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2020-04-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幸福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就是教育幸福。幸福的教师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教师,循循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梦想,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教育是教师的生命,因而教师的幸福首先来教育教学的工作;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道德成长,桃李满天下,便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同时也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研究、善好的学校生活。

“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使。他们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他们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当成人世界不再嘲笑他们的青涩、荒唐和鲁莽,给他们一种鼓励、一种包容时,他们便会在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缝上翅膀重新翱翔,成为天使。”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就要做那个给天使们缝补翅膀的人。善待自己的心灵,就是善待学生。行动的改变来自心灵,换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即是获得了一次重生。 教师的幸福其实很容易得到实现,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调皮的学生开始懂事、听话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在比赛活动现场,学生一起呐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对于教师,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的小事上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一种充实、闲适,没有空虚感,匮乏感、无聊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幸福就是内在的平安,自由自在。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实也不是很难,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自己的学生,用心体会生活,你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

推荐第2篇:学科中落实渗透德育

学科中落实渗透德育

一、课堂德育因素

(一)课堂教学内容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首先,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以能促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类的活动并不像动物那样仅仅处于本能,而是受自己意志支配的。学生的道德行为,总是伴随着理智的思考,对任何一种思想的接受,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例如:什么是爱国主义,就要进行正确的思考,就需要相应的文化知识。学生愈是较多地占有相应的文化知识,爱国主义意识往往就愈发展,就愈深刻。许多人正是由于愚昧无知,而陷于道德堕落的深渊。应当指出,这里说思想品德的基础而言。没有这个基础不行,有了这个基础思想品德也不一定形成和发展。知与行、知识与修养、知识与世界观虽有密切联系,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等同的,只是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使知识向行动修养、世界观的转化。其次,通过教学内容,可以培养道德情感。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课程,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的内容,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直接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内容,虽然课程本身是自然科学知识,但是也可以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内容并且进行正确的思索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确立和发展道德认识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环节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上课、辅导、作业、成绩考核等形式和环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这些环节中,学生会常常遇到掌握知识、技能和完成作业的难易以及成绩考核的好坏等问题。为了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在各个环节的教学实践中既需要又能够培养为祖国现代化而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勤奋努力、不怕困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因此,在这些教学环节中通过评价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可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当然,不可能所有的评价以及影响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以便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课堂教学在时空和可控性方面的优势是进行德育的有利条件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还因为课堂教学具有其它教育途径所不具备的特点。这就是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大;可控性强。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度过。自然,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完全代替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所起的作用,但是这种时间上的比例关系证明,如果在对学生进行德育中,忽视了占学生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课堂教学的可控性强,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而且要完成一定的作业、练习,还要进行严格的成绩考核。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部的约束力,这种外部约束力与其主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各种组成形式、教学环节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

(四)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榜样在德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以及在教学的各种组织形式和环节中,进行德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决定于教师对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的选择和运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修养。一般来说由于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艺术,他们能够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学生。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通过学生的外表活动,判断学生的内心世界,洞悉学生的情绪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工作。他们具有运用语言的技巧,有说服力与感染力,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并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动。尤其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更有利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实施德育。教书的过程必然是教人的过程。教师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当今这个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

二、学科德育特点

(一)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初中有10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长。授课的时数,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

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语文、英语、历史、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

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数学、自然科学,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学科德育渗透的具体内容

思想政治:进行以“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诚实正直、同情宽容、认真负责坚毅勇敢、惜时守信、知耻自爱、热爱科学等17个德目,养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和健康心理。高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教育,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向,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本,能初步运用所学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

语文: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每册语文都有文质兼美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本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印象深刻的影响,既具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 性。

英语:通过反复地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高中增加了法制、纪律、安全、心理品质和理想、情操教育的内容。其特点,主要是隐性教育。

历史:通过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了解,近代落实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进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近现代中国国情的了解,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给中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通过世界史学习,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国际主义义务的认识。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内容。历史学科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特点。

地理:通过讲解我国的自然国情(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和我国的人文国情(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提供我国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使学生既了解乡情、国情、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又了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起自力更生、艰巨奋斗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高中阶段进一步使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人类与环境、国情与国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数学:中学阶段通过数与形、常量与变量、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等等进行辩证关系教育;从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用有力的数据、百比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我国数学发展史料介绍祖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物理:通过种种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进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教育,通过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波粒二象性、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等内容和教学,进行辩证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我国古代和当今物理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例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优良品质的教育。结合实验操作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教育。 化学:介绍我国古代工艺成就和我国当今化学工业、化学科技成就以及著名化学科学家业绩,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在物质结构学习中进行物质无限可分观点教育,在化合与分解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观点,在元素周期率学习中掌握量变质变观点,在溶解平衡中掌握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等等。结合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品德教育,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和国情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教育。教材中大量关于我国古代和当代化学工艺及建设成就照片图表,增强了德育感染力。

生物:在“人体与卫生”中,通过我国解放前后流行病的不同遭遇,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养成卫生习惯,吸烟有害,禁止吸毒等教育。在介绍我国生物资源、我国古今在生物栽培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在生命起源、生物体内部矛盾,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的统一,生物的进化等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此外还在生物遗传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的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 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 理科本科学是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综合课程,包含有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德育内容,强调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法则,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视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与人类相关的问题,重视观察实验能力和综合考察自然的能力,并结合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如克服偏食、抽烟、喝酒、不良习惯,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等)。

体育与保健:通过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纪律的有力数据和运动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结合体育运动和训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训练。如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尊重爱护他人、集体主义精神,爱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公共财物的教育。体育在培养良好心量素质方面,如诚实正直、积极向上、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竞争进取,严格要求,不骄不馁,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音乐: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音乐教学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紧密联系,从认知、操作、情意三方面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音乐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通过编选教材《国歌》、《我爱你中国》、《红星照我去战斗》、《祖国颂》、《丰收之歌》、《我们的中队》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欣赏高雅的音乐作品,进行高尚情操,活泼开朗、爱美弃恶的品德情操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歌曲的演唱、评述、音乐家的介绍等教学活动之中。

美术: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作品的介绍,用他们的创作态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精神,启发、教育学生,并在实际 的绘画练习中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

劳动技术:进一步明确劳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和质量意识以及劳动中好品德、好作风。让学生在劳动技术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爱护工具、勤劳节约等良好习惯,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最大特点。职业导向通过社会分工和职业形成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懂得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行行光荣的思想,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为参加劳动和工作,献身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 础。

计算机:通过世界和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在wps中选用具有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的文章段落;通过计算机的操作训练,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遵纪守法(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团结协作等品德行为。在高中还渗透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

三、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

(一)重视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他们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学校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我们开展了 “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 ” 的教学实验,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 或 “ 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 。

