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麦穗》教学心得体会

2020-05-0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人们常说,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说的与《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告诉弟子的一样。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地里最大的一个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总认为机会还很多,不许过早定夺。结果,到了麦地尽头时,他们每个人都两手空空。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读着读着,我联想到我的表哥。我表哥读完大学,考取了本科生。他那时二十多岁,正是志高气昂的时候,他准备以他寒窗苦读十多年学来的东西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他积极地找工作、面试、他认为他是一个工程师,这门技巧可是很多人没有的,建筑公司抢着要呢!他总嫌人家待遇差,一连找了两年工作,面试了几十家公司,姨妈经常劝他说,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就算了,从低层开始,后来表哥终于开窍接受意见了,四年后的今天,他的年薪已是六位之数。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象做作业,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路上的机会每个人均等,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才能大展鸿图。相反,那些不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只能在他没有珍惜的机会面前抱怨自己不幸运,没有机会。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推荐第2篇:最大的麦穗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下梁中心校

王青霞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

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解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 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出示: 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你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

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8、苏格拉底教育他的学生,和其他的老师有什么不同呢?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板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 眼前最大的 实实在在的

推荐第3篇: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垄”,理解“麦垄”、“定夺”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垄”,理解“麦垄”、“定夺”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知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学习事情的起因。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导航”。

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从读过的关于苏格拉底的短文《最优秀的人是谁》谈话导入,出示苏格拉底的名言,齐读。

2、学生交流对苏格拉底的认识,出示幻灯片补充介绍。

3、揭示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串: 麦垄 沉甸甸 颗粒饱满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错失良机

2.分别指名读每一行的词语。评价、及时正音 (重点读准生字“垄”)

3.预习时,有没有碰到难理解的词呀?提出来

(1)理解词语“麦垄”

出示文中带有“麦垄”一词的句子。

课件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读句子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麦垄”就是指一行行麦子。

(2) 让我们一起来书写本课的生字“垄”。教师边书写汉字“垄”,边说出书写 “垄”字在田字格内的位置。学生描红。

(3)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同学之间相互说出意思,如“定夺”、“如梦初醒”等。

过渡:这些拦路虎扫除了,读起课文来就更顺畅了。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

(1)分别指6名学生读6个自然段。

(2)最后一段,谁想把握住机会?举手多,就集体读最后一节。

4.读完了课文,我们再来看这几组词语,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课件再次出示词串: 麦垄 沉甸甸 颗粒饱满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错失良机

有没有发现什么?教师相机板书: 弟子们 道理

(1)会读书的人可以把书读薄,谁能根据这组词串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谁还会结合老师的板书,用更简洁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小结:苏格拉底通过让弟子们摘麦穗的事,让他们明白道理,这就叫借事说理。(板书:借事说理)

三、理清脉络,质疑问难。

1.教师提问: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事?哪些自然段是说理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答案。

2.师生交流。

3.齐读揭示道理的一段

师过渡:刚才我们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了作者的思路,要想深入的理解课文,读出深刻的感受,必须能够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预习时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呢?

4.结合检查“预习导航”第二题,画了哪些句子?相机朗读句子,师生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细读品析第一段,感悟苏格拉底的语言智慧。

1.自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要求。

2.指名读出语句。

课件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只许进不许退”是什么意思? (2)说说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话的语气。

添加提示语练习:

课件出示: 苏格拉底( )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导朗读。

五、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在苏格拉底严格的要求下,他的弟子们表现如何?他们得到“最大的麦穗”了吗?这“最大的麦穗”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道理呢?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学习。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 弟子 事

道理 说

推荐第4篇:最大麦穗教案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感悟的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想问你们你们最佩服哪位老师

2、、、、好,我也给大家介绍一位老师,一位我非常非常佩服的老师——苏格拉底

3、有谁认识他吗?简介苏格拉底———(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是和孔子齐名的,被并称为全人类的导师!他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特别强调教学方法不拘一格,他教书的时候,总是用反问反驳的方式,教授学生们接受他思想的影响!举例——有人问他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偷盗、说谎,你看,他从来不告诉他们答案,却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

4、我佩服他的原因,正在于他是一名出色的老师,善于结合身边的事物来启发学生,他很少像我们一样,坐在一起在课堂里上课,他经常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世界,一个广场,一片田野,甚至是一条河流都可能成为他和弟子们的课堂,可以说他的课堂,是在太阳底下的,不像我们在天花板地下,话说呀,有一天他带着他的弟子们出去了,来到一块麦地边,于是这块麦地就成了他和弟子们的课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麦地呢!我们来读一读:、、、、、

二、品读交流,体验哲理。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品读第一句话。

“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这就是读书的乐趣,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好多同学抓住了那几个词儿,眼前就仿佛看到了一片金黄,看到了丰收,看到了农民伯伯的笑容和汗水!读书就要这样,语言文字能够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想象。 ●品读第二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谁想读第一句话。 2.指导朗读,评价朗读。

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品读第三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你们已经到头了。”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

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 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弟子们问你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把握住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5.有了刚才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弟子们摘麦穗的情景,让我们将弟子们的表现朗读出来。(指名读)

6.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 ●品读第四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比作——(人生)麦穗比作——(机会)

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在人们的头脑里,心里,是相对而言的) 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7.齐读这一段话。

三、循循善诱,赏析文本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其中:辨析“拣”和“捡”的区别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F“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

生:

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2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 3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 5“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6“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7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重点讨论: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四、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2、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3、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4、齐读最后一句话。

5、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 „„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3)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五、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完成课后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理想 把握机遇

推荐第5篇: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生活,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地看,生活的内涵,不过就是些锅碗瓢盆吃喝拉撒过日子。然而事实上,假如认真起来,这生活中,有些问题还真的非常严肃而棘手。

我们这些占人群绝大多数的凡夫俗子,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一些琐碎的小事里,围着芝麻绿豆那么些破事儿,鼠目寸光地生活着。然而与此同时,总有极个别的人,他们心中时刻装着那些全人类面对然而又熟视无睹的问题,他们密切关注着更多他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类更久远的共同命运。

