手指随意画出一个圆,变成聚光灯,聚光灯便可以锁定一个目标,同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画出长方形的形状便成了放大镜,对于一张图片或是一个字进行放大,由此让学生看得更加仔细。

其实,交互式电子白板只是一个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白板上可以通过手指触摸来代替鼠标。它的独到之处在于软件与硬件的有效结合,从而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1.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已经发生了三次转变,先从黑板、粉笔、黑板擦、挂图、教鞭等传统媒体进课堂,到后来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胶片投影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课堂。再到现在的网络、计算机、多媒体进课堂。客观地说,教学媒体工具的更新换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学方式的革新,然而信息的多维化要求还是不能满足教与学的需要,这是因为设备的使用和教学的应用没有达到无缝联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首先在技术上整合了传统媒体和设备,使教师从此不再束缚于现代教学设备的制约,不再像以前那么分心去关注设备,教师又重新回归到课堂,亲近学生。其次它的出现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成为现实。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学提供了一个便于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及媒体资源的环境,支持课堂教学不同使用方式的调用,并支持各种教学实施行为。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课堂中,更是受到学生的喜爱。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孩子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等等,有趣的白板教学能够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还能够有效提高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2. 交互功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熟练使用交互白板的各种功能,而且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将白板所带有的交互能力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中,并能够将已有资源和自主设计的白板资源整合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了。此时,更多的支持将来自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教学设计上。进入这一层次后,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使用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成为制定教学策略时主要考虑的内容。

例如:我有幸观摩了一节英语课,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交互功能在教学中的作用。(1)教师利用展示功能和触摸功能播放和控制动画,并且因为白板的触摸功能,教师可以一直保持与学生们在一起唱歌和表演,而不需要走到一旁去操纵电脑。(2)教师合理利用白板的分层功能,先将单词置顶并设为与背景色一致,再将另一图片(搜索镜)设置为其它颜色并排在中间层。这样移动该图片就能一一显示出与背景混为一体的单词。另外将图片设为点击后出现并链接声音,并设为可无限克隆,作为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评价也有很好的效果。(3)在操练句型的步骤中利用白板链接及触摸、书写功能。将部分图片链接上声音,另一部分图片背后藏链接了声音的单词,点击后发音,学生跟读,效果却比传统的跟读方式好得多。(4)运用白板展示功能,并利用方便的插入功能用图片代替学生还不认识的字句,也更加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在运用白板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相当热烈,他们对于放大镜、用手直接分类、画图等反应都很好,只要是能上台动一下,白板上呈现他们的作品,他们就开心的不得了。其中像是聚光灯、遮蔽等功能,也非常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对于专注力的维持有加分作用。另外,在进行一些礼仪知识抢答或讨论时,由于必须要快速的纪录孩子的问题,选择不同颜色的笔加以勾画和书写都很方便快捷。而所有孩子呈现在电子白板上的作品,也只需要按一个存盘的键,就可以完全储存,不需要拍照等过程,有助于纪录孩子的作品,而教师也只需使用白板上的画笔功能就能直接在白板上做批注。最后,我使用里面的魔术笔功能给孩子作为鼓励增强,孩子的反应也相当不错。

但是有一个活动是让他们用画笔写出自己的答案,电子白板的高度就有点不太适合一年级的孩子。在图片配对的活动,虽然动手移动对象很好玩,但是很容易就会移动原本设定好的对象;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若需要转换不同的功能,就得不断做切换,有时也会造成许多困扰。

使用电子白板的教学,我认为孩子和老师都得到了许多不错的经验,尤其是使用电子白板的方便记录性,让我们在课堂中有很宝贵又愉快的讨论,我感到了学生的快乐与我的幸福交织在一起。

3.白板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我在开始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时,因为白板所具有的如应用拉幕、聚光灯、拍照、擦除等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交互白板更便于演示计算机软件和上网的操作过程并呈现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放和重现操作过程和细节,具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学生参与和交互的优点,使师生发生亲近的感觉。它能提供“图、文、声、像”等信息,实现了“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会”、“视听并用”逼真的表现效果,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

例如:我在讲到中国古典礼仪教育《弟子规》时,我利用Flash动画展示了“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友爱”等场景,以及配以童声朗诵,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学习中的乐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又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形象直观的技术手段确实让学生更感兴趣,思想也会更集中了。

