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心得体会

2020-08-2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

数学知识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要使学生获得系统而又全面的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获得清晰明确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设置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方向”,让学生理解概念的逻辑性、明确概念的层次性、掌握概念的抽象性、抓住概念的扩展性,经过反复运用,让学生熟能生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

心理学认为:正确、合理的“目标方向”是激发人们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上课时始终围绕例题讲述,采取“零售”数学知识的办法,把数学概念当作“尾巴”来处理,不重视概念的教学,课后布置各种题型,采取题海战术,老师整天忙忙碌碌钻在题库里,学生昏昏欲睡埋到解题中。结果,中高考试卷中有练习过的题目拿得住,而稍有变化的习题就呆住了。其实数学试题是千变万化的,哪能遇上一成不变的题目?事实证明:只要求学生解习题,而不给学生讲透数学概念、实质问题,等于只是给了学生一把对号开锁的钥匙,而不是教给学生解剖锁的结构原理。不交给学生一把万能钥匙,学生是很难找到窍门的。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而又严肃的概念教学,事实上数学知识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首先必须获得清晰明确的数学概念。

一、理解概念的逻辑性

数学概念可分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概念的“质”,也就是概念的内涵(概念的本质属性);二是概念的“量”,也就是概念的外延(概念的所有对象的和)。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把握定义中的关键字句,弄清概念间的区别和它们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加深对概念外延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把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并从不同侧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它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模糊,从而导致错误地运用。相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贮藏,有利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明确概念的顺序性

苏科版教材中一般的数学概念,都是通过对实验现象或某些具体的事例的分析,经过抽象概括而导出的,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它们一般是从几个原始的概念或者公理出发,通过一番推理而扩展成为一系列的定义或者定理.而每一个新出现的概念都依赖着已有的概念来表达,或是由已有的概念推导出来的。因此,

1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概念教学的顺序性。正是这些概念的出现的顺序性才将我们的教材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图。

针对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连贯性,我们教师教学中应当注意:在学生对某些预备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急于引入新概念,最好先复习涉及新概念的相关预备概念,尤其是对特别重要的、关键性的预备概念,教师要反复强调,以求得学生较为彻底的理解,方可为新概念的导入作出良好的铺垫。如上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中,“一元一次方程” 的概念就是关键性的预备知识,学生真正理解了“方程”“整式方程”等概念,方可正确地领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才不至于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三、掌握概念的抽象性

中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原始概念,如点、线、面、体、数、常数、变数等等,都是由具体的事物观察然后再抽象出来的。由此可知,概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的产物;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或感性认识不完备时,我们就应该借助于实物、模型、教具、图形或形象的语言进行较为直观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对于一些概念(属概念),教师可以直接从已知的概念(种概念)中引入,不必再经过取得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有理数的概念,就可以直接从整数、分数的概念中引入。

四、抓住概念的扩展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着“反变”的相依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四边形是个大概念,平行四边形是个小概念,正方形是个更小的概念,但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四角相等、对角形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共同属性,就比四边形的共同属性四条边、四个角来得多。

因此,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不断运用相关的概念组成正确而又恰当的判断,进行逻辑推理;不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我们的学生解题能力才能逐渐得以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平时重视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应变能力,才能让学生建立起整个初中知识的结构图,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也才能真正做到“快乐数学”!

推荐第2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听课心得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听课心得

我有幸参加听了老师的一节几何概念课《 圆》收益匪

浅 。整整40分钟的课老师一直面带微笑肢体语言丰富有亲和力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 感交融。语言准确简练语速适中娓娓道来无论是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材中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还是教法、学法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的利用 都可以看出吴佩芳老师有着非常扎实的基本功素质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强。 教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教学思路清晰从一个残缺的圆如何补全引出圆确定 的两要素既达到复习前一节内容的目的又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然后由一 组探究外心等相关概念进而探究外心性质最后回归引例残缺的圆如何补全 请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该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 的本质最后丁字尺的应用更是起到了与下一节垂径定理相呼应的作用课堂 内容环环相扣教法灵活多样有个别提问、学生板演、一位学生口述一位学 生黑板上画图等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多媒体运用的适时恰当更是较好的扩充教学的信息量发挥了媒体对教学的辅 助作用课堂效率高也很好地体现了本节课在这一章内容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值得商榷的地方

运用何种方式引入课题应就具体情况而定就教学内容和数学环境而 定而不要生搬硬套、应简洁明了紧连主题本节课的情景引入与后面 的新课探究的三问似乎无关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过渡衔接是值得探究的

问题。题的解决得到“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及三角形的外接圆

在设计一个活动时首先要想到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怎样才能把数 学思想活动起来要教会学生怎样的一种分析方法如探究问2中过已 知两点作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圆心在哪里更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圆心如 何寻找。

教师怎样利用课堂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抓住机会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计划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如本节课最后找残缺圆的圆心时一学生 提出可画直角三角形此时教师可顺应他的建议引导学生利用三角板的 直角可很快画出圆心再如板演学生因圆规使用上的问题导致圆心位置误 差很大教师除了提醒学生注意画图要仔细外更可以及时出示丁字尺

让学生利用该工具进行检验体现它操作的便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细心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让 自己变得更聪明。

教师应注重学生合作讨论后的及时小结将学生比较肤浅的、表面的、零散的和不成熟的思想及时得到提炼、升华以及系统化和科学化如本节 课最后找好残缺圆的圆心后可适当归纳已知一段圆弧找圆心的方法任取 三点转化为找三角形外心也可任取四点可利用三角板的直角、还可利 用丁字尺不同的工具画法不同依据也不尽相同。

教师把最重要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什么地方更合理更具有效性这也是 备课时需关注的一方面。本节课教师把三角形外心的几个关键图形及残缺 圆画在黑板的下半块而把过一个已知点和过两个已知点画圆画在黑板的 上半部分导致学生板演时的具体操作被自己挡住下面同学根本看不清 影响了教学效果若适当调整效果会更好。捷性展示劳动人民的智慧教无定法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不断地学习、研究、讨论探

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概念课教学设计时尽量给学生选择比较 好的展现自己才能的题材课堂中努力营造一个较好的参与氛围使学生在此过 程中投入全部的激情与聪明才智使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学生的自我价值不断 得到体现这样的参与将取得了问题解决与自主发展的双面作用那我们的学生 就会\"获得受用终生的教育。\"

推荐第3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郭耀京、丁振棠、邓振新、邓燕、曾敏芝、高月、王星赞、杨桂春

一、模式研究背景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是用词或符号来概括事物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时时接触概念,不断地学习概念,加深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同时运用概念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例题和练习题的依据。但在传统的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老师轻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学生自己看课本或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就做例题和练习题。这种概念课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很浅,理解一知半解;学习得到的概念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培养,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切实可行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初中数学学科一直致力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吸取先进教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活动结论规律化、问题解决书面化、反思简记习惯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学生思维的打开、飞跃、完善过程暴露无遗,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基本模式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图板上,另一端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绝对值概念时,先让学生在数轴上求出3,—3,0与原点的距离,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距离表示该数的绝对值,再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绝对值概念,最后抽象到一个数a的绝对值等于什么。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类比地归类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及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二)、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主要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1.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坐标轴交点的问题,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与y轴有交点,则x0,yc,交点坐标为(0,c);与xax2bxc0 ;轴有交点,则y0,即:(2)涉及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有些一元二次方程不一定有实数根,这样就要用到根的判别式,是否有实根,是两个不等实根,还是两个相等实根。由此概念衍生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与b24ac的值有关。“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2.重视概念中的重要字、词的教学