比如,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的一个另类。他总是能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一些极为复杂而有趣的道理。

他曾经给学生出过这样一道考题:他让每位学生沿着一垅麦田向前走,不能回头,并每人只有一次采摘麦穗的机会,待走到麦垅尽头后,看手中的麦穗是不是最大的那一颗。

摘麦穗,是所有的农民都会做的事。然而,就这么一个日常生活中看似最简单的问题,不仅苏格拉底的学生们没能做到最好,数千年来,整个地球没有一个人,能在这道题上得满分。以至于,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学界,把它看成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麦穗难题”。

多年前,儿子放假回家,一起来到地里采摘草莓玩,尝试着做了这道题。然而,按照规则在草莓地里几趟走下来,都没有能够采到最好的草莓。

两种结果:

其一,提前采摘了那颗并非最好的草莓,而等遇上更好的草莓时,因为手里一颗草莓的提前存在,而失去了再次采摘的机会;

其二,耐心地走下来,总是期待更好的那颗草莓在下一时刻能够出现,然而走到尽头之后,发现那颗最好的草莓已经被错过。

都是错,一个是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一个是错过了最好的草莓。

“这太困难了!”回来的路上,儿子一边吃着草莓,一边感叹。

“哈哈,遇上问题了吧?别认为会做几道数学题就牛逼哄哄的,生活中比你试卷上的难题更难的问题多了去了!”面对我近乎挖苦的话,儿子这一次很少见地虚心接受,不予反驳。

在这个“难题”面前,从心理学角度上,能考验出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现实者,在田间行走中,见到自己认为好的麦穗之后,就把它摘下。此后,在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的前提下,他一定需要做到,不再为更好的麦穗而心动,甚至不再关心身边麦穗的好坏。他们以拥有为目的,不求更圆满的结果。或许他们心中对麦穗的质量存有一个基本底线,他们认为凡达到此底线之上的麦穗,都是最好。此类人,乐观,现实,善于接受,容易满足,属于知足常乐一类。他们要么是,对已经拥有的极为珍惜,要么是,对世界万物迟钝麻木。

理想者,追求完美,他们极为珍惜这次选择机会,所以敏感地观察,认真地思索,严密地求证,心中永远抱着理想,总觉得前面会有更美好的麦穗。他们的目光是挑剔的,行为是严谨的。在他们头脑中的概念,或者说信念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者最好的麦穗就可能就是下一颗。他们心中有着一团不灭的火,一直处在殷切的期待之中。他们注定活得很累,并注定成为悲观主义者,经常会走完全程而一无所获。但是,他们一路走来,或许能够真正发现麦穗的特点、状态和评价标准,那么所走这一路的过程必然能留下很多体会和经验,为后人找到更好更大的麦穗提供依据(尽管后人照样也必然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这一类人,为了完善自我的同一性,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往往无奈地把人生的意义,定位于过程之中,而忽略结果(哈哈。我认为这种定位,不失为明智)。

以上两类,是两个极端的代表。我想,现实世界的人们,或许均处在两者之间,既现实又理想;或者既不现实又不理想;或者在某一些事情上某一段时间某些特定场合表现为现实的,而在另一些事情上另一些时空条件下,又满怀火热的理想。此时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当然,不得不想到,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很多的人,不会严格按照苏老先生的规则行事,他们有的在麦田中行走多趟,以取得比前一趟更好的麦穗,而有的干脆一趟走下来,摘得一大抱麦穗。这些人,类属投机分子或贪婪无耻之辈,或许真能摘到那颗最大的麦穗,但这是不安套路出牌,以“无招”取胜。这种情况不属于人生命题范畴,不在此处讨论之列。

“麦穗难题”实际上属于一道严格条件下的复杂的选择题。

尽管每个人最后都无法选择出那颗最大的麦穗。尽管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以上两种人生观念进行是非判断,而且事实上,不论现实还是理想,都符合基本逻辑,都是生活中的合理存在。

但是,在生命和生活的各种法则之下,选择时时处处都在进行。事实上,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择弃取舍的过程。这些选择,有的靠自然生态,而有的靠个人判断。远而大里说,从物种的“物竞天择”到精子的优胜劣汰;近而小处讲,从当下所迈出的每一步到大脑中瞬间而过的一闪之念,无不是在选择和舍弃中进行。所以,选择必然就成为人生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学会选择”,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的提出,本人是在1993年,听取时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先生的报告时,第一次听到。当时的本人,还处在对教育懵懂无知的状态。不过从那个高爽的秋日下午起,这个教育理念就在我大脑里存储了下来。

十几年过去,或许永远,这个话题都不过时。我们的教育,不仅只是要教会学生完成试卷上的选择题,得到一个好的分数,也不仅是把关于苏格拉底这个摘麦穗的故事编进小学课本,让十

一、二岁的孩子大声朗读或背诵,而更应该做的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在面对各种大小事件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选择起点,认清他所面对的多种可能的选项,正确分析并利用好他所能拥有的选择条件和身边资源,在对自己的选择结果所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充分论证和预测的前提下,慎重而果敢地作出理性的、负责任的选择。若能如此,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在知识和无知之间,文明和野蛮之间,利己和利他之间,合作和争斗之间,积极和消极之间...必然能够多一些更为合理的判断。那么此时,他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各个方面,必定能够积累很多的智慧,少走很多的弯路。

推荐第6篇:最大的麦穗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预设)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推荐第7篇: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一、复习: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课文《最大的麦穗》,再次聆听这位哲学大师的的教诲。

2、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段。谁来说说第一段告诉我们了什么?(出示苏格拉底的话)

3、在这段话中,苏格拉底对弟子们提出了哪两个要求?(这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严肃的命令)齐读。

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那他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

4、交流:(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5、质疑:弟子们既然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话,为什么结果却会“两手空空”呢?他们到底是怎样去摘取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3-4节。

