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行为与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2020-04-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有效课堂观察》演讲稿

读《有效课堂观察》所思所想

(宁津镇中心小学 满艳玲) 通过学习林高明老师的《有效课堂观察》一书,领悟颇深,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一、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思想,应是根植于课堂的思想。课堂观察,能让所有在课堂中相互敞开的生命共同走向更丰富,更深刻,更辽阔的教育世界。在自我课堂的观察中,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他人课堂的观察中,学会与他人的观点碰撞,课堂观察,能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的生活惯性保持一种省察的态度。林高明老师,始终出入于课堂,从他的书中,我看到了他对课堂心细如发的观察,对师生洞若观火的描述,对课堂心里细致入微的感受,对课堂复杂微妙关系的理性透视。

二、有效观察课堂的技巧

一是诊断性听课,他从一些教学效率不高的课堂中发现,教师的语言含糊不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也总是会在听课之后分析一些课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原因,但是也许我的听课仅限于此。

二是专题性听课,他在听课中发掘出许多问题,并提炼成课题进行跟踪研究雨指导。如对于教师语言素养这一课题,他坚持研究了25年。 三是个案观察式听课,就是锁定某些特定的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他会在课堂中敏锐的捕捉后进生的学习行为细节。专题性听课和个案观察式听课,打开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的兴趣,我也将制定听课的计划,调整自己的观察视点,安静而细微的倾听课堂。

倾听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思想,善于倾听,可以于细微处听惊雷,于寻常处见奇崛,于忽然间显意趣。然而,事实上,受教育时间的限制及教学进度的左右,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很好的倾听意料之外的学生的发言。因此,打击了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丢失了不少学生思维的创意,也因此错失了不少美丽的风景。在教学上,只有关注了孩子独特的思考方式,尊重孩子的思维差异,才有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在教学上,只有关注了孩子独特的思考方式,尊重孩子的思维差异,才有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因此,教师真实的倾听,不是仅耳朵工作,更多的是心的敞开与接纳,只有心灵才能发现外在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林老师的书,打开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想象,也坚定了我的理想。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习快乐”作为自己教学目标的定位。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推荐第2篇:课堂十种有效教学行为(推荐)

课堂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归纳为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要精讲就要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重点知识解决了,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在刺激策略上,可有以下几种:

(1)语言刺激。即教师以“奇”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精”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新”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美”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艺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

(2)媒体刺激。即教师以背景内容刺激问题;以核心内容刺激问题;以激趣内容刺激问题;以重复呈现刺激问题等。 (3)演示刺激。即教师以模拟演示刺激问题;以实物演示刺激问题;以图表演示刺激问题等。

(4)情景刺激。即教师以活动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实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心理体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故事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等。

1 (5)情感刺激。即教师以成功激励的方法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合理调节情感状态来刺激问题对话;以“移情”手法,刺激问题对话等。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5、在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

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有多种原因形成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如何在教学中缩小差异,或在有较大差异的班级(如民工子女多的班级)中如何执教,这是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6、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

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很少关注“动态生成”,很少考虑促进动态生成,应对动态生成。 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中,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其中,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7、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

整合。指把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把“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站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技术现代化”而“感情淡漠化”的不良倾向。

8、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同时,发展性评价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个体内差评价)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出补救的措施。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的开放。即它不仅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的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二是评价标准的开放。对学生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通过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且可以供自我选择的评价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少数表现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评价。

三是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9、在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2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观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评价。同时,还提倡“同步反馈”,其中“同步”指: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最后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特别是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控:

(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你能使他们振作; (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 (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给他们指明方向; (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当学生有差错时,你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10、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形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学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动,未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研究表明: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不可能在课程改革中,转换教师角色,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他的经验也是狭隘的,肤浅的,它的学术水平的发展也将大受限制。

怎样的备课是有效的

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基础工作——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样备课才是有效的值得认真探讨。特别是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研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通过备课要实现的四个转化

① 通过钻研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② 通过钻研教材,掌握教学三维目的要求和重点,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

③ 通过研究教学三维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④ 通过备课把健康教育与二期课改的理念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并通过上课转化为教学行为。 备课基本要求

⊙ 研究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体系,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能力水平,制定教学三维目标。

⊙ 研究学生 。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 研究习题 。精心选择和设计训练题、练习题。题目要紧扣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要有深度和广度,有变式、有层次,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 研究德育渗透 。要找出教材的德育渗透点,明确教材内容与德育渗透的结合点。

⊙ 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 制定教案 。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包括知识能力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

3 ⊙授完好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如何写教学反思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教师在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上课的基础上,应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教学反思的研究中去。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专业的教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下面对于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孩子会给我们一些感动。记住这瞬间的感动。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既然课堂是以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考虑以下两点:

一、有效的课前预设策略

l、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加强情感性教学,激发学习内驱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2、合理加工教学内容。我们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要把握教材意图。我们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糸,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

3、关注学生生活经验。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容忽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 4 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目前尽管已得到同行们的认同,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对他们的学习心理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现代课堂倡导生成。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预设性、计划性地执行教案的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推动更高层面的互动,让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应做到:

(一)调控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有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我们认为,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然后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问:“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从书上看到的。”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再拼成长方形。”师:“那你知道为什么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该生摇头,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本来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调控教学流程。因此课堂会千变万化,有着强烈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二)活化教学方法

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

1、教法的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而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学法的选用。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详细考虑,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与吸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科学合理选用学法,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对学生的基础估计偏高,全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结果学生在二月份天数这个难点上卡壳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师及时进行调控,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年历,分组列表调查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讨论,顺利解决了这个难点。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调整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1、增减练习的数量。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的数量。如每位同学独立练习有时可调整为分组练习。分组练习有时也可以调整为独立练习,让学生全员参与。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调整练习的要求。在练习时,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调控练习的要求,如一道应用题有时可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并比较几种方法,寻找自己比较满意的解法,有时可要求学生只要列式不要解答,有时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些调整措施均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但不要硬搬原有的教学方案。

3、变换练习形式。在设计多样的练习的同时,应依据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情况,适时调控,交换练习形式。如有时可以将判断题改为改错题,并指出错误地方还要加以改正。有时可将应用题的列式并解答改为只列式不计算的形式,来节省时间;有时独立练习,改为竞赛性练习,增加趣味性等。这样交换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笔者近日读报,又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说,觉得既面熟又苦涩。面熟的是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地区一直在学习江苏省的洋思中学,该中学的核心理念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教学经验要从教学理念学起,据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于是,我们教师每天高喊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进入梦乡,似乎我们当真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了。然而梦醒之后,用一个最时髦的词——“反思”一下,苦涩便涌上心头,因为我们似乎连一个“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教好,更不可想象的是他们已成为我们教师的不可承受之重。

其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洋思中学的一个理念,而不是他们首创。我们的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不但误读了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这句名言,也误解了洋思中学的理念。这句话的原意并不是:教师拼命教学生就能得高分,教师不教学生就得不了高分,而是有其他的诸多内涵呢﹗

可是,教育主管部门考评一所学校通常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硬性指标;考评一位教师要把三率(及格率、优良率、优秀率)当作重要条件;考评一名学生更是以分数定优劣,这层层的考评都是分数说了算。具体到学生身上,分数便成了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准。那么,“好学生”无疑问是分数高的学生。面对分数低的学生,教师敢于承认是“教好了”吗?