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 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 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 (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 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 ;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 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 ;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 ,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 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 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 的若干问题,回答了“ 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学校许多学科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研究,同时重视“ 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的思想,开展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等探索,开展“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为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推荐第3篇:物理学科中德育渗透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许磊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教学大纲要求,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1.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500年前的春秋末期

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再如,在讲力的平衡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论述都先于西方国家,墨家比阿基米得早200多年就知道了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 2

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如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把自己发明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钋”。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如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哲学观点。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渗透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在讲到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单摆、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物理模型时应及时渗透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讲到物体的相互作用时,电场磁场,光的波粒二像性,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时可及时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讲到静摩擦力的变化,物态变化,光的全反射,透镜成像,光电效应等可及时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接受一些辩证唯

物主义思想。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讲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原理时,可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1840年到1878年(将近40年)一直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大约进行了400多次各种实验。这充分说明一个实验结果的确认需要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在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介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历时十年,刻苦自学,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前人不畏艰辛,顽强奋进的结晶。不付任何代价,就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以此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四、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

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教师的身教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证。其次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质。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推荐第4篇:学科渗透德育心得体会(推荐)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普翁中学 周晓春

长期以来,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四、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 1 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有了就渗透,没有不凑合”,切忌穿靴戴帽。殊不知,语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五、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

总之,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渗透方式。在“润”字上下功夫,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把好的道德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情感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得以发展。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是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的。

推荐第5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学科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三甲小学 左晓燕

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语文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四、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想根源,严而无格;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推荐第6篇:浅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关键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78-01

社会主义德育涵盖比较广,大家的提法也不尽一致,概括起来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几个大的方面,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觉地或间接地,有形地或无形地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某种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

一、德育渗透的途径

1、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如地理讲水资源每年流量占世界第六位,水能居世界首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讲我国经流量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且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仅开7%,而西方国家已开发40%以上,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激发改革奋进,建设现代化祖国的责任感,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2、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如有计划的开展“政治小论文评奖活动”“热爱家乡”演讲比赛,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并组织学生装调查家乡在改革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

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地理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山峡的雄壮,数理教材中蕴含的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化合与分解等对立统一观点,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2、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严守纪律,勇于献身方面的教育。

3、解疑答难法

中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如政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比,如何看,如果教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比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发展与差别,就会帮助学生较好地解开这个“扣儿”,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4、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草原》一课,运用扫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大草原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草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

总之,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合格证。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的培养,必须将同步发展,这样才能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推荐第7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 要: 摘

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 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德育教育 关键词: 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

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而学科德育则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

人才的内在动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

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

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深刻的德“道德修养”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 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语文德育的

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这些《老山界》还是《草》、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人、《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如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沁、“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民英雄永垂不朽》《我的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园春

,等等,都包含深《黄河颂》、《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心》,让深的爱国情怀,我们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应“传道”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 自豪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团队协作教育

新课标指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新课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教师为辅,程应以学生为主,带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增进友谊。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所以教师要精心选择。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协作完成采访任务,在过程中大家相互探讨,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真诚沟通,在团队中各尽其能,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处事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奠定基础。在苏教版语文初中阶段的六册书本中,像这样能锻炼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材料还有不、九年级下“广告多棱镜”少,例如九年级上册的专题训练:册的专题训练“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的收集和运用等,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中,增进友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环境保护的好坏将取决于他们

所具备的环境知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高低,对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要》指出:”由此可见,语文课也要渗透“绿色”教育。及环境意识。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人与环境”单元,单元提示中“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说道: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在本单元,你将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慨叹智者《明天不封阳台》、《幽径悲剧》、《都市精灵》的无奈……”等都能让我们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因此,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把环保教育渗透其中,教会学生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为培养跨世纪的

环保人才打下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现代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21 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应渗透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质、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是语文课程所应承载的教育使命。科学精神回归语文课程,就是要转变课程理念,树立科学性与人文性互融的语文课程观;改进课程内容,增加语文课程的科学含量;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师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渗透科学精神;转变课程评价观念与方法,注重评价学,生对待学习的科学态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注科学”告诉我们要在语文中学科学,在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梦溪笔谈》等,议论、《叫三声夸克》、有《斜塔上的实验》文的知识点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应精心引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科学素

养,在新世纪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在此阶

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优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苏教版语文初中教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发现适合渗透价,就要值观教育的资源。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陋室铭》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刘禹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杜甫的《茅屋为秋风尚情操。另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破歌》都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

育,让学生学会忧国忧民,学会坚强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多一些宽容》又能教会学生做人做、折。而《敬业与乐业》事有责任心,对人对事有宽广的胸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

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六、在语文课外时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密切联系,是课堂教学的必

要补充。语文课外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丰富多彩,二是生动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它能加深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眼界,满足和发展他们在各种知识领域中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易于,要让学生被学生接受。例如“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社学会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增进友谊,加强合作精神,,可以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明辨是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学生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等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不仅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优秀 。,也展现“人文性”的道德情操,让语文课展现“工具性”当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还有很

多,如课外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名著阅读,等等,教师都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语文课不仅要承传自己祖国绵延不

因此,而且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息的文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选定渗透角度,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品质,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益处。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动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让 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推荐第8篇: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心得体会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心得体会

贵阳市林木小学 李小珍

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现总结如下: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1、语文学科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

3、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4、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苦,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5、我的学生们,独生子女,万般宠爱集于身,他们已习惯了接受爱。父母的艰苦付出,他们视为应该,心安理得,很少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很难有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

6、高尚品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让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品行。其实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二、抓住字、词教学,渗透德育。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通过欣赏文章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

三、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

1、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2、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 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五、通过写话训练,培养良好品质

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没想到,做家务这么辛苦。现在,我才了解父母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达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话虽简朴,却表达了孩子一颗真挚的心。我在班上读了这些日记,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等方面的品质。

六、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愿一代品行文明,品性健康,品德高雅,品质高尚的学生会在我们的努力下健康成长。

推荐第9篇: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制度

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充分利用约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0%的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理想情操等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各科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使之渗透在各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一.端正德育思想

要求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应自觉克服自身存在的不正确观念( 仅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观念)的影响,使之更加公平、公正。 二.