二、读讲第二段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弟子们的表现

1、交流:指名朗读,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2、交流学习情况。

A、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

▲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的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

B、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可是弟子们只顾埋头寻找,引读-----他们有的……有的……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引读, 他们总认为…… 他们总以为……)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麦地的边上,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表现有什么看法?指名交流。

▲带着我们的体会,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想象弟子们的表现。齐读。

过渡:而此时,苏格拉底老师正站在麦地的尽头等待着他的弟子们,看到弟子们的表现,他又会怎么想呀!交流:指名说。

突然,一个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在弟子们的头顶响起-----------引读:“你们已经到头了。”

第四节:(出示)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不长的一句话中蕴涵着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谁来模仿着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像刚从梦中醒来。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形容人突然醒悟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

▲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想象一下,他们仿佛在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你会说----

如果你是一株比较瘦小的的麦穗,你会说----

▲认真的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你能想象弟子们此刻的心情吗?(懊悔、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二)苏格拉底的话

1、过渡:弟子们两手空空,没摘到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是怎么帮助弟子的呢?第五小节谁来读一下?

2、指名读,出示: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因此”可以换个什么词?谁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段话?

▲在苏格拉底看来怎样就可以摘到最大的一穗?

▲那弟子们刚刚摘得麦穗哪去了?如果不扔呢?

▲也许弟子们拿在手中的并不是最大的一穗,但为什么说只要拿在手中就是最大的一穗呢?

▲指名读句子: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抓住两个“未必能”)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哪怕是一株小的,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就是最大的。)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

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指名读,齐读。

6、苏格拉底真是一位高明的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那么他的学生明白他的用意了吗?

三、讲读第三段(出示语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只有三句。体会分号的用法,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一个分号,这表示前后两者是并列的;课文的

3、6小结中都有这种用法。

3、你能读懂这几句话的意思吗?自由的读一读,用心的思考思考。指名交流。

4、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分组讨论)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5、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6、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把握眼前的机会追求远大的理想

7、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就给了弟子影响,使弟子受到了教育,真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大哲学家!

8、同学们,学到这你还认为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吗?

9、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让它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启迪我们,教育我们。

四、课外拓展

1、同学们,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要追求远大的理想,更应懂得把握眼前的机会 ,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2、四十分钟的时间美妙而又短暂,我们一起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留连忘返,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拾到了一串最大的麦穗。

五、作业: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把学了本课后的感受以“读后感”的形式写出来。

板书:

16、最大的麦穗

把握机会追求理想

推荐第8篇: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感知课文内容 ,梳理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生字新词。 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 ,梳理文章脉络。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具准备:完成流课时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活谈话,构建和谐氛围 书“最”设疑:“最”字能组哪些词?

(最好、最小、最帅、最靓„„)在我们六(3)班也有许多“之最” ,如最胖的高老师,最可爱的小林晨,最帅的王瑞,最漂亮的王老师„„

二、板书课题,大胆提出质疑。

1、(过渡语)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最”字开头的课文————《最大的麦穗》

2、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读题后,你一定有一些疑问,把它提出来。(质疑中,可适时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苏格拉底)。

三、播放“范读”,化解心中“疑团” 听完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四、一读课文,检查生字、新词。

1、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检查自渎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师再正音。

垄(lǒng)、甸(diàn)、穗(suì)、嘲(cháo) (2)出示新词,指名释词。

沉甸甸、嘲笑、麦垄、如梦初醒、挑挑拣拣、不失时机、错失良机

五、默读课文,指导梳理脉络。

1、出示段标。A、提出要求 B、采摘麦穗 C、揭示道理

2、学生分段

六、选读片断,检查阅读情况。

1、要求:正确、流利、感情朗读。

2、读后,师生相互点评。

七、描红临写,指导生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书写这些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3、指名上台,书写(杨艳)

八、布置作业 ,巩固课堂所学。

1、抄写生字,新词四遍。

2、读文两遍,做到正确、流利、感情读文。

九、小结课文,与生再议主题。

1、出示主题,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采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

2、这个故事包含哲理,它会向我们揭示一个怎样的道理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推荐第9篇: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最大的麦穗》。

根据新课程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拟订、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法与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板书呈现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感悟人生”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在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结果两手空空,苏格拉底谆谆教导弟子们 ;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抓住眼前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就为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认知能力的基础。全文共490字,虽然篇幅短小,但小故事,大道理,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理解透彻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慨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能用边读边划的学习方法自读课文,交流读后感。

3、学生理解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设置如下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评析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揭示的深刻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感悟苏格拉底注重实践、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学风格。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发展现状,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为了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本节课我打算使用的教具有:多媒体 现在主要谈一谈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始,我将展示一幅金灿灿的麦田图片,满眼是饱满的麦穗,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丰收的麦田,你想到了哪些?旨在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这时,我会问“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你能找出一株最大的麦穗吗?”随即引出课题,指导读“最大的”,题目中的“穗”比较难写,让学生说说可以怎么记住?随后让学生在课题旁写一写这个“穗”字,强化记忆。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我相信经过同学们课前认真的预习,应该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说说你了解的苏格拉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抛出问题“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导出板书“哲理”。接着,我会问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的以导出板书“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那几段写故事,那几段写哲理,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和哲理。总结学生的回答,板书“摘最大的、两手空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了一番探索的功夫,有助于探讨阶段的学习。】 第三环节:精读文本,感悟哲理

我将请学生朗读课文。 (点评、启发)预设:

1、2自然段:你发挥得很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怎么样才能让弟子记住你的话呢?让我们一起练一练。

3、

4、5自然段:真是有声有色。请告诉我们“你们已经到头了”为什么读得如此响亮?(提示语,“洪钟一样的声音”)看来,你真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

