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

2020-04-1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初中历史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研课标,说教材

------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周游

连续三年带初三历史,今年才是我真正接触新教材新课标的第一年,通过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研读,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1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2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从准备情况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不辞辛苦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

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

3 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一天的学习,我进行了反思,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学生也变得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回答问题了,也愿意学历史了。但是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愿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4

推荐第2篇:初中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赵梅林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

1 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

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推荐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凤庆县鲁史中学罗子富 2011年10月25日—11月7日,我参加了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初中历史短训班,时间很短,但近半个月的学习让我在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收获多多,感慨多多。

“国培”是我们老师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在相对偏远地区和从教工龄有较短的年轻教师来说尤为的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们学校只有历史老师不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或者说想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在研讨学案的设计时,应该是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可是我们这个学校没有教师这个资源,那么在学案是有很大弊端的。本次培训为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我们农村教师有幸聆听了专家对我们的理论指导。听了云大附中优秀老师的课程,同时和同时培训的的老师么一起交流在教学中常见的难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分析云南农村地区中学生常见学习等等一些列问题,这些给我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

回到学校后,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以及在培训期间专家和其他老师的一手材料,我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有了一定认识和想法:

对于初中历史来说,今年应该算得上是划时代了,今年初中历史第一次参加学业水平考试,2012年省抽测科目之一就是历史;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按新课改要求,搞好教学,另一方面,我们也有现实的

成绩压力,要把成绩提上去。初中历史相较其他科目来说内容多,时间少,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等,但一周只2到3节课,怎么教让学生感兴趣,怎么教把成绩提上去是摆在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面前的大难题。

第一、历史科目内容多,时间又比其他其他科目少,要提高成绩,首先就要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效率。

从内容上看,很多学生对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学习兴

趣不高,但比较喜欢古代史。这和其中的涉及意识形态和内容不熟悉相关,而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古代史所占份额较少,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所调整。首先要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巩固下来,从我们现在的历史学习课程安排中看到,初中的历史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许多内容,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很多时候自认为看电视看过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心态,应当说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么?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人教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内容来说,我们应当说学生的看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但是学生的看法是非常简单、片面和偏激的,他们只是依据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判断历史学习。真实的情况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但时间一长效果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所巩固,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联

想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实用。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但也有真真假假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多想些办法来调动他们积极性,过程会更轻松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已知历史事件,同时巩固好已学知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

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在解决好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后,在学生不感兴趣的地方,多让她参与进来,而学生陌生的知识点,我们应该重复率高一点,这个效果还是好的。

第二,历史学习应该实现学生学习由机械记忆历史内容,到用逻辑思维能力探讨历史问题的转变。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这很重要,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记忆,但不等于全部历史都只能靠背。如果仍然存在于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差异会很明显。所以需要和联系式教学方法结合一起使用。

在这个层面上,教师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方法,譬如考试,逐渐诱导并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到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中来。因此,历史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才会使我们历史教育做得更好。

2012年3月1日

推荐第4篇: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一、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平时还要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有网络资料。这样讲课时就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如果有些学生正好也看过那部影视作品,那你的讲课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更浓。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四、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

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6年12月26日

推荐第5篇:新课标学习体会(初中历史)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初中历史)

在2013年四月底至五月初,本人通过网络学习了初中历史的新课标改革,感触很深,意识到自己在思想和教法都已经有所落后。为此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精神,本人决定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历史打好基础,

(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要求。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标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历史的能力。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作为历史教师的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一定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推荐第6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测试

留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_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新课标鼓励_自主_、_合作_、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初中历史课程设计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

4、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5、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历史学习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6、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7、编写历史教科书应当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

8、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须以《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9、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10、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

二、简答题:

1、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历史教学提了哪些合理化建议? 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㈡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㈢注重对基础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㈤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试、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

3、历史学科有哪些丰富的课程资源?

A.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⒉B.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土教材、社区课程资源等。 D.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 E.网络资源。

F.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

4、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要遵循哪些原则? A.目标性原则 B.思想性原则

C.精选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推荐第7篇: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摘要:历史学科的学习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受到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从单纯地应试角度转向过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加入情感价值观,以及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从现实角度出发,历史学科的感性因素表现明显。如何通过课堂教育方式给学生传递更多的历史相关性内容,而不是基本的内容讲解,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年份、事件,这需要通过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来实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索,阐述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 心得体会 历史课程 教法创新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程内涵

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人文培养科目,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从漫长的人类文明中节选出珍贵的片段,从不同角度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明白所谓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现实,而现实中出现的一切事件也都形成历史。历史本身并不遥远,历史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与每个人都有切身的关系。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可以划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新课改要求是,七年级到八年级四个学期从人类起源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国近现代史(20世纪初),完整系统地将中国历史的发展融会贯通;从九年级开始接触世界史,主要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发展、历史革命事件等。历史学科中包括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件、传说,也有影响人类进程的革命,各种伟大的人物故事等等。学习历史对于思想刚刚进入独立状态的初中学生而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不应该当成是负担。