制定德育计划

对全体任课教师经常进行有关德育工作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指导,使每位任课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负的“教书育人”的德育责任;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列入结合教学进行德育的具体计划;教务处、教研组在审核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时,必须检查其中的德育具体计划(写入教案)。 三.探讨交流德育经验

学校领导、教研组在日常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观摩等活动中,必须检查、观摩任课教师结合教学有机地进行德育的情况,并给予单独评价;组织研讨各科中进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并形成系统和规范;组织交流和推广各科中进行德育的好经验;表彰、奖励在德育方面做出优秀成绩的任课教师,进行正确导向。

四.合理安排德育

把各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有关课外活动中的德育结合起来。

1 五. 加强师德教育

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使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以至日常非教学的言行都能成为学生的表率,能为人师表,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推荐第10篇: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设计

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设计:

《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老黑山中心小学 刘东财

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中国人》是小学音乐学科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京韵》单元课的歌曲。这是一首曲调根据京剧曲牌中典型的西皮流水的音调缀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短、朗朗上口,曲调的运腔十分口语化,它热情地颂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统美德。曲中每一句中均运用了前半拍的八分休止符,使得曲调刚健有力,特别在最后一句的“人”字上通过了一字多音的长运腔把音调推向全曲的最高音“5”形成高潮,继而又以下行五度结束在“1”音上,它以自豪的语气和心情唱出了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教学目标:

1、能用感情演唱《我是中国人》

2、能够体会戏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体会“做一个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 教学重点:学唱《我是中国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动作来表演歌曲 教学准备:手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特殊的音乐,(伴着音乐教师将表演一个小魔术)。请你们跟着音乐拍手,谁拍的节奏准确,老师就把变出的小礼物送给谁。(放音乐)学生拍手老师表演。 教师: 你们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样的锣鼓点吗?(京剧、戏曲)

京剧对于我们同学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那么刚才老师送给你们的小礼物就是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净行的脸谱。

脸谱上丰富多彩的颜色在舞台上还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请拿到脸谱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2.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

(1)分小组展示收集的资料。

(2)重点介绍净行。

(3)教师总结:看来,京剧里还蕴涵着很深的文化呢!其实京剧的起源呀,要追溯到200多年前,当时为了给清代乾隆皇帝祝寿,特邀江南的徽班进京表演。后来,她又融入了其他地方戏曲的精髓,渐渐地发展成我们的国粹艺术——京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以京剧中西皮流水的唱腔为素材创作的戏歌《我是中国人》。

二、新授部分:

1.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带领拍手打节奏)

设问:这首戏歌和我们过去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节拍、韵味) 回答:1/4拍(这种节拍在歌曲中非常少见,但在京剧中应用很广泛,每小节只有一拍强拍,没有弱拍。京剧中把强拍叫做板,弱拍叫做眼,这种节拍叫做有板无眼。每拍都是强拍,听上去铿锵有力。)

2.请学生们点着板再次聆听歌曲。听一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范唱表演)

3.同学们概括得真好。那就让我们就带着这种情绪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4.学歌谱: (1)听教师演唱歌谱,请同学找一找歌曲的旋律中都出现了哪些特殊的音?(装饰音)

(2)唱一唱这些装饰音。(出示课件)

(3)我们已经唱得很准了,我们把它放到歌曲里再来试一试。(不按着节奏,教师指着谱子,带着学生唱。)

(4)唱得好听!如果加上节奏就会更好听的!让我们再视唱一遍,请大家边唱边找一找歌曲中出现了几次八分休止符 ;(7次)八分休止符都是出现在每小节的前半拍,在京剧中称之为闪板。(教师示范)

(5)请大家帮着老师点着板,我再演唱一遍乐谱。

(6)教师和学生一起点板视唱乐谱,感受体会一下闪板的作用(教师总结。)

(7)跟琴完整地演唱歌谱。 5.学歌词:

(1)学生演唱没有装饰音的歌词。

(2)教师范唱全曲,(清唱)找出不同。(装饰音更能体现京剧的韵味)

(3)反复练习装饰音部分,分句讲解带唱。

(4)学生再次完整地演唱歌曲。

(5)通过刚才的演唱,除了装饰音和闪板以外还有哪句是突出表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体现京剧的韵味呢?(拖腔)首先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人”这个字一共唱了多少拍?(23拍)这种记谱法在歌曲中少有,在京剧中叫作拖腔。

(6)教师具体讲解拖腔的演唱方法,并示范。气息深、口鼻同时吸。气口要偷换。“人”字要始终咬住en的韵母。练唱拖腔。

(7)歌曲处理:“人”字的力度处理。 (8)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6.朗诵诗词:

教师:大家的演唱让我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老师也改写了一首小诗来表达我们共同的心声。

(1)教师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出示课件)

(2)师生共同朗诵诗词。

(3)诗词是最能表达人们心情的语言形式,我们的作曲家将这首《我是中国人》赋予了京腔京韵,一定更能表达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三、知识拓展

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师:请大家听一听它是否也运用了闪板、拖腔呢?

听后答:《我是中国人》是有板无眼的唱腔;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交替演唱的。

四、总结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今天我们走近了京剧,希望明天我们可以真正走进京剧,把我们的京剧艺术发扬光大。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以百倍的感情去热爱我们的国家,以百们的决心去报效祖国。

第11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渗透德育教案

>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有系统的认识,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学生保护小动物.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对比、归纳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有系统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

2、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整理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情境引入:

星期天,小明一家去动物园玩,遇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帮他们解决问题,好吗?

三、梳理、归纳:

(一)、

1、动物园门口:售票亭上写着儿童门票每张6元,成人门票每张9元。

问: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买2张成人门票要多少钱? 指名解答,说出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2)这个问题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还能提出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吗?

指名解答,说出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师:这个问题也难不到同学们,梁老师想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出示问题:小明一家去动物园玩用30元钱买票够吗?够的话应找回多少钱?不够的话还差多少钱? (2)指名解答,汇报交流。(针对这类问题进行方法总结)

2、进了动物园,他们先参观小鸟天堂,看到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小鸟。出示小鸟图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吗?

(1)学生提出加减问题.(2)汇报交流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3、看完了小鸟,他们又去看了哪些动物呢?出示金鱼图 假如把这些金鱼每6条放一个鱼缸,可以放6个缸,可是现在没有那么多缸,只有4个缸,那每个缸应放多少条金鱼呢?

四、总结:

小结:刚才我们做的都是这个学期学过的应用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都要分析题目,那我们是怎样分析题目的? 归纳解题方法:板书:

1、找重点字

2、找数量

3、写数量关系式

4、列式计算

五、综合练习:选择题

第12篇: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但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一些片面或错误理解德育的情况,有的认为德育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等在课余时间开展,与课堂教学无关。有的认为德育教育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教师无关。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识物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思想教育。”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把握物理德育渗透的原则。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应充分利用与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应用等有关素材来进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渗透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核心是传授的观点和思想的准确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古代、现代的科学成就和国情,正确无误地介绍物理学史,选用的素材要有据可查,有争议的,不科学的说法、材料不要引入教学中,使物理学中的德育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统一性原则。在传授知识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将知识与德育融为一体,切忌“穿靴带帽”。物理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德育要靠浸润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教材实际出发,在“寓”上下功夫,把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3.趣味性原则。不讲求方法,对学生大道理、小道理的讲述,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也听不进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选择内容要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上,考虑到学生年龄和思想实际。教学中以引代注,以需引趣,引起学生质疑、析疑、觖疑,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把渗透于教学中的德育发挥作用,同时被学生充分接受。