笔者认为,陈鹤琴先生没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叹的是,不能误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当作既定目标,认为真的都能使学生获得既定的考分,这就有点“木匠哲学”的味道了。一般情况下,木匠做活,你给他材料,他就会按你的要求做出理想的家具来。而教育者行吗?给你个学生你就能教出科学家来吗?采用什么办法?“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吗?如果真的奏效,我们需要文学家,就把鲁迅先生读过的书拿来“清”?我们需要数学家,就把华罗庚或陈景润读过的书、做过的题拿来“清”?教师不是木匠或铁匠,学生也不是木头或铁块,他们不能被塑造成我们需要的任意形状或产品。

应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如出一辙,它们与其说是一种科学规律,不如说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笔者斗胆问一下:我们为什么非要把所谓的“神话”、“幻想”、“愿望”、“个例”当奋斗目标,甚至评价指标来实行呢?(河北省承德县上谷中学 张金祥)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做了15年的教师,书读到教育硕士,论文课题不少,评上省部级优秀教师,做了5年多的校长,自以为还算个称职的教师,但每逢参加进修培训,听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专业化的专题讲座,常听得战战栗栗,如坐针毯,专家学者们对教师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理论修养、综合能力的解读之丰富、全面、严谨,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如若孔圣人再世,听罢也得赶紧改行。

更有那“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类的响亮口号,让人汗不敢出。究竟“会”的标准是什么,是60分还是90分?是C等还是A+?是上一本还是新高职?在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绝对市场,绝大多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恐怕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后者,如此普高、职高1:1的招生计划,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蓝图将如何落实?鄙人虽不是什么彻底的辨证唯物主义者,但有着近10年党龄的我,起码的唯物主义观还是有的,我知道我们必须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知道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平生所读的教育学、心理学专著中无一不把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归结为遗传素质、环境与教育。是故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教育好象是排老三,其功能最多也就三分之一多一点,何况教育还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等,教师的教育也绝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即便教育的功能是如何之神奇,何以见得教师一周5天、每天7-8个小时的教育功能就立竿见影,而占据了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功能就苍白无力呢?

我总觉得能教会绝大多数可教之材,每节课能有一两个亮点,每周能有一两节精彩纷呈的课的老师就很不错了,毕竟我们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改革还在曲折中前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便是教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不能脱离教师队伍的现状,去寄予他们太多的理想化的期望。进修培训时听着专家学者有关教师的解读我常不自觉地走神,不由得想起儿时所看的电影中的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们一个个“铁马金戈入梦来”。也许专家学者们眼中的教师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和旗帜,但我们实在无法将他作为当前教师培养的蓝本,最起码我不敢,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荐第3篇:关注课堂行为 提高有效教学

关注课堂行为 提高有效教学

【摘要】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低效现状,以有效教学理论为依据,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优化地组织实施教学,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策略

1、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准备策略,即怎样备课。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一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有几个思维高潮,怎样安排,知识构建采用哪些手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怎样与学生互动,知识怎样动态生成,能力如何提升,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这些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在教学进行中动态备课,更重要的还要学会事后备课,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材料,丰富教学理论,形成教学风格。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对象,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产生求知创新的源动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社会经验组织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灵活多变,同样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班级特征、不同的学生对象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后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靠教师讲解,学生只会学得一知半解,学后就忘。但如果能够结合实例,创设情境,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

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对人类产生的重要作用,我选择了唐海平老师设计的“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活动。)

课件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物品有:笔记本电脑、钢枪、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钢刀、火石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前后四位同学自由组合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在阅读生存实验时按自己的理解提供了三件物品,通过全班的讨论得出最佳组合“工具刀、火石、指南针”,从而获知“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适当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的“网站制作简介”部分时,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搜集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有优美的学生爱听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这样的网页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学生有学习兴趣后。我就安排好了一个任务,用这些任务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网页设计。任务有:①新建站点②添加新网页③利用表格布局网页④插入表格⑤添加图像⑥插入动画⑦设置背景⑧在网页中插入背景音乐⑨设置超链接等。在学生制作网页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自己看教材,多看一些别人设计好的优秀网页,从易到难地学习。在网页制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和上机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因此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再如:《网上信息检索策略和技巧》这节课的课堂活动问答题中,我有意给出了几道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理论上可以保留多少年?这个题目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学生们在搜索时找到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几十万年,有的几千万年,有的甚至还是永远保留。于是教师就要趁这个机会让学生知道,网上检索的信息并不是权威的,如果要知道问题的真正答案,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图书馆翻阅科技书籍。又如:校运会上你的同学参加跳高项目的成绩是1.8米,他在月球上能跳多高?大部分同学看到这个题目马上搜索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然后就简单地把1.8米乘以6作为答案。事实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上的知识,考虑到地球月球相互的引力,以及每个人身高不同从而重心高度不同等等因素,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

大量的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6年4月。

[2]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推荐第4篇:《课堂观察与诊断》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与诊断》心得体会

xxxx年5月10,琼山中学张华老师来我校做课堂观察与诊断专题报告,听了她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释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习惯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片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心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推荐第5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关于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当第一次听到这一个名词时,总觉得课堂观察不外乎就是看,看教师,看学生,看教学效果,看问题、评教学,殊不知,在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特别是这次学校又组织学习了时主任的《关于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课堂观察也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与相当的专业水平的。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把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这样看来,课堂观察,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组织相当严密。这与我们以前所参与的听课、评课大不相同,一般的听评课,随意性较大,看到什么记什么,观察的问题过于分散,一个人观察多个方面的问题,看似面面俱到,却是面面不到,不够深入。发现的问题尽管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总结,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而课堂观察,观察的点是课前就确定的,无论课前说课、讨论、还是课上的观察,课后的反思、讨论,都是围绕研究目标进行的。而且课堂观察有明确的分工,观察点具体,观察者就一门心思观察一个方面的问题,配以量表等观察工具,可操作性强,那么观察的问题怎么不深入不专业呢?

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听课评课的目的已发生改变,我想这也是教师在走进专业发展中的一种尝试,但这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观察都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决定了观察的深度,想要有深刻的认识,必先有相当的理论支持,所以我们观察者必须要在理论方面加强学习。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在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记录教学环节的层面上,更要记录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练就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

我通过学习课堂观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如观察点的选定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开始时以为很容易就能选定一个观察点,但在与其它同事商量讨论中才发现观察点的选定还要考虑它的价值问题,选好观察点,课堂观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量表的设计更是一个大的难题,因为我们是试验阶段,因此都是先采取拿来主义,把人家现成的量表拿来改一下就用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觉得量表的针对性还不太强,还需要再根据该课的设计及课型等,细细斟酌一些量化标准,才更容易操作。在观察时,尽管有了观察量表,但是对课堂进行观察时,还是不觉地按了以往的习惯去做,什么也去关注一下,到头来,有些应该要关注的细节问题却在不注意间遗漏了,我想存在这种问题一个是对课堂观察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教学思想还没转化过来吧,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在课堂观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失。

课堂观察是我们成长的秘诀,我们要坚信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会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使教学气氛更加和谐、融洽、愉悦,我们要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设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自己的顶岗实习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从教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6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技能》心得体会

增城市第一中学 张叶玲

刚开始以为“课堂观察”,就是看教师,看学生,看教学效果,看问题、评教学,后来,经过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沙龙学习活动才知道课堂观察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事情,而且还是一门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的课程。以下是本人通过学习观察技能的一些体会:

课堂观察可以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联想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通过对比,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仅仅是在观察,其实也是在观察中参与了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是我,我会这样来教„„”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在观察中,不能只停留记录教学环节层面上,更要记录当时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通过视觉的观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会让我们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但在我的实际课堂中,对课堂进行观察时,按照以前的惯例,有时候什么都去关注一下,到头来,有些应该要关注的细节问题却在不注意间遗漏了,我想存在这种问题一个是对课堂观察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教学思想还没转化过来吧,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在课堂观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失。

课堂观察是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秘诀,所以我们要学会学习,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设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促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使教学气氛更加和谐、融洽、愉悦,为自己以后的从教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7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概括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按照张老师的教学内容观察诊断维度,我们应该从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三个步骤教会学生概括:

1、概括是什么?