历史学科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排除其中的趣味性原因,这给历史教学工作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是,在现代的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中,作者也发现了一些客观问题。很多历史教师不知道从何下手,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在课堂上言之无物,照本宣科几句话就把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其他的时间大部分让学生用来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主人公、实践意义和历史作用等等,这些都是用来应试教育考试的部分。

(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问题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显然会泯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我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历史课上学生往往心不在焉,或者干脆在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或者做作业,使得历史课程沦落为一种自习课。

应该说这种情况在目前大多数初中学校都是存在的,这当然和目前中考招生以分数进入高中的形式有关。尽管中考不如高考那样困难,但是同样竞争很激烈。不过考虑到一些地方在中考已经逐渐进行了改革,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历史学科本身所占的时间就不多等因素,造成课堂学生注意力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和教师的教授方法有关。

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方式改进

历史学科中包含了大量丰富的人文素材,是学生基于母语环境下获取知识的丰富宝藏,同时能够凝结成历史片段的人物、事件等内容,必然存在巨大的研究价值。这对于后来的学习者而言不应该是言之无物,而应该是可圈可点的。我认为,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要改善应试过程中养成的弊病,就必须从教师入手,改变观念、改善教法、改革工具,充分满足学生在历史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实施新课改之前,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模式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背诵记忆的模式,而考试的形式多以填空、选择为主,客观上造成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够获得高分的应试教育模式。相对应,初中历史学科中对年份、人物、事件等了解是基础部分,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作为一个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历史。

历史学科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中的快乐,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改变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环境创设的方式,扩大历史学科的知识面,而不是简单地就人论人、就事论事,自然就可以在课堂上妙趣横生,使整节课的内容变得更加充实。

(二)教学方法的改善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中已经不单纯是对事件、人物等历史要素的分析,同时还涉及一些基础的历史研究理论,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要素等等内容。例如,在讲解世界历史中俄国革命的部分,除了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矛盾,还要从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生产力的变化等原因分析。

同时,历史教学中涉及的方法也很多,最典型的是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例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部分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阐述为什么中国近代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原因。这就包括了当时的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层次原因,闭关锁国、小农经济、封建体制等等,通过阶段性的总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样,在讲述清朝晚期国内洋务运动改革为什么失败这一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旁征博引,从内外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归结为“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句话上。

(三)改革教学工具

随着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在教育平台上的运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影片、图片等资料来了解。如一些历史教育题材的电影楚汉争霸、郑和下西洋、甲午风云,等等。教师利用这些先进的工具手段,并分析影视资料与实际历史的差距,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这对以后学生面对不同的历史题材改编有清楚的认识,不会被一些多余的因素所干扰。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是义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存在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素材,更重要的是基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历史本身是很精彩的一门学科,包罗万象又极其生动。对此,历史学科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灵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历史学科在文化课压力下获得地位的提升。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环节,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可以让学生被生动的历史所感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杨斌.对情境教学法的探讨――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1(33):

175-176.

[2]许静.论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化[D].重庆师范大学,2005.

[3]王继萍.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构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陈珏,杜鹃.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

报,2013(3):142-144.

[6]韩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4(21):175.

(责编 张翼翔)

推荐第8篇: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都兰一中 刘燕

通过对新课标学习后和这几年来的历史教学,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现在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有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建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

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气力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进步学习效力N倍。乐学靠教师的“鼓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奇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进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特别应当特别重视 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建立全面进步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

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当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进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建立大历史观。

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入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建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题目的观念。

历史学习的进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进程,这个进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进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终究将甚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末,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固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重视适应性,努力使三者构成协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历史新课标 学习心得

都兰一中 刘燕

2013年7月

推荐第9篇: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一、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如在介绍维新变法一课时,通过维新派代表人物的经历,让学生去感知维新变法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像原来的教材生硬的归纳出来,更加注重人文性。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二、何为有效的历史教学

我认为有效的历史教学当给人以理想(包括独立、反省、思辨力等),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穿透力),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力)、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审美力),给人以“文化”(包括文化品格、文化素养、文化境界、升华力等等)。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把历史学习从一种枯燥、沉重、乏味被动(或者说不得不)的状态下转变为轻松、简单、快乐地我要学习,这是一个值得历史教师研究的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研究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拓展:

(一)、重新定位有效教学的起点,结合学生现实状况。

将有效学习的起点定位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创建生活化的或基于学生常识性经验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形成自然的联系;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平等信任的心理状态,通过合作、对话、全员参与的积极评价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自然的学习情境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赋予学生自由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沟通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加学习的生活意蕴。