4.以身作则原则。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的身教是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保证。初中生仍处于喜欢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5.正面教育原则。初中生的头脑还比较单纯,他们好奇、好动,易于受感染,物理教材中科学家刻苦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及他们的爱国热情,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励他们发愤向上,为振兴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三、明确物理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学科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等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学中要结合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成就,介绍本世纪我国在原子物理、晶体学、超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告诫学生,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翻开物理书,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教学中也绝不能放过。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3.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4.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第13篇: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一、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并与其它各育相辅相成,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它在中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甚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

二、学科教学与德育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古已有之,真正从理论上提出来始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提出教学的教育性概念,实质上就是现在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

杜威曾指出,如果把学科“看作是使儿童认识社会活动的情况的一种工具”,那么,任何一门学科就具有三种不同的价值:知识的价值、训练的价值和文化修养的价值。“知识只有在提出被置于社会生活背景中的材料的明确形象和概念时,才是名符其实的有教育性的。训练只有在它代表把知识反映到个人自己的能力中去、使他将能力服务于社会目的时,才是名符其实的有教育性的。如果文化修养要成为名符其实的有教育性而不是外表光泽或人为的装饰,就要代表知识和训练的生动的联合,它标志着个人的人生观的社会化。”因此,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学科教学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的价值。

朱小蔓教授在谈到学科教学的德育价值时还指出:首先,不同学科学习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的发掘,可以培养和增进师生对其中的人文道德价值的敏感和景仰;可以激发师生教和学的兴趣和情感投入,在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知情统一;可以对学科素材所负载的道德教育价值加深理解和形成认同。其次,学科学习奠定人的知识论及其方法基础。最后,学科学习的过程无时无处不是学习道德的过程,因为这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群体交往中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纪律约束与意志磨练等。

所以说,在中小学阶段,除了直接通过德育课程来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外,把道德内涵的教授和尊重学生的理性能力和自主意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当然,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德育,受学科性质与特点的制约。它运用于正常的学科教学之中,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数学学科教学与德育

1、就数学课程来说,一方面,数学的具体知识和能力要求可通过教材得以体现,是显性的;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和毅力的培养,科学态度、探索和创新精神以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的培养等教学目标不易被具体的数学知识所表示,是隐性的。而这些隐性的教学目标则恰恰会对学生产生长期的影响,甚至影响其终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改变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现行数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巧妙渗透,就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高尚品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位数学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因此,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

2、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客观性,它是精确的,严密的,纯粹的,科学的,因此它是“真”的代表;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理性精神,堆积着对真理执着追求的态度,且包容万物,它是一种高级趣味的体现,是自身修养和精神的体现,因此它是“善”的,苏格拉底甚至强调,学习数学是“为了灵魂本身去学”;数学文化毫无疑问还是美的,而且它以其精炼、准确、简洁、井然有序、协调统一与神秘、巧妙、奇异并重赢得了古往今来无以数计的人的赞美和垂青。数学思想大师罗素就曾这样毫不掩饰地说过:“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上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而真、善、美正是德育所追求的境界,

因此,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可行的。

四、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的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目前,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提法大家已经相当熟悉,针对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研究也很多,但目前关于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的研究都停留在宏观方面,如其意义、其必要性、其主要方面等,而没说究竟“怎么”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在数学教学的哪些内容“落实”哪些德育目标,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根本就没有落实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标。

一方面,尽管教师的备课笔记上都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或类似的德育目标一栏,但往往教师也不是很清楚他的那节课蕴含着哪些德育契机,这使得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只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属于数学学科的隐性价值,所以现在往往出现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指明本节课的德育目标就很生硬甚至空洞,如果不指明又感觉不明显甚至感觉不到的尴尬局面。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在“如何在数学学科中落实德育,在什么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德育”方面给一线教师一些细致的、可操作的、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和教学资料。

五、研究成果之《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大纲及细则》(节选) 七年级(上)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德育要点: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4.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点、线、面等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现各项德育目标的方法、手段: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在学习中注意两点:①多与现实生活联系,⑵多动手制作实践或画图。 实现各项德育目标所需资料:

1.展示图片并播放录音,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宇宙之大(海王星、流星雨),粒子之微(铍原子、氯化钠晶体结构),火箭之速(火箭),化工之巧(陶瓷),地球之变(陨石坑),生物之谜(青蛙),日用之繁(杯子、表),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2.公元前3世纪中叶,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问一位数学家:有没有不学习《几何原本》,即可掌握几何学的捷径。数学家断言回答:“学习数学和学习一切科学一样,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学习数学,人人都得独立思考,就像种庄稼一样,不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在这一方面,国王和普通老百姓是一样的。”这位数学家就是《几何原本》的作者、古希腊大名鼎鼎的欧几里得。欧几里得(Euclid)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氏几何学的开创者。在欧几里得以前,人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几何学的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当中,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和不足,就是缺乏系统性。大多数是片断、零碎的知识,公理与公理之问、证明与证明之间并没有什么很强的联系性,更不要说对公式和定理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和说明。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林畜牧业的发展、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增多,把这些几何学知识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成为一整套可以自圆其说、前后贯通的知识体系,已经是刻不容缓,成为科学进步的大势所趋。欧几里得通过早期对柏拉图数学思想,尤其是几何学理论系统而周详的研究,已敏锐地察觉到了几何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一工作。为了完成这一重任,欧几里得不辞辛苦,长途跋涉,从爱琴海边的雅典古城,来到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新埠——亚历山大城,为的就是在这座新兴的,但文化蕴藏丰富的异域城市实现自己的初衷。在此地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他一边收集以往的数学专著和手稿,向有关学者请教,一边试着著书立说,阐明自己对几何学的理解,哪怕是尚肤浅的理解。经过欧几里得忘我的劳动,终于在公元前300年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是几经易稿而最终定形的《几何原本》一书。这是一部传世之作,几何学正是有了它,不仅第一次实现了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又孕育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欧几里得几何学,简称“欧氏几何学”。后人尊称他为“几何学之父”,以铭记他在数堂中的卓越贡献。

§1.2展开和折叠 德育要点:

1.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的存在及数学的美,发展应用意识。

实现各项德育目标的方法、手段:充分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并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实现各项德育目标所需资料:

1.以播放《变形金刚》视频引课,创设生动、引人入胜的情境,再演示折叠式床上笔记本电脑桌、可折叠收纳箱、折叠式按摩床、折叠雨伞架、折叠自行车、折叠汽车、折叠房屋、商品包装箱和便携纸袋的展开图等,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本课的主题。

2.数学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人的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成了造型艺术、建筑美学的基础。雪花的对称性就是大自然的杰作。晶体(如冰糖)的表面对称极为精巧,并由此内含着深刻的物理性质。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建筑群中,小到衣物装饰,大到房屋建筑、路面铺设,几乎处处都有美丽的对称性装饰,古代皇宫中壁画的边饰等无不含有极为壮丽的对称美,以至亡国之君李煜在身受软禁之际,还深情怀恋昔日的“雕阑玉砌仍犹在”。

§1.3截一个几何体 德育要点: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组动手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实现各项德育目标的方法、手段:以学生在“做中学”为主线,分小组切截正方体的萝卜,鼓励学生从切截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在面和体的转换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于他人合作,学会有计划地实施自己的方案。 实现各项德育目标所需资料:

1.课前多媒体展示画面:(1)如何求拦水大坝的横断面面积?(2)横断面是怎样得到的呢?