三、对于白板教学的再思考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黑板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交互的界面,就是学生与学习内容交互的界面,此时黑板就是一个交互平台,现在白板替代了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交互平台。白板便成为了学生的另一位老师和朋友。交互式电子白板使师生发生了亲近的感觉。 交互式白板教学的形式多样,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也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方法。课堂教学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师应用黑板加粉笔言传身教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究竟经受了世界各国几个世纪所有学科课程教学实践的考验,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可以继续并发扬这一优秀传统,同时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也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方法。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易学易用,加上现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日益普及,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很多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上课使用和课间的尝试,对白板功能的认识甚至比教师还快。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尝试,学生便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参与、交互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体现出,媒体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学策略也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而拥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相对于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一定的优势,并逐步实现了广泛运用于中小学教学中,同时也深受老师与学生的喜爱,可以说是多媒体教学中一个质的飞跃。但是,作为教师,多媒体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更重要的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等,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将白板教学有效融入其中,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最终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李敬东.从黑板到交互白板[J].中国电化教育

[2] 雷利军.运用交互白板,挑战传统黑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 [3] 孙西朝.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4] 曹海成.浅谈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教育信息化

第13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这几年物理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对教学改革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认识。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精神和自学能力为目标的,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为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地学习。所以,结合学校的特点和本人近几年的教学体会,下面是我对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的几点认识。

一、中小学教育的过渡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据大量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小学毕业生刚进中学时,非常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多数学生可以逐渐适应中学生活,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中小学衔接不好而导致学业不良,由此不能顺利地完成初中期间的学习任务。所以我想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了解过渡时期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其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1、过渡时期的学生特点

刚上初中的学生,上进心、好奇心都很强,初中学习生活有浓厚的新鲜感。但同时会有这样的体会:教师每节课传授的知识量太大,教师授课的方法也不同于先前的教师,似乎讲得太快了,自己还没有完全听明白,教师已经转向别的内容。因此,学生感到教材难度大,新内容多,学习速度快。而且孩子入学年龄提前,独生子女增多,家长在孩子入学后既怕孩子跟不上课程,又怕孩子超荷负重,心理压力大,因此在小学阶段,家长采取陪读等多种多样的辅导方法。但孩子进入中学后,随着各门功课知识的加深,部分家长已无力给孩子详细讲解,也不打算与孩子一起学下去,因此,通常只采取督促的方式。而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像小学生那样听话,也不像高中生那样懂事,正处在不太好管的阶段,他们渴望独立,最烦的就是家长过多的督促,因而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

2、针对学生特点采取的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这一环。刚刚入学的初中生,都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而一旦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致时,便会垂头丧气,就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因此,新生入学后我们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适应环境和面对挫折的心理学教育,并适当的给予他们帮助。

其次,正确认识从小学向中学过渡时期班级管理的重要性。班级管理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抓好过渡时期的班级管理能缩短新生的适应过程,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紧张而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特点,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校整体工作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最后,我们要在教法和学法上完成小学向初中的过渡。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多思考,为学生中学的学习搭好阶梯。中学教师在教法上应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法,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含量,增大理解记忆的比重。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形象具体,并且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比、学赶、帮、超活动,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竞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成绩,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当然,学生从小学向中学过渡光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家庭、社会的配合。作为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实际,分析过渡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造顺利完成中小学学习过渡的条件,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更好地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

1、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门新学科,学生刚拿到教材后有一种新奇感,但这种新奇感是短暂的,如不及时深化,“热”会马上消失。所以第一节的教学十分重要,我们要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节课。比如通过演示“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又重新沸腾”、“倒臵漏斗中的乒乓球不会掉下来”、“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热情

2、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资源优势

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重新安排切合学生实际;课题的引入与生活联系紧密,处处设疑,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资源优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学生生活奥秘欲望的目的。

3、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热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创设一种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如何来创设这种愉悦的氛围呢?