以必修2《罗斯福新政》为例,在1929~1933年首先从美国开始引发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反危机失败,罗斯福临危受命。在讲授这一课时,2008年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世界金融危机,这样为我们学生学习这一课提供了一个生活知识背景。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笔者在课前先让学生做了一个调查,金融危机对身边生活的影响,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农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生活用品的价格居高不下、股市下跌、工厂破产、失业严重、社会治安混乱、家庭收入减少、家庭消费支出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这些鲜活的事实摆在面前,使学生在理解经济危机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要采取合理的政策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建构情感体验策略。

体验是一种内化了的知识经验,是一种个性化了的知识经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价值观养成方面的有效性,恰是通过正确处理这种知识经验做到的。建构情感体验可以两方面来进行:

1、创设情景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加深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疲塌”情绪;浅化课文难点,便于理解;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训练,利于导行。创设情境的关键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运用挂图或幻灯;录音、录像、实物等教具,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2)以表演创设情境,(3)通过做游戏创设情境;(4)教师做演示实验创设情境;(5)以声情并茂、绘形绘色的讲述创设情境;(6)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等。

2、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历史,顾名思义就是过去人类生活的纪录,但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对于刚从初中升上来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建构起一个学习历史的理性思维,仅仅停留在感性的思维上,如果只是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就只能死记硬背,接受到只能是一些书本的知识,至于怎么样和现实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学会运用知识,这也是有效教学的目的。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反之,理论的堆砌和知识点的罗列,就会使历史变得枯燥无味。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和易懂的资料、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

这样,“体验”的内涵从外在感官的直接经历巧妙地迁移到内在的精神震撼,并为教科书内容注入了具有生命意识的经验。与此同时,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主动建构历史意识打下基础。

(三)、有效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探究的愉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地考虑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应该是自然和轻松的,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宽容、鼓励,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来自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新课改下,要求课堂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生和老师地位平等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老师不再是自顾自满堂灌,而是要充分地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二是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欣赏。教师对学生的欣赏可以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评价表达出来,平时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很好”、“正确”、“给他鼓掌”等单调的语言。如果让语言充满人情味一些、教师的感情更加真挚一些,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真诚沟通、平等交流的平台。学生体会到的将是探究的快乐,获得新体验的快乐,得到欣赏的快乐。好课是教师精心设计与学生愉快合作完成,是大家共同创造的结果。高效的教与学的过程,也是经历者身心愉快的感受。

(四)、课后教学拓展即教学延伸也应该是有效的。课后教学的有效性强调的是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作业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赋予作业生命力;(2)把作业由“甑别”变为“激励”;(3}作业要生活化;(4)作业设计要多元化。以必修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正确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

(五)、有效教学的拓展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内力。

课堂凸显教师的个人特色。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用知识丰富学生,用自己的逻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必须把自己变成一条溪,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修炼自身内力。同时,还要与时俱进,让学生把过去的历史学活了,教师就要把历史讲活了,要赋予历史一些鲜活的东西。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件常做常新的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敏锐,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能在现代生活中接受古代文明的灿烂、在古代文明的学习找到历史学科的

推荐第10篇: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孙利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

课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第11篇: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陶岭中学桂莉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

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第12篇: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一、热爱学生,初中阶段是学生一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的重要形成期。作为教师,我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我热爱学生,喜欢他们的活泼乱跳、童言无忌,也能包容他们的一些过错,莽撞行为。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他们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你尊重他们,他们就会听你的话。要相信学生,不要随便放弃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你的信任、鼓励,会使你的学生信心百倍、百折不饶,有时会创造奇迹的。每每想到这些,历史的责任感、教师的职责感,都让我感到老师责任的重大!

二、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和观看历史影视剧,还有网络资料。开学第一课我一般都活把本期的知识主线给学生列出来。让学生有意识的学收集相关的资料或关注相关的影视剧。这样上课时同学们就比较感兴趣和比较有话可说。有助于学生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这样讲课时就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如果有些学生正好也看过那部影视作品,那你的讲课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更浓。

三、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当今时代,学生在变,教材在变,当教师最忌讳的是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认真听课,听专家讲座,可以及时吸收、借鉴他人优秀、独到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也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因为历史与其他学科都是有联系的),便于我们上课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班主任)请教,可以学到他们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方法,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联手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四、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只对现实问题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的或者相似的,如当今巴印矛盾、俄格冲突、台湾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课改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也有很大的变化,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是难以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由注重识记历史知识到注重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和理解运用能力的转变。

只有做到这些,特别是运用好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和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史实,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历史,主动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才会喜欢上历史课。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继续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我们自己才能成为快乐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第13篇: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是学生一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的重要形成期。作为教师,我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看着他们在我们身旁茁壮成长,由幼稚到成熟,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热爱学生,喜欢他们的活泼乱跳、童言无忌,也能包容他们的一些过错,莽撞行为。因为热爱学生,我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的学生也大都喜爱历史课。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他们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你尊重他们,他们就会听你的话。要相信学生,不要随便放弃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几个家庭的希望。你的信任、鼓励,会使你的学生信心百倍、百折不饶,有时会创造奇迹的。成功每一个,幸福几家人!每每想到这些,历史的责任感、教师的职责感,都让我感到老师责任的重大!