2.小结时多媒体演示:医学上发明CT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 §1.4 从不同方向看 德育要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

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体会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去看待一件事物,分析一件事情。

实现各项德育目标的方法、手段: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合理应用,使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不同意见。 实现各项德育目标所需资料:

1、喜欢看刑侦片的同学可能知道,罪犯投入监狱时要从正面,左侧和右侧分别照照片,你知道为什么吗?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屏幕投影庐山彩照)多美的山,多美的诗!哪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跨越学科界限,让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第14篇: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23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安定区东关小学 李常军

在我17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始终探索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弄清德育渗透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学教育性规律地反映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指出:“教学与教育是相互渗透的,教学具有教育意义,而教育的许多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回顾有关教学教育性规律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态度、情感影响学生,这是最可取的方法。

二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在学科不断分化、教育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被划分成教学、科研、政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条条块块。这种分工原本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益,但分工所产生的副作用却滋生了部门之间的狭隘思想观念,整体协同的育人机制受到了削弱,以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作了份外事。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

三是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许多教师认为,当前因思想认识引发的教育问题,已远远超过因教育技术引发的教育问题。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主要原因是情感障碍,学习动力不足,并非智力因素。企图通过传授各种学习生成技术以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是难以成功的。教师在这些方面所能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搞好德育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德育渗透是以教学为存在前提。教学中的课堂讲授、教学实践和第二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一)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占用教学时间最多的。课堂讲授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思想、提高道德认识能力、培养思想感情的作用。课堂讲授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德育渗透有着各自的优势。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它们的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教学的教育作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人文学科部分内容也是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直接式的德育优势不必多说,渗透式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情操。文科教学应遵循真善美的统一,善必须以真为基础,以美来升华,在传真、扬善、颂美中启迪学生为善、乐善。自然科学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技能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学习、研究、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技能的活动,却受某种思想意识地支配,受社会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这里不仅有个动机问题,也有个态度方法问题。尤其是当代自然观、环境观、发展观以及科学道德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都有生动的体现,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塑造高尚人格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包括实验、实习、参观、调查、生产劳动等。人的品德心理形成与发展,一点儿也离不开实践活动,任何知识、思想、能力、情操地发展和完善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转变观念、增强信念、锻炼意志、掌握技巧、培养劳动习惯等,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事方面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人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的育人功能。

(三)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发学生智慧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和审美情趣,以多样化方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可以实现多重教育任务。第二课堂以其特有的形式,把德育内容和要求隐含在自己的活动中,容易跨越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课堂教学不易获得的教育效果。尽管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是大家公认的,但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人只重视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得到了认真落实。然而,第二课堂则很随意,可以被占用,也可以被取消;有时开展一些活动,也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调节方式,很少下功夫挖掘它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潜能,从而大大削弱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第二课堂,认真落实第二课堂教育实施计划,努力提高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

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下面列举一般学科普遍采用的德育方法供参考。

(一)以史明理

陶冶情感

在学科教学中,要不要结合学科发展史料的问题,国内外有着长期的争论[3],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讲清概念、定律、理论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心思研究学科发展史料中的德育因素和渗透方法,在教学中讲一点学科发展史,只不过是在学生听课觉得枯燥时增加些兴趣罢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发展史料应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主张教师要做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的有心人,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笔者赞同支持后一种观点。

学科发展史料真实地记载了学科发展进步的历史背景、杰出人物和辉煌成就,自然的把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家的人格特质包含在学科发展的具体内容中,实事求是地表述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价值取向、认识态度和思维方法,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将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行为、拓宽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科学道德观和方法论教育,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陶冶思想感情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科教学应充分加以利用。

(二)寓德于知

提高认识

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学科教学要重视挖掘知识中的“良知”,使知识更好地在社会文明中发挥作用。前面已经阐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渗透,使学生能获得高品位的知识。

(三)培养能力

塑造人格

能力是指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于知识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通常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德育渗透就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践行社会义务和职业责任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品德能力。品德能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学科教学要把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广泛的品德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力结构。

20世纪是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现实主义主宰世界的时代。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文化推崇以能力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促成了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地转化,这种转化的正确性一面应该是肯定的。但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地培养,导致了社会发展中的纵欲无度、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民族矛盾、精神空虚、世风日下等严重问题地发生,“最终将危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4]。面向21世纪,任何教育将毫无疑问地从能力本位论转向人格本位论,以解决单纯强调能力教育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人格本位教育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激发思考力,并上升为智慧,然后“化智慧为德性”,形成个体稳定化的人格特质。只有当人的创造力、智慧水平和德性相统一时,其创造力才能造福于社会和人类。学校教育既要适应个体生活、就业和发展对能力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进步、持续发展、公民义务、职业道德对品德能力的需要,统筹兼顾,重视能力教育的理性成分,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贴近生活

满足需要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揭示教育对生活的作用方面有其合理成分。教育贴近生活,就是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学生的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主要的是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当学生现实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诱发一系列思想问题,出现非正常行为。笔者曾对军队医学院校学员现实思想做了调查,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很多。有的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差,常常依赖于家庭;有的学生缺少正确的消费观,花钱大手大脚;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常常感到孤单;有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多,学习压力较大,等等。学生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成材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路人。学科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正确认识自我与他我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不断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身体力行 示范感染

只要是教师,无论他教什么课,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态度、情感、言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正如加里宁感受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既要做理论的“巨人”,又要做行为的楷模,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寿春先生,为了使学生戒烟,他当众折断了自己的烟杆,立誓终身不在抽烟。相反,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对自己要求不严,习惯于松松垮垮,经常用恶语伤害学生,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还有的教师参与赌博、炒股票、流露消极思想等。像张寿春先生那样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和某些教师的负面影响都有可能伴随学生终生,并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六)学科教学选择德育渗透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和教学方法一样,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在考察其方法时,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对其功能作整体的综合的研究,不在唯一种方法为最优而排斥另一种方法,而是主张兼收并蓄,肯定各种方法在特定条件或情境中的效用,以便通过方法的多样性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个别化。学科教学选择德育方法要拓宽思路,据实创新,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要把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据《学科的边缘》一书列出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名称多达4162门,而且新学科还在不断涌现。这么多的学科千姿百态,内容各异,各具特色,德育渗透要从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出发,发挥学科优势,展示教学魅力,尽可能使渗透自然生动,流畅顺当,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否则,脱离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实际,牵强附会,生拉硬套,学生不但不接受,还会引起逆反心理。