第6自然段:苏格拉底见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他并没有责备,而是耐心开导,你的声音温柔而不失权威,很好。所谓“润物细无声”啊!让我们大家都来学一学他的朗读,一起练一练。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和诚挚的邀约,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再加上朗读完后,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加能延续学生的这种兴趣,从而主动的去学习。】 要想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擦出智慧的火花。还需要让孩子边读边思,去深切感悟。

因此,我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书上留下自己的阅读痕迹。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并以小组的形式交流。 交流重点停留在第六段和第七段,关注:

1、“„„最大的一穗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结合生活实际,重点指导。板书:追求最大、把握眼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给予学生一个对话交流的空间,让所有学生在积极、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正如一句话所说:有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组织学生研读课文时,要舍得抛弃那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和喋喋不休的串讲。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还学生时间与空间,给学生价值观的认同。】

师总结:苏格拉底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作为一名哲学家,他让自己的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会生活。希望同学们也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哲理,用感悟到的哲理去指导我们的生活,你们的生活一定有更多的精彩。

六、作业布置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使教学真正地走进生活,生活更好地融入教学,我布置开放式的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搜集苏格拉底的故事读一读,领略大哲学家的风采。

这一设计旨在创设学生课内外知识联系的时机,提供学生实践的平台,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识记,设计板书如下: 《最大的麦穗》

故事(1-6) 哲理(7)

摘最大的 追求最大

两手空空 把握眼前

意在清晰地让学生感受课文蕴含的哲理

以上教学设计均是我个人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考官!各位考官辛苦了!

推荐第10篇:最大的麦穗

16、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穂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穂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流信息

1、出示苏格拉底的头像,问: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2、简介苏格拉底

3、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他怎样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这位哲学家,去聆听他的声音,触摸他的智慧,一起学习《最大的麦穗》。

4、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的含义。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议朗读情况,相机知道生字词的读音,指导读好长句子,然后全班齐读课文。

B、理解一下生词的含义。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苍老:文中指声音显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C、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内容讲清楚的?

2、指导理清课文层次。

四、思考

1、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是为了教会弟子们一个人生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问: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这个道理应该这样理解吗?苏格拉底又是怎样让弟子们透彻地领悟这个道理的,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参赛课时)

一、教学目标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穂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二、复习所学,领悟哲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田里摘最大的麦穗是为了教会弟子们一个人生道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道理。

2、课件出示,齐读。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求那最大的一穂。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穂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3、说一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如果让你来教授这个道理给别人,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意见)

5、苏格拉底是怎样让弟子们接受这个道理的呢?让我们也跟随他和他的弟子们到麦田里去走一趟吧!

(课件出示麦田景象)

6、苏格拉底带着弟子们来到一块麦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

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这时,苏格拉底对将要去摘麦穗的弟子们提了一个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

7、课件出示: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8、请自己再读读这个要求,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9、为了让弟子们牢牢地记住自己的要求,同学们想一想:苏格拉底会用怎样的语气来提这个要求呢?

(交流、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最后男生齐读)

10、这个要求弟子们听懂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5、6自然段)

11、请自己读一读

5、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动手勾画出变相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或心理活动的词句,然后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弟子们是如何履行老师的要求的?

12、学生自读、讨论,然后交流。

13、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来把弟子们摘麦穗时的专心、用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14、看着这群用心的弟子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有建议给他们吗?)

15、他们这样用心挑选的结果是什么?他们的老师对他们的表现有什么看法,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16、课件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7、所以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试读、评议、再指名读)

18、听完老师的话,弟子们的表现如何?

19、让我们试着会通过朗读来表现弟子们的惭愧之情吧?

(指名读、评议、全体女生读)

20、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苏格拉底又说了一番话,从他的这番话中,弟子们终于悟出了老师要告诉他们的道理,苏格拉底说了什么?

21、课件出示: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穂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穂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2、自己读读这点话,和左右的同学讨论一下该怎么理解这番话。(注意结合两个“最大的”来体会)

23、这段话该用什么语气读?

(交流、指名读、评议、全班读)

24、从这段话中,弟子们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求那最大的一穂。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穂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也是我们在上节课领悟的内容。

25、同学们,这个故事的最后并没有讲弟子们在领悟了老师的道理后会怎么坐,你认为他们会怎么做呢?(交流)

26、对弟子们,苏格拉底教道理,却并没有讲道理就让学生悟出了道理,你为这个老师在教育弟子的时候有何高明之处?

27、交流、相机板书

托物言理

实践授真知

29、通过学习课文,我们领悟了一个人生哲理,也明白了哲学家苏格拉底高明的与人之道。下面同学们能结合实际谈谈对苏格拉底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的理解吗?

(若有时间就以读后感的形式写写自己的感悟。若时间不够则结束教学。)

30、总结: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在生活中也学会做一个智者,学会抓住眼前的麦穗,找到人生中最大的麦穗。让我们齐读苏格拉底教给我们的道理,结束今天的学习。

第11篇: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麦垄、如梦初醒、错失良机”等词语的意思。

2、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分号的用法,学习正确运用分号。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把各自的感受用“读后感”形式写下来,进行交流。

5、学习本文先叙事后说理的写作手法,抓住关键词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句子:“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1、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是苏格拉底,古希腊的一位大哲学家。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发生在他和他的弟子之间的一个故事。

2、出示课题,齐读。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并交流自学情况。

指名读“垄”,注意它是第三声,不能读成第二声。

指导写字:垄的最后一笔要写得长一点,把上半部分托起,不能写得头重脚轻。

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麦垄”的意思。

你还能用“垄”组成哪些词语? 2.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古希腊 苏格拉底 麦穗 定夺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东张西望 错失良机 实实在在

三、再读课文找重点

1.再次自由读课文,指名试着借用以上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主要写了什么?

3.齐读3-5自然段,用一些四字词语或者成语来形容你眼里的那几个弟子。

四、细读课文埋伏笔 1.弟子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呢?这跟苏格拉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师范读第一段。

2.出示苏格拉底的话,生自由读,然后交流:苏格拉底提出的要求包含几层意思?