二、认真备课,平时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有网络资料。开学前,我总是先把整本教材通看一遍,了解每个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具体备好某一课。这样讲课时,就能瞻前顾后、前后贯通、前呼后应。平时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注意虚构成分)和网络资料,有助于我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这样讲课时就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如果有些学

生正好也看过那部影视作品,那你的讲课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更浓。

三、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当今时代,学生在变,教材在变,当教师最忌讳的是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认真听课,听专家讲座,可以及时吸收、借鉴他人优秀、独到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也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因为历史与其他学科都是有联系的),便于我们上课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班主任)请教,可以学到他们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方法,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联手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四、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只对现实问题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的或者相似的,如当今巴印矛盾、俄格冲突、台湾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注重自身形象,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很难想象,当一个蓬头垢面或穿着随便的历史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课堂,教学语言又毫无抑扬顿挫,学生会好好地听课?相反,当一个历史老师面净发整或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即使教学语言平淡无奇,学生恐怕也会好好听一段时间课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个人修养,

只有多看社会学书籍和教育教学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平时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历史老师自然会深受学生的敬畏,他的历史教学自然也就好进行了。

六、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课改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也有很大的变化,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是难以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由注重识记历史知识到注重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和理解运用能力的转变。

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历史,主动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才会喜欢上历史课。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继续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我们自己才能成为快乐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2012年11月8日

第14篇: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

在假期集中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课程标准》,并努力把《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相互协作、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其结果是,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数学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地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全部信息,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一定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途径。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由教案走向学案”的教学模式改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大家都知道,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弊端: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目前出现的“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在新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自主学习资料。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通过以上分析,也就是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和必要性。

二、大力抓好课堂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时指导”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推行“情景——探究——实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既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本学期中,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针对高一教学知识背景不完备,知识体系不健全,课时数不足的现象提出来的。应当说这样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精神,对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帮助的。

三、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通过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教师们的备课水平。本学期中,我们数学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先让每一位任教老师独立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然后备课组再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研讨活动,从板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态、课堂的“应急预案”等全方位的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师个人的综合授课能力。

四、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已从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发展为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这一转变,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在继续大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同时,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分年级制定了数学学科分类评价标准,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表达和应用,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学。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灵活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我认为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

(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

(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如函数概念的引入,可先讲函数,后讲映射;也可先讲映射,后讲函数。

(3)对新增内容,教材不同版本的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推进此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吸收、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做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努力。

第15篇: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任教八年来,经历的培训不多,这次省初中历史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训时间虽不长,但每天的感觉是充实。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在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学习,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扩展自己的舒展空间,突破自己。

此次培训中我发现了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专业技术知识不足,上哪个年级看哪个年级的教材,现学现卖,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要充实

历史课堂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给出的答案一定是:历史知识。不错,中学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历史知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的历史教育仅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这无疑是陷入了误区。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也不应例外。我们传授历史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获。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刻的感受到来自历史教师身上的压力。每一位历史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很精彩,让自己的每节课都亮起来。然而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衡量教学的标准——学生的成绩。你的课是亮了,而你学生的成绩却暗了,你作为历史教师的前途也迷茫了。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你的课亮了,而学生的成绩会暗呢?这两个不应该成正比吗?非也!因为我们要向学校、要向家长、要向学生有个交代,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就变得说者无味,听者无趣,考前狂背的现象。这是学生的可悲,更是教师的可怜。我们到底应怎么做? 就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通过培训,我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并且有了日后工作的指南:

1、作为一名教师,要让教育具有“亲和力”。我们有责任找到一种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生活。让他们有所期盼、有所憧憬。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以微笑面对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博览群书,不断进取,善于总结反思。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会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阅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会时时警醒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书写出灿烂美好的未来。

第16篇: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潍坊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研讨会

心得体会

今年11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潍坊市教科院在临朐组织的学业水平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训时间虽不长,但每天的感觉是充实的。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在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学习,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扩展自己的舒展空间,突破自己。

此次培训中我发现了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专业技术知识不足,上哪个年级看哪个年级的教材,现学现卖,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要充实

历史课堂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给出的答案一定是:历史知识。不错,中学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历史知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的历史教育仅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这无疑是陷入了误区。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也不应例外。我们传授历史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获。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刻的感受到来自历史教师身上的压力。每一位历史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很精彩,让自己的每节课都亮起来。然而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衡量教学的标准——学生的成绩。你的课是亮了,而你学生的成绩却暗了,你作为历史教师的前途也迷茫了。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你的课亮了,而学生的成绩会暗呢?这两个不应该成正比吗?非也!因为我们要向学校、要向家长、要向学生有个交代,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就变得说者无味,听者无趣,考前狂背的现象。这是学生的可悲,更是教师的可怜。我们到底应怎么做?