首先,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用的人。对因学习差而抬不起头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同情,给予热情而诚恳的帮助。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勤奋努力,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教师能够围绕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对教学内容津津津有味,课堂充满和谐、活跃的气氛。

其次,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形成鼓励学生提问、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评价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目的。

最后,我们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4、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教材强调“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做实验,敢于动手,勤于动手”,结合中学生好动的身心特点,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小实验较原教材多很多,做好这些实验,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能清楚地引如概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具有课堂改革意识的教师,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现代合格而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

第14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通过查阅教育教学文献资料,了解到有效的教学系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促进学生取得高水平成就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总是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取得。也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习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以及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与学习。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习目标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必须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习;其二是教师必须安排和提供给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的学习经验。不难看出,着眼于目标的定义,重点强调的是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之效,结果表现为质量。质量来自哪里?来自日积月累的功效。这日积月累,涉及面甚广。单就课堂教学而言,来自于每一节课,以及相关的课前深入研读教材以至有效备课、课后根据学情差异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培优补差辅导、科学训练考试、深入教学反思和习惯总结提升„„。

认真推敲起来,从一定义以上说,实现教学有效、高效,就是抓好抓实教学常规。说到教学常规,大家都有话可说。但是,说起来常常不外乎这样一些话语:备课,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上课,方式转变

1 师生互动;作业,减轻负担;辅导,有的放矢;训练,讲究科学;反思,教后笔记;总结,撰写论文„„。这些,都没错。

但是细加研究,又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备课,飞跃不易;上课,互动艰难;作业,负担难减;辅导,乱矢穿空;训练,机械重复;反思,鲜花朵朵而已;总结,论文拼凑罢了。要真的做到有效,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把教学的每一个常规环节做到精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那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开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 2 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忙于配合老师应付这些活动,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习朝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是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 有效的方法多样,途径多条,关键是——

施教者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要有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管理者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有宽容的态度激励的机制。

3 引领者要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平等的态度,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努力缩小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学习《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吹拂教坛圣地,它给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这次学习了《课堂教学》,它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它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课堂教学》让我知道了一堂优质课所具备的特征,那就是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绝招。深刻要求教师看懂、看穿、看透教材,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独到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广博要求教师要有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渊博的知识。启发要求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机智要求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绝招,要求教师身怀绝技,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或者教师有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面对一堂优质课的要求,我反思的自己平时的教学,相差甚远。在以后的教学中,上课前我要吃透教材,上课时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平时多看教学教学方面的书,争取把每一堂课上成自己最满意的课。

《课堂教学》阐述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它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是有个性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生活经验,在课堂上会生成一些没想到的问题。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我们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调空引领生成问题。

《课堂教学》用生动贴切的比喻详细诠释了课程标准的核心三维目标,它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比喻成立方体的长、宽、高,这三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背。这种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机械教育只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课堂教学》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让他们掌握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现在教他们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在课堂上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他们是喜欢学习还是讨厌,如果课堂中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本位来教学,学生才能在课堂中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堂教学》中这个比喻给我感触很深。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中,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它可以使学生 5 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让学生们的心情舒展、轻松;我们在课堂上要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这样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何愁学不好。

《课堂教学》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课前要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课堂上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教学时创设教学情景,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互动的学习氛围;课后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总之,学习了《课堂教学》,我的教学理念发生变化,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教学效果发生

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

这次我学了《有效课堂教学与实践》。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有了好的很大的帮助和指明了我们以后工作的方向,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其次,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第三,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

第四,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6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第15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春风化雨润心田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在第32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学校举行征文比赛,现把自己从教多年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

一、规范细节要到位。

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古人说天地君师亲,可见为教师是倍受尊崇,之所以如此,就是教师有极好的人品。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与真伪,并使人倾向于真与善,排斥恶与伪。\"所以教师有\"教给学生怎样做人\"的重大责任。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益出于此。师德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因此,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公平,公正,言行一致,坚持原则,有错就改,心胸豁达,庄重热情,同时还要有一颗爱心。要\"严\"字把关,\"爱\"字当头,这样,他才能赢得学生。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那么现代教育越来越以人的本身发展为教育目的。然而即使这样,热爱学生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的优秀教师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是爱的职业,从事的是爱的教育。这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广的爱,这样的爱能容下一切,能融化顽石、能点铁成金。都说母爱无私,其实最无私的应该是师爱。在现代教育中,热爱学生自然具有了时代的特征。有人说过:\"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可以说,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的伙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二、耐住寂寞、抵住诱惑、提高素质、尝试创新。