二是要把握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客体,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客体必须是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的现实事物,而不是客观世界整体。显然,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现实思想和认知水平,努力寻找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点,增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才能使方法可行,收效明显。杜内尔从“加1示范法”的著名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通过向被试示范高于他们思维水平一个阶段的方法能促进道德发展。”柯尔伯格据此断定,发展性德育的第一个心理学原则是,学生只能同化在发展意义上适合于他们自身水平的道德说理,拒绝低于自己水平的道德说理,也无法理解高于一个阶段以上的道德说理[5] 。这种结论对我们工作有指导意义。

三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是教育者有意识的行动,并不是随意的或时有时无的。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掌握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熟悉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德育渗透,决不能完全靠随机,更不能以此装潢门面,搞形式主义。优化德育设计要真正做到“四个融入”。即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建立健全良好的德育机制。

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达到游刃有余、渗透自如的效果。

第15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版)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论证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1、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本着德育为首的法则,不断充实素质教育理论,完善德育教育体系,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研究实践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使之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理想。

3、通过研究实践有利于形成良好校风,并形成传统。

4、通过研究能够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形成“以法治校”、“以法育人”的良好氛围。

5、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面对新的形式。

二、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新的德育教育途径,丰富德育教育理论,使德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努力探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切入点、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使德育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1、现状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各学科教学中是否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渗透德育因素,存在哪些具体问题,以便针对性的制定出切实可靠的思想教育目标和任务,从而落实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2、对策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2) 建立课堂德育渗透体系和实施网络,形成全员参与、全方面、完整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 (3) 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4)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5) 依托教育科研,强化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涉及学风、教风、校园文化、各项活动、环境等)

(二)研究方法

1、加强组织建设

本课题组共有40名教师组成,其中中高级教师占有绝大部分,人员素质比较高,具有较多的研究能力,为了便于开展研究,本课题组根据学科分布,由各学科组长承担各自学科的研究任务。

2、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素质

一个课题能否成功开展活动,并取得预定成果,与课题组成员素质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是一个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我们课题组把加强培训,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科研素质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一是学习各学科新课标中有关学生德育方面的要求,学习《教育学》、《学生心理学》相关内容;二是选择相关的权威刊物为培训教材;三是在可能情况下请有关专家指导;四是走出去学习兄弟学校及外市县学校的经验等,从而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素质。

3、强调过程管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围绕课题,积极开展研究、探讨活动,做到目标明确,活动具体,总结及时。同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所有资料由课题组领导小组整理归档,课题组负责人认真组织好每次活动,不仅参与研究的全过程,而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可行性)

1、课题组主要成员研究能力

本课题组负责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十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曾多次参加课题研究,多项课题已结题具备课题研究能力,协调能力强。课题组主要成员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均有班主任工作经历,且成绩优异。

2、完成课题的保障

制定计划,分步实施,课题成员具备科学的实践态度、刻苦钻研、改革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接受专家指导,通过逐步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加强实验过程的整理,强化实验过程的监控,坚持定期召开实验总结会、理论研究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资料准备

前期资料准备主要是相关文件、书籍、音像制品、刊物等走理论之路;中期主要通过对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进行研究,走实践之路;后期对整个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征集出版、交流。

4、研究手段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法、教学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价法等研究方法。

5、科研经费保障

开展研究所需经费学校将全力支持。经费使用在主管领导的审查下开支,本着节约、高效、合理、科学的使用原则。

五、研究成果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课题,结合课题组的组成情况和我校的客观实际,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案例分析、教案、论文、教学反思等。每个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撰稿,争取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以优异成绩结题。

六、研究计划进度

(一) 准备阶段(2011.4——2011.7)

确定实验成员、实验目标、操作人员分工、培训实验人员、落实任务和措施、收集资料。

(二) 实验阶段(2011.8——2013.10)

实施各计划的具体操作,举行交流研讨会,定期总结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三)总结阶段(

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成册、收集典型材料,完成实验报告,接受评审鉴定。

东丰县二龙中学

课题组

2011年4月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东丰县二龙山乡中学

第16篇: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着的,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强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好教材。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理,鼓动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学习南极洲地理,通过85年、89年中国分别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学习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郦道元与《水经注》、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奋发图强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为传授单纯简单的地理知识而进行教学,只有高扬德育旗帜,为造就适应时代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栋梁之才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课堂的核心。

第17篇: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它不但能拓宽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而且能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

一、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

1 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历史学科课外教学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

2 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单纯的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给孩子们以一定的教育。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德育作为出发点,教育我们的孩子们都有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第18篇: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专题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申易能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首次组织了分析“课程设计”与道德教育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于1989年召开了关于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伦理、价值、道德教育研讨会。这些活动说明了在科学技术教育中进行德育,已成为世纪之交国际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地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弄清德育渗透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学教育性规律地反映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著名论题。他不承认没有教育的教学,也不承认没有教学的教育。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尽管赫尔巴特以教学代替复杂的教育过程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但他非常明确地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指出:“教学与教育是相互渗透的,教学具有教育意义,而教育的许多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爱因斯坦的论点则更清楚,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杜威致力于改变粗暴直接的德育方法,而代之以那种渗透到各学科和整个学校生活中的间接德育法。

回顾有关教学教育性规律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不存在的[1] 。区别在于是用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态度、情感影响学生,还是用消极颓废、情趣低级的不正确思想、内容、态度和情感影响学生。我们平常所说的教书不育人实质上是指后者。

二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在学科不断分化、教育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被划分成教学、科研、政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条条块块。这种分工原本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益,但分工所产生的副作用却滋生了部门之间的狭隘思想观念,整体协同的育人机制受到了削弱,以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作了份外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另一种作法似乎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它把道德教育的责任交给了所有教师,因为各学科都可以在这方面起到作用。”“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2] 。”显然,教学分工是为了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教师要巧妙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工作的份内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师所说的:“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