就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通过培训,我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并且有了日后工作的指南:

1、作为一名教师,要让教育具有“亲和力”。我们有责任找到一种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生活。让他们有所期盼、有所憧憬。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以微笑面对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博览群书,不断进取,善于总结反思。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会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阅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会时时警醒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书写出灿烂美好的未来。

第17篇: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1

到华南师大参加学习培训,尽管非常累,但是收获多多,有很多感受和想法给大家共同来分享。

一、提高了参加培训的认识。

我们参加的此次培训是一种脱岗培训,而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在华南师大搭建了一个难得的教育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我们除了能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到一些名师、专家的授课,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还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学习,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

同时,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但可以集中学习,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所以说通过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我们教师僵化了自己的思想,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并且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地得到调整和改善。现代社会,各种知识更新换代快,旧知识迅速老化,新知识飞速生成。假如我们教师仍然坚持自己的传统观念,不愿意学习,势必跟不上形势,因而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落实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这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更为普遍,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这种注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新颖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围绕的中心话题。

四、转变理念、勇于创新。

新课标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点。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有功能。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培养创新型学生。

五、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历史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六、提高专业能力,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我获益良多。同时,也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我有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一定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2

刚刚完成了为期两天的第二轮初中历史培训,这一轮培训主要内容是分析八年级历史即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在培训过程中,各学校都展示了对教材的充分、透彻的分析与整合,让我对这两册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除此之外,各位老师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教学建议,尤其是对教材中课后部分的几项内容的利用心得更让我受益匪浅。回来之后,我认真思考、总结,对初中历史的预习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并作了汇总,在此提出与大家共享。

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是北师大版本,课本内容容量不是太大,却知识含盖面宽,对学生的论证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学生不把历史课当一回事,这就更加需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教师历史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也能够提前熟悉课本内容,理解课本中的基本知识框架,为课堂听课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历史预习工作呢?

一、指导学生预习每单元的开篇前言

每一单元的标题下都有一个本单元前言。在前言中不只是交代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还交代了本单元的历史线索和主要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而中国史部分单元前言中又加入了关于世界大势的叙述,更让学生能够了解同时期世界历史的发展特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单元预习可以设计一个单元预习学案,让学生在每单元开始之前预习总结本单元主要知识结构与框架,并找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指导学生注重看教材每课的导入框和开头的引言

北师大版初中教材每课的篇首都有一段简短学习导言,它虽然很短,但里面有知识介绍,有精典问题,且语言概括、精炼,本课内容也都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前精读这篇导言,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同时在预习中也要思考其中的问题以备在课堂上思考回答。当学完课文内容后,再回首具体理解该段导言,学生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课文,试着学会繁中求简,详中求略,学生的历史书面语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也一定会有提高。

三、指导学生预习教材的正文内容及其中配上的图表

课文的正文分大字和小字两种不同字体,当然大字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而小字部分则是对大字内容的补充与扩展,这些小字史料的引入为学生的学习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学习素材,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内容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小字部分也要重视。

现行教材中图表数量明显增多了,有原始照片图、后人画图、表格图、地图等。这些图表简洁明快,但功能各异,我们在预习时应该学会看图学史、看图说话、看图复述正文部分相关的史实,可以以此来培养自己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所以,以预习中也要重视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四、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后的“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

课本后的“每课一得”会让学生知道许多在教材中和现实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些历史术语、名词和概念,还有一些历史资料,它可以帮助学生补充课本知识,深入拓展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水平和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阅读”不只提供了一段与本课有关的史料,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预习这些史料与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自我测评”中的问题虽是一个较低层次的练习,但其作用不可小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层次能力的积累是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这些练习题有的再现本章节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的是针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设疑。通过练习,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重点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活动建议”是学习本课的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如何利用课本内容进行设计,也能起到整合课本内容,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的作用。

我相信学生们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希望以上的几点建议能给大家一点教学上的帮助,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3

在暑假期间农垦总局组织我们历史教师在农垦教育学院进行了集中培训,我有幸参加,感觉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当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作出表率时,也同时给学生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如果教师说得天花乱坠,而成为行动的矮子,那所说的也无异于对牛弹琴。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榜样”意识,榜样的行动,会让我们坦然面对每一个学生,更会提升教师的自我形象。

二、拓展了视野,把握最新教学动态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还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我坚信通过这次培训,能促使自己更加至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因为每一天都能面对不同风格的教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会走得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边的路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4