2、怎样去概括?

3、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最有效?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作为教师,我们如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有所提升。以上只是本人学习的一点拙见。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郑华

通过学习,觉得对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很有指导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一般都会考虑几点:

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

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数学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学目标不需要每节课呈现。我个人比较赞同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像我们的学生,至少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至于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

1、上课直接告知学生(板书、口述);

2、可以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归纳提炼教学目标;

3、让学生上课伊始先讨论,从而引出教学目标;

4、让学生在自学时根据师生共用讲稿来预习。

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也有各种变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种呈现方式结合着用的。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确,而且十分必要。

二、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这里我想问,教学的重点内容我们教得充分吗?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应用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王立平

通过学习孔凡哲教授讲的《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与评价》一讲,受益匪浅,进一步明确了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首先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1、课堂观察可以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则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2、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由教师同伴向授课教师提供大量真实信息,提供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可以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是一种真正的发展性评价,淡化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

3、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微格教学的使用就是利用一些技术设备的辅助,实现受训者事后对自己的教学的观察和分析,这对实习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过程。同时有经验的教师或者管理人员通过对新任教师教学的观察分析,找出不足,快速而有效地帮助新任教师掌握教学技能,顺利地开始其专业化的教学生涯。然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是教师一生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也少不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环境

4、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教育研究意识,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大特点及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参与研究。在传统的研究模式中,往往是大学或者特定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教学进行研究,然后告知教师应当如何去做。“采用研究者的姿态后,教师从受控制的地位中解脱出来,采用这样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教师不仅是在从事一项有意义的专业发展的活动,也是在进行一个不断改善并变得更自主的专业判断的过程„„好的教师应当有专业判断的自主性,他不需要被告知做什么,不依赖于研究者、监督者、改革者,但并不是说,他不可以接受专家学者的思想,建议和支持,而是接受必须是在服从他自己判断的基础上,所有教育专家的任务都是为课堂中的教师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其次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第三课堂观察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第四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推荐第8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我参加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在2012年12月1日滇滩镇水城完小组织的教研活动。有五个乡镇完小的教师共200余人参加听课。参观三室、常规活动,与我一同参加的教师们,听课时没有手机响,没有随意进出,年长的,年轻的都仔细听,认真记,这种进取的心让我深深叹服。

这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得到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学会了更多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启发和进步。我就将我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收获的想法总结如下:

1、我参加听了三年级的语文写作课“吹泡泡”,五年级数学课“多边形的面积”,一年级的两堂语文课,对我教育和启发很大,教师上课大方得体,非常的有感染力,把激情带进课堂,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态走进课堂,寓教于乐。

2、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了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把欢乐带进课堂用幽默风趣话语来拔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乐学中渐渐做到会学善学。

3、教学设计上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动脑子学习等方面,设计出灵活得当有效的教学步骤。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学乐学,越学越爱学。

5、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不但提供学,还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时时人人都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引入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通过听各位老师的课,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和不足,通过互相比较,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漏洞,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的教学工作质量有所提高。

推荐第9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需要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所以这次我积极参与了学校教研组组织的《听评课与课堂观察》的学习,课程中阐述了丰富的知识内涵、鲜活的实例以及各位老师的互相探讨研究,让我收获颇多,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借鉴。下面我简单的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通过学习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 课堂观察就是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通过观察,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改善。课堂观察的方法可以是多元的,观察者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课堂上一个或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不同教师的同一节课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教师的多节课进行跟踪观察.课堂观察不但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刚结识“课堂观察”这个新颖的概念,尽管抽象,没有任何经验,感觉实施课堂观察,能够很好地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教学是依赖教师和学生而存在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落脚点。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来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始终紧紧围绕有效课堂的进行而存在。

其次,课堂观察研究能提供教师教学行为的客观素材,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提供实践性反思素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课堂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活动。可视为一种促进教学的方法,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课堂观察也是一种探究,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

课堂观察后的反思,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观察使自己的教学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上课时,作为被观察对象,在课后从其他老师那听到指正和建议外。我觉得自己平常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则更加重要,毕竟听课的次数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课都录下来。所以每节课后能及时地反思课堂上观察发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课堂上,有时候我也会不自觉的问学生“对不对?是吗?”诸如此类的口头禅。虽然没有统计过,但自己也感觉到出现的频率好象还挺多的。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存在着问题多,问题散的不足。自己感觉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必要问,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操作的时候,有些问题就显得太浅,一下的内容再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可能只能观察到一部分不足之处,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问题,而从观察老教师的课堂中则是找到解决自身不足的方法,从而积累经验。观察他人的课堂,可能因此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课堂观察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加深自身对于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确实一堂课要上好,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例如:多媒体的使用、教师的语言是否有感情、问题的设计、朗读的指导、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映等。但是一堂课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是毫无缺点的,然而课堂观察则是尽可能的发现问题,减少缺点。教学优点越多,缺点越少,那么课堂教学就越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努力战胜这些自身存在的缺点,提升教学水平。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概括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按照张老师的教学内容观察诊断维度,我们应该从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三个步骤教会学生概括:

1、概括是什么?

2、怎样去概括?

3、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最有效?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最后是现场观察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前到场是必须的,这点在多年的学校生活中早已经养成了习惯,同时也不能分散上课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因此,有如奇装异服之类的是绝对禁止的,同时在课堂中也不要随意的跟换观察的位置,对学生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影响,唯一做的不足的是,即使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想法,也不应在课堂过程中交谈起来,以免影响学生和老师上课的进程,这一点在经后的见习中会改正。

总之,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要积极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进行分析与反思,善于观察教学课堂,使自己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推荐第10篇:课堂观察与教学改进

听专家答疑《课堂观察与教学改进》后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

(一) 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1)收集课堂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借助观察工具,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

(2)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研究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优点;

(3)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评价是测评加价值判断,课堂观察是测评的一种;有时候,我们评课,要先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且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体现在两点: 观察内容的确定和观察工具的设计上,例如: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观察。

(二) 课堂观察的特点

(1)系统性——课堂观察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到明确观察内容、选择观察方法与编制观察工具,到最后的分析观察结果,是一系列的活动,因此具有系统性。

(2)选择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的目的不同,观察的内容、聚焦的对象、选择的观察工具和方法也就不同。因此,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观察者要依据目的进行有选择的观察。

(三)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四)课堂观察的意义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在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