在概念教学中重要的字、词就是一个条件,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才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垂径定理的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这里“不是直径”指的是平分的这条弦是非直径的弦。“直径垂直于弦”指的是直径垂直于非直径的弦。“并且”指的是得到的第二结论。同时也要分清该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若“(不是直径)”这个条件不要,可以举出反例:圆内两条直径一定互相平分,并不一定垂直。 3.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方程与不等式,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三)、巩固深化概念,训练运用概念的技能

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

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误概念,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

2 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清晰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的必然要求。

2.通过练习形成运用概念的技能。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依据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和“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因而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数学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求深入。

三、应用策略

1、新概念、新知识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 如: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

(1) 3x+4

(2) x+2y=3 (3) x-1>y (4) 5-3=2 (5)x+8=9 由小学具有的方程知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但(2)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小学没有接触过,不敢确定,这时让学生分析,(2)是不是等式,是否含有未知数,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当然是方程。然后让学生比较(2)和(5)异同。直接告诉学生(5)就是一元一次方程,而(2)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同学给一元一次方程下定义。让学生相互讨论,经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象这样的方程叫着一元一次方程”。

2、新概念、新知识的教授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

3、新概念、新知识的应用。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

4、概念新授课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概念新授课的教学,情景教学在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引入问题的情景恰当与否对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有着很大的影响。

通过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概念课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1)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3)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4)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5)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

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本质的目的。

四、概念课教学程序

概念课教学程序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步:教师展现实例→学生直观感受→生特征提炼→教师适时命名→学生归纳定义→教师指导规范→应用、解决问题。 情境创设要有的放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好奇心和认

3 知冲突;发人深思,激发学生思维;思维碰撞,一石激起千层浪。

尝试感受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纵观传统,通常有下类型的处理数学问题的三种方式:(1)例题型;(2)习题型;(3)试题型。

合作讨论是问题解决的桥梁,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加快学生思维的进程。以下时机需要合作讨论:(1)问题在个体尝试解决后;(2)学生群情激昂即意见难以统一时;(3)学生迷惑不解即难以听懂时;(4)似懂非懂即难以表述时。

规范返悟是问题解决的结束,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返悟的内容:(1)问题解决所用到的知识点;(2)解决问题中应注意的问题(技能点);(3)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规律点)。

五、模式探讨过程 1.第一阶段:研究课 地点:初一(13)班课室 时间:2011.10.12 执教人:邓燕 课题:《合并同类项》。 2.第二阶段:研究课。 地点:初一(7)班课室 时间:2011.10.25 执教人:丁振棠 课题:《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第三阶段:座谈交流 地点:初一(3)班课室 时间:2011.11.23

六、模式环节呈现总结 1.大家以案例为载体,热烈讨论,积极献言献策,对概念课教学模式达成了共识:问题解决,引入实例→提出问题,感受特征→适时命名,学生定义→提炼总结,规范定义→定义辨析,练习巩固。 2.各环节设置的意义:

(1)问题解决,引入实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解决自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先声夺人,发人深思,引发学生好奇心和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感受特征:概念的产生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情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的做法往往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机会,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概念形成的背景与思想,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防止直接突现结论,以致学生一头雾水,模糊迷惑。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突出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得出过程,在已有知识(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形如x+y=

35、2x+4y=94(第一环节的延续)这样的方程有何特征?学生很容易抓住二元一次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对新学到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内化,同时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向学生自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符合学生学习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4 (3)适时命名,学生定义:教师根据概念的特征,类比所学或已有知识,师生抓住时机,适时命名:即像x+y=35,2x+4y=94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然后在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新概念特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尝试给概念下定义。正所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因为这种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

(4)提炼总结,规范定义:教师根据学生定义的各种情形,加以点评、概括、总结、规范,然后进行咬文嚼字、严格定义,使学生对概念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从而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

(5)定义辨析,练习巩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实践,由实践到抽象的循环往复过程。学生是否真正透彻理解和牢固的掌握了概念,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也就是说理解了的概念不一定真正掌握了它,只有通过反复的灵活运用,才能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了对概念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应设置有思维量的学生活动:①学生自己编题;②设置判断题;③解答题等。

七、教学案例

推荐第4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1)

王彤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怎样教好概念课,这是我一直探究的问题,但是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自从成立初中学概念教学微型课题后;使我弄清了概念课的教学环节:问题解决,引入事例→提出问题,感受特征→适时命名,学生定义→提炼总结,规范定义→定义辨析,练习巩固。使我懂得了教师应根据数学概念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问题,创造情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法、培养习惯。通过一组实例,先启动学生自主的观察---感受特征,再合作交流归纳---定义,然后教师引导---规范出新的概念;并把类比的数学思想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对已学 概念和新概念进行概念类比、内涵对比、外延类比、结构类比等,使学生在类比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学习、理解、掌握所学概念的本质。这样,既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推荐第5篇: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本课题是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概念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又是数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所以想谈谈本人在教学中所学知识及经验总结的一些粗俗的看法,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有些看法可能较浅,甚至存在不妥,请老师们多多指教。

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数学概念的建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过程中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要正确地掌握概念。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基础因素和贯穿始终的因素。所以,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中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由命题构成的。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

概念的形成实质可分为两个阶段,从表象通过分析,综合发展为抽象的概括,在具体的应用中使抽象的概念再得以再现。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表象抽象出本质属性,如何应用于实际呢?

一.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

1.联系实际事物或实物,模型介绍,对概念作唯物的解释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客观世界,应用于客观世界。离开了客观存在,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经验,数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觉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观察有关的事物、图示、模型的同时,获得对所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逐步认识本质,建立概念。

就拿我在教学中举例来说,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用电影票上的排号引入。“负数”可用零上几度与零下几度、前进几米与后退几米、收入多少元与支出多少元等等这些相反意义的量来引入,这些都是身边的实例,同时也可以结合图示的直观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也感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

恰当地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目的意义,弄清每一概念是从什么问题提出的,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从而激发学习新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

类比不仅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引入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拿我在教学中举例来说: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引入,我就是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小学中分数通分、约分的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的。这样的引入不仅回忆旧知识,同时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3.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的定义当中,有一种定义方式叫属加种差定义。种概念的内涵在属概念的定义当中已被揭露出来。所以只要抓住种概念的本质特征(即种差)进行讲授便可以建立起新概念,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四边形后,只要把平行四边形的条件特殊后便可引入菱形、矩形、正方形。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同一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但在同一数学体系中,一般只能采用一个定义。事物方面的本质属性,可以由所给的定义推出,作为性质定理处理。这样分析后,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对知识的掌握很有条理性。

4.从数学的本身内在需要引入概念

在学生的历程中,以及人类史上数学的发展,概念都是在不断的需求中引进的。比如人类起初没有数的概念,便用结绳的办法记数,当有了自然数的概念后,记数问题解决了,可是在减法中自然数不能满足,便引入负数。当作除法时,整数不够用了,便引入了分数,使数扩展为有理数。但进一步学习,计算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时就不是有理数了,又引入了无理数。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了,数学确实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的一步步需求一步步满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总结出来的。在给学生讲课中,在引入阶段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概念的本质属性剖析彻底,然后用定义将其揭示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对概念的理解是极为不利的。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的、本质的、内在的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例如: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讲授单项式的概念的建立,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