三是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宋代司马光深刻地阐述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人的“灵魂”,是人行为的“导向机构”和“动力系统”。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作用。许多教师认为,当前因思想认识引发的教育问题,已远远超过因教育技术引发的教育问题。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主要原因是情感障碍,学习动力不足,并非智力因素。企图通过传授各种学习生成技术以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是难以成功的。教师在这些方面所能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搞好德育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德育渗透是以教学为存在前提。教学中的课堂讲授、教学实践和第二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一)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占用教学时间最多的。课堂讲授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思想、提高道德认识能力、培养思想感情的作用。课堂讲授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德育渗透有着各自的优势。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它们的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教学的教育作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人文学科部分内容也是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直接式的德育优势不必多说,渗透式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情操。文科教学应遵循真善美的统一,善必须以真为基础,以美来升华,在传真、扬善、颂美中启迪学生为善、乐善。自然科学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技能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学习、研究、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技能的活动,却受某种思想意识地支配,受社会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这里不仅有个动机问题,也有个态度方法问题。尤其是当代自然观、环境观、发展观以及科学道德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都有生动的体现,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塑造高尚人格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包括实验、实习、参观、调查、生产劳动等。人的品德心理形成与发展,一点儿也离不开实践活动,任何知识、思想、能力、情操地发展和完善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转变观念、增强信念、锻炼意志、掌握技巧、培养劳动习惯等,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事方面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人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的育人功能。

(三)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发学生智慧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和审美情趣,以多样化方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可以实现多重教育任务。第二课堂以其特有的形式,把德育内容和要求隐含在自己的活动中,容易跨越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课堂教学不易获得的教育效果。尽管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是大家公认的,但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人只重视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得到了认真落实。然而,第二课堂则很随意,可以被占用,也可以被取消;有时开展一些活动,也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调节方式,很少下功夫挖掘它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潜能,从而大大削弱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第二课堂,认真落实第二课堂教育实施计划,努力提高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

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下面列举一般学科普遍采用的德育方法供参考。

(一)以史明理

陶冶情感

在学科教学中,要不要结合学科发展史料的问题,国内外有着长期的争论[3],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讲清概念、定律、理论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心思研究学科发展史料中的德育因素和渗透方法,在教学中讲一点学科发展史,只不过是在学生听课觉得枯燥时增加些兴趣罢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发展史料应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主张教师要做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的有心人,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笔者赞同支持后一种观点。

学科发展史料真实地记载了学科发展进步的历史背景、杰出人物和辉煌成就,自然的把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家的人格特质包含在学科发展的具体内容中,实事求是地表述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价值取向、认识态度和思维方法,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将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行为、拓宽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科学道德观和方法论教育,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陶冶思想感情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科教学应充分加以利用。

(二)寓德于知

提高认识

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学科教学要重视挖掘知识中的“良知”,使知识更好地在社会文明中发挥作用。前面已经阐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渗透,使学生能获得高品位的知识。

(三)培养能力

塑造人格

能力是指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于知识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通常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德育渗透就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践行社会义务和职业责任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品德能力。品德能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学科教学要把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广泛的品德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力结构。

20世纪是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现实主义主宰世界的时代。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文化推崇以能力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促成了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地转化,这种转化的正确性一面应该是肯定的。但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地培养,导致了社会发展中的纵欲无度、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民族矛盾、精神空虚、世风日下等严重问题地发生,“最终将危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4]。面向21世纪,任何教育将毫无疑问地从能力本位论转向人格本位论,以解决单纯强调能力教育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人格本位教育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激发思考力,并上升为智慧,然后“化智慧为德性”,形成个体稳定化的人格特质。只有当人的创造力、智慧水平和德性相统一时,其创造力才能造福于社会和人类。学校教育既要适应个体生活、就业和发展对能力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进步、持续发展、公民义务、职业道德对品德能力的需要,统筹兼顾,重视能力教育的理性成分,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贴近生活

满足需要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揭示教育对生活的作用方面有其合理成分。教育贴近生活,就是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学生的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主要的是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当学生现实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诱发一系列思想问题,出现非正常行为。笔者曾对军队医学院校学员现实思想做了调查,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很多。有的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差,常常依赖于家庭;有的学生缺少正确的消费观,花钱大手大脚;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常常感到孤单;有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多,学习压力较大,等等。学生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成材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路人。学科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正确认识自我与他我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不断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身体力行 示范感染

只要是教师,无论他教什么课,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态度、情感、言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正如加里宁感受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既要做理论的“巨人”,又要做行为的楷模,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寿春先生,为了使学生戒烟,他当众折断了自己的烟杆,立誓终身不在抽烟。相反,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对自己要求不严,习惯于松松垮垮,经常用恶语伤害学生,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还有的教师参与赌博、炒股票、流露消极思想等。像张寿春先生那样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和某些教师的负面影响都有可能伴随学生终生,并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六)学科教学选择德育渗透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和教学方法一样,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在考察其方法时,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对其功能作整体的综合的研究,不在唯一种方法为最优而排斥另一种方法,而是主张兼收并蓄,肯定各种方法在特定条件或情境中的效用,以便通过方法的多样性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个别化。学科教学选择德育方法要拓宽思路,据实创新,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要把握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客体,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客体必须是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的现实事物,而不是客观世界整体。显然,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现实思想和认知水平,努力寻找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点,增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才能使方法可行,收效明显。杜内尔从“加1示范法”的著名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通过向被试示范高于他们思维水平一个阶段的方法能促进道德发展。”柯尔伯格据此断定,发展性德育的第一个心理学原则是,学生只能同化在发展意义上适合于他们自身水平的道德说理,拒绝低于自己水平的道德说理,也无法理解高于一个阶段以上的道德说理[5] 。这种结论对我们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 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是教育者有意识的行动,并不是随意的或时有时无的。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掌握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熟悉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德育渗透,决不能完全靠随机,更不能以此装潢门面,搞形式主义。优化德育设计要真正做到“四个融入”。即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建立健全良好的德育机制。

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达到游刃有余、渗透自如的效果。

第19篇: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上传: 易宜忠

更新时间:2012-5-17 10:06:08

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笔者将从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课外教学中简略的阐述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它不但能拓宽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而且能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

一、认清历史德育的紧迫性

前一时期,曾发生过某演员将类似日本军旗图案的衣料充作广告时装的事件,无独有偶,一些商店为了揽客,竟然也将\"清朝兵勇\"、\"印度巡捕\"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当作牟利手段来张扬。此外,社会上还存在着其他与史实相左背离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现象。\"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历史德育,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成果评估标准,目前仍未完全摆脱看重\"主课\"成绩而忽视学科德育渗透的束缚,人为地制约了德育效果。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尽快改观,那么\"忘祖数典\"的现象还可能不断发生,道德失衡的悲剧还将会继续上演,这对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显然有着严重的消蚀作用。因此,我们的道德纠偏,确已到了关键地步。《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这也为进一步从历史教育中提升德育功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强化历史德育的可行性

各种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不乏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典例,这些具体内容与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实施历史德育提供了客观条件。

1、历史事件的德育内涵: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社会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凝聚着古今中外人类道德品质在各方面的反映。无论是人民革命斗争,还是科技成就的诞生,其过程中都体现出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揭示出人类社会积极进取的价值内涵。