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

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1 以观察“课堂提问”为例,参与者首先设计出“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对执教者课堂中“提问的次数”、“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及“对学生回答的方式”等深入细致地观察与记录。下课后观察者与执教者结合课堂观察的记录(及录像)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展开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向。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另外,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知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部曲。 这不仅需要教师反省“忙、茫、盲”的教学工作,整理、释放用于课堂观察的时间,而且需要学校为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环境支持,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以确保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日常行动。

总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细腻的、深入的、兼具定量和定性的课堂研究方式。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小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因此,我们说,关注教学改进,是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所在;实施课堂观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对于教学改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

第11篇: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二是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三是学会教学: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 (方法)

观察者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 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4.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 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 。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 (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 “支架”。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度。即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Ke课堂文化维度(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

这四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 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点击下载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的意义在于: (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 (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 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1)、课前会议。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

一、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 (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3)说学情。(4)说教法、说学法。(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

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第四是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 (2)、课中观察。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

第一 被观察者进行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 (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 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第四结果呈现形式: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再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例如: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 (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 (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 (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二是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三是学会教学: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 (方法)

观察者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 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 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4.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 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 。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 (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 “支架”。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度。即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Ke课堂文化维度(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

这四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 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点击下载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的意义在于: (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 (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 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1)、课前会议。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

一、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 (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3)说学情。(4)说教法、说学法。(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

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第四是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 (2)、课中观察。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

第一 被观察者进行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 (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 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第四结果呈现形式: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再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例如: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

(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 (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 (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第12篇:课堂上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时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实施有效评价策略,提高数学课堂魅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家。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庸俗化和形式化。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组合方式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四、讲究评价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采用激励性评价,呵护他们学习数学家的热情和信心。

其次,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为、合理的评价机制。”

再次,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计算为主的课,要着重放在对学生的计算评价活动上;以练习为主的课,要着重放在学生的练习效果上。要注意评价的实效性,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简练、明确、到位,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

总之,我们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第13篇: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

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

摘要

本文简述了在地理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发展与转变,并阐述了如何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关键词

地理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行为 有效性

在新地理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地理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需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这种新的地理教学观念逐渐被广大地理教师们接受,但实现地理教学新观念向行为的有效转化,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地理教学新观念的价值,对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一、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发展与转变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展,不仅引起了地理教育观念的变革,而且也使传统的地理教师教学行为面临全新的挑战。

地理教学行为是指地理教师“教”的行为,即地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活动方式。它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指向地理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使上述行为得以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具体地来说,根据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情境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发挥功能可以将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主体性地理教学行为(主教行为)、辅助性地理教学行为(辅教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等。

地理新课程理念以个体化、综合化、多元化为价值取向,强调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取向,其地理课程设置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突出人的发展价值。一方面考虑了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新课程理念强调不再以单纯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为目的,而是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旨,主张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学生品德多方面发展,特别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元化取向则强调注重地区和学校差异,注重学生差异,突出学生个性。

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

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分析和研究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表现和特征,探索这些地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素质发展的质量;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不单是完成地理知识的讲授,而是在完成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由此逐渐掌握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等地理技能,最终使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逐渐地培养。

1.设计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构建合理的教学流程

地理教学行为的设计的必须以地理教学目标为依据,有效的地理教学行为是具有任务取向、有明确目标导向的行为。学生的地理活动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把地理教学行为各环节和步骤设计得科学规范;一方面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整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创造出了大的教学效益。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的结果,两者互为作用,协调一致。

地理教师应该就教学流程及时和学生交流探讨,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安排过程的先后顺序,对地理学习就会有充分的信心。地理教师注重建立合理的地理教学流程,使地理教学,练习等能循序渐进,地理教学流程非常科学。地理教学时间善用与否也是很重要的。地理教师如果授课时间太短,写字时间太长(板书太多),而活动又太少时,最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地理教师可应用有条例的地理活动及提示来维持学生地理学习的步调与成果。

2.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的。

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3.以地理学习小组分组的方式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地理活动是地理教学的学科特色,有效教学的地理教师会向学生说明地理活动的意义,并加强地理教师与小组间的互动,同时强调活动的价值,以此来增加小组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有效的地理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除了要在活动前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与材料外,最主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行为与思维反应,富于智慧地掌控活动进程。当然,教师的有效指导还包括为学生地理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而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和谐、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可以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自由和安全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活动也就更有成效。

4.抓住“情感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运用情感功能来优化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地理课教学也同样要努力追求一种感情的抑扬顿挫,或奔腾似江水、或舒缓如小溪的课堂教学环境。要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关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形成制度化的课堂管理行为

有效教学的地理教师愿意花时间去解释与树立常规,明确告知学生正确行为准则及会受处罚的行为及其缘由。好的地理教师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预防学生上课不专心的情况。对不专心的行为马上禁止,能及时停止违纪行为施压或长篇大论的训诫,浪费了上地理课的时间。有效教学的地理教师会经常在地理课堂上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来防止不当的行为,对于正确的行为给予鼓励,以达到正面的强化。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要求教师能认真研究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反思型的教育实践者

参考文献:[1]M·希而伯曼.积极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绍兴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理解新课程[M].2006.

第14篇:体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解析[优秀]

体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解析

当前,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为学科的研究热点,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学者系统研究和阐述还不多,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关键词检索后,仅有9条记录,而输入“有效性体育教学研究”关键词检索后则更少,显示5条记录,代表作为:李长云撰写的《“新课标”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杨涛撰写的《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提高策略研究》;郭殿祥撰写的《关于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策略的研究》等。因此,对于体育有效教学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于基层一线的体育教师,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将一些有效体育教学要素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变得较有现实借鉴意义。

教学常被喻为一门艺术,如果成立,那么体育教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生动活泼的教学艺术。但要使体育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有效果,教师对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有一个深入、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并能根据教学的实际发展进行灵活掌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体育教学是以教师、学生、教材、场地器材和教学环境等五个主要因素构成,缺一则无法开展有效教学。而其中的五个因素又以教师的因素最为重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氛围的创设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无外乎教学气氛创设,教学内容安排,指导讲解示范和必要、课堂管理和教学反馈这五个主要方面。教学氛围的创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虽然很难用语言表达,但潜意识中却透露出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1.保持积极微笑

整个教学过程要保持微笑,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期望。特别是上课初始与学生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微笑,给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影响,给一堂体育课确定上良好的教学基调;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尽量少用责备口气,当学生有良好表现时,顺利完成动作时要给与及时的反馈,用一个肯定的眼神,拍一下肩膀,点头认可等细微动作都可以为学生持续参与提供强烈动机。

2.明确学习方向,练习秩序井然

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向,排除一切干扰,使练习的秩序井然。有些时候,由于练习工作的重复,学生难免会产生枯燥和乏味,特别是一些体育特长生会“浮出水面”,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从而干扰大部分学生的学练,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学习目标,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最好采取分层教学,以利于大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练习。

3.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如在让女生跳橡皮筋时,女生有时会主动邀请教师参与,还会教你各种跳的方法,参与其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笨拙的跳法和不协调的步法会产生很多幽默时刻,既融洽了学练氛围,带来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安排