(1) 让学生列代数式:

①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

② 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则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

③ 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

④ 表示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________;

⑤某行政单位原有工作人员 人,现精简机构,减少25%的工作人员,则精简________人;

⑥某商场国庆七折优惠销售,则定价 元的商品售价________元。

(2)让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让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运算特征。揭示各例的共同特征是含有“乘法”运算,表示“积”;

(4)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单项式的概念。讲解“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的补充规定,强调学生引起注意。

这样的讲授师生互动性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浅入深的展示了单项式概念的整个形成过程,既不枯燥乏味,又学了新东西,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2.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给出它的确切含义。对于这类概念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通过归纳排除定义的非本质属性。对概念的深化认识必须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作深入的分析。剖析概念的内涵就是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以三角函数为例,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认识。主要抓住正弦函数进行剖析。正弦函数的概念涉及到比的意义、角的大小、点的坐标、距离公式、相似三角形、函数概念等知识。正弦函数的值本质上是一个“比值”。 (1)正弦函数,实质上就是一个“比”,是一个数值;

(2)这个比是在 的终边上任取一点 ,那么这个“比”就是: , 其中 ;

(3) 这个“比”的比值随 的确定而确定。这里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既然点 是角 终边上任取的一点,为什么说这个比值是确定的?”因而需运用相似三角形原理,阐明点 不论选在终边上的什么地方,比值都是相等的;

(4) 由于 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 ,所以这个比值不超过1。

经过对正弦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析之后,应指出: 的终边上任一点 一旦确定,就涉及到 这三个量,任取其中的两个就可以确定一个比值,这样的比值只有六个。因此基本三角函数只有六个,这便是三角函数的外延。初中阶段只学习四个。

在做上述分析时,还要紧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从中找出自变量、函数以及它们的对应法则。这里自变量是 ,函数是“比”,这个“比”之所以叫做 的函数,关键在于对于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确定的比值与之相对应。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正弦函数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

3.抓住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存在着横关系和纵关系。横关系表现为并列关系,应利用对原有概念的理解,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纵关系表现为从属关系,启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能让学生明确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应与两点间距离概念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这两个距离都指相应的两点间的线段的长;不同点:相应的两点取法不同。对于同种概念的比较,通过分析,抓住其本质特征,以求对概念的透彻了解。

4.举正、反例,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在形成概念的抽象规定前,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概念的内涵,所出现的实际例子中的一些概念本质无关的性质,会对概念的建立起着干扰作用。因此在这阶段的教学中,要想降低学生的心理干扰,有必要从概念的外延的角度分析概念。让学生从较难的实例中分离出概念的本质。 例如:讲了因式分解后,要举例子让学生识别,下列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 (1) ;

(2) ;

(3) ;

(4)

再如:讲了圆周角概念后,及时利用图形举例,加以剖析,这样促使学生直观地抓住概念的本质。例如下列各角是否是圆周角?

(1) (2) (3) (4)

这样,讲授概念后及时地举出正、反例或与该知识容易走入误区的有关例子,有效地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正确运用概念做题。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的一点小经验。

5.揭示概念中的每一词、句的真实含义

有的概念叙述简练,寓意深刻;有的用式子表示,比较抽象。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只有在具体操作中认真理解每一词、句,深刻揭示其真实含义,才能让学生深刻的把握概念。

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解后,有这样一道题:试写出几个不等式

6.注重概念的比较

有比较才能鉴别。数学中有很多概念是相似的,很容易混淆。对于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应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指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

有些概念从表面上看好象差不多。例如:乘方与幂,平方和与和的平方,数与数字,大于与不小于,正数与非负数,直角与 等学生常常分辨不清。教学时要帮助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区分,找出它们的异同。如“乘方”与“幂”这两个概念,可以比较它们的内涵,前者是指求若干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后者是指乘方的结果; 既表示乘方运算的式子,读作 的 次方,也表示乘方运算的结果,读作 的 次幂。又如“直角”与“ ”这两个概念,可以比较它们的外延,前者是指角的名称,后者是指角度或弧度的量数。再如“都不”与“不都”这两个词语,可以从内涵和外延的结合上进行比较。 “都不”是对所考察对象的全体的否定,只指一种情形; “不都”是对“都”的否定,它与“至少一个”不具有某种属性是同一个意思,一般包括多种可能情形。比如,“ 都不为零”就是 ;而“ 不都为零”与“ 至少一个不为零”是同义词,它包含三种可能情形: 。

这些概念看似很容易混淆,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还是很容易掌握其本质的。这些也是教学要求务必掌握的。更是考题中的必考知识点。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对其分析比较的深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牢固、更深刻的体会各个概念。

7.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

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充实、逐步完备的。教学时要把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辨证地统一起来,恰当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

有些概念发展后,与原概念有不同的涵义。例如,指数概念的发展:当 为正整数时, ;而当 时, ( ); 为负整数时,如 ( 为正整数),则 ( ); 为分数时,如 ( 为正整数),则 , ( );对于这类概念,教学时一方面要指出概念扩充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要指出原来的概念和扩充后的概念之间的质的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清晰明确的概念。

三.概念的巩固和发展

由于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就为牢固掌握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数学概念较多,不易于记忆,因此

1.巩固概念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

例如,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在给出正弦函数概念之后,为了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这一概念让他们回答下列题目:

(1) 在 中, 为直角,如果 ,那么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2) 如图, ,求 的值; (3) 如图,在 中, 为直角, ,则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概念

比如,我听过一节习题课,是老师讲授完函数概念后,进而学习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为了让学生对比记忆掌握就要求学生做以下习题:

练习1 下列各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哪些是二次函数? (1) ;(2) ;(3) ;

(4) ;(5) ;(6)

练习2 已知函数 ,当 是怎样的数时,它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练习3 当 是什么值时,函数 是关于 的一次函数?

在讲授这三类函数的运用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这三类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辨析,认清这三类函数的固有的本质特征,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引导学生自我纠正理解中的错位,使学生头脑中初步获得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巩固。

以上所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我结合所学知识的总结,同时我在教学中也是这么实践和运用的,得到了本学科老师的指点和一些认可,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们的好评。

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只是学习《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结合将近两年时间的教学,浅谈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认识和看法与大家共享,对有些概念的教学不一定适用,况且教学一直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数学概念的教学质量,这更是执教者的共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赵振威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修订二版)第一分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中永 《教育学》 远方出版社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第6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案例简析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案例简析

潘志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笔者参加完成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0年度立项课题“培养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开始于1999年12月,至今已达2年多时间,历经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复探索,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为: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提出数学新概念→揭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旧概念的联系→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小结反思新概念形成过程.本文将通过一则“教学案例”的简要分析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教学内容:代数式

教学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代数式概念与一次式的联系与区别,初步掌握与运用代数式的概念解决问题;了解式的扩充是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用代数式概念作为载体,设计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探究新概念“代数式”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体验数学美以及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以下是教学过程.

1 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

教师活动:课前准备:(1)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一切事物间的数量关系都能用一次式表示吗?(2)有关新概念“代数式”的发生、发展史料收集.

课前:(1)布置探究问题;(2)提供查询方向,将学生探索的结果进行引导、加工、组合.