进入新世纪,当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的同时,教师所面临的一些老问题变成了新问题,而更多的新问题则层出不穷。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要能抵御诱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冷静平常心。不要只看腰缠万贯,风流潇洒,也要看到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丢了小命的。他有他的幸福,我有我的快乐,教师就要志存高远,趣避庸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洁身守志,独立于世。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做不好人也教不好学。因此,做一个好老师崇高的师德是第一位的,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转变理念 ,迎接挑战。我们己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经济。这就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方面转变等等。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做到两个转变,一是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二是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在\"和谐、互动、探索、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钻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迎接 \"课改\"。 过去有句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仅有一桶水的观念是不够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教师除了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还要对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知得广\"。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在21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将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也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教师。\"在本世纪,传统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将更多的在思维方式与知识的导向性上给学生以指点。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只会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输,不是表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审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总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与时俱进,才能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2016年9月1日

第16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各位老师大家好:

在教研室的带领下,我对“基于标准的新课堂教学改革”做了深入的学习,现将学习的心得作一汇报。

数学一直是我们学校最难教学的科目之一。谁教谁知道。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较为严重。

我们的学生大多从初一开始数学就掉队了,以至于现在一看数学书、一听数学课就打盹儿、迷糊。而压根没有、也不会想自己是否听的懂、学的会。缺乏自信心、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因此造成了我们的数学课不好上。

二是从学科的角度上讲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我想不只是我们的学生,可能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中数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客观反映了数学这门学科的难度。它对于思维的连续性、严密性都有一定的要求,而我们的孩子呢恰恰在这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生变化。

我们现在的学生呢更加的矫情、更加的懒散,更加的没有耐心,缺乏韧性和刚性。有时候老师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是敷衍和不以为然。所以传统的教育方法并不能适应新时期下的学生。

困难时客观存在的。

那我们怎么办呢?放弃?麻木?还是妥协?都不能。

只有变革。只有在改变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而“基于标准的新课堂教学”改革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及方法理念。

我认为基于标准的新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

每一节课都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并有对应的检测练习,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学会了没有,老师可以把握这节课的效果。

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有记者采访一名马拉松运动员,问他为什么能一直坚持下来。运动员说我在路上不停的给自己划定目标。开始跑到一颗歪脖子树,到了之后再让自己跑到那块大土包,不停的给自己划短期目的地之后呢发现整个路程也变得不那么遥远了。

教学也是一样。把一个难题不停的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综合小目标之后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那么教学目标从哪里来呢? 第一是高考的要求。

高考作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我们和学生最终的奋斗目标。那么将高考的要求细化贯彻在具体的课堂中成为了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是学生的基础能力。

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参考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因此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应过滤和处理难度过高,不易理解的部分。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我们怎么确定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呢? 这就对应着我们必须对应的检测练习。

同样的检测练习必须同时兼顾高考要求和学生的情况,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生的检测练习有必要放到黑板上。这样学习较好的同学在做出来的情况下加深了学习兴趣,学习较差做出来的同学品藏到了成功感觉,加大了学习的兴趣。而对学习中等没有做对的学生是一种鞭策。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双黑板教学”的好处,以及应推广的原因。

“基于标准的新课堂改革”的中心是将教-学这一对交互的矛盾的中心从老师教放到学生学上来。老师应适度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讲台还给学生,将黑板还给学生。

老师应更多的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去发现,去收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在是从一讲到尾,而是每隔一个阶段有对应的测试,或是思考题,在这个间歇老师走下课堂,发现学生的遇到的困难。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问题的发现解决中来也是新课堂改革的重要思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鼓励老师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不断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过程中更加考察教师的能力。至于小组讨论这样的发现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我们的课堂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讨论、完善。我觉得这个过程中,纪律维护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我认为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一定适合这样的方式。

课堂的管理,作业的监督也是我们教学的关键,甚至我认为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这方面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有效的办法,在这就不多提了。

“基于标准的新课堂教学改革”仅仅是一个理念,并没有唯一的教学方法。在这个理念的统筹下,各位老师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总结出最佳的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基于标准的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但是依靠这样一次改革就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了吗?