20xx年7月14日,我参加了“20xx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活动,主要学习了张静老师《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和丁丁老师的《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经验介绍》。通过学习让我受益非浅,两位老师的讲座充分结合历史课堂及教材的实用性,并结合一系列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给与会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尤其是丁丁老师给我的震撼,她的敬业让我有些惭愧。培训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回顾对部编教材的学习,我以下几点体会:

一、新旧教材的变化。

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片、材料、活动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关于这点,丁丁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对教学的钻研和思考,如指南针、司南、罗盘的区别,自己制作指南针,包括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对一些资料信手拈来,如澶渊之战和孔府牌匾等,在教学中给学生引入,即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也增加课堂生动性。所以说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式、方法操作应用的基础。还有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总之,本次学习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向丁丁老师等优秀教师学习,最大价值的发挥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作用。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5

本人有幸参加为期两天的20xx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通过培训,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和启发,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与同行的前辈和老师共同交流。

首先,在观看了教育部有关领导对这次部编教材的有关视频,反映了国家对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视。其中特别提到了家国情怀的渗透,也是以往历史学科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或不能比拟的。通过历史学科很好的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文化传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教书育人、立人立德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而很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自身价值,也为我们今后在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第二,本次培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张静老师和丁丁老师对于部编教材的解读和有针对性的案例的分析。应了那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事先准备一桶水”,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老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具体而繁杂,特别是历史学科更注重史论结合。每当看到老师们展示的案例和视频,不禁感叹老师们能把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有理有据,是因为确实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试问这样的历史课堂学生又怎会不喜欢呢?而且在讲求实证的同时,不再像过去的传统教学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而是能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历史课堂真正做到了“有趣”、“有料”(内容丰富,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效”,所以也为我们今后上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帮助,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第三,这次的部编教材是经过了多位国家级的专家和资深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了审慎的考量编制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仅就中国史而言更加的系统和完善,能够将中国史所涉及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涉及其中,使之更加的完整。比如东汉的光武中兴,以前的教材基本就没涉及这段历史,会使学生对于两汉的内容不够清晰,东汉的内容被弱化了易造成学生知识点的盲区;再比如本次部编教材中关于唐朝的安史之乱,之前的教材也没涉及或是不作为必要内容让学生掌握,这也是有缺憾的,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却没有给予必要的交代,这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唐朝历史作出完整而准确的评价。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还有就是在对历史概念或是使用的措辞方面更加的准确而严谨,比如提到的“民族的交融”而不是“民族的融合”等等,也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及时提出了需要注意和指正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本次历史培训的一点粗浅的心得和认识,仅供交流,如有不当的地方还希望各位老师及时提出并批评指正。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6

20xx年4月17至18日本人在旬阳县城关一中参加了旬阳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提升和复习培训,短暂的两天学习时间使我从中收获了很多。我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体会供大家一起分享。

其一、这次培训得到教育局领导和师训教研中心老师大力支持,为我们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才有机会参加了这次学习。

其二、此次培训不仅使我领悟了新课程理念下对历史教师的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面临课改,历史教师如何落实高效课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县师训中心教研员赵玉萍老师做了《新要求、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讲座,他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出发,对我县初中历史教师从专业素养、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追梦及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鼓励教师要博览群书、脚踏实地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

其三、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和示范课让我领略到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他(她)们的这几节课各有特点,课堂容量之大、课堂气氛的活跃、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题、导入课设计新颖、课件和导学案的设计等等,都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其四、听了几位省级教学能手的个人成长经历,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因为他们其中也有学历低,更不说是科班出身了,他们靠的是什么取得荣誉的,四个字,勤奋拼搏,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尝过失败的滋味,也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他们是一步步脚踏实地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加之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才换来今天的这份收获的。

总之,在教学这场马拉松比赛中,没有永远的终点。需要教师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只有对教学充满激情,不懈追求,把教学视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生将会更加出彩。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历史教师认真专研,齐心协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改变我们目前的现状的,真正实现从素质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高效。

第18篇: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我从1999年至今一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

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第19篇:对版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认识

对2011年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马燕辉 中国通史的知识结构特点分析

新课标的中国通史淡化主题统摄、以点带面的特点,强调时序观念,突出以点汇线、以线贯通的特点。

上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要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突出主题教学这一特点。原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划分为6大板块,中国通史教学内容有三大板块,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大板块下共细分为23个主题,其中中国古代史中确定了9个主题,在中国近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在中国现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这23个主题是经过课标的制订者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炼而成的,语言高度简洁概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原课程标准精选了各阶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点的史实作为教学内容,突出以点带面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有非常突出的优点,它把历史的时序和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细心分析中国通史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清晰感觉到一条“气韵相连”、“精神贯通”的时间主轴和主题线索。授课教师或者学习者从中既可以轻便地把握到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基本线索,也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它遵循了一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原课标有优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主题彰显,但时序弱化,这导致了学习者学习后时序混乱、颠倒,甚至连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都弄不清楚。此外,基于主题的需要,原课标删减了某些朝代,例如“两晋”与“南北朝”的历史隐而不书,“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历史略而不书,太平天国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出于淡化“斗争”和“革命”色彩,突出“文明史”主题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历史教学内容的不完整必然会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断层或残缺。