学生活动:(1)学生课前根据教师的问题通过多渠道查询(如网络、图书馆、个人资料、小组讨论、请教他人等等),准备答案及素材;(2)亲身体验有趣而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的过程,并形成一定的观点、看法;(3)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并与教师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加工信息,写出结论.

简析:使学生通过收集和思考问题,尽快地投入到对新概念的探究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和创造欲望,将获得的材料、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比较分类,分析概括,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一种喜欢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活动:学生举例收集(选择部分内容):

(1)运动员经x秒跑完400米,平均速度:400/x米/秒;(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高线长为b+1,它的面积:(1/2)a(b+1);(3)棱长为x的立方体,它的体积:x;(4)大米单价是每千克3.20元,食油单价是每千克8.40元,买a千克大米和b千克食油的总价:3.20a+8.40b(元);(5)梯形高线长h,上、下底分别为a和b,梯形面积:(1/2)(a+b)h.

简析: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数学化,与学生共同从中提炼出上述问题的共性特征:用运算符号把数与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2 提出数学新概念

教师活动(电脑展示“代数式”的有关数学史料):卡片1:伟大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过:“符号的巧妙和利用符号的艺术,是人们绝妙的助手,因为它们使思考工作得到节约,在这里它以惊人的形式节省了思维.”

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欣赏、领悟、体验概念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通过交流、对比,完善新知识的产生,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整齐划一模式.

学生活动:资料获取的主人——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经过联想、归纳等途径,形成对“代数式”发展史的一连串了解(卡片1:收获——代数式发明的意义).

简析:使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形成课堂上探究式学习的一次高潮.

教师活动(电脑展示“代数式”的有关数学史料):卡片2: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也说过:“利用了符号,数学上的每一个论断,它所要描述的东西就可以更快地被别人所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概

3念情感认识以及对“代数式”发展的认识与思考).卡片3:丢番图是最早自觉运用一套符号,以使代数式的思路和书写更加紧凑,更加有效的人.卡片4:代数式的真正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而笛卡儿、莱布尼茨等数学家发展和完善了代数式的表达方法(了解“代数式”表示的优越性;学生收获——数学家对代数式发展的贡献).卡片5:关于运算符号,我国到了清朝末年,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西方数学书时有较多的引用.全面接受西方近现代的代数式,大约是20世纪最初十年内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影响了我国数学的发展(及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我国数学史知识的渗透).

3 揭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旧概念的联系

教师活动:学生练习(请同学们利用代数式进行编题,看谁编得富于生活的气息,更有实用的意义).

开放性思维训练:(1)通过学生的举例,结合P.68第3题的练习,思维的发散性、广阔性品质得以锻炼,同时暴露了数学方法思维和形成的过程;(2)让同学们了解形形色色不同含义的问题,它们的代数式却有可能一样,反映了事物间的一种本质的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甲:2008年奥运会400米中长跑比赛,我国奥运健儿与另一国家运动员的跑步速度分别为(400/x)米/秒,(400/x+20)米/秒.学生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学生骑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x千米,则所需时间为400/x小时,如果速度每小时加快20千米,则从甲地到乙地需(400/x+20)小时.

简析:开放的思维形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列举的事例遍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加深了对“代数式”的认识、理解,形成了技能;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创意的气氛洋溢在整个教室.

教师活动:设问(代数式与一次式有何区别与联系),教师总结点拨:代数式的概念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一次式的扩展,是今后学习分式、根式等概念的基础.

学生活动:学生个别回答,相互补充、完善新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与一次式的区别、联系.

简析:通过揭示新概念内涵、外延及其与旧概念(一次式)的联系,使学生关注“代数式”获得的途径;这番阅历使学生所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感人.

教师活动:列举不符合新定义的反例,s=(1/2)ah,-2,c是代数式吗?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完善代数式概念:说明为何要补充的理由(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发表见解,将概念扩展深入再探究.发现“代数式”的概念并非一步到位,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4 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根据给定的各个数量之间的和、差、积、商、倍、分等数量关系列代数式.

例1 用代数式表示:

(1)x的3倍与b的差;(2)a除以c、d两数的和所得的商;(3)m与-2两数的平方和.

题型变式:(1)x与3b的差;x的平方与b的差;x与b的平方的差;(2)v1、v2的和除s所得的商;(3)m与-2两数和的平方.

分析:(1)数字与字母相乘,省略乘号,数字写在字母前面;(2)除法结果用分数线表示;(3)理清运算顺序.

点评(深化学生的交流结果):(1)列代数式要注意关键词.如:大、小、多、少、和、差、积、商、倍、分等的意义;(2)理清文字语言中体现的运算顺序,分清层次.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探索,并回答各类变式问题,从而形成合乎逻辑的论点.

简析:引进“变式训练”教学:(1)不但将学生的练习巩固,化整为零,同时进行了整理分化以达到对“代数式”概念的明确、清晰的描述.(2)“变式”带来的“对比式”教学: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代数式表达的优越之处,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知识的迁移,领会蕴含其中的方法要点,熟练掌握代数式数学语言运用的两个方面:代数式的实际意义与列出代数式.

教师活动:根据小学已经学过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时间、速度与距离,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等数量关系列出代数式(所列周长l=2a+2πr,面积s=2ar+πr是不是代数式).

例2 有一个半径为r的圆及一个长、宽分别为a与2r的矩形,如果其中的圆可以剪截,请你利用这两块不同图案组合,设计出你认为最美丽而又易于计算周长与面积的花坛(图形可以叠合).

设计分层启发式教学:(1)这些设计中,谁的花坛最美?(2)谁设计的花坛周长最短(意味着造价低)?(3)谁设计的花坛面积最大? 学生活动:展开浓烈的好奇的设计,热烈的小组讨论;作品展示.

简析:引进“开放式训练”教学:克服了学生常见的思维定势,凸现了“代数式”的优势;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美育渗透与活泼的创造情趣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理;强烈的想象氛围,自然引出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思维的变式、发散、求异等优秀的思维品质在这一开放训练中落到了实处.

5 小结反思新概念形成过程

小结:重要概念——代数式内涵、外延与旧知识一次式的联系区别;猜测、类比、联想、探究、创造等思维活动的开展,以变式、开放训练为载体的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作业:(略)

参考文献

1 岑申主编.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 数学第二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瑜文琪.要注重概念和知识的发展过程的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12 3 张维忠.周晓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简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4

推荐第7篇:初中数学概念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对俞京宁老师的讲座的学习后,我为了更好地组织数学概念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学习,将概念课教学设计为三段:即课前准备阶段、课上探究阶段和课后延伸阶段。对于课上探究阶段主要抓好四个重要环节,自立学习(探究)环节、合作交流(探究)环节、精讲点拨环节和巩固检测环节。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数学概念课的课前准备阶段分为三部分:一是课前知识与方法的衔接;二是课前材料准备;三是课前预习。

我现在觉得不可以像以前那样盲目的教学。因为课前知识与方法的衔接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有关概念等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以便于知识的迁移与过渡。例如,在“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课中,要通过“等式与方程的解”类比得到“不等式及其解集”。课前必须

课前预习是教师安排或学生自行的学习,可以预习课本,也可以预习学案。教师安排时需要有明确的要求,必须要求学生怎样做,最少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课外作业的一部分。