远远不能。我们所面对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绝不可能依靠一次变革就能得以解决。

要改善我们数学教学的质量,需要依靠年长老师的经验和知识构架、需要年轻教师的活力激情还有想象力,只有我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不断的改变适应,集思广益,我们的教学才会的长足的进步。

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17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通过课堂教学改进实践,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18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一、教育背景

(一)教师只注重教学成绩

在近几年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中,我看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师为了能在期末考试中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考试成绩,就在平时工作中狠抓教学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生每天接触到的就是学习,教师带进课堂的就是试卷和作业,这样的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也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后果,如学生的卫生、纪律、思想、同学关系等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此得不偿失的教学必定会被淘汰。

(二)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

每个家庭都对孩子很重视,担心孩子被落下,总是给孩子最好的呵护和最多的爱,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这样的溺爱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庭中一个孩子的比率大大提高,他们享受着多种呵护,一旦在学校稍受委屈就会叫苦不迭,甚至有家长会到学校找教师评理,产生不和谐的现象。事实上,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并不是好事,孩子只有在学校里接受锻炼和熏陶,才会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三)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监督管理,如果放任自流会使学生堕落下去。如今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和信息网络所迷惑的现象不在少数,不能否认新时代的高科技对学生的帮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有的学生不会做的题根本不去思考,直接在网上搜索答案,等到教师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学生做得很好,但是实际考试中就会出现问题,以前抄答案的题目还是不会做。这样做只能是害了自己,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

二、背景中的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研究,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都是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别人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试想假如我们的孩子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人相处宽容大方,做事前思后想,考虑周全,那么教师和家长还会这么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去教育他们吗?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讲课时缺乏一种培养学生“习惯成自然”的思想,只是想着怎么提高学生成绩,根本没有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学生因此对课堂失去兴趣,对学习失去兴趣。另外,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已经养成了我行我素的坏习惯,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加之传统的教育理念突出的是教师的权威性,常常出现课堂枯燥乏味的局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遏制,结果师生关系变的紧张,根本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三、实际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你赏识学生,学生才会赏识你

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发现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容易接触,他们的心里并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他们眼里世界都是和平的。因此,教师要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学生、包容学生,互相理解,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经常鼓励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给予学生最多的关心和爱护,才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上课的时候要不要考虑学生的感受?我想回答都是肯定的,可是怎么考虑呢?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好语言,想好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调整好教学思路,用简洁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只有教师赏识学生了,学生才会反过来赏识你。

(二)激励式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激励的作用,适当运用激励手段,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虽然继承了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和兴趣。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带着一颗平等的心走进学生

学生需要的是平等、和谐的交流空间,欢乐、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授课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不能扼杀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学习好就特别对待,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比较调皮就把他放在角落里不管不问,这样都是不对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每个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的发展都是不可预见的,并不是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以后就没有发展,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

教师要保证学生个性的发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活力。如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也再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

(四)备好课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

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能困于教材。要通过授课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文化。因此备课就成了教师的重点。在办公室里教师应积极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教研时多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平时多组织一些听课活动,提高教学热情。在网络上选取一些当下比较热点的话题和有意义的新闻事件,与学生分享,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心得体会,活跃课堂气氛。只有教师备课充分,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指明方向。