1.确定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

目前,让基层教学教师较为头疼的是,教材内容的选择,内容该教到什么程

1 度,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标准来评价,这些难题的困扰致使有的教师直到上课前的几分钟才决定这堂课上什么,这就带来整体教学的无序性。优秀的体育教师则会对自己的教材进行难度的分析,并确定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根据各计划确定课时计划,确定难度适宜的内容来传授给学生,比如,7年级学排球垫球,8年级学排球传球和发球,9年级学扣球和小组简单比赛等;除了确定难度适宜的内容外,还要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设立挑战性的目标,并具有很高的成功几率,又比如,排球的垫球,两人一组对垫,连续完成10个回合,不落地,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定数量,完成目标后再给学生定更高的数量指标,也可以增加难度,一名学生固定,另一位学生左右移动(进入标志物:圈)。

2.教师充分掌控主教材的教学步骤

现在有的年轻教师拿到一个教材不知道怎么教,步骤该如何设计,辅助方法又该如何设计都成了难题,因为没有参考借鉴的资料。这一点如果做的不充分,教学执行会受到阻扰。一位优秀教师在上课之前肯定会将本堂课的主要教学步骤,特别是主教材的教学步骤会在脑子里清晰的“过电影”,这样第一步做完,第二步能自然呈现,辅助方法也会随之跟进,比如,鱼跃前滚翻的分解教学步骤,第一步解决蹬地和摆臂的配合,结合辅助方法是游泳运动员起始动作,进行蛙跳,第二步摆臂蹬地上高台(海棉包),第三步解决支撑后的滚翻,可以结合高处、低处滚动,第四步是尝试远撑前滚翻,第五步是保护帮助下的鱼跃前滚翻,第六步是设置障碍提高动作的标准和难度。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练情况,了解每个步骤中的练习质量,并进行辅助措施跟进和分层难度递进;最后,在掌握学生学习动机和状况的前提下,适时地进行评价,提出个步骤练习的方向和标准。

三、指导讲解与示范

1.提倡“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的重要一面,特别是动作示范,这是体育教师专业的标志,一堂课下来如果没有教师的示范将是一堂不完美的课。讲解示范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易懂、清晰、明了,要符合“精讲多练”原则,示范和讲解最好结合在一起,这样对学生是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快速建立动作表象。一位高效的体育教师要对自己的讲解进行不断地概括和提炼,形成通俗易懂的口诀,讲解起来朗朗上口,做起来突出要领指导,并在实践中要严格的“掐时间”,对时间要逐渐“克扣”,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练。

2.提供正确的示范 提供正确的示范,呈现生动的信息对于学生学练积极性的激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曾经有一位领导视察基层的一所中学学校时,正好有一位体育教师在上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跳投内容,年轻教师做了投篮示范,连续投了5个没有进框,领导对该教师的示范很不满意,当场持球投篮,连中两个,体育教师和在场的领导甚为尴尬,听到这一消息时,笔者反思了很多,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最主要的就是动作示范,没有动作示范就像一个大侠没有武术功底一样尴尬,因此,在教学中正确、潇洒、完美的动作示范对于教学成功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3.巡回指导要注意解决问题,而不是流于形式

教师要选择合理的观察位置,不断地进行针对性的巡回指导,特别是一些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要为其提供动作错误原因的及时反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要点,且提供足够的时间,确保学生能认识动作错误发生的机理和解决难点的方法。一般教师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个别指导,会在某一指导点上草草过场,一则学

2 生没有真正搞懂,另有学生也不便开口在此寻求帮助,本身教师来纠正错误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要做到细心、耐心,并结合典型错误,将犯同一类错误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辅导,直到突破难点为止。

4.善于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注意点 善用互动式交流,指导与讲解配合学生注意力和理解程度。比如在学习肩肘倒立时,学生出现屈体的错误动作,展髋不够,动作要领上提示应为提臀,但往往学生没有理解提臀的真正动作含义,教师这时就要提示,“同学们将你的身体重心往上些,往上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随之带动臀部往上展髋。当学生在学习单杠右腿骑撑左腿前摆跃转体90°挺身下动作时,在左腿摆跃时往往害怕左腿被杠绊住,担心手不能抓住杠,这时教师就要认识学生的注意点在哪里,突出示范摆跃的辅助动作,也可以在低箱上进行辅助的摆腿示范,以克服学生的害怕心理。除此之外,教师在学练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或参与学练,比如在“排头变换练耐久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体会学生的运动量,并不断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白变换的位次,而不是跑的圈数,这样的交流可以有效地淡化运动量量的概念,转移疲劳注意点。

四、课堂管理

1.建立有效规范,形成默认规则 体育教师要轻松掌控课堂,前提必须是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效的常规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课堂内不该做的,哪些是必须积极做到的,时间一长便成为大家默认的课堂习惯。集体默认的规则,一旦触犯就会面对舆论压力,学生之间相互监督,教师的管理理念通过规则的形式分散在每个学生心中。

2.分组轮换顺畅,节省时间

在分组轮换过程中尽量使其顺畅,以节省时间。不要过多地调动队伍、集体集合等,这一环节在以前的教学评价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因为它体现教师的统管全局的组织能力。在轮换过程中光是调动队伍的顺畅还不够,还应迅速。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中经常发现,调动队伍是用走的形式,那么是否可以用慢跑来代替,告诉排头和骨干目标某某场地跑步前进即可。

3.发挥体育骨干的帮教作用

在分组轮换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体育骨干的帮教和带头组织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分组带骨干的模式,比如A组学习高低运球时,将B组体育骨干若干和A组一起学习,特别是男女分组尤为重要,当分组轮换时,这些骨干就发挥“小教师”的作用,能帮助教师在该小组中进行指导和组织。

4.监管越轨学生

要监管学生的不良行为,基层学校的教学班额一般在55人左右,甚至更多,难免班级中出现一些越轨分子和活跃分子。对这些学生要引起注意,安排他们有事干,课前布置上课的场地器材,课后要收拾器材,并给予适当的欣赏和夸奖,适时利用他们示范、带操、领跑等,让他们在集体中能树立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在课中或课外多和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用自己精湛的运动技能折服他们,产生敬畏,树立威信,提高亲和力。

五、及时有效的反馈 1.反馈成为一种教学习惯

尽可能经常提供反馈,给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提供学练反馈信息,课堂中维持一种高度互动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参与练习和比赛,检查

3 学生的表现的结果并做出反馈,这是及其重要的。

2.及时做出反馈

尽可能快地做出反馈。例如,迅速提出改进意见;投篮手肘关节外展,肘关节必须正对投篮方向,垂直于地面;侧手翻髋关节没有充分打开,接触四点投影点必须成一直线,确定直线投影点,要求“空中一个面,地下一条线”再试一下。教师必须边观察学生的练习边口头进行即时评价,评价等级要分明,动作完成很完美、动作顺利完成、动作基本成型,再需要下工夫等等,或者依据动作情况大分。

3.反馈信息要具体

反馈信息要具体,不要笼统。能叫出学生的名字,具体评价学生的表现,不要只是说“干得不错”或“这里不行”。例如,投篮手腕很柔和、放松,现在你需要找拨指出手的感觉,找进球感觉(空心),加强回忆和表象感觉。