二、课上探究阶段 自主学习(探究)环节

自主学习(探究)环节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进行自立学习新知识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学习前要给学生明确的要求,即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等。 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通过预习发现或探究问题的所在,可以借助图形或实际例子,归纳总结出概念以及性质等。学生光独立预习课本或(学案)学习本部分的有关概念,会比较所学概念与以前学过的有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等;会找出有关概念的重点语句和注意的问题;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自学后组内讨论解决。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根据这一特点,要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指导学生看书,自学阅读课本知识。要抓住新课中的主要内容,在重点、难点、关键处多下功夫。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1、填一填

(l)北京奥运会的奥帆赛门票分三个阶段共售出了a张,其中第一阶段收入b元,第二阶段收入c元,第三阶段收入d元,平均每张奥帆赛门票__元。 (2)我区一医院将选送1名骨干医疗人员参加汶川地震救护队,医院共有m名医疗骨干,小明的爸爸也在其中,小明爸爸被选中的概率是__。

(3)甲、乙两码头相距s千米,一轮船在静速度是a千米/时,水流速度是b千米/时,则此船顺流速度是__千米/时,逆流速度为__千米/时,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逆流而上的时间为__ (4)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分期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限期内固沙造林2400公顷,每月固沙造林x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公顷,则实际完成一期工程用了__个月。 2.想一想(独立完成,做完后小组讨论。时间3-5分钟) (l)这些式子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它们与整式有什么区别?

(3) 这些式子与我们以前学过的_类似,所不同的是_____.(4)什么是分式?

【给学生充足的分析时间和讨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现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讨论结束后,学生展示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分式的概念: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式,如果整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为分式】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发现的规律。数学教学不能让学生单一地接受课本中的某一数学结论,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推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此环节中学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但有利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怎样学习。 合作交流(探究)环节

合作交流(探究)分为组内交流与班内交流两部分。

(一)组内交流

组内每个成员把总结出的结论写出来,两两对照各自所列,总结出两人认为最恰当的结论;然后组内两同学再同上法进行,把所得结论进一步归纳,并尽量得到概念的本质内涵。

(二)班内交流

各级把归纳总结出来的结论(或特征),根据难易情况选派代表在班内交流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教师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加以引导、点拨、补充,从而使结论正确呈现,逐步完善为概念。

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同学们在探究如何用圆心距d和两圆的半径r、r 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思考: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圆心距(两圆圆心的距离)d为9,你能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吗?若圆心距分别为

8、

6、

4、

2、

1、0时位置关系又如何呢? 利用以上的思考题让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画图或想象,概括出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r、r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讨论,总结) 小组发表合作交流的结论,并总结为: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一些副产品(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须牢牢抓住两个特殊点,即外切点和内切点两点。 ① 圆心距等于两圆的半径和时,两圆外切。 ② 圆心距等于两圆的半径差时,两圆内切。

③ 圆心距处于半径和与半径差之间时,两圆相交。 ④ 圆心距大于两圆半径和时,两圆外离。

⑤ 圆心距小于两圆半径差时,两圆内含。另外,也可以在数轴上显示。如图: 【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不仅达到了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而且学生之间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准确应用概念及性质解决问题】 精讲点拨环节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教师要及时地引导、点拨,进行拓展与提升。特别是小组讨论中引起争议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精讲点拨是一个归纳、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由学生讲对于学生归纳总结不能达到完善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完善提高, 对于课堂中的重点习题,要点拨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要对题目进行变式训练与归类比较。在生生互动步入正轨后,当学生思考问题比较肤浅,对于似是而非的概念问题,学生固执己见,争论不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

精讲点拨环节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根据课堂的需要设置。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效训练各环节后都可以设计精讲点拨环节,不要将精讲点拨设计为教师将教学内容再讲一遍。

例如:讨论|a|=?时,因为学生对分类讨论不熟悉,也不理解,在自主学习时,由于受到a是正数的影响,易得出类似|a|=a的结论;由于不知分类的写法,易得|a|=+a的结论等,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l)a的取值范围;(2)分类的方法;(3)|a|=?的表示形式;(4)会举反例否定某一结论等。

教师在引导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观察所有互动小组的动态,有目的、计划地深入小组,从中获取足量的反馈信息,并对互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错误给予及时评价和纠正,使学生、教师双方达到协调、同步。 巩固检测环节

巩固检测包括有效训练、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三部分。 有效训练的目的是夯实双基,及时巩固运用所学概念或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确保目标达成。因此设计训练题时要做到以下四点:①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②训练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③训练设计要注意疑点、难点和易错点;④题目要有代表性和可拓展性。

例如,在“分式的概念”一节,从实际问题中得出了分式的概念,共同探讨了分式成立和分式值为0的条件。为了巩固概念,设置以下分级的题目:

2 .振兴化肥厂原计划x天生产150吨化肥,于采用新技术,提前3天完成任务,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生产化肥__吨,

通过该题组的训练,既做到了加强“双基”与查漏补缺的作用,又使部分学生对学习有用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落实的重要环节。对于概念课的总结,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是: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概念、性质的理解,规律的总结,解题方法、技巧的运用,今后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当堂检测是根据一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一组检测题,要求体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检测题目可以根据上课情况调整,也可以根据课堂情况不检测。若需检测必须及时反馈,并给出评价。

三、课后延伸阶段

课后延伸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分层次的课后作业作业要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 二是必要的复习巩固。要给学生提出复习巩固的方法与要求等 三是与概念相关的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等。

推荐第8篇:浅谈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我们知道在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中,数学概念是最基本的内容。数学的其他知识教学都离不开它,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教好概念,要让学生加深理解数学概念,这是学活数学的必由之路,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对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和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不是孤立出现,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由简到繁,自成体系。数学概念不仅是建成理论系统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二、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

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既要把握概念的内涵又要把握概念的外延,同时对于概念的各种规定、各种条件都要逐一认识,要综合理解,使之印象清晰,牢固掌握。

(一) 引进概念

数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所以新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同时概念产生与发展,又有各种不同的途径,各种概念的引进方法不尽相同,对原始概念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通过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来引入,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些概念,则可借助生动形象的直观模型和教具,使学生逐步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形成概念

教学中,引入概念使学生初步把握概念的定义以后,还不等于形成概念,还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深化的过程,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概念 作辩证的分析,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掲示不同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 巩固、发展、深化概念

推荐第9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论文:浅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浅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勐腊二中 周朝旭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

关键词:数学能力、发展、理解、剖析、揭示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注重盲目的做习题,不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做习题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而是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与作用。下面仅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知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引入。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五环旗、圆状跑道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2.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复习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类比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就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因为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延伸,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是合乎知识逻辑的。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差异仅在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同。由此,很容易建立起“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分析概念含义,抓住概念本质。

1.揭示含义,突出关键词。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的每一个字、句、符号的意义,特别是关键的字、词、句,这是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

如:“分解因式”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积”这个关键词,而忽略了“整式”,易造成对分解因式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务必强调,并与学生分析这两处关键词的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分析概念,抓住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他的确切含义,他属于理性认识,但来源于感性认识,所以对于这类概念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如:“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本质属性:(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一个角为180°或三个角为180°都不是互为补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通过这两个本质属性的分析,学生对“互为补角”有了全面的理解。

3.剖析变化,深化概念。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文字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而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去剖析数学概念,凸显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如: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做题: (1)下列表示的两个角,哪组是对顶角? (a) 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两个角 (b) 顶点相同的两个角 (c) 同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 前后联系,多方印证,加深认识。