四、结语

洋洋洒洒写了一些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会时刻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与其他教师探讨,与学生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良好的教学习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热爱学习。 A, education background (a) teacher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result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in recent years, I saw a kind of common phenomenon: the teacher in order to be in the final exam for students with a good test scores, vigorously promotes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s in the work at ordinary times, ignor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development.Students come into contact with every day is learning, the teacher brought into the claroom is papers and aignments, such teaching difficult to achieve good effect, even if the student\'s result \"up\", also can produce a series of consequences, such as students\' health, discipline and ideology, the clamates all sorts of problems.So not worth teaching is bound to be eliminated.(2) parents spoiling for students Each family pays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children,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 being left behind, always give the child the best care and love, most children want to buy what you, the spoil is not in the minority.Especiall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 planning, greatly improve the ratio of a child in the family, they enjoy a variety of care, once in school a little wronged will squealed, even have parents to school to find a reason teachers, disharmonious phenomenon.In fact, exceive coddling of parents is not good, only accept exercise and edification in school, children will grow up to be useful talents.(3) the students lack of good study habits Students\' learning to a large extent to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if drift can make students to fall down.Students be fooled by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of the phenomenon is not a few, can deny that a new era of high-tech help to students, but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had an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Some students don\'t do not to think about, directly over the Internet search the answer, wait until the teacher found that students who do well when check your homework, but the actual problem arises in the exam, copy the answer questions or don\'t do before.Can only do this is to hurt yourself, hold up their learning time.Second, the cause analysis of background Through the study, the causes of the above situation is varied, the students lack of good study habits is a big problem in the proce of teaching.Many students don\'t have their own unique method of study, all is the others what to do, they follow what to do, someone else\'s learning method is not necearily suitable for themselves.Imagine if our children from an early age to develop good www.daodoc.com www.daodoc.com So, how to activate students seeking knowledge desir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ests us to establish the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and inquiry teaching mode, cultivate students\' active thinking, questioning, probe, and the ability of good at capturing the new inform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is ability a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claroom teaching.Therefore, actively explore to arouse interest, active thinking, the incentive to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is neceary.Only in this way, can exercis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3) with a heart of equality into the students Students need is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of equality, harmony, happy, happy 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ers\' teaching must respect the student\'s mental state, can\'t kill the minds of students.This requires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 to treat every student equally, not special treatment because some students study well, also can\'t because some students are naughty put him in a corner, no matter don\'t ask, it is bad.Students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student after out of the campus are unpredictable, not do not love learning of students at ordinary times later, there is no development, realistic examples abound.The teacher wants to ensure that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subtly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make the claroom teaching really.If use \"overall perception --extends cooperation inquiry\" teaching model,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ntent of careful design question, organization of claroom teaching, the teaching, the claroom feel is a kind, harmonious, active atmosphere,, a close friend of the students, teachers, students also don\'t is a model of rigid and inflexible, obscure the audience.(4) prepared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room leons The teacher\'s teaching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cannot be trapped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www.daodoc.com www.zjljy.net To make students really learn knowledge, learn culture.Thus preparing became the focus of teachers.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in the office and other teacher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ay more attention to listen to the opinions of others in the research and the suggestion, organize activities of some lectures more at ordinary times, improve teaching enthusiasm.Select some hot topic of the present is in the network and meaningful news event, to share with students, listen to the opinions of the students and comments, active claroom atmosphere.Only teachers preparing fully, when teaching can with ease, play to their expertise, brought students into the sea of knowledg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study and life for students.Four, conclusion A magnificently wrote some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was a great help for my teaching job in future, I will always summarize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ideas, remain modest and prudent attitude to discu with oth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m equal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good teaching habits, with their own personality charm to infect students, let the students love learning.

第19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文昌华侨中学

王妙婧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焕然一新,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关注课堂实效,关注动态生成,关注过程体验,关注学生发展,让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以简洁的语言说清了教育的目标。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明确了基础教育的目标。而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教师肩负着学生成长重要、直接的教育作用。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领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成为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帮助者,成为学生最初信念的唤醒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发掘者,成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设计者,成为学校德育的具体实施者,成为学生人生健康发展的奠基人。所以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言行举止,甚至一个极其微小的动作、一点点教育智慧都可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进而影响其一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通过反思总结,我要把自己原来没有关注的课堂教学环节重新重视起来,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的。

1.除精心备课外,激情上课。试想当教师满怀激情去上课时,给学生带来的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影响。这一方面我有较多欠缺。也许是工作时间长了,有惰性了,也对学生和工作缺乏一种耐心。

2.课前组织相当重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绪拉到课堂上来,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3.巧妙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最好结合生活实际,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一开始就有兴趣想要跟你学,但要注意简要,不能绕太远,否则会适得其反。

4.上课不是自己讲的很累,而是盯学生很累。我们现在上课知识讲解不是问题,关键是学生接没接受。学生接受了课堂效率就高。首先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特别是课堂上对违纪学生处理不当,会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绪)。其次,与学生保持目光、语言甚至是肢体上的交流,对易走神的学生,提出问题后用眼光扫视一眼,如果他在听,及时给予赞许的眼光,或是在讲课期间走到教室中间或后面,及时提醒没认真学习的学生。我们可以想一想:老师讲的再怎么天花乱坠,学生走神了,哪有什么效率,简直就是白搭,也就是帮学生克服分心因素。通过反复实践,我发现讲课过程中突然沉默或变换语调,也能提醒学生提高注意力。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千万不要为了讲完课就忽视这个问题,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很重要。

5.不放过任何一个后进生,后进生懒散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别人。不放过他们,并可以用后进生都学会了来激发其他人的学习。我记得魏书生说过:“教室”应取为“学室”。怎么能让学生愿意学,怎么监督他们学好,这是有效课堂的核心。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 篇二:《课堂教学技巧》心得体会

读《课堂教学技巧》心得体会

增城市荔城中学

林树宏

为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按照学校的安排部署,我认真学习了《课堂教学技巧》一书,从中我得到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教师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从整体教学活动系统看,教师技能是教师面临教学情景时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教学行为。可以说,它是教师所掌握的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我学习的一本关于课堂教学艺术书籍中的一段话。书中讲述的很多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现在我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刻的体会。