4.反馈信息集中在质量上而不是目的上

反馈信息集中在学生练习表现的质量上,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或动机上。好的反馈能够表现出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自生自灭,教师有效的反馈一般是以“最邻近发展区”为原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比如,“跑和跳结合在紧凑些,你完全可以跃过跳箱”;“如果腹部的球不掉下的话,你的团身动作就会做地很好”。教师的口语要带有激励性,在反馈时要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5.逐渐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习惯 教师进行反馈的结果,要使学生学会衡量自己所做动作的过程和结果。逐渐地使学生越来越多地承担自己评价做事的过程及所承担的责任。在他们自己或互相鼓励和打分,并相互给出反馈,例如,小组进行投篮比赛时,为同伴加油和指出努力的方向,等等。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角,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记录、研究、反思变得尤为重要,并具有现实意义。每一位教师应该在上完课后立即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跟踪反思,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效。长此以往,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15篇:有效课堂心得体会

有效课堂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我校《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使我心里对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堂高效的课,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备课和讲课两个环节特别重视。经过学习,我应该在这两个环节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不备课就不能走进课堂。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但是,怎么备,备什么,却是大有讲究的。有效的备课应该做到:三标、三点、二实际、一联系。

二、有效的讲课方式。

我认为有效的讲课是把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让学生学起来觉得最有趣,最富魅力。

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注意讲课的艺术。 讲课的艺术可以概括为五个字:讲、写、作、画、演。

1、“讲”。讲的艺术技巧主要有:

(1)讲好课的三个前提:一是精神面貌。二是感情投入,三是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课的语言要求:讲课主要靠教师的语言。教学语言的的基本要求应用12个字来概括:“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

2、“写”。“写”就是板书,上课要善于应用板书,“字如其人”,同时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态度乃至性格。

3、“作”。所谓“作”,顾名思义是指动作,动作集中体现在教态上,表现在眼、手、身的动作上。

4、“画”指的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及时画出图表、状物,这是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

5、“演”,即演示,实验。数学的课堂教学需要使用直观教具是“演”。

所以,一节好课应该做到:饱满的激情、殷切的希冀、热情的关注、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体语、出神入化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讲授、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地分层递进等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这些方方面面,还需要多努力 、多学习。

第16篇:有效课堂心得体会

人民币背后的故事 枣园中心小学

史丽华

六年级任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中给学生呈现的大多都是老版的人民币,这显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相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将老版的人民币与新版的人民币同时出现,让学生认识不同版本的人民币。在引导学生认识新版的50元人民币时,我意图让学生观察正面的币值来认识人民币,可是有几个学生老是看人民币的反面。我有得点生气,问这几个学生:“你们再看什么?”其中一个学生说:“我在看反面的图案。”我看了看原来50元钱的背面图案是著名的布达拉宫。我灵机一动,问学生“谁认识背面的图案?”学生没有一个举手的。于是,我向学生讲了布达拉宫的来历,讲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故事。没想到学生完全沉浸在了我的讲述之中。见到此状,我又向学生介绍了5元、10元、20元、100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着我的讲述,完全沉浸在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之中。这时,一个灵感突然闪进了我的脑瓜:人民币不仅具有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还是最好的宣传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设计者真是用心良苦。想到这,我问学生:“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上这些图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因为他们是我们中国的宝贝。”有的说:“因为他们和有名”„„宋明喜同学站起来说:“这样可以让那些没去过这些地方的人看一看,直到他们。”我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能想到这里,顺势对学生说:“是啊,人民币的设计师可真是用心良苦:

不仅能用来买东西,还向人们展示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美丽的山川,让中国人和外国人从人民币上就能了解中国,喜欢中国。”„„此时,学生已经完全为人民币的内在魅力吸引住了,课堂上鸦雀无声,静静的等待着老师讲课堂继续下去。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这节课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却感觉到了学生砰然的心动,情感的满足。由此反思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只是一味的引导学生探究人民币的认读方法,而忽视了他的人文教育功能。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啊,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独特情感的个体,我们的课堂只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闪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

换 个 方 式 来 提 问

枣园中心小学

史丽华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善教者必善问,好的提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不恰当的提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在教学中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人事大于好、小于号》是一年级新生刚入学不久的一节新课。在让学生做了几道练习之后,我引导观察:“大于号、小于号在使用上有什么规律? ”我意图让学生从中发现大于号、小于号的开口都朝大数这一数学规律,以便于学生在运用时更加熟练。在我看来则是本节课的点睛之问,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升华。可是学生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一脸的茫然,一个举手的也没有。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究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苦苦思索 在不断反思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没有把握好。一年级新生刚入学不久,其大脑思维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更何况这个年龄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萌芽,学生还不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更不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二、提问方式过于成人化。在我的提问中学生对“规律”一词,不经常使用,还不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无从回答。

三、问题的呈现方式国与数学化。让学生通过几道算是就总结出

一个知识点,这对于没有经过数学思维训练的一年级新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抽象枯燥的算式根本不能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

找到了原因我将教案进行了改进:

将题目中的“>”设计成

,将“<”设计成

,让学生观察大鲸鱼和小金鱼的嘴巴都是吃的什么数?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回答:大鱼小鱼吃大数。有了这样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在练习中没有出国一道错题。

正如钱梦龙说的:“问题提的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提问时,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也要把握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使我们的提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

这堂课,我终生难忘

枣园中心小学

史丽华

读完课堂调控之《转“误”为悟》的教学案例后我的头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由衷的赞叹永睿同学对文本分析的细致入微,也由衷的佩服老师的知错能改。从这个案例中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看到了师生心灵的共振,生命的融洽。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执教的一节课。

那一次,学校进行校本研讨活动,点名让我执教一节课。我选的课题是《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为了能发挥我的最佳水平我翻阅了许多名师教案,精心的准备了教案。实际教学也非常顺利,还未到打下课铃的时候就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于是我又随机增加了一个活动: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们个个表现的十分谦虚,纷纷表示自己的表现不够完美,只能的一个平脸。(当时,让学生选择奖励自己一张笑脸、平脸、哭脸)为了鼓励学生能自信的对自己做出评价,我用肯定的语气说:“ 同学们能够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老师很高兴,送给每一同学一张笑脸。 ”此时,下课铃声还没有响。我又接着问学生:“老师的表现你满意吗?送给老师一张什么脸?”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表示要送给老师一张笑脸。正在我沉浸在学生的赞誉声中时,一支小手似举非举竖立起来,从他的表现中我看得出他有想说而又不好意思开口的话。于是,我主动把他叫了起来:“赵森,你想说什么?”赵森声音不大支支吾吾地说:“我觉得老师应该的一张平脸。”我心中一振,“为什

么呢?”“因为老师给我们的练习题中写错了两个数,都是我们发现后你才改正的,所以„„”我一下子想起了那两个笔误。“怎么办?后面还有听课的老师呢。”我心里紧张了起来,脸也烧红了。正在这时下课铃声打破了我的尴尬局面,我简单说了句:“希望同学们不要像我这样粗心大意。”就匆匆下课了。

走出教室的一霎那,我又看到了赵森的眼神,一种失落的眼神,我心中不禁微微一颤。

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赵森的眼神里怎么会有一种失落呢?”赵森是真诚的,也是勇敢的,他不加掩饰的大胆的指出了老师的错误,用心是善良的,希望老师引以为戒。而我却没有对他的善良用心做出任何回应,他怎能不失落呢?