部分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个“正确”与“错误”摇摆不定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初步学习某一数学概念之后,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怎么深刻,而是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回过头来再对概念进行加深理解,遵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学习原则。

如:学生刚接触“二次函数”的概念时,仅能从形式上判断某一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但当他们学习了其图象,研究了图象的性质后就能根据a得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由a、b确定图象的对称轴,由a、b、c给出图象的顶点坐标。这时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自是记忆深刻,能脱口而出了。

三、概念的记忆。

1.并列概念,举一反三。、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为一(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清楚了“元”与“次”的含义,则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概念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纵横对比,在类比中找特点,在联想中求共性,把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轻轻松松记概念。

2.易混淆概念,联系区别。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学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两者都有对称轴,如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成轴对称。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主要指这两个图形特殊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仅仅是指一个图形,主要指这个

图形所具备的特殊形状。通过这样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概念的清晰度。

3.从属概念,图表体现。

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其外延之间有着互相包含的关系,在复习阶段若以图表的形式表现,能使概念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概念的巩固。

1.利用新概念复习就概念。如:在四边形这一章中: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所有性质,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菱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正方形具有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这样链锁式概念教学,既掌握了新概念又加深了对就概念的理解。

2.加强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概念题的安排,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合理安排,选题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淆概念对比练,主要概念反复练。

3.对学生在练习中,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抓紧不放,及时纠正。概念教学的重点不是记熟概念,而是理解和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所犯错误是哪一个概念用错了,或者是将哪一个概念的关键词忽略了,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即使是其它方面的错误也要找出是否概念不清而致错,予以分析纠正。

4.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进行概念总结。总结后,要特别注意把同类概念区别分析清楚,把不同类概念的联系分析透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

5.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当然应用概念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语言”,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就一定能够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013年12月

推荐第10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注重盲目的做习题,不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做习题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而是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与作用。下面仅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知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引入。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五环旗、圆状跑道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

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2.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复习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类比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就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因为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延伸,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是合乎知识逻辑的。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差异仅在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同。由此,很容易建立起“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分析概念含义,抓住概念本质。1.揭示含义,突出关键词。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的每一个字、句、符号的意义,特别是关键的字、词、句,这是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

如:“分解因式”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积”这个关键词,而忽略了“整式”,易造成对分解因式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务必强调,并与学生分析这两处关键词的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分析概念,抓住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他的确切含义,他属于理性认识,但来源于感性认识,所以对于这类概念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如:“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本质属性:(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一个角为180°或三个角为180°都不是互为补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通过这两个本质属性的分析,学生对“互为补角”有了全面的理解。

3.剖析变化,深化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文字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而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去剖析数学概念,凸显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如: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做题: (1)下列表示的两个角,哪组是对顶角? (a) 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两个角 (b) 顶点相同的两个角 (c) 同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 前后联系,多方印证,加深认识。

部分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个“正确”与“错误”摇摆不定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初步学习某一数学概念之后,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怎么深刻,而是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回过头来再对概念进行加深理解,遵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学习原则。

如:学生刚接触“二次函数”的概念时,仅能从形式上判断某一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但当他们学习了其图象,研究了图象的性质后就能根据a得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由a、b确定图象的对称轴,由a、b、c给出图象的顶点坐标。这时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自是记忆深刻,能脱口而出了。

三、概念的记忆。1.并列概念,举一反三。、

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为一(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清楚了“元”与“次”的含义,则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概念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纵横对比,在类比中找特点,在联想中求共性,把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轻轻松松记概念。

2.易混淆概念,联系区别。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

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学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两者都有对称轴,如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成轴对称。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主要指这两个图形特殊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仅仅是指一个图形,主要指这个图形所具备的特殊形状。通过这样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概念的清晰度。

3.从属概念,图表体现。

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其外延之间有着互相包含的关系,在复习阶段若以图表的形式表现,能使概念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概念的巩固。

1.利用新概念复习就概念。如:在四边形这一章中: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所有性质,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菱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正方形具有

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这样链锁式概念教学,既掌握了新概念又加深了对就概念的理解。

2.加强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概念题的安排,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合理安排,选题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淆概念对比练,主要概念反复练。

3.对学生在练习中,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抓紧不放,及时纠正。概念教学的重点不是记熟概念,而是理解和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所犯错误是哪一个概念用错了,或者是将哪一个概念的关键词忽略了,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即使是其它方面的错误也要找出是否概念不清而致错,予以分析纠正。

4.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进行概念总结。总结后,要特别注意把同类概念区别分析清楚,把不同类概念的联系分析透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

5.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当然应用概念应由易

到难,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语言”,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定能够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第11篇:总结数学概念课教学步骤

总结数学概念课教学步骤

一、关注概念的引入,感知概念的形成。从具体实例出发,思考、探索,引出问题,然后想办法加以解决。

如在讲授“复数概念扩展”一节时,就先让学生解一些学过的方程,从中了解到数如何从自然数集逐渐扩展到现在的实数集。然后举出方程,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对于这个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用新的工具去解决它,这样就引出了虚数单位i,也就逐步把实数集扩展到了复数集。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对于数集的扩展也就比较容易的接受了,虚数概念也就变得不难以理解了。

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条细绳(无弹力),课上学生分组进行如下操作,在一块纸板上取两个定点,将一条细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定点上,用笔尖将细绳拉紧并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一周。这时让学生观察在纸版上得到的图形(即椭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得到椭圆概念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如果调整两个定点的相对位置而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图形还会是椭圆吗?如果是,现在的椭圆图形和原来的椭圆图形比较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在操作时思维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通过上面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椭圆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经历了椭圆定义的探索过程,真实地感知了数学概念的形成,对概念的理解会更加准确而深刻,为后面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打下了基础。

二、讲解概念,揭示概念本质。讲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概念间关系,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做些比较,帮助理解其中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变化,再综合应用。

如把“子集”和“真子集”两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把“交集”、“并集”和“补集”,三种集合运算联系起来,先从定义及表达式上反映它们区别,再从文字表达、韦恩图上结合一些题目加以比较,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集合间运算的关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好这一知识点。

三、例举实例,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学生不仅更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且能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如在导数概念的教学中,可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进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以及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和内涵。

再如,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但在教学中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可举例:班级高个子男生可否构成一个集合?(2)班级个子最高的男生可否构成一个集合?通过对上面两个例子的判断,让学生明白集合概念的特征,即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在丰富的实例中,学生能够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从而达到理解概念本质的目的。

四、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温故而知新,在辨析中掌握数学概念 ,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如映射与函数、平面角与空间角、函数与方程、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学过的函数概念,在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函数后,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在后来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中,加深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像函数等核心概念需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逐步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掌握。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辨析可以使新的概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同化、进而内化。

五、课后练习和反馈。在讲解了新概念以后,要加强练习和反馈。一个新概念或一些新知识讲授下去以后,学生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时就需要通过安排一些适当的训练加以反馈。这些练习可以分两步走:先是从基本练习出发,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好新概念,新知识,在基本内容掌握好以后,再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转弯、小变化和小综合的题目,以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12篇:数学概念课教学流程(推荐)

概念是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由简到繁所形成的学科体系。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数学概念课教学流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练习三大环节,具体流程图如下: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要求教师要设计相应的课前预习学案,预习内容所需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预习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知识链接,温故知新