2、历史人物的德育内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时势造英雄。历史人物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便相应展现了社会环境中道德规范的一隅。充分利用其特性,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牛顿的思考探索,方志敏的清贫坚韧,周恩来的雄才大略,以及由历史人物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格言等内容,均能对青少年产生长期的道德指引作用,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更具有榜样的示范力量。

3、历史文化的德育内涵: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需借助于相应的时间显示和空间方位,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如五四运动、北京**广场,还有人文观念、思想进化等,其蕴含的德育价值,是值得进一步发掘的。

三、突现历史德育的多样性

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德育的发展,\"德育成了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利器\"历史德育要取得实效,应当寓德于史,不断寻求其新的契合点。

1、道德归类法:将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不同道德修养,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归类,让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加升印象,形成初步的道德观。

2、日期提示法:在节日和纪念日到来之际,提醒学生注意重温历史的一页,加深对历史德育的感受程度,诚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所指出的\"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能\"使人们……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参观访问法:结合春、秋游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乡土历史教育功能,在已有的历史教育资源中追寻历史德育的线索,寓教于乐,巩固德育效果。

4、影视再现法:作为综合性艺术和现代传媒组成部分的电影电视,能生动再现历史的原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或直接通过人物和事例折射其道德光泽,或间接将融合于内容的道德文明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此,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要好\" 。通过观摩和评论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能对学生的成长起熏陶作用。

5、角色体现法:通过主题班队会或其他形式,模仿正面历史人物不同方面的道德品质。它适合了青少年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心理特征,久而久之,会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起潜移默化的效果。

6、形象摹拟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将历史上留下深刻道德印象的人物形象,通过视听手段刻画出来,显示其真、善、美的道德内涵,变历史德育的\"无形\"为\"有形\",巩固并加深正面历史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历史德育几乎覆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然而其核心主要是包括爱人民、爱科学在内的爱国主义。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社会演进中历尽沧桑凝聚而成的爱国情感和由此而辐射出的英雄事例,成为我们时代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充分发掘历史德育的资源,使它在素质教育中体现\"与时俱进\"的重要价值,应当成为学校乃至社会开展道德建设时一条值得思考的途径。

四、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五、历史学科课外教学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几年来在省市历史教研会的组织发动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几年来我们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绘制了二百余张历史人物画像,制作了几十件模型教具,有些教具还在省市的评比中获奖。

3、利用历史文物进行德育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曾从三个方面开展这项活动。(1)考察历史古迹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参观考察了凌源红山文化遗址、仙灵寺商周遗址、义县北魏万佛堂遗址、兴城明代古城和山海关古长城等地。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历史,壮丽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2)进行文物收集几年来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一百多枚,还有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红山原始人类的遗骨、明清瓷器、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等,还收集了志愿军援朝使用的茶杯,解放战争时用过的子弹等。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们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3)进行“文物”展览我们将收集的文物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几年来我们曾多次进行了“伟大祖国在前进”,“中国古代货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等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信等特点,易为学生们接受和理解,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总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单纯的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给孩子们以一定的教育。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德育作为出发点,教育我们的孩子们都有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 要] 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历史教学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应着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稳定内化的道德感。

[关键词] 中学历史

渗透德育

中学生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才是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做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托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二)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长平之战、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垓下之围、匈奴西迁、昭君出塞、三国鼎立、三顾茅庐、黄袍加身、蒙古西征、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等。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牢记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但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极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课堂、历史教材及地方史来对中学生进行渗透德育

(一) 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比较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学科成为了所谓的“副科”,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素材都由学生自己寻找,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方向盘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历史的资料、信息

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顺昌大捷、阜阳四.九暴动等。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

(五)组织积极有趣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来临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功能,同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级或全校学生开展,可以举办图片展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图片可由学生自行收集。(2)播放录像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播放有关历史文献片和电影,使学生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对中华的石窟艺术,可以播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展观在学生面前仿佛使他们融入到艺术的海洋里,还播放了《七七事变》、《长征》、《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的影片。这样的形式学生深受喜爱。(3)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教师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基础上,对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动进行专题探讨,然后以撰写人物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并对其功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写秦始皇、曹操、陈独秀、拿破仑等的小传。(4)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撰写读书报告。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包括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读后感(5)历史故事报告会或演讲会、历史成语故事会等。可以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感到为集体争荣誉。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学生的喜爱,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这种教学效果很好。(6)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这些纪念活动,组织专题报告和历史图片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有勿忘国耻“九一八”,中国共产党诞生,香港回归,辛亥革命等,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史实,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要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渗透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目的。

【参考书目】

《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郭东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下)总编:柳斌

主编:周宏、高长海,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安徽历史》徐贵亮主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华上下五千年》袁野主编

作家出版社

七、

八、九年级人教版历史课本教材

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年度计划 2015-12-17 13:31:49

来源:

点击:33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校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轻摇薄赋、与民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初统治者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和大臣们经常讨论治政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衰问题,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 “以古(历史)为镜”,因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这就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的“一部历史,得可资,失亦可资也!”也正是在总结了“五四”以后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这是导致它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定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什么时期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每一次改革都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政治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一历史知识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充分联系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2、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3、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骞矢志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立威边塞;史可法抗清,凛然正气,虽死不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陈化成、冯子材的老当益壮;谭嗣同的快哉赴死;陈天华的钟鸣狮吼等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育时,我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

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如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受迫害被处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祖冲之历经万次演算得到圆周率数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进行了记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如坚持“直笔”修史,正确评价人物的司马迁;著《论衡》要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进行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别是非真假的王充;拒绝高官厚禄引诱,绝不放弃自己的《神灭论》主张的范缜等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在智能上使学生明白了他们的真理观点出现在当时的进步性,理解了他们的学说内容,学说出现的背景,统治者为什么迫害他们的原因,而且在情感上也使学生对他们勇于坚持真理精神产生崇敬之心。

3、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甘当儿皇帝的石敬瑭;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昧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四、以史为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享受到的每一个细小的东西,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的代价,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这些曾经是理想的东西的实现,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理想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就会很自然的为我们提出更多新的目标来。无数新的课题放在我们面前,就像无数颗明珠,看我们有没有志气去摘取,这正是历史放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历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人们的理想要符合这个规律才能够实现,否则就不能,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历史也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使人不够满意的地方,因此,就需要有这个时代的理想,鼓舞人们去争取新的进步。这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上无数的历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果只能做到让学生不断的作习题,得高分,上大学,那只是一个出色的教书匠而已,而作为一名真正的历史老师,我们应该做到对中国的历史融会贯通,让中国漫漫历史中透露出的精髓民族文化,真正能够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提升每一位国民的民族意识。这正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形成一种强大影响力量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20篇: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教育心得体会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教育心得体会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用数学知识和一些数目材料等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本册教材中“黄河掠影”、“高速山东”展现了保护江河、祖国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又如,在数学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doc》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