(A.所摘的麦穗必须是最大的;B.寻找过程只许进不许退,也就是说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指导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3.出示句子:“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指名读,师生展开讨论: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一方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收获的季节,应该是秋天;另一方面为苏格拉底的问题埋下伏笔——他善于从实际中引发思考,抓住最生动的教材来教育弟子;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反衬,“沉甸甸的麦穗”与下文中的“两手空空”形成强烈反差,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弟子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五、课堂小结

一个大哲学家让他的弟子到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而且提出“只许进不许退”这样近乎苛刻的要求,葫芦里卖的是啥药呢?他想让弟子们懂得什么呢?我们将在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六、课堂作业:同桌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板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 古希腊 大学者(哲学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话? 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解读语句,体悟内涵

(一)“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二)“你们已经到头了。”

1、谁来读一下?

2、几个字?(七个字)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3、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4、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5、出示: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7、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8、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低着头往前走,挑挑拣拣„„)

9、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心里想:“ ”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体会“埋头”的含义(束缚思维,目光短浅„„)

9、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在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比弟子们更清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0、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三)“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出示,指名读

2、你认为苏格拉底这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呢?

4、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5、指名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6、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7、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跟弟子们说了吗?为什么不说? 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

(四)“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2、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指名读

3、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5、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说。(注意点评)

(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6、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理解、齐读

9、今天的“每日积累”就送大家这样的词句,出示齐读: 表示勤奋踏实的成语:

脚踏实地 勤勤恳恳 不失时机 一丝不苟 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三、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四、布置“每日一写”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第12篇:教学反思《最大的麦穗》

——崇德

尚学——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下课后,我并没有从那片金灿灿的麦地里缓过神来,相反却再一次地深陷其中,愈发地困惑了。在苏教版的第十一册教材中,类似的蕴涵哲理的课文有两篇,分别是《山谷中的谜底》和《最大的麦穗》。而其中情节性最简,思想性最强的又恰恰是《最大的麦穗》一文。我是一个性情中人,自感擅长于教授情感类课文,但是考虑到班级实情,思前想后还是选择了我最不会教的哲理性文章,难免会“精讲细剖”违反现在的教育理念。所以扪心自问成功者有二:在本文的教学中情景演绎,触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运用智慧碰撞,激发了学生的独特性;失败者有三,分别是:朗读体会一笔带过,未能走出课文,和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成功处一:情景演绎,触发主动性。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

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学生站在被错失的

——崇德

尚学——

“麦穗”的立场,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说:“唉,何必犹豫不决呢,我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至少我是你现在值得拥有的呀!”有的学生说:“快回来!快回来!我就是你要找的最大的麦穗呀!”着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体会奠定了感情基础。

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领会在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他们对于苏格拉底的感悟,对于人生一如“走麦地”的感慨,对于时间、机遇的重新认识,都让他们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边走边比较,不可“埋头苦干”不问世事;有的学生则认为机遇虽然难得,最大更是难求,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精心培育,让自己手中的那个“麦穗”变成“最大”的;更有同学已经领悟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成功处二:智慧碰撞,激发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留有多处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在请多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或和蔼,或严肃地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听了摘麦穗要求后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认为简单,而有的学生则抱怨太难。实则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已经袒露在教师

——崇德

尚学——

的面前。而后提出问题“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困惑,用心地自学课文,或朗读,或圈摘,或讨论相关章节,在明白弟子们没有成功的同时,不免对自己刚才的想法捏了一把汗。

失败处一:朗读体会一笔带过。

在学生回答“苏格拉底的要求高吗?”的时候,原定打算让学生在朗读体会的基础上,从字里行间找寻答案,比如从“大熟”、“满是”、“到初都是”等词中去理解“麦穗多”“难以取舍”为下一步理解弟子的“犹豫”奠定一个伏笔。没想到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想法,又句句入理,于是我急于求成,一时就将此处的朗读体会忽略了。没能让学生细细感悟,显出教学处理上的粗糙与随意性。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组织提出了质疑——在值得体味与感悟的地方是不能一味地随意迁就学生的,这不是体现学生自主的表现,而恰恰是放过了一个很好的语文训练点呀!类似的错误我还出现在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这一问题上。本来也要通过圈画词语“看看”、“用心地挑挑捡捡”、“埋头”、“低着头”、“摇了摇头”、“又„„摇„„”、“摘了„„随手扔掉”等来耐心地体会弟子的心理动态的,可是学生的口若悬河又一次让我乐晕了头,我随着学生的回答一路滑下,不知停顿、没有回味更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没能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是我的痛心之处呀!上语文课一定不能只注重形式的花哨,场面的热烈,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而且是每一个孩子!在应当停留的时候停留,应该回味的地方回味。惟有做到如此才是真正的驾御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的同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游绳的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形无实有,无中生有,潜移默化”。

——崇德

尚学——

失败处

二、未能走出课文。

相对于苏格拉底的智慧的引领而言,我的教学简直就是低劣的牵绊,学生随着我的思路说着弟子们的可笑与愚笨,谈着机遇的可贵与易逝,背着现成的名言与诗歌。深入人思想与骨髓的教育才是为人的终生服务奠基的教育,我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了最后一段的话语之外,可想而知是不能在孩子们的头脑深处刻下深深的印记的。我倍感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深感愧疚!

失败处三: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但是我却没能及时地对孩子的精彩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也没能对孩子言语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有效的修补。比如,在学生们都在谈自己通过这篇课文学到了珍惜机遇与把握机遇的时候,靳曹柱同学却语出惊人:他谈的收获是对于苏格拉底的智慧的欣赏,可惜我却说:“那么,老师的教学给你的印象就不深了?”这对她的精彩发言是极大的打击,我深感后悔。以上说明本人的教学机智不足,需要多加锻炼,亟待提高。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我们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探究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自己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而后才能在以后的相互研讨中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想下一次上此类蕴涵哲理性的课文

——崇德

尚学——

我一定会有更佳的思路与设计,我会努力使自己在探寻的过程中化“不擅长”到“擅长”!