第二节课上课时,我走到赵森跟前,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一鞠躬,并十分坦诚地对他说:“谢谢赵森能大胆的指出老师的错误,今后老师一定引以为戒,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希望其他同学和赵森一起来监督老师好吗?”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如果这节课我没有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的话,那么 可能失去许多孩子的信任与尊敬的心。一些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疏忽,就在漫不经心间吞噬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生活的体验,损伤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生命的幸福。我庆幸,我能在事情发生后冷静的思考,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情感,能以自己之心度学生之腹,才有了我与学生幸福的成长历程。

巧用举例法,突破难点

——《认识时间》教学片断分析 枣园中心小学

点史丽华

《认识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学的一节课。教材在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知识背景下,先让学生5分5分的认读,然后要求学生1分1分的认读,进而认识几时几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知道这部分知识比较晦涩难懂,为了能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我翻阅了许多名师的精彩课堂实录,其中孟晓庆老师执教的《24时计时法》中运用的举例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以下是我执教本节课的几个精彩片断: 环节一:5分5分地认读

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时刻:(以钟面的形式)

早上打预备铃:7:50

上课:8:00

下午放学:4:40 下午打预备铃:2:10

上课:2:20

补充:2:30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以上时刻。

学生思考:看到这几个钟面后你对分针的走法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不难发现:分针指在2上是10分,指在4上是20分,指在6上是30分„„

让学生思考:分针指在1上是多少分?

学生会有几个不同的答案,逐一说明理由,让学生判断究竟哪一个对?在学生辩论中理清指在1上是5分。

顺着思路让学生继续说出分针指在3上,5上,9上„„的分钟

数,并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评析:

这样的设计没有花哨的导课,却直指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几个例子,发现其中蕴藏的新知识。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中提炼出新知识,对学生来说更贴近自己的接受水平,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设计将学生课堂上最集中精力的几分钟全部用于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加之辩论的巧妙运用,让学生自己理清了头脑中混乱的思路,澄清了知识点。相比过去那种由1小格到1大格,有1分钟到5分钟,10分钟,15分钟„„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有了发挥的空间,有了个性张扬的空间,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有了情感的体验。

环节二:认识几时几分 出示:5:40(以钟面的形式)

先让学生尝试着认读是几时40分,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举例证明自己答案的正确性。

有的学生想到了在5:30这个时刻时,时针超过了5,而这个时刻的时针也超过了5,应该是5时40分。

教师适时渗透: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种方法叫做联想举例法。

评析: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数学思维初步萌芽,对于学习数

学的方法更是知之甚少,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时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这一环节中,教师有效的渗透了“联想举例法”,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提供了思维的依据。更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反思:

举例,顾名思义就是列举生活中熟悉的一些例子,找出其中的规律,解决新的问题,生成新的指示。整节课,我巧妙地将例子贯穿其中,并引导学生联想举例,有效的突破了本节的难点。相比过去,我感觉到我的课堂实在了,不再一味追求花哨形式了,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我欣慰!

第17篇:有效课堂心得体会

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2012年3月15日,我们凤凰中学七年级的部分老师到了蒙山的新圩中学,学习他们有关“有效课堂”的先进理念。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我有幸对“有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那么,作为昭平县比较偏远的乡村中学——凤凰中学,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首先要精心备课。切实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作为乡下学生,他们在很多方面,诸如知识、能力方面都不如城里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情方面来进行考虑如何创建与之相应的学习环境。让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重视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比如,我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时,其中一组在讲解这一题:这首词的题目是《雪》,那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这一组的组员讨论的结果是前三句。当组员发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时,马上就有其他组的同学有问题。他们认为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上阕。这样,两组同学就各拿出自己的说服证据。这场辩论无形中就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其他刚开始不在意的同学这时也注意到上面来

了。我们先不论他们谁对谁错,但最起码他们有胆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这就是有效课堂带给我们的惊喜。面对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同样也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再次,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有效的语文教学,不仅在于成功老师精心的备课,学生娴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新课程下的语文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1律的重复。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语文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现在,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上课实践,以上几点算是我的一点感触、心得。我想,结果怎样,谁都不敢夸下海口,但既然做了,我们就应该大踏步的往前走。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任何一件有大作为的事,不都是在非议中颠簸向前的吗?虽然,现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去解决,比如,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的不参与、学生更方便讲话等。但只要我们有信心、肯学习,就不怕做不好。

第18篇: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

通过对实践中的课堂观察,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的教学。如果教的行为引发了预期的学的行为,我们可以说教的行为有效果,有效果的教以学生信任教师的教导,并愿意跟随教师的指引为条件。效果未必带来效益,卢梭曾经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有效益的教学是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帮助的,并符合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教学。有了效果和效益的基础,我们才有可能讨论教学效率。对于教学效率,我们建构了这样一个公式:教学效率=同学们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花费的时间。这个公式并不适合所有课程,比如它不适合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课程。就适用这个公式的课程而言,我们有这样的假设:教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学生的学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性质(是否是智力活动)和学习水平(智力活动是否有适度紧张性)影响教学效率。

杜威把教育看成经验的改造。作为有目的、有意识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经验改造本身意味经验的优化,也就是要使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得到合理的改造和提升。优化的终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感悟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优化体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和实现。

促进优化意味着要发挥好教师作为“相对先知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经验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入和精致,并具有面向未来和生活的拓展空间,发挥经验对未来生活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杜威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

1 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这是经验内容的优化。另外是促进新经验与原有经验建立联系,使之具有结构和体系的特征,这是经验结构的优化。经验的获得和改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失败和错误,也难免弯路和曲折,方法的优化就是对获得和改造经验的过程(包括思路、路径、策略和方法)进行审视、反思和优化。

在我们心中,有效教学是理想课堂其中的一个目标,在理想课堂的架构中,其中还有一个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和享受美好的课堂生活。学生美好的课堂生活和有效教学具有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关系,两者的共同基础是参与者在最近发展区内的紧张的智力活动。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促进有效教学,学生能够胜任且具有挑战性的智力活动本身具有乐趣。对此,英国文学家托马斯·莫尔认为,精神方面的快乐包括有智力以及静观真理时所获得的喜悦。“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苏霍姆林斯基)孔子也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法。“说”在何处呢?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学习就一定会“说”,不然就难以理解教室里有那么多的学生如坐针毡。我们理解,“说”在“习有所得”。即在复习和练

2习中有所收获、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并且在收获、体验、感悟中意识到了自身的成长和变化。从这种意义上,注重优化是为了“习有所得”。进一步,要“说”,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自己的“习有所得”。当然,这里的“所得”不能陷入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狭隘的功利主义陷阱,愉快的时光、同伴的友谊、视野的敞亮和开阔、内心的丰富和充实、自我的认同和实现,等等等等,都是重要的“所得”。

我们也可以给出这一要点的实践操作的三个主题词:交流、优化、快乐。交流是组织分享和展示,它是自身认识力量的一种外化的表达和实现,是一种自身的参与和认同。优化是组织概括和小结,它是在和同伴、和师长对话中内化的的经验完善和改造,是一种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快乐是在对上述两种活动审视时,去发现和获得内在的愉悦和外在的欣喜。

在课堂教学因为表面化、形式化以致效率低下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研究应运而生,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研究生发了高效课堂的概念和实践。我以为,有效教学研究大势所趋,过犹不及,高效课堂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曾经和一位朋友交流,问为什么把有效课堂改成高效课堂研究。这位朋友说:“有效教学研究是一个伪命题,教学总是有一定效果的,也就是总是有效的,现在我们的研究是让效率变高。”我并不赞成这样的说法,因为并非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效的。有效之“效”有效果、效益、效率等含义。效果是行为产生了预期的结果,没有产生预期结果的行为属于无效果的行为。一个简单的例子,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说“请大家看黑板”,有多少同学有跟随的行为,如果没有学生看黑板,教学就是没有效果的。到课