新课标着眼于历史内容的完整性,强化渗透历史的时序观念。尽管新课标仍按照旧课标的六大板块组织教学内容,但每个板块下的教学内容的编排已经不再根据主题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严格以时序为线索,较为详尽地列举出各阶段的历史知识,力图选择出反映不同侧面的历史内容。中国古代史按照时间顺序划简单划分为不同时期: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七个阶段;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不作时段的划分。对课标内容以平实叙述为主,不作性质上的划分和归类,这可能为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各地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针对原课标存在由于历史线索的不连续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残缺,新课标对重要的时间点、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如增加了对文景之治、三国两晋南北朝、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宣政院、李自成起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荣氏家族与中华民族资产主义的兴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建国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共十六大、北京奥运会、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点。补充的这些知识点填补了原课标中历史线索中缺失的节骨点,既尊重了客观的历史,也使教师、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捋出一条贯穿古今的、完整的、畅顺的历史线索,更能从这条历史线索中把握历史演进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便于教师、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趋势。新课标在克服原课标的缺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新课标的教学内容缺乏主题统摄,把同一时期不同侧面的内容不加分类地罗列在一起,内容庞杂,点点俱到,繁琐而不成系统,零散而缺乏逻辑,这不利于授课者和学习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内容。新课标在增加了一些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删减了一些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历史线索出现断续的现象。如删减了尧舜禹的内容会导致“传说时代”的历史内容欠完整;删减“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内容不利于理解传说时代是过渡到文明时代的过程;删减了张骞这个西汉时期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不利于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删减了武则天这个唐朝承前启后的历史人物不利于把握唐朝盛世景象出现的过程。此外,新课标还删减了左宗棠、邓世昌、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黄继光、邱少云等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性人物,这不利于学习者完整把握历史。

课程标准加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阐释,强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视史学原则、方法的渗透,体现了回归历史学科本色的要求。

课程改革前,历史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了史学研究的原则、方法的的渗透,正如聂幼犁所说的“鱼”多而“渔”少,导致了历史

学科被严重异化,使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成了一门片面强调知识,只重视死记硬背而忽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科。

原课标着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课程目标中就史学原则和方法方面也只作了抽象的要求,在活动建议中只作案例式的建议,对如何进行史学原则、方法的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引,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师出现了偏差。例如在旧课标的“过程与方法”这一内容提出要注重在学生中要开展“探究式”教学,但对何为“探究式”教学却没有进行阐释?这导致个别老师认为,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完全撇开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完全率性而学,他们认为历史教学要完全放弃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进行教学,取而代之的是活动式。一节课的活动越多越好,课堂越热闹越成功。例如,某教师在设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一课的时候,提出以探究活动激活历史课堂。一节课的活动包括:春秋战国成语问答比赛、讲东周列国故事比赛、历史话剧表演《卧薪尝胆》、模仿辩论:苏秦和张仪的舌战等等。的确整个课堂很活跃、很热闹,学生玩锝很开心。但课堂好像变成了游乐场,学生闹哄哄一片,一节课下来没有什么收获。问问上课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他也含糊其辞,说不清楚。问他为什么设计这么多活动,他说主要是为了活跃课堂。在本案例中,课堂教学几乎都被大量的活动所占据,但这样一节课完全扭曲了探究教学的本质含义,使历史教学完全失去了历史学科的本真。

新课标对“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和阐释,阐释沿着“感知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概念—理解和判断历史事实—探究、分析、评价历史—交流历史研究的心得”的思路进行,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基本原则,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 就“过程与方法”提出具体的目标:“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证据意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方法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新课标增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如史前时期的内容增加了“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

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的要求。“证据”和“依据”频繁出现在新课标中,在新一轮的课改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强化“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一史学原则的渗透。“过程与方法”还对学习历史的具体方法提出了具体目标,如“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基于这样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的新阶段要继续深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历史教学能回复到历史学科的本真。

世界通史的知识结构特点分析

新课标的世界通史内容以人类文明的产生为起点,表述精简,与原课标比较,删减了大量的内容,也增加了部分内容。

与原课标相比,新课标的世界通史内容的表述形式更为精简,更多地以以点带面为主,更多地以“通过„„了解„„”为呈现形式,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全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不拘泥于零碎的知识点,表述精简,以点带面——这些特点与原课标的中国通史部分的特点相似。这些特点增加了授课教师的难度,授课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基本史实背后蕴涵的意义,才能把课上好。同时,也为授课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进行富有个性的“二次创作”,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基于同一课标内容,一千个教师可以创造出一千种课堂。