第13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再次聆听他的教诲。上文讲到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弟子们领悟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段)

2、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这段话,如果有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指名说)

过渡:弟子们是在听了老师的话后,才悟出这个道理的,要想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关键在于读懂老师说的话,请同学们细读课文1-6自然段,划出苏格拉底说的话语。

二、解读第一句话

课件演示: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评议。

2、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你听懂了老师的那些要求?指名说。

4、该怎样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我的要求呢?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设计理念:不同层次的阅读,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平台,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

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欣赏创作,感悟内化。

1、欣赏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再次体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有过的错失良机的事。

3、创作名言,送给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

2、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14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 田 丹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通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文章重点要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给人的启示,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所以教学时应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发人深省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文章最后一段话,要让学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最大”的“追求”又指什么?为什么拿在手中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来正反印证。

对于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理解含义。课文最后一节要求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二、课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策略: 学生主要是采用读书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学习课文。 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相似迁移,激趣导入。

二、矛盾冲突,设置悬念

三、自主读悟,共同探究。

1、探究两手空空,摘穗失败的原因。

2、角色扮演开导启迪,感悟苏格拉底的教诲。

3、合作探究,读中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领悟文章最后揭示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4、总结课文,深化主题。教学过程:

一、相似迁移,激趣导入。

前阵子,我们刚认识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的一位老哲学家,他以旷野为课堂,以野草为教材,给他的弟子上了最后一堂极富人生哲理的一课,让弟子们懂得了: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只有用美德去占据它,也就是说只有用美德才能铲除灵魂里的私心杂念,只有用美德才能战胜邪恶,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的心灵。

送走这位智者,今天我们又将迎来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出示幻灯片2 齐读 ,他又将用他的智慧向我们展示一堂怎样耐人寻味的课呢?出示幻灯片3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原来是让他们找一株最大的麦穗。。板书‘最大的’

二、矛盾冲突,设置悬念

1.学习第1自然段中苏格拉底提出的要求。(1)苏格拉底让弟子下地摘麦穗前对他们提出了要求,能找到文章里的内容么?(学生快速找)(出示幻灯片4)

谁来读一读这个要求?(指名读)

(2)作为弟子,他们明白了要求,你们听明白有哪些要求了没?(

1、一个最大的麦穗;

2、只许进不许退)“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2.让你认为苏格拉底回怎样说? (出示幻灯片5)

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苏格拉底,对他的弟子提出要求。(齐读)

4、过渡:弟子们听明白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麦地开始摘最大的麦穗,他们摘到了吗?结果怎样?

5、设疑:为什么弟子们摘那么长时间,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摘穗的?

(出示幻灯片6)

三、自主读悟,共同探究

(一) 学习第3—4自然段

1.学生默读,能找到他们的动作、神情、心理的句子么?然后说说你对他们的表现有什么看法,并在句子旁边写下来。2.学生按要求思考。

3.交流讨论:

(1)“埋头”“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虽然很认真,但是眼光不够开阔)

(2)“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3)“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弟子们的态度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4)“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不能立足当前,把握现在)

4、小结:讨论到这儿,你能否用“虽然„„但是„„”这一关联词来说说你对弟子们的看法?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过渡:弟子们摘得确实很认真,连走到尽头都没发觉,还是苏格拉底提醒了他们。(出示幻灯片7)

2、齐读

3、理解“苍老”(声音有些老态);“如同洪钟”(洪钟发出的声音是洪亮、浑厚、凝重的。)“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这是一种智慧的声音)

4、指导朗读这句话。你认为苏会用怎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

点击

5、听到这声音,弟子们才发现走到了麦地的尽头,才发现自己两手空空,此时才如梦初醒。“如梦初醒”什么意思?(恍然大悟)此时他们悟出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他们的心情怎样?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过渡:苏格拉底看了弟子的表现没有指责,也没有嘲笑,只是对他们说„„

(出示幻灯片8)

2、齐读。

3、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是同一穗吗?各指什么?

4、过渡:其实苏格拉底就是要让他们明白这一点,他希望弟子们从这件事中能明白一个道理,所以在说

这话时,他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说?(语重心长、意味深长)朗读第6自然段。

5、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讨论麦穗么,就象前面的哲学家不仅仅讨论野草一样,实际上是对人生的探讨,如果说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我们的机遇的话,这一段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幻灯片9 )

指名说。

6、讨论。

过渡:关于人生的哲理,苏格拉底明说了么?是弟子们自己悟出来的,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啊!

(出示幻灯片10)

齐读。

(1)是啊,“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一样,只许进不许退,时光不会倒流;如果只顾追求最大的,而一再的错失良机,就会给自己留下遗憾,那么从麦地里走出的弟子们,最后真的是两手空空么?不,他们悟出了宝贵的人生哲理,这就是:(引读)

(2)学到现在如果老师再把你们带到麦地边,你们会怎样啊!

(3)那么你认为该如何摘取我们人生中的“麦穗”?(抓住机会,不断奋斗;做好眼前的事,脚踏实地;不要等待和观望„„)

7、赠送名言。

正如这些名言所说的那样。 (出示幻灯片11:) (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只垂青于那些懂得怎样追求他的人。——查里 • 艮科尔

8、学生为自己写一句有关“珍惜机会”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9、学生交流所写名言。

四、总结课文,深化主题

如果说从《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我们悟出了“杂草哲学”的话,那么从《最大的麦穗》一课中,我们又悟出了“麦穗哲学”。虽然时间匆匆,但是在苏格拉底的“麦穗哲学”中我们却留恋忘返。徜徉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12)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注意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第15篇:16最大的麦穗教学

最 大 的 麦 穗

预习提示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本文介绍是一个关于苏格拉底教育教育弟子“如何抓住眼前的机遇”的故事。读课文时,可以边读边思考,苏格拉底告诉弟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及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自学

课时安排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2500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