3 堂上看一看,老师讲话没人听说多么普遍的现象,所以,“教学总是有一定效果的”的假设未必合理,让学生愿意跟随教师是有效教学最基础的一个研究。其次,有效果未必有效益,南辕北辙的教学行为比比皆是,比如我们让学生练习,本意是巩固和迁移知识,但过多的联系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这就是有效果可能无效益的教学行为。对此,我自己的一个体会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追求优先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性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要合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性又不能以鼠目寸光的标准衡定,这也是有效教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了效果和效益的前提,研究有效率的教学才有可靠的基础和方向;也就是在满足前两者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率如何更合理、如何实现更合理的课堂教学效率本身就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所以,仅从效率本身研究是对有效教学的片面化,狭窄化,有效教学的研究并不过时。

从效率本身的角度,我是主张“合适效率”而不主张“高效”的。我们都应该承认,教学效率是由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大多数学科而言,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是有学生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带来的)带来的,“合适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度和密度是合适的。真理向前迈进一步也就成了谬误,合适时我们追求的,但不要过度追求“高效”。因为“高效”需要高强度和高密度的学习活动支撑,而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活动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古人就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总不是机器,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机器,课堂上总要需要放松,需要身心从紧张到闲适的转换,需要从紧张到紧张的过度。在追求教学效率的时候,我们需要聆

4 听另外一个声音“教育是慢的艺术”。

总结起来,站在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不是执教者追求效率)角度,站在学生年段层次、个性特征有差异的角度,不仅从学生的学知识应对未来选拔和挑战,而且从学生要享受现实的愉悦的课堂生活的角度,我以为还是效率以合适为好,而不是越高效越好。

第19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讲解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英语组 姜海献

通过学习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相比,我认为传统听课关注的是全面的整体的课堂,而课堂观察则把观察的视角缩小,从点中看全面。也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在传统听课的基础上把听课目标更细致化,更明确化。另外传统听课基本上是每个人各自听完课后发表相关的意见。然而在一堂课上,一个听课老师既要观察开课老师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对于听课老师来说确实很难观察得细致、全面。课堂观察则是通过集体合作,分清各小组听课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把握听课重点,甚至有时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有力的数据证明,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评论。通过某个细节,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课堂观察后的反思,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观察使自己的教学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开课时,作为被观察对象,在课后从其他老师那听到指正和建议外。我觉得自己平常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则更加重要,毕竟听课的次数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课都录下来。所以每节课后能及时地反思课堂上观察发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课堂上,有时候我也会不自觉的问学生“对不对?是吗?”诸如此类的口头禅。虽然没有统计过,但自己也感觉到出现的频率好象还挺多的。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存在着问题多,问题散的不足。自己感觉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必要问,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操作的时候,有些问题就显得太浅,一问就知道,要么就问得太深,学生无从下手。这些是对教师自身的观察反思,那同样如果是对后进生每节课也进行观察反思,通过记录下的内容再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可能只能观察到一部分不足之处,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问题,而从观察老教师的课堂中则是找到解决自身不足的方法,从而积累经验。观察他人的课堂,可能因此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课堂观察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加深自身对于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确实一堂英语课要上好,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例如:多媒体的使用、教师的语言是否有感情、问题的设计、朗读的指导、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映等。但是一堂课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是毫无缺点的,然而课堂观察则是尽可能的发现问题,减少缺点。教学优点越多,缺点越少,那么课堂教学就越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努力战胜这些自身存在的缺点,提升教学水平。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概括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按照张老师的教学内容观察诊断维度,我们应该从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三个步骤教会学生概括:

1、概括是什么?

2、怎样去概括?

3、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最有效?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作为教师,我们如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有所提升。以上只是本人学习的一点拙见。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郑华

通过学习,觉得对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很有指导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一般都会考虑几点:

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

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数学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学目标不需要每节课呈现。我个人比较赞同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像我们的学生,至少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至于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

1、上课直接告知学生(板书、口述);

2、可以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归纳提炼教学目标;

3、让学生上课伊始先讨论,从而引出教学目标;

4、让学生在自学时根据师生共用讲稿来预习。

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也有各种变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种呈现方式结合着用的。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确,而且十分必要。

二、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这里我想问,教学的重点内容我们教得充分吗?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应用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王立平

通过学习孔凡哲教授讲的《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与评价》一讲,受益匪浅,进一步明确了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首先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1、课堂观察可以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则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2、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由教师同伴向授课教师提供大量真实信息,提供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可以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是一种真正的发展性评价,淡化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

3、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微格教学的使用就是利用一些技术设备的辅助,实现受训者事后对自己的教学的观察和分析,这对实习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过程。同时有经验的教师或者管理人员通过对新任教师教学的观察分析,找出不足,快速而有效地帮助新任教师掌握教学技能,顺利地开始其专业化的教学生涯。然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是教师一生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也少不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环境

4、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教育研究意识,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大特点及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参与研究。在传统的研究模式中,往往是大学或者特定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教学进行研究,然后告知教师应当如何去做。“采用研究者的姿态后,教师从受控制的地位中解脱出来,采用这样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教师不仅是在从事一项有意义的专业发展的活动,也是在进行一个不断改善并变得更自主的专业判断的过程……好的教师应当有专业判断的自主性,他不需要被告知做什么,不依赖于研究者、监督者、改革者,但并不是说,他不可以接受专家学者的思想,建议和支持,而是接受必须是在服从他自己判断的基础上,所有教育专家的任务都是为课堂中的教师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其次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第三课堂观察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第四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第20篇: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

听了刘涛老师的课,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对观察教学课堂有了以下的感悟。

一.观察教学课堂对教师的重要性。本人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它有明确的目标者性,计划性。课堂观察与记录是让我们听课者和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明白了这点,对今后的评课有了明确的引领,有了很大的作用。

二、反思课堂教学观察的不足之处。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1.教学活动,过程,课型特点;2.活动时间与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时间长度;3.学生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及其使用的主要学习策略;4.教师提问的类型和学生回答的机会,内容与方式;5.同伴、小组活动的方式,所作回应,所作语言,小组的活动;6.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关系等。通过学习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本人认识到今后要由观察他人课堂中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从感悟中去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往听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情况,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等。然而,在课堂上我们更多忽略了探讨师生互动与教育成效之间的关系;观察学

生的态度及其行为表现(如投入学习或非投入学习);课堂观察不清,很显然,由于听课目的不明确,加上课堂观察的技术或策略不明确,更无法有效进行听课活动。,而课堂观察要求我们更多是把视角更多地投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有四十分的过程,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如果没有认真的听讲,对于这样的学生课堂效率就相当低。课堂的学习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注意观察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应是否积极,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积极的交流,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堂上是否有人在打瞌睡、开小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提出的问题毫无反应等负面情况。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时,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或者坏的,以后再从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调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

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所以在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记录教学环节的层面上,更要记录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练就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

总之,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要积极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进行分析与反思,善于观察教学课堂,使自己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有效教学行为与课堂观察心得体会.doc》
有效教学行为与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