因学而教——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程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这一意图性行动广泛地运用于上课之始,或运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凝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讲授:讲授是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必须运用语言,但这只是讲授的一个条件,关键是讲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言语讲授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通过对我国中小学高成效教师的课堂观察后,专家也发现类似结果,讲述平均占课堂时间的65%左右。言语讲授之所以为教师所偏爱,是因为它能在较短时间内,简洁地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可以方便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材中微观的或抽象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是学生领会;言语传授为教师讲授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性。

课堂提问: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是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从教学的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激凝致问,师生共同解答,还有就是学生自发地提问。提问技能是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长用的手段之一。

独到的板书艺术:板书技能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揭示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不断传递的过程,这种信息传递主要是靠教材上的书面语言和图表,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及教师使用的板书去实现的。板书在教学中的功能主要突出在教学的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示教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造;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书中还讲述了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读课文后,我们不妨这样说:“你读得很正确,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试一试。”“你朗读时的感情和表情感染了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真是一种享受啊!”“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更好的表达。” “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样的评价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知道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读音准确、语言流畅,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同样是在练习的训练中,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是自己不会使用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吗?我想,是坚持给学生鼓励、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平时课堂中语言的单调。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那难得表现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氛围更轻松。书中还讲到评价的语言要生动巧妙,富有幽默。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用恰如其分的 篇三: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核心的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然而现今,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讨厌学习,不善学习。一谈起学习就焦虑不安。特别是应考这根指挥棒在牵着教师与学生的鼻子走。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以致教师与学生在精神层面都得不到那种学习快乐的享受。但现实总归是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不是我们教师个人所能改变的,那唯有的,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轻松,令人最满意,工作更有效.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们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地位或学历证明,这些只有在学生认识到时才有用。”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 1 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对于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都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而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有效教学》的学习,我的心得一是认清我们真正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可能在讲话中,我们会流利地运用着“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继续着早已习惯的应试教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教师的这种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激活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具体化为教师可以理解并付诸于实施的行为。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学习,我知道了书中有很多直接关注教师如何有效地备课、讲授、提问、激励等日常教学行为。书中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问、如何有效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主动学习,尤其努力叙说。这些策略使教师不再需要用物质刺激和奖惩的办法迫使学生去学习,教室变为所有人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所,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轻而易举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知识之中,这是无价之宝,并且不断地形成他们的人生观,并且培养出最美好的人生,这些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并没有脱离学校的日常安排,反而使课堂呈现出全新的活跃气氛。

我是惟一的,我的学生也是惟一的。学校、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桥梁,培养自尊,有自信,朝气蓬勃,助人为乐,敏于合作,勇于进取,不怕失败,迎接挑战的新一代人材,愿

我们把一切有效的革命学习到底。

第20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导语:我们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感触或者心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借鉴!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通过查阅教育教学文献资料,了解到有效的教学系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促进学生取得高水平成就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总是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取得。也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习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以及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与学习。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习目标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必须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习;其二是教师必须安排和提供给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的学习经验。不难看出,着眼于目标的定义,重点强调的是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之效,结果表现为质量。质量来自哪里?来自日积月累的功效。这日积月累,涉及面甚广。单就课堂教学而言,来自于每一节课,以及相关的课前深入研读教材以至有效备课、课后根据学情差异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培优补差辅导、科学训练考试、深入教学反思和习惯总结提升……。

认真推敲起来,从一定义以上说,实现教学有效、高效,就是抓好抓实教学常规。说到教学常规,大家都有话可说。但是,说起来常常不外乎这样一些话语:备课,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上课,方式转变师生互动;作业,减轻负担;辅导,有的放矢;训练,讲究科学;反思,教后笔记;总结,撰写论文……。这些,都没错。

但是细加研究,又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备课,飞跃不易;上课,互动艰难;作业,负担难减;辅导,乱矢穿空;训练,机械重复;反思,鲜花朵朵而已;总结,论文拼凑罢了。要真的做到有效,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把教学的每一个常规环节做到精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那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开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忙于配合老师应付这些活动,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习朝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从 “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是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

有效的方法多样,途径多条,关键是——

施教者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要有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管理者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有宽容的态度激励的机制。

引领者要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平等的态度,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努力缩小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课堂教学交互行为心得体会.doc》
课堂教学交互行为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