与原课标相比,新课标删减了大量的内容。新课标中世界通史的内容以人类成型的文明为起点,如一开篇就阐述古代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而原始人类和氏族社会这些没有确切定论的内容略而不谈。人类的起源、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原始社会的演变,我们至今可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认知,但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说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早期人类基本状况的认识,对于促使学生构筑完整世界历史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增强学生探究“我们从哪里来”的欲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课标对这些内容略而不谈的确是一种遗憾。那么,授课教师是否因课标略而不谈的缘故就忽略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呢?我们认为在授课教师应该根据需要把有关内容补充介绍。

新课标删减了一些世界历史重要的、核心的知识点,给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如删减了“查理·马特改革”等内容,不利于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删减了“丕平献土”的内容,不利于了解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产生的影响。删去“希波战争”、“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仅仅通过亚历山大东征的事件了阐释古代社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况,是不全面的,学习后学生可能无法全面准确把握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所以授课老师很有必要适当补充部分内容。删减爱因斯坦、伏尔泰、托尔斯泰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任务有点欠妥当,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对人类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就较难让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产生有清晰的认识。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如果不介绍他以及他们所掀起的启蒙运动,学生可能难以正确把握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这场革命为什么能成为欧洲近现代历史上最为彻底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删减了“琅城起义”,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中世纪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过程。这些缺失的内容,授课教师都应该给予补充。

新课标也增加了部分内容,如增加了“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的内容,有利于理解中世纪时期兴起的大学对于促进西欧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增加了“从租地农场、手工业工场等生产组织的确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的内容有利于理解经济因素对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意义;增加了“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有利于全面了解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运动的情况;增加了“德国分裂”有利益理解二战后两极对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新课标还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原课标把一战的内容纳入世界近代史的范畴,新课标把一战内容纳入世界现代史的范畴,20世纪初爆发的一战成了世界

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分水岭。这样的调整使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更为完整,有利于系统理解一战对现代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课标的世界通史内容淡化主题统摄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但时间的分界线模糊,时间线索不明晰。

原课标共分三大板块,分别是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原课标共设有16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各大时段的主要特征或者主要内容。在主题统摄下,各个时段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体现了主题性和时序性相结合的特点。学习者通过学习世界通史的内容,既可以梳理出一条明晰的时间线索,也可以把握各时段的基本特征。原课标对世界通史内容的设计和编排是精当合理的。

新课标取消纲领性的主题,课标内容只根据大时段进行粗线条的划分。课标内容简单地“堆放”在某个大的时段框架内,没有标识更明细的时间分界。所以,课标出现了时序模糊,线索不明晰的缺点。如世界古代史的内容,缺乏必要的时间分段,内容杂乱组合,这会令初次接触世界历史的学习者很容易混淆各大文明产生的时间顺序。又如属于18世纪的彼得大帝改革被挪到与19世纪中期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起介绍,容易导致学生在时序上出现混乱。因此,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借鉴原课标的一些做法,运用主题统摄的方法,给世界通史以恰当的时间划分。如对世界古代史我们可以这样划分:5000—6000年前—公元1世纪,上古人类文明;公元1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亚欧文明。对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划分时段和设立主题:14世纪—19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巩固;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一战和一战后的世界格局;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50年代,二战和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冷战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冷战后时代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授课教师可以在主题统摄下,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编排,使之形成逻辑性较强、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知识结构。

第20篇: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关注 身边的历史。

2、逐渐形成历史的方法,并在其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3、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4、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代表参与交流的能力。

5、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一个长期性的平台、创办一个长期性的园地。活动过程:

1、广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①《我家的历史》。让学生展开家庭调查,可写“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有小学生活等内容;或请家长帮助,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我”这一辈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的称谓。

②《我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收集曾经参观过的名胜古迹的有着介绍资料、照片和门票等,制成一份图片说明。或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分别贴上各个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和门票,并写上简单的图片说明。

③《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收集一位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并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画出历史人物的肖像。

④《我读过的历史书籍》。让学生列出读过的历史书籍,并写出内容简介;或让学生把书带到课堂上来,准备向同学们介绍和推荐。

⑤《我看过的历史电视剧和电影》。让学生列出看过的有着历史电视剧和电影的名称,尽可能找到相关的剧照,并写出故事梗概。

2、每个小组推荐

1、2名代表讲述。若有不完善者,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3、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由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组。活动小结:

通过本节课活动,学生纷纷呈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由于学生动脑想了,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口讲了,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了历史的真正存在,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昨天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即是明天的历史。

《初中历史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doc》
初中历史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