在预习学案中,教师结合本节课所授教学内容的实际,设计知识链接栏目。目的是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复习本节将要用到的已学知识,包括知识与方法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2、情景导引,体验概念

在预习学案中,教师结合所要学习的概念, 设计问题情境栏目,注重挖掘生活素材,创设与概念有关的情景,并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创设情景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初步体验概念。

创设情景的方法有:①提供或布置学生查阅与概念形成有关的史料;②提供有概念有关的小故事、生活中的现象;③提供与概念有关的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④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制作模型等。

3、自主学习,了解概念

该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教材,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自学本节课教材的部分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自学概念形成部分,不宜预习过多内容。

4、收集问题,把握学情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找出哪些问题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存在哪些疑惑。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学情,做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课内探究

课内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第二步,该步要求教师要编制导学案,依托导学案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概念课教学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实物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已有的生活体验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这种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状态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成的任务有:一是对预习学案上的问题在组内达成共识;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针对概念的形成提出有思考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组内交流完成后,教师重点针对提出来的问题组织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当意见出现分歧时,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展示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和评价,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概念的初步了解和正确表述。 这一过程,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这是探究性活动的重要环节。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要用准确的文字语言给出定义,给出概念的符号表示,有的还需给出描述概念本质属性的图形,使学生有意识地在文字、符号、图形间建立起联系,形成彼此间的高速信息通道。

该环节应注意,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应该准确地给它下定义。对一些基本(原始)概念,不宜定义的也应给予清晰的“描述”。通过给概念下定义的教学,让学生从定义的表达形式及逻辑思维中去领会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根本区别。

3、点拨指导,理解概念

该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正确表述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问题或辨析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化理解概念.

该环节应注意:

(1)重视概念中的重要字、词,在概念教学中重要的字、词就是一个条件,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才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

(2)在寻找邻近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理解概念,对概念的理解必须克服形式主义。课内应通过大量的正、反实例,变式等,反复地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归纳,使之与邻近概念不至混淆,并要解决好新旧概念的互相干扰。

4、典例剖析,应用概念

围绕概念选择典型例题,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学生独立完成,在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板演,教师则要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

学生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步骤、解题的方法和规律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对巡视时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点评。

该环节应注意: (1)例题的设计应注意层次性,要层层递进。

(2)例题解完后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培养主动梳理规律和方法的意识,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5、变式拓展,深化概念

该环节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变式拓展,让学生进行再训练,以达到巩固概念、强化应用、训练规范的目的。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6、自主整理,归纳总结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如指导学生画出本节内容的网络结构图,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难点以及注意的问题等,归纳概念主要应用题型,总结解题的方法、规律、步骤。教师适当强调重、难点及注意事项。

7、当堂检测,诊断反馈

设计一组检测题,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一次小检测。学生完成后,组与组之间进行批阅,根据规范情况,得分情况划出等级,记入小组学习情况统计表。

(三)课后练习

1、作业反馈,训练巩固

教师应从教材中选择2-3道课后习题,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要进行全批全改,并及时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搞好反馈。布置适量课本习题进行训练巩固。

2、自主选择,深化提高

结合《导学练》等,设置a、b两组题,a组题要注重基础,b组题要侧重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自主训练。

第13篇: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课?数学概念是指客观事物中数与形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理论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本学科的精髓、灵魂,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数学概念课就是以数学概念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因此,数学概念课教学是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二、数学概念课的特征

1.体验过程的直观性。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教材实际、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实际、生产和生活实际等),以问题入手(直观具体的、本学科的、跨学科的),通过与本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直观、具体例子的体验中感知概念,由知觉到感觉,形成感性认识。

2.提炼过程的概括性。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以归纳的方法提炼、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从知觉过渡到表象。

3.定义过程的严谨性。提炼、概括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可在学生尝试、补充、修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形成简明清晰、准确严谨的定义。

4.巩固过程的层次性。数学概念形成之后,严格地逐字逐句叙述、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和解题能力的形成。必要时通过反例、错题等进行辨析,完成掌握概念。

三、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步骤

1.引入课题:任何一个概念在学生没有掌握之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要概念教学内容,预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课时要以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概念,概念的引入要简洁、不能纠缠不清地浪费时间。

2.出示目标:要求学生围绕课题自己说出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收获的知识与能力,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是学生边说教师边写,也可以出示课前预设的学习目标,让师生共同达成要完成学习的内容、获得的方法等的意愿,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形成概念:就是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逐步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教学中要注重提炼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忌空洞的讲解。

4.巩固概念:就是通过训练题或数学活动,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要及时,要加强对比与类比训练,要恰当运用反例和变式,同时,要注重练习过程中的即时反馈与评价。

5.发展概念:就是一个概念提升的过程,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练习,提升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一部分的设计要注重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

第14篇:概念课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概念课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2017年十月16日至17日,我们国培数学班的50名教师齐聚一堂,在基地校和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对概念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学习和实践,本次活动围绕概念课进行讲课、评课、说课、议课。下面我对概念课的教学学习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概念课往往是一章知识的第一个内容,前面没有知识支撑点,处在知识的断面。结合本次数学概念教学观摩与展示活动,我将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概括为: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提出数学新概念→揭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旧概念的联系→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系统构建、加深理解。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是抽象枯燥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概念放在一个丰富的、典型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心理需求上,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何设置恰到好处的探索性问题,并且能体现本节课概念的必要性,这必须建立在认知和教学内容的生长点上。

二、提出数学新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从各种类型的感知材料中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所以,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感悟,体验到的。由情景得到解析式,然后再辩一辩,最后得出概念。

三、揭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旧概念的联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才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概念教学中,会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概念非常容易混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比较找出概念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弄清其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强化新知。

四、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概。

五、系统构建、加深理解

数学概念经常是一个一个地进行教学的,即使在教学时注意了概念之间的某些联系,也往往是为了学习新概念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我们在教学时就一定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种系统化了的认知结构,不仅有利于巩固对概念的理解,也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无定法,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不断地学习、研究、讨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概念课教学设计时尽量给学生选择比较好的展现自己才能的题材,课堂中努力营造一个较好的参与氛围,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投入全部的激情与聪明才智,使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学生的自我价值不断得到体现,这样的参与将取得了问题解决与自主发展的双面作用,那我们的学生就会\"获得受用终生的教育。\"

第15篇: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校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近几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谈谈我在教学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1、利用好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只要带着耳朵来听足矣。其实不然,数学学习离不开书本,进行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当然,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也可以对例题进行改造。既完成练习,又复习旧知识;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刚的奶奶家里的三角形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1、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课件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这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2、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3、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

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好的教学情境,创造和谐的教学情境,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情趣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问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四、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数学开放题是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当然,由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费时太多,而课堂教学受课时的限制,因此,需要适当控制问题的开放程度,必要时可先作一些铺垫。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3

本学期,本人担任七(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下面就数学教学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主要成绩

1、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决心立志在新学期教学工作中争取教学方面有所突破。因此,我认真仔细阅读、挖掘、活用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熟悉教材各章节重要环节,用心研读新课程标准。弄懂每一节课的新要求,思考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认真备好和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每一节课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为了使学生学得易懂易掌握,我还努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及时对所上的课可作出小结,同时还认真做好反思,并对每一个单元进行阶段性评价。