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指名回答问题。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指名说。

第一段: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指名朗读课文

精读课文第一段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指导读这一段。

指导书写。 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反复诵读,品味内涵

尝试读,感知文本 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畅。你看现在大家多有信心,有信心是好的,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课文,遇到疑问动笔划一划,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给全班同学一个惊喜。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好,你在朗读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喜欢的问题?(出示部分)(老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 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

师:真为你高兴,你读得真好!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探究品读,赏析文本

师述: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家园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每个同学走进这家园一定会留恋往返的,因为那里有姹紫嫣红的景色,只要你走进去,动脑去思考,用心地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好,现在你就试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请合作学习。

要求:

各自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并在4人组里交流, 既要有感悟到的,又要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知道了摘麦穗结果。原因是……)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A、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生读)

B、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生读

师述: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进了麦地,现在你不是自己,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读时再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 生:指名读。

评价:真了不起!把当时的场景再现了。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谁把读苏格拉底说的话读一下。

再指名读第六节,(接着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

师指名另一生读书后:你读的很好,请问你的表情为什么这么严肃? 生: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他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庄重的,语重心长的。

师: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

师: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师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读第七节)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 “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相机板书)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

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 生: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

生: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 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贵的,尽管达不到,但我无怨无悔。

生 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 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相机板书:追求

……)

生: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 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龚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 生 苏格拉底是个好老师。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的确,你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

生 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像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生 : 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无声品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生默默地读课文)

生: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却将结论告诉弟子们。美中不足!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掌声鼓励!

生 : 我不愿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会有一种被“捉弄”有感觉。

生: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生: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台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有自己的见解,很了不起。

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本文的理解。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兴致勃勃地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更加更加自信。

今天,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检测题

听写词语

麦穗 沉甸甸 如梦初醒 颗粒饱满

东张西望 如梦初醒 麦垄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

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麦地里找最大的麦穗,为什么只许进,不许退?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撰稿人 灵宝市第二小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

(要抓住机遇)

(实实在在) 杨红苗 审验人 灵宝市第二小学 来金平)

第16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结合生活实际谈对文中道理的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

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道理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 2, 3, 4, 师谈话介绍苏格拉底,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补充材料,并做归纳小结。 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生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受苏格拉底教育方法的不同。

师谈话过渡:同学们,我们平常上课的地点在哪里?老师用什么来上课?引导读文 1, 2, 全班交流:地点在麦地里,教具是麦穗。

苏格拉底在上课的时候总共说了几句话,请同学再次走进文本找出苏格拉底的话,并画下来自己读一读,也可以写下自己的理解。 3, 指名学生回答,师相机课件展示苏格拉底的三句话:

(1):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2):你们已经到头了。

(3):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4,全班交流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师相机进行归纳小结: 第一次:是提出一个要求 第二次:是一次提醒

第三次:是一次启发

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句话,但他讲的少,引的妙, 点的巧,效果好,不愧是一位大学者。 5,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三句话。

三、再读课文,感受弟子们的表现

师谈话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苏格拉底在上课时说的三句话,那么他的弟子们在课堂上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找一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读一读,同样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1, 生交流弟子们的表现,师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相关的句子。 2, 抓住弟子们动作、神态、心理等活动的词语引导进行有感情朗读。

3, 写话训练:请写我们的日常活动中的一个片段,注意抓住我们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写话,师巡视指导。并进行全班交流。 4, 师小结引导:弟子们实践很认真,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课堂预设:弟子们虽然实践很认真,那么收获会怎样呢?引发课堂碰撞。

预设1: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捡捡,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另人失望。

预设2: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很多。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小结归纳,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有失必有得,表面上他们是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过渡:刚才我们说弟子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那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弟子们悟出道理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 课件出示句子: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 小组交流:结合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 师小结归纳。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 4, 课件展示有关机遇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苏格拉底寻找接班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 教学方法独特

深刻的人生道理

弟 子 们 有 失 有 得

第17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目 录

1.背景分析…………………………………………………………… 1

2.教学目标…………………………………………………………… 2

3.教学准备…………………………………………………………… 2

4.教学过程……………………………………………………………2

5.板书设计……………………………………………………………6

6.参考文献……………………………………………………………6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姚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教系 06501班 0601015639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切不可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分析

対“最大的麦穗”三个层次的理解,即:整个麦田中客观存在着一株最大的麦穗→摘在手中,后来扔掉的一株最大的麦穗→明白“抓住眼前的机遇”的道理,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课文所写的摘麦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

(三)条件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本篇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联系上下文相关细读品味,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苏格拉底和弟子言行的语句层层深入,读悟结合,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四)小结

为了突破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程式化问题,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让学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生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苏格拉底的教学艺术,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小学生领悟“抓住机遇”这样的道理,是颇有难度,不能用过多的分析讲解。为了能让小学生更好地体悟出道理,首先多种方式的引导学生朗读,赋予“读”真正的内涵,与思想结合,读得有深度,读得有味道,读中汲取“营养”,领悟道理;其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感悟道理,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更贴近学生生活;然后是通过欣赏“名人名言”,学生“创作名言”,促进道理“内化”。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去创作,能让每位学生有收获,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表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感悟的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 力。

3.情感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教学重点:读懂文章围绕“拣麦穗”所讲的故事,了解弟子们如何拣麦穗及 弟子们明白的道理。并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

5.教学难点: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里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 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二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24课《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一起将课题读两遍。

【设计意图: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细读课文,抓住主线。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用笔将苏格拉底说的话划下来。

2.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并能抓住主线——苏格拉底的三段话。】

(三)品读交流,体验哲理。

过渡: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品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谁想读第一句话。

2.指导朗读,评价朗读。

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品读第二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你们已经到头了。”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

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

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弟子们问你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把握住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5.有了刚才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弟子们摘麦穗的情景,让我们将弟子们的表现朗读出来。(指名读)

6.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比作——(人生)麦穗比作——(机会)

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在人们的头脑里,心里,是相对而言的)

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7.齐读这一段话。

【设计意图:教学中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的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上不出语文阅读课的味道,因此让学生反复品读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去领悟其中的哲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读,自主理解能力。】

(四)循循善诱,领悟寓意。

过渡:同学们,你们读懂了这段话,那苏格拉底的弟子有没有明白呢?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那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吧。

2.师引说:他的弟子也明白了人生好比――麦地,机会好比――麦穗。

3.人的一生有很多机会,每个人都在寻找机会,对待机会也有不同的态度,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4.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麦穗”与前面的麦穗有何不同?为什么?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5.师引说:有的人见到颗料饱满的“麦穗”,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就是说——有的人碰见机会就紧紧地抓住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东张西望的人”好比前面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他们一心追求――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你们以前有没有和这些弟子们一样的情况呢?想一下。 生举手自由发言。

6.如果让你们送句话给文中的弟子们或自己,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合适?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板书: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7.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8.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9.齐读最后一句话。

10.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1.同学们这是你们现在十

二、三岁对这段话的理解,当你们二十

二、三岁,三十

二、三岁,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会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把这段话记下来,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好吗?

【设计意图:最后一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的体会会浮于表面。通过教者的点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理解,能使他们豁然开朗。】

(五)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

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出示:

(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3)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设计意图:出示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学习本课后,将自己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 上。

3.搜集把握机遇方面的名人名言,并把它摘抄在摘录本上。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运用积累,创新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由课内延伸到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课外,让课堂走入社会,拓展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主旨突出,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要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必须抓住眼前的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不会“错失良机”,虚度光阴,一事无成的人生哲理。】

六、参考文献

1.邹腊梅.苏格拉底的故事——配合第十二册课文《最大的麦穗》[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 2008.2.衡清婷.《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及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 2007.3. 邱建辉.《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课堂实录[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 2007.

共10页

第18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界牌九年制学校

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教学重点:

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体会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六年级语文教师

王九凤

(此课为市督导评估 -随堂听课)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小结: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第19篇:教学设计_最大的麦穗

课题:

16、最大的麦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重点理解苏格拉底对弟子所说的第三句话,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四)德育

引导学生明白从现在开始要学会抓住眼前机遇,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升自我,迈向成功大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顺长辈、回报社会。 教学重点:

1.引导理解苏格拉底对弟子所说的第三句话。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希沃视频展台 教学课时:

2课时(本次是执教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理解苏格拉底对弟子所说的第三句话。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

1.全班学生默写书中重点的词语,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2.班内同学共同检查书写情况,若有错误现象帮其纠正并指导记忆。

3.找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过渡:狄更斯曾经说过:“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和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一起去寻找麦地里最大的麦穗。

二、品读摘麦穗的过程,感受人生要不失时机的做事。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指导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学生说: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另一个是——(学生接:只许进不许退)。

1.引导:弟子听了苏格拉底说的话,又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请同学们默读第2至4自然段,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___”,写出自己的体会。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教师随时关注并了解学生的学情。

3.出示课件: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1)引导学生从两个“看看”和“用心地挑挑拣拣”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的态度是认真的,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2)引导学生从“埋头、低着头”体会弟子们的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

(3)引导学生从“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弟子们在挑麦穗时的犹豫不决,失去了许多机会。

(4)引导学生从“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体会弟子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认为机会还很多。

(5)引导学生理解“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这句话中分号的用法。

(6)引导理解:这句活中有一个标点符号——分号。看一看分号前后的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所以用分好隔开。以后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写相类似的句子都可以使用分号。

4.从弟子们摘麦穗的过程,你有何体会?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人生要不失时机的做事。

三、品读摘麦穗的结果和苏格拉底的话,感悟人生要抓住时机 1.自读自悟

五、六自然段,画出弟子们摘麦穗的结果和苏格拉底的话。

联系上下文并思考: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苏格拉底的话是什么意思?

2.同桌交流之后,班内交流。

“你们已经到头了。”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1)弟子们在_________中已经到头了;(埋头、低头) (2)你还能从中读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时间到头了,机遇没有了。3.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4..引导理解理解“两手空空” 和“如梦初醒”?

(1)你是如何理解“如梦初醒”?可以换成哪个词?(恍然大悟)

(2)弟子们因为__________才两手空空;(东张西望、挑挑拣拣、随手扔掉)

6.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苏格拉底又说了什么?

出示句子: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7.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谈谈自己的理解。

8.小结: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四、品读弟子们悟出的道理,感受抓住眼前机遇才是最重要的。1.弟子们是否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话呢?他们悟出了什么道理?用“——”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先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出示比喻句: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引导学生理解: 人生追求理想,就像___________。“最大的一穗”指的是___________。

3.出示句子: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

引导理解麦穗和时机的关系。要想获得良机,必须________。由于_________, 才会错失良机。

4.引导学生抓住“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指的是什么?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学生可以谈谈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5.小结:是呀,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学生默默在心中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学生接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

五、感情升华(小练笔):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些机会需要去把握,比如:上课积极发言是_____的机会;参加各种比赛是____的机会;阅读课外书是 _____的机会;给爸妈捶背是_____的机会;做善事是_____的机会。 学生先思考,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一填。教师巡视并选两名学生的进行展示。

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些机会需要去把握,比如:上课积极发言是表现自我的机会;参加各种比赛是展示自我的机会;阅读课外书是提升自我的机会;给爸妈捶背是孝顺的机会;做善事是回报社会的机会。

小结:

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每个人好好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断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在孝顺长辈的基础之上好好地回报我们的社会。

六、拓展作业:

1.继续收集有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

2.阅读《配套练习册》中第16课第五大题的课外短文《弯腰的麦穗》,完成阅读练习。

七、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摘 东张西望

两手空空 随手扔掉 实实在在

挑挑拣拣

第20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2.“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3.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

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4.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5.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6.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3.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最大麦穗》教学心得体会.doc》
《最大麦穗》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