2、把好上课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的数学通常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使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景。尽可能让学生一上课就感兴趣,每节课都有新想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讨论、思考、表达。由于学生兴趣,学生很容易接受所授知识。

3、老师之间互相促进提高

注意与其他老师的互相沟通,总结出每一单元好的教法和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结果,归纳每一单元教学的经验和巧妙方法。然后进行反思

二、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新课标学习和钻研还要加强。

2、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效果方面还要加以改进。

3、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还有待提高。

总之,教学是一个教育学的不断结合,不断促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反馈中发现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这才会使教学的教法更有实用性,教育效果才会更明显。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4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不处不在。要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更要学好数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搞好研究与教学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本来生动活泼的数学知识,由于被淹没在大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运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的技能训练”以及“大量的人为编造的以致脱离实际的所谓应用题”和“各种各样的解题技巧、解题模式的训练”中,而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学生也许学到了不少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领悟到其内在的本质,只有知识的“躯体”,缺乏知识的“灵魂”……

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自身教学的有效方法。如何让数学课上得更理性,更科学有效?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备课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领显在课堂上。”我们要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下局面。

首先,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其次,现实告诉我们,大胆改进学习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改进身处应试教育的怪圈,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题海\"之中,教师拍心某种题型没讲,中考时做不出,学生怕少做一道题,万一考了损失太惨重,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往往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听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的思考和参预,这样才能达到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而之前的备课则不应当受教材思路的影响,重新组织教材,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学习过程学生有知识的掌握,个性的解读、情感的碰撞,且创新火花不断闪现。

再次,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仍然较差。鉴此,要提高初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每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第16篇: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关于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改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数学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且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二、精心准备,认真备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及自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吸收所需知识,学会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第17篇: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绿春县大黑山中学 白玉芬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深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遵循基本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潜心做好备、教、改、导、

1

辅教学五环节,密切关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力求在教学互动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下面是我教学过程中所得的四点体会:

1、提高数学质量,关键是搞好课堂教学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以下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学生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针对七年级新生在学业水平、认知能力上参差不齐的现状,我摸索采取分层教学、课堂互动、设置不同评价体系第形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动力。

2、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最主要的成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发现、会提问的习惯,而课外又通过认真地检查、批改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果等形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会预习、会复习、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

3、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4、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3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④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

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

4

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⑤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5、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

5

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通过十九年的教学实践,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较大提高,学生的优秀率和及格率也平稳上升。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立足本职工作,恪尽职守、潜心育人,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第18篇: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是以数字和符号为主体的科学性学科,所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符号感是非常重要的,是进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等数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例如,一百万有多大,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等等。在课程标准中,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利用数学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我们的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而我们的数学知识反过来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或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我们常常需要估计上学、上班所用的时间,估计完成某一任务(烧饭、买菜、做作业等)所需的时间,估计写一篇文章所需的纸量,放置冰箱所需地方的大小,估计一次旅游所需的费用等等。因此,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课堂上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这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第19篇: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云南省勐腊县勐润中学李华明

在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今天,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中学阶段,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如何,更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方法、习惯、情感和态度对于学生今后去创造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数与代数”作为基础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中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的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情感的,就是有价值的数学。

从古时用结绳记数、刻痕记数开始,到算盘的使用,到计算器的使用,到现代大型计算机的问世,直至今天微机的广泛使用。无不说明了创新的价值。所以,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世界。因此,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这主要体现在解题策略多样化上。对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对一个事物能做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去表达,对一个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法,那么就不但可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还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与代数”这一基础部分正是搭建这种思维的桥梁。它不仅能在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函数的研究等活动中通过对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促进学生探究和发现,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利用正数与负数、精确与近似、方程与求解、已知与未知等概念中蕴涵着对立统一的思想,变量和函数概念中蕴涵着的运动、变化的思想,促进学生用数学、科学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第20篇: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数学的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

今年我担任初三的数学教学工作,面临中考,面对学生现状,我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很大。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教学质量,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1、课前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所有的练习都进行了重新组合才让学生去做,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认真做好总复习工作

1、重视基础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一直非常关注对基础的夯实。因为只有基础搞扎实了,才能谈得上提高。哪怕是在中考前一天,我仍告诫学生:答题时,一定要先把会做的都做好,而且要确保正确率,在此基础之上,再去钻研哪些自己一时做不上来的问题。

2、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

在总复习中,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针对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强化学生的薄弱点,同时,通过错误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错误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教师认真总结,可以成为学生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领略解决问题中的探索、调试过程,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有益影响。

首先,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其次,在复习过程中,提问是重要复习手段,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要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课后的讲评要抓住典型加以评述。

3、关心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予以关心,反复采取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首先,找他们促膝谈心,把教师的爱倾注给学生,通过热心、体贴、耐心的帮助,使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真挚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题目的选择上要有梯度,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步使他们学习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外辅导工作,并在班内开展学习中的互相帮助活动。

三、存在问题

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各种方法,也尽力去做了,但工作中仍有不少失误和不足之处。比如说:在对待学生时,耐心不足,尤其是到后期,对于一些学困生,更是缺少耐心和细心;还由于初三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只能尽量的去做到面向全体。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

本学期,本人担任八年级两个班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以学校及各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一方面,在工作中,本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另一方面,本人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即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本学期本人共制作多媒体课件30个),备写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一学期来,本人共听课32节,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

四、加强研讨,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本学年,本人参加省级教研课题“开放性问题学习的研究”的子课题及县级课题开放性教学课型的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撰写个案、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五、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次期末考试,我所带班成绩相对其它平行班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

3、对差生的说服教育缺乏力度,虽然也抓了差生,但没有时时抓在手上。

4、教学中投入不够,没能深入研究教材及学生。

下学期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新课改的认识,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狠抓检查,落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差生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3、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措施,加强训练,落实知识点。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努力教学提高成绩。

6、群体育人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加是要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共同解决所任班级班风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3

转眼间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本学期我支教到兵营中心学校担任九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在教学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不断研究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一下小结。

一、学生情况

九年级上期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时刻,学生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本届九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数学的能力相对较弱,且班级两极分化还很严重。到目前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习态度也端正了许多。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多多研究。

二、教学工作方面

1、备好课。本学期我每一节课前都认真了解学生情况,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把握好的基础上,及时的补充他们的缺陷,知道应补充哪些知识,怎样才能教会他们。

2、在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语言简炼,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准备多媒体资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做好潜能生辅导工作。初中阶段的潜能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做到了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这一部分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期末复习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1、尽量让学生多练,加强解题过程训练。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记忆。

2、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

在复习中,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我针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通过错误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错误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认真总结,可以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领略解决问题中的探索、调试过程,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有益影响。

首先,为预防错误的发生,我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中发现:

(1)审题能力差;

(2)分析能力差;

(3)缺少创新思维。

并针对以上情况进行了单独辅导,效果较好。

其次,在复习过程中,提问是种重要复习手段,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分析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达到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

最后,课后的讲评我抓住典型加以评述,效果很好。

四、自我提高

本学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形成了部分材料。

在本学期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岗位练功,在教学中,重视研究新情况下如何教学的问题。并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几本教育教学著作并做了学习笔记和读书的心得笔记,学习与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教育学生的方法。

总之,初三上学期是中考前重要的教学阶段,也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初中数学的一个阶段,是学生成绩迅速伪降低、稳定、提高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坚持一个都不放弃,这也是我校十年来所坚持的。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心得体会